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关于爱国的古诗词

关于爱国的古诗词

时间:2022-05-06 12:41: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关于爱国的古诗词,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于爱国的古诗词

第1篇

一、诵读经典,欣赏古诗词的韵律美 

中国古典诗词有一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韵律美: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能诵能歌。但是怎样让一个小学生体验到古诗词中的那种韵律之美呢?笔者认为诵读是一个很不错的办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自读、对读、群读、默读、朗读、唱读,无论哪一种读法,目的都在于让学生在“读”当中把握诗词的内在节奏和韵律。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小儿垂钓》这首古诗的时候,笔者首先让学生正确把握这首诗的节奏: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为了引起学生对古诗词诵读的兴趣,笔者做了一次声情并茂的范读。在读到“蓬头/稚子”时,笔者有意弄乱了自己的头发;而在“学垂纶”时,又学钓鱼的情形;“路人借问遥招手”,就做出摆摆手的样子;用声调的高低来表现“怕得鱼惊不应人”,孩子们一听一看,都乐了。然后是领读,引导学生在准确把握读音的情况下,体会其中的节奏。笔者还着重强调了一、二、四句中“纶”“身”“人”的韵脚,以及句内的平仄交错和句与句之间平仄的相对,来充分表现这首诗的韵律美。再就是讲读,笔者将《小儿垂钓》这首诗逐句讲解节奏、停顿和轻重缓急的变化,让学生做好标记,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对读、群读、朗读、背诵,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地感受古诗词的韵律之美。 

用“读”的方法让学生欣赏古诗词的韵律美,不但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并且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琅琅童声,音韵和谐,古典之美,油然而生。 

二、情景再现,探寻古诗词的意境美 

中国古诗词的迷人之处还表现在意境美。古诗词的意境很抽象,孩子们的阅历不足以体会古诗词中抽象的意境。在教学中,我们只有想办法让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引导他们去探寻和感受古诗词美妙的意境。 

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的时候,笔者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首先播放一段关于西湖的风光片,让孩子们对诗人描述的情景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然后让曾经到过西湖的学生为大家讲述自己眼中的西湖,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孩子们对西湖的认识;接下来才是深入地讲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诗人的心境,再来领会和感受诗中的意境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诗人像一个高明的摄影师,将西湖夏天雨前雨后的变化情景,巧妙地捕捉下来,惟妙惟肖地呈现出来,湖水、墨云、雨珠、风吹……从望湖楼上向下望去,湖水像晴朗的天空一样广阔无边。”好一幅美丽的西湖夏雨图,让人身临其境,陶醉其中。孩子们也伴随着讲解,被西湖的美,被诗中的意境所吸引,如醉如痴,心向往之。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体味到诗中的意境,才能更好地贴近诗人,与诗人产生共鸣,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三、研读诗文,感受古诗词的情感美 

古诗词是一种情感的载体,友情、乡情、亲情、爱情,山水之情、民族之情、爱国之情,在许多名篇佳句中都有体现。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需要认真揣摩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以诗传情,读诗悟情,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古诗词中的情感之美。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时,首先要认识诗人,了解创作背景。笔者先对杜甫和安史之乱的时代背景进行了介绍,让学生理解诗人和妻儿在兵荒马乱之时,颠沛流离辗转来到四川,忽然听到胜利的喜讯,想象着马上就能过上安定日子的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然后引导学生感受字里行间的情感流露,这首诗的语言轻快活泼、爽朗奔放,明白如话,却又蕴含着深厚和强烈的感情:“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和生动的典故,但是自然流露的爱国情感更加深厚和强烈。除了让学生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 一论 文网进行和服务,欢迎光DYlw.NeT 联系方式QQ 712086966]读懂、背诵这首脍炙人口的经典古诗之外,还要让学生去感受诗人因为多年战乱平息后祖国重新统一的欣喜心情,体味诗人赤诚的爱国主义情怀。 

古诗词当中蕴含的情感是古诗词的生命,通过对古诗词的深入研读,让学生在字里行间找到作者的欢笑和泪水,感受到古诗词的情感之美。 

第2篇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历史的瑰宝。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我们的祖先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的灿烂文化精髓。先秦散文、诸子百家、唐诗宋词……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歌是华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以其深邃的意境、生动的形象、凝练的语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它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它抒情真挚、感人肺腑;它写景自然、怡人耳目;它朗朗朗上口,沁人心脾。因此,古诗词应当成为小学生接触古典文学的最佳启蒙教材,也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最佳途径。让学生从小与古诗同行,与圣贤为伍,在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了解历史,知晓人文,汲取营养,学会做人。因此,加强古诗词教学,重视古诗词习诵,对提升小学生的审美意识,丰富想象能力、提高创造能力,培养人文精神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 提升审美意识

古诗词把意境、音韵、哲理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学生可以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文字的诗可以简单解说为美的有韵律的创造。”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些佳句,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理,既闪耀着美的光彩,又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既抓住“亦画、亦情、亦理”的特点,又能引发学生思想情操的美化。因此小学古诗词教学就是一种美的教学。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审美体系,对于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往往凭借外部表象去感知,而不能分析其内在的美和价值。通过古诗词教学可以弥补这一缺失。因为古诗词往往反映一种内化的、含蓄的感情,诗人把自己的意志和情感寓含在诗词中,正所谓“诗以明志”。教师可以通过对古诗的讲评,扩展学生的审美视野,让学生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感受,得出正确的审美标准。

二、丰富想象能力

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古诗词具有语言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来补充和领悟。如,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茅屋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这首诗开篇用素描手法,勾出“茅屋”“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为人物的出现安排特定的背景,自然也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接着讲老公公和老婆婆,他们讲话的声音带着醉意愈加显得温柔、有趣,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详,从“媚好”可以想象出他们精神的愉快。读来觉得有无限温情充满胸中。“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这几句集中写这一农户。几个儿子都在做什么,平时的生活状态,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三个儿子的生活场面。特别是对“小儿”的描绘,“溪头卧剥莲蓬”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在溪头趴着,悠闲地剥着莲蓬。通过这首古诗教学,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诗中的一家老小其乐融融的生活气息。这个普通的农家,他们也许是清贫的,但他们却是幸福和快乐的。这就使学生不难想象出小儿是何等地调皮、何等地自在了。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在教学中通过学生对诗句的理解、领悟和对诗句意境的感知以及情景的再现,自然就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培养创造能力

创造力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一种特殊能力,是个体创造性的最好表征。创造力也是反映个体在解决问题中有效的对原有知识经验进行加工、组合、创造新设想、新事物的能力。儿童创造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充分的表现自我,展示自己的才华,而且有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而古诗词教学恰好给了我们一个发挥想象发展创造性思维,进行艺术再创造的空间。学生在读古诗词时,对诗中描绘的各种形象大都见过,然后利用丰富的想象根据诗意把大脑中记忆的各种意象进行再造组合,从而在大脑中创造一个新的画面。这样不仅使学生对诗意的理解更加深刻,而且还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作文能力,从而达到培养他们创造能力的目的。

四、提高人文素养

古诗词不仅体现古人对社会事物、人情哲理的深刻认识,更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古诗词教学可以汲取古代思想精髓,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从而达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如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些不朽的诗句,让人感受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让人感受到了深切的思乡之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总之,通过古诗词教学,不但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人文素养,而且古诗词中关于理想、道德、情感意志等等的见解,必然会在学生心中产生一种先入为主的效应,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心灵得到了净化,情感得到了升华,能力得到了发展,人文素养得到了提高。

第3篇

一、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

1.初中古诗词教学的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关于诗词教学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五点:欣赏诗歌,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略诗歌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对诗歌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诗歌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能品味诗歌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些都是对语文教学中诗词教学的具体要求。可是,初中生年龄较小、知识积淀少、生活体验贫乏,要达到以上的要求确实不易,因此,中考语文卷中对这一部分的考查仅限于背诵默写。这样,势必导致有些教师仅看眼前目标制定教学策略,而偏离了终极目标。

2.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

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的古诗词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诵读欣赏”部分,另外也有专门的古诗词精讲课文,比如八年级上册的古体诗《七律・》和《古诗四首》等。这些古诗词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中占的比例还是相当大的,而且所选内容都是中华古典文化中的精华部分,着实应该让每个国人熟读成诵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可是在课堂上,很多初中语文老师对于这一部分的教学仅停留在会背会默的阶段,而没有针对《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做细致深入的分析引导,教会学生体味古诗词内涵、品味古诗词语感的方法。

3.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的原因分析

究其原因,我觉得有如下几点:中考对于这一部分知识的考查仅限于默写;初中生知识贫乏,生活经验不足,情感体悟较困难;很多老师图省时省力,不顾《大纲》的终极要求,只解决眼前应试问题。

二、解决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的对策探究

1.营造氛围

教师设计每一堂课的开场方法有很多种,如用故事、视频、名句、图片等引入式,也有开门见山直接点题式等。由于古诗词的内容和作者生活的年代离学生较为久远,我一般在教学开始都会营造一个合适的氛围,将学生自然而然带入诗词意境。如教学陆游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我首先播放中华“孝”文化中一位孤独老人周末盼子女回家,可是等来的却只是子女“忙”无暇回家的电话,然后是老人一阵阵的失落。由此,学生体悟到“孝”的含义,更进一步引入诗歌教学:在年逾古稀的老人眼中,子女就是全部,可是本诗中68岁作者的全部是什么呢?引入诗歌学习,从而更刻骨地理解诗拳爱国之心。

2.多读成诵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也是一种熏陶,一种积累。读到张口能诵、提笔能写、别人讲出上句我能对出下句的程度,表明你已有一定的文学能力。

教师在指点学生读诗时也有技巧可遁,第一步是要读准字音、句读;第二步是要读出感情。后者是诗词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要读出感情非理解诗词表达了什么不可。可是对于初中生来说,深刻理解诗词内涵有点难度,要在老师的有序指导下才能完成。我就以我教学《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为例,浅谈我在这方面的做法。

首先要了解写作背景。可以是学生课前动手搜集,教师课上补充。这首诗创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时年诗人68岁,戎马一生、文武全才的陆游闲居在故乡山阴的一个偏僻山村。年龄大了,不能驰骋疆场为国效力,但诗人对祖国刻骨的爱、对收复失地的坚定决心令他夜不能寐,经深夜风雨的触发而一发不可收拾,于是托梦境表达了他的心声。了解了背景再来读诗就能读出一个孤苦无依、一心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诗人的情感。

接着再指点学生抓住重点字句反复品读。前两句抓住“不自哀”和“尚思”,年虽老而情志愈笃;后两句抓住“痴情化梦”的写法特征。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相信学生抓住这些再来品读本诗,一定会读出不一样的感觉。

