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财务管理分析论文

财务管理分析论文

时间:2022-11-29 20:58: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财务管理分析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财务管理分析论文

第1篇

关键词: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研究对象;资金运动;

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是会计专业的两门重要课程,但这两门课内容重复严重,以至于一些学校把其中的一门砍掉,不予开设。这样做虽然可以避免教学内容重复之弊端,但也使许多有用的知识无法进行教授。笔者认为:我们对这两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及其关系的认识模糊不清甚至混乱是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

一、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联系——研究对象均为资金运动

从最早的管理会计专著之一,奎因斯坦的《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入门》一书的书名上我们不难看出,奎因斯坦所指的管理会计是财务管理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另外的一门学科。其次,从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研究对象来看,财务管理的研究对象是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虽然学术界有各种表述,但都不可避免地与财务管理对象重合。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尽管各派观点存在差异,均离不开资金二字。即管理会计的活动目标也离不开资金或价值。1999年第11期《财会月刊》发表了王曾清、楼胜亚《浅论管理会计的对象》一文,文中对管理会计研究对象的描述可以说颇具代表性:“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质上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创造和实现的过程,而价值量是通过货币来表现的,因而在商品经济社会里,必须同时运用实物的形式和商品的价值形式即货币形式来保证经济活动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资金在运动过程中可以采用不同的存在形式,如现金、原材料、产成品和固定资产等。它们虽然形式不同,但具有质的同一性,都代表了一种价值,可以用观念的货币来统一表现。由于商品生产运动从价值形式来看就是价值运动,而价值量用货币来表现,价值运动也就表现为货币的运动。在货币转化为资金的条件下,资金运动成了价值运动的表现形式”。“资金运动涵盖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完整地描述着价值系统静态和动态的变化,从而更全面的反映着企业价值运动”。会计“作为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直接面向企业的资金运动,也即会计的对象是资金运动,因为它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也是联结作为法人的企业和企业内部、外部的纽带。而管理会计作为现代会计的两大分支之一,和财务会计同属于一个系统,因而两者的对象应是一致的,即管理会计的对象仍应是资金运动。”由此可见,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在研究对象上有着惊人的相似,这种相似造成两门课程内容的大量重复。

二、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研究对象的区别——资金运动的不同层面

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都是资金,却是资金运动的不同方面。财务管理区别于管理会计的显著特征在于其主要是一种实体管理。日本学者宫匡章在《会计信息手册》一书中这样写道:“财务是以资本为对象的实体活动,会计是以财务活动及其结果为对象的情况处理活动。会计的机能是组织情报,不处理资金筹集、供应与运动,仅在必要时反映其结果,这就是说财务是进行有关资金筹集、供应与运用的意向决定,会计是为这种意向决定提供情报的。”因此,财务管理内容应涉及财务制度制定,财务机构设置,财务人员安排,外部财务环境的适应,内部财务环境的协调及资金筹集、运用、分配等方面,并要具体组织财务预测、决策和财务控制等财务方法的实施。而管理会计只是为财务活动的组织及财务关系的处理提供相应的信息。如在投资筹资活动中,企业高层财务管理者根据企业内外部理财环境,确定企业长远发展目标,并据以提出投资战略,围绕投资战略,管理会计应广泛搜集资料,进行预测、决策分析,为高层财务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当投资方案确定后,高层财务管理人员应按照决策方案制定筹资战略,提出各种可能的筹资方案,管理会计人员则围绕这些方案广泛搜集资料,进行预测、决策分析,为筹资决策提供信息依据。并据以编制财务预算。财务管理人员负责安排预算的执行、协调,控制。

根据企业运用管理会计的目的,可将其视为财务管理的信息系统,为财务管理提供价值信息,换言之,就是对企业资金管理活动提供信息。目前,管理会计的内容虽然较多,但最终均可归到企业资金运动过程中。这样的处理有利于确定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可使管理会计的其他理论问题得以顺利解决,也有利于理顺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的关系。作为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会计,应将筹资、投资、资金运用、资金耗费、资金收回及资金分配活动作为其研究对象,将预测分析、决策分析、控制分析和评价分析作为其主要环节,目前管理会计的内容在系统的分析整理后均可找到适当的归属。

三、财务分层理论为界定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如果更进一步分析的话,管理会计属于经营者财务管理的信息系统。在现代企业两权分离的体制下,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是出资与受资经营的关系,这种关系实质上是一种财务关系,因为出资与受资经营本身都是一种财务行为。企业财务管理权必然要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分割,形成所有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所有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均需要相应的信息体系,会计的两大分支正好可以分别侧重于其特有的服务对象。财务会计,我们通常称之为对外会计,即主要通过记账、算账,并定期编制报表的专门方法,提供企业一定日期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动情况的一整套信息处理系统。尽管财务会计也向企业管理当局传输财务信息,以便加强财务管理,但它的服务主要是外向的,侧重于对企业外界有经济利害关系的团体和个人进行报告。企业与所有者的财务关系作为现代企业的主要财务关系,所有者作为企业的主要利益相关者,理应作为财务会计的主要服务对象。换言之,从财务管理的角度而言,财务会计主要服务于所有者财务;而管理会计主要通过一系列专门方法,利用财务会计提供的资料及其它有关资料进行整理、计算对比、分析,使企业各级管理人员能据以对日常发生的一切经济活动进行规划与控制,并帮助经营者作出各种经营决策的一整套信息处理系统。管理会计的服务主要是内向的,侧重于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从财务管理的角度而言,管理会计主要服务于经营者财务。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这样构架财务管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关系:即企业财务首先可分为出资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两部分,财务会计作为出资者财务的信息系统,管理会计作为经营者财务的信息系统。由于财务管理研究的对象是企业资金运动的各方面,而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仅涉及其中的信息方面。财务管理应包括管理会计,而管理会计应属于财务管理的组成部分。两者可以合二为一,但也可以自成体系,就象财务管理属于企业管理的组成部分、价值方面,但并不排斥其有自己的体系。管理会计属于财务管理的信息系统,但也同样不排斥其独立成为一门学科,因为其毕竟有独特的研究内容。

持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合二为一观点的专家和学者并不乏其人。如李天明教授在其《管理会计研究》一书中为会计专业设制的专业主干课程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和《会计理论》六门,没有《财务管理》。财政部组织编写的中等财经学校教材《企业财务管理》中,将管理会计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组成部分。但通常情况下,两者可自成体系。

四、对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学科目前状况所进行的反思

管理会计这样一门被誉为可以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学科,一些西方会计学者认为其已出现了严重的危机。这主要表现在管理会计讫今为止仍没有一套完整的能够解释、指导并可以应用于实践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学科之间的界限没有明确的界定。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协会(CIMA)前任主席、伦敦经济学院布罗姆威奇(M.Bromwich)教授指出:目前管理会计看来缺乏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反映在杂志和教科书中的管理会计似乎是一群松散的材料,没有在理论水平上形成一个整体。世界各国对管理会计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务中都明显缺乏规范化或规范化程度较低。笔者认为,出现这种情况,就是由于没有解决好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管理会计的归属等基本理论问题,难以确定经济活动的哪些内容属于管理会计的研究范畴,哪些内容不属于管理会计的研究范畴。所以,确定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理顺其与财务管理的关系,不仅影响的管理会计的发展应用,也影响的财务管理的发展和应用。

目前,大多数财务管理教材存在着重预测分析、决策分析和控制分析,轻财务活动实体管理的缺点。一方面,从西方财务管理中引入的数学模型大量充斥其中,而这些模型往往建立在一些并不存在的假设的基础上,难以实际操作;而另一方面,对财务组织、财务实施、财务控制与协调等涉及较少,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也就是说,目前大多数财务管理教材所研究的内容应由管理会计来进行研究,为避免重复,财务管理应着重研究财务制度设计、财务组织设置、财务预测、决策、控制和协调等活动的具体实施,及具体从事筹资、投资、收益分配、各部门业绩评价等工作的方法和步骤。惟有这样,我们才可以理顺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的关系,并避免两者之间的重复现象。

「参考文献

1.孟焰:《西方管理会计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

第2篇

论文的撰写过程当中我们难免要引用或者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来论证自己的学术观点,在论文引用的地方要做上标注,可以让读者清楚的知道哪些观点是作者自己的,哪些是借鉴别人的。以下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采编收集的关于企业财务管理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阅读分享。

企业财务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埃里克·赫尔弗特.财务分析技术一价值创造指南(第11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11:35-62.

[2]宋常.财务分析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5-45.

[3]张先治.财务分析(第三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30-50.

[4]鲁爱民.财务分析(第二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20-40.

[5]希金斯.财务管理分析(第八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0-50.

[6]黄小玉.上市公司财务分析.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15-40.

[7]何韧.财务报表分析.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0:23-45.

[8]苏布拉马尼亚姆.财务报表分析.(第十版)(英文版)中国人民出版社.2010:34-56.

[9]彭曼.财务报表分析与证券价值评估(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5-55.

[10]朱传华.财务分析精要.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14-35.

[11]史蒂斯,史蒂斯,戴蒙德.财务会计:报告与分析(第六版)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20-45.

[12]刘玉梅.财务分析(第三版).大连出版社.2010:24-40.

[13]张涛.财务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13-36.

[14]邓德军,谢振莲.财务分析学.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22-40.

[15]苗润生,陈洁.财务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0:23-50.

企业财务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彭娟.战略财务管理.2008.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陈亚民.战略财务管理.2008.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3]〔美]迈克尔,波特著,李明轩,邱如美译.国家竞争优势.2007.北京:中信出版社

[4〔美]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战略.2005.北京:华夏出版社

[5]刘力.财务管理学(第二版).2000.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6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2008.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7]国资委.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2008.北京

[8]国资委.企业风险管理的新起点一《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学习解读.2008.北京

[9国资委.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2008.2008.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0]罗伯特.卡普兰,大卫.诺顿著,刘俊勇,孙薇译.战略地图一化无形资产为有形成果.2005.广州: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经济出版社

[11]罗伯特,卡普兰,大卫.诺顿著,上海博意门咨询有限公司译.战略中心型组织一平衡计分卡的致胜方略.2008.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2]秦杨勇.平衡计分卡与战略管理.2007.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3]邹昭烯.企业战略分析.2005.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14][美]戴维.贝赞可,戴维.德雷诺夫,马克.尚利著,武亚军总译校.公司战略经济学.1999.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5]〔韩W.钱.金,〔美]勒妮.莫博涅著,吉毖译.蓝海战略.2005.北京:商务印书馆

[16]黄泰元.蓝海战略本土化实践.2006.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7]王满.基于竞争力的财务战略管理研究.2007.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8]项保华.战略管理一艺术与实务.2007.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张继德.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2008.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秦杨勇.战略绩效管理:中国企业战略执行最佳实践标准.2009.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企业财务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李现宗:《高级财务会计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秦永和:《财务管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成栋,姚贤涛:《中小企业管理事物与实例》中信出版社,2001年版

[4]陆立军,盛世豪:《科技型中小企业:环境与对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5]陆立军:《科技型中小企业与区域产业竞争力》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6]吴志军:《试论企业财务目标》载《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7]郑艳:《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及其实现》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8]吴大红:《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载《华东经济管理》2003年第4期

[9]孙桂华,孙鹏:《企业财务管理理念的变化及创新》载《经济与管理》2003年第10期

[10]张立华:《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多元化财务目标的有机结合》载《职大学报2003年第2期

[11]舒昌:《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载《商场现代化》2006年第3期

[12]吴作森:《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新思路》载《中国中小企业》1998年第10期

[13]卢佳友,郑海元:《加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研究》载《广西会计》2000年第12期

第3篇

【关键词】信息化;数据分析;决策支持

【中图分类号】C9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9-0048-03

1、知识型企业综合数据分析平台建设的背景

1.1 企业数据分析管理的现状

随着企业信息化工作的不断深入,业务系统数量不断增多且越来越成熟。各系统的不断运行,企业不可避免的面临着数据的几何增长,并积累了大量的历史数据。传统的数据统计模式已不能满足企业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对数据分析的需求。企业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需要实时掌握经营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企业核心数据的分析结果,以便为企业发展战略作出相应决策。如何能够整合各系统的数据,深入分析利用积累的数据,从中挖掘价值,提升业务洞察力,为正确决策提供依据,已经成为企业信息化的重中之重

1.2 企业数据分析建设目标

为了有效解决由于人工手动统计分析带来的效率低、易出错等问题,并且满足决策管理者对企业经营、财务等各方面情况能够实时了解和掌握,从而使决策管理者及时准确的作出相应决策,需要构建综合数据分析平台,从数据整理、数据分类、数据建模、数据分析、数据集成等各个环节进行规划、实施,实现企业数据统计分析在线化、实时化、权限管理规范化。本项目的总体建设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数据整合集中管理:以现有的业务系统为数据源,实现企业统一部署,建立统一数据结构、统一技术标准的主题数据库,搭建能力持续提升的数据管理分析基础环境,达到加工高效、响应快速、安全可靠、全院集中、质量管理、方便运维、过渡平稳的目标。

