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毕业个人总结

大学生毕业个人总结

时间:2022-08-02 12:05: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毕业个人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毕业个人总结

第1篇

今年3月份,我正式走进实习单位开始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份实习工作。由于我是应届毕业生,本身对具体实习科目和工作都知之很少,由老师傅们带我学习,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指导我的日常实习。在老师傅们的热心指导下,我依次对公司的基本工程、工程结构、信息化实施进行了了解,并积极参与相关工作,注意把书本上学到的土木理论知识对照实际工作,用理论知识加深对实际工作的认识,用实践验证大学所学确实有用。

以双重身份完成了学习与工作两重任务。跟公司同事1样上下班,协助同事完成部门工作;又以学生身份虚心学习,努力汲取实践知识。我心里明白我要以良好的工作态度以及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勤奋好学来适应公司的工作,完成公司的任务。简短的实习生活,既紧张,又新奇,收获也很多。通过实习,使我对公司概况和工程细节有了深层次的感性与理性的认识。

在公司我主要的工作任务是现场勘察,计算工程量,制作工程施工计划,现场调研等都是公司的重要活动,决定了公司工程的区域性分配情况,以及每个分公司能够完成工程等情况.由于缺乏经验,我在期间做数据统计的时间走了很多弯路,给同事的工作带来了很多麻烦,但是我们经理没批评我,而是让我继续认真的把事情做好,我很受鼓舞,同时也很努力的去把事情做好。

实习生活,感触是很深的,提高的方面很多,但对我来说最主要的是工作能力的进步。毕业实习主要的目的就是提高我们应届毕业生社会工作的能力,如何学以至用,给我们1次将自己在大学期间所学习的各种书面以及实际的知识,实际操作、演练的机会.

自走进实习单位开始我本着积极肯干,虚心好学、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积极主动的参与施工现场调查、质量跟踪、工程量计算、以及对企业的各种工程的了解,对企业分公司的熟悉,让自己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公司,发挥自己特长.同时认真完成实习日记、撰写实习报告,成绩良好。实习单位的反馈情况表明,在实习期间反映出我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具备了1定的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能很好的完成企业在实习期间给我布置的工作任务。

实习收获,主要有4个方面:

1、通过直接参与企业的运作过程,学到了实践知识,同时进1步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理论与实践知识都有所提高,圆满地完成了本科教学的实践任务。

2、提高了实际工作能力,为就业和将来的工作取得了1些宝贵的实践经验。

3、学生在实习单位受到认可并促成就业。并为毕业后的正式工作进行了良好的准备。

通过实习,我对我国房地产行业品牌的发展有了大致的了解,也准备在实习结束后,借回校的机会,抓紧时间,学习更多相关的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为正式工作准好准备思想上的转变,我本次实习还有的收获是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与同事的交谈思想有一个很大的进步,人生的价值观。我一直以为现实生活中人都是为了金钱在活,为金钱在工作,几乎没有人在为除金钱之外的事情在努力,而这些金钱的拿来干嘛呢?要买房子,要买车子,要享受生活……

记得在和公司领导的依次交谈中他说过这样1句话:“一个优秀的男人,所追求的就是房子这么简单?他所追求的是能呼风唤雨!”的确,一个优秀的男人所追求的就是表面上的东西吗?“钱多少无所谓,关键在于一个人的档次问题!”档次?什么是档次,就是你素养,你所懂得的,你所成就的……很多,这些才是真正的实力,这些才是一个优秀的男人的所要追求的,作为优秀的男人更多应该追求深层次的东西,一个人要有他自己的内涵!从一开始裸的来,到现在即将沉甸甸的回去,惟有短短的两个月时间,就让我如此受益非浅,如此感慨万分!

大学生毕业实习个人工作总结【二】

时光荏苒,转眼间为期四年的大学生涯就马上结束了,随着大四学习任务的结束,学校的毕业实习,随着寒冷冬日的到来,接踵而至! 在本科的 教育工作中,毕业实习是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它对于提高和锻炼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工作能力都非常的重要。今天这个社会,用人单位都倾向于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才,以致能尽可能快的上岗工作。

但是,在这个已经多元化全球化的社会,竞争是那样的激烈,一个只懂理论只会纸上谈兵的人显然是很难立足的,更不要说有好的个人发展前景了。所以为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扩大与社会的接触和交流,了解社会,增加自己的资本,以便以后毕业后快速融入社会,能够适应国内外的经济形势的变化,并且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好的处理各种问题,我便必须得把自己置身于真正的工作环境当中去了,这不仅是为了完成学校的教学要求,更重要的是不要让自己成为一个书呆子,因为大学并不是一个只是完全求知的地方。

毕业实习和之前的专业实习并不一样,因为专业实习必须要做和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而且学校各分院都会预先为学生安排几个合适的公司做选择,而这一次的实习却是自己把握,去什么样的公司工作是自己决定的,所以相对上一次的实习来讲,这一次的选择范围和灵活性都要大很多。

寒假还没到来之前,学校举办了很多场招聘会,虽然我是信管专业,但是由于自身的喜好,我已转向了会计方向。因此,适合我本身所学专业的招聘会我并没有参加,而是参加一些与会计相关的,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的招聘会,提供有审计员、税审员、评估员、咨询助理和咨询顾问等职位。

立信会计师事务所是由中国会计泰斗潘序伦博士于1927年在上海创建的,是中国最早建立、最有影响和最具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经过多年的奋斗和努力,立信已经构筑了"审计、评估、税务、管理咨询和工程造价、会计服务"等全方位的服务体系,积累了最齐全的执业资质,包括美国PCAOB资格认证和2010年首家获取从事H股企业审计业务资质。

立信在业务规模、执业质量、技术标准和社会形象等方面都取得了国内领先的地位,成为注册会计师行业中的领头羊。2009年立信加盟BDO国际会计师事务所集团,成为全球第五大国际会计所的成员所,以实现民族优秀品牌"立信"的国际化战略。"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是立信一贯坚守的准则,独立、公正、客观是立信一贯秉持的原则,立信坚守职业道德,重视执业质量,旨在发展成为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民族品牌的事务所。

正是由于这样的品牌效应,我和我同学们都对它格外关注,想到能到这么大的一家事务所工作真是一件很体面的事情,因此,这家公司就成了我们几个志同道合同学找工作的中心。按照它的招聘流程,我们先是网上投递简历,公司对简历进行筛选之后邮件通知入试者并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下载打印好准考证以参加考试。由于我在学校已经考取了会计从业资格证和ACCA的前四门课程,所以对自己抱有很大的期望。经过一次次心跳加速的煎熬,最终我们几个都顺利的通过了面试进入招聘流程的实习阶段,职位是审计助理。

期末考试结束以后,收到通知让我们收拾好行李随时候命出差,因为从来都是听别人出差,也不知道出差到底是怎样一种感觉,会不会很辛苦,会不会很轻松等一大串的问题就充斥着整个大脑,总的来说,出差对于我,犹如小孩穿新衣服一样新鲜和高兴,我像要出嫁的姑娘天天盼着那一天的到来。

终于,公司给我了我们一个确切的时间,1月4号出差。那天早上,我和同学早早的起床收拾好去了公司,在行政办公室填好我们的个人资料以后,所长就带我们去了他办公室,然后便逐一的给我们分配各自要跟的带队老师。结果,我很幸运地被分去了我自己的家乡——开阳出差,我的同学一个去了水城,一个去了金沙,就这样,我们同行的三个人被拆散了。

实习的第一周就这样开始了,我们审计的是一家民爆经营公司和一家物资公司。由于我完全没有工作经验,于是同行的老师就让我先熟悉这两家公司的科目余额表,看看他们家的账目,然后就是帮助她填一些简单的数据、翻阅凭证、复印收集资料等工作。在老师工作闲暇之时,她也教我一些审计的实质性工作内容,比如不同的科目应该查的内容和方向、还有立信的E申通的用法,甚至在Excel的使用上都有教我。

人家都说出来工作同事都不是那么热心肠,我运气好,遇到这位同校同专业的学姐老师,对我特别的照顾,有她在,我在实习的路上少走了很多弯路。虽然老师很细心,但是我发现自己懂的东西实在太少了,现在才明白“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句话啊!

实习生活在起早贪黑的忙碌中已过去了一周,这一周我们的战线上转移到了息烽。说到息烽,大家应该就会联想到温泉,集中营,辣子鸡等吃的玩的和红色旅游景点,但是工作太忙,这一切都只能与我无缘了。这次的被审计单位是赫赫有名的开磷集团,总共有好几家公司,因此这次的队伍明显庞大了好多,同行的一共七八人。但是我们并不是几家公司的审计工作同时开展,而是本着“擒贼先擒王”的原则先做产业最庞大的一家公司。

在这里,我们住的是集团旗下物业公司的招待所,吃的是食堂,工作的地方就是公司财务所在的办公区。有趣的是,这三个地方都是紧挨着,而且还两两联通,因此我们活动的范围小之又小,但这里最大的优点就是吃饭特别节省时间,午休的时间就会比在其他家公司长。我在这家公

司主要的工作就是做很多科目的凭证测试和资料复印,工作听起来虽然简单,但却非常繁琐,因为这家公司的凭证有好几百本并且足够厚,特别考验了我的耐性。

实习第三个周,也是放春节回来的第一周,由于假期给人的松懈,回来对工作有了抵触情绪,整个人完全不在状态,都是放假惹的祸啊。按照原来才行程,我和老师应该继续到开磷集团做其他家公司的审计工作,由于公司临时插入的新业务,老师被分去了遵义站,自然而然我也就去了。但是这一次的工作不是审计而是尽职调查,比审计程序简单。

对于我来说这是件特别高兴的事情,因为我还没有去过这个地方,想着借此机会终于可以一睹它的芳容,谁知高兴太早了,根本没有时间去满足自己的好奇心。驱车到了遵义在在酒店放好行李,我们被带去了煤矿山上,一路的颠簸加摆渡才到了目的地,一下车就马上开展工作查看这个煤矿的账目情况,还把所有的凭证和账簿给搬回了酒店。由于是手工账,我就得一笔一笔的录入我们所需要的数据,还得仔细检查以免出错,每天都加班到深夜,很辛苦。工作虽然很累,但是发现自己确实学到了不少东西,至少锻炼了excel的实际操作能力,很有收获呀!

