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代购调查报告

代购调查报告

时间:2023-01-24 04:16: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代购调查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代购调查报告

第1篇

关键词:奢侈品;品牌

高端消费品,通俗的来讲就是量产的奢侈品,它既具有奢侈品的高品质、高价格、独特和稀缺等特征,同时区别于受众极少的顶级奢侈品,面向广大的中高收入阶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们最基本的物质文化需求得到满足,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水平,高档化妆品、珠宝、汽车、游艇等高端消费品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中,高端消费品市场在我国快速成型。

一、中国奢侈品市场发展现状

中国奢侈品协会的的《中国奢侈品报告》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消费者全球高端消费品消费达到9550亿元,中国消费者在世界各地的高端消费品消费总和占全球高端消费品市场总容量的21.9%左右,个人消费用品类更是占到全球的46%以上,中国消费者已经成为全球高端消费品市场无可争议的大买家。消费渠道方面,2014年我国消费者通过境内店面、代购以及出境购买三个渠道消费比例分别保持在30%、15%和55%左右,出境购买仍是高端消费品销售的主要渠道。从门店数量来看,自2010年以后,各大品牌在中国的扩张速度都开始放缓,大多数品牌对未来的扩张均持保守态度,更加注重门店的翻新、迁址和运营的改善。2014年全国所有品牌包括新兴品牌在内仅有100家左右新店开张,蔻驰、普拉达和MCM品牌店分别新增店面13、7和10家;雨果博斯关闭店面7家,多数为男装店面。

从高端消费品供给结构来看,我国高端消费品市场类商品品类丰富,国内外品牌在不同类别的高端消费品中有不同的表现。总体而言,除了少数酒类、烟草、茶叶类外,我国高端消费品多依赖于进口,国外品牌在国内市场占据着主导地位,我国本土品牌缺失现象严重。在化妆品、珠宝、汽车、腕表等个人用品类和交通工具类高端消费品市场中,国外品牌占据了绝对销售份额。贝恩公司的《2014中国奢侈品报告》中显示,我国内地高端消费品市场各类别前五大品牌普遍都被国外品牌占据,且占据市场份额超过40%,仅有周大福品牌在珠宝类中位居第三名。在高档住宅类和饮食类高端消费品市场中,我国本土品牌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从高端消费品需求来看,我国富裕消费者的数量在迅猛增长,预计2015年将超过400万,中国将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和英国的全球富裕家庭第四多的国家,富裕人群的增加将会有效的带动我国高端消费品的需求。从我国高端消费品需求种类来看,中国富裕消费者中消费总额最高的高端消费品类别是高档汽车和高档住宅,其次是腕表、手包等个人消费品。

二、中国奢侈品市场发展问题

过度消费―在我国奢侈品市场中的消费者,存在着一个显著的问题就是过度消费。麦肯锡公司在2011年曾了中国奢侈品消费调查报告。该报告显示,在中国约有45%的消费者每年的高端消费品消费支出为2万至6万元人民币,占其收入的12%~20%。有51%的消费者,他们的年收入大都在6万至20万元人民币,他们每年在高端消费品上花费0.5万至1.5万元,相当于年收入的10%。以上数字,也许可以称之为合理,但是该报告还显示,在中国高端消费品市场上,至少有3%的消费者将自己40%以上的收入全部用来购买高端消费品。甚至有些消费者还愿意赊购或者借钱进行超前过度消费。

年轻化趋势―从社会经验和财富积累的角度,40岁到70岁的中老人应该是财富集中的主要群体,在高端消费品市场成熟的西方欧美发达国家中,也正是这个年龄段的群体占据了高端消费品市场的主要销售份额。根据贝恩公司的2012年中国奢侈品市场调查报告显示,在近几年,以白领和中产阶级为主的年轻人占据了全部高端消费品市场消费人群的50%以上。年龄在20-35岁之间的奢侈品消费者占到45%以上,20岁以下的年轻消费者也出现在了高端消费品消费市场中。在全球高端消费品市场中,中国是消费者平均年龄层最小的国家。

国内外奢侈品市场失衡―贝恩公司2013年中国奢侈品市场研究报告中显示,随着欧元汇率走弱和境外旅游增长的影响下,中国消费者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奢侈品消费群体,购买了全球25%的高端消费品。2012年,中国内地奢侈品销量增长了7%,但中国在境外的高端消费品消费支出却增长了31%,中国60%的高端消费品是在境外购买的,国外的消费是国内市场的4倍多。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国高端消费品市场消费严重向外倾斜。长此以往,中国的高端消费品市场内需将严重不足,也严重制约了本土品牌的发展。

国内奢侈品市场的垄断―近些年来,随着奢侈品牌涌入中国市场,垄断现象愈演愈烈。在各类品牌中排名前5的品牌就占据了几乎一半的市场份额。以市场集中度最高的腕表类和珠宝类为例,腕表品牌中排名前5的品牌依次是卡地亚,浪琴,欧米茄,劳力士和天梭。这五大品牌占据了中国高档腕表行业64%的市场份额。在高档珠宝市场,排名前5的品牌依次是宝格丽,卡地亚,周大福,蒂芙尼和梵克雅宝,它们瓜分了高档珠宝市场66%的市场份额。由于国内高档消费品市场的繁荣发展,世界高端消费品厂商逐渐将自己的营销模式由转为直营。许多品牌收回了自由品牌的权。2010年6月,巴宝莉品牌以7000万英镑买回中国内地30个城市50多家门店的权。自巴宝莉之后,杰尼亚,阿玛尼,劳弗罗伦,万宝龙,蒂芙尼也都纷纷开始直营行动,拓展营销渠道,占有市场份额。此外,一些国外豪华品牌汽车厂商利用中国汽车市场厂商授权营销这一规定来牟取暴利,例如据cctv2014年8月的报道,英国豪华汽车品牌路虎揽胜车型在英国平均售价只有70多万元,在中国路虎4s店却卖到200多万元的高价。

三、中国奢侈品市场发展趋势

高端消费品市场的快速发展活跃了市场,为全球高端消费品企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中国高端消费品市场在2013年以后已经开始进入调整期,根据贝恩公司最新的中国奢侈品市场调查报告,2014年,中国内地高端消费品支出已经出现负增长,增速为-1%。未来,随着更过品牌涌入中国市场,中国奢侈品市场的竞争程度将更加激烈。此外,中国本土品牌会依赖中国悠久的文化特色取得长足的发展。最后,随着中国高端消费品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消费者更加趋于理性是正常趋势,并且更加理性的消费者对于中国高端消费品市场的健康发展是不可缺少的。(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刘春兰 中国奢侈品市场及其发展对策分析[J]经济师 2014(10):79-82

[2] 顾纪瑞 中国奢侈品市场变化和消费群体分类研究[J]消费经济 2012(6):32-36

第2篇

作为中国最有影响力、最权威的时尚商业媒体,《华丽志》对中高端时尚消费人群有准确的把握和深入的研究,2015年底首次的《中国时尚消费调查报告》,以严谨专业的态度,系统翔实的数据,在业内获得热烈反响。

这是一份针对中国中高收入人群时尚消费行为和偏好的深入解读,只有及时把握这个特殊人群的动态,才不会错失蓬勃发展的中国时尚市场机遇。

本次报告基于互联网调查问卷形式,以可控节点式传播,成功回收样本1828份,其中有效样本1816个。

报告受访者覆盖中国一、二线城市及海外华人,主力是1980年以后出生的中高收入人群,基于《华丽志》直接收集的一手数据,结合我们对全球奢侈品和时尚行业长期的数据积累和洞察能力,以视觉化图表的形式还原中国中高端消费者最真实的时尚消费行为和偏好。

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全球时尚资讯和产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冲入中国年轻消费者的视线,得益于中国庞大、发达的电商和物流网络,越来越多的全球奢侈品和时尚产品“所见即所得”,中国中高收入消费者们的审美风格、对全球趋势的掌握、对品牌的理解、对产品的鉴别力迅速被重塑和提升。时尚消费态度回归理性海外新品牌进入中国最佳窗口期

据《报告》显示,中国80后90后中高收入人群的时尚消费态度明显回归理性。

55%的受访者更愿意尝试小众或新品牌“海外设计师品牌”是人们心中最时尚的品牌类型,特别是80后43%的90后认为“轻奢品牌”更时尚58%的受访者开始了解“时尚租赁”

