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1 21:55: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学习经验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学案;问题化学习;自主;合作;探究
2011年9月,本课题被立为虹口区区级课题。从课题批准立项到现在历时一年,本课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探究“初中思想品德基于学案的问题化学习的实施与研究,从总体上要求学生在知识、能力、觉悟三个方面都有所提高”为目标,全力投入了这一课题研究的策划组织、指导、实施等工作。2012年9月,本课题顺利结题,基本达到了预定的目标――探究出有针对性的、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真正成为教材的再设计者和课堂教学的创新者的相关策略。现将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过程和成果等报告如下。
一、研究目标
第一,通过本课题研究,对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态度能够进行有效地矫正,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
第二,通过本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和教学方式的创新,培养一支能切实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教师队伍。
第三,通过本课题研究,达成师生共同承担教学的任务。两者和谐合作、互利双赢、相得益彰。
第四,形成校本教材。
二、研究方法
1.情报研究法
资料查阅、整理。了解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为创新性研究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筛选出有效的教学经验为本课题借鉴。
2.调查研究法
了解目前初中学生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现状,通过对这些现状的分析,找出共性问题,使研究具有针对性和实际性。
3.经验总结法
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及时进行归纳和分析,不断改进实验操作方法,认真撰写经验总结,使实验更趋系统化。
4.行动研究法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教师的教学与研究结合起来,再通过座谈、听课、活动展示等手段,掌握研究实施情况。
5.案例研究法
一是研究教师个人教学行为案例,二是研究一些能够体现师生协作的教学行为改进的课例,有针对性地积累实践经验和相关理论。
三、研究过程与步骤
1.准备阶段(2011.9~2011.10)
(1)收集、准备相关文献资料,加强教科研的学习,参加相关的课题培训会。
(2)了解学生的状况,明确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方向,构建课题目标与确立课题内容,确立了《初中思想品德基于学案的问题化学习的实践与研究》的设计、论证,制定了实施方案。
2.实施阶段(2011.11~2011.12)
本阶段实施课题研究。在研究中,阅读相关的教学论著,并把相关的教学理论和经验与课改实践结合起来,注意收集整理研究的原始材料,进行归类分析,注意经验积累,撰写有价值的文章;经常交流探讨实际问题;对每一阶段的研究认真提炼,完善课题方案,将课题研究理论系统化,操作规范化,初步形成本课题研究的课堂教学模式。
3.总结阶段(2012.1~2012.8)
(1)整理和归纳课题研究资料,收集实验数据,汇编研究成果。
(2)撰写结题报告。
四、研究内容
1.通过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需求
我们以问卷形式,对本校13个班级、400个学生做了调查,以“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模式喜好”一题为例:选择“老师讲,学生听”(31%);“学生讲,老师听”(2%);“老师先提出问题,然后学生讨论分析,最后由老师总结分析”(9%);“老师从不说教,而是围绕课文内容,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让学生在探讨中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15%);“以学生参与活动为主,课堂氛围民主、和谐,允许学生提出疑问或不同的意见和看法,老师面对学生的困惑不是含糊其辞,而是能够从正面解答学生的问题”(18%),“老师知识丰富,讲述从不照课本宣讲,而是能够结合学生熟悉的社会现象和生活中的相关事例,有趣地讲述分析,把道理分析得通俗易懂”(25%)。
从中不难看到:学生一方面对目前的教学有较大意见,另一方面又留恋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对老师有严重的依赖性,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离开老师不知怎么学习,无所适从。
2.通过学案的编写和使用,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针对学生情况,我们利用备课组、教研组际等活动,在围绕《问题化学习教师行动手册》的主题研讨中,了解其他教研组关于学案的实践进程,借鉴其经验反思后,课题组从“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以学为本,因学论教”的原理出发,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研究与设计问题系统,编写教、学两案。
摘 要:从课堂教学出发,谈了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些经验。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经验
时间虽悄无声息地流逝,但却在我身上留下了斑驳的痕迹,无论是面色的逐渐苍老,还是内在修养的逐步攀升。当我拟下这个题目时,往日的教学经历就像过电影一样在我眼前闪过,在这7年有余的教学生涯中,我坚信,只有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地反思、改进,才能不断地完善、强大。以下就是我的些许教学经验总结,抛砖引玉,以期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以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为课堂添活力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传统课堂教学主要围绕知识目标展开,旨在继承和存储前人积累留下的知识和经验,却严重忽略学生的自主认识和创新。顺应新课标对于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的要求,我在教学过程中,潜心地钻研教材,把握教材重点和难点;细心了解学生,明确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精心地设计教学,积极地探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积极性的课堂教学方式。对于单元重点课文,我一般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质疑反思―延伸拓展”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
二、用与时俱进的教学手段为课堂提效率
现代科技,日新月异,飞速发展,语文课堂要与时俱进,仅仅改变教学模式是不够的,还要注重教学手段的选择。只有适合学生的教学手段才是叩开学生思维之门和语文知识之门的真正的钥匙。顺应新课程,对于以更新的教学手段为重点的要求,我深入地研究、分析了多媒体教学的利弊。一方面,可以借助无所不在的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自主体验和感受的机会,扩展课堂教学领域和内容,增加知识获取的渠道,在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同时,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精心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给学生听觉、视觉和感觉上的三重刺激,加深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被动学习中解放出来,提高教学效率。
三、用扎实多样的教学训练为学生增实力
凡是教师能够传授的知识,都是死知识,只有学生自己发现、探索的知识,才是活知识,有用的知识。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知识也是具有时代局限性的,学生走向社会,要适应社会发展,跟上时代步伐,就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吸收新的东西。新课程就是对死教书、教死书的现状进行改革,对教师陈旧教学的观念进行改革。因此,我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利用扎实多样的教学训练,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使其获得受用终身的学习方法和能力。
(作者单位 青海省德令哈市第二中学)
【关键词】生本意识;个体差异;自主合作;探究评价
一、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1.学生基础知识薄弱
在教学中,我发现有不少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对很多知识都是略懂,没有深刻的记忆和深入的理解,也无法学以致用。其根本原因就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基础还不够牢靠,当然也与初中语文老师忽视了基础知识的教育有密切关系。在中学阶段,尤其是初中学生还没有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在语文学习中需要对各种知识进行记忆,而这正是学生最反感的地方,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如果老师再不采取相关的教学手段,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都会落后,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都会降低。
2.教学手段呆板陈旧
初中教育是义务教学的终极阶段,是学生从懵懵懂懂地被动接受教育的阶段到主动有选择性学习的高中阶段的过渡时期。处在这个过渡时期,老师应利用丰富的、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高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丰富的教学手段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但是在现实教学中,很多老师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使用前辈所留下的备课材料,教学手段年年不变,缺少创新和趣味。这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到厌烦,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学生读写能力偏低
如今,互联网技术已经日益成熟,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与此同时,它也给语文教学和学习带来了深刻的变化。网络的发展和使用,或多或少地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阅读习惯等,导致了学生书写能力下降。他们会在网络上寻找各种有趣的文章,并更愿意直接在网络上搜索出老师所需要的作文。
二、教育理念的转变
