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30 17:34: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制造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每到9、10月间,珠三角、长三角便进入忙碌的圣诞订单交货季。然而今年,制造业厂商加班之余,更慨叹订单量少利薄,与之印证的是,7月外贸出口增速仅为1%。
出口制造业的寒冬,会延续多久?有专家的悲观预测是拖到明年,然而以更宏大的视野看,这个看法仍显乐观。
越来越多的消息显示,在上世纪90年代全球化生产浪潮中转向新兴市场的制造业,正在回归美国。其中的动力,固然有金融危机后美国政府对再工业化的推动,而更深远的因素,还是技术的突破。
数字技术的发展,正让3D打印机成为制造业的新宠,巧克力、假肢乃至汽车、建筑的生产将迎来全新的模式;机器人技术的进步,则催生出富士康的百万“机器人大军”计划。在制造业中,劳动力价格要素或许终将不那么重要。
影响制造业的另一端,是市场的碎片化。越来越多从事外包的服装生产商发现,以往的“一种款式、海量订单”正被小额多款的碎片化订单所取代。供应链快速响应的ZARA模式,正迎合了这种变化。
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之下,在哪里生产,由谁来生产,决定成本的高低;而小批量生产,快速销售,考验的则是设计与协同。这一趋势下,制造业回归发达国家不再值得惊诧。《经济学人》甚至认为,随着制造业的数字化,全球制造业将面临第三次大变革。
曾经改变世界的中国制造,如今要面对数字改变的世界。这与生产精神产品的媒体处境倒也类似。在柯达破产、实体书店式微、唱片公司纷纷消失之后,传统媒体业者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技术进步的紧逼,微博所彰显的信息碎片化、受众社交化特征,更令媒体既有模式无所适从。
探寻变局下的出路,不仅企业有需求,政府也有关注的理由。谷歌、Facebook之后,下一代的明星公司是3D Systems还是iRobot,未来会告诉我们答案,但全球制造业的重新洗牌,将对中国的就业、产业结构布局产生怎样的影响,已经需要研究。
不仅制造业面临洗牌,资本也在洗牌。近期扰攘多时的一个热点,是中概股私有化。在全球资本纷纷由新兴经济体回流美国的背景下,越来越多中概股携PE的资金支持启动私有化退市程序,不少大股东表露了回归国内市场的意向。由于环境、理解不同,不同市场对同一企业的估值确实存在差异,然而,企业估值的最终依据是其内在价值,对于那些缺乏自我增值打算的公司,转市不如转型。
2012年1月初,总理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职要求,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防止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次日沪指放量大涨,股市信心大为提振。而此前证监会主席郭树清的“三把火”,并未在股民中间引起太强烈的反响。可见中国股民这些年交足了学费,对于资本市场顽疾之深、治理之难,心中有数。
金融误国,实业立国,这一规律在西方早有印证。
荷兰首相马克·吕特在《领导者》专访中说,17世纪是荷兰的黄金时代,荷兰凭借强大的造船业、船运业成为世界霸主。后来,富裕的荷兰人变懒了,心态变得急功近利,通过贸易、房贷等方式实现一夜暴富是普遍风气。再加上周边国家的战争使这位债主损失了大量利息,荷兰一朝衰落,霸主地位被英国取代。
英国彼时正兴起工业革命,船坚炮利,以蒸汽机为代表的一系列发明制造,开启了一个大机器生产的全新时代,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但是英国成了新的霸主之后,长期的富裕繁荣使它放松了对实业的要求,人们都想走捷径玩儿杠杆,躺着挣钱。英国几乎卖掉了制造业者属于自己的皇冠上所有的宝石:罗尔斯·罗伊斯卖个了德国宝马(除了飞机发动机以外),捷豹路虎卖给了印度塔塔,宾利卖给了德国大众,MG rover卖给了中国的上汽南汽。今天已经没有什么经典品牌Made in UK,取代英国成为霸主的,是靠制造业崛起的美国、德国和日本。
德国的工业革命比英国晚了80年,它之所以能够从二战的废墟中迅速崛起,成为今天深陷债务危机的欧洲最强悍的经济实体,是拜制造业而非金融业所赐。大到奔驰宝马奥迪,小到博世小家电双立人指甲刀,无不体现者德国制造业的扎实和精湛。
德国驻华大使说德国的高中毕业生只有30%左右去读大学,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职业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制造业参加工作。经济环境的长治久安,需要制造业的稳健发展。从事制造业的工人可以获得很丰厚的报酬。在那些高度机械化的工厂里,高级技术人才的办公环境甚至堪比某些华尔街银行家。所谓“蓝领”和“白领”之间的差别,在那里其实很模糊。
今天的日本虽然经济情况并不乐观,终归也不会太差,同样是因为日本有制造业的支撑。美国更是将制造业视为国家的命脉。奥巴马曾经提出“强劲的制造业才能赢得美国的未来”,在国情咨文中更是吹响了“重返制造业”的号角,连低端制造业也不愿放弃,鼓励那些跨国公司工厂回到美国的土地上。
再将视线转向中国。中国的制造业未必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强,我们连高精度的轴承都制造不出来,飞机、汽车制造技术距离发达国家还远得很,满大街跑的汽车还是外国品牌多,从工业品到日用品大多数人还是觉得洋品牌好使。不断扩招的大学向社会输送的毕业生已经远远超过“白领市场”就业需求,而“蓝领市场”却因工作环境差,薪酬低等原因,少人问津。
单靠金融就能成为“超级大国”吗?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在制造业上不具备强大的实力,而仅凭金融成为真正的霸主。资源过度向金融领域流动,这样的繁荣是不可持续的。
然而近些年来,国内制造业受到来自西方发达国家高端制造业回流和东南亚低端制造业崛起的前后夹击,市场空间大幅缩小,加上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可开发土地日趋有限、环境和资源保护要求不断加大等各方面限制,使得制造业利润空间持续下滑。苏南制造业同样面临着诸多挑战。
2015年,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联合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昆山、常熟、张家港等市县调查队,对苏南地区的近50家制造业代表企业展开了详细调研。这些企业来自化工、IT、水泥、机械设备、纺织等亟待转型升级的行业,在企业性质上也涵盖了国有、民营、外资和中外合资企业,具备较强的代表性。
调查显示,产能过剩、内外需不足、产品价格下滑、融资和用工成本持续上升等问题,严重制约着苏南制造业的发展。转型升级已经成为苏南各家制造业企业的迫切任务。
作为中国区域经济翘楚、制造业高地,苏南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诸多举措,将会直接对全国产生示范效应,为中国制造业迈上更高的台阶奠定重要基础。
《中国经济周刊》受权独家编发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在本次调查基础上形成的《苏南制造业转型调查研究》报告,对苏南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最新动态带来独特、深入的观察。
制造业高地为何也要转型?
