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7 18:23: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英语骨干教师跟岗研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国培计划”全称是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包括“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中西部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和“中西部农村学前教育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是教育部、财政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高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举措。承接和实施“国培计划”项目,对__省基础教育的发展、对__师范大学教师教育改革的深入意义重大。
__年,在省教育厅的领导下、在__省各项目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下,__师范大学顺利完成了__省中小学紧缺薄弱学科教师培训和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脱产研修两项目。项目的实施为__省农村中小学紧缺薄弱学科培养了1936名“种子”教师,我校954名2007级师范生置换出560名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参加置换研修。这些教师将在我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__年元月,在学校“国培计划”项目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国培项目组织单位对__年“国培计划”项目实施中经验与不足进行及时总结。
__年上半年,学校与海南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等学校交流“国培计划”项目组织、管理及实施中的有益经验。
__师范大学之所以能够顺利完成__年“国培计划”两个子项目的主要原因在于学校领导对该项目给予高度重视;在于成立了一支强有力的领导小组;在于确立了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组织原则;在于各部门之间通力协作、共同努力;还在于__师范大学七十年办学历史的积淀。
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是通过遴选优秀大学生顶岗实习支教,以2:1的比例置换农村骨干教师到高师院校和优质中小学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脱产研修。通过置换脱产研修为我省农村培养一批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的乡(镇)中小学学科带头人。紧缺薄弱学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是针对我省紧缺薄弱的英语、音乐、体育、美术四个学科教师进行的为期十天的短期集中培训。通过短期集中培训为我省农村中小学紧缺薄弱学科培训一批骨干和“种子”教师。要确保承载着重要使命的“国培计划”项目达到实效,__师范大学必须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保证中小学紧缺薄弱学科和置换脱产研修的培训教师享受到优质的培训资源,通过培训使其真正成为农村中小学紧缺薄弱学科的骨干和“种子”教师,成为在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的乡(镇)中小学学科带头人。二是要保证顶岗支教实习的师范生能够顶住岗,保证置换学校的教学质量。基于以上问题,在承接__年“国培计划”项目前__师范大学对该项项目进行了充分准备和认真策划。
在总结__年“顶岗实习”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项目的承担部门教务处和相关学院作了充分的准备工作,确保师范生顶得住支教实习岗位。__年3月至6月,从学院选拔到校级竞赛,组织了历时3个多月的第二届学生教学技能竞赛,提高了2008级师范生教学技能;7月份,各学院有计划地培养师范生的班级管理工作技能;本学期,要求学生提前一周返校进行顶岗实习前的大练兵;从各方面夯实师范生顶岗基础。在此基础上制订了《__师范大学“国培计划—__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__)”顶岗实习实施方案》,对顶岗实习的组织领导、学院及学科、实习地点、时间与内容安排、管理方式、准备工作、实施要求及政策等方面作了系统策划。
承担培训任务的学院,在总结__年“教师培训”经验的基础上,一方面提前到中小学教学一线摸底,把国家的要求、__省基础教育实际和基层教师的需求有机结合、以问题为中心优化培训方案,突出需求导向,在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优化培训方案。另一方面严把师资关,聘请在本学科领域有较高声誉的名师作为施培教师。在此基础上制订了《“国培计划(__)――置换脱产研修培训项目” __师范大学班培训实施方案》,对培训的目标、任务、时间、内容、研修方式、专家团队等作了科学的规划。
本项目共涉及九个县168所中小学,1073名2008级顶岗实习学生,650名置换离岗研修教师,为期105天,三个地州约70余所的跟岗学校,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综合实践活动九
个学科,学校的9个学院参与该项目。针对这一庞大的系统工程,__师范大学“国培计划”项目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各部门通力协作,在承接到这一项目后的短短十五天时间内,分解任务,各负其责、统筹协调,确保项目顺利实施。首先,校领导的高度重视__年“国培计划”项目,召开__年“国培计划”项目受培需求调研会、从需求的角度搞清需求,从基层受训教师的需求出发,努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及时调整领导小组成员,颁发《__师范大学关于调整国培计划——__省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领导小组的通知》,明确各部门的分工、任务、职责,对项目的实施进行了统筹规划。教务处负责顶岗实习方案的实施工作、教育科学学院承担__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脱产研修教师的培训工作。第三,召开__师范大学校内各部门协调会,教务处、校长办公室、计财处、学工部、后勤集团、校团委、各顶岗实习学院参加会议,对__师范大学学生赴各顶岗实习学校的组织、交通等工作做了部署。第四,各顶岗实习学院负责人到本学院负责的项目学校实地考察,解决学生到实习学校后的学习和生活等相关问题,在学生赴实习学校前召开培训会,落实顶岗实习的相关事宜。
