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31 00:49: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公共艺术美术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湖州地处浙江省北部,东邻上海,南接杭州,西依天目山,北濒太湖,是环太湖地区因湖而得名的城市,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的美誉。湖州是世界丝绸文化发祥地之一,湖州丝绸不仅早已“冠绝海内”,而且经丝绸之路获“湖丝衣天下”的美誉;历代被列为“文房四宝”之首的湖笔也产于湖州。湖州为典型的江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二、学校概况
创办于1916年。学校是全国文明单位、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单位和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第一批录取学校,现有14个下属学院和一个独立学院——求真学院,目前拥有全日制本专科学生18000余人,教职工1260余人。学校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俄罗斯、日本、新西兰等国家和台湾、香港等地区的高校建立了校际友好合作关系。
学校以“明体达用”为校训,形成了“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和谐共进、奋发有为”的师院精神,正朝着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区域性大学——“湖州大学”的目标迈进。
三、艺术学院概况
艺术学院是学校重点建设的下属学院之一。学院设有音乐系、美术系、艺术设计系,全日制在校生1300余人。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许多教师是省内有地位、国内有影响的艺术人才,曾荣获全国美展银奖、铜奖和入围多项,中国现代工艺美术展金奖、全国“群星奖”美术创作奖、国际设计双年奖评委奖等多项,中国音协全国高校联盟音乐比赛、省音乐舞蹈节奖项多项。赵延年、吴山明、傅二石、杨洪基、洛秦、陈巍岭、林家阳等众多国内专家均为我院客座教授。
学院13000多平方米的艺术大楼内设电脑设计、数码钢琴、多媒体视听、丝网版画、雕塑、摄影、MIDI、手绘、定格、制图、模型、装裱等专业教室,另外还有400座音乐厅、美术展厅,拥有世界的九尺“斯坦威”三角钢琴,设施齐全。
艺术学院实施“新三百工程”,着力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学生作品、演出曾荣获全国校园文艺汇演创作、表演金奖,国际设计双年奖学生组金奖、铜奖,入选由北京奥组委主办的国际奥林匹克数码艺术大赛,“神州唱响”首届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声乐展演暨高校音乐节通俗组银奖、铜奖多项。
四、专业介绍
1、音乐学(四年制本科、师范)
主要课程:视唱练耳、基础乐理、基础和声、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曲式与作品分析、艺术概论、合唱、形体与舞蹈、基础钢琴、基础声乐、器乐、论文写作、音乐专业英语、歌曲作法等
择业去向:中小学校及其他教育单位从事音乐教育工作。
2、美术学(四年制本科、师范)
主要课程:素描(含速写)、色彩、书法、篆刻、中国画(工笔花鸟)、版画(材料与技法研究)、基础图案、Photoshop、摄影基础、艺用透视学、艺用解剖学、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美术概论(含艺术美学)
择业去向:中小学校及其他教育单位从事美术教育工作。
3、设计学类(四年制本科)
艺术设计专业分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三个专业。
择业去向:学生毕业后能在展览公司、会展企业、广告公司、建筑装饰公司、园林设计公司、房地产公司、设计院、电视台、网络公司、出版印刷公司以及其他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从事艺术设计或业务管理工作。
(1)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主要课程:专业摄影、Corel DRAW、图形创意、Illustrator、字体设计、版式设计、标志设计、卡通形象设计、3DS MAX动画、POP设计、网页设计、海报与商业广告设计设计、手册与书籍装帧、包装设计、CI设计
(2)环境艺术设计
主要课程:制图与识图、专业透视与人体工程学、材料学、建筑构造与建筑物理、室内外效果图、AutoCAD制图、3DS MAX效果图、商业空间设计、景观设计、城市规划、展示设计、室内设计、公共环境空间设计、装修施工管理与预算、综合设计
(3)服装与服饰设计
主要课程:时装画技法、手工印染、男女装设计、童装设计、中外服装史、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制衣工艺、立体裁剪与造型、针编织工艺、服饰配件设计、服装CAD、服装生产与营销管理、时装广告与创意、服装心理学、衣料图案设计、时尚与视觉传达、服装人体工程学、时装摄影、时尚品牌商业策划、陈列设计、服装专业英语、网络营销、创意思维训练、童鞋设计等。
湖州师范学院2015年招生计划
类别
专业
学制
培养层次
计划招生
学费(元/年)
备注
美术类
美术学(师范)
四年
本科
35
9000
文理兼招 浙江专业省考,陕西、江苏、山东专业校考
设计学类
设计学类(包括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三个专业)
四年
本科
105
9000
文理兼招 浙江专业省考,陕西、江苏、山东专业校考
音乐类
音乐学(师范)
四年
本科
100
9000
文理兼招 浙江专业省考,陕西、江苏、湖南、山东专业校考
五、招生考试办法
一、专业考试科目及安排
(一)音乐类专业考试科目及内容
1、考试科目:主项(声乐、器乐或舞蹈)、加试、视唱。三门考试的总成绩折合为100分,各门考试科目占分比例分别为:主项80%,视唱10%,加试不超过10%。(因我校音乐学为师范类专业,声乐为必修课程,所以主项是器乐或舞蹈的考生加试必须是声乐)
2、考试内容:
①视唱:分A、B两门,任选一门,两者均为抽题视唱。A为五线谱视唱、B为简谱视唱。
②声乐:自选独唱歌曲1首,考生自备乐谱。
③器乐:钢琴或民乐或大提琴或管乐,演奏自选练习曲或乐曲一首。
④舞蹈:技巧组合和成品舞。
(二)美术类专业考试科目及内容
1、考试科目:《素描》、《色彩》二门。二门科目考试考成绩为200分.
