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6 17:33: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技术管理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车辆技术管理是一个全过程管理模式,管理车辆从开始选购到最后终报废的整个过程。车辆技术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保证车辆在使用中状况良好,安全生产,提高车辆的使用效率,降低运输成本。车辆技术管理包括了很多方面的管理,例如前期管理包括选购、接收,中期管理包括使用、维护和检修,后期管理包括改造改装和报废等。还有车辆封存、停驶和车辆技术装备管理等。加强车辆技术管理,能够保证运输低耗、高效、安全、优质,让车辆能够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2.形势变化
近年来国内环境的变化,对车辆技术管理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2.1市场变化
我国大力兴建高速公路,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也不断增大,公路的运输能力增长迅速,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到2008年年底,我国公路营运车辆达到930多万辆,大型客车25万辆,载客汽车170万辆;专用载货汽车和普通载货汽车分别为41万辆和720万辆。截至2008年,我国旅客周转量达到12532.21亿人公里,客运量达到将近270亿人,公路运输量连续增长。
2.2技术变化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车辆数量逐渐增加,而接下来几年我国的汽车工业技术将出现质变。而现今汽车市场也呈现出新的特点:越来越多的轿车将使用柴油机,电动汽车出现并开始应用,国家将制定更加严格的安全标准,更多轻质材料将代替现今普遍使用的钢材,车重越来越低,汽车上将出现各种电子设备。
2.3能源危机
环境问题逐渐凸显,能源危机开始威胁到每个国家,而汽车行业需要消耗大量能源,能源短缺给汽车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挑战。虽然我国是石油大国,但是很多石油仍然需要进口,汽车数量的增多也带来了严重的空气污染,我国机动车消耗柴油量占据了总量43%,消耗的石油达到总量的85%。如果按照这种趋势,到2030年我国石油量必须达到3.63亿吨,而我国石油产量难以满足汽车消耗,因此需要大量进口,给我国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3.汽车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
3.1制度不健全
很多管理政策都不够完善,例如车辆二级维护竣工检测机制和综合性能检测行业政策等,影响了汽车行业的顺利发展。首先,评定营运车类型的制度不完善,一般交通部采用的是JT/T325标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虚假配置的问题,又如将某些新品牌的客车同时评为中级客车和高级客车,例如金旅、宇通等;第二,很难将一些车辆检测的内容落到实处,我国车辆流动性很大,有一些需要重点检测的项目,但是现行的检测方法无法满足需求,例如密封性检测、油耗检测等。现今大多数监测站不检测底盘输出功率,直接捏造数据填写在报告单上,实际上我国有关于底盘输出功率的规定和标准,但是这个检测项目并不包含在实际检测中。
3.2管理不到位
车辆技术管理没有统一的收费标准,发改委和交通运输部出台了相关规定,允许当地部门和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管理道路运输及其相关业务价格,但是大多数维修企业或者维修站并未执行这个规定,仍然执行原来颁布的工时定额,收费和规定的标准有很大差别。为了能将车辆运行的技术状况完整、真实的反映出来,需要为车辆建立档案,在其中行驶里程、交通事故等信息,但是大多数档案都是为了应付检查而临时填写的,缺乏真实性和可参考性。
4.如何加强车辆技术管理
4.1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虽然已经有关于车辆技术管理的法律法规,但是可操作性太弱,细化程度太低,无法适用于一些特殊情况。因此要修改一些法律法规同时增加一部分,保证相关法规更具系统性和权威性,能够实际操作。
4.2提高管理水平
首先要抓好源头,大力宣传车辆维护。将二级维护落到实处,做好信誉质量考核工作,如果经营者没有按期维护车辆,则要严格按照规定处罚。利用理论知识加强管理,科学理论是车辆技术管理的基础,同时还需要正确的方法以及科学的决策,因此要加强研究相关政策和理论,预测车辆技术管理的发展趋势,可以有效指导车辆管理计划活动的发展。
4.3转换思路
应该结合市场和社会发展趋势,针对不同层次的车辆建立不同的管理体系,创新管理方式,开展简单有效的管理工作,认真解决繁琐、不切实际的管理方法。
5.结语
关键词:快速成型RP反求工程
引言