根据“国培计划”项目领导小组的安排布署,学校将于__年9月17日,召开了__师范大学__年“国培计划”顶岗实习动员会,邀请__省教育厅领导、校党委书记蒲芝权、校长伍__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9月18日,各负责学院领导分别将1073名顶岗实习学生送到项目学校、顶岗实习。我校承担的这场规模大、覆盖面广、机制新的“国培计划”项目进入到全面实施阶段。
通过采取农村骨干教师培训、农村短缺学科教师集中培训和重点学科远程培训等多种培训模式,对全市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同时,引导和鼓励县(市、区)完善教师培训体系,科学制定教师培训规划,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为促进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师资保障。
二、主要项目
(一)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
每年组织500名左右的农村骨干教师到高水平院校进行集中培训,全面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培养一批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骨干作用的带头人,促进教师教育改革。
培训对象为农村素质提高工程中已确定骨干教师培训对象的人员。
采取院校集中研修与优质学校跟班实习相结合的方式,采用专家引领、课题研究、跟岗实践、参与体验、返岗实践等培训方式,促其专业化成长。
(二)农村短缺学科教师短期集中培训项目。
以农村教师为主,遴选一批中小学优秀学科教师到师范院校和教师培训机构进行10--15天短期集中培训,紧密围绕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课
程改革的需要,注重基础性培训,并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培训对象为农村中小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
采用专家讲座、合作探究、观摩考察、参与体验、交流研讨等多种方式开展培训,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项目。
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手段的优势,根据“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的优质培训资源,分期分批开展大规模培训。通过培训,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水平,培养教师远程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同时发挥远程培训资源的辐射作用,让更多农村地区教师共享优质培训资源,促进农村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
培训对象为全市农村中小学各主要学科教师。
采取混合学习方式,做到教师线上学习、线下集中研讨和在职实践相结合;培训以学科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要根据农村教师需要,整合开发优质培训课程资源;组建高水平专家团队,做好远程培训教学、线上辅导等工作。网络培训平台要建立学员在线学习数据统计与监控系统,加强过程管理。
(四)学前教育教师培训项目。
以解决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整合利用优质教师教育资源,实行灵活多样的学习制度,创设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学研一体的个性化学习环境,积极构建幼儿教师、园长相互交流、共同成长的长效学习机制,打造一支素质高、能力强、视野开阔,能起到骨干、示范、带动作用,具有改革创新精神的幼儿园师资队伍,从而推动我市学前教育
的整体水平不断向前发展。
1.培训对象:主要为全市幼儿园园长及教师。
2.培训方式: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培训,坚持以“新观念、新课程、新教师”为重点,结合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实际,把师德教育放在首位,以观念更新、能力提升为任务,全面提高幼儿教师、园长整体素质。
(五)特殊教育教师培训项目。
1.培训目标:了解特殊教育发展趋势、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知识,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正确的教育训练方法,提高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将特殊需要的人培养成适应现代生活需要的人。
2.培养对象:全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
3.培训内容:特殊教育形势与理论、师德与修养、课程与教学、热点问题及处理等。
(六)农村中小学送教下乡项目。
每年4月和10月,分期分批组织全市特级名师、优秀名师、名师及骨干教师等优秀专家团队对县(市、含伊滨区)农村学校组织开展“送教下乡、送课下乡、送培下乡”活动,搭建城乡教育联系的桥梁,为农村地区教师送去教育新理念、新知识和新方法,进一步提升全市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送教课程及方式根据各地需求来确定。同时,市财政局、教育局从专项培训资金中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送教下乡保障。
1.培训对象: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科教师。
2.培训方式:通过现场观摩、当堂点评、专题讲座等系列的教学活动,突出典型,以点带面,提高农村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和课堂教学水平,全面
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并建立骨干教师支持农村教育的长效机制。
