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一节混乱的体育课

一节混乱的体育课

时间:2022-07-22 03:51: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一节混乱的体育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节混乱的体育课

第1篇

摘 要 体育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也是每个体育教师追求的目标。本文从课堂氛围、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生的主体性五个方面分析了构建初中体育高效课堂的策略。

关键词 初中体育 高效课堂 策略

高质量、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基本前提,是实施新课程的重要保障。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体育教学发生了很大改变,教师观念也有了很大突破,但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教学效率却不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因而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逐渐成为广大体育教师关注的热点。体育教学的高效就是让学生真正学到应有的知识、技能,身体得到有效的锻炼。那么如何构建高效的体育课堂教学呢?

一、融洽的课堂氛围是高效课堂的剂

课堂的和谐在于教师与学生两个主题“朋友式”的双重交流,融愉悦于教学之中。众所周知,上好一堂体育课必须要有严明的纪律要求,同时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轻松喻快,从而能自觉地、全心地去参与学习活动。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和认同中的,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了解班级动态,加深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对学生一视同仁,多参与学生活动,共同分享体育带来的乐趣,以活动为载体,去触摸学生的喜怒哀乐,使学生认同体育课、认同教师。还可以及时倾听学生对体育课的要求和看法,有利于改进教学工作,使学生“信其道”,从而更有效开展课堂教学。

二、遵循教学规律的目标是高效课堂的前提

教学目标是教学内容所具有的教学价值。在教学中教师要深人研究,充分发挥教材的价值,为达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不等于课程目标,也就是说教师备课时不能把体育课程目标直接搬来作为某一节课的目标。如在教学生原地或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内容时,第一节课堂教学与下节课的教学目标也不是相同的,不能简单地把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都定为学会和掌握单手肩上投篮动作。这样的结果势必导致课堂教学目标的空泛和模糊。

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多教师对本节课与下节课的教学内容没有整体把握,教学要达成的目标没有填密思考,出现教学目标不清,教学内容脱节和混乱的局面。对教师在每一节课教学中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来确定每节课的的教学目标,正确理解课程内容标准中的五个学习领域,用目标引领教学内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适合学生身心内容是高效课堂的关键

要保证体育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必须认真选择有效的教学内容,选择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新的课程理念下,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体育教师有了更多的空间和自由,可根据学习目标选择和设计适合本地区学校和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但选择的教学内容要遵循这样一些基本的要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与性别特征;运动形式活泼,能激发学习兴趣;具有健身性,知识性和科学性;在增强体能,增进健康方面有较强的实效性,简单易行。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不能“迎合”学生的需要,如在农村很多的体育课,体育课教师给学生发几个篮球、几副羽毛球拍,几副乒乓球拍,一节课学生有的在树下玩,有的跑进了教室,三三两两地在操场上嬉戏。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兴趣”是照顾了,也许有学生喜欢,但学生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技能,有什么情感体验和收获,结果就不言而喻。体育课堂应该是生动、快乐、阳光的课堂,但决不是自由无序的,没有科学内容的课堂。

四、尊重学生的差异是高效课堂的重点

高效课堂,并非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学到同样多的知识,而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取得最大的进步。不同的学生,对于体育的感觉,学习体育的能力,原有的知识背景都有很大的差异。如有的学生强壮,有的则比较瘦弱;有的学生身材高大,有的则比较矮小;有的学生爆发力好,有的则爆发力很差。不同学生的特点需要充分的调查了解,然后再有针对性的选择合适的教学思路,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为此,教师应该充分的了解学生,知道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和需求,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为每个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如经过综合测评后,把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对每一项体育活动都进行分层设置教学方法和考核标准。对于那些在体育方面有特长或者比较突出的,可以重点培养和引导,使他们在自己所擅长的项目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并带动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

五、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是高效课堂的保障

传统教育思想下的教学进程主要是“目标―策略―评价”,而现代教育则更加重视学习主体的“活动―体验―表现”过程,强调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活动、探究和反思过程。《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也提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理念。所以在教学中要积极的转变传统课堂教学思路,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运用包括角色转换、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游戏教学等诸多模式。以角色转换教学为例,每节课都给学生几分钟,让学生们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自己设计的教学方法。“小组长”可以提问同学、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清晰的认识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体,为了使自己的看法更有新意,学生们都会很认真的去思考。而且,很多学生都愿意在其他同学面前展现自己,让别人认可自己,这也是同学之间相互表现、了解的一种途径。

参考文献:

[1] 夏冰冰.新课改背景下构建初中体育高效课堂的思路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2.2.

第2篇

【关键词】新教师;一年级;体育课

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天真活泼,有意注意力时间短,由于新入学,他们的体育课堂常规习惯需要慢慢培养。新分配的体育教师教一群新入学的孩子,着实难度不小,然而这也是锻炼新教师的一个非常好的课堂阵地。笔者在实践中,有几点好的建议,在此与大家交流。

一、善编“儿歌”说要求

新接手一个一年级的班,迅速建立孩子们的基本课堂常规是当务之急。然而课堂常规很大程度上是在约束孩子们好动的天性,让这些小天使们能够乐意接受教师的要求,是需要教师们动点脑筋的。我们若用成年人的思维去思考孩子的问题,该如何填补这几十年的代沟?与孩子们交流,用他们的语言方式收效更好。

一次快速跑的课上,一位“顽童”一边跑一边哈哈大笑,摔了一大跤,将下巴跌破。心疼之时,也得赶紧想办法防微杜渐,我立刻有感而发,编了一首儿歌:“做运动时不要笑,一不小心把牙掉,疼得要命哇哇叫,从此再也不敢笑,一笑更要被人笑,为什么?门牙不见了。”孩子们听了之后,都乐了,也记住了认真对待每一次身体练习的运动要求。

用略带夸张和幽默的儿歌去讲课堂常规要求,更能让孩子们乐意接受,也更能让他们记住。

二、师生反转明要求

身教更重于言传,要求孩子们做到,教师需要自己先做到。在一年级的孩子面前,教师们还需要提醒孩子们:“老师已经做到了。”适当的时机,师生角色互换一下,收效甚好。

体育课上,教会孩子们正确的队列要求后,不妨让孩子们当一回老师,喊一喊口令,由老师教学生做一做动作。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大大提高,同时还知道了,原来我们的老师真棒!

有一位孩子经常穿皮鞋上体育课,怎么办?让他当几回“老师”来查一查“老师学生”和其他同学们的服装情况,我想这位孩子在师生角色反转的过程中会越发觉得不好意思,逐渐改变。

用师生角色互换的方法,不仅能提高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够有效地将孩子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师的正确示范上来,适时适宜地运用角色互换方法,还能解决一些课堂难题。

三、排队最难还需巧

曾经遇到一位兼职体育老师,新学期第一节课去到一年级班上上课,下课后立即找领导诉苦,说一年级孩子的队伍根本没法排,申请换年级。可见,组织一年级的孩子排队,是新教师遇到第一个难题,也可能是最难解决的问题。实际上,我们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还是能够找到有效的办法的。

(一)如何第一次分成四列横队

第一次体育课,一年级孩子分成四队不宜采用1、2报数的方法,两列长队伍,首尾不能兼顾,容易出错,会浪费大量的课堂组织时间。倒不如由教师亲自⒑⒆用恰笆侄”分成四队,节约时间。1、2报数分队等孩子们学会基本排队后,可以慢慢教授。

(二)巧编组名记站位

给四列队伍分别起个贴近孩子生活的动漫人物的名字,如奥特曼队、霸王龙队、美羊羊队、花仙子队等,孩子们会特别高兴。

随后,采用分散后快速集合的游戏。这个游戏可以多玩几次,每次教师站的方位都不同,让孩子们快速到老师的面前集合,在喊集合的时候,老师可以喊出队伍的名字,强化孩子们的记忆。这样孩子们在第一节课就完全记住自己的体育课站位了,因为他们都记得自己是“奥特曼”“美羊羊”等。

四、游戏易乱重规则

社会生存处处讲规则,体育课堂上也处处都有规则,体育教学是规则教育的重要平台。新教师往往在教学中规则讲得不够细致,规则奖惩也落得不够实,从而造成混乱的局面,特别是在游戏环节。

(一)规则应根据项目特点和学情而定

例如,一年级孩子玩快快集合应制定什么规则?根据项目的特点,我们可以制定规则一:快静齐。根据一年级孩子爱哄闹的特点制定规则二:站好队后不准碰到其他同学。

规则的制定应考虑项目特点和学情,保证游戏能够安全有序地完成。

(二)落实规则,多奖少罚,点明错误

第3篇

健康是生命的象征,是幸福的保证。所以人们越来越看重健康,在这种趋势下学校体育教学担当着重要的角色。要让学生在体育课上有所收获,同时身、心又要朝健康的方向发展,教师的安全意识必须提高,安全措施更要做好。为了避免这些可能会导致事故的原因,所以我们要高度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

一、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在体育课之前,老师先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来安排具体的教学活动,对有疾病的或者体质差的学生,要在课前有所了解,在课中给予适当的照顾。为什么要在先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呢?那是因为在活动中避免一些危险问题,如果说不了解一个学生的体质,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强施加给学生一些超出学生负荷的运动量,那么就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但是,只要教师适当的运动量反而可以促进体质差的学生的健康,因为健康是每个人最宝贵的东西。

二、加强体育课前的准备活动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准备活动是一节课的重要环节之一。因为,一旦准备活动做的充分,是学生的身体都得到了伸展,活动开了,那么就会避免一些受伤现象。一直以来,体育课的准备活动都得不到人们的足够重视,大家基本上都关心的是课的内容,而忽略体育课中的准备活动对整节课的重要性,但是现在的教学活动中,准备活动比较的枯味乏躁,也吸引不了大家的对其的重视,每节课除了慢跑-定位徒手操成为当前中学体育课的不变定律,没有一点新颖的东西。只有老师看着大家做准备活动的时候,学生就会稍微认真一点,如果老师不在边上或者盯的不紧一点,那么学生也就马马虎虎,这样就会导致在课堂中学生会受伤。所以我个人认为体育教师要不断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要多编一些有新颖的准备活动,力求做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化。这样就能吊起学生们的好奇心,也就会对准备活动产生一定的兴趣,只有这样,大家才会积极的投入进去,也会让自己的身体得到了舒展,避免学生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收到伤害,随之,准备活动也起到了其自身的目的。

三、体育教学过程的安全防范

体育教学过程的安全防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方法、内容、要求提出具体的规范化要求,使学生了解并具备主动防范的意识;教师要全面检查和安排好场地及器材的使用和维护,确保学生参与过程中正常的完成各种技术动作;教师在教授技术动作的时候首先要规范的示范给学生,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认识和动作轨迹,避免因错误动作导致安全隐患的发生;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高度保持警惕,时刻关注学生的参与、操作及完成动作的过程,严格控制课堂纪律,避免因嬉闹、混乱而引发安全隐患的发生。

四、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教师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有些运动很复杂,也很有挑战性,对学生的心理方面的要求也非常的高,有些学生会存在着不同类型的恐惧感,我个人认为,学生的心理状态与安全事故有着一定的关系,那些存在恐惧感的学生,教师一定要栓与观察他们的变化,要及时宇学生沟通,消除他们的这种心理障碍,让他们愉快健康的锻炼身体。

增强自我保护和相互保护的意识现在大部分学生对自我保护意识相当的薄弱,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彻底的认识到自我保护的重要性,如身体失去平衡的时候要立即调整身体姿势来保持平衡。另外,要教会学生互相保护帮助的方法,要让学生互相保护,互相鼓励,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之间的团结,同学之间的友谊也还可以做到预防安全事故。

五、加强体育课后的安全预防

一节体育课最后的部分,教师也是不可马虎的一部分,一定到带领大家做放松活动,放松活动也一定要做的充分,根据这节课的内容安排适当的给学生做放松活动,也要跟学生一起做好这节课的总结工作,要布置好学生收还器材,提醒学生在收还器材要小心,以免因麻痹大意产生的运动损伤。万一出现运动损伤和意外的事件,教师一定要在第一时间根据情况正确的处理,如果问题严重要及时的送往医院,并且及时的要向学生的家长沟通联系,要详细的跟家长阐述,为以后的事件处理提供依据。在体育课结束的时候要做好清场的工作,仔细的检查学生是否安全的离开运动场地,有什么情况的要及时处理,如果发现学生有什么不舒服的,要问清情况并及时处理,教师也要检查器械的安全问题,以免下节课产生不必要的麻烦。

