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9 06:32: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保护水资源的措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水资源利用监察保护
Abstract: water is an indispensable natural resource for human development, for all mankind and is the material basis, water use is for each of us to live the essential. However, in the face of water resources in China is relatively not very rich, how to make better use of the water resource, has become a problem in front of people. This paper expounds on the water resources monitoring and protection of water resources.
关键词:水资源利用监察保护
Keywords: water resources supervision and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P641.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水,是每个生物都离不开的,离开了水,人类将无法生存。水对每个人都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然而,在水为我们提供了生命保障的同时,我们很长一段时间忽略了它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水”的意识慢慢加强。
1. 我国水资源现状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水拥有量较大的国家,但是,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量的1/4 ,而且,我国水资源分布十分不均。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我国水资源面临着两个主要问题:一是水资源短缺,二是水资源污染严重。由于近年来,各地工业不断地快速发展,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水资源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并且这种污染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因此,要解决这种水资源不足,水资源受到严重污染,就必须有相关部门的监察与管理,实施有效地措施防止这种情况继续蔓延。
2. 水资源的作用
2.1调节气候。水资源是大气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在大气中的水含量仅为全球水量的百万分之一,但是,大气和水之间的循环相互作用,确定了地球水循环运动,形成生物赖以生存的气候。大气中的水资源能帮助调节全球能量平衡,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使人们生存在一个良好的气候环境之中。
2.2水是一切生物必不可少的物质,与生物的生命有着不可割断的联系。生命的形成离不开水,水是生物的主体。水是生命物质的组成部分,并参与细胞的新陈代谢。因此,一切生命都源于水,更离不开水。水与生物以各种方式相互作用。水是决定植被群落和生产力的关键因素之—,还可以决定动物群落的类型、动物行为等。
2.3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生产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水与人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不论是生活、生产、学习活动都离不开水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水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又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介质。水给我们的生活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在现在经济社会推动下,水的这一经济作用更是对人类产生不可取代的作用。但是,也是由于随着经济的发展,各项社会活动的产生,对水的影响也带来了前无所有的影响。工业生产、农田灌溉、城市生活大量加大了水的消耗,给水资源本就缺乏的现状带来了更大的挑战。而且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多,工农业生产也大大加重了对水资源的污染,严重污染了水体,更加巨了水资源的紧缺。我们在生产时,由于对森林、绿化植被的破坏,也加重了水资源的破坏与污染。这些人类活动造成了水资源的严重破坏,促使水资源使用情况更加紧缺。
2.4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分两大类:一类是从水资源取走所需的水量,满足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需要后,数量有所消耗,质量有所变化,在另外地点回归水源。另一类是取用水能(水力发电)、发展水运、水产和水上游乐,维持生态平衡等,这种利用不需要从水源引走水量,但是需要河流、湖泊、河口保持一定的水位、流量和水质。
3. 水资源监察
水资源监察,主要是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节水和管理工作,以及监督检查取用水行为和水资源费、污水处理费的征收工作等。水资源的监察,会从一定程度上对水资源的浪费及对水资源的污染。在进行对水资源监察时,要完善水资源保护制度,有更详细的指导性文件进行对水资源的进一步监察与保护。
3.1实施用水总量控制的效能监察。从严格取水总量控制管理、严格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论证制度、严格地下水保护和开发利用管理、加快制定水量分配方案、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等五个方面强化行政效能监察。
3.2 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效能监察。从推进水价改革和节水示范建设 、加强节水监督管理 、推进节水改造和节水型器具推广使用 、鼓励非常规水源利用与节水等四个方面强化行政效能监察。
3.3 加强水资源保护的效能监察。从加快推进水功能监测体系建设、加强饮用水安全保障、加快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等三个方面强化行政效能监察。完善水功能区划,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落实饮用水水源保护的决定、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定等规章。
3.4 强化水库水源地日常管理和水质监测,对饮用水源实行重点检测和定期检测;做好重点水源地安全达标建设,确保人民群众用上卫生水、放心水。
3.5重视源头治理,不断强化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中、建后监督管理,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和工程良性运行。
4. 缓解水资源
为缓解严峻的水形势:一是节水优先。这主要体现在控制需求,创建节水型社会。在国家发展过程中,选择适当的发展项目,建立“有多少水办多少事”的理念,杜绝水资源浪费。同时需要采用良好的管理和技术手段,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积极发展节水的工业、农业技术,大力推广应用节水器具。
二是治污为本。这要求我国的水污染防治战略应尽快实行调整,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控制和全过程控制。
三是多渠道开源。这主要指开发非传统水资源。非传统水资源包括:雨水、再生的污废水、海水、空中水资源。
5. 水资源利用措施
5.1 降低工业用水量,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降低工业用水量的主要途径是改革生产用水工艺,争取少用水,提高循环用水率。城市开发利用污水资源,发展中水处理,污水回用技术。城市中部分工业生产和生活产生的优质杂排水经处理净化后,可以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做为非饮用水使用在绿化、卫生用水等方面。
5.2 实行科学灌溉,减少农业用水浪费
渠系和田间渗漏的水,可以地下抽出利用,从地下抽出的水,还可以灌区下游重复抽出,重复利用。灌溉方式的改进,是农业节水、护水的重要途径。
5.3 强化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法制建设和宣传工作,增强全民的节水意识,使人们自觉认识到水是珍贵的资源。
5.4调节水源流量,增加可靠供水
5.4.1要树立惜水意识,开展水资源警示教育。长期以来,大多数人们普遍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聚宝盆”,使用中挥霍浪费,不知道自觉珍惜。其实,地球上水资源并不是用之不尽的,尤其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并不丰富。所以说,人们一定要建立起水资源危机意识,把节约水资源作为我们自觉的行为准则,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水资源警示教育。
5.4.2 合理利用地下水。地下水是极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其储量仅次于极地冰川,比河水、湖水和大气水分的总和还多。利用自然因素及人工改造,把丰水区的水调至缺水区,是解决水源不足,开辟新的经济区的有效手段。
5.5 强化组织领导,认真落实责任;加强队伍能力建设,为水政水资源工作提供有利保障;创新工作方式,确保工作有序开展;改善工作条件,更好履行职责。 按照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要求,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认识严格的水资源制度的重大意义。
总结:
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对水的保护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与义务,它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因此,相关部门要大力加强对水资源的监察与保护,落实安全用水,责任到人,使我们生存的条件可以持续地发展,确保经济的发展,从而保障人们的生命与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何晓君.试析水资源利用现状及水污染防治对策[J].科技信息.2007,18
[2]武敏.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及利用问题研究[J].新乡学院学报.2011,06
关键词水资源;保护方案;辽宁营口
中图分类号TV21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2-0269-01
水资源主要为了防治水污染,保护水资源,使水体水质达到拟定的水质目标,满足水体功能要求,对污、废水采取控制、削减、处理等工程。
1监督管理措施
1.1建立和完善水资源保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长期以来,部门分割、地区分割的传统水管理体制,使防洪减灾、城乡供水、防治水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等工作存在许多矛盾,形成了“多龙”管水的局面。这种分割管理体制,严重违背水的自然规律,不利于各种水问题的有效解决,已成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障碍。
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是改革水管理体制的关键。将原来的那种水量与水质分开、农村和城市水事分开管理的体制,改为城市和农村的防洪、除涝、需水、供水、节水、排水、水资源保护、污水处理及回用、地下水回灌等实行一体化管理。可以解决政府部门职能交叉、政出多门、执法难等方面的问题,实现了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实施取水许可、统一征收水资源费和统一管理水量水质,有利于促进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
为适应传统水利向现代化水利转变,农村水利向城乡水利转变,工程水利向资源环境水利转变,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对水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水资源所有权由政府统一行使,在统一管理的基础上适当分离使用权和经营权,逐步理顺水价,形成良性循环的水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是促使有效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方面。
1.2明确水体功能和水质保护目标,强化水功能区的管理
水功能区是水资源保护的基础,是实施水资源保护管理的重要前提。按照所划定的水体功能,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向水体排污等活动中始终遵循水功能的要求。各级行政部门应协调一致,加强管理,逐步实现水功能区目标[1]。
1.3加大执法力度,强化取水许可和排污许可制度
实施取水许可制度是水资源管理的核心,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严格实行取水许可制度,逐步建立、健全和规范取水许可监督管理制度,包括健全计划和节约用水、取水许可年审制度等,通过对取水户下达年度计划取水指标,科学合理地配置有限的水资源,保持其在良性循环的条件下合理开发利用,实现水资源与国民经济发展最优配置。加强对取水户退水水质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取水许可水质管理规定和污水排放标准,健全排污许可证制度,实行总量控制和排污收费,控制污水排放总量,确保饮用水质。
1.4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
营口市是一个缺水城市,节约用水非常重要。应通过政府宏观调控,并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充分利用经济杠杆的作用,推进水价改革,适时适当调整水资源费用标准,进一步优化调度和保护水资源,促进节约用水,调动全省节水的积极性,将开源节流和防治污水结合起来,减少污水排放[2]。
1.5完善水质监控
营口市目前的水质监测体系还不完善,一方面监测设备能力较低,监测手段落后,另一方面站网控制程度差,监测频次和监测项目不足,对水资源的质和量在时空上的动态变化掌握不够,不能完全满足水资源保护的要求。健全和完善水质监测站网,大力提高水质监测系统的机动能力、快速反映能力和自动测报能力。在现有水质监测基础上,依据水质时空变化,入河排污口及支流口分布情况,功能区主控断面位置、管理需要等因素,合理设置水质、水文监测点位、监测频次和监测项目。监测应做到水质和水量统一,与水功能区划、污水排放指标、排污总量控制指标相联系,应该和动态的水量状况相联系,抓好行政区划的断面监测和实时监测,为水资源保护提供及时科学的管理和决策依据[3]。
1.6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水资源保护意识
加大水资源保护工作的开放性,广泛宣传有关法律法规,使全社会自觉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提高全民的资源价值观念,使人们形成水是一种有价值的有限资源且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共识。
2法律法规措施
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采用强制性的管理手段,才能使保护规划得以实施。依法治水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对保护水资源意义重大。应完善和制订《营口市饮用水源地保护条例》《营口市地表水水功能区管理办法》《营口市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营口市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管理条例》等。
3 水土保持监督措施
在预防监督工作中,应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执行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建立健全管护制度,在水土保持区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上,对无明显水土流失的区域,以防为主,宣传和贯彻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保护好现有的水土保持措施,加强对开发建设项目的管理,加大高效农业开发,发展经济林等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增长。对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应以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为主,退耕还林,并调整农、林、牧比例关系,加强监督管理,巩固治理成果,使生态环境建设走向良性循环轨道[4]。
根据《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监督站网,明确监测机构的职责,完善监测手段。重点监测水土流失主要因子、不同类型区的坡面和沟道等各种工程拦蓄措施及植物措施的减沙效益、建设项目开发前后及建设过程中所造成的水土流失状况、弃渣的堆放位置及破坏地表植被的情况等,并定期依法公告。
4参考文献
[1] 付学功.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中的问题及建议[J].水利发展研究,2010(5):47-50.