2、考试内容:
①《素描》:真人头像或静物默写。
要求:A、造型准确;B、表现技法与技巧运用恰当;C、画面构图完整;D、用铅笔、炭笔类工具表现。
②《色彩》:静物或风景默写。
要求:A、造型准确;B、色彩关系明确;C、空间处理与表现技法恰当;D、限水粉、水彩形式表现。
二、报名、考试
符合普通高校招生条件的考生持本人身份证原件(或派出所附上同底版照片的身份证明)及省联考合格证(无联考省份除外),近期同底版半身免冠一寸证照2张,在指定时间内到规定地点报名、考试。
陕西省
西安美术学院(美术、音乐)
报名时间:2015年2月1-2日 报名地址:西安市含光南路100号 考试时间:2月3日
江苏省
南京师范大学(音乐)
报名时间:2015年1月31日-2月1日 报名地址:南京市宁海路122号
考试时间:2月2—3日
南京晓庄学院(美术)
报名时间:2015年2月5-6日 报名地址:南京市北圩路41号 考试时间:2月7日
山东省
淄博市(音乐 美术)
报名时间:网上报名时间2015年2月2-10日 考试时间:2月27日 考试地点见准考证
湖南省
湖南师范大学(音乐)
报名时间:2015年2月6-7日 报名地址:长沙市岳麓区麓山南路二里半
考试时间:2月8日
三、省外艺术校考成绩查询和合格证划定
1、成绩公布时间为2015年4月,届时我校将开通2015年艺术类专业校考成绩查询系统,请考生登录我校招生网进行艺术类考试成绩查询。
2、我校按各专业招生计划的1:4划出专业考试合格分数线,合格证发放名单将在我校招生网上公布。
四、录取办法:
1、外省艺术专业的录取办法:在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和体检合格、专业和文化成绩达到分数线的情况下,学校根据专业考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并注意相关科目成绩择优录取。
2、浙江省,艺术专业录取办法:对文化、专业成绩均合格的进档考生,分数优先,遵循志愿,按综合分从高到低排序依次对照专业志愿进行录取。综合分及文化分均以750分为满分计算,专业分以100分满分计,具体折算方法为:浙江省综合分=文化分×50%+专业分×7.5×50%;
五、联系方式:
地址:浙江省湖州市学士路1号
电话:0572-2322001
[关键词]艺术专业大学语文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3-0107-02
如今通识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本文以广西师范大学艺术类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以课堂实践和实证调查为基础,基于人类学课程观与“研究性教学”的视角,探讨高师院校艺术类专业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问题,以促进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一、“研究性教学”理念与人类学课程观
大学语文的本质已成为学界的共识,认为大学语文教学应该与中小学语文教学有区别,要有“大语文”视野。“将大学语文课程置于大文化的背景中去审视,从教材内容的编选到教学计划的安排、执行等都以传承文化传统、使受教育者接受民族文化教育为归宿。大学语文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塑造民族特性的重任”。[1] “研究性教学”理念与人类学课程观契合了大学语文的这一性质。
大学“研究性教学”理念自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兴起以来,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美国率先提出“教学应与研究相结合,学生的学习应基于研究,建立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即本科生研究性教学”。[2]研究性教学理念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实践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并获得研究和创新能力;涵括了教学时空、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的根本性转变,有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文化人类学的课程观认为学校课程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是进行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载体。近年来课程研究范式“从以行为科学为基础的量化研究转向以文化人类学与民族学方法论为基础的立足于解释学分析的质性研究”。[3]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和通识教育本质非常契合人类学对课程内涵和功能的定义,人类学的田野调查与民族志书写、主客位视角和文化相对论等理念均对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有重要启示。
以上三种理念的共性将教学视为深入的研、学、实践,并融入文化体验的过程,对当前教学方法陈旧、笼统、死气沉沉的大学语文教学有指导意义。
二、艺术类专业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实践
笔者所在的广西师范大学非常重视大学语文课程的普及工作,从2010年起将大学语文列为本科通识教育系列公共基础课程,已在所有学院开设该课程,由文学院教师担任教学工作。笔者在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和音乐学院美术学、广告、环艺和音乐教育等艺术类专业的大学语文课程中进行了教学方法改革实践,并通过抽样调查和访谈等形式进行了效果评估,初步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改革效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实践。
(一)通识教育与专业特征相结合
大学语文不能孤立于其他学科,由于其在知识等方面的包容性,在教学中应该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根据学生的专业特征进行教学内容、方法的调整。艺术与文化相辅相成表现在艺术类专业的教学中突出文学与艺术的通融,选取有助于启发艺术思维,提高艺术鉴赏能力的诗文,贴近艺术专业的实际。在第一堂课中,笔者首先提出了“什么是大学语文”这个问题,阐述了两个理念:一是大学语文是素质教育而不是补课教育。二是大学语文是通识教育而不是单纯的文学教育,语文教育的大人文倾向可以涵盖全面的人文素质教育,大学语文应该打破以文学阅读为中心的老套路,把文化融进“大语文”。