接下来的这周,带我的老师由于生病她留在了贵阳工作,我就和新来的实习生两个人去了息烽开磷集团。而在开磷那边,也没有一个带队的老师,陪同我们的只有一个正式做审计助理职位的员工。老师根据我们每个人的能力给我们分配了难度适中的会计科目,我做了六个相对简单的科目,做完以后我就辅助另外两人做事,给她们复印资料,做凭证测试之类的工作,其实我的工作称不上有难度,只是量大繁琐而已。

这次的实习周记只需要写四个周,但是我的感想和体会远远不是这四个周能表达得穷尽的。不过总结下来就是,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大致了解了审计程序。

第2篇

1大学生就业创业难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创业难问题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高校扩招仅仅是一方面,另外总结为以下三点。1.1社会经济问题全球经济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很大,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减缓以及多数企业经济衰退现象明显,而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增长却依然很快,相比于现今社会以及企业所需人才的比例而言,毕业生人数已经超过了当前社会所需,而且部分企业的衰退也造成了减员的情况,毕业生就业难情况在所难免。

1.2企业与毕业生的矛盾取向

大学毕业生经过多年的教育,知识的积累,大学生活的努力付出,以及对进入社会的憧憬,使得他们对于就业的岗位、薪资、工作内容、职业发展等等各个方面期望较高。但企业对于应届毕业生的评价普遍偏低,基础知识不牢,实践能力不足,培训成本过高,并且毕业生流动性较大,难以稳定长时间从事某岗位,薪资待遇要求过高等等问题一并出现。这使得很多企业在招聘时主动过滤掉了应届毕业生。企业与毕业生之间的矛盾取向也使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更加凸显。

1.3高校就业创业教育工作缺失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教育的场所,明显在就业创业这方面有所缺失,教育工作主要是针对技术、技能、知识等等进行,对于就业、创业问题提及较少,没有对初入社会的有效认知和工作定位,这使大学生在就业择业创业过程中困难重重,很大一部分毕业生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2推进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意义

就业创业教育的开展首先能够帮助大学生在社会角度更好的认识自己并给自己合理定位,其次培养毕业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同时培养毕业生的个人修养。就业创业教育也能够将社会环境很好的传达给学生,使其毕业前先行对社会进行大概的了解,避免盲目的择业就业,更好的选择适合的企业和工作,也让学生自己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就业创业教育的开展,能够提升学生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宏观来讲对于大学生就业创业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鼓励学生能够灵活就业,积极创业。这也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就业创业教育有着重大的意义。

3推进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可行性方法研究

3.1加大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力度,为指导工作明确定位。应当设立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课程,并成为一门必修课程,从学生进入大学开始直到学业结束要不断的将社会属性灌输给学生,引导大学生合理进行自身发展以及职业生涯的规划。我们培养的是社会需要的人才不是在高校温室里的花朵,要让学生不断的加强对社会的认识,和对自己的合理定位。高校也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就业创业知道目标,明确指导内容,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树立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

3.2端正大学生的择业态度,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通过就业创业教育课程的开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和创业意识,对学生敢闯敢试的勇气要加以鼓励,并深度挖掘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勇气,鼓励学生进行合理创业,调动学生创业热情。在学校方面,要积极的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发展提更稳定的创业就业实践基地,增加学生实践机会,多锻炼学生的适应能力,认识自己,不断完善。

3.3培养学生自我推销的意识和能力大学生走出校门,进入社会,新的环境有着陌生、好奇、表现欲望、热情等等多方面的情绪以及想法。进入社会将是学生展现自己的好机会,高校进行就业创业教育时,要积极的对学生进行自我推销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通过多种方式锻炼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积极的找到学生的优点,并寻找最佳的自我展现方式,为就业和适应社会做好多方面的准备。

3.4集合社会、家庭等多方力量,形成合力,推动大学生就业创业。高校就业创业教育的开展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的择业就业创业,以及初入社会有适应社会的能力。学生就业创业也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需要集合多方面力量,对当今就业形势进行分析总结,对用人单位进行了解,以及对人才的需求方向等等,需要合力进行深度剖析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并针对个人更好的对就业择业给出多方面意见,整合多方面资源优势,及时的进行就业信息的传递,以方便大学生能够更好的择业就业,改变就业难创业难的情况。

4结束语

推荐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对于毕业生科学合理择业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对于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仅仅是刚刚开始的阶段,对于今后的发展方向,如何形成针对性强、高效、吸引力强的教育模式,还有待广大家不断研究不断完善,共同推动就业创业教育的实施。

作者:杨昊承 单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吴宇飞.大学生自主创业促进其就业的可行性探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5(22).

第3篇

关键字:“90后”大学生;主动失业成因;个人建构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1-0101-02

“90后”大学生是指出生在1990―1999年间的大学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日前的《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接受调查的应届毕业生失业率为17.6%,大学生就业形势正日趋严峻。近期,大学生“主动失业”一词引起社会关注。有数据显示,“90后”大学生中“主动失业”人群增加,对于不称心的工作,一些毕业生宁愿选择失业或继续深造。大学生失业会增加教育的社会成本,造成教育深化并与之恶性循环。因此,分析“90后”大学生主动失业的根源是十分必要的。

一、“90后”大学生主动失业现状

1.主动失业规模。自2012年起,“90后”大学生陆续毕业。201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80万,根据当年的大学生就业蓝皮书显示,2012届高校毕业生半年后失业率为9.1%;201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99万,半年后蓝皮书显示失业率为8.2%;201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727万,两月后失业率数据为17.6%。可以估算,每年平均60万左右的“90后”大学毕业生无业可就。而在这部分大学生中,约60%的人是出于各种因素,放弃了已有工作机会,继续找寻更好的机会。由此计算,我国每年约有近40万“90后”高校毕业生选择主动失业。需要提醒的是,实际工作中不乏已签约但其后又裸辞的学生,因此我国主动失业的“90后”大学生人数可能高于估计的数字。

2.主动失业的类型分析。根据“90后”主动失业大学生的具体表现,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类:第一、梦想现实落差派。这类毕业生主要是对工作岗位要求较高,宁愿失业也不愿意选择不称心的工作。第二、考研出国再试族。这类毕业生主要是第一年考研或申请出国未获得满意结果,打算第二年再尝试而放弃可能有的工作机会。第三、就业恐惧症候群。这类毕业生对就业压力和职场环境较为敏感,持有一定担忧心理,这种心理发展下去就会演变成就业逃避。

二、主动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由于个体选择的多样性,影响“90后”大学生主动失业的因素有很多,如工作压力大、离家远、跟兴趣专业不吻合、初入职场的恐惧感等,都可能成为他们主动放弃就业机会、在家待业的理由。下面列出主要的几项。

1.就业期望。“90后”家庭教育理念的更新树立了子女在家中的主体地位,赋予了他们较强的主体意识及要求平等的思想特征。从发展的角度看,这点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工作中,不乏“90后”大学毕业生过于看重个人力量的例子,他们不善于关注群体效应,自我封闭意识比较强,既不愿向他人学习,也不愿与他人分享。这种过强的主体意识,导致他们在没有对就业市场进行全面分析的情况下,给自身订立了过高的职业目标,并且不会轻易改变目标。

2.工作压力。在各种文化百花齐放、高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塑造了价值选择多样的“90后”。他们的成长环境较为宽松,也对于事物的认识和选择更加多元。另一方面,不少“90后”大学毕业生虽然对多元化的社会有所了解,但对于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尚无明确认识,遇到问题有一定惰性,抗压能力相对较弱。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例子:已找到实习单位的高校毕业生,因为接触到了以往求学过程中未曾碰到的种种职场压力,觉得十分辛苦,进而做出逃避就业的选择。

3.人际关系。因特网因其便捷性和低成本,使“90后”大学生拥有更多接受信息的渠道,从而迅速掌握了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本领。与此同时,新媒体也逐渐成为“90后”大学生沟通交流的主要载体,如QQ群、微博、微信等,他们天天宅在宿舍或家里刷屏成为“潮流”。与虚拟沟通能力的日新月异相对应的是他们与人面对面的社会人际沟通能力日益下降。这直接影响其现实生活中与他人的交往,以至出现毕业后角色转换慢、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而近期美国盖洛普公司一项覆盖全球100万工作者的调查指出,处理不好与同事的关系是导致离职最重要的原因。

4.经济情况。目前,薪资水平已不构成大学生就业考虑的首选。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上看,这是符合人类需求递增方向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及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90后”家庭都努力为子女创造最优越的学习、成长、生活环境,这使其在将要完成学业后,独立面对社会时往往表现出实践能力弱等问题,无法摆脱对家人的依赖。而“90后”家庭也普遍看到了这一点,他们舍不得自己的子女在职场上奔波辛苦。2014年,上海市一份针对高校毕业生家长的调研报告显示,在受访者中,近六成家长对子女暂不就业表示理解,有的父母甚至主动提出愿意无条件、无限期供养自己的子女。在无任何家庭经济压力的情况下,“90后”高校毕业生群体呈现就业动力不足等现象。

三、基于个人建构理论的主动失业成因分析及思考

第4篇

【摘要】本研究将对以往大学生延期毕业的背景、成因、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提出构建管理体系的研究建议,在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深入贯彻实施中得以和谐发展。