数据实时统计分析:利用BI工具完成综合数据分析平台的建设,将数据仓库中的数据以更为灵活、直观、可视化的方式展示,使用户快速、准确、方便地得到数据背后的知识。实现跨平台、跨系统的综合数据分析,并且提供丰富多样的数据展现形式。

权限管理规范化:实现规范化的权限管理,除了能够根据用户角色的不同实现功能操作范围、对象类型及应用组件等权限的控制,还能够实现数据级次权限的灵活控制。

2、知识型企业综合数据分析平台建设的内涵

2.1 基本建设内容

依托经营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模块的数据积累,在已有报表的基础上,利用统一BI平台构建综合数据分析平台,构建领导驾驶舱、多维数据分析、即时分析等多种数据分析展现形式,为决策层、管理层提供企业经营状况、财务情况分析,有效的为企业决策管理者提供数据支持。

根据对业务现状的分析和了解,对综合数据分析平台的主题业务模型进行了规划和梳理,分为综合办公数据分析、经营管理数据分析、财务管理数据分析、人力资源管理数据分析、党群管理数据分析、科技管理数据分析、资产管理数据分析、质量安全数据分析、文控管理数据分析等九大主题业务。依据这九大主题模型,实现了跨平台、跨系统的综合数据分析,并且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数据展现形式和灵活、严密的权限管理机制。

2.2 创新点分析

跨平台、跨系统的综合数据分析:

通过跨平台、跨系统的在线化综合数据分析,实现了实时数据分析,代替传统的数据统计模式,大大提高了数据分析效率。

丰富多样的数据展现形式:

数据展现是要将数据仓库中的数据以更为灵活、直观、可视化的方式展示,使用户快速、准确、方便地得到数据背后的知识。系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数据展现形式,为决策管理人员提供领导驾驶舱、趋势图等高端数据展手段。使数据分析结果更加直观的反映企业经营、财务等各方面情况,为企业决策、领导层提供更加有力的决策支撑。

灵活、严密的权限管理机制:

支持灵活、严密的权限管理机制,实现了对应用组件、系统对象、系统功能及数据访问等多方面的权限控制。独创自动数据分级限定技术,很好地解决了数据仓库集中部署、分级应用的问题。

3、知识型企业综合数据分析平台建设实施过程

为了能够较好的进行本项目的里程碑的控制,本项目根据自然季度整体划分为4个阶段,项目周期为一年。

在四个季度的总体实施阶段下,本项目的实施过程上可以进一步分解为5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项目的启动阶段,在这一阶段主要完成实施动员、总体设计、实施组织机构建立以及源系统调研等工作。第二阶段为建模阶段,根据前期调研的结果,分别针对特定的业务域进行数据仓库的逻辑、物理建模。第三阶段为ETL阶段,我们根据数据建模形成的数据结构进行ETL流程设计,这时要将源系统与目标数据仓库的数据进行映射,再通过设计数据流将源系统中的数据加载到数据仓库中。第四阶段是决策分析模型设计阶段,根据业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的需要,通过多种技术将能够为决策提供支持的数据分析过程进行定义,最终通过门户的方式推送到每一个业务人员的工作台上。第五个阶段是上线推广阶段,通过以上实施过程后,综合数据分析平台建设完成并上线使用。

3.1 项目启动阶段

3.1.1 需求调研与分析

1)业务需求分析:为了让综合数据分析平台能更好满足业务需求,必须充分调研业务用户的分析需求。首先,要深入研究、解读业务重点、报表模型、专项分析等素材;在此基础上,对业务、指标等业务概念进行梳理、归纳,并形成业务框架、重点查询、重点指标等框架性内容。

2)源数据分析:对抽取的数据源进行理解和梳理,明确需要进行数据抽取的业务数据库,梳理各数据源及目标数据库的数据结构和指标口径,在需求分析完成后,形成《调研说明书》《需求规格说明书》等相关文档。

3.1.2 系统总体设计

本阶段的主要工作:系统总体架构设计、技术架构验证、设计方法论研究、重难点技术攻关、基础产品选型、整理《总体设计说明书》。

3.2 基础数据模型设计阶段

基础数据模型设计包括业务模型设计、概念模型设计、逻辑模型设计及物理模型设计四个阶段。系统的总体数据设计结构如下图:

3.2.1 业务模型设计

在业务建模阶段,主要任务是清楚划分各业务单元及分析要点,将整个业务划分成包括综合办公数据分析、经营管理数据分析、财务管理数据分析、人力资源管理数据分析、党纪工团管理数据分析、科技管理数据分析、资产管理数据分析、安全质量数据分析、文控管理数据分析等九大模块,根据这些模块,在每个业务主线内,考虑具体的业务主线内需要分析的业务主题。

3.2.2 概念模型设计

在业务建模阶段已经完全理清相应的业务范围和分析重点。概念模型设计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进行业务概念的抽象,并确定各业务概念之间的内在关系。

领域概念建模就是运用了实体建模法,从纷繁的业务表象背后通过实体建模法,抽象出实体,事件,说明等抽象的实体,从而找出业务表象后抽象实体问的相互的关联性,保证数据集市按照数据模型所能达到的一致性和关联性。通过概念模型设计,数据集市的模型已经被抽象成一个个的实体,模型的框架已经搭建完毕。

3.2.3 逻辑模型设计

逻辑模型设计的主要工作有:实例化每一个抽象的实体,例如:在上面的概念模型之后,我们需要对“机构”和“部门”等这些抽象实体进行实例化。主要是,我们需要考虑“机构”的属性包括那些,例如机构编号、机构类型、日期等等。找出抽象实体问的联系,并将其实例化。以“机构”这个概念为例,对于绩效考核要考虑这个概念,对于数据分析也要考虑这个概念等等。在逻辑模型设计阶段,主要考虑的是抽象实体的一些细致的属性。通过逻辑模型设计,才能够将整个概念模型完整串联成一个有机的实体,才能够完整的表达出业务的具体内涵及其关联性。

3.2.4 物理模型设计

物理模型设计主要的工作包括:生成创建表的脚本。不同的数据库平台可能生成不同的脚本。针对不同的数据库平台,进行一些相应的优化工作,针对数据集市的需要,按照维度建模的方法,生成事实表、维表等。针对ETL和元数据管理的需要,生成日志表等。经过物理建模阶段,整个模型已经全部完成,形成《设计说明书》

3.3 ETL流程设计与实施

ETL的过程是本项目实施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数据质量、准确性等等决策支持类系统的衡量指标都与ETL过程有直接的关系。ETL是通过将源系统中的数据清洗、转换和加载等流程使原有无序的源数据按照数据模型有机的整合,ETL包含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将源系统业务数据加载至ODS数据层,第二个阶段则是将ODS数据层数据转换后加载到数据仓库的数据模型中。前一个过程实现了数据的物理集中,后一个过程完成了数据逻辑的整合。

ODS数据层只是数据物理上的集中,以及存储格式的转换(比如由SQLServer等统一转换为Oracle),数据本身并没有做清洗转换。所以,从宏观的角度看,本系统的ETL过程是采用了ELT的模式。即数据从业务系统抽取(E)出来,加载(L)至数据仓库,然后再做清洗和转换(T)。这样,业务范围内所有的数据应用完全基于ODS数据层,也与不会额外与业务系统进行交互。

3.4 数据分析模块开发

这个阶段,根据《设计说明书》中的内容,进入系统开发和测试阶段,实现系统从文字向实际成果的转化过程。实现了《技术需求分析说明书》中规定的需求,包括:开发应用程序、执行系统测试、编写用户手册。阶段提交文档:《技术手册》、《测试用例》、《测试报告》、《会议纪要》等。

3.5 平台推广上线使用

3.5.1 系统部署实施

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数据库系统的安装及配置、应用服务器的安装及配置、安装部署应用系统程序、统计报表制作与、查询与统计分析结果确认。

3.5.2 系统试运行

主要工作包括:试运行方案制定、软件修改完善、试点部门试运行总结、上线培训、系统正式上线推广。

4、知识型企业综合数据分析平台实施效果

财务管理:预算、现金流、成本、利润等;

经营管理分析:合同收付费、投入产出比、利润分析、预警分析等;

人力资源及绩效考核管理:人员结构分析、考勤分析等。

固定资产管理:结构、占比趋势、折旧和损耗等;

4.1 财务管理

针对财务相关的,现金流、成本、绩效、会计报表等财务相关的业务,建设不同粒度的物理主题。重点进行对资金流计划、会计档案、成本绩效等关键性指标进行分析。提供趋势分析、预算分析、计划完成情况分析、资金流向分析、执行情况分析等。

如下是资金与收支变动分析图:

4.2 经营管理分析

针对市场开发、合同、产值、收付费、票据、等经营指标进行管理和分析统计。并对这些指标分项目、分类别、分等级的进行同环比、占比、增幅分析。

同时提供历年趋势分析。可清晰了解,各时间段合同额、产值等经营指标的走势分析,以辅助领导进行下一步战略决策。

4.3 人力资源及绩效考核管理

4.3.1 人员结构分析

通过对人力资源基本信息进行分析,可用图形的形式,直接展示人力资源数量、类别、年龄结构、职位结构个占比,及趋势分析。

4.3.2 考勤分析

根据考勤数据以及标准班次情况对所有员工进行数据分析,以计算员工每天工作时间、迟到时间、旷工时间、请假、出差、培训等。决策层掌握企业全局考勤分析,管理层掌握本部门考勤分析,员工可查看本人考勤统计。

4.3.3 领导行程管理及基本情况分析

提供领导行程在线填报、领导行程基本情况在线分析等功能。领导可针对一个月的行程在线录入,并可在外出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在线修改,大大简化了领导间的信息传递过程,优化了管理模式。

4.4 固定资产管理

固定资产管理,主要对材料、固资进行管理、分析和统计。分别会从材料、耗材、设备、等多个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和展示。主要包括,固定资产分类统计分析、固定资产占比分析、固定资产购置分析、固定资产折旧和损耗分析等。如下图,用领导驾驶舱的形式,展示设备的购置情况。

5、绪论

该成果自2010年6月开始调研同行业先进的管理方法、软件市场内先进的产品以及企业自身的现状及需求,并于2011年底规划系统架构并部署实施,截止2012年6月,已经形成涵盖人员信息、财务、固定资产、材料、经营、科技项目、质量管理、档案借阅管理、编码等十余类基础数据库,为业务流程提供数据支撑,通过业务系统的建设,在已有基础数据库的基础上,形成业务数据库79个。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经营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固资材料管理等多系统、跨平台的核心数据的多维度分析

1.取代原有的报表手工统计方式,实现数据分析在线化、实时化。

2.实现对企业数据的灵活展现,提供更为直观的领导驾驶舱、高端趋势图等展现方式,提高了数据分析效率。

第4篇

论文关键词: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系统

随着油田企业会计核算业务量的增加和对会计信息资料分析与研究的深入,单机运行处理会计业务的方式,已经难以满足油田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需要。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宽,推动会计电算化系统向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转变。以中油集团推行“中国石油财务管理信息系统集中管理和集中核算”为例。2001年至2002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简称中油集团)在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的帮助下,实施了世界一流财务管理项目。在财务交易处理方面,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为中油集团提出改进建议,其中包括两项重要内容,即建议中油集团建立“重组业务单元的会计核算”和“设计新的业务活动和产品成本核算体系”。对此,中油集团开始在油气田企业全面推广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的应用。2003年,原大港油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大港集团)作为试点单位,历时两年,至2005年正式运行和应用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文中均以大港集团为例)。

1 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为财务管理带来的变化

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的应用,掀开了油田企业会计信息化网络时代新的篇章,对提高财务核算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表现在有利于实现会计信息资源的共享;有利于加强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有利于各级财务部门及时为领导提供各种决策支持信息;有利于提高财务核算和管理的工作效率;有利于节约软硬件资源实现规模效益。

1.1 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建设

(1)在加强核算方面。大港集团在应用FMIS系统后,丰富了很多功能,比如责任中心设置、凭证类型及其编号方案、科目字典设计、往来单位字典维护、产品核算、成本中心设置、部门核算、专项核算、板块设置、内部交易模块、作业成本设置等内容。

