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计算机基础论文

大学计算机基础论文

时间:2022-09-08 15:36: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计算机基础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计算机基础论文

第1篇

目前部分学校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评价方式单一,用学生参加国家级计算机考试过关率来衡量,这样将导致教师的授课重点单纯集中在考试内容上,学习这门课程的精力集中在考试的相关内容上,导致学生追求考试合格率。造成与实际应用脱节,如部分学生在写论文,或者社团活动中连简单的排版都不会应用。

2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措施

1)案例教学

在教学中,通过课程内容的讲解来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教材中的基本内容和相关知识点,在课堂一问一答过程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能轻松掌握基本知识点、概念,活跃学生的思维,并使学生能自主分析,逐步提高学生理解、思考、表达、分析的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如在讲信息安全这一章时,采用案例讲解分析、概念分析、课堂问答、幻灯片演示、图表讲解等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整个单元的讲课以案例“不翼而飞的存款”为例引入信息加密的概念,从而培养起学生对信息安全的正确概念和对整个课程的兴趣。由每个学生上网查询资料、整理企业案例,让学生在结合教学内容的同时,访问相关的精品课程网站,阅读教师指定的参考资料,最后完成给定实验题目,并写出实验报告,帮助学生消化课堂上所讲授的基本知识点。

2)开设第二课堂教学,注重课外实践活动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喜欢实用性的技术,对于理论等不是很感兴趣,喜欢能够看得见、能够动手试一试的学习方式,而且更加关心这些知识或者技术能否在今后有用。学生们的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是,我觉得大学教育阶段除了知识教授之外,还需要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开设第二课堂教学。为了提高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技能,有限的课堂教学是不能满足需求,尤其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较好的学生,如何培养他们的创新学习,培养他们的计算机信息素养,正确引导他们的兴趣。为此,我们每年举办全院性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大赛。如多媒体设计大赛、计算机基本技能大赛、编程大赛等形式多样的比赛活动,设立计算机协会、网络协会,组织学生参与课题小组。丰富了校园文化,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即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又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我院参加河南省ACM大赛,荣获三等奖。

3)注重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

在全面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深入了解信息技术应用的环境,将会使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专业理论知识。在课程学习阶段就参加科研实践活动是理论与工程实践结合的方式之一。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习中的具体技能,如复杂的文字处理工作等,这些技能经过亲历亲为的锻炼将会更好的掌握。所以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结合方式要更加注重,本门课程所讲述的内容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有什么样的用途,以及如何在灵活的应用本门课程的知识。所以在课程教学中,在保证所讲述课程知识体系完整的前提下,需要注意尽量阐述课程知识的应用。将会进一步提高所学知识的被理解程度,提高学习效率。开拓学生的思路,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基础课要系统、透彻,专业课程要覆盖全面

基础课程属于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基本盘,是学生基础知识向专业知识延伸的过渡。掌握基础知识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可以举一反三,不断扩展自身知识面。因此在课程教学中要充分注意课程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要把知识结构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关系讲述明确,尽量建立起概念和理念,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达到理性的认识水平。计算机专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各种新技术和新思想不断涌现。因此其课程内容可能具有很快的更新速度。课程教学要能够准确地反正这种变化。但是由于其变化的迅速,我们很难在课堂上将每一个变化都讲解透彻。所以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在讲好专业基础课的前提下,尽可能使专业课程的覆盖面广,让同学们对该部分知识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具体理性的理解则可以让其在后期的具体工作中继续锻炼提高,升华为理性认识。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全面性可以包括为两类:一是要覆盖本专业课程所涉及领域的最新科研进展;第二是要尽量把本课程所涉及领域的发展历程描述清楚,阐述清楚不同历史进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对于一些比较新的领域,可以对其近似的知识体系进行综合的阐述。

5)要重视提升理论水平高度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同学们理论水平的提升。理论水评的提升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二是从实际的工作中发现问题,总结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所以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总结问题,以及什么样的问题才是科学问题等,提高学生对总结和发现问题的感觉。课程学习阶段虽然很难让同学们熟练掌握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但是至少可以提升大家对理论水平提升的兴趣和积极性,为其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打下一定的基础。

6)当好导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研讨式教学是一种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老师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去思考、设计、总结和报告,由学生自主完成。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和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活动中需要老师的指导,教师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引导学生通过开展导向性的专题研究和讨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和亲身实践去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让学生树立起自主学习的信心。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为以后的学习研究奠定基础。知识教授很重要,兴趣教学也很重要。因此,我们还需要讲究教学的艺术,大量的知识灌输,学生可能兴趣不大。应多举实例,多联系信息时代的新技术。同时,把知识教授转化为一种问题解决的过程,启发大家共同思考,共同学习。

7)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总结前人创新方法。让学生有意识地分析前人如何在当时的知识框架和一般看法之上,独辟蹊径,取得自己的成果。通过这样的实例,学生就会了解前人的创新方法和思路,为我所用。鼓励学生在自己想法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做出成绩。对于课程内容相关的问题,如果学生有自己的想法,作为老师,最好能够进行鼓励;如果学生思考方向有更深的内容可做,并且符合学生的研究方向,可以引导学生继续做下去。平时作业中,设置一些开放问题,有意识的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业中的一部分当然应该是锻炼基本能力和基本知识的问题,但除此之外,可以设置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出自己的答案。

3结束语

第2篇

Abstract: Independent college is a college enrolling undergraduate level students and its operating mechanism is in a new way, it has its own orientation and aims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llege Computer Elementary" course is an important required course.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independent college, teaching method and teaching means and method of assessment about this course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It is proved by practice that the effect of teaching reform is effective. Students’ interest on study has been formed and their ability on analyzing and solving problems independently increased.

关键词: 独立学院;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Key words: independent college; College Computer Elementary course; teaching reform

0 引言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各个高等院校中普及计算机基本技能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尤其是现在计算机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基础是每个人必不可少接受的教育。《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基础性课程,它同数学、外语一样,是一门或一组必修的基础课,其内容是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以及相关的计算机文化内涵。但由于独立学院属于新兴教育模式,比较年轻,本身和重点、一本、二本的就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独立学院要定位于面向社会、面向需求并服务于社会,要加强独立学院学生的基本技能教育。

鉴于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与起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不针对某一领域,主要涉及计算机基础性和通用性的概念、技术及应用,凸显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流行办公软件的操作与使用,这种结构也是各行业对员工的计算机基本要求。因此必须要《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1 独立学院《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现状

目前从笔者的亲身教学经历得出独立学院《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学生文化课学习基础差,计算机基础不平衡 笔者兼职担任我校2010级一个班的班主任,据统计高考数学和英语成绩不及格率超过50%,而近90%的学生计算机基础很差。抛开数学和英语这些课程不说,计算机基础教育就很不均衡。由于独立学院的学费比较高,最初独立学院的学生生源的家庭条件都比较好,而现在独立学院中有一部分学生来自贫困地区。这样条件比较好的、来自城市的学生接触计算机较多,很多是以上网和打游戏为主,接受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上手容易,但不屑于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方式。条件不好的学生接触计算机很少,学习计算机基础这种操作性强的课程就有很大困难。

1.2 学生学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后,毕业设计论文排版仍成问题 笔者还担任我校计算机信息与技术系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通过亲身体会和对其他担任毕业设计指导任务的教师访谈,可知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排版仍是一塌糊涂,最基本的页眉、页脚的设置、大纲级别的设置、目录的设置等都无从下手,对于图文混排、表格混排等也不符合规定。毕业设计论文书写规范中的所有要求都是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中学习过的,可是学生学习过后,仍达不到实际应用的目的。

2 独立学院《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虽然独立学院的学生有前述的不足之处,但是作为独立学院的一名教师来说,尤其是面对与一本、二本院校学生不同的教育对象,必须更加强调尊重差异、因材施教,要从多方面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进行改革探索。

2.1 明确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更新教学理念 独立学院是普通本科高校依据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若干意见》的规定,按照新的机制和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学院。它在扩大高等教育资源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也对缓解高等教育优质资源不足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独立学院的招生是通过学院办学所在的省市,根据参加全国高考统一招生的招生计划,独立划出分数线,实施降低分数的方式进行的,因此独立学院的学生生源与二本、一本院校的生源有很大差距。