在中国,每天消费者都会主动或被动认识N个新的时尚品牌,其中有海外、也有本土的品牌。催生或带火这些品牌背后的推手众多,比如:被明星KOL穿着、专业买手或Showroom的挖掘、中国资本收购、大小规模的电商或代购销售、时尚媒体报道、各大社交媒体快速的传播等。

中国的年轻消费者们对时尚的理解和购买已经愈发全球化和扁平化,当人们不是因为“贵“或”有名“就买,而是因为喜欢甚至理解而买,对于更多海外品牌而言,或许到了进入中国的最佳窗口期。同时,消费者对新品牌的鉴别能力越来越强,据报告显示,通过官方网站了解时尚品牌的消费者越来越多。人人都爱个性化,定制需求全面爆发

据报告显示,近95%的受访者对个性化定制感兴趣。

55%的受访者感兴趣服装定制感兴趣珠宝首饰、包袋和鞋履定制的比例分别为:50%、37%、35%香水和美妆定制需求初现,占比分别为:18%和7%

全球范围来看,各大品牌在定制方面的探索愈演愈热:瑞典快时尚巨头H&M投资的时尚品牌Ivyrevel与互联网巨头Google(谷歌)合作,开发了一款名为 Coded Couture的应用程序(app),可根据用户的生活方式和喜好定制服装;为了迎合美妆的需求,今年年初日本美妆巨头资生堂集团(Shiseido)的美国子公司宣布收购加州美妆初创公司MATCHCo;同时定制,也成为了香水销售增长的另一个关键助推者,尤其是在奢侈品领域。奢侈品品牌如何留住并唤回日渐理性的消费者?

中国,近年来一直是全球各大奢侈品牌和集团战略布局的重要阵地。随着中国消费者日趋成熟,各大品牌也进入了最有挑战的发展新阶段。

2016年下半年开始,人们纷纷开始谈论中国奢侈品行业的回暖,各大奢侈品牌做出产品价差调整、店铺形象提升、产品及营销时尚化年轻化、拓展电商销售渠道等举措背后,无不倚靠品牌对消费者心态和行为的准确解读和及时反应。这些举措的直接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奢侈品消费逐渐从海外回流到中国内地。

据《报告》显示:

17%的受访者表示,过去一年购买了更多的奢侈品35%的受访者更经常通过实体店(含海外、国内)购买奢侈品,实体店依然是奢侈品销售的有力渠道1%通过微店购买奢侈品;90后比80后更偏爱在线上渠道购买奢侈品

《华丽志》分析,在奢侈品的回暖背后不仅是品牌的努力,更是消费者理性的回归。当人们对奢侈品崇拜和仰视的光环逐渐褪去,奢侈品开始成为中高收入人群日常消费的组成部分。人们更关注产品设计和质量,品牌文化和服务,这样的理性回归对品牌的商品企划、门店服务、整合营销、销售渠道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品牌的广告应该如何投放?官方网站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面对日新月异的媒体环境,特别是中国年轻消费者飘忽不定的心性,时尚品牌们大多抱着同样的疑问:如何吸引年轻客群,投放效果如何产出多少?明星代言那么贵,多大程度上能吸引到年轻消费者?

据《报告》显示:

26%的受访者经常通过浏览Instagram了解时尚资讯;90后这一比例增至33%28.3%的受访者在购买前,通过官方网站了解时尚资讯

认真建立官方沟通渠道和销售渠道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尚未进入中国的品牌,这是消费者核实和了解品牌的最佳途径,同时,对于奢侈品品牌,官方网站或官方线上商城的意义也被提上日程。

正如开云旗下的超级明星品牌Gucci首席执行官Marco Bizzarri所言,过去奢侈品行业的门槛很高是因为实体门店的投入巨大;而现在时代变了,很多新兴竞争对手通过数字渠道已经具备了很强的竞争力。为此,Gucci已经最先从2015年开始整顿美国版官网,随后是欧洲、亚洲,2017年上半年(6/7月)开始整顿中国大陆版本。2016年品牌线上销售额同比增长了20%。2017年,Gucci计划将营销总支出的35%投入到数字传讯,开启中国大陆线上商城。

年初爱马仕CEO Axel Dumas曾直言,为了迎接数字化变革的挑战,将大幅改革调整品牌官方网站。实体零售忽视了哪些痛点?

随着电商的快速发展,中国实体零售商们正努力做出转变。转变的同时,零售商们一直在寻找差异化,挖掘尚未触及的消费者痛点,如:是否该引入更多的小众奢侈品牌、新兴品牌?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人到店购买?等等…

据《报告》显示,

72.8%的受访者表示,最近买过的最贵的一件时尚单品是在实体店购买的34.4%的受访者在百货商业体中的多品牌集合店购买过中国设计师品牌,大大高于街边同类店铺(17.2%)不过,8090后群体逛店频率有所下滑,和2015年底的调查报告相比,每周和每月都会逛店的比例有所下降,更多人每季度才逛一次店,完全不逛店的比例也有所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男性消费者显示出了与女性消费者相当的逛商场频率,且男性更喜爱通过实体店购买奢侈品。其次,对比其他品牌,年轻消费者表现出对小众海外设计师品牌的特别喜爱。关于中国设计师品牌的好消息和坏消息

据《报告》显示,

58%的受访者曾在过去一年购买过中国本土设计师品牌近70%的受访者在线上渠道购买中国本土设计师产品超过30%的人表示一个设计师品牌都不认识

70%的受访者仍然并不了解中国设计师,21.8%的受访者表示不喜欢产品设计,17.5%的受访者表示价格太高。据《华丽志》“中国本土设计师数据库”的社交媒体数据统计显示,截至至2016年底,库中收录的651位设计师个人微博的粉丝数加总仅达到3000万。

中国设计师的品牌大都只创立了3-5年左右或更加年轻,正处在品牌生存或发展到下一个规模的紧要关头,在中国时尚产业链各个环节都不成熟的前提下,每一位设计师都需要用更快的学习速度,更开放的心态“摸着石头过河”,广泛地接受市场测试和反馈,才能更快地找到属于自己的客群,实现可持续发展。

好消息是,中国消费者对小众品牌的心态更加开放,更乐于尝试,这样的态度在90后身上更为突出,这也为中国设计品牌的生存和壮大提供了更肥沃的土壤。以下为《2017年度-中国时尚消费人群调查报告》全文:

第3篇

以接手改造“烂尾楼”小有名气的李海林,前不久一次拍下美国洛杉矶4块共计530余亩的建设用地。这不禁让人对他再次刮目相看。

这位东渡集团总裁的一大爱好就是运动。每天他都要穿上NIKE跑鞋,在家里的跑步机上跑3公里;每周去一次会所,健身和游泳;每月去一次上海大都会高尔夫球场,酣畅淋漓地挥洒一下。

运动的特性,使李海林的房地产定位为“青年住宅”。这也缘于他的工作经历。15年前,25岁的政府工作人员李海林到深圳设立办事处,脑子里没有任何房地产的概念。“下海”后,李海林萌发了为都市青年创业者筑巢的想法。

1994年,李海林从深圳回到南京,成立了东渡房地产公司。现在,东渡集团的总部已设在上海,并迈向国际。东渡国际集团已在全国开发了100多万平方米的青年住宅项目,并推出了6代产品,目前正在打造第7代。

专注青年住宅

都市青年人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懂得享受生活,知道什么适合自己,个性独立、追寻潮流却又很少标榜另类、扮酷装帅;他们有稳定的收入,不少都事业有成;他们既不会放弃都市的品质生活,也不会落入围城远离自然和自我。” 李海林说, “正是因为青年人的这些特性才有了新一代购房者对于住宅需求的变化和进步。”

对于“青年”的定义和划分,珠江罗马嘉园策划总监林斌的观点得到业界的一致认可:定义“青年”,应当从人们的心理状态入手。20岁以下的青年人属于学习型的青年;30岁以下的青年人属于奋斗型的青年;40岁以下的青年人属于艺术型青年。地产商应该针对这三种不同心态的青年,推出不同形态的产品。

东渡的青年住宅在都市青年人中颇有些知名度,如南京“锦江丽舍”梦想型,上海“东渡名人大厦”便捷型,苏州“时代晶华”时尚型,南京“天空之都”科技型,南京“滨江大厦”运动型,上海“碧云108”国际型,成都“时代凯悦”贵族型,三亚的青年公寓度假休闲型等等。

