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2 00:55: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师网上研修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自研修开始以来,每一个模块都用心收看视频教学、撰写学习心得体会、及时完成作业,参加班级交流和互评,督促每个学员及时完成研修进度,对每个学员的作业和随笔等认真点评,及时完成指导老师教给的任务。在研修中我还学到了专家和同行们很多值得参考和借鉴的经验和案例,在研修中自己的业务水平和专业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会逐渐去灵活的运用。现将这次网络研修培训情况总结如下:
一、站的高,看得远
今年的网络研修培训,把我引入了全新的学习氛围。昔日的我,一度认为教育工作,只要能“跟紧管严”,班级里能出更多优秀的学生,即为优秀教师。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对稍有过错的学生,进行严加管教;对表现优秀的的学生,给予大力表扬;优生成绩稍微下降,则毫不客气的批评,差生稍有进步就及时表扬……周而复始……随着网络研修的不断深入,我渐渐地认识到:一名教育工作者缺乏一定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反思,他的教学工作在达到一定高度后,就难再继续提高了。因此,通过网络研修,促使我更加努力,不断搜集教育信息,注重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工作模式,从而更快更好的达到真正提高自己之目的。
二、勤反思,多思考
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它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三、活到老,学到老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随着知识更新急剧加快,教师如果不进行不断的知识更新,就无法胜任教师工作。欲在教育工作这片热土上有点成绩,欲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要努力提高自身知识素养、教学能力。
2021年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培训总结范文5篇【二】
短暂而又忙碌的两个月的培训即将结束了,每天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抽时间上网学习,虽然有些辛苦,有些累,但是从学习中收获到的那些教育教学知识和新的教学理念,和那点辛苦比起来,算是微乎其微的了!
此次培训的课程总共有10门,其中教育方面的有有四门,对我影响最大、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和《教师职业道德解读与实践导行》。我们的教育是伟大的,崇高的,受人尊重的,之所以这样说,我想是因为作为教师,我们面对的是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的孩子们,我们爱他们,无私地爱,不求任何的回报,我们的教育家们,用他们的教育智慧,高尚的师德为我们做出了好榜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投身到教育工作中去!在教育中,我们必须要有爱,有爱了,才会有包容,有宽容,有爱心,耐心,学生才会喜欢我们,爱戴我们,继而喜欢我们的课堂,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专家推荐了《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我认真地看了,被其貌不扬的马修老师打动了!他对待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们不是呵斥,没有咆哮,所有的只是宽容,耐心,爱心,以及教育的智慧!有了那么多爱的付出,才会有了回报:在他离开那所学校的时候,孩子们用么多感人的方式表达了他们对马修老师的恋恋不舍和深深的爱!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像马修老师学习!对待我们的学生多一点爱心、耐心、宽容和关心,相信孩子们,在我们的爱的天空里定能茁壮成长!
在教学方面,对我启发最大的是《小组合作学习法》和《如何做好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小组合作学习法》,我以前也用过,不过仅仅局限于单词竞赛和表演,通过这次学习,我知道了这一学习法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的英语课堂!这个学习法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团队意识,参与意识,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我相信,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法》的课堂效果一定会很不错!
培训即将结束,希望上级部门多组织这样的学习!以后再有这样的学习机会的话,我一定还会积极参加,会好好把握的,It’s
never
too
late
to
learn.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2021年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培训总结范文5篇【三】
参加教师网络研修,既有辛苦,又有收获;既有付出,又有所得。观看教学视频,完成好的作业在网上提交,再上网评论。培训的时间过得很充实,学到了很多知识和教学经验。现在就把个人研修感悟、主要收获总结如下:
培训期间,我们利用上网学习,和同行交流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积极参加网上发帖讨论活动、完成本学科的作业、积极上传计划总结,尽管感觉比较繁忙,但还是圆满的完成了研修的各项规定要求。
在教师学科培训时间内,我积极参与了课题的讨论,并且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在自己学习的同时,还积极地借鉴了他人的看法,彼此之间交流频繁,讨论热烈。自始至终,我的研修热情不减,及时认真地完成了高质量的作业,每次均被评为优秀等次。
在班主任培训过程中,我聆听了众位教育专家的精彩讲座,领略了他们幽默风趣的教育风格、先进的教育理论,通过与学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切磋,使自己对教师这个职业进行了重新的认识;在培训中,我阅读了大量的先进材料和记录了一些先进的理论与方法。并把这些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新课程改革教师来讲,是一个大的挑战,在新课改的今天,对我们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水平提出了很大的要求,我们要上好每一堂课就要不断学习不断充电,我们的远程研修平台应该一直开放,让我们随时都能和专家进行交流和学习,解决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使我们的教学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以满足新课改的要求。
新课程远程研修改变了专家在台上讲,我们在台下听的教学模式,以网络教研为主,可以把帖发到网上,与同行交流。这是真正的学员自主学习,既有团队合作又有专家点评的培训活动。我感到这次培训活动不空洞,是一次既经济又有实效的培训活动,我们真的可以与课改专家面对面的交流,获取最新的教改信息和最优的教学方式。
2021年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培训总结范文5篇【四】
如今,信息技术的使用已成为实现现代化、信息化必不可少的手段,也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应用多媒体教学的最佳途径。信息技术的使用符合了小学实现信息化、媒体化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迫切要求。
自从我接收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以来,并利用资源实现了教学质量的稳定提高。我总结了以下三点体会:
一、集思广益,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
面对如此充足、精美的远程教育资源,我感到非常的兴奋、激动,但怎样才能利用好这些资源成了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我把有关教学资源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利用图片、背景音乐等素材创设出符合课程要求的情境,喧染了课堂气氛,在讲课中适时利用数字电影、动画,通过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演示,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二、精益求精,更加有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
在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之后,我感到不满足了,便开始大胆的对原有资源重新编辑、改造、升华,从而更有效的组织利用资源,制作出更符合实际教学的多媒体课件。用进课堂,更加激发了学生们的探索精神及求知欲:
如我在讲这课时,利用课件动画素材制作课件,创设了情景,把内容很直观的表现出来,在播放时同学们一下子明白了原来数学中的时分就在我们身边,引起了孩子们极大的兴趣,大家开始热烈讨论一节课有多长时间,并在课后随时观察自己生活周围有趣的数学知识,而且使学生更加懂得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这样既培养了孩子们的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三、活学活用,利用资源实施素质教育
远程教育为我提供了多姿多彩的资源,为进行素质教育提供了条件。
在利用学生自习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有计划的播放一些数学知识,在数学知识节目中同学们了解了数学的发展,体会到数学的力量,憧憬着数学的未来,激发了孩子们幻想和创新的智慧,使同学们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明白了数学的价值和魅力所在.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己取得了一些成绩,我所带的学生不再感觉到数学的乏味,而是争先恐后地要上数学课。我也觉得非常的慰藉。我认为,如果我们老师调用、修改网上资源在网上备教案,进行教学设计,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能使老师有更多时间去探索教法、研究学生,因材施教,这何尝不是一种好教法呢?
远程教育资源的适当运用,能够使学生的视野变得更开阔了、信息更灵通了,变得更“耳聪目明“,更具发展潜力;我相信我的学生会拥有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2021年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培训总结范文5篇【五】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工作都发生了变化。教师已不再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教师更需要更高层次的教育教学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教学的各个环节,适应未来教育的需要的。
网络继续教育培训学习为教师学习制定了共同的内容和活动,更为重要的是,它为教师提供好展示自己的网络平台。在学习内容和实践层次上满足不同教师的需要。
通过参加本次教师网络继续教育培训,自主参与其中,使我在思想上、专业理论知识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在学习中,我认真聆听了专家在教育教学方面的讲座,观课堂教学视频,在这段时间里从这个平台我学到了不少先进经验和有价值的知识。在网络学习中,使我受益匪浅。
下面一下这次学习的收获和体会。
1、改变了教师学习的自觉性。这种学习方式下适应了成人的特点,它为教师节省了很多时间。比如,我们现在的培训就可以通过回家抽时间进行网络学习,从一个地方转向另一个地方。可以与老师交流互动,从参与的程度上可以看出受到广大老师的认可,体现了网络培训的魅力。
2、领悟有效教学。专家指出: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也就意味着教师从一般教师走向优秀教师。怎样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在从有效性走向优质教学呢?我认真学习着专家在讲座中的每一句话,思考着每一个观点。从学习中使我深刻的领悟到了:在教学中应不断探索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处理好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处理好课堂欲设与生成等等之间的关系。
3、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学习的过程是一次知识积累与运用、创造的过程,因此要会学、善用。我每次听专家讲座和观看课堂实录后,总要有一个思考,即如何将这些优秀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及典型的案例带进自己的课堂,有针对性的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缩短同发达地区学校教学上的差距。通过实践对理论、经验的检验,寻找这些方式方法上的不同点、相同点与衔接点,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方法,提升自身的课堂教学艺术。开阔学生的视野,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
4、提高自身素质,学会终身学习。
[关键词]教师培训 网络平台 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7-0142-02