2010―2014年,苏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从15.5%降至7.6%,“腰斩”一半。
我们调研的大多数企业,甚至没有服务业务收入模式的概念,基于知识和信息创
造高增加值的高端服务业务,在苏南制造业企业中更是凤毛麟角。
近几年来,在苏南地区的钢铁、水泥、有色金属、光伏等行业,一再发生恶性价格战。
苏南的土地面积分别仅占江苏和全国的26.2%和0.3%,而人口数却分别达到江苏和全国的41.7%和2.4%,其人口稠密程度在全国首屈一指。人口密度很大程度上跟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苏南2014年的GDP总量分别达到江苏和全国的60%和6.1%,其中第二产业GDP总量分别达到江苏和全国的61.3%和7.0%,均大大高于其土地面积和人口数占江苏和全国的比例。就人均GDP而言,苏南2014年的数据比江苏高42.7%,比全国高149.0%(见表1)。这一系列数据,都可以反映出苏南经济,尤其是制造业发展水平在江苏和全国的领先地位。
但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整体经济形势低迷的持续影响,苏南的制造业也呈现出下行态势。2010―2014年,苏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各年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5.5%、12.4%、9.3%、9.4%和7.6%,增速呈现出明显的放缓态势(见表2)。工业中除了制造业之外,还包括采矿业和水电气生产供应业,但由于后两个行业的产值所占比例很小,所以这组工业增加值的数据能近似反映出苏南制造业的发展状况。
尽管这期间有国家4万亿投资等宏观经济政策的刺激,但总体看,产能过剩、内外需不足、产品价格下滑、融资和用工成本持续上升等问题,严重制约着苏南制造业的发展。转型升级已经成为苏南各家制造业企业的迫切任务。
除了上述宏观层面的原因之外,苏南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倒逼”因素还有以下三方面:
1.产业价值链不高,服务型制造业凤毛麟角。根据2014年的数据,苏南制造业产值排名前五位的行业依次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见表3)。这些行业的代表企业创造价值的途径仍然是以产品为主,产品出售之后,便不再产生后续的收入,严重缺乏长期收益的方式。
按照元器件、生产装备制造―产品组装―成套产品生产和服务的产业链环节划分,苏南制造业中的很多企业,都处在产业链中端的产品组装环节,既没有核心技术,也缺乏自主品牌意识和创新能力,价值收益很低,仅依靠低成本获取生存空间。
在国内成本红利消失、世界经济持续不景气的大环境下,这些组装代工企业面临的挑战,将越来越大。如果不进行产品创新,开发自主品牌和提高研发能力,企业很可能会在残酷的市场环境中面临淘汰。
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昆山的某IT企业和某光电企业,分别给美国苹果公司和韩国三星公司做代工。据上述IT企业负责人介绍,在一部苹果手机的总售价中,他们生产的摄像头和按钮零部件,只能获得5%~7%的销售收益,而苹果公司所得的销售收益分成则超过50%。上述光电企业的全部产品,都供应给韩国三星公司,他们也感受到产品价格越来越低,而供应商却越来越多,市场竞争激烈,利润空间一再被压缩。
苏南制造业服务业务创造的价值较低,在我们调研的大多数企业中,他们甚至都没有服务业务收入模式的概念,而基于知识和信息创造高增加值的高端服务业务,在苏南制造业企业中更是凤毛麟角。在制造业整体发展速度降低、行业利润趋平的情况下,进行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型,显得非常必要。
2. 产品和生产制造方式同质化较严重,受上下游影响很大。很多行业进入门槛低,其生产工艺易被模仿和替代,一旦有利可图,容易造成一拥而上,导致产能过剩。从苏南制造业近几年来的实际发展状况来看,在钢铁、水泥、有色金属、光伏等行业中,一再发生上述恶性竞争状况。各家企业间陷入价格战,行业生态惨淡,造成经济效率的极大损失。
调研中,多家企业表示深受产能过剩和产品价格一降再降的影响,企业运营遇到较大的挑战。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开发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实现产品和生产工艺的差异化策略,对各家制造业企业来说显得迫在眉睫。
常州某化工企业表示,由于企业主要产品――某化工材料,价格在一年内下降了24.83%,公司今年1-9月份净亏损2600万元,跟去年同期相比下降明显。昆山某切割企业则表示,公司的主要下游产业造船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产品价格大跌。2008年以前,租一艘船要12万美元/天,2008年后一度跌到只有3000美元/天,租金价格仅相当于原来的1/40。
3. 环保压力持续加大,企业治污成本大大增加。面对严峻的环保形势,传统行业依靠高能耗、高污染发展的模式难以为继,向绿色低碳型发展模式转型成为必然。
常州某混凝土企业表示,传统的混凝土搅拌站环保等级低、精细化水平低,混凝土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水、粉尘和噪音对周边环境造成的污染,越来越受到各界关注,环保压力和由此引发的冲突进一步加剧。2015年以来,地方政府部门加大治理整顿污染的力度,该企业环保治理成本大大增加。
苏南制造业转型用了哪几招?
招数一:“机器换人”
用工困难和人力成本的不断提高,促使苏南部分制造业企业从传统加工制造向逐步实现自动化转型,即通过“机器换人”实现自动化管理,节约用工成本。企业通过“机器换人”的自动化转型后,用工数量明显减少,生产效率大为提升。
例如,常熟某家纺企业自2012年起,从三个国家引进家纺的全自动化生产线,原先需要80个工人的生产车间,现在只需要10个人左右。
昆山某汽车配套设备企业投入资金用于前工程导线仓库自动化等建设,导线仓库的物流从人工模式升级为自动化模式,节约人力60余人,降低成本约300万元,物流节拍更加合理。企业的冲压车间有两条冲压线实现了自动化,每条冲压线由原来的20多人减少到个位数,焊接生产线安装了弧焊、电焊机器人工作站超10台,焊接车间由原来的70人左右减少到约20人,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公司劳动力成本的压力。
招数二:通过并购、投资拉长产业链
企业通过并购、投资和自主投入研发等多种手段,实现从产业链低端向产业链高端的延伸,提高公司发展质量。
例如,昆山某儿童用品企业,在2014年实施两起重大并购,分别完成对欧洲最具活力的顶级品牌德国某公司的全资收购和对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某百年品牌公司的全资收购。通过并购,一举实现从代工出口向自有品牌经营,从国内市场向海外市场拓展,从单纯制造向产业链两端的升级。
招数三:向服务型制造延伸,提高产品竞争力
面对制造业竞争加剧、环境容量压力加大、资源成本趋高的发展形势,无锡某纺织服装企业把握“微笑曲线”的原理,在花大力气抓好研发的同时,抓好附加值较高的销售环节,构建终端销售网络,全力拓展市场,形成了“哑铃形”的发展模式。该企业致力掌握上游的“产品企划、研发”和下游的“供应链管理、产品销售、品牌管理”,而中间附加值较低的“成衣生产、运输配送”环节被外包出去。该企业开辟了天猫旗舰店、新浪微博旗舰店,网上有客服24小时在线服务。2014年11月11日当天,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
招数四:让节能环保成为企业新引擎
对于水泥、钢铁、化工等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来说,加大环保投入,向绿色低碳型生产模式转变,是它们的唯一出路。
南京某大型钢铁企业以节能环保提升为契机,嫁接国际优势资源,成立集节能环保工程和设备设计、研发、制造、运营咨询服务、工程总承包于一体的专业化高科技节能环保公司,将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为企业发展的新引擎。
常州一家水泥企业采用新技术、新装备,实施清洁生产,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和避免污染。企业还坚持走循环经济、综合利用的道路,在利用“三废”材料、余热发电、矿山尾矿综合利用、改进生产工艺等方面做足文章,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和谐统一,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提升。
招数五:实施资本运作,产业布局多元化
调研的多家苏南制造业领军企业,均通过不同企业的联合和资本市场上的运作,实现企业资源要素的优化组合。
常熟某家纺企业在家纺业务已经做大做强的基础上,积极开拓能源和重化工业领域的投资和产业布局。他们于2010年成立能源分公司,并与俄罗斯某石油公司共同成立合资能源公司,合力推进油品储运与炼化综合体项目,项目总投资100多亿、年产量600万吨,已于2014年4月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并列入“俄联邦设计、建设、生产炼油企业名录”。目前,正全面开工建设,聘请中海油等高级管理团队,预计项目2017年建成达产,在中俄两国境内的年均总收入为614.2亿元,利税总额173.6亿元,安排1100人就业。
无锡某设备制造企业有5个事业部和1个技术中心,其中综合事业部专门负责企业的资本运作、收购合并,不断实现资源的重新整合,提高企业的规模效应。该企业旗下的自动化公司2004年6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通过资本运作,为这些企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苏南制造业转型升级还缺啥?
