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2-03-09 10:45: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1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有效性;教学方法

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指每个学生都成为有效的学习者,而不是单纯看教师是不是把该讲的知识都讲清楚了。教学的有效性,就是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能够获得具体的进步和知识,通过教学能够对学生的自身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高中生物涵盖的知识面较广,从分子生物到细胞生物学再到生态学的知识内容都有涉及。学习过程中要求掌握的知识点繁多,并且相互之间的联系也比较复杂,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了提高高中生物的教学有效性,高中生物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采取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高中生物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们掌握好这些知识,并做到运用自如。

本人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一下几点能够提高高中生物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一、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高中生物的教学中对知识点的掌握是有不同层次的要求的。高中生物教师应该根据大纲中对知识点掌握的层次要求以及教学内容自身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这样不但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还能够在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效果上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高中生物第一本教材的第三章第二节主要介绍细胞内的一些细胞器功能。这一节的学习目标是应用,是属于知识点掌握的最高层次。教学实践证明按照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很难让学生在一节课的时间内掌握这样一些知识点。那教师们就应该注意,改变教学方法,用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这些对学生们相对比较生疏的知识点。首先教师可以在整体上把握这些知识,构建一个细胞的模型,并让学生将各种细胞器放到细胞内来。这样学生就能够从全盘来掌握一个细胞内大概都有一些什么样的细胞器。知道了有些什么内容了,接下来就是了解这些细胞器分别是做什么的,它们的结构又是怎样的。这学习这点的时候我喜欢让学生用逆推法。一般来说是结构决定了功能,而我在教学中用的方法是由功能推导结构特征。例如,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线粒体是一个独立的能量代谢场所。那么作为一个独立的代谢场所,首先它是独立的,所以它就是一个膜包被的系统。由于它是一个能量代谢的场所,所以其中肯定有很多参与能连代谢的酶,这些酶需要一些固定介质,而包被线粒体的膜就充当了这一介质。由于酶的种类很多,并且酶催化反应要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环境,所以线粒体的膜内陷成为了嵴。这样的一种逆推发让学生很快就熟悉了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这样的方法比传统的灌输法的效果要好很多。另外,在教师教一些只要学生了解的知识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上讲台来讲授这些知识。例如在学习细胞的癌变这一小节的时候,我通常会让学生自己来来讲。这一小节的知识点没有什么难理解的地方,学生一般一看就能懂。同时癌症这也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能够引发学生更多的讨论。一般我会让学生提前一周去准备这节课,等到上课的时候让学生自愿到讲台上来向大家展示他在关于癌症这个主题上的一些认识,以及现在科学在研究癌变上面的一些紧张。这样的教学能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而且也能够扩充一下学生们的知识。学生学习的效果也很好。

二、根据教学内容做必要的知识扩展

高中生物教学中对知识的扩展是很重要的,这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在高考生物中很多知识点都不是书上现成的知识点,很多知识点都是一些书本上知识点的扩展,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来说,适当的扩展知识是使学生取得好成绩的一个关键。例如,在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的第二节激素调节中,课本上只是介绍了激素调节的发现以及一些很简单的激素调节的例子。然而,在考试的时候,关于这一部分的知识点不仅仅是书本上介绍的那些简单的激素调节事例。因此,教师在讲授这一节的时候就应该适当的扩充学生的知识点。给学生讲授一下我们人体内的一些激素,并且选择比较重要的几种激素来主要讲解。讲解的内容应该包括这些激素产生的部位、作用、这些激素分泌过多或过少引起的人体的反应以及当人体出现这些激素紊乱的时候的一些主要措施。第二,适当的扩充知识点能够提高学生对学习生物的兴趣。对一些学生来说,课本上的知识他们能够自己读懂,所以教师如果只是讲授课本上的知识根本就不能调动其他们的兴趣。适当的补充一些课本上没有的知识点能够让学生喜出望外,让学生知道生物学的博大精深,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

三、及时归纳总结知识点,并将知识点串联起来

教师在讲授完一节课或者是讲授完一章的课程后应该帮助学生作一次总结。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能够及时的回忆起学习过的知识,让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记忆加强,而且能够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生物知识网。这些知识都像网一样环环相扣联系起来,这样知识能够记得更加牢固。例如在学完了必修教材二后教师可以做简单的总结,让学生能够将必修教材二中的知识点都联系在一起。这一本书主要讲的是遗传和进化。遗传就是讲物种的基因有一定的传承性,进化就是说基因会变化,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样讲述下来,就能将基因的本质,表达,结构,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都串联进来。这些东西研究了以后是要用到实践中去的,所以就有了基因工程。这样帮学生梳理一遍,学生基本上能够回想起这本教材到底讲了些什么内容。学生掌握了书地框架后再去掌握一些细小的知识点就容易多了。及时的归纳总结能够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的知识,学习更加有效。

高中生物的知识点比较多,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该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让学生学的轻松,掌握的牢固。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高考;试题;总结;教学应用

2013贵州高考理综考试落下帷幕。就生物试题来看,今年的生物试题没有在难度上难为考生,适合考生的发挥。与去年相比,试题整体上难度略有降低,没有题型上的创新,侧重基础知识的考查,但考查的内容综合性比较强,对考生的实验分析能力有一定要求。

一、选择题,侧重基础考查

今年是贵州新课程改革后的第一年高考,生物高考题型稳定,包括选择题和填空题两大题型。与11年和12年的高考题相比,选择题侧重生命的基本特征、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生物学基本实验素养等基础知识点的考查,尽管考查的内容范围广,但考查方式倾向知识的直接考查,考查学生利用所学基础知识,作出合理的解释、推理,得到正确的判断和结论。今年的考查方式考生比较熟悉,会感觉比较简单。

二、填空题,实验分析能力要求高

选择题还是一贯的6道出现,每小题6分。题目的难易程度都比较偏低,主要是识记水平的考察,题干中很少将信息融入图标、坐标曲线等图表中,主要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熟悉程度和掌握情况;在填空考查内容的设计上,今年更多倾向于知识本身的考察,考查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转化为解题能力,第一题是以实验设计的题型出现,学生需要熟悉对比试验的设置及从表格中提取有用信息并分析的能力。第32题应该是整套题中最难的一个,内容是考察遗传定律,但其中涉及到假说――演绎法的应用,这对学生来说,难度会很大。整体看,今年几道大题,考查知识面广,综合性强,要求考生在实验分析的基础上熟练知识的应用。

具体考查内容,如下表:

三、近4年高考试题分析

综合我们寒假期间研修的结果,可以大致的出,贵州历年高考题的难度并不大,大多以书本知识为主,知识之间的联系并不大,考点都很清晰,很好掌握考题核心,从近4年(2010、2011、2012、2013新课标全国卷)的考题看,与必修一有关的题有17题,必修二有7题,必修三有17题,其中必修一的内容以细胞的结构功能特点,以及细胞代谢(酶、呼吸作用)为主要考察对象,其中在2011年细胞的渗透吸水和失水出现了两次。必修二的7个题中,有4个是考察遗传定律的,而且难度较大,应该是生物学科体现区分度的题型。必修三考查了17题,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就有12题,其余都是与生态系统有关。纵观4年高考,发现其考察的知识点比较多,也很零散,但也能找到一些规律,比如遗传定律、呼吸作用、生态系统、免疫调节几乎年年出现。常出现的知识点有:酶、光合作用、物质跨膜运输等。选修3的考察比较简单,就是几个工程轮流出现,而且题目的难度不大,主要是识记水平的考察。

