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1 23:36: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化学经典例题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学案导学 初中化学 专题复习
引言
初中化学在主题复习中可以起到很好的后期提分作用,前期复习中老师只是对前面知识点的组织过程。很少涉及重难点讨论和讲解,而到专题复习中开始加大解题难度,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最优解决方案和思考方法,正是在这个时期学生的化学解题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利用学案导学可以将专题复习内容更具体化和层次化。
一、复习专题的有效划分
目前很多化学老师编写导学案的时候没有认真编写,不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直接使用别人的导学案。导学案中大量题目压得学生受不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完全感受不到学习化学的乐趣,产生恐惧和厌烦心理。需要学案以教案为依据,从教学任务、学生学习情况及自学教学特点出发,编制合理的学案。学案本身就是为了辅助教案,如果脱离教案,那么它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在复习教学过程中学生怎么把学案和课堂知识连接?因此,学案编制应该把教案当做依据,并和教案内容互相吻合。
要想实现复习专题的合理划分,需要老师进行一段时间的整合。首先根据化学知识特点,以化学课本为主,以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为指导方向,同时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和接受知识能力的水平和程度,设定专题复习方案。目的是在复习过程中将课本中的重点知识进行调整主编,在学案导学的作用下归纳重难点,然后一定程度上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知识更具有系统化和条理化。
二、初中化学中的专题复习学案导学内容
(一)基础知识、构建网络
复习前老师要为学生构建起知识网络,当然这个知识网络的构建不是凭空建立的,通过对基础知识的不断积累,一定程度后构建知识网络。专题复习的首要问题是对基础知识的把握,通过对知识的复习、整理和归纳构建知识网络。这个知识网络有很多空缺需要学生用相应基础知识填满,通过这种方式加强学生记忆。老师在前期一定要为学生构建基础知识网络,具体知识点需要学生自己完成,老师作适当补充。
(二)研究中考、明确目的
要想让学生在中考中考到更好的成绩,首先了解中考出题方向和出题大致内容。了解中考出题具体动向之后制定相应学案,在专题复习中明确其中重点知识。给学生一个大致的复习方向,让学生知道课本中的知识点在考试中要求的深度,哪些是考试重点需要提高,哪些作为了解项目等。利用学案导学让学生做到“识记”,然后“理解”,只有理解了之后才能做到“会用”,最后才具备综合运用能力。只有明确目标才能在复习中更有方向性和针对性。
(三)典型例题、难点突破
专题突破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化学重点难题的具体突破,只有将这些难题很好地突破,学生化学知识的掌握和解题技巧才能得到相应提高。老师可以从历届中考试卷中找出典型例题,筛选突出问题的难点和易错易混的知识点,老师要对例题有一个很好的把握,然后把这些例题拿给学生做,对他们做题中出现的问题做到前期记录,然后根据自己收集的问题点,为学生做出解答。引导学生朝着正确方向思考和分析,为他们找出解题方法。这样学生的能力才能有所提高,再遇到这样的问题后,就知道往哪个方向思考了。
(四)考点知识、板块训练
专题复习中老师要准备一些与之相关的知识点检测题。这些检测题要紧扣基础知识,尽量减少难度过大过深的问题,例题形式要形式多样,包括选择和填空,当然包括一些简单的实验设计的填空和简单计算。同时要求学生训练时严格把握时间,在快速做题中老师可以很好地了解学生在这个专题上实际掌握知识程度如何。这种板块训练的目的是让学生对专题基础知识熟练把握。
三、初中化学专题复习学案导学的有效实施
(一)出示学案、课前准备
上课前老师可以把自己的学案向学生提出来,让学生根据学案找到学习重点和难点,找到需要针对的知识点。在完成基础知识网络构建的同时加强重点问题突破。当然这些都要在课前完成,也就是前期复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
(二)课堂展示、疑难点点拨
老师讲解经典例题时要做到充分展示,适时对问题难点和疑点进行恰到好处的点拨。如“二氧化碳与碱液的反应”是中考试卷中比较复杂的题目。如2009年北京中考题,有人用一个装置进行试验,验证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的反应。用洗干净的装置试验,分别量取50ml的上述溶液放入A、B装置中关闭K通入约500ml二氧化碳,A、B均无变化。此试验说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理由是什么?
