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2 16:55: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旅行毕业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国际旅游业的发展导致市场对涉外导游的需求越来越大,但目前的实际是,涉外导游人员普遍缺乏,尤其是小语种导游,在一些二三线城市,几乎是凤毛麟角。很多专家学者也就该现象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有的从学校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入手(徐德培、温伯颖),有的从在职培训入手(谭效敏),有的从涉外导游自身的形象定位入手(王丽凤),本文综合各家之言,在对河北省唐山市涉外导游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将高校、旅游主管部门、用人单位以及涉外导游人员自身结合起来,行成一个全面的长期的培养机制。
首先,来看构成涉外导游人员基本资质的因素都有哪些。根据调研,我们发现,旅游市场对涉外导游的基本要求无外乎两个,一是外语水平,二是带团经验。目前的实际是:那些刚入职的外语水平高的人,通常很少有旅游知识的储备,更不要提带团经验。而那些具有旅游知识储备,或者有带团经验的人,外语能力又普遍不高。所以,外语水平高,同时又有带团经验,熟悉客源国概况的导游非常奇缺。
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我们在河北省唐山市的涉外旅游市场做了一个问卷调查,对象涉及河北东方国际旅行社、假日国际旅行社、华夏国际旅行社等十几家单位,基本问题如下:
1.您所在旅行社的名称__________
2.旅行社共有员工______人,其中,毕业于外语院校旅游专业的共有_____人;毕业于外语专业非导游方向的___人;普通院校旅游专业的___人;普通院校非旅游专业毕业____人;国外高校旅游专业毕业______人;国外高校非旅游专业毕业_______人。
3.您所在的旅行社,高中、中专职校毕业的人数是____;大专、高职毕业的人数_____;本科毕业的____人;研究生及以上毕业的______人。
4.您所在的旅行社中,男性职员有____人,25岁一下的,有____人, 其中,25―35之间的有____人, 35---45之间的有____人; 45岁以上的有_____; 女性_______人,其中25岁一下的,有____人;25―35之间的有____人, 35---45之间的有____人; 45岁以上的有_____;
5.到目前为止,您所接待的客源语言为(英语、日语、韩语、俄语、 法语、其他语种)。
6.您所在旅行社,持有外语导游证的有_____人。
7.您接受过岗前培训吗?(是、否);在工作期间,接受过在职专业培训吗?(是、否);
8.您所在的旅行社,英语过四、六级的有____人。
其中假日等几家旅行社采用了加盟的形式,因此导致加盟店情况各异,只以其中两家作为资质调查对象。综合多家旅行社的取证数据,我们发现,在旅游从业人员中,女性普遍多于男性,而且女性年龄普遍在45岁以下,而男性在45岁以上的年龄段中稍有分布。这可能与男女体力水平差异有关。另外,就学历而言,普通院校旅游专业出身人员的数量相对于外语专业出身的人员要多一些,专科学历层次的人员要多一些。持有外语导游证的人员寥寥无几。我们调查的加盟店共两家,持有外语导游证的在职人员为零,有的旅行社仅有一人。通过英语四六级的人员占所有在职职工的比率是20%左右,这说明旅游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还是比较注重外语学习的,只是由于专科学历的局限,通过率不是很高。同时,对于小语种导游,很多旅行社都表示没有招聘过类似人才。
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访问,并根据刘英(2007)提出的分类法,我们将导游人才分为了四类进行统计。
第一类是外语水平高,带团经验丰富,对客源国知识有充分了解的,这类导游一般是旅行社的骨干力量,有些甚至成为了管理层的一员。通过对于这类人员的个案研究,我们发现,他们往往是外语专业出身,同时接受过旅游方面的专门训练,对自身的要求也比较高,并能不断学习,对于知识,抱有开放而博纳的心态。这些人占总人数的5%左右。
第二类是外语水平不高,但是带团经验丰富,这类导游在各大旅行社都比较普遍,他们能够非常胜任国内的各项各种导游任务,并接受过专业的导游培养,但是在与国外游客的交流中存在一定困难。这类导游人员基本占总员工数的80%左右。
第三类是外语水平高,但带团经验不丰富,甚至基本没有过带团经历。这类人员多为刚毕业的外语专业学生。他们在与国外游客的交流中基本不存在问题,但是在导游知识和经验上存在很大欠缺。这类员工大概占10%左右。
第四类是外语水平不高,带团经验缺乏,基本达不到上岗要求,他们一般是作为旅游旺季的“后补”力量出现的。这类工作人员大概占总数的5%左右。
同时,在河北的二三线城市,一些旅行社表示没招聘小语种导游的必要,即便是英语等大语种导游,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种摆设,因为很多国外游客直接会去那些一线大城市,而二三线城市的客源则多来自国内。实际上,这样的观点是极其狭隘的,对于企业以及员工的发展缺乏一定远见和谋划意识,对于突发的旅游事件的应对也必定会缺乏应变资源。
综合以上各种考虑,以及国内外前期关于涉外导游人员终身有计划进行发展的研究,我们提出以下改进方案。
在高校培养方面,对于外语专业的学生,在选修课或者拓展课上要有意识的增加与外语亲近的学科,比如涉外导游,涉外文秘等,为将来的职业打下基础;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在拓展课程上,也要加大外语素质的教学力度,比如开设口语、跨文化交际、欧洲文化等等相关课程。
旅游监管部门要加大对涉外导游资质的检查力度。在对外开放与交流中,导游就是国家的一张面孔。他们直接与游客打交道,其素质直接决定游客对该国家的基本印象,因此,无论是职业能力还是道德水平,都必须严加考察,做到持证上岗。
对旅行社来说,员工即企业的生命线,他们的水平直接决定着企业的效益、形象甚至将来的前途。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职工的可持续发展,加强人性化管理,针对每一个人的实际,制定不同的培养培训计划,争取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毕竟世界上最大的浪费就是对人才的浪费。
对于涉外导游人员自身来说,一定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在这样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学习能力和习惯显得尤为重要。每一个人都需要有一个个人发展计划,以时间为节点,小到一个月,大到一年甚至几年,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做出规划,并付诸实践,这既是职业能力的要求,更是职业道德要求。
总之,涉外导游这一职业除了对独立性、体力、脑力有要求以外,更多注重知识面的广博与复杂,注重跨文化交际中的应变能力,各种要求混合在一起,无外乎“综合能力”四个字。
[关键词]旅行社 运行实务 项目化课程 开发与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041-01
随着旅游业日渐成为吉林省支柱性产业这一目标的实现,每年新增旅游直接就业1.7万人,依托吉林省22所旅游院校同类专业每年7000多名毕业生,远远满足不了日益发展的旅游业对人才数量和质量的需求。通过对吉林省30家旅行社、20家酒店、5家景区的市场调研显示,旅游企业专科学历层次是企业一线和基层管理人员的主力军,该层次人员可达企业59%,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旅游企业人才需求市场,得到的调研结果却不容乐观,大多数旅游企业反应,培养的不是所需的,毕业生职业素质差,知识老化,实践操作能力弱,缺乏吃苦耐劳和可持续发展力,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无法满足行业企业的需求,甚至越走越远。
1.课程建设背景
《旅行社运行实务》课程原名称为《旅行社经营管理》,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在国内,本课程的建设是伴随着中国旅行社业发展而逐渐完善的。从1986年至今,也仅仅是20余年的时间,本课程在专业师资队伍、教材、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无论是本科、专科教育还是高等职业院校中的《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大都为知识体系的科目课程,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本课程建设与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相差甚远。同时,近年来,国家推出的《旅行社经营管理》精品课程的内容设计多以旅行社岗位为主进行课程设计,虽然能使学生明白每一个岗位的工作内容和职责,但就目前旅行社的用人情况来讲,需要的是能独立操作一整套团队业务“多面手”,此外,此类课程的教学目标重理论而轻实践,学生学完后仍无法胜任旅行社的具体岗位,还需经过长时间的培训才能上岗,因此,无法满足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我们原有的《旅行社经营管理》,虽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但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材方面均采用本科教育的模式和内容,也就是重视理论研究,而不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职业素养的培养,使得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化”痕迹明显,与高等职业院校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旅游企业对人力资源的要求极不相符。同时,《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的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缺乏具有实战经验的教师和企业专家,教师教学理念落后,教学内容设计与企业人力资源的职业能力要求严重脱节,不能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发挥核心课程的作用。课程讲授方法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评价体系建设单一,主要依靠笔试的考核方法,不能全面地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考核,造成了考核结果的误差。
而目前,随着吉林省内乃至全国旅游行业的迅速发展,旅游者需求的不断提高,以及旅行社行业的不断规范化管理,旅行社对人力资源的规格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通理论、懂知识,更要能动手去做,独立完成一套业务,并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此外,由于旅行社行业竞争越发激烈,“低成本引进人才”成为了各旅行社所追求的目标,即:毕业就能用、上岗就能行,面对这样的用人需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针对旅行社对人力资源的要求来培养学生,因此,《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势在必行。
2.课程建设内容
2.1课程教学团队建设
团队成员由5名校内专业教师和1名企业教师组成,合作完成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其中5名校内专业教师具有5年以上旅行社实战工作经验,4名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1名企业教师为来自省内知名旅行社的专家,从事旅行社经营管理业务8年以上。
此外,通过参加培训,使团队教师的课程开发理念和思路越发清晰,开发和建设能力不断增强,保证了课程建设的质量。
2.2课程的设置
《旅行社运行实务》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项目课程,为专业必修课,开设时间在第3学期,在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中,承担着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能够运用旅行社运营相关知识进行产品设计与开发、销售、计调和接待服务,能够灵活处理服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和问题,能够做好计划、组织、控制和评价反馈工作,县有良好自主学习、语言表达、沟通协调、解决问题,组织控制等职业核心能力。本课程是在旅游政策法规、导游基础知识、旅游概论课程之后开设的一门项目课程,并为其后续课程为旅游市场营销、旅游企业管理、教学顶岗实习打下基础的重要作用。
2.3教学内容开发
课程组首先选择了吉林省内30家优质旅行社进行了调研,找到了旅行社中最核心的几个工作岗位,对岗位任务进行分析后,总结了从事旅行社工作需要具备的知识点、技能点和素质点,在融入了《旅行社管理条例》和《全国旅游计调师》的内容和标准后,设计了七个学习项目。
2.4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组首先对教学模式进行了开发,按照与企业实际工作任务完成相一致的原则,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库,课程构建了“一主线,两加强,三结合,四开放”的“1234”教学模式。
其次,综合运用情景视频案例教学、角色扮演法、引导文教学法、独立工作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操作平台实施教学,运用金棕榈旅行社管理(教学)操作软件,使学生学会到最前沿的操团方式,并运用网络教学平台实施教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新疆;旅游人力资源;需求分析;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5—120—03
新疆旅游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旅游业在新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加强,地位不断提高,但相对于发达地区差距仍然很大。作为核心的旅游人力资源,与旅游者直接接触,其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当地的旅游形象和旅游业发展水平。国外对旅游人力资源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旅游教育以及对旅游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训探讨。国内旅游人力资源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教育和旅游企业人力资源部开发与管理方面。而对新疆旅游人力资源的研究很少,缺乏相应的需求调查研究。因此,新疆要切实加强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培训机构、行业和企业的沟通,全面认识旅游市场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旅游人才。
一、新疆旅游人力资源需求现状