对于国内制造业企业,尤其是广大中小型制造业企业来说,要想实现从“制造”到“智造”、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从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向绿色低碳生产方向的转型,尚需攻克难关,苏南制造业也是如此。
1. 资金不宽裕。资金是转型升级过程中重要的影响因素,要转型升级,要技术改造,最后归根结底都离不开一个“钱”字。对于苏南制造业中的领军企业来说,流动资金一般比较宽裕,银行也乐于提供贷款。但对于广大中小企业而言,实现正常生产经营的融资都很困难,更别提转型升级了。
例如“机器换人”,此次受访的绝大多数企业都有计划实施,但这一计划的最低投资也要在1000万元以上,类似上述昆山某汽车配套设备企业,每年的技术改造费用都在1亿元以上,这样的支出对于广大中小企业来说是不小的资金压力。
我们调研中还了解到,常州一家化工企业由于在前几年化工行业整体形势良好的情况下,没有及时进行环保投入,在近期公司严重亏损的情况下,又必须按照政府环评要求,投入上亿元进行环保设施改造,企业陷入左右为难的困境。
随着物价水平的提高、人工成本的不断上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震荡和原材料价格的极大波动,苏南制造业企业的成本控制难度更加突显,从而制约了企业投入足够多的资金用于转型升级。
2. 高端人才缺乏。人才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和支撑要素。苏南的制造业企业有相当一部分位于县、镇甚至村级单位,这些地区的文化、医疗、教育等城市软环境相对不足;即便对于苏南的核心区域――苏州、无锡、常州三市来说,它们在综合发展水平和吸引力方面,也仍然跟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相比有明显差距。此次受访的大多数企业都反映,企业在高端领军人才、研发设计团队和技术骨干等方面,尚存在明显的缺口,招募高端人才比较困难并且容易流失。人才的结构性失衡同样制约着苏南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进一步推进。
3. 技术改造后的人员安置压力大。在苏南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随着技术改造实现智能化生产,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一线工人被淘汰。目前企业的做法是先淘汰年龄大的,年龄较轻的通过再培训,重新实现上岗。但随着制造业转型的不断升级,原有一线工人的安置压力会越来越大,将会成为今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挑战。
4. 产品和技术创新有比较高的风险。如果新产品开发失败,前期投入的成本便难以收回,本来资金就捉襟见肘的中小企业对此将难以承受;即使开发出新产品,可能也会面临前期推广难的问题,新产品市场认知度较低,产品滞销也是一种风险。而由于当前市场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知识产权保护还不够到位,企业花巨大精力开发的新产品、新技术,很容易被同行业其他企业用较低成本模仿,甚至在被模仿产品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再创新,品质超越被模仿产品。
5. 各级政府在产业政策导向上有偏差。国家的产业政策侧重于从宏观角度全面权衡和考量,而地方政府优先考虑的是本地的发展,各级政府产业的政策方向不尽相同。而部分产业政策缺乏延续性,令企业无所适从。
调查
制造业转型升级,企业最希望政府做什么?
关于政策支持
进一步减政放权,减少对企业的行政收费,切实为转型升级的企业减负。
在节能减排、产品升级等方面给予足够政策扶持,帮助企业走出困境。
走出地方保护主义的误区,对规模企业为了市场垄断进一步扩张产能和部分企业以低端产品、低价格进行市场竞争的行为进行管理和引导。
关于融资渠道
加强政策引导,让更多的政府扶持资金、银行借款、民间借款流向创新性企业。
进行金融体制创新,建立科技型专业银行。
支持大型企业上市融资,用募投资金来投入新的业务板块,推动企业战略转型升级。
关于配套服务
重视公共研发平台建设、知识产权交易及保护等配套服务体系的建设。
建立健全科技保险制度,引进风险投资,鼓励联合开发分摊风险。
年初,中央为了加大对房地产等过热行业的调控,仅仅前五个月就已经先后两次加息,五次提高银行准备金率,但是,“疯狂的房子”并没有朝着我们理想中的预期发展。中国人民银行官员再三强调,我们将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意味着我们还可能继续加息或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把泡沫降下来。
然而,房地产市场的问题远比我们想象中严重。目前看来,房价只是没有继续疯涨,房地产开发商还没有出现明显的资金链断裂迹象。
可以说,房价不回归理性,货币政策就不会放松。根据当前情势分析,今年中央还可能继续加息,其目的就是要逼退开发商回归理性。
真是剑走偏锋。房地产行业没有被击中,反而是实体经济遭了殃。
今年,对于广大制造业行业来说,的确不是一个好年份。年初各地出现招工难、涨工资、原材料涨价,现在出现用电荒、限电、银行信贷收缩、贷款难等诸多烦心的事,制造业企业基本上都遇上了。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制造业大多处于代工或低技术阶段,利润空间一般都被压缩到5%以内,不少制造业企业因此陷入困境之中。
有企业反映,制造业是一个火坑,转型和升级是另外一个火坑,其实质就是从一个火坑跳到另外一个火坑。虽然这话极端了,但是也反映出一些问题。投资一家制造业企业首先面临巨大的一次性投入,厂房、技术工人、产品、市场、资金链一个也不能缺,但是,产品可能一夜之间就要面临被淘汰或者被替代的风险,这要求企业必须有大笔科研经费的持续投入,有庞大的科研团队,能够不断推出新的产品。而制造业的竞争实质还是科技实力的竞争,但还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中国制造业,到底有多少企业能够达到这个条件呢?根据我们的分析,可能不会超过30%。
总体来看,中国企业的投机心理还是比较严重的。一种情况是多元化现象。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广东、浙江等地一些非常优秀的制造业企业纷纷陷入倒闭潮,其根本原因不是产品没有竞争力,而是多元化。企业正常的流动资金被他们挪用到房市和股市里,一旦这两个行业都不景气,主业也就寿终正寝。
浙江飞跃集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企业产品在世界同行业处于领先水平,销路也不缺,可是资金链却拖垮了他们。为了获取丰厚的利润,企业大量购置了土地,并投入了房地产行业。没有想到,企业资金紧张的时候,房子突然卖不出去了,而银行已经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抵押,并且预期的贷款,银行也要收回,屋漏偏逢连夜雨的案例总是不经意间发生了。
另外一种情况是仿冒,这是最简单的生产方式。我们分析发现,任何一个工业化起步国家都会出现10~20年的仿冒现象。但是,长期仿冒虽然投入低,对企业却没有好处,没有竞争力的企业是没有前景的。之所以这两种现象比较普及,关键还是企业的投机心理造成的。如果我们没有核心的技术或者创新的商业模式,我们的制造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历史有时候却是惊人的相似。几年前发生的制造业倒闭潮,今天又再次上演了。我们总会不断地遇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干扰,很多东西不是我们能够控制的,但是,我们应该时常有这个思想准备。近日,温州不断传来坏消息,为数不少的中小制造业出现资金链断裂现象。
目前,我们还不能判断严厉的宏观调控到底会拖垮多少中小制造业,但是,两次加息,五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确给实体经济增加了不少的融资成本,添加了不小的融资障碍。据有关机构测算,中小企业获取银行贷款的综合成本上升幅度至少在15%以上,远远高于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民间融资成本一般都超过银行的300%。
我们认为,今年下半年针对广大中小制造业的信贷政策将会适度宽松,融资难不会成为阻扰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绊脚石”。
关键词:制造业 成本控制 存在的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5-105-03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成本控制的概念
所谓成本控制,从严格意义上讲是指运用以成本会计为主的各种方法,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比较,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实现预期的成本限额。企业的成本控制是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进行计算、调节和监督,发现企业的不足并寻找可能降低成本的一切方法的过程。企业进行成本控制,并不是追求单纯的成本降低,而是要从追求企业的经济效益及盈利能力出发,达到成本效益最大化。
(二)成本控制涵盖的主要方面
成本控制包括产品形成的全过程,主要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即投产前成本控制和投产后成本控制:
1.投产前成本控制。主要是目标成本控制,企业的目标成本是经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目标成本控制。包括两层意思:一是目标成本实行自身控制,即在确定目标成本时,要进行市场调查,可行性研究,确定产品价格和目标利润,在此基础上再确定产品目标成本,这时为了保证目标利润的实现,必须对目标成本进行控制。二是利用目标成本去控制设计成本和试制成本,以确定产品投产后的成本水平,这就要求设计方案不仅要保证产品质量,同时要从经济上符合目标成本的要求,即设计成本必须低于目标成本。
