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5 06:11: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产性实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数控加工专业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常设专业,其技能培训特点是材料消耗多、培训成本高,这也是各校数控加工实训中较为棘手的问题。高消耗的实习从经济方面影响学校发展,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影响培训质量。因此,如何把消耗性实训变为生产性实训,这是很多职业学校一直在探寻的问题。笔者参加了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数控加工重点专业建设,对实施生产性实训进行了有效探索与实践,现将建设过程总结如下。
一、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我校数控加工专业自1996年开设以来,通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已具有数控加工实训中心、机械加工实训中心、数控维修实训室、模具加工装配实训室、液压气动实训室等十五个实验实训室,数控设备总数为46台(套)。因考虑方便教学,这些数控设备的规格型号基本相同,按功能和新旧程度平均分配到7个实训室(区),承担数控车工、数控加工中心技师、高级工、中级工、五年制高职等层次的数控实训教学任务。所以,各数控实训教室功能相对单一,主要分为数车和数铣/加工中心两个方向,对专业的培养也只能按方向进行。教学内容上只能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要求,完成一些基本的消耗性课题训练。教学形式上由指导老师示范讲解,然后学生独自练习,在数控设备上完成简单的课题类工件加工,学生通过这种学习,只是掌握了数控机床的基本操作,会使用数控设备,加工出单件的课题类工件。对于企业要求的批量高效地加工产品,保证质量,探索合理的加工工艺,降低生产成本,做好分班维护保养设备等都无法体会掌握。绝大多数学生在学校里掌握的操作技能到企业基本用不上,企业还要花大量时间、精力进行再培训。这就对职业教育提出了要求,如何让学生在学校里就掌握企业必需的知识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采用生产性实训是一条最佳途径。
二、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目标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改革培养模式,我院数控加工专业将培养模式定义为“校企合作、厂校一体、定向培养、互惠共赢”,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实现“厂校一体”,在校内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引产入校、引产入教、引企入校。根据学校现有条件,结合数控加工专业发展实际情况,将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目标定为:
1.在校内建成独立的生产性实训场所一处,并且按企业标准健全组织结构、各种制度、岗位职责,明确生产加工任务。
2.选择与一两家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条件是有适合学生参与生产的数控加工工件,生产设备是数控设备,可以企业投入或学校提供。
3.生产性基地有稳定的年生产任务,以保证常年教学需要,并且有一定的经济效益,用来补贴学生、教师。
4.学生参与生产性实训,参与企业考核评价标准,提高学生质量意识,保证数控加工专业学生每年参加生产性实训学时数达60学时以上。
5.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利用学校的技术优势反哺企业,为企业技术更新改造提供支持。
三、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过程
1.成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小组,明确分工,组长统筹调度,成员合作互助。
2.广泛开展调研工作,走访多家企业或同类院校,收集相关企业的生产资料,借鉴兄弟学校经验,分析整理调研材料,确定目标企业和目标产品。通过广泛调研,掌握大量企业的数控加工信息,为做好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和寻求合作企业做好准备。
3.征求数控加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意见,根据企业生产情况,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根据调研和专家论证意见,制订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4.选择合适企业开展合作洽谈,确定生产加工合作项目,签订校企合作协议。
5.开展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从企业引进或按照企业要求采购新设备,保证新进生产性设备性价比高。根据合作企业要求,为更好地开展生产性加工任务,新增有利于生产的设备,同时兼顾场地和学生掌握的操作情况,确定合适的设备。
6.高标准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场所,完善规章制度,保障基地运行工作。
7.稳步开展基地生产性实训工作,承接企业生产性加工定单,完成计划任务。
四、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成果
我院为改革培养模式,根据数控加工专业的发展趋势,结合现代企业的用工需求,深化校企合作,采取“引企入校”的方式,在校内创办生产性实训基地一处。所有加工设备、生产产品、技术和工艺均由企业提供,学校安排不同班级广泛参与生产性加工任务,利用真实的生产任务培训学生的技能。生产现场采用企业方式进行管理,应用企业的标准进行考核评价,有效提高学生的质量意识。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最重要的不是盈利,而是让学生通过生产性实训基地提前感受企业文化,实现和企业的无缝对接,提高产品质量意识,让学生在生产中掌握知识技能,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
五、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成效
1.对学校整体办学实力提升的带动作用。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首先把学生培养模式变换为以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生产实习为主的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全方位训练学生的实战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重点。其次,利用区域经济及自身优势,与行业、企业相结合,开发实训基地的生产,使工作过程系统化,在稳定的生产性工作任务的基础上,辐射、牵动正常的实习教学工作。
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创建同时改善了实训条件,变消耗性实习为效益型实训。搭建了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平台,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社会服务,开拓市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评价模式,打造出职业教育品牌。
2.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就是把企业引进来,实现“校中有企、企中有校”的培养目标,定单、定位为企业提供最大的人力资源保障。学校接受企业的思想文化,再灌输给学生,减少企业对学生进行再次培训的可能,使学生在就业前就了解企业、熟悉企业,做好就业前的准备。同时,加深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交流,学校科研水平的提升为企业解决了大量技术难题。
学校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也给企业带来了巨大实惠,恰当的生产订单使得双方互惠共赢,企业降低了人力资源生产成本,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3.对其他地区学校的示范、带动和辐射成效。我院生产性基地建设一直受到周边同类院校的关注、重视,建设过程中通过不断交流,起到了借鉴、示范的作用,发展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国家中等职业学校改革教学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的必然结果,我们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得到本地区其他同类院校的认可,通过生产性实训,真正让学生、学校和企业都得到了实惠,使我们更加明确了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意义,对下阶段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对周边同类院校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
六、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体会
通过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我们认识到怎样才是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轨,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为企业服务,为社会培养人才。在培养过程中,要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需。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利用真实的环境,达到企业的需求标准,真正为企业量身定做,在这个环境里,老师有发挥的空间,学生可以积极参与,企业得到了实惠,实现了学校、学生、企业的共赢。
在建设过程中,首先受益的是教师,建设与企业一样真实的环境,完成与企业一样的工作任务,可以让参与的老师体会到生产性实训对自己的要求、标准,建设过程中的方方面面都是锻炼自已的好机会。在带领学生完成生产性任务的同时,提高自身能力水平。
通过建设,我们发现了很多不足,如何制定稳定合适的生产加工任务?如何把握学生能力水平与生产效益的关系?如何培养学生的企业主人翁意识?如何管理、完善、规范执行企业制度?如何保质保量地完成生产任务?如何进行教师师傅、学生员工的角色转换?这些都是我们今后要探索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R].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2010.
[2]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R].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2.
[3]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R].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2011.
[4]李斯杰.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J].实验室科学,2011(6).
[5]童卫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模式研究[J].中国大学教育,2011(8).
[6]宋丽.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职业教育,2012(7).
