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怎样培养教育孩子

怎样培养教育孩子

时间:2022-08-05 14:00:15

怎样培养教育孩子

第1篇

1懂得孩子成长规律抓住培育最有效期

一种精神就是让孩子主动去探索、去发现、去设想;好习惯就是学会问候、学会道歉,不是自己东西不动,东西不乱放,自己事情自己做等等。这种精神和习惯极其重要,是现代人素质的重要内容。这个阶段,多数家长只对孩子的身体成长关注度较大,对孩子的精神培养和习惯养成教育往往不到位,错过教育的最有效期,造成不可挽回的失误。

2认清教育本质消除教育恐慌

很多家长特别是学历层次较低的家长,一谈到教育就错误地认为教育是非常深奥的东西,只有学历相对较高的知识分子或者学者才配谈教育。因此,面对自己孩子的教育问题,要么全靠学校和老师,要么不假思索随性管理。其实教育很简单,教育的本质就是对人的培养,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知识培养;二是技能培养;三是能力培养。知识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陈述性知识———“是什么”,例如苹果是什么?葡萄是什么?这些都是不难掌握的。

第二种是程序性知识———“怎么做”。例如怎样蒸米?怎样煮饭?说到底就是把前人总结的经验记住。对一般人来讲,常用的知识并不多,也不难。在这个问题上容易出现问题的是教师和家长不管孩子感不感兴趣,盲目要求孩子一味地去记,一味与其它孩子做比较,使孩子原有的兴趣丧失殆尽。教师应该在引导孩子实践、激发孩子兴趣上下功夫。技能按活动方式的不同也分两种:第一种是操作技能,操作的对象为物质客体。如投篮球,骑自行车。这种技能采用正确的训练方法,反复训练便可以获得。

据专家研究,21天便可以形成一个动作习惯,个体之间无太大差异,经过反复训练,便可以获得一项技能,没什么奥妙。因此,青少年时期,教师和家长要注重对孩子进行各种技能的培养。在这个问题上,广大家长往往过于注重对孩子知识的培养,而忽视对孩子技能的培养,错误地认为有知识才是人才。所以,孩子感觉不到知识真正的价值,认为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感到空虚和飘渺,这常导致很多孩子要么高分低能,要么知识和技能两失。

3尊重孩子个性正确选择培养方向

俗话说:一人一性,百人百性。孩子与孩子之间无论智力、性格、兴趣以及成长环境都是有较大差别的,所以不要随意让孩子去比较,尤其不要拿孩子的缺点与其它孩子的优点去比较。因为,这种比较不仅不科学,反而会极大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作为家长,重要的任务是去真正了解孩子的个性特征,帮助孩子选择正确的学习方向。例如孩子的言语智商、操作智商、计算智商、音乐智商等等。

4营造家庭环境帮助孩子成长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包括家长的理念、习惯和能力。当然,对于家长来讲,能力相对稳定,但教育理念和行为习惯是可以改变的,为了孩子的成长,作为人父和人母必须做出努力,这绝不是单单为孩子多挣钱,而是要多学习,转变观念,让先进的教育理念充实头脑。其次是行为习惯,你希望孩子怎么做,自己就应该怎么做,一定要做孩子的榜样,切不可不让孩子玩,自己却玩个没完。自己也要同老师一样,身先士卒,身体力行,只有这样,家庭教育才能取得圆满成功。

作者:杨良辰 单位:河北省涉县职教中心

第2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 父母; 孩子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9-088-001

自古有“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一说。“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为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认识水平,我们对“家庭教育”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究。

一、家庭结构

1.核心家庭

核心家庭规模小,人口少,父母对孩子比较了解;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精力投入,物质投入都比较丰裕;在对孩子管教态度上比较容易达成一致性;由于夫妻都参加工作,有些简单的家务劳动不得不由子女承担,这对于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和劳动习惯是极为有利的,还可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2.主干家庭

主干家庭人口多,可以弥补父母在教育孩子上时间精力的不足,家庭关系较之核心家庭复杂得多,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两代人可以取长补短,各自发挥自身的优势。但是也可能产生矛盾,甚至由于教育者的不一致,使孩子在行为上无所适从,导致双重性格的形成,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3.单亲家庭

单亲家庭的孩子失去完整的父母之爱,失去在成长的关键时期所应受到的家庭教育,会出现各种问题。离异家庭的孩子可能会变得抑郁,比一般孩子更强烈地表现出行为,在人际交往中,乐群性差,攻击明显。

4.隔代家庭

隔代家庭的孩子长期居住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家中,两代人之间主要是生活上相互照顾,相依相伴,对孩子的教育因素较之核心家庭、主干家庭、乃至单亲家庭都少,祖辈和孙辈之间在社会认知、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等诸多方面差异明显,往往相互之间难沟通,给家庭教育带来障碍。

二、家庭环境

“良好的家庭集体对教育幼儿有着特殊的作用,良好的家风为以后正确地待人处事打下基础。”

1.家庭教育的参与者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80后父母由于工作压力大,因而在如何教育孩子方面不能做到尽善尽美,一般都只剩下饭桌上的亲子交流,他们极少关心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体验,往往只关心幼儿学到了什么,忽视了他们的精神世界。

2.父母素质

前苏联马卡连柯曾告诫家长说:“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孩子谈话,或教导孩子、命令孩子的时候,才是在教育孩子。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当你们不在家的时候,都在教育着孩子。你们怎样穿衣服,怎样跟别人谈话,怎样议论其他的人,你们怎样表示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些对儿童都有很大的意义。”由此可以看出父母的言行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对孩子产生影响,父母要注意检点自己的言行,发挥对子女的积极影响。[3]

三、教育方式

1.教育方法的不适宜

现代社会独生子女家庭逐渐成为我国家庭的主体,四个家长围着一个孩子转,甚至六个家长围着一个孩子转的情景时时可见,家长把孩子捧在手心,再加上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不免会出现溺爱孩子的现象。

2.家教内容重智轻其他

家长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但是在选择教育内容上却陷入了过分重视智力开发的境地,很多家长认为在幼年时期就要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却不太重视孩子身体的健康、良好的习惯和性格的养成以及学会与人交往的技能。

3.积极获取家教知识

家长重视学习育儿知识,因而他们会主动地去寻求获取家教知识的途径与方法。他们获取家教知识的途径包括:阅读报纸、书刊,收看有关早教电视节目,参加一些家教沙龙或者早教专家咨询活动,与别的家长聊天,向自己的父母讨教经验等。父母获取早教知识的途径丰富多样,有利于家长接触各种早教知识,将这些知识进行对比,并联系本身家庭的实际情况,根据孩子的特点,筛选出符合孩子个别需要的教育方法,并将教育方法付诸于实践,培养出更有个性的孩子。

