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05 13:15: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净化技术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近年来,雾霾天气在我国频繁出现,空气质量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而钢铁行业作为工业排放的大户,其排放标准和排放量越来越受到严格限制。2012年并实施的《炼钢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明确规定,2015年1月1日起,新建企业和现有企业转炉一次除尘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限制均为50mg/Nm3,比之前的100mg/ [本文转自DylW.Net专业提供写作本科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点击进入DyLw.NeT 第一 论 文网]Nm3的标准严格了一倍。为了达到更高的排放要求,转炉一次除尘工艺需要不断进行改进。
目前,转炉炼钢的烟气净化回收技术主要有传统的湿法净化回收技术(OG法)、干法净化回收技术(LT法),以及近年发展起来的全余热回收布袋除尘技术。论文首先对上述三种烟气净化技术的工艺流程进行表述,并对其优缺点进行比较,最后指出当前形势下转炉一次烟气净化技术的发展方向。
1 湿法OG技术
OG法自60年代在日本问世以来,已为世界各国所采用。80年代初,我国宝钢3×300t转炉首次从日本引进OG法烟气净化技术。直到2005年以前,国内大部分钢厂在消化宝钢技术的基础上基本上都采用了OG法烟气净化系统[1]。
传统的OG湿法除尘系统主要由两级文氏管洗涤器、重力脱水器和弯头脱水、旋风复挡板脱水器和相应的污水处理系统构成。其缺点是循环水量大、污水处理设施复杂、排放浓度相对高。随着排放标准的日益苛刻,传统的两文三脱、两文两弯等除尘工艺都很难达到要求,OG湿法也在不断的进行改进,现今主流的湿法工艺主要有塔文湿法、双塔湿法。
1.1 塔文湿法(OG法)烟气净化技术
图1 塔文湿法烟气净化系统图
塔文湿法即喷淋冷却塔(或蒸发冷却塔)+二文环缝+湿旋脱水器的形式,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该系统与传统两文三脱、两文两弯相比具有如下特点:1)工艺流程简洁,取消了一文水冷夹套、溢流水封,代之为高温非金属补偿器;2)降低阻力,喷淋塔内气流流速3~5m/s,远低于原一文流速30~60m/s,所以气流流经喷淋塔内的阻力从一文的3~5kPa降低到了~0.5kPa;3)由于取消了一文水冷夹套和溢流水封,降低了系统耗水量;4)由于采用冷却塔节减小了压损,使得二文环缝文氏管有足够的压降提高除尘效率。从理论上讲,环缝文氏管的压降控制在14kPa以上,就可以将排放浓度降低到50mg/m3以下。
湿法(OG法)系统另一种塔文形式是采用干法除尘系统的蒸发冷却塔,内设双流介质喷枪及雾化喷嘴喷入的水呈雾状或细颗粒状,使烟气的温降主要靠水的汽化潜热来完成,因为水的汽化潜热是显热冷却的10倍,所以塔内降温用喷水量也仅为常规喷水量的1/10[2]。
1.2 湿法双塔烟气净化技术
湿法双塔技术的基础是德国Lurgi新OG法和日本川崎的新OG法,这两种新OG法在国内均有应用。系统采用一文一塔的形式,即环缝文氏管装设在喷淋冷却塔内部的形式,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湿法双塔烟气净化系统
湿法双塔除尘形式的主要设备包括:喷淋塔+环缝装置、脱水塔,其净化回收的基本原理是:1)从汽化冷却烟道出来的含尘高温煤气与经喷嘴喷出的细颗水在喷淋塔进行热质交换、尘与水混合,烟气放热后降温,大颗粒粉尘沉降;2)经粗净化的煤气再进入环缝装置,在环缝装置中气体高速流过形成负压,此时,气体带入的浊环水汽化蒸发,水的比表面积急剧增大,加大了与气体中的粉尘的接触面积,含尘煤气得到充分洗涤净化;3)经二次净化后的含水煤气进入脱水塔脱水后经由管网、煤气风机进入煤气柜回收,不符合回收条件时经切换阀切换至烟囱点火放散。
环缝装设在塔内的形式有一个非常大的好处,就是喷淋塔内过剩的浊水部分流入下部的环缝,相当于间接作为环缝供水,从而比塔文分设形式进一步节水。另外,系统简洁流畅,环缝过后的烟气直接脱水器,省去了塔文形式的中间弯头、上升下降管,同时省去了该部分管段的冲洗水用量、降低了阻损,进一步节约了用水和检修工作量,降低了系统运行维护成本。
经工程实践证实,该系统能达到并优于国家最新排放标准50mg/Nm3的要求。且因该系统简洁,占地比原有OG系统小,而且现有OG系统的管路系统都可利原有系统,就连风机、电机几乎都可以利用原有OG系统,且用水量远低于原有OG除尘系统,安装周期短,特别适合于湿法OG系统改造工程。
2 LT干法静电除尘技术
转炉煤气干法静电除尘技术由德国Lurgi和Thyssen钢铁厂合作开发,该技术吨钢煤气回收利用率高,煤气含量低,无需废水处理装置,炼钢吨钢工序能耗仅为10kg标煤[3],经过LT法除尘后含尘气体排放浓度约为10~20mg/Nm3[4]。转炉LT干法除尘系统主要包括:蒸发冷却器、静电除尘器、煤气切换、煤气冷却器、放散烟囱、除灰系统等[4]。
转炉干法除尘系统的工艺流程为:高温烟气(1400~1600℃)经汽化冷却烟道冷却,烟气温度降为850~1000℃,然后通过蒸发冷却塔,高压水经雾化喷嘴喷出,烟气直接冷却到250℃左右,喷水量根据烟气含热量精确控制,所喷出的水完全蒸发,喷水降温的同时对烟气进行了调质处理,使粉尘的比电阻有利于电除尘器的捕集。蒸发冷却塔内约40~50%的粗粉尘沉降到底部,经排灰阀排出。冷却和调质后的烟气进入有四个电场的圆形电除尘器进行精除尘,除尘后烟气经风机、切换站,合格煤气至煤气冷却器再冷却后进煤气柜,不合格煤气至烟囱点火放散。
转炉LT干法静电除尘具有如下特点[6-10]:
1)净化后烟气含尘量低:一般≤15mg/Nm3,最低可≤10mg/Nm3;
2)风机寿命长:烟气含尘低,磨损小,维修小;
3)节电效果显著:因系统阻力低、循环水量很少,风机电机及水泵电机装机容量比湿法要低;
4)污水处理费低:干法除尘系统由于煤气冷却器冷却的是净煤气,仅有极少量的污水外排,利于环保;
5)一次投资高,干法系统设备庞大且烟气温度高对设备材料要求严格,加上电除尘器防爆要求等使得其总投资高于湿法除尘系统数倍;
6)消耗蒸汽,不节能:蒸发冷却塔在运行中消耗数量不少的蒸汽(如120t转炉~5t/h);
7)维护和操作技术要求高,且维修工作量大。因为电除尘器结垢、腐蚀,蒸发冷却器结垢等原因,导致维修设备的工作量特别大,并且降低 转炉作业率,有的厂甚至被迫采用备用整套除尘设备。
虽然LT干法静电除尘技术的优势明显,但因其存在一次性投资费用高、运行节电不节能、操作技术要求高、维修工作量大而使转炉作业率降低等问题,使得在当今实际应用的选取上与湿法系统难分伯仲。
3 干法余热回收布袋除尘技术
转炉一次烟气净化无论干法LT系统还是湿法OG系统,其共同特点在于对高温烟气的冷却降温,均通过水的蒸发吸收汽化潜热来对烟气进行降温冷却,干法除尘还因为自身系统的要求,要消耗大量的蒸汽。通过消耗水来冷却烟气虽然是一个高效的冷却方法,但却是一个非常耗能的方法。因为从汽化冷却烟道出来的高温烟气本身上来讲是一种高品位热能,非但没有设法回收其携带的热能,还要消耗大量其他能源来对其进行冷却降温,造成能源大量浪费。例如,一般设计条件下,汽化烟道出来的烟气温度在800~1000℃,如果单纯将烟气温度降低到500℃,吨钢产生蒸汽可达20kg,可以产生巨大的收益。
根据2011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钢铁企业节能设计规范》GB50632-2011中相关规定:“钢铁企业设计,必须加强余热、余压的回收利用水平。必须采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能耗低、二次能源回收利用好的先进节能工艺、技术、设备与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能源消耗,二次能源回收利用要实现高能高用,梯级利用”,可以看出新规范对节能、能源回收有了很高的要求。因此,许多设计院及科研单位开始进行转炉一次除尘余热回收布袋除尘器的研发实验。
目前转炉烟气余热回收及布袋除尘的主要工艺是:转炉一次烟气经汽化冷却烟道后进入余热回收设备进行进一步能量回收,温度降低到合适的值(一般为~100℃)之后,经布袋除尘器、风机,不合格煤气经烟囱点火放散,合格煤气进煤气柜回收(当风机后合格煤气温度高于70℃时,再经煤气冷却器冷却到70℃以下进煤气柜回收)。
布袋除尘器通过滤袋可以很容易的将烟气含尘浓度降到15mg/Nm3及以下,又不需要像电除尘器一样消耗电能。由于整个系统阻力相对湿法除尘减少很多,仅比LT干法除尘略大一点,所以风机站不需要配置很高功率的电机。利用余热回收设备还可以回收大量的转炉显热生产蒸汽。转炉一次煤气在冷却的过程中与水无直接接触,仅当风机后温度高度70℃时进行喷水冷却,所以煤气不含水或含税率很低,煤气热值高,利于输送和使用。
相比OG湿法和LT干法,该工艺有明显的技术优势:1)系统无(或很少)循环水,无污水处理设施及相关费用和占地面积;2)布袋除尘效率高,很容易稳定达到15mg/Nm3及以下;3)无干法除尘电火花起晕或放电现象;4)因为含水率非常低及含尘量很低,煤气品质高;5)无一文、二文等高阻力除尘设备,系统阻力远低于湿法,比LT干法略高,所以风机电机的装机容量都相对不高,系统运行费用较低,且除尘效率高风机运行寿命长;6)转炉烟气余热基本全部回收,间接降低了炼钢成本,符合当今能源政策。
虽然布袋干法除尘系统有很多优点,也有很多相关专利技术,但目前布袋干法除尘系统仅在40t转炉上进行了工业实验,鲜有工程应用[11]。
4 小结
本文系统的比较了湿法OG烟气净化技术和LT干法烟气静电除尘技术的流程和技术特点。结果表明,在环保和节能 [本文转自DylW.Net专业提供写作本科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点击进入DyLw.NeT 第一 论 文网]双向要求空前严格的当下,干法LT、OG湿法系统都面临巨大挑战。而热回收布袋除尘技术因其节能和环保的方向是符合我国及世界当前发展的大方向,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郭启超,李彦涛,叶天鸿,等.转炉一次烟气湿法系统升级改造新技术[J].冶金能源,2014,33(3):9-11.
