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7 20:07: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实事求是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要求,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要有“摘要”和“Abstract”(英文摘要)两项内容。笔者逐篇审阅学生的论文,发现很多论文的目录页上,中文摘要内容上方是“摘要”两个字,但在英文摘要内容上方,却没有对应地显示“Abstract”这个词,而是出现了论文的英文题目。笔者觉得这样不太合理,就建议学生将英文题目对应地改成“Abstract”字样。但学生却说:“老师,虽然您说得有理,可是这个不能改,因为学校给的模板就是这样的。”笔者说:“不合理的地方就需要完善,不用管什么模板不模板。如果你认识不到问题,那是改不了;但是你现在已经觉得我说得有理,认识到了问题,为什么还不改呢?”学生看见笔者很认真的样子,就说:“老师,模板是学校给的,错了也不关我们的事;况且,如果我们改了,最后通不过,那算谁的呢?”听了学生的话,笔者感觉事情严重了许多:学生分明是把学校给的模板当成了教条,对待模版,似乎只有遵行的份儿,不敢有半点怀疑;即使认识到其中有问题或有错误,也不敢改正。此刻,笔者不禁要问,是什么力量或原因使学生变得如此唯唯诺诺,缺少最基本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呢?怎么一点怀疑的勇气都没有呢?
大学生之所以没有怀疑的勇气,这恐怕要缘于他们在大学所接受的日常教育。很多人认为,在大学,就是要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诚然,学习文化知识确实很重要,然而,大学教育更重要的是育人,是培养学生的自由思想,养成独立的人格。若要自由思想,怀疑的勇气是必不可少的。可是,在当今一些大学课堂上,许多教师生怕学生对所讲授的东西产生怀疑,所以讲课时说话毫不含糊,论断也斩钉截铁。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树立教师的威信!笔者也曾听到一个好心的督学老教师的建议:一定要让学生觉得你讲的都是对的。现在一些大学生之所以缺少怀疑和批判精神,跟大学中的这种教育理念有很大关系。仔细想来,大学教师的各项研究真的到了毫无疑义的地步了吗?事实并非如此吧。即使教师讲授自己的研究成果,也不要忘记告知学生还应该去大胆怀疑;如果教师只是讲授教材上自己并无专门研究的内容,那就更没有理由让学生相信所讲的都是对的,都是不容置疑的。常听人说,王国维在清华大学国学院上课时,对遇到的一些问题常说三个字“我不懂”,有时候一节课竟有几个“我不懂”。无独有偶,2012年6月7日去世的历史学家何炳棣先生曾回忆,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月涵)先生有“洵洵儒雅、和蔼谦虚、近乎木讷、‘过分’谨慎的一面,正如校园里流行的一首打油诗所描述校长讲话的特色:大概或者也许是,不过我们不敢说,可是学校总以为,恐怕仿佛不见得”[1]。教师们固然不必效颦,但至少应该告诉学生,对课上所学的东西不应该照单全收,而应该大胆质疑。大学生都是成年人了,他们理应有自己的判断,教师们更应该教给他们怀疑的勇气。钱学森先生去世后,“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大学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曾经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但似乎也仅仅停留在被炒作的层面,是否真正有人深入地思考这一问题呢?笔者觉得,现代的中国大学教育中忽视培养学生怀疑的勇气,这严重阻碍了杰出人才的产生。须知,没有怀疑便没有探索;没有探索,何谈杰出人才!
在欧美的大学里,学生也并非天生具有怀疑精神,一些教师也经常将教科书当成教条。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求学时,社会系名教授之一吉丁斯(Franklin Giddings)上第一堂课的开场白,还让主张治学应在“不疑处生疑”“不让人家牵着鼻子走”的,在时隔40余年后仍记忆犹新。吉丁斯说:“积三十年教书之经验,余深知教书的不二法门便是教条主义!”他接着便解释道:“一个钟头的课,实际上至多只有四十五至五十分钟。假若我模棱两可地向你们说,这个似乎如此,那个未必如彼,那你们究竟学到些什么呢?你们当然既不愿听,也不愿信了。所以我只有说:‘毫无疑问的,毫无疑问的,我就这样告诉你……’就是这样的,一定是这样的。所以为什么我说教条主义是教书的不二法门的道理。[2]”虽然欧美大学中也不乏吉丁斯所说的教条主义的教师,但是,他们的大学生的怀疑精神还是相对强烈的。那是经过专门的批判性思维训练的结果:他们或是设有批判性思维的课程;或是常有怀疑精神的提倡。因此,在师生中间大都形成了这样一种传统:学会怀疑,在接受任何论断之前都要有怀疑的精神。詹姆士·兰迪在为萨根的名著《魔鬼出没的世界》(中译本)所作的“再版序”中引用了萨根的话:“怀疑主义和好奇都是经过磨炼和实践才能获得的技巧。在学生们的头脑中使它们和谐联姻应该成为公共教育的基本目标。[3]”美国学者阿尔伯特·库克给刚入学的学生开设了“英语语言研究”的课程,他在教科书中有这样的话:“教育的目的并非是要建立教条,而是应该使受教育者意识到世间万物的迁流。在本课程中,你应该同任何学科的受教育者一样,质疑每一个论断,通过自己的观察鉴别其真伪,提出自己的反议。任何时候都不要被动地接受任何东西。[4]”文化学者奈达也说过:“在生活中,能疑要比善信更重要,因为太多的人喜欢相信一些不可相信的东西。[5]”
英语中有一句古谚“To err is human”(人总会犯错),虽然汉语也有“人孰无过”的说法,可是人们却惯于轻信、迷信,不善怀疑。大家可能都有这样一个印象,在孩童时代人们的疑问比较多,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疑问似乎越来越少。其实,疑问不是真的少了,而是人们的思维方式改变了,不善于生疑了。或者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忙得没有时间质疑了。有人会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知识丰富了,疑问也就少了。这似是而非,知识多了,未知的东西应该更多,疑问也应该更多。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说过,人的知识可以比作一个圆,圆周所接触的是人的未知,那么,圆越大,其未知的东西会越多。因此,人们的不善怀疑,是后天习惯养成的。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先生在谈到鲁迅先生的读书趣味时说:“鲁迅先生爱读杂书,且终其一生受西方思想影响,推崇‘个人意识’的觉醒,主张年轻人应该有‘怀疑精神’。[6]”在讲到如何在大学培养独立精神时,孙郁先生引用了鲁迅先生的话:“相信自己,不要找导师。[7]”笔者真诚地希望鲁迅先生的话能对培养大学生的怀疑精神起到一些作用。
怀疑的精神并不是人人天生就有的,怀疑勇气的获得也需要经过磨炼和实践,在很多时候,怀疑还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上述学生的话“如果我们改了,最后通不过,那算谁的呢?”就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一点。这或许也是许多人惯于轻信某些权威的话,放弃独立思考的真正原因。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书本”也是一种权威,经常听到这样的话:“我在某书中见到过,一定没错。”这反映了人们对文字的崇敬,但人们也要知道,书也是人写的,经过了人的加工;而人是会犯错误的。一个相对成熟的社会,需要形成这样一种观念:人人有理性,此间无权威。
大学生本应该是思想最为自由、开放的群体,可是正如上文提到的那样,在对待论文模板时却出现了宁信模板,不敢怀疑求真的怪事。这跟“郑人买履”还有什么区别?如果学生在本应该自由、开放的大学校园尚且如此,那么日后出得校园,又如何能做到实事求是呢?其实,培养学生敢于怀疑、实事求是的精神跟培养学生独立人格、独立思考的能力是一致的。学校教育的一个基本理念应该是,唯真理是从,绝不是培养学生看权威行事。如果学生做任何事情都能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那么就不致于盲从任何权威了;如果能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那么也就庶几学会独立思考了;如果能事事经过独立思考,那么独立人格也就有望养成了,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在苏美尔人创办的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学校’里,先生曾用这样一个谜语来测验学生的智商:犹如天空一个屋,形如书罐外裹布,好似鸭子墩上矗,闭着眼睛走进去,睁着眼睛把屋出。[8]”拱玉书评论说:“只有在这里(泛指学校——笔者注)受过教育的人才能心明眼亮,辨别是非,告别愚昧。大概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苏美尔人才把教育过程看作是从闭着眼睛到睁开眼睛的过程。这种认识和比喻非常深刻,其内涵可能远远超出了我们今人能够理解的范围。[9]”笔者高度认同苏美尔人对教育的认识和拱玉书先生的评论。教育的过程是一个让学生“睁眼”的过程,学生需要在学校中学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一切,用自己的脑袋思考一切。
参考文献:
[1]何炳棣.读史阅世六十年[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96-97.
[2],唐德刚.口述自传[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93-94.
[3]卡尔·萨根.魔鬼出没的世界[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0:1.