四、家庭教育的建议

1.力求祖辈父辈教育观念的一致性

祖辈和父辈共同养育孩子,可以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互补,取长补短,以避免不良的教育方式。当今时代,我国家庭类型的主体是核心家庭,其次是主干家庭。因此在家庭教育实施的过程中,父母对孩子承担主要的教育责任,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是无可取代的,但爷爷奶奶在幼儿教育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孩子的发展也是无可替代的。

2.营造民主、平等、自由的家庭气氛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加强父母与孩子的互动,加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活动。父母与孩子的相处与互动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是其他任何人所不能替代的,所以父母亲要多抽出时间和孩子共处和多进行思想、情感方面的交流。

3.采取科学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

我国学者刘金花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控制和爱两个维度把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四类,专制型父母,控制有余,爱心不足;娇宠型父母,爱得不理智,控制不足;冷漠型父母或拒绝型父母,无论从教养方法和教养态度上都很成问题。惟权威型父母是较理想的父母,有利于儿童的发展。科学民主又权威的家教方式有利于孩子人格的发展,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切忌溺爱孩子,既不能放任孩子不管,也不能高标准地严格要求孩子,会使孩子因达不到父母的要求而失去自信,产生自卑心理。

第3篇

关键词: 幼儿 生活能力 独立性

二十一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中国能否立足于世界强国之林,关键是能否培养出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独立性强的下一代。今天的幼儿将是二十一世纪的主力军,这一代人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社会注意中国的荣辱兴亡。

当今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被家长们视为“掌上明珠”,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整天围着孩子转,对他们百依百顺,孩子们俨然是“小皇帝,小公主”,这样对幼儿的独立性培养极为不利,甚至会对幼儿日后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我们在报刊常看到类似的报道:某学生考入某重点大学,全家人无不欢欣鼓舞和自豪,开学时全家人一起出动,这个忙报名,那个忙收拾铺床,而此时该生却坐在一旁为今后的生活没有父母的照顾而发愁,试想这样一个高分低能连正常生活都不能自理的人,他日后能对社会有所作为吗?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怎样做才是真正地爱孩子呢?如果在幼儿时期父母就在生活独立性方面进行培养,也就不会出现刚才的那么一幕场景。

幼儿时期的独立性,主要是指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及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那么幼儿独立性最好从何时开始培养呢?心理学、教育学研究表明,2-3岁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年龄阶段,在人的一生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果能抓住时机有意识培养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错过了最佳年龄阶段,以后再想弥补既困难又费劲,“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也揭示出这一道理。

《幼儿园工作规程》强调指出:“幼儿园日常生活组织要从实际出发,建立必要的合理常规,坚持一贯性、一致性和灵活性的原则,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和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这说明生活独立性从幼儿时期培养的重要性,幼儿就好比一张洁白的画纸,可塑性很强,你画上什么就印下什么,画美好的东西,即教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将会使他们终身受益。那么幼儿的生活独立性如何培养呢?

一、幼儿从幼儿园得到教育培养

幼儿教师要以《幼儿园工作规程》要求为目标,从实际出发,建立必要的合理常规,针对幼儿这一时期生理特点注重对幼儿进行动手能力的培养,并深入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去。

1.课堂上的训练。教师通过讲故事、念儿歌、谈话形式教育幼儿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从小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并深入到教学中去。如在计算课中结合教学内容,让幼儿动手操作,分合图片、数字卡片和进行分类等操作活动;在美术课中多设置些剪贴、折纸、泥工等手工制作,这样可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2.在日常生活中训练。在晨间活动、午餐前后让幼儿轮流做值班日生,擦净桌椅、端饭、扫地等,午睡前后能快速地脱穿衣裤、鞋袜,还可根据幼儿好胜心强、爱表扬的心理组织一些穿衣服、系鞋带比赛等活动来提高幼儿动手的积极性。

二、幼儿从家庭中得到培养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重视培养孩子的生活独立性尤为重要。

1.给孩子创造独立生活环境和条件,并教给方法。有了环境和条件才能引导孩子朝独立生活方向努力,以睡眠为例。科学的做法是孩子一出生最好就与大人分床睡,为孩子提供独自睡觉的环境和条件。又如,让孩子自己刷牙、洗脸、吃饭、蹲便盆等,进行培养独立性的练习,并耐心地教给孩子一些巧干的方法和技能。如:怎样扣纽扣,怎样拿筷子夹菜,怎样刷牙等,既做示范动作,又有具体指导,并让孩子不断实践,反复练习,养成良好的习惯。

2.改进教育方法,多给予鼓励表扬。幼儿好模仿爱做游戏,针对这些特点,家长可设计“我帮娃娃穿新衣”、“我是阿姨来喂饭”等游戏让孩子树立信心。家长千万不能认为孩子小就一切事情都包办代替,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在幼儿园里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幼儿早晨来园家长帮着孩子拿书包进教室,帮着搬好椅子,孩子坐好了才恋恋不舍地离开。教师布置幼儿回家自制一件小手工,而带来的往往是家长的杰作,表面上看孩子完成了作业,可实际上孩子却一点也不会做,这样的帮忙使孩子没有锻炼摸索的机会。如果家长抓住时机和孩子一起动手做一件手工,再让孩子独自做一件,那么效果就不一样。此时,不管孩子制作得是否好,家长都要给予表扬鼓励,这不是简单地说几句好话,是对孩子劳动成果的一种肯定,它会让孩子看到自身的价值,体验到劳动的愉悦,激发动手劳动的热情。

总而言之,幼儿生活能力的独立性培养,不仅要靠幼儿园教师的教育培养,更要家长们的密切配合,坚持不懈地贯彻下去,才能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培养生活独立性。为了下一代,让家长和老师一起携起手来,共同培养独立性强、有主见的二十一世纪的优秀人才。

第4篇

法国幼儿教育的着重点放在幼儿的感性教育上,培养出众多的艺术家和科学家。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的教育是成功的。他们首先是尊重幼儿,在这个基础上培养孩子的感性认识。