四、在教学中的应用

这段时间以及寒假期间的研修活动,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把握高考考题的出题立意,侧重点,常见题型,知识点的体现。以便与在教学中将我们总结的规律用以指导学生,让他们知道主要学什么内容,怎么去学习才能达到最好效率。通过这次研修,我们一致认为高考生物是理工科考生最好得分的科目,考题的难度不大,没有什么逻辑性推理,主要是对知识的识记和理解,应用的考察都很少。可见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重视课本

不建议把精力大量的放在各种复习资料上,书本是根本,只有把书上的基本知识、概念记清楚,记牢固才能在大量的文字信息中快速找到问题核心和正确答案,在一轮复习是就要理清每个章节的重点要点,而且需要督促学生花时间背诵记忆,对书本上的插图也要引起重视,一些选择题的选项就涉及到图形结构。如2013年的第一个选择题就提及RNA的结构中是否有氢键,在学生的记忆中RNA都是单链结构,就应该没有氢键,但在必修二的“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的一节中,就有一个tRNA的结构示意图,其上就有tRNA的三叶草结构中有碱基对,即存在氢键。但那个图并没引起重视,这对第一个选择题做出正确判断埋设了一个障碍。

2、有的放矢

对于经常出现的知识点,如生态系统,对其考察的难度不大,主要是种群的特征和群落的结构,在这种题上失分很可惜,所以一定要指导学生重视这部分,只需较少的时间投入就能得到10分左右。遗传定律年年考,而且难度大,主要是因为自由组合定律的可变因素太多,知识的应用最灵活,学生在考试中已经对此类题目形成了恐惧心理,教师可以多用一些时间来对学生进行这一章节的专项训练,一定要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遗传定律解决问题,并对遗传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假说――演绎法”要灵活应用。如2011年的32题

某种自花受粉植物的花色分为白色、红色和紫色。现有4个纯合品种:1个紫色(紫)、1个红色(红)、2个白色(白甲和白乙)。用这4个品种做杂交实验,结果如下:

上述实验结果,请回答:

(1)上述花色遗传所遵循的遗传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

(2)写出实验1(紫×红)的遗传图解(若花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A、a表示,若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用A、a和B、b表示,以此类推)。

这个题的第一个空很好解决,但第二小题就会让很多学生头疼,其实这个题就是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二的灵活应用,如果学生熟练地掌握了自由组合定律中形状比9:3:3:1的原理,明白再多形状的自由组合都是建立在一对等位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基础之上的,就能轻松的解决此题。此外细胞呼吸也连年出现,考察难度略低于遗传题,有时会和光合作用综合考察,学生需要记住两个生理作用的基本过程,二者的联系和区别。(上转第72页)

(下接第95页)

3、加强学生对图形表格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

在填空题和选择题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坐标图或表格,这种题型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及语言组织能力有着较高要求,学生会出现看不懂图,或看懂了叙述不清的现象,失分较多,在一轮复习后,可以搜集相关题型进行专项训练,让学生以后遇见同种题型不再害怕,能沉着应对。

第3篇

关键词 有效复习 概念 过程 绘图教学法 规范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0055-02

在生物复习中,我们主要做到两点,一是扎实基础,二是提升能力。我们要想扎实基础,必须要坚持以课本为基础,以考纲为根本,做到精、熟、理解;要想提高能力,必须要学会建构知识网络体系,提高答题规范性。

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概念的讲解,力求做到分析透彻

如基因突变的概念: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在讲概念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概念中的核心词语,分析基因与DNA的关系,总结基因突变的类型等。比如若把概念换成是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叫基因突变是否正确?从而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基因突变,必须引起基因内部结构变化才能叫基因突变,基因是DNA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DN段,并不是所有的DN段都是基因。基因结构发生什么变化属于基因突变呢?从概念分析,总结出三种类型,分别是碱基对的增添、碱基对的缺失、碱基对的替换。这三种类型会引起何种变化呢?以课本为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碱基的替换引起的,如果发生替换,是否一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呢?如果发生的是增添或缺失会导致基因结构发生何种变化?哪种类型引起的变化更大?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引导学生画图分析。

二、建立知识网络结构图,加深对知识点间关系的理解

总结必修三册书,可以很明显看出,每册书都是以一条主线展开的。必修一是以细胞为主线,必修二是以基因为主线,必修三是以个体和群体为主线。所以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构建一册书的知识网络图。以第一册为例,以细胞为中心,我们学习了细胞的种类、细胞的物质基础、细胞的结构基础、细胞的功能、细胞的生命历程。通过这条主线,可以将所有的知识点串起来。在大框架下面,我们可以继续发展小框架。如细胞的结构又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这样可以细化知识结构,做到心中有数。再比如染色体,可以从染色体概念、染色体的化学组成、染色体与染色质的关系、染色体与基因(DNA)的关系、染色体与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非姐妹染色单体、异源染色体)、常染色体与性染色体、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区别、受精作用中染色体的行为、染色体与遗传定律、染色体变异、染色体遗传病等方面进行总结归纳。无论是大主线还是小主线,只要能够将所有你能想到的知识点联系在一起,就达到了学习的目的,当然,还要通过不断的完善来实现融会贯通。

三、教师要重视对一些重点过程的分析

比如育种,尤其是单倍体育种,学生往往会和花药离体培养混淆,这就要求我们在授课时重点关注。单倍体育种首先是杂交,子一代进行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用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数加倍,最后进行筛选过程,得到我们需要的品种。要让学生理解花药离体培养只是单倍体育种过程中的其中一个步骤,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比如光合作用过程和呼吸作用过程等,除了要完整的叙述过程外,还要会画图。

四、用绘图教学法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必修一当中涉及到的图形是最多的,所以在这册书的复习中,这种方法非常适用。讲元素时,涉及到了圆饼图,讲核酸时有核苷酸的结构图,讲细胞结构时有植物、动物细胞图和各种细胞器图等,讲细胞功能时涉及了光合作用过程图和细胞呼吸过程图,讲细胞生命历程时有细胞分裂图等等。可见,如果能让学生将这些图像清楚的记住并会画,对于他们提高成绩是非常有帮助的。在很多的考试题中,我们都可以见到课本图形的身影。

五、在教学中强化反思教学

第4篇

关键词: 高三生物第二轮复习 专题复习 四个方面

如何提高复习效率,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是家长和考生关注的焦点。高三第二轮复习是提升学生能力的关键,复习方法正确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笔者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本着高考始终是依纲据本的,在高三生物第二轮复习时采用“专题复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复习效率。

高效的二轮复习应该跨章节进行小专题综合,训练分析能力、提高综合能力,以例题的形式进一步阐明《生物学高考大纲》中各种能力的考查形式和应试方法,使考生在能力方面抢占制高点,达到“巩固、完善、综合、提高”之目的。主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1.注重双基,夯实基础,回扣课本。