[4]Albert B. Cook III. Introduction to the English Language[M]. New York: The Ronald Press Company, 1969: 76.
[5]Eugene A. Nida. Fascinated by Languages[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3: 1.
[6][7]孙郁.从鲁迅的读书趣味说开去[R].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通讯,2008(4).
关键词文检课;科学道德;人文精神;文理兼容
【中图分类号】G640
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主要是通过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予以培养和提高的,两种教育的融合特别是在课程中的渗透,可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1、高等教育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必然和方法
高等教育的终始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正是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的内在需求。人的全面教育发展的根本特征,不仅体现在物质创造与精神文明的结合上,也体现了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知识的结合上。马克思指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一切的能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两种教育的融合。人文教育教会学生“做人”,培养其人文精神。两者各有侧重,不可或缺。科学教育使人求真,人文教育使人求善、求美,真、善、美的和谐统一,是人全面发展的标志。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可以通过加大人文课程的比例和课程中人文精神的渗透等途径予以实现。哈佛大学的学士学位课程,人文学科几乎占了一半。理工类学士学位必须修习的课程中人文学科占了25%,主修人文学科的专业课也仅占40%。由此可见,国外著名大学中人文教育占的比重是相当高的。我们还应该看到,人文教育可以培养人文精神,而科学教育中同样蕴含有人文精神。所以科学教育中,教师应注重课程中人文精神的发掘,弘扬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为学生的主动发展和共同发展创造条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认识社会和自然,将有利于他们对课程中蕴含的人文精神的领悟。因此,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样重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同时引导学生主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2、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在文检课中的融合
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简称文检课)作为一门公共课,80年代初开始在全国高校普遍开设,是与英语、计算机同等重要的工具性课程。但是,文检课却没有受到学校管理者和学生同等的重视,这既有外部因素,也有课程本身的局限。笔者认为,文检课不应过于强调课程的工具性,应该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借此凸现课程的价值。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可以在文检课中得以实现。首先,文献检索学是一门科学,则必然有其知识内涵,基本的概念和原理学生必须掌握。其次,文检课是科学方法课,学生可以掌握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方法,以及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方法,即“学会学习”,从而不断地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因此,文检课对大学生进行的主要是科学教育。同时,大学生掌握了学习知识的方法,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更为自觉地从课堂以外的途径,能动地学习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人文知识,提高人文素养。为成为社会需要的、既全面发展又有个性特点的,富有主体性的人才而努力。
大学生学习知识主要凭借兴趣,他们关心环境保护、计算机网络安全等社会及科技问题,现代著名作家、作品以及古典名著,艺术与美等课题也始终让大学生们着迷。在文检课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对自己真正有兴趣探究的课题,在遵循认识规律和文献检索与利用规律的基础上,层层深入地自行探究,形成自己对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认识和观点。
3、文理兼容是文检课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主要方法
季羡林教授指出,21世纪文理不分家。近年我国高校非常重视理工科学生的人文教育,以清华大学和华中理工大学为代表的理工院校纷纷设立了人文学院,开设人文课程。同样,文科学生也需要吸收自然科学的养分,接受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的熏陶,借鉴科学思维的方法,实现两者的相通和融合。对于大学生来说,掌握了文献检索与利用的方法,就等于拥有了两者相通的钥匙。文检课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并且反复强调这一点,强化学生的认识。具体应该从以下的几个方面实现文检课中两种教育的融合。
3.1激发学生利用文献检索技能进性科学探究的动力
大部分学生在学文检课以前,对课程的了解均十分有限,对为什么开课的理解也很模糊。因此,在开课伊始教师应该对课程的全貌做一个概括性的介绍。阐明课程在大学生素质教育及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信息素养教育应该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人必备的基本素养,信息意识、信息查找和利用能力是信息素养重要的组成部分。信息评价能力也是信息素养的构成要素,是文检课教学中应该补充的内容。当然,要激发学生学习文献检索知识,掌握文献检索技能,进行科学探究的强烈欲望,仅靠课堂传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由学生亲手进行文献检索和利用的实践,方能够体会其中的艰辛和快乐。引导学生对检索课题自行探究,运用数学和逻辑等科研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和推理,总结课题发展的规律,预见其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据此撰写出课题综述或述评,得到科学探究的结果。检索报告和论文是文检课程考核的主要依据。
3.2进行正确的思维训练
文检课的前期课程,除了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外语,还应学习哲学。用科学哲学方法论和认识论,来指导文献检索与利用方法的学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念就是实践。所以,学生必须在掌握科学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通过检索实践,掌握文献检索和利用的方法和技能。检索实践既是检索技能的训练,同时也是辩证思维能力的锻炼。需要判断检辩证思维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检索实践过程中有判断过程,需要判断检索类型,根据课题判断适用的光盘型、网络型和印刷型的检索工具,并且加以选择及综合运用。检索实践也存在科学的推理,需要运用演绎、归纳和类比推理的方法,对检索结果进行新颖性、真实性和适用性的评价。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利用文献检索的结果得出创造性的结论。
3.3教学相长,与学生平等讨论的教学方式
文检课教师需要主动自觉地学习现代高等教育、教学理论,课程教学才不至游离于改革的总体规划之外。建构主义是切合文检课教学的理论指导。该理论认为,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而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文检课教师设立的问题情境,可以与科研人员从事研究活动的过程完全相同。同时采用与学生平等对话和协商的方法,帮助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由于存在有学科和专业的障碍,文检课教师并不总是万能的。通过协商与绘画进行的思维碰撞,始终存在于文检课的师生之间,从而可以是双方不断的修正错误,接近教与学共同的目标。教师应改成拿高分利用获取信息技能上的优势,在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检索技能的同时,有目的的学习各种学科专业知识,给学生树立一个不断学习的榜样。这样学生可以从课程当中,从教师身上,学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同时学到谦虚谨慎,和而不同,相互尊重的人文精神。
3.4 教师人格的力量
文检课教师同样是高等教育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同样担负有教书育人的崇高职责。事实证明,教师对教学认真负责的态度,启发学生与之进行思想交流的热情和方法,现代教学理念、方法及手段不断创新的精神,这些都会深深的影响着学生,对其产生综合的影响。不能想象,一个本身即认为文检课可有可无的教师,会教出有活力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从事文检课教学工作的教师,必须有高度的热情,才能强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自己也会从中得到强烈的满足感。
4、 加强哲学教育和德育在文检课中的渗透
4.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文检课中的渗透
如上所述,哲学是文检课的前期课程。与之相应地,文检课的学习也可以促进学生对哲学理论的深入理解和自觉运用。通过文检检索知识的学习与实践,大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实现人的认识与实践的相互统一。文检课应用“引导-探究”学习法,引导学生自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后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在整个过程中,始终都离不开逻辑思维方法,也离不开形象思维方的运用。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想象等形象思维方式,设计自己的研究课题。然后,运用发散性思维方法对该课题进行纵横比较,宏微兼顾地思考和实践。最后,在合理利用他人成果的基础上有所创造、有所创新。教师需要与学生保持积极有效的联系,始终参与学生课题调研的全过程,并且给以适时适当的点拨。作为文检课的教师,应该自觉运用认识论的基本理论组织教学,妥善处理重点与一般、普通与特殊的关系,以及认识的局限性和发展的无限性的关系,以利于学生的意义建构。
4.2科学道德教育在文检课中的渗透
高等教育中的德育不仅仅是德育课程的任务,高校教师应该以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包括科学道德教育。科学道德主要表现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对待科技成果利用的严肃态度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现在文献检索实践过程中,按照教师预先设计的规范的检索报告格式,学生要对检索过程做准确、详细的记录。这样既可以揭示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掌握的情况,又利于总体的意义建构。学生会意识到求知不能满足于一知半解,投机取巧也不是严谨的科学态度。在利用文献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合理使用他人成果与创新的关系。鼓励学生,敢于而且善于在总结他人成果的基础上有所创新。通过文献调研,较为全面地掌握前人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使用他人的研究成果(调查结果、观点等)应在论文(及综述)中予以明示。潜移默化的科学道德教育,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学生可以课题小组的形式进行课题调研,以培养与人协作的精神,这也是科学道德的一项内容。
参考文献