[2]郭红,程红艳,陈林权.国内转炉一次烟气除尘技术及其发展方向[J].炼钢, 2010,26(3):71-74.
[3]韩荣孝.转炉一次除尘技术发展趋向研讨[J].甘肃科技,2012,28(7):73-75.
[4]魏刚,赵增安.转炉干法除尘工艺分析[J].现代冶金,2013,41(2): 39-41.
[5]巩婉峰.转炉一次除尘新OG法与LT法选择取向探析[J].钢铁技术,2009,4: 46-50.
一、以往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2003年开始招生,2006年首次开设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由于师资力量和实验条件有限,我们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一)教学内容单一
教材选用郝吉明主编的《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二版),除集气罩和管道系统的设计两章,教学内容基本涵盖教材全部内容,共54学时,3学分。燃烧与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扩散、颗粒污染物控制等内容讲解清楚。但气态污染物控制主要是叙述性内容,化工原理课程对吸收、吸附和催化等基本原理讲解不深,使得这部分内容重点不突出。课程实验由于经费和场地有限,未能开设。课程设计只是理论计算,缺少工程实例,应用性不强。
(二)教学方式陈旧
教学方式以传统的课堂注入式为主,满堂灌,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未能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后作业也有部分学生拷贝应付,不能及时消化吸收所学新知识。部分学生考试临时抱佛脚,搞突击。这种陈旧的教学方式致使教学效果差,学生综合能力得不到提高。
(三)教学手段落后
教学手段上只是用多媒体代替黑板。多媒体增加了课程信息量,但课程重点难点不突出。另外,没有相应的教学动画、视频、模型、实验仪器设备和实习基地,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实践
针对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总结近年的教学经验,并借鉴国内外的教学成果,以我校《2008年环境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契机,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践,体系如图1。
(一)以学生为主体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践中,除了课堂教学外,所有教学环节均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环节包括课内学习、专业实验、认识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课程论文和课外自学8个部分。
1.课内学习。按照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内学习为48个学时,周学时为4。教材选用蒋文举主编的国家级规划短学时教材《大气污染控制工程》。[5]该教材气态污染物控制以吸收法、吸附法、催化法、生物法等为主线,注重原理。
2.专业实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在环境工程实验中,包含大气中TSP的测定、SO2的测定、室内空气中HCHO的测定、袋式除尘、有机废气的净化、汽车尾气的净化6个实验。实验准备选3~5名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协助老师。实验之前要求学生预习实验讲义,实验后按时交实验报告。
3.认识实习。在理论课进行到中后期,教师带领学生到化工、炼油等企业参观除尘、脱硫等大气污染控制工艺设备,加深理论学习,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4.毕业实习。第七学期开学后,学生到环境监测站、化工企业和环保公司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毕业实习,跟班学气污染防治,按时上下班,每周写实结。实习前开动员大会,实习过程中带队教师进行现场指导,实习结束后学生总结并交实习手册。
5.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回到学校,开始两周的课程设计,就除尘或者气态污染物净化进行系统设计,包括设计计算、绘图、编写设计说明书。
6.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的大气污染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时间为一学期,从第七学期到第八学期,实行弹性时间。
7.课程论文。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教师给学生列出城市空气质量、汽车尾气净化、室内空气污染防治等课题,让学生查文献、写论文、分组汇报,进行综合训练。
8.课外自学。教材相对固定,不能及时反映最新的大气污染防治技术,把郝吉明主编的《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6]Nevers编著的AirPollutionControlEngineering作为学生的参考教材,[7]作为教材的有益补充。同时介绍www.epa.gov和www.zhb.gov.cn等网站,鼓励学生查阅AtmosphericEnvi-ronment、《中国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中英文学术期刊,让学生了解国内外有关大气污染防治最新的政策法规和技术方法。
(二)以教师为辅
1.课堂讲授。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上好48学时的理论课,内容包括概论、燃烧与大气污染、颗粒污染物的去除、气态污染物的净化和大气污染扩散5个部分,通过讲解让学生掌握大气污染的来源、迁移扩散、控制技术及设备选型设计,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上课开始时提问已学内容和新内容。上课强调重点和难点,重在教给学生思路和方法,让学生举一反三和融会贯通。例如,第一节课让学生看书的目录,告诉学生该课程课时安排和知识体系,让学生心中有数,学起来有的放矢;通过考试题“请简述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的主要内容”来检查学生对该门课程的知识体系框架的总体把握。教学手段主要有多媒体、动画、视频等,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大气污染控制的原理。教学方式主要以注入式为主,适当融入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问题教学、探究式教学,避免教学方式单一和教学形式枯燥。
[关键词]大学生;母语素质;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D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3 — 0180 — 03
目前,高校中的大学生受到考试和择业方面的压力,普遍存在着重视英语而忽略母语的现状。〔1〕他们认为母语说了这么多年,表达起来肯定没问题,而实际情况又如何呢?为全面了解大学生在母语书面表达方面的真实水平,我们随机从我校吉林大学的15个学院中抽取了300份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所涉及的专业囊括了人文学部、社会科学部、理学部、工学部、信息科学部。我们计划通过对以上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实际调查工作,来系统总结学生在书面表达方面具体存在哪些问题,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尝试有的放矢地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一、从对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调查中总结出的实际问题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们对学生论文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调查研究工作,现把学生在毕业论文中普遍存在的语言表达方面的问题作以归纳总结。(说明:所举例句中下划横线的内容表示存在语病部分;括号里的词句表示应该添加或更改替换的内容)
(一)词语使用问题。
1.生造词现象
例如:
我勤奋,画儿也以全新的面貌回对于(回馈)我。
二者之间存在着亲密缠联(错综复杂)的复杂关系。
同样生存在市场环境下的企业,为什么有的能够长久不衰,甚至越做越大,
越来越强;有的却困难重重,举脚维难(举步维艰),昙花一现?
2.词语单一化
例如:
其次,技术革命尤其是电信革命,使国际市场尤其(特别)是金融市场,实现
真正的全球化。
3.词语与所在句式的结构语义不符
例如:
cis,cis--1,3,5--H3CTC作为一个饱和的轮换的含有配体的羧酸,已经被
表明(证明)具有多样可变的分子调和性。
句中“表明”与所在的“被字句”语义不符中。“被字句”的句式语义表被动,它要求句式中的动词是表示动作意义的及物动词。所以,我们把它改为动作意义强的“证明”。
4.关于词语搭配问题的归纳
1)语义角度的不搭配
例如:
经济发达(宽裕)的东部人长假期间的远行给我国中西部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较大活力。
去年,每一部能够吸引我们眼球的电影几乎浑身上下都挂满了CG华丽的影子。
2)语音角度的不搭配
例如:
浅色系列已经从舞台的背后(幕后)走到台前。
3)语法角度的不搭配
例如:
音乐剧是居于杂耍和歌剧两端当中(中间)地带的音乐形式。
句中虽然“中间”和“当中”都作为方位名词,意义相似,但二者的语法功能不同。“中间”可以作为定语修饰“地带”,而“当中”却没有这样的语法功能。
(二)句子结构问题
1.结构残缺
句中的主语、谓语、宾语、修饰语等成分的残缺都会给表义带来障碍。
例如:
由于原子间的电子发生了共有化以后,(?)会使原来的原子能级转化为能带。
相对于内部董事而言,独立董事更能站在公平客观的立场上(?),从而提
高公司决策的科学性。
本文通过营养物质含量的对比来实现使全国人认识纳豆、接受纳豆,使纳豆
在中国得到普及(的目的)。
如果真要跟平面设计性质比较,那么商业摄影的特点有点(与之)相似。
2.结构冗余
句子结构本已完整,意思也清楚,但还使用了一些不必要的词语作句子成分。
