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历史会议总结

高中历史会议总结

时间:2022-10-17 16:36: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历史会议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历史会议总结

第1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教学;兴趣;认知;思维

所谓史料是指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能帮助后人了解过往历史事件、人物等一切信息的总称。

一、史料的运用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过去性是历史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也正因为如此,不少学生在历史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总是觉得历史知识的学习与自身有着难以接近的距离感,在这种观点下,学生对历史的学习缺乏兴趣。

而历史史料的合理运用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上述现状,能轻松调动起高中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可以很好地证明这一点。例如,在教“二战后各国实力对比”这一知识点时,笔者引用了如下史料:“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1943年丘吉尔在德黑兰会议上的发言)。”学生们被这个形象的比喻吸引住了,笔者趁势讲:“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根本上取决于其国家实力,特别是经济实力。二战后,美苏实力相均衡,其他国家则普遍衰落,这就形成了以美苏为主的两极世界格局……”在笔者讲解的过程中,学生们听得格外专注认真。

二、史料的运用能有效深化学生的历史学习认知

历史作为一门人文性学科,有着较强的抽象概括性,高中学生很难真正实现对部分历史知识的深刻认知与理解。

历史史料包括图片、文字、故事等形式众多的内容,而这些内容都具有较强的直观性、生动性,因此,在高中历史学科中恰当运用史料,能很好地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帮助高中学生实现对历史的深刻认知。

笔者对此深有感触。如,在教“雅典民主政治的优点与局限”这一知识点时,笔者引用了如下史料:

材料一: 我们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无论任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出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们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们的个人才能……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材料二:公元前5世纪时,雅典居民总数在25万至30万之间……成年男性公民,或许不超过所有成年人的30%……

――约翰・索利《雅典的民主》

透过上述两则材料,学生们不难看出雅典民主政治的优点主张“在民、人人平等”以及局限性“其民主只局限于成年男性公民身上,是少数人的民主”,得以辩证地看待“雅典民主政治”。

三、史料的运用能有效发展学生的历史学习思维

高中历史学科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传授给学生基础的历史常识,更重要的是还应当通过相关的知识点教学锻炼、发展学生的历史学习思维。而史料在具体历史知识点教学中的合理运用就可以很轻松地达到上述效果。如,在教“”时,笔者就向学生呈现了如下的史料:

布衣改制,势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

请尝试从上述康有为的政治观点中探讨、总结资产阶级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有的小组认为以康有为所代表的资产阶级存在向西方学习进行社会变革的积极进取愿望,这表明了他们有向传统封建势力挑战的先进精神;有的小组认为虽然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存在变革封建社会关系的意愿,但是他们在传统势力面前也具有一定的软弱性。学生在展开探讨的过程中,既加深了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深刻认识,又锻炼了自己的历史探究性思维。

总之,高中历史教师应当结合具体的历史教学内容引入贴切的历史史料素材,提升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推动学生历史修养及综合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第2篇

自从全国普通高中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历史试题的命制一直备受关注。总体而言,2015年以前新课标全国卷高考历史试题广受社会诟病,每年高考过后,广大高中师生抱怨不断,指责此起彼伏。为了弄清楚个中原由,笔者对2015年前的新课标全国卷高考历史试题进行了认真分析和总结,经过研究,笔者发现,2015年以前新课标全国卷高考历史试题有如下不足之处:

一、过度强调综合能力的考核,忽视全国各地学生历史素养的不均衡

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要求,参加高考的文科考生应该具备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如2009年新课标全国卷文科综合的第21题:1787年费城会议制定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规定: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反映了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是:A.民主主义;B.平等主义; C.自由主义;D.共和主义。以江西考生为例,据不完全统计,此题当年的正确率不足30%。

为此,全国各地的高中历史教学均以此为考核目标,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都朝着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素质教育的方向在发展。客观地说,全国各大中城市的高中历史教育改革进行得比较成功,这既是因为大中城市的高中学生基本素质相对较高,也有大中城市高中教师综合素养较高方面的原因。比如大中城市的广大学生能较熟练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信息资源,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与时俱进,能不断跟上信息时代和全球化的潮流,再加上学生无需上晚自习和周末补课,学生有大量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这无形中在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而这也正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的主要考核目标。因此,在面对2015年以前的新课标全国卷高考历史试题的时候,大中城市的高中学生显得游刃有余,而全国其它地方的高中学生则因基本素质有限显得无所适从,常感觉到自己的能力与考试的要求有巨大的差距。这充分反映了2015年以前新课标全国卷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忽视了地域差别和城乡差距,盲目追求一刀切。

二、试题与教材内容严重脱节,使师生教与学的方向不明

综观2015年以前新课标全国卷高考历史试题,我们不难发现,试题的命制似乎与教材内容的关系不大,有时脱节还较为严重。这主要表现在试题考核的知识点很难在现行教材中找到依托,有时就算找到了依托,其知识点考核的深度也似乎大大超出了高考考试大纲的要求。如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文科综合的第12题: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曹魏被定为“土德”,通过“禅让”代魏的西晋应为A.金德 B.木德 C.水德 D.火德。对于此题,笔者翻遍了所有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均未找到与五行相关的知识详细介绍。为了避免类似知识盲点的再次出现,我们广大的高中师生开始密切关注与学习高考文史常识,但我们发现2011年以后的新课标全国卷历史试题却再也未考文史常识。因此,有人说这可能正是高考历史试题神秘的地方吧――总让人琢磨不透。但其造成的影响使高中历史教学的方向逐渐迷失,当然,某种程度上说也大大加重了广大高中师生的负担。