最后提炼升华情感。学生可以结合陆游其它诗作,像《示儿》《游山西村》《钗头凤》等全面了解陆游,也可以与《过零丁洋》比较阅读,在此基础上提炼升华情感,读出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一方面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另一方面则是壮志难酬无路请缨,两者相互激扬,这使得他的诗歌既热情奔放,又深沉悲怆,从而全面了解陆游和他的诗作。

3.要增加知识储备和生活积累

教师要教给学生押韵、平仄、意象等常识。尤其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老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指导学生理解并积累。如“桃”“菊”寓隐士情怀,超凡脱俗;“子规”“鹧鸪”表思乡念国之情……了解这些常见意象,帮助理解诗词含义。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要想真正理解距离我们如此久远、表达如此含蓄的古诗词,非要有生活体验不可。如对《静夜思》中“床”的理解,一般认为是睡觉的“床”,李白望月思乡在室内,可是古代的床身兼数任 ――可坐、可卧、可读书、可就餐等,大多数人比较倾向于“井床”之说,即“井口的栏杆”,如果这样便将李白思乡的空间由室内移到户外,所见所为更符合生活一些。

第4篇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语言

古代诗词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中学生应“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诗词鉴赏能力也包含于其中。近几年的中考把古代诗词的鉴赏直接作为考察的内容,并且分值渐涨,说明古诗词鉴赏能力在中学语文素养中的地位,也是素质教育中美育的需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好学好这些诗词,能使学生增长知识,开阔眼界,陶冶情操,从而提高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素质的增强[1]。

1.中学古诗词教学的现状

诗词教学是倡导校园诗教并予实施的核心环节。诗教从《诗经》时代就已盛行的《诗》教延伸至今已两千多年。虽无系统具体的关于《诗》的教学的专门文献记载,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古代文献片断和学者、文人的相关论述约略了解古代学校体制、课程设置、口传指授的教学方式和考核评价等,从而能大体确认与《诗》的教学相关的以下主要情形:《诗经》是一以贯之的诗教教材,因此传统诗教可径称为《诗》教;师资是《诗》教的关键,且差别甚大,早期官办的高层次学府大多有专门的经学教师,分科传授,《诗》教即其中的主课。一般民间的私塾,则大多由儒生担任塾师,实施通科教学,但《诗经》是必修内容。唐以后,由于诗赋入科举,使《诗》教泛化成诗教,不仅要求学生熟习《诗经》,更需掌握试帖诗的写作技能,这是唐以后格律诗创作进入诗教从而得以普及的契机。古代诗教一以贯之地以育人为宗旨,当代校园诗词教学如何继往开来,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独特作用等实际问题有待探索解决。

2.中学古诗词的教学方法

2.1 诵读法

古代诗词都是入乐歌唱,类似今天的歌词,通俗有韵律,渎来朗朗上口。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反复诵读,但并不是让学生自由地读,教师先帮学生划分诗词朗渎节奏.并告诉学生可以留有空白,读不懂的先放下,不强求弄懂,等到熟渎完全诗再说。这样不但释去了学生对古诗词畏惧的心理.促使他们乐于读古代诗词,而且还能够在反复诵读中达到熟记背诵的目的[2]。

2.2 画面创设法

利用诗词与绘画的相通之处,将诗词语言中包含的意象借助画面直观地表现出来。例如在教学李清照《口梦令》(常忆溪亭日暮)时,让他们抓住词中“溪亭”、“日暮”、“沉醉”、“藕花”、“争渡”反复诵渎,展开想象.使词作者少女时与姊妹泛舟畅游大明湖的画面展现出来,词作者欢快的心情跃然纸上。

2.3 环境创设法

诗词的本职是抒情。因此诗词中画面往往比绘画有更多的主观色彩,诗词的语言精炼,单从字面上是难窥其全貌,特别是古代诗词,因其是文言语言,就更难体会。故在教学上设想那时那景,给学生展现诗词的社会环境和诗词者所处的特定环境,对学生体会感悟诗词者的情感,非常有帮助。现再以李清照《如梦令》(常忆溪亭日暮)为例.教学时,介绍本词写于建炎:二年(1128年),当时北宋被金所灭,词作者家乡沦陷.李清照随逃难人流,流落到南宋杭州,此时李清照,夫死亲散,孤身一人,客留杭州,甚是凄苦。李清照作这首词回忆少女时,畅游大明湖的欢乐。过去的欢乐与当前的孤独忧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词作者对过去欢愉生活无比怀念,词作者怀乡念国的情感,不言而喻。

3.中学古诗词教学的几点建议

3.1 引导学生养成诵读的习惯

学习古诗词的一个基本方法就是勤于诵读。俗语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许多具有丰富想象力、意境深远的诗句,不读出来就无法深入其境,更领略不到其中的韵味。而现在的学生有一个很大的缺憾就是平时的积累不够,没有一定的文化积淀。而古诗词作为我们文化中一个最宝贵的财富,是需要学生用一定时间去学习、诵读,从而转化成自身文化内涵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在每节语文课前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们轮流将以前学过的诗或者自己在课后读到的诗给同学们讲一讲,然后教师再做一个赏析,再让学生们快速记忆[3]。

3.2 教给学生正确学习的方法,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古诗词以简约的文字、丰富真挚的情感熏陶感染着古今许许多多的人。但我们的传统教学方法,对于老师的讲解很重视,这样往往形成的局面就是老师对学生进行强行灌输,这种做法不但损害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会阻碍学生通过古诗词达到提高鉴赏水平的目的,从而使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成为一句空话。

3.3 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

记忆也有规律,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记得更准、更牢。死记硬背得来的东西不仅容易出错,而且如果换一种考查方式学生会出现不知该如何应对的情况。学生要想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除掌握上述方法外,还需要了解诗歌的一些写作手法及技巧,这样才能对诗歌有更深刻的理解。诗歌中常用的一些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等等。例如,在赏析《春望》这首诗时,教师应让学生仔细分析诗中用到的修辞手法,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体会作者创作出来的意境,这样学生才能更为深刻地理解诗人写诗时的心情,体会出诗人面对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并且此时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的心境,以及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的爱国情怀。这样学生记忆才能加深刻,且不容易忘记[4]。

4.结论

总之,诗词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善于用简约的文字表达诗人的情感,正可谓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古诗词的美,就像一座宝库,等待着我们用辛勤的劳动去挖掘,我们只要付出辛劳和汗水,挖掘得更广、更深,就一定能获得丰富的宝藏。

参考文献

[1]许洪英.对中学古诗词教学的一点思考[J].学周刊

[2]赵成锋.中学古诗词教学中的情感体验[J].文学教育(下)

第5篇

关键词:感悟;故事;意境

我国是文明古国,是世界四大文化发祥地之一。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在慢慢的历史长河中,古文学就如一颗熠熠放光的明星,虽年代久远,却丝毫不减光芒。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者,把这一经典文化编辑到教材中,精选了著名的古诗词,作为学生学习古文学的重要内容。那么,如何让学生感悟到这些经典诗词的韵味,感受诗人运用语言的能力及博大的情怀,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永远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感悟古诗中的美

美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之一,生活中的美都能在古诗中找到。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韵律美,这是一般的文学作品不具备的。应该说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所在,是古典文化和古典文人经过千百年沉淀下来的文化精髓,可谓字字珠玑,耐读耐品。古诗词,都是历代名篇,精选进教材的诗篇内涵丰富,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都很高,是培养学生艺术欣赏能力、提升审美品位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在古诗教学中,体现美育教育,把古诗中的语言美、意境美、韵律美讲解出来,帮助学生感悟和领悟。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在读、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体会他们的情怀,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二、在读中感悟古诗的美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应该注重朗读,朗读是语文教学的灵魂,也是领悟古诗韵味的重要途径,古诗节奏感强,韵律十足,因此,教师应借助朗读来引导学生学习古诗,首联怎么读,颈联怎么读,尾联怎么读。语气、语速、语感都要给学生做明确的指导。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把朗读作为重点,因为朗读是感受古诗韵味和意境的最好途径。学生虽然小,但是有思想、有感情,他们对古诗可能有自己的独特感悟,在反复的诵读中,进一步深层次地理解古诗,而且这种熟读成诵的积累,对于学生日后文学修养的提高,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所以,朗读指导要把让学生熟读后背诵作为教学目标,同时在诵读中,进一步发现诗词的韵律美。

三、注重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改的重要理念,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倡导探究性学习,是践行新课改理念的重要环节。在古诗中,社会、自然、历史无不涉猎,所以,在学习前或者学习中,都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查阅资料,进行自主学习、自由探索,从自己所掌握的资料中学习和感悟。采取探究的形式进行古诗的教学,不是摒弃教师的讲解这种接受式教学,对古诗理解和记忆的要求仍然不能忽略。

如,《诉衷情》(陆游)的学习,让学生自己查阅关于陆游的资料,关于这首诉衷情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写作时的心情,从而更深一步领悟诗歌中作者情怀的抒发,领会其中作者的爱国情感。

四、采取多种朗读方式感悟诗歌

朗读教学可以具有多种形式,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首先在教学前创设情境,教师用自己的语言,富有感染力的讲述,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然后教师进行有感情的示范朗读,指导学生,影响学生感受意境美和文字美。教师首先要进入角色,自己先入境,才会感染学生。所以教师首先要入情入境地进行朗读指导,带动和感染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在诵读中,进行自己的情感体验,获得自己独特的心理感受,引导学生体验情境,创造性地阅读和领悟。所谓多种形式就是指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学生领读和齐读,在此期间不能忽视教师的讲读。教师的讲读是学生理解记忆古诗歌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读,反复地读,进而受到美的感染和美的熏陶。

比如,《蜀相》(杜甫)的教学,这是一首长诗,涵盖着丰富的历史知识,教师要把诗歌的厚重感读出来,体会每一句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缅怀古人,重温历史,这是这首诗朗读应注意的问题。

第6篇

1.复习有关“送别”“思乡”的古诗词,积累诗句,提高理解运用古诗的能力。

2.通过“送别”“思乡”的古诗词归类,学习整合归类古诗的方法。

3.通过诵读“送别”“思乡”的古诗词,进一步培养珍惜友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贺卡

【教学预设】

一、导入

知道刚才听到的这首歌叫什么吗?(送别)再过一个多月,大家就要离别母校,离别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了。一说到要离别,总让人感到难舍难分。你们知道诗人离别时往往会干什么吗?(写诗)

二、复习回顾

1.送别意

师:是呀,“离别”是诗人们歌咏的永恒主题,诗人们书写了大量的送别诗,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板书:送别)

大家还记得哪些关于送别的古诗词呢?能背一背吗?

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赠汪伦》唐·李白、《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别董大》唐·高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这些诗有课堂内学过的,也有课外积累的。从哪里可看出这些是送别诗呢?