1肖峰.论两种教育的融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报,2000(2):58~64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生;诚信;学风建设
随着国家人才强国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国家更加重视人才的培养,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事业也处在了快速发展的阶段,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增长。研究生是高校学术研究的生力军,是国家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后备力量,其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发展。
科学精神,是科学研究的灵魂。周光召在《弘扬科学精神是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一文中提出:“科学精神中最重要的,一个是实事求是,一个是追求真理,这是最根本的内容”[1]。而如今的研究生最缺乏的却是这两个本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实事求是”,“追求真理”。
一、研究生学风建设诚信缺失的原因
(一)外部环境的影响
我国处在改革开放、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存在大量诚信缺失的现象,社会上的这些不诚信现象渗透到了原本纯洁干净的校园中,最易接受新思想的研究生群体难免会受其影响,因而对研究生的学风建设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研究生的生活圈子不同于本科生,很多研究生可能既是学生,也是个上班族,或者曾经有过几年的工作经历,或者有兼职工作,年龄上也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无非会相互影响。
(二)高校对研究生学术诚信管理的欠缺
近两年来,多数高校也建立了相应的学术规范方面的管理制度,但真正实施的却很少。因为一旦曝光,对学校的名誉也会产生极大地影响,学校本着“家丑不可外扬”的态度,自然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就纵容了学生不诚信的行为。我国高校相对外国高校而言,在学术诚信教育方面存在严重不足。以美国为例,美国各大学都制定了学生学术诚信条例。条例对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等学术不诚信行为,从定义上、表现形式到处罚规则和申辩程序,都做了详尽的规定。还规定了论文引用文献资源时所应遵循的规范。除此之外,美国许多大学生还建立荣誉守则制度,新生入学时,要求在荣誉守则上签名,做出学术诚信的保证[2]。
(三)学生自身学术道德修养的缺失
很多研究生缺乏学术上的道德修养,缺乏尊重学术,敬畏学术之心。很多毕业后都没有从事学术研究的想法,因而在校期间也没有对待学术研究认真的态度,都是抱着能混就混的的心态,浮躁不安,急功近利。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下重建研究生诚信学风
胡惊涛同志在十报告的第六部分提出了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首先强调的就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作为为社会培养人才,输送人才的学校,首当其冲应当遵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通过对高校研究生学风建设不良现状的描述,对产生不良现状原因的分析,我们要实施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显得迫在眉睫,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二字。对此我提出了以下三点建议:
(一)净化外部环境
国家有关立法部门应制定一些国家层面的法律。把学术管理机构、科研机构、学校中的有关部门有机协调起来,从宏观上指导和把握学术诚信政策。对研究生不同群体采取不同政策,尤其要加强对“半工半读”学生的监管,使其在进入学术之门时就必须了解和遵守学术规范,对达不到标准的则延期毕业或不予毕业,以保证这个特殊群体的质量,并消除他们在其他学生中的负面影响。让研究生通过长期的耳濡目染和身体力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24字,内化为自身所具备的品质。使研究生自觉远离学术抄袭,剽窃等不良行为,让这种学术诚信成为人们内心潜在的规则,并发展成为一种学术诚信文化[3]。
(二)构建完善的学校诚信管理制度
虽然目前很多学校在学风建设方面制订了一系列政策,但真正落实的却很少,很多高校只是将其作为一套可供调研,评估的文字凭证。对于构建完善的学校诚信管理制度,首先我们应改革现有的研究生评价标准,反对那种在短时间内就要求研究生做出某些成果的拔苗助长式的培养方式。其次,完善学术方面的监管制度。详细规定研究生的学术规范性,比如对参考文献的运用,必须详细注明等。再次,强化对违反学术规范的惩罚制度。学校要加强对违背学术诚信学生的惩罚力度,这样才可避免这种不良现象的继续蔓延。
(三)坚持科学精神,加强学生自我道德修养
研究生是我国未来学术发展的中坚力量,不仅需要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开发,更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尤其是学术道德水平。努力提升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术责任感和自控能力,自觉维护学术声誉。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反对投机取巧,粗制滥造,只图数量不顾质量的不诚信,浮躁行为。用勤奋和诚实获取优秀的成果,迎接美好的人生之路。
参考文献:
[1] 杨力、臧永.高校研究生学术诚信的缺失及治理[J].湘潭大学学报,2011.11,第35卷第6期
医学生毕业论文致谢词【1】
在此论文完成之际,首先,感谢我的导师毕振强主任医师在我硕士研究课题的设计、实施和论文撰写过程中对我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他对科研工作精益求精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使我更加有信心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工作中去。我的另一位指导导师王志强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帮助,他们不仅支持我的研究工作,也关心我的生活。两位导师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真勤奋的工作作风,我会牢记终生,它将一直激励着我将来更好的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得到了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位领导的支持。特别感谢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治所的王显军所长、王玫所长给我的大力支持和无私的帮助。同时,还要感谢其它老师的热情帮助,使我的博士毕业论文课题在那里能够得到很好的完成。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得到了本教研室王束玫老师、姜宝法老师、贾崇奇老师、贾存显老师的热忱指导和无私帮助,使我深受感动和启发,在此,向他们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感谢李建同学、房学强同学、杨丽萍同学、刘兆兰同学给我的无私帮助,希望我们以后能够继续合作。
最真诚的感谢对我理解、支持、帮助的各位!
感谢我的家人对我学习的理解、支持和关心,他们的付出是巨大的!
医学生毕业论文致谢词【2】
在论文基本定稿的时候,我心里夹杂着难以表达的伤感和欣喜,毕业论文是我即将毕业的主要任务之一,这一个任务饱含了指导老师的诲人不倦、朋友同学的帮助以及自己一点一滴的努力。回首大学生活,师院承载了我最美年华里的四个春翡夏翠秋金冬银,有过欢笑也曾留下遗憾,但庆幸的是,此时此刻我们还能聚首一起畅想未来。
借此机会,我想对我的指导老师以及帮助过我的同学朋友致以最真挚的谢意。
最想感谢的是我的指导教师——某某老师,一位见闻广博而又耐心细致的良师。他在本文的选题、构思和撰写等方面给以了我很好的指导、极大的帮助,也在我论文的修改上给予了许多好的建议,多次认真的审阅和耐心的指导使我的论文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乃至终于定稿。这些都多亏了闭老师的辛勤指导和教诲。此外,陆XX老师、王XX老师、陈XX老师、赵XX老师等也曾在开题报告时对我的论文提纲结构的完善提出了宝贵建议,使我进入初稿写作前有了一个更清晰的思路,对此我内心也充满了感激。
笔者在美国听过Ronald S. Hermann教授一学期的科学教育课,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美两国教育观念的巨大差别。
一、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无论讲什么内容,教授很少直接从理论开始,而是尽量创设一些情境,如一个社会热点、一个经典科学史、一个演示实验,或者展示一段科学家或学生活动的视频,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这些问题与即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相联系,是后续重要内容学习的自然铺垫。
有人可能认为,大学教授不应该把大学生当作中学生看待,没必要在大学的课堂中采用中学的教学方式。其实教授有着更深层次的考虑,他认为,自己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为学生将来的“假课”(模拟课)和学生在中学实践时提供示范和样例,提醒学生要注意课堂引入环节的情景性,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情景引入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自己的这种做法可以帮助学生养成习惯,形成课堂教学的常规。同时,教授也认为,对于中学生而言,无论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兴趣都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重视,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进来。从心理学上分析,情景引入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二、问题与活动深化教学内容
没有问题,就没有教学,这是教授的重要授课理念之一,也是其课堂教学的常规做法。教授讲解每个重要的理论或观点时,都会提出相应的、有一定梯度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和回答。每完成一项内容,教授都会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或值得讨论的问题。此时,教授会让每位学生发言,阐明自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或观点。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句话在教授的课堂教学中得到了验证。教授用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用问题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用问题来训练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
由于有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同时又需要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学生需要不断地深入思考,因此,在这样的课堂中,看不到学生玩手机、听音乐或睡觉。一节大课两个半小时,学生都是在认真地思考和讨论之中度过。
学生活动是授课的重要形式之一。最常见的学生活动是小组讨论,有时教授会提前准备一些背景资料或讨论提纲,小组讨论后每位学生都会公开阐明自己的观点。小实验也是常见的活动形式,尽管有的实验比较简单,但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强化用事实和具体的操作来传递科学知识的教学观念,即“做中学”的教学观念。
从授课的理论内容来看,教授基本不讲一些深的理论和大的原则,总是以具体的学科,如生物、物理、化学、地理的某一个内容来引入教学,最后再花一些时间阐述相关的理论、原理、观念或方法。吸引(Engagement)、探究(Exploration)、解释(Explanation)、迁移(Elaboration)和评价(Evaluation),即5E教学模式是教授重点分析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论。同时,教学设计应以教学目标为核心,以活动来落实,是教授反复强调的一种教学理念。
下面笔者以第一节的科学教育课为例,呈现教授的具体做法和基本理念。这节课教授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教育,也就是说科学教育中我们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态度?