1.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传统的学生问、老师答或者是老师问、学生答的课堂模式,而是要变革为学生问、学生答、老师补充的新模式。当课程上升到一个新阶段时,老师可以发给学生一些“语文疑问答题卡”,有问题的学生可以把自己想问的问题写在卡上,然后随机分发给其他学生,最后谁拿到卡片,就要根据自己的能力来回答解答。最后,老师读卡片上的问题尽心解答,并分析其中的错误与正确,对一些回答的很好的答案,也要详细讲解,让学生如醍醐灌顶。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勇敢地提出问题,而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也能学以致用,对问题和答案产生深刻的记忆,充分锻炼学生解疑答问的能力。
2.培育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是我国的国家文化,是我国的根本语言。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主要是听、说、读、写的训练,除了一些学习能力和知识方面的训练时,还要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发展成长为性格良好、人格健全的综合型人才。
3.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将课堂学习转变为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之间彼此解疑答问,在学习中互相帮助,互通有无,共同进步。成功的小组合作学习告诉我们,它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知识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而更重大的意义是,学生在互动中彼此倾诉、聆听,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谦虚好学、团结合作的思想品德。
三、教学模式和手段的转变
1.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老师要不断创新科学的教学方法。成长=经验+反思,这是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老师的专业成长公式。老师要保证教学质量,除了加强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经验总结外,还必须结合工作实际,实事求是地进行教学。同时,老师要学会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一些不足,并吸取他人的经验,经常反思自己的各种“教学定势”和日常教学行为,因此为基础进行教学科研,研究出各种创新的教学手段。要清晰地认识到,教学上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课堂上的无效是最大的无效。要给学生一些值得他们去思考、会主动思考的东西才是最有效的。
2.注重激励性评价的实施
面对这些生机盎然的初中学生,身边老师的鼓励和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是最有效的。教育在于育人,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高素质的,懂得终身学习的人才。就初中生来说,主要是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而这也是新课程环境下老师的主要任务和基本教学观念。老师应给予学生适当的、客观的评价,以肯定学生的付出、成果,让学生受收获成功的喜悦,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3.改进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初中生已经有比较独立的思考能力了,在语文学习中不能再充当被动的参与者,他们对主动参加教学活动的意愿十分突出。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在课堂教学安排中,要通过创设有效载体,调动和开发学生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作为指导,进行相关的双边教学活动,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能力。为了做好这项工作,老师除了利用自身的教学能力外,还要借鉴其他老师的教学经验,综合起来进行创新,将原本在课堂教学中需要老师讲解的内容筛选出一部分,将其中一些内容交由学生进行讲解,将教学目标体现在教师设计的探究思考题上。探究思考题的设计要综合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总结出来的难点,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基础进行教学探索。在学生积极讨论的同时,不仅能及时收到探究教学的实效,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的提高,还能帮助学生顺利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活动。
4.实施分类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发展
1.1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营造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要求了解初中物理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联系.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着力推行的素质教育到底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能否联系实际问题并让所学知识得以应用呢?学了《光的色彩 颜色》一节后,笔者问学生:蔬菜大棚的塑料膜做成什么颜色,能让光透进大棚,有利于植物生长?就是我们这些生长在农村的孩子也在为用红色塑料膜还是绿色塑料膜争论不休呢?由此笔者想到,如果学生仅仅是学习物理知识来应付考试,而忽略了物理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只能是一句空话.
1.2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物理课外实践活动”即物理课堂之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安排的各种物理教学活动.科学教育的形式和途径应该是丰富多样的,除课堂教学外,还必须有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物理课外实践活动既是物理课堂教学的补充,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
2.1.1国外研究现状
书本知识简单易懂、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的教育思想在国外早已成为主流,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物理教学可以这样简单地加以形容:知识浅、应用强、学科渗透广.综合实践活动和小制作活动是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1.2国内研究现状
本课题为新课标下推广素质教育的前沿课题.曾经很多家长和部分教师无法理解,对此课题持怀疑态度.但是随着课改精神的逐步贯彻,我们高兴地看到越来越多的一线物理教师也对此课题产生了研究的兴趣.如江苏省茶高级中学的丛旭老师在《对开展物理课外实践活动的思考》一文中阐述了物理课外实践活动是对青少年进行科技普及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它能较好地激发青少年的物理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加强各种知识的联系,提高观察和动手能力,对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大有促进作用.江苏省句容市郭庄中学的罗卫平老师在《初中物理课外实践探索活动的实施策略研究》一文中指出,由于农村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条件较差、信息闭塞,加上课业负担繁重,学习时间紧张等因素,以往几乎没有进行过一次物理课堂以外的实践探究活动.从教师到学生对怎样进行课外实践探究活动,从方式到方法几乎没有经验可谈.
但是为了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能将生产、生活中的经验和知识更好地融入物理学习中,课题组教师不断地进行了探索.
2.2本课题的研究价值
课外实践活动追求的核心价值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良好的个性品质,以及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等.课外实践活动在新课程改革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其所持的课程价值取向是强调自然、社会与他人对个体存在的意义,更加关注农村学生的“精神世界”、“价值世界”与“体验世界”,在自然、社会、他者与自我的融合统一中探求知识的情境化意义.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与实施是以学生为核心,实现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均衡与整合,最终指向学生个性健全发展.因此,本课题将对目前农村初中物理课外教学的内容和模式作出一些好的建议和尝试.
3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3.1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1)对我校各班级物理课外实践活动的实施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对部分城区学校开展物理课外实践活动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比较、分析存在的问题,制定解决方案,明确实践研究方向.
(2)通过分步开展物理课外实践活动,探讨一些针对本课题的实际可行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并逐步增强学生把书本和生活紧密联系的理念以及相应的思维能力.
(3)通过一些合适的课题的开展,积极创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通过研究,提升我校物理教师学科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加强教师科研团队建设,形成校内有生命力的科研共同体.
3.2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研究重点
(1)教师、学生对于课外实践活动认识的调查研究.制定问卷调查表,对我市的实施现状进行调查,并统计分析,形成调查报告.
(2)为顺利开展物理课外实践活动构建的理论研究.构建以“专家决策组”、“实践决策组”、“学校决策组”为核心要素的决策平台,初步确定开展物理课外活动实践的基本原则、构建实践活动的模型框架、运行机制和评估机制.
(3)结合农村实际确定活动课题的实践研究.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在选择课外实践内容时教师应该倡导学生自己从生活和学习中发现问题,教师收集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定期向学生公布,并结合学生实际能力确定实践活动的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定实践活动的课题,自行组建小组,进行实践活动.教师要定期检查学生方案的实施进展情况,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4)优化物理课外实践活动建议研究.成立课外实践活动兴趣小组,在全校造出声势.通过评比、展览,表扬一批课外实践活动的积极分子,调动起更多学生的积极性,以促进今后学校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提出优化物理课外实践活动的建议.