因此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定位要与研究型和教学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不同,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1]。在其人才培养模式上,独立学院要要人才市场为导向,坚持面向社会,服务于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适应市场竞争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其教学理念也有其更新,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协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2.2 改进教学方法,实施案例教学 《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作为独立学院公共基础课层面上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其主要内容体系是计算机概论+Office操作+网络基础知识及使用,讲述计算机基础及安全与维护知识、Windows XP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软件、Excel电子表格处理软件、PowerPoint电子演示文稿软件、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多媒体技术基础,除了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之外,其操作性很强。

笔者曾在2010年参加由清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部主办的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研讨会知悉,清华大学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本着重组基础、综合交叉、分类层析的原则,加强了应用专题课程力度的定位,采取了边讲边练的实践教学方法,其以多媒体形式上大课、上机实践、自由上机的总课时达到了96学时,每种形式的学时分配达到了1:1:1,其教学效果很好。

尽管清华大学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授课体系较独立学院的授课体系要多一些,但是其学校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借鉴。目前很多独立学院《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授课与实践学时分配也达到了1:1,也采取了板书+多媒体+演示操作+上机实践的形式,但是学生的上机实践往往和教师的授课不同步,处于滞后状态,这样的上机实践效果很不好。为了弥补这一缺点,条件好的独立学院可以选择教师在机房授课的形式,由教师机主控,学生人手一台计算机,教师的操作学生一目了然,可以同步进行操作,这样边讲边练,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很大提高。

另外可以采取案例教学方法,所谓案例教学方法就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要求,运用精选出来的案例材料,使学生进入某种特定的事件、情境中,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2]。案例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做中学”的形式,反对注入式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只是获得固定的规则、原理。

在案例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组织和设计案例,案例有很多种类型,包括信息式案例、问题式案例、决策式案例、条例式案例、陈述式案例、实录式案例等。案例的设计要求考虑现实性,要来自实际环境中或者学生身边熟悉的例子,并且案例的设计要对今后的学习有指导意义。

举一个最贴近毕业设计论文排版的问题式案例来说,每个人对书籍的目录、页眉、页脚很熟悉,教师在上课时可以将一个事先排版好的论文给学生展示,同时展示其论文的目录、页眉、页脚。还有个更简洁的方法,就是让学生看手中书籍的目录、页眉、页脚,先让学生回答目录是什么形式的,目录页页眉、奇数页页眉、偶数页页眉、每章首页页眉及页脚都什么区别。学生带着问题融入到后续的文档制作情境当中,教师再分别结合这些案例讲授如何设置目录,设置目录之前如何定义并使用大纲级别,如何设置不同实际需求的页眉和页脚。这样教师起到协助引导作用,循序渐进,学生在做中学,使得学生积极主动地成为学习的主体,逐步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2.3 丰富教学手段 为了培养独立学院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

2.3.1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是指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等。现代教学手段是指各种电化教育器材和教材,即把计算机、投影仪、教师制作的电子演示文稿、动画、视频等搬入到课堂进行辅助教学,学生注意力集中,能达到良好的视听学效果。担任《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集体备课,学重点和难点,交流授课体会和经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3.2 强调实践环节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学生仅仅在课堂上听了教师的授课,但是若不进行上机实践练习,达不到完成操作的目的,因此要非常重视实践。学生上机时,要先依照课本或练习题中给出的操作步骤一步步地完成。完成基础的练习题后,最重要的是要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些文字性电子素材,针对各个知识点,提出要完成的各种要求,有能力的学生在上机课时内可以完成一些,很多学生需要在课下完成这些任务,学生要在教师规定的时间内以电子邮件的形式提交作业。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课后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想象力,并真正做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2.3.3 辅导形式多样化 教师除了在有限的上机课时内进行认真辅导之外,还要充分网络资源和途径进行答疑解惑,通过电子邮件或者QQ形式进行个人答疑之外,还有效地通过QQ群,进行集中地讨论交流,充分利用课下的时间以弥补课时的不足。

2.3.4 其他课程协助促进其教学 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中的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部分,只在课堂上进行简单的理论讲授,计算机各个硬件部件的认识和讲解、计算机的组装可以单独开设一门技能操作实践课程,最后记作技能学分。计算机拆装技能实训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计算机拆装的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在进行其他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该门任课教师可以针对本门课程的性质,布置不同形式的作业或者考核方式,例如《信息检索》课程中利用计算机工具检索某个主题并生成报告,或者某些文科类的课程,要求学生做个市场调研报告,以Word形式生成报告,其中嵌入的数据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最后以PowerPoint的形式作演示报告,进行交流讨论,并进一步进行反思和转换,这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加深学生计算机应用的操作技能。

2.3.5 积极组织第二课堂,举办竞赛 为了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学校可以积极开设计算机应用第二课堂,讲授Word、Excel、PowerPoint的高级实践操作,综合使用相关知识解决复杂问题。同时要求教师组织带队积极参加各种级别的竞赛活动,小到学校自己举办的计算机文化节的计算机基础应用相关竞赛,大到由教育部主办的正保杯办公自动化竞赛。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调动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

2.4 提高师资队伍学历层次 独立学院的新型教学模式要想得到社会的认可,学校必须制定人才强校战略,明确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保障,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满足学院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的高水平专业师资队伍。尤其是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对教师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与应用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是今后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关键,如果不重视它,则成为制约改革的主要因素。因此学院通过多项政策,比如设任职门槛、定期培训、制定考核激励机制,采取引进、培养等方式,建立了自己的专职教师队伍,不断提升专职专任教师队伍的学历和学位层次。

2.5 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教学的考核方式以笔试为主,对于操作类课程不太适合,因此我们要对该门课程进行考核改革。最终这门课的考核方式是采用ATA全国计算机高新技术考试系统,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全部是机试,理论和实践分别占总成绩的40%和60%,并规定如果理论或实践其中之一不及格,则该门课程总成绩为不及格。通过加大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比重,加强了实践技能的培养,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课程性质、掌握重点。

3 结语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要结合独立学院的实际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程考核模式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学生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还将进一步在教学实践中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以达到计算机应用层次上的创新。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学习资源;设计;应用;研究

“大学计算机基础”,主要内容包括七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计算机系统概述,二是Windows XP操作系统,三是Office 2003办公自动化软件应用,四是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五是常用工具软件,六是数据库系统,七是网页设计与制作等。 这门课程主要侧重大学生计算机基本技能以及应用能力的培养,是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类的入门课程,在整个大学教学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当前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如何利用多种计算机信息资源,从而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已经成为了当前大学教学改革的关键工作。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学习资源建设概述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推广,计算机基础知识逐渐渗入到了社会各个领域中。在当前的大学教学过程中,要想适应现代信息化发展需求,就必须要强化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建设学习资源主要是通过引用先进的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从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摆脱时间、空间上的束缚,提高学习的灵活性,在某种程度上平衡学生的发展。其次,建设学习资源开拓了学生的学习视野,为学生提供的丰富的数字教学资源,推动了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在教与学的交互过程中,实现了资源的共享,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实践能力。由此可知,“大学计算机基础”学习资源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应用

(一)学习资源设计指导思想

不仅要突破学习内容以及教学材料,同时还要完善多媒体演示系统、远程课外辅助系统以及教育服务息管理系统。在开展学习资源的过程中,通过学生主动构建信息,强化合作交流,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学习资源设计基本目标

在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应用过程中,充分挖掘信息资源优势,从而优化学生学习方式,使其成为重要的教学工具以及学生认知工具。换言之,积极利用学习资源优势,从而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在实际学习资源的设计过程中,通过整合资源发以及硬软环境,强化信息收集,在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制作学习主题前提下,完善资源库,拓展学生学习视野。在这种全新的交互式、开放式共享教学资源教学环境中,提高学生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应用能力。

(三)学习资源系统设计

第一,“大学计算机基础”学习资源系统模块设计。在这个设计过程中,管理人员要积极发挥着主体作用,强化教学人员以及大学生的资源以及资源检索工作,主要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学习资源模块包括八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媒体素材,二是试题,三是试卷,四是课件,五是案例,六是文献,七是问题解答,八是目录索引。从整体上来讲,只有充分利用各个资源的管理功能,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第二,“大学计算机基础”学习资源系统内容设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完善学习资源平台媒体技术基础,强化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而实现交互软件的同步与异步。同时,设计在线教学工具,例如VOD视频点播,构建知识管理与学习评价系统,通过试题库以及试卷等生成的工具,从而强化过程控制系统的设计,完善测试结果分析工具,从而通过公告栏实现信息的;二是完善计算机课程主题内容,强化计算机基础知识设计,在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系统以及电子表格系统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其次,通过设计电子演示文稿制作软件,从而及时追踪学生的学习状况;三是各高校及时构建与更新学习资源库。一方面,积极收集相关的教学设计、作品、叙事、案例、课件、随笔以及相关论文等成果;另一方面,结合大学生的实际状况,积极记录学生的学习心得、札记、创题方法等成果,从而完善电子资源库,为学生与教师的学习提供借鉴作用。