新疆现有400多家星级以上的酒店,400多家旅行社,168个著名旅游景点。随着市场对旅游人力资源需求量的不断增大,新疆各高校近几年陆续设立了旅游管理专业,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为新疆旅游业服务。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和个别访谈法,对46家旅行社、43家酒店、15个旅游景区和11个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进行抽样调查,调查时间为2012年4—5月,获得了真实、有效的第一手资料。由表1可知,随着新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新疆各地州旅游行业对旅游人力资源的需求量不断上升。超过90%的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对旅游人力资源的需求量很大,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需求量较小。因此,新疆旅游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旅游人力资源需求状况,培育出真正符合新疆旅游市场需求的合格的旅游人才。
二、新疆各地州旅游人力资源需求调查分析
(一)旅行社旅游人力资源需求调查分析
1.旅行社的规模。调查表明,65.2%的旅行社规模较小,淡季在职人员20人左右,32.6%的旅行社规模中等。淡季在职人员20-40人,大规模旅行社较少。旅行社淡季在职人员主要是管理人才,而导游、计调、营销人员等属于旅行社的季节性员工,旺季才聘用。
2.旅行社员工的学历。调查表明,旅行社青睐高职高专层次旅游人才,并且对高职高专层次旅游人才需求量最大。旅行社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只4.3%,大专学历员工占37%,中专学历的员工占34.8%。71.8%的旅行社选择招聘中专和大专毕业生,部分单位明确表示只招聘专科毕业生。
3.旅行社员工的工作经验。旅行社对员工的工作经验要求很高,小规模的旅行社几乎都要求招聘对象具有相关工作经验。少数大规模的旅行社招聘应届大学生,有针对新员工完整的培训体系,小规模的旅行社选择直接聘用有相关工作经验的员工。
4.旅行社各个岗位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从不同岗位、部门的需求来看,被调查旅行社对规划与营销人员的需求占28.2%,对导游的需求占95.3%,对计调的需求占87%,对财务会计的需求占63%,对管理人员的需求占23.9%。调查表明,旅行社对导游、计调、财务会计等岗位需求量很大。
(二)酒店旅游人力资源需求调查分析
1.酒店的规模。调查表明,97.7%的酒店员工的人数在40人以上,其中60人以上的酒店占63.6%。星级酒店的等级越高,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量越大。
2.酒店员工的学历。调查表明,三星级以上酒店从业人员中,中专学历占40.9%,大专学历占40.9%,本科及以上学历占2.3%。从酒店的等级来看,等级越高,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员工比例越高,对本科以上学历人才的需求也明显增多。显然,中专和大专学历员工的需求仍是星级酒店现阶段最紧缺的人力资源,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的需求量也在上升。
3.酒店员工的工作经验。星级酒店都设有专门的培训部门,对员工的培训制度比较完善,因此,对基层员工的工作经验没有明显要求。
4.酒店各个岗位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调查表明,酒店对高级服务员需求量最大,普通服务员需求次之,规划与策划人员需求量最少(见图1)。酒店对旅游人力资源的需求量很大,特别是对服务人员的需求量。
(三)旅游景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人力资源需求调查分析
1.旅游景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规模。旅游景区员工数量普遍在40人以内,主要是景区的管理人员,对旅游人力资源的需求量较小。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在职人员10~40人不等,20人以内的机构占72.7%,对旅游人力资源的需求量已近饱和,几乎没有需求。
2.旅游景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员工的学历。调查表明,旅游景区员工的学历大部分是中专到大专,本科及以上学历几乎为零,对员工的学历要求较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在职员工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较多,对员工的学历要求较高,本科以下的学生基本上无法进入旅游行政管理部门。
3.旅游景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员工的工作经验。调查表明,旅游景区大部分员工有工作经验,部分有过在旅行社工作的经历。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对旅游人力资源的需求都是通过公务员考试来录取,经过层层选拔和考核,对特定岗位有特定的要求。
4.旅游景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各个岗位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调查表明,旅游景区对较高层次的管理人员、规划与策划人员、营销人员的需求量较大(见图2)。而少量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量在5人以下,需求量较小(见表1)。
三、新疆旅游人力资源需求的特点
旅游行业一线企业(旅行社、酒店等)青睐高职高专层次的旅游人才,需求量最大。调查表明,旅行社员工中大专学历的占70.2%,酒店员工中中专学历的占40.9%,大学学历的占40.9%,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2.3%。由此可见,作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高专毕业生是旅游一线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的主力军,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需求在不断加大。
新疆旅游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呈现出“两头高”的趋势,即中高级的“一专多能”的全能型人才和基层旅游人才的需求量较大,缺乏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和紧缺专业技术人才以及掌握高技能的基层旅游服务人才。从不同岗位、部门的需求来看,旅行社对导游、计调的需求量最大;酒店对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需求量最大;旅游景区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对旅游规划人才的需求量最大。
由表2可知,各旅游单位对旅游人才的实践能力、人际协调与团队合作能力、应变与创新能力等方面有不同的要求。旅游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几乎所有被调查的旅游单位都对旅游人才的实践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四、适应市场需求的新疆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围绕素质教育,通过在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方面的改革将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专业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就业热情,对学生的就业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合理的课程学习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相结合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培养的旅游人才更加适应市场的需求。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新疆部分旅游院校专业设置不合理,想培养中高层管理人才,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知识、能力结构等方面却难以适应行业要求,学生大都希望自己将来从事管理工作而不是技术型工作,这是新疆旅游业急需高层次人才而毕业生就业困难等现象的原因。因此,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观。对旅游专业教学模式进行优化与创新,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形成清晰的定位。课程设置方面,各地区应根据其旅游业的实际发展需求,开设各类特色旅游课程。
(二)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由于高校教师自身缺乏旅游工作经历,在教学内容上仅限于理论讲授,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原始方法讲授,从而使得学生缺少实践经验。因此,要努力建设一支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大力培养“双师型”的优秀教师从而成为旅游教育学科带头人。一方面,从星级饭店、旅行社等相关旅游行业聘请一批高质量的名师、管理人员、工作人员来做兼职教师,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另一方面,根据不同教师的具体情况,鼓励部分教师参加相关职业资格考试,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安排部分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到生产、服务、管理的第一线锻炼,从事实际工作,在工作中不断地积累经验,丰富知识。
(三)以实践培养为核心,加强校企间的合作
(一)组、接待团情况
客观地讲,xx年是一个起步之年,我们找市场、主动出击,老总、员工不分职位高低,一起搞外联,脚踏实地,一个县城一个县城地跑,进机关,下乡镇,访散客,通渠道,辛苦换来了收获,辛苦打开了市场,使天马旅行社这块招牌开花,尽管有些事情还难尽人意,但毕竟让我们看到了曙光,坚定了跑市场、找市场、占领市场的决心和信念。在开拓组团市场的基础上,我们还在市旅游局的带领下,积极对外宣传呼伦贝尔当地的旅游资源,建立了旅游门户网站为外地旅行社、游客了解呼伦贝尔,进入呼伦贝尔,来呼伦贝尔游览做出了贡献,目前网站点击率已近万次。xx年度,本社接待了广东、北京、深圳,哈尔滨,天津等地散客和团队,其中大部分游客是通过网站找到了我们。
缺点:知名度宣传力度不够。
(二)人才建设情况
导游员是旅游市场的灵魂、生力军,导游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旅行社生存期限的长短,所以我们在年初就与各大院校的对口专业联系,最终定下了呼伦贝尔学院旅游系的xxxx应届毕业生和内蒙古师范学院的xxxx毕业生为我社专职导游。为了使他们学到的东西学以致用,我们在社里开设短期的理论与实践培训班,大家自告奋勇,为尽快进入工作岗位而努力学习。
培训班主要针对他们知识面不够广、专业技能不够精,服务技巧不够熟练,讲几句话就没有话可讲,或是对一些常见问题不知如何回答,一问三不知情况重点培训、反复演练,反过来,公司领导也从他们中间学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新鲜学问,互帮互教,团结和谐,使导游员们真正做到即为单位讲究经济效益,又不坑蒙拐骗,既讲究职业道德,又不拿回扣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正是有了公司的培训和导游员们的努力,才有了天马旅行社的灿烂今天。
缺点:导游员素质、收入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存在的问题:
1、售后服务不到位,电话回访次数不够。
2、品牌建设需加大力度,宣传包装力度要加强。
3、融资渠道尚待完善,资金不富余。
4、政治学习时间不够多。
关键词:导游专业;人才培养;职业素养
自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高职院校成为我国旅游人才尤其是导游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高职院校每年向社会输送大量的导游人员,为当地旅游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通过调查,目前在旅行社等相关行业就业的高职院校毕业生或接受过职业学校教育的人员占业内人数的45%以上,而且这个比例还在不断增长。可以预见,高职生将成为各旅行社的主力军。众所周知,导游处在旅游业的第一线,是旅游行业的窗口和形象,导游队伍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旅游服务质量和旅游业整体经营水平。然而与近几年旅游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相对立的是导游职业的社会评价却在急剧下降,导游行业日益暴露出导游人员政治业务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服务意识和诚信意识较差、人文素养不高、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等职业素养方面的问题,已成为阻碍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导游专业人才职业素养的培养是未来导游队伍建设的关键。
一、导游职业素养的内涵
笔者结合旅游业的性质和特点、旅行社行业对导游人才的素质需求,认为导游人员的职业素养应该包含职业意识、职业心态、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技能等五方面内容。
(一)职业意识
职业导游人员必须具备的职业意识有:政治意识、服务意识、服从意识、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市场和营销意识、奉献意识、舍弃意识、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大局意识、计划意识、健康意识、危机意识、换位思考的意识等。
(二)职业心态
职业导游人员必须具备的职业心态有:积极的心态、认同自己职业的心态、主动的心态、自信的心态、终身学习的心态、包容的心态、一视同仁的心态、平等的心态、感恩的心态、抗挫折的心态、能吃苦的心态、竞争的心态等。
(三)职业道德
职业导游人员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有:爱国爱集体、爱家乡、热爱旅游事业、敬业、乐意为游客服务、情操高尚、作风正派、严于律己、遵纪守法等。
(四)职业行为
导游人员的职业行为主要是指导游人员对工作、对旅行社、对上司、对同事、对游客、对与旅游相关的合作企业、对自己等方面的行为规范。导游职业素养的成熟程度跟导游是否坚守这些职业行为成正相关。
(五)职业技能
导游人员的职业技能是导游工作岗位对导游人员专业服务技能的要求,主要有:能规范自己职业生涯、具备导游工作所必备的知识素养、独立的工作能力、善于与人打交道的能力、良好的导游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灵活应变能力、危机管理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
二、导游专业人才职业素养培养的现状