【关键词】项目化;生产性;实训
1 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紧密联系行业企业,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1]。近年来,营口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投入大量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通过地方政府财政支持、国家专项基金投入以及自谋资金等方式使实训基地的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根据学院现有专业建设了多样的实训基地,例如:钳工实训基地、电子技术实训基地、数控加工实训基地、建筑工程实训基地等等,实训教学得到广泛的应用,各个专业的实训教学课时占总课时的65%以上,有些专业的甚至更多。并与多个企业进行了校企合作,例如:电子电工专业与与营口市山鹰报警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的芯片项目、机电工程专业与中意泰达(营口)汽车保修设备有限公司合作的汽车举升机产品项目、与营口光明仪器厂合作的多种轮胎平衡仪产品开发项目等等,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取得了初步的进展。
但是因为教育结构、地域分配、经济发展、企业模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又因为学院的环境与企业的环境有着很大的距离,企业也受到合同期限、产品质量、技术保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并未得到长足发展,其投入与产出未能成正比。为了能够更好的发挥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开展一些项目,以弥补校企合作所带来的一些局限性,达到最佳收益效果。
2 项目化建设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有关教育改革的内容中提到,对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建立项目化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对现有实训基地的结构进行调整,项目化适应产教研、校企合作,项目化可集教学、科研、生产于一体,对现有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补充,使其更适应学院的发展建设。
学院在现有实训基地的基础上,与企业进行合作,可以进行简单的来料加工、产品生产。也可以根据企业现有的产品生产项目,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与创新能力,教师辅助进行产品生产项目的开发与建设。
2.1 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项目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中,教师可以按学生学习能力合理进行分组,由学生独立、团体等开展项目的实施。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如遇到问题教师可以从旁进行指导、给予建议,增强学生自主能动性,并提高创新能力。例如: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软件的使用,只是对应用软件菜单、工具栏进行操作,而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不仅能对应用软件能进行简单的操作,也能在实际工作过程综合运用该应用软件,并且能进行自主创新与设计。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他们是解决项目实例的主体力量,教师仅是指导他们完成这一任务的后备力量[2]。开展的项目多与平面广告公司、婚纱影楼、室内装潢公司等等,平面广告公司一般进行平面设计,包括图形设计、构图设计,颜色设计等;而婚纱影楼一般在三至六月,八月至十一月期间会有大量的婚纱照片需要进行处理,学院基于生产性实训基地跟企业进行项目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机会,以解决项目实例为具体的问题对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及创造力,增强学生知识储备,完成一定的实践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并取得一定的收入报酬,提高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投入与产出比。
2.2 强调师生的互动
项目化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强调师生的互动,所谓的“三人行必有吾师”、“人多力量大”。在项目的构建过程中,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由教师进行单向的项目构建,转变为“群策群力”,不再是教师片面的灌输,学生被动的接受的局面。开发的项目目标是通过电子电路的设计完成儿童电子玩具的设计与实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必须参与到项目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参与的是一种创造实践过程,学生在承担项目的过程中是以学习完基本理论知识为基础,教师培养学生综合创造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操作技能。根据以上的思想与设计思路,儿童电子玩具的设计与实现的方案进行如下设计:
1)设计项目
由教师提出一个或几个简单的儿童电子玩具的设计方案,也可让学生根据项目的要求自主创作设计方案。然后学生按个人或团队拟定项目的工作计划、实施步骤以及最终成果,并由项目负责人上交文字材料,由教师组成的讨论小组,研究讨论其可实施性,最终确定项目是否实施。
2)项目实施
针对所设定的儿童电子玩具,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讨论,制定相关的儿童电子玩具类型,手工绘制电路图,学生使用Protel2004设计电子电路图、生成PCB板,对于简单的电子电路板可由生产性实训基地生产,复杂一些的电子电路板可到大型企业进行生产,完成初始焊接、调试、组装、成品的工作。到目前为止,生产的儿童电子玩具类型有:电子琴、音乐小屋模型、电子早教机、电子屏学习机等。
3)阶段总结
按照学生制定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开展项目的实施,教师在这一期间也不能完全的放手让学生去做,在一定的时间后对学生的阶段性成果进行讨论、评判、总结,如果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应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告知项目负责人,以便更好的完成该项目的实施。
4)提交作品
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评测小组根据学生上交的材料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并对外观、功能、实用性做出评估。通过本院初等教育、幼儿教育、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对儿童电子玩具进行测评,分析该产品所适合儿童的年龄以及对幼儿、儿童教育的利弊,并对该儿童电子玩具的销售情况做一定的评估,并通过校园网、淘宝网等销售渠道进行产品的销售。
3 总结
基于项目化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项目化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使学生对以后工作环境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并通过项目的实施完成职业院校学生对职业技能的掌握,完成教学目标。在项目化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涉及的知识领域往往超过任意一本教课书、一本教案,也不是一尘不变的东西,所以通过项目化的建设,能够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改变现有的教育理念,调整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
【参考文献】
生产性实训基地,即是要实现生产经营、实训教学两个功能的有机衔接,基地建设标准、基地管理模式、基地生产项目、基地建设主体既要满足适应市场、创造经济效益的要求,又要满足教育教学规律,适应生产性实训的教学要求。
一、职业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发展现状
国务院、教育部推进实训基地建设阶段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06年16号文件指出:“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在重点专业领域选择市场需求大、机制灵活、效益突出的实训基地进行支持与建设,形成一批教育改革力度大、装备水平高、优质资源共享的高水平高等职业教育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第二阶段以国家在2010—2015年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为标志。
纲要提出,要推进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提升高等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在以往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研究中,还比较片面、零散,没有从综合、整体的高度来认识。因此,需要更加深入准确地理解职业教育生产性实训基地这一概念的内涵、特征,围绕“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多学科、多层面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
二、职业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存在的问题
经过两轮大发展,我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在原有基础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建成了一批集教学、生产、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省级实训基地。但仍存在若干突出问题。一是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校企合作机制、人才培养模式等改革脱节,协调性不够。现在建成的实训基地仍然处在一方为主,单一合作的模式。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董事会管理、股份制运作缺乏,没有适应新的办学模式和校企合作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二是生产实训基地建设不能很好地服务专业建设,与课程标准、教学标准、专业标准脱节,基地建设标准缺失。
基地建设滞后于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基地教学组织与管理理念传统色彩浓厚,尤其是在软环境建设上不能保障“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实施,难以适应教学系统化和一体化教学的要求;三是基地仍然以满足教学为主,或以满足生产为主,功能单一,不能从根本上实现教学和生产对接。设置在学校内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称为“校中厂”,产品仍以教学作品为主;设置在企业内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称为“厂中校”,主要以生产为主,很难作为教学之用,供学生实训;四是管理模式粗放,难以适应新的职业教育发展和市场竞争需求,管理模式研究不足,制约了基地功能的外延和拓展,削弱了基地资源的“反哺”作用和自我造血功能,学校无法行成强大的整体服务体系;五是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仍然以学校为主,没有广泛吸纳社会资源,建设主体缺乏。
部分高职院校缺乏项目建设经验,基地建设、运行和管理机制有待完善。有些高职院校缺乏组织项目建设的经验,对有关规定和程序不熟悉,不知如何实施和开展工作。
三、职业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研究内容
(一)研究实训基地建设标准
研究能适应专业建设现状与改革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各类基地建设标准,例如,实训基地设备配置、人员配备、场地规划、企业文化环境构建等,使实训基地不仅能满足职业教育的需要,还要能满足市场发展需要。在实训设施上,要求能给学生进行创造的实践条件,要按照生产的要求设计,进行规划;在实训氛围上,要求有企业生产流程、工序和环境的布置,通过墙上张贴制度、标语、统一着装体现职业文化;在指导教师上,要有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的指导教师队伍;在实训内容上,要求绝大部分内容都来自于企业生产实际项目;在内部管理上,要参照企业管理标准进行考核评价。
(二)研究建设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以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课程的“仿真实训、综合实训、生产训练”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标准建设为试点。统筹基地生产功能和教学功能,寻求完善专业生产性实训项目的一般方法。同时,生产性实训是围绕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来进行的,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实际学习能力来安排,根据不同的岗位性质来安排实训实践,选择不同程度的生产项目,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单元,同时根据工作的相关性,将工作项目同类组合成教学项目,最终形成实践教学体系。
(三)研究、建设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训基地管理体系
研究建设包括设备、低值耐用品耗材账在内的实训基地总账、分账、实训室台帐在内的三级账务体系,从采购到使用到报损的设备、耗材流动体系和人员的分工、管理、考核、评价体系;研究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标准、日常管理标准,教学管理人员工作量核算标准和各类岗位工作标准等各类工作标准;研究建设包括设备管理制度、耗材使用制度、财务制度、保管制度、大型设备调用制度、实训室开放管理制度、实训教学规范在内的各项规章制度。
(四)研究企业参与基地建设与管理的新思路与长效机制
研究吸纳社会资源参与建设的思路办法,如以企业为主的“厂中校”建设、以校方为主“校中厂”建设,或以双方共同出资建设方式,或学校租赁企业工厂、承包生产线方式。生产性实训基地既是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实践的结合,也是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合作行为,需要政府在立法、财政等诸多方面给予支持,制定和完善各种法律法规,成为校企合作的引导者和推动者。
四、职业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
借鉴学院电工电子与自动化国家机实训基地建设经验(已于2011年通过验收),以国家级汽车与电工电子实训基地(2012年立项)建设过程为主线,以台湾富士和机械有限公司、三环汽车集团、瑞阳汽车零配件有限公司、康舒电子公司合作为平台,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完善,其建设过程以汽车实训基地建设为例,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企业调研,挂职锻炼,形成初步思想。选派几名专业技术较好的骨干教师,到东风汽车集团公司挂职锻炼三个月,了解企业的生产、维修、销售等情况,为实训基地建设做准备;第二步,引进上海通用、东风日产两个经营性4s店作为实训基地建设内容。
