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4 02:24: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会计学暑期实践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独立学院;基础会计;教学改革
独立学院作为一种全新的办学模式,是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教育阶段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对高等教育办学机制进行了大胆探索,在扩大高等教育资源和高等办学规模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成为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基础会计学》是高校经济管理类学科各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对会计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的认识和学习,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做好准备,是专业学习过程尤为关键的环节。
因此,应将《基础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特点与独立学院的学生学习特点及专业设置相结合,体现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提高独立学院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体现办学特色,提高独立学院的社会公信度。
一、《基础会计学》课程在独立学院的教学现状
(一)非会计专业教学目标不明确
《基础会计学》课程作为经济管理类学科各专业的必修课程,在独立学院的经济管理类学科各专业都开设,由于代课教师对会计专业以外的其他专业认识不够,对非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不了解,从而使得代课教师在《基础会计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会计专业和非会计专业使用相同的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目标。学生不能从自己所学专业的角度去认识和掌握《基础会计学》课程的内容。
(二)独立学院学生学习被动,入门难
独立学院为三本类院校,学生基础相对差,学习被动。加之《基础会计学》专业术语多,概念枯燥,解释抽象,会计账务处理内容多,学生难以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常会出现厌学情绪,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理论与实训课程内容脱节
《基础会计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多在大学低年级开设,由于学生没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基础会计学》中涉及的记账、算账、报账内容,学生难以体会。而多数独立学院,往往将《基础会计学》和《基础会计实务》两门课程分学期开设,使得学生对《基础会计学》中的教学内容难以理解和掌握,在随后学期的《基础会计实务》教学中,则要不断重复理论内容,受到课时的限制,就影响了其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无法准确实现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基础会计学》课程在独立学院教学的建议
(一)结合专业学习特点编写《基础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大纲
《基础会计学》教材的版本有很多,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严格按照教材规定的章节顺序在不同专业中讲授,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建议根据《基础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结合专业特点,设置不同专业的教学目标,并分专业编写教学大纲,使得《基础会计学》教学内容统一,并能与专业后续课程衔接,为专业学习打好基础。
(二)独立学院应鼓励和组织教师编写《基础会计学》和《基础会计实务》教材
目前,可选用的《基础会计学》和《基础会计实务》教材的版本有很多,然而真正适合独立学院教学,符合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教材却是个空缺。因此,鼓励和组织教师编写适用于独立学院的教材,就非常重要。教材编写应突出“理论够用,加强实践”的教学思想,处理好理论和实训内容的前后衔接、先后顺序问题。
(三)建议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学》与《基础会计实务》课程在同一学期开设
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学》和《基础会计实务》在各高校中包括独立学院,都是分设在两个学期完成教学工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基础会计学》课程,重理论,轻实践,学生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而在随后学期开设的《基础会计实务》,老师则需要不断地重复理论内容,影响了知识体系的应用和教学进度,教学效果不理想。
针对这一问题,建议应将《基础会计学》和《基础会计实务》课程在同一学期开设。一般独立院校一学期20周中有18周是教学周。建议《基础会计》理论内容教授11周,每周4学时,主要讲授会计的基础知识、会计科目和账户、借贷复式记账法和工业企业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基础会计实务》占7周,每周4学时,将《基础会计学》课程中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的理论内容和单项实务操作的讲授同步进行,这样,学生在具备基础理论知识的前提的下,边学边动手操作。既加深的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建议课时和教学内容的安排如表1、表2所示。
以上是对课时和内容的安排建议,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结合学院的课时情况做相应的安排和调整。
(四)建立合理的成绩考核制度
考试是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督促学生认真学习的一种方式。不同专业《基础会计学》课程的考核内容和分值比例均应相同。成绩考核由作业、出勤、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四部分组成。考核内容与分值比例如表3所示。
学生的作业成绩和出勤成绩可结合代课教师的教学需要,自行安排检查内容和检查次数。期中考试根据其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大概安排在第11周教学周进行,可检验学生对工业企业经济业务会计账务处理的掌握情况。
建议在同一学期开设的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学》和《基础会计实务》两门课应分别给出成绩,对《基础会计实务》课程的考核,应贯穿于整个实训学习过程,针对每个单项实训项目学生的操作情况给出成绩。每次实训结束后,要求学生根据实训情况填写实训报告单,代课教师课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实训报告单的填写次数并给出相应的分值。
这种考核方式不但能使学生重视平时的学习和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能减少期末考试的压力。能改变以往平时上课应付,期末考试突击的不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五)重视会计专业的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处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效的社会实践,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的巩固本学期学习的基础会计课程所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同时,通过社会实践可使学生更进一步地熟悉各单项技能之间的关系,对会计操作技能有一个整体的掌握,以提高学生的会计业务操作水平,培养学生处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会计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建议分为学生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和学生假期社会实践两个阶段。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可利用教师和院系的有利资源,向单位提出申请,提供实践项目和内容,并派出指导教师,组织学生赴实习单位参观实践。指导教师要讲清楚实践的目的和内容及应注意的问题。社会实践结束后,要求学生书写社会实践报告。
假期社会实践是利用基础会计课程结束后的暑期,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安排参加社会实践,即对经济业务的认知学习。暑期社会实践结束后,要求学生完成社会实践报告,指导教师根据学生书写的实践内容,对实习单位的了解情况,以及认识与看法,给出评语与成绩。社会实践成绩应参与学生的毕业成绩考核,以提高学生实践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将学校的有效教学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经济业务的认知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达到双效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鲍建青.浅析《基础会计》教学质量的提高[J].商业经济,2009(11).
(一)生源危机
我国共有2305所大学,其中有综合性大学547所、财经院校242所。目前不仅综合性大学和财经院校开设了会计学专业,很多理工院校也设立了此专业。与此同时,我国参加高考的考生却在大幅减少。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有957万名考生参加全国高考,报名人数比上年减少65万人,许多省份出现了生源未满的现象。权威机构的预测显示,高考生源下降的现象将延至2017年。这对招生规模巨大的高校会计专业影响尤甚,高校会计专业已经面临严重的生源危机。
(二)就业危机
针对大学毕业生的调查显示,我国高校会计学专业2009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93%,在调查覆盖的565个专业中排第22位,2010年这一排序降到38位,并且多数学生从事的是低端岗位。随着电算化的普及,初级核算工作会逐渐被电脑代替,吸纳低端会计人才的工作岗位将越来越少。因此,会计学专业的失业量近几年一直居高不下,2007届毕业生失业人数已达到0.4万,在全部本科专业中排在第9位,2010届失业人数更多,甚至排到了第7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增速日趋放缓,初级会计人才的失业问题将愈演愈烈。与低端人才过剩并存的是高端会计人才的短缺。会计行业初级人才与高级人才“一头冷一头热”的现象早已存在,高校会计专业培养的人才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毕业生供需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
(三)信任危机
2010年我国有34万人放弃了高考,部分原因在于对就业前景不乐观,索性直接放弃高考。因此,有的高中毕业生选择直接就业,也有许多人直接参加“洋高考”,到港澳或国外念大学。因此,随着越来越多的优秀高中生选择国外高校,大批国内高校会计学院将被淘汰掉,甚者一些名校的教育质量也面临公众的质疑。
二、高校会计本科教育的改革思路
(一)贯彻通才教育目标以培养高端会计人才
企业的财务人员要具备很多素质。首先,要具备奉献精神、团队精神、诚信品质等职业道德和公民素质。其次,要具备专业知识、行业知识、自学能力和适应能力,能够提供制度设计、政策判断、系统设计、管理和战略咨询等高端服务。总之,企业要求的高端会计人才应该是德才兼备的通才,如此全面的要求目前的高校会计教育难以达到。会计人才的供需矛盾已经给高校会计教育敲响警钟:只有通才教育目标才能满足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通才教育,又称博雅教育,正如英国思想家约翰•密尔所描述的,其目标是让学生“每件事都知道一点,有一件事情知道的多一些”。这与当今社会对高端会计人才的要求不谋而合。重技能、轻人文是我国高校会计教育的通病,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常常浮躁功利,这与大学会计教育的初衷恰恰相反。大学会计教育的最终成就是培养出有足够的知识宽度、卓越的学习能力、创新的实践能力、良好的公民素质、能够灵活地适应未来社会变化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而通过开展会计通才教育不仅可使学生获得功利上的满足,也能通过实施德育、美育使学生的伦理道德、心理健康、人文修养、学习能力和社交能力等综合素质得以提升。通才教育目标要求我们在会计教育中除了传授专业知识,更以全人教育为方向,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大学会计教育必需真正贯彻通才教育之目标,唯此方能培养出社会所急需的高端会计人才。
(二)培育完善的会计学科体系
为了应对挑战,我国高校开展了形形的会计教育改革。有的高校引入一流的原版专业教材,有的高校开设外国财务会计专门化专业,还有的学校将会计学分为注册会计师、双语会计、会计等多个方向。这些改革无疑各具特色,但却都存在课程设计不够全面的缺陷,既没有实现完全的国际化,又不能适应本国的实际需求。在此,我们应借鉴美国高校对会计专业的划分方式。美国高校将会计学划分为5个方向:1.公共会计:就业方向为国际会计、审计、保证服务、税务、环境会计、法务会计、信息技术服务、个人财务规划。2.企业会计:就业方向为财务管理、财务报告、内部审计、成本会计、税务规划、预算分析。3.政府财务:就业方向为审计、财务报告、财务管理、预算分析、研究类工作。4.教育财务:就业方向为教师、科研机构、咨询服务。5.非营利机构或组织财务:就业方向为会计、内部审计、财务规划、预算、钞票打理和财务记录保管。较之于美国高校对会计学的划分,我国高校会计学的专业方向设置却欠全面。虽然也将会计学分为多个方向,但却很少关注政府会计等其他领域,即使涉及也只作为选修课来处理,多数学校仅以企业会计、审计等作为专业方向,并且各个专业的课程并无太大差别,因此学生可选的课程较少,造成其知识面狭窄、落后。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高校面对就业危机过于急功近利。例如,当注册会计师短缺时,各个高校就一拥而上开设注册会计师专业,形成学校间的恶性竞争。让学生全面掌握本专业的知识架构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责,盲目追赶热门专业的短期行为并不利于会计教育的发展,却只会使我国会计教育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扩大。因此,我国高校会计教育应以学生的全面成长创造最优条件为使命,构造完善的专业方向和全面的课程体系,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只有如此,才能在国际化的教育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三)改革课程体系和培养计划
在大学里,学生应该能够追随自己的激情和兴趣,选到感兴趣的课程。我国高校会计专业教育过分强调政治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程,不注重提高知识结构的通用性,同时课程安排比较死板,必修课安排过多,使得学生没有精力发掘个人兴趣,因而学生视野狭隘,很难从经济学、管理学等角度审视和理解会计。而美国等发达国家高校会计学院的课程安排涉及到社会、人文、自然、科技等多个领域,学生选课的自由度很大、可以文理兼顾、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会计专业的特点决定会计人才应该是复合型人才,更须注重发掘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不埋没学生个性。因此,我国会计教育应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在课程体系安排上应强调文理交融,学校应减少专业必修课,提供更多的选修机会,增加选课自由度,允许学生广泛涉猎相关课程,增加各界学者的讲座数量,并通过更多的专业实践来体现专业特色。同时,学校应制订灵活的培养计划,在大学前两年,可以不分班只分课程,后两年再确定专业。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同一门课程,既可加强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有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特长与爱好,让其根据自己今后欲从事的领域来选择细分的专业方向。应在培养计划中鼓励学习有余力的学生提前修满学分,让有能力的同学在大一就可以选修自己喜欢的专业课。另外,为了使学生能够有充裕的时间参加社会实践,避免课堂学习与专业实习的冲突,应灵活安排课程时间,增大学生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留出空间。有条件的学校可提供假期学分课程,允许学生利用暑期和寒假选课以提前完成学业。
(四)推进教学方式改革
我国会计教学上大量的课时都用在向学生讲授基本理论,在教学方法上虽然也采用案例教学、报告写作等方法,但仍然无法跳出传统讲授法的束缚,教学上重理论、轻实践仍很突出,因此要尽量少用单纯的讲授方式。课程可以设计成研讨会等形式,即使课余的学习也尽量安排成小组讨论和团队研究。通过学习,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更要让其知道为什么。对于新生事物,做与学结合效果会更好,学生往往会迫不急待地想继续深入学习。除了要加大案例教学、小组讨论辅导等教学方式的比重之外,还应重视给学生创造实习的机会,必须强调对学生的社会行动能力的培养,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才可使学生的知识融合贯通。这方面我们可以学习泰国的经验。在泰国,许多学生往往上午在学校上课,下午、晚上就在政府、企业等部门进行工作实践。这种模式能更好地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因此,学校应该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因为这关系到学校培养学生的素质水平。