注重双基,强调基础,应该成为复习教学的根本。坚持“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针对性地复习。少走弯路,少做无用功,这应成为复习教学的宗旨。面向基础题,突出中档题,应成为二轮复习的基本要求。从高考命题看,基础是课本,应注意加深对课本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理解记忆。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就谈不上什么能力。所以,专题复习不能忽视基础知识。例如,把与蛋白质有关的知识:(1)蛋白质的化学结构、功能;(2)核糖体、内质网等有关的细胞器;(3)含有蛋白质的结构(细胞膜、染色体);(4)生长激素、胰岛素、载体蛋白类物质的功能;(5)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6)蛋白质的消化等串联起来,作为一个复习专题,构建知识网络。这样有利于在解题时迅速提取已掌握的基础知识,提高思考问题的系统性、准确性。

为了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在复习教学中,要力求使学生做到:

(1)读教材:要求学生通读三本必修和选修模块一、三,在通读的过程中把重要的概念原理用笔圈划下来;然后是精读,根据《考试大纲》的范围,精读各个知识点,包括文字部分、插图、资料分析、知识链接、实验等。

(2)背概念原理:重要的生物学概念、生理作用、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现象等要求学生背下来。

(3)默关键术语:教材中的一些专有名词、结论性术语要求默写,以确保准确无误,从而训练用生物学术语规范答题。

2.突出主干知识,构建知识体系,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高考命题是源于课本、高于课本的,这就要求老师以主干知识为重点,对学生进行学科知识结构的系统性总结指导,使零碎知识规范有序。即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网络化、立体化。还要使基础知识的外延扩大、迁移、拓宽,从而实现知识的跃迁,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1)突出主干。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来看,细胞、代谢、遗传变异、生物与环境、生命活动的调节、现代生物技术都是必考考点;构成细胞的化合物、免疫等知识点,也不可忽视。在复习教学中要善于抓住主干知识,突出重点。

(2)形成网络。二轮复习时应把三本必修和选修的生物学知识融会贯通,并进行归类、整理和归纳,用分枝法、辐射法、图表法等构建知识网络图。新教材特别强调知识的内在联系,概念图、流程图是一大亮点,我们应予以足够重视,要求学生重温每一章后面的概念图,并进行变式扩展。每个知识点都可以通过不同的连线与其他多个知识点相联系(如由叶绿体可联想到色素的种类,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ATP,酶,细胞膜,光合作用的过程,DNA的复制,转录,mRNA,生产者等),同时两个知识点之间也可以有多种连接方式(如叶绿体和线粒体,既可以通过“都含有DNA和RNA”相连接,又可以通过“都能产生ATP”“都能生成水”相连接,还可以通过“具双层膜结构”、“有机物的合成和分解”等相连接)。

3.重视图表类试题的归类解答。

图表题是指含有图解的生物试题,它往往是表示实验数据、实验结果和某一些生物学现象、过程或规律的图表,其形式包括数据表格、直方图、二维坐标图等主要有生理功能图解、遗传图解、进化图解、生态图解、实验图解、直方形图解、曲线图解、流程图和综合图解等。生物图表题既有利于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又有利于对学生能力诸如识图识表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收集和整理数据资料的能力及比较、判断、推理、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能力的考查。这类题条件隐蔽,灵活多变,具有很好的区分度,故试题信息的图表化是目前生物高考的显著特征和趋势。

二轮复习时应注意:一要重视读图、析图,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收集、筛选相关生物资料和相关信息,进而综合分析作出科学决策的能力;二要对生物教学插图、图解进行巧妙处理,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三要对典型例题和典型错误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各类图表题的基本解题思路及常见陷阱的识别分析,最后实现图像和问题的转换。

4.加强实验复习,提高实验设计分析能力。

实验可以考查考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包括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以及图表识别能力和计算能力等,是高考考查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高考命题的主要趋势之一。因此复习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科学实验的设计思路和方法,训练学生能根据背景材料恰当地确定实验课题、实验原理、实验材料和用具,在实验方案中自觉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等量原则、科学性原则等,并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这种能力的提升需要老师长期不懈地渗透、磨炼,更需要在二轮复习时归纳、总结和强化。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业水平考试;课本插图;专题复习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136

学业水平考试是考核普通高中学生相关科目学习是否达到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主要手段,也是检查普通高中学分认定公平、公正程度的重要手段,同时也作为考核学校教学质量的指标之一。所以,学业水平考试引起了校领导及广大师生的重视。生物学科的考试时间定在高二上学期期末,面临着课时紧、内容多的困难,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复习效率,是取得成绩的关键。笔者总结多年的复习备考工作,发现以课本插图为依托,将人教版新课标必修三册教材的核心内容分成七个专题进行复习,不但实现了知识点的全面覆盖,同时能使学生更透彻地理解必考考点,也符合了学业水平考试非选择题结合图形来考查的命题形式。在此,笔者分别对这七个专题的内容进行如下介绍:

一、动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

主要内容:本专题涉及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一章和第三章共15张插图,包括原核细胞模式图、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细胞器结构及功能、细胞核结构、生物膜系统、生物膜结构模式图、生物膜物质运输、信息交流图。插图涉及的相关内容几乎都是高频考点,其中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及相关细胞器的功能往往是非选择题必考的一题,物质跨膜运输、生物膜系统、原核与真核生物的区别方面的知识,多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复习策略:对于原核及真核细胞的结构以及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这一考点,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先找前后两者的共同点再找两者的区别。对于各细胞器可引导学生按双层膜、单层膜、无膜结构进行分类记忆。生物膜结构与物质跨膜运输这两个考点可以合在一起进行复习。以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为例,可以使学生对生物膜系统这一知识点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细胞分裂图

主要内容:本专题包括必修一第六章7张插图、必修二4张插图。主要包括细胞周期、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减数分裂之与卵细胞的形成。细胞分裂这部分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只有看懂课本插图,才能理解如细胞周期、四分体、联会、同源染色体等核心概念,才能分析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数量的变化。抓住图形中的要点,才能正确的判断细胞分裂时期、区分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以及与卵细胞形成的不同。分析近几年来的学业水平考试题,往往都是考查细胞分裂时期的判断以及相关时期对应的细胞名称及染色体、同源染色体、DNA数量等的判断。

复习策略:教师可以在教学课件中将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放在一页,与卵细胞形成过程图放在一页,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在明确了前后两个过程中染色体变化规律相同的基础上,请学生自己归纳出两者的不同点。对比观察找不同,同样适用于三个前期、三个中期、三个后期图的比较。在熟记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特点之后再引导学生自己绘出有丝分裂及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和DNA数量变化曲线,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对于本专题涉及到的核心概念可以指导学生画概念图来进行归纳。

三、细胞代谢图

主要内容:本专题中和酶相关的有三张插图、ATP的来源与利用两张图、有氧呼吸过程和光合作用过程各1张图,这一专题的内容是学业水平考试的必考点,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点。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往往结合曲线来考查,关于光合与呼吸作用的过程,首先要求学生结合插图准确记忆各阶段的场所、物质以及能量的变化,并能够看图准确分析各阶段之间的联系,进而能分析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复习策略:可指导学生将课本中有氧呼吸过程与线粒体的结构绘在一张图中,光合作用的过程与叶绿体的结构绘在一张图中,让学生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四、家族遗传系谱图

主要内容:这一专题只是在必修二分析人类的遗传病中出现,学生在分析系谱图时,要能判断性状的显隐性、遗传方式、正确书写基因型及表现型、进行相关概率的计算等,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点。