三、选择题对语文水平要求大高,冲淡了对历史知识的考核目标

从新课标全国卷高考历史试题的结构来看,选择题的分值所占比重较大。但选择题的难度似乎不小,其原因主要是许多考生感觉选择题的选项表述似乎很难理解。对一些语文水平不高(特别是阅读理解能力较差)的同学来说,短时间内要在这些选择题的选项中作出正确选择简直比登天还难,特别是一些试题的选项之间差别十分微妙,许多考生经常是由于对一些选项的语言表述把握不准而作出了错误的选择,如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文科综合的第27题: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对于此题D项中的“正心诚意”,许多考生表示很难理解,有些考生根本不知所云。每当高考过后,许多考生表示,历史没考好主要是因为语文水平差,而不是因为历史知识把握不牢。历史学得再好,如果语文水平不过关,在高考中想考好历史几乎不可能。

总之,自全国普通高中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全国各地高中历史教育改革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也积累了大量有益经验,树立了一批优秀的样板学校。为积极响应新课程改革,新课标全国卷高考历史试题也进行了大量的改革与创新,有些试题对培养和选拔优秀人才确实起到了明显的导向和引领作用。但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也发现其中有许多不足之处,笔者期望,今后新课标全国卷高考历史试题能积极考虑地域差别,多兼顾相对欠发达地区的实际。同时,试题命制时多立足高中历史教材的实际,更侧重考察历史知识,让高考历史题回归到历史的本位。

第3篇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意见》;根据省,市教研室和县教育局2004年工作思路,围绕"课程改革"这个中心工作,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加大教学管理,教学研究和教学评价的工作力度,发挥指导职能,强化服务意识,为巩固我县"创强"成果,顺利实施新课程而努力工作.

二,工作要点和策略:

加强学习,更新观念,积极稳妥地做好新课程实验工作

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的教育创新,课程改革的全过程都需要不断的学习.我们要结合新课程的实践活动,帮助广大教师树立新型的教学观,人才观,评价观和课程资源观.

1)认真组织好第三次县级学科培训(分两个阶段进行).调整培训模式,增强针对性和时效性,培养一批课改骨干力量.努力探索与教研,科研及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新模式.

2)研究和改进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常规和课堂教学评价.

3)召开课程改革实施工作专题研讨会,组织"走进新课程,实践新理念"的教师论坛活动.

4)试行《湖州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与评价》方案.

5)积极探索和研究新课程理念下的考试内容,方式的改革和促进学生发展学业评价方案.

6)配合市,县教育局,积极做好"省课改成果巡礼"的参展准备工作.

2,加强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工作

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是实践性,指导性很强的工作.

1)完善一日集体调研制度.本学期在调研活动中将选择有代表性的学校,帮助总结成功的经验,并予以推广

2)配合市教研室,加强对高中段教学的研究和指导工作.研究05年高考对策,收集,整理和研究新的高考信息及其措施,供学校,教师参考.

A)组织中学教研员对高中段学校进行集中教学调研(重点是昌硕高级中学);各科教研员根据各校学科的实际情况,经常到学校了解情况,指导,帮助高三教师搞好教学工作.

B)组织好高三"期末调研"考试,阅卷及分析工作.

C)重视高一,高二年级的教学指导工作.要与各校教师一起进行探讨,切实加强对高一,高二年级的过程管理;组织好高一,高二"期末调研"考试,阅卷及分析工作,以保证高中段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3)加强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学情况的调查和研究,根据新课程理念,做好义务教育阶段教学管理的指导工作.做好中,小学教学质量抽测工作.

4)加强对学科教研活动质量的管理,为学校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A)本学期的各学科教研活动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主攻方向.通过活动切实促进教师业务提高,达到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合作探究的目的.

B)加强教研活动的策划和运作.活动前要有充分准备,要有目的,有计划,活动后要总结.

C)各学科教研员,要以课程改革为契机,认真组织好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评议课和实验课等多形式课型的交流,促进"课堂教学模式多样化";"课堂教学内容个性化";"课堂时空拓展延伸化";"课堂教学手段现代化".

5)继续加强初,高中学科教学质量动态评估办法的研究和改进工作;改进音乐,美术,劳技等学科的测试办法.配合督导室,基教科等科室做好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工作.

6)组织中,小学教导(务)主任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研究教学管理,努力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7)继续重视全县各校的教研组,备课组建设.使教研组,备课组团结协作,较好地发挥群体效能.加强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校本课程开发等的研究,指导和服务工作.各学科要建立和建好学科教学基地;各校教学要逐步形成学科教学特色.

8)科研向教研落实,教研向科研提升.积极做好省,市,县三级教学教研系统课题的实施工作(申报,立项,过程管理和成果推广),在学科教学科研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服务.

9)加强对高中会考工作的领导,思想重视,操作规范,切实提高各会考学科的合格率,优良率,降低会考工作的差错率.

3,加大教师培养的工作力度

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关键是有一支精良的师资队伍.加强教师教育理论,教学业务的学习,努力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以适应课改新形势的要求.

1)配合教育局做好"名师工程"的实施工作.

2)继续做好对新教师的业务指导和教学常规管理工作.

3)对重点培养和指导对象,要按计划搞好培养,指导活动.

4)建立,健全学科教师业务档案.

5)各学科在教研活动中除要抓好教师的基本功训练工作外,更要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学理论,树立新的教学理念.认真组织好学科的各类评比活动.

6)继续进行各级教学明星,教学能手,教坛新秀,骨干教师的观摩课,示范课,送教上门等活动.

