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艺术与科学论文

艺术与科学论文

时间:2023-01-22 07:10: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艺术与科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艺术与科学论文

第1篇

—毕业流程

1.客户提出要求:包括专业、毕业论文方向、需要多少字、具体题目提纲、什么时候要等问题。

2.根据顾客说好的要求,按照收费标准,谈好价格。

3.客户付50%的定金

4.我方安排写作

5.交50%的论文给客户审核,客户审核没问题,将余下的50%付清

6.交付全部论文

7.后期的修改,在说好的要求内都是包过的,直到毕业论文通过为止。

—毕业范围

第2篇

听说近日在国内上映的3D版《泰坦尼克号》在制作过程中有一段“艺术执手科学”的佳话。大导演卡梅隆几乎没有对15年前的原作做出任何修改,只有一个地方例外——女主角罗丝在浮木上仰望过的那片星空。

有报道说,这处修改源于美国顶尖天文学家尼尔·迪格拉斯·泰森的一封电子邮件。科学家在邮件中指出了电影中的一个错误:在那个时间那个地点,也就是1912年的大西洋,当罗丝躺在那块漂浮的木板上仰望时,她不可能看到那样的星空。尽管提起这茬卡梅隆有些骂骂咧咧的。但他还是向泰森要了1912年4月15日4时20分大西洋上空的正确星位图,并把它整合进3D版电影里。而泰森先生也颇为得意地群发了一封电邮,将这结果告诉了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同事们。

倒真希望这是一则没有虚构成分的轶闻。这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儿,同样是文理科跨界,导演和天文学家说着互相调侃的话,又互相尊重对方的专业,总好过写论文的人和写小说的人掐架。

其实,这世界本就没有非此即彼的文科理科界线。科林·佛斯获得上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不久之后,便又以第三作者的身份在国际学术期刊《Current Biology》上发表了关于人的政治倾向与大脑结构关系的论文。同届最佳女主角奖得主娜塔丽·波特曼在哈佛大学主修心理学期间。也曾发表过科学论文。

2012年不仅有泰坦尼克号沉没100周年纪念日,也有当代最著名的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艾萨克·阿西莫夫逝世20周年纪念日。这位一生著书470部的大作家是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化学博士,曾在波士顿大学医学院任教多年。在获得副教授头衔3年后,他决定不再教书,而是全身心投入写作中。波士顿大学不但尊重了他的决定,而且在多年后破格晋升他为教授。

每每谈及如此文理兼达的大家,我们常常会问,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这样的人?是不是文理分科太早了?是不是教育太死板了?是不是……其实,不用急着找答案,更不要拔高到诸如人才培养模式云云,给予足够的尊重和空间就好。尊重泰森的星空。也尊重卡梅隆的星空,它们都很迷人。

选自《新民晚报》

第3篇

〔关键词〕文献计量;引文分析;Web of Science;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0.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09-0097-05

2011年7月科技部印发的《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次数世界排名(位次)”应由2010年的第8位提升至2015年的第5位[1],作为国家知识创新及科学研究重要力量之一的高校科研队伍将对规划的实施与顺利完成产生巨大的作用。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汉尼斯用“研究人员的论文产出率、研究的影响、奖项和同行评估、学生的质量、教学质量”五项指标来衡量一所大学是否“卓越”。如此看来,评价和分析科学研究产出和科学研究影响已成为国内外进行科学研究评价的通行做法。源于20世纪中叶兴起的科学计量学和科学引文分析的文献计量分析[2],是当前国内外主流的研究评价方法,国内外文献计量学者们广泛应用SCI进行引文分析。本文拟以Web of Science为检索工具,选择SCI&SSCI为数据源,以湖北民族学院为实证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全面、准确、客观地分析该校科学研究的现状与水平,为该校科研管理及学科建设提供借鉴与依据及相关建议。

1 引文分析与科研评价

科研成果的评价一般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方法。定性评价即科学界同行评议制度,是科学评价的基本制度,而定量评价则以文献统计为基本评价手段,对论文、论著的篇数、字数、的刊物的“级别”、引文关系、引用次数等指标进行计量分析。由于定性评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主观色彩过浓,评价过于模糊,甚至出现拉关系、套近乎等现象,已严重影响到评价的质量与声誉,因此,在科研评价实践中人们更倾向于采用定量评价方法,引文分析即是定量评价方法中的一种。

引文分析(Citation Analysis)是指采用各种数理统计和逻辑方法对文献的引用频率、模式和图像进行计量研究[3],将文献、著者、大学、国家以及其他感兴趣的特征项作为分析对象,以便揭示其内在规律[4]。一般认为,世界上第一次引文分析始于上个世纪20年代末[5],随后有更多的研究人员加入进来,中国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引文分析的应用。1955年,著名的文献计量学家尤金?加菲尔德(Eugene Garfield)发表了论文《引文索引用于科学》,该文强调引文索引对科学研究的作用,认为引文索引可作为科学文献检索工具,引文分析是科学管理的有力工具,通过引文分析可以了解科学史和科学结构。在推出多个旨在反映引用关系的《最新目录》(Current Contents)后,于1964年推出了《科学引文索引》(SCI)。尽管加菲尔德创立SCI的初衷并不在科学评价方面,但在使用过程中却凸显其在科学评价方面的巨大作用。从1964年开始,SCI开始快速扩张。覆盖社会科学的索引《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和艺术与人文的索引《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A&HCI)迅速加入进来,于1997年开始依托互联网提供网络版的应用,即“Web of Science”,现在已覆盖所有学术领域,收录报道10 000余种世界范围内的学术期刊。

SCI具备强大的数据库支持,处理手段也越来越现代化,有严格的选刊标准和严密的选刊程序。它根据某刊物前两年发表的文献在当年的平均被引用次数定义其“影响因子”:一种刊物的影响因子越高,即其刊载的文献被引用率越高。这既反映出该刊物的学术水平高,同时也较明确地显示出,这些文献报道的研究成果影响大、水平高。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可依据论文的被引用情况来评价研究者的水平和研究的价值,能最大限度地避免主观因素方面的影响,受到研究者和管理者的欢迎。国内高校科研管理及学科发展中充分关注SCI论文产出效率的原因正缘于此。

2 实证研究:以湖北民族学院为例

2.1 数据获取

本文选择的数据源是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ISI)出版的Web of Science,该数据库中收录了来自250多个学科领域10 000多种核心期刊的文献。数据检索的策略是地址=(hubei univ nationalities) OR 地址=(hubei inst nationalities),入库时间=所有年份,数据库=SCI-EXPANDED,SSCI,词形还原=打开。由此共获得Article、Proceeding Paper两种类型共313篇文献(检索时间是2012年7月2日)。

2.2 数据描述

2.2.1 文献年代分布

通过对文献年代分布状况的统计分析,有助于了解该校SCI&SSCI文献的发展历程与发展速度。从图1可看出,该校自1999年开始有SCI&SSCI论文,其增长趋势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1年以前,共3篇文献;第二阶段是2002-2007年的曲线增长阶段,从2002年的10篇增长到2007的18篇,共85篇;第三阶段是2008年以后至现在,这一阶段呈现出明显的增长势头,2009-2011年基本持平,截止到本文检索日期共有225篇。

图1 该校SCI&SSCI文献年代分析

第4篇

关键词:环境科学论文

1.新时期我国村镇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现状及缺陷

1.1新时期我国村镇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现状

村镇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环节,相关人员要正确把握环境和法律政策变化的新动向,认真落实各项要求,有效推动村镇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取得全面进步。详细一点来讲,面对村镇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时,应该将循环经济作为我们发展的重点内容,将节能减排工作落实到实处,为村镇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一般情况下,村镇煤电行业的技术含量高,并且技术要求很大,在村镇中,无论是煤、电还是油产业都属于高耗能和高排放产业。就目前而言,我国村镇循环经济发展和煤炭资源的回收率都处于较低水平,需要进一步全面提升。与此同时,在村镇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大背景下,必须不断强化节能减排管理,让节能和环保责任制度得到不断地强化、节能,环境保护的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工作可以以稳定的状态全面推进,村镇企业的各种能耗量将会有所降低,节能和村镇环境保护水平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村镇建设的综合效益需要不断增强。

1.2新时期我国村镇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中存在的缺陷

在新时期,我国村镇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中面临许多问题。最为常见的是污染严重问题。最近这些年来,我国的乡镇企业取得了比较快的发展。然而,不能忽视的问题是我们在发展当地经济的过程中还是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许多不良的影响。除此之外,农药、化肥等的不当使用同样可以给村镇生态环境带来比较大的破坏。

