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1 22:51: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思想品德学习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三是初中生活很重要的一个阶段,是初中学习的终点,又是进一步学习深造的起点!初三学年的最大特点是学习内容多、任务紧、压力大、思想负担重。那么,在这最后一年里,我们如何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学习中,并在最后的中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呢?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科学、合理地制订与落实学习计划是复习备考过程中的关键。
一、明确目标,使计划具有指向性
不少学生进入初三以后依旧很迷茫,不知初中毕业后要做什么,不想学便不学,蹉跎岁月,荒废学业。没有目标,自然也就没有动力,目标是指引我们前进的灯塔。明确目标是制订与落实计划的首要前提。迈入初三这个人生转折的关键时期,面对升学与就业的严峻挑战,我们首先必须确定学年的总体目标,即:升入理想的高中;其次,我们还应该制定各学科、各阶段的一个个短时期的小目标。这些小目标的制订应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跳一跳,摘葡萄”,略高于现在的水平,经过自己的一番努力可以达到最合适。合适的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我们的潜能,目标越清晰、明确,越能发挥目标的引领作用。
二、立足实际,使计划具有可行性
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我们每位同学的实际情况也是不一样的。因而在为自己制订学习计划时,我们每位同学计划的重点和要求应该是有差异的,只有从自身实际出发制定出来的学习计划,才是切实可行并有意义的。在制订学习计划之前,我们必须认真回顾、总结自己以前的学习情况与基础,对所学的各门学科知识认真反思,弄清自己的“学情”,弄清楚到底掌握了哪些知识、哪些学科?哪些方面的知识还比较薄弱?学习上还有哪些遗漏和不足?真正做到“认清自我”;此外,学习计划制订后,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应该保持一定的灵活性,根据计划实施的效果反馈与对比,联系自身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充实学习计划。
三、统筹学科,使计划具有平衡性
走进初三,即将面临一年后的中考。中考是对初中阶段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等各门学科的一次综合性检测,各科都取得理想的成绩,才能在最后的中考中打好“漂亮一仗”。一般来说,做到“门门全优”是很困难的,每个同学都有自己比较喜欢、学起来比较顺手的科目,也有些不大喜欢甚至“瘸腿”的科目。这就要求我们在制订学习计划时,能够统筹好优势科目和“瘸腿”科目的关系,优势学科应保持,同时树立“瘸腿就是短腿”的意识,制定“瘸腿”学科的“接长”措施,尽量保持学科平衡。特别是思想品德学科,在不少地区实行开卷考,但相当一部分同学却因为最后中考低分而影响了升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部分学生平时存在“思想品德开卷考,不再需要记忆和理解,只要考试时翻翻书、抄抄书就行了”的思想误区,没有认识到:思想品德作为一门中考必考科目,虽然开卷考,但是试题注重能力的考查,凸显知识的整合与综合运用且考试时间有着严格的规定,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功夫必须下在平时。
四、规划时间,使计划具有高效性
前苏联着名诗人普西金曾说:“要完全控制一天的时间,因为脑力劳动是离不开秩序的”。一个好的时间表可以对学习做整体统筹,从而节约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它可以将我们日常学习细节变成习惯,从而使学习变得更为主动、有序。我们的学习时间主要有常规学习时间与自由学习时间两部分构成。常规学习时间主要是每日固定的学科课堂教学时间,这段时间,我们必须认真听课,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向45分钟要效益;自由学习时间是指课后归自己支配的时间,我们特别需要合理规划,这段时间,我们可以用来预习新课、完成课后作业、查漏补缺或者背诵学科主干知识等。一方面,我们要“见缝插针”地利用零碎时间的习惯。例如:中午下课吃午饭时食堂里人多队长,不妨错开时间,先坐在教室里看书或写作业;在上课或下课的往返道路上,利用走路时间在自己的脑中“放电影”,回忆当天或前一阶段的学习内容等。另一方面,在计划中规划学习时间的同时,必须坚持劳逸结合,保证足够的休息时间,不打“疲劳”战。
五、严格执行,使计划具有约束性
计划一旦制订,就要严格执行。切勿以为只要有了计划,学习效率自然会提高。好的学习计划贵在落实和坚持,保证计划对自己的持久约束力。计划学习的全过程是:确立目标采取措施排定时间严格执行检查验收。要严格执行学习计划,不能只有三分钟的热度,而应有持之以恒的意志;不能有遇到困难就退缩的软弱,而应有挑战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一方面,我们要以优良的意志品质自觉排除一切干扰学习的不良诱惑与困难,意志品质愈好,往往计划越容易实现,学习上的收获与进步也就会与日俱增;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制定一个计划检查验收表,即将某月某日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进程列成表格,每完成一个项目,就打上一个“√”,以便督促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及时完善计划,调整自己的行为。
载体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21—0030—01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独立思考,要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思想品德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创新思想品德教育的载体,将我国在航天方面取得的成就作为重要的思想品德教育资源,引导学生把航天员作为崇拜的明星,积极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一、运用航天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科学观教育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抓住我国航天工程的重要发展环节,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有关航天工程的内容。如,把“嫦娥奔月”的神话和探月工程结合起来作为切入点,让学生观看神舟飞船和嫦娥卫星发射的视频资料,同时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告诉学生航天工程以重力定律、惯性定律与能量转化定律等物理定律为理论基础,并给他们介绍一些太空育种、太空实验等技术知识,让他们感受宇宙的神奇,科学的伟大,引导他们热爱知识,热爱科学。结合历史教材中有关航天历史的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航天科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在世界航天领域的地位;结合思想品德教材中我国在当前世界上的地位等内容,引导学生认识航天工程对提升我国国际地位的巨大贡献。把航天教育资源与课本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认识和学习航天工作者在将科学理论转化为科技成果的过程中所具有的那种勤奋严谨的工作态度与伟大的航天精神,能使学生切身体会到科学的伟大价值,知识的宝贵作用,并培养他们勤奋学习的优良品质。应用航天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科学观教育,不仅对纠正中学生错误的人生观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引导学生把我国航天员作为崇拜的明星
当前的青少年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不少人意志薄弱、依赖性强,而航天员优秀的品质正是他们急需的精神食粮。每一位航天员都经历了长期艰苦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他们不仅付出了比常人多十倍甚至百倍的汗水,而且也经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考验。让学生全面了解航天员的人生经历,引导每一个学生树立自己学习的榜样,学习他们怎样制定训练目标;怎样安排学习、训练时间;怎样培养对工作和训练的兴趣;怎样克服外界的诱惑;怎样克服挫折等。这对处于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阶段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有着极大的借鉴价值。中学生有着鲜明的个性和不同的爱好,每个人面临的突出问题也往往不一样。教师要让榜样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把我国航天员作为崇拜的明星,使其成为给予他们积极影响的典型,并鼓励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将榜样的学习落实在班级的各种活动中,落实在每一个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中。
一、教学贴近生活,回归常态
“回归生活”是德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新课标教材很多内容都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潜意识里要有“生活课堂”的理念,使教材内容生活化。常态课是一种平日教学中常见的课,也是一种最讲究实效的课。只有了解学生的生活常态,才能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在教学中笔者注重把具有现实性、时代性、真实性的生活内容渗透于教学全过程,并引导学生质疑探究,鼓励学生说真话,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并通过生活课堂、体验活动、课堂评价等环节开展常态的教学活动。
二、关注三维目标,构建知识体系
思想品德教材内容包括心理、道德责任、法律和国情教育四个体系。就教科版来说,其编写特点是前后呼应、层级衔接、螺旋上升,试图以崭新的面貌带动思想品德学习方式的转变。以“诚信”为例,七、八、九年级教材中先后设置了“在分数的背后”“品质:市场的通行证”“财富的品质”“财富中的法与德”等章节。针对其编写特点,笔者对书本知识点的掌握要求是:明确“三维目标”要求,重点知识要做到心中有数、耳熟能详;能对相关知识进行整合归类,形成知识网络与体系,明确每个观点包含的层次和要点。为了帮助学生熟悉每个章节的知识点,实现知识的再现和迁移,笔者通过单元网络法把所学的相关知识归纳成知识网络,把这些密切相关的知识看成是一个单元。到了总复习时,这些小单元又可以归纳成大单元。这样归纳出来的知识体系看上去一目了然,记忆起来也简单明了。在平时教学训练中,笔者通过师生共同归纳要点、生成框架图,并标明每个知识点于教材所在的页码,进而让学生合作探究,归纳章节知识体系。教会学生归纳知识体系的方法,便于学生在复习中有效地使用,既省时省力,还可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三、教会学生记、写课堂笔记