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普及和教育信息化的逐步推进,网络技术与教师教育的结合愈发广泛与密切。现代远程网络教师培训开始逐步取代传统院校集中培训,充分发挥了网络培训中信息技术在资源共享、远程交互等方面的优势,表现出互动性、高效性、开放性等特征,成为国家和地方解决教师培训规模大、成本高、管理难、工学矛盾突出等问题的重要手段。
教师网络培训的实施和教师培训网络平台的建设应用渐渐成为政府、教育系统、相关业界关注的焦点,以中国教师研修网、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新思考等网站为代表的一批教师教育远程培训平台应运而生。这些培训机构在近年来承接了许多国家级、省级、市级等不同等级的大规模网络教师培训项目,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指导下,天津市自第三周期(2002~2006年)起全面推进培训模式改革,在全国率先使用自建网络教学互动平台——天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为实施载体,通过自建网络课程开展全市范围内中学教师的网络培训教学。
天津市中小学教师第四周期继续教育全员院校培训包含专业发展课程培训、专项培训与特色培训、教学实践与教学研修三大模块。中学教师的教师专业发展课程(共144学时)全面实行网络培训。其中,高中教师由天津师范大学负责组织实施网络课程建设和网络教学;初中教师参加国家级教师培训机构——中国教师研修网的学科教师远程研修。参加中国教师研修网的学习,很好地体现了教师继续教育的开放性,特别是培训内容与培训者的开放性。开放性的教师培训是教师培训发展的趋势所在。为了更好地探究远程网络教师培训的平台、资源及其应用,现以天津市为例,对天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和中国教师研修网两个教师教育远程培训平台进行对比分析。
一、平台概况
天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作为天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及管理的门户网站,在天津市教育委员会的领导下,由天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开发建成并实施具体管理。服务全市十万中小学教师及20个区县的教师培训机构。自2003年开通,经过持续建设完善,现已发展为集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培训教学,继续教育信息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性网站,为全市教师培训提供有力的网络技术支持。
中国教师研修网由全国教师教育学会主办,在教育部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校本研修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应运而生,为全国中小学教师搭建研训一体的专业发展平台,实现教师个人、学校、区域教学组织的知识管理,创建全员参与、团队合作、资源共建、可持续发展的网上学习共同体。①
二、课程模式
现阶段应用于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网络课程主要有电子书模式、讲座模式、有指导的学习任务模式。天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所提供的网络课程包括大部分自建课程和少量引进课程,自建课程大多结合电子书模式与讲座模式于一体,课程由文本及多媒体素材组合构成,以网页形式呈现的教学内容、视频内容和拓展资源。引入课程以讲座模式和任务体验模式为主。课程建设在市教委领导下,由天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承担,依托天津师范大学完成。课程开发建设专家团队主要来自天津师范大学。
其优势在于:在统一的网络课程制作标准下,每门课程均有课程导学、教学脚本、内容导航、资源素材等部分构成,课程形式多样、内容完善、整体性及系统性强,课程开发团队主要来自高校,因此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科学性、前瞻性。不足之处在于:开发团队较少有来自中小学校一线教学岗位的成员,实用性与实践性略显不足。
中国教师研修网所提供的网络课程大多为讲座模式的视频课程,由教育部支持建设,开发建设专家团队来自全国各地,课程内容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引领,针对教学实际问题以讲座或案例形式进行深度剖析,总体上是目前全国性的较为优质的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资源。
其优势在于:视频课程具有专题性,内容明确且就事论事,着力解决某一具体问题,每门课程的信息量小,观看学习视频课程所需时间较短。实践表明,专题性的短小课程更受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中小学教师的欢迎。不足之处在于:课程形式单一,学习者较难集中精神持续观看不间断的视频讲座,不易从中提取有用信息。
三、组织形式
天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采取课程制的教学组织形式。学员可以通过网上选课,系统选择感兴趣或需要的课程,每门课程配备主讲教师,且自建课程的主讲教师均由该网络课程的设计开发者担任。在天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提供的课程交互平台上,主讲教师通过教学公告和通知、与学员进行教与学的在线交流和答疑、组织课程主题研讨、进行学习过程评价与反馈等方式开展网络教学活动。
其优势在于:学员对课程的选择余地较大,由课程开发者担任主讲教师能够对参训者进行深入有效地指导,更好地保证学习效果。网络学习中学习者学习质量的高低不仅取决于课程质量,也与指导教师的引导息息相关。不足之处在于:课程制下的指导教师身兼数职,工作量大,既要组织讨论、答疑解惑,还要批阅作业、组织考核乃至给定成绩。在选课人数略多的课程班级中,势必影响对个体学员的关注度。
与此不同,中国教师研修网采用课程+班级制的教学组织形式,即以网上班级为组织单元,每个网上班级配备一个班主任作为网络学习交互的发起者、组织者。班主任同时承担批阅学员作业、发起并组织班级讨论、编写学习简报等工作。学员在课程导师的集中线上指导和班主任的日常组织下进行网上学习。
其优势在于:在网上班主任的组织和管理下,班级氛围浓厚,班级活动频繁,班级成员之间交流密切。不足之处在于:课程导师与学员的交流只在培训进行中根据需要安排在线集中答疑直播,课程导师缺少与学员间深度有效的探讨。
四、考核形式
在天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的教学评价考核系统中,主讲教师根据本门课程的特点设计提供多种教学评价方式。课程考核通常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过程性评价通过平时作业和课程讨论等方面考察,终结性评价则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采取在线考核平台试卷考核、线上提交教学设计、线上提交考核作业等方式进行。
其优势在于:能够根据每门课程的不同特点设定考核方式及内容,考核方式灵活多样。不足之处在于:课程缺少统一的考核标准,量化评价指标不够明晰。
中国教师研修网按照培训方案中设定的考核细则,对培训进行完全量化,包括学员的课程学习时间、课程作业、研讨交流、培训总结等部分。所有数据均由培训平台进行过程记录。
其优势在于:量化的考核数据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培训的公平性。不足之处在于:考核过分强调量化的数量结果,对质量把控不足。
迅速扩大的大规模教师远程网络培训对于远程教育而言是一个新的挑战,形形的远程教师培训各具特色,各有利弊,其中也存在不少虎头蛇尾、弄虚作假、浮于形式等现象。教师网络远程培训解决了传统院校集中培训的许多问题,但没有一种网络教学平台是为了完成所有类型的学习或者为适应所有学习风格而设计的,也没有一种网络教学平台可以满足所有学习者的所有需求。网络环境下,如何选择各级各类的教师培训网络平台和网络课程资源,如何保证培训质量是值得关注和思考的切实问题。笔者认为,现代远程网络教师培训的关键与核心资源在于课程,而有效的课程学习指导也是不可或缺的。
注释:
①百度百科 /view/2644222.htm.
【参考文献】
关键词:网络;研修;教师;发展
几年来,我们依托国家教育行政院的中国教育干部培训网,开展干部、教师各层次网络研修活动,建设网络双向视频系统,开展网络视频集体备课,建立名师工作室和QQ群等,开展网络研讨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干部、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一、以干部“职级管理”为手段,依托网络研修,促进干部队伍专业化发展
为了探索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的有效载体,提升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从2008年开始,我们开展了中小学领导干部“职级管理”工作。2011年8月,又启动了第二轮干部“职级管理”工作。所谓“职级管理”就是以学校领导干部现有职务应承担的工作职责为基础,以领导干部培训、学校督导评估和班子考核情况为主要依据,对学校领导干部的基本素质、能力作风、工作绩效等进行等级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实施职务任免等管理机制。我们以干部“职级管理”为手段,依托远程培训,开展网络研修,不断促进干部队伍专业化发展。
1.引进优质教育培训资源,开展远程培训,促进学校领导干部专业发展
从2009年起,我们与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联合办学,一是利用其优质、高端的网络培训资源,结合本市实际,精选培训内容,以网上视频必修课、选修课为主体,进行在线专题研讨、作业考核、成果提交为研修内容,开展学校领导干部全员网上自主研修。二是根据教育教学需要,针对具体问题,采取专题辅导、校长论坛、经验交流、现场会等延伸和拓展网络研修形式,强化岗位实践,为领导干部搭建展示的平台,使其在对比中认识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促使网络研修成果的转化,不断提高学校领导干部专业水平。三是在网络研修的基础上,根据工作需要组织优秀的学校领导走出去到国内名校进行实践考察、挂职锻炼,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等。
2.分层管理,优化培训模式,促进领导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网络研修过程中,一是为加强远程培训和网络研修的针对性和内容的实用性,我们把全体领导干部划分为责任校长班、教学校长班、后勤校长班、村小校长班等,以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托管为主,地方培训中心自主管理为辅,建立“主题培训―实践历练―深化反思―总结提升―行为跟进”的模式,开展专题培训,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二是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强化领导干部的校本研修,建立“发现问题―提炼问题―专题研究―总结反思―解决问题―成果幅射”的模式,督促和引领每位领导干部树立主动研修意识,自主确定具体的研修内容,及时总结研修成果,突出校本研修的实效性。三是结合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积极开展专题研究及课题研究,不断提高领导干部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学领导力。
3.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网络研修考核机制,努力培养学习型、专家型校长
为了便于评价领导干部的研修效果,我们以网络学习、专题培训、校本研修和成果考查为评价指标,制定了《舒兰市学校领导干部培训工作考核评价细则》,加强培训的过程性管理和学习效果的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职级管理”督导评估指标之中。在研修过程中定期登记个人成绩,每月发一期简报,通报干部学习情况,平时抽查各校领导的校本研修手册,学年末统一收缴,进行量化赋分。通过网上学习、市级培训和校本研修,促进领导干部的专业发展,培养学习型、专家型校长。
二、以教师“两修三课”活动为载体,加强网络研修,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
为了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2008年开始,我们开展了舒兰市中小学教师“两修三课”活动,目前已经进行了一个半周期。“两修”是指教师为了增强教育教学能力,更好地履行职责,努力适应新课改需要而进行的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研修活动。研修内容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三个方面,“两修”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研修等级,以此来引导教师不断地提高专业素质,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各级名师。“三课”是指达标课、优质课和示范课三个课型,是建立在“两修”三个等级之上的,也是判断教师实际课堂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三个梯度。“两修”和“三课”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依托、相互促进,有着内在联系,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有机整体。“修”是前提、是基础,“课”是效果、是目的,“两修”是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的核心内容,“三课”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具体体现。也就是说,修专业知识、修专业技能都是为了更好地设计、组织、实施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不断增强课堂教学能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教师自主研修,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一是按照“两修三课”活动要求,教师制订学期研修计划,确定个人发展目标,利用统一下载的“资源包”及学校指定的研修内容,通过“自学―实践―反思―再实践”的成长模式认真学习,并结合教学实践,分析、反思、解决自己在教学中的问题。二是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边工作边训练,坚持不懈,练“绝活儿”。我们以“三字一画”和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为重点开展教师练功活动。每学期组织一次全员性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成果展示活动,并召开一次“问题研究”成果汇报会、经验交流会等。教学“问题研究”基本功要同“共实践、深探究、展成果”活动结合起来,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三是加强了教师自主研修的组织与管理,各学校建立了教师自主研修的考核机制,建立教师研修手册,考核结果纳入教师的业绩评价中。