李海林介绍,把青年人居从单体建筑,发展成青年人居的聚集地,一个融居住、商贸、休闲、购物、运动、娱乐、沟通、学习为一体的青年社区,一座属于年轻创业者的青年城,就是东渡目前要开发的第7代。

为此,东渡确定了未来的青年城发展战略。李海林说: “2005年,在上海、南京、苏州、成都四地,东渡将建设40万平米东渡青年城项目,并将收购天津、武汉、广东等地区约20万平米的烂尾楼项目,这些项目也将用于建设东渡青年城。”

变废为宝

“东渡从1994年开始‘烂尾楼’的开发改造。我们从南京起步,然后进军上海。上海‘名人大厦’、‘东渡园景别墅’、苏州‘金兴大厦’、成都‘时代凯悦’等经过我们改造,都获成功。”李海林说。据了解,东渡近几年在全国成功改造了10座“烂尾楼”。

事实上,接手“烂尾楼”的风险相当大。

李海林介绍说,“烂尾楼”的接盘一般是通过协议转让和依法拍卖取得的。由于前些年房地产开发管理不很规范,原开发商在未缴清各项规费的情况下,通过关系得到了相关的证件,为此我们须补交大量费用,特别是缴纳土地出让金。

此外,开发管理上的风险,有时改造“烂尾楼”比新建一个楼还麻烦。比如“烂尾楼”都会不同程度地出现地基下沉、地下室漏水、屋面渗水等工程质量问题,以及房型、消防设计和供电、给排水设计不合理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非常棘手,既拖延工期又增加大量的改造投入。由于“烂尾楼”的设计、施工大都在上世纪90年代,资料及原件很难收集齐全。

策略转身

东渡被业界称为“保守式的稳健”。当初虽然看好上海市场,但1994年公司成立初期,东渡并没有直接投资上海,而是等1997年上海市场处于低谷时,东渡才搬到上海。

最近这个投资谨慎的“保守式稳健”的企业,却一步跨到美国,在洛杉矶希尔顿大饭店一锤定音,买下洛杉矶530余亩的建设用地。

很少有房产公司直接投资海外,对此李海林解释说,在选择进入的国家时,东渡先后考察了印度、越南以及美国等国家,发现美国房地产市场正处在一个增长期。“东渡国际集团喜欢冒险,想做一个国际化的地产企业。经验告诉我,地域不是关键,关键的是市场。”

为了国际化,东渡在2004年就进行了一系列准备。2004年11月,东渡由原来的东渡置业集团,更名为“东渡国际集团”,并在全球范围内举行大型青年空间设计大赛,征集代表青年居住文化最新潮流和趋势的优秀设计方案。东渡携手yahoo、美国加州大学一起启动“全球青年人居住生活调查报告”,并最终完成“全球青年人居状况白皮书”。

对海外市场的选择,东渡国际制定了两个原则:一是投资如美国、欧洲等成熟市场;二是要投资东南亚、印度这样的市场,这些市场还处在七八年前中国的水平,有发展潜力。当然,定位仍是青年。

第4篇

关键词:奢侈品;价差;关税政策;消费心理;奢侈品品牌

一、奢侈品

1.奢侈品定义

在西方语言中“奢侈”更多是褒义的,但是在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中,“奢侈”常带有贬义色彩,人们容易将“奢侈品”与炫耀、浪费等相联系。什么是奢侈品?《牛津高级辞典》解释为:a thing that is expensive and enjoyable but not essential;《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这样阐述:供奢侈享受的并非生活必需的商品和劳务;《汉语大词典》将其描述为不是基本生活必不可少的高级消费品;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新英汉词典》:昂贵并且稀有的东西。根据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我们可以将奢侈品定义为是成功人士为了满足高于普通物质需求以及情感和自尊需求的一种非必需品,它们存在的意义在于“自我实现”的需要。

2.奢侈品分类

从实物和非实物的角度,可以将其分为汽车、手表、服饰和化妆品等实物类,各类具有奢侈品性质的服务商品或者顾客享受的奢侈服务等非实物;从价格角度,可简单分为入门奢侈品、中级奢侈品和顶级奢侈品;从商品种类的角度,可分为如下六大类:各种昂贵的艺术品、属于交通工具的奢侈品、个人装备的奢侈品、休闲旅游方面的奢侈品、居住方面的奢侈品、饮食方面的奢侈品;从消费需求的角度,按照奢侈品消费者的不同诉求可分为炫耀型奢侈品和体验型奢侈品两种。

如今,奢侈品产业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腾飞和文化崛起的重要标志之一,成为城市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奢侈品产业与生俱来的“文化性、高价值、低污染、低能耗”的特征,无疑与现代大部分产业高端化、经济低碳化的发展方向相吻合的。所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奢侈品产业的发展是社会进步发展的体现。

二、我国奢侈品消费市场现状

我国2010年内地奢侈品消费者达到约1.7亿人,成为继日本之后的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内地奢侈品销售总额在2011年达到126亿美元,消费总额占全球奢侈品的28%,这一数据并不包括私人飞机、游艇和豪华汽车的消费额。根据科尔尼咨询公司2013年10月18日的一份新调查报告,全球约三分之二的奢侈品被仅仅2%的中国人消费了。然而,其中仅有24%的消费额产生于中国大陆,剩下的76%来自海外(欧洲35%、以美国为主的美洲16%、除中国内地的亚洲23%)。

我国奢侈品消费者之所以倾向于境外购买,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意识到关税、价格歧视、原产地效应等因素导致国外奢侈品价格普遍低于国内,例如欧洲市场的奢侈品价格要比国内低出20%-30%;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快速渗透、专业代购机构和跨境物流公司快速发展使得跨境购物越来越便利。在这二者的共同作用下导致大量内需外流,这一现象对我国国内奢侈品经济的冲击是巨大的。

内需外流的根本原因是价格差异的存在,据统计,在供货价格上亚洲要高于美洲和欧洲近10%(日本的价格是亚洲国家中最高的)而美洲的价格又比欧洲高。从中、美、日三国的一些奢侈品品牌的零售价格来看,美国的价格要比我国低30%-50%,日本比我国高3%-20%。所以,我国奢侈品价格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例如,星巴克的一杯美式咖啡在中国比美国贵75%。

三、国内外奢侈品巨大价差背后的原因

为什么我国的奢侈品价格如此之高?与其他国家的价格差如此之大?

说到客观的原因,首先要提到的是政策问题。对于任何的进口商品,进口国家会依照相关税法收取一定的税收。世界奢侈品协会对于奢侈品的税率也有明确的规定,对于进口的奢侈品我国主要征收17%的增值税和消费税。世界奢侈品协会全球奢侈品牌价格构成公式:中国市场零售价格=原材料5%+加工成本10%(含设计、成品加工、运输)+利润保有率45%(品牌定价与年度价格涨幅)+广告与公关活动成本8%(年度)+专卖店年度拓展成本6%(含商业便利条件)+人力资源团队成本10%(年度)+进口关税、消费税部分增值税等综合税率平均值16%。由于我国政府对奢侈品征收过高的综合税率,所以一定程度上导致进口奢侈品的零售价格过高。然而我国并不是综合税率征收最高的国家,印度的综合税率征收额最高,但是他们进口奢侈品的价格却比我们低,这说明高税负并不是国内外价差形成的主要原因。

不同于房地产等产业,奢侈品行业的国内定价可操作性大,政府调节力度较少,所以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价格的哄抬。经济市场中价格策略、营销策略以及物流体系不完善等原因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这一价格差。关于价格策略,国际奢侈品企业针对不同地区市场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定价策略。在中国的利润保有率为45%,北美为30%,欧洲为20%,所以从一开始进价竞争就是不平等的,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接受。“物以稀为贵”是市场经济特点之一,很多企业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采取了“半饥饿”营销策略。所谓“半饥饿”其实是一种市场状态,企业通过一些限量版的产品使得市场供给小于需求,从而提高价格,实现最大效益。正如我们之前提到的商品的零售价格包括很多产生于流通环节的费用,由于国内物流体系的不完善,存在高额的物流成本。通常来说,进口的奢侈品会经过亚太地区、大中华地区、再到内地城市区域,产品会经由供应商、运货商、商、零售商至少四个主体,冗长的分销环节以及产生的高昂的流通成本导致价格的提高。

