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05 21:55: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课程学习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可能是我对于新接触的学科适应能力都比较差吧,反正在大二上学期的时候,我听了一个学期的课也没有弄清我们的文学史究竟要告诉我们一些怎样的事情。这学期接着听木斋老师的课,再联系到以前的,突然感觉似乎明白了许多,主要是这门课讲的是什么以及我学习它是为了什么。
前几天给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孩子家教,讲的是关于谢安石的一段文言文。我倾尽所有,又讲谢灵运又谈山水诗,结果发现我讲的人家都已经知道了,而根本就不是像我想象的那样比较深奥小孩子理解不了。王维的名与字的关系我这学期上课才知道,小学六年级的孩子就已经能阐释的非常清楚了。真的是有种体会,被社会所淘汰也是很容易的事情,我想等到下几届的孩子长起来的时候,我就真的什么也不是了。总以为自己还很年轻,想着玩玩也没关系,课也不能总坚持上,现在想想真的是很可惜的。机会只有一次,失去便不再来。人不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就永远不可能改正,所以平时上课成绩的8分,我给自己打0分,为了给自己一个真实的定位,为了下学期的重新开始。
很多时候上课状态比较好,我都会觉得学习文学史是一件多么有意思的事情,那些人的那些诗,其实并不遥远:孟德的《短歌行》,让人深切感受到人到中年却实现不了心中伟大志向的苦闷;子桓的《燕歌行》,让我惊叹他是怎样做到以一个男人的身分而把女人的心态刻画得如此到位的(我读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时,就很佩服他的这种功力。那曹丕等人是否是最早进行变换视角创作的文人呢?);曹子建的《美女篇》,也是我比较喜欢的,很难想象一个堂堂七尺男儿,却要借助于这样一首小诗,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壮志未酬的苦闷。。。。。。
不仅诗值得用心体味,诗人的个人经历也都颇不平淡:王粲因婚姻的不得志而登楼作赋;阮籍把酒当作道具来表达对政治的不满以及他的穷途哭返;王戎昼夜计算家财;谢琨调戏邻女被打折两齿;骆宾王上书对武泽天进谏入狱而作《在狱咏蝉》。。。。。。
这些人的故事,就像昨天上课才听到的一样清晰。或喜或悲,或让人发笑叹息,都是那么的精彩,会使你觉得知道这些很有意义。
既然是文学史,那我想更重要的东西就是这门课让我对文学的发展脉络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虽然不是特别清楚,那是因为我的努力程度不够,如果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我应该会有更大的收获的。
再说说我的课堂演讲吧,我演讲的内容是关于唐伯虎的生平和他的几首我比较喜欢的诗作。虽然他的主要成就在绘画而不是诗,但我觉得他的为数不多的几首诗也是很好的,至少我非常喜欢。我的演讲学术价值不是很大,但我精心准备了而且查了很多资料,而且演讲的时候尽量生动,有表情,而不是像站在那里念东西一样,我想这就是我能做到的最好的了。这个题目本身就不是很有研究的空间,这是我选题的失误。
我的这篇总结水平谈不上,但都是我的真实感受,并没有一句虚伪的话,还有一件小事儿请诸位多帮忙,就是我的成绩是非常的低这一点我很肯定,所以拜托高抬贵手,不要太严格对待我的这篇总结,不然我估计我这门课就很可能挂了,呜呜,真的会比较惨,呵呵,谢谢大家!
农林高职院校农业推广与农业气象两门课程的授课班级为同一班级,授课时间分别为同一学年的春季学期与秋季学期,授课的方法都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具体授课过程中对学习任务的设计和学生学习方法略有不同。
1.农林高职院校农业推广课上的任务驱动教学。师生共同设计任务。
(1)教师设计部分。综合考虑农业推广学科性质、高等职业院校开设此课程的目的、学生所在专业、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特点及教学任务设计的原则,笔者在农业推广课程授课过程中采取了师生共同对教学任务进行设计的方法。即,老师将整门课程的知识点设计为一个符合课程需求的、规定了教学范围但不指定具体名称的综合性较强的教学任务(×××地×××项目的推广),这一综合任务又下设若干子任务:①农业推广人员角色认识;②×××地农业推广项目的选择与确定;③×××农业推广项目的实施;④×××农业推广项目的总结评价;⑤×××农业推广项目成果报奖。整个学科的知识点分别穿插于若干个子任务中。
(2)学生具体设计任务及实施。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明确农业推广人员角色扮演的身份及工作性质与程序;然后结合社会岗位需要、个人兴趣爱好、农业专业知识掌握情况、本课程知识点、当地自然与社会条件等综合分析选择确定农业推广项目,并撰写推广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确定了具体推广项目后的工作实施过程中,学生需要结合自选项目的复杂程度、当地农民素质条件,以及硬件设施等选择确定项目的推广模式与方法,并撰写推广项目实施方案,模拟推广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农民的采纳情况随时应变使用多种方法,并锻炼学习人际交往及演讲的沟通、交流、语言技巧;项目推广演练结束后,学生需要进行双重总结与评价,一重总结为对自身所选项目及推广情况进行专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综合总结评价,并撰写总结报告,二重总结为学生之间相互对课堂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总结,总结在评价过程中相互取长补短;最后,学生们需要撰写推广项目成果请奖申请书,学习推广项目的报奖流程。
2.农业气象课上的任务驱动教学。
(1)教师单独设计任务。教师将学生所学专业目标与农业气象课程目标充分结合,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为基础,对整门课程设置了总体目标任务“×××省农业种植业区域规划”,课程总任务下设支撑典型任务共7个:①×××省各地农业气候资料及代表性农作物种类资料搜集;②光照对农作物生产的作用及影响;③温度对农作物生产的作用及影响;④水分对农作物生产的作用及影响;⑤风对农作物生产的作用及影响;⑥×××各地农业气候资料及代表性农作物种类资料分析;⑦观测不同作物的农田小气候特征。
(2)任务实施过程。教师在第一次课上对任务的实施过程、学习过程中使用的参考资料、学习提示等简要向学生进行说明,学生课下个人完成并小组汇总分析,第二次课上时间一分为二,前半部分时间为学生对课下学习结果进行展示,老师随时点评指导,后半部分时间由教师下达下一个任务,依次类推,直到学期结束,完成全部的典型学习任务。最后,师生共同汇总各典型任务结果并分析,完成课程总任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本研究通过中国期刊网、中国优秀硕博士论文文库、高校图书馆期刊资料室资料进行检索,收集相关文献资料。
2.问卷调查法。两门课程在学期结束后都对该班36名同学发放了调查问卷表,两次共收回问卷调查表72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3.数理统计法。采用Excel统计软件进行图表制作和统计。
三、教学效果对比分析
农林高职院校两门课程结束后,都对该班学生进行了课程学习效果问卷调查,发放问卷调查表内容完全一样,主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与自觉性、资料查阅能力、自我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专业知识掌握全面程度、综合素质提高程度等方面入手调查。详细数据如下。
1.学习兴趣有无对比。农业推广课程:学生有学习兴趣问卷36份,比例100%;无学习兴趣问卷0份,比例0。农业气象课程:学生有学习兴趣问卷28份,比例77.8%;无学习兴趣问卷8份,比例22.2%。
2.学习积极性与自觉性提高对比。农业推广课程: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与自觉性问卷34份,比例94.4%;没提高问卷2份,比例5.6%。农业气象课程: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与自觉性问卷26份,比例77.8%;没提高问卷8份,比例22.2%。
3.资料查阅能力提高对比。农业推广课程:提高了资料查阅能力问卷36份,比例100%;没提高问卷0份,比例0。农业气象课程:提高了资料查阅能力问卷34份,比例94.4%;没提高问卷2份,比例5.6%。
4.自我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对比。农业推广课程:提高自我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问卷36份,比例100%;没提高问卷0份,比例0。农业气象课程:提高自我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问卷36份,比例100%;没提高问卷0份,比例0。
5.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对比。农业推广课程:提高人际交往能力问卷36份,比例100%;没提高问卷0份,比例0。农业气象课程:提高人际交往能力问卷24份,比例66.7%;没提高问卷12份,比例33.3%。
6.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农业推广课程:提高语言组织表达能力问卷36份,比例100%;没提高问卷0份,比例0。农业气象课程:提高语言组织表达能力问卷30份,比例83.3%;没提高问卷6份,比例16.7%。
7.专业知识掌握全面程度对比。农业推广课程:专业知识掌握全面问卷36份,比例100%;不全面问卷0份,比例0。农业气象课程:专业知识掌握全面问卷30份,比例83.3%;不全面问卷6份,比例16.7%。
8.综合素质提高程度。农业推广课程:提高综合素质问卷36份,比例100%;没提高问卷0份,比例0。农业气象课程:提高综合素质问卷29份,比例80.6%;没提高问卷7份,比例19.4%。由上图可以看出,农业推广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与自觉性、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专业知识掌握全面程度、综合素质提高程度明显优越于农业气象课程;查阅资料能力与自我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相差不明显。可见,虽然任务驱动教学的优越于传统填鸭式教学,但应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根据课程需要、专业需求、社会岗位需要、个人兴趣设计任务的教学效果又比单纯由教师根据课程目标设计任务的教学效果优越。
四、结语
关键词:导游基础 类比 联想记忆法
《导游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通过本课程的讲授,能使学生掌握旅游服务工作所需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从事旅游服务与管理的基本技能,是学生考取国家导游员资格证书和就业的主干课程。
