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0 02:53: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网络课程设计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 弹性教学模式 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141-02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的一门必修课,该课程对实验和实践的要求较高,需要合理规划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传统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方式方法注重按照课本结构向学生传授生涩抽象的理论知识和相关概念,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很难对计算机网络相关知识形成完整的、深刻的认识,加之实验和实践环节所占的比重较低,实现方式较为简单等原因,这就使得“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无法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弹性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核心,将授课、实践以及考核等多个环节弹性化处理,可以有效改变现有教学模式的弊端。
1.弹性教学模式分析
计算机网络课程包含较为广泛的知识体系,不仅涉及计算机相关部分内容,还涉及通信相关部分内容,是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的产物。鉴于计算机及通信相关技术领域的发展速度十分迅速,计算机网络课程需要随着这些关键技术的发展而变化,这就使得其知识体系具有了弹性这一特性。为配合该特性,在实际教学中更适合使用弹性教学模式。
2.课程教学的弹性定制
2.1弹性教学内容制定
在计算机网络的教学中,不需要拘泥于课本结构按部就班的进行教学规划,反而可以根据互联网的特性进行弹性调节,将多种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条理,更加系统和全面的向学生开展教学活动。
如实际的Internet网络包含两个主要结构,一个是实现,另一个是应用。而在Internet的实现中又分为物理实现和逻辑实现两部分;应用则存在多种成熟应用方式以及多种新兴应用方式。每一种实现和应用中又包含了诸多的内容,这些内容就是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改变可以将教学内容整理成一个清晰的、层次分明的树,这样学生不仅会对计算机网络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还会多每一部分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2 弹性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时间让学生学习和理解教学内容是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方面也应该进行弹性化改革。一方面,学生应该对课程做一定的预习和准备,无论是整理不同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还是总结归纳问题,对提高教学效果都是有积极的帮助的。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对课堂时间进行规划和分配,改变传统的“你教我听”的模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讨论中,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增强学生的学习深度和学习广度,掌握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内涵。
3.课程实践的弹性定制
课程实践对于“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最核心的教学主体,因此在这门课程中实施弹性教学时必须将实验、课程设计以及实习等实践方式进行有效结合,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实践环境,帮助学生真正掌握和引用计算机网络学习中学到的知识。
首先,随着教育资源投入的不断加大,大部分高校都具有能够满足教学实验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但是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在于:实验题目落后。计算机网络课程中涉及的教学内容及相关技术发展速度非常快,只有与社会需求相符的实验内容才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实验环节中可以依照弹性教学的内涵选取或引入CCNA、CCNP中与社会关联较为密切的实验题目,或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
其次,课程设计是体现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是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对其并没有产生足够的重视度,只是按部就班的制定和完成一些较为容易实现,与课本教学内容没有较大差别的课程设计内容。课程设计的本质在于激励学生对已经学习和掌握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通过与老师沟通,在自己最大能力范围内,将多个相关内容进行串联和综合应用,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设计方案,结果是失败还是成功并不是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利用自己的科研积淀以及对学生的个人能力进行分析,通过与学生讨论,扩大课程设计的内容,增强课程设计的弹性。
再次,对于有能力的学校,教师应该有计划的组织学生进行实习或邀请与本课程关系密切的从业人员对其工作内容或他眼中的计算机网络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建立更为生动、更为真实的计算机网络认识。
4.课程考核的弹性定制
实行弹性考核方式更能够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消除学生只为应试而学习的心态。
常规的课程考核方式主要由学生平时成绩和理论考试成绩两部分内容组成,但是这两部分内容并不能够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应用水平。对于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缺乏客观性。若改变现有的课程考核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将其做弹性化处理,按照不同教学内容对学生的作用调整考核比重,增大课程设计、实验等实践内容所占比例,甚至加入现场实际操作考核等,让考核成绩更加客观、公平、真实。
5.总结
总之,弹性教学模式的应用对于增强学生学习的深度、广度以及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等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是一种得到了广泛认可和极具操作性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刘杰民,马玉春,程绍辉.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弹性教学模式[J].计算机教育,2006(10)
1网络工程实施全阶段分析
(图1)网络工程实施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网络产品的开发设计。网络产品的开发设计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硬件产品或设备的开发设计,需要熟悉网络硬件知识的研发型人才。开发设计完成之后,进行测试和实验;实验测试成功之后,才能进入产品的生产制造环节。二类,是针对新的应用开发设计相应的网络协议和网络应用,这需要熟悉Internet网络协议和网络编程技术的软件研发型人才。(2)网络的规划建设。单位或企业需要建设全新的网络或在原有的网络基础上,根据发展扩展网络规模,添加或更换网络设备,此时需要具有网络规划和组网知识、网络设备及系统的调试安装的工程型人才。图1网络工程的全阶段(3)网络的应用维护。网络软硬件都调试成功之后,若要保证正常运行,必须由具备网络系统维护和管理能力,以及熟悉网络性能评价和测试工具的专业网络管理人才。综上所述,结合网络工程从研发到生产,从设备组网到系统调试,从网络管理到网络应用开发,在整个网络工程的生命周期中,提炼出网络工程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和知识要求,经过总结得出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具备以下五种能力:(1)网络硬件设备研发能力;(2)网络协议分析与设计能力;(3)网络工程规划设计与建设能力;(4)网络系统管理维护与评估能力;(5)网络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能力。
2理论课程体系设计
根据以上归纳的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需具备的五种能力,分析了这五种专业能力所包含的内涵以及具备这些能力后,学生所能胜任的工作岗位:(1)网络硬件设备研发能力:培养学生在网络技术、网络产品及硬件方面的创新研究和设计开发能力,以满足科研单位和设备厂家网络硬件设计工程师岗位需求;(2)网络协议分析与设计能力:培养学生在网络新技术、新产品的系统软件方面的创新研究和设计能力,以满足科研单位和网络设备厂家的系统软件设计工程师工作岗位需求;(3)网络工程规划设计与建设能力:培养学生在网络工程规划、技术方案设计与评估、组网工程实施等方面的能力,以满足系统集成公司的网络工程师工作岗位需求;(4)网络系统管理维护与评估能力:培养学生在网络系统故障管理、配置管理、性能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以满足企事业单位网络管理员工作岗位需求;(5)网络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能力:培养学生在网络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方面的能力,以满足行业软件公司软件工程师工作岗位需求;为了达到不同的能力培养要求,分模块设置了对应的理论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详见表1)。
3实践课程体系设计