【关键词】学分制;延期毕业学生;管理策略

1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

学分制概念起源于德国、定型于美国,最终于19世纪下半叶在哈佛大学得以确立,并随着时间推移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它是一种以选课为方式,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规定和计算学生的学习量和学习进度,把必须修满最低总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教学管理制度。1999年全国高校扩招后,为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我国众多高校纷纷实行了学分制。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是指在本科生学籍管理规定中,将学习年限定为3.5-6年,按照本科培养计划,学生完成既定课程要求为4年时间,学业优秀者可提前修完学分,申请毕业;也可根据需要中止本科培养计划,进行社会实践,增强实践能力后再继续完成学业,从而成为以理论带实践,以实践促理论的高水平人才。关于高校延期毕业学生的相关研究呈现起步较晚、内容较少、成果较小,针对大学生降级行为的相关学术研究开始于80年代,由大连理工大学刘少新本着“防重于治”的原则,对延迟毕业学生的管理工作提出了起点要低、内容要实、要循序渐进;90年代重庆邮电学院周卫红,根据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可布森的研究,提出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都有一种“向师性”,希望得到教师的尊重、爱护和鼓励,希望得到师爱,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爱的效应。随着高校规模的急剧扩张,生源广泛复杂,导致出现了教育管理难度加大、教育环境、师资问题日益突出,对延期毕业学生的管理要求更具体化。首先2008年大连交通大学齐昆,针对延期毕业学生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单独管理,逐一建档,学校和家长齐抓共管的管理方式。其次2009年广东工业大学莫畅和华南理工大学李漫,分析了延期毕业学生试读期间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学生党员干部“一对一”,教师“一对多”,家长“一对一”的跟踪管理模式。尤其是2010年集美大学周宜生、沈阳工业大学程军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田园,分别对各自学校延期毕业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提出了必要的应对之策。2012年河北工业大学纪美静等人从学生个人原因、学校教育原因和家庭社会原因,分析了大学生延期毕业的诱发成因。然而就我国目前实行学分制的高校来说,未能在四年内完成学业,而申请延期毕业的学生大部分为学习困难、自我管理能力低的学生。这不仅违背了学分制弹性学制的初衷,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校管理的难度。表1是对某高校2009-2013年度延期毕业情况的统计,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学分制下高校延期毕业人数比例趋于上升,“延期毕业”问题也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如何有效管理这些“边缘学生”,是改善大学生就业率及建设和谐大学校园的关注点,也成为高校提升战略。表1某高校2009-2013年度延期毕业情况年度本科延期毕业人数本科毕业生总数延期毕业所占比例2009年216人3356人6.04%2010年231人3508人6.17%2011年285人3590人7.35%2012年253人3702人6.39%2013年311人3764人7.63%。

2大学生延期毕业生管理研究趋势

2.1大学生延期毕业的个体、学校和社会影响分析。我们发现,目前对大学生延期毕业的个体、学校和社会影响的系统分析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挖、细理。可通过对以往大学生延期毕业进行整理及系统回顾,从现有的延期毕业学生管理中寻找规律,通过现有研究资料,对相关教育管理部门进行深入调研分析,总结大学生延期毕业对学生、学校和社会的影响程度和影响因素,在学分制积极作用的同时,应正面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要查找其与学生学习规划变化之间的联系。2.2大学生延期毕业的易发人群调查分析。通过对学生、辅导员和班级导师进行深度访谈和调查研究,研究分析延期毕业学生中的易发人群的人口特征和行为特征,并借鉴心理学和行为学的相关理论,从学生个人的心理特点、行为特点、学习特点、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展开,发现大学生延期毕业的形成规律,了解易发人群的症结所在,有助于我们建立有效的预防机制。2.3大学生延期毕业的应对策略长效机制构建。通过对影响大学生延期毕业因素和形成过程中关键环节的系统研究(如学科特点、课程设置、家庭因素、管理现状等环节),总结大学生延期毕业的形成机理,为制定阶段性应对措施提供依据。站在高校教育和谐发展的角度提出应对策略,建立长治有效的预防和面对大学生延期毕业的帮扶体系。在建立帮扶体系的同时,除考虑学校的作用外,也应该积极建立有效的家庭干预模式,使帮扶机制形成家庭和学校一体化。同时,还要注意各个部门的联动,学生工作部门、教务部门和任课教师之间要相互协作,齐抓共管,才能达到目标。另外,帮扶机制的研究应更多地为实际教学提供帮助,从实际教学需要出发并且最终要回到实际教学中,不能和教学脱离。针对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对学分制实施方案进行必要的调整也是建立帮扶机制的应有之义。

作者:赵琦元 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蔡先金.大学学分制的生成逻辑[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6):9~14.

[2]马福婷.中国高等学校实施学分制的历史与现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7(6):74~75.

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可雇佣性

中图分类号:C91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6-0204-02

由于高校扩招和经济衰退等因素,2012年有680万大学生毕业,是2000年毕业生人数的6倍。《经济学人》杂志曾报道,中国大学生面临就业难题,因此高校毕业生的可雇佣性已经成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与宗旨。培养与增强大学生的可雇佣性,已经成为高校甚至社会必须重视的一个突出问题。

一、可雇佣性理论

可雇佣性这一说法首先出现于20世纪初期的英国,正式作为一种概念出现于1955年,但国际上许多学者和权威机构是在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对可雇佣性进行研究,其研究成果最突出的国家是英国、加拿大和美国。

从翻阅各种文献材料中,笔者发现,国内外学者对于可雇佣性的研究有很多不同的视角,因此,可雇佣性的论述因视角的不同造成了各自定义的差异。英国的可雇佣性研究专家Lee Harvey认为,可雇佣性就是一个人的潜力,具体表现为学生能够得到和维持工作的一种能力,特别是懂得如何学习。Lee Harvey理解的可雇用性不仅仅是为得到一份工作、获得一种结果,而是一种伴随终身的学习过程。因此,我们由此得出,Lee Harvey将学习能力看作是可雇佣性的一项重要能力发展指标。Hillage和Pollard则认为可雇佣性是指获得工作、维持工作和获取新的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并指出可雇佣性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拥有知识、技能和态度等资本;运用和调度这些资本的方法;对雇主表现拥有资本的方法等。由此看出,Hillage和Pollard把可雇佣性看作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不仅包含毕业学生本人,还涉及高等教育机构、雇佣者及国家经济发展状况。Little又从受雇者本人特点的角度出发,认为可雇佣性是指促进个人获得一系列的成功的选择职业和更有把握获得就业的本领和能力。Little认为,可雇佣性建设与如公民道德建设和学校教育宗旨等方面的传统的学术价值观能够保持一致,但也许会引起对社会高等教育的其他价值观的挑战。

大学生的可雇佣性,既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多方面的概念,它包含从准备获得就业岗位,到确立具体岗位目标,到有效获取就业岗位这一完整过程,涉及个人的知识、技能、就业态度,雇主认可等。同时大学生为了获得某一个岗位,必须具备这一岗位的相关技能。因此,大学生的这种可雇佣性技能是可雇佣性中的关键因素。从大学生本身角度上来说,可雇佣性是个人素质的综合表现;从个人品质的角度看,包括职业目的、职业价值观、个人的责任感、尊严、自我约束等;从知识储备的角度看,包含个人所累积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社会交往知识等,以及对知识和技能的相互运作和支持。从个人技能转换角度看,包括交流技能、替换技能、综合技能、逻辑思维和概括能力等。

二、提高大学生可雇佣性的途径和方法

目前,大学生的可雇佣性低的原因总体上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发展结构略为滞后,表现在各高校设置规划专业趋同现象严重,学校原有的就业指导体制相对落后,就业指导思想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同小异,不具备竞争力;二是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当,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理想与现实脱节;三是就业指导工作尚处于起步或摸索阶段,就业指导内容尚显单一,专业性体现不够。因此我们必须正视这些存在的问题,探寻一些途径和方法来提高大学生的可雇佣性,具体应从两个大的方面着手:

1.从学生自身

(1)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切勿眼高手低。用人单位希望招来的是有“用”人才,而不是半成品。因此,大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之外,要合理有效的利用、分配自己的时间,尽可能地参加学校举办的社团活动,总结实践经验,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社会适应性和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获得有利的社会信息,以便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积累经验,为成功铺平道路。

(2)大学生应该对自己进行一个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因此有些高校规定,在刚入学时,各系部都要对大一新生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由辅导员讲授。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大学生个体与组织相结合,在对其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以及个体兴趣、爱好、能力、特点的综合分析和权衡,根据自身职业倾向,确定的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当代大学生从踏进大学校园的那一天开始,就应该结合自身的性格、爱好、特长等因素,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同时利用多种社会环境中的有利因素,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完成这个目标。与此同时在实施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爱好的变化和外部环境的改变,进行相应的调整。

(3)学习求职方法,掌握求职技巧。掌握相关的技巧,在就业过程中就会事半功倍。个人简历的投放和面试是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各高校对个人简历的制作和面试技巧等相关方面可以进行必要的训练。大学生可在自己的班集体里组织学生进行现场求职的模拟,在模拟训练中,提高自己的现场应变能力。

2.从学校自身

(1)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构建新型教育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高校教育者应以提高大学生可雇佣性技能为宗旨,有目标性地拓展开发各专业的基础课程,同时在学习专业课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进行可雇佣性技能培训与指导。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可多设置一些开放课程供学生选择,增加专业技能和创业课程。与此同时,还要努力培养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在授课方式上,教师要摆脱以前的传统的授课方法——仅仅教学生纯理论的东西,应多教一些思维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此外,高校应构建新型教育模式,明确其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方法和能力,以便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更为关键的是高校必须为学生提供可雇佣性开发的机会,深层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也是高校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高等教育机构还必须了解大学生成长具有多样性、差异性、无限可能性等特点,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能力、潜力、爱好、意愿,设置多层面的、多维的、具有选择性的教学课程与方案,优化各种各样的教学资源与途径,形成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培养机制。

(2)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改变就业指导模式,培养良好的就业环境。高校应在学校单独开设一个就业指导部门,可设为“就业指导中心”。同时为了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与社会人才的供需情况,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学校可以每年派送就业指导部门的教师参加就业指导等相关专题的培训,或到各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进行实训。高校教育者应摒弃传统的就业指导模式,创建“生涯发展规划”与“就业指导”相结合的新型就业指导模式。对于不同年级、不同年龄层的学生应建构出具有科学性、条理性、可操作性的辅助体系:对大一新生要针对所选专业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了解现在的专业与将来的职业的关系,了解国家、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对大二、大三学生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理想,确定就业发展方向,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同时还要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教育;对毕业班的学生要进行就业心理、就业理念、政策法规、就业信息、择业方法与面试技巧等方面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

(3)加强与企业的联合,提高学生的可雇用技能。为了培养和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可雇佣性和可雇佣性技能,国外许多高校采取与企业进行密切合作的方法:企业或雇主向大学生提供了实习、短期工作和企业参观等机会,让大学毕业生尽早进入就业准备的状态。我们可以借鉴国外高校的经验,企业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场所或者长时间的实习实践岗位,大学生可以通过在企业的社会实践来验证自己在课本中学到的知识,恰当地实践到工作中,以此来丰富自己的社会工作经验。此外,企业可与学校签订就业契约,实施“订单式教育”,把学校作为其人才培养基地并解决学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总之,提升大学生的可雇佣性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大学生能否在毕业时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是由大学生是否具备可雇佣性来决定的。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对大学生可雇佣性的培养,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可雇佣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张小兵,邹鑫.基于可雇佣性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0,(7).