《导游基础》课程内容涉及旅游与旅游业、历史小常识、旅游地理、民族民俗、四大宗教、古代建筑、古代园林、主要菜系和名小吃、风物特产、古代诗词与对联小常识、港澳台地区概况等十二大类内容。本课程内容所具有的复杂性、多样性和丰富性是其他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加之我校中职生学习能力有限,知识储备不足,如何有针对性地学习《导游基础》课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进而取得国家导游员资格证书,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笔者多年对《导游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证明,简单和有效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是最为重要的。
针对课程特点,教师应当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点,结合专业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灵活掌握学习方法,从而使枯燥的学习变得鲜活生动。笔者认真总结日常教学,现提出几点教学方法以供探讨:
一、同类知识对比记忆法
在《导游基础》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各章节内容虽各有侧重,但同类知识则有相似的特点。鉴于这种情况,教师应教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针对学习内容进行对比记忆。例如:在第二章《中国历史小常识》的讲授过程中,小知识点繁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张冠李戴、概念不清的情况。以第二节《思想文化》为例,就出现了很多“古代圣人”的内容,他们都散乱分布在各个章节,不好记忆,如果进行总结,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就容易多了:
又如:在第三章《中国旅游地理》中,学习了许多风景名山,这些风景名山中有许多都可以观看云海,那么就可以让学生总结提及可观云海的名山有哪些。学生总结如下:山东泰山、安徽黄山、四川峨眉山、台湾阿里山。这些都是非常正确的。再如在第四章《中国的民族民俗》的讲授中,仍然要求学生按照此种方法进行对比总结。这一次笔者让学生总结具有嚼槟榔习俗的民族有哪些(学生总结:壮族、黎族、傣族)。这样分类对比,要求学生不止停留在知识学习的层面,而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善于发现和总结,加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抓关键词语强化记忆法
第七章《中国古代园林》章节中,古代园林的构成要素一直是导游员资格考试的必考知识点。正确区分掌握关于“抑景、添景、夹景、对景、框景、漏景、透景、借景”等知识,是本章学习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以往教学,只是简单地进行区分和讲解,学生遇到相关的题目,总会出现因概念不清而导致的失分现象。以“夹景”为例,课本中的定义为:当风景点在远方,如果视线的“两侧”空荡无物,大而无当,就显得单调乏味;如果“两侧”用建筑物或树木花卉屏障起来,就会使远处的风景点显得诗情画意,这种构景方法叫夹景。“两侧”即两边、两旁,所以强调在遇到同类题目时,要注意查找具有“两侧”意义的字样。“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是在讲授框景知识点时的举例,结合框景的定义:园林中建筑的门、窗、洞,或乔木树枝抱合而成的“景框”,往往把远处的美景包含其中,似一幅图画,这便是框景。诗句中的“窗”字,在这里就给远处的风景镶上了美丽的画框,这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了。
三、联想记忆法
在第四章《中国的民族民俗》章节的授课过程中,因我国民族较多,其中又涉及大量的关于各民族服饰等方面的知识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混淆。针对这类情况,可采用联想记忆法区分记忆。以蒙古族的服饰为例,在讲授时,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在投影机上投射出蒙古族服饰,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分析蒙古族服饰的构成。假设一个蒙古人走来,他的服饰有哪些呢?只见他头戴首饰,身穿长袍,腰系腰带,足蹬皮靴。这样描述,一个身穿蒙古服饰的人物的形象就刻画得栩栩如生,学生也就不会将它和其他民族的服饰相混淆,这是联想发挥了作用。笔者认为,这样做比传统教学模式下所取得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课程的改革是教材的改革,文化的改革,更是观念的改革,作为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要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需要,必须更新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同新课程一起成长,以适应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为此我做了很多努力。现总结如下:
一、以新课改理念为先导走进新课程。
用新课改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利用闲暇时间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专著,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修养,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培训和学习, 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向领导学,向同伴学,向书上学。保证理论学习的高质量的走进了新课程。
二、注重课堂教学实践。
“把理论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转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中为此,我力争从以下几方面改正:
1、备课。
认真的学习教材,熟悉教参,恰当处理好教材。现代课程论认为:教师不应是被动的执行课程,而应成为课程积极的开发者、决策者、创造者。所以创造的使用教材内容,当认为教材上提供的情景不适合学生的学习状况时,或者有了比教材更有价值的主题情景时,就更换主题情景。其中,教材内容“班本化”是重要的方法。更换后的主题情景更适合学生的认识特点,更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这样做以后充分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的新理念。
2、上课。
注重情境化的教学。新课程的情境创设已不是课始、课终的“调味”品,而是贯穿课堂始终的“主味”。“主题图”是数学实验教材编写情境创设的一大特色,然而,“主题图”以“场景图”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一定的“事件”为载体来展开和演绎“主题图”情境,生活化的教学。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我们的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选取学生身边熟悉的例子现身说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建构知识奠定较好的基础。算法多样化。其实质是让每个学生独立思考,拿出体现自己个性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算法多样化不等于算法全面化”。优化是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
3、作业。注重活动式作业的设计。培养学生书写习惯的作业。要求认真的做在作业本上。经常进行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反思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及时的记录下来。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把现代教学理念转化为具体教学行为,还有一段距离,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不断研究、探索的过程。我会不断学习,不断反思,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经常梳理和小结教学,只有不断总结交流,才能提升自己,形成一种相互激励,相互促进的局面。没有总结就没有进步,总结要实,总结要细。
【关键词】网络平台 设计基础教学 实践
一、设计基础课程网络平台部分课程设计
设计基础课程是设计专业学生的一年级基础课程。课程着重解决学生的设计意识、图形意识、创造性表现意识和思维理念的形成。它的特点是实践性强,所以要完全使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是不可能的,但是网络平台作为学生预习与复习的平台将是比较好的辅助手段。因此,从辅助教学手段的角度对设计基础课程网络平台部分进行课程设计。
(一)建立整体课程的任务安排
1.读懂大纲
分清各教学内容的类别、各知识点概念的陈述、各知识点之间相互衔接的关系。在课程设计方面能够上下互相承接。根据大纲要求,建立起课程框架,合理安排好线上、线下的课程学习及作业完成时间。
2.利用WEBQUEST建立网络探究平台
首先是总体课程任务的规划,方便学生对课程有总体的把握。内容有课程大纲、每节课的教学任务、知识点、重难点的分布。列举学生在整个课程里面要完成的各个教学任务,让学生了解教学目标。建立信息技术课程基本学习方法的教程及论坛发帖的教程,给出超链接,要求学生自学简单的教程并初步学会使用方法。
3.确立课程任务概念
在课堂的第一节课,将课程的安排、要求及网络使用方法,用讲授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学生在其后的学习中需要领取任务进行预习与复习。
(二)建立整体课程的过程安排
1.利用WEBQUEST网络探究平台建立
建立网络平台课程的过程要注意合理性,时刻注意应以线下的基础课程为主,把过程定位于课前预习作业与课后作业过程两大部分。根据大纲的要求分阶段设定过程任务,而且对过程描述必须非常详细,步骤设定要具有逻辑性,每步都有专门的网络课件与视频教程的超链接对应,方便学生进行学习。
对教学过程进行分类,如描述性任务、探究性任务、总结性任务,根据课程不同阶段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建立起学习逻辑系统和掌握设计思维能力。
2.课堂过程与网络课程要进行联系,网络课程是课堂课程的铺垫
网络教程可适度取代课堂教师讲授PPT课件的方法,教师在课堂讲授时注意要点的讲述,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学目标。在确保学生能按要求完成网络教程的同时,将网络教程的过程步骤打印下来供没有电脑的学生学习。从一开始就必须使学生养成课前领取学习任务过程进行预习,课堂有目的地完成作业,课后领取学习任务的良好习惯。