另外,笔者还注重从专业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如在美术专业学生的第一堂导论课上,就“美术与文化的关系”这一问题进行了专题式启发讨论。我首先提出了两个观点,一是美术是“美”术而非仅止技术;二是有“艺”有“魂”才有美。学生在讨论后,我接着用苏轼的《琴诗》做引导:“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首诗说明了三个艺术问题:一支乐曲的产生要靠人的思想感情、艺术修养和娴熟的技术;产生艺术美的主客观关系;欣赏和创造美,从文化体验开始。通过这个通俗的例子,再引导学生理解“美术不只是技术”的理念,引用了宗白华《美学散步》中的一段话:“艺术是一种技术,古代艺术家就是技术家。然而他们的技术不只是服役于人生,而是表现着人生,流露着个性和人格的。”[4]让学生进一步领会技术与艺术的联系和区别,认识到真正的艺术应该是基于技术而超越技术,文化积淀、慧眼独具比训练巧手更为重要。通过深入的专题研讨,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目标有了新的理解和期待,突破了原有只关注文本阅读而忽略专业特征和文化教育的模式。
(二)运用多样化教学方式丰富课堂
艺术类专业学生对音、声、画、剧等艺术表现形式有着强烈的感知和兴趣,在教学中我们注重多样化教学方式与艺术生专业特色的结合,大大地丰富了大学语文的课堂。关键的方法是将文学与艺术贯通,启发学生从艺术的角度去想象、剖析和理解文学作品,主要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
文学与艺术通感教学法,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构拟形象化情境。本校使用的教材是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以第九单元礼赞爱情中的陆游的诗歌《沈园二首》为例。笔者为美术专业的学生设置了一个问题:如果让你将“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用绘画表现出来,你将运用什么手法?学生一致认为是传统的国画手法。笔者进一步追问如何构图,有学生认为应突出环境的冷清与孤桥下流水中唐婉若隐若现的身影,以此来表现苏轼的孤寂和悲伤,重在故人已逝的感伤氛围营造;一些学生认为应与江南园林结合起来,园林中秀美的桥亭最能体现这一意境。最后学生们还推荐了一个同学在黑板上做了简略的绘画,引起了大家的强烈共鸣,课堂气氛非常热烈。这种文学与艺术贯通的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激发其思考和参与的积极性。
人物角色体验与扮演。艺术类专业学生普遍多才多艺,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表演欲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运用了文学人物体验与扮演法。如在讲授第二单元庄子《秋水》一文时,课前让学生准备了人物体验任务,学生们分组准备了几个简短而精彩的话剧,通过对话、吟唱等形式的改编,将河伯与海神的形象体现得淋漓尽致。学生们在二者的外形的塑造上也下了很大工夫:河伯谨小慎微,海神仙风道骨,极大加深了对《秋水》主旨的理解。另外,我们还针对不同体裁的课文,与学生进行谱曲、影视作品赏析、多媒体flash展示等多种方法的研学,让师生在研究性教学的氛围中完成生动而深刻的课堂实践。
(三)课外实践性教学和创新化考核
在西方国家,人类学倡导的田野作业和民族志方法已被广泛运用于教育实践和研究领域。课程和课堂就是一个田野调查点,民族志即课堂实践的书写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研究性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实践性或案例教学,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有课内和课外实践两种。我们尝试了课外实践性教学,进行了小型民俗采风与艺术设计成果奖展示活动,并将成果展示作为学生的平时作业进行考核。
在学习了沈从文的《边城》后,学生们对小说中描绘的湘西宁静的乡村氛围和浓郁的民俗风情产生了无限的向往。结合学生的专业课程,我们组织学生到附近壮族村落进行民俗采风,重在感受壮寨的建筑、景观、生活民俗等。我们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分别关注村落景观、服饰民俗和饮食民俗,在为期两天的采风过程中,学生对少数民族生活民俗有了直观的认识。返校后,不同专业的学生上交了形式多样的作品:美术专业学生以国画或素描等方式表现了壮寨的梯田、杆栏建筑景观和民族服饰;环艺设计学生将新的设计理念融入壮族建筑和服饰中;广告专业学生制作了生动的壮族饮食民俗如打油茶的flash。这些作品的展览和作为平时考核作业,增强了学生的自信,激发了他们将专业知识和技能与大学语文融会贯通的兴趣,充分展现了艺术专业学生的艺术创造力。这种创新化的考核超越了传统考核的呆板,契合了艺术专业重实践轻理论的特点,因此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针对现代性危机下的大学生价值困惑,在“研究性教学”和人类学课程观理念的支撑下,运用有效教学方法切实达成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彰显大学语文课程在通识教育体系中的本质特征与价值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李娟.高校“大语文”教育教学观建构的当代审视[J].中国大学教学,2010(3).
[2]刘赞英.国外大学研究性教学经验及其启示[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关键词】西方现代主义雕塑;东方雕塑;东方情结
发端于古希腊、古罗马崇尚自然、科学的西方雕塑,与起源于古印度、古中国等地追求神韵、意境的东方雕塑在表现形式、风格样式、精神表达等美学特征上具有明显的差异。而随着20 世纪初西方反传统、反理性的“现代性”艺术思潮的兴起,现代主义雕塑孕育而生,在突破传统自觉意识的驱使下,西方现代主义雕塑向具有异质特征的东方艺术样式、观念借鉴,分别从视觉表现及精神表达两个层面来激活自身的创作力,由此使西方现代主义雕塑呈现出风格迥异的东方特色。这场西方邂逅东方的相遇让我们不由追问,为什么西方雕塑会在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对东方雕塑产生浓厚的兴趣?西方现代主义雕塑中的东方情结具体如何体现?西方现代主义雕塑通过学习异质文化来突破传统的变革历程对当下中国雕塑的发展有怎样的启示意义?这几个问题成为了笔者撰写此篇论文的最初缘由。
一、西方邂逅东方的发展必然
(一)早期的姻缘
究其东西方艺术的姻缘,可追溯到17、18世纪,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全球一体化的萌芽,东方的茶叶、丝绸、瓷器等沿着“丝绸之路”被带到了遥远的西方,自此东方古国的神秘面纱被掀了起来,很多具有东方特征的元素开始出现在西方艺术作品中。英国著名现代艺术理论家赫伯特·里德在他的《现代雕塑史》一书中,多次谈到中国艺术风格对西方现代雕塑的影响。他认为在现代艺术发展的百年历程中至少有包括远东艺术在内的七种艺术风格融入了现代艺术的主流之中。并且他特别肯定了中国艺术风格对西方现代艺术进程的影响。
(二)“现代主义”是东西方雕塑联姻的加速剂
从西方雕塑发展的脉络来看,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崇尚和谐自然、呈现完美形象的理想化雕塑,到中世纪以基督教服务为中心、再现圣经故事的宗教化雕塑,再到文艺复兴时期对反宗教的思考,主张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要反映现实生活和人文精神,西方雕塑一直都没有跨越“再现客观世界”的藩篱,而上个世纪之交“以个体为中心”的社会思想消解了艺术对自然的依赖,由此艺术领域的“现代主义之风”全面来袭。法国美学家波德莱尔就将“现代性”解释为一种具有新鲜感的审美趣味形式,强调了对当下的感觉、情绪的捕捉与表达,而不是如传统风格的艺术家那样,运用经典的规范去寄托纯艺术的、永久可靠的美的理想。