除此之外,由于中国自主的奢侈品品牌尚未形成,国际品牌形成寡头垄断,国内奢侈品市场竞争不足,无论是在品牌还是价格上我们都没有主动权,只有被迫接受高昂的价格。

从主观上考虑,一方面,我国对奢侈品的消费需求逐渐增大。经济衰退以来, 中国内地奢侈品销售额增长12%,达到96亿美元,占全球奢侈品消费市场的25%。与此同时,2009年全球奢侈品消费总规模同比下降8%。其中,美国、日本、欧洲市场分别同比下降16%、10%、8%。

另一方面,“非理性”消费观念引导国内消费者盲目消费。根源于名人的示范效应,存在一部分奢侈品消费者出于炫耀或希望获得社会尊重或认同的目的来消费奢侈品。这些“非理性”的消费者试图通过高昂的价格实现内心对虚荣的渴求,所以对于价格他们是不在乎的,甚至渴求更高价格的产品。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外来文化渗透的作用,国内不乏一些对西方文化高度认同的消费者,他们摒弃中国传统文化,一味追随外来产品,从而也导致对进口奢侈的巨大需求。

通过分析了我国奢侈品与国外巨大的价格差的原因,目前我国国内奢侈品发展市场是不太乐观的。为了中国奢侈品市场的健康发展,为了减少内需外流保证我国政府的税收收入,同时为了引导国内消费者合理消费和推动中国自主奢侈品品牌的发展,需要采取一定措施来实现奢侈品价格的回落,从而改善国内的奢侈品市场现状。

四、针对巨大价差采取的措施

1.加快完善相关法律规范

在市场准入管理上,不断修的相关规定条例,将外商投资商业企业的审批权力逐步下放到地方,简化各项审批程序;在奢侈品进出口管理上,不断完善进境物品进口税税则归类表,及时调整进口税率。

2.适度调整财政税收政策

一方面,对奢侈品的关税进行细分,实行区别对待。我们可以根据过度消费的产品是否会影响人类的健康、扰乱社会秩序以及危害生态环境等将其划分为特殊和非特殊的奢侈品、可再生和不可再生的消费品、高能耗和高档次的消费品以及挥霍性的消费品的等。根据消费品的性质及性能相应增加或减少税收,从而实现建设理性消费、节约资源能源的和谐社会。

另一方面, 适度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和消费税税率。一定程度上降低那些人们为了提高生活质量的消费品的税收以促进消费,从而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增长;对于受众有限的顶级奢侈品开征新的消费税,发挥消费税在调节收入差距方面的功能,减少不合理消费的现象。

降低关税还可以立足于减少流通征收环节,进一步完善物流体系,构建电子商务,实现直销模式,这一方式不仅减少由于供应商、运货商、商和零售商获取利润而增加的流通成本,而且节省了选址、装修等产生的费用,最终为零售商提供了降价空间。

3.重视我国自主奢侈品品牌的培育

提升品牌内涵,挖掘中国文化元素。以上海滩为例,其通过中西方设计师的合作,在核心系列产品中将西式的剪裁搭配中国的如意扣、旗袍的外观,从而表现出中西元素的融合与平衡。其次,发挥本土优势,打造特色产品。中国的传统奢侈品主要集中在丝绸、酒类及瓷器等领域,这些文化价值正是我国奢侈品增值和发展的关键所在。然后,顺应市场需求,提供定制化产品和服务。要强调和体现品牌的独特性,根据不同客户需求,实行定制化生产和服务。加大跨品牌合作力度,在奢侈品开发、品牌运营管理等方面向欧美国家学习,引进顶级的设计人才。最后,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创新企业管理方式,有效运用网络这一最具颠覆性和创新性的沟通渠道,利用新的营销方式。引导消费者树立理性消费奢侈品的观念,更多的注重品牌文化及发展历史,而不是一味追求虚荣心的满足。

由此可见,国内奢侈品价格之高是由中国政府、国际奢侈品企业、中国消费者、奢侈品渠道经销商以及中国内地缺乏竞争优势的奢侈品市场共同作用造成的,为了国内奢侈品市场的健康发展,实现国内奢侈品品牌的崛起,我们应该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作为中国消费者,我们有义务和责任推动中国奢侈品市场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牛津高级辞典》、《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汉语大词典》.

[2]范旭光.中国内地去年奢侈品消费高达107亿元[N].新京报,2011,6,10.

[3]中国奢侈品市场研究报告[R].科尔尼咨询公司.

[4]马可佳等.奢侈品中国定价高于他国[N].第一财金日报,2012,3,14.

[5]世界奢侈品协会:奢侈品全球定价策略中国最高[DB/OL].

[6]高金城.基于中国奢侈品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奢侈品价格问题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15).

[7]荆林波主编.中国商业发展报告2010-2011[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11.

[8]郭馨梅.中国奢侈品消费---金融危机对其影响及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发展[D].北京工商大学,2010.

第5篇

随着信息化技术及应用条件普及为重庆农业电子商务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虽说广大农民难以享受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电商带来的便宜价格和快捷服务,但为重庆农村市场注入新鲜血液,辐射出示范引领效应,发挥正能量,大大改善农村市场消费环境。

一、重庆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根据在线调研数据分析,发现美国2005年农业领域的网上交易额将占到整个网上交易额的14%。欧洲互联网用用户的普及率也达到34%,还有瑞典、英国、法国分别65.2%、45.6%和31.6%。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国农业网站如雨后春笋,日益发展起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涉农网站约在1000家左右。[1]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功能和农村信息服务日益增强,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村市场流通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引起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2]。

在重庆市农委和市商委牵头下,淘宝生态农业频道的上线、永辉尝试半边天生鲜网、沃尔玛尝试线上开卖水果;重庆奇易网、田园优选等生鲜电商企业共同发起成立“重庆市农业电子商务产业发展联盟”。据新成立的联盟理事长吴限透露,联盟将为广大农产品提供商提供一个最为直观和节约流通成本的多元化农产品电商平台,最大限度降低农产品供应商关于农产品大量积压风险及损耗风险。联盟正在策划共同出资5亿多人民币,建设农产品直供平台,通过智能购物终端、网络预订等来解决鲜活农产品直配到市民家的问题。“菜篮子”信息网已联网成千上万家产销地批发市场,每天采集肉、蛋、鱼、果、蔬菜等众多品种的批发价格,为重庆公众服务。

二、重庆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现存问题

重庆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取得成就的同时,目前也面临长足发展的制约瓶颈。《2010年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互联网在城镇的普及率是50.0%,虽然我国现代化新型农村建设早已提上日程,但互联网在我国农村的普及率仅为18.5%[2],互联网在城镇和农村的普及率的数字鸿沟不断扩大。在重庆的穷山僻水地区,互联网络、电脑设备的使用率及普及率为零。加之偏远农村信息传递的滞后与失真,致使生产一线的农民无法获取现实操作中的最新农业信息及市场供求信息来进行正确的生产决策。由此可见,重庆农业经济不发达,基础设施薄弱,成为限制重庆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一大瓶颈。

其次,重庆农业人口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受传统的生产方式和交易方式的影响极大,绝大多数农民不懂电脑、网络,不具备上网所需的技能,对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导致农业发展中的电子商务技术操作人才严重匮乏。而开展农业电子商务需要既懂农业生产、又懂电子商务的复合型人才,就目前来看,绝大部分农业主体还不具备独立开展电子商务的能力。[3]

此外,农产品的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具有不可预知性,农用品的供求受市场需求变化的影响也具有不稳定性,加之农产品生产区域和生产者相对分散,农产品生产的附加值较低,存放周期短,品类繁多而品质评价的人为主观因素较强,标准化程度极低,极大地阻碍着重庆农产品生产产业化和流通现代化。

三、重庆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期望

针对重庆农村的网络基础设施薄弱及覆盖率的现状,应加大力度推进“手机下乡”的信息服务。对于重庆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通过手机终端来推广信息网络建设,调整农村网络通信资费,在上网费用等方面给予优惠和补助,借“手机下乡”的政策扶持来提高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率,使之成为发展农业电子商务的契机。对于发展比较快的农村地区,通过手机终端和电脑终端渗透传递农业信息,以手机和电脑为载体,结合农民的生产生活,为重庆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的农民提供即时信息,提高农民获取网络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的能力,扩大农村互联网的普及率,加快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步伐。