[2]卫静芬.大学毕业生可雇佣性开发实证研究[J].教育学,2009,(1).

[3]宋国学.可雇佣性开发状况的调查研究[J].现代教育学,2009,(3).

[4]代锦.就业指导应注重提高大学生的可雇佣性[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10,(3).

第6篇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经济现状;大学生就业

这十多年以来,高校扩招的范围越来越大,一方面它让更多的高中生获得了继续进修的机会,减轻了高考的重压;但与此同时,它也造就了大量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现象。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渐严峻,很多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也到了扫大街、卖猪肉的地步,这样的就业前景让人不禁胆寒。当然,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因素有很多。接下来,本文就对影响现代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因素以及在未来大学生就业前景进行探讨。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其影响因素

导致现代大学生就业形势严酷的原因大致包括两个方面:

(一)观念因素

一个人的观念会直接决定一个人的行为,而社会的观念会直接引导一个人的行为。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如此严峻,与个人观念和社会观念是密不可分的。

现在的很多大学生都有眼高手低的心态。在整个就业市场来说,是供过于求的状态。从大范围来说,找工作不是件很难的事情。但是,很多大学生都抱着“我一个大学毕业的人,怎么才那么点工资?而且工作那么累“诸如此类的想法。但现在的市场处于经济复苏阶段,相应的高薪岗位人员需求有限,而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如此之大,当然有很多就得不到高薪工作了。况且在能力和学历以及经历上,大学生相较于研究生、博士生、职业人员等都未必占有优势,如此能够在毕业得到高薪的人就更少了。这里又要说卖猪肉、扫大街的大学生,尽管他们没能够发挥自身的人才优势,但毕竟解决了自己的工作问题。比起很多啃老族、无业游民已经好很多了。在当前难找工作的严峻形势下,如果一直纠结于自己是名牌大学高材生,未必找得到工作。尤其是自以为是的毕业生,总想着只有多高薪的公司才配得上自己的那张文凭,那些证书,往往就会在这上面摔跟头。

此外,观念还包括了社会观念的影响。这一点比较玄妙。一方面,社会上很多公司对于文凭的形式化需求促进了更多的人进入高等院校进修。但另一方面,这些公司又对工作经验一事耿耿于怀,导致大量的没有经验空有文凭的大学生成了待业人群。另外,还有很多人看到国家体制内的工作待遇好又稳定,就一心想要往里面扑,从近年来越来越多人报考公务员就可以看出来。但越是体制内的工作,对人员限定越是严苛,被淘汰的大学生数不胜数。等这些人回过头来找工作的时候,发现那些一早就开始奔赴各种招聘会的同学大都找到了满意的工作,自己却还不知道往那个方向去。

(二)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包括教育体制、国家政策、经济现状三方面。

教育体制方面,前面已经提到了高校扩招减轻了高考负担的问题。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小。不仅拉低了高校教育的整体水平和素质,还造成了日渐增长的大学生毕业工作难的问题。此外,由于教育体制内,高校分成各种等级,直接加深了社会企业对于文凭这件事的苛求程度,有很多甚至直接表示要985或211的毕业生,这让其他大学的毕业生情何以堪?专门性高校要变成综合大学,一定要专业齐全,很多理科性出身的大学文学院出来的学生,完全没有市场,面试时还可能遭到质疑。且越来越多,越来越细的院系划分,有很多市场已经饱和了的专业仍然在不断招收新生,导致自己专业工作找不到,不是自己专业的能力水平又不够,要想找到工作自然困难。

国家政策方面,尽管近年来已经有了很大改善,对引导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重视了。但由于国家政策引导还不够,很多大学毕业生对贫困地区是唯恐避之不及。以至于西部等地区缺乏人才,而很多大学生却在沿海等着要工作。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力度加强,有些大学生在国家良好的政策补助之下,也开始将目光转向了这些地区。

经济现状方面,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市场低迷。国外市场不好,直接影响到了国内的工作供应。尤其是在国外企业越来越多地在中国开设工厂、分公司的情形下,受到市场的影响,别说招聘,裁员都是常事。被裁的人至少比大学生多了实践经验,找起新工作来,也更加有力。结果,很多想要进到外企的大学生也被挡在了门外。

二、就业前景

尽管形势十分严苛,但大学生的就业前景还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措施获得保障的。首先,鼓励大学生创业。现代的大学生很多都有自己的想法,有干劲,只缺乏资金。但好在国家已经开始在采取措施提供创业基金给大学生,同时社会上还出现了天使投资人这一行业,也可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援助。而大学生创业以后往往有一个特点,就是很能理解没有工作经验的苦恼,他们往往会接纳很多有能力却没市场的同学、师兄弟等,直接带动工作需求增长。其次,引导大学生往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很多工作尽管不能提供高薪,却能够提供很好的发展前景和锻炼机会,毕业生完全可以先在这样的公司待几年,有了足够的经验和能力以后,对于增加薪水或者进入更好的公司都有十分大的帮助。而且对于国家体制问题,毕竟是僧多粥少的局面。目前出现了村官这一工作,很多大学生可以选择这一方向,但毕竟还是很有限的。能进去固然是好,不能进去也应调整心态、尽早做其他打算。

总结

当下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尽管严峻,但并不是不可扭转的。只要大学生调整心态,保持自信,积极支持国家政策和国家建设,不再眼高手低,想要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不是难事。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跳早族 高校大学生 就业指导工作

一、何为“跳早族”

“跳早族”的基本特点可归为以下3点:

1. 大学生应届毕业;

2. 参加工作时间较短(有些甚至未满半年);

3. 对工作感到不满频频跳槽。

二、公众对于“跳早族”的不同观点

有关学者、专家也纷纷针对“跳早族”进行了分析、评论。目前,对于“跳早族”的观点大致分为以下3种。

观点1:“跳早族”利大于弊

该观点认为,“跳早”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观念上是一种进步。对个人来说,“跳早”有利于发挥优势,促进更快、更准地找到个人定位;对社会来说,“跳早”能够让工作流动更加频繁,让社会更有活力。

观点2:“跳早族” 弊大于利

该观点认为,“跳早族”让社会变得浮躁,不仅不利于个人职业能力的提升与职业生涯的发展,而且对高校、单位甚至社会都是一种浪费。

观点3:“跳早族”利弊兼有

该观点首先从客观上认同“跳早族”存在的合理性,认为如何看待这一群体的关键不在于利弊的大小,而在于“怎么跳”,是盲从、轻率,还是深思熟虑、切合实际。

三、“跳早族”成因分析

(一)社会大发展带来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急速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早已由“统包统分”变成了“双向选择”,单位用人制度日趋灵活,“跳槽”作为职业变换的代名词非常时髦地被频繁使用着,它已不再像计划经济条件下那样令人望而生畏,而成了人们勇敢面对竞争的象征和选择理想职业的有效途径。

(二)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与现实消费能力有限并存

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消费市场物质极大丰富。大学生作为重要的消费群体,在离开校园进入社会后,他们渴望有能力实现消费或者说在生活上的实用、多样、个性、前卫等多方面的要求。

(三)教育环节的缺失

大学生的家庭教育误区大致可归纳为溺爱、袒护、放任、利己、物欲、包揽、盲从等14类,这也就为“跳早族”的浮躁、功利、盲从、眼高手低、认知偏差等新一代所具有的特点提供了“保障”。大学里有的是教授,缺的是“教练”,毕业生“有的是用不上,缺的是没学上”。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毕业生频繁跳槽。

(四)企业因素

从企业的角度来讲,部分企业没有针对新时期毕业生的特点做出必要的反思和调整,经济大环境不景气带来的待遇、稳定性等方面不能尽如人意,毕业生的换岗跳槽也就随之而来。

四、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启示

相对来说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还比较薄弱,在学校教育中所占比例较小,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工作体系。跳早族的出现就是一声有力的警钟,不断完善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势在必行。

(一)加强就业指导队伍专业化建设,提高就业指导的实效性

除了应当通过就业指导培训班、社会考察、经验交流、工作研讨会等途径加强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技能外,还应当适当扩大就业指导队伍,力求在纵深方向都得到保障,提高就业指导的实效性。

(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合理定位个人位置

择业观是个人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体现,是人们选择职业所把握的原则。它不仅影响个人就业,更能影响个人的长远发展。因此,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应该作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点之一。

(三)加强“家校联系”,充分发挥就业指导中的家庭功能

在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缺失的情况下,高校更应该做好“家校联系”,充分发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家庭功能,调动家庭参与就业指导的积极性,建立家校就业指导互动关系,进一步发挥大学教育的育人功能。

(四)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共同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

合理安排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给予大学生与企业的互动机会,帮助大学生提前接触岗位,提前认识岗位,同时也让企业及时了解大学生群体,促进就业和谐。

(五)及时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提高就业指导工作质量

及时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对于高校与用人单位、毕业校友保持长期良好的关系具有积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该项工作对诸如“跳早族”等就业现象的分析、总结,既能够为改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提供宝贵借鉴,更能够为高校专业结构调整、高校人才培养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五、结束语

“跳早族”的出现再次体现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同时,作为“新新人类”的新生“族群”,“跳早族”要求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必须切实做到与时俱进,紧抓新时期大学生所具有的时代特点,坚持“以人为本”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结合社会发展变化,充分发掘社会资源,积极争取社会、企业、家庭、大学生本身参与其中、通力合作,努力打造顺应时展、符合社会要求、科学引领大学生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参考文献】

[1]曹红波.初入社会大学生跳槽现象剖析[J].江苏高教,2000(4):83-84.