3.设定过程的同时要注意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任务的过程在设定初始有一个原始标准,教师在结合大纲的情况下,要观察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学习进度,不利条件的克服情况,如缺乏网络条件、作业量过大等问题。激励学生在不偏离学习目标的情况下发挥自己的优点进行探究性学习,对整体学习进度要在每节课后进行教学反思,调整过程的任务,适应学生的学习特点,循序渐进,让学生学习能有充分的积极性与自主性。
(三)建立课程资料库
建立网上网下的课程资料库,让学生按照一定的学习过程和进度进行学习。课程资源库的建立比较耗时并需大量相关资料,需要教师把握方向,发动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补充,才能建立起资料详尽的课程资源库,而相关的课程资源库所包含的内容大概有以下几方面:
1.教学课件资料库,学生能按顺序自学;
2.历届学生作业资料库,可将优秀作业及常见问题作业分别作资料库,方便检索;
3.优秀教材的示范作业资料库及大师鉴赏资料库;
4.教师示范作业视频资料库,教学过程的演示,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技法的原理和步骤,提高教学质量;
5.教学分析资料库,出示相关的作品要求学生进行评析,教师加以评价,形成教学互动;
6.延伸课程资料库。通过网络问卷或线下问卷的形式调查学生的兴趣点所在,建立起相关的课程任务,学生对课程了解之后加入探究性研究,丰富相关的教学资源,也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程度。
7.学生资源搜索分类练习库,为了培养学生的资源搜索能力,对之后的设计课程起铺垫作用。学生搜集到的资源还可以丰富以上各个资料库,使其能持续发展。
(四)建立网上学生作业上交制度与评析制度
根据档案袋的管理办法制定每个学生的作业上传管理方法。利用论坛,按照课程和班级划分区域,进行集中管理;每个学生按照“课程—班级—学号—姓名”的规则建立作业、上传帖子,作业全部上传到属于自己的帖子里面。作业上传以照片拍摄的方式辅以文字说明,照片上传需要加上学生的姓名水印,以防盗用。每个学生从第一次作业到最后一次作业,以及作业过程的集中展示能观察到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师在每次作业上交后完成评析,及时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答疑。学生能在教师的评析中看到自己与其他同学的差距,使学生即时地在课后与教师进行交流,弄清教师的评价标准,确立研究方向,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建立学生的作业总结库
将学生的作业与总结分开管理,方便教师对学生的反馈意见进行管理。学生的总结贴包含自我评价问卷以及课程心得总结,方便后学者在此区域从师兄、师姐的学习经验中对课程有总体印象,根据经验调整学习方向,提高学习效率。
(六)建立外部资源链接库
1.外国优秀网站链接
2.国内优秀论坛资源链接及介绍
3.建立学生主动交流资源
二、设计基础教学实践应用的成效与总结
(一)实践应用成效
1.网络平台使用实录
全部课程共有8天,分别对每天的课程进行一定的记录。
课程的第一天,对学生拥有网络的情况做初步统计与了解,要求学生运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和实践。拥有电脑人数15人,占全班人数35人的42.9%,学校有网络中心的网络环境。使用网络情况,IP登陆及注册人数10人。
课程第二天课,要求学生熟悉网络环境并上传作业,制定学习计划。学生注册并使用网络平台人数有所增加,达到25人,占总人数的71%。课堂了解未能上网学习的学生,原因是:(1)没有个人电脑;(2)没有网络环境。具体解决方法是将网络课件与部分图片打印输出,将网络课程教案制定成教材,提供给学生,解决学生缺乏网络环境的问题;要求学生间相互帮助,利用网络上传作业。
课程第三天,对学生上传的作业进行点评,评析作业的闪光点及要求学生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进行课题相关资源搜集,并上传作业。辅导学生熟悉网络环境并专门教导作业上传方法。学生开始上手,并尝试使用网络资源,留言提问。教学开始有互动。
课程第四天,针对学生的进度问题建立对应教程,要求学生进行对应学习,并运用网络资源做自主性课题研究,目的是使学生深刻了解课程的要求及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网上收集到的回帖数字仅为8贴,占学生学习人数的23%。调查其原因,学生对其中的学习指引导向不够清楚,未能及时完成学习,这在教学课程设计上还需注意,要简单实用,指引性明显,学生才能及时完成教学安排。
课程第五天,学生补全作业,并在课堂学习中看到网络学习的好处,课堂练习中学生皆进入学习状态并开始享受学习过程,发散思维得到锻炼。并乐于向老师介绍自己的作品,有部分同学仍向教师提问:“是否能这样做”?在教师肯定之后,教师出示示范作品并加以引导,帮助其肯定自己。后教师在网络平台详细记录学生学习过程,因为学生在独立完成时未能知晓其他同学的过程,教师在网络平台出示过程后,学生反映较佳,在教师的评语指引下,学生能够轻易了解自己的学习程度和方向。
课程第六天,学生开始适应学习方法,要求学生在网络平台,提够阅读书籍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与鉴赏能力,并相互了解书籍的优劣,得以相互交流互动。学生开始有自主学习的苗头,能对自己作品做一个记录和分析,并确立研究方向。
课程第七天,要求学生继续上传作业,教师进行评析。完成情况良好。
课程第八天,课程总结,要求学生完成课程的总结及问卷调查,全部上传到网络平台。这给后学者提供参考资料和学习建议,帮助教师调整教学安排。总结全部安排放在统一的目录下方便查阅,并建立学生作业网上展厅,展示学生的作品。
2.学生反馈意见
设计调查问卷,针对网络平台课程的实践:如提出:(1)你感觉通过网上学习对你的学习有没有帮助;较之不用网络的学习呢?(2)参与网上学习给你带来的好处、弊端在哪里?(3)教师在课堂上表现不足之处、需要改正的地方?(4)教师用什么方法能让你更容易掌握要点和方法?(5)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之后是怎样解决的?(6)对师弟、师妹等学习课程的建议和心得。
学生对问题1的回答35人中有30人做出“有一定帮助或有积极性帮助”的回答,5人回答“帮助不大”。对问题2的回答主要有以下方面:
优点:
(1)可以借鉴、欣赏更多优秀的作品。便于开拓思维和眼界;(2)网络学习能提高学习效率,节省时间;(3)通过网上学习能够和同学们更好地沟通,互相学习,达到知己知彼的效果;(4)增加师生间的交流,能增进关系的融洽。
缺点:
(1)不够生动和网络硬件的不完全普及;(2)第一次接触的同学较多,感觉完成程序相对复杂,课时紧张,上传作业的程序增加了作业工作量;(3)容易分心,沉迷网络。
对问题3—4集中听取学生对教师课堂表现的意见,收集情况如下:
(1)学生认为教师课堂讲解针对性不够强,过于深奥及复杂化,需要简单化或能举例说明问题;(2)教师在课堂上出示的材料、范画不足;(3)课堂进行集中讲授需要更多的指引与作业评价。
对问题5—6的设定主要是要了解学生有没有使用网络来解决问题,以及整个课程的心得如何。情况如下:
(1)有5个同学是直接回答使用网络资源解决学习问题,大部分同学回答是直接请教老师解决问题,也有一部分同学是两者结合解决;(2)对师弟、师妹的建议主要涉及课程本身问题居多,有部分同学会建议师弟、师妹提前接触电脑常识。
结语
教师必须要明确思路,在解决课堂教学任务的前提下,以网络课程作为良好的教学手段进行补充。锻炼授课能力,简化语言表达能力,丰富教学资源,建立师生沟通渠道,这些都是教学手段外的能力。通过网络课程的方法编写一定的调查问卷能更迅速促进课程的建设、放大教师的缺点,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1.可行性判断
经过一次的教学经验,从整体的课程建设到学生作业完成的情况、课堂学习气氛到学生的反馈意见来看还是比较满意的,大部分学生觉得网上学习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在课程实验阶段,能有大部分学生觉得网上课程对其有用,这对教师有很好的鼓舞作用。学生的作业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课堂学习气氛高涨、学习积极性高,除了网络资源起到一定作用,正确领悟大纲要求和课程内容也有一定作用。
2.教学资源库的继续丰富
教学资源库的丰富需要发动课题组的教师,还可以建立分论点,让学生小组集体完成,深化教学资源,形成点状发散的教学资源,长久下去,教学资源库将极大丰富。
3.规范化管理
有一个系统化与规范化的方法使教学程序标准化是十分必要的。必须参考国家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规定进行课程建设,这会使课程建设少走弯路,更有效率。
4.教师要不断深造
网络课程与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属于摸索性的实践行为,需要教师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对专业知识的灵活运用。如何让课程的整合作为一个很好的辅助教学工具,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和总结,或将优秀的教育经验,如前辈老师的教学经验融入教学整合中。
(注:本文为校级资助课题,G2100103)
参考文献:
[1]余胜泉,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A.V.Kelly.课程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3]K.S.Brown.反思型教师与行动研究[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4]钱明辉.研究性教学——发展型教师的内在教学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采矿工程导论课程;系列专题讲座;翻转课堂
一、课程构建
专业导论课是指导学生认识所学专业、规划未来发展的向导,对大学新生具有教学、教育的双重功能[1]。采矿专业导论课在帮助学生了解采矿专业基本情况,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掌握大学学习方法和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开设采矿专业导论课,可为学生提供了解本专业的平台,拓展视野,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动性,为后续学习专业知识起到“导航”作用[2-4]。课程构建思路和实施步骤如下。开课前做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特点、兴趣方向及对专业的了解。开课之初对专业概貌和课程体系做详细介绍。介绍角度按照理论课和实践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分类进行。阐述对采矿专业学生而言,需要重视力学等基础课学习,也提醒学好英语、计算机等工具类课程。除此之外,可介绍学院本专业的一些特色和优势[5]。根据培养计划、课时和课程开设实际情况,选择若干门采矿核心课程,通过开展系列专题讲座,让学生对采矿专业的特点和学习方向有大致的了解。专题前沿的科学技术可开拓视野,提升对专业学习的兴趣。请学生分别上台展示个人作业和小组作业。个人作业主要谈对专业的理解和对未来大学学习的规划;小组作业主要按照采矿方向选择某一专题进行研究,了解采矿专业涉及的科学技术问题。通过个人展示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对专业的理解程度,也能锻炼学生语言组织和逻辑表达能力。小组作业需要团队合作完成,要求学生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能锻炼文献搜索和整理、沟通能力。调研表明,研讨课不同程度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和主动学习意识[6]。总结部分。对专业学习内容、知识能力培养重点、学习方法及训练途径归纳阐述;对课程后续学习和衔接(包括科研竞赛和专业咨询等)提供一些建议;通过优秀学长的视频和现身说法,了解学长对采矿专业的认识并获得学习建议。在课程结束之前再次进行问卷调查,反馈教学效果,以便后续教学中改进和提高。