分别考察上海通用、东风日产的4s店,了解4s店的经营范围、技术服务、用工岗位等,并与上海通用、东风日产签订4s店开店合作协议;第三步,选址、装修开设汽车美容店。生产性实训基地应该教学与经营同时兼得,我们将选址定在离学校近的汽车大买场;第四步,租赁一条汽车零配件生产线或电子产品生产线,以学校为主体进行经营管理。主要生产服务于4s店;第五步,美容店与生产线运营管理。4s美容店对外经营,生产线满足4s美容店供货,同时生产线还为其他汽车产业提供相关零配件。生产与销售的主体是在校学生。五、职业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成果
(一)统筹基地的生产功能和教学功能双重功能,形成实训室、生产车间、教学场地三位一体的基地建设标准。
要系统研究基地建设规划、基地建设标准、基地管理运行体系等,与课程改革如何进行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有机衔接。建成后的实训基地不仅能满足当前职业教育的需要,还能立足长远,满足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不仅满足教学,还要适应市场,产生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整合企业资源的能力,让企业直接参与基地建设,在企业建立教学实训基地,引入企业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全面渗透企业要素,才能按照企业要求培养人才,真正实现基地的人才培养功能。
(二)探索基于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方法,完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实训建设与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改革、课程改革统一起来,使基地正真成为教学改革的支撑平台,通过生产性实训项目的构建,形成仿真实训、综合实训、生产实训三个层次完整的现代职业实践课程体系。只有把工作项目转化为教学项目来确定学生的学习内容,才能真正落实生产性实训。同时要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工作任务进行科学分析,在明确完成每项任务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等的基础上,确定教学项目的性质、内容、目标、标准和课时安排等,在生产任务的完成过程中,通过项目开发和教学,全面规划和组织教学内容,落实教学计划。
(三)研究生产实训基地适应市场变化的建设模式与管理机制,提高经济效益。
采取多种灵活方式与企业合作,推动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如租赁企业生产线,承包企业车间,合资建设小规模工厂,企业投入经费,学校提供场地等合作方式开展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管理体系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立足服务专业建设与市场发展的长远目标,对管理的各要素进行统筹兼顾、全面谋划,要按照市场的要求系统地建立各类规章制度、制定各类规范标准。使实训基地的人、财、物等资源优化配置,有序流动,提升基地管理水平,从而使基地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总之,以汽车检测与维修、应用电子技术等专业为试点平台,分别与美的集团、康舒电子有限公司、湖北三环集团、台湾富士和机械有限公司开展校企合作,组织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改革,试行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改革,达到了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形成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通过校企合作,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专业引入行业标准、企业岗位任职要求,进行了课程改革,逐步形成了项目化实践课程体系。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生产性实训 问题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大学生就业难等社会问题的出现,人们已经反思职业教育紧密结合工作岗位培训的重要性。根据我国教育的国情,必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和变革高职教育。作为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实践教学贯穿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关键环节。对此,全国各大高职院校已经将“生产性实训”的建设摆在了突出的位置。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如何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满足社会及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要求?实践证明,将专业教育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生产性实训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就业预备手段是一种最为有效的职教模式。综观国内高职教育,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建设刚刚起步,能够真正做到的并不多。而这正是目前各类职业院校的薄弱环节。也是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要求。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无论生产性实训的本质是什么,其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培养高技能人才。因此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一是要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要真正实现学生顶岗实习;三是要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只有达到上述三个目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产性实训。但是由于各地经济发展、行业产业水平及环境不同,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成长的特殊复杂性,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实践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和思考。
一、学校自身所存在的问题
1.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规模与数量问题。高职院校专业众多,不可能每个专业都建一个生产性实训基地。如何以核心专业进行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必然成为各个专业争论的焦点,选择不当将对学的发展建设造成制约。
2.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生产性实训的适应性问题。现有的高职院校专业教师适应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远离了生产一线,脱离生产实践,特别是一大批高等院校毕业直接到高职院校任教的大学生,更是缺乏起码的实践经验与专业素质,极不适应生产性实训教学的改革,教学团队建设缺乏实效。这对于双师型建设本身就是一种自我束缚。
3.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保障问题。校内生产性实训是高职教育的新生事物,它的建设与管理涉及许多问题,必须建立起足够的法律与制度保障。(1)安全管理与责任问题。生产安全是生产管理的重要问题,特别是机械加工等有一定安全风险的生产环境,建立安全保障与事故处理制度,是保障学生权益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2)财税政策支持问题。对于企业支持职业教育,法律规定有一些政策性优惠。校内生产性实训是高职教育的新生事物,还应该有一些明确的税费优惠。(3)学生经济权益保障问题。校内生产性实训因为有生产性特点,必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必须给予学生适度的报酬,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建立制度保障,否则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也会影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持续发展。
4.学校及相关部门的经费投入问题。对于许多高职院校而言,虽说有相关政府的支持,但对于其建设只能说是杯水车薪,更多的还是通过学校的自我内部解决。但在我国的政策之下,学校只是一个非盈利性的机构,其筹措资金的问题是整个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制约瓶颈。
5.学生自身的素质问题。一是职业素质差。表现为迟到早退的多,实训期间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乱丢工件、废料,机床不打扫干净,工具用完不擦干净,等等。二是对实训课不重视,敷衍了事。表现为课前不预习,示范动作不看,得过且过,操作速度慢,工件不交或别人替做。三是实训不认真,操作欠规范。表现为未看清图纸就去操作,结果工件经常报废;工、量具混放,导致量具精度下降;机床不停车就去测量工件尺寸,导致量具磨损;装夹不平衡就加工,导致工件报废。四是心理素质差,害怕出危险。具体表现为开机、操作由其他同学代替,自己测量工件,有的连刀具都不会装卡。五是质量观念淡薄。表现为只做不量,最后仅仅做出了一个形状,有的装模做样地用量具量一下,大致接近精度要求就算完成,结果不符合精度要求。
二、合作企业的制约
1.企业生产任务市场变动性的问题。企业生产是围绕市场需求实施的,市场是变动的,企业产品种类、规格、数量必然是要经常变动的。而学校的首要任务是教育,有其必要的不变和稳定性。因此,企业生产计划与院校实训教学计划的衔接必然会产生诸多矛盾。
2.企业经济效益性的矛盾。高职教育以实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社会效益为最高目标,允许实训中一定程度的原材料消耗,而企业生产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要求最大限度节约,这种目标的不一致决定了实施原则与方法的不同,导致实施中出现矛盾。
3.企业与学校分工管理的矛盾。对于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管理中,划分学校和企业职责,以及所承担的责任,并不能简单地从各自角度出发,必须制定一个相互分工协作的制度,否则即使双方都有意向和能力进行建设,也会由于自身利益的原因造成管理缺失。
4.企业文化和学校文化的矛盾。企业更多地讲求效益,学校则是以学生文本,在整个的实训中必然会产生由于不适应企业文化而造成矛盾并激化。
当然还有其他的许多问题,例如学生对于技能资格证书的需求,这并不是企业所能进行的,就必须由学校及企业共同进行解决。如果上述问题不能得以完善解决,所谓的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建设都将成为一纸空谈。
总而言之,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在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增强培养面向先进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的能力,使学生形成提供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较专业的职业技能。校内生产性实训工厂建设是职业院校各类建设中比较重要的工作,只有严格按照职业教育规律办事,加强组织、筹划和协调,态度认真、负责,才能够把工作做实做好。我们要不断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构建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长效机制,积极探索生产性实训教学,努力形成校内实训、校外实习与顶岗实习有机结合的高职实践教学系统,真正做到人才培养与行业、岗位需求的零距离连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2]丁金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8.
关键词:高职院校 实践教学 生产性实训 基地建设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作为校企合作开展实训教学的有效手段,已逐渐被高职教育所采用。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和骨干院校项目建设期间,项目院校通过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建设了一批产学结合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海南职业技术学院2008年立项建设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2011年9月完成建设并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在国家示范院校建设期间,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与企业共同建设了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物流管理综合实训基地等多个集模拟、生产为一体的实训基地。本文以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问卷调查和现场调研等方式,对其建设过程、管理模式、实训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为相关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提供参考。
1.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基本情况
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创办于2000年,是海南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项目中的重点建设专业,得到了地方财政的大力支持。建设期间,该专业践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做学教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项目化、生产性和开放性的教学改革,先后投入300万元资金与企业合作建设了汽车运用技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以下简称基地)。
1.1基地概况
基地按一类汽车维修企业的标准改造场地和配置设备,结合教学需要建设了兼具实训教学功能和对外汽车维修服务能力的厂区,成为融教学、生产、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产学研结合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实践教学中心,多次被评为省级优秀实训基地。目前,基地设备总值近200万元,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员工39人。对外承接汽车大修、总成维修和各类汽车专项维修、维护保养等业务;对内承担学生企业见习、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等教学任务;同时还是教师挂职锻炼和学校开展社会培训、技能鉴定的重要场所。
1.2基地建设与运营管理
①建设模式
因学校教学与管理人手紧张、缺乏经营经验及客户资源等原因,学校从基地设计伊始便制定了“筑巢引凤”的建设计划,决定引进一家规模较大,具有经济实力和丰富客户资源的企业参与建设及承担经营管理。经过公开招标和多方筛选,学校与海南宝驹乐汽车服务有限公司签约合作。基地于2011年9月正式对外营业,称为海南宝驹乐(博世)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汽车维修站。目前,基地已成为德国博世公司授权的博世汽车维修站。
②经营管理
按双方合约约定,合作企业向学校支付风险抵押金和年度管理费用,负责实训基地日常经营和教学所需设备仪器的维护、保养和保管,添置各类耗材配件等。学校选派人员担任基地的副总经理,为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双方在责权利明确的基础上,及时沟通解决各种问题。在保证生产经营不受影响的前提下,确保基地完成实训教学任务,承担提供教师挂职岗位、推荐业务骨干担任兼职教师、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及向全校教职工提供优惠的汽车维修服务等合同义务。
