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轨修实训总结

轨修实训总结

时间:2022-03-01 01:25:52

轨修实训总结

第1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 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专业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227-01

一、中职学校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原有的教学模式及实验实训基地已滞后。中职教育主要以就业为目的,也就是说,为相应企业培养合格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对于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专业来说,就是要培养能够从事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检修、处理好设备故障、保障车辆设备正常运用,进而确保轨道交通安全高效运行的技能人才。就中职学校而言,如何有效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处理能力,达到相应企业的用工要求尤为重要。由于中职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中仍是薄弱环节,虽然近年来国家对中职教育加大了资金的投入力度,中职教育的办学条件也有了较大的改善,但目前中职教育所培养的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专业技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需要。

2.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和合理的教材。由于车辆运用与检修专业本身专业性较强,造成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专业的师资较薄弱,跟不上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步伐。另外,中职学校有关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所选用的教材不合理,与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缺乏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二、中职学校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

1.采取灵活的方式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双对接”学生实习与顶岗实习运行模式。由于车辆运用与检修专业本身的专业性较强,要使培养的学生能满足企业的用工要求,就必须对学生进行车辆运用与检修专业标准作业程序的强化培训。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制度建设与创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基本技能训练。校内基地要能满足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

建设“双对接”学生实习与顶岗实习运行模式。“双对接”实训教学,是指在校内利用城市轨道车辆模拟驾驶实训室、轨道车辆检修实训室和轨道车辆电气传动实训室,根据职业岗位技能要求,设置实训内容,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独立操作,实现校内实习与职业要求对接;学生全部到对口就业单位顶岗实习,由企业师傅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指导学生实习,并通过6-8个月的企业顶岗实习,在企业考取车辆检修工等岗位操作证,实现顶岗实习与岗位培训对接。

校外基地体现教学性:通过校企合作协议明确校外基地应完成的实践性教学任务。通过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使学生具备轨道车辆保养和维修等方面的技能,同时也可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为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提供有利条件。

2.教材的合理选用。车辆运用与检修专业毕竟是一门完整的学科体系,教材的选用也十分重要。现阶段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专业的教材基本和国内的大专院校一致,由于中职生原有的知识水平较差,学习起来很吃力,久而久之,就会完全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有的甚至完全放弃学习。在选用教材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重点把握车辆运用与检修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另外,可适当补充一些有关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专业较为前沿的知识,比如,现代通信数字处理及计算机网络等技术。总之,要以理论知识够用为度。

3.改革现有的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专业课程的评价体系。鉴于中职生的特点,对于现有的专业课程评价体系应进行改革,不能一味地按照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来进行,完善的教学管理和教学监控体系为专业建设提供规范的管理和质量保障。

①课堂教学的质量监控

重视对课堂教学的评教活动,包括督导评教、同行评教、领导评教和学生评教。 通过评教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做出综合评价。

②实践教学的监控

对实践教学所占的比例是否达到规定要求进行审核;对专业所确定的能力及其标准是否明确做出评价;对开展实践教学的条件提出建议;对实践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并做出评价;对学生能力考核的组织工作和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

③教学检查制度

学期初、中、末教学检查制度,由教务科实施检查。在学期初进行教学检查,内容包括查教学计划、教学任务书、课程标准、教学日历、课程表、教师授课计划和教师三周备课等教学文件;中期教学检查的内容包括查课堂教学质量、查课程教学的基本文件执行及教研室活动的开展等情况。末期教学检查的内容包括课程考试(查)的考务管理、查教师教学质量分析、查教师教学任务完成情况等,对教学质量进行阶段性评价并反馈给相关教师。

④专业跟踪调查

通过对新生入校成绩分析、综合测试、体检等手段调查新生的素质;通过社会反映来评价毕业生质量,对毕业生综合素质进行全面了解,以反馈教学信息,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近年来对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进行了跟踪调查,通过毕业生信息反馈调查和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对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判,反馈社会、企业对毕业生质量的要求及对教学工作的建议,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社会适应性进行调研,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加快专业建设与专业改革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4.大力提升中职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专业课教学的师资力量。积极开展专业教师特别是年轻专业教师的培训,按照轨道车辆运用与检修专业的“校企联动、产学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满足专业课程中对知识、技能、态度三个方面的要求,应保证专任与兼职教师比约为3:1,且其数量与结构应能保证教学组织的优化组合。

生师比:16:1 专兼师比:3:1

专任教师职称比例: 高级/中级/初级 30% / 50% / 20%

双师资格:专业专任教师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或工程系列专业职称证书达到90%以上

学历要求:本科以上,硕士以上比例达到80%以上

要想培养出适应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专业发展的合格的技能人才,我们只有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和总结,中职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专业教学改革才能取得较好的成效;只有认清自身能力,弄清企业的发展和需求,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就业,才能有利于学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分期建设;车辆基地;规模分配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8.100

1 概述

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及中心城区线网密度达到一定规模,轨道交通线网正在向市域拓展。三、四线城市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区范围的扩大,人口集聚能力加强,逐步达到轨道交通建设条件。但一些地方盲目要求建设轨道交通项目,造成投资浪费。为此,国务院了坚持量力而行、规范管理、稳步发展的城轨交通发展方针,合理控制建设规模和发展速度。因此,无论是一、二线城市的市域线,还是三、四线城市的新兴轨道交通都面临分期建设的问题。

城市轨道交通的车辆基地建设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合理分配场段规模可以优化占地面积,提高运营效率。而工程的分期建设,将对车辆基地规模的分配产生一定影响,本文以包头市轨道交通2号线的分期建设为背景,对车辆基地的规模分配进行初步的探讨研究。

2 项目概况

包头市规划的轨道交通2号线起于机场站,止于新贤城站,共设21座车站。2号线分二期建设,其中一期工程(沼潭南~新贤城段)线路全长14.9km,均为地下线,共设置11座车站。根据线网规划及建设规划,结合线路走向及行车组织需要,本线车辆基地按1段1场考虑,其中一期工程设沼潭南车辆段,位于线路南端,接轨于沼潭南站。二期工程设同官村停车场,形成一段一场的车辆基地布局。车辆段出入线预留八字线接轨。车辆基地分布示意详见图1。

3 车辆基地功能定位

3.1 沼潭南车辆段

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线网资源共享,线网大架修应尽量集中设置。2号线车辆的大架修任务由1号线同官村车辆基地承担,沼潭南车辆段定位为定修段。

3.2 综合维修

车辆段设置综合维修中心,满足本线线路、路基、轨道、隧道、房屋建筑和道路等设施的维修、保养,以及供电、通信、信号、机电和自动化设备的维修和检修工作的需要。

3.3 物资总库

车辆段设置物资总库及相关配套设施,承担全线材料、配件、设备等采购、存放、发放和管理工作,以保证地铁系统的正常运转和材料设备的供应。

3.4 培训中心

全线网在1号线同官村车辆基地设置培训中心,承担线网职工的各项培训与教育任务。

3.5 列车救援

为保证事故发生时能够及时疏散乘客以及尽快恢复运营,本线在车辆段设置救援机构及相关配套设施,定期进行培训和演练。

3.6 新车装卸

本线新车装卸作业考虑采用通过公路运输的方式,在车辆段利用卸料线进行露天装卸车作业,并承担新车的调试及验收工作。

3.7 同官村停车场

同官村停车场在远期承担部分车辆的周月检和停放、检查等运用任务。

4 设计规模计算及分配

4.1 基础资料

2号线车辆采用A型车,接触网供电方式,最高运行速度:80km/h,初近期采用4辆编组,远期采用6辆编组。

列车运行交路初近期(沼潭南-新贤城)采用单一交路,远期(机场-新贤城)采用大小交路套跑的方式。

近远期运用车数分别为21、45列、全日行车对数分别为221、207+69(大小交路)对。

车辆的检修周期暂按《地铁设计规范》确定,考虑到随着检修运用经验的积累,逐步扩大车辆换件修的范围,远期停修时间较初近期相应缩短。

4.2 检修规模计算

4.2.1 配属车辆

配属车辆包括运用车、备用车和检修车三部分。近远期配属车分别为26、52列。

4.2.2 检修任务量

根据全日行车计划、列车对数、运行交路、检修周期、停修时间等资料计算确定车辆检修任务量。车辆检修任务量见表1。

4.3 停车列检规模计算

根据《地铁设计规范》,停车列检库设计的总列位数,应按本段配属列车数扣除在修车列数、双周三月检的列位数计算确定。在修车数量应包括大修、架修、定修车数。近、远期在修车数分别为0.87、2.17。

近、远期需要停车列检列位分别为24、46,远景需要54列位。

4.4 车辆基地规模分配

本线设一段一场,车辆段、停车场用地按最大规模控制,检修规模按近期设计,远期预留;停车列检规模按近期设计,统畴远期,按远景规模预留。根据列车开行方案、全线车辆配属、检修任务量情况以及段址、场址在列车交路中的相对位置,合理确定车辆段与停车场的规模分配。

车辆段、停车场规模分配按照定、临修集中在车辆段,月周检、停车列检分布在车辆段和停车场考虑。

计算出近期需要周月检2列位,远期需要4列位。一期工程设沼潭南车辆段,则近期在车辆段的月周检规模设计为2列位;二期工程设置同官村停车场,则远期在停车场设计2列位月周检,场段共计4列位,满足远期需求。

停车列检规模的分配:

(1)结合建设时序,确定近期段场规模分配。

包头市2号线一期工程设沼潭南车辆段,则近期停车规模应当满足一期工程的运营需要,近期停车列检位应全部设在沼潭南车辆段内。

(2)结合段场址限制条件以及远期预留工程实施对运营的影响确定远期段场规模分配。

沼潭南车辆段段址现状主要为耕地、农田,地势平坦,选址限制的边界条件较少,也利于远期预留工程实施。可适当增加车辆段的停车规模。

(3)结合段场址在列车交路中的相对位置、运用需求合理分配段场规模。

沼潭南车辆段位于线路的中部,远期采用八字线接轨,可实现双向收发车,同官村停车场位于线路的端部,根据场段收发车所覆盖的范围,且各车场覆盖范围不重叠,覆盖范围与所需停放的运用车数成正比,计算可知,沼潭南车辆段/同官村停车场停车规模比大约为3/1。

C上,停车列检规模在沼潭南车辆段近期设计24列位,远期预留14列位,共38列位;同官村停车场在远期设计16列位。规模分配较为合理,满足停车需求。

5 结论

通过包头市轨道交通2号线车辆基地规模分配的设计,总结出了轨道交通工程在分期建设时,场段的规模分配,需根据列车开行方案、全线车辆配属、检修任务量情况以及段址、场址在列车交路中的相对位置,并统筹分期建设时序进行设计的原则。

参考文献:

[1]陈福贵.地铁不同场段分布对其规模分配和运营成本的影响[J].铁道标准设计,2013(09):37-39.