4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4.1本课题研究的思路
以班级为单位,首先是对教师、学生对于课外实践活动认识的调查研究,对干扰物理课外实践活动的因素进行分析.其次是制定物理课外实践活动的计划,那就是通过三年的努力,让学生和教师(尤其是教师)认识到物理课外实践活动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该课题的研究是以物理学科为知识背景,研究和活动应同步展开,通过各种各样的综合活动调动学生,不断地收集实践活动的证据,调整活动的方法,活动中课题小组成员全体参与,随时注意学生的表现,教师既是组织者、指导者又是参与者,平等对待学生,始终把自己置身与学生之中,积极参与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并关注活动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课题组的核心成员要经常开碰头会,了解研究的进展情况,联系活动地点,安排活动时间,解决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分阶段的写出各项研究活动的分析报告.设计活动时,教师可适当地安排一些多人合作型的活动,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具有重要作用.为更科学地评价学生的物理学习情况,关注过程性评价,评价时要爱护不同类型的学生,注意发展他们的个性,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最后针对研究目标,进行反思、归纳,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和良好的评价反馈机制.
4.2课题的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课题确立和准备阶段
(1)搜集研究资料,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等,讨论制定课题实施方案,进行课题立项申报工作.
(2)学习了解有关课题研究的理论知识,收集整理有关文献资料,制定课题组管理制度.
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
(1)建立课题组网页,将课题组网页作为一种学习与研修的平台,鼓励教师运用经验总结法将自己有关课题研究的教学反思、教学随笔、教学论文、经验总结等文章上传到课题组网页中,形成教育资源的共享.让课题组网页成为课题组成员活动之家,成为课题组成员深刻反思、真实记录、推动成长、相互促进的平台.
(2)围绕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购买相关书籍,收集相关资料.在系统了解国内外研究本课题现状的基础上,共同讨论协商研究具体计划,明确各自分工,自主制定计划,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活动,总结交流研究的心得.
第三阶段:总结成果阶段
(1)运用经验总结法,总结出带普遍性、具有可行性,既有时代特点,又有较强操作性的做法,撰写一批有指导意义、辐射性较强的研究论文.
(2)去粗取精,抽取有推广价值的经验和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请专家论证、提升、完善研究成果.
4.3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课题研究采取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等方法.
(1)文献分析法:针对选题,以“物理课外实践活动”为核心词,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深入整理分析.
(2)比较研究法:比较我市“物理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与上海、北京等地的发展差异,比较我校与靖江外国语学校、靖江实验学校等学校的发展差异,寻求缩小差异的方法.
(3)行动研究法:有计划有步骤地改变大多数教师、学生对课外实践活动影响学习的片面的认识,一边研究一边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
(4)实验研究法:以我校中初二、初三14个班级和周边学校为实验点,分别用半年时间,重点跟踪一个学校,从制定方案到具体实施到总结评估,充分验证开展物理课外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5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5.1主要观点
本课题的切入点为探索如何在物理课堂之外培养农村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使学生感知到物理和生活的密不可分,在学生的脑海中深深刻下物理为生活服务的烙印,并通过课题探索活动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5.2课题的创新点
(1)具有农村初中教学特色,我校大多数学生来源于农村.针对农村学生的物理教学现状进行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特征.
(2)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尽可能多得总结一些实际可用的教学方案和素材.
关键词:数学;过渡期;有效方法
前言:通常教师在高一的数学的教学中都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学生反映在初中数学成绩很好,为什么到高中确总是分数不高,且学习起来相当吃力。为此,有很多同学因为无法适应这样的落差导致了学生丧失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经过这一现象,教师根据实践经验总结出了原因,是因为高中课程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有在学习方法上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而没有衔接好初、高中数学教学更是存在的重要原因。
一、导致高中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原因
(一)学生思想上不够重视数学刚刚迈入高中校园的学生,在思想上不够重视数学课程的学习,认为刚上高一,可以好好的放松一下,其实高一的教学是最重要的,它体现了高中数学的基础,如果基础没有打好,那么对日后的
学习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这种观念导致了学生跟不上教师授课的速度,使学生基础知识不够坚实。
(二)学习方法不适当
初、高中的数学学习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初中的教学当中,数学的内容较少且教学要求低,学生在做题的时候只要记住公式和概念就可以做题。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规律,依赖于教师的直接灌输式教学模式。而高中数学的内容多且题型复杂,主要考察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求学生要学会善于思考和归纳总结的能力。然而,进入高中的学生大多数还在使用初中的学习方法,导致学习上出现了很多困难,没有自主学习和探讨研究的能力。这显然不利于学生在高中数学的学习,建议学生应该根据自身的学习特点,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1]。
二、解决初、高中数学过渡期的有效方法
(一)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了解,在初、高中的教材上有很多知识的衔接点,例如,函数的应用以及几何图形的计算方法,都与初中教材有着重要的衔接,初中的教材中只是对这两大知识点的简单介绍,并没有深入的进行分析研究,而高中的课程中对这两大知识点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就需要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如果还沿用以前的学习方法是不可取的,应该加深学习的深度和扩大知识点的层面。因此,教师在讲课时,应该根据每个新的知识点相对应来回顾老的知识点,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点的巩固,特别针对那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更应加以着重说明,以此来达到温故知新的学习效果。对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教师应该加以指导并给出相应的解决办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学习上的困难。教师在学习方法的运用上面应该根据日常的教学经验,不断总结出适当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
(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做好初高中数学的衔接问题最主要的因素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做好一件事情的关键,也是成功的重要前提。大多数学生学不好数学的主要原因就是对学习没有兴趣,数学学科的学习理论性比较强,不能够激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大多数学认为数学的学习比较枯燥乏味,因此丧失学习的兴趣。所以要想学好数学,首先应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通过有趣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同学们认识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首先应该在教学中运用趣味的教学模式,在有趣的案例中来教会学生掌握知识点和树立学习的信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提出质疑,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最后教师应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讨,以此来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发言和提出自己的观点。总之,就是让学生脱离枯燥的学习模式,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以保持学习兴趣的持久性,来加强数学学习成绩的提高[2]。
(三)加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高中数学由于涉及的知识面广、授课的速度快等特点,导致了同学们学习困难。学生仅仅依赖于教师在课堂上讲的知识点已经不能够满足学生对考试的要求,要想取得好成绩,必须要加强知识点的掌握和扩展。这就要求学生一定要学会自主学习,学生应该通过课外资料来加强学习数学的基础,以更好的适应考试的需要。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应该充当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在学生遇到学习困难的时候,应该及时的为学生讲解,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方向,以便更好地提高解题的能力,为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打下坚实的基础[3]。
总结:学生从初中走向高中,知识体系和思想模式的改变都在影响着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所以教师应该在根源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适应新的学习模式,针对知识体系的不断变化给学生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阶段数学的学习。相信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一定可以做好初、高中学习的衔接,使学生在高中学习阶段更好的学习数学。
参考文献:
[1]夏淑贞.浅谈新课标下初高中数学的衔接问题[J].教育教学论坛,2010,31:111-112.