(五)推动学生参与社会活动
学校应鼓励学生举办社团、进行社会实习,支持学生开展各类辩论、演讲以及志愿服务等活动。通过在服务中学习以及参与式的研究,学生可以接触现实并学会人际沟通和相互合作。学校应推动学生平等参与讨论社会议题,培养学生的公民素质和人文底蕴,让其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他人权利的尊重,加强学生与社会各阶层的联系,让他们能够了解社会存在的问题及其变迁。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当前,我国高等会计教育快速发展,会计学专业招生规模急剧膨胀,但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压力却日益严峻,这凸显出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可能存在许多不适应的环节。众所周知,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渴求以及对高校科技成果的关注使高校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一种必然。《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党的十报告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问题进行了详细规划和指导,这体现了创新性人才对国家和民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文拟从高校会计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出发,就完善构建会计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育体系、实践体系等问题进行浅探,以努力寻求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相关对策。
一、会计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
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主要特点是实践性与主体性,即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注重会计实践教学特点,在通过掌握会计基本技能和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创新创业的感性认识与经验积累。因此,会计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可界定为: 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性个性会计人才为目标,以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手段,训练学生基本的创业技能,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会计人才。
二、会计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完善
(一)重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与思路
教育理念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综合体,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总方法。会计工作实际上集战略管理、业务协调、文化营销与风险控制于一体的系统性控制活动,适应此岗位的人员应具备一定创新意识与创业精神,才会将会计工作做“通”和做“活”,让企业融资有行、投资有方和经营有道。为此,高校应将创业理念、创业教育纳入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之中,将创业精神融入学生的人格培养之中。重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就是有效地将会计专业教育理念要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为一体,将创业思想整合到大学的课程之中,促进教学模式、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的改变;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增加实践性强的教育课程,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具体思路:一是高校会计学专业在本着“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突特色”的原则上修订培养方案,构建课内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如开设全校性的创业教育内容的选修课课程《大学创业指导》(确定2个学分)和必修课《创新与创业管理》确定2个学分)课程。二是结合会计学专业教育和创新教育,在一定的理论教学的同时,增加实践教学在培养方案中的学时比例,依托高校现有的实践教学基地去完成较多学时的实践性教学(确定为1个学分)。三是在统筹课内外计划的基础上,建立第二课堂,如通过组织相关科技创新活动、创新和科研型活动等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并确定相应学分认定办法,让学生进一步激发自主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二)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专职管理机构
早在2010年5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相关文件中就提到要成立“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而笔者认为,高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落实到实处,就必须要专门成立相关机构,配置专门人员来办好此项人才培养工程。目前除上规模的部属院校已有效开展此项工作外,其他一般普通本科院校基于节省高校运行成本角度考虑,许多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流于形式,普遍存在“踢皮球”现象。当然会计学专业不例外,具体表现有些高校就要求教务处、科研处、学工处、团委、就业等部门每年出台一些文件,要求会计教学单位投入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中,如要求会计学专业学生选修创新创业课程( 多为选修课程), 参与学工部门组织的相关创新创业项目比赛活动,而科研部门与就业部门就是开展一些象征性评审与指导活动。这种分散式的教育管理活动只能永远将创新创业教育工程停留在操作层面和技能层面上,缺乏专业相关性、系统性。因此,高校会计学专业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首要基础是高校独立设置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机构,然后结合会计学专业特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架构与会计学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基地,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等教学环节。只有做到明确分工,切实加大人员、场地、经费投入,才有可能将会计学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日常化、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
(三)建立和稳定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是师资队伍建设。首先,高校可向全社会公开纳贤,组建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保障高校具备创新创业的师资。当然不同的高校可采用不同的方法来组建这支队伍,如可以考虑从校内教师资源和校外教师资源两方面进行平行建设,只是当前只能是以校内师资为主、校外师资为辅的形式。其次教师是创业教育直接的、主要的引导者和执行者,创新创业教育推行的质量和所取得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因此高校要做好对教师队伍稳定工作,就必须考虑要向高校主管单位和高校本身给予创新创业师资的提升空间。提升空间包括学历提升、职务提升、职称提升和教育能力的提升,只有保证这支师资队伍几个方面的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才有可能真正落实到实处。
(四)其他教学条件保障建设
会计学专业实践性和技能型都比较强,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实践教育。而创业又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事业,有实力的高校可以建立创业教育基地,在资金、场地、设备、设施等方面为学生创业提供扶持、优惠等。当资金不够时,高校利用自身的智力资源优势,与当地政府和工业园区管委会达成协议,进行会计模拟或其他创业试点,也可以进行真实创业。其次,高校要深化教学改革,在会计学专业建设和会计学科建设中,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采取灵活的学分制计划,为学生创业行为提供充分场所、环境、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和保证;然后,建立创新创业基金,重点支持适合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
三、会计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建设
(一)努力搭建平台,多环节促进创新创业能力提升
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既独立于理论教学又与之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高校需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通过平台共享,实践教学的开展,可构建和营造一个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才能有效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升。
会计学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平台搭建分校内平台搭建和校外平台搭建。校外实践平台的搭建,主要是依靠社会资源,拓展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积极引导学生进入大学生创业园区或创业孵化基地,指导会计学专业学生更多地接触财务实践、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增长专业技能与才干。同时,高校鼓励和帮助具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尝试参与或设立一些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创业项目,让学生在尝试中成长和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开放的,不同于一般的常规课程教学,其更加需要延伸到学生的第二课堂。因此,在校外实践平台搭建后,结合社会的需要,高校需搭建校内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这一平台是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为载体,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与专业实验、实习、见习和专业教师科研活动等相结合,多环节提升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另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实践体系是一项复杂的人才培养系统工程,高校可能在资金、场地、基础设施以及政策等方面需要为此提供大力扶持。
(二)开展专业教育活动,多层次促进创新创业能力提升
在校内外实践平台搭建后,高校要结合会计学专业特点,积极开展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题专业教育活动,并以相关科技活动载体,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多层次促进创新创业能力提升。
1、分阶段开展专业教育活动
会计学专业学生在大一阶段,主要通过专业思想教育来指导学生认知专业,了解和理解专业的特点;大二阶段,会计类专业课开始大量开设,结合各班导师、开展一系列的专业知识学习活动、竞赛活动和素质拓展活动(如“成功会计人”系列文化活动),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理论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力的引导。大三、大四阶段,主要侧重于专业知识学习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引导学生在加强专业学习的同时,锻炼和提高个人专业知识理论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资格认证考试;另外推荐“中国会计学会网”、“中国注册会计师网”、“中国会计视野”、“中华会计网”等专业网站给学生浏览,培养学生关注财经信息、专业理论学习的习惯。大四另外,在大学四年当中,高校应重视不同阶段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实现全面发展。
2、分类别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科技实践活动是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途径。通过科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参与创新与技能活动的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湖南商学院、湖南财政经济学院会计学专业为例,每年4月至11月,全年有近8个月的时间,由所在的会计学院和兄弟财经院校、分类别联合组织开展大型的“成功会计人”文化节,其系列活动包含创业计划大赛、财会类科研论文大赛、财经案例分析大赛、财经技能接力大赛、建模大赛、ERP 沙盘模拟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全程都有专业的骨干教师的带队,目的是科学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与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鼓励学生创新,帮助他们创业。目前“成功会计人”文化节活动已成功举办八年,活动的性质与内容旨在有意识地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突出竞赛活动的创新性、创造性和专业实用性,在为参加国家级、省级竞赛选拔优秀队员、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同时,造就了一支学生科技创新骨干队伍,带动了一大批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校园科技创新氛围。
3、分方向开展创新、研究性实科研项目活动
以湖南商学院、湖南农业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湖南财政经济学院为例,这些高校的会计学专业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制定了相关综合性、研究性科研项目的申报管理制度和活动组织方案,鼓励本科2 年级(含以上)的学生可以3至8 人的团队形式,分研究方向申报科研项目,立项项目原则上要在一年内完成,学校将给予500至2000 元的经费资助,并配备2名指导教师,由师生共同完成相关科研项目。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研究性科研项目的活动的开展,可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有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另外,学校对于阶段性开展的,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教学考环节、如暑期社会调研、毕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等,也安排了专业教师和社会实践校外工作人员联合完成,这从实践环节提升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结语:高校会计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通过专业教学理念、教学体系、教学方式和师资队伍及相关保障措施协同运作,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培育大学生创业精神,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为社会培养创新创业型会计人才。本文从会计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会计学专业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践体系的完善以及构建有效的考核体系等方面对如何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探究,分享了一些具体有效经验,旨在抛砖引玉,共同为会计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提升出谋划策。
参考文献:
[1] Hills GE, Morris MH.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conceptual model and review[M]. Ashgate Publishing,1998.