(一)导游专业人才教育中职业素养教育缺失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但也出现了诸如从“知识至上”转向“技能为上”的教育模式的现象,如高职院校导游专业教育过多的注重经济效益和企业经营方面的教育,忽视了人文教育;过多注重导游资格证考试的教育,忽视了学生导游职业素养养成的科学积累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积极提倡校企合作,却忽视了校企合作中学生导游职业意识教育等等。职业素养在学校的整个课程体系被边缘化,这恰恰也反映了高职院校的导游专业人才培养存在很多的不足。高质量的服务和设施是旅游业发展的优势所在,而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导游专业人才则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成功发展的关键。
(二)导游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落后
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导游人员的继续教育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导游职业素养的培养与成熟。第一,90%的旅行社没有建立健全导游人员培训体系,没有设立专门的培训部门和人员负责对新导游入职或日常的培训工作。旅行社管理者大多抱怨学校教育或培训不到位,但却没意识到高素质的导游人员的培养,行业企业提供的环境是其成长的关键。现实中,导游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通过了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后,进入旅行社之后主要从事旅行社的导游工作,接受一些简单的业务培训,如导游词讲解、跟团锻炼,而旅行社对企业文化、规章制度、职业素养、团队的服务技巧的培训不重视。第二,旅行社行业主管部门对导游人员疏于管理,注册导游每年参加旅游行政管理举办的年审培训,只要交纳了年审费就可以顺利通过年审。培训内容与学校所授课程类似,导游参加年审的积极性低。第三,导游人员终身学习的观念没有形成,85%的导游人员忽视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对导游工作的经验总结不足,机械地重复带团工作,影响自己导游服务品质的提升,也影响了旅行社和地区品牌导游的养成。
三、完善导游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与对策
(一)努力提升导游职业的社会地位
高职院校是导游职业素养培养与形成的起点,更需要全行业全社会共同关注扶持导游专业人才的成长。导游职业社会地位的提高与导游人员职业素养的提升是相辅相成的。
第一,政府、主管部门和旅行社要重视并重新评估导游岗位和其职业能力,要意识到导游在工作过程中责任重大,因此只有健全导游的社会保障制度,推行公开合理的小费制度和考核机制,让导游人员有能力有信心来承担责任,并提高导游服务质量。
第二,旅游主管部门应充分利用媒体力量,普及旅游知识,公布旅游信息,引导国内游客理性消费和自我保护;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多报道优秀导游的模范事迹,重塑导游的正面社会形象,教育游客尊重导游服务人员和熟悉、接纳小费制度。
第三,旅行社企业应该高度重视导游人员,尊重并热爱导游人员。摒弃旅行社之间低价恶性竞争,推行健康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避免以减少导游待遇来降低经营成本,使导游人员有信心做到爱岗敬业、爱企业,与行业企业发展共进步。
(二)创新导游“领班”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设置
教高(2006)16号的精神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导游专业要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素养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为目标,以旅行社企业导游岗位的职业能力为主线,创建并实施“领班”型人才为模式,进行课程优化设置,比如可构建紧紧围绕职业素养的人文素养、职业能力、拓展潜力的三大模块课程体系。摒弃旅游企业部门负责人、导游眼睛只盯着游客的钱袋子的陋习,培养学生诚信、热爱旅游事业的职业操守,重视人文素养、拓展潜力对导游职业素养形成的重要性,如在一般的思想政治和职业礼仪教育基础之上,可以开设专业认知、企业文化培育、角色体验、野外拓展与团队合作、不同团队的导游词编写、人际沟通与交往、商务谈判、危机管理、消费与服务心理等课程,并贯穿于整个“领班”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全过程。
(三)建立名副其实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教师是强教之本,是课程包的开发者,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教师授学生以“渔”,其本身必须具备“渔”和授“渔”的技能和素养。因此培养职业素养高、技能过硬的导游人才,要求打造一支名副其实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双师型”师资队伍由学校的教师和校外企业的兼职教师构成,进行基于“领班型”人才养成和工作过程的有效教学。校内教师的“双师”素质不仅仅只停留在口头上,要下企业进行一定时间的实践锻炼,要求常战常总结,真正了解企业需要什么,人才培养缺什么,并开发针对性的课程,服务于教学。抓住校内教师的特点进行有效地培训升格,如30岁左右的年轻骨干教师是重点,肯学肯干肯奉献,创新能力强;40岁左右的教师学习动力不足,喜欢安逸,不敢尝试下企业,可他们又是教学力量的核心。高职院校应建立完善有效可行的挂职机制,提高“双师”的素质。
(四)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内涵
为了加强导游专业人才职业素养的培养,高职院校应在课程实践教学、顶岗实习、与各个旅行社或旅游公司签订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协议、订单培养等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内涵,如教学过程中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课程、真实聘请企业方员工一同担任相应课程的教学任务、开设行业与企业文化课程、增设能提升导游专业人才职业素养的讲座、活动、实践或微型课程等,使培养的学生能真正符合市场及企业的需要。
(五)构建导游队伍的继续教育制度
构建企业、主管部门、学校“三位一体”的导游人员继续教育制度。第一,旅行社企业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员工培训体系,设立人力资源部门和专人进行负责。对在职员工和新入职的导游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培训内容可涉及旅游业发展趋势、企业文化、当地风情、导游词讲解与编写、团队操作与管理、职业生涯规划等。第二,主管部门要发挥对导游人员的监管引导作用,严格执行导游人员的年审制度,培训内容要跟上行业、市场变化的节奏;监督旅行社对导游人员的培养与管理,深入了解高职院校学生导游培养,为企业和学校搭桥。第三,高职院校对毕业生跟踪调研,了解毕业生继续教育方面的实施情况,并与合作的旅行社、主管部门积极商讨制订导游人员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形式与方法,推进导游人员职业素养的养成与稳定。
参考文献:
[1] 黄华,等.“5.12”地震后对我国导游队伍建设的新认识[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56-57.
[2] 侯伟红.导游素质现状及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5):231-232.
[3] 许亚琼.职业素养:职业教育亟待关注的课程研究领域[J].职业技术教育,2009,(19):49.
[4] 刘永滨.对开展职业素养教育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09,(11):157-158.
[5] 周红雨.谈完善高职导游专业培养模式[J].辽宁高职学报,2003,(3):76-77.
[6] 魏凯.高等职业教育导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4).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的基本问题,也是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1]自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后,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成为我国高教研究的热点,许多院校和专业针对高职人本文由收集整理才培养模式改革做了大量有益探索,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就旅游管理专业而言,目前在全国业已形成“1+x+y”模式、[2]“分阶段螺旋式”模式、[3]七双一合三证书模式、[4]“弹性顶岗·双证融通”模式等多种具有区域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5]
作为国家首批示范性院校的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其旅游管理专业已有10多年的办学经验。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和该校内涵式建设的全面推进,本专业的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已初步形成了具有区域影响和示范效应的、以工学结合为特色的“六双三真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这里的“六双”是指双目标(两个培养目标)、双资源(学校资源和企业资源)、双证书(学历证与职业资格证)、双身份(教师的双重身份及学生的双重身份)、双方(学校与企业)和双赢(效果),“三真”是指基于真实环境、真实岗位和真实任务的实践教学,“一体化”是指毕业实习与求职就业一体化(详见图1)。
一、制订以培养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确立了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两个培养目标
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方针的指导下,本专业针对珠三角旅游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及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进行充分调研,确立了人才培养的两个主要目标:一是旅游职业能力(含职业拓展能力),二是综合素质(含职业道德)。重点面向珠三角各类旅行社、旅游景区和其他旅游企事业单位,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较高导游服务技能及旅游管理能力的“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高技能人才。
在上述培养目标的统领下,确定本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招生对象与学制、就业范围与岗位、毕业标准、课程体系、培养途径、师资要求及实践教学条件等,由此制订出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每年修订一次,及时根据行业企业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变化进行调整。
(二)构建了岗位职业能力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课程体系
根据旅游行业主要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并考虑学生可持续发展,确立本专业人才应该具备的语言表达能力、导游带团能力、旅行社经营能力和旅游景区管理能力等核心能力。然后,以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理论,针对旅游行业岗位主要能力和素质设计开发相关课程,构建了以基本素质与能力课程、职业能力课程为主要模块的课程体系,每一模块又分成必修课和选修课两个子模块。在职业能力课程中,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及实践教学的组织设计,将理论教学与实践实习融合起来,开发了《导游业务》、《旅行社业务》、《中国旅游资源赏析与线路设计》和《导游才艺》等理实一体化课程。同时,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旅游职业资格考证等设置成相应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从而体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就业导向”、“工学结合”、“职业化”等现代高职教育理念。课程体系与结构详见表1。
二、校企双方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资源实施人才培养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校企密切合作,双方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和企业资源,尤其是企业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环境等),让企业全方位、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
(一)依托行业企业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兼职教师师资库
早在2004年,本专业就成立了由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专指委),是同类院校中组建时间较早的专指委,后经两次换届重组,专指委成员现已包括省市旅游局、大型旅行社、旅游景区和职业院校等各类单位的10多名专家,每年至少召开两次工作会议,专题讨论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问题。同时,从珠三角各类旅游企业中聘请了10多名高中层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企业兼职教师师资库,让他们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实习指导等工作,从而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提供人力、信息等智力支持。
(二)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网络并发挥其作用
与20多家知名的旅游企业保持密切合作关系,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基地网络立足珠三角、覆盖省内外,包括旅行社、旅游景区和旅游开发公司等各类企业。基地与学校保持紧密合作关系,不仅为学校提供大量兼职教师,为学生实训实习提供场地和环境,而且每年接收许多毕业生就业。庞大而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可以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三)企业行业全方位、全过程地参与人才培养
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到课程开发建设、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实习指导及学生成绩考核等方面,从招生入学、新生专业认知教育、课程教学到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和毕业招聘等环节充分发挥合作企业的作用。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制订阶段,校方(专业教师)以问卷和座谈等形式开展行业企业调研,在充分听取行业企业人员意见的基础上草拟人才培养方案,然后提交专指委审议、修改,形成可实施的培养方案。