2.新时期我国村镇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

2.1将村镇建设中的生态和节能工作落实到实处

生态节能是一项既系统又复杂的工作,同时也是我们在村镇建设中必须树立的理念,在实际工作中,若仅仅从设计环节树立生态节能理念,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相关人员在建设中采取必要的措施,将村镇中的房屋建设、采光、供水等工作认真落实到实处,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保证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另一方面还能够达到生态节能的目的。村镇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方法非常多,这方法是可以直接影响村镇建设的最终效果的,在村镇建设中,一定要将生态和节能工作落实到实处,全面促进工作水平的提升。

2.2对现有的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进行全面完善

现阶段,我国的村镇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随着能源和环境政策方面的新变化和新动向,我们想要有效提升村镇建设的节能和环保工作,还需要不断努力。比如,为了更好地给创建资源、环境、经济和谐发展的村镇提供技术支撑。推行村镇企业负责人环境保护制度,乡镇煤矿企业、电厂粉煤灰以及产业延伸环节中废弃物,应该采取循环与综合利用等技术,除此之外,在村镇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不断推动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脆弱性比之前更加明显,之前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优势大不如以前,这也成为现在导致村镇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通过全面调查显示,近些年的村镇建设发展速度比较快,所以也在不断提升村镇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要求,但是出现的问题是农村劳动力和农业技术并没有比较快的增长,所以导致出现供求不对称的问题,许多地方的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都受到明显制约,需要采取相应措施,不断提升环境保护工作。

2.3保护好村镇的景观特色

各个村镇地区的乡村景观是有自己的鲜明特色的,工作人员在设计景观时,一定要保护好村镇的这些特色景观,并且还要对其进行继承和全面发扬。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村镇,对于他们的民族特色景观和风土人情,在村镇建设过程中千万不能忽视,应该对其进行全面应用,将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景观和村镇景观全面结合在一起。除此之外,开展村镇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时,需要适当运用现代设计技术和高科技手段,并且不能忽视当地居民的心理接受和认同感,避免对当地的特色乡土文化造成破坏,一方面要保护好村镇景观建设,另一方面要创造出具有当地地方特色的村镇景观,与此同时将更加有利于对当地的环境形成保护。

2.4不断提升村镇建设的艺术化设计水平

在村镇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运用人性化的设计方法,不断加强对生存环境的保护工作,达到既能促进经济发展又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在村镇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中对人性化方法的运用,能够全面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一种新型的方法和模式,能够促进村镇景观生态化和村镇的可持续发展。

3.结束语

在新的历史时期,村镇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变得更为重要。在实际工作中,相关单位和个人要关注国家村镇建设和环境保护法律政策的变化发展情况,认识到环境保护的现实意义。与此同时还要强化科研工作,推进技术创新,不断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不断推动村镇建设和环境保护各项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村镇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要同时进行,不能顾此失彼,要尽最大努力给人们日常的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参考文献

第5篇

论文关键词 高职 校企 文化对接 策略

关于校企文化对接的策略探讨,已有的研究涉及了各个方面。但是,策略的概括性不强,尤其是提出的策略没有形成系统,不便于实践操作。本研究认为,首先以观念对接为先导,创新管理制度,以校企合作为对接桥梁,以物质、精神、行为文化层为三大对接切面,校园文化活动为对接的大舞台,形成系统性对接。

1、以观念对接为先导。

观念决定思路,决定行动。只有先转变观念,才能使学校师生员工从内心深处认同、接受和内化校企文化对接。校企文化对接要靠全体师生员工的自觉行动,要让对接融合后的高职校园文化精髓深入到每个师生员工的心灵,使大家自觉地投入到这项工程中来。首先,大力宣传校企文化对接的意义和价值,提高对对接的认识。其次,学习研究企业文化,吸纳企业文化的精髓。可以通过选派专业教师或管理人员到优秀企业学习感受企业文化,或者邀请企业高管人员、技术人员进学校作讲座、或研讨会,交流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进一步筑牢主动融入的思想基础,掀起思想大解放,以思想观念的大转变促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2、以管理制度创新为对接前提。

高职院校在与企业文化对接之前,需要先精心打造统一的软环境,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体制、运行机制等软环境上实现一体化。否则,对接的企业文化很可能因为“水土不服”而产生夹生。朱发仁同志认为,高职院校可以高起点、高目标定位,借鉴企业管理方法,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将ISO9000理念渗透到教育教学、学生管理以及后勤建设等日常管理中,规范学校内部管理,提高管理水平,营造与企业氛围相似的环境,从而使企业文化能够顺利扎根学校土壤,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形成新的生长点。

3、以物质、精神、制度、行为文化层为四大对接切面。

校园文化从结构上分析,具有物质、精神、行为和制度四层面。高职特色校园文化构建以四层面为对接切面,全方位、多层次与企业文化相应四大层面对接和融合。以精神文化层为两种文化的对接重点,吸收、融合企业的价值、企业精神、经营理念等。以制度、行为层面为对接支撑,物质层面为对接基础,突出职业特色,尤其是实训设施、专业实验室等建设,尽量营造逼真的职业氛围。社会科学论文

4、以校园文化活动为对接的大舞台。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动态的表现形式和重要的建设载体,让人在轻松愉快中得到心智提高,深受学生欢迎。高职院校应该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定期或不定期安排各类学术讲座和专业竞赛活动,形成参与式的教学,让同学们作课堂的主人,讲座教师作启发、引导的辅导员。高职院校在精心组织节假日、庆典日等常规性活动的基础上,与企业联谊,重点办好文化节、体育节、科技(技能)节等活动。校企文化对接后的校园文化活动核心内容已经从传统的校园社团文化、文化艺术节、素质汇报演出、科技节转移到具有企业文化渗透的质量管理、制度建设、素质拓展团体训练、模拟职业面试、工学训练业绩竞赛、职业生涯规划、校企订单学生成果汇报演出、高职生创业争霸等具有社会化的校企活动。

5、以校企合作为对接桥梁。

实施高职校企文化对接,决不能仅就文化来谈文化的结合,因为校园文化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蕴含在办学的各个环节中,因此高职院校要实施真正的文化‘校企对接’,构建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必须在办学过程中,全方位的实施‘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校企文化对接的动力,也是校企文化对接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的深层深度融合,必然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发生激烈碰撞、深层深度融合从而产生内涵提升。

朱发仁同志认为,要全方位地推进校企合作,必须从培养目标、师资、设备、技术创新到教学计划制定、教材编写、课程开发等,以及企业管理与学校管理交流、订单式培养模式等诸多方面都要向优秀企业学习,要与优秀的企业进行深层次地合作,形成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参考文献:

1、朱发仁?高职院校应建设企业化的校园文化,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4,8.

2、林丽萍?高职校园文化构建的双向实践和理论思考,集团经济研究,2006,13.

3、雷久相?加强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思考,教育与职业,2006,9.

第6篇

在中国顶尖的恐龙研究者也不超过十人。

一块古生物的骨头化石,

一个80后青年的另类创作――

这两者,

是如何打通的?

在纸上组装古生物的骨头化石

29岁的赵闯,是中国为数不多的“科学艺术家”。2015年初,他和袁隆平等11位专家一起,被评选为“2014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

赵闯能借助一块古兽的骨头化石,用艺术手段复原已经灭绝了的地球古生物。他定义这份职业是“时空旅行者”,穿越时空障碍,让化石在纸上组装,重新站起来。

来到赵闯的工作室,确实挺“穿越”的。

工作室墙上挂着油画,箱子里装着素描,地板上堆放着雕塑――主题都是“恐龙”。

他指着颜色不同的两只南美洲恐龙雕塑,调侃有只颜色调坏了,像六块钱的地摊货;又拿起“沧龙”,指着它眼睛和鼻孔之间的小凹槽说:“这是‘颊窝’。很多远古的爬行动物都有颊窝,以此感觉温度的细微变化,判断天敌和猎物的方位。我必须做这个凹槽。小时候没玩过特别像样的恐龙类玩具,现在自己做自己玩儿。”

书桌绕了半面墙,立着好些大部头的书,基本跟化石、考古相关。两台大电脑,一台正用来绘制“长羽毛的恐龙”,一台好像放着一部科幻电影。

赵闯随机打开了一张电脑绘图:此物似鸟非鸟,头羽亮红高耸,翅膀黑白相间,尾羽蓬松,两只后肢强壮如兽,正在站立长啸――这竟是一只恐龙,来源于几年前辽宁出土的带毛恐龙化石。赵闯分析化石的骨骼尺寸,配合科学数据,用艺术手段让这只“赫氏近鸟龙”穿越1.6亿年而来,现于眼前。