7)加强学科竞赛辅导教师的培训,加强学科竞赛的组织,辅导和研究,争取更好成绩.

4,加强教研室自身建设,提高教研员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教研室不论作为一个整体,还是到学科教研员个体,都必须具有良好的素质,才能提高教研工作的水平,才能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

1)组织教研员认真学习"十六大精神",自觉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努力提高政治思想素质,教育理论水平和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自觉性.真正在学习,研究和指导服务上下力气.

2)完善教研室内部管理制度及岗位工作目标,岗位考核等办法,积极稳妥地进行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本学期要完成几个有质量的教学调研报告.

3)办好《安吉教研》安排好每期内容,职责落实到人.

4)继续关心和改善教研人员的工作条件,确保教研人员全身心投入教研工作.

5)加强教研室工作作风建设,密切与基层学校的联系,强化服务意识.虚心听取意见,进一步做好服务工作.

三,2004学年第一学期教研活动安排

(八月份)

初中语文新教材培训

初中科学新教材培训

初中英语教研组长会议

中学政治教师理论学习

初中政治新课改培训及调研工作

(九月份)

初,高中语文教研大组会议

高三语文高考总结分析会议

初中学校数学教研组长会议

高中数学教研组长会议

省初中数学优秀课评比

组织高中数学竞赛辅导活动

召开初中科学,高中化学大组成员会

物理教研大组长会议,高三物理竞赛

高中(各完中)英语教研组长会议

10,中英语听课教研活动

11,高一与高二英语备课活动

12,初,高中历史与社会教研大组会议

13,各完中历史与社会教学调查

14,市初中思想政治优质课评比

15,传达省高中劳技信息

16,县中小学体育教研大组成员会议

17,布置中小学体育优质课评比事宜

18,新教师听课(职教)

19,中小学成绩统计分析表下发

20,全县教科室主任会议

21,小学高段语文大组成员活动

22,组织召开小学低段语文大组成员

23,小学低段语文"重培"组活动

24,小数(高段)教研大组活动

25,小学常识大组活动

26,县新课程备课活动(小学思品)

27,县小学思品大组会议

(十月份)

1,初中语文学科青年教师阅读能力竞赛

2,高一语文教研活动

3,初,高中语文优质课评比

4,全国高中数学竞赛

5,高一数学教师集体备课

初中数学新教材教学情况交流

高中数学优质课评比

市级初中自然青年教师业务素质比武推荐活动

高三化学2004高考试卷分析研讨会

10,高一化学课堂教学质量评比

11,初中自然中考复习分析会

12,高一物理新教师优质课评选活动

13,高二新教材(英语)听课教研活动

14,初中新课程教案评比(历史与社会)

15,高中历史教学片段评比

16,市地理学科论文评比

17,高三生物教研活动

18,总结03年度体育健康标准实施情况和布置下届……

19,课堂教学指导(职教)

20,高中电脑课教研活动

21,教科研成果推广

22,小学语文作文序列研究活动

23,小学语文参加全国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活动

24,小学语文第二册新教材第二次培训

25,小学数学,小学常识命题竞赛

26,小学数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27,小学低段数学课标交流,讨论(一)

28,小学思品培养对象活动

29,1—6年级思品命题竞赛

30,小学英语听课教研活动

(十一月份)

高二语文教研活动

高三数学教学研讨会

初中数学课改研究小组活动

召开高二化学教学指导研讨会

高三物理研讨活动,初二自然研讨活动

中学生英语能力初赛

高三英语教研活动

初中社会优质课评比

体育高考研讨会

10,体育青年教师教法培训(中,小学)

11,期中高三语文教学评价(职教)

12,初中电脑课教研活动

13,教科研活动一次(课题指导)

14,小学低段语文命题竞赛版权所有

15,实践新课程的论文评比(小学低段语文)

16,小学低段数学课标交流,讨论(二)

17,一年级教师上课比赛(小学思品)

18,骨干教师外地学习(小学思品)

(十二月份)

中学数学优秀教研组评比

湖州市高二数学竞赛

初三数学竞赛

初中科学第三批培养对象会

高中综合理科复习研讨会

初中科学新教材第二次培训

高二物理研讨活动

中学生英语能力决赛

新课改评价研讨会(历史,社会)

10,高一历史教师县外教研活动

11,高二生物教研活动

12,生物优秀论文评比

13,中小学体育检查辅导

14,职教语文教师公开课

15,教科研活动一次(课题结题)

16,承办市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评比活动(小学语文)

17,小学高段语文第二批"重培"对象课堂教学汇报活动

18,小学4—6年级数学竞赛

19,小学低段数学教案评比

20,小学电脑课教研活动

(05年一月份)

做好期末考试工作(物理)

《历史与社会》教师教材教法竞赛

第4篇

【关键词】学生兴趣 课堂有效性 课堂教学 教学模式

兴趣指兴致,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兴趣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当我们对某件事情或某项活动时,就会很投入,而且印象深刻。 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和积极地探索,并表现出心驰神往。古今中外无数学者、科学家都将兴趣作为学习成功的第一要素。

历史课的内容涉及上下五千年,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比拟的素材和主题可以挖掘,历史教学也应该是充满高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的。要改变目前历史教学的现状,关键是教师如何把握历史教学的特点,用积极的情感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整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学生的内在因素,这样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下面我就以人民版历史教材《美国1787年宪法》教学实践来具体谈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兴趣如何与课堂有效性相结合的问题。