首先,解决什么是科学的问题。教授的具体做法是,先展示八段短视频:光电现象、无线传输、卫星通信、酿酒发酵、铁具生锈,等等,让学生讨论哪些是科学现象,哪些是科学原理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科学所涵盖的范围有哪些。教授要求学生结合所观察到的现象发言。讨论活动持续了较长的时间,每个学生都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这一事实表明,教授非常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试图从学生的发言中了解学生的知识视野以及对科学概念的基本理解,同时也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概括及口头表达能力。
其次,解决对待科学教育态度的问题。科学教育需要向学生传播科学知识,培养其基本的科学方法和技能,这是科学教师都知道的道理。科学教育应该帮助学生树立起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则少有教师重视,而这又是科学教育的根本所在。如何让学生重视这些理念呢?教授的具体做法是,呈现韩国科学家黄禹锡2004年2月和2005年3月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的两篇论文的复印件,这两篇论文宣布在世界上率先用卵子成功培育出人类胚胎干细胞,宣布攻克了利用患者体细胞克隆胚胎干细胞的科学难题。这被认为是在疑难病症治疗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其研究成果一时轰动全球。教授要求学生阅读这两篇论文,讨论这两篇的意义;然后呈现SCIENCE杂志发表的对这两篇论文的撤回声明,并补充黄禹锡论文造假及其研究过程,要求学生讨论如何看待黄禹锡造假事件,在科学教育过程中应该注意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的教育。在讨论过程中,教授还指出,黄禹锡不仅是在论文上造假,而且有违科学伦理道德,即使用该研究组研究员提供的有偿卵子,并隐瞒其获取卵子的数量,要求学生对这一行为进行讨论。教授之所以引用这个事件,是想通过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理解:科学教育课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方法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待科学的态度要实事求是,要严谨,科学成果和结论要经得起检验,等等。
回顾一个学期的科学教育课,可以看出其教学方式与国内教授在处理同样课程上方法明显不同:
其一,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意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每个学生都要表达意见,这是科学教育课给人的深刻印象之一。有的意见是因教授的具体问题而引起的,有的是对相关内容或教授的不同看法而引起的,有的是因同学不同的观点而引起的。总之,让每位学生表达意见,既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民主,也突显了学术上的自由,同时还训练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其二,用事实说话,少讲空洞高深的理论。一切结论都是建立在事实和证据的基础之上,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科学、严谨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方法。
其三,以自己的切身教法示范,如呈现问题情境,要求学生分析、讨论,进行探究性活动,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教育中的基本教学模式、方法和原则。
三、过程性评价体现多方位的评价理念
与国内师范大学学生情况不同,这里的学生每节课都有作业,有课堂作业,但更多的是课后作业。例如,阅读指定的书目篇章,网上学习马里兰州关于科学课的基本内容要求,网上学习5E教学模式的具体内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关内容,等等,教授会要求学生上交一份阅读摘要或阅读感受,然后在下一次课结束时将评分情况告诉学生。
与之相对应的是,教授往往是概括性地讲授这些内容,针对一些重点内容进行分析。教授并不要求学生记住这些内容,以备将来考试之用,而是要求学生理解其中的一些主要观点,然后用自己的教学行为来实践和落实这些观点。换言之,在教学中教学理论和原则并不是主要的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行动实践这些理论和原则。
大多数活动是要计分的,会在学生的学业成绩中占据一定的比例,因此,学生不会因为考试通不过而担心。这里的教学课堂没有学生大量抄写笔记的现象,只是学生偶尔会做一些重点记录。
教授非常注重过程性评价,其评分内容和比例大致是,平时出勤:10%;上课参与程度:10%;平时作业:30%;上模拟课:20%;期末考试:30%。
四、课堂演练提升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
所谓课堂演练,就是要求每位学生都要讲一节中学科学课,模拟中学课堂的教学实际情况,为将来的教育实习积累经验,这是教育实习的初级阶段。
具体来说,从第五周开始,每节课都有两位学生模拟课堂讲课练习,即从中学教学的内容中选取某章节,根据学习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设计一节教案,让同班同学模拟中学学生,以实际上课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和过程(图1)。在下学期的教学安排中,学生还要经过一个学期的正式课堂听课和第三个阶段的独立讲课实习,因此,学生在正式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已经有了充足的课堂教学实践经验,可以更快更好地适应中学的课堂教学需要。
科学教育课一共有20位学生,大多数学生是两人一组完成一节演示课,因此,一个学期下来,大概有12节左右的模拟课可供学生观摩和学习,这些课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和自然地理。这是一个很好的实习和学习平台,学生可以将刚学到的一些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应用到自己的课堂之中,同时,不同学科的学生也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学习。
学生课堂演示的具体过程主要分以下几个环节:情景或问题引入、问题讨论、学生探究活动(动手操作或实验)、师生交流、进一步活动、解决问题、形成结论、学生质疑、教授点评。学生都在学习教授的授课模式,力图体现教授的课堂教学要求和教育理念,即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解决问题和提高能力,在活动中理解和掌握一些重要的概念。
以下是教授用于评价学生模拟课堂教学表格的一部分(表1),可以根据表格给学生确定优、良、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从这六项评价指标中可以清晰地看出,课堂教学既要重视结果,更要重视导致结果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过程。
不过,学生的模拟教学课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设计思路不够严密,一些教学环节比较松散,一些内容存在科学性问题,教师的行为规范过于随意,等等。但总体来看,学生都很认真,都在尽力通过活动帮助他人理解自己的教学内容。一个学期下来,通过实践和借鉴其他学生的演练经验,每位学生都得到了很大的锻炼,能力得到了提高。
[关键词]大学生 科学精神 学风 学风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9-0225-02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亦在2014年1月1日《光明日报》撰文指出,“一流大学须有一流学风”“学风的好坏直接决定高校培养人才质量的高低”。在我国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的新的社会历史形势下,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已然成为高校应对时代机遇和挑战的重要任务,也是高等教育面临的新课题。为此,课题组开展对高校学生科学精神与学风状况的调查。
一、大学生科学精神与学风的概念内涵
学风,顾名思义是指学习风气,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的行为特征和精神风貌的总和,是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纪律、学习氛围等各方面状况的综合反映。早在《礼记・中庸》中子思就提出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后经由历代文人学者的继承和光大,演化为中华优秀的学风传统,现今许多高校亦将其视为治学名言,训诫师生,以醒后人。但随着越来越多被曝光的学生学术抄袭、考试作弊、逃课成风、沉迷网游、炫富拼爹、及格万岁等不良现象,大学生学风遭诟病。重视学风,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刻不容缓。
而科学精神作为凝结在科学实践活动中,科学精神既表现为科学实践主体的一种主观的价值信仰和精神追求,也体现为科学实践活动的客观行为准则。本课题在研究中一方面将考察大学生对“理性、怀疑和实事求是”等科学精神内涵的理解、认知和信仰状况;另一方面,考察大学生对“团结、合作、诚信、尊重、平等”等科学伦理道德准则的遵循状况。
二、大学生科学精神与学风状况的调查
本次调查采取无记名随机抽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400份,有效问卷362份,有效回收率为90.5%。调查样本基本情况如下:文科生102人,理科生260人,分别占样本总量的28.2%和71.8%;男生146人,女生216人,分别占样本总量的40.3%和59.7%;农村生源202人,城市生源160人,分别占样本总量的55.8%和44.2%;大一学生80人,大二学生96人,大三学生124人,大四学生62人,分别占样本总量的22.1%、26.5%、34.3%、17.1%。此外,还对3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具体结果如下:
(一)大学生科学精神的认知和信仰状况
第一,大学生对科学精神内涵缺乏总体性认识,但肯定科学精神的价值。访谈过程中,当向被访大学生提及“你认为科学精神是指什么”时,大多数被访者都表示有些抽象,说不太清楚。但在问卷调查中“关于科学精神你认为包括下列哪些方面”这一问题中,90%以上同学选择了理性精神和批判精神这两个选项。这表明大学生对科学精神的内涵有了一定认识,但还懵懵懂懂,尚未形成总体性认识。学生虽不十分确定科学精神的内涵,但对科学精神的价值而言,大学生却表现出十分肯定的态度,95%左右的同学认为需要在学习活动中培育科学精神。但究竟应该如何去做,一少部分同学主张脚踏实地、努力奋斗、坚持不懈,近半数左右的同学陷入困惑。有的同学甚至认为当今社会物欲横流,崇尚科学的理想信念已经成为奢侈选择。
第二,实用主义的科学价值取向,科学精神尚未内化为个人学术信仰。调查中,87%以上的同学学习动机功利化,认为科学研究的价值在于获取科学知识、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主要为进一步的升学或就业做准备,表现出较为突出的实用主义科学价值取向。96%学生对能为科学做出奉献牺牲的科学家表示钦佩,但就自身能否做到,47%的学生认为尚且不能下定论。这种实用主义的科学价值取向,使得大多数学生虽然掌握了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却缺乏科学思维、科学精神和科学信仰,在学习科研活动中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而随波逐流,面对利益诱惑容易突破底线、迷失自我。在迷信和伪科学面前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难于形成“为科学而科学”的学术信仰。相反,助长了学术浮躁的不良风气。
