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4 10:50: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外语课堂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作者:袁秀丽 赵蕾 单位:烟台职业学院甚础部
鉴于词组法教学兼顾了传统的语法教学法,结构主义教学法,交际法教学法的优点,因此它比较适合当今流行的以学生为中心,以语境(主题)为核心,以学生的交际能力为主要目标,全面培养学生。下面从词汇,语篇和口语三个方面阐述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对词组法教学法的应用。词汇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对词汇的处理,不同的教师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有的用一节课时间细讲,有的挑出几个来讲,有的干脆不讲。笔者总是引导学生把词汇或短语放在词组甚至句子中来记忆,而这些词组或句子多选用能在日常生活和作文中经常使用,具有一定文际功能的语言模块。这样,这些词组具备了一定的语境功能,增强了其实用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利于学生的记忆。语篇教学(丈本教学)现在英语教材可谓“推陈出新,铺天盖地”,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为首的各家出版社推出了各种各样适应新世纪发展的英语教材,这些教材的编辑、内容的安排均是顺应了当今最流行的教学方法,即以学生为中心,以语境(主题)为核心,以学生的交际能力为主要目标,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的任务型课堂教学。这种教材的课堂教学也就最适合使用词组法教学。下面一大学英语的语篇教学(文本教学)为例来做具体说明。(新编大学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5)每单元由精读和视听说两大部分构成,精读由PartonePre钾叨一6on,入dTwoRe司ing~吧肥nle坎月A而vities,P叫Th概Further跳化坤此n‘巧d扒川rw石ti雌即dTr朋.lalion四部分构成。视听说由PartoneView访‘Unde花.盯ding即ds.犯aking,PartTwoU川e刊泊9,Unde],tand吨朋ds伴aking,P州仆概Mo肥L.如心咯入dFOUr、血gy“I溉U四部分构成。在使用本教材进行语篇教学中,对精读各个部分的讲解操作练习,笔者都始终贯穿以词组法为基本的教学方法,以词组法作为掌握要点,运用要点的基本手段。精读第二部分的课文是每单元的重点精讲部分,其操作练习由预习(P卜Reading),讲解(毛既.一L地ming),和讨论(G,pDiscussion)三部分组成。预习的间题是课文的前奏,笔者就用课文中出现的经典词组来启发学生,并告诉学生这两个或几个词组在课文中的具置,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课文的讲解,首先,让学生用课文中的几个词组来概述课文的主题观点与结构;其次,在讲解的过程中,便讲解摆弄提问段落中的词组,让学生英译汉或汉译英;然后,让学生用词组或句子概括重点或难点段落的主压;最后,让学生用词组简要写下课文的提纲。
当然在这一语篇教学中.对于这些词组,教师有意识的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或让学生用这个词组作一个最贴近生活的句子。通过概述、翻译、概括和提纲等手段使学生达到掌握观点性词组的目的,为此后的讨论提供了与单词相比更为简捷、快速地语言原材料。在讨论中,由于讨论的题目紧扣课文,可把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观点性词组进行讨论或辩论,一方面,由于照搬照用,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另一方面学生会试着对一些较为熟练的词组与以前已掌握的词组比较,进行分析和重构,把这些“语言模块”建构成可进行填充的句子框架。这样,学生根据教师在课文中讲解的词组重构,完成了自我重构的初步尝试。在此后的作文,每周的英语角等活动中,学生会运用已掌握的语言句法规则原理,在语言的应用中队更多的词组进行析分或重构,正如J.R.Nat“n,r所说,“词组的变异范围会随着学生对短语的熟练运用,对模式(句型)的进一步分析而扩展。”同时由于作业的批改和口语交际的顺利进行,学生也就测试出其建构的准确与否。“更重要的是语言学习可就一些自选话题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这当然会激发其学习动机,并确保学习者能测试他们建构反馈的准确性。”(Nattin,r&DeCa州eo,1992)口语教学一堂成功的口语课教学,不同的教师可能会用不同的方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根据词组法教学的原理和受学生欢迎的程度,保留了两个固定项目:功能句式(Functi朋日Sen-沈nc.)和辩论有约(Deb时elA电umen画on).功能句式包括问候告别,自我介绍,感谢表达,道歉回答,请求允许,要求帮助,探听道路,预约约会,电话联系,预订保留,谈论天气,喜欢好恶,银行商店等不同的场景模式。在这样的模式训练中,笔者给每个小组分发常用的交际词组或句式(按照J.R.Na‘n乎r观点,这些句式属于词组),让他们进行不同的替换填充练习。因为这类社会交际语言均是极为常规化的语言模块,其特点就是现成的、可操控的、易识别的,在这些可预控且颇繁出现的社交场景中可拿来就用,增强了流利性,缓解了学生的沮丧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另一个保留项目是辩论有约(De加telA卿mentation)。辩论主题的选择应贴近生活,反映现实,如各国政府应厉行禁烟运动(world酬,m.tsho日doondud~~pBlgn。.加nstsmoking.)(亚历山大,2003),考试对教育的负面影响(E~i”ation.exert伴miciou。innuen二on记uc‘on)(亚历山大,2003),挣钱不是人生的最高目标(Earnin。~eyi:耐山。ultimateg皿linourlifo.)(彭青龙,1999),中国人普及私人轿车是不现实的(Thewide,of两vate~坛notfe朗ibleinCh卜ns.)澎青龙,1999)等等。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听完相关主题性的文章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以词组的方式写下相关正反论点并加以补充,然后把这些观点写在黑板_匕进行观点性词组的整合,为后面的辩论做好准备。这一步极其关键的原因在于学生只要对这些观点行的词组加以替换填充,就能直接用于辩论之中。同时,学习者在对其进行析分填充辩论应用的过程中,完成了由外在的模块到内在结构的转化,为达到语言学习的目的提供了一条便捷的交际途径。
运用词组法进行英语课堂教学不仅拓宽了人们词组的视野,揭示了词组本身所班含的语法信息,特别是把交际句式纳人了词组的范畴,对于第二语言习得会产生以下积极作用:有利于改善言语交际的流利性;有利于增强语用意识;有利于克服结构语法和交际法的偏激倾向;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词组法教学并无固定模式,教师应在不同课型中讲词组法教学贯穿其中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论文摘要】: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大学外语教学中的课堂提问分成不同的种类。当前外语课堂提问中存在不少问题,根据有效提问的标准,就此提出了一些建议。
教师的提问是课堂教学最常用的策略之一,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近年来语言学家在外语课堂教学研究中的一个重点。外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话语是学生语言输入(input)、输出(output)的一个重要来源,而在教师课堂话语中,提问占据了很大的比重。胡青球等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进行的研究表明,在开始上课的头30分钟内,平均每位教师提出的问题高达61个。因此,对课堂提问的研究是极有必要的。
1. 课堂提问的种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外语课堂提问分成不同的种类。根据形式分类,可分为yes/no问题、选择性问题、wh-问题(who,what,which,when,where)和how/why问题;根据内容分类,可分为信息性问题(wh-问题一般属于此类)、理解性问题(如why问题)、应用性问题(即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新的情景)、分析性问题(要求回答者分析、解释问题)和评价性问题(要求回答者对人物、事件等做出评价);根据答案的伸缩性分类,可分为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display/ referential questions);根据问题的难度分类,可分为浅层问题和深层问题(low-level questions/ high-level questions)。
2. 当前外语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2.1 展示性问题多于参考性问题
外语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大部分所提的问题是展示性问题,教师在提问之前自己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学生的调查问卷也证实了这一点。Richards和Rodgers(2001)提出从交流的观点来看,语言具有四个特点:语言是用来表达意思的体系;其主要功能是用于交流的;语言自身的结构也应体现出这一点;语言中的基本单位不仅要符合语法结构,还属于日常谈话中交流部分的范畴。因此,学习外语的主要目的是说者(speaker)和听者(listener)之间用于交流观点和思想的。wh-问题和yes/no问题课本上有现成的答案,参考性问题则无明确的答案,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能够对材料进行深层的理解,并结合自己的知识范围运用自己所掌握的语言知识较为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这种提问由于学生所需投入的程度较多,能够激发学生回答的兴趣,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加大参考性问题的比重。
2.2 提问没有明确的目的和针对性
这表现在问题的设计过于随意,不合理,没有一定的梯度,有些问题太简单,只要求学生回答有50%猜测机会的yes/no问题,没有刺激性,结果不但不能使学生积极思考,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反而会影响其进一步学习英语的兴趣。
2.3 给学生留出的等待时间不科学
等待时间(wait-time)指发问和答复之间的间隔,其长短会影响回答的质量和学生对问题的态度。教师的提问应使学生能够做出相关的、完整的回答。如果等待时间过短,如少于1秒钟,学生就没有足够的准备时间来理解问题和组织自己的答案,回答的质量很难保证。在现实情况中,很多教师等不及学生回答,常常自问自答;或者这个学生没有回答出来,马上转到下一个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失去了回答问题的兴趣,挫伤了其自尊心,也丧失了语言锻炼的机会。如果等待时间适当的延长,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回答的质量肯定会有所提高,学生参与课堂话语的积极性也就增强了。另一方面,如果等待的时间过长,如30秒以上,提问对学生的刺激性就会减弱,也会影响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3. 有效课堂提问的建议