尊重幼儿人格

孩子犯了错误,大部分的父母都是先指责孩子。但是在法国,大部分父母总是先问事情原因,问问孩子当时是什么样的想法,对孩子就像对大人一样。听完孩子讲的事情经过,父母才开始对孩子进行教育,这样就可以在孩子和父母之间形成一个互相信赖的关系,接下来即使是父母指责孩子,孩子也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对刚过1周岁的孩子他们也采取对话的方式进行教育。法国家长很善于通过对话使孩子明白自己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然后主动地去做。他们从来不逼孩子做这个做那个,或者应该这样做应该那样做。他们明白让孩子理解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这意味着他们把孩子当作是一个完整的人,尊重孩子的人格。

培养孩子的个性和独立能力

如果家里有客人,法国的孩子都会回到自己的房间。他们清楚地知道那是自己的空间,在自己的空间里自己是自由的。他们怎么装饰自己的房间,怎么玩儿,都是自己说了算。这是为了培养他们的自由和个性。法国的父母们认为,让孩子们明白自我独立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这是人性教育的基础。家长经常和孩子一起旅行,通过对文化艺术的亲身体验来感受生活。遇到困难的情况,他们不是无条件地为孩子排除困难,而是让孩子们自己面对困难,想办法自己解决,从而提高孩子的判断能力和独立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使孩子明确自己的想法,父母们不惜辛苦给他们创造一个能够使他们看得更多听得更多的条件,从而增加他们的感性认识。他们认为培养孩子的判断力和独立性比什么都重要。

有创意性的感性教育

法国被称作是热爱艺术的国家,他们的幼儿教育都是围绕着感性教育,教育的重点放在对孩子进行音乐美术指导上,法国所有的幼儿园都把美术教育看成是教育的根本。幼儿园全部课程的80%以上都和美术教育有关。不仅如此,在一般人的家庭里,比起其他的玩具更多的是手工制作用的材料。为了使孩子们随手就可以画画,墙上贴有很多可以绘画的纸张或者是在家里到处都是绘画用的工具。法国的孩子们对建筑物或者是对音乐和美术的认识相比起其他国家的孩子更早熟,他们看见一幅画,就能谈到其配色、素材、明暗、构图等等,能够说出对画的感想。

法国的幼儿园很重视培养孩子的创意性,他们重视培养孩子把感觉到的和看到过的表现出来的能力。所以,他们更重视参观和旅行之后的活动。这样的原则在文学教育方面也是一样的,他们让孩子把所读到的画出来。在地理、音乐等其他的科目中,也尽可能地使孩子们通过联想找到感觉,创造出只是自己独有的个性,培养了孩子们对艺术的热爱。这就是他们进行的感性教育。在这其中父母的作用是,比孩子先走一步,在前面拉一把,再站在孩子的后面推一把。

第5篇

现如今,孩子的教育问题是家长们最头疼的事情,家长们为此也是费尽心思。那么,家长应该如何教育好孩子,需要从以下这些方面着手。

作者|艾米

一、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是的,当一个人养成了好习惯,其行为就会具有自觉性,并内化成一种根深蒂固的高尚品格,这种品格会贯穿于人的一生。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给孩子制定作息时间表,每天按时休息,平时让孩子多做家务,给他们布置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他们独立完成。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按时完成作业,独立思考,睡前在回顾一下今天学到的知识点,温故而知新。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让孩子培养爱阅读的好习惯,从书中受益。

我们都知道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孩子的自身是很有好处的。

二、倾听孩子的心声

倾听孩子的心声,父母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很多父母不自觉的总是喜欢居高临下,用严肃的面孔来教育孩子,指出缺点和失误,这样的做法常常伤害了孩子,还疏远了亲子距离。父母教育孩子,要善于观察孩子的情绪,耐心倾听孩子的声音,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多给孩子鼓励,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三、多与老师沟通

家长和老师的有效沟通,是连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可缺少的桥梁。家长积极与老师沟通能更好地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也能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足之处。

第6篇

1、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比对孩子身体的关心更为重要,孩子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才能挑战未来,走向成功。——[美]布鲁尔·卡特

2、家庭关系紧张,父母专制,不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讲民主等因素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与人生。——[美〕爱德华

3、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变成一种游戏的。

4、孩子在快乐的时候,他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相反在情绪低落、精神紧张的状态下,他的信心会减弱,这时即使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再面对他们,也不会有任何办法。唯一的方法是先把他们的情绪调整到快乐、自信、专注,然后再开始学习。许多被认为没有天赋、天生比其他孩子差的孩子,其实并非如此,只是教育者的方法不得当。

5、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极力、唤醒和鼓舞。

6、即使是饲养一头牛、一匹马,人们都知道要去获取相关的一些知识,而对于养育的是一群的孩子这样一件大事,难道不应该去学习吗?

7、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应该是快乐的。

8、简单、凝练的童话往往蕴涵着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道理。

9、和孩子一起唱歌,能让孩子对生活增强信心,使孩子感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很多,而不仅仅是枯燥的学习、作业、成绩等。

10、激发幼儿的求知和学习的欲望,远比教会有限的知识有意义得多。

11、孩子在幼儿其间,蕴藏着无限的可能性,需要父母加以挖掘和引导。

12、教育必须从心理上探索儿童的兴趣和习惯开始。

13、家庭教育的任务,首先是父母教育、父母学习。

14、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教育自己的过程,你希望孩子怎样,你自己就应该怎样。从孩子的语言和行为中我们常常可以听到、看到自己的言行。

15、孩子自己动手制作小玩具,虽然粗糙,但远比得来现成的精美玩具快乐。()

16、孩子的幽默是最自然、最坦率的人类语言,需要父母用心去发现和体会。

17、孩子的学习成绩固然重要,孩子的素质培养更为重要。孩子强烈的上进心,首先来源于对远大目标的执着追求。所以家长应帮助孩子从小树立远大的目标,激发孩子为了现实目标而百折不挠的上进心。——[中]晨曦

第7篇

幼儿性格 行为习惯 培养方案

性格是一个人在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幼儿性格则是在活动中在与家人和小朋友的接触中逐渐形成的。性格的形成对于每一个人的一生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所以怎样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格,使其心理健康茁壮的成长也成为幼儿老师必要的研究课题。

一、诚实教育

在物质与精神文明发展至快的今天,诚实教育也是众多教师认为应该首要提出的问题。幼儿诚实的教育是指幼儿要说真话、做错事敢于承认和改正。其中包括不私拿别人的东西、借了东西要归还,拾到东西要交公等。诚实如许多品质一样是要在后天的环境教育影响下形成的。因为幼儿还未形成完善的识别学习能力,所以每一个人的行为在幼儿眼睛里都是学习的榜样;家长、老师、同伴、行人皆为孩子学习的范畴。