二、教学实践
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采矿工程专业自2015级开始采用上述导论课授课内容和方法,至2018级已有4届(共计204人)顺利完成该门课程教学实践。与之前主讲教师单纯讲授教材采矿概论相比,课程构建后的教学方法没有固定教材,教师参与人数和授课内容信息量明显增多,学生从文献资料搜集到专题展示文档的整理制作、论文撰写,乃至后期答辩互动,参与感增强,能力提高,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一)导论课程调研准备
认真研读和领会福州大学教学文件、紫金矿业学院采矿专业培养计划要求,结合专业认证精神,对该门课程定位。通过开课之前对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兴趣爱好、专业选择背景、学习状态、对导论专业的学习期望及今后职业规划等。发放问卷之前提示大家问卷作答要记一次平时成绩,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认真作答,达到了预期效果。
(二)采矿专业整体介绍
主要包括课程体系、授课安排、学习资源、学习方法和要求等内容。按照“学什么,为何学,怎么学”问题逻辑展开和介绍。利用2个课时重点介绍主要专业课程及特点(如提醒学生要学好力学课、数学、计算机软件等基础课),学校学习资源和学院教师、实验室及实习基地情况。通过专业整体介绍,一方面,学生初步了解该专业和行业全貌,澄清一些常见错误观念;另一方面,通过横向和纵向对比,介绍该专业学习重点、特色和发展前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设置核心课程专题系列
结合实际,从学院培养计划设置课程中选择8门核心专业课程,即地采、露采、井巷工程、爆破工程、矿井通风、数字矿山、岩石力学与矿山压力与控制,分别邀请8位教师参与,以开设各课程方向专题讲座的形式介绍。考虑学时要求(每位教师分配1个课时),对各位教师讲座内容和时间等做了建议,请各位教师按照导论课程的要求精炼介绍内容,以便于由此汇集成为一门课程。比如,请各位教师按照对各自核心课主要内容知识、理论基础、技术前沿和应用等加以介绍,并对学生今后学习规划和准备事项提供建议,之后留一点时间与学生做互动交流,答疑释惑。
(四)运用翻转课堂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识
设置两次课(4学时)翻转课堂,以形成学生和教师的有效互动。通过提前布置个人作业“我的大学我的梦”,让学生主动了解采矿专业的所学所用,畅谈各自对专业的认识及今后学习规划。通过提前布置小组作业,即在前期核心课程专题讲座介绍和各自查找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从采矿工程专业有关研究方向和领域中选择某一专题(可以是这个方向或领域的科学理论、方法或应用技术)介绍。无论是个人还是小组作业,课堂主体交给学生完成,教师发挥点评指导和串联引导作用。学生在查找文献资料、团队分工合作及文本制作和展示等环节均发挥了能动性,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对专业的了解进一步加深和拓宽。
(五)总结提升对专业的认识
总结课2学时,完成对导论课的归纳总结。一方面,邀请辅导员、班导师及优秀在校学长参加交流,谈他们对专业或大学学习规划方面的认识;另一方面,将之前备课采集的毕业生视频和作业文档资料播出。邀请已经工作1~7年不等的各届毕业生代表(每届1~2位),请他们谈对采矿专业的认识及对学弟学妹的建议。这些资料真实再现了采矿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发展历程和心理成长过程,有感而发,对在校新生有一定触动,对今后发展方向有了进一步思考和借鉴。总结课上发放了第二份调查问卷,主要了解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还存在的疑惑,以及对课程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基本原则
随着西藏教学信息化的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信息技术要在教学中发挥最优效果,就必须与所授课程进行有机整合,根据学科教学和教学对象需求,恰当使用现代教学手段,才能优化教学效果。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学习活动中恰当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以更好地完成课程学习目标。我认为,在西藏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时应立足西藏实际,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运用恰当的教育理论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
现代学习理论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每一种理论都有其适合西藏特点的正确性,然而,当推及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时却没有一种理论显示出普遍的合理性。在西藏,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现代化教学条件有限。因此,必须运用恰当的教育理论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认知主义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控制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上。行为主义能促进对需要机械地记忆知识或具有操练和训练教学目标的学习。建构主义提倡给学生提供建构理解所需要的环境和广阔的建构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式地学习。因此,在西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应用中,应该兼顾各种理论的合理成分,根据西藏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及西藏现有教学媒体等多种变量,灵活地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二、根据西藏学生的特点合理选择整合策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课程研制理论和实践,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建构起整合型的现代化课堂教学活动新形态。人类的思维类型可按抽象思维、具体思维、有序思维和随机思维进行组合,不同学习类型和思维类型的人学习成效与他们所选择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有关。西藏的学生对主动将外来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欠缺,比较喜欢有人际交流的学习环境,并且需要教师明确的指导和讲授。在西藏特别是西藏农牧区,大部分学生不愿意独立学习,个人钻研,不适应结构松散的教学方法或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环境。因此,西藏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该根据西藏学生的特点,实施针对性强、层次简单的整合策略。
三、根据学科的特点构建适合西藏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每个学科有其固有的知识结构和学科特点,对学生的要求是不同的。在西藏,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社会学科类科目的课程,而对于自然学科类科目的课程或由于学习基础较差或由于学习过程有困难等原因处于抵触状态。为此,我们应该利用信息技术,结合不同类别科目的特点,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社会科学类科目可以尽量模拟出最接近生活的真实的学习情境,提供给学生反复练习的机会。自然科学类科目则应通过信息技术尽最大可能将抽象的规律变具体,将枯燥的学科内容变生动,给学生创设认知环境,让他们经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再由抽象思维到具体思维的过程,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建构。当然,对于不同的学科,既有相同的整合原则,也应该根据学科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整合策略。
四、结合西藏实际加强学生的动手活动
在西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比较喜欢实践性较强的学习内容,而信息技术恰恰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实践领域。因此,在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更新观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恰当设计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动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积极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足够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注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学习活动结果具体化,让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自主探索、发现、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目的。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身体验,具体操作,反复练习,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事实上,在西藏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可以有效地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发挥主体性的舞台。
