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校挂职锻炼总结

高校挂职锻炼总结

时间:2022-04-28 16:13: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校挂职锻炼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校挂职锻炼总结

第1篇

关键词:高校干部;挂职锻炼;培养实践

从高校选派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担任一定管理职务的干部到政府机关、区县及企事业单位进行挂职锻炼,是深入实施科教与人才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发挥高校科研与人才资源优势、促进政产学研深入结合、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干部挂职锻炼工作不仅推进了学校和地方的联系与合作、更好地发挥了学校为社会服务的职能,而且为广大教师干部提供了难得的学习锻炼机遇及施展才华平台。

一、高校干部挂职锻炼工作的作用及意义

干部挂职锻炼工作,既有利于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也有利于干部的培养锻炼和学校事业的发展,对干部挂职锻炼工作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能够有效保证干部挂职锻炼工作深入开展、收到实效。

1.开阔高校干部眼界,拓展干部培养模式。

通过有计划地选派高校干部到政府机关、区县及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能够使其扩大视野,增加阅历,提高组织领导、综合协调和宏观决策能力。高校干部在挂职锻炼过程中,能够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接触尖端的科研项目,提升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驾驭复杂局面、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从干部培养角度来说,选派高校干部进行校内岗位轮换、校外挂职锻炼,是干部培养锻炼模式的创新和拓展,能够增加干部多岗位管理工作经验,拓宽工作领域,丰富实践经验,提升领导能力。

2.推动高端产业聚集,推进校地科研基地建设。

挂职干部促进地方和学校间的合作交流,充分发挥高校科研、教育及人才优势,通过高校和地方合作建设政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应用基地、培训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企业共建实验室等方式,积极有效地促进高端人才和高端成果的聚集,以优质平台和创新载体吸引人才、拉动项目,从而实现高端产业的聚集,推进校地双方人才建设、科技创新、政产学研联合发展平台建设。

3.促进校地合作交流,加速科技成果创新及转化。

高校挂职干部的重要任务是实现校企之间的无缝对接,不断增强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科研社会服务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高校干部可以结合自己在高校的工作特点和特长,发挥科技项目申报、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优势,主动与科技、经济综合部门和创新创业载体进行走访对接、洽谈合作、建立渠道,摸清地方的科技发展状况、人才需求情况及产学研情况,进一步推进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与高校优势学科、重点实验室的合作,加速高校科研成果与联盟的集聚融合,全面促进地方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加快实现企业自主研发及科技成果转化、孵化。

4.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培养科技人才服务地方。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根本。[1]地方经济要发展,人才是关键。高校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人才优势,大力实施人才战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通过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工程硕士班、引进国际国内领先的研发机构等方式,促使高校的科教资源与开发区产业资源紧密结合起来,帮助地方政府培养和打造一支懂科技、懂产业、懂经济、懂管理的人才工作队伍,推动人才本土化,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协同创新,共同发展。

5.创新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挂职干部能够为学校和地方政府、辖区企业搭建良好的沟通交流平台,通过联系举办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举办创业大赛、建立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等活动,促成地方政府与高校进行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的合作,率队组织多家企事业单位提供多个就业岗位赴高校进行专场招聘会,提供多种优惠政策吸引毕业生到地方就业,切实为高校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

6.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校地合作落地生根。

高校挂职干部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推动高校与地方签订全面合作协议,本着优势互补、相互促进、互利共赢的原则,围绕新兴战略产业、科技创新载体成立政产学研合作机构,通过建立校地双方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双方互访制度、资源共享制度等长效合作机制,高度整合科技和产业资源,促进校地产业、科技、人才合作更加紧密、通畅、有效,进一步拓宽政产学研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二、高校干部挂职锻炼现存的主要问题

1.挂职干部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高校在选派干部进行挂职锻炼过程中,存在挂职干部岗前培训、绩效考核、监督管理等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一是挂职干部岗前培训机制有待优化,对即将进行挂职锻炼的干部进行岗前培训,着重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领导艺术培养、工作角色转换方法等方面进行培训,请曾参加过挂职锻炼的干部进行经验交流,促使即将赴任的挂职干部提高认识、增长才干、提升能力。二是挂职干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尚未建立健全,对挂职工作有效开展、挂职干部工作积极性产生一定影响,亟待设置挂职锻炼干部在挂职期间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对挂职干部挂职期间的工作进行科学评价,并根据考核结果建立明确的奖惩措施。三是对挂职干部的监督和管理不够到位,由于高校挂职干部身份存在双重性,高校对其挂职过程缺乏跟踪管理,挂职单位对其短期挂职行为缺乏实质监管,形成了高校和挂职单位对挂职干部监督管理方面的盲点。

2.选派及接收单位配合不够紧密

在高校干部挂职锻炼实践过程中,往往存在派出单位和接收单位间配合和衔接不紧密、权限和责任不明确的现象。从派出单位角度而言,高校在选派干部进行挂职锻炼的工作实践过程中,各学院、职能部门往往出于教学科研工作实际需要和单位人手紧张实际情况等考虑,对选派干部进行挂职锻炼工作的积极性普遍不高,甚至为了应付选派挂职干部这项工作,推荐一些专业不对口、与挂职岗位不匹配的同志应付了事;从接收单位角度而言,地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接收高校干部挂职锻炼的时间通常为一到两年,由于挂职干部短期内不能深入了解单位基本情况,因此无法让其分管实质性的工作,只能安排部分辅的工作任务,挂职干部较难得到切实有效的工作锻炼,影响了工作能力提升和工作潜能发挥。

3.挂职干部角色转换不够准确

部分挂职教师没有正确认识科技挂职工作的意义,存在自身科研实力不强、角色定位不够准确等问题[2],将挂职锻炼视作走过场的短期行为,不能迅速转换工作角色、融入工作氛围、打开工作局面。由于挂职锻炼工作和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有显著差异,需要重新学习业务知识,部分挂职干部思想上存在学习惰性,缺乏责任意识,无法有效开展工作并适应岗位。部分挂职干部面对新的工作岗位,与领导、同事及群众的联系不紧密,不能准确定位、摆正位置,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4.对挂职干部的关怀保障工作不够到位

校地双方存在对挂职锻炼干部关怀和保障不到位的情况,挂职干部一般都是到异地进行挂职锻炼,在当地人生地不熟,多数存在方言听不懂、生活不适应、工作不习惯等问题,挂职期间也兼顾不了家庭,无法及时解决家庭突况和实际困难,有后顾之忧。此外,现在的挂职工作没有充分考虑挂职干部的期满去向问题和建立健全挂职干部后备管理机制。[3]校地双方要从解决实际困难的角度出发,从日常生活关怀、挂职期满去向两方面入手,切实加强挂职干部的关怀保障工作,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挂职锻炼工作中。

三、创新高校干部挂职锻炼的实践思考

近年来,高校干部到地方挂职锻炼成效显著,但是距离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更加适应高校快速发展的需要,尚有一定差距,亟待更新理念,积极拓展,扎实推进高校干部挂职锻炼工作向纵深发展。

1.高度重视,推进高校干部挂职锻炼常态化管理

从高校层面来说,一是建立健全挂职干部管理及考核机制,提高挂职干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高校和地方对挂职干部齐抓共管的方式,提升干部挂职锻炼工作实效性。二是通过广泛动员和深入宣传,精心选派综合素质较高的优秀教师及干部参与挂职锻炼工作,为挂职工作提供了坚强的人员保证。三是大力做好相关保障工作,精心搭建与挂职干部的联系平台,切实提供高质量的科技支持,学校领导要深入干部挂职锻炼地区进行交流和慰问,高度关心支持挂职干部的工作,切实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四是积极做好引导工作,鼓励挂职干部将他们在地方挂职锻炼获得的知识和成果充分运用到学校工作中,在干部选拔任用时,将其挂职锻炼的成果及考核鉴定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

2.举措得力,提升高校干部挂职工作科学化水平

一是高校党委通过挂职干部专题研讨会、挂职干部先锋论坛、实地调研、编写工作简报等形式,总结干部挂职锻炼工作的经验和成绩,交流挂职心得,深化挂职干部及校地三方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明确今后干部挂职锻炼工作的努力方向,促进干部挂职工作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二是通过切实有效的方式将关心挂职干部的举措落实到位,高校要与挂职锻炼的干部加强联系,在组织部网站专栏挂职干部工作新闻和动态,建立挂职干部工作QQ群、微信群,搭建挂职干部工作宣传、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及时展现挂职锻炼干部的工作动态和风采。三是大力支持挂职干部发挥高校和地方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发挥高校科技资源优势,推进学校与地方的全面联系与合作,更好地发挥学校为社会服务的职能,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促进政产学研深度结合,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

3.双向选择,促进高校干部挂职锻炼工作规范化发展

高校和地方政府不断探索干部挂职锻炼的新方法,通过运用双向选择的创新方式,既保证了高校教师学科和专业对口,又兼顾了挂职单位的实际需求,最大限度地满足了高校挂职干部和挂职单位的匹配度,显著增强了干部挂职锻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选派挂职干部之前,校地双方通过互访调研等交流方式,了解接收单位对挂职干部的专业需求及拟安排挂职锻炼的岗位要求,高校所推荐挂职干部的基本情况及选派意向,遵照专业对口、择优选派、适才适用的原则进行定向选派,将科研水平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的高校干部选送到地方进行挂职锻炼,让高校干部的专长和实际工作需要结合得更加紧密。

4.求真务实,找准高校挂职干部的角色定位

挂职干部准确把握好自己是迅速打开工作局面、实现自我成长的关键。[4]如何找准定位,一是要主动学习,熟悉业务知识,向领导、同事及群众虚心请教,迅速融入新的工作氛围;二是要脚踏实地工作,明晰工作职责,迅速、高效地投入挂职工作,顺利实现角色转换;三是要发挥纽带作用,认真实践,积极推动校地双方沟通联系,促使交流与合作常态化;四是要加强自我完善,提高工作领导力和执行力,善于总结思考,为校地双方的双赢发展建言献策。

参考文献

[1]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N]. 新华日报, 2010年11月18日,第一版.

[2] 李新荣,罗文.科技挂职: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工作的重要模式[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09):26.

[3] 翟年祥,姜 婷. 我国干部挂职锻炼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求实,2011(02):21.