[2]杨永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现路径的选择与构建[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5):102-105
[3]关晓辉,吴维仲,王建元,马志和,杨永清.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4):181-182
根据财政部的《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的要求,我国应用型会计人才应具备以下能力:既要了解本国社会经济环境,也要了解国际社会环境;既要掌握本国会计准则,也要熟悉国际会计准则以及一些典型的国别会计;既要具备会计专业知识,也要具备与会计紧密相关的金融结算、国际贸易以及国际税务等知识素养。但是,目前我国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过程普遍存在轻国际重国内的现象,导致高校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与社会需求不相匹配。
(一)培养目标空洞很多高校把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服务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应用型人才,而并没有真正地去分析会计岗位需要哪些基础能力和拓展能力,导致培养出的大学生只懂国内企业的会计核算,不懂国际行情,沟通协调能力也欠缺,所以目前中国会计人才供需脱节,一头是“基础型会计”相对过剩;另一头是“国际型会计”严重短缺。据一家权威调查机构调查结果显示,在会计类专业中,真正符合国际四大会计事务所招聘要求的高校毕业生人数仅占该专业全部毕业生人数的10%左右,其主要原因在于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空洞,使得毕业生缺乏沟通、应变、人际交往、会计国际化等能力。而这些能力恰恰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会计专业人才必备的能力,也是社会需求的能力。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不能与时俱进在会计专业培养方案中,把所有的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层次,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都侧重于个别专业课,如: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等,侧重讲解会计分录的编写,并未重视会计理论的传授,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能灵活应用;教学内容过度会计化,没能有效与相关经济管理类课程的相互联系,如:微、宏观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所学知识浅薄,互通性差,综合素质不高,使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对会计人才的多样化需求。近几年来,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大潮的推动下,许多国内企业已经走出国门,进行国际性战略重组,出现了一批外向型的企业集团。熟悉各国会计准则,编制跨国公司会计报表;熟悉各国税制差异,合理避税;制定企业全球发展的财务战略等问题已经成为企业财务会计领域不可缺少的内容。但目前的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几乎未涉及或不重视这些教学内容。滞后的教学内容怎能培养出与时俱进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三)实践性教学流于形式,效果不佳国内高校采取校内、校外两种方式进行会计实践性教学,但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校外实习基地很难寻找,不方便进行集中性的校外实习,只好采取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的方式,缺乏必要的监督和辅导,效果难以保证,从而导致高校只重视校内模拟实验,而忽视校外实地实习。1.校内实训各自为政,综合性不强。会计学专业根据课程设置的需要,在某些专业课书本理论知识讲完之后的一周进行集中模拟实训,实训的内容往往只注重该课程的模拟练习,忽视与其他课程的贯通性,不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注重会计核算的实践(一般包括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忽视会计预测、会计决策、会计分析等管理活动的实践;只注重单一的工业企业的模拟实验,忽视跨国公司会计活动的实训;实训的过程是在语言描述业务的环境中完成,而非在真实发生业务的过程中自然完成会计实训,比如缺少对原始凭证填制的练习等等。这些都造成了校内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和教学内容不充分。2.缺少“双师型”教师。目前国内高校中从事会计实践教学的教师大多数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缺少相应的实际工作经验,所以在实践性教学中不能列举真实的案例,只能按照实践性教学购买的软件操作,缺乏一定的说服力;现有的职称评聘过程中不太重视实践性教学这一环节,导致教师没有兴趣在这一方面投入时间、精力进行钻研。多种原因使高校缺乏既精通会计理论又有丰富的会计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最终会计实践性教学效果不佳。3.学生校外专业实习流于形式。校外专业实习本来是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让学生提前进入社会,接触企业的一些实际会计活动,迎合用人单位的招聘需求即无需培训直接上岗。但是目前各高校均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校外集中会计实习难,以至于出现被迫取消或由学生自行实习的情况。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人多将影响单位的正常工作秩序,学生去实习也只是看,很少能亲自思考和动手做,实习效果不佳,基本上流于形式,应付检查,这些情况的出现,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背道而驰。
二、会计学专业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设定的基本原则
(一)遵循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原则会计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紧扣市场,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强,我国很多企业“走出去”或“引进来”,这些客观环境的变化对会计学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迎合市场的需求,既能应对国内市场的会计活动,也能应对国际市场的会计活动。
(二)遵循国际性的原则会计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具有前瞻性和层次性,课程设置不能仅围绕单一的国内企业,应该紧扣我国经济发展的规律,分类培养精通中国会计准则的基础性应用型人才和精通国际会计准则的高级应用性人才。
(三)应用型与复合型相结合的原则会计是一项复杂的管理活动,不是单一的会计核算,更需要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即会计学应用型人才是一个复合性人才,不仅需要有专业胜任能力更需要有沟通协调能力、应变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三、会计学专业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
(一)课堂教学内容的改革基于会计国际化背景下,市场对高素质应用性会计人才的需求,结合上述培养目标,笔者认为高校会计学专业的理论课程设置应为“强化英语+拓宽专业基础+借鉴国际经验”。强化英语就是强化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特别是强化学生的口译和翻译,可以在现有的课程设置中专门增加翻译这门课;另外,鼓励学生利用暑期参与社会实践到外企中锻炼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经过在校四年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将英语作为工作语言,减少以后工作中的语言障碍。拓宽专业基础就是加强专业基础理论课的教学,除了设置经济学、管理学外,还应设置市场营销学、国际贸易、金融学、经济法学等,使学生熟悉关联学科的基础知识,增加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社会对会计人才的综合知识要求越来越高,仅局限于会计知识是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的需求。借鉴国际经验就是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可借鉴发达国家和国内优秀的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基于会计国际化背景下,结合高校培养目标,建立先进的专业课程体系,使学生既熟悉中国会计准则又熟悉国际会计准则。笔者认为在目前传统的会计学主干专业课程基础上,增加财务报表分析、国际会计、投资学、国际税收、国际财务管理等课程作为专业主干课和专业方向课,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的要求,除了懂会计核算外,更会帮助企业筹钱、省钱、管钱、赚钱,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对知识的需求,避免知识盲点。
(二)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长期以来,会计学专业的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讲台下听,这种“填鸭式”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制约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对此进行改革。借鉴国外高校的一些比较成熟的做法,结合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笔者认为创新的课堂教学方法至少应灵活运用启发教学、案例教学、团队合作教学等教学方式。启发教学是指教师启发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比较,从中发现差异,引导学生思考差异形成的原因。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理解了各知识间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灵活运用的能力。比如在学完《中级财务会计》中的“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可以让学生自己比较“成本法”与“权益法”的差异,可以引导学生从哪几方面比较。案例教学是指教师选择本课程中的著名案例或学校所在地某一实际企业真实案例为研究对象,由学生分析其中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一方面可以使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另一方面让学生综合运用各种学科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财务报表分析》这门课程,可以让学生分析某一真实企业近几年的财务报表,不仅熟练了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公式,而且通过分析还能锻炼学生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的能力,用所学的知识提出一些建议。这样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兴趣,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另外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对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不可缺少的。团队合作教学是指教师随机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工协作完成一个特定经济活动的实务处理或完成一个大案例的深层次分析,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体验各自应该遵循的从业规则或开发创造性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
(三)校内实训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校内实训是会计学专业一项重要的实践性教学模式,基于会计国际化背景下,校内实训内容和方法改革的基本方法如图1。1.校内实训内容应体现仿真性。会计学专业的校内实训内容应体现经济活动的真实性,不能让学生按照电脑程序一步一步操作。如《基础会计实训》应教会学生填制原始凭证,不能只重视记账凭证的填制;《中级会计实训》时应让学生自己读懂原始凭证,不能在实训材料中用文字说明经济活动的内容,实训过程中应体现各岗位之间的分工与协作性,不能让学生统一做相同的内容;《财务管理实训》不能偏重财务核算,应借助计算机知识增加对财务信息的分析与决策。2.校内实训模式不能孤立存在,应突出综合能力的训练。在完成单项实训后,一定要增加综合实训,如会计综合实训和ERP沙盘实训。会计综合实训体现了从业务到账表的全过程,中间穿插了纳税申报,体现了会计准则和税法的综合运用;ERP沙盘实训综合运用财务管理、成本会计、市场营销、税收筹划、企业管理等多学科知识,仿真模拟一家企业,使学生亲临其境体验实习企业的真实运营环境,通过运营、账务处理、电子报税、税务稽查等四大模块,训练学生从CFO的角度去全面关注企业决策、财务管理、筹资投资、市场营销等相关知识和实务技能。
(四)教师能力培养的改革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在国家大力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背景之下,未来会计教师应是“学习型”和“能力型”。所谓“学习型”,即要求会计教师时刻关注和学习国内和国际最新的会计知识;所谓“能力型”,即要求会计教师始终做到理论和实际相联。那么如何做到这两点呢?一方面可鼓励教师平时多参加一些有影响力的会计研讨会,通过大会交流吸收会计专业最新的知识;另一方面可利用暑假,鼓励会计专业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社会实践,撰写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实习单位出具鉴定书。为保证教师参加研讨会和企业实习的有效性,学校相关部门要制订一套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如对参加活动的教师发放交通补贴等津贴,举办教师交流会,使每一位教师分享研讨会中的新鲜知识、社会实践中当今企事业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的好做法、好思想,将其融于课堂教学中,切实保证会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会计电算化实训报告1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企业管理的不断深入,实现会计电算化已成为现代会计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因此培养能胜任会计电算化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是非常必要的。加强、提高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的地位与质量是符合职业技术教育要求的,同时也是缩短我们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适应期的关键环节。下面我对这次的综合实训想简单的谈一下!