2.利用网络平台,参与各级各类远程培训,强化教师网络研修
几年来,我们利用“两修三课”活动载体开展教师自主研修和校本研修,同时,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远程培训,进行网络研修等。一是组织班主任教师参加“国培计划(2011)小学班主任”培训;二是组织中小学专任教师分期、分批参加“国培计划(2012)”――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培训;三是参加国培计划(2011)――县级培训机构培训者远程培训;四是组织教师参加新课标(2011版)远程培训研修。通过网络培训、研修,极大地提高了教师专业素质和水平,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发挥网络研培优势,拓展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
近几年,我们加强了网络平台建设,先后建设了省网络视频系统、吉林市城域网和舒兰市视频双向系统,为开展多渠道网络研修提供了设施保障。
1.充分利用双向视频系统,开展网络集体备课和研讨活动,提高教研员、教师素质
一是开展远程备课活动,我们利用双向视频系统,面向全体学科教师进行分学科远程备课、集体备课等。每学期根据不同学科的需要,安排视频集体备课,全市中小学学科教师全员参加远程视频备课,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发挥了网络的优势。二是开展网络区域教研组研讨活动。我市在基地校“共同体”活动中,把发挥“共同体”名优教师作用,打造区域教研团队作为一项工作内容,各“共同体”将学科骨干教师调动起来,成立“区域教研组”,由共同体建立网络视频会议或QQ群,联合开展了网络学科集体备课、专题研讨等活动,同时,各共同体利用网络视频会议进行了交流经验成果。由于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各校间合作发展的意识越来越强,教师的专业素养有了明显的提高。
2.利用网络平台,建设名师工作室,开展网络研修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我们以“舒兰市中小学教师教育网”为平台,以我市“两修三课”活动评选的11名舒兰名师为主持人,建设了11个舒兰名师工作室,吸纳各学科省、市骨干教师为成员在工作室中进行网络研修活动,上传教学资源等,从而为跨时空的交流搭建一个更加坚实的平台,使我市名优骨干教师素质、水平进一步提升,进而发挥名优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带动和促进其他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教育改革与教师教育信息化
当前,我国教师教育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本次改革所面临的基本思路和要点包括:一个导向(教师专业化)、两个制度(教师资格制度和教师培训证书制度)、六个特点(开放性、大学化、一体化、综合性、制度化、信息化)。作为信息时代的合格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职业精神,有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这就必须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能够将其应用于教学。一般认为,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内涵是:在教师教育领域,吸收教育信息化的先进思想,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革教师教育的模式和内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信息素养的现代教师。
我国于“十五”期间开始了教师教育信息化的研究和建设,并逐步成为教育技术领域的重点之一。继2004年10月举行的“面向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国际研讨会”之后,在2005年10月、2006年10月举行的两届“国际教师教育论坛”上,教师信息化专业发展问题的研究占到了很大比重。2006年5月,在首届“教师教育信息化国际论坛”上,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副司长宋永刚出席论坛并作了报告,国内外专家围绕“面向未来的教师教育――信息化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题作了发言并展开研讨。
我国的教师教育信息化虽然在基础设施建设、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方面已经起步并取得初步成效,但是在理论、模式研究与实施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大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加强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共享,这是当前我国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所在。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与教师信息素养
在信息社会中,教师信息素养通常包含技术和人文两个层面的内容:在技术层面上,信息素养反映的是教师搜索、鉴别、筛选、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有效地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技能;从人文层面上看,信息素养则反映了教师对于信息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建立在技术层面的基础之上,涉及协同工作、独立学习、个人和社会责任等多个方面。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的学习、研究和应用,将在教师的信息素养的培养提升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信息素养的水平。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包括职前和职后教育两个方面。
从职后教育来看,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队伍中,因种种主、客观原因造成的信息素养普遍低下的现状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解决该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切实抓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教育部于2005年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这是一个直接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为依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教师专业化发展项目,对于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有着积极的意义。参加首批试点的9个省已经启动了相关的培训工作。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省的教师信息化专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使国家统一组织的能力水平考试面临诸多困难。该项工作的推进和完善尚待在总结试点地区经验的基础上共同探索和努力。
就职前教育而言,作为我国教师职前教育的主体――高等师范院校应当积极改革、主动适应新的形势,有效地提高师范毕业生的教育技术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作为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公共基础课,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职前培养中无疑具有核心的地位。2004年,浙江师范大学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被教育部列入国家精品课程。为了更好地发挥该课程的作用,基于几年来对该课程进行改革与实践的探索,我们有以下认识。
(1)在教材建设方面,现代教育技术教材内容建构的基本原则应该是:理论以够用为原则,叙述简明扼要、点到为止;突出应用特色,以提高信息化环境中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为目标,力求将能力培养与学生将要从事的具体学科教学进行有机整合;以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教学评价为主线,旨在利用教育技术优化教与学。同时,该课程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教学要求上,都应当与国家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衔接。
(2)在教学策略与教学方式方面,应当根据师范生所在学科的特点,通过文、理科学生分类教学;课内、外学习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达到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目的。要重视案例教学,使学生在真实环境中提高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
(3)在课程评价上要注重过程性考核,通过实验、开发过程来检验和巩固学习成果。
(4)单靠一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是难以完成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之大任的,高师院校应当在教师教育类的其他课程、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中,努力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
当然,上述做法在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方面,也对高师院校的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教师教育网联与学习资源共享
就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而言,网上教与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一个新的方向和增长点,对于全面推进教师教育创新发展、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育部于2003年启动的“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简称教师网联计划)是以现代远程教育为突破口,在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下,整合各级各类教师教育高校的优质资源,构建以师范院校和其他举办教师教育的机构为主体,区域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为服务支撑,学校学习型组织为基础,多种教育形式结合,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相通,覆盖全国城乡、开放高效的教师终身学习的网络体系的一个宏大的工作计划。根据教育部的部署,教师网联的发展将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1)以远程教育试点师范大学和中央电大等首批成员单位为主体,建立相关的规范、标准和服务平台。配合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重点面向农村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开展教师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
(2)扩大到具备条件的省属师范院校和其他举办教师教育的高等学校,并整合其他的教师教育资源,形成以区域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为支撑的公共服务体系。
(3)实现各种教育形式衔接与沟通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
就教师网联成员来看,可以大致将教师网联体系划分为四个层面:国家层面、省级层面(即区域性网联体系)、县级教师资源与学习中心、学校层面(即校本研修和教师学习型组织)。目前,国家层面的教师网联已经初步建成。2005年以来,四川、河南、江西、甘肃、福建等省相继也已组建了形式不一的区域性教师网联,旨在整合本省的教师教育资源。
在浙江省教育厅的支持下,浙江师大早在2001年就初步建成“浙江教师远程教育”门户网站(省略/),并先后浙江师大成人与继续教育学院的大量教师教育网络课程。目前,我们正在此基础上认真规划、积极组建辐射全省的区域性教师网联。根据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思路,我们设计以下做法。
一、从教学反思做起,争做科研型教师