(2)在网络建设方面。大港集团在FMIS系统网络建设方面,针对所属单位地域分散的特点,实施了三种网络连接方式,即:网络直接联入方式,adsl+vpn联入方式和gprs/cdma1x+vpn联入方式。数据中心建设基于存储局域网设计,把原有设备和新购设备进行有机整合,构成一个高性能,高可用性的集中存储、集中管理与安全保护财务数据的企业计算环境。

(3)在网络安全方面。大港集团制定和实施了安装防火墙,系统安装配备防电磁干扰、防雷击、有空调及电源保护等措施。同时,采用存档备份和异地容灾备份保证数据安全。

1.2 为财务管理工作带来的变化

(1)财务组织职能发生变化。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的实施,使财务管理与控制职能更加突出有效,在经营管理和经营决策中的作用和地位不断提高,从事后反映油田企业经营状况,转向事前预策和事中监督控制;财务工作更侧重于内部管理。

(2)财务核算会计主体发生变化。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的实施,财务核算会计主体发生变化,独立财务核算账套被取消。大港集团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统一使用一个系统平台,实行“一个会计实体模式”和“数据集中模式”。即所属分公司全部设置为责任中心,作为一个业务单元,实行“一个会计实体模式”;所属全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可以设置为责任中心,作为独立的业务单元采用“数据集中模式”。

(3)财务监督内容发生变化。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的实施,更好的对本单位管理决策提供信息支持,保证信息的集中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各油田企业一级财务管理部门,负责本部门会计业务处理、凭证审核、各责任中心记账凭证确认,以及电算复核;各责任中心财务主管人员,对其主管业务范围内的全部凭证,进行业务审核,以及跨责任中心记账凭证确认。凭证制作人员和业务审核人员,对记账凭证业务处理的正确性、真实性以及凭证的规范性、合法性负责。复核人员对记账凭证中财务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负责。

(4)财务报表编制发生变化。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的实施,可以根据已设置的各项公式随时自动计算、编制生成各类财务型和管理型报表。这种即时处理、提供信息、有效扩大信息容量的特点,是以往会计报表所无法比拟的。

(5)财务人员工作职能发生变化。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的实施,财务人员工作重心是从单纯财务核算,逐步转向资金计划、预算控制、管理分析等工作,更多地参与油田企业的财务管理和经营决策。

2 会计核算型软件的局限性及推行网络会计需要重视的问题

2.1 会计核算型软件的局限性

(1)会计信息电算化资源缺乏共享。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实施前,油田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多数属于各自为战。在大港集团,所属各单位应用的财务软件都是单机版本,不具备信息共享的功能;会计核算局限在传统“核算型”财务软件的使用上,没有采用过“管理型”财务软件。由于财务系统工作的专业化,会计工作的组织、管理及会计信息系统的操作和运用,完全由财务部门把握,与其他部门没有紧密的联系,财务信息不能很好的与各油田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

(2)会计信息电算化作用发挥不够充分。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实施前,多数油田企业采用的财会软件,缺少具备管理型功能的成本核算、财务指标分析体系以及资金供求预测等模块,内容过于简单、功能不全。由于管理环境跟不上,或软件使用人员的知识技能跟不上,致使油田企业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不充分。

(3)会计信息电算化配套管理控制制度尚不完善。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实施前,部分油田企业存在重电算化会计系统建设,轻电算化会计制约机制建设的情况,造成数据保密性和安全性相对较差。系统一旦瘫痪,或者受病毒侵袭,或者突然断电,恢复数据难度极大。

2.2 油田企业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发展中的凸显问题

(1)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工作认识不到位。部分油田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没有认识到,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对油田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性,使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为油田企业决策及管理服务。财务数据与会计业务不能共享,与油田企业内部业务部门没有很好的连接,财务部门录入的数据,基本上只是单纯为了记账,完成事后对业务的简单反映工作。 转贴于

(2)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专业人才缺乏。财会队伍中部分人员对自身要求放松,学习积极性不高,知识老化。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数量有限,不能满足各油田企业需要,复合型人才更是供不应求,人才瓶颈问题直接影响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工作的深入开展。

(3)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安全防范尚存瑕疵。在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系统环境下,磁性介质代替了纸介质,从而使会计信息安全易受到威胁。如磁性介质易受损坏,信息和数据存在丢失或毁坏的危险;电算化系统遭破坏,可能导致电算化系统陷入瘫痪。

(4)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内控制度不尽完善。非法侵扰难以避免,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保密性较差;相应的技术和法规还远没有完善。

3 实施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的几点建议

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的实施,是十分有效和有益的,各级油田企业应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

(1)加强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组织与领导。领导重视是实现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的基础。对油田企业而言,这项工作虽然开展了几年,但是各级领导从认识、重视到亲自抓需要一个过程。油田企业领导应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到,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的实施,不仅能改变油田企业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方法,而且为决策者提供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不仅能减轻会计人员负担,加快核算的速度,提高会计工作效率,而且适应油田企业的改革需要,促进油田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不仅关系到会计核算,而且与油田企业的各项管理密切相关,加强内部控制管理。领导认识提高了,才能有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有责作感和紧迫感,才能支持这项工作切实、顺利地开展。

(2)加强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配套法规,给予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得以健康发展的制度保障。可以制定新的制度,或对现行的规定或制度进一步完善,如硬件的内部控制措施、软件的内部控制措施、会计数据的安全维护措施等,对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的使用者使用权限进行合理分配和约束,使这项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的道路。

(3)加强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复合型”人才培养。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要求财务人员,不仅应掌握扎实的会计知识和技能,还应对计算机和财务管理知识有比较深刻的了解,在实践中能够为油田企业预测、决策和控制等管理工作服务。因此,在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进程中,应注意培养“会计—计算机—管理”型的复合型人才。人员培训要针对油田企业会计人员的特点和工作要求,科学地确定培训内容,做到教育对象层次化、知识结构系统化,达到更新会计人员的知识,提高会计技能目的。可以把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知识的学习,列入学历培训、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范围之内,适当增加压力,提高会计人员学习的自觉性。同时,油田企业各级财务人员,要正确认识自己身处其中的作用和地位,敢于实践,乐于实践。实现丰富工作经验,熟练操作技巧,发挥聪明才智,最终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加强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审计监督。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的实施,改变了会计的信息存贮方法、核算形式及内部控制方式,对审计监督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提出了新的要求。业务审核人员、审计人员、网络管理人员要各司其职,适应网络会计的发展需要,加强业务监督、审计监督和系统维护,发挥网络电算化的审计优越性。充分保护网络会计环境的安全性、会计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促使内部管理和控制制度的不断完善。

第5篇

一、引发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分析

(一)财务管理模式较为落后

对于中大多数重要企业来说,其采取管理模式方面都还存在这较为落后的现象,管理中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例如,有不少企业采用的是家族式的管理,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与所有权没能进行合理的分离,权利较为集中,使得整个企业的管理较为混杂,不能实现高效有序的运行。另外,由于各方面因素的限制,中小企业不能对国内外先进的财务管理模式与理念进行充分合理的运用,使得其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等都停止不前,跟不上市场发展的步伐,企业必将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危险。

(二)缺少完善的财务管理机制

在企业的经营决策中,大部分中小企业都将利润最大化作为主要的决策指导因素,很多企业比较看重利润最大化,对产品的销售或生产比较重视,却忽略了企业财务方面的工作。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很多企业都缺乏一套科学高效的财务管理机制,相应的监管体制也形同虚设,没能督促其的财务管理安全有序地运行,为相关威胁的存在创造了潜在的条件。

(三)融资困难,资金控制能力弱

一直以来,资金问题都是阻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当前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的一个难题,并且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大,在经济全球化的经济市场,中小企业要想进军国际市场,就离不开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但就目前的情况看来,很多中小企业都面临着融资难这一问题,再加上政府相关政策方面的限制,使得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也较为狭窄,其要想顺利获得融资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另外,相对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自身的信誉也有待提高,这些原因都是影响其顺利获得融资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中小企业的资金掌控能力也相对较弱,在资金使用过程中还存在较多的不足。

二、中小企业财务评价分析

在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企业自身以及外部市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企业的财务存在着较大的潜在威胁,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阻碍。因此,采取科学的办法对企业的财务进行管理,对财务风险进行合理的评价,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手段,有效降低企业财务风险,这对企业财务的安全运行及企业的发展都具有较为重大的意义。

财务管理中所涉及到的指标比较多,不同的指标所反映出的内容也不同,要想科学全面地对企业的财务进行评价,就必须建立完整的财务财务指标管理体系,进而方便及时地评价企业财务的状况。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主要考虑的财务指标主要有以下几个,分别是融资风险指标、现金流量指标、盈利能力指标及经营风险指标等。

三、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分析

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既有外部原因,又有内部原因。国家、政府等宏观因素是外部原因,企业内部管理与机制设计等问题是内部原因。怎样有效的降低企业财务风险这一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论文在借鉴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财会队伍建设,提高企业全员的管理素质

当前,我国许多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比较混乱,例如信息失真、行贿受贿、财务账目不清、营私舞弊等现象十分严重,此外有些企业还设置了虚亏实盈、帐外帐等造成虚盈实亏的假象。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第一,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意识较单薄,财务管理的基础较薄弱,财务管理人员的法制观念较薄弱;第二,企业的财务制度不规范,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即便是制定了相关的的制度,但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也没有落实到位,缺乏强制性和严肃性。要从根本上解决以上的问题,就必须加强对财会队伍的建设,对公司的财会人员进行一定的培训和政治思想教育,提高财会人员各方面的意识,例如监督意识等。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公司职员的素质教育,逐步提高公司职员的法律意识,增强其法制观念。只有通过企业全员共同的努力,才可能大大改善企业的管理状况,做好财务管理,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二)引入海尔“倒三角”“人单酬”管理模式

积极引入世界500强企业先进管理模式,有助于提高中小企业管理水平。“倒三角”组织架构,迫使员工从过去机械的听从上级领导,变为每个员工都积极地思考和创新产品,如何听从和适应市场。“人单酬”模式,使得财务更有效地管理和掌握销售人员和销售费用。使得销售由以前财务被动管理,变为事前管理、主动管理。

(三)加强营运资金管理,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路子

中小企业要加强营运资金的管理,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以成本控制为核心的内部财务管理。企业财务管理通常情况下可以分为:不可控成本和可控成本。这就需要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很熟练地掌握财务管理的技术方法和相关理论。实施事前成本的控制,将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与任务分配到企业的每个部门,落实到各个岗位的负责人身上,与此同时还要建立完善的责任预算机制,将员工的绩效工资与成本控制效果联系在一起,以此来激发企业员工的成本节约行为。除此之外,中小企业还应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转变经营的方式,加快资金周转,扩大企业生产规模,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四)保持良好的资本结构,为发展保存良好的信用潜力

资金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中小企业发展是离不开充足资金支持的。当然,这就需要中小企业保持良好的资本结构,以防在紧要关头出现资金链断裂的现象。所以,中小企业一定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第一,中小企业在创建的时候,应该根据自身投资的规模筹集一定的资本,或者在资金有条件的情况下选择所能实现的投资规模。第二,中小企业财务还应选择较高的积累政策,要保持较高的内部资本积累的增长速度,尽可能快速的充实资本。如果中小企业没有内部积累资本的能力,那么依赖外部筹资会变得越来越困难,这样,是不利于企业发展的。

(五)稳健理财,切忌盲目扩展

现在的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在这样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想获得发展,就必须在发展过程中把资本成本约束放在一个很重要位置上。不仅要考虑到资金市场中的融资风险和筹资成本等因素,同时也要考虑到企业投资这个项目能产生的机会成本和投资额的资金时间价值。中小企业的投资,一定要使生产效益大于成本,企业内部的投资报酬率不仅要超过风险报酬率,而且也要使投资风险得到一定的补偿。除此之外,还应考虑企业资本的预算,千万不能超出预算的范围。总的来说,中小企业应该把稳重理财当成发展的基本原则,不能盲目的扩展。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有很多企业有着很强烈的发展欲望,他们在盲目扩展的过程中完全脱离了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最终由于资金不足而导致企业的破产,这样的结局是我们不愿看到的。所以,中小企业在进行其他的多样化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之前,首先必须要筹备必需的长期资本,保证新项目的扩展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从而也不影响原来项目的正常运作。

第6篇

财务战略论文范文一:浅谈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环境更加复杂多变。综观国内外迅速发展壮大的企业与濒临破产的中小企业同时存在,优胜劣汰,两极分化十分明显。中小企业要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谋求生存与发展,战略管理是必不可少的,战略管理是着眼长远,为适应企业内外形势而作出的总体性规划。战略管理的正确与否,关系到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衰与亡。它指明了企业在竞争环境中的生存态势和发展方向,进而决定了最重要的工作内容和竞争方式。