因此,具有反叛意识的改革先驱们,为了实现新的艺术理想,一方面对传统提出质疑并进行反叛,一方面在寻找新的异质文化,使之成为孕育新生的供体,而正是出于这样的自觉意识,西方雕塑家们把目光投向了遥远的东方。东方雕塑里浪漫的造型、飘逸的线刻、神秘而有意味的形式以及空灵幽远的意境都让他们神往,所以他们将能启发灵感的东方雕塑嫁接到自身的系统中,使其生成崭新的艺术样式。
二、西方现代主义雕塑中的东方表达
英国著名美术史学家贡布里希说,20 世纪重要的艺术运动和潮流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反对研究自然形象,并且他在谈到抽象表现主义时说,艺术家在创作时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必须听从自发的冲动。所以,如果从精神物质二分法的角度分析,西方现代主义雕塑中的东方情结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视觉呈现上,向遥远而神秘的东方寻找“有意味的形式”,①不断在视觉语言中探寻东西融合的可能性;二是从精神表达的角度出发,强调“主体意识”的现代主义,极力地寻找永恒的精神世界,而这种具有哲思性的精神诉求与东方艺术中探求生命终极意义的意境表达产生了某些交集。
(一)异质相吸的视觉表达
倡导现代主义的西方雕塑家们不再困惑于“还原客体真实”的窠臼,而是重新寻找本体语言的“美的规律”,他们需要一种全新的、独特的视觉表达方式,于是神秘、原始、有意味的东方艺术元素吸引了他们的目光。因此,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灵动的线刻、生动的装饰趣味和立体构成中的形式美感。
“立体派”代表画家、雕塑家毕加索,在他完成了“立体派”绘画的代表作《亚威农少女》后,开始把解构自然的创作方式运用到雕塑上,他完全不顾客观物象中自然形的束缚,而是把它们肢解为三角形、菱形、椭圆形等,再用构成的方法重新组合,以塑造他心目中的“完美形象”。于是,在怪异的头像中,在被夸张和扭曲的身躯里,在所有背离传统美学并充分表达自我的“立体派”作品中,我们看到了非洲雕刻原始、神秘、张扬的东方艺术美感。所以,赫伯特·里德在谈到毕加索的雕塑时,这样写道:“毕加索的雕塑在塞尚的形式深度和黑人雕刻、罗马雕刻外表的简练之间,完成了必要的衔接。”②
被誉为西方现代主义雕塑三大支柱的雕塑家布尔德尔(另外两位是罗丹、马约尔),作为雕塑大师罗丹的助手和学生,布尔德尔一方面受到老师的影响,用强烈的情感表达突破古典主义的束缚,一方面他又坚持回归对视觉语言的探索,他的作品常以和谐的结构空间表现优美的韵律,并且在造型语言上借鉴了东方雕塑的特点。布尔德尔的代表作《拉弓的赫克力士》,就汲取了埃及、印度雕像的特点,造型洗练单纯,在关键部位上加以夸张,使雕塑富有重量和体积感。
(二)不谋而合的精神诉求
探究西方现代主义雕塑从艺术本体出发进行的这场视觉革命,其内在的动因是由精神性的观念转变带动的,法国思想家福柯认为现代性从根本上意味着一种批判精神,是人的“志愿的选择”,是一种“思想和感觉的方式”、“行为和举止的方式”。③所以说,从精神诉求的角度来说,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强调从本我出发来表达个体对自然的直观感受,而不再就范于某种既定的社会认知体系,这种内在本真的精神表达恰似与东方艺术主张表达的象征寓意、天人合一的意境有不谋而合之意。正如英国艺术史学者苏利文教授在谈到东方艺术对西方艺术的影响时说:“东方艺术对于现代西方艺术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更加强烈,不仅技法,连哲学思想都明显地接受了东方的影响。”④
英国现代主义雕塑大师亨利·摩尔的雕塑因流畅的形式美感、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以及静谧、空远的意境表现都蕴意着东方美学的神韵。亨利·摩尔的很多雕塑作品的创作灵感都来源于大自然,他曾在自传中说:“一切有生命的物体都具有自己的特点,我希望能把生命的意味赋予我的作品。”亨利·摩尔把大自然作为雕塑创作的无限源泉,把对万物生命的理解与感受用抽象的雕塑语言表达出来,使他的作品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活力与超然洒脱的美学品格,而这与东方美学中强调的“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意境表达有异曲同工之妙。
结语
西方雕塑在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对传统权威全面挑战,并通过汲取异质东方艺术的营养,取精去糟地在母体枝干上发出崭新的枝芽,从而重获新生开启了西方现代主义雕塑的源头。而如今在全球一体化的影响下,世界雕塑艺术已经进入到了以多元融合为特点的后现代主义发展阶段,而与西方相比,中国雕塑的后现代进程还有很大一段路要走,回望历史,是不是在上个世纪初西方现代主义雕塑保留民族特点、学习优秀文化的诞生历程,应该值得我们研习和借鉴?
注释:
① [英]克莱夫·贝尔. 塞尚之后[M]. 张恒,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32.
②[英]赫伯特·里德. 现代雕塑简史. 余志强、栗爱平,译. 成都: 四川美术出版社, 1989.
③[法]福柯. 何为启蒙. 文化与公共性. 汪晖等主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430.
关键词:城市滨水景观;和谐;生态;亲水性
引 言
城市滨水区是指城市陆地中与水体(江、河、湖、海)交接的地区,城市滨水区同属于陆地和水域的边缘,基于这个特点,城市滨水区是人工建设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共存的城市开放空间。城市滨水区因其美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而成为城市景观中最具特色和魅力的地方。城市滨水区景观构建的核心内容是对滨水区自然要素进行人为整合和规划,即在尊重滨水区特殊的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根据人的意愿和需求,规划与设计滨水区景观方案,使宏观的自然山水景观融入到微观的人居环境中,最终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一、构建人与水的和谐关系
人与水的和谐构建,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外化的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环境艺术设计工作提出的客观要求。环境艺术设计的核心是为人服务的,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是环境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微观上来说,在营造滨水景观时,人与水关系处理上要体现出和谐性,在保障水的安全和健康的基础上,能够发挥水可参与性、观赏性和趣味性等功能作用,形成人与水的和谐共存。