思想品德是要学生记忆和理解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做笔记与不做笔记对听课效果的影响是明显的。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堂笔记就是一种直接高效的总结方式,为的就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因此培养学生做课堂笔记的能力尤为重要。笔者对学生做笔记的要求有四个方面:(1)定标准、提要求。学生做的笔记要规范、字迹工整;笔记要对应着相应的知识点,使问题和内容保持一致。(2)笔记的符号要统一。圈注教材中的重点词条,勾画主要语句和知识点,标记教材内容的脉络和层次。(3)把握时机记笔记。在教学中经常要有意识地停顿,采用板书提示或口头提示,给学生留足写笔记的时间。(4)勤巡视、重检查。课堂上要关注全体学生,及时巡视检查,发现问题请学生查漏补缺,直到做好笔记为止。
四、提纲导学,引导学生自学探究
编好导学单是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一份好的导学单可以同时实现导、学、练、测、评、思、纠等功能,因此导学单被称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导航仪。笔者经常使用“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探究式教学:教师课前制作“提纲导学单”,让学生预习;上课后,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导学单中的问题,并由学生代表发表看法;教师点评后,结合时政热点提出拓展问题,学生再次探讨解答;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归纳小结。提纲导学让学生的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有计划地完成学习任务,确保堂堂清,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五、加强学法指导
【关键词】中学生;教学;思想品德;学习兴趣
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系统地进行公民品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中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主动性,是思想品德课教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那么,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应该怎样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呢?
一、加强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融洽,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的关键。这样,学生可能会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愿意听这位老师的课;同样也会因为厌烦一位老师,而影响听课质量。所以在课堂上,师生间不仅仅是知识的交流,更要注重感情的交流,以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一句鼓励的话,一个关切的目光都会给孩子以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一种民主的氛围吸引学生,使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对于学生在探索中的错误不求全责备,特别是不讽刺挖苦,这样才会保护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天职,但我们却常常只关注学生的成绩,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变化。更忽视了那些特殊的群体――单亲家庭的孩子。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也应注意他们心理的发展。成为学生的朋友。才能真正的了解学生,对学生的教育才能得到最好的效果。因此,只要全方位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满足学生的自我要求,体现自尊心、自主性,不受教师束缚,自由发展而不离重心,学习过程轻松,理解知识自然,必然会提高学习的兴趣。
二、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实际上就是一种以情感调节为手段,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整体发展为目的的优化了的学习环境。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从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引入教学新知,让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产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中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情境大致有两种:第一种是现实生活情境 例如,讲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一内容时,可以出一份某同学放学后的学习计划表,然后提出问题:“请回答他的计划是否符合实际?有什么问题?请你为他提建议。”这样课堂情境的设置,既可明确主题,又能活跃思维、集中注意力、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第二种是问题矛盾情境。设置认知冲突,以情激趣,以趣导思例如,在学习“法律护我成长”里面的家庭保护内容时,我使用情境教学,让学生以漫画“孩子怎么还没回来”为情境进行讨论,这样一下拉近了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使学生认识到家长只顾自己一时的快乐,忘记对孩子应尽的保护职责。这是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行为,学生应该以未成年人保护法为后盾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让学生的注意指向新知,并产生学习新知的动机,积极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
三、改进教学方式,运用多种方法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改进教法,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运用多种方法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我们应根据不同课题,结合学生实际,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
1、用案例导入新课的方法,使学生产生悬念,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案例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师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提高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如讲《珍惜时间,合理安排学习时间》这节课时,可以先让全班同学歌唱《童年》这首歌。在歌唱中让学生体会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增强珍惜时间、珍惜少年时光的意识,合理安排时间、利用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2、小组合作,提高学习兴趣。课堂上老师让每个学生明确讨论的内容过后,可采取小组学习讨论的形式,以3-5人一组为标准,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分小组讨论之时,教师要关心每一组的讨论情况;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不仅对所学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学习主动性也得到了充分展现。
关键词:中学生;品德教育;方法;探析
一、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新时期中学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中学生顺利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然而,现实中人们普遍感觉到,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育了,广大中学教师更是有同感,认为现在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实在是太难了。他们总结了其难教的诸多原因,其中有两点是主要的。其一,现在的中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由于种种原因从小就在溺爱中长大,不可能受到实践教育和挫折教育,也就缺乏最基本的感恩和责任意识,导致自我意识增强;其二,由于社会环境的感染和竞争的压力,家长们对子女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导致孩子们在学校学习不好时,出于急躁,不去研究和鼓励自己孩子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他们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帮助他们纠正不当的方法,而是一味地将以上原因归结于老师和学校。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助长孩子产生厌学的不良风气,导致孩子行为偏激和逆反。这种困惑在当今的社会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和谐合作。
二、中学思想品德教育方法创新的原则
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必须在一定的原则基础上开展。中学思想品德教育方法创新也应遵循一定的原则。中学思想品德教育方法创新首先必须基于人本原则,其次要基于非智力因素促进思想品德教育的原则和传统文化借鉴的原则。人本原则是指在对在开展中学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根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人格尊严和现实需求。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在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必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到有利学生的良好人格形成,不忽视学生的现实需要。鉴于上述认识,要营造一个和谐的人文氛围,要从学生发展需要着力,要根据时代要求,给出与学生个性发展相符合的道德规范。非智力因素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起着启动、导向、维持和强化作用。所以中学思想品德教育要注意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兴趣、意志、情绪、情感、性格与气质等对学习活动会产生持久的影响。这些因素充满活力,对学习的作用十分明显。确立非智力因素促进思想品德教育,有利于学生以积极的情感、端正的动机参与进教育,自觉主动的接受教师的思想指导和引领。
