时间:2022-09-14 12:23: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地理中考知识考点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 要】初中地理中考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实现初中中考教学大纲的突破和创新,把握教学内容,及时归纳,掌握系统的地理知识结构和脉络,学会灵活运用,掌握中考知识,科学高效地复习,教育学生掌握学习特点,分清学习的主次,科学练习,实现多角度思考、掌握讲解、操练和考试的融合,帮助知识消化和吸收,教育学生关注知识点,带领学生一起进步。
关键词 方法;策略
科学高效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这样,教师可以教育学生听懂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建立初中地理知识体系。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教学探讨。
一、实现初中中考教学大纲的突破与创新
初中中考中的知识只是告诉了我们一些考点,初中地理教学大纲则规定了教学的内容,规定了教学的评价体系,告诉我们哪些知识应该记忆,哪些知识应该领会,哪些知识应该灵活运用。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复习的时候应该教育学生找准知识的定位,梳理知识的脉络,重视中考知识的总结和梳理、概括,补充没有提到的知识,因此,这样的中考复习方式才是最佳的复习方式。
二、把握内容,及时归纳,掌握系统的地理知识结构脉络,学会灵活运用
当前初中地理教学中涵盖地球和地图、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三部分。教师要带领学生深刻分析教学内容,实现地理教学的综合性和地理性的特点。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点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密切相关的,教师要克服地理的缺陷,创造时间和空间的条件,重视地理位置的、自然等要素的结合。
三、掌握中考知识,科学高效地复习,教育学生掌握学习特点,分清学习的主次
初中地理教师可以给学生复印中考说明,重视教育学生进行复习讲解,重视对考点的知识形成自己的理解,教育学生查找学习的疏漏,消除学生知识的缺漏区域。教师应该教育学生掌握地理教学的考点,理解知识,教会方法,教育学生掌握地理复习方法。初中地理教师应该教育学生系统拎清楚知识点,教育学生掌握科学系统的知识,掌握记忆的内容,重视教育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解决学习中的差题、偏题、怪题。教师应该教育学生学会掌握考点,理解考点,详略得当地解决问题,主次分明地进行复习,掌握学生复习的要点,教育学生学会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育学生重视主要的考点,次要的内容简单粗略地看看,做到大致的理解和掌握。
四、科学练习,实现多角度思考、掌握讲解、操练和考试的融合,帮助知识消化和吸收
教师要教育学生掌握考试大纲,选择一些好的地理复习资料给学生练习和掌握,教师定期组织一些复习讲解和检查,帮助学生进行考试练习和考查的活动,教育学生深化地理知识,内化并理解知识,教育学生学会分析问题,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消化知识,巩固理解,深化认识,形成自己的理解。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的练习,形成知识结构,教育学生学会训练,拓展知识,选择新颖的知识,涵盖更多的知识面,设计精巧的问题,提高课堂提问的质量,选择精当的内容让学生练习。教师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质量,锤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学生从一些材料,多个知识的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重视教学练习,重视教学分析,提高学生纠正错误的能力,掌握好的学习技能和方法,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教育学生在对待主观问题的时候,能够理解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掌握学习的观点,科学分析问题,提高解答问题的精准性,教育学生科学地解决问题。
五、教育学生关注知识点,带领学生一起进步
教师应该教育学生学会分析热点问题,掌握教材的特点,教育学生学会科学地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鼓励学生多看新闻节目,多看社会热点话题的节目,多了解书籍和报纸的材料,掌握一些国际问题的解决方法,实现学生政治和历史知识的全面融合,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搜集资源,了解环境,理解人口知识和历史知识,发展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适应学生中考复习的需要。
六、提高学生地理中考的解题能力,积极鼓动学生主动学习
1.掌握解题技巧
教师可以教会学生掌握选择题,简单明了地分析,了解涵盖的内容,拨开迷惑性的特征,排除容易混淆的答案,完整地回忆内容,直观地再现知识,综合地分析问题,加强训练,学会归纳和概括,学会分析问题,掌握解题的要点,学会开放性地解决问题,掌握解答问题的要点。
2.专心审题,理解题目
教师要组织学生审清楚题目的含义,掌握好的思维活动,重视从文字和图表,数据材料等方面掌握信息,重视把握词语的含义,理解题目的要求,重视加工、处理和分析问题,教育学生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3.理解图画,掌握含义
学生应该理解图像的特点,掌握图像的含义,看清楚图像,理解内容,分析图形中的含义,掌握各种条件,教育学生记忆学习内容,全面高效地理解图标,实现图像和文字的结合。
4.掌握解题技巧,提高解答的准确性
教师应该教育学生构思解答问题的答案,叙述清楚题目的解题方法,解答的词语要准确,考好每一场试。
因为初中的地理学习到了中考阶段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复习,教师应该教育学生掌握好的方法,重视教学因素的综合,鼓励学生热爱地理学习,创造地理学习的条件,提高学生解决学习中的一切问题,实现中考地理课堂复习效果的提高。
参考文献
中考前夕,我在南师附中听了一节南京树人国际学校王志洪老师的市级地理公开课,课题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复习课,这一节内容原本出自人教版中学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虽然本节内容在南京市当年中考指导中没有做出过多要求,一般在中考前夕由于课时有限,很多地理老师都采取精简教材内容的方法,将重点知识点“拎出来”给学生重点消化,对于那这些考点中没做安排的“无用”的知识点就一带而过,但是王志洪老师仍然在课时很紧张的情况下,利用一个课时的宝贵时间复习了本节内容。
二、案例描述
(略)
引入(学生分成四组,分发学案)
(开门见山)老师利用学生手中的学案,带领学生快速简要地复习农业的概念、分类和地位,并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写学案中知识梳理部分相关的填空题。
师:我国各地的自然化境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农业的分布存在巨大的地区差异。(课件展示P100图4.13中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师:(点击鼠标)在图中闪烁出现东西部地区的分界线(红色线条)。
师:(提问)谁能说出这条分界线与我国多少毫米等降水量线基本一致?
学生举手回答(十分踊跃):400mm。
师(拓展提问):这一条分界线还有哪些地理意义呢?它又经过哪些重要山脉呢?