(四)学习资源的应用

学习资源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实际需求,利用电子教案以及资源库素材展现教学大纲,通过讲解知识、演示实例,在图、文、声相结合的前提下,刺激学生的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其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利用计算机,从而下载素材,寻找问题的解答方法。在在线交流的过程中,进行练习测试以及模拟考试,从而强化学生的动作技能。例如在学习电子表格的相关知识时,首先让学习明确学习内容以及目标,利用教学案例引出电子表格的概念。同时,在教学软件的交互过程过程中,要化抽象为具体,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演示“学生成绩表格”来强化学习;第二,在课外学习中,建立资源平台,在“问题讨论”模块中展开讨论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控制设备进行监控、辅导、组织。例如将学生分成小组,在学习任务的推动下,利用学习资源库搜索各种相关学习资料,通过展开展实践学习,从而攻克各个难点,提高了学生的检索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组织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自主探索学习能力的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以及人文精神,从而适应当前信息化时代的实际发展需求,必须要强化“大学计算机基础”学习资源的建设以及应用,在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舒波,向磊.“大学计算机基础”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07).

[2]山惠子.《计算机基础》运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现状调查分析―以安徽师范大学为例[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1).

[3]田贞.《计算机基础》数字化学习资源使用现状调查[J].科协论坛(下半月), 2009(11).

第4篇

关键词:考试方法;教学质量;素质教育;大作业;核心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考试是检查与评定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今天,研究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的评价体系,改革考试方法,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考试具有导向功能,考试方法是否科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素质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本文回顾天津大学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方法的变革历程,探讨通过改革课程考试环节的内容、体系和组织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方法。

采取何种考试方法与承担课程的教师与学生的比例关系十分密切。目前,天津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本科生教学工作主要由天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心负责,此中心隶属于天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目前共有专任教师11名,主要承担的工作包括教学、课程设计、大纲编写、组织教材编写、组织考试等。而天津大学连续几年的本科生约为3,600人(含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师资相对缺乏(师资缺乏较多时聘请计算机学院或其他学院的老师),工作压力比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基础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与考试工作,成为摆在所有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1 “大学计算机基础”考试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标准不断提升,要求毕业学生不仅要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还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实战能力,因此作为一所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适应社会需求为社会提供高水平复合型人才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要求我们在不断扩大教育规模的前提下,稳步提高办学效益,不断增强质量意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教育部高校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六门核心课程中的第一门,是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该课程教学的效果,不仅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还会间接影响学生对后续计算机课程的兴趣和自信心。认真探析“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试方法,详细分析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谨慎研发改革的方案,一直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点工作之一。

2考试方法变革的目标

2.1指导思想

高等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拔尖创新工程技术人才, 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从知识型转向能力型,只有提高学生的能力,才能让学生在未来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如何以学生为中心,真正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就成为我们的主要任务。

2.2目标

(1) 使学生学会用计算机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

(2) 使学生熟练掌握办公软件的使用,满足现代职场的需求;

(3) 使学生掌握好计算机基本知识,满足后续计算机和专业课的要求;

(4) 使学生尽可能多的了解以后哪些问题可以用计算机解决;

(5) 通过考试方法的变革,进一步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

(6) 通过考试方法的变革,进一步促进试验项目的改进。

3计算机基础考试主要的变革史

3.1笔试+上机考试

1982年以前,我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基本上分散在各个专业,各个专业根据自己专业的需要开设相应的计算机课程,上机环境主要集中到计算站的441BⅢ机。从1982年计算机中心成立后,我校集中管理开设了“Fortran程序设计”课程,上机环境是DPS849,学生理解较为困难,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水平依旧较低,不能适应整体社会对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实际需求。学校根据这种情况又陆续开设了“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英文录入训练、操作系统概述、数据结构等课程。该阶段学校还没有启用正式的考试软件,对学生的考试基本采用笔试和上机考试两种传统方式,一般笔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到80%,上机考试成绩占总成绩30%到20%。这种考试方法在一些课程至今一直沿用。

(1) 考试环节中存在如下优点和缺点

优点:组卷方式相对灵活、试卷整体感觉非常直观。

缺点:阅卷工作量较大,试卷分析、试卷保管和试卷查询等具体工作相对困难,重复工作的现象始终存在。

(2) 课程考试的评价

在考试内容上容易产生“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容易把学生的主要精力引导到对基础概念的简单重复上面。

在考试方式上容易产生“重期末、轻平时”的问题,学生平时问问题的不积极,考前进行答疑的学生很集中。

在考试形式上容易产生“重笔试、轻上机”的问题,使学生对计算的概念始终停滞在纸张上,没有与实际充分结合。

在学生的考核与评价上“重分数、轻素质”的问题,学生个性特长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严重抑制。

所以这种考试仅仅适用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或者说这仅仅是在学校不具备上机考试条件的情况,采取的无奈之举。

3.2机试+大作业

教育部计算机基础教育指导委员会1995年提出了计算机三层次教育体系,明确了把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一个教学层次。我校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了统一的规划和管理。由计算中心(后更名为网络中心,并归属于电子信息学院)承担该课程。第一层次主要以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为核心。课程内容主要为计算机基础知识、 Windows 操作系统、Office、计算机网络知识等,课程教学既注重理论知识的介绍,又给学生适时地灌输计算机文化的内涵,同时注重充分结合了计算机基本操作的实践教学,为后续结合专业设置的三个层次计算机类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随后,我校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我们围绕加速培养学生计算机文化素质这个主题,进一步优化了课程教学内容,改进了教学平台和学生上机平台,并编写了《计算机文化基础实用教程》及《计算机文化基础上机指导》等非常实用的教材。

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在学校层面进行了进行教改立项,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研究,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将《计算机文化基础实用教程》改名为《计算机基础导论》,从应用计算机的角度出发,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计算机系统软件、硬件、操作系统的基本知识,对计算机在办公自动化、多媒体、数据库、网络和Internet等应用领域的有关概念和术语作了概要的介绍,同时引入了一些关于计算机的法律及道德规范、计算机安全、计算机与求职等文化知识。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室进行电子教案教学工作,精心制作了各门课程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并开始建立课程教学网站,同时改革了课程考试方法,自行开发设计考试软件。考试方式也逐步过度到为“机试+大作业”的形式,进一步促进了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机试”主考核学生的理论水平,“大作业”则主要检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设计能力。

考试环节中存在如下优点和不足:

优点:用考试软件考试是节约人力的好方法,试题库试题量大、考试时可以随机组卷、自动计时、自动评分,考试后成绩处理容易,便于分析。

缺点:上机考试由于情况限制,当时主要考察理论知识。必须通过大作业检查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设计水平。老师评阅作业要非常认真和细致。

2004年教育部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意见》,使我们很受教育。结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情况,我校又推出了新举措。

4考试总体方案的变革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我校大学生入校第一门计算机必修课程,从2008年我们对该课程进行了入学考试,通过考试让成绩合格的学生有时间和精力选学一些其他课程,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则继续进修并参加后续考试。

4.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目前的考试方案和标准

4.1.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目前的考试方案

建立与教学相适应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考核体系,重点是通过合理的考核体系,促使学生掌握该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用计算机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设计管理的能力。目前的考试方案如图1和图2所示。

图1入学考核

图2期末考核

4.1.2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目前的标准

(1) 入学考试和期末考试主要考试内容

基本技能:Windows 操作、WORD操作、EXCEL操作和PPT操作。

计算机基本知识:计算机信息技术、计算机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操作系统、办公自动化、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数据库、信息安全技术等。

(2) 入学考试和期末考试主要考试方式

使用考试软件考试。

(3) 大作业的内容;

为论文排版(由老师发给学生不带格式的论文,学生按照科技论文规范练习排版)或其他WORD作品;

电子表格设计;

幻灯片设计;

网页设计;

邮件合并(打印准考证信息、信封信息);

动画设计。

(4) 标准

入学考试通过标准:入学考试以60分为合格分数线。

期末考试通过标准:期末考试和大作业两项都大于或等于60分为合格;大作业前3项为必做题,分数分布为30、20和20分;其余30分,老师可根据布置的作业或选择后3项大作业或考勤情况等给分。