第3篇

关键词:城市轨道;机电技术;现状;发展

前言

2015年末,全国26个城市开通城轨交通运营,运营总里程3618公里,以重庆为例,截至2016年10月,重庆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共有4条,包括1、2、3、6号线(含6号线支线)。重庆轨道交通在建线路共有5条,包括4、5、9、10号线和环线,以及其它延伸线(如1号线尖璧段、6号线支线二期等),在建里程230余公里;除9号线外,其余主要在建线路计划于2017年底先后通车,届时预计运营里程将达350公里;到2020年,预计运营里程将近500公里;总体规划共18条线路。各类人才需求约2万人,大大超过现有人才供给能力,不仅对人才引进造成严峻形势,更使队伍结构不合理、队伍素质有差距等问题加剧。基于该条件我们对城市轨道交通机电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1我国城市轨道机电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的现状

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在城市轨道交通迅猛发展的必然结果。当前从事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的技术人员主要是来自其他企业是机电一体化、机电设备等专业的人员。这些技术人员基本没有通过系统专业的培训,只是在就业工作以后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相关实践经验。正是由于这些技术人员进入轨道集团后专业知识的缺失,使得城市轨道交通对新进员工的入职及专业能力培训上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而针对于我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来说,所接触到的工种也更加专业。现消防系统检修、环控系统检修、照明系统检修、电扶梯系统检修、AFC设备检修等都归属于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而就现在为止还未有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毕业,也就是现目前承担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岗位的技术人员为其他相关岗位的技术人员。

2我国未来城市轨道机电技术专业人才需求总体发展趋势

现目前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情况,城市轨道交通在人员结构及人才素质方面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队伍结构亟需优化:主要表现在技能人员中,职业技能不高和缺乏工作经验的初级工及以下员工占比过大,有实际运营经验、技术水平高超的高技能人才占比偏小。2.队伍素质亟待提高:①基层管理人员。复合型人才不足,尤其是职业素质好,开拓能力强,管理经验丰富、具有整体性思维的优秀人才比较短缺;②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强、技术水平高、具有轨道交通行业经验的领军人才、科技专家和创新团队相对匮乏;③操作类员工。整体来说与岗位标准的要求有一定差距,技能水平高、动手能力强、故障处理经验丰富的操作类员工相对不足。3.队伍结构性缺失: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不足,特别是新兴领域专业人才的短缺,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结构性缺失。而根据现目前的人才需求问题加之现在城市轨道机电人才的需求。就重庆轨道交通而言,在2020年,预计运营将近500公里,而针对于现目前的城市轨道交通机电的人才需求,按3人/公里算的话,2020年将会有1500人的人才需求。因此现正处于供需关系的风间浪头,即所需人才必须在就业前拥有与之专业匹配的合格的专业实践能力。当然开设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是现代轨道类专业群的必然,也是为现代新形式下的专业合格人才培养奠定一定的基础。

3分析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学生所需掌握的专业知识及技能

现对高职高专应届毕业生毕业后所需掌握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做了一个《重庆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岗位调研表——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该调研表针对应届毕业生及其他岗位转岗来而来的专业技术人员做了如下问题的收集:1.被调查人员的基本信息;2.被调查人员从事岗位;3.该岗位的日常工作;4.该岗位工作所需哪些知识及技能;5.除了专业技能以外还应具备哪些能力。随机抽取了21名调查者,结果如图1所示。被调查员工职称(职业资格)等级结构如图2。由图1图2可知,现目前重庆轨道集团的技术员工年龄普遍偏向于年轻化,而该类技术员工的职称(职业资格)等级普遍偏低。而针对其他问题,受调查者普遍认为自己所在的工作岗位主要是对轨道类机电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和部分维修。而对于轨道类机电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工作,对于应届毕生来说应具备一定的机械和电气类的基本知识,除了具有这些应有的专业技能知识外,还应具有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及应急事故的处理能力。当然大部分受调查人员统一都都阐述了同一个观点,大学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不仅要对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必要的掌握外,最重要的还是一定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现目前我为止国内的高职高专院校对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是非常重视的。当然针对于我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的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来说,我们所开设的课程中有接近60%左右的都是实训课程。而我们的理论课程,都是以理实一体化课程为主。

4总结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国内及国际未来城市交通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心城市解决交通拥挤的必然趋势。从城市的可持图2续发展的战略来看,无论该城市目前是否有地铁,然而在总体规划的时候,总是把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纳入规划之列。目前我国的经济实力,可以有计划、有步骤的逐步实行。同时,把轨道交通系统与其他交通系统综合考虑,使之相互协调,共同发展,使城市的整体交通体系更加科学、更加完善,更好的服务于市民,更好的为城市的经济建设服务。既然有城市轨道交通发展余地,那么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这个核心专业的存在是必然的。该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成为城市轨道这个专业群必须要迈出的一大步。

参考文献:

[1]龚杰.浅谈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13).

第4篇

关键词:养路机械线路;线路维修;问题;处理

一、大型养路机械线路维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线路损耗情况严重

目前,很多铁路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造成一些铁路的钢轨长时间得不到维修,一些钢轨由于非常规使用造成铁轨变形,而此种变形难以使用外部设备进行修复,还有些铁路的轨枕长时间没有进行更换,造成轨枕的重要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一些施工在开始之前,对铁路线路环境的缺乏周密调查,造成施工过程中的拔道量等环节存在错误操作,一些铁路在进行技术交底的过程中存在细节的错漏,工作人员没有按照要求进行标识的设置,在道碴的更改方面,没有按照规定进行板结地段的调整,使得铁轨下方出现冒泥问题,钢轨结构在使用过程中,侧磨问题比较严重,一些轨道的周边方位存在弯曲问题,一些处理措施并不能对造成硬弯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规避,最终使得施工进行过程中的道口拆除问题难以有效进行,进行桥梁安装的过程中,需要对护伦装置进行处理,而一些操作人员仅仅加强了对电力设施的重视,造成铁路的维修工作难以持续进行,最终影响了铁路质量问题的处理效率。

(二)检修人员技术水平差异显著

在对大型养路机械线路维修中,检修技术人员在其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就当前检修人员整体技术水平而言,总体水平差异较为显著,部分检修人员对养路机械线路检修工作还是不够熟悉,加之缺乏合理检修工具,导致在维修过程中只能凭借自身感官和检修经验来处理故障,这样属于不科学做法。

(三)保养方式不合理

大型养路机械线路设备的维修和养护,由于不同的施工环境和施工条件,致使养路机械线路出现的故障程度存在一定差异,如果采用定期保养方式,可能会造成维修和保养的问题缺乏及时维修而扩大,或者带着故障进行作业。甚至在部分地区,对大型养路机械线路的养护,由于检修基础设施的不足,阻碍了维修和养护工作的有序开展,检修成效较低。如果小毛病长时间得不到处理,日积月累发展成大问题,将严重影响大型养路机械线路的正常使用。

二、问题处理措施

(一)关于大型养路机械线路有效运作的整体要求

1、相关部门要从整体着手,按有关大型养路机器工作的规划部署,进行深入探讨,强强合作,对有关作业要严格把关,确保大型养路机械线路运作的准确性。

2、施工单位在施工作业的过程中要仔细确认作业区段内设备的布局,及影响设备作业的因素,并逐一排除,高质量的完成施工任务。在运作过程中施工单位与各主管部门要实时沟通,及时调整,在运作过程中的失误要及时避免,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大型养路机械线路的管理水平与运作效能。

3、各岗位部门的相关人员需要在大型养路机械线路施工前一个小时到达现场。协助有关的施工单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排出一切安全隐患,确保施工作业安全、稳定、高效作业。

(二)提高组织水平,确保机械线路完好

大型养路机械线路在运作中主动采用状态修、提前修两者相结合的方式,保证养路设备一直在良好的状况下运行。状态修与厂修两者结合的模式,也可以加大路局费用的使用效率,减少成本。要实现公司的组织目标,我们应该从公司员工的实际出发,加强员工的培训。只有提高员工的知识的认知度,专业知识,加强全体职员的文化水平,企业才能发展的更壮大。我们要对员工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员工的培训需求,有针对性的对员工进行培训,才能更好的提升员工的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培训的方式有脱产培训、函授、自考、内外部培训等。在培训中要加强公司企业含金量的培训,提高公司员工的团结力与奋斗力。通过培训能够更大限度的激发职工的潜能。员工的知识层面上升,专业技能上升,企业认同感上升才能提高大型养路设备的运作水平与施工效能。

(三)引进现代化检测和维修技术

大型养路机械线路的维修和养护,由于内部结构复杂,各个系统出现故障问题存在一定差异,由此需要引进现代化检测和维修技术,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诸如,在对内燃机系统故障进行处理时,可能会出现蓄电池亏电严重,内燃机转速降低,这时可以采取更换蓄电池或者借助外电源来启动内燃机;燃油箱内燃油储存较少,并且伴有空气或者水等,可以采用加油或者排除后再启动燃油机;当停机阀卡在停机位,可以对其进行更换检修;柴油机冷却水温较低,可以采取预先加热方式,加热到标准程度再启动;燃油系统中调压阀松动,导致油压低,可以采用对其进行加固或者更换的检修方式。对于此类机车、内燃机故障问题进行分析,采用合理的维修方式解决故障,而对于大型养路机械线路的养护工作而言,应用现代化技术不仅能够更好的满足保养工作的需求,提升保养质量,同时能够减轻工作人员养护工作量,提升保养工作成效。

(四)强化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

在对大型养路机械线路维修和养护中,维修保养工作人员自身专业素质水平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检修和保养工作质量,由此,应加强相关技能和知识的培训,定期组织教育讲座,并加强相应管理方法的培训,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同样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工作人员更加全面的掌握专业技能,运用更为前沿的现代化维修手段,来提升大型养路机械线路的维修和养护质量。

三、结语

大型养路机械线路的线路维修是保证机械线路使用质量的重要工作,对线路维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关问题的解决措施,是提高大型养路机械线路维修质量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冯娜娜,张思婉.我国铁路线路大型养路机械的现状与发展[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14-15.