[2] 吕明.清原县水资源管理与保护[J].现代农业科技,2011(13):243-244.
关键词:西北干旱区;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水资源恢复与补偿;保水技术
正文: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后,如何推动西部的发展很快就成为了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期间,一部分学者提出了旨在彻底解决西部缺水问题,实现再造一个中国之目标的大西线调水方案,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经过为期三年的研究,学者们得出:西北地区存在水资源短缺问题。为此,我们需要采取措施化解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严格地说,西北地区应包括陕西、甘肃、宁夏、新疆和内蒙古的西部地区。这些地区正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困难的问题,那就是水资源危机。有资料显示:西北地区多年平均降雨量235mm,年均降水总量为6965.3亿立方米,占全国的11.7%;西北地区需解决饮水困难的人数为3815.4万人,占全区人口的43.8%;且西北地区人口密度低、耕地份额小。我国西北干旱地区虽缺少水资源,但是地域空间广阔,土地资源丰富,地下还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稀有金属等矿产资源,因而至今其农业生产潜力还未充分发挥,人们还期望着在干旱土地上获得更多财富。然而,要发挥这类地区的潜力,还需要先解决这里的水资源短缺、可持续发展利用等问题。
第一步,在了解了西北地区水资源的现状,我们需要坚持走可持续水资源管理道路。水不仅对维持生命必不可少,而且还有支持生态系统、经济发展、社区幸福和文化等的价值。“可持续的水利用”就是水的利用在无损于水文循环的整体性即无损于依靠水文循环的生态系统的情况下,是人类社会在无限期的未来岁月里能够健康的发展。因为,水资源是“关键资本”,不应采取违背“可持续性”原则的方式加以利用。可持续的水资源开发包括:确定问题突出的各个方面;提出和评价技术的、管理的、程序的和市场的解决办法,以及改进地区和全球供水的公平性和提高效率的措施;促进水资源管理和框架限制的各个领域的公私合作;为提高认识的计划与媒体报道,区域的和国际的关于水资源保护的讨论、教育,以便为解决办法的深入研究等提供相应的投入。
因此,对于水资源利用而言,应当积极保护现有水资源,尽可能的修复已经被破损的水资源,制定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对保护水资源的行为给予应有的补偿,促进保护工作的持续进行;对任然破坏水资源的行为要执行必要的惩罚制度,以遏制水资源破坏行为的继续。
第二步,在走可持续水资源利用的基础上,对已遭受破坏的水资源加以修复,使之成为可再利用的水,达到节水、循环利用的作用。目前,水资源作为一种极为脆弱的自然资源,由于过度消耗和肆意排污,广大局部地区水资源正在遭受着严重破坏,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受到威胁。可见,对于水资源的修复与改善的重要性,它决定着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否可以顺利开展。
对于已遭到破坏的水资源加以修复是生态系统恢复的重要环节。通过各类人工活动或措施(包括工程技术、法律法规、行政措施及经济激励手段等),促使自然界中因各种原因在功能上受到损害的水资源恢复到能够凭借其自身水体净化能力来维持其一定的水体功能,将收到破坏的水循环过程通过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达到能够凭借水循环过程的自身水量补给来实现水资源数量可持续利用的目标。水资源是珍贵的自然资源,对以水资源恢复为目的的经济补偿,即水资源补偿。水资源补偿是以恢复水资源、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的,以使用水资源者、从事对水资源产生或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的生产者和开发者,以及水资源保护受益者为对象,以水资源保护、治理、恢复为主要内容,以法律为保障,以经济调节为手段的一种水资源管理方式,是对水资源价值及其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引起的外部成本的合理补偿。
第三步,完成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发展与对已破坏水资源进行的修复与补偿,我们需要对现有的水资源进行安全的保水措施。正如前面所说,现在我们面临着缺水、水污染等问题,只采取补救措施使不够的,更应该大力发展新的保水技术,使得我们现在所用之水有安全保障,同时为将来修复的水资源进行安全监测,力求做到全面、细致、安全、有保障。
由于技术、环境、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原先适用于湿润气候地区的供水保水技术不再适用于干旱地区。为此,就需要采用新的供水用水技术。一些古代文明发源的干旱地区在干旱供水、集水和保水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和教训,但还需要我们在实践的基础上,来改造已有技术和开发新的技术,使之造福干旱地区的广大群众。事实证明:经过长期的努力,我们已经掌握了一些适用于干旱地区的保水技术并付诸实践。比如,一些干旱地区增加水分的办法仅靠现有的供水系统,而不需要新的设施和装置,就可以获得较多的水分可供利用。如用封闭导管(如塑料管)取代渠道和敞开水面的输水道来控制水面蒸发;又如,增辟更多水源,如收集雨水、咸水灌溉、海咸水淡化、污水资源化、人工增雨、跨流域调水等措施。再如,通过抑制水面蒸发来达到保水的效果。
总结:水是我们生命赖以生存的必需元素,有水才有生命。只有充分合理利用水资源,才能更大限度的发展经济,走可持续道路。事实证明,只有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才可以带给人们最大的利益,最大的享受。所以,对于水资源,我们应该取之有度,更要用之有度。
参考文献
[1]高前兆、李小雁、俎瑞平《干旱区供水集水保水技术》
[2]李周、宋宗水、包晓斌、于法稳、王利文《化解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研究》
[3]张春玲、阮本清、杨小柳《水资源恢复的补偿理论与机制》
[4]张孝军、李才宝《可持续资源与管理》
作者简介
关键词:水;水资源危机;水资源现状;水资源保护
一.前言
水是一种动态资源,是可以通过自身转换和不断循环实现更新的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并在其正常范围内更新,则能保持其动态稳定,并可维持其生态平衡,使水资源成为可供人类永续利用的资源。但如果开发利用不当,破坏了水资源的生态平衡,不仅会产生水资源危机,还会产生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以致影响人类的生存。
我国城市缺水严重,许多乡村也缺水。在我国贫困人口中,60%以上是由于缺水而贫困。全国干旱缺水地区涉及20多个省、市、自治区,面积约为50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52%,而缺水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45%。
我国水环境的前景也令人担忧。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只有25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在世界排第110位,已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面对严峻的缺水、水污染问题,我们应积极行动起来,珍惜每一滴水,采取节水技术、防治水污染、植树造林等多种措施,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二.我国水资源现状主要问题
当代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但人均淡水资源却是贫国。我国水资源可利用量、以及人均和亩均的水资源数量极为有限,降雨时空分布严重不均,地区分布差异性极大,这是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基本特点。
1.灾情严重。进入90年代,中国水旱灾害和水污染频繁发生,水多、水少、水脏与水环境恶化问题越来越严重。洪涝灾害、干旱灾害、水土流失、水体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
2.水资源短缺形势严峻。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降雨与径流关系,产流与汇流条件都在发生变化,有些江河的天然来水量己呈现衰减的趋势。
3.水已成为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的严重问题。全国现有土壤侵蚀面积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其中水蚀面积179万平方公里,风蚀面积188万平方公里,其中黄河中上游和长江上游地区,以及海河上游地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严重的水土流失使我国每年平均损失耕地100多万亩,流失土壤50多亿吨,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河湖泥沙淤积,加剧了洪、旱和风沙灾害。我国自然生态脆弱,加之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进一步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和水体污染。
4.经济快速增长相应废污水排放量将急剧增长。基于目前废污水的处理和回收利用偏低的现状,如果未来50年工业用水成倍增加、城市化水平成倍上升、小城镇快速发展,废污水的排放量将会数倍、甚至十几倍的增加,势必加剧水环境的恶化。
5.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北方地区水资源紧缺矛盾更加尖锐,南方地区洪涝灾害可能更加严重。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降水、水资源和地区性的分配,以及可利用量势必会带来影响,尤其是北方地区将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6.管理体制分割,影响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一位的基础设施。但是长期以来,无论是思想认识上、还是经济体制上,水利只作为农业的一个重要方面,一直没有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对待。目前水资源分地区、分部门的管理体制,既不利于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也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三.水资源保护的措施
1.加强对水资源的监测和信息收集