针对外语课堂话语中出现的问题,必须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使我们的提问是真正有效的。前人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参考:Penny Ur (1996:230)提出了有效提问的六条标准:清楚(clarity)、具有学习价值(learning value)、能激发兴趣(interest)、刺激参与(availability)、具拓展作用(extension)和适当的教师反馈(teacher reaction)。
据此,提出以下课堂有效提问的具体建议。
3.1 丰富课堂提问的类型,适当增加参考性问题的比重
课堂提问中,一定量的展示性问题或wh-问题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可以借此掌握所学材料中现成的语句,教师借此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但是,仅仅这些问题无法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更不能提高他们在实际情景中运用外语交流的能力。在语言习得活动中,理解输入虽然是语言习得的重要的成分,"但更重要的还在于学生一直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真正的语言交际"。 因此,教师应适当增加参考性问题的数量,多问学生一些how/why问题。
3.2 提问应有明确的目的性,避免无的放失
提问不是为提问而提问,而是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在不同的情景中提出不同的问题,所提出的问题难度适宜,达到提问的目的。问题必须有不同的难易梯度,必须适合学生语言能力,必须和学生有关,必须确保能够运用常识做出回答。为此,教师应该简化自己的问题语言,尽量运用学生熟悉的词汇,多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当学生回答不完善时,及时调整自己的问题,通过进一步的提问、反问等手段帮助和诱导学生找到完善的答案。因此,在准备问题时,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事先确定好提问的目的,选择不同的提问内容,预测学生做出不恰当回答或拒绝回答时自己该如何反应。
3.3 给学生留出适当的等待时间
The Center for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n the University of Delware 研究者们认为教师的提问应留给学生足够的准备时间,一般以3到5秒为宜。时间不可太短,否则学生没有充足的反应时间。等待时间延长了,可以减少回答问题不充分、回答人数太少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对于不同类型的问题,教师所给予的等待时间也应有所区别。比如,yes/no问题的等待时间应该是最少的,信息性的问题的等待时间要少于理解性的问题和分析、评价性的问题的等待时间;浅层问题的等待时间要少于深层问题的等待时间。
课堂提问对于课堂外语教学和学生外语习得具有重要的意义。外语教师应该不断研究课堂提问的各种理论,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提问水平。
参考文献
[1] Jo McDonough, Christopher Shaw. 英语教学中的教材和方法:教师手册(第二版)[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西方语言学原版影印系列丛书oII)
论文摘要:课堂活动是外语教学的重要途径。有效的课堂组织,激励和提问策略的应用能够促进学习者的语言输出,增强他们运用外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深入研究大学英语课堂策略,从而有效地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的有效开展所依赖的是教学方式的有效调节,而教学方式的有效调节是策略运用的结果。这里的策略运用不是指教学法的运用,也不是针对语音、语法、词汇或听说、阅读、写作等教学领域的具体方法,而是着眼于课堂教学的实际过程——课堂互动classroom interac—tion),旨在了解教师的哪些课堂行为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语言,从而成为值得提倡的教师课堂策略,并成为外语教学评估的依据。
一、中西方外语课堂的比较
外语教学研究在中国正日益受到重视,但似乎与外语课堂的实际需求还有一定距离。中国人学习外语主要依靠课堂,而且中国的外语课堂现实有别于西方二语课堂,这就要求我们加强研究外语课堂互动。我们可以先对中国和西方的外语课堂作一简单对比,从中了解在中国研究外语课堂策略的必要性。
1.课堂是语言教学的主要途径。中国的外语学习者,无论是在校生还是成人,都是在本国学习别国语言,即“外语”。一般来说,他们到课堂上来学习语言知识并练习使用语言,走出课堂后便很少有这样的机会。而在西方国家,二语学习者除了专门到课堂上学习语言,平时就在目的语环境中生活和工作,有大量自然接触和使用语言的机会。这就是说,课堂在二语环境中仅是语言学习的途径之一,而在外语环境中即使不是唯一的,至少也是主要的途径。
2.语言既是教学手段,又是教学内容,这是语言课堂有一个有别于任何其他课堂的特征。在西方,二语教师多为该语言的本族人,且具备教育学或应用语言学专业的硕士学位,大学教师则需有博士学位。而在中国,外语教师绝大多数是中国人,虽已获得外国语言文学学士、硕士甚至博士学位,但也只能算高级外语学习者,不具有本族人的语言优势。
3.课堂是学生语言实践的好机会。正因为语言课堂具有特殊性,课堂互动本身作为一种语言交际活动,是学生语言实践的极好机会。英语课堂应是一个充满“话语交流”和“问题提出”的场所,英语的学习通过“真正涉及交际的活动来提高学习效率”。在英美等西方国家,课堂上更强调学而不偏重教,所以课堂讨论以及各种活动比较多,教学常以学生而不是教师为主体。西方这种教学方式比较有利于外语学习者提高学习兴趣和语言交际能力。而在中国,如果外语教师不接受专练,平时也得不到足够的交流机会,那么他们初上讲台时所能参照的往往是自己以前的老师的传统教学方法。因此对外语教师进行课堂策略指导很有必要。
二、课堂互动的普遍性策略
课堂互动是教学的实际过程,外语教师带着教学计划走进课堂,其中包括大纲规定的内容、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和要建立的课堂气氛。这些将分别影响学生的语言输入、语言实践机会和心里吸收状态。然而计划不等于结果;影响必须经过课堂互动过程才能作用于学生。事实上,在互动中教师和学生的话语也将带来输入,各种语言交际和练习的机会将随时出现,课堂气氛也会变化。所以,教师要学会运用组织、激励和提问策略管理课堂互动。
1.组织策略。不管什么课型,是听说还是阅读、写作甚至是复习,都离不开教师的组织教学。课堂组织是成功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主要因素。没有教师的有效组织,任何活动都不会起到应有的效应。因此,教师有必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合理安排课堂活动,尤其要注意教师的角色,如何组织课堂活动的互动模式和指令给予。
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把教师定为“传道、授业、解惑”,从而造就了延续至今的“以教师为主宰”的课堂。现代外语教学理论的发展使人们对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有了新的认识,把学生推上了课堂的主体,这也使教师角色发生了变化,主要有以下六种角色。
(1)组织者(organizer)。作为一个组织者教师必须清楚活动的目的、学生的情况、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可以利用的解决方式。在活动开展之前教师应清楚准确地交待活动的内容和要求,必要时加以演示,使学生能明白应该如何开展活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的活动过程,适时给予帮助,如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帮助活动懈怠的学生,帮助提前完成任务的学生。(2)控制者(controller)。对教学的适度控制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能恰当地控制活动的节奏和时间,以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和高速完成。比如,阅读教学中开展跳读阅览活动时,教师应明确阅读活动的时间。在全班活动中,教师发挥控制作用,使每位同学都能得到机会。但是教师的控制应视活动的不同而变化。从控制练习,半控制练习到自由练习,教师对学生语言的使用和准确性的控制应越来越少。(3)检测者(assessor)。课堂教学中教师兼有评估学生活动的任务。作为一个检测者,教师有两件事要做:改正错误和组织反馈。改错应使学生清楚错误所在,又不伤其自尊。反馈应使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和不足。正确的反馈应侧重学习上的成功与进步,以创造“成功定向”的学习环境。(4)启发者(prompter)。当学生不清楚如何开始一项活动、不清楚如何继续开展下去、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就需要教师的帮助和激励。比如说,当一个学生不能回答教师的问题时,教师可以给予提示,帮助其找到答案。当学生的回答过于简短时,教师可以启发其扩展和解释自己的答案等。(5)参与者(partici—pant)。活动开始以后,教师不是无事可做。除了环视,监控,给予帮助之外,教师可以参与到活动之中去,作为活动的一员,与学生共同完成任务。这时教师是与学生们平等的参与者,不再是控制者。(6)信息源(sourceofinformation)。尽管“罐子——杯子”的方式受到广泛的批评,教师仍不失为一个方便的知识源,与教学材料起同等作用。教师应及时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方面的帮助。同时,还应注意培养学生主动争取教师和同学们帮助的习惯。
2.激励策略。教师有必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激励学生。动机是成功的前提,是直接推动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它包括学习意向的选择,学习者的积极参与,兴趣的保持和努力的持久等。激发学生的热情,使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活动是有效教学的保证。能够激发学生动机的方式很多,包括环境、教师的榜样、奖励和惩罚等,总之要注意以下三个原则。
(1)自主性原则。对于命令,人们有一种天然的抵制心理。每个学生都希望有自我选择的自由,而不是被强制参与自己不喜欢的活动。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还给学生这一权力,使其主动地从事学习活动。比如说,鼓励学生自己拟订学习目标,自己监控自己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决定完成作业的时间,地点和方式;从心理上给学生以安全感,使其不会担心受到他人的嘲讽和批评,从而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自我实现原则。动机的缺乏很大程度上源于自信的缺乏。经过艰苦奋斗却屡屡失败的学生很难对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相反,如果能不时体验成功,就会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也就越高。每个学生都有证实自己能力的愿望,正是这种愿望赋予其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持之以恒的精神。让学生体验成功,肯定其学习的潜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3)乐学原则。快乐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人们喜欢活动给他们提供生理的、认知的、心理的快乐。事实上,学生也在学校活动中寻求快乐。学习本来就是一件艰巨的任务,如若缺乏兴趣,缺乏快乐,则很难让学生参与进来。教师在安排教学活动时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就是“让你的活动充满快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活动,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经历相联系,将幽默故事和趣闻轶事融人课堂教学之中。