三、具体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县(市、区)要建立“市培计划”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和管理本地区项目实施工作,建立健全项目工作机制,要建立责任制,保证专职人员有精力、有能力、有动力抓好培训项目的落实,确保本地区培训项目工作顺利开展。
一、引言
中国的旅游业在改革开放30年以来,保持了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态势,成为我国服务业发展的龙头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国家旅游局测算,未来10年,旅游业新增就业机会在3000万人以上,社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更加迫近。 随着旅游行业的外来企业日益增多,对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对行业从业者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也有着更严格的要求,因而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的旅游英语人才将成为市场发展需求,也是高等旅游教育的培养目标。
但是旅游英语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旅游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定位不准,与行业发展建设不适应、滞后于企业需求的问题日益突出,课程设置不合理,没有体现出旅游业发展的综合性,重视语言素质培养而忽视职业能力的培养,使语言技能和专业技能不能有效融合;教师的“双师素质”欠缺,使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缺乏有效保障,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方面难以适应旅游行业相关岗位要求。所以,要实现高校旅游英语专业的发展,必须要善于洞察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和热点,以市场为导向,及时、准确地运用超前意识,结合自己的特色优势,培养特色专业人才,实现跨越发展。
二、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一)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
为明确国家产业发展和山东省区域旅游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状况,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山东旅游职业学院旅游英语专业开展了全方位的市场调研,了解毕业生的就业岗位,进行具体岗位分析,解决学生从事哪些主要岗位,具体需要什么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问题,并且明确典型工作任务,寻找本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差距,科学界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本专业面向人力资源部经理、目标岗位一线工作人员和领班、部门经理等人士,以及本专业历届毕业生,通过发放调查问卷(240份)、实地考察、访谈等形式,展开深入全面的调研,样本回收率为93%。之后将调研的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得出旅游英语专业毕业学生的主要就业方向为国内外高星级酒店和涉外旅行社,主要就业岗位包括高星级酒店前厅、客房、餐饮等高级服务和基层管理人员、涉外旅行社计调、中英文导游和出境领队等初中级工作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最后分析得出了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以及不同岗位工作的核心能力。
(二)确立人才培养模式
旅游英语专业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包括涉外旅行社、高星级酒店总经理、高校英语教学能手、行业专家、教学督导、专业带头人和学生管理负责人等。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结合旅游岗位职业资格标准和现行行业标准,确立了旅游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能力共融、学岗交替”:以素质课、理论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为依托,将本专业学生所需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旅游岗位操作能力和旅游企业基层管理四大能力融合起来综合培养,互相渗透,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为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开展“学岗交替”式学习,以校内学习与岗位实训交替进行、递次提升的形式,培养现代旅游业服务与管理岗位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保障
(一)构建分方向课程体系和能力融合的的实践教学体系。
旅游英语专业构建了以职业精神、职业素养、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四大能力为核心,兼顾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两个平台+两个模块”的课程体系。本专业实施分方向教学,按照饭店管理方向和旅游管理两个方向的就业岗位知识及能力要求,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制定具体的专业课程及分层次教学计划,培养专业能力,提升职业素养。素质课程平台旨在加强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教育;专业课程平台旨在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和旅游专业技能。按照两个方向设置专业方向模块课程,突出职业素质和岗位技能培养,增强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同时,本专业构建了“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和旅游专业技能同时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公共实践教学环节、理实一体教学环节、专项与综合实训教学环节(企业认知、跟岗实训、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和第二课堂。