第2篇

能够从内陆边疆省份来到我国改革开发的前沿地区,从环境和工作性质相对较为单纯的高校来到团的地方组织挂职锻炼,我深知机会难得。为了不虚此行,我给自己定下了五条准则:心态归零,一切从头开始;适应环境,尽快上手工作;熟悉到位,配合做好工作;总结反思,不断提升能力;谦虚自信,树立良好形象。

在整个挂职锻炼期间,我严格遵照五项准则,在东莞团市委各位领导、同事的悉心指导和热情支持下,很快适应工作环境和角色的转变,投入地工作、认真地学习、愉快地生活,达到了交流学习、借鉴汲取、完善自我、锻炼成长的目的。现就半年来的工作、思想等方面的情况简要总结如下:

一、挂职期间参与完成的主要工作

根据部门内部分工,我主要负责部室档案资料的归类、收集整理,起草部门相关文件资料,文件的收发、归档以及剪报等常项工作。同时协助主持工作的高副部长调动部门全体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证部室正常运转,共同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挂职以来,我参与完成的主要工作有:省少代会东莞代表团相关筹备工作;20__东莞市大职中学生暑期创业实践活动的部署、督办及总结工作;“快意20__”东莞市少儿广播电视主持人大赛各项组织工作;20__东莞市少年军事夏令营组织工作;丘陵片各镇区全团大调研工作;赴英德慰问宝山部队演出活动组织协调工作;少先队建队节系列庆祝活动及评优表彰工作;18岁成人教育系列活动的安排部署;市学联换届大会的部分前期筹备工作。

二、挂职锻炼的收获

1、强化了学习的意识。从高校团组织来到团的地方组织,工作范围扩大了,工作对象也更加多样化。初到东莞时,我抓紧团干部集中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主动向团市委领导、同事了解团市委的工作概况,做到心中有数。利用整理学校部办公室的契机,我大致浏览了学校部历年的档案资料,对部门工作有了相对全面的熟悉,这些都有助于我尽快进入工作状态。在随后紧张繁忙的工作中,我也尽可能用一切机会,阅读政治理论书籍、学习业务知识,结合工作进行深入思考。我深知,唯有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才能让自己不至落后于时代对共青团干部的要求。

2、锤炼了务实的作风。东莞团市委的工作处处体现出务实的作风。对于找准看好的工作项目,他们往往是“先干后说、多干少说、甚至干了也不说”,注重工作的实际效果,不讲排场不搞形式主义。对于工作当中出现的问题,团干部们始终坚持“不争论、不埋怨、不推诿扯皮,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的务实态度,保护团干部的工作热情,营造出和谐的工作氛围,让置身其中的每一个人气顺、心齐、有干劲。务实的工作作风,成就出色的工作业绩,这一点,让我感慨颇深。

3、开阔了工作视野。东莞共青团具有很强的机遇意识和创新意识,他们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胆创新,敢闯、敢试、敢干,其突出的工作业绩也受到团省委乃至团中心越来越多的重视。在这里挂职锻炼,使我更加直观地了解到珠三角地区青年工作的特色和经验,使自己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使自己的思维跳出了原有的小圈子,学会了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工作方法,学会了从宏观层面思考团的工作,增强了掌控局面的能力。

4、增强了适应能力。对于来自西部地区的挂职干部而言,最大的难题不是语言的障碍,也不是快节奏的工作,而是东西部地区巨大的文化差异带来的思维方式的不同。要想在挂职期间有所收获,就必须尽快填平横亘在二者之间的沟壑,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外来者”到“自家人”的转变。对此,我通过多听、多看、多问、多想,首先从自己的角度努力去理解、适应,在与他人的交流过程中主动介绍云南的风土人情和学校共青团工作的情况,让对方更多地了解我长期置身其中的文化氛围,以增进彼此的理解和适应。同时,我坚持“谦虚自信”的准则,不害怕、不回避矛盾的产生,通过有礼有节的方式进行解释说明,最终得到了领导、同事的理解和认可。在滇粤两地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中,我的适应能力得到了锻炼,树立起西部团干部的良好形象,也与东莞团干部建立了真挚的友情。

第3篇

关键词:双师双能型;英语专业;教师团队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9.3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在2015年10月21日共同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文件第14条中提出转型发展的任务之一是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目前,关于“双师”研究的文献较多,而关于“双能”师资研究的文献则很少。

“双能”与“双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双能”应该是教师的一种素质,“双师”则是一种结构。总之,“双师”应该是具有“双能”素质拥有双证书的教师。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建立一支“双能”素质,“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1]

一、高校“双师双能型”英语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事实证明,具有“双能”素质的“双师”型教师的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深受学生的欢迎,因为他们既懂理论又会操作,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非常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因此,“双师双能”师资队伍建设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理念的诠释方式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是提高年轻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需要,也是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能力的需要。

二、高校“双师双能型”英语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存在问题

根据教育部对应用型教师队伍的要求,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起步,虽然各地各高校的建设力度和进度参差不齐,但却面临着一些共性问题。比如说,双能型教师数量不足、队伍结构不合理。尽管高校教师队伍整体学历层次不断提高,然而部分教师因为教学任务繁重而疏于专业技能培训或企业实践锻炼,跟踪本学科专业发展前沿及研究本专业领域的实务能力不强、专业知识和技能更新缓慢、实践能力及基层工作经验缺乏,导致教学内容枯燥无味、教学方法缺乏新意和创意、缺乏实践案例支撑。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2]

三、高校“双师双能型”英语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策略

通过调研,大部分高校都遵循以下几点策略来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1. 采取与“双师双能型”英语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相适应的人才引进措施

拓宽师资引进渠道,从企业或相关行业技术部门引进实践经验和社会阅历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通过教师资格培训,这些专业技术人员就可以走上讲台,为学生讲述最鲜活的工作技巧和方法。比如,外语学院可以从翻译公司引进高级译员,从外贸公司引进外贸员作为兼职教师。而且还可以采取“一带一”的方法,将精通业务的兼职教师作为专职教师的导师,促使专职教师快速成长。例如,高级译员可以培训一些不善于使用翻译软件来协助翻译工作的老师,从而让这些老师熟练掌握翻译软件,而后将这些技能传授给学生。

2. 合理制定“双师双能型”英语专业教师的培养计划

高校应鼓励教师走出象牙塔,深入社会,利用寒暑假到专业对口的企业挂职锻炼,让他们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发展趋势和现状,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就高校英语专业教师而言,应紧跟社会需求,争取能在外事、外贸、外企、各类涉外金融机构、商务管理公司、专业翻译机构、出版、新闻、旅游、高级宾馆酒店等部门挂职锻炼,承担商务管理、商务翻译、外贸洽谈、经贸文秘、英语编辑、英语记者、驻外商务、涉外公关、涉外导游等工作,注重自身的职业发展技能。在挂职锻炼的过程中,教师就能了解具体实践岗位承担的工作任务及主要工作职责,以及要达到的岗位实践绩效,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实践经验。

3. 建立并完善“双师双能型”英语专业教师培养的激励机制

“双师双能型”教师在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方面均有较高水平,他们承担着比一般教师更为繁重的工作任务,因此,应完善“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的激励措施,激发教师参加进修、实践的积极性。在评优评先、职称评定、项目申报等方面向“双师双能型”教师倾斜,鼓励并奖励积极考取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比如可以鼓励高校英语专业教师普及行业与职业资格认证,了解翻译员、报检员、报关员、外贸跟单员、外销员、单证员、国贸业务员、国际货代员、商务文秘、高级管理秘书、英语导游等各种双师双能型岗位的具体职责和任务。

4. 积极搭建“双师双能型”英语专业教师培养的产学研平台

应用型本科高校可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鼓励教师结合专业教学改革承担科研项目,承担与专业相关的技术应用研究项目,特别是开发与企业结合的横向技术应用项目。比如外语教师可以承担“合同翻译”、“产品说明书翻译”、“标书翻译”等横向课题的研究,提升自身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也可以丰富课堂案例。在指导学生实习实训时,教师也可以有计划地加强自己的实践锻炼。另外,高校要加强实验实训室的建设,加大投资力度,为实践教学提供优质环境。例如,外语学院的同声传译室、交替传译室、跨境电商模拟实验室都需要投入不少的资金支持。在实践教学时,模拟一个实际工作的环境,让学生体会到如何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比如类似《笔译工作坊》这种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就很好地模拟了实际工作的环境,让师生都受益匪浅。

四、结语

要培养合格的高等院校毕业生, 就必须有过硬的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从事高等教育的教师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亩在实践教学中做到得心应手, 为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服务, 为学生的顺利就业提供帮助。“双师型”教师不应该停留在“有证”上, 而应该是落实到“有能”上。[3]“双能型”教师是高等教育发展赋予我们使命, 是时展对我们的期望, 争做“双师双能型”教师应该成为高等院校教师思想和行动上的自觉, 让我们积极参与实践教学, 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和实践指导能力, 为蓬勃发展的高等教育做出应有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詹秋文, 卫胜. 应用型本科高校“双能”师资建设的思考[J].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13, 27(6):80

第4篇

一、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工作内容和所需具备的职业技能

一般来说,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分为两点:管理和指导,其中指导又分为教育性指导和规划性指导。相应的,针对工作内容的不同,角色定位也有不同的划分。针对管理层面的工作,辅导员把自己定位为学生管理员;面向指导层面的工作,可以把自己定位为人生指导员。

(一)管理层面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辅导员的具体工作内容是除教学之外的日常事务管理,包括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学生安全、寝室生活等)。针对这一工作内容,辅导员应该具备学生管理员的职业技能。这项职业技能的重点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首先,辅导员自身应该具备足够的耐心和责任心,始终把学生缩遇到的问题放在首位;其次,要明确学生分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面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解决办法;再次,要善于运用班长、团支书等优秀同学帮助,这样就能够更加全面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最后,要突出重点,把学生的学风情况和寝室的生活情况作为管理层面工作的着力点。通过这四点,能较为有效的处理学生的管理工作。

(二)指导层面――教育性

这里的教育性指导主要指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政治教育工作是辅导员的本质工作,如何做好教育性指导,成为辅导员其他工作的基础。面对当前新形势新局面,学生的思想状况尤为复杂。如何让高校学生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也成为了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题。所以,首先辅导员自身应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其次,运用较为活泼多样的方法来让大学生提高政治素质。