①诗题:你真善于发现。一般情况,送别诗的诗题中往往含有送、别、赠字眼,以及送别的人。

②诗句:诗句中也有直接的提示(故人西辞、平明送客、又送君归去等)

③诗意:那你知道诗人写这些诗要表达的是什么吗?比如说这两首:

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

看看这两首诗,李白想表达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

小结:是啊,送别诗的内容表达的是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所以我们把它们归为一类。

2.思乡情

过渡:同学们,“送别”是诗人们歌咏的主题,思乡是诗人们歌咏的另一个永恒的主题。(板书:思乡)那么你又积累了哪些表达思乡的诗呢?

出示思乡诗题:《静夜思》《泊船瓜洲》《秋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夜书所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长相思》《忆江南》。

为什么这些是思乡诗呢?

小结:这些诗都表达了远在异国他乡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我们把它们归为思乡诗。

同桌相互背一背。

三、积累运用

第一关:诗句对对碰:

1.劝君更尽一杯酒,___________。(题目:___________诗人:___________)

2.风一更,雪一更,___________。(题目:___________诗人:___________)

3.___________,天下谁人不识君?(题目:___________诗人: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能不忆江南?(题目:___________诗人:___________)

第二关:是非辨辨清

1.“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诗句中的“妻子”指杜甫的夫人,全诗突出了一个喜字。( )

2.“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没有写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撷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这个细节,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唯恐遗漏了一句。( )

3.《赠刘景文》是一首送别诗,是诗人苏轼送别刘景文的古诗。

( )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句中没有错别字。( )

第三关:快乐填填看

出示练习纸,学生自行填空后校对。

课件一:教师结合视频叙述:在宁静的夜晚,一位久别家乡的诗人,望着皎洁的月光不禁吟起了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课件二:“钟灵毓秀、山摇地动、只争朝夕、隔墙有耳、数不胜数、重见天日、山清水秀”,这七个成语中藏着王安石的一句诗,是钟山只隔数重山。它的题目是《泊船瓜洲》。诗的最后两句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你知道这首诗中哪一个字用得最传神?为什么?

课件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诗圣”杜甫的作品,诗中描绘了诗人听到河南河北被官军收复,不禁大喜若狂,遂生青春做伴,乘舟返乡的遐想。于是诗篇就有了第三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诗人把内心的狂喜之情,作了进一步的渲染与升华,从而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课件四:《泊船瓜洲》王安石的乡愁是融于满目的春色之中,(春风又绿江南岸);《静夜思》李白的乡愁是由皎洁的明月唤起的;《秋思》张籍的乡愁是由萧瑟的秋风引起;《长相思》中,诗人纳兰性德所描写的关外将士的乡愁却是由北方的风雪勾起的。

师:可见,同是表现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所借的景是不同的。

四、拓展写话

过渡语:同学们,再过一个多月,我们也将离开我们生活六年的母校,告别朝夕相伴的同学,走向初中生活,让我们也来写几句。

出示:1.在这依依惜别之际,给哺育我们的母校、亲爱的老师或朝夕相处的同学写上几句临别赠言。你可以适当引用一些诗句加以表达。

先出示,你可以用上下列诗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2.再过二十年,也许我们同学天各一方,每个人也有了不同的家,也许你的家在繁华的大都市,也许你的家在偏僻的小山村。也许你会想起家乡,想起儿时的同学、老师和母校。请你选择恰当的诗句把你的思念写下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写后交流,相互读读修改。同学们可以保存作纪念,也可以送给老师或同学。

五、欣赏歌曲

同学们,古诗词语言简洁,意义深厚,不仅可以吟诵,还可以歌唱。

(欣赏古诗视频歌曲:明月几时有)齐唱古诗。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了送别诗、思乡诗。根据内容分,还有山水田园诗、爱国诗、哲理诗等,如果你能把小学生必背的80首和书本上学过的古诗词进行分类,再背下来,肯定会终身受用的。

板书:

第7篇

关键词:国学唱歌集;新学堂歌;古诗词歌曲

1905年,李叔同所编《国学唱歌集》[1]由上海中新书局国学会出版发行,在当时新兴学堂广为传唱,其中收录古诗词歌曲15首,成为20世纪初叶学堂乐歌创作中古诗词歌曲的代表作。2006年,谷建芬作品集《新学堂歌》[2]由中国唱片上海公司出版发行,在全国部分城市中小学校园推广,其中收录古诗词歌曲20首,成为进入21世纪中国古诗词歌曲创作的新收获。百年时间,同样是在上海,从《国学唱歌集》到《新学堂歌》的出版发行,中国古诗词歌曲校园化创作经历了历史与文化的深刻的嬗变。

所谓“学堂乐歌”,一般是指清末至民国初年中国的学校歌曲,多为选曲填词、文白兼用、以西洋模式为主。后,“废科举,办新学”的思想在国人心中荡漾。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确定新兴学堂开设“乐歌”一科。1903年,沈心工在其任教的南洋公学附小开设乐歌课,1904年编印了我国近代最早的学堂乐歌教材《学校唱歌集》。同一时期,李叔同也先后创作了大量的学堂乐歌,成为这一时期学堂乐歌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学堂乐歌被认为是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开端,影响深远。

据目前的考证情况,李叔同创制的歌曲有近百首,其中有不少古诗词歌曲。《国学唱歌集》是由李叔同本人结集出版的唯一一部歌集,收录歌曲21首,其中15首为古诗词歌曲,包括《葛u》《繁霜》《黄鸟》《无衣》《离骚》《山鬼》《行路难》《隋宫》《扬鞭》《秋感》《菩萨蛮》、《蝶恋花》《喝火令》《柳叶儿》和《武陵花》,涉及《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和昆曲等,分为“扬葩”“翼骚”“修诗”“ご省焙汀暗抢ァ蔽宀糠帧T诒臼樾蜓灾校李叔同表达了明确的创作理念:“乐经云亡,诗教式微,道德沦丧,精力灾摧。三年以还,沈子心工、曾子志虢樯芪骼钟谖已Ы纾识者称道毋少衰。顾歌集甄,佥出近人撰著;古意微言,非所加意,余心恫焉。商量旧学,缀集兹册,上溯古《毛诗》,下逮昆山曲,靡不鳃理而会萃之;或谱以新声,或仍其古调,颜曰《国学唱歌集》。”

从创作立意来看,《国学唱歌集》旨在弘扬国学,匡时救弊。李叔同这组古诗词歌曲的创制显然有感而发:“乐经云亡,诗教式微,道德沦丧,精力灾摧”,虽然来自传统诗乐说,但并不是古人无关痛痒的诗教理论翻版,显然有感于清廷腐败、国力衰颓,欲借音乐弘扬道德、振作国威;之后谈及学界音乐创作状况,虽然欣喜于沈心工、曾志氲热私樯芪骼种努力,但又有感于近人撰著颇多而“古意微言,非所加意”,欲借兹册弘扬旧学,这也是这部歌集命名之义。此外,1905年6月6日《时报》刊登的广告《李叔同氏之新作――〈国学唱歌集〉(初编)》中有“虑怀旧之蓄念,振大汉之天声”的语句[3] [P808],可作旁证。

歌集中的每首作品都有着明确的寓意,与作者的时代忧患意识相关:《葛u》表达世衰民散之际背井离乡者孤苦无援的痛苦心境,《无衣》表达外敌入侵时将士们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精神气概,《离骚》表达的是坚持真理、九死不悔的爱国品质,《行路难》表达的是直面坎坷、不屈不挠的人生姿态……这些古典诗词在这里都可谓借古喻今。“ご省辈糠种械摹逗然鹆睢肥钦15首歌曲中唯一一首作者自作歌词的作品,李叔同写道:“故国今谁主?胡天月已西。朝朝暮暮笑迷迷。记否天津桥上杜鹃啼?记否杜鹃声里几色顺民旗?”作者面对祖国之衰颓内心的忧惧之情溢于言表。这15首歌曲“上溯古《毛诗》,下逮昆山曲”,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亦足见作者的匠心所在,欲从歌集整体上显示国学体系之宏阔完善。

从创制手法来看,这些古诗词作品“或谱以新声,或仍其古调”。遗憾的是,每一首歌曲均未标明词曲作者,使得“新声”与“古调”的出处难以一一落实。关于“古调”,钱仁康先生认为《国学唱歌集》中“真正用古典诗歌‘仍其古调’的,只有第十五和第十六曲,即《长生殿》‘酒楼’折的《柳叶儿》和‘闻铃’折的《武陵花》。前者为尺字调(上=C),一板一眼;后者为小工调(上=d),一板三眼加增板。译谱的调高和节拍与原谱不尽相同……”[4]另据钱先生《学堂乐歌考源》一书考证,《无衣》曲调采自美国作曲家萨拉•哈特(Sarah Hart)所作的赞美诗《小小水滴歌》(Little drops of water),《行路难》曲调则采自美国艺人歌曲(Minstrel Song)《罗萨•李》(Rosa Lee)。除以上四首歌曲的曲调来源有明确说法外,其他11首歌曲的情况尚未明确。陈净野在《李叔同学堂乐歌研究》一书中说:“据笔者分析,其中一些歌曲的旋律具有明显的西洋大小调的特点,如《繁霜》《离骚》《山鬼》《隋宫》《秋感》等。”[5][P36]这样看来,这里的“新声”显然是指西洋曲调,并且选曲填词是其中重要的创作方式。

选择西洋曲调填入中国古典诗词,这种特殊的中西结合制曲方式究其原因,一是受传统文化影响,一是为时代风潮浸染。唐宋以后,歌唱艺术渐趋繁盛,词曲创作的基本方式便是“填词”,即根据已有词牌、曲牌填入新词用以歌唱,而有些词牌、曲牌就来自异域。李叔同选曲填词的创作手法显然就是这一传统制曲方式的延续。至于大量选择西洋曲调来填词配歌,这种做法在20世纪初学堂乐歌的创作中司空见惯。以学堂乐歌的创始人沈心工为例,他于1904―1907年所编的三部《学校唱歌集》中绝大部分歌曲都是采用日本歌调的填词之作。据钱仁康先生《学堂乐歌考源》一书考证最早的一首学堂乐歌《体操》(后更名为《中国男儿志气高》)的曲调即来自日本歌曲《手戏》。此外,德、法、英、美等国家的许多歌调在当时也被填上中国歌词用以演唱。选曲填词的创作手法是李叔同学堂乐歌的惯用手法,我们并不怀疑李叔同的作曲能力(由他作词作曲的《春游》等经典作品便是有力的证明),由于当时学界传播西洋音乐、改造国乐声势浩大,中国古代诗词配以西洋曲调演唱便成为这一时代风潮之下“拿来主义”的特殊产物。

