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村青年学习调查报告

农村青年学习调查报告

时间:2022-11-24 08:54: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村青年学习调查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村青年学习调查报告

第1篇

为了引导我班青年学生深入学习,宣传和实践十七大重要思想,丰富我班大学生的暑假业余生活,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按照系团总支的要求,我团支部积极动员,号召全班青年团员在暑假期间深入农村、工厂、社区等地参加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广泛开展社会调查。

现总结如下:

我班共有51个同学参加此次活动,其上交的暑期社会调查报告率为100%。在这51份寒假社会调查报告中,我团支部评出了15份优秀暑期社会调查报告上报系团总支,上报率不少于30%。

2010年2月开学,我团支部便收集了学生的暑期社会调查报告。从此次暑期社会调查报告的内容来看,绝大多数的同学是非常认真,负责的。首先,他们不畏艰辛深入社会基层调查,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真实的反映出来,通过寒假社会调查报告发表个人独特的看法。其次,他们所选的题材新颖,具有典型性,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查,真正做到了材料与观点统一,对现今的社会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在某方面体现了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普遍的指导意义。从此次调查报告的选题来看,我班学生最关心的话题依次为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农村改革问题、暑假打工活动调查和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再次,他们能够结合十七大的重要思想,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从各个角度进行整体性研究和对比研究,努力找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提出具有可行性的解决方案。最后,此次活动也存在某些不足。主要有: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总体水平不高,少部分同学对此事不够重视,不够负责,没有下到基层真正了解事情的本质,到处抄袭他人成果。

总之,通过这次大学生暑期社会调查活动使我班学生接近自然和社会,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和许多有价值的新知识,使他们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接触的实际现象进行对照印证比较,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的方法和处理具体问题的思路。这次活动也为我班学生走向社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使他们在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中了解人民、了解社会,学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树立法规意识、公德意识和培养社会责任感,并为将来能够较快地融入现实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我班学生从实践出发,以分析研究事实入手,探索事物存在的源泉,发掘出事物的本质特点,找出事物的内在联系,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提出符合客观实际的见解,明确今后的工作任务和努力方向。06机电(8)班团支部2010年2月27日

第2篇

为了引导我班青年学生深入学习,宣传和实践十重要思想,丰富我班大学生的寒假业余生活,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按照学校的要求,我团支部积极动员,号召全班青年团员在寒假期间深入农村、工厂、社区等地参加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现总结下:

大学生通过利用课余时间找份兼职工作打打工或在假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打寒、暑期工,实现体味生活已经成为了一种热潮。对大学生而言,挣钱是打工的首要目的,有人却认为挣钱不是打工的唯一目的,不少同学把打工看做是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许多学校也积极鼓励大学生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一方面可以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时间中去,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积累工作经验对日后的就业大有裨益。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大学生打工的形式开始变得异常丰富起来,22%的大学生选择网络公司;4%的大学生选择假期教师;19%的大学生选择市场调研员;13%的大学生选择营销策划员;16%的大学生选择做志愿者;9%的大学生选择做促销;5%的大学生选择到快餐厅做钟点工;12%的大学生选择其它。通过调查可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看法以及透析大学生生活实践情况,从而结合哲学分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解决方法,使大学生能正确对待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见真知,在往后的实践中能更好地接触社会、实践自己的专业技能,寻找发展的机会!

就我xx班而言。我班共有39人参加此次活动,其上交的暑期社会调查报告率为100%。从收上来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内容来看,绝大多数同学是非常认真的、负责的。最优秀的有以下俩位同学。

20××年1月23日—20××年2月11日xx同学在xx市旺鸣轩酒楼做了关于餐饮服务人员的调查报告,她向大家分享她的实践心得:这次寒假的社会实践很有意义,我见识了很多人,认识了很多人,也交到了一群不错的朋友。经历了一些事,理解了一些事,也看穿了一些事。谁会说没有收获呢,三毛曾说过,“年轻时,多经历一些事,多吃一点苦,绝对不是坏事”。

20××年1月19号—20××年2月28号xx同学在xx省永州市超市化妆品店做了有关化妆品销售的调查报告,她和同学们分享说:这是第一次正式与社会接轨踏上工作岗位,开始与以往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每天在规定的时间上下班,上班期间要认真准时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不能草率敷衍了事。我们的肩上开始扛着民事责任,凡事得谨慎小心,否则随时可能要为一个小小的错误承担严重的后果付出巨大的代价,再也不是一句对不起和一纸道歉书所能解决。

传统的家教、推销翻译到现在的网吧管理员、市场调研员、快餐店钟点工、导游,甚至是一些大胆另类的选择,如替网络公司试玩游戏等都成为现在大学生打工时所选择的职业。有的大学生在假期里建立起了自己的网上商店,或者是在自己学校附近建立起了自己的摊点,为自己打工。尽管大学生“打工族”具备“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和自信,但他们也同样有着缺乏经验和辨别能力有限的“先天不足”。正因为如此,大学生因打工而上当受骗的事件才层出不穷,有的甚至被骗入传销组织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不少专家也纷纷呼吁,大学生打工要谨防陷阱,社会也应该关注和加强对大学生打工的规范和管理。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一条重要途径。到企事业单位实习的大学生也为数不少,这样既可锻炼自己,提高专业水平,又可开阔视野,接触社会,为日后工作积累社会经验。假期兼职打工赚钱是许多学生的选择。“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多吃点苦,父母少花点钱。”这是时下不少大学生“打工族”秉承的至理名言。最后,此次活动也存在某些不足。主要有: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总体水平不高,少部分同学对此事不够重视,不够负责,没有下到基层真正了解事情的本质,到处抄袭他人成果。

总之,通过这次大学生暑期社会调查活动使我班学生接近自然和社会,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和许多有价值的新知识,使他们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接触的实际现象进行对照印证比较,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的方法和处理具体问题的思路。这次活动也为我班学生走向社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使他们在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中了解人民、了解社会,学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树立法规意识、公德意识和培养社会责任感,并为将来能够较快地融入现实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我班学生从实践出发,以分析研究事实入手,探索事物存在的源泉,发掘出事物的本质特点,找出事物的内在联系,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提出符合客观实际的见解,明确今后的工作任务和努力方向。

第3篇

【关键词】客家文化 客家青年学生 调查报告

问题的提出和调查方法

随着客家研究日益深入,客家研究组织林立、学者众多,客家学已成为显学,客家文化研究也已收到很大社会效益,同时客家文化教育推广工作也逐步开展。但当前客家文化的教育实践局限性也很明显:台湾客家文化的教学实践主要侧重于语言,围绕争取客家权益与发扬、保存客家语言文化服务,从适应本土化需要出发在中小学校开展母语教学并且在传媒界宣传客家,内容多局限于台湾客家;大陆高校的客家文化教育实践,一般作为大学生选修课,或局限于部分专业的学生,缺乏针对性;中小学的客家文化教育,是依附于其他课程的渗透内容,在应试、升学教育指挥棒下,中小学的尝试,对客家文化教育而言连萌芽都不算。客家文化教育的现状,不利于进一步普及客家文化、持续弘扬传承客家精神。

这种形势下,如何才能更好地弘扬传承客家文化、客家精神的问题,就成了客家民系发展不能逾越的一道坎。客家文化、客家精神的弘扬传承,应该由谁肩负?如何才能实现客家文化、客家精神可持续地弘扬传承?客家文化对客家青年学生的影响究竟如何?为寻找答案,笔者实施了本次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全面分析,提出建议。

本次调查选取自编的客家文化对客家青年学生的影响状况调查问卷,通过大样本随机抽样,在广东河源市、梅州市共10所职业院校对1000名学生进行调查,有效问卷875份;调查对象来自小城镇的23.8%,来自农村的57.6%,包括来自惠州、东莞等地的少量客家学生,主要是受客家文化影响比较直接的人。从调查对象分布情况看,调查样本代表性较强。

调查结果分析

客家青年学生对客家文化的认知总体水平低,普遍存在很强的片面性与局限性。调查数据显示,能有比较准确选择的只有两个项目:客家人的先祖来自古代中原,客家人的先祖历尽艰辛迁徙来到现居住地,但作出这两个选择的也分别只有63.6%和67.4%。稍好的,有45.2%的学生知道客家人与广府人、潮汕人都是汉族人但又有很大区别。其它多选的认知项目,能比较全面准确地作出选择的,几近为零,而且普遍存在很强的片面性与局限性。

青年学生的客家民系认同不均衡,个别方面认同度较高,整体认同度低,认同不是以准确全面认知为基础。数据显示,青年在对客家人、客家精神、客家生活方式等等的认同情况差强人意。在对客家女性的评价中,认为勤劳刻苦的有66.7%,认为可亲可敬的有32.4%,两项合起来高达99.1%,说明调查对象对客家妇女的认同非常高。但对客家人的整体评价与对客家妇女的评价很不一致:认为客家人开拓进取、百折不挠、刻苦勤俭的只有43.8%,认为客家人爱国爱乡、崇尚忠义、精诚团结、向往和平、包容四海的只有31.9%,认为客家人继祖崇宗、敬老爱幼、崇尚礼仪的29.1%,认为客家人崇文重教、聪明智慧、机变灵活的仅17.7%,四方面评价能选三个以上的为零。

青年学生通过学校教育全面系统接受客家文化教育很少。调查结果显示,在了解自己作为客家人的途径中,59.7%青年学生通过长辈了解,通过书籍了解的有17.0%,只有16.3%通过老师了解。从数据看,长辈是与自己长时间一起生活的人,青年学生通过长辈得到有关客家人的知识也正常。但学生长辈中,绝大部分人对客家人的知识也仅是略知一二,而且还不一定准确,更谈不上全面系统。调查数据反映,有可能使知识传授比较全面、系统、准确的学校教育,在客家文化的传承中发挥的作用很小,能起作用的教师也很少。

青年学生传承发扬客家精神缺乏针对性与自觉性。根据调查结果,在处理邻里矛盾时,64.6%的人选择想办法化解矛盾;对待长辈来访,77.6%的人选择热情问候并倒茶待客;能孝顺父母,经常主动帮父母干活的有48.7%,偶尔会的也还有28.4%;到毕业时,有勇气不依靠长辈独立创业闯社会的高达65.5%;认为客家先祖在各地开基创业、繁衍生息是聪明勇敢、开拓创新、值得学习的也达69.2%。仅看这些数据,大部分青年学生在传承发扬客家精神上表现可喜。但如果与青年学生对客家文化的认知认同状况联系看,可以发现多数青年学生知道客家先祖的精神值得学习发扬,但不知道该学习什么、发扬什么;在处理生活矛盾、为人处世、自我发展问题上,虽然多数能以正确、理性、积极的态度对待,但这显然主要来自长期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客家文化教育关系不大,不是传承发扬客家精神的结果。

对策和建议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客家地区青年学生对客家文化的认知水平低,对自身客家民系的认同不均衡,对客家精神的传承发扬更是缺乏针对性与自觉性,与此同时,青年学生缺乏全面接受客家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由此可见,客家文化对客家地区青年学生的影响有限,有日趋淡出之势,这对于客家文化、客家精神的传承光大是极为不利的。基于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或对策。

对客家青年学生广泛开展客家文化教育,提高文化认知,增强传承弘扬自觉性。客家文化造就了客家人独特的精神特质,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客家人在艰难险阻中团结奋进、谋生存求发展。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客家文化是值得弘扬壮大的先进文化。

目前,宣传客家文化,弘扬客家精神的主体、途径有很大局限性。真正热衷于客家文化的是部分先富起来的客家精英、海外乡贤,以及希望以客家文化为平台发展经济的地方政府;主要途径是依靠发展民俗旅游、客属团体组织,或是短期性的文化节、联谊会、世客会、学术研讨会等等。诸如此类,对宣传客家文化,弘扬客家精神功不可没,但这些活动的参与对象是不确定的,时间、空间上局限性都较大,对更广泛、可持续地宣传客家文化,弘扬客家精神来说无疑是不够的。青少年是国家、民族的未来与希望,同样也是客家民系发展的后续力量。可持续地宣传客家文化,弘扬客家精神的希望在于广大客家青年。