1.3实训教学项目的开发、实施与保障
按合约规定,由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组建教学项目开发团队,负责设计和开发实训项目。既保证了本专业实训教学的需要,同时也为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主要开展的实训项目有以下几类:
①专业见习。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和询问等方式了解企业的操作规程和岗位要求,认识各类汽车维修工具和设备,熟悉汽车维修企业的工作环境等。
②现场教学。任课教师在实训基地工作现场开展教学工作,包括案例教学、课内实践和专项训练等,培养学生的典型故障处理能力等岗位技能。
③顶岗实习。经实训且已掌握基本专业技能的学生,将以合作企业员工的身份按企业要求带薪顶岗实习,增强综合实践能力,为就业做准备。
1.4保障机制
① 合约保障。在双方签订的合作协议中,除了对资金、设备、场所、人员、项目管理等作出约定外,还明确校企双方对人才培养所具有的权利和义务。如基地常年提供多少工位、多少时间、多少项目用于学生实训和顶岗实习等。
②组织机构与制度保障。学校专门成立校企合作处,负责指导和协调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运营。制定了配套的管理和监督制度,保障各项教学任务顺利实施。
③工作机制保障。为融洽基地经营与教学关系,学校指定专人负责学生跟岗见习、顶岗实习和教师挂职锻炼等事宜以及双方的协调工作。
1.5教学效果
为了解汽车生产性实训基地过去一年的教学效果,特针对该专业学生和教师设计了两份调查问卷。经前期测试,学生和教师的调查问卷可信度(Cronbach's Alpha)分别为0.85和0.72。今年5月对参加实践教学的学生和老师进行了随机调查。调查共收到教师问卷8份,学生问卷75份,其中三年级学生9份、二年级学生37份、一年级学生29份。调查结果如下:
①实训教学方式
调查结果显示:一年级学生主要参加的是专业见习类实训;二年级学生在已完成多门专业课程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开展了专业见习、课内实践和专项训练等实训教学;三年级学生已进入毕业实习阶段,部分学生被安排在该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
②学生对基地的满意度
(营口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营口 115000)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有工程师素质、技师技能的复合型技能型人才,要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就要通过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环节。目前全国的职业院校的实训条件已出具规模,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同类院校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为了提高高职院校嵌入式单片机应用技术项目实训教学水平,开发基于生产性项目化单片机应用技术项目实训台对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决定性作用。。
关键词 项目化生产性实训;实践教学改革;嵌入式单片机应用技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我院的专业特色已经瞄准了这个目标,创新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但是实现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建设创新性实训基地还是刚刚起步,我们试图通过嵌入式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调整目前的理论教学误区,不断调整教学计划实现生产性实训模式的改革,以适应生产性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通过教师引导、亲手操作、小组合作、讲解讨论、总结提高等多种形式完成从理论知识到职业技能的转化。在单片机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项目化教学方式,以一个个单片机的应用和设计项目为主线,致力于提供一个接近完全真实的符合实际要求的单片机系统设计、安装、调试的实施过程和实践环节,实现基于工作过程的以项目为导向、面向就业、任务驱动的课程教学模式完全应用于单片机技术课程教学,重新整合单片机理论教学内容。
将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技术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分成若干个项目模块,每一个模块就是一个设计任务的完成过程。并与行业企业产品开发的过程完成应用到实训教学中去,并通过每个项目的方案设计、可行性分析与论证、硬件原理设计、安装及焊接调试、软件设计与开发等一系列实训内容的设置来实现项目产品的设计。通过若干个项目的实训后提高学生掌握单片机应用技术开发技能,提高学生的设计开发能力,实现零距离就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实现该课程的项目化改革,必须重新建立起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的实训教学体系,采取如下几种有效的措施:
(1)自主创新研制出一整套接近行业企业真实产品开发的项目化单片机实训台
目前市场上广泛使用北京达盛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单片机实训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硬件电路固定不变,不易扩展;软件扩展性较差,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缺少软件开发设计的教学环节设计过程。
软件固定,没有开发软件设计能力的教学设计过程;整个面板将所有硬件电路连在一起,较为混乱。不易学生掌握;该实验过程与具体的单片机技术应用产品还有一段距离;即使实验做得很熟练,也不会设计电子产品。简言之,就是单片机课程学完了也不会用。针对以上缺点,我们自主研发出一整套实训系统,实现项目化单片机实训教学目标。
(2)教材的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将汇编语言与C51语言对比教学,逐步淘汰陈旧的汇编语言教学内容。编写出一本C51语言版本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技术教材。
(3)实验板与虚拟仿真软件Proteus相结合
单片机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学期在单片机课程设计中将Proteus仿真软件引入课程设计,将Keil软件与Proteus仿真软件结合使用,建立起一套基于Proteus的课程体系,使单片机实践教学实现“软硬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实践能力。
将Proteus引入课程设计的有以下优点:
①为不同方案验证,提供丰富的系统资源。Proteus提供丰富的元器件资源、仪表资源和调试手段,与汇编、C5l等软件有良好的接口。
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自主开发单片机应用产品的研发能力。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锻炼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采用Proteus仿真,在进行课程设计的初期,学生不需要进入实验室,在各自的电脑上仿真调试,促使学生在课后进一步理解单片机的基本原理和掌握电路设计方法。利用KEILC51调试软件通过汇编后,再进行调试与单片机硬件连接。
(4)采用基于生产性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化实践教学方法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教学方法的采用:我们将整个单片机的内容分成大小不同的项目,项目由易道难安排,每堂课的教学任务就是完成一个项目产品,其中涵盖单片机相应的理论知识。
(5)考核环节的改进
在期末考核中安排了一个较大的应用系统的设计项目,其内容包含单片机中大部分知识,学生可以通过查找资料等方式在规定时间内容独立完成项目,教师根据完成之郎进行评定,并根据学生平时考核成绩作出最终综合评定。这些措施体现了高职院校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基于工作过程模式学生的教学思路,突出了职业教育的特色。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内所开设的实训课程一般都是验证性试验,都是一些消耗性实训项目,学生训练时是根据知识点组织教学活动,一般情况下都是把原材料加工成较大零件,再把大零件改成小零件,实训材料基本上成了废品,没有经济附加值。因此,如何积极探索出一条切合实际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新模式,对于我院来说显得更为重要。
①校企合作加工企业产品,真正做到生产性实训
目前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掌握生产性技能的教师相对较少,加工出来的产品一般都不能满足企业的质量要求,企业也不愿意把产品拿到学校加工,势必造成校企生产性合作不能真正实现。
②通过与企业合作自主研发符合市场需求的教学产品
自行研发符合市场需求的教学产品
为了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只依赖企业的产品生产还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目的,我们还要不断创新,推陈出新,引领市场需求才能办好生产性实训基地,才能在真实环境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使学生掌握必需的实践技能,学习并锻炼行业企业生产、管理和经营能力,才能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实训模式,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实践技能的人才,全面落实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教学任务。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06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更是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等等。自此,全国的高职院校逐步探索并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顶岗实习成为人才培养过程中必不可缺少的一个教学环节。
一.高职工学结合的基本内涵及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与普通高等教育并列的一种教育类型,其本质是坚持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我国高职教育从1980年第一所职业大学——金陵职业大学创立开始,经过20多年的探索,教育部在2004年总结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时达成共识,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改革发展之路,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在最近几年高职教育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中,在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引导下,工学结合教育逐步取代产学研合作教育,成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与就业率的有效途径。工学结合是指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与企业广泛开展合作,以就业为导向,转变学习方式,学生作为主体,将以课堂教学为主导的学校教育和以直接获取实际经验为主导的企业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因此,“工学结合”是人才培养层面上的概念,是一种育人模式。所谓“工”不仅指企业的顶岗工作,也指在相关岗位的工作实践,以及对专业对应职业环境、工作过程的体验;“学”既包括学生在校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亦包括对实际工作内容、经验和职业规范等的学习与掌握。因此,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学校与企业之间开展深度合作,校企资源共享。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坚持“文化•专业•实践”六字方针,学生在校不仅学习文化知识与专业知识,还应具备专业技能。学校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培养职业技能。近几年来,高职院校积极探索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分别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分层递进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循岗施教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等等。尽管人才培养模式的名称从学院层面到专业层面千差万别,但其核心均围绕着“工学结合”这一根本教学思想。通过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能够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专业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但由于工学结合在我国高职人才培养中尚处于摸索阶段,如何吸引来自于企业、行业、社会等其他主体的参与积极性,仍是在未来需要从政府到高职院校自身等共同努力的一个方向。
二.高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的困境
高职院校实施教学最基本的单位是专业,不同专业在培养目标、职业技能及职业规范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具体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工学结合的深化程度并不一致,发展是不平衡的。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要求,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要实现教学过程的“三性”,即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为此,教学过程中的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其中,实验、实训环节在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下,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有规划的布局、建设校内实验实训基地、营造高仿真性的模拟环境、培养实践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得以有效开展。但是,实习环节却往往是高职工学结合有效实施的一个难点问题,尤其是对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而言,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顶岗实习的安排是会计专业工学结合的困境。