3.提问策略。作为师生交互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提问也是任何课堂都无法回避的教学行为。提问被视为有效教学的核心目。有关问题的分类很多,如开放性问题与封闭性问题,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聚合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陈述性问题与推理性问题等。这些问题对学生认知水平和英语语言能力各有要求。但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问题有难有易、等待时间有长有短、反馈方式各式各样,所有这些都会影响提问的质量。要做到有效提问,就必须注意提问策略的使用。
关键词:外语课程设置 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b)-0115-01
在大学的外语教学中,课程的设置与综合应用是教学的核心。由于大学英语主要教学的目标是以语言为主,因此,对于语言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跨文化交际了解都是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语言不可缺少的部分。通过对现代大学外语教学的实际评估,以及提高学生在日后工作和生活所运用语言的能力,结合多种教学模式和手段,在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既注重语言能力培养,由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以达到符合国际间交流的需要。
1 大学外语课程设置应注意的问题
其一,大学外语课程设置前,最主要的就是要确保英语基础课的课时充足,例如:听、说、读、写、译等各方面基础。只有掌握了坚实的基础,拥有扎实的基础,作为交际的工具才能不会在语言上成为阻碍。这是外语课程必须要保证的。
其二,大学外语课程在基础课程结束后,通过设置各种不同知识模块来进行操作。例如:利用翻译模块和商务模块组织学生进行商务英语的阅读和写作、交流课程。这样一来,学生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专业模块结合自身进行选课,并且明确自己的目标,使学生在语言工作能力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提升。
其三,在大学外语教学过程中,实践性课程的设置可以帮助学生能够很好的运用语言。从实践中,学生及时检验自己对语言掌握度,教师也能及时发现学生在语言掌握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更正。例如:不同专业的学生通过选择不同的企业进行实践,测试和观察学生在实际交流中的应用能力,同时对其能力和表现给出评价记入成绩项目。由于课程的设置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在工作和生活中运用外语的能力,因此,只有将培养外语综合应用能力投入全部课程进行实践,才是课程的关键和重要保障。
2 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和在英语语言能力上的培养。通过课堂活动模拟现实生活的语言交流,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在掌握英语知识的同时融入英语,并用英语的思维,体会英语的语感。同时培养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英语中的词汇和语言规则。
其次,注重文化的培养。教师应将文化知识与语言知识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在词汇、语句、文体等方面进行文化对比,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综合能力的运用,特别是在文化交际的培养中,应该注重语言的得体性。例如,当你帮外教檫黑板,他会说:“Thank you!”且所期待的回答应该是:“It’s my pleasure.”或“You are welcome.”而不是:“It’s my duty.”所以,在教学中应通过英语教学的整个过程来帮助学生了解中外文化差异,并掌握英语的表达方式。
最后,注重语篇交际激活学生的交际思维,利用语篇进行课堂真实交流,并创造良好的课外学习环境。例如:新视野大学英语第四册第一单元B部分题目为“The Power of Good Name”的文章,当学生读到这个标题时,教师就问“What qualities belong to a good name?”来唤醒学生对“好名字”整个情景的想象,这种交流方式能使学生预测下文的内容与“好名字”有关,使得学生更好的理解全文。
3 新理念下大学外语课程设置与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通过实际的调查我们可以得知,由于目前很多大学院校对学生的培养学时一般在3400~3600之间,对外语基础的英语教学学时则只有230~280之间,只占总学时的7.5%~8.6%之间。与其它科目相比要少了将近1个学期的学时,减少了学生实践磨练的时间,加大了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难度。因此,我们更要借鉴其它专业课程设置的模式,通过实践来强化和加大学生英语语言应用的能力,而不是一味落实延长教学学时。
新理念下大学外语课程设置与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减少理论、增加实践时间为主,用实践周来计算大学外语课程时间,有计划的完成英语中听、说、读、写、译各方面教学。例如:在前三个学期,完成培养学生在日常交际的基础听说、读、写、译课程;在后两个学期,培养学生在专业英语交际的课程。同时,对英语教材进行改革,改变以往用教材替代语言和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方式,将基础英语课程和专业英语课程结合,加大英语课程的实践性进行训练,从多方面的实践课程设置中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总而言之,对于语言的学习是不能急于求成的,只有通过不断的改进教学的模式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掌握语言、理解和领会语言,直至吸收和巩固,才能使学生的英语语言与实际的应用相结合,达到真正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虽然,目前大学外语教学采取了各种教学方式和手段等,但是,这些依然是大学外语课程设置与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潘小华.教育技术与英语学科教学的整合[J].中小学电教(上),2006(2):31-32.
强化外语体验教学特色,广泛开展外语体验活动,让外语学习成为生活化的交际场和快乐学习的体验场;让开朗、乐观、自信成为德外小学生的特有气质;让合作、表达、组织等能力和习惯成为德外小学生必备的素质;让学生敢说、乐谈、能演、会唱、善玩、爱写,真正唤醒学生生命成长的自我发展潜能,让学校的外语教学特色更加彰显。
工作任务
1、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理论素养;
2、狠抓教学常规落实,提高外语教学质量;
3、开展外语课外活动,丰富学生学习体验;
4、开展特色体验活动,彰显外语教学特色;
5、聚焦体验课堂研究,深化外语教学改革。
工作措施
1、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理论素养:
1)组织教师重温新课标理念,认真学习外语教育教学理论,反复研讨《生命因体验而精彩》一书的精髓,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积极指导教师的教学工作。
2)每月组织一次全组人员到图书室开展共同学习活动,从各类杂志和书籍中找出有价值的文章,共同学习讨论,共同进步,并做好教研记录。
3)充分利用博客,分享、交流。
2、狠抓教学常规落实,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1)抓课堂教学。各年级积极开展组内研究课活动,通过听课、评课、研讨,促进课堂教学地不断优化。本学期每位教师至少要上一堂组内研究课,上课时要求教师着眼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充分运用实物、图片和直观教具等,生动活泼地进行外语教学。
2)抓集体备课。本学期将加强集体备课并作记录,为提高教师常规课、研究课的质量做准备。备课时通过专研教材,民主讨论,深刻分析,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教学内容更加翔实,教学效果更加突出。
3)抓作业批改。各年级严格控制作业总量,规范作业批改,按照“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错必纠”的要求,确保作业质量。
4)抓教学质量。做好不同层次学生的辅导工作,关注培优,更关注辅差,还要关心潜能生,及时总结和反思,不断调整,力求在教学中对薄弱处加以改进。
5)抓课题研究。深化外语组市级立项课题《营造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体验场的研究》的研究,各年级要按既定的方案扎实开展子课题研究,通过查阅资料,学习理论知识,撰写科研论文,最后将科研内容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努力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将科研工作落到实处。
3、开展外语课外活动,丰富学生学习体验:
1)针对各年级学生学习能力不同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开展各类外语竞赛活动。并适时地对成绩优秀的班级和个人进行多种形式的表扬和鼓励。
2)认真开展好外语主题体验活动。
3)认真组织参加“英语风采大赛”活动。
4、开展特色体验活动,彰显外语教学特色:
1)继续深入开展西文经典诵读实验,每周一升旗仪式上各年级分批分次轮流进行诵读展示,同时聚焦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对西文经典诵读专用教材《英文名著选》的使用开展专题研究。
2)完善《双语科学教材》、《英语口语手册》《法语教材》的编印工作,投入试点使用的教材进行专题课例研究。同时做好校报《英语泡泡》的编辑工作,并督促检查本校报的使用情况。
5、聚焦体验课堂研究,深化外语教学改革。(另附详细方案)
附件:工作行事历
时间
主要工作
负责人
第一学月
2、25—2、28
1、讨论制定本学期教研工作计划,落实学期教研工作任务和目标。
2、西文经典诵读准备工作。
3、根据各年级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使教学工作有条不紊。
4、英语教学目标标准化工作专题研究。
各教研组
各教研组
第二学月
3、1—3、29
1、认真学习“新课标理念”“课堂教学常规”,以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
2、组内教师互听互评组内研究课,多反思,多交流,取长补短,提高教学质量。
3、《双语科学》《趣味日语》《趣味英语》《英语泡泡》等校本教材和校报的编辑及使用研究会。
4、学科指导教师及师徒结对工作会。
5、启动外语主题体验活动。
6、学月教学质量过程监测;教学常规检查。
第三学月
4、1—4、30
1、“体验教师”专题调研(一)。
2、市级立项课题专题研讨会和校级课题研究会。
3、“体验课堂”特色教师观摩课展示。
4、深入开展外语主题体验活动。
5、开展优秀外语教育教学论文评比活动。
6、开展市直属学校联合教研活动。
7、学月教学质量过程监测;教学常规检查。
第四学月
5、6—5、31
1、“体验教师”专题调研(二)。
2、继续深入开展外语主题体验活动。
3、专家顾问组听常规督察课,组内教师互听互评,多反思,多交流,提高教学质量。
4、落实期中质量监控,开展外语学科竞赛活动。