4.2入学考试情况

2008年参加大学计算机基础入学考试总人数有3,676人,合格分数线为60分,分数分布见图3。

图3入学考试分数分布

4.3期末考试情况

入学考试没能合格的学生,参加一个学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后,期末再次组织选修该课的学生进行上机考试,根据考试结果和学生大作业情况,决定是否通过期未考试。大学计算机基础期末考试分数分布见图4,期末考试总人数为2,632人。大作业分数分布图略。

图4期末考试分数分布

4.4考试分析

4.4.1实施情况整体分析

随着90后的学生步入校门,我们的计算机教学面临新的问题,由于现代家庭经济水平的普遍提升,部分90后新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如果还都必须按部就班的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为了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应用,做到因材施教,我们采用了新生入学考试的方法来对新入校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进行评定。通过考试的学生可以免修该课程,让他们有时间和精力选修一些其他的课程,而没通过该课程的学生必须选修该课程。这样才能实现教学效能的最大化,更好的为学生服务,使广大学生真正受益。

入学考试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必须选修该课程。在一学期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将按知识单元“精讲”课程内容,注重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讲述,扩展内容,安排学生利用教学网站或互连网自主学习。其中基本应用技能的教学部分被放置在实践教学部分进行,一般采取鼓励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更多的进行上机实践。为了便于学生自主学习,我们还改革实验指导的方式,并专门编写了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验指导书,本书分为演示、综合和设计试验三部分。演示部分将实验步骤写得十分详细,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基本操作技能;综合试验部分为学生勾画思路或解决难点,设计试验部分则为学生布置具体的试验任务。在每次实验之前,教师先将实验环境及实验目的要求介绍给学生,请学生自己结合实验环境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在不同环境下完成某项操作的能力大大加强。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普遍感觉更轻松的掌握了该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更好的使用计算机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自身的设计管理能力。

该举措符合人性化教育的指导思想,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能够更好的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全方面、复合型人才,实现了分级教学。在“大学计算机基础”开课期间,我们与部分学院进行了调研交流,在调研交流中大家对我们本次“大学计算机基础”入学考试的改革尝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4.4.2存在的问题

(1) 入学考试

通过入学考试的学生(首次入学考试,因为招生时没通知学生,按60分为通过,从09级学生开始通过分数线统一调整为70分),也未必有较好的用计算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管理能力也不一定能达到标准;

通过入学考试的学生,有可能在使用计算机的某项基本技能上存在一定欠缺。

(2) 期末考试

有部分学生未能通过期末考试,说明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或通识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没到位;

评阅大作业人为因素较多;

不能点到点的指导学生完成大作业(学生通过网上提交作业,老师评阅给分,如果合格不再找学生指出学生的不足)。

5今后的设想

“大作业”的理念很好,要想让学生完成好“大作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关键,由老师宣讲“大作业”的具体要求和展示高年级学生的作品是一种有效的手段。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水平,开阔学生设计思路,由老师对学生进行点对点的评价和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在现有的条件下,每位老师要指导的学生太多,很难做到这一点,能否发挥高年级学生的作用解决我们当前的困难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入学考试实现分流,但考试分数相同的学生所欠缺的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不一定完全相同。“大学计算机基础”内容很多,分模块教学能否成为下个发展趋势也是我们今后教学不断提升效果的一种改革新思路。

参考文献:

第5篇

(参考某一学校的要求)

论文书写格式

论文全部要采用word 来书写,文件名统一为“report95´ ´ .doc”,其中´ ´ 代表自己的学号。

学位论文一般应包括下述几部分:

论文首页格式:

其中学位论文题目用黑体二号字,其余用宋体四号字

论文题目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简明、恰当,一般不超过25个字。

中文摘要及其关键词(宋体5号字b5排版):

4 论文第二页为500字左右的中文内容摘要,应说明本论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

学位论文摘要是学位论文的缩影,尽可能保留原论文的基本信息,突出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和

新见解。论文摘要应尽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少用公式字母,语言力求精炼、准确。

4 在本页的最下方另起一行,注明本文的关键词3╠5个。

英文摘要及其关键词(宋体5号字b5排版):

论文第三页为英文摘要,内容与中文摘要和关键词相同。

学校名称:东北师范大学

院(系)名称:计算机系

本科生学号:

学 位 论 文 题 目

学 科、专 业:计算机科学技术

本科生姓名: _____ _

指导教师姓名:_________

指导教师职称:___________

东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系学位评定委员会

年 月

摘 要(粗宋体居中四号字)

(空一行)

摘要内容(宋体5号左对齐)

(空一行)

关键词:词1、词2

目录:

论文各章节的详细目录。格式如下:

计算机概论……… ………………………………..……1

1.1 计算机产生……..…………………………………………..1

1.2 计算机的发展……………………………………………..2

1.3 计算机中的进制 …………………………………………3

一 二进制表示法…………………………………………..….3

第二章 计算机文化基础……………………………………….6

其中:“章”部分使用宋粗体四号字;“节”部分采用宋体5号字

引言(或序言)(宋体5号字b5排版):

内容为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该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

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某方面的实用价值与理论意义。

正文是学位论文的主体:

4 要求采用宋体5号字b5排版。每页36行,每行32个字。页码打印在页面下方中间位置,

论文装订后尺寸为标准b5复印纸的尺寸。页眉部分奇数页使用“东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系

学士学位论文”,偶数页使用论文题目的名称。

4 论文中图表、附注、参考文献、公式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连续(或

分章)编号。图序及图名置于图的下方;表序及表名置于表的上方;论文中的公式编号,

用括弧括起写在右边行末,其间不加虚线。

4 学位论文一律在左侧装订,要求装订、剪切整齐,便于使用。

4 论文字数控制在1万字至3万字之间。

宋体3号字居中显示

(空一行)

§1.1 宋体4号字居中显示

(空一行)

粗宋体5号字左起

正文部分宋体5号字,语言要简练,不能有错字、别字。也不能有错误的观点。

参考文献:

按学位论文中所引用文献的顺序、列于文末。

[编号]、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外文可缩写)、年份、卷号、期数、页码。

文献是图书时,书写格式为:

[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份、版次、页码。

附录:

第6篇

编者按:目前,计算机教育在注重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同时,也越来越注重计算机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以及人文知识的积累,以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在我们接触的计算机教学名师中,有很多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既有丰富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又有深厚的人文修养,这种人文修养深植于他们内心,并影响着他们所从事的教育事业。从老师的教学中,学生既获得了专业知识,又沐浴了人文精神。耿国华老师就是这样一位计算机教师,她不仅传授知识,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批又一批学子。本期名师讲堂栏目,我们特别介绍西北大学耿国华教授,也许对当今强调综合素质教育及注重人文教育有一些意义。

耿国华,工学博士,1978年西北大学计算机专业学习、任教,1989年~1994年任西北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副主任,现任西北大学信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计算机教育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专业委员会副主任;1989年、2007年获陕西省优秀教师,2006年获陕西省教学名师,带领的计算机核心课程教学团队荣获2007年陕西省教学团队。

多年来从事智能信息处理、数据库与知识库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持承担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多项省自然科学基金、横向项目的研究,在核心期刊、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专著2部,9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在信息处理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已形成智能检索处理的研究特色。

耿国华教授教书育人,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主讲8门本科生与研究生课程,主持2门国家精品课程;主持获得国家级教学奖1项和省级教学奖3项;主编出版教材13部,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4部;共指导博士生15名,硕士研究生76名,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百余篇。教学效果得到学生的好评。

“文科计算机基础”改革成效突出,面对信息新技术发展,耿国华教授带领的教学队伍在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上不懈努力,依据多年文科计算机教学实践的积累,创建并实施了“教学思想先进化(新理念)、课程结构体系化(新体系)、教材内容立体化(配套教材)、教学方式现代化(CAI、在线学习辅导)、考核手段网络化(网络考试系统)”的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主持的“文科计算机基础”2003年获首批国家精品课程,《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与精品课程建设》2005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数据结构”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成果显著,耿国华教授已为23届计算机专业的3000余名学生开设“数据结构”课程,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主持的“数据结构”获2006年国家精品课程、2004年陕西省精品课程;已形成了一支学历层次高、教学质量高的教学梯队,在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能力培养、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建设上已形成特色;探索并实施了一套适应本科“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模式,主编的《数据结构》教材获陕西省优秀教材一等奖;主持的《计算机学科本科生专业技能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获陕西省1999年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主持的《数据结构课程改革与教学资源建设》获2005年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第7篇

关键词:分层次;实例;合作学习小组;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9-0000-01

Thinking on University Computer Basis Teaching

Fan Guanlin,Lv Congying

(N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anyang473004,China)

Abstract:About a series of situations in computer basis teaching,combined with years of teaching experience,the paper present some reform measures.Kinds of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re evaluated these reform measures.