[2]李素琴.浅析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J].科技信息,2011,25:271.
【关键词】数学思想;相辅相成;归纳
新课标下对初中数学教学有着新的要求,具体提出了新的理念。重视学生思考的过程,重视学生的创新,强调一题多解,多题归一,从同种类型题目中归纳出相应的解决方法。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对于同一个题目可有多种不同的思考。数学教学不应该是枯燥无味的做题,应该善于从题目中归纳总结。所以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题目由易到难,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另外,数学学习的过程也应该是学生和老师思想相互碰撞的过程,是学生积极情感的体验过程,通过思想的交流融洽师生关系,让学生更好地去学习数学。
一、记忆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基本原理及其方法
学习类似于建造一栋大楼,只有基础打好了,这栋大楼才能够坚固。数学也是一样,只有深入地理解基本的概念,才能够去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然而,目前大多数学生只是盲目地做题,采用题海战术,这对于基本概念都不熟悉的学生来说毫无用处,只是徒劳无功。初中数学是以概念为主体,基本定理的学习不仅是初中学习的基础,也是想要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从基本定理再到具体题目,这就要求教师对基本概念有足够的重视,在平时的授课中多角度,全方位地帮助学生去理解基本概念。
学生死板的记忆概念也是没有用的,对于稍微有所变化的题目还是不会做。对此,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灵活地去应用所学的基本知识,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因为所有的题目都是由基本概念演变而来,只是有些稍微的变化而已。
二、善于归纳总结做过的题目,举一反三
数学学习不仅仅是做题,比做题更重要的是归纳总结。不断从做题中反思出解题的方法才是最重要的。数学题目是无限的,但是数学的解题方法是有限的。当学生做错一个题目时,教师应该积极去帮助学生改正错误,让学生从自己的错误中认识到自己为什么错了,并且将自己总结出的做题经验记到本子上。数学的另一个特点是知识量大,知识点庞杂繁多,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去讲述,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总结归纳。
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在脑海里有一个完整的系统图,在复习时既能把握主干内容,又可以把握具体细节。归纳总结是学生自己的经验总结,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学生在学习时若能养成良好的做笔记习惯,及时记下自己的感悟,这是对学习效率的大大提高。
三、从实际生活联系数学知识,创造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数学学科是与实际生活联系最紧密的一门基础学科,在平时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都会用到数学。如果将一些实际问题引入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仅学生能够轻易理解,而且也不容易忘记。所以,数学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实际,在教授知识时多举一些实际的例子,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才能够将知识留在自己记忆深处。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但并不意味着数学教W课堂死板而没有活力。相反数学教学更需要学生与学生互动,学生与老师互动。对于课本中的讨论题目,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讨论,让学生动起脑子去思考,让学生亲自动笔去算。学生不仅仅是听众,他们更是课堂的主体,课堂上充分让学生做主。只有学生经过探究解出题目,才能够感到得到新知识的自豪感,才能对数学学习保持持续的兴趣。
四、掌握基本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学习数学的根本,在解答题目时运用思想方法可以更快的找到解题的最佳途径。运用不同的思想方法也可能会找到不同的解法,达到一题多解的目的。中学数学中大多数题目的命题背景是在数学思想指导下有针对地进行命题,在解题时可运用数学思想,通过具体的解题方法操作来完成。由于中学生学习的知识有限,只需掌握一些简单的思想方法,这些思想方法分别是函数与方程思想、转化与化归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的学习中,这四种思想方法几乎涵盖了所有的题目,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这些思想方法应予以重视。
另外,这些思想方法在初中所涉及的题目都比较简单,符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以及思维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接受。一些较难题目可能涉及多种思想方法结合。对此,教师就应该重点讲解剖析。学生经常使用这些思想方法也可以为以后更深层次学习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玉琪.《中学数学教学与实践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Abstract:this article by the electronic professional course teacher corner of the eye, carefully examines the mathematics courses educational reform, from the specialized need angle discussed that the reform the necessity, studies the angle analysis educational reform from the student the direction, discusses the reform from this topic-based group research situation several experiences and the insufficiency. Is for the purpose of further exploring the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 and the content, enhances the student market competition strength.
关键词:电子专业 数学 教学改革
key words:E major mathematics teaching reform
基金项目:本文系常德市“中职学校电子专业数学内容的配套研究”课题研究论文
一、 对数学教学改革必要性的认识
数学差生是差生中的最大群体,是数学教学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而电子专业课中经常需要数学内容的支撑,总觉得有心无力,对学生数学底子无底。教师们常常在思索,“教什么和怎么教”。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我校组织课题组对电子专业数学课教学改革进行研讨,以期对中职数学教学改革进行有益的探索。
1、 数学改革是学生学习的必要
学生学习数学是为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明辨事理。而在职业高中学生学习的主体就少不了技能的培养,数学课程也要为学生服务,当然也就要为专业服务。学生的学习是围绕技能养成而展开的,只有为这一中心的教学才是学生所需要的。
2、 数学改革是教师教学的必要
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到知识,练到本领。以前按教材授课学生学习不配合,教师上课索然无味,上课没有学生的参与课堂失去生机是教师最大的悲哀,那么如何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3、 数学改革是学校发展的必要
学校的发展取决于多个方面,学生发展是主体,学生发展的好学校才有希望。教师进步是学校发展的后绪这力,教研课改都会提高老师的竞争力,无论是学生发展与教师提高都是专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作为湖南省重点专业,常德市电子专业主持学校,在这方面理应有所建树。专业发展自然就提高了学校的竞争力。
二、 对学生的需求调查与数学教学改革分析
1、 教学内容生活化、专业化
学生入校前是抱着求一身技能进入职校,有85%的学生初中数学不达标,失去兴趣,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态度上无所谓,但对于结合生活的内容还是比较感兴趣。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无论现实情况如何,但学生的态度是积极的,对于结合专业需要的数学内容感兴趣,学习结果受其它因素影响,要一并考虑。
2、 教学方法多元化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如果以一种单调的教学模式显然不能贯彻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因此,应针对不同专业的班级,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组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课堂靠自觉性维持的时间大约只有15-18分钟,那么其它时间要靠教师的教学方法去调动学生的思考。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有问题互动式的教学法、启发式的教学法、探索式教学法。
3、 教学语言幽默风趣感染学生
学生年到老师充满朝气、精神焕发地立于讲台上,用幽默业教学,课堂教学就会变得轻松愉快。与老师情感拉近距离。作为教师,除了研究教学方法以外,还要认真研究教学中语言的表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幽默为课堂注入了一脉新鲜血液,有了它,课堂如同磁石般富有吸引力,成为学生流连忘返的殿堂。
4、 数学教学内容要回看初中知识
数学课只能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去讲新知识。学生初中数学没达标,不能按照职高数学体系进行授课,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不赶进度。回看初中知识不是简单的重讲初中数学,而是将与专业所用知识相关的初中数学进行补火。针对学生这种情况,要重新确定教学目标,整理教学讲义。