5、学月教学质量过程监测;教学常规检查。
第五学月
6、3—6、28
1、继续深入开展外语主题体验活动。
2、专家顾问组继续听常规督察课,组内教师互听互评,多反思,多交流,提高教学质量。
3、完成新授课内容,准备复习,迎接期末考试。
4、组织教师交流在新课程标准下外语体验教学、教研的心得,并撰写体验教学叙事文章。
通过分析采矿工程专业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从师资力量建设、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教材选取等方面出发,提出教学改革意见,旨在实现提高采矿工程专业外语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
采矿工程;专业外语;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采矿工程专业外语是面向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的选修课程。课程内容主要涉及采矿工程领域中矿井设计与开拓、煤田地质与勘探、井巷工程、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采煤方法、矿山环境保护和系统工程等专业基础知识,通过课程学习,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尽快掌握专业英语文献的阅读技巧,了解外文文献检索、写作知识,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口语表达和专业交流能力。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如何扩大优质的教育资源,培养在德智体上全面发展并且具有从事相关专业领域科研能力的精英人才,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目标之一[1,2]。随着煤炭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被引入煤矿,而扎实的专业外语基础及其应用能力成为汲取国外先进经验、丰富学术交流和开拓视野的必备条件[3]。虽然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进行了大学基础英语的学习,但这无法满足专业的发展和需要,必须在经过公共英语和四六级应试培训后,进行外语学习内容和专业课程相结合的专业外语。我校采矿工程专业外语的教学方面缺乏成熟教学方法,作者结合近几年采矿工程学科的发展趋势和专业外语教学实践,对现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教学改革措施。
一、当前采矿工程专业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师资力量薄弱且不稳定
目前,我校担任采矿工程专业外语的教师流动性大,且教学任务繁重。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造成上课积极性差,效果低。且教学轮次少,连续性差,严重影响了教学水平的提高。由于专业外语教师多为本土教师,在外语学习上存在“哑巴外语”的现象,虽然具有很强的听、写和读的能力,但口语表达能力差,存在开不了口的问题,采用双语教学难度大。
(二)学生认识不足,积极性差
我校采矿专业外语为大三开设,之前已学习了大学基础英语,很多同学将外语学习的重点放在四、六级考试,认为专业外语只要考试及格即可,学习积极性差。本专业学生在采用母语授课条件下的专业课学习存在理解困难,由于专业外语授课期间增加了外语部分,且外语听说能力欠缺,学生经常出现听不懂、看不懂、说不出的情况。久而久之,学生失去学习信心,造成厌学态度,学习成绩不断下降,失去了教与学的积极互动,缺乏主动性和参与性的学习气氛逐渐影响其他同学,使得整个学习氛围减弱,从而导致教学效果降低,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三)教学形式单一
在采矿工程专业外语教学中,一般采用教师讲解提问,学生笔记回答的传统教学方法,教学形式过于单一,显得尤为被动,难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启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虽然目前很多教师已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方式代替了板书教学,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仍然过于注重专业外语课文的翻译讲解,或是教师翻译课文,或是让学生边读课文边自行翻译,课堂气氛沉闷,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四)课程考核方式不健全
目前,采矿工程专业外语的考核仍然停留在课内考核加平时考勤的方式。课内考核主要通过对词汇、句子和短文的翻译,无法达到深入理解的目的,没有形成一套听、说、读、写等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方式。教学期间尝试过进行考试题型的改变,但明显发现学生表现出严重不适应,考试成绩下降明显。
(五)专业教材匮乏
适合采矿工程专业外语课程教学的教材不多,原先使用的教材为蒋国安主编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采矿工程专业英语(第二版)》。就知识结构而言,该书是非常好的教学及科研参考书,但其涵盖内容过多且内容陈旧,涉及不少淘汰落后的采煤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用途不大,没能体现出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知识点与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匹配,与专业课相关性及实用性低,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进而不重视专业外语学习。由于教材广度过大,学生的专业知识理解能力达不到要求,在有限的课时中,无法吸收全部内容,导致学生积极性差,学习气氛低。
二、采矿工程专业外语教学改革建议
(一)加大专业外语师资力量建设
师资力量是采矿工程专业外语发展和进步的基础,可以通过以下四个途径实现加强师资力量和提高教学水平。一是引进具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外语能力的人才,特别是国外高校的采矿工程专业博士和优秀的硕士。二是加大专业外语教师的出国进修学习,通过国家、省部和学校的留学资助,鼓励老师出国深造,提高外语表达能力和扩宽视野。三是定期组织老师到其他高校进行调研,学习国内采矿工程专业外语先进的教学经验。四是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和交流,可采取定期举办专业外语教学法研讨的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积极性。
(二)改进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放弃以前的常规教学方法,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1.小组讨论的方式,由教师按照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学生组成小组进行查阅资料和讨论,最有由老师随机抽取小组进行回答问题。这样更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2.在日常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记忆和理解常用的专业词汇和短语外,鼓励学生通过网络阅读采矿工程相关的外文文献等方式扩大阅读量和词汇量。3.由于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正式学习课堂内容之前,可以先带领学生回顾一下相关的专业知识,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讲解,并在课堂内添加一部分课外专业内容和词汇,增加学生的学习广度。4.另外要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和多媒体资源,采用图文并茂的教学手段。例如,课堂上通过一些煤矿开采方面的外语视频,让学生逐步意识到专业外语的重要作用,可以将专业外语教学从课堂上延伸至课堂之外,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将采矿工程专业课程相关知识融入到课件中,在必要的时候用动画形式展示,帮助学生理解相关内容,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5.采用教师提出在煤矿生产中的虚拟情景,让学生进行专业外语交流,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建立多元化和灵活的考核方式
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可采用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两部分组成。以卷面成绩为主,内容主要为采矿工程方面的专业词汇、句子和短文特别是学术论文摘要的英文表述等知识。平时成绩分为平时到勤率、平时作业、课堂翻译和课堂提问等方面,其中平时作业成绩避免单调的卷面作业方式,采用规定题目,学生到图书馆和网络等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讲解的方式完成;课堂翻译可采用下课前大约15分钟左右的时间,挑选出未讲课本内容的1段让学生进行翻译,下课交上来,既可以督促学生认真听课,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还可避免抄袭的现象,进而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课堂提问除了采用常规的提问方法外,还可以在课堂中穿插词汇抢答及小组讨论的形式,最后由教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和讲解。通过这种改革的考核方式,采矿工程专业外语的教学效果将会有很大的提高。
(四)选用符合学生实际的教材
目前,采矿工程专业外语在我校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最终选用的教材是蒋国安、付玲毓主编的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采矿工程专业英语》,该书难度适中,便于学生学习,学生认可度高。该书共包括五大部分24个章节,主要内容包括HistoryofCoalMining(煤炭开采史);OriginofCoal(煤的成因);CoalExploration(煤田勘探);SurveyingandMineMaps(测量和矿图)MinePlanning(矿井设计);MineDevelopment(矿井开拓);ShaftSinkingandTunneling(井巷工程);UndergroundPressure(矿山压力);LongwallMining(长壁开采法);Room-and-PillarMining(房柱开采);MineHaulageandHoisting(矿井运输和提升);MineVentila-tion(矿井通风);MineDrainage(矿井排水);MineElectricalPower(矿井供电);MineEnvironmentProtection(煤矿环境保护);CoalMiningunderSpecialConditions(特殊条件下采煤)。涉及面广,这五大部分所涉及的内容均和学生平时所学的五门专业课程(煤田地质学、煤炭开采学、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矿井通风与安全和系统工程)内容对应,学生对课堂内容熟悉,接受快,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注重专业词汇的整理,而不再花费巨大精力纠结于个别单词的意思,可以提高学生的对专业外语的学习兴趣。为扩大学生的视野,建议学生自学的一些书目,例如煤炭工业出版社《安全工程专业英语》、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实用矿业英语》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地质学专业英语》等。