Keywords:Hierarchically;Case;Cooperative Learning Groups;Diversification

笔者从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已有4年之余,深深感觉到:随着我校的发展,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实验环境不断改善、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及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这些都为我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更上一层楼提供了保障。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通过笔者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及多方调研发现,目前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革策略,并设计出了用于评价这些改革策略的多元化教学效果方案。

一、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程度参差不齐造成教学难度增加

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知识教学的推广,一些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就具备了计算机方面的基本知识,他们希望老师讲些有难度的知识。而一些来自农村、边远山区、贫困地区的学生根本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这些层次不同的学生在同一课堂学习,毫无疑问会产生有的“吃不饱”,而有的“吃不了”的现象,而对于任课教师来讲直接导致教学难度增加。

(二)教学的部分内容与教学对象所学的专业脱钩

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针对全校所有的新生,不同专业的学生所学的内容是相同的,这个问题对部分专业的学生来讲是比较严重的。

(三)大班授课造成互动缺乏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增长和发展,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在硬件等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大班教学就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部分坐在教室后面的学生能看清操作演示或听清知识讲解就不错了,而任课教师的感觉是“怎一个累字了得”。

(四)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核心的实践环节有待加强

教学实践表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往往取决于实践环节的成败。当前实践环节暴露的问题是:人数多,指导教师难以做到面对面指导;部分实践内容的设置没有考虑到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的现象。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新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要融入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即想学生所想、教学生想学、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

(一)采取分层次的教学模式

分层次教学是针对学生入校时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将其分为基础班和提高班。基础班主要讲授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努力提高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技能。提高班主要讲授计算机的应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且与专业充分融合

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应该为不同的专业服务。课程内容在强调基础性的同时更要与授课对象的专业充分融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础作用。

(三)大班教学弊端的改进措施

针对大班教学,笔者提出的具体改进措施有:(1)建立合作学习小组。根据学生人数,分配5~8人为一组,选取基础知识较好、学习能力较强、沟通能力良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2)充分利用大屏幕给学生以直观印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很多概念光凭讲述是说不清楚的,必须进行实际操作演示,任课教师应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能和优势。(4)适时进行师生角色互换,体验式教学。

(四)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任课教师可设计阶段性实践题目对学生进行考核以注重其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多元化的教学效果评价方案

笔者设计的多元化教学效果评价方案为:在继续采用学生评教、教师评教的基础上,增加了两点:(1)通过学生参加各种基本的、有可比性的相关竞赛来展现其计算机应用能力,从学生获奖情况可知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际效果;(2)通过教师发表高质量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研究论文、参加教学质量项目间接地折射出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效果。

四、总结

总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需要多方面的协作才能得以完成。我们一直在努力探索更好的教学手段来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技能,使其成为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克成.大学计算机基础[M].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

第8篇

论文摘要:为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出根据学科特点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并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展开了一些新的教学研究和探索。实践证明这些新的探索,不仅能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能够保证教学内容的专业性与实用性。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必修课,该课程涉及了全校所有专业的所有学生。随着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各领域的工作愈来愈依赖于计算机技术,同时也要求现代大学生要有丰富的计算机技术知识,有更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从而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专业知识和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使计算机技术更有效的服务于各个专业领域。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从而保证教学的高质量、实用性与先进性。

1明确教学内容,掌握教学目标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是高校大学生必修课程,是学习其他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基础课。其理论部分的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计算机与信息论、操作系统基础、算法与数据结构、软件技术基础、数据库技术基础、计算机语言与常用工具软件。实践部分强调WINDOWS系统、OFFICE及网络技术基础。

该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件、硬件的基本知识;了解计算机信息处理方面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掌握常用操作系统、常用工具软件以及计算机网络资源的使用;具有多媒体技术;掌握计算机软件技术知识(包括算法与数据结构、软件工程基础和数据库技术基础)。

2根据专业特色,调整教学内容

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面前的全校所有专业的所有学生,由于专业的不同,各专业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教学老师必须认真备课,能够准确把握各专业的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努力实现“基础教学为专业服务,为人才培养服务,为学生的未来工作实践服务”的教学目标。

3正确引导学生,调动学习热情

由于地域性的原因,有些同学从中学就开始上微机课,认为计算机基础课无非就是打打字,画画图,思想上“先入为主”,认为该课程自己都会了,失去了学习的热情。因此必须正确引导学生,调动学习热情。其原因有二,第一、高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与中学的“计算机基础”在教学内容上有着明显的不同,它淡化了office等的基础操作,避免了与中学课程的重叠,同时增加了程序设计思想、数据库、软件工程、信息素养和多媒体等相关知识。第二:分析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主要课程设置可以看到:计算机类的课程(例如: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语言、工程制图等)已成为我校很多专业本科培养目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其中计算机基础课作为计算机的入门课,这些知识和技能对于信息社会中的高校大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其教学意义可以体现为以下几点:

1)通过讲授一些相对稳定、基础性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基本能力和思维方法,使学生具有终生学习和主动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2)通过讲授数据信息类的内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需求;

3)通过讲授计算机软件技术知识的课程,为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利用计算机设计和研发专业系统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来解决所学专业中的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生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提供方便条件;

4)通过正确地引导学生对软件的认识,有重点地强调相关软件的学习和运用在该专业中的作用和地位,提高学生对以后学习的其他计算机类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为后续学习的其他计算机类课程奠定基础;

5)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来解决所学专业中的具体问题的能力。

4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计算机基础课程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信息社会“因材施教”、培养创新性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使用显得非常重要,它关系到整个课程的教学质量。

1)充分利用多种媒体。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传统的教学手段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本门课程除了使用板书、投影仪等教学手段,还根据不同的章节内容辅以多样的教学媒体。例如:在讲常见的计算机硬件,辅以实物(如计算机主板、CPU、声卡、显卡、软盘、硬盘、U盘等)教学,既能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积极进行思路引导。计算机基础课程涉及的内容多,更新快。同时,任何专业都是一个发展着专业,要想在该专业中有所建树,就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具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探索的能力,使学生不但能够学好计算机基础课程,也同样具有学好其它专业知识的能力和方法。

3)注意课堂师生互动。课堂上穿插启发式提问,激发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交流。例如,在教学内容上,不全部给学生留“。”号,而是适当的留下一些“?”号;在批改作业时,“批而不改”,即在出现错误的地方,通过批语点出问题,引导学生自我修改。

4)联系实际对比讲授。本门课程中所涉及的操作系统基础、算法与数据结构、软件工程基础和数据库技术基础知识,是计算机专业学生所要学习的专业课,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对概念的把握和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就要求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能够将一些专业性的概念和定理联系生活,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对比讲解,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5)加强多学科知识的融合。非计算机专业的很多后续课程的教学,相关专业产品、专业系统的设计和研发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之中,要有目的的拓宽教学内容,以充分体现计算机基础课程与该专业其它课程的密切联系,实现计算机基础课程与该专业其它课程的整体融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6)改变优化考核手段。考核是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的考核手段都是希望能够准确的反映教学质量。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为了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应该针对本门课的特点,优化判定学生水平能力的考核方式。例如:对于计算机硬件部分的考核,可以采取实物组装法,以考查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对于专业性很强的部分章节,可以采用半开卷的形式进行等。

5结束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作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如何理解专业内涵,如何“因地制宜”,按各专业的特点开展教学是基础课教师应该关注的重点。通过笔者近两年的教学实践表明:根据专业特色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不但能够保证教学内容的专业性与实用性,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计算机技术是飞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是我们应该共同面对而且是应该解决好的一项课题。

第9篇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 素质教育 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针对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和改革的需求,该文通过对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新的教学模式等几个方面,探索了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际动手能力,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改革建议。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大学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其目的是为培养未来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提供一种技能。目前计算机基础教育己经成为计算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已成为大学生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际动手能力。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1 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脱节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属于应用性课程,现在的教学模式是集中授课和上机辅导是两个主要的教学环节。即“理论+上机”,目前学生入校时计算机知识起点差别悬殊,有一部分学生对理论知识不能被及时消化吸收,上机操作不会,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造成基础差的学生难以入门,对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比较困难。