教学反思源于教师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行为、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探讨教学的成败得失,撰写教学后记、教学案例、教育叙事等,回顾教学过程,调整教学策略,寻求最佳方案,积累教学经验。新课程实验初期,地理教师面临着巨大挑战,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产生了种种困惑。比如,以前的地理教材结构清晰,知识丰富,重点突出,教师只要按照教材、大纲的要求,照本宣科讲清知识点,就能考出好成绩,完成教学任务。而现在的教材变了,书本上现成的知识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学生活动,这些活动怎么处理?讲吧,不符合新课标要求,让学生活动,老师又不放心,怕学生乱了,掌握不了知识点,影响教学成绩。我们就鼓励教师围绕这些困惑,积极进行实验,从教学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和调控,到教学效果的检验,让他们自己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老师们在教学中探索、反思、再创新,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同时坚持撰写教学后记,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回顾、总结和评价,进一步了解学生认知水平、改进教学思路、完善教学方去、优化教学过程。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教师自我教育的过程,是教师自我认识、自我改进的过程。在反思中教师的综合素质和研究能力不断提高,从而实现由教书匠到科研型教师的转变。
二、地理教师同伴互助,整合集体智慧
教师的同伴互助建立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是整合教师的集体智慧,把地理教研推向的重要环节。因为在教师群体中,会有不同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冲突,教师在对话、争论中积累经验,共享成果,就会互通有无,少走弯路,共同进步。同伴互助的形式主要有教师对话、优质课、观摩研讨课、教研活动等。如针对人教版七年级教材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的研讨课,地理教研组在听课后展开评课活动。每位教师经过独立思考。写出本课的优缺点,经过对话讨论找出该课成功的地方是“重视学生的主体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进行深入的思考、讨论,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从中,这样得到的认识就比教师直接告诉他们要深刻得多。有待改进的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恰当、不到位。之后共同解决问题,对于教师对学生的及时评价,大家展开了争论。有教师认为,课堂上充斥着“你真棒”、“真聪明”这样肤浅的赞赏,对学生的发展不利,实属“捧杀”。还有当学生提出教师不能答复的问题时,教师不置可否,态度暖昧,会极大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如能追问:“真的吗,你是怎么想的?”对发言学生的鼓励,会让他们产生自豪感,效果就大不相同了。通过教师的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助,既解决了教学的难点问题,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开展地理学科大教研,实现专家引领
聘请专家教授、省市教研人员到我县讲学指导。加强了教研员队伍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教研员顺应新课程改革要求,转变工作作风,改变教研模式,由“考”、“评”向“研”、“导”转变。要求教研员深入基层学校,在教师教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一线教师进行指导培训,主动参与听课评课,与广大教师深入交流,在教师困惑时及时给予方法指导。我县每学期举行一次全县规模的地理大教研活动,每次大教研都经过提前谋划,确定活动的目的、内容,围绕教学实际中的问题,组织教师参与讨论和交流。如对《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学习把握、适应新课程教学的方法研讨、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组织与指导,采取“说――讲――评”的形式,大家一起评议课的得与失,共同解决教学中疑难问题。通过练功课、达标课、优质课,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鼓励中青年教师针对教学实际进行研究,积极撰写教学教研论文,培养教育科研能力。发现和培养了一批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建成一支我们自己的专家队伍,以点带面,真正起到专家引领的作用。
四、利用网络支持.拓展地理教研
现代化网络具有资源丰富、个性化、交互性、共享性的特点,网络信息传输速率快、信息含量大、交互性强,不受地域的限制,非常适合开展网络教研。所谓网络教研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建立开放、动态的网络教研平台,实现资源的交流与共享,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网络教研可以解决农村学校资源贫乏、师资落后问题,拓宽教师思路,实现均衡发展。利用网络开展地理教研的主要形式有网络资源共享、教师网上研修、网络适时交流三种。
1.拓展课程资源。网络课程以网络为载体,呈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课堂教学视频观摩能够整合现场观察、录像分析与案例研究,有利于教师视野的开阔和创造性的激发,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定格、回放视频的精彩片段,进行深入的理性思考。2005年我县建成校校通,与全县12所中学相连,这些学校都可以通过无线上网登陆教文体局网站,共享教育资源。为此教研室从基层学校选拔了100节地理优质课,涵盖了初中七、八年级各章节内容,以视频形式放在网站上,供广大教师观摩学习。
2.网上研修学习。教文体局网站开辟教师论坛,每个教师都可以注册登陆,发贴叙述自己的教育故事,提出教学中的问题和疑惑,阐述自己的独到见解。教师还可以进入播种者园区等教学网站,学习异地先进教学经验。网上研修的交互性、时效性和共享性,打破了学校范围的局限,使教师的研修空间扩展,实现了教师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缩短了教师成熟的时间,使教师的理论水平、反思能力得到迅速提高。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坚持立德树人、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总体目标,以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为主线,按照“统筹规划、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稳步推进、优质均衡”的总体思路,探索和推进义务教育“学区管理制”改革,推动主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二)工作目标
结合我市教育发展实际,在主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开展“学区管理制”改革试点工作,通过“优质带动薄弱,促进共同提升”的改革路径,加强科学统筹,推进体制改革,完善制度建设,创新运行模式,每个学区由“优质学校”牵头,学区内同学段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逐步实现“九个统一”(即统一管理策略、统一共享设施、师调配、统一师资培训、统一课程规划、研活动、统一组织备课、统一质量监测、统一评价机制),促进“学区管理制”的制度化、规范化,不断缩小区域内校际间的差距,整体提升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三)基本原则
1.协同推进原则。坚持“市级统筹,以区为主,各部门协同推进”,在全市统筹规划和整体部署下,按照义务教育实行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的管理体制,各区作为“学区管理制”改革的责任主体,研究制定区域内“学区管理制”改革的思路、办法和运行模式,市、区两级有关部门立足各自职能,形成联动机制,认真履行各自职责,协同推进各项工作。
2.分步实施原则。各区要结合区域教育发展实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坚持试点先行,总结经验,再全面实施,积极稳妥地推进工作,逐步形成更多学校参与的学区网络,不断提高学区管理水平。
3.特色发展原则。将推行“学区管理制”改革与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结合起来,注重优质学校文化在学区内的培植和发展,积极吸收和尊重各学校的文化特色,大力塑造学区教育品牌,力争形成具有学区特色的办学理念、管理风格和学校文化。
4.深化改革原则。进一步统筹推进学区内财务、人事、教育教学等管理体制改革,探索现代化学校管理制度,充分调动学校办学积极性,激发办学活力,不断探索学区管理的新方法、新模式。
5.合作共赢原则。发挥学区内优质学校的辐射引领作用,带动学区内其他成员学校共同发展,实现学区内各学校的优质均衡发展。鼓励成员学校条件成熟时脱离学区,成为新的优质学校,并利用其品牌和教育资源牵头组建新的学区。
6.过程指导原则。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契机,充分发挥国家及各地各级基础教育领域专家团队的科研力量,加强对“学区管理制”改革的过程性指导和评价,及时发现、帮助解决工作推进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主要任务
(一)统筹做好规划方案。自2016年起,市级将按照“统筹谋划,试点先行”的思路,指导主城区开展“学区管理制”改革试点工作。主城区要根据区域教育发展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学区管理制”改革三年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确定本区域“学区管理制”改革试点学校,明确目标任务、时间节点和路线图。2016年,长安区、桥西区、新华区、裕华区等4区每区组建3-6个试点学区,高新区组建1-2个试点学区;试点一年后,根据学区运行情况和区域教育发展实际,各区进一步完善学区管理运行机制,逐步在区域内全面推开。在总结试点学区经验的基础上,适时在全市全面推开。
(二)科学合理组建学区。各区要通过深入调研论证,确定优质学校,以优质学校为牵头学校,按照以强带弱、学段一致的原则,小学吸纳2-3所学校,初中吸纳1-2所学校,合理组建紧凑型学区。除牵头学校外,学区内其他学校统称为成员学校。区域内学区的设立,由所属区教育局研究决定,报市教育局备案。各区也可结合区域教育实际,积极探索组建跨体制、跨学段学校的紧凑型、松散型等多种形式学区。
(三)完善学区管理机制。学区要突破体制壁垒,科学编制学区总章程,建立健全符合现代化学校管理要求的体制机制,推进学区规范运行。学区设总校长一名,可通过所属区教育行政部门委任、学区内民主推荐或牵头学校校长担任等方式产生,享有对学区的统一管理权,包括教育教学活动组织权、“学区管理制”改革专项经费的管理与使用权、师资调配权、校级干部考核建议权以及其他教育教学设施资源调配权等。学区内各成员学校设立执行校长,接受学区总校长的领导。学区要充分发挥优质学校品牌管理、教育教学、师资等优势,通过输出理念、管理、资源以及课程改革、师资培训、教育科研、经验交流等多种方式与途径,带动成员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快速提升。同时鼓励学区内成员学校发挥特色优势,实现个性发展,挖掘学校内在潜力,形成学校特色品牌,避免同质化发展。
(四)统筹学区内师资调配。各区在不突破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的前提下,根据学区内各学校班额、生源等情况,统筹分配各校教职工编制,并适当调整增加牵头学校教职工编制数,编制分配结果报区编制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备案。同时,适当调整增加牵头学校领导职数和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为促进学区内校际间校长、教师的交流,市、区两级设立校长、教师交流专项经费。从2016年起,各学区内交流的校长、教师,在职称评聘以及市级以上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骨干教师、特级教师评选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
(五)强化教师培训工作。落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市“百千万”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实施意见(2014-2020年)》,开展“师带徒”活动,学区内每名特级教师带5名市级骨干教师,每名市级骨干教师带2名区级骨干教师,每名区级骨干教师带1-2名中青年教师。充分发挥特级教师、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帮助指导青年教师提升教育教学、教研教改和开展校本研修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学区内教师队伍专业素质整体提升。要重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积极推进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推动教师线上和线下研修结合,多渠道、全方位为教师培训提供良好的训后服务。