入世将使中国经济真正地融入全球化或国际化的潮流。当我国尚未完全规范的市场突然向全球敞开时,那些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企业,肯定会受到猛烈的冲击。中国企业尤其是广大的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无疑将比以往更加艰难。 企业战略管理是企业在宏观层次通过分析、预测、规划、控制等手段,实现充分利用本企业的人、财、物等资源,以达到优化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在中国,由于长时间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企业战略管理还仅仅是一个开头。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的日益加深和WTO的临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作为市场经济运行的主要参与者的我国企业,是我国实现经济繁荣和充分就业的决定因素,笔者认为,加强企业战略管理,是提高我国企业管理体制水平,提高竞争能力的有力工具,笔者曾从事数百家企业的审查、评价,认为结合我国企业现状,应从以下七个方面加强企业战略管理。

今天,全球化的市场竞争,已经不仅仅是技术与质量的竞争,而是智慧与经营管理的较量。这种较量的结果是,胜出者将比别人占取更多的市场分额,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而对广大的中小企业而言,这是一次真正的生与死的挑战。面

对着生与死的竞争与挑战,我国的企业需要采取的根本性对策是什么?就是企业的战略管理。

1.企业财务战略概述

企业财务战略是指七夜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和公司发展战略,对财务活动的发展目标、方向和道路,从总体上作出的一种客观的开阔和描述。企业财务战略的目标是却败企业资金均衡有效流动而最终实现企业总体战略。企业战略具有从属性、系统性、指导性、复杂性的特征。

企业财务战略的选择,决定着企业财务资源配置的取向和模式,影响着企业理财活动的行为与效率。负债,收益,分配不同,战略有着不同的选择。企业财务战略具有以下三种类型:1.扩张性财务战略。它是以实现企业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为目的的一种财务战略。2.建文型财务战略。它是以实现企业财务绩效的稳定增长的资产规模的平稳扩张为目的的的一种财务战略。3.防御收缩型材略战略。它是以预防出现财物危机和求得生存及新的发展为目的的一种财务战略。

2.企业财务战略的选择应考虑的相关因素

财务战略要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企业总体财略思想必须着眼于企业未来长期稳定的发展,具有防范 未来风险的意识。企业财务战略选择必须考虑经济周期波动情况、企业发展阶段和企业经济增长方式,并及时进行调整,以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

2.1财务战略的选择必须与经济周期相适应

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是以现代工商业为主体的经济总体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是经济系统存在和发展的表现形式。

我国经济周期直观特征表现在:周期长度不规律,发生频率高,波动幅度大,经济周期的波动呈收敛趋势,周期长度在拉长,在高涨阶段总需求迅速膨胀,在繁荣 阶段过度繁荣,在衰退阶段进行紧缩性经济调整,严格控制总需求。

从财物观点看,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要求企业顺应经济周期的过程和阶段,通过制定和选择富有弹性的财物战略,来抵御大起大落的经济震荡,以减少它对财务活动的影响,特别是减少经济周期中上升和下降抑制财务活动的负效应。财务战略的选择和实施要与经济运行周期相配合。

在经济复苏阶段应该采取扩张型财务战略。增加厂房设备,采用融资租赁,建立存货,开发新产品,增加劳动力。

总之,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要跟踪时局的变化,对经济的发展阶段做出恰当的反应。要关注经济形式和经济政策,深刻领会国家的经济政策,特别是产业政策、投资政策等对企业财务活动可能造成的影响。

2.2 财务战略选择必须与企业发展阶段相适应

每个企业的发展都要经过一定的发展阶段。最典型的企业一般要经过初创期、扩张期、稳定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不同的发张阶段应该有不同的财务战略与之相适应。企业应当分析所处的发展阶段,采取相应的财务战略。

2.3 财务战略选择必须和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相适应

企业经济增长的方式客观上要求实现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的根本转变。为适应这种转变,财务战略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调整。一方面,调整企业财务投资战略,加大基础项目的投资;另一方面,加大财务制度创新力度。

3.中小企业加强企业战略管理的迫切性:

现在,我国加入WTO以后正在加快中小企业的改革步伐,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积极推行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而且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的完善,中小企业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形式之下,为了避免在竞争中失败和破产,中小企业不得不强化战略管理,以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求得生存和发展。现在一般的小企业经营着认为企业战略只是大公司有大量人力、财力才去制定。而自己企业因为规模小,产品单一,面临的市场范围较小,所以影响企业的因素也相对比较少,所以不需要什么正式的战略。

这种观念显然是错误的。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小企业间的竞争在相当程度上表现为战略思维、战略定位的竞争,就是说,中小企业已进入战略竞争时代。战略决定胜负。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中小企业要在国际国内众多企业的夹缝中实现生存与发展,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发挥比较优势,找准市场定位,领先制度创新,才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中小企业自身无论是资金、技术方面,还是在人力资源和管理经验等方面都存在某种程度的不足。企业的资源相对缺乏,使中小企业 的开发研究能力、市场销售网络均有限。作为中小企业,如果要想不断成长、壮大的话,不认清自己企业所处的位置,研究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和企业所处行业的竞争状况,并根据研究情况来制定企业的发展目标、发展方向等,也就是企业战略,是不可能。由此可见,战略管理是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战略管理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企业的重要标志。通过战略管理,可以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加强企业开发新产品和新市场的能力,为企业增强竞争地位创造条件。

4.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对策

4.1走专业化发展,突出核心专长,实行专一化战略

专一化战略是主攻某个特殊的顾客群、某产品线的一个细分区段或某一地区市场。专一化战略是围绕着某一特殊目标服务建立的,它所开发推行的每 一项职能化方针都要考虑同一中心思想。这一战略依靠的前提思想是:公司业务的专一化能够以较高的效率、更好的效果为某一狭窄的战略对象服务,从而超过在较 广阔范围内竞争的对手们。所以,这就要求这些中小型企业做到有所不为而后有为,专注于专业化发展,集中企业内部的优势资源,突出核心专长,借此来培育企业长期的竞争优势。

但是目前,我们的一些中小企业意识不到这一点,盲目地多元化,结果带来优势资源的分化,导致企业的竞争优势的快速瓦解,失去了生命力。这正是我国的中小企业各领两三年之独特现象的最根本原因。还有一些中小企业甚至刚刚创立的企业给自己定的口号就是做大做强,做成多元化经营的集团性质的公司。 事实上,当企业发展到一定地步的时候,多元化是一种必然趋势,但决不能盲目的多元化,即使那些超大型企业也应该在有限的多元化上追求专业化。

4.2走创新之路,发展创新战略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力大小取决于其创新力的强弱。中小企业势单力薄,靠自己单枪匹马的奋战和与强大对手的硬拼是难以成功的,而应该凭借自身的优势,取长补短。

技术创新战略是企业创新的核心,没有技术创新,就没有产品更新,企业就难以发展。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应当在两个方面下功夫。首先,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在人力、精力、财力、物力诸方面舍得投资,敢冒风险,重用人才。其次,坚持全面创新。任何技术都有一个试验、转化、成长、成熟、衰退、淘汰的过程,创新不可能一劳永逸,而是要持续不断。技术创新必须永远面向用户,面向市场,把用户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不断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市场需求变化作为技术开发的定盘星,经营管理的指南针。

4.3走差异化战略

差异化战略是将公司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差异化,树立起一些全行业范围中具有独特性的东西。在目前各行业中,怎么样与众不同的建立差异化竞争战略是非常重要的。企业可以从很多的角度寻求差异化,例如,一种独特的口味(比萨饼)、一系列的特色(斯沃琪表)高质量的制造(本田汽车)等等。如果差异化战略成功地实施了,它就能在一个产业中赢得高水平收益,因为它在这行业中有很大的竞争力,起码在短时间内不会被其他企业赶超或打垮。

4.4走低成本战略

企业通过有效的途径降低成本,使企业的全部成本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甚至是同行业中最低的 成本,从而获得竞争优势的一种战略。低成本战略要求企业坚决地提高工作效率,进行规模化经营,全力以赴降低成本,控制管理成本与管理费用,最大限度地减小研究开发、服务、 推销、广告等方面的成本费用。 实施低成本战略成功的关键在于,在满足顾客认为至关重要的产品特征和服务的前提下,实现相对于竞争对手的可持续性成本优势。实行低成本战略的企业必须开发成本优势的持续性来源,能够形成防止竞争对手模仿成本优势的障碍,这种低成本优势方能持久。低成本战略的理论基石是规模效益和经验效益,它要求企业的产品必须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5.中小企业如何开展战略管理:

5.1有针对性地进行战略分析

战略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企业所处的环境和相对竞争地位,评价影响企业目前和今后发展的关键因素,进而确定企业的使命和目标,为制定企业战略提供可靠的依据,并使企业战略管理按照经济规律来指挥和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因此,不能把战略分析当作一项临时任务,组织若干人马应付了事,必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只要针对性地掌握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以这为基础才能更好地进行企业的战略管理。

5.2要有准确的战略定位

我国的中小企业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加之面对加入世贸组织,进行战略定位,确实是难了一些。但面对现实,面对比较优势又必须尽早地进行重新认识。中小企业一般不易搞多角化经营,这是由产品的生命周期所决定的。中小企业是选择某一产业的整体,还是选择这一产业的环节,都要很好地把握,主要是利用比较优势。企业对自身的比较优势的重新认识过程,也是对自身市场定位的一个再认识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来认识和发挥比较优势,关键是看问题要站得高,一览众山 小。比如:施乐公司的复印机市场处于垄断地位时期,全球许多著名公司也曾采取过与它相同或相似的战略旨在争夺市场,但都未能获得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未能发现或创造独特的战略定位。而佳能公司则选择施乐公司战略定位之外的中小型企业和个人用户作为切入点。通过不断渗透,最终发展成为全球销量最大的市场领先者。由此,使我们认识到,中小企业要在国内外大企业夹缝中获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充分研究自身能力和比较优势,善于发现行业战略的空缺点,在不同的大企业的战略定位之外另辟路径,穿插迂回,方能由小变大,立于不败。

5.3实施战略管理要依靠科学理论和方法

战略管理是一种以思想性创新为特征的管理,所以要依靠科学理论知识和方法做为指导。目前流行的战略管理理论方法还不完善,还在发展之中。主要是基于战略管理是针对环境不断变化产生了大量不确定因素,使企业仅仅使用以可控性为主要特征的系统工程方法难以发挥作用。因此,战略管理要应用统筹学理论和系统方法结合才会更有效。

中小企业群体作为国民经济的新生力量群体,科学的运用企业管理战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得先机,立于常青之地。

财务战略论文范文二:财务战略论文

【摘 要】将战略管理理论引入财务管理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对企业管理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本文通过对国内外部分学者关于财务战略研究进行综述,揭示财务战略理论自从80年代研究以来,主要的研究重点集中于对公司的经营、筹资、投资、分配及营运资金管理等活动影响,已经针对这几方面的研究动态路径以及新的进展。本文通过对财务战略管理与单纯的战略管理以及财务分析的对比,以体现财务战略在今后的财务研究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同时也体现出我国对财务战略研究的局限性。

【关键词】 战略管理 财务战略 企业周期 竞争力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战略管理就已经成为了企业管理的潮流和趋势,并且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企业主要的战略和政策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销售、新产品开发、财务资源、人力资源和基本建设等。可见其设计的范围之广,并在相应的体系内都已形成了自己一定的理论成果。而且,这些战略往往是需要相互配合的。因此,大多数企业的战略和政策,多为许多战略和政策的混合物。但是,相对于战略管理的成熟性来看,财务战略的研究就体现了其局限和不完善性。刚开始大多数的研究都主要集中在筹资、投资、分配、并购等传统财务管理领域,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财务战略理论的发展,财务战略逐渐与其他领域的研究相结合,并逐渐站在管理者的角度,从企业战略目标服务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管理角度出发,进行财务战略管理的研究。[1]

一、 财务战略概念

财务战略就其字面表示,可以得出是将财务管理分析与战略决策相结合下形成的新的研究分析方向。但是对于财务战略的准确概念,随着研究的深入,不同研究者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理解。

我国学者陆正飞(1999)在其《企业发展的财务战略》一书中认为财务战略是对企业总体的长期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财务活动的指导思想和原则。[2]魏明海(2001)认为:财务战略是在企业战略统筹下,以价值分析为基础,以促使企业资金长期均衡有效地流转和配置为衡量标准,以维持企业长期盈利能力为目的的

战略性思维方式和决策活动[3]张纯(2005)认为企业财务战略是在企业战略的制约下,如何运行企业价值管理与价值创造链各环节的指导思想,是企业财务控制的总体方向,它是对处于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之中财务的过去运行情况及未来将准备如何运行的一种总体表述[4]。外国学者卢斯班德(Ruth Bender)和凯斯沃德(Keith Ward)(2003)则将财务战略定义为为适应公司总体竞争战略而筹集必要的资本,并在组织内有效管理和运用这些资本的方略。[5]