第5篇

关键词:在线考试系统;巡更系统;设备故障管理系统;VR虚拟现实

一、应用在线考试系统的新技术

“在线考试系统”意为应用此系统在线上进行考试,目的在于考试,是为了一线员工业务能力,集练习与考试于一身,是一项自动化软件。该系统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前台在线考试系统,其中包括员工信息、答题、错题提示三部分;另一个则是后台管理系统。后台管理系统可以很全面地对整个系统进行监查和调控。

(一)前台在线考试系统

前台在线考试系统包括员工信息的录入,应用在线考试系统进行录入员工信息方便快捷;在线答题部分具有较高灵活性,题库巨大,员工随机抽取试题,公平公正。此部分分为考试部分与联系部分,使员工有充分的联系机会,不断提升自我;三是错题提示部分,在答完题之后,可以快速知道自己做题的错误出在哪里,及时进行反思与改正。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改善自己的不足。例如,对员工进行考核时,可以组织员工进行统一的考试,电脑随机发题,员工可根据自己岗位工作性质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确保员工做题的准确性。

(二)后台考试管理系统

后台考试管理系统:主要包括用户自我的角色管理、考试科目的参数控制、题库自行维护、题目进行批量导入、自主查询与统计六大功能。这些均由后台考试系统直接自主管理试题数据,使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有非常高的安全性、稳定性、正确性。例如,一般在计算机进行考试过程中,可能出现电脑死机的情况,运用此系统可以有效进行监控,及时解决问题,有效解决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该系统特点是足够灵活,足够公平与公正并且具有较高的联动性。该系统可以根据员工岗位工作特点自行设置考试时间与及格分数。还可以根据各工作岗位特点从题库中随机抽题,保证公平与公正。在作答完毕之后,可以自行查看所做题目的正确性,自行进行错题解析,不断提高自己。另外,该系统分为两部分,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前台系统与后台管理系统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前台后台保持一致,具有较高的联动性。在线考试系统的应用的优点是该系统不仅可以对老员工进行定期检测,而且可以作为培养新员工的一种技术手段。据统计,自该系统投入使用之后,不仅按照规定时间完成了新员工上岗前的培训和考核以及员工持证上岗的真实性,而且每年至少完成上千名的值班人员、车站站务人员的日常检测培训以及年度达标测试,很大程度节约了劳动力、物力,充分节约了时间,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具体表现在:简化了传统的一对一、一对多的班级授课考试培训模式,出题时间和批改时间大大减少。减少了人力物力的使用,并且在检测与培训中效果较好。

二、应用巡更系统的新技术

在日常车站运作管理中,需要对运营前的设备进行检查,需要对运营期间客流设备及人员的巡视检查这些都是车站安排的每日必需要做的工作,但是往往车站自行安排的需要巡视的线路、巡视的点位、巡视的次数等都是不确定的,这样会出现遗漏或者检查巡视不到位的情况。这些问题的出现给车站运营工作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巡更系统的应用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巡更管理系统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人员管理不到位问题,可以自主移动,自动识别路线,对巡视时间、地点及巡视情况等都可以自动记录,可以全面地进行监控。可以科学,规范的管理巡视工作。例如,巡更系统可以代替人进行巡视,合理安排巡视时间,节约人力。系统地对巡视的地点与时间进行管理。可以设置每10分钟或20分钟巡视一次,可以实时对巡视过的地点进行记录,避免巡视地点的重复,极大地节约时间。

(一)巡更线路及巡更点设定原则

在各车站的巡更过程中,巡更线路重复,巡更时间重复是巡更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有效运用巡更系统进行线路与时间的设置。巡更系统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包含了所有除房间内的所有可见范围,巡更时间更加准确有效。因此,要根据各车站站型和特点,合理地制定巡视线路,制定合理的巡更时间,充分利用巡更系统,要做到全面合理。

(二)合理的巡更要求

在运用巡更系统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员工的一日工作流程,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巡更时间,确保巡更工作的有序进行,巡视期间要明确巡视的时间、内容。对重点区域、重点工作地方做好巡视记录,例如通过摄像、拍照等记录方式进行记录并做到及时上报。

(三)巡更数据的采集与管理

巡更数据要采取逐级上报的原则,可以先由各车站进行基础的数据收集与整理并进行汇报,再由上一级进行汇总,进行上传,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整改,最后由总部门进行数据情况分析,对各个车站的情况进行监查并对各部门的巡更情况进行抽查,及时提出问题,使问题得以及时改正,确保巡更系统正常运转,以及车站的各项工作有序展开。巡更系统的应用的优点在于全面使用巡更系统,可以使车站日常运营过程中管理监督不全面、巡视不全面的问题得以解决,而且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很多影响车辆行驶在行驶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突况,同时车站人员通过应用此系统巡视,也可以不断探索并总结日常巡视工作的要点,提高自己的工作质量,极大地促进车站整体的运营管理工作。

三、车站设备管理系统应用

在车站的工作过程中,工作强度较大,各种设备故障报修也相对较多。传统的报修模式主要是依据电话进行报修并人工记录报修结果,工作过于强度大,维修进度堪忧,因此,OA办公软件故障维修系统的应用势在必行。此系统可以自行设置施工人员信息和自主对人员权限进行设置;对故障报修情况进行及时上报,及时记录并跟进;可以实时查看修复状态和维修结果。这样不仅节约了维修工作时间,而且有效节约了办公成本。车站设备管理系统应用的优点在于在车站管理系统中应用此系统,很好地解决了在设备使用过程中故障报修问题,维修中存在的故障数据统计不全的问题,不能及时维修设备的问题以及设备故障率统计不准确等许多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工作时间。同时也节约了办公成本。例如:如果有某一台设备出现了故障,可通过此系统及时报告,值班人员便可安排维修人员及时对故障设备进行维修。另外,此系统还可以准确报告出故障的具置,使维修快捷有效。

四、VR系统在培训中的应用

VR技术又称虚拟现实技术,是利用计算机生成的一种虚拟模式,具有多源信息和三维系统的仿真模式,目前在该系统应用中主要运用仿真技术模拟轨道交通施工、交通设备操作与维护、员工的培训与演练等。目前,在列车模拟驾车方面应用广泛,主要在新司机学习过较系统地理论培训后进行上车模拟练习过程中进行应用,在应用过程中,对司机检车、调试、模拟驾驶、如何停车、如何处理紧急情况等都有很大帮助。虽然可以使新司机快速掌握实际操作汽车技能,但该系统真实性较差,与司机真实情况下作业环境有一定偏差,在操作过程中对司机在通过曲线车道、上下坡道及正线的驾驶过程中体验感有一定误差,这样对掌握列车性能、详细了解路线突况及线路技术指标不全面,而且在开展列车客运服务设施操作的工作上没有很大帮助,因此,司机在驾驶练习过程中仍要以开真实车辆和走实际线路驾驶为主。帮助司机提高对突况的处理能力,帮助司机真正掌握开车技术。目前,车辆越来越多,在行使线路上要求员工的应急处理能力突出。因此,通过VR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各类突况具体展现,员工穿戴上可视头盔等装置,可在真实模拟中体验如果车站发生火灾、爆炸、大面积停电等突况,可以提高真实的模拟车站演练,并帮助员工提高心理素质。VR系统在培训中的应用有许多优点,VR技术的应用还处于未成熟阶段,该技术与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工作的结合还在不断探索与不断的尝试过程中,因此,在此系统应用过程中,要合理充分分析其中的利害关系,要最大程度发挥此系统在模拟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司机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其安全性及可靠性,应注重在实际情况中不断提高司机的能力。另外,国内铁路行业也在积极利用VR技术开展相关的活动,比如在各车站运用此技术实现全景导航,值得学习和利用。南昌铁路局率先提出这种服务,例如,旅客在乘车前可通过智能手机可提前对进站、安检、乘车等进行体验,提前熟悉路线,以免人多的时候找不到进站口、安检口等,使得找人找路安全方便。

五、结语

现代社会网络越来越国民化,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网络化程度日益加深,交通十分便利,在平常车站人流量较多。因此,在车站运营管理过程中、员工培训阶段、设备故障报修等方面也面临着更大的困难、更高的挑战。如果采用新技术手段,不但可以优化车站管理,监控各车运营路线,合理管理车站人流量,而且可以不断提高员工素质,提高员工工作效率,而且对设备等方面的报修管理工作也更加到位。

参考文献:

[1]文杰.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运营管理特征分析及建议[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0(23):250-251+254.

[2]林晓伟.城市轨道交通智慧车站设计与实现[J].工业控制计算机,2020,33(11):109-110+112.

[3]宁善平,熊律,江伟,赵晨.大客流下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运营安全风险评估[J].山东交通学院学报,2020,28(03):33-40+47.

[4]谭玮,颜小锋,杨思谋,吴钟艳.既有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增设高架车站结构设计[J].建筑结构,2020,50(15):53-57.

[5]施泉,唐超.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以南京地铁为例[J].综合运输,2020,42(07):12-17.

第6篇

[关键词]无轨设备;档案管理;完善体制;提高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5-0206-01

一、目的意义:

无轨设备的投用,使企业获得了迅猛的发展。但随之而来的“管”、“用”、“修”三者之间的矛盾也日趋明朗化。无论是无轨设备的管理、使用还是维修,都需要一个可靠的数据或者说是依据来延伸和发展才行,而这个所谓的“依据”恰恰就是无轨设备各类型技术档案。

而我们进行此项课题的研究,正是要通过在无轨设备档案管理方面的研究与探索,逐步完善设备管理体制,为提高设备完好率、使用率,降低设备的故障率提供可靠地数据和依据,从而确保矿山企业能够利用有限的无轨设备投入来获得收益的最大化,进而提高该矿山企业在同行业中的生存活力与竞争力!

二、在无轨设备档案管理方面的研究:

(一)无轨设备初始档案管理

1、设备详细信息档案管理:

在设备详细信息档案方面,我们在建立设备技术档案,记录设备制造厂商、出厂编号、设备名称、设备型号、到货时期、投用日期等参数的同时,还通过设备管理系统,对这一些列的设备基础参数进行了录入工作,从而有效地确保了不同情况下,在设备基础参数查询过程中的实用性、便捷性和准确性。

2、设备技术手册管理:

在设备技术手册管理方面,实现设备技术手册、备件手册等相关资料的档案室存档、技术科存档和维修工段的现场使用,从最大程度上确保了设备基础技术资料的辐射面,进而提高了在设备维修规程中资料查询的时效性和实用性,确保了设备在维修完毕后技术性能的达标。

3、设备培训档案管理:

在设备培训过程中,对受培人员的培训成绩、实际操作成绩进行了综合考评,并将考评成绩进行建档。以此作为技术组长、设备机长、维修班长选拔的依据,从而确保设备在技术指导、现场使用、故障维修等实际工作中的准确性、高效性,“以人为本”提高设备的使用率、完好率,确保设备在维修完毕后其综合技术性能的达标。

(二)无轨设备运行档案管理

1、无轨设备岗位档案

以生产车间为单位,建立无轨设备岗位档案,内含设备名称、机台相关责任人、机台司机名单、成本指标及考核办法、挂钩指标及考核办法、专业管理及考核办法、机台相关人员联系方式等内容。通过岗位档案的建立,在明确岗位责任、提高人员岗位责任心的同时,为车辆、机组人员的调度提供了可靠地依据,推动了生产车间在该方面管理水平的提高。

2、无轨设备运行记录

在无轨设备运行记录方面,我们制定、印制了专门的随车记录本,操作人员每8小时一个班次对设备运行小时数、设备各项运行指标及运行情况进行记录。相关技术人员对其进行统一归档和数据提取,从而确保了在制定设备定时保养方面的可靠性。

3、现场检查记录

生产车间机电技术组负责对无轨设备进行现场检查,并对设备存在问题进行记录,在下发整改指令的同时,对所发现问题进行整合和归档,以此作为设备日常考核管理及维修工作的辅助手段,并最终服务于提高设备各项综合运行指标和技术性能工作。

4、各种油料消耗记录

对无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诸如:柴油、液压油、发动机机油、变矩器油等的消耗境况进行记录,采取每周一次小归档、每月一次中归档、每季度一次大归档、每年一次总归档的方式,切实有效的掌握各类型无轨设备的消耗情况,以此作为同类型、不同规格无轨设备在选择购买时的一项依据。最重要的是,通过油料效消耗记录,我们还可以从侧面掌握设备发动机、变矩器等部件的“健康状况”,为及时判断、解决设备隐藏故障,提供了一定的助力。

