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8 23:18: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信息化经验交流材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改革前的税收征管状况
新一轮征管改革前的税收征管状况,有五大问题未从根本上解决:
1、难以有效地遏制税收流失现象。缺乏严密的税源监控体系,征管基础管理、单项税种和行业税收管理未到位,税收执行“失之于软、失之于宽”。
2、难以有效地提高纳税服务水平。缺乏统一的纳税服务质量标准和规范的纳税服务工作流程,岗责不明晰,税收征管“便利于纳税人的原则”未充分体现。
3、难以有效地降低征纳双方成本。受制于经费等原因,信息化建设滞后,缺乏统一的专业化、信息化平台,大量的低效的重复劳动,造成征管效率不高。
4、难以杜绝执法随意性的产生。缺乏统一的征管监督制约机制,日管中手续不全、程序不到位的现象,时有发生。
5、难以解决干部队伍素质不适应新时期征管改革的发展需要。缺乏既熟练征管业务,又精通计算机、法律等其他知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以上问题归结起来,是当时的税收征管仍停留在以手工操作为主的“粗放型”管理阶段,在“粗放型”模式下的小改小革,只能解决局部的短时间的问题,很难适应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严重地阻碍地税事业的发展。深化征管改革,加强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迫在眉睫。2003年始,一场以信息化建设为重心,涉及全市地税系统方方面面的自身革命在我局全面启动。
二、征管改革中的主要做法
(一)以信息化建设为重心,全力推进上线,强化后续管理。
加快信息化建设,建立“一个网络、一个平台、四个系统”是提升地税征管水平的关键一步。在征管改革信息化建设进程中,我们经历了两个阶段:
1、圆满完成新征管软件上线试点。作为全省地税系统征管业务软件上线试点单位之一,我局从2004年2月18日开始全面启动征管业务软件上线工作,历时230天,全面完成了组织发动、基础准备、数据初始化、模拟试运行四个阶段的各项工作,共采集外部信息近1000万条,审核盖章300多万次,填制各种表格28万多份,采集、审核、录入纳税人信息41169户。2004年10月8日,我局开出了新征管软件正式运行后的第一张通用缴款书,税款顺利进入国库,标志着征管业务软件在我局试点运行成功。实现了征管信息由“分散型”向“大集中型”的转变,专业化、信息化、规范化、法治化的现代化征管平台初具规模。
2、上线成功之后,进入到巩固、完善、深化信息化建设阶段性成果,强化后续管理阶段。一是全面推广应用征管业务软件。市局信息中心、业务部门及公司技术人员相互合作,完成了系统各个模块的功能测试和压力测试,为系统的稳定运行、信息的完整准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截至2006年8月底,全市纳入征管软件管理的纳税户有54374户,其中企业25565户,个体户28809户,进行网络批扣纳税的个体户21221户。依托信息化网络平台,南昌市局2004年、2005年税收收入分别为314169万元、377106万元,2006年1-8月为297177万元。
二是出台系统建设规划,稳步实施配套项目。通过信息化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信息化管理。结合现有征管系统,制定了《个体工商户银税一体化管理办法》、《民主评议税负管理办法》、《发票双奖实施办法》、《多元化申报管理办法》等配套管理办法,出台了《南昌市地税局计算机保密与安全管理制度》等13项与信息化有关的管理制度,明确了岗责体系,统一规范了工作流程,顺利完成了从传统征收方式到新征管模式的过渡。
三是加强对网络监控和网络增值项目的建设和控管,保障网络安全。近两年,我局根据《江西省地税2003年-2007年信息化发展规划》的安排,完成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评估方向包括:物理环境安全风险评估、网络安全风险评估、系统安全风险评估、应用安全风险评估、信息传输安全风险评估、病毒传播风险评估。通过部署防火墙、设置数字证书、加密等手段,结合我局网络安全域的划分,严格隔离内外网,将软件和网络环境调整到“风险最低”的状态。根据漏洞扫描工具对服务器及个人pc检测的分析报告,对漏洞机器进行升级、安装补丁。在广域网四级互联的基础上完成了网络安全设备的安装、调试和部署。通过统一安装趋势防病毒软件,提供了对ip地址、端口的监控,提供了对常见攻击告警机制,确保了各区(县)网络的正常运行和各项业务的正常开展。开通了总局、省局、市局和区(县)局四级联网的视频会议系统,提供了基于现有网络体系的远程会议、远程教育平台。通过部署监控设备,实现了对全市办税服务厅的远程监控,有效加强了对办税服务厅的监督和管理。
四是建立南昌地税网站,构建以政务信息网为骨干、覆盖全市的业务网络。2005年8月,南昌地税网站正式上线。网站定期对外最新的地税动态、政策法规、税讯等,方便纳税人查阅资料;组织业务骨干在线答疑,及时对纳税人的问题提供解答和建议;通过网站信箱,认真听取来自各个方面的工作意见和建议;通过网上稽查模块的投入使用,为纳税人提供了公开透明的稽查服务。地税网站的建立展示了地税的文化和形象、搭建了沟通税企的桥梁和纽带。截至2006年9月底。南昌地税网站已税收法制742条,优惠政策151条,办税指南37条,网站点击率达14842人次。同时,根据省局网络建设的规划,建立起以政务信息网为骨干、覆盖全市的计算机网络,多方面拓展信息化应用。在各县(区)局内部各自建立起局域网的基础上,实现了市局与省局、12个县(区)局、基层分局的广域网四级互连,方便了数据共享和数据传输,为征管业务平台的应用提供了媒介;实现了与党政信息网的互联,为今后的政务数据共享、统一规范信息化平台提供了渠道。
(二)以科学规范管理为依托,夯实征管基础,提升征管质量。
根据省局批复《南昌市地税系统新一轮征管改革方案》,针对南昌地税收入总量大,征管工作受关注面大,征管范围相对集中在城区,征管户数多,税源结构丰富等特点,我局在完善征管办法,改进征管手段,加强税源监控,创新税务稽查等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工作的重心是,以科学规范管理为依托,夯实征管基础,提升征管质量。
1、完善单项税种管理。一是克服政策性减收因素,加强“两业”管理。主要做法是:通过加强与房管、土地、建设和规划等部门的协作配合,摸清税源底数,及时掌握南昌市房地产开发项目进度和完税情况,从而有效地进行信息化、精细化税源管理;出台《关于加强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的通知》、《南昌市土地增值税预征管理办法》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企业税收征管的通知》等相关文件,对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的企业所得税和土地增值税实行预征管理,加强税源监控;建立两级巡管巡查工作机制,明确税收管理员的工作权限、巡查方式、巡查内容,加强对房地产企业全方位的跟踪管理;依托信息化网络,加大对房地产业税收的稽查、检查力度,通过税收征管平台的指标分析,以实地踩点、综合分析等方法认真开展专项检查;在对房地产业进行清算时,严格按照要求,以稽查部门为主,管理局为辅,全面展开清算工作,充分发挥合力,规范房地产业税收征管秩序。今年截至8月底,我市房地产业入库8.02亿元,同比增长37.8%,建筑安装业入库5.27亿元,同比增长13.6%。“两业”的税收占全市地方收入比例高达44.7%。
二是强化餐饮、娱乐业税收管理。制订印发《南昌市饮食、娱乐业税收征收管理暂行办法》,规范餐饮、娱乐业的征收方式、方法,明确征管各部门职责;加大违法违规餐饮业的打击力度,分期分批对违规餐饮业进行查处,今年8月,我局对第一批查处的使用假发票的十三户餐饮、娱乐业在南昌日报上进行曝光;成立督导领导小组,加强对餐饮、娱乐业税收征管的督导;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对餐饮、娱乐业税收征管问题抓细、抓实。今年截至8月底,我市餐饮业营业税共征收5262万元,按可比口径比去年同期增长18.2%。
2、强化重点税源监控。及时跟踪重点税源,扩大对重点税源的监控面,制定了重点税源监控的实施方案和工作方案;按月收集整理、汇总重点税源监控企业税收缴纳情况及有关财务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尤其是对全市地税收入增收或减收100万元以上的100户重点工程及重点企业进行统计分析,及时发现并解决收入执行情况中存在的问题;开展全市重点税源摸底监控及调研工作,对重点税源增减趋势进行分析预测,及时发现征管中的薄弱环节。
3、强化发票管理。大力推行有奖发票,加大对不规范使用发票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非法使用发票和假发票。专门成立了发票举报中心,受理对南昌市地税局所辖范围内所有发票违章行为的举报、查处和处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集中整治违法使用发票行动。共检查400户(其中查出有问题的户134户)。共查获各类违法发票(收据)9542份,填用金额达213万元。其中假发票1079份、倒买、倒卖假发票2104份、重复使用发票663份、收款收据4887份、转借发票730份、过期发票79份。有力打击了发票违法行为,维护了税法尊严。
4、推进稽查体制、稽查方式和稽查手段创新。完善稽查制度。制定了《稽查首查责任制》、《稽查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操作办法》、《“阳光稽查”实施方案》、《征管质量分析反馈办法》、《稽查人才库管理实施办法》、《四县一区稽查业务竞赛办法》等制度,推行查前辅导、企业自查、按纳税信誉等级分类检查等稽查服务方式。推行能级管理。试点“以能定级、以级定岗、以岗定奖”的动态能级管理制度。大力打击税收违法行为,对建筑安装、医药购销、交通运输等行业进行重点检查,共立案件,查补税款、滞纳金及罚款万元。
(三)以信息化应用为支撑,创新管理模式,促进税收增长。
近年来,我局将信息化建设成果广泛应用于税收征管领域,对二手房交易税收管理、车船使用税代征等进行项目技术规划,参与税收征管业务的信息规范流程设计、网络规划建设和有关软件开发,实现了税收征管与科技的完美组合,有效促进了税收收入的增长。
1、开展个人所得税管理信息化系统试点工作,促进个人所得税全员全额明细申报管理。近年1月,总局个人所得税管理系统在我局正式上线试点运行。通过信息化管理,对纳税人的纳税情况和扣缴义务人扣缴情况进行比对,加强控管,堵塞漏洞,促进了个人所得税全员全额明细申报管理,完善了代扣代缴工作。截至今年8月底,全市试点用户达到1063户,通过该系统申报的个人所得税累计达到1113.6余万元,全市共有15.4万多名纳税人纳入个人所得税管理系统管理。征收入库个人所得税4.28亿元,同比增长10.4%,其中工资薪金所得入库2.73亿元,在费用扣除标准提高的情况下,仍增长4.2%。
2、开发车船使用税代征系统,全面实施车船使用税源泉控管。车船使用牌照税涉及面广,对税务机关来说征管难度大。同时,随着车船数量的不断增加,车船使用牌照税又是日益增长的税种。我局将车船使用牌照税的征管作为突破口,创新征管理念,探索新的征管方法。积极寻求政府部门协调、支持、配合,要求公安交管部门在管理车辆年检手续时必须“先税后检”。并开发了南昌市车船使用税代征系统。本系统由车管信息系统、征税中间库、地税征收软件、车船税信息软件和车船税信息库组成。其中地税征收软件使用现有的江西地税综合征管系统,包括:在车管所“机动车登记系统”现有基础上加入完税控制功能,简称车辆完税控制系统;征税中间库;车船税信息软件;车船税信息库;历史数据导库。地税综合征管软件负责税票发放及缴销、税票打印、税票补录、汇总、入库。车船税信息软件接收车管所的车管数据,并将该数据存入车船使用税数据库,将完税后的车辆信息存入税征中间库。车管信息系统通过从税征中间库中读入完税信息后,确认该车已缴纳相关税收后才能进行后续处理。同时,建立税务系统内网及市局集中数据库、中间数据库,通过防火墙和安全网闸连接公安系统网络,实施业务控制。从9月份开始,我局在市区设立的4个车船使用税征收点已正式投入运行。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在核发新购机动车辆牌证、办理车辆定期检验、转移、变更登记时,先查验完税情况,对没有缴纳车船使用和牌照税或没有办理免税审批手续的,通知其道车船使用和牌照税征收窗口缴纳税款或主管的各地方税务机关办理免税手续后,再办理有关车辆业务手续。车船使用税代征系统的开发使用,极大地促进我市车船使用税收入的增长。