一基本内容
1、 根据经济业务填制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
1)、原始凭证:是指直接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具有法律效力并作为记账原始依据的证明文件,其主要作用是证明经济业务的发生和完成的情况。填写原始凭证的内容为:原始凭证的名称、填制凭证的日期、编号、经济业务的基本内容(对经济业务的基本内容应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给予说明,如购买商品的名称、数量、单价和金额等),填制单位及有关人员的签章。
2)、记帐凭证:记帐凭证是登记帐薄的直接依据,在实行计算机处理帐务后,电子帐薄的准确和完整性完全依赖于记帐凭证,操作中根据无误的原始凭证填制记帐凭证。填制记帐凭证的内容:凭证类别、凭证编号、制单日期、科目内容等。
2、根据会计凭证登记日记帐。
日记帐一般分为现金日记帐和银行存款日记帐;他们都由凭证文件生成的。计算机帐务处理中,日记帐由计算机自动登记,日记帐的主要作用是用于输出现金与银行存款日记帐供出纳员核对现金收支和结存使用。要输出现金日记帐和银行存款日记帐,要求系统初始化时,现金会计科目和银行存款会计科目必须选择“日记帐”标记,即表明该科目要登记日记帐。
3、根据记账凭证及所附的原始凭证登记明细帐。
明细分类帐薄亦称明细帐,它是根据明细分类帐户开设帐页进行明细分类登记的一种帐薄,输入记帐凭证后操作计算机则自动登记明细帐。
4、根据记账凭证及明细帐计算产品成本。 根据记帐凭证及明细帐用逐步结算法中的综合结转法计算出产品的成本。
5、根据记账凭证编科目汇总表。
科目汇总表也由凭证文件生成,其编制方法为对用户输入需汇总的起止日期则计算机自动生成相应时间段的科目汇总表。
6、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总帐。
根据得出的科目汇总表操作计算机,计算机产生出对应的总帐。
7、对帐(编试算平衡表)。
对帐是对帐薄数据进行核对,以检查记帐是否正确,以及帐薄是否平衡。它主要是通过核对总帐与明细帐、总帐与辅助帐数据来完成帐帐核对。试算平衡表就是将系统中设置的所有科目的期末余额按会计平衡公式借方余额=贷方余额 进行平衡检验,并输出科目余额表及是否平衡信息。一般来说计算机记帐后,只要记帐凭证录入正确,计算机自动记帐后各种帐薄应该是正确的、平衡的,但由于非法操作,计算机病毒或其他原因有可能回造成某些数据被破坏,因此引起帐帐不符,为保证帐证相符,应经常进行对帐,每月至少一次,一般在月末结帐前进行。
8、根据给出的相关内容编制本月的负债表和损益表;将十二月月初数视为年初数,本月视为本年数编制会计报表。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一种会计报表,它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会计方程式,说明企业的财务状况。
损益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的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损益表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把一个会计期间的收入与成本、费用进行配比,从而计算出报告期的净损益数。根据具体要求操作计算机得出本月的负债表和损益表。
二、心得体会
会计本来就是烦琐的工作。在实习期间,我曾觉得整天要对着那枯燥无味的账目和数字而心生烦闷、厌倦,以致于登账登得错漏百出。愈错愈烦,愈烦愈错,这只会导致“雪上加霜”。反之,只要你用心地做,反而会左右逢源。越做越觉乐趣,越做越起劲。梁启超说过:凡职业都具有趣味的,只要你肯干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随着会计制度的日臻完善,社会对会计人员的高度重视和严格要求,我们作为未来社会的会计专业人员,为了顺应社会的要求,加强社会竞争力,也应该严于自身的素质,培养较强的会计工作的操作能力。于是,我们乐于参加了学校为我们提供的会计实习。
在这次会计实习中,我可谓受益非浅。仅仅的一个月实习,我将受益终生。
会计电算化实训报告2一、实践目的:
会计是指对具体事物进行计算、记录、收集他们的有关数据资料,通过加工处理转换为用户决策有用的财务信息。会计作为一门应用性的学科、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是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经济管理离不开会计,经济越发展会计工作就显得越重要。会计工作在提高经济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发展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会计信息使用者信息需求的变化。前者是更根本的动力,它决定了对会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的需求。本世纪中叶以来,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时代已经成为我们所处的时代的恰当写照。在这个与时俱进的时代里,无论是社会经济环境,还是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要,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会计上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会计技术手段与方法不断更新,会计电算化已经或正在取代手工记账,而且在企业建立内部网情况下,实时报告成为可能。二是会计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会计的变化源于企业制造环境的变化以及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创新,而后两者又起因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学习好会计工作不仅要学好书本里的各种会计知识,而且也要认真积极的参与各种会计实习的机会,让理论和实践有机务实的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高质量的会计专业人才。
二、实践内容:
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经过一学期的专业学习考取了会计从业资格证后,在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下,认为只有把书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会计操作中去,才能真正掌握这门知识。从而加强自己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培养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运用会计财务管理的技能水平,为今后的会计工作做铺垫。
实践期间,我主要是了解公司正在使用的财务软件系统的使用和会计处理的流程,并做一些简单的会计凭证。在这学期的在校学习与参与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备考过程中,我已经初步了解了手工账务处理程序和会计电算化。为了更好的了解实际工作中的会计电算化的全面流程,我充分利用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去体验理论与实践的差异。
公司采用的是金蝶财务软件,从编制记账凭证到记账、编制会计报表、结帐都是通过财务软件完成。我认真学习了正规而标准的公司会计流程,真正从课本中走到了现实中,细致地了解了公司会计工作的全部过程,掌握了金蝶财务软件的操作。实践期间我努力将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向实践方面转化,尽量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期间我遵守了工作纪律,不迟到、不早退,认真完成领导交办的记账工作。在这次实习中不仅让我深刻的感受到手工记账到会计电算化的使用对会计工作的重大意义还让我知道了会计电算化的必要性。以下是我的实践望老师予以指正错误之处。
三、实习体会:
⒈会计电算化的定义及其特点
会计电算化是现代经济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会计发展的一个历史性的飞跃,是以计算机替代人工记账、算账、报账以及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和利用的过程。它是管理现代化和会计自身改革以及发展的需要。近些年,会计电算化的推广与普及,大大减轻了财务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了会计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但不容忽视的是它对传统的会计形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⒉会计电算化的意义
由于会计电算化是以计算机以及数据传输和通讯设备作为数据处理系统的核心,完成从原始数据的搜集,以及经由记录、验证、分类、登记、计算、汇总、报告等一系列会计工作,因此,在此过程中,会计人员只进行一些辅的操作,即只需把会计数据以规定的要求输入处理系统,计算机即可按照事先编制好的程序,自动完成会计数据处理,并将最终结果---财务报告打印出来。会计电算化是把系统工程、电子计算机技术等科学与会计理论和方法融为一体,通过货币计量信息和其他有关信息的输入、存储、运算和输出,以现代机器工作取代手工操作,实现会计工作方式的变革和人的解放,提供计划和控制经济过程需要的会计信息。
会计电算化系统使得会计人员从财务账册中解放出来,但并未从根本上提高财务信息质量另外,系统的信息处理一般都是对手工会计职能的自动化,系统的结构是面向任务和职能的,这对满足会计核算的要求来说已经足够,但在业务流程的监控和与其他系统的集成性上还需要加以完善。当企业发生危机时,它又总是首先反映在财务危机上,不是缺少现金,就是缺乏持续经营所需的资本。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ERP系统成了企业的一个新选择。
五、实践总结: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毕业生数量迅猛增加, 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仅为115万人,到2013年大学毕业生已达到699万人,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了不争的事实。毕业生就业压力持续上升,就业指导工作已经成为摆在各个高校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新的形势下,结合高校和地方实际,针对经济管理类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展开研究,对提高该类毕业生的就业率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就业指导;经济管理;毕业生
一、经济管理类毕业生就业的优劣势分析
(一)经济管理类毕业生的优势。(1)社会需求宽泛,就业面广。从本校经济与管理学院设置的专业及专业方向看,经济学类的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及其下设的国际商务方向、国际物流方向,管理类的有工商管理、财务管理、和市场营销四个专业,这些专业涉及二、三产业的很多专业领域,经管类毕业生的就业选择面是相当大的。(2)国家总体经济环境良好。从根本上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归根结底还得依靠良好的经济环境。国民生产总值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会提供80至100万个就业岗位。近年来,我国的GDP保持较高的增速,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的驱动力。
(二)经济管理类毕业生就业的劣势。(1)实践环节锻炼经验缺乏。理工科毕业生在参加工作后,由于专业特点,较短时间内就能上手工作并发挥作用。而经济管理类毕业生实践应用能力相对较弱,需要进行岗前技术培训,实践经验也需要不断的积累,管理经验更是需要较长时间积累的。目前很多企业缺乏自主培养高级管理人才的意识,不愿意招聘后花大量精力和时间进行培训,只愿招聘有一定工作经验的管理人才。(2)经管类专业重复设置现象严重。全国高校开设数量最多的十大专业中就有四个专业属于经管类,分别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市场营销和工商管理,全国有一半以上的高校都开设这些专业。经管类专业属于社会需求比较宽泛的专业,就业面较大加之办学成本相对较低,很多学校都会根据市场需要开设多个热门的经管类专业。虽然高等教育消费市场巨大,但就业市场不可能充分消化这些专业的所有毕业生,毕业生滞销的情况在所难免。