六、结语

第4篇

在现代教育中孩子和家长似乎太过重视语数外课程的学习,而忽略了强身健体的体育课。导致许多学生并不十分喜欢上体育课。岂不知学校体育运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涵丰富而积极的教育功能。体育是培养学生品格的良好场所,体育可以批评错误、鼓励高尚、陶冶情操、激励品质。事实证明,在教师的主持引导作用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身心方面的影响,就能发挥体育运动自身积极的教育功能,即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能力,磨练学生意志,陶冶学生情操的积极作用,并能对其它学科的学习产生良好的迁移。那如何改变小学生对体育的看法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就成了我们体育教师的重要研究课题。

首先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自身的举止影响着孩子们的幼小心灵,教师落落大方,谈吐文明的外形,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的教学,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楷模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教师寓情于教,以身作则,以情感人,会使师生间情感得到交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勇于吃苦耐劳,不怕苦累,不怕太阳晒,不怕风吹和寒冷,工作认真负责,准备活动和同学们一起做,示范认真规范,尽量满足同学们的要求,练习时积极为同学们当陪练,耐心帮助落后的同学等。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先做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激励同学,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那么教师要达到以上的形象要求就必须从各方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外表到内心,从严肃的老师到感情交流的朋友都需要我们学习和研究。我们应结合现代的社会,人文特征和新形势努力提高自己,不断的深造,以便为教育事业多做贡献。

其次小学生意志的自我培养也是体育兴趣培养的大前提。

学生意志的自我培养,是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重要环节。而学生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学生正确认识体育课堂的基础。只有看到自己在体育课上的收获,他们才对体育课更感兴趣。但是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时,必须要深入了解学生心理状态、身体条件和运动基础。在做高难动作时,教师要重视保护,但不要过分“帮助”,否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利于学生意志品质的发展。

学生意志的自我培养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作业、自我要求、自我监督的能力,并进行自我暗示的训练。自我作业即要求学生对自己严要求、高标准,不要轻易降低要求和难度。如有的学生在做出山羊分腿腾越时,由于步伐混乱,踏跳不准,胸腹撞到山羊上了,以后见到山羊就怕了,甚至认为其它体育项目自己都行,只有山羊过不去无所谓。这时体育教师要及时了解情况,用优秀运动员带伤坚持比赛,为国争光的事例,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不要放松要求。同时教师要加强必要环节的保护,争取一次成功,如一次不行,就继续做,直到找回自已建立的正确条件反射,消除摔跤留下的“伤痕”;自我监督学生要做到“公开课和一般课一样,教师在与不在一样,测验与平时训练一样,校内和校外锻炼一样”;自我暗示的训练,对培养学生意志,提高运动成绩都是有利的。如早晨天冷不想起床,学生可自我暗示:“天冷算什么,要学习在寒冷的气温下,保卫北国边疆与严寒作斗争精神,一、二、三,起来。”这样,就可以骨碌起来,穿衣下床,跑步锻炼。

再次榜样教育是兴趣培养的有效途径。

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榜样教育是学生感兴趣于现代体育事业的有效途径,通过介绍我国体育健儿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所取得的新成绩,优秀运动员刻苦训练,为祖国争得荣誉,使我国在国际体育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等,使学生在平时锻炼及学习中,能够以这些体育健儿为榜样,不怕苦,不怕累,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教篮球项目时可以讲到姚明的运动生涯和展示打篮球的运动画面,培养学生对明星的崇敬,对团结合作,维护集体利益,自觉遵纪守法和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的认识,进而带着以姚明为榜样的心态去学习,去拼搏,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体育更感兴趣。

总之体育教学以发展学生个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为主。我们要紧跟着体育教育改革的步伐对提出自己更高的要求,充分掌握教材内容,备好每一节课,让学生快乐学习,从学生的利益、要求、兴趣出发,要做到松紧适度,放中有收,收中有放,让学生充分地享受体育课上的乐趣,为强健的体魄和更好地学习知识而努力奋斗。

第5篇

关键词:公开课;常态课;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3)12-0014-03

答疑专家:毛振明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院长

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培专家

问:如何才能上好一节公开课?公开课必须是演练好的吗?我听过一节课,原班学生人数为60人,但授课教师却从班里选出40个学生来上,请问这算不算一节好的公开课?

答:先回答您后面的这个问题,从60个学生挑出40个学生上公开课,如果是为了展示40个学生上的正常班级人数的课,说不好是不是一节好课,这要看其他的教学因素。如果说是为了展示这个教师的常规课,那应该不是一节好课,因为这节课没有达到展示这个教师平时的教学状况和自己教学能力高低的目的。

因此,首先我们先得说说公开课的目的是什么?知道为什么要上公开课?才能知道什么是好的公开课?公开课最主要的目的和作用是教师间的相互学习。公开课就是公开给别人看看,大家互相学学经验,因此要把自己的实际情况展示出来,把自己的好经验展示出来,同时也把自己的困惑和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交流交流,这可能应该以经验展示为主,以问题提出为辅。公开课的第二个目的就是研究。此时上的这些课,可能并不是要让大家来学习的课,展示的可能是一个教师共同面对的一个教学问题,也许是一个以比赛单元来进行的运动教育的篮球课例,也许是依据“领会教学法”设计的一个教程,也许是大班级的体育教学管理,也许是小场地的体育教学内容组织等等,这些问题我们还不太明白,因此上个公开课当个靶子,大家一块去琢磨,探讨这个课该不该这样上,应该怎么上,探讨完了,我们可能就知道了这样的课应该怎么上,可能有一个基本的教学问题就通过一个公开课得到了解决。这就是我理解的公开课两个基本的目的和功能。

但是,现在中国的体育公开课有点异化了,评奖评优成了主要的目的,一堂课只要是上了公开课,就必然地成为了好课,就必须是一堂优秀课,就必须得获奖。其实公开课是不应该与评奖直接挂钩的,如果说,做一节公开课就为了评奖获奖,就是必然的好课,那课中的一些问题和缺点,也就成为了好的榜样,这种做法的危害是很大的。前些年,很多有严重错误的课都是公开课,这些公开课后来影响很坏,很多看过的老师还去学、去模仿、去发展,形成了体育课改的“异化”,就是因为,大家认为既然是公开课就是好课嘛,就应该去学习嘛。因此公开课主要是交流经验,提出问题,当个靶子供大家研究;因此公开课一定不能是看完就完,一定要回到屋里大家坐下来一边研究,一边找出好经验,同时也要分析问题,指出不足,大家一定要议议还有没有比这个公开课更好的教法和组织方法。展是为了议、为了研讨、为了找方法,而不只是为了表扬、为了给奖、更不是为了马上就推广。当然如果有了研究成熟的,大家公认的体育课型以后所进行推广的课另当别论,但是据我观察,现在真正可以放心推广的课还很少,现在还主要是要研究探索。所以,我们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在举办“全国中小学体育观摩与教学展示活动”时,就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展示原则,那就是“评归评,展归展,展评分开”,把展示与评比分开,就是为了不让公开课完全变成评奖课。如果有人说,我的课都在全国的展示活动上展示,我的那节课就是好课,我就是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那可不见得。

我们讨论体育公开课的目的以后,我们在组织、在看公开课时就有了明确的方向。我认为,要上好一堂公开课,第一,你得把你的那些经过摸索的、认为比较成熟的,在实践中确有效果的教法、教学设计以及背后的教育理念等,把那些有特色的、绝招性的东西拿出来,让大家来确认、研究、分析、提提意见,这就完成了好的公开课的第一个任务。第二,你把现在正在研究的,自认为还行的,但心里没底的东西也拿出来,看看别的老师怎么看这件事情,让他们提提建议。甚至是批评,这就完成了作为好的公开课的第二个任务。如果你的公开课有了这么两点,完成了这样两个任务,那么你的公开课就很值得观摩了,大家就爱看了,看你的绝招,看你提出的问题,然后和你一起思考和交流。

我想,如果让我来上一节公开课,我一定要告诉大家,我的课在这些方面已经有变化了,我可以告诉大家,游泳时可以这么教,而且这么教效果很好,请大家帮我看看是不是这么回事。我还告诉大家。我还有很多很多的问题,希望获得更多的帮助,希望来观摩的老师能给我出出主意;我还要告诉大家我的方法可能有局限性,因为可能这个方法,对这一批学生很有用,如果遇到另外一批学生就不灵验了,可能这样的老师可以用,换另外一个特点的教师可能就没用了。如果我们把这些都交流了,咱们的公开课意义就大了。所以,我理解的公开课,就是拿出你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不是花招、馊招或一些雕虫小技。同时把你的困惑展示出来,征集同行们各种各样好的建议,但是要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认真地去思考、去琢磨教法,只有在认真研究教法的基础上,才能出现这样好的、有价值的公开课。

至于公开课是不是必须是演练好的问题,我想回答的是:公开课必须是经过充分准备的,因为公开课是需要在某些方面进行研究的。但有准备并不是要把那些自然的成分和常态化的情景都去掉,更不能作假。前面我跟大家说了,如果要我上游泳公开课,我必须得做准备,我得把我在日常游泳课里的真实状态给准备出来,把教学过程准确地反映出来,把常态教学条件准备出来,把日常教学会遇到的问题准备出来。准备是为了展示得更加真实,而不是为了要掩饰缺点和不足,更不能是要粉饰自己的教学技巧和教学能力。我想,公开课前,我还要准备向大家介绍课堂的语言,我要准备说清楚我平时是这样上课的,公开课要有很多的准备,必要时也是要演练的,这样的准备和演练不是作假,相反是为了更真实。比如说探究,探究学习要准备、要演练,演练什么,演练这么上课同学们会有什么样的问题出来,同学们出来这些问题,教师让他们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研究,他们研究出来各种各样的问题,最后教师怎么把学生们的问题都解决掉。总结完了这个问题,会不会又延伸出第二个问题,第三个问题可能又是什么,教师应该往哪儿去延伸,可能延伸又会出现好多的问题,教师又应该怎么帮助学生认识呢?这就是探究学习,教师要准备探究学习过程的所有预想方案,让学生学会探究的方法。因此,我们不能说,演练过的课都是假的。

但是,你不能这么演练:“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事吗?你们想想这件事是什么?”而你事先都把这些问题的答案告诉了同学们,于是同学们说:“是这个”“那么这件事是什么?你们好好的想想”,其实同学们早就不用再想了,你已经在课前告诉他们了,然后你又问:“同学们你们想好了吗?”同学们说:“我们想好了”,“那么是什么?”,同学们说“是这个”,教师说“你们答对啦!同学们真聪明”。这就不是在演练了,这是在做假!如此演练还用你去帮助学生探究学习吗?这还能体现出你的教法吗?还有一种演练,就是学生的技术都已经学会了,而你却假装在教学。比如有一堂篮球课,教师借班上课,发现他们的篮球技术和基本身体素质太差,这时候老师可以根据现实情况调整教学方案啊,但是这位老师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他把人家学校的篮球队给借调过来上课了,然后在课上教师一会假装跟同学们讲解,你们应该这样、你们应该那样,学生一做比老师动作都漂亮,结果教师什么教法也没有展示出来,而篮球队的学生们倒是把他们的课余训练水平展示得很充分。想想看,如果我上游泳的公开课,我找一个体校的游泳队来教,我还能够让观摩的老师们看出我任何的教法吗?像这样的演练或是准备就太没有意思了。这样的公开课,它就完全没有公开课特定的意义和作用了。所以说,为了粉饰优点和教师能力的课的确很虚假,应该杜绝。

公开课必须有准备,准备语言、教法等,甚至需要进行适当的演练,但是不能演练学生,否则这样的演练就会使我们的公开课成为一种“假课”,成为一个毫无意义的一堂课。回到所问的问题:原班学生人数为60人,但授课教师却从班里选出40个学生来上,我觉得主要看这节课的目的是什么?如果这个课的目的是向大家展示一个标准班应该如何上好这个教材,那么他必须选择40个人来上就很好,否则我们就看不到一个标准班是如何上好一节公开课了。如果某县城的大多数学校都是60人一个班,而这个老师就是想展示60个人组建的大班也能上好篮球课,那么就应该用60人来展示这节课,而不是只抽出40人来展示,否则就不典型了,教师应该把尽可能真实的一面展示给大家,让大家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自己、丰富别人。

