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就业服务部工作计划

就业服务部工作计划

时间:2022-11-09 07:22: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就业服务部工作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就业服务部工作计划

第1篇

一、高校毕业生求职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重庆市江北区通过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定制服务计划”以及对辖区内实名登记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一对一”帮扶,职业指导师们发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就业观念固化且与现实差异大、对就业创业政策不了解、职业指导开展受冷遇等问题。

1.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固化且与现实差距大,急需职业指导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固化且与现实差距大,表现为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主要特征为就业取向因学科专业、地域地区、单位性质的不同而呈现出较大的差异。重庆市江北区2012~2014年对600余名有就业失业实名登记的江北户籍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进行了就业服务和职业指导,发现因专业不对口未就业的为118名,占未就业总数的19.67%;在家准备教师、事业单位、公务员等公招考试以及准备考研的为157名,占未就业总数的26.17%;已有工作单位对工作薪资不满,实习期满自动辞职前来失业登记的为122名,占未就业总数的20.33%;对工作地域不满,想在重庆主城区进行工作的为166名,占未就业总数的27.67%;无工作经验影响就业的仅为22名,占未就业总数的3.6%;因工作发展空间不大而继续择业的也仅为15名,占未就业总数的2.5%。由此可见,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的固化成为了影响其就业的重要因素。

2.高校毕业生对就业创业政策了解不深,职业指导服务开展受冷遇

近年来,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趋于务实,但政策给予的种种优惠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并不熟知。通过纸质媒体和电子媒体等多种媒介进行宣传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优惠政策并没有让高校毕业生有参与的热情;甚至职业指导师对他们提供职业指导服务时,因羞涩或不信任等原因,毕业生们还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公共职业指导受冷遇。在高校毕业生的意识里,政府的就业创业政策、职业指导服务离自己较远。高校如能在创业就业指导课程中,对相关优惠政策进行解读培训,高校毕业生全方位了解公共就业服务,才能真正让高校毕业生主动接受公共就业服务中的职业指导。

二、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1.深入挖掘储备就业岗位,促进高校毕业生在职业指导后实现尽快就业

一是依托全区就业信息员队伍,大力开展空岗申报和用工备案制度。2012年6月,重庆市江北区组建成立了首批就业信息员队伍,就业信息员队伍的主要成员为重庆市各大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主管,区人力资源市场的职业指导师等。截至目前,已有201家单位的人力资源负责人列入就业信息员队伍,对全区用工及就业信息进行实时更新和数据共享,让江北区的人力资源市场能够实现求职与用工的无缝对接。2012年~2014年就业信息员队伍共提供各类适合高校毕业生的有效岗位13.41万个,为到江北区寻求职业指导的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可选择的多种岗位。

二是加快公益性岗位的开发,为高校毕业生挖掘更多满足其就业意愿的岗位。重庆市江北区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实现了全区公益性岗位区级统筹,政府购买岗位统筹用于就业援助,把通过机关事业单位、街镇、社区及区级公益性组织挖掘的较好的公益性岗位,用于优先安置本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实现了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安置”三统一。截至2014年底,全区51家机关事业单位与区级公益性劳动组织签订了《公益性岗位委托管理协议》,岗位统筹程度和管理规范程度进一步提高。每年区公益性组织举行的辅警、社会工作者、食品药品监督员等公益性岗位的招聘成为了职业指导中广受高校毕业生青睐的求职途径。历年来区内累计开发此类公益性岗位8733个,为绝大部分江北区籍高校毕业生提供了优质岗位。公益性岗位规范用工,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成为了高校毕业生奋发图强,实现真正就业和自我提升的激励器和助推器。

2.大力开展创业指导服务,在职业指导中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用创业带动就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又一法宝。乘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东风,创业环境的优化为鼓励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条件。重庆市江北区既加大了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资金扶持力度,在技能培训、小额担保贷款、税收减免等给予优惠,减轻了高校毕业生的创业压力;多方面扎实推进职业指导中的创业指导,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搭建平台。