[2]张春艳,郭岩峰.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探析[J].知识经济,2011(10):167-168.

第8篇

关键词: 大学生择业观 不良择业观 原因 正确引导

一、大学生择业观

择业观是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形成的对择业目的和意义的比较稳定的根本看法和态度的体现。择业观是大学生择业行动的先导,在择业过程中起基础性和导向性作用,它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择业方面的集中体现。不良择业观是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的消极择业观念,制约了学生的择业。当前大学生不良择业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做“白领”的择业观念。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开始从满足培养少数精英的国家需要转向同时满足更广泛的社会需求和公民的个人要求,接受高等教育因此成为提高人的素质的手段,而不是必然和从事高尚职业联系在一起。但当下仍有不少大学生一厢情愿地抱守“精英”身份和白领意识,把目光盯在大城市、名企业、高收入、高地位的工作岗位,一味向往党政机关、教学科研单位和效益好的大中型企业单位,而对求才若渴的乡镇企业、边远地区、艰苦行业不屑一顾。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结构性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求稳保守的择业观念。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毕业生大多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营企业就业,毕业生的职业相对稳定,很少有下岗和人才流动的问题,职业稳定观念深入人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了下岗职工、人才流动,出现了民营企业、个体企业、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等情况,使大学生认为就业存在一定的风险,加重了毕业生在择业时的思想压力和心理负担,使得许多大学生不敢轻易选择具有一定风险性的职业和单位,竞相选择稳定性较高的大机关和大的企事业单位,这一点在近几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热潮中得到了最集中的体现。

(三)功利主义择业观念。

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生产关系的多元化必然导致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在社会价值多元化的影响下,大学毕业生更加关注现实、个人价值的实现,更加注重个人的选择,这就导致毕业生过分看重薪酬待遇和工作条件,片面追求舒适安逸,功利性较强,这些观念直接影响了他们的顺利就业。另外,大学生之间的相互攀比,更使得他们努力地追求去大城市、去大企业、去热门行业。由于都往所谓经济收入高、工作环境好、社会地位高的稳定行业、热门岗位上挤,造成了人才恶性竞争的局面,人为造成了就业难的局面。

(四)消极等待的择业观念。

面对前所未有的人才竞争和用人单位的苛刻挑选,加之对就业环境和就业制度的不了解或是不理解,一些大学生对自己面临的就业处境无所适从,对就业前景缺乏足够的信心,担心毕业就意味着失业。一些大学生就此生出苦闷和自卑,经过尝试失败后选择逃避现实,消极待命,随波逐流,或产生强烈的依赖心理,希望国家政策帮忙,依赖社会关注,等待家庭援手的人屡见不鲜,人为地使择业过程变得繁杂无序,不仅拉长了周期,而且抬高了成本,极大地降低了择业效率。

二、产生不良择业观的原因分析

(一)错误的价值取向是导致不良择业观念产生的根本原因。

生产关系的多元化必然导致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在社会价值多元化的影响下,大学毕业生更加关注个人价值的实现,更加注重个人的选择,这就导致了毕业生过分看重薪酬待遇和工作条件,片面追求舒适安逸,这些观念直接影响了他们的顺利就业。由于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的存在,如缺乏社会关系的一些优秀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那些表现较差但有“关系”的毕业生却有单位接收,造成了毕业生择业心理的不平衡,使他们的积极性受挫,产生抵触情绪。毕业生之间的相互攀比,更使得他们努力追求去大城市、去大企业、去热门行业。

(二)自我认识上的差距是不良择业观念产生的主要原因。

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在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过渡期,虽然大学生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自我意识、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能力也在不断增强,但是还不完全成熟。他们往往不能正视择业过程中的不合理现象,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的大学生只看到自身的长处,自以为是,一直以为自己是社会精英,在择业过程中期望值过高,不切实际地追求超出本身能力的职业岗位。而有的大学生则对自己缺乏信心,不积极参与双向选择,而是听之任之。这些认识上的偏差,使得大学生在毕业求职中只埋怨理想和现实相差太远,失落感不断增强,从而产生自责、自怨、自卑的心理,容易形成心理障碍。

(三)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是不良择业观念产生的关键原因。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规划、总结、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其最佳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职业生涯规划不只是协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一份工作,更重要的是综合考虑个人的价值、兴趣及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和优劣势,设计出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职业生涯规划的缺乏,使得大学毕业生没有一个可供参照的职业选择计划,同时由于对自身的价值、兴趣、个性等问题考虑不成熟,对自身所处内外部环境的把握不够准确,对自己优劣势的分析不到位,往往使毕业生在寻找工作时不知何去何从,当然就不能顺利找到合适的工作。

三、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当代大学生择业观呈现多元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社会和高校应该通过多种途径来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对积极健康的、符合社会要求的择业观要鼓励和倡导,对消极的、不利于社会进步发展的择业观要积极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一)加强对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的教育和引导。

择业观念是价值观在择业问题上的投射,价值观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对大学生的择业观教育必须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首先,针对目前大学生价值主体自我化、价值取向功利化、价值目标短期化的特点,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其进行冷静分析和正确指导。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自主择业、主动择业的意识,培养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帮助大学生认清当前就业形势,看清社会对人才的现实需求,以社会的需要作为自己择业的客观基础。要大力倡导和鼓励学生到一线、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去施展才华,建功立业,使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与现在社会主导的价值观相吻合,使大学生的追求与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愿望相一致。

(二)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的宣传和教育。

学校要把国家的就业政策及学校的实施办法向大学生宣传,使大学生掌握就业政策,根据就业政策作出正确的选择。同时对大学生加强就业形势的教育,因为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毕业生就业市场已经由“卖方”市场走向“买方”,通过教育让他们了解到严峻的就业形势,只有顺应时代的潮流和规律,克服和纠正理想化的、脱离实际的就业观念,牢固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占得先机。

(三)加强对大学生生涯规划的教育。

从大学生生涯发展的角度出发,积极开展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大学生认识自己适合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学习掌握生涯规划的方法和手段,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要使毕业生明确人生的奋斗目标,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必须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年起就进行职业生涯教育;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我,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确定符合自己兴趣与能力、特长的发展路线;帮助大学生进行人生定位,正确设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并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奋斗,获得事业上的成功,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自己的理想。

(四)加强社会舆论导向作用,充分发挥典型事例的激励作用。

要大力宣传社会责任,弘扬奉献精神和艰苦创业精神。可以经常请一批在平凡岗位上取得突出成绩的校友返校与毕业生交流谈心,启迪和鼓励毕业生踏踏实实从基层做起,把个人的职业理想和国家利益、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在发展事业的奋斗中发展自己。

(五)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学校应该利用实习期和假期,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体察民情,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新变化,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组织大学生做社会调查并从事多种社会实践,使大学生在与社会的直接接触中了解社会,从而调整自我认识,摆正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另外,大学生广泛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还能够增强劳动观念,锻炼意志品质,培养敬业精神,从而形成报效国家的择业观。

总之,不论是社会还是高校,都要努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价值观,让当代的大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增强自主择业的意识。通过引导,大学生积极有效地将自身的个性特点与相应的职业结合起来,更好地进行职业选择。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酒店专业 职业生涯 规划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549(2010)03-0117-02

职业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在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的基础上,个人通过对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一个人的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预先进行系统安排的活动或过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专业和职业发展与需求,培养就业创业能力与自我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教育。在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市场就业机制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帮助大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酒店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必须紧密结合酒店专业的特点和实际,其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思想上充分重视

学校开展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至关重要,教育部早已明确要求,各高校要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逐步由选修课过渡到公共必修课。学校和大学生双方都要在思想上充分重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职业生涯规划对每个大学生都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的职业目标和职业定位,是他们以后整个职业生涯的起点,合理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通向成功的第一步。酒店专业的许多大学生认识到了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对就业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但他们缺少对酒店职业发展方向的清楚认识和酒店职业生涯的明确规划,而酒店很少直接从酒店专业应届毕业生中招聘管理者,新进的员工无论学历高低一般都从基层做起。酒店专业毕业生选择从事酒店业,第一道难关就是拉门、端盘子、清扫房间等基层一线服务工作。加上酒店服务员的待遇不高、工作中的清规戒律等,使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理想和现实之间产生反差,导致许多酒店专业毕业生在受到酒店高管注意前频繁更换工作甚至转行。因此,院校有责任帮助酒店专业大学生从思想上提高树立做一名酒店人的信念。

二、行动中积极探索

(一)新生入学第一学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必修课

绝大多数学生在选择酒店专业时处于懵懂状态,仅仅凭一点肤浅的认识或一时冲动而非理智的选择了该专业。他们对酒店专业及酒店业的发展状况、自己今后如何在酒店方向发展等一无所知。