“这也是科学复原最吸引我的一个兴趣点,从骨骼构架到肌肉纹理,再到毛发颜色等细节,恐龙形态有不可预知性,更像法医的破案工作。”

赵闯的第一张科学复原作品,是21岁和中国科学院合作的“远古翔兽”,登上了世界知名科技杂志《Nature》的封面――有的科学家穷尽一生未必能与之结缘。28岁,赵闯创作的古动物神兽仙兽、古银杏和古松柏,又登上《自然》杂志网站头条。

目前世界已经发现1500多种恐龙,而赵闯逼真复原过500多种,和北京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自然博物馆、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芝加哥大学等研究机构的数十位著名科学家都有过合作。“恐龙”的素描、油画等,加起来大概有一万多张。

合作者之一,古生物学家马克・诺瑞尔博士称赵闯“是世界一流的科学艺术家”。

“许多科学家都在封闭环境中工作。复杂的数学公式,难以理解的分子生物化学无法让研究成果显得有趣。但恐龙是大众科普教育的一个绝佳题材。赵闯基于最新的古生物科学报告以及论文进行创作,他用绘画、雕塑、素描以及电影表现恐龙,已经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全球研究恐龙的学者只有一百多人,在中国顶尖的恐龙研究者也不超过十人。一块古生物的骨头化石,一个80后青年的另类创作――这两者,是如何打通的?

从远古翔兽到宇宙黑洞

赵闯出生于辽宁沈阳一个普通的铁路职工家庭。

童年,他迷恋火车头,7岁有了套《十万个为什么》,翻到“霸王龙”那章:“身长15米,体重6吨,最凶猛的动物之一”,回家后念念不忘,从此自学画恐龙。在图书馆里翻找了所有资料,小学毕业时他手绘了一本《中国的恐龙》。有人笑他恐龙附身。

考上东北大学平面设计系后,赵闯也想停下来,画恐龙都是小孩的游戏,也该像别人一样,画画“美少女战士”吧。那时,他自学了电脑绘图,画一张游戏场景几百元,一天能画几张,可是他觉得没意思,“恐龙”如同魔兽般在召唤他往深探索。

这个好奇男生在大学修了心理学、生命进化学、物理学、高等数学闲暇时,他浏览国内外的古生物专业和博物馆网站,一边翻英文字典,一边看科学论文。别人觉得艰涩,而他沉溺其中:

“过去,你能在书上看到三角龙一个正脸已经很不错了,一连互联网,你能看见三角龙各种角度的照片,还有研究所的论文,各种科学推理。那么多资料,把我的这个心劲一下燃烧起来了。”

边看边画,赵闯也上传一些恐龙的彩铅素描到各种网站。

中国科学院古人类与古脊椎动物研究所的研究员汪筱林,注意到了中科院BBS上的这些精准素描,发邮件给赵闯,希望他参与最新发现的古生物物种“远古翔兽”的科学艺术复原工作。赵闯不假思索就答应了。

这个工作不容易。

他必须学会分析一堆骨头化石,依据科学家提供的古生物肩胛骨、腿骨、头骨等长度数据,想象古生物的形态精准,严谨,不允许任何偏离科学的想象。他备了本厚厚的英文书籍,全是动物骨骼的研究,作为工具书。《中国化石》《周明镇科学文集》等,也都放在案头。

一个月后,汪筱林给赵闯打电话,让他“喝酒庆祝”,这只兽,上了《自然》杂志封面!当时,他还在读大学。

2008年毕业,赵闯进入一家稳定的出版社,两年后离职,与好友兼科普作家杨杨创建了“啄木鸟”科学艺术小组,合作“达尔文计划――生命美术工程”,尽力复原地球上已经灭绝的古生物;出版过多种图书杂志,尤其大型画册《它们:恐龙时代》,厚,重,大,一打开,狂野逼真的恐龙时代,扑面而来。

赵闯边用电脑画画,为2016年3月在纽约举办的“长羽毛的恐龙”主题展做准备,边和记者聊天,说话挺逗:“有一种恐龙,手也是翅膀,脚也是翅膀,反正进化也是不断尝试的过程,就是我想飞,听说需要翅膀,长几个不知道,多来几个试试。”“霸王龙是终极王者,但幼年时也是毛茸茸的,挺可爱。”

赵闯不仅画各种古生物,也画复杂的机械运动,画癌细胞入侵身体的瞬间他还想画能吞噬一切的黑洞,对天体宇宙始终有浓厚兴趣。

这一切,都需要长时间执着的科学探索。同事们说,他每天平均工作15个小时。

“没觉得累啊。我很感谢同事们,他们要操心如何盈利,我只需要创作。如果哪里不明白,能和科学家聊明白,就觉得很满足。公司有周末,我也闲不住。我喜欢复原各种古生物,并且把这些知识用最好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一点是有使命感的。但我不想说服谁,说这个更有价值,更靠谱。尊重别人自己的想法。”

探索未知,是一个永恒的趣味

《中国青年》:在发展史上,恐龙是先有羽毛还是先有鳞片?

赵闯:你这个问题非常专业。以往,我们传统观点认为恐龙先有鳞片。后来在辽宁的化石材料里发现恐龙有羽毛,推测是在白垩纪早期,那时恐龙时代都过了三分之二了,应该是先有羽毛。

《中国青年》:可我们熟悉的恐龙,都长着鳞片,而不是羽毛。

赵闯:恐龙身上所谓的“鳞片”,跟最早的蜥蜴鳞片不一样。蜥蜴鳞片像瓦楞一样,一层一层有覆盖,恐龙鳞片像拼接的马赛克,不存在覆盖现象。现在已经有直接证据,两米多长的帝龙是有羽毛的,在形体巨大化时,身体内的热含量就会越来越高,不再需要毛发保暖。所以这种“鳞片”结构,应该是毛褪掉后的皮肤组织。

《中国青年》:电脑上这是棘龙吧,背上这些长棘,是用来干吗的?

赵闯:之前科学认为主要是降温。棘龙体型巨大,一根长棘就高达1.65米,构成帆状物,连着神经体,要用这个“帆”来散热。最新的化石研究表明,它的喜水性相当之高,适应水中生活。棘龙可能用“帆”来调节方向帮助游泳,也跟散热不冲突。随着科研的每一个新发现,对恐龙的认识也会随时调整。探索未知,是一个永恒的趣味。

《中国青年》:如果没有21岁跟《自然》杂志的结缘,可能你现在不会成为一名科学艺术家?

赵闯:也许吧。当时登上《自然》杂志封面,我的偶像级人物,一位中科院院士,过去你想上北京找都找不到的,现在找你来了,“听说你给汪老师画得很好,我这儿有个鸟,你愿不愿意画呢?”(笑)

《中国青年》:你希望借所做的事情来传播自己的价值观,还是这种乐趣本身供养你?

赵闯:都有,后一个原因要更强烈一些。有的人可能就不喜欢这个,你没办法强加,是对人家不尊重。我们是搞恐龙研究的唯物主义者,我身边也有人信佛教,信道教,信基督教的,各有各的信仰吧。搞科学的,应该跟这些水火不相容,但是要聊宗教历史,我也能聊得还明白,因为会去了解我兴趣广泛。

一个小组与地球的46亿年PK

《中国青年》:有青年去各种地方拍珍稀的鸟,说身边的同伴是自己最大的精神支柱。而你画恐龙,都是一个人。孤独吗?

赵闯:我跟宅男也能聊,跟不是宅男的也能聊。该闹也闹,也能安静。各行各业也有同龄人收集恐龙模型谈不上孤独。我对别的兴趣也大。

《中国青年》:听说你很喜欢太空探索题材,会改行画太空吗?

赵闯:太空包含很多我喜欢的点,比如天体现象,红巨星,黑洞,虫洞等等这些玄理论,像《星际穿越》《地心引力》都是严肃好看的科幻片啊。我也想用创作,来实现脑子里很多的想法。如果有个种族大联盟,地球人会扮演什么角色?恐龙这道风景在地球发生过,假想有另外的星球和高等智慧生命,又经历过什么?我想用科学理论,用艺术创作,连接这两头。

《中国青年》:谈到高等智慧,我想起吕克・贝松导演的电影《超体》,女主角最终成为一种无形无状的超级电脑,可以穿梭时空回到过去,也可以直接和朋友心灵感应。

赵闯:这个是可能的。人脑和动物的脑,都有可能收到某种电波,类似于某种“心灵感应”。不过,人脑有结构限制,单从美术方面来讲,人就没法感知所有的色彩,只能看到整个电磁波的一小段,咱们叫可见光,从红到紫。像鸟这一类,包括恐龙的眼睛,要比人的视力范围大很多,能看见的色带宽很多。包括味道也是。我们能尝到酸甜苦辣咸,但昆虫用触角能感知空气中上亿种分子信息,人是永远感知不到的。

《中国青年》:哪只昆虫都可以?