从2014年起,江北区推进了“创建充分就业创业社区”的活动,以社区为基点,职业指导进社区,指导高校毕业生在家附近就近就业创业。在进行职业指导时,对有创业意向的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师带领他们参观并介绍江北区已建立的嘉陵三村微企创业园、石马河市级家庭服务业创业基地、五里店创业培训基地、新洁净创业实训基地、港城工业园创业基地等“五大孵化基地”,鼓励大学毕业生进驻该五大创业孵化平台。同时,职业指导师们还提供了一批各具特色的街镇创业示范基地和创业示范点供高校毕业生们创业学习。

职业指导还通过以赛代训的形式,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江北区成功举办了多届“劳动之星”技能人才大赛、积极参与“泛海杯”重庆创业大赛和“泛海”重庆大学生创业行动等活动,组织各类专家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一条龙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

3.优化公共就业服务,营造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的良好氛围

一是在各类公益性专项招聘活动中设立职业指导专区,积极做好高校毕业职业指导。江北区每年组织开展“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等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在各类专项活动的招聘现场,各级职业指导师组成了专家团队,在职业指导区为现场求职的高校毕业生提供职业能力测评、择业咨询服务、就业政策咨询和服务。同时,对到会的招聘企业提供用人单位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咨询,鼓励用人单位设置多类型的高校毕业生招聘岗位。通过现场的职业指导及招聘管理,为高校毕业生和用工单位搭建了良好对接平台,促进高校毕业生现场签订就业意向,尽快尽早就业。

二是创建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绿色通道,实施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一对一”就业帮扶。就业局、街道、社区三级就业平台形成一体,深入推行“三四三”职业指导帮扶举措。“三到底”即就业信息到底、就业岗位介绍服务到底、就业人员职业指导服务到底;“四个勤”即上门勤、询问勤、跑腿勤、联系勤;“三回访”即回访本人、回访家庭、回访单位。争取做到登记一位、指导一位、就业一位。

三是倾力开展就业政策宣传,促进高校毕业生转变观念,稳定就业。以“五个一”,即一台(电视台)、一报(报纸)、一网(网站)、一栏(宣传栏)、一信(短信)为载体,建立职业指导服务平台,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高校毕业生和社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措施的知晓度。区内通过举办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座谈会等形式,加强与区内应往届高校毕业生的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就业需求及意愿,帮助他们转变择业观念,实现稳定就业。2012年~2014年共计为近万名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就业服务,近4000名高校毕业生达成就业意向。

4.大力提供政策支持,探索职业指导与优惠政策的高度融合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重庆市江北区已有多项就业优惠政策帮助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职业指导师牵头,各部门密切配合,是将优惠政策与职业指导工作高度融合的有力保证。

一是整体联动,形成合力,把职业指导的利好政策拓展到街镇、企业。职业指导服务部门一方面联合区内街镇、社区积极落实高校毕业生服务社区社会保障工作计划,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多种就业方式,高校毕业生在街镇、社区的服务岗位就业,提高其就业技能及社会适应能力。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财政对见习基地发放见习人员基本生活补助给予补贴。见习基地留用见习人员就业,还可享受高额补助与社会保险补贴,以此增加高校毕业生实习后的留置率,让高校毕业生能够在工作中干一行、留一行、爱一行。

二是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政策,提供优质的职业指导服务。江北区职业指导公共服务人员正在认真实施 “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定制服务计划”,该计划翔实掌握了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实名制信息,给高校毕业生提供免费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创业推介等服务;通过个性化量身定制服务,提升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的专业性、针对性,畅通了高校毕业生与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对接渠道。

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个性化就业指导个性心理职业兴趣

[作者简介]唐承泽(1977- ),男,重庆人,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学生工作部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学生就业;刘淑云(1977- ),女,黑龙江伊春人,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学生工作部,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学生思想教育。(广西南宁53000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桂林理工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立项课题“高职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GUTDJA005)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4-0099-02

伴随着高等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高素质职业人才的要求也不断加强。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正是迎合这一劳动需要应运而生,它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培养能力强、素质高、懂技术、会管理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十多年来,高职院校一直在努力实现这样的目标,并向社会源源不断输出各类型的技术人才。然而,近年来,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实现毕业生与职业相匹配是高职就业指导的一项繁重而艰巨的任务。

一、个性化就业指导内涵诠释

具有“职业指导之父”称谓的帕森斯创建了人职匹配理论。该理论认为,选择一种职业首先要准确地了解自己,其次是懂得在不同的领域获得成功所需要的条件和环境,最后是对于这两部分事实相互关系的准确认识。当个人的人格特征、兴趣爱好与职业相符时,可以激发个人潜能,并且调动其工作热情。这说明,高校要实现就业指导目标,必须针对学生个性特质,因材施教,同时要根据行业特征实施个性化就业指导。