肩负传承弘扬客家精神的重任,客家青年学生的现状却令人堪忧。调查结果反映,由于缺乏全面、系统、准确的客家文化教育,客家青年学生对客家文化的认知、对客家民系的认同都偏低,对客家精神的传承发扬缺乏针对性、深刻性、自觉性。要改变这种状况,只有广泛地开展对客家青年学生的客家文化教育,才能提高青年学生对客家的认知认同,增强他们传承弘扬客家精神的自觉性。

以专门课程通过学校教育对客家青年实施有效的客家文化教育。客家文化植根于客家人生存发展的历史长河与现实中,客家青少年能在文化积淀的潜移默化下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式。但这种潜移默化下形成的乡土观念、族群意识必然是自发的不自觉的,难以使客家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族群观,更谈不上宣传客家文化,弘扬客家精神。要形成明确的文化认同、强烈的族群归属感,可持续地传承文化、弘扬精神,必须以有效的教育为基础。

调查结果也证明,各地各学校已有的客家文化教育现状,有的由于对象有局限、有的由于没有专门的课程等原因,远远达不到有效的教育程度,中小学乡土教育正是如此。长期以来,乡土教育一直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任务。但是,由于应试评价主导教学,乡土教育课程基本形同虚设。乡土教育课本身也要么缺乏整体的知识体系,要么缺乏统一的主题,要么实践活动没有连续性,其效果可想而知。要对客家青年实施有效的客家文化教育,只有通过学校,以专门课程对客家青年实施客家文化教育,才是最佳办法。

积极响应职业院校客家学生需求,推广客家文化教育。众所周知,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展乡土教育其现实性有限,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客家学生开展客家文化教育也不例外。相对于义务教育阶段,职业院校客家学生少了应试任务的压力,多了自身发展的需求。客家文化中蕴含的客家精神,正可以从多角度满足职业院校客家学生的需求:提升族群、民族自信心,提高人文素质和文化品位,培育创新精神,激发创业热情等等。调查数据也显示,大部分客家青年学生有接受客家文化教育的愿望,略加影响就能认识接受客家文化教育的意义和作用。随着各地普职比渐趋均衡,职业院校学生人数愈来愈多,队伍不断壮大,更值得重视。只有积极因应职业院校客家学生的这种需求,才是推广客家文化教育,扩大客家文化宣传,实现可持续地弘扬发展客家精神的好路。

第4篇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促进他们对社会的了解,提高自身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的认识,实现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更好结合,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精心地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今年,在校社科部的带领下我院组织学生赴沈阳新民三农博览园进行了为期一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乡情教育,拓宽学生视野,增长学生才干,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家乡的眷恋,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价值观。

博览园座落于市镇南部,是以“三农”这主体,以文化为灵魂,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旅游区,被誉为收藏中心,展览中心、教育中心,生态景观与展馆共荣的塞北第一园。总书记曾经强调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从本世纪头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从更长远的时间看,即使将来基本实现现代化了,“三农”问题依然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我们一定要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坚持不懈地做好“三农”工作。”博览园正是围绕三农教育为主线,弘扬以农为本的思想,浓缩百年农史;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相融合,着眼于对未成年人进行科学文化、道德品质教育,创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在建筑风格上把仿古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即保持了园区的古色古香,又展示了展馆建筑的舒展大方;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浑为一体,保持了原有的田园风貌,成为园林式的优美和谐景区。为了更好地开展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院学生管理部门按照校社科部和院领导的要求,认真做好实践动员、活动组织安排、实践总结等工作,确保了实践活动的质量,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加强领导,确保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

由美术学院的党委副书记主抓这项实践活动,加强调度和指导,推动了学生实践活动的扎实深入开展。选派学院工作认真、责任心强的辅。导员老师带队组织实践活动,随时进行指导,确保实践活动的质量。

二、做好实践动员工作,明确实践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在社会实践活动开始前做好动员工作,要求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实践观念,珍惜机会,锻炼自己,增长才干。并邀请社科部的老师为学生做具体的实践动员工作,对本次实践活动的目的、内容和意义做出具体的分析和讲解,同时提出一些具体要求,如实践前需要准备的学习资料,实践过程中的重点、注意事项等,保证社会实践取得良好效果。同时还向学生布置了社会实践报告的题目和要求,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参加实践,带着答案回到课堂,形成“专业问题”与“实践问题”相结合的良性循环,增强学生对理论学习的理解和把握能力,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又会遇到运用所学理论无法解释的新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继续去钻研,达到理论的新水平,这就形成社会实践拉动学生能力的提高,学生能力的提高保证社会实践质量的飞跃的互动效应。

三、精心组织安排,确保实践活动达到应有的效果在实践活动当天出发前举行了社会实践的出征仪式,宣读社会实践团的成员名单、介绍带队老师、学生代表讲话、院领导讲话、全体学生宣誓、授旗仪式等。路途中,十辆客车均安排了带队老师和学生干部,确保乘车期间的纪律和安全。

博览园共建有四苑、五园、十五亭、十二景等景观。诸多的博物馆丰富了三农园的文化内涵,这里还有专题博物馆,如服饰馆、农具馆、彩灯馆、剪纸馆、名人馆、国粹馆、知青馆、馆等。为了保证参观实践的质量,我院将近学生分为四个实践小组,跟随四位博览园的讲解员分四条不同的路线进行参观。根据学院的专业特色,指导重点参观了与美术专业相关的民间手工艺品馆,那里收藏了全国十几位民是艺人的百余件手工艺品,均是受到国家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价值很高,无论是编、织、绣、绘,还是贴、刻、剪、画,都精湛绝伦。社会实践是学生的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有的放矢地选择社会实践的内容和方式,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检验学习成果,发现课堂理论学习的不足,以改进自身学习方法和巩固基础理论。观赏手工艺品展馆,既是一种文化艺术的享受,又可受到艺人崇高品格的熏陶,激发了学生们对艺术的探求和对专业的学习兴趣。

四、认真交流、巩固成果,为今后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夯实基础实践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认真撰写社会实践报告,要能够体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有新观点、新思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重点突出,结构合理,条理清晰,文字通畅、精炼。评选和表彰先进的社会实践个人和优秀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同时对整个实践活动过程进行认真地总结和交流,改进不足、巩固成果,为今后更好地开。展社会实践实习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青年学生的成长,也是青年学生成才的自身需要。我院的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经历了活动内容从单一到多维,活动主体的被动参与到主动投入,一个由量变的不断迭加到质变的发展过程。以社会为课堂,以实践为教材,认真地组织和带领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接受教育和锻炼,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5篇

我校党委和有关部门始终把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摆在党政工作的重要位置,把实践活动列入学生培养的总体框架之中,并作为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近些年来,我校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每年都取得了较大成绩,无论是社会实践的广度和深度、团队总数、参加人数、涉及地区和社会影响都呈稳步上升趋势。为今年我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取得良好的成绩提供了必要前提和重要保障。根据团市委今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精神,结合我校自身特点和今年的特殊情况,紧紧围绕抗击非典和促进经济建设两个重点,广泛动员青年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我校成立了以党委副书记赵文同志为组长,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20__年暑期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要求各院系制定详细、周密、安全的措施,明确责任,精心组织,抓好落实。各院系紧紧围绕活动主题,广泛宣传动员,并结合各自年级特点,制定了本单位的社会实践活动方案,把农村贫困地区、城镇社区作为重点服务地区,把防治非典服务、医疗卫生下乡、大学生“三个代表”实践服务作为重点活动内容,切实深入基层,与普通群众打成一片,向群众学习,增进对人民的情感,在实践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艰苦奋斗的意识,调动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引导他们重点考察北京市的教育发展状况,为首都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力争把我校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精心组织点面结合注重实效

针对非常时期,学校转变教学方式,大部分学生都在家学习的特殊情况,

为了保证今年暑期社会实践的顺利开展,学校团委适当转变组团方式,注重点面结合,把集中组团与分散实践的方式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参与社会实践的人数增加,并扩大了实践范围。初步统计,我校今年参与暑期社会实践的学生超过7000人次,实践地区包括北京、安徽、湖南、湖北、内蒙古、江苏、山东、黑龙江、辽宁等20余个盛市、自治区,收到了很好的实际效果。

政法学院分团委在接到通知很短的时间就组建了暑期“ 三个代表”社会实践宣讲团。本次宣讲团成员主要由20__级3班法律专业和学生理论社团的同学组成,按照学校团委“就近就便”的工作原则,在八里庄街道鼎力社区居委会进行为期一周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针对当地居委会反映该社区居民对于法律咨询的要求较为强烈这一实际情况,实践团在鼎力社区西区小花园开展了法律咨询活动。同学们积极、热情、认真、严谨的为居民们作了有关婚姻、财产继承、民事纠纷等方面的法律咨询,得到该社区居委会领导和居民们的一致好评。此外,实践团还与居委会的同志举行了多种形式的交流和座谈。在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中,除了组织在校学生到社区开展活动外,政法学院还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鼓励和支持返家学生,立足家乡,利用假期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和调研活动。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外院20__级英语教育系1班的同学以北京市大学生为关注对象结合国家的发展,人才的流失,就当代大学生责任问题展开讨论与调查。调查报告深刻而发人深思。英文系20__级4班实践小分队深入到房山区后浦村进行主题为“关注教育与人才”的调研活动。他们利用问卷和走访等形式调查了当地的人口、生活、经济水平,尤其是教育等具体情况。在村里唯一的小学里和村委会的领导对当地教育等问题进行了座谈,同学们用新时代大学生的独特视角,切实的调查体会当今中国农村的教育状况。通过实践活动,同学们纷纷表示此次社会实践增长了对社会现状的认识,加强了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加明确了自身的社会位置和价值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外院英语教育系的学生在暑假期间自己组织家附近的小朋友义务授课,不仅仅丰富了暑期的生活,还有效的培养和提高了自身专业技能,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矗

文学院通过走进社区、郊区及利用电话与网络采访等多种形式,围绕包括“三个代表”思想与特殊时期高尚精神的宣传、“抗击非典珍爱健康”宣传、非典时期先进人物事迹宣传以及绿色文明奥运宣传等四项主题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此次活动的重点在于深入社区,在朝阳区和平街道和平家园社区和房山区琉璃河镇祖村,同学们通过各种形式对当地居民宣传防治“非典”的重要性,普及医疗保健知识,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希望能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努力提高首都市民的公民道德素质和文明修养。

资环学院以党员大学生为主体,组织学生围绕首都现代化城市管理体制的建立和“新北京、新奥运”的建设展开社会调查。针对生活中比较突出的交通、治安、环保、卫生等问题展开细致的调查并提出解决建议,为北京建立公共卫生体系、公共安全应急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建设现代化大都市、迎接20__年奥运会献计献策。一系列的社会活动,开阔了同学们的眼界,使学生有充分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自身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数学系分团委结合专业特点组织学生到北京的国土房管局,汽配中心,打字复印服务部,编辑部,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第一统计处,宣武区安顺城菜市场,永定机械厂,天驰油集团,大兴电器配件加工厂等企事业单位,开展社会调查和挂职锻炼。科技社会实践小分队,就社会热点问题结合专业知识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同学们围绕大学生思想状况、大学生消费观念、能源问题等问题进行了调查并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分析研究并写出了质量较高的报告。更多的同学走进社区,了解社区、为社区建设提建议、在社区开设服务站,参加本地社区的环境保洁、小区巡防、义务为本社区的小学生、中学生开办数学、英语辅导班。部分同学通过提前到小学、中学进行实习,不但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更多的体会到了教师责任的重大。“追寻学长足迹”主题调研小分队,活跃在北京的普通教育战线,利用暑假走访了数十名数学系毕业生,通过采访他们在一线教学实践中的经历和体会,结合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数学系的未来发展以及在校生将来能适应社会要求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生物系团总支在同学中进行了全面的动员,通过电话、信件、网络与每一位同学取得联系并在踊跃报名的学生中挑选出20多名同学,组建了“三个代表”宣讲团和社会调研团。设立专门负责人,对参与社会实践的队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社会实践期间,同学们深入到郊区、学校、家属区,对不同的人群进行了走访,同时也亲身感受基层干部为地方经济发展,解决老百姓的实际困难而付出的艰辛,大大改变了他们对基层党员干部的片面认识,他们对国家、对社会树立了更加坚定的信念,明确了自己奋斗的目标。通过宣讲,很多学生还同一些单位、社区结对子、交朋友,双方建立起长期的联系。此外,部分同学对师范生就业情况、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农村教育的建设问题等进行了调查研究,切实的感受到了“三个代表”的实践对国家发展、百姓致富的重要意义,对“三个代表”的理解更加深刻了。实践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这次社会实践的锻炼让他们有机会学到很多课堂上所没有的知识和经验,使自己变得更加成熟也更加自信。