面向应用的培养目标,除了环环相扣的理论课程模块设计以外,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尤其至关重要。学生踏入社会之前,企事业单位所要求的工作经验,只能靠在校期间的实践课程来锻炼熟悉。因此设计了以下四个实践教学环节:(1)课内实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论课知识点多,概念和名词繁杂,基本理论抽象,是网络工程专业课程的基本特点。要想让学生能够对大量的知识点和基本理论充分理解,单靠教师的课堂讲解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借助相关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利用理论与实践相互作用,达到对概念和理论的充分理解。这要求网络工程的所有专业课,实验设置需占到总课时的1/3,才能保证学生通过实践很好地理解理论。例如讲授TCP的三次握手,学生很难充分理解实际网络建立TCP连接时是如何实现的。如果在实验课上,让学生通过嗅探软件,打开一个网络链接,抓到对应的TCP数据包,分析包里的TCP首部字段,就可以很形象地看到TCP的三次握手究竟是如何实现的。(2)课程设计课内实验只能起到对一门课程的某个知识点的实践练习,若想做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就需要为一些核心课程设置课程设计。这就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给出设计任务书和要求,通过1-2周的课程设计,完成一个完整的网络作品,比如一个网站。同时要求学生写一份完整的课程设计报告,包括整个课程设计的过程:需求分析、设计工具的选择、设计流程分析、整体设计、模块设计、实现,直到测试、结论。通过课程设计,一方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研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培养学生选用参考书,查阅手册及文献资料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巩固和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课程所学知识的能力。表2列出不同课程模块对应的课程设计:表2不同能力培养目标所对应的课程设计(3)网络工程综合训练课程设计是对一门课程涉及的知识和内容进行一个相对综合的设计,当学完所有的课程后,若想对整体专业知识进行一个综合的训练和评价,就需要在在大四的上学期,安排1-2个月的网络工程综合训练。工程综合训练是在传统的金工实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对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选择的课程模块,选择相应的综合训练项目。假设学生选择的网络工程规划设计与建设课程模块,那么需要选择组网工程综合训练项目。在整个工程综合训练过程中,首先安排专人对学生进行模拟面试,面试通过后,正式进入工程综合训练。接下来的时间,从指导老师到学生,角色转变为公司的项目负责人和项目承担人,按照公司化的模式进行管理。最后进行项目验收,并给出对学生的表现给出评价和分数。(4)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网络工程综合训练虽然可以全面考察学生独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但是毕竟是模拟,不是真刀实枪地在现实的企业中实践。因此整个大学实践训练的最后环节是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一般由指导老师推荐或学生通过自己去联系实习单位。学生通过在实习单位里1-3个月的现场实习,将之前所学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参与完成公司的某一项目,并将个人承担的子项目作为毕业设计的题目和内容,最终形成毕业设计作品,撰写毕业设计论文,参加毕业设计答辩。
4小结
课程体系在培养方案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培养方案的主线,本文从网络工程整体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对应的能力需求入手,确立了模块化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结构。为了能够加强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培养,本文从课内实验—>课程设计—>网路工程综合训练—>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四个层面,阶梯式递进,让学生通过实践,从对单个知识点的实践,到一门课程综合实践,再到整个专业课程的模拟综合工程训练,及至毕业前的单位实习和毕业设计,使学生的应用能力从点到面,从浅到深,从小到大,得到了逐步的扩展和提高。
作者:贾慧娟 刘琨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关键词:Moodle平台;自主学习活动;自主学习能力;计算机网络技术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以被动接受的方式进行学习,它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性。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学生为主、协作参与的网络学习逐渐兴起。然而,网络学习不利于学生系统知识与理论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存在学生约束性差、知识掌握碎片化等问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又不能好地体现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针对这些问题,国内更多使用“自主学习能力”就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是“一种独立的、进行批判性思考、做出决策并能实施独立行为的能力”。一般认为,在我国的教学环境下,大学生自主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了解教学目标与要求的基础上,能自己确立学习目标与制订学习计划,有效使用学习策略并加以监控,并能自己监控与评估英语学习的过程。目前我国大学英语学习者自主性学习能力普遍较低,亟待提高。迅猛发展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强大趋势给大学教学带来新的契机,教育部提出的“基于计算机与课堂多媒体教学模式”,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而是指计算机(包括信息和网络技术)、课堂教学与大学课程的整合显然,建立网络化的大学自主教学和学习模式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核心之一,具有自主学习能力是网络环境下专业课程学习成功的目标。
一、Moodle平台的应用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学习者的学习方式,网络学习虽然具有学习资源丰富、协同交流便捷、互动友好等优势,但不能完全替代教师的课堂教学,缺乏了教师的主导、参与和监控,预期的效果并不能使人满意。Moodle即模块化的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Moodle是以建构主义特别是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设计的网络教学平台,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除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完善强大的功能和易学易用的特性也是Moodle平台的显著特点。模块化的程序设计使得Moodle的修改和扩充十分灵活,而良好的通用性、开放源代码等特性更是促进了Moodle平台的广泛使用,使Moodle成为国际上最流行的优秀网络教学平台之一。
二、基于Moodle平台的自主学习活动设计
在Moodle平台下,依据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流程并结合Moodle平台所提供的功能模块可以进行基于任务驱动混合学习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应体现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一些基本特征。构成学习活动的主要成分如下:1)学生要达到的学习目标;2)活动任务;3)学习的方式方法、操作步骤、交互方式和群体的组织方式;4)学习成果;5)活动监管规则,角色和职责规划;6)学习评价。学习活动的核心要素就是活动任务,活动任务与教学目标构成了直接的(部分)因果联系。在Moodle 平台中的讨论区、聊天等模块中,可以进行交互性课程设计;资源的共享性主要体现在资源模块中;在Moodle 的所有模块中,都可以体现开放性,通过Moodle 平台可以改变、调整课程的体系和内容;协作性主要体现在Wiki 模块与讨论区模块中;Moodle 平全支持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在进行Moodle 平台下基于任务驱动的混合学习课程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实施任务驱动教学的各个环节,按照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课程设计。Moodle平台就是为《市政基础工程》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提供契机,它不仅为大学英语学习提供便捷的会话交流机会和大量的文本、图象、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的相关学习资源,并能依据学习跟踪记录功能以及交互评价和测验等活动,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合理、公正的评价。利用Moodle平台的多功能性、资源和活动的多样性等优势特征,我们构建一个基于Moodle平台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活动设计模型
三、基于Moodle平台的自主学习的实施
依据混合式学习的教学设计,具体开展自主学习的步骤如下:①教师依据教学设计在Moodle平台上创建与课堂教学相对应的网络课程,全体学生在网上完成注册,成为Moodle平台的用户。②教学开始后,教师在课堂上系统的讲解学科知识,提出学习目标,布置学习任务。同时,在Moodle平台上为当前的教学阶段添加相关的资源和任务(作业、讨论区、问卷调查、测验、互动评价、程序教学)。③学生按照任务的要求在课下通过探究式、协作式、自主式等学习模式开展学习,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并将作品上传Moodle平台。在此期间,教师要通过Moodle平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帮助以及评价,及时的对学生完成的作业情况进行总结,集中解决普遍存在的问题。④在这一阶段的教学完成后,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解决在学习开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重新开始下一阶段的教学。⑤在整个课程结束以后进行总结性评价,根据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对基于Moodle平台的混合学习进行反思,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
四、结语
在Moodle平台下建立基于自主学习课程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与网络学习各自的优势,将教师教学、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结合起来,达到最优化的学习效果,Moodle平台为开展任务驱动的混合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本文浅述了Moodle平台下《市政基础工程》的自主学习模式及基于任务驱动的自主学习课程设计流程,可为教师开展Moodle平台下基于任务驱动的混合学习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许雪英.基于Moodle开源系统的混合式学习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2]张伟平,唐章蔚.基于Moodle平台的混合式学习[J].软件导刊, 2008,22(06):38-40.
[3]梁小晓.基于Moodle虚拟学习环境的混合式学习设计与实践[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07.