五、立足西藏实际应用各种媒体
不同的教学媒体特点不同,作用不同,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范围及影响也不尽相同。印刷媒体抽象性较强,价格低廉,携带方便,但不能从多角度刺激学生的感官。听觉媒体在教学中通过声音来刺激学生的听觉感官,内容比较直观,但随意性较大,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且传播范围有限。视觉媒体和视听媒体能多角度、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开展教学活动,但造价较高,投资较大。信息技术是一种综合技术,是一个多层次、多专业的复杂体系,
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它的发展是由许多单元技术支撑的。在西藏,虽然现代化教学手段较内地要落后一些,但常规媒体如摄象机、电视机、录音机、照相机等比较普遍。在进行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应该掌握各种媒体的功能和操作方法,利用多种媒体制作适合西藏教学的电子作品。
六、针对西藏教学特点进行学习结果作品化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总结习惯是提高其学习效果的一条重要途径。总结学习结果能帮助学生理顺知识结构,承上启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继续学习做好准备。在西藏,由于学生普遍良好学习习惯缺乏等原因,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过程中往往忽略总结反馈环节。因此,在学生获得学习成果之后,应及时要求学生将学习成果总结、给其他人,包括同学、老师、家长以及社会上的各种人员。这个学习环节在西藏教学过程中犹为重要,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总结能力,养学生的交流力、表现力、约束力,并使学生分享更多的学习成果,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增强自信心。
当前,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其在教学活动中的有效作用越来越明显。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有效整合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作为西藏教育战线的工作者,必须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认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要性,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恰当整合,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全面推进西藏教育教学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1生物化学内容多,学时少
生物化学作为生物学相关专业本科生的基础课程,是进一步学习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等专业课程的基础。该课程的内容不仅限于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代谢途径及其调控和遗传信息及传递等基础性内容,还包括该学科的研究进展以及新的研究技术和方法。因此,生物化学的内容非常丰富,教材的厚度也异常突出。如教育部推荐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由王镜岩等主编的《生物化学》共1307页。该书的精简版,即《生物化学教程》(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也有718页。因此,要在有限的80学时学完,绝非易事。
1.2内容繁杂抽象,难以理解和记忆
生物化学主要讨论生物分子的结构及其生理功能、生物分子的代谢途径及其调控和遗传信息传递的分子基础与调控规律等,其中涉及的内容抽象,分子结构复杂,代谢途径错综复杂,学生不仅难以理解和记忆,而且感觉枯燥和乏味。
1.3生物化学发展迅速,新内容不断出现
生物化学研究进展不断突飞猛进,使得生物化学的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逐渐增加。如新发现的一类天然无结构的蛋白,这些蛋白在天然状态下没有明确的三维结构,但有正常的生物学功能,这冲击了蛋白质的结构决定生物学功能的传统理论。这些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已在生物化学教材中体现,增加了生物化学的“教”和“学”的难度。
2生物化学4a网络教学平台建设
4a(anyone,anytime,anywhere,anything)网络教学平台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北京师范大学等共同研发的符合国际标准的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已成为全国各高校重要的网络教学平台之一。课程管理系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辅助系统,包括课程信息和课程内容两大板块。为便于学生更好的自主学习,我们在课程信息板块中提供教学大纲、教学日历以及教学活动安排等。而在课程内容板块中,我们不仅制作精美、可视性强的教学课件,更注重提供各章节的学习重点、内容小结以及相应内容的知识拓展,还提供在线作业练习及试题自测等。交互式学习是网络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因此,交互学习系统是生物化学平台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在该系统中我们设置了答疑解惑、讨论交流和网络学习活动等板块。在网络拓展资源系统中,我们设置了经典教材、参考文献、趣味阅读材料和科学家逸闻趣事等板块,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体验,以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效果。
3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辅助生物化学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利用4a网络教学平台,通过将教学资源与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有机的整合,为教师和学生之间搭建一个网上协同教学空间,不仅创建一种利用网上资源的互动式教学方法,还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1网络拓展资源提高学习兴趣、扩大学习视野
尽管生物化学存在知识点多、内容抽象繁杂等不利于学生学习的特点,但生物化学也是一门与人类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课程。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网络教学平台,教师都把相应的知识点与生活实践,尤其是当前发生的与生物化学内容相关的热点现象联系起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短跑运动员为了提高比赛成绩,坚持吃低糖、高蛋白的食物是否有效等。这些内容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促进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知识本身,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利用生物化学知识去认识和解释生活实践中的现象。此外,还充分利用名人事迹、逸闻趣事等网络资源,如Mullis和PCR的故事等,拓宽学生的视野。
3.2利用网络平台强化自主学习、加强归纳总结
课前预习对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但这需学生能正确掌握预习要点。预习不仅要求学生阅读某一章节内容,更重要的是能按照教师授课的思路进行预习,有针对性的对重点及难点进行仔细研读。因此,我们将课堂授课的PPT课件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的“课程资源”板块,让每位学生下载并打印,对照平台中的“重点和难点”板块进行预习。此外,因生物化学的内容繁杂,因此,要学好生物化学就必须对繁多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归纳总结是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善于学习的学生,也应该是善于归纳、总结的学生。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必须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每次课程结束后均要求学生对本次课程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并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的“网络学习活动”板块,与全班同学分享。这有效的促进和督促了学生养成归纳总结的习惯,而且通过这一过程极大的提高了归纳总结的能力。
3.3利用教学平台进行交互式学习
网络教学平台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有很大的优越性,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在网络中进行自由的交流和自主学习。如学生可以在网络教学平台中的“讨论交流”板块中尽情地阐述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或在“答疑解惑”板块对尚未理解的内容提出疑问,甚至分享自己学习生物化学的心得体会等。教师随时关注网络交互情况,及时回答学生提问,并及时对交互进行引导、启发、反馈与评价,形成真正的切磋交流氛围,促进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如我们在蛋白质一章学习了CO的中毒机制后,有学生通过网络交流平台提出“为什么CO中毒死亡的小鼠的内脏器官呈现鲜红色,而亚硝酸盐中毒和窒息死亡的小鼠的内脏器官是暗红色的?”这一疑问。教师通过网络在线回复,使得包括提出问题的学生在内的所有学生获益。
关键词:生本教育理念;小学科学;教学模式;应用