(三)设备维修档案管理

1.日常维修档案的管理

无轨设备司机在每班的班末,对设备存在的待修故障及隐患,向所属生产车间的调度部门上报。调度室根据设备调度台账,调配完好设备及时进行生产,并在第一时间通知维修班组对存在的故障进行处理。同时,技术组还可以此为依据,作为无轨设备定时检修的参考,减少配品备件的重复更换,从而节约了设备的运行成本。

2.设备中、大修档案管理

通过对设备中修、大修档案的收集与整理,可以有效地掌握诸如设备的发动机、变速箱、变矩器、车桥等部件使用情况及使用寿命,为制定详细的《无轨设备发动机等重大部件更换考核管理规定》提供了有效地参数和数据,并最服务于设备的运行及维修过程中的节能降耗工作,避免了部分备品、备件的不必要更换,从而为矿山无轨设备节约了不菲的运行成本。

3.生产环境适应性技术革新档案

企业在选购无轨设备的过程中,生产环境的适应性必定作为设备选购的一项重要标准。但标准的并不一定就是适合自己的,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建立了切实可靠的技术改造档案管理机制。对每个革新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报告,实施方案、技术创新点,以及成果应用报告及经济效益分析等进行了严格审查和归档。

4.无轨设备国产化改造档案管理

在进口无轨设备的国产化改造过程及完成后的试用阶段,建立相关国产化改造技术档案。从而确保技术人员能够及时地发现设备在国产化改造后存在不足,高效地将一些问题或者故障消除在萌芽状态。最重要的是,通过该项工作,有效的确保了该型号下一台次或同类型无轨设备在国产化改造中少走弯路,为矿山节约了大量的国产化改造人力、物力。更为将来进一步的无轨设备国产化研制,提够了强有力的技术依据!

三、 在无轨设备档案管理方面的探索

(一)设备管理程序的开发与应用

通过设备管理程序的开发及应用,我们将设备计划、验收、出入库、设备基本信息、设备维修、设备故障、设备技术改造、备件信息等等相关设备档案进行了整合。通过该管理程序,方便了设备管理人员对设备相关档案的汇总整理和快速查阅,摆脱了纸质档案在入档和查阅过程中各种繁琐程序,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企业在档案管理方面的资金和人力投入,提高了设备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二)设备点检系统

在设备点检方面,为确保点检信息在归档过程中的准确性、时效性和实际应用效果,我们与相关技术厂商进行了细致的研讨,并开发出了设备点检信息平台。在点检信息采集方面,我们采用现今相对先进的点检仪,对无轨设备的发动机温度、发动机转速、各种油温、电机温度、电机转速等信息进行采集,而后通过点检仪上传至信息平台。信息平台在收录信息后,根据各项数据自动分析出点检报告,为设备隐患排除及具体维修提供了参考依据,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以往在分析点检档案时繁琐的流程。

第7篇

关键词: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创新能力;人才培养

在汽车维修从业人员中,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不多,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就更少。汽车维修行业从业人员专业技术素质偏低,已成为制约汽车维修业健康、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汽车新结构与新技术》的教学对象是已学过汽车基本构造和原理、检修等课程和有一定的自学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学生。通过对不同车型新结构与新技术的了解,进一步掌握当今汽车技术的发展及动态,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成为汽车企业当中不可或缺的人才,学生发展前景非常广阔。该门课程主要内容有:发动机新技术、底盘新技术、汽车电子与电气新技术、汽车安全新技术、丰田第二代混合动力系统、汽车相关知识六个章节。下面,就其中一个发动机新技术――柴油共轨喷射课题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内容分析(思维导图)

柴油共轨喷射

二、教学准备

教案、PPT、相关视频资料,电控柴油机、多媒体、教学视频、学材等。

三、教学实施过程设计

主要包括:学习环节与时间分配、学习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下面,分别进行介绍。

(1)组织教学(5分钟)。①学习内容:师生互礼、点名考勤、检查胸卡。②教师活动:点名、检查仪容仪表、检查场地卫生。③学生活动:调整情绪、准备上课。

(2)引入新课(20分钟)。①学习内容:学生讨论柴油共轨喷射的作用、组成、类型。1)学生分成6组。2)学生分组讨论柴油共轨喷射的作用、组成、类型。3)学生小组总结、整理柴油共轨喷射的作用、组成、类型。4)学生小组汇报柴油共轨喷射的作用、组成、类型。②教师活动:引导与控制学生讨论柴油共轨喷射的作用、组成、类型;记录学生学习过程的情况。③学生活动:讨论柴油共轨喷射的作用、组成、类型;记录与整理讨论结果;汇报讨论结果;专心听讲。

(3)学习新知识(15分钟)。①学习内容:教师讲解柴油共轨喷射的作用、组成、类型,包括:柴油共轨喷射的作用、柴油共轨喷射的组成、柴油共轨喷射的类型、共轨喷油系统的特点。②教师活动:1)引导与控制学生学习柴油共轨喷射的作用、组成、类型,2)讲解柴油共轨喷射的作用、组成、类型,3)记录学生学习过程的情况,4)播放课件。③学生活动:学习柴油共轨喷射的作用、组成、类型;专心听讲。

(4)参观实验(30分钟)。①学习内容:1)各小组到实训专场观察电控柴油发动机,2)教师讲解电控柴油发动机台架上的各个部件,3)学生学习电控柴油发动机台架上的各个部件,4)学生学习电控柴油发动机的共轨工作原理,5)学习共轨喷油系统的特点。②教师活动:1)示范讲解电控柴油发动机,2)引导与控制学生对电控柴油发动机共轨原理的学习,3)记录学生学习过程的情况。③学生活动:专心听讲,观察教师示范电控柴油发动机;按要求对电控柴油发动机共轨技术进行学习。

(5)学结(5分钟)。①学习内容:认真总结授课过程中的要点,包括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1)新知识方面。高压共轨系统组成:高压油泵、共轨腔及高压油管、喷油器、电控单元、各类传感器和执行器;共轨电控喷射系统基本特点:高压共轨系统利用较大容积的共轨腔将油泵输出的高压燃油蓄积起来,并消除燃油中的压力波动,然后再输送给每个喷油器,通过控制喷油器上的电磁阀实现喷射的开始和终止。2)育人方面: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正确处理与同学相处合作的关系。②教师活动:教师讲授、及时鼓励、知识总结、讲解示范。③学生活动:认真听讲、积极跟进、做好笔记。

(6)学习拓展(5分钟)。①学习内容:1)卫生:检查桌椅的使用情况,检查课室的卫生情况;2)作业:试分析柴油共轨喷射工作原理。3)卫生安排:要求人走五关(关门、关窗、关气、关电、关水);清扫地面、擦黑板、拖地、摆好桌椅、工具、工作台、实训设备等。②教师活动:布置作业、卫生安排。③学生活动:积极跟进、做好清洁工作、记录作业、课后独立自学完成功课。

四、教学流程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

(1)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后,对于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评价项目包括11项:①是否能够叙述出柴油共轨喷射的作用、组成、类型?②是否能够指出电控柴油发动机台架上的各个部件名称和作用?③是否能够叙述出电控柴油发动机的共轨工作原理?④是否能够叙述出共轨电控喷射系统基本特点?⑤在小组活动中,是否完成小组分配给自己的任务?⑥学习态度是否积极主动,是否能参加安排的学习活动?⑦在完成本次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与本组成员以及对方小组的沟通是否顺畅?⑧是否顺畅表达出个人想要表达的观点?⑨是否客观公平地进行自评与互评?⑩是否主动参与工作现场的清洁和整理工作?以及对自己的表现是否满意?选项:是、否。

(2)小组评价。小组评价一般包括组内评价和组间评价。组内评价是学习者对自己小组内部其他成员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组间评价是一个小组对另外一个小组进行评价。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参与,对自己学习过程、结果的评价和对同学学习活动的评价,既是对自己学习活动的总结,也是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以调动,学习兴趣得以激发。

结束语: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要求、学生的情况、贴近社会或企业的要求,播放相关视频,利用现场实物进行互动教学,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不断改革创新,不断对教学思路进行优化,促使学生不断进步。这样,开阔了学生汽车新技术方面的视野,为学生成为汽车行业不可或缺的专业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第8篇

职业教育是指为学生培养某种“核心能力”或“基本能力”的教育。“核心能力”或“基本能力”主要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能力等。在后工业时代,这种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进入后工业时代,尤其以德国和日本的职业教育发展成果突出。他们是“二战”战败的代表国家,同时这两个国家分别处于欧洲、亚洲,地域上的差异使其更具有比较的价值和代表性。德国职业教育在国际享有盛誉由来已久,完善的职教体系、灵活的教育形式、高效的教育成果等,成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以“教育立国”的日本作为迅速崛起的后起之秀,重视职业教育的程度不亚于高等教育,并不断推进全面改革,使之与其经济发展相匹配。

德国优秀的职业教育传统的形成过程,引进企业与公共培训机构丰富职业教育形式与形态,日本职业教育如何通过全面改革,提升职业教育地位,形成几乎可与高等教育并重的现状等,都是我们在探讨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形成、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职教大国德意志:成熟的体制,成就灵活的改革

德国职业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行会举办的手工工业训练。实行的行业学徒制,规模虽小、教学方式落后,但要求严格,为培养熟练手工工人以及严谨的德国工业精神奠定了基础。16世纪后,在自由经济主义的影响下,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工厂制的兴起,逐渐兴起的实科学校、工业学校和工商业补习学校提供了人才的培养和输送。

19世纪,学校学徒不仅在工厂车间观看和模仿获得实际技术,还必须补充学习理论知识。1811年,德国建立工业技术委员会,1817年亚琛设立第一所工业学校。随后柏林等城市相继设立一年制手工业职业学校和星期日工业学校,不仅教授不同教育知识,还教授计算、绘图、机械和普通技术课程。1869年,北德同盟订立工业规则,规定师傅和雇主负有让18岁以下手艺人和学徒进入补习学校的义务,并允许地方政府强制执行。1891年,劳工法规定14—18岁学徒由雇主送入补习学校,违者要受到处罚。由于强制的法令及相应的措施,德国补习教育迅速发展,并逐渐演变成职业学校。同时,法律又规定学校的课程不仅要补充职业方面的专业知识教育,而且要提高学徒的普通教育水平,教授阅读、书写、计算等更高一级的知识。这样就形成了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技术工人的法定形式。企业和学校的这种合作,实际上就是德国双轨制职业教育的雏形。

20世纪初期,德国职业学校分科非常详细,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职业学校,且完全为地方产业的需求服务。其课程三分之一是普通课程,如数学、作文、公民教育等,三分之二是职业课程,科目因专业而异。职业学校的经费由地方负担。至上世纪20年代末,普鲁士14—17岁已入职业学校者占55%,入学率是19世纪末期的3倍。城市的适龄男子几乎全部入学,全德的平均入学率已达67%,入学率最高的邦达90%。

为确保义务职业教育的实施,1938年通过的帝国学校法规定企业学徒必须读职业学校。1939年德国将技术学校委员会改为帝国职业培训研究所,并先后制定了1000个工种的培训条例,以实现“使每一个德国工人成为一名技术工人”。由于这种偏向,三四十年代,教学车间迅速增加,1937年达1550个,1994年增加到5000个。