2.投产后的成本控制。主要是生产成本控制,统称为过程控制或反馈控制,实际上就是对产品实体形成过程和经济事项实际发生过程的控制。这个阶段的成本控制,要将在发生的成本与目标成本、定额成本与费用限额等进行对比,将偏离情况及时形成信息,返回到职能部门、责任部门或决策部门,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巩固成绩、克服缺点、防止浪费现象的继续发生。
(三)制造企业加强成本控制的必要性
企业是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组织,从会计角度讲,利润取决于以下几部分:
利润=收入-成本-费用
可见,企业要实现利润最大化,可以通过不断扩大收入或者控制成本、降低费用来实现。因此,成本控制是企业目标实现的重要方面,是企业发展中面对的一个关键问题,只有控制好成本,才能获得理想的利润,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而对于以生产产品为主的制造业来说,其生产产品必然会涉及到研发设计、材料采购、生产、营销服务等,各个阶段都会有成本问题,因而其成本控制就至关重要。传统成本控制着重于企业内部的产品生产制造过程的成本控制,相应的忽视了产品研发设计、采购、营销服务等过程的成本控制,没有涉及企业成本发生的全过程,即仅以产品生产成本本身控制为主,较少从整个企业系统的角度探讨引发成本形成的动因及降低成本的途径。
二、当前我国制造业成本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控制观念落后
传统的成本控制片面强调事后控制,忽视事中控制、事前控制。而事前控制的薄弱性,则会造成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决策等规范性、制度性缺乏。
此外,传统的制造业企业成本控制,片面重视生产制造环节,对研发设计环节、采购环节考虑较少,至于营销服务环节(销售和售后服务环节)更是无暇顾及。另外传统的制造业成本控制,市场调查较少、市场观念僵乏。单纯依赖提高产量来获取短期利润,这无异于杀鸡取卵之举。
从大环境中看,我国制造业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愈加迅猛。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早就已经实现了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转变。而面对着日益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日渐挑剔的顾客需求,制造业企业应该适时更新观念,以适应现代市场的需求。
(二)采购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采购成本观念比较落后。很多企业把控制采购成本等同于降低采购价格,忽视了采购的材料的质量、库存成本、运输成本等。这种成本控制观念落后,已不能适应现在的经济环境。企业要改变这种落后的成本控制观念,加强对采购成本的认识。
二是认为采购成本管理只是采购部门的责任。企业有各个职能部门,包括采购、生产、销售、财务等等,这些专业化的分工使得人们认为采购成本管理工作只是采购部门的责任,而与其他部门无关。
三是忽视与供应商的合作。企业过分重视采购价格,利用各种方法手段极力压低供应商的价格,削减其利润,从而造成与供应商的竞争,没有从长远发展的角度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很可能使得采购物资的后期使用成本增加,库存增加,管理成本上升。
(三)生产制造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传统成本控制观念主要关注的就是生产制造这一阶段的成本控制,所以这一阶段的成本控制问题较少,但依然存在问题。现在,企业通常将产品生产制造成本划分为料、工、费三部分。对于制造业的产品成本来说,原材料消耗所占比重较大,材料耗用的浪费或节约直接影响到产品成本的高低、盈利的多少。但企业经常会出现生产过程中原材料的浪费现象,主要是缺乏对原材料的消耗量的控制。企业常常对原材料的利用不合理,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如对于剩余的边角料直接丢弃,而没有考虑其他方面的用途,没有充分利用。而企业的生产效率的高低也是影响产品成本的一个重要部分。如果生产同样的一个产品需要的工时较高,那么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就少,从而造成成本的增加。产品生产过程中还会发生各种费用,这些费用的高低也会影响成本的高低,但这些费用又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企业在这部分主要进行的成本控制是如何对成本进行降低,尽量减少原材料的消耗浪费、提高工作效率及尽量减少费用的发生。
(四)营销服务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当今以顾客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已经逐渐被人们接受,营销服务在企业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探讨过产品研发设计、采购和生产阶段的成本控制后,有必要对营销服务阶段的成本控制问题进行分析,这样设计出的成本控制体系才是完整的。
服务成本是企业总成本的组成部分,是企业人财物的支出。但企业往往忽略了服务的重要性,相应的忽略了服务成本的管理与控制。传统的成本控制没有考虑对产品售后服务成本的控制,认为产品的销售就是终点。而在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下,产品的售后服务变的越来越重要,良好的售后服务有利于企业形象的树立,能促进企业产品的销售,从而增加企业的利润。因此,企业在进行成本控制时也应该关注这部分成本。企业要从顾客的角度出发,重视顾客,加强售后服务等并对这部分成本进行控制。
三、制造业成本控制策略
(一)提高管理人员的成本控制意识
制造业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必须具有成本优势。由于许多企业的管理层的成本控制意识比较薄弱,对产品工艺成本的控制不够重视,导致了企业成本在增加。因此,成本控制首先要树立成本控制意识,营造企业内部成本控制氛围,从而强化员工自身的成本控制意识,避免工业企业制造成本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目前,中小型工业企业,尤其是私有工业企业,管理人员多为本家族家庭成员,对企业成本管理仅仅局限在对大宗原材料采购或日常费用的支出上,往往忽视了其他方面的成本管理,成本费用控制没有形成制度化和体系化,不能有效地降低成本费用。为此,在中小型企业,须加强成本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使其能了解所分管成本费用指标的实际执行情况和计算依据,能调节、控制所分管成本费用指标的耗费数,清晰成本费用形成过程,制定完善的成本控制制度。企业要对各级管理人员进行成本控制专题培训,贯彻落实企业成本控制思想,使工业企业成本控制理念渗透到每个员工,提高员工的成本控制意识,从而增强在成本控制过程中的执行力。
(二)采购环节的成本控制
采购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在内部成本控制中,采购成本的控制是企业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建立合理的采购体系,避免采购员因收受贿赂采购价格高的原、燃材料,也要避免过量采购造成的原、燃材料库存积压,造成产品成本的提高。在保证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的技术指标前提下,建立集中采购、分批进货、货比三家的采购体系,即由采购人员选择三家以上符合本企业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的技术指标和本企业预算价格的供应商,建立供应商管理信息系统,总经理或公司领导层对供应商进行评价,与供应商协商采购价格,并选择两到三家供应商签订长期供货协议、质量保证协议。
在采购付款中,有的企业喜欢拖欠采购款,这样造成供应商因货款不能及时收回而提高产品的价格。在小企业中,可以建立合理的采购款支付制度,即当月的规定日期支付上月采购款或前两月的采购款,这样既保证了采购产品的连续供应,又提高了企业的信誉,避免供应商提高供应价格或因供应商要求付拖欠款而造成的企业大量资金筹措给企业造成的困难。
(三)生产环节的成本控制
产品流程中的成本控制。企业生产中,制定本企业所消耗的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的合理定额,避免跑、冒、滴、漏情况的发生,严格操作程序,提高产品的成品率。在主要原材料的消耗上,从原料进厂开始,就要避免厂内运输、配料操作失误等造成的原料浪费、辅助材料和生产设备配件管理上,很多企业实行零库存管理,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加强责任心,避免出现材料及配件多报多领用,或能维修的零件不维修直接换新件,从而造成生产成本的提高。在生产工艺中,找出控制关键环节,采取有效措施,对关键环节进行重点控制,对其他环节进行有效控制,从而降低成本。
参考文献:
[1] 马传永.制造业企业成本控制有效性的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3
在每一部苹果iPhone手机的背后,都印有这样一行话,“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由苹果在加利福尼亚设计)”。也许再过几年,这话就会换成“Made in USA”。在乔布斯时代,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在未来,美国制造的苹果产品又将成为可能——2012年12月,苹果公司CEO库克对外表示,苹果计划于2013年在美国花1亿美元打造生产线,生产部分苹果产品。