【关键词】 医学英语翻译;构建主义理论;网络课程;教学设计
进入21世纪以来,网络课程的建设已引起我国教育部门和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在教育部召开的启动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讨论了网络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原则、技术规范、方法等,提出了《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试行稿)》,为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一个方向。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高校校园网络及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使得学校网络环境与课堂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对教师,对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都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因此,如何做好基于网络的ESP课程设计,使课程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提高教学的互动和质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网络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
网络课程设计理论基础之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也译作结构主义,最早的提出者皮亚杰是一位心理学家,他在认知发展领域的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尤其是他在儿童认知发展领域所做出的贡献尤其突出。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强调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应该成为知识的被灌输者,或课堂教学的被管理者。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同时提出了学习中的四大要素,即“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构建”。“情境”强调了学习环境的重要性,即必须创设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的学习环境。这无疑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在网络环境下,要打破课堂教学的空间局限性,创设符合学习者认知发展的外部环境也是网络课程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协作”指的是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是,网络课程的“协作”要通过现代科技技术来达到,而在信息爆炸的年代,网络为学习者提供了海量的信息,也使得学习者能够结合自己的需求收集和整理适合的信息。建构主义重的“会话”突出的是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 ,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毫无疑问,网络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多“会话”的途径,而且学习者之间的协作更自由。“意义建构”是指学习者认识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了解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对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被认为是以“图式”的形式存在的。综上所述,学习的质量是由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决定的,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能力决定的。也就是说,获得知识的获取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二、《医学英语翻译》网络课程设计的意义
《医学英语翻译》作为医学院校重要的ESP课程之一,其课程建设质量对于医学院校学生的专业英语教学具有重要的影响力,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习者通过翻译实践使用医学词汇,并在特定的情境下学习两种语言之间的自如转换。众所周知,翻译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除了翻译理论的学习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学习者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习得在具体的情境下解决翻译问题的能力。因此,《医学英语翻译》网络课程的设计和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1)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促进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网络课程的开发不仅仅让本校师生共享教学资源,还能够将优质教学资源向全社会开放,让更多的人受益。(2)优化课程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网络课程创设了一个引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索事物本质属性的学习情境,引领学生利用网络环境进行科学探究,利于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从而优化课程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3)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学习效率。通过设计开发网络课程,使学习者能够随时随地自由地安排学习,进行知识交流,为学习者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有效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
三、《医学英语翻译》网络课程设计程序
1、需要分析
需求分析是课程设计的基础。Bloor在1984年提出“以目标为核心”的需求分析与“以学习者为核心”的需求分析法、Halliday也提出了“以学习为中心的需求分析。在网络课程设计应在此基础上使用问卷调查法、测试法、观察法、访谈法和查阅文献资料法等方法对《医学英语翻译》课程进行需求分析。力图明确学习者的学习方面目前的状况、所期望学习达到的状况以及两者之间的差距。
2、目标设定
确定课程目标是课程设计的第一步。目标设计的步骤:第一,充分地调查市场。了解市场对于翻译人才的需求量和需求特点。第二, 展开多方面问卷调查。通过对医药院校英语专业的在校生、应、往届毕业生、教师、企事业单位等各方代表运用访谈或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有关《医学英语翻译》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分析对应的岗位对从业人员能力的要求,为确定合理的培养计划提供素材。第三,进行能力分析并总结。结合市场需求,岗位要求,院校特点等因素对翻译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目标进行分析总结。
3、教学大纲制定
针对英语教学的大纲种类繁多,而ESP领域讨论和使用较多的大纲多为交际法大纲。医学英语翻译属于ESP课程,而翻译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交际,因此应选择交际法大纲进行设计。大纲框架包含内容:(1)教学对象;(2)教学目的;(3)教学内容;(4)教学原则。
4、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是学习者系统学习知识、技能和行为经验的总和。教学内容分析的步骤:第一,分析教材。将教材内容分解为相对独立的知识结构,再明确不同教学内容间的结构关系,而后注意学习内容与其它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第二,真实的语料。在网络课程中添加相关练习题、材料,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
5、教学策略选择
现代教学理论提出基于学习活动和教学活动的两种教学策略,两种策略各有优缺点。《医学英语翻译》网络课程应该寻找几种教学模式的平衡点,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将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最大程度的结合起来,实现立体化教学实践与网络化自主学习的无缝对接。(1)视频模式。这类模式主要以视频公开课的形式进行。将课堂教学制作成为视频公开课,通过网络上传至课程网页,既可以满足本校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随时随地复习课堂教学内容,也可以对社会开放,满足更多人的学习需求。(2)自主-交互模式。在这类模式中,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是单独进行的,学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异步非实时地实现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的交互,也可以通过网络的在线交谈ORC方式实现实时交互。(3)PBL教学模式。教师根据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设置难度适宜的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提示下,使用已具有的语言技能和翻译技巧单独或合作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在服务器的公共讨论区公布部分学生的答案,通过BBS系统组织学生进行实时在线讨论。(4)任务型教学模式。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设计出一组专题研究项目(或者由学生自己选择研究的专题),教师发挥引导者和指导者的作用,在网上给予学生以适当的启发或提示,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可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通过搜集、分析和运用相关资料,深入研究情境,体验知识的建构,完成研究报告。(5)体验式教学模式。教师通过网络课程创设一个相对真实的语言环境,构建翻译的实战模拟平台,使学生能够在模拟中的到锻炼。
6、教学效果评价
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课程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主要方式包括:测试、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电子档案袋评价等。
基于构建主义《医学英语翻译》网络课程设计程序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突出学习者的特点,结合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方面进行设计,突出了网络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值得笔者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作者简介】
关键词:Moodle平台;网络课程;多媒体技术
网络课程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基于Web的课程,其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1]Moodle这个词是Modular Object-Ori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的缩写,即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它是澳大利亚教师马丁设计开发的远程课程管理系统,[2]是一个源代码开放的免费软件,它为老师在网上建立网络课程管理网络课程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手段。
Moodle网络课程开发平台主要依据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即以学习者为主体,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习者之间相互协作共同建构知识。Moodle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遵从社会建构主义教育学,该理论基于建构性的认识论,也是建构主义的重要分支,它在当代哲学思潮和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的相互融合中逐渐发展起来。[3]
1.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最早的提出者是皮亚杰(Piaget),在其理论基础上,科尔伯格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因此,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形成了新的比较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在此基础上实现较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指导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2.基于Moodle平台的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1)技术支持。Moodle平台操作方便,只需要简单的培训就可以使用。它的界面比较简单,使用时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调整界面,增减内容。Moodle平台还具有较强兼容性和易用性,几乎可以在任何支持PHP的平台上安装,安装过程也十分简单,只需要一个数据库即可。
(2) Moodle平台环境搭建流程。在线安装Moodle平台,首先要安装XAMPP软件,为Moodle平台的安装搭建环境;然后,将Moodle软件复制到XAMPP软件中的htdocs文件夹中,运行XAMPP软件并启动Aphche和MySQL选项;接着,输入地址http://localhost/moodle开始安装Moodle软件,按照提示逐步完成Moodle平台设置;最后,设置完成后根据账号密码登录,便可进入Moodle平台的操作界面。
(3)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Moodle的设计目的是提供一个用于教育的社会建构主义框架。在Moodle平台中,可以很方便地添加资源和活动,为创设一个良好的、有利于互动的情境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下面以“数字图像处理”网络课程为论述网络课程的制作过程。
首先,打开编辑功能,在Moodle平台的课程中建立课程;然后,课程建立后,根据课程内容添加章节;接着,各项功能添加后,再对每项功能进行编辑,添加该课程学习所需要的内容;最后,完成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基于Moodle平台的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可以极大地改变当前的教学方式,弥补当前教学的不足和漏洞,更大程度地提高教师教学的质量以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为其他课程建设网络课程建设提供教学案例。
3.总结
Moodle平台本身采用模块化设计,教师在进行网络课程设计时可根据自己的课程需要,动态地选择使用各个模块,就像搭积木一样简单直观。
将多媒体技术网络课程设计和Moodle平台结合起来,建构了基于Moodle平台的网络课程设计流程,利用我们的多媒体课件,为学习者提供这样一个网络学习与互动的平台。设计与开发基于Moodle平台的网络课程,可以为其他的网络课程建设提供指导,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师教学的质量以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和优质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中国大学教学,2005(01):5―11.