1.2 忽略不同层次学生的分层次教学

对近几年大学新生的调查显示:大学新生入学时所具备计算机知识差异性很大.由于地区差异,有的学生却从未使用过计算机。有的学生在高中时代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新生入学的计算机水平会呈现出很大的差异。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无疑会造成两极分化的局面。造成了听课的起点不同,授课时不好把握进度。给计算机基础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1.3 教材内容陈旧

计算机技术的广泛普及。需要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授内容要及时跟上信息时代的发展。但教材内容陈旧,跟不上发展的速度,致使学生对该门课的兴趣下降。另外计算机基础教学忽略对学生“计算机意识”的培养,只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具有用计算机解决面临任务的强烈愿望,很少教会学生什么事情可以用计算机解决,如何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如何在自己的专业中使用计算机等,因此造成学生很大困惑,挫伤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

1.4 跌入应试教学的泥潭

目前一部分高校把计算机等级成绩和非计算机专业的毕业学位证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为了顺利拿到学位证,不得不把很多精力投入到与考试相关的学习中,如考试技巧、大量试题练习等,致使好多学生毕业了都不知道如何使用已学的计算机知识来辅助完成一些简单的工作,这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后果。

2 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措施

2.1 转变教学理念,努力形成教学特色

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多媒体技术的迅速普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多元化,因此老师应该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更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方法和能力,使他们从“学会”到“会学”,突出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操作能力。比如在讲解PPT时,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空间,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己设计图文本茂的元旦贺卡,使他们在实践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2.2 更新教学内容,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计算机基础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目标,合理地更新与选择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和我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的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把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即计算机文化基础、技术基础、应用基础,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独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使不同专业有不同的教学内容要求,比较好地实现了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2.3 开展基于校园网的网上教学,构建自主学习平台

大学生在进入高校时由于计算机基础知识层次不同,导致教学内容难统一。教学效果往往是不不尽如人意的。改革教学方法,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和网络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实施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网络教学,使学生由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缩短了教师和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突破传统面对面课堂教学方式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深、更广的教学内容。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查阅到大量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信息,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有选择的学习,这能促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产生一种主动学习的心态,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是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想要努力达到的目标。

2.4 注重考试改革,拟构建网络考试系统

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应该考核的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学生计算机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我们建立了基于校园网的网络考试系统,考试方式从笔试转化为机试,在计算机教学效果评价中,应更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评价,甚至到完全开放式的课程设计,给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的空间,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 结束语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基础实践课程,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十分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地分析、探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不断地探索改革、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改革,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从全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全局推动整个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 马玉洁.基于自主学习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1,3:119-122,125.

[2] 常小红,见伟平.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与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2011,6: 38-40.

[3] 李建华,林士敏.计算机课程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5):148-149.

[4] 王亚娟,王兰.浅谈研究性学习在计算机教学中的渗透[J].现代教育,2007(1):104-105.

第10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

计算机基础课程

分层次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422(2010)03-0073-02

1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困惑着很多高校和任课教师,该课程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掌握的参差不齐。教育部已经制订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规划和教学大纲,对信息技术能力的考察已列入中学毕业考试项目。但由于中学教育长期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使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学教育中并未得到学校和学生的重视,在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地区,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普遍较高,而在城镇和农村地区,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普遍较低,也有学生‘对计算机知之甚少。

针对这种情况,一些高校提出了分层教学的模式,对新入学的同学进行分级考试,根据考试结果,将学生按层次分班级有区别地组织教学。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也曾尝试该种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这样的操作存在一些不便和弊端。

首先是摸底考试的组织,一般的本科院校,新生数目通常在5000人以上,对他们集中组织考试无疑是一次规模较庞大的活动,要耗费不少的人力和财力。

其次是考试的内容上,在前期组织的摸底考试中,采用的是上机考试,理论内容占45%,操作占55%,多数成绩合格的同学,主要是操作能力较强,对Windows和office的操作掌握较好,而理论知识则不全面,得分较少。如果根据该成绩评测该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同意其免修该门课程难免会存在片面性,将学生信息技术的能力狭隘地理解为对计算机工具软件的使用能力,而忽视了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缺乏,不利于学生的信息基本素质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拓展视野,不利于学生们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认识计算机和应用计算机。

即使是通过摸底考试将学生按能力分成不同层次的班级分别实施教学,讲授不同的教学内容,在教学的组织上也是比较困难的一件事,将不同系部、不同班级的同学组班上课,在上课时间的调配、成绩的管理上都有一些难度。

2改革的基本思路

针对上述现状,提出以下的改革方案:

(1)改变课程内容体系。将原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所包含内容的理论和实践独立分开。理论知识仍以大学计算机基础命名,实践部分以计算机基础技能实训命名。

理论课以讲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为主,而将工具性、操作性的内容放到独立开设的实训课中完成。

根据教育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理论课程的内容包括:①计算机发展与社会。②计算机系统。③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含程序设计、数据库、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内容。

该部分内容是所有新生的必修内容,对所有学生采用统一的授课要求和考试要求,并将教学内容和全国计算机等级二级考试的相关内容关联。

实训课程将分为基础部分和拓展部分,适应于多层次分级教学,以满足不同学时的教学和适应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兴趣选择教学内容。基础实验要求全部完成,拓展实验可以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状况进行安排。

(2)提供多种平台。丰富教学内容。理论教学涵盖的知识面广。课堂上可以动画、视频等方式展示计算机的最新技术发展、通俗讲解相关的概念和知识。同时结合课程网站,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视频和自主学习的资料。

(3)在实训教学环节中引入CDIO的教学理念。CDIO倡导“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在实训环节中,以具体的任务或项目为驱动,教师利用实验室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边学边练,提高了教学效果,使学生熟练掌握操作技能。

(4)进一步加强考试环节。考试是检验学生实际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将采用上机考试。同时考核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际的操作能力。

3实训课程内容的设置

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差别大多体现计算机操作能力上,由于汇聚在同一高校的学生,来自不同地区的不同学校,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有较大的差别。学生计算机能力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计算机的初级使用者。这类学生掌握简单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包括简单的文字输入。应用程序的启动,简单的文件操作等,能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和Word、浏览器软件的基本使用。

第二类,计算机的中级使用者,这类学生能较熟练地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对Word和浏览器软件较熟悉,但对Excel、PowerPoint接触较少,即使有所了解也仅限于皮毛。

第三类,计算机的熟练使用者。这类学生接受过较系统的计算机技能训练,能熟练使用Word、PowerPoint等软件。

对这三类不同的学生,为他们设计了不同的教学内容。通过分层次的教学内容设置,不仅使基础较差后的同学有一个较高层次的提升,也要使基础较好的同学能学到新的知识。对实训教学内容作了如下安排:

(1)基本教学要求。要求所有同学在完成计算机基础技能实训后能熟练掌握Windows、Word、Excel、PowerPoim的基本操作。学生能熟练使用Word完成长文档的编排,为后继的论文撰写和排版打下扎实的基础;熟练使用Excel完成数据的统计和处理,熟练使用PowerPoint设计出图文并茂的幻灯片;掌握利用网络进行信息搜索和信息查找的能力。

(2)拓展教学内容。对于基础好、能力强的同学,为其设计了Dream Weaver、Visio、Flash的实验内容,使其通过实训课程能熟练掌握这些常用工具软件,在计算机应用技能上有较大的提高。

4实训的组织和实施

实训时间为两周,学生在两周内完成基本操作训练和综合练习。为了能在同一个教学课堂完成两种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采取的措施是:修改实验教材,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将基本操作训练设计为一个个的案例和任务。用图解的方式给出较详细的操作步骤,同时对实验过程中涉及到的知识点做适当的注释,这样学生参照图例基本上能完成实验任务,同时还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做相应的实验。教师随堂指导,答疑解惑,对问题较多的地方,可通过机房配置的投影仪集中讲解,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第11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案例;实验教学;三级考核;教学效果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我校本科非计算机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课程设置采用2+2模式,即理论教学(2学时)采用教师课堂集中讲授形式,上机实践课(2学时)采用学生在机房操作,教师适时指导的形式。我校学生主要来自省内,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相差很大,有些学生能够熟练使用Office系列软件中的5个常用软件,而有些学生在上大学前几乎没有使用电脑,连基本的Windows操作、Internet的简单使用都不会。面对这些计算机应用能力相差悬殊的学生,如果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势必会造成基础好的学生感觉学不到知识,基础差的学生由于跟不上进度,从而失去学习的信心。同时,由于教师课堂讲授的课时数很少,教师除了要讲授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理论知识外,还要讲授各种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把有关内容教授给学生,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等,这需要教师必须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找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本文主要探讨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课程中的应用[1-3]。