要改善重庆农村人口文化素质低,农业电子商务知识及技术操作人员缺乏的现状,重庆农村人口应自觉主动学习,提升自身文化素质,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政府也可以出台政策为农民提供免费的电子商务相关的知识及技能培训。对有志于投身农业电子商务的从业人员,尤其是具有一定电子商务文化水平的“农二代”进行系统培训,使其掌握农产品电子商务技能,培养具有电子商务实践操作能力的信息员,为村民提供网络代购、农产品销售等服务。以教育培训为抓手,提高电子商务普及率,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打造一支积极性高、竞争力强、优势突出的农业电子商务队伍,大幅提高重庆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发展水平。此外,做好自然灾害的防范,规避农产品的不可预知性,探索农产品市场变化规律,提高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的把握能力。制定统一的质检标准,减少农产品品质人为评价的主观因素。搭建农产品电子商务直通平台,缩短鲜活农产品的存放时间,凭借现代科技技术力量,加快实现重庆农产品生产产业化和流通现代化。

第6篇

有的放矢少走弯路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的仗”,要赢得用人单位的认可就要首先了解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寻找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能力与岗位相契合,充分发挥自身与岗位相匹配的才能,弥补不足,增加自己的筹码才能增加面试成功的机率。虽然广泛撒网能够增加面试的机率,但成功机率有待商榷。

要获得职业上的成功,实现人生价值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具有一个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目前,社会上流传这样一种观点,提倡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这样的观点其实是不可取的。大学生工作应该根据自身的职业气质、职业能力、个人价值观等各方面综合起来作出合理的选择。“先就业,后择业”会造成个人时间、精力的流失。后择业面临之前的经验无法使用,又必须重新开始的这样一个重复浪费的过程。为个人良好的职业发展,不应该鼓励大学生盲目就业,应该先花一段时间问问自己:要的是什么?适合做哪类型的工作?适合在哪个领域发展?自己的能力能否达到?工作后是否有发展?应该对自己有一个职业生涯的具体规划,一步步地落实与发展,避免走弯路。对于自身不了解的大学生可以到专业机构寻求帮助。一些普通本科学生先到技校“回炉”,再迂回就业也是明智的选择。

求职花费须理性

是否求职成本越高,成功的几率便越大?近日,笔者在某专业问卷调查网上看到一项关于大学生求职成本的调查,有1000名大学生参与了此次调查,其中34.4%的参与者认为求职投入与成功几率不成正比,39.8%的参与者认为求职投入的收效甚微。

通过调查笔者了解到,毕业生求职所花的钱大部分来自家庭,极少数靠自己打工挣钱。在所有被调查者中,93%以上的学生认为,此时花些钱值得,也很有必要,不过不宜太多,毕竟钱是家长给的而不是自己挣的。

去年从南阳师范学院毕业的牛庚认为,外貌给用人单位的印象非常重要,所以大家才会跟风。他去年的求职过程中,共花去了2000多元,庆幸的是总算找到了一份比较满意的1二作。郑州工业学院车辆工程专业的贾玉军在求职过程中,只是在制作简历时花了一些钱,另外就是奔波于各个城市间的交通费,但他没有在“面子工程”上花什么钱,穿着打扮很朴素,他认为:“要赢得用人单位的信任,拥有真才实学才是最重要的。”

虽然求职成本不可不投,但是在求职过程中还是需要精打细算,让投入与回报能够成正比。

首先,注重简历形式,不如准确定位。

据相关调查显示,用人单位浏览个人简历的时间平均花费1.4分钟,一般会阅读一页半材料,而且更关注简历的内容,除特殊专业要求,一般根本无暇关注简历的形式。

央视东方时空与智联招聘曾进行了一次关于“雇主最看重什么”的联合调查,这次的调查报告指出,57.8%的雇主最先看的是应聘简历中的社会实践和实习兼职情况;其次是专业,占了44%;然后是毕业院校,占了28.4%。

所以,能否简明扼要地突出自己的特点是简历成功的关键所在。花重金雕琢精美的简历,不如花心思定位简历的内容,让简历内容简洁有力,快速而精确地传达招聘者所需的信息。

其次,重着装不如多了解职位与单位。

虽然注意个人形象可以表现出对招聘者的尊重,但是除了影视、公关、媒体等行业以外,绝大多数用人单位在录用人才时最终真正看重的是学生的真才实学,而不是外表形象。“面子工程”在短时间内可能会起作用,但是不会起决定性作用,大学毕业生求职更需要注重的是扎实的知识能力与自信的精神状态。而且也不是所有的行业都要穿正装,不同性质的职业,在面试时对应聘者的要求也不同,比如在应聘一些前沿性、创意设计类的外资企业时,选择有设计感的搭配可能会更加讨巧。

所以,与其花费大量时间与金钱在外表包装上,不如加强对应聘单位和职业的认识,或者多学一些基础商务礼仪和了解一些面试技巧,这些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对未来工作的意义远大于外表包装。

再次,学会合理利用资源。

跨地区求职的成本很高,这时合理利用资源,可以帮助大学生节省大量求职成本。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及时了解求职意向地区的招聘信息,避免不必要的奔波;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一下分处不同城市的同学、老乡资源,通过在熟人处借宿、搭伙等方式,降低求职成本。例如,甲同学在甲地,乙同学在乙地,那么甲同学到乙地求职时就可以住在乙同学那里,乙同学到甲地来找工作时,就可以住到甲同学那里,这样就可以节约大量住宿费用。

安排支出要学会精打细算,对于置装这一笔不小的花费,很多学子也有自己的省钱经。喜欢网购的梁秀说,她在淘宝网上货比三家,淘了两件小西服,一条短裙,总共才400元不到。“我觉得面试并不一定要穿得很高档,只要得体就可以了,不必在服装上砸很多钱。另外还可以定做,一般定做一件和杂志上模特穿的一模一样的套装只要三四百元,衣服的面料还可以自己选。”当然,“面子工程”的花费也有便宜可以“淘”,一些高档化妆品、饰品等,都可以通过网购来省钱。即将走出校门的杭琪说,她看中了一套某著名品牌的补水系列,这套化妆品在商场里的专柜价是690元,但如果找“网上代购”在香港买的话,只要560元港币,而香港的商场还有9折优惠,这样下来能节省100多块钱呢。

笔者在此提醒一下大学生们,必要的求职花费不可少,但切忌盲目跟风,过度花费。与其在“包装”上花费太多,倒不如把这部分钱用在提高自身素质上,毕竟任何一家公司都更看重一个人的能力而并非仅仅是外表。

个人能力才是求职关键

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郑州大学某学院就业办公室主任田玉芬认为,“决定是否录取的因素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能力,真正的人才到任何单位都是受欢迎的。”

“从以往毕业生找工作的情况来看,并不是外表打扮出众就能找到好工作,反而是朴实的着装会给用人单位踏实的感觉。”田玉芬老师说,毕业生求职应该制订合适的规划,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想去什么地方,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有些学生去了一趟外地应聘,花费不少,人家决定录取他了,他反而不去了。”

南阳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人事部主管胡丽梅认为,真正的人才任何单位都是欢迎的。她罗列了求职成功的几个要素,一是综合才能;二是专业及任职经历和受教育水平;第三才是社会关系。“很简单,除了行政事业单位之外,公司(企业)不养闲人,每个单位都愿招到能胜任工作的员工,这些都不是仅仅依靠华丽的外表来决定的。还有,大学生与人交流沟通的才能我们也比较注重。”“所以,我们公司招人并不注重什么行头与装扮,要的是能力和综合素质。当然,衣着得体总比邋邋遢遢不修边幅给人印象要好些。”求职有学问,花费讲效果

1.什么时候求职最好?