一、充分把握教材、课程标准,是有效性教学实现的前提条件

在新课程教学中,把握核心知识与创设良好情境是最关键的两大因素,也是我这节课实践的关键所在。把握了核心知识就可以化繁为简,突出重点,既能减轻学生负担,又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创设良好情境有利于带领学生进入历史的时空,活跃课堂气氛,激起学生兴趣,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这节课的《课程标准》要求,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 《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则要求知道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其作用;知道联邦制的权力结构;理解美国的总统制;感受1787年宪法中的“制约与平衡”原则这一人类政治智慧。这些都有助于我在教学时把握好本课的核心知识,这是有效性教学实现的前提条件。

二、充分的教学准备是有效性教学实现的重要保障

1.学生准备

本课涉及了一系列政治概念,如:总统制、邦联制、联邦制、共和制等,由于学生缺乏系统的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体系和相关的政治学科知识,给本课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课前需先给学生做兴趣的引导,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预习教材,或则上网查阅美国1787年宪法相关资料。由于美国对世界的影响深刻而广泛,美国也是中国外交极其重要的环节,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对美国的了解越来越全面,中国媒体对美国各方面的报道很多,关于美国总统、国会、大法官的新闻在中国也是频频出现。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报纸、书刊、影视等多种渠道了解关于美国政治的一些情况,加上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是有一定基础和兴趣的。学生通过自主预习,学生群策群力,排演一个课堂情景剧模拟水门事件,不但配合上课时对三权分立这一重难点的理解,而且学生模拟的情景剧就作为整课教学的线索,贯彻了本课的教学学生是主角的宗旨。

2.教师准备

本课较多地涉及政治学的专业知识,作为历史专业的教师知识储备普遍会感到欠缺。但课堂中不仅不能犯科学性错误,还要在教师深刻理解的基础实现深入浅出,帮助学生理解体验。苏联一位教育家说过“一位老师,如果知识是学生的八倍,这课能上得很好,如果是学生的四倍,那马马虎虎,如果是学生的两倍,这课便没法上。”所以,本课教学前教师应该较系统学习美国1787年宪法及美国目前联邦制和三权分立等相关知识。这是教师课前最重要的准备。

三、 授课过程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实现有效性教学的关键所在

首先,在课堂导入环节,我就采用学生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新闻采访报道水门事件。假设时光倒转,回到1972年的美国。由学生扮演的记者所提到的总统违宪,自然的引入本课的教学重点1787年宪法。学生对于身边的同学的精彩表演这属于学生的直接兴趣,由此自然地派生出的对1787年宪法的兴趣就是间接兴趣。

其次,教学细节上对于材料的选用也能够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渴望。比如在提到:1787年费城召开的制宪会议时,教师提到这次会议是美国历史上最长的一次会议,召开了116天。当时已经80多岁的富兰克林(他曾经参与起草《独立宣言》)对此忧心忡忡,还专门请了个牧师,每天开会前让全体代表作祷告,祈求全能的上帝保佑他们的会议能顺利召开。“代表们为什么会展开如此激烈的争论呢?”这一设问立刻在所有学生心中打上问号。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可以自主得出结论:因为美国当时的政治体制是――邦联。“邦联”与“联邦”,两种体制字眼上的相似与不同又能在细节上激起学生探究其本质的兴趣。

另外对于了解制宪会议内容的教学中,我也精心选取两则材料让学生自主分析出制宪会议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如何加强中央集权和如何防止出现专制政府。

材料一:制宪会议的主席――乔治华盛顿在会前曾向人们发出警告:“要么我们在一个领导之下成立联邦而结合为一个国家,要么我们就保持13个独立的国家,永远互相争吵。”

材料二:在18世纪,著名的思想家――孟德斯鸠就已经提出,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说的,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呢?他说:“如果同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权、执行公共决议和裁判私人犯罪或讼争权,则一切都完了。”

对高一新生来讲,不妨使用一些学生容易看懂的材料,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去探究问题。这两则材料就比较有代表性,学生通过阅读,可以自主归纳出材料所要表达的意思。

再者,授课的关键是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本课的重点是感受1787年宪法中的“制约与平衡”原则这一人类政治智慧。我采用的是角色体验教学法,让学生将导入环节所提到的水门事件通过课堂情景剧的形式进行模拟。情景剧中进行角色分配,总统、联邦大法官、参议员、众议院、普通民众、记者等等。全班学生都参与到这情景剧中,所有学生都有一定的角色。并将权力如何达到制约与平衡的内容都融入到情景剧中。这种角色体验教学法是这堂课成功的关键, “模拟水门事件”案例的设计使学生以比较轻松的心态参与到课堂,既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充分体验到1787年宪法的制衡精神,真正意义上成为课堂的主人。

本课的难点是1787年宪法的意义。通过之前的角色体验,由学生自由发言,并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推理。请学生根据我们所学的1787年宪法的内容来评价这部宪法。并对评价历史事物的方法进行指导――从性质、进步性和局限性入手,让同学充分讨论、归纳、总结。

在课堂小结的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课堂所学,活学活用,关注美国大选,关注当前国际形势。

最后课堂练习也是一堂课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可以及时的反馈学生对于本课知识的掌握程度。练习题的选用也必须兼顾学生兴趣和重难点的巩固。所以我选择选择题和判断正误两种学生较易接受的形式来考察本课教学的有效性。

在新课改理念下的历史课堂,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和主导、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究,要真正做到关键的两个字:“有效”。

一节高中历史课要做到有效,就要经过分析、准备、设计和整合。教学步骤要清晰,层层递进。

通过以上的教学实践,本课达到了以下几个能力训练的目标,可以说能够做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通过角色体验,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表现自我的表演能力。

2.学会用图示法梳理和简化历史知识。

3.通过课堂讨论帮助学生熟悉讨论的方法,学会聆听,学会表达,学会交流。

第5篇

一、引导学生合理运用并设计历史知识表格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合理运用历史表格,也要引导学生尝试设计历史知识示意图和历史知识表格。把一些零散复杂的内容制成表格,进行整理,建立一个系统的知识结构,以此进行分析、记忆。借助图表进行对比分析,既培养了学生的质疑和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教会了学生对比学习法的运用。

如在讲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这一节时,可以教材中四次国际会议,按会议名称、时间、参加国、主要内容、作用等几项列成简表,会有利学生的理解掌握、构建知识体系。

再如在学习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时候,可让学生列表如下:

学生通过学习完成此表后,教师再提出问题:

①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了哪些进步?