小学科学教育是小学阶段的一项重要学科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适当的教学模式,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本课堂”是新形势下提出的教学模式,其本质是以学生为主,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为学生创造和谐、欢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
一、生本教育模式的教学目标
1.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科学课程中有很多实验操作环节,生本教育要求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更能理解科学知识的精髓,更能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所以,科学教师在开展科学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2.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
科学课程的设立是为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让学生能够形成自主学习的行为习惯。在科学课堂上,教师应该多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之间展开竞争,提高自主参与意识。
3.促进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生本教育模式的使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在科学课堂中的主动性,摆脱被动的学习模式。在科学课堂上采用生本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对科学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做到举一反三,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生本教育模式的教学应用
1.课前准备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动性,勤动手、多动脑。教师在科学教学课程中是引导者的角色,而非知识的灌注者。在科学课程之前,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利用科学内容的趣味性吸引学生对课本自主预习,提前了解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将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记住。等教师在课堂教授课程时,学生就会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努力表现自己。
2.课堂讲授
生本教育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提问和回答环节中,敢于向教师提出疑问,并获得解答,加深自己对科学课程的印象。教师在课堂之上要为学生创造温馨、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放松自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发言。
例如,在学习放大镜一课中,教师事先要求每个学生准备好工具,人手一个放大镜,在课堂上教师以幽默的语言引导小学生对放大镜进行描述,学生自行组成合作小组,互相作为对方的实验观察者,一起研究放大镜的作用和功能。
生本教育在科学课堂上的运用还体现在小组互动学习过程中,学生作为参与者,教师只是监督人员和评价人员。对于课程上一些需要学生动手制作的实验,教师可以简单地对其进行介绍,然后让全班学生按照4~6人为一组的形式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实验中,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成为科学课程的主人,培养其创造性思维,提高学习积极性。小组探究活动也可以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对科学课程提出质疑,然后发挥灵感,亲自动手实践检验科学的真伪性,端正了学习态度。
教师的评价也要遵循生本教育理念,不能一味地对小学生进行纠错,也要适当地对小学生进行鼓励,对于有创造性的学习小组要加大表扬力度,号召全班的学生向他们学习。这样,学生会越来越喜爱上科学,乐于主动参与到科学讲堂中。
3.课程总结
科学课程即将结束前,教师需要对本节课程做最后的总结,在这一过程中也可以使用生本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以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总结课程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自己回答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首先,教师可以让有意发言的学生进行总结,然后在其回答的基础上针对遗漏之处向全班学生进行提问,以此提醒学生学习重点。最后,学生整理课堂笔记,通过之前自己的总结和教师对科学知识的补充,记录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要点,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
生本教育作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可以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自然科学教师应该充分探索生本教育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唐天池.生本教育理念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07(9):88-91.
关键词: 园林工程技术专业 《绿化工程施工技术》 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是职业类学校、教师、学生需共同面对和正视的教育现状,是学校、教师、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在我校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日,所有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课程标准已经制定,但如何保证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实施到位,体现制定的初衷,达到预期的目标,则需要以具体每门课程的成功实施作为保证。但具体到专业课程如何实施,往往无先例可借签,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总结。
《绿化工程施工技术》是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08年秋我在园林05高职一班实施了此门课程,现将实施下来的情况进行总结和思考。
一、课程实施的依据
2007年底经行业专家充分论证的新《绿化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标准。
二、课程实施的目标
“行动为导向、具体任务引领”是贯穿教学过程的主线,力求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培养四种能力”、“营造二种氛围”,具体是:
1.培养专业能力,如掌握具体某项专门技术和技能(如施工放样、乔灌木修剪、乔木移植等)。
2.培养方法能力,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
3.培养学习能力,即培养学生自主积极学习的能力。
4.培养社会能力,如团队能力、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5.营造“在学中做、做中悟”的氛围。
6.营造“快乐学习”的氛围。
三、课程实施的主要方法
指导教学法。全班52人,分为6组(8―10人/组),每组推选一名组长,以团队为单位进行具体任务的实施。
四、课程实施的方案
1.根据课程标准,安排好每次的任务(明确教学目标)。
《绿化工程施工技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是两周集中进行的,具体安排如下:
说明:每周26课时,周五下午为体育课,共26×2=52课时。
2.具体的教案、学案及实施过程。
教案、学案内容基本差不多,只是教案在某些地方要写出具体的实施方法、教学如何组织、教师应注意哪些方面等。
(1)教案框架介绍
主要有研究点、行动目标、所需材料和工具、参加活动对象、场所、总时间、课程的具体任务、要求及时间分配、信息来源,参考文献、教师课后感等。
(2)学生对学习效果的反馈
在上述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反馈较多,这样有利于学生改进自己的行为,但教学是个双向过程,教师也需要听听和看看学生对本次课的评价,唯有这样,教和学方能达到一个良性循环,真正达到“教学相长”。基于此,在每次任务完成后,我都发给每个学生一份“学生反馈评价问卷调查表”,请学生在课后填好。调查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对操作方法、程序及技术要领是否掌握;是否能有重点,有针对性的自主学习;操作技能是否得到了提高;与他人的沟通合作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小组的团队协作精神是否得到了提高;本次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如何,等等。
(3)课程结束的大反馈
每项任务完成后及时让学生反馈,这有利于教师最快、最直接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及时调整自己后面的教学目标和方法,但整个课程结束后,进行一个大总结、大反馈非常必要,旨在课程的组织实施成功与否完全让学生来评判。
从学习效果、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工作责任心、爱岗敬业、表达能力、与人协作能力是否提高、教师施教方式、教师教学内容、教师教学水平十个方面进行评价,共计100分,请学生打分评价。
五、课程实施的结果
1.每次任务完成后收集学生的“反馈评价问卷调查表”,统计相关数据汇总如下。
从上表看出,通过“行动为导向、具体任务来引领”的教学方式,整个课程实施下来,具体各项专门操作方法、技术要领较好及完全掌握的学生达99.57%;98.07%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99.79%的学生操作技能得到提高;99.36%的学生沟通合作能力得到提高;99.78%的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得到增强;96.80%的学生认为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很好,94.76%的学生觉得收获大。
2.学生的感悟(摘自学生原始留言)。
(1)夏军(男生):“感觉这种教学方式不错,收获良多。”
(2)某一男生(未署名):“没机会发言,女生抢得太快了。”
(3)李洁(女生):“只要认真,就能做好事情!”