水域给人一种感官上的愉悦感、舒适感,看到水总让人心情开心和快乐。有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处于在滨水环境中能够使人心情平稳,精神得以放松,亲水的活动可以很好的调节人的情绪和心理。因此,人在滨水环境中的心理和行为,总体上的特征表现为亲水性。故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创造并提供符合人们行为特点、适于人们活动的亲水空间。
构建人性化的亲水空间。首先要在滨水区设置有利于人们接触和交往的亲水空间。亲水空间的组合形式简单概括为向心式和开敞式的。向心式和开敞式结合的空间能给人更舒适的体验和感受,比较受欢迎。向心式的空间围合是利用栏杆、绿化带、矮墙、景观柱等形式和手段来分隔空间,从而达到围合的目的,这样做有利于公共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换。开敞式的空间给人通透的感受,在滨水空间中公共使用的建筑,如亭子、廊道等,适合使用开敞式的布局。其次,在滨水区应该营造多元化的亲水设施。沿滨水区建造线形的亲水道路景观,在路边设置座椅、廊、亭等休闲设施,满足人们日常活动的需要;在滨水区设置草坪、水生植物群落、跌水、景观桥、垂钓、石滩等景观场所,使人们在游览的时候可以放松身心、融入到自然之中;在滨水区的水面上开展水上游乐运动,在水面上建游览性码头,相应的在水面上开设观光游船,在节点公园处安排小型游艇,供人们划船休闲,游览沿岸风貌和城市美景,满足人们亲水的需要。
二、构建岸与水的和谐关系
岸与水的和谐构建:岸与水向来是彼此依存,水体有了岸,才有了边界,形成岛屿、江河、湖泊、溪流;岸因为有了水,才能体现它存在的价值,使得生命绚烂绽放、生机盎然。因此,水需要岸的塑造,岸服务于水,岸与水的结合是形成水岸景观的基础。水与岸的景观效果关系是动与静的关系,通过动与静的结合,才使人感到水的生动性、趣味性和亲切性,关注岸的亲水性和生态性,是我们构建和谐水岸景观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营造亲水性的岸线景观。城市滨水区岸线景观的设计既要追求平面线形的顺畅自然,这样有利于营造岸线景观的亲水性。我们都知道常见的水是以流动的液态形式存在的,水有可塑造性。岸线的形态走势决定了水的形态走势,即通过岸线的形态设计可以改变水的平面形态,这样做的目的是增加亲水性。在具体设计岸线时,要考虑与具体的实际功能相结合。以下是岸线的几种处理模式:平直的岸线形态,这种岸线特征显得比较单调呆板,客观上造成了简单乏味的休憩活动;曲线的岸线形态,这种岸线形态与水的柔美的形态相吻合,具有连续多变的景观效果,其中凹进式岸线主观上给人一种距离心里很近的感受,适宜设置滨水步道,比如亲水广场等。而凸出式岸线给人一种置身于广阔空间的自然感受,适宜规划深入水中的亲水栈道、亲水平台和亲水踏步等;垂直的岸线形态,这种岸线形态打破了自然的岸线形式,有利于延展建筑形态的格局,使得滨水空间的形态更加丰富多样,因其自身的形态特点,为人们的水上运动,提供便利的空间和场所;折线的岸线,这种岸线形态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临水的岸线长度,适宜规划小型的码头,以便停靠小的观光游船。岸线形态设计多种多样,在营造亲水性的岸线景观时,要根据基地环境特点来选择更加适合的岸线形态。
三、构建建筑与水的和谐关系
建筑与水的和谐构建:水是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资源,水调节城市的气候,给城市带来生态平衡。建筑是城市的骨架和躯体,是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场所,临水建筑更是人们所追求的理想环境。水是平面的和动态的,具有柔的特点,建筑是立体和静态的,具有钢的特点。只有钢性和柔性、平面和立面有机相结合,才能使滨水景观建筑与水的构建变得和谐,才能使河道水之畅流、滨水空间之通透。
城市滨水景观应该因地制宜的选择建筑基址,可以选择建在水岸边、湖心岛以及桥上,将建筑巧妙和谐的融于自然环境之中,如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泰国大城府的拜派恩离宫建筑景观,聊城东昌湖上的望月亭、观景台等。建筑的空间布局因水体的介入而呈现自然与人工交相呼应的和谐优美的画面,这种融和体现了人对自然的亲和需求。滨水建筑总体上要求主次分明,布局合理,建筑与水体交相辉映,使建筑在整体构图与使用功能上具有艺术美感。
滨水建筑群体的布局基本上可以分为集聚型、线型和分散型等三种布局类型。在城市滨水景观中的一些重要的节点上,滨水建筑组群常常围绕中心开放空间布置,形成积聚型的建筑组群特点,这种建筑组群具有强烈的集聚性和领域性,从而能够比较容易形成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景观,如美国纽约经济、金融、文化、贸易和会展中心的曼哈顿区建筑群,上海陆家嘴金融区建筑群,就是属于集聚型的滨水建筑群;线型布局的特点是使不同功能的建筑构成组合和穿插的效果,形成相互交替的功能区,建筑的高矮、大小错落有致的交替变化,使得滨水建筑景观的形态丰富多彩;分散性的建筑布局一般是在以大范围自然景观为主的城市滨水环境中采用,根据功能特点成组、成簇,能使建筑自然和谐的融于滨水景观之中。因此,城市滨水建筑布局的类型选择要结合水体、滨水区地形地貌以及滨水开放空间等等因素综合考量,以便选择合适的布局方式来营造丰富多彩的城市滨水建筑景观。
四、构建植物与水的和谐关系
城市滨水景观中植物与水的和谐构建:水孕育着植物,植物调节着水,植物和水结合构成滨水植物景观。植物是滨水景观系统中主要的景观要素,对于调节和丰富滨水景观带的生态环境起到关键的作用。构建和谐绿色的城市滨水景观,要发挥植物的优势,植物的配置要合理,要因地制宜的营造季相景观,以创造富有自然美、形态美和艺术美的滨水景观。
城市滨水景观中的植物配置,要按照植物的生态习性和总体布局要求进行布置。乔木、灌木、花草的搭配要求科学合理,从而能够使植物发挥自身的功能性和观赏性,创造季相变化以及层次分明的植物景观。滨水绿地中的植物布局手法,讲究植物的自然形态与水的协调,追求植物的层次丰富,色彩变化和较多的景观轮廓,使景观效果更为醒目。
因水体的不同,植物的配置形式也不尽相同,水体的体量、形状等不同,植物的配置手法也不同。大的水体,主要考虑远观,植物配置注重整体的、大而连续的效果。小型的又比较曲折的水体,考虑近视的水体对植物的形态、高度、色彩的要求。规则式的水体,往往采用规则式的植物配置,而自然式的水体,植物的配置形式则是比较多样的,比如闽江公园南园中的水体,大多数是自然式的,湖面形态自然流畅,为了突出水面的平静、开阔以及优雅的美感,在水岸边上种植了姿态优美、耐水喜湿的垂柳和水杉,充分利用了这些树种的优势来作为湖面的绿色背景,通过植物的形体和色彩来烘托水体。
五、结语
构建和谐的城市滨水景观,其本质就是从人的角度来规划和设计环境,使景观设计成果真正地服务于人,充分体现景观设计对人的关怀。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环境的改变,今后人们会需要更多的滨水景观和更优美的环境,这也体现了滨水景观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展平,张蕾.水岸景观分析与鉴赏[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2]程杰. 城市水岸空间设计的一种方法[D].中国美术学院硕士论文,2011.