②从这些进步中我们会得到哪些启发?

学生对此表逐项进行对比与分析,再加上小组之间的交流和老师的帮助就会得出以下认识:经过几十万年的时间发展,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无论在样子、工具、使用火的情况还是社会组织各方面都有了进步。学生通过对比,会轻易地发现两者之间极其微小的差别,在对比中学生会稳定地记住这些知识点,而且还可以从山顶洞人与北京人样子的对比中发现人类由猿到人演变的一点印记,从而为学生理解这一历史唯物主义观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证据。对比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引领学生合理运用并设计历史知识示意图

历史地图作为历史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用地图语言表现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特殊形式,它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的、确切的地域空间图像,表达了文字难以表达的效果,与课文配合,相辅相成。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历史地图,将历史事件的时间、地域、人物等文字叙述与之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更为直观、有效地获取历史知识,理清历史线索,形成完整的认识,培养学生对历史地图的识图能力、分析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

例如:在讲述“三国鼎立”时,结合“三国鼎立示意图”,学生能清晰了解魏、蜀、吴的地理位置、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等信息,这样不仅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有助于学生记忆。

教材有些章节中没有配图表,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尝试设计历史知识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例如设计“隋朝大运河示意图”“清朝疆域示意图”“西周等级示意图”等等。

三、借助图片引导学生深层次思考揭示历史规律

历史图片(包括历史照片、漫画等)是对历史史实、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直观、形象再现,是历史见证。教学中合理应用历史图片,使学生真实感受到各种历史信息,进入特定的历史情景,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增强记忆,也可以增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在历史课教材中,介绍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讲授时,若结合历史人物的图像将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6篇

结课是指课堂教学在结尾阶段的教学,也叫断课。它虽占课堂教学的比例不大,却是不容忽视的,高明的教师都特别讲究恰到好处的结课艺术。结课艺术流淌着教师设计的智慧,学生交流的性灵,师生互动交流共享的快乐。它是教师引导学生在最佳状态下结束本节历史学习的一个主要环节。灵活多样的历史结课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所不可缺少的手段,良好的课堂结尾必须圆满有力,使课堂内容得以概括和融化,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堂课即将结束时,让学生自主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前后呼应,形成对比,豁然开朗。犹如游人在悠游览胜之后,重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使人重温游迹,倍感亲切,颇有余音绕梁之妙。把握好历史课这一最后环节,使之成为“精彩之落幕”,达到“课虽结而趣无穷”的效果。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高中历史课的结课艺术。

1.提纲挈领,激活课堂

教师以精练的语言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提纲挈领式归纳总结,用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语言,恰到好处的板书,引导学生咀嚼回味,展开丰富想象,巩固和运用新知识,能使他们感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总结不可冗长,应是言简意赅一语道破的。充分挖掘、利用现实中的教育资源,使教学不再局限于教材。因为这种结课方式要求教师精于设计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结构,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进程和时间。如在教学《打开外交新局面》一节时,我出示了历史照片《乔冠华在26届联合国大会上》。当时,西方对乔冠华的外交能力极其赞美,媒体称赞乔冠华之笑“极富感染力”,并夸张地描绘“震碎了议会大厅的玻璃”,于是,我设计提问:“为什么乔冠华会发出如此爽朗自信的大笑?图片的背后有着怎样的背景?”这样,及时反馈,把学生的思绪引向了上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史上辉煌的瞬间,通过借鉴历史,思考今天,憧憬明天。这样的结课,言简意赅,一目了然,便于学生加深印象,深刻领会,牢固掌握。可以说一个优质的课堂结尾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很多积极影响。对已经掌握重、难点的学生来说,可以帮助他们加深理解,而对未完全掌握课程重难点的学生来说,一个优质的结课可以成为他们再次探究课堂内容的动力,促使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因此,教师在进行结课时,一定要有一定的质量和水平。语言要少而精,不要只是对课堂内容重复照搬,而要对整堂课内容精心提炼,让学生有深刻的记忆点,对课堂教学的中心和要求有明确的把握,这样对学生对主题的掌握和知识内容的加深理解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2.设置悬念,耐人寻味

有经验的教师常常在教学结课时运用设置悬念的方法,使学生在“欲知后事如何”的探究欲望产生的时候戛然而止,留下一个有待探索的未知空间,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迫切愿望,使“且听下回分解”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期待。比如说,在进行《新航路的开辟》一课的结课环节时,就可以提出一些有效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有自己的想法。提问:若新航路到现在都没有被开辟,那么世界又会呈现一番什么样的景象?此类问题新奇大胆,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大家一起思考、一起讨论并一起论证彼此谁的观点是可行的,即使这个问题本就没有一个正确的答案,所有学生的想象也并不会真的存在,却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意识、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采用这样的形式对于培养学生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是有很大帮助的,而且养成了良好的进行思维创新的习惯,可以加深对课本所学的认识,推动学习上和思维意识上的共同进步。