个性化就业指导须尊重学生个性。就业指导只有建立在尊重学生个性特征的基础上,才会调动学生主动接受指导的积极性,效果才会更好。高校就业指导不是针对个别学生的指导,也不是只针对特殊群体或少部分学生的指导,而是覆盖全体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是长期性工作,高校就业指导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在大学生毕业前一年的临时指导,而是根据大学生在校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逐步开展就业教育。

二、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个性化缺失表现

(一)就业指导课多为“群体灌输式”

当前,部分高校就业指导课一般是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一个大教室里坐上几十甚至上百名学生,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关于什么是职业规划,什么是创业,什么是求职简历的理论知识满满一课堂,即使部分老师采取课堂讨论或者辩论的教学形式,但是老师们更多依赖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忽视学生个性差异,群体指导始终占主要部分。

(二)就业指导课倾向于“纸上谈兵”

当前,在大学里,上就业指导课的老师或者从事就业咨询的老师多半是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从事工作,缺乏应聘的实战经验。这些没有亲自在企业工作的老师们凭借书本和别人的经验之谈向学生讲授求职中的注意事项,难免出现“纸上谈兵”。

(三)就业指导课教师缺乏专业针对性

在很多高职院校,教学工作计划中没有指定的就业指导专业教师,而是临时安排辅导员或者行政人员担任,这些人员的学科背景差异很大,受过专业培训的人也较少,对所带课班级的专业特点、就业趋势、就业优势及就业准备没有清楚的了解,不能从专业针对性的角度指导大学生就业,造成就业指导实效性低。

三、高职院校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途径

(一)基于个性心理分析开展职业生涯指导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大学生不能正确进行自我认知,经常出现认知过高或者过低现象,从而影响自己的就业,一定程度上造成求职意愿和岗位需要不匹配。针对人格差异的就业指导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为前提。在个性化就业指导的职业生涯教育环节中,可以借助人格测验法,以帮助学生在认识自我优劣势的基础上选择职业,发展自我。事实和研究表明,性格影响一个人对职业的适应性,不同的职业工作对人有不同的性格要求。目前,在个性化就业指导中可以使用的测验主要有职业兴趣测验、一般能力倾向成套测验和智力测验。

1.职业兴趣测试。职业兴趣测试是心理测试的一种,是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约翰・霍兰德于1959年提出的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职业兴趣理论。他认为人的人格类型、兴趣与职业密切相关,兴趣是人们活动的巨大动力。人们通常依据自己的职业兴趣选择职业,而且会在自己喜欢的职业里把工作做得更好。当前职业兴趣测验有史特朗职业兴趣量表和库得兴趣记录等。根据兴趣测验列出的兴趣选择项,受试者对每项测验进行“是”或“否”选择,或排列出序列。测试者根据测试结果对受试者是否适合某一职业或某一种工作做出判断。就业指导教师有必要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从而在职业选择上做出正确判断。

2.一般能力倾向成套测验。一般能力倾向成套测验是美国劳工部编制,它分析归纳确定了9种与职业关系密切并有代表性的能力因素,主要用于人才选拔与安置。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优势倾向。用人单位也会根据行业特点,对求职者的能力倾向有一定要求。因此,在学校的就业指导过程中,如果能帮助学生依据自己的能力特点来选择合适的职业,有助于其在该行业取得更大的成就。

3.智力测验。智力测验就是对智力的科学测试,主要测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智力水平对不同的职业和专业有不同的适应性,现实生活得出的结论是,智商比较高的人,学习能力比较强,反之较弱。因此,高校在指导学生就业时要充分把握学生的智力水平情况,在此基础上开展针对性的指导工作。目前,我国学校职业指导中常用的智力测验量表有瑞文标准渐进测验、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等。