三、结束语
在了解我校采矿工程专业外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可通过加大专业外语师资力量建设、改进教学方法、建立多元化和灵活的考核方式和选用符合学生实际的教材等方面的改革,充分发挥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明确学生学习目标,最终实现提高采矿工程专业外语课程教学质量的目的。
作者:吕文玉 单位:西安科技大学能源学院
参考文献
[1]郭智刚,谭冬莲,曹权,等.轨道工程专业外语课程建设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50):225-226.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 外语教学模式 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一、引语
伴随着全球化的浪潮和国际科技文化交流的不断加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取得了迅猛发展。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模式、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对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化人才、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徐洁,2005)。但是,外来的教育理论和方法,若未经本土化很难解决国内高校的实际问题。因此,改革现行的教育模式,把国内外教育资源结合起来,使国际教育资源的本土化是当前各大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
外语课程经常被认为缺乏学术深度和实际运用价值。我国的高校英语教育过多地停留在以过级考试带动教学,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英语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跨文化交际与沟通能力明显不能满足国际交流的需要(束定芳,2004)。本文基于中国计量学院(CJLU)和新西兰奥克兰理工大学(AUT)的合作办学经验,通过改革外语教学模式,引进新西兰的IT教育资源。按照对方要求,中国计量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科学专业的学生在被录取后先接受系统的外语教育,如果达到外方对雅思成绩的要求或合作学校对语言能力的考核标准,可进入专业阶段学习。基于此,双方的语言学院共同管理外语教学,现已逐渐形成较为系统的模式。
二、AUT语言教学模式的特征
1.以学习者的专业为导向的服务型语言课程
AUT是新西兰一所重要的工科院校,一直以较高的就业率而闻名全新西兰。语言教学主要分三块:针对基础较弱的学生的普通英语课程;针对有一定语言基础的英语学术课程;面向各学院的具体专业的服务型课程。其服务型语言课程也是该校语言教育的优势所在,学生修课率很高。比较有代表性的课程有:计算机与数学科学学术读写和旅游与饭店管理学术读写。这些课程的老师对相关学院的专业课程都有相应的功底,教师合作团队也完全是基于学术兴趣和教学专长组建的。这种服务型语言课程的特点是:课本不是固定的,教学团队里的老师们各自都有很多的参考书,大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积累,自成体系并不断更新;网络课程非常有特色,把语言技能、专业特色、社会需求有机融合于网络课程中;形成性评估做得非常细致,平时表现在考核中所占的比重很大。
2.以项目为导向的课程设计
AUT的语言教育模式,不但重视语言知识体系的构建和语言技能的培养,而且注重以做项目为主要教学模式;为学生安排特定的任务,以语言为工具,强调通过分配任务,进行小组合作,通过社会调查和实践做项目。教学中以小组活动、课堂表演等活动进行课堂组织,并根据不同课型需要灵活安排座位,培养学生相互协调、合作的创造性言语活动能力和团队精神。通过指定任务的完成,学生不但能够建构语言知识体系,掌握运用语言的技能,而且能够学会与社会上的单位沟通,把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AUT的语言课堂通常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教师以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精心设计活动,并给学生做良好的示范,交际式教学是最重要的教学方式,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以小组讨论等形式共同合作完成相关的活动和任务,真正做到以“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所教内容符合学生的兴趣和时展的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不断补充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同时教师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并指导学生进行网上学习,学生依据收集的各种材料,进行口头报告。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充分发展学生学习的自我意识及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完善的标准化评价体系
新西兰的语言能力评估属于“能力本位评估”。在新西兰,国家与地区、学校之间建立了完整的评价体系。AUT的语言考核体系明确规定了语言考核的形式、题量、题型、考核时间、阅读文章来源、评分标准,并有完整的文件规范考试过程对监考老师进行严格的考前培训。教学评价也不是单一的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方式是AUT的语言评价体系的重要特点,同时AUT设置了严格的评价监督体系。
三、CJLU的新型外语教学模式
没有对外语的熟练驾驭和在语言能力关照下的各种能力的培养,很难真正学习国外的知识,特别是专业知识。“就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而言,外语既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内容,又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的必要工具”(张漾滨,2008)。但传统的大学英语或英语专业教学模式都无法做好这样的衔接工作。本文着力探讨一种既基于我国教育现状,又能有效利用国外教育的外语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的理念是:外语教育以及外语教育过程中的与语言有关的通识教育、跨文化沟通与交际能力及国际通用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引进国际教育资源的重要法宝。教学思路要点如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跨文化专业沟通能力培养为根本目标,听说领先,全面推动交际式外语教学的全面展开,以应用沟通等课程为衔接点,全面提升学生的国际通用能力;实行分层教学,基础教学阶段的外语教学基本分三个层次:(1)外语基础训练阶段,着重于基础听说读写的基本功夫,接近与英语专业低段的教学模式;(2)雅思、托福考试为目标的语言提升阶段;(3)依据AUT语言学院的外语学习考核要求及课程设置特点的衔接课程学习及专业课程接轨学习阶段;以专业教学内容与语言学习有机结合的服务型课程,如计算机与数学科学学术读写的开设,提升学生的以专业学习为目标的学术能力;以完成任务或项目、解决实际问题为主旨的研究性学习。把学生的真实世界、生活情景带入课堂的体验性学习,切实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我们的外语教学首先是基于中方教学为主的外语模式,这个模式的主要任务就是夯实听说读写基本技能,把四、六级考试要求与雅思、托福中的要求结合起来,既重视学生基本语言技能的训练,又考虑到学生听说能力的加强,以英语专业一年级的教材为蓝本,听说读写四门课分开上,听说课中有1/4的语音课,听说读写每一单元根据课程内容和当前国内外时事要闻加入最新的内容。同时做到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评价方式的多样性:评价主要从课堂表现、课堂参与、作业、出勤、考试成绩几方面入手,加上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加强对学生的单元测验和月考等形式的阶段性考核,单元测试主要检查课本内容的掌握情况为主,月考则基于学生所学内容和水平,结合四、六级考试与雅思、托福中的要求,重视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接着采用基于中西双方要求的交叉型外语教学模式,就我方的教学而言,主要是以雅思考试为目标的教学,集中进行雅思考试培训。就外方教学要求而言,此阶段同时为学生开设沟通型课程,让学生理解沟通相关理论与基础知识,以雅思口语和听力考试的题型为基点,结合AUT的教学要求和考核方式,在教学中运用部分AUT的语言教学内容(AUT的语言教学一般都是来自生活与时事的新鲜语料),发展学生的听说能力和基本的沟通技能。这阶段的教学对老师的要求比较高,首先,教师必需接受过基本的培训,最好有过国外学习或访问经历;其次,要熟悉雅思考试,一般是考过雅思,且通晓沟通式教育,尤其跨文化沟通能力。这一阶段的教学,一是帮学生过语言关,二是使学生具备学习国外课程的基本技能与策略,为后面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
再是基于外方专业学习要求的学术素养和专业内容学习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考雅思后,将进入语言学习带动专业学习的阶段,这阶段语言教育的关键点在于帮助学生最终去完成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随着外籍教师授课比例的加大,如何适应外籍教师的授课方式、完成相应的课程作业,这就需要显示了解西方的学术规范,这种学术能力的培养需要很好的积淀,因此这一阶段的写作课就逐步发展成论文写作,阅读课发展成文献阅读,听说课里可以加入跨文化沟通或是学术交流等非纯语言课程。
在这三种教学模式中,如何利用网络资源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尤其是如何享用对方的网络教学资源。在外语课程改革中,我们把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有机地纳入到外语听说读写课程中来,与常规教学形成有效的互动,并在考核中体现出来。
四、结束语
立足本校的现实情况,正确地对待外来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才是推动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正确道路。中国计量学院在认真借鉴新西兰以及其他国家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管理经验的同时,积极进行适合本校发展的教学模式的本土化探索,精心设计、认真组织和全心投入,在实践过程中积累、完善与提升,形成了中国计量学院的特有国际化语言教学模式,这对加快合作办学语言教学改革和发展,推进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产生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义务教育改革;学制年限;语文教材;外语教学方式
我国目前的义务教育制度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是学制年限划分不够合理,语文教材内容落后于形势,外语教学方式有待改进。因此,有必要对上述三方面进行重大改革。
一、我国义务教育学制年限改革