复习策略:教师在带领学生复习时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解题方法的归纳与提升,例如,可以通过“无中生有为隐性,有中生无为显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男”为患病女的父亲或儿子);显性看男病,男病女正非伴性(“女”患病男的母亲或女儿)”这一口诀来判断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五、DNA分子的结构、复制、转录及翻译模式图

主要内容:本专题涉及必修二第三章和第四章共5张插图,有DNA分子结构模式图、DNA分子复制图解、以DNA为模板转录RNA的图解、蛋白质合成示意图、中心法则图解。

复习策略:在复习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看图说话”,例如看DNA分子结构模式图,说出组成DNA分子的四种基本单位、三种物质、两条链、一种反向平行的双螺旋结构。看图说出DNA分子的复制、转录、翻译的场所、条件、过程、结果。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六、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及稳态的模式图

主要内容:本专题包括必修三第一、第二章共20张图,包括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反射弧的组成,突触的模式图,激素的反馈调节和分级调节、免疫调节。

复习策略:这部分内容涉及的专业术语多,较为(下转第138页)(上接第136页)抽象,学生理解记忆普遍觉得难,例如三种细胞外液之间的关系,只有在充分理解课本正文内容,才能看懂插图中组织液、血浆、淋巴之间的关系,同样还有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模式、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示意图等都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认真研读教材,再看课本插图加以巩固和提升,才能达到较好的复习效果。

七、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网)简图

主要内容:这一专题在课本中涉及的插图四张,该部分内容难度较小,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很感兴趣,属于得分题,包括识别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清楚生物之间的关系,会数食物链,知道生态系统的组成。

复习策略:复习中关键是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规范答题,尽量减少失误丢分。

第6篇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 知识结构 课堂设计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十分重视教育的发展,高中是人生轨迹的一个转折点,高中学习直接关系到的是高考,所以高中知识一定要学好。高中生物教学不应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应该优化知识结构,优化课堂设计,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实施教学工作。笔者在教学中从下面方面入手优化高中生物教学的知识结构和课堂设计。

一、优化高中生物教学的知识结构

传统的生物教学中,老师只是在讲台上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只是在被动接受知识,没有形成自己的学习兴趣。老师应该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自主学习,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从这么多年的生物考试中不难发现,很多知识点都是串联在一起的,所以知识结构十分重要,这不仅是在生物学习中需要掌握的,其他科目的学习中同样重要。在《高中生物》(苏教版)的必修课本中,“组成细胞的原子和分子”的相关内容主要说明了生命中的物质性,注重生命科学和物质科学综合素质的培养。生物教学中的知识结构需要细分理解,从小的方面入手,从而解决大的难题。

(一)优化知识结构,明确教学的意义。

知识结构归根到底就是学习生物过程中的重要知识点,当然这需要自己的总结与理解。知识点多而杂,这就需要我们明确各个知识点的联系,串联起来,把小的知识点串联成完整的知识点,使之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整体。老师在教学中发挥着主体作用,但教学的意义在于教会学生了解更多知识,所以从这点看,教学的主体在学生,老师应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教会学生方法,教会学生总结知识点,优化知识结构。

(二)优化知识结构,合理构建知识结构。

在高中生物的学习中分为许多的章节,每个章节都有一定联系,这就需要学生根据这一特点对各个章节的知识点进行筛选、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提高了学生的自我学习与总结能力,为将来发展成管理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学生通过提炼知识点,从宏观与微观的方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明确每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良好的联想记忆,开发大脑,有助于学习。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中生物的课本也有细微变化,原先的知识点很杂,相互之间联系也不密切,以前上课时经常听老师说:“教育改革,改的不光是课本,更是我们自己,现在不能像以前一样,抱着一本书只知道背,要学会找其中的联系。”现在教学中也经常对学生说这句话,不过变的是“你们的课本已经把最基础的联系在一起,只需要你们稍加提炼就行”,所以现在的课本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当然其中掺杂的许多不需要学习的知识会让学生稍微了解就行,不需要记下来。这就要求学生学会整理重点,把容易考察的知识点整合下来,加强记忆。

在高中生物教材中,比如光合作用,光能是通过怎样的反应转化为化学能的,无机物又是通过怎样的化学反应转化为有机物的过程。这是大自然中经常发生的反应,十分常见,同样十分重要,这时的学习就需要学生联系实际,从学生主体出发,提高对大自然的认识,理解记忆,然后整理出知识结构,与其他章节联合在一起,比如植物的呼吸作用,更有利于学生的记忆。

二、优化高中生物教学的课堂设计

提及课堂,大部分人想起的都是老师站在讲台上,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字教育学生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我们需要的不是死气沉沉的教学,而是需要的活泼开朗的学生,不能因为教学模式而抹杀了学生主体作用。课堂气氛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在教学中十分重要。

(一)在课堂中尊重学生,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现在的教育改革鼓励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重在培养全能型人才,因此在生物课堂上要尊重学生,重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把生物教学的内容放大化、现实化。如学习食物链时,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中那些生活在食物链顶端的生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可以适当地给学生看一些动物世界之类的视频,让学生对生物课堂充满期待而不是厌倦情绪。

(二)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提高动手能力。

生物教学中,实验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例如在做还原糖加斐林试剂的实验时,很多学生对加入试剂的顺序完全不会,虽说背过但实际做时就会有很多问题,自己动手做完试验后,这个问题就记住了,考试从没有出错。所以实验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当然学校应改善实验设备,让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学习做更多实验。

(三)在课堂中鼓励学生多加交流,提高团结合作的能力。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少不了对习题的讲解,学生对每个题的掌握程度不同,所以老师在讲解中应询问学生的难点从而加以讲解,不过也会有学生的难点没有被提出来,这就需要老师给予学生时间,和其他同学讨论寻找问题的答案,老师的任务是对学生不能讨论出来的问题加以标注并重点讲解。

结语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结构并加以总结的过程中同样应该重视师生之间的沟通,只有了解对方后才能找到适合每个人的教学体系,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有继续学习的动力,知识结构的整理需要学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老师应在学生兴趣的前提下,优化课堂设计,让学生把课堂当做发挥自己才能的舞台,把这个舞台交给他们,让他们对课堂充满期待,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憧憬。

参考文献:

[1]王海智.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优化高中生物课堂结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04:121-122.