为了丰富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活跃部队的文化生活,今年八一前夕,音乐学院组织学生骨干来到了武警9支队二大队的所在地,举办了“鱼水情深---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学生会与武警9支队二大队共庆八一文艺晚 会”。同学们从接到任务的短时间内以极大的热情精心组织和排练演出节目,演出当天,精彩的节目博得了武警战士们热烈的掌声,虽然天空下起了雨,给演出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同学们的热情,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使同学们得到了锻炼,积累了舞台经验,并且展现了音乐学院学生的良好形象。

此外,历史系、物理系、美术学院、教科院、化学系、信息工程学院、初教院等院系也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暑期生活,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对社会的认知度,为树立当代青年良好的政治水平、道德修养和正确的社会责任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纵览今年暑期的社会实践活动,领导重视、组织精心、注重实效、学生参与面广、活动内容丰富、社会反响强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辛勤耕耘、硕果累累

第6篇

[关键词]农村青年;创业;困境;策略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1 — 0090 — 03

青年人朝气蓬勃,代表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希望,富有潜力巨大的创业潜能和激情。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幅员辽阔的广大农村地区为农村青年服务经济建设、施展聪明才智、努力干事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肇庆市德庆县作为传统农业大县,农村青年是劳动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当地社会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其创业发展状况对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当前农村青年创业的基本情况

2008年以来,肇庆市虽然在国家层面已整体列入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区域,但是肇庆市德庆县偏居一隅,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有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特点,受惠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当地种植柑桔的历史悠久,还有首乌、巴戟等特色农业产品。全县总人口38.4万,其中农村青年约14万人,返乡创业青年2000多人。广大农村青年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要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就必须充分发挥广大农村青年的优势和作用,必须凝聚广大农村青年的智慧和力量。

近年来,德庆县的农村结构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曾经地地道道的老一辈农民已经上了年纪,虽然热衷于农业生产,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农村的新生力量则是以70、80后、甚至90后的人群为主。通过深入调查发现,当前德庆县青年创业的历程较为相似,相当一部分的青年创业之前都有资金积累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主要是到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外出务工,在这期间赚到创业的启动资金,并且累积了一定的人脉关系和创业发展的宝贵经验和知识技能。这批青年回到家乡之后积极投身到创业中去,由于资金、知识、经验等要素的集中作用,他们的创业往往都取得既定的成效,有些成为了农村致富能手和带头人,有些甚至成为新时期的农民企业家,并且不断发展壮大。

综合当前德庆县青年创业的总体情况,存在一些显著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创业起步阶段相似,从事生产的形式比较单一,发展规模有待继续扩大,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深加工产品不多,综合经济效益不佳,市场竞争力不强,抗风险能力低下等,不一而足。从大多数农村创业青年的创业路径踪迹里,可以清晰地看到,基本上都是采取单一的传统种养模式,表现出典型的从众心理,比如前些年有人带头大量种植的柑桔作物,其他人也一窝蜂而上,导致生产过剩和价格暴跌。

二、农村青年创业的困境分析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大环境下,肇庆市德庆县大量青年外出务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幅度减少,使得农村青年创业群体走向弱化和边缘化,严重影响了农村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生产知识和技能、发展启动资金等因素制约,农村青年创业发展形势严峻。虽然个别农村青年取得了创业发展的成功,走上了劳动致富之路,但是大部分农村青年对于如何开展创业发展处于迷茫状态,不清楚方向和选择,显得无所适从,甚至走了很多弯路,错过了创业的好时机。

(一)主观原因

首先是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一些农村青年安于现状,缺乏创业的激情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抱有小富即安的小农思想。有些农村青年怕承担创业的风险,对于未来的不可预知性,以至于对创业发展存在着天然的抗拒和不作为。还有些农村青年多年外出务工,习惯了经济发达地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不想再回到贫穷落后的农村地区。因此,很多农村青年尽管在城市长年打拼积累丰厚的物质基础,却选择在城市落脚定居,而不是回到农村创业发展。其次是受到个人能力素质的制约。大多数农村青年缺乏系统的专业学习培训,自身的能力素质不高,没能有效掌握现代农业规范生产经营的知识和经验,因此在实施创业过程中,只能从事一些技术含量低、生产效益低、管理粗放的传统种养业。最后是整体的创业氛围不佳,尽管农村地区发展创业致富的例子屡见不鲜,但是毕竟都是少数,很多人认为在农村从事生产发展还不如在城市务工来得实在和稳定,因此对农村创业难以形成足够的吸引力。

(二)客观原因

首先是缺乏创业发展的资金。农村青年创业发展资金来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劳务输出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另一种是通过金融系统的银行信用贷款。调研肇庆市德庆县到城市务工群体发现,以城市务工方式完成资金原始积累的难度很大,随着劳资市场环境的改善,城市劳动力尤其是体力劳动者的报酬不再廉价,但是城市的生活成本也日渐高涨,在这种情况下务工人员一年辛苦所得也所剩无几。在劳务资本积累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农村青年利用银行信用贷款的难度更大,按照银行信用贷款的规范程序需要有效抵押物,而农村地区的家庭能够提供的住房和土地都没有产权证明,不能作为抵押之用,其他有效抵押物更是寥寥无几;从银行的角度来看,农民贷款从事风险大、见效慢、生产周期长的农业生产,银行发放贷款的意愿不高。以上林林总总造成农村青年创业所需要的资金难以筹集,因而创业后劲不足。

其次是创业发展的软环境问题,包括政府部门提供的信息服务、技术支持、政策层面的帮扶等等。从政府部门的角度来看,现在的农业生产领域基本都是“倒贴钱”的,不但不如第二、三产业那样产生大量的税收和GDP,反而要进行农业反哺和输血,取消了农业税的同时还要发放农业生产补贴,因此地方政府部门对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生产和经营发展的动力不足。由此,很多地方政府在农业信息服务工作上主动性不够,力度不大;对于农业的技术性支持也多出现走过场的情况;对于政策上的支持往往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要求。政府部门消极的态度,使得农村青年创业发展的软环境不容乐观。

三、促进农村青年创业的措施

面对农村青年的创业困境,政府部门应该有所为,要以激励、引导、培训和服务为主要手段,创新工作机制,优化创业环境,引导农村青年增强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投身创业实践。

(一)舆论宣传,培养创业精神

1.营造创业氛围。通过宣传教育措施,培育农村青年创业的文化和社会氛围。要进行观念的改变和更新,抛弃不思进取、僵化落后的消极观念,培养积极向上、努力拼搏、宽容失败、崇尚创新、支持冒险的有利于农村青年创业教育的舆论氛围。政府宣传部门要组织专题学习和宣传活动,大力弘扬创业精神,从农村青年创业的动因出发激发青年创业热情,农村青年创业的动因无非就几个方面,包括获取物质财富、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活环境等等,因此要大力宣传和营造“创业光荣、致富光荣”的社会认同感。通过政府部门工作,“青年之家”、“党员活动室”、联谊会等形式使创业成才教育的内容入耳、入眼、入心,形成鼓励创业成才的社会文化环境。鼓励广大农村青年立足农村,大显身手,树立“崇尚创业”和“投身创业”的意识;邀请高校金融专家、成功企业家代表和创业成功人士为农村就业创业青年介绍经济形势,解读创业政策,畅谈创业体会,帮助广大青年拓宽就业创业视野,理清思路,树立正确择业观念。鼓励广大青年立足农村,在各行各业大显身手,树立“崇尚创业”和“投身创业”的意识。

2.宣传创业典型。深入宣传挖掘青年创业先进典型,树立青年创业的模范和榜样,增强农村创业青年的创业信心。广泛宣传那些有市场意识、创业意识和辐射带动力强的农村青年创业成功典范,用他们的先进事迹教育和引导广大农村青年,使广大农村青年学有榜样,干有方向。利用当地新闻媒体广泛宣传那些市场意识、创业意识、辐射带动力强的农村青年创业成才典型,用他们的创业事迹来引导广大农村青年。依托典型建设各类科技项目示范、推广、培训基地,科学合理地引进农业科技项目,辐射带动更多的农村青年和农民群众致富,可采取“引进——示范——推广”的模式,把农业科技项目普及到广大青年农民中去。值得一提的是要注意处理和把握好项目的选择,这是农业科技项目示范推广的关键。同时,还要做好农业科技项目基地建设,做好是农业科技示范项目服务和保障。

(二)开展培训,提高创业技能

1.强化培训辅导。根据农村青年创业知识匮乏,创业项目难觅的实际,针对不同层次的需求,向青年提供政策法律信息咨询、心理辅导、权益维护等服务,介绍不同行业的经营特点和规则,激励青年敢于创业、善于创业,提高务工农村青年的素质和技能。面向广大农村青年多余劳动力,培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与就业岗位相结合,并以定单、定点的形式,同时加强对农村青年开展适应二、三产业的从业技能培训。通过举办青年创业报告会,以活动促活跃,以活跃增活力,带动农村青年就业创业。建立青年创业项目库,采取减免加盟费用、免费提供技术和管理指导等方式,实现创业项目与青年的有效对接,拓宽青年的创业领域。动员创业青年言传身教,帮助有志创业青年顺利实现创业梦想。教育和引导广大农村青年循序渐进,走先打工、后创业的路子,先积累,后投资,再盈利。邀请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党政领导与农村青年互动交流,激发广大农村青年的创业激情。按照“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着重为农村的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农村青年带头人。

2.提高实用技能。办好农村青年创业培训班,通过县、级、村联办、重点办的形式,不断提高青年创业的信心与技术。大力抓好青年创业技能培训,努力使广大青年基本掌握一门以上的创业实用技术,并通过科技、信息等部门,搭建科技信息化服务平台,用信息帮助青年增收致富。此外,还加强横向联系,协调县农资配送公司为广大农村创业青年提供技术支持、优质化肥农药赊销产品服务。引导农村青年积极参与全民创业,做致富带头人。为使广大的农村青年全面掌握创业技能,德庆县委近年来通过坚持举办以种植、养殖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农村青年创业培训班,采用经验交流、专家讲课、现场观摩、教授点评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培训班办在村镇,甚至在田间地头,力求全面覆盖,全民受益。每年举办各类培训班超过300批次,受训青年达3万多人次,受益群众达10多万人。

(三)提供金融服务支持,规避创业风险

1.提供启动资金。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引导作用,成立公益性担保机构和担保中心,为青年创业提供担保,探索建立政府、银行、青年共同承担的风险防范机制,有效降低青年创业贷款的风险,充分发挥贷款支持的效能。进一步加强与农商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创新青年创业贷款担保方式,拓宽青年创业筹资渠道,努力搭建创业青年与金融机构有效沟通平台,使创业启动资金能够到位。帮助更多的农村青年及时申请到贷款,解决发展生产的资金难题。同时,建立农村青年信用评定制度,确定其信用等级,并按等级安排贷款额,积极探索多种信贷方式。大力推广农信社、邮储银行青年创业贴息贷款行动,在团市委配套小额贷款贴息资金5万元的基础上,争取了县政府配套相应资金。至今为止,累计收到全县农村青年贷款申请1130份。已筛选报送申请表203份给县农信联社、邮储银行,165名农村青年获得小额贷款超500万元。