邀请专指委和企业兼职教师参与课程教学,请他们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或让他们承担专业课程特别是实践性课程的部分或全部教学任务,如《旅行社业务》、《导游业务》、《旅游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与毕业指导》等课程,参与这些课程的开发、设计及学生成绩的考核与评价等工作。就人才培养的各环节而言,除课程教学与实习指导外,企业还参与从招生面试到就业求职的全过程。自2007年该校实行自主招生制度以来,坚持聘请合作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担任面试考官,鼓励他们用企业的眼光选拔新生。在就业方面,以邀请企业人员开展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讲座、召开校园招聘会等方式,指导和吸纳学生就业。
三、工学交替,师生以双重身份开展教学和企业实践
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及实践活动是在学校和企业两地交互进行,培养过程采取“学习-工作-学习”的循环递进线路,即学生在学校完成一定阶段的课程教学后,必须到行业企业中去工作(见习、实训或实习),然后再带着工作体验、发现的问题回到学校开展新一轮的学习,以此实现工学交替。
本专业从第二学期起,除学校的课堂教学活动外,分别穿插安排学生到行业企业中去开展旅游企业认知实训、暑期社会实践、旅游综合实训、带团实习、毕业顶岗实习等活动,以这种工学交替的模式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行业企业、以企业准员工的身份从事旅游服务和管理工作,再带着从行业企业体验到的问题到学校来开展探究性学习。
在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师生具有双重身份。学生既是在校学生,又是企业准员工,在企业实训、实习期间,以准员工身份按照相应岗位的职责和工作任务要求自己,通过工作(生产性实训)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教师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教师,能教书育人,又是行业技师与工程师,熟悉并能胜任行业企业工作,即双师型教师,能指导学生从事企业实践和社会服务。
四、学中做、做中学,创新了由仿真到“三真”的实践教学模式
强化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在教学模式上力求教、学、做三者结合,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其职业综合能力。
(一)设计并建立相对完善、配套的校内实训室
设计、建立了校内仿真实训室,让学生在模拟实训中学做结合。本专业已建成了由旅行社实训室、导游实训室、旅游交通实训室和旅游开发实训室等四大实训室组成的旅游实训中心。实训中心占地450平方米,拥有价值100多万元的仪器设备和软件系统,能满足《导游业务》、《旅行社业务》、《旅游景区经营管理》、《中国旅游资源赏析与线路设计》等核心课程的仿真实训教学。
(二)建立了基于“三真”模式的实践教学制度
除校内仿真实训外,本专业根据企业需求及专业教学特色,组织安排学生到企业中去参观调研、实训见习和顶岗实习。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组织学生到旅行社进行带团实习、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接待和讲解服务,让学生有机会在真实的环境中承担真实的任务、顶替真实的岗位,实现“三真”实训实习教学模式。在这种带团服务和接待服务中,学生真正顶替了导游员、礼仪接待员等岗位,从事正式的导游讲解、接团带团和礼仪接待工作,由此获得实践经历,锻炼和提高了旅游职业能力及素养,同时,还能得到企业给予的工作补贴(每人每天50~100元不等)。
“三真”实习通常在周末或节假日(应企业用工需求,有时也可能是周内),为规范管理和有效实施,本专业力求做好实习前的动员培训、实习中的指导监控、实习后的总结提升等工作,建立了比较科学的实训实习教学管理和实施制度。
五、以就业为导向,将毕业实习与求职就业一体化
学生在毕业前必须开展半年以上的毕业顶岗实习(含毕业调研报告),像企业员工一样承担一线岗位的工作任务,接受企业的考察,同时也考察企业。在实习期间,学生既是企业的准员工,也是学校的学生,由企业和学校共同管理。实习期满后,学生通过企业考核可签约成为实习单位的正式员工。
毕业实习与求职就业一体化,就是在学生开展毕业实习前,邀请合作企业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招聘实习生,或者学生自行到企业中申请实习求职岗位,实习与就业的指导及考核工作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主管(或经理)共同负责承担。这种建立在聘人意愿和就业意向基础上的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能够调动实习企业和实习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挖掘企业的培训资源,促进实习的顺利完成,有利于培养出综合素质更高的毕业生,也保障了企业招聘员工的质量与渠道。同时,毕业生由于较早地了解实习单位的企业文化和工作环境,有利于将来更快地融入企业中。学生一毕业,实习单位根据其表现直接录用,转为正式员工,有的还能把顶岗实习时间计入企业工作年限,从而缩短学生升职前的锻炼年限,实现“真实的工作”和“带薪顶岗实习”真正全方位结合,促进了高质量、零距离就业。
六、执行双证书制度,严把人才培养质量关
“双证书”制度是指学生毕业时,不仅要获得由学校颁发的学历证书,还要获得由旅游行业管理部门或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比如导游资格证、茶艺师资格证等,将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按照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标准审视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
把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及教学计划有机结合起来,依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以及对学生就业所需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导游员、茶艺师)的要求及时调整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把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关的知识内容和技能要求纳入教学计划之中,使证书考试大纲与专业课程标准衔接、对应,课程教学直接针对职业资格考试内容和形式展开,提高教学内容的职业性,学生报考相关职业资格证,无需再参加专门的考前培训,从而节约时间、费用和成本。
改革课程考试方式,特别是那些与职业资格证密切相关的课程,学校不再组织这些课程的考试,而是让学生参加由颁证机构统一组织的考证测试,考证合格者方能获得本课程学分。以职业资格证考试代替相应课程考试,由职业资格鉴定机构组织的第三方评价的方式开展对课程和学生学业成绩的考评,逐渐改变高职院校集“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于一身的传统考试与评价模式,学生课程考试合格与否不再是由任课教师或学校说了算,而是采用第三方评价标准和考评程序。
七、工学结合,实现人才培养的双赢效应
工学结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和方法,双赢效应是人才培养的目的和归宿。本培养模式的双赢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学校和企业互惠双赢,二是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双赢。
通过工学结合,学校和企业密切合作,互惠互利。就企业而言,通过参与人才培养,能及时、有效地将行业企业需求反映到人才培养的各环节中,使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能更好地满足企业用人标准,甚至直接针对企业进行订单式培养,为企业所用,节省企业用人时的二次培训成本;通过接收实训实习学生,企业可大大节省用工成本,特别是因为旅游企业存在淡旺季而用工不平衡问题。通过人才培养的工学交替和学生的顶岗实习,实习生旺进淡出(即周末、节假日等旺季进入企业实习,平日淡季退出企业回到学校学习),不仅可以解决行业企业旺季用工荒难题,而且无需在淡季养闲人,节省企业经营成本。
【关键词】旅游产业;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随着旅游产业发展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旅游总收入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在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旅游产业的格局也面临调整,其中旅行社的发展尤其令人关注。旅行社由线下走向线上,旅游电子商务发展迅猛,都成为旅行社发展中的新业态和新趋势。传统旅行社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也不断调整产品结构,以港中旅为代表的一批实力雄厚的旅行社,已走上了投资多元化的发展道路,通过投资酒店、景区获利,开创了旅行社赢利的新模式。景区逐渐摆脱行政化的管理模式,走上市场化运作,对景区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在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应伴随产业的发展而革新。
一、“中职、高职、应用本科衔接”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仍然以操作型技能人才为目标,虽然能满足学生初次就业的岗位需要,但不能满足学生的中长期发展,为学生在职业生涯中职位迁升所提供的知识积累也较少。学生大多能胜任中小旅行社的门市接待、计调、地接导游和一些景区的讲解等工作,但从一线员工上升到管理层的机率很小,任职于三大旅行社和5A级景区的毕业生的升职空间就更小。这一不尽人意的就业现状或可归因于现行的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思路。
高职旅游教育过于强调人才培养的技能性,对理论知识尤其是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知识的传授不太重视,但产业的发展却对毕业生相关知识的要求不断提升。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教育特点,决定了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思路必须进行调整,卓越技能型人才应成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行业实际和学院办学特色,我们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尝试“中职―高职―本科衔接”人才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实现了从中职到本科的人才培养衔接和跨越,在原有“2+1”高职人才培养的基础上,补充了中职与高职衔接的“3+3”人才培养内容、高职与本科衔接的“3+2”人才培养内容。
“3+3”针对优秀中职毕业生,是指学生在中职的旅游管理专业就读三年后,经考试合格可进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继续学习深造三年。相比于高职学生,中职学生接触行业的时间早,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服务技能过硬,但理论修养不足,通过两年的高职阶段学习,学生的理论修养、分析和归纳总结能力以及文案写作能力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3+2”主要针对部分优秀高职学生,是指部分学生前三年完成高职教育,取得专科毕业证书后,经本科院校考核合格的可进入本科教育,修完全部课程且成绩合格者,颁发本科文凭,符合条件的可授予学士学位。2013年,江苏省教育厅《关于继续做好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苏教职〔2013〕9号),我院成功获批与南京师范大学组织实施高职与本科旅游管理专业“3+2”分段培养的试点项目,共同培养旅游职业本科层次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作为旅游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旅游职业教育的完整体系应包括旅游高职、旅游应用本科、旅游专业硕士、旅游专业博士等。目前,我国旅游职业教育主要包括旅游中职和旅游高职,旅游行业高学历实践人才相对匮乏。“中职―高职―本科衔接”人才培养思路贯通了旅游技能型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加速了与国际旅游职业教育的接轨,满足了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对于多样化旅游人才培养的需求,对构建现代旅游职业教育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中职、高职、应用本科衔接”人才培养的实施
在“中职―高职―本科衔接”人才培养的创新过程中,必须把握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人才评价、师资队伍建设四个关键要素。
(一)立足产业实际的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目前的课程建设主要有三种思路:一是围绕产业链构建课程体系,二是围绕职业岗位群构建课程体系,三是围绕学科基础构建课程体系。本科院校多采用围绕学科基础构建专业的发展思路,高职院大多围绕职业岗位群构建专业。根据行业实际,在走访多名行业专家后,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采取围绕产业链的构建思路。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满足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的“平台”课程和实现不同行业需求的人才分流培养的“模块”课程为主要形式,按照由简单到综合和由易到难的原则,进行课程的整体设计。通过课程体系的平台共享和模块分流,凸显课程的适应性,发挥课程在拓展专业方向方面的引导优势。
课题组深入分析了旅游产业的特点,认为旅游产业的三大支柱中旅行社业的发展尤为关键,景区业近年来发展迅猛。 随着旅游法出台,这两大行业都对旅游人才的理论素养和职业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以三年制高职课程为突破口首先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
