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盘古开天地教案

盘古开天地教案

时间:2022-10-15 00:32:28

盘古开天地教案

第1篇

【关 键 词】蒙古族 服饰 图案 审美

一、图案在蒙古族服饰中的应用

从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蒙古族服饰中能够看到蒙古族社会各个时代、地区的蒙古人民的审美特征和爱好习惯。蒙古图案在不同地区由于文化、审美、材料、制作方法的不同而形式也不同。下面我简述及各地区的服饰纹样。

(一)主体服装中的图案应用

蒙古民族自古以来过着游牧生活,他们热爱家畜崇尚大自然。所以常把云纹、水纹、山纹、火纹等大自然现象及牛、马、羊、骆驼等家畜的二方连续作为服饰、生活中的装饰图案。

内蒙古科尔沁地区的蒙古人由于半农半牧的生活,所以蒙古袍上的图案吸收了汉文化元素,也因为科尔沁地区的扎鲁特旗北部漫山遍野生长了梅花,迎春花,兰花,,丁香花,牡丹,海棠花、杏花等数百种鲜花,当地的蒙古族人民常用花作为服装的装饰纹样。科尔沁地区的妇女蒙古袍在袖子、前襟处大面积的刺绣花卉和蝴蝶。察哈尔地区的蒙古人把吊了皮子里子的长袍叫做“珠布查德勒”,吊了羔羊皮毛的缎袍叫为“森森德勒”,均以库锦沿边,开衩处露出白色高羊皮毛,杈根部缝制一种叫做“吉萨”的镶有“秦达摩尼”盘纹图案。妇女还会在肘关节处缝制环形装饰花纹,叫做“套海布其”。乌珠穆沁地区的蒙古袍前襟和后背上镶有云纹,袍子下摆及妇女穿的“袄吉”开衩出镶有盘肠纹。

(二)鞋帽、配饰中的图案的表现

科尔沁地区的蒙古袍中运用的大量花卉图案也会用在帽子上的中间部位做装饰。阿拉善男士冬天戴貂皮、狐狸毛、旱獭皮吊里的四耳锦缎帽子,用不同花纹的样式来区别前后。已婚妇女的“同和尔其格”帽子是阿拉善独有的服饰。属于圆顶帽子类型,左侧缝制鹅绒团花儿,帽边缝二尺宽的花纹。妇女头戴一种运用了很多卷草纹和犄纹的“浩乐宝”装饰。鄂尔多斯妇女头饰是最为美丽庄重的。秀有很多色彩鲜明的各种花卉图案和云纹及卷草纹。有二龙珠图案的妇女帽子是鄂尔多斯地区服饰文化的标志之一。它体现了蒙古族服饰文化和汉文化的精辟的融合。乌拉特人冬天穿靴子,里边套毡袜子。袜筒边露出靴筒边三寸许,露出的部分镶有各种云纹图案。巴林成年男子礼仪装中就有脚穿刺有24个“赫乌嘎啦吉”的黑靴。夏天脚蹬盘肠纹图案的布靴。

蒙古族服饰中的荷包是一大特色。各个地区的荷包的造型和图案纹样都不同。有马形、鸟形、葫芦形、各种几何行等,多用卷草纹和犄纹。

(三)其他运用

蒙古族服饰图案在日常运用还被用在了一些特殊场合的装束上。如那达慕大会中的赛马小骑手上衣和背心上的蝴蝶图案、小鸟图那以示主人“人轻快马”的美好愿望。摔跤服中的“照格达”用约一寸宽的皮条镶边,主要部位锭制大泡钉,后背中间嵌一块铜镜,上面绘有龙、狮、虎等动物图案。“照格达”是摔跤手进行比赛时的抓,也是展现蒙古族男子的强壮体魄的装饰服。套裤用白色做底料,上面各种图案花卉,从外向内有盘肠、云纹、中间秀有龙、凤、狮、虎、大象等动物图案,服装纹样设计是按照耀武扬威的精神精心安排的。

二、蒙古族图案的发展

(一)外来化的关系

古代北方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一直与中原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吸收,留同存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社会的发展、不同文化的融入也使蒙古族服装在传统的基础上有了巨大的变化。早在元朝时期在服饰、礼仪、艺术生产方面就受了汉文化的影响。元时蒙古族男女均以长袍为主,男子平时穿窄袖袍,圆领,宽大下摆,腰部缝以辫线,制成宽围腰,或钉成成排纽扣,下摆部折成密褶。重要场合也采用汉族朝祭诸服饰。元代天子原有冬服十一,夏装十五等规定,后又参酌汉、唐、宋之制,采用冕服、朝服、公服等。又如上篇所述,科尔沁地区服饰中的花卉图案也是大大的吸收了汉文化。在面料上的图案上也出现了与汉族图案相近的“喜”“寿”“福”“佛手”和吉祥图案。逐渐的在蒙古族服饰中出现了龙和凤的图案,象征了富贵和权势。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是独立的,它的发展和演变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息息相关。蒙古民族的图案文化从古至今在保留和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不同朝代不同民族的文化精髓呈现了一个民族独有的文化现象。

(二)宗教的关系

萨满教是蒙古族的原始宗教。也叫“跳大神教”和“巫神教”。它长期以来广泛流传于蒙古民间,对蒙古族的风俗、习惯、文化、艺术有着重要的影响。萨满教信奉天、地、日、月、火、灶和祖先长辈等。在原始社会,萨满教的多种仪式大都由妇女来掌管,被称为“巫婆”。在民间,要成为萨满教的巫师,必须是聪明伶俐、能言善辩、能歌善舞、还要懂得魔术,通晓萨满教的咒语,并能经受严峻的法术考验的人方可。要主持各种贡奉仪式,如葬礼、占卜、歌咏、祝福、跳神等。它在蒙古族人民心中有着治病、去灾的作用。因此,萨满教也有了自己施法时的着装。巫师的帽子叫“奥日贵”。由于地区的不同而它的特色也不同。其中科尔沁的巫帽比较有代表性。这种帽子的外部是用一指宽的薄铜条编织而成,里面是圆形的爪皮帽。奥日贵的前面镶有崇拜物的偶像,下面缀着青色穗子。帽上竖着约有拇指粗、一拖长的3股青铜叉子,在其顶上配置青铜鹰爪,鹰腿上系几个小铃铛,后垂丈余长的五色绸条。巫师穿的衣服叫做“额日恩服”,既铃铛服。它是从多家讨来的碎布经拼接拴挂而成。科尔沁的萨满穿一种刺绣的铃铛服。腰带上固定九个青铜镜子,其中一个比较大。镜子上绘有十二生肖和虎、狮等图案。

藏传佛教的传入,僧人散布在各个蒙古地区的寺院,随之在客观上给蒙古人民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佛教文化,如寺庙的建筑、佛雕塑、唐卡美术等,更一步丰富了蒙古族人民的文化思想,对艺术创作和人们的审美起了提高的作用。佛教的宝伞、双鱼、宝瓶、海螺、吉祥结、尊胜幢、等八宝图案在蒙古地区广泛流传使用。莲花图案在原来的基础上用的更多吉祥结图案更为群众所喜爱。吉祥结图案在蒙古族固有的“江嘎”的基础上在民间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大大的丰富了起来。在民间以吉祥的意义发展为团结的象征,有单调的盘肠图案发展到多种多样的盘肠图案,也常常与卷草纹结合起来构成曲线和直线对比的画面,形成了蒙古族人十分喜爱的具有特色的,造型美观的专有盘肠图案,以二方连续的形式延伸开来非常美观。

蒙古族长期以来与兄弟民族进行文化交流,学习好的文化精神,并融合在自己的文化中,始终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融合、再创造,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本民族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

三、蒙古族服饰图案的审美特征

(一)蒙古族服饰图案的组织形式

1.连续纹样

连续纹样是用一个基本单位向上下或左右连城,或向四个方向无限伸展,使它连续成大面积的图案,形式有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两类。这种连续纹样可以循环反复以致无穷。

二方连续是蒙古族图案中的一种组织方法,是一个纹样基本单位能向左右上下连续,形成带子一般的图案。这与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有关。如,蒙古族牧民搬迁使用的勒勒车队,有十几辆车连在一起走,骆驼的运输,骑兵队伍的行军等都给人很强的连续感,连续性的联想。二方连续可以衬托主题,而且还具有独立装饰的效果。二方连续常用在蒙古服饰的边饰,如蒙古袍的领口,下摆,袖口,襟口等。

四方连续是一个纹样单位向四周重复的连续和扩展的图案。蒙古族经常用万形四方连续和水纹、火纹以及各种几何形四方连续,一般喜用散点构成方法连续。经常在服装布料、绣花毡等大面积物品上使用。

2.适合纹样

蒙古族把适合纹样称为“贺任木吉何乌嘎拉吉”。把一枝花或云纹等恰到好处的安排在一个外形内,这一外形有明确的轮廓,比如圆形、葫芦形、杏花形、桃形、方胜形、云形。适合纹样中有边缘纹样、角隅纹样、中心适合纹样等。其中最基本的一类形式是以上纹样的综合运用形式。在运用这种形式是它们所占的部位、面积、大小比例要适度。

边缘纹样是一种适合于外形周边的装饰纹样。它随着外形轮廓而变化,它可以单独使用,但更多的是衬托中心纹样。它和二方连续不同,边缘纹样要受外形的约束,而二方连续不受外形的约束可以无限延长。角隅纹样又叫做花角。蒙古族图案喜欢在四角用相同的纹样进行装饰。不论装饰一角或四角要看具体用途和需要而定。经常用在桌面图案、靴子、地毯、刺绣等九十度角隅的范围内。中心适合纹样叫“特格西合木”,在图案的中心范围内使用。

3.单独纹样

单独纹样从组织形式上看,是与周围环境没有连续,重复的一种独立性的个体单位。它是利用一个单位或几个单位配置在一定范围内,并适应某种装饰形体的组织形式单独纹样,应用范围是多方面的,在日常生活中,到处可以运用这种纹样来做装饰。

(二)蒙古族服饰图案的特点

1.广泛的群众性

蒙古族服饰图案拥有广泛的群众性、可视性。图案是民间美术的最直观和普遍的形式之一,它具有使用和审美的双重性,并丰富了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民间,对自己常用的图案的构思和组织很了解、对生活中的使用品的美化、日用工艺品制作都有自己的审美观念和一套技法。蒙古族民间图案是社会生活的真实描写,热爱生活,赞美生活的具体表现。

2.纹样的传统性

蒙古族服饰纹样一直保留着古老传统的特点,由同古老的毡房艺术和生活用品历代相传。如回纹、祥云纹样、盘肠纹、卷草纹、犄纹等。

3.程式化、规律化

变化与统一,条理与反复的原则在蒙古族服饰图案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不论是服装刺绣、家庭的绣花毡、日用用品等都喜欢采用一种形式。就是外边绘一层或几层边缘纹样,四角用角隅纹样装饰,绘有团形主体图案,底纹多以万形连续纹样陪衬,显得大方醒目,给人以富丽美观,层次分明的感觉,形成变化统一的画面。绘制图案用色彩、线条、面积、大小等对比法。

四、图案对现代蒙古族服饰设计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蒙古袍功能性越来越弱,装饰性越来越强,有各种图案精美的蒙古袍已成为蒙古人民节庆时的礼服。

第2篇

这世上有着各种各样的托盘,长方的、正方的、圆的、椭圆的;花边的、雕刻的、镂空的;有把手的、无把手的、有把手无脚的、无把手有脚的以及有脚有把手的;矮脚的、高脚的甚至带腿可以直立行走的,高脚的可行走的托盘可以当边几,也可随时拖到餐桌旁、厨房、阳台,放酒、配菜或者放碗碟,灵活、方便且实用。如果是可折叠的高脚托盘,甚至可以带到草地或海边,立刻就能布置出一个有腔调的小空间。