例如:
家用电器包装装潢设计应具备有科学的特征。
因此,建立合作安全成为东北亚各国的一致共识。
中谓语“具备”和“有”是同样的意思,有同样的语法作用,所以,应删除一个。“共识”本身就表示共同一致的认识,所以,定语“一致”语义与之重复,应该删除。
3.语序不当
例如:
他提供了被认为是一种极具前途的环境污染深度净化技术。
脂肪氧化是仅次于微生物的导致牛肉失色、变质的主要因素。
划线的多重定语成分,顺序应该调整为“一种被认为是极具前途的环境污染深度净化技术”。定语“导致牛肉失色、变质”是“脂肪氧化”和“微生物”比较的方面,所以它应该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即“脂肪氧化在导致牛肉失色、变质方面,是仅次于微生物的主要因素。
4.句式杂糅
下面,我们就以典型的PIP文件交换软件为例来研究对PIP模式的几种主要形式
进行分析。
例如:
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以大理石花纹丰富程度为评定依据标准的应用,
已使这些国家着力发展大理石花纹丰富的高档牛肉。
句中划线部分混杂了两种句式:“研究PIP模式的几种主要形式”和“对PIP模式的几种主要形式进行分析”,就形成了句式混杂的错误表达。另一句中划线部分把两句“以大理石花纹丰富程度为评定依据标准”和“这一标准的应用”通过“标准”一词牵连在一起。即把前一句的后半句用作另一句的开头,硬把前后两句杂糅在一起。
5.句式结构与语义不搭配
例如:
设计人员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三维图形上,而不必担心二维图形与三维模型不符。
论文关键词:,变压吸附,分离,技术,回收
1 前言
目前,国内生产氯乙烯(VCM)大致有两种工艺:电石法和氧氯化法。这两种生产工艺的氯乙烯精馏工段的精馏尾气经冷凝器回收后的不凝气中仍然含有8%~12%的氯乙烯单体 (VCM),该尾气不加治理,直接排入大气,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严重的污染环境。为此,国内先后开发出活性炭吸附、膜吸附、活性碳纤维吸附和变压吸附等尾气处理技术来回收氯乙烯气体。
但是,变压吸附(Pressure Swing Adsorption.简称PSA)是一种新型气体吸附分离技术,它有如下优点:(1)产品纯度高;(2)一般可在室温和不高的压力下工作,床层再生时不用加热,节能经济;(3)设备简单,操作、维护简便;(4)连续循环操作,可完全达到自动化。因此分离,当这种新技术问世后,就受到各国工业界的关注,竟相开发和研究,发展迅速,并日益成熟。
2 变压吸附分离技术原理和工艺流程
(1)压吸附分离技术原理[1]
变压吸附 ( Pressure Swing Adsorption,PSA)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吸附剂对吸附质在不同分压下有不同的吸附容量、吸附速度和吸附力,并且在一定压力下对被分离的气体混合物的各组分有选择吸附的特性,加压吸附除去原料气中杂质组份,减压脱附这些杂质而使吸附剂获得再生。因此,采用多个吸附床,循环地变动所组合的各吸附床压力,就可以达到连续分离气体混合物的目的。
吸附常常是在压力环境下进行的,变压吸附提出了加压和减压相结合的方法,它通常是由加压吸附、减压再组成的吸附一解吸系统。在等温的情况下,利用加压吸附和减压解吸组合成吸附操作循环过程。吸附剂对吸附质的吸附量随着压力的升高而增加,并随着压力的降低而减少,同时在减压(降至常压或抽真空)过程中,放出被吸附的气体,使吸附剂再生,外界不需要供给热量便可进行吸附剂的再生。因此,变压吸附既称等温吸附,又称无热再生吸附。
PVC精馏尾气是采用变压吸附技术(PSA)来实现气体分离的。变压吸附技术是以吸附剂(多孔固体物质)内表面对气体分子的物理吸附和解析为基础,利用吸附剂在相同压力下易吸附高沸点组分不易吸附低沸点组分的原理和减压下吸附量减少的特征,将原料气(尾气)在一定压力下通过吸附剂床层,VCM、非甲烷总烃等高沸点组分被选择吸附,低沸点组分则因不易被吸附而通过吸附床层,达到VCM、非甲烷总烃等组分与其他组分分离论文提纲格式。然后在减压下解吸被吸附的VCM、非甲烷总烃等组分使吸附剂获得重生。有利于再次进行吸附、解析分离,增加经济效益。这种高压下吸附VCM、非甲烷总烃分离,减压下解吸的过程为变压吸附。
(2)变压吸附工艺流程
PVC精馏尾气经压缩机加压并经流量计计量后进入由多台吸附塔组成的PSA系统,由入口端通入原料气,VCM和乙炔被吸附剂吸附,每台吸附器在不同时间依次经历吸附(A)、均压降(EiD)、顺放(PP)、逆放(D)、抽空(V)、抽空冲洗(VP)、均压升(EiR)、最终升压(FR)等步骤,脱除了VCM和乙炔的气体从出口放出,一部分返回到吸附塔内用做再生冲洗气,另一部分作为净化气输出放空。被吸附的VCM和乙炔气体在逆放和抽空过程中被解吸出来作为产品气,同时吸附剂获得再生,吸附塔进入下周期的吸附循环。产品气经过两级稳压后进入压缩机加压并稳压输出回收利用。精馏尾气变压吸附回收装置流程示意图见下图。
3 不同吸附工艺介绍及特点对比
活性炭吸附、膜吸附、活性碳纤维吸附、变压吸附等工艺介绍:
(1)活性炭吸附法是利用氯乙烯单体在活性炭上的高选择吸附这一特性来制定的工艺。活性炭是多孔型固体,比表面积可达1000m2/g,活性炭对精馏尾气中氯乙烯及氢气、乙炔、氮气等不凝性气体的吸附能力随其沸点升高而加大,其中氯乙烯先被吸附,乙炔次之,因此活性炭首先吸附的是氯乙烯单体。活性炭吸附氯乙烯达到饱和后,通入蒸汽解析,可回收氯乙烯单体。活性炭吸附流程简单,2~3台装有活性炭的吸附器并联并切换使用,即可保证吸收系统稳定运行。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优点。但吸收装置需要盐水冷却,活性炭再生需要蒸汽升温、热空气干燥、氮气置换等操作程序,能源消耗量大,回收成本高,所回收的单体含水量大。同时还具有操作劳动强度大,不适合高流量生产的弊病。因此,目前的实际生产中,活性炭吸附法基本上已被淘汰,仅作为辅助吸附方法使用。
(2)膜吸附技术[2]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兴起的新型分离技术分离,随着其技术的不断进步,近几年在石化行业已被广泛应用。膜法回收系统主要采用“反向”选择性高分子复合膜,在一定的渗透力推动作用下,根据不同气体分子在膜中的溶解扩散性能差异,达到分离混合气体中各类成份的目的。可凝性有机蒸汽(如氯乙烯等)与惰性气体(如氢气、氮气等)相比,被优先吸附渗透,从而从气体中分离出来。该方法具有氯乙烯回收率较高(90%~95%)、占地面积少、动力消耗少、回收成本低、操作简便等特点。但存在的不足之处是操作弹性小,当尾气中氯乙烯浓度波动大,或尾气带料时,会造成膜的损坏,甚至必须停车更换,在实际生产中存在膜更换频繁而增大回收成本等问题。
(3)碳纤维是以粘胶基纤维、聚丙烯基纤维、沥青基纤维等纤维为原料,经过高温碳化、活化处理工艺制成的新型吸附材料。当废气通过碳纤维层时,其中的氯乙烯等有机物被碳纤维吸附、截留,而氮气、氢气等无机气体则顺利通过,使含有氯乙烯的废气得到到净化。当碳纤维吸附有机物达到一定量时,用水蒸气进行脱附再生。氯乙烯等有机物从碳纤维脱附下来,与水蒸气一起进入间接冷凝器,水蒸气被冷凝成液体,而氯乙烯等有机物仍为气体被送入气柜回收。该方法具有回收效率较高(≥95%)、吸附容量高、吸附脱附速度快、耗能低、强度高、寿命长、操作简便等特点。
(4)变温变压吸附[3]氯乙烯法是在加压情况下,把含有氯乙烯、乙炔的精馏尾气通入装有特殊吸附质的吸附器,其中强吸附组分(氯乙烯和乙炔)被吸附剂选择性吸附,弱吸附组分(氮气、氢气等)从吸附床的另一端流出排空,达到净化含氯乙烯、乙炔气体的效能。当吸附剂床层吸附饱和后,采用升温、降压、抽真空的方法使氯乙烯、乙炔脱附回收,并使吸附剂获得再生论文提纲格式。在实际生产中一般采用2~4个吸附床交替切换使用。变温变压吸附法特点有:氯乙烯回收率高(≥99.99%)、吸附后废气可达标排放、吸附剂使用寿命长(可达10年以上)、操作简便、能耗较小等优点。
目前处理回收精制尾气中氯乙烯的最好方法是变温变压吸附法,处理效率可达99.99%以上。四川天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开发的变压吸附工艺现已成功地在山西太原化工氯碱分公司10万吨/年PVC项目、云南盐化股份有限公司10万吨/年PVC项目、浙江巨化股份有限公司12万吨/年PVC项目等10余个项目推广应用;成都华西化工研究所与西安西化热电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采用变温变压吸附原理回收精馏尾气氯乙烯的新方法也在西化公司年产5.5万吨PVC装置上进行了成功的工业运行。化学工业氯碱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对已投产的山西太原化工氯碱分公司进行的实际监测表明分离,外排废气达标。
原料精馏尾气及分离后的产品气和净化气的工艺指标见表1、表2、表3。
表1 精馏尾气中各组分含量
尾气
VCM
C2H2
O2
H2
N2
%
12
10
2
[关键词] 汽车尾气 净化 三元催化 污染
前言
汽车虽然是21世纪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但他有许多弊端。 汽车尾气污染是由汽车排放的废气造成的环境污染。可以说,汽车是一个流动的污染源。在世界各国,汽车污染早已不是新话题。20世纪40年代以来,光化学烟雾事件在美国洛杉矶、日本东京 汽车排气管排出内燃机废气等城市多次发生,造成不少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
进入21世纪,汽车污染日益成为全球性问题。随着汽车数量越来越多、使用范围越来越广,它对世界环境的负面效应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危害城市环境,引发呼吸系统疾病,造成地表空气臭氧含量过高,加重城市热岛效应,使城市环境转向恶化。有关专家统计,到21世纪初,汽车排放的尾气占了大气污染的30~60%。随着机动车的增加,尾气污染有愈演愈烈之势,由局部性转变成连续性和累积性,而各国城市市民则成为汽车尾气污染的直接受害者。
1.当前世界上主流的尾气后处理系统
由于汽油机和柴油机尾气特征的不同,两者的尾气后处理技术有着很大的差别。
1.1汽油机尾气后处理技术路线
汽油机尾气排放特征:常规污染物为HC,CO,NOx,尾气温度有时超过1000℃以上,高空速(30,000-100,000h-1), 高水蒸气(10%左右)浓度和SOx存在的极端条件下具有高活性和10万公里耐久性要求,且要求低贵金属。
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满足欧Ⅳ及以上排放标准的汽油机尾气净化技术路线为密偶催化剂(CCC)+三元催化剂(TWC)。
1)密偶催化剂(CCC):
靠近发动机、解决发动机冷启动时尾气排放。主要功能是降低冷启动时HC的排放量, 大部分HC是冷启动时排出的,这时催化剂未达到起燃温度不能进行反应和发动机启动时处于富油工况,氧化过程因贫氧而不完全。其关键是催化剂的低温活性、高温稳定性、抑制CO的转化和HC的高转化率。
2)三元催化剂(TWC):
在密偶催化剂(CCC)后,一般安装在汽车底盘下部,低贵金属,高性能及高温抗老化性(10-16万Km耐久试验)。
1.2柴油机尾气后处理技术路线