监测主要是指通过对定点(监测站)或河段有关水量和水质变化的监测,主要包括健全和改善水文站网和水质监测站网规划,完善测验标准体系,建立资料和信息传递通讯系统,建立有关水量和水质资料的数据库系统等。除水源本身外,整个水系统和其他环境要素联系,从而使水文监测数据和信息也成为环境总量的有力指标。
2.建立和健全有关法规,加强有关机构建设
这是搞好水资源保护工作的法规和组织保证。国家要加强立法,将水资源的污染和治理写入法律。要强化监督和执法,以法律老控制污染,最终保护我们的水资源,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行水污染控制,要注意防治结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和教育的手段,对各行业进行污染监督,预防新的污染产生。通过科学的评估,积极监督水污染的发生,科学开展治理活动,加强国家的生态保护。
3.定期进行有针对性的水量和水质评价和预测工作,并估计可能出现的情况,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和对策
我们要大力推行清洁生产,要预防污染。首先要对工业污染的源头进行控制,实现对资源的合理利用,而不是着眼于废水浓度的达标排放。在水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制定上面,由单一的浓度和污染指标的控制转向污染总量控制和各项污染指标严格控制相结合。由于我国的工业经济还是比较落后的,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走出一条以保护资源与环境为目标的全新的发展道路来。
4.制定水资源保护规划,拟定一定时期内水量和水质规划的目标及相应的技术和其他措施
我们还要大力倡导节水型产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由于环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国家管理机构负责建立水域安全利用指标,对水资源的使用量要加以限定,我们应鼓励企业创新技术,加大水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循环利用,节约用水。加快建设城市废水处理厂,城市的废水要在处理的过程中实现循环利用,在缺水地区更应大力实现废水的资源化,利用处理后的废水拿来开展市政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缓解水资源的矛盾。
四.结束语
水是人类生存不可替代的物质,世界的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严重的问题目前很严重,形势不容乐观。建设节水型社会,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必须时时刻刻地与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保护水资源从你我做起,保护水资源就是保护你我自己。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我国水资源污染现状
[2]刘满平《水资源利用与水环境保护工程》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3]百度百科 保护水资源的措施
[4]《中国水问题观察》科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论文关键词:煤矿矿区水源规划综合利用闭路循环
论文摘要:根据煤矿矿区水资源贫乏及水资源种类的特殊性,进行分析评价,归纳共性,打破常规水资源规划范围与内容,重点规划利用好矿区有限的清水与污水及其资源化,结合污水处理工艺及工程技术,提出合理开发、有效治理、循环利用、污水零排放、节水和保护水资源并举的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
1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必要性
我国86个重点矿区有71%缺水,其中40%严重缺水。近几年由于煤炭生产规模及配套工业的快速崛起,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矿区能源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实施煤炭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全面加强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面对矿区缺水这个发展瓶颈,如何规划利用好矿区每一滴水,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以效益为中心、统一管理为保障、技术创新为动力、推进矿区节水工作的进步,满足矿区经济与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保障用水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原则
矿区水资源规划依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大纲(细则)》、《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等有关水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基础上,还应遵循如下原则:
(1)贯彻落实国家新时期的治水方针,在现有水源调研、评价基础上,尊重现实、因地制宜、分清阶段、明确目标;遵循合理开发、科学治水、优化利用、提高用水效率最大化的原则。
(2)根据规划矿区自然条件和所在地域的特点,必须考虑周边地区工农业、水环境、居民用水等非水利措施的原则,并提供多方效能,取得综合效果,积极创建和谐矿区,搞好煤矿与地方之间的关系。
(3)根据矿区总体发展战略目标与生产现状,以科技为依托,统筹兼顾,整体布局,有序规划,技术论证、分步实施,矿区内避免各类治水及水利工程重复建设的原则。
(4)矿区水资源规划方案应纳入如循环经济等新理念,在常规给水工程基础上,按照水资源循环经济利用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率,减少新鲜水用量,杜绝外排污水量。
(5)从多方面选择有效的规划措施。既要为矿区经济发展服务,又要为矿区改善生态环境;既要兼顾矿区范围内的水资源保护措施,又要考虑可用水量最大化;既要组合设计各类水处理工程实施措施,也要制定取水、配水、用水运行管理等非工程措施等原则。
(6)矿区布局设置一般分生产区与生活区两大区域,供水系统大多数两个区域相对独立,有的为同一个系统,但做规划设计时必须坚持一并整体考虑的原则。
3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内容
3.1规划技术路线及程序
技术路线:矿区调研一确定水源、污水点源—一水质化验一一资料收集—一结合能源发展规划一一水源开发利用评价—一需水预测—一生态环境保护一一水资源配置—一节水措施—一工程布局一一实施方案—一规划实施效果评价。
程序:收集整理矿区的自然、经济、技术、现状资料,做好各项预测,确定规划条件;按照不同的规划水平年,预测这一时期中因能源发展可能出现经济条件的变化,并拟定规划任务、规划目标、开发治理初步方案:根据不同时期的需水,研究水资源合理利用的途径,探讨水资源开发治理对矿区经济和环境等影响,拟定初步可行性方案;优化方案,提出规划技术成果:针对确定的方案,结合给水工程设计、各类污水处理工艺技术确定、工程量和投资估算、效益分析和对环境影响的评价;通过技术、经济、环境等综合分析论证,确定实施规划方案和开发程序;将规划方案及结论意见,报送煤炭上一级主管部门审批后实施。
3.2规划水平年确定
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应由基准年、近期水平年、中期水平年、远期水平年组成,具体规划水平年的年限、时程分配则根据矿区能源发展及规模而确定。
3.3规划开发利用
(1)水资源评价:在矿区范围内对地表水、地下水、河流径流水、矿井水、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特种污水、水库水等各种水资源、水质指标、水资源总量、可利用量、用水消耗量及用水效率、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等进行综合分析。如地表水评价:规划中应考虑利用雨水积蓄、人造水库、拦截河流径流水汇集等措施,作为补充矿区生产用水的新水源。地下水评价:大部分矿区都有自备水源井,利用地下水源,规划时应掌握地下水资源分布情况、可取水量、国家与地方对地下水源保护与开发的规定进行分析评价。矿井水评价:大多数矿井涌水量较大,经深度处理可达到生活饮用水标准,所以矿井水的利用在规划中是重中之重,并具有煤矿水资源规划的特色。生活污水评价:煤矿生活污水水质特征就是BOD、COD较小,经一般处理后,可作为生产用水、生活杂用水等。因此,生活污水对矿区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再生水资源,应加以规戈4后充分利用。工业废水评价:矿区都有与能源相配套的大型工业,如洗煤、发电、焦炭厂等用水大户,且产生大量废水,重点规划对这些废水集中起来统一处理后回用。特种污水,如化肥厂、炸药厂所产生的特种化工污水,其处理难度较大且成本高,但污水量很少,从矿区污水零排放的规划目标出发,必须有效处理,经处理达标后一并纳入整体供用水系统。
(2)开发建设规划:从水源类别分为:清水源、废水源、污水源三大类;从工程建设分为:地面水源工程,地下水开采工程,非传统水源工程,集雨水利用、再生水工程。规划以建设矿区骨干水源工程为重点,将各类水源规划建设以工程形式相结合的水资源综合利用系统网络,形成小工程、大群体、“蓄、引、提”并重,大、中、小配套,多方位联合的取、供、用水系统。矿区水资源规划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新建改造同步、开源节流并举、开发保护同时;考虑已有水源工程并与新规划工程相配套,一并纳入开发利用系统网络。
3.4合理配置与供需平衡
矿区规划配置用水分类为:生产、辅助、办公区、职工生活区四个系统,在水资源支持下的矿区内能源、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合理配制水资源,考虑用水现状,实现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矿区经济发展两大系统以及两大系统内部用水合理配置;经相互补充和水处理工程的实施,完成不同水平年用水的时程分配,规划矿区需水量与现有可利用水量及污水资源化后的水量进行综合平衡,建立矿区内各用水户的需水量集中调度、统一管理、合理分配,减少和避免用水过程中的损失和浪费,为保障矿区供水水源安全与企业发展相匹配。
4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探讨
4.1规划的特殊性
(1)矿区水资源规划类别不同于江河流域、地区、跨流域调水、专业水资源等规划,既可视为一个整体的供用水系统,又是一个涉及综合性规划的特点。
(2)矿区水资源加大开发利用并重新分配后,可能会引起周边居民生活条件和地区生态变化。因此,规划既是一个闭路系统,又要顾及周边地区的水量平衡与社会关系,综合协调地区间、地方经济部门等可能产生的矛盾和环境质量可能变坏而引起的影响与纠纷。
(3)依据矿区范围的大小、特点、经济发展方向和对水资源开发、治理、利用要求,其规划重点是服务并保障煤炭生产、配套工业、生活区用水。
(4)大部分矿区既是缺水,也是污染物严重的地区,加上治理滞后,水环境本底又较差,资源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问题比较突出,水环境同样制约矿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5)矿区水源工程不足,开发利用率低。因开发利用条件差,成本高,矿区缺乏大的水源骨干控制工程,现有多数带病运行的老污水治理工程,工程型缺水问题也比较突出,开发利用率低,综合缺水率高。