苹果不是第一个计划将生产线回归美国的企业,之前GE、惠普等企业已经将部分生产线转移回美国本土。甚至在传统领域,也存在着同样的情况。在美国户外用品连锁店REI的网站上,产品特性的选择栏里专门列出了“Made in USA”的选项,不过目前入选的产品不多,也就一两款。
至于回归的原因,既有美国国内政治上的原因,也有这些企业出于成本、供应链等多方面的考虑。在Computerworld的一项调查中,有40.89%的参与者认为这是富士康事件后的公关行为;还有31.9%的人认为这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大部分产品还是会在亚洲生产;12.25%的人认为这是为了避免未来可能出现的供应链问题;9.39%的人认为这是对公众担心工作机会外流的回应;5.57%的人认为此举会帮助苹果节省运输费用。
对此鸿海旗下富士康集团相关人士表示,富士康正寻求扩大美国制造业务,以满足客户希望“让更多工作在美国完成”的目标。
当然也有反应强烈的。有部分人士认为,在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后,“市场换技术”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对于这种回流的趋势,中国需要有明确的应对,甚至是反制措施;也有“悲观”人士认为,随着3D打印技术日益成熟,人力劳动大规模地为机器所代替,制造工厂向发达国家“回流”的趋势将会提速,中国制造业的前景将更加堪忧。
对于前者,在商言商,这种反应也算正常,既然干了代工这件事,也许就要随时迎合客户的需求。至于后者的两种反应,则有些过度了。花旗集团副董事长、美国商务部前部长古铁雷斯曾经表示,“制造业回归”很难是一个长期性的政策。而且也有美国企业表示,即便是将生产搬回美国本土,在中国的采购项目还会增加,因为中国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短期内,在这种潮流影响下,中国某些企业可能会很受伤。但是从长远来看,如果中国制造企业在这种潮流的“刺激”下,能够脱离原有纯粹拼劳动力成本的发展道路,走上通过创新等手段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的高端制造业发展道路,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4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文称,要重点关注消费品的质量问题,其中重点谈及大陆群众去海外“爆买”电饭煲和马桶盖。此次被国务院点名的“重点”消费品中还包括:空气净化器、智能手机、儿童玩具及婴幼儿服装、厨具、家具等日常生活用品。
据日前国内媒体报道,仅2015年中国游客在境外消费就高达1.2万亿元人民币,购买的商品已经从“奢侈品”转为“日常的生活用品”。另据日本观光厅统计,2015年赴日的中国游客总消费额约为792亿元人民币。其购买的商品包括智能马桶盖、吹风机、电饭煲、保温杯,以及卫生巾、纸尿裤、化妆品、洗发露、感冒药、电动牙刷、牙膏等。
一直被我们引以为傲的国人智慧和勤劳,都用到哪去了?这些原本稀松平常的生活日用品都要去海外爆买,我们的制造业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再比如说奶粉,自打“毒奶粉”事件爆发后,大陆民众赴海外或托人代购奶粉的数量急剧增加,以至于香港、德国、澳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始限购奶粉。
有人论断,中国制造业所存在的问题不仅缺少的是技术,更缺少的是诚信。多年来,我们从吃到用,都曾诞生过统霸天下的航母企业,但做着做着就往里掺三聚氰胺了,干着干着就朝里添苏丹红了,走着走着就利字当头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大多在日本购买的马桶盖,却标注着“杭州制造”。国人言之凿凿以为,出口商品应该有质量保证。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也开始饱受国际批评。欧盟、美国等纷纷谴责中国制造。据日前的欧盟数据显示,58%产自中国的商品属于假冒危险品,几乎涉及到所有的行业。国内制造业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来自技术和观念的陈旧,一方面出自缺乏诚信和民族自信。我们不是抱着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思维定势,就是心存人口之众骗都骗不过来。
笔者曾在购买一款仿冒进口风扇时问售货员,质量有保证吗?回答得极艺术:“买东西也是缘分,碰到无缘的可能万分之一的质量问题就让他碰巧了;话说回来,所有商品都是消费品,都用一辈子厂家还不都得倒闭啊?再说了,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一看您就是时尚人……”果然没出半个月,两台风扇就因“无缘”都不转头了。
2010年是充满“涨”声的一年,在棉花、而粉、豆油等一片涨价声中,最令公司经营者头痛的一项,就是人力成本的上涨。
这一涨势最主要的推波助澜者,就是政府。
2011年1月1日起,北京市最低工资标准由每小时不低于5.5元、每月不低于960元,提高到每小时不低于6.7元、每月不低于1160元;重庆将全市划分三种标准,调整后的最低工资标准,每月增加190元;陕西省在去年7月份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的基础上、每月增加100元。
2月1日起,江苏省上调月最低工资标准,其中一类地区从960元调整为1140元,增加180元,上调幅度达18.75%;而2010年1月,该省一类地区从850元上调到960元,已增幅12.95%,两年涨幅超过25%,作为全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的长三角,加薪的力度也位居全国前列。
同样,珠三角作为“中国制造”的代表地区之一,广东省从3月1日起上调的最低工资标准,将原有的5类标准减少为4类,广州作为第一类,最低工资提高18.2%,增至1300元,全省平均增幅18.6%,深圳当然是“高中之高”,早前宣布再提高20%,使最低工资标准将达到1320元,高于广东其他城市,继续保持“全国最高”。
同一天执行新最低工资标准的还有山东省,月最低工资标准从原来的920元、760元、600元三档上调为1100元、950元、800元,平均增幅26%。此外,公布从4月1日起执行新的最低工资标准的还有浙江省、深圳市、上海市。
2011年3月8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去年全国有30个省市自治区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增幅大约在24%,进入今年以来,目前有6个省再次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据我们了解,今年还会有相当多的省区市要继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2010年全年GDP的增长率为10.3%,2010年全国企业人均薪酬增长率达到12.34%,创十年来新高,预计2011年的薪酬增长率将达到12.66%。扣除最低工资标准上涨的24%,以及各领域众多“加新领头羊”,那些2010年持续冻薪或微涨的企业,也不得不重新考虑薪酬策略。如果说政府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还只是一科,向社会发出工资增长的信号,那么,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薪酬增长幅度的落差,却使这一信号被瞬间放大。
加薪的区域、产业及企业间的差异,也将引发中国经济整体结构的调整,和行业间竞争格局的变迁。例如,正略钧策咨询公司3月9日《2011年中国薪酬白皮书》显示,从地域上来看,2010年全国非一线城市的人均薪酬增长率高于一线城市,达到12.9%,持续多年领先。而2011年,非一线城市的预算薪酬增长率达到13.18%,高于一线城市11.28%的预算增长率。
外迁还是内移
今年2月,苹果公司上调了给富士康的订单价格,在苹果公司的支持下,富士康公告启动第三波调薪行动。深圳地区新员工的薪资福利标准:入职基本薪资不低于1550元/月,经数月考核合格者基本薪资不低于2000元/月,综合收入2700-3600元/月。国内其他园区也都将参照深圳园区试行方法,给一线作业员涨薪。
然而,并不是所有加工制造企业,都能有此幸运和实力。
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在2010年探底后迅速回升,经济增长达10%,而欧元区16国的经济增长只有1%,美国在2009年下跌2.4%的基础上,也只在2010年掉头增幅3.1%。在国外经济同复如此缓慢的背景下,国际买家格外严格控制采购成本,致使我国加工制造企业很难将涨薪的压力通过提高报价全部转嫁出去。
给国际知名玩具连锁企业供货的台商谢世辉称,“去年企业人力成本增加30%,其中8%靠提高劳动生产率消化了,6%通过提高订单报价转移,而剩下的16%涨薪成本,就只能压缩企业利润。本来利润率就低,再加上原材料上涨,人民币升值,企业稍不小心就可能亏损。”他面前摆着的是关闭、内迁、外移的严酷选题。
内迁。尽管内陆省区与沿海城市在人工薪酬上有一定差距。可以消化一部分涨薪成本。但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往往单位重量和体积的价值低,对运费极为敏感,油价一涨再涨,企业加工的原材料和产品,因为陆路运输距离延长而增加了运输成本。这增加的费用又与薪酬差距相互抵消,使企业内迁人力成本的节省没了实际意义。如果再考虑到企业长途迁徙难以计最的变化,重建费用、供应链配套、交货时间拉长等因素,对企业总体利益而言甚至得不偿失。
而且,内陆省区的薪酬增长速度近几年一直高于沿海发达城市。《2011年中国薪酬白皮书》调查数据显示,二三线城市持续领先的人均薪酬增长率正在逐渐拉近与一线城市薪酬的差距,未来十年,非一线城市的薪酬增长率很有可能继续领先于一线城市。
一份来自全球咨询公司报告中称,中国劳动力成本已经高于亚洲其他7个国家。中国沿海地区的平均劳动成本是每小时1.08美元,内陆省份则为0.55~0.80美元。排名第7的印度是每小时0.51美元,劳动力成本最低的是孟加拉国,价格仅为上海和苏州的五分之一。