(三)指导层面――规划性

辅导员的规划性指导是指对高校学生大学生生涯和其他的人生阶段进行较为科学的规划,具体包括大学生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指导。对刚进高校的新生来说,如何高质量的度过大学生活是所有学生的重要课题。许多高校学生在毕业的时候都反映,由于刚开始没有做好大学生涯规划,导致大学生活浑浑噩噩,得过且过,对自身的发展没有得到有效的推动。所以,在高校新生进校初始,辅导员就要帮助学生做好大学生涯规划,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建议,包括如何处理学习、社团活动、学生工作等活动的关系。其次,随着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多,就业成为了高校毕业生的一大难题,有些大学生在大一阶段,就在为了今后的就业做准备,足以看出就业的重要性。所以,高校辅导员要做到四点:(1)帮助高校学生做好职业定位,让学生了解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努力;(2)保持对学生的长期指导,因为随着时间的改变,就业形势也会相应发生变化,在紧跟就业形势的前提下纠正学生规划的偏差;(3)突出重点,对那些明显就业信心不足或者职业规划找不到方向的同学进行一对一专项指导。找出他们的问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就业做好准备。(4)高校辅导员还应该具备相应的心理辅导能力。当今大学生由于人际交往形势较为复杂,所以容易产生负面心理。如何疏导学生的压力,防范负面情绪带来的影响,关乎学生的身心健康。

通过对自身定位和工作内容的界定,有助于辅导员了解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

二、辅导员职业技能的现状和不足

根据上文所阐释的关于辅导员的自身定位和工作内容,辅导员的职业技能按照具体来划分可以分为就业指导能力、心理辅导能力和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这三种职业技能贯穿高校辅导员学生工作的始终,是学生工作顺利与否的关键所在。

(一)就业指导能力现状与不足

根据对笔者学校辅导员的问卷调查,再结合其他高校关于辅导员职业能力的论文,笔者发现,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能力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少自身的社会阅历和就业经验。笔者问卷调查了本校30位辅导员,结果显示只有4位辅导员有进入高校外社会就业经历,剩下的26位辅导员都是应届毕业生考入高校。这就造成了辅导员无法给毕业生进行深入有效的就业指导,或者辅导缺乏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2.缺乏持续性和长期性。就业指导应该是贯穿于大学生涯始终,并不是仅仅针对大四毕业生,也并不是最后突击的辅导,而是通过学生在高校期间提高自身能力来实现就业的。

3.指导内容相对单一。特别是针对创业学生,将近一半的辅导员不了解学生创业的操作步骤和相关流程,这样给指导带来很大的局限性,而且根据专业不同,就业的形势也会不同,由于现在客观条件的制约,辅导员的就业指导相对宽泛。

(二)心理辅导能力现状与不足

1.观察能力不强。在问卷调查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由于没有系统专业的心理学专业知识训练,30位辅导员中,只有3位心理学专业的老师了解心理健康问题诊断的标准和症状。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出现心理疾病初期时没有被及时发现,导致心理问题不断加深。

2.辅导过程中定位能力不强。心理辅导最重要的是与学生的沟通方式,但是大部分辅导员没有很好的在“导师”和“老师”两个身份之间转换。如果沟通变成了教育和说教,而不是引导。并不是从学生角度出发,而是以老师的身份出发,这会导致一些心理辅导不仅不能缓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反而会产生逆反心理。

3.处理问题有待加强。由于一些客观原因,辅导员及时发现了部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但是高校辅导员也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当然,这与辅导员工作相对繁忙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做不到对个体的持续跟进。

(三)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现状与不足

1.信息不对称。由于长期在高校中工作,大多数辅导员并不了解当前的社会和就业形势,仅仅依靠书本知识导致了在辅导学生进行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往往与现实情况脱节。

2.没有系统的专业培训。虽然现在高校对高校学生的生涯规划越来越重视,但是依旧没有较为系统的专业培训来提高辅导员的指导能力。虽然许多辅导员通过自学的方式在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但是在调查中发现,部分辅导员对指导学生生涯规划还是有些力不从心。

三、辅导员职业技能提升的方法和路径

通过厘清辅导员工作内容,找出自身缺陷,能够更好的找出原因以及提高职业技能的方法。笔者通过自身工作实践,总结出一些提升职业技能的方法和途径。

(一)辅导员职业技能提升的方法

1.专题培训法。通过学校或者政府组织相关的培训来达到提升职业技能的目的,通过培训,合格后发放相应的技能证书来实现择优上岗的目的。这种专题培训法在某些省份已经开展了较多年,但是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原因在于由于参加培训的高校辅导员人数过多,导致培训缺乏针对性。

2.导师引领法。学校可以在辅导员所需的职业技能相关专业设立辅导员导师,每位辅导员在非自身专业的其他属于职业技能的领域选择导师,这样在辅导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进行请教,并且在一定期限内提交学习成果,保证了工作学习两不误。

3.挂职锻炼法。辅导员可以在某些机构和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在拓展高校资源的基础上提升自己对社会的参与度,增加经验。由于部分辅导员并没有社会从业经验,这种挂职法有助于提高辅导员的社会参与度,增加指导学生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4.同行交流法。鼓励辅导员之间相互交流,在学校内部组织相应的辅导员交流会,这样可以分享学生工作成果,定期开展校内与校际的交流活动。

5.竞技法。通过把辅导员的职业技能量化,采用辅导员相互竞争的方法来达到提高辅导员职业技能的目的。

6.荣誉激励法。每学期针对辅导员的工作成果设立若干荣誉奖项,通过奖励机制来提高辅导员的职业技能,增加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

7.定向培养法。学校内部可以通过专业的不同,开设不同的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培训,以达到对学生的定向培养,实现成人成才。

(二)辅导员技能提升的路径

1.新进教师的岗前培训。虽然现在政府教育部分都开设了辅导员的岗前培训,但是由于教师人数过多,不可能很详细的来进行专门的培训。所以要求学校内部依旧开设专门的岗前培训,或者不同专业进行不同的岗前培训。

2.各项专题培训。(1)共青团系统的高校基层团干部培训;(2)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专题培训;(3)辅导员职业技能专题培训。

这三点可以弥补第一点培训缺乏针对性的缺点,由于岗前培训主要是面向所有辅导员,所以通过以上相关的专题培训,能够大大提升辅导员的职业技能,从而更好地在工作中指导学生顺利就业。

3.职业技能证书的考取。(1)心理咨询师;(2)人力资源管理师;(3)全球职业规划师(GCDF)。

学校内部可以把有关职业技能的证书当成辅导员的考核标准,在入职一定时间内必须获得职业技能证书,才可以继续从事辅导员工作。

4.辅导员的挂职锻炼和借调。学校可以与社会企业相互交流,通过辅导员挂职和借调的方式来提升就业和生涯规划能力的提升。

5.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大赛,从竞争和激励的角度来鼓励辅导员主动提升自己的能力。这一点尤其在新进辅导员中要各位重视,刚入职的辅导员必须参加,这样才能在短时间内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

第5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理事会;办学模式;教师队伍建设;实践

高职院校教师培养的难点是实践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教师实践素质的提高离不开企业的积极支持。如何提高教师的素质,各高校都在进行积极的摸索。经过多年的探索高职院校都形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校企合作理事会办学模式能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近年来广西最热门的报考院校之一的高职院校,连续多年毕业生就业率位居全区高校前茅,这些成绩的取得,都得益于学院通过校企合作激发教学活力,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提升办学质量,彰显办学特色取得的成效,下面是我院与企业合作,建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和如何利用这一平台建设师资队伍所做的探索和实践。

一、搭建校企合作理事会平台,为师资队伍建设奠定基础

(一)成立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

2011年,我院挂牌成立了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理事会由广西建设主管部门广西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广西建设企业龙头广西建工集团以及下属各企业单位和行业协会等单位共同组成。理事会成立大会上,我们邀请到自治区政府主管教育副主席李康同志出席了挂牌仪式,见证理事会成立的过程,提高了理事会的规格与层次。对企业的参与积极性有很多的促进作用。理事会的成立,使学校和各成员单位之间加强联系,促进产学研紧密合作,共同培养合格人才,为合作发展搭建了一个平台。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下,真正建立起校企合作共赢模式,从根本上解决校企合作只是流于形式化问题。解决了“校热企冷”的现状。在校企合作理事会合作框架下,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从办学定位、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实训实习等培养环节精心设计,使之贴近产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在校企联动、人才共育方面进一步实现“四融四合”,即教学内容与行业标准、岗位资格标准融合,校内师资与企业技术力量融合,实训场所与企业项目现场融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和职场竞争力。

(二)通过校企合理理事会章程

在教育主管部门广西教育厅、建设主管部门广西住房与城乡建设厅的共同见证下,通过了校企合作理事会章程,学院与合作单位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书,共同为广西建设职业教育献计献力。

(三)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工作机构

为了完善管理,加强领导,学校专门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工作领导机构,机构下设立专职人员从事校企合作的具体事宜。学院教务处作为校企合作理事的直接领导机构,在教务处下专门设置了校企合作理事会办公室,办公室配备了2名专职人员负责日常实务。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学校与企业保持协调与联系,与企业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到企业挂牌成立教学实训基地、为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牵线搭桥、收取企业捐赠等。三年来,共发展理事会成员150多家单位,收到企业资助经费一千多万元,是广西职业院校中筹措办学合作基金最多的单位之一。

二、校企合作中促进教师能力培养的途径及策略

校企合作中促进高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其根本是要解决教师专业技术水平、实践能力、课程开发能力提高的问题。学院做到有的放矢,针对不同专业教师的要求,进行分类培养。各行政职能部门各尽其责,在师资建设方面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一)部门职责明确,各负其责

学院明确了校企合作中教师队伍建设相关事宜的行政管理部门,一是学院人事处负责教师的引进、本院教师的实习实训安排、干部到企业挂职锻炼、教师实习期间的薪酬计算以及教师引进、培养等规章制度的制定等;二是教务处负责外聘教师的聘请、培训、教学指导、师资信息库的建立等;三是各系(部)负责与企业开展教学大纲的修订、实训基地的建设、科技项目的合作等,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是以上部门的相关工作的协调机构,各部门有分工有合作,协同开展工作。其中:

1.人事处负责的主要工作有

(1)安排干部企业挂职锻炼

根据学院的具体工作需要,每年安排2-3名中层以上干部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时间不少于1年。挂职干部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企业的管理经验,与企业搭建起沟通的桥梁,为学校今后学生到企业实习创造条件等。三年来,共有6名干部派到企业、政府、事业单位挂职锻炼,效果良好,重回到学院工作后,他们的教学水平、管理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2)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

学院要求各系根据教学工作安排,每学期都有计划地安排1-2名专任教师到校企合作签约单位进行顶岗实习,时间不少于6个月。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提高自身专业技能操作水平。以便把到顶岗学到的技能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3)专任教师的引进