4.2规划技术综述
鉴于矿区水源的特殊性与综合性,其规划的内容与技术应结合矿区实际情况并有新的创意,采用相应的技术措施,编制有煤矿矿区特色的水资源综合规划,现将规划技术总述如下。
(1)水资源规划应以矿区为中心,满足能源发展需要用水为主要目的,顾及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保护生态、防止水土流失等,应采用环境保护等相关专业性技术。
(2)运用先进的技术建立科学的用水体系。矿区水资源工程规划应纳入污水处理工艺技术及污水工程综合治理技术;建立地面水源的“蓄、引、提”水利体系,优化矿区水源网络集成技术。
(3)矿区大部分工业布局不太合理,结构性矛盾突出,高用水行业在矿区工业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使矿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因此,规划重大建设项目布局时,必须量水而行,优化产业结构。
(4)矿区用水浪费仍很严重,用水方式还很粗放,用水效率不高。因此,节水规划始终要以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将工程改造、开发及保障措施应采用先进的节水技术、新的节水器皿,建立从源头到末端控制完整的节水管理体系,以降低耗水总量。
(5)矿区将所有水源规划为清、污分流,采用终端污水处理技术及污水零排放技术,在水污染治理中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对取、供、用、排水四大系统为水资源链,使矿区水资源利用形成闭路循环系统。
(6)规划中重点纳入矿井水处理工艺技术及资源化利用技术,将矿井水处理工程可规划在煤矿井下,经处理过的矿井水直接返回需要用水的地点,这样便于管理,节省管道及工程费用投资等创新技术。
(7)规划工程应考虑水资源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利用的技术。根据矿区各类水质成份、水量分布、处理程度及用水部门要求,采纳分质供水、优质优用,串联用水、一水多用的新思路与举措,以丰富规划内容与内涵,提升规划的高度。
(8)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编制规划时应采用数学模型、编排程序、电算优化等先进手段与技术,直接求得规划问题的最优解,以提高分析计算问题的准确性,考虑问题全面性。
5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保障措施
(1)全面规划水资源,根据不同用水的要求,充分开发利用地表水,合理开采地下水,因地制宜收集天然雨水。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防止污染破坏,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平衡。
(2)建立矿区水资源持续供给保障体系;生态与环境安全保障体系;水资源统一管理和水务一体化保障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保障体系;供水全成本与水价制度保障体系;规划用水经济考核制度保障体系。上述体系中应采取以保护水资源、节约水资源、加强管理、调整矿区产业结构、污水综合治理与利用、调水配水平衡等六个方面解决矿区水资源治理与利用的综合措施。
(3)规划修建拦河坝拦截汛期洪水、雨水积蓄、河流径流水源汇集等措施,增加对矿区的供水量;如无其它水源可利用的前提下,可以考虑如引入黄河水等引水项目并同步筹建大型水厂,将引人的水源经处理后并人矿区供水系统,以缓解矿区用水紧张的局面。
(4)建立合理的多元化投资机制,确保工程资金到位。矿区水资源工程建设投资涉及到安全供水工程;蓄水、引水工程;节水;污水处理回用与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等投资规划。资金筹措来源应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通过国家、地方、业、社会多方筹划资金,采取“企业自筹、银行贷款、社会融资、利用外资、地方配套、国家补助”等多种方式,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稳定可靠的水源工程规划投资保障体系。
(5)规划生产节水、工业节水、生活节水、其它节水:强化节水技术和管理手段,实行定额管理和总量控制与适宜的水价制度;采用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更新矿区输、排水管道等措施,以节水促减污,以限排促节水,保障矿区节水工作有效进行。
关键词:水土保持措施;水资源;水环境
引言:
水资源是人们生存和生活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但是在我国大力推动经济增长,工业化迈进的过程中,给水资源带来了巨大威胁,致使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些问题的出现在影响生态水环境的同时,还阻碍了社会稳定发展。所以,直面面对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问题,加强水土保持措施的落实至关重要。因为适合的、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的落实,可以为水资源科学利用和生态水环境的良好改善创造条件。对此,本文笔者就围绕水土保持措施对水资源与水环境的影响这一课题展开讨论。
一、水资源与水环境的演变特征
自然生态环境是经过长久演变而形成的。而水资源和水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其作为自然生态环境的一部分,也是在漫长时间中演变而形成的。但是,经过漫长时间演变形成的水资源和水环境,却在人们的破坏和影响下,向恶劣的境地演变。也就是说,由于人们为了推动工业生产,创造经济效益,肆意的运用水资源、污染水资源、破坏水环境,这种行为使得水资源和水环境演变速度加快,但遗憾的是向恶劣的、匮乏的境地演变。相关学者或研究人员对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演变特征进行分析,认为非点源已经成为水环境的一大污染源或首要污染源。总体来说,了解近些年水资源与水环境演变特征,可以为水污染、水环境破坏等问题的处理提供重要依据,对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具有极为中重要的意义。
二、水土保持措施的分析
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对于水资源的需求更为迫切,其是人们生存和生活的保证,是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但是,当前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劣、旱涝灾害频繁的情况下,水资源的有效应用尤为困难。据相关水资源评价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有一半以上的省市人均水资源量低于严重缺水线,预测到2030年我国人口增值16亿,人均水资源量将降到1750m?。这将会影响国民的正常生活和生存。所以,当前我国应当加大水土保持措施落实力度,以此来控制非点源污染控制,有效的保护水资源。
尽管水土保持科研是一项艰巨的、复杂的、困难的工作,但其具有较强的实施意义,可以对水资源和水环境进行研究,为我国及各级水土保持管理部门提供水土保持规划和决策提供条件,从而有效的控制非点源污染,优化和保护水资源、水环境。之说以这么说,是因为水土保持研究,可以使适合的水土保持措施予以有效的落实,这样就可以在降雨条件下改变下垫面条件、影响降雨径流关系和各类非点源污染、减少费点源污染产生量、增强流域或区域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促使水土保持的水资源效应和水土保持的水环境效应得以提升。
所谓水土保持水资源效应是指水土保持措施对流域或区域水资源水量变化的影响。因为科学、合理、有效、适合的落实水土保持措施,可以减少小流域的产沙模数、径流,降低径流含沙量,改变洪水历时,影响流域或区域的水循环和水资源量。而水土保持水环境效应是指水水土保持措施对转化土壤和水体中的一些有害物质进行吸收、过滤、移迁,改善地表水和地下水质。因为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的落实,可以对非点源污染予以有效的处理和控制,如此可以吸附或过滤出水中的污染物质,使地表水和地下水得到改善。
三、水土保持措施对水资源与水环境的影响
综合上文的分析,可以确定适合的水土保持措施的落实,可以优化水资源、改善水环境。那么,水土保持措施是如何影响水资源与水环境呢?
(一)水土保持措施可以使农林牧副业得到全面发展
水资源不仅仅是人们生存和生活的必要资源,其也是促进农林牧副业良好发展的重要资源。但是受工业污染、生活污染等影响的水资源严重不足。水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土地使用贫瘠、葛养成分大量流失。水土保持措施的合理落实则可以有效的处理和控制水土流失的问题,保证土壤肥沃,留住土壤中养分,为促进农林牧副业良好发展创造条件。
(二)水土保持措施可以减少河流水库泥沙淤积
水土保持措施的有效落实,除了可以促进农林牧副业全面发展之外,还可以减少河流水库泥沙淤积(如图一所示)。之所以这么说,主要是水土保持措施的有效落实,可以增强土壤质量,使更多植物可以种植在土壤上,如此便可以增加地表植被覆盖率;也可以促进工程建设有效的落实,这将大大降低地表流经,相应的就会避免泥沙等进入河流水库当中,促使水库中泥沙淤积的情况出现。
图一 河流水库中含有泥沙淤积
(三)水土保持措施可以提高农田抗旱能力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水分和养分的充足供给是必不可少的,水土流失对土壤中养成分的破坏是非常严重的,更可能由于土壤表层植被受到破坏,导致农田土壤含水量降低。水土保持措施的合理实施,是从农田种植对土壤要求出发,对土壤中水分流失问题予以有效的处理,增强土壤保水能力,进而有效的增强农田抗御干旱的能力,为使农田良好成长创造条件。
结束语:
在我国水资源和水环境破坏日益严重的当下,我国政府大力提倡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在此种背景下,积极研究水土保持措施是非常必要的。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落实水土保持措施,可以农林牧副业得到全面发展、可以减少河流水库泥沙淤积、提高农田抗旱能力,这 可以间接的影响水资源和环境,产生水土保持的水环境效应和水土保持的水环境效益,增加水资源含量,优化水环境。总之,科学、合理落实水体保持措施对优化水资源和改善水环境有很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廖云飞.水土保持措施对水资源与水环境的影响研究[J].《价值工程》 ,2010(30).
[2]张利平,夏军,胡志芳.中国水资源状况与水资源安全问题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02).
[3]李如忠,金菊良,洪天求.基于风险因素的区域水安全评价模糊模型研究[A].第八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
[4]阮伏水.水库饮用水水源地生态建设体系的构建和实践――以莆田东圳水库为例[A].福建省科协第八届学术年会水利分会论文集[C].2008.