二、经济管理类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就业指导工作全方位和个性化相结合。我们应当对经济管理类的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进行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工作,招生、教学与就业相衔接。新生入学前,我们可以对其进行入学前咨询服务,为其提供包括学校专业设置情况、专业内容设置、专业就业前景分析等,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提供咨询服务。入学后还可以允许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调整专业或专业方向。这对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问,有利于今后顺利就业。通过全程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另一方面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办学能力和地理位置,结合所开设专业、培养目标和用人单位的需求等状况,确定毕业生的就业区域、行业范围,对毕业生进行市场定位,确定毕业生的就业目标市场。如我校依据浙江地区民营中小企业高度发展的经济结构特征,以及现阶段支撑企业持续发展的家族财富传承与管理人才缺乏的现状,于2013年1月创建了国泰安创业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突显自身特色。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体验相结合。就业指导课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参与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在教学中若采用传统的讲授方法及教学模式,很难取得显著的效果。因此不仅要通过课堂教学、主题教育等方式,还要积极开展咨询服务、体验实训等参与性较强的活动。可以通过模拟式教学,将求职过程中的某些过程进行模拟,老师通过点评的方式来加深学生的判断能力;也可以通过案例式教学引导、教育学生。作为高校应该积极与重点地区、重点单位建立友好的联系,争取让重点地区、重点单位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和实习岗位。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动员学生积极参加课外实践、暑期实践活动,培养其实践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如我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非常重视学生的暑期实践活动。在大一暑假安排有专业认知实习、大二暑假安排有专业调查、大三暑假安排有暑期专业实习,为本专业学生更好的了解市场,了解专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就业技能培训与综合能力培训相结合。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技能培训活动,教授学生简历制作、笔试应对策略、面试礼仪与面试技巧等技能。同时也要开展互补性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培训,旨在使毕业生更好地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例如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强化其法律、英语、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培训,因为这些知识在学生今后的工作中会涉及到。同时,高校还应注重加强学生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训。
(四)就业指导与市场调研相结合。就业指导课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加强市场调研是保证就业指导正确方向的手段。只有加强市场调研,才能了解经管类专业的就业形势及专业发展状况。通过了解已就业学生的情况、掌握专业培养中的不足,可以最终改进学校的教学,还可以给学生在专业学习上提供建议。例如宁波大红鹰学院近几年开始都会委托专业调查机构,针对每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展开调查,形成调查报告。针对调查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分析原因,找出学校在人才培养上的不足,采取有效措施,改进教学,更好的开展人才培养、服务社会。
(五)健全就业指导机制,四方各司其职。人才的培养不能单单依靠高校。政府、高校、中介机构和用人单位都有责任和义务为毕业生顺利就业各尽其能。四方应为大学生提供全面、高效并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与服务,积极推动大学生充分顺利的就业。
大学生四年的学习生活中,来自市场经济的冲击、不良社会风气的诱导,都会影响其对职业的看法。我们的就业指导工作,应该引导大学生更好地了解本专业的实际状况和社会需求,培养其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不断调整就业期望值,使其更加切合实际,实现由“精英化”就业向“大众化”就业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周焱.经济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J].商业文化,2010(04).
关键词 市场需求 财务会计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Vocational Financial Accounting Course Design in Market Demand Perspective
——Take Accounting Profession of Finance and Accounting Department of Wenzhou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as an example
Abstract In students' quality training survey, we found a different target enterprises and students of accounting students quality training. In this paper, the current teaching situation, re-design, so as to achieve the financial accounting course to train students communication and coordination skills and the ability to learn new knowledge and teaching objectives. This kind of teaching reform will help to improve the adaptability of graduates jobs, to meet the demand of high-quality accounting personnel.
Key words market demand; finance and accounting; course design
1 财会专业学生素质培养的调查分析
关于“要培养具有什么样素质的人才?”这个问题,社会用人单位与高职学生所给出的答案存在一定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也成为学生适应就业岗位的障碍。
为了搞清二者的差异,同时为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我们在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利用暑期社会实践及财会系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开会等机会,对87位学生和15家企业进行了调查和访谈,主要运用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先对学生和企业认为比较重要的素质进行比较筛选,再将排在前四项的素质(职业道德、沟通能力、学习适应能力和专业知识)进行对比。
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企业和学生虽然都认为职业道德、沟通能力、学习适应能力和专业知识素质是会计人才所需要具备的重要素质,但两者对四项素质的重要程度认识不尽相同。在调查中,企业认为最重要的四项素质按选择频率依次为:职业道德(100%)、沟通能力(100%)、学习适应能力(87%)和专业知识(80%),而学生认为最重要的四项素质依次为:职业道德(99%)、专业知识(98%)、沟通能力(86%)和学习能力(80%)。企业认为沟通能力比学习、适应能力和专业知识更重要,而学生把专业知识排在沟通能力和学习、适应能力之前,这样的差异就会导致毕业生在踏入工作岗位时普遍缺乏沟通能力和学习能力,而企业正是需要这种具备沟通能力和学习能力的素质的会计人才,这种供需矛盾给我们的校内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2 教学现状分析
(1)时间有限,课堂教学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对学生沟通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首先,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繁多,要完成这些课程的同时,找机会锻炼沟通协调能力,时间不足是第一个遇到的问题。其次,知识传授和沟通能力锻炼分开进行,目前学生主要通过业余时间参加社团等活动,自发锻炼沟通协调能力,但这同样会受到时间限制,而课堂教学只重知识传授。(2)学生自身学习习惯不好,效率低。目前的高考制度下,到高职就读的学生大都是本科录取后的学生,这些学生学习习惯大都不好,学习效率较低,这样在有限的时间里更难学习较多的知识,自学能力不佳,所以自学效率也不高。(3)课程内容设计过于理论化,难于与实践结合。传统教学课程内容大多都是本科教程的简化版,课程设计过于理论化,对高职学生来说,融会贯通较难,理论与实践容易脱节,为毕业工作时不能尽快适应岗位埋下了隐患。
3 结合市场需求及教学现状,对高职财务会计课程的重新设计
3.1 结合市场需求进行课程定位
在我们的访谈和调查中,发现我系的毕业生主要就业于温州地区的中小企业,大部分从事出纳、会计、成本核算等工作,而这些岗位的对学生专业的要求是:能核算中小企业的日常经济业务,进行一定的财务分析和纳税筹划。因此,我们把培养具有核算、财务分析、纳税筹划能力的会计人员作为我们的专业培养目标,进而制定培养方案,设置课程体系,而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这门课程的定位是专业技术核心课程。
3.2 直接针对岗位能力设计课程目标
结合调查结果分析,我们将课程目标分三方面来制定:(1)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沟通协调能力、学习适应能力。(2)知识目标:掌握企业经济业务核算原理,掌握财务报告编制方法。(3)拓展目标: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团队协作精神。
3.3 岗位化仿真课程内容设计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
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要进行把理论和实训结合,首先要进行课程内容的取舍,本课程设计以课程目标和课程特点为出发点,课程目标前面已经明确,本课程特点有两个:一是理论与实务结合,二是内容多,变化快。因此,我们以中小企业日常发生的业务为依据,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非中小企业日常发生的业务,如企业合并,债务重组等,放在培养方案中后续的拓展课程里去讲。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界定之后,接下来就对界定的内容进行设计。
我们按工作岗位将教学内容整合成九个项目:货币资金核算岗位、往来结算岗位、存货核算岗位、长期资产核算岗位、资金运作岗位、工资核算岗位、税务会计岗位、财务成果核算岗位和会计报告岗位,这九个工作岗位,每一个对应一个教学项目,而针对每一个任务,以所依据的岗位能力要求进行任务设计,对于每一项任务进行单元设计。
单元设计中,尽量以仿真资料模拟真实情景。比如说:过去,我们讲解去银行提取现金备用,就教学生做如下分录,借:库存现金,贷:银行存款,现在,我们会给学生一张空白支票和相应印章,教学生如何填制使用现金支票,并依据支票存根制作记账凭证。这样就完成了从项目到单元的纵向设计。
3.4 多样化教学评价指标设计,促使学生理论、实践并重
教学评价设计中,实务考核占50%,理论考试占30%,平时成绩占20%,而实务考核环节也是给学生仿真票据进行业务处理的考核。
3.5 能力与知识并重为出发点进行教学方法设计
通过学生调查、定期座谈、评教系统等手段,笔者将学生特点总结如下,不爱理论爱实训,好动电脑胜人脑,上课也要哈哈笑。针对学生这样的情况,我们选择了三种学生比较喜欢的教学方法:现场教学法、情景模拟法和小组讨论法。当讲到存货、固定资产知识时,我们带学生参观我校轻工系的制鞋实训室,在工作现场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固定资产,什么是在产品,学生喜欢这种方式。除了在单元设计中模拟真实情景,在最后的综合实训中模拟财务部的工作方式,让学生动手操作,学生感受很深,也满足了学生喜欢上实训课的需求,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沟通能力。在完成了综合实训后,会让学生先组内讨论自查,再在组间进行模拟审计,小组讨论和情景模拟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锻炼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学习能力。
4 结论
通过对财务会计课程的重新设计,让知识传授的过程与职业道德素质培养、沟通能力、学习能力的锻炼合为一体,不但提高了效率,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培养的人才满足了企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欧华.高职学生非专业性职业素质培养新探.教育与职业,2010(11 下).