诸多因素都在指向同一个问题,中国廉价劳动力时代已接近尾声。中国本土加工制造业低成本的发展模式,无论选择保留在沿海还是迁至内陆省区、都没有乐观的发展空间。
外移。近两年、港商在内地发展越发艰难,香港贸发局已开始着手在新兴市场为港商积极寻找发展契机、并在网上专门开辟了新兴市场的专栏,为港商提供详尽的投资指南、特别是东盟、印度、越南、拉丁美洲、俄罗斯、巴西等地。
以越南为例、当地工人工资不过700元人民币上下,相当于比内地节省一半的人力成本。而越南水电、土地和税收也都比国内便宜。但始料不及的问题也接踵而至。越南电网不稳,常常因电力紧缺停工;由于主要原材料仍需在国内采购,不仅物流成本大幅增加,在配套环境和物流渠道上,也和国内存在巨大的差距。尤其劳务中介机构在越南还不成熟,招工企业只能亲自进村用村里的喇叭召集。
“如果你没有相当规模的话,你的成本可能比在国内生产的还要贵。”美源控股有限公司主席范晓刚说,“我的很多同行也曾经将工厂搬到越南等地,但最后又衡量再三,搬回国内了。中国经过三十多年发展成熟的制造业集群,无论是配套设施的完善程度,还是物流的便利程度在世界范围内找不到第二个。仅仅是想靠将企业外迁到人力成本更低越南、印度等地来降低涨薪压力,其实并不现实。”
[论文摘要]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发展最迅速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世界分工体系中的地位正日益加强,特别是在制造业上,中国充分发挥了其劳动力和资源上的比较优势,逐渐成为制造业的大国。美国和日本,是世界上制造业最发达的国家。本文从中美日三国制造业发展的比较分析中,提出了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思考和展望。
(一)美日和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回顾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确定了“技术立国”的发展方向。从此日本制造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它成功地将美,欧国家地许多新发明,新产品通过先模仿后创新并转化为更实用地商品打入世界市场。至20 世纪80年代,日本对美国出口长期保持大量顺差,其原因之一就是对美制造业产品出口有优势。到了20世纪90年代,主张“技术立国”地日本信息化动作迟缓,不但远远落后于美国,甚至落后于韩国。信息时代日本落伍,表面看来是日本企业用于发展信息技术方面的投资少,其实质是日本在高新技术领域进行独立创新,开发的能力远低于美国。带着避免成为信息化时代落伍者的危机感,1994年日本政府提出“科学技术创造立国”的战略,要求日本告别模仿改良的时代,积极开发领先世界的高新技术。总结世界制造业的发展,可以得出特点:
第一,制造业在各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当今,虽然各国经济发展很快,但载体仍然主要是制造业。也就是说,工业经济的发达程度决定着知识经济的发达程度。
第二,在制造业发展中、美、日等发达国家都以装备制造业作为主要支柱。据统计,1995年,非电器机械,电气机械,运输设备3者增加值之和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美国为32.5%,日本为37.5%,德国为39.5%,英国为30.1%。四国的主导产业结构相似,说明当代制造业的重点在工具、信息、交通3个方面。
第三,把发展先进制造技术作为制高点,进一步向核心能力集中。目前,全球制造业正面临一轮大规模的重组。任何企业想要参与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拥有关键资源和核心能力。因此,不断精简其原来的业务领域,将主要精力放在核心业务上,才能赢得竞争优势。 第四,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制造业。制造业的发展具有三个阶段:一是初级产品生产阶段,二是加工装配阶段,三是自主知识产权阶段。从国际比较看,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大体上处于加工装备阶段,而且还是轻加工阶段。没有经过加工阶段不行,但仅停留在加工阶段也不行,必须走向自主知识产权阶段。由此可以判定,中国已开始了向制造业大国的起步,但离制造业强国的距离还相当长。从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是中国工业化面临的基本任务。
(二)中国制造业的不足——中、美、日制造业发展的比较
中国制造业现已形成相当大的规模,按制造的总价值(工业增加值)比较,2001年中国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大体相当于1998年美国的近1/3,日本的1/2,与德国相近,居世界第四位。纺织品及服装、家用机械及电器产品、照相机等大量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制造业存在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第一,当前中国制造业有一定规模但不强。主要问题是生产效率低。例如, 2000年全球汽车生产能力为7700万辆,而1996年美国平均1.8人拥有1辆汽车,日本平均2.9人就有一辆。中国13亿人口,2002年汽车产量只有320 多万辆,轿车100多万辆,只占世界产量的2%左右。就制造业创造的产值看,1995年美国人均制造业增加值已达4760美元,日本人均制造业产值已达9800美元,而中国人均制造业产值经由2000美元;在制造业经济效益水平上,目前中国机械行业生产劳动率人均2200美元,英美分别达97300美元和45330美元。中国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洋三大集团年销售收入7616亿元,总人数276万人,人均年销售收入仅有28万元。美国诶克森公司同年收入1650亿美元,总人数仅为12.3万人,人均年销售达134万美元。500强之首的美国诶克森公司年平均盈利75.13亿美元,几乎相当中国全部23927家大中型企业利润总额130.85亿美元的57.4%。
第二,技术创新能力十分薄弱。在对中国514家机械制造企业2009种主导产品调查中,产品平均生命周期为10.5年,平均开发周期为18个月。而美国的一些机械企业在1990年就已经做到了“三个三”:即产品的生命周期为3个月,试制周期为3个月,设计周期为3个星期。在中国主要机械产品中,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还不到5%,主导产品达到国际20世纪80—90年代水平的仅占17.8%。目前,中国生产的金属切削机床共有2500多种,其中,数控机床进展2.8%,而日本1987年就达30%,德国就达54%。另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是作为世界空调生产大国,中国几乎每个空调厂家推出的变频空调都离不开日本公司的技术;中国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是电视机,DVD,手机,个人电脑等价电子产品的组装业,但是这些产品的核心部件都要依靠进口。
第三,低水平生产能力严重过剩,高水平生产能力不足。中国国有制造业低水平生产能力严重过剩,而高科技和高附加值产品生产能力十分缺乏。2001年中国gdp只是日本的1/4,人均gdp只有日本的1/40。中国制造业的强项是工厂水平的强大,而不是如日本在包括设计,市场运营,商品策划,研究开发和人才管理等发面都存在优势。中国没有世界通用的技术,没有著名的品牌,在资金,人才,经营管理等方面都逊于发达国家企业,只是依赖廉价的劳动力获取出口竞争力,而且约一半的出口是通过外国企业获得的。就组装业而言,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尚没有达到世界先进规模和水平;一般的原材料和设备虽然都能以低廉的价格在国内采购,但是,高科技设备和高科技材料却主要依赖进口。中国组装业的许多零部件也依赖进口,多数附加值都是在国外创造的。在技术集约型产业方面,虽然由于外资企业的大规模投资,在技术设备产品和经营管理领域,中国仍很落后。
(三)发展我国制造业的对策建议
面对中国制造业的不足,要发展我国制造业,需要从四个方面加以思考:
1.关于中国制造业发展定位问题。在经济全球化下,任何企业和国家都不可能在所有的价值环节都是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而中国无疑在生产环节上是世界上是最有竞争力的。世界制造业向中中国转移,一方面是先进制造业技术趋于平台化,模块化的外推力;另一方面是中国廉价土地加廉价劳工的吸引力。目前,先进制造业的核心技术和市场仍然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两头在外,中间在内”(指市场,研发在国外,制造在国内)的发展模式毕竟是过渡性的。从短期来看,却是有利,但从长期来看:地方受益,国家受控。所以,作为世界的生产基地只能是一种过渡性的策略,而不是最终的目的。中国要发展还是要在技术上领先,成为世界产业链条的上游,但这需要时间,在中国没有能力在技术上获得世界市场的时候,走世界制造中心的道路仍不失为一个良策。因此,中国制造需要走这一步,但不能满足于这一步。“从世界装备中国”到“中国装备世界”,将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大转折。
2.关于地区产业升级问题。近年来的发展表明,珠江三角洲一方面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另一方面也在淘汰落后产业。例如,20世纪80年代期间,曾在珠江三角洲大量生产的袜子、手套、拉链、打火机等已经基本消失。换句话说,珠江三角洲走的是先承接再转移,边承接边转移的一条产业动态化之路。为了适应激烈竞争的格局变化,今后珠江三角洲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发展将面临3个层次的产业升级。一是产业将升级,即由轻型制造业适度向重型制造业转移。目前国际产业转移主要在轻型制造业领域进行,今后将会逐步转向重型制造业。二是产业内升级,即由中低技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向高技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三是产业链升级,如果把制造业分成四个区段的话,第一区段——研究与开发,第二区段——核心部件、芯片制造,第三区段——零部件制造,第四区段——组装,应有第四、第三阶段适时转向第二,第一阶段。