大学时代是一个人的黄金时期之一,是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最佳时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无及好坏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质量,更直接影响到求职就业甚至未来职业生涯的成败。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指导一入校的新生按照职业规划理论去认真规划自我。职业规划课与入学教育、酒店专业教育以及职业意识教育相结合,一方面,让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重要性、步骤以及制定等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酒店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就业形势等,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特点尽早为酒店职业生涯规划做好打算,制定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书,有自己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职业定位:最后,结合入学教育,引导新生把自己的行动与规划统一起来,锁定目标,认真执行规划,充实不迷茫的安排好自己的大学学习和生活,全面提升自己的职业就业竞争力。这样,通过第一学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让职业生涯规划深入人心。

酒店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最好由酒店专业老师来教授,这些老师一般对酒店的发展现状、趋势以及就业发展前景比较了解,知道酒店的用人标准,在教学中,将职业规划与酒店专业结合起来,更便于学生科学的拟定规划并逐步实施。

(二)邀请酒店业内专家做专题讲座

酒店业内专家,一般拥有丰富的酒店从业经验,了解酒店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熟悉酒店业的用人规划。学校应经常邀请酒店业内专家给学生做酒店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专题讲座,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所学的酒店专业的现状、发展趋势、用人标准,引导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思考,以及今后选择酒店行业作为职业生涯应做好哪些规划与准备。

(三)举行酒店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

在学生系统学习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了解规划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后,可举行酒店专业学生人人参与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通过规划大赛,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程度,加强对酒店行业的热爱,树立起正确的酒店职业生涯规划观念;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明确目标、科学规划;能让学生对就业形势和职业生涯规划有更深刻的了解,帮助学生更规范的拟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书。

三、实施中的几个关键时期

学生从入学到毕业走上工作岗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贯穿始终,学校尤其应抓住几个关键时期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除新生入学第一学期外,酒店顶岗实习前后以及毕业前夕的重点教育尤为重要。

(一)酒店顶岗实习前后

学生在酒店顶岗实习,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在酒店服务专业技能、务实精神和就业能力等方面都有所提高。各级学校一般都会安排酒店专业学生到酒店顶岗实习。通过实习,一方面,学生在实习中进行未来职业生涯的体验,培养自己的工作态度,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吃苦耐劳意识以及职业角色,可以缩短自己的社会适应期,尽快形成职业素养,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实习结束后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实习阶段的总结和反思,对自己原有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出合理的调整,使职业生涯规划更合理更符合实际。

(二)毕业前夕

对于大学生来说,毕业前夕是一个既兴奋又担忧的时期。除部分学生目标是考研外,大多数大学生直接面临着择业就业,这个时候往往是他们最迷茫、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因此,学校应有针对性地搞好就业指导,减缓大学生择业压力。对酒店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指导的重点放到认识酒店职业发展的前景,树立做一名酒店专业人才的信念与信心;从基层开始积累;引导学生做好毕业后2年、2-5年、5年以上的短期和中长期规划。

1.认识酒店职业发展的前景

进入到21世纪以后,越来越多的国际大型活动在中国举行,中国对旅游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大,这为酒店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酒店业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那些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又具备大量一线服务经验的各级酒店管理人才也将成为职场上炙手可热的高薪阶层。在就业指导时,学校要广泛收集我国酒店业的发展情况、发展空间等信息,使学生能充分认清形势,帮助酒店专业毕业生对酒店的就业与职业发展树立信心。

2.重视从基层开始积累

在国外,酒店经理和总经理这一类中高级管理人员一般都需要5-10年的一线服务经历。酒店管理人员需要知识,但更注重经历与经验的积累。要做好酒店中高级管理者,必须有基层管理员、服务员的经验,否则,很难胜任酒店管理这一复杂的管理工作。作为酒店专业毕业生须正确、全面、客观评价自我,调整就业心态,提高心理挫折承受力,戒除一些空、虚、大的毛病,从小事做起,从基层做起,一点一滴慢慢积累,只有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干出成绩。

3.引导学生做好毕业后的规划

第10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状况

[作者简介]李庆,河海大学社会学系硕士研究生,江苏南京210098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10-0191-04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性的问题。高校逐年扩招导致毕业生人数剧增,全球金融危机使原本严峻的就业问题雪上加霜,2009年毕业的611万大学生就业面临着重大挑战,作为就业主力军的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更加值得关注。如不能很好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势必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不利影响。南京是我国高等学校比较集中的城市,大学生人数尤其众多,且南京是长三角重要的政治、经济、科技中心,也是吸引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城市之一,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为了解南京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分析大学生就业前景,本调查于2009年3月至4月在南京市范围内开展“2009年南京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状况的问卷调查”。希望通过这一调查为有关部门制定就业政策提供科学参考,从而缓解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困难局面。

问卷调查对象为南京市地方高校的毕业生,高校类型包括全日制本科和大专院校,专业包括文、理、工三大类,覆盖了经济学、教育学、理学、文学、工学等12个学科。调查对象系随机抽取,共发放问卷300份,其中回收有效问卷278份。问卷有效率为92.67%。其中男生占44.2%,女生占55.896,来自城市的毕业生占56.8%,来自农村的占43.2%,问卷结果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描述统计和交互分类分析。

二、南京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基本状况

(一)就业形势

关于就业形势的认知状况,83.1%的大学生认为“形势严峻,就业困难”,只有14%的人认为“形势一般,就业正常”。可见,目前的金融危机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巨大冲击。受金融危机影响,大学生的就业打算更加务实理性。在调查对象中,54.7%的人选择“先就业再择业”,12.6%的人选择“自主创业”,11.2%的人选择“考研”,只有8.3%的人选择“找到满意工作为止”。这说明,大学生转变择业观念,择业方式日趋多元化,择业更加合理。

当问到“当前就业形势,您择业时优先考虑的因素有哪些”时(多选),“收入水平”(83.8%)排在首位,其次是“工作兴趣”(57.2%),再次为“专业对口”(36.0%)。这说明大学生就业注重经济收入和个人兴趣,而不太注重专业对口。

(二)就业意愿

就业意愿是指大学生在求职之前的理想追求,这种追求与现实就业形势的匹配程度会影响到其求职结果,并通过大学生的求职选择体现出来。

1 大学生就业意愿的总体情况

(1)就业地点选择

在就业地点的选择上,大学生“重东部、轻西部”,当问到“您首选的就业地点是什么?”时。有43.596的人选择“东部沿海发达地区”,24.5%的人选择“北京、上海、深圳等国际大都市”。即近七成的被调查者就业首选地点为东部发达地区和大都市。然而,面对目前大城市激烈竞争的就业形势时,也有20%的人将中等城市作为首选地点。

(2)单位性质选择

超过三成的人将外企作为首选的工作单位,这与外企较高的工资收入和较好的发展空间有关;另外近五成的人选择的单位集中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国企”,这可能是进入这些部门意味着工作稳定、福利待遇好、社会地位高;另外13.3%的人选择“自主创业”,这表明他们想依靠自己充分展示才能。

(3)期望的月薪

薪酬被喻为大学生就业理性程度的“风向标”,调查显示大学生预期月薪较低,25.6%的人期望月薪为1501~2000元,26.3%的人为2001~2500元,即占约一半的人将月薪定位于1501~2500元间。面对日趋严重的就业压力,毕业生期望的月薪更加现实合理。但仍有13.7%的人期望月薪在4000元以上。

2 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有着不同的就业期望

生源地与大学生期望的工作单位呈现密切关系。尽管外企是毕业生的首选,但来自城市家庭比来自农村家庭的大学生更多地选择在外企工作,选择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的人数也比来自农村家庭的要多,选择自主创业的也高于来自农村家庭的大学生。此外,来自城市家庭的比来自农村家庭的大学生期望更高的月薪。在2500元以下,两者差异不明显;在2501~4000元间,来自城市的比来自农村的要高8%;当期望的月薪在4000元以上时,来自城市家庭比农村家庭的要高5,1%。这说明来自城市家庭的大学生的就业要求更高。

(三)就业渠道

良好的就业渠道能给大学生带来有用的就业信息,促使其顺利就业,大学生要想找到满意工作,除了合适的就业渠道外,还离不开就业部门的指导。

对于“您从哪些渠道得到就业信息?”(多选),“人才招聘市场”成为大学生首选途径(21.2%);“求职网站”居其次(19.9%);再次是“老师、亲戚或朋友”(18.8%);“校园招聘会”(16.7%)和“电视、报刊等媒体”(13.2%)也是获得就业信息的主要途径,各种求职渠道百分比较为接近,说明现今就业渠道多元化、信息来源多样化。

关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将近四成的大学生期望从高校就业指导中获取就业信息(其中“用人单位信息”占18.7%、“本专业就业信息”占18.3%),希望获取应聘技巧的人占28.4%。“职业规划辅导”占12.2%。

超过一半的大学生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评价为“一般”,不到三成的大学生评价较高,还有近二成的大学生评价很低,这表明高校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任务还很重。

(四)就业结果

据资料的统计结果来看,求职现状不很乐观。到2009年4月为止,已经签约的占5%。有意向等待签约的比例为8.3%。即只有不到15%的大学生找到了工作;而没有找到工作的比例为63.7%;另外还有7.9%的大学生准备自主创业。这可能因为部分考研、考公务员成绩未公布,另外学生因还未毕业而没有外出找工作,真正求职结果应以半年后为准。

关于找不到满意工作的原因,大学生将责任主要归于自身,“缺乏工作经验、实际技能”居于首位,比例为31.7%;排在第二位的是”就业期望太高”,占25.9%;“就业人数多、竞争激烈”居第三位,占17.6%;而认为找不到满意工作的原因为“受金融危机影响”的比例不高,只占8.9%。

关于求职过程中最主要的依靠因素,“个人

技能”成为首选。占36%;其次是“实习经历”,占17.6%;再次是“专业素养”,占16.9%;“社会关系”也是求职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占9.7%;“学校声誉”占6.5%。可见,社会关系、学校声誉等非个人因素也影响着求职,学习成绩反而不被重视。因而,从求职成功和失败经验来看,大学生认为个人技能是求职成功的重要因素,这说明大学生更注重实际应用能力。