[2] 马联合.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调查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0).
[3] 郝丽,暴丽艳.德国“双元制”对我国应用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的启示.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0).
关键词:国际财务管理;跨国公司;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国际财务管理是在国际经济条件下,以跨国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等资金运动为主线,研究和揭示其财务活动规律的一门应用学科。进入21世纪以后,跨国公司已成为促进国际贸易和进行国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力量。一方面浮动汇率体系的建立增加了跨国公司经营环境的不稳定性,突出了国际财务管理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和发展为跨国公司投资、融资活动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为了迎接跨国公司的竞争,我们需要系统了解国际财务学基本理论,熟练掌握跨国公司理财的基本方法。掌握和灵活运用国际财务管理对新时期的财务人员提出了挑战,因此在本科阶段开设《国际财务管理》或类似课程就显得非常必要。
一、《国际财务管理》教学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分析
根据近几年《国际财务管理》教学中的经验和对广大财务、会计专业学生的调查以及与其他学校专业教师的交流,我们发现《国际财务管理》本科教学的效果并不容乐观。现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无法满足国际财务管理和实务发展和学生们的要求。其教学效果欠佳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方面:
(一)广大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学习积极性不高
注册会计师考试和会计师资格考试参考书一般不涉及这部分内容,《国际财务管理》的学习对学生即将参加的各种资格考试帮助不大。大多数学生对该课程主观上重视不足,学习不求甚解。《国际财务管理》必须安排在《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等课程之后,一般选择在第7学期开设,少数学校也会在第6学期开设。此时不少学生还准备参加公务员、研究生入学等考试,加之其他专业课程的负担亦比较重,不少学生在《国际财务管理》方面安排的时间和精力不够,课前往往缺乏充分的预习和准备,课后又不能认真查找资料和文献,那学习效果自然就很难达到教学要求。尚有少数学生临近毕业,学习自觉性不够,甚至出现旷课现象,这也导致《国际财务管理》教学效果不佳。
(二)部分教师缺乏学术交流和积累,难以完全胜任教学需要
相对于其他专业课程,《国际财务管理》的教学难度明显较大,讲好这门课,需要较长时间的知识积累以及实践和教学经验。除那些重点大学和财经院校以外,一般院校往往缺乏国际财务管理方面的学术带头人,任课教师之间常常也缺乏交流和沟通。会计教师大多是从校门到校门,在跨国公司的兼职机会很少,能到海外访学的机会更少。单个教师也很少能对国际财务管理的各个领域都非常熟悉,从而很难组织起生动、高效的课堂教学。该课程往往又没有习题和试题库,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安排、作业和出卷工作等带来很大不便。现阶段,各学校的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建设资金主要集中于《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开课较多的课程。不少老师知难而退,不愿意主动承担《国际财务管理》的教学任务。
(三)教学内容和难易程度难以把握,传统教学方法无法适应学生要求
在讲授《国际财务管理》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国际金融、国际税收等内容。部分内容会与先修课程存在一定的重复和冲突,如何进行取舍和安排,讲解的具体深度都很难把握。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产生照本宣科的感觉,在课堂听讲过程中产生厌烦心理,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相关的教材及出版社几乎不提供PPT、幻灯片、习题集和教师用书等教学辅助材料。任课老师在短时间内很难完成教学所需的所有资料,更难找到合理的案例。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如果老师提供课件,全部打印成册的代价很大,一些学生无力承受。部分学生上课不愿记笔记,上课不能专心听讲。如果教师觉得学生对自己的劳动成果不尊重,担心学生将课件等通过网络传播,因而不提供课件和教学资源。这时,很多学生上课时又疲于记笔记,而忽略了课堂听讲和理解,学习效果也很难保证。
(四)现有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无法满足教学需要
国外的国际财务管理教材中,以夏皮罗等人为首的美国财务学家们编制了各种国际财务管理教材,这些教材理论体系较为完善、内容复杂,多次修订也说明了它们在美国的受欢迎程度。这些教材全面描述了国际财务管理的内容,教材体系庞杂,内容难度较大。大学本科学生直接运用外文教材,学习难度大、负担重,学生们很难真正理解所讲内容,给教师授课也带来很大的不便。
国内教材大多借鉴西方教材的框架体系,以跨国公司财务活动框架为基础,重点讲述跨国公司的投资活动、融资活动、国际财务分析等问题。国内教材与财务管理的内容重复较多,往往缺乏对当前跨国公司理财问题的深入分析。
二、改善《国际财务管理》教学的建议与对策
(一)培养学习兴趣,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态度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重要的影响。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兴趣是改进当前《国际财务管理》教学的关键所在。要让学生认识到开设《国际财务管理》的必要性,提高学生们的自学能力,降低《国际财务管理》的学习难度。在本课程的学习中,可以提高对有关问题和讨论的分析和归纳能力,养成好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们树立学好该门课程的信心,克服学习中的畏惧心理。
(二)完善教学制度,努力提高授课教师的理论素养和综合素质
教师自身的水平和掌握程度决定了教学效果,加强对授课教师的培养已非常迫切。教师应该掌握会计基础知识,加强教育的实践活动,开展多种渠道的在职和脱产培训进修。首先,鼓励教授和学术带头人认真讲授《国际财务管理》,为授课教师提供更多的交流和学习机会。鼓励年轻教师攻读博士学位,系统学习国际财务管理。有关院校可以直接邀请知名专家和跨国公司财务人员来校开设专题报告,从而拓展师生的知识面。我们建议通过教育部举办的青年骨干教师暑期培训,集中邀请知名专家进行专题演讲,组织广大青年教师参与学习和交流。其次,要改善激励制度,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一方面应鼓励教师从事科研工作,努力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增强教师的学术积累和业务能力。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对国际财务管理专题研究进行探讨,对坚持开设新课程的老师予以适当的奖励。在课程建设中,对新开课程适当倾斜。
(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在《国际财务管理》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能为学生增加课堂信息,方便、及时地引用相关的文献资料。运用多媒体课件还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交流,由此出版社和作者可以联合开发课件,专门提供给任课教师,教师再根据自己的实际要求进行调整和加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组织领导者,转变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咨询者、指导者和伙伴。鼓励学生在课前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以后积极参加讨论,对小组完成的小论文,可以由他们选派代表上讲台讲解,其他学生和老师进行提问,通过讨论方式增强对有关问题的理解。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走向海外,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注意理论联系实务,精心编写案例报告,由学生们一起参加讨论。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真正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对国际财务管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授课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对以前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做出相应的调整。在课程安排时,对有学习兴趣的可按每周3节,详细讲解国际财务管理体系。对其他学生则可以按每周2节安排。
(四)精心选择教材,逐步完善参考资料库
少数的重点院校直接选用外文原版教材,对少数英语和专业英语扎实的学生,鼓励使用外文原版资料作为参考。图书馆和资料建设中事先征求新开课程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意见,及时充实相应的资料,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教师应该按章提供相应的参考资料,而且按章提供5-6个讨论题,可由学生们按小组完成。部分文献可由教师以电子文档、打印稿等形式直接提供给学生。教师尽量将课件等提供给学生,或对课件加以精简再提供给学生,鼓励资源的共享和信息交流。当然学生只能将课件等资料用于个人学习所用,不能随意通过网络传播,要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
总之,只有重视财务专业学科建设和学术的积累,加强沟通和交流,通过广大师生的不懈努力,我们才能切实做好《国际财务管理》的教学工作,培养出适应未来发展的优秀毕业生。
参考文献:
1、王化成.国际财务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美)切奥尔・S.尤恩等著;苟小菊等译.国际财务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美)艾伦・C.夏皮罗著;蒋屏等译.跨国公司财务管理基础[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早在2005年1月,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的若干意见》就已提出了“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近年来,教育部大力推进“质量工程”,高校的实验、实训全面展开,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10年4月、2011年7月,教育部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先后在杭州和西安举行了“全国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研讨会、“全国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与师资队伍建设”研讨会等,与会专家与教师在研讨中提到了实践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也交流了许多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经验。西南大学荣昌校区一直致力于探索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并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实验课内容及教学方法方面做了许多改革尝试,对《统计学》实验课、《会计学原理》、《市场营销学》、《市场营销策划》等课程教学实习、教学生产实习等方面进行了立项研究和教学改革,但尚未形成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有些实践教学环节难以得到有效实施,许多硬件设施难以支撑实践教学的有效运行,例如,实验室的电脑因老化、配置低问题使一些专业实习软件不能顺利运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滞后;还有其他很多问题,例如因受经费少、指导老师少、场地有限等诸多因素影响,实践教学大多浮于表面,实践教学深度不够;部分实习指导教师受自身实践能力、社会经验、学历等条件的限制,还不能正确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实训任务;由于缺乏科学、规范的标准,对于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不完备。实践教学一直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如何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包括创新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市场调查与分析能力、营销策划力和市场拓展能力等,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改进建议
实践教学是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包括动手操作能力、日常生活实践能力、职业活动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四个部分。为此,应构建完整的市场营销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保障、实践教学管理、实践教学评价五个方面。
1.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目标。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B.S.Bloom指出,完整的教育目标体系应包括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等三大领域。就市场营销专业而言,通过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应使学生开阔眼界,加深对市场营销理论的理解掌握,具备从事营销策划、管理等的职业素质与能力,培养学生营销职业道德、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培养良好的公德及责任意识等。
2.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内容包括生产劳动、技能训练、实验、实习、课程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设文)、参观、调查、分散实践、第二课堂活动和其他社会实践等,涉及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市场营销专业第一课堂即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习实训,包括专业课程中的实验、课程论文、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第二课堂包括学生社团、体育俱乐部、各类培训、考证考级、自主实践、学科竞赛与科技创新活动如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营销策划大赛等。第三课堂包括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顶岗实习、产学合作教育等。应将专业实践从第一课堂延伸到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如相关资格证考试获取证书、等可以替代第一课堂相关实践环节学分,也纳入学分管理,以实现“三个课堂”联动的实践教学体系。
3.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保障。