关键词:城市规划;污水治理;水资源保护
我国近年来有关污水治理的问题非常严重,城市用水供求不平等并且还伴有水污染等严重问题,再加上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江河湖泊受到工业废水的严重污染。水资源的保护工作不仅是各级行政部门主管的任务也是我们的任务。从小我们便被深深的传授着节约用水,人人有责的道德思想,如今将它放大化到城市规划中我们又该怎样做到对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呢?本文将对城市规划中污水治理和水资源的保护规划进行分析。
一、黑龙江省水资源概况
黑龙江省位于我国东北部,面积约47.3万平方公里,海拔50~200米,人口约3800万。黑龙江省包括三大水系,分别是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黑龙江省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686亿立平方米,占全国第13位,人均水量约2100立方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7.3%,低于世界平均水平81.8%。全省总用水量约286亿立方米,各行业用水比例为:工业占20%,农业占51%,林木渔业占24%,城镇生活用水占2%,农村生活用水占3%。其中地表用水量约172亿立方米,地下用水量约115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利用与开发很不平衡。
二、污水治理的方法
(一)污水的定义
污水,即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所产生的废水并被生产生活所污染的水。污水包括了生活废水、工业污染废水、被污染的雨水、其他被污染的水等。其中被污染的雨水主要是指初期的雨水,初期的降雨水冲刷了地面上的各种污染物,例如沥青道路、建筑工地的沉淀物、农药杀虫剂、冰雪融化剂、有机废弃物等,因此降水里包含了大量的病菌、重金属、有机物、病原体等等,所以被污染的降水污染的程度非常严重。随着现在人们对初期雨水的认识和重视都在不断的增强,也制定出了与其相应的政策、措施、规范等内容。
(二)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采取相关政策措施
根据黑龙江省的水资源综合规划,制定有效的计划和实施战略,做好地下水的管理,减少水的流失,提高水的利用率,对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强各县各镇的水资源管理,采取相关水资源的政策措施,减少工业废水的排放,由于城市人口密集众多,自然资源并不充裕,倘若不加以对污水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理则会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尤其是北方比如黑龙江省冬天河道汛期短河道基流少甚至几乎断流,若周边的工业废水又集中排放,周边的生态环境和城市则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三)建设先进的排水设施
城市的污水系统是城市建设基础设施中重要的一部分,排水系统的建设是污水治理中的最核心的一部分。根据《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中明确写道“在有条件的城市中可以采用截流初期雨水的分流制排水系统”。截流初期雨水的分流制排水系统就是对初期受到污染的雨水进行后期的清洁并加以分流,也成为合流水截流。
(四)污水的再利用
我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相对国外的发达国家相比都在其远远之下,我国的城镇生活废水没有经过利用处理就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泊中,这样不仅导致了生态环境受到污染也造成了对水资源的浪费。据资料显示,城镇生活用水使用后的80%会成为生活废水污水,而经过处理和收集后,70%可以再次重复循环利用,这就说明了在供水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对污水的处理后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用水率。这样既提高了水资源的反复利用率也达到了对污水治理的要求,
三、水资源的保护规划
污水的治理和水资源的保护互不分离、息息相关。在对污水废水进行治理的同时也要对水资源进行保护利用。水资源保护主要是从水质和水量两个方面进行保护,水质保护就是改善水质,做出规划制定防范措施。而水量保护则是对水量的调节,倡导合理、科学的用水,建设节水型社会。通过对污水进行利用治理,建设先进的排水设施等一系列的相关措施可达到对水资源的保护规划工作。“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节约用水,从我做起”、“节约用水,浪费可耻”、这些标语都是我们从小听到大的,一代又一代的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水是生命之源,哪怕只有一滴水也不该废弃。对污水的处理后果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要增强自身的责任感,树立人们的环保意识,提高人们的素质,减少对工业废水的排放,做到从我做起,从小做起。
结语:
由于我国的快速化发展,我国的城市区域范围较小但人口众多且密集,再加上自产的水资源较少,因此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无比的重要,对污水的处理也要加大力度控制,只有做好对污水的控制和处理,贯彻水资源保护规划,坚持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道路,运用合理科学的方法对城市的污水进行治理,明确水资源保护的政策和目标,才能促进国家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水资源 环境保护 开发利用
引言
水是生命之源,是各行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与关键性保障。在这个水资源紧张的年代,大范围内的水危机事件频繁发生。2010年春,贵州、云南、四川、重庆、广西等西南五省市发生了大范围长时间的干旱,导致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种植发生严重困难,损失巨大。据中国广播网2010-05-22报道,这场干旱导致贵州渔业、农业损失共计132亿元,另外还导致大量农民因旱致贫。另外,贵州水资源和水环境更令人堪忧:一是我省水资源相对数量严重短缺。二是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也很不平衡。三是水环境也在日趋恶化,导致水资源可利用率降低。四是水利设施严重欠帐。随着经济发展、人口的增长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省未来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还将进一步增加,供求矛盾将进一步加大。因而,解决水资源供求矛盾已成为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1、贵州水资源概况
1.1自然地理
贵州省位于我国西南部,地处云贵高原东侧的阶梯状大斜坡地带,突起于四川盆地与广西丘陵之间,西高东低。贵州山地占61.7%,丘陵占30.8%,山间平坝占7.5%。岩溶出露面积10.9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61.9%,是世界上岩溶地貌最典型的地区之一。土地总面积17.6万km2,其中耕地面积184.4万hm2。
1.2河流水系
贵州地处长江、珠江上游分水岭地带,河系多属岩溶山区中小型河流。河网密度大,平均每km2河长0.56 km,东密西疏。河流多深度峡谷,河床较窄。江河湖库平水期水域面积1845 km2,仅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05%。
全省河流以中部苗岭为分水岭,北属长江流域的乌江、沅江、牛栏江横江、赤水河綦江水系,南属珠江流域的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柳江水系。其中流域面积大于300km2的河流有167条,大于10000km2的河流有乌江、六冲河、清水江、赤水河、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都柳江。
2、贵州省水资源主要特点
2.1贵州的水资源主要来源于降雨。全省多年平均降雨量1191mm,河流主要靠降水补给为主。
2.2降水时空分布不均。首先在年内分配不均衡,径流流量大部分集中在夏秋两季,枯水期一般出现在当年十二月至次年四月,比如2010年贵州大旱的时间就发生在这个时间段。但在一般情况下,年际变化不大,连续丰水年、枯水年的最大年径流与最小年径流之比一般为2-3倍,多年平均与枯水年径流之比一般为1.4倍。其次地表水资源在地域上分布不均匀,呈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趋势。
2.3喀斯特山地出露面积大,岩溶洼地、暗河泉井十分发达,地下河系的成因及变化复杂,地表水渗漏严重,蓄水工程及输水系统工程建设条件差,难度大。加上贵州山高坡陡、耕地分散、土壤脊薄、特别是一些石漠化严重的地方,保水能力更是低下,易涝易旱,水土流失严重。暴雨季节,局部地区常有泥石流地质灾害发生。据新华网2011年6月7日报道,贵州望谟县发生“6・6”特大洪涝灾害就是典型例子。,截至7日晚20时30分,据统计全县受灾人口已达8万人,已造成21人死亡,31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约13.4亿元。
2.4早涝灾害严重。由于贵州位于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上游,地形复杂,山高坡陡,典型喀斯特地区地表土层较薄,每当遇到大雨或暴雨,山洪暴发,河水猛涨,水灾严重。另外,由于地处山区,山地多,平坝少,田高水低,且各地农业需水期中各月雨量分配的年际变化较大且很不稳定,因而旱灾易频繁发生。
3、贵州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措施探索
3.1 采取各种措施,保护水资源环境。
为了防止水环境周边地区居民生活垃圾污染水体,以及污泥的淤积,保护水环境主体,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水环境被污染与毁坏。常见的措施是可根据水环境取水的不同用途,制定相应的保护法规,划分保护区的范围,明确保护区内允许及禁止的活动。对水环境的进水点、供水点以及水环境本身都应布置监测站网,加强监测,以便及时掌握情况,发现问题,提出应对措施。发挥森林所具有的水源保护功能,维护适合流域特性的森林的成长,在水库、湖泊周边地区进行造林绿化,并在周边地区以外的一定距离设防护林带。以贵阳市为例,为了保护贵阳市民的饮水安全,自2009年以来,贵阳市委市政府、市环保局、市两湖一库管理局通过各种措施保护“两湖一库”,经过严格保护,保护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赢得了民心,保护了市民的切身利益。
3.2 实施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
据资料介绍,我国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仅占全球水资源的6%,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一方面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每年因为水资源的供求矛盾突出,导致工农业生产损失不小。但是另一方面,我国又是一个水资源利用率低和污染浪费严重的国家。我国水资源利用效率并不高,只有40%,而发达国家则普遍达到75%。另外,浪费严重。仅以管理不善导致的水资源损失为例:据2011年5月27日南方周末报报道,每年全国自来水跑、冒、滴、漏就达60亿吨,而在刚刚过去的几个月,长江流域正经受着六十年一遇的持续干旱。
就我省而言,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虽然不算低,但是水资源利用效率却比较低下,导致宝贵的水资源浪费现象也十分严重。这与贵州农业长期以来采用粗放型灌溉方式有关,目前贵州的水资源有效利用率仅在40%左右;工业和城市用水浪费现象也很严重。节水是提高用水效率的一项战略性措施,因此,贵州省工农业生产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生态用水等各个领域都推广了一大批先进适用的节水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效。
3.3 建立合理的水资源价格体系,优化配置水资源。
目前,人们还没有完全摆脱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旧观念,水污染和水浪费现象现象严重,难以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主要原因之一是水资源费和水价偏低。因此,应探索建立水资源有偿占有和使用制度,加快出台水资源费征收办法,使水资源既体现国家所有权又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大力推行既体现社会效益又促进节约用水的水价政策。这不仅对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巩固水利设施和充分发挥水利工程效益至关重要,而且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合理确定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和水价的同时,还应统一规划、调动地表水、地下水、优化配置城乡用水、工农业用水,使有限的供水量发挥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4 治水要因地制宜,合理配置。
贵州岩溶山区地形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应总结建国以来的实践经验,坚持“蓄、提、排、调(引)、节、保、管、法”,突出重点,减少弃水,尽量不使“一江春水向东流”。水资源要靠储蓄来控制,水有控制,经济才能可持续发展。贵州山地高,不可能都引水自流,不提水就很难发展。所以,在搞好储蓄水资源的同时,还要兴建一批高质量的提、调、储水利工程。
4、结束语
水是生命之源,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又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如果保护不好,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在水资源日益短缺的今天,增强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法制意识是摆在每个公民面前的一个迫切课题。加强水利工程对水资源的调控能力,大力建设节水型农业,是对新时期贵州水利建设提出的新的课题。所以,为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要建立健全一个有效的抗旱、防洪保安体系,建立起一个良好的水生态环境体系,保证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促进人民安居乐业,实现贵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敏.西部水资源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青海社会科学,2009.(03).
[2]合理利用西部水资源[J]. 治黄科技信息,2007,(03) .