第7篇

一、归纳总结法

生物知识的内部既存在着联系,又有各自的独立性。在生物新课学习过程中,一般都是将知识分块学习。但当学完一部分知识之后,教师应该及时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让知识形成网络,构制知识体系。以各知识点间的联系为线索,把各知识点串联起来,归纳整理成系统的知识。这样可以在学生脑子里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也便于理解和记忆。归纳总结时一定要搞好“三抓”:一是抓特点,即抓抓住重点和主流,进行归纳总结,应该把次要的东西简化甚至取消,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更不要把知识变成大杂烩。二是抓顺序,即将各知识点按照本身的逻辑关系串联起来。三是抓联系,即要理清点线的纵横关系,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规律,由线到面,从而扩展成知识网络。

二、学习生物新课的基本方法

高中生物源于初中又高于初中,仅凭突击背诵,是应付不了考试的,如果那样,后果不堪设想。学生跨入了高中的大门,标志着学生又成熟了许多,又要学习更多更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生物学习方法发生改变。高中学习生物的方法和初中不一样。首先,必须了解高中生物的课程安排:高中生物一共6册,必修、选修各三册。学生一开始就要端正学习态度,不要给自己留下永久的遗憾。二要把生物知识与生活中的经验联系起来理解。生物是正确了解身体,学习人和环境(动物,植物,自然界)之间关系的学科,盲目记忆是不行的。三要仔细理解和记忆基本概念。每节课,都要课前预习,了解学习目标,认真听讲。做好记录,主要是记录课本上没有的重要内容。把所学的内容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理解,从而准确把握课本上的图像、表格、相片的意思。例如:把内容用图或表格表述后,再进行整理和理解,实验整理以后跟概念联系起来理解。四要适当多做一些习题,达到熟能生巧。通过解题掌握所学内容。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就可将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增强学习效果。

三、突破难点法

对于比较复杂的知识以及十分抽象的知识,学生学起来感到有困难和枯燥,这是很正常的。教师这时就应指导学生突破难点,化难为易。一是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抽象问题形象化。一般情况下,思维越离开具体事物就越抽象,与实际生活联系少的知识,就起难理解。因此,教师经常借助图形、表格、模型、标本、录像等形象化的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为了便于理解复杂、抽象的知识,就要尽量借助某种方式,使之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如DNA的空间结构复杂,老师很难讲清楚,但出示一个DNA模型,几分钟就解决问题了。二要注意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有许多生物知识的难点存在于生命运动的复杂过程中,学生准确全面地掌握这些知识难点比较困难。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一是抓主要矛盾,二是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就会使知识一目了然。例如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染色体、纺锤体、核仁、核膜的变化,我们若将其总结为“前期两现两消,后期两消两现”,则其他过程就容易记住了。动物体内三大物质代谢过程复杂,可总结为“一分(分解)二合(合成)三转化”。

四、生物复习中科学记忆的方法

生物复习中需要运用科学记忆的方法。造成一些学生生物学习被动、学习效果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要是生物概念和用语的记忆比较困难。因此,有必要掌握一些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的记忆能力。一是,提纲法一般适用于单元总结,图示法主要用于归纳几个知识点间的联系,而列表法更适应于期中或期末复习。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是先快后慢的。这就要求我们应该采取先密后疏的记忆方法。二是联想记忆法,即把记忆材料与其相互联系的材料结合起来。三是编制记忆口诀,长时不忘。四是从实验中观察认识问题的方法。要求学生勤思考、勤动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研究分析,并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五是类比法。生物概念之间通常有一种比较突出的联系,即不是意义相近,就是意义相反。学生要注意分组、结对,进行归类对比,就容易搞清各对概念间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六是引导学生把记忆难度大的知识,在临睡前去记忆,会提高记忆效率。

五、掌握生物知识内在规律的方法

第8篇

关键词:会考;生物;复习

为搞好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生物会考复习,落实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要求,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生物学科的基本知识,并能够顺利通过会考。下面结合实际谈几点抓好最后阶段的复习教学工作看法。

一、明确会考的性质、命题要求

1.会考的性质。高中生物会考是检查省普通高中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只是学业水平测试,不追求区分度。只针对基础性和均衡性,不针对多样性和选择性。

2.题型及分数比例:单项选择题70分,非选择题包括填空、识图、分析和实验题共30分。

3.内容比例:必修一30%,必修二30%,必修三30%,实验10%。

4.难度控制:试卷包括基础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其占分比例大约为7∶2∶1。

二、巧用会考大纲,提高复习效率

会考大纲是学生参加会考的重要依据,在会考复习中一定要用好它。我的做法是:会考系统复习前利用大纲先让学生了解考试的时间、题型和分值,会考复习时根据大纲重建知识网络帮助学生回顾每一单元的知识内容,其中可以考虑用不同的方法对知识进行整合,归纳出它们相互的联系,用图解表示,可加深理解和记忆。

三、采取有效的方式搞好复习

1.重视“双基”复习,总结归纳形成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生物学科应把精力放在“双基”教学和能力培养上。第一,充分使用好能体现生物学学科特点的“双基”题,通过“双基”题的训练和测试,及时发现问题,查缺补漏,以扎实的“双基”教学使学生打好牢固的基础。第二,注重生物学科的内在联系,将相关的知识通过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合起来,形成知识的结构和体系是总复习的重要方法,这种复习方法的运用必然有对知识的综合分析和分析的综合,有利于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知识的记忆和迁移能力的培养。

2.抓好章节复习,指导学生归纳知识点。在进行章节复习时,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启发学生归纳本章的知识结构。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常以布置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归纳某一章或节的知识结构,学生感觉这样归纳,使知识条理清楚,记忆深刻,而且还能发现并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大大提高了复习效率。

3.运用比较法,化繁为简,找出知识联系。比较法就是对有联系的事物,同一事物的相关面进行类比,以达到同中求异、异中存同,使学生更全面地掌握事物的本质,从而提高正确运用知识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比较法可帮助学生感知、识记、理解、综合运用生物知识、突破难点,抓住要点,化繁为简,变难为易。包括基本概念的比较,找出相互联系。可以利用图表比较,分析异同及知识的联系。高中生物的内容中,很多知识点都可以通过表格的形式进行比较,如光合作用光反应和暗反应的比较等。

4.强化训练,提高能力。练习是提高复习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选择难度适中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可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然后采取矫正补救来确保目标的实现。在练的基础上进行讲评,可培养学生解题的技巧,巩固与深化所学知识。在复习过程中,充分运用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等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练习、讨论、讲评可巩固知识与发展思维能力。选择适当情境、联系实际、开拓性强、难度较大的题目,能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各种题型的能力。

第9篇

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是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和概括出来的,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课本中各章节内容之间,也具有密切联系,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11.细胞膜的主要成分:蛋白质、脂质(和少量的糖类)

(各种膜所含蛋白质、脂质的比例与膜的功能有关,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2.细胞膜的功能: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隔开(以保障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物质能否通过细胞膜,并不是取决于分子的大小,而是根据细胞生命活动的需要);③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3.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3种方式:①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如激素,随血液运输到达全身各处,与靶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②相邻两个细胞的细胞膜接触,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如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③相邻两个细胞之间形成通道,携带信息的物质通过通道进入另一个细胞(如高等绿色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也有信息交流的作用)

4.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大多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关。

5.制备纯净的细胞膜常用的材料:应选用人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原因是:因为人和其他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

制备的方法:将选取的材料放入清水中,由于细胞内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将吸水涨破,再用离心的方法获得纯净的细胞膜。

6.癌细胞的恶性增殖和转移与癌细胞膜成分的改变有关。

细胞癌变的指标之一是细胞膜成分发生改变,产生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等物质超过正常值

7.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纤维素和果胶;

功能: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的作用。

8.细胞质包括细胞器和细胞质基质。

细胞质基质的成分:水、无机盐、脂质、糖类、氨基酸和核苷酸等,还有很多酶。

功能: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细胞质基质为新陈代谢的进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如提供ATP、核苷酸、氨基酸等。

9.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差速离心法。

10.线粒体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增大细胞内膜面积;

在线粒体的内膜、基质中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分别是有氧呼吸第三、二阶段的场所,生物体95%的能量来自线粒体,又叫“动力车间”。