柴油机尾气排放特征:排放污染物为CO、HC、NOx、PM四种;排放温度低(200-450℃),O2过量,高空速(30, 000-100, 000h-1)和SOx存在。
由于HC和CO的含量较汽油机低,故柴油机尾气净化的重点在于NOx和PM这两种成分,二者是此消彼长的关系。目前满足欧Ⅳ排放标准的柴油机尾气净化技术路线有如下几种:
1)EGR(废气再循环系统)+DOC(柴油催化氧化器)
DOC功能为:氧化HC和CO;氧化PM中的可溶性有机物(SOF);部分氧化PM中的碳颗粒(SOOT),起燃温度很低。该系统通过滞后喷油配合EGR技术降低NOx。
2)EGR+DOC+DPF(微粒捕集器)
DPF为一般为壁流式微粒捕集器,有SiC和堇青石两种,SiC耐热震性能好,价格高,制备困难,堇青石价格较低,耐热震不如SiC。DPF能降低PM80%-95%,PM的净化效率是四种技术路线中最高的,但需另加再生装置,否则会使DPF堵塞。
3)EGR+DOC+POC(颗粒催化氧化器)
POC可以捕捉并氧化部分颗粒物,其结构是使废气通过一个多皱褶而不堵塞的通道,排气阻力小,可降低颗粒物中可挥发的有机成分,对颗粒物的转化效率可达到60%以上。POC与DOC配合使用,DOC为POC提供较高的再生温度(250°C-500°C),可实现连续被动再生
4)SCR(选择性催化还原)
该系统通过喷油提前达到机内净化PM的目的,然后利用尿素溶液对NOx进行机外催化净化,反应温度在200°C以上,复合氧化物低温SCR催化剂起燃温度能达到150°C以下。系统使用尿素与水混合成32.5% 的溶液。这种溶液公认的工业商品名称是AdBlue。其成分在DIN 标准No.70070 中有规定。固体或水溶液中的尿素(AdBlue)被分类为非危险品。AdBlue 是一种透明液体,有淡淡的氨水气味。如果溅出,水分蒸发,形成结晶。
该系统结构图如下,AdBlue 存储在一个安装在底盘上的尿素罐中。尿素罐向安装在底盘上的定量给料单元(DU) 供应溶液。DU 由发动机控制模块(ECM) 控制。DU使用来自车辆系统的压缩空气来产生AdBlue喷雾,通过非常精确的计量和泵送系统输送到发动机排气系统内的喷嘴处。喷入排气中的AdBlue 数量由ECM 控制,在任意转速和负载状况下都能与发动机的NOx 输出相匹配。当与高温排气接触时,水迅速蒸发,尿素变成氨。氨与NOx 在催化器内反应,这一过程的结果就是从排气管中排放出无害的N2 和H2O。
该系统中能够最有效地减少汽车尾气中的含量,降低由于NOx所引起的污染。但是SCR系统存在不少的不足之处,导致其普及率不高。
(1)SCR系统安装复杂,设备成本较高,而且必须在汽车出厂前进行安装;
(2)SCR系统需要消耗由尿素配成的AdBlue溶液,使得汽车使用成本大大 上升,尿素的生产消耗也会引起二级污染;
(3)SCR系统对于汽车尾气中的CO、CH、微粒等污染物没有效果、必须加 装其它净化设备;
(4)SCR系统对汽车智能要求较高,容易引起发动机无法点火。
2.三元催化转化器转化效率的影响因素
2.1温度的影响
每一种催化剂都有其活性温度的上限和下限,温度过高可加快催化剂表面结晶长大,表面积减小,使其活性下降,严重者会产生裂变,使催化剂丧失活性;温度过低,催化活性则不能发挥。发动机的排气温度直接影响着催化转化器内的反应温度。
2.2空速的影响
空速(即空间速度,SV,Space Velocity)为每小时流过催化剂的排气体积流量(换算到标准状态)与催化剂容积之比,其单位为h-1。空速的大小实际上表示了反应气体在催化剂中的停留时间t(单位一般为s)。对于同样的催化剂,在一定条件下,发动机转速大则空速增大,停留时间短,转化率低;相反,发动机转速小则空速降低,停留时间长,其转化率可提高。
2.3排放浓度的影响
排放浓度是指催化转化器入口处污染物的浓度。对汽油机来说,CO和HC的排放浓度在低转速、低负荷时高,在高转速、高负荷时则较低。在某一确定的工况下,催化转化器进口处排放浓度高时转化效率相对较低,进口处排放浓度低时则转化效率相对较高。
2.4空燃比的影响
当TWC工作在空燃比为理论空燃比附近时,才能同时使CO, HC氧化和NOx还原的转化效率都较高。为了保证空燃比的精确控制,发动机一般采用由氧传感器作为回馈组件的空燃比回馈(死循环)电控系统。
2.5燃油和油的品质
汽油中含的铅和油及其添加剂中含的硫、锌、磷等元素易与催化剂活性材料发生反应使其发生相变或覆盖在催化剂活性表面造成催化转化器中毒失效。有实验表明:仅一箱含铅汽油就会使一个新装TWC完全失效。故使用中应选用无铅汽油或含硫、锌、磷低的油。
参考文献
[1] 邱运仁.张启修[期刊论文] -现代化工2001(3).
[2] 稀土基汽车尾气催化剂的研究Ⅱ:稀土助剂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精细化工 - 2002, 19(12).
[3] 汽车尾气微型净化装置的设计 孟令启 2004 湖南科技大学.
[4] 游小城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第3期.
[5] 申时忠,杨文毅《臭氧――催化剂法汽车尾气净化器及其净化工艺》1993.4.14.
1.1生态工程
生态工程以复杂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为对象,遵循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物质再生循环及结构与功能协调等原则,以整体调控为手段,以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为基础,以高效和谐为方向,为人类社会及自然环境双受益和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设计的具有物质多层分级利用、良性循环的生产工艺体系。以期同步取得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
1.2生态工程原理
生态工程涉及生态学、生物学、工程学、环境科学、经济和社会等领域,原理众多。我国学者(马世骏1986、颜京松1986、Ma&Yan1989,Yanetal1992)在系统生态学理论的基础上,对生态工程的原理作了精辟论述和提炼。把生态工程原理总结为整体、协调、自生、再生循环等基本原理。孙铁珩,周启星等[2]提出污水生态工程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采用工程学手段,把污水有控制地投配到土地上,利用土壤-植物-微生物复合系统的物理、化学等特征对污水中的水、肥资源加以回收利用,对污水中可降解污染物进行净化的工艺技术,是污水治理与水资源利用相结合的方法。
2主要生态工程污水处理技术
2.1污水土地处理系统
污水土地处理系统是一种污水处理的生态工程技术,其原理是通过农田、林地、苇地等土壤--植物系统的生物、化学、物理等固定与降解,对污水中的污染物实现净化并对污水及氮、磷等资源加以利用[3]。根据处理目标、处理对象的不同,将污水土地处理系统分为慢速渗滤(SR)、快速渗滤(RI)、地表漫流(OF)、湿地处理(WL)和地下渗滤(UG)五种主要工艺类型[4]。
土地处理系统造价低,处理效果佳,其工程造价及运行费用仅为传统工艺的10%~50%。其中污水湿地生态处理系统又称人工湿地,目前研究最为深入、应用最广泛。通过人工湿地生态工程进行水污染控制不仅可以使污水中的水得以再生利用,还能使污水中的有机物、N、P、K等营养物得到利用。整个系统呈自然式良性循环,构成了具有自适应、自净化能力的水陆生态系统。该系统管理简单,稳定后几乎不需要人的参与,物耗、能耗低,效率高。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群体不需要另行施肥与灌溉,还兼有美化环境的功能,这种生态净化方法实现了水环境可持续发展[5]。
以人工湿地处理系统为例,土地生态处理系统对污水的净化机理如下:系统中的填料(介质)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易形成生物膜,污水流经颗粒表面时,其中的污染物质通过沉淀、过滤、吸附作用被截留[6]。
2.2污水生态塘处理系统
生态塘系统是以太阳能为初始能源,通过在塘中种植水生作物,进行水产和水禽养殖,建立人工生态系统,,通过天然的生化自净作用,在自然条件下完成污水的生物处理[7]。有机物质在生态塘处理系统中得到降解,释放出的营养物进入了复杂的食物链中,产生的水生作物、水产都可以被收获。生态塘处理系统能够有效地处理生活污水及一些有机工业废水,对有机物和病原体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具有投资少、运行费用低、运行管理简单的优点。但该系统占地面积大、易出现短流、温度较高时易散发臭气和孳生蚊虫、对氮磷的去除效果不稳定。近年来,我国生态塘污水处理工艺研究侧重在两个方面[8]:筛选、培育高效水生净化植物;组合曝气、水生植物、水产养殖多个生物处理单元的综合功能,营建生化一体化水生动植物复合生态体系,是污水处理与资源利用的完美结合,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和良好的内部良性循环系统。
2.3蚯蚓微生物滤池系统
蚯蚓生态滤池是滤床中建立的人工生态系统,由滤床填料、蚯蚓及布水系统等组成。系统利用蚯蚓和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对污水中含有的各种形态污染物质进行处理和转化。蚯蚓可对污水和污泥进行吸收和分解,清扫滤床,防止堵塞[9]。蚯蚓粪便可以滤除污染物,提高处理效率。蚯蚓的存在可作为家禽饲料。污水中的生物膜污泥微生物通过食物链最终被有效地转化为蚯蚓的增长及其排泄物,而蚯蚓的机体及其排泄物又可成为他微生物的分解利用对象,从而进行新一轮的生态循环。
3生态污水新型处理技术
如利用土壤毛细管浸润扩散原理,研制成功的地下毛细渗滤系统(theundergroundcapillaryseepagesystem,UCSS)[11]。地下毛细渗滤系统(UCSS)的中心部分是地下毛细渗滤槽,它通过土壤过滤和微生物降解来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常规土地净化污水处理系统占地面积和运行费用问题,还可回收污水和营养物质(包括氮、磷和钾)用于植物生长。
活机器(livingmachine)系统是加拿大出生的海洋生物学家约翰·托德(JohnTodd)发明的,是利用太阳能以及利用由多种多样直接或间接从太阳获得能量的生物组成生态系统,将水产养殖与人工湿地结合起来并封闭在温室里,以创造一个高效的污水处理过程[12],包含了沉淀、过滤、净化、吸收、挥发、硝化和反硝化、厌氧和好氧分解过程,在获得高标准水质的同时避免了自然处理系统占地大、滞留期长、寒冷气候处理效果欠佳等弊端。
结语
污水生态处理技术基本上不涉及化学能的投入和化学品的消耗。根据国情,我国的污水治理必须走生态处理技术的道路[13]。
论文关键词:农村生活污水;污水治理;渗滤净化系统;厌氧生物处理系统