我国86个重点矿区有71%缺水,其中40%严重缺水。近几年由于煤炭生产规模及配套工业的快速崛起,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矿区能源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实施煤炭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全面加强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面对矿区缺水这个发展瓶颈,如何规划利用好矿区每一滴水,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以效益为中心、统一管理为保障、技术创新为动力、推进矿区节水工作的进步,满足矿区经济与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保障用水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原则
矿区水资源规划依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大纲(细则)》、《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等有关水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基础上,还应遵循如下原则:
(1)贯彻落实国家新时期的治水方针,在现有水源调研、评价基础上,尊重现实、因地制宜、分清阶段、明确目标;遵循合理开发、科学治水、优化利用、提高用水效率最大化的原则。
(2)根据规划矿区自然条件和所在地域的特点,必须考虑周边地区工农业、水环境、居民用水等非水利措施的原则,并提供多方效能,取得综合效果,积极创建和谐矿区,搞好煤矿与地方之间的关系。
(3)根据矿区总体发展战略目标与生产现状,以科技为依托,统筹兼顾,整体布局,有序规划,技术论证、分步实施,矿区内避免各类治水及水利工程重复建设的原则。
(4)矿区水资源规划方案应纳入如循环经济等新理念,在常规给水工程基础上,按照水资源循环经济利用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率,减少新鲜水用量,杜绝外排污水量。
(5)从多方面选择有效的规划措施。既要为矿区经济发展服务,又要为矿区改善生态环境;既要兼顾矿区范围内的水资源保护措施,又要考虑可用水量最大化;既要组合设计各类水处理工程实施措施,也要制定取水、配水、用水运行管理等非工程措施等原则。
(6)矿区布局设置一般分生产区与生活区两大区域,供水系统大多数两个区域相对独立,有的为同一个系统,但做规划设计时必须坚持一并整体考虑的原则。
三、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内容
3.1规划技术路线及程序
技术路线:矿区调研一确定水源、污水点源-一水质化验一一资料收集-一结合能源发展规划一一水源开发利用评价-一需水预测-一生态环境保护一一水资源配置-一节水措施-一工程布局一一实施方案-一规划实施效果评价。
程序:收集整理矿区的自然、经济、技术、现状资料,做好各项预测,确定规划条件;按照不同的规划水平年,预测这一时期中因能源发展可能出现经济条件的变化,并拟定规划任务、规划目标、开发治理初步方案:根据不同时期的需水,研究水资源合理利用的途径,探讨水资源开发治理对矿区经济和环境等影响,拟定初步可行性方案;优化方案,提出规划技术成果:针对确定的方案,结合给水工程设计、各类污水处理工艺技术确定、工程量和投资估算、效益分析和对环境影响的评价;通过技术、经济、环境等综合分析论证,确定实施规划方案和开发程序;将规划方案及结论意见,报送煤炭上一级主管部门审批后实施。
3.2规划水平年确定
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应由基准年、近期水平年、中期水平年、远期水平年组成,具体规划水平年的年限、时程分配则根据矿区能源发展及规模而确定。
3.3规划开发利用
(1)水资源评价:在矿区范围内对地表水、地下水、河流径流水、矿井水、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特种污水、水库水等各种水资源、水质指标、水资源总量、可利用量、用水消耗量及用水效率、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等进行综合分析。如地表水评价:规划中应考虑利用雨水积蓄、人造水库、拦截河流径流水汇集等措施,作为补充矿区生产用水的新水源。地下水评价:大部分矿区都有自备水源井,利用地下水源,规划时应掌握地下水资源分布情况、可取水量、国家与地方对地下水源保护与开发的规定进行分析评价。矿井水评价:大多数矿井涌水量较大,经深度处理可达到生活饮用水标准,所以矿井水的利用在规划中是重中之重,并具有煤矿水资源规划的特色。生活污水评价:煤矿生活污水水质特征就是BOD、COD较小,经一般处理后,可作为生产用水、生活杂用水等。因此,生活污水对矿区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再生水资源,应加以规戈4后充分利用。工业废水评价:矿区都有与能源相配套的大型工业,如洗煤、发电、焦炭厂等用水大户,且产生大量废水,重点规划对这些废水集中起来统一处理后回用。特种污水,如化肥厂、炸药厂所产生的特种职称论文化工污水,其处理难度较大且成本高,但污水量很少,从矿区污水零排放的规划目标出发,必须有效处理,经处理达标后一并纳入整体供用水系统。
(2)开发建设规划:从水源类别分为:清水源、废水源、污水源三大类;从工程建设分为:地面水源工程,地下水开采工程,非传统水源工程,集雨水利用、再生水工程。规划以建设矿区骨干水源工程为重点,将各类水源规划建设以工程形式相结合的水资源综合利用系统网络,形成小工程、大群体、“蓄、引、提”并重,大、中、小配套,多方位联合的取、供、用水系统。矿区水资源规划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新建改造同步、开源节流并举、开发保护同时;考虑已有水源工程并与新规划工程相配套,一并纳入开发利用系统网络。
3.4合理配置与供需平衡
矿区规划配置用水分类为:生产、辅助、办公区、职工生活区四个系统,在水资源支持下的矿区内能源、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合理配制水资源,考虑用水现状,实现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矿区经济发展两大系统以及两大系统内部用水合理配置;经相互补充和水处理工程的实施,完成不同水平年用水的时程分配,规划矿区需水量与现有可利用水量及污水资源化后的水量进行综合平衡,建立矿区内各用水户的需水量集中调度、统一管理、合理分配,减少和避免用水过程中的损失和浪费,为保障矿区供水水源安全与企业发展相匹配。
四、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探讨
4.1规划的特殊性
(1)矿区水资源规划类别不同于江河流域、地区、跨流域调水、专业水资源等规划,既可视为一个整体的供用水系统,又是一个涉及综合性规划的特点。
(2)矿区水资源加大开发利用并重新分配后,可能会引起周边居民生活条件和地区生态变化。因此,规划既是一个闭路系统,又要顾及周边地区的水量平衡与社会关系,综合协调地区间、地方经济部门等可能产生的矛盾和环境质量可能变坏而引起的影响与纠纷。
(3)依据矿区范围的大小、特点、经济发展方向和对水资源开发、治理、利用要求,其规划重点是服务并保障煤炭生产、配套工业、生活区用水。
(4)大部分矿区既是缺水,也是污染物严重的地区,加上治理滞后,水环境本底又较差,资源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问题比较突出,水环境同样制约矿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5)矿区水源工程不足,开发利用率低。因开发利用条件差,成本高,矿区缺乏大的水源骨干控制工程,现有多数带病运行的老污水治理工程,工程型缺水问题也比较突出,开发利用率低,综合缺水率高。
4.2规划技术综述
鉴于矿区水源的特殊性与综合性,其规划的内容与技术应结合矿区实际情况并有新的创意,采用相应的技术措施,编制有煤矿矿区特色的水资源综合规划,现将规划技术总述如下。
(1)水资源规划应以矿区为中心,满足能源发展需要用水为主要目的,顾及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保护生态、防止水土流失等,应采用环境保护等相关专业性技术。
(2)运用先进的技术建立科学的用水体系。矿区水资源工程规划应纳入污水处理工艺技术及污水工程综合治理技术;建立地面水源的“蓄、引、提”水利体系,优化矿区水源网络集成技术。
(3)矿区大部分工业布局不太合理,结构性矛盾突出,高用水行业在矿区工业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使矿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因此,规划重大建设项目布局时,必须量水而行,优化产业结构。
(4)矿区用水浪费仍很严重,用水方式还很粗放,用水效率不高。因此,节水规划始终要以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将工程改造、开发及保障措施应采用先进的节水技术、新的节水器皿,建立从源头到末端控制完整的节水管理体系,以降低耗水总量。
(5)矿区将所有水源规划为清、污分流,采用终端污水处理技术及污水零排放技术,在水污染治理中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对取、供、用、排水四大系统为水资源链,使矿区水资源利用形成闭路循环系统。
(6)规划中重点纳入矿井水处理工艺技术及资源化利用技术,将矿井水处理工程可规划在煤矿井下,经处理过的矿井水直接返回需要用水的地点,这样便于管理,节省管道及工程费用投资等创新技术。
(7)规划工程应考虑水资源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利用的技术。根据矿区各类水质成份、水量分布、处理程度及用水部门要求,采纳分质供水、优质优用,串联用水、一水多用的新思路与举措,以丰富规划内容与内涵,提升规划的高度。
(8)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编制规划时应采用数学模型、编排程序、电算优化等先进手段与技术,直接求得规划问题的最优解,以提高分析计算问题的准确性,考虑问题全面性。
五、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保障措施
(1)全面规划水资源,根据不同用水的要求,充分开发利用地表水,合理开采地下水,因地制宜收集天然雨水。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防止污染破坏,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平衡。
(2)建立矿区水资源持续供给保障体系;生态与环境安全保障体系;水资源统一管理和水务一体化保障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保障体系;供水全成本与水价制度保障体系;规划用水经济考核制度保障体系。上述体系中应采取以保护水资源、节约水资源、加强管理、调整矿区产业结构、污水综合治理与利用、调水配水平衡等六个方面解决矿区水资源治理与利用的综合措施。
(3)规划修建拦河坝拦截汛期洪水、雨水积蓄、河流径流水源汇集等措施,增加对矿区的供水量;如无其它水源可利用的前提下,可以考虑如引入黄河水等引水项目并同步筹建大型水厂,将引人的水源经处理后并人矿区供水系统,以缓解矿区用水紧张的局面。
(4)建立合理的多元化投资机制,确保工程资金到位。矿区水资源工程建设投资涉及到安全供水工程;蓄水、引水工程;节水;污水处理回用与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等投资规划。资金筹措来源应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通过国家、地方、业、社会多方筹划资金,采取“企业自筹、银行贷款、社会融资、利用外资、地方配套、国家补助”等多种方式,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稳定可靠的水源工程规划投资保障体系。
(5)规划生产节水、工业节水、生活节水、其它节水:强化节水技术和管理手段,实行定额管理和总量控制与适宜的水价制度;采用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更新矿区输、排水管道等措施,以节水促减污,以限排促节水,保障矿区节水工作有效进行。
关键词:水资源论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TV211.1 文献标识码: A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概述
(一)概述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指的是在建设活动前,调查、预测和评定建设项目的选址、设计和建成投产使用后可能对周围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制定出解决措施,并按法定程序报批的法律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主要的实现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发展的法律手段。建设项目不仅要予以经济评价,还要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价,科学地分析开发建设活动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并制定解决措施。通过评价环境影响,能提供依据给建设项目的选址,以防因为布局不合理给环境造成无法消除的损害;通过环境影响评价,能够将周围环境的现状调查清楚,对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范围、程度和趋势进行预测,有针对性的提出环保措施;环境影响评价还能够为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历程
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正式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1981年,《基本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纳入了基本项目审批程序。1986年,《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对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内容、程序、审批权限、执行主体的权利义务和保障措施等作了全面规定。1986年,《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证书管理办法(试行)》对评价单位提出了资质要求。1998年,国务院颁布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作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第一个行政法规,对环境影响评价作了全面详细明确的规定。1999年,《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格证书管理办法》对评价单位的资质进行了规定。2002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扩展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2004年,人事部、原国家环保总局在全国环境影响评价系统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