问:现实中要想堂堂体育课都上成公开课那样,把所有好的教学程序都要体现出来,我感觉很困难,我们应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首先说堂堂常规课都要像公开课那样上课,第一没有人那样要求您,第二也根本没有必要。前面说过了,公开课是研究课、是交流课,由于公开课是公开展示课,所以它里头展现的东西会比较多。他有时候会做点假,这有点假我认为也是允许的,因为做课教师要展示自己的特殊做法,可能他两节课里的东西要合在一节课中展现,可能一些环节要强调一下等等。所以,这样的公开课同我们的普通课,或者叫常态课是不一样的。把每堂课都上得像公开课也没必要。因为公开课要有特定的设计思想,另外公开课的教案和介绍也很复杂,要写很多的东西,如果你每堂课的教案都这么写,那谁也受不了。

我们再先说说公开课都是什么程序吧。公开课可能有各种各样的程序,因为公开课是各种各样的课。但是,公开课里头最基本的程序一定是同你的常态课的最基本程序是一样的。那么什么是体育课的最基本的程序呢?首先,你得先集合整队吧,然后你得点名吧,你要检查同学们的服装、安全吧,你得鼓动鼓动大家吧,在上体育课之前,你得把场地画画吧,把场地清理清理吧,您得把器材布置布置吧?然后课堂常规完了以后,您得做准备活动吧?你准备活动还得做的到位,做得有意思吧?接下来你得教学吧?教学的时候,同学不明白,你得讲解、示范吧?同学们练习的时候你得布置保护帮助吧?同学们自主学习的时候,你得布置作业、提出要求吧?同学们出现问题的时候,你得停下来进行教育吧?咱们转换场地,你又得重新集合整队吧?个别的学生有了问题,你得到他身边去两趟吧?同学们有了问题,你得回答吧?上完技术传授咱们得练习练习吧?咱们得练身体素质吧?练习完素质以后,学生呼哧带喘的,你得帮助学生降低点负荷,放松放松吧?最后您得总结吧?总结完了,您得和同学们一起收拾场地吧?等等,我们不管上的是什么课,这些程序都必须有。把这些必须的基本程序作了,那您的课才能算完成了职责!才能算是一堂合格的课。所以,这些程序,您想做也得做,你不想做也得做!您要说我就不做,那我只能说,那这个教师离离开这个教师岗位的日子不远了。所以,我们的体育老师要这样地去认识问题。堂堂都像公开课那样去上课,那肯定不行;但堂堂都要像合格的体育课那样去上课则是必须的。

那么,怎么才能上得好,上出特色呢?以前这些都谈过,现在再重复一下。首先说体育课,只有一两个篮球场,什么道具都没有就不能上成好的体育课了?不是的,只要有一些场地和器材,利用好这些场地和器材就行。我们在浙江金华某小学看到一节体育课,感觉很好,后来又请那个老师重新上了一遍。这个老师是教计算机的,不是专职体育教师,可上的课非常有特色。同学们先做做操(那个操挺好玩的),跳跳绳(那个绳挺有花样的),然后同学们跑接力赛,接力是同学们合作组成的,有的是2人3条腿,一个孩子把另一个孩子的腿抱起来,赛跑的时候,一个人是单足跳,另一个还不能跑得太快,两个人配合的其乐融融。接下来另一个接力赛是俩人背向配合跑,一个人向前跑,另一个人是反向倒着跑,这样也得考虑同伴之间的相互配合,而且有了力量的练习。之后是小垫子上的活动,如仰卧起坐、不倒翁等。一堂课上下来,同学们欢声笑语,额头上冒着汗,相互之间还不时的商量着应该怎么跑,怎么接力,怎么样才更合适。我们看,这堂课一个篮球场就足够了。还有以前也讲过的,画个圆圈,同学们都背朝圆心站立,可以站10、20、30人,大家就相互挤啊挤啊,看谁能把最后几人挤到圈外去,坚持在圈内的人就是胜者。还有大家围绕圆圈手握手,做角力的游戏,既不用任何器材,也很好玩。北京密云的学校,大课间长跑是做操跑、喊口号跑、听音乐跑、比赛跑;浙江的跑步是校园定向跑;大连是跳着绳子跑,推着铁环跑等各种各样地跑,总之,大课间跑能跑出很多种方法。如果将来发明反着跑、蹲着跑,跳着跑、倒着跑,把各种各样的跑结合起来,同学们就觉得跑是很好玩的运动。只要动脑筋,大课间长跑就丰富多彩了。同样自编操也可以编出很多种,两人操、三人操、柔韧操、力量操、速度操,其中速度操可以练练位移速度、动作速度、反应速度,也可以发出各种信号,看谁快速跳起来、蹲下去,再配上主题鲜明、节奏欢快的背景音乐,加上一些不断变化的口令,让学生更觉得有意思。

问:总感觉当前的体育课程与教学评价有些混乱,一线体育教师不太清楚应该怎样认识当前评价改革的方向,也搞不清楚各种各样的评价概念,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和进行体育课程和教学的改革?

答:体育教学的评价,我们先想想该评价什么?第一,有知识,你学了什么知识再评价。无论你是多长时间一考,无论你用什么时间考,学生得先有知识。第二个,有技能,有一两项比较擅长的,同学们一两项擅长的到什么程度了?你一定得评价吧?第三个,有态度,以及学生的行为规范。最后一个,有素质。但是这个素质,我刚才说了,没准你这初一练得就是柔韧,柔韧到时候咋样了?咱练得就是灵活,灵活现在变成什么样了?那么像这样的一些东西,光靠体育达标是远远不够的。这体育达标里没有灵活这一说,对吧。我们可以测向前跳,我们可以测往返跑,我们可以测横的跨步跑,我们可以测“8”字的绕环跑,那么这些东西都是测灵敏比较好的东西,这些东西就应该在你的教学评价里出现。所以,我们教学要看看他的知识、技能,技能里还得看精学的和简学的,我们还要看看他的全面素质,看看他的态度、他的品行,而我们的教学评价要远远比它丰富的多。所以,它跟我们的关系、联系,仅仅是在身体素质的某些方面,可以替代的哪些方面。但是我倒是觉得,因为让我们的学生重视达标,因为让我们的学生重视中考,我们倒是可以把这样的身体素质强化在我们体育教学的评价里。换句话说,你的身体素质,你这样的几项,在我的素质里,它占得比例分高。到了三年级我可能把技能那分降得更低一点,把其他素质降得更低一点,把中考的这几项加的高高的。然后来促进你锻炼,我觉得这倒是可以的。但是说它就取代它,或者说它们之间有什么非常大的联系,我觉得不是这样。

再强调一下课改的目的和课改以后的体育课基本状况是怎样的。

第6篇

体育教学小故事

每个体育老师都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学生都能够是守规矩,练习是按秩序的有序进行,其实不然,真正的体育课的课堂纪律与练习的实际情况不是体育老师所想像的那样理想化的。

开学刚上的一节广播操课中,一(7)班的一位男生引起我的注意,上课时间老是注意力不集中,不想学甚至在队伍里面还影响其他周围的学生,刚开始我把他单独叫出来和他谈,他好像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爱搭理不搭理,课后我把他叫到办公室进行一番教育,然后再简单讲解了一下动作要领,布置的作业让他回家自己复习。在之后的这几节课上有明显好转可是这孩子就是自控能力差,自己管不住自己上课小动作不断,在一次上课之前我先组织学生进行复习,唯独他一人没有做下来。这时我就着急了,我说这节课你不要上了,你就到边上自己练习什么时候会了什么时候来找我,再不行的话中午不要回家了,孩子当时是一种很无奈的表情看着我,嘴里喃喃道老师:我再也不敢了,我这节课好好表现还不行吗?我很严厉的批评了他说:再给你一次机会,看你表现,孩子点头答应了。课后我也认真反思自己是什么原因孩子为什么不想学习新的知识呢,按小学低段孩子的年龄来看,对于一个新的知识学生是很愿意学得,可这孩子究竟是怎么了,为此我尝试很多方法去改变孩子,让其他会的同学帮助他,也找过孩子的家长,孩子的爸爸说在家也是这,干什么都不专心,没有一点点耐心和毅力。也就是导致孩子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一个因素,孩子在队伍出现了混乱的现象最终导致学习的失败。我自己认为导致上述原因的出现就是教学方法单调,形式单一,体育课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体现学生为主体,确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而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可以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学习,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融为一体,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于是我利用上室内课时间给学生播放几次精彩的视频,学生看后发出了由衷的感叹,认为不可思议,然后我在适时地引导学生鼓励和激励他们你们也能行,学生有了跃跃欲试的想法了,接下来的体育课中我有意识的把做的好的和不会做的学生区别开来,再让他们分别自发组合,自己找练习的同伴,就这样在后面的几次练习中,学生练习的兴致始终很高,课堂气氛出奇的活跃。

通过这个案例,教师在教学中应想方设法为学生能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但也不能忽视学生的需要和情感的体验,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潜移默化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们的身心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法,要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常变常新,始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想学、乐学的自觉行动。在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教法和手段,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多的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学会探究与分析,从小传授他们“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学习方法。并且多让学生谈感受,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让我们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新课堂中的小主人。

第7篇

关键词 教学模式 实习生 教学能力

一、实习前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数据统计

统计来源于西南某高校体育系,时间跨度2007年到2012年五届,人数体育专业学生计283人。存在问题表现为:应该掌握的专业技术和理论知识欠缺;驾驭课堂的心理素质较差;成型教学模式储备不足。

(一)专业技术和理论知识欠缺

缺乏扎实的基本功。西南地区大专院校体育专业院校目前还开设《中学体育教材教法》,姑且不论《中教法》《教学论》哪种教材更适应社会发展;不管是传统式体育教学过程、教学模式,抑或是发现式、领会式、快乐式、创新式教学过程还是各类注重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体育教学模式。姑且不论实习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具体采取哪种教学过程和模式,单从教师自身知识储备角度来看,从学生毕业后从事该专业角度进行论证,学生在尚无一息经验的基础上,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头脑里保留一份完整的、规范的教学模式,无论是入门引导的借鉴还是对今后从事教学,培养教师严谨教学态度、认真钻研技术细节方面,都会产生很好的正面效应。

近几年,各地相继兴起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功大赛,在校教师尚且与时俱进,狠抓教师技能及基本功训练,作为即将从事教学工作的实习生来说,基本功的强化练习尤为紧迫。

(二)心理素质

体育类大学生对老师安排的教学任务不能全力完成,听课过程中师生不能达成共识,引起共鸣,沟通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主动学习能力欠缺,对肢体语言的应用不能达到自动化。不适应由学生向教师的角色转化,缺乏自信,怯场现象较普遍。

(三)头脑中没有成型的教学模式可供借鉴

再现教案的意识较差,教学模式思维模糊。微观一节课,就实习生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如何开展时存在的问题。

1.口令及队列队形

实习生口令的发出往往不受意识控制,口令不规范,起不到整理的目的;地方院校学生方言味浓厚,没有使用普通话的习惯,口令语带有明显地方腔,发音含糊,发令无震慑力。声音不洪亮,传播半径很小。进行队列队形的练习,实习者自我约束能力差,口令与步伐动作不合拍,起动与结束步调时常变换,导致听令学生队伍混乱。

2.准备活动单调

体育课准备活动可选择性很广,根据要做的练习选择一般准备活动或专项准备活动,一般教师只喜欢借助跑步预热,通过徒手操活动各关节,变化太少,太过枯燥,没有新意。学生做起来有气无力,没有力度,动作严重变形,根本起不到锻炼或活动关节、肌肉肌腱的目的。

3.头脑里尚无一份完整的、规范的教学模式

学生初次站在课堂上,上课的程序,课堂的组织都比较混乱。不知如何去教学,不知从哪开始,感觉很茫然。

4.组织教学能力较差

不注重教学过程的细节设置,准备不充分,临时划场地、准备器材,技术讲解与分解练习间的队伍调度没有预先设计,随意性较大,组织混乱。

二、原因分析

(一)教学是双边活动,不排除个别教师的不负责任,只是简单完成任务式教学,不注重教学方法的传授,另外主要还在于学生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方面的问题。大学生过多注重身体练习,忽视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不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肢体语言牵强附会、形神分离,亦不能完美表达;部分院校开课计划沿袭旧制,与社会发展结合密切程度差,教学的侧重点存在一定问题,没有教给学生学习思考的方法,而过多注重教技术,教动作,学生不具备综合能力,没有开设如何思考、如何学习的公共课。