论文摘要:目前,我国每年的废(污)水排放总量很大,其中大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江河湖泊,部分湖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有近60%的城市没有污水处理厂,农村地区的生活污水基本上未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已经影响到现代新农村的建设。因此,农村环境污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文章针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实际情况,介绍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一些技术与措施,期望能为我国农村污水治理分析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作用。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每年的废(污)水排放总量已经达到了620亿吨,其中大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江河湖泊,有近四分之一的湖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有近60%的城市没有污水处理厂,农村地区的生活污水基本上未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已经影响到现代新农村的建设。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口大国,水资源严重短缺,水资源占有量仅2200立方米,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并被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到2030年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将从现在的2200立方米降到1700至1800立方米,需水量接近水资源可开发利用量,缺水问题将更加突出。目前,我县在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污水治理任重而道远。
一、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和特点
(一)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
农村水环境是指分布在广大农村的河流、湖沼、沟渠、池塘、水库等地表水体、土壤水和地下水体的总称。我国总计有乡镇45412个,村民委员会739980个,乡村户数23692.7万户,乡村人口达91960万人。农村人口分散,人口数量多,没有任何生活污水的收集和处理设施,这使农村生活污染源成为影响水环境的重要因素。据测算,全国农村每年产生生活污水80多亿吨,严重污染了农村地区居住环境,农村大部分地区河、湖等水体普遍受到污染,饮用水水质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直接危害农民的身体健康,严重影响农村地区的环境卫生,极易导致一些流行性疾病的发生与传播。据估算,农村环境问题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已超过千亿元,我国农村环境与生态状况令人担忧。
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来,我国农业生产能力获得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畜禽散养户的不断增多,大量畜禽粪便没有处理就直接排放,粪便污染逐年加重。有资料显示,养殖一头猪所产生的废水是一个人的7倍,而养殖一头牛则是22倍。这些有机物未经处理,渗入地下或进入地表水,使水环境中硝态氮、硬度和细菌总数超标,严重威胁着居民饮用水的安全。
(二)农村污水特点
农村生活污水的特点:厨房炊事用水、沐浴、洗涤用水和冲洗厕所用水,这些用水分散,农村没有任何收集的设施,随着雨水的冲刷,随着地表流入河流、湖沼、沟渠、池塘、水库等地表水体、土壤水和地下水体,其中有机物含量大是其主要的特点。
1.水质特点。(1)农村村镇人口较少,分布广泛且分散,大部分没有污水排放管网;(2)农村生活污水浓度低,变化大;(3)大部分农村生活污水的性质相差不大,水中基本上不含有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物质(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生活污水中可能含有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物质),含一定量的氮、磷,水质波动大,可生化性强;(4)不同时段的水质不同;(5)厕所排放的污水水质较差,但可进入化粪池用作肥料。
2.水量特征。(1)一般农村的生活污水量都比较小,除小城镇外,农村人口居住分散,水量相对较少,相应地产生的生活污水量也较小;(2)变化系数大,居民生活规律相近,导致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量早晚比白天大,夜间排水量小,甚至可能断流,水量变化明显,即无水排放呈不连续状态,具有变化幅度大的特点;(3)在上午、中午、下午都有一个高峰时段。
3.排放体制特征。农村生活污水一般呈粗放型排放。很多农村尚无完善的污水排放系统,污水沿道路边沟或路面排放至就近的水体。少部分地区具有完善的污水排放系统。
农村生活污水中有机物含量高,N、P含量增多。人们无意识的排放和雨水的冲刷,使大量的有机质和N、P等物质流入湖泊等水体,如果不加以处理利用,常常会引起富营养化,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的选择
(一)污水处理技术路线
农村污水处理技术的选择要量力而行,充分考虑到农村地区财力状况薄弱、农民实际承受能力较低这一普遍情况,处理工艺的选择不能盲目攀比,不能一味地选择时髦先进、处理效果好、自动化控制水平很高的处理工艺,而着重应该考虑选用既成熟可靠,又适合农村特点和实际的污水处理适用技术。建议污水处理技术的选择优先达到两个目标:一是达标排放或回用;二是注重经济适用,运行成本低,管理维护简单。
目前国内外应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处理技术比较多,名称也多种多样,但从工艺原理上通常可归为两类:第一类是自然处理系统。利用土壤过滤、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的原理,又称为生态处理系统,常用的有: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地下土壤渗滤净化系统等;第二类是生物处理系统,又可分为好氧生物处理和厌氧生物处理。好氧生物处理是通过动力给污水充氧,培养微生物菌种,利用微生物菌种分解、消耗吸收污水中的有机物、氮和磷,常用的有:普通活性污泥法、AO法、生物转盘和SBR法等。厌氧生物处理是利用厌氧微生物的代谢过程,在无需提供氧气的情况下把有机污染物转化为无机物和少量的细胞物质,常用的有:厌氧接触法、厌氧滤池、UASB升流式厌氧污泥床等。
(二)人工湿地处理系统
有条件的村庄,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农田灌排渠道与附近的荒地、废塘、洼地和沼泽地等,建设人工湿地处理系统。
污水湿地处理系统分自然和人工湿地处理系统,自然湿地就是自然的沼泽地,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是一种基于自然生态原理,使污水处理达到工程化、实用化的新技术。将污水有控制地投配到土壤经常处于饱和状态、生长有象芦苇、香蒲等沼泽生植物的土地上,利用植物根系的吸收和微生物的作用,并经过多层过滤,来达到降解污染、净化水质的目的,它是一种充分利用地下人工介质中栖息的植物、微生物、植物根系,以及介质所具有的物理、化学特性,将污水净化的天然与人工处理相结合的复合工艺。
湿地处理系统工艺设备简单、运转维护管理方便、能耗低、工程基建低、运行费用低、对进水负荷的适应性强,能耐受冲击负荷,净化出水水质良好、稳定。缺点占地面积大,易受气候影响,表面径流的臭味比较大。
(三)地下土壤渗滤净化系统
分散的几户或十几户人家适合采用地下土壤渗滤净化系统。
地下土壤渗滤净化系统是一种基于自然生态原理,予以工程化、实用化而创造出的一种新型小规模污水净化工艺技术,是将污水有控制地投配到经一定构造、距地面约50cm深和具有良好扩散性能的土层中。投配污水缓慢通过布水管周围的碎石和砂层,在土壤毛管作用下向附近土层中扩散。表层土壤中有大量微生物,作物根区处于好氧状态,污水中的污染物质被过滤、吸附、降解。所以地下渗滤的处理过程非常类似于污水慢速渗滤处理过程。由于负荷低,停留时间长,水质净化效果非常好,而且稳定。地下土壤渗滤净化系统建设容易、维护管理简单,基建投资少,运行费用低。整个处理装置放在地下,不损害景观,不产生臭气。
(四)好氧生物处理系统
好氧生物处理系统是新农村污水处理中最常用的一种处理技术。好氧生物处理工艺众多,各有优缺点,选择时要根据实际情况仔细论证和比选,注重经济适用。
生物处理法就是通过风机等设备给污水输氧,培养生物菌种和微生物,通过菌种和微生物把污水中的大部分有机物分解为无污染的二氧化碳、水等物质,少部分合成为细胞物质,促使微生物增长,并以剩余污泥的形式排出,使污水得以净化排放。如SBR法,集曝气、沉淀、排水功能于一体,不断地转换,省去了传统的污泥回流设备,大大降低了建设费用;A20法具有脱氮、除磷功能,还有如生物转盘处理工艺、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工艺等。生物处理法和自然处理系统比较,占地面积小,抗气候等外界影响的能力强,建设的地点选择范围大,处理稳定,处理效率高。但基建投资、运行成本要高于自然处理系统。
(五)厌氧生物处理系统
我国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开展生活污水厌氧生物法的开发和研制工作,许多形式各异的无动力或微动力的低能耗型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得到应用。如无动力地埋式生活污水处理装置采用无动力厌氧生物膜技术,工艺流程简单,不耗能,全部埋于地下,也无需专人管理。与好氧生物处理相比,无动力地埋式生活污水处理装置技术设备的基建投资略高于好氧处理,无日常运行费用的支出。
厌氧生物法目前技术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生物处理效率较低,尤其表现为氮磷去除率很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
实践证明,以上方法都能很好的解决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问题,但在运用中要考虑到建设与运行成本等费用,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选择。
参考文献
[1]何刚,等.新农村污水治理工作的探讨[J].北京水务,2007,(6).
[2]宁桂兴,高良敏.浅议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模式[J].矿业科学技术,2007,(2).