学院除了应从高校和科研机构引进高水平人才,近三年,每年都从企业引进十多名专业人员担任学院教师,所有引进的教师都必须通过笔试、面试、考核等多个环节认真遴选,努力为学院选好人才、用好人才。以此同时,多渠道引进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任教师,设立优惠条件,吸引有志从事教学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教师,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为学院不断输入新生力量。另外,我们实施从外“请进来”的战略,聘请在行业企业中具有影响力的专家、一线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学院主干专业课的兼职教师;为了便于兼职教师开展工作,我们还与企业合作建立兼职教师工作站,兼职教师便可以有效参与学院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学生实训以及一定数量的专业课教学等工作,学生可以零距离地接触企业一线高技能人才的指导,同时,这些企业兼职教师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对学院专职教师起到“传、帮、带”的作用,促进提了学院广大专职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比如,我们在管理系建立了“广西盛元华造价咨询学院工作站”;设计艺术系成立“设计艺术系实训中心――广西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研究院”等,教师可以在工作站进行实操锻炼,真正实现校企合作的目的。

2.教务处负责的主要工作

(1)构建学院兼职教师个人信息管理平台,完善外聘教师师资库,积极利用校外师资资源

协调各教学单位的外聘教师的管理,包括兼职教师的遴选和聘任,合理调配校内和校外教师资源。了解哪些学科缺乏教师并提出是否需要聘任兼职教师的分析报告,明确外聘教师的数量及要求,判定是否需要外聘教师。加强与教学管理部门、人事处、督导办、系部等部门的协作。形成多层次的管理体系。其中,系部负责外聘教师的提名和资格材料的审核,牵头组织教学检查与评价,负责对外聘教师的日常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教务处负责审批外聘教师的任职资格;督导办负责评价外聘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人事处与教务处共同审核外聘教师用人计划,审定外聘教师的报酬,建立完善外聘兼职教师人才库,构建兼职教师个人信息管理平台。

(2)充分利用企业专家、技术骨干等优质资源

邀请有关企业负责人、技术专家到学校担任客座教授,不定时给学生开展讲座、发放客座教授聘书等。

3.各系(部)负责的主要工作

(1)教师参与企业技改公关,促进校企合作纵深发展

各系教师深入企业,积极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或者与企业合作,开展新工艺、新技术课题研究,成立校企合作技术攻关工作室等,主动为企业培训员工和为企业提品研究实验室,帮助提高企业技术核心竞争力。目前,学院通过“送教进企”、“集中培训”等方式对企业技术岗位的生产操作人员进行上岗培训、考核鉴定,年均达1万多人,涵盖了5个专业技术关键技术岗位、22个工种,是广西建设行业年培养人数最多、涵盖面最广的考核鉴定单位。另外,学院与企业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15个,共同开展产品生产,年产值超过一千万元,在此活动过程中,教师的实践能力也相应得到提高,真正实现了校企合作的“双赢”。

(2)邀请企业技术专家担任兼职专业建设委员会委员,参与学校专业建设

目前,学院开设的专业都设立有企业人员参与专业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他们共同为专业的发展把脉,为专业建设献计献策。

三、建立校企合作培养教师的保障措施

为实现校企合作过程中的教师培养机制的有效落实,我院制定了相关的配套措施,以保证该项工作的顺利实现。

(一)制度保障。学校出台了《教师参加企业实践的规定》,要求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具体要求并严格执行;参与企业考勤,服从企业安排,实习结束后及时进行总结,写总结作体会。

(二)组织保障。学院人事处制定每年专业教师下企业顶岗实习实施方案,联系确定企业单位及岗位工种。负责安排专业教师分批下企业实习,同时安排领导不定期到企业单位巡视检查。

(三)学校要给予政策倾斜。为了提高专业教师的参与下企业的积极性何自觉性,学校对下企业实习锻炼的教师给予按照行政坐班人员待遇给以坐班津贴经费补助。

四、结语

总之,高职院要不断拓宽校企合作的方式,建立校企合作的良性运行机制,努力发挥校企合作理事会的运转机制,充分利用理事会这一工作平台,促进行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素质建设的全面提高,使校企双方在合作中取得“双赢”,为国家培养更多合格的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何旭曙.校企合作理念下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探讨[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9):62-63.

[2]陈新民.加强外聘教师管理之我见[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6(3):18-20.

第6篇

1.1市场营销专业特性

市场营销专业知识的教学建立在诸多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如经济学、管理学,所以是一门应用型综合学科。市场营销专业具有其特殊性,它不仅要求学生研究消费者需求以及企业市场营销活动及规律,还必须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接受营销实践的检验。因此,想学好这个专业,不能只靠课堂听讲和校内实践,这样学生不能获得必要的实际操作能力。而校企合作的办学方式能够实现学校和企业之间资源共享,进而为学生将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结合提供良好的平台,最终有利于实现校企双赢的局面,校方实现教学目标,企业获得所需人才。

1.2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产生变化

随着高校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深化,社会向市场营销人才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丰富的营销理论即书本知识,和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成为考量一个市场营销应用型人才的根本标准。而目前,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生普遍存在理论知识无体系,实践能力无处练等现象,导致学校送出的毕业生与企业需求人才之间存在矛盾,人岗匹配不协调。为了实现校企之间的无缝衔接,良好对接,我们必须致力于将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与企业的人才需求结合起来。而通过校企合作,高校能够做到提高适应需求的主动性,即重视教学环节的实践操作性,根据市场要求来持续进行人才培养计划的修改和完善工作。可见,校企合作就能帮助我们实现这个效果。

2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

2.1校企合作的内容缺乏深度,形式单一

任何专业的校企合作都会受到专业的限制,高校市场营销专业也不例外。在能够合作的企业范围有限的情况下,还面临着制造类企业营销人员岗位有限、要求学生需具备工科类基础知识等棘手问题。与学校进行校企合作的企业以商贸类企业为主,比如超市、连锁专卖店等。在合作内容上,因为极易出现“一边热,一边冷”的情况,即学校积极主动,而企业不愿搭理。学生去企业实习,只分配到一些打杂、跑腿的杂事,并没有得到相关市场营销理论的实践机会。实习结束后,学生东拼西凑,形成毫无作用的实践报告。在合作方式方面,则以企业提供实训场所和学校邀请企业人员兼职教学市场营销知识为主。

2.2高校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缺乏管理

首先,学校对校企合作班级的学生管理工作陷入混沌。因为这些学生同时具有学校的“学生”和企业的“员工”两个身份,需要同时在学校和企业两个单位进行学习,所以,对其管理工作的难度加深,部分高校也逐渐放宽了对这些学生的管理。但是由于管理宽限的程度难以把握,过松过紧,都不利于校企合作下学生的成长。而完善的包括针对这部分学生管理条例的管理机制尚未建立,管理工作陷入混沌。其次,部分高校的教学管理没有与时俱进。在校企合作的办学形式下,教学活动主体和地点都会发生很大变化,这时,学校传统的教学管理机制不能适应相应的变化,需要适时被改革和完善。而目前,尚存在不少高校没有根据相应的变化做出对管理制度的合适的调整和修改,影响对合作环节的教学质量进行监控的效果。

2.3学校和企业不愿为对方付出

在校企合作中,企业相对付出多,而收益少。毕竟,企业以追求利润为目的,而学校则以培养人才为目的,两者的目标存在着根本的矛盾。但是,任何合作只有双赢才会持久。学校并没有真正站在企业的角度,为愿意进行校企合作的企业提供质量优、数量足的服务,影响企业对校企合作的接受程度,也影响已经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保持与学校长时间的合作,而不中途提出退出。学校一方面对企业的苛刻要求,要求他们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一方面又不愿意为企业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和必要的人才共享通道;当然企业也会存在过分考虑成本和收益情况、视学生培训为额外负担、只注重社会声誉好的学校和热门专业等问题。这种局面不益于校企合作初步阶段的达成,也不益于长期内的保持。

2.4财力物力供应不足

除了以上问题,还有很多影响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质量的因素。比如,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无法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基地;师资匮乏,教师专业水平和素质不达标,因为挂职锻炼的机会不高,实践教学能力低;政府支持力度有待加强等问题。都阻碍着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展开。

3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的路径研究

3.1积极拓展校企合作的形式,提高合作内容的质量

针对校企合作形式单一的问题,首先,学校要创新合作形式。为了将企业精英“请进来”,学校方要在合作过程中占据主动地位。比如,积极兴建校办工厂,引进先进教学设备和教学技术,建立实训基地,展现校企合作的诚意,吸引企业欣然与校方合作。其次,企业为了自身利益,也可为主导,允许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进行实训操作锻炼。最后,实现兼职教师授课形式多样化。兼职教师在校方进行聘请后,可用于进行对学生的课堂授课,也可用于一对多的对学生进行长期的实践指导和监督,这可以缓解兼职教师时间不灵活、易变动的矛盾。针对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内容简化、质量不高的问题,首先,校方需要不断改进实训课程设置情况。在具体开展校企合作办学中,校方应该在保证课程连续性的前提下主动整合零散的实训课程,使学生在企业实践的时间可以从原来短期且零散的分段实训变成相对长期的系统实训;其次,为提高学生参加企业实训活动的效果,高校可适当科学延长实训时间,使学生能够在长时间的训练中形成较高水平的技巧和能力,实现自我锻炼和升华,也能为企业观察、发现合适的岗位预备人选提供机会,提高企业的短期和长期效益,从而实现双赢。

3.2加强对校企合作的管理工作,做好绩效评价工作

针对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管理工作质量不高的问题,首先,校方要着重构建校企合作模式下的管理机构。为了实现院校与企业间的有效沟通,专门的管理机构的设立能够将师资、学生管理以及企业实训场所相关的管理合为一体,有利于更加统筹、系统地开展对校企合作办学相关班级学生的管理,为校企合作办学的开展提供保障。其次,加强对教学管理制度的健全。主要是对学生考核标准的反思和完善。学生实习实践成果的考核标准应该通过这个标准真实合理反映。最后,要加强对相关校企合作办学下相关班级学生的管理。构建专人负责制度,选拔了解校企合作的具体内容并具备管理学生基本经验的专门管理人员,负责对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相关班级学生的专门管理。