要实现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需要有相应的条件,即保障系统,包括硬件与软件两个方面,软件包括实践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式、方法及实践教学管理等,是开展实践教学的依据,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具体方案,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则是实践教学的硬件,是实践教学得以进行的基础条件。重视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增强实践教学师资的教育理念和创新精神,提高其专业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同时与实习、实训单位共享资源,聘请其专家、营销骨干兼任实践教学导师。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通过学校、校区、系(部)的投入和校企、校地共建等方式,不断改善校内实习、实训条件,建设好实验室硬件并配套好电子商务、I6等实习软件。重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积极拓展教学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的实训基地,共创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4.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管理。
由于主观上的轻视与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实践教学有时流于形式。实践教学管理不同于理论教学的管理,比较复杂。为此,应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包括制度管理、组织管理和运行管理。制度管理指制订一系列关于实习实训的教学管理文件,包括课堂上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教学实习、专业教学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文、社会实践、营销策划大赛等涉及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实践教学管理的文件制度,以此作为检查落实的标准。作为具体培养单位的教学学院或系(部),应强化相关文件的制定与落实。组织管理由学校对实践教学进行宏观管理,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措施。系(部)作为办学实体,具体负责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工作。运行管理指根据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计划编制实践教学大纲,规范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落实指导教师、经费和场所,妥善准备、科学安排、中期检查、及时评定总结,应加强过程控制,严格落实责任,切实达到实践效果。
5.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评价子系统。
近年来,有关人士建议应该“取消”高校中的本科管理类专业,其中比较有代表的观点有两类:其一是要将管理学教学全部交给MBA硕士教育和高级企业管理人员进修的EM-BA来实现“工商管理高级论”;其二则是强调大力发展“会计”、“营销”、“物流”等“实用型”专业,从而取代“大而全”、“万金油”似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工商管理无用论”观点。
前者认为:“一些学科,比如管理学,在研究生目录中有,但在本科不应该设置。”原因在于,“(学习教育管理、行政管理、工商管理的)本科生刚刚入校只有十八九岁,没有相应的知识背景,没有一定的阅历,对社会对公司都不甚了解,上来就学这方面的东西确实有点空。”对此,有学者甚至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经过50年的管理教育实践,我深深感到,从本科培养管理人才是行不通的,不管是清华、北大、南大还是哈工大,本科毕业生直接到企业或政府部门工作,基本上是不能很快适应的。”这类看法提出,应该将管理学教学全部交给MBA硕士教育和高级企业管理人员进修的EMBA来实现,因此可以称之为“工商管理高级论”。
此外,另一些人士则认为,仅仅通过现行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公司,纯属有点理想化,因为几乎每家学校都只是纸上谈兵?这样的话根本没有必要花四年的时间学习工作后几个月就能掌握的知识。因此,不如突出对“会计”、“营销”、“物流”等“实用型”专业发展,而取代“大而全”、“万金油”似的工商管理专业。这类观点本文则称之为“工商管理无用论”。
2当前大力发展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2.1当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的市场需求状况
工商管理专业虽然在我国从引进到现在历史并不长,1982年开始有学校引进欧美的MBA教育,1993年工商管理学科才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一级学科。目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的在校学生全国大约50到100万,为实现社会主义“科教兴国”伟大战略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一方面,从总体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工商管理人才现实需求来看,自1998年以来工商管理专业连续十年在全国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榜上位居前五名,年需求量15-20万。另一方面,潜在需求量更大。这是因为随着我国企业宏观环境的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外资、国企将被彻底激活,企业总量将呈几何级数增加。同时对管理人才的现实与潜在需求也在裂变。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工商管理专业是有着广阔市场就业前景的热门专业之一。首先,从外部环境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中国加入WTO必将进一步带动国内市场经济的繁荣,外来资本正全力拓展中国市场,缺乏现代管理理念指导的中国传统企业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他们弥补缺陷的唯一出路就是引进人才,实现自我改造,向管理要效益也成了目前国内许多大中型企业的共识。其次,从国内经济形势看,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我国经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结构不合理,经营方式粗放,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投入、扩大投资规模,资源环境的代价太大”,经济的发展模式必须从外延式投资主导型逐渐转变为内涵式管理主导型。而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成功转变就离不开大批高素质的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
2.2当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的市场需求主体
一般的,社会人才的需求层次是符合“金字塔”型结构的特点,即就整个社会人才分布来说,高学历和高学位人数少,低学历和低学位的人数多;当然,就学习的基本规律来说,从低到高需要经过严格的选拔,因此在数量上也体现出了同样的低多高少的现象,即社会总体意义上的人才层次结构应该是“金字塔”型的。具体从企业的管理层次看,一般管理层从高到低的设置是:总经理(负责全面工作)———副总经理(负责专项工作)———职能部门经理(负责一个职能的专项工作)———部门工作人员(职能的具体工作)。此外,还存在项目管理经理作为中层管理人员。很显然,相应的人员数量配备上也是明显的“基础宽厚、上层窄小”状。有研究表明,当前我国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需求“一般需要”的占51.9%,“较需要”的占23.1%。因此,其市场需求具有稳定、长期的特点。同时,在企业需要的工商管理人员的类型中,“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沟通能力的中层管理人员”占57.7%;“具有娴熟专业知识的操作层的管理人员”占34.6%,以及少数的高层管理人员。因此,不难看出中、基层管理人员作为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的主要培养对象,其市场需求是非常有潜力的;因此,试图将我国的工商管理教育资源全部集中于金字塔尖端的“企业高管”,而对占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中、基层管理人才的培养需要视而不见的看法,实在是舍本逐末了。
2.3当前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如上文所述,今天我国市场对于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是有着长期而稳定的需求的,且需求的主体对象为中、基阶层的工商管理人才。那么为什么还会出现“工商管理……等11个热门专业连续3年就业难”的现象呢?
首先,从教学体系来看,目前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为传统的单一知识传授的课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特征表现为:培养出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但由于理论课程中缺少有针对性的实习、实践环节,致使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较低,缺乏创新精神。
其次,从教学内容来看,学校教授的理论知识往往脱离工作实际,这些专业知识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这个问题在人才市场需求上体现十分明显。在人才招聘会上,用人单位对管理岗位人才往往要求很具体,如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然而,在现行的培养模式中,重基础、宽口径、知识结构全面一直是专业培养强调的重点,很容易导致专业学习没有侧重,结果导致专业纵深方向知识钻研不够深入,学生只能了解一些理论的皮毛。最终反映到毕业生实践应用能力没有形成,导致就业竞争力不强。
3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与特色
当前,我国高校现有的培养方案中已经开始注重暑期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的教学安排,但由于时间短、资源少,难免流于形式。本文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困局,理论与教学界首先必须从根本上重新定位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并认识清楚自身的特色与优势。
3.1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目标在于“从青少年时代就开始培养高素质的创业人才与企业管理中坚队伍”
首先,未来中国的企业家(大部分为自我“创业者”)应该从“青少年时代”开始培养。教育的一般规律告诉我们任何学科的教育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递进式发展过程,完全指望某一专业领域的人才全部或大部分依赖于“半路出家”的形式来供应是不切实际的;恰恰相反,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大量管理人才,必须从“青少年时代”开始培养,最佳的培养时机当然是本科阶段的学习。当然,我们并不否认“MBA教育,即大学本科毕业后到企业先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再回来读书”的意义,这的确是管理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的是:
第一,今天,管理学的基础专业知识是近百年来人类智慧的结晶,对其的充分学习绝对是有利于工作者的实际工作的;甚至可以说,越早了解相关的理论,就越能够在实践中避免不必要的弯路。
第二,如“管理伦理道德”等教学内容,如果在学习者工作若干年后才进行“回炉”的话,对于思想认识早已固化的成年人而言,其效果不外乎“对牛弹琴”了。
第三,管理学知识是“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而国际上对于“创业教育需要趁早”的观点,早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如哈佛商学院、麻省理工、斯坦福大学等著名高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纷纷设置本科创业教育课程,以适应社会经济变革对教育的冲击。其次,我们应该正确理解“培养高素质的未来企业家与企业管理中坚队伍”中“高”的含义。现行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大致表述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掌握现代工商管理理论的基本知识、具备从事工商管理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较高素质的高级工商管理专门人才”。在这一培养目标提出的时期,本科生在我国被认为是“天之骄子”,因此那时的本科生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将在单位或企业中承担高位的“高级人才”。
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转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早已得到了缓解,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除了一定数量的研究型人才外,毕业生的流向更多是在公司或企业的中层或基层部门,而非高层部门。因此从毕业生就业趋向和用人单位的现实需求来看,“高级工商管理专门人才”的定位显然不切实际。问题的实质在于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理解这一“高级”的表述。本文认为这里的“高级”应该是指“高水平、高素质”———即理论方面的“高水平”与实践能力上的“高素质”;而不是理所当然地把这个“高级”误等价为是“高职位”。所以本文认为本科工商管理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工商企业培养高层次(即指“高职位”)管理人才———已经不再适合,需要进行相应调整,把培养目标定位为“具备高水平、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中、基层应用型人才和创业人才”。
3.2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就是“一专多能”
1998年由教育部颁布的新的本科专业目录中把管理学从经济学中分列出来,将“工商管理专业”作为一级学科对待。目前,我们大体上可将该学科的内涵体系分成四个领域,并将这些学科的关系用图1来表示。图1工商管理学科的体系宽泛的学科特点使得在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国家设置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旅游管理等六个本科专业。其中“工商管理专业”要开设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会计学、财务管理、生产管理、战略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核心必修课程。本文认为这正是工商管理专业优势与特色。首先,有广阔的知识面是每一个管理者所必备的基本条件;其次,从经济学、市场营销组织行为学到管理伦理学。这种宽幅的课程设置,对充满求知欲望的大学生客观地说是件好事。当然,在对各种管理基础学科均有涉猎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引导学生从所学的课程中进一步找到自己的真正兴趣,从某个自己兴趣所在、相对小而实际的切面入手,集中精力攻读相关课程,让自己在毕业前成为某个方面的专家。这样工商管理专业相对于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培养某方面“专才”的专业来说,它培养的是具备优势“一专多能”的“通才”。
4对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发展的建议
4.1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目标是“金字塔”型的人才培养层次结构中的“塔基”部分
本文认为从企业管理的层次和职能来看,任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都分三个级别:高层管理者———把握战略全局,要求知识和经验技能必须全面;中层管理者———分管某一职能部门或具体项目,要求同时具有专业技能和整体视野;基层管理者———作为中高层的后备,执行具体职能工作,应有扎实过硬的具体专项工作知识和能力。其中基层管理人员的主要来源,或者说,对企业初级管理人员的教育,应该由我国高校的工商管理类本科教育来承担。实际上有一个观点必须转变,很多人一谈到“管理”,首先想到的是“管人”;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因为管理不仅仅是管人,对于大多数基层的管理人员而言,“管理”其实是“管事”。具体到教学实践中来看,由于各高校办学层次不同,生源质量不同,在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上,学校必须通过对社会需求的科学分析,结合自身办学实力的估价及各种教学资源的优化和合理配置,制定出既能适应环境变化,又符合自身实际的层次化人才培养目标。应该说,国内许多高校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水平层次化上已经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明确了工商管理专业各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本科生———实践就业导向,即注重工商管理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硕士生———应用和研究能力,即侧重工商管理研究能力和应用水平的提高;博士生———研究和创新能力,即重点在于工商管理理论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激发。