而在财务战略概念的基础上,陆正飞等学者(2000)又从同的角度,将财务战略进行了不同的分类,从财务活动的基本内容来看,财务战略分为融资战略、投资战略、营运资金战略和股利分配战略等;从财务活动涉及的范围来看,财务战略分为快速扩张型战略、稳定发展型战略和收缩型财务战略等。[1]

二、 国内与财务战略相关的研究

国内一开始大多数的研究都主要集中在筹资、投资、分配、并购等传统财务管理领域和对于财务战略基本定义的研究上。如陆正飞等(2000)以企业目标与财务目标位企业发展战略分析的起点,分别研究了企业的财务战略,并同时提出了三种可供企业选择的财务战略:积极型财务战略、稳定增长型财务战略、收缩型财务战略。罗福凯(2000)论述了成本减除、最优资产组合的选择、资金结构理论等通用财务战略外,还考虑资金运动引起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6]。张志刚(2001)则从企业集团的母公司这一角度研究了集团公司的理财环境及理财目标[7]。张延波(2002)研究了企业集团的治理结构、财务管理体制、财务战略、预算控制体系、投资政策、固定资产投资和风险监测预警体系等内容。[8]上述的研究方向大都是站在财务管理的角度进行研究。随着我国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将财务战略与其他学科进行了融合。

黄国良,潘华(2004)等站在企业核心能力培育的角度对财务战略进行研究,指出在企业核心能力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内在特征,因此,企业核心能力在不同阶段应采用不同的财务战略。核心能力处于孕育期阶段应采取集中财务战略,在成长期阶段应采取扩张财务战略,在成熟期阶段应采取稳健财务战略,在衰退期阶段应采取防御财务战略。并对各种阶段中的战略进行了详细的描述[9][1]。同样的,蒋卫平(2011)也对于企业财务战略管理从企业能力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只是侧重点主要突出在研究财务战略管理与企业能力和资源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上,并是从大方向的企业能力而非核心能力入手[10]。汤永君(2010)认为在核心竞争力与企业财务战略二者之间的关系中,核心竞争力居于主导地位,对财务战略具有指导作用,而财务战略则居于从属地位,它的制定和实施必须服务于核心竞争力的总体要求。[11]

企业的核心能力与财务战略的关系一直都是研究的热点,但随着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兴起,研究者发现由于企业所处环境不同,面临的风险内涵和强度特征也不尽相同,从而直接影响到企业财务战略的选择。孙宁宁(2004)[12]在其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财务战略选择一文中分别从筹资战略、投资战略和收益分配战略三个方面就企业生命周期4个阶段的不同时期的特点提出不同的应对方法和战略:初创期使用权益资本筹资和集中化投资战略、成长期可在原基础上加入一些新的权益资本和一体化投资战略、成熟期采用激进的筹资战略和多元化投资战略、衰退期则选择防御型财务战略[13]。罗福凯等(2006)则从函数关系上对生命周期与财务战略的关系进行了说明,并从另外的企业特征和理财目标方面对四个时期的战略进行了分析总结,从其他方面入手也得出和孙宁宁(2004)相似的结论。[14]

其他方面,也有很多学者进行跨专业的研究,将财务战略和其它学科的理论相结合来研究公司的持续发展。徐光华等(2011)就是从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的关系入手,运用企业共生理论,将社会责任与财务战略进行融合提出了共生筹资战略,指出企业的财务战略和社会责任战略本质上并非竞争 ( 资源 ) 关系, 而更是一个合作关系。企业通过良好的财务战略的规划和实施,使得企业拥有一定的物质资源;同时企业投入一定的物质资源来履行其社会责任,提高其共生圈的共生环境的质量,进而使得企业的财务战略有一个更好的实施环境,从而使得企业实现良性循环,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15]

从上文中可以看出,我国在财务战略方面的研究还主要集中与财务分析、战略分析的基础上,缺少对跨专业、跨学科的研究。[16]即使是在财务和战略方面研究方向也是相对窄的,如和行业供应链的关系,产业资金链等方面都有文章具体涉及。因而对于财务战略的研究还有很多的空间。[17]

二、国内与财务战略相关的研究

David Allen作为财务战略管理研究的先行者,在其《财务战略管理》(1991)一书中认为,财务战略就是管理者为寻求实现其战略目标而涉及的一套战略管理系统,并强调了会计战略与财务战略的区别,但并未将战略管理的思想真正的融入到财务中。随着战略理论的迅速发展,战略管理的理论逐渐与财务联系紧密[18]。John Ellis在《公司战略与财务分析》(1993)则分别从利润、现金流量等财务指标出发来讨论企业的战略管理问题[19]。Keith Ward(2002)在其《公司财务战略》中将生命周期等引入了企业制定财务战略的计划中。这更使得战略管理和财务分析的联系更加紧密[20]。Casadesus等(2010)指出公司战略就是要对盈利模式进行决择,而盈利模式反映的是已经付诸实施的战略,战略的价值则是对盈利模式做出选择和灵活配置。

从上述综述可以看出,西方对于财务战略的重要性已经形成,对财务战略的研究,从研究角度来看,主要集中在将财务战略定位于战略管理的职能层战略,从战略实施的过程来研究如何进行战略决策;就研究的内容而言主要包括筹资、投资、分配及营运资金管理等几方面。[21]

三、 总结

财务战略是公司治理两方面结合和融通的产物,从财务战略的几种基本概念中可以得出,财务战略关注的焦点是企业资金流动,这是财务战略不同于其它各种战略的质的规定性;企业财务战略应基于企业内外环境对资金流动的影响, 这是财务战略环境分析的特征所在;企业财务战略的目标是确保企业资金均衡有效流动而最终实现企业总体战略;企业财务战略应具备战略的主要一般特征,即应注重全局性、长期性和创造性。[22]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对财务战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企业的筹资、投资、分配及营运资金管理等职能层面的财务战略。国内学者在此基础上将侧重点逐渐转移到战略管理上面,以及逐渐将财务战略与其他领域的研究结合一起来研究公司治理,但相比之下,这方面的文献较少。因此我们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阎达五, 陆正飞. 论财务战略的相对独立性兼论财务战略及财务战略管理的基本特征[J]. 会计研究, 2000, (9): 2-6

2. 陆正飞. 企业发展的财务战略[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1999. 2-20

3. 魏明海. 财务战略[M]. 北京:北京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1. 3-10

4. 张纯. 现代企业财务战略下的预测机制研究战略、预测、绩效的互动[J]. 会计研究, 2005, (8): 77-79

5. 卢斯班德, 凯斯沃德. 公司财务战略[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3. 5-10

6. 罗福凯. 战略财务管理[M].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0.

7. 张志刚. 集团公司理财[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1.

8. 张延波. 企业集团财务战略与财务管理[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2.

9. 黄国良, 潘华, 钟晓东. 基于企业核心能力培育的财务战略研究[J]. 当代财经,

2004, (5): 116-122

10. 蒋卫平. 企业财务战略管理:一个企业能力理论视角[J]. 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

2011, 32(174): 67-70

11. 汤永君.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研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0,

(23): 9-10

12. 孔宁宁.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财务战略选择[J]. 财会通讯, 2004, (11): 40-42

13. 陈晶璞, 宋效中, 尚金丽. 核心能力视角下企业财务战略体系的构建[J]. 科技管理研究, 2009, (3): 166-167

14. 罗福凯, 王雪梅. 企业生命周期界定及财务战略选择[J]. 财会通讯, 2006, (1):34-36

15. 徐光华, 沈戈. 企业共生财务战略及其实现路径[J]. 会计研究, 2011, (2): 52-58

16. 王满, 于悦. 财务战略管理学科体系的构建[J]. 会计研究, 2008, (1): 33-38

17. 李兴尧. 财务战略管理研究文献综述[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1, 14(5): 14-15

18. David, Allen. Strategic Financial Management in Practice[M].London:Financial Times Business Infoemation, 1991. 15-27

19. John, Ellis, and, David, Williams. Corporate Strategy and FinancialAnalysis[M]. Britain:Pitman Pulishing, 1993. 185-201

20. Keith, Ward. Corporate Financial Strategy[M]. Butterworth:Heinemann,2002. 39-52

第7篇

【关键词】盈余管理 上市公司 行为规范

一、引言

盈余管理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企业财务管理中,即使是在西方社会严厉的法制监管下都不能杜绝盈余管理的产生,在我国也同样。目前,我国一些企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其中一部分是属于会计法规、准则造假行为,另一部分则是盈余管理所致。会计造假属于违法行为,而盈余管理则是会计准则允许范围之内的利润操纵行为,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运用,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之间存在着博弈关系,一方面会计准则能够从根本上对盈余管理进行防范;另一方面由于会计准则和制度的不完善又为盈余管理提供了可乘之机,使得一些企业利用会计准则的漏洞操作会计数据。所以防止上市公司滥用盈余管理,造成一部分隐性的会计信息失真,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二、盈余管理的基本概念

(一)盈余管理的内涵

盈余管理作为一种近三十年间发展起来的实证会计研究课题,受到了各国会计界学者的普遍重视,并取得了较大的研究成果。美国的会计学者斯考特(Scoot)在其名著《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中认为“盈余管理是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的一种体现。即只要企业的管理人员有选择不同会计政策的自由,必然会选择能够使企业”利润最大化或者是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政策。这个定义不仅指出了盈余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误导企业利益相关人或者是谋求利益最大化,同时也指出了盈余管理的手段——调节账面盈余和构造交易事项来操控利润。

(二)盈余管理动因

1.契约动因。在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营管理权和所有权相分离,管理者和所有者之间是典型的契约关系。这种情况之下,管理层的报酬常常会受到企业盈利情况的影响。管理当局往往在法律和会计法允许的范围内选择各种对自己有利的会计政策,通过控制和采用适当的编报方式,以达到管理层报酬最大化的目的。当企业的实际盈余低于目标盈余时经理人无法得到奖金;当企业的实际盈余超过目标盈余时,经理人可以获得规定的奖金等,超额越多奖金报酬也就越多。

2.资本市场动因。资本市场是获取资金的重要场所,但进入资本市场,公司必须要达到一定的条件,而盈余指标是其中最为重要和关键的限制性条件,为达到上市和增发股票的条件,企业一般都要进行盈余管理。例如,证监会明文规定连续三年净资产收益率低于10%的上市公司将失去配股资格;连续三年亏损的上市公司将被停牌等。对于企业来说,要想获得上市的资格本来就要付出较大努力,自然会尽可能保有上市资格。在这种情况下,选择盈余管理对财务信息进行美化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分析

(一)实证模型的选择

本文采用了应计利润总额法模型来对我国现有的制造业上市企业的盈余管理水平进行分析,以此来验证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着盈余管理行为。

在权责发生制中,应计利润由净利润减去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所得,它是衡量一个企业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的重要指标[3]。应计利润变动幅度越大,说明企业的盈余管理水平越高,即对利润的操纵越严重。

样本选取了自2010至2012年在上交所和深交所上市的制造业公司的公司年度报表数据,并进行了以下筛选:

第一,只选取了A股。

第二,选取的均为正常上市的企业。

第三,剔除金融保险行业的公司,因为金融保险行业会计核算方法及会计科目的设置比较特殊因此予以剔除。

第四,剔除09年之后上市的上市公司,因为应计利润的比较需要上一年度的数据进行核算,将新上市公司纳入样本会导致数据不完全。

第五,剔除总资产为零及数据不完全的公司。

最后得到了210家样本公司,数据来源于Resset数据库。相关数据的统计均通过Excel2003软件所得。

(二)对样本数据的统计分析

1.样本选择行业。根据证监会行业分类对制造业进行二级分类,共划为9个二级分类,分别为电子(C0);纺织、服装、皮毛(C1);机械、设备、仪表(C2);金属、非金属(C3);木材、家具(C4);石油、化学、塑胶、塑料(C5);食品、饮料(C6);医药、生物制品(C7);造纸、印刷(C8)。

2.行业数据分析。根据上市企业近三年的公司年报中的利润表,利用表中的利润指标“净利润”减去“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额”得到应计利润。

表1 10-11年行业参数结果比较

表2 11-12年行业参数结果比较

从表1和表2中可以看出,在10-11年期间制造业的应计利润普遍由负转正,随着金融危机的好转,企业的盈利相较于2009年有所增加。在11-12年期间盈利状况继续保持,也说明了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存在。