【关键词】城市发展;城市文化;建筑;空间。
从我国的发展阶段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是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以后,开始关注精神生活需求,关注城市的文化环境。
从环境背景来看,在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在我国提出的新型城镇化推动下,城市的发展在强化城市工程建设的同时,更加强调城市的自身特色塑造,也就是要具有自身的城市文化,以此来吸引人才、技术、资本,从而促进城市发展。
因此,没有城市的发展,就没有对城市文化的关注,没有城市文化的注入,也就没有城市发展的再次升级。
一、城市文化的概念
城市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前者属物质的或有形的器物用品,如城市建筑、园林、教堂、公共文化娱乐设施、交通工具等;后者则为社会心理、价值观念、道德、艺术、宗教、法律、习俗以及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等。
二、现状城市文化发展现象
我们通常所认为的城市文化主要为物质文化,是与陈旧的、历史的具体事物紧密联系的。许多人以为可以利用既有的形制进行再建设,于是,城市中出现了盲目的文化复古运动,拆真造假,东施效颦的现象层出不穷。而城市文化不仅仅是历史原貌的恢复,城市在向前发展,城市文化也会不断更新。历史文化需要保护,但与此同时,城市文化由古至今的延续更为重要。因此,目前城市中文化产业得到大力发展,将文化与自然环境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结合,创造出全新的文化体验空间。
三、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
下文将以《凯里中心修建性城市设计》项目为例,对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之间关系的处理方式进行具体分析。
本规划区(凯里中心)位于黔东南州,属于贵州省东南部,素有“贵州东大门”之称。这里,峰峦叠嶂,江河秀美,景象万千,民族风情浓郁,近三百万热情好客的苗、侗等少数民族在此聚居。本规划区(凯里中心)位于清水江两岸,下司古镇南部,是凯麻新城发展的起步区,是连接凯麻带动凯麻发展的核心引擎。
凯里中心承担着承接城市新兴职能的功能,需要大力发展现代城市文化,才能实现与国际城市的接轨。同时,基于凯里中心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规划在城市建设中需要体现传统文化特色,提高城市的可识别性,构建高品质生活空间,实现传统民族文化的延续。因此,规划需要协调现代与传统之间的矛盾,并使二者均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特色标志。
规划从建筑风格、文化项目建设、传统村落保护、现代城市空间这四个方面,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规划将这几方面整合,形成景观序列,使人行走在其中感受到历史在空间上的流动。
1、城市建筑风格
规划立足黔东南州地域特色,提炼其元素符号融入建筑设计,依据建筑风格将整个区域划分为四大风貌区,分别为现代都市风貌区、新中式风貌区、新乡土主义建筑和滨江田园风貌区。
现代都市风貌区位于规划区北部,承担市级商业功能,以现代风格建筑为主。摆脱了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现代社会条件和要求的崭新建筑,充分展现城市活力与现代化的建筑。
新中式风貌区位于规划区中部,新中式建筑就是中式建筑元素和现代建筑手法结合运用,从而产生的一种建筑形式,改变传统建筑功能使用的同时,增强了建筑的识别性和个性。同时,也实现了南北两个风貌区的过渡。
新乡土主义风貌区位于规划区南部,新乡土主义建筑界定在黔东南州就是将黔东南传统苗族建筑的文脉、神韵、符号、材料、肌理用新的语言,整合到新建筑中来,采用简约手法与传统建筑精神共存,赋予城市新的气质和内涵,延续地方建筑风貌,展现城市新气象。
2、文化项目建设
规划中强调特色文化展示,建设文化展示建筑,创造空间,组织各类传统文化活动。满足居民日常文化的同时,激活当地旅游潜力。这些文化项目包括民俗度假村、滨江会展中心、苗寨风情园、民俗风情岛、民俗演艺广场、民俗文化中心、民俗博物馆、民俗演艺中心、民俗风情街、规划展览馆及艺术美术中心等。
3、现代城市空间
(1)城市公园文化空间的塑造
规划市级公园四处,包括凤翎城市中心公园、龙里滨江公园、观江公园、淑里湿地公园。规划结合原有山体及滨水空间,融入地方风俗及历史文化要素,形成宜人休闲环境。
① 凤翎城市中心公园
凤翎城市中心公园位于商务商业中心东部,规划将其建设成为以水景及水上活动为主的公园,结合场地周边的商务商业设施设置开放界面,引导游客和市民能够方便的进入公园。公园以现代休闲娱乐设施为主,体现强烈的时代气息,与商务商业中心形成借景的关系,彼此互为映衬,提升区域的景观风貌。
② 龙里滨江公园
龙里滨江公园景观建设主题为苗寨华风,借助本地苗族村寨的空间遗留,保护乡土文化,以展示苗族人民生活劳作为主题,形成集苗族文化展示、观光游览和休闲娱乐为主的公园绿地。规划利用地处滨江半岛的景观优势,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滨水酒吧街,并围绕滨水酒吧街开展一定的反映日常苗族人民生产生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并开发休闲度假功能。
③ 观江公园
观江公园位于群众服务中心北侧,是展示黔东南地区历史文化和乡土风情的特色山体公园。公园将黔东南的主要历史人物、大事件和民族形象等多元的文化要素以纪念馆、雕塑、小品和广场的不同构筑方式串联起来,形成一部展示黔东南地区文化的优美画卷。
④ 淑里湿地公园
依托龙山河形成的带状淑里湿地公园是区域生态展示和生态涵养的核心区,是城市的绿肺,湿地公园是区域内最原生态的公园,提供更为静谧的休憩环境。
淑里湿地公园也是一个教育基地,了解关于鸟类、湿地等方面的知识。
(2)城市滨水区文化空间的塑造
规划利用清水江两岸滨水空间设置滨江公共活动带,结合滨江绿地安排酒店、文化会展、商业休闲、传统村落等丰富的公共设施与公共活动,使滨江地区成为激发凯里中心活力、展示黔东南州特色的城市客厅,使城市生活回归滨江地区。
规划范围内滨水区文化空间的塑造,需要考虑与其南北两侧旅游资源实现过渡,串联形成景观序列。根据自然条件特色及周边的城市功能,共形成四个主题区,包括体育运动区、康体游乐区、民俗体验区及文化展示区。每个区围绕不同的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项目。
其中,体育运动区包括龙舟体验、赤足溯溪、古镇探幽、水上索道、射箭场等项目;康体游乐区包括湿地梯田、湿地观鸟区、湿地科普馆、康体养生中心、绿色氧吧等项目;民俗体验区包括企业会馆、苗寨风情园、民俗风情街、滨水商业步行街、民俗演艺中心、民俗博物馆、度假木屋、民俗文化中心等项目;文化展示区包括诗歌会所、生态酒店、文化名人广场、人文长廊等项目。
四、结论
城市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建设城市,不仅是建筑群体、工业、商业商贸的建设,还需要对城市的文化继承、传播和创造,这样,城市才会展现自身强大的、独特的、可持续的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王新坚,黄敏行,王实;文化、城市――城市文化[A].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
[2]赵力平.城市文化建设[J].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1
关键词 设计工作室 导师制 工业设计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he Research of Industrial Design Teaching Model from
the Classroom to Studio and Mentoring
XUE Qing
(Guangzhou College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800)