2.落实小额贷款扶持。探索实施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扶持政策,充分调动金融机构开办青年创业小额贷款工作的积极性。小额信贷具有资金到户率高、还贷率高和项目成功率高的特点,是贫困地区农村青年简便易行、快捷的资金获得方式。加大邮政储蓄银行、农业银行小额贷款工作力度,采取贴息、补贴担保费用等方式,为金融机构提供信贷风险补偿,调动他们开展小额贷款业务的积极性。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信贷名额太少,各部门协调沟通又不够,很难满足农村青年创业需求,亟须从程序制度上加以完善。当前,有关政府部门认真落实小额贷款的扶持政策,全面推进青年创业行动。据统计,近两年来德庆县金融系统共提供青年创业小额贷款共计238万元,有效缓解了青年创业融资难问题。

3.规避创业风险。农村青年创业属于市场经济行为,随着市场经济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创业发展的机遇与风险并存,如何降低农村青年创业的风险压力,增强创业的信心显得尤为重要。农村创业发展受到资金、科技、结构等方面的局限,抗风险能力不足,对农村青年创业的成功产生威胁,使得导致农村青年创业者面临较大经济风险,如果处理失当则容易造成创业失败甚至负载累累的严重后果。必须加强对农村青年创业风险的规避,解除农村青年创业的后顾之忧。首先,非常有必要在创业之初,帮助农村青年创业者建立企业风险预警系统,用于预测并应对各种风险,降低企业各种活动的风险程度,提高农村青年创业的成功率。其次,完善风险保障制度,建议设立农村青年创业风险基金,用于创业失败者的基本生活保障,尽量减轻创业失败对于创业者所造成的消极影响,其目的是为农村青年创业致富保驾护航,减少后顾之忧,从而增加创业的信心,增加创业的数量。

(四)加强服务引导,畅通就业创业渠道

1.优化资源配置。统筹优化经济社会资源的配置,带动物资、信息、人才、市场等要素的合理流动。加强城乡间的项目信息、技术信息、人才信息的交流,经常开展“媒介会”、“洽谈会”促进信息交流。既要动员学有所成的大学生到农村创业,解决农村人才资源不足问题;又要动员农村青年到城市务工经商,学习市场经济并积累资本。通过城乡市场联结,发展定单农业,提高农产品营销水平,建立城乡信息沟通渠道,实现城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帮助农村青年把握市场,避免农产品营销盲目性。通过“三下乡”、“大学生志愿者行动计划”等活动,帮助农村青年了解更多现代文明,为他们创业成才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2.提供信息支持。要利用好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介的作用,积极向农村青年宣传介绍来自各种渠道的致富信息,公布项目的市场需求、综合效益、销售途径等,拓宽农村青年与外界的联系面。依托镇、村信息服务站,负责为种植大户、养殖大户提、供、销市场信息与中长期市场预测分析,指导农户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和经营,解决“信息入户难”问题。德庆县先后在新圩镇大同村、官圩镇官圩村试点并铺开全县农村科技“信心直通车”信息服务基站,用信息帮助农村青年增收致富。

3.完善各种配套服务。通过政府召集柑桔协会、农资配送公司等一大批农村技术服务组织,以提供信息、技术和服务为纽带,发挥其组织、引导、协调等功能,把从事专业化生产的大量青年农户联结起来,依靠专业化服务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解决“专业化服务难”;聘任农业局、畜牧局技术员、农村种养能手组建技术服务队,负责为养殖户提供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及技术指导,解决“技术应用难”;组建青年经纪人促销队,负责为种植户、养殖户走南闯北找市场、抢市场、占市场,帮助青年农户解决“产品销售难”问题,以形式多样的政策组合推动农村青年创业致富。

〔参 考 文 献〕

〔1〕 李媚.搭建就业创业桥梁 服务青年增收成才.共青团德庆县委员会调研报告〔R〕.2013.

〔2〕 张晓鸿,王剑.关于农村青年创业的调查与思考.共青团湖北省随州市委员会调研报告〔R〕.

〔3〕 广东青年干部学院青年创业研究中心.广东省农村青年创业状况调查报告〔R〕. 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75).

〔4〕孙旭波.农村青年创业激励机制研究〔J〕.铜陵学院学报,2009,(01).

第7篇

作者:张寒平 单位:通化师范学院

中国传统的大学教育体制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相接轨,学校相关专业的教育教学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背离,教育人才培养不能适应农村基础教育的需求.尤其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部分学生从小生活条件优越,缺乏吃苦精神,对老边穷地区及贫困农村的教育现状缺乏认知及奉献精神,毕业后普遍不愿意到农村贫困落后地区任教;同时本专业教育教学局限于课堂和书本,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对农村教育实际情况估计不足,缺少农村实践教学经验,而教学实践工作一直是师范类院校的工作重点,近年来受诸多因素影响,高等师范院校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具体表现:首先,教育实习课时的安排较少,缺少系统指导性时间;其次,课时安排过于集中,接近于毕业学期,学生缺乏自我精雕细刻的心态;再者,实习地点分布面社会性较强,流于形式较多,实习学生上讲台实践的机会少,缺少技能培养实践真正的机会;这些都是走向教育岗位的不良隐患;在教学实践上如何才能充分发挥实习教学的作用,既锻炼学生的教学能力,又能对实习学校带来新的活力和理念;在践行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师范教育下乡去”的倡议引领下,通化师范学院组织实施顶岗实习的活动,主要把师范学生培养放到实践中,全面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思想素质和教学能力.

农村基础教育落后尤其是基层农村合格师资的短缺,直接制约了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基本质量,使城乡教育水平差距越拉越大,最终影响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吉林省基础教育师资短缺的矛盾,现阶段主要集中在基层农村,而不是城镇,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矛盾的焦点仍然是农村合格师资的短缺.而像我院这样层次的地方师范院校,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任教,使农村教育师资短缺的矛盾难以得到有效解决,目前,农村希望小学教师凸显老龄化、缺少专业性;个别学校教师身兼数职,不仅担任班主任,还要承担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的教学;近几年,教学负担很重,很难保证教学质量.虽然有特岗教师的“三支一服”的大学生加入,在偏远地区仍面临着教师年龄结构性不合理,整体素质偏低的矛盾;制约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农村希望小学师资队伍的现状仍是顶岗实习支教活动的立足点切入点.针对查找到的问题,学院借鉴陶行知“实践教育理论精髓,坚持“师范教育下乡去”的方向,把办学指导思想确立为:“培养师范生具有应用型、实践性人才,具有初等学校教师应有的专业知识、综合文化素养和熟练地教师技能,愿意到艰苦的农村地区献身,为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培养合格教师和高素质人才”,全方位启动了高校实践教学的综合改革.

学院在积极深化校内教学改革、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组织本科生用四个学期在校学习,打扎实自身学科的理论知识,利用一年里上半年到贫困地区顶岗支教兼实习.下半年里把支教过程中的问题带回学校消化提高.学院以期通过探索师范教育的创新模式,破解长期困扰高校办学与社会实际结合不紧密、为地方基础教育发展服务贡献不大的难题.顶岗实习支教促进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开启了农村学校因师资短缺造成的学科开设不全的局面,为农村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同时,参加顶岗实习支教的学生也得到了很大的收获,不论是意志品德、教学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提升,为将来走向教师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实习生与奋战在农村教学一线的教师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实习生从农村教师身上学到了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和严谨谦虚的工作作风,农村教师身处偏僻的农村,实习生为他们带去了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及年轻人特有的朝气,给农村孩子送去了新的知识,开拓了新的视野,有效的提高了自身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充实了课堂内容.学院于2009年开始,启动本科生扶贫顶岗实习支教,每年组织两批,每批50余人,农村学校扶贫顶岗实习支教,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推动国家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

通化师范学院十年来开展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在深化师范院校教学改革、帮助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收到了较好成效,初步实现了开展扶贫顶岗实习支教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要表现在:受援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多数受援学校都反映,过去一些偏远山区学校连具有初中学历的代教都难以请到,不少学校连语文、数学、外语等规定课程都开设不全,音、体、美教学更是近乎空白,根本谈不上提高教学质量.通化师范学院长期真心扶贫支教,不给基层增加负担,学生到岗后克服了贫困农村生活清苦等一系列困难,安心工作,敬业奉献,热血青年那种可贵的精神风貌激活了基层教育,直接提升了当地基础教育水平,带动了全县的教育教学改革,乃至干部群众工作作风、生活方式的转变,使校风校貌和村风村貌都发生了喜人变化.广大农民群众这一最实在的群体,脱贫致富和望子成龙是他们最迫切的愿望.由于切身感受到了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带来的积极变化,因此对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十分欢迎,纷纷把自己辍学的孩子送回到了学校.每当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学生离村返校时,干部群众依依不舍地送别,强烈要求再多派些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学生,顶岗实习支教的教学时间加长,以保证课程的完整性.

对高等师范院校来说,顶岗实习支教活动把社会实践作为试金石,增强了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对于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服务于社会的适应性.师范教育要改革,并以改革来推进高素质师资人才的培养.但先决条件是,不能以降低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代价,相反要更好的促进高师教学质量的提升,十年来,学院针对偏远农村基础教育和地方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认真做好教学体制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此基础上实施顶岗实习支教活动,为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大学生到农村学校承担普通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独立到班级授课,同时参与班级管理、课外文化活动及指导等工作,学生在完整地代完一个学期的课以后,了解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提高了教师教学技能和综合能力.尤其是学生在实习实践中发现教学存在的问题,因此,返校后,学生们能够针对于某方面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加以改进,以毕业论文或调查报告的形式进行表达,普遍提高了综合素质、教师教学技能和班级的管理能力.不少毕业生受益于顶岗实习支教活动的锻炼,教师基础素质和教学实践能力要远远高于没有经过锻炼的学生,因此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更快地进入职业教师角色,成为扎根山老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骨干.对广大学生来说,顶岗实习支教开辟了实践教学的新理念,学生可以亲身去了解贫困地区教育现状,体验学校课堂教育以外的教育情况,经过农村实践教学的感受,增进对农村地区农村教育的真情实感,有改变农村教育落后现状的决心,从根本上通过艰苦条件的磨砺,可以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从中所受到的砥励,使他们一生都受益无穷.德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实践过程.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大学生们用自己的青春实现着自己的理想,同时,也实现了许多农村孩子们的梦想,感受农村条件的艰苦和基础教育的落后,感受农民对先进教育的渴望和对他们奉献精神的肯定,在实践中培养了爱心,升华了情操,锤炼了意志,实现了道德和人格的完善,体会到了人生价值,这本身就是实实在在、入情入理的师德升华.虽然只有短短一个学期到支教活动,但这是大学校园和课堂上三年、四年甚至更长时间都很难实现的教育目标,这会成为他们一生的回忆.#p#分页标题#e#

通化师范学院将与地方党委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及受援学校进一步协调配合,完善扶贫顶岗实习支教的组织领导和工作机制,开展管理、服务和相关理论研究,在校内教学改革特别是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开始就进行全程师德师风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和班级管理等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在岗期间的教学和安全管理、每批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学生的工作衔接、建立和完善扶贫顶岗实习支教数据库等方面,积极探索有效运作机制,开展更扎实的工作.特别是要与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继续保持良好的协作,做好下年度扩大扶贫顶岗实习支教面,组织通化师范学院本科学生扶贫顶岗实习支教,以及下年度免费培训教师的各项准备工作,使扶贫顶岗实习支教这项惠及受援地区、师范院校、青年学生的改革举措,取得更大成效,为高等师范教育改革探索新的有效途径,为促进地方基础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8篇