赵闯:任何昆虫都可以。蚂蚁为什么能沿着一条线走?因为蚂蚁边走边释放信息,空气就是互联网。要不几万只蚂蚁能非常协调地工作,建立复杂的建筑?一群蚂蚁的社会形态,相当于人脑的一个生存形态。

我们在非洲看到野外的白蚁窝两米多高,中间是一个螺旋形大圆洞,非常符合空气动力学,下雨可以排水;正面朝南,有孔,保证里面永远通风。它们有养殖业,有畜牧业,还会在地下种蘑菇。蚂蚁单个的智能不高,但是集体智能非常高。

第7篇

关键词:信息可视化;知识可视化;可视化教育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progress, we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technology,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for practical production and life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from the concept of visualization, model, the present situation a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education teaching theory in the field of the study, further explore knowledge visualization theory and enhance cognition, improve the students' learning a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method.

Keywords: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knowledge visualization, Visualization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当今正处在信息化的时代,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每天要产生大量的信息与数据。对这些繁杂的抽象信息的复杂关系进行探索的努力,促使了信息可视化这一新科学领域的出现,它是一个边缘的学科,结合了科学可视化、数据挖掘、图像技术、人机交互、图形学、认知科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1 信息可视化的基本概念

可视化是这样一个过程,它将数据信息和知识转化为一种视觉形式,充分利用人们对可视模式快速识别的自然能力。目前对可视化技术可以描述为是指利用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将数据转换成图形或图像在屏幕上显示出来,并进行交互处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可视化最早应用在科学中,形成了科学计算可视化。主要应用在各工程和计算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近年来,伴随数据仓库技术、网络技术、电子商务技术等的发展,提出了信息可视化概念,使可视化技术不仅用在科学数据中,而在数据仓库中大量使用,作为一个基本工具,应用于抽象信息,揭示信息之间的关系和信息中隐藏的特征。它的研究范畴为“除了如何绘制关心的对象的可视化属性的问题以外,更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把非空间抽象信息映射为有效的可视化形式。”

可视化将人脑和现代计算机这两个强大的信息处理系统联系在一起。信息可视化是研究人、计算机表示的信息以及它们相互影响的技术。

2信息可视化参考模型

图2-1 信息可视化参考模型

我们可以把可视化认为是从数据到可视化形式再到人的感知系统的映射。如图2-1所示是这些映射的一个图示,它是信息可视化的一个简单参考模型。在该模型中,从原始数据到人,中间过程要经历一系列数据变换。图中从左到右的每个步骤表示的都可能是一连串的变换。从人到每个变换(从右到左)的箭头,表明用户操作的控制对这些变换的调整。数据变换把原始数据映射为数据表(数据的相关性描述);可视化映射把数据表转换为可视化结构(结合了空间基、标记和图形属性的结构);视图变换通过定义位置、缩放比例、裁减等图形参数创建可视化结构的视图;用户的交互动作则用来控制这些变换的参数,可视化和它们的控制最终服务于任务。

通过可视化的参考模型,我们可以感受到信息可视化从更新的视角发现统计数据所呈现的更多含义和更丰富的趣味。感受信息变化和发现规律。

3信息可视化发展现状

3.1可视化技术应用的标准

随着可视化新技术与工具的出现,使可视化技术可以实现用户与可视化信息之间的交互。新的可视化技术应用的标准包括如下要求:直观化:直观、形象地呈现数据;关联化:挖掘、突出呈现数据之间的关联;艺术化:增强数据呈现的艺术效果,符介审美规则;交互性:实现用户与数据的交互,增强用户对数据的控制。

3.2可视化技术的应用趋势

在人们的信息可视化中,想要允分利用数据的复杂性来提供有意义的呈现数据的方案,须对统计学、数据挖掘、图形化设计以及信息可视化多个学科领域有足够的了解。

本弗雷将可视化数据的流程归纳为以下7步骤:获取、分析、过滤、挖掘、表述、修饰和交互。因此,鉴于信息可视化如此高端的技术要求,其用户群仅局限于数据可视化领域的专家和技术人员。然而,在这个信息时代,需要进行可视化数据应用的普通人群迅速扩大,促进了新的、更加智能的数据可视化工具的出现,为更大范围的人们提供了接触可视化思想的机会。

不同的用户需求必然导致可视化工具的发展,从发展技术专业的、过程分散复杂的可视化工具逐步开始派生发展到跨专业的、功能集成的“傻瓜式” 可视化工具。新的数据可视化工具提供了快捷方式,从编制数据到阐明数据一条龙实现。最简单的可视化工具仿佛一个黑箱。较新的技术工具允许非技术用户在不必学习就可以使用复杂的模型和多媒体软件,能够对任一学科或多个学科进行数据的可视化呈现。

3.3信息可视化领域当前研究的问题

(1)层次信息的可视化

抽象信息之间的关系最普遍的一种就是层次关系,如磁盘目录结构,图书分类,文档管理等。层次关系到处可见,在某种条件下任意的图都可以转化为层次关系。

(2)多维信息可视化

我们生活在一个三维物理空间世界中。我们的视觉感知在前后、左右、上下的三维空间定势。四维信息都很难直观地理解,更何况是更多维的信息。而绝大多数抽象信息又是三维以上的多维信息,如金融信息、股票信息、数据仓库等。因此多维信息的可视化是信息可视化的一个重要目标。

(3)文档(文本)信息可视化

大量信息中,绝大多数是文本信息,如电子邮件、因特网文档、科学论文、报纸文章等等。文档信息是我们记忆的延伸,我们需要经常和文档信息进行交流。各种文档信息堆积如山,可视化可以帮助我们快捷地从文档信息中获取我们需要的内容和知识。文档信息可视化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单个文档本身的可视化,另一类是对大型文档集合的可视化。

第8篇

【课堂实录】

(一)从感性现象切入

师:下面请同学观看两段视频:视频(一):西方拳击比赛;视频(二):中国太极表演。(师生一起看视频)现在请同学们谈谈西方拳击和中国太极带给你怎样不同的感受。

生:西方拳击充满暴力,柔性缺失,刚性有余;中国太极柔中有刚,刚柔并济。

生:西方拳击视觉冲击力强,中国太极更能给人审美享受。

师:回答得很好,两位同学都能从现象出发,抓住事物的本质。

师:现在请大家阅读课文《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从文中或生活中找一找中国与西方还有哪些不同的文化现象,并对这些现象归类。

生:在绘画上不同。中国以水墨画为主,画面意境深远,西方以油彩画为主,富有色彩视觉冲击力。

生:在音乐与舞蹈上不同。中国古典音乐中透着一股柔美,西方霹雳摇滚现代感极强。

生:在建筑艺术上不同。中国方圆别致,西方庄严肃穆。

生:民间活动不同,西方表现出肉体的沉醉,擅长挑战生命极限,中国注重力与美的完美结合。

(二)追溯思维根源

师:这些是摆在作者以及更多人眼前的文化事实。作者针对中西诸多不同的文化现象,做出了怎样的理性分析?为什么中西方的文化现象会出现诸多不同之处?

生:用作者的话说,就是“在宏观的视野下考察不同民族文化的优点与缺点、长处与短处,并加以比较”。最后“在比较文化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认识到,西方文化在感性与理性的两极最为发达:在感性一极,表现为体育活动;在理性一极,表现为科学活动。与之相反,中国文化在感性和理性的两极都不发达,而发达的是感性和理性之间相互交融、彼此渗透的艺术和工艺。”这是作者对产生中西文化现象不同的原因的高度概括。

师:你回答得很好。形成一个观点有一个复杂思维过程。从观点的雏形到观点的成立,往往需要自我不断的否定以及否定之否定。很多时候没有办法再现这个过程。但是,研究的视角,立论的大前提或者研究方法有必要予以交代。

(三)把握论证的有效性

师:另外,作者这个基本观点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作者让更多的人理解他的意思,他是如何做到的?