Abstract With the changes in China's industrial structure, many problems arose from Industrial Design Education, which seriously affected the design education quality。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status of design education, analyzed and explored a design training model which can be suitable and timely for Chinese characteristics--with the support of studio "hardware conditions" and the guidance of tutor "software conditions", to achieve a double harvest in Design education. The purpose of the mode of education was to "teach him to fish" and develop the professional skills, which focused on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skills and innovative design capabilities, and taken practical action to interpret and verified "meet the social needs"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Key words design studio; mentoring; industrial design; teaching mode
工业设计近年来在我国的发展相当迅速,在很大的程度上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促进企业提高自主研发能力,提高我国工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但是,这种欲速则不达的发展状况也给工业设计专业在教育教学中出现瓶颈,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出现了盲目性和模糊性,甚至抛开本国国情,完全照抄照搬国外的教学模式,使得培养出来的工业设计人才与企业的要求不相符,与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的工业发展模式脱节。从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来看,教育决定成败,如果在学科教育上存在盲目性和模糊性,将阻碍国家前进的步伐。如何培养出社会急需的工业设计人才,为区域和地方经济更好地服务呢?这就需要院校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走向“中国设计”培养出更多可用的适时设计人才。
1 我国当今工业设计教学模式现状
工业设计在中国发起于高校,被引入误区的也是在高校。这是历史发展阶段的过程,是没有深刻认识国情下发展的必然结果。虽然工业设计专业在我国的发展速度可嘉,在参加的国际上的设计大赛上屡获佳绩,但是从国际的角度对比,我国的工业设计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目前国内只有个别院校的设计专业办出了自己的特色,大多数院校的工业设计教育水平依旧停留在十几年前的水准上。国内大多数高校工业设计教育存在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根据工业设计专业的依附院系,国内的普遍现象是将工业设计教育分为两类:“工科型”和“艺术型”。教学计划中,工科课程和所谓艺术类课程是按照学时比例来划分的。一般而言,“工科型”工业设计教学计划中的工科课程和艺术类课程学时分配基本平衡,如:高等数学、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等;然后再设置一定学时数的美术课程,如:素描、色彩、平面与立体构成等;同时再开设一些诸如表现技法、人机工程、课程设计、产品设计方法学、工业设计工程基础、产品系统设计、产品开发设计等课程,形成所谓 “具有工科特征”的工业设计教学计划。将“机械知识”和“艺术知识” 盲目地结合,“走马观花式”的教学和学习方式使学生处于尴尬的境地,学生毕业之后从事设计工作经验不足,从事机械更像是“盲人摸象”。而且很多知识的学习学生也基本是应付考试,考试结束就忘得一干二净。这种局面造成学生学习心理上的不自信,有的学生因此而对本专业产生逆反心态。四年下来,学生只学会了画效果图。长此以往,学生走到工作岗位设计出来的作品转换成可生产制造的销售产品困难重重,甚至被认为是胡思乱想,这样企业就慢慢形成了一种思维:工业设计就是画效果图。
(2)教学资源不能共享。很多综合性的高校将工业设计专业设置在机械学院,机械专业是国内较成熟的专业,其拥有丰厚的教学资源和完善的实验室;工业设计专业在教学中师生的一些设计成果需要通过机械的知识来实现,在实际的教学中也设置可诸如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基础之类的课程,但是涉及到实际课题项目的设计开发中却不能将设计理念和机械知识结合应用,并通过机械实验平台展示设计成果,这就导致工业设计专业在机械学院显得比较另类,不能很好地融入到这一集体。
(3)教育与产业脱钩。工业设计是跟企业产品的生产、制造紧密联系的学科。教学的目的是能够使学生学以致用,而我们在工业设计教育的过程中,政府投资建设购买的设备在教学中却闲置不用,四年下来,学生甚至都没见过学校的设计实践设备。设计与制造业的不对接,造成高校中设计教育脱离实践、纸上谈兵。教师无法将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反馈给学生,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低靡,教学质量不高。由于缺乏实践的支撑和引导,大量虚设的、概念性的、空想性的题目成为教学重点,造成学生自我封闭、主观臆断,缺乏市场意识、人因意识、工程意识以及沟通协作能力,动脑与动手能力极差,培养出的学生不具备实际的设计能力。①
(4)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大部分青年教师缺乏设计经验,也缺乏在企业工作的经历,基本上是从高校到高校,脱离实践;有的教师由机械专业转行过来,有的是纯美术专业出身。由于这些方面的因素,无法将最新的设计知识和信息传授给学生,学生从中不能受益,就会对老师教学能力和对本专业的学习产生怀疑心理,继而产生一些逆反行为,而工业设计是跟企业产品的生产、制造紧密联系的学科。这是一种可悲的矛盾,是对立却又不能统一的。根据我们国家的国情,这种矛盾目前还不能解决。
(5)部分工作室的教学模式发展不够完善。工作室是在包豪斯“作坊”的思想上演变而来的,是欧洲国家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模式。我国部分艺术院校率先效仿引入了“工作室”的教学机制,即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由教师牵头管理工作室并建立项目小组进行实践教学,这一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工作室是艺术设计教育的一种形式,以某个学科专业的研究方向为基础,由授课教师组成学科方向的师资团队,具备一定的研究、设计、开发实力,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科研并行工作。②
工科院校设计类专业建设参照相近学科,重视学科平台建设,教学体系严谨、管理规范,人员、设备、场地配置有序,具备设置工作室的条件但尚未引入“工作室”制。
上述问题表明,用传统集中式的教学方式不能很好适应当今产业升级背景下工业经济发展的需求,在对国内外对设计教学方式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把导师制的教学模式引入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或许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2 工作室导师制的机制特点
工业设计是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专业,需要通过课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那么就需要一种能够将技能及理论知识完美融合的教学模式。工作室导师制是工业设计教学的新机制,是产―学―研教学模式的典型代表,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它有别于传统的集中教与学的封闭式学习方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当今新时代产业转型背景下已经完全不适应,甚至可以说它埋没了学生学习设计的才华。工作室导师制的教学模式打开了设计教育的新局面,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导师对自己所带的学生进行理论的系统性知识传授之后,学生随之投入到课题项目之中检验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
(2)术业有专攻:学生可以根据的兴趣特长,选择某工作室导师的课题项目,系统性地完成实践任务,为学生就业和工作选定方向。