日本一位女设计师Nao Tamura设计过一款树叶形状的托盘,在日本,树叶经常被用来包裹盛放食物,这给她带来了灵感。制作树叶形状托盘的材料也有着树叶般可卷可叠的柔软度,令树叶托盘几乎可乱真。

那是一只多么美丽的莳绘托盘

日本漆托盘有一种特殊的工艺叫“莳绘”,是日本特有的漆器工艺。15世纪,莳绘的技法发展成熟,16世纪末开始输出到欧洲和中国。莳绘传入中国后,莳绘家具、文具、香具和古玩收藏盒一时成为当时文人的心头之好,引得“洛阳纸贵”。

好友曾推荐我欣赏过一件已达170多年历史的日本莳绘托盘,当时是当作茶室焚香使用的,属上等人家的器皿,需多年经验的匠人耗费长时间制作完工。这个托盘黑色背景,绘着极为飘逸的金色花朵和叶子,精致但不觉得纤细和单薄;美得飘逸,却又饱满厚重。总之,是一种自信的美。不过遗憾的是,我俩正谦让着看谁该先下手时,却被别人捷足先登了。

可是,那是一只多么美丽的托盘啊。

在床上早餐,一只托盘不可或缺

托盘有很多种功用,可将早餐放到托盘里端到床上表示亲昵和取悦。没有托盘,杯盘碗碟还真没法直接上床,失礼与否,就在于有没有托盘这样一个媒介。

托盘可以放到桌几上,放茶壶、杯子、点心盘和水果盘等,防止水漏到桌几上,并可建立区域感。下午茶或者随时来一杯茶都行。如果想运送食物饮品到室内其他地方或者室外露台院落,一只托盘也是必不可少的,托盘此时是方便的运输工具。

英剧《唐顿庄园》里女仆让男仆贝茨递一下托盘,贝茨因为腿瘸,一下子把托盘连带托盘里的餐具都掉到了地上,从而引发旁人对贝茨是否称职的怀疑。的确,拿托盘要稳,手不能抖。另一部英剧《楼上楼下》里女管家就是这么教育那位新来的男仆的。当然了,男仆后来拿一个放满酒杯的托盘,撞到了女主人不愿意请的客人身上,以至于客人衣服湿了,不得不提前离席,这时的手不稳,就是表面无心实则故意,那只四周镂空的美丽银托盘简直成了阴谋的工具。客人刚一离开,女主人就微笑着对婆婆说:也许下一次我可以自己选择客人名单。

听过“如果想在床上吃早餐,那么请睡在厨房”的笑谈,其实,想在床上吃早餐,无需睡在厨房,一只托盘就够了。当然了,一个在乎取悦你的人也是必不可少的。托盘里可以放牛奶、面包、咖啡、茶、果汁、果酱、水果、糖、奶油、盐、胡椒、黄油,甚至连黄油刀都可以准备好。也可以放手擀面煮鸡蛋,像是生日早餐的温暖。除了食物饮品,托盘里还可以放鲜花礼物甚至惊喜,在周末、纪念日、节日等都可以来这么一出,会觉得私密、放松、娇宠和难忘吧?

据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也喜欢在床上边看报纸边享用早餐,侍者们每天早晨8点都会送一份早餐给女王享用,包括茶水、吐司面包、果酱和黄油等,当然还会选几张当天的报纸。盛放早餐和报纸的是一个破旧的托盘,我想应该是一个古董托盘。

举案齐眉之案是托盘吗?

举案齐眉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是讲汉时梁鸿和妻子孟光的故事。《后汉书·梁鸿传》里记载:“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意思就是每当丈夫梁鸿回家时,妻子孟光就托着放有饭菜的案,恭敬地送到丈夫面前。为了表示对丈夫的尊敬,妻子不敢仰视丈夫的脸,把案托得跟眉毛齐平,丈夫也总是彬彬有礼地用双手接过案。

这里的“案”,就是一个托盘。马未都在谈家具时,其中一个章节“拍案惊奇”里也证实了这一点,“案”就是当时的托盘,不过是带有四个足的,四足是缩进去的。与我们今天所说的书案,外形上非常接近。这种托盘今天日本还在使用,沿袭了中国的古制,怪不得有“看唐朝到日本,看明朝到韩国”的说法。上文中提到的日本莳绘托盘就是这样的,有四足的支撑,显得更加庄重。

第3篇

关键词:蒙古族;传统吉祥图形;现代建筑;传承;发展

在全球化飞速发展的当下,整个世界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而民族作为一种个性比较鲜明的文化载体,围绕它而形成的具有独特形态的民族文化,正在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出现并应用着。蒙古族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与文化的北方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个草原上的民族受地域环境、民族特点、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特有的文化,这些文化也包括蒙古族传统吉祥图形的形成。随着历史的迁移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变,蒙古族由原来的逐草而居发展到现在的定居生活,很多习惯都有所改变。在这种环境下,传统吉祥图形的传承与发展除了在服饰上、民族工艺品上有所体现外,建筑也是一个很好的载体,特别是在民族地区会体现得更加明显。

1蒙古族传统吉祥图形的起源

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蒙古族特殊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形成了其特有的文化,蒙古族传统吉祥图形以蒙古族人民对自然环境及生产生活中接触到的物象为基础,运用抽象的手法设计而成,寄情于物,表达出一定的民族心理与审美情趣,这些吉祥图形从原始社会开始就已经形成了。在古代原始社会,人们在狩猎之前,通过在岩壁上进行简单的描绘来祈求狩猎成功,并希望得到神灵的庇佑。远古的图腾崇拜也是吉祥图形形成的原因之一。先民们对自然现象、宇宙万物与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等物象无法理解,产生了敬畏之情,充满了幻想与猜测,于是通过象征、借喻与双关谐音的手法,创造出了具有审美价值的图形。这些图形体现出了吉祥、祈福求安之意,并运用在生活中各种用具、服装及建筑上。

2蒙古族传统吉祥图形的内涵

“吉祥”一词寓意“好运之征兆、祥瑞、吉利、幸运”等,所以每一个民族都会有吉祥图形。蒙古族是游牧民族,逐草而居,生产生活都是流动性的,很不稳定,再加上蒙古各部落之间的征战,使蒙古人对平安、吉祥极度渴望,因此蒙古人以身边的事物为题材,像自然现象、牲畜走兽、植物花鸟、英雄人物等,通过比喻、借喻、谐音等多种手法来表达吉祥之意,同时也借鉴其他民族的特点,赋予各种图形以吉祥的含义。最有代表性的有哈木尔云纹、犄角纹、寿纹与万字纹、蒙古盘肠等,越是文化底蕴深厚的民族,在审美情趣上就越倾向于自然、豪放、洒脱与圆满。哈木尔云纹类似中国传统云纹,是蒙古族特有的纹样。“哈木尔”在蒙语中是“牛鼻”的意思,其外形跟牛鼻很像,因此而得名。哈木尔云纹呈对称形式,多用于边饰纹样,象征着五畜兴旺、风调雨顺、吉祥如意。哈木尔云纹简约、饱满、具有张力,经常会用在蒙古人的毡房、马鞍和蒙古袍上,哈木尔云纹几乎是区别蒙古族与其他民族的主要特征,成为蒙古族独具特色的符号。盘肠纹是中国古代吉祥纹样中最常用的一种。盘肠是佛教法器八宝之一,佛说“环贯彻一切通明之谓”,其有规则的穿插,盘缠连接,纹样无头无尾,无终无止,形成许多结,寓意“恒长永久,连绵不断”。盘肠纹在中国古代的装饰中四个角是圆角,象征着圆圆满满。在蒙古族装饰中,随着蒙古族人审美的变化,逐渐发展为直角构成的菱形,直角与圆角的结合,简单畅通,相互缠绕无始无终。盘肠纹作为蒙古族吉祥的符号,经常被绘制在蒙古族传统建筑中,是蒙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犄角纹是以盘羊的犄角为基本造型,在蒙古族装饰中经常可以看到。寿纹经常与盘肠纹、回纹组合使用,具有健康长寿、生命延续繁衍的含义。

3蒙古族传统吉祥图形在现代地域性建筑中的传承与发展

建筑除了具有实用功能外,还具有审美功能。建筑的形式与风格都体现出显著的民族特色,是一种体现社会特征、民族特征与美学特征的文化类型。

3.1蒙古族传统吉祥图形在传统建筑中的应用

“天似穹庐,笼罩四野。”蒙古族崇拜长生天,每年都会举办祭天的仪式。广袤无垠的天空像一个巨大的穹庐,笼罩着茫茫的草原。蒙古包在古代也称为“穹庐”,是蒙古族传统的建筑。蒙古包是由木条搭建的简单建筑衍生的,最早可追溯到青铜器时代早期。蒙古包外观呈圆形,顶为圆锥形,顶高10~15尺,围墙长约50尺,包内有四大结构分别为哈那(蒙古包围墙支架)、套脑(天窗)、橼子和门,包门朝南或东南开,蒙古包以哈那的多少区分大小,蒙古包便于拆建,非常适合逐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蒙古族吉祥图形讲究图形连续性与圆满,图形是与圆形紧密相连的,构图非常紧凑,而圆形的蒙古包正适合这个特点。蒙古包是草原人民重要的居住场所,白色蒙古包的外部装饰图形非常丰富,蒙古包的外饰跟内饰多以吉祥图形为主。其中,包括哈木尔云纹、盘肠纹、寿纹等具有一定美好的寓意。蒙古包的顶毡一般用洁白的羊毛擀制而成,在罩布上,贴补上精美的哈木尔云纹或其他蒙古族传统的纹样。还有一种没有罩布的,直接在顶毡上围绕套脑装饰一圈环状的哈木尔云纹。除了包顶之外,在哈那与套脑的连接处也会围绕一圈犄角纹,连而不断,圆圆满满。盘肠纹作为代表吉祥寓意的图形,很早就被应用到了蒙古族传统建筑中。蒙古包上下两个端头的边缘会以简洁的盘肠纹进行装饰,在对蒙古包的中间线进行装饰时会选择较复杂的盘肠纹进行装饰,蒙古包的圆与连绵不断的盘肠纹很好地结合在一起。门扇作为入口的重要部位也会选择盘肠纹进行装饰,就像中国的门神一样保佑着蒙古族人民。在蒙古包内部的天窗,装饰性是最强的,底色主要以红色为主,再配以用鲜艳的颜色绘制的图形。天窗的多饰以回纹、植物卷草纹,中心多饰以寿纹等具有吉祥意义的适合纹样。蒙古包内的地毯、生活用具等都绘有精美的传统吉祥图形。