3、有序推进二手房税收征管。在南昌市房产交易大厅设立征收窗口,建立由契税为总把手,地税局办理征免营业税手续并开具发票,房管局见发票发放房产证的先税后证的管理模式。
4、进一步加强地税机关代收费管理工作。随着地税机关代收费项目逐渐增加,工作量不断加大,为进一步规范地税机关代有关部门收取各项基金、费的管理工作,我局加强与市残联等各有关单位的协调、配合,明确职责范围和权力义务,统一全市地税机关代收费工作流程。目前,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等代收费工作进展非常顺利。2005年共代征入库残保金1500万元,占全省总收入的50%。2006年至8月底,全市已代征入库残保金2197万元,代征工会经费500多万元。
(四)以“三个服务”理念为基石,优化服务体系,推动全民创业。
1、完善“一窗式”服务体系建设。实行以纳税人为中心的“一窗式”服务。具体做法是:一是前移涉税申请受理。将税务登记、征收方式认定、纳税申报、税款征收、发票领购、延期申报审批、减免税申请等所有涉税事项,前移至办税服务厅,变“多头申请”为“一窗受理”,统一实行“前台受理、内部流转、限时办结、统一出件”的“一窗式”流程,纳税人可选择上门申报、电话申报、网上申报和划卡纳税等多元化申报纳税方式。二是整合窗口服务功能。对办税环节实行电脑全程监控,在每个办税服务厅设立“一窗多能”的涉税服务窗口若干个,综合服务窗口和发票发放窗口各一个。对纳税申报、税款征收、发票领购等事项,即时受理,当场办结;对纳税咨询、纳税辅导,实行首问责任制、首问终结制;对税务登记、减免申请等申请审批事项,即时受理,限时办结。三是提供预约服务。对发票领购量大的,可电话预约,窗口事先按纳税人要求的发票种类、金额准备好发票,并将发票号码锁定,纳税人购领时可立即领票。彻底解决了用票大户等候时间长的问题,大大缓解了征收高峰期的窗口压力。
2、全面推行多样化、人性化、透明化的办税服务。完善了“延时服务”、“限时办结”、“首问负责”、“查前告知”、“稽查准入”等各项便民制度,办税服务厅全部实行双休日正常到岗,为纳税人办理涉税业务。逐步实现了“办税服务零距离,办税程序零障碍,办税质量零差错,办税对象零投诉,规定之外零收费”。
3、不折不扣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全力支持全民创业。全面树立税收经济观,严格执行好税收优惠政策,全力为开放型经济服务。一是认真落实省局有关精神,制定并实施南昌市地税局《支持和服务“科学发展、和谐创业、快速崛起”50条新举措》。二是确保国家各项税收政策贯彻落实到位。三是在办税服务厅开通下岗再就业绿色通道,精简办税程序,增强创业积极性;进行政策咨询和辅导,发放涉税资料,提供涉税帮助,增强创业软环境吸引力。截至8月底,在执行下岗再就业减免政策上,享受下岗税收优惠政策的个体户为6948户,吸纳下岗失业人员1492人,减免税款460.56万元;享受下岗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82户,吸纳下岗失业人员654人,减免税款819.20万元;因提高起征点而享受政策的下岗个体户443户,免征税款达269.44万元。
三、征管改革成效
——“三个转变”:实现了税收理念由“执法管理型”向“管理服务型”的转变;实现了征管信息由“分散型”向“大集中型”的转变;实现了服务方式由文明用语、热情周到等浅层次服务向多元化服务、简化办税程序、提高办税效率,降低办税成本等深层次的转变。
——“四个变革”:实现了组织体系的变革。管理机构纵向重新分布、服务机构呈现扁平化;实现了管理方式的变革。税收管理能力提高、内部管理水平提高;实现了工作方式的变革。地税工作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服务方式的变革。实现了“一窗式”、“一站式”对外服务。
——“六个提高”:实现了依法治税效能和执法效能的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的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税收效益的大幅度提高。2005年全市地方税收入库37.7亿元,增长20%,完成年度税收计划的105%,占全省地税收入总量的28.4%,占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重的64.7%。今年1至8月,全市地方税收收入累计完成29.72亿元,同比增收4.23亿元,增长16.6%。完成省地税局下达税收计划的69.6%,完成市政府下达税收计划的65.9%,完成市政府下达全年奋斗目标的64.3%。
四、征管改革实践中的体会
实践证明:新一轮征管改革是地税部门提升依法治税水平,保持地税收入稳定增长的有效载体,应该坚定不移地巩固、完善、创新、提高。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是抓好征管改革的前提。通过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新一轮征管改革,是建立有效的税源监控体系,减少收入流失,实现地税收入稳定增长的紧迫要求;是建立优质的纳税服务体系,降低纳税成本,营造良好区域税收环境的必要途径;是建立严密的执法监督体系,规范税收执法,充分发挥地税职能作用的重大举措。
2、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省局的正确领导,是抓好征管改革的关键。实践证明,省局提炼出的“六个坚持”工作理念,是对新时期地税工作的准确定位,只有在征管改革中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六个坚持”,才能争取各级党政、社会各界和纳税人的广泛支持,才能获得应有的社会地位。
3、凝聚干部奋发有为的精神,是抓好征管改革的基石。征管改革千头万绪,尤其是信息化建设,情况复杂,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必须发挥广大地税干部的聪明才智,凝聚干事业的激情,形成干事业的合力。
4、规范科学管理,是巩固征管改革成果的保证。严格按照规范化管理的要求,界定征、管、查职能,将组织目标进行职位分类,以工作流的形式明晰每一个部门的每一个岗位,每一个岗位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环节的工作标准、工作职责,才能真正解决“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
本文通过设计建立标准化信息系统,基本解决了流程运行问题,减少了因信息传递不畅对生产造成影响,规范了各项制度及工作标准的管理实施,加强了生产过程控制,提升了车身厂各基层部门工作协同性。同时有利于固化经验、知识共享,并可以通过库存量价监控,达到资金占用控制,进而控制成本的目的,最终推动车身厂管理提升。
作为生产制造型企业,我们从工业生产的特点分析,基本上分为两大方式:离散型与流程型。离散型是指以一个个单独的零部件组成最终产成品的方式。流程型是通过对于一些原材料的加工,使其的形状或化学属性发生变化最终形成新形状或新材料的生产方式。
陕重汽车身厂作为典型的机械制造企业基础生产单位,各车间主要是通过对金属原材料物理形状的改变、组装,成为产品,使其增值。具体特点有:产品结构清晰明确,但结构变化多样;工艺流程简单明了,工艺路线灵活,制造资源协调困难;自动化水平相对较低;生产计划的制订与生产任务的管理任务繁重,刚性生产线要求生产准时化,各方面,包括设备、工艺、物流、安全、生产等各系统工作均要求平稳、有序开展。但现实管理中,我们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影响陕重汽车身厂正常生产的因素较多,例如,设备、模具维修不及时,巡检不到位,小隐患造成大故障,影响生产全线停线的现象时有发生,需要统一的信息平台对车间安全、设备、模具、运行等巡检过程中发现的隐患和突发故障进行统一管理,将各类问题通过信息平台及时反馈监管部门或领导。
2.陕重汽车身厂危险源点数752个,危险因素1207类,数目繁多且分布广泛,安全管理难度较大,安全监管不能做到系统化、规范化、周期化。
3.陕重汽车身厂内部信息流通不畅引起各部门工作组织协调性差。各部门因难以获取其他部门工作状态信息,因此在制定本部门工作计划时很少考虑其他部门工作计划及进展。这就需要借助信息系统提供各单位工作计划及执行情况的反馈信息,为统一、协调安排陕重汽车身厂安全、生产、设备、工艺等各项工作提供数据依据,提升陕重汽车身厂工作的整体协同性。
4.陕重汽车身厂模具、设备、工艺、运行部门巡检项目繁多,人工记忆方式造成的缺检漏检现象时有发生。另外,工作人员接收到工作计划时缺乏统一、明细的作业标准。需要有一个可以自动提醒的信息平台,防止遗忘或遗漏,并提供工作执行标准数据作为参考,提升陕重汽车身厂标准化管理水平。
5.员工内化的经验知识难以交流共享,新入职员工无法快速掌握工作技能,可借助信息平台统一管理员工知识经验,将管理和工作经验进行固化。
6.陕重汽车身厂需进一步降低库存资金占用和生产成本,库存结构也需进一步优化。信息平台可实现统一监控库存,优化库存结构,加快资金周转,减少投入的目标。
7.设备、模具等故障数据量大,传统的信息存储方式和人工统计方式费时费力。信息系统则可以辅助人工进行故障统计分析,摸清故障规律,针对性的执行故障防范措施,为预防维修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
8.陕重汽车身厂驾驶室生产品种较多,BOM结构相对较为复杂,各车间在制品管控存在一定的难度,且生产计划逐层分解及安排存在一定的延后,计划安排出错率、返工率较高,信息系统则可以将装配计划与BOM结合,然后对比库存,设定生产产能,自动进行计划生产,此过程由系统自动进行,无需人为操作,且计划安排精准,真正达到生产过程可控,提升生产效益。
为了能够解决以上基础管理问题,做好并推进基础管理提升,我们以信息化为基础,把现代精益生产、标准化管理思想等进行融合,确定以“开发一套适用于陕重汽车身厂标准化工作的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主要实现途径,我们基于企业现存问题与企业信息管理现状,陕重汽车身厂管理相关部门提出如下需求:
1.建立一个从安全管理、设备管理、工装模具管理、运行管理到工艺管理实现全面集成的系统;
2.通过标准化管理,以达到员工知识经验固化与共享的目的。以标准化管理带动生产过程中工作计划控制和优化,生产职能部门以计算机应用软件为支持,改进和优化现有工作方式。
3.实现工作计划智能提醒,对各部门工作计划、进度及完成情况进行有效的跟踪和控制,并准确及时反映,做到工作及时开展无遗漏。
4.规范库存管理,增加库存管理的透明度,降低库存成本,控制投入产出,资金占用,从事后分析处理转变为事前预防、过程控制。
5.提升车身厂各系统工作协同性,保证企业范围内各职能单位信息流的畅通,实现信息的集成化与共享化。
6.系统辅助人工分析数据,提供决策支持信息。如在设备故障分析功能中,能提供多角度、全方位的设备故障历史状况查询功能和报表;
7.培养高素质员工队伍的需求。信息化工程的实施,带动企业员工学习和积极应用信息技术,使员工具有较高的技术素养和思想素质,以适应现代化企业的运行方式。
我们主要以“自顶向下”规划,“自底向上”逐步实现的方法来实现和完成陕重汽车身厂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整体运作。如下图:
陕重汽车身厂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是在陕重汽车身厂现有软硬件环境和业务需求的基础上研究设计出软件系统,用来“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全厂的生产、安全、设备、模具等管理信息,并且进行整理分析、加工处理,提供给生产、安全、设备等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以便进行正确的决策,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通过引入信息化的方式,我们推进了基层管理逐步向标准化程度迈进,提高了各基层管理模块的利用率,其次,建立了辅助数据库,拒绝数据重复输入。生产管理是陕重汽车身厂管理的核心领域,所涉及的标准和规程众多,而陕重汽车身厂的标准化管理基础比较薄弱,实现标准化与信息化同步。