(3)学习目标明确,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其有充实感: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数学生找不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四年下来他们感到迷茫,认为学无所获;而工作室导师指导下的教学模式能给学生带来紧迫感和责任感,增加学习过程中的充实感。
(4)产生竞争机制,提高教学质量:因工作室是在特定导师的管理下完成教学工作,工作室之间可以竞争,将教学、科研成果作为工作室之间竞争的依据,便于学校管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5)能够因材施教,提供一对一辅导: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以班级形式集中教学,不容易发现学生的特点和优势,以同一种模式对待每一位学生,这样的教学模式很容易耽误学生的“成长”;而工作室导师制的教学模式可以完全避免上述情况,因工作室导师在教学、科研中带的学生较少,导师在每个学生上可以花更多的时间辅导,针对特定的学生进行取长补短、因材施教,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6)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提供更多的科研机会:工作室的运作需要科研项目的支持,导师需要加强和企业的联系才能更多地提供学生实践项目。这就要求导师除了正常的教学之外,还要加强校外合作,这种机制的改革会推动科研进程,提高师生的科研水平。
3 工作室导师制的运作模式
工作室导师制的运作模式在教学的形式上采用开放式,将课程按照专业方向设立若干模块,由课程负责人管理某一课程模块,并负责组建课程研究资料以及专业方向课程的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撰写及实施。课题来源是根据企业的需求,对企业当前的生产问题,提出课题解决的要求,以课题为中心展开的专业教学。
3.1 工作室导师制必须有完整的执行条件
工作室导师制的实行必须具备充足的生源、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固定的设计业务来源以及完善的设计实验设备和场所。这些是实施该机制模式的必要前提,并且与学校的实验室相互融合,实现资源平台共享,才能使工作室顺利运作。
3.2 工作室的设置
汽车、机械专业作为本校的龙头发展专业,是结合了岭南地区的市场发展状况而设立的,所以,根据本校的专业特色,将工业设计专业设置在机械工程学院,应该实现教学平台和资源共享,可将工业设计工作室设置为设计基础表现工作室、产品设计工作室、工业设计结构工程工作室、人机交互工作室、视觉传达设计工作室、家具设计工作室、交通工具设计工作室等,各个工作室负责的学科范围见图1,这些工作室的设置可以充分提供给师生教学、科研的机会,将工业设计工作室与学校的机械实验中心、汽车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实施资源共享、教学互助。
以上工作室必须由专门的导师负责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实行责任到人的操作模式。
工作室的设置前提必须具备充分的资源:
(1)完善的实验室,包括实验设备,实验室管理人员,实验操作员。这一硬件的建立是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的必备条件,只学习设计理论,没有实践的检验和应用就违背了教育原则,也与包豪斯设计教育的经验和指导性的法则相悖;
(2)较强的师资教学和科研能力,水平,这一“软件”的建设是设计教育质量提升的法宝,可以无形中给学生带来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需要将这种“从高校毕业直接进入高校任教”的教师给予企业培训或者提供深造的机会,或者实行国内院校之间合作,聘请优秀教师来校任教或作为学科带头人;
(3)明确的研究方向,才能与企业,市场衔接,具有专业性和针对性。建设具有特色的设计研究方向,可以结合当地的产业,如广州花都是皮具和汽车产业基地,可以将皮具设计和汽车设计作为主要研究方向,并尽量做到与这些企业搭建开发平台;
(4)持续充足的项目支持,是工作室维持发展下去的重要命脉和保障。有项目经费的支持,才能提供科研-教学的动力。项目的来源需要教师有广阔的人脉关系和对外沟通合作交流的能力,这也是专业建设中不能急于求成的过程,专业教师只有不断提高“外交”能力才能打通校企合作的通道;
(5)课程的模块化设置,除了给所有学生设置通选的公共专业基础课程之外,还要按方向进行分类,供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选择专攻的方向。如设计美学这一课程可以让所有方向的学生必修,学习设计与艺术之美及美的塑造法则,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审美能力及艺术美感的表现能力等;如产品设计这种课程限定专攻研究产品的学生修读,学习产品设计的原理,方法,产品的结构设计等知识。这种课程的设置方法具有针对性和明确性,使学生学业有专攻,而且又易于与市场企业对接。
4 工作室与导师管理机制
传统式的高等教育方式是以集中制形式授课,学生学好学坏老师很难一一照顾得到,所以很容易出现恶劣习惯相互影响,学生游离于课外的学习风气,比如旷课,学习积极性低落,甚至自暴自弃。而且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方法就是卷面考试,考过之后又忘得一干二净。这种方式对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无效,只有进入到工作室,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课题项目之中,并由导师进行一对一指导,才可以使他们在学习中得到锻炼和检验,如此以来,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该教学方法完全摆脱传统形式的束缚,不能始终按照学校统一的多媒体集中制授课,应根据本专业的特点自由安排课程,并选择在工作室中进行理论贯穿和实践集训,将理论在实际课题项目中应用。
工作室导师制模式的授课方式决定了其自身的管理机制,执行过程如下几点:
(1)设立工作室评估监督员,由评估监督员负责考核,监督各个工作室导师的授课和项目研究情况,对导师的绩效进行监督和考核。
(2)实行包干到户,责任到人的管理制度。每个工作室设立1~2名导师负责该工作室的相关课程的教学和科研。并由导师负责管理该工作室的日常运行工作。导师可自由设立学生为课题项目助理,辅助教学和科研。
(3)设立导师业绩考核标准。以课题项目作为支持的教学模式会给导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压力,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和唯一途径。教学质量提高了,师生才有能力承接课题项目,课题项目多了,才能给工作室带来更多的资源。如此相辅相成的形式就要求导师在课题项目和教学质量上要取得双丰收。对业绩考核较好的工作室给予经济奖励,用于建设工作室以及学术经费资助。
(4)工作室经济创收开放性管理。因工作室的运作需要实践项目的支持,所以对工作室在经济方面的管理可以由院系行政部门与各个工作室签订保证书,主要是在教学成果,科研课题等方面的承诺,获得科研项目的大部分经费由工作室内部自由支配,经费的使用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项目成本费;工作室内部所需的设备购置费;参与设计比赛及各种奖励费;开展学术交流费;成果转化及专利申请费;参与项目的师生酬劳;师生参与专业培训费;工作室日常易耗品购置费;工作室外聘教师的费用;学术论文及作品发表费。
院系行政部门根据拟定的承诺书对工作室的各项指标完成情况给予奖惩,通过扣取完成指标没有达到标准的工作室经费来奖励完成指标较好的工作室,形成良性的竞争运作机制。③
(5)学生参与管理制。因教学以课题项目为主要形式,工作室由师生的全权拥有和使用,所以学生也是工作室的主人,他们会更加爱惜工作室里的所有财物,由学生参与管理,会给学校节约更多的成本,学生管理制比老师管理制更加有效。
5 结语
工业设计教育是一种应时性的教育模式,传统理论灌输式的模式完全体现不出创新思想,与 “设计”的理念和含义不吻合。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工业设计教育模式改革势在必行。工作室导师制的教育模式以“授之以渔”的专业技能培养为宗旨,注重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以实际行动来解读并验证“适应社会需要”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注释
① 赵星.论我国高校工业设计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科教导刊,20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