(二)坚持国际化专业特色,走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之路
山东旅游职业学院一直坚持国际化办学理念,学院的目标是建设人文化、生态化、数字化、国际化的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高等院校,培养世界性公民。学院自2006年起与美国、澳门、香港、新加坡、阿联酋等英语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学生实习研修合作关系,是全国所有旅游院校中海外实习研修渠道最多、数量最大的院校。旅游英语专业在学院国际化理念背景下,在国内外高星级酒店和国际旅行社及旅游景区开辟、巩固并拓展了近30个实习基地(包括美国、新加坡、阿联酋、澳门等国家和地区),让更多的学生走出国门、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锻炼能力,在国际平台上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国际化旅游人才,其中饭店管理方向学生出国实习率高达60%。经过一到两年的海外实习,很多学生毕业后直接得到海外实习单位的就业机会,并获得升职,从事领班、主管等管理工作,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优质的平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师资建设,打造国际化师资。
旅游英语专业依托学院作为“中国旅游教育五星联盟”成员的优越条件,深化与国内一流旅游院校在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方面的交流,取长补短,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和兼职教师等组成的教学团队建设,加大高层次人才和留学海外人员的引进,聘请高水平外教,完成旅游英语团队建设及结构优化。山旅旅游英语专业有多名教师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完成学业,获得了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学位;学校每年派教师赴国内外进行专业访问学习;定期派专业教师赴高星级酒店、国际旅行社进行顶岗实习;积极参加省内外专业建设和英语教学论坛会议研讨,通过多种方式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双师素质,使双师教师比例大幅度提高到90%以上,为本专业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核心能力
山东旅游职业学院旅游英语专业根据学生的英语基础、个性差异和学习意愿在教学任务和学习目标方面实行分方向和分层次教学,强化英语交际能力培养;在听说课程中推行CSD教学,提高学生英语语言交际和应用能力;在专业核心课程中实施项目教学,以学生的就业岗位职业标准为依据设计能力目标,分解岗位任务,将就业岗位的真实工作任务细化分解为若干教学项目,设置课程模块,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方式,推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专业课程教学;进行情境教学,采用“双语教学、双师授课”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媒体设备和实训设备和条件,让学生获得实境模拟体验。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学校组织多种形式的英语课外活动,如:英语演讲比赛,英文歌曲大赛,英语写作大赛,英语情景剧比赛,每星期的“英语角”等,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
四、结语
一、创建机制―教师专业发展成为常态
1. 县级机构形成合力支持
县教师进修学校承担全县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培训工作。县教研室、县电教教仪站是教师培训的支持单位,县内一切教师培训均由教师进修学校统筹安排,由教研室、电教站协助。教师进修学校年初根据有关教师培训要求,结合本县教师的不同需求,拟订全年培训工作计划,局长组织召开师培工作会议,讨论、修改,形成文件,确定师培经费总额,进修校按计划组织实施。
2. 县、片和校联动互助支持
县教师进修校培训者、教研室教研员、电教站电教员及县级导师团队为全县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团队,由县名师工作管理办公室(设在进修校)统一管理。片区教育督导站的师培专干、教研员、电教干事及片区教学研究工作室教师为片区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团队,同时接受县名师工作管理办公室管理,接受县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团队的指导。中小学校校长、教导科研主任、信息技术主任及学科教研组为校本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团队,接受县、片区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团队的指导。
二、走访培训―即时现场培训与指导的途径
走访培训是指县教师进修学校安排县级或片区导师,乘坐移动教育资源车,利用自身智力资源和车载教育资源、设备在农村中小学校持续开展的各类教师巡回培训指导活动。走访培训突出五大特点:一是县进修校、教研室、电教站、督导站专职导师重心下移,2/5~3/5工作时间下校,深入课堂,查找问题,分析需求。二是兼职导师示范支持,即县级中小学校导师1/5工作时间,片区导师1/10工作时间研究支持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三是专兼结合,县级导师团队分4个小组,每小组专兼搭配、学科搭配。四是片区导师以服务本地教师为主,以联合教研形式定期开展研究活动。五是县级导师包片定校,全县8个片区,每组定点联系两个片区,10~15所学校,采用查找问题专职为主,解决急需专兼结合, 观察变化专职为主,持续跟进专兼结合的四步工作法开展工作。