关键词:学赛结合;网络营销;课程设计
《网络营销》是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旨在训练学生利用网络技术、网络平台进行营销和策划的能力,是一门实践性要求极强的课程。笔者在实施课程教学时,以网络营销能力大赛为引导,通过实施“学赛结合”的教学模式,搭建便于学生实践操作和自主学习的《网络营销》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教学效果。本文总结笔者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设计思路以及在线开放教学平台的架构方法。
一、基本设计思路
1.教学模式设计
“学赛结合”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将实践教学内容任务化,以竞赛形式完成实践任务。我们选择了中国互联网中心的网络营销能力秀大赛贯穿课程教学过程,在“学赛结合”的基础上,针对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学情特点,将教学过程细化为“导、学、做、结、战”五个环节。其中,“导”是建立知识导图,使学生了解知识框架、明确学习重点;“学”为学习课堂,主要通过微课的形式讲述基本营销方法;“做”就是操作课堂,采用微课的形式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结”就是项目小结,首先设计一个项目小测,对前面的学习进行验收,然后总结,再次提炼知识点;“战”是网络实战,在实战环节中,我们编辑了详尽的实战指导手册,同时以网络营销能力大赛为主要实战平台,以电子商务营销平台,如淘宝网等为辅助平台,指导学生通过参加竞赛、运营店铺等实战形式完成实践教学。通过以上五个环节的设计,教师有效实现“学赛结合”。
2.教学项目及进度设计
根据《网络营销》课程的教学目标,我们设计了四个主要的课程项目,并精心设计了项目实施的进度。由下图可见,项目2、3、4是并行项目,可同时展开,尤其是项目3-2和项目4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需要学生边学边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两个项目的实施不能只局限在课堂教学时间中,学生要时刻关注平台的变化,在课外自主学习并完成项目。
3.教学考核设计
根据课程的教学与实践内容,课程考核侧重实践过程的考核。主要考核内容为两大部分:高职院校《网络营销》在线开放课程设计河北政法职业学院张涛摘要:《网络营销》是电子商务专业中一门实践性要求较强的课程,“学赛结合”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将实践教学内容任务化,以竞赛形式完成实践任务。本文基于“学赛结合”模式从教学思路、教学项目及进度、教学章节等方面阐述高职院校《网络营销》在线开放课程的设计。关键词:学赛结合网络营销课程设计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7-04-0270第一部分是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上的学习情况考核。在线开放平台上的学习内容以任务点展示,这些任务点包括微课视频的观看、案例分析、测验、作业、参与讨论情况等。学生每完成一个任务点,系统会根据完成情况评出相应的分数,最后得出在线学习的分数。第二部分是学生参与网络实战的考核。实践过程的考核分为两个项目的考核。第一个项目的考核是参加竞赛的考核,学生参加网络营销能力竞赛,得到一个竞赛等级值——AR值,这个AR值代表学生的竞赛努力程度和达到的营销等级。这个指标成为考核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指标。另一个项目的考核是关于营销实战,如开设网店或者微店等情况的考核,学生在网上开设店铺会获得相应的店铺等级,这是实践考核的一部分。在设计这两个项目的考核方式时,我们采用等级折合分数的方式,按照学生的竞赛等级和店铺等级折合相应分数,然后与在线学习分数进行汇总,最后得出学生的考核情况。
二、在线开放教学平台架构
1.教学章节框架设计
框架是一门课程的主旨,清晰的框架能使学生快速形成对课程知识的梳理,从而明确学习目标。《网络营销》在线开放教学平台的教学章节按照项目驱动的方法进行设计,有效地将“导、学、做、结、战”五个教学环节融入每个项目的设计中。每一个项目下包含任务,每一个任务下的内容均包含八个环节,分别为:“了解我,丰富你——知识导图——学习课堂——操作课堂——项目小结——网络实战——PK大擂台——了解你,完善我”。可以看出,除了包含教学模式中“导、学、做、结、战”五个环节外,增加的其他三个环节不仅使课程内容前后呼应,有问有答,同时还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反馈环节设计
教与学是一个相长的过程。为了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需求,我们在每一个教学章节的最后都设计了“了解你、完善我”的互动环节,这个环节以开放式问卷的形式进行。教师一是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二是鼓励学生对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发表自己的观点,或是对这些内容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这些建议和意见是我们完善教学内容的依据。
3.创新性“PK大擂台”的设计
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在于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唱独角戏,而要让学生扮演学习的角色,发出代表不同观点的声音,让这些不同观点进行PK,在PK中使学生解决问题、发现真理,最终形成一致的认识。下面以“传统商务PK电子商务”为例,说明“PK大擂台”环节的在线平台设计思路。具体内容见下表
。4.教学资源建设
为便于学生自主学习,我们建设了丰富的案例库和题库。案例既包括文字案例,也包括视频案例。案例的设计融入“学习课堂”的内容中,就是案例是学习内容的一部分,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作用。针对每一案例,我们设计了一些思考题或是投票活动,引导学生观看与思考,学生可以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题库中编辑了1000多道试题,涵盖各种题型和《网络营销》的所有知识点,可作为高职院校学生进行专接本考试的复习资料。
三、在线开放课程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适应移动学习模式
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移动学习成为未来重要的学习模式。因此在构建在线开放教学平台时,教师要注意课程资源的编辑与建设应适应移动客户端的浏览格式,如文字编辑要采用合适的字体字号,视频格式最好以MP4或AVI为主等,这样才能保障资源在移动客户端正常运行。
2.注重互动环节设计
互动和交流是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因此在线开放课程的设计中,交流讨论模块的设计与运用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其讨论,采用合适的交互策略,调动学生互动交流的积极性,只有形成学习者之间全方位的自主交互模式,在线开放课程的设计才能发挥实效。
作者:张涛 单位:河北政法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供用电网络设计》 课程设计 课程实施
《供用电网络设计》是供用电技术专业的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供用电网络电气设计员岗位证书课程,引入了电气设计员职业技术标准(规范)。本课程的作用是促使学生掌握用供电网络设计必备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技能,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供用电网络电气一次、二次系统设计工作。
课程培养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1)掌握供用电网络电气一次设计的方法;(2)掌握供用电系统二次回路和自动控制系统基本设计的方法。
能力目标:(1)能够对供用电网络一次系统进行初步设计计算;(2)能够对供用电网络二次系统进行初步设计计算。
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决策的能力;(3)培养学生紧急应变能力;(4)具备团结协作的精神。
供用电网络设计工作的基本程序包括:设计准备、确定本专业设计技术条件、进行专业配合、编制设计文件、专业内校核和专业间会签、设计文件归档、技术交底、施工配合及验收、工程总结。其设计阶段的具体内容包括:方案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
为培养学生的设计技能,我将课程分为两个情境共包含七个项目进行,最后安排一周的课程设计,具体安排如下表:
本课程采用四步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相结合的方法授课,主要依据设计指导书进行。除了课堂教学以外,我们还安排了为期一周的课程设计,充分利用了学校的实训条件及网络教学资源。
在实施过程中课时比较紧张,我们将相应的同类型综合在一起进行汇报。各个情境的实施可能会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教师进行检查,整体设计部分也在一周的课程设计当中得以充分体现。
《供用电网络设计》是一门新开课程,由于其主要培养学生的设计技能,因此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将教学环节分成四部分:资讯、决策与计划、实施和评估,更充分体现了本门课程的核心技能。它是在学习了《供用电网络运行与维护》的基础上进行的,其基本知识与基础技能都在先修课程中讲解过,本门课程主要训练与提高学生的设计技能,包括一次设计和二次设计。
我们根据任务编写了辅助教学资料任务书、工作单和评价表,并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每组选出一位组长。在每一任务开始前我们下发任务单,让学生拿到任务单之后做相应的准备,下一过程是进行基础知识讲解,也就是教学环节的资讯部分。资讯部分完成之后下发工作单,每组同学分别讨论并合作完成工作单的内容,即决策与计划和实施的过程,最后下发评价表,首先由学生自我评价,占总比重的10%,其次是组长根据平时表现对小组成员进行班组评价,期中组长的评价由其他组长完成,占总比重的40%,最后是教师评价,占总比重的50%。每项任务完成之后,每组成员都要制作汇报课件,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展示在课件中,无法解决的问题由教师进行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课件进行评价,指出其不足与可取之处。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忘记了以前学过的基础知识,教师适当地添加基础知识进行讲解,在资讯知识讲解过程中加入大量案例进行讲解,工作单中也加入设计的题目让学生加以练习。由学生自己进行的评价难免会遇到不够客观的情况,但是最后由教师评价的部分可以适当进行调节。学生首次进行汇报课件的制作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对办公软件的不熟悉、小组成员配合不好等,有时也需要教师进行指导和协调,而后面的问题学生就能自行解决。
