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乡村医生总结报告

乡村医生总结报告

时间:2022-07-15 02:49: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乡村医生总结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乡村医生总结报告

第1篇

关键词 老年人 急性阑尾炎 体会

近年来收治老年人急性阑尾炎患者30例,现将诊治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30例患者中男24例,女6例。年龄60~80岁,平均64.5岁。发病就诊时间1~4天,多数1~2天。均为农民,其半数能参加一般性劳动。

合并症:30例中有23例患合并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胃炎等疾病,病情均不太严重,生活能自理。

临床症状:发病初期有腹胀、纳差、无力、精神不振、偶有腹泻、腹痛较轻、部位不定,患者常不重视,未及时就诊。1~2天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加重,移至右下腹部,发热等才来院就诊。经检查急性阑尾炎已明显,并有化脓、穿孔、局限性腹膜炎等存在,病情已较重,这是老年人急性阑尾炎的特点。

检查诊断:入院时右下腹部疼痛,麦氏点有压痛及反跳痛,局部腹肌紧张,有的病例触到大小不等包块。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增高,体温38℃左右,B超检查提示右下腹部有异常,2例CT检查提示右下腹部有脓肿。临床诊断,急性阑尾炎8例,阑尾化脓、穿孔、坏疽15例,阑尾周围脓肿及局限性腹膜炎7例。

治疗方法:首先治疗合并病,将血压控制

结 果

27例手术患者中并发切口感染8例,切口裂开2例,肺部感染3例,血糖增高3例,血压增高1例,均及时治疗好转。3例保守治疗患者1例痊愈,2例无效,手术切除阑尾加腹腔引流,延至43天好转。30例住院时间16~45天,平均23天,均痊愈出院,无肠痿、感染性休克、死亡病例。1年后随访复查腹部无异常,合并病中出院1年后2例慢支与1例肺气肿加重,住内科治疗。

讨 论

急性阑尾炎一旦阑尾感染,动脉发生闭塞,造成阑尾缺血,易发生阑尾坏死、穿孔、坏疽、化脓等,这是老年人急性阑尾炎的病理变化。

老年人机体逐渐老化,各系统功能能减退,免疫功能减低,防御能力减弱,疼痛感觉迟钝,定位模糊,对炎症的应激反应差,初期症状不典型,患者不重视,乡村医生警惕性低,易与消化系疾病混淆,而发生误诊漏诊。本文30例中有19例曾被误诊为胃炎、胃溃疡、肠炎、消化不良等。

笔者体会诊断时要注意:①详细询问病史;②不要按阑尾炎常规症状诊断,要考虑到不典型阑尾炎的思维判断;③要熟悉老年人的生理病理变化如腹部较软,腹肌退化,脂肪较多等,如压痛与肌紧张不明显,不宜轻易排除阑尾炎,应继续观察,反复检查;④文献上谈到腹腔穿刺对化脓性阑尾炎诊断率达>80%,现不主张首先应用,防止意外;⑤B超检查很有帮助,本文化脓病例均由B超提示;⑥戴显伟等[1]谈到CT扫描和聚焦螺旋CT是诊断急性阑尾炎的金标准,本研究只查2例,病例数较少;⑦由于老年人合并病多,诊断时要综合判断,认真体验,多加会诊,充分利用现代辅助检查,误诊是可以减少与避免的。

曾学志[2]认为除特殊原因外,一经确诊,宜尽早手术。钱礼[3]认为老年人年龄并非是手术禁忌证,及时手术可减少病情进一步加重,失去治疗时机。本研究27例及时采用手术治疗,结果满意。3例保守治疗2例无效,仍然手术治疗,说明手术治疗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戴显伟,彭承宏.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40.

第2篇

一、加强组织领导

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是消除麻疹病例的重要措施,关系儿童的身体健康,关系到我国是否能在20*年如期实现消除麻疹目标。此次疫苗接种人数多、任务重,接种质量要求高,接种范围覆盖面广,各县(市、区)要高度重视本次麻疹强化免疫活动,要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及宣传、卫生、教育、财政、公安、妇联等单位领导组成的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领导小组,组织、协调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明确工作目标责任,落实各项措施,保证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的顺利实施。