3.课外延伸,画龙点睛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课堂小结是一节课的“终曲”,是一节课走向成功的最后一步,能弹好“终曲”,教师可以在课尾设置课外延伸。一堂有品位的好课,不只是学生学习的结束,而是把结束作为一种新的开始,即把结课作为引导学生联系课堂内外的桥梁,让他们把学到的知识能力在课外进行延伸、扩张、充实,对所学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归纳梳理,通过课外延伸,强化“双基”,培养能力。结课是“终曲”,完美的教学必须做到善始善终,结课的质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比如说在进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和胜利》的教学时,结课环节可以讲与之相关的小故事,让学习内容向课外延伸,提升学生的课后自我学习兴趣,养成习惯。在德黑兰会议期间,早上起来,英国首相丘吉尔就说梦见自己昨晚主宰了世界,这时罗斯福就说梦见他主宰了宇宙,然后他问斯大林做了什么样的梦。斯大林说梦见他既没有批准丘吉尔先生主宰世界,又没有批准罗斯福先生主宰宇宙。那么这个故事就说明即使在会议上为打败共同的敌人和握手庆祝,但之后的关系并不是完全走向和平,这也就引发了学生思考:他们为什么会这样说?全球在二战后又形成了怎样的格局?适当的课堂延伸可以为学生日后的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也可以提高学习能力。

总之,美妙的结尾是历史课堂实效教学的回味剂,良好的课末设计,可再次激起学生的思维,如美妙的音乐一般耐人寻味。在一个短暂的时间里,要用尽量少的话语使讲课主题得到升华。课已结束,学生的思维活动还在持续,“一曲弹罢,绕梁三日而不绝”,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

参考文献:

[1]刘明.关于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J].现代交际,2009(11).

[2]秦树林.艺术生高考历史学科“四化”备考方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9).

第7篇

一、指导思想以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为指导,以《课程方案》及各科课程标准为依据,以省素质教育会议精神为指导,以“大力推进教育教学创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建设殷实和谐、公平质优教育名市提供智力支持”为实践载体,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学科教研工作,全面提升学科教育教学质量。

二、基本思路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为重点,以打造高效课堂为、实现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发展与突破;实现备课优化和互补;以提高教研水平与实效为目标,实现自身与师生的共成长。

三、重点任务和主要措施(一)全面落实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实施意见,规范学科教学行为。

1、科学安排历史学科课程,扎实推进课程改革。本学期的教学内容是历史必修II与校本课程。

2、研究模块专题教学的特点,更新评价理念。

(1)依据课程标准,全面落实课程目标。教师要认真学习、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准确把握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明确课程对教学实施提出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教学时要着眼于模块或专题的整体设计,有机整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融入教学实践。

(2)尊重教学规律,开展教育教学创新。既要继承传统教学中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学方式,坚持教学常规,也要根据新课程精神,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教师要特别注意做好备课、上课、课后反思三个环节的工作,借鉴、融合各派教学理论,与同伴、专家开展合作研究,不断探索提高教学效率的途径。

(3)转变教学方式,打造高效课堂。要认真研究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组织实施策略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了解各种教学媒体和手段的特点,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选择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媒体,提高教学质量。

(4)树立正确的评价观,采用多元化的评价其方式。

3、加强校本课程的研究与指导。培植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典型学校,适时举办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现场观摩会。

4、加强学生选课指导研究,尝试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结合。

(二)强化理论研究,深化课堂教学创新与改革。

1、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各个环节。

针对课时少,教学任务重的形势,我们应全面优化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改课、反思等各个教学环节。充分准备课,高效落实课,开诚布公听评课,认真反思提升课。

2、进一步完善三种课型的基本环节。

新授课的基本环节:创设情境、课标导航→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展示、汇报交流→归纳总结、提升拓展→反馈训练、巩固落实。

复习课基本环节:问题驱动、自主学习→重点难点、合作探究→知识梳理、点拨归纳→典例评析、深化提高→变式巩固、拓展完善。

讲评课基本环节:考情展示→个性纠错→典例分析→变式巩固→补偿训练。自查自纠→合作交流→问题汇报→教师点拨→典题巩固→补偿训练。

第8篇

[关键词]中国古代 科学技术成就 喜怒哀乐 历史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90105

近年历史高考日益注重能力立意,考查学生的历史分析和历史思维能力。这就要求高三一轮复习时不能仅停留在重夯实基础上,一定要对课本整合,做好课堂拓展,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强化知识对比,深化对知识的内在理解,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提升论从史出的水平。笔者引导学生复习人民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一课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一、考情分析

二、教学过程设计

【步骤1】 新课导入:创设情境

播放2015年12月7日屠呦呦女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卡罗林斯卡学院演讲的视频。

教学过程:屠呦呦演讲的主题是什么?(答案: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礼物)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导入,一改平常复习课的单调乏味,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通过提问屠呦呦演讲的主题指出,中医药是我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典范,承载着华夏几千年历史的厚重。但是学生对于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可能只有四大发明印象,而教师想从多个角度向大家呈现这段历史。

【步骤2】教科书中的历史:游戏抢答

教学过程:询问学生学案复习情况如何,并通过“大家来找茬”游戏检测基础夯实情况,并提问北宋时期指南针广泛运用于航海的原因,强调一定时期的文化是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

【步骤3】教科书中的历史:归纳特点

教学过程:指导学生看四大发明外传的线路,总结出我国古代科技成就的一大特点即长期领先于世界。其实四大发明只是我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冰山一角,指导学生浏览人教版古代科技成就摘录,并总结我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其他特点。

过渡:中国古代科技的璀璨成就,确实让华夏子孙倍感骄傲。但这是否意味着中国一直长期领先呢?我们说了不算,看看名家如何看?