结合自身业务建立标准化体系。陕重汽车身厂应结合自身的业务特点,在生产过程的设备管理、运行管理及安全管理等各项工作中,形成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建立标准化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完整的工作平台和信息技术平台,把标准化内容展现在这些平台上,从而构建数据统一、响应及时、信息流畅、处理闭环的信息系统。在这个过程中,以规范标准为准则,流程平台为载体,实现基础数据信息管理、工作流程管理、报表管理、高级分析与统计等生产相关业务的全过程管理。
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为陕重汽车身厂管理标准化、协同办公、业务流程规范和学习型组织的建立提供了先进的工具手段,提升了工作效率。
1.提高了标准化管理水平。目前本系统己经在陕重汽车身厂内的各级标准化管理部门使用,通过信息系统前期的基础准备工作,纠正了以前许多不规范的基础数据,如以前生产部门的生产计划有多个,冲压车间有冲压计划、装焊车间有装焊计划、涂装车间有涂装计划,通过系统整合了各种计划,统一为一个计划指导下的生产模式。安全监管内容标准统一,检查过程有记录、处理有结果、从而做到安全工作的标准化,安全检查工作无真空、整改隐患无漏洞、整改信息反馈及时。工作计划智能提示,大大减少了查询的次数,又使巡检工作无遗漏。并且通过系统可随时查询各项工作计划及完成情况,做到了工作执行过程的实时反馈。
2.规范了管理流程。以前管理模式下的管理比较混乱,人们都是靠经验在管理,任何一个人离开都会对整个生产造成影响。通过信息化建设,技术部门的技术文件及故障排除方法都记录到系统当中,为工作人员提供知识经验交流平台,达到了管理经验固化的目的,同时管理也更加细化。如模具管理员对模具故障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后,通过不断调整周期和冲裁频次上限两个参数来优化检修计划,使模具检修工作计划更科学。涂装机器人、前处理故障专项管理,使涂装设备故障管理工作重点突出,更具针对性。由于所有的流程在系统中走,所有的数据存在系统数据库中,把原来靠人的经验的工作方式变的更加合理化、透明化,因此不会因为人员的流失造成对整个生产的影响。
3.消除了部门之间的重复劳动。原来的工作方式下,许多数据不同的部门需要进行大量的重复劳动,浪费了许多人力物力,而各部门之间信息沟通的不及时,使各部门数据又不一致,造成了管理的混乱,同时也做了很多重复性的工作。繁多的数据整理与统计工作既费时又费力,通过标准化信息系统可以辅助人工统计故障数据并提供图表辅助分析,大大有助于对信息的综合利用,为相关工作提供了决策依据。各生产部门系统管理人员可以按照各自权限查询、修改、维护系统数据资料,保证了数据时时更新,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同时也免除了各部门分别整理相同数据的重复劳动,大大减轻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量。
4.提高了人员的信息化专业知识及业务水平。通过在陕重汽车身厂运行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使相关人员提高了对标准化及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并掌握了信息化知识,通过对此系统的设计与实施,管理人员都参与了进来,原本对信息系统有很少了解的管理人员通过在设计过程中不断的与设计开发人员进行交流,对本系统有了深入了解的同时也对企业标准化、信息化相关知识有了深刻的认识,加深了对标准化管理的理解。通过设计此系统,管理人员改变了一些不合理的流程,并基于标准化的核心管理思想对业务流程进行了再造。每个生产业务部门都有一些核心人员专门配合项目进行,他们也参与系统的设计、实施,还要负责对本部门的人员进行培训,在整个项目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同时也把自己培养成为企业信息化的中坚力量。
一、烟草企业计量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市场导向中,使烟草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不断扩大。与此同时,企业为了在竞争夹缝中求生存,并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必须加快信息化的管理升级,提高企业的生产质量与管理水平。然而,当前我国烟草企业在计量管理中还存在一些缺陷。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烟草企业计量管理自动化水平低
我国的烟草企业数量比较多,但是在规模、性质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正因为如此,使企业在管理自动化升级的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烟草企业的计量管理系统依然比较落后,不能满足现代信息化控制管理的要求。主要表现为:在计量工作中,无法实现全面自动化管理,需要人工辅助才能完成。这样,不仅管理效率低下,而且阻碍了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2、烟草企业计量数据出现纰漏
通常情况下,烟草企业在制定下一步发展计划时,主要通过对计量资料进行分析,以此提高企业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然而,在具体数据管理的过程中,部分企业数据漏洞百出,并不能反映企业当前的真实运营情况。不仅如此,还对企业的正常生产造成了很大影响。鉴于此,有关部门必须加大审查的力度,认真检查各项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以此来保证计量结果的真实性。只有这样,才能提供真实、有效的计量信息,满足烟草公司的正常生产、运营。
3、计量管理设备失修,影响计量精度
很多烟草企业在计量工作中,依然采用老化的设备。同时,部分故障设备长期得不到维修,影响了计量信息的精度。另外,部分采用人工作业的方式进行信息计量。由于管理手段的滞后性,使计量工作的精度难以达到要求。相关资料显示,在烟草企业计量工作中,信息精度不够的原因主要是计量设备维护管理不到位。
4、烟草企业没有统一的计量标准
调查显示,不同的烟草企业中,采用的计量标准也是不用。其中,每一家烟草企业在计量中,都使用自家制定的一套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就造成了烟草行业计量信息不统一的局面。当计量标准不统一时,就会导致数据不准确,不可靠,并降低了企业在计量工作中的管理效率。因此,必须建立统一的计量工作标准,采用标准的计量设备,以此来保证计量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
5、没有专业性的计量人员
当前,烟草企业计量人员的素质普遍比较低。也正因为如此,阻碍了烟草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发展速度与水平。调查显示,我国烟草企业每年需要大约300万左右的信息化管理人才。然而,从实际的发展状况来看,烟草企业在信息化计量,以及自动化控制方面的人才非常少。针对以上情况,烟草企业必须加大对现有人才的培养力度,使其在信息化计量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
二、烟草企业计量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具体应用
本文在分析烟草企业计量信息化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的计量管理经验,对烟草企业计量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展开论述。
1、现代化信息技术体系
烟草企业计量信息化管理系统从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并结合现代化计算机信息技术,利用远程控制管理的方式,实现了各项工作的自动化控制。使用该系统后,为企业减少了在人力资源方面的成本,并且提高了管理控制的效率。因此,很多烟草企业都建立了计量信息化管理系统,并加大了系统建设中的资金投入。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了网络管理在计量信息工作中的作用。除此之外,企业管理人员在网络安全维护的意识也逐渐提高。下面是系统中远程控制操作技术。如图1所示:
2、信息管理维护体系
计量设备是计量工作的物质条件。当前,很多企业因为没有及时对故障的设备进行维修,导致计量数据失真。因此,必须加强计量设备的维修与管理。在企业计量信息化管理体系中,可以利用信息录入、检索、储存的功能,及时对计量设备的运营状况进行统计、管理。然后,根据设备运行的记录,对计量数据的精度进行分析、判断。如果精度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时,要求对设备进行检查、维修。这样,不仅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而且及时的规避了故障设备带来的危害。总而言之,建立烟草企业计量信息管理系统,有利于将风险扼杀在萌芽中,使企业产品的质量得到保证。
3、计量管理标准体系
该体系采用ISO 10012标准,其主要目的是解决由于标准不统一造成了影响。该管理体系应用后,降低了企业运营的成本,增加了经济收益,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实力。实践证明,ISO 10012标准在技术、经济效益方面,都发挥了具体的优势。标准认证管理采用统一的业务管理流程,促进了粗放型经济运营方式向集约化、精细化方向转变。同时,明确了每个部门、人员的岗位职责。在此基础上,加强了部门之间、员工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最终,建立了全方位的管理体系。如图2所示:
4、员工评估培训体系
烟草企业在计量工作中,尽管实现了计量工作的自动化管理,但是部分工作依然需要检测人员来操作。鉴于此,必须加大对人员的管理力度。通过评估培训系统,可以及时发现在工作中的不足。由于人员误操造成故障的,应该给予严厉的批评,或者采取一定的处罚措施,以起到警示的作用。针对业务技能方面的原因,应该对相关人员进行知识、技能方面的培训,提高在计量工作中的专业性。上面论述中也提到,当前我国烟草行业计量人员的素质普遍比较低,因此必须加大培训的力度,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能力。在该体系中,管理者可以将相关的知识上传到系统中,这样可以方便员工进行学习。同时,建立专门交流工作经验的窗口,加强计量人员之间的经验交流,努力提升自己在工作中的水平。
5、行业制度体系
在计量信息管理体系中,必须建立明确的制度以及管理办法。首先,严格执行国家烟草局在计量方面制定的文件,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单位的实际运营情况,制定出统一的标准、规范。这样,不仅可以使计量工作有章可循,而且提高了计量人员的责任意识。同时,可以与其他咨询机构开展合作关系,在该体系中建立服务、咨询的平台,为烟草企业计量信息化工作提供保障。
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 A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已成为重要的国家经济资源,关系到国家未来的竞争力。档案作为记录知识和文化的载体,是一种非常珍贵的信息资源,在信息时代,档案机构的社会角色也发生重大转变,由传统的以档案实体管理为中心转变为以档案信息管理为中心;由开放档案信息的国家信息网转变为全球互联网。因此,档案工作要在未来社会中占据一席之地,必须具备基本的信息竞争能力。而对此产生直接影响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档案工作者的素养,尤其是信息素养。
一、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提高档案人员的信息素养