三、 数学教学改革经验总结
本课题2008年立项,经过2年研究,在教学内容上前期处理教材,后面通过研究形成授课讲义,形成校本教材,在必要时候可以公开发行。在教学方法不断针对学生需要进行调整,通过调查研究,课题组成员试验取得一定成效。现将研究经验总结如下:
1、 在思想上有新认识
打破以数学学科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以服务于专业课为目的,按照“加强基础,注重能力,突出应用,增加弹性,适度更新,兼顾体系”的原则,灵活调整教学内容、课程结构。在现用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基础,依据电子专业特点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同时应让数学走入生活,结合专业使数学生活化、专业化。
2、 根据现有教材整理教学讲义
根据学校电子专业课程开设的顺序,依次罗列出所涉及的数学知识,并注明其掌握程度,然后按照一定的数学知识体系,制定符合电子专业的数学教学计划。根据专业需求,确定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使教学具有针对性,而且在专业课教学上也提高了运用数学知识的实效性。选择紧贴专业的典型问题,用与专业相关的实际问题背景作为数学教学的背景,深入分析,把知识学习融入专业问题之中,使学生养成自觉地把数学作为工具来应用的意识。讲义考虑专业需求深度主动寻求与专业相关的数学问题,加强知识应用的实践环节教学,构建体现专业特点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标量、矢量、大小、方向
一、“标量”与“矢量”的重要性
“标量”与“矢量”是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对“标量”与“矢量”的学习能使学生对物理量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同时,由于“标量”与“矢量”是初中跨入高中的第一个门槛,因此学习好“标量”与“矢量”有着更重要的意义,若能学好这部分内容,就能起到开好头、增强学生学习物理自信心的作用,反之,就会给学生留下阴影,影响后面的学习。
二、学生在学习“标量”与“矢量”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成因
问题一:认为能取负值的物理量就是矢量。常见的有:功、高度、重力势能、电势、电势能等都会取负值,但它们都是标量,此时学生就会犯糊涂,认为它们能取负值,所以是矢量。在高中所学的这些物理量中,虽然学生最后都能说出它们的标失性。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多次出错以及反复花时间死记硬背。
成因分析:使学生形成“能取负值的物理量就是矢量”这种经验总结其实很容易解释。学生一进入高中最先接触到“位移”与“速度”,而这两个物理量都是矢量。教师就利用“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量是标量”与“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是矢量”来教学生区别标量与矢量。很显然是否有方向不是标量与矢量的唯一区别,除此之外,矢量的加减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而标量的加减遵循四则运算,但是,这要等学习到力后,才会遇到。此时学生会遇到位移为负值和速度为负值的情况,教师的解释是“负号代表方向”,由此学生就形成了“矢量的负号代表方向”的概念,若教师不加以说明:“能取负值的不一定是矢量”并举出相应的例子:如温度。学生的“矢量的负号代表方向”这一经验总结就会变成“能取负值的就是矢量”。从而在学习功、高度、重力势能、电势、电势能等能取负值的标量时麻烦就来了,教师花很大力气才将其纠正过来,而学生也学得不轻松,最终是记住了,但是付出了沉痛的代价,而且以后一不注意就会出错。
问题二:对“有方向”含糊不清。
我们都会记得这样一个题,在做学生时以及教书时一大半以上的学生在第一次做时都会出错。
关于匀速圆周运动。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线速度不变 B、向心力不变 C、向心加速度不变 D、周期不变
此题错选A的相对较少,原因是将线速度画出来一看就知道了,但是错选B与C的就较多了。除了粗心的原因外,绝大多数是因为“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总是指向圆心 ”而出错。学生都认为它们一直指向圆心,故方向不变。
更有学生会犯这样的错误:认为温度,高度也是有方向的,他的这一结论不来源于温度与高度能取负值,而来源于温度取正值时在0℃的上方,0℃与该温度值连一条直线,朝温度计的一端,所以温度有方向。高度也如此。
成因分析:学生不明白有方向不仅指这个物理量方向选择的任意性,还指这个物理量在具体问题时方向的唯一性。即若一个物理量是矢量,那么它就有方向,它的方向朝任何一方都有可能,如速度,它的方向可以朝上、朝下、朝左、朝右、四面八方都行,但是对于具体的一个物体、在具体的一个时刻,它的速度的方向只有一个。而且方向的不同对应着不同的物理情景及不同的状态。
三、解决方法
1、对于“标量与矢量”的教学切忌“顺带”而过。我们会花一节课的时间来进行这方面的教学。其实最终学生虽然记得高中所有物理量的标矢性,但是仍然不理解,这是应试,而不是学习知识。
2、重视标量的教学。大多数教师在“标量与矢量”的教学中会不自然的把重点放在矢量的教学上,而认为标量非常简单,不加重视。其实把标量认清了也就等于将矢量认清了,因此花时间讲标量时值得的。
一、关于初中思想品德课导课含义的阐述
中学生处在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阶段,思想品德教育非常重要,因此思想品德课具有独特的作用。导课是教师开展一堂新课程的预备环节,是引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将学生带入课堂学习氛围的重要环节。为了能使学生对单元内容有大致了解,在每个单元之前设置了学习导语,对本单元的知识点做简要说明,为学生指明了本单元的学习方向。主题探究出现在思想品德课的每一个节之前,它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简单介绍了本节的学习方向以及知识点等,它的内容贴近生活,能使学生更好的融入情境中。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导课存在的问题
1.关于导入点的定位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往往忽视导课研究,采用同一种方式进行导课,使导课方式模式化。
2.导课枯燥无味
导课应该使学生们觉得很有趣,有期待课堂的意向。但有些导课内容常常都毫无新意、晦涩难懂,或者干脆套用那些陈旧的、大家都知道的故事,比如孔融让梨、爱迪生发明电灯、凿壁偷光等这些大家从小就耳熟能详的例子,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难以对课堂产生兴趣。
3.没有进行经验总结
导课是思想品德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教师完成一堂课之后往往会忽视对这堂课的总结,这样就没有积累经验的过程,以至于没有创新性,老调重弹,对学生的积极性产生很大影响。比如教师在讲授《珍爱生命》这堂课程之前,可打破常规,给学生们做一个假设,假如生命还剩三天,大家都会做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有新鲜感,兴趣盎然。
三、对初中思想品德导课创建方法的研究
1.对导课加以重视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想要完成一堂真正有质量的思想品德课,教师的教学方式很重要。首先必须重视导课,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必须在导课方面投入更多精力,对导课模式要精心设计、不断创新。例如在讲授《维护消费权》这堂课前,教师可用一个真实的案例来导课,着重强调没有意识保护自己消费权的后果,这样才能令学生产生怎样保护自己消费权的欲望,进而产生学习这堂课的兴趣,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2.采用趣味性的导课内容
要使学生积极融入到思想品德课当中去,导课内容一定要丰富多彩,并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一些非常有意义的寓言或者故事,例如在讲授《自强自立》这堂课时,教师可以讲一个小蜗牛的故事:小蜗牛问妈妈为什么它们生下来就要背负这个重重的壳,而毛虫妹妹变成蝴蝶后有天空的保护,蚯蚓弟弟有大地的保护。妈妈回答它说我们没有骨骼的支撑,所以要靠这个壳来保护我们,但我们不靠天不靠地,我们靠自己。这样可以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使学生不知不觉被吸引,在理解的同时,又体会了其中的意义,而且有益于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还对活跃学生思维、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有很大的帮助。
3.导课之前明确重点和主题
思想品德课有很多教学方法,其中明确主题必不可少,这样可以使学生提前了解这堂思想品德课的重点和基本方向,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向这一方向靠拢。同时明确了方向也会有效的节省时间,使学生对这堂课的大致脉络有一定的了解。例如在讲授《磨砺意志》这堂课时,教师可以引用爱迪生的故事,爱迪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老师说他是个傻瓜,将来不会有出息。但爱迪生凭着个人的努力奋斗,自学成才。教师着重强调爱迪生相信自己,不放弃努力的心态,使学生们明白这节课主要是讲怎样相信自己,坚持自我,使他们对自信的意义有了一定的理解,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4.导课内容要紧密联系实际
在导课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比较抽象难懂的知识,令教师无从下手。教师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联系起来。中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历,这样可以使他们结合所经历的事情,有更加真切的体会,从而较容易理解知识。在学习八年级思想品德《理解与宽容》这节课程时,当天正好发生了一个打架事件,起因是一个同学踩了另一个同学的脚。于是我就以这件事为背景进行导课。让两位当事同学分别讲述事发过程和事后冷静下来的想法,结果他们都觉得自己当时太冲动。然后教师以这件事为例,分析了产生冲动情绪的后果。学生们因为看到了当事人的亲身感受,深刻的认识到了急躁和冲动是不对的,而且从后面的课程中学到了如何控制不良情绪。将课堂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们有切实的感受,更加浅显易懂。
5.使导课与上课衔接自然