县教师进修学校根据中小学校提出的需求,培训、教研、电教机构教师、县片区导师团队教师下校调研分析所得的需求,中小学校学科教师反映的需求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等统一制订培训及下校计划,计划明确时间、地点(学校)、需求内容、完成任务团队等内容,教科局召开学期教师培训工作启动会,学校校长及县级4个片区9个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团队教师等参加,学习这一计划,领取任务,团队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届时,进修学校培训处按计划时间通知导师搭乘移动资源车前往学校,县名师管理办、进修校培训处参与并考核各团队小组培训活动。
三、领导支持―教师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的保障
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建好教师支持服务体系的保证。分管教育的各领导对项目工作投入很大的热情。他们每到学校指导工作,都要了解“移动教育资源与培训中心项目”的实施情况。县教科局等领导经常深入学校与校长一起研究培训内容和方式,有力地推动项目工作的开展。
四、满足需求―教师专业发展目标达成要求
了解学校发展现状和教师需求,协助学校和教师制订专业发展计划,开发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培训计划和指导建议,满足学校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是教师支持服务体系的目标宗旨。
以月山小学为例。月山小学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师资薄弱,离县城60千米,教师编制紧缺,一位教师常兼几门学科教学,能走出学校,外出学习是件非常困难的事。上学期,导师王智群到校调研,校长刘明现向他反映这一现状,并提出亟须对4位特岗教师进行教学常规、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能力示范的跟岗培训,希望县级导师一对一地在校进行一周的示范指导。连续一周下乡指导,对兼职为主的导师团队来说,是一件不容易办到的事。回县后,王智群向导师团队和县名师办汇报这一情况,大家认为,学校的需求很实,而且很急,应满足他们的需求。但导师该如何选派是个问题。县级兼职导师一周从事项目的时间1~2天,这是每位校长都清楚的。县名师办、人事股负责人立即召集陵江小学等校校长进行紧急沟通,派出4位导师到校指导,4位特岗教师全程学习4位导师一日教学流程、完整一课教学设计和授课的教学模式方法。学期末,刘校长反馈,名师办的实地效果测评显示,4位跟岗教师进步快,变化大。这学期,这4位特岗教师每周1位轮转,持续到4位导师所在学校开展学科教学研究活动。
五、提供资源―教师支持服务体系持续运行的条件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和支持体系,是教师支持服务体系运行的基础。导师在工作过程中,根据学校教师的需求,不断总结、梳理、开发在指导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及时添加到资源包中。开发的培训资源包、信息资源包、知识拓展包,为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提供丰富的资源。
培训资源包是导师自己开发或收集整理他人的,到学校走访时所用的系列资源,包括需求菜单、专题讲座、教材分析、教学设计、课例视频等。教师通过学习借鉴,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策略;信息资源包有优质网站、教育电视节目、报刊杂志、培训信息、名师、专家的推荐等。信息资源包的提供,可以弥补学校教师遇到困难而本校不能解决、导师不在现场的不足;知识拓展包主要储存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教学及学科领域相关研究的新知识、新成果,一校一包,适时更新,供教师广泛阅览,丰富综合知识。
六、五步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
通过走访学校,发现每所学校教师的需求情况各不相同,导师团队将各导师小组的教师需求汇总、整理、归纳,最后概括为五类。即通识理念知识普及、学科课标教材过关、课堂教学要求规范、实践研修能力提高及教育科研能力提升。各导师小组根据五类需求与学校教师对照研讨,规划教师培训项目,确定提升目标。在走访培训时,按五步提升进程,导师分步对教师进行培训,每完成一项,由教师接受统一考试考核,合格者再进入第二步,不合格者,继续学习,直至合格,方可进入下一步。
七、表彰奖励―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
县教科局拿出15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每年走访培训导师下校的生活(40元/天)和交通(10元/天)的补助,按20%评选比例表彰奖励专业发展先进个人(每位奖金300元,优秀导师发奖金500元),评选10~15所先进学校(每校奖励1 000元),目标考核获得一、二、三等奖的学校,教师奖励性绩效工资分别增加5%、4%和3%。
李仕凯,小学语文教研员,省特级教师,在上周期教师支持服务体系和本周期“移动教育资源与培训中心项目”中是县级专职导师。2015年,正值项目关闭之际,也是其满60岁退休之年。7年的导师工作,他已走遍72所中心小学、82所村小,达到4个轮回,正是他前16年下乡教学研究次数的总和。2015年1月,县导师名师工作总结会上,教科局领导对他23年兢兢业业研究县小学语文教学,抓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所做出的成绩进行充分肯定。
在和年轻导师交流时,他说道:“移动教育资源与培训中心项目”导师制的实施,加速了教师专业发展进程,方便、快捷获取专业指导和资源比以前翻了几番。一组数据既让我们感到吃惊,又使所有导师受到鼓舞,进一步增强导师工作的责任心。往返走访一轮中心小学总里程为7 046公里,往返走访一轮村级小学总里程为9 390公里,完整一轮走访中心小学、村级小学公里数为16 436公里,李仕凯老师做7年导师共行程65 744公里,每年约为1万公里。
八、传播推广―支持服务体系创新的生命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部“校校通”工程的实施,玉溪市大力推进“互联网 + 教育”工程、玉溪教育云平台的建设使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为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的开展,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提供了有力支持。但由于缺乏教学资源,致使很多农村学校投入大量资金购置的电脑、建起的多媒体教室等设备,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效益,城乡教育教学质量差距逐渐加大。为了缩短差距,促进城乡教育教学均衡发展,易门县教科所组织人员对全县各中小学进行调研,并采用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县域内15所中小学部分学生、教师及学校领导进行调查。