学生思考同组讨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师:课件展示八上课本P39图2.21我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生:(课本翻至P39观察该图),根据课文内容说出经过的山脉――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一线。
师(过渡):我国农业东西部的差异是最显著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农业部门的差异。(指导学生回看图4.13)
请说出东西部的农业部门有什么不同?(老师指图)
生:共同说出东部的主要农业部门(种植业、林业、渔业)和西部地区的主要农业部门(牧业)。
师:我国农业的另一个地区差异表现在南北方的差异。(课件展示P101图4.14我国南北方农业分布图)
师(提问):我国南北方地区的分界线是什么呢?(课件投影展示表格)
生:回答(秦岭―淮河一线)。
(师指图4.14逐条指出表格中的各项内容,学生分组说出答案,并填写学案中的表格。)
师:我国农业南北方的差异在我们学习的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有着具体的体现。(课件展示八下P4图5.4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生观察投影图5.4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师(扩展):我国的地理差异很大,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不同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各个地理区域的农业都存在着差异。如: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这两个地区的农业既有共同的特征又有显著的差异。边讲解边展示投影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差异比较表(学生对照学案中的表格)。从自然特征、气候类型、地形类型、牧区名称、牧场类型、代表牲畜、农业分布区、种植业类型几个方面比较。
生:两组同学由前到后逐一说出答案(个别回答有误的老师引导看书找出答案)。
(学生根据回答和投影答案填写学案中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差异的表格)
师(展开):我国农业在四大地理区域的分布上表现出明显差异,在地理区域内部也同样存在着差异。在八下第六章至第八章中我们所学了新疆、黄土高原、台湾、珠江三角洲地区、西双版纳和长江沿江地带等几个地区,这几个地区的农业也存在着差异,以下我们进行简单的比较。看表格(投影表格)――我国部分地理区域的农业差异。
生:(另外两组同学)翻阅课本,参照课文内容说出表格中大部分的答案。
师:第三组同学在表格中新疆的农业发展条件学生分析不够全面,说出有利条件忽略了不利条件,其不利条件是水资源缺乏。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需要说明主要表现是水土流失。对于台湾的农业一栏能将“祖国东南海上的明珠”、“东南盐库”、“森林之海”和“亚洲天然植物园”几个美称也一并说出来非常好。第四组同学珠江三角洲一栏的生态农业模式的内容就是本节P107的基塘模式。(展示投影P107图4.22基塘模式示意图)。珠江三角洲和西双版纳的作物熟制应该都应该是一年三熟。
(学生根据老师纠错后的答案,结合老师投影显示填写学案中的相关表格)
师(再次展开):我国地域辽阔不同的地理区域内农业有着显著的差异,在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发展更因为地理条件的差异而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世界地理部分我们学习了欧洲西部、美国、东南亚、印度和巴西几个国家和地区中涉及农业问题。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怎样呢?我们也来比较一下。
投影展示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美国、欧洲西部、印度、东南亚)的农业差异图表。
师:这一部分内容我们在前阶段已经复习过,请直接按要求填空(快速翻阅复习资料的相关章节)。
生:四个小组选派代表回答。
美国农业部分用顺口溜的形式出现:高度机械专业化、畜牧位于东北方、南部棉花种植广、中部北部小麦旺、中部平原玉米香、大豆世界高产量。
(老师课件出示答案。)
(学生按课件出示的答案完成学案中的表格)
师:以上我们比较了我国农业的东西部和南北方的差异、西北和青藏地区的农业差异、部分地理区域的农业差异和世界地理部分涉及的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差异,农业发展之所以存在地理差异是因为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存在差异。为了使各个地区的农业得到最好的发展,我们应该充分而又合理地利用各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发展农业,做到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
师:课件展示四个表格,答案部分用红色字体突出闪烁。师生共同重点总结北方和南方地区的农业差异、西北和青藏地区的农业差异。
……
三、案例评析
我市初中地理学科为考查学科,虽然分值不多,但是在以分数定胜负的现实面前面临的压力很大,尤其是在课时又很紧张的情况下,许多老师面对中考显得力不从心、无从下手。通常中考前夕很多老师都会感到每周两个课时已经很难满足复习的需要了,想方设法提高复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实践,力求用最少的时间复习更多的内容,同时又能达到良好的复习效果的目的。然而因为课时不足,有些老师往往在考前就采用所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围绕考点对中考考点中较少涉及或者没有涉及的“无用”知识点进行删减,以达到节约复习时间的目的。表面上看节约了时间,但是一些章节被删减后,学生的知识产生系统性缺失,有时还会造成知识衔接不上、断层等现象,复习效果反而不佳。部分老师仍然采用“题海战术”不厌其烦地让学生做练习,致使师生都非常疲惫。
虽然王老师复习的这一节内容并没有多少知识点出现在当年的中考考点中,但是,王老师仍然用了一个宝贵的课时来复习这一节看起来没什么用的内容。听完这一节课才知道,王老师的这节课实际上是以复习《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为切入点,立足我国农业的地区差异比较,延伸到更小范围的农业地区差异(省区)和扩展到更大范围农业的地区差异(世界范围)比较。实际上在我看来,王老师设计的这一个课时的复习内容,其目的不只是复习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更重要的是在知识体系完整的条件下将初中地理三本书(七下、八上和八下)的几节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利用精心准备的教学案在课堂上边复习边练习,几张表格的内容就已经囊括了众多的中考考点,重点图的比较练习是这一节课的最大亮点。如,四大地理区域图、南北方地区图、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图、美国图与印度图、欧洲西部与东南亚图等。这是一种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复习方法,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正体现了地理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我们不能轻易地将其割裂,为了复习而复习。
学生在整节课中动用了三本书和一本复习资料,还要不断地回答问题,看起来学生整节课上都很繁忙但是收获颇丰,这比课后做几张复习题的效果要好得多。不过,这样的一节课在课前老师和学生还是要做大量的课前准备和预习,并且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反应能力要求比较高,否则在课堂学生活动将难以开展,严重影响复习效果,所以要想在复习中利用这种方法获得好的效果还要充分考虑各个学校学生的基本学情来设计合理的方案。
关键词:微课;高中生;诗歌鉴赏
微课主要就是通过利用5到10分钟时间的一个微视频来讲解一个知识点,教师通过讲授题型,然后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最后对于考点进行总结,从而有效提高教学的效率。通过微课来讲解知识能够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使学生更加有效率地开展学习。同时以微课这种新兴教学方式来开展和组织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得到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拓展。有效提高自身诗歌鉴赏能力,提高语文学习综合能力。
一、利用微课,细化高中诗歌鉴赏学习知识点
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由于诗歌鉴赏的知识点相对来说比较繁多,题型也比较复杂,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微课来对不同的知识点进行细化,整合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更好地理解诗歌,起到很好的欣赏教学效果。在高中语文诗歌欣赏教学过程中,利用微课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通过课件的形式,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利用ppt来展示诗歌,通过文字音乐以及图片的形式,把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细化,或者把诗歌中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场景,通过视频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所想表达的意向,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另一种是讲课式微课,也就是针对教学实际内容进行授课拍摄,然后通过剪辑使其成为5到10分钟的微视频。在高中诗歌欣赏教学过程中,通过结合这两种微课形式的结合,可以有效提高提高诗歌,欣赏教学的效率。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掌握诗歌鉴赏涉及到的知识点,准确归纳。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记忆这些知识点,在考试中进行应用。
二、结合高考考点,巧妙设置微课
在利用微课开展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时候,结合高考考题,主要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使学生有基本的解题思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问题来进行思考,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但是因为高考考题很少会重复出现,并且如果想要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需要是学生对于诗歌鉴赏的考点有所掌握。对于考点全面的掌握,才是学生在高考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的关键。例如在诗歌鉴赏中考查表达技巧一类的考点比较多,这种问题相对来说比较繁琐,学生很难以有效掌握,比较容易出现混淆的情况。所以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对于诗歌鉴赏中考查表达技巧的考点进行总结和归纳,然后以视频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比如诗歌中常用的借景抒情和以物喻人等表达技巧,通过微课的形式展示出来,学生记忆会更加准确,对诗歌的理解能力会逐渐提升。
三、针对高考真题,利用微课阐释诗歌知识
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微课中结合高考题型进行授课,使学生能够对于诗歌鉴赏更好的理解。可以结合高考题型进行思考,从而锻炼学生的高考思维,使学生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例如可以结合高考真题:刘长卿的《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来进行微课诗歌鉴赏教学。作品原文为: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问题为: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的方式,针对这个问题着重进行讲解。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与诗中描绘的会面相似的场景。这样能够使学生有更加形象化的思考空间。学生可以在模仿真实场景的情境中,增强情感体验,加深对于诗歌的理解。通过利用微课结合高考原题的方式进行诗歌鉴赏教学,既能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使学生可以在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四、生动展示诗歌,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利用微课的形式,把诗歌所描绘的场景表现出来,使学生能够更加形象的学习诗歌。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形象化的思维,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能力会大大提升,诗歌鉴赏教学的效果也就得到了很好的保证。例如在学习戴望舒的《雨巷》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雨巷的场景以及诗人离别康桥的情景,利用微课进行形象化的展现。这样学生可以从诗歌中理解诗人的表达手法,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抒发的情感。可以有效提高欣赏教学的效率,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锻炼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应用微课可以有效提高鉴赏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使学生能够在解题过程中保证准确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教师科学地将微课运用于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可以有效提高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效率,还可以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使学生能够在高考中有更好的表现,为促进学生以后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韦柳钰.浅析课改后的高中诗歌鉴赏教学[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04:182-185.