(二)实习生不是选择哪种教学模式教学,而是还不知道如何教学的问题,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尤其重要。

目前社会上口传一种说法,大学里应取消体育课,让学生自己组建运动俱乐部,自主管理、自主运动。试问,如此一来,又有几个学生能真正掌握运动技能,形成运动习惯呢?惰性的克服是需要毅力的,必要情况下还得采取点强制性措施。

(三)学生心理普遍不成熟,不具备从大学生向一个合格教师转化的心理准备,表现的是一种自然本能的抵制,不愿接受。现在的大学生过多把时间沉迷于玩手机,打游戏,网聊,没有时间精力参加大型比赛,没有与活生生人交往的经验,缺乏登台锻炼的机会。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课前教案备的扎实程度,器材的准备,意外事件的预案,学生提问的预设,课后对教案进行及时的改进、添加等都不到位。

案例1:近几年招考教师,面试时要求写教案、讲课、说课,随机抽题,有地区出了这么一道题:投掷羽毛球。姑且不论这个题目符不符合教学要求,单就题目本身来讲,很具创新性,应聘学生乍一看还真有点手足无措,静下心来分析,不难发现,这是一道考察应试者知识迁移能力的题。教材中没有介绍,但学生学过投掷,对铅球,标枪或是手榴弹的技术原理进行分析,再与羽毛球自身特点进行比较,就会找到突破口,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从中可以发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的组织没有完全固定的模式,如何从事教学,与教师的学识,思维方式方法,责任心有很大的关系。

第8篇

一、“教”与“玩”结合的提出依据

(一)爱玩好动,是儿童的天性

在小学时期的学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常常以直接兴趣为动力,这就要求体育教学应从学生的情趣特点出发, 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寓教于玩,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又能在娱乐游戏中体现体育教学内 容,达到体育教学目的。

(二)小学生正处于身体生长期,因此运动负荷不能过大

运动时间不宜过长,否则,非但起不到通过上体育课来强身健体的作用, 反而会给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把“教”与“玩”有机结合,使少年学生在上体育课过程 中有张有弛,无疑是必要的。

二、“教”与“玩”结合的基本方法

(一)先玩后教。如练立定跳远,先组织学生分组来个跳格子比赛,让学生自己先找一下立定跳远的感觉。

(二)集分结合。就是在体育课堂上,教师集中一段时间讲授理论知识和练习规范,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 组以体育游戏形式进行应用。如,在讲授身体平衡技能知识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单腿站立、单腿跳跃 、单腿跳接力等比赛,把“教”与“玩”结合起来。

(三)课间穿插。就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趣味游戏,以活跃体育课堂气氛,刺激学生运动神经的活跃。如在队列练习时,穿插一些花样,等等。这些都能使枯燥、紧张的体育课变得生动、轻松,具有吸引力,提高学生 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三、体育游戏是实施体育教学“学”与“玩”的切入点

游戏具有趣味性、普及性、竞争性、易行性等特点,同时它又具有一定的内容和形式,富有思想性,生活性和直观性,生动活泼,富有成效,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体育游戏是在快乐的气氛中进行竞争,在竞争中体验愉悦,提高学生中枢神经的兴奋性。它有利于学生体力、智力、品行的发展及非智力的开发,在体育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采用此种形式教学,学生不会感到枯燥和厌倦,这也符合少年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生来是好动的,他们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同志在给《新体育》的题词中写道:“要活动,要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这充分说明了儿童对游戏有着特殊的感情,所以游戏是小学体育教学的切入点。游戏在体育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教学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不仅是能促进学生体力、智力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机智、勇敢、团结、负责、守纪律、乐观、创新等优良品质。

(一)选择游戏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游戏的内容要健康。只有具有教育意义的游戏才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有利于培养学生身体的正确姿势,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增强学生体质。对那些无意义的、带有迷信色彩的以及有损学生身心的游戏,我们就要坚决杜绝。

2.选择的游戏要注意安全性。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体育游戏的根本目的。因此在选择游戏时应特别注重贯彻安全原则,对游戏的各个环节均应做“安全检查”。在场地的安排上也要注意安全因素:如每队、每人之间的左右距离、前后间隔是否恰当,在狭窄的活动场地中,还要考虑避免因周围的障碍物引发的意外事故。比如在进行垒球练习、抛实心球练习的活动中,一定要向学生强调听哨声行动的要求,学生应该在哨声的提示下进行投和捡的动作,以防意外的发生。在进行接力比赛的活动中,要再三叮嘱学生跑时要看好路线,不能低头,防止与其他同学撞在一起,发生危险。另外在交接、冲刺时要保证道路的畅通,不能因为道路阻塞而撞到同学身上而发生危险。

(二)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游戏应注意的问题

1.游戏过程中必须加强组织性和纪律性,这是游戏顺利进行的保证。在分组教学时,都要按指定的方法和规则进行游戏特别是投掷项目及在跑动中进行的游戏及球类游戏,更要有次序,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否则易出现混乱,甚至出现伤害事故,影响教学地顺利进行。

2.游戏内容的选择,规则的制定要有针对性。游戏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内容的选择必须与教材有紧密地联系。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紧密结合教材进行游戏地选择,以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因人、因组、因班,可以允许学生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改进游戏的内容和规则,更好地提高兴趣、增加游戏的全面作用,从而达到游戏的特定目的。比如在做掷准游戏时,在安排中高年级的学生练习时可以在距离上拉远,掷准范围缩小到最大限度,每人每次掷准的次数相对比低年级的学生多些,反之低年级学生在距离上、范围上、数量上都应该放宽尺度,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保证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感受到快乐。

四、“教”与“玩”结合的实践效果

(一)增强了学生参加体体育锻炼的兴趣

“教”与“玩”的结合,丰富了体体育教学形式和体体育教学内容,满足 了学生的情趣特点和心理需求,实现了教者与学者在感情上的融合和在情趣上的共鸣。因此,在体育课堂上, 学生精神饱满,兴高采烈,自觉、主动地参加各种体育活动。

(二)强化了学生的体能锻炼

在体育教学中,由于穿插了一些体育游戏,吸引了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使学生的运动量增加,达到了运动负荷。通过“玩”达到了学生运动量,促进了体能的增强。

(三)加快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第9篇

关键词:

小学体育;教学设计;分点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235-01

课堂设计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一节体育课的效果。所以在体育教学中要精心进行课堂设计,从教近十年来,本人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把握以下要素。

1.指导思想要正确

体育课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是:"它以学生的身体实践活动为主。学生通过各种身体练习,达到增强体质、提高技能以及培养优良思想品质的目的。"所以体育课堂设计首先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既要锻炼学生身体,促进其健康地成长.又要把教材中的各种教育因素(如德育、美育)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使其达到和谐的统一。

2.教学结构要科学

教学结构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操作程序,也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因此,体育课的课堂结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教学环节要清楚、紧凑、衔接自然;教学重点要突出。主次要分明,练习的密度、强度要适宜。场地器材、布局要合理。并尽量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例如:在小学低年级的兔跳、乌龟爬行、蛙跳、麻雀过河等游戏(动物模仿练习)中:教师可以先布置好几个景点,并将要模仿的动物制作成形象的挂图,使整个场地的设计呈现出一种栩栩如生的生态效应,以激发学生探奇的兴趣。在讲解示范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动物的特点,甬生动形象占勺语言莉优美的示范动作,来渲染不同动物的习性,用来激发学生的想像力,这样学生就能很快进入各种动物的角色。另外,再配上音乐,让学生随着优美的旋律去跑跳或做各种追逐游戏.使其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3.教学方法要灵活

体育教学的方法不能太死板.要多样化,要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等特点及教学实际,灵运用各种方法。如跑的教学,如果只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单调地重负跑到的动作,学生就会感到厌烦,提不起精神.当然就不能取得好的效果。抓住他们争强好胜、喜欢竞争的特点,把单纯的跑的练习变成各种游戏.如接力跑、障碍跑、追逐跑等形式,学生的情绪就会顿时高涨起来.跑的教学任务也就能顺利完成。

4.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1课堂导人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人新课要一开始就引人人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求知欲,诱发出最佳的心理状态。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刨设最佳的教学情境。我在导人课堂时(课的开始准备部分),无论从场地的布置、学生活动的队形、活动的内容以及组织手段的形式等方面部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时内容,因地制宜的为学生创设一种富有激情、新颖的外界条件。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先前担心学生混乱的场面成为多余的问题了,结果发现同学们学习、练匀的兴趣盎然,减少了不少无效的劳动时间。由此可见,在教学时只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2新授教学时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授教学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重要过程。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这个过程。如我在新授"前滚翻"内容时,场地安排是把垫子放在斜面上。在带着学生来到布置好的场地时,用直问与曲问结合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进入学习角色。通过一环紧扣一环的提出问题。不仅促进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思维、公平竞争、彼此交流的活动过程。而且提高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评价能力等,促使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同时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5.注意小学生意志的自我培养

注意学生意志的自我培养,是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重要环节。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时,要 深入了解学生心理状态、身体条件和运动基础。在做高难动作时,教师要重视保护,但不要过分"帮助",否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利于学生意志品质的发展。 5.1自我作业。即要求学生认真观看教师示范,细心揣摹动作要领,一次次地独立完成教师所规定的动作。

5.2自我要求。要求学生对自己严要求、高标准,不要轻易降低要求和难度。如有的学生在做出山羊分腿腾 越时,由于步伐混乱,踏跳不准,胸腹撞到山羊上了,以后见到山羊就怕了,甚至认为其它体育项目自己都行 ,只有山羊过不去无所谓。这时体育教师要及时了解情况,用优秀运动员带伤坚持比赛,为国争光的事例,激 励学生奋发向上,不要放松要求。同时教师要加强必要环节的保护,争取一次成功,如一次不行,就继续做, 直到找回已建立的正确条件反射,消除摔跤留下的"伤痕"。

5.3自我监督。教育学生学会自我监督,做到"公开课和一般课一样,教师在与不在一样,测验与平时训练 一样,校内和校外锻炼一样。"

第10篇

学校体育是一个多层次、多种类的复杂体系,要提高这个系统的整体效益,就要保证它的各个组成质量优良,并且相互之间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协调运转,同时也保证它与环境之间保持良好的动态平衡,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解决许多实践问题与理论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体育教师不断地研究、不断地反思。然而很多体育教师都不能很好地进行课后反思,教学能力不能得到进一步提高,教学经验不能得到很好地总结。理论探索方面也停滞不前。本文谈到课后反思的重要性,望同行可以借鉴。

二、课后反思的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学的业务。

很多体育教师十分注重备课,也精心地去上课,然而大部分教师上课,上完了也就完了。常听有的老师说,某节课上的特顺,某节课上的特气人,可是“顺”在哪里,“气”在何处呢?他没有认真反思、究其根源。曾听一位教师的公开课,课的内容是前滚翻,从讲解到示范都很好,就是到练习时,学生来了兴致,争先恐后,结果造成一片混乱,险象还生。老师很生气,下课大骂学生不听话。其实像这样的情况,应该在平时的课中遇到过的。当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时,为避免发生混乱和无序,教师应该注意控制学生的情绪。然而这位老师没有认真反思,结果造成了这种局面,导致这堂课的失败。因此,只有通过反思,我们才能不断地积累自己的教学经验,不断培养我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工作方法、思维方法等)。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有利于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有利于积累教学经验。

体育教师丰富恶毒教学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而这些经验的获得,就依赖于我们在教学时间中不断反思。有位教师在长期的垒球教学中发现,正确有力的鞭打动作是垒球掷远的关键因素之一,于是他在掷垒球教学中,增加了甩纸哨的辅联系,即看谁的纸哨甩的最响,这一练习收到了交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和领悟到鞭打动作。试想如果他不去进行垒球教学的反思,他如何能发现这一行之有效的方法呢?爱迪生曾经说过:“很多生活中的失败是因为人们没有认识到,当他们放弃努力时,距离成功是多么近。”

(三)有利于提高学校体育工作的科研水平。

实践出真知,广大的体育教师在多年的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果对这些经验再加以反思,就可以升为理论,而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这有利于提高学校体育工作的质量。人们在长期的体育教学中反思发现,在愉快的环境中,对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非常奶油好处,于是就提出了快乐体育。而这种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为教学服务,如果不对这些经验加以反思,那么将会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得不到推广运用,从而失去其原有的价值,造成一种极大的遗憾。