(一)会计工作具有专业性,实习学生难以胜任会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求从业人员不仅需要掌握会计知识,还应具备一定的专业实践经验。同时会计工作繁琐复杂,需要从业人员严谨细致。因此,会计工作对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要求。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虽然在校内教学安排中有大量的单项及综合模拟训练,但由于模拟实训与会计实际工作的差异性,学生进入顶岗实习单位时面对真实的会计业务无从下手。对于会计专业学生来说,由于没有任何工作经验,不能得到实习单位的信任,很难真正落实校外的顶岗实习。即使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解决了实习单位的问题,但是实习单位指导教师也不放心把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交给学生去做,实习学生只能走马观花,看看账本。
(二)会计工作具有保密性,实习学生难以顶岗财务部门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机构,会计工作具有保密性,具有排他性。企业出于财产安全及保密的考虑,在用人上会更具有选择性,短期实习的学生往往不被得以信任,不会让实习生真正参与会计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并且,企业的会计工作具有明确的岗位分工,各岗位会计人员规定对应的职责权限,并具有严格的交接手续。如果实习生在企业真正顶岗从事会计工作,将需要替换某一岗位的会计人员并须办理交接手续,才能明确该岗位前后任之间的责任,因此,岗位的特性决定了企业不可能履行如此复杂的程序去安排实习生真正从事顶岗实习。
(三)会计岗位具有分散性,实习学生难以管理虽然企业缺乏主动性接收会计专业的实习生,但学校发挥各种资源,会计专业也能建立少量的校外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实习。但无论学校集中安排还是学生自主实习,都会面临的一个问题是,企业财务部门的会计岗位是有限的,一次性接受实习生的规模都比较小,一般只能接收1-2个实习生。这就造成会计专业学生的校外顶岗实习分散性较强,分布在不同城市、不同单位,难以集中进行指导和管理。而企业的指导老师由于自身业务水平、工作繁忙等各种因素,可能无心指导、无力指导实习学生,使得学生顶岗实习的效果因企业而异,实习效果难以保证。
三.高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的出路
依靠高职院校自身力量能够实现的校内模拟实训难以解决学生“零距离”就业的需求,而高职会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中存在顶岗实习落实的困境,如何寻找出路解决这一矛盾,有效推进高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近几年的探索中,我们摸索出来一条路径: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校内模拟实训与校外毕业实习两者之间的衔接,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切实提高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实现学生的“零距离”就业。
(一)构建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设计“校内生产性实训”实践教学环节校内生产性实训是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教学改革中创新的一个产物,它与校内模拟实训的区别在于:校内模拟实训项目的指导一般由校内专任教师承担,实训教材由教师经过一定的取舍进行编制,经济业务资料具有仿真性;而校内生产性实训项目采用的实训资料为企业真实发生的经济业务,具有全真性,实训指导一般由企业指导教师与校内专业教师共同承担。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项目的训练,学生接触到的不再是经过教师整理编出的经济业务表述资料,而是一大堆无序的原始凭证,学生需要利用所学习的会计知识对原始凭证进行分类整理,审核原始凭证的合法性,根据原始凭证上内容的记载,判断经济业务的类型,进而编制经济业务的记账凭证及后续会计处理。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实习相比,学生足不出户即可参与企业全真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可以掌握企业会计工作的真实工作流程与工作方法,顺利完成从校内到校外的过渡,为大三最后一个学期结合就业而进行的毕业实习奠定基础。
(三)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落实工学结合教育的宗旨由于校内生产性实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其在学生职业能力综合培养方面的作用逐渐得到高职院校、尤其是高职会计专业办学者的重视。因此,为落实工学结合教育的宗旨,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实现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就显得十分必要。
1.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类型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类型主要有三种:一是由学院出资注册成立会计记账公司,公司的出纳和会计均由专业中具有会计工作经验的专业教师担任,公司不以盈利为目的,业务来源由专业教师承接,业务收入归承接教师所有,记账公司成立的主要目标是为学生提供校内实习的机会;二是由学院财务处与会计专业合作,财务处将办公场地搬到会计专业,建立校内实习基地,财务处的工作人员成为会计专业学生的实习指导教师,学生在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学院会计业务处理;三是校企合作,会计记账公司将办公场地搬到学校或将一部分业务拿到学校,成立会计记账服务部,在企业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在校内参加实习完成会计记账业务。三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类型,其本质都是提供企业的记账业务或者学院自身的会计业务,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动手完成真实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学生校内实习的成果即是企业或学校每月的账务资料。
【关键词】电脑艺术设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南宁职业技术学院
电脑艺术设计专业作为一种适应时代需求的新型专业,经过短短数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电脑艺术设计人员大量涌向各个艺术设计领域,从工业设计、平面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到影视广告、影视动画、电脑游戏……等等。电脑艺术设计人员作为一种新型的艺术设计人才,正成为当代各类艺术设计领域的宠儿。但全国各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质量也良莠不齐,存在多种问题,中国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对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形式下,结合本校实际,探索出适合地方特色的高职电脑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在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诸多的探索与研究。
1 校企联手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
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团队由专任教师和来自行业企业的资深的影视导演、编剧、摄像师、影视剪辑师、影视特效师、企业负责人等兼职教师组成。集合了6名资深院校专职教师及行业专家,作为团队专兼教师的中坚力量,代表了广西数字艺术设计领域一流水平,引领专业教学改革创新紧跟市场发展前沿。团队现有教师14名,其中专任教师7名,兼职教师7名。高级职称6名,中级职称3名,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比例为1:1,是一支有较高教学科研水平、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专兼融合的优秀教师团队。这支由校企联手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成为此次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导力量,参与了“二校、一企”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和实施。
2 校企合作构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电脑艺术设计专业从2000年新专业创始起,经过近10年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出体现公学结合的“二校、一企”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电脑艺术教学团队与广西南宁瑞宝麒广告传媒有限公司、广西天高影视动画有限公司、柳州蓝海国际集团等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开发设计出体现工学结合的“二校、一企”人才培养方案,校内学习实训2年,校外企业顶岗实习1年,每门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学与做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专业课程的实训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完成。学生第三学年实施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时间为1年,带队专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同时,协助企业做好实习学生的管理工作。企业利用自己的生产和技术优势,安排指导学生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根据需要聘用顶岗实习学生就业。校企共同制订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的管理制度、运作机制、实训实纲,开设的企业课程及工作表现、业绩成果等综合考核评价的办法和标准,要求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至少获得一项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学校与企业一起共同培养掌握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能胜任岗位任职能力要求并具有发展潜能的高技能人才。
2.1 “二校、一企”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实训教学模式
根据电脑艺术设计领域岗位要求,电脑艺术设计专业与企业共同设计了行业认知、核心课程生产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实训项目。主要实践环节及教学实施由校企合作共同完成。本着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项目训练到综合项目训练的原则,按技能要求,分层次、分阶段地组织实施,专业实施“四阶段、四结合”的实训教学模式,由认知实训、非生产性实训、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四个阶段组成。“二校、一企”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训为校内学习实训2年,顶岗实习1年,生产性实训教学全部在校内公司、实训基地完成。生产性教学在企业完成。主要实践环节及教学实施安排如下表所示:
表1 主要实践环节及教学实施
2.2 “二校、一企”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顶岗实习
电脑艺术设计专业通过与广西南宁瑞宝麒广告传媒有限公司、广西天高影视动画有限公司、柳州蓝海国际集团等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与企业一起共同制定生产性实训与顶岗实习管理制度、运行机制;企业一起制定学生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管理制度、评价考核办法与标准等,共同对顶岗实习进行管理。
2.2.1 顶岗实习安排
顶岗实习安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动员安排阶段:①宣讲实习管理制度、实习的意义、主要内容和组织安排意见,召开动员大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②联系实习单位,组织学生选择实习单位的面试,落实实习岗位;③自找单位实习的学生办理《双向选择实习单位》的审批手续;④落实实习单位;⑤签订实习协议书;⑥组织企业行业专家集中授课;第二阶段,顶岗实习阶段:①与企业一起对学生进行分组,指定企业实习指导教师,学生在企业单位顶岗实习;②校内实习指导教师定期、不定期检查实习现场,通过检查学生的实习日志、召开学生座谈会、与实习企业指导教师交流等多种形式掌握学生实习情况,对学生实习进行指导;③撰写实习业务工作总结和思想工作总结;第三阶段,总结交流阶段:顶岗实习结束后,返校总结交流实习成果与经验。向指导教师提交顶岗实结、顶岗实习日志、设计及施工项目相关材料。参加不及格课程清考。
2.2.2 顶岗实习考核
顶岗实习考核及成绩评定:顶岗实习的考核由企业指导教师和校内指导教师共同完成,并以企业指导教师的考核为主。评定成绩从实习现场表现、实习作业完成情况两方面综合考核。考核采用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制。
2.2.3 顶岗实习制度保障
专业与企业一起管理,制定有《艺术工程学院顶岗实习管理制度》、《艺术工程学院顶岗实习指导教师责任书》、《顶岗实习日志》、《校企合作学生顶岗实习协议》、《学生顶岗实习手册》、《顶岗实习安全管理细则》、《顶岗实习课程标准》、《学生顶岗实习学分制与成绩评定管理办法》、《顶岗实习指导老师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文件。
3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
3.1 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建设成效
2006年,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成为广西优质专业,同时成为国家职业资格鉴定培训基地;2007年,影视动画专业、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校内动漫技术实训基地被评为自治区级示范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008年,艺术工程学院成为国家动漫游戏人才培养工程――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授权合作院校,标志着艺术工程学院成为广西动漫游戏人才培养基地;2008年,成为中国残联与李嘉诚基金会合作的长江新里程计划高科技助残就业重点项目的培训基地;2009年,《三维动画》获自治区精品课程,同年也同时荣获艺术教指委精品课程;共获省部级八项科研成果;《三维动画》等八部教材出版发行;学生作品获37个国内外大奖奖项;校企合作76项商业项目。2012年末,签约由国家文化部、中央电视台及北京电影学院共同主办的“百校百城”项目,加入全国首批签约的8所高职名校的行列,将国家级非遗项目融入日常教学、实训、毕业环节,共同演绎打造百集大型动画及影视系列片《古城漫游记》,全力推进校企合作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3.2 校企共育人才成效
电脑艺术教学团队与行业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开发设计出体现工学结合的“二校、一企”人才培养方案。近三年来,培养的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历届毕业生,理论基础好、实践创新能力强,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平均就业率为98%。质量跟踪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评价优秀率达96.5%。“专业技能、吃苦耐劳、敬业肯干、创新能力、合作精神”等方面评价优秀率都达97.5%。
【参考文献】
[1]徐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7(34).