关键词:生态校园人工湿地系统雨水生物浮床植物配置
中图分类号:S15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前言
世纪之交,我国大学的数量和质量相对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有相当的差距,促使了我国大学校园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规模蓬勃发展。然而,在新落成的大量校园面前,我们感到了一些隐忧:某些校园高速而大规模建设,却忽视了保留校园用地的优越自然环境,只是简单地反映用地的坡向、水体等形式元素,而不是保护用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内涵;校园景观中美轮美奂的人工元素占据绝对优势,校园环境却显得冷漠并将师生隔绝于自然界之外或者简单地把校园当作公园,把校园当作城市小区,校园环境的文化内涵得不到恰当的体现等等。这些隐忧引起了我们对校园规划的反思,校园的建设是否要以环境的衰退与生态平衡的破坏为代价?优美的自然环境与现代化的大学校园能否兼得?如何才能通过规划设计使环境的目标与功能的目标同时达到并且互相促进?水作为校园建设不可或缺的资源,如何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是生态校园规划建设中应考虑的问题。
2.校园人工湿地系统
2.1建筑大学人工湿地系统
人工湿地系统是指在人工模拟天然湿地的条件下,利用基质、水生(湿地)植物和微生物的相互关联,以及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协同作用来净化污水的生态系统。人工湿地是一个综合的生态系统,它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在促进废水中污染物质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的再污染,获得污水处理与资源化的最佳效益。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具有缓冲容量大、处理效果好、工艺简单、投资省、运行费用低等特点,非常适合校园的污水处理。其优点将成为生态型校园污水处理的另一种选择。
人工湿地处理系统的核心是土壤-微生物-植物系统,该系统具有生命的基本特征,好比一个“过滤器”,其本身就是可再生的资源,它是一个充分利用土壤-微生物-植物系统中的自然条件净化污水的生态系统,具有高效、安全、可调控的特征。
2.2建大校园湿地系统改造建议
下图为校园人工湿地系统流程图,主要工艺过程由提升设备(包括提升装置、格栅、集水池)、人工湿地以及连接各工序的管渠等部分组成。
人工湿地系统流程图
校园雨水由雨水管网收集后,首先通过10mm的格栅去除树叶等大的漂浮物,然后进入地埋式沉砂池,以去除绝大部分的砂粒和悬浮固体。蓄水池的出水由泵和自流出水管根据池内水位控制。降雨期间蓄水池充满时,水经自流出水管溢流至景观湖体,旱季或雨天的蓄水水位达不到自流出水管水位时,蓄水池中的水先通过泵打入景观湖体,再从景观湖体自流进入人工湿地。该人工湿地系统的各单体构筑物具有不同的进水特征,格栅和沉砂池接纳校园雨水管网汇集的全部径流;蓄水池同时担负调蓄、净化(沉淀)和溢流等三重功能;人工湿地在暴雨时处理经蓄水池净化后的雨水(雨小时调蓄池未充满)或承受自流雨水的冲击负荷,雨后则处理经蓄水池净化后的蓄存雨水和景观湖体的循环水量。
1)人工湿地设计
校园湿地利用人工湿地技术去除雨水中的污染物,再回用于湖泊等景观水体,与传统注入清洁水置换湖水相比,能够节省大量宝贵的水资源。而净化后的雨水排入景观水体,减少了景观水体的环境污染程度,因减少污染而产生的经济效益也是很大的。人工湿地运行费用低廉,直接、间接经济效益显著。通过净化雨水补给校园用水与人工湿地改善湖水,也使城市湖泊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为人们提供了环境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其社会效益显著。
(1)生物浮床
人工生物浮床又称为生态浮床、生物浮岛等。它是一种以水生植物为主体。运用无土栽培技术原理,以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等为载体和基质,以净化水质为主要目的的生态技术。它主要通过植物根部的吸收、吸附作用和物种竞争相克机理,削减富营养化水体中的氮、磷及有机物质,从而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生物浮床在净化水质的效果基础上还可以营造水上景观。因此,可选择在景观湖种植若干段生物浮床,可以对景观水体水质起到一定的净化和保持效果。
1)生物浮床植物配置
(1)植物品种选择原则:①适宜东北水系水质条件的水生或陆生植物品种;②根系发达、根茎分蘖繁殖能力强,即个体分株快;③植物生长快、生长量大;④植株优美,具有一定的观赏性。
(2)植物品种:结合沈阳市水系水质现状,通过品种、生长习性、气候变化、水质现状等调研分析,选择的植物品种有芦苇、蒿草。
2)人工生物浮床的构建
浮床设计原则:①材质比重小,绿色环保,防腐蚀,耐老化,可反复多次使用;②浮床床体具有较好的强度,能抵抗较大风浪冲击;③采用柔性连接,使浮床整体能随水体上下浮动;④浮床植物栽种孔穴,应满足植物生长期种植密度要求。
(2)岸边植物布置
对景观湖沿岸进行立体绿化,可以达到净化、改善水质,改善空气环境,改善河岸的自然状态,保持水土和降低洪涝灾害,增加绿地面积,丰富城市景观的目的。
1)植物选择的原则:
植物种类的不同主要在于不同的生长速率及向根部输送氧气的能力以及植物根际微生物的特性进而影响到污染物去除的能力。湿地植物还影响水的运动,植物密度与生活型都会影响到植物减缓水流的速度,从而带来悬浮颗粒吸附与沉降的差异。不同种类的植物其根系表面积和通气组织也有所不同,根系表面积影响微生物的附着,通气组织影响氧的释放,从而影响人工湿地的净化效果。
2)水生植物的布置
为了避免沿岸死水区发生富营养化,大部分岸边线设计使用以挺水植物为主导的水生植物群落来保持水质,并同时兼有景观效果、改善环境,保持水土的作
用。可供选择的植物:
3)湖岸防护绿地的布置
选择一些耐水湿的树种,其密集的根系能够给河岸一定的保护作用及显著的加固作用,以提高平均水位上下河岸的稳定性。堤岸的绿化种植方法有护岸造林、结合休闲观赏形式等,具体的绿化形式视绿带功能、宽度等而定。一般来说,中小湖体乔灌木的种植可规整些,株、行距可密些;硬体的驳岸护岸则应多考虑运用垂直绿化,以增加绿视效果。
3.结论
通过对校园景观水系的研究,对于解决寒冷地区人工生态湿地系统在校园应用,提出来相应的解决办法,采取合理的水生植物种植规划和水体浮岛的设计,将使校园的人工湿地系统有进一步改善的作用,对于进化水体和合理配置校园水资源也有一定的效益作用。
4.参考文献
1. 王品才,某生态校园雨水调蓄与资源化利用研究,天津大学研究生论文;
2. 杨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草堂校区生态校园模式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研究生论文;
3. 张磊、刘建民,国外生态校园的研究方向与建设实践,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一、科技情况考察报告
科技情况考察报告其内容深度是介于科技论文和科普作品之间的。比起科普作品,它常常使用专业词汇和术语来介绍抽象、深奥的科学知识和复杂的生产技术;比之于科学论文,则不像科学论文那样注重论证说理。科技情况考察报告是运用通俗易懂、明白入理的文字直述其所见到的科学技术事实,为科技工作者传达科技方面的最新发展动态,进而为科研提供情报线索。
随着科学研究的逐步深入,科技写作的研究也硕果累累。在体裁上,科技情况考察报告由过去的类别单一发展为现时的多种类别并存,其中有:某一国家科技情况的考察报告;某一国家某一学科的考察报告;几个国家某一相同学科的科技情况考察报告。体裁形式的多样化,增强了科技情况考察报告的表现力度,为科技情况考察报告的写作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科技情况考察报告的格式为前言、概述、考察细目三个部分。
“前言”部分,主要是简单地介绍本考察团的名称、组成,考察过程中所访问的国别、城市、机构、参观的具体单位等。
“概述”,也有单独写,或者和前言放在一起写的。这部分主要是交待考察的总体情况。写这部分内容时,不但要写得通俗易懂,而且要清楚地写出考察的内容和收获。
“考察细目”是考察报告的主体,主要内容都在这部分。写法上,可把考察内容分成若干条,然后逐条详细介绍考察所获得的专业内容。可以使用科技术语,语句力求简明扼要。
科技考察报告
例文:
《日本半导体器件技术概况考察报告》的提纲是:
(1)题目
(2)考察团名称
(3)前言
(4)综述(介绍日本半导体的发展现状、动向以及特点)
(5)日本集成电路发展概况和工艺
(6)日本集成电路的制版工艺
(7)日本集成电路生产的净化技术
(8)日本集成电路的生产设备
(9)日本集成电路的外壳封装
(10)日本微波半导体器件的发展概况。
二、科技会议考察报告
科技会议考察报告是为完整地反映各种科技会议所取得的成果而写成的综合材料。在这里,科技会议是其考察的基础,会议上宣读的各种文献则是它要深入考察的所在,因为会议的主题内容都反映在会议文献中。
科技会议考察报告的写作一般从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部分“概况”,要写明会议名称、主办机构,会议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会议的主要议题、开会的方式等等。
第二部分“收获”,这是考察报告的主体部分。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是本次会议上本学科在研究方面的新动向,出现的新成果、新技术和新方法,那个分支领域将成为学科发展的主流。
二是介绍会议的主要论文,要具体到图表、数据、方法、论证、结论等。在方法上要注意选择会议中最主要的论文,摘取其精华进行介绍,不能流水帐式地进行介绍,也不能照录全文。
三是结合国内具体情况,介绍国外在本学科上的科学管理、学科方向选择、技术设备、数据处理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以便国内借鉴、汲取、运用。
三、学科研究考察报告
学科研究考察报告,是科技研究人员为了某一科研目的,通过实地考察,得到研究成果而写成的报告。
学科研究考察报告的范围很广。搞地质的科研人员可以对某一地区的地层地质发育情况进行考察,也可以对某一雪山的冰川进行考察;学生物的科研人员可以对某一稀有动物进行考察,也可以对某一经济作物的生长习性、经济价值进行考察。只要他们对实地考察得来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用文字表达出来,就可以成为学科研究考察报告。