【步骤4】名家眼中的历史:探究四大发明对中国、欧洲的影响差别

教学过程:小组合作探究古代中国科技是否真的一直领先于世界和四大发明对中国、欧洲的影响差别

材料一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二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材料三 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药吃。

――鲁迅《电的利弊》

思考:四大发明对中国与欧洲的影响有什么差别?

误区点拨:切不可认为四大发明没有对中国产生任何积极影响。教师举例说明活字印刷术对中国宋代书院发展、宋明理学世俗化的贡献。

【步骤5】名家眼中的历史:对比古代科技前后发展的差距

教学过程:为什么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没有给中国带来像欧洲一样的社会变革呢?通过设问引导学生继续深入思考,通过表格数据分析拓展思维。

分析思路:通过材料横向、纵向数据分析,不难发现在1500年之后中国科技发明明显丧失数量优势,1500年前后中国处于明朝,西方正在进行新航路开辟、近代自然科学逐渐兴起。中国明朝科技成就的落后是明清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的一个缩影,进而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探究明清时期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

【步骤6】讲练结合提升能力:2014年全国Ⅰ卷40题

材料一 宋应星(1587~约1666年)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6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材料二 牛顿(1643~1722年)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的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其出现的背景。(1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10分)

分析思路:1. 指导学生结合材料分析得出宋应星和牛顿分别代表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和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发展,通过一定时期的文化是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来引导学生答题:科技成果出现的背景是取得不同成果的有利条件,科技不同命运要考虑各自的时代背景。2. 指导学生按照“段落化、序号化、要点化”组织答案。

过渡: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科技日益落后于西方,阻碍了中国的发展,为此我们感到十分痛心。但是学习历史的目的并非苛求或埋怨古人,更应该是以史为鉴,那当下的中国是什么情况呢?

【步骤7】现实生活中的历史:解读新颖材料

材料二 专利制度的建立对英国工业革命发生有显著影响。研究统计,《专利法》出台后的200年里,英国进入了发明创造的高峰期。1630年,英国最先获得蒸汽机的专利;1764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1680~1689年,登记了53项发明专利;1690~1699年,登记了102项发明专利;1700~1759年,登记了379项发明专利。

由于有专利制度作保障,很多富人投资各种发明创造,这为新发明的市场化提供制度保证。韦伯说,若无1624年的《专利法》,那么“对18世纪纺织工业中资本主义发展具有决定性的那些发明就未必有可能”。

――摘自《中国周刊》

问题:新解“李约瑟之谜“,即为什么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

【步骤8】现实生活中的历史:解读新颖材料

未来的历史:复习小结――升华

教学过程:教师通过要点式小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课内容,即古代中国科技基本概况,古代科技的特点对比,古代中国科技对中国和欧洲的影响(难点一)。讲练结合突破本课难点之二明清中国科技衰落的原因和明清时期东西方科技区别的比较,新解“李约瑟之谜”。

第9篇

让我对本书产生阅读兴趣的是其中鲁思贝本梅尔描述有关观察和评论区别的一段话:

我从未见过懒惰的人

我见过有个人有时候在下午睡觉

在下雨天不出门

但他不是个懒惰的人

请在我胡言乱语之前想一想

他是一个懒惰的人还是他的行为被我们称之为懒惰?

我从未见过愚蠢的孩子

我见过有个孩子有时做的事

我不理解

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

但是你说他愚蠢之前

想一想,他是个愚蠢的孩子,还是

他懂的事情与你不一样?

我使劲看了看

但从未看到厨师;

我看到有个人把食物

调配在一起,打起了火,

看着炒菜的炉子-----

我看到这些但没有看到厨师。

告诉我,当你看到的时候,

你看到的是厨师,还是有个人

做的事情被我们称为烹饪?

我们说有的人懒惰

另一些人说他们与世无争,

我们说有的人愚蠢

另一些人说他学习方法有区别。

因此,我得出结论,

如果不把事实

和意见混为一谈,

我们将不再困惑。

因为你可能无所谓,我也想说:

这只是我的意见。

正如一位印度哲学家所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翻开书的前言,是由圣雄甘地非暴力学会创始人和主席阿伦甘地Arun Gandhi,也就是高中历史课本里那位倡导苦行僧般非暴力运动Maha-gand圣雄甘地孙子所写。当年读着有关圣雄甘地仅有的几页历史课本都流下眼泪,自此很搞笑地把他和科比一起放进一个名叫偶像的qq相册里。来,贴个图。

有着这一层裙带关系,对这本书更是充满好感和虔诚。读罢遂作整理,分享点滴,也是给自己的阅读做一个读后感般的总结。

作者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早年深受言语和肢体暴力之苦,这使他开始思索:「究竟是什么使人们难以体会到彼此心中的爱,以致互相伤害?又是什么,让有些人即使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也能心存爱意?