6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职业培训方式已不能满足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了,必须同时加强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两方面的教育。德国在总结长期以来职业培训的经验基础上,又进一步分析和吸收了其他国家如法国实施企业不参与的全日制职业教育等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尤其是在分析了法国全日制职业教育的弊端之后,探索并开始实施比较完善的双轨制。也就是让企业参加职业培训,并且承担主要责任,同时又用职业学校的教育补充企业里的培训,把整个职业教育分散在企业和职业学校进行,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企业和学校的合作,并逐渐形成德国职业教育的稳定模式。1964年,德国文化教育委员会在关于职业培训和教育的鉴定书中,正式使用了企业和职业学校的双轨制教育形式。这种模式充分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积极性,促使各行各业都来办职业教育,既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教育经费,又促进了与企业发展配套的职业教育网的形成。因此,这种双轨制模式普遍为各地所接受。

70年代初,约有130万青少年接受双轨制职业培训,到80年代中后期增加到约180万人。双轨制培训出来的技术工人在就业人员中所占的比重由6%增加到8%,在同龄人中所占的比重也由50%增加到70%。大约有450种国家承认的职业在进行双轨制职业培训,职业学校达1492所,专职教师4万多人,兼职教师1万多人,在校学生达167万,每个学生平均每周到校上课11—12课时。其中一部分人经过双轨制职业教育后,又接受更高一级的职业教育,甚至进入高等学校深造,成为技术员、技师、工程师或经济师等。

德国双轨制职业教育模式是德国在不断适应经济社会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在继承和发扬历史传统、总结教育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稳定的教育形式,并最终成为德国战后经济生产体制的“支柱”,奠定了双轨制职业教育在德国职业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二、后起之秀日本:

与大学教育并肩同行,改革出特色的职业教育

如果说21世纪是属于中国经济的黄金时期,那么20世纪的亚洲,日本绝对是当仁不让的传奇缔造者。短短一百多年间,从落后的君主专制殖民地国家崛起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日本,一直秉持着“教育立国”的宗旨,2002年度教育经费为6兆5798亿日元,占年度预算总额的8.1%。

日本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小学六年、中学三年(初中)。中学后分流,高等学校三年(高中)或高等专修学校三年(中专)。高中后教育有大学、女子短期大学、职业专门学校等。学生在义务教育后的任何阶段,经过职业培训后均可就业。

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就有着进行职业技术教育的传统,迄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明治维新后,日本提出了“殖产兴业”等新的治国方略,开始兴办近代职业教育,旨在通过发展实业教育,掌握欧美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

战后,为了全面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在各个时期制定了一系列法令、政策、计划,并采取了各项具体措施,使职业教育不断得到改善与扩充。

目前日本的职业教育体系分为两个系列,分别由文部省和厚生劳动省经办。具体包括学校内的职业教育、企业内的职业训练和公共职业训练三大部分。其中,学校职业教育统属文部省管理,企业内的职业训练和公共职业训练统属厚生劳动省管辖;职业教育机构统称为专修学校,包括专门学校(高职)和高等专修学校(中职)。日本教育部门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完全不亚于大学高等教育。职业学校也以自己的实力和质量赢得了社会认可,2004年,职业学校的就业率为77.1%(不包括去大学继续深造的学生就业数据),而日本全国大学平均就业率仅为55.1%。日本职业教育以私立学校为主,但所有专修学校均可通过培训项目从政府拿到经费。公立学校无论当年招生数量多少,每年从政府拿到固定办学经费。私立学校则根据国家公共培训计划的多少获得相应的经费。学校的规模都不大,一般为几百人,最大也不过几千人。目前,日本高中毕业生的去向是36.3%上大学,18.9%上专门学校,8%上短期大学,余下的36.8%直接进入社会就业,其中少数成为社会无业者。专修学校全国在校生数79万,各类大学在校生数260万,专修学校人数占三分之一。

如今,在日本已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类型的比较完整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自六七十年代以来,日本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职业教育改革。

(一)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

文部省为专门学校毕业生颁发“专门士”称号,相当于准学士学位,在学生继续深造和应聘国家公务员等方面给予同等待遇。

(二)建立国家职业资格鉴定制度

厚生劳动省和有关省批准和授权职业学校开展职业资格的鉴定工作,对鉴定的程序作出明确规定,并对各项考题、考务要求和考试时间也作出规定,由各地方政府具体实行。各地按标准自行开展实践技能考试,考题由各都、道、府、县知事签署。全国统一在同一天进行理论考试,考题由厚生劳动省大臣签署。只有通过了技能考试者,才有资格参加理论考试。目前认定的职业有137个,一般分为“特级”和“一、二、三级”,有的行业不分级。特级:具有本行业管理和监督指导能力;一级:技术最高级,高级技能士称号;二级:中级,中级技能士称号;三级:初级,三级技能士称号。许多行业协会和知名国际公司也与学校合作,共同颁发他们的资格证书。

(三)建立终身培训制度和学习型社会

国家推行了生涯职业能力开发和职工再培训制度。具体做法是:政府将社会福利和人们的养老基金与生涯学习挂钩,通过国家各级职业安定所(再就业办公室)调查登记失业人员和退休人员,对还有就业要求的就安排到公共职业培训机构学习,一般是免费的。65岁退休的人一般还有20年的生涯,如果不安排好他们的工作会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政府安排他们学习,介绍他们到海外工作,一些日本企业再次聘用他们。有条件的企业也对自己的员工开展业余培训,一方面是让员工更新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是为员工下岗后的退路做准备,不将问题推给社会。

日本现在18岁到50岁的无业者有250万人,对他们的教育与培训也是学习型社会的任务之一。

(四)成立全国专修学校联合会

第9篇

关键词:维修现状;新形势;对策措施

1 线路维修管理的变化

由于工务部门传统的养路工区管理跨度小,维修组织方式小而散,对运输的影响大,与内涵扩大再生产的紧迫要求不相协调。尤其是天窗修制度实施后,传统分散的作业方式效率低、资源浪费大,与低成本跨越发展不相匹配,维修管理与实际工作存在许多不适应,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工时利用率低

工区是独立的最小的单位,每天的出勤、出工、收工及纯上道作业时间等情况领工区不能准确掌握。其次,由于天窗修的实施,大多数工区每天完成天窗内的作业项目后,其它工作项目很难再去组织,工时浪费比较严重。

1.2 安全监控力度不够

工务是点多线长,根据作业项目的不同,安全注意事项也不同,工区虽有工长、安全员在早点名会上说出当日作业安全事项,但到现场后有的工区为抢任务而把安全工作置之脑后,领工区由于人员、交通的限制对管内的各工区安全工作又不能完全有效的控制。尤其线路上分散作业点多线长,施工作业领导人的不同业务水平也很难保证每次作业都能取得好的效果。随着列车提速、三级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领工区、工区管辖范围的扩大,这种矛盾表现的日益突出。

1.3 工区管理的不适应

原养路工区各种管理需填写的各种资料达5项31种,工长大多时间忙于管理资料的填写,忙不过来还找人来帮忙,这样必然牵扯工长相当一部分精力,使之既不能到现场作用又不能真正搞好管理。

1.4 作业质量不能得到有效控制

在检养修合一体制下,工区各自为战,多数情况下是班长带领职工去现场作业,至于现场作业方法、作业过程,作业质量及作业回检等情况,只是班长回来后向工长汇报就完事,现场作业质量不能得到有效控制。

在2006年,工务线路维修管理工作要“坚持‘线桥结构现代化,施工作业机械化,企业管理科学化’方针,围绕实现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总体目标,深化铁路体制改革和工务修理制度的改革,全面完成各项任务,进一步夯实安全基础,确保工务安全生产的持续稳定和铁路第六次提速的顺利实现。”

在新的形势下,工务线路维修管理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就工务段的情况看,在维修方式上,一 是变块状维修为流水作业,尽可能将多项施工作业和维修作业安排在同一个“天窗”,平行作业。二是变零散修为集中修,根据作业量和作业性质,合理进行劳动生产组织,实行大兵团、机械化作业。线路放散、成段更换轨枕、成段更换长轨条是工务部门的大型施工,而单凭一个工区几十名职工无法完成。如2010年前石门工区K138+400-K139+300处成段更换长轨条,根据大型施工的要求,段技术部门从施工管理、施工制度、施工安全管理责任等方面在进行明确规定的同时,在生产组织上结合现场实际,调集了一个车间100多人力组投入施工,并根据施工作业内容,精心组织,合理铺排,确保了在一个施工“天窗”点内圆满完成施工任务。在维修管理上,一是改善修理手段,取消了正线小型机械维修和零散中修,由大型养路机械维修与综合维修相结合,对大型养路机械维修作业后的线路及时进行综合维修。二是实行先进检测,轨道检查车、机车动态报警仪、便携式添乘仪检测与保养维修相结合,对轨道检查车和各种仪器检测结果对比分析轨道质量指数,适时进行维补修。

2 维修管理现状

现在工务系统的管理仍以传统的经验型管理为主,缺乏科学的先进的管理手段, 以设备保安全的思想逐步确立,但其实现途径(制度的落实上)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同时安全管理的落实机制还不健全。大准铁路公司管内北距呼和浩特市125公里,西距鄂尔多斯市130公里,管辖线路东起山西省大同市境内的燕庄车站(与国铁大同枢纽大同东站接轨),西至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薛家湾站,途径两省六县市(旗),担任线路共计580.27km,其中正线全长334.87km,站线169.341km,代维修线路76.051km;道岔507组:大准线道岔368组,代维修道岔 139组(单开道岔 127组、交叉渡线9组、复式交分2组、一渡一交1组);桥梁18585.31/125 延米/座,其中增二线开通使用1400.29/13延长米/座、代维修375.420/9 延长米/座;隧道23784.31/32延长米/座),其中增二线开通使用5010/5延长米/座;涵洞24450.310/839横延米/座,代维修924.250/37 横延米/座;大准管内曲线共248条,总长115932.62米的养护维修任务。

2.1 传统作业方式落后

2006年3月25日开行了万吨列车,开创了单线铁路首开万吨列车的先河;2006年万吨列车日均开行3对,2007年日均开行6对,2008年日均开行9对,2009年日均开行11对,2010年日均开行达到14对,2011年日均开行达到19对 ,2012年日均开行达到21对,列车速度和密度发生了很大变化,对设备质量的要求更严,标准更高。但由于“天窗”给点的不确定性、个别“天窗”点存在给点时间上的不合理性,致使必须点外利用列车间隔作业;由于作业时间大大缩短,利用列车间隔进行日常维修保养的传统作业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劳动效率下降,工时和人力资源浪费较大。

2.2 安全隐患较多

一是由于列车密度大,速度快,作业时间短,利用列车间隔进行抬道捣固等作业时,刚起好道准备捣固,列车就已经开过来,无法捣固和做好顺坡,使线路出现高低、方向变化,容易造成严重晃车甚至危及行车安全。二是我段管内线路依山傍水,曲线多,半径小,列车速度快,噪音低,工务的防护手段跟不上,传统的以瞭望和对讲机联系为主的防护办法容易出现盲区,人身安全和行车安全难以保证。三是通讯设施落后,对讲机有的地段是盲区无信号,遇到紧急情况,难以取得联系,往往延误了问题的处理,对安全极为不利。