1.创建一个真正诚实的学习环境

首先成人之间、成人与幼儿之间的关系都必须是真诚的、相互信任的。如果家长和孩子一同散步,路边拾遗,大人便左顾右看之后把东西装在自己的口袋里,还告诉孩子不要告诉别人,又怎样指望和教育孩子有优秀的诚实品质呢?如果人与人都存在于虚伪的生活环境中,更不知道何为真假,那样的生活会让我们身心都深感无力与匮乏,生活便没有了许多的乐趣。所以大人的行为语言都要注意给孩子带来到了什么样的学习影响。

2.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来教育幼儿

教育教学方法合理的运用,才能更自觉的推动幼儿的行动,而不是泛泛的枯燥讲解该怎样、不要这样做等。教师要和幼儿之间形成良好的朋友关系,所有的活动都为合作互助关系,这样就能增加成人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并且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如果幼儿做错了一件事情,他的心情怕是很乱,不知道怎样处理才好。这时老师的疏导应该是采取和蔼的询问方式,帮助幼儿理解这件事情的对错关系。如果老师和家长在幼儿做错事情的时候采取强烈的痛斥、鞭打,没有说明为什么会如此、后果会怎样等,孩子在以后犯错误的时候不是不敢承认,就是消极抵触,有的时候还会百般抵赖。这样长时间对幼儿的教育后果会产生极坏的影响。再如,有许多家长在幼儿做错了事情后溺爱孩子过重,往往一笑或者轻描淡写说一句“以后不要这样了”诸如此类的话语,这会导致孩子对错事不怕,不用承担什么,做什么事情不知道轻重。这样的发展对幼儿将来的成长将有更大的危险伏笔,所以在幼儿做错事情时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3.运用文艺作品中范例来教育幼儿

近年来,像小学故事读本《一个花瓶》等这样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是少之又少。幼儿所喜欢的动画片中对幼儿进行优秀的性格品质教育的也少的可怜。大多是闹戏一团,或者是负面教育过多。建议幼教专家多发表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因为这样的教育对幼儿更直接,更容易被接受。孩子在享受中学会了诚实并得以强化而最后形成习惯。

二、爱心教育

所谓爱心教育包括许多方面的爱。例如对父母长辈的爱、对兄弟姐妹的爱、对玩伴的爱、对家乡的爱、对大自然的爱、对祖国的爱等。孩子的爱心种子应该从小播种才能根深蒂固,而不是等孩子已经学会许多的文化知识、自我观念已经形成、身体行为都独立后再对孩子进行广泛的爱心教育,这样做的效果会很差,我们民族的团结凝聚力将会有所退步。

1.关爱尊敬长辈

由于近几十年中国独生子女的时代来临,21世纪的幼儿普遍存在的特点就是只爱自己,他们的心里很少爱别人。由于大多数家庭六位老人围绕一个孩子的局面,使孩子更感觉到自己小皇帝的地位。他们很少听大人的意见,更别提关爱尊敬老人。家长的溺爱使孩子的优秀品格培养形成了一个误区。如果一个孩子连自己的长辈都不爱护尊敬,那么孩子的优秀品格将是一个空谈。

2.团结合作意识

以前,孩子小时候前后大院一街的孩子相互玩耍。一起合作玩的很尽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游戏并且有自己扮演的角色,也在玩中学习了许多。而现在的高楼大厦格局把幼儿锁存在一个个狭小的空间。即使有外出的机会,也有许多大人陪在身边随时保护。孩子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已经没有了。这样对孩子们的发展是不公平的。孩子们不接触小伙伴,就不会有更多的爱心滋长。这样的孩子健全的性格就得不到全面的培养,久而久之他们就不会形成完善的性格。

三、自我中心的克服和活泼开朗性格的培养

幼儿思维过程中一个较为明显的特征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什么事情都从自己的角度看待。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自我中心是一个人认识论的概念,而不是一个道德上的概念。从教多年教师看的最多的就是孩子以自我的视觉角度去辨别一切事物、越小的孩子越明显。而他们的这一性格特征并没有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相反很多孩子即使长到学龄阶段也不改这一特点,并且许多家长为人处事的行为也严重影响孩子正确的发展。所以请家长和教师一起携手合作,不要再和孩子们说“在学校不要被别人欺负”“别人打你你一定不要吃亏”等话。

第8篇

前一阶段网上有报道称“80后父亲奉行女儿要富养,陪4岁女儿7天花3万元”,看了这篇报道,深觉当今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严重缺失,无独有偶,去年也有位“母亲为庆女儿小学毕业送2万元LV包,称女儿富养”,看后令人不禁啼笑皆非。有这样一对父母,真令人心痛,心酸呀。

想起前不久在北京交通广播做亲子节目,其中一个话题是有关早教内容,我记得当时和家长朋友们的建议是这样的:请各位准备为人父母和已经为人父母的人们,先看看《发展心理学》,了解一下人从出生到死的整个成长过程,熟知孩子每个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特征,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的养育孩子。否则,就是“盲人摸象”,按照自认为的方式或者是某个偏激的观点对待孩子。

养育一个孩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是一门艺术,在为人父母之前,如果没有做好准备,就会难免迷茫,所以就得在有了孩子的时候抓紧学习,补课,成年人由于年龄的增长和工作的繁忙,加之有一定的人生阅历,很多事情很容易想当然的去做,往往容易出现偏差。

就像这位“要富养女儿的爸爸”,对于如何富养一个女孩根本没有理解,就片面的认为多满足女儿的物质需求,或者是给女儿提供足够多的物质就是“富养”。殊不知,所谓“穷”、“富”也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在如今这样复杂又追求物质的时代,对于一个女孩的父母显然要求高过一个男孩的父母。

首先,需要培养女儿如何做人,对于一个女性来说,在这个社会学习做一个什么品质的人比设法怎样赚钱更加重要,因为如果一个女性不知道如何成为一个有品位、有涵养、懂得自爱的人,很容易被那些物质所诱惑,物质的东西满足了虚荣,有时候这些物质很可能还是某种危险陷阱的信号,所以,成为怎样一个人对一个女孩来说是最重要的,毕竟,未来女孩是要肩负母亲的责任的。有怎样的母亲将对子女有很大的影响。不然,怎么会说“伟大的母亲”呢,呵呵!比如一个真诚,善良,热情的女性,未来就能够培养优秀的下一代,当然这样的女性在社会中也是十分受欢迎的,而相反,虚伪,追求物质或者势力的女性,是不被大家所喜欢并接受的,自然容易出现受挫感。因此,品质的培养更加重要。