导课是一堂课的开端,是在还未学习新课程的情况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进入上课的状态。这一转化过程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课与正式上课一定要自然过渡,如果导课与上课毫无联系,则导课就算再引起学生的兴趣,也会使课堂效率事倍功半。例如学习七年思想品德课《对不良诱惑说“不”》,教师在导课中介绍了某一位同学因为意志不够坚定被不良少年诱惑,开始抽烟、打架闹事、致人重伤受到应有处罚的例子。使同学们深刻的意识到不抵制不良诱惑的严重后果,这时教师可以马上利用学生们的这种认知,开始讲解如何抵制不良诱惑,从而自然的过渡到正式课程。
6.利用多媒体进行导课
关键词:倾听;欣赏;暗示;共情;放弃
初中阶段,既是学生性格的形成时期又是教育的关键时期,其
心理发展具有过渡性、动荡性、闭锁性和社会性的特点。学生中患忧郁症、焦虑症的人数越来越多,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下面笔者根据教学经验总结出几点初中班主任应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一、学会倾听
学会倾听,是对别人最好的尊敬。倾听不仅仅是对别人的尊敬,也是对别人的一种赞美。所以,班主任在管理学生时,应当学会认真倾听学生的述说。当一些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产生了学习、交往障碍时;当他人对自己产生误解时,迫切需要向他人述说,而最好的听众就应当是班主任。
二、学会欣赏
每一个生命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绽放出艳丽的色彩,如果班主任经常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闪光点,并把这些闪光点放大,
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那么,生命之花就会开放得更加璀璨。
三、学会暗示
现在的中小学生对于正面的道德“说教”有明显的抵触情绪,逆反心理比较强,如果班主任把一些道德“说教”由“明示”转变为“暗示”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学会共情
共情就是设身处地地领悟他人所思所感所为,能站在他人角度看问题,能理解、关心他人。如果我们具有一定的共情能力,就会“感同身受”地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同时又不忘自己作为教师的身份。具有共情能力的教师会让学生体会尊重别人和做人的尊严,也为学生提供一个感情宣泄和释放紧张与压力的机会。
五、学会放弃
享受教育意味着一个处在自然自发状态的人,逐渐成为一个在教育上达到自由自觉的人,而要实现这一目的,教育者要学会适当地放弃。当学生因异往过密而焦虑时,班主任首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发展而放弃说教;当学生为了自尊而说谎时,班主任要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而放弃对其进行诚信教育……这样的教育会因选择而艳丽,会因放弃而精彩。
总之,若想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配合一定的心理健康课程与学校专门的心理咨询措施,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与参与。班主任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来开展工作是必要和有效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地理;有效性;教学方法
在初中地理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了以下几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大多重视教学中的“教”的过程,而忽视了学生吸收知识的过程,这是导致初中地理教学质量低下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就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要将学生放到教学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从被动倾听的角色转变成主动的学习者。
首先,师生之间的交流以及关系的改善是创设良好学习氛围的第一步。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往单一授课的方式,将课堂上的提问以及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当成一种教学习惯。只有这样,学生才会逐渐找到自己在课堂上的位置。如在讲解“陆地水循环”时,我先给学生留有一定时间思考我国各地气候的形成受什么影响,经过思考之后,学生不仅阐述了内陆蒸发量与降雨量之间的关系导致了内陆地区干燥气候的形成,而且还对海洋对陆地气候的影响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样的教课形式不仅能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还能让学生进行自由、深刻的认识和思考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其次,教师要利用先进的教学技术,让学生接近地理、走进地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多媒体技术逐渐在各个中学中得到了普及。在初中地理教学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图片放映、演示以及视频播放等功能,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接触地理方面的知识。教师要利用新鲜的东西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淡水湖在我国的分布时,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演示各大淡水湖在国内分布的彩色图片,然后再根据湖的分布由东向西向学生展示各个湖的风景图片。这样,学生的兴趣就立刻被激发了,对每个湖的印象也更加深刻,自然也就掌握了教材中的相关知识。显而易见,这样的过程要比简单的讲解效果好很多,而且也节省了大量时间。
二、发挥教材的作用,提高教学有效性
在新课程改革提出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很多看起来成效比较明显的教学方法最终并不能持续保持教学的有效性,且不少先进的教学方法好高骛远,脱离了教材和实际。而初中地理新教材内容丰富详细,图示相对以往大大增多,这使得教材的可利用性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因此,教师应立足于新教材,以教材为指导来践行相应的教学方法,这将会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首先,看图教学并不是没有技巧的。教师在引导学生多看图的同时还要注意图的分类,让学生明白各类图的区别以及需要注意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例如,参照图和比例图的区分,这两个图是教学重点,也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教师要及时向学生说明两者的区别,以免学生混淆两者从而影响初中地理的学习。另外,我在带领学生看比较复杂的图时,通常会将图划分模块进行观察思考。如在全球地图中学习“七洲五洋”时,如果一味地让学生将它们各自的特点进行死记硬背的话,难免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我为他们进行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这样,学生不仅在无形中学会了看图的技巧,还减少了学习地理的压力。
其次,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习题。新教材在每个课时后都配备了不少习题,而且这些习题的质量都较高,能帮助学生及时地巩固重难点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但是不少教师和学生都没有意识到课本习题的重要性,甚至有的教师要求学生购买其他的习题册,并督促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后习题练习。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能保证学生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但忽略了学生能否对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在我看来,教材上的习题以及教材配备的练习册完全能够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且还保证了学生学习和教师教课的效率。
三、开展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全面参与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中,探究式教学一直是各个学科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该教学方式也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担任着重要角色。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特点是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合作过程,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我通常会对学生进行分组,把一个课题布置给学生,让他们在课下进行主动的探究、调查、总结等活动,并在课堂上将他们的探究结果进行比较。相应的课题通常是“观察自己附近的植被,并结合当地气候状况进行分析”“当地用水类型、灌溉方式、以及水质调查”等。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学习到了地理知识,重要的是他们能够亲身体会到整个探究过程,能够将地理知识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去。这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一次经验的获得,更是能力的培养。因此,探究式教学对初中地理课堂有效性的提高是非常有利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地理的学习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以及个人素养的提升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结合一定的教学方法、运用一定的教学技术,始终以教材为指导,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初中地理课堂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颜斌.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08) .