摘 要:地理是一门向学生展现中国大好河山的重要学科,也向学生介绍了整个世界的精彩纷呈和百般奥秘,对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热情和探索大自然的爱好都有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中考不考地理,所以初中普遍不重视它,到了高中以后就觉得对地理有种无处下手的感觉。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应该找到一个突破点,帮助高一新生找到学习地理的方式,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从地图入手就是一种很好的地理教学方式。
关键词:地理教学;地图知识;记忆地图;学习方法学习是一项非常枯燥的脑力运动,不仅需要学生的耐心、细心和毅力,还需要帮助学生找到好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地理这门刚刚从副科转为主科的学科,怎样帮助学生找到学习方式就显得非常重要。
地理课本内容多以文字叙述为主,而相较于文字性的知识,图片之类的形象化知识要便于理解得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让学生记忆地图来熟悉相关的地理知识,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他们对相关知识的记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习地理从现阶段来看,是为了掌握相应的考点,迎战高考;长远来看,则是为了让学生在地理教学中懂得地理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和胸怀。
对于学生而言,想要熟练掌握地理知识最重要的就是找到正确的学习方式,记忆地图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发现很多地理成绩优异的学生都是依靠记忆地图达到牢记地理知识点的目的。例如,记忆各大洲的地理地势。
因此,教师注重学生对于地图的记忆,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地图将会为地理教学提供很大的帮助。经过这些年地理教学经验的总结,我发现有三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地图知识的记忆。
1.在课堂上,由优秀学生为其他学生进行地图讲解,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现自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养成积极的攀比心理,运用自己对地图知识的理解来启发其他学生研究地图从而督促学习地图知识。
2.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与地图相关的游戏、讨论、比赛加深学生对地图知识的理解和提高他们对知识的熟练掌握,在教师的有意指导下,起到帮助学生加强对地图知识的记忆。
3.引导学生对地图知识进行系统性的整合,定期将整理出的地图知识发给学生,促使学生反复进行记忆,将零散的地理知识整合起来,帮助学生加深对地理学科的整体理解。
每每提及思品中考复习课,常人的脑海里几乎都会浮现炒冷饭、机械重复等印象。在中考各科都进入复习阶段时,学生的弦都绷得紧紧的,思品老师如果不改变课堂教学模式,那么思品中考复习课往往容易成为学生的“休息课”,思品课不被重视是不争的事实。美国著名管理家泰罗说:“做任何事情都能找到最好的方法。”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提高思品中考复习课的效率。努力将大量的时政热点引入思品中考复习课堂,让学生体验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乐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使“三维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一、导入小环节,交流大平台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而复习课的内容都是以前学过的,没有新课那么“新鲜”,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要提高复习效率,必须给我们的课堂下点“佐料”,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我很重视上课之初“事事关心”这一导入小环节,即由老师或者学生搜集最新的国内和国际新闻并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分析,时事热点犹如“味精”让“乏味”的知识凸显魅力,对学生逻辑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是极有裨益的。
比如,在复习七下《法律护我成长》时,我和学生不约而同地选取了贵州毕节流浪儿童垃圾桶内中毒身亡的事例,学生讨论交流造成这一事故的原因,从中吸取的教训,教师再展示记者深入贵州流浪儿童家庭采访时拍摄的照片,学生很受震撼,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所需要的各类保护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当然也更懂得自我保护的重要性。
二、基础须夯实,精练强能力
思品课的课时较少,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平时练习中暴露出学生基础知识储备不足,对基本概念、道理记忆不清、理解不准,运用不当,答题时易错选误答、张冠李戴。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夯实基础,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做到精讲精练。
“事事关心”导入之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已经被激发,此时抓住时机巩固基础知识,结合中考考点能级要求,给学生约5分钟的时间巩固约6个基础考点,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巩固要求。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要做一定的指导,其实基础知识的巩固并不是死记硬背,也有一定的方法技巧,如抓关键词、着重点等。
如何增强学生巩固基础知识的效果呢?教师应结合时事热点编写有一定质量的习题,做到精讲精练,提高能力。例如:复习九年级《成长在社会》一课时,我选取了一组图片,包含全国道德模范、校园十佳之星、长假后的旅游景点垃圾遍地、制假售假等内容,让学生辨别和选取哪些是遵守社会公德的行为,哪些不是?为什么你会这样选择?这些行为对我们有何启示?学生结合已巩固的知识点,稍加思考和整合,便能顺利解决疑问,及时巩固基础知识。
三、案例引思考,小组共商讨
案例分析是思品中考复习课不可缺少的环节,在学生参与分析、研究和讨论案例的过程中使学生领悟书本知识,磨炼情感意志,发展创新思维,提升综合能力。案例教学法可分为四个环节:一是呈现案例,提出问题;二是自主思考,分析案例;三是小组合作,讨论案例;四是总结评述,深化案例。
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取非常重要,从国家政策到社会热点再到地方重大事件,学生生活中的疑点和难点,都是中考命题的热点和兴奋点,平时教学要让学生了解、理解课堂内容,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评析,引导学生尝试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复习青少年应具备的正确的成才观、职业观、择业观问题时,我选取时下的社会热点“网络炫富”、“部分中学生热衷于参加各类选秀节目”和江苏某企业高薪招聘不到有技术的工人等材料,将案例以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展示问题,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然后再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小组成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要求每个小组成员都必须发言,组长记录,形成组内观点,再全班交流。最后教师进行小结点评,评价案例分析的成果。在层层深入的案例分析中,明理、导行、动情一气呵成,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科学地运用案例教学法,不失为提高思品中考复习效率的一条有效途径。
四、知识会迁移,拓展生活化
在思品中考复习教学中,知识的迁移拓展已成为不可忽略的一个环节,在注重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赋予它更多的意义:拓宽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架设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的桥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书本知识,自主地钻研教学知识,达到思品教学的最终目的:让学生关注社会,融入社会;帮助学生审视自身,完善自身,提升道德水准。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在现代生活中应用广泛,主要介绍自然、社会、文化、思维等客观规律及其知识体系,故又称为科技文。说明文阅读是中考常见的考试题型。总揽2011年各地中考说明文阅读题,不难发现,大多数省市所选取的阅读材料是课外的,而且内容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科技性说明文,涉及环保、网络、病毒、生态环境、科技发明、前沿科学、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的知识,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知识性、实用性和趣味性。在设题上基本上也都是注意了课内知识的课外迁移,并出现了一些新的题型,诸如建议措施、标语拟写、补写句子等拓展延伸类考题,这些新题型着重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因此,把握好中考说明文阅读题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题型,对快速、准确解答中考说明文阅读题至关重要。现结合2011年各地中考试题,就说明文阅读题中的一些难点题型的命题形式、特点及答题技巧阐述如下,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举一反三之效。