第三,科学教育背离科学精神,大学生创新意识薄弱。访谈中,笔者发现目前高校授课方式仍以教师讲授为主,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学习活动主要在课堂上进行,难以延伸到课堂之外,课余时间实验室等科研活动场所为本科生开放利用的有限,课后师生交流互动频率较低,难以形成师生间的学术争鸣,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引领示范作用有限;学习评价体系注重结果,忽视过程,考试成绩仍是衡量学生好坏的重要标尺,考核方式缺乏突破和创新,学生仍以硬性记忆为主。问卷结果也表明,76%的同学获取专业知识的途径主要来自课堂教学,课余时间能够对本专业、本领域知识进行自主学习的同学较少;有1/3同学表示只有在考试前夕才去图书馆看书,主要是为应付考试,其他时间很少看专业书籍,上课能认真听讲就不错了。虽然近年来学校鼓励支持本科生在导师指导下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并提供相应的经费支持,但本科生参与教师或科研团队的科研活动比例仍比较低。这种把科学教育等同为科学知识教育的理念和做法显然背离了科学精神。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无法彰显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难以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长期遵从于教师权威的结果,往往使学生丧失了独立思考、质疑批判、开拓创新的能力。
(二)大学生科学行为准则遵守状况
第一,思想认识上能够明辨是非,认同基本的科学行为准则。调查结果表明,85%以上学生反对学术抄袭、考试作弊、弄虚作假等违背科学精神的学术不端行为;80%以上同学表示可以做到实事求是,知行合一;94%的学生主观上愿意与其他同学进行公平竞争;78%的同学认为能够与他人团结协作完成工作任务是十分必要的;81%的同学认同尊重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前提条件。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大学生在思想认识方面大体能够做到明辨是非,认同实事求是、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相互尊重等开展科学研究的基本行为准则。
第二,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学生诚信水平有待提高。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3%的学生从未有过上课代人签到、作业抄袭、考试作弊、弄虚作假等违背科学精神的学术不端行为;78%的学生表示偶有发生;7%的学生表示经常发生;个别同学表示总是这样。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的比率与大学生的主观思想认识之间存在差距,部分同学确实做到了知行合一,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思想认识比较清楚,但一旦牵涉个人利益就不惜弄虚作假、,呈现出知行分离的双重标准。访谈中,同学们也对抄袭他人作业、论文,帮助他人作弊,四六级考试购买答案、雇用,求职简历伪造成绩和荣誉获奖等行为表示见怪不怪,甚至有同学认为社会风气不就这样吗?新闻媒体近期也报道某高校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作业出现集体抄袭,甚至有学生竟然抄袭小学生读书笔记。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形成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所树立起来的价值观、理念和行为模式,将在其一生中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面对上述种种学术不端、有失诚信行为,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提高学生的诚信水平刻不容缓。
第三,学风浮躁,盲目从众、消极厌学等行为日渐增多。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型,大学生“天之骄子”的形象逐渐被消解,就业和未来生活的压力使相当一部分同学陷入焦虑和浮躁,对大学生活茫然不知所措。调查中,近半数的同学认为未来形势严峻,但现在很茫然,不知道该如何努力。惶惶然中,盲目从众和消极厌学行为日渐增多。一部分同学没有明确的个人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在学习活动中往往在团体影响下呈现出跟风的行为表现,使校园涌现各种考试热,如考研热、考公务员热,考证热等,也催生天价公务员培训班、考研辅导班和交钱保过的资格认证培训班。忙于各种辅导培训班的同学,无暇顾及正常的教学秩序,不能安心专业学习,上课开小差、逃课成为一种行为习惯,往往顾此失彼,得不偿失。还有一部分同学摆脱紧张高压的中学学习生活后,不能尽快转变角色,适应大学生活,缺乏外在约束的情况下,自身惰性使其变得消极厌学。这类学生经常逃课、上课玩手机,从不上自习,考前复印别人笔记、考试试图作弊或者经常挂科,上大学就是混日子成为其学习生活写照。由于消极厌学学生数量的增加,有偿代人上课成为校园里公开的秘密,而且屡禁不止。遏制浮躁的学习风气,为青年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是学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亟待求解。
三、加强学风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提高大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
调查中发现,目前高校学生中被动式学习的多,主动式学习的少。学习动机趋向于功利化,多数同学把学习当做获得学位的任务来完成,学习兴趣不高,内在学习动机缺乏。如何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提高大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是当下高校学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针对刚刚入学的大一新生要多通过报告、讲座、学习经验交流等活动增进其对大学学习活动的认知,明确大学阶段要完成的主要学习任务,实现中学生到大学生角色的转变。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要充分将学习活动和未来的职业发展紧紧联系起来,让其明确认识到大学阶段的学习积累在未来个人职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引导其职业发展方向的同时,增进学习的主动性。
关键词:数学建模;科技论文;撰写;成长
1.数学建模简介
1985年,数学建模竞赛首先在美国举办,并在高等院校广泛开设相关课程。我国在1992年成功举办了首届大学生数学竞赛,并从1994年起,国家教委正式将其列为全国大学生的四项竞赛之一。数学建模是分为国内和国外竞赛两种,每年举行一次。三人为一队,成员各司其职:一个有扎实的数学功底,再者精于算法的实践,最后一个是拥有较好的文采。数学建模是运用数学的语言和工具,对实际问题的相关信息(现象、数据等)加以翻译、归纳的产物。数学模型经过演绎、求解和推断,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预测、控制,再通过翻译和解释,返回到实际问题中[1]。数学建模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竞赛期间,对指导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数学建模科技论文撰写对学生个人能力成长的帮助
2.1.提供给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传播和更新速度飞快,推行素质教育是根本目标,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学生掌握自学能力,能有效的弥补在课堂上学得的有限知识的不足。数学建模所涉及到的知识面广,除问题相关领域知识外,还要求学生掌握如数理统计、最优化、图论、微分方程、计算方法、神经网络、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数学软件包的使用等。多元的学科领域、灵活多变的技能方法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并且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由老师一一的讲解清楚,势必会促使学生通过自学、探讨的方式来将其研懂。给出问题,让学生针对问题去广泛搜集资料,并将其中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加以消化,化为己用,解决问题。这样的能力将对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科研受益匪浅[2]。
在培训期间,大部分学生会以为老师将把数学建模比赛所涉及到的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学生只要在那里坐着听老师讲就能参加比赛拿到名次了。但是当得知竞赛主要由学生自学完成,老师只是起引导作用时,有部分学生选择了放弃。坚持下来的学生,他们感谢学校给与他们这样能够培养个人能力的机会,对他们今后受用匪浅!
2.2.体验撰写综合运用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系列论文的过程
学生在撰写数学建模科技论文的时候,不光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功底、有良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还要求学生具备相关领域知识,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关键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对这些关键信息加以抽象、建立模型。这也是教师一直倡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不光要记住,而且要会运用。千万不要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
2.3.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撰写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获取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能力,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别于其他竞赛活动,数学建模竞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将实际问题数字化的能力,学生要有良好的洞察力,具有从现象抓本质的能力。给出的实际问题,没有唯一的解决方案,要求学生大胆假设,运用所学知识将问题由最简单、最直接的科学方法求解出来[3]。
2.4.团队精神的培养。
数学建模竞赛是由三人组队参加比赛的集体项目。三个人必须要配合默契,团结协作,发挥各自的优势,深刻理解了由三人组队的规则,充分发挥团队精神;不能夸大个人能力,不能自大骄傲,要本着整体高于个人的原则,积极合作。竞赛所提倡的团队精神,将会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具有合作意识,,取长补短,团结协作,患难与共的集体主义优良品格[4]。
有些队伍在组队前期,由于每个人的性格迥异,再加上年龄小,经常会因琐碎小事起争端。比如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不统一;生活习惯造成其他人的反感;说话处事不能圆满表达,致使产生矛盾等。经过一年的团队磨合,学生看问题不会从自我出发,面对问题时,会先聆听他人的想法,然后再阐述自己的观点;生活习惯也趋于常理化,不会特立独行;为人处世不会有那么多棱角,会选择以让人能够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
2.5.诚信。
比赛期间,每支参赛队伍都会以诚信为原则,绝不会去窃取他人作品,实事求是。作为学生的指导教师更是以身作则,要求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要脱离教师的指导,并且会在全程进行监督。
3.数学建模科技论文的撰写对我校学生的现实影响。
我校06级学生宣海,小时候因手术后遗症不能正常行走,曾多次辍学。最终凭自己的努力圆了自己的大学梦。大二初始学校选派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大部分同学由于不能忍受比赛所带来的诸多困难,都相继退出了比赛,而宣海同学经历了能力和意志力的魔鬼训练,并被选任为所有队伍的队长。全国赛时限为三天三夜,宣海在此期间只睡了四个小时。经过队伍上下齐心努力,宣海所在队拿到了河北省一等奖,全国二等奖的优异成绩。次年,宣海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在更高的舞台上施展自己的能力,参加了国际数学建模大赛,属于世界最高水平的数学建模比赛。一整年没回过家的宣海,克服了身体及家庭的种种困难,再加上四天四夜的连续作战,获得了国际二等奖。数学建模比赛对宣海的影像是潜移默化的,在毕业之际,多家用人单位都希望将宣海抢到手。目前宣海有了自己的家庭,生活变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杨红伟.数学建模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3,3:76~77.