一、问题提出
(一)课程改革的客观诉求
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发展纵向深入的应然需求,数学课堂教学也不例外。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价值虚化、目标弱化、内容窄化、实施僵化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有悖于以学生为核心课程理念的践行,而且桎梏数学本质凸显,严重弱化了数学的育人功能,影响了生师学科素养和教学质量提升。基于问题解决,不少人士都积极投身于基于本土化的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究。江苏省洋思、东庐中学和山东省杜郎口中学探索的自主教学模式,既能稳步提高教学质量,又能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力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就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而言,尽管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论文、案例数以万计,但因山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师资水平相对薄弱,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如何引导县域初中教师理性移植并有效嫁接先进教改、学改经验,由此催生具有本土特色、能直接作用于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课堂教学有效策略,尚需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二)县域初中数学校本研修进一步深化的客观诉求
旬阳县地处陕南山区,辖22镇,现有初中、九年制学校29所,初中数学教师200余名。一直以来,我们以校本研修为抓手,立足县情,大胆实践,开拓创新,总结出行政推进、统筹资源、校际合作、活动引领的校本研修经验和三模四载研修方式。十一五期间,在充分调研分析新课程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申报立项安康市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程实施中初中数学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探寻出创新课标教材学习方式、启动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资源整合工程和探索建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等三项策略,引领全县数学教师积极建构人文化生态课堂,推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由讲堂向学堂转变,努力探寻课堂教学与远程教育资源的最佳切合点,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努力尝试将学科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经过反复探索求证、筛选提炼,构建了具有开放探究特点、能充分体现生本理念和人文和谐的三部五环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消除了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盲区和死角,极大地增强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建构了覆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资源库。然而,由于参研教师教育理念、施教水平、教学环境等良莠不齐,致使成果生成参差不齐、普适性受限、新型教学模式运用效度受阻,难以适应课标教材变化和县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要求,如何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创新学科研修方式、提升研修品位、实化研修价值、强化研修目标、深化研修内容、活化研修策略,解决课堂上过于追求热闹,忽视教学绩效,过于倚重现成资源,忽视个性化创新,导致学生课业负担加重,数学素养有所降低等问题,已成为数学学科校本研修进一步深化的客观诉求。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价值
本课题研究是对《新课程实施中初中数学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的自然延伸,重点围绕前期研究所探索建构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和课例研究模式的进一步优化,引导县域初中数学教师理性移植并有效嫁接先进教改、学改经验,由此催生具有本土特色、能直接作用于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索具有县域特色的轻负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助推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整体优化,促进师生数学素养质性提升。
三、课题名称界定及解读
本课题主要研究义务教育第三学段(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课堂教学就是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程度编成有一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制定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有效策略,即:有效果的计策、谋略。在此特指有效教学策略,即: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所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有效课堂教学(effective teaching in class)最初起源于20世纪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并在杜威实用主义教学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核心指向为有效,即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下运用一定教学策略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获得预期效益的最优化,使师生双方都能获得最大进步与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假设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的目标
1. 合理移植嫁接洋思、杜郎口经验,建构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模式框架和各类课型课堂教学模式,引领学科教师突破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预设与实施低效化瓶颈,促使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步入规范、高效的快车道。
2.探索符合课改理念要求,能强力推动学科校本研修深化的课例研究基本模式,引领学科教师围绕课堂教学有理、有效助推自身的专业发展。
3.探索建构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有利于初中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数学学习方式,助推学生在善学乐学的轨道上良性运行,使人人都要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的课程理念得以优效落实,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4.不断完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与管理机制,推动高效课堂建设持续发展。
(二)研究内容
1.研究优化初中数学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六课型课堂教学设计有效性模式。建立覆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优质资源库。
2.研究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学习策略,探索优化初中数学课堂学习方案设计与实施策略。
3.研究初中数学课例研究基本模式,探索提高课例研修质量有效策略。
4.研究构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建立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资源运用与管理长效机制。
(三)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
1.研究假设:针对传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教学设计中存在问题,建立科学、系统的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操作体系,加强教师现代教育理论与技术培训,改革课堂教与学行为,建构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模式,促进师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2.创新之处
(1)构建三部五环课堂教学模式,对初中数学教学所涉及的六类课型教学设计进行统摄性研究,从而规范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设计针对性、有效性。
所谓三部五环教学模式,即按照教学设计问题化,教学过程活动化要求,以问题为载体,活动为依托,以整体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目的,实现学、思、习、行等智力条件和情、意等非智力条件达到高度统一。终极指向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按照问题诱导、自主探究、交互评价三个部分横向展开,具体实施则按照导、探、变、结、展五个环节纵向延伸,从而架起教学内容、教师、学生之间的交互桥梁,扬 生命灵动之帆、行知识探秘 之船,体现在文本上,则按 问题情境、师生互动、设计意图及媒体运用三栏并行、横向贯通,且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问题诱导,探究新知(探)变式训练,巩固新知(变)全课小结,细化新知(结)推荐作业,延展新知(展)活动序列展开。从而支撑起课堂教学的基本架构,是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优化的部件和要素。