随着科技进步和全球市场一体化的形成,现在工业正面临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的问题,作为一种新产品开发的重要手段,快速成型能够迅速将设计思想转化为产品的现代先进制造技术。它为零件原型制作、新设计思想的校验等方面提供了一种高效低成本的实现手段,提高产品研发的效率。
1快速成型技术原理
在工业产品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往往希望能快速由三维CAD模型,得到产品的实物模型,快速成型技术可以满足这种需求。快速成型(RapidPrototyping,RP)技术是一种基于离散/堆积成型思想的新型成型技术,它根据零件或物体的三维模型数据,快速、精确地制造出零件或物体的实体模型。快速成形过程可以分为离散和堆积两个过程。设计者借助三维CAD软件直接设计,或用实体反求工程(ReverseEngineering,RE)采集原型的几何形状、结构和材料的组合信息,得到样品的三维模型,离散过程将制件CAD模型沿某一方向(如Z方向)离散为一系列的二维层面(称为分层或切片),得到一系列的二维平面信息(截面信息);分层后的数据进行进一步处理,根据不同工艺的要求将这些信息与数控(CNC)成型技术相结合,生成CNC代码;在微机控制下,数控系统以平面加工方式,有序地连续加工出每个薄层,并使它们自动粘接而成型,从而构成一个与CAD模型相对应的三维实体模型,这就是堆积的过程。
2关键技术
2.1制造工艺
目前,世界上已有几十种不同的快速成型工艺方法,比较成熟的就有十余种。其中光固化成型法(StereoLithographyApparatus,SLA)、叠层实体制造法(LaminatedObjectManufacturing,LOM)、熔融沉积法(FusedDepositionModeling,FDM)、选择性激光烧结法(SelectiveLaserSintering,SLS)和3DP(ThreeDimensionalPrintingandGluing,也称3DPG)五种方法,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为广泛。
对于RP制造工艺的研究,一方面是在原有技术基础上进行改进,另一方面是研究新的成型技术。新的成型方法,如三维微结构制造、生物活性组织的工程化制造、激光三维内割技术、层片曝光方式等。
2.2成型材料
成型材料是决定快速成型技术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它直接影响到原型的精度、物理化学性能以及应用等。与RP制造的4个目标(概念型、测试型、模具型、功能零件)相适应,使用的材料不同,概念型对材料成型精度和物理化学特性要求不高,主要要求成型速度快。如对光固化树脂,要求较低的临界曝光功率、较大的穿透深度和较低的粘度。测试型对于材料成型后的强度、刚度、耐温性、抗蚀性等有一定要求,以满足测试要求。如果用于装配测试,则对于材料成型的精度还有一定要求。模具型要求材料适应具体模具制造要求,如对于消失模铸造用原型,要求材料易于去除。快速功能零件要求材料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和化学性能。从解决的方法看,一个是研究专用材料以适应专门需要;另一个是根据用途分类,研究几类通用材料以适应多种需要。
目前应用较多的成型材料及其形态有液态树脂类、金属或陶瓷粉末类、纸、塑料薄膜或金属片(箔)类等,现有材料存在成本高、过程工艺要求高、制成成型的表面质量与内在性能还欠理想等不足。进一步的研究应包括开发成本与性能更好的新材料、开发可以直接制造最终产品的新材料、研究适宜快速成型工艺及后处理工艺的材料形态、探索特定形态成型材料的低成本制备技术、造型材料新工艺等。
2.3加工精度
影响成型件精度的主要因素有两方面:一是由CAD模型转换成STL格式文件以及随后的切片处理所产生的误差;二是成型过程中制件翘曲变形,成型后制件吸入水分,以及由于温度和内应力变化等所造成的无法精确预计的变形。
为了解决第一类问题,正在研制直接切片软件和自适应切片软件。所谓直接切片是不将CAD模型转换成STL格式文件,而直接对CAD模型进行切片处理,得到模型的各截面层轮廓信息,从而可以减少三角面近似化带来的误差,所谓自适应切片是快速成型机能根据成型零件表面的曲率和斜率自动调整切片的厚度,从而得到高品质的光滑表面。
为解决第二类问题,正在研究、开发新的成型方法、新的成型材料及成型件表面处理方法,使成型过程中制件的翘曲变形小,成型后能长期稳定不变形。
2.4与RP技术相关软件
软件是RP系统的灵魂,其中作为CAD到RP接口的数据转换和处理软件是其关键。不同CAD系统所采用的内部数据格式不同,RP系统无法一一适从,这就要求有一种中间数据格式既便RP系统接受又便于不同CAD系统生成,STL(StereoLithography)格式应运而生了,STL文件是用大量空间小三角形面片来近似逼近实体模型。由于STL格式具有易于转换、表示范围广、分层算法简单等特点,为大多数商用快速成形系统所采用,现己成为快速成形行业的工业标准。但是,STL模型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1)精度不足。由于STL模型用大量小三角形面片来近似逼近CAD模型表面,造成STL模型对产品几何模型的描述存在精度损失,并且在对多张曲面进行三角化时,在曲面的相交处往往产生裂缝、孔洞、覆盖及相邻面片错位等缺陷。