[2]赵慧琴.数学建模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2,4;100~102
[关键词] “挑战杯”创业大赛;“挑战杯”论文大赛;中药学;“阶梯式”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9.2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7(a)-0157-03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药材饮片、中成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等知识的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除了对该学科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外,提升科研创新能力、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和通过实践培养更深理解本学科的内涵也是掌握该学科的主要方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专业基础能力一直是大学教育中不变的主题,目前本科教学中,实践的环节集中在中药学各门课程的实验环节,并且这些实验针对本门课程中具有典型性和共性代表的内容进行统一规范教学,学生掌握的是本门课程中的基础或者共性知识的实践。相对于学科内其他特性的知识或实践内容涉及极少。针对中药学学科的特点,基于笔者在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改中做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2],提出中药学“阶梯式”实践与创新培养模式,与大学生“挑战杯”创业大赛和大学生“挑战杯”论文大赛的培养模式相结合,对中药学学科在校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专业基础能力进行培育,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而在毕业后的工作或科研探索中能突显出自己的综合能力。
1 具体实施方案及取得的成绩
1.1 实施方案
1.1.1 第一阶段 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进行讲座,介绍和宣传“挑战杯”大赛目的、意义和实施内容,并组织有兴趣的同学观摩以往参赛录像和发表的论文,对同学的疑问和意见进行一对一的解答,让同学们了解、清楚和明确自己会在该项目的实施中需要掌握、了解和补充的知识和能力。
由于该阶段的学生尚未全面进行中药学专业课程的学习,在同学们的兴趣带动下,引导其在课余时间进入到学科平台、科研实验室以及相关生产企业进行观摩,对科学研究或中药企业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和认识,使他们能够在组建团队和项目设计过程中独立的进行创业大赛的思考或者论文的设计。
此阶段需要按照以往的经验进行科学仪器规范使用训练、基本实验操作、基本实验室安全教育、规章制度的适应以及基本的科学研究思路启蒙[3-4]。这些适度的培训和教育主要为“挑战杯”论文大赛做准备;同时,也会通过长期的项目与企业合作,带领学生熟悉企业的生产、销售和收益等现场实地进行学习,完善和熟悉“挑战杯”创业大赛中各个环节和常识性内容。
1.1.2 第二阶段 通过初期阶段对“挑战杯”创业大赛和论文大赛的基本内容与环节的熟悉和了解后,即进入到了中期阶段。该阶段主要在确定了小组成员后,选拔出团队的组长。将组织权利和实施方案由组长的带领下,通过小组各成员之间的讨论、协商和综合评价后提交给指导教师。由指导教师再进行修订和评价实施的可能性,完善研究方案。论文大赛在此阶段后就进入了实施。
对于创业大赛,团队成员组成后还需要在此阶段进行项目背景和知识产权进行了解,以总结归纳出该团队的特色与优势。同时,创业大赛的性质决定了团队的组成来自于不同的专业,不同的成员分担着不同领域的机构组成、制度的制定和与项目配套的设置及规划,这就要求创业大赛的团队凝聚力与分工的合理性。这些体现了团队组织者的能力与合作技巧。具备了以上能力,创业大赛在此阶段进入了实施。
“挑战杯”创业大赛旨在引导大学生适应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了解创业知识,培养创业意识,树立创业精神,提高创业能力,作为学生科技活动的新载体,创业竞赛在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促进高校产学研结合,推动国内风险投资体系建立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挑战杯”论文大赛坚持“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宗旨,是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竞赛活动,开展“挑战杯”论文大赛是为了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并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和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
1.2 取得的成绩
1.2.1 “挑战杯”创业大赛取得的成绩 通过对本学科在校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培养,在“挑战杯”大赛中分别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2006年度,2003级本科生李黎等康柏可创新团队,以抗菌药物为基础以《康佰克药业有限公司创业计划》,获得河南大学第三届“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银奖,授权专利为一种天然化合物熊果酸在抗菌方面的应用同时发表了相关论文[5];2008年度,指导《康脂素责任有限公司创业计划》分别获得河南大学第四届“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金奖和银奖,同时提交了专利为一种连翘降血脂有效部位及其制备方法的应用和卷柏降血脂有效部位及其提取方法的应用以及穗花衫双黄酮的提取方法;2011年邢晗等同学《南瓜降血糖作用研究》5篇[6-10]。邢晗等同学以创新计划为基础,在2012年“挑战杯”创业大赛中获得了河南大学银奖。
1.2.2 “挑战杯”论文大赛取得的成绩 2007年度,2004级本科生王二辉以《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小叶女贞挥发性化学成分》,分别获得河南大学第五届和第六届挑战杯论文大赛三等奖和一等奖;2010年赵辉等[11]同学参加河南省“挑战杯”论文大赛,完成的论文获得了一等奖。
“挑战杯”大赛展示了我国高校的育人成果,推动了大学生与社会间的交流与合作,在锻炼和提高大学生创新水平和创业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高校学生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中的一项主导性活动[12]。“挑战杯”创业大赛激发了学生对专业课的兴趣,培养了对中药学学习的思维模式,直观地认识了实验室内的仪器、操作和管理,提高了参与同学的学习专业课程的积极性,对参赛者的综合素质和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均有了显著提高,同时创业大赛增强了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了大学生的动手实践应用水平;“挑战杯”论文大赛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提高了参赛学生的学术科技水平,增强了学生科研的严谨态度,强化了当代大学生的的科学创造观念,有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 存在的问题
随着“挑战杯”活动的不断深入,提高了部分中药学本科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但所暴露出的问题也逐渐增多。
2.1 应试性教育使竞赛功利化
当前,应试教育在高校中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其对包括竞赛在内的各类赛事的渗透就是功利化倾向。此项竞赛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的办学实力与水平,这更像是一项事关学校科研能力高低的竞赛。而主管部门对大学的评估指标体系中也包含有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活动及其获奖情况。为了鼓励学生参加竞赛,学校对参赛学生都予以“保研”、奖金等刺激,这是变相的应试教育。
2.2 学生自主创新程度不高
根据2004年的统计数据,可以将参赛作品分为三类:①大学生自己发明的项目,占10%左右;②导师带参赛学生做的项目,占20%左右;③剩下的一半以上是在别人的科研成果或创意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商业包装和设计产生的[13]。
2.3 团队的合作意识欠佳
“挑战杯”大赛在中药学研究涉及到的领域多,内容丰富,在短短的假期中很难达到全面训练和培养的目的,所以团队的合作与集体意识特别重要。在竞赛准备前期中分工协作、讨论和总结是参与者应该具备的素质。
3 结论
“挑战杯”大赛科研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激发了教学工作中师生的热情,一方面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水平提出了更改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抵制,教科书之外的知识更受欢迎;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重视各种实践知识技能和专业基础知识的训练,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的评估有了更新的标准。“挑战杯”大赛的开展对在校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独立思维的思考、团队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中药学“阶梯式”实践教学模式与大学生“挑战杯”大赛环节相结合,突出了在校学生的实践动手和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为以后的继续深造或工作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康文艺,王金梅,冯文平,等.自主设计法在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药学教育,2011,27(3):55-57.
[2] 康文艺.研究性学习在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J].科技资讯,2010,22:182-183.
[3] 王培卿,王金梅,李昌勤.等.大学生创新性计划在中药学“阶梯式”实践中的作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2,3(3):144-145.
[4] 魏金凤,王金梅,李昌勤,等.中药学“阶梯式”实践与创新培养模式研究[J].生物技术世界,2012,9:49.
[5] 康文艺,王二辉.三种中草药挥发油抗菌活性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2007,26(3):7-8.
[6] 王佳佳,邢晗,康文艺,等.HS-SPME/GC-MS法分析红树莓哈瑞特斯果实中挥发性成分[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1(3):227-228,232.
[7] 邢晗,李昌勤,康文艺,等. 6种南瓜栽培品种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2,33(15):90-92.
[8] 王佳佳,邢晗,康文艺,等.HS-SPME-GC-MS法分析树莓饮品中挥发性成分[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1(3):223-224.
[9] 李昌勤,邢晗,康文艺,等.HS-SPME-GC-MS分析甜面大南瓜花挥发性成分[J].食品工业科技,2012,33(16):151-152,156.