(五)自主创业

被问到“您对自主创业的看法?”,有28.8%的大学生选择“非常感兴趣,渴望自主创业”,24.8%的人选择“工作难找时,会考虑自主创业”;这表示当前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逐渐提高;有35.6%的大学生表示“暂时没考虑,时机成熟再创业”,只有8.3%的人表示“没兴趣,不会考虑自主创业”。调查显示,男大学生对自主创业比较感兴趣,渴望自主创业的比例比女生要高。但是当工作难找时,更多的女生会考虑自主创业;女大学生对自主创业“没兴趣、不会考虑自主创业”的人数也要高于男生。

关于“自主创业最需要什么”,34.5%的被调查者认为最需要资金,其次为相关知识和经验,占23.4%,再次是技术,占14.4%。进行自主创业,除了资金、技术和相关知识与经验外,还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和推动。对于“您认为政府在大学生创业方面应做哪些工作”(多选),“放宽贷款和融资政策”成为首选。比例为57.9%,其次是提供创业专业化服务,比例为56.8%,再次是“敦促高校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和“给予税收优惠”,分别占46%和45%。可见政府在引导和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三、南京地区高校大学生就业状况的总结及原因分析

(一)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大学生就业趋向理性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显现,一方面,我国自1999年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后,毕业生规模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我国正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脱节,劳动力供需的结构性矛盾趋于紧张,缺乏实际经验的应届生不受用人单位欢迎,全球金融危机后,大学生就业问题更加凸显,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大学生倾向于“先就业再择业”,即先站住脚根,再谋求发展,择业考虑的首要因素是“收入水平”,其次才是“工作兴趣”。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质量直接影响到个人前途和发展。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也更加理性和务实。

(二)大学生就业期望较高,就业地点和单位选择欠合理

尽管受金融危机影响,但毕业生就业期望仍然较高,约一半的毕业生将月薪定位在1501~2500元,这表明大学生的月薪期望较为现实合理。但在就业地点和工作单位的选择上,将近七成的大学生选择东部发达地区和大城市,毕业生就业仍然“重东部、轻西部”,“重城市、轻农村”。超过三成的大学生期望到外企工作,有近五成的人选择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福利待遇好的部门,选择民营企业的只占5.8%,显然就业地区和就业单位严重扎堆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困难。另外,来自城市家庭比来自农村家庭的大学生就业期望要高,他们期望更高的月薪,更多地倾向去发达城市,选择福利待遇好的单位人数也更多。可见,家庭背景作为先赋性因素对大学生择业观起着重要作用。大城市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尤其是外企就业岗位明显减少、就业难度增大,但是仍有很多毕业生不愿意到中西部地区、基层单位和民营企业就业,事实上正是这些地方和部门人才紧缺。可见,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属于结构性失业,所以大学生只有转变就业观念,才能缓解就业难题。

(三)大学生就业渠道多元化,高校就业指导滞后

信息是求职择业的必要条件,信息渠道数量越多、渠道越可靠,毕业生就业选择余地越大、职业效果越好。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当前大学生就业渠道日益多元化。大学生主要从人才市场、求职网站中获得就业信息,老师、亲朋好友等人际网络也成为大学生信息来源渠道,还有其他的渠道如校园招聘会和电视、报刊媒体。这五种渠道提供的就业信息广、可靠性强,所以毕业生应多方出击、充分获取有用的信息,寻找就业机会,众多大学生顺利就业需要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本应肩负着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和就业观念教育的重任,但是目前大学生对高校就业指导的评价并不高,因而高校要加强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培训工作。

(四)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率较低,影响求职的因素多样化

在南京高校毕业生中,地方高校人数最多。就业压力最大,其就业状况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体就业形势,从调查情况来看,只有不到两成的签约率,可见南京地方高校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当然,影响求职成功与否的因素很多,调查显示,大学生求职遇到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工作经验和实际技能,而求职者成功的经验也证实就业需要依靠个人技能和实习经历,但是目前我国的教育机制以应试为主,高校注重理论而忽视实习,不重视锻炼学生实际工作技能,导致应届生在就业市场中处于不利地位,此外,也存在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如就业期望太高和综合素质不高;外在的不利环境也导致大学生很难找到工作,如受金融危机影响,就业人数太多以及用人单位要求过高。但调查表明,大学生如果能够提高自身技能、学有专长,降低就业期望,抓住机遇,就有可能顺利就业。

(五)自主创业有待提高,政府需要提供相关支持

大学毕业生数量剧增带来了就业恐慌,在疏导分流大学生就业中,自主创业成为一种重要的方式,调查表明五成的人有自主创业的想法。虽然很多大学生对创业抱有较高热情,但真正实现自主创业的人并不多,对一些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来说,自主创业只是工作难找时自谋生路的一条途径,且持该想法的女大学生多于男生。实现自主创业需要具备很多因素。除了具有创新能力、勇气和胆量外,缺乏资金和相关知识经验也成为困扰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最大实际难题。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仅能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而且能实现其人生价值。大学生创业离不开政府的相关支持,放宽贷款和融资政策、提供创业专业化服务、给予税收优惠是大学生希望政府在创业方面应做的工作。

四、南京地方高校就业状况的调研启示与建议

近年来,伴随高校扩招导致就业人数增加、专业设置与市场脱节,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受金融危机影响,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2009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45.9万人,比去年增加3万人,增幅7%。加上外省江苏籍毕业生、外省生源到江苏就业及往年积存尚未就业的毕业生,预计实际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数将超过60万人。就南京来看,2009年南京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一是毕业生总量依然很大;二是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下,部分行业就业需求缩减,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三是地域结构矛盾和专业结构矛盾突出。

大学生就业问题涉及毕业生切身利益和人才实施战略,也关系到社会和谐与稳定。因此,建设有关部门从以下方面着手,本着就业乃民生之本的理念,全面落实党和政府的就业政策,推进大学生就业,来缓解当前的就业难题。

(一)政府应采取多种措施,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

一是政府应制定经济发展战略,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深化体制改革,培育和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采取有效措施扫除体制;积极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健全毕业生就业管理与服务机制。二是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大学生到城乡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如实施“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工程,“苏北计划”等工作,并为西部、农村或基层就业的大学生提供切实保障。三是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为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资金支持、政策扶持、项目论证等“一条龙”服务。此外,还需要加强对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最后,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实习制度,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的指导和监管,扩大高校毕业生实习范围,提升毕业生就业技能,促进大学生就业。

(二)高校应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完善就业指导工作

高校除了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外,还要重视就业问题,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工作。一方面,地方高校要以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人才类型为导向,积极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视专业基础教育,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学校应组织学生进行实习,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另一方面,高校应该与地方就业指导中介合作,通过网络招聘、校园招聘、供需洽谈会和专场招聘等形式,为应届毕业生提供更多、更快、更好的免费就业信息。另外,高校应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相关就业信息服务和咨询服务,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此外,学校应开设就业指导课,讲授应聘技巧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并传达人才市场的最新动态,尤其要重视创业计划指导,努力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

(三)大学生应提升综合素质,转变观念,积极就业

第11篇

[关键词]:毕业学生 文明离校 角色转变

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是大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一个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教育。如果说新生入学教育是关乎让大学生活更有意义的“启蒙”教育,而毕业前的离校教育,则是大学生涯的总结、升华,学校德育教育的检验和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要引导。目前,受经济发展环境、毕业生的就业期望、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等多种因素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日趋增大,学生毕业前的思想状况、行为表现也呈现多样化、复杂化。大学生毕业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有力的新生力量,如何维护校园和谐稳定,确保大学生毕业顺利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意义重大。

一、毕业生离校现状

1.顺利就业的喜悦

这些同学由于落实了工作,思想情绪稳定,为对来生活工作充满期望。或是表现的积极向上,或是自我放松了要求,感觉“解放”了。

2.未落实工作的焦躁

“就业形势逼人”,部分学生受学业成绩、心理素质、市场需求等方面的影响,至毕业前夕仍未能落实就业去向,他们烦躁不安、怨天尤人,极易寻衅滋事。特别是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同学,面临毕业失业的生活压力,思想情绪有的表现出焦躁、消沉。

3.友情爱情的分离痛苦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大学毕业,意味着各奔东西,同学之间感叹“何时相聚”而时有酗酒狂欢,沉迷于吃喝玩乐“最后的疯狂”。而很多情侣之间由于工作地域或家庭选择,更面临着毕业各自“劳燕分飞”的伤感。

4.发泄不满

平时纪律散漫或成绩严重挂科拿不到毕业证书的学生在毕业前夕借机对学校管理制度发泄不满,甚至出现破坏公物的违纪行为。

5.毕业前夕的留恋伤感和即将踏入社会的恐惧

很多学生对大学生活过于留恋,常常沉迷于过往消逝的美好岁月,毕业前夕睹物思人,常常伤怀。或者是习惯了校园的单纯,在毕业前夕,往往不知道自己应如何面对复杂的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而对社会充满了恐惧感等,所有这些,都必须给予适当的引导、教育,否则,学生在毕业前夕难免出现负面后果。

二、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的重要意义

毕业生的文明离校教育是大学生在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活的总结,是毕业生由校园走向社会转变的重要教育关口,既是对大学学习生活的最后检验,也是对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前的职前教育。

1.构建和谐校园,营造良好校风学风的需要

毕业生的一言一行,都会在低年级同学中产生相当榜样、示范影响。要让低年级学生“赶有目标,学有方向”,毕业生就必须树立自身良好的形象和榜样。同时,通过毕业生的文明离校教育,确保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维护校园和谐稳定。

2.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大学生群体是引领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群体,他们的精神风尚对社会风气、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等影响深远。通过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提高服务社会、奉献祖国的自觉性,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毕业生完成“社会人”角色转变,走向成熟的需要

毕业离校是大学生人生发展的转折阶段。对多数同学来讲,意味着从校园跨入社会的重大转折,毕业教育既是对在校学习阶段的重要总结,也是毕业生完成“社会人”角色转变的重要指引,教育毕业生如何更好更快的融入现实生活,更加自信从容地应对未来激烈竞争的社会现实,