生:作者把文化资源比作“矿藏”,这样中国与西方都各自有“富矿”。西方的“富矿”在感性与理性的两极,中国的“富矿”在感性与理性相互交融、彼此渗透的地方。通篇都采用比喻论证的说理方法。

师:这位同学讲得很到位。那么作者又是如何将这个问题论述透彻的?

生:作者立足于这个基本认识,在比较中从正反两面进行论证。针对西方感性生命和理性生命的极度表现,作者先交待其存在的优势之后,再交待其弱点。针对中国,是先交待弱点,再强调其优点。

师:关于这一点,请大家在课文中画出表明论证过程的一些标志性词语。为什么作者不先交待西方的弱势后再阐明其优势,先交待中国的优势进而指明其弱势?又为什么作者不先交待中国的,再交待西方的。

生:这与作者的落脚点有关。按课文的行文思路,自然地推出了中国也有它的优势在。这为后文说明对待中国文化现象的态度做了铺垫。

(四)探明论述意图

师:作者为什么要引导读者密切关注中西方这两种不同的文化现象?

生:首先要增进对西方与中国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西方文化固然有其强项,亦有其弱项;中国文化固然有其短处,亦有其长处。一种健康的文化心态,应该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使之更加丰富、更加健全。”其次,要重视并弘扬文化传统。

师:这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把握住意图很重要。由此可以看出,作者论述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主要针对“我们在文化问题上常常处于一种不自觉的状态”,意在让更多的人增进对中西文化的正确认识,弘扬传统文化。

师:阅读以下文字。比较一下,看看你更倾向于谁的观点。

陈炎认为西方的艺术由于受理性冲动的影响而被科学化,或者由于感性冲动而被体育化,从而多少失去了艺术自身的特点。然而,王雷认为艺术本来就是内心思想和情感冲动的外化,没有冲动,何来艺术?陈炎认为西方的优点就在于两极体现在感性的冲动和理性的冲动上,是一种肉体的沉醉和精神的沉醉,而中方恰恰是两极薄弱,是理性与感性的交融。王雷则认为没有两极,何来中间?没有感性和理性的充分发育,怎么会有感性和理性之间的交融?中国人既没有肉体的沉醉,又没有精神的沉醉,只有一堆在现实欲望中蠢蠢欲动和苦苦挣扎的肉体和精神的混合物。

生:两者都有道理,只是二者的角度不同。陈炎从历史的高度宏观地把握中西文化的不同,是大文化背景下的比较。王雷则从现实出发,立足于当下。

师:能够客观地分析问题,这一点你做得很好。

师:作者阐释任何一个观点都是有意图的。因此,作者在尽量充分占有感性事实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做到观点正确,论证有力。基于一个基本事实,这是展开论证的大前提。观点从现象中来,再到现象中去,这是论证的基本思维过程。

【教学评议】

这节课论述类文本教学内容是明确的,教学方式是自由开放的;学生的能力训练点是正确的,学习活动是多边有效的。主要从两个维度来考查:一是“教什么”“怎么教”“教得怎么样”。二是“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其中,“教什么”往往决定着“怎么教”和“教得怎么样”;“学什么”决定着“怎么学”和“学得怎么样”。

(一)教与学内容的确定。《中国和西方的文化资源》这节课在围绕什么内容展开?很明显,整节课都在围绕“不同”二字展开,这个“不同”就是这节课的“课眼”。从教材角度来看,这篇文章从标题到文本内容无不阐释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的“不同”问题。这是教材内容。从教学角度来看,读懂并理解课文的核心内容是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重要任务。对论述类文本来说,中学生正确理解文本显得格外重要。出现理解上的任何偏差都是不允许的。由此来看,教学围绕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的“不同”推进课堂,是理解的前提,这些教学内容的确定是合理科学的。同时,这节课还在解决论述类文本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为何不同,为什么要写它们之间的不同。这就是论述类文本论证的问题。这是课堂“教”与“学”内容的核心所在。教与学内容就是“航标”,先有了准确的“标”,这样,课堂教学就不会偏离航向。

关于“标”的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作者写论述文的目的是什么。学者陈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表达他对中国和西方文化资源的看法,就这个问题与更多的人进行交流和沟通。这就是对话。要有效对话,首先要做到观点明晰,其次是观点要站得住脚,即观点有效的问题。他的观点是怎么来的?是对中西文化现象以及文化资源等方面进行比较的过程中得出来的。其次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教学论述文干什么用?学生要能读懂论述文,还要跟着学学怎样思考问题,怎样形成自己的观点和阐释自己的观点。

这节课“教”和“学”内容,按论述类文本形成的思维过程推进,由“现象”而“观点”再“结论”。这一点探索是值得肯定的,只是在这节课上这个思维过程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不是很深刻,还需要强化。

(二)教与学方法的选择。目前,论述类文本教与学为什么一直困扰着老师与学生?这与教与学方法的选择不当不无关系。合适的教与学方法应该达到两点要求:有效与有趣。这节课基本上做到了这两点。

1.“问题式”教与学——“有效”。论述类文本教学是否有效取决于是否能解决问题。问题导向课堂的进展。这节课设置了一组递进有梯度的问题,形成一个问题链。问题式是适宜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的。写作论述类文本特别注重思维的逻辑性与推理性,写作的时候实际上潜藏着自我提问的思维活动过程。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教学应该解决问题。本节课大致设计了以下几个中心问题:

西方拳击和中国太极的不同体现在哪里?(引导问)

你还能从文中或生活中找出哪些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现象?(推进问)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不同的文化现象?(原因问)

作者认为我们该如何对待这两种不同的文化资源?(结论问)

比较陈炎和王雷的观点的不同,你赞成哪一个,说说理由?(探究问)

这一组问题按顺序推进,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从现象到本质。实际上这体现出了一种思维过程,或者说是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从现象出发,归纳总结,分析原因,形成观点,得出结论。这是由“感性”而“理性”的过程,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这与文章的行文思路又有所不同。文章是总说观点,再比较、例证,最后得出结论。

2.合理运用教学素材——“有趣”。教学从两段很具有吸引力的视频材料切入,这样,使抽象概括的社会科学论文轻松化,直观化。视频媒介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作为教学的跳板自然妥帖,如果在教学结束时能对视频材料再做个性化的深层次阐释,可能效果就更好。论点来自于现象,从根本上说要能解释现象。另外,教学中启发学生联系生活,从生活当中找材料,也能让学生学得轻松。这样拉近了论述文与人们实际生活间的距离,至少不会觉得这类文章面目可憎。还有,增加拓展问题,以别人的不同观点来引发学生对论述文本内容的质疑,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意识。有不同观点,就容易形成思想的交锋,能够促进学生去思考问题。

3.教与学效果的验证。从“教”的效果来看,教师的教学思路清晰,集中火力解决问题。解决“不同点是哪些”“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怎么样”等问题。层次感、结构感、思维力都比较强。这种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全由“不同”这个课眼来统领而形成。

从“学”的效果来看,学生参与度比较高,阅读与思考的积极性充分表现出来。这节课,学生除了理解作者的基本思想和主要观点之外,还学习了从“现象”到“本质”的思考问题过程。当然,一种思维方法,需要不断强化,学生才能真正掌握。这需要老师适时训练,不断总结与提升。

第9篇

论文摘要:探讨中国自由主义诗学主要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可以看出诗学研究将对自由主义文学中审美研究弱化现象起着纠编的作用。

自由主义诗学的提出是建立在自由主义文学研究的基础之上,且是对当今自由主义文学研究受到质疑、寻求走出研究“困境”的一种重新思考。

中国自由主义文学研究的“中兴”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海外现代文学研究成果开始影响到大陆的现代文学研究,一批长期被忽视、被批判、被贬低的现代作家如、周作人、林语堂、徐志摩、沈从文、钱钟书、张爱玲等被大陆学界“重新发现”,既往文学史结论受到质疑,进而带动起人们对文学史中名声不佳的现代评论派、新月派、论语派、京派等的关注与研究,“自由主义文学”是人们对这些作家与文学流派的总体称谓。近20年来有关“自由主义文学”的研究,既有综合性的思潮研究,如刘川鄂等对“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梳理,更多的是对自由主义作家群或流派的研究,或对、周作人、梁实秋、宗白华、朱光潜、沈从文、刘西渭等自由主义文学批评家的理论研究。