(4)徐丽莉(女生):“这次课,同学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课堂上自主学习气氛high到了极点,我很喜欢这样的学习气氛。通过这样的学习,我们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锻炼的机会,收获了很多知识!”
3.课程结束后的大反馈
从学习效果、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工作责任心、爱岗敬业、表述能力、与人协作能力是否提高、教师施教方式、教师教学内容、教师教学水平共十方面计100分进行评,学生评价的平均值是96.46。
为配合全面推进课程改革,我还设计了以下两问,统计汇总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只要实施方法得当,绝大部分学生都是非常愿意进行课程改革的。
另外在最后一节课中,除了请学生填调查表外,我还要求他们把课桌沿墙壁围成一个大圈,想表达的学生站在中间,对此他们同样非常积极踊跃,很多学生的发言都非常好,很有条理性,显然社会能力得到了提高,其中张也同学的话使我印象深刻:“这两周我们很快乐!”
六、思考
整个课程实施下来,要经历教案设计、前期准备筹划、具体组织实施、及时反馈评价、最后总结思索等环节,需要花费比传统模式授课多几倍的时间和精力,但辛勤付出,如能换来学生的收获便是丰厚的回报。这门课程实施下来,我一直在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很多时候,我们有太多的怨言:抱怨学生不爱学,学得不好……但如果我们多扪心自问:我采用什么办法才能把每堂课组织好,让学生感兴趣,爱听、愿做、有收获呢?如果每位师者都经常思考这个问题,就一定能建立一个更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质量也定能更上一个台阶。
2.以“行动为导向、具体任务引领”模式实施课程,每次任务设置一定要明确、恰当,让学生完成后有成就感,这是保证课程成功实施的关键。
3.任务完成后一定要留出一点时间来点评、总结、反馈,这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核心。
4.教师在安排项目时,一定要注意资源的充分、高效利用,注意节约,因为教师的行为、细节对学生也是一种教育。
[关键词]PBL教学法;专业课;问题推进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084-02
一、前言
中国传统授课法能够系统地讲授某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要求每门课有固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有固定的上课时间和课时安排,大部分课程只能在教室完成。但是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和教学技术持续为高等教育带来深刻变革,现代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和知识吸收方式也发生了很大改变。现实调查发现,现在大学毕业生存在基本能力不强、专业能力不够扎实等问题[1],尚需与时俱进地提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PBL(Project based learning,项目导向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法,强调学生把学习置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而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方法。[2] [3]课题组结合传统教学的设置和学生习惯性思维,在部分专业课程中探索问题推进式PBL教学法的实施方法和教学模式,并对该授课模式在工科大学专业课的应用优势进行了阐述。
二、课程实施对象和方法
(一)课程实施对象和时间
2013年、2014年的9月-12月,以环境毒理学作为示范课程开展PBL教学。每班40人。男女生比例约为1.5∶1。年龄19-21岁。
(二)实施方法
学生以4-5人为一个课程小组,自愿组合。针对教学大纲设计研究问题并查阅资料,经讨论总结后进行课堂汇报。随着课堂研究内容的推进,小组逐一完成问题,并最终完成课程学习。
(三)问题推进式PBL在大学生专业课程中的实施效果评价
从学生对知识的获得效果、知识应用能力等多个方面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统计分析。
三、实施过程与效果
(一)问题推进式PBL授课模式
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将环境毒理学分为多个问题单元,然后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解决问题,并通过课堂讨论进行知识总结。具体实施模式见图1。
从图1可见,问题推进式PBL授课模式中,学生从设立问题到解决问题整个过程中都是课程的主体。通过各个小组从不同的方面论述该领域的问题,或互补或接力或对比,有助于学生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和进行知识的传承。
(二)环境毒理学PBL授课模式中设立推进单元
采用问题推进式PBL学习法,学生可根据学习目标设立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开展深度研究或寻求不同的解决途径。设立推进单元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关系到课程能否顺利推进。[4]授课中将环境毒理学课程分为四个模块,主要见表1。
问题单元涵盖环境毒理学课程的主要内容,既要完成大纲的知识要求,又要让学生有足够的问题设计空间,并能涵盖最新的学科发展前沿。[7]而且,每一个单元要能够促进学生完整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是拿着教材照本宣科地传授知识。
(三)问题推进的设计
问题的设计是整个课程推进的首要条件,为更好解决问题提供了思路。
以急性毒性试验设计为例。急性毒性试验是最基本的毒理学试验内容,大部分学生都知道通过急性毒性获得半数致死量。但是对如何设计实验,如何获得半数致死量并没有系统的认知。问题设计要引导学生寻求该知识点领域中的新问题。如急性毒性实验方法有哪几种?针对不同的毒物或者药物应采用哪种方法?在获得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几种求半数致死量的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如何保证实验数据更具有参考价值?学生小组经过查阅资料,提供小组的解决方案,并设计完整的急性毒性实验方法,通过最佳方式获得半数致死量和其他相关结果。
教师在课程推进中要引导学生从先修单元推进到后续单元,并比较每一单元的问题设计和解决方法的异同,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达到知识吸收、转化和迁移的目的。
(四)问题推进式PBL课程学习学生成绩的评定
学生成绩评定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学生学习能力增强只能体现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提高上,但是教师要在课堂结束后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并用成绩来量化,这是在国内外教学中都必须有而且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学生要先针对单元知识点或者知识领域的真实问题,设计每个学生小组在各个教学模块中要解决的问题,然后进行文献收集、分工协作、论点讨论等工作,最后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论进行归纳总结,完成各部分的设计报告,并记录各个小组的讨论过程。在课程结束时,各小组要把每个模块的解决方法进行总结比较,并将各部分融会贯通,对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学习方法等进行自评。完成本门课程的在每个小组将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报告给教师教学团队和其他小组的学生时,由授课的教师团队成员和其他小组对汇报的小组或者某个成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知识、掌握的技能进行提问和评价,并给出成绩。学生自评成绩、小组互评成绩以及教师对报告的评定成绩各占一定比例,然后计算出每个学生乃至每个小组的成绩。
四、总结
项目组针对中国传统授课学习模式,结合先进的PBL授课模式,探索问题推进式PBL学习模式的授课方法设计。古语云:“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不同的专业课程中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有助于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问题推进式PBL是一种新型的探究式学习模式,使学生由被动的听课学习逐步转化为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创造性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授课过程中,模块学习的逐步推进,避免了学生因不适应PBL教学模式而整个学期疏于管理的可能,又能够通过设立问题,解决问题达到解决该单元学习的重点、难点的目的,更好地将讲授授课转化为自主学习,并能够按照中国传统教育授课习惯,分多个阶段逐步完成课程的学习。
[ 参 考 文 献 ]
[1] 刘红霞.论师范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及其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2(13):49-51.