【关键词】 高校 学生社团 社会化 建设

高校学生社团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成才发展的重要平台,已经成为高校育人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跨校活动增多、与社会联系增多等新情况和新趋势。学生社团社会化的发展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青年学生社会化发展的内在需求,也加快了校园、社团与社会的相互融合。团中央、教育部明确指出,要搞好社团组织的思想政治建设和管理,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到学生社团中去,从而让学生社团组织真正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当前,如何科学引导学生社团发展已经成为一个摆在高校学生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学生社团社会化的内涵

学生社团是高校大学生依据共同的兴趣爱好,按照一定的组织程序自发建立,通过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倡导和组织“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群众性学生组织。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校与社会的融合,学生社团逐渐走出校园、走进社会,高校学生与现实社会深入接触,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频繁交流,新时期的校园文化也日益表现出社会化、实用化的特点。

要想科学理解“学生社团社会化”,就必须首先弄清楚什么是“社会化”?我国著名社会学者郑杭生认为,“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文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涉及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从社会视角来看,社会化即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来看,社会化即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本文讨论的“学生社团”作为高校学生自治性、群众性组织,当然不能等同于社会学概念中的“人”,但毕竟也有共同之处,我们不妨也把它当作现实社会存在的“个体”来看待。

沿着前面的分析,大致可以给“学生社团社会化”下一个这样的定义:所谓学生社团社会化就是社团在走进社会、融入社会、与社会相互作用中,社团和社团成员参与社会实践,遵守社会规范,适应社会发展,社团组织的功能与运作不断发展,社员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社会文化得以传承和创新的过程。

二、高校学生社团社会化发展的必然性

学生社团社会化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下从社会进步、高校育人、社团发展和社员成长等四个方面阐述高校学生社团社会化发展的必然性。

1、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进入新世纪以来,为了应对日新月异的科技挑战、促进知识经济发展、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许多国家都制定了新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各国都把科技发展和教育创新作为加快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正面临着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的形势和要求,推动高校学生社团社会化发展是教育观念的更新,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有利于推动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有利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2、高校育人的必然选择。现代高等教育担负着既要主动适应社会,又要积极引导社会的历史使命,只有培养具备健全的人格品质、完善的知识结构、过硬的职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显然难于满足素质教育的基本需求,必须为学生搭建一个广阔、自由、开放的实践平台。同时,后勤服务的社会化,部分高校将学分制与学生参与社团的积极性相挂钩为学生社团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也说明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学校内部管理创新带来的一系列发展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高校学生社团的社会化发展。

3、社团发展的内在需要。学生社团的发展要想实现突破、有所创新,就不能局限于校内发展,必须向社会各领域延伸。通过吸引外部环境的优质资源来加强社团建设,促进社团发展,为社团成员成长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一方面充足的资金物质可以保证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吸取社会其他组织的管理运作经验可以完善社团自身的组织建设;另一方面广泛的交流合作可以加强学生与社会的接触,开阔学生的视野,增进学生对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唯有如此,高校学生社团才能更加体现学生需求、学校需求和社会需求三方面的和谐统一,才会更有利于广大青年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4、社员成长的殷切期望。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与竞争并举的时代。新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更严的要求。高校学生踊跃参加各类社团组织,就是为了在这个广阔的平台上锻炼、提升自己的各种能力。伴随着高等教育社会化趋势的深入发展,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与社会需求接轨。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严峻的就业形势,青年学生逐渐认识到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不够的,在扎实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当深入社会、力行求是、勇于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努力实现自身的社会化,而学生社团的社会化发展正迎合了青年学生的这种迫切期望。

三、学生社团社会化发展的现状及其制约因素分析

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学生社团的社会化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团活动范围形成了由校内封闭式转向社会开放化的态势;二是学生社团的经费来源由靠学校支持向积极利用社会资源筹资转变;三是学生社团的运作模式日渐趋近于企业等社会组织;四是学生社团的内部构成人员呈现多元化趋势。不过,现实中也存在着一些因素较为严重地制约着高校学生社团社会化的发展。

1、忽视核心团队的建设培养。核心团队是学生社团实现社会化发展的关键因素。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一个组织核心团队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这个组织发展的前景和可持续性。事实上,一些建设发展得比较好的社团,都有一个综合素质极高的核心团队或负责人。高校社团中很多都不重视新老成员之间的沟通衔接和传统经验的继承,忽视了梯队建设。不少社团负责人只顾着在自己的任期内轰轰烈烈地组织一些活动,很少会对未来的“接班人”进行悉心的传帮带。往往当一些核心成员离任之后,发展后劲不足,社团便从此一蹶不振,逐渐消失在同学们的视野之中。当然,因为社团干部“实惠多多”,社团中“乱传位”的现象也时常发生,老乡传老乡,哥们传哥们,致使社团缺乏民主监督,出现“一代不如一代”。

2、打造品牌项目的意识淡薄。品牌项目是学生社团实现社会化发展的重要依托。尽管有不少学生社团规模很大、活动很多,但真正取得良好社会效益的却屈指可数。在日益社会化的校园里,品牌不仅能为树立社团形象、扩大社团知名度和加强社团凝聚力等发挥积极作用,而且一个成功的品牌所蕴涵的效应更巨大,影响更广泛。学生社团打造品牌项目的意识淡薄,创新能力不足,社团活动形式过于简单,总在低水平上重复,缺乏应有的特色,对于学生社团的长远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3、活动阵地的严重不足。活动阵地是学生社团实现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支撑。据不完全统计,80%的社团目前普遍存在没有相对固定的活动场地,并且因为学校的一些活动场地需租赁,社团捉襟见肘的财力无法支撑,造成一些社团活动不正常。很多社团组织活动都是以“游击队”的形式进行,“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这样很不利于社团管理和活动策划,严重影响了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和活动的质量,极大地制约了学生社团的深度发展,学生社团期待实现社会化发展的愿望也就更难以实现。

4、活动经费的极度紧缺。活动经费是学生社团实现社会化发展的基本保障。目前,各高校学生社团的活动经费来源主要是社员交纳的会费和少量的社会赞助,虽然不少社团正在尝试借助社会资源开展各类活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作为学生群众性组织,所收取会员费的额度和筹措社会资金的能力十分有限,普遍还是存在财力不足。加之学校对社团经费缺乏必要的管制,使得部分社团管理人视社团为“小金库”,从而使得少数人中饱私囊,有机可乘,这更加加剧了大学生社团经费的紧张。

5、有效沟通对接平台的缺失。对接平台是学生社团实现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媒介。虽然目前各高校都有学生社团组织与社会和企业合作,也有部分学生社团参与到社会企业和NGO组织所开展的项目中来,且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但是,参与社会合作的社团数量还比较少,学生社团与社会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都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学生社团与社会组织之间缺乏一个有效沟通对接的平台。积极寻求对外合作的优秀社团找不到合适的合作企业,苦心寻找校园合作的社会组织也不知道怎样的社团具备足够的执行力和影响力。正是由于这种对接平台的缺失,无形中让很多大学校园里优秀的学生社团失去了走向社会,获得更多发展空间的机会。

四、推进学生社团社会化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支持鼓励学生社团社会化发展。虽然我国高校普遍对学生社团持支持鼓励态度,但部分高校和相关管理者还只是单纯的认为学生社团是组织学生课外活动的工具。一些学生社团精心策划、苦心经营的社会化活动常常被学校管理部门以“安全因素不确定”、“活动经费有限”等借口而否定。在这种认识下,学生社团的社会化发展就显得十分艰难,其现实意义和独特功能也就难以发挥。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学生社团社会化发展在推进素质化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社团发展的指导思想上,把培养造就具有现代化、社会化人格特征的青年人才作为终极目标。各高校应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倡导构建以校团委为中心,学生会、社团联合会协调发展的“一体两翼”的大学生第二课堂新格局,并在学校层面形成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加大对学生社团的扶持力度,鼓励支持学生社团社会化发展。

2、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努力保障学生社团社会化发展。高校是整个社会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少不了参与社会的交流、合作与竞争。任何一所高校如果仅仅依靠自身力量闭门造车,肯定不会有很好的发展。高校里学生社团的生存发展何尝不是如此?在学生社团社会化发展的新形势下,各高校和各级团学组织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加强与校外企业、知名校友的沟通与交流,为社团发展寻求物质支持;要积极融入学校周边街道、社区和近郊农村,共建定点合作单位,为社团活动提供实践场所;要不断加强和规范校际社团的交往合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要创新形式,努力打造一个学生社团与企业社会之间的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的沟通平台,拓宽高校学生社团与外界交流展示的途径。通过不断创新社会化的运作方式整合各种资源,为学生社团的全面发展凝聚力量,使学生社团的社会性得到充分发挥,促进社团成员的社会化技能提到有效提升。

3、加强管理,创新机制,积极引导学生社团社会化发展。健全的制度是社团健康发展的前提,科学的管理是社团良性运作的基础,创新的机制是社团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源泉。随着学校内外环境的变化,学生社团的各项管理制度也应当与时俱进,要通过不断完善社团审批、年度注册、活动报批、财务经费、干部任选等制度来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只有科学、合理、成熟的管理机制才能为学生社团的社会化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各高校应建立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对工作先进、成果丰富的社团给予表彰和支持,对组织不力、工作懈怠的社团给予指导和整改,对偏离章程、毫无作为的社团及时淘汰处理;各高校应加大激励措施,给予政策倾斜,鼓励和吸引更多有能力、有经验、有热情的同志担任社团指导老师;各高校应将学生社团干部纳入各级学生干部培训体系,同时还应针对社团干部的特点,量身定做一些针对性、实用性更强的培训计划,不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和领导效能,把悉心培养、素质过硬的社团骨干放在关键的工作岗位上,真正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保证社团活动的正确方向。各学生社团也应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准定位,明确宗旨、完善章程,建立有效的内部管理运行机制,保障社团的高效运转。

4、提升质量,打造品牌,着力助推学生社团社会化发展。高质量、高品位、高水准的社团活动是学生社团生存发展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展示社团形象、提高社团声誉、增强社团凝聚力、打造社团文化精品的关键所在。各高校应鼓励、支持、引导学生社团在组织活动时加强社团活动的组织和策划,既要讲求实效,又要高标准、严要求;要坚持活动与形式的统一,贴近青年、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要努力将活动的思想性、教育性和社会性、实践性融于一体,不断提升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同时,各高校应结合学校专业背景,重点扶植有成绩、有价值、有潜力、有特色的学生社团积极融入社会,在社会中接受锻炼和洗礼,促进社团向更高层次发展。

五、结束语

高校学生社团的社会化发展有利于推动高品位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加速青年学生社会化进程,有利于开辟高校思政工作新阵地,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发展。针对当前高校学生社团社会化发展存在的各种问题,各高校和各级团学组织应当站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战略高度,切实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积极整合资源、搭建平台,不断创新机制、加强指导,让学生社团真正实现社会化发展,并努力使之成为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益平台。

(注:本文系2011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1jytw037)、湖北高校学生工作研究会2011―2012年度立项课题(1011B17)《高校学生社团社会化发展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负责人:蔡路。)

【参考文献】

[1] 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5号)[R].2005.

[2]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 郝永康:论学生社团社会化及其对青年学生职业发展的影响[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8(2).

[4] 胡建军:高校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9).

[5] 王珩;高校学生社团发展调查报告――以浙江省高校为例[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3).

[6] 张文学: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及其指导[J].中国青年研究,2006(6).