卫生行政部门要全面负责当地强化免疫活动的具体组织、实施、协调和督导评价工作,对参与接种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提供所需的人力、物资、车辆等保障;成立专家技术指导小组,负责现场技术指导、现场监督评价及强化免疫工作总结等工作。各级教育部门负责督促各托幼机构、中、小学校做好在校学生的摸底造册工作,与卫生部门配合做好组织现场接种工作,参与对强化免疫工作的督导。各级财政部门要为强化免疫活动提供必需的经费支持。各级宣传部门和单位要为强化免疫活动提供宣传教育平台,以各种形式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各级公安部门在发生群体性异常反应时负责维持秩序,维护接种和救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具体负责强化免疫活动的业务指导、技术培训、疫苗及注射器的分发、现场督导和资料汇总等各项工作。各级医疗部门负责接种现场可能出现的异常反应和突发事件的诊断和治疗。各接种单位负责实施本次活动的宣传动员、摸底调查、接种登记、资料上报以及对辖区接种对象开展安全有效的麻疹疫苗预防接种。

二、工作目标和要求

(一)工作目标:以县为单位,目标儿童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95%;分年龄组的接种率≥95%。2009年以县为单位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10万以下。

(二)实施时间和接种对象

1、实施时间:摸底时间:2月20-28日,现场接种:3月1-10日。

2、接种对象:全市各县(市、区)所有1995年3月1日~20*年6月30日出生儿童均进行强化免疫,除28天内有明确麻疹疫苗接种史外,无论以往免疫接种史如何,不论居住地与出生地,所有无麻疹疫苗禁忌症者全部在2009年3月1-10日内免费接种一针次麻疹疫苗。

三、具体实施步骤

(一)动员和宣传(2月20日至3月10日)

各地应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协调广电、报社、妇联、卫生、教育等部门,于2月20日至3月10日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和方式,大力宣传,使大众充分理解强化免疫活动的意义,积极参与强化免疫工作。

(二)专业技术培训(2月20日前)

各地必须高度重视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的培训工作。对接种人员进行培训,规范接种技术,提高接种质量。

(三)摸底登记和通知(2月20—28日)

掌握目标儿童人数,提前登记所有应种儿童,是保证高接种率,搞好全市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的前提。各地要精心组织,做好学校(托幼机构)、城乡家庭、部队营地等目标儿童的摸底登记工作。农村地区由乡村医生会同村干部和其他村民委员,城市由各地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医疗、疾控、社区卫生等人员会同社区(居委)干部开展摸底登记工作;学校(托幼机构)由班主任老师承担。特别要做好免疫规划工作基础较薄弱、流动人口较聚集地区、交通不便边远山区、计划外生育儿童及福利院、孤儿院、收容所、聋哑和盲人等残疾儿童学校殊人群的摸底登记工作。摸底登记工作务必在2月28日前完成。

(四)实施安全接种(3月1—10日)

接种方式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定点接种、入户接种和巡回接种等不同方式。接种工作要严格按照卫生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要求组织实施,确保安全接种。接种人员必须经培训合格后并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定,方能参加本次强化免疫接种工作,按规范的接种步骤,核实接种对象、登记预检(掌握禁忌症)、接种疫苗(严格操作规范)、记录、留观等。

为保证接种实施的安全和便于统一安排,在强化免疫接种前后1个月(即2月1日—4月8日)全市不安排其他注射类减毒活疫苗的接种工作,2月20日—3月10日全市将停止所有其他疫苗的接种(狂犬疫苗及新生儿卡介苗和乙肝疫苗的接种除外)。

(五)评估和总结

1、摸底阶段评估(2月26—28日)

强化免疫现场接种前,各级督导员应对前期宣传动员、摸底登记进行评估,进行家长知晓率调查。

2、接种率快速评估(3月11—13日)

强化免疫接种完成后,由市、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开展强化免疫接种率快速评估。完成快速评估后,要及时汇总分析资料。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要求不低于95%,被调查单位该类地区或该年龄组接种率未达到相应要求的,应考虑开展查漏补种工作。

3、资料收集和上报

3月1—10日,乡、县、市通过FTP服务器(218.5.0.238)“*市邮局/计免信箱/麻疹强化免疫/实施进度”每天逐级汇总上报《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实施进度表》。

市、县两级在活动结束后应对本次活动进行全面总结,包括组织动员、经费保障、宣传发动、培训、疫苗供应、冷链运转、摸底登记、现场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督导评价、接种率调查、接种数据汇总等各个方面,总结报告与汇总表同时上报上级单位;同时,将本次活动所有相关资料,包括相关文件、宣传、培训、接种报表等进行整理存档。

四、加强全程督导

要采用巡回督导和定点督导等方式对本次活动开展全程督导,各级应制定本级的督导方案,明确督导方式、督导内容和督导方法。巡回督导由当地领导小组成员组成,定点督导主要由卫生部门负责,对前期准备、摸底登记、组织动员、现场实施、接种率评估等各阶段进行督导。