关键词:双元制 课程标准 生产性实训 学习型实训 就业
2008年11月,北京市教委选派笔者和来自北京信息技术专业的职业学校的其他19名教师到德国学习其职业教育理念。时至今天已经有快有1年的时间了,在这段时光中,笔者时时回味着那难忘的20多天的学习经历,并将学习的先进经验融入到了工作中来,以此来回报领导的栽培和信任。
一、解读德国的双元制
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是著名的“双元制”,它被人们称为德国职业教育的秘密武器。
德国的青少年在企业接受培训的同时,也在职业学校接受义务教育,这种形式的学习被人们称为“双元制”。
我们参观了西门子公司、宝马摩托公司和德国电信等公司,通过我们的参观学习得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德国人十分强调养成严格的规范化的操作习惯,实习中学生以正式工人的面目出现,必须生产出真实的合格产品。在上岗前10分钟,他们要清理卫生;在工作中,要严格按图纸要求加工产品,产品通不过严格的检验,达不到标准,必须返工重来;下班后,要必须整理工具,各种工具严格地按使用顺序排列。
德国的职业教育,分为两大职业教育体系:一是学校教育,二是非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机构有:职业学校、职业补习学校、专科高中、职业高中、高级专科学校、职业专科学校以及各种形式的培职一体化的学校。非学校教育机构一般指企业、行业、社会团体、专业团体及社区职业教育。
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很有特色,它是以能力培养为基准,以操作技能为核心的教学方法。
二、德国双元制的特点
“双元制”职业教育促使了战后德国经济腾飞,它所解决的问题是普通高等教育所无法解决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以极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缩短了企业用人与学校育人之间的距离。
1.同生产紧密结合。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下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序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从而减少了费用并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随即投入工作。
2.企业的广泛参与。大企业多数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人员。没有能力单独按照培训章程提供全面和多样化的职业培训的中小企业,也能通过跨企业的培训和学校工厂的补充训练或者委托其他企业代为培训等方法参与职业教育。
3.互通式的各类教育形式。德国各类教育形式之间的随时分流是一个显著特点。在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学生都可以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接受了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学生,也可以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课补习后进入高等院校学习。近年来,有许多已取得大学入学资格的普通教育毕业生也从头接受双元制的职业培训,力求在进入大学之前获得一定的职业经历和经验。
4.培训与考核相分离的考核办法。这种考核办法,体现了公平的原则,使岗位证书更具权威性。
三、在工作中借鉴双元制
在我国的职业教育的改革中,由于国情不同,照搬德国的双元制是不太可能的,应因势利导,将先进经验消化融入到工作中来。
1.课程标准化
在德国,课程的大纲和教学内容是由行会确定的,行会在职业教育中起到很大作用。联邦的职业教育法规确定了行会的地位,这是在法律基础上成立的一个机构,所有企业都是相应行会的成员。行会在“双元制”的职业教育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在中国,职业教育的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前要自己来确定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授课的内容,建设教学资源、书写授课计划、编制授课方案、建设题库、确定考核方案等。这产生了一定的随意性,针对性弱,并且增加了教师的很大的工作量,每个人在授课过程中的教学资料差异很大,教学资料的重用率很低,可是没有专门的机构来做这项工作。
我们学院现在成立了专门的机构来解决这个问题,初步实现以工人技术等级考核标准的要求为培养目标的课程标准化,使教师不必再劳神确定教学的方向、整理浩如烟海的教学资料,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实际的教学中来。
课程标准化包括课程建设的全套资料,主要有:课程标准、课程教学方案、考试方案、教学资源、试题库等。对每个专业的核心课程建设这样一套资料,可以实现对课程的准确定位,教学资料的重用,教学质量的评估有了量化的标准。使专业教师有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并进一步的改进和建设教学资料,实现了良性循环。
2.生产性实训和学习型实训
在德国,受训者在企业接受培训的时间约占整个学业时间的70%左右。企业培训主要是使受训者更好地掌握“怎么做”的问题。而职业学校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时间约占整个学业时间的30%左右,主要解决受训者在实训技能操作时“为什么这么做”的问题。理论教师和企业的实训教师在“双元制”中起着非常关键的、重要的作用。
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也充斥着“为什么这么做”和“怎么做”的问题,我们的学生只能在学校里来解决这两个问题。在平时的专业理论课上尽量解决第一个问题,项目教学法中也融入了“怎么做”的理念。为了使学生能更加顺利地融入到企业中的工作角色中来,我们在学生就业前的两个学期开设了学习型实训和生产性实训两个实训课程。
下面就针对于电子商务专业的两个实训做一下介绍。
(1)学习型实训
在学生学习专业理论课的同时开设了学习型实训的课程,这种实训是为了给下一次的生产性实训做了一个铺垫。
课时安排:上午上专业理论课,下午3节课全部是实训课程。
实训的题目:企业的真实项目。
指导人员:学校的专职教师。
实训的场地:企业和学校。
我参与的学习型实训的题目是《XX宠物用品连锁店管理系统》,从最初的需求分析到系统测试和系统的部署都是由学生参与的。
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真实的项目,无从下手,就来找老师:“您先给我们做出来,我们照着做吧!”。
“我们这个系统等着你们来做,我这没有例子,你们做好后宠物店等着用呢!”
听到这句话,学生们仿佛从时空隧道里出来了,恍然大悟,原来这是真要我们做,不是再跟着老师一步一步来了。
到了真实的实践场地,用户不停地更改需求,一遍又一遍的需求确认,让学生们烦透了。用户对需求的描述模糊,对窗体要求的不明确,使学生们失去了信心。
回到学校,听取了组长和组员的汇报,我们开设了一堂专题:与用户的沟通技巧,如何规范地制作需求分析文档。
再次从实践场地回来时,学生们是满载而归,体会到了学以致用的真谛。
窥一斑而见全豹,这之中的细节不再赘述,学生经历学习型实训,是从学校到工作岗位上迈出的第一步,也是给生产性实训做了一个良好的铺垫。
(2)生产性实训
生产性实训是学生在做毕业设计前一个学期开设的。
课时安排:全天。
实训题目:企业真实项目。
指导人员:企业人员和专职教师。
实训场地:企业或学校软件园。
我参与的生产性实训题目是《电子商务网站开发》,到了生产性实训的阶段,学生无论在工作环境、工作制度和考核方案等各个方面都与真实环境是一样的了。
每位学生都以员工相称,并且每人都有相应的工位和电脑、号牌、身份卡、每人都有自己的工作任务、计划和日总结、周总结,每天上下班都要打卡。
每位指导人员都是项目经理,都是带着一个团队来完成企业的一个真实项目,并负责对对员工进行考核。
从布置任务到制作程序再到完成任务并部署实施,经历的实训过程,是学生终身难忘的,某一天的任务没有完成,就要填写加班申请,从项目经理到普通员工在灯火通明的工作间里加班加点地忘我工作。
由于在实训中严格的训练,学生那种懒散的、粗心大意的、不负责任的行为得到有效抑制。这段学业过程为学生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毕业生就业
在德国,毕业生的就业存在着“先天”的优势,就业岗位数总是大于要就业人数。
德国人看重工作资格,而这主要靠职业教育来实现。因为上职校就业有保障,所以家长都愿意让子女接受职业教育,上职校是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不会觉得低人一等。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和制度化、法律化的保证,使职业教育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双元制的实行使就业更加稳定,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一般是综合中学或实科中学(相当于我国的初中)毕业后,自己寻找或通过劳动部门的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一家企业,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获得培训位置,然后再到相关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
如果学生接受完某个专业的“双元制”教育后,由于某种原因没有选择自己的专业工作,还可以重新选择其他专业进行学习,如果没有成功取得“双元制”资格,政府也可继续安排其再读1年的预科班,再提供一次就业机会。
在我校,通过生产性实训和学习型实训以及一系列的岗前教育使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了很大地提高。
通过校企合作,实施订单培养,使学生能更早一步进入了就业的环境里。在生产性实训的过程中,企业人员在学生中招聘了一定数量的员工。部分学生在企业中担任了一定的任务,毕业后也被录用了。
在借鉴德国的先进经验的同时开展了多种的教学活动,促进了毕业生的分配工作。提高了毕业生工作的对口率。
四、从德国职业教育中可以获得如下几点启示
1.同我国现行的偏重系统理论传授的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相比,以岗位要求为培训目标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更受企业的欢迎。以工人技术等级考核标准的要求为培养目标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体系,形成完整并可以持续发展的课程标准体系,应成为日后教学建设任务的重中之重。
2.相对于学校制职业教育,双元制职业教育更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并使之确切保证。这使得以培养生产第一线实际操作人员的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受企业欢迎的教育。虽然我国目前非常重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但学校制的培养模式客观上使学生远离了生产第一线,学习型实训和生产性实训这样的就业前实训课程应加大力度和深度。
[关键词]基础理论课专业课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110181-01
一、引言
随着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各种与之相关的问题也不断涌现出来。这其中就包含如何处理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的相互关系。有些院校采用所谓的“够用为度”,将多门课程的理论课进行“多合一”整编,有些院校则将基础理论知识穿插在实践课中,还有些院校则干脆取消基础理论课。到底如何正确对待专业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的关系?如何更好地让专业基础理论课为专业能力的培养发挥作用?本文就针对这些问题做些简单的分析,希望能给读者一定的借鉴思路。
二、职业教育中的专业基础课程设置问题分析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一般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课包括专业理论课(包含专业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包括实验、实训、顶岗实习等)。当前的专业理论课和专业课的设置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课程建设应该是一个体系,有的院校只是将原来的课程内容删减之后叠加,形成新的教材,对不同课程之间的衔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考虑不多;有的连删减叠加也没有,只是更换课程名称,换汤不换药。
另外,因为不同的专业对基础知识的要求各有侧重点,课程整合时没有把具有完整体系的专业基础知识按照专业课程要求分块揉碎,与专业课有机结合,所以,简单的裁剪或合并就无法保障专业基础知识的够用和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
专业理论课仍然偏重理论课教学,对实践课重视不够;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学脱节、分裂,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能与理论知识共同成长。
三、实现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的有效整合
为了更好地实现专业理论课和专业课的有机结合,必须充分考虑专业理论课的基础性作用和专业课的能力培养需要。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科学改革公共基础课内容和上课形式
目前,公共基础课最突出的问题是为了顾全整体,所有专业的公共课的内容、要求基本相同,这有悖于专业技能的成长要求。不同的专业对同一门公共课的要求侧重点不同。例如数学是高职工科学生的一门必修公共课,经济类专业和机械类专业比较,对数学要求就相距甚远。对公共课进行改革,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多种方式,使得公共课既能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又可以促进专业课的健康发展。
有些院校在这方面就做的比较好,他们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根据专业需要,对部分公共课的内容或削减,或强化。为满足学生的多样性需求,开阔学生视野,学校开设了不同类型的选修课及第二专业供学生选择学习。
整合后的课程可由不同专业的教师担任,有利于各位教师发挥专长,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当然,各位教师必需通读整合后的教材,深得教材神髓,对相关知识有所了解,否则又会陷入“各自为政”的僵局。
(二)加强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联系,提高实践课教师的职业岗位能力