其次,对于现代社会的父母而言,一个女孩的养育要比一个男孩子的养育辛苦的多,劳心的多。毕竟这是一个男权为主导的社会,而这个社会对女性的要求又是自相矛盾的,或者说是双重标准的。因此,一个女孩的养育需要为人父母的教会女儿如何懂得学会自我生存,在任何情况下都需要自我救助,依靠自己而不是依靠外力,这就需要培养女孩子的良好性格,无论遇到任何困难,都不会后退,恐惧,和担忧,尝试学习自己解决问题,并适度的懂得向那些德高望重或者值得信任的人求助,这样就教会了女孩在社会中的解决问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坚韧的性格特征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需要指导女孩让他们了解并爱惜自己的身体,懂得欣赏自己,同时明白身体的界限,不可以随意对身体不尊重或者糟蹋,身体是女孩神圣不可侵犯的,无论什么人对女孩身体的靠近都是有限制的,父母,家人,亲朋可以触碰头,肩,四肢,女孩的脖子以下和膝盖以上是不允许任何人碰触的,当然医生的身体检查例外但必须有父母在旁陪伴,这样就让女孩明白身体是自己私密的圣地,他人是不可以轻易碰触的,尤其是生殖器,只有婚姻里的丈夫才有权利碰触,让女孩保持这种神圣和神秘,懂得珍惜自己。对于除丈夫以外的任何人以任何借口要求女孩委身的事件要坚决杜绝。

最后,想要这些父母们知道的是,无论养育男孩女孩,是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的,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每一个家庭又都是不一样的,如果说想培养孩子从小学会吃苦耐劳,那就从小培养孩子自己料理日常的生活就好啦,不要一味的只让孩子做读书的机器,其他的什么能力都不培养或者有意削弱,比如,从小培养孩子搞家庭卫生,洗自己的衣物,协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适度参与到家庭大事的讨论中,协助父母照顾老人,多参加社会活动,尽早了解社会,学习适应社会,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避免日后成人不适应社会而出现种种问题。

总而言之,为人父母者,需要培养孩子自我生存能力,学习能力,做人的品质和良好的性格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只有这样,未来孩子在走入社会后才不会出现偏差,至于那些“男孩穷养,女孩富养”的观点,仅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家长如何教育和指导孩子适应这个社会,并非家庭教育的全部圣经。养育孩子,还需要从实际出发,方法得当,程度适度,量力而行是关键,千万不可走入误区。

第9篇

在阅读中,我收获着、反思着,并寻觅着那把为我开启疑惑之门的珍贵“钥匙”。成长路上,我的思索逐渐汇集成真切的感悟。

感悟一: 科学分析幼儿行为表现,灵活把握教育价值

书中对“培养幼儿自理能力”方面的描述,曾引发我多次学习与反思。以前,面对班上部分幼儿自理能力很差的状况,我很认真努力地培养孩子的基本生活技能。但总显得有些急躁,未能深入分析孩子行为表现背后的真正原因。学习了案例中的做法,我顿时领悟,要让孩子有进步,自己的思想首先要有进步,这种进步要体现在对孩子的充分了解与认识上。

我班的霖霖是一个自理能力较弱的孩子,不会自己吃饭,不会自己脱衣裤,从不在幼儿园解大便(总是憋着回家解)。怎样让他得到转变,逐渐进步?汲取书中的营养,我思索着,并行动着。要让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增强,唯有通过自我锻炼的途径。怎样让一个4岁的孩子乐意参与并习惯于这种锻炼?我尝试着采取这样的方法:

1.在游戏中锻炼。针对霖霖不会自己吃饭这一现象,我回忆起他有时喜欢学老虎叫这一特点,于是,和他玩起了进餐游戏:“今天,我们变成小老虎,张大嘴!”我带动他一起张嘴,并喂进几口饭。接着鼓励:“小老虎说,它会自己张大嘴,跟小狮子比赛看谁吃得多。”在鼓励之下,霖霖开始自己拿勺子吃饭。虽然没吃几口,但着实是一大进步。为了保持游戏的新鲜感,每次吃饭时,我鼓励他扮演小鳄鱼、小河马等不同的大嘴动物。能够自己主动吃饭,是霖霖进餐中的巨大进步,也让我体会到游戏引导法的功效,成就感油然而生。

2.在情境中锻炼。教育的捷径在于抓住时机,寻求最佳教育情境。了解到霖霖特别喜欢被老师称呼为“宝宝”。午睡时,我鼓励:“今天自己脱衣裤和鞋子的,老师就会叫他乖宝宝。”听到此话,霖霖开始自己主动脱衣裤,起床的时候,还尝试自己穿衣裤,虽然都穿反了,但我仍然看在眼里,乐在心里,并从那以后一直称呼他“宝宝”。我期待孩子在爱的呼唤中成长,并乐意参与自我锻炼。

3.在失败中锻炼。要让孩子乐观面对失败,需要教师爱的鼓励和耐心地引导。了解到孩子每天将大便憋着回家解是因为便后不会自我清理,于是,我用形象的动作耐心教会他擦拭的方法,并鼓励他自己尝试。有时检查到他擦得不够干净,我会先给予他行为的肯定,再指出存在的问题,并再次做形象的示范,让孩子多次实践。面对孩子穿反鞋子,我不急于伸手为他调整方向,而是先耐心教他辨认方向,并鼓励孩子自己再穿。通过多次练习,多次指导,让他渐渐明白了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

感悟二: 客观剖析家园联系工作,理性寻求有效策略

家园联系工作中,开家长会、设计家园联系栏、家访、家长开放日等方式是我们一直以来比较直接的家园联系方式。但如何通过这些形式将家园联系工作落到实处呢?