教学改革的实施从各个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使用办公软件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尤其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从各个方面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为以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夏国明.供配电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关键词:翻转课堂;任务驱动;数据库原理及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263-02
20世纪中后叶以来,网络、多媒体、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在其影响之下,教学方式也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不断引入更加信息化的新型技术。最近十年来,伴随着网络的进一步普及,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学校采纳并作为一种教学方式而存在[1-6]。
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是指在信息化环境下,授课教师课前提供相关课程的教学视频资源,可以是带有声音的PPT或者真人录像等多种形式,学生在每堂课前,先自学相应的视频内容,理清课程基本内容。在课堂上,授课教师的上课重点则放在答疑解惑、协作交流以及成果展示。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提倡学生的主动性,在课前视频资源学习阶段,学生有任何不清楚的地方,可以采用反复重看视频、网络查询解惑等方式来厘清困惑。课堂上主要是知识内化的过程。老师进行答疑,课程中,老师更像是一个教练或者引导者的身份。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这门课程主要让学生了解数据库在当下信息化环境中的应用,要求学生必须要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概念,还要懂得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开发、维护等内容。必要时,学生需要进行课程设计来巩固学习所得,并加以展示。鉴于数据库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数据库类课程在高校中普遍开设。又由于数据库本身涉及到的知识点繁杂众多,课堂上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细述每一个命令的具体操作,或者概念的具体内容。高校对于课程的安排一般又比较分散,一周一次的课程教学并不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数据库的相关知识和应用。可见,传统的课堂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是并不太适用于数据库这类多信息量、高实践性的课程的。
在数据库课程教学中引入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是该课程教学上一个创新。引入翻转课堂之后,教师不仅会通过视频的方式提前讲授数据库的具体知识和使用工具,还会引导、启发学生自主探究数据库更深的课程之外的内容,并对学生提出课程设计的任务,让学生进行课堂展示相互交流。
一、翻转课堂式改革
鉴于传统课堂教学已经无法满足数据库的高度信息化的要求,我们在该课程中引入翻转课堂的教育理念,与数据库课程要求相结合,对传统课堂提出了一系列的具有实践性的改革。下面将对改革后的课堂模式进行具体的阐述。
(一)课前学习
近几年,伴随着网络教育的不断发展,mooc大学、百度传课、网易云课堂等网络教育媒体都有着大量受众。现在的大学生对于视频学习也越来越适应。数据库授课教师可以借鉴这类网络课程的形式,录制一些微课。微课可以是真人录像,也可以是带有声音讲解的PPT视频,形式不限。课前学习内容也可以是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的某一部分内容。
传统课堂一节课45分钟,教师真正用来讲授知识的时间也许还不到一半,课堂提问学生作答效率也不高。在翻转课堂的数据库教学中,教师可提前制作15~30分钟的视频内容来对数据库基本内容进行讲解,包括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关系数据模型,关系数据库的设计方法,或者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技术,并留下基础问题和进阶问题供学生课下作答。
学生在观看视频的时候,与课堂授课不同的是,他可以后退、快进、重复观看。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程基本内容的把握。如果学生有不懂的地方,他们可以网络查询解答,也可以保留疑惑课堂提问。
基本内容的讲解不必过分深入,要注重循循善诱。课后进阶题目需要有一定的发散性。
(二)课堂进阶讲授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需要数据库授课老师在课堂上抓住学生在第一阶段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去解答他们的疑惑,并对课程难点进行讲解。如关系数据模型中的设计重点难点问题、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中的疑点等。除此之外,授课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第一阶段中的学习内容。
(三)课程设计阶段
数据库是一个重实践性的课程,学生所学到的所有知识,最终都是要转化为能够实际进行项目操作的技能。因此,数据库授课教师可以安排一次课程设计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阅,并督促他们自主学习更多的数据库知识。
由于在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中,学生的主要学习场景在课下,课程设计的完成时间也是在课下,教师可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拟出若干个数据库课程设计题目让学生自选。题目可以是常见的图书管理系统、医院就诊管理系统等,也可以是新颖的具有社会应用潜力的新题目。在这一阶段中,老师也可以准备一些具有挑战性开拓性的题目随课程设计任务一并布置。学生在课程设计中,不仅要运用到关系数据模型、流程图,还要涉及到具体的数据库设计。课程设计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测,也是一种督促。
课程设计考核,可以设计报告的完善程度和课堂展示为主要参考因素。课堂展示主要是为了促进同学们之间的相互交流,提升对不同数据库系统的理解程度,相互学习,互通有无。
引入了翻转课堂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的教学改革大致可分为以上三个部分,授课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受众的接受程度的不同,在不同阶段中进行丰富和着重。翻转课堂强调高度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但是又并不完全受制于信息网络,主要还是依靠授课教师的指引和提点。
二、优点和不足
在《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中引入翻转课堂,可以将功能全面的学习管理系统来将线下课堂和先进的网络空间进行整合,通过线下学习的安排为正式课堂留出时间进行课程的深度拓展和答疑解惑,通过课程设计的任务安排增强学生在数据库系统设计方面的实践能力。同时,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对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较大的要求,这也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一个良好契机。
但是引入翻转课堂之后,《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这里需要进行讨论以便授课教师提前做出更好的应对。其一就是学生自学的难度比传统课堂要大。这就要求教师在第一阶段的教学中,要从最基础的开始抓起,循序渐进,并引导学生利用学习材料和网络资源自主解决疑惑。其二就是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掌握程度难以明确把握。因为第一阶段的学习中教师没有随程参与,这样导致第一阶段很容易成为教学的盲区。因此教师最好能够在这一阶段利用一些比较好的在线学习平台,类似mooc等,教师能够在后台查看学生的学习进度并布置小测试。同时,精制教学视频也要花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其三是教师的教学效果得不到及时的反馈。教师无法像传统的F2F教学中一样能够通过表情或者学生课堂提问来获得反馈,并改进教学方法。学生的疑惑是在后续的第二阶段的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其三是课程设计的小组成员表现差异无法直接量化。由于课程设计强调组内合作,集中展示,因此教师会对成员的具体参与程度把握不清。这就需要教师改进评价方式,尽量公平客观。
三、总结
本文提出的基于翻转课堂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的课程教学是具有一定实践性的改革措施。它满足了数据库课程对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还有学习时间高投入的要求。虽然也有一些弊端,但是教师如果对于课程教学具有丰富的经验,又善于利用网络教育形式来激活线下教育,这些问题将迎刃而解,而且翻转课堂的优势将得到很好的体现。
参考文献:
[1]J. Bergmann,A. Sans. Flip your classroom:Reach every student in every class every day [M]. Washington DC: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2012.