3.2蒙古族传统吉祥图形在现代地域性建筑中的传承与发展

建筑的形式与风格具有显著的文化特征,一个民族的审美经验与审美趣味等都可以通过建筑来诠释。随着时代的变迁,存在了数千年的蒙古包建筑也发生了改变。明清时期,蒙古族人民在建筑上吸收了汉式建筑的特点,已经出现了固定建筑。到如今,蒙古族游牧民族已经开始了定居生活,以生活为主的传统蒙古包的数量已为数不多,但民族心理与民族特征还在。近年来,各地都在挖掘历史文脉,结合现代建筑美学,把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结合起来,为现代建筑的发展提供导向。针对这一大的趋势,内蒙古民族文化被挖掘整理出来,内蒙古各城市开始打造民族性建筑。特色文化要融入特色建筑中,蒙古族传统吉祥图形作为一种“符号”,一种代表蒙古族特色的符号融入现代建筑中,代表着蒙古族文化的发展。第一,蒙古族传统吉祥图形在现代地域性建筑外立面的装饰。在蒙古族地区的现代建筑中,为了体现蒙古族特色,会在现有的建筑顶部增加蒙古包造型,这是蒙古族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结合。材料已不再是毛毡与木材,而是以钢筋水泥为材料,也已不具备实用性,主要起到装饰的作用,但不变的是蒙古包上的哈木尔云纹——这种代表蒙古族特色的吉祥图形。在现代建筑的檐口的设计上,以蒙古族回形纹为主,建筑外墙的面积较大,多绘以盘肠纹、寿纹以及马的图形。这些传统吉祥图形多以手绘、浮雕或者马赛克的形式存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要打造蒙古族察哈尔文化品牌,在对城镇建设与改造中,对蒙古族传统的建筑符号及图形进行了全新的诠释,整体营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城市文化风貌,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在重点建筑上增加了蒙古包顶,对二类或三类建筑则以大气、简单的传统图形进行装饰。在城镇的街道上,随处可见蒙古族的各种吉祥图形,现代建筑成为传统吉祥图形的载体,得到了继承与发展。第二,蒙古族传统吉祥图形在现代地域性建筑内饰中的应用。在蒙古族地区,民族特色图形除了体现在建筑外立面上以外,在具有蒙古族特色的建筑内饰中也被大量使用。建筑内饰相比较建筑外立面,受限制的因素较少,无论是公共空间还是私人住宅,传统吉祥图形可以通过对界面围和的墙壁进行装饰,还可以装饰在室内陈设品上,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蒙古族人民的吉祥文化思想与审美标准。传统的哈木尔云纹、犄角纹、盘肠纹、寿纹与回纹在蒙古族地区的现代建筑的内饰中几乎随处可见。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国际商品贸易中心主要以经营各个国家的商品为主,在这个中心里面,哈木尔云纹作为建筑的顶饰,与地面上的云纹遥遥相对。立柱上绘以盘肠纹,围和墙体的边饰及货架的边饰上以犄角纹及回纹为主。这些传统吉祥图形以雕刻或大理石拼图的方式为主,完全融入现代建筑中,体现了浓厚的民族气息。

4结语

蒙古族传统吉祥图形是蒙古族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是展现民族特色与民族文化底蕴的重要符号,特色文化要融入特色建筑中,把这些符号融入地域性建筑中,既体现了民族审美又强化了民族意识,彰显了民族品牌。

参考文献:

[1]…阿木尔巴图.中国蒙古学文库•蒙古族美术研究[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29.

[2]…李珎.蒙古族传统图案装饰元素与民族城市建筑——呼和浩特市建筑外部装饰文化特色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

[3]…王强.内蒙古地区蒙古族毡帐建筑装饰艺术[D].内蒙古工业大学,2006.

[4]…高学勤.传统蒙古族建筑元素在现代类蒙古包设计中的体现[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

[5]…谢琳.通辽市建筑设计中蒙古族文化的应用研究[D].吉林建筑大学,2014.

[6]…薛芸.蒙古族装饰图案在地域性建筑中的语义表达[D].内蒙古工业大学,2007.

[7]…丁春娟.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在建筑装饰设计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6.

第4篇

产妇惨死

2005年8月10日上午9时许,56岁、家住河南省新野县新甸镇套楼村的罗占菊,接到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区古驿镇唐吕村村民吕丽萍的电话,称其婶婶韩华敏临产,让罗占菊去接生。

套楼村和唐吕村相距不到10公里,处于两省交界的地方,而罗占菊就是这一片出了名的“接生婆”。

韩华敏,今年32岁。三天前,丈夫翟来西领着她到古驿镇卫生院做过B超,医生告诉他们是顺产。

8月10日这天早上,韩华敏感觉要生了,她跟丈夫说,不想去医院,因为是顺产,自己身体又好,在家生应该没有问题,而且到医院生,费用比较高,路途又远。

罗占菊来翟来西家时,随身携带的是她这几年外出接生时必备的一些工具:两把止血钳,一把剪子,一盒缩宫素注射液,一盒破伤风抗毒素,一双胶皮手套和一卷卫生纸。

经过简单的蒸煮消毒之后,下午5时许开始接生。罗占菊给韩华敏打了一针剂量为0.3毫升的缩宫素肌肉注射。

6点40分,韩华敏顺产一女婴,但胎盘没有自然脱落。

于是,罗占菊戴上自己的胶皮手套,直接用手把胎盘从韩华敏的子宫内剥了出来。

忙完这一切,天色也不早了,罗占菊在收取了100元的接生费之后,就匆匆地回赶。

晚上8点多钟,翟来西的嫂子来贺喜,进屋后吓了一大跳:韩华敏不仅脸色苍白,说话有气无力,而且下身开始大量出血。家人赶紧用平板车把韩华敏送到了本村的卫生所,此时,已经是晚上9点零5分。

值班大夫发现韩华敏的瞳孔已扩大,就赶紧拨打120。

没等救护车赶到现场,韩华敏就去世了。

谁是罪魁祸首

襄阳区公安分局接到报案后立即进行调查。

据罗占菊交代,在她返回的路上,她心里就不踏实,因为她在剥胎盘时,就担心胎盘没有剥净。

警方先后邀请有关医生专家对案情进行“会诊”。

襄阳区妇幼保健院妇产科主任武波认为,罗占菊在产妇分娩前错误地使用缩宫素注射,是导致子宫收缩过强,造成子宫不完全破裂的原因之一,因为医院一般都是采用静脉点滴缩宫素;第二个原因,就是徒手剥离胎盘的时候,如手法不当,遗留在子宫的残留物可引发产妇大出血。

还有专家认为,罗占菊所用的器械没有严格的灭菌,会导致产妇和新生儿感染,甚至会引起败血症。

大家一致认为,罗占菊的非法接生行为与韩华敏死亡有着必然的联系。

韩华敏死亡的第三天,法医对尸检有了正式的结论:死者韩华敏生前因子宫不完全破裂,产后胎盘不全残留,造成急性大出血、严重失血性休克而死亡。

9月3日,罗占菊被依法逮捕。

11月2日,襄阳区人民法院依法组成合议庭公开审理了此案。

法院认为,罗占菊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而非法行医,造成就诊人韩华敏死亡,构成非法行医罪,襄阳区人民检察院的指控成立。

公诉人认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非法行医罪若干问题的解释》及2005年度《湖北省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标准》的有关规定,被告人罗占菊应赔偿被害人韩华敏丧葬费、死亡赔偿金和相关子女抚养费、老人赡养费共计11.1万元。

法院经过审理认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三十六条规定: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非法行医,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就诊人死亡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罗占菊虽然是被韩华敏的家人请去的,但由于其本人没有取得医生执业资格,她的行为属非法行医,而且造成韩华敏死亡,构成非法行医罪。

2005年12月14日,罗占菊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并处罚金5000元,另赔偿原告翟来西等人经济损失11.1万元。

宣判后,罗占菊未提出上诉。

卫生部列为典型案例

罗占菊的案子尘埃落定了,但其影响和教育意义却十分深远。据罗占菊交代,她没有任何行医的证件,只是在1969年接受过新甸铺镇医院的相关培训,在本村的卫生所做过妇幼保健工作。从1999年离开村卫生所之后就已经没有任何行医证件,已不具备接生的资格了,但她从那时起就走街串巷,上门接生。

据她介绍,她平均一个月接生两三个,这些年来,她接生的孩子大约有200多个。按理说,罗占菊在接生方面应该有点知识和经验了。

由于罗占菊没有任何合法的行医证件,为逃避监管,不能定期接受相关接生知识的培训和更新,出现这样致产妇死亡的案件也是一个必然。像罗占菊接生所使用的工具,仅仅靠在家里用蒸煮的方法消毒,早就不符合现行的相关标准。

另外,为了预防不能彻底消毒给新生儿带来的危害,罗占菊给刚刚出生的孩子注射了破伤风抗毒素。然而,破伤风抗毒素必须在摄氏2到8度的气温下保存,但是在8月的天气里,罗占菊却把这种针剂随身携带在皮包内。可见注射到孩子体内的破伤风抗毒素,是否有效,能不能起到作用,都值得怀疑。

据我们了解,像罗占菊这样从事非法接生的人,像韩华敏这样不愿意到正规医院去生孩子的产妇,在一些农村甚至在大城市务工的农民工中还是普遍存在的。

从襄阳区卫生局得到这样两个数据:2004年该区的住院分娩率达到了92.99%,而发生这起案件的古驿镇住院分娩率达94.7%,在我们国家提倡住院分娩的今天,为什么还有一些人不愿意到正规医院去生孩子呢?

古驿镇卫生院张院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他们医院正常接生的话,顺产只收200元。而翟来西付给罗占菊的接生费是100元,二者的差价仅仅100元。

据张院长介绍,除了极个别的家庭确实存在经济条件的因素之外,健康意识薄弱,安全意识差是一些人不愿意到正规医院接生的主要原因。

不管怎样,罗占菊都将为自己的非法行医行为付出惨痛的代价。而已经为自己的错误选择付出了更多代价以至生命的是死者韩华敏和她的家人们。

韩华敏用自己的生命给那些准备寻求家庭非法接生的人一个血的教训。

中央电视台生活频道去年10月13日对罗占菊接生一案进行了报道。媒体报道后,引起了卫生部的高度重视,卫生部副部长陈啸宏专门作出批示,要求严厉打击各种非法行医行为,依法取缔无证行医,严惩非法行医违法犯罪活动,对犯罪分子起到震慑作用。

河南省卫生厅厅长马建中收到卫生部的电码传真后,要求河南各地加大打击非法行医力度,集中整治非法行医行为,并下发了《集中整治农村无证行医专项行动》的紧急通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卫生部将此案列入2005年全国整顿医疗市场、打击非法行医的典型案例。自当年4月河南省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以来,这是以案说法最为典型的一例。《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第28期简报专门刊登了罗占菊跨省接生致产妇死亡一案,并作为案例进行了分析。简报指出以此案为教训,要加强舆论监督,发动群众揭露非法行医者的骗局,曝光典型案例,使非法行医者无藏身之地。

第5篇

这个青花大盘沉甸甸,菱口,尺子一量,口径45厘米。体型硕大饱满,不甚平整,色彩浓艳深蓝,色阶分明。有长期使用过程形成的划痕。有下陷的黑色结晶斑。器底无釉,有明显旋纹和跳刀痕。我观察着大盘,不时也听上几句内子与看店的的对话。那说她从伊朗移民来,在这儿住好几年了。寻寻常常的移民故事,找工不易,老乡开了个店,就过来帮忙。她说,她的老板十来年前移民到了法国,在巴黎开过古玩店,两年多前移民过来这边,在这里也开一间。内子托她问问那大盘的来历和要价,她答应了。第二天再到店里去,内人和那又聊,从那告诉内子的情况看,那大盘是那老板三十多年前从伊朗一位老妇人手里买的,带到欧洲,一直放在家里。她说,两年多了,温哥华生意不好,她老板挺灰心的,所有东西都想卖了,以后再不干古董这一行。她告诉我们那老板的开价,高虽高,但不过分,我们稍砍了砍,买下了这个青花大盘。

大盘的画面是典型的克拉克瓷布局。

克拉克瓷这个怪怪的名字很有点意思。它连带着两个欧洲国家先后兴起的历史,映照着特权与公司结合的光辉岁月。它是全世界第一家上市公司的第一次大机遇,没有了克拉克瓷的话,上市公司不会那么快走红世界。