三、中学生品德教育方法创新
首先,开展主题品德教育大讨论活动。笔者在正常开展学校品德教育的同时,利用周末在班上进行分组、分内容、综合总结、正反论证等多种形式的“丰富的知识来源于勤奋,优良的品德起始于尊重”的主题活动,使本班学生在学习之余领悟到应该怎样尊重老师,尊重家长,尊重同学和尊重自己。具体活动如下:把班上学生分成两组,第一组进行以下内容讨论:
第一,不尊重老师的现象。学生通过讨论,认为主要有:上课与老师顶嘴、和老师反着干、在背后说老师的坏话或上课大声接话都是不尊重老师的现象。
第二,不尊重家长的现象。几乎所有学生认为与家长顶嘴、顶撞、争吵等是不尊重家长的行为。还有近三分之一的小组成员认为不服从父母的管理,不理解父母,与父母斗气,与父母说话语气恶劣,欺骗自己的父母,向父母要钱挥霍,对父母的教导不理不睬,甚至感到厌烦,不与父母沟通交流等是不尊重家长的行为。
第三,不尊重同学的现象。学生们讨论后,认为主要现象有:给同学取绰号是不尊重同学的行为;在同学互相谈话时都带有脏话,互相发生小矛盾就大打出手等。
第四,不尊重自己的现象。学生们讨论后认为主要现象有:不认真对待学习;没有自信心,没有上进心,自甘落后于他人,自暴自弃;一开口就说脏话;不负责任等。
最后,将以上现象和行为在班级公示,给大家分析这些现象和行为存在的影响和后果,从而内化每一个人的行为举止,然后由第二小组同学对第一小组同学所提出的不良的现象和行为提出合理化建议或改进意见:对于不尊重老师的学生,要学会用乐观的心态对待老师,多站在老师的角度想问题;对于不尊重家长的学生,通过老师做工作让该学生给家长写道歉信,列出十件父母做过令自己感动事情,多与父母沟通交流;对不尊重同学和自己的学生,要学会互相调解,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学会相信自己,制定合适的学习计划,定一个远大的学习目标。其次,推进中学思想品德教育教育生活化。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就是摒弃以往硬性说教方法,采取走近实际、走近生活、走近学生的人性化教育方法,让学生在日常的真实生活中,通过日常生活的影响,接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生活化能让中学生亲历生活,在经历现实的过程中品德意志得到锤炼,或在亲历现实生活之后,在真实生活或生活事件的启迪下感悟到某种思想成果。思想品德教育教育生活化属于就事明理式思想品德教育方法,其教育过程直观真切、说服力强,是针对性、实效性很强的一种思想道德教育方法。
推进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首先思想品德教育目标要生活化,即思想品德教育目标的设置要贴近中学生,贴近中学生的真实生活,以关心中学生的切身利益和心理期待为根本。要人性化设计教育目标,重视人文关怀,让他们看得见,够得着,听着信,切忌过于政治化、统一化、理想化和一言堂。其次,思想品德教育内容要生活化,即教育内容的选择必须要不空洞贫乏,体现科学性,富有教育意义和理论魅力,又要丰富多彩,反映真实生活及生活中的鲜活事例,强调生活常识、道德礼仪、做人之道,生动形象。最后,思想品德教育手段要生活化,即要充分利用实现生活中人们熟悉的教育设备,教学设施为载体实施教育,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趣味性、可信性、通俗性和大众性,以先进的教育手段吸引中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教育活动。通过教育活动的参与,能使受教育者在陶冶情操、享受生活中,进一步增加体验和增强对真实生活世界的感悟,从而激发广大中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使中学生受到春风化雨般的教育,进而让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在中学生的各种实践中,实现关注学生的意义世界和生活世界的完美结合,成为中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分层推进法、自我教育管理法都是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方法。分层推进法,就是依据学生的理想志向、思想水平、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等将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自我教育管理法,是指通过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实现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我思想教育,二是自我道德教育。自我思想教育,是学生不断地自我学习充实,不断地反思锤炼自己的思想,使其思想的深度、广度和品质不断得到发展提升,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根本方法之一,也是教育过程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内在要求。自我道德教育通常是在确立了一定的道德标准后,由学生自觉地依照道德规范,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自我提高,逐步养成道德责任感和道德评判力。为了使教育方法发挥更大的实际功能,还要构建符合中学思想品德教育规律和教育实际的评价机制,对运用方法所带来的思想品德教育效果,进行评价反思,并作出调整。
[结束语]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探讨是一个很大的课题,需要我们用勇敢的探索精神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去反复实践、总结和提高。也需越来越多的同行加入这一行列,这样,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一定会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一定会有更美好的明天。
关键词:育德为基;农村留守儿童;心灵之本
我校是由四l自然村合并后的中心校,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导致农村大部分青年到城里务工,由于各种条件带来限制,他们子女都不能和他们在一起生活、学习,这些儿童就是留守儿童。有鉴于此,我们提出了育德为基,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心灵之本的研究,希望通过研究,切实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校园生活的欢乐和充实、真情与温暖,提高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20世纪世界著名的教育家蒙特梭利在她的名著《有吸收力的心理》中指出,对于儿童来说最好的环境就是父母本身。她说:“母亲必须喂养子女,当她出门时不应单独将他们留在家中。儿童需要‘营养’与联系母子间的‘爱’,因为她们可解决儿童适应上的困难。”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适应”上的诸多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问题
1.人生观、价值观存在偏差。父母外出务工往往都会对孩子产生一种负疚感,就会选择用物质或者金钱等方式满足孩子,对孩子精神上的缺失进行弥补,导致留守儿童出现胡乱花钱、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气。
2.心理孤僻和抑郁。农村留守儿童和父母聚少离多,缺乏父母的关心和关爱,缺少父母引导,如果孩子情绪情感出现变化时,由于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和引导,孩子极易产生孤僻和抑郁心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3.法制观念淡薄,道德失范现象比较多。农村的“留守儿童”一般都是和祖辈一起生活,文化层次不高,溺爱孩子,很少关注孩子的道德习惯和精神需求。留守儿童在行为上出现偏差,在学校不守规章制度,经常出现旷课或者逃学行为。
4.学习态度存在不端正,“读书无用论”现象普遍。留守儿童受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年龄以及身心发展限制,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对学习自觉性缺乏,没有主动性。由于传统教育根深蒂固,导致父母经常对孩子的思想品德方面忽视,认为“读书无用论”。
二、育德为基,构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灵之本
德育是开启和实现人性中德性潜能的“通道”,而德性存在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之中。因此,“德育为先”,先在“育德为基”, 通过深化德育的融入、渗透,构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灵之本,增强德育效果。
1.将育德融入家庭教育中,让家长成为教育的助推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农村留守儿童成为特殊群体的主要是由于他们的父母都不在身边,没有适当的家庭教育。父母会对儿童思想品德产生无形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无法替代的。和祖辈相比较,父母具有着比较先进的思想观念,教学方式更加有效。对于学校而言,家长是朋友、同事,也是一种力量,没有家长的关注与支持,再好的教育目标也难以达成,再好的育人愿望也难以实现。因此,我们学校为家长创设交流平台,利用家长会、校讯通短信、QQ群等,及时与家长沟通,让家长成为教育的助推器。班主任主动协调好与科任教师、与家长的合作关系,从而共同完成育人目标。与此同时,要求父母要创造相应条件尽可能和孩子多沟通交流,例如:平时多给孩子打电话,利用网络视频等,掌握孩子的思想动向,让孩子感觉父母虽然不在身边,但父母的爱与他们同在。