档案是一种重要的文件信息资源,档案人员是创新知识传播信息、连接应用的桥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档案信息开发工作的需要,对档案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档案人员还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还缺乏必要的信息素养和开发档案信息的能力,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思维调整速度不快。由于知识和信息的大量产生及社会对信息和知识的大量需求,使档案部门传统的档案管理理念受到强烈的冲击,对档案人员的管理水平更是一个挑战。然而,由于档案队伍存在着专业知识老化、信息开发形式陈旧等问题,影响了档案信息开发的力度和深度。主要表现在:一是信息开发单一,仅局限于开发检索性、介绍性的内部档案参考材料,缺少系统性、综合性、专题性的档案信息开发材料,从而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开发方式落后,表现为开发档案信息的手段仍十分原始,没有更好地广泛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
2、信息化技术运用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一是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欠佳,常常出现“望机兴叹”或上机不得心应手的局面,影响了信息快速传播的效果。二是对信息化的设备功能开发配备不全。计算机管理档案具有快速检索、自动分类组合和多样化展示等设备功能,但由档案人员大多只懂档案管理而对计算机应用仅处在知之不多的状况,故无法开发这些信息设备应有的功能,对其仅仅停留在一些简单的应用操作管理阶段,从而也就无法展示档案的魅力。三是接受信息的能力手段落后。信息时代是跨国数据的交流时代,档案人员要想更好地开发信息,就必须广征博采地接受信息,就必须具备良好的网络运用技能,否则在国际互联网上将寸步难行,而目前档案队伍恰恰缺少这方面的人才。
凡上述种种,档案人员的信息素养制约了档案信息的开发。因此深化档案工作体制改革,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全面提高档案人员的信息素养势在必行。
二、面对信息化的挑战,档案人员所必须具备的信息素养
档案人员信息素养的核心是对档案信息的加工能力,它是在信息化时代必须具备的至关重要的能力。档案信息加工的能力主要包括搜集、整理和储存各种有用的信息。当然,信息素养的内涵是具有时代特征的,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素养要求。本人以为,从档案工作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出发,档案人员应着重提高以下几方面的信息素养。
1、运用信息工作的能力。这是信息时代必须放在首要位置的一种能力,档案人员要注重自我完善,掌握计算机理论知识和运用技能,使自己能熟练使用各种现代信息工具,特别是网络传输工具,为更快、更好地开发档案信息打下牢固的技术基础。
2、档案信息的获取能力。长期以来,档案部门主要依靠归档制度来保证档案实体的收集。而信息时代,社会将更多地从信息服务的功能上去要求和评价档案部门。因此,档案工作者必须具备较强信息获取能力,不仅要熟练、快速地获取本馆所藏的档案信息提供给利用者,而且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和优势,熟悉网上的档案信息资源,引导利用者获得更多的档案信息。
3、档案信息的交流、传播能力。档案工作者的信息交流不仅包括传统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还需具备在互联网上交流的各种能力,如应用各种相关的现代技术信息的能力等。
三、加强档案队伍建设,大力提高档案人员的信息素养
随着信息技术和信息手段的不断完善,文件档案信息的产生数量将是惊人的,档案工作者如果缺乏强烈的信息意识,将很难确保档案信息的完整收集。档案产生于人类社会的各项实践活动,其涉及面非常广,因此档案工作者的信息意识应建立在深厚的知识背景的基础上,只有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掌握雄厚的基础知识,才能使档案信息收集变得轻松,并具备更多的信息收集途径。
1、认真开展档案业务培训工作,努力提高档案干部的业务能力。在培训工作中,特别强化对与信息化相关的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同时,为提高档案工作者的信息素养,档案部门亦可有针对性地组织集中培训。如对国家信息政策、法规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和培训,对计算机信息检索、网络信息技能的培训等。
一、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晋中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晋中市有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于2006年入选了我国第一批国家级保护名单,分别是民间音乐《左权开花调》和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在2007年文化部组织的第二批国家级名录的申报工作时,晋中市入选5个项目,分别是民间文学《牛郎织女传说》、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心意拳”、传统舞蹈“寿阳爱社”、传统戏剧“祁太秧歌”及传统医药“龟龄集传统制作技艺”。
2006年12月,在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中,晋中市除了入选国家级名录的民间音乐《左权开花调》和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外,还有另外的9项入选,共计11项。在2008年3月,入选晋中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高达50项之多。由此可见,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总量大、类型多。
二、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2005年我国从政府层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实施保护,陆续出台了相关规定,确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的“非遗”保护工作原则。2010年文化部批准成立晋中市文化生态保护区,2012年正式运行,该区涵盖晋中11个县(区、市)全境,其中晋中市的榆次、太谷、祁县、平遥又被划定为保护区的核心区域。2011年,晋中市文化局成立了“非遗”保o中心,开展 “非遗”保护各项工作,效果显著,许多“非遗”项目传承状况明显改善,晋中市广大民众“非遗”保护意识日益增强,传承“非遗”的社会生态日渐优化。
此外,晋中市已建成1个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山西广誉远国药有限公司),2个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山西黄河中药有限公司、平遥薛生金漆艺研发有限公司),这对推动晋中市“非遗”市场化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2016年,通过摸底、调查,登记在册的“非遗”代表性项目传习所、传承基地和展示馆达83个,整理保存了大量与晋中市“非遗”有关的实物及其信息,为推广振兴晋中市“非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化建设策略
过去几年中,晋中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借助信息技术对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更有效的保护,已成为新形势下推进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然选择。
1.强化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信息化建设的思想意识。从现实层面分析,晋中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多样,其自身的结构非常复杂,因而在对待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种方式进行妥善保护。综上分析可得出,开展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化建设是落实保护工作的首要环节,是了解、掌握和获取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情况和保护现状的有效手段和可行途径。要让相关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才能将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长久地保护下去。
2.设立专门的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站。专门建立的网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数据库和理论科研数据库的延伸。晋中市的非物质文化网站要建设成具有本地特色的网站,要及时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信息,为晋中市、全省乃至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的保护、研究等工作提供方便、快捷、专业的交流平台。网站的内容可以包括晋中市名录、遗产选粹、传承人等基本信息,也可以包括新闻动态、保护论坛、知识链接等其他栏目,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还可以在信息交流平台中采用E-mail、聊天室等信息互动形式,便于传播者和受众的交流,实现信息的共享、补充等。等到网站建设取得进展后,可以向网上数字博物馆的方向努力。
3.建立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网上展示系统。这个展示系统可以综合各种多媒体信息,在虚拟场景中将视频、音频、图及、文字建立场景的混合模型等形式合理结合,并协调展示,以实现对工艺流程的详细表达、工艺存在的文化状态、民间艺人档案、传播传承方式、民艺品原材料、民间生活文化等存在方式的再现交互功能。同时,所建立的展示系统能够在任何多媒体展示设备进行现场的展示与宣传,供人们查阅、认识和掌握。
4.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化建设手段培训。定期对晋中市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人员安排培训,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有经验的工作人员等进行培训,培训方式可采用课堂讲授、现场演示、经验交流等多种方式,培训内容可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数据采集、普查与资料收集、数据库技术等,以提高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收集及数据库建设的水平。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是国家司法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检察机关的法律地位,决定了检察机关既是一个大量涉及国家秘密,检察工作秘密,同时又是一个大量产生国家秘密和检察工作秘密的重要部门,但是随着检察机关特别是基层检察院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在给检察机关的办案、办公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使传统的保密机制受到了猛烈的冲击,给保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信息的泄露不仅会损害检察机关的形象,使检察工作处于被动,严重的还会给检察事业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加强新形势下的检察信息保密工作刻不容缓。