弘扬国学,选曲填词。显然,在李叔同《国学唱歌集》的创作中,诗词位居首要,乐调位在其次。这一创作理念与刘勰在《文心雕龙•乐府》中所言“诗为乐心,声为乐体”[6][P133]的传统观念完全一致,同时又显示着20世纪初叶“西学为体,国学为用”的文化心态。这是学堂乐歌时代中国音乐工作者在这个历史转型关口渴望留住古老文明的焦虑,也是他们在这个文化嬗变关口渴望沟通世界的姿态。

时光荏苒,随着“学校”取代“学堂”,“音乐”代替“乐歌”,当年盛极一时的“学堂乐歌”逐渐被人淡忘,《国学唱歌集》也很少再被提及。之后的学校音乐、校园歌曲创作中,古诗词的声音渐趋式微。2006年,谷建芬《新学堂歌》问世,唤醒了一份尘封已久的历史记忆,也唤醒了一块荒芜已久的艺术园地。

从创作立意来看,《新学堂歌》是作曲家谷建芬在古稀之年献给孩子们的一份厚礼。作为一位音乐工作者,谷建芬因自己曾忽视为孩子们创作而内疚,也为孩子们在流行歌曲的熏陶下异化而焦灼。她曾深情感慨地说:“我身为作曲家,很长时间,我忘了孩子,我惭愧!是孩子们的歌声教育了我,是孩子们给了我许多许多……”“中国乐坛现在每个月有三四千首新歌面世,但3.6亿儿童却很少分到一杯羹。看到电视模仿秀上,孩子们不是唱‘周杰伦’就是‘蔡依林’,我觉得不可思议。那些孩子们的表演痕迹太重了,既不天真也不可爱。”“通过写儿歌,我找到了自己的养老方式。”[7][P40-41]在《新学堂歌》唱片文案中,谷建芬挥笔写下:“亲爱的同学们,古诗词是祖先对我们的谆谆教诲,它像粒粒种子播撒你心田,滋润你心扉。愿你读它、唱它、思索它……”显而易见,《新学堂歌》这组古诗词歌曲的创作并非特别着眼于国学,而是表露着创作者美好的意愿:为了孩子。

在选词方面,《新学堂歌》题材多样,不拘一格:既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之类的励志诗,也有“渡水复渡水,看花还看花”之类的闲适诗;既有“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之类的风情诗,也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之类的感怀诗;既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之类的抒情诗,也有“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之类的游戏诗;既有“鹅、鹅、鹅,曲项向天歌”之类活泼可爱的儿童诗,也有“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之类细腻委婉的情爱诗,等等。从这些作品的选择来看,创作者并未像《国学唱歌集》那样追求古诗词本身完善体系的建立,而是从孩子们的需求角度入手精挑细选。

周玉明在《谷建芬与“新学堂歌”》一文中谈到:“谷建芬挑选古诗词进行作曲的标准是古诗词必须具有韵律、适合以音乐形式来表现。”“谷建芬谱的古诗词歌曲,有一些并不拘限于孩子们的世界,而是孩子唱给大人听的,如《赋得古原草送别》就带着离别的忧伤凄美。古诗词呈现给我们的感情是丰富的,她不主张为了写成青少年的歌曲,就把其中的感情因素去掉,只取其表面。她认为孩子们能够全面吸收古诗词的营养,这对他们的成长更有好处。”[8]谷建芬的选题观念颇见个性,并未将古诗词歌曲校园化创作狭隘地局限于“古代儿童诗”的范畴,并不拒绝忧伤的情绪以及沉重的主题,而是在适合音乐表现的基础上关注作品的人文价值、艺术价值、传播价值,特别是接收对象――少年儿童生活视野的广阔性和审美需要的丰富性。

从创作手法来看,谷建芬《新学堂歌》从少年儿童这一受众群体的特殊需求入手选词谱曲,诗与乐的关系不是简单的配合,而是密切的融合,作品显示着古今中外跨界意识,同时也体现着曲风的兼容性与创作者个性的辩证统一。

谷建芬可谓中国当代音乐界一株艺术长青树。在她此前的创作中,有《那就是我》《春之歌》《绿叶对根的情意》之类优秀的艺术歌曲,有《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校园的早晨》《脚印》之类活泼的通俗歌曲,还有《妈妈的吻》《世界需要热心肠》《晚报歌》之类时尚的流行歌曲。特别是此前已有《滚滚长江东逝水》等古诗词歌曲的创作经验与《采蘑菇的小姑娘》《歌声与微笑》等少儿歌曲的创作基础,此次《新学堂歌》的创作自然容易驾轻就熟了。

谷建芬的每一首“新学堂歌”都有着明确的整体构思意识,能够根据作品的内涵创作相应风格的曲调,呈现出精致优美的意蕴。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之蕴藉感伤,《清明》之清新细腻,《江南》之活泼欢快,《一字诗》之风趣诙谐等等。谷建芬创作的歌曲常被视为“通俗歌曲”,甚至因其广为传唱还被划归“流行歌曲”。事实上,她的许多作品都是“跨界歌曲”――既有“严肃音乐”之特色与技巧,又不失“通俗歌曲”之灵性与味道;常被视为“学院派”,又非曲高和寡,的确难能可贵。在这组《学堂乐歌》的创作中,谷建芬贯有的装饰音与和声手法的运用娴熟巧妙、俯拾即是,颇显艺术歌曲特色;为避免创作与时代脱节,适应今天孩子们的特点,她在创作意加入了吉他、打击乐等元素,使得歌曲包含着流行潜质;歌曲大多一字配一音,既适合童声特点便于学唱,也和古诗词吟诵“一字一音”的作法暗合;很多歌曲采用传统的五声音阶创作,歌曲编配中使用了箫、笛、琵琶等民族乐器,或相伴相依,或即时点缀,渲染了民族特色。作为儿童歌曲,这些作品简单易学、琅琅上口,然而这些歌曲又不是同一曲调的简单重复,而是有着丰富细腻的变化,大多还有不同声部的合作,简约而大器,既适于个人哼唱,又可作合唱表演。

谷建芬《新学堂歌》作曲在艺术化、流行化及民族化诸方面都能兼顾,显现出中国古代歌诗艺术再生产方式的跨界性。但风格的兼容性并不意味着作曲家创作个性的缺失。恰恰相反,谷建芬的音乐向来以个性为特色:没有对世俗的曲意迎合、没有对功名的刻意求取,清新的曲风、明净的涵质、跳跃的音符、流畅的旋律以及优雅的气息,呈现出的是进取的风貌、健康的心态、对于真善美的执著追求以及一颗慈爱之心。她用富于真情与活力的音乐艺术向她的传播者倾诉着人生的信念――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新学堂歌》在古诗词歌曲校园化创作方面无疑是一次重要的探索。在立意方面,着眼于文化,更服务于孩子。在艺术方面,以“巨鲸吸百川”的勇气借鉴古今中外的音乐艺术,在兼收并蓄中完成创作者个性的表达。这是当代音乐工作者在新世纪新形势下使命感与责任感的艺术宣言,也是他们面对时尚文化与音乐市场接受挑战的勇敢姿态。

从李叔同《国学唱歌集》到谷建芬《学堂乐歌》,古诗词歌曲校园化创作经历了百年间历史与文化的深刻的嬗变。两位创作者都是在某种危机意识之下选择古诗词歌曲创作服务于校园文化的建设,着眼点从文化移向受众,创作手段由选曲填词发展为选词作曲,诗与乐的关系从配合发展为融合,乐风由西洋模式为主发展为古今中外跨界。我们在这一嬗变中觉察到中西文化从碰撞到交融的历程,更在这一嬗变中感受到中国音乐人作为社会文化工作者的执著、勤奋、睿智以及面对挑战表现出的坚毅的勇气。

参考文献:

[1]李叔同.国学唱歌集[M].上海:中新书局国学会,1905

[2]谷建芬.新学堂歌[CD].上海:中国唱片上海公司,2006

[3]郭长海.中国近代文学史证――郭长海学术文集下册[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4]钱仁康.李叔同――弘一法师歌曲全集[M].上海:上海音

乐出版社,1990

[5]陈净野.李叔同学堂乐歌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7

[6][南朝梁]刘勰著.周振甫译注.文心雕龙译注[M].南京:江

苏教育出版社,2006

[7]刘长容.用高雅的音乐去爱青少年[J].武汉:学习月刊

2007年第3期

[8]周玉明.谷建芬与“新学堂歌”[N]上海:文汇报.2006-

05-31

作者简介:

仇海平,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

前期相关成果:

论文《中国古代歌诗之艺术再生产发展现状分析》,《艺术百家》2008年第2期;

论文《琴心琴韵古色古香――姜嘉锵演唱的古代歌曲〈阳关三叠〉评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第8篇

品味诗香,坐看云卷云舒时,我们神情从容而淡定,读诗吧!让年轻而澄澈的心灵,一路书香、一生辉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古诗歌朗诵比赛的开场白,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歌朗诵比赛的开场白1合: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

乙:伴随着冬日温暖的阳光,我们迎来了这一次诗歌朗诵会.

甲: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享受诗歌带给我们的欢乐,享受这段美好时光

乙: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一起走进诗情画意之中

甲: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敞开你的心扉,释放你的激情

乙: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这里将成为诗歌的海洋,让快乐响彻云霄

甲:下面由---同学为大家带来---

古诗歌朗诵比赛的开场白2合: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

甲:你是否细细品味过冰心的《繁星》?

乙:你是否享受过杨柳依依诗情画意,白雪皑皑的华丽美艳?

甲:今天,我们将在这里面对海水的波澜壮阔。

乙:今天,我们将在这里聆听溪水潺潺。

甲:飞扬的青春,散发着无穷活力;

乙:年轻的骄子,充满着蓬勃的朝气。

合:让我们进入美的享受,诗歌的海洋!

古诗歌朗诵比赛的开场白3(1)尊敬的各位领导,

(2)敬爱的老师们,

(3)亲爱的同学们,大家-----

(合)下午好!