(六)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发挥优秀教师资源的辐射、带动、指导作用,通过市、区两级“特级教师工作室”、“教研员工作坊”、“名师工作室”等平台,加强对学区内各成员学校骨干教师的传、帮、带培养,促进骨干教师专业成长。要打破校际之间的壁垒,增进学区间与学区内教育教学交流,各级教研机构要根据“九统一”要求,制定专项教育、教研工作规划,在“统一组织备课、统一课程规划、统一质量监测”等方面加强指导和引领。各区教研机构要制定区域教研规划、目标,支持指导学区加强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和教学方式的研究,提高区域教育教学研究水平。各学区要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完善学区内教师教研和培训制度,建立学区学科教研组,开展教师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和观摩教学等,形成教研与培训工作长效机制;探索建立学区德育工作研修、班主任工作定期交流、各类体育艺术活动开展等机制,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的格局;推动学区内各学校报告厅、体育馆、运动场、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等教育教学设施资源的共建共享,变学校资源为学区资源。学区内各学校要联合开展校本教研,鼓励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开展教学研究和课题研究,倡导重研讨、重实践、重反思、重合作的教研氛围,注重总结和推广学区教研经验。
(七)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依据“市数字化校园建设标准”加大数字化校园建设力度,依托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市教育云平台”,加强中小学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网络基础环境建设,为推进“学区管理制”改革提供信息平台保障。各区要充分利用市教育云平台,共享教育理念、课程资源、管理经验等,开展网上教学互动、网上互动教研和培训,推行在线学习、在线测评和在线辅导,有条件的学校应加强智慧教室建设,开展智慧教育创新实践,最大限度地满足学区内每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需求,实现校际资源共享手段的现代化。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为推进“学区管理制”改革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市、区两级教育、发改、财政、编制、人社等有关部门分别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具体政策措施,协调、支持、引导和保障“学区管理制”改革试点工作的顺利推进。全市成立联合工作小组,负责领导、统筹、规划、组织、督导全市“学区管理制”改革试点工作,工作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教育局,具体负责指导推进“学区管理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各区要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形成联动机制,在学区制度建设、编制调整、岗位设置、教师交流、经费投入等方面建立保障机制,保障“学区管理制”改革试点工作顺利实施。
(二)加大经费支持力度,为推进“学区管理制”改革提供专项资金保障。从2016年起,市财政下达各区的城市教育费附加等资金,部分用于“学区管理制”改革工作,用于学校硬件设施建设,改善学校教育教学环境等基本办学条件。同时,本着“区级为主,市级奖补”的原则,建立市、区两级“学区管理制”改革工作专项经费。市财政设立的“学区管理制”改革工作专项经费,主要对完成年度规划任务、改革效果显著的区进行奖补,用于学区校本课程开发、学校文化建设、综合实践、学生活动、质量监测、观摩评优、教育教学研究、第三方评价机构服务以及校长、教师交流交通补贴等。各区要积极筹措“学区管理制”改革工作经费,并将所需经费纳入同级政府年度预算予以保障,逐年加大对“学区管理制”改革的资金投入。
(三)强化督导评估,为推进“学区管理制”改革提供长效管理机制保障。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制定“学区管理制”改革工作督导考核标准及细则,对各区实施“学区管理制”改革的情况进行督导评估,纳入对区政府教育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工作的年度评估体系,作为全市义务教育标准化、特色化、现代化学校评估验收等各种创建活动的主要内容。各区教育督导部门负责对学区及参与学校“学区管理制”改革工作推进情况进行督导评估,工作成效作为校长任期目标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在对学区及学校进行督导评估和年终考核时,以学区的基础性建设、管理运行机制、牵头学校的引领示范作用、成员学校发展增值及社会满意度为核心指标,实行捆绑评估。在对学区总校长、成员学校执行校长进行考核评估时,实行双重考核,既接受学区内考核,同时接受区教育局考核,其中前者作为后者的重要依据。对在开展“学区管理制”改革中涌现出的先进区和学区、学校、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坚持以"十" 精神为指导,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宗旨,以师德教育、学科培训、岗位培训、名师研修、国际交流及提升师能为重点,以校本培训为基础,面向全体教师,整合利用教师教育培训资源,在改革创新自主发展的基础上,创新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全面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 进一步提高我县教师的师德水平和综合素质,进一步健全和拓宽教师培养机制,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坚实业务基础的高素质、专业化、研究型、具有创新意识的新型教师队伍,为更好地推动推动XX教育实现更加优质、更具内涵、更为协调、更有品位、更大影响,办人民满意的"更好教育"提供师资保障。
二、培训形式
1.全面完成国、省、市关于教师继续教育的各项规定指标,积极做好省、市培训的送培和派送中小学教师和管理者出国培训工作,落实各项培训任务。在此基础上,大力开展县级培训活动,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和幼儿教师全员培训(考核)工作,同时指导基层学校开展好校本培训,组织安排好"外教进校园"活动。
2.县级培训由局组织人事科组织协调,中等专业学校继教处、实验幼儿园具体承办,行政业务科室、教研室靠前指挥并参与实施,将采取以全员培训为基础,以网络培训为支撑,以集中面授培训为重点,以骨干和专项培训为抓手,以专题讲座、学科专业知识辅导、教学案例分析、实践操作、互动、研讨、观摩、网上交流、考核等为主要形式,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教师需求为切入点,开展教师培训活动。
三、培训内容
1.强化师德师风教育。深入开展师德师风主题教育月活动,把师德师风教育纳入各类教师培训活动之中,坚持教育先行。通过读书学习、群众路线教育、宣讲形势政策、通报典型案例、重温法律法规,组织开展专题讨论、感言交流、征文评比、点述点评、公开承诺、自查自纠、专项整治等活动,引导教师定期进行师德总结、撰写自育笔记,建立教师师德电子档案,实施考评监督机制,切实增强师德师风建设的系统性、连贯性和针对性,培养造就适应教育发展需求的教师人格魅力和专业素养。
2.有效开展教师学科培训。围绕我县教育抓内涵反展,抓质量的目标要求,进一步研究各学科教师培训系统化、系列化实施的方案,重点加强农村教师培训,在培训项目设立、培训人员安排等问题上向农村教师倾斜,利用暑期继续教育集中培训和国、省网络学科培训来加强各学科技能的培训,确保全县教师全员参与其中。每月花一至两天时间对所教学科教材进行阶段性梳理,通过名师对教材的分析辅导、课堂教学研讨,进一步理解新课改的指导思想、任务、目标和实施策略,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重、难点,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钻研教材,优化教法,提升教师学科教学和指导学生学习的技能,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根据音乐、体育、美术、计算机等学科培训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对不同层次人员进行分类培训的办法,放大培训效应,聘请高校教师开展业务辅导,提高培训层次,并以此培训班为阵地,更大力度的推进学校特色建设。同时结合课堂教学达标、"荷韵杯"赛课、省"蓝天杯"会课、省微课大赛等活动,实现以赛促训、以赛促学的目标。组织安排好"外教进校园"活动,指导、促进中小学的外语教学,为师生更深切感受国际文化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加大引资培训力度,英语教师通过观摩外教的课堂教学、参加与外教的沙龙研讨,每月一次外教集中培训等形式,丰富英语文化知识,增强口语、会话、交流能力,提高全县外语教师的口语水平。
3.持续做好岗位技能培训。顺应我县教育发展需求,持续推进非教学岗位专项技能培训。办好与高校联办的中小学校医、保健教师、财务人员专业人才培训班;做好网络管理、网上结对平台、录播教室、视频会议系统、电视节目制作等现代化多媒体和软件应用的培训;组织开展数字化校园建设、基建(维修)审计、责任督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年检、社区教育、职成教新闻报道、实验技能、科技创新、七巧科技、航模制作等培训,提升信息技术员、保育员、通讯员、实验员、科技辅导员等特殊岗位专业人员素质,为学校各项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提供人力支持。组织实施心理咨询师、新教师、班主任、教科研人员专项培训,通过理论学习与岗位实践锻炼,建设一支适应时代要求和实际工作需要的专业人才队伍。
4.大力提升教师学历水平。围绕"十二五"规划中教师的学历目标任务和2017年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县级监测评估要求,重点加大研究生学历的提升幅度,继续通过年度目标责任分解推进研究生学历提升,各单位要将参加研究生学历进修的任务分解到人,加强宣传动员,完善制度措施,强化激励机制,并跟踪督查到位;县中等专业学校在办好原有函授班基础上,与高校联合举办硕士研究生班,尽力为教师学历提升提供便利和有效服务,保证教师参加学历进修既方便、又真正有所收获;现局对全县教师学历提高培训工作进行检查管理和督促指导,严格执行好学历提升奖励制度。
5.抓实抓好学校校本培训。各单位要结合本单位教师业务状况,和当前规范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建立和完善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一体化机制,制定校本培训计划,确定内容、形式、人员和时间安排,组织教师开展形式多样的业务学习、辅导活动。要围绕县、校师能建设"三项展示活动"方案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年度目标计划,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活动平台,有侧重的加强师德培训、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和竞赛;要以骨干教师培训、参加省市培训的教师学习心得交流、结对单位和骨干教师的人才支援、城乡学校网上结对一体化集体备课研究与实践、名师工作室优秀论文汇编,丰富校本培训的内容,提升校本培训的质量。努力发挥已有网络资源在教师继续教育,尤其是在校本培训中的作用。各校要精心挑选适合本校的网络教育课,将其纳入自己的校本培训计划,一并上报。确保每名教师在"XX学习在线"实名注册学习,每学年完成3个以上、不低于8个学分的网络视频课程学习,并按8个课时计入校本培训总学时。负责"XX学习在线"后台管理的中等专业学校继教处要积极主动与基层学校联系,做好教师注册入学的指导、管理、考核工作。各职能科室要发挥好学科基地的作用,加强对校本培训的指导,对校本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督促整改,及时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
6.全力拓展骨干教师培训。持恒办好名师工作室,进一步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完善工作机制,提高组织化程度,提高学术研讨和课题研究的效益,举办教学展示、读书交流,组织骨干教师送教到镇,承担培训任务,帮带青年教师,发挥他们的引领作用,更好的引导、促进骨干教师自我提升,推动骨干队伍、教师队伍建设。
7.全面落实幼师培训考核。为深入贯彻精神,提升学前教育发展水平,针对我县目前幼儿园师资多为临时聘用人员、公办教师数量不足、幼教师资队伍的专业化起点很低的现状,继续加大对幼教师资培训力度。以县实验幼儿园为培训基地,以集中培训、分散指导、园本培训、教学观摩、教育论坛为主要形式,组织开展幼儿教师的师德培训、普通话达标培训、《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培训、教师资格两学辅导、专项技能培训等,提升幼儿教育师资队伍素质。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学前教育工作的意见》,严格执行幼儿园保教人员资格准入制度,强化幼儿园教职工全员培训(考核)工作,今年对全县幼儿教师进行键盘弹唱的培训考核。
8.高度重视网络培训。网络培训是新时期教师培训的重要形式之一,是全员培训的保障,是为教师提供终身学习资源和空间的主要途径。本年度培训工作安排中,认真落实好国家级、省市级教师网络培训,遴选有能力、有热情、计算机操作水平较好的人员担任网络培训班班主任、辅导教师和管理员,重点指导网络学习的方法,帮助教师学会对专题式、单元式培训资源进行积累和梳理,多掌握综合性和通识类知识,促进教师自主学习和全面发展。
四、培训要求
1.根据有关安排,做好培训前准备工作,带好自备材料;
2.严格遵守培训纪律,因故不能参加培训的,需提前提交书面请假手续(加盖单位公章);
3.及时复习消化所学知识,并加强自学;
4.积极参与实践操作,努力提高专业技能水平。
五、培训考核
县级各类培训结束后,将进行考核。
1.考核形式:书面知识闭卷考试,过程检查记载。
2.考核内容:①学科知识(70分),包括教材理解与把握、教材处理、教学设计和相关学科应知应会的知识技能;②出勤率(15分);③遵章守纪情况(15分)。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教师培训;远程培训;互动
[中图分类号] G4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2)01-0115-04