1557年(明嘉靖三十六年)葡萄牙占据澳门。葡萄牙人开始从这里将中国的茶叶、瓷器、丝绸等等货物运往里本斯和安特卫普,再转手给其他国家的商人。1585年荷兰阿姆斯特丹也兴旺起来了。为了打击阿姆斯特丹,葡萄牙决定禁止荷兰商人进入里本斯,断绝荷兰间接获利的财路,以巩固葡萄牙垄断东方商品贸易的特殊地位。荷兰人思变,开始海外探险。荷兰1595年起航的远东之旅开拓了新加坡万淡城,1602年,成立了东印度公司。这家仿照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成立的公司拥有许多特权。荷兰东印度公司可以组建军队,建立军事要塞,代表荷兰与其他国家签订条约。但与成立在先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不同,荷兰的东印度公司面向荷兰全体市民发行股票,事实上成了世界第一家上市公司。也就在这一年,荷兰先后俘获了两艘葡萄牙的克拉克商船,这两艘船装满了中国的瓷器,拍卖的时候惊动了整个欧洲,连法国国王亨利四世、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也参与争相竞标,荷兰获利甚丰。从此荷兰的东印度公司集中力量开拓与中国的贸易,几年工夫下来;葡萄牙东方贸易的垄断地位被打破,荷兰成了世界贸易的霸主。因为这批中国瓷器来自两艘克拉克商船,拍卖时叫克拉克瓷,渐渐地日后从中国进口的瓷器都被叫成了克拉克瓷。

归纳起来,克拉克瓷指的是从明嘉靖开端,延续到清乾隆,尤以明万历时期最盛,在中国境内烧制,出口境外的青花瓷。

典型的克拉克瓷青花开光,一般分为三组,中心绘主图,主图装饰带纹,最以开光,窗内绘图案形式为特色。我们这个大盘的画面布局正是如此。

明代瓷器的绘画风格鲜明到了一目了然的地步,概括得最精彩的是裴光辉在《克拉克瓷》《福建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专著里的一段话。他说,明代克拉克瓷“绘画用笔荒率自然,逸笔草草,了无拘束,几乎不见一丝拘束的怯笔。显见绘者的心态十分从容闲适,故不求工而自工。图画形象或古穆或恢诡,有一种不食人间烟火之意境。布图满而不密,繁而不乱,故虽属满密式布局,但图像之间却疏可走马,有透气感,视觉效果甚佳。”我们有一个完全符合裴光辉的归纳的明代的大盘一直就摆在桌面,因此对这种风格几乎可以说到了一眼可以辨认的程度。但我们这个将军大盘除盘底装饰图案外,画风却全写实,主图不用说了,骑在马上的将军,持旗的小兵,湖面上的小船,均为实写。用笔既不荒率自然,逸笔草草,了无拘束,图画形象也非或古穆或恢诡,全无不食人间烟火的意境。画风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更有疑问的是克拉克瓷开窗里的图,均为图案,我们的这个大盘均为图画。就算开窗,束带蕉叶是写实,牡丹花是写实,最典型是荷塘水禽,画的是莲花、莲叶、荷叶、水草和两只天鹅,在后的那只只见振翼,头部被前头一只遮挡,前面那只曲项,左翼阻于湖石,右翼振翅,动态感十足,也是写实。完全不理会元朝以降鸳鸯戏莲纹明朝称为满池娇典型图案的存在,这真是一件很奇怪的事。

当然我们也着手追索画面的故事。我们这个大盘的主图画的是一个手执蛇矛,在马上陷入沉思的将军。蜀国猛将张飞,手执丈八蛇矛,在百万军中取敌首级,犹如探囊取物。因为三国演义已经化为中国文化一部分的缘故,我们很容易就先入为主,推断这位将军姓张名飞,字翼德。但三国演义中有赵子龙截江救阿斗,却没有张飞与江边小船联系在一起的场景,这个推断似乎不能自圆其说。向好几位中文系的教授请教,亦不得要领。但这不要紧,为展开一段探讨,我们先假设他就是张飞。张飞豹头环眼,燕颔虎额,但这个青花大盘里的将军既不豹头也非环眼,因为他不一定就是张飞,因此这也不要紧。要紧的是,画面中的将军,头盔上飘扬着两条翎羽。这暗示我们这画面可能出自戏剧。还有更要紧的,将军的眼睛深凹,络腮胡子是修饰过的,下巴部分修剪及脸,露出嘴巴和下巴。子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义章》)在古代,汉人是不修饰胡子的。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画面同时暗示我们,画这幅图的工匠所看过的戏剧,或者他见过的将军或军人是修饰胡子的。也因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断说,画这幅图画的工匠他所处的朝代或他年轻时所处的朝代很可能不是一个汉人统治的朝代。

困惑既起,自当求师解惑。我们看过《看图说瓷》一书,深感这是一本近年来不可多得,趣味盎然而又充满学术意味的著作。我们写信给了该书的作者倪亦斌先生,很快就收到了他的回信。他劈头说:“祝贺您收藏了这么独特的一个克拉克瓷盘。可能世间没有第二个。”

他又说:“瓷盘正面画的是伍子胥的故事,出处在汉代司马迁的《史记·伍子胥列传》里面。白话文如下:到了昭关,昭关的官兵要捉拿他们,于是,伍子胥和公子胜各自只身徒步逃跑,差一点不能脱身。追兵在后。到江边,江上有一个渔翁乘着船,知伍子胥很危急,就渡伍子胥过江。伍子胥过江后,解下随身带的宝剑说:‘这把剑价值百金,把它送给你老人家。’渔翁说:‘按照楚国的法令,抓到伍子胥的人,赏给粮食五万石,封给执珪的爵位,难道是仅仅值百金的宝剑吗?’不肯接受。”他还说:“您说的天鹅在您寄来的照片上看不清楚。不过其他的克拉克瓷盘上有你的瓷盘上类似的装饰,这一点是肯定的。”

第6篇

但是这里有新平花腰宴舞。

这里没有耶和华,没有蛇,没有智慧果。

但是,这里有花腰傣,有干黄鳝,有千桌万人宴;这里流淌着古滇国皇室的血液,这里是古滇国皇室的秘密花园。

这里没有著名的巴登温泉,也没有夏威夷金色海滩的诱惑。

但是这里有泼水节,有磨盘山,在磨盘山上有梭罗的瓦尔登湖,在瓦尔登湖旁边有两百栋豪华的小木屋。

在这里,你可以吃所有的果子,包括那被神喻为“善恶”的禁果。具有某种启示录味道的“消灭特务土匪,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标语还在斑驳的墙壁上,而墙壁上还留有当年剿匪时候子弹横飞留下的痕迹。

这里的民族节日众多,有被誉为“东方情人节”的花街节,有花腰傣的泼水狂欢节——沐浴节,有彝族的狂欢“火把节”,有秀出新平最美花腰风情的“服饰节”,还有能够领略“世界上最大宴席”磨盘宴的“赏花节”。来到这里,可以时刻沉浸在节日的喜庆喝浪漫里,也可以赶赴一场爱的盛宴。

即使这里没有著名的得过巴登温泉,但是你依然可以在这里,将自己忘记,将世界忘记!

花腰傣,美丽的王室后裔

秦王朝统一中国时,古滇国被迫南迁,其中一支滇王王室族人,穿戴着华丽的花腰服饰,挑金担银,拖儿带女,历尽艰险,但就在一条岔路口,由于从未见过“蕉倒抽芽”,误以为劈山开路的先头大队早已走远,于是决定留下繁衍,传说这便是花腰傣的祖先!

初见花腰傣姑娘,首先是她们雍容又典雅的服饰所吸引,特别是那腰间的银饰每每闪动,都无不撩人心弦;花腰傣世居地地处哀牢山山脉立体气候的河谷地带,山水皆得,自然得天地之灵气,因此花腰傣之美与江南美女温婉尔雅的气质相比,既有水的灵动之美,还有山的俊秀之美,她们本是王室后裔,亭亭玉立,笑颜逐花也就是尽显本色了!

民国21年《新平县志·民族》有记载:摆衣性儒,居炎瘴地,喜浴……分沙摆、旱摆、花腰摆、苦菜花摆四种。其文中所提的“摆衣”,就是今天新平境内红河流域的花腰傣的前身,直到今天,当地的老百姓还一直延续着这种叫法。

花腰傣由傣雅、傣洒、傣卡三个支系组成。新平花腰傣不仅在服饰文化上与滇南的傣泐、滇西的傣那显著不同,而且这里的傣族不信佛教,没有文字,不过泼水节,保留着中国傣族在未接受印度佛教文化影响之前原有的文化状况,如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其中又以原始农耕民族祭龙(求雨)和封建领主制时代的春耕礼最为典型。

她们的服饰古朴典雅、雍容华贵,特别是服饰的腰部彩带层层束腰,挑刺绚丽斑斓的精美图案,挂满艳丽闪亮的樱穗、银泡、银铃,王室后裔之万般风情,尽在其间。现在,每年的10月1日-3日,新平都会举办“服饰文化节”。如果想一睹花腰傣那美丽的服饰和王室风情的话,可以到新平参加花腰傣的盛装节日。

大槟榔园里的花腰宴舞

进入大槟榔园前,首先一定要搞清楚你要进那个门?因为大槟榔园有三道门。两道宽,一道窄。宽一点的两道叫“阳门”,一般开朝东方,是平常劳作、嫁娶出入走的门;“阳门”也有正门、侧门之分,正门与村外路面相平,是牲畜走的门,侧门有石台阶高于正门,供不背重物的人们进出;而那道窄的小门叫“阴门”,有两个雕刻的石人守护着,是丧葬出殡用的,也可作为赶牲畜之用,平常不轻意走此门。初到新平的人们千万要记住这一点,不能走错门。

进入大槟榔园,除了不能走错门,其次还不能错过大槟榔园里的“花腰宴舞”。 千百年来,崇尚自然的花腰傣人总在炎热的夏日把宴席摆在红河岸边,在他们的餐桌上,家中牛羊、田中鱼螺、水中浮萍、叶上的虫、树上的花、草丛的芽、蚂蚁的蛋、土里的蛹,都是他们色香味美的传统佳肴,体现了花腰傣“一动就是肉,一绿便是菜”的生态美食观。在享受自然生态美食的同时,花腰傣美女翩翩起舞,形成了花腰傣独具风情的《花腰宴舞》。《花腰宴舞》是宴与舞的结合,传承着古滇国王室宴舞的文化精髓,集中展现了花腰傣迁徙、宗教、艺术、饮食、婚恋、服饰等文化元素。

花腰宴舞先以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为主线,男女主人公在日常劳作生活中产生爱慕之情并恋爱的故事。一开始讲述古滇国皇室迁徙的往事,接着是享有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猫猫舞”。接下来是鼓舞,表现花腰傣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热闹场面。紧接着是日常生产劳作的画面得到活灵活现的在线,以及号称东方情人节的花街节的在现,表现了花腰青年男女赶花街相亲恋爱的传统习俗。之后是婚俗表演,有群舞“照电筒”、“双人舞”、“吃秧箩饭”和“娶亲”等节目表演,最后是“花腰霓裳”,以花腰傣的服饰为主题,年轻靓丽的卜少们手拿斗笠、挑着鳝笼、土锅,伴随着有没的音乐进行走秀表演,让人眼前一亮,仿佛沉浸在一种恋爱的喜悦之中。

磨盘山在这里遇见梭罗和他的瓦尔登湖

磨盘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位于云南省新平县县城南面,距昆明市区215公里,过省道218线昆玉、玉元高速公路可直达,仅需3个小时路程。磨盘山1992年被列为国家级森林公园,是美景级风景区。磨盘山因山体形如磨盘而得名,在这里有“天下第一宴”,它是经中国世界纪录协会认证,获得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宴席”称号 的“千桌万人磨盘宴”。 新平的磨盘宴由来已久。相传,在很久以前,磨盘山有个能人,他神通广大,力大无比,人们都尊称他为赫白租大王。赫白租大王专为贫苦的彝族人打抱不平,他率领着磨盘山、鲁奎山一带上万的彝族人,打下县衙门,又去打州府衙,引来朝廷官兵一次又一次的围剿。有一次,官兵组织十几万将士直逼赫白租大王驻扎的山寨营盘,想一举攻下,大王凭着自己的才智和神力,指挥彝军苦苦奋战了三天三夜,打退了官兵的一次又一次进攻,获得了胜利。四乡八寨的人汇聚到磨盘山庆祝胜利,大王心里也很高兴,他下令将士们杀了八十八头牛、九十九头猪、一百一十只羊,选一块大草甸摆上千桌宴席,数万彝家人欢聚共宴,歌舞欢庆,欢乐了三天三夜。因这事发生在农历六月二十五日,从此以后,人们为了纪念赫白租大王和这次胜利,每年一到这天,磨盘山的彝家人就从各村各寨汇聚到磨盘山,杀猪宰牛,共办宴席,斟酒欢歌,一代传一代,直到今天。在磨盘山,除了天下第一磨盘宴,最让人向往的莫过于赏花节了,每年三四月份,磨盘山便是花的海洋,杜鹃怒放,以及精心培植的上万株樱花。行走在其间,心情一定无比舒畅。

第7篇

人们涉足华夏大地上的佛寺庙宇,往往能发现寺庙内各种建筑构件大都有莲花的造型,从石栏柱头到殿堂漏窗,从经堂壁画到垂幛挂幡,都离不开莲花的装饰图案。至于各种佛的塑像,也多半离不开莲花.不是趺坐在莲花座上注目凝思,就是手持莲花降福人间。那么,莲花为何和佛教结下如此紧密的不解之缘呢?