[10] 王佳佳,邢晗,康文艺,等.树莓哈瑞特斯脂溶性成分GC-MS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1(3):225-226.
[11] 赵辉,王巍,赵双双,等.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分析贵州产杏香兔耳风挥发性成分[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8):135-136.
[12] 丁三青.中国需要真正的创业教育-基于“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7,(3):87-94.
烟草企业实习体会报告
移动客户部实习感受 C语言实践体会范文
大学生企业会计实习报告
时间过的真快,转眼间,在海规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实习马上要接近尾声了。在这半年多的时间,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不仅有学习方面的,更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对我来说受益非浅。做为一个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什么都不懂,没有任何社会经验。不过,在老师和师姐的帮助下,我很快融入了这个新的环境,这对我今后踏入新的工作岗位是非常有益的。除此以外,我还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与别人沟通,如何更好地去陈述自己的观点,如何说服别人认同自己的观点。相信这些宝贵的经验会成为我今后成功的最重要的基石。实习是每一个大学毕业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也打开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为我们以后更好地服务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上海大学生命科学院生物工程系00级宋丹同学毕业实习心得体会(摘要):
这次在海规生物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为期7个月的实习生活,对我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使我在理论上对生物技术这个领域有了全新的认识,而且在实践能力上也得到了提高,真正地做到了学以致用。刚接触论文课题时,我对自己能否完成它曾表示怀疑,也为自己长期存在的惧怕动物的心理所左右。可是,现实的脚步声却是那么地清晰、有力。在一次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在老师们悉心指导下,我不但对elisa有了系统的理解,从无数次的失败中吸取了宝贵的经验教训,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的意志也得到了磨练,恐惧心理也逐渐地消失了。我时刻提醒自己,唯有不断努力,才能与时俱进。总之,这次实习的意义,对我来说已不再是完成学分、完成毕业实习的任务,而是在开启“生命之旅”大门的过程中迈出了第一步。我一定会好好地珍惜这个机会,并为自己所喜爱的生物科技努力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上海大学生命科学院生物工程系00级王晓一同学毕业实习心得体会(摘要):
我在海规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做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总共半年的时间。在这半年的时间里,我受益非浅。我在那里不仅学到了许多关于专业的知识,最重要的是进一步体会到了做人的原则。海规公司的宗旨是:规规矩矩做人、规规矩矩做事。在去公司的第一天,老师们就教导我们做人一定要正直、要实事求是,诚以待人,人品对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的。我充分的体验到了你如何待人,他人也会如是回报。总之,在海规公司的半年时间里,我们脱离了学校的庇护,开始接触社会、了解我们今后工作的性质。不但增长了专业知识,还学习到了不少为人处是的方法。
优秀本科毕业论文感谢信范文【一】
在这四年本科学习接近尾声时才能深刻体会到时间的飞逝,在家乡四年的学习生活使我受益匪浅。经历大半年时间的磨砺,本科毕业论文终于完稿,回首大半年来收集、整理、思索、停滞、修改直至最终完成的过程,我得到了许多的关怀和帮助,现在要向他们表达我最诚挚的谢意。
衷心感谢我的导师胡毅夫教授,胡老师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认真勤奋、不知疲倦的工作作风,思维敏捷、锐意创新的研究风格以及对科研的执着追求都将使我终生难忘,时时鞭策我努力工作。
衷心感谢彭述权老师、樊玲老师,彭老师学问扎实、思维开阔、治学严谨且具有创新精神,在试验研究上的认真和细致让我肃然起敬,在理论分析上的高屋建瓴让我钦佩;樊老师在试验方案和现场给我们的很多建设性的意见让我们的试验柳暗花明,让试验顺利开展。
感谢和我一起做试验的塔里木大学的王强、马光诚同学,感谢所有在我科研和生活中给我关怀和帮助的老师和同学。
感谢我的家人,一路走来,谢谢你们对我的支持、包容和激励。是你们热切的期盼和温馨的鼓舞让我有了不竭的动力,勇往直前。
感谢我的同门师兄弟马元军、乌青松、马莉、谢小明等。难忘四年与大家的朝夕相处,那些曾有过的争执与欢笑,并肩奋斗与酣畅对饮以及汗洒疆场的意志与酒入愁肠的情谊,都是一生中最美的回忆。同学志四海,天涯犹比邻。分别的日子里,青春永不散场。
纸短情长,想要说的太多太多。
这一次转身过后,我们又踏上了新的航程。人生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重逢只为了不期而遇或相约而至。前路漫漫,大家且行且珍重!
优秀本科毕业论文感谢信范文【二】
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基于粗糙集理论的地理信息服务演绎推理研究对本研究工作的资助,该基金课题由苗立志老师负责,研究期限为XX 年1 月-2XX年12 月。本文研究工作是在苗立志老师耐心指导下完成的,苗立志老师总能给我提出建议,使我把握住方向,非常感谢苗立志老师在我本科四年学习生涯中,对我生活方面的帮助、学习能力方面的提高、科研工作方面的关心,并指导我沿着正确的研究方向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
感谢地理与生物信息学院的领导,给我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感谢陪伴我四年的本科同学:陈金群、徐亮、蒋志远、潘多,感谢他们四年来对我生活上、学习上的帮助,祝愿他们都能找到满意的工作,感谢我父母的支持,感谢父母无私的帮助,感谢在百忙之中评阅论文和参加答辩的各位专家和教授!
优秀本科毕业论文感谢信范文【三】
时光飞逝,转眼四年紧张充实的大学生活就即将结束了。在这四年的时间里,我收获很多,不论学习还是生活上。现在即将结束这一切,我的心里虽满是不舍但也充满感激。在论文完成的此刻,特向所有关心过和帮助过我的老师同学及所有人表示由衷的感谢!
在这短暂的四年里,我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齐雁冰老师,在我人生最关键的时期得遇恩师是我的幸运。无论是在学习和生活中,齐老师都给予了我莫大的关心和帮助,并以其严谨的教学态度和宽以待人的作风影响着我。每当我在学习上倦怠的时候,齐老师都会督促和鼓励我;在我遇到困难时,齐老师会悉心为我答疑解惑。我的论文是在齐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论文的选题、实验设计、论文开题、发表期刊论文以及毕业论文的撰写,都倾注了大量精力和心血。值此论文完成之际,谨向齐老师致以我最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
感谢常庆瑞老师,常老师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学识和对教育事业的热情感染着我,让我怀着无限的激情面对我的科研生活!
感谢师弟楚万林、师妹蒲洁在我生活和实验中给予的关心和支持!
感谢论文实验开展过程中,实验室各位老师在实验仪器和测试过程中给予我的方便和指导!
感谢刘梦云老师在我的导师出国学习的这一年里给我的帮助与支持!