一般而言,大学生会花费1至6个月的时间为未来的工作奔波。不过,既然将来每天要用上8小时和工作打交道,并且要把才智、精力和热情投入其中,提前多花点时间和心力寻找最匹配的工作,还是很值得的。

那么,究竟从何时开始求职最合适?越早越好吗?当然,“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提前付出的努力必然会得到回报,但是大四的生活重心毕竟不只是求职,顺利获得学位也同样重要。特别是,找工作也有心理、感情、喜好的周期,因此应该寻找一个效率最高、心理状态最好的求职时间点。总的来说,毕业前6个月开始求职是最佳时间点,不仅如此,从这时开始,每投入一个月的时间,就业率和薪资就会有稳步的增加。

这是因为,初上大四,大学生的心智、心理承受力还没有完全成熟,面对大四期间的学业、求职等还没有学会真正意义上的合理分配,所以往往求职和学业互相掣肘而影响求职效果。毕业前半年,随着课程结束,心态渐渐成熟,求职知识的沉淀,借助对工作和求职成功的渴望,此时一鼓作气,定能取得成功。

2.找工作别忽视了求职成本

北京、上海、广东等一线城市,经济发达、信息畅通、求职成本较低,这是宏观上的估算,具体到每个专业就有很大的区别。如专业性较强的理工科专业,求职目标明确,他们大多数从事与专业对口的职业,虽选择面相对窄但成功率高,不用太多的人力、精力、财力,成本较低。而那些热门的专业,因为更容易找到工作而使得求职成本较低。

3.如何将求职成本降到最低?

首先,求职之前,要系统接受就业指导,面对机会,有的放矢,充分利用学校现有信息和设施。

其次,要有明确的求职计划。以选择城市为例,要规划好求职的路线。而一旦选定了某个城市,就要集中精力,不可三心二意,“见异思迁”于其他城市。

第7篇

关键词:新媒体;广告;消费文化;白领

中图分类号:F71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4-0069-02

波德里亚在《消费社会》 一书开篇就提到:“今天, 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显现。它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恰当地说,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围。[1]”波德里亚通过自身的观察结合社会经验指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人作为中心的地位逐渐被物质所取代了。在现代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和广告形态日益丰富的环境下,人们消费不仅是为了满足生活的基本需求,而是在物质化的社会中追逐消费本身,从而体现出个体的地位、身份、品味等象征意义。白领作为现代社会中具备特定消费能力的一个代表性阶层,广告逐渐影响其消费方式、价值观、社会观等。

一、新媒体广告的定义及其发展现状

首次提出“新广告”概念的是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广告系,他们在1995年提出广告的定义将伴随社会经济和媒体的巨大变化而突破传统范围。本文所指称的新媒体广告是指广告主以付费的方式,借助数字传输,将相关产品或服务信息等通过多媒体视频传达给目标受众的传播方式。“新媒体广告的诞生,是新媒体拥有的社会资产与成熟的货币化手段相结合的必然产物,”虽然在经济效益上还没有超越以电视等传统媒体,但其快速发展的态势是有目共睹的。艾瑞咨询的监测表明,2007 年,中国网络广告主的数量在 2006 年的 3480 家的基础上增加了2573 家,增幅达到 73.9%[2]。新媒体广告凭借与生俱来的优势受到了各种产业领域广告主的青睐,渗透到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中。

二、消费文化的内涵及其与广告的关系

虽然对消费文化的研究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但是消费文化的概念至今在国内外也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在国内,主要有三张主流观点:第一种类型以尹世杰教授为代表。他认为,消费文化是消费领域中人们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们在消费方面创造性的表现,是人们各种合理消费实践或消费文化,是消费领域中人们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动的升华和结晶[3]。第二种类型的观点认为消费文化是指消费者在消费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各种价值观、行为准则和文化性的总和。第三种意见则认为所谓消费文化是指社会大众在各种推销方式的触动下而不自觉地追求无限消费的理念。由于本文探讨的是新媒体广告对白领人士消费文化的影响,因此所指称的消费文化属于第二种范畴,即广义的消费文化――人们在消费过程中呈现文化的具体细节,包括消费主体、消费客体、消费理念、消费行动、消费风俗等方面[4]。

三、新媒体广告对白领消费文化的影响

新媒体广告的出现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是为白领量身定制的。他们受教育程度高,工作节奏快,生活有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接触传统媒体广告的时间日益减少。相反,他们越来越多地被新媒体广告所包围:上下电梯里的视频广告、短信中的定制商家信息、邮箱里的优惠广告、浏览网页时的广告链接等[5]。在被包围的同时,他们本身也在寻找广告:借助搜索引擎查阅商品、定制有关优惠信息、搜寻打折信息。一方面,他们通过数字技术有选择性地接受自己所需要的广告信息,另一方面,也被无所不在、无孔不入的新媒体广告所包围。对于广告主而言,新媒体广告传播精准、广告成本低、受众可互动参与、受众抵触心理小、科技含量高。而对作为受众的白领阶层而言,新媒体广告的出现和发展迎合了其生活、娱乐工作等多方面的消费需求,过高的工作强度加之铺天盖地的广告促进并诱发了他们的消费欲望,并对其消费文化的各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体说来,包括以下五个方面:消费新奢侈主义、购买方式非终端、消费内容升级、消费频率提高、品牌忠诚度下降。

(一)白领群体中产生新奢侈主义

当越来越多的城市白领在LV的橱窗前停留,当越来越多的城市青年在网上热议LV,于此同时,网络上传递大量有关LV打折的信息以及众多以欧美明星展示新品上市的隐形广告,都激发了白领对奢侈品的欲望,名牌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过去的理性消费转向了欲望消费,而各种网络代购网站的出现更是对这种趋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010年中国白领年度调查报告》显示,57.7%的白领有购买腕表、皮具、香水或珠宝等奢侈品的经历[6]。当然这一趋势的产生不仅仅与新媒体广告有着紧密的联系,各种时尚杂志,精美的电视广告也是影响因素之一,这是一个整合营销的时代。

(二)消费渠道的转变:零售终端之网络购买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与发展,出现了一种新的消费行为――网络购物,本文所指的网络消费仅指狭义上的即通过相关的网站在网络上购买有形商品的形式。而网上购物在大众点评网、团购网、返利网等新兴网站的成长中不断发展。“据12日官方微博消息,11月11日,淘宝商城网购狂欢节单日支付宝交易额达33.6亿元。这一数字印证了内需明显回暖的势头,也再一次表明电子商务已经成为目前拉动内需市场的主要驱动力[7]。”白领作为社会中具备较高收入、高受教育程度的群体,在触眼可及的网络广告中,触手可得的优惠中,毅然选择了“鼠标消费”。

(三)消费内容升级: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

正如上文中提到的,白领族工作普遍高度紧张,因此他们在闲暇时间努力寻找放松休闲的方式,简单购买生活必需品已不能充分释放生活压力,他们将注意力转向了更高层次的精神消费。

以旅游网站为例,纵观我国市场上有关旅游的新媒体广告,可谓五花八门,颇具规模,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旅游网站有:同程网、途牛旅游网、携程旅行网等。白领追求休闲旅游、享受旅游,他们需要了解目的地的大量信息,这样一来旅游信息与网络的结合就成为必然。网络旅游广告不再是简单继承电视,通过画面吸引消费者,而是以更为互动、丰富资讯与精美图片视频相结合的特点紧扣以白领为代表的消费群体。

(四)消费频率提高:丰富多样的广告形式带来的非理性消费

新媒体广告借助丰富多样的广告形式大大提升了广告效果,传统电视广告只是简单地将优美的画面和文字相结合,向无数不确定的各种层次的观众传递,广告形态一层不变,但注重互动性强、有具体数据监控效果新媒体则不同,其广告呈现方式多种多样,新媒体可以通过互动活动或者是巧妙设计舆论话题让消费者主动关注广告信息,降低了受众对广告的抵触心理。

(五)品牌忠诚度降低――消费随意度高,对快速消费品难以建立长期品牌忠诚

以快速消费品为例,随着市场的日益成熟,与白领消费水平相当的产品同质化倾向越来越大。而且广告主也越来越挖空心思地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宣传。例如,一位白领女性上一号店买洗化用品,也许她会选择正在以惊爆价热卖的一款产品,但不是她以往使用的品牌,在这样一种模式下,很难建立起长期的品牌忠诚度,白领一族都是敢于尝试新事物的,而网络中的口碑广告也大大降低了重复购买率。

四、总 结

人的生存离不开对商品的消费,广告作为轴心,横向地作为人与物的中介,在这个意义上广告不仅告知消费者有关商品的信息和消费商品的感觉,而且,它透过某一物品和商标构成一种消费总体性。新媒体广告的出现则强化了这样一种联系,同时广告主也在借助数字技术的发展,试图使的广告更为精确,锁定精确的目标消费者,从而将受众对广告的抵触心理降到最低[8]。

从产业经济来看,这是值得继续推动和深化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所构筑起来的白领消费文化陷入炫耀性、诱发性、随意性的消费模式中,“商品在新媒体广告的光环下被赋予了更多的超现实的象征意义,人们在一种无意识的鼓吹下肆无忌惮地享受生活,消费额外的商品或服务,并不断挖掘人们潜在的消费欲望和需求。白领应以理性的态度面对新媒体广告,而不是一味地被挖掘出消费欲望,应提倡健康、理性的消费,而不是把消费看作是自我表现、自我实现的一条出路。

参考文献:

[1] (法)让•波德里亚著.刘成富,全志钢译.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 iResearch-2007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份额报告[OL].省略/html/Article/,2008-02-18.