教师培训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目前,国家级、省级、市区等各级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越来越多,大规模培训活动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远程教育、远程培训领域不断完善,利用网络开展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在教育部最新的《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创新教师培训模式方法,采取集中培训、置换脱产研修和远程培训等多种有效途径进行教师培训。”[1]
互动,按辞典的解释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在教学(或培训)中,常说的互动指: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师及学习资料之间的对话、交流过程。有效的教师培训离不开良性互动,教师远程培训同样如此。但因远程培训中参训者与培训者的准时空分离,这种互动又与传统集中培训中面对面的互动交流有着显著区别,而目前中小学教师培训中的互动交流虽日益受到重视,但缺乏系统研究,其互动交流的质和量都有很大提升空间。本文从对教师个体知识的特点和形成规律、教师学习(特别是利用网络开展远程学习)的特点、成人远程学习障碍的分析出发,总结出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中互动的特点及互动存在形式,并提炼出确保远程培训中开展良性互动的措施,从而进一步保障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的有效性,更好地发挥远程培训对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质量的作用。
1 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中互动的理论基础
1.1 教师个人知识的特点和形成规律
教师个体知识是指教师个体通过自身学习和实践体验活动获得的知识技能,教师个体知识往往是通过经验探索、训练、自我反思、并组织提炼起来的,对自己有用的方法和策略。随着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深入分析,研究者发现:蕴含在教师教学行为背后或支配教师行为的是教师的个体知识,它有其自身的形成规律和特点[2]。吴卫东在其著作《教师专业发展与培训》中提到:教师个体知识的生成方式有二:一方面是教师对理论建构的实践解构过程;另一方面是教师对自身点滴实践经验的积累。笔者认为,借鉴其他同行的经验,与自身经验进行分析比较,进而实践、感悟和反思,也是教师个体知识形成的途径之一。教师个体知识最独特的特征是其个体性和实践性。个体性是指教师个体知识带有个体性特点,表达了个体思维方式,体现一定的个性创造力;实践性是指教师的个体知识通常是一种实践智慧。
由此可知,教师个体知识要得到发展,需要教师与相关学习资料进行互动、深入反思、知识内化、指导实践;教师个体知识也只有在与同行的互动交流中才能得到发展,实现知识增值。
1.2 教师学习的特点――在教师共同体中学习
教师的学习在符合一般学习者学习特点的同时,也包含着自身职业的显著特征。迈克尔富兰(Fallan Michael)在其著作《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中提到:当教师从同时和其他外部优秀经验中获得认识,进一步改进自己教学实践的时候,他们实际上就处在一个绝对必要的知识获取,甚至创新的过程中[3]。布莱克曼(Blackman)也曾指出:“教师专业发展在本质上是同事间不断经过意见交换、感受分享,观念刺激,沟通讨论来完成的。”所以说,教师的学习通常是在共同体的背景中进行的,教师共同体对于教师学习、教师知识形成具有重要价值。
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虽存在时空分离的特点,但仍需遵循教师学习的特点,基于培训平台和各种通讯交流工具,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营造“分享、交流、提升”的文化,将实践中的教师共同体(面对面交流的群体,尤指同学校的教师群体、教研组等)和网络虚拟的教师共同体(利用网络互动交流的群体)有效结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3 成人远程学习障碍
有学者对成人远程学习者遇到的学习障碍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结论:最大的学习障碍是缺乏互动交流,学习时感到孤独和无所适从;其次是教学与资源对成人远程学习的针对性不够强;再次是远程网上学习技能不足等[4]。
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中,参训教师或多或少存在如上所述的学习障碍,所以,必须设计充分的互动交流活动,这些互动交流的内容不仅应指向培训相关资源,还应该包括情感上的激励和支持,帮助参训教师克服学习孤独感;教学资源必须符合参训教师的实际需求,贴近教学实际,促进教师与资源的深度互动;提供及时有效的技术支撑,必要时进行个别化学习技能辅导,注重个别化互动活动。
2 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中互动的特点和存 在形式
2.1 教师远程培训中互动的特点
与面对面集中培训中的互动相比,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中的互动有其显著特点。
1)灵活性。远程培训中的互动是跨越时空距离的,互动双方主要通过文本(或者视频语音的方式)开展活动。课程资料开放在平台上,参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随时登陆进行学习;授课专家、管理人员和参训教师通过各种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同步或者异步互动。参训教师自己灵活掌握时间和地点开展学习,进行互动交流。
2)开放性。教师远程培训中的互动除了支持一对一的个别化交流模式,还支持有大规模教师参与的交流模式。传统面对面集中培训中,参与互动的规模是有限的,往往集中在几个人组成的学习小组(或者最多在一个培训班中互动);但远程培训中的互动研讨允许更多教师参与,任何对研讨话题感兴趣的教师都可以参加,甚至可以跨班、跨区、跨省。
3)技术性。远程培训的互动需要有相应的技术支撑。一般来说,远程培训平台具备互动交流的功能,比如站内短信、BBS论坛、视频会议、班级沙龙、留言等,这些功能正在不断完善。除了远程平台提供的这些互动工具,教师远程培训通常还会用到QQ(群)、飞信、邮箱等通讯工具来开展互动。
4)持续性。教师学习不应随着培训的结束而结束,良性的远程互动模式会给参训者带来长远效益。参训教师在习惯远程互动模式之后,可以继续利用平台(有些培训平台虽会关闭,但还会提供给参训教师类似于博客的个人工作室)、QQ群、BBS论坛等开展持续性的互动交流活动。
当然,教师远程培训并不排斥穿行一些面对面的集中交流活动,一方面增加感情,另一方面也可集中解决一些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使远程培训与集中培训有机结合,远程互动和集中交流优势互补。
2.2 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中互动的存在形式
1)按互动功能划分。按照教师远程培训中互动功能的不同,可将互动活动分为三大类(如图1所示):第一,为克服学习孤独和无助情绪、提供情感支持、进行激励而开展的互动活动。它处于功能圈的最外层,与培训内容无直接联系,却是有效培训的基础;第二,为提供技术支撑而开展的互动活动。参训教师的信息素养存在差异,一部分教师(特别是农村地区的或年龄较大的教师)不适应网络学习模式,他们对平台操作不熟悉。辅导教师、平台技术人员以及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学员就需要多与这些教师互动交流,个别化地给予他们技术支撑;第三,为支持学习活动,促进深度学习而开展的互动活动。它处于功能圈的核心层,其互动内容直接指向课程学习。这种学习交流活动主要以在学科专家指导下开展的多人参与的主题沙龙研讨活动为主体,以专家集中答疑、个别化的交流活动为辅。
2)按互动主体划分。教师远程培训中互动指的是参训教师与班级辅导教师、技术/管理人员、学科专家、特聘教师、学伴以及课程资源之间的相互活动(如图2所示)。
参训教师-班级辅导教师:班级辅导教师是教师远程培训中的重要角色。远程培训规模大,为保证培训效果,通常会将一定数量的学员组成虚拟班级,每个班级配备一名班级辅导教师,类似于实体班级中的班主任。班级辅导教师的职责包括:活跃班级氛围,鼓励学员学习;班级动态,进一步明确培训实施方案和考核细则,指导学员学习;发起/组织班级沙龙研讨,引导学员参与交流;编写班级简报,与学员文本互动;评阅作业,查看学情,及时反馈;作为参训教师与技术/管理人员、学科专家、特聘导师沟通的桥梁。
参训教师-学科专家/特聘导师:在学科教师培训过程中,通常会配备少量学科专家或特聘导师,他们有丰富的学科教学实践经验,有深厚的学科教育教学的理论功底,有较强的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能力。在培训过程中,学科专家/特聘导师会定期组织学科研讨会,进行教学辅导答疑,参训教师可以通过参与研讨会或者在线留言等方式直接与专家互动。因专家面对的不只是一个虚拟培训班的教师,而是规模较大的参训教师,所以,在培训实践中,需要依托班级辅导教师的桥梁作用。班级辅导教师定期收集整理学员的学科教学问题,将其分类报送给学科专家,再组织开展集中答疑活动等。
参训教师-技术/管理人员:培训过程中,需要技术人员提供及时到位的技术支撑,需要管理人员提供区域性学情分析,进行学习督导等。参训教师在遇到技术问题时可以直接咨询技术/管理人员,而技术/管理人员也会通过在项目主页的醒目位置“温馨提示”、“常见问题解答”、“管理团队简报”等栏目去解答参训教师的困惑。与学科专家类似,技术/管理人员面对的也是规模较大的参训教师,并且很多参训教师咨询的技术性问题是雷同的。所以,通常的做法是将相关问题反映给班级辅导教师,班级辅导教师能解决的及时解决,不能解决的再汇总给技术/管理人员。
参训教师-课程资源:如果参训教师只是单纯地收看课程资源,还不能称之为互动。其互动关系指的是参训教师带着个体经验深入思考课程资源的合理性,认真感悟课程资源带来的启示,并与自己的教学实践密切结合起来的系列活动。互动是双向动态的过程,这里的课程资源不是固定不变的,参训教师及时写得感悟体会,在理论学习背景下,书写自己实践应用的案例,反过来不断充实教师远程培训课程资源;学科专家/特聘导师根据学员参训情况,及时增加或更新课程资源等。
参训教师-参训教师:参训教师与学伴的互动交流是远程培训的重要内容。参训教师的教学实践背景各异,思维不同,针对课程内容的学习或教学问题的处理办法有着不同的观点和想法,这些都是远程培训中的宝贵资源。目前的教师培训中,多在班级培训页面设置了“讨论区”,并建立了班级QQ群,参训教师可针对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研讨。但是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建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班级辅导教师的组织规划和协调鼓励。可在培训过程中选择一些表现积极、有影响力、有思想、愿分享的学员牵头,营造良好的研讨氛围,培育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文化观。
3 保证互动有效性的措施
教师远程培训中互动主体多,影响因素广,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造成互动交流的无效、低效。目前的教师远程培训绝大多数采用的是“行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业务(各级项目执行机构及班级辅导教师)”两条路线协同运作的模式。本文就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保证互动交流有效性的措施。
从教育行政部门的层面看,首先,教育行政部门应该重视远程培训工作,并做好项目的宣传动员工作,充分调动参训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教育行政部门(特别是学校领导班子)要为参训教师的互动提供条件,并督导学员积极互动。
从项目执行机构的层面看,首先,应充分重视互动交流在培训中的作用,在实施方案中对培训的组织安排进行解释说明,让互动交流在考核中占一定比重,且考核互动交流的关注点应该由“量”转向“质”,不仅要关注班级发帖量,更要关注精华帖是多少,研讨是否深入等;其次,应形成课程资源灵活生成制度。鼓励参训学员与课程资源深入互动、反思,实践应用,撰写研修案例,遴选优秀案例补充完善课程资源;再次,提供人性化互动交流工具,因参与研讨的人数多,回帖多,易造成研讨页面内容杂乱的现象,所以希望平台研讨工具能够增加查询、排重等功能,并能够按照互动功能设置不同的互动版块;最后,应选择优秀的学科专家/特聘导师,让他们明确职责,组织并引领参训教师参与互动交流,选择富有耐心和责任心的技术人员,及时有效地为学员提供技术上的帮助。此外,在国家级远程培训中,参训学员众多,特别容易产生沟通不及时,反馈不顺畅的情况,此时需要设立省级管理团队,做为项目执行机构与本省参与培训的各类人员沟通的桥梁。
从班级辅导教师的层面看,首先,应该树立互动意识,发挥模范带头的作用,积极与学员沟通交流,了解其真实想法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其次,充分发挥上传下达的纽带作用。及时为参训学员提供项目执行机构的最新公告;协助学科专家/特聘导师开展主题研讨和集中答疑活动;协助技术人员解答学员存在的技术性问题。再次,带领骨干学员,策划并组织班级研讨活动,创新研讨模式,并及时总结、提炼、展示研讨成果。
从参训教师的层面看,首先,参训教师应关注项目页面上的“通知”、“温馨提示”等栏目,熟知操作手册和实施方案;其次,树立互动意识,好的资源愿意与同行共享;好的想法乐意与学伴交流。总之,参训教师应逐步适应网络学习模式,养成网络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4 结束语
远程培训作为一种创新性的教师培训模式,在扩大培训受益面、节约培训成本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本文着重分析了影响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有效性的关键因素――良性互动,认为维持良性互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育行政部门、项目执行机构、参训教师等培训相关方的协同努力。而在确保远程培训的有效性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教师培训的研究者和工作人员进行更加深入、全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EB/OL].(2011-01-04)[2011-04-19]..