在这种看视庞大的研究状态下,一些对自由主义文学研究的反思开始出现。人们开始质疑“自由主义文艺”、“自由主义文学”、“自由主义作家”等概念的界定。洪子诚曾在《问题与方法》中谈到自己的疑惑:“为什么叫做自由主义文学?自由主义文学是怎样形成的?这个概括方式在什么时期、被什么样的力量所使用,它的含义是什么?这些问题,都需要清理。”川在他看来,这个“政治性质”的概念,“现在用得很普遍,而且好像有点扩大化,或者说非常膨胀。在有的文章中,几乎囊括了激进的左翼文艺之外的所有作家,都包括在‘自由主义’这个概念里了。”他引了吴福辉先生的相关文章,似乎比较认可吴所提出的观点:真正能够体现“自由主义文学”特征的,大概是《新月》的诗,京派的小说,“九叶诗人”的作品这一结论。客观来说,质疑的声音含有“合理性”:比如,在思潮研究中,研究者对“自由主义思潮”的研究,较多地限于“理论思潮”而未落实于创作思潮;再比如,一些并未成为“流派”或加人“团体”、处于零落状态的作家创作,可否是“自由主义文学”,并未得到翔实的论证。一些间题要认真追究其实不难回答,但现有研究往往语焉未详,确实,自由主义文学仿佛一个大筐,只要不是左翼作家,便可以装进去。

一般而论,不满于概念界定模糊的人们,往往会采取将标准与尺度缩至最小的方式,以求相应的保险,操作起来固然容易了,但就像将散文强行缩略为“艺术性散文”一样,往往以牺牲研究对身的精彩、丰富、多元为代价。因,我以为,一定褚度上稳定自由主义文学的范围,防止“无边的自崖主义”倾向自有必要,但采取浓缩简略,或人为翅分割文学史发展中的这一带着文化与精神特质配品种的流脉,或下结论说“自由主义文学”就是一个仅有20年生命的文学现象等等,都是对复杂值题的简单化处理。对于一个带着政治属性的榴念,确实有着丰富的文本资源,有着经典创作作丈支撑,一度中断却又重新出现的品种,应当有更灵活的处理方式。

如何为中国的“自由主义文学”溯源追根,域提出界定的标准,这可另文来谈。这里,提出“自由主义诗学”研究,意在对现有研究的不足展开弥补。其不足处体现为:一,自由主义文学的创作者主要不是用文学去表达其政治上的自由主义诉求,而是以文学折射出其浓厚的自由主义文化意味和文化姿态。二,自由主义文学在百年的中国文学中呈现出最为丰富的诗学形态,但这一形态又不是零散和各行其是的,它们有着某种内在的统一精神,这也是既往研究中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目前比较通行的主题学研究思路,即以现代自由主义作家思想理念的阐析,作为解读、阐释、理解其文本的主要依据,以思想内容分析替代对文本诗性意义的探索。这种主题学研究,对于那些以文学的情境和意象而不是以科学论文的逻辑规则来构筑文学世界、来探究人类的内面精神、具有超越性和恒久性的诗性文本来说,既忽略了作品本体,也忽略了读者本体的审美经验和参与。仅仅用文学与政治、中心与边缘、永恒与当下、责任与自由等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去解释现代自由主义作家在特定的历史政治文化语境下独特而丰富的诗性想象力,就无法揭示他们对思想自由与文学审美自由的追求二者间的内质关系,当人们头头是道地分析自由主义作家表现出的思想观念时,却可能对其创作的审美旨趣及其成因一筹莫展。此外,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自由主义文学研究有意回应当下中国的文化状态和思想状态,出现了向外扩张到自由主义思想史研究的倾向,那么它当然可以而且应该向内重新返回文学审美的中心,两翼并举,才是自由主义文学研究的全部。因此,自由主义诗学研究具有理论的原创性和研究的可行性,“自由主义诗学”的提出将突破现有的自由主义文学研究范式。“诗学”的概念向来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诗学专指诗歌理论与诗歌创作。广义的诗学将各种文类包括在内,有的是“从词源学的角度看,即把诗学看成是与作品创造和撰写有关的、而语言在其中既充当工具且还是内容的一切事物之名,而非狭隘地看成是仅与诗歌有关的一些审美规则或要求的汇编,这个名词还是挺合适的。”有的指包括小说、诗歌等文体在内的显示着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存实践的一种方式,是一种“诗性智慧”。

对大量的“艺术形式”进行整合性研究仅是第一步,其接着要完成的任务是进一步发现某些共同存在的诗学类型、诗学范畴及诗学规则,剖示自由主义诗学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进而展现现代自由主义作家的主体精神、审美趣味、人生哲学、文学理想。我们不能否认,自由主义诗学面对的是20世纪中国最具有文学情怀和人文精神的作家,以及大量具有超越性和永恒性主题的文学作品。自由主义诗学关心的不仅是作品,更是作家通过文本所展示的全部精神世界。现代自由主义作家从未以文学充当自由主义思想或理念的传声筒,而是以文本形式的原创性、多样性、个体性去体现独立思想与自由精神,以文学关涉个体乃至国家的精神教养的原则去展示一己的生活态度和人生价值追求,无论在创作方法、还是在审美体式、艺术风格上都呈现出充沛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体现出最为自由和最具解放性的诗意。因此,自由主义诗学研究可能成为发现现代中国自由思想者和自由主义文学者们的“诗性智慧”,接近、进人自由主义作家复杂的思维空间与精神空间的一条充满魅力的通道,亦有助于进一步探讨中国现代诗学与传统诗学、与西方诗学的关系。

从研究方法上看,文学研究强调同中辨异,异中见同,然而现有的自由主义文学研究中,文类、流派的研究各自独立,同中辨异者多,而异中见同者少。要使自由主义诗学研究有效进行,必须解决方法论上的难题。

具体而言,中国现代自由主义诗学在体系上,应包括对诗学的思维方式与表现型态、诗学观念、诗学风格等的研究。首先,艺术形式的分析不仅仅是语言修辞文体风格的问题,而是哲学化了的诗学理论体系。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能发现,自由主义诗学视野下的乡土与都市、审丑与审美,智性与感性、幽默与讽刺、动态与静态、现代与古典、时间与空间、历史及现实与未来等等,都隐含于种种“有意味的形式”中,昭示着自由主义作家的诗性思维和独特的认知方式,凝聚着他们无限丰富、充满矛盾、富于诗性魅力的全部精神世界。由于这一世界是作家在特有文化历史政治语境中的精神反应方式,因此是有序的,是可以通过意象、意境、抒情方式、文本结构等来分析、归类的。比如,讨论现代诗学对知性的认同与追求,光谈30,40年代的自由主义诗歌并不够,情与理的平衡、玄学的思辨、机智悖论与辩证性、晦涩的风格等同样存在于废名、何其芳、钱钟书等的小说或散文中。再比如,文本的矛盾性、动态性和审丑诗学不仅是现代诗歌的追求,同时也是小说诗学的内容,而且,在审丑的同时,还共存着和谐的静态的审美的诗学追求,尤其体现于现代散文及现代抒情小说中。还有更多作家则将传统的意象、意境与西方的现代意象与意境等诗学元素,融合为一,化人各种文体的写作中。这些自由主义诗学的思维方式与表现型态的分类与阐释,应当成为研究的重点。

其次,在大量文本综合解读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厘清和探讨自由主义诗学体系的源头及构造。现代自由主义诗学理论相当丰富,尽管其中不乏矛盾和领顽之处,但在“自由主义”原则下,隐含着某些规律和必然性,潜隐地存在着一些共同的话语规则。自由主义思想观念在19世纪初由域外引人,自由主义诗学与西方诗学话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西方自由主义诗学的影响下,尊重文学本身的独立地位和价值,强调文学的非功利性,“纯文学”“纯诗”“言志”观的倡导几乎在小说、诗歌、散文等领域同时展开,显示了自由主义诗学反拨几千年“载道”观念,将纯粹与审美作为文学本质属性的基本立场和原则。与此同时,对中国文化传统与审美文学传统的返顾,又使其诗学体系中包容了对中国诗学传统的继承与改造。可以说,自由主义诗学是中国现代诗学中最具学理色彩的话语体系,也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学追求现代性的话语体系,它的基本立场,是将纯粹和审美作为文学的本质属性,因此,诸如“浪漫”“古典”“性灵”“闲适”“趣味”“颓废”“晦涩”等文学概念的讨论,其本质都是对文学自由独立图景的浪漫想象。这样一个意义和价值系统,提供给后人不断阐释的空间。