各级督导组应在督导活动过程中,将督导结果及时反馈到被督导单位,对发现的错误要及时纠正,妥善解决。督导组每天督导结束后应汇总当天情况,必要时向当地政府或卫生行政部门通报督导中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督导组织单位及时收集各督导组信息进行归纳和分析,对于可能发生的共性问题再及时反馈至现场各督导组,以便在后续督导过程中予以关注。

第3篇

【关键词】老年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297-02

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在临床上发生几率具有日益上升的趋势,近几年来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一旦老年人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则会对人老年人的身心产生一些副作用,甚至引发毒性反应三、致癌、致畸、致突变等,严重威胁老年人生命安全。为了进一步分析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为老年人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笔者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3年7月我院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病例32例。现将有关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为2011年2月―2013年7月我院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病例32例,其中男22例,女10例;老年患者年龄范围60―86岁。

1.2 方法

对本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药物不良反应程度以及药品种类致使不良反应进行分类与统计。

2 结果

2.1 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情况

本组32例资料中,按照不良反应程度划分:轻度药物不良反应为20例,中度药物不良反应为8例,重度药物不良反应为4例。依据药品种类致使不良反应划分:抗生素类19例,中药制剂类8例,其它5例,见表1。

表1 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情况

3 讨论

3.1 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本组资料表明,依据药品种类致使不良反应划分:抗生素类19例,中药制剂类8例,其它5例。可见,抗生素类导致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所占比例最大, 中药制剂类次之。这可能的原因是:第一,在临床上使用抗生素的给药方式大部分是运用注射的方式。此种方式可以让药物更快发挥作用,人体吸收与利用比较佳。不过,注射给药对药品的要求非常高,如果药品不是无菌,受到污染,则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同时注射速度与方法也是临床注射药物引发不良反应的关键因素。可见,这些原因直接加大了抗生素的不良反应的发生[1]。第二,因为中药制成的注射液,其成分较复杂,同时患者个体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从而使得中药注射液引发的药物不良反应比较多。此外,为了达到更好的疾病治疗效果,在临床上会采用中药与西药一起使用的治疗方法。而中药注射液的制剂纯度很难得到有效保证,西药跟中药混合使用的机理尚不够明确,如此一来也会使得中药注射液引发药物不良反应的增多。第三,老年病人的体质比较虚弱,其身体上的肝脏与肾脏等各个脏器的一些生理功能已经逐渐减退。,从而使得药物在老年病人中的代谢速度以及体内清除速度不快,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药物不断蓄积在老年人体内。此外,许多老年患者或多或少并发一种或者数种慢性疾病,各种药物的使用增加了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甚至会致老年患者死亡[2]。

3.2 老年人临床合理用药干预分析

3.2.1 医生应该科学合理选药

医生在给老年病人治疗疾病的时候,应该科学合理选择药物:①对老年患者疾病应该给予明确做出诊断,结合实际病情对症下药,根据药理及药性科学选用临床老年患者的使用药物,应该尽量选用治疗效果佳、药物不良反应较少的药物。②应该从近期疗效以及远期疗效来认真分析与考虑老年患者的选药,特别是老年慢性病的长期用药更是要认真考虑其远期疗效。③在考虑药物的治疗作用的基础上,也应该综合分析药物不良反应。④要选择比较适合老年患者的给药方式,临床治疗方案要简单,一些药物不能用的坚决不能给予使用。老年病人病情一旦康复要及时停药,同时认真给予记录病史[3]。

3.2.2 合并用药要适当

给老年病人使用的用药种类要尽量简单化,充分注意所使用药物之间可能存在相互反应。比如老年糖尿病病人容易合并冠心病,如果降糖药与普萘洛尔一起联合使用,则后者一方面会不断加重低血糖的反应,另一方面会掩盖低血糖的症状,导致低血糖反应会进一步恶化[4]。

3.2.3 其他干预

医护人员以及药师要认真阅读相关药品的说明书,了解与掌握药品的适应症、临床禁忌证与药物不良反应,以及其他注意事项,特别是注意有的药品是存在多个“药品名”,不能重复给予用药。药师在开展有关用药咨询服务的时候,要仔细问清楚老年人的用药史,向老年人耐心介绍药物作用以及药物服用方法,此外药物注意事项、食物禁忌与多种副作用都要认真给予介绍清楚,有条件的话可以编印“用药指导”小册发给老年病人。对于记忆力比较差、容易健忘的老年人,一定要嘱咐其家属做好用药督促检查工作,从而提升临床用药之安全性。

总之,随着现代医疗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医药工作者要坚持以患者为中心,高度关注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以及保健工作,结合老年人之生理疾病特点,积极采取合理用药干预措施,科学使用药物,提高老年人临床用药的安全合理性,不断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给老年人带来的伤害。

参考文献:

[1]杨柳.老年住院患者不合理用药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 2013,40(11):101-102.