莲花,又名荷花、莲华,盛开于春夏之际,花色有红有白,含苞时,娇羞欲语;怒放时,嫩芯摇黄。素净雅致,皎洁无暇。亭亭玉立于水波之中,迎风摇曳,散发着丝丝清新的幽香。再加上绿盖叠翠,青盘滚动的荷叶,给人以斯华独灵,流光溢彩的美感。荷花是一茎一花,根茎在水域的污泥之中,而花却婷婷高雅地向天而放,形成了污浊与圣洁的对比,故人们赞誉为“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仙子,是人世间富有灵性的观赏花卉。

地处热带气候的古印度人对清新高雅的莲花早就有所偏爱,并有种莲、赏莲的风气。莲花一茎一花的不凡气质,和佛教所主张的不受现实世界秽土的污染,超凡脱俗,达到清净无碍之境地的理想。有着天衣无缝的契合,故佛教在古印度初创时期,便注意民俗爱莲的心理将佛教的主张、教义等和莲花紧紧联系在一起。以吸收信徒。

佛祖释迦牟尼的出生便和莲花紧相关联,释迦牟尼是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他降生时,宫廷里呈现出祥瑞之相,百鸟群集,鸣声相和,四季花卉,竞相开放,尤其是沼池内的莲花,竟突然开放,大如车盖,分外妖娆。故早期的佛教雕塑中,常以莲花的形象代表佛祖,后来出现了佛祖的造像,其形态仍和莲花联在一起,他的坐姿是“莲花坐”:两腿交叠,足心向上;他的底座是“莲花座”,由往上开放的莲花花瓣组成,娴静而典雅。

莲花从佛祖的象征而逐渐引伸为整个佛教的象征。据记载:“如世人认莲华为吉祥清净,悦可众心,今密藏中亦以大悲胎藏妙法莲华为最吉祥。”在佛教经典中,莲花的名字也频频出现,如大乘佛教有一部著名的经典,经名就叫《妙法莲华经》,简称《莲经》,象征教义的圣洁。阿弥陀佛的手中常拿着一朵莲花,寓意莲花能接引众生去西方极乐净土世界,因此“莲邦”成为西方极乐世界之异名。观音菩萨的手中也往往持有莲花,以莲花比喻洁净,达到净化各种不合佛法之事,普济众生,故佛经中把观音菩萨说成是莲花的化身。佛讲经说法时的座位,称为“莲座”,又叫“莲台”。在我国寺院庙宇中,无论是佛、菩萨、还是罗汉,大都是坐在莲台上的。莲花成了佛教艺术中常开不败的一朵奇葩。

(责任编辑/杨剑鸣)

古币上的龙及花钱

刘 宁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古建筑、古壁画、古玉器以至一天圆地方的中国古钱上,龙都是常见的装饰物。龙纹作为我国独特的艺术瑰宝,俸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质与审美观。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西汉时代就出现了铸有龙纹的半两、五铢钱。那时的龙称为一蟠螭一,形如鳄鱼,首长体短,四足拽尾,形象颇为生动。到了宋代,龙的造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有一种铸于北宋崇宁年问的崇宁重宝,钱背双龙,细颈蛇身,张口吐舌,四目眈视,相对而舞,显得很有神威。相形之下,元朝大元国宝钱上的戏珠飞龙更能予人以“左盘右蹙如惊电”之感,那简练粗犷的线条,猛厉飒然的造型,充分体现出蒙古游牧民族骁勇好斗的性格。

清朝钱币上的龙已失前朝凶猛威武、叱咤风云的雄姿,显得华美有余而恶意不足。传世有一枚成丰元宝雕母大钱,钱背游龙戏珠环布穿孔,龙身转折有致,极富动感,四周还以云涛海波作为装饰,雕刻精致,栩栩如生。从光绪年间起,清政府开始制造铜元和银圆,龙成为主要装饰图案,龙纹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有云龙、火龙、团龙、翼龙、海中游龙、云闻飞龙,有的奔腾飞驰,有的回首而望,有的合嘴而行,可谓五花八门,琳琅满目。

(二)

在我国丰富多彩的古钱币宝库中,有一种花钱,它只是具钱币之形和不参与流通,但其内容五花八门,包罗万象,堪称我国民俗文化的一个缩影。

古人结婚,有一种向新人抛撒彩果、钱币的仪式,谓之“撒帐”而撒帐仪式所用的钱就是花钱。这种花钱的正面常用具喜庆色彩的祝词吉语,如“同心永结”,“龙凤呈祥”等,钱的背面多铸有龙飞凤舞等吉祥图案。在修房造屋时,有一种反映建筑风俗的花钱,谓之“上梁钱”大多选择黄道吉日作为上梁时间,并精铸一批钱币置于梁上,希望能镇邪驱魔,永保平安。簪花钱是元、明时期女子使用的头饰一般用金银铸造,形制小巧,铸工精细。有人因而赋诗:“新钱铸就黄灿灿,小姑簪花最相宜”贺岁钱是新春佳节馈赠亲友的礼品,钱的正面铸文,如“新年大吉”,“人寿年丰”“福寿康宁”等等。

第8篇

上世纪50年代以来,重新振兴的新中国陶瓷业为古彩艺术的发掘和继承带来了希望,一批有志于古为今用的陶艺家将古彩装饰技法与现代陶瓷设计融于一体,创作了不少具有时代气息的古彩精品。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古彩艺术的继承、创新和发展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亟待我们去研究和探索。

明代洪武时期的“釉上红彩”为“古彩瓷”的出现拉开了序幕。永乐、宣德时期成为景德镇瓷业发展的黄金时期,釉上彩与釉下青花相结合这种景德镇的制瓷新工艺应运而生,“宣德青花鸳鸯卧莲纹碗”是宣德青花五彩中较为典型、优秀的代表。明代成化时期制瓷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赫赫有名的成化“斗彩”瓷,已经有了发色浓艳,呈色较好的绿、黄、红、紫等釉上颜色,色彩比宣德期更为丰富,斗彩瓷已发展到十分成熟的程度。嘉靖、万历时期是明代烧制瓷的高峰,这个时期的五彩瓷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以红、绿、黄为主的纯粹釉上五彩;另一类指以青花作为一种色彩与釉上多种彩绘相结合的青花五彩瓷。明代万历五彩镂空凤纹瓶,富丽堂皇,华美高贵,风格浓艳华丽。清康熙时期,“五彩瓷”才真正进入到“釉上五彩”的领域,康熙五彩的线条以浓墨料勾勒为主,笔锋劲挺有力,故有“硬彩”之称,除白地五彩外,康熙时还盛行色地五彩,如青地五彩、红地五彩、东青地五彩、米色地五彩、黑地五彩等丰富种类,别具一格。康熙五彩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独步于中国陶瓷艺术之林,并对后世纪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雍正时期的五彩装饰风格又受到了当时兴起的“粉彩瓷”审美取向的影响而有所变化,五彩瓷已不再独领,逐渐被新的彩瓷品种――细腻、柔和的“粉彩”所取代。由于“粉彩”的日益盛行,“五彩”已退居次要地位。

但是,明成化、万历和清康熙三个制瓷高峰时期的古彩艺术依然以它不可替代的特征迸射出耀眼的光辉。在晚清后的一个世纪里,战火绵延整个中国,人民流离失所,一些有志之士想要拯救陶瓷艺术,只能纸上谈兵,望洋兴叹。晚清至民国时期,景德镇从事古彩的人员很少,也只限于仿古制作,古彩艺术的发展几乎停滞。

20世纪50―60年代,景德镇陶瓷出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个恢复和发展时期,对古代的陶瓷装饰技法,首先必须继承。

中央工艺美院、景德镇陶瓷学院等专业机构,为发掘古代陶瓷装饰技法作出了不懈努力。古彩作为历时数百年已经成熟完善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不仅在颜料的配制上极为讲究,而且有着一整套完整的绘填工艺。一批教师走进工厂,走进作坊,与民间陶瓷艺术家们共同研究探讨,通过学习、交流,取长补短,总结提高。使古彩艺术得以在陶瓷专业教育中能够传承。在这一时期,取得较大成就的古彩艺术家有段茂发、李盛春、陶鼎汰、欧阳光、罗来有等人。段茂发的“婴戏图瓶”、“钟魁醉酒瓶”,人物造型生动,勾线坚挺有力;他的“釉上蓝五彩花卉开光棒槌瓶”,蓝色纹饰与五彩交相映衬,格外典雅高贵。李盛春的“古彩松鹿图瓶”运用了锦地开光的传统装饰手法,将六方瓷瓶采用扇形、方形巧妙地设计,独具一格,让人耳目一新。陶鼎汰的古彩“满园春”方肩瓶,造型独特,通景设计安排牡丹、海棠、和锦鸡。口部、肩部、足部分别设计了花卉、寿桃等图案,用笔精细,刻画细腻,构图讲究,色彩搭配和谐,整体色调趋于统一,呈现出清新秀美的艺术风格。欧阳光的“古彩人物赤壁瓷板”将五彩的色彩对比巧妙地用于人物服饰和水面、石壁,恰到好处。施于人的古彩“蝶恋花盘”和“百花争春盘”,引入了现代图案的设计理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他的古彩“富贵有余”盘,传统的吉祥主题,通过略加夸张人物造形和疏密有致的线条,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这些老艺术家的探索,不仅使古彩装饰这朵几乎凋谢的艺术奇葩重新绽放,而且为古彩艺术的创新和发展开拓了一条新路。

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的改革开放为陶瓷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春天。一批新中国培育的高级陶瓷专业人才致力于古彩的创新。创新永远是艺术的主题,一种艺术如果不能创新、进步就没有生命力。怎样才能做到古为今用,让古彩艺术与时俱进?必须找到古彩艺术与现代陶瓷设计的契合点。景德镇陶瓷学院和部、省、市所的专家们从各方面进行了尝试,一是将古彩与粉彩、新彩相结合,形式多样化;二是使古彩绘制的形象符号具有现代审美意识;三是使古彩的陶瓷载体现代陶艺化或者采用釉下综合装饰等等。戴荣华的古彩“人物故事盘”,五彩“西厢记人物盘”,“古彩仕女图瓶”,继承传统,又巧妙运用图案装饰,将观众的目光引向视觉中心的人物。蓝国华的古彩“喜上眉梢瓷瓶”,运用了立体构成原理,从360°通景角度来安排梅枝和花朵,达到最佳效果。宁钢的“古彩装饰小挂盘”,将民间剪纸形式与古彩艺术相交融,产生了强烈的装饰效果。朱乐耕运用古彩“硬”线条,在人物造型上作了大胆的处理,产生出非常强烈的视觉冲击。他的“古彩风筝图瓶”,传统婴戏图被改造为图案化,壁画式的构图,360°的设计,新颖别致。“古彩戏曲人物瓶”的人物经过夸张,更加个性化了,服饰的色彩用古彩装饰恰到好处。方复的“古彩综合装饰花鸟图瓶”,“古彩荷花秋韵图盘”,构图简洁,线条柔和中带有坚挺,饱满而委婉,将现代雕刻、豆青颜色釉和五彩巧妙地结合为一体,显得更具立体感和艺术感染力,别具一格。古彩与其它陶瓷技法,在新时期呈现出百花争艳的崭新局面。