一、辨析说明方法,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
为了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绍得清楚明白,说明中当然要使用行之有效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摹状貌、画图表等。说明方法的常设考题有两种:①指出文段中所运用的说明方法。②分析文段中运用某种说明方法的作用。解答这类题,不仅要了解具体的语言环境,判定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还要明确这些说明方法的不同功用与特点,区别它们与修辞手法、论证方法等概念的不同,如一些学生对“下定义”与“作诠释”两种说明方法区分不清,“下定义”一般为判断句式,语言简洁、直接;而“作诠释”则是用一句或几句话对某个概念或某种现象、某个事物作较详细的解释说明。又如“作比较”这种说明方法在议论文中是“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而在记叙文中“对比”则是一种表现手法。另外,要熟悉、掌握几种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如列数字可使说明更准确,更具科学性;打比方可使说明形象、生动,更容易让读者理解;引用可使说明更具有权威性,能增强文章的趣味,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对说明方法作用的答题方式一般是:本句用了……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内容),使读者……。如2011年河北承德市中考卷《哈勃,太空中的千里眼》的第17题:“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各有什么作用?”这道题就是考查考生辨识说明方法,并体会、理解其作用的能力。只要考生对几种说明方法善于辨识和区分,对其作用明确了解,解答就不难了。答案示例:①分类别,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说明了用地面的望远镜观测太空存在两个缺陷。②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大气湍流对地面光学望远镜角分辨率的影响程度。
二、感悟语言特点,品析词语表达的效果
准确、简明是说明文语言的基本特点。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体现在文中的一些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等词上,如文中常出现“大约”、“左右”、“上下”、“几乎”、“可能”等一些修饰词语。一般考题常常考查这些修饰语的作用。解答这类考题时,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这些修饰语的含义及其在文中的作用,重点突出说明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该类考题主要有两种题型:A.“××”词好在哪里?试分析其表达效果。这种题型的答题方式为:“××”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B.“××”词能不能删除?为什么?其答题方式为: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了。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如2011年山东临沂市中考卷的第18题:“第一段画线句中的‘大多数’‘目前’两个词语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这道题旨在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的体会,只要能根据提示从说明语言角度进行分析阐释就行。答案示例:不可删去。“大多数”从范围上限制,说明不是全部,“目前”从时间上限制,说明只是现在的发现,去掉这两个词,说明就不够准确、严密了。
三、理清文章脉络,补写语意连贯的词句
近年来,在说明文的阅读考查中,常出现根据文意“补写语句”这一考点。这个考点的常设题型主要有:①补写恰当词语。②为选文拟写一个标题。③补写过渡语句。④补写总领句。⑤补写总结句等。无论何种角度的补写,都要紧扣所说明的事物,并且准确地理解事物的特征,使所写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如2011年湖北宜昌市中考卷的第14题:“请在第⑥段的横线上补写一句恰当的话。”根据选文中的提示语“这两则故事说明”和其后的标点符号“:”可知这是一道补写总结句的试题,要求学生补写上第⑥段中的两个故事所说明的现象或问题,细读文段,可知道使用麈尾的王衍和张讥都是当时社会上的名流人物,于是我们可补填上“那时的麈尾是极其华贵的”或“华贵的麈尾是极受名流重视的”的答案(意思相同即可)。
四、结合说明内容,展示个性拓展与延伸
说明文阅读的最后一题,通常是延伸拓展类的开放性考题,要求学生读完选文后,结合文段内容,联系现实生活,进行个性化的表达:或针对某种现象(问题)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或对文段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与设想。面对这类考题,很多同学都感觉难以应对,面太广,不够具体,无处落笔。其实,这类开放性试题也是最容易回答的题型。说它容易,是因为它具有开放性,没有统一答案,形式大多也是自由的,只要言之成理、答之有据均可。但关键是要具有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思维要灵活,大胆想象,不拘一格,敢于突破。具体讲,拓展类考题解题的技巧是:①联系中心作答。即抓住文段的中心,理解文段的含意,从原文中找出有用信息,然后生发出感想。也就是从原文出发,对所给材料有充分的把握,既要思考主题,也要考虑到语言;既要考虑到和谐,也要考虑到矛盾。②联系自己或社会实际情况,引发感悟。谈感悟、启示时,要深入挖掘事物、事理背后隐含的意义,然后联系自身生活、时代特征作答。如果是想象类试题,想象要合乎科学原理,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③遣词造句,讲究语言美。答题时可运用成语、古诗文、名言警句等,恰当运用对比、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体现个性化的表述。如2011年四川成都市中考卷的第12题:“你认为这给我们城市绿化建设最有借鉴意义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实际,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只要结合选文,从中解读出“美化与环保”的主旨,然后联系我国现实谈自己的看法,言之成理即可。答案示例:①城市绿化建设应该纳入政府行为的范畴;②只有让普通大众都具有了城市绿化的意识,才可能真正实现城市的绿化;③只有从环保的角度思考城市建设,才能真正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④建筑城市绿墙是世界城市建设的主流趋势。
一、教师迫切需要全面、精细化的数据
测试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基于数据的学情诊断方法。但是,很多测试数据通常只统计到学科总分,而没有对学生每一道试题的得分情况和作答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导致教师难以正确、精确地分析知识模块、知识点的教学效果,难以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盲区,不清楚自己的教学优势和不足在哪里,不知道自己的学生哪些知识模块、知识点需要加强,哪些学科能力培养需要相对重视。同样,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得到的学情数据更是“宏观、粗略”。
类似医院建立化验室、CT室等为医生提供各种检查报告,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学校也应该拥有一系列全面、精细、有效的测试数据,然后基于数据和实际情况进行诊断性分析,发现优势,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发现差异扬长补短。如此,才有利于教育行政部门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性,开展针对性的研究与指导,有利于学校和教师因材施教、对症下药,从而“低负高效”地提升学业质量。
基于此,我们尝试建立了温州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三维精细评价模型数据结构。三维精细评价模型分层面、群体和项目三个维度。首先,层面分市、县、校、班四层;其次,群体分学生水平层次(如将样本划分为各占20%的A、B、C、D、E五个水平层次)和性别、学校等级(分省示范校、市示范校、一般学校和薄弱学校)、办学性质(分公办、民办)、地理位置(分主城区、城乡结合处、镇中心区、镇乡结合处、特殊区域、乡中心区和村庄);最后,项目分为总分、学科、题组、试题(含客观题)。
其中,总分和学科数据主要包括原始分的平均分,全市背景下的T标准分、前20%、后20%和标准差(或离散系数),这些数据可以粗略进行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题组和试题数据主要是得分率,客观题主要数据为选中率。
二、教师要会解读数据