[2]陈建新,薛春香.某院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及中药的合理使用调查分析[J] . 中国医药指南 ,2013(16): 698-699.

第4篇

关键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成本;测算;政府投入;上海青浦区

A Research on the Cost Accounting of Public Health Service And the Government's input inQingpu District Shanghai City

Tian Jian-guo,Xu Hai-yan,Han Rong-rong,Zhao Jin-jiang, Peng Li-xia, Li Jun

Abstract:Objective: To measure the cost of public health service in Qingpu District and provide evidence on inputting of it for the government. Method: On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basic public health service items of Shanghai City 2014, the items in this research were determined by brain storming, and then economics methods were used to measure the cost. Result: In this reserch,664 persons were needed to fulfill the task of public health service prescribed by the government of Shanghai City while the actual number was 579, so there was still a gap of 85 persons. In 2013, the input on public health service in Qingpu District amounted to ?90148653 while ?134381035 was needed in this research, so there was a gap of ?44503574.Conclusion: On the basis of the population and area in Qingpu District, the number or persons working on public health service and the input by the government couldn't accomplish the task well, so the government should increase persons and input on public health so that better service could be provided for the residents. Also, a compensation mechanism should be set to stimulate the staff’s initiative in secondary or tertiary hospitals.

Key word: basic public health service, cost, measure,Government's input,Qingpu District Shanghai City

【中D分类号】R197

公共卫生服务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人的生命和健康,涉及社会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通过公共财政优先予以保障。然而政府应当出资多少、配置多少人员才能够满足公共卫生服务开展的需要,一直是讨论的焦点问题。以往不少研究者开展了相关的研究,但主要关注在社区卫生服务或公共卫生等单一机构层面,作为区级整体公共卫生服务需要的成本投入尚较少见诸报导,本次调查以2014年上海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12大类,46项)为依据,以区级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单位作为整体,通过对全区所有从事公共卫生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直接和间接成本进行调查和测算,探讨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所需要的成本,为政府部门制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投入提供依据。

1.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我区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16家医疗、卫生单位进行了调查。包括区内二、三级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控中心(含眼牙防机构)、卫生监督所、妇幼保健所、精神卫生中心。

1.2 方法

1.2.1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确定:针对上海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12大类,46项),邀请本区公共卫生领域的专家及资深工作人员、政府官员采用专家会商的方法确定我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过两上两下的原则,最终确定2013年我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开展111个子项目。在此基础上,根据我们调查和测算的需要,我们将子项目进一步拆分、细化,分解成236个分项目。

1.2.2 调查表设计:根据公共卫生服务成本核算的内容设计调查表。内容包括全区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人员、工作情况信息,人员收入、业务费、公务费、材料费、低值易耗品、固定资产折旧及设备维修费用等6类成本信息,拟开展和完成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量情况信息。

1.2.3各医疗卫生单位政府财政投入的调查:通过调查表收集各医疗卫生单位政府投入信息,收集标准以财务年报为口径,部分数据来自青浦区统计局公开数据。

1.2.4成本核算[1-2]:我们调查的全区公共卫生服务成本分为劳务、业务、公务、卫生材料(含其他材料)消耗、低值易耗品、固定资产折旧维修等6个方面费用。其中劳务费、公务费、卫生材料(含其他材料)消耗、低值易耗品依靠调查时财务报表取得。业务费依照单位(水、电、燃料)采用分摊的办法取得、房屋折旧的计算以房屋成本按照重置成本价格4500元/m2,利用重置成本按照0.02计提费用计算得出。涉及公共卫生服务的行政人员(办公室、后勤、财务、分管领导)劳务费用采用人均分摊的方法进行计算。

1.2.5数据来源:收集2013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全区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单位的相关工作信息,成本数据信息由各相关单位财务部门提供。涉及地区GDP、人口信息、服务区域及工农业总产值的相关数据,依据《2014年度青浦区统计年鉴》获得。