[2]迈克尔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4):168.
【关键字】教育信息化;MOOC;在线教育;教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4)02-0084-06
一、引言
2013年。随着MOOC在全世界的流行。MOOC又一次点燃了大家对教育信息化的期望,人们都相信,信息技术对教育终将起到革命性的影响。不过,在如此火热的背景下,教育信息化究竟应该怎么推进,期间会遇到什么问题,应该怎么解决,才能实现教育的创新,还需要认真思考和讨论。
为了促进中国教育信息化事业的发展,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发起并和中央电教馆联合,于2013年11月23日在北京大学中关新园隆重举办了“首届北京大学教育信息化圆桌论坛”。该论坛以“启发・引领・创新”为主题,以关注国内教育信息化前沿发展为宗旨,是一个教育信息化领域的研究者相互启发、彼此借鉴、充分交流的高端平台。
此次论坛与会代表总计100余人,其中教育发展决策者约15人、专家学者约20人、教育信息化企业实践者60余人。论坛还涉及了10家著名传媒机构、10余所教育技术领域的知名高校和40余家教育杰出企业,覆盖了全国10多个省、市、自治区。
此次会议开幕式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尚俊杰副教授主持,中央电化教育馆王珠珠馆长、北京大学教务部部长方新贵教授和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文东茅教授出席了开幕式并致欢迎辞。特邀专家报告有王珠珠馆长的《谈风起云涌的技术浪潮中的教育技术》、北京大学退休教师林建祥教授的《感知技术,新教育学》和原世纪佳缘创始人、现梯子网创始人兼CEO龚海燕女士的《梯子网――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分论坛主题分别是“机遇与挑战:区域教育信息化”、“问题与方案:教师发展与教师培训”、“过去、现在、将来:从网络教育到MOOCs'’和“学习变革:新技术带来的学习革命”。
二、特邀专家报告
中央电化教育馆王珠珠馆长在题为《谈风起云涌的技术浪潮中的教育技术》报告中指出,当今世界技术变化非常之快,在高速变化的时代我们不应被技术所惑,应坚持《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坚持以人为本,使技术为我所用。除此之外,王珠珠教授在简单介绍MOOCs、可汗学院、颠倒课堂、微课程等国际和国内热点问题的基础上,着重从目标、资源等角度分析了MOOCs和可汗学院与中国以往的网络教育、开放课程相比所具有的优势和特点,提倡把MOOCs作为知识交流、经验交流和技能交流的平台,并认为碎片化的可汗课程不仅是微课程,还是一种游戏化过关式的学习。报告指出以人为本,从教学规律出发,从技术出发,把教育与技术结合起来,根据教育技术学的定位找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将其解决,才是教育技术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报告最后,王珠珠馆长总结了教育技术工作者在风起云涌的技术浪潮中应具有的四种素质:1.开放的态度,以平和的心态接受世界上出现的各种新技术;2.敏锐的眼光,从风起云涌的技术中找到最适合教学的技术;3.勇敢的担当,不因遇到的各种困难而不敢前行;4.在行动中具有审慎的态度,不应成为跟风的、人云亦云的教育技术工作者。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退休教师林建祥教授作了《感知技术:新教育学》的闭幕报告。报告首先从个人亲身经历出发,回顾了中国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历史。然后指出,知识的远程传输与大量共享、对象空间与运行时间的相互转换是信息技术的威力所在。最后林建祥教授提议,应从工具、设计、政策等方面推进三通两平台的应用,以促进优质资源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创新学习。在工具方面,林建祥教授向参会者介绍了以JoinNet为代表的网络会议系统。JoinNet可以用语音或文字进行直接对话交流,支持交互白板、Word、PPT、网络视频等多种知识表示形式,是集信息的传播、结构化与灵活的思维交流于一体的网络会议系统。在设计方面,报告介绍微软的视窗平台设计模式是窗口在中间、菜单在窗口之上,点击每个菜单项,即运转相应程序,若改变窗口上的对象,则可以不断连续操作。同时指出,这样的设计方式有助于进行问题求解式的学习,三通两平台的设计应从微软的视窗平台设计汲取营养。在政策方面,政府应鼓励创新开发、对受好评的平台多拨经费,对使用频率较高的平台多拨经费,以激发大家的积极性。
原世纪佳缘创始人、现梯子网创始人兼CEO龚海燕女士作了《梯子网――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的闭幕报告。报告分析了目前教师、家长和学生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教师的痛”、“家长的痛”和“学生的痛”。报告指出“教师的痛”主要表现在教师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备课、改作业、出卷子和教师没有时间、精力做到因材施教;“学生的痛”主要表现在提分难、题海战术、被动学习等方面;“家长的痛”主要表现在不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缺乏教育能力、担心孩子上网等方面。报告指出,为缓解“教师的痛”,梯子网开发了智能出卷子系统、课件库、学生作业数据分析软件以使“教师的时间更有价值”;为缓解“学生的痛”,梯子网设置了趣味学习、在线答疑系统、建立了大数据分析,通过数据分析,给孩子推荐最适合孩子自己的习题,以使“孩子的学习更聪明更智能”;为缓解“家长的痛”,梯子网开发了学情监测系统、上网安全软件,以帮助家长充分了解孩子的学习现状,使“孩子的学习家长不再无奈”。
三、分论坛专题研讨
本届论坛中,与会代表按照“机遇与挑战:区域教育信息化”、“问题与方案:教师发展与教师培训”、“过去、现在、将来:从网络教育到MOOCs”、“学习变革:新技术带来的学习革命”等4个专题进行了分论坛报告交流。在分论坛中,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报告了国内教育信息化领域的热点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一)“机遇与挑战:区域教育信息化”分论坛
中央电化教育馆学术委员会陈庆贵主任作了《我国区域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的报告。报告主要围绕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阶段、建设现状、发展趋势等三个方面展开。报告指出我国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即以视听媒体为主、以网络为载体、以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为主和以云计算和网络技术为主。另外,在总结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区域教育信息化存在“系统性”、“持续性”和“均衡性”等三大问题。最后,报告通过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提出我国区域教育信息化将会朝向为促进教育公平和培养创新人才服务的方向发展。
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熊才平教授作了《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报告。熊才平教授认为,传统“校校建信息资源库”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信息时代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发展,因此需要构建信息化环境下“区域共建共享互换”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新模式,包括区域内共建共享和区域间互换共享,旨在以技术手段实现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公共服务均等化。报告提出,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的机制应为以下三种,分别是通过动态调控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经费和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经费比例,提升基础教育信息资源配置效益;依据用户反馈决定教育信息资源购买支付费率,提升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建设质量;将用户使用教育信息资源的积分作为拨付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经费的重要依据,提高基础教育信息资源使用率。
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教育局陈乾坤副局长作了《建设数字校园,创新教育模式》的报告。报告向大家展示了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在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工程方面所做的工作,指出雨花区教育局侧重从完善投入机制、建设数字校园、改革教育模式三个方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目的在于为信息化发展安装“助推器”,为信息化发展构筑“快车道”,以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北京天仕博集团王川总裁作了《区域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个性化学习》的报告。报告在介绍天士博历史沿革的基础上,指出随着智能终端技术、人机交互技术、无线技术、云计算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未来世界是数字化的世界。未来的学习模式是基于技术支持下的个性化学习。报告提出天士博研究院把握到区域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个性化学习发展脉相,以教育生态学为理论依据,构建了区域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个性化学习新模式。在报告最后,与参会者分享了天士博研究院开发的个性化学习系统。
(二)“问题与方案:教师发展与教师培训”分论坛
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蔡可老师作了题为《重新审视教师远程培训中的“学习”》的报告。报告总结以往教师远程培训的基本学习流程是“观看视频一网上阅读一作业提交一在线研讨一研修总结”,提议在远程培训走向常态化、个性化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之际。需要重新审视教师远程培训中的“学习”。蔡可教授认为,教师远程培训中的“学习”是一线教师话语权的体现,是教师对信息一种选择,为教师、骨干培训者和教学团队建立了多点交流连接。同时蔡可教授提出教师远程培训中“学习”的评价要走向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生成性成果评价,走向自组织建设。
中央电化教育馆培训部韩骏主任作了《大规模远程教师培训的现状与改革发展趋势》的报告。报告在回顾中国教师培训历史的基础上,指出目前远程教师培训的难点在于“大规模”问题。同时认为远程教师培训应注重扩大覆盖面,并提出在有限的经费下提高教师培训的工作质量应是教师培训关注的问题。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与技术传播学院院长郭绍青教授作了《教师在线学习社区中学习活动类型研究》的报告。报告回顾了教师学习资源中心的发展历程,指出目前教师学习资源中心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已经演变为教师在线学习活动社区。然后在分析教师在线学习活动类型的基础上总结出教师在线学习活动可以划分为有组织的学习活动、自组织学习活动和自主学习活动三种。最后,郭绍青教授与我们分享了三种教师在线学习活动社区类型,包括基于案例的情景学习、专家领导下的学习共同体和基于实践共同体的应用型课题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主任焦宝聪教授作了《微课程的设计应用将成为教师的重要能力》的报告。报告指出普及平板电脑,利用交互式网络学习平台开展教学活动将是未来10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关注的重点。并提出在此背景下,未来的教师发展和教师培训工作重点应放在运用最新信息技术对教学工具和学习工具的更新上。应使学习环境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报告认为,微课程将成为未来教育重要的学习资源形式,所以,微课程的设计应用应成为教师的重要能力。
国家开放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刘雨昕副院长作了《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国开培训运营实践分享》的报告。报告在介绍国家开放大学的发展历史、性质、现状等基础上,讲述了国家开放大学的教师系统培训项目。报告指出,国家开放大学教师系统培训项目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师资、课程和模式方面。在师资方面,国家开放大学融合了精英智慧,汇聚了来自著名高校的顶尖专家;在课程方面,国家开放大学教师系统培训项目涵盖了经典与前沿,呈现专业和实战的特征;在模式方面,国家开放大学的教师系统培训项目关注学习过程体验,促进学习成果转化。最后,报告指出国家开放大学正在试图从服务营销的8P模型进行项目革新。