学生的上岗能力不仅取决于学生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还取决于他在实践课中的亲身体验及经验,后者更加重要。目前,实践课的低开出率及低效率是导致高职人才质量没有保障的主要原因。要想消除这一原因,一方面政府要加大投入,加快高职院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学校也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募集资金,弥补政府的投入不足,提高实践课的开出率。
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对实训教师的培训,提高实训教师的职业岗位能力;加快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有效整合,最大限度的利用有限资源,提高实训效率。如果条件许可,不妨将教室和实训场地合二为一,实现基于工作过程的情境教学,将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三)变消耗性实训为生产性实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岗位
消耗性实训成本高,浪费资源,应该被淘汰;生产性实训能产生经济效益,降低实训成本,应该加强和推广。以往学校为了降低实训成本,组织学生在模拟机上进行“实训”或将相关材料卖给学生,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下加工产品,但“产品”大多为次废品,无人回收,造成原材料的很大浪费。而生产性实训是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在专人指导下加工产品,废品率低,产品有专人回收、销售,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既创造了经济价值,又长了技术,一箭双雕。生产性实训的持续发展,单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加强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生产性实训持久、稳定发展的最好选择,也是实现校企双赢的最好途径。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开出的实践课生产性实训率达到了95%,顶岗实习率达到了98%。
四、总结
职业教育在我国起步晚。直到最近几年才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借鉴了德国、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经验之后,对我们过家的职业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当前的职业教育已经发展的如火如荼。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层出不穷,如课程体系问题,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问题,校企合作问题,课堂教学与职业需求的
参考文献:
[1]周济,《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的报告》,2009.4.22.
[2]张健,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整合[J].《中国高教研究》,2008(01).
[3]丁金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8(02).
【关键词】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
高职经管类专业主要是指工商企业管理、物流管理、市场营销、国际商务、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多个专业。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我国很多高职院校都设置了经管类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高职院校的经管类专业建设不断走向成熟。经管类专业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践性教学是其必不可少的内容,但在经管类专业的发展过程中,实践性教学方面还存在着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不完善、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以及校企合作不够深入等问题,致使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无所适从的情况。
为了解决经管类专业实践性教学方面出现的问题,建立与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地位,提高学生综合实践技能的培养,以100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为代表的一批高职院校对经管类专业在实践课程设置、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校企合作教学基地的建设、实践性教学方法和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本文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财经学院经管类专业为例,分析有关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如何改进实践性教学的思考和构想。
一、经管类专业实践性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的设置不合理,没有突出实践性教学
在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一是设置的理论课程较多,公共学习领域的课程和专业理论性的课程占用的课时较多,这些课程主要还是以讲授为主,学生上课的兴趣不高,认为这样的课程自己看书也可以看懂,没有做到把有关的理论融入到实训中,让学生在“做“中学习和体会知识的乐趣;二是实践性课程的课时不足,如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国际商务单证课程、国际结算、海关报关实务等课程都是按照一学期4学时,总学时60-68学时来设置的,而这些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平时在上课的过程中就应该按照“跟我做―自己做”这样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来体现“学中做、做中学”,但这种教学过程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在“做中”体会,很多课程一学期的时间根本不够用,只好草草了事结束课程;三是有些适用性很强的部分内容没有设置相应的课程,如,就业后的学生都反映说做国际业务前有一个寻找客户的过程,以及找到客户后对客户的管理问题,是我校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就业后的弱项,这说明这些实务内容没有设置相应的课程。
2.实践性教学体系不完善,实践性教学的实施受到限制
实践性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实践性教学体系应该包括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实践教学组织的实施、实践教学方法与方式的应用、实践教学场所的选择、实习指导教师的能力要求等多个方面。实践性教学内容应由教研室牵头,组织专业教师、企业里的从业人员根据国际商务业务过程进行设计,但由于专业教师少,找企业里的人员又比较难,所以这项工作全部由专业带头人或教研室主任代劳,导致实践性教学内容出现不全面的情况;实践教学组织的实施应包括活动的准备、活动的进行、活动的评价、活动的总结等过程,由于各专业教师各自上课,各自进行实践教学,很多实践性教学没有做到位,或者有的就用讲授的方式代替了实践;实践教学方式与方法应用不够,教学中练习法、案例分析法应用稍多,但主要的方法如专业认识实习、跟岗实习等用得很少;实践性教学场所主要有教室、学校实验室、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工作现场等,我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可以说是投入最少的专业,实验室少,生产性实训基地更少,满足不了专业教学的需要,再加上其他各方面的限制,教师在组织实践性教学时还是以教室为主,实验室次之,而生产性实训很少,更别说到企业的工作现场去组织实践性教学了;实践性教学指导教师应主要以企业的相应业务人员为主,但经管类专业这样的指导教师较少,主要还是由校内的专业教师代替,而校内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还有待提高。以上各方面的原因,使我校的经管类专业的教学体系还不是很完善。
3.校企合作不够深入,生产性实训和跟岗实习难以进行
经管类专业大多是管理类的技能,不可能像工科类的专业一样,为企业创造效益,而企业也没有那么多的岗位让学生去实习,这就使经管类专业与企业合作的时候,学校总是处于被动状态,所以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主要靠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关系去找企业,而企业总是不太愿意接受学生去实习实践。即使通过努力把一些企业建成了我们的实习实训基地,但也仅仅停留在学生到企业参观一下、与企业有关人员交流一下的层面,生产性实训和跟岗实习很少进行,即使是“订单式”培养方式,学生也是在学校培训,而很少到企业去现场实习和实训,这就使实践性教学缺乏基本的支撑条件。
二、改进实践性教学的思考与构想
1.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首先应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分析企业的业务工作过程,找出业务工作过程中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再据此设置相应的课程,要特别注意的是,每门课程都应该按照“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来编制教学内容,对于核心课程,可以延长到两学期进行,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突出实践性教学的地位,如果没有现成的教材,就应该组织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师根据工作过程或考证教材来自编教材;其次在实践性教学的组织方面,应组织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师一起,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总结出一些课程教学模式,并要求上课时以活动的准备、活动的进行、活动的评价、活动的总结为主线,辅以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方式来组织教学;再次应加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室和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管理类的专业大都有相应的实验室软件及实训过程演示道具,如,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有沙盘演示过程软件,国际商务专业有国贸实验室、单证教学软件,物流管理专业有物流流程实验室等,各专业都应该建立专业实验室或生产性实训基地,并全方位地模拟或仿真日后的工作流程、工作环境、职能岗位,以满足实践教学活动场所的需要;最后是教师的结构问题,在提高校内专业教师职业应用能力的基础上,多聘请行业的专家和企业的能手作为兼职教师来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这样我们就从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实践教学内容的制定、实践性教材的编制、实践教学组织、实践教学场所和教师队伍的建设等方面不断地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2.以工作过程任务或项目为主线,全面设计实践教学过程
在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对每门课程都应该以工作过程任务或项目为主线设计一整套实践教学过程。如国际商务专业的《国际贸易单证实务》课程,我们就是从企业里单证员的工作任务出发,先设计了单证教学的“跟―学―做―评”过程,即单证的“跟学”――教师向学生展示单证,并讲解单证各个栏目的填制,单证的“学做”――教师根据业务资料做一份单据给学生看,单证的“自己做”――由学生根据指定的资料自己学做一份单据,单证的“评价”――学生和老师一起评价学生做的单据;然后再到实验室根据单证教学软件的资料进行填制单据的练习和测评,使学生对每份单据能够进行熟练地填制;接着,组织学生到孝感市建设银行办理进出口结算的部门查看进出口结算的真实业务和真实单据,由银行办理对外单证业务的专家向学生说明单据的制作过程和注意事项;最后,让学生到有外贸业务的企业去跟岗实习:熟悉岗位职责,在企业单证员的指导下做真的业务单据。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只要认真对待每一步,相信他们就能掌握国际贸易单证的基础知识,具备基本的制单能力和素养。
3.以校企深度合作、产学结合为契机,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整合社会资源,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是解决学校实习和实训基地不足的一条出路,是学校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途径,也是为学生实践实训寻找场所和机会,我校财经学院经过长期的努力,建立了多个实训基地,也为湖北捷瑞汽车玻璃有限公司等一些企业“订单式”培养学生,不仅解决了学生实训场所不足的问题,而且为学生找到了毕业后就业的机会;同时还与湖北汉光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为该企业培训员工及诊断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不仅向企业职工传授新技术发展所必须掌握的新知识,还锻炼了专业老师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我们还可以向更深层次合作,如学校可以通过承担企业的技术开发项目,向企业转让新成果等方式,以服务于企业的发展,而企业可以通过参与学校的实验室建设,实训基地的建设,为自己的企业培养需要的人才。这些多样的校企合作方式可以使学校的人才培养和企业的发展相互促进,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
总之,财经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精心设计实践教学过程,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的实训基地,有效地开展实践性教学,是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管理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宏杰,杨明堂.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2009(5).