三、课后反思的要求

(一)充分重视学生对教学的评价。

现在的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学生更多的是依靠教师进行评价。学生无权评价教学,使教学失去了民主性。在体育教学中应该采取学生自评,他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建立自我评价的反馈调节评价体系。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评价,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写课后反思是为了肯定课的成功之处,克服课的缺点,以取得更大的进步。为了我们一定呀哦准确的把握教育原理和方针,要深入研究课的每一个环节,尤其是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等要把握时代的脉搏,以创新的精神去反思。真样我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才能高层建瓴、言之有据。正确的指导思想为我们反思指出了方向,即反思什么、如何反思。试想我没有指导思想,那么我们的反思只能东拉西扯,就没有意义了。另外,我们还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正确对待成绩和缺点,经验与教训。有的教师在上体育课时,出了安全事故,但他在做反思时,却说进行了安全教育,这种不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其经验的积累和教学的提高是毫无意义也是十分有害的。但也不能就事论事,罗列现象或单纯的叙述过程,而要对我们的教学实践进行分析,从中找出有价值的东西。

(三)要反思影响课成败的关键性问题。

如何对一节课进行反思,是我们需要研究的。听完一节课或上完一节课,我们常感到没有什么可反思的。像这样的情况很普遍的,关键原因是我们没有深入地分析。课后反思不妨教与学两方面进行反思。围绕着“教”我们可以从教态、教学手段方法、组织形式等方面入手;对于“学”可以从负荷、情绪、气氛、反馈等方面入手。这样我们的反思就不会出现无处着手的局面了。另外,我们在对课的反思时要注意对影响课的成败的关键性因素进行反思。以得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而不能记流水帐、叙述过程。这样的反思缺乏特点和个性,也无价值可言了。

(四)建立反思档案。

第11篇

关键词:体育游戏;教学;组织

中图分类号:G807.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5.04.023

体育游戏在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促进学生社会适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成教学目标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采用体育游戏进行教学,越来越多的得到一线体育教师的认可和青睐,但是不少体育教师心存“为什么这么好的游戏我无法组织到我想要的效果?”“看别人做得很好,为什么我一组织就乱成‘一锅粥’了呢?”的困惑。经多年观察得出:不是有好游戏就能上好体育课。要想在游戏教学上游刃有余,需要体育教师用心积累游戏教学的知识、经验和方法。

一、知――游戏特性与作用

对体育游戏知识、游戏的作用、各种游戏方法、游戏在各年级的分布情况的全面了解,有利于教师对体育游戏教学的正确理解,有利于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合理安排、组织体育游戏。

1. 体育游戏的特性

体育游戏是游戏的一个分支,是以游戏活动为形式,用身体活动的方式来完成,达到发展身心为目的的一种特殊的体育锻炼方法。它最显著的特征是娱乐性――兴趣性,体育游戏使参与者集中注意于游戏过程,参与者轻松愉快,游戏过程和结果的随机性、偶然性、不确定性,使参与者产生极大的兴趣。另外体育游戏还具有无效用性、自发性、自愿性、模仿性、竞赛性、变通性、思想性、创造性。我们应该顺应游戏的特性组织教学。例如体育游戏的“自愿性”,如果我们用教师的权威强迫学生去做某个游戏,再好的游戏也不会做出好效果。教师艺术的引导和出自内心的尊重学生的选择是做好游戏的基础。

2. 体育游戏的作用

体育游戏是综合性的体育项目,一个游戏包括多种运动技能,如跑、跳、投、攀爬等。它的作用包括:它可以使机体各器官得到锻炼,可以促进身体素质的发展;可以发展学生智力,提高他们的思维活动能力;对儿童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可以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符合儿童积极上进、勇于求胜的心理,可以培养儿童积极进取精神,激励儿童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游戏中学生可以尽情发挥,易于暴露缺点,如自私、刻薄、不诚信等,利于教师因势利导,发挥育人功能;可以作为课的开始、准备、基本、结束部分的内容,并都能达到教学目的。

3. 游戏教材的分布

游戏内容丰富,组织生动活泼,不论中学,还是小学,学生都喜欢做游戏。通过问卷调查得出:期待每节课3个游戏以上的学生高于百分之六十;年级越低的学生对游戏的需求越高。江苏小学体育与健康教材中,游戏在教材中分布比例为:一、二年级占30-32%,三年级占18-19%,四年级占14-15%,五、六年级占11-12%。小学阶段,各年级游戏教材占比,由低到高依次递减,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

二、会――游戏选择与改编

一节体育课中,选择什么样的游戏,选择哪些游戏,怎样组织要根据课时目标,甚至单元目标,用整体设计的思维选用。游戏的选择运用最终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不能为了游戏而游戏。会选择合适的游戏,能改编老游戏,甚至创编新游戏,是体育教师上好体育课的必备素质。

1. 选编游戏的原则

内容和形式必须是健康的,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有利于培养身体正确的姿态,增强体质;必须有趣,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内容要反映时代特点;内容要有教育意义;方便教学,简单易行。

2. 选编游戏的步骤

选编游戏的顺序也是有技巧的,首先选定主教材部分的“大”游戏――时间较长、运动负荷较大的游戏,然后再选择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的“小”游戏――时间较短、运动负荷也较小。

基本部分“大游戏”的选择与运用分三步走。第一步:根据主教材的特点选择游戏。在小学,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争强好胜,有意注意集中时间短等特点,一节课中的基本部分安排两个教材比较适宜。大部分情况下,安排一个技术教学明显的主教材,如跑、跳、投等,然后选择游戏。游戏选择时首先考虑所选游戏在本节课中应起什么样的作用,是“技术教学拓展”,是“上、下肢搭配”,是“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是“达成特定目标”,还是 “运动量调节”。目标定下后,就可以根据游戏和目标的匹配度选定游戏。第二步:对选定的游戏进行优化。有些游戏符合课的目标,直接拿来就可以用。还有些目标游戏形式很好,但已与现在的小学生的生活相脱节,如除四害,如果换成“打光头强”则更能激发学生的学练热情。再如:自然灾害逃生演练课,用“木头人逃生”游戏化处理教材的方式更能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学生在游戏中活动的效果也更好。第三步:根据游戏所要达成目标确定组织教学的方法。游戏的组织方式影响学生的运动负荷。如:是分两组还是分四组,是鱼贯式练习还是接力赛跑,对练习密度的影响都很大。

准备部分的游戏作用一般指向“集中注意力”、“技术教学铺垫”、“热身”、“专项准备”的目的,游戏的内容、形式放在整节课中要得当、和谐。结束部分的游戏作用一般指向“恢复身心”,消除紧张心理,将上升的机能下降到相对安静的状态。一节课的几个游戏应尽量避免重复、相似,在组织形式上也要做到“收放结合”。

三、行――游戏组织与教化

一节课中,好的游戏能提升课堂氛围和效果,但再好的游戏还要看教师的组织能力和水平。要想把好的游戏上出满意的效果,要预先做多方面的准备:

1. 制定游戏教学计划

游戏教学应有计划的进行,根据学生的年级、学情、身体状况、当时气候与季节、场地器材条件、当地教材安排、教学任务、游戏难易等具体情况来制定计划。

2. 游戏教学准备工作

教师对所上的游戏要了如指掌,尤其是对学生在游戏中可能出现哪些不良表现,要细致考虑,以预防为主,备好应对预案;提前做好安全防范,检查场地、器材,备好安全教育措施;课前画好场地,准备好教具、器材,画好起跑线、游戏界限等,这样便于学生遵守规则、减少矛盾。如打野鸭游戏的圆形场地,其大小对游戏效果影响很大,圆大了总是漏球,圆小了打中目标太容易,为了达到最佳游戏效果,教师要研究这些细节。

3.游戏教学组织方法

(1)讲解游戏方法规则。讲解时注意整好队形,最好讲解队形就是游戏队形。一次讲清,因为先入为主,做错了再纠正比较费力。小学生活泼好动,不宜长时间等待,教师讲解语言宜简明扼要、生动形象,并伴以示范。多用儿童化语言,可以用讲故事的形式,低年级还可以配上歌谣,激发儿童的兴趣和欲望。(2)合理分组。每队怎么分、人数多少都会影响游戏效果。固定分组便于相互了解,培养集体荣誉感。临时分组法有男女混合分组、报数分组、友伴分组、点将法分组(如篮球、足球)、教师指定等方法。分组时尽量避免体质、素质有所悬殊,人数不等。(3)确定领头人。可以用猜拳、传旗、报数、学生推选、教师指定的方法确定领头人。学生推选的方式有助于完成游戏任务、对大家有教育意义。所选领头人要适合角色的体力和智力,能使游戏能连续不断的进行,如钓鱼钩、单腿跳拍人。(4)公平执行游戏规则。裁判必须公正无私,总结和评价必须恰当,对大多数应该肯定成绩,鼓励表扬为主。(5)教师及时发现和问题解决。游戏组织水平的提高过程也是经验逐渐积累的过程,发现问题时要及时想办法解决。例:“贴烧饼”游戏是很经典的老游戏,但如果教师缺乏经验,讲解不到位,很容易出现“跑”的学生不“贴”的问题、“贴”与“被贴”的判断错误引起混乱问题、总是有人没被贴到的问题。可以用模糊计时(倒数10)、贴时喊名字、禁止反贴和重复贴的方式就可以有效解决问题,使游戏在有趣、公平、友爱的氛围中持续进行。

4.发挥游戏育人价值

(1)结合游戏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智力。如换物赛跑就可以用三种换法:左手放右手取、右手放左手取、两手同时放同时取。(2)结合形势对学生教育。如汶川地震救援。(3)要善于利用时机进行教育。进行顺境教育、挫折教育、规则教育、诚信教育、合作教育、毅力教育、爱心教育等。以打野鸭游戏为例:教育站在圆上的“猎人”要对自己的岗位有责任心,不能漏球,还要相互合作智取“野鸭”;“野鸭”要奋力躲闪,立志做有理想的“鸭子”,争取坚持到最后,争做“鸭王”。(4)关爱学生。学生犯错多以说服教育,以此达到严格要求、严格训练的目的。(5)要引导学生妥善处理好集体与集体、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个人的关系,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6)教师加强自身修养,言传身教。

第12篇

关键词:运动技术;操作性知识;教学方法;大体育课;师生配比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7)02-0018-07

知识类属,意味着一种知识的类别归属是客观存在的,当然亦须由人去认识、加工方可显现出来。理想课形,则明确是指主观选定与追求之下的一种人工产物,当然亦须有相应的客观基础。

1体育课程的演进际遇

学校体育的立身之本或曰存在价值所系或曰社会意义所在,就是体育教学或曰体育课。体育课并非随学校的诞生即自然出现的一门课程,而是历经至少几百年时间的艰苦磨合才被学校教育系统接纳入轨的,至今也不过两百多年。本来,学校是传授知识的神圣场所,蹦蹦跳跳的身体活动焉能登上这大雅之堂?若说学校之外或曰课余时间会有活动游戏或健身锻炼,那不过是参与者的个人行为,古已有之,中外皆然,与个人喜好密切相关,与教育系统基本无缘。只是伴随社会进步,特别是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以及人权思想的光大,教育理念才开始有所转变,全面发展的精神主旨才逐渐被人们所看重,而所谓全面发展,一向就离不开身心两大方面的改进完善。

英国哲学家教育学家洛克提出“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的命题或曰论断[1],彻底颠覆了中世纪流传致深甚广的身心互斥相悖的信条。法国哲学家教育学家卢梭则以爱弥儿为理论原型,对人的全面发展进行了理想设计,其中就包括在教育场所自觉主动系统地展开健身方法和活动技巧的传习学练的内容[2]。德国教育学家巴泽多更是水到渠成地将先哲们的教育理念和理想设计付诸实施,创立了兼有体育课业的“泛爱学校”,时间约在18世纪下半叶的中段[3]。从那个时候开始,体育课就势不可挡地进入几乎每一所近现代学校的课堂。

在我们中国,体育课是19世纪末由西方基督教兴办教会学校时一并传入的,尔后这一百多年间,体育课就坎坎坷坷、曲曲折折、时兴时衰地存留于每一时期的学校教育系统中。但进入21世纪以来,踏着学校体育改革的步点,体育课已经走上从高校体育课到中学体育课逐渐蜕变衰亡的路子,据说这是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且不论那经验是真是假,单讲国情有别,就不该异域照般嘛!)。一些高校已经将体育课安排在清早夜晚或双休日等各种闲暇时间,一些中学体育教师在“安全第一”的紧箍咒的束压之下,早已俯首甘当体育课上学生自由游戏的专职保姆或旁观看护者,于是,问题就真正严重起来了。