(4)今天,我们欢聚在这里,诵读千古美文,传承华夏文明。

(1)今天,我们欢聚在这里,共读中华经典,聆听古诗书韵。

(2)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

(3)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是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的瑰宝。

(4)它宛如春日的百花,散发着馥郁的芬芳。

(1)它又如夏日的繁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2)诗的语言,蕴藏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

(3)诗的声音,演绎着不朽历史的风骨铿锵

(4)诵读经典,我们寻找万里河山的广阔

(1)对话圣贤,我们感受千年文字的力量

(2)人民路学校六年级“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展示表演--------(合)现在开始。

一班:

1明天,我们即将毕业

2明天,我们即将离去

1敬爱的老师,回顾六年的历程

2我们的每一点成绩,都凝聚着您的心血和汗水

1我们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您的帮助和教诲

2请听六一班诗朗诵《明天,我们毕业》——

二班:

1时间,最平凡而又最珍贵,

2最易忽视又最令人后悔

1时间,给勤奋者留下智慧和力量

2给懒惰者留下空虚和懊悔

1下面请欣赏六二班的经典诵读表演《时光匆匆》

三班:

1滔滔江河水,淹不尽浩浩中华魂

2巍巍昆仑山,锁不住阵阵中华风

3下面请欣赏六三班集体朗诵《中华少年》

四班:

1我们是华夏的儿女,是新时代的少年

2沐浴在辉煌的历史文明中,我们骄傲,我们自豪

1担起祖国重任,延续祖国希望,我们义不容辞

2让我们一起在诗海中畅游,赞颂我们伟大的祖国

1请欣赏六4班集体朗诵《中华少年》

五班:

1我们是炎黄的子孙

2我们是中华的少年

1黑色的眼睛让我们看清未来

2-的皮肤让我们更加强健

1在这里,五千年文化根植在我们心田

2在这里,谱写中华更灿烂的诗篇

1下面请六年级五班同学为我们朗诵《中华少年》

六班:

1春雨,染绿了世界,而自己却无声地消失在泥土中

2老师,您就是我们心田的春雨,我们将永远感谢您

1老师,当了您六年的学生,我明白了:原来阳光是这样照亮人生的,雨露是这样滋润禾苗的

2请听六六班带来的集体朗诵《给老师的一封信》

七班:

1五千年的历史长河沉淀了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

2五千年的历史画卷记录了中华儿女澎湃的热血

1对祖国的依恋谱写了中华灿烂辉煌的过去

2对祖国的热爱擎起了中华蓬勃发展的今天

1时至今日,那震撼心灵的旋律依然在中华儿女的血液中激荡

2下面请欣赏六七班全体同学带来的经典诵读展示《祖国在我心中》

八班:

1六年来的春去秋来

2六年来的寒来暑往

1整装行囊,踏上新的征途,让我们通往直前

2在生活中收获宝藏,享受快乐吧,接下来请听六八班为大家带来的诗朗诵《我们勇往直前》

九班

1山清水秀,鸟语花香。

2青松迎客,寒梅报春

1大自然有声有色,

2大自然有情有义

1我们在朗诵中游览祖国美丽的山山水水

2我们在朗诵中感受祖国灿烂的历史文化

1我们在朗诵中汲取和传承民族精神

2六年级九班《走进大自然》诵读表演现在开始

十班

1轻叩诗歌的大门,我们面前出现了一个美丽的诗的世界。

2让我们徜徉在诗歌的百花园中,

1让诗歌陪伴我们一生。

全体学生:让诗歌陪伴我们一生。

2下面请欣赏六十班为大家带来的经典诵读“与诗同行”。

结束语:

(1)中华经典的千年音韵,仿佛还在我们耳边回响。

(2)中华经典的万世情怀,似乎还在我们心头荡漾。

(3)吟诵经典,让民族的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

(4)吟诵经典,让华夏文化撑起我们人格的脊梁

(1)愿中华诗文艺术之花永远芬芳

(2)愿五千年文化的血脉永久传承

(3)人民路学校六年级“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合)到此结束。再见!

古诗歌朗诵比赛的开场白4开始语:

(男)尊敬的各位领导、

(女)敬爱的各位老师,

(男)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上午好!

(男)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是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的瑰宝。

(女)它就如夏日的繁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它又如春日的百花,散发着馥(fù)郁的芳香。

(男)诗的语言,典藏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

诗的声音,演绎着不朽历史的风骨铿锵

(女)诵读经典,我们寻找万里河山的广阔

对话圣贤,我们感受千年文字的力量

(合)美兰区20--年“我们的节日-端午节”中华经典诵读比赛现在开始。

(女)本次比赛将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4名。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预祝同学们,在今天的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男)首先非常荣幸向大家介绍莅临今天比赛现场的来宾,他们是,下面我给大家介绍担任本次比赛的评委。他们分别是节目串词:

1、如果说古诗词是一座文化百花园的话,那么古诗词中那一句句的诗句就是一朵朵艳丽无比的奇花;

如果说古诗词是一首优美歌曲的话,那么古诗词中那一句句的诗句就是整首歌词中广为流传的歌词。把一句句古诗词名句串烧起来,就是一道别具风味的文化美餐,读着一句句古诗词集锦,就是在感受经典中的经典!接下来请欣赏由琼山第五小学的老师和同学们为我们带来《古诗词串读》。

2、在古诗词中,有很多文字浅显而意境悠远的好诗,它们有的咏物,有的状景,有的说理,有的甚至是儿童启蒙的教材。

这些好诗,无论男女老幼,说,几乎都能脱口而出;写,几乎都能信手拈来。接下来请欣赏由琼山第三小学的同学们为我们带来《古诗词串读》。

3、有水的地方就有人想家,有岸的地方楚歌就四起,你在歌里、风里、水里,年年端午,今又端午,我们赋予了怀念足够漫长的诗意。

那一脉相承的家国情怀、精神气节,已经深深的扎根于每个炎黄子孙的心中,听,那一首首感怀生命、礼赞民族、为国捐躯的千古绝唱!下面请欣赏由金盘实验学校的同学们为我们带来《端午诵》。

4、朗诵古诗词,我们就是在和诗人们进行心灵的聚会。

我们在朗诵中游览祖国美丽的山山水水,我们在朗诵中感受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和文化,我们在朗诵中汲取和传承民族精神!接下来请欣赏由农垦一小的同学们为我们带来《国学经典诵读》。

5、谁的一滴相思泪,胀痛着闽罗江月?谁的一滴母性水,怀念着香草美人?一叶舟,一片叶,一个不屈的民魂。

继屈原之后,爱国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历代诗人所共有的气节、情怀和精神。下面请欣赏由白龙小学的同学们为我们带来《端阳持话》。

6、两千多年来,飘香的端午和不朽的诗人屈原一路相伴,他那爱国情怀,浪漫诗篇,已经化为民族的文化和精魂。

请欣赏由海口市龙峰实验小学的同学们为我们带来《端午情思》。

7、少年是华夏民族的传递者,成千古文明,绘百千毕章。

少年是中华文化的后来人,成先辈博大精深,续未来风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唯我中国少年。下面请欣赏由海口市第二十八小学的同学们为我们带来《少年中国说》。

8、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学宝库里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着熠熠的光辉。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吟诵千古流传的伟大诗篇,跟随诗人去欣赏四季风景美丽的轮回。下面请欣赏由英才小学的同学们为我们带来《四季山水情》。

9、打开中国文化的历史长卷,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儒家文化气息,让我们随着婉转流畅的童音,再次感受儒家经典的魅力。

接下来请欣赏由海口市第二十七小学的同学们为我们带来中华经典诵读。

各位老师、同学们,经过评委老师紧张而忙碌的工作,各位选手的成绩已经排定,请为我们揭晓获奖名单。

结束语

(男)金色的童年,阳光灿烂,童年时光我们亲近中华经典。(女)金色的童年,如梦如幻,校园内外我们诵读中华经典。(男)中华经典的千年音韵,仿佛还在我们耳边回响。

中华经典的万世情怀,似乎还在我们心头荡漾。

(女)吟诵经典,让民族的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

吟诵经典,让华夏文化撑起我们人格的脊梁

(男)丝丝管弦,演不尽古风的流光溢彩

(女)悠悠书声,诵不完古韵的悠扬铿锵

(男)愿中华诗文艺术之花永远芬芳

(女)愿五千年文化的血脉永久传承

(合)高谷中学“经典诗文诵读”比赛,到此结束。

(男)谢谢同学们的精彩表演。

(女)谢谢各位领导、老师的指导。

古诗歌朗诵比赛的开场白5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张:中华诗文浩浩汤汤

王:我们在这汉字织就的锦绣中穿行

张:我们在这声韵汇成的河川地徜徉

王:这里有浪漫洒脱的李白

张:这里有忧国忧民的杜甫

王:这里有江南的钟灵毓秀

张:这里有塞北的广袤苍凉

王:这里有牧童村娃的天真烂漫

张:这里有悯农诗人的谆谆教诲

王: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

张:巍巍大中华浩浩民族风

合:五家户中心学校感悟经典相约圣贤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比赛现在开始

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谁不眷恋生我养我的故乡?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人汇成了一首深情的歌。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离别后,乡愁成了一颗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下面请听四年二班杨雪带来的《乡愁》。

张:凤凰是人世间幸福的使者,它背负着人世间的所有不快和仇恨恩怨,以生命和美丽的终结换取人世间的祥和和幸福。请听五年级顾佳同学的《凤凰涅槃序曲》

王:黄河汹涌的波涛声时时在我们的耳边回响,在我们的心中回荡。它的气势,它的勇猛激励着我们,站在黄河边,闭目深吸,会感受到来自心灵深处的澎湃。下面请欣赏六年二班带来多的《黄河颂》。

张:长城是一条巨龙,横卧在华大地上。你见证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你曾是汉族人民抵御外族入侵的屏障。现在你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向世人诉说了我们民族的振兴和腾飞。我们因你而感到自豪,长城是我们祖国的名片,是我们放飞梦想的舞台。请听三年一班褚佳欣带来的《长城之歌》

王:我想变小鸟,看白云的柔软;我想变柳絮,扑向土地妈妈的怀抱;我想变蒲公英,飞到天涯海角。我想做的事好多好多…..想听一听吗?下面请二年级的金时凤同学为我们朗诵儿歌《我想》

张: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就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就让我们听遍流水,扶遍春风,伴着康桥,去追寻梦中的她…请听五年级孙彤的《再别康桥》

王:爱心是一片冬日的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沙漠中的泓清泉,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下面请听四年二班田雨欣的朗诵《爱心》。

张: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请听五年级的《美哉潇湘伟少年》

王:有这样一种动物,它在童话故事里是威风和可怕的,它吞掉过小红帽,欺负过大山羊,但其实他远没有那么可怕,它是谁呢?接下来请欣赏二年级王会鑫同学为我们带来的儿歌《大灰狼》

张:中华,我们慈祥的母亲,我们可爱的家,下面请听六年一班王思宇的《中华,中华》

王:我是中华的少年,五千年文化植根在我们心田,我是中华的少年,谱写中华更璀璨的诗篇,有请六年一班张鹤楠、王思宇同学为我们朗诵《中华少年》。

张:长城似一条巨龙,横卧在中华大地上,你见证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你曾是汉族人民低于外族入侵的屏障;现在,你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向世人诉说了我们民族的振兴何腾飞。我因你而感到自豪,长城。请听四年二班庄健的诗朗诵《长城颂》。