3.3校企双向互动,实现双赢

前文也提到,高校是以培养人才为宗旨,而企业虽也注重社会效益,但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的,所以,为了调和这个根本矛盾,要特别注意校企双方利益的均衡,使双方在合作的过程中都有所获,都能保持较高的合作的积极性。高校可以聘请企业市场营销一线人员对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校企合作形式和内容等问题进行指导和建议。当然,如果能征得企业的同意,可以将高校内部市场营销方面的先进师资力量输送到企业,在为企业市场战略进行科学定位和提高企业市场占有份额等方面充当“军师”的角色的同时,也能促进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师提升自身挂职锻炼的能力,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也有益于市场营销知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返回来回馈同学。在征得校方同意后,企业方可以将自己企业的员工输送到学校,进行理论知识的培训机会,继续深造,提升企业员工的业务水平,进而为企业效益的提高提供保证,增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这样的双向合作,双向收益的模式能够充分调动校企双方合作的积极性,促进校企工作的顺利开展。

3.4做好校企合作的保障工作

针对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财力物力供用不足的问题,不管是校企双方还是社会上的各种相关力量,都应该要做好对校企合作的保障工作。校企合作的目的是培养人才,然后人才共享,这个目的要想实现,首先,离不开政府的法律保障和资金支持。政府应制定相关条例,规范和明确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在校企合作中的责任和义务,对于校企双方形成道德和法律上的约束,进而来指导校企合作有效、有秩序地展开。政府还要保证对校企合作工作有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促进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其次,要保证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师资人才录用工作的质量,对相关的青年教师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和挂职锻炼,使教师能够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教学技能,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资金、师资、法律等保障看似无形,但是对于高校市场营销学校企合并工作的开展极为重要。

4总结

第7篇

关键词: 校企合作 工作室 项目实训

校企合作是大中专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其初衷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合作的指导思想

发挥学校优势,密切关注企业需求,找准与企业的合作点,与企业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形成校企按需组合、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实现双赢的发展模式,推动校企合作取得实效。

二、合作的基本原则

1.服务企业原则。为企业服务是学校办学指导思想之一,也是打开校企合作大门的前提,它决定着校企合作的成败。学校要主动深入企业进行实地调研,了解企业人才的需求状况、用人标准、技术需求,积极为企业开展培训服务,急企业所急。

2.校企互利原则。互利双赢是校企合作的基础,企业有权挑选留用学校毕业生,同时也需为学校人才培养尽自己的一份力,学校有义务为合作企业推荐优秀毕业生,同时也要为企业员工培训提供必要的支持。

3.校企互动原则。学校专业教师需经常到企业挂职锻炼,同时也为企业员工提供必要的理论培训,企业也可安排高级技师来校进行讲座。通过校企互动,学校专业教师在企业可得到实践知识和技能,企业员工也可增长理论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三、校企合作的具体措施

明确了合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就可推动校企深层次合作。

1.专业组织实地调研,了解企业所需。企业所需的,就是学校培养的,这是我们的办学宗旨。为此,专业教研室每学年都要派专任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实地调研,了解行业发展态势、企业用人数量和用人标准;每学年组织一次往届毕业生交流会,邀请优秀毕业生传授工作经验,讲授岗位技能,提出教学改革意见。

2.定期组织交流会,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市场在变,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和规格也要变,为此,每个专业可邀请行业专家,组成专业建设委员会,定期组织交流,根据市场变化的形势,调整人才培养规格,组织专业教师根据进行教学改革。

3.筹建工作室,推动校企深层次合作。由专业牵头,学校和企业达成深入合作协议,创建校内实训基地――工作室,以工作室为平台,展开校企深层次的合作。工作室可由双方共同出资(或一方出启动资金,一方出运作经费),由合作单位派出技术人员与专业教师共同组成顾问小组,采取“顾问指导,学生自主管理”模式,开展工作室各项工作。

4.开展工作室项目实训,提升学生竞争力。根据专业教师调研结果和岗位技能需求,组织专业教师和合作企业技术人员对学生就业岗位展开分析,对岗位所需知识、技能进行重构,开发出培养岗位所需技能的系列实训项目,组织学生在工作室开展项目实训,培养他们适应工作岗位所需的各项技能,实现由学生到专业技术人员的顺利转变,实现毕业生步出学校到顺利就业的零距离对接。

5.校企互动,实现双赢。校企合作的基础是要实现双赢,为此,可从以下途径展开多方位合作:1)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派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掌握岗位技能,熟悉行业发展动态,以便返校后组织专业教学改革,培养行业所需人才;2)企业邀请学校专业教师进行员工培训,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特别是现阶段金融企业都实行执证上岗,很多老员工还没有从业资格证,进行资格证培训,是学校为企业提供理论支持的一条重要途径;3)工作室具体实训项目由合作企业派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并定期组织工作室成员进行岗位技能培训;4)工作室成员利用合作平台,开展系列项目实训,既锻炼了自己的能力,满足将来工作需要,又为企业提供了必要的社会资源。

四、我院证投专业校企合作的成效

我院证券投资专业与华泰证券、世纪证券共同创建了华民理财工作室,合作几年来,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教师深入企业得到了锻炼,教学质量明显提高。由于经常下企业挂职锻炼,专业教师掌握了岗位工作技能,熟悉了行业发展态势,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改革,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由于素材充实,准备充分,授课内容满足学生所需,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增强。

第8篇

1 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加强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我国民办高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已进入稳定的发展时期,并形成了相当的规模和规范性运作,但是由于民办高校录取的新生综合素质与公立高校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批学生绝大部分不适宜从事“高、精、尖”的研究工作,因此,目前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民办高校的一种普遍的选择。而实践教学是一种以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式,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经。因此,很多民办高校把实践教学始终贯穿于大学的整个教学体系中。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民办院校对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应用型物流人才。因此,民办高校物流实践教学应该基于现代物流的核心理论和关键流程,结合民办高校的教学特色,全面系统的考虑,充分体现民办高校物流实践教学的实用性、科学性和整体性,以发挥物流实践教学的整体功效。

2 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陕西、北京、江西的民办高等教育共同形成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三足鼎立发展之势,因此,我们选取陕西、北京、江西作为我们调研的地点。通过对西安翻译学院、西安欧亚学院、西安外事学院、西安西京学院、西安思源学院、西安培华学院、北京城市学院、北京吉利大学、江西蓝天学院等为代表的9所民办高校的调研,总结出我国目前民办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1)从实践教学目标看,各院校普遍重视理论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较为忽视,没有真正落实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创新精神的目标,不符合社会对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的能力需求;(2)从实践教学内容看,各院校的实践教学还是以传统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专业基础课程设计、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与实习等实践方式为主,综合型、应用型的训练偏少,设计型、探索型的课程设计比例偏低,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3)从实践教学手段和方法看,各院校实践教学主要以演示教学、案例教学、校内模拟实习、校外生产实习、社会调查、项目设计、撰写论文等方式为主;(4)从实践教学条件看,各院校实验室功能单一,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总数偏少,并且缺少功能完善的现代商务中心;(5)从实践教学投入经费看,各院校经费投入普遍不足,不仅制约了实践教学改革的深入,也影响了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6)从实践教学考核看,考核目标不够明确,考核措施不够规范,实践教学考核力度偏低,普遍低于理论教学的考核力度等问题比较突出。

3 对策建议

由于实践教学对于民办本科院校达成教育目标的重要意义和当前各个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我们根据物流管理专业实际、人才培养特点和办学基础,构建具有自身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3.1 加强实验室建设

民办本科院校要加强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一是要继续加大实践条件的建设力度,保证实验条件达到教育部本科评估指标的要求;二是增加实习经费的投入,在广泛开辟各种实习渠道的同时,保障实习经费到位。

3.2 加强实践教学

(1)物流软硬件设备实训模拟。通过物流软件实训模拟,使学生提高对物流基本流程、环节与操作能力的掌握,更直观的了解物流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管理特点,通过软件内的角色互换和交流,使学生增强对物流各个岗位的入职需要和技能的了解;通过采用先进、实用的物流技术及设备的硬件实训,例如电子标签辅助系统、叉车、gps技术及设备、计算机网络实际操作技术以及自动拣货系统等的实际操作和使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物流技术及设备的操作水平。

(2)改革实践教学结构体系。改革传统的实验设计方法,将实验教学模式改为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注重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创造精神,教师只是辅以必要的指导;可以针对一个具体的项目或典型案例,让学生完成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毕业实习与设计选题要注意联系实际,充分考虑题目的新颖性、综合性和应用性,既能利用学生学过的理论知识,又能够激发学生去探索。

(3)整合实践环节内容,加大实践环节的考核力度。根据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和社会对物流人才需求的变化,从企业用人需要出发,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优化和完善实验实训教学计划,增加实践课时比例,加大实践环节的考核力度,分阶段组织实习。至少要保证学生在大学期间能参加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综合实习三次实践活动。

3.3 鼓励教师挂职锻炼

尽量增加“双师型”教师比例,经常性组织在职青年教师到企业

转贴于

接受挂职锻炼或进行针对性岗位实习。为保证实践效果,并提高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学校应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3.4 举办或参与物流知识、能力竞赛

举办物流知识、能力竞赛如物流管理知识大奖赛等,吸引本校以及兄弟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参与,增加学生对物流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经常参与行业或国家组织的大学生物流方面的竞赛像顺丰杯、邮政杯等,使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与企业实际紧密结合,提高物流类人才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3.5 多渠道建立实习基地

第9篇

 

技术更新换代进程的不断加速促使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日愈受到重视,国内外针对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在协同创新内涵、协同创新利益相关主体、协同创新模式等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并取得显著的成果。近年来我国十分关注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深化研究,并推出一系列政策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进一步发展: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给予优惠政策;2011年教育部提出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仍存在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企业缺乏内在动力,学研机构协同创新机制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因此结合新形势下市场需求状况,推进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完善,促进产业方、学研方、相关政府之间信息资源的有效流动变得迫切。

 

一、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一)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职能分析

 

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在政府政策支持引导下,高校、科研院所、社会企业以创新资源共享及创新优势互补为基础,以合作研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原则,对技术、人才、信息和管理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而促使各方达到利益最大化。因此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主体包括政府、科研院所和高校、社会企业。在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过程中,政府通过相关政策法规积极支持引导产学研各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信息资源朝合理的方向流动;以本科高等院校为主的学研方则是作为科研成果输出方为企业提供研发设计等智力支持;产业方作为科研成果接受方,其职能是将科研成果转化成适应市场需求,满足客户服务的终端产品。

 

(二)各利益相关主体交互作用分析

 