运用三维精细评价模型,从外部到内部、宏观到微观、全体到个体对学业质量数据进行分层次、分维度分析诊断,尽量准确、全面地掌握学情,使得能力培养、模块单元教学、新课教学计划和教学活动等都要因不同学校、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群体而不一样,都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1.外部比较需要多元化常模
如果学校与市、县常模水平相差较大,那么常模的参照意义不大。我们提供了市、县两级各种各类学校常模(见表1),方便学校找到各自合适的常模,也可以在众多相关常模中比较发现自己的真实状态。教育行政部门从这个数据表中可以发现教学质量均衡性问题。我们还可以根据学校的需求提供同类学校和常模的各试题(各知识点)、单元、模块、题型、能力水平的得分率等微观数据,方便学校作精细化比较诊断。
2.外部比较可以针对特殊群体
针对2011年中考科学,我们为某校作临界生比较分析。全市科学181分以上为市A等生(满分值200),该校175—180分有32人,定义为校A临界生,我们发现该校A临界生在12处得分率明显低于市A等生(见表2),也就是说在这12处对应的知识点教学效果明显低下。
3.内部诊断要关注不同等第学生的作答表现
我们把学生按得分高低划成A、B、C、D、E五个等第,各等第占20%。表3是某校2011年数学中考不同等第学生在部分试题上的作答表现。由表可知,不同等第学生在同一试题上的表现有明显差异,教师在这些知识点的教学上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等第的学习表现。例如第16题,全校得分率0.42,难度很大,但是A等生掌握得很好,后80%的学生掌握不佳;例如第20题,全校得分率0.77,问题在于后20%学生掌握不好。
4.内部诊断要关注学生个体的特殊表现
例如,我们把临界生各小题得分率数据和临界生群体得分率数据放在一起(见表4),除了发现临界生共性问题和优势外,也可以发现临界生个性问题。在第11题上,临界生群体得分率为0.94,学生7得分率为0。在第19题上临界生群体得分率0.94,学生3得分率0。他们的失分原因很可能不是学科能力低下,需要教师个别诊断和指导。
5.内部诊断要关注不同性别学生的作答差异
不同性别学生在同一学科内部不同知识点上的学习效果也有明显差异(见表5),这要求我们在相关知识点教学上要关注不同性别学生的学习差异。例如在“传染病”等8个考点的教学时要特别关注男生的学习,在“太阳系”等3个考点的教学时要特别关注女生的学习。
三、教师会基于数据开展校本教研
基于实证的研究是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教育科学研究要基于实证才能真正为教学服务。基于前测数据分析,发现教学薄弱点或优势,通过区域(校本)教研,寻找策略,尝试课堂行为改进,并通过后测数据分析和集体教研,分析变化的表现形式及相应的原因,总结经验,如此循环往复,提高教学和教研的有效性、针对性。本文以2010年温州中考科学的一道试题为例,呈现基于数据开展教研过程和改进教学案例的过程,供大家借鉴。
1.前测数据分析
主要解决“谁有优势(或问题),优势和问题在哪里?”的问题。
2010年温州中考科学有一道试题:江心屿是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岛上有榕树、樟树、蕨类植物、水生植物及其他多种生物。江心屿上所有生物构成( )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植被
L区中考全样本统计发现:选B的占59.7%,选C的占31.5%。这个考点是年年中考必考的考点,是教师新课和复习课教学都很重视的内容。全区得分率低,引起教研员的质疑。
2.区域(校本)教研
主要要解决“什么原因和怎么办”的问题。
教研员选择该区一所普通的L校一位教学水平稍好的教师,提前要求他精心备课,并在该校某个班级进行第一次专题课堂调研。
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分为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要求学生结合小鱼缸(生态系统)复习回忆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第二个环节,要求学生概括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探究,获得图1中“1”的关系图。第三个环节,当堂训练两道题目,加以巩固。
教研员和听课教师凭经验感觉,这堂课重点突出,难点有突破,师生互动好,教学目标达成度良好。但是用上述原题进行测试,选B的占41.2%,选C的占32.4%,选D的占26.5%,结果出乎意料。
教研员和教师对作答错误的学生进行个体访谈,探寻原因,同时研读了《科学概念的认知教学》,结合课堂观察、教学过程的回忆和反思,发现了症结所在。让学生深度理解一个概念,需要多维度、多角度、多途径、多项式的认知过程的教学。
3.课堂行为改进
教研员和教师合作研究再借班上课,继续保留三个教学环节,在第二个环节,引导学生采用四种方式描述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关系(见图1)。
4.后测数据反馈
课后,依旧用原题检测,选A选项的占0%,选B选项者占88.6%,选C选项者占6.8%,选D选项者占4.5%,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5.经验总结交流
教研员与教师将教研过程与教学改进方案进行交流总结,为今后教学、教研的有效性、高效性提供支持。
【关键词】中考 数学 命题方向
一、中考数学命题趋势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考数学命题以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为依据,体现新课标的要求,试题内容强调生活实际经验与知识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数学知识来源生活又服务生活的理念,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试题立足教材,注重基础,强调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考查和知识的灵活运用,注重数学意识的培养,注重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数学方法的理解和运用,重视通过阅读获取信息、整理数据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中考数学命题对比
另外,新教材还增加了实践与综合运用,主要是以数学活动的方式呈现。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进行数学活动,增强了动手能力,培养了思维能力,提升了通过探索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于数学活动的命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如阅读理解能力、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建模能力等。
三、新课标下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在新课标背景下,课堂应该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目标,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发展创设最大的发展空间。在教学过程中,应细化教学环节。课前为学生设置预习提纲和预习作业,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并通过预习作业发现问题,教学过程应多以引导探究为主,抓住学生的认知冲突,通过精心的问题设计,组织并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新知,通过引导学生对典型例题进行分析,形成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通过课堂作业实时反馈学习效果,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完善知识结构体系,最后,学生通过对知识的总结和反思,进一步提升对知识的理解层次。
四、把握命题方向,提高课堂效率
在新课标教学方式转变下,准确把握命题的方向,提高课堂效率,推进初中数学教学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也从根本上推动学生减负的进程。
1 数与代数。规律意识类试题将成为一种命题趋势,通过探索寻找规律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善于观察、自觉探索的习惯,在探索的过程中,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代数式的意义和作用。从数到式的转变中,应多抓住数是式的一种具体表达形式,教学过程中应多以类比归纳教学为主,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应注重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注重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提取信息、建立数学模型、估计、求解、验证解的正确性与合理性的过程,应加强方程思想、不等式思想、函数思想的渗透和联系,介绍有关代数内容的几何背景,应避免繁琐的运算。
【关键词】思想品德;中考;复习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architectural knowledge system, review the strategy, combining the reality of life in stages, training, problem solving skills in ideology and moral character of the aspects of examination test comprehensively expounded, formed a relatively perfect examination review scheme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thought moral character,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the examination to gain high scores.