2.将育德融入教育教学之中,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将育德融入教育教学之中。“学生”本意是学“生活”、学“生存”、学“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杜威强调,“道德目的应当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并在一切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不论是什么问题的教学。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形成品德这句尽人皆知的话就成了伪善的托词”。俗话说:“心态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习惯成就未来”。由此可见,良好习惯的培养是多么重要,它是人生事业成功的基础。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都是最基本的习惯。在每个学期,学校都开展有益身心的活动,有趣的比赛,班容班貌的定期检查,促进学生生活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制定学习计划,培养学习兴趣,合理安排好学习时间,树立良好的时间观念,广泛阅读,扩大知识面,独立思考,就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关爱他人,教会他们学会一些简单的礼貌用语,积极引导他们懂得感恩,开展活动,教会学生交流、学会自我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之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将育德融入社会实践之中,促进儿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亚里斯多德把德分为两种,“一种是智慧的德,另一种是行为的德。前者是从学习中得来的,后者是从实践中得来的”。德育不能“天桥把式,光说不练”。学校是现阶段留守儿童集中地方,同时也对留守儿童思想品德素质加强的重要场所。因此,学校开展道德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是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契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认真组织课堂内容,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学校管理,开展儿童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教学全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思想品德教育能够对学生心灵起着潜移默化作用,进一步形成德育良性导向,促进儿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4.将育德融入到现实生活中,保证留守儿童养成健康人格。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深入到留守学生中间,和留守学生做朋友,对他们的内在需求进行充分了解,形成课内以及课外、校外一体化课堂生活。通过让留守儿童登山或者行为训练等教育学生,对学生行为规范,培养学生品质,加强学生面对困难的勇气,敢于面对挫折。另外要运用本地资源存在的优势,如在清明时节,组织“清明怀祖,感悟孝道”的活动,让学生组成考察团,了解详情的同时还要了解历史和社会,让留守儿童体会我国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唤起留守儿童的责任感,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和品质,构建留守儿童的心灵之本。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过程中的问题一直都是社会各界比较关注的热点话题,为农村留守儿童开展良好的思想教育,社会以及学校的共同努力,给留守儿童提供健康的社会环境,学校改善工作模式,父母要多关爱自己的孩子,深化德育的融入、渗透,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赵婷.重庆市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3.
[关键词]博物馆;专职讲解员;培训方法
讲解工作是我国博物馆的一项制度,也是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2008年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政策的施行,短时间内有大量观众涌进博物馆,对博物馆的管理、运行造成巨大的压力。其中,观众对讲解服务的需求日趋增加。讲解可以使观众在较短时间里获得较多的知识和信息,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需求,将观众对博物馆陈列的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知,还能从观众中的专家、博物馆事业爱好者和关心者学习知识并获得对博物馆的建议和批评,使其成为博物馆改进工作的参考。作为博物馆讲解工作主体的专职讲解员,肩负博物馆传播历史、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任务。因此对于专职讲解员的培训不应仅停留在上岗前,而是要全方位开展、多角度深入,贯穿讲解员工作始终,使之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一、多元化的讲解员主体
当下,许多博物馆的讲解员团队由专家、专职讲解员、志愿者三位一体构成。多元化的讲解员主体应运社会需求而产生,它是博物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表现,也是对免费开放后观众及其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式的特点的呼应。具备文博专业知识的专家,能够满足观众精神文化层面的高需求,充分进行讲解内容的挖掘,树立讲解深度的标杆。但深度讲解与普通观众的需求不相匹配,能完全接受并理解专家讲解的受众相对较少。志愿者是对博物馆事业的热心人士,他们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行业,既有年事已高的长者,也有朝气蓬勃的青年,他们无偿为博物馆事业奉献,值得所有人尊重和学习。但正因为志愿者受教育水平不尽相同,且不是长期在一线工作,无法保证他们在从事讲解工作后能够持续获得计划、规范的培训,故其呈现出的讲解面貌参差不齐,无法充分满足不同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的观众的不同需求。因此,以讲解为本职工作的博物馆专职讲解员,拥有前两者所缺乏的充分学习及锻炼的平台,仍是讲解工作的主体。
二、专职讲解员的任职条件及培训方向
专职讲解员的选拔应参照上岗后工作要求严格执行,有些条件特别是嗓音、外形等通过后天修习无法达到的,应尤其慎重。博物馆先辈经过多年实践,总结得出专职讲解员选拔对象应具有以下条件:1、高尚的思想品德与职业道德;2、健康的体魄;3、良好的嗓音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普通话水平达到二级甲等以上;4、身高、外貌符合职业要求;5、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和知识修养,最好是文博、历史、考古、旅游、中文、播音或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大专以上学历;6、个性活泼开朗,善于与观众交流。现今博物馆讲解员的招聘形式通常采取面向全社会统一公开招考,经过专家团面试、闭卷笔试等多项内容的严格考核,能有效保证适合讲解员岗位的优秀应试者脱颖而出,进入到讲解员队伍中。
讲解员上岗前的培训十分必要,它能帮助新入职的讲解员完成身份转换重新自我定位,并了解博物馆事业、博物馆概况、讲解工作,学习掌握普通话语音知识、讲解技巧、接待礼仪、观众心理学,明确工作要求,树立工作目标。是故,博物馆应制定系统科学的岗前培训计划,邀请文博行业内各领域专家,馆内各部门优秀员工尤其是讲解领域的学者前辈,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岗前培训。笔者所在的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以下简称“闽台缘博物馆”)继2007年面向全社会招聘讲解员8人后,2011年新招7人入职,针对新入职讲解员,设计了为期一个月的岗前培训,分为四周共二十个工作日完成,其中穿插三次考核。通过为期一个月的岗前培训,新入职的讲解员对于博物馆及讲解工作能够做到心里有数,同时也明确了讲解员适岗后的培训方向是专家型讲解员。专家型讲解员是目前展厅讲解中最受欢迎的讲解员类型,他们因为全面渊博的知识、宽广纵深的视野,通俗流利的表达、高雅脱俗的情趣成为讲解员的标杆表率,深受观众的喜爱,是讲解员努力的方向。
三、专职讲解员上岗后再培训的重要性及方法
(一)上岗后再培训的重要性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专职讲解员经过3至5年的适岗磨合期后,熟练掌握展厅讲解,似乎已经完成了工作任务,顿时失去了学习目标,往往容易松懈下来。也有讲解员因为所在博物馆参观人数量多,接待量大,无暇顾及业务学习,限制了自身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会导致讲解员业务能力停滞不前,不能完全肩负起传播历史、文化、科学知识的重任,不利于讲解员自身的发展,甚至是博物馆的建设发展,更关联到博物馆在社会上的形象及口碑。因此,博物馆要有灵活的制度来规范管理讲解员,同时充分重视讲解员上岗后再培训工作,将其提升到与岗前培训持平甚至更高的程度予以重视,持续有效地开展专职讲解员上岗后再培训工作,有利于讲解员提高自身技能,增长知识,开拓眼界,增进交流,改变“讲解员是花瓶”、“讲解职业是青春饭”的观念,通过3-5年的培训和锻炼,将一名讲解员培养成为集宣讲员、接待员、研究院、交际家为一身的专家型讲解员。
一名优秀的博物馆讲解员应当具备以下五个条件:1、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做到热爱博物馆、热爱观众、热爱讲解工作;2、通俗流利、逻辑准确清楚的口语表达能力,普通话水平达到二级甲等以上;3、全面渊博的学科知识,深刻了解展厅设计理念,充分挖掘藏品内涵;4、高雅脱俗的审美情趣,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培养;5、干净整洁的仪表,温文尔雅的仪态,注重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以上五个条件,分别对应思想品德及职业道德、口语表达能力、普通话水平、逻辑思维能力、与博物馆相关的学科知识、审美情趣、仪容仪态等,是开展讲解员上岗后再培训工作过程中,设置具体课程的目标。只有坚持扎实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才能切实提升讲解员的业务水平。
(二)上岗后再培训的具体方法
开展讲解员上岗后再培训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为了能够使培训持之以恒、工作形式灵活多样、工作成果能够充分转化为讲解员提升业务水平而服务,组织人员应提高认识,积极思考,善用本地区及周边省市的资源,将培训计划做细做实,形成培训制度。本馆甄选出三人组成学习小组带头开展学习活动,讲解组确定每周三(全员上班日)全天分上下午两个时段开展学习活动,小组在此基础上每年初制定全年学习计划,每个月另有月学习计划,并且要求个人针对自身情况每半年制定学习计划。小组每半年进行一次学结,交流经验,撰写报告,商讨下一个半年学习计划的制定。将学习计划、学结做细做实,能有效考察某项学习方法的可实施性,对学习成果进行验收。
在具体的培训方法上,以“送出去”或“请进来”为主,进行专题讲座、考察学习、模拟训练、技能比武等各种专业培训。送出去,是主动将讲解员送往具备资质的讲解员培训中心学习深造,或是到处在国内博物馆讲解领域领先水平的单位跟班学习,鼓励讲解员多多参加政府单位组织的各类与本职工作相关的培训活动。本馆自2010年至今,将10名分5批送往中国博物馆学会西安培训中心讲解员培训班进行学习深造,讲解员普遍反应提高了技能,增长了知识,开拓了眼界,增进了交流,受益匪浅。请进来,是将与讲解业务相关的各学科学者前辈请到讲解员团队中,开展讲座、文化沙龙、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是坐落于“东亚文化之都”泉州的一座反映祖国大陆(尤其是福建)与宝岛台湾历史关系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泉州地处祖国东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和台胞主要祖籍地,自2007年开馆,截至2013年已接待台湾同胞约60万人。学习小组立足自身现状,从讲解工作实际需求出发,经常邀请市、台盟的专家学者,开展有关国家对台政策、两岸交流现状、台情研究考察等专题讲座。此外,闽台缘博物馆肩负传播当地传统文化之使命,经常邀请本地区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讲解员讲授泉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外,学习小组针对讲解员必须长期修炼的内功,包含语音面貌、口语表达、逻辑思维、应急处理能力以及一切与博物馆相关的学科知识,开展理论、实践、模拟、考核多管齐下的培训方法。