1.2.6统计方法:使用Excel2003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计算。

2.结果与分析

2.1全区公共卫生单位完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成本调查:根据调查表搜集了16家单位分劳务、业务、公务、卫生材料(含其他材料)消耗、低值易耗品、固定资产折旧维修2013年政府实际投入方面信息。工资性支出包括了公共卫生人员以及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医疗卫生人员、行政工作人员、辅助人员等人员,其中行政与辅助人员工资比例计算按照单位人员比例分摊的办法进行。具体情况见表1。

2.2完成当年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区所需的人力投入测算:完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最主要的是人力的投入,其次才是由此产生的各类成本。为了解2013年度完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区公共卫生单位所需的财政投入,我们进行了相关情况的调查,在调查中采用了人年时的方法进行工作量统计[2] ,工作时数我们以有效工作时数6小时计算,工作日以250天计算。结果见表2.

2.3 2013年度全区总和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所需成本测算:根据人力调查结果,我们进行了当年度全区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所实际需要经费的测算。人力情况的变化首先导致工资成本的变化,由于全区各医疗卫生单位缺乏统一的工资标准,工资标准测算我们采用现行的社会平均工资标准2.5倍作为标准工资成本,进行工资成本测算。人员的变化也导致业务、公务等费用的变化。根据调查除6项成本之外,各有关医疗卫生单位还对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存在仪器设备的需求。因此总需完成当年度公共卫生服务的费用测算结果见表3.

2.4 2013年度全区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府实际投入与需求差额:由于政府的投入与当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际开展,在工作量上存在差异,与实际投入工作人员数上也存在差异,因此导致政府投入与实际工作开展存在差异,具体费用差异见表4.

3.讨论与建议

本次调查是基于对完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量的测算,不包括对完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的考核。

在本次人力成本测算中,我们考虑了郊区服务面积的因素,对于服务半径增加了路程的因素进行工作量计算[3]。针对以往的调查工作量测算的科学性不足,我们对部分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量计算方法进行了修订,如:提供免疫规划门诊服务不再以接种针剂次进行统计,因为免疫规划门诊都是以工作日为单位开设的,提供服务的医护人员数也相对固定,服务人次的多少应在工作日内完成,因此以接种针剂次为计算单位,掩盖了实际情况的真实性,其他还有各种卫生日宣传、健康知识讲座、老年人口体检和妇女病普查等都存在这种情况。而零星的、无规律的个案调查,访谈、病家访视则以次为单位进行工作量测算。

通过表2的调查可以看出,全区满足当年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全区人员缺少85人,人力资源的不满足将导致完成工作质量的下降。尽管表2中部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医疗、公共卫生单位的人员数超过需求,我们分析存在以下原因:一是本次调查只是以上海市要求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作为调查内容,没有涵盖上海市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如大肠癌筛查、老年人肺炎疫苗接种项目)和其他卫生服务项目(如:三年行动计划项目及国家、上海市临时安排的工作项目);二是调查特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没有涵盖该单位所有的工作内容,比如不包括参加上级业务部门组织的培训、会议,对下级的培训和指导,以及为政府决策提供调研及报告撰写,参加区级有关创建活动提供的督导,开展科研、提供总结报告等内容;三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安排的偶然性导致,每年度各社区卫生医疗机构承担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不同的,有的是2年一次的工作,恰逢调查年没有开展该项目出现项目减少(如两年一次的老年人体检、查螺等工作)。正是由于此方面的因素,也导致表4中部分单位(如:盈浦、徐泾社区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测算出的经费需求低于当年政府实际拨付的现象。劳务费仍是政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支出主要项目[4],占比较大,由于人员的不足,结果可能导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部分工作分解到乡村医生,或将工作简单化、应付化,造成服务项目完成质量不高,甚至推诿扯皮现象,难以达到政府工作目标。

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一部分是通^公益一类的公共卫生单位实现完成。但也有一部分需要通过二、三级医疗机构完成(如疾病监测点的设立、肠道、发热门诊的设置,婴儿出生的疫苗接种等),如何建立对提供这一部分的公共卫生服务提供政府财政保障,我们本次调查做了初步探讨,为今后建立补偿机制提供了依据。建议政府能够为满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开展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满足工作开展所必需的经费。作为深化医改内容之一,也对医疗机构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建立必要的补偿机制,调动医疗机构开展此工作的积极性,减少医疗机构与卫生机构的摩擦,更好地实现政府工作意图。

4.参考文献

[1] 朱坤,谢宇,陈祥生.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成本测算主要方法比较[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0,3(9):45-48.

[2] 程晓明,于跃,盛锋,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测算办法[J].中国卫生经济,2004,23(10):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