(二)构建个性化就业指导团队

实现个性化就业指导目标,需要创建一支从事教育实践活动的专业团队,该团队的指导在完成理论的教学工作任务的同时,肩负着个性化就业指导综合服务的艰巨任务。个性化就业指导主要依据不同教师的专业优势,针对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不同问题,从专业的角度提供针对性的答疑服务。根据目前高校就业指导教师的组成情况,首先,要加强对现有就业指导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指导的水平和能力;其次,加强校企合作,不定期聘用企业人力资源部相关人员针对高校毕业生在求职面试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问题举行专题讲座和指导;最后,就业部门协同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开设就业指导心理咨询服务,针对大学生职业取向,人格特征等进行测评,并帮助有就业心理障碍的毕业生解决心理问题。

(三)提供特殊群体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

高校普遍存在经济贫困、学业困难、心理障碍、单亲家庭、患病残疾等类特殊群体,这部分群体除了面临一般大学生必须面临的学习和就业的压力,因为特殊原因,还要面临更多的困难。做好这部分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并健康快乐地度过大学生活,对高校的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对这部分群体关注不够,处理不当,将会引发这部分群体的心理异常,从而流落社会成为危险“病原体”。

特殊群体的就业指导要坚持问题针对性,分别针对不同特殊群体的群体特征和问题来源开展有效的就业前准备工作。通常情况下,特殊群体的大学生普遍比较自卑,自卑是阻碍其潜能发挥的关键心理问题,虽然自卑的行为表现形式不同,但是他们内心多少都有自卑的影子。对这部分群体的大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工作。首先,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要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端正其自我认知态度;其次,在开展就业指导过程中,指导教师借助学校心理健康讲座平台,社团活动平台,特殊群体素质拓展训练平台及就业现场模拟平台等,调动特殊群体大学生参与群体活动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在众人面前勇敢的表达和表现自己,提高其自信心,克服阻碍他们成长的自身心理问题。

(四)搭建个性化就业实践体验平台

1.创设大学生个性化就业自助组织。就业指导部门指导大学生成立一定的就业自助组织,定期开展就业专题讨论,针对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典型问题相互交流心得。成立自荐材料制作小组,小组成员都作为自荐材料的制作人,同时又扮演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工作人员,转变角色相互审视大学生自荐材料,发现材料中存在的问题;成立面试模拟考官小组,小组学生既充当面试考官角色,又是面试对象。通过小组模拟面试,相互评议模拟面试表现,并且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求职能力和技巧,让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真正面试之前,就能发现自身可能在面试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做好修正,从而减少面试失利的概率。通过自助小组,成员还可以就某些职业技能考试进行经验交流,共同提高考试通过率,提升就业竞争力。

2.提供个性化技能培训。部分企业认为,一部分大学生理论知识丰富,但是技能水平较差,企业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对他们进行二度教育;而另一部分大学生技能水平基本上达到初级工人的要求,但是理论知识不牢,可以发展的空间不大,企业同样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对他们进行补习。高校个性化就业指导,不是脱离理论单纯强调特定技术或操作程序的熟悉和演练,更不是仅仅局限于系统的理论讲解。它是着重于发挥学习者主观能动性的教育过程。高职院校个性化就业指导不仅依托各种现有实验和实训课程,同时要广泛开展诸如社会实践、模拟面试、生产实习、社会调查、人才市场和社会公益劳动等实践活动;另外,高校可以根据大学生不同的技能缺陷组建各种就业技能训练服务中心,开设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培训机构,如就业技能培训、书法培训、演讲技能培训、公文写作培训等,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

(五)创建个性化就业指导信息资源库

鉴于现代教育技术资源的广泛应用,高校有必要将传统的和现代的就业指导资源库结合起来。首先,通过传统信息阅览室的就业指导期刊及与专业相关的就业信息期刊,向大学毕业生传递行业最新动态和专业发展要求,告诫大学生提早做好相关准备。其次,学校就业服务部门将用人单位招聘信息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整理,通过校园专设的就业信息网络平台,及时向学生提供针对性的信息。同时,发挥各院系网络信息平台优势,开设专业的就业板块,提供行业内职位需求信息和市场信息。再次,不定期邀请专业教师参与就业论坛、就业聊天室、就业微博的讨论,学生可以借助这些媒介交流学习经验。最后,高校个性化就业资源平台内设有专门的毕业生基本信息库,主要包括毕业生专业,学业水平,在校期间获得奖励情况,就业意向等基本信息。当发现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与本校毕业生的条件相匹配,可以以短信、邮件等的方式通知符合条件的学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