通过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教师和学校领导都认为,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有利于新课程实施,有利于教师备课质量和备课效率的提高,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和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集体备课、电子备课、开发课件等资源辅助教学已逐渐为广大教学工作者掌握和应用,但在实际工作中,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一部分学校中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山区农村学校。很多时候,信息技术用于教学还只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面,学校现有的学科教学资源的来源主要有以下两个渠道:一是学校通过购买成品教学资源作为基础,更新完善主要通过零星开发和各处搜集进行,这部分资源成本太高,实用性不强,很难满足本土化需求。二是学校内部开发或教师个人自行开发。许多学校制作了不少的多媒体课件,用于竞赛课和公开课,但这些教学资源往往没有统一标准,且局限于各个学校的小范围内,没有形成规模和完整的体系,在更大的范围内缺少组织者和有效的指导,各种资源素材无法共享,教师制作的课件因与别人的教学思路不相适应,往往无法提供给其他教师使用。因此,建设本土化的中小学学科教学资源库,对学科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践研究,势在必行。
为解决易门县学校学科教学资源匮乏、城乡教育教学质量差距逐渐拉大的问题,易门县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中小学学科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意在紧紧抓住提高教育质量这个核心,把握素质教育的方向,聚焦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发挥优质学校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通过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共同研讨、集体备课、研修培训、学术交流、以赛代培等方式,积极探索面向全体、资源共享共建、城乡携手共赢的教育均衡发展新模式;转变方式、增效提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整合资源、推进教学信息化改革,促进学校教育内涵发展;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学方式科学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推动易门县教育教学的均衡发展。
一、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措施
(一)强化课题研究的统筹规划,形成共同的科研使命。
针对以往各学校在教学研究工作中单打独斗,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的现象,易门县教科所以中小学学科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践研究为载体,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工协作、共建共享”的原则进行统筹规划,以研究开发符合各学科课程标准、与教科书相配套的“教学资源包”,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包”构成全县的学科教学资源库,形成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为主要研究任务,进行教科所――学校教研组――学科教师逐级分解研究课题,构建全县课题研究目标一致、行为同轨的科研使命。
此机制形成了一个能开放共享、动态更新、与课程改革同步并且面向广大中小学一线教师的学科教学资源开发体系,建立的学科教学资源库,通过教育信息平台实现教学资源共享,节约了学校个体间单独、重复开发的成本;其开发过程凝集个人与集体教学研究的智慧,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减轻了一线广大教师的教学负担,提高了教师备课的质量和效率,适应了学校多媒体教学、校园网、教育网的需求,解决了教育信息化应用问题。
(二)构建多元立体的科研形式,共建均衡的教育合力。
教科所为主的“学科教研”“学区研训联动”、校内校本教研、名师工作室的带动引领,形成多元立体的教研网络,开展以“集体备课、上研讨课、过关课、优质课、示范课、专题讲座”等为主的教学研讨活动,转变教与学的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素养,形成城乡均衡的教育合力,不断提高教学效益。
1.扎实课题研究,提高科研实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么你就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学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
易门县教科所把“专家的教育科研”转向为“普通教师的教育科研”。教科所学科教研员作为学科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组织者、引导者,强调一线教师的主体性,降低教学研究的重心,使教育科研成为普通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中小学学科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践研究》按照确立理论依据、研制学科范例、共研共建、评审验收和共享完善5个环节来完成。