通过对均值比较可以看出,10-11年和11-12年应计利润均值都有较大幅度的变动,其中以食品饮料和医药生物科技行业变动的幅度非常大。在电子产业,木材家具产业,医药生物制品产业存在着正向盈余管理行为,而其余产业则存着负向盈余管理。

通过对标准偏差的比较可以看出,标准偏差的变动幅度也较大(除木材家具行业变动幅度小以外),和均值变动的趋势相同,尤其在食品饮料,医药生物制品行业,也说明了制造业的上市企业存在着较深程度的盈余管理。随着11-12年经济的快速复苏,企业对经济的发展有积极的预测,为年度后期盈余的大幅度增长创造了条件。

通过对以上各表的分析,由年度的横向数据和纵向数据我们从总体上都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着盈余管理的行为,且管理程度较高,普遍都在1以上,有的行业年度之间的变动程度都高达15.46。同时也能看出由于企业调高或者调低利润所致,盈余管理有正向和负向之分。不管是哪种方式,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获得最大的个人或企业利益。

四、规范盈余管理的对策建议

适度的盈余管理对于企业的管理层而言,可以带来正面的效应.但是由于管理层和投资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管理层可能利用自身信息优势采用盈余管理对利润数据进行操控,误导投资者来错误判断投资风险和收益,从而获取自身的最大收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盈余管理进行必要的规范。其主要有:

(一)建立和完善高质量的会计法规准则

会计准则作为规范企业的一般标准,并不能够针对每一企业的每一业务事项都作出明确的指导,这也给企业提供了机会进行盈余管理企业的经济行为也日趋多样化,会计准则要具有足够的可选择空间,满足企业会计核算的要求。如减少会计准则中模糊性概念,缩小会计政策的选择权。准则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概念界定模糊,出现了因划分为不同类别金融资产而造成会计数据明显差异的现象,为此可将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划分为一类,从而避免企业利用金融资产的分类进行盈余管理。

(二)改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及相关政策

由于我国证监会对于上市公司的上市、配股、停牌等事项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企业的利润大小和增长速度起着至关作用.为了满足上市的条件,这促使上市公司的管理当局具有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因此只有更加完善上市公司上市、配股的衡量条件,避免指标过于单一(尤其是利润指标)使得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管理部门要从多方面对企业进行综合评价,从根本上消除盈余管理的动机。同时也要加强企业内部的监管力度,尤其要对企业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的合理性进行审查,加大盈余管理的成本。

(三)重视在职会计人员的岗位培训

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使其能正确理解在特定环境中某些会计处理方法的变更给企业所带来的后果。特别要使会计人员充分认识到盈余管理和会计造假的不同意义和后果。对于操纵会计利润和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企业负责人和会计人员要严格依法惩处。企业除了对财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还要加强对管理层和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在对经济业务处理时做到实事求是,避免利用会计政策选择权进行盈余管理。

(四)提高审计的对立性,加强外部监督

通过审计可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减少虚假信息,提高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的可信性,其中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只有真正做到独立,才能对企业的会计数据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为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监督作用,应当加强审计准则的建设,加强审计独立性,同时注重提高注册会计师的道德素质,自觉抵制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审计行为。另一方面,我国的证券监管机构对于不遵守信息披露规定、不披露或避重就轻误导投资者的上市公司要加大处罚力度,使其无法通过违法信息披露制度来谋取非法利益。

参考文献

[1]宋丹.基于现代契约理论的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湘潭大学,2009.

[2]杨顺华,赵喜仓,沃夫冈·米勒.对盈余管理的再认识.财经理论与实践,2010,(3),75~78

[3]汤小琴.盈余管理计量模型综述.财会通讯,2008,(1),7-11.

[4]张昕.对盈余管理的深层思考.会计之友,2009,(4).

[5]裴丽娜,陈小娟,裴娅宏.论会计盈余管理行为.现代商贸工业,2010,(15).

[6]熊佳奇,刘锦鑫.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分析.经营管理,2010,129~130.

[7]李国庆,张帆.新会计准则下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400),84~85.

[8]田莹莹,王淑珍.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探讨.会计之友,2010,(8),113-114.

[9]邹武平.新会计准则下企业盈余管理的途径.审计与理财,2009,(1),33-34.

[10]张祥建,郭岚,徐磊.《上市公司的投资行为与效率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56~60.

[11]王程昆,王良敏.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经营与管理,2011,(4),59-60.

第8篇

关键词:专业会计硕士; 培养模式; 实践能力;财务

0 引言

财政部在2010年出台的《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2010—2020年) 》中强调, 要加强会计人才队伍建设, 培养适应全国经济发展需要的、紧缺的会计专业人才。在2016年的《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中表明, 我国复合型、国际型的财务人才比较稀缺。社会对于会计职业的要求逐步提高, 未来基础单一性的财务会计工作将引入智能机器人, 想要在会计职业中得到长远发展, 就必须要提升会计人的技能, 培养预测管理分析的能力。综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应大力完善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

1 研究背景

从我国就业市场来看, 会计从业人员众多, 但高层次会计人才却较为稀缺, 这说明高等教育对会计人才的培养方式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为缓和这种矛盾, 培养更多的高级人才供社会需要, 国务院学位办2003年设立21家会计专业硕士培养单位, 培养专业化的会计硕士, 2009年继续扩大招收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十几年来, 我国会计专业硕士教育从设立、发展到成熟, 招生人数迅速增加, 会计专业硕士教育已成为为国家培养高端会计人才的重要平台, 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显著的贡献。推荐阅读>>【会计学硕士论文】高职会计专业就业问题及对策

当前, 我国境内的大型企事业单位、事务所、跨国公司等对会计人才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有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熟悉专业知识, 更应该及时了解科技对于会计的变革, 掌握先进的会计信息化技术, 学习国际化准则, 具备国际视角。但目前我国高校培养的会计专业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同质化严重, 专业化特点不突出,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不充分。因此, 我们必须探索出适合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新模式, 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高级会计人才, 促进当前的会计专业硕士教育的健康发展。

2 MPAcc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培养方案缺乏个性化

各高校对于MPAcc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的叙述基本一致, 缺乏高校自身的教学特色及个性化理念。一些培养院校在课程设置、培养方向选择等方面更多的是照抄有丰富经验的高校, 欠缺对自身师资力量、学生及教学资源的考虑, 导致培养效果大打折扣。此外, 部分高校教学理念落后, 平时只注重如何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 而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2 生源质量和师资力量较差

2.2.1 生源质量较差

在2009年之前, 学校对招生对象的要求是必须是本科学历, 并且拥有两年或者两年以上的从事会计及相关领域工作的实践经验。然而, 从2009年开始, 高校开始放低对招生对象的要求, 不限专业不限学历的招收会计专业硕士。这一做法确实有利于扩大学校的生源, 但是却未必有利于实现高层次、应用型复合人才的培养目标。部分跨专业学生在过去的学习阶段未曾接触管理类或经济类知识, 他们基础知识薄弱, 培养难度系数高, 对于专业课的学习有一定的困难, 这些使得跨考的学生很大程度上不符合会计专硕的培养要求。

2.2.2 师资队伍不健全

会计硕士培养的成功离不开优质的师资力量, 因此, 高校必须坚持引进和培养并重, 加强优秀师资队伍的建设, 培养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理念超前的教师团队。但大多数学校的教师在数量上都无法满足教学需要, 甚至于需要求助外校教师加以援助。同时, 高校教师几乎都在院校教学多年, 长期从事理论教学, 对财务管理和会计实务方面的实践工作接触较少, 过于重理论研究而缺乏会计实践经验。而由于学校管理体制的规定, 许多经验丰富的实务型专家不能进入高校兼任会计硕士导师。受到工作和体制的限制, 这些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虽然可以受聘为校外导师, 但基本不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并且学校也难以对他们做到有效的约束。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说, 双导师的培养模式无法发挥真正的作用。

2.3 课程设置不合理

合理的课程安排是实现会计硕士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和手段。根据培养方案要求, 会计专硕的课程体系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 这些课程与学术型研究生课程相似, 基本上都仿制于会计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体系, 不能体现会计专硕的培养特点, 虽然增加了案例讨论的环节, 但也属于纸上谈兵。实践课程对学生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及后期的实习能力等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现有的课程中实践课程所占的比重微乎其微, 大多数学校不具备模拟实训的条件, 甚至不能对财务系统的运作加以训练, 导致在校的硕士生实践性严重不足, 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影响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

全球化的发展要求高级会计人员必须掌握外语且熟悉国际会计准则。虽然各大院校都在强调国际化教育的重要性, 但对专业英语、国际准则等的重视度依旧不够。英语作为基础性课程, 虽然走进了每个高校的课堂, 但是对于专业性英语, 院校并没有着重强调。大多数高校都没有开设国际准则课程, 只能由学生课后自主学习。且部门高校出国交流机会稀缺, 也无法引进更多的外教进入学校教学, 导致国际化教育并不能全面实现。

2.4 学生实践经验不足

实践经验是提高会计专业硕士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然而在多数院校的培养方案中, 实践环节依然存在比重低、实践期短的情况, 导致学校培养出来的会计专业硕士与企事业单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不吻合, 致使会计专业硕士在社会上缺乏竞争力, 就业压力加大。

高校虽然意识到实践对会计专业硕士的重要性, 但由于高校的非营利性, 其没有足够资金去建设实践基地供学生实习, 因此实习基地基本由是企业或者事务所提供。一般情况下, 院校与实习基地对研究生的实习时间没有硬性规定, 对MPAcc实习工作记录也疏于监管。

其次, 学生实习时间过短, 简短的实习期很难给企业带来实际的收益, 而企业还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去配合学校的相关规定, 致使企业缺乏积极参与学校的培养方案, 而且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工作当中, 使培养效果与培养目标偏离。

学校没有足够资金为学生建设实践的场所, 企业又缺乏利益的驱动为会计专业硕士的实习提供帮助, 这些原因导致了会计专业硕士实践经验远远不足, 学生只能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环境, 接触不到财务核心工作, 实践技能得不到真正的锻炼, 导致他们在社会上很难立足。

3 MPAcc培养模式构建及实施路径

3.1 突出院校特色

随着各高校对会计专硕的理解加深, 对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也正走向特色化发展之路, 这也是适应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个性化高级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必然选择。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可以结合高校的优势学科及相关行业的地位, 攻克重点领域, 形成向心力, 既能创造高校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也能保证会计学科在行业领域中的领先地位。

3.2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首先, 积极落实“双导师制度”并发挥双导师的指导作用。目前高校中同时拥有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高级教师并不多, 所以学校应更加重视双导师模式的培养方案。在校内选择专业知识扎实、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的教授担任校内导师, 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管理提升, 同时聘请具有良好的会计实践经验和社会资源优势的企业、事务所会计人才作为校外导师, 为学生提供实践指导。同时要加强对校内外导师的培养, 可以将校内外导师交换工作环境, 使校内导师能够接触更多的实践岗位, 校外导师能把握最新的理论知识体系。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在理论和实践上相互配合, 共同为学生提供指导, 确保研究生培养将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与实践操作密切结合, 提高学生的社会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其次, 明确校内外导师的职责。在校期间, 校内导师对学生的知识体系进行考核, 在学习理论过程中, 任课教师带领学生建立案例讨论组, 进行案例研究与开发, 充分把握利用案例大赛等相关平台, 让学们在相互讨论和合作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校外导师对学生的实践工作进行考核, 加强对学生实践过程的监督, 优化对学生实习的考核方式。校内外导师要经常沟通完善研究生的培养方案。

另外, 高校可以建立双导师评价系统, 由学生对导师进行评价。对于考评优秀的校内外导师要给予必要的奖励, 充分调动双导师的教学积极性和热情, 让导师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增加被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3 建立科学的课程设置

完善课程设置, 提高会计专业硕士创新能力。课程设置要专业性和综合性并重, 强调职业素养, 注重对学生数理思维的培养, 要经常举办实务专题讲座, 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讲述行业内的新闻大事, 紧跟时代的脉搏, 提高学生对于行业的新认知。高校也应及时确立国际化的教育理念, 提高学生适应高科技和经济全球化新环境的能力。开展英文教学, 促进高校会计学课程教学与国际接轨。

表1 职业知识与相关课程

在授课中, 教师应减少大型理论化课程, 增加实践课、选修课比例。将基础理论、典型案例与学科前沿知识相结合, 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复杂的会计业务问题的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上必须以现实的企业会计业务为主要讲解内容, 特别是涉及到上市公司并购、合并、重组等复杂的会计业务。案例教学可以采用学生为主, 让学生课前准备、查找相关资料等, 通过小组讨论、模拟训练的方式对实际业务进行模拟核算。课堂由学生主导, 通过不同小组对相同案例的不同讲解, 教师最后进行总结, 可以发现学生之间的思维差异, 在差异中寻求更佳的解决方式, 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 丰富他们的思维。