4.2以市场需求为向导建立以实践教学为中心的新型教学计划体系
首先,市场对基层管理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一专多能”的“通才”上。根据中国管理教育报告课题组在2000年9月所做的调查显示,54%的企业需要全面型管理人才,而需要专才型和技术型管理人才的企业分别为35%和10%。因此不难看出,“工商管理无用论”所认为的,应该大力发展“会计”、“营销”、“报关”等“实用专业”以“取代”工商管理专业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但是,如何解决市场对于“拿来就能用”的人才引进要求呢?本文认为关键在于实现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实践化”转变———即工商管理教育必须根本上改革教育模式,建立以实践教学为中心的新型教学计划体系。
【关键词】 创新能力; 财务管理; 教学改革
一、创新能力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创新性”是指包括创造力和创新意识在内的一种素质特性。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高校是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的摇篮,培养创新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人天生具有创造力,教育的责任应当是通过传授知识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同时,通过教育的实践激发和培植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去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创造新事物,最终达到学会超越自我、超越前人,通过实践取得有实际意义的创新性成果。创新人才的培养就是将学生具备的创新性潜质充分挖掘出来,使他们敢于质疑、发现问题;善于综合、正确思辨;锲而不舍、勤于实践;求真、求实、服从真理。由此必须重视以下几个方面: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这是创新性人才的知识基础;要培养创新的勇气和表达的习惯,这是创新性人才的文化基础;要有富于创造的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这是创新性人才的方法论基础。①
财务管理专业是为企业培养从事财务管理实际工作的人才。培养的学生应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具备扎实的财务管理专业知识与技能功底,具有分析和解决财务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具备必要的自学能力和发展潜能;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熟悉我国有关财务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有关的国际惯例;还要具有一定的创业精神、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
二、财务管理教学的现状
(一)教材内容与现实存在差距
创新,要在掌握一定的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其中一项重要的要求就是教学内容必须符合实际,能够反映和指导社会实践。然而,一直以来高校使用的财务管理教材都是采用西方财务管理理论,而西方发达国家的理财环境与我国是不同的,造成了财务管理的教学内容与我国的现实有一定的差距。另外,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使得企业理财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发生了变革,比如随着世界经济局势的变化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国内企业迈开了战略性重组的步伐,出现了一批规模大、多元化和外向型的企业集团。资本经营、知识产权的管理以及有关企业发展战略的财务问题等已成为企业理财活动不可缺少的内容,但目前财务管理学教材中几乎未涉及到上述问题。试想,滞后的教学内容怎能培养出具有现代知识的创新人才。
(二)教学方法单一,教学与实践脱节
目前的财务管理教学,虽然注重了内容上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但教学方法呆板,主要以讲授为主,“填鸭式”教学,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主要方式,虽然也进行模拟实习,但一般都是安排在全部课程学完之后进行,这使学生在学习课程的同时不能及时获得感性认识。另外由于条件的限制,实习的条件难以仿真,使得理论与实际相脱节。
(三)主动学习不够,创新意识不强
财务管理教学多是以教师的知识传授为主,久而久之磨灭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惰性逐渐滋长,自觉学习不够,进一步影响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教师的正确引导以及良好的氛围和条件。人才培养过程是教学相长、互动的过程,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人才。
(四)动手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差
由于学生所学的知识是从书本到书本,虽然有实习课,但仿真性不强,基本上是计算做题,与实际联系不紧密,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差。既然联系实际较少,一旦遇到实际问题,就不知道从何入手,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当然就更谈不上创新了。这种情况与平时的财务管理只注重理论,不重视实践教学有很大的关系。
三、财务管理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财务管理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对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更需要对知识的应用、发挥和创新,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强化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的培养。根据以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财务管理教学改革的重心应放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财务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解决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培养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创新。大学学习阶段的思维是最活跃的,又具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创新方法,要创造条件,开展有益的活动,如开放实验室、开展创业竞赛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潜能。
(一)根据实际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
针对教材内容与实际脱节的情况,应联系实际调整教学内容。对财务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应予保留,比如财务管理目标、资金时间价值、投资风险价值、资本成本等,而对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知识,如投资决策、融资决策、财务预算的编制等,应结合实际通过大量的实例,引导学生从管理学的角度出发,应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企业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从而深刻理解这些内容在整个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作用。与此同时,要充分注意会计学科发展的成果和动态,更新和充实财务管理的教学内容,力求从学科前沿的角度,让学生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教学内容的充实与调整还要处理好前沿与基础的关系,注意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为此,应根据企业实际工作的需要将一些操作性强、实用性强的方法引入教学中。这样一方面通过引进知识来剔除教材中陈旧的内容;另一方面可增加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力求满足社会对财务管理人才的要求。
(二)采用启发式和案例教学
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通过启发,让学生充分思考,一步一步引导、点拨,最后求得问题的圆满解决。启发式教学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改变教师满堂灌、学生忙于记笔记的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来,变被动的接受知识为主动的学习知识。在教学中通过研究讨论,启发学生思考,活跃思维,开阔视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式教学离不开案例教学,它选取实际工作中的典型实例作为教学内容,以直观的方式提供给学生,启发学生分析原因,解决问题。它是从实际工作出发又服务于实际,实现学以致用的有效方法。比如在讲授企业的筹资方式这个内容时,可以给出现实存在的一个企业真实的筹资案例,通过对该企业所采用的筹资方式的分析,了解我国有哪些可供选择的筹资方式,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该企业采用这些筹资方式,还有没有其他的和更好的筹资方式等等。上课前教师给出案例资料和所需讨论的问题,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准备和思考,是为抛砖引玉;上课时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开发学生的智慧,参与角色讨论,培养学生的实践知识;最后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评价和归纳总结,是为画龙点睛。案例的有效使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完善实践性教学
财务管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要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通过实践教学来实现。学校应重视财务管理的实践性教学并加大投入,其实践性教学的方式应该校内和校外相结合。校内实习可以采用随堂模拟实习、阶段性模拟实习、综合模拟实习等形式,通过实习使学生熟练掌握财务基本技能,促进知识技能向能力转移,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校外实践性教学也应该采取多样的形式,校企结合无疑是一种有效的培养方式。学校可以与企业进行长期的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场所。学生既可以从企业中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又可以增强感性认识,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还可以对企业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建议,达到双赢的效果。此外,校外实习还应该利用暑期进行社会实践,学生在毕业之前到用人单位实习锻炼等。总之,通过强化实践性教学,使学生学会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具备探索、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去不断创新。
(四)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校要像抓第一课堂那样抓好第二课堂建设,发挥其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要经常在校园内举行各种学术讲座、学术沙龙,强化大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积极承担学校科研项目、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等。选派教师给予有效的指导,并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老师应多站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角度思考各种问题,对大学生表现出来的各种创新热情给予充分肯定,宽容学生的不成熟甚至失败,尽可能少批评,多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如创业大赛、理财课堂等。设立学生创新奖,对取得创新成果或在创新实践方面成绩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与奖励,使创新在大学校园中成为时尚,在大学生中形成人人以创新为荣,人人追求创新的浓厚氛围。
(五)改革财务管理课程的考核方法
目前课程考核多采用一考定成绩的简单方法,这种考试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平时放松学习,考试时临阵磨枪,不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严重脱离了人才培养目标。考试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一次检查,学习效果的好坏,不仅体现在记住多少理论和公式,还体现在知识的综合运用上。财务管理课程应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可采用闭卷考试与素质能力相结合的方法,期末成绩由试卷成绩、平时课堂表现、案例分析报告、社会实践报告几部分构成,并确定合理的分值比例,突出财务管理实践性强的特点。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生素质的高低、能力的强弱,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水平和素质,要培养高素质的财务管理创新人才,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首先,教师要积极转变以知识继承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放在重要的地位。其次,要增强责任感,具有责任感的教师才能兢兢业业地从事教学工作。再次,教师要积极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创新实践能力。教师应该定期下企业参加理财业务实践,还要轮换带学生下企业进行理财实习。另外,学校还要从企业引进一批具有深厚理财背景的优秀理财专业人才,充实教师队伍。
总之,财务管理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受到实践的检验并不断加以完善。财务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如何改革落后的、限制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还须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朱孔军,李延保. 大学文化与创新人才培养[J]. 中国大学教学,2007,(9).
[2] 郑春龙. 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研究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7,(12).
[3] 黄天泽. 培养创新人才之我见[J]. 中国大学教学,2007,(8).
[4] 陈静. 浅谈财务管理教学的现状及改进措施[J].高教论坛,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