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0 06:25: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心理辅导课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针对这种现状,我们把重点放在“怎么上心育课”的研究上,并提出了要上好心育课必须遵循“强化课程系列,淡化课程意识”的原则。
一、“强化课程系列”,确立心育课的地位
1.确立心育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师要转变观念,提高对心育课意义的认识,将课堂教学作为心育的主渠道实施。我们认为,非如此不能体现出学校教育的特点。
2.“强化”要体现在与课程最具直接关系的教师、教材的落实上,心育课才有保证,也才能逐步建立学校心育课体系。尽管一些专家不主张有教材,但是,面对我国的教育基础、教师水平等现实,我们认为现阶段必须有教材,有课时。然后,再随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再逐渐实现无教材、无课时的目标,让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渗透在教师的一切教育行为中。这一“由有到无”的过程,是一个由发展、提高到成长、成熟的过程。为此,我们明确提出了“强化课程系列”的心育辅导课的授课原则,并把重点放在“怎么上课”的探索上。
3.“强化”要体现在课时的落实上。教学任务的完成必须有课时作为保证,特别是作为一种全新的课,我区要求学校要给心育课留出固定的课时。目前,有的学校安排每两周一节心育课,有些学校每周一节。我区还要求学校要安排好教师的听课、教研时间,并要求教师提前写好心育课教案。
4.“强化”要体现在对心育课的深入研讨上。任何新生事物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些问题,只有把这些问题及时研究解决了,才能将工作推进、深化。因此,从1997年起,我区坚持每个学期定期开展各种规模和不同形式的研讨活动,如中小学心育课堂教学研讨会、课堂教学研讨汇报会、分片进行的听课研讨交流会、心育教师的培训会、“说课”比赛、心育档案展评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心育课教学质量和教师授课水平的不断提高。
5.“强化”体现在教学管理的落实上。为促进教师上好心育课,我区要求教师在写好个人心育课教案的基础上,每学期向区教科室上交一份心育课教案、一份个案、一份活动方案、一份咨询卡或一份学生心理档案(区里为教师和学生保守秘密)。区里举办的各种研讨会、培训会等活动除要求教师参加外,校长也要参加。
在管理上,我区每一阶段的工作重点都非常明确。如第一学期主要是落实心育课的教师、教材、课时问题,初步建立咨询室,开设咨询信箱,启动家长学校;第二学期主要是深入研究心育课形式,并将学生咨询中反映的问题与心育课结合起来,继续开办家长学校;第三学期除继续前期工作外,要做好心育档案的准备工作;第四学期主要是加强交流,平衡发展;第五学期主要进行心育“说课”比赛、心育档案展评。这些措施的落实,保证了学校心育课的地位。
值得指出的是,以上这些做法,和传统的教学工作及其管理相比并无多少新意,其“新”主要体现在内容上。“强化”主要应该体现在转变教师思想观念和教学管理的到位上。
二、“淡化课程意识”,采用全新的操作方法
这里讲的课程意识主要是针对传统的授课方式来讲的。开始,大部分教师受传统学科教学的束缚,自觉不自觉地按照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上心育课,要么像语文课一样从字词开始,到理解句段,并记住概念,熟读甚至背会,要么像思品课和政治课一样,按照早已形成的套路,根据丰富的教学经验来上心育课,或者干脆进行说教灌输。对学生来说,这样的心育课多了一些强迫性和被动性,无疑成了学生肩上的一种新负担。后来,针对这个问题,我区及时进行了总结,从中汲取了教训。我们认识到:作为以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教学尚且必须以心理发展为基础,那么,作为心育课,自然必须彻底摒弃以上做法,才能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提出:教师在上心育课时必须淡化原有的课程意识,打破老框框、老模式,从原来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以新观念、新方法上新的课。
1.要做到“淡化”,首先要明确的是心育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我们不否认心育课的知识含量,但其主要不是传授知识、记概念、应付考试,而是:第一,帮助学生克服成长中的烦恼,调整学生的不良情绪,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第二,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自我调节方法并形成一定的调节能力;第三,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开发学生心理潜能。明确心育课的主要任务是跳出原有课程模式的束缚,逐步建立心育课模式的重要前提。
2.要做到“淡化”需要明确的另一点是,心育课只有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研究其心理及其问题产生的背景,合理归因,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生活环境和经历各不相同,智力发展也不平衡,因而,每个学生遇到的问题和产生的情绪障碍也会不同。心育课正是以学生的心理实际为最根本出发点,以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为最根本目标而开设的。脱离了学生的心理实际上心育课,空对空地讲心理健康知识,灌输心理健康概念,就从根本上违背了心育原则,不但解决不了学生的心理问题,还可能产生新的情绪障碍。因此,传统的课程意识必须“淡化”。
3.要做到“淡化”,需要避免“学科化”倾向,因为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不是单纯的知识教学就能完成的。在对待教材的处理问题上,我们要求教师“既参考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教材只是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上课的依据。我们主张顺序可以颠倒,每一讲内容的上课节数也可以不相同,因为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不是按照教材所定内容顺序发生的。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相关的教育内容,如对城市独生子女来说,“自立”一课可作为重点,而对农村孩子来说,“战胜羞怯”、“提高交际能力”恐怕就是重点了。同一内容,针对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学生,内容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
4.“淡化”还体现在心育课的上课形式上。心育课主要采用倾听、交流、讨论、演小品等形式来进行。心育课调节学生不良情绪的方法,主要不是靠说教和灌输,而是让学生在全身心参与心育课过程中,内心获得体验来完成的。当师生同处于人格平等、情感相容、无拘无束、自由交谈的氛围中时,学生的心情自然得到放松。因此,心理辅导、心理训练是心育课的核心,外在形式是各种各样丰富的活动。
5.“淡化”意味着必须彻底改变课堂教学的“我说你听”为“你说我听”。在课堂上教师的任务不是以教育者的角色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授新知识,而是要着力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教师真诚、尊重、积极的关注中,倾诉自己的喜悦和困惑、快乐和烦恼,从而得到放松、宣泄及自我情绪的调节。从这个意义上讲,心育课包含更多的心理咨询的成分,是一场特殊的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