关键词:存货核算;存货管理;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3.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5-0000-02
一、存货管理的意义及重要性
1.存货管理的意义
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为生产或销售而储备的物资。企业持有充足的存货,不仅有利于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节约采购费用与生产时间,而且能够迅速满足客户各种订单的需要,从而为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提供较大的机动性,避免因存货不足带来的机会损失。
2.存货管理的重要性
正常运营的企业持有一定数量的存货是必然的,但是存货的增加必然占用更多的资金,使企业付出更大的持有成本,增加企业的储运和管理费用,影响企业的获利能力。因此,做好存货管理将有利于企业满足市场需求,提高企业竞争力;有利于实现销结合,保证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有利于减少存货资金的占用,加速资金周转;有利于降低平均资金占用水平,提高企业获利能力。特别是互联网时代,对存货数据要求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更是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存货管理要点
1.控制采购价格,择优选择供应商
存货采购价格的控制是采购计划的一个重要内容。首先必须规范采购行为,增加采购透明度,采购员要对供应商的单位信息,产品质量,财务信誉动态监控,同类产品多家对比,力求价格最低质量最优,对于专业性较强的采购合同应会同技术、品质、财务等部门一起进行评审,确保采购质优价廉的物资,有效控制采购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存货计价
企业在选择存货计价方法时,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用先进先出法或个别计价法等来确定存货价值;还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在会计期末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进行计量,期末计提减值准备,确保存货价值的真实性。
3.库存管理
一般制造业存货品种繁多,如果不通过有效的管理办法,事无巨细地严加管理,将会使企业存货管理成上升,通过ABC分类管理法将存货按金额标准和品种数量标准分类,对金额巨大,品种较少的A类存货重点管理,对金额一般,品种数量较多的B类存货一般管理,对品种繁多,但价值较小的C类存货作次要管理,使企业分清主次,突出重点,提高存货资金管理的整体使用效果。
4.存货盘点制度
企业应建立整套盘点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对存货进行盘点清查,并与账面数核对,财务部门实时监督,如有不符,应及时查明原因,期末对盘盈盘亏的物资报经相关部门批准后及时进行账务处理。
三、存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科学采购计划
在存货采购过程中,采购员没有根据生产经营需要合理采购物资,或者不按采购申请采购,在供应商的促销优惠政策引诱下大量采购,造成库存积存;设备零部件没有区分易损件和不经常用配件,大量采购配件,导致可能有些设备进入淘汰状态,库存的零部件还积压在仓库。
2.存货核算不准
会计信息的准确度绝大部份来源于基础数据,如果基层数据不实,存货的准确度必定大打折扣,由于现今许多企业仓管员素质参差不齐,对存货管理没有严格按财务制度规定办理,甚至有些货到发票未到的存货,已经在生产中消耗掉,尚未办理暂估入库手续,造成资产负债表期末存货数明显低于仓库实存数。有些企业不按规定设置仓管员岗位,不按规定设置明细账,不定期进行物资盘点,仓管员岗位职责不到位,出入库物资手续不够完善,造成库存不实。
财务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单位材料、人工、动力消耗等不够准确,费用分摊不符合实际消耗原则;存货计价未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没有真实反映存货跌价损失,使得会计核算不清,成本不实,从而造成存货未能体现实际价值,对管理者决策起误导作用。
3.内部控制缺位,制度不完善,执行力不到位
有些企业制定了存货管理制度,但该制度的完善情况参差不齐。有些企业虽然有存货管理方面的相关规定,但仅仅流于形式,而未予以认真执行。有些企业虽然意识到存货管理的重要性,但在存货管理中,计划、采购、保管和报废等环节存在着脱节现象,各部门管理职责划分不清晰,计划、采购、仓储、物流、生产、销售、财务等各个部门信息不能及时共享,信息交流不够畅通,未能构建完善的存货管理系统与流程。有些企业虽然建立了一些小范围的信息系统,但仍局限在部门内部或是企业内部,不能在部门间和外部上下游企业间进行信息传递与共享。存货管理效率低、准确性差,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存货管理水平的提升,严重时会对整个企业成本数据的可信度产生影响。
4.库存不准确,资金占用量大,存货周转慢
存货信息处理的准确性、及时性,对生产经营的支撑作用重大。一般企业初创期存货信息的收集与交换主要依靠手工来进行,在信息化投入方面不重视,不愿意采用先进的ERP管理。但随着企业生产量的扩大,存货品种日益繁多,仅仅依靠手工或普通电子表格将导致存货更新不及时,数据错误多,品种互串,从而造成核算的工作量大,数据不实,不能实时、动态地了解各种存货信息,以致存货周转慢,资金积压。
四、加强存货管理的对策
1.制定科学合理的采购计划
对于以销定产的企业来说,计划员应根据销售计划制定采购计划周期,采购员在采购生产物资时应根据生产经营需要,严格按照采购申请单采购,绝不能自作主张多采购;对于设备零部件的采购,除采购申请外,还需要取得设备管理人员或设备供应商的意见,综合评估该配件是否属于易损件或不常用配件,对于易损件应制定合理的采购周期和采购数量,对于不常用配件尽量减少库存。
2.确保存货核算、计量的准确性
存货收发应制定规范的存货领用制度,月末及时与各供应商核对往来,无论发票是否收到,只要货物入库即时办理入库手续;仓管员在发出物资时分清存货发出的用途和明确经济责任,做到只要存货发出就要严格按要求填制出库凭证,各责任部门在领取存货时必须做到按计划领取,超计划外的存货须经相关职能部门批准方可发放物资。财会部门应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如能核算到某种产品的费用必须计入某产品成本,水费、公共费用等应确定合理的公共费用分摊率,不虚增成本也不降低成本;财会部门还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在月末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计算存货期末价值,并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做到认真核算企业各项存货物资,不高估也不低估。
3.健全存货管理制度和存货内控制度
一般中小企业在初创期可能并没有制定相关制度,但随着公司的不断扩大,人员流动频繁,制定完整的管理制度是必然的,有了完整的制度还需要各职能部门相互监督执行,所以企业应结合的自身生产经营特点,组织建立存货内部控制制度,规范存货采购、生产、销售环节,使各部门相互牵制,相互制约,例如:采购入库时不应只验收数量,还应当负责质量验收,验收入库全过程不得由一人操作,避免舞弊行为发生;生产领用存货应由生产人员确认数量并注明用途,财务核算时做到有据可查。另外制定完善的存货管理流程,企业高层重视信息投入,利用ERP系统将存货数据流通状态和即时库存状态实现实时共享。
4.加强存货库存管理
首先应强化供应链管理,加强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供应链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可以降低采购成本,还可以通过扩展组织的边界,供应商能够随时掌握存货信息,企业无必要维持较高的存货持有成本,就既能生产出需要的产品,又不会形成存货堆积,从而降低存货持有成本。还可以减少交易成本和获取信息的成本,同时还可以降低企业的仓储成本。其次是保证单据录入的及时性,有些企业虽然实施了ERP管理,但仅仅局限于单据录入,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不能及时反映真实存货库存。最后应对存货进行定期盘点,相关监督部门及时督促、检查,对盘盈盘亏的材料及时汇报,并做出处理意见,保证账实的一致性。
五、结论
制造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要想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保持一定的盈利能力,企业内部领导层应充分重视存货的管理,以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为中心,采取科学的存货管理方式,使存货成本与存货效益之间达到最佳组合,是成本管理和企业管理的最终目标,企业只有整合内外部资源,优化经济结构,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连续正常运行的同时达到降低企业综合成本的目标,从而提高产品竞争力,确保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欢迎进入新工业革命时代。
朋克摇滚运动与DIY