体育课到底还有没有什么必不可少的课业价值?取消了体育课或者体育课俱乐部制式改造之后的学校体育还有没有什么存留之根?为什么如今的学生大多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为什么体育教师越发不为人敬也不够自重自尊?似这类问题近年间不断地被追问,但问题的根源早已内存于学校体育的系统自身。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针对学校体育无关紧要、体育课可有可无的各种思潮及说词,学校体育系统就有人站出来辩驳,说体育课不是音、体、美“小三门”之一门,而是德、智、体“大三育”之一育;至今也仍有学校体育专家学者和官员不断地重复说,学校体育及体育课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中“占据着一个字”,其不言之意就是,体育课在学校教育系统中排位第一,其内隐逻辑则是,没有其他哪一门课程能在教育方针中独占一个字。这种逻辑混乱的自大狂言,理所当然地没人理睬;不能准确定位的学校体育特别是体育课,理所当然地始终徘徊于学校教育系统的正常轨道之内外。新世纪基础教育全面课改搞得轰轰烈烈,有人以为伴奏“体育课改”的是进行曲,但事实表明,这新一轮课改已经为体育课及学校体育的消亡敲响了晚钟。公开场合的官话套话大话空话可能仍会冠冕堂皇地说上一阵,可教育实践的价值取向却如同市场经济规律一样,是无情地优存劣汰的。

改革时代最忌头脑发热、为改而改、唯改是从、每改必颂,改到最后,连立足的根基也统统被自己挖空了,到头来,还得重走回头路,重新审视什么该改,什么不仅不能乱改,而且必须致力保护,但所造成的巨大损失已经无法弥补。在学校体育界就存在这个问题:体育课到底是不是该被逐渐改掉?体育教学究竟有没有无可回避的社会需要?“淡化运动技术”的口号一度曾响彻云霄,到如今大家又一边倒地都在说运动技术必不可少。可究竟应该如何认知运动技术,如何制订一个优于先前的技术传习纲要,却很少有人真正论说清楚,更少有人自觉地将学理基点铺垫升高。归根结底,如果对体育课进行准确定位,课改之路就不会有那么多弯路被无望地瞎绕;而明确了价值梯级,学校体育系统也不必忽而自卑自弃,忽而盲目炫耀,学校教育当局自然不敢对体育课“说起来若有其事,做起来则极尽减少”;体育课一旦真正名副其实地运作起来,整个学校体育则将不至于总是深陷无穷无尽的无谓困扰。

2运动技术的知识涵义

那么,体育课究竟有什么用?首先,可以肯定地说,体育课有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但主要不是为了增益健康而设置的。健康,是一个远比体育及体育课更大更复杂的几率系统;体育课,除了顺应学生身体自然生长发育趋势并有所助力之外,对于人体健康时时刻刻都必然面临的诸多问题,基本上都无能为力――只要摆脱头脑发热状态,相信谁都不难认同此理。时下将“体育”与“健康”按因果关系对应起来的种种说法及做法,何止是认知肤浅,简直就是公然误导嘛!公然误导居然能够长期畅行,其间非学术力量的武断支撑是一大致因,但更为根本的问题是根本就没有几个人认真对待这个问题――众人的缄默维持了学校体育的不良生态,并导致学校体育自我啃啮的速度不断加快。这也是“体育课改”改来改去却离题越来越远的反作用力之所在。

正本清源,体育课主要应是为了传习知识而设,因为叫做“课”或“课程”的事物,就必须有知识在其间作为交流介质,否则,你可以随便称之何物,只是不能在学校领域称之为“课”。现在的问题是,体育课上有知识内涵吗?按传统的认识,体育活动只是肢体的操练,那不过是蹦跳戏耍;若论技巧,当然不少,若论知识,何处寻找?

面对这一窘况,学校体育系统早有人忙不迭地弄出变通招法,他们迫不及待、饥不择食、尽其所能地将一大堆生理卫生保健常识和体育花边新闻及赛事报导编入体育教材,直至手捧厚厚的体育课本才放宽心,自我感觉总算有了知识身价。由此,所谓体育基础知识或基本知识(教材编撰者们似乎至今都搞不清楚“基础”与“基本”的区别),便毫无羞涩地与体育基本技能、体育基本技术一并出颁,构成“体育三基”这个显然混乱糊涂的专门术语。然而,如此一些“一看就明白、不看也知道、不知道亦无碍”的所谓体育知识,有必要充入神圣的体育课堂吗?实际上,尽管有行政机构硬性规定的理论课学时,却始终很少有人好意思讲也根本没人愿意听此类室内课,教材上的所谓体育知识,基本上是徒有其名的摆设,且在学校体育圈里圈外一向就是声名低劣。

通常的所谓体育知识,其实并不成立,亦不能算数,或者说根本就无关紧要,但是,真正的体育知识,确实是有的,那就是运动技术。没有运动技术水准的人,根本就不能算是懂得体育。话到这里,有人会感到困惑:运动技术?那不就是身体活动的方法吗?其与“知识”又何缘相干?可问题就在于,事物往往还是同一事物,只是由于人们的看法不同,它就发生了变化。

何谓知识?学术界早有共识: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的成果或结晶即为知识[4]。而如何展开认识活动呢?学术界也有共识,那就是运用概念,进行推理,做出判断,其结果以文字为主要形式并表述于以纸质为主的物质载体上[5]。应当说,在人们对体育其事的认识研究达到一定程度之前,学术界的以上共识是没有异议的,但伴随体育研究的步步深化,以往关于知识自身的认知结论,就露出破绽,需要修补了。

我们发现,以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和范畴体系来表现自身存在的知识,均须经由或主要经由视听表象这一重要环节方可形成,而与视听表象并存的或曰相对应的,还有运动表象,而运动表象又是另一大类认识活动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舍此便无法完成那些认识活动且不能结出相应的认识成果。这另一大类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包括生产劳动方法,居家生活技巧,弹奏、绘画、雕塑本领,以及运动技术。由此说来,以往关于知识的概念归纳就显得狭窄了,以往所说的知识,完全可以合成一个综合大类,这样就给另一大类认识成果的纳入知识体系留出空间。

借用现代心理学的一个专用术语即“认知”,我们把表现出典型的思维特点的知识,称作“认知性知识”;以其为对应点,我们把另些表现出典型的外部运动特点的认识成果,称作“操作性知识”。我们给操作性知识的定义是:专指合就目的并实有功效的人体活动的特定程序。对之,认知性知识界也有类同看法,如新近出版的《科技哲学十五讲》一书中有述:“技术需要一定的知识作为前提和基础,但技术本身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实用性知识”[6]。

认知性知识界是现代社会文化知识源流或结构的主体,但其对操作性知识的认知,通常比较薄弱、匮乏、甚至有所排斥,故而,即便有人论及技术也是知识,却总是难免比较粗糙,或者说带有临时应对性的意味。这就提示我们,真正认清并明晰阐释“操作性知识”的任务,责无旁贷地应由我们这些操作性知识界的学者来担当。经过十多年的广泛求学与不断思考,我们终于在1993年首次初步解决了这个问题,那就是“技术健身教学论”的创立[7]。

当我们认定并论证运动技术也是一种知识,是具有操作形态或特性的那种知识,情况就开始发生变化――传统知识论的理论偏差和实际缺环终将得以匡补一事,似乎于学校体育关联尚远,但体育教学的正名入轨即禀赋知识传习活动的尊严、进入学校教育管理的正常轨道,则于学校体育领域的所有人士都紧密相关。这里只说“开始发生变化”,是因为我们清醒地得识,一种原创性见解从最初产生到广为接受,是需要一个为时不短的宣扬扩展过程的,其间难免会有争议和阻隔。虽说有争议的事物未必是创新,但一个创新的动议,肯定会与惯常思路发生碰撞,纷争便无可避免。在此过程中,我们务须不断地完善创新理论,因为理论越是逻辑自洽,就越是能够经得住时间的检验,最终也就越是容易被人所理解。

既然运动技术也是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就应得到尊重,因为运动技术也是人们长期认识身体活动各种方式、技巧的成果,没有这种知识的生成与融会,社会进步就必然受阻甚或丧失进化机缘。而且,从知识界的一个基本信条来说,操作性知识与认知性知识在本质即人类认识成果这一点上,也是高度一致的,二者之间只有内容、形式等分类学上的差异,却并不存在贵贱高低之类的价值梯度上的区别。

3观念更新的实效预期

当认识有所更新,相应的某些实际言行也必将有所转变,这正可应合那个哲学论断:人通常不是受事物本身状况的影响,而是受他本人对事物的看法的影响。当大家不再把运动技术传习看作只是蹦跳玩耍的简单儿戏之时,从事体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及其学生,自然也就会逐渐消除对运动技术本身的莫名鄙视感和对运动技术传授工作的深刻自卑感。体育教师虽然可能确实是四肢比较发达而文理知识相对薄弱,但那仅仅是学科特点和知识负载类属长期积淀造成的正常的职业状态,而绝对不是什么职业歧视的正当理由。事实上,20世纪整个上半叶的中国和至少近百年来的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甚至东南亚、西亚、拉美以及中东各国,基本上都不存在对体育教师有所歧视的社会性问题;只是近半个世纪来的中国学校体育,改革方案接二连三,完好蓝图层出不断,可改来改去反而让体育教师越发灰头土脸、心寒气短,现在不得不依靠全新的理论(许多人都在悄悄地援引技术健身教学论于其谈话和文章中)为先导进行拨乱反正,无奈地期待着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的缓慢运行(毕竟系统太大且又积重难返)。

理论逻辑顺畅,职业身价提升,体育教师就可以坦然地澄清,体育课与其他各门文化课一样地有真正的知识传承,而且,体育课上的知识再也不必由那些一向贻笑大方且既混乱又肤浅的所谓体育基础知识来冒充。作为体育教师与普通学生之间互动传习之介质的运动技术,不仅不是无聊戏耍,也绝对不是仅由职业体育选手独享自驭的训练内容。作为人类认识成果的操作性知识即运动技术,不仅对人体基本活动能力的改造提高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还可以准确地顺应人体生长发育趋势予以助力并增大其良性进化的可能。

有人担心,让普通学生学练运动技术,会不会把所有的学生全都练成了专业运动选手?对此担心我们必须要说,这种善良的心意是以无知为前提的,而且不仅是对体育的无知,也是对修业逻辑的无知。试想,无论任何一个运动项目,从初级选材到进入专项训练再到高水平竞技阶段,那是一个多么艰巨浩繁且充满不确定性的遥漫过程,许多极具才气的儿童少年毕其一生最好年华且尽其最大努力,尚难实现大展身手的初衷,你每周两节体育课,且仅由一名体育教师带领四五十名以上堪称“体育盲”的普通学生学练一点点运动技术,就惊呼千万别把学生全都练成专业运动员,这岂止是故意大惊小怪、小题大做、杞人忧天,简直就是神经错乱嘛!我们冷静地劝慰善良的人们,学校体育课上不可能训练出哪怕是最低一级的专业运动员,体育课上的各种条件哪怕是贵族学校的最优条件都会显得捉襟见肘,其距专业训练的功夫力度相差之遥,何止十万八千公里!

体育课上练不出专业运动员,学校体育却不能因此就放弃运动技术这种操作性知识的系统传习任务。更进一步说,让我国所有的大中小学生在运动技术方面都有明显提高并缩小与专业运动员之间的专项训练水平差距,难道不好吗?难道我国普通学生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学生之间的差距不也鲜明地表现在运动素质方面吗?如果认可运动技术就是一种操作性知识,那么,在有条件的学校让学生更多地掌握一些这种知识,难道不是学校体育应尽的神圣职责吗?