第9篇

关键词:盘肠纹绳艺吉祥纹样对称和连续

1.背景

中华民族遇事喜欢求吉辟邪,企盼对未来美好的向往,这可以在许多传统文化现象中找到证明。其中吉祥文化便是一种表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在语言、民俗、图画,以及在后来的文字、数字中几乎都有对吉祥的要求。如:过年张贴对联与年画门神,拜年、结婚、祝寿说恭喜的话语等,都可以看出中国人对吉祥的祈求与希冀,于是吉祥文化便在此需求下应运而生。张道一先生曾将吉祥文化归纳为语言、文字、民俗、数字、图案五类,而传统吉祥纹样又可分为自然与动植物、社会风土民情、历史经典故事、宗教神话传说、文学与曲艺、文字与符号六类。由此可见,传统吉祥纹样的形成有着心理需求、、民俗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这些成因充分地表明人们生活中追求吉祥和对幸福的寄托,表现在形式符号上逐渐演变成了传统吉祥纹样。随着社会的流变与历史的演进,传统吉祥纹样融入了人们的生活。盘肠纹是传统吉祥纹样中常用的一种,在人们的生活中应用极为广泛,常见于建筑、陶艺、服饰之上,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2.何谓盘肠纹

2.1 盘肠纹的概念

盘肠是佛门八宝之一,佛教经常用八种器物来象征吉祥,人们称之为“八吉祥”或“佛八宝”。八吉祥是指佛教所用的八种宝物,被民间称为“八吉祥”:即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和盘肠。在《雍和宫法物说明册》中是这样解释这八种宝物的:“法螺,佛说具菩萨果妙音吉祥之谓;,佛说大法圆转万劫不息之谓;宝伞,佛说张弛自如曲覆众生之谓;白盖,佛说偏覆三干净一切药之谓;莲花,佛说出五浊世无所染着之谓;宝瓶,佛说福智圆满具完无漏之谓;金鱼,佛说坚固活泼解脱坏劫之谓;盘肠,佛说环贯彻一切通明之谓。”盘肠位居第八位,排列在“八吉祥”的最后,其重要性恰如中国民间俗语“编筐编篓全在收口”,人们常将盘肠作为“八吉祥”的代表。“八吉祥”初始多用于寺院供佛,后流传于民间。

由盘肠纹衍生来的盘肠结是中国传统结饰艺术的典型代表,是一种被艺术化了的中国民间传统绳结手工工艺。这种绳结工艺创生于华夏民族远古时期的生产和生活之中,它是用一条没有断头的绳线,图案以“肠行”而绘,由模拟绳索编结而来,有规则的穿插、盘缠连接,纹样无头无尾,无终无止,形成许多结(吉)。喻意恒长永久、连绵不断,十分恰当地反映出中国人民的吉祥观与世界观。因其编织具有连绵不断的工艺特性,常被人们作为诸事顺利、连绵不断的象征。又“肠”和“长”同音,故又称“盘长”、“幸运盘”、“吉祥结”等,象征贯通天地万物的本质,无始无终和永恒不灭的至高境界。“盘肠”正是将这些意义加以引申、提炼,并以中国“花结”的形象固定下来。为追求吉祥的民族所钟爱,将其看作幸福、吉祥的符号。它是人们美好愿望的代言物,象征着美好事物生生不息、绵延不断。

在当代艺术设计中,盘肠纹仍被广泛使用,如陈绍华等设计的北京申奥标志、天大星辰广告公司励忠发设计的中国联通公司标志、彩石大方(北京)艺术设计有限公司设计的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标志等,其造型及构成骨骼均源于盘肠纹。由此可见,盘肠纹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传统艺术所特有的风格。

2.2 盘肠纹的历史沿革

2.2.1 源于绳艺

在中国,“盘肠纹”应是源于传统的“绳艺”。它的源头甚至可以追溯到文字发明以前的结绳记事。《周易,系辞》下传中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乌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绳节而为网罟(网的总称)以佃以渔,盖取诸离。”东汉郑玄在《周易注》中道:“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可见上古时期,“结”己被先民们赋予了“契”和“约”的媒介功能,曾用绳子打结的方式传递信息,表达记事帮助记忆。而在战国铜器上所见的象形符号上都还留有结绳的形状,很巧妙地用一根线,通过六个点子做出对称而富有变化趣味的图形,应是盘肠纹的雏形。由这些历史资料来看,绳结确实曾被用作辅助记忆的工具,也可说是文字的前身,“结”因此备受人们的关注。此时,最初的编织活动已经出现,但这并不含有审美的目的和意识,只是一种实用的生产行为。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古人形成了对绳子的崇拜。“绳”与“神”谐音,据记载:“女娲引绳在泥中,举以为人。”又因绳像盘曲的蛇龙,因此龙神的形象在史前时代,是用绳结的变化来体现的。由此可见,盘肠纹是中民族原始文化之神灵观念中产生的,作为吉祥结饰,在流传中逐渐成为了中国结的一种基本编织结法,以肠形的线条缠绕,相互牵制形成复杂美观的菱形结式。

2.2.2 中国结是盘肠纹不同语境下的称谓

盘肠纹是中国结最具代表性的纹样,人们最早了解中国结应是从盘肠纹开始人手的,盘肠纹与流苏相结合是典型的中国结的代表作。那么盘肠纹是否就是中国结呢?笔者以为,盘肠纹因丰富的艺术样式,被赋予多彩的吉祥功能,成为馈赠对方吉祥祈愿的“信物”。随着社会的变革,朝代的更替,由于语境的不同,盘肠纹称谓发生着变化,中国结就是在现代语境中的一种称法。随着人们对新生活的希冀,中国结的意涵不断增加、丰满。如图3所示,随着古代先民的针线编制工艺的进步及源于生活的创造,结饰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菩,盘肠结最终脱颖而出,形成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使得盘肠纹能够成为中国传统纹样中独立地以绳结为载体的装饰纹样。

盘肠结亦是古代闺中女子所必修的女红之一。中国结在明清时代走向成熟,绳结的装饰性得到极大的发展,逐渐转变为一种特殊的女红工艺。如在《红楼梦》的第三十五回中还详细地描写了饰物与结颜色的调配以及结的式样、名称等。

盘肠纹样最大限度地融会了中华民族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希冀。作为民间艺术,盘肠纹样有着深厚的文化内蕴,它深刻渗透了中国社会的民俗文化,是其它艺术样式无法比拟的。

3.盘肠纹艺术符号的能指

符号是一种标志物,是人创造活动的产物。在我国早期一般称为表号,古时也称为表识。是指将某些非生命的事物形象加以几何化的抽象处理,形成规范的、简洁的图形样式,并将其纳入某种特定的文化氛围,使之具有吉祥的涵义。在古代工艺美术中,远古的纹样大都有符号意义,其标识作用大于说明作用,表号意义大于审美意义。对于盘肠纹艺术符号能指的分析包括造型、构成以及盘肠纹样的形式类型分析。

3.1 盘肠纹的形态

对于纹样的造型手法之一,先哲们将其概括为“观物取象”。李砚祖先生在《装饰之道》中写道:所谓“观物”,即府仰观照的视觉感受方式,观天察地,所观临之物是大自然中、生活环境中的具体事物;所取之象,是“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之象,即经过思维的抽象概括之后形成的不同于原有物象的形象。

盘肠纹是由一条无头无尾、无止无终的线组合而成的线形几何图案,它是线纹盘曲环绕、循环穿插之后,首尾两端相连而成,给人连通贯穿、永无止尽的感觉。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盘肠纹样编织制作的过程,把盘肠图形用实物线来表现时,它就是一根来路清晰、缠来绕去,自始至终环环相扣、连绵不断的线绳,拉直了就是一条连续的直线。这种永不中断、无限延长的意象,自然极其美好,所以用一根绳编结出来的图形,都有了吉祥的含义。

3.2 盘肠纹的结构

在盘肠纹艺术符号中,其形式特点一般外轮廓都比较有规则,有圆形、方形、三角形或组合形等,其组合构成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对称式”,二是“连续式”。这两个特点几乎体现在所有的与盘肠纹相关的纹样之上。“对称式”是盘肠纹常用的一种骨骼形式,视觉形象的各组成部分是对称安排的,所有各部分可以沿轴线划分为完全相等的两部分。对称的特点,符合中国人传统装饰的习惯和审美观念。“连续式”就是利用重复产生出一种节奏和韵律,能够向外扩展、变化无穷,盘肠纹在装饰中大量使用连续反复的手法,这符合盘肠纹连通贯穿、永无止尽的美好意涵。在构成的同时讲究韵律、疏密、节奏的关系,做到变化中有统一,统一中有变化,增强了纹样的层次效果和人文内涵,从而产生出强烈的艺术形式美感。

3.3 盘肠纹的类型

盘肠纹的变化非常丰富,可衍生出套方胜盘肠、方胜盘肠、万代盘肠、百吉盘肠、四合盘肠、葫芦盘肠、梅花盘肠等样式。根据盘肠纹的形状特点可以将盘肠分为方形、圆形、复合型、自由型等类型。如图5所示,外轮廓基本型为四方形的盘长属于方形盘肠,如有套方胜盘肠、方胜盘肠、四合盘肠等;外轮廓基本形为圆形状的盘长属圆形盘肠,如万代盘长、梅花盘长等;外轮廓基本型为方形与圆形结合的盘长属于复合型盘肠,如葫芦盘肠、蛇盘九蛋、双盘肠等;盘肠与其它吉祥图案组合形成的盘肠为自由型盘肠,如盘肠与如意的组合被称为如意盘肠、盘肠与寿桃和蝙蝠组合的被称为福寿双全盘肠等等。

4.盘肠纹艺术符号的所指

“形外之意”,是艺术形态所揭示出来的生活内涵和社会意义,是人类思维和智慧“物化”的延伸和扩展,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表现。

4.1 对生命的崇拜

在原始社会中,人类对人和生物的繁衍生殖尚未有科学的认识,在原始混沌思维和神话的作用下,给生殖和生命蒙上了一层神秘且神圣的色彩。因为生产力低下,人们缺乏足够的经验而对未来没有充分的预见能力,面对外界的灾难亦缺乏足够的应付能力。这样的情况下,生命的保存和繁盛是第一要义,于是对维系生命所需要的物质的崇拜、对延续生命所必须的生殖能力的崇拜是这一时期人们的夙愿。人们的生命观念与世界观相联系,不仅影响到人们的文化生活习俗,同时也反映到原始的艺术设计创作观念之中。盘肠纹正是这一观念影响下的外延产物,它是线纹盘曲环绕之后,首尾两端相连而成,给人连通贯穿、永无止尽的寓意。人们正是通过这样的图形符号与自然、天地交流,在交流中祈求掌管生命的神灵庇佑和呵护。盘肠纹这一艺术符号的出现,并非是一种自然的生成物,它的出现是人们对生殖崇拜、生命延续观念的物化形态,凝聚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精、气、神之中。

4.2 对吉祥的企盼

我国自古以来就视“吉祥”二字为福瑞喜庆,诸事顺利的词句。吉祥,始见于战国时《庄子》中,有“虚室生白,吉祥止止”一词。东汉许慎《说文》说:“吉、善也,从士口;祥,福也,从示羊声,一云善。”唐朝成玄英注疏说:“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中国广大劳动人民长期处于封建统治阶级的剥削之下,长年困守于封闭的文化国内,天灾、人祸、疾病常常侵扰着他们,这样的生活地位和生存环境使人们从心底就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渴求吉祥的心理。人们祈求一年到头丰衣足食、风调雨顺,希望老人长寿、儿孙满堂,期盼爱情永结同心、家庭和睦、生活幸福。这些吉祥企盼长期积蓄在人们的心中,久而久之便发展成为艺术创作过程中常用不竭的主题,盘肠纹便是在这些朴素的理想和美好愿望驱动下广大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吉祥物化的艺术造型。

5.结语

第10篇

3款风格各异的中学生社团一定会像不同的颜色般给你不同的感受。

社团档案

坚持探索的白色

社团名称:VEX机器人社

现任社长:张佑钧

社员人数:9人

获得奖项:2007到2011年多次获得VEX机器人工程挑战赛重庆赛区冠军2011年机器人“飞贼”获得该比赛的亚太金奖2013年获得该比赛全国赛的两个二等奖两个三等奖

设计宗旨:用最简单的机械构造达到最好的效果。

“来,我们打一场比赛给你们看!”