学习书中的经验后,我认识到:要与家长建立平等、互助、相互支持理解的合作关系。我们必须在了解家长现状的基础上,巧妙沟通。于是,我开始分析我班家长普遍的特点:具有较高的知识文化水平,比较关注幼儿园的教育方式,有与老师合作培养孩子的积极性。但这些家长因为工作繁忙,缺乏家园交流和互助的机会。

面对此情况,我努力做到: 1.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如:让其了解孩子在该年龄段的教育重点;为家长提供与孩子玩得有乐趣而且有意义的方法;及时善意巧妙提醒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创造机会促进家长与家长之间的交流互动。2.与家长进行巧妙的沟通和交流。通过网络以及每天入园、离园时的面对面交流等多种访谈方式,以避免过于严肃、繁琐的家园沟通。另外在与家长谈话时,时刻注意礼貌与谈话艺术。

感悟三: 细细咀嚼《纲要》《指南》精神,大胆消化于实践

《给幼儿教师的一把钥匙》这本书的字里行间透射出《纲要》的科学理论指引,使我对《纲要》《指南》有了再次学习领会的过程。而且,通过阅读案例,我更进一步领悟到《纲要》《指南》相关理论蕴涵的深层指导意义。于是将这些字眼再次进行了咀嚼,寻觅着幼儿教育的无限乐趣。

结合书中对于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培养教育案例,及班上少部分幼儿的“自我中心”行为表现状况,我采取了这样的培养措施:同伴互助中,培养幼儿友好、谦让的品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培养幼儿坚韧的意志及自信心。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及开朗活泼的性格。

第10篇

关键词: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习惯

我校是一所城乡结合部学校,据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学生有60%属于留守儿童,在家里缺少必要的生活教育指导。在学校,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师也缺少系统的学生生活教育方法,只重学生分数,造成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缺少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发展的主动性受压抑,从而导致学生身心健康受损,人格素质出现缺陷。为践行科学发展观,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难题,我校集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通过一系列生活教育活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学习习惯,为学生今后生活以及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们学校强抓学生习惯养成。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人的天性大致差不多的,但是在习惯方面却各有不同,习惯是慢慢养成的,在幼小的时候最容易养成,一旦养成之后,要想改变过来却还不很容易,所以我们学校一直把习惯养成教育贯穿于学校工作始终。如阅读方面,大量地阅读对写作、说话、倾听、知识面的提升都有非常大的作用,所以我校一直致力于打造书香校园,鼓励孩子多读书。现在,学生早上到校进教室后,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放下书包就能拿出书安静地阅读或认真的倾听他人的朗读,基本没有乱跑乱说话的现象,孩子们养成了阅读、倾听的习惯,他们在书中找到了乐趣,他们安静了,还汲取了书中的营养,怎不让人高兴呢?

任何习惯的培养,关键是要教育和指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使每个学生做到既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达到"管,是为了不管"的目的。同时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没有责任心的人,将一事无成,为此学校要求各班和学生一同制订了新的班级管理办法,形成责任分摊制度,并全面实施。真正达到了在任何一个时间空间里都有人做事,有人管事,多维管理。班级的同学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

制定责任分工时,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能为班级作什么,让学生在管理的舞台上唱主角。并且,每月评选一次最富责任心的管理者,每学期评选一次十佳好少年,这样能激起学生拼搏的持久性,培养了学生的做事的恒心,更能激发学生的责任心。

每个班都会有一些后进生,怎么使他们的行为习惯好又有学习兴趣,使他们有信心继续努力学下去,是班主任头疼的一件事,我们尝试了建立互助小组:以互助小组、"小老师教徒弟"小组(一一对应的优生帮助差生形式)、小组帮助组员等等多种互助方式促使差生取得更大进步。另外,现今社会越来越重视能力,成绩好否已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因此我校很注重孩子能力的培养,我校开展实践活动,创造性的开展好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个人才艺展示,做到主题鲜明,有教育实效性,使全校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尽管如此,因为各种原因,我校同样存在一些问题。如:校留守儿童容量过大,这使得教师对孩子的关爱可能还不够充分,个别同学自信心缺乏,学习不能做到有恒心有毅力,与优生距离逐渐拉大,他们自控力需加强,学习习惯需纠正,学习方法需改进;个别家长对孩子关爱不够,没有关注孩子的全面成长,给予孩子的具体指导太少。

我们常常说:“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于是很多家长都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全部寄托在教师的身上,认为孩子只听老师的不听自己的。但我们不完全赞同这个看法,诚然,一个人的成长和知识积累最主要靠的是老师,但他更不能离开家庭,社会。因为家是人们最初的生活环境,父母也是孩子最早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子女都有着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氛围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经验告诉我们,优秀孩子和优秀的人才背后,总能找到温馨和谐家庭的影子;同样,一个人形成不健全的人格,也可从其家庭中找到充满冲突和矛盾的因素。为此,我们的学校教育呼唤家长更多的支持和参与。那么面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作为教师和家长该怎样做呢?都知道,小学阶段是孩子养成教育的重要阶段,这包括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倾听习惯等的养成。正确的育人观应是先成人后成材,面对孩子的日益成长,我们都要特别关注孩子的思想健康,敦促其讲文明、有礼貌、尊重体贴师长、关心照顾他人。

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11篇

关键词 生活德育 爱心 德化的生活

中图分类号:G40-0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3-0001-03

在我国,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结婚生子,越来越多的人为孩子没有爱心的举动感到担忧,今天,我们关注德育,进行德育,也有不少人提倡生活德育,我想,培养一个善良的人应该是德育的重点吧,人,因为善良,才不会去伤害别人,去危害社会。而一个善良的人,首先要有爱心。因此,从小培养一个孩子的爱心很关键。

爱心的范围很大,也不能完全具体化,下面从孩子的生活入手,给爱心的表现形式做一个简单分类。

一、爱心的表现形式

(一)培养社会公德。1.参加社会公益活动。2.使用文明礼貌用语。3.爱护公共环境及自然环境。4.爱护公共财物。5.爱护动物、植物。

(二)关注他人需要。1.尊重他人人格。2.主动帮助有需要的人。3.珍惜他人生命。

(三)关爱个人情感。1.尊重自己的亲人和朋友。2.珍惜自己及亲人的生命。3.主动帮助亲人和朋友。

基于上面的分类,我们再来看看目前爱心教育的不足。

二、目前爱心教育的不足

在我们的长期教育实践中,最常见的爱心教育模式就是通过观看具有感染力、观赏性的影片来激发人的爱心,或是讲述感人的故事等等,现在也会有计划有任务的组织学生去帮助老弱病残,事实上在这样的任务结束后,孩子们真能明白爱心的意义吗?他们又能真正做到有爱心吗?我看未必,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

(一) 中国父母缺乏爱心教育的具体指导思想

家庭教育也是孩子教育不可以缺少的很重要的一部分,而我们大多数家长并不知道该如何进行爱心教育。更多的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和特长,而学特长也是为了升学,将来考个好大学。我们从小就忽略了教育孩子要成为一个好公民,首先要做一个善良的人。有些孩子可以说是在带着家人的升学希望生活,他们基本就不知道什么叫爱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也是终身的老师,父母的启蒙教育相当重要,而我们大多数父母选择让孩子接受教育,是为了一个好大学,而不是培养一个时代需要的合格的公民。