理论逻辑顺畅,实践路数挑明,体育教师还可以自豪地宣称,实施运动技术教学,就是帮助学生健身强体的有效途径。此间的道理并不费解――所谓技术,就是方法;由前人长期认识、反复尝试、最终凝练而出的运动技术,通常都是符合健身强体之效能律令的最好方法,后人直接学练现成的运动技术,就可以少走许多弯路并避免误入少慢差费的歧途。当然啦,弯路可以少走,学练功夫却不可以减漏,因为运动技术不是听听看看想想说说即可领悟及掌握的,而是必须蓄有适足的反复操练的本体感受。各种操作性知识均以运动表象为关键的传承环节,触觉动觉信息的有序加工及反射路径的稳固链接,在此间可谓举足轻重。按正确方法进行反复操练,其正常结果当然就是,既学到了运动技术,也使身体得到有效锻炼进而更加强健。这里的逻辑是多么清晰!又何其显见!那些单纯强调增进学生身体健康为重中之重的人们,想必不至于糊涂到只管多练而不讲方法的地步吧?可是你淡化了甚至抛开了运动技术,所谓健身方法又将从何处觅得且何以展现?

传统养生保健系统中可谓方法良多,但那些方法基本不符合儿童少年生机勃勃、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也基本不符合现代社会生活和工作的快节奏且多变化之时代特点,而且,传统养生保健多与个人修行基础及个性品位密切相关,具有内悟生效且不可简单模仿重复的隐秘特点,基本不适于在学校体育系统内广泛开展。事实上,百多年来的中国学校体育也确实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没有导向那个路径,即便有所尝试,也并未走出去多远。

通常我们不加定语而直白地说到的运动技术,就是明确地指谓由希腊奥林匹克运动所发祥、以近代英国户外运动和德国杨氏体操及瑞典林氏体操为三大基石、目前正执世界体育发展大势之牛耳并成为世界体育主流的现代西方体育的那些运作手段。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等诸多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不仅富含走、跑、跳、投、攀、爬、登、撑、悬垂、倒立及平衡等人体活动的几乎所有式样的方法系列,而且还可充分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永不言败的精神气度和天资禀性。那些长时间从事现代体育活动、熟谙一两项运动技术的人,与另些自幼修习武术、气功等传统保健养生方法而有较深功夫的人以及其他一些始终疏离现代体育活动的人相比较,无论是外在形体和动作姿态,还是内在气质和举止神韵,都会有许多明显差异。或许我们不该也无须对之做出褒贬品评,但现代社会的发展大势已经不以个别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彰显出普遍的价值取向,这也是20世纪30年代那场“土洋体育之争”[8]最终是以现代体育项目来主导学校体育,而武术气功等传统养生保健项目退居学校体育边缘的一种历史必然吧?

4认识偏误的导向扭曲

一些人明知无法否认运动技术的知识属性,也无法否认学练运动技术过程必然随伴着的有效健身性,却仍不肯跳离旧有思想窠臼,或者说不肯放弃先前的所谓改革成果(其实是固守自己造成的错误,再用更大的错误来巧加掩饰)。既然取消不了也离不开运动技术,那就淡化运动技术吧。近些年确实有人在淡化运动技术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他们主张对运动技术进行简化、弱化、更名、打折、缩水以及视若无睹等手法的处置,目的仍是不让运动技术在体育课上合法存在。有人就说,对运动技术要采取“为我所用”的原则,去除其竞技性,保留其健身性,例如,把“田径”项目不叫“田径”,而改做“田径类”项目;把“体操”项目也不叫“体操”,而改做“体操类”项目。那么,对“球类”项目又该如何改口呢?难道改做“球类类”项目?对此,他们就语蔫不详了,但实际动作却已见诸教材。

且看,田径项目中的“短跑”,被改成“快速跑”;“中跑”,则被改成“耐久跑”;全然不顾或根本不懂“快速跑”、“耐久跑”是带有人的主观情感色彩的形容词,也是随意改换的蹩脚用语;“短跑”、“中跑”是客观陈述性的名词,也是通用的专门术语;而用于教学内容的选项,是不能预先掺入主观意愿的且最好还是选择没有歧义的通用术语。比如说,一百米距离你跑了十五六秒甚至二十来秒,那还算什么“快速”?你说你人矮体弱,能跑二十秒就已经很不错。但“快速跑”是普适性术语,岂能没有一个基本共识?不管是谁,一百米跑了二十秒,都不能称之“快速”嘛!此外,何谓“耐久”?男生跑一千米,女生跑八百米,也好意思称之“耐久”?竟不害羞?适足表明咱学校体育小题大做或不懂装懂还不知晓难为情嘛!这是跑类项目的部分问题。跳跃项目,“跳高”、“跳远”就无法改口了吧?不能改口,那就置之不理嘛――他们竟真的如此蛮横。且看,“挺胸式跳远”和“背越式跳高”这两个最基本的运动项目,就几乎在普通中小学体育课上绝迹了,所剩者只是“立定跳远”或“纵跳摸高”,并将之作为永恒的测试项目。不过,尽管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测试过十几次或几十次了,绝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却仍旧不得动作要领,不懂下肢发力顺序,不会挺胸收腹甩臂;好在及格标准极低极低,实在不能达标也没关系,找医生开一个证明便万事大吉。至于投掷项目,掷铁饼、投标枪一向被认为是危险多多且技术复杂的项目而拒之千里,独苗仅存的推铅球项目,近年也被认为是既危险又乏味还无用(见《体育教学》2002年1期“论运动技能学习与体验运动乐趣的关系”一文),而一概置换成抛实心球项目。但抛实心球也有技术要领啊!可这一关键点又被普遍忽略了,似乎只要反复抛球就能锻炼身体,至于怎么抛球,反倒无关紧要,岂不可笑?看一看各校的体育课上学生的操练是何等的笨拙,教师的表情是何等的无奈,相信谁都不难认同我们的以上评说。

作为现代体育第一基石的田径项目尚且被改造得如此面目全非,体操项目的命运则更加飘摇衰微。现代体操不仅仅是一些徒手练习动作,还包括单杠、双杠、跳马、鞍马、吊环、平衡木等多种器械项目,其中有些器械练习确实需要较强的力量素质基础,否则不仅无法完成某些动作,还极易受伤。对于这种情况,学校体育界早有清醒认识并早在百多年前设置体操课(即体育课)的时候即已做出相应调整,直至半个世纪前的建立共和国到时期,我们的体育课上还设有单杠、双杠、低单杠、跳箱、山羊、低平衡木、肋木以及垫上练习等多种体操项目,20世纪50年代我国颁行的《劳卫制》,也把体操运动作为重点选项之一,单杠、双杠、跳箱、垫上成套动作都是必测项目。70年代出台且推行至今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则大大倒退了,基本上不见体操项目的踪影,据说是怕发生伤害事故。如今新课改指导下的体育课上,除了单杠引体向上、双杠双臂屈伸、垫上仰卧起坐等极少几个明显带有身体素质练习性质的简单动作之外,就不再安排体操内容了,甚至“单杠引体向上”也被置换成“单杠侧仰悬垂”,“双杠双臂屈伸”则干脆由“仰卧起坐”取而代之……

课改指挥棒如此导向,体育教师也都乐在悠闲之中――如今的体育教师人人心头都积压着一个忧虑学生课上受伤的沉重阴影,既然课改方案不要求必设体操课内容,那又何乐而不自图轻松呢!然而,这又是一个误区。体育课伤害事故,本来是小概率事件,一向就有,从未断绝,但也从未令人时时惊恐、生怕沾边呀!以前的体育教师多有责任心,却少有心头重压;我本人就曾当过三年(1975~1977)的中学体育教师,可以为证――在我任教的体育课上也曾发生一次器械伤人流血事故,当时我只能懊恼地领着受伤学生去医院缝合伤口,并直接送他回到家里;学生的家长对我不但没有丝毫怨言,反而一再让放宽心,说一定是孩子实在太淘气,那学生也自责地承认他没有遵守练习秩序。返回学校向领导汇报了此事,领导安慰我说:带领五六十名学生进行运动练习,确实太不容易;安全防范措施应当常抓不懈,开展正常的教学活动则不必有顾虑――整个事件就这样平稳地过去了,并未影响我继续热情执教的心绪。仅以这一案例来做前后对比,目前学校体育改革的成败得失,岂不已了然明晰!只因为害怕出现小概率事件,就停止教学作为;只因为害怕体育课伤害事故,就淡化进而取消运动技术传习,如此地因噎废食,岂不是愚不可及?更为可悲的是,如此因噎废食的做法,竟可以成为人人熟视无睹的常规,岂不令人叹息复叹息!

尽管淡化、扭曲甚而取消运动技术的做法已经相当普遍且有行政势能和师德惰性为之推波助澜,但我们仍不能与之认同,而是坚信,任何事物最终都要服从可道之理。试想,田径运动历史久远,发展完备,有统一而成熟的技术规格,可教可学可检测,作为户外运动,可更多地经受自然力的砥砺,有利于体格锻炼和性情捶磨,是多么高品质的操作性知识集合!百年以上的体育教学经验都在证实,田径运动是适于纳入学校体育课程的第一大项内容。体育课的第二大项教材则是体操运动。与田径相似,体操也是以物理标尺来作为学练效果的度量衡――别看体操评分是主观运作,但自有弯曲角度、旋转周数、稳定程度等转换机制内化于其中。体操动作的内在联系更为严谨,其难度序列更有前因后果不可倒置的相互制约性。体操动作从易到难的延展空间相当之大,足有适当裁选之余地并可将之作为高品质操作性知识纳入体育课程。百年以上的体育教学经验也一再表明,只要真正抓住田径和体操这两个大项,体育教学的知识内涵之基本构架便稳固成型。有了知识身价便不难争得为师者之尊严,传习运动技术的过程中健身强体的有限目标也不难被实现。

知识既然是人类认识成果之结晶,那就不能任凭谁人随意地将之改头换面。试想,我们能不能因为高等数学太难太费脑筋,就将数学课程打折缩减到只学四则运算?我们能不能因为大多数学生不想当或当不上高能物理学家,就将分子物理学、原子物理学以及基本粒子理论全都予以删减?汉字简化工作谨小慎微搞了五六十年,其成败得失至今仍是难下断言。怎么你学校体育系统就敢如此大胆、轻率、粗鲁甚至相当横蛮,一声令下就将几十上百年的知识传承体系全盘?对待知识的态度也是对于教学改革的一种检验,真正的学者和理性的官员在重大改革的关口总是会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改掉一项成规总是要慎之又慎,往往仅有简单多数的支持仍不可落锤下断言。例如,即便所有的养鸡场全都传染了禽流感,人们也不至于从此便废除家禽养殖业或不再吃鸡蛋。再如,尽管如今电脑已经相当普及,电子版信息交流确实相当方便,但纸质载体的传阅、保存、凭证、以及艺术鉴赏等功能,仍将无可替换。同样,以往纳入体育教学大纲的运动技术内容,可能需要有所调整,包括少量增减,但对于那些经过数百上千年体育赛事的催化和近一两百年体育教学的尝试而已经稳固下来的操作性知识系列,应该说谁也没有全盘否定之特权。与其明知不可撼动而勉强地为改而改,何如在运动技术的教学方式、方法及组织形式方面下一番真功夫,由此彻底改变一下广大学生上了十几年体育课却仍旧是“体育盲”的尴尬局面!