三、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措施

1.宣传座谈,营造氛围

(1)广泛宣传,营造温馨和谐的离校氛围

要通过“致毕业生的一封信”、欢送毕业生的宣传横幅、海报、校园网络、视频等媒体、媒介,广泛宣传大学生就业政策法规、母校和师生对毕业生的鼓励、关心,渲染情感教育的氛围。同时,通过举办师生友谊球赛、毕业晚会、舞会等文体活动,加深师生之间的情谊,努力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文明离校氛围。

(2)组织优秀校友座谈

通过优秀校友座谈,丰富社会人生经验,提高就业、创业自信心;通过对母校发展的关注、谢师会,表达感恩母校之情;通过班主任、辅导员到宿舍谈心、毕业生个人谈话等,让毕业生感受母校、师长的关爱期盼,教育毕业生要“以母校为荣”,珍惜在校的每一时刻,珍惜集体荣誉和个人荣誉,文明和谐离校。

2.关爱帮扶,亲情离校

文明离校工作是综合系统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学校要成立由党办校办、组织部、宣传部、学生处(部)、教务处、保卫处等部门组成的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小组,各院系要相应成立文明离校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构建党团组织、学生协会――班级组织――学生党员干部――毕业生多位一体的毕业生离校信息覆盖结构,全面掌握毕业生的思想动态和需求。要建立毕业离校手续办理一站式窗口服务。毕业前夕,毕业生还要疲于应对工作、未来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为了能让他们顺利离校,要尽量以方便、快捷、周到为原则,为毕业生办理毕业离校的手续设立“一站式”服务,避免毕业生奔走在学校各个部门、甚至是各个校区办理图书、固定资产、党团关系转移等,让他们能够轻松愉快的办理手续。同时,还可以通过团学组织,发动低年级的同学为毕业生做好毕业行李搬移服务,让他们感受浓厚的学友情谊。另外,还要以人为本,关心毕业生在离校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学校应从帮扶的角度,想方设法让毕业生不因这些困难而影响就业。

3.创业励志,谋划未来

(1)就业指导前移,提早进行创业指导

要大力提倡通过自主创业来扩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激发毕业生的开拓创新能力。在大一打好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在大二或大三开始有针对性的开展毕业生创业指导,可通过创业政策宣传、优秀企业家讲座、创业设计竞赛、指导学生参与各类校园服务公司的管理等形式,从理论到实践,让学生领会创业、学会创业。

(2)加强各类专业竞赛,提高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加强各类专业竞赛,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职业理念教育要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在大学期间,要通过模拟课堂教学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创作大赛等“因材施教”的专业竞赛,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实际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开好毕业典礼

要精心策划适合青年学生特点,既表达学校对他们的关爱、肯定、鼓励和支持,也表达学校对他们未来的美好祝愿的毕业盛典。毕业典礼要隆重而热烈,将优秀毕业生颁奖、校长的殷切寄语、毕业证书学位授予、为恩师献花等结合起来,让毕业生在感恩母校、师长中激发奋发有为、努力创造新生活的热情。

4.分类教育,增强实效

(1)加强对各类“问题”学生的指导

毕业前夕的各种压力往往对心理问题学生产生“挤压式”影响,一些潜在的情感、体验被激发出来而导致学生走向伤人伤己。对这类学生要加强关爱,通过联系家长关心,班主任、党员干部、周围同学的帮助,舒缓压力,愉快离校。对平时纪律懒散或因各种原因拿不到毕业证书学生,往往因为毕业前的放松、发泄对学校管理制度的不满、对大学生活的不满等,而出现破坏学校公物打砸扔,扰乱学校秩序的情况,要对类学生加强教育、引导,严明纪律,使他们自律自省文明离校。对那些家庭困难同学,由于学费未清缴或者助学贷款未到期,或者工作未落实能而显得焦躁的,要通过做好还款协议、沟通银行、继续推荐就业等服务,让他们感受学校的温暖和关心,充满信心走向社会。

(2)党员干部的榜样引导

要充分发挥毕业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要依托学生党团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突出毕业生党员干部在文明离校中引导的作用,培训团学干部掌握好就业政策法规和文明离校要求,开展离校协助服务;要求毕业生党员干部带头接受教育、带头服务同学、带头遵纪守法和安全离校,发动毕业生为母校,为师生“做一件好事”、“爱心捐赠”活动等,为母校站好“最后一班岗”。

(3)不同就业行业学生的离校指导

毕业离校是毕业生迈向不同人生道路的开始,也是职业生涯的起点。要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系统的职业特点和要求,通过邀请行业专家讲座等形式,对毕业生做不同的职业道德教育、从业规划引导。

5.纪律教育,文明离校

(1)加强毕业纪律教育

要按照学生手册,制定并实施有针对性的毕业生文明离校有关规定。开展毕业生文明离校承诺,对毕业生文明离校过程中一些不良现象和行为,及时给予阻止、批评教育,严重的按照规定严肃处理,让毕业生树立牢固的纪律意识,完成从守纪学生到守法公民的转变。

(2)开展毕业生好廉洁人生路教育

大学毕业生是重要的新生社会力量,今后都要在各条战线发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力军的作用,很多同学还将走上领导岗位或者成为行业骨干。能否走好廉洁人生路,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关系到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繁荣富强。为此要通过国家法律法规的宣传、观看警示教育片、公民道德教育宣讲等,教育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增强为社会的文明进步奉献青春力量的意识。

(3)毕业生党员党性教育

毕业教育中要突出党员的党性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毕业生党员作为学生中的先进分子,不仅仅是在校时的先进分子,更是投身社会、服务社会、贡献社会的先进分子。要通过重温入党誓词活动、参观革命基地、毕业党课等形式,进一步加强深化毕业生党员的党性修养,增强毕业生党员的“党员意识”,教育毕业生党员无论到哪,都牢记自己是一名党员,自觉树立党员“一面旗帜”先锋作用。

6.就业服务,情牵母校

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是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服务“从校园到社会”的承前启后的工作。要通过毕业就业继续服务,发挥母校“坚强后盾”的作用,增强毕业生对母校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也为学校形成丰富的校友资源打下基础。一是要继续做好就业推荐工作。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不能一蹴而就,对那些未能在离校前及时就业的同学,学校要继续做好毕业就业服务工作,及时把就业信息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减少走向社会的障碍。二是做好毕业后的相关服务,让毕业生感受母校“一如既往”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廖根福,王佩.高校毕业生安全文明离校工作的思考[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8,12(6).

第12篇

【关键词】高校;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毕业生数量逐日增多,如何在毕业以后获得一份满意的工作,不仅成为学生和家长的目标,也是每个高校的工作重点和难点。要促进毕业生更好的就业和择业,就要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什么是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这一概念的定义有很多种。英国就业能力研究专家 Lee Harvey 认为:就业能力是指个人的潜能, 通常表现为学生能够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大学毕业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就业能力才能完成择业就业的过程, 我们对就业能力的探讨, 归根到底是对大学毕业生能力进行的思考, 这种能力不是单一的能力,而应是各种能力的综合, 是具有多种功能、 多个层次的综合体。王吉田在《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开发与促进》一文中将就业能力分为8种能力即开拓创新能力、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竞争能力、决策能力、适应社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二、当前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

1.职业生涯规划不及时、不适当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简称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测定、 分析、 总结,对自己的兴趣、 价值观、 能力、 性格、 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生涯规划方向,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行动计划。目前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高校和学生自身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视度不够,很多也并没有结合学生自身实际,更没有用来指导实践。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认知自我,完成就业的心理准备,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应从大学生步入大学就开始,高校要切实承担起自身的责任,学生要真正的予以实施。

2.大学生整体综合素质不高

首先,进入大学以后,一部分学生放松了自己对学习的要求,抱着六十分就过的态度,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学习的时间只是集中于期末考试一段时间,专业知识的掌握较差。其次,还有一部分学生保持了中学时候的学习态度,将自己的绝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学习和考证,专业知识学习很好,可是因为很少参加学校或者学院组织的各类活动,在语言沟通、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欠缺,而招聘单位往往很重视这方面的能力。另外,由于学生较少有去公司或者工厂实习和锻炼的机会,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的能力也有欠缺。综合这些方面因素,学生的综合素质令用人单位不满意。

3.大学生的就业期望不符合实际形势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如要高工资、高收入,工作地点要在大城市,这种就业观念与新形势下的就业需求是极不相称的。比如,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要求月薪上万提供住房,这显然是一种不理性的选择,这种思想也导致了一部分人找不到相应的工作。市场可以提供给学生们报酬优厚、工作地点好的工作岗位是有限的, 而有能力且能够抓住机会的毕竟是少数人。

三、如何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高校要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指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

教育部提出, “从 2008 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应该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学校应该从学生进入大学就开始分阶段、 分重点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2.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能力

高校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最核心的就是要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高校要做到:首先,要提高大学生专业文化知识素养,其次,要提高大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再次,积极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拓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最后,要帮助大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部分学生由于心理脆弱、自我调节能力差,在求职遇到挫折的过程中心理压力过大,如果不及时排解,就会引发许多与大学生择业相关的心理问题,不仅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与未来的自我发展,而且干扰了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学校应多方式多渠道帮助相关毕业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3.联系市场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历史的惯性等原因,相当一部分高校的学科设置和培养模式仍然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教育与市场经济的需求相去甚远,导致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遇阻,这样就要求高校在必要时要根据市场的需要调整自身的专业设置、教育内容和培养模式。首先,高校可以根据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需求,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动态地调整和优化专业培养方案。其次,进行校企合作, 让学校成为企业人才的培训基地。最后, 实施“走出去”战略, 开创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

不断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是社会、 高校和学生个人发展的必然要求,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学生自身相互配合、密切合作,同时也要意识到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联合各方面力量,努力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蒋洁:青年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与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 2007(3)

[2]王莹: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促进大学生就业[J],生产力研究 ,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