3.4 通过校企合作搭建研究生实践基地

在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会计专业硕士的过程中, 仅靠高校的案例教学是不够的。只有把从学校里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会计实务操作中去, 才能领会会计工作的要领, 在实践中更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因此, 进入企业进行现场实习是会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这对学生未来进入企业工作非常有利。所以, 为了让学生真正了解并掌握会计具体工作, 可以建立校外实习机制, 在理论课程学习结束之后, 让学生去企业实习, 真正融合到企业的财务工作中去。

高校要与企业联合建设培养基地和研究中心, 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创新。加大委托培养力度, 针对社会与企业的需求重点培养学生相关方面的能力, 同时结合企业在技术和经济能力等方面的实践优势与高校在理论研究、数据信息和学术研究等方面的理论优势, 引导教师指导学生为企业解决实际管理问题, 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从而提高其综合竞争力。

第9篇

关键词:土地调查 项目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a)-0202-04

从现代项目管理角度出发,要确立管理三要素以保障土地调查项目的实施,即科学的组织管理、全额预算管理和有效的财务监督。本次研究从土地调查项目的实际出发,构建新的管理模式,从项目的管理程序、组织机构、项目动态过程管理与项目质量控制几个方面进行阐述,财政预算管理与资金支出绩效考核作为财政类项目管理的重点,将在下一节专门进行阐述,以便能够为提高我国土地调查项目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提供一点建议。

1 建立土地调查项目里程碑式管理程序

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项目成员之间权责不明,以及重技术轻管理的思想约束直接导致了项目管理程序的模糊,从而降低了管理效率。里程碑式的项目管理程序已经普遍应用于现代项目管理中,它的优点是便于项目阶段评审以及对进度和成本进行节点控制。里程碑式的项目管理过程(图1)将项目管理划分为四个明确的阶段:启动、规划、实施(执行与控制)和结束阶段。每两个过程的交接都有可交付的成果,以供项目管理班子组织项目的自我评审以及接受上级部门的专家评审。

土地调查类的项目管理程序在里程碑式的程序中我们可以再增加一个阶段就是工作范围的分析。分别是工作范围分析、项目启动阶段、项目规划阶段、项目执行与控制阶段、项目结束阶段。在土地调查类的项目管理的程序中,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起止范围,有本阶段的投入要素和本阶段要产生的技术阶段性成果。同时,每个阶段都有本阶段的控制关口,即本阶段完成时将产生的阶段性成果在下个阶段也会得到运用。每个阶段完成时一定要通过本阶段的控制关口,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工作。

在图1中,规划—执行—控制这三个过程往往要周而复始循环多次,直到实现阶段发起时提出的要求,才能为下一阶段准备好可交付成果。因此,里程碑2应根据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必要的循环,实行监理制度和项目执行过程中的重大事项报告制度,里程碑式的管理程序设计正好符合这一要求,而且对组织机构设置有明确的指导作用,同时便于监督审查,也有利于项目高层管理班子对项目的自检查与自监督。

1.1 工作范围分析

全国土地调查,其目的是掌握真实准确的土地基础数据,为实行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提供科学依据,以及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完成“十一五”规划的任务,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其次,搞清土地调查类项目开展的实施范围,可以是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在全国范围铺开的,也可以是某某地域内的一次土地调查。最后,弄清了项目工作范围,便于项目的立项和项目承担单位的项目设计。

1.2 项目启动阶段

在土地调查类项目管理过程中,启动阶段是开始一个新项目的过程。启动土地调查类的项目,必须明晰项目任务说明,有专门的机构(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编写项目立项建议书和项目任务说明。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土地调查行业现状以及本次调查的可行性,只有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项目可行,或项目阶段必备的条件成熟或已经具备的时候,才可以启动,贸然启动是不可取的。

1.3 项目规划阶段

在土地调查类项目管理过程规划阶段,项目中标单位要编写《项目设计书》以及其准备其他的辅助材料(包括工作人员安排,项目预期进度,成本预算,风险评估,采购管理等)因此计划的编制是所有程序中最复杂的阶段。在设计编制的过程中,可看到后面各阶段的预期的阶段性成果。设计书的编制人员要有一定的经验,在项目设计制定出来后,项目的实施阶段将严格按照此进行控制。今后的所有变更都将是因与设计不同而产生的。也就是说土地调查类项目的变更控制将是参考设计阶段的预期成果而产生的。

1.4 项目实施(执行与控制)阶段

项目实施阶段是占用大量资源的阶段,此阶段必须按照上一阶段定制的计划采取必要的活动,来完成计划阶段定制的任务。在项目开始之前,项目组都必须领到由土地勘测规划院下发的《项目设计书》评审意见。《项目设计书》中规定了要完成的土地调查工作内容、任务完成的进度与经费下拨安排、土地调查项目的质量标准、土地调查项目的范围等相关的内容。

在项目进展过程中,引入监理机制,由国土部地籍司聘请专业监理公司负责。可以按照年份或地区聘请监理公司。由监理部门对项目实行阶段性的评价和检查,与阶段性的预期成果进行对比,得出评估报告,以便财务部门参考后对项目每个阶段的资金及时拨付,从而对整个项目的进程,在成本和质量上起到有效的监控,保证土地调查如期高效的完成。

1.5 项目结束阶段

项目的结束阶段是一个项目很重要的阶段,如果一个项目前期及实施阶段都作的比较好,但是在项目的结束阶段没有重视,那么这个项目给人的感觉就像虎头蛇尾的项目一样,即使项目的目标已达到,但项目好像总没有完结一样。所以一个项目的结束阶段是非常重要的。项目的结束阶段做的好,会给项目的所有干系人一个安全的感觉,尤其是成果汇总类的土地调查项目。这样可以更好的为今后的土地调查类的项目提供一个可以参考的有经验的案例。

2 项目管理组织机构的构建

对于一个组织的衡量和评价与组织的目的和当初为该组织规定的目标有关。因此对于土地调查类项目的组织机构来说,按照预期的调查成果来编制各项工作标准及费用标准。在展开工作以后,要根据确立的标准来衡量和评价结果,并在出现偏差时进行必要的修正。土地调查类项目的组织机构最重要的目标是要用最少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来得到最直观准确的图件和最符合实际的文本成果,这就意味着需要一个简洁高效的组织在工作中进行不断的控制、评价与调整。

通过对我国土地调查类项目的现状分析以及针对一些管理体系重叠混乱的弊端,采用代建制与工务局相结合的模式。我们在组织机构这一节设计了一个相对简洁的三级组织机构。第一级是行政机构国土部地籍司,第二级是三个平行的部门(技术部门、监理部门、财务部门),第三级就是各个实施单位(省级勘测规划院、高质量的土地调查类公司)。在组织机构中各个部门要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能范围,首先,作为行政领导部门的第一级国土部地籍司职责:作为行政职能部门,负责全国土地调查的整体规划和设计;按照年度或地区聘请土地调查监理公司;负责协调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监理公司、财务中心工作。其次,作为项目监督和资金拨付的第二级监理中心的职责:监督项目组执行过程中的技术质量,负责项目的阶段验收,完成项目的阶段验收小结;负责向财务中心提交项目组下一步资金拨付资格的审批;负责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结题验收和项目质量的过程监督。财务中心的职责:负责土地调查项目的预算标准制定;负责项目设计中预算编制的审核;负责项目组经费的拨付;负责审查项目组经费决算报告和项目资金的支出绩效评价。最后,作为项目设计和实施主体的第三级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的职责:负责制定土地调查规范标准的制定,以及相关制度的制定;负责项目的规划、设计、招投标;负责项目设计书的审核,组织专家进行评审;负责项目任务书的下发;项目技术总负责和项目组的技术人员培训;根据监理公司提供的项目完成单位名单进行项目成果收集与归档;项目管理软件的维护和应用。

由国土部地籍司牵头(政府行政机构)委托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来具体设计项目的规划,技术支撑与成果存档等,再根据各个项目地区的不同再委托各个省级勘测规划院和部分高质量施工单位,为了保证项目质量,地方的具体实施单位可以在内部进行预验收,和阶段性的成果汇报。在监督方面,对于项目来说由国土部地籍司聘请专门的监理公司来对整个项目进行有效的监控,包括项目质量,项目进程,资金监管等等,为财务部门的资金拨付提供一个准确的依据,让各个阶段的资金能及时下拨,保证项目每个阶段如期推进。项目的财务管理是土地调查类项目的基础和保障,因此地籍司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设立专门的项目财务中心,来主抓项目的合同、成本预算和对项目的财务进行监督,规避财务风险(如图2)。

3 土地调查项目的动态过程管理

当项目已处于执行阶段时,监控过程以确保一切按计划行事是很要的。实验证明,造船业分别在设计、建造、下水实验阶段发现问题并采取补救措施消耗的成本比为1∶3∶8,软件业分别在设计、使用阶段发现问题并采取补救措施的成本比为1∶250,土地调查项目也应该存在同样的规律,即问题发现的越早损失越小。为此,项目管理者需要根据项目跟踪提供的信息,对比原计划目标,及时找出偏差,分析成因,研究纠偏对策,实施纠偏措施的全过程,而动态控制则强调了项目变更管理。对于投资大、人力多的大型项目来说,传统的方法难以达到项目控制的目的,则应借助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管理和控制系统。具体来说,为了达到动态的过程管理,土地调查项目一是要实现项目的进度计划、跟踪管理;二是推行项目质量管理;三是要推行第三方监理的验收与评估。

3.1 项目进度计划与跟踪管理

项目能否在预定的时间内交付使用,直接关系到项目经济效益的发挥,影响整个大局。每一项目,计划管理贯穿项目实施的各阶段、各层次。一切工作由计划开始,一切工作按既定目标和计划步骤展开。要做到依合同约定准时交付,首先必须制定一个完整的计划管理体系,加强对项目组(作业单位)的管理。

(1)项目进度计划管理基本要求。

通过招投标,各作业单位陆续开展项目实施工作。为便于管理,我们对进度计划的制订提出如下要求。

①统一软件。要求各施工单位配设一台电脑,统一使用Microsoft Project项目管理软件编制项目进度计划。②统一进度计划提交、更新时间。各作业单位实施作业前10天提交施工组织设计图,月进度计划在上月28日前提交,周计划每周五提交。③统一进度计划内容要求。除提交进度计划外,各作业单位还需提交上一阶段项目进度计划完成情况报告和下一阶段项目进度计划说明。④建立沟通渠道。各单位技术负责人工作时间必须在岗,如临时外出须通知其他相关成员,应做出相应安排,并且随时能取得联系。项目组将各单位进度管理体系架构通告相关单位,建立本项目进度管理体系成员的联系总表。各相关单位之间,建立纵向、横向联系。各级项目负责人、计划编制人员之间,应及时进行指导、反馈、预警、建议等工作交流。

(2)进度计划管理体系建立。

根据土地调查项目实际,建立三层次的项目进度计划管理体系,第一层是组织层次进度计划体系,是主体计划,由三个进度计划组成,下面主要介绍项目总体进度计划。

土地调查项目总体进度计划是一个框架式计划,它的目标是实现项目施工的宏观控制,指导、协调和安排人、财、物等各类资源。项目总体进度计划的制订,只是项目进度管理的起步,只有以此为基准逐级分解进度计划才具有可操作性。土地调查项目总体进度计划为最终进度目标,由项目组制订并在项目任务书中明确的,为各主要作业提出了明确的开工、完工时间,并能反映各主要工程的逻辑制约关系。总体进度计划是项目施工的纲领性文件,要求各方均要严格遵照执行不做轻易调改,是监理部门的监督标准也是财务部门划拨经费的依据。

第二层次为具体单位的单位工程进度计划,单位工程是具有独立作业条件的工程,如土地调查项目中的DOM制作。单位工程进度计划由作业单位制订,提交项目组审核,项目组以单位工程进度计划为进度标准,对作业单位进行进度考核。单位工程进度计划是为了保证总体进度计划的落实,对总体进度计划的进一步分解,为总体进度计划的实现提供一个参考的标杆。

第三层是时间层次进度计划体系,为月进度计划与周进度计划。

项目组对项目作业单位的每月进度计划进行审核,考虑各项目单位的协调、配合作业,综合各项目作业单位的月进度计划,编制工程部每月进度计划。月进度计划与周进度计划都是项目组对项目全局把握的基础,考核的依据。

3.2 土地调查项目的质量管理

(1)质量管理概述。

质量管理是指为了实现质量目标,而进行的所有管理性质的活动。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及为了实现质量目标而进行的质量规划、质量保证、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等活动。