老师先让学生进行讨论,得到的结果是一体积的水可以吸收一体积的二氧化碳,而容器中的溶液只有50ml,二氧化碳却有500ml。认为剩余的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吸收了。还有人认为由于两个容器内的颜色都没有变化,所以认为其中A是氢氧化钠,而B是氢氧化钙。以上分析都有一定道理但都存在一定问题。分析问题时应该引导学生朝着正确方向分析,通过试题可知道两个容器都没有颜色变化,可以说明的是通入的二氧化碳和A中的液体发生了完全反应,也就不会再到B容器当中了,这才是正确的思路。
【关键词】 科学教学 反思性学习 培养
一、学生课堂反思及意义
反思,是西方哲学的概念,指不同于直接意识的间接意识。反思性学习就是学习者对自身学习的过程,以及过程中涉及的事物、材料、信息等学习特征的反向思考。
笔者理解的反思:1.接受式学习效果不佳。教学,意愿是学生会活用、巧用,单一的迁移就呆板。2.反思是积极的思维和探究。好方法固然重要,前提是须是自身的、融会贯通的。3.反思能拓宽思路、完善思维。如能让学生提问、设问,就可激发思维,启迪智慧。
二、课堂反思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参与面较小
进行反思的能力要求高,部分学生“懒”得参与。如一轮复习时碰到这一例题:塑料瓶中装满CO2气体,滴入NaOH溶液,盖上瓶盖,振荡,观察现象并解释。同学快速做出正确解答:两者发生反应,气压减小,我甚感欣慰,但心下诧异:整齐的答案,是好还是不好?于是再问,有其他可能吗?大家不以为意,只有2位同学反映:溶解在水中,气压小了呢?后来让同学设计实验证明究竟是哪个缘故,只有那两位同学特别积极。让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反思自己的实验方案,仅有一位同学尝试。由此,笔者认为,目前学生的着眼点还是熟桃烂瓜,对更深层次的问题不愿思考,参与面很小。
2.反思缺少恒心
反思过程中遇阻放弃的大有人在。仍以上述题为例, 90%设计方案:两塑料瓶装满CO2气体,一瓶放NaOH固体,一瓶滴水,观察现象。笔者开始演示实验,却是两瓶均无明显现象。学生纳闷,但仍相信自己是对的,不愿反思不足。于是解释:固体NaOH无法与CO2反应,而且也没法控制变量。学生一脸茫然,缴械投降。
3.反思欠缺目的性
学生在课堂上很会问为什么我错了?却未真正思考自己错了哪里,这是经常会遇到的情况。这些孩子不会用心思考,力气没有花在刀刃上。错了就坐等老师告诉其错在哪里,即达成学习任务。对这些学生,教师的启发尤为重要。
因此,让学生自己能较高效地在课堂中进行反思活动,任重而道远。
三、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途径
结合实践及自身反思,笔者认为可在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在科学课堂上的反思能力。
1.创设情境
① 情境教学的理论依据
直观教学原理 :它从实践论出发,认为教学须从感性认识入手,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知、理解,运用所学知识,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顿悟,缩短认识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②创设生活化的情境。笔者在备《重力》一课,翻看教案,引入部分均以滚瓜烂熟的事例开头,如牛顿和苹果,学生对这些事情兴致缺缺,反而拉开与科学的距离。想起今夏感人大事――最美妈妈,便修改了开头。开学初,在九上第三章之前安排了《力的复习》,链接新闻事件,提问:这张图片,你有哪些问题?同学们问道:妞妞下落时间怎么这么短?为什么速度越来越大?妞妞为什么落下就有巨大力量?