现今世界各国实行义务教育的年限大体为6至12年。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实行义务教育的年限较长些,发展中国家实行义务教育的年限则较短些。目前,我国实行义务教育的年限一般为9年。其中,前6年为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后3年为初中义务教育阶段。这种9年义务教育年限学制一般称之为六三学制。我国目前还有很少一部分地区存在着五四学制(即小学五年和初中四年)和五三学制(即小学五年和初中三年)这两种义务教育学制。六三学制是由全国教育联合会1922年制定的壬戌学制演变而来的,其间虽然经过小修小补,但是一直沿用至今,并且成为目前最主要的学制。解放后,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自1978年以来,我国社会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发展,社会经济形势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这种已实行85年之久的六三学制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因此,很有必要对六三学制进行重大改革。
如何对六三学制进行改革,笔者认为:可将六三学制改革为四五学制。也就是说,将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由6年压缩为4年,将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由3年延长为5年。将六三学制改革为四五学制的主要理由有如下两点:
一是有利于儿童和少年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分段教育管理,即处于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年龄段的学生就应根据其生理和心理的特征采用相应不同的教育管理方式对其分别进行教育管理。一般来说,6至10岁为儿童时期,10至15岁为少年时期。在四五学制中,若小学生6岁入学,则小学生年龄段就与儿童时期一致,初中学生年龄段就与少年时期一致。而在六三学制中,上述这两者显然就不一致。因此,四五学制比六三学制更有利于对不同年龄段学生进行分段教育管理。例如在六三学制中,少先队活动组织工作主要分布在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一二年级这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而在四五学制中,少先队活动组织工作主要分布在初中一年级至四年级,即主要集中在同一个初中教育阶段。从而保证了少先队活动组织工作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二是实行四五学制有其组织依据。现行的六年一贯制小学教育阶段原先是分为四年制初级小学和两年制高级小学这两个不同的教育管理阶段。小学教育阶段之所以不像中学教育阶段那样平均分成两个三年制教育阶段而是分成四年制和两年制这两个不同年限的教育管理阶段,必有其合理之处。因为小学四、五年级分界线是儿童时期和少年时期年龄段的分界线,所以小学教育阶段分成四年制和两年制这两个不同的教育管理阶段。考虑到将四年制初级小学教育阶段改革为一个独立的教育阶段,同时将两年制高级小学教育阶段和三年制初中教育阶段合并为五年制初中教育阶段,并将五年制初中作为一个独立的教育阶段。因而这样形成的四五学制就必然有其组织依据。
若将现行的六三学制改革为未来的四五学制,则有如下两方面的积极意义:
一是有利于城镇和经济发达农村地区提高小学教育质量。由于城镇和经济发达农村地区人口居住较为集中,这样就使得小学生家庭住址到学校距离的半径范围较小,因而在本区域小学学校的布局就较为合理。但是该区域内的小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因而家长普遍都有要求提高小学教育质量的迫切愿望。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教育质量,故而本区域内的小学最好能实行小班教学。若原来的六三学制继续保持不变,则普遍实行小班教学后就会导致同一小学的教学班级大量增加,这就会大大加重了原小学各方面的负担。若将小学教育阶段由6年压缩为4年,原先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分流到初中去。则同一小学在原有的条件下,就可大量增加教学班的数量,也就有条件普遍实行小班教学,这就很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小学教育质量。同时城镇和经济发达农村地区的原小学五六年级学生要分流到初中去,三年制初中要改革为五年制初中.原初中学校规模要扩大很多。但是城镇和经济发达农村地区的财政状况普遍较好,办学资金较充裕,可满足其初中扩大办学规模的经费需要。
二是有利于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形成合理办学规模。由于经济不发达农村地区,特别是边远山区和地广人稀的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居住较为分散,为了形成合理办学规模,因而很有必要缩小小学生家庭住址到学校距离的半径范围,这就需要增加和分散小学教学点。若将小学义务教育年限由6年压缩到4年,则同样多的资金就可增加和分散更多的小学教学点,从而可满足经济不发达农村地区的合理办学规模要求。
二、语文课教材内容改革
语文是人们学习百科知识的最重要的工具,也是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的最重要工具,历来都具有工具性、实用性和文学性。语文之所以能作为中小学课程的主科是因为其工具性和实用性而非其文学性的缘故。虽然语文课历来都是技能型科目,但是,目前的语文课教材内容陈旧,跟不上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因而要进行重大改革。语文课教材改革主要是只保留其工具性和实用性,也就是只保留现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写作知识方面的内容(特别是语文课教材范文要选用科普作品而不选用文学作品方面的改革)。现语文课中的文学知识和古汉语知识可合并为另外一门新的副科。
(一)小学语文课教材内容改革
小学生年龄正处于6至10岁儿童时期,其学习的课程应根据其生理特点和生理需要来安排。由于现行的小学语文课教材内容安排不够合理,因而要进行重大改革。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方向是使学生掌握其一生中都必须要使用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具体地说就是使小学毕业生能掌握至少3500个常用汉字,能阅读理解日常生活内容的文章就行了。小学语文课教材范文选用的作品应该是科普作品而不是文学作品。作品的科普知识是指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科学普及知识和社会科学普及知识。小学语文课教材范文内容之所以不选用文学知识而选用科普知识,一是因为处于6至10岁儿童时期的小学生社会阅历浅,不易理解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即使能背诵许多诗文,也难以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而科普知识很贴近日常生活,很有趣味,特别能吸引儿童的好奇心,也就很容易被处于6至10岁儿童时期的小学生所理解和接受。二是因为文学作品内容中的浪漫主义思想很不利于处在6至10岁儿童时期的小学生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而科普知识则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规律的信息,小学生思想就好像一张白纸那样纯洁且可塑性又极强,因而从小就给小学生灌输科普知识则很有利于其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二)初中语文课教材内容改革
10至15岁年龄的初中学生正处于少年时期,其语文课学习也应根据生理特点和心理需要来安排。初中语文改革目标方向就是只保留其工具性和实用性,即初中语文教材内容只保留现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写作知识。现代汉语知识主要包括汉语拼音、汉字体型演变、简化汉字表、简繁汉字对照表、常用汉字总表、汉语常用语词表、异形词整理表、汉语语法、汉语修辞、汉语工具书使用等知识。现代汉语写作知识主要包括记述文、应用文、说明文和议论文这四种文体的写作技能知识。初中语文教材选用范文也应由文学作品改革为科普作品。科普作品知识内容既包括自然科学普及知识又包括社会科学普及知识。语文教材范文内容之所以要将文学知识改革为科普知识也是为了加强对学生进行唯物史观教育,使其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缘故。同时,可将现初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知识和古汉语知识内容合在一起,另外作为一门新的科目,不妨称之为文古科,文古课只作为副科。
三、外语课教学方式改革
外语是我们学习外国发达科学技术知识和先进人文科学知识的最重要工具,也是与世界各国人民进行交往的最重要工具。外语课是技能型科目,教学难度大,许多地方需要进一步改进。目前我国小学初中的外语教学方式存在不少问题,因而现行的外语课教学方式要进行重大改革,小学外语教学要提倡盲读法教学方式,初中外语教学要采用半双语教学方式,半双语教学就是指非外语课教学要渗透一部分外语教学内容。
(一)小学外语教学方式改革
小学外语教学目标方向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外语会话能力,即小学毕业生应具有最简单的有关日常生活的外语口头表达能力。为了迅速提高我国小学外语教学水平,小学应从一年级开设外语课。小学外语教学应提倡盲读法教学方式(即学生不接触外语书面文字,只通过情景教学,以听说认读为主的教学方式)。小学生应像幼儿学习母语那样学习外语,可通过模仿、操练、记忆等方式学习外语。特别地可利用儿童模仿能力强的优势,通过唱歌、跳舞、游戏、对话、朗诵、简易戏剧和体育活动等形式,寓外语学习于娱乐之中。小学生毕业后的外语表达能力已达到一定程度,这时进入初中再学习外语书面文字用语就容易得多了。
(二)初中外语教学方式改革
为了迅速提高我国初中外语教学水平,可考虑在我国初中非外语课要采用半双语教学方式,即让每一门非外语课都负担一部分外语教学任务,从而可大大改善外语教学语言环境条件。如何实现半双语教学方式,可初步设想如下:
1对于初中所有非外语课来说,各科的课文都要用中文和外文逐句一一对应的双语印刷出来。这样就可使学生每见到一句中文就能立刻联想到其对应的那句外文来,从而可使学生大大提高其中外文相互之间对应的书面翻译能力。同时,初中一年级所有非外语科课文中的外文单词都要注入相应的读音音标,这样又可使学生每见到一个外文单词都能念出其读音来,每见到一句外文都能说出其对应的那句外语来,从而可使学生大大提高其外语口头表达能力。
2对于非外语科来说,根据各科授课时间长短,可规定每科都要教授有关本科内容的外语单词100至500个和有关本科内容的外语口语20至100句。教师可在课堂上用外语致开场白和作自我介绍,可用外语板书有关本科内容的专业术语(例如数理化学科中内容的定义、定律、公理、定理、推论、结论、命题、公式、方程等专业术语),也可以用外语来解释本学科专业术语,还可以用外语来念一段本学科课文,也还可以在每堂课教会学生一两句有关本学科的外语口语。这种新型的外语教学方式可使学生极大地扩展其接触外语的时间和空间,大大地改善了外语学习环境,也就可大大减轻学生学习外语的难度。
关键词:课堂教学;语言交际能力;语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5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3-008-01
从20世纪60年代起,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概念被人们广泛接受,并确立为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但当时对语言交际能力的界定尚不明确。1972年海姆斯(Hymes)首次提出了“交际能力”这一概念,他认为,一个人的交际能力包括语法(合法性),心理(行为),社会文化(得体)和概率(实际出现)等方面的判断能力。用他的话说,“交际能力”是“何时说,何时不说,以及关于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与何人说何内容”。这一概念的提出在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引起了强烈的反应。