第9篇

农林经济管理硕士论文范文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中,农林经济管理是较早设置的专业,为国家的农林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专门人才。浙江农林大学是浙江省唯一的农林本科院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浙江农林大学具有办学实力和办学特色的老专业。该专业成立于1985年,其前身是林业经济管理专科专业,1996年林业经济管理专业招生本科生,1998年更名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2003年被评定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2007年批准为浙江省本科高校重点建设专业。近年来,对照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的指标体系,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并在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建设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基本情况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隶属于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自林业经济管理专科专业招生至今,已为社会培养了25届1600余名本专科毕业生。毕业生就业选择余地较大,就业呈现多元化趋向,从单一的以农林业单位为主向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自主创业等多种类型转变。据不完全统计,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中已有100多人走上了科、局级以上领导岗位,体现了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注重知识、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近年来,每年招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60名左右,现有在校生247人。现有专任教师37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2人,占教师总数的32.4%,副高级职称20人,占总数的54.1%;54.1%的专业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有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学科组专家1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浙江省151人才4人。

二、近年来专业建设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1)多方参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保证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顺利进行,成立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小组,开展多层次的调查研究,充分收集和分析全国农林院校及综合性大学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改革情况,对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召开了农林经济管理省级重点专业建设委员会工作会议暨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研讨会、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家研讨会等,最后邀请专家对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

(2)根据社会需求和学校层面人才培养目标,适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离农倾向明显,就业去向与其他经管类专业并无差异,特色与优势不明显。当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肩负着为现代农林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输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创新的人才的历史使命。同时,2009年,浙江林学院升格为浙江农林大学,随即制定了《浙江农林大学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纲要》明确了学校的人才培养为:培养品德优良、基础扎实、能力强,具有生态文明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此,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适时调整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具体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农林业发展需要的,具备系统的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农林业科技知识,掌握农林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各级政府涉农部门、农林企事业单位、农村基层经管单位等从事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会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科研与教学研究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顶天立地的师资队伍

为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主要采取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措施。引进包括专任教师及兼职教师的引进。建设期内,共引进博士7名,其中国外高校1名,国内985院校3名、211院校1名。聘请4名具有丰富农村工作经验的地方工作人员和农林企事业单位人员、3名国外著名高校的教师为兼职教授。积极鼓励年青教师到国内外名牌大学和一流的科研院所攻读博士学位、及到基层挂职锻炼。建设期内,5名教师获得了博士学位,其中中国科学院1名,985院校3名,211院校1名。有10位教师到国外著名大学访学,5位教师到农村基层或农林业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通过这些措施,使师资队伍真正做到顶天立地(既掌握学科前沿又了解农村实际),职称、学历、学缘结构显著优化。高级职称比例由2007年的70.3%上升为2011年的86.5%,其中副教授比例由37.0%上升为54.1%,成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从事教学第一线的主力军。博士学位比例由2007年25.9%上升为2011年的54.1%。教师由原来主要毕业于林业院校,改变为既来自国家重点农林院校,也有来自于国内外著名综合性大学。

(2)注重科研与教学研究,着力提升专业教师的科研与教学研究水平

努力营造良好的科研与教学研究氛围,鼓励老师从事科研与教学研究。建设期内,共立项科研课题8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38项,科研经费达44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53篇,其中被三大检索系统(SCI或SSCI、Ei、ISTP)收录18篇;出版学术专著16部。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奖,浙江省科技兴林奖等各类科研奖励共20项。主持浙江省新世纪教学改革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共3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4项,获得浙江省教学研究成果奖、校级教学研究成果奖共5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5篇。从近年的发展来看,专业教师的科研与教学研究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为科研促进教学提供了基础和条件,为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支撑。

3.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强化课程与教材建设

(1)构建理论、实践、特色三结合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为了实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时修订了教学计划,着重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了理论、实践、特色三结合的课程体系。具体表现在:

第一,重理论。课程体系的设置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理论基础课程由两个平台构成,公共基础平台及学科专业基础平台,学分合计为40.5,占总学分的24.5%。为培养学生具备系统的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提供保证。

第二,强实践。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课程设置强调实践环节。一是加强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如林业概论、现代农业概论等课程设有实习环节,会计学基础、统计学原理等课程均设有模拟实习。二是安排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等,专业综合实习主要设置了为期2周的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综合实习、为期1周的农林企业管理综合实习。三是设置社会经济调查与应用文写作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社会经济调查及应用文写作的能力。

第三,显特色。为了显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与其他经管类专业的差异,充分发挥学校和地域优势,在专业选修课中,按方向设计了两个模块,一是农村经济发展模块(选修模块Ⅰ),二是农林企业管理(选修模块Ⅱ)。

(2)强化课程与教材建设

建设期内,有计划地开展了以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为重点的课程与教材建设工作。具体包括:

①重视精品课程建设。专业教师高度重视精品课程的申报与建设工作,新列入校级精品课程8门,现有校级精品课程14门,通过学校验收的8门。林业经济学和林业财务与会计2门省级精品课程,均于2010年顺利通过浙江省教育厅验收。②加强教材及教辅资料的建设。以精品课程的申报与建设为契机,鼓励教师编写教材。在已有主编《现代林业企业管理学》、《管理学案例》、《会计学基础》、《林业财务与会计》等教材的基础上,主编教材5部、副主编2部、参编2部。同时,加强教辅资料的建设,如林业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等有实习环节的课程均有相应的实习辅助资料。③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首先,倡导国际参与式课堂讨论方法。如在林业经济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介绍乡村快速评估技术(RRA)和参与性评估方法(PRA)时,设计一些主题,以行政班为单位分为5~6个小组进行讨论,每组只分析其中的一个主要问题,规定每组的讨论时间和汇报时间,由小组成员自主确定每组的协调人、观察员、记录员等展开。其次,采用案例教学法。如经济法、市场营销学、管理学原理等课程全面推行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开展网络课堂网上互动。各课程组在建设网络课堂的过程中,开通网上讨论,使师生互动不断加强。

4.改革实践教学体系,重视教学条件建设

(1)构建一、二、五分类实践教学体系

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除课程实习外,构建了一、二、五分类实施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指一个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中心,二指两个平台,面向全体学生的平台和面向优秀学生的平台。五是指五个支撑点,包括面向全体学生的中期论文及毕业论文、专业综合实习两个支撑点,面向优秀学生的大学生林业经济研究会、科研创新基金项目、大型专题调研三个支撑点。

一是通过专业综合实习、中期论文及毕业论文的实施,构建基于应用性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使学生掌握学术论文写作的一般要求和规范,在第四学期至第五学期,安排专业老师指导学生撰写中期论文。中期论文的基本要求是利用所学的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对农村经济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必须有实际的调查资料和数据支撑。毕业论文是高校实践教学的必修环节。在毕业论文环节,强调选题需理论联系实际,尽量与导师的课题相结合。通过实施中期论文,强化对毕业论文的指导,使学生完成的毕业论文质量较高。2007-2011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入选校级优秀论文12篇,毕业论文的优良率达41.24%。专业综合实习主要包括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综合实习、农林企业管理综合实习,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社会经济的调查方法,提高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以为期2周的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综合实习为例,第1周为外业调查,第2周为内业整理和综合分析报告撰写。调查以小组为单位独立开展工作,教师轮回指导和检查。这一以专题调研为特色的综合实习,使学生围绕某一主题从提出问题和目标-设计问卷-实地调查-数据资料整理、分析-撰写报告得到全过程的训练。经过多年的实施,综合实习制度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二是通过大学生林业经济研究会、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大型专题调研等第二、第三课堂,构建基于创新型目标的研究型实践教学体系。大学生林业经济研究会由高职称、高学历的专业老师担任指导老师,有针对性地指导社团开展学术活动,并组织学生参加两年一届的全国大学生林业经济研讨会。由于师生的共同努力,在第十二、十三、十四届全国大学生林业经济研讨会上共获得了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0项、优秀奖11项的好成绩,在校期间学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篇。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积极鼓励学生申报学校和浙江省的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由专业教师负责指导申报和实施的全过程。2008-2010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成功申报项目共24项,其中省级6项。大型专题调研主要是指部分学生参与知名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大型专题调研。2009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挑选了共28名学生参加了农业经济相关课题的调研。通过参加大型专题调研活动,使学生的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2)重视教学条件建设

建设期内,主要抓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图书资料的建设。

一是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建设。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主要依托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总面积600m2,下设6个实验分室:财务会计模拟实验分室、工商管理模拟实验分室、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分室、电子商务模拟实验分室、市场营销模拟实验分室、金融模拟实验分室。建设期内,新增教学设备(包括软件)近158万元。现有教学设备总值近432万元。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方面。新建实习基地11个,现有校外实习基地达21个。

二是图书资料建设。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所需的图书资料除由学校图书馆提供外,由学院图书资料室和专业特色资料室提供。经济管理学院图书资料室,每年及时采购能反映专业发展动态与趋势的图书资料。现有藏书1.5万册、学术期刊310种、报纸40余种。同时,建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特色资料室1个,现有各类资料和藏书800余册。为学生研究性学习和教师从事科研活动提供了保障。

三、几点思考

首先,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后,如何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从近几年学生就业情况看,就业趋向是以非农企业、政府管理部门(公务员等)为主。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为了体现特色与优势,适应现代农林业发展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但是,大学生毕业后是否愿意真正走上服务三农的就业岗位,也就是说如何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除通过对培养环节、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的调整与优化外,更需要加强就业指导,努力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同时打通高校毕业生通向农村的路子。

其次,实践教学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同时实践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紧紧围绕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密切结合,全方位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奠定稳固的基础。同时,应该注意到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突出地位,需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实习基地的作用,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最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涵盖经济、管理两大学科的宽口径专业,当前迫切需要加强管理类课程的建设与改革。长期以来,高等农业院校的农林经济管理本科,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都加强经济学课程,轻视管理学课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种农业企业迅速发展壮大,为了适应这一变化,本专业在专业选修课中,设置了农林企业管理模块,安排1周时间的农林企业管理综合实习。但总体来看,课程设置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综合实习的执行存在较大的难度,效果不理想。为此,需要增加涉农企业管理类课程,并较好地落实综合实习,努力提高实习效果。

农林经济管理硕士论文范文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摘 要:通过对北京林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06、07级115名学生的调查,笔者从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课程设置、导师制度建设及学生主观就业认知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因素。

关键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 毕业生 就业 影响因素

随着国家林业经济的兴起,以林业经济活动作为学科落脚点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理应具有生命力和活力。然而,据统计2009年14名获得林业经济管理学硕士学位的毕业生中, 除去1名转为攻读博士学位,2名出国外, 另11名硕士毕业生无一人在林业领域就业。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学科发展的一个缩影,专业就业实况与培养目标有脱节,值得对专业的就业作进一步研究。通过查阅文献,诸多对林业人才就业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林业人才就业现状及问题分析;(2)调整专业设置以促进林业人才就业;(3)林业人才就业途径。但众多研究缺少对林业类人才就业状况的实地调查,而且对影响就业的因素分析集中在定性分析和社会综合因素的影响上,去不能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校学生高考报考本专业的动机、本科期间学习兴趣、学习状况、学科发展状况等影响林业类人才就业的校园因素进行调查分析。

因此,笔者以此为切入点,利用访谈法、抽样调查、二手资料搜集等调研方法,在询问学校就业服务中心和经济管理学院老师的基础上设计问卷,以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专业06、07级115名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来分析影响林经类人才就业问题的因素。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15份,有效

1.专业兴趣及课程体系对就业的影响分析

了解一个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是否感兴趣对于了解学生在本科期间学习本专业的认真程度、学习成绩的好坏以及对于本专业的忠实度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对115名被调查者的调查发现71%的学生是受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并不是凭个人兴趣选择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成为考生高考报考志愿时所谓冷门专业。

进一步的调查可知,76%的被调查对象明确表示本科毕业后的选择不会与农林有关。而这些被调查者欲进入的行业大多涉及到企业管理、新闻媒体、财务、金融、营销等当今社会上所谓的热门行业。当问及他们为什么放弃农林行业时,50%的被调查者选择对此行业无兴趣42%的是因为此专业不是热门专业,与时代不符仅有9%的被调查者转移到其他行业的原因是自己的能力所限。

同时,由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农林+经济+管理三管齐下的学科,学习课程多样化。但通过调查发现,115名被调查者中43%的反映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阶段所学课程覆盖面太广,所学知识不扎实、不系统,33%的选择不能很好地与自己以后的选择相结合, 18%的被调查者认为专业特色课程太少,不能满足自己本科阶段对本专业的学习,仅7%的学生认为富有特色,为自己以后的选择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本科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广泛,虽利于拓宽该专业学生的知识面、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但是课程的多、杂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学生对本专业进行深入的学习,从而对知识不能有效的把握和综合利用。