和VEX机器人社的同学们相遇在科技楼的楼道中,已结束当天社团活动的他们为了我们采访取材又一同折返。走进实验室就能看见桌上和地上放着各式各样的机器人,旁边还摆着设计图纸,这里的一切都显得高端大气上档次。

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比赛过程和机器人的工作原理,社员们打了一场比赛,由社长在一旁为我们解说。主要靠遥控机、主机和程序的配合实现对机器人的控制,靠马达实现传动,程序用官方专用编程软件自行制作。比如拿过亚太金奖的“飞贼”,底盘构造简单,只用了四根铝条,底盘够高,过凸台很平稳。“飞贼”的吸球装置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吸尘器,想要举起大球,齿轮得先往外转把球抬起,再放在机器人机身正上方的弧形存球装置上,只有“飞贼”可以举起大球。

当问到在设计和制作机器人中有没有遇到困难时,社长带着点自豪的语气说:“有,当然有!一个抬升装置,花了整整三天。左右抬升不平,球放不稳,也达不到理想的高度。为了让左右两边的抬升装置同时启动,我们将两根轴控制两根齿轮变成了中间一根横轴串通同时控制两个齿轮,使左右两边的抬升装置达到共速,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

Tips

“VEX”:全称是“VEX机器人工程挑战赛”,是一项由美国宇航局创办的青少年国际机器人比赛项目。制作机器人的材料都必须从美国统一购买,按照参赛规制自行设计、制作机器人。并需要在特定的竞赛场地上按规则进行比赛,用机器人把小球和大球放入自己的得分区内得分。

社团档案

自由自在的绿色

社团名称:Dream电子乐团

现任社长:余洲

社员人数:12人

主要乐器:架子鼓/贝斯/吉他/音乐键盘

社团口号:我们拿起的不仅仅是乐器,更是捍卫心中热土的武器。

还未走进Dream电子乐团的训练场地就听见了铿锵有力、节奏极强敲打架子鼓的声音。八中Dream电子乐团是三个社团中历史最悠久的,接受我们采访的是乐团第8届副社长。

副社长告诉我们,除了DJ,乐队该有的乐器他们都有。练习之前每个乐队组会自选曲目,然后大家一起讨论编曲,虽然有时会意见不合,但大家热爱音乐的心是一样的,最后都能得到一个很好的解决。一直没机会参加比赛,但会参加学校社团展演和商演或义演,当不能确定由谁出演时,就由两个乐队组各自确定并练习曲目,最后两组PK,得胜组获得演出机会。

他还说,最难忘的就是在天台上排练的时候,天台上风景很好,视野很辽阔,队员都非常开心,虽然当时由于条件有限贝斯和吉他并没有接音箱,但并不影响大家的热情,同学们青春气息满溢,感觉自己的身心都能得到自由地释放。

档案

亲近自然的原木色

社团名称:新樱流古武道社

现任社长:王慧珊

社员人数:正式社员40人,且队伍仍在不断壮大中

教学内容:剑道/合气道/弓道/古流/古武技法

社团宗旨:宁静致远,礼仪谦耻,强身健体。

白衣黑裤,手持一把木剑便能展现出岿然不动的气势。

第3届社长告诉我们,社团最开始叫剑道社,后为丰富社团活动内容,除剑道外添加合气道、弓道、古流以及古武技法的训练,改名为新樱流古武道社。剑道能培养心性,锻炼精神力,合气道则能防身护元。由于弓道课只能进行小班教学,所以会在水平较高的社员中挑选训练成员,把弓道课作为奖品来激励同学们认真训练。

第11篇

春城昆明,是滇缅公路的起点,一路向西经楚雄到达大理白族自治州。这里是云南粤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苍山洱海交相辉映,白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祥和宁静地生活了数千年。这一路,有现代的通途大道,有千年历史的古镇,也有着二战时期遗留下来的遁迹。欣赏美丽的自然景观的同时,也许你还能够从老人们的口中听到些许六十年前的故事。

沿途看点:

滇缅公路零公里纪念碑

“滇缅公路零公里纪念碑”就位于昆明西部客运站。纪念碑以当时筑路的主要工具――石碾为主题,形成一个“零”的造型。纪念碑正面高1937毫米寓意着1937年开始修路抗战,碑长1945毫米寓意着1945年抗战胜利。昆明西站的对面,现在是一家冶金建设公司的办公楼,这里就是原“飞虎队”的司令部所在地。

天然太极图

澜沧江支流江在大理州云龙县城北的满崇山与鹅脖子山脉之间,交错迂迥,环流构成“S”状的奇妙绝景,形成酷似道家“太极”图案的天然景观。天然太极图北部的庄坪坝区和南部的连井坪坝区组成两个鱼形图案,尤其连井坪东北的小山又与庄坪的耕作地绝妙相映,恰如太极图中的阴阳两仪图形。置身在鹅脖子山上放眼望去,神奇的“太极”景观会让人顿时感到大自然云走蜿蜒,鬼斧神工的夺天地造化之神韵。山腰以盘山公路递升,各个角度都会让人视觉一亮,当行至最高点观景台时,眼前就是一幅气势磅礴,蔚为壮观的天然大美图画。从大理下关镇出发,三个小时即可到达云龙县。之后顺城北公路北上一公里上盘山公路至观景台观看天然太极图。

云南驿古镇

云南驿古镇,属汉代云南县和魏晋云南郡的故地,因元明清三代设置云南驿而得名,今属大理祥云县。云南驿是“彩云之南”的故里,早在还没有“云南:”这个名字的时候,云南驿就已经存在了,因此被称为是“最初叫做云南的地方”。一直以来,它都被视做交通要冲和军事重镇,扼滇西门户,自古是兵家的必争之地。

近代,滇缅公路的通车使得汽车运输取代了马帮运输,云南驿作为二次大战中盟军在远东最重要的军事基地和物资中转站,成为关系中国抗战成败的咽喉要地,一时蜚声海外。云南驿机场始建于1929年,曾占地面积逾千亩,有三条跑道,四条滑行道,10个停机坪,25个飞机掩体。现在,这个曾经饱受日军飞机轰炸,为中国抗战立下汗马功劳的机场已经废弃,机场大部分地方都长满了野草或玉米,只有一条黄土砂石铺就的跑道还在向人们默默地展示着它昔日的荣光。六十多年过去了,云南驿及滇缅公路,中印输油管,驼峰航线及飞虎队的故事,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回归为一个小村镇的云南驿在320国道和楚大高速两条现代化公路的中间静静地怀想着山间铃响马帮来的岁月。对于昔日的繁华和战争的洗礼,亲身经历过那段风霜岁月的人们可能在心中留下了一生中最深刻的记忆,而于我们未曾经历的,只能从保留完整的古镇,古驿道和废弃的机场遗迹中寻觅云南驿的历史浮沉。

诺邓白族古村落

就在“天然太极图”东北面的山谷里还隐藏着一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诺邓村。诺邓是云南两个文化名村之一,是历史上亘古未变的最古老的名村,也是白族最早的经济重镇,有滇西最集中的明清古建筑和明清文化遗踪。诺邓村现存有一百多座依山构建、形式多变、风格典雅的古代民居院落还有玉皇阁、文庙、武庙龙王庙、棂星门等众多明清时期的庙宇建筑。诺邓是古代盐政文化的缩影保存完好的盐井、盐局、盐课提举司衙门旧址以及驿路、街巷、盐马古道等古代建筑是印证古代云南盐业经济兴盛和明清文化教育发展的活教材。诺邓是隐藏在大山深处的一颗明珠冬暖夏凉的气候与小资情调的民间风情使其成为休闲纳凉、养身散心的好去处。造访诺邓不仅可以感受白族“三方一照壁”、“四合一井天”的民居古香又能寻找古代建筑与街坊的精湛布局还能体验至今依然在延续的家庭式熬盐工艺流程。

大理巍山古城

第12篇

在东北地区省级以上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刺绣的项目有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鄂伦春族刺绣、克东县满绣、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刺绣、牡丹江市渤海靺鞨绣、吉林省通化市长白山满族枕头顶刺绣、前郭县蒙古族枕头顶刺绣、延边州朝鲜族刺绣、辽宁省岫岩满族民间刺绣、锦州市满族民间刺绣、大连普兰店市传统手工布艺技艺、丹东市凤城满族荷包、阜新县蒙古勒津刺绣、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刺绣、扎鲁特旗刺绣、通辽市科尔沁蒙古族刺绣、科尔沁右翼前旗乌兰毛都刺绣、乌兰浩特市奥日雅玛拉刺绣等。东北地区有众多的少数民族,他们与汉民族一起共同开发、携同进步,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其中,刺绣艺术表现出民间美术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特征,作为工艺文化的重要组成,这些刺绣作品图案讲究,色彩搭配协调,绣工细致精湛,不仅具有实用性,还有很强的观赏性和极高的艺术价值。刺绣图案主要体现在服饰上,用于衣襟、衣领、衣袖、衣背、托肩、兜肚、裙边、裤脚等许多部位。另外在枕头、烟袋、玩具、铺布、持饰、荷包、香包、帽围帘、包伞、帐、壁挂、云肩等日常生活用品也有刺绣。