【Key words】Ideology and moral character; An examination; review
多年来,思想品德开卷考试,其实考的是学生的立意能力,重点是要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此法考试不是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水平降低了要求,而是明降暗升,更多地注重了能力的提高,因此,在中考关键时刻,掌握复习方法,有利于增强迎考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为思想品德这科,它与时政联系紧密,复习更要有方法与技巧,下面笔者将就多年应考历程来谈谈关于怎样进行思想品德中考复习问题。
首先,要全面架构知识体系,准确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
能力可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是活动任务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来源于对基础知识的正确运用,因而培养能力的前提是准确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中考思想品德开卷考试突出的是对能力的考查,但必须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技能作为铺垫,要做到手中有粮,心中才不慌。纵观这些年的中考试题,真正体现了课改方向的是开放性试题,可此类题是题在书外,理在书中, 试题通过社会热点问题考查对课本知识迁移、运用等能力,是考学生用含义、观点和生活经验等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开放性考试并没不降低对基础知识的要求;开卷考试容量大、涉及三年来所学知识,材料是时新的,在规定时间内,如果我们连最基础的知识都答不出来,都想着去翻书,那是考不出好成绩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对考试方向、考点取向了然于胸,深入钻研教材,梳理知识点、在通读、吃透教材基础上列出各章节复习提纲(知识结构),还要融会贯通,构筑知识体系。按《中考考试说明》既要抓住贯穿教材的线索及其内在联系概括、归纳、总结、综合,使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系统化,网络化;又要注重以一个知识点为中心,搜索与之相关内容串在一起,由一个点向周围发散开来,打破教材原有秩序,形成新知识体系。这样在运用时就能得心应手,快速准确了。
其次,要做好计划,分阶段复习。
品德课的总复习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温故知新。就是将《中考考试说明》中考试部分知识点进行总体全面复习,突出重点,扎实基础知识,构建知识整体网络系统。此阶段复习主要侧重在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记忆,把知识变系统化、简单化。做法:先以单元、课为单位,整理知识点,全面掌握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含义)、基本观点和理论,通过全面复习,系统掌握基础知识,达到突出重难点的目的,其中关键是要把握 "四点":重点、难点、知识点、联系点。这样才能全面、细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也只有这样吃透教材,才能为运用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奠定坚实的基础,此乃搞好复习之前提。
第二阶段:专题复习,此时要打破教材次序,围绕时政热点,将其与所学知识点紧密联系,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感知材料和课本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其实,紧密结合时事与社会热点话题,紧扣时代脉搏,与时俱进,是思品学科的生命力所在,也是思品中考命题一大特点。如"反腐倡廉"、"光盘行动"、"东莞扫黄"、两会的召开、和谐社会、节能减排、低碳生活、昆明火车站事件、问题等时政热点素材,都将成为中考命题选择对象。另外,如科学发展观、环境保护等关注人类自身生存、发展,展望未来,探讨人类生存价值的问题,也能给试题提供更为广阔的背景材料,从而备受命题者青睐,据此,我们在复习中对时政材料要尽可能全方位多角度去分析,寻找与之相适应的考点,理解"热点"精髓,并加以剖析运用。
第三阶段:查漏补缺,真题演练。此阶段目标主要是解题方法和技巧训练,提高审题和解题能力。在冲刺阶段通过真题模拟练习,努力提高应考能力,查清自己在知识掌握方面欠缺的地方,抓紧时间补漏,以充分的准备迎接中考的到来。
另外,在各阶段复习中要注意做好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工作,中考命题的大趋势就是实践性,要结合学生思想、生活实际选取材料,考查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指导学生今后的实际践行。具体有:
1、感悟类、得到启示类、明白道理类问题在这几年的试题中不断出现,这就要求我们每复习一个知识点就要给设个问,如:"我应该怎么做?"等,训练习惯了,我们在做题时就能应付自如了。
2、多关注国家、社会如 "道德模范"、"最美人物"等的材料,分析模范人物身上的精神与优秀品质,并想想我们应怎样去学习、去行动。
3、关注自己的思想行为选择问题,在复习国家重大方针政策时,要注意思考青少年该怎样响应国家号召,做出应有的选择。如在复习"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时,就要明白我们肩负着成为创新型人才,要为国家建设做贡献的责任,所以我们要珍惜受教育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义务,把自己培养成为国家需要的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新型人才。
最后,训练答题技巧,强化训练,提高应试能力
思想品德中考有两大类型:选择题与非选择题
一、做选择题时,要看清括号前面的选择要求是什么,如"正确的"、错误的、"合乎题意的"或"不符合题意"等,避免因思维定势习惯而选错,还有题干表述是否有误,如"中心工作是环境建设"、"共同富裕是同等富裕"等,从而选出正确的答案。
二、非选择题 。非选择题答题也是有一定规律的,大致有如下类型:
第1类:当遇到谈感想、认识、启发、启示等一系列试题时,先应根据所给材料,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青少年该怎样做"等四个方面或当中几个方面,根据课本知识及自身实践进行论述解题,切不可草草应付几句了事,堆砌材料,乱写一气!
第2类:要求"提建议"、"写倡议'等题,那其实是让学生回答"怎样做"的问题。(学生可以从国家、社会、个人等3方面来回答。)
第3类:在解答材料题时还可以用"三步解题方法",具体的就是"一阅读、二寻找、三联系",所谓的"一阅读"指的是在拿到试卷时先认真读题,找出此题材料的主要内容和所需回答的问题;而"二寻找" 指的是在读题的基础上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和它的重要提示;最后是"三联系",那就是在"一阅读"" 二寻找"的基础上把题中的关键词、重要提示及其所要回答的问题和我们教材知识还有我们自身的实践经验等有效地进行联系,从而找出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进而整理得出令人满意的答案。实践证明,按照"三步解题法"的思路进行解题,一般都可以做到八九不离十,避免漫无目的,不着边际地乱答一通的现象,效果还是不错的。
第4类: 是解答漫画题。漫画是简笔而注重意义的一种绘画,做题时要先看漫画标题,漫画标题是题目的眼睛,在整个题目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这个标题可洞察整幅漫画的主题,因此,在解答漫画题时第一步得看清漫画的标题是什么,进而把漫画内容与标题结合起来具体分析,便更容易弄清漫画的寓意所在了。
其次看文字,在审漫画题时要注重看漫画的文字,往往漫画中的文字都是言简意赅、画龙点睛,所以应仔细品味漫画中的文字,这样可助我们领会该漫画的寓意,同时认真思考文字中所隐含的重要信息,这时它便会成为我们弄清漫画寓意的金钥匙了。
最后是看夸张。在审漫画题时要注意看漫画的夸张之处,漫画的夸张一般都是漫画的弦外之音,是漫画所表达的寓意所在,这时,再把课本知识和以目三方面所得的信息连起来思考,便更能准确地领会漫画寓意,为答好漫画题打下基础。
总的来说,中考思想品德的复习是要有充分的准备和努力的,只有我们做到有计划、有方法,再加上勤奋努力,才能决胜于中考。
参考文献
[1]《2013年中考思想品德复习指导》
又一个学期结束,对我,这是极其特殊又极具挑战性的一个学期。于工作,一个新的开始,疏离两年的初三教学在慢慢找感觉、找方向;于生活,角色的即时转变,生活的忙乱,在慢慢地调整适应;幸运的是,在领导的关心,教研组同伴的帮助下,我没有掉链子,有条不紊地按质按量完成了本学期的教育教学任务和党务工作,在悉心学习中享受成长的喜悦,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在教育教学工作方面,本学期九年级的主要工作是世界近现代史的讲授。与其他年级不同,中考迫在眉睫,九年级历史课在兼顾兴趣的同时,必须紧扣中考范围,更多地关注学生基础知识点的落实,历史规律的梳理,答题技巧的训练,更加高效地完成每一节课程教学。于是,本学期我特别注意课前的回顾与课后习题的训练,在每一节课的开始都将知识结构图呈现给孩子们,引导孩子们进行知识复述,力求达到对九年级历史课程内容的“熟悉”,每一节课的结束穿插习题,着重传授答题技巧。另一方面,鉴于下学期复习时间非常紧张,本学期我完成了明年专题复习的全部准备工作。1、做2012-2017年中考题,总结大连历史中考特点及出题方向,并反复阅读《历史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与宋姐、思佳进行交流,以求对教材的重难点及考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2.结合中考范围,整理编写了“中外历史上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中国近代以来遭受的侵略战争”“三次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等十二个综合性专题,还把各地中考题集结成册,编写了六套专项选择题;3.总结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答题技巧。