一、基层检察院在信息化条件下保密工作存在的隐患
(一)保密意识淡薄。大部分干警思想上停留在以往传统的保密工作概念上,对当前高科技状态下窃密手段先进性的认识不足,对新形势下信息网络安全的表现形式认识不够、意识淡薄。主要表现为:(1)对检察工作信息化条件下网络泄密的渠道和危害性缺乏清醒的认识,存在麻痹思想,盲目认为“保密无用,无密可保”;(2)认为检察系统网络已做到内外网物理隔离,信息安全防御已非常牢固,且本单位已连续多年未出现泄密事故,思想上麻痹大意,在非计算机及网络存放密级文件、移动存储介质在、非计算机上交叉使用,在外网处理办案信息等;(3)还有干警认为网上安全问题是保密部门和技术部门的事与自己无关。这些错误认识,都可能导致失泄密事件的发生。
(二)保密管理不规范。个别部门对保密的要求还仅仅停留在对文件材料实体的保管回收上,而对存有大量保密信息的计算机设备和网络设备安全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重视。主要表现在:(1)规章制度不健全,个别部门对计算机办公设备和内部局域网缺乏完善的管理办法,没有相关的制度约束,网络管理处于放任状态;有的即便有制度,往往也因内容不全、条款不细导致制度流于形式、执行不力,不能适应当今形势发展的需要。(2)保密管理不严,个别干警有法不依,有章不循,保密制度不落实,缺乏严格的网络安全监督检查和制裁措施。(3)设备管理不够规范,在日常使用过程中,通常情况下对移动存储介质性质上未作和非的区分,用途上虽作了公用和私用的区分,但不能严格遵守,因此,存在着计算机和非计算机之间交叉使用移动存储设备的现象,检察秘密随之游移于工作环境于私人环境之间,泄密的几率大为增加。
(三)保密设施不健全。由于经费紧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使用的计算机操作系统、杀毒软件等盗版居多,缺乏技术支持和后续的更新,易受网络病毒、恶意软件的攻击和其它安全威胁。有的保密部门如机要室、机房、档案室等未按照要求安装监控、防盗、报警等安全装置。
二、对加强基层检察院信息化条件下保密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强化组织领导,切实增强保密意识。首先,检察机关各级领导必须重视对保密法规的学习和理解,熟知信息化建设中安全保密的有关规定,牢固树立“保密无小事”、“保守秘密,慎之又慎”的意识,切实加强对信息化建设中保密工作领导。其次,强化检察干警的保密意识,在坚持对重点岗位和重点人员进行安全保密教育的同时,必须把保密教育的面扩大到全体干警,重点加强计算机及网络安全保密知识教育,提高信息安全保密意识,自觉遵守保密纪律和有关保密规定。一是坚持“保密教育日”制度。定期进行保密教育;二是坚持开展“保密法”宣传月活动。通过张贴保密宣传挂图,选择典型泄密案例进行通报,组织参观安全保密教育图片展,使干警引以为戒,警钟长鸣,增强自觉做好保密工作的责任感;三是利用内部局域网,宣传保密工作。在局域网上开辟“保密之窗”专栏,内设最新动态、上级文件、保密制度、工作部署、经验交流、警钟长鸣、知识问答等。
(二)加强对计算机及网络的保密管理。一是要完善计算机及网络保密管理规章制度。做到实在管理,切实可行,旨在落实。 二是严格重点人员的教育管理。建立保密工作目标考核责任制,在与重点人员签订岗位责任书的基础上,实行部门负责人保密工作一岗双责制度,将保密工作落到实处。将保密工作责任纳入季度考核范围。三是强化对计算机和网络系统的管理。严格将计算机与国际互联网实行管理隔离,严禁用处理国家秘密和检察工作秘密信息的计算机上国际互联网。上互联网的计算机与处理信息的计算机严格区分,做到专机专用;禁止将网络安全隔离与设备用于信息网络和互联网之间;实行移动存储介质认证制度,禁止内外网交叉使用;严格规范文件或材料的上网审查程序,严格把好上网关,切实做到绝密、机密文件、信息不上网。
(三)强化保障,夯实保密工作基础。加大资料投入。坚持把保密经费列入部门预算,加大对保密工作相关设施的建设资金投入,及时更新引进科技含量高、保密防范效果好的设备。按照要求对机要室、机房、档案室等保密部门安装监控、防盗、报警等安全装置。
一、上半年工作
(一)特色工作
1、印发自档(2009)13号《关于收集反映60周年暨*市建市70周年历史档案资料的通知》。深入到各区、县及市级近30个单位收集反映60周年暨*市建市70周年历史档案图片资料700余张。
2、为庆祝*市档案馆成立50周年,主办了《兰台之歌》主题文艺晚会,编辑出版了《传承历史服务现实——*市档案事业发展五十周年回顾》画册。
3、与市科技情报所筹备,利用档案载体立项,加快我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数字信息化进程。
(二)日常工作
1、2009年上半年共抢救档案1880卷,167331张,完成目标任务的47%,档案著录1982条,完成目标任务的49.5%。
2、按照省下达的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目标任务,年初以自档[2009]28号文制定下发了《关于对纳入2009年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达标晋升和复查单位进行验收的通知》,对2009年纳入市、区、县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及复查的档案馆、机关、事业、企业、科技事业单位进行了安排部署,明确了验收、复查的时间。2009年上半年,全市共完成5个单位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达到省级标准。其中*电业局、*市精神中心(市五医院)为省一级,市委办、*电业局沿滩供电局为省二级,市畜牧局为省三级。
3、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以自档(2009)26号印发了《*市档案局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总体规划》。对金融、保险、证券、邮电行业的15个单位开展了专项档案行政执法检查,纠正了一些档案违法行为。深入自井、富顺开展档案“两个体系”建设和家庭档案建设工作的调研。
4、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对民生档案的监督、指导,我局以自档[2009]25号文印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管理暂行办法(试行)》及市、县(区)、镇(乡)、行政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下发县(区)档案局执行。
5、为纪念建市70周年,我局自2008年初接到编写《因盐设市纪录》一书任务后,工作人员夜以继日的工作,2009年3月底完成初稿,经修订、校对,一本45万余字的《因盐设市纪录》一书已交付出版单位正式出版。
6、党务、党建、党风廉政建设、行政效能、社会维稳,做到领导重视,机构健全,年初有工作计划,工作有记录,未发生安全事故,无违法、违纪行为发生。
7、积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各项工作,深入社区、企业、农村开展调研,寻找档案工作如何为社区、企业、农村服务的切入点。
8、草拟、论证、修改了《*市家庭档案管理办法》、《*市中介组织档案管理办法》2个规章。与相关部门协调筹备*市民营企业档案工作会议,并草拟了相关材料。
9、四川省重点档案抢救川南片区现场交流会3月在*圆满召开,接待与会代表100余人,得到省档案局的表扬。
10、四川省经科档案工作协作组第四组档案学术暨经验交流会于2009年4月22——23日在*顺利召开,交流学术论文13篇,接待与会代表70余人。
11、安全保管馆藏档案、资料36万卷、件。安全检查2312卷,提供修复档案1087卷,接收进馆档案548卷,资料96本,整理资料1016本,完成了建市70周年三本书涉及档案解密及相关单位协调解密工作。
12、接收原市体改办档案文书、财会等档案1200卷,接待查阅咨询利用者60余人次,收集现行文件120余份,上传40余份现行文件到*市档案局网站。
13、积极参与落实市纺织厂等4户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档案处置工作。
14、完成*市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接待任务,共接待参观者400余人。
15、完成建市七十周年大型图片展承办、制作的前期准备工作。
16、规范整理檀木林宾馆和*市劳教所等单位的档案近20000件。
二、存在问题
1、个别单位及个别领导对档案工作重视不够,认识上存在差距。致使出现档案不齐全、完整和规范。
2、档案工作人员不足且多为兼职,年龄偏大,知识面窄,不适应档案工作信息化要求,工作开展有一定难度。
三、下半年工作打算
1、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四川省2009年度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逐条检查,确保我局全面完成省、市目标任务。
2、根据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四川省档案局联合印发的川发改投资(2009)482号文件《关于编制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规划的通知》要求,全面、准确、完整、及时的编制我市区、县档案馆库建设规划和上报审批工作。
关键词:网上办公 信息化建设 阳光行政
1、设计背景
“一站式”行政服务中心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产物,但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在全国4600余家大厅中,在不同程序上存在着窗口之间信息封闭、各自为政的现象,虽然形式上方便了服务对象,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资源浪费、重复劳动、效率低下的问题。松北区行政服务中心将企业设立资源进行了整合,并大胆地提出“服务对象不用填写表格,中心工作人员代办打表给上述窗口”的想法,即企业设立登记“零表制”。
2、开发原因
“一站式”行政服务中心应以服务对象为中心,将审批窗口按业务相关性进行工作流程再造,实现流水作业、“一条龙”办公。只有这样才能将外部矛盾内部化,实现信息共享,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办事效率。当工商、技术监督、国税和地税窗口统一入驻松北区“一站式”服务大厅时,中心研究了办理上述窗口登记注册的空表和样表,发现诸如企业名称、注册资金、经营范围、经营地址等项目要在许多表格中重复出现多次,服务对象填写起来很麻烦,时有错填、漏填、重填现象发生,这对服务对象来说是个很大的负担。中心曾做过测试,由中心的工作人员来亲自填写这些表格,全部填完大约需要5个小时。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中心设计推出了企业设立登记“零表制”。
3、操作过程
企业设立登记“零表制”是本着“整合资源、简化手续、提高效率”的原则,对工商窗口、组织代码窗口、国地税窗口要求服务对象填写的15张表467项填报项进行整合,设计开发了企业设立登记“零表”模块。服务对象不用填写企业设立任何表格,由中心登记代办窗口工作人员录入信息,通过松北高新区信息化行政服务平台企业设立登记“零表”模块,实现一个窗口录入信息,所有窗口数据共享,自动生成打印各窗口专用表格,服务对象只要在表格上签字确认即可办完登记手续,大大简化了办事手续,提高了办事效率。原来服务对象填写全部表格大约需5小时,现在最多只需5分钟,从根本上解决了企业设立过程中表格繁杂,重复劳动等问题,真正实现了“一条龙”集约化服务。
遇到阻力
推行“零表制”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过程是一个“阵痛”的过程,需要经过三关:第一关是要过中心工作人员这一关,要给中心人员“洗脑”,使其了解推行“零表”制,虽然中心的工作量增加了,但可以给服务对象减轻负担,使窗口部门提高效率,投资环境得到改善;第二关是要过窗口工作人员这一关,中心要理清工商、技术监督、国税和地税这四个部门的工作思路,要让这四个部门接受中心打印的表格,取代本系统印发的手填表格,打印表格虽然字迹清晰、工整,便于审查、便于存档,但前提是本系统必须认可;第三关是要过服务对象这一关,对于习惯了办事先填表的服务对象来说,不用填表了就不知道怎么办了,这需要中心悉心的引导和热情的服务,要告知服务对象“零表”制是为了避免写工填表错项、漏项和重复劳动,中心推出的一种全新的服务方式。