[3] 尹世杰.关于消费文化的几点思考[J].消费经济,1995(1).

[4] 孙同超,肖玲诺.信息技术革命背景下的后现代社会消费文化[J].学术交流,2010(12).

[5] 谭可可.新媒体广告传播形态及表现拓展[J].新闻导刊,2009(4).

[6] 刘世雄,欧亚洲,王小深.年轻白领消费群的奢侈消品购买动机研究[J].广告大观,2008(8).

第8篇

一年中不适合读书的日子可能很多,但是不适合买买买的日子已经不多了。

6·18在即,电商年中大促早在5月末就已经开始,不同于往年跟着京东、天猫打价格战,今年的亚马逊中国首次打出了“海外尖货”的旗号,试图在电商的年中大考中走“海淘”的特别通道。

亚马逊中国的促销会场以“2015国际品牌奥斯卡”为主题,参与的品类以美国亚马逊精选单品起头,辅以独家合作的海外品牌,以及大批量从海外采购到中国进行销售的食品、酒类。

这并不是亚马逊中国第一次以“海淘”主打促销。去年8月,它们宣布了与上海自贸区的合作,两个月之后,亚马逊宣布全球六个国家的站点向中国用户开放直邮,紧接着在“双十一”上线中文海淘站点,将美国“黑色星期五”引入中国电商。

亚马逊中国目前采用两种模式帮用户“海淘”,一种是中国亚马逊网站上的“海外购”,另一种则是以“进口直采”的方式,从海外大批采购产地,储存在运营中心,从本地直接销售。

今年3月,亚马逊甚至在竞争对手天猫平台上开了旗舰店,销售从海外批量采购的商品。

为了帮你海淘,亚马逊中国做了些什么

位于武清开发区的亚马逊天津运营中心启用于2012年,占地9万多平方米,是亚马逊在中国最大的运营中心。每天,中国的亚马逊用户通过“海外购”平台从亚马逊美国站点购买的商品,完成清关之后相当一部分被送到这里分拣,再运往各地的次一级运营中心,或是直接发到用户的手中。

天津运营中心辟出了两个篮球场大小的空间专门处理“海外购”商品。商品从美国亚马逊的库房打包、发出之后,在这里只需贴上系统中预先匹配好的中文包裹单,就可以进入普通的亚马逊商品发货流程。

海外购渠道进来的商品都贴有黑色胶带,与亚马逊中国的自营商品区分开来。最近美国亚马逊在快递盒上整版刊登了小黄人广告,于是最近这些贴有黑色胶带的小黄人快递盒也随着海外购的订单,漂洋过海到了天津、上海等地的运营中心。

据运营经理关月红(Amy)介绍,每天已经完成清关手续,从海关发到运营中心的商品,需要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为此,天津运营中心独创了一种辐射式分拣工作台,内部的工作人员将其称作“八爪鱼”。每天下午三四点钟,一般前一天的最后一批货就必须处理完了,到当晚五六点,新一批清关完毕的快递盒,又会来到这里。

入华十年,亚马逊中国终于有些不一样了

在过去的一年里,“海淘”这个词逐渐被“跨境电商”所取代,因为越来越多的电商平台开始把“去国外买中国不容易买的商品”当成了一件重要的事来做。你可以说亚马逊中国终于抓住了拥有优势的方向,也可以说,这一波电商的热点,终于和亚马逊的优势撞在了一起。

根据调查报告,中国内地有至少1800万海淘客,在过去的12个月里,他们的海外购物开支高达2136亿美元。

亚马逊不会不知道这些数字的意义,负责亚马逊中国“海外购”项目的产品经理赵莉在北京的办公室里告诉《好奇心日报》:“根据美国亚马逊的数据,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IP在访问美国亚马逊。”

自从去年8月新任中国区总裁葛道远(Doug Gurr)上任之后,一向显得有些慢吞吞的亚马逊中国,终于给人感觉它们想要做些什么了。2014年,它向媒体的新闻稿数量比2013年增长了61%,相应地,这一年里,它们为“国际品牌战略”相关动作召开的会加起来大约比过去好几年加起来都多。

在过去的十年里,亚马逊已经在中国建有12座运营中心,面积总和超过50万平方米,建成了亚马逊除美国本土之外最大的运营网络。

新上任的葛道远是三任亚马逊中国区总裁中对全球业务最为熟悉的一位,他为亚马逊中国争取了更多的自主权,正如亚马逊中国区副总裁牛英华在今年一次接受采访时所说:“他一定是一个重要的人,去让这一切发生。”

这是亚马逊到目前为止,在公众面前表现得最为积极的一位中国区总裁。葛道远在2011年加入亚马逊担任英国区总裁,一年之后被提升为亚马逊欧洲总裁。比起前任冯恩哲,葛道远带来的改变更为明显,存在感也更强。

今年到现在,葛道远已经发表了两次署名文章来谈跨境电商,阐述亚马逊中国通过“海外购”、“海外直采”和“自贸区合作”组成不同模式将国际选品引入中国的愿景。

“海外购”是整个跨境电商战略中,亚马逊中国花的力气最多的一部分,从最初小型媒体沟通会预热,到宣布上线试运营、正式上线,再到今年5月通报半周年成绩,亚马逊一共为这个项目举办了四次会。

去年11月,亚马逊中国为“黑色星期五”举办了数场新闻会

最初试运营开始之时,赵莉和她的“海外购”产品团队从中国“海淘”用户常买的品类里,选择了母婴、鞋靴、户外等7个品类的热门商品,将商品说明翻译成中文,加入到“海外购”的类别。

用户可以在亚马逊中国的网站,实时查看美国亚马逊商品的详细信息、库存以及按照实时汇率折合人民币的价格。在中国亚马逊网站上,搜素、选择一样标有“海外购”的商品,查看中文说明,选择购买,用美国亚马逊账户登陆、设置地址,用信用卡支付,下单的流程至此结束。

到如今商品的种类已经扩大到了24个,海外购团队预计在6月底,这个站点收入的商品种类就能够覆盖美国亚马逊现有的全部品类。负责公共关系的副总裁张飒英说:“就差最后一个了。”

在这个过程当中,亚马逊的海外站点也参与了进来。张飒英告诉《好奇心日报》,由于供应商与亚马逊本土团队的合作关系,整个采购流程已经简化到只剩一步:供应商在同美国亚马逊的合同上勾选一项“同意将商品销售到美国之外”即可。这样,商品就可以直接在“海外购”上线了,中国用户可以通过全中文的页面完成购买。

整个海外购项目从去年3月中国团队提出项目,到11月试运营上线,过程中涉及了亚马逊全球100多个团队,在中国的团队也有100多人,赵莉表示,对于亚马逊这样一个跨国公司来说,这个速度前所未有,而项目优先级在亚马逊公司内部也相当高。

与此同时,从2013年开始筹备、分批上线的“海外直采”项目也逐渐在消费者面前有了声音。不同于“海外购”对美国亚马逊资源的依赖,“海外直采”项目由亚马逊中国派出团队,在商品从产地批量进口,用户在z.cn上就可以直接购买。

《好奇心日报》曾经受邀参观过亚马逊北京和天津运营中心,在这两处,“海外直采”的商品(主要是食品、红酒)拥有单独的分区,从等待上架的暂存区开始就与普通的商品区分开来。在北京的运营中心,记者看到了为储存进口红酒特制的货架,倾斜存放以保证木塞被酒浸湿。

巨头纷纷加入跨境电商

据某第三方机构的调查数据显示,有超过50%的中国海淘用户在过去半年曾光顾过亚马逊“海外购”商店。

这是亚马逊进入中国的第十一年,看起来,它们终于找对了和其他电商平台差异化竞争的路径。说不定,这可能会是亚马逊在中国的最后一次翻盘的机会。

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去年,中国跨境电商平均增幅约30%,远远高于线下传统外贸交易增幅。商务部预测,2016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将增长至6.5万亿元。