学研方和产业方之间的交互作用是学研方承接产业方的横向课题、输送毕业生和提供培训等服务,以换取经费投入以维持高校生存与发展,而产业方则通过将学研方科研成果转化,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学研方和政府之间的交互作用则是政府是学研方的政策支持者、管理者和监督者,学研方则是在政府为达到其社会效应的过程中扮演政策执行者和服务提供者的角色;在政府和产业方的交互作用中,政府通过政策实施、宣传推广、完善公共基础设施等方式为产业方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而产业方则是积极响应政府制定的政策,在政策这个大框架下制定科学合理的企业战略,在提升自身经济实力的同时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运行分析

 

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运行宏观上存在三类模式,即政府主导模式、学研方主导模式、产业方主导模式。随着市场竞争日益多元化、复杂化,为更好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应该重点选择产业方主导模式。产业方是最接近产品服务消费者的主体,通过分析产业方的市场调研报告,可以有效保证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果的效度达到最大化。在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运行过程中,政府作为支持引导机构,通过政策支持、平台构建等方式促进产业方和学研方沟通交流;学研方根据产业方的需求定向进行设计研发,之后产业方将原始科研成果根据市场需求转化为满足其客户所需的终端服务产品。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运行应把握一个原则:在合理分配利益的前提下实现政府的社会效益,提升高校的社会影响力,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制约我国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相关政府部门政策支持体系有待完善

 

政府针对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联合培养基地资金划拨管理过于细化,高校等学研机构在项目申报、资产购买等方面受到严格的限制,严重束缚研究的进行;对于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诸如鼓励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等引导性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推进缺乏中介机构的支持,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市场需求瞬息万变,因此需要相应的中介机构扮演桥梁作用,政府应该积极引导相关行业协会或者自身成立中介机构以促进学研方和产业方之间的沟通。

 

(二)学研方产学研协同创新激励制度不健全

 

学研机构对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重视程度不足,本科院校高等教育通常没有像高职院那样设立对口的实训基地,而仅仅是通过简单的理论教学为学生灌输一个大概的理论框架,导致学生真正上岗时远低于社会对高等教育本科人才的要求,这些都与学校对专业的认知与重视程度紧密相关。此外学研机构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不健全也是制约因素之一,科研成果的评价指标和考核制度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对高校教师参与横向课题的主体身份的不认同,从而降低教师承接横向课题的积极性。

 

(三)产业方协同创新内在动力不足

 

产业方以自身经济利益为导向,而学研方希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合作时间长,有足够的资金流以保证其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由于知识技术的输出方追求的是长期效益,而输入方期望的是短期效益,双方目的不协调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一道壁垒。此外,对于产学研协同创新三大主体政府、学研方、产业方而言,由于产业方是科研成果转化的中介,同时也是科研转化为产品的直接受益方,应该由产业方提供主要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转资金。但是产业方往往只是提供能够满足其生产需求的这一部分知识产权的研究经费。

 

三、我国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实现路径

 

(一)政府强化自身支持引导功能

 

1.建立完善的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支持引导政策

 

政府应该加大财政税收支持政策,目前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运行中主要是由产业方提供科研经费,然而企业的实力毕竟有限,为鼓励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长期运行,政府可以在固定资产购买折旧、营改增税收等方面减少企业经费压力。政府机构完善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机制。政府可以借助行业协会的力量明确各利益相关主体的诉求并参考行业协会、企业团体、学研机构的意见后制定符合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政府亟需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在利益驱动之下各利益相关主体为保证自身利益最大化,会引发相应的知识产权纠纷从而阻碍协同创新的深入发展,因此政府应该明确知识产权归属的相关条例,减少产权纠纷事件发生。

 

2.发展专业化产学研中介服务组织

 

政府可推行“科技经纪人”制度,即政府联合各利益相关主体共同商讨确定中介人员的资格认证标准,规范其运作,使之形成专业化的服务体系,发挥中介机构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媒介作用。中介服务机构的任务是构建学研方和产业方之间的高效的信息沟通网络,促进学研方和产业方之间的无缝对接,定向化提高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效率与效度。当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到一定程度情况下,中介服务结构可以将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系统性联接起来,朝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方向同步发展,加速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利益相关主体信息资源流动,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

 

(二)学研方构建科研成果效度产出制度

 

1.健全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

 

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体系。基于产学研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实践环节必须纳入大学生培养过程中,高校应该和企业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将实践环节放到大学生的考核机制里,促使大学生重视自身实力的提升。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强化高校教师企业挂职锻炼制度,并且将教师参与企业挂职锻炼的时长作为教师职称晋升的考核指标之一。完善高校教师科研立项经费管理制度,在监督管控的前提下保证教师能够便捷使用科研经费,从而提高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

 

2.建立灵活的人才交流政策

 

对于教师而言,学研方在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同时,也要积极引进社会精英人士、企业一线工程师作为客座教授到学校任职,进而改变本科高校纯理论教学模式,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学生而言,学研方应该积极推行“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学研方利用自身资源,在国内外上广泛寻求高等院校作为合作伙伴,定期输送本校学生到其他高校进行交换学习,强化学生自身素质。同时高校通过文化交流等方式与国内外其他高校学生加强交流,提升学生多角度、宽思维处理事情的能力。

 

(三)产业方明确科研成果输入的战略意义

 

1.加快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企业制度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环境变得更加难以掌控,传统的企业组织管理结构已经无法适应市场需求,同时也有碍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科研成果在企业内部的迅速转化。企业应该改革传统的职能部门型组织机构,并朝项目团队型、网络型、无边界型组织结构方向发展,强化组织内部的灵活性,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科研成果在组织内部快速转化。企业应该重视自身长远战略的规划,将短期绩效和长期效益相结合,在保证长期战略目标得以达成的前提下最大化短期经济目标,并以此为指导原则,加大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科研经费投入,积极引入智力资源以促成企业长期战略目标的成功实现。

 

2.强化企业员工产学研协同创新意识

 

作为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企业员工对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认可程度高低和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顺利运转与否息息相关。由于企业引入高等教育产学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必然对目前的企业运行带来一系列的改变,员工由于担心其自身利益受损或者惯性作用导致其不想改变工作内容等因素,员工会出现一系列的排斥反应。企业管理人员应该向组织员工灌输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念,强化员工产学研协调创新效度认知,培养协同创新组织文化,促使员工了解合适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顺利进行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从而提高企业员工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认可程度。

第10篇

对于本科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比较显著,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南京财经大学“2+2”人才培养模式,就在学生入学前2年暂时不分专业,按照学科大类统一招生,统一开设课程,共同培养,以达到夯实学科基础的目的。大学三年级开始的后两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职业规划、社会需求等方面,重新选择专业,分流培养;主要有:“本科学历教育+国际执业资格教育”培养模式;“国内学历教育+国际学历教育”培养模式;另外,为提升学生的发展空间,学院与澳大利亚等国的大学合作“3+1+1”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境外交流学习”培养模式等;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南通大学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借鉴西方国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经验以及职业院校“订单式”培养模式,与企业签订协议,利用校企资源,探索校企订单式培养人才;江苏宿迁学院经济贸易系有会计学、财务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金融学五个专业,分别属于经济类和管理类学科。在招生时先按成绩分专业招生,但在前2年所有专业统一开设通识课和学科基础课程。学生在完成基础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大三开始再根据规定综合考核成绩在专业前10名的学生可以根据学习兴趣和就业需求自由选择其他专业学习。并且提供“双学历”培训,即经济类和管理类学生可以互选课程,考核合格的学生发放第二学历证书。

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分析

由于经管类课程内容和原理基本相通,专业基础课程相近,因此能够做到各专业统一开课。在拓宽不同专业学生的基础知识面方面。允许学生根据自身需要自由选择专业,这也是对我国的传统教育“规章制度”的一个突破。“国内学历+国际学历教育”模式实质上与“本科学历+职业资格教育”模式类似,为学生就业提供了除学历教育外另一块敲门金砖,也为将来就业增加一层保障。“境外交流”模式为培养学生具有国际视野,在经济交叉、融合的大时代背景下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订单式”培养模式,直接促进高校的本科教育与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实现零距离,增加毕业生就业率,降低用人单位的培养成本。重要的是所有这些培养模式在解决就业与社会需求矛盾的同时也为高校带来了经济效益。有不少高校把除本科学历教育之外开拓其他教育培养模式作为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

三、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劣势和威胁分析

由于经济体制转轨,社会中小企业大量发展,对于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需求越来越紧迫。因此,许多高校纷纷开设会计专业,原有的财会专业不断扩招,但相关教学基础设施没有相应配套,一个教室近百人听课,使得各种教学方法难以实施,教学质量不高,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需求还存在很大差距。由此导致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增大。

(一)会计专业毕业生知识面窄、就业渠道单一

根据调查发现,无论是按大类招生的“2+2”模式,还是合作办学模式等,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显著不同的是增加了学生手中的证书数量。实际上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还是沿袭了改革前的“基础会计(或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思路。成绩合格后毕业取得学士学位证书。各类新的培养模式无非是在原证书的基础上增加了另外的证书。虽然培养模式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增加学生的就业能力。但是由于就业压力,许多学生把考研和考证作为学习的目标。对专业课的学习以应付期末考试为目的,选择大量考试题反复练习,不求甚解,实质上完全是应试教育的翻版。对于学生来说,除了本学历外,选择其他的教育方式完全是为了能够拿到那张证书,也为将来就业增加一块敲门砖。从专业知识的再现能力上,高校毕业的学生所学的知识仅仅能够达到用于解决一般性学习问题或完成一般性记账、算账的工作任务,成了记账先生,缺乏创新企业财务管理、创新会计知识的能力。由于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社会形成的招聘习惯,使得学生在进入第7学期就开始为就业做准备,投简历、参加各类招聘会等;也有学生开始为考研而把精力放在攻读数学、政治、英语等课程方面。而诸多培养模式的教学计划中安排的多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却无法按照高质量的目标完成。并且在“学历教育+职业资格证书教育”模式下,学生的专业课程安排与职业资格考试存在时间上的冲突。众所周知,目前会计职业资格考试一般是在当年的5月份左右报名,当年11月份考试。即会计专业主干课程安排在大三、大四学习,学生在大二报名必须大三才考试,若报考必须自学或者交钱上辅导班;若等到大三学完会计专业课后再报名,要等到大四考试。大部分学生准备拿职业资格证应聘找工作,只有通过辅导班提前学习专业课。另外,会计专业学生所修课程的成绩只在本校得到认可,要参加诸如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资格考试,不能免考任何课程。无形中这种人才培养模式造成了学生精力、财力的浪费。