一般说来,语言交际能力由三方面构成:即语言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和交涉能力。所谓交际是指听话人存在的前提下,双方所进行的交谈。近些年,在语言学教育中,不仅是语言,对方的心理,态度和立场也作为交际能力训练的重要因素被纳入到教学内容中来。本文以具有中上级日语水平的学生为对象,就如何在日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提出教学策略。
一、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练习法在日语教学中的运用
1、听解练习(解)
对于具有中上级日语水平的学习者而言,听解练习是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有效手段。在日语课堂教学中,由于中上级水平的学习者具备一定量的日语词汇和语法知识基础,因此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日语实用交际会话能力。因此在选择教材时,可以选择贴近社会生活的影视材料及新闻节目等难度适当的音声材料为教材。以这种“实物”教材,不仅能够通过“听”来提高学生的听解能力,还能够使学生掌握现代社会常用的词汇和用法,丰富发话时的语言表现形式,了解地道的日语交谈方式和日本事情。在中高年级的日语视听课堂教学中,以这些“实物”为教材,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来感受日语,提高日语听解听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每节课以提交レポト的形式检查授课情况。并对常用的日语会话情景,通过情景教学法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模拟会话练习,培养学生的实用交际会话能力。
2、模拟实战练习(シミュレション)
模拟实战练习有各种各样的方法,主要是以实际有可能发生的社会问题为例,将学生分成两个对立小组,让其站在各自的立场上运用外语进行讨论的练习方法。在日语会话课堂教学中,使用这种练习法能够有效加强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模拟实战练习法实施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首先由教师确立题目,尽量选择与时事相关的社会问题为论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日本社会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论题确立后,首先,学生通过查找文献资料,阅读文献,统计数据,调查分析等方法进行情报收集,从而培养情报收集的能力。其次通过整理情报,发表意见等培养学生制作文案,伦理分析的能力。最后,通过双方学生的课堂讨论,交换意见等方式培养学生情报提供和口语表达能力。在中高年级的日语会话课堂,定期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培养语言交际能力。
3、项目练习(プロジェクト・ワク)
项目练习也是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练习方法。具体方法如下,由老师或学生自主确立题目,然后将学生分组,分配各自的任务,通过问卷调查,搜集信息,制定计划等方式写成报告,并最终让学生以口头或者书面的形式发表。项目练习是带有明确的目的性运用语言的实践性活动,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也是一项能够培养学生协作,交际能力的练习法。在论文写作课堂教学中,运用此练习法,能够有效地让学生完成论文选题和开题报告,并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口头发表,以便汇报论文的进展和所遇到的问题,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毕业论文的完成,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4.演讲练习(スピチ)
课前演讲也是锻炼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有效练习法。演讲的题目和时间由学生决定,演讲稿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在综合日语课堂教学中,课前10分钟运用演讲练习法,是提高学生“听、说”能力的有效途径。老师在学生演讲结束后,对学生的发音、声调和语调进行纠正,学生也可以对演讲内容提出疑问。
二日语课堂教学中语用能力的培养
语用能力作为交际能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语用能力的却是必然导致语用失误现象。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得体性是影响双方交际的重要因素之一。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语用意识,还要提高学生的社交语用意识,这涉及到社会因素、人文因素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例如:
明日お休みをいただきたいんですが……。
a:明日家へいらっしゃいませんか。
b:ちょっと……。
关键词 探究性学习 学习共同体 思辨能力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为解决英语专业学生思辨缺席问题,国内许多教育研究者从宏观上积极的探索英语专业的教学转型,从教材的编写、课程的设置以及考试评测方式改革等方面提出了很多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就微观而言,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测量量具的设计与实用检验为广大外语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但是,如何在具体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应是该研究的根本落脚点和出发点。针对我国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理论框架强调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采用具有多样性、灵活性和包容性的表现形式,创建能够促进思辨能力培养的交流环境,并且拓展学习交流内容的内涵。
但是在我们传统的外语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交流往往只是浅层次的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甚少,而真正深层次的交流非常少。究其原因,一方面,课堂教学受教学时间和紧凑的课程教学任务的限制,缺乏多样、灵活且包容的语言交流环境;另一方面,学生阅读面的窄小,知识量储备不足,对大数据时代海量信息的处理能力低导致思辨能力低下。因此,本文研究如何在学习共同体的理论下,通过QQ平台构建英语专业读写结合,读后续写的课程网络探究性学习共同体促进学生英语思辨能力的培养。
1网络探究性学习共同体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习者可利用如QQ、微信等网络平台进行学习,并且网络上丰富的学习资源、各种学习交互社区等为学习者提供了全新的学习环境。在这种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的学习探究性、自主性能够得到极大的调动。学习共同体理念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维果斯基的社会互动理论及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观点一致,学习者自发的在动态的学习生态环境中主动的构建知识和解决问题,将自身经验带入学习过程而不是由教师掌控既定课堂授课系统。在学习过程中,共同体成员共同享有控制权,共同致力于新知识的发现和分享,在共同协商拟定的学习活动中,成员自主参与学习活动,互相对话、互动和协作,全体成员就共同的目标、问题及项目而协作共进。网络探究性学习共同体能够将网络学习方式下优良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资源在团体的探究合作学习中进行有机的结合,促进学习者认知发展,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动力、兴趣、改善教学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社交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2培养思辨力的网络探究性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为证明网络探究性学习共同体在实际的专业课教学中是否能够发挥思辨力培养的作用,笔者在大二英语专业某校某班进行了一次为期18周的教学改革实验,通过观察与监控所构建共同体的学习活动进展并听取学生的参与体验及感受,收集学生们在此过程中的思辨性产出成果,与实验前的思辨力测量试卷数据进行比对,并通过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测量量具的准确数据分析从而得出结论,为今后共同体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以及思辨性教学提供参考。
2.1研究问题
网络探究性学习共同体是否能够通过创建多样灵活和包容的思辨交流环境以及拓展学习交流内容的内涵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2.2研究对象
本研究是对某校英语专业大二年纪一个班的39名同学,其中男生4名,女生35名进行为期18周的读写课程的教学实验。学生们在学期初建立班级QQ群,并就课文单元话题进行分组,为后期的学习实验做好准备。
2.3数据收集
本研究的主要实验数据包括两部分,一是在研究开始前对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思辨性论文写作、主观思辨论述题和口语思辨力等的测试结果,另一部分是在研究中收集的 QQ 讨论文本、QQ 论坛文本、学生阅读讨论后撰写的思辨性论文、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化访谈的数据。
2.4数据分析
本研究对所采集的群内讨论文本以及学生撰写的思辨性论文等进行了基于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测量量具的分析和统计并结合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化访谈的数据研究分析网络探究性学习共同体思辨力培养的效用,尤其是在创建多样灵活和包容的思辨交流环境以及拓展学习交流内容的内涵方面的效用。
3 结果与讨论
在对学生实验前后的测试结果和问卷调查、访谈结果进行质性研究分析以后发现,学生的思辨能力在网络探究性学习共同体中得到了潜移默化的进步,并且学生自身对该学习活动体验评价良好。并且通过该研究实验还发现QQ 平台等网络平台或网络工具具备在线语音、文本、视频传输,博客、邮件、文件共享等功能,能够公告、传递信息,将课堂空间拓展到网络环境,使学生们更广泛更轻松地进行思辨性的交流。因此,充分发挥了促进交流环境构建的作用。
其次,网络探究性学习共同体不仅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还能促进学生以不同的视角构建和解构对社会文化方方面面的理解。学生在思辨的交流与学习中,自发的由表层的知识积累转化为深层次的语言知识和社会文化等通识知识的建构。通过个人意义协商,集体意义协商和相互反思与评价互动,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等都得到了训练和培养。
参考文献
[1] 阮全友.构建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理论框架[J].外语界,2012(1).