[2]赵军合,贾丽敏,武丽丽.翻转课堂学习有效性评价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10):165-166
[3]赵兴龙.翻转课堂中知识内化过程及教学模式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55-61.
[4]何朝阳,欧玉芳,曹祁.美国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148-151.
关键词:课程设计 校企合作
一、课程设计思路
1.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ERP供应链管理系统》课程是以我院的办学理念及教学改革总目标作为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学院办学理念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课程设计目标必须服务于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所以它是课程设计的灵魂;教学做一体化、教研产一条龙的教改目标既是人才培养的途径也是课程设计教学模式具体的体现。课程为专业服务、专业为就业服务、就业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以工学结合为主线,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设计。
2.课程设计的导向、原则和路线。《ERP供应链管理系统》课程设计是以就业为导向,通过近年来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多次走访人才市场进行调研;邀请行业、企业专家进行专业、课程论证;并深入不同类型企业进行调研,我们得出如下结论:随着企业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对电算化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对电算化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在企业需要的不再是能简单使用财务软件进行会计核算的人员而是能使用ERP软件进行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的人才。
基于会计电算化专业服务区域经济,为中小企业培养财务、业务信息化处理人员的专业定位,本专业对应的就业岗位主要是业务核算、财务核算岗及ERP项目实施岗。不同于《会计电算化》课程,《ERP供应链管理系统》这门课程对应的就业岗位主要包括采购、销售、库存等相关业务部门核算岗位及存货会计岗位。
这就是我们课程设计的导向,课程设计要以工学结合为主线,基于采购、销售、库存、存货核算岗位的工作过程选取典型工作任务,构成了《ERP供应链管理系统》这门课程。
3.课程定位。作为会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ERP供应链管理系统》这门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利用ERP软件进行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处理的专业核心能力,它开设在第四学期,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4.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为了更好的满足就业岗位能力的需求,我们采用嵌入式合作模式,与用友公司、银河人才网合作共同开发了《ERP供应链管理系统》教材、实训指导书及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训项目,同时整合了一系列的软硬件教学资源如教学大纲、习题库、多媒体实训室、沙盘模拟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等。
二、教学内容的选取
基于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以用友公司22年与全国80万客户成功合作经验,我们直接选取用友培训教育学院的《ERP供应链管理系统》课程标准作为我们这门课的课程标准,该课程标准具体体现在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为满足知识能力素质目标要求,由用友公司负责教学内容的制定,我们编写讲义并随时补充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开发性和动态性。
《ERP供应链管理系统》这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引入企业专家参与教学,帮助同学们了解行业、企业现状,对企业在使用软件过程中出现的常见性问题进行分析,保证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日后从事相关业务、财务核算岗位及ERP项目实施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组织与实施
在教学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始终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灵活采用项目驱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互动演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
下面选取具体一个单元-赊销业务的处理为例来介绍具体的教学组织与实施过程。
首先进行任务告知,本单元的任务就是赊销业务处理,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同学们明确赊销业务处理流程,了解前期的参数设置和业务处理的关联;培养熟练使用软件处理赊销业务的能力。
然后进行任务准备,教师进行实训案例讲解并发放相关原始单据和凭证,包括出库单、销售专用发票、各种凭证等。
最后进入任务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学生调研成果展示,第二阶段:业务演练,第三阶段:师生互动,第四阶段:要点总结、教师点评,第五阶段:流程修订,第六阶段:学生总结,自评
在教学组织与实施的过程中,可针对知识型项目、技能型项目、综合型项目的不同灵活选取适当的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并有效利用FTP网络平台、网络学习平台、各种网站等网络教学资源实现教学资料的共享。
评价并检验教学成果好坏最直接的手段就是考核,本门课程的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部分,期末考核引入了行业标准-信息化工程师ERP应用资格证书,平时考核突出考核方式多元化、考核内容多样化的特点。
四、教学成果与社会评价
通过对《ERP供应链管理系统》这门课程的设计我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教学成果,同时,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毕业时可以保证100%的取得由信息产业部颁发的“信息化工程师ERP应用资格证书”。近年来,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同学还多次代表学院参加相关比赛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包括第二届“用友杯”全国大学生管理信息化应用技能大赛河北区总决赛团体一等奖、“用友杯”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河北总决赛二等奖等。
此外,我们的大部分毕业生在毕业单位都表现良好,获得所在单位领导较高的评价。这些都充分说明了通过课程设计的改革,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质都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五、课程特色
[关键词]EDA技术 课程改革 实践性教学 网络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2-0085-02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明确强调: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加强专业结构优化与内涵建设,以优质资源建设为保障,加强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以强化实践教学为重点,进一步强化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根据“本科教学工程”对高校专业建设及实践教学提出的要求,我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着“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注重实践、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原则,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EDA技术作为通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其中的硬件描述语言、建模、仿真和综合技术既是设计高性能数字系统的关键技术,也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手段。因此,我校针对该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1-5]包括:教学大纲制定、教材编写、实验室建设、教学实施与考核、网络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一、课程现状及改革思路
EDA技术课程包含了理论与实践两大教学环节,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归属不同的教学单位,独立授课,没有形成统一的教学大纲,造成理论和实践脱节;理论教学偏重理论的完整性,大量介绍各种发展史、各种硬件,软件编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稍显不足;实践教学学时偏少,且内容陈旧,实验室硬件投入相对不足;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教学形式单一。
EDA技术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思路是:突出实践性教学的主体地位,根据实践性教学的需要制定课程的教学大纲,适当调整理论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进度,规范教学实施,并且要把网络资源引入课堂,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课程改革实践
(一)教学大纲制定