(二)财经、法律意识淡薄

在高校的职业教育中,对于增加学生的法律知识,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职业操守、职业准则等课程相对很少或不重视。甚至没有相应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不能够应用企业失败的实际案例中或者案例太过教条化,学生不感兴趣,导致学生对相关法律知识缺乏了解,法律意识淡薄。在面对诱惑或者各方压力时不能坚守会计职业道德,加大了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扰乱正常经济秩序。

(三)会计专业课程设置范围狭窄,课程内容重复,更新滞后

现代化的经济要求会计工作必须实施信息化,仅仅掌握财务会计专业知识已远远不够。各高校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了部分体现信息化的课程,如《会计电算化》《管理信息系统》等,但都作为选修课程或者实质上是一种附加课程,使得信息技术与会计专业技术没能够很好的融合。另外,新经济也增加很多新的行业和新的经济事项,要求会计专业人员必须能够迅速地掌握并应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目前在不同培养模式下,专业课程的设置仍然没有脱离传统的模式。并且,随着与国际接轨,会计准则也在朝着国际会计准则方向不断变化,而教材内容更新相对比较迟滞。目前教材市场几乎所有会计类教材都是以《企业会计准则》为标准,课程设置主要倾向于仿照研究型高校课程设置,从上市公司业务运行的角度进行教学。但实际上,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培养的毕业生,绝大部分供职于中小企业。而在适应中小企业需求方面,毕业生对于中小企业的成本核算、债务能力分析、税务计算与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培养欠缺。另外,专业课程设置范围过于狭窄,内容不断重复。比如:会计学专业主干课程中《税法》与选修课《税务会计》大部分内容重复;《中级财务会计学》与《高级财务会计学》部分内容重复。如果任课教师之间不能充分沟通,很容易造成重复教学。

(四)实践效果不理想

企业的老板经常抱怨说中国不缺一般的人才,但是中高端的人才极缺。所谓的中高端人才应理解为不仅仅是把在高校学习的理论知识机械地再现,而是要在复杂的环境中具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所学知识能力的人才。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具体在实践环节主要有两类方式:校内实践和校外实习。但是在施行过程中存在着缺陷。首先,校内实践分为课内模拟实践和校企合作共建两种方式。课内模拟实践一方面仿真程度低,内容单一,过于简单,并且不能体现经济的交叉性、融合性。比如很难在课内实习中把财务会计、审计、税务、债务、投资、财经法规、电算化等综合在一起,而这些在企业经济业务中往往是同时发生需要统一处理的;另一方面实习教师自身缺乏企业经验,不能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有些院校花费巨资打造“省内”或“国内”一流实验室,但是实验内容大多数采用的是电脑加软件的模式,只能让学生把所学知识机械地再现一遍,即巩固课堂所学理论。校企共建模式虽然给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场所,但一方面因为企业财务涉及很多商业机密等,学生不能随意接触企业账簿和其他资料,仍然不能达到实践目的。另一方面,校企两方利益不对等,企业对于接受学生实习热情不高;其次,目前高校会计本科专业一般是采取校外分散实习方式,实习时间大约8周。显然,作为反映企业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仅仅实践两个多月时间是不够的。并且主要安排在第8学期,由于就业压力,学生忙于准备考研、应聘找工作等,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真正达到学校的实践要求。

(五)教师整体素质不高

受传统的研究型高校师资建设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引进教师制度上倾向于高学历制度。没有博士以上学历很难进高校,已经在高校的教师被迫必须读博士,获取博士学位等。这使得高校更多教师既使具备渊博的理论知识但是不能够应用到实践中,没有具备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经验,更不能在实践教学中培养符合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另有高校要求教师定期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但由于缺乏动力和考核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因素,使得高校教师的挂职锻炼成为镀金、走过场的一种形式,效果甚微。

四、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机会分析

我国的经济已经融入到全球化之中。作为经济管理手段的会计必然越来越重要。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直接关系着企事业单位未来的发展,影响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为此,国务院提出“高等教育要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目标要求,教育部接连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文件。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构建并不断创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目前各高校会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目标。

五、综合措施

(一)调整完善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具有弹性

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根据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完善现有人才培养模式。财经类专业按大类招生的基础上,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和需要,在坚持夯实基础、拓宽知识面的原则上,精简甚至砍掉一些学生不感兴趣,实际也没有效果的课程或者内容;课程设置上灵活安排,坚持以专业技能为基础、以岗位需求为核心,强调培养学生知识的综合性和实践技能的应用能力。专业主干课程尽量安排在第5、6学期,大四时期是学生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阶段,开始分散实习进入到社会,在实践岗位上应用专业知识并进一步将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形成毕业论文。这种课程设置形式即解决了学生专业课程学习与职业资格考证的矛盾,同时也解决了专业课学习与应聘找工作之间的时间冲突。

(二)不断完善实践教学方案,确保学生掌握岗位工作所需要的基本实用技能

学校每年可以参与到招聘会现场,具体了解社会需求,然后根据实际需要及时调整实践教学环节,不断创新实践模式,尽量缩短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差距;学校也可以聘请会计师、税务师定期到学校为学生、教师作讲座、报告,亲自指导学生会计实训,让教师和学生能够更接近企业实务,了解企业特定业务类型及解决方法,以弥补教师实践技能不足;也可以与企业合作共建实验室等,了解企业所需,面向校内外进行岗位培训;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采取向学生收费向企业付费的方式由实习教师带队到国内各大企业、公司实践,甚至可以到国外企业实践,让学生拓展视野,感受国际最先进的理念,激发创新能力。

(三)改善教学条件,创新教师引进制度,提高教师队伍实践能力

1.在引进教师制度方面适当放宽,让企事业单位有意愿成为高校教师的高级人才可以跳槽进入校园,不受学历限制,成为高校正式教师。

2.完善教师挂职锻炼制度。对于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要求必须到企事业单位挂职实践至少6月时间,同时取得与财会专业相关的电算化等级证书、会计职业资格证书,具备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资产评估师等“双师”资格和执业能力。

第11篇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校企合作 运行机制 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9.012

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Operational

Mechanism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ake Railway Vocational Colleges as an example

WANG Xiaodong

(Hohhot Vocational College, 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50)

Abstract This topic takes railway vocational colleges as an example to discuss links and the necessary operational mechanisms in Vocational School and Enterprise Cooperation. To carry out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some successful cases of Railway Vocational College, summed up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roughout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eight key areas, 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protect school-enterprise long-term cooperation.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operational mechanism; research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开展时间并不长。从1991年1月邢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成立开始,已走过24年。期间,高职教育蓬勃发展,截止到2014年,全国共有高职学院1180所,占全日制普通高校的比例为52.54%,职业教育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①

国家对职业教育极为重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形成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无论是专业设置、教学大纲、实习实训、师资力量还是到最后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都离不开企业的合作与支持。如何依托企业优势,深度研究探讨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是高职教育中必须认真思考,做实做好的必然要求。

1 铁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开展情况

近些年来,国家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运输。截至2014年底,全国铁路运营总里程已将近12万公里,高速铁路1万多公里。全国有37个城市建成或在建地下轨道交通,线路里程近3000公里。再加上一些企业的自备线路,整个轨道交通行业对技术工人需求庞大。旺盛的市场需求促进了铁路院校的良性发展。优质生源充足,毕业生就业渠道畅通、就业质量高几乎成了各铁路院校的普遍情况。

目前,铁路高职院校在推动校企合作方面已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主要有以下成果:

(1)成立职业教育集团,搭建有效的校企合作平台。以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学校牵头组建了跨地区、跨行业、跨层次的南方铁路运输职业教育集团。集团成员铁路局,城市地铁公司,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行业协会、大中专院校及铁路员工培训基地组成,是合作培养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专门人才的联盟机构。集团内实行教学师资、实训基地、教学资源等共建共享,是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合作就业的实体平台。

(2)企业全程参与培养,构建从招生、教学及就业全程订单式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共同实施课程教学,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学生为企业量身定做。②

(3)以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来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师资培养模式。以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与郑州轨道交通有限公司签订了校企互聘合作协议。学院派出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的实际生产。企业派出管理和技术人员到学院担任客座教授,参与学院的教学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课程)建设和专业教师业务培训等工作,使“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起到实效。③

(4)深化学校为企业服务的内涵,促进职业院校教育与企业员工培训的相互衔接。以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与西安铁路局、郑州铁路局、西安地铁公司等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学院主动为企业培训员工,成为西安周边轨道交通企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④

(5)以企业为依托,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以南京铁道职业学院为例。该校与铁路企业合作,在校内建设了一条连接国铁正线、配有两个车站,总长1000米的双线电气化轨道实训基地。该基地可供车务、机务、工务、电务、车辆等轨道交通主要工种实训、并承担企业职工培训和技能鉴定及科技研发等功能。该基地校内建设真实车站在国内属首创,为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树立了典范。⑤

除此以外,铁路职业院校在学生就业、顶岗实习等方面也做了许多探索,为全方位的校企合作奠定了基础。

2 校企合作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以上对铁路高职院校及我院校企合作的分析和总结,笔者认为在校企合作的具体实施中,要着重做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专业建设。专业建设包括六个环节:建立稳定的信息渠道,获取足够信息;开展市场调查,掌握市场需求;进行职业分析,确定职业能力;进行可行性分析,提出专业建设方案;完成教学开发,制定课程计划;上报审核。这六个环节的核心离不开校企合作,加强校企合作对推进专业建设极为紧要。

(2)加强校企合作,促进课程建设。课程建设包括五个环节:课程的内涵、课程的结构、课程的内容、课程的开发、课程开发程序。十个步骤:职业课程开发决策、职业课程开发门类、职业课程目标开发、课程结构开发、课程内容开发、课程内容组织、教学模式选择、课程实施环境开发、评价方法选择、课堂层面的课程改造。在课程建设中,企业岗位需求、教学内容选取等等各环节都离不开校企合作,加强校企合作是加快课程建设的有效途径。

(3)加强校企合作,推动教学模式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以学问导向课程为主的三段式学科课程模式,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实践课)。这样的模式问题为:增加了理论学习的难度,又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理论学习过于集中,理论与实践间隔时间较长。最后的结果就是学校努力坚持自己的知识标准,这些知识绝大部分主要为学校学科教学所需,而非为社会职业所需。改变这种困局必须走工学结合模式,包括订单培养模式、工学交替模式、任务驱动模式、项目导向模式、顶岗实习模式等。这些模式的选择,都需要强化校企合作这个重要因素。