将满足导游资格考试需要的导游服务技能和导游基础知识类课程设计为平台课程,主要包括《旅游学概论》、《中国旅游地理》、《中国旅游客源国概况》、《旅游文化》、《旅游法规》、《导游服务实务》、《导游词讲解与设计》、《旅游市场营销》八门课程。以体现专业发展方向的《旅行社管理实务》、《景区管理实务》、《旅游策划实务》为基础构建模块课程体系。学生通过模块课程的学习,明确自己的专攻方向,从第二学年下半学年开始选择主修方向。旅行社方向的课程体系中增加了《旅行社票务》、《旅游电子商务》、《旅游物联网技术》、《领队业务》等拓展课程;景区方向增加了《旅游景区项目设计与策划》、《景区评定标准与解读》、《园林美学》、《园林规划与设计(CAD)》等,市场营销方向则增加了《商务谈判与推销技巧》、《定价策略》、《分销渠道》、《客户关系管理》等。通过平台课程、模块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第二学年逐渐明确自己的兴趣与学习方向,尽早明确就业方向。
在公共平台搭建和专业人才分流的课程体系基础上,针对不同学制的要求对课程体系再次进行微调。“3+3”中职与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中,弱化了学生已经掌握的导游服务技能等与导游资格考试开始相关的内容,有效降低了课程的重复性,加大了《旅行社管理实务》、《景区管理实务》、《旅游策划》等管理类课程的课时量,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又增加了《旅游物联网技术》、《旅游电子商务》等新兴课程和《园林规划与设计(CAD)》等跨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3+2”高职与本科衔接的课程体系正在不断探索之中,在“3+2”中三年的高职课程一方面强调对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如将原有高职课程中的《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改为《旅游地理学》课程,强调从地理空间分析的角度培养学生对旅游各要素的认知,而非粗略地了解我国的旅游资源,同时结合应用性本科的培养需要,增加了《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旅游规划》等本科课程。另一方面,高职课程仍然强调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将为导游资格考试服务的平台课程全部保留,以体现应用型本科理实一体的特色。
(二)符合产业需求的课程内容和人才评价方式
在课程体系调整的基础上,课程内容和人才评价方式也顺应产业发展的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
1. 课程内容改革。校企合作共商课程主要是从行业发展的角度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调整的重点是《旅行社管理实务》、《景区管理实务》、《旅游策划》三门模块课程。通过改革,将《旅行社管理实务》课程分解为《旅行社概论》、《旅行社计调实务》、《旅游社营销实务》、《旅行社电子商务》《旅行社质量监控管理实务》五个模块课程;将《景区管理实务》课程分解为《景区概论》、《景区服务实务》、《景区管理实务》三个模块;将《旅游策划》课程改革分解为《旅游形象策划》、《旅游产品策划》、《旅游商品策划》、《旅游节庆策划》、《旅游广告策划》、《旅游公关策划》六个模块。模块设计主要从行业需求出发,将课程改革真正与产业发展的实际相结合。随着旅行社的发展,旅游门市的作用逐渐减弱,旅游网站的作用日益凸显,因此旅行社课程内容中删减了关于门市接待的相关内容,增加了旅行社电商营销和旅游线路产品设计等行业人才更需要的内容。相比于一般的电子商务课程,又适当删减了网页设计和程序编辑的内容,因为网络设计和程序编辑等内容一般由旅行社进行外包,而不需要旅游企业的工作工作人员具体掌握。
在教材编写体例上,校企合作的教材更强调教材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如旅行社系列教材中的《导游操作实务》、《计调操作实务》等内容,改变了原有的章节编写方式,以表格的形式一步步记录操作要领和工作内容,并附之以相关知识点的拓展介绍,真正做到与行业接轨,为行业服务。
2. 评价方式改革。在人才培养中嵌入企业对人才的评价,改变以往人才考核以教师考核为主的现状。尤其是三大模块课程,每个模块的具体教学中都需要聘请行业专家到校指导教学,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评价,行业专家的评价约占学生期末总评的20%。
(三)产学研结合的“双师”队伍建设
“双师”队伍建设一直是高职教育的特色之一,为企业服务也是高职的社会责任所在。近年来随着产业的发展,旅游咨询和旅游规划项目愈来愈多,通过横向课题培养双师队伍,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已成为教师成长的主要途径。
在横向课题的完成过程中,教师通过参与横向课题,及时了解行业动态,更新授课内容,使授课内容更加切合行业实际,既具有理论深度,又具有实战价值,真正体现高职教育“理实一体”的办学特色。
三、人才培养创新的成效与反思
(一)毕业生竞争力增强
人才培养方式调整以来,学生对旅游企业的认识,不再局限于导游讲解的层次,而是真正从行业和企业的角度来了解旅行社、景区、旅游服务公司等。由于具有较好的专业基础知识,一些在中小旅游企业工作的学生能够很自如地在各个岗位间轮岗,成为一专多能型的人才,深受企业好评。在大中型旅游企业工作的学生能出色地完成岗位任务,并通过继续培训、学历提升等方式胜任新的工作岗位。
(二)学院声誉不断提高
产业的发展使校企合作关系愈加密切,多项校企横向课题的开展使高职院校真正发挥了为企业和决策机构积极建言献策的作用,“产、学、研”机制不断创新,双师队伍不断成熟,学院在行业的影响不断扩大。
(三)专业分流不平衡
平台共享和专业分流是本次课程体系改革的亮点所在。但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三大核心专业发展却不平衡,旅行社专业是中央财政支持的特色专业,专业基础较好,教学改革成果丰富,实训基地建设水平高,对学生吸引力大。景区专业和市场营销专业建立时间较晚,专业基础较为薄弱,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弱。但从产业发展的角度而言,旅行社的导游人才已基本饱和,景区人才和旅游营销人才的需求量却逐年增加。因此,在高职旅游专业中,加大对景区专业和旅游营销专业的建设力度,完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调整专业发展的方向,以适应产业的需要,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袁志洪.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7(4):52-54.
[2] 应智国.专业群建设与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J].教育与职业,2006(5):33-35.
[3] 王泽华.区域经济视角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3(7):87-89.
[关键词]旅行社专业 “教学做”一体化 教学与实践
[作者简介]董媛(1981- ),女,四川成都人,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旅游教育与管理。(重庆 400065)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旅行社专业‘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0348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2-0127-02
传统的旅行社管理专业在教学时都有比较固定的方法,以重原理的特点最为突出,也就是说,教师在备课时,以重点理论为中心,在课堂中,把教师视为课堂的主角,学生只需做好课堂笔记。虽然这种方法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理论知识,但此类以教师与课本为重的“填鸭式”灌输教课方法很可能导致教学和现实的脱离,让全部课程变得单调、枯燥。旅行社专业实行“教学做一体化”,需要真正的旅行社来与学校合作,在安排课程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课程,甚至是课程的内容也要相应地做调整,在与真正的旅行社合作期间,旅行社专业的学生应该把握机会,做好实践工作,可以选择担任旅行社的一个职位,经过一段时间,对上岗实践进行总结与分析,对出现的问题积极进行改正,总结运用到的重要知识与实习感受,从而使得知识和实践完美地结合起来。
一、旅行社专业教学方法
旅行社管理是管理学中一个具有操作性、实用性的科目,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实际运作、研究判断等技能,这就需要在课堂里重点发掘及启迪学生的研究课题技能,并促进此类研究和决断技能。在教课环节里,内容是合理的,准确答案在各自的状况下是不一样的。学生在提前计划的条件里,经过老师正确的指导,在合理的时限内,在数据不充足的情况中,必须达到抓关键、做计划,经过自身操作或者集体运作的形式,进行准确的研究与确定。
1.参与式教学方法。参与式教学方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可以应用于旅行社业务操作运行和旅行社的营销管理中,这种以旅行社实际业务往来操作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工作应做到3分钟核价、5分钟报价,锻炼学术应急能力,能够快速制作出通知单和正式计划书;能够熟练介绍各个地区的线路及景点,真正做到掌握当地旅游供应商信息并形成书面资料。旅行社的营销管理包括多个方面,在学生进行实习时,要按照不同的要求,进行不同的组织,在此之前,应该进行一些准备。首先就是对同学们进行分组,人数不能太多,当然也不可以太少,一般是5人或6人为一组比较合适,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让每一个小组都参与到其中,可以让每个小组都模拟创造一个旅行社,然后自己对旅行社进行规划,包括对价格的规划、路线的选取等,甚至可以把旅行社的资金或者特色等进行宣传,用这种方法进行促销。简便来说,就是把旅行社完全按照自己小组的思路展现在大家面前,当然,在做旅行社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考虑把旅行社的商品卖给旅游者,只有把这个环节弄好,才有可能得到一定的利润,旅行社才能不断地维持下去。所以,一定要认清过程中的重点环节,把大部分的思考向重点环节汇聚。
2.案例式教学方法。案例式教学的重点在于把实践和应用相联系,学生们能够亲自体会,积极性会大幅度增加,只要学生们有了积极性,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在每一种教学方法中,都有不一样的准备,对案例式教学来说,提前准备一个合适的案例是非常必要的。案例在教学方法中具有很大的作用,学生通过案例领会操作难点和操作要领。案例是有时效性和代表性的,需要实时更新,并对案例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选择。
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
在践行“教学做一体化”模式的过程中,学生的大部分时间不再只是学习书本上的东西,而是进行实践,实践成了主体。在实践中,学生可以清楚地体会到课本上的知识,并逐渐尝试利用,培养了学生自主实践的能力,按照自己的计划、习惯去实践、总结,提高了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升了创造力。
1.教课体制的创建。一是旅行社工作运作实际教课体制创建的架构。此类体制架构的讨论课题是在创建旅游学科旅行社工作运转实际教课体制,包含旅行社基础工作培训业务、学校训练场地、外部实训场所的创建等;实际教课教师团队的创建和实际教课品质的监测体制等。二是旅行社基础工作培训业务的设计和发展。培训业务是依据实际教课目的体制确定的,依据旅行社运营的有关理论,把旅游品牌与路线作重点线进行开发,设置旅游销售、旅游计划、导游操作课程,在时点上前后连接,作用上互相启发,旅行社培训课目的操作体制表现了其优点,并让各操作过程在时点调整与互相协作中达到有效水平,完成操作培训的全部训练和组织。依照学科就职能力培训、整体能力培训逐渐组织操作训练过程,增强训练业务的逐渐拓展与应用。旅行社基础操作培训课目是对操作性较强的课目进行改进,是锻炼学生学会专业能力的基础过程。学科体制创建经过三层级形式学校操作教课体制表现了人员培训环节的实际性,体现了教学效用,可以很好达到学科人员培训的需求与就职形势的要求。
2.实际教课教师团队的创建。有目的地组织学科教师到有关单位岗位练习,使教师累积操作技能并运用在教课里,提升实际操作的技能。学校还可以聘请一些旅游单位的出色经营者与技术人员来校园培训,有实际目的地指引学生的操作课目。注重教师的专业水平、操作经验、社会服务能力等。
3.激发学习兴趣。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欠佳的状态,厌学情绪在学生中长期存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这种兴趣的提高则取决于教师的教课方式与教课水准,操作教学教师应在实际教课里,关注学生的兴趣启发,完全运用操作培训课程的便利,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作思维,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这门课的兴趣和意义。同时,在教课环节里,注重培训学生的怀疑态度、创造理念、开拓技能,并把此类能力培训课程加入每个步骤里,使学生在兴趣里掌握技能。在教学里凸显学生的主导位置,融合课目特性,合理解释,使学生掌握技能,自学能力得到最好的发挥,学会举一反三。知道一个旅游团的旅游需求后,指导学生针对旅行社业务的路线规划、购买方式与环节等,进行创造。通过分析探讨,最终讨论出操作关键,针对创造优良的学生进行鼓励,给日后学生掌握新技能、完成方式创造奠定扎实的根基。旅游学科学校培训室分为旅行社实体分社(在建)、3D仿真微格实训室、形体训练室、旅游电子商务实训室等。多功能实训室具备比较稳定的、协作很好的外界多功能实训室,是实行旅游学科操作培训的条件与根本。校企长久、有效的协作是操作培训完成的有效保障。
4.操作培训品质监测和考察评议体制创建。改进有关体制提升教课品质,导入ISO9000质量体制,实现由数据反映体系、教课监测指导体系、监察体制运转体系与机制保证体系等五方面构成的操作培训品质监测和考察评议体制。经过此类体制促进提升操作培训的品质,对学生操作环节里的成果作出评议,合理地采用学生互相评价、实训企业指引老师评议、领队教师评议、实训企业行业评议、实训企业领导评议等,创建全面的评议体制,真正做到为提高教学质量着想、为学生实践服务。经过实训记录的评议、操作进程考察、基本考察、实际操作技能的考察、毕业同学追踪检查、学生实习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等一系列表现,进行横向考核和纵向评价。
三、总结
对于旅行社专业的学生来说,课堂上的知识教育必不可少,但也要与实践相结合,因此有了“教学做”一体化理论。在此理论中,实践是重中之重,要踏踏实实地去做一件事情,要给学生真实的任务,拓展学生的思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针对问题找寻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而实现质的飞跃。任务的提出是有技巧的,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任务的兴趣,或许会得到我们意想不到的结果。任务的进行是一项长期复杂的过程,学生作为任务主体,在任务中不可或缺,每个学生都想鹤立鸡群、出类拔萃,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下,要相应地顾及其他同学,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新型教学方式中,教师和学生的热情都非常高,教师积极进行课程设计,并指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实践中,同时课程教材也发生了改变,使教材更加适应现在的教学模式。旅行社专业大胆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产生了较好的效果,是教育改革上的重大突破。
[参考文献]
[1]马雯.对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1(26).