课程总学时为64学时,包含理论教学32学时、上机实验16学时、课程设计16学时。三部分教学内容由同一名教师承担。理论教学要使学生掌握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基本结构、EDA开发工具、软件使用以及硬件描述语言,学会应用EDA工具进行数字系统的电路设计。实验教学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EDA工具平台,熟练运用软件编写程序,更为重要的是要学会用软件编程的思路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动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要通过引入跟电子技术应用联系密切的设计课题进行设计实战,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炼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优化、设计的能力,当然这就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二)教材建设
该课程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由传统的通用集成电路的应用转向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应用,合理选取或编写教材就非常重要。在我校的EDA技术课程改革中,我们编写并正式出版了《EDA技术基础》。该教材整合了我们多年在教学和科研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定位,体现了所编即所教、所教即所学、所学即所用的原则。教材内容主要包括:EDA技术概述、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FPGA简介、Max+plusII/QuartusII软件应用、Verilog HDL硬件描述语言、VHDL硬件描述语言、程序设计实例、EDA实验及课程设计。该教材的特点就是以实践教学为主,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内容,并且是把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以及课程设计统一到教材中,融理论、实验、课程设计为一体的教学模式,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效果明显。
(三)实验室建设
EDA技术课程的实验室投入很大,EDA实验平台包括计算机、实验箱、芯片、下载设备等。很多高校由于资金投入大、设备利用率低而不愿过多投入。我校的解决方案就是充分利用现有的计算机实验室,搞联合建设。
EDA实验包括随课实验和课程设计两大部分,随课实验完全在计算机上做,只做程序设计、编译、仿真,目的就是掌握EDA工具软件及HDL语言。而要实现一个完整的EDA过程,就需要用下载平台、芯片等硬件,这一部分的训练放在课程设计阶段。课程设计以3人为一组,10套平台就可以满足教学的需要。同时,为了使设备利用最大化,在安排课程设计的时候,就要综合考虑学生人数、指导教师人数、实验室硬件承受能力和实验室开放时间安排等。我校的通常做法就是打破时间规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开放实验室,从早上8点到晚上10点,实验室全时段开放,指导老师全天候值班,让学生只做下载调试这一内容,其他步骤在各自的计算机上完成,这样的安排,可最大限度发挥硬件设备和师资的潜力,保障教学的正常开展。
(四)规范课程实施及考核
在教材的编写中,我们已经将理论、实验及课程设计三者做了统筹安排,教学大纲也明确了各环节的教学任务及相互联系,保障教学效果的手段就是建立统一的课程实施规范,凡参与该课程教学的教师要严格遵守。课程实施过程中,主要是保证理论课、实验课及课程设计的时间匹配问题,即每次随课实验的开设时间、课程设计的开设时间及课时数安排。
规范课程实施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建立统一的课程考核方式:理论课、实验课、课程设计分别考核,其中以课程设计为主,凡是在课程设计阶段表现出色的学生,该课程免考,成绩核定为优秀,并且在开课之初就把考核要求告知学生,从一开始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举办校级EDA设计大赛,凡参与且获奖的学生,可以抵扣部分选修课的学分,在精神和物质上予以一定的奖励,在评先、评优、保送、留校、推荐工作等环节予以优先考虑等,培养学生自食其力,勤勉奋斗的做人态度,这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
(五)开辟网络课堂
网络课堂是当前流行且学生感兴趣的一种教育手段,对于这门课,互联网上有很多EDA技术方面的视频资料,不光有教学方面的,也有公司内部培训的资料。如何引导学生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也是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确定一些优质的网络资源,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作为自修的内容,进而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整理成报告,对有意义、有价值、有特点的报告,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宣扬,激发更多的学生参与这种形式的学习。
教师还要制作一些教学视频,放在学校内网上。这种教学视频,不是上课实况的录制,力求短小精悍,制作内容包括软件操作、编程实践、与实际应用联系紧密的课程设计等。一个视频解决一个问题,几分钟时间就足够,使学生投入极短的时间、极少的网络成本,即可获得好的教学效果,这本身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促使教师进步的手段。
当然,还可以固定一个时间段,由教师参与在线答疑,充分利用网络工具,实现文字、音频、视频的实时教学服务。对于利用互联网教学,不能仅仅依靠教师本身的热情,学校要充分考虑教师的付出,建立合理的课酬体系,保障教师积极参与的热情和教学效果。
三、总结
综上所述,我校的EDA技术经过电子工程系全体老师的认真探索,在实际的教学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很多新颖的、建设性的想法也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涌现,并逐步落实到教学中,形成了比较鲜明的特色。一门课程的改革,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密切配合,要科学规划,保障投入,严格实施。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一定会为我校教育部应用科技型民办大学的建设贡献应有的力量。
[ 参 考 文 献 ]
[1] 胡胜,宋跃,李君.EDA技术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探索[J].理工高教研究,2010,29(5).
[2] 叶波,赵倩,林丽萍.FPGA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0,(24).
[3] 夏焕章.建立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10).
关键词:网络教育课程开发应用
21世纪,充满着技术的神奇与活力。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带给人们的是“快乐学习”,是便捷和十分的个性化,是最佳效果。
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网络远程教育,促进了国家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进步,改善了教育的环境和手段。其效果绝非以往的常规教育。目前,我国网络课程的研究内容主要是有关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网络课程的教学应用模式单一,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加速网络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与完善。随着网络教育资源的逐步完善,网络教育将迎来灿烂的明天,甚至可以彻底改变我们既有的教学模式。
网络教育是充分利用计算机,通过网络展示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这个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工具软件、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因此,探索和研究网络课程的开发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1、网络教育的构成
网络教育是利用网络进行远程学习的重要手段。根据网上教学的特点和人才培育的需要,它由以下几个系统构成:
(1)教学内容:课程简介、目标说明、教学计划、知识点、典型实例、多媒体素材等;
(2)虚拟实验:实验情景、交互操作、结果呈现、数据分析等;
(3)学生档案:学生密码、个人账号、个人特征资料、其他相关资料等;
(4)学习导航及工具:字典、词典、资料库、电子笔记本、内容检索、路径指引等;
(5)开放的教学环境:包括相关内容、参考文献、资源、网址,电子邮件、电子公告牌、聊天室、讨论室、教师信箱、问答天地、疑难解答等。
2、网络教育课程设计原则
(1)个性化:在设计网络课程时,要重视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作用,体现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特点,为学生提供灵活多样的检索方式,提供学习必须的工具软件(如计算器、在线字典、电子记事本等),实现学习过程的自动记录功能等。
(2)协作化:要发挥优势,为网络课程学习提供协作学习和协同工作的工具。
(3)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进步使网络教育的多媒体传输成为可能。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应根据需要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内容。
(4)动态化: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老化的周期日益缩短。为此,在设计网络教育时要遵循动态化设计原则,随时扩充新的知识内容,保证学科内容的先进性。
(5)共享性:网络教育最大的优势在于资源共享。为此,在设计网络课程时要体现共享性的设计原则。提高网络课程结构的开放性,体现网络资源共享的优势。
3、网络课程开发的一般步骤
第一阶段为教学设计阶段,包括构架、分析和设计;第二阶段为开发阶段;第三阶段为评价阶段;第四阶段为阶段。无论哪一种形式的课程开发模式,实质都是系统方法的具体应用,所以它们的框架大同小异,只是在具体设计过程、实际操作步骤中所体现出的设计理念、设计原则不同而已。