11.叶绿体只存在于植物的绿色细胞中。

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双层膜结构。含少量的DNA、RNA。在类囊体薄膜(基粒)上有色素和与光合作用光反应有关的酶,是光反应场所;在基质中含有与光合作用暗反应有关的酶,是暗反应场所。由圆饼状的囊状结构堆叠而成基粒,增大膜面积。

12.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相同点:①具有双层膜结构②都含少量的DNA和RNA,具有遗传的相对独立性

③都能产生ATP,都属于能量转换器。

13.内质网:在结构上内连核膜,外连细胞膜;功能:①增大细胞内的膜面积②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内质网是蛋白质空间结构形成的场所)

14.核糖体:无膜结构,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的是胞外蛋白(即分泌蛋白如消化酶、胰岛素、生长激素、抗体等);游离的核糖体合成的是胞内蛋白(如呼吸氧化酶、血红蛋白等)。

15.高尔基体:主要是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包装,运输。

(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细胞器,但功能不同:植物: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动物: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

16.中心体:存在于动物和某些低等植物(如衣藻、团藻等)中。

无膜结构,由垂直的两个中心粒及周围物质组成,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17.液泡:单层膜,成熟的植物有中央大液泡。

功能:贮藏(营养、色素等)、保持细胞形态

18.溶酶体:消化车间,内含许多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病菌。

19.与分泌蛋白合成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与分泌蛋白合成有关的膜性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与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有关的结构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细胞膜

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细胞壁、叶绿体、液泡(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不含有的细胞器:叶绿体、大液泡)

判断低等植物细胞的依据:既有细胞壁、叶绿体或液泡,又有中心体

具双层膜的结构:线粒体、叶绿体、核膜(具双层膜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

单层膜的细胞器: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溶酶体

无膜结构(不含磷脂分子)的细胞器:中心体、核糖体

产生ATP的结构:叶绿体、线粒体、细胞质基质(产生ATP的细胞器:叶绿体、线粒体)

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产生ATP的场所:线粒体、细胞质基质

产生水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有水参与反应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等)

含有核酸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核糖体中只有RNA,且含RNA最多)

与主动运输有关的细胞器:核糖体(合成载体)、线粒体(产生能量)

与细胞分裂有关的细胞器:核糖体、中心体、高尔基体、线粒体

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结构: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

含有色素的细胞器:叶绿体、液泡、(有色体中只含类胡萝卜素)储藏细胞营养物质的细胞器:液泡

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的细胞器:高尔基体;可合成糖类的细胞器:叶绿体、高尔基体

在光镜下可见的细胞结构:细胞壁、细胞膜、叶绿体、线粒体、液泡、细胞板、染色体

(核糖体的结构太小,光镜下看不见)

20.细胞功能的差异,主要是由细胞器的种类和数量决定的。

21.蛋白质合成场所是核糖体;

蛋白质空间结构的形成场所是内质网;成熟蛋白质的形成场所是高尔基体。

22.分泌蛋白合成和运输的途径: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23.生物膜的转化中心是内质网。

可直接转化的膜:内质网膜和核膜、内质网膜和细胞膜、内质网膜和线粒体膜;

可间接转化的膜(以囊泡形式转化的膜):内质网膜和高尔基体膜、高尔基体膜和细胞膜。

24.生物膜系统的组成:细胞膜、核膜、细胞器膜等共同构成(也包括分泌蛋白形成过程中的囊泡)

25.生物膜在组成成分和结构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

26.生物膜系统的功能:①细胞膜不仅使细胞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同时在细胞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②广阔的膜面积为多种酶提供了大量的附着位点③细胞内的生物膜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使得细胞内能同时进行多种反应,而不会互相干扰,保证了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27.研究生物膜的意义:①在工业上,模拟生物膜进行海水淡化、污水处理②在医学上,用人工合成的膜材料代替病变器官(如用于治疗尿毒症的透析型人工肾,当病人的血液流经人工肾时,血液透析膜能把病人血液中的代谢废物透析掉,让干净的血液返回病人体内)③在农业上,研究生物膜寻找改善农作物品质的新途径。

(运用的原理都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28.将海水稀释用于无土栽培的设想变为现实的重要意义:节约淡水资源(或利用海水资源);

如用这种稀释的海水栽培植物,应考虑的主要问题有:①稀释的比例②稀释后所含离子的种类和数量是否满足蔬菜生长的需要。

29.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

30.细胞核的结构:包括核膜(双层膜)、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染色质。

(细胞核是细胞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细胞核功能: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31.核孔的作用: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的物质:mRNA;

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的物质:DNA聚合酶、解旋酶等。通过核孔进行物质交换时经过的膜结构为0层

而葡萄糖和氨基酸等物质进出细胞核必须通过核膜,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需经过2层膜)

32.染色体的主要成分:DNA和蛋白质;

染色质是容易被碱性染料(龙胆紫溶液、醋酸洋红液、甲基绿等)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与染色质的关系是同样的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33.除了高等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等极少数细胞外,真核细胞都有细胞核。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植物的筛管细胞中没有细胞核;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2生物十项经典理论

1.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生存斗争推动着生物的进化,它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2.种内斗争,对于失败的个体来说是有害的,甚至会造成死亡,但是,对于整个种群的生存是有利的。

3.生物圈包括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及其无机环境。

4.生物与生存环境的关系是:适应环境,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在改变环境。

5.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上的适应,并不是绝对的,完全的适应。

6.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既有普遍性又有相对性。

生物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够影响环境。

7.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8.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

9.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

10.所有的生态系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既有大量的生物,还有赖以生存的无机环境,二者是缺一不可的。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3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1928年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肺炎双球菌有两种类型类型:

S型细菌:菌落光滑,菌体有夹膜,有毒性

R型细菌:菌落粗糙,菌体无夹膜,无毒性

2、实验过程(看书)

3、实验证明: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被加热杀死的有毒性的S型细菌混合后,转化为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

这种性状的转化是可以遗传的。

推论(格里菲思):在第四组实验中,已经被加热杀死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

二、1944年艾弗里的实验:

1、实验过程:

2、实验证明:DNA才是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即: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等不是遗传物质)

三、减数分裂的概念

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减少一半。

(注:体细胞主要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新产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四、减数分裂的过程

1、的形成过程:精巢(哺乳动物称)

减数第一次分裂

间期:染色体复制(包括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形成四分体。

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发生对等片段的互换。

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两侧)。

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第10篇

一、明确复习目标,稳步推进教学进度

学生从高二进入高三开始阶段还是比较迷茫困惑的,多数同学并不了解复习所要达到的目标。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提前做好功课,帮助学生树立目标。