同时,我们都知道任何教育都需要言传身教,而孩子成长的每个年龄阶段都有他们的成长关键期,我们错过了,就很难弥补。父母自己不知道该怎么进行爱心教育,可能是因为父母也没有接受过爱心教育,或者说父母自己都意识不到问题,谈什么爱心教育。当孩子长大,父母发现孩子缺乏爱心的时,他们着急了,开始意识到了孩子缺乏爱心不是件好事,即使这样,父母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培养孩子的爱心。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们都能培养孩子的爱心,但父母错过了最佳教育时期。其实现在很多父母也很困惑,不是他们刻意回避爱心教育,而是他们自己缺乏爱心教育的方向和爱心教育的能力。

(二)媒体宣扬的爱心教育流于形式

各类媒体节目或内容,现在包括动画片、游戏在内,很少有适合孩子健康成长的。为了收视率,为了金钱,很多人放弃了教育孩子的目的。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很差,他们只是在简单机械的模仿。而现在由于种种现实原因,孩子与电视、电脑网络相处的时间又相对较多。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但父母也有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当孩子自己选择打发时间的方式时,他们更多选择电视和网络。所以电视和网络也应该承担孩子爱心教育的帮手。

再看很多新闻类报道,当某种弱势群体需要帮助,往往是捐助金钱,给那些贫困孩子捐助的时候不是金钱就是新衣服、新玩具,难道金钱就代表了爱心?很多时候,孩子理解的爱心就是给别人钱。一种极端孩子把自己的零花钱全捐了,父母着急了,适当帮助别人就好,倾家荡产又不合适。对于现在的独身子女,有一种孩子听到要把自己的钱给别人,不乐意。弱势群体除了需要钱,还应该需要情感关怀。可是我们的媒体往往只关注钱,不会提到情感关心也是一种爱心表现。

(三)传统教育的误区:今天关爱他人,是为了明天得到别人的关爱

很多公共场所的宣传标语大意基本是今天你关心他人,明天你就会得到别人的关爱,所以孩子们理所当然认为:今天我付出爱心是为了等待明天别人给予我爱心。因此一段时间后,孩子如果出现某种需要不能被满足,他就会说我曾经帮助过他,他为什么不帮助我。付出是为了得到回报,这样的心理,注定了爱心不是发自内心的。所以一个人就很难坚持拥有爱心。

还有一些孩子,物质上可能什么都不缺,在这个价值多元的社会里,他们感到自己无所不能,根本不需要别人的关爱。既然给他人付出爱心是为了得到明天的爱,而一个自认为什么都不缺的人怎么可能主动关爱他人。

(四)关爱意识狭隘:仅限于关心自己的亲人和熟人朋友

儒家提倡中庸之道,而很多人把中庸理解成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不认识的人与我无关。所以说爱心仅限于我们的熟人里:有血缘关系的亲人、朋友、同学、同事等等。在我们这个社会里,人与人的关系就局限于自己熟悉的人。我们只对自己熟悉的人施与爱心,而那些陌生人,是无法得到别人的爱心的。孩子也学会了这样的模式,以至于长大后,很多人人际关系紧张,一旦进入陌生的环境,不知道怎么和别人相处,因为不付出爱心,别人也不会关注他,因此他就会认定这个社会没有爱心。

我们在抱怨别人没有爱心的时候,是否想过自己有没有爱心?现在的孩子都是父母、爷爷奶奶辈的心肝宝贝,他们习惯了接受爱心,他们缺失了爱的能力,他们有些甚至不知道关爱自己的父母。父母把所有的爱心都给了自己的孩子,孩子却不知道爱自己的父母 。如果我们能把爱心传递给更多的人,也许自己的孩子早学会了关爱。

以上并不是导致今天很多爱心缺失表现的所有原因,这只是一部分,或是一个方面。针对以上的情况,我提出以下缓解策略。

三、培养孩子爱心的有效途径及方法

我始终坚信,人心是向善的,人的爱心也是可以培养的。从生活中的小事培养孩子的爱心,孩子有了爱心,就能拥有德化的生活的一个良好开端。

(一)社会环境强化爱心教育

社会环境是复杂的,孩子们也缺乏一定的识别能力,培养孩子的爱心,是为了孩子能拥有充满爱心的生活,每个人的生活组成了社会。同样,社会也给孩子们提供一个爱心舞台。

1.爱心宣扬应该真实。孩子是世界是纯真的,他们的眼里容不下欺骗。他们的爱心受到了欺骗,孩子很容易受到伤害。因此社会媒体在宣扬爱心的时候,应该真实,孩子们能接受。

2.爱心行动是相互的,社会也要提倡感恩。虽然说爱心教育最好能做到内化,每个人都发自内心去表达自己的爱心,但每个人心理也是正常的,需要回应的。比如公交车上有人让座,被让座的人起码可以说声“谢谢”。

(二)学校生活体现爱心教育

学校是目前德育开展的最有效的场所。学生在学校的日常生活中,更能学会爱心行动。我们学校和老师又能做哪些呢?

1.老师自己对学生应该有爱心。学生对自己的老师几乎都有深深的敬畏,所以老师的爱心对学生尤为重要。学生能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关爱,他更能积极向上。

2.关注孩子的爱心行为,及时表扬鼓励。课堂外,孩子的礼貌行为,我觉得老师应该回报以礼貌的方式。比如很多时候学生跟老师打招呼,有些老师不理会,时间长了,孩子心里就会形成成人与孩子的不平等的观念。孩子课后主动帮助同学或是老师,老师也因该及时表扬。

3.关注孩子的无意识行为,及时沟通。有时候在课堂上,孩子可能会有意外真实的表现。我有幸去听过一堂小学二年级的德育课,有个小孩说自己被父母打时,同学们哄堂大笑,那一刻,我在想,孩子的爱心哪去了?老师没有当面制止,不知道事后老师会不会处理。至少在我看来,老师是应该引导的。

4.鼓励学生相互表达爱心。学校生活中,同学间的交往很密切,从课堂到课外,总有同学出现一些小状况,很多微小的事情,很多人会忽略不计,老师应该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关爱。良好的氛围,是培养学生爱心的最好情境。

5、组织爱心活动,长期坚持。爱心活动不是一种形式,学校的爱心活动也不是为了课程设置或是应付检查而做。更重要的是学生要树立表达爱心是你力所能及的,不是为了得到报酬或是表扬。