1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的内容

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为:学会使用Windows的常规操作;学会Internet的使用;学会使用Office套装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FrontPage、Access);了解Flash、PhotoShop、Movie Maker、Authorware等多媒体和网页制作软件的简单使用。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安装和使用最常用的办公自动化软件,学会多媒体软件的简单使用方法[4]。我校是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该课程,去掉入学教育和军训以及期末考试时间,实际上课时间只有15周,实验内容如表1所示。

实验课表中没有安排Internet的使用及Windows的基本操作部分的内容,基础好的同学,已经掌握这部分内容,对少数基础差的学生安排个别辅导,通过课后自学完成。第13和14次实验的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情况进行调整,对于Office套装软件掌握比较好的同学可以做这部分内容,而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可以重点练习历届等级考试的考题,加深对基本内容的掌握,以便顺利通过学校的上机考试以及江苏省和全国的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一级考试。

2实验教学案例的设计

根据实验课表的内容,我们对实验内容进行设计,把需要学生掌握的每个软件的知识点设计成若干案例,采用分层次案例设计,编写了《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案例教程》讲义。讲义先在大学一年级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课程中试用,通过试用征求任课老师和学生的意见,对讲义进行修订与完善,2007年正式出版了《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案例教程》一书。该实验教材使用2年,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材全书分为7章,以案例的形式介绍各应用软件的使用。案例主要针对用户学习、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定制,让用户不仅学会使用计算机相关软件的基本操作,更要掌握使用这些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案例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安排了部分课后选做的内容,以利于学生进一步的学习。

下面以Word应用为例说明具体案例设计的内容。

1) 案例1:小报设计。

小报设计的基本活动是排版,在有限的版面空间里,将版面构成要素――文字、图片图形、线条线框和颜块等因素,根据特定内容需要进行排列组合,把构思与计划以视觉形式表达出来[5]。我们设计制作一份关于Windows Vista的专题报道。通过该小报的设计把Word中有关字体、段落的设置,文本框、图片、艺术字、自选图形的插入和设置,以及页面设置、分栏、页面边框等知识点融会其中。通过本案例,学生掌握了Word有关知识点,学生感到学习的内容有趣而实用。

2) 案例2:简历设计。

个人简历是自己学习生活的简介,也是求职者自我评价和认定的主要材料,它能使用人单位了解到求职者的部分情况,也能激起用人单位与求职者进一步接触的浓厚兴趣[5]。我们设计的简历案例包括简历封面和简历正文两部分。简历封面为求职者的基本信息,主要有姓名、专业、毕业学校、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等信息,加上艺术字、图片、文本框、水印等的使用,使简历封面美观大方。简历正文以表格形式介绍求职者的个人详细信息,包括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所学主干课程、爱好与特长、自我评价、联系方式。简历设计案例主要是让学生学会Word制表以及排版设计的进一步使用。由于制作个人简历与学生将来的求职密切相关,学生学得更加主动和用心。

3) 案例3:邮件合并。

在实际使用中,用户经常会创建大量相同或相似的文档,使用邮件合并功能可以方便完成此类任务。我们设计了批量制作邀请函和信封,通过此案例的学习,学生学到Word中的邮件合并功能,此案例对计算机应用基础好的同学尤其实用。

4) 案例4:论文排版。

编写较长文档,例如写书、写论文,Word提供了对长文档管理的方法。论文排版案例设计了学位论文排版的案例。案例简介了学位论文的基本结构,提供了学位论文的素材,通过该案例的学习,学生除了掌握排版的一般技巧,还学会了利用大纲视图创建论文总体框架、创建目录与索引、自动编写摘要、审阅与修订等功能。

我们共设计了4个有关Word应用的案例,对于Word基础很好的同学可以全部做,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选做案例2-4,基础中等的同学可以选做案例1-2、4,基础较差的同学只要选做案例1-2,其余内容可以课后完成。

其他各章的案例设计也是遵循分层次设计的原则,既让基础好的同学“吃得饱”,又使基础差的同学“吃得了”,从而满足不同基础的学生的学习需求。

3实验教学案例的实践

3.1加强实验过程的辅导

有了好的实验教学案例,接下来就是如何引导学生做好每个案例的实践。如何使学生在有限的上机时间做好每个案例,这就要求老师做好实验前、中、后各个环节的辅导。

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每周课时安排只有 2 课时理论课,每次最多只有1课时用于讲解上机内容,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上课时对需要学生上机做的每个案例的关键点进行演示,并给出案例的结果供学生参考。为了节省学生的时间,案例中用到的有关素材必须给学生,以提高学生上机的效率。

尽管我们强调应该培养大学生的自学能力,学会自主学习。但是,随着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向普及教育的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能力也有所下降。特别是近几年来,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往往采用大班教学,一个班的人数常常要100多人。虽然教师上课已经对需要做的案例进行了演示,对关键知识点也已经讲解,但是,对于那些计算机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要独立完成实验案例还是困难不少。特别是刚开始上机时,少数学生对如何到FTP下载教学资源,如何访问教学网站,如何使用常见压缩软件都一无所知,往往基础好的同学实验案例已经做了一半,基础差的同学连素材还未下载好。所以,加强对学生上机过程的辅导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通过对学生上机过程的辅导,一方面督促基础好的同学高效完成作业,防止学生上机时间做与实验课内容无关的内容,如上网或玩游戏等;另一方面,防止基础差的同学由于得不到及时辅导,不能很好地完成实验内容,失去学习的信心,最终复制别人的作业。

由于班级规模较大,如果单纯靠任课老师进行上机辅导,难免精力有限,常常顾此失彼。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基础好的同学的作用,让他们成为老师的助手。学期开学时,我校会对新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进行测试,根据测试成绩我们对每位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有了大致了解。同时,我们又让学生毛遂自荐,选出一批计算机基础好又热心助人的骨干同学。另外,也让那些自己认为计算机基础差,希望上机时得到更多指导的同学自愿报名。我们根据学生自愿报名和水平测试的成绩对学生进行平均分组。按一个班级100人计算,一般分为10组,每组10人。每组选出2个计算机基础好的骨干学生,2个基础较差的学生,上机时安排他们座位相邻,另外6个人的座位安排也遵循同样的原则。这样分组的好处是:一些基础好的骨干同学在辅导其他同学的过程中也提高了自己,由教师一个人的辅导变为“21”个人的辅导。弥补了大班教学中教师精力有限、照顾不周的不足。

通过对骨干学生的了解,老师也容易发现学生一些共性的问题,及时加以解决。

3.2加强实验课程的考核

为了使学生每次实验能够很好地完成实验案例,强化实验效果的考核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对一些学习自觉性较差的学生,通过考核更能促进其认真地完成实验任务。为此,我们要求学生必须按时将每次实验作业提交到学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网站,并在教学网站上对学生每次的实验作业进行评分。学生可以在网上自己查阅每次提交作业的成绩。为了防止学生抄袭作业,每次上机时随机抽查部分学生作业情况,让他当场演示一些软件的操作方法。

每一个软件的应用实验结束,我们会给出若干测试卷,通过计算机随机分发试卷,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测试,了解学生对有关软件应用的真实水平,发现问题并及时加以辅导。同时通过对学生阶段性的测试,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了让学生能够顺利通过江苏省及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实验时还要加强这方面训练。每个应用软件学习结束,让学生做一些与等级考试题型和难度接近的测试卷。

每个学期的期中要进行上机期中考试,考试成绩占学期成绩的20%,期末进行上机期末考试,考试成绩占学期成绩的21%,由于这些考试和学生课程的最终成绩直接相关,同时考试时通过一些技术手段严防作弊。学生只有扎扎实实做好每个案例,才能学好本门课程,取得良好的成绩。

通过课堂、阶段以及学期3级考核体系的建立,进一步促进学生认真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圆满完成了实验课程的教学任务。

4结语

案例教学法在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教学中实施2年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随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原来设计的案例也要不断地加以完善和改进,以适应新课程要求。例如,近几年来数据库的应用在该实验课程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提高,对这部分的案例设计应该加以更新和完善。同时,随着每年入学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设计的案例也要不断调整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只有不断改革和创新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赵宏智. 调研报告案例在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 计算机教育,2009(20):76-78.