1.研究《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 进入高三一轮复习,由于时间紧,内容多,因此很多教师将注意力放在了复习进度上,但是我们知道,方向比速度更为重要。如何确定复习方向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明确高考的考试范围和考试能力与要求,再结合历年的高考试题,统计并确定出高频重点考点。明年将是实施使用新课标以来的的第三年高考,考试内容和考试基本形式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变动。通过研究上一年的《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以及近些年的高考题,我们明确了高考的考试范围和重点高频考点,在以后的一轮复习过程中,除了要注意各点面的复习到位,还要重点突破高频考点。根据统计,我们将必修一的复习重点放在了细胞的结构和细胞的代谢两部分,在细胞的代谢中,尤以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作为重中之重。必修二的重点考点有:细胞的减数分裂及配子的形成过程、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孟德尔遗传学实验的科学方法、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和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而必修三的重要考点我们定在了动物激素调节、神经和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研究高考试题。 通过认真研究近几年全国及其他课改区的高考试题,明确高考对知识点怎么考。纵观这些年的生物高考试题,明显的特征是:重视基础,突出主干;试卷趋于稳定;强化对能力的考查;关注生物学现象。通过统计不难发现,高考生物题Ⅰ卷的六道选择题往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这就要求我们一轮复习要全面,而Ⅱ卷的四道大题所考察的内容基本都是在代谢、调节、遗传和生态四个部分,充分体现了高考重视基础、突出主干这一特点。虽然每年高考试题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但命题风格基本保持稳定,突出对学生理解能力、实验与科学探究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考察。我们通过对高考试题的分析,总结提炼出基本考试题型、考查知识的方式、以及解题方法技巧,及时地教给学生,对考纲中不作要求的内容不做深究,删掉“偏题、怪题、难题”。把主要精力放在重点、难点、热点知识上,以提高复习的准确性、目的性和有效性。

3.研究自己的学生。 教育是一项务实的事业,来不得半点虚假,一切方法中只有对自己的学生有用的才是最好的。由于年级有普通班和实验班之分,同一班级内的学生又有差别,通过他们高一高二时的表现,给自己的学生明确定位,然后根据学生现有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和内容,再设置相应难度梯度的习题进行巩固和训练。

二、重视课本,合作学习

许多高三老师都感觉到原本在高一高二生动活泼的课堂到了高三一下子就变得死气沉沉的了。教师满堂授课很累,可是学生还是一脸的迷茫和困惑,不知道是否真的听懂了。如何激发高三学生的求知欲,让高三的课堂教学中也有动与静、教与学的和谐,这是值得每一位生物老师深思的。由于理综试卷中生物试题量相对较少,知识覆盖面相对较窄,考查内容相对偏少,因此许多高三的学生不喜欢看教材,不重视基础知识,只是一味做题,总是认为只有做题才能够提高成绩。其实高三一轮复习的目的是要把以前学过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关注教材的细节知识点非常重要。在高三复习时,老师要尽量提前做足功课,通过仔细研读《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明确高考对每一知识点的考查要求,明确目标后再进一步指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本。在系统复习梳理知识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改善课堂教学氛围,针对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复习之前先让学生自己看书,认真填写练习册上的知识梳理,在第二天上课时,学生对要复习的内容已有所了解,再加上教师的讲解,同学也可以随时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这样整个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了许多,如此学生便可以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中完成对知识的梳理和掌握。教师要帮助学生看好书本,吃透教材,找到复习中疏漏的知识点,创造高效的复习课。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时,除课本知识外,还要注意从各种媒体中获取重大热点问题,如高浓度农药蔬菜、河北昌黎粉条粉丝事件、速生鸡问题、工业明胶胶囊、镉米事件等与生物学科息息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编码信息、迁移信息的能力。

三、强化训练,提高知识迁移应用的能力

由于考试的时间有限,要想保质保量的完成试题,学生就必须按高考要求来强化训练,探索最佳的解题方法,提升解题的速度和质量。强化训练并不是要题海战术,要有针对性,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通过认真研究高考试题,总结常考的知识点、常见题型、特点以及解题方法。教师要关注以下几点:

1.精心挑选习题

精心挑选既符合新课标要求和高考要求又有益于培养能力的习题,做到难易适度,分层设置,以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试题既要针对考点、热点,同时又能巩固本节课知识,还能将本节课的规律、方法进行举一反三、拓宽应用。

2.细心讲评练习

讲评时应多评思路、评方法、评题型的特点、评失误点、评拓展后的知识、能力生长点,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重点放在分析题意、寻找突破点和思路、归纳方法、总结规律上。

高三教师应该坚持做到发给学生的试卷必需要收回,争取全批全改,还要精心评讲,这样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引导学生养成细心、严谨、规范的解题习惯,引导学生注重解题思路,感知学科思维。在强化训练过程中不仅仅是让学生做会一道题,更应该是学会一种方法,通晓一类题,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应用。

3.依托练习,提升能力

新课改过程中高考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有所提高,学习知识并不单单是为了做题,在做题过程中进一步巩固知识、提 升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是关键。在训练学生解题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找出解题的关键词、突破点,运用贮存的知识,将它们加以迁移、转换、重组,从而使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同时还要注意训练学生用合理流畅的生物学语言进行书面表达,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迁移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等各种能力的目的。

四、重视落实,加强复习时效

第11篇

一、对新教材的认识

1.经过近年来对新教材的使用,我深深地领会到要转变教育观念,适应新课程新教材的改革,并且将新课标新理念贯穿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另外,新教材知识构架的简单化,使每一层次的学生学习更加容易成功,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新教材更加适应提高普通公民的素质,它利用图文并茂吸引学生,产生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创造力,以及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2.教材安排了系列化、多样化的探究活动。如观察与思考、社会调查、资料分析、模拟制作等等,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技能,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巩固拓展了学生的课本内容,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充分体现了以人文本的精神,即尊重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又尊重有个性发展的需求,尊重人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在全套教材里面,处处都是生物科学与社会的联系。

3.生物课程来说确实能体现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必修模块体现生命科学基础知识的核心内容,强化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生物课程能使学生了解生物科学的热点和前沿,并且在选修上设计了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4.课程结构和内容无疑是恢复了生物科学在高中教学中的地位和尊严,为学生打好生物科学基础。与物理、化学一样的要求,恢复了生物科学的地位。

二、对教材的处理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由于教材中有不少实验材料和教学中涉及的有关文字、图片等资料都需要提前准备或搜集,因此教师必须提前备课,做到心中有数,提前将所需的实验材料和资料准备好,才不至于临到要用时,才发现还没有合适的材料,以至于影响到正常的教学。建议教师的储备课最好是提前备出一个单元。至于需要学生课前准备的工作最好提前一周布置,而且要做好落实工作,如课前交上来,或指定课代表课前进行检查、记录等。

2.新教材中的插图较旧教材大大增加,这些插图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文字同等重要,具有很好的直观效果,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新教材不再像旧教材那样对每副插图配以大段的带有解释性的文字说明,因此导致许多学生对课本中的插图重视不够,往往是看一看就过去了,并不仔细去深究这些插图所包含的知识和信息,而这些问题又恰恰是各类考试中对学生进行考查的一个重点。因此,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从这些插图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如:必修1中的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与呼吸作用过程示意图;必修2中的基因的的转录和翻译过程示意图等。

三、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困难和疑惑

1.探究教学活动耗费的时间较多,加入学生探究实验后,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时间问题,由于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参差不齐,有些学生甚至连最基本的仪器使用都不会,这是我所始料不及的,这也迫使我不得不又占用课堂时间进行介绍和讲解,因此常出现实验时间较仓促,有时做完实验却没有了总结的时间,甚至是出现了还未做完实验就已经下课了的情况。

2.在课时的安排上,我感觉有不少章节的授课是“高不成,低不就”安排一节课讲时间很紧,但安排两节课来上,时间又多了,且按目前所给的一周两节课的课时,也不允许你把战线拉的太长。

3.新课程教学更适合于小班授课和开展小组讨论,目前多数学校的班级教学规模难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探究学习的全部过程。因此这种学习方式对一些规模较大的班级来讲操作起存在一些难度。