2.3 线路设备病害多,整治难度大

(1)曲线多、半径小,线路成型条件差。管内曲线共248条,总长115932.62米,最小半径400m;小半径曲线侧磨严重,日常养护维修特别困难。(2)2012-2013年全段冻害地段352处,其中15mm以上共14处,特别是前石门等地段,冻害严重,路基状态不稳定,容易造成行车事故。部分地段道床板结严重,线路几何尺寸难以保持。(3)自2010年以来增二线逐步开工,截止到现在二线已经开通了94km,存在现阶段路基不稳定,施工与既有线线路安全又冲突。(4)路基桥隧病害严重,由于整治费用不足和新线遗留问题,路基桥隧病害仍很严重,基床翻浆冒泥,路基裂缝下沉等等,严重影响着运输安全。(5)养路机械化发展不够完善,不能满足现场作业的要求。一是养路机械的装备规划没有实现,即养路设备数量不足。二是养路机械管理关系没有理顺,普遍出现管理薄弱。三是从事机械化作业的人员素质还不能够满足发展要求,养路机械操作人员缺乏有效培训,技术人员配备不足。

2.4 人员技术素质跟不上

现我段维修工作的重要劳动力75%来自各工区附近村民,他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培训学习,甚至部分职工没有上过学,文化层次偏低、素质较差,虽经近几年来招入部分中专生、大专生、本科生使职工的文化水平有所提升,但由于受计划经济影响,职工只要通过定职考试,取得上岗证就算有了“通行证”,对学习技术业务缺乏积极性。加之近年来对职工业务学习考核不细,滋长了“上岗无压力,学习无动力”的业务学习惰性,存在着工人技师和高级工人技师人才总量不足和职工技术技能结构不尽合理以及女职工多不适应工务工作的实际问题,文化水平偏低,对新科技适应性不强,日常维修养护工作凭感觉、凭经验。同业务学习达到“一口清、一手精”标准和争做知识型职工要求有着较大差距。特别是由于工务职工常年生活、工作在铁路沿线工区,职场环境差、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低,相比其他系统,长期处于“低社会”评价生存状态,思想波动较大,制约着全段的发展。

职工队伍综合素质低,还不能完全适应运输安全的要求,究其原因:

一是培训手段滞后,使专业技术干部、从事主要工种职工接受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推广使用和管理干部接受新的管理经验、作法存在较大差距,导致经验型管理占主流,制约着干部职工队伍素质的提高。而且在现有职工培训方式上,方法陈旧,内容老化,未突破过去工务传统的套路,现场实作上领工员教工长,工长教工人,固有的维修观念可以说是一脉相承,代代流传,导致培训效果不明显,培训内容不新鲜,培训质量没有大的提高,工作低标准,干活凭经验,经常习惯性违章。

二是车间班组负责人更新慢,接受新技术能力差,造成工务职工素质普遍偏低。

2.5 安全精细管理不到位

精细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方法之一,是规范管理、强化基础的深刻体现。因此从段管理层注重了规章制度、卡控措施的严谨完善和科学规范,但距科学管理的要求有一定差距,表现在:一是车间层由于文化结构不适应,理论水平有限,因而经验型管理比较普遍,不能从系统论的角度去研究哪些是影响安全的因素,哪些是影响人的积极性发挥的因素,应从哪些方面入手等关键性问题。尤其对“三违”现象只看到的结果,不会看问题过程;只会照章处理,不能透彻分析,解决问题抓不住主要矛盾。二是工班长在安全理念、专业水平、管理素质、组织能力、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忙于日常生产具体工作多、疏于把握安全关键少,经验型事务性管理多、精细型创造性管理少。经验管理的结果直接导致精细管理在落实层处于初级阶段。

2.6 现场作业控制不到位。

现场作业控制是影响安全管理的突出症结。尤其工务惯性作业违章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分析其原因,主要是一方面:职工多年来已经养成的作业习惯和传统的作业方式根深蒂固,安全意识淡薄,违章作业看惯了,干惯了,心存侥幸,而目前又乏于严密的制度考核、严肃的纪律处罚和科学规范的控制流程;另一方面反映在班组建设上“三基”工作相对薄弱,职工在运量骤增、车流密度加大、维修周期缩短、维修任务更加繁重的形势下,厌战思想、麻痹情绪突出,而各级管理者对自控型班组建设的深刻内涵理解不透,对职工遵章守纪、标准化作业内在心智模式的塑造不够有力,培育安全生产文化的理念不够深入。

为此,适应铁路运输生产的需要,最大限度地释放生产力,改革维修体制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3 维修管理对策

“十五”期间,铁道部以全面贯彻落实新的《铁路线路修理规则》和实施维修“天窗”为契机,以适应铁路改革需要、不断发展生产力为主要目的,在兰州、南昌局开展了检修分开维修制度改革的试点工作。对改革维修体制、实施检、养、修分开已取得了可行性试点经验,已在全国铁路进行推广。

工务设备维修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将工务部门原来以养路工区为基本劳动组织单位的检修合一的线路维修组织形式,改变为以车间为基本劳动组织单元的检修分开的维修组织形式,将设备检查与养护维修分开,实行异体监督,相互制约。

从“检、养、修”分开维修管理体制看,一是实行“检修养”分开是线路维修工作适应铁路快速、重载、高密度运输,积极推行“天窗修”的需要,是保证线路设备得到有效检查和监控,切实提高线路设备养修质量的新的生产模式。二是线路维修分为综合维修、经常保养(含重点病害整治)和临时补修。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修养并重”的原则,坚持“大型养路机械为骨干,小型养路机械相配套”的作业手段,充分利用“天窗修”,根据线路设备技术状态和变化规律有计划地对线路设备进行整修,确保列车安全、平稳和不间断运行;执行“检养修”分开新的维修管理新模式。三是“检养修”分开必须贯彻“结构与轨面并重,以动态指导静态,以结构健康保轨面平顺”的业务指导思想;坚持“天窗修”,落实点内项目作业,整治设备病害,保证线路维修质量;达到强化轨道结构、改善轨道弹性、提高轨面平顺性的目的。

从目前维修改革情况看,也正在紧锣密鼓、着力于维修体制的变革,在大型养路机械配备不太完备的条件下,采用“天窗”作业,积极探索以工务段为组织的“检、养”分开维修管理模式。在此,联系我段实际情况,就适应新形势、新体制下的维修管理,浅谈几点对策。

3.1 建立“检、养”分开维修模式

以推进维修体制改革为切入点,“检修”分开的指导意见,改革现行的生产组织模式,变零散修为集中修,变分散型为集约型,按检养分开的模式应加强各车间检查工区力度,配备相对精准的仪器,加强检查工区的管理。使检、养各司其职。

3.1.1 优化劳动组织

本着强化车间、强化一线的原则,应加强一线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完善各工建制,按各工区等级划分人员配置。

3.1.2 界定工作职责

线桥车间负责生产组织和设备管理。贯彻落实上级下达的各项安全生产任务指标,组织完成作业验收,合理组织劳力对管内设备病害进行集中整治,结合季节特点适时开展“三防”工作和专项整治工作。落实车间制定的各项巡查、巡检计划,负责管辖线路的巡道、道口、重点病害看守工、设备的临时补修和设备故障临时处理等工作;机械化维修工区主要负责线路经常保养、故障的永久处理等工作,并负责所配置的养路机械的保养和检修。

检查监控车间负责全段线桥设备检查、生产计划编制和作业质量验收。组织轨道、桥隧检测工区进行专业化集中检查分析;编制年度、月度生产维修建议计划,参与段级组织的月度维修、保养质量验收,季度设备状态质量评定,重点病害整治验收等工作;组织探伤工区完成全段管内钢轨、岔心、焊缝等线路设备的周期检查、复合、鉴定等任务。负责全段检查测量工具的配置管理、定期校验工作。下设的轨道检测工区主要配置轨道检测仪,基本职能是按小组定期完成管内线路设备几何状态的检查以及数据的采集、分析、整理、存储、上传等工作,并将检查到的超限处所立即通知线路工区进行临时补修;钢轨探伤工区负责钢轨探伤工作,并将发现的重伤钢轨立即通知所在车间组织更换,发现轻伤有发展的钢轨通知车间进行重点监控、观察。

综合机修车间主要负责全段的养路机械设备的定期巡检和保养,并负责机具、设备的大修以及小型材料机具的修制。

3.1.3 建立配套制度

一是管理制度。为规范车间、工区检查、维修和保养合理,对车间目标管理、职责及考核、二次分配实施办法、材料管理、机械设备使用管理和操作检修保养等都标注明确 , 对工区各岗位明确岗位职责。重点以岗位职责为核心,以岗位标准为基准,理顺适应“检、养”分开体制下岗位职能的转换,对各工种专业技术标准、各岗位作业标准和考核标准进行一次全面系统规范,细化明晰每个层面、每个岗位的安全管理责任,变行为管理为制度管理,为实施“修养”分开提供制度保障。

二是考核制度。没有考核的管理是无效的管理。为加强车间在安全生产中日渐突出的管理作用,应按照“安全、质量、任务、管理”四位一体挂钩考核的总体思路,从安全、任务、动静态质量、作业项目等方面制订具体的考核办法,同完成任务与工区职工二次分配挂钩,奖优罚劣,激发职工积极性,确保各项任务完成。

三是监督机制。按照“异体监督, 严格验收”的原则,建立三级监督机制。按照“自下而上、层层把关”的原则,强化质量验收。

3.2 抓好十项重点工作

3.2.1 转变思想观念

面对运输快速上平台和生产力布局调整后生产布局、生产环节及作业方式、作业流程发生的根本性变化,干部职工特别是各级管理者要摆脱旧有的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努力克服方法陈旧、管理粗放的做法,要从高速、重载与现有设备质量的关系、实行“天窗修”与目前作业方式的关系、新技术新设备与人员素质的关系、干部监控与职工自控的关系四个方面,加大对干部职工的形势宣传教育力度、政策规章学习力度,在思维方式上进行大开发,在思想观念上进行大转变,从而在广大干部职工中树立起适应运输形势、适应改革变化的新理念。

3.2.2 落实“天窗修”制度

(1)明确“天窗点”集中修的基本作业内容。凡是封闭线路的作业(如换轨、换夹板)和影响基础的作业(如单根或成段更换轨枕、破底清筛等),必须全部纳入“天窗点”。其他临修作业和调整几何尺度的作业,能纳入“天窗点”进行集中修的尽量纳入。

(2)明确“天窗点”集中修的基本组织形式。集中修一般以车间为单位进行组织,车间主任为施工负责人。工作量较大的特殊情况,由段组织各车间统一进行,既减少了分散作业时的防护人员数量,大大压缩了生产辅助人员,又提高了效率,增加了安全度。