(2)土地调查项目成果质量保证分析。

总结现今先进质量管理理念,影响质量管理的因素主要有:Man(人)、Machine(机器)、Material(物)、Method(方法)、Environments(环境)五大因素。其中,人的因素对项目成果质量影响最大。

根据国家制定土地调查相关规范及要求,各级市、县应制定适合本省、本地区的质量管理体系及土地调查工作技术要求,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本文总结当前我国土地调查项目质量管理存在主要问题有以下两点。

一是质量被动管理。土地调查项目现在普遍采用的是室内外检查验收的办法,这种管理办法是一种“事后检验,事后把关”防守型的管理,是被动的。对发现的问题无法很好补救,或错过补救的机会,往往已经造成了损失;二是管理组织不健全,措施不得力。就土地调查而言,从上级领导部门到基层单位,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明确的质量管理体系。没有一个长远的、统一的质量目标。各职能部门下发的各类条文,都是从各自的专业性质出发,重布置,轻检查。并且各类条文之间如何协调、执行、贯彻、缺乏统一的作用机制。

4 土地调查项目的预算管理

4.1 土地调查项目财政预算管理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预算管理改革的深化,财政部门在实践中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深化改革、完善预算管理的措施,如:零余额账户,国库集中支付,新旧科目的成功转换,清产核资的顺利完成,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动态管理等等,这些都使财务预算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不断提高,预算管理的业务基础不断加强。结合土地调查现状,为更好实行预算管理改革,仍有以下几个难点。

(1)预算编制能力较低,对预算工作重视不够。

政府部门缺少多阶段多方式的审核方法,造成在预算管理方面,有的承担单位对项目预算编制工作不够重视,“重申请、轻管理”的传统观念依然存在,年度预算执行进度缓慢,有的项目预算支出随意性较大,甚至超预算额度支付外协经费。预算人员是土地资源与经济的复合型人才,现今的预算工作人员很难很好的把技术与经济统一起来,使得预算编制与工作实际脱节,预算下达后工作难以推进。

(2)预算执行效果不佳。

预算执行中没有严格执行预算管理制度,支出审批不严,擅自改变资金用途。少数项目管理费用支出超出规定比例,个别单位以内部结算的方式结转项目经费,有违国库支付的相关规定。有的单位用大量现金直接支付材料购置费,对项目购置的仪器设备该纳入政府采购的不履行相关程序,用项目资金购置的设备没有纳入资产管理。外协费用支出缺乏相应的业务验收环节,项目财务核算出入很大。

(3)预算绩效考评机制缺乏。

随着国家财力增强,对项目的资金投入逐年加大,但由于缺乏套科学合理的项目绩效考评体系和工作机制,目前,土地调查项目采用费用科目预算,这样预算审核部门不能全面准确地掌握项目的目标、任务完成情况,项目预算单位相关责任人也没有受到相应的制约,已完成项目的绩效状况未能对财政支出的预算分配和投资项目的管理起到其应有的参考作用、导向作用和制约作用,未能充分达到财政支出的预期效果,同时,影响了监理的成果审核。

为进一步保障土地调查项目资金管理模式的实行效果,针对上述现状,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1)改变预算思路,完善财务支出相关条例。

改变现行的按照费用科目编制项目预算的形式,在建立工作手段预算标准的前提下在项目立项概算实施预算等环节按照工作手段进行预算,加强对实物工作量完成情况的监管,切实保证项目出成果。在项目申报阶段,按照预算标准,严格编制“项目支出预算明细表”;在项目验收阶段,应以工作项目为单元,由工作单位按规定及时、准确、完整地编制项目竣工决算报告提交给监理中心。高度重视财务管理业务队伍的建设,由财务中心牵头定期举办土地调查项目预算培训班。每个项目组都必须配备专门的预算员负责项目的设计预算和统计年报的上报。完善项目设计预算评审制度,在项目设计评审时,预算评审作为和技术评审同等层次并分开评审。实行一票否决制,预算不合格的必须重新设计,项目不能启动进入实施阶段。项目预算优秀、项目财务执行率好的要给予一定额度的奖励。

(2)强化项目经费管理责任的问责力度。

积极探索财务的绩效考评方法,将绩效考评结果作为以后年度编制和安排预算的重要参考依据。预算执行结束后,要通过评价机制,对预算执行和资金的使用效果进行考核和评价,评价结果作为下一年度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将项目经费使用与支出的审计、检查结果,与对项目承担单位的评价挂起钩来。对项目经费管理不好的单位或项目组,将进行批评整改,对出现重大经济问题的单位或项目组,要降低项目承担单位能力建设评估等级,尚未评估的暂缓进行。项目管理经费出现重大问题的,要按照有关规定追究单位领导、有关人员的责任,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对其他项目单位出现重大违法违规问题的,视情节轻重,进行通报,不受理新开项目申请,直至取消承担项目的资格。

4.2 土地调查项目的预算管理有效模式

结合土地调查项目预算管理现状,本文尝试提出资金预算的有效管理模式,以期规范资金使用,达到节约资金,高效合理的目的。

(1)建设预算制度。

为了使土地调查项目设计预算公平、公开、透明、规范,有关单位应制订完善《土地调查项目设计预算编制暂行办法》、《土地调查项目设计预算审查暂行办法》、《土地调查项目经费监审暂行办法》以及《土地调查项目经济监审专家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预算管理制度,这些制度的健全,严格规定预算编制人行为,约束了预算监审专家行为,保证了从事预算制定和审查的人员有章可依。一定要采用预算审查要和项目设计审查同步不同类进行,预算审查不通过的项目不能下发项目任务书,必须在整改合格后才可以下发。按照《土地调查总体方案》、《土地调查实施方案》、《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和预算编制有关技术要求,各省、市应分别出台土地调查市、县级支出预算标准,内容包括了农村土地外业调查预算标准和城镇土地外业调查预算标准等,为统一项目支出标准和指导市、县做好项目预算提供依据。

(2)强化预算约束机制。

财政部、国土资源部颁布的《国土资源调查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提出按项目核算成本,注重预算与核算的统一。将项目前期预算编制文件作为总预算标准,根据实际费用支出,分别绘制计划与实际累积费用曲线,通过曲线对比得出实际支出与计划支出之间的差异。也可利用“赢得值法”分析偏差的程度,通过绘制拟完项目工作的计划值(BCWS)、已完成工作量的计划值(BCWP)和已完项目工作的实际值(ACWP)三条曲线进行比较,分析费用组成的现状。若费用超支,应分析其原因,提出降低成本的措施,及时做好费用控制加以弥补。针对经费确实需要增加的项目,项目预算必须通过预算审查,并进行专题汇报,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酌情增加项目经费。

(3)健全人员培训机制。

定期举办(每年两次)预算人员学习班并颁发证书,取得合格证的人员方能参加预算的编制,以提高预算人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有力补充预算编制队伍。加强预算法规知识宣传,得到各层单位的重视。坚持召开技术讨论会,达到统一认识,统一技术口径,统一判绘标准的目的,从而细化土地调查经费预算,逐项进行编制,确保不夸大、不漏项。充分调动乡(镇)、村干部,国土工作人员积极性,全力做好此项工作,做好计划细则,降低不可预见财务风险。积极整合资源各县(区)应该充分利用已有的调查成果、相关部门的测绘成果,实行资源共享,从而节约项目成本。

(4)建立土地调查项目预算考核体系。

对项目费用使用情况、材料消耗、生产效率、人员配备和设备使用情况进行考核。财政部门应当对项目支出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考核,对项目资金运用与经济社会效益状况进行评估。同时,注重发挥绩效考评的制约、导向作用,绩效考评结果应当在一定范围内通报,并将其作为优化执行、调整预算、评定信用等级,下年度项目资金安排的重要依据。通过绩效考评,减少了违规成本,对项目预算执行过程中各环节责任人产生直接约束作用。

5 土地调查项目财政资金支出管理

5.1 土地调查项目的财政资金有效监督

国土资源调查专项资金以及其他各种由各级政府安排的土地调查专项资金是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从财政收入中安排的专项拨款,属于公共财政支出范畴,应接受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督。随着土地调查工作越来越受到各级国土部门的重视,如何高效使用项目资金已成为各部门面对的问题之一。因此,各级政府部门探求如何做好财务监督工作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

财政部门应严格按照财经管理制度、政府采购制度、集中支付制度、总额控制下实报实销制度安排好调查资金。

(1)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为根本。

发达国家的国库资金管理运作过程中,无不体现着“加强控制,提高效率”的目标。推行政府支付系统,采用实际的资金支出方式,有利于加强对财政资金支出的监督和管理,减少政府资金的流失,为严格控制预算单位收支活动,高效运作资金提供了保证。

(2)设立国库单一账户,高效运行国库资金。

在中央银行开立了国库单一账户,由中央银行负责政府财政资金的收入与支出的核算,通过对国库资金的运作管理,不但可以严格监管政府财政资金的收支,控制市场货币供应量,还能够有效的减少国库资金余额的持有成本。发达的电子信息网络和支付系统是保证国家国库单一账户与政府支付系统正常运行必要条件和手段,更易于对每一项财政收入和支出进行监督和控制,这为强化预算资金管理,发挥预算资金的最大效益提供了基本保证。

(3)推行政务信息公开,引入社会公众监督。

对于不涉及国家秘密或其他敏感信息的项目,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加快建立预算信息公开制度,向社会公众提供预算信息查询服务,向社会公布预算编制的政策、依据、项目预算及项目绩效等信息,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提高财政决策的公众参与度,完善财政民主决策机制

(4)建立信息化实时监控系统。

高效率的国库资金运行机制主要是建立在国库单一账户的设置、集中统一的政府支付系统的运作以及发达的电子信息网络和支付系统为依托的基础上的。随着经济信息化不断深化,各单位的信息化软硬件设施条件也不断完善,通过现行的国库集中支付、非税收入收缴、政府采购支付相关系统资源,建立起财政信息化实时管理系统,逐步与实现与预算单位信息化系统之间的无缝衔接,对项目预算执行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及时控制、反映、纠正违规问题,提高项目预算执行的监控能力,确保项目资金使用安全、规范、高效。

5.2 土地调查项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1)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意义。

进行财政支出管理改革,根本目的是要建立起“规范、安全、高效”的财政支出管理机制,由于财政支出管理改革处于起步阶段,支出管理还主要集中在对资金使用过程的监控,面向结果的评价反馈管理相对滞后;各预算部门往往只注重财政资金的获得,忽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财政资金损失浪费、公共支出效率低下等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此,如何强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支出的水平,是我们财政支出管理工作的重点。

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提高财政支出水平,是公共财政的客观要求,也是财政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必须要科学准确的衡量财政支出的绩效,并据此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做到有的放矢,就需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2)财政绩效评价的工作目标。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目标是评价财政支出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其核心是强调公共支出的目标与结果有效性的关系,以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财政支出管理效率以及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公共财政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社会效益体现在不同的方面,因而对目标的描述呈现多元化的状态,社会评价的分析目标也呈多元化的特点。具体组织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部门,应制定本部门的具体工作目标,是保证顺利实施整个绩效评价工作的前提,同时保证绩效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5.3 土地调查类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框架构建

从西方国家的经验出发,结合我国土地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实际情况,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总体框架应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1)评价工作的组织实施。包括评价的目标、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基本程序和质量控制等内容。作为评价体系的基础组成部分,只有首先对这些内容加以明确,确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目标、实施程序等,才能有效开展绩效评价的后续工作。(2)对评价对象的具体评价。主要包括评价对象的分类、评价的原则、评价指标的设置、评价标准的确定以及评价的计分方法、评价方法的选择等。评价对象的分类,是对财政支出的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评价的原则,是指在具体实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时应遵循的准则;评价的指标,是在科学合理分类的基础上,提出设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的构想,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载体,土地调查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只要集中在这几个指标方面。

①资金保障指标:是指项目资金落实、实际支出情况的指标,如资金到位率、资金到位及时率、财政资金总筹资额增长率等。

②社会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指标主要包括项目对社会政治、社会经济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指标,如社会服务满意度、社会服务受益水平等指标。

③实施管理指标:包括项目立项是否可行、科学、合理,项目预期目标完成情况,项目开支内容和会计核算是否符合有关规定等。还有一个指标是经济效益指标,对于土地调查类公共服务性的财政支出来说,经济效益的考核是无法经行确定的。

评价的标准,就是收集汇总样本数据,整理各种分类标准数据,研究不同评价对象的标准选择,明确指标与标准之间的关系;评价的计分方法,就是首先对每个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然后设置不同权重,计算出评价指标的综合得分,形成量化的评价结果:评价方法的选择,是指在具体进行评价时,根据评价对象和构建的指标体系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对不同评价对象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