4.探究学习更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难以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学科基础知识。这就导致了这样一种局面:学生探究的很高兴,但探究后在脑海中形成的知识点却非常零乱,若再不记笔记,那么到了考试的时候,很难自己把课本中的知识点有机地整合起来,所以有不少同学在复习时感到很茫然,不知该复习什么、怎样复习。

四、教学教法的体会。

上述几个问题,在实际教学中经常困惑着我,因此本人经过多次尝试,总结一些教学经验,通过这些经验在某些方面能够使上述的矛盾得到缓解甚至解决。

1.学生自己能学会的,相信学生——引导学生学。对于一些比较容易或浅显的教学内容,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学。“先学后讲”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知识点来说,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也就是说,在备课时我们应努力做到:凡是学生自己能够探索得出的,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这在另一方面也解决了时间不足的问题。

2.新旧知识有直接联系的,迁移类比——诱导学生学。生物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前一个知识点往往是后一个知识点的基础,而后一个知识点又是前一个知识点的延伸和发展。任何新知识的学习,总是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新知识的生长点,诱导学生利用旧知识去学习新知识。例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仿照孟德尔基因分离定律的发现模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自己发现“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等。 “为迁移而教”应该成为我们备课时处理教材的出发点。

3.学生难于理解或不易接受的,动手操作——指导学生学。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它要对外部信息主动地选择和加工。对于一些稍难一点的内容,可以适当创设机会,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如应尽量安排学生通过实验来理解二氧化碳与光合作用及呼吸作用的关系。

第12篇

关键词:新课程;问题意识;思维;能力;情境

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多地重视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引导,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自主学习,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

高中生物学科主要是阐明生命现象的本质和揭示生命活动的规律,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物科学知识的贮备。培养高中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高中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要结合高中生物学科特点和学生发展情况,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学习资料、观察、尝试、探究,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问题意识”,教师要帮助学生拓宽问题的外延和内涵并尝试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问题意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做出自觉反应的心理过程,它是揭示问题本质的发现过程,是研究和发现问题的动态过程,是科学创新精神的原动力。生物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倡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问题意识”的培养有助于促进高中学生进行生物学科的探究性学习,而如何实施,各位同行在教学过程中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笔者在此就如何利用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们也很想表现自己,所以,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比如设置一些情境。当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根据教材的实际内容在课堂中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兴趣,但这种问题大多数只适用于旧知识的复习或者简单的提问、思考。笔者也在课前经常利用提问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新的知识点。但这些做法,实际上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回答问题的一方,对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主动地进行探索的效果不大。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一些恰当的方法,这样就会取得较好的效果。下面,笔者通过两个案例来介绍。

案例1: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植物激素调节中安排的第一节是《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第二节是《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但在第一节的知识中,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的本质就是背光一侧生长素分子比较多,向光一侧生长素分子比较少,所以根据生长快慢和生长素浓度的关系,很容易就得出结论,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其它的知识点在这里就不再过多叙述了。

原来讲完第一节,复习一下引入第二节,学生反应都很平淡,兴致也一般,刻意利用“问题意识”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做法是这样的:先复习第一节学习的内容,并提出问题,重点强调生长素的作用,通过第一节的学习,学生很容易就得出生长素能促进生长的结论来。而接下来的引入没有采取课本上的安排,因为课本在这里只用了四个字“研究发现”,开始讲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笔者在这里结合课后练习用了这样的一幅图并层层设问,最终与学生已学知识点产生矛盾,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内容是:1.图中A、B、C、D四点中哪些生长素浓度高?原因是?学生开始思考,讨论最后确定为C、D两点。因为生长素既然是物质在运输过程中一定会受到重力的作用;2.若长在宇宙飞船中,无重力,幼苗会像第一幅图一样向水平方向生长,那么长在地面上呢?学生很快就确定为第二幅图的现象,茎朝上生长,根朝地下生长;3.根据上节课得到的结论:生长素能促进生长,那么C点和D点的情况是怎样的?这下学生们不那么平静了,C点生长素浓度高应该长得快,照这个推理,根应该向上弯,这不可能呀,这不是事实,大家见过的根都是朝地下弯曲生长的。接下来有些同学又怀疑,C点浓度是不是判断错了等等,真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讨论的很激烈。有的学生甚至都质疑我们第一节学的生长素促进生长是不是错了,总之大家觉得学了一节课竟然和实际现象有相反的地方,这肯定是不能接受的,等大家发表完自己的见解之后,笔者作了一下引导,生长素能促进生长,但我们在第二幅图中的C点看到的是:C点浓度高于A点,但C点细胞却比A点细胞长的慢,明显不是促进作用,那学生们说一下,这个作用的效果是什么?一部分学生就说出了自己的观点,是抑制作用。另外也有学生在课本上找出了这个知识点。

之后,笔者继续提出问题:“这是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还有没有其他的例子呢?”学生们迅速地在课本上寻找,找到了顶端优势的例子来佐证这个观点。因此进一步确认了生长素既能促进生长还能抑制生长的作用,发现了生长素双重性的特点。再回到问题探讨的那个图像来分析向学生解释什么情况会促进生长,什么情况会抑制生长,同一浓度在不同器官的效果不同等问题,学生就变得很有兴趣地去探究了。

在余下的两个作用讲解中,生长素能促进发芽,学生很自然地就接出也能抑制发芽,能防止落花落果,就能疏花蔬果,好像这个抑制作用是他们自己发现的一样兴奋。这节课的课堂效果很好,就是利用知识点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矛盾,让学生产生“问题意识“,然后自主去探索,最后解决矛盾。这样,学生就能体会到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努力,解决了自己的问题,体现了自己在这堂课中的价值,这个体会笔者觉得比掌握好本节课的知识更为重要。

巧妙调换知识点的编排顺序,先让学生发现有问题,再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靠自己的能力也能解决遇到的困难,那么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会慢慢变得喜欢去寻找问题。当然,我们不止在课堂知识点方面可以这样安排,甚至在习题讲解时也能利用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更深刻地记住这个特点。

实例2:在必修三第五章第三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时,练习题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向学生们强调计算能量流动时的传递效率,到底用10%还是20%,得看题目用的字眼是“最多”还是“至少”,另外还得看清要算的是第一营养级的生产者,还是最高营养级的消费者。总结起来比较麻烦。就在讲“最多”、“至少”这个知识点时,一开始笔者并没有做过多的强调,只是在黑板上写了一条最简单的食物链:“草羊狼”并提出问题:1.有100千克草,按这条食物链狼最多能增加多少千克?至少能增加多少千克?学生很快得到答案:狼最多增重4千克,至少增重1千克。2.狼要增重1千克,最多需要草多少千克?至少需要草多少千克?学生按至少10%的传递效率算,需草100千克,最多按20%的传递效率算,需草25千克。这时候矛盾出现了,怎么最多需草25千克,最少需要100千克,这肯定是哪里弄错了。大家又开始积极的思考,讨论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最后大家经过讨论觉得这两个问题中的计算过程传递效率的计算是相反的。学生在这个知识点中充分感觉到是自己发现了问题,经过讨论,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对计算时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学生在课后练习同类习题时感觉到思路比原来清晰了许多。后来在考查这个知识点时,学生的正确率比以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