5鲜活方法的即时合成

一旦坚定了信念,不再担心运动技术没有知识身价,不再忧虑田径、体操、球类等现代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作为体育教学知识内容的主体地位及其连带发挥的健身强体作用,我们就可以坦然地用心思考体育教学即运动技术传习的某些具体环节。

首先是方法。操作性知识的学练与掌握,显然不是仅凭看看听听说说写写即可奏效的,而是必须要在适量观察与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反复操练方可逐渐入门。这就是说,运动技术传习的方法与认知性知识传习的传统方法之间有着重大区别。这又意味着,以往耳熟能详的讲解法、直观法、重复法、变换法等常用方法,在体育课上就不大适用了或者说必须退居无关紧要的辅助地位。体育课上学生的身体素质基础、用作教材的运动技术内容特点、场地器材设施条件、天气与环境的状况,以及体育教师自身的运动特长与爱好等诸多环节,应该都是构成运动技术教学方法的要素,只要任一要素有所异样,整个教学方法也都会相应地调整变型,这样,不同要素的随机组合或刻意编制,就形成一个个即时合成的鲜活完整的教学方法。这是方法论的研究成果(详见《技术健身教学论》第5章)。

有了方法论的认识功能作为先导,数以千计万计的具体方法就会层出不穷地闪现于每一位体育教师的眼前。当然啦,闪现者,只是意念的存在,而合成任何一个完整鲜活的有效方法,还需要任课教师临课即时的具体筹划。我们之所以能有这个想法,其实是深受爱因斯坦相对论原理的启发:空间并不是空空荡荡的大容器,时间也不是恒定流淌的长水河,人生活在四维时空中,他就有自己的空间尺度和时间标准。同理类推,当学生基础、教材内容、器械条件、环境状况等诸多要素全都不在思考范畴之时,任何所谓最优教学方法的提供与宣传,都是毫无意义的干瘪空谈,这也是以往许多优秀教师的先进方法往往无法在别人那里再度见效的现象之根源。作为方法论,即时合成鲜活方法的思想也应适用于认知性知识的教学系统,所不同的是,学练操作性知识的方法合成,必须更多地融入触觉动觉等本体感受信息的元素。

在对教学方法有所思考、有所遵循之后,我们将重点探讨体育课的基本组织形式或简曰课形的变数。

6大体育课的立论依据

体育课传习操作性知识,其他文化课传习认知性知识,这两类知识明明存在着表现形态上的显著差异,长期以来却一直采用相同的授课制式,即班级授课制,岂不扭曲!班级授课制发端于16~17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大生产勃兴时期,在大生产思想的浸染、渗透及激发之下,学校教育也开始向集约化办学方式寻求效益。由一位教师同时给几十名学生传授相同的知识,师资力量可以节省,每一名学生又都可以把那些知识看懂听清,如此事半功倍的做法当然会大受欢迎,班级授课制于是便在全世界教育系统得以广泛推行。当然啦,班级授课制的创建也并非仅仅凭靠追求效益的热情,夸美纽斯、赫尔巴特等经典教育学家对之都曾做出严谨论证[9][10]。一般说来,同龄儿童少年的大脑发育差异是很小的,智商值极高极低者分别仅占总数的极小比重[11],所以按年龄序位分年级进行编班,通常可以做到同班学生的认知性知识起点大致相同。这是班级授课制之所以经济高效的生理心理之立论基础,几百年来任何质疑、抨击都未能将之撼动。

相比之下,后出现在学校系统内的体育课似乎从未反省一下操作性知识的授课制式,在强势的学校教育规范面前,体育课极为温顺地被纳入其他文化课早已运作多年的轨道――以常规的教学班为单位,体育课被随机地填充在全校课程表的空白位置中。然而,所有经历过学校教育的人都可以回想得到,体育课在学校教学系统中是扭曲地存在着的,最深的印象应该就是,当一个班学生上课站队时,其高矮之差、胖瘦之差、以及男女之差是相当明显的。

人的身材,是运动素质或者说是身体活动能力的重要构成元素,不同的身材及胖瘦体格,不仅是遗传差异造成的,而且往往也是生活效应差异和早期身体活动式样及程度差异的标记,在体育课上就集中地表现为学生们操作性知识水平的差异。如果一个班几十名学生的知识起点参差不齐,那又将如何对之进行集体教学呢?如果在一个班里对不同水准的学生做出多种兼顾,那班级授课制经济高效的优越性又将如何体现呢?可能正是由于体育课的效益极低,当然啦,谬误的指导思想也逃不脱干系,才会有十几年学制内上千学时的体育课却成批成批地制造“体育盲”的荒唐场景的无边持续。

应该说,体育教学的实践早已在呼唤着体育课形陈规的变革,许多富有责任心的体育教师都在各自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试行着新的课形方案,只是由于理论基础和立意高度等方面的固有局限以及某些导向干扰的不时出现,真正符合运动技术这种操作性知识之学练特点的体育课形的系统理论,至今仍属鲜见。我们在十多年前(1993)即已进行了相关研究与构思[12],如今则更有把握做一次既高度概括又更加深入的论谈。

知识水准相互接近,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教学的逻辑起点,班级授课制可能是比较符合认知性知识的集体教学方式,但与操作性知识的教学效益要求显然相差甚远。体育课又不可能另起炉灶,因为学校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单元。体育教学只有借助学校这个平台才能广泛普及开来,学校也需要以体育教学效果来协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意味着,体育教学改革必须要推进但又只能在学校建制范围内有序地展开,每一实际步骤既要考虑体育教学特性,还应充分顾及学校的现有条件。例如,若单从身体素质或运动技术来着眼,许多初一初二学生可能更适合与高一高二部分学生编成一个体育学练班,但那种想法显然缺乏可行性,因为那会将全校的教学秩序全盘打乱。按运动技术水准进行“等高分组”,是体育教学有效进行的关键,既然一个班内的合理分组余地太小,全校范围的分组秩序又会太乱,若取其中间值,以年级为体育课的基本单元,岂不是既可兼顾全校秩序,又可将体育教学效益切实地提高一点点?

7体育教学的师生配比

我们设计的大体育课,也可以称之年级体育课。首先确定每课学生数为250人左右。以中学为例,按传统的办学规模而论,一个普通中学应设30个教学班,从初一到高三,每年级设5个班,每个班编制以50人为上限。国内国外无数经验表明,基础教育的办学规模应适度,太大则不易管理;太小又缺乏效益。如今许多中学一分为二,高中部与初中部各自为政(如上海),是不合学理逻辑且没有科学依据的,所谓九年义务教育制分界说,更是不能成立,因为高级中学仍属基础教育――近年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高中普及率多已过半甚或超过四分之三,是不是整个中学教育早该回归合一了呢?如今许多大学都在推行本、硕、博十年连读制,相比之下,初中与高中那六年基础教育的联系本应更加紧密。如果说某些地区中学学制的现状一时无法更改,那么,以5个班为一个教学单元的大体育课的设想,仍有完全可行的现实意义。

五个班250名学生应由几位教师来任教呢?当然是越多越好,如果能有10位教师执教每一次大体育课,是最理想的,等于每一个普通教学班配备两名体育教师――话到这里,又是问题:怎么可能由两名教师担任一个班的体育课呢?可难道不应当如此改一改吗?试想,体育课上传习学练的是操作性知识,而操作性知识的教学有着许多不同于认知性知识教学的独特之点,如身体活动的范围和幅度较大,学生自我动觉意识通常较差,某些动作技术具有一定难度,生理负荷在不同时段会发生一些出人意料的变化,所有这些都需要体育教师适时给予更多的临场指导、帮助以及必要的保护,一名教师怎么能照顾得了五十名学生?

事实上,目前的体育课,体育教师若想顾及全班学生,就只有采取合班整队做操或围圆游戏的办法;若想传习田径、体操、球类的运动技术,就只有采取分组轮换或分组不轮换的办法,即每次只顾及二十来名学生的技术教学,放手让另二十来名学生温习旧教材甚或自由活动。如果说放松一半学生的做法不被应允,那就势必放弃全班学生的技术传习实效。由之还可以想见,以往至今的体育课之师生配比也是仿效其他文化课的,显然有失公允,分明极不合理,既为难了体育教师,也忽视了广大学生的切身学益。如果通过大体育课的设计与试行,能够唤醒体育教师的有限责任与正当维权的意识,能够引起学校当局对体育教学特点与要求的注意,那么,体育课师生比值的合理改革,就应当是可以期待、甚至指日解决的问题。

8单课时段的重新审议

关于大体育课的时间,首先应确定单课时段。45分钟,是班级授课制的传统的学时长度,体育课继续因袭这个成规,好不好?实践证明,不好!45分钟的体育课所反映的教学效率的时间比值显然偏小。这是因为,体育课终归是以身体活动为主的,而涉及身体活动,就应遵循运动能力变化之规律。人的运动能力变化过程通常明显可见三大阶段:首先是机能水平逐渐上升,即进入工作状态;然后是机能状况稳定持衡,即高效工作状态;最后是机能水平被动下降,即相对疲劳状态。其中,进入工作状态与高效工作状态的时间比值,可反映整个活动的效率。例如,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为10分钟,高效工作状态的时间为30分钟,其效率指数即为3;若进入工作状态用时仍为10分钟,而高效工作状态持续40~50分钟,其效率指数即可达4~5,其工作效率显然较高。由之可见,45分钟的体育课时程确应适当延长,但单课时间太长也不符合学生的生理特点。或许,70分钟左右的单课用时比较适宜,但我们毕竟是在学校现有规范下进行改良,不可能打破45分钟一节课的成规(有些中小学已将课时单位缩为40分钟)。退而求其次的办法,只能是两课合一。90分钟一次体育课(或许是80分钟),略嫌偏长,但总比45分钟的学时长度有更大的协调变通、轮换练习之自由度。

在确定了计时单位之后,就应重新安排每次体育课的日程位置。这个措施应不难被学校当局所应允。一般的全日制中学,上午4节课时,下午2~3节课时,大体育课应安排在每天上下午的最后两节课的时段内。这种安排重在考虑与生物节律密切相关的体育教学特点,虽说仍不尽完善,但毕竟可以错开早上和午后的人体机能低谷,并可避免体育课对其后文化课的兴奋扩散干扰。每个年级或者说同年级每5个班每周只上一次大体育课,符合教育条例规定的两课时数量指标,只要教学效果更好或者说真正能够有所收益,这种改革尝试就应得到鼓励。至于说每周增加1~2次体育课时的动议,其实是拿1~2次课外体育活动来冒名顶替,但师资、教材、教学常规等条件均无相应配置,到头来不过是朝三暮四之举。令人欣慰的是,受到技术健身教学论的思路启发,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中学开始试行大体育课的课业制式,这才是一股积极的教改潮流,这才是发自内里的课改动力。

9教学常规的革故鼎新

关于大体育课的设施,或许不必一一悉数,只要开足马力,充分利用全校已有的全部体育场地器材条件,就是最佳方案。几乎所有的体育器材,长期搁置反而会比经常使用更易损坏。若说一个学校的现有条件尚不足以开设大体育课,那就可以肯定地说,那个学校更无力正常开设班级体育课,因为以班为单位、多班同时按照统一的教学进度授课,场地器材的使用更易相互重叠而造成局部紧缺。其实,我国大多数中小学的体育设施条件都有欠缺,而大体育课的试行,正可以在全校范围内挖掘潜力,修旧利废,全面调配,全部参与,并成为敦促校方加大体育投入、适时更新体育设施的积极动因。

关于大体育课的结构,虽说脱不开“准备――学练――收课”这个三段式,但完全可以淡化分段界线。开课时无须集合整队――队列队形训练应另行安排。学生按预先的布置,分别奔赴各个教材地点,如田径场、体操房、球类场馆。这又意味着大量细致的教学组织工作应做在课前,其重点是学生分组和场地分派。学生分组应在性别分组基础上坚持技能分组原则。教学分组的目的就在于缩小个体差异以便于展开集体同质教学。场地分派应考虑项目调换的便利。

开课后,各教学小组可根据教材特点和运动效能要求,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分别做准备活动,紧接着便进入正式教材的学练过程。待完成一项内容的教学任务之后或达到预定时间,一般应调换一项教材,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高效工作时间,又可以使学生的体能动用和兴趣投放有所调节。全课结束时,可分组放松调整,也可运用广播音响进行集体韵律操练习。总之,建立新的教学常规,充分借助电脑工具,大体育课的组织完全可以做到繁而不乱、高效自然。

大体育课上学生的自由度增大了,但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却须臾不可放松,而体育教师如欲博得学生的信任,吸引学生的兴趣,深受学生的喜爱,就不能没有一个以上比较突出的专项运动特长。重提并叫响“一专多能”的口号[13],不仅可以激励广大在职体育教师保持或恢复自己最佳的身体素质状态和运动技术水平,而且可以正确引导一届届体育师范生刻苦提高专项技能并练就一技之长。

10走出困境的理想希冀

近些年来中小学体育课的惨淡现状,已经提不起体育师范生的求学热情;而一群群专项技术平平的体育院系毕业生,又一再地被接受单位的领导和外行同事所冷眼看轻;如此恶性循环的情形已经相当严重,学校体育的根基由之而被进一步铲挖清空[14]。希望我们这关于课形改革的动议化作一剂猛药,能将那些昏沉萎靡的头脑迅疾唤醒。拒绝对扭曲现实的消极默认,学子规夜半啼血一定要唤回东风。切莫一味抱怨徒有理想却难以实现,若没有理想追求可就真的失去了一切可能。

参考文献:

[1][英]洛克,教育漫话[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

[2][法]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

[3]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1).

[4]冯契主编,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010.

[5]冯契主编,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285.

[6]林德宏,科技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19.

[7]张洪潭,技术健身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

[8]中国近代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194.

[9][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59.

[10][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M],李其龙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25.

[11]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953~955.

[12]张洪潭,技术健身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