持续改善语音面貌,坚持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及培养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是讲解员的一项长期工作。由于本馆地处闽南方言区,要求讲解员掌握普通话外还要熟悉闽南语,加之本地区生活常用语是闽南语,除了几名播音专业毕业的组员语音面貌较好外,其他组员都存在地区口音及方言语法的情况。针对这一现象,学习小组提出以培养播音员主持人的方式培训讲解员。每周三上午由播音专业的组员带领其他组员进行科学发声的训练,从气息训练、咬字器官的配合到字音、词语、句子、段落、文章。下午开展即兴口语训练。设主持人一名,提前发放话题材料,包含新闻事件、哲理故事、视频图片等,也可现场抽取话题(参照普通话等级考试),或是随机选取身边物品进行时长5分钟的表述。这种方式同时也培养了讲解员的逻辑思维能力,刺激她们积极动脑,主动思考。一段时间后收到了显著的效果,讲解从最开始不知道说什么,到滔滔不绝且条理清晰,能够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
不断学习与文物相关的一切学科知识,尤其是文史知识,构建知识大厦,是成为一名专家型讲解员的必修课。除了邀请学者前辈开展讲座、读书报告会、新老经验交流会外,每年终举行讲解比赛,考察讲解员的综合能力。在众多的方法中,“思维传递”收效明显。所谓“思维传递”即传递思维的方法,组员围桌而坐,每人发稿纸一张,有色笔一支,颜色各不相同。主持人公布试题,组员将由此题目联想出的知识点写在纸上,第一轮用时5分钟。第一轮结束后,组员将稿纸顺时针(或逆时针)传递给身边的组员开始第二轮答题,要求是不能重复前一位组员给出的答案,如果认为前一名组员的回答中存在不妥之处可以进行修改,用时5分钟。如此依次传递一圈后,稿纸回到自己手中,则一组员可以收获全组人的思维,是为思维传递。
最后针对突发疾病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学习小组采用模拟现场实况的方式开展培训活动。定期请组内一名医护专业出身的组员,为讲解员讲授急救知识、常用药品知识。模拟老人晕倒休克状况、儿童摔倒骨折状况、游客中暑晕倒状况等多种突发疾病,和火灾、断电等多种突发事件,培养讲解员熟悉和处理紧急事务的处理流程,遇重大事件能在有效时间内报告相关部门,并作出处理或协调处理的能力。
总之,只有对博物馆专职讲解员上岗后再培训充分重视,制定培训计划,形成培训制度,切实开展灵活多样的活动,提升讲解员业务能力,才能使讲解员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复合型人才,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需求,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青春力量。
(一)班主任工作意义
“班”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层组织。学校的教学、思想品德教育以及课外活动,甚至校外活动,都是以班为单位进行的。为了把一个班的几十名学生组织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集体,需要各科教师协调一致进行教育工作,需要充分发挥共青团和班委会的作用,需要争取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配合。这就需要一位教师全面负责,这位教师就是班主任。班主任是学生班集体的教育者和组织者,是学校领导进行教育工作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一个班几十名学生,是否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工作,取决于班主任教育思想是否正确,工作态度是否端正,教育方法是否恰当,是否能够身体力行,做学生的榜样,以及教育艺术水平的高低,组织管理能力强弱等。班主任是学生成长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道德的引路人,他的工作关系着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
由于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所以学校领导通常选择思想政治觉悟高、道德品质好、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工作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班主任。班主任工作辛劳而又光荣,受到人民的尊敬,受到了学生的爱戴。每一个热爱教育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都应当争取做一个优秀的班主任。
(二)班主任的任务
1.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激励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践行公民道德规范,培养高尚的人格情操;2.指导学生学好功课。教育学生为祖国为人民努力学习,培养学生顽强的学习精神,养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各门功课的学习成绩;3.指导学生课外活动,关心学生全面发展。要积极同科任教师、共青团、学生会和校外有关机构联系,指导学生开展有意义的课外、校外活动,使学生课外、校外生活丰富多彩、健康而有意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一)了解和研究学生
要教育好学生就要先了解学生。班主任工作,可以说是从了解学生开始的,从多方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顺利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条件。只有掌握了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特点、道德情操、友谊情感、学习情况、生活习惯等,才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了解和研究学生包括学生个人和集体两个方面,并把了解学生个人同了解学生集体结合起来,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了解学生个人,包括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兴趣爱好、心理特点、个性特征、成长经历、交友情况及家庭情况、社会生活环境等。在了解学生个人的基础上,进行全面分析综合,以便了解学生集体。了解学生集体包括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状况,班集体的主要特征、干部状况、传统作风及倾向等。了解和研究学生,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用全面的、发展的、系统的观点,要不断掌握新情况,研究新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了解学生不是目的,而是教育手段,应当把了解学生、研究学生与教育学生紧密地结合起来,不能只静态地了解学生,更要动态地了解学生和教育学生。了解和研究学生的主要方法有观察、谈话、分析书面材料和调查访问。
1.观察。这是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班主任要关于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共青团、学生会及班级的活动中,从实践、值日服务中,从交友结友,兴趣爱好中观察学生的真实情况。观察愈是深入细致,就愈能正确的认识学生。因为在活动中,学生很自然地、真实地表现出他们的思想品德、个性和才能。
教育观察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是复杂的,在不同的人群中可能有不同的表现。班主任要深入学生,做学生知心朋友,要调查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作为作出正确地评价,需要通过一定时间的细致地观察,多方面的验证才行。要注意积累观察材料,善于在丰富资料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判断、研究学生。切忌主观臆断、避免片面性。
2.谈话。班主任有目的跟学生、学生干部谈话,可以深入了解学生本人及其他学生的意见和情况,掌握本班学生动态。谈话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在谈话前,班主任应当认真考虑谈话的目的,谈话的中心内容,谈话的方式及时间的选择等。在谈话过程中,对学生亲切自然,态度和蔼,以与学生平等身份对话,认真倾听学生意见。要讲究谈话技巧,善于启发学生讲真心话,不要急于求成,一次不行可等一等,要找机会再谈。听了学生意见应与自己的观察及听其他学生反映情况一起分析,做出正确判断,要避免听了一面之词,就轻率地得出结论。谈话要具要教育性、要循循善诱。谈话后,要把掌握的主要情况,以及自己的看法或感受记录下来,以积累资料。
3.研究书面材料。记载学生情况的书面材料很多,学生的入学登记表、学籍卡片、体格检查表、成绩单、作业本、试卷、学习计划和总结,实验和实习报告、周记等,都记载着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的发展情况。班主任应当要求学生详细填写班级日志、自己也应坚持写工作日记或学生卡片。这是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基本材料,是进一步研究学生的基础。研究书面材料,要与平时的观察、谈话及教师和学生的反映情况结合起来分析,尽可能获取真实可行的结论。
4.调查访问。调查和访问是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特别是专题调查,对学生的思想动态,或对某一问题作深入的了解,弄清前因后果,都具有重要意义。
调查的对象很多,可以向学生调查,也可以向学校教师,学生家长调查。调查的方式应根据调查的目的来确定,可以采取个别访问,也可以采取开调查会、座谈会的的形式进行。调查应眼睛向下,取诚恳、虚心的态度,不带偏见地了解客观真实的情况,以便更具针对性的研究教育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进步。
(二)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一、中学生思想品德学习心理表现及影响
(一)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积极性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一种自觉能动的心理状态,其中包括学习动机和兴趣,以及学习时的注意状态。发挥学习积极性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一个心理前提。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有各种各样的学习心理状态,大致有:1、积极型学习心理状态。2、消极型学习心理状态。3、淡漠型学习心理状态。4、消造型学习心理状态。5、沉闷型学习心理状态。
(二)学习中的理解和应用成效