[2]陆一春,丁小红,高静静.健康评估“教学做合一”课堂中的有效提问[J].中国医药指南,2011(24).
摘要:在沿海港口经济开放的背景下,大连旅行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在发展中也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在总结其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希望可以对大连旅行社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旅行社;大连;对策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8005102
经过多年发展,大连市旅行社已初步形成规模体系,截止到2011年底,大连现有各大中小旅行社总数达366家,旅行社职工人数达3627人,并获得几十项全国、辽宁省以及大连市的各类荣誉称号。但大连旅行社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1 大连旅行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从业人员数量较少,从业人员素质较低
虽然每年有大量的旅游专业学生毕业,但他们当中只有少数的人从事旅游行业,这就使旅游从业人员人数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同时因为一些待遇问题很多人也会离开旅行社行业改换其他行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连旅行社的从业人员较少这一问题。另外,旅行社的从业人员多数是非旅游专业的人员,导致其专业素质较差;而在旅游专业毕业的从业人员当中学历层次也偏低,主要以专科为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其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停留在相对较低的层面,导致大连旅行社的服务水平相对较差。
1.2 经营方式相对比较保守
目前在大连366家旅行社中,建立和完善其网络资源信息系统的旅行社不足5%,仅有12家旅行社正式加入“春之旅”的电脑营销网络系统之中。对于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多数的大连旅行社仅仅利用网络资源来进行宣传以及向消费者提供一些基础信息等等,对网络资源的利用还仅仅停留在非常浅显的基础层面上,经营方式相对比较保守。另外,多数大连旅行社的管理者对网络营销的重视程度也不够,没有清楚地认识到网络在旅游产品的销售和旅行社发展方面的好处,没有意识到网络所能给旅行社带来的巨大作用。
1.3 旅游产品缺乏创新
目前,大连旅行社为游客提供的旅游产品绝大部分是以“团体、观光、包价、套餐”为主的传统的产品经销模式,而旅游产品也只是以产品线路设计和景点加饭店加交通的普通层次,旅游产品难以突出产品内在价值,相似的旅游产品泛滥,附加产品缺失。一些旅行社往往沿用原有的旅游线路,而缺乏开拓新的旅游产品,忽视了旅游产品的创新,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旅行社进一步的发展。就大连的旅游产品种类、层次和结构看,仍然存在着产品的特色不鲜明,档次不高,规模不大,缺乏对游客的吸引力等等一些问题。具体而言,缺少唯我仅有的特色拳头产品。大连近几年唯一响亮的是大连的品牌,吸引游客前来观赏的是城市风光和建筑群和那各具特色的城市广场及绿地草坪,但市内公园、海滨公园和度假区与国内海滨城市基本一样。从景区和景点来看,除了城市内的几大广场之外,剩下的大多文化和科技含量不高,缺少品位和吸引力。
2 大连旅行社的发展对策
2.1 增加从业人员数量,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大连旅行社可以提出一些优厚条件给旅游院校的学生,这样即会留住旅游专业人才同时也保证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同时,旅行社也要紧紧抓住兼职导游这一大队伍,给他们提供一个职业发展的平台,让兼职导游能长期的存在于旅游的大市场之中。另外,大连旅行社还应大力的进行在职相关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从业素质。
2.2 加大网络资源利用力度
现在是旅游业黄金时代的开始,信息技术无疑将成为旅行社和整个旅游业的发展的重要战略武器。网络可以帮助旅行社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要,有利于市场的开拓,有助于提高旅行社的经营效率,也可以使旅行社获得竞争优势。大连旅行社应当推广和普及信息技术,转变经营方式,加大网络资源的利用力度。
首先,信息技术应主要使用于大连旅行社企业内部管理,尤其是规模较大的旅行社企业内部管理。其次,信息技术还应主要使用于大连旅行社外部网的建设。最后,信息技术应用表现为大连旅行社使用互联网和通信技术整合的营销系统方面,同时加强市场的信息采集、促销、分销以及客户关系的管理工作等。这样把单独作战的各旅游企业联合起来,扩大影响,开拓旅游市场。大连旅行社之间可以通过建立销售和预订协作网络、相互旅游产品以及通过会员的消费、共享客户资料、共同促销等多种方法将客源稳定在联合体内部,通过网络资源,形成宣传、联销、订房等互惠体系,并努力向品牌经营的方向持续发展。
2.3 注重产品创新
大连旅行社应积极推动老产品的升级和新产品的开发,使旅游产品向多极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首先,大连旅行社应该结合大连市的旅游资源和客源市场的需求,注重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而研发出满足游客需求的旅游产品。旅行社对产品的研发与设计应该适应游客对旅游产品的需求向个性化、专业化、合理化的发展趋势,进而,注重旅游产品的设计多开发出一些带有个性化和多种化的旅游产品。旅行社在开发旅游产品时要避免产品的雷同,注重产品的差异性。
其次,注重品牌创新。大连旅行社产品要想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必须要把产品的新卖点先于市场表现出来,这样才会拥有自己的顾客群体,才可能形成顾客对品牌的忠诚度,进而旅行社产品的生命也会相对更为长久。
第三,针对自身的目标市场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市场细分是旅行社产品创新的前提,只有选定一个目标市场进行开拓,深入分析目标市场消费者的需求,然后抓住这种需求加强创新,开发具有差异化的新产品,以差异化的产品打造自己的特色,时刻根据目标市场需求的变化改良自己的产品,旅行社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
最后,加强旅游产品的个性化、差异化。随着旅游经验的不断丰富,旅游者已经不满足于以往的观光旅游模式,更多的旅游者对能体现自身个性的旅游产品充满了期望。所以,大连旅行社要进一步加强旅游产品的个性化、差异化以及主题化。具体来说,在旅游产品的个性化方面,可以加强散客旅游线路的开发,也可以开发出更多的小包价旅游,让旅游者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符合自己需求的旅游产品。在差异化方面,大连旅行社可以根据自身的目标市场设计旅游产品,并完善旅游产品,并争取在某一方面或某一点上做精做细;此外,在旅游产品差异不大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提供细致入微的服务,增强导游服务的人情味,使游客获得难忘的旅游体验。
2.4 多元化的营销手段
一方面,大连旅行社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发展旅游产品的网络营销。网络营销是旅游企业整体营销战略的组成部分,是为实现旅游企业总体经营目标所进行的、以互联网为基本手段,营造网上经营环境的各种营销活动的总称。大连旅行社可以利用网络的有利契机发展网络营销,可以采取“入主市场”的方式,通过借助各类型的专业旅游电子商务平台来开展电子商务。这样既可以为大连旅行社企业提供一定的销售渠道和交易平台,又可以提供良好的个以及多样化的旅游产品,进而满足旅游者的多样化需求。大连旅行社应大力发展网络营销模式。
另一方面,大连旅行社要转换营销观念,提倡个性化服务。虽然现代市场营销理念已广为人知,“顾客是上帝”、“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营销观念逐渐为众多企业所推崇,但大连很多旅行社在实际运用中大多还是局限于传统的思维之中,尽可能让消费者购买旅行社已有的包价旅游线路,试图通过标准化生产、批量销售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但是这种销售模式和渠道已经成为大连旅行社发展的瓶颈。大连旅行社更应采用相对比较直接的销售渠道,贴近旅游者,使旅行社直接的面向消费者,展示旅行社的形象及其服务水平,这不仅可以增强旅游者的信息接收和购买欲望,也能使大连旅行社以最短的渠道得到最真实的市场信息,对改进旅游产品、提高服务质量有重大的意义。
2.5 加强品牌建设
大连旅行社要有意识的站在全球旅游市场发展和旅行社竞争的平台上去思考自己的品牌管理战略。品牌竞争是旅行社在更高层面上的竞争,在这个以品牌为主的时代,品牌已经进入国际化竞争的阶段,品牌是扩大市场份额的有效手段、是降低市场营销费用的直接方法、是构建消费者对企业产品忠诚度的有效途径。
成功的品牌要依靠科学的品牌管理。只有通过有计划地对品牌进行营销和包装,才能建立起品牌健康成长的基础。另外要想使品牌对公示的运作产生良好影响,还需要对品牌的不断创新。只有建立完善的品牌管理制度,才能够使品牌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旅游品牌的塑造管理的关键是对品牌实行有效地管理,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体系和制度。
另外,旅行社经营的旅游产品主要是旅游服务,其无形性和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决定旅游者在购买时往往依赖其对品牌的认知。因此,品牌是旅行社企业获取成功的关键因素,同时也可以增加旅游者在购买旅行社产品时的信心。只有建设真正属于自己的旅游产品品牌,大连旅行社才有可能在众多旅行社中脱颖而出,旅行社的寿命周期才会更长,达到的经济效益才会最大。
总而言之,在沿海港口经济开放背景下,大连旅行社的发展虽然存在着从业人员数量少,素质较低,旅游产品老化,营销手段较单一,经营方式较单一,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缺少市场调研,品牌建设意识薄弱问题,但大连旅行社的整体发展情况是良好的,特别是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大连旅行社的发展潜力也是无限的。
参考文献
[1]张颖新.浅谈东北地区旅行社产品的创新问题[J].旅游管理研究,2011,(7).