专业学习兴趣低和课程学习不扎实、不系统等降低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每届的考研率。据统计,近几年本专业每届的考研率仅为3%。由于农林作为一个传统经济部门,较冷门, 对学生的吸引力逐渐降低,有的学生想通过转专业考研的途径达到跳出林门的目的,据调查,考研的同学中30%的表示考研时要重选专业。转专业考研无疑又加大了考研的难度,使此专业学生不能继续深造,加大了就业形势的严峻。

2.导师制度对学生就业的影响分析

北京林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学生三年级时开始设置导师,通过调查本专业导师制度的建设情况,得出如下结论:

2.1学生普遍期望设置导师提前

在所有被调查者中,49%的认为大二开始设置导师的优势较明显。

2.2 学生对导师的满意度较高

通过被调查者对导师满意度打分(最高分为10分,最低分为1分)知:导师平均得分为8.427,同时90%的被调查者在710分之间,学生对导师的满意度较高。同时为了分析导师满意度是否有性别差异,进行了t检验双样本等方差假设,得t=0.9563以上两个方面说明导师制度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在学生教育、提高学生学习专业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可是,经过深入调查发现,82%的被调查者表示导师主要在思想、学术上给予指导,只有5%的说导师在生活、就业方面给予的帮助最大,更有部分被调查者抱怨:课余时间与导师见面机会少,平时除了课程学习、课题研究之外,导师很少给予就业方面的指导。

笔者经过分析认为存在上述现象的原因在于:

第一、导师精力有限。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注重学术研究,导师自身科研和教学任务较多。平时专注于教学和科研的导师时间和精力不足,对学生就业信息关注较少。再加上带的学生越来越多,导师对每个学生指导的时间和力度也势必相对减少和削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导师与本科生交流的时间和质量,导师也就不能给学生包括就业在内的全面指导。

第二、本科生缺乏主动性,师生关系生疏。本科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决定了他们与导师接触的程度。由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专业学习兴趣不强,影响其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和与导师沟通的主动性。

3.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对学生就业的影响分析

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各个高校工作的重点。近年来学校主要是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二年级时8个课时的公共课),收集、就业信息、举办就业讲座、开展校园招聘会、提供政策咨询和为毕业生办理离校手续等措施来提高学生的求职能力和帮助、促进学生就业。经调查可知,学校网站及招聘会成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途径。

传统意义上,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本应该直接面向的就业单位是各类农(林)业企业、教育科研单位和各级林业系统的政府部门。可是,学校进行的就业指导工作通常是面向全校学生,并没有突出专业特色,不能给各个学生进行专业性的指导和建议。通过对通过校内招聘信息您对林业系统就业单位的了解程度如何?的调查发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不能从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中全面的了解林业系统就业单位的信息。

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学校针对本专业学生提供专业的就业信息较少,不利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了解林业系统就业单位的人才数量、能力要求,从而限制了林业管理人才向此方向流动的可能性。

4.学生就业认知对就业的影响分析

在调查中,75%的被调查者认为与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相比,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比其他专业就业难。经过调查,就主观因素来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4.1就业地区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

从毕业生流向的地域来看, 北京、上海及东部沿海开放城市吸引了三分之二的毕业生, 中部及省会城市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东中部学生去西部工作的意愿却极低。为了探究学生的生源地与工作地点的选择是否具有关联性,本论文采用了交叉列联表分析方法,即通过?状2(卡方检验)= 其中Eij=nijnij=ninj/n i=1,2,3 j=1,2,3,4 临界值为?状2[(i-1)(j-1)]。

按上述原理计算得?状2=2.641 10-11选择就业地区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全面的就业,从而出现有业不就,地区拥挤的不良现象。

4.2 注重非林业系统的精英岗位,期望工资偏高

根据调查,70%的被调查者要求到非林业系统的实力派企业就业,对自己的就业岗位要求较高而对小型企业不屑一顾;仅有10%的表示只要找到工作即可,其他条件都无所谓。同时,被调查对象要求起点工作的月薪在20004000元之间的占到67%,还有13%要求月薪在4000元以上。据《2007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薪酬调查报告》显示,24.8%的本科毕业生起点工资在1000元以下,40.9%的毕业生起点工资为1000元-2000元。

第10篇

关键词:地理新课程 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STS教育

引言

海南使用新课程实验教材已进入第四年,2007年全国又有不少省市也已加入实施新课程的行列。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观、知识观、评价观等提出了新的要求,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它注重学生通过从自然到地理、从生活到地理的认识过程,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能力。所谓创新能力,就是从现有知识尽可能快地产生出新知识的能力。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发挥学生身上蕴藏着的无限的创造潜能。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高中地理新课程体现了新的基本理念:1.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2.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3.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4.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5.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课程理念的改变必然带来教学方法的改变。而高考作为终端显示的方式之一,同样受到教师、学生、社会的关注。事实上,课改实验区的高中地理教师一直在考虑地理高考会有怎样的改革,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以自己对新课程高考的假设和猜想,设计教学和组织复习;有的教师将往年高考试题的知识点进行分类,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当年学生失分多的考点上,但这类考点有些并不是重点,也不会年年考,这样,教师只能被动地跟着高考试题走,在教学上走入了误区。怎样从本质上认识新课程地理教学的改革,更好地实施新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如何利用STS地理教育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方法及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能力?课堂教学作为学校对学生进行教学的主要方式,是教师传播知识的主要阵地,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渠道。那么,如何在课堂教中如何利用STS教育培养学生的地理创新能力,体现地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下面我根据近几年的地理课堂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STS教育的含义

STS(科学・社会・技术)教育是近几年来世界各国科学教育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思想。它强调要使学生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之间的关系,了解科学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其目的是使科学技术更好的为人类服务。

1.在科学教育目标上,由过去片面追求个体认知的发展、知识的掌握转向包括认知、情感、态度在内的公民“科学素养”的普遍提高。我国青年学者孙可平博士在对有关国家STS教育目标进行系统考察后认为:“尽管STS教育的目标千差万别,但有一点却是一致的,即所有的STS教育项目都扩展了科学教育的目标,突出了个人发展、社会发展与文化的目标。”就个体发展目标来说,包括:发展个体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对科技的兴趣与动机;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对科技议题的决策能力;发展学生的价值与伦理观念。在此基础上,STS教育还提倡科学教育的社会与人文理解的目标,包括:扩展学生对社会的理解;理解社会生活中的合作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同情心。由此可见,STS教育突出了对科学的文化解读、对科学的社会价值与人生意义的理解。

2.在内容构成上,倾向综合化。学生面对的“生活世界”是完整的、统一的,而学生所进入的“科学世界”则以分科为特征。“分科”课程固然有其“合法性”,但最大的问题在于它割裂了本来是完整统一的“生活世界”。基于这一弊端,以综合化为特征的STS教育自然就成为了改革的焦点。近年来,英国的“社会背景中的科学”、荷兰的“社会中物理”、美国的“社会中化学”等著名的STS项目,大多以学生所面临的社会问题或生活问题为中心来编排内容,试图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参与经济生活、政治决策、公众对话等活动所需的知识、技能与态度。如英国著名的STS项目――SISCON(Scienceinasocialcontext),该项目强调联系学生的生活背景来学习科学与技术,明晰它们的关系。为此,该项目设置了“健康与医学”、“食物与农业”、“人口”、“能源”等一系列专题。在这些专题中,有关经济、环境、健康等问题都被纳入到学生的视野中,他们从中不仅接受了知识的学习,而且同时接受了价值教育。总之,由于生活本身的完整性与多样性,课程就必须综合化,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对世界的综合与多维的理解,也才能更真实地了解现实世界。

3.在教学方式上,更加注重探究与体验。由于STS教育旨在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所以它在教学方式上就必然重视学习过程中的探究与体验。如果说科学教育中的探究是立足于物质世界,是为了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旨在“说明”,那么,体验则是立足于精神世界,试图建构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意义与价值,旨在“理解”;如果说探究旨在求真,那么体验则是在求善,因而探究与体验是构成完整的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这从STS课程所采取的教学方式中,如课堂讲解、问题讨论、角色扮演、模拟游戏、学生论坛、公众访谈、社会咨询等,就可窥见一斑。有别于传统的科学教育,STS重在唤醒主体的自我意识及情感体验,而不只是把联系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仅仅视为理论联系实际的途径与手段。应该说,STS教育更体现了科学教育的本质特点,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探究与体验出来的。

二、地理教学中STS教育内容的设计

STS教育跟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地理学科将(1)全球的环境问题,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水污染、光化学烟雾事件、固体废弃物污染等;(2)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核能、可燃冰等;(3)国家重点工程,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西部大开发、三峡工程等专题渗透到相关地理知识教育当中,同时在某一个知识点教学中又涉及多个社会热点问题,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是深化地理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学习科学的兴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地理教学中STS的渗透要结合所讲内容从以下几个方向进行:

(一)设计原则

由于STS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所以教学中STS教育结合点的选取及其教育内容的筛选是实施STS教育的关键。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遵循一定的原则来设计STS教育内容。

1.科学性原则:所选择的STS教育内容应该与地理教学内容联系密切且相适应,应该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相适应,做到深广度适当。

2.时效性原则:所选取的STS教育内容应能够及时反映科学技术的发展成就及与科学技术相联系的社会问题,并且材料内容要适时更新。

3.综合性原则:所选取的STS教育内容应体现学科之间的综合,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4.因地制宜原则:所选取的STS教育要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及所处的社区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的作用,使学校、家庭、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合理设计STS教育内容

根据以上原则,我们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设计了以下几个方面的STS教育内容:

1.现代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新成果、新成就。如神舟系列、嫦娥探月等,这样使地理课具有时代气息。

2.与工业、农业、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这样使学生形成“成本――效益”观念。

3.与家庭、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如改造家庭炉灶、提高燃料的利用率;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购房考虑的楼间距问题等。这样使学生用地理知识服务身边生活。

4.一些重大社会问题。如环境保护、能源危机、噪声污染等,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尝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如到附近的工厂、农村、社区调查环境污染情况并提出改进措施。这样既使学生增长了科学知识与技能,同时又使学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5.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生存能力的教育和训练。譬如在野外活动中避免遭雷击的有效措施有哪些;在野外迷路时怎样确定方向回到自己熟悉的地方等。

三、中学地理教学实施STS教育的途径

由于STS教育的教学内容涉及科学、技术、社会等多个方面,这就决定了STS教育组织形式必须多样化,必须冲破传统的封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时间和空间上都必须实行开放式的教学。我们根据本地区的资源特色设计了一些切合实际的STS教育内容,下面示例介绍实施STS教育的途径。

(一)课堂有机渗透

即教师认真分析研究各章节的知识点,充分挖掘教材中进行STS教育的因素,找出渗透点,合理组织渗透内容,设计渗透方法和途径。如教材中许多章节开头提出的问题、课文中穿插的问题和实例,大多都是我们身边的地理现象,甚至是社会热点问题,希望学生对这些重要的社会问题有所了解。

案例:地理实验课的尝试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案例

一、教学准备

1.课件制作

2.学生探究实验器材:长方形玻璃容器(长1m、宽0.3m、高0.4m),两个相同的塑料方盘,等质量的水和黄砂,蚊香及支架火柴,两只“Pz220、100”的白炽灯泡等。

二、教学过程

1.设置情景

设置情景回答问题:今年的冬天是一个严冬,去过北方的同学可能会发现北方室内的暖气管一般都装在离地面不高的墙壁边,大家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学生思考,教师接着切入课题。

[板书]“大气运动”。

师:大气怎么会运动呢?

生:太阳能以辐射的方式传给大气和地面转化为大气和地面的内能,使大气和地表的温度升高。同时,地表反射的辐射热进一步使大气的温度升高。

师:这就是大气受热的过程。

[板书]:大气受热的过程:太阳能大气层地面近地大气层(升温)。

启动下面的课题:

师:大气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状况,大气的温度分布变化能否制约大气的运动状态?