学科研究考察报告的结构方式灵活多样,有直贯到底的,有分成几部分的,还有采用日记体裁写的。例如,我国古代地理学家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采用的是日记体裁;物候学家竺可桢的《雷琼地区考察报告》在结构方式上是“小标题式”;地理学家徐蓉的《天目山冰桌的发现及其古气候意义》在结构方式是分成几部分叙述和论述。
考察报告格式·民办教育考察报告·服装企业考察报告·赴外地学习考察报告
学科研究考察报告的格式是:
(1)题目;
(2)作者及单位;
(3)摘要;
(4)引言;
(5)考察方法;
论文关键词:蒸汽发生器排污系统,AP1000,二代加
蒸汽发生器排污系统设置目的是通过对蒸汽发生器连续的排污,净化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的水质,使其保持在电站正常运行的要求范围内;排污水通过该系统进行冷却、降压、净化后回到二次回路循环。AP1000蒸汽发生器系统主要流程如图1所示,M310二代加机组蒸汽发生器系统主要流程如图2所示。
2 蒸汽发生器排污系统主要设备设置方案改进
2.1 换热器设置改进
相对二代加百万千万核电机组,A1P000机组的两台蒸汽发生器均设置了独立的排污管线,每列排污管线对应1台再生热交换器,而在M310机组中3台蒸汽发生器的排污管线是共用1台再生热交换器,同时备用了1台非再生热交换器,在AP1000机组中,非再生热交换器已取消。
2.2 除盐装置设计改进
二代加机组一直采用了传统的离子树脂床来净化排污水,这种处理方法虽然能够有效净化排污水,但缺点是需要经常更换树脂,且产生的树脂废物较多,无形中需要增加核电站中固体废物处理的能力,且运行过程中需要除盐水清洗,这也增加了废水的产生。在AP1000机组中,这方面采用了更为先进的去离子技术——电去离子(EDI)法,它是继离子交换树脂、反渗透、电渗析之后日益获得广泛应用的新型水处理技术,虽然在国内的部分火电厂已经得到了应用,但是在核电站中采用此技术,AP1000是首次。EDI技术保留了传统的树脂床优点,不仅可以连续净化水,而且可以自动连续再生,不需要酸碱及再生用水,使得系统的操作强度降低,更环保;更重要的是这种设备相对于离子交换床而言占地面积更小,对管道和设备布置而言,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2.3 排放装置设计改进
排污水经过净化处理后,在排污水没有放射性情况下,需要返回到凝汽器补给水室内,由于凝汽器处于真空状态,排污水直接排向凝汽器会产生气化或者闪蒸,在这种情况下连续运行会出导致严重的腐蚀损坏,因此排污水不能直接排向凝汽器。在二代加机组中,采用了倒U水封设计方法,根据现场运行反馈,这种设计在电厂初始运行阶段容易在倒U型水封的下降阶段产生水锤、振动和噪音;在AP1000核电站中,采用了背压调节阀的设计方案,确保BDS到凝汽器的排放管线背压不会产生气化或者闪蒸,并通过在主控室实时监测排放管线上压力调节阀提供的控制信号,确保万无一失。
3 系统关键点位控制方法的改进
3.1 排污水水质监测方法改进
由于燃料包壳的破损及一回路向二回路的泄露,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的水会产生放射性,放射性的强度取决于燃料的破损率及一回路向二回路的泄漏率,根据排污水放射性监测结果决定排污水是否需要排向放射性废液系统,在排污水的放射性达到一定值时必须隔离排污。因此取样监测系统的设置非常重要。经济学论文二代加机组中,核取样系统对排污水取样并对处理管路进行监督,在蒸汽发生器出口、阳床及混床除盐器出口、排放管线上均设有取样口,可以监测排污水的化学及放射性指标,在发现有放射性时,将信号传给到主控室,操作员再根据状况进行排污系统的相应操作;三代AP1000机组中,二回路取样系统位于SGS安全壳隔离阀和热交换器的下游,A/B排污系列隔离阀上游,以保证独立监测每台蒸汽发生器二回路水的化学性能,同时在排污水公用排放母管、EDI净化水及浓水排放管上均设有的辐射测量仪表监测装置,一旦检测到由蒸汽发生器一次侧向二次侧的泄漏引起的放射性,排污水会自动排放至液体放射性废物系统进行处理和排放,同时隔离EDI装置,更为严重的情况下可以隔离排污系统。避免放射性在过滤器及EDI内积累。相对二代加机组,由放射性污染引起排污系统的动作装置更加先进,可以及时避免由一回路向二回路的泄露引起的污染。
3.2 超压保护装置
二代加机组中,排污系统只在减压站下游设置了一个超压保护装置。而AP1000的排污系统中,超压保护分为低压保护和高压保护,低压保护装置位于EDI装置下游的公用排污集管上,用于防止流量调节阀下游的低压部分超压;同时在与启动给水系统相连的管线上也设置了一个安全阀,防止下游的止回阀泄露引起低压排污管线超压;高压部分的超压保护装置位于热交换器出口的排污管线上,用于保护流量调节阀上有的排污管线,除此之外,在EDI装置上也设置有多台安全阀用于防止EDI电解除盐装置及过上游过滤器超压。
4 系统接口变化
在二代加及三代核电中,由于蒸汽发生器排污系统的功能都是一样的,因此,两者上下游的主要接口系统没有变化。其中,一个大的变化是由于取消了非再生热交换器的做为备用,AP1000核电蒸汽发生器排污系统省去了与设备冷却水系统的接口;其次,由于使用电除盐装置,省去了与三废系统及服务于树脂除盐器的的系统接口,如处理废树脂的固体废物处理系统,冲洗树脂的核岛除盐水系统等;最后,由于与凝汽器的接口处不再使用水封保护凝汽器的真空,因此与常规岛除盐水分配系统及常规岛废液收集系统的接口也相应取消。这些辅助的服务系统在AP1000蒸汽发生器排污系统中的取消之后大大减少了厂房的布置工作量,可以优化厂房的布置设计。
5 结束语
引滦入津工程是一个包括跨流域引水、输水、蓄水、净水和配水等综合性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城市供水系统。因此,黎河产水量的多少和水质的优劣关系到黎河下游水库的水量调度和水质安全,直接影响天津市的城市供水质量。本论文通过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量化水环境承载力,分析评价黎河水环境,对黎河的自净能力进行分析,并且由黎河自净能力大小提出防治措施及管理方案。其成果不仅对黎河安全,优质输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对输水河道的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2、黎河基本概况
黎河发源于河北省迁西县燕山山脉丘陵区,自东北向西南流经河北省遵化市建明、黄台口,经遵化市城南、东滩村、前毛庄、王各庄至天津市蓟县西龙虎峪附近与沙河汇流后入于桥水库,沿程接纳了15条支流,流域面积560km2,河道全长76km,其中利用输水段长57.6km。其特点是河底坡降变化大,河床深浅变化大,河宽变化大,河床底质变化大,河道弯曲弧度变化大。根据地形、河道特性及地质条件,将黎河输水段划分为上、中、下三部分。黎河输水段设计流量为60m3/s,校核流量为75m3/s。根据1960~2001年前毛庄水文站42年水文统计资料,黎河洪水洪峰流量大多在100~585m3/s之间,多年平均307m3/s,最大实测洪峰流量为1360 m3/s。黎河流域的地下水主要为降水,该地区地下水水质良好,其化学类型为重碳酸钙镁,水矿化度小于0.2g/L。根据遵化市气象站资料,黎河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区,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晴朗凉爽,冬季干燥寒冷。年平均气温10.9℃。
黎河输水段上游河道由炸糕店至后黎河店全长12.64km,河道为宽浅型,河床由砂卵石组成;中游河道由后黎河店至黎河庄全长10.39km,河道为宽浅型,河床由砂砾石组成,逐渐由粗变细;下游由黎河庄至果河桥下全长34.57km,河床以粗中砂为主,局部有细砾、细砂,河型为深弯曲型。
近年来,由于上游铁矿厂的尾水排入,部分河床和河滩沉积了厚度不等的呈粉砂状的矿砂。
黎河水体污染物主要来自工矿企业点源和农业面源等污染。
工矿企业点源污染主要来自遵化港陆钢铁有限公司、唐山建龙焦耐厂以及黎河沿线分布的铁选厂等支流排污口。工业点源污染物排放量大,对水体污染较严重。遵化港陆钢铁有限公司经支流排入黎河水体中的总氮7t/a,,总磷2.1t/a,化学需氧量31t/a,氨氮7t/a,铁14t/a。唐山建龙焦耐厂主要污染物为高锰酸盐指数、硝酸盐氮、氨氮、总氮、总磷和总锰。
农业面源污染的来源广泛,包括农田化肥的流失、农村村庄生活面源、禽畜养殖。面源污染具有污染源分散、排放不稳定、污染过程缓慢等特点,是影响黎河水质的重要原因。
3、底泥污染物的监测
为研究黎河河道底泥中污染物的累积程度、通过分析2008年8月和10月分别在黎河上、中、下游分层次取的底泥样品,分析底泥污染物的累积水平。
3.1 取样点布设
2008年8月3日和10月24日在黎河输水前分别在黎河的上、中、下游选取炸糕店、东滩桥、夏家峪三个采样点,在河湾泥沙沉积处取表层(0~5cm)、中层(5~20cm)、底层(约20~40cm)的底泥样品,部分新鲜土样密封后在实验室测定铵态氮和硝态氮,其余土样室内风干、过筛,分析各层中污染物的含量。
3.2 监测项目
监测项目:pH值、全氮、全磷、有机质、氨氮、硝态氮、Fe、Mn、Hg、As、Pb、Cr、Cd等13项。根据《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中规定的方法监测分析。
3.3 底泥营养物质的监测结果
底泥取样主要在沉积的粘性土和亚沙土河床段,避开了细沙和粗沙的河床。由于黎河在8月至10月之间曾有一次小规模的输水,造成两次监测结果有很大差别,从上游至下游底泥污染物在0-40cm处的沉积规律也很不明显。
根据实测污染物检测值可知,输水前后除pH变化较小外,其他后各种污染物浓度发生了较大变化,并且其浓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均有一定变化。输水后,硝氮的浓度在上、中、下游均减少。
黎河在不输水的时候,河道流量小,由于流域范围内的生活污水、农田排水、选矿厂尾水随支流不断的排放,河道中积累了大量污染物,造成非输水期引水河道有机质、全磷、全氮、硝氮等浓度异常高。黎河输水后河道横断面污染物浓度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上游段全磷、全氮、硝氮的浓度都有因输水有很大幅度的减少,而硝氮最为明显。上游段,输水前硝氮的浓度在5-20cm处浓度最大,其浓度约是0-5cm的3倍或是20-40cm处的2倍,输水后,垂直方向上浓度相差不大。只有氨氮在输水后浓度有较大的增加,由于泥底沉积物的氨氮含量在输水过程中不断释放,且氨氮主要来自化肥的施用和农村分散生活用水,所以浓度不断上升。
中游因输水导致,有机质由原先0-5cm浓度较高的情况变为垂直方向上基本平衡,随深度的加大略微加大。输水后导致,硝氮的浓度和中游磷在20-40cm的浓度有较大的减少。下游段,有机质浓度因小规模输水后变化幅度较小,相比输水前,有机质、全氮和氨氮在5-20cm处浓度增加,其余污染物均有小幅度的下降。