发展历程
企业登记“零表”登记代办机制的推行和应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4年10月松北区行政服务中心正式运行,2005年初,中心在全国首推了市场准入“零表”登记代办机制,实现了由服务对象手动填表5小时到中心代办人员打表5分钟的全新跨越;第二个阶段是2007年8月,松北区信息化行政服务平台在全省率先开通,中心将“零表”融入到该平台,并推向互联网,通过推行网上预审,实现了“开放式、交互式、一站式、零表制”和“一窗受理、抄告相关、限时办结、延时申请”的工作运行机制;第三阶段是2010年,中心作为全市网上审批试点单位,拓展平台功能,将“零表制”应用到建设项目审批登记打表环节,形成了网上审批的新格局。
4、解决问题
(1)简化了办事程序。服务对象是最大的受益者,由原来填15张表格简化为不填表格,只签字盖章,简化了办理程序。
(2)提高了工作效率。窗口工作人员是直接受益者,“零表制”采取一口录入,信息共享后,窗口工作人员不必再分别录入信息,审核也可以在微机上审核,直接修改,减小了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3)实现了电子存档。窗口部门是也是受益者,实行“零表制”后,各窗口存档材料均为电子版,整齐美观,便于查阅。
(4)实现了信息共享。政府部门是间接受益者,宏观上“零表制”为实现政府部门之间信息共享,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在这个网络信息时代,伴随着信息化的进程的发展,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就是信息,这也是企业成败的关键。而根据最新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企业应用了电子商务这样关系到交易。也就是说,约有82%的企业对网站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即停留在对企业形象的宣传,对产品和服务信息的和对客户资料的简单收集。电子商务形势已被现在的企业商务活动采用,信息化技术已经被企业的生产运作,运输和销售等诸多方面加以运用。例如,利用网络收集各种原材料信息从而建立对采购有重要作用的原材料信息系统,电子信息化水准经由分析系统的网络数据得到采购建议和对策得以实现。但还不到四分之一这一数据说明企业还未充分开发和利用商业渠道信息。企业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企业应该加快信息化的建设。
2电子信息安全技术阐述
2.1电子信息中的加密技术为保证数据的传送更加完整和安全,电子信息重要使用加密技术。对称加密技术和非对称加密技术是加密技术的两种类型。对称加密技术的实现经由包括明文、密钥、加密算法和解密算法这样的五个基本成分在内的分组机密或序列密码。而非对称加密技术解密和加密相对独立,经由两把不同的密钥进行加密和解密。被称为公钥的加密秘钥向公众公开,被称为私钥的加密秘钥秘密保存,二者必须配对使用。被传送的加密信息经过加密技术起到了保密作用。发送电子信息的过程中,所要发出的信息被发送人经过加密秘钥加密后发出,如果信息在传输过程被窃取,他也只能拿到没办法没理解的密文,但是密文可以被接受者用解密秘钥进行解密,得到明文。
2.2电子信息中的防火墙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使网络安全收到了来自网络黑客,邮件炸弹以及木马病毒的威胁。其网络也同样被企业的信息化以这样的形式所威胁着以至于难以保证企业电子信息的安全。防火墙这一保护措施在这种网络极度不安全的情况下被最初采用。防火墙在阻止电脑信息被恶意篡改和防止被黑客入侵等方面也同样在个人电脑的保护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3电子信息中的认证技术电子信息的认证技术分为身份认证和消息认证两种。身份认证包括识别(明确并区分访问者身份)以及验证(确认访问者身份),用于对用户身份的鉴别。身份认证必须在用户访问不公开的资源时被通过。消息认证是用来辨别信息的真伪和信息有没有经过第三方的伪造或者修改,被用于确认和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抗否认性。
3企业电子信息的主要安全要素
3.1企业电子信息的机密性信息的保密工作随着网络的发展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但是身为企业商业机密代表的信息其重要性也不言而喻。摆在各个企业面前的首要解决问题就是:应当怎样确保自己的信息安全地在互联网上传递而不被第三方进行窃取和篡改或者滥用和破坏。
3.2企业电子信息的有效性现今,企业的信息传递大多采用电子的形式,这是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关系企业贸易能否顺利进行和整个企业的经济利益的前提条件就是信息的有效性。要保证信息传递的有效性,排除各类潜在的对信息有效传递存在威胁的因素尤为重要。
3.3企业电子信息的完整性对企业交易双方都十分重要的一点是要保证交易各方的信息的完整,因其经营的策略被交易方的信息完整性所制约。所以企业之间进行交易的基础就是防止信息在传送的过程中丢失,或被随意生成或者篡改,保证信息的完整性。
4企业中电子信息安全问题的解决策略
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安全性直接关系着企业以及个人发展的根本利益,因此,我们应该在这方面加强建设的力度,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网络信息的安全。
4.1提高电子信息发展的安全意识
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各个领域的发展都在逐步走向智能化,这与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尤其是网络技术在军事和经济上的应用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直接关系着整个国家的发展和国防的安全性。为此,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电子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树立维护电子信息安全的意识,促进网络的安全发展。
4.2构建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体制
保证顺利进行信息安全的管理,除了对各种安全技术的使用之外,建立完善的电子信息安全管理的制度也是十分必要的。一个信息系统的安全被一开始建立的相关的信息管理制度所制约。这是一般的企业中都存在的。信息的安全性无法被保证都是因为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的问题所致,因为这一制度的相关安全管理技术都无法被正常进行,可见一个严格的管理制度极度影响着信息系统的安全。电子信息安全技术及其工具无法发挥相应作用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一套完善且严格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4.3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各方面的技术还有待提高,因此,应该进一步的进行发展和研究。而电子信息的发展离不开专业化、高素质的信息安全人才。为了提高信息技术安全发展的脚步,我们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加大对科研教育的投入,使他们能够拥有更高端的实验器材以及科研资金进行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同时与国际接轨,进行学术上的经验交流,学习优秀的技术并应用到我国发展的实际当中,提高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加强对企业内部人员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道德修养,保证工作团队的团结协作,为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凝聚力量。
4.4利用企业的网络条件来提供信息安全服务
很多企业的多个二级单位都在系统内通过广域网被联通,局域网在各单位都全部建成,企业良好的信息安全服务是经由优良的网络条件来提供的。技术标准、安全公告和法规经由企业网络平台,同时信息安全软件下载和安全设备选择也可通过这一平台提供。除此之外,企业的员工也可以利用这一平台进行经验交流,进行信息安全的在线教育培训等。4.5定期评估和改进安全防护软件系统企业的信息安全技术和应用随着企业的发展也在推进发展着,伴随技术发展,人们对信息安全问题的认识也在提高。安全防护软件系统———这一用来解决信息的安全问题的“解药”也应伴随着信息安全问题的发现而定期评估和改进。
5总结
关键词:电力企业生产管理资源配置管理措施
0 前 言
实施生产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提高生产管理集约化水平调整组织架构,建立全省统一的生产组织机构以“安全第一,稳妥有序”为准绳,按照“一部四中心”的原则优化生产管理的组织体系,地市局的生产部按照准事业部模式设置,成立输电运检中心、变电运行中心、变电检修中心和配电运检中心四个生产中心,作为地市局的二级单位,由生产部对其进行归口管理。“一部四中心”生产管理组织体系的建立,打破了条块分割和资源分散的生产管理格局,有效地减少了管理层次,提高了公司资源统一管理、统一运作、优化配置的能力。
1 集约化管理措施
1.1 加强生产应急系统建设,构建集约化的应急抢修机制
全局从集约、快速、高效出发,建立完善了输变电及配电应急抢修队伍组织体系建设,构建了以输电运检中心为抢修主体的110千伏电网应急抢修机制,负责全局110千伏电网设备的应急抢修;建立以变电检修中心为主体的区域电网应急抢修机制,跨区域调配抢修资源,提升110千伏电网设备重大故障异常应急响应速度;建立以配电运检中心及各市、县供电局抢修突击队为主体的配电网应急抢修机制,按照属地化、分职能、全方位快速响应的原则,建立健全应急抢修体系,细化应急抢修工作流程,落实应急抢修工作职责。全局生产应急系统的建设极大地提高了全局应急抢修的集约化水平,提高了全局应急抢修的应急响应速度,提升了全局对突发设备故障的响应能力、处置能力,进一步提高供电服务水平。
1.2 开展输变电设备的集中检修,推进检修的集约化
为进一步加强供电安全生产工作,合理配置检修资源,按照专业化管理、集约化经营的要求,对全局110千伏变电、线路检修管理模式进行调整,将县局从事的输变电设备检修工作集中到专业管理所,由专业管理所统一管理和实施集中检修。220千伏设备检修管理模式的调整工作将按照省公司统一安排调整到省超高压检修公司,2011年已完成了110千伏设备的检修管理的调整。专业管理所集中检修的实施,促进检修人、财、物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强了检修专业化队伍的建设,促进了检修质量的提高。
1.3 优化检修策略,全面实施状态检修
针对电网发展、设备数量增多、人员不足、装备水平提高的状况,市局积极吸取先进的管理经验,调整输变电设备检修策略,按照省公司的统一部署,全面开展了110千伏及以上输变电设备的状态检修工作,以安全、环境、效益等为基础,通过设备的状态评价、风险分析、检修决策等手段开展设备检修工作,达到设备运行安全可靠、检修成本合理。2009年全局建立了状态检修组织体系、工作体系和技术体系,健全了相关制度,顺利通过了国家电网公司、省电力公司的验收,在系统内全面开展了状态检修工作。
1.4 深化变电站无人值班工作,推进运行操作的集约化
积极开展变电站无人值班工作,目前,全局负责运维的一座500千伏变电站已采用省公司500千伏集中监控中心,实行集中监控,少人值守的运行模式,220千伏及以下变电站已实施“集中监控、分设维操队”的运行模式,在全省率先开展了“调度操作管理模式优化”,实现了市、县调度操作量的优化分布,大大缩短了设备停复电时间,确保了“三个零时差”。运用同业对标成果,大胆尝试开展了“检修人员从事110千伏及以下变电站倒闸操作”,全局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无人值班率已达到98%以上,有效适应了电网技术发展,减少了变电运行人员数量近300人。