围绕着问题大家进行反思,复习重力的同时,同学们自主复习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③巧借实验创设情境。实验是科学教学中常用的情景教学方法,教师要放开手脚为学生搭建平台,大胆让学生提问。例如实验教学中可以将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发现更多问题。笔者举一例。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实验(自编实验)
步骤 材 料 方 法 现 象
1 馒 头 咀嚼1分钟后取出滴加碘液 略变蓝色
2 馒 头 咀嚼5分组后取出滴加碘液 不变蓝
3 馒头 研磨、用清水和唾液做对比实验,37℃水浴、滴加碘液 加入清水的:变蓝
加入唾液的:不变蓝
4 淀粉液 用清水和唾液做对比实验,37℃水浴、滴加碘液 加入清水的变蓝加入唾液的:不变蓝
做完第二步,不少学生得出结论,教师引导,学生挖掘出更多问题:1、2两步还说明了淀粉颗粒大小的影响吗,3、4两步为什么都要放在37℃中水浴,温度对淀粉酶的催化作用有影响吗,可以用其他的酶试一下吗……通过反思,得出很多结论,有些学生还在家里做起了实验。学生自发性提问,自主讨论完成便解决问题,掌握知识。
2.多角度诱思
①建立“诱思点”
学生新旧知识的冲突区、固有认知与科学事实的冲突是教师经常利用的诱思点。例如:在学习平面镜成像时,学生对“等大”存在思维冲突。视觉上看,近大远小。可把此作为诱思点,引导学习凸透镜成像。凸透镜成像和眼球结构掌握后,再反思这个问题,既巩固知识,也能激发兴趣。
②连贯式诱思,启迪学生智慧
例如初中化学一经典例题:如图进行实验操作,
一问:瘪气球会怎样?学生容易作答。二问:要达到同样效果,还可以是什么物质?学生开始思考,只局限于碱溶液和SO2。部分学生想到了HCl等酸性气体与碱溶液。三问:气球变大是因为气压大小,只有反应可以吗?于是学生想到了溶于水的情况。四问:气球放在外面,使其膨胀,怎么做?有了经验,同学们的思路开阔不少,不过总体围绕制取H2和CO2这两个方案。五问:初中阶段用这个装置还可以制取什么气体?诱导学生回顾氧气的制取实验,利用MnO2与H2O2也能达成实验目的。补充实验:将水加到CaO中,也发生相同现象。提问:为什么?最后,给学生反思时间,总结解题方法。
3.模仿式反思
这里的模仿指的是有意识地模仿老师,自己学会提问,归纳规律。
笔者上九上第一章时,改变了教材顺序,第二节开始便教授电离和酸碱盐的概念,于是学习酸的电离之后,教师归纳: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氢离子的化合物是酸。提出NaHSO4的问题,将“只有”二字补充。学习碱和盐,碱和盐的概念学生模仿酸得出,同学能马上对比教师的语言,归纳出完善的概念。学生既不感到生硬,也能掌握到概念中的关键词,课堂上,师生互动也较到位。
4.把握课堂中的小插曲,培养即时反思能力
课堂中有时会有超出预设的事情,把握小插曲,引导学生即时反思会变废为宝。在《测定小灯泡的电阻》实验课中,一组学生完成后,没有关闭S,继续观察,发现电流减小。我让他们给全班演示了一遍,同学们议论 “是什么改变了电路的电流?”对此又提出了许多猜想,我引导他们设计以下实验:
(1)换灯泡,重复实验,发现换第二个小灯泡也发生了同样的变化。
(2)开关断开,降温一段时间,闭合开关,电流表又变大了。面对实验结果,继续讨论。
(3)利用实验室器材,利用鳄鱼夹将一根铁丝(采集自实验室废旧石棉网)与一个小灯泡串联,铁丝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灯泡的亮暗。现象:加热片刻,灯泡变暗。大家分析:由于铁丝温度升高,电阻变大,使得总电阻变大,通过小灯泡的电流变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