回首四年的本科生涯,有那么多的老师和同学给予了我帮助,有太多太多的人需要感谢,感谢刘京老师、陈涛老师、高义民老师,感谢学院田宵鸿老师、杨岩荣老师、任晓萍老师、哈力娜老师、李景林老师等,在我学习和科研等各方面为我提供的帮助。
关键词: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创新;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25-02
微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从一开始就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微生物学实验是微生物学科赖以建立和发展的直接基础。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是学生在特定的实验环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努力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学过程,相对于理论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在创新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将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提升到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认真加以对待。
长期以来,我们的实验教学验证性实验过多,内容陈旧、缺乏创意。比如实验课通常是老师在课程开始时对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实验步骤、观察内容、乃至实验结果等均详细说明,而学生只是机械的按照实验步骤去操作、去验证。这种教学模式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和发挥的余地,很难达到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
一、构建三级实验教学新体系,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实验内容是影响实验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紧跟时代步伐和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打破原有微生物学科传统实验教学体系,剔除陈旧的实验内容,压缩验证性题目,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题目,建立了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这一逐步深入的三级实验教学新体系。
1.基础性实验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基础性实验重在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要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实验数据和实验现象的能力,为进入综合性实验教学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本功。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树立实事求是、严谨踏实的学习态度。比如基础实验中的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实验,以前我们总是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作为实验菌株,而老师已经在理论课上反复讲授过金黄色葡萄菌是革兰氏阳性细菌,大肠杆菌是革兰氏阴性细菌,这就剥夺了学生通过自身努力探究最终实验结果的机会,引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有甚者,有的学生即使获得的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不符,也会在实验结果上按照预期结果进行描述。现在,我们改进了实验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另外两株没有标记名称的细菌,也不告知学生其革兰氏反应的结果,让学生自己通过革兰氏染色实验鉴别这两株细菌。学生只有通过踏实的技能训练才能取得好的实验成绩,学习态度明显改善。这样,虽然实验内容仍是传统的,却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综合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作为农林院校,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比如我们为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开设了《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筛选》《水中大肠菌群的检测》《酸奶中乳酸细菌的分离及发酵性能研究》等综合性实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4个人一组完成这些实验内容。在这些实验的开展过程中,学生自己采集实验样品,制备相关培养基,完成实验内容,撰写实验报告。通过这些综合实验,学生们的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练和提高,能将分散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微生物学的各项基本实验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由于这些综合实验在内容上密切结合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又与生产实践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对实验课的热情和兴趣,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增加设计性实验,优化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设计性实验是在学生掌握了较强的实验技能和综合分析能力以后,让他们完成的实验课题,重在科研能力的训练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在课程老师指导下自选研究小课题,查阅文献资料,制定实验方案和技术路线,完成实验内容,得出实验结果及结论,并提交一份小论文形式的实验报告。设计性实验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自己,使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体,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
此外,以小论文的形式书写实验报告是设计性实验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促使学生把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获得的实验结果和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和总结,并使之进一步提炼和升华。整个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收集、分析资料信息和科学思维的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和文字表述能力,为将来撰写科技论文奠定基础。
二、以科研训练为切入点,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取得成效的,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仅仅依靠实验课堂上有限的学习时间是远远不够的。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认识到给本科生提供科研训练机会,使他们尽早进入专业科研领域,接触学科前沿,有助于学生了解本学科发展动态,提高科学感悟力,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一环。
近年来,我校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鼓励工作在科研第一线的教师指导本科生科研。我校每年三月组织本科生申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该项目分为国家级、校重点和校一般项目,学校给予经费支持。学生3~5人一组申报,项目负责人须为二、三年级的学生,项目执行时间1~2年。申请团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课题、填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申请书》,上交学院,经过学院和学校两级评审,确定资助名单和资助金额。立项后,申请团队进入指导教师的科研实验室,在指导教师本人和研究生的指导下开展实验。项目结束后,学生需要撰写项目总结报告,填写《项目结题申请书》,并制作PPT向相关专家汇报研究工作。在2012年刚刚结束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申报工作中,我院《有关细菌特异性降解利用木质素的研究及其在生物能源领域的应用》《荧光标记放线菌菌株构建及其在苹果树体内定殖规律研究》《淹水时间对水稻土氨氧化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土曲霉衣康酸抗性突变株的诱变选育》等申报课题获批国家级项目,每个项目资助金额为2万元。此外还有多项课题获批校重点和校一般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学生的专业知识、研究技能、科研思维、创新能力等各方面能力将得到极大的提升,为今后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然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针对的仅仅是少数成绩优异,对科学研究具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名额有限,还有许多学生没有参与的机会。为了使所有学生在本科期间都能受到良好的科研训练,我院从2007年开始提出了本科生全程科研训练计划。学院制定了相应的教学管理规定,要求从事科研工作的教师均接收一些本科生进入科研实验室进行科研训练。指导教师结合自身科研工作,提出一定量的适合本科生的科研题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与能力提出申请,通过双向选择,将学生吸收到导师的课题组中,完成部分力所能及的工作,此类项目经费由指导教师提供。学生在完成科研训练计划后要撰写一个实验报告,将项目的选题、研究方案、实验结果等详细汇报。学生在科研训练计划结束后将获得一个实践环节学分。几年的实践证明,这种将科研课题融入实验教学的教学方式是激发科研兴趣、挖掘科研潜能、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举措,深受学生欢迎。
三、考核方式多样化,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考核是实验教学中的重要一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态度和教学效果。在改革了实验教学体系以后,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科学考核体系,否则将流于形式,前功尽弃。目前在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和创新实验学院的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已经从理论课中分离出来,单独设课,计算学分,为考核体系改革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证。
为全面反映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验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微生物学实验课成绩评定采取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以平时成绩为主,占总评成绩的70%,期末考试成绩占30%。我们加大平时考核成绩比例,激励学生认真对待每一次实验,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水平。平时实验考核涉及到的评定因素多,除了检查学习纪律,实验预习情况,能否顺利完成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外,还需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实验室工作习惯和作风等。特别是对于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不宜过多强调结果完美,而更应重视对学生整体学习过程进行综合评价。
[论文摘要]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取得成功所必备的素质之一。但是当代大学生的心理世界却令人担忧。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除了家庭教育方式外,还有现今应试教育的影响。提出了预防和矫治大学生心理障碍的途径和方法。
社会学家曾说,良好的心理素质将是未来青年取得成功应必备的要素之一。大学生作为青年优秀群体的代表,他们的心理素质直接关系到未来中国的改革和发展。然而,当代大学生的心理世界却令人担忧。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世界的现状
心理素质百指人的意志力、情绪、情感、自我意识、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心理品质。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通常有以下几个标准:一是要具有正常的认识能力,能够客观地反映外界事物,能进行正确的判断的推理;二是要有稳定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健康的情感;三是要有正常的行为反应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有较强的耐挫折能力;四是要有正确的交往能力,能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五是要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观念,能实事求是地进行自我评价,保持适度的自尊与自信。在当代社会中,完全心理健康的人很少,每个人或多或少都面临着一些心理上的困扰,若不注意排除,就可能形成心理障碍,进而有可能发展成为心理疾病。目前,大学生的心理世界并不完全美妙,他们或多或少存在心理障碍已是一个普遍现象。一项以全国12.6万多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20.23%的学生有明显的心理间题。南开大学工处曾连续两次对人学的新生进行全面的心理测查,结果表明,约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据权威部门统计,因各种心理障碍引起心理疾病而休退学的大学生人数已经占总休、退学人数的比例近50 %。我国高校“少年班”学员中,约有1/3的学生因各种心理障碍不能完成学业而被淘汰。在石家庄某高校,近几年休、退学的30几名学生中,48.65%是由于患某种心理疾病。随着社会变革和独生子女的大批涌人高校,近几年来,大学生患有心理障碍的人数在呈上升趋势,这不得不引起高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北京医科大学的一项心理调查显示:家庭结构、家庭成员的关系、家庭在整个社会环境中的作用、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环境的因素心及学校教育模式,与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
(一)父母不适当的教育方式是造成当代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始作佣者
当代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父母对他们经济上无私奉献,智力上高度重视,但却很少关心他们的心理世界。据调查,我国城市家庭独生子女每天平均劳动时间只有11. 32min,不及美国孩子的1/6,而家庭学习时间平均超过3小时,近乎美国孩子的5倍。在家长对孩子生活上矫宠放纵与教育的严厉要求下,孩子的学业有可能很出色。但如果他们一离开父母,自身的那种依赖性、以自我为中心等偏执型心理就暴露无遗,无法独立面对外面的世界。再加上有些父母对子女有惩罚、归罪羞辱等不良的养育方式和行为,很容易使子女产生自卑感、无助感和不安全感,使他们在社会交往中害怕失败的被拒绝。同时表现出较强的逆反心理,对周围容易产生对立情绪,容易记仇报复。这些子女将来很有可能成为发生心理障碍的高危人群。可以说,大学生心理障碍是家庭教育的失误后遗症。 (二)家庭环境是导致当代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危险因素
北京医科大学曾对某一重点理工大学全体一年级2205名新入学的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父母关系不和睦的家庭子女人格障碍的患病率为5.56%。是和睦家庭的2.5倍;单亲家庭人格障碍的患病率为11.76%,为双亲家庭的5.9倍。
父母关系不和睦或父母离婚会使女子有残缺感,容易导致敏感多疑、自卑、敌意、偏执、焦虑,很难与环境建立有意义的联系,因此,易于发生心理障碍。家庭收人过低,也可能使女子缺乏良好的成长环境,影响到父母的养育方式,从而成为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危险因素。
三、大学生心理障碍的预防与矫治
相关专家指出,大学生如不尽快摆脱心理障碍,不仅会妨碍其学业的顺利完成,而且还会发展成为心理疾病,严重者导致神经失调、精神分裂。这样,我们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不仅无法适应未来国家建设的要求,恐怕在社会上争取生存和发展的权力都会消失。预防和矫治大学生心理障碍,是当前高校乃至社会都应高度重视的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现阶段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来预防和矫治:
(一)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咨询是指来访者与咨询员之间就来访者提出的心理问题进行一种磋商行为。大学生心理障碍多数是成长过程中的问题,通过相应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完全可以得到改善和矫正。
大学生心理障碍通过心理咨询得到改善和矫正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大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技巧,从根本上预防心理障碍的产生。
(二)倡导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创造温馨的家庭环境
父母要克服不正确的养育方式,尽其所能的为孩子创造温馨、良好的家庭环境;同时应重点培养独生子女的独立性,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促进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世界的健康发展,从源头消除大学生心理障碍的隐患。鉴于父母关系不和睦、单亲家庭对孩子心理发展有消极影响,父母、教师和有关社会工作者应关心不和睦家庭和父母离层的家庭的青少年,为他们提供足够的心理支持和社会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