(1)确立理论依据。《中小学学科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践研究》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结构课程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识结构理论和教育学原理为依据,以“易门县中小学互动探究课堂教学模式”为依托,以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师生双边互动,突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为出发点,来进行研究和开发。其中 “易门县中小学互动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程序步骤简洁、规范、科学,具有教学理念新、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便于教师灵活操作的特点,通过多年的推广运用,产生了显著的成效。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以“易门县中小学互动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理论为基础,操作模式为学科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基本框架,学科资源与“模式”紧密结合,相互依托助推教育教学改革。
(2)研制学科范例。在上述理论为依据基础上,在各学科间统一标准、统一格式,统一要求,再由各学科教研员研究出一个“教学资源包”作为范例,一节课的“教学资源包”包含教学设计、导学案、教学课件、练习以及与此内容相关的有参考价值的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等各种资源素材。
(3)共研共建。“教学资源包”范例研制出来后,县教科所把范例和每个学期的资源开发任务分工表下发到各校教务处,由各校教务处再分到学科课题组,学科课题组具体进行培训指导。通过集体备课,认真研究,精心打磨,每一节内容研制出一个包含教学设计、导学案、教学课件、巩固练习以及与此内容相关的有参考价值的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等各种资源素材的“教学资源包”。县教科所定期进校进行指导,到学期末课题资源开发完成,由学校统一上交到教科所,形成全县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库。
(4)评审验收。每个学期的资源开发任务做完后,都要进行二次评审验收。第一次是由课题组对各学科研究出的成果进行评审验收;第二次由县教科所组织学科教研员和学科骨干教师组成评审组,对全县各学校开发的教学资源进行评审验收。每次考评都根据每所学校和教师所进行课题资源的总体情况,作出优、良、中、差4个等次的综合评价,对作出优质课题资源的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对达不到质量要求、不合格的课题资源则要求发回重做,严把质量关。
(5)完善共享。全县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库建成后,县教科所把教学资源通过教育信息平台,在全县中小学教师中推广应用,并在应用中对教学资源成果再次进行修改、充实、完善,重新补充到教学资源库中,形成新的教学资源,并逐渐形成教师个性化资源。
2.充盈的校本教研,提升教研能力。
在新课程背景下,各学校根据分配的学科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实践研究的任务,分别组建学科教研组,创新校本教研方式,不断丰富校本教研文化的内涵,积极探讨校本教研的形式和内容,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1)集体备课,发挥集体智慧。学校教研组通过 “个性思维的碰撞――集体智慧的整合与生成――个性教学案的形成”这样的集体备课机制,对所分配的课题任务进行集体研讨,主备人提前一周准备所主备的教学内容,形成大体的教学思路、教学重难点。集体备课时由主备人发言,参与人员发表补充意见,共同讨论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即教什么、怎么教,然后由主备人综合集体的意见形成本次集体备课的教案、导学案、课件及各种教学素材,分发给备课组成员。每个成员必须根据本班的学生实际对集体备课的教案加以添加和取舍,形成体现分层、符合本班实际的“个性化教案”进行本班试上修改。
(2)专题研讨,修改完善。学校学科教研组主备人收集各成员的意见进行修改完善,发起专题研讨活动。主备人按照综合修改意见上一节课,各成员根据上课的效果进行分别评述,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评述: 一是教材处理是否得当,还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二是教学过程是否顺畅,有没有遗憾的地方,遗憾的地方应该怎样弥补;三是导学案是否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的主体性是否得到体现等。形成“五个统一”,即学进度、学目标、学重难点、统一作业、统一阶段测试。
(3)达标竞赛,展示风采。为了强化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彰显学科资源应用优势,促进课堂教学研究的深入。全县中小学每学年开展教师“课堂教学达标活动”“优质课评选”和每学年举行一次学科教师教学技能竞赛活动,教师人人参与讲课、听课、评课,经过学校、乡镇层层选拔,参加县教师教学技能竞赛。通过这种“以赛代培、以赛促培、以赛促成长”的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造就名师群体。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教方法、搭平台、给机会,让广大教师参与进来,实现教育研究主体的回归,使教师真正成为研究者、实践者,使教育研究走进教师,走进学科,走进课堂。通过“培训――指导开发――实践利用――反思修改完善”的程序,使教师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研究开发与利用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及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策略,实现教育观、教师观和学生观的根本性转变,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他们的课程开发意识与开发能力。
3.丰富的学区联研,拓宽科研平台。