在教学研究方面,本学期着重就历史核心素养中的三点作为学生的关键培养点,一是史料实证,历史学习特有的思维品质。“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乃史学之本,历史教学之基本原则。如何做到理解懂得继而运用?那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多角度呈现包罗万象的精选史料,精读精析,不怕浪费时间,读文字,读图片,读出土文物,从中发现蛛丝马迹,抽丝剥茧般将历史问题逐一侦破。以往我总怕教学任务完不成,总吝啬时间带孩子们读,或者一时考试没有直观成绩的呈现就着急,否定自己的教学思路,其实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教师,得舍得给予孩子奠基的时间,才能等来他们的破茧成蝶。二是时空观念,认识历史的必备观念。所谓“史地不分家”,地图不只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地图对历史学科同样重要。如果前者强调空间位置,那后者则对时空都提出了更深层的要求,尤其是中国古代史,国土疆域的更替变化,国与国之间的战略位置,如何在不同时空架构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是历史学习的精要所在。因此,本学期的历史教学中突出了历史地图的应用与解读。三是家国情怀,历史育人功能的标志。明年的历史教学将采用统一的国家部编教材,培训中教育部长这么说道,教育体现国家意志,历史教育是国家的教育,是维持支撑政治执政的思想体系,强调历史教学中意识形态的培养。如何在历史课程中培养青年学生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认同社会核心主义价值观,我想应该是潜移默化的,以情动情,更多地用语言,用情感将学生带入历史情境,感悟所得,这也正是我所欠缺的,也是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在党务工作方面,鉴于从中央到地方对党务工作的高度重视与狠抓,本学期对我校党务工作进行了全方位梳理,利用教学之余,整理基层党建考核十大项几十小项内容,重新核查基层党建数据库信息,重新录入全国数据库,认真完成半年报和年报统计工作,组织召开党员大会五次,预备党员转正两名,发展党员一名,搜集材料创建红星海学校党建活动文化区,上传下达的报告多次,撰写两学一做活动方案、党建活动总结等,工作繁杂,头绪众多,非常多谢各位党员教师的全力配合与帮助,才使党务工作顺利进行,与教育教学相得益彰。
(二)下学期工作思考
首先,在教学方面。一是制定详细计划,抓好初三复习工作,以期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一起为孩子们的初中生活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二是继续开展对历史核心素养的研究,尤其是如何在教学中贯彻落实;三是注重开发和利用动态的生成性资源,重建本真灵动的历史新课堂。其次,在关注学生成长方面,由于学科性质,所教班级众多,每班每周课时较分散,与学生接触的机会也相对匮乏,常常无意识地忽略教育之“育”,有些功利性倾向,这些在下学期的工作中需特别用心去对待。第三,个人成长方面,让阅读成为习惯,完善专业知识,增长教育智慧,实现自我提升和生命的升华。
以上即本人本学期的主要工作报告。本学期的我获得了突破性进展,从关注教学向着关注学生成长,从关注教学内容到关注学生的感受、教学方式的多样在逐步转变。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我将继续用心去教诲我的学生,用情感去培育学生,将自己最珍贵的爱奉献给孩子们,期待他们的盛开,也祝福自己的成长。
1.及时阅卷,事半功倍
试卷的讲评应注意及时性,考试刚过的学生,大脑神经仍然很兴奋,对考试成绩和未知解答的心理渴望,均甚为强烈,此时评讲效果最好。如果频频考试而不作评讲,或久拖不评,都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应该做到逢考必讲、必评、必小结。如果教师确实由于工作任务繁重不能及时批改,还可以采用“互评互助”或“自评互助”等教学模式。否则教师“鞠躬尽瘁”,可是学生无所事事,结果事倍功半、事与愿违。不要忘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2.分析试卷,有的放矢
试卷批改完成后,教师认真分析学生的试卷,统计各题目的得分率,找出错误率比较高的题目,收集学生答题时出现的各种典型错误,以及比较好的、具有创新性质的思维方式、解题技巧等。这样讲评课时才能针对学生实际,讲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讲评的重点应放在学生得分率在30%至70%之间的题目,这类题目难易程度中等,属于区分度较好的题目。
3.小组合作,学生讲评
由于中考复习后期,科科都在做试卷,讲试卷,每次试卷都由老师讲评,学生会形成审美疲劳。有时候视试卷的难易情况,我们可以把有些题目采用小组合作,“兵教兵”、“兵帮兵”的模式由学生来讲评,这可能比教师讲解效果更好,因为学生可能会站在与老师不同的角度分析,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使同学们更容易理解。而且讲解的学生起到了榜样的作用,能对其他学生起到动力或压力的作用,促使他们更认真地思考。
4.总结规律,提高效率
有些习题规律性较强,教师在讲评时可借助典型例题的剖析,引导学生对类似的或相关的习题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得出解题的一般规律,可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可以把学生从“题海无涯”中解脱出来。如在实验题的讲评中,我们碰到了大量要求用实验证明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或证明氢氧化钠变质,部分变质及全部变质的实验题,这也是一个中考常考的知识点。如果引导学生总结这一类题的解题规律和解题技巧,那么学生就会以不变来应万变,大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改头换面,举一反三
一般来说,课本的知识点相对比较固定,但用来设计的题目却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教师在讲评时可针对知识点,对题目“改头换面”,一题多变。这样,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加深学生对各知识点的理解,提高综合解题能力。
6.创设实验,培养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很多题目的设置都离不开实验。老师讲实验讲得“天花乱坠”,不如做实验。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
(1)改变常规实验教学思路,把实验习题设计为实际操作过程。每次试卷分析都可见学生对实验探究题得分率很低,尤其中等及以下的同学,常常难以很好读懂题目,不能设想实验过程,难以预知实验现象和可能出现的问题,造成得分很低。而新课教学中的实验训练比较孤立和片面,学生缺少主动创新和探究的机会。因此在讲评某些实验探究题时,我们不妨提供给学生题目所涉及的药品,让学生按照题目的要求去探究,最后总结答题方法,一定会提高学生解实验探究题的能力。
(2)变“实验习题为演示实验”,进行有效教学。探究实验题的实验内容往往是课本上没有的内容,它考查学生是否能够运用课本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我们通过把常规的习题讲解改为通过演示实验来共同探讨,并师生一起完成实验习题中所规定的研究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思维模式,让他们跳出通过观察来思考的常规模式,而进一步提升为通过变式思考来解决问题。
(3)可以充分利用电教设备,采用播放录像实验和运用计算机仿真实验来展示实验效果。如我们在讲解钠等活泼金属为什么不能把硫酸铜溶液或氯化铁溶液中的金属置换出来,不妨播放实验的录像来说明,学生就不难理解了。
7.自编习题,学生互教
为了让学生对试卷中某一重要知识点的考查或者某一种重点题型有更深入的理解,可以让学生根据对该题的理解再编一道习题,先组内学习讨论,然后组间交换做题,相互竞争。这样可以将学生由被动的运动员角度转化到主动的裁判员的角度分析考点,可以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点,更好地规范答题。
8.及时检测,试题反馈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那些题目我们都练习过还认真讲评过,为什么一考试,学生还错?殊不知,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理解不等于掌握,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学生可能克服了某些障碍和难关,但不一定就真正驾驭了这道题或类似问题,能力上也未必提高到了理想的高度。因此,还需要针对此次考试所暴露的问题,稍加变化设计出练习题,与原试题相近并有新变化,切合学生基础和实际情况,不盲目拔高,也不简单重复,以提高能力。
9.引导反思,心理辅导
学生除了对错题改正,错误方法的分析之外,还要对考试的收获和下一阶段的复习进行反思。
关键词:初中化学 实验 原理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c)-0-01
实验题的考查现在强调探究性实验题的考查现在强调探究性,但你要记住,实验题万变不离其宗,它所围绕的都是初中化学所学到的几个实验。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制备收集是最基本的三个实验,把最基本的掌握之后,中考中所有的实验题都是这三个实验的一种拓展。
那么怎样才能学好初中化学实验并在中考中完成化学实验题呢?