(3)明确“天窗点”集中修的基本要求。一是“天窗点”前所有参加作业人员必须到达现 场,并做好施工准备;二是明确“天窗点”内作业项目的程序和作业方法;三是“天窗点”每个人必须完成的工作量;四是明确达到的质量要求。

(4)明确“天窗点”集中修的管理内容。一是执行邻线来车停止作业的规定;二是将工区编制计划,改为车间编制集中修计划,工区编制小型项目的维修计划和临修计划;三是车间无力完成的项目提报段技术科,由段统一组织安排;四是掌握列车运行图,根据“天窗点”和列车运行间隔时间安排作业地段和作业项目;五是段制定围绕“天窗点”集中修的考核办法,对“天窗”利用率低的车间、工区进行考核。

3.2.3 强化现场作业管理

以保证列车安全运行为重点,严格两纪一化和现场作业的管理,进一步落实现场作业安全卡控机制。明确线路、桥梁、巡道、探伤、道口、防护各工种和技术科、等职能科室现场作业安全重点卡控项目,按照普遍性、突发性、超前性、关键性、倾向性五类问题,全面落实现场作业安全卡控措施,形成作业、控制、检查、考核和信息反馈及滚动完善的闭环管理。通过强化作业卡控,落实作业标准,促进设备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3.2.4 强化作业卡控

线桥设备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按标作业、作业达标。为此,要紧紧抓住作业管理这个中心,创新管理方法,变作业过程单元控制为作业过程程序化控制,从便于对标作业出发,划小作业过程单元的作业行为,制定程序化控制卡(表),明确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做到作业过程不漏项、不走样。

3.2.5 强化职工素质达标

从工班长、技术能手、党员入手,采取电化教育、网上课堂等多渠道、多形式的教学途径和方式,让职工明白安全生产应该干什么、不准干什么,落实在岗位上,养成遵章守纪的良好习惯。同时要调整职教师资力量,从工人技师中遴选技能特长的充实到兼职教师队伍中,突出抓好一线职工的技能培训。要建立符合实际的奖励约束机制,使职工有压力,同时又有动力,愿意学,自觉学。要鼓励更多的一线职工自学成才,带动全段职工文化程度的整体提高。要加大对职工法律意识的教育,让我们的职工能懂法、会用法。通过职工综合素质的提高,真正做到班组安全可控、日常管理规范、职工业务过硬、班组工作达标。

3.2.6 强化生产信息化建设

在车间、班组配备计算机,并设置计算机终端,打造覆盖各车间班组的计算机信息局域网。依托段建局域网信息平台,利用职能轨道检测仪静态连续检查、道尺手工断点检查、轨检车动态检查数据及钢轨辙叉磨耗定期检测等数据录入微机,利用计算机系统重点对线路设备动、静态技术指数进行汇总、分析、评比,实现纵向的班组、车间、段信息管理中心、段领导班子四级安全情况信息查询及日报告和横向的各职能科室之间安全信息流转,为加强安全生产决策、指导车间管理和工区现场作业,提供最直观、最科学的管理依据。同时,转变传统办公方式,加速信息化建设。将党政工团和各职能部门及各车间、班组的各类信息全部集成在一个信息平台上,实现办公自动化、公文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动态、适时、标准化传递,提高工作效率和精细化管理水平。

3.2.7 加强车间管理

要坚持以标准化车间创建活动为抓手,加强车间的管理,进一步完善车间管理措施和创建标准,定期对标检查,实现滚动提高;赋予一定的人事管理权、班组长提职晋级推荐权、工人岗位调配权、二次分配调整权、生产组织指挥权以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权,有效强化车间安全管理,促进车间职能由纯粹的执行层向管理执行型转化。要加强车间干部的培训、考核和竞争机制,对车间管理人员述职实行跟踪考察,促进车间干部在安全责任意识上进一步强化,在基础工作上高标准、抓细节、求精到,使精细管理拓展渗透到车间工区各个管理岗位、作业岗位。

3.2.8 加强班组管理

完善自控型班组建设实施办法,重点建立以严格两纪一化、调动全员参与、提高管理意识为重点的现场自控机制,高标定位,规范操作,严格评验,依靠素质培训、优胜劣汰、激励约束机制和合理的工作流程,促进职工在作业过程中自我管理,按程序自觉落实标准化作业。进一步抓好工班长的选配、培训、管理、津贴待遇四个重点环节,促使工班长队伍整体业务技能和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带动班组自控能力的提高。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加强日常生产和安全管理,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要严格落实班前预想制度,充分预想和分析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隐患和问题。班组安全预想必须由工长填记和布置,现场作业必须按规定防护或到车站登记,必须严格作业标准和要求。同时要抓好考勤管理,提高出勤率和上道率。抓好工具、材料管理,做到物流有序,帐、卡、物相符。

(2)加强各类生产基础台帐的管理,做到台账与现场相统一 , 切实起到指导生产、为生产服务的作用。工班长必须熟知各类生产台帐的内容和要求,切实履行班组管理者责任。

(3)继续完善班组管理的各项措施、标准,严格按时、按标准考核评比,落实奖惩。按照段班组管理模式标准 , 进一步抓好规范,实现“物流定置、操作定序、设备定置、环境定标”的班组“四定目标”,营造心齐气顺、文明整洁、团结务实、管理规范的良好氛围。

(4)加强职工思想教育,营造优美、健康、和谐的生产、生活环境。各车间、班组特别是车间负责人、工班长要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切实承担起职工思想教育的重任,深化职工职业道德教育、改革形势教育和“三新”知识教育。要把工区室内外环境美化、亮化和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振奋广大职工的精神,激发职工的斗志,营造班组良好的精神面貌。

3.2.9 强化安全预控

紧紧围绕当前防洪、防胀、防断、防治线路红光带等安全重点,全力抓好各类隐患问题的检查、防范、和治理。一是补强完善安全危险源控制机制。按照逐级排查、立档销号、控制防范、检查督导的程序,针对重大危险源、主要危险源和一般危险源,建立段、车间、班组三级防范控制和检查督导体系,实行量化检查、定期普查和重点抽查相结合,保证各类安全危险源控制定人定岗,责任明晰,始终处于监控状态。二是充分利用办公信息网,及时收集、分析、处理和解决好各类安全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抓好超前控制。三是成立地面静态、添乘机车动态、“两纪一化”专项检查组和施工安全配合监控组,采取徒步检查设备和现场跟班作业的方式,对车间、班组安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加大安全督导纠偏力度。严格隐患问题立项跟踪落实制度和领导分工督办制度,对指令纠偏范围内的安全管理纰漏和现场作业隐患,限期整改,并追踪落实,与责任制考核挂钩,达到超前防范及时、督导纠偏有力、整改补强到位的目的。

3.2.10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经营实践中所凝结起来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经营境界和广大员工所认同的道德规范及行为方式,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科学。坚持以人为本,建设企业文化是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永不枯竭的动力,是留住人才、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最有效的方法。从而,以文化的力量推动企业的进步,确保企业长盛不衰。企业管理者只有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思维定势,在企业内部搞好激发员工信念,发挥员工才能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就一定能使领导与员工的心理距离拉近,感情距离拉近,认识距离拉近,慢慢地,双方的思维就会“同步”,于是很容易想到一起,走到一起,企业的方针、目标、发展规划等一系列长期、近期的政策,都会被员工所认可、接受,形成上下一条心,齐心协力搞好企业的各项工作,在企业发展的道路上创造奇迹,求得发展。

第10篇

关键词:岗位意识模糊;接轨;纠错技能指导

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需要我们培养理论和实操技能兼备的人才。提高学生胜任专业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在目前技工教育中已成为共识。那么如何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呢?具体到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受到校内外各种条件的限制,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并不是轻松能做到的。往往有很多的学生在校内通过老师的专项辅导,都能顺利取得会计电算化证书,但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时,却不能把电算化的技能熟练地用到各项会计工作中。作为多年从事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教师,我对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实用性的教学建议,以希望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

一、 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中注意修正学生存在的“岗位意识模糊”问题

多年的实训指导中发现很多学生在学习会计过程中都存在着“岗位模糊”的问题,也就是不清楚自己应该做哪些工作,以及对某岗位的权限不明晰。原因之一是电算化教学大纲中明确了课程教学要求,即每位学生需要系统地完成整套实训业务的电算化处理,包括编制凭证、记账、审核、结账和编制报表等,因此在实训操作中学生容易形成会计工作可以“一人包办”的错误意识,令会计核算失去内部监督的职能。另外在读生一般没有工作经验,习惯在课堂上掌握知识,就算某些学生曾经参加过相关的社会实践,但因为财务工作本身具有保密性的职业要求,学生最多只能做做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基本上无法真正接触财务工作的实质,结果使得很多学生对电算化的岗位分工意识淡薄。曾经有位毕业学生应聘到某个单位担任出纳,主管要求他通过财务软件录入记账凭证,结果该生把录入凭证到编制报表全部完成,显示出来的单据凭证、报表都是他自己的姓名,搞得会计主管不得不返工,无形中增加了他人的工作量。

《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中明确提出了建立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的原则:“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要建立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要明确每个工作岗位的职责范围,切实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要求、工作有检查。”教师在教学中要向学生强调两点:一是会计电算化岗位的设置和分工,财务软件使用过程中不能将所有的工作都由一人完成。提醒学生建立账套后先不要进行期初余额的录入,而应该了解和做好电算化岗位分工。二是掌握各财务软件中具体的分工和权限划分要求。为了提高日后教学的质量,防止学生出现“岗位意识模糊”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一定的课时,以分组的形式让学生对不同的岗位职能和内部牵制的要求进行讨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不同工种任务的认识。

二、 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应加强与其他会计专业课程内容的接轨。

加强电算化教学内容与其他会计专业课程内容的接轨, 以达到丰富和完善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内容的目的,提高会计工作技能。例如将《会计基础》账务处理程序的内容和电算化的初始设置内容结合;将《财经法规》会计法律制度的内容和电算化会计制度的设计内容结合;把内部控制内容与电算化操作人员权限内容结合;将《财务会计》中的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和电算会计报表公式的定义内容结合等。

以资产负债表中“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及“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项目的填制为例。

《财务会计》中项目的填制方法是要分析各项非流动资产及非流动负债到期期限明细账资料。在财务软件中一般是利用UFO 编制报表,在报表子系统中增设“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及“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两个科目进行。

1) 期末按手工会计方法编写会计分录,并审核记账:

借: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

贷:长期应收款等

借:长期借款等

贷: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

2) 在编制报表时, “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及“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直接运用公式定义,自动取数。

3) 下期期初,对1)所做分录做方向相反的转回分录

上述的处理方法,就是将《财务会计》中报表编制的知识、《会计基础》分录编制的知识和电算化UFO报表编制系统进行接轨,令到学生对会计科目设计要满足编制会计报表需要的这一条原则有了较深刻的理解。

此外,合理、高效的会计电算化实训中应该把Excel的操作技能和使用用内容进行延伸性教学,因为Excel在我国各行各业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使用Excel结合会计软件二次开发的功能,可大大地提高会计分析和经济管理工作的效率。