[2] Wijnia,A.,S.M.M.Loyens and E.Derous.Investigating effects of problem-based versus lecture-based learning environments on student motivation[J].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11(2):101-113.
关键词:工程案例教学;机械设计;应用
作者简介:于克强(1978-),男,黑龙江海林人,黑龙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陈国辉(1979-),男,山东烟台人,黑龙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2)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科技大学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Y13-6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9-0080-02
机械设计课程是高等工科学校机械类本科专业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是学习专业课程和从事机械产品设计的必备基础。它对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程以机械系统设计为主线,打破传统机械原理课程和机械设计课程的界限,从认知规律出发进行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的整合与提高,使基本机械设计知识完备,突出创新设计和现代机械系统总体方案设计的训练。机械设计课程的培养目标是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机械创新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机械设计课程和其他先修课程最显著的区别是实践性非常强,绝大多数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因此很多内容只有结合工程实际的案例讲解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一、工程案例教学的特点
工程案例教学的最显著特点是利用工程实际、日常生活实际中典型机械或典型机械的零部件作为讲解相关机械设计内容的一种案例,然后通过案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最后由教师总结,达到使学生牢固掌握相关内容的目的。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促进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成了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以教定学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合作、探索创新的新型的学习模式。工程案例教学的特点总结起来有三个特点,即:直观性、典型性、系统性。[1]
二、工程案例教学在机械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1.机械设计课程工程案例教学的步骤
(1)工程案例教学前期准备阶段。前期准备阶段包括教师的准备工作和学生的准备工作两个方面。教师的准备工作是精选工程案例,认真了解学生的背景与学习状况,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营造适于讨论的教学气氛,制定工程案例教学进行的计划,并且对于工程案例教学法进行的模式、应该注意的事项以及学生可能会有的反应应事先做好充足的准备与规划。另外,教师应提前给学生列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准备工作。学生的准备工作是学习前熟悉案例相关的知识点、阅读案例材料,查阅指定的资料和读物,搜集必要的信息。学习中要参与案例的讨论,积极思索,初步形成关于案例中的问题的原因分析和解决方案,学习后要能与同学分享学习的心得。
(2)工程案例教学讨论阶段。讨论阶段包括班级小组讨论和班级集中讨论两个过程。班级小组讨论是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小组成员要多样化,这样他们在准备和讨论时表达不同意见的机会就多些,学员对案例的理解也就更深刻。通过小组讨论明确小组成员各自的任务,小组成员以自己有效的方式组织活动,教师不进行干涉。班级集中讨论是工程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一般按摆事实、找问题、查原因和做决策这几步进行。[2]班级所分的几个小组各派出1个代表陈述本组对案例的分析和结论,发言时间控制在10分钟,每个小组发言后都应该解答其他小组提出的问题。在课堂讨论结束前,教师要结合课程教学的内容说明该案例所涉及的课本理论,还应就教学目的进行讲解说明,并就有关要点归纳总结。
(3)撰写总结报告阶段。总结报告是学生根据讨论的结果和教师最后总结的内容写一份总结报告。总结报告内容一般由设计思路、基本步骤、得出的结论等构成。
2.机械设计课程工程案例教学的应用
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之一。案例选择要围绕课程教学目标和专业培养方向,并考虑学生的现状和特点。[3]下面就以机械设计课程中的锥齿轮部分教学实例说明工程案例教学在机械课程中的应用与实践。
齿轮传动部分内容是机械设计课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在以往内容的讲解过程中直齿轮和斜齿轮部分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容易一些,但是锥齿轮部分由于应用相对较少,而且结构相对复杂,所以学生对锥齿轮的内容掌握有些困难。
(1)前期准备阶段。案例选用以往完成的项目中升降机部分为例。该装置是摇动手柄通过锥齿轮将水平运动变为竖直运动,然后通过梯形螺旋机构来使上端转台上升或下降。升降机部分平面图见图1。
授课班级为机电1班,班级共35人。班级大部分学生学习很认真,中等生占70%左右。根据班级学生学习情况将班级分为5组,每组7人,让学生主要针对机构中锥齿轮的工作情况讨论锥齿轮的结构、特点、定位、安装注意事项以及轴交角的作用等内容。在讨论前给学生提出两个思考题:若由安装或制造误差导致两轴心线不垂直即两锥齿轮轴交角∑≠90゜怎么处理?水平轴为什么设计成锥齿轮轴的形式而不是设计成用键联接的形式?另外,让学生预先了解该装置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以及锥齿轮在装置中的作用,并准备好工具进行拆卸升降机。
(2)讨论阶段。首先进行小组讨论阶段,每个小组选出一个组长负责管理,小组里每个成员都要发表意见,针对不同意见进行讨论,然后由组长再进行整理总结拿出最后意见和结论。班级集中讨论阶段主要是将班级的这五个小组集中在一起,让他们每组的组长阐述本组的意见和结论,找出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对于不同点再进行讨论得出最后的结论,并记录讨论过程。讨论后教师针对讨论情况作出归纳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详细讲解有关锥齿轮传动的理论知识。
(3)撰写总结报告阶段。学生根据讨论的过程记录、讨论的结果和教师最后总结的内容写一份包含设计思路、基本步骤、得出的结论等内容的总结报告。
3.工程案例教学方法应用注意事项
(1)好案例是提高工程案例教学效果的基础和前提。在选择案例时一定注意案例的内容和机构要与授课内容紧密相关,且原理和结构简单,学生容易理解,最好是能使学生感兴趣的案例,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工程案例讨论要注重过程。学生由于学习成绩的好坏或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所以对案例的分析程度和结论会有很多不同点,教师应做好启发、引导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消除紧张心理,使学生大胆参与案例分析、讨论。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过程中,即使学生的分析、回答是错误的,教师也不应急于纠正,而是尽量让学生自己通过讨论、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3)要针对讨论过程进行评价。案例分析过程的评价要主要针对讨论过程进行评价,而不能只从最后的结果得出评价结论。主要是针对学生讨论过程中发言次数、认真思考程度、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最后总结报告等内容进行分项打分,最后得出总成绩。
三、工程案例教学在机械设计教学中的意义
工程案例教学引入很多科研项目和工程上的一些应用实例。这些都是和所讲内容密切相关的案例。通过案例分析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活学活用所学的知识。
工程案例教学提供了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而且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陈述和表达自我思想和观点的机会。学生们在所有案例讨论中了解到所学知识的一些工程应用,无疑对他们将来的职业生涯会有很大帮助。
工程案例教学改变了以往教师一言堂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教学实践表明,工程案例教学缩短了理论教学与生活实际的差距,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并可实现三方面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的能力。通过在黑龙江科技大学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实践,表明工程案例教学的融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成绩和实践动手能力,在学校举办的慧鱼大赛中学生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金晓怡.机械设计课程案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机械制造与研究,2011.6(3):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