(三)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应用范围
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通常是限于对环境质量影响较大的各种规划、开发计划、建设工程等。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规定,对人类环境质量影响较大的每一项建议或立法建议或联邦的重大行动,都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在法国,除了城市规划一定要作环境影响评价外,其他项目依据规模和性质分为不同的三类:一定要作正式影响评价的大型项目,比如以建设城市、工业、开发资源为目的的造地项目,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以上或投资超过600万法郎的有关项目等;需要作简单影响说明的中型项目,如已批准的矿山调查项目,500千瓦以下的水利发电设备等;可免除影响评价的项目,即对环境无影响或影响非常小的建设项目。法国政府在1977年公布的1141号政令附则中,详细列举了三类不同项目的名单。在立法上这比使用“对环境有重大影响”这样笼统的概念明确得多。
有些国家或地方政府对适用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规定得比较广泛。瑞典的《环境保护法》规定,凡是产生污染的任何项目都须事先得到批准,对其中使用较大不动产(土地、建筑物和设备)的项目,则要要环境影响进行评价。美国加利福尼亚州1970年《环境质量法》规定,所有的建设项目都要作环境影响评价。
二、比较分析
(一)法律依据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历程,正是其立法不断完善的过程。从最初的一部试行法和一个管理办法,发展到如今多部法律和行政法规,以及一系列的配套部门规章、地方法规和地方规章,都有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法律规定。其中《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是非常重要的法律法规依据。
反观水资源论证制度,立法还没有完善。《水法》是当前唯一的涉及水资源论证的法律,《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是目前提到水资源论证的唯一行政法规,还都不是专门针对水资源论证制度的立法,规定较为原则笼统,可操作性不强。此外就是水利部制定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和《取水许可管理办法》,限于部门规章,权威性不足。如《取水许可管理办法》第七条还被质疑存在违法嫌疑。
(二)评价论证范围和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在不断的扩充,从1981 年“基本建设项目”到1986 年“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1997 年的《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将有辐射环境影响的“设备购置”活动也列入评价范围,2002 颁布的《环境影响评价法》把评价范围扩展到规划,2009 年国务院颁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进一步参与综合决策。当前,环保行业人士又开始对政策和战略类环境影响评价进行研究。
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也在不断扩充和深化。(1)从报告章节内容看,从最初的污染达标排放管理到强调环境容量分析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对于环境风险防范,评价水土流失和生态影响,强调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注重公众参与和社会稳定性评价较为注重,还对经济领域的产业政策符合性、选址布局合理性和环境经济损益进行评价,每部分内容都要求设立专章进行分析评价。对环保领域、经济领域、规划布局领域、社会稳定领域等的环保相关问题全面综合的进行可行性论证,为参与政府综合决策提供了坚实的依据。(2)从环境要素看,从最初的三废控制(水、气、渣),到生物和生态,到物理污染噪声和电磁辐射,近些年又对地下水和土壤有了较多的关注,评价内容也在逐渐的扩展。(3)从评价时段看,要求评价规划设计阶段、建设阶段、运营阶段和退役阶段全过程的环境影响。(4)从项目实施过程看,要求从原材料的产地到产品的最终报废处理进行“从摇篮到坟墓”的生命周期评价。
水资源论证的范围就比较窄,差不多限于需要取用“江河、湖泊或者地下水”的“建设项目”,对取用雨水、污水、海水等非常规水资源和自来水的项目没有严格的约束力。对不取水然而却对水资源影响风险很大的项目,比如穿过水库的输油管道,岩溶地区垃圾填埋场和尾矿库,穿过含水层的隧道等,存在监管盲区。规划的水资源论证才开始试点。
水资源论证内容基本停留在“以河论河”、“以水论水”的模式上,关注点还在水量够不够及怎样保证供水这一问题上,目光还停留在对自然水循环系统的索取上,而还欠缺对社会水循环过程控制和水生态系统保护的论证分析。如对工艺过程和水平衡的耦合、工艺设备先进性和取用水合理性、工艺水循环过程中水量耗散和水质衰变、已掌控水资源的挖潜、水资源跟踪监测机构和制度建设、施工过程的水生态影响和补偿等,论证都很薄弱。
(三)跟踪监管
环境影响评价对于规划和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监督管理比较重视。在规划设计阶段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进行编制,建设施工过程中实施环境监理,试生产过程实施环境监测和“三同时制度”检查,工程竣工阶段要进行环保验收,之后还有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和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对核设施等特殊项目还得进行退役后环境影响评价。
水资源论证制度重审批轻监管,基本停留在审查审批阶段,没有实质性规定后续的跟踪监督管理。2011 年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后评估工作的通知》,开始探索论证后评估工作。
(四)公众参与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从发达国家引进的,它对于公众参与比较重视。20世90年代开始,公众参与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中实行,之后渐渐对公众参与范围进行了扩大和完善。《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都从法律角度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2006年,原国家环保局《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对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管理作了进一步规范。
(五)立法体系的建立
第一,在促进水资源论证制度立法的时候,对于《水法》相关规定的修改是不能忽视的,《水法》有关规定应当作整个水资源论证制度立法体系的统领。在《水法》中应设立明确的水资源论证制度,提出“水资源论证”的定义和内涵; 对于水资源论证制度的适用范围也要做规定,要是由《水法》对其适用范围(如建设项目和涉及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规划等)作出明确规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水资源论证制度的法律定位得到提升,使适用范围狭窄的问题从跟上得到解决。
第二,制定推动水资源论证制度实施的专门行政法规。与水资源论证制度有关的行政法规应该对下列事项明确作出规定:首先是明确应该开展水资源论证的规划和建设项目的具体范围。虽然《水法》能够对水资源论证制度适用于涉及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规划进行规划,然而规划的具体种类、识别根据等具体管理问题还是要由行政法规进行具体明确的;其次是水资源论证制度实施的基本程序,包括对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的编制、审查审批、审批后的监督管理及其和之有关的水资源论证资质、从业人员管理等内容作出规定;再次是对于违反水资源论证制度的要采取强制措施和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三,应该建立水资源论证管理规章体系并加以完善。可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事项范围内对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对水资源论证管理的相关措施和程序等作出明确的规定。与水资源论证的法律和行政法规有关的立法重点在于创设制度和搭建体系,而相关规章体系的核心应是管理措施和程序,比如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的受理、审批程序,后续监督管理措施等。
三、结束语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历程为水资源论证制度的完善提供了一些可供借鉴之处。为确实发挥水资源论证制度作为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首要抓手的作用,就应加强领导健全机构,理顺审批管理体制;健全水资源论证立法体系;
扩展论证范围,深化论证内容;完善公众参与制度。
参考文献:
由于现展进程的领先,很多的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70、80年代便已经开始了相应的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采取了诸如蓄水管理、节水等措施。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这些发达国家又进一步提升了用水管理的生态性,这就对水生态环境起到了非常大的保护作用。而在当前,全球的一些国家都已经进入了实际的生态用水管理层面。而我国从建国到20世纪80年代,在水生态、水资源的管理方面都处于单向、简单的初级阶段,将开发水资源发展农业、根治海河等工作作为了重点,这主要是由于当时我国对于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而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末,我国的社会经济迎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社会生产、人民生活使得对水资源的用量需求不断提高。此时,我国部分地区的水生态环境与人们的对水需求矛盾开始凸现出来,尤其是干旱的北方地区,使得我国开始认识到水利工程并非解决“用水难”的最佳唯一途径,还必须依靠其他方面的管理措施,来对用水需求过度的情况进行压缩。就在此时,我国的南方地区也发生了一些水质性缺水的现象,于是又有相应的措施出台,来对水资源的使用进行调节。进入到21世纪以来,随着水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可用水资源的进一步减少,水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在思想意识的提升下,人们对问题的严重性认识开始越来越科学、越来越客观。人们已经知道,要想保障后代有水可用,使人类的延续不受阻碍与维修,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保护好水生态环境。而在可续的发展观下,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能够得到提升,其有效性也就能得到相应的保障,也就是说在当前的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延续人类生息繁衍、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大计的重要途径,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二、在现代水生态环境保护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对策建议
主要有以下8个方面的内容:
1.对于社会的生态用水需求予以保障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坚决遏制用水浪费,严格控制人河排污总量。加快制定重要江河湖泊水量分配方案,健全调度机制和手段,优化水资源配置,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加强水资源保护与河湖生态修复,重视生态用水调度,开发利用水资源应维持河流合理的生态流量和湖泊、水库以及地下水的合理水位,保障河湖基本生态环境用水。加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建立和完善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体系和监测预警监督制度。
2.加大力度、提升速度治理污染严重的江河湖泊在全面提高城镇废污水处理程度和水平、严格实行工业废水达标排放、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等措施的基础上,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污染严重河湖的综合治理。依据水功能区划,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提出限制排污总量意见,作为水污染防治和污染减排工作的重要依据。严格执行入河湖排污口登记和审批制度,加强人河排污口的整治与监督管理,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科学编制重点流域“十二五”水污染防治规划,推进太湖、滇池、巢湖和淮河、海河、辽河等重点流域的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大城乡饮用水水源地、南水北调沿线、三峡库区等重点区域水资源保护力度。加强对产业结构的调控,继续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减少污染排放,减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3.采取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措施继续推进生态脆弱河流湖泊和湿地水生态修复,根据流域和区域水资源条件,通过合理控制水土资源开发规模、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全面强化节水和适度调水等措施,实施生态脆弱河湖的综合治理,提高生态脆弱地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继续实施塔里木河、黑河、石羊河等流域综合治理;开展敦煌、艾比湖、海河等重点地区与河湖的水生态修复治理。进一步扩大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综合运用截污治污、江湖连通、河湖清淤、生物控制等措施,对不同类型生态脆弱河流和地区水生态系统以及主要入湖河道、河口、湿地等实施保护与修复,不断探索水生态保护的工作机制。