[2] 寸仙娥,蔡润芹,普玉凤.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与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9(24):13-15.

[3] 李向群,曾希君,王新,等. 案例式教学法在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 计算机教育,2009(18):14-15.

[4] 张明,王必友,蔡绍稷.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验指导[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3-9.

[5] 徐进华,周红,黄蔚,等.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案例教程[M].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7:181.

Application of Case Methods in the Computer Essential Experimental Courses

ZHOU Ke-lan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215006, China)

第12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教学改革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上,继续对大学生开展计算机教育,使之具备与其专业相适应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及信息素质,是高校计算机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着“两非起点”――非“零起点”、非“同一起点”,难以实施“同一”化教学的窘境。

1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实施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的初级中学以及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小学都已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早已不是“零起点”。非“零起点”,意味着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应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实施教学,在教学内容上要避免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出现“重叠”。然而,我国众多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部分高校称为计算机文化基础)的课程竟然包含了大量的本应由中小学讲授的内容,市面上各类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充斥着Windows和Office基本操作内容,这令很多教育专家和学生家长不解。但深入分析和调查,可以发现这样的做法对高校而言也是无奈之举。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计算机教育普及程度也各不相同,大学新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存在着明显的非“同一起点”现象。对于面向全国招生的高校,大学新生在计算机知识及应用能力上往往相差很远。2009年9月,我校采用机考方式对2009级新生的计算机水平进行测试。测试结果概况如表1和表2所示。

测试结果表明,大学新生在计算机知识及操作能力上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新生中有少部分(约20%)已经较好地掌握了计算机的各类基本操作,而另外一小部分(约10%)连键盘操作和文字录入都不熟练。操作测试中文字录入的分值就有10分,然而测试成绩中4分以下的考生竟然高达113人;通过进一步的调查发现,中间的大部分(约75%)学生所谓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也就是简单的网页浏览和游戏对战而已。测试成绩统计发现,文字处理(Word)学生平均得分以10分为满分换算仅为3.1分,电子表格(Excel)部分学生平均得分竟然不足1分。而这两部分可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教基[2000]35号)中明确要求讲授的内容。面对这种局面,面对这样的学生,留给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者的选择只有想办法去弥补,甚至重复讲授中小学讲授过的内容。这种无奈的“重叠”当然有利于一部分基础“较差”学生,并一定程度上确保总体教学目标的实现。但是,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从另外一个角度上看是一种“伤害”,也是对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

可见,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如果不改革传统“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对基础较差、一般和掌握较好的学生予以区别对待、实施分层教学,将难以实现课程设置目标,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2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分层教学改革

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开设于1994年,课程性质为全校性公共基础课(必修),2000年被确定为校级重点建设课程。多年来,课程组一直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在湖南省省属普通本科高校中一直名列前茅。在教学改革中我校同样面临上述“两非起点”问题,也一直积极探索解决方法。2008年,我校在广泛调研和反复论证基础上,制定了具有商科特色的计算机公共课“2+X”课程教学体系。“2+X”方案中,将计算机公共课程设置为基础、提高及应用3个层次,分别对应“(大学)计算机基础”(40课时/2学分)、“网络技术及应用”(40课时/2学分)和面向学科大类需求的计算机应用课程(40课时/2学分)。针对大学新生计算机基础存在“两非起点”的问题,在大学计算机基础实施了分层教学。分层教学实施两年来,取得较好的成效,现从测试分级、分级授课、考核评价等3个方面对我们的探索工作进行简要的介绍。

2.1 测试分级

合理进行学生分级是成功实施分层教学的前提。理论上合理地分级应该是按照学生目前的计算机水平,同时结合学生的潜质和个性差异,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层次。但是,对于大学新生很难在短期内考察其个人潜质和个性差异。相对客观并可行的方法就是对新生进行统一测试,然后根据测试成绩进行分级,后期视情况适当作调整。我校的具体做法是:新生入学后第一周就组织统一的计算机水平入学测试;测试成绩仅作分级和教学参考,不计期末总评及平时成绩:测试标准主要参照湖南省普通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等级考试一级考试大纲;测试方式为上机操作考核。我校2009级新生共有2147人(不含计算机类专业和本三学生)参加了计算机基础分级入学测试。测试结果显示:我校新生计算机基础及技能存在明显的非“同一起点”现象,65分以上的学生有86人、比例约为4%,14分以下有113人、比例约为5%。根据入学测试成绩,我校将2009级新生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为“基础班、普通班和提高班”3个级别,分别开课开班。实际分班情况为65分以上学生86人编入提高班,14分以下113人编入基础班,其他成绩段的学生编入普通班。提高班和基础班人数均控制在5%左右。

2.2 分级授课

高效的分级授课是分层教学成功实施的关键。分层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因材施教,要求从各级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层级的教学目标,给予学生不同级别的指导,使不同层级的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域得到充分的发展,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我校分级授课具体做法见表3。

基础班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弥补学生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欠账”,所以其教学内容主要是Windows操作系统和文字处理的基本操作。普通班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与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2008年版)基本吻合。提高班的教学内容在广度和难度上较普通班有较大的提升,在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重点讲授计算机工作原理,在Windows操作系统部分重点讲授注册表和“管理工具”中各类高级应用组件,在Office部分补充了VBA(Visual Basic for Applications)并做重点讲授,此外补充了十余个常用工具软件操作演示和练习。

在授课安排上,和国内其他很多高校的做法不同,我校要求基础班学生在参加基础班课程学习的同时,还必须参加普通班课程的学习。普通班和基础班的老师均需对基础班学生进行考勤和评价;提高班学生则不要求参加普通班课程的学习,并且学时由40学时压缩为30学时。教学方法上基础班强调“双向 互动”;普通班注重“精讲多练”;而提高班则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案例式教学。基础班和提高班的教学全部安排在机房进行。基础班教学基本上采用教师在大屏幕边演示,学生在机器上边操作的方式。教师操作演示过程中,随时解答学生存在的疑惑,确保每个学生能够掌握各类基本操作。普通班的学时安排为“理论16+实践24”,在教学上采取课堂精讲,机房多练的方式。提高班则通过系列案例设计,将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任务和案例当中。比如通过“IP地址的机器表示”案例、引入数的机器表示和进制转换的内容;通过“毕业论文的排版”案例引入“样式、目录、分节”等高效排版方法。课堂中通过案例导入、任务布置、学生思考、教师提示、知识点讲授等步骤组织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课程满意度达到97%。

2.3 考核评价

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是分层教学成功实施的保证。通过考核可以了解分层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同时深入分析还可以了解需要在哪些方面加强或改进。科学的分层教学考核体系必须考虑各个层次学生的基础、不同层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差别。此外,由于学生课程成绩将与各类奖学金评定挂钩,所以考核中要尽可能做到公平、公正。我校虽然将学生分为3个层次,但是基础班的教学主要是弥补学生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欠账”,基础班学生仍需参加普通班课程的学习。所以在评价体系中,基础班学生和普通班学生进行一样内容和要求的期末测试,区别仅在平时成绩的计算上面,基础班学生的平时考核成绩由基础班授课教师和所在普通班授课教师分别给出后取算术平均值。国内很多高校的做法是基础班单独考核,其试题难度要低于普通班。这种做法对普通班和提高班的学生显然有失公正。

提高班学生基础相对较好,其教学目标是达到课程教学大纲的较高要求,所以在考核上宜将其与普通班分开。事实上,提高班的测试与评价应更加注重综合运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班单独测试,其难度大于普通班,又如何保证考核成绩公平性呢?我校的做法主要有两个:一是学生被编入提高班后可以试听3周,如果觉得难以适应或担心难以通过提高班的期末考核,则可以申请参加普通班学习;二是大幅度提高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的比例。提高班平时成绩比例由普通班的20%提高到30%,实验成绩比例由30%提高到45%,期末测试成绩由原来的50%降为25%。通过这种调整,强化过程考核,一定程度消解由于期末测试难度加大带来的不公平,提升提高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其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表4是我校2009级学生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成绩及课程满意度一个简要统计。

通过该统计可见,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3 结语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实施分层教学,是提高大学阶段计算机教育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我校在此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工作,也取得初步的成效。但是,分层教学改革涉及转变教学理念、变革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调整教学资源配置等教学改革的多个方面,还需要在实践中作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刘彩虹,祁瑞华,文科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次教学[J].计算机教育,2009(18):68-69.

[2]张灿龙,张超英,张兰芳,师范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改革初探[J].高教论坛,2009(4):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