王;飞扬的雪花,清香的衣襟,因为心底共同的爱,才完成了一次亲密的接吻,这是天缘巧合,更是心灵的默契。请听三年二班车旭同学带来的《雪花的快乐》

张:我们的祖国正在走向繁荣富强,我为我的祖国感到骄傲和自豪,今天就由四年一班肖丹、张欣悦带来一首朗诵诗《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王:我们是一群乡下的孩子,我们生在阳光下,长在旷野里。我们幸福,我们是乡下孩子,我们骄傲,我们是乡下孩子。下面请欣赏二年级同学张鑫鑫为我们带来的儿歌朗诵《乡下孩子》。

张: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成,不能动人。真诚是一种心灵的开放,真诚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力量。请听由三年二班汤焱同学带来的《母亲之歌》

王:我是中国人,我骄傲;我骄傲,因为我是中国人,中国在世界的大舞台上是一个非常负责的大国,随着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我们学生正享受着这幸福的生活,下面请欣赏六年二班徐超的《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张:妈妈,您别再为我流泪了,我会把自己照顾好的;妈妈,请您放心吧,如今的我已经长大成人了…..请听四年一班马伊敏带来的《请求》

王:世界上有一种最动听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请听由三年一班路丽娜同学带来的《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

王:金色的童年,阳光灿烂,童年时光我们亲近中华经典。

张:金色的童年,如梦如幻,校园内外我们诵读中华经典。

王:中华经典的千年音韵,仿佛还在我们耳边回响。中华经典的万世情怀,似乎还在我们心头荡漾。

张:吟诵经典,让民族的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吟诵经典,让华夏文化撑起我们人格的脊梁

王:丝丝管弦,演不尽古风的流光溢彩

张:悠悠书声,诵不完古韵的悠扬铿锵

王:愿中华诗文艺术之花永远芬芳

张:愿五千年文化的血脉永久传承

合:五家户中心学校“经典诗文诵读”比赛,到此结束。

王:谢谢同学们的精彩表演。

第9篇

关键词:趣味教学;古典诗文;学以致用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082-02

诗到底是什么呢?马一浮先生有四句话说得好:诗其实就是人的生命,“如迷忽觉,如梦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苏”。诗就是人心的苏醒,是离我们心灵本身最近的事情,是从平庸、浮华与困顿中,醒过来见到自己的真身。中国是诗的国度,老祖宗留给我们很多诗歌,诗歌在古代就具有“教师”的资格和职责,它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提高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的重要载体,所以它是美的东西,更是经典的,将被无限传承。

小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古诗,在学习古诗前,大多学生都已会背诵。在学习中,学生们也能够通过查字典,凭借课文的有关注释大致理解诗的意思。但都是囫囵吞枣式的,对古诗的理解生搬硬套。对诗通过其特殊形式表现出来的形趣、意趣、理趣、志趣等缺乏真切的感受,无法产生“赏心悦目”的情意体验效应。而传统的古诗教学,受应试指挥棒的左右,教师不敢偏纲离本,跨越雷池,导致教学模式呆板,教学方法单一。在古诗课堂教学上,老师详详细细地讲,不厌其烦地灌,学生原封不动地记,老老实实地背,缺乏生气。久而久之,学生也丧失了对古诗的学习兴趣。

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学习、吟诵优秀诗歌,让学生继承中华文化之遗产,丰富语言积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提高文化底蕴;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增强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审美创造精神,让学生全面发展。作为一名教师在接触学生时,最关键的工作就是了解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学业基础,还必须召开家长座谈会,和家长共同探讨、交流如何营造一种学习古诗的气氛,从而激发起全社会都来学习古诗、诵读古诗,同时给每位家长写一封信,提倡家长和孩子一起诵读。

那么,如何来实施这些措施呢?

一、强调诵读积累,营造学习氛围

儿童“古诗文经典诵读”是抢救记忆的黄金年代,也是儿童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教学应遵循多“读”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多读多背多诵,自读自悟,质疑问难,细细品味古诗文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不需要“讲透讲深”、“问个不休”,先积累起来再说,日后再来“反刍”。我们学校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了“古诗诵读”活动,采取“不求甚解”与“丰富积累”的方式,开展了许多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1.形成古诗词学习的校园环境。在校园墙壁醒目位置和教室内贴挂古诗文名言警句,使师生一入校园、一进教室一抬头即可见到古诗名句,受到良好的熏陶感染;坚持课前2分钟吟诵诗词,让古诗词的吟诵充满校园,成为校园一道独特的风景;同时,在此基础上,利用每周班队课的时间,挑选优秀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领读,从而调动更多学生诵读的积极性。

2.老师、家长和学生齐背。我们常说“言传身教”,那么要学生背出的古诗,老师、家长要和学生一起背,不能只当倾听者。在老师、家长的示范作用下,学生的背诵时间会缩短,但背诵成效会增大。

3.多样强化诵读。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是学好古诗文最重要的一步,作为教师,要多为学生创设一些行之有效的活动。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给古诗归类;还可以把古诗与体育运动结合起来。

二、美铺路,情相牵,情理交融,诗情画意

如果说世界到处都充满着美,那么文学中的古诗就是一个高度浓缩的万紫千红的美的世界,它在文学审美系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我在教学实践上做了认真地探索。

1.强化朗读,品味语言美。首先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吟诵,抓住韵脚、节奏、语调等诸多音素,把诗韵、声音的高低、快慢、强弱、轻重以及语调的抑扬顿挫读出来,体会古诗的音乐美、节奏美,然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自己动手查阅资料弄懂诗中的词义、句意,正确理解诗的内容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最后指导他们反复吟诵,领会其深远的意境。只有让学生反复吟诵,仔细品味,而不以背诵为满足,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

2.自由想象,感受意境美。声情并茂的古诗朗读配以格调一致的乐曲加以渲染,则能很好地再现意境,且能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配以忧伤的《二泉映月》、《暮江吟》配以古筝《春江花月夜》、《江雪》配以幽怨的《二胡曲》……这将为领悟古诗意境带来很大的方便。总之,为古诗教学制作音效或配乐,一要格调一致,二要逼真,三要为主题服务,切忌喧宾夺主。

三、悟情悟理,融会贯通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墨,着力写出千古传颂的诗篇,给人以意境美、情感美、情趣美、哲理美……教师要以情感为纽带,竭力缩短学生与诗人的心距,唤起情感的共鸣,促使学生从诗中感知美。在教学中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情与理。哲理诗中的“情”与“理”,是诗人的情感与理性观念的对立统一关系。不少古诗往往通过抒情而言志,情中有理,理中含情。如李绅的《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不仅写出了劳动人民的艰辛,抒发了诗人热爱和同情劳动人民的情感,而且道出了一个真理: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都是劳动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创造的,教师在教这首诗时,既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感情,又要理解诗中情理交融的哲理。

2.形与神。诗中形与神的关系,就是艺术形象与哲理的关系。哲理是艺术形象的灵魂,而艺术形象是哲理的躯壳。哲理总是因形而生,借形以寓,因此,教师应启发学生由形悟神,探求诗中的意蕴,理解诗中的哲理。如《游园不值》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一句,教师在教学时,既要让学生感受到诗中所描绘的园子里美的景色,又要引导学生理解蕴含于景色描写之中的“是金子总会发光”和“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深刻哲理。

3.理与趣。理与趣的关系,是诗中的理性内容与审美特征关系的一种特殊表现。优秀的诗都具有“理趣”,既富于哲理性,又富于艺术趣味性。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欣赏诗的艺术趣味,使学生在教师生动形象、理趣盎然的教学中理解古诗的哲理美。

四、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1.运用古诗。教育学生适时适地运用古诗,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受到文学的熏陶。

2.古诗作业。传统的古诗作业无非是抄写、背诵古诗和译文。我决定改变古诗作业的类型,寓教于乐。

参考文献:

[1]杨宏路.唐诗三百首[M].长春:吉林音像出版社,2004.

[2]陈白夜.小学生古诗词古文手册[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1.

[3]裴海安・吉春亚.经典课堂与创新设计[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4]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月刊[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5]吴熊和.唐宋诗词探胜[M].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

第10篇

设计理念:

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诗歌是诗人用成熟的艺术技巧、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诗歌,是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小学语言综合性学习不能等同于综合实践活动,语文性是它最基本最主要的属性,其次才是活动性。所以,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贯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听说读写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协调发展及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更强调整个活动过程指向“语文收获”。

由于以前分散在各单元里的诗歌教学,总是服务于相关的单元目标,对于诗歌本身的学习与探究,总难免失之零散或肤浅。本次综合性学习独立成为一个单元,正是一次基于单元整组设计,相对系统地走进诗歌世界的好机会。

教学目标:

1.以“轻叩诗歌的大门”为主题,开展搜集诗歌、欣赏诗歌、朗诵诗歌等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写诗、开诗歌节目展示会进行诗歌知识竞赛等活动。

2.在活动中,让学生了解古今中外诗歌的形式、内容和音律等特点;感受诗歌的意蕴美、节奏美,陶冶高尚的情操;感受儿童诗的形式和写法,初步感受诗歌故事和诗歌的研究方式,为学写诗歌和开展诗歌研究打下基础。能借助注解和图画,准确了解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弘扬民族精神。

3.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意识、团结一致的合作精神和深入探索、不言放弃的态度,以及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特别是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活动资源:

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和学生多渠道搜集的古今中外的诗歌;同步《古诗文诵读》;推荐相关诗歌网站。

教学流程:

第一部分:诗海拾贝

活动一:规划,叩开诗歌的大门

一、明确主题,激活已知

1.引导学生简单回顾上个学年开展过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五年级上册:遨游汉字王国;五年级下册:走进信息世界。)简单概述自己的感受或体验。

2.揭示主题:我们要开展一次新的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

(设计意图:六年级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并不是零起点,开展新的综合性学习之前,做简单的回顾是必要的唤醒。

二、通读教材,整体感受

1.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自由浏览整组教材,交流感受:通过预习和浏览教材,你知道了些什么?产生了哪些困惑或疑问?(在预习时,教师可做适当的读法点拨,如本组教材是怎样编排的,分别告诉我们什么?这次综合性学习与五年级的综合性学习在要求上有什么不同?等等。)

2.结合以往的综合性学习经验,你认为这次综合性学习可以开展哪些活动?