(2)作为有效课堂学习引擎式 学习指南,既规避了因预习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又符合以学定教理念,层递性问题序列利于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与应用过程,在发展学生问题意识的同时与教学设计有效对接,不仅有利于减负增效,而且有利于学科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
(3)案(课)例研究模式为学科教师深度关注课堂教学细节优化提供了操作要领和技术支撑。
五、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以学生自主发展为目标,以人教版教材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助推初中数学教师施教水平提升和专业化发展为重点,探索适合初中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教和学的模式。
(二)研究方法
1、调查法。采用问卷、访谈等形式,诊断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
2、行动研究法。以实践研究为主,动态研究优化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3、综合运用文献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三)技术路线
采用 统一要求,严格标准;分校承担,责任到人;加强引领,通力协作;分步实施,循环递进的研究策略。
1.形成上下沟通的研修共同体。本课题以县师训教研中心组织由片校学科教研(联)组长、学科骨干教师和有代表性初中学科教师全员参与的研修共同体,共同研究课堂教学有效策略设计、跟进实践、优化提升。
2.聘请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学科专家,成立由县域初中数学教学骨干教师参与的指导小组,负责课题研究策划指导、流程监控。
3.在课题组指导下,县、片、校数学教研组围绕总课题,开展子课题研究。
4.边研究边改进,因需开展课例研究、课堂观察、难题会诊等系列活动,推进课题深入研究。
六、研究过程及操作策略
(一)课题研究时限及阶段划分
本课题研究计划用三年时间(2012.9---2015.9)分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2.92013.7):本阶段主要采用调查法和文献法。重点工作如下:
(1)拟定调查问卷,对全县初中数学教师和有代表性的学校学生进行调研,撰写调研报告。
(2)制定研究方案,初步确定研究框架,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3)召开课题开题会,进行子课题研究任务分解,完成实验校的布点。
2.实施研究阶段(2013.92014.6):本阶段主要采用文献法、行动研究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和比较研究法,重点工作如下:
(1)课题负责人编写教学设计和学习指南设计基本框架要求,主要参研人员按照统一要求分课型编写相应的课堂教学设计和导学案样例。
(2)各子课题负责人在总课题的引领下,根据各自的子课题研究方案,分年级、按章节开展优化教学设计和学习指南编写实践研究,聚焦课堂,开展学案导学实验探索,并在比较实践中修改完善。
(3)修订《旬阳县初中数学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暨学科资源整合管理办法》,制定《旬阳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
(4)完成中期研究报告。
3.总结完善阶段(2014.72015.7):本阶段主要采用调查法、文献法和行动研究法,重点工作如下:
(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资料,分册形成课堂教学设计和学习指南汇编,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
(2)整理校本教学设计案例、制作课堂教学实录光盘、总结实验经验、撰写实验报告等,按照分工安排完成相应任务。
4.应用推广阶段(2015.9):本阶段以行动研究为主,辅之于文献法、调查法。主要工作如下:
(1)按照《旬阳县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暨学科资源整合管理办法》和《旬阳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实践探索、修改完善、优化提升,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实现优质教学资源普及共享。
(2)按照个人申报,片校筛选,县级展评的程式,组织优秀成果评推,特优成果推介参加上级成果评选。
(二)具体分工序号研究
七、成果预期及呈现方式
1. 成果预期
(1)建立完善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题教学有效性策略,主要包括:有效设计策略,有效实施策略,有效管理与评价策略。
(2)建构描述性概念课、推导型概念课、习题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活动课等六种课型课堂教学模式。
(3)建构导学案设计基本框架和学案导学实施策略。
(4)修订完善初中数学课例研修基本模式,引导教师围绕课堂教学效益提升,有效开展课例研修。
(5)形成覆盖初中数学学段的课堂教学资源库(包括:章节教学设计、课件、导学案)。
2.成果呈现方式
(1)阶段性成果
①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基本现状调查报告
②《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研究》实施方案
③《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研究》中期研究报告
④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窥(论文)
⑤《初中数学学案导学课堂教学实录》(光盘)
⑥《太极探航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指南》(教与学系列成册)
⑦《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研究》研究报告
⑧《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索论文、叙事、反思集》(装订成册)
(2)最终成果
①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窥(论文)
②《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研究》结题报告(报告)
③《太极探航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指南》(见阶段成果)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夯实责任
本课题研究是在县师训教研中心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的,本中心及时成立由中心主任担任组长,课题负责人及各初中教研联片组长校校长为成员的课题研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课题研究组织领导和经费保障,协助课题负责人做好参研教师的选定和研究进程的督察。成立由课题负责人担任组长,主要参研教师为成员的课题研究实施组。课题负责人具体负责课题选题、申报立项,负责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和参研人员的选定,负责子课题选定及任务分解,承担对片校参研教师的业务指导,负责对课题研究技术路线的跟进调控。各片区数学教研联组协助实施组负责辖区所承担研究任务完成情况的过程督查、成果收缴、展评遴选、汇总上报等。各中学、九年制学校的学科教研组长或带头人除完成各自研究任务外,负责组内任务分解、收缴、审核、修改与上报,所有初中数学教师(年龄在45岁以上的可通过青蓝共进方式结对协作)参与既定成果的优化完善。各中学、九年制学校不仅要进一步确立校长第一责任人地位,充分认识课题研究在优化数学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校本研修、推动学校内涵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弱化管理的行政色彩,增强管理的观念点拨、心灵震撼、情感慰藉等心理效能,想方设法为参研教师提供必需的研究保障,促进学科教师真心实意地、积极主动地投身其中。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积极担当参研教师的支持者、服务者,体会教师的甘苦,用自己的研究情感、专业造诣、人格魅力感召教师、吸引教师、带动教师积极前行。
附:课题研究组织机构
(1)课题研究工作领导小组
(2)课题研究工作实施组
(二)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充分利用联片研修工作机制和网络平台,进行广泛宣传,促使数学教研组长明确职责、认识到位,充分发挥其引领拉动作用,确保此项工作扎实有效运行。通过专题培训、提供资讯、难题会诊等引导学科教师认识到生源日渐锐减、人们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现实需求日渐强烈、教师准入政策日渐拓宽等现状,迫使教师不得不发展,不能不发展,形势逼人、时不我待,教师应充分感受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在促进自身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等引领教师认识到本课题研究是实现课堂教学整体优化的有效载体,是促进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积累专业知识、磨练专业能力、明确研修方向、丰富专业智慧、塑造专业人格的有效方式,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将聚焦于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上,从而增强参研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研修时效性。
(三)加强引领,确保实效
课题负责人定期通过网络平台和实践跟进等为教师提供资讯服务,做到六个及时:及时通过网络平台提供咨询或资讯服务;及时发现、遴选推介优秀研究成果,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及时征集、汇总、求证、解决问题;及时组织过程性监控和展评引领;及时向上级专业网站、新闻媒体、报刊杂志推介优秀作品;及时引导学科教师在规范中优化,在优化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在提升中升华,在升华中发展。带领学科教师在辛勤中收获智慧,在矫正中收获成长,在成长中收获成功。
(四)筹措经费,确保运行
采取三个一点的方式保障经费投入。一是县上投一点,即争取协调加大县级经费投入,确保课题负责人深入学校的各种开销、网络耗材供给、资讯购买和县级层面活动开展;二是片校筹一点,一方面,想方设法争取学校的支持认同,确保参研教师岗位研究和学习培训的经费投入,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联片研修工作机制,协同联片包校人员统筹规划、整体推进,确保片区层面展评引领活动常态运行;三是教师挤一点,在引导教师充分认识课题研究的意义、作用的基础上,动员教师不仅要舍得挤出时间和精力投入研修,而且要舍得挤出经费用于岗位研修参考资料订购和网络购买服务的购置,从时空和资讯供给上确保课题研究工作持续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