三、 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中应强化教师课堂纠错技能指导。

会计电算化实训中最令学生烦恼的是在操作中经常出错,却不知道如何进行正确修改,导致实训任务没办法完成。而且在课堂上几十个学生出现的操作错误五花八门,一位教师往往是分身无术,没办法给学生逐一指导。所以在实训前最好是把学生可能出现的操作差错的类型和相对应的纠错方法进行归类总结,让学生有个思想和知识准备,尽量能够在实训中做到自我纠错。另外实训前指导教师更要向学生强调:不论在何种情况下,审核功能与输入、修改功能都不允许同一个操作员使用。针对电算化实训的不同操作错误,可对学生采用常规纠错法、逆向纠错法和特殊情况纠错法进行具体指导。

1、常规纠错法指在录入凭证过程中发生录入错误时采用的一般方法。适用于对事中错误的更正。录入后未经保存的记账凭证,一般可以进行删除、重新选择会计科目、重新录入科目、摘要、金额、制单日期、附件张数,制单人员还可以重新注册或放弃保存该错误凭证等;对于已保存但仍未审核的错误凭证的修改,也可以使用常规纠错法进行修改。如果该凭证完全错误并已没有存在的必要,常规做法是先在凭证上标注“作废”标记,然后删除并同时整理凭证号。

2、逆向纠错法主要针对经过签字、记账和结账的错误凭证。逆向纠错法的内容是主要在于如何取消结账、取消记账、取消审核和取消出纳签字的操作方面。即使用与正常账务处理相反的操作过程对错误凭证进行修改。这种在电算化账务处理系统中是不会留下修改痕迹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向学生强调:使用逆向纠错法的权限会计主管要严格把关,落实责任,操作员及时打印“操作日志”, 每天做好会计数据的备份工作。

3、特殊情况纠错法的指导

1)当前操作员无法修改或删除已填制的凭证。原因是:①经出纳签字、审核签字和已记账的凭证,不能被直接修改或删除。②要修改和删除的错误凭证由其他操作员录入,而在总账参数设置中,又规定当前操作员不允许修改、作废他人填制的凭证。纠错方法:对于原因①,可用逆向纠错法取消记账、出纳签字、审核签字等关联性的操作。对于原因②,由原凭证录入人登录系统,再其本人进行修改和删除操作;或者由账套主管登录总账系统,修改参数:选择“允许修改、作废他人填制的凭证”选项,再由当前操作员重新注册总账系统对犯错误凭证进行修改或删除。

2)出纳员无法查询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原因是: “现金”、“银行存款”科目在初始化设置中没有被设置成日记账并且未被指定为总账科目。纠错方法:采用常规或逆向纠错法删除与“现金”、“银行存款”科目有关的操作业务凭证,令到两个科目余额为零。再使用会计科目修改功能,分别在修改界面上点选“日记账”和“总账科目”选项。完成修改工作后,即可在总账系统中查询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

第11篇

[关键词]线路施工;教学模式;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9-0211-02

1 前 言

当前,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主要针对以职业能力的需要作为考核内容和以真实工作任务作为载体方面,即把教学模式的目标作为课程设计的标准与出发点。笔者由此为切入点,依托我院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双元双环一体,双师双轨并行”的人才培养模式,融入“工学结合”的理念,对《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施工与维修》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初步分析,以工作任务引领,以项目驱动来进行系统化的课程内容建设,打破原有的传统学科式的教学体系,系统地研究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运营、施工、管理、维护的工作过程路径,科学的总结划分工作任务模块,使课程内容与工作内容直接对接,建立一种真实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以运营、施工、管理、维护能力为主线,贯穿课程始终,依托课堂、实训基地、实训中心,采用工学交替,顶岗综合实习、实训的方式,达到能力培养目标,为企业、行业培养出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人才。因此,本文的研究符合我院开设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以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施工与维护技术为主线的办学思想。

2 主要研究内容

2.1 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模式

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模式目标在于确定学生在职业能力所掌握的程度和职业能力可持续自身塑造发展的完成,以此来设计各种真实工作任务,并使之指向既定的目标。所以,从整体上对《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施工与维修》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其目的就是使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的学生更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岗位定位和职业能力衔接。

2.2 课程标准制定和以工作任务为驱动的教材开发

①以就业为目标,职业技能为导向作为主体结构,把工学结合的工作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融入在《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施工与维修》课程的建设过程中,授课内容将以不同工作任务教学划分,相应支撑工作任务的知识点在每一项任务中得以渗透;②制定以工作任务为驱动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施工与维修》课程的课程标准,在对职业活动内容进行分解和细化的基础上,通过课程标准的合理制定,从知识和技能两个方面对完成各项具体工作任务所需职业能力进行规定和提出要求,以此构成一个完整的通用准则;③传统的教材设计主要是在教学逻辑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对各学科中所掌握的知识点和知识环节,以章节的方式由浅入深进行循环式编写。而作为工学结合的课程教材,其关键点是提供工作过程的任务,以工作任务作为行动导向进行知识点的渗透和穿插,因此,《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施工与维修》的教材编写将以具体的任务或案例为主,同时提供符合其职业发展特征的学习要素,并加以技能的操作练习,最终实现由学生到技能人才的转变。所以开发以工作任务为驱动的教材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即培养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操作能力佳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人才。

2.3 “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教学

教学实践将以培养既有理论,又重实践能力的技能人才作为改革的方向,在以工作任务为驱动课程体系改革基础上,采用“必要,够用”的原则,把工学结合理念中的“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方式和方法,应用到《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施工与维修》课程教学活动中,加大力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特别是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本身实践的理解能力和加强实践教学创新技能元素的应用能力。另外,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改变以往授课过多,动手太少的“象牙塔”式恶性循环模式。提升实践教学反馈速度,开出适应《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施工与维修》课程实践教学的技能性创新项目,确定实践项目的层次推广与实际操作技能的有机结合。

3 课程开发步骤

首先,由学院和长春市轨道交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探讨《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施工与维修》课程的教学模式,学院教师与长春市轨道交通有限责任公司人员一起,进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确定测量员、试验员、技术员、造价员等就业岗位,依据轨道交通项目施工流程,通过确定典型的工作任务,从而确定行动领域,构建工作任务与课程职业能力之间的映射关系,把真实性的工作任务转换成学习性的工作任务,即完成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换。其次,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内容,并且把支撑工作任务的知识点在每项任务中渗透,在对职业活动内容进行分解和细化的基础上,制定课程标准等教学文件,制定的课程标准包括学习性工作任务内容的框架、教学方法与手段、任务考核方案和标准,教学文件还包括课程标准、教学过程设计、学习工作单、实训指导书等。最后,以制定的课程标准为依据,开发融入工学结合理念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施工与维修》的教材,针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具体实施。

4 教学方法与手段

①在教学方法上,本课程改变满堂灌的教学形式,采用“案例教学法”、“六步教学法”等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挖掘学生潜能,增强他们专业素养,提高教学效果。②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根本,以职业为载体”的高职教育理念,积极推行“双元双环一体,双师双轨并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从体制上保证他们能成才,成好才。③在教学手段上,积极将现代教学手段融入到教学过程当中,提高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课件、电化教学等手段,根据授课内容,穿插图片和施工录像内容,帮助再现生产过程、展示结构、动态演示工作原理、创设企业生产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④教学内容上,注重本课程作为职业核心课的重要性,因为高职教育的特点就是突出专业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毕业后很快能从事相关工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按技能需要为依据,合理安排大量实训教学的时间和顺序,循序渐进,逐步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在实际操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5 课程考核

课程成绩由日常考核成绩、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分别占30%、70%。

(1)日常考核成绩。由考勤成绩、课堂纪律、学生评价、教师日常评价组成。

①考勤成绩、课堂纪律。考勤成绩和课堂纪律以上课出勤情况为依据。②学生自评、小组内互评、教师评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每个学习单元的任务进行布置,并填写学生工作表,完成任务后,进行自评、互评并提交给教师。教师评价内容:课堂提问、个人提交的作业或案例、小组提交成果、自评互评表等。

(2)期末考试。主要考核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施工、维修与养护的基本知识、理论综合及分析应用能力。

6 结 论

第12篇

(一)拟定咨询科室各类规章轨制

搜罗咨询处事尺度,咨询部查核细则,电话回访处事尺度,咨询部工作规模,

咨询部工作要求等,细化各个具体工作的处事尺度,咨询部的根基工作规范等

(二)规范咨询营业技巧,增添咨询成功率

十月第一周咨询成功率在18%摆布,预约成功率在43%;到今朝为止,咨询成功率约50%,预约成功率达60%以上,咨询及预约成功率均有了较大幅度的上升,前期的营业技巧培训及咨询处事的规范效不美观长短常显着的

1.专业常识的进修

a、每周一次由咨询医生进行授课,培育咨询医生的进修积极性和自立性,授课医生能最大限度地把握该项专业常识

b、每竣事一期培训进行一次专业常识查核,查核成就由科室列位曾授课的医生进行评定

c、每月拨打其他病院的电话进行总结,从他们的咨询中揣摩、体味、进修其它病院的咨询技巧,在进修的基本长进行斗劲,找出自己的优势,更好地阐扬

2.按期召开咨询记实讲评会议

a.按期抽查每个咨询人员的咨询记实,重点在于讲评总结,实时指出咨询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咨询质量

b.咨询医生的技巧和营销的交流,各个咨询医生对其它人咨询的评价

c.小我对自己的咨询记实进行剖析

d.每周一次进行咨询成功率及预约成功率的统计,实时剖析曲线转变原因,找出重点,剖析各个藐小环节的问题

3.完美咨询病人回访机制

回访机制首要应用于预约病人及就诊后病人,应用后从当初的43%的预约成功率提高至74%,有了大幅度的上升

a.对于那时预约病人,发送预约号;未就诊的病人,发送咨询的电话号码

b.第二天对于第一天预约病人就诊情形进行剖析,对于未就诊的病人,进行电话回访,体味其未就诊原因及就诊动态,实时进行再次营销

c.如因电话忙碌而失踪线,第二天发地道歉信息,再次开发追踪

d.天天二次(早九点前,晚四点)发送提醒就诊的信息

(三)按照小我特点及工作要求进行岗位调整

收集咨询及电话咨询有分歧的特点,按照收集咨询和电话咨询量的比例,当令进行岗位调整

二.做好各类信息收集,实时进行剖析反馈

自十月份起拟定了各类报表,搜罗广告信息统计,本部门的各类数据统计,导诊各类数据统计,初诊信息来历码统计,外院营销信息收集

1、按病院要求做好各类信息的收集工作

a.本院广告信息收集、广告监播;

b.外院的营销手段收集;

c.咨询电话信息收集

d.初诊信息收集

e.专档打点,保密原则

2、对所收集到的信息要实时切确进行统计,实时向病院各部门供给有价值的各类并确保数据的切确;

3、按照病院经营工作要求对各媒体所投放的广告进行效不美观剖析并提出建议;

三.成立客户处事档案

将病人进行分类打点,分为预约病人,初诊病人建档

1.录入轨制

a.天天收集一次,确保数据实时录入;

b、就诊后病人资料—–患者姓名、性别、春秋、职业、联系体例、就诊疾病

2、成立回访轨制

回访体例搜罗短信问候及电话回访二方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