(设计意图:预习教材是六年级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也是学生应该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之一。引导学生进行有深度的预习,有助于使综合性学习的开展成为基于学生体验与认知需求的学习活动。)

三、组合团队,初定计划

1.指导阅读单元导语、两个活动建议及最后的结语,明确本次综合性学习的任务与目标。

2.根据“自由组合为主,教师调整为辅”的原则,组成6人左右的学习小组,组长管理研究档案袋。研究档案袋里的内容包括:成员责任分工单,活动计划表(分为组员建议和集中确认两种),活动总结表等。考虑到小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经验有限,教师可以把相关步骤要求表格化,降低学生设计与操作的难度。如:

第___小组:“轻叩诗歌的大门”活动计划

(小组成员建议版):_______

第__小组:“轻叩诗歌的大门”活动计划

(小组成员集中版):______

3.对照表格,学生先分散后集中讨论整理确定本组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计划。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活动的准备,包括:确定活动的目标内容;团队自愿而不失合理地组建;活动计划先独立设计,后集中讨论。既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也追求学生学习的独立自主性。不过,本次探究活动是基于学生初步阅读相关材料的感受和困惑而安排的,对研究内容的深度等问题要求不宜过高,重点是强化学生对综合性学习的程序性认知。)

四、组际交流,互启完善

1.先分组交流各自的活动计划,然后回答同学的提问,教师也可根据情况从可行性、科学性等角度提问。教师的提问既要起到示范作用,又要有助于促进学生反思,使其完善各自的活动计划。

2.结合大家的意见,各组修改活动计划。

(设计意图:制定合理的活动计划是进行综合性学习的前提,而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计划则是使活动计划更趋合理的有效途径之一。)

活动二:感受,贴近诗歌听心跳

一、再读材料,初步理解

默读阅读材料,定向思考探究:

(设计意图:对诗歌进行定向思考探究,一是深度走进诗歌,二是弥补前一节课确定研究内容的不足。毕竟,让学生自己发现研究内容而深入走进诗歌,不是一件容易和具确定性的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探究,可减轻难度。)

二、课堂交流,适时补充

1.汇报交流,要特别关注学生发现的形式上的特点来源于哪些诗句。特点包括四言体、五言律诗、词、散曲、现代诗等。学生说六首诗歌表达的主要内容时,注意图文注解相结合,师生共同评价。

2.教师可简要补充关于《诗经》、律词、散曲以及现代诗的发展时期和艺术成就等知识。

(设计意图:学生学习诗歌的过程是发现之旅,但教师该出手时当出手,有必要系统集中地进行相关诗歌知识讲解,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不同诗歌的艺术形式,更能让学生体验到诗歌艺术的博大精深,心生向往。)

三、朗读背诵,积累感悟

1.教师指导朗诵诗歌,背诵诗歌。

2.小组合作探究诗歌的艺术特色。内容从六首诗歌中自选。研究形式与第一课时的综合性学习相同。此活动在课外学生自主完成。如:

第三小组:《诗经・采薇》活动计划

成果示例:

《诗经・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四句诗对偶匀称写景状物生动传神,意境深远,又蕴含儿女情长,暗喻战争的残酷,短短16个字,内涵却非常丰富,所以成为千古名句。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对比,通过昔盛今衰的对比,突出了眼前的悲凉。

(设计意图:诗歌的诵读积累是丰富积淀,培养语感的重要策略,背记诗歌应该成为一种习惯。探究诗歌的艺术特色,重在打开这扇门,让学生自己去不断汲取、体会,从诗歌形式到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到诗歌表达的内容和作者情怀,都需要学生自己贴近了细细倾听。本次探究以阅读材料的内容为主,视野相对局限一些。下次探究将可能从诗人的角度或诗歌类别等角度进行自由探索。)

活动三:探究,

美丽的诗歌美丽的发现

一、生成问题,筛选问题

1.检查诗歌积累情况。谈话生成问题:在这些诗人中,你最崇拜的诗人是谁?预设:如果学习小组最崇拜的诗人是杜甫。则引出一系列问题:你们还会背诵杜甫的哪些诗呢?除此之外,还对杜甫有哪些了解呢?你们还想了解杜甫的哪些事情呢?等等。最后,引导学生把问题归类,如分成生平、作品、轶事等。)

2.继续谈话:探究的角度很多,我们还可以寻找其他视角。比如,在这些诗词中,你们最喜欢哪类诗词?(预设:如果学生喜欢爱国诗词,则导思:一首诗词,一份情环,不同的爱国诗词有着不同的创作背景,你想知道吗?相同的情怀,又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你想细细了解吗?相机诵读古今中外的爱国诗词,讲解爱国诗人如屈原、文天祥、岳飞、闻一多等的故事。吟唱由爱国诗词谱曲的歌曲。此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把视角投向山水诗、边塞诗、田园诗、送别诗、咏物诗等专题。)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设计意图:以阅读材料中的以及学生积累的诗歌为引子,进行辐射性的探究活动,对诗人的作品进行系统重组,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建构知识体系。这无论对夯实学生的经典文化底蕴,还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特别是搜集、归纳、探索的能力,都十分有益。在这方面一定要下工夫。)

二、制订方案,小组分工

引导每个小组研究其中的一类问题。可继续运用前边使用过的表格进行规划、实施研究。学生不够明白的地方教师再次做简要的强调。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程序性认知,学生虽然已经接触过,但还不是十分牢固,教师适当强调巩固是必要的。)

三、实施研究,撰写报告

根据方案分工探究,撰写报告,教师提供写法示例。比如合并综合法等。

(设计意图:确定有意义的不同研究主题重要,搜集信息、归类整理信息更为重要,教师提供必要的“支援”至关重要。)

四、成果展示,汇报交流

在班级学习园地开辟“成果汇报空间”,鼓励学生署名评议。

(设计意图:展现丰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成果,既是对学生当前学习效果的一种肯定,也是一种课程资源,让学生之间相互启发、互相学习。通过探究,使诗歌知识能够在学生的认知系统中得到梳理,变得清晰系统起来,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也可得到提高。)

第二部分:与诗同行

活动一:感受,走进诗歌有密码

一、阅读材料,感受写法

1.自主阅读《我们去看海》《致老鼠》《爸爸的鼾声》三首儿童诗,初步理解三首儿童诗的内容。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的提示框进行学习。

2.引导学生发现儿童诗的特点:有趣的生活、神奇的想象、真情的表达等。

3.指名阅读诗歌故事《给诗加“腰”》,并且联系复述。

4.指名朗读《诗中的“秋”》,并引导学生小结读诗的方法:不懂的诗句要请教父母、老师、同学;学会把读到的诗句变成画面,想象诗歌描述的图景;读诗要联系生活;要学会将不同诗人的作品,或者是同一诗人的不同诗句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学生的自主阅读与教师的点拨、讲解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读诗、写诗是有方法的,进而激活寻找方法的意识。)

二、自由选择,仿写诗歌

自由选择一首儿童诗,教材之外的也行。提示仿写方法:选类似的事物或主题,模仿表现手法或诗歌结构等。如:爷爷的汗珠/就像是雨后山坡上的小溪/它使我总猜想/爷爷的身体里是不是有一个汗池/爷爷的汗珠/一股一股/使我总担心流干了/咦/爷爷的汗珠没了/是不是汗池关闸了

(设计意图:创作诗歌从仿写开始。最初,学生可能更多的是形式上的仿写,慢慢地,他们在尝试创作中,会逐步领悟写儿童诗的秘诀,尝到写儿童诗的乐趣。)

三、布置作业,继续探究

1.收集觉得写得特别精彩的儿童诗,重点了解几位著名儿童诗人。

2.探究读诗、写诗还有怎样的方法或秘诀,继续仿写儿童诗。

3.为下节课的展示做准备。

(设计意图:只有以表达的视野去看儿童诗,才能更深刻地体验到儿童诗的奥妙,只有不断自主地去寻找、学习前人的写作方法,才能提高写诗的水平。)

活动二:展示,我的地盘我做主

学生提前申报节目,教师指导学生设计、组织展示会。

1.基于古诗词的歌曲类节目。如演唱根据苏轼词《水调歌头・中秋》谱曲的歌曲。

2.基于古诗词的情景剧节目。如陆游的《示儿》等。

3.基于古诗词的配乐朗诵节目。如李清照的《声声慢》。

4.基于古诗词的创意小品表演节目。如改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而成的《杜甫回家》。

5.基于古诗词的现场书画表演。

(设计意图:安排这样的活动课,既是学习成果的展示,更是诗歌艺术之美的张扬。很多时候,美,就是一种具有魔力的召唤。以上节目,根据学生申报情况调整。)

活动三:总结,享受收获享受美

课前各小组做好总结准备,包括准备好要展示的材料,在教室内做好必要的布置等。

一、指导写总结报告

教师提供表格式的总结报告单(有能力的学生也可以不使用此表格),指导撰写。

第____小组:“轻叩诗歌的大门”活动总结报告

二、学习小组讨论、记录、整理

1.学生可以先自己写,再讨论、合作写。

2.组长整理本组综合性学习档案袋。

三、交流总结报告

1.各研究小组依次轮流总结,同一小组的成员对总结进行补充或发表意见。

2.听众提出疑问,请总结人或其他成员解答。

3.综合性学习档案袋资料展评。有条件的,可以把资料用数码相机拍照后,上传到班级网站相关栏目中。

四、活动总结

教师评价本次综合性学习情况,提出今后的学习方向与要求。

(设计意图:撰写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总结报告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也是综合性学习重要的一环。所有同学都投入到总结、评价的学习情境中,有助于他们进一步熟悉这类学习方式的程序、方法,并在体验成功的喜悦中增强对综合性学习及诗歌的兴趣。)

作者单位

第11篇

那么,怎样的拓展才是恰到好处的?我选取一些教学案例做一简单分析。

一、?理解性拓展

诗词,往往是诗人经历、思想、情感的真实写照,所谓“情动而辞发”,我们要引导孩子学习一首古诗,就要让他们对作者的时代、人生经历、思想感情等“写作背景”有一定了解,这有助于孩子们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及所抒发的情感。因此,关于作者,关于写作背景的拓展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这种拓展一定要“适度”。例如《江雪》,肃杀的冬天、飞舞的雪花、孤舟、独钓翁,从文字中我们读到的是一个孤独的垂钓老翁。这时,我们可以引进关于作者柳宗元和当时的时代背景,“由于宗元一心救国救民,触怒了皇帝和权臣,被一纸诏书贬到了数千里之外的永州。在永州,他无职无权,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在永州,他无家无室,甚至连说话的人都没有。然而还是在永州,他曾给朋友写下一封信,里面有这样两句话: 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江雪》就是在这个时候,这种情况下写的。”读罢恍然大悟,这孤独的垂钓翁分明就是五柳先生啊!“独钓”为何?为的是那颗报国之心,为的是他满腹的经纶啊。

这样的拓展,简洁、恰当、有效。古诗语言精警含蓄,跳跃灵动,意趣无穷,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抓住关键意象细细品味,借助适当的拓展信息深入感悟,那么,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一定可以入木三分。