1 学生头脑中存在的“前认知图式”有差异。图式指人脑中已有知识经验的网络。这种图式往往影响学生注意的范围、知识的保持,影响自我知觉。在课堂教学中,往往由于前认知图式的差异,有些学生很快地将觉察到的新信息进行输入并解释,从而增进网络中;而有些学生却忽略了老师讲解的大量信息,或者说理解得速度慢,从而放弃了构建新的图式的需要。
2 学生思维方法的差异。理解新事物有赖于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但是,在学习过程中,掌握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对知识理解的快慢和深浅,以及解决问题的效率都有很大的关系。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有些学生善于思考,能按照一般规则解决特殊的事例,能综合应用思维方法,理解力强,学得也快,解决问题也准;可是有的学生则一遇到难题就束手无策,除了一些其他原因,最主要的就是不懂应用思维方法,当然,学习也就没有很好的成效。
(三)部分学生态度冷漠,表现慵懒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态度含有行为的倾向性。个体的态度取决于这一对象的价值。当个体认为它有价值时就会对它持积极态度;认为没价值时就会采取否定消极的态度。而社会教育功能的缺乏、学生自身心理素质、以及教育实效难以面面俱到等原因导致现在的部分孩子们懒惰起来,形成了慵懒症。其具体表现为:上课听讲懒洋洋,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每天的作业不写,劳动更没有认真参加过。一副令老师家长无奈的样子,这种表现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孩子的身心发展。
当然,影响学生学习心理的因素非常复杂,作为教育者应该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发展。
二、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对策
(一)利用注意力,应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注意”这个词在心理学中指的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一个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所以“注意”也被称为一种资源。教师要充分教会学生利用这种资源。可以通过改变教学方式和方法,或是通过一些有意义的启发式提问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外,考虑到学生的主动选择性,要充分训练学生的有意注意。
1 要使学生明确学习思想品德的目的和任务,以及它对自己未来学习和工作的意义。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激发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强烈愿望,加强他们对学习的有意注意。
2 要加强学生意志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教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以提高他们克服困难的能力。在提出要求时,要考虑到学生的不同水平,同时,必须发挥言语刺激的作用,及时提醒学生注意那些应该注意的对象。
3 要发挥有意注意的效率,加深学生对活动目的的认识,还要培养他们广泛的兴趣和优良意志品质,增强其抗干扰的能力。
(二)形成知识系统,发展能动性思维
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结构教学的理论,主张学习任何学科都应该掌握该门学科的基本结构。而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就形成学科的基本结构。因此学生掌握知识不仅要掌握个别的概念与原理,还要掌握它们的体系。这就需要学生发挥思维能动性,建立知识系统。
例如,在我校开展的画知识树或知识结构图活动中,学生可以以一个单元为单位进行总结,也可以以一节课的内容为单位来画,还可以以一个专题(例如初中教学中的法律板块)来画;而且可以以不同的形式来表现,如可以是“知识树”、“知识花”、“知识鱼”,或者仅仅是一幅概念知识结构图。思想品德课程更需要学生做这一类工作,一方面,它能使学生更加系统地掌握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图式;另一方面,在画的过程中,学生也提高了自己学习的自觉性,锻炼了学习意志的坚韧性,激发了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习过程变得更自然、更主动、更快捷,知识记忆保持得也更持久。
(三)排除慵懒状态,调节情感
学习心理往往涉及学习过程中的某些情绪或情感问题,这些情绪、情感问题往往是由于学习而产生,又反过来严重地影响与阻碍学习,学习活动中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效率。心理学家汤姆金斯直接把情绪看做是动机。认为情绪和情感构成一个基本的动机系统,它可以驱动有机体从事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而且,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对活动还起着协调和促进作用,而消极的情绪和情感对活动起着瓦解和破坏作用。所以,针对学生的慵懒表现,一方面教师可以加强积极的理想教育和人生观教育,反复强调思想品德课虽是小科目,但学习它非常必要,因为它不仅在中招考试中占有一定比重,而且对于个人健康成长、人际交往学习和道德的培养具有实际意义。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们心底的干劲。另一方面教师要在教学上实施情绪影响,首先是教师的语言要紧扣学生心弦,激发学生感情;其次是教师要流露出对所教学科的热爱,去感染学生;最后教师要创设出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从而增加学生学习动力和成功的体验。
(四)做好心理准备,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关键词 大学生 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On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and Training Approaches
SHE Ya
(College of Medicine,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Hengyang, Hu'nan 421001)
Abstract With the advent of the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 social development and need to learn to learn, lifelong learning professionals, college students are nation-building and national rejuvenation of the main force, but current students self-learning ability is generally low, which requires schools,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mselves together efforts by changing the teaching model, to stimulate interest in learning; develop a learning plan, strengthen supervision and inspection; perfect service system, creating a self-learning environment; focus on learning strategies to cultivate self-learning ability so that students meet the needs of the community and higher education.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training approach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是独立学习、终身学习的一种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还是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大学生必须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1 大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意义
1.1 社会发展的需要
如今社会日新月异,科技飞速发展,知识迅速更新,如果大学生进入社会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就会被时代所淘汰。只有通过培养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毕业后自觉高效学习,适应未来复杂的信息社会。
1.2 高等教育的需要
高等教育是要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较广泛的社会科学知识,较宽厚的专业基础,较熟练的专业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在大学是以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主,老师在课堂上只是讲授重点、难点、疑点,起到指导的作用,大部分的知识还需要学生在课后去学习、理解、掌握、消化、运用、研究、探索,这需要大学生的学习有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大学生只有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显著提高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挖掘主动学习的潜能,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勤奋刻苦、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优良学习品质;才能有效地增强学习的信心,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促进整体素质的发展和提高;才能充分激发求知欲望,提升科学思维和自主创新的能力,具备较强的适应力和应变力,胜任本职工作。
2 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目前,大学生普遍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学习状况令人堪忧:上课迟到早退,甚至缺课,课下不预习、不复习,忙于娱乐休闲,沉迷于网络游戏,考前临时抱佛脚,考试投机取巧、作弊成风,成绩一出来很多不及格,要补考、要重修,甚至是延长学制,还有的到毕业了拿不到双证……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原因:
有的学生没有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他们认为中学学习是为了考大学,考上了大学就可以松懈了,可以尽情享受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大学生活,选择的专业不是自己的兴趣,仅是家长的意见,所以一进大学就没有认真学习,养成自由散漫的学习习惯。