(1)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结果是网络课程开发的蓝图,直接决定了整个网络课程的优劣。依据网络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要求在教学设计阶段,以一种介于基于目标的教学设计和基于环境的教学设计的混合模式来设计网络课程,以期优化教学环境,达到最好的教学或学习效果。我们理想的设计是重视学习目标实现、基于环境的教学设计。
(2)课程开发
网络课程的开发阶段实质上是运用网络课程开发工具,将设计蓝图变为网络上虚拟的教学和学习资源的过程。它包括媒体的采集、信息资源的收集、各种网络应用程序的开发以及系统的集成。
开发网络课程的工具主要有两种:一种是Web开发工具(包括各种网页开发工具、数据库开发工具及脚本语言),这种开发因为涉及到编程和数据库的开发,需要专业人员支持。另一种是网络课程开发工具。它一个简单易用的网络课程开发软件,可以为那些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和学生们建构一个较为完善的网络学习环境。
(3)课程评价
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指在网络课程的开发过程中,运用有效的评测手段和其他的反馈手段来调整、修改和完善网络课程。而总结性评价是在整个网络课程开发完成或上网后,根据试验原型的评测结果和实际运行中的反馈信息和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改,之后对网络课程的质量水平作出价值性判断。
关键词:课程设计;开放性;综合性;工程实践
作者简介:孙亮(1973-),男,吉林省吉林市人,东北电力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李娟(1972-),女,山东荣成人,东北电力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吉林 吉林 13201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7-0085-01
随着电力工业的迅速发展,我国电网已形成含有超高压交、直流网络的大电网互联形式,因而电力系统运行的的安全稳定性愈加重要。对于各院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要培养出适合现代电力工业发展、满足运行实践要求的从业人员,必须通过系统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创新意识、经济意识和科技意识,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设计是本专业各门专业课程重要实践教学环节之一。通过各专业课程的课程设计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够将各专业课程知识有机联系起来,认识到各门专业课程在本专业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及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独立思维方式,培养学生进行初步工程设计的能力以及对工程技术问题认真负责的态度。为此,在本专业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中构建创新性、开放性、设计性、综合性的课程设计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1,2]
一、课程设计现状
本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电力系统分析”、“发电厂电气部分”和“电力系统继电保护”都有隶属于本课程的课程设计,例如“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的“潮流计算”、“短路计算”课程设计,“发电厂电气部分”课程的“变电站电气一次部分设计”以及“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的“环形网络继电保护整定”。目前这些课程设计多为课程性课程设计,相互之间衔接性较差,学生难以对知识体系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而且普遍采用“参照设计指导书,查阅设计手册,进行模仿设计”的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较差,这样的课程设计形式往往收不到很好的效果。[3]
二、课程设计模式建立
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工程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建立了“以专业知识为主线,以开放式管理为前提,以开放的实验平台为基地,以激发学生主动性为动力”的开放性、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课程设计模式。将“电力系统分析”、“发电厂电气部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和“高电压技术”等多门专业主干课程联系起来,开设多个与电力工业工程实践相关联的选题,要求学生随着各门专业课程的授课进程,针对某一选题,在学院提供的开放式实验平台进行自主设计和独立实践。其基本思想是通过进行开放式的综合性课程设计,使学生得到一次综合应用所学各门专业知识的系统化实践锻炼机会。[4]
三、课程设计模式实现
1.实践性题目开设
针对电力工程实践开设多个与工程实践关系紧密的选题,其中一个选题是电力系统规划及发电厂电气部分设计。其针对某个电网的规划、设计及运行分析的设计伴随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逐次展开,替代以往课程教学中的分散习题和课后集中进行的课程设计,以提高学生对工程问题整体性的认识。
该设计在专业课程教学之初,即在“电力系统分析”课程中,进行设计题目的布置,给出对某一电力系统进行规划设计所需要的初始条件,随着课程教学内容的逐步推进,要求学生完成对该电力系统的潮流计算及分析、电压调整、故障计算和稳定性分析。在后续的各门专业课程中,针对该系统中的火力发电厂进行各个专项设计。在“发电厂电气部分”课程学习中,要求学生对该火力发电厂的电气一次部分进行设计,即完成电气主接线的选择、电气设备的选择、厂用电部分设计和配电装置规划设计等。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学习中,对火力发电厂发电机、变压器组的主保护进行配置和整定。在“高电压技术”课程学习中,完成火力发电厂的防雷保护设计。在每门课程结束之后,专门安排一定时间完成课程设计的说明书、计算书整理撰写和绘图等工作,并进行该课程设计的考核。
以往的题目中电力系统结构都是使用教师自己构建的网络结构,主要是为了保证每个学生有不同的设计任务书,可能不完全符合电力系统的实际网络结构。在保证一人一题的基础上,本课程设计采用目前电力系统一些典型的算例分析计算,例如IEEE30、IEEE18节点网络等的潮流计算分析。
通过这种综合性课程设计形式,将以往零散的多个课程设计联系起来,使学生对电力系统的设计、运行有了从全局到局部逐渐过渡的了解,对工程问题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有了更全面的把握,对电力系统一次、二次各部分之间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另外,由于课程设计贯穿于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到的知识立即就会运用到设计中,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2.开放实验平台
充分利用校内实验中心和校内、外仿真基地。各实验中心采取全天开放的形式,设计中需要进行实验时,学生可以到实验室进行预约,在指定时间内进行实验。东北电力大学现有两个物理仿真中心——“电力系统动态模拟仿真实验室”和“输变电运行仿真中心”,一个数字仿真中心——“电力运行仿真中心”。 其中动态模拟实验是大型电力系统的一个缩影,可以搭建所设计的电力系统,通过它可以对电力系统的某些运行特性包括潮流、稳定等进行实践性的实验,从而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拔高。变电运行仿真可以使学生获得对运行现场的直观认识,获得实践运行的基本知识,并对电气主接线的设计及配电装置的规划设计有很大的帮助。通过数字化计算机仿真系统了解、熟悉发电厂和变电站的运行操作过程。经过课程设计中的各种实践,学生增加了独立实践机会,提高了实践能力,对多门专业主干课程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合并加以融会贯通,增强了对电力系统运行实践基本原理的理解。
3.辅助措施
根据当前电力工业的发展趋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学校的具体情况,组织指导教师到供电公司、发电厂、电力设计院等单位进行调研,学习、熟悉现今实际工程的设计过程,避免课程设计与工程实际的脱节。重新编写了各个课程设计的教学大纲、设计任务书和设计指导书,使之更贴近电力系统工程实践。
由于在设计过程中学生遇到了利用计算机制图和计算能力不足等实际困难,在制订培养方案时,开设“电力CAD”、“电力系统仿真软件应用”及“matlab在电力系统计算中应用”等多门选修课,保证了学生设计的顺利进行。另外购置大量设计手册,参考资料,解决了以往设计过程中参考资料严重不足的情况。
由于改革后的题目涉及面较广,工作量较大,单独一名学生完成有些困难,将每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3-4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共同完成其中一个课题。小组成员在自主设计的基础上,一起对课题进行研究、讨论,共同完成课题,提高了协同合作能力,充分调动积极性。
4.严格考核
虽然新的课程设计模式是以开放式管理为前提,但实行严格考核的制度。由于本专业班级较多,做课程设计的总人数很多,必须形成完善的过程评价和结果考核机制。所以加强了过程管理,课程设计成绩中含有一部分指导过程成绩,并引入毕业设计答辩制度对学生逐一考核,考核不合格者补考和重修,避免了一部分学生不参加课程设计,只抄袭其他同学成品的情况。
四、总结
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课程设计,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巩固以及综合应用。经过此种课程设计模式的锻炼,学生对电力系统工程实践的分析方法及其应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掌握了电气工程初步设计基本步骤和方法,为以后从事电气设计、运行管理和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能更好地适应电力行业实际工作。初步的教学实践证明了专业课程设计改革的必要性和有效性,也为今后的工作积累了经验。
参考文献:
[1]王冀生.面向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袁慧,于兆勤,秦哲.新形势下培养提高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认识与实践[J].高教探索,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