(三) 家庭生活坚守爱心教育

家庭生活,父母对于孩子的爱心培养很关键,中国父母都不会放弃自己的孩子,更多的是不放弃他们的学习成绩,今天我们应该看到我们也不应该放弃孩子的爱心教育。有爱的孩子就会少抱怨,他们更能健康成长。有时候有得必有失,父母不要以成人的心理来要求孩子。

1.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孩子的很多言行都是模仿父母的,这点我们都认同。

2.允许孩子的本能行为,找机会悄悄教育。每个孩子在最初都有缺乏爱心的表现,但这不代表他们的主管动机,更多是因为他们的心智没有发育成熟,而如果这个阶段父母忽略了孩子的爱心教育,偶发的没有爱心的行为也可能成为将来的必要行为。一旦形成了习惯,要纠正就很难。因此,当孩子出现缺乏爱心的表现时,父母首先要能意识到,随即将孩子带到相对隐蔽的地方,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然后跟孩子讲讲道理,告诉他有爱心的表现是怎样的。因为孩子的自尊心也是很强的,当面斥责,孩子会感到尴尬,难为情。当孩子意识到父母尊重他,他也会尊重父母的。

3.强化孩子的友好行为,帮助孩子树立爱心观念。我们都会念“人之初,性本善”,当父母发现了孩子的爱心行为,应该及时鼓励、赞扬孩子,收到表扬的孩子比较容易出现类似行为。以后遇到同样的情况,孩子想起以前收到过表扬,可能他又会去做,相反,如果父母发现了,置之不理,孩子下次再做同样的事的几率又会小许多。

4.扩大孩子的交友范围,培养表达爱心的能力。孩子只是和父母在一起,一直得到父母的关爱,他是很难体会到爱心的。因为中国父母把对孩子的关爱当成了一种责任和义务,即使孩子学着去关爱父母,这也是不够的。更多时候,大人会让着孩子,在家庭中,孩子是享有特权的。在外面就不一样,孩子与孩子是平等的,他在和别人的相处中才能体会到爱心。孩子和别人相处的时候,他能不能接受别人的友好行为,他又会对别人的关爱行为有何表示,父母都应该关注,适当引导,培养孩子表达爱心的能力。

第12篇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美国心理学家拿破仑•希尔博士说过,“播下一种行为,形成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形成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形成一种命运。”良好的习惯影响着人一生的发展。在幼儿时期孩子生长发育迅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如果在这个时期实施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如何在幼儿时期有效地开展养成教育,使养成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是我们当前首要的教育问题。

1.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体现,养成教育就是良好习惯的培养,良好的习惯包括:做人方面的好习惯。学会做人,有爱心,会尊重他人,懂礼貌,诚信,乐观,遇到困难不退缩。做事方面的好习惯。学会做事遵守规则,善于合作,爱护公物,乐于助人。学习方面的好习惯。学会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生活方面的好习惯。学会自理自立,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清洁、进餐、睡眠、排泄、锻炼的好习惯。

2.养成教育的目标,培养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3.养成教育的主要因素。良好习惯的养成有多方面的因素:家庭教育,幼儿园教学教育,家园共育,社会环境教育等等。

二、如何开展养成教育

1.幼儿园教育方面。(1)营造环境。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是及其重要的,幼儿的年龄越小,环境的陶冶功能越大。在幼儿教育的手段中,引导和榜样示范是养成教育的关键,幼儿园应创造适合的人文环境,让幼儿能随处可见到、可学到、可模仿、可行为。通过具体引导,通过环境的布置让幼儿知道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才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而,在幼儿园教室中可创设一些形式多样的示范榜样,可以是一些适合儿童特点的关于养成教育的小故事、小图画,或是可以激励孩子自主自发的创作的一些材料、素材等等,这种特定的环境和生活氛围可使幼儿能在无形中,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使幼儿能在形象生动中受到教育,在活动中形成良好的习惯。(2)教育渗透于生活。将养成教育渗透于幼儿一日活动中,从一日活动中培养孩子的幼儿的言行习惯。孩子通过生活活动中入园、进餐、饮水、盥洗、如厕、睡眠、离园等环节中发展生活自理、与人交往、自我保护等能力,逐步养成健康的生活规则和习惯。一日活动中的体育活动能增强幼儿运动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是幼儿形成健康体魄、愉快情绪的重要途径。而自主游戏活动环节则是实施养成教育最关键且不可缺少的,孩子在游戏情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自由选择、自主展开、自发交流的积极主动的活动。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根据观察记录孩子的言行,当孩子出现不良的行为习惯时进行及时的纠正,从而让孩子慢慢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注重感情的教育,善于利用情景创设。比如孩子新入园,对幼儿园的一切不熟悉,对班级集体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难以接受和适应,会出现抗拒上幼儿园的情况。那么这就需要教师去对孩子做说明,要让孩子听得懂,明白的了,要怎样做,为什么要这么做,结合具体的事例,让孩子从内心的去接受这些。在这过程当中,老师要避免用一些生硬的,呆板的,甚至是命令式的语气去和孩子交流,也不可强制性的去纠正孩子的一些行为,以免孩子出现不安全的心理。(4)教师以身言教,率先垂范,树立榜样。在孩子的心中,教师的地位是最高的,孩子把教师当作自己最直接的学习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深刻影响。因此,教师时时处处都要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孩子树立正确榜样,在积极的师幼互动中促进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教师要主动和孩子打召唤;教师有事请孩子帮忙时,要对孩子真挚地、衷心地道一声谢谢,使孩子在平等的氛围中,受到礼貌的熏陶,养成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

2.家庭教育方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习惯、作风、爱好、特长和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对孩子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要使孩子的良好习惯得到巩固,必须要有良好的家庭教育。而作为父母,必须要有正确的教育心态,才能促使孩子的正确的教育。

3.家园共育,一直以来,家园共育都是幼儿教育中的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幼儿园要重视家庭教育的配合,老师要加强和家长的沟通,使家长了解孩子在园内的学习和表现,以及幼儿园的教育主张和养成教育的重要性,能更好的配合幼儿园在家庭中进行养成教育。家长也要及时地将孩子在家庭中的表现、新的动态及时向老师反馈,以便于老师掌握孩子的园外表现,有针对性地采取教学措施。

4.社会教育,加强与社会社区的联系,增强与社区或社会教育机构的接洽,沟通教育思想,采取配合行动,拓宽教育的道路,调动一切有利于幼儿园的积极因素,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创建良好的外部环境,共同担负责任,努力做好对孩子的养成教育工作。

作者:卢晓波 单位:广东省中山市东升蓓蕾幼儿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