二、?同主题拓展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是一组典型的爱国诗,被编排在苏教版六年级教材中。六年级孩子理解能力已经达到一定高度,并且经过六年古诗词的滋润,已经具备一定的对古诗的品味感悟能力。此时引入《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春望》可谓恰到好处。“南望王师又一年”,这个“又”字必定能让学生读出其背后“一年又一年”、“春去秋又来”的煎熬和失望、愤恨的滋味,和“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遗憾一样,可以引起孩子内心深处的沉痛共鸣;同样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和“但悲不见九州同”之间相似和不相似的伤痛和遗憾一定也会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巨大的冲击。这两首诗的引入,既没有加重学生负担,又烘托了教材,深化了学生的理解,并让学生有了更多积累,一举三得。

这样的拓展,或者作者相同、或者内容相关、或者风格相似,学生学起来更容易找到共鸣点。同样的一节课,学生学得多,学得活,学得透,学得主动,课堂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三、?改编式拓展

古诗的读写结合一般是指对古诗进行改写、仿写、扩写。古诗中一般都有大量的留白之处,诗中情,诗中景,诗中画,诗中的意境,若能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来拓展,则真正能体现“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的本义。

多年前的小学毕业考试卷上曾出现过这样一道作文题: 将《所见》改编成现代记叙文。阅卷中发现,佳作不多。《所见》是苏教版语文教材二年级练习中的一首积累性古诗,学生应该都会背诵,但在改写中却出现了很多理解性的错误。老师们困惑了,何以这么简单的古诗学生都不理解呢?细思量才发现,学生只是注重了对诗句的机械解释,并没有内化为自己的感受。因此,在平时的古诗教学中,这类很明显的描绘一种风景、叙述一个情节的古诗,除了让孩子理解积累外,完全可以让学生借助想象,把古诗改编成记叙文,细细描绘风景,生动叙述故事。

四、?欣赏式拓展

在古诗教学中,可通过文本与艺术的内在联系,将文本和音乐、图像等进行巧妙组合,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出发,营造具有丰富文化和艺术意蕴的美的教学情境,使教学中处处洋溢着温情与浪漫,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古诗新唱。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上使用这一类拓展可谓恰到好处。苏教版语文教材有一类“文包诗”,巧妙的把古诗融进一个生动的场景中,帮助学生感悟诗情诗意。例如,二年级的《英英学古诗》嵌进了《静夜思》,《母亲的恩情》是关于《游子吟》的场景,此类课文,古诗仍旧是教材之“源”,文本只是孩子学习古诗的拐杖,因此不必将文章解析得支离破碎,读读课文,读读古诗之后,我们可以引入由现代曲谱编配的儿童歌曲《游子吟》、《静夜思》,悠扬的音乐,配以清脆的童声合唱,把孩子们带到了真切的古诗情境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古诗,并轻松地把古诗记住了。这样的欣赏,会让他们真正爱上古诗。当然,古诗新唱,只能是教学中的“点睛”之笔,若把它当“万能胶”在课堂中反复使用,那就很有可能陷入“喧宾夺主”的误区。

2.?诗中有画。绝大多数的古诗都有很好的意境,学生通过读中悟情,读中明理,头脑中会或深或浅地形成一幅或多幅图画。老师如果能鼓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头脑中的图画用笔画出来,学生不但能加深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得到了美的熏陶。如杜牧的《山行》,孟浩然的《春晓》,都是诗中有画的千古名作,就适合做这样的拓展。

第12篇

关键词:音乐课堂教学;古典乐曲;流行乐曲

古典乐曲代表了曾经某个时代的风格与流派,这里不单指那些从巴洛克时期开始一直到20世纪早期在欧洲文化传统背景下创作的音乐,那是严格意义下的欧洲古典音乐,我们这里可放大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古典乐曲;流行乐曲则代表了当下的某些风格与时尚,流行歌曲准确的概念应为商品歌曲,即以赢利为主要目的创作的歌曲。它是商品性音乐, 与当前“大工业化”时代商品有相同之处,当然也有经典的精品。

著名作曲家谷建芬告诉记者,作具有流行风格的古诗词儿童歌曲已经成为她晚年的一种生活方式。20世纪80年代她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唱了20多年,对她来说是一个鼓励,而她在晚年也希望能安静地创作,为孩子们的创作是一定要做下去的。谷建芬近年来为古诗词谱曲的少儿歌曲有20多首,这些歌曲因为曲调质朴优美、旋律简单易记,受到小朋友和他们家长的喜爱。古诗文歌曲内涵深刻,其古今结合的表现形式新颖,不仅有历史的厚重也有新时代的活力。古诗诵读在学生的情感和心灵深处被认同,因此活力四射、魅力无穷、影响巨大。学生能从中感悟祖国传统文化的内在魅力,也能真情释放出诸如孝顺、感恩、友爱等情感,还能产生爱家乡、爱祖国的真实情感。学生通过演唱《春晓》《静夜思》《忆江南》等古典诗文歌曲,收获真是太多了,他们会对古诗文的理解更有意境感,更有真实感,更有近距离感,仿佛先辈就在我们的身边倾听,在和我们一起歌唱,将这优美的歌声,唱给我们自己听、唱给父母听、唱给老师听、唱给祖先听、唱给未来听。各种音符,让人好奇;简洁的词,让人清爽;优美的解释,让人心醉;动听的音乐,让人耳目一新……激动时,音乐使你感到温馨;悲伤时,音乐使你闻到快乐的味道;犹豫不决时,音乐使你做出明智的决定。当下不少流行歌星常改编翻唱古典名曲,或运用古典元素丰富其作品如《新贵妃醉酒》《枉凝眉》《离骚》《太湖美》等。这些具有古典元素的音乐艺术加入现代作曲、配器、演唱手法可以变得时尚。当时唱红八十年代的歌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二十多年后又有了《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同时代流行歌曲《童年》《大海》《我只在乎你》《上海滩》《男儿当自强》等在当时都是红遍华语流行乐坛的歌曲。几十年过去了,流行过的歌曲却并没有被遗忘,而是经过时间的积淀成为了经典。

当下小学生的音乐视野与我们小时候相比,已有了很大的差别,他们富有张扬的个性,对待事物也有着独特的见解。对于音乐,他们更有着自己的喜好。他们几乎都喜欢流行歌曲和流行音乐,对待音乐书上大多数古典乐曲的内容,总觉得味如嚼蜡,缺乏兴趣。音乐教学新课改理念鼓励教学的多元化,以古诗词为载体,让学生将范曲、吟唱、诵读、表演创造整合运用,在乐曲中学习,领悟精深的古诗词经典文化可以更好地丰富我们的音乐课堂。

我们和别的学校联合做的“古诗新唱的实践与研究”课题还是很有价值的,学生很喜欢,家长支持,学校关注。古诗词吟唱是前人的一种唱读方法,现在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了。更可悲的是中国越来越少人关注它了,反而是在中国台湾还有所普及,有些曲目甚至还进入了小学生的课本。为此,我想了很多方法,在众多办法中,有一些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总的来说,那就是将学生们喜欢的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巧妙结合引入课堂中。

向大家介绍几个实例:

例一:平时上课前,我会和学生们约定好,今天书本上的内容保质保量地学完后,老师将给出一部分时间,让同学们欣赏一些健康向上的流行歌曲。教授完谷健芬的古诗新唱《游子吟》,再引导学生聆听了佛涯组合(三个和尚)的《游子吟》,这是首具有佛教音乐风格的流行歌曲,学生们很好奇三个和尚演唱关于思念母亲的歌曲,这时候的上课效果要远远好于镇压下的效果。我还在期末时举办课堂音乐会。音乐会的演唱曲目有必唱曲目和选唱曲目两种。由班级同学推荐同学上台担任演唱会主唱,歌唱不太好的可以用打击乐器为同学伴奏,有乐器表演能力的可以为别人伴奏,在演唱完一首由教师指定的必唱曲目后,这位“演唱明星”可以自选一首流行歌曲进行演唱。这时,整节课的到来了,在介绍“巨星”登场的开场白后,“巨星”便会一展歌喉,并出现台上台下融为一体,齐唱齐舞的情景,这种娱乐式的音乐课让我和我的学生们都乐在其中。

例二:对于民歌小学生一般不容易接受,在聆听《洪湖水浪打浪》这一歌曲时,我引导他们分别聆听老、中、青(郭兰英、、宋祖英)几位不同歌唱家的演唱,并进行分析对比,深入理解歌曲,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民歌不同时代的风格变化,还能说出自己对老、中、青三位歌唱家的独特见解。最后,我拓展了中国五大淡水湖的歌曲之一《太湖美》,并且还拓展了当下流行的女声组合黑鸭子演唱的版本,可以说学生们几乎还没有听腻就又有新的感觉出来了,还渗透了地理、德育、环保等知识,在大家的满心欢喜之下轻松并高质量地完成了这一民歌聆听课。民族歌曲是我国民族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弘扬民族音乐定为教学理念之一。在教学中弘扬民族音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是音乐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要用较高的教学艺术能力和教学视野来吸引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能否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例三:所选的教学内容要恰当,“流行音乐”不应该只是流行歌曲的代名词,它还包括通俗钢琴曲、焦点影视音乐、影视歌曲、轻音乐等。对于“流行音乐”这样的教学内容,学生感兴趣是肯定的,其关键在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正确筛选,让学生接触到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比如,流行歌曲《隐形的翅膀》和《蜗牛》,都是很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着鲜明的特色。不仅唱起来朗朗上口,而且表现的都是积极向上的内涵,非常适合青少年学生学习。对于这样一些优秀的流行歌曲,教师在音乐课上与学生进行讨论,并且引导他们正确地欣赏和对待,无疑是培养和满足他们音乐兴趣的一种积极有效的手段。再比如玖月奇迹组合演唱的活力四射的《中国吉祥》很有中国味,其对《康定情歌》也进行了大胆改编,还有浓郁民族风格的《荷塘月色》《古老的香巴拉》,让学生们学习歌曲的同时也了解各民族的风格特点。这些歌曲的配乐很有特色,在乐曲中大胆地使用了民族乐器三弦、胡琴、梆笛、阮等,这在学习歌曲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对于民族乐器的认识也更广泛。总之,在音乐这座百花园里,盛开着各种形式的音乐之花,有古典高雅的,有通俗流行的……也正是由于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才使我们能够大胆地说――古典可以时尚,流行可以经典,关键看我们要如何引导、如何诠释。

参考文献:

[1]林志华.引“校园歌曲”之活水激荡音乐课堂[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5(12).

[2]林志华.小学音乐课教学改革的几点尝试[J].音乐大观,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