有的学生不知道要怎样学习,没有目标、没有计划,在中学他们都是被动地学习,到了大学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要主动去学,他们就变得无所适从、不知所措了,对为什么学习、学习目标是什么,没有清晰的概念,制定的计划和目标也没有指导性和可行性。
有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中学时有老师和家长天天督促学习,到了大学,靠自觉、靠自主管理,他们看到同学玩,自己就控制不住也要去玩,有的时候玩起游戏来就忘了时间,不能很好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娱乐时间。
有的同学没有学习策略,不知道如何利用图书、网络等资源去查阅相关知识,不知道课后如何整理笔记、如何分析笔记知识点的价值,不知道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图表。大学的学习专业课程多,学制长,各学科体系严谨、课程间联系紧密,如果不能很好地融会贯通,经常会由于一门功课没学好导致其他许多功课学不好。学习要沉下心来,多花时间,多下功夫,多动手,多动脑,要付出很多的努力,要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3 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途径
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通力协作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它需要学校提供全方位支持,也需要教师改变教育理念,更需要大学生自身的努力。
3.1 改变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学习的源泉,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有了兴趣,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才可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大学的教学模式应该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应该以引导者、组织者、监督者、服务者的身份,以启发式的、讨论式的、情景式的、研究式的、激励式的方式,以轻松愉快、生动活泼、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追求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调动潜在的学习能力,使之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应该以实施者、受益者、主人的身份,以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的方法自主学习,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兴趣。
3.2 制定学习计划,加强监督检查
学习计划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学习计划的可执行性和高水平性直接关系到学习目标是否能够实现,也直接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所以大学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并按照学习计划一步步实现学习目标,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加强监督检查,当学生遇到困难挫折、情绪低落、要放弃学习计划时,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做到持之以恒;学生自己也要积极主动,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制定学习计划,并细化到每一阶段完成怎样的学习任务,每一步骤达到怎样的学习目的,主动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3.3 完善服务体系,营造自主学习环境
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学习资源,建立知识交流平台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全面开放实验室、图书馆、多媒体教室、自主学习室和机房等,为学生自主学习、科技创新、社会实践活动等搭建平台、提供便利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讲座、科技竞赛等活动,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3.4 注重学习策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大学生要充分利用开放的学习资源、自由的学习时间,采取能够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和手段,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掌握灵活多样的学习策略,注重培养自己的自立能力、自为能力、自律能力。坚持学习的五个环节:课前预习、上课听讲、课后复习、按时完成作业、课后反思小结。教师要指导学生抓重点、难点,指导学生收集、加工、整理信息,指导学生针对不同的知识采用不同的学习策略,指导学生拓展学习,加强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王平珍.地方高校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J].邢台学院学报,2012(3).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题为载体,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理念、策略、和方式,目的在于改变学生通过单一的渠道进行接受型的学习方式和脱离实际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动脑动手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的创新精神。它坚持实践性、过程性、自主性、交互性、开放性、科学性、创新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将思考的可能性转化为可行性。可见,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地学习过程,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轻松愉快的,自主地参与过程和用动手动脑的方式学习 的过程,而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的活动。这种学习过程是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思考好的现成的结论。传统教育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同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总是被动的坐等知识,只是重记忆而轻问题思考,习惯于老师讲解,背诵书本知识,渐渐地在教学中忽略了思想政治这门课程的特殊性。
新课程倡导具有“主动参与,了与探究,交流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而以这种方式学习,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在一线从事政治教学,深深体会到如何在日常教学中落实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通过教学实践,对培养与保持学生探究性学习有几点感悟:
1预习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要素
首先在政治教学当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条件,也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最佳途径。政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可以为进一步学习其他学科知识,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终身学习的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新课程标准强政治教学强调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使单调的理论学习过程变为培养学生之间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是很重要的。课前预习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理解能力,培养学生敢怀疑,敢发问的精神,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上,课前预习就是自主学习,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也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其次预习是培养学探究主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根据学习计划,培养学生养成定时预习的良好习惯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活动,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实际上就是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师首先应该使学生明确预习的意义和作用。教师在课前根据每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出预习内容,预习任务和思考题,让学生根据教师所给出的学习任务和内容进行预习。学生通过预习对教材的内容和学习任务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有的学习任务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通过与同学讨论,查看工具书,及其他资料掌握,而自己无法解决的难点就会在课堂上教师讲解的时候通过认真听讲﹑思考﹑讨论来获取,培养学生与预习的习惯,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积极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教学更精彩,更富情趣。由此可见,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实际上就是锻炼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从而还能培养学生的思想品的素养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基础