过去一百年的自由主义文学具有多元、自由和开放的精神,文学的实验性、创造性、个体性相当强。但是在异彩纷呈的艺术风貌深层,同样隐约可见某些相对稳定的诗学范畴。即以“意境”“意象”等诗学范畴来看,不同文类、不同流派、不同作家的某些文本均可归结在一起研究,并可进一步衍生出现代主义、古典主义、象征主义等次类型。立足于文本这一原点,对类型与次类型进行深人研究,最终能够更清晰地把握自由主义文学家了门的审美取向与艺术追求。这种研究思路,是从自由主义文学活泼生动的艺术本体出发,而不是以作家的文论或创作经验总结为导引按图索骥,对作品进行僵硬呆板的图解。因此,在研究中,不仅要揭示自由主义诗学一些概念范畴的产生和演变,还要在对大量文本进行考古学式考察和具体阐发中,发现这些诗学理念本身的相通、变异与传承,将那些负载着自由知识分子审美趣味和人生旨趣的话语还原为一种活生生的精神存在。而最具有创新意义的,是1949年后尤其是最近30年的一些作家应当纳人“自由主义诗学”的研究视野中,探讨在20世纪文学中的流与变,如汪曾棋、张中行、王小波等具有代表性的文本。

第10篇

关键词:文物保护 全民教育 有效策略

文物是人类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周至历史悠久,山水擅关中第一,山川秀丽,风景名胜,文物古迹颇多,人文和自然景观十分丰富,汉家离宫,唐家园林,星罗棋布。作为一名文物保护工作者,如何保护好文物,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正确的处理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等诸因素间的关系,具有丰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正确处理文物保护和经济开发的关系

文物古迹保护需要资金,经济开发可以部分解决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我县文物古迹众多,而国家财力有限,每年用于文物保护的费用相对众多的文物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许多文物因无经费来进行维修与保护而遭毁灭。周至县的名胜古迹有道教圣地楼观台,国家级森林公园,太白山自然保护区,仙游寺、大秦寺、八云塔。天台寺、城隍庙、东东庙、丹阳观、万寿宫、老子墓等在过去都难以全面保护和维修。而通过经济开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比如因西安市黑河引水工程,本着“两利”的方针,1998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仙游寺及法王塔搬迁保护,迁至与原址2.8公里的金盆北梁。新址面积10多万平方米,建筑为仿唐风格,加上拆迁中出土的大批珍贵文物,复建后的仙游寺,规模更大,将成为西安一处重要的文物旅游观光点。从实际出发,我们应充分利用文物优势,以文物古迹为主题,开发系列产品,着重发展文物古迹旅游,以推动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

二、正确处理合理发展旅游与文物保护工作的关系

1.为吸引游客,注意文物保护。由于探古求知是人们共同的心理需要,人们希望对自己的民族、国家乃至全人类的历史有所了解,对自己民族、祖国乃至全人类博大精深的文化有所体会。比如周至大秦寺位于中国西安周至县城东南20公里的终南山北麓,它是历史上基督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寺院之一。《景教碑》为唐建中二年(781)建立,该碑记述了景教入华的一段秘史和传教事迹,歌颂了唐太宗等六朝皇帝对该教的礼遇和崇信,又被誉为“天下第一碑”(注:“世界四大名碑”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罗赛塔双语碑》、《希伯来文碑》和《授时碑》)。唐有卢纶,宋有苏轼、苏辙,金有杨云异,明有何景明,他们都在此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由于《景教碑》这种文物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满足了西方人们探古探奇及的需求,因而成为旅游资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旅游界人士认识到文物古迹在旅游中的这一重要作用后,为了吸引旅游者,必然会注意保护文物,以便使其尽量完好地展现在旅游者面前,从而获取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2.为了文物这项旅游资源的永久利用,旅游部门必然会重视文物保护。文物是不可再生性旅游资源,一旦受损,很难恢复原样。文物被破坏后,必然降低文物所在旅游点的吸引力,影响其经济效益。比如楼观台和财神庙的开发,不仅展现了昔日古代建筑的风采,复活了道文化的古老而精深的元素,在人们感悟老子哲学的同时,为周至旅游收入注入新鲜血液。这样,大批文物就可得到抢救和保护。为了使文物能永久保存下来,长期为旅游所用,旅游部门必然会重视管辖范围内的文物保护。

三、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普及文物知识教育的关系

旅游开发有利于普及文物保护知识,提高全民的保护文物意识。旅游的发展,使大量的文物古迹直接面对旅游者,使人们获得丰富的知识,既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又可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文物的这些社会效益可使人们懂得文物的重要价值,认识到文物对社会的重要意义,增强文物意识,使全社会都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基于此周至县文物管理所现藏千余件文物,大多数文物出土后未进行过保护处理,同时受文物存放环境影响,这些珍贵文物的保存现状不容乐观。我中心于 2003 年 11 月 在周至县文物管理所库房进行了现场调研,确定选对唐梁琮墓出土的陶器文物进行保护和修复。其中等级文物24件。2006年底接收了唐梁琮墓151件文物,并于2007年开展修复工作,至今修复完成138件组,其中已归还81件组。修复效果良好,得到了文物所在单位的好评。游客对文物的破坏,众多的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大量的水份,使文物古迹受到浸蚀,特别是在洞窟、古墓、地下室等古迹中表现得非常明显,旅游者的踩踏、攀登、抚摸等行为可严重损坏文物,在游客进入旅游区时或在游览途中,应不断地对其进行宣传、教育,对有破坏行为并引起不良后果者,应采取法律、经济等手段予以制裁。

四、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文物保护不仅要对文物本身进行保护,更要对其周围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比如近年来随着老县城名声远播,游客的骤增,老县城濒危的文物得到了抢救和保护。为了更好地保护老县城原生态风貌,让文物安全展示,目前周至老县城正在申报遗址博物馆。“这是最大的保护和利用,遗址不能重建,在原址上展示。”佛坪厅旧城文管所所长田清梅告诉记者,2002年,老县城就有了文物保护规划,之后每一步都是根据规划进行。2004年老县城终于建了文物库房300余平方米,并征集回散落遗址角落和群众家中的石刻入库保管。老县城入库的珍贵石刻和碑石,就能安全展示在世人面前。严格控制客流量,防止超过最佳容量。旅游业对环境的污染,使文物遭到破坏。车、船等交通工具排出大量的废气,严重污染了旅游区的空气。旅游基础设施中排出的废水、废渣以及船舶泄出的油污等严重污染了旅游区的水源。忽视生态环境作用,对文物只用不保,既不利于文物保护,又会损害旅游景观,从而降低经济效益。

总之,保护文物的目的,是为了合理地利用文物,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旅游事业,为经济建设服务。我建议各级部门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尽量消除对文物保护的负面影响,使文物事业与经济建设的结合达到和谐、完美的境界。

参考文献:

第11篇

1真喜爱物理――乐学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在教学中, 我们发现越是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就越乐于自觉主动地去学习、去实践,学得就更深刻、更透彻.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喜爱物理是我们每个物理教师必须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真喜爱物理,要让学生爱上老师.首先,要和学生建立起学习上的伙伴关系.放下教师的架子,多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其感受,和学生打成一片,取得学生的信赖;其次,要平等地对待学生,多几份赏识.教师的眼光不能总留在好学生身上,总提问、关注成绩好的学生,对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更要倾心关注和悉心指导(如课上让他们回答简单问题、课后帮助辅导、经常表扬他们的闪光点等);第三,要注重讲课艺术.课堂教学力求生动、幽默,让学生学得轻松,才能增强亲合力;第四,要尽量满足学生的需要.我们要经常找学生谈心,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学生的需求,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只有让学生赏识你,学生才会走近你、接纳你.让学生由喜欢你的人到喜欢你的课,应该成为我们的追求.

真喜爱物理,要让学生爱上物理本身.首先,要上好初中物理第一课,让学生终身难忘.初中物理第一堂课,千万不能照本宣科,或是讲讲要求,必须让学生体会物理的神奇,进而爱上物理这门课.我们可以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物理自身魅力,也可以做几个新奇实验来抓住学生心魄,如:从倒置的漏斗口向下吹气反能吸住乒乓球、煮不死的鱼等;其次,让学生觉得物理有用,生活中处处皆物理.课堂上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及自然界发生的各种物理现象,以引起对物理知识的渴望,同时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去解决生活的一个个现象,学生自然会体会到学习物理的乐趣;第三,要做实验而不是讲实验.就目前而言,部分物理老师认为课堂上做实验效率低,而讲实验能解决考试的问题,这是典型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实验结果轻探究过程的做法,长期这样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物理的兴趣与热情.因此,要让学生喜爱物理,就必须让学生动手实验.