2 流程化、精益化管理措施
2.1 以可靠性管理为龙头,强化生产精益化管理
强化指标管控。把管理指标分解到基层单位并与生产计划紧密结合。通过加强综合停电计划管理,月度计划编制完成后再返回测算可靠性指标是否满足控制指标。坚持检修以计划为指导,严格控制一切计划外的停电,计划外停电坚持“一支笔审批”且必须同时测算对可靠性的影响。
强化作业组织管控。加强对作业的组织和管控,量化下达公司各项作业的标准控制时间。事前严格审查方案组织和技术措施,严格按照计划时间控制施工时间,采取调度和运行操作提前的方式避开晚间闲置时间。合理安排多工种多班组平行作业与交叉作业相结合,必要时集中全局力量和引进外力集中作业。
切实强化综合检修协调。在一次停电时间内按照提前编制的检修方案,综合消除设备隐患和缺陷,开展设备周期性维护,建立规范化维护报告,提高设备健康水平,降低设备非计划停运几率。杜绝设备重复检修造成时间、人力、物资的浪费。从历史数据库中认真分析设备缺陷分类和成因,科学安排备品备件,改进设备安装、检修工艺,加强设备在线检测。
不断优化配网结构设计和改造。通过加大配网的分段和互倒互供能力,实现配网设计、施工和设备选用标准化。努力解决当前配网雷击故障、计量箱故障、客户产权设备故障、外力破坏故障等主要因素。优化配网故障抢修流程,提高抢修效率和服务水平。继续推进带电作业管理,拓宽带电作业项目范围,提高带电作业水平。确保所有配网接入全部实现带电接入。
2.2 建立完善的生产管理评价体系
一是对基层生产单位进行工作绩效排名。市局生产部每月初对各基层单位当月工作完成情况和生产技术指标完成情况进行排名,并以月报的形式。每季对各基层单位同业对标指标排名,在季度生产工作会议上通报。
二是开展生产管理典型经验交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典型经验交流是全面提高各单位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交流和推广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推动各项工作贯彻落实,提升全局生产效率和效益。市局明确典型经验的报送归口管理部门为生产部,负责日常工作的指导、联系、沟通和协调。各基层单位是信息收集、分析、整理、编辑和报送工作的责任单位,设立联络员,确保信息畅通,保证报送材料的质量。典型经验的报送与采用率也列入了每月的生产排名。
三是建立生产管理月报制度。市局生产部每月初编制生产管理月报,主要包括:当月主要生产技术指标完成情况及设备运行情况;当月主要生产活动情况;当月工作评价(包括对下级单位工作评价);下月工作计划;典型经验交流等。
2.3 严格执行生产例会制度,确保作业现场能控在控。
强调周例会的严肃性和周例会安排工作的严肃性。周例会是各基层单位进行生产管理工作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指挥生产、管理安全、督导作风的重要平台。通过周例会,能有效安排本单位一周的生产活动,协调与基建、营销、农电之间的生产配合,明确一周内的重大事项、重点工作,是提高基层单位生产管理的水平的主要手段之一。为确保周例会达到预期效果,就必须确保周例会内容的严肃性,主持的严肃性,周例会安排工作的严肃性。
临时工作必须按照已经固化的审批流程办理。临时工作包括事故抢修和未列入月度综合停电计划又必须进行的其它临时工作。事故抢修审批流程按公司有关规定办理;其它临时工作,必须由县(城区)局、专业所主管生产领导签字认可,指派把关人,然后提交周例会讨论、审核。未经过周例会安排的其它临时工作,原则上调度不应予以安排;非进行不可的,一律按故事故抢修审批流程办理,事后按第一类非计划停运进行内部考核并追究有关部门管理责任。
强调周例会的闭环管理。一是各级生产管理部门担负起生产例会闭环管理的责任,通过周例会全面掌控生产活动,周例会上提出的问题、安排及要求必须形成闭环,落实责任考核,并在会议纪要中明确。二是各级生产管理部门加强对下级单位周例会开展情况检查指导,每周对照发出的工作票检查周例会纪要,对照周例会纪要检查工作票。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并通报批评。三是各级安监部门加强对周例会开展情况的监督检查,敦促各单位开好周例会,保证安全生产工作指挥通畅、务实高效。
2.4 树立标准化管理的理念,实现生产管理的标准化和精益化
全面实施生产标准化,标准化是精益化的前提和基础。按照“生产管理体系标准化,工作程序标准化,装备配置标准化,提升基础管理水平”的要求,全局以技术标准统领生产管理工作,建立技术标准体系,制定主要设备的技术规范和标准200多条,编制设备运行、试验、检修等现场标准化作业指导书100多篇,将危险点预控、质量控制、环境因素,控制落实到现场作业各个工序中,规范生产现场的人的作业行为,把原有的以作业面为管理单元的粗放管理模式,变为以现场各工序及其流程为质量控制点的精细化管理模式,实现了现场作业安全、质量的可控、在控和能控,又为生产的精益化奠定了基础。
2.5率先实行输变电设备检修定额,推进精益生产
针对生产检修缺乏定额、且取费项目不统一,检修外包业务缺乏合规结算依据等问题,为推进全局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工作开展,规范检修项目的预(结)算工作,统一检修项目预算的内容构成、费用分类及计算标准,合理控制生产运营成本,提高生产费用的使用效率和电网运营效益,市局率先在省公司系统内施行了《湖南省电力公司输变电设备检修定额》、《湖南省电力公司输变电设备检修项目预算费用构成及计算标准》,检修定额的实施进一步促进输变电设备检修工作精益化管理,为强化生产成本预算控制,有效控制检修成本,扎实推进生产运营的“三节约”活动夯实了基础。
3 实施效果
3.1生产管理水平大幅度提升
新模式的实践改变了过去生产管理人员重干活,轻管理的弊病,使生产管理者的管理意识不断提高,能从精益化角度审视业务流程,做好生产管理工作。全局上下形成了制度管理人,流程管事的良好生产管理秩序,输变电设备的重复停电率大大降低,2010年全局110千伏及以上线路、变压器和断路器的重复停电率同比分别下降了5.605次/百条,4.275次/百台,2.917次/百台;客户报修相应时间和抢修时间大大缩短,故障停电平均时间持续时间和平均停电次数2010年同比下降0.464小时/户和0.049次/户;人均维护的设备数量不断提高,生产管理效率得到了有效提升。
学校创建46年来,本科教学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体系,办学传统和特色日益凸现;专业结构和布局,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师资队伍整体结构,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实验与实践环节管理,质量控制与信息反馈,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等等日益得到社会的公认,并为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作出了贡献。近年来,在211工程,世行贷款和985工程的支持下,软硬件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学校的社会声誉越来越高,影响日益增强。然而,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与科学进步,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抓好本科教学成为提高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的重点和关键。对照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我们在办学过程中,在以下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认真加以改进:
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还要进一步明确;教学的中心地位,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教学建设的优先地位和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还要进一步落实;学生占有的教学资源某些部分还不足;课程教学和教材资源数量不足;教学过程的信息化及规范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尚未真正建立;教师(特别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整体上的特色和亮点还有待于进一步升华和凝炼。
二,总体时间安排:(初步以11年11月专家进校评估设计)
1。7月-9月
⑴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细化,分解指标体系,形成本校的本科教学评估任务分解表,建设任务书,院级评估工作指南,和院级评估指标体系和总体;
⑵成立学校评估领导机构及学院一级评建办公机构;
⑶开始启动专业教学评估工作;
⑷学校相关的主要职能部门开展学习动员,调查研究,资料整理,查漏补缺和校内外经验交流工作;
⑸加强常规教学检查,软硬件补充和指导工作。
2。10月-12月
⑴初步完成专业教学评估的自评自建工作;
⑵组织校内外专家分步骤开展对专业评估的检查和验收;
⑶为院级评估初评汇集资料,并开展整改,促建工作;
⑷相关职能部门完成材料的初步收集工作。
3。11年1月-3月
⑴各学院开展院级评估,形成院级自评依据和自评报告初稿;
⑵加强交叉巡回检查和整改,完善各类软硬件设施;
⑶再次校内外组织专家检查和验收,针对问题进一步整改。
4。11年4月-5月
⑴根据当年学校基本状态数据,核实,修订,补充,完善各类材料数据;
⑵完成院级自评依据和自评报告全部材料;
⑶完成机关职能部门全部相关材料;
⑷提炼学校的本科教学特色鲜明项目和亮点建设项目。
5。11年6月-8月
⑴汇总各单位自评报告及材料,初步形成学校的自评依据和自评报告;
⑵完成校长汇报提纲(包括文字,光盘材料)和特色报告;
⑶进一步完善向专家提供的相关资料和备查资料;
⑷配合教育部开展进校前的调研工作;
6。11年9月-11月
⑴进入倒计时阶段,学校利用多种形式组织全校师生员工对本次教学评估工作的意义,指标体系进行一次广泛的再学习和宣传;
⑵完成学校的自评报告,自评依据,校长汇报提纲并向教育部,省教育厅和中国科学院汇报;
⑶全面落实专家进校后若干事宜和物质,人员到位情况。
关键词:水利工程;信息化;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一、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和主要内容
1、随着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全国水利系统已实现了从水情、雨情信息的采集、传输、接收、处理、监视到联机洪水预报的重大进步,这使得水利部门在历年的防汛抗旱工作中逐步发挥了作用。
2、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国水利部门建立了全国水利文献信息交流网络。一是1995年开始建设的全国水情计算机广域网,已连接全国重点防洪省、直辖市和流域机构的水文部门;二是开通了以水利部信息研究所为中心,联结六大委及太湖流域管理局的多个国内外联机检索系统。
3、开发建设了一批具有专业特色的、如《中国水利期刊文献数据库》、《长江资源数据库》等文献信息数据库。水利系统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建成《国家水文信息数据库》,能够对外提供初步的查询服务;还有一批数据库如《水利空间数据库》、《中国防洪工程数据库》等也已经启动。
4、项目信息管理控制
随着社会的信息化水平的迅速发展,水利工程逐步进入数字化管理模式,相应的管理系统陆续出台,为水利工程建设实现信息化管理,提供良好的先决条件。项目信息管理主要工程项目包括:工程质量的控制、工程成本的控制、工期的控制及安全生产的管理、施工技术的管理、数据信息的管理、工程合同的管理、材料设备管理等,严格控制施工期间的投入,合理规划管理制度。项目信息管理控制必须围绕人性化管理,因为水利工程施工具有特殊性,一旦项目信息管理不能满足发展需求,将会阻碍水利工程的正常实施,促使工程的施工期限延长,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5、施工过程的监控