(4)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师实践动手能力。高职院校的教师实践动手能力还较为欠缺。大部分教师都从学校到学校,仅有的实践经验也是来源于带学生实习所取得。企业兼职教师由于自身工作性质也难以保证充足的时间来授课。制定符合实际的教师下企业锻炼制度,尤其是新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制度尤为重要。为了建立一支有着扎实专业和熟练技能的师资队伍而选择深度校企合作是必然选择。

(5)加强校企合作,构建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高职教育质量的评价不单单是看学生考试成绩,更重要的是企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学生的专业知识、动手能力、行为习惯、行业素养等最终评价需要建立一整套质量监控体系,这样的评价体系离不开企业的参与。

(6)加强校企合作,以生产为导向共同构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建设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学校要以生产岗位需求来规划基地建设。铁路各专业实际设备昂贵,想依靠学校自身力量来打造完全意义上的生产型校内实训基地困难重重。解决方法只能是一方面利用有限的实训资金来购置一些仿真性设备(有能力最好是真实设备),同时尽可能获得企业的支持捐赠部分实际设备;另一方面就是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让学生在真正的生产环境中来熟悉岗位,掌握技能。这些都是校企合作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3 促进校企合作长效开展的机制探讨

促进校企合作长效开展要从机制上予以保证。校企合作的主体是学校和企业,而政府则是推动校企合作的基础。

(1)政府的引导和扶持是校企合作的基础。修改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制度,确定校企合作的法律地位;加强政府部门的职能改革力,制定符合校企合作教育的政策法规。加强校企合作的教育评价监督,确保国家政策法规落到实处。改革财政拨款和财政支持办法,构建政府支持学校校企合作平台。

(2)建立职教集团或校企合作委员会,搭建企业与学校联系沟通的桥梁。职教集团或校企合作委员会是校企合作长效开展的重要平台。学校吸收相关企业加入到平台中,通过定期会议来讨论校企合作中的重大事项,使企业充分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中,提高企业的积极性。

(3)成立各专业指导委员会,负责本专业建设。专业指导委员会是在校企合作委员会框架下成立的专门机构,由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工程师、兼职教师共同组成。负责该专业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制定和修改工作。使校企合作贯穿教学全过程。

(4)建立健全“双师培养”的制度。培养“双师型”教师是职业院校长期紧迫的任务。学校和企业协商合作把互派教师、工程师作为制度固定下来。学校的教师每年要有一定的时间参与企业的生产,企业的工程师也要定期到学校参与教学工作。尤其是对于新教师,学校应硬性规定必须先到企业实习一定时间然后才可以参与教学工作。把职称评定、评先评优等和下企业锻炼挂起钩来,出台一定的奖励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5)其它保障机制。在校企合作委员会平台下,还应建立教学质量评价和监控制度、实训基地建设制度、校企开发教材制度、为企业服务制度、顶岗实习制度等。

以上是笔者在多年高职教育中的一点体会。校企合作涉及到政府的政策支持、企业的参与程度、学校的组织实施及学生和家长的殷切期望等方方面面。深入研究校企合作,组织实施好具体环节是每一位职业教育人的历史使命。

课题项目:呼和浩特职业学院2014年度校本课题,课题名称《铁路专业高职教育中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研究》,课题编号:XB201423

注释

① 教育部.2014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名单.

② 王艳艳.轨道行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科技信息,2011(30).

③ 王丽红,刘伟.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的实践与探索[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

第1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践能力;途径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随着近几年电子商务在国内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纷纷投入人力、物力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的特点,决定了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能力,通过教学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一、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现状

(一)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总体状况

旨在为社会培养具有一定管理经验的技术型人才,要求学生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强的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师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原中职学校的经贸、计算机、市场营销专业教师、高校本科或硕士毕业的青年电子商务专业教师、从相关企业引进的电子商务教师。由于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地区差异较大,办学性质不同,教学质量良莠不齐,师资力量有强有弱,电子商务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差别大。原中职学校的经贸、计算机、市场营销专业教师虽具备多年教学经验,但电子商务是一门新兴学科专业,多年的教学经验代替不了日新月异理论的更新,这些教师理论知识方面稍有薄弱,而理论指导实践;高校毕业的青年电子商务专业教师由于刚刚从高校毕业,参加实践技能学习较少,实践能力相对薄弱;从相关企业引进的电子商务教师虽然具备理论素质和实践经验,但由于部分高校硬件、软件资源的限制,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不能更好发挥,在实训课程的安排和示范方面经验表现不足。据此目前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总体表现不强,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二)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不强主要表现

1.专业基础理论不扎实

我们常说,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电子商务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专业,教师自身需要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才能在实践教学中更好发挥。然而高职院校中电子商务教师有从大学本科或硕士毕业后直接进入教师队伍,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从校门到校门,中间缺少了一个实践环节,这些教师无法将自己在大学学到的系统、完整的专业理论通过在电子商务企业里的实际工作对其进行检验,无法证明其所学理论的正确性,至少不清楚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理论与实际工作中的情况是否吻合,又有哪些差别,差别在什么地方?这不仅是从校门到校门的新教师存在这样的问题,同样对从教多年,有着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也存在学科新的专业理论需要通过实践来验证的问题。

2.自我提高实践能力差

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多种方法和渠道,但最重要最有效的还是自我提高。教师要有自我提高的意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决定实践能力提高的程度、速度、范围和层次。这个问题长期以来困扰着许多学校的专业教师尤其是电子商务专业教师,这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原因。客观因素可以归纳为高职院校资金缺乏,建立实训室困难;与企业合作,涉及电子商务企业地域限制等,这些客观因素是教师自己无法解决的。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电子商务教师中,中青年教师占很大比例,专业实践能力较弱,自我提高面临诸多难题:首先,想提高没时间。教师课时量大,整天上课,想搞实践学校不同意;有的教师家庭生活压力大,日常琐事多,不能下定决心迎难而上。其次,想提高没师傅。一般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在一所高校仅有几位,互相学习促进,切磋提高没对象;最后,想提高没场所。有的高职学校没有建立电子商务实训室,不能现场指导教学。电子商务教师只有把提高实践能力放在学习首位,对专业技能技术细心研究,发现新方法和新技术,持之以恒才能提高实践能力。

3.缺少去企业实践机会

高职院校可以有计划地组织专业教师深入电子商务企业一线学习、调查研究。选派专业教师到电子商务企业,进行业务实践,边实践,边学习,掌握最新技术和管理信息,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把本行业和技术领域的最新成果引入课堂教学。然而,目前高职院校电子商务教师缺少去企业实践的机会,究其原因,时间是一方面,由于专业限制,电子商务专业不像传统学科专业,专业教师少,教师承担教学任务重,专业教师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脱产去电子商务企业挂职锻炼。另一方面,即使教师有时间,有些院校由于缺乏校企合作的平台,教师不知道该如何联系电子商务企业,如何去该企业学习实践。

二、提高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途径

如何提高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让电子商务专业教师既精通专业理论知识,又熟练掌握有关操作技术,既能胜任本专业文化理论课教学,又能在实验、实习及工作现场教学生操作技能,可从以下方面考虑:

1.学校领导要重视,制定计划要实施

与传统学科专业相比,电子商务作为新兴学科专业发展还不够成熟,一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忽视了实践教学。“重理论传授,轻实践操作”的传统教学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电子商务课程的教学。因此,对于如何提高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这一问题应该引起学校领导的重视,安排一名领导专门负责,从实训室建设、实践规划到课程调整、实践渠道等,都要做出详细计划。具体来说,实训室建设就是学校根据专业需要,通过本校预算拨款或校企合作拨款,建立学校独立的实践场所(电子商务专业实训室)或与有关企业共建的实习基地,让学生上课的同时能亲身实践;实践规划是将电子商务所有专业课程进行通盘考虑,从时间、次序、效果等做出中长期规划;课程调整是在本专业教师不足的情况下,增减部分教师工作量为其进行实践腾出时间;实践渠道是在计划期内能通过哪些提高实践能力的方式进行,要心中有数。总体来说,只要学校领导重视,各项计划和措施就能得以顺利实施。

2.提倡双师制,鼓励教师大胆创新

建立和完善教师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大胆创新,自主完善实践能力。随着高校生源变化和企业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要求的提高,电子商务教师越来越迫切地感受到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教师自身对提升实践能力的要求也很强烈。因此,教育管理部门及学校应建立和完善教师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自主完善实践能力,如鼓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各类社会性活动,在教师年度考核、评优评先、职称评定等方面向“双师型”教师和继续教育学时中实践培训学时完成优秀的教师倾斜等,引导教师参与社会实践,丰富自身的实践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用在课堂教学。

3.选派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

电子商务教师在工作中有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的机会,目前大部分的培训仍以理论培训为主,实践性培训偏少。为了提高电子商务教师的实践能力。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继续教育中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实践培养的力度,安排教师进入电子商务企业挂职锻炼。教师利用寒暑假到企业进修,教育部门和学校各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教师也可带薪到电子商务企业挂职实践,时间根据专业课程需要制定,半年或一年。所服务的企业可以与学校签订产学合作协议,并每年付给学校一定的费用。这些措施能将职业教育和产业连接起来,为提高电子商务教师的实践能力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4.加大校企合作,提高教师进入电子商务企业实践和交流的频率

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可以为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创造机会。近年来,高职院校均加大了校企合作的力度,特别是随着电子商务企业用工需求的增加,在用工招聘上更加依赖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加强与电子商务企业的学习交流,具体可采取专业教师到电子商务企业实践锻炼,企业人员到校兼职授课等方式,促进校企之间的学习和交流,一方面能够让教师了解最前沿的实践技术,另一方面也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鲜力量。实践过后要善于总结,教师要运用自己的理论知识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通过对具体的实践情境和现实实践的关注和反思,将感性的、表面的经验加以升华,使其内化为本专业的实践能力。同时在教师参与电子商务企业实践结束后,参加实践的教师应向学校相关部门如教务处、人事处提交书面总结、调研报告等,作为教师实践考核的凭据。

总之,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为了保证该工程的顺利执行,教师的社会实践活动应由学校统一领导、组织和协调。系部积极配合学校,联系校企合作单位,制定本专业教师实践计划,最终提高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张雁.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0,1.

[2]王玉振,杨丽.关于提升职业教育教师实践能力的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2010,02.

[3]杨学艺.医学类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现状及提高途径[J].科技信息,2011,26.

[4]陈杰.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电子商务,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