最后,他发现了一种爱的语言,依此来谈话和倾听,能使人们心意相通、和谐共处,也就是所谓的「非暴力沟通。

于是,他对运用新的沟通方式和平解决分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促使他开始学习临床心理学。1961年,他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获得该专业的博士学位。他接下来的生活经历和对宗

教的比较研究激励他发展了非暴力沟通模式。

一、在非暴力沟通的基础模式中,如何诚实地面对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取代批评和指责,包括四个步骤:

1. 观察:我所观察到的哪些有助于我的福祉的具体行为:当我听/看到

2. 感受:对于这些行为,我有什么样的感受:我感到

3. 需要:什么样的需要或价值导致我那样的感受:因为我需要/看重

4. 请求:清楚地请求(而非命令)那些能丰富我生命的具体行为:你是否愿意

第一步骤是观察,并强调与「评论作区别。也就是文章开头那段话所揭示的。在沟通时,应尽可能如实地传达事实,而不是主观评价。譬如,我们在抱怨别人迟到时,我们可以说:「这两次见面,你都晚到三十分钟。可是,我们最常说的话,可能会是:「你每次都迟到!「你根本没有时间观念!而当这些作为开头时,对方可能早已经准备开始回击,「哪有这么夸张!「我哪有每次!双方展开的就不是沟通,而是吵架。

第二步骤则是感受。前面陈述客观事实后,接下来就是尽可能忠实地体会自己当下的感受以及试着体会对方的感受,这也是一种同理心的展现。譬如,当别人迟到时,我们可能会说「我感受到被忽视、「我感到不被尊重等。若是聆听别人的抱怨时,我们也要试着体会对方的感受。人天生是社会动物,所以,我们的本性就是希望与人产生连结,而同理心就是最好的连结方式。

第三步骤是需要。也就是进一步体会自己以及对方感受后面的「需要。非暴力沟通认为「需要是自然的,是再正当不过的。每个人都想要满足需要,满足生理、心理、了解、安全感等需要。我们不要责备自己或他人想要满足需要,我们应该肯定彼此的需要。对于别人的迟到,我们有对于「时间有效利用的需要或者是「受到尊重的需要。这是我们的需要,但是别人也可能会有他们「有效利用时间的需要。我们应肯定彼此需要,而非指责、归罪他人。

第四步骤则是请求。通常我们都会认为别人应该知道,别人应该懂我们。结果发现,别人却一点也不了解、不知道。因此,我们在经过客观观察、体会感受、肯定需要之后,最后就是提出我们的「明确请求。明确地告诉别人,我们希望如何能找出满足各自需要的方式。譬如,我们希望对方能重视我们需要,准时赴约。但是,我们也可能会满足对方要求,譬如提前一天,再次提醒等,试图由双方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但是,请求不是命令,我们同时也要让别人有说不的权利,尊重对方的选择。这才能成为一个好的沟通,而不是引发口头战争。

(1)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之间的关联:

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有时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某部分尚未被满足的需求。当你听到不中听的话时,你通常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往往我们最常有的反应会是责备自己或者指责他人。

在非暴力沟通的概念里,则是提供了四种选择作为参考:

1. 责备自己。例如,有人生气地说:我没从见过你这么自私的人!这时,我们可能会自责:哦,我没有考虑别人的感受,真是太自私了!这会导致我们内疚、惭愧,甚至厌恶自己。

2. 指责他人。这时,我们也许会驳斥对方:你没有权利这么说!我一直在乎你的感受。你才自私!在争吵时,我们一般会感到恼怒。

3. 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可能会发现我们有些伤心,因为我们其实想要被信任和被接纳。

4. 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也许就会想他伤心生气可能是因为他需要体贴和支持。

指责、批评、评论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求。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 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不幸的是,大多数人并不习惯从需要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在不顺心的时候,我们倾向于考虑别人有什么错。

我们意识到,虽然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无法为他人负责。与时同时,我们还认识到,我们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2)尝试分辨感受和需要的关系,看看以下带有情绪的感受的句子,这些感受背后的期待和需求又可能是什么:

1、你将公司机密文件放在了会议室。太令我失望了。(因为我希望档能够得到妥善保管)

2、你来得这么晚,让我很郁闷。(因为我希望我们能坐到前排去)

3、我很伤心。因为你没有做你答应我的事情。(因为我希望我可以信任你)

4、你嗓门那么大,吓死人了。(我需要安静的环境来学习)

(3)请求帮助:

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要素是请求。以什么样的方式提出请示求容易得到积极的回应呢?我们要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应该避免使用抽象的语言,而借助具体的描述,来提出要求。例如我们说我希望我可以参加奖惩标准的制定,而不是抽象地说我希望得到公平的对待。

在发言时,我们将自己想要的回应讲得越清楚,就越有可能得到理想的回应。由于我们所要表达的意思与别人理解有可能不一致,有时,我们需要请求他人的反馈。特别是在集体讨论中发言时,我们需要清楚地表明自己的期待。否则,讨论可能只是在浪费大家的时间。

一旦人们认为不答应我们就会受到责罚,他们就会把我们的请求看作是命令,认为我们是在强迫他们,他们就会不太想满足我们的愿望。我们越是将他人的不顺从看作是对我们的排斥,我们所表达的愿望就越有可能被看作是命令。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相反,它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二、学会倾听

三、爱自己

四、表达愤怒和感激:

在生气时,批评和批责他人往往都无法真正传达我们的心声和感受。如果想充分表达愤怒,我们就要练习在愤怒的当下,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上。

在非暴力沟通中表达愤怒的四个步骤,分别是:

1. 停下来,除了呼吸,什么都别做

2. 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们生气了

3. 体会自己的需要

4. 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

赞扬也常常被人用来实现个人目的。比如赞扬员工,员工就会努力工作;表扬学生,学生就会认真学习。非暴力沟通中也鼓励大家学习表达感激。

在表达感激时,可以练习说出:

1. 哪些对我们是有益的行为

2. 我们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

3. 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