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不教,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贵在持之以恒,一个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应该经常给他提供探究学习的机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在一次次的钻研﹑思考﹑探索中尝到探究学习带来的成功的喜悦。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学习的习惯,除了鼓励学生认真地学习教材中的知识点之外,还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从现象入手,在现实生活中大量鲜活的材料中让学生自主获得学科知识,还应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博览群书书刊,这样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还能把生活相关的知识、关点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把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为以后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打下基础。
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核心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人为本”,它是学生通过任务来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学习者,而是主动地知识探究者。教师不再主宰课堂,不再机械地对学生进行灌输,而是让学生通过有目的的,有意图地建构实践来获得知识。学生通过以往的经验和知识反复地思考,在任务地驱动下进行知识的积累和探索,构建出自己的知识体系,引发观念的转变和结构的重组。
二、任务型教学模式的作用
把任务型教学模式应用到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通过对于任务的探究认识不断地深入,激发了学生探究的主动性,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和“填鸭”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转变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任务”使学生在课堂上有的放矢,明确目标,有利于学生突破学习重难点。学生通过对于任务的学习,不仅可以获得知识,还可以发现问题,通过学生不断地探究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任务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可以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和探究,让学生在这里展开探索和合作学习。在任务情境中,教师指导和点拨学生,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了学生的讨论和交流,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有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三、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操作方法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任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动起来,通过自主探究实现知识的习得。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问题任务、故事任务、讨论任务、练习任务、作业任务等不同形式的任务。
1.问题任务,促进思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问题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考和疑问的产生,让学生在思考中获得知识。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思考问题,收集相关资料和信息,激励学生产生完成任务的欲望。例如在学习《成长在社会》中关心社会发展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亚维伦的野童回到人类社会也难以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而“鲁滨逊”却能很快适应社会生活?问题任务给学生的学习指明了方向,让学生知道了该去探究人与社会的关系,学生由此会想到每一个人都离不开社会,应该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提高自己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并且学会关心时政。通过教师的问题任务,学生的思维就会不断地发散,了解相关的知识,促进了学生对于思想品德知识的学习。
2.故事任务,激发兴趣
故事任务就是教师给学生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融入故事情境中,从而透过现象看本质,了解故事背后的道理和思想品德知识。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在故事情境中,学生会产生一种愉快的心情,从而主动地进行学习。在这种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学生会充分地利用自己的以往的知识和经验,促进学生实现知识的正迁移,让学生在这种轻松的情境中主动地进行探究。所以,教师要给学生设计这样的故事情境,以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例如在学习《融入民族文化》中做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者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先给学生讲授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故事,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让学生关注课堂学习。之后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之间相互讲授他们所知道的优秀人物或事迹的故事。学生会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讲诉故事,探究思想品德知识。并且从这些故事中,感受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了解到他们是民族赖以继续和发展的推动力,领悟继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故事任务让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可以主动地进行思考和探究,给课堂带来了快乐,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丰富了学生的想象。
3.讨论任务,鼓励合作
新课改提出了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它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讨论任务,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在讨论任务的情境中,学生会产生各种疑问和设想,并且进行积极探究,不断地解决问题,构建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讨论任务让学生产生一种主人翁的意识,促进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探究。例如在学习《学会与人合作》的时候,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锻炼学生合作能力与技巧,使学生形成合作意识,培养合作精神。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设计讨论任务,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来感受合作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合作能力。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不仅能够形成合作技能,而且还会体会到在合作中需要同学之间的宽容、欣赏。通过讨论任务,学生生对于“与人合作”的认识变得更加深刻了,让学生在任务中提高能力,深化认识。
4.练习任务,反馈巩固
学生通过学习对于知识是否掌握还需要教师给学生提供练习任务,对学生进行检测。练习会让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的知识,从而内化知识,加深对于知识的认识。练习任务也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有效地利用练习会对学生起到很好地检测作用,让学生可以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和进度,促进学生的不断提高。例如在学习《发展人民民主》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设置丰富的练习任务,比如选择题、判断题、简析题、时间探究题……不同的形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探究问题,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为了让学生掌握公民享有政治自由权,教师就可以以中国博客发展为背景,让学生理解博客是实现公民政治权利的新途径,并让学生思考它为公民的哪一项政治自由提供了平台?练习形式还让学生以不同方式去探究知识,使学生能够掌握知识规律,在头脑中构建出一个知识框架,形成知识网络,促进学生内化知识。
5.作业任务,加强提升
学生在课堂上对于知识的学习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一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作业任务来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点拨了。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任务是多种多样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探究和思考,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进步的更快。例如在学习《维护合法权利》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材料,比如“蓝色风暴”商标案宣判百事可乐被判赔300万,中国商标在海外被抢注等,让学生思考结合案例思考,这些事件反映了我国经济建设中存在着什么现象?这些现象有什么危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学生对于作业的思考和学习,让学生去复习和巩固所学的知识,从而加强了学生对于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