2.小组活动

师:你能用老师为你准备的一些器材探究这个问题吗?大家共同商讨探究的具体方案再进行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来得出问题的结论。

(活动开始,教师巡视,可予指导。)

实验结束后,进行交流。教师可让实验较成功的的活动小组向全体同学汇报,得到共识。然后,教师予以肯定。

[板书]“热力环流”

教师通过幻灯片展示:

1.大气受热不均,温升不同,会形成异地温差,从而导致异地压差。于是,大气从高气压地带向低气压地带运动。这就是大气的运动。

2.从幻灯片的动画画面上可以直观地看到课本上图2.4――海陆热环流的情景。

下面又展示出:

・大气受热过程影响大气的热状况;

・大气温度度分布不均制约大气的运动状态;

・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空气环流――即热力环流。

3.自学大气水平运动。

4.讨论与作业:

①课本P33“活动”中的四个问题;

②课本P35 “活动”;

③认真阅读本课内容。(检查提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要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就会爱学、乐学。在“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的教学中,创设了学生非常熟悉的教学情景导入新课,吸引了学生注意,有效调动了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兴奋点,唤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参与意识。“你能用老师为你准备的器材探究这个问题吗?”我改变过去旧的教学模式下的惯用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做、学生看的形式,用亲切的语言,商量的口吻,营造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中受到激励和鼓舞,使学生探究的情绪更加高涨。这一堂课中我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器材,没告诉学生如何操作,而是放飞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翅膀,让学生通过讨论和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的思维进一步被调动起来,学生通过思考、交流,自己亲自实践,以自身的体验,去获取知识,使课堂充满生机,使学生感受学习地理的乐趣,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训练,给学生施展才华的空间。

(二)开展STS活动

将学生课堂实验和课外小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开展课外小实验、小发明、小制作等STS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是实施STS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1.开展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为主的活动。一是定期开展小制作、小实验、小创新、小发明以及实验操作活动。小制作有以下几方面:①天文科技活动小制作:各式日晷、简单测角仪器、活动星图、太阳高度角测定仪等。②地理科技活动小制作:时区计算盘、简易指南针、地形模型等。③气象科技活动小制作:简易气压计、简易湿度计、雨量器、环形测云器、兜式风向标、“晴雨人”的制作等。小实验有证明地球自转实验、降水实验、风力作用实验、流水作用实验、泥沙沉积实验等。

2.开展增长学生见识、扩大学生视野的科技讲座。

3.开展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的竞赛活动。

4.开展以培养学生初步科学研究能力的活动。如我们利用课中的疑问、课后的作业,鼓励学生办地理STS小报和撰写科技小论文,并将他们的小论文在班报、校报上刊登、交流,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才能,达到广泛开展校园科技活动,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5.灵活应用现代媒体等宣传工具进行STS教育,鼓励学生参加科技环境建设活动。如组织学生注意收集报刊杂志上最新科技发展动态;引导学生在家里定时收看电视里的科技节目,如“科技博览”、“科技与生活”等;通过设立橱窗、报廊、雕塑、挂像,建立科技角、天文台、气象台、植物园等校内科技设施,营造浓重的科技气息,使学生身在校园犹如生活在科技的海洋中,并让学生亲自参加、体验科技环境建设活动,充分利用科技环境感染学生,以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科技知识。

【案例】 自制孔明灯

活动方案

一、目的

通过制作孔明灯和简单地观测,对学生进行有关大气运动原理的教育,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探求新知的兴趣。

二、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活动重点:组织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孔明灯及掌握组装方法。

活动难点:使制作的仪器灵敏实用,并懂得其中的科学道理。

三、活动前的准备

1.大气原理的基本知识

2.预气的热力作用和大气运动,准备制作观测器的材料(薄纸片、竹条、铁丝、酒精棉球、打火机)。

四、活动过程

1.孔明灯制作图

2.制作孔明灯

按要求,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人制作一种组装材料,制作后进行组装(注意要先仔细阅读制作步骤,然后再进行制作)。看一看哪一组学生配合得好,既有条不紊,又顺利快速地完成每一步的制作。制作过程:

(1)用薄纸剪成规格的纸片。将第一张纸片的一边与第二张的一边粘在一起,再将第三张,第四张……依次同样粘上去,直到拼成一个两端漏空,直径约60厘米的球状物。

(2)再剪一张圆形薄纸片,把上面圆空口糊住。待干后,把气球吹胀,找一条薄而窄的竹条,弯成与下面洞口一样大小的竹圈,在竹圈内交叉两根互相垂直的细铁丝,并系牢在在竹圈上,再把竹圈粘牢在下面洞的纸边上,糊成的气球不能漏气。

(3)把酒精棉球点燃扎在铁丝中心,等气球内部的空气烧热后,气球就会由平地直升天空。

(4)这是由于气球内部空气受热膨胀,向外跑了一部分,使气球受到空气的浮力大于气球(包括气球内部热空气)的重量,这样气球就会上升。

五、活动后的总结

对活动后的结果给予肯定,以提高学生参加活动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给自己带来的喜悦,根据制作情况,再指出存在的不足。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开展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探究性、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STS教育的重要途径。充分体现了STS教育的社会功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社会,去领会地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几年来,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本地的资源特色,因地制宜地开展了社会实践活动,逐步构建了以下几种社会实践系列。

【案例】“环保”系列:环境污染与保护已成为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根据我地的实际情况,我们让学生调查酸雨。

一、新科学词汇:酸雨(acidrain)、浮游生物(plankton)

二、目标:

1.叙述导致酸雨形成的因素。

2.讨论酸雨所引起的一些问题以及解决办法。

三、什么是酸雨?

湖里的鱼儿越来越少了,雕塑和建筑物的表面正日渐消蚀,农作物的生长变得更慢了,森林也正在死亡。造成上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答案就是酸雨。你或许会惊奇地发现酸雨首先是在1872年被安哥斯・史密斯(Angus・Smith)命名的。史密斯写了一本关于英国的一些大城市附近的污染了的空气和雨的书。在二十世纪的70年代,人们开始把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的酸雨视为一个严重的问题。现在,酸雨看起来成了所有工业化国家的一个难题。正常的雨水的PH值是5.6。这种酸性来源于二氧化碳气体和雨水反应所形成的碳酸。

CO2(g)+H2O(l)H2CO3(aq)

碳酸的酸性很弱,因此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对酸雨问题的贡献并不是很大。任何一种PH值低于5.6的降水都叫做酸雨。科学家们认为当大气中硫和氮的氧化物与雨水反应就形成了酸雨。当化石燃料燃烧时,这些氧化物就被释放出来,硫和氮的氧化物能与雨水结合产生硫酸和硝酸等强酸。虽然这些酸很稀,但它们仍能损害环境。在高密度的工业发达居住地区,大量的汽油和高含硫量燃料被燃烧,这就使得酸雨这一问题变得尤其严重。

当酸雨落到地上时,土壤和水变得更加酸化,在众多有机体中首先遭到破坏的是浮游生物。浮游生物是一些微小的水生植物和动物,这些有机体组成了小型鱼类的食物链的基础,当浮游生物死掉了,这些把它们作为食物来源的鱼也很快就会灭亡。

酸雨也对土壤和陆生植物造成有害的影响。当酸雨在土壤中流过时,它能溶解一些重要的矿物质并把它们带走。植物由于缺乏这些滋养物将不能按正常速度生长,农作物和森林就这样遭到了损害。

酸雨也使得建筑物和由石灰岩与大理石制成的雕塑的风化加快,例如,希腊的帕台农神庙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但是现在它正很快地被酸雨破坏着。

四、小节复习:

1.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酸雨的影响有哪些?

五、你来决定!

假如你居住在一个主要工业是生产高含硫煤的地区,这种煤被地方发电厂燃烧来发电。一项要求地方发电厂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量的法律被颁布。工厂主们面临两种选择:(1)他们可以邻近地区购买低含硫的煤,这样做不会导致电价增加;(2)他们可以使用当地煤并且增加10%的电价来支付除去硫和硫化物的费用。你会做哪一种选择?

【实践教学案例】联系教学和学生生活环境,开展《我写家乡地理》调查活动。

调查目的:

1.运用课堂学到的地理知识了解家乡的位置、地貌、气候、河流、土地等自然环境特点。

2.了解家乡人民在农、林、牧、副、渔等方面利用优势,克服劣势,发展经济的成果。

3.了解家乡人口、耕地的变化,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水平过程中的问题,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4.通过调查、观察、访问, 整理、总结资料,提高实际工作能力,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活动过程:

第一步是课内教学,学习乡土地理知识和实践活动的内容与方法,明确调查活动中的具体要求。

第二步是课外实践活动。学生打破班级界限,以居住村为单位组成小组,组内再分工(组长、提问、补问、记录等)。依据调查提纲在本村开展调查活动。

附:调查提纲

1.本村人口、粮食、耕地的变化及现状;

2.农业总产值(变化原因);

3.主要农作物:粮食、蔬菜、水果(品种、播种面积、总产、单产);

4.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技术人员(文化程度、专业、人数、工作效果),优良品种,耕作制度,管理方法(田间管理);

5.病虫害的防治(种类、发生时期、条件、防治措施);

6.灌溉情况: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水果、(水源、面积、效果、问题);

7.农业机械化情况:(机械种类、数量、效果、问题);

8.肥料情况:来源、造价、问题;

9.林、牧、渔业(种类、经营方法、效益、问题);

10.工、副业(以后的)部门、总产值、原料、燃料来源、产品销路、经营方式、对环境的影响、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11.交通建设:铁路、公路、乡村路、水运等;

12.住宅建设:每年建房面积、材料来源、房基地状况(耕地、坡岗、河洼);

13.农民文化程度、文化活动场所、文化生活的主要方式;

14.服务业:部门、经营方式、效益;

15.生活用水:自来水、压水机、井水;

16.生活燃料:品种、来源、利和弊;

17.医疗卫生条件;

18.请村委会负责人谈本村发展生产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农村经济需要的人才,对学生们的希望和要求。

第三步是返校整理总结调查资料,分组写出调查报告或小论。学生写出了十多篇小论文并绘制了各种图表。学生在运用地理知识,认识家乡地理环境的同时,锻炼和提高了与人合作、与人交流、调查访问、搜集整理资料、绘图、审美、分析归纳、文字表述、口头表达和表演等方面的能力。为不同层次的、具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提供了参与、表演和提高的机会,为全体学生提供了成功和发展的可能。

四、实施STS教育的作用

1.实践证明,在地理教学中实施STS教育,一是拓宽了地理教学内容,使地理教学能紧跟科技与社会的发展;二是进一步完善了教学形式,彻底打破了单一的课堂教学为主的封闭型教学模式,形成了以学校、家庭、社会有机结合的开放的教学空间。

2.实施STS教育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科学评价能力和科学决策能力的提高以及健康的价值观的形成。

3.实施STS教育,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以及社会实践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一步强化了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教师经常利用休息时间不断吸收新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查阅各种报刊资料,收集各种现代科技信息,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全面提高了教师的素质和教研水平。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今世界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和社会大变革,并面临由此形成的智能化、信息化浪潮的冲击,通过在地理中开展STS教育,确实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是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一条可行的有效途径。实施STS教育就是要把科学教育与当今的社会生活、社会生产和社会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最终培养出了解社会,懂得科学技术,能推动社会进步的高素质人才。要达到此目的,地理教师要树立STS教育观念,不能囿于地理教材,囿于课堂的教学形式,努力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地理教学逐步构成一个由课内外、校内外、学校与家庭所组成的开放式的教学空间,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创造条件;要让学生不仅学习系统的地理知识,还要懂得这些知识在其他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中的应用;帮助学生学会用综合的观点分析问题,增强了解社会、关心社会、服务社会的自觉性。在实施新的普通高中课程计划和开展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的今天,STS教育与地理学科教学相结合,对培养高素质的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优秀人才有广阔的用武之地。

参考文献:

[1]梁英豪.科学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科学・技术・社会(STS).课程・教材・教法,2000,(5).

[2]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3]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