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陈振副主任作了《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教师发展与教师培训》的报告。报告指出随着高校的扩招,教师数目急剧增加,教师职业正在经历由经验化、随意化向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历程,教师已成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除此之外,报告提出了三种教师发展与教师培训的模式,包括基于网络视频的“混合式同步课堂”集中培训模式、基于“教师发展在线”平台的自主性在线培训模式和基于网络社区的“跨校同课”教师实践共同体模式。
“领先课件制作培训中心”创办人何佳瑾作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切实提高教师的课件制作技术》的报告。报告分析了目前教师制作课件存在PPT水平有限,多媒体和Flash课件占用大量时间、精力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报告提出应从五大维度提升教师课件制作技术水平,这五大维度包括软件工具、实务案例与练习、课件教学设计、课件项目管理与沟通和课件精品样例。
(三)“过去、现在、将来:从网络教育到MOOCs”分论坛
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程建钢教授作了题为《MOOCs的辩证分析与U-MOOCS初步研究》的报告。报告围绕MOOCs的辩证分析、U-MOOCS的初步研究等主题展开讨论。报告通过分析cMOOC和xMOOC,指出目前MOOCs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有cMOOC尚未形成稳定、易于操作的、可供一般教师使用的实践模式;xMOOC在形式上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翻版,主要以结构化的知识传授为主,难以适应非结构化的知识;xMOOC是基于行为主义和刺激反应理论的单一教学模式,局限性很大等。除此之外,程建钢教授在cMOOCs和xMOOCs的基础上提出了U-MOOCS的概念。U-MOOCS是Ubiquitou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System的简称,是一种泛在式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教育系统。U-MOOCS主要具有以下7个特点:(1)多种教学模式的支持系统;(2)基于社会性网络的学习;(3)支持基于视频互动式学习;(4)基于Web2.0的内容管理架构;(5)基于课程网站学习;(6)学习分析模块;(7)资源中心模块。
中国教育电视台王涛作了《大数据时代网络学习平台生态建设研究》的报告。报告分析了互联网的发展现状,指出与互联网发展相适应的网络学习平台应以资源建设与应用为纽带,将教学者、学习者、资源制作者、服务提供者等各方紧密联系在一起,使人与技术深度融合,并与整个互联网生态环境相互依存共生。在此基础上,报告提出了网络学习平台发展的四期模型,即单向技术应用期、综合技术的整合期、使用者的连通期和涌现期。最后,报告预测未来大数据时代网络学习平台将呈现出典型的生态系统属性,包括公共性、自组织性、连通性、自然性和涌现性等。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陈江副教授作了《从网络教育到MOOC的演变之路》的报告。他认为MOOC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宽带技术和移动通信等多种技术的大杂烩,会引起网络教育从量变向质变的发展。报告指出MOOC已经引起了教师的恐慌,构成了教师的公开赛,MOOC在变革中孕育机会,但是高校和企业的机会在哪里是值得思考的事情。
国家开放大学远程教育研究所所长孙福万教授作了《谁的MOOCs?几多面目?走向何方?》的报告。报告围绕“谁的MOOCs?”、“几多面目?”和“走向何方?”三个问题展开探讨。孙福万教授认为MOOCs的未来将沿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希望MOOCs回到教育本身并提议建立中国特色的MOOCs模式。
(四)“学习变革:新技术带来的学习革命”分论坛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焦建利教授作了题为《技术时代的学习变革呼唤新教育学》的报告。报告指出从学媒之争到非显著性差异现象。大量事实无不证明,单单引进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当新技术与新的做事方式方法结合起来的时候,才能给生产力带来巨大收益。焦建利教授认为,现有的学习理论和教育理论无法解释技术环境下的学习与教学现象,新技术以及新技术环境下的学习与教学呼唤新教育学。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方海光教授作了题为《移动学习社会化的研究》报告。报告认为以关联主义和移动学习相结合的移动学习新环境是以交互性、自主性和个性化为特征的新型学习环境的发展趋势。报告指出移动学习将改变诸多学习环境要素,移动学习技术发展路线提供了社会化网络和远程化视频的特征支持。方海光教授提出在移动学习活动过程中,其学习形态、交流形态、答疑形态和共享形态都应发生相应改变,以让学生更方便的进行社会化学习,完成构造学习网络过程的新体验。
南开大学机器人与信息自动化研究所所长刘景泰教授作了《打开设计之窗》的报告。报告分析了科技进步对学习方式带来的影响,介绍了用DDK开展中小学科技实践活动的相关内容。除此之外,刘景泰教授提出了“从游戏走向严肃游戏,让技术为教育助力”的理念,认为寓教于乐是教育的一种理想模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习惯是教育的核心目的之一,把两者结合是教育发展的一种途径。
英特尔感知计算事业群的中国区经理汤振宇作了《英特尔感知计算在中国》的报告。报告以主题演讲和现场演示的方式为大家介绍了英特尔的感知计算技术。英特尔的感知计算技术提供的是全新的人机交互技术解决方案,包括近距离手势控制、高精度的指尖操控、语音识别、脸部跟踪、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报告认为,感知计算技术将为用户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使用体验,将革命性地改变每个人的电脑使用体验。
精锐教育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熙作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教育变革》的报告。报告向参会者介绍了精锐教育的基本情况和精锐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模式探索,提出建立在线教育模式及体系、建立和完善在线师资力量培训体系是网络教育的发展趋势。
四、总结与感想
北京大学教育信息化圆桌论坛是关注国内教育信息化前沿发展的高端论坛。该论坛紧跟时代主旋律,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教育发展决策者、教育信息化项目执行者、教育信息化研发者共聚一堂,分享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实践方法及成功经验。论坛不仅有特邀专家报告,还有四个不同主题的分论坛,来自各地的专家学者相互启发。他们的理论与实践将引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他们的新技术和新理念将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的助推器,这与论坛“启发・引领・创新”的主题不谋而合。本届论坛的报告和论文体现出当前研究领域的热点和发展趋势。
(一)区域教育信息化将备受关注
过去的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项目大多以学校为主要关注对象,但是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广,考虑到很多现实因素如教育财政制度、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需求等,人们越来越关注区域教育信息化,希望能够整体推进区域的信息化发展,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
不过,区域教育信息化在经历了一轮大规模的硬件投资之后,目前遇到无法提出新的建设重点、看不到与投资金额相匹配的应用效益等问题,我国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深水区,为了尽快走出发展瓶颈,专家学者们纷纷投入到区域教育信息化的研究中去。我国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阶段、建设现状、面临问题和未来趋势成为专家学者们理论研究的切入点,数字校园和个性化学习成为教育信息化实践者们的活动场域。
除此之外,我国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受到地域、机构、经济、技术和宏观政策的影响,存在着严重的地域差异。因此,从教育公平的角度研究区域教育信息化也是目前专家学者们十分关注的问题。在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高原期,区域教育信息化必然要从以硬件为中心的低级态向以人为本的高级态发展,生态学的研究视角也许可以为我国区域教育信息化突破瓶颈,深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二)技术支持下的教师专业发展之路成为社会共识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新知识和新技术不断出现,信息技术带来的教与学的变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教师要怎样成长,MOOC和虚拟社区如何融入教师专业发展等众多热点问题被广大决策者、专家学者和实践者关注和探寻。在会议中,很多报告针对当前热点,大到教师培训系统、资源共享,小到课件制作,都有相关讨论。
如今,知识更新成为现代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一次性教育”已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终身教育在全世界悄然兴起,成为大多数国家教育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面对教育改革的要求,面对教师专业发展现代化的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高教学和科研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培训将继续成为研究者们的关注焦点。
而从本次论坛的讨论中可以看出,技术支持下的教师培训和教师发展不仅仅是教育技术研究者的共识,而且已经成了社会各界的共识。可以想象,未来几年内。技术支持下的教师培训和教师发展仍然会红红火火。不过,有关主管部门确实应该好好思考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做好顶层设计,如何应对信息时代的到来,相关部门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该如何发展,培训内容和培训组织模式该如何设计等重要问题。
(三)MOOC或许会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诱发因素
2013年,MOOC如同一根魔棒,正在搅动着全国高等教育的格局,在全世界范围之内掀起阵阵狂飙。惊涛拍岸之时,中国高校并没有成为盛宴的看客。在短短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从清华、北大的独立建设到中国大学组成的MOOC方队。中国一流高校的行动。成为现在全球MOOC浪潮中最有价值的看点。中国大学应对MOOC的行动吸引了全球高校的目光,但在一片赞扬声中,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本次论坛的各位嘉宾就从不同的角度对MOOC进行了深入的理性反思。
MOOC作为新网络教育的代表,MOOC的世界性影响力究竟来自何处?首先,恐怕与互联网“免费”和“开放”的特征不可分割;其次名校和名师的符号效应成为消费社会里MOOC发展的助推器;最后,移动、在线等因素也是MOOC吸引学习者的重要因素。
当然,MOOC也不是万能的,并不是一披上MOOC的外衣就会顿显高贵,但是,MOOC或许会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诱发因素。结合大数据、云计算、学习分析等技术,MOOC或许能够成为撬动高等教育进行深入改革的杠杆。
(四)新媒体技术将成为学习革命的重要推动力
祝智庭教授曾经说过“为大众所拥有的技术之所以能够引发学习革命,是因为学习技术改变了我们的教育关系,改变教育关系必然带来学习革命。”事实上,从20世纪90年代初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一直有人在呼吁学习革命,但是似乎学习革命一直没有真正到来。不过,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已经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金融、军事等各个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人们的社会观念、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互联网对教育领域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此时,人们相信学习革命可能真的要发生了。
在本次论坛中,我们也看到了游戏、移动、机器人、感知计算等新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美好前景。事实上,新媒体联盟最近几年的《地平线报告》也一再指出,游戏、移动、云计算、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可穿戴设备、学习分析等技术将在未来几年得到广泛应用。当然,学习革命要真正发生,还需要依靠教育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变革,但是可以预言的是这些新媒体技术将成为学习革命的重要推动力。
五、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