所绣的纹样想象丰富,造形奇特,包括各种动物纹、植物纹、人物纹、神话传说纹、戏剧故事纹、建筑符号纹、几何纹、吉祥文字等。所用色调各民族不同,常见红色、蓝色、粉红色、紫色、白色、黑色、绿色等,色调运用强烈大胆,带有少数民族神秘古朴的特点。绣法有平金、平绣、戳纱、雕绣、贴花、铺绒、堆绫、打子、穿珠、补绣、剪纸绣、结绣、折叠绣等,反映了各民族娴熟高超的刺绣技艺。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刺绣起源于何时目前无法考证,但从其发现的兽骨凿成的顶针和鹿、狍筋搓成的细线来看,应该在很早时期就已经出现。清朝时,内地的棉线和钢针传入达斡尔族生活的地区,清代中后期开始在布匹绸缎上刺绣,并随着生活的改善和审美意识的提高,逐步把刺绣作为衡量年轻女子家教、品德修养的标准之一,从而促进了刺绣艺术的发展。达斡尔族刺绣多用于妇女服饰、枕头绣片、男人使用的烟荷包、妇女使用的香囊荷包和烟荷包、鞋面、手帕、儿童摇篮背枕、手套、钱搭袋等,绣法有平绣、锁绣、缬绣、补花绣、堆绣、折叠绣等,针法有平针、锁针、辫纹针、回针、缬针等,创作的题材包括植物纹、几何纹、吉祥纹、文字纹、山石树木纹、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神话传说、文房四宝、人物故事、民间故事、汉族经典文学作品。生活在这里的女孩从小就学习刺绣,俗称“炕上活”。每到冬季或农闲时,同村或邻里间年龄相仿的姑娘聚集在一起,边聊家常边绣花样,相互间替样、描稿、纳纱、绣锦,刺出一幅幅精美的绣品。如传承人李素坤老人,从小跟随母亲学习刺绣,是当地出了名的巧姑娘,出嫁前就绣出100余对枕头顶,反映出达斡尔族刺绣的工艺水平。吉林省前郭县蒙古族枕头顶刺绣,是蒙古族民间流传已久的制作工艺之一,既可作实用的生活用品,又是一种带有装饰性的艺术品。在其绣品中,儿童使用的动物枕比较有名,有虎、猪、牛、象等造型,图案采用平绣、贴绣、辫绣、打籽绣等绣法刺出。由于受到了满、汉、锡伯等民族刺绣风格的影响,绣品自然而不造作,朴实而无虚饰,构图严谨多变,题材丰富多彩。体现了蒙古族民间刺绣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锦州市满族民间刺绣使用的绣线一般为丝线和十字线,丝线光泽度好,适用绣制精致的花纹图案;十字线线体柔滑,适用宽泛,为最常见的绣线。材料有棉布(平布、府绸、条格布、水洗布等)、毛织类(法兰绒等)、丝绸(素缎、乔其纱等)、化纤和混纺织物,工具包括针、布箍、剪刀、锥子四种。

主要技法分为六个步骤:一是图案设计,绣品突出人们渴望富贵平安、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形象地表达民族迁徙、信仰崇拜的记录,图案色彩搭配体现出朴素、典雅、秀丽、生动、热烈的不同艺术效果;二是根据设计意图选用最有表现力的原料、绣线、剪刀等材料与工具,为刺绣做好准备;三是将设计好的图案绘制到所选择的面料上,要求图案勾描准确,线条清晰,绣面洁净;四是将描绘好的底布绷到布箍上,调整好绣布在布箍上的松紧度,保持平、直、紧状态,便于刺绣;五是开始绣花,将提前设计的图案运用工具、材料表现在布料上;六是整理和装裱。岫岩满族民间刺绣的方法有六种:一是扎绣,也称纳绣、戳绣、纳纱,在白纱、丝网之类的面料上进行刺绣;二是缎绣,以五彩线在缎面布料上刺绣;三是割绣,要求面料要厚实,把两个绣品面紧贴一起固定在画绷上,绣好后用刀从两枕顶中间将线均匀割形,成两个完全一样的绣品;四是补绣,也称贴绣,用剪子剪成各种色彩的图案然后用针补、绣在面料上;五是包绣,也称垫绣,用厚布或纸样剪成所需图形,以针刺透为宜;六是编绣,用长针、大针码在面料上编绣所设计的图案。此外,还有滚绣、拉绣、烫绣等。阜新县蒙古勒津刺绣,主要用于枕头顶、帽子、头饰、衣领、袖口、袍服边饰、长短坎肩、佛像、靴子、鞋、摔跤服、赛马服、荷包、褡裢等,以棉布、绸缎、金丝绒等为布料,以红、黄、绿、兰、白、粉、紫等颜色的蚕丝线为绣线,用不同号码的钢针按照描绘的图案进行刺绣,特别是大面料的贴花方法,粗犷匀称的针法、鲜明的对比色彩,给人以饱满充实之感。从绣法上看,以平绣、贴绣、盘绣、锁边绣、绕绣和堆绣为主,色彩鲜艳,立体感强,具有凝重质朴的特点。

刺绣工艺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图案设计,为彰显蒙古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寓意避灾祛难、富贵吉祥的美好愿望;有表达民族历史、民俗信仰、民族迁徙之意;刺绣图案色彩的搭配,体现蒙古勒津刺绣朴素、生动、秀美、热烈的艺术魅力。二是准备材料和工具,根据设计的图案挑选最有表现力的布料、蚕丝线、剪刀等材料和工具,做好刺绣前的准备工作。三是设计花样,把设计好的花样绘制到选好的布料上,要求绘描准确、线条清晰、布面清洁平整。四是上棚,把描绘好图案的布料上棚固定,达到松紧适中的程度。五是整理成品,把刺绣品从花棚上取下,进行修剪并整熨定型,然后把刺绣品缝制在服饰、靴鞋、头饰、荷包等上面,最后完成整个刺绣作品。刺绣的图案都含有一种潜在的象征意义,或喻富贵,或表生命繁衍,通过不同题材的造型表现,运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寓情于艺术,是蒙古勒津人民手工技艺的精品杰作。蒙古勒津刺绣艺术,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蒙古勒津妇女精湛的技艺和蒙古勒津服饰的无穷魅力,那些充满浓厚蒙古勒津文化内涵的艺术宝藏,吸引着后人不断地去探知,去感受那凝聚着蒙古勒津人民精湛的艺术珍品。通辽市科尔沁蒙古族刺绣,以彩色丝线、金银线和各种真丝线为主要绣线,将各种图案绣在服饰上,齐针法、参差针法、阶梯针法和散针针法是最常用的针法。绣法主要有三种,即贴绣、盘绣、刻绣。其一,贴绣技法。也称为补绣,利用不同颜色的绸缎、棉布边角剩料,剪成所需要的图案效果的块状造型,经过巧妙对接缝制而成的一种刺绣工艺,这种技法能广泛利用各种绸缎布料的边角剩料,贴法工序多,但绣法简单易做,花型活泼,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绣出来的花纹饱满并具有立体感,多用于妇女鞋靴和家庭物品的装饰上。其二,盘绣技法。利用盘针缝纫法刺绣各种花纹图案的技法,有空心盘针刺绣和实心盘针刺绣两种工艺,这种技法结实耐磨,多用于男女靴子的各种图案,色彩有单色和多色两种。其三,刻绣技法。也称镂花技法,把图案画在布、平绒、皮革上,用剪子镂刻花纹图样,粘贴固定在指定位置上,用盘针或锁边针等针法缝制而成,分为同色、顺色和对比色等表现技法,艺术效果具有立体感和动态感,结实耐磨,多用于帽子、靴鞋、荷包、褡裢和摔跤套裤等上面。通过以上刺绣的典型案例来看,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制作技法和色彩搭配,可谓技艺众多、色彩斑斓,体现出东北地区民间美术的艺术风格。刺绣一般以剪纸为底样,先按照底样图案画在布料上,再按画线绣制,也有直接在布料上画底稿刺绣。

别是在枕顶上的刺绣中,出现一种“绣半工”的现象,就是说没有绣完的绣品,这可能是故意留下的,来突出纹样效果。还有图案绣反的现象,尤其是文字纹样,这与绣者文化程度比较低有关,或者是作者故意绣反,这也符合民间美术的创作规则,即随意性。总之,多种绣法的使用,使刺绣作品呈现出多样性的艺术效果。在色彩的搭配上,对于创作者来说都倾注了一定的感情因素,将色彩与欣赏者的感觉和情绪联系在一起,通过人的心理反映色彩的文化寓意。如红色、黄色代表了人的勇敢忠厚,黑色表示性格憨厚等。另外,色彩与图案往往和谐统一,使整体效果简洁明快、鲜艳热烈、洁雅素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诸民族的性格与爱好。

二、民间刺绣的文化含义

民间刺绣的内容多取材于民间故事、吉祥图案等,具有一定的文化含义。如“一团和气”,一个圆脸圆身的胖子居中而坐,神情温和,传说此人做生意手气极佳,六月卖帽,即下大雪;腊月卖扇,便热似酷暑。因此人们将他视为“吉祥如意”之神长留民间,为的是和气生财、买卖顺手,后来以胖娃娃居多,以此延伸为团团圆圆、美满幸福之意。曾流行于湖南地区的“老鼠嫁女”、“老鼠娶亲”的题材,后来也传入东北地区,这是对老鼠人格化夸张的描绘,老鼠抬着花轿,吹吹打打的热闹情景,饱含童话般的意境。美妙的神话故事,往往是民间美术创作的源泉,如“嫦娥奔月”、“天仙配”、“和合二仙”、“牛郎织女”、“劈山救母”等就是流传已久的动人故事。而更多的民间艺人创作的刺绣作品,却是按照自己的爱好和意愿,凭借对生活的观察和理解而设计、创作。如在枕顶上绣“吉庆有余”、“鹤鹿同春”、“瓜瓞绵绵”、“耄耋富贵”、“丹凤朝阳”等,象征着五谷丰登、吉祥如意、平安富贵、延年益寿的图案,表达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这些民间刺绣艺术品之所以能激起人们去欣赏,是因为孕育了原始意味的饱含生命力的美感,再现了人类朴实的感情,蕴含着很多的民俗文化寓意。刺绣在东北地区民间中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漫长的农耕文化、游牧文化、渔猎文化时期,作为妇女们的必修课,也伴随着妇女们的人生经历。天论是衣食住行、婚嫁礼品、生子庆寿,还是丧葬祭祀、人际交往等民俗活动,大多用刺绣来装点自己的生活。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妇女们创造出无数的奇花异草、仙山亭阁、动物禽鸟、戏剧人物、民间传说、生活美景及自己的淳朴情怀,倾诉着民间艺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美的执着追求。满族妇女在日常生活别注重枕头顶的制作,对于待字闺中的女孩来说更是必不可少的必修课。枕头顶绣品的好坏是衡量一个女孩是否贤惠、是否心灵手巧、是否遵守妇道、是否会操持家务以及幼年家教如何的主要标准,如果在结婚时拿不出足够数量的枕头顶是要被别人笑话的。

因此,绣工的好坏直接反映了妇女的身份、经济实力和受教育程度,枕头顶数量的多少和刺绣水平的高低甚至会影响将来在夫家的地位。在通化市长白山地区,满族妇女在结婚之时,新娘都要把在做姑娘时的枕顶绣品拿出来接受参加婚礼的客人检阅,届时将所有绣品都绷在苫布帘子上,大概一块苫布可以绷15至20对枕顶绣片,多者需要几个帘子,枕顶绣片越多越好,绣活做工越精致越好。女方家送嫁妆时,由两人用木杆抬着枕头帘子,连同其他嫁妆绕村一周,是为“晾嫁妆”。男方所距地的人们纷纷跑出来观看,并品评绣活的好坏。当把包括绣品在内的嫁妆送到男方家中时,要安置在新房内,枕顶绣帘子要挂在迎面最显眼的墙上。结婚之日,新房就成为枕顶绣的展示地,来送礼的亲朋好友都要品评新娘子的刺绣手艺,见证新人的勤劳程度。这是新娘子最幸福和最光彩的时候,因为有一手绝好的绣活远比长得漂亮更有分量,得到参加者的夸赞,决定着新娘子将来在婆家的地位。中午婚礼宴席结束后,要举行“装枕头”礼,请娘家人将红枣、栗子、铜钱、高粱等物装入新娘所绣的枕头内,摆在炕琴上,象征着早生贵子、财粮有余。次日,新娘子将展示过的枕头顶送给婆家的长辈及兄长,是为“散箱子”,妯娌之间还将各自的枕头顶互相换送,借此交流刺绣手艺、沟通增进彼此间的感情。剩余下的枕顶绣品收藏起来,作为做姑娘时的纪念,等待将来自己的姑娘出嫁时赠送,也等待年老送终后一同入葬。因此,小小的枕顶绣虽然只有方寸大小,却反映了满族民间的婚嫁、交往、丧葬、信仰之俗。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