[2]欧阳瑞丽,陈丽金.高职学院管理类专业实践性教学研究[J].才智,2009(25).
[关键词]高职 艺术设计 实训基地 建设模式
[作者简介]郭晓霞(1963- ),女,河南焦作人,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工艺美术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河南 郑州 45005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3-0161-02
为适应当前市场对高职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必须探索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问题。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学生能否成为技能型人才的有力保障。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内外结合,即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结合。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有利于工学结合的顺利进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有利于学生的顶岗实习。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要坚持让学生感受真实工作环境的基本原则,以工作过程完整性的要求规划实训基地的总体架构,以实践教学要求设计其内部环境格局;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则是要和企业结合,以企业的实际工作项目贯穿始终,积极探索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最佳模式。
一、实训基地建设的内涵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要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①。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的重点。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内涵就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有用人才,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内涵就是要为社会和行业培养高素质、高水平,具有一定职业能力的设计人才。
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有校内和校外之分。校内实训基地是在学校内部进行实训基地建设,如实训室或工作室,是指依托实训室或工作室来进行实践教学。而校外的实训基地要选择和专业联系密切的企业,通过校企合作来达到校外实习的目的。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我们要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那就需要在校内实训基地或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生产性实训的教学。最终达到:一是要实现“工学结合”的生产性实训模式,二是要实现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生产性实训模式,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产性实训教学,实训基地建设也才真正起了作用。
二、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共性问题
(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共性问题
1.基地建设定位不准。我国的高职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总结出拥有功能强大、设施齐全、具有企业化育人环境的校内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办学条件的重要依据之一。但是许多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不理想,尤其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缺少充分的市场调研和论证,导致建设定位不准,缺少长远规划,缺乏相应的生产性实训功能,基地得不到充分利用,只是一个上实训课程的场地而已。
2.基地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由于我国内陆地区总体经济实力较弱,对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资金的投入方式也较为单一,及艺术设计专业近几年的扩招使有限的教学资源与学生数量激增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更加显得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投入的不足,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目前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实训场地数量少,不能有效满足所有学生需求;环境布置欠缺,即缺乏生产性环境、企业氛围及专业教学所需的“高、精、尖”教学设备等,这些严重阻碍了高职教育的发展。所以,实训基地的建设要跟上时代的需求,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以满足实训基地的要求。
3.“双师型”教师队伍相对薄弱。16号文件中强调指出“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②。目前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双师”队伍相对薄弱。主要表现在:有学历和职称的专职教师,理论水平较高,但实践能力差,即使有的教师持有其所谓的“双师”证书,但真正的实践水平却很差;而兼职教师一般是从企业聘请来的有实战经验的工作人员,但普遍又缺乏教学经验。所以现在许多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不尽如人意,急需加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
4.管理制度不完善,质量监控评价不力。在许多高职院校里,艺术设计专业理论教学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已基本健全,但在实践教学方面目前尚未形成成熟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主要原因是由于不同的实训项目、实训环节等的监控评价更复杂,难以顺利实施。虽有些院校初步建立了校内实训基地管理机制,但不够成熟,不具备普遍意义的指导价值。所以急需构建一套实训基地建设质量评价体系,以促进实践教学的发展。
(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共性问题
同样,在16号文件第五个问题“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③。要做好这些工作,首先要做好“校企合作”模式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但艺术设计专业的“校企合作”也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1.制度与运行机制问题。尽管我国对“校企合作”制定了相应的指导方针和政策,但缺乏具体的、操作性较强的法律法规和实施细则,对校企双方在实施“校企合作”中的责、权、利没有较为明确的表达,对积极性高或低的企业也没有相应的鼓励或惩罚,缺乏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的根本措施。艺术设计专业尤其如此,即使有些较为成功的做法也难以深层次推广。所以目前急需建立起能够促进“校企合作”健康发展的运行机制。
2.促进三方“共赢”方面欠缺。主要表现在学校愿与企业合作,而企业却不愿与学校合作,原因在于“校企合作”过程中,校方完成了实践教学的任务,学生进行了实践练习,而企业却认为他们没有什么“好处”,影响了正常生产,费用又得不到合理补偿,没有达到三方“共赢”。就艺术设计专业来说,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因缺乏实践经验,大大影响了设计公司的正常工作,所以公司不愿接收实习的学生,现在需要探讨相关机制和政策,让学校、学生和企业都得到实惠,即三方“共赢”。
3.缺乏协调服务于校企双方的第三方。目前的“校企合作”没有任何组织和机构起到第三方的协调服务作用。“校企合作”只是学校和企业两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合作(学生只是从体),没有第三方机构进行协调、监督和服务,无法保证“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所以需要建立能够服务于双方的一个监督机构,来促进“校企合作”工作的顺利进行。
4.艺术设计行业的特殊性。近些年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推动着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但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性,一般的设计公司都是较为松散型的管理模式,且一般为中小型的设计公司,所以在“校企合作”方面有一定的难度,尤其在管理模式上很难向大型企业那样去管理,如在实习人数、时间、项目的安排上,都有区别于其他企业的管理模式,所以需要探索一种适合本专业的实训管理模式,以适合本专业的特殊性。
三、对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研究
(一)校内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研究
1.确定校内实训基地的总体框架。艺术设计实训基地的框架有三种分类方法:按照课程类别来分有基础课程实训室和专业课程实训室,如素描实训室、雕塑实训室;按照专业类别来分有平面设计实训室、环艺设计实训室、动漫设计实训室等;教师工作室类别一般是根据教师的专业特长来分,如某教师的平面设计工作室、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室等,教师工作室制度在高职院校中还为数不多。当然每个学校都各有自己不同的模式和特点,但总体框架一定要适合本学校的发展。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实现设计实训基地的生产性要求。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首先要采取融入企业文化、制度和项目等措施,从实训基地的环境上充分体现企业化,如在实训室里张贴工作流程内容,设计公司的管理制度等,使学生充分体会企业环境。其次,聘用设计公司的工作人员做兼职实训教师,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的实训教师队伍。最后,实训平台要以设计公司的工程项目为载体,采用企业化的项目管理方法,让学生按照企业实际的工作方式完成项目。指导教师可以利用管理平台进行实训任务安排,跟踪学生训练进展,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指导,充分体现以项目为载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二)校外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研究
1.“工学交替”实训模式。“工学交替”是指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与企业生产实践相互交替,学用结合的模式,“工学交替”在校内外实训基地都可进行,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更具真实性。推行这种合作模式,学校和企业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能有效进行工与学的互相交替,有效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无需“试用期”就能胜任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工学交替”的目的。
2.“顶岗实习”实训模式。“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叫“2+1”模式,是指学生前两年在校内学习理论知识,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进行实训教学的模式。“顶岗实习”的主要目标不仅是理论知识得以巩固,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艺术设计专业的“顶岗实习”是把学生安排在设计公司作为设计人员来工作,教师也可到“顶岗实习”的岗位进行指导,并逐步建立和完善“顶岗实习”的管理制度及可持续发展计划。“顶岗实习”是学生毕业前富有成效的一种实习模式。
3.“联合共建”实训模式。“联合共建”模式主要包括校企合作共建专业、共建课程、共建实训基地等。共建专业是由双方骨干人员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建设专业,共同承担教学大纲、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等职责。共建课程主要是合作开发新课程、进行课程改革等工作。共建实训基地是指由学校提供师资,企业提供场地、资金、设备与技术人员,共同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学生作为企业的“准员工”进入基地学习,企业在基地生产产品,校企双方最终实现利益共享。即学生作为公司的“准员工”工作,学生毕业后企业可优先留用这些“准员工”,学生也有权利优先选择该企业。
四、结束语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应从实训基地的建设内涵、实训项目、师资力量等方面入手,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把实践教学始终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之中,积极探索实训基地建设的最佳模式,让实训基地的建设推动实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把学生培养成行业需求的设计人才。
[注释]
①②③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11-16.
[参考文献]
[1]郭健辉,郭嘉喜.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实训教学体系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8).
[2]李坚利.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3(22).
[3]刘君政.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美术大观,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