这个市场一直在那里。本土电商也已经参与进来,将它作为提供差异化的方式。毕竟,相比起在同类的产品中努力做到“我比你便宜”,不如从海外搜寻独家货源,做到“我有你没有”。

和淘宝生造“双十一”一样,一手打造了“6·18”大促的京东,在今年第一次将“海外购”放进了“6·18”的主要促销会场。当然,京东为这一天已经准备了很久。

今年第一季度,刘强东率领京东代表团赴法国、韩国开拓市场,相继启动了法国馆、韩国馆和日本馆,接下来,京东全球购团队的目的地还有澳大利亚、美国以及欧洲其他主要国家。

4月,京东全球购业务正式上线,来自1200个品牌的15万种国际商品通过京东自营采购和海外品牌签约入驻两种形式进入了京东全球购频道。

而另外一边,天猫于5月末宣布启动“天猫X战略”,除了与多个品牌联手推出“超级品牌日”,天猫上有超过2万个商家参与了这轮年中大促,提供世界25个国家的进口商品,一批全球顶级超市的主推商品将基本做到与原产地同价甚至更低,并且与“双11”类似,做到“全球包邮保税”。

早在一年前,阿里巴巴推出了专门的海外购物频道“天猫国际”,截至到今年2月,已经有来自25个国家、地区的5400个海外品牌入驻天猫。

天猫国际招商总监止行告诉《好奇心日报》,它们对商家采取的是邀请制,从去年开始KA(Key Account)服务,招商的时候除了找商家,还会根据商家所在区域,配备当地人或中国人进行引导,保证落地。

在去年阿里巴巴上市之前,《纽约时报》曾经有评论表示,“阿里巴巴是中国中产消费奢侈品的推手”,在天猫上,各大品牌可以直接向顾客售卖自己的产品。阿里巴巴兑现这一承诺的程度,将会决定它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开放广阔的中国市场,让那些全球零售商和寻求发展的中小企业可以分一杯羹。

如果你还记得上个月天猫是如何用模仿卖苹果手机的噱头销售来自新西兰的苹果,或许就不难理解这家掌握了中国58.6%的电商业务的平台,会是一个相当难缠的对手。

亚马逊在中国已经变了许多,但可能还不够

亚马逊是海外品牌更熟悉的名字,并且往往已经有了合作关系。相比起京东、阿里在世界各地一一与供应商洽谈可能遇到的困难,亚马逊在全球积累的供应商资源给了它们一把用来打跨境电商的好牌。

牛英华在向《好奇心日报》介绍“海外直采”项目时表示,那些在国内认知度不高的品牌基于同亚马逊长期的合作,愿意通过亚马逊的平台,将产品带到中国。

过去,半数以上的个人海淘行为都发生在亚马逊全球的站点上。亚马逊自己将这件事做起来,帮助用户克服语言关,受打击更多的是小规模代购的生存空间。未来,它们还计划将德国、西班牙、日本等站点的商品用同样的方式搬到“海外购”平台,到那个时候,语言差异带来的优势会更加明显。

问题在于,第一批各凭本事获得的供应商,在一段时间之后还会不会和一个平台继续合作,无论你是国际化的亚马逊,还是本土化的阿里、京东、甚至专注细分领域的小型电商,谁能够给供应商带来更多稳定的销量,才是保证持续合作的惟一指标。

亚马逊中国付出的努力,是否足够应对这些对手?

“亚马逊花了很长时间,才认识到复制美国亚马逊模式在中国是不奏效的。”亚马逊中国总裁葛道远在接受《彭博商业周刊/中文版》采访时曾表示。

此前十年,亚马逊确实在中国试图尝试复制本土的成功路径。

2004年,亚马逊收购图书销售网站卓越,进入中国。和在美国一样,亚马逊希望在中国从图书品类开始培养消费习惯,在扩展到其他更多的品类。

但最终在中国抓住最多网购消费者的淘宝/天猫和京东分别靠卖女装和卖电子产品起家。

一直到2011年10月,卓越亚马逊才正式更名为“亚马逊中国”,启用短域名z.cn。推广z.cn的广告几乎是十年之中亚马逊电商业务惟一的线下曝光。在此之后,电商业务就再没有拿到过做广告的预算。

亚马逊在美国挑战了一个接一个的新领域,2014年一年光花在数字内容上的投资就超过24亿美元,而中国亚马逊仍然没有打地铁广告的打算。

几年的时间里,它们用Kindle颠覆了自己赖以起家的图书音像生意,始于商品名录信息集成的亚马逊云计算服务(AWS)则渐渐成长为一门年收入50亿美元的生意。但所有这些突破都发生在美国,中国市场并没有受到同等的重视。

被收购之初,由于缺乏来自总部的持续“输血”支持,卓越亚马逊在和当当的免运费之战中失去了将其击垮的机会。Kindle在2010年就曾以“金读”的名字出现在亚马逊中国官网的支持页面上,直到2012年12月才以电子书商店的方式“软着陆”,此时距离Kindle在美国区发售第一代Kindle已经过去了五年多。

而电商业务面临的竞争更为激烈。2014年京东、阿里巴巴相继在美国上市。葛道远上任时恰逢京东赴美上市。根据京东公布的财报,其一年销售额,约为亚马逊全球同期总销售额的四分之一,而根据调研公司艾瑞的数据,亚马逊中国的市场份额只有京东的约十分之一。

亚马逊在中国的大部分投资都放在了消费者很难看见的地方,比如仓储、物流体系的铺设。它们在中国建起了仅次于北美的运营网络,亚马逊中国副总裁宋立元告诉《好奇心日报》,他们已经在135个城市可以做到当日送达或次日送达。然而,这并不能解决网站没有流量的问题。

与此同时,京东、阿里巴巴进入跨境电商似乎只是一夜之间的事,却在很短时间内将规模迅速扩大。而京东、天猫、1号店甚至是小型的垂直电商平台都投入巨资于将自家的产品广告贴满地铁、公交以及写字楼内的灯箱。

这两天,阿里巴巴甚至将微博的首页包装了天猫促销的入口,在人们惊呼“微博首页变天猫了”的同时,它们已经成功获得了曝光与流量。

相比起在“6·18”前一个月就将刘强东的头像布满大城市每个角落的京东,亚马逊几乎不做线下促销,也很少在一个产品或业务推出之前进行宣传。

多年积极的推广和投入,让用户养成了在天猫和京东购物的习惯。用户习惯打开京东或者天猫买东西,它们进入跨境电商就好像是用户每天都要去逛逛的店铺多了新的商品,而亚马逊则要从为新开的店铺吸引人气开始努力。

在每一个细分领域,尤其是亚马逊中国更为擅长的母婴、鞋靴、时尚等领域,一批中小型的垂直跨境电商已经带着数千万美金甚至上亿美金不等的投资杀入了市场。

而天猫甚至并不用自己去主动联系所有商家。天猫巨大的流量为海外华人提供了牵线搭桥的动力,尤其在母婴这样的热门领域。正在澳洲联系奶粉品牌,准备帮助他们加入今年“双11”的倪先生告诉《好奇心日报》,“现在门槛很低,我们在海外注册一个公司,就能上天猫国际。”

上海自贸区的成立降低了中小品牌进入中国的成本。在天猫上卖货的商家可以先将为双11准备的商品运到自贸区的保税仓,等发货给顾客时再缴纳关税。

竞争不仅仅在“卖东西”

然而买卖上的竞争还不是最可怕的。

阿里、京东甚至微信都已经进入了互联网金融领域。这才是竞争对手的杀招所在。

这些互联网金融的新入局者用花呗、白条等金融业务为刺激消费买单,如果你在天猫国际或者京东全球购上买一支电动牙刷,连信用卡都不需要,就可以在50天之后才开始分期还款。

用户花得越多,信用额度和分期优惠就越大,这就像一个循环,买买买就是这样,一旦开始就停不下来。正如亚马逊在美国推出的Prime会员制度,通过运费、折扣商品和数字服务拉拢用户。过去一年,Prime会员数量在全球上升了近50%,也是最近几个月亚马逊股价飙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土电商之间的竞争已经从电商业务延伸到金融服务了。亚马逊中国也许需要更多的自主性、自由度和来自亚马逊总部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