4.修复治理地下水超采区对于地下水的开采必须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力度,尤其是对于开采过量的地下水区域,要加强修复与治理力度,是地下水资源能够得到保护,对于还为没有出现超采情况的区域也要严格控制,避免出现新的超采区。启动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地面沉降区,滨海海水入侵区,石羊河流域等重点地区的地下水压采计划。同时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替代水源建设与开发,减小地下水资源压力,最大限度保护地下水资源;再者就是构建以地下水为主的储备资源,以应对不时的用水之需,提高应对干旱期的抗旱能力;最后,还要进一步发展水生态环境方面的可续技术,比如加强地下水库建设,通过回灌措施,增加地下水资源的储备量。
5.健全水资源与河湖水生态保障体系应当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对河湖生态状况、生态用水状况进行明确,并根据指标得分制定全国范围内宏观的水生态环保护战略计划。所以要给予河湖环境的特殊性,分别构建一套具有操作性的生态管理制度,对国内的生态河湖进行健康状态体检,然后根据真实的考核评价结果,来制定对应的保护挫力措施,使水生态环境保护可以处于有计划、有依据的条件下,切实有效保证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性。
6.加大对农村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抓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阶段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而要建设新农村不只是发展经济与物质条件,还要加大水生态环境保护力度,防止农村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与城市发展而导致的水生态环境破坏的覆辙。在总体上,应当坚持“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功能健全、人水和谐”的基本指导要求,在具体的实施细节上,要通过河道疏浚、岸坡整治、水系连通、生态修复等措施,来在农村进行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保障农村水环境的健康,使我国农村在经济与物质条件的发展过程当中,可以进一步对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出一定的贡献。
7.建立水生态补偿机制要积极推动建立流域水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重要江河源头区、水源涵养区、水源地及其保护区、水土流失预防保护区、蓄滞洪区等禁止和限制开发区域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明确水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责任和目标,探索建设流域上下游不同区域的水生态环境保护和协作机制。完善和落实与水有关的生态环境保护收费制度。
8.落实水生态保护工作各项保障措施水生态保护工作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具有非常强的综合性与复杂性,需要来自各个部门,各个领域的人员支持,这样才能真正有效的保障水生态环境保护的质量。
所以,应当借鉴国外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成功经验,吸取国际水生态环境保护先进理念,对我国的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进行完善,加强各个政府部门,公益机构的协调与合作。
同时还要广向社会加强宣传,使更多的人明白水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争取到所有人的支持与配合,并向社会企业进行大力的教育,一方面使他们在生产过程当中,采取科学的措施处理废水,另一方面争取到他们的资金支持,丰富水生态环境保护物质基础。
三、结语
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当前已经势在必行、刻不容缓,因为它关系到了我们整个人类社会的生产与发展,尤其在我国,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搞好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更是尤为关键。
论文摘要:提出了在健康水循环思路指导下的以供需水预测、节制用水、水资源保护为基础的,综合考虑水资源配置的水资源综合规划方法,改变了传统的根据水量需求单纯扩大供水规模的以需定供规划方式。在水资源总量有限的条件下,从依靠技术管理提高用水效率、调整工农业产业结构、降低用水定额、兼顾经济社会用水与生态用水等方面对需水加以控制管理;从一次性水源向再生性水源转变,挖掘供水潜力;对饮用水水源地和一般水体涵养保护、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再生回用进行全过程管理,实行地表水、地下水统一保护。最后,以北京市新城顺义区为对象进行了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水资源紧缺问题越来越突出,这就要求对水资源的利用方式应当由以前水厂一用户一排放的单向利用转变为水厂一用户一再生的循环利用,即实现水资源的健康循环,使水资源的社会循环与自然循环能够相互协调。
1水资源规划研究现状
20世纪60年代0年代,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模式强调以自我发展为中心,导致河道断流、地下水位下降、植被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人们逐步认识到环境与水资源的内在联系,在进行水资源规划时更多地考虑了水资源、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目前国外水资源规划方法主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将防止生态系统进一步恶化和改善生态系统质量放在最优先的位置,在水资源管理过程中积极地开展水环境质量的改善工作。水资源的规划重点放在控制水资源需求量上,采取多种节水措施,以保证现有水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只有当现有水资源量不足、确实需要增加水资源量时,才考虑开发新的水资源或寻求替代水源(如再生水)。水资源规划的目标则转变为满足现状和将来经济社会开发的适度水资源需求量。同时,在规划过程中应用经济措施和价格手段,以及公众参与的透明规划方式逐渐成为发展趋势。
国内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采取以需定供的水资源规划方法,这种方法隐性认为水资源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由此也造成了如河道断流、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土地盐碱化等不良后果。在2002年以后,全国进行了新一轮的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针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迫切需要,进一步查清水资源数量、质量及其时空分布,在维系良好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实现水资源的供需平衡。
2规划目标及方法
2.1规划目标
健康水循环框架下的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应当为区域内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提供依据,根据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对水资源的要求,提出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的总体布局及实施方案,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2规划方法
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方法的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在传统规划方法——现状调查评价、供需平衡分析、方案比选的基础上,以“健康、循环”为核心进行规划。
“健康”即在规划的全过程中体现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
在需水预测中,除进行生产和生活需水预测外,还应进行生态需水预测,其目标为各个生态系统的健康等级不低于现状,多数能够有所改善。
增加了水资源保护的规划内容,通过水资源污染现状调研及预测,结合保护目标,制定污染源治理及地表水、地下水的保护措施,重点是建立规划区污水收集、处理和回用系统的布局方案。
在建立水资源配置方案集的过程中,应以生态环境保护作为衡量标准之一,去除无法满足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的方案。
在规划方案比选过程中,除考虑传统的水资源量和社会经济因素外,还应加入生态环境保护因素,共同进行多目标的优化决策,形成推荐的规划方案。“循环”的核心是规划区内污水的收集、处理、再生和回用。再生水回用应根据需水预测成果分析可应用再生水的项目,确定不同回用目标的水质要求及水量需求,由此确定不同规划水平年再生水厂的规模、工艺、分布和服务范围。
雨水收集利用也是“循环”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面源污染治理的有效手段,应在规划区内因地制宜地采用不同雨水收集利用方案。
在健康水循环的框架下,应改变传统“以需定供”的规划理念,通过“节制用水”抑制需水预测中不合理的部分,减少需水量。产业结构调整、节约用水和提高用水效率是节制用水的主要手段。通过对农业及工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控制高耗水行业的发展规模,鼓励耗水量小、利用率高的行业发展;通过节约用水的分析来减少不合理的需水量。
通过上述围绕“健康、循环”而建立的水资源综合规划,将得到由强化节水的需水方案和包含替代水源的供水方案所组成的水资源配置方案集。综合考虑水资源、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多因素后可得到优化的水资源配置方案。
3应用案例
3. 1背景介绍
根据《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顺义区将作为北京市东部的重点发展新城之一,承担主城区疏解出来的部分城市功能,是未来北京东北部城市化发展的核心地区。随着顺义区的快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将会发生较大变化,进行新的水资源规划,协调水资源、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势在必行。为此,在健康水循环的框架下研究和制定了顺义区的水资源综合规划,确定了2010年-2030年顺义地区工业、城市及农业的发展规模、结构与用水布局,在综合考虑总体用水和供水方案后,给出了顺义区水资源总体布局方案,对地下水、地表水、污水处理及再生水等各种供水利用方式进行了规划,同时也对工业、农业、生活、生态的用水来源进行了规划,满足了顺义地区对水资源的需求。
3. 2相关规划成果
①需水预测及节制用水
在生产需水预测过程中,考虑了顺义区经济产业结构调整,限制了高耗水行业的发展,合理抑制了需水量。
生态需水预测的目标是各生态系统的健康等级不低于现状,尤其是重点保护地区。生态需水预测分别讨论了河流、林地、湿地、城区绿地、城镇景观水体的生态需水。通过计算给出了顺义区的生态需水量及参与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的水量。
节制用水除应用产业结构调整手段外,还对工业、农业和生活的用水节水进行了调查,制定了工业、农业和生活的节水标准与指标,由此进行了节水潜力计算并给出了可行的节水措施。2030年顺义区工业、农业和生活相对节水潜力如图2所示。
根据生产、生活和生态需水的预测及节制用水分析汇总得到基本方案与强化节水方案下的顺义区需水量(如图3所示)。
②水资源保护
首先,结合水功能区划及现状水质,确定了地表水分阶段保护目标,并计算了相应的纳污能力。根据对污染源现状的调研,进行了污水及污染物排放量的计算和预测。由此制定了相应时期污水处理厂的布局、规模及处理深度方案。
其次,从工业、城镇生活、畜禽养殖污染源治理和水环境监测、综合整治等方面对地表水资源保护策略进行了规划;由开采量和主要污染物因子控制提出了地下水资源保护对策。
③供水预测
根据顺义区的水资源调查评价,预测了不同规划年顺义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可供水量,同时根据实际情况给出了雨水集蓄利用方案。
在污水集中处理处置方案的基础上,对再生水用途及回用潜力进行了分析,主要回用于生态用水,同时兼顾农业、工业及市政杂用用水。
④水资源总体布局
由需水预测、节制用水、水资源保护及供水预测的研究成果,给出了顺义地区的6个水资源配置方案,综合水资源量、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指标,经过供需平衡分析以及不同方案的比选,给出了推荐的水资源配置方案,并形成了水资源的总体布局(见图4)。
⑤规划实施的效果评价
通过综合评价给出了水资源综合规划的推荐方案,该方案实施后,顺义区水资源供需不平衡的情况将逐渐得到缓解,地下水储量亏损、地表水生态环境恶化等情况将逐渐恢复,最终形成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
规划实施后,将集中力度实施水资源保护方案,其中包括城镇污水集中治理工程、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以及地下水源保护工程等,以上工程实施后顺义区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将有很大改观,水质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目标要求,地表水因水质原因而无水可用的状况会彻底改变,地表水环境安全得到保障。除此之外,地下水也将逐步得到回补,水质也将有所保证。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