2真主动参与――想学

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基础.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学生想学了,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1课前要适当布置任务

要将物理课堂演绎得生动,必须补充一定的科技信息、小实验.如果这些内容只由老师搜集、制作,再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就会出现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效果就差了.因此我们可以在课前适当布置任务,人人动手动脑准备,利用身边的物品作为课堂教学器材,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校园网络提供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去查找相关信息,增添学生学习的责任感,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

2.2课堂环境要宽松和谐

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善于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动”起来,这就要求教师摆正位置,尊重学生,对学生充满信任和理解.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偏离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的思维拉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更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式中断学生的思维.教师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要善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教师争论.同时教师还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特别是基础差、性格内向的学生,要以温和的态度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采取适当的表扬树立他们的自信,这样他们的思维才会更活跃,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才更高涨.

2.3情境创设要新奇巧妙

创设情境要从“贴近学生生活、围绕学习目的”的角度来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从而激起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自觉主动地参与课堂的学习.创设情境的方法一般有:设疑导入、故事导入、图景导入、实验导入等等.例如,在讲运动的相对性时,可以引用古诗:“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运用多媒体配上画面,引导学生分析出第二句是以船为参照物,第三句是选岸为参照物.这样直观生动、形象化的情景,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趣味盎然.

3真合作探究――会学

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墙上写有三句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可见,物理课堂必须让每个学生真正“会动手、能探究”.

3.1探究的器材多样性

合作探究学习需要一定客观条件的支撑,教师要提供丰富的实验器材,这样能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增强主动探究的意识.比如:《压强》一节中,“探究压力作用的效果”提供的实验器材有:用钉子做腿的小桌、海绵、砝码、木板、盛有适量水的矿泉水瓶、装有沙的容器等,各小组自选器材探究,交流后会发现:选择的器材不同,均可以达到探究目的.

3.2探究的内容广泛性

探究活动的内容可以是教材指定的内容,也可以是与教材内容联系紧密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教师还应该结合本地条件和学生实际设计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例如,调查研究、科学论文、实验制作、信息收集和整理等等.如让学生自己去收集“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的资料撰写探究小论文,培养学生用联系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科学技术及社会问题.

3.3探究的时间充足性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独立、自由地思考,让学生在亲自体验和创新过程中自主探究,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此外,探究活动还可以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如学过声现象后让学生课后探究怎样减弱学校教学楼周围的噪声.

4真应用生活――享学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知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我们要善于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所观察到的一些现象,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从而享受学习的乐趣.

4.1让学生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

教学中应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学习结合起来,让生活中的物理走进学生的视野,进入我们的课堂,这样的学习就会感到亲切,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就必须巧妙地运用学生在生活中的感知,注重激发学生生活经验与科学实际的矛盾,让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使物理学习变得更主动具体、生动直观.

4.2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

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生活,在实践中去发现和探究问题,会极大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如物理教材上的“想想做做”,“动手动脑学物理”, “STS材料”)引导学生制作小发明(如指导他们做水瓶琴、针孔照相机、水果电池、指南针、电动机等),鼓励学生阅读科普读物,这样,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感受科学的真实性,消除科学的秘密感,又可以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

4.3试题取材要立足于生活实际

第1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研;评价体系

一、前言

我国大部分高校在科研评价体系中普遍使用科研“量化”考核的方式。许多国内院校都采用了这种考核方法,客观上改变了原来科研评价无具体明确目标、科研活动随意松散的局面,被认为是较好的科研评价方式,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优秀人才发挥作用,对推动高校科研工作、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工作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但演变至今,它在实际操作、评价科研成果价值、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也带来了诸多负面效应。

特别是我国的高职高专院校,基本上都是照搬照套了本科院校的科研评价指标体系,过分地追求科研数量的积累,却忽视了高职高专院校自身的真正价值,更多地出现了科研成果质量低下、科研课题重复研甚至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很多学者和专家也在呼吁对高校科研评价制度进行改革,并且提出了一些构想。笔者认为应根据高职高专院校培养人才类型的不同和教师教学、科研侧重点的不同,创建适合自身特色的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来推动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

二、结合高职院校实际,构建科研成果绩效评价体系

本文所分析的学校是一所综合的财经类高职院校,以财经管理类专业为主,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工学等多专业支撑配套、协调发展的省属高职院校。学校现设有会计系、经济贸易系、工商管理系、文法系、粮食工程系、机电系、计算机艺术系、外语系、基础部、思政部等8个教学院系(部),基本形成了管理、工学类专业相互依托,支撑配套的专业布局。

在构建科研成果评价体系过程中,注重坚持导向性原则,突出重点指标;坚持整体性原则,把反映科研绩效投入产出的实质性指标全部包含在内;坚持客观性原则,体系中每个指标都能如实地反映客观的本质,并且指标间不存在相互重复: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1.根据人文、理、工科差异性,制定与研究性质相适应的评价标准体系。该校根据自身学科特点和发展需要,从科学和创新的规律出发,使评价工作与科研本身的规律和特点相适应。人文和理工两类学科具有不可比性,制定计分方案时应充分考虑二者的差异,尽可能做到顾及学科特点,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出相应的评价指标。对于应用研究成果价值主要体现在应用前景上;而理工类的科研成果,基础研究成果主要表现为科学论文、专利等形式。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类的科研成果,主要有学术性评价和管理性评价两种:学术性评价着眼于成果的创新点及其在学科中的作用和意义的判断,同时考虑成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管理性评价则着眼于成果的外部表现特征如成果形式、发表刊物、鉴定级别、转载引用情况等,并从中归纳出一些量化指标。

2.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考虑到过于强调量化指标会导致评价重视科研成果数量、级别的多少而忽视真实质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不良影响,只是由于片面理解定性、定量评价原则,背离科学发展规律的结果;但是,科研业绩的量化确实为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好处,但它不是万能的,有局限性。因此,在科研成果评价和管理中坚持把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结合起来,既不能过分强调评价指标的作用,夸大评价结果分值的意义,也不能完全否定科研量化管理的相对公正性。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科研评价方法,不断完善和改进,并且要依靠专家,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和同行专家在科研业绩评价中的积极作用等。因此,进行教师科研评价时应各有侧重,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既重数量又重质量。

3.注重教学与科研结合。从科研课题中提取教学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全面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在科研课题中确定一个研究方向供学生研究,学生的创新构想与成果对教师的科研工作有很大启发和支持作用。科研与教学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既调动了教师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这种互利双赢的教学模式顺应了教学内容现代化的需要,也符合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同时,将科研引入教学,可以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乃至生产经营的新模式引入教学中,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通过教学和科研相结合,使教师的知识水平得到不断地更新,更能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在参与生产的过程中学到新技术和新工艺,不仅可以提高其操作技能水平,还能提高技能创新的意识,跟上时展的步伐,一毕业就能顶班上岗,创造社会财富。

4.服务区域经济,突出成果转化。该校结合本地实际,深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从工作实际中找课题,突出技术应用项目的研究,把向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引领行业企业开发新技术、解决生产实践中的技术难题,作为科研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方向,通过应用性科学研究,丰富教师专业实践经历,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以往教师评价体系中要么没有关注成果转化,或者仅仅是从成果转化的直接经济效益进行简单地度量。国外有很多大学科研机构都会跟企业签定科研合同,一般主要是三大类:提供资金援助、转让科研设备和设立由企业支付薪金的教学式研究职位。美国、德国大学的医学、药理学和化学系一般都设有若干个由企业承担费用的教学研究职位,如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还有大学教授去公司咨询、授课或作学术报告,直接参加企业科研。为使成果转化的测度统计指标更能准确地反映成果转化的真实情况,便于管理部门对成果转化进行宏观指导,设置一套较为完整的成果转化测度统计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一些研究部门的探索和实践,科技成果转化测度指标可用科技成果转化率、研究开发产投比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三项指标进行综合描述。

三、结语

在立足于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定位的基础上,学院结合教师自身成长发展的需要,为保证学校科研的发展,制定了科研工作管理实施办法,根据该办法制订了详细的科研工作实绩量化考评准则和实施细则,包括年度科研工作表、年度科研考核表、最低工作量表和科研工作量考核评估表。在科研考核时,从课题、成果、专利、获奖四个方面建立定性与定量指标,从该校考核量表中可以看出,着重于定量性指标。其中成果这一指标包括科研和教学建设与专业建设成果两个方面,分别设定分值,同时对每一类指标设定权重。分值的计算则采取加权取和,得出总分,进行比较和评定。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还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教师把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丰硕成果。

参考文献:

[1]杨泽宇.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35):29.

[2]王建军.大学教师职务聘任中的科研绩效评价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