积极建立“学区研训联动”机制和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的带动辐射作用,拓宽教师交流成长的平台,优化课堂,促进课题成果的优质共享。首先,对全县学校进行了统筹兼顾,合理划分为3个片区,形成“教科所――学区――成员校”三级教育科研模式。教科所课题组根据学区学科优势,建立学科实验基地,形成区域教研线状辐射。各学科基地注重各方面资源的整合和挖掘,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辐射到各学校。一是教学资料的开放,学科基地详细整理各备课组的教学安排、备课资料、练习测试卷、竞赛及课外活动资料等教学资源,向全县各校开放。二是课堂教学的开放,学区定期组织教学资源利用展示活动,供全县各学校教师观摩学习,其中既有研讨课、展示课,也有经验介绍、主题讲座和互动式交流,为参加活动的教师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平台。三是建立资源库,利用信息平台,在全县内共享。通过学区交流,跨越学校边界,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在交流中提高,形成协同发展共同体,增强了驾驭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能力和专业水平。学区交流不仅是传承使命、完成任务,更是一种文化、思想、教育、教学以及情感的交流,是实实在在“互利、双赢”的过程。
二、卓有成效的科研成果,助推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1.建成了标准统一、模式规范、学科齐全、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小学学科教学资源库。
课题研究历时3年,共分6个批次,研究开发了小学语文、数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科学,中学语文、数学、英语等共14个学科及高中、职中、幼儿园的教学资源。共计教学设计2 846个,导学案2 745个,课件2 819个,参考资源包2 846个。资源容量为106.696 G,形成了符合课程标准、与教材相配套的系列教学资源。
课题资源共分6个批次、2 466人次参与研究开发,教师自身的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先进的教学思想得到了真正普及。课题资源开发相关论文3年共计在国家、省、市论文评比中获一、二等奖909篇;在市级以上刊物190篇;教师参加课堂教学竞赛,3人获国家级一等奖,2人获省级一等奖,27人获市级一等奖。在课题实验过程中,全县广大教师撰写论文110 篇,汇编成论文集2册。教师队伍群体得到不断优化,有效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全面提升、城乡教师资源均衡发展,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人才资源支持。
2.依托信息手段扩大资源共享途径,提高教育教学效益。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先进技术的不断发展,“三通两平台”、互联网+教育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强有力推进,为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易门县开展的“中小学学科教学资源的可发与利用实践研究”,实现了中小学学科教学资源本土化,共研共建共享,将教学资源通过信息手段免费投送到“用户”,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随时随地“可获得”。教学资源师生共享,极大地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教师不再是“无米的巧妇”,学生可以不再局限于一所学校、一个班级和一个课堂的学习。城乡资源同质,学生可以通过导学案在家 “预习”,回到学校与同学和老师互动学习,进而巩固、练习和内化,形成新的知识体系。课题资源开发,有力地促进了教师学习现代的教育理念和接触现代教育技术,让许多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经历了不熟悉到熟悉的过程,让教师切身感受到教育信息化为教学带来的便利,大大地提高了教师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意识。目前,全县中年教师能够熟练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并能积极选择现有资源提高教学效率;青年教师不但能够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还能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多媒体运用率达100%。
3.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教学均衡发展。
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实现优质均衡发展,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课题资源的开发,极大地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大幅度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全面推进了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健康成长,使课堂教学日趋科学化、规范化、高效化,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全县8所初级中学教学质量平均分相差在3分以内,考取市重点完中的上线率基本持平;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屡创佳绩,2013-2015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总平均分、优生率均居全市第一名,在全市98所初级中学中,成绩名列前茅;7个乡镇小学的平均分差距在5分以内,优生率近乎持平。在易门,目前中小学无好学校和差学校之分,无重点学校和薄弱学校之别,形成了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步入了规范有序、均衡协调、充满活力的发展快车道。
4.研究成果全市共享,给力玉溪“互联网+教育”。
该课题于2016年1月顺利通过玉溪市科技奖励办公室和玉溪市教育科学规划办结题验收,其科研成果在玉溪教育云平台上共享,产生了比较好的社会效应,为玉溪教育云平台提供了丰富、系统、全面、本土化的学科教学资源,有力促进玉溪“互联网+教育”的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