摘要:研究生教育是每个国家都十分重视的,是否能够培养出具有较强科研实力,并且具备国际视野的研究生关乎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未来前景。日本有着十分完善的研究生教育制度,吸引了全球各地的学生到日本来留学读研。日本的研究生导师们非常关注学生的科研能力,并且由小组讨论的教学模式来取代传统的课堂授课,从而更好地培养了研究生们的自学能力。
关键词:日本;研究生;教育;教学;科研
强调学生自学的能力
日本的研究生教育向来一直强调学生的自学能力。在为研究生上课时,日本的教授大都数不会直接采用授课的方式来教育学生,更多的是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学术知识的指导。讨论课一般是每门课每星期安排上一次,一次约莫两小时到三小时,同个专业的研究生及其导师都要按时参与讨论课。每节讨论课都会由一名到两名研究生来进行对他对本课程研究内容的讲解,讲完后,其余的研究生则参与解答与提问的环节中,而导师则对于相应的问题作出一定的专业的学术指导。在上讨论课之前,老师会安排所有的学生去阅读与课程相关的教材或教学指导书籍,并且在课堂上讲解其观点的学生进行先后的排序,把排序名单贴在学校的公示中。学生看到了自己的讲解次序后,就在课下先将课程的教材全部自学完,并且写下教材每个章节学完后的思想总结,并且将在阅览中难以理解的问题进行记录,以便在讨论课上将自己没弄懂的问题与其他的研究生与导师进行探讨。所以在日本,导师在研究生教学中扮演的是问题的回答者,而不是课堂上的讲解者,而对于教材的学习全是由学生在课堂下自学完成的。对于日本的博士研究生而言,课程的设置显得更加的灵活自由,博士研究生只要求修完一定课程的学分即可,而课程全部是由学生们自行选择的,能选择的课程非常丰富多彩,学生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特长以及自己的研究方向,或者是博士学位论文的方向来选择所修的课程,完全不需要由学校与导师来指定他们所学的课程。博士研究生们可以选择的课程数量有很多,几乎包含了他们所学专业的各科知识,范围包含极为广泛。上课的方式依然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
对于研究生来讲,没有在课程中设置单独的外语课,然而外语的学习对于研究生而言是极为重要的的。对于理工科的研究生,都会开设用英文来教学的专业讨论课,在课堂上,导师给每位同学发放最新发表的用英文书写的理工科论文,学生们要能够翻译整篇学术论文。学校会安排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研究生们参与这些研讨会中,在听国外学者的学术交流的同时,不但开阔了自己的视野,更增强了英语的听说表达能力。日本大学的国家化程度极其高,随着日本“30万留学生”计划的实施,使得全球各国的学生都会在日本求学,所以在一些学术研究或实验室中除了说日语,还会用到英语来与外国人交流,从而导致日本的研究生英语的实际应用交流水平很强。日本的研究生们往往能在国际的学术会议上用全英文进行学术的报告演说,在全球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英语论文,这些都是日本的大学注重对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的成果。虽然没有特设的英语课程,却在学校为其营造的良好国际氛围中,学生们能更好地自学英语的实际交流表达。
注重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对于教学而言,日本更加注重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每位研究生都会安排相应的课题进行研究。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两年,第一年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第二年就完全进行课题的研究了,对于博士研究生而言,基础理论课的设置更是灵活自由,所有的课程都由学生们自己来选,只要修满规定的学分即可。此外,研究生们的导师都会安排学生们参加大型的国际学术交流会,以此来激励学生们关注国际学术研究的前沿信息,更好地把握住专业发展的风向标,使学生们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感兴趣,并且选取自己未来愿意潜心研究的课题。一般在研究生入学之初,导师们就会让他们开始撰写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以此来明确其今后的研究方向与领域。在研究生的第二学年开始,导师们就要求研究生进行学位论文的中期报告的答辩,只有通过了答辩,学生才能按照自己的原有计划开展相应的研究,否则只有在自己已经研究所的基础上做不断地修改与更新,直到他的答辩让所有的评审导师们满意为止。在中期报告答辩时,同一专业的研究生与导师都会聚在一起,大家一起来听答辩,来分析学生课题研究进行的情况与其是否可以继续按照原有的研究思路开展下去。在中期答辩结束后,许多学生都会对原来的研究计划与结果进行重新的审核与更改,使自己的研究更为的完善。在答辩过程中,导师会选取十分优秀的学生研究成果,鼓励并且指导他完成学术论文,并且在国际的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其研究成果,并且还能获得在国际学术报告会上进行演说。在研究生学习生涯的最后半年,研究生除了在忙于撰写学位论文与自己研究的课题外,并且将自己研究的核心思想提炼出来,与同一专业的研究生进行学术的交流与分享,在大家的热烈探讨中,来知道自己研究内容中的不足与缺点,从而根据其他研究生与导师对自己研究内容的点评中修改自己的学位论文,并最终完成学位论文,进行毕业答辩。对于博士研究生而言,导师对他们的要求就更加高,他们每年都必须参加大型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国际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在国际知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对于博士研究生来讲十分重要,如果他们未能达到学校对他们的要求,比热他们没有达到的数量,或者是他们发表的学术期刊的权威性不够高,那么他们将不能按时获得博士学位证书,只能向学校申请延期毕业,继续在学校进行研究,撰写更高质量或更多数量的学术论文了。所以说,日本对研究生的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们科研能力的培养,而其教学的目的也是建立在研究生研究方向的基础之上的,是为了研究生能够更好地完成其研究课题而设置的。
参考文献
[1]李颖.日本研究生教育发展浅析[J].世界教育信息.2007(08)
[2]王红梅.日本研究生教育及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2006(07)
【关键词】英语教学 新的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
一、改革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腾飞,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特别加入WTO以来,标志着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更为密切。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和社会环境中,英语不仅仅是人们交流和沟通的工具,更重要的,它还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手段。在国际交往中,英语被广泛使用,已成为一种世界上相对通用的语言。英语是国际互联网的主要应用语言,国际上85%以上的学术论文是用英语发表或宣读的,各学科的主要学术期刊也以英语为主。掌握了英语这一“武器”,能使我们更加有效地参与国际竞争。高校本科教育要培养能满足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需要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必须加强和改进英语教学。
二、改革的根据
最近几年,随着高校的增多,生源的扩大,英语教师紧缺的问题比较突出。根据对高校英语任课教师授课情况的调查,尤其是大学的公共外语,发现教师和所教学生人数之比有很大的差距。
大学的公共外语课大多数为合班,多有100/200人,少也有70/80人。班级规模扩大,教学效率下降。在一个70人以上大班里,教师根本无法把学生的水平差异控制在他们能够控制的范围里,他们只能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案授课,这样,较差的学生由于跟不上而索性缺课,水平较高的学生嫌节奏太慢而课上干自己的事。“大学里学不到什么英语”的批评不是没有根据。同时,大班里语言交际活动几乎等于零。班级越大,师生交际越少。教师无法组织有效的课堂活动,无法让一个学生发言,而让整个班级等,结果教师惟一能够做的就是不停地讲,这就更加重了“一言堂”和“满堂灌”的倾向。
而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突破口就是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实施基于网络与多媒体的教学模式。
三、改革的意义
1.多媒体教学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个性化学习。语言学习的最佳方式是一对一。多媒体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室时空限制,构建了一个开放的教学空间,学生可以在校园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开展学习,需要学多长时间就可学习多长时间。学生可以按自己的水平和需要,自由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学习材料,或侧重词汇语法,或侧重课文理解,或侧重听说,可以设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决定学习进度,不断做出调整,满足不同层次的要求。学生还可以通过自测反馈信息,立即知道自己学习结果,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难度和内容。所产生的成就感是提高学习高效率的重要因素。
2.网络教学模式为听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支持条件。外语课程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门技能训练课,无论是具有很好的听力,还是很好的口语,都需要大量的操练。在传统的课堂上,由于班级规模和教学时间的限制,这种技能训练明显不足。教学软件可以替代教师的这部分工作,克服传统课堂模式无法加大听说训练的时间和强度的缺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自己能力进行自己训练。同时,在网络上学生可以直接点播英语电影,电视节目和教学片等,也可以和教师甚至英语国家的人用英语进行交流。这为学生提供了比较真实的语言环境,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
3.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为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教学法创造了条件。学生可以围绕教材中的一个主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分工合作,利用网络查找资料,读文献,做调查,写报告,再回到教室作陈述,搞讨论。这种活动把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学到的语言知识得到了应用,真正做到了交际活动和语言学习相结合,通过解决问题学习语言,运用语言,而不是为了学习语言而运用语言,这对于培养学生在真实环境下应用英语的能力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实施新的教学模式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提出建设基于多媒体的教学模式并不是要替代课堂教学模式。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只是辅的,现在不能,将来也很难替代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师根据学生的表情和反应随时调整授课节奏,因材施教,教师和学生面对面的激情讲解,所表现的音容表情和人格魅力,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的即兴问答,甚至是因错误回答所引起的哄堂大笑,这样的人际交流,这样的活泼的教学气氛是多媒体课堂模式无法替代和创造的。因此,多媒体教学只有和课堂教学相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多媒体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各自的优点,克服各自存在的不足。而那种把多媒体教学模式理解成让学生尽可能“泡”在多媒体教室的做法是危险的。
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并不是要替代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恰恰相反,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多媒体网络条件下,教师的作用已发生很大变化。教师作为“传授”和“灌输”知识的这种几百年乃至几千年来在传统课堂教学上扮演的角色正受到冲击。在计算机课件上和网上有全部授课内容的情况下,教师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如何从单纯的讲解到“设计”主题任务,“组织”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学习,“评估”学习活动已成为新模式中的新课题。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行基于多媒体的教学是一个总的原则。而具体的模式,各个学校不同。由于硬件设备不同,或软件问题,或教师素质差异,或学生本身差异等因素,不可能有一个大家都能效仿的模式。在计算机上安排多少课时,学习所获得的学分应占多少,说的训练,读写的训练是放在计算机上还是课堂上,面授辅导的学生每次多少人等等,各个学校只有根据自己的情况,适当加以调整,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目标的调整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是高校英语教学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它必然要带来一些我们过去未曾碰到的问题。正因为如此,我们只有边探索边前进,只有积极稳妥地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才能使高校英语教学真正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网络时代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J].教育评论,1999.6.
[2]李观仪.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