(1)首先需要认真细心的审题,审题并非等同于读题,是要能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最重要的就是该实验的目的,有了目的才能设计方案,进一步进行试验,最后根据目的得出正确的结论,往往结论怎么写就取决于该实验的目的或者猜想,当然这一切都是要有牢固的基础知识为前提的!比如,你可能没有学过氨气的制备,但如果我告诉你氨气的制备是用氯化铵固体和氢氧化钠固体混合加热,你马上应该想到这和氧气的制备方法是类似的。如果考查的是信息型实验题,那考查的肯定是和酸碱盐性质有关,这就要你把这方面的知识掌握清楚。另外要注意,答实验题要规范、全面,不要少答。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阅卷的时候会根据你写的内容给你相应的分数。关键是要多实践,因为实践的印象特别深,所以不管什么实验和实验器材及现象都可以记下。但是中国的这教育体制不可能所有实验都做,还是要多做点题,有问题多问问老师,有时间多跟老师讨论讨论。
(2)实验题的一般解题步骤: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判断各仪器的作用分析实验成败的关键误差分析。做实验题就是解决好两个方面:装置原理和反应原理。装置原理:判断各仪器的作用,还有注意仪器的连接顺序,一般为“原料气的发生装置(安全装置)原料气的净化与干燥装置反应发生装置收集或测量装置尾气处理装置”。反应原理:是各步操作均遵循该步的化学或物理原理,均服务于实验的分步及总体目的。记住原理.发现他们之间的关系.有些基础的,如化合价,元素表.这些是肯定要记好的.然后你就会发现这些东西很简单。
(3)化学实验题和推断题,可以说是代表了化学的最高层次,因为这两类题目综合程度都很高,覆盖面又很宽,往往就显得难度大。实验题目,①重在平时积累,一些常见的考点,需要在平常做题目后总结一下,形成一些程序化的操作,至少大致的原理不会相差太远。②具体到做题时,首先要沉住气,全面阅读题目,弄清楚题目要求达到的目的,如何来达到这个目的,并注意相关实验原理的运用,(也就是三个W,--做什么what,怎么做how,为什么这样做why).有些可能自己并不很清楚,在全面审题过程中 从题目后面的部分得到提示,暗示,就会更明朗了)③表达要清楚,实验题目很多地方需要简答,言简意赅,必须用文字或者化学用语把意思完整的表达出来。这个也需要平常注意模仿标准答案。按照题目要求回答问题。推断题目,①注意积累,认真分析化学反应和物质特性,这些往往成为 推断题的突破口哦。②全面审题,不但要看题干的文字描述,还要仔细研究框图,把文字与框图结合起来,另外,特别注意题目后面的某些提示,所谓的”后提示“,可以帮助你定位一些物质,③按照题目要求回答问题,特别要注意化学式,化学名称,电子式等等的具体要求,否则,好不容易推导出物质出来,却功亏一篑,,很遗憾的哦,不要犯这样的低级错误。
(4)物质推断题其实是考察基础知识掌握熟练情况的,要想做好物质推断题,需要对常见的物质都很熟悉,熟悉他们的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溶解性等)和化学性质(容易和谁发生反应),这些都需要积累和记忆。不过,初中化学的内容毕竟很少啊,只要坚持积累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发现,经常出现的推断题其实也就那么几种。找上类似的题多做几个,不会的话找人给你讲讲,讲透了自己再总结总结记住就行了。实验题的一般解题步骤: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判断各仪器的作用分析实验成败的关键误差分析。做实验题就是解决好两个方面:装置原理和反应原理。装置原理:判断各仪器的作用,还有注意仪器的连接顺序,一般为“原料气的发生装置(安全装置)原料气的净化与干燥装置反应发生装置收集或测量装置尾气处理装置”。反应原理:是各步操作均遵循该步的化学或物理原理,均服务于实验的分步及总体目的。
做中考化学的推断题及实验题要先学会找突破口。比如常见液体:水 紫红色物质:铜、高锰酸钾 红色物质:氧化铁 常见气体:氢气、氧气、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的反应物:水、二氧化碳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氨气 棕黄色溶液:铁离子盐溶液 浅绿色溶液:亚铁离子盐溶液 蓝色溶液:铜离子盐溶液 红褐色沉淀:氢氧化铁 蓝色沉淀:碳酸铜或氢氧化铜 等。牢记各物质间的关系。重要的有碳酸钙-氧化钙-氢氧化钙三角、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三角等。牢记重要的化学方程式。还原金属氧化物、光合作用等经常考。多做题,锻炼思维能力。积累化学方程式总结题眼总结元素、物质链。①学会记忆。化学,是属于文理科的过渡学科,比较偏向于中性。它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十分丰富,如基本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反应原理、反应时 的现象和各种反应类别。②学会表达。正如上面提及的,化学,属于中性人,跟物理和数学这些“纯理科”的学习有较大区别。在物理和数学中,答案永远是唯一的,说一是一。解题步骤和答案正确,就能得满分,在化学不同。化学,永远也没有满分这一概念。譬如:一个题目考你,燃烧时的现象,在课本上有完整的语句。但考试时,不可能开卷,于是只能通过自己对燃烧的理解,进而用自己的语句表达出来。对于一个理科生来说,这是致命的,而言不达意,在化学学习中也是绊脚石。如果真的想学好化学也要好好练练语文。
最后要学会总结。虽然上面一再强调化学偏文的方面,但毕竟化学归属理科范畴,所以适量的练习是十分必要。不提倡题海战术,学会总结,事半功倍,才是学习的妙法。总结,对于化学的学习是十分有益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