我国多数工程建设的过程监控采用传感器采集信息,实现水利工程建设的全程控制。实施工程控制主要依赖施工现场的电视监控,但是电视监控存在一些隐患问题,无法准确记录施工过程的监控,因此,部分施工单位利用GIS技术,针对现场的施工情况,实施可视化管理,能够有效提高工程质量与效率,第一时间接收现场施工情况,并且为现场的施工提出有效的管理措施。
6、工程施工设计方案的优化
优化整个施工过程中,给予实施工程足够的时间,确保工程能够在有效期间,提高施工的质量,合理控制施工的成本问题,实现施工企业的效益最大化。规划设计合理的施工方案,能够有效推动数字化施工管理及工艺控制软件的实施,进一步优化整个施工过程。首先,施工单位应该充分结合本次工程施工的情况分析,根据有效的数据,规划工程设计方案。其次,对于项目工程的预算、人力、材料、工程技术、施工进度、工程成本等进行计算机辅助管理,实现具有针对性的优化方案。
7、项目工艺控制
水利工程建设应该大力推广应用自动控制管理技术。实施工程中,可以充分应用相关管理技术,提升工程施工的质量,例如:预拌混凝土上料的自动控制、混凝土质量的控制、工程材料的检测机数据采集等,利用项目施工的自动化技术,实现工程施工的自动化管理目标。
8、网络化统一管理
在施工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Internet链接工程项目于总部的局域网,进行数据的共享与远程信息的服务,有效提高工程施工的效率,实现工程信息统一管理。
二、 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1、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基础薄弱
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是在我国工业水平较低的时候被提出来的、相对较晚,所以基础比较薄弱。针对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双重困难,对我国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七五”开始对水情的汇总,80年底开始对信息源的处理,90年开始向计算机转型,到目前为止虽说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一些基础的信息提取和应用还是存在明显的不足。
2、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措施力不够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由于接触较晚,缺乏技术经验,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文件,要求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但效果并不是很好,缺乏良好的经验交流机制,使得信息化建设进程缓慢。
3、缺乏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共享机制
在信息资源开发方面由于缺乏良好的开发技术,以致无法进行创新;再者就是缺少一个信息交流和传播的平台,传播受到种种阻碍,使得信息资源无法被广泛吸收和采纳,给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4、资金控制不到位
在工程建设中,资金是保障工程项目正常运行的关键因素,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对整个工程项目进行支持,就会造成项目施工瘫痪。在我国水利工程信息化的管理当中,由于相关资金难以得到落实,使得资金的投入不能满足工程施工的要求。在工程建设中,由于资金流入的渠道不能固定,在信息化管理建设项目投入运营后期相关的工程维护难以得到解决,从而让工程施工受到限制。
5、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平衡
信息化建设总是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发展较快,在经济落后的地区发展较慢,这就在无形中拉开了差距。还有就是在十大重点业务系统中存在的不平衡,由于各个系统起步时间不同,研究水平也不同,导致他们的发展速度大不相同。
6、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管理运行创新系统滞后
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管理难免要交给相应的政管部门,一些地区的水利信息和网络资源较为分散,不利于两者结合的平衡发展。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本就具有科研性质,那么就会存在一些地方在项目上走报项、审查、立项的老路运作,等到真的立项要进行深入研究的时候就无人问津了,使得建设单位陷入危机。另外一个方面,如果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被当成科研项目就会导致大量的重复,缺乏创新,延缓发展水平。
7、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缓慢
由于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在国内起步较晚,相关的技术和经验还很缺乏,需要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专业人员来进行指导,国内也急需培养一批专业人才来接受后续的信息化建设工作。
三、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1、加强对水利工程信息化的重视
水利工程的信息化管理,要能够得到充分的重视。相关部门要结合实际情况和工作的重点,建设出水利工程信息化系统的长期发展机制。要充分的重视水利工程信息化系统的正常稳定运行及及维护,要使已经建立的系统机制得到足够的维护,已到达其能够长期发挥作用的目的。相关部门要在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中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充分的利用好资源,在建设中敢于创新,要能够将最新的信息技术应用到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中来。在管理中要能够找到重点,节约相应的成本,并投入到今后的工作中去。这样才能够使得水利工程信息化的管理变得更加的轻松和有效。
2、对水利资源进行充分合理的开发与利用
信息资源的开发是信息化产业的重要组成条件。对相关资源进行充分的开发是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无形的资产,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对水利资源进行充分合理的开发与利用是我国当前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首要任务。我们要从战略的角度出发,对水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规划,并且将其制度化、规划化。相关的部门要在各信息部门之间形成信息资源的整体体系,要能够使得资源信息在各个部门之间得到共享,发挥信息的时效性。在对资源进行充分开发的同时,要抓好各个水利部门之间的信息化系统建设,不断的健全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体制。
3、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机制
3.1完善的信息化管理机制是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正常进行的有力保障。相关的水利部门要迅速解决其维护体制的问题,要加快其建设的进程。水利部门要在同一的规划中发挥水利部门的职能,要对信息化管理机制的完善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使得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更加的便捷与高效。
3.2在水利工程管理迈入信息化阶段的过程中,一些管理部门和相关单位要明确信息化管理体系,对常规信息进行采集的同时,还应该结合水利工程的监控设施建设,利用GPS和RS系统实施信息的自动采集和传输,逐步实现信息的综合采集,使信息技术向着高科技高水平发展,从不同层次对施工建设进行协助,确保施工的快速进行,避免人工采集形成的数据误差,全面保障施工质量。
3.3通过对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确保过程中责任明确,对一些管理不善的人员实施责任追究,保证管理职能的切实发挥。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对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审查,使每一项工作都能够执行到位,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信息化管理的效果。还可以使用GIS技术进行数据采集,对一些管网数据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导入,将其保存在数据库方便管理人员查阅。
4、完善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
为确保水利工程的信息化管理过程中资金充足,能够使得信息化系统稳定运行,可采用成本控制的方法对资金进行管理。在工程施工中对设备进行合理购置,施工所用的材料应该合理采购,在施工项目的运行中,施工单位需要按照工程规划的动态原则对施工项目进行科学组建,这样不仅可以节约人力,也可以减少工程的施工成本,保障工程的正常运转。也可以运用管理类软件进行工程管理,减少施工人员工资的开支,从而达到节约工程成本的目的。可以将节省的资金用于工程的后期维修阶段,能更好的促进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5、重视专业人员的培养
专业人才的培养不论在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和管理上都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只有重视信息系统人员专业技能的培养,才能够保障水利工程信息化的正常进行。在培养技术人员专业技术的同时要注意对其综合素质的培养。水利部门只有不断完善人才的引进机制,吸收具有较强技能的专业人员,并积极地完善人才的培养机制,不断的更新人才的专业知识,将专业人员的专业知识保持在先进的水平。不断的创造机会来提高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使得整个专业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结束语
水利工程建设具有周期长、技术条件复杂、规模大等特点,勘探设计、工程实施和验收等方面管理过程也非常复杂。由于不同项目建设的条件不同,设计变更多,需要协调的关系复杂如移民、征地、环境保护等,因此,水利工程管理难度大、问题较多,对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要求非常高。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信息技术等新技术也得到飞速发展,为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实现提供了可能。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是指使用信息技术,对水利信息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包括对水利信息资源进行采集、存储、利用和处理等,大大提高水利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和应用水平,全面提高了水利建设的效益,对水利工程信息化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吴祥,张坤,陈欣,等.水利信息化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