20世纪80年代初,我住在华盛顿,那是当时美国朋克摇滚运动的热点城市之一。当时所有的车库摇滚乐队只需要一把电吉他和一个扩音器即可,无一例外。但20世纪80年代朋克运动的独特之处在于,这些乐队不仅局限于演出,还开始热衷于发行。打印机在当时已经流行开来,也催生了一种杂志自己动手制作的“杂志”文化。
DIY音乐业由此起步。音乐录制、生产和销售等主要品牌工具开始掌握在个人手中。最终,以Minor Threat和Fugazi为首的几个乐队开创了独立品牌Dischord,生产了数百张唱片,至今仍畅销不衰。他们无须为发行而放弃自己的音乐风格,也不需要大量出售或是在电台播放。他们有自己的乐迷群体,在乐迷间口口相传。大家通过邮购的方式订购在大部分商店不予出售的小众乐队的唱片。相对的隐蔽性保证了音乐的真实,也推动了全球地下文化的发展,这是当今网络文化的精髓。
从复印的传单到杂志、四轨录音带,再到独立品牌唱片,我的乐队全部都尝试过。我们从未壮大发展,但这不是重点。乐队成员白天都有自己的工作,但我们坚持做自己认为极具创新精神的事情。我们的演出有人观看,甚至还去了纽约和其他几个有独立音乐演出的城市巡回表演。正是从这样的独立乐队运动中,发展出了今日的另类摇滚世界。
互联网最初只是用于学术实验室,全球各地的研究人员通过巨大、昂贵的设备彼此联络。
毕业之后,我先是在几个物理实验室工作,之后转而为《自然》和《科学》等科学期刊撰稿。 首批互联网网站诞生后的几个月,我即有幸接触到了这一新生事物。看到互联网的第一眼我就知道,我终于在正确的时间找到了正确的领域。
从初踏科学界到今天的《连线》杂志,数字革命早已成为我的事业。在网络时代中,DIY朋克运动里使用各种生产手段的人已经成为桌面出版、网站、博客和社交媒体的常规用户。独立发行的黑胶唱片变身为YouTube音乐视频。四轨录音机进阶到ProTools和iPad音乐应用。车库乐队一跃变成了苹果产品上的GarageBand软件。
工作室与数字革命
30年之后的今天,我的思绪又回到了外公当年的工作室中。不是怀旧,也不是说我改变了对数字革命的看法,而是数字革命已经进入了真实世界的核心部分,而且可能已经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不仅仅是工作室、车间本身的变化,更多的是普通人掌握了卓越的工具之后能够在实体世界中大展拳脚。我们都是创客,生来如此,而且很多人将这样的热爱融入了爱好与情感中。这不只是一个小工作室、一间车库或是男人的私人空间那么简单。如果你喜欢烹饪,你就是厨房创客,炉灶就是你的工作台;如果你喜欢种植,你就是花园创客。编织与缝纫、制作剪贴簿、串珠子或是十字绣,这些都是制作的过程。
这些活动闪现着人类的创意、梦想与激情。大部分人从未离开过家,这可能也不是件坏事。网络时代最重要的改变就是,我们有了可以在线分享的新工具。做了一件事情,那就录制下来。既然录制了,就传到网上去。既然已经上传了,就推送给朋友吧。在线分享为他人带来了灵感,也创造了合作的机会。
创意因为分享而被放大,项目由于分享发展为团队项目,其雄心壮志,任何个人都无法企及。而这些项目有可能就是产品、运动甚至产业的种子与萌芽,即便初衷并非如此,但“大家一起动手”确有成为创新引擎的可能。创意就是如此简单―在分享中传播。
第一代硅谷巨头们就是在车库中起家,但用了数十年发展壮大。现在,大学生们在宿舍里创业,不用等到毕业就能成就气候。原因不言而喻,电脑挖掘并放大了人类的潜能:不仅赋予人类创造的力量,而且使他们能够快速传播创意,创立社区和市场,甚至形成运动。
现在,实体世界也正经历着同样的事情。虽然我们对电脑充满了热情,也还是要生活在现实世界中:我们吃的东西、住的房子、穿的衣服和开的汽车,我们的城市和花园、办公楼与后院。我们的世界由原子构成,不是由比特搭建。
比特与世界经济引擎
“原子”与“比特”这一结构来自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几位专业人士的思考与研究,由该实验室的创始人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 最早提出,目前该理论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尼尔・格申费尔德和麻省理工学院比特和原子研究中心。
“比特”与“原子”简要描述了软件与硬件或是信息技术与其他一切事物之间的分别。现在,两者之间的区别逐渐模糊,越来越多的日常事务中融入了电子学,通过网络彼此相联,形成了所谓的物联网。这正是我们要在此讨论的部分。但我们还要关注网络如何改变着生产制造,或将其称为“该死的世界经济引擎”。
总之,“工厂”的概念正在悄然改变。一如互联网实现了网络世界创新的大众化,从3D打印机到激光切割机等“快速制版”新贵工艺也把原子世界中的创新拉下了神坛。是不是觉得过去20年简直是不可思议?大拭目以待。
如果外公不是生在1898年,而是一个世纪后的1998年,他应该还是会在自家车库改建的小工作室里敲敲打打,他本性如此,创意无穷。但唯一不同的是,他的小工作室里会配备电脑和网络接口。这样的改变堪称伟大!
如在今日,外公不会仅仅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中,而是与全球各地和他一样对DIY痴迷的人相互分享;不会从零开始发明创造,而是借鉴已有的种种成就,将数十年的工作浓缩在几个月内;也不会醉心于专利申请,而是像其他同好一样将自己的设计成果在互联网上。
如在今日,外公不会乞求为数不多的几个制造商将他的设计转化成产品,而是自己动手,实现梦想。他会把设计文件上传给那些从几十个到几万个产品都愿意制造的公司,这些公司甚至可以做到把产品直销给客户。
鉴于他的设计文件均是电子格式,自动机器工具完全可以完成制造工序,节省了90%以上的工具作业成本。而且外公也不会再费心寻找经销商,只要建立自己的电子商务网站,客户通过网络搜索而非推销员,自然就会找上门来。
简而言之,如在今日,外公会成为一位企业家,而不仅仅是个发明家―这也是本书的主旨所在。过去20年,互联网的发展见证了网络创新与创业的繁荣,现在是将这样的繁荣从虚拟世界引向现实生活的时候了,其作用与影响会更加巨大。
这正是我们所需。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都经受着就业危机。目前,发达国家的大部分经济增长均来自优化的生产力,即每个工人能够实现更高的产出。
这个理论确实不错,但反映出的经济后果是如果能用更少的雇员实现相同或者更多的产出,就应该选择这样做。于是各家公司在经济复苏的同时,就业状况却没有出现同样喜人的好转。生产力确实不断增长,可数百万人仍处在失业的低谷。
关键词:制造业企业 服务创新
对于许多制造业企业而言,服务是尚未开发的、却又是巨大的价值源泉,它影响着成本结构、收入和客户体验这三项影响商业价值的基本要素。机会是明显的,却又易被忽视。服务创新带来的业务回报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而且,现在制约服务创新的障碍也明显地减少了。很多制造业企业一直视服务为“善后事宜”,服务在企业内部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现在,是应该对传统的售后市场服务运营模式进行创新,并把服务转变为利润中心的时候了。领先企业的实践表明,服务创新不仅可以成功,而且能产生巨大的效益。那些成功把握住服务机遇的企业往往专注于以下三个方面:
服务模式创新:制定公司的服务策略,确立服务的业务模式
服务运营创新:在持续提升客户服务水平,改善客户体验的同时,大幅度降低当前服务运营的成本
服务增长创新:像对待新产品那样,严格管理新服务内容的创建、开发和交付服务创新对中国企业的意义。服务创新对中国的制造业企业是很有启迪和借鉴意义的。创新服务机遇对中国制造业的重要性在于以下几方面:
制造业的产业价值链中,利润空间大的环节主要集中在技术和市场,而中国制造业企业大多还属于生产型企业,利润率低,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必须进行战略性的演变。但直接采用技术或市场的战略及经营方式,往往需要很大投入,风险也很高,对企业的规模实力和管理水平都有相当高的要求,因此困难是巨大的。创新服务的机遇,可能是一种更快的实行战略性转变的途径。中国的制造业企业从自己熟悉的产品入手,依据产品设计服务,通过提供服务,增强客户关系,加深对客户的理解,或许可以更有利于向技术和市场两个环节演变。
中国制造业同质化竞争严重,产品竞争往往建基于价格上,创新服务也许是一种可以有效形成差异化的手段。中国的客户对服务的定义往往局限于售后服务。这不单单是针对制造企业而言,服务企业的服务也经常被视为对某些产品的售后支援。而且,对中国客户而言,享受服务是他们的权利。所以,大多数企业不得不把服务成本计入产品的生产成本,而不能因为提供服务而额外收费。在海外市场,服务已经是很多产品的重要构成部分。 相对而言,中国尚有极大的空间去创新服务。在中国,服务创新是指寻找增值服务,以持续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这些增值服务必须具备一个高的门槛,否则便会马上被竞争对手仿效,也会被客户视为理所当然的权利或被商品化。这样,企业便很难对此增值服务收费。除了发展售后服务外,制造企业还可以考虑以服务价值定位作为销售产品的新服务模式。 举例说,空调生产企业强调销售温度管理代替销售空调设备 。
另一方面,也可从单单销售产品扩展到产品及服务组合,例如汽车加上汽车保险和汽车融资服务。 在选定新的服务模式后, 便可循序进行运营创新。因此,在中国,服务创新必须建基于某种程度的商业模式的创新之上。要建立一个商业上可行的、健康的、服务导向型制造企业,不单要向价值链上游或下游找寻整合的机会,而且要了解客户的核心需求是什么,从而决定增加哪些新的服务。要创建新的服务,可透过与其他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或是通过兼并与收购去快速建立自己的服务能力。这些做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向客户提供更大的、更独特的、更难为竞争对手抄袭的客户价值组合。
目前,中国制造业在把握服务机遇中普遍面临两大主要挑战:第一,现有制造业企业的管理水平、企业现有业务流程和基础生产设备、信息技术手段、公司文化、人力资本素质等方面,均有待改进。 高水平的服务建立在一般水平的制造业上,未必能达到有效差异化的效果;第二,中国市场对服务的整体观念仍在不断的发展中。中国市场中的价格敏感性客户依然较多,企业必须“教育”客户对服务的观念,培养客户对服务的重视程度。
中国企业可以根据本身的发展程度决定进行服务创新的路径:
对于领先的、已经参与国际化竞争的中国制造业企业,创新服务的机遇是现实的,也是必须把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