[2]孙俪坤.关于大连市旅游业发展的思考[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0,2(3).
[3]李玲,张瑞凤.旅行社品牌建设的问题的建设[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7(3).
旅游业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已愈来愈被世界各国政府所重视。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届时将有2.11亿人到我国参观、访问和游览。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要求把我国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可见,旅游业已成为我国经济产业中的一个举足轻重的大行业。
与此同时,旅游业的飞跃也大大促进了旅游教育的发展。目前,我国旅游教育已具有相当规模了,其中中职教育占有很大比例。但旅游传统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方法与旅游人才市场需求相脱节,表现出不适应的现象。比如,有些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脱离实际,难以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毕业生的职业素质、专业技能不高,难以满足岗位的需求;毕业生的求职观念和方法不正确,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形势变化的要求等等,所有这些都直接影响着中职毕业生的就业。为了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能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笔者针对旅游专业的教师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一、理论知识结构全面化
旅游从业人员是一个“大杂家”,天文地理、古今中外知识都需要了解和掌握,为了培养出这种旅游人才,要求我们旅游专业的任课教师知识结构全面化,不仅需要精通旅游管理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对社会学、市场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地理地质学等相关知识有一定掌握。如《旅游概论》《饭店管理概论》《导游基础》《河南旅游基础》等均为涉及面颇广的课程,只有专业知识很广的教师才能完成这一教学;《旅游经济学》《旅行社业务》等对经济学的要求较高;《旅行社经营与管理》《导游业务》等对管理学的知识要求熟悉;《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接待礼仪》等则侧重于社会学;《旅游法规》等要求对我国的法律、法规有一定的熟悉和掌握;《中国旅游地理》《地质旅游》《地质公园概述》等则要求对我国的地理学、地质地貌学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因此,作为一名旅游专业的专业教师,对自身知识结构的要求是很高的。
二、教学方法多样化
目前,大多数旅游院校采用的教学方法仍是填鸭式、灌注式,启发式互动教学方法使用较少,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在中职教学环节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结合”的指导思想,教学模式力求创新实效、教学方法要求多样化,这样更易于学生接受和掌握知识,同时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协调发展。这就要求旅游专业任课教师针对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强调以案例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分析案例、总结案例。教师在讲解案例时尽可能与学生互动,这样可以一方面传授给学生有关课本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这种方法在参与性较弱的课程中运用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它可应用在《旅游心理学》《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法规》《旅游经济》等专业课的教学中。例如,在《旅游市场营销》中讲到旅游产品的市场定位时,可以航空、饭店、旅游景区等为例,来分析他们各自的市场定位方法及成效,这样便于学生掌握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也便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相关知识。
(二)形象教学法
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有一定的教学环境,增强课堂教学的形象性。例如,模拟导游室内墙上可以事先张贴有关导游带团的全过程和要求,桌上摆放导游旗帜、导游证等。教师可以随手指点以物示意,直观易懂,形象生动。再如,《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法规》机票知识的教学中,可用一张机票或登机牌来具体讲解,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兴趣,便于记忆。另外,在《中国旅游地理》《旅游地质学》的课程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使该课程的教学形象生动。
(三)模拟教学法
模拟教学法就是教师和学生模拟教学内容中的不同角色,感受各自不同的心理,站在各自的角度讲话。这一方法对操作性、技能性要求高的课程很有帮助。加强模拟教学,可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如讲解《旅行社业务》中“旅行社设立”一节时,教师和学生分别模拟旅行社申请者、旅游局、工商局、税务局等相关负责人等,模拟一个完整的旅行社设立的申请过程,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让学生掌握了专业知识。再如,《景点解说》课程是在模拟导游室进行,让学生利用景点沙盘分别进行模拟现场讲解,即讲解者充当“导游”,其余学生和教师充当“游客”,结束后教师综合点评,教学效果会更好。同样,《旅游接待礼仪》《旅游英语》《导游业务》和《情景导游》的教学更是少不了模拟教学方法。
(四)实践教学法
实践教学法是模拟导游教学法的补充和完善,它是把课堂搬到旅行社、宾馆饭店、旅游景点、交通工具和地质公园中进行。这种教学方法有一定难度,需要校企结合,但安排使用得好能使学生得到实际锻炼。例如,学习摆台和做床的方法,最好是在酒店餐厅和客房进行;导游带团讲解,最好去旅游景点为自己人或他人实际导游一次,这样和模拟教学法中的导游感觉不一样,效果也不一样。
三、教学设备使用先进化
当然,教学方法的更新与逐步完善的教学设施是分不开的,只有具备一定的教学基础设施才能使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因此,应有专门的模拟导游室、模拟客房和模拟餐厅,教室、导游室应有多媒体设备等。
此外,教师可采用软件进行教学,如《旅游计调计算机应用》等课程需要在机房完成教学工作,《旅行社业务》的内部操作也可先在机房的相关软件上模拟完成。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吸收与掌握。
四、岗位培训企业化
旅游职业学校和旅游企业合作,是我国旅游中职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旅游专业教学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这就要求教师首先有很好的操作能力,然而我们大多数教师都是刚从高效毕业的学生,理论知识丰富,而实践环节不够,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有机会去企业培训。在寒、暑假或其他时间,我们教师可以到旅行社去熟悉旅行社内部的操作以及导游带团工作,同时去旅游景区甚至是旅游行政部门从事基本的管理工作,这样在教学工作中就能从感性的角度去阐述问题,便于说服学生。
五、加强旅游兄弟学校间的合作与交流
本文通过分析济宁环宇风情旅行社员工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旅行社员工培训的经验,针对旅行社员工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帮助旅行社员工充分发挥潜能;增加员工对旅行社组织的归属感;提高旅行社的整体形象。同时也可以为其他中小型旅行社的员工了培训提供
借鉴。
关于企业的员工培训,国外起步于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历经两百多年的发展。1911年,马克思.・韦伯(Max Weber)认为企业的良好发展,其员工必须要经过正式的培训。1913年,雨果・芒斯特伯格(Hogo Munsterberg)在《心理学与工业效率》中从心理学角度说明了培训对员工绩效的影响。由此看来,早期的研究主要强调员工培训的重要性。1961年,麦格希(McGehee)与赛耶(Thayer)提出了在员工培训前,要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对培训方法的选择以及培训计划的制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戈德斯坦(Goldstein)提出培训效果评估对员工培训的重要性。1965年,伦纳德・R・赛利斯(Leonard Sayles)和乔治・斯特劳斯(George Strauss)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提出培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1990年,弗农・汉弗莱(Vemon Humphtye)提出员工培训要从整个企业的角度分析、设计、开发、执行、和控制。1992年,阿姆斯特朗提出“计划培训”这一概念。总的来说,国外现代的员工培训的研究不在停留在表面的重要性,而是对员工培训进行了更加系统化的
研究。
中国的员工培训起步较晚,开始于改革开放初期。研究时间较短。1998年,王鹏、时勘提出培训需求分析对员工培训的重要性。2002年,吕锋对培训评估的过程进行了研究,主要分为六个个步骤,包括培训需求分析、明确培训评估的层次、建立培训评估数据库、调整培训项目、沟通培训项目结果。同年,苗青提出评价培训效果的多种方法,包括前后测定法、简单预测法、多重测定法、对照测定法、时间序列法。2004年,吴宇虹和苏文平对培训体系进行了研究。吴宇虹提出一个完整的培训体系应该包括讲师管理制度、培训课程体系、培训效果评估、培训管理体系。苏文平则针对培训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效的培训方式。同年,田恩舜、杨雅清分析了培训的风险以及防范策略,他们认为加强管理,提高培训的质量是防范培训风险的
关键。
哈弗大学教授詹姆斯・P・克莱门斯曾经说过,员工培训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的活动,他决定着企业是否能持续发展的关键。企业要想成功,必须有着一批具备卓越知识与技能的员工队伍。随着旅游业竞争的加剧,人员素质成为旅行社的有形竞争力,提高人员素质的主要途径就是员工培训,因此越来越多的旅行社开始注重员工培训,怎样将员工培训做到最优化成为各个旅行社研究工作的重点。
一、济宁环宇风情旅行社员工培训现状
济宁环宇风情旅行社已经意识到了培训工作的重要性,但仍旧处于初级阶段,存在许多的不足。旅行社在员工培训方面投入资金较少,没有设立专门的培训部门,没有系统完整的培训体系,培训内容较为简单,主要针对旅游局组织的导游年审培训,旅行社经理年审培训等职业资格证考试培训,忽视对旅行社员工技能等其他素质的培训。培训方式主要采用普遍的讲授法,太过单一的方法显得培训枯燥乏味,员工积极性普遍较低。同时,由于没有对培训需求进行分析,不能满足员工的自身需求,员工对培训的满意度也较低。总之,整个培训的管理状态较为松散,培训后也不注重效果评估,这种流于形式的培训,取得的效果必然不理想。
二、济宁环宇风情旅行社员工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注重对新员工及实习生的培训