因输水的关系,导致大多数污染物被水流带走和河流自净,使有机质、全磷、全氮、硝氮有较大幅度的降低,尤其是硝氮和全磷较为突出。而因输水使氨氮浓度有较大的增涨,并且高浓度区由中游断面上移到上游断面。
3.4 底泥金属元素的监测结果
黎河的主要水环境功能是为于桥水库输水,底泥质量按《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中的一级标准进行评价,即按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的土壤类型进行环境质量评价。2008年10月对炸糕店、东滩桥、夏家峪三个取样点底泥中的金属含量(铁、锰、砷、汞、铅、铬和镉)进行监测。《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没有规定铁和锰的标准值,锰的含量参考北京地区土壤元素背景值,其范围在218-672mg/kg,平均值为419mg/kg。
5、自净能力
底泥污染物释放的浸泡实验证实黎河河床对铁的吸附沉降能力非常强,因此,虽然黎河干流和支流两岸有大量选矿厂,将富含铁、锰的尾水排入河道,但铁锰很易被悬浮物吸附,在底泥中沉积,这种沉积造成黎河底泥铁锰含量很高。水体自净系统会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在较强扰动的条件下,表层底泥中的铁(如输水初期)可能释放出来,但很快又发生沉降,因此,尽管黎河底泥中的铁含量高达4%,在水体中铁却很少出现超标现象。
底泥浸泡实验表明,黎河对有机质、总磷和总氮也有较好的净化能力,包括吸附沉降、曝气分解等。黎河卵石加沙质河床、大比降河段、多道跌水坝的设置以及高含量悬浮物使其对污染物有很好的分解和沉降能力。但对不同污染物的主要净化机制可能不同,如对有机质和总氮主要是曝气降解(有机质在底泥中的含量低,浸泡实验发现总氮容易从底泥中释放出来,表明这两种污染物在黎河中不易沉降),对总磷可能以沉降为主。分析2008年10月非输水期黎河主要支流和干流多个断面的水质监测结果,表明在支流污染物不断排入的状况下,干流污染物的浓度呈波浪状变动,虽然在上游和中游污染物大量排放的条件下,中游的东滩桥断面污染物浓度会上升,但与支流汇入的高浓度污染物相比,干流对有机质、总氮和总磷的净化效果还是非常显著的,反映了黎河从上游至下游沿程TN、TP的这种排污-净化-排污-净化的波浪状变化趋势。
7、水环境污染防治对策
7.1 加强水源地保护
建立健全水质监测和监督体制,提高水质透明度,加快饮用水源监控系统的建设,合理布置设置站点,加强水域水渍的监测、监督、预测及评价工作,为保证水源地安全提高可靠的技术支撑。
7.2 依法治水, 强化水资源管理。
水资源属国土资源, 应结合国土整治统盘考虑, 在开发水资源同时, 应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水环境质量的评价。建立并且健全水资源的管理机构, 加强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规划。
7.3 制订水污染防治规划, 建立河流污染预警机制。
要根据流域或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工业布局、人口增长、环境容量、水体功能及治理情况等因素, 制订水污染防治规划。同时应逐步建立河流污染自动监测系统,及时发现水污染问题,并建立河流污染应急预案。同时要尽快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实行排污权交易,以经济约束污染排放。
7.4 加强工矿企业点源污染控制
对于工业排污的污染情况,要求工矿、企业改进生产工艺,以减少生产原料及最终产品流失量,同时加强排污处理,加强水的循环利用,减少污水排放量。或者是让点污染源排放的污水直接纳入遵化市的生活污水处理厂。
7.5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
(1)要推广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法,如适量施肥,土中施肥,避免重复多次使用同种肥料、推广绿地种植和秸秆还田等。另外,在农田和水体之间建立合理的草地或林地过虑,也可以大大降低水体中氨的含量。
(2)采取措施控制养殖业的污染。应遵循生态规律,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料和沼气。推广畜禽养殖业粪便综合利用和处理技术,鼓励建设养殖业和种植业紧密结合的生态工程。
7.6 为保证水质所采取的工程措施
为避免向引滦水体释放有害物质,减少人类活动造成的污染,提高管理效率,美化河道环境景观,规划对点污染源和面污染源采取一些工程措施即治污截污工程、绿化林带工程及封闭管理工程等。
7.7 建设黎河下游湿地生态系统
于桥水库70%以上的污染负荷来自于上游河北省,针对污染源广且分散的特点,结合水库的实际条件,拟采用投资少且净化效果好的生物工程措施。结合黎河下游的实际条件,拟对黎河、沙河的来水进行净化处理。规划在黎河下游即水库上游库区22m高程以下的直接淹没区和围堤南、北鱼塘,建设湿地处理系统,充分发挥植物的拦截、吸收、吸附作用,结合物理沉降、化学反应等机制,拦截水库主要入水口(占水库入库水量的85%以上)汛期降雨、引滦输水等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及污染负荷,降低水体中氮磷含量,达到抑制库区藻类过量繁殖而改善水库水质的目的。对于黎河在汛期来水和非汛期输水时,都应将头水导入前置生物净化池,净化水质达标后方可进入于桥水库。
7.8 加强环保宣传,提高公众参与度
解决水质污染问题需要政策、技术和工程的多方面综合防治,而更重要的是全社会公众的深刻认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对策。有关部门要采取各种有效形式,开展广泛、深入、持久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要使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水观念,使广大群众懂得保护水资源、保护水环境[15]。促使人们自觉转变落后的用水观念和用水习惯,要加强舆论监督,对浪费水、破坏水质的行为公开曝光。把节水和环境保护变成公众的自觉行动。
8、结论
本文通过对黎河的主要污染物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同时分析输水期与非输水期各种污染物浓度变化的不同。金属汞和铬的含量均在炸糕店处超标,金属铁、锰在炸糕店、东滩、夏家峪3个断面均严重超标。通过底泥的浸泡实验,得出黎河河床对铁的吸附沉降能力非常强;而总氮在输水过程中不断释放,是造成水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总磷浓度很少超标;CODMn浓度在黎河干流河段变动幅度大。从上游到下游,由于净化、吸附作用,有机质浓度显著降低。底泥的扰动实验表明,随着不断扰动-静置的交替,总氮浓度有所少量增加,总磷的变化以吸附沉降为主;CODMn变化趋势与浸泡静置实验相似;铁被吸附沉降的性能强。通过计算水环境容量,分析COD和氨氮的水环境容量的大小,得出:黎河在输水期水环境容量能满足要求;在非输水期,虽然黎河对污染物有一定的净化能力,但由于其纳污量远远高于水体的水环境容量,造成污染。从而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一些政策性,工程性,技术性的措施来防治黎河水污染。■
参考文 献
[1] 贺瑞敏.区域水环境承载力理论及评价方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江苏:河海大学,2007.
论文关键词:农村污水,就地处理,地下渗滤
在我国广大的郊区和农村,还有很多居住区比如自然村落、部队营房存在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的现象。采用运行费用低、维护管理简单的技术就地处理此类污水,是被广泛认可的一种做法[1]。地下渗滤处理系统由于构造简单、建设费用省、运行管理容易,是一种常用的就地处理技术。它将污水有控制地投配到具有一定构造、距地表有一定深度和具有良好扩散性能的土层中,使污水在其中经过过滤、吸附、生物降解和化学反应等过程并得到净化[2][3]。
近年来,地下渗滤处理技术在太湖流域的应用呈增加趋势。地下土壤、草炭渗滤系统处理效果好,常见水力负荷为2-4[4]。太湖流域经济发达,土地资源紧张。低负荷意味着占地大。为节省土地,常常采用粗砂替代土壤或者草炭作为渗滤介质,利用粗砂更好的通气性和透水性,提高水力负荷减小工程占地。此外,太湖流域地下水埋深浅,有时地面以下不到1m即可见水,可以构造地下渗滤系统的空间有限,常常采用浅层粗砂渗滤系统。
一些文献报道的地下渗滤系统的处理效果,是在污水连续连续流入,依靠重力自由排出的试验条件下得到的。这与实际的现场条件有所出入。在处理小型居住点污水的工程实践中,地下渗滤系统常遇到两个情况:(1)非受控地间歇进水。地下渗滤系统直接承接化粪池出水,化粪池污水靠重力进入渗滤系统。由于化粪池本身没有水量调节功能,其排水由用户习惯决定是不连续的,因此渗滤系统的进水也是不连续的。(2)动力间歇排水。渗滤系统的集水管在地面以下80~100cm深处,当平原且受潮汐影响地区不具备重力排水条件时,需要设置泵井动力排水。由于这一类地下渗滤系统的处理水量小,泵井排水只能间歇进行。换言之,污水在渗滤系统中蓄存,当排水泵开启时快速排出。
本文通过建立模拟试验装置,在12.5的水力负荷下,模拟不同的进水和排水方式,研究其对地下350mm厚粗砂渗滤系统(以下简称粗砂渗滤系统)净化生活污水效果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柱
采用某污水处理厂沉砂池出水为试验用水。由蠕动计量泵按预先设定的连续或间歇进水流量将污水提升到试验柱中。
采用4根内径为200mm的有机玻璃管,自下而上分别装填50mm粗砂(垫层)、100mm高炉渣(集水层)、350mm粗砂(渗滤层)、300mm阶梯环填料(布水层)、200mm土壤(覆盖层)。考虑到小型居住点化粪池排水具有周期强、瞬时负荷高的特点,在粗砂渗滤层上增加阶梯环填料布水层,它提供缓冲调蓄功能。阶梯环充填密度105kg/m,直径φ16mm,堆积孔隙率88.4%。粗砂连续性尚好,d=0.2mm,d=0.5mm。穿孔布水管通入到布水层中,集水层内设集水管收集处理出水。
1.2运行方式
1.2.1设计水力负荷
参考标准图集03SS703-1,设计日水力负荷为0.125(12.5)。
1.2.1进水方式
在日水力负荷相同的前提下,采用连续和间歇两种进水方式,见表1。
表1进水操作参数
进水方式
进水量
/
设计负荷/
进水负荷
/
流量/0
连续
3.9
12.5
87
2.7
间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