济宁环宇风情旅行社认为,旅行社招聘的新员工和实习生都是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大专或本科生,有着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不需要培训便可以直接上岗,即使不熟悉业务流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快就会适应工作环境而胜任工作。其实,这种观念是及其错误的,新员工即使是本专业出身,但在学校里说学到的知识毕竟有限,而且未应用于实践。若仅仅靠员工的适应能力和悟性,较长时间内员工的绩效也未必能够提高,那么旅行社所要付出的代价要远远高于培训的代价。同时,人都是要终身学习的,学校所学的知识不免会比较陈旧且更倾向于理论,不能很好的与社会发展同步,这就需要旅行社积极组织培训,结合社会发展趋势,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进行培训,才能保证旅行社人员素质与社会发展同步不
出轨。
(二)无专门的培训部门
济宁环宇风情旅行社的培训工作较为松散,没有自己专门的培训部门,没有一个统一的培训管理程序,使其管理工作稍显混乱。该旅行社总是会在不得以的情况下进行突击培训,整个培训过程显得杂乱无章,没有合理的计划与安排。所以,设立一个专门的培训部门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缺少系统完整的培训体系
1.培训需求缺乏客观分析
济宁环宇风情旅行社的培训工作有很大的盲目性与随意性。旅行社经常将所有员工统一组织培训,没有将各个部门员工的自身需求与旅行社业务发展相结合,虽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钱财,但培训效果并不理想,使得旅行社与员工双方积极性都有所降低。
2.培训内容不全面
培训内容毫无针对性,没有实行员工差异化培训,将新老员工统一组织培训,忽视新老员工间的能力差别,另一方面,只注重对员工技能的培训,而忽视了对员工其他素质的培训,不注重对员工行为规范与客户进行怎样进行沟通交流等方面的培训。这样以来,员工的整体素质很难得到
提高。
3.培训方式过于单一
培训方式主要采用普遍的讲授法,这种方法会使员工感到枯燥乏味。一方面,这种方法仅适用于理论教学,而旅行社所提供的服务是要直接面对顾客的,这样的培训很难让员工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另一方面,传统的讲授法很容易让员工的思维固化,思维得不到开拓创新。因此,应将多种培训方法相结合,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培训效果。
4.缺乏必要的培训效果评估
培训工作大多是旅行社内部组织的培训,只是培训而无考核。培训过后没有及时的进行反馈总结。没有及时掌握培训的落实情况。没有考核的培训会让员工感到与他无关,因此员工积极参与性并不高。同时,不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就不会发现培训中所存在的缺陷以及优点,很难为下一次的培训提供
借鉴。
(四)培训是师资不专业,缺乏外部培训力量支持
济宁环宇风情旅行社的培训工作大多由内部一些资深员工和高层管理人员负责培训。这一些人在旅行社的时间较长,对于旅行社的业务、运营模式都相当熟悉。新员工以及实习生可以从他们那里学到许多的经验。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他们的思维难免会有局限性,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同时,他们也并非专业的老师,一些培训方法和技巧都相对生疏,因此培训效果往往并不佳。
四、提升济宁环宇风情旅行社培训效果的对策
(一)建立科学完善的培训体系
1.注重对员工培训需求的分析
培训需求分析需要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方面对员工个体进行需求分析,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对个人的专业知识、业务能力、个人潜力进行分析,然后决定员工接受怎样的培训;另一方面是对旅行社组织的分析,即通过组织目标确定培训目标,同时,对本组织人力资源状况进行分析,然后结合本组织的结构绩效、资源配置来确定对未来人力资源素质的要求。
2.做到深层次、全面培训
培训内容应是深层次的专业知识,而非一些简单的普及化的知识,通过培训需求的分析,对员工的培训内容应该分层次进行,这样更有针对性的培训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除了对专业的知识、技能方面的培训,还要对员工规范、纪律以及为人处事等方面进行培训,这样员工的综合素质才能
提高。
3.多样化的培训方法
旅行社的员工培训应采用各种方法结合培训,避免单一讲授法的枯燥乏味。英国教授雷格・瑞文斯提出的行动学习法是一种将学习与反思相结合的方法,将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完美的结合。然后将案例分析、讨论教学、实地考察、远程教学应用于行动学习法中,可以更加系统全面的发现与解决问题。有效提高员工培训效果。
4.加强对员工培训效果的考核及评估
培训过后应及时的进行反馈、总结,掌握培训中的欠缺与不足,为下一次的培训提供参考。考核应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同时,将考核成绩与员工的转正、升职、报酬等员工的自身利益相关联,以提高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获得更好的培训效果。
(二)建立专门的培训部门
旅行社应建立专门的培训部门,制订专职人员负责培训的策划、实施、评估,确保时间、经费、人员的合理安排。有专职人员的负责,整个培训过程就会有条不紊的进行,避免了资金不足、时间安排不合理等问题的出现。培训部门主要起到了一个检查、指导、控制的作用,让培训进行更加
顺利。
(三)适时选择员工培训外包
旅行社可以与高校、培训机构进行合作。高校以及培训机构有着专业的师资力量和完善的设备,他们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同时他们一直走在社会的前端,了解社会最新资讯。通过了解竞争对手的经营情况,结合本企业的经营情况,有针对性的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
(四)将培训与员工的职业发展相结合
经朋友的帮助,我有幸在旅行社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实习生活。我很感谢朋友以及公司给我这样的难得机会,同时由衷地感谢公司同事在此期间对我无微无至的照顾以及帮助。
年月1日-月1日,我在旅行社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实习活动,在实习期间,我主要以旅游市场调研和办公室文秘类工作为主。在这两个月的实习工作中,我得以亲身体验社会,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并获得把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实践相结合的机会.通过这次实习,我对旅行社的经营、管理及组织结构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实践中使我认识到旅游业的一些基本情况,以及其对地区乃至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补充了自己有限的理论知识,提高了实际的操作能力。
一、实习单位简介
旅行社有限公司位于路大厦3楼,是经过国家旅游局、旅游局批准,省工商局注册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私营专业旅游企业,是足额交纳旅游质量保证金的单位,注册资金50万元。被评为“市十佳国内先进旅行社”,在年年3月全国旅游业消费者满意度调查活动中被中国旅游监督管理委员会评为“全国旅游业十佳信誉单位”。
公司拥有一支职业道德良好、业务水平高的业务策划人员及训练有素、熟练各种语言、服务水平高的专业带有队伍,数名导游历年来被评为“十佳导游”称号。公司秉承“宾客至上,信誉第一、优质服务”为宗旨,竭诚为旅客提供“食、住、行、游、购、娱”等一条龙最佳服务。
我从月初应聘进入公司至离开,员工稳定在80人左右,公司主要业务为专业地接,计划团队,常规纯玩散客,会议自由人,高尔夫,自驾车等。
二、实习主要目的
在学习生活了四年,对海南省也有个一个大概的了解。海南省作为一个岛屿,四面环海,气候怡人,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海南省的旅游业发展前景非常的美好。我学的是市场营销专业,平日里上课很少涉及旅游方面的知识,出于对海南旅游发展前景的看好,我平时经常看些有关旅游方面的书。旅行社作为旅游业的承载者,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所以,这次毕业实习单位我选择旅行社,希望通过社会实践,能对海南旅游业有更进一步实质性的了解。同时,在实习过程中注意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理解能力、为人处事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等。进一步巩固和理解在课堂及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培养和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更好的为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奋斗。
三、实习内容及收获
(一)办公室文秘类工作
由于第一次较正式的步入社会,走进公司上班,加上领导对自己的具体工作能力等方面不是很确定,所以在旅行社实习的第一个月里,公司并没有分配什么重要的任务给我,仅仅是一些办公室里杂乱的工作,比如:取文件,送文件,打印,接电话,打扫卫生,整理办公室,倒开水等。虽然这些只是杂乱的小事,但我并没有抱着随意的态度,而是对每件事都很认真的去处理,我个人觉得连小事都不能做好的人,就别提做什么大事了!
经过一个月基础性的工作后,我与公司同事和领导进行了相互了解,彼此间建立了一定的信任感和亲近感,并且使我学会了一定的社会交际,提高了自己为人处事的能力.
(二)旅游市场调研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营销学正不断地向旅游行业渗入,现已形成了旅游市场营销学,并逐渐地完善.市场调研作为市场营销的一部分,有着最为基础和重要的意义.
在公司实习期间,我有幸得到了一次实践性地市场调研活动,真是兴奋之极。在学校里,经常听老师讲些有关市场营销和市场调研的理论知识,偶尔有些实验性地模拟调研,但从没有过如此正式地社会调研。对我来说,这次绝对是一个把四年来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绝佳机会,所以我本人非常的慎重与认真。
在做市场调研的整个过程中,我表现得相当活跃与积极。调研前期进行了调查问卷设计,以及调研对象分析,很多观点还得到了上级和同事的认可与赞许。市场调研中期,也就是正式有对象性的社会调查,我和同事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按区域分配,我所在的小组负责海甸岛一块。我们接到任务后,我提议以街区为单位,每人负责一部分,分头行事,完成后到kfc集合,这样可以有效利用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同事们都表示同意。于是,充满激情、汗水、劳累与期望的一天就这样的开始了。回到公司,我们进行问卷统计与分析后,把结果交给了负责人。领导看了市场分析后对我们赞扬了一翻,晚上还请大家去happy。
经过此次调研活动,我对海南旅游市场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了解,特别是顾客这一块,也对自己有了更深的认识,发现了许多不足之处,需要更努力地不断学习提高。
四、对海南旅行社发展的一些想法及建议
虽然第一次进旅行社工作,并且仅有短短的两个月,但通过近期的观察与思考,以及平日在学校里老师悉心的教育,我对海南旅行社的发展也有一些粗浅的想法与建议。
目前,海南旅行社主要面临着三大问题:
第一,同行业激烈的竞争。从海南建省并确定旅游业为海南经济支柱性产业之一到现在,包括大大小小,国内国际的旅行社不下160家,特别是90年代,海南省经批准注册的国内、国际旅行社达1千多家。面对一个海南,在有限的旅游资源开发下,共同存在着如此多的竞争者。所以,海南旅行社面临着极为激烈地竞争。
第二,优秀员工流失问题。现在很多企业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优秀员工的流失,旅行社作为服务性企业,人员具有高流动性。我在公司实习的短短二个月中,就有一位优秀的导游想离开,但不知道经理用了什么方法留住了她。这不是一个小问题,人才的流失将带来一系列问题,如企业机密泄露,客户流失,成本上长升等。所以,旅行社应该重视这一问题。
面对以上问题旅行社该做些什么呢?
1、优化旅游路线,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2、做好客户服务,让顾客开心地来,满意地走。
3、开发新的旅游资源,创造竞争优势。
4、做好人员管理,降低人力资源成本。
5、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留住人才。
6、塑造旅行社企业文化,树立企业形象。
7、规划旅游市场,制定营销策略,明确产品定价,做好市场宣传与营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