(2)数据冗余度大。STL模型不包含拓扑信息,三角形面片的公用点、边单独存储,数据的冗余度大。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STL模型数据冗余大的不足也使其不利于远程RF的数据传输,难以有效支持远程制造。
针对STL模型中存在的问题,人们试图从以下几方面来解决:
(1)对STL模型进行修复处理;
(2)将中性标准数据文件(如IGES,DXF,STEP等)直接应用于快速成形数据处理;
(3)寻求新的CAD/RP数据接口格式,除STL文件格式外,得到应用的数据格式有VRML;
(4)直接应用CAD软件进行分层处理;
(5)与反求工程相结合。
3快速成型技术的应用
3.1在外观及人机评价中的应用
新产品开发的设计阶段,虽然可借助设计图纸和计算机模拟,但并不能展现原型,往往难以做出正确和迅速的评价,设计师可以通过制作样机模型达到检验的目的。传统的模型制作中主要采用的是手工制作的方法,制作工序复杂,手工制作的样机模型不仅工期长,而且很难达到外观和结构设计要求的精确尺寸,因而其检查外观及人机设计合理性的功能大打折扣。快速成型设备制作的高精度、高品质样机与传统的手工模型相比较可以更直观地以实物的形式把设计师的创意反映出来,方便产品的外观造型和人机特性评价。
现在的快速成型加工得到的成型件都是单一颜色,颜色主要由材料决定,为了对产品色彩外观进行评价,有时需要手工涂色,随着彩色成型技术的发展,这方面的问题可以解决。人机评价主要包括成型件尺寸及操作宜人性,快速成型可以很好地满足这方面的要求。
3.2在产品结构评价中的应用
通过快速成型制成的样机和实际产品一样是可装配的,所以它能直观地反映出结构设计合理与否,安装的难易程度,使结构工程师可以及早发现和解决问题。由于模具制造的费用一般很高,比较大的模具往往价值数十万乃至几百万,如果在模具开出后发现结构不合理或其他问题,其损失可想而知。而应用快速成型技术的样机制作可以把问题解决在开出模具之前,大大提高了产品开发的效率。
3.3与反求工程结合
反求工程(ReverseEngineering,RE)也称逆向工程,就是用一定的测量手段对实物或模型进行测量,然后根据测量数据通过三维几何建模方法重建实物的CAD数字模型,从而实现产品设计与制造过程。对于大多数产品来说,可以在通用的三维CAD软件上设计出它们的三维模型,但是由于对某些因素,如对功能、工艺、外观等的考虑,一些零件的形状十分复杂,很难在CAD软件上设计出它们的实体模型,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对模型测量和数据处理,获得三维实体模型。
作为一种新产品开发以及消化、吸收先进技术的重要手段,反求工程和快速成型技术可以胜任消化外来技术成果的要求。对于已存在的实体模型,可以先通过反求工程,获取模型的三维实体,经过对三维模型处理后,使用快速成型技术,实现产品的快速复制,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大大提高产品的开发效率。
4结语
快速成型技术可以大大缩短产品的开发周期,满足产品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在工业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该技术的制作精度、强度和耐久性还不能满足工程实际的需要,加之设备的运行及制作成本高,一定程度上制约着RP技术的普遍推广。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制约快速成型发展的因素会逐步解决,应用领域会不断得到拓展。
参考文献
[1]孙秀英.面向RP的VRML模型浏览与分层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6
[2]丘宏扬,谢嘉生,刘斌.快速成型技术研究中的若干关键问题[J].锻造机械,2001
[3]徐江华,张敏.快速成型技术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04
1.1完善技术管理制度
在公路施工中,施工技术部分来制定该工程中相应的方针政策,主要涉及技术、安全、生产、设备、环保等方面。关于企业本身的生产、安全、设备、技术等方面的管理条例,以及在施工过程中进度情况和施工协调性问题都需要技术部分的即使解决。作为公路工程施工的核心部门,技术部分不但需要负责施工技术上的学习及交流,还要负责完善公司技术管理的工作。正因如此,施工单位有必要建立统一的管理体系,该体系应该以技术部门为核心,其他部门协调其工作。该管理体系要根据各个部门的特点分配相应的工作任务,分期分部门对其进行考核,以督促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此外,建立专门的技术管理体系对于公路施工单位来说也是很有必要的。高效地组织技术管理工作需要合理的技术管理体系为支撑基础,还需要相应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为约束作为保证。一个好的技术管理体系可以保证公路施工的顺利进行,也可以作为施工完成质量的评定标准。施工技术管理制度必须明确,这样才能有效地监督工程进行的质量,才能更好的实施管理措施。
1.2准备阶段的技术管理
施工准备工作的正常进行是整个工程顺利进行的前提。充分了解工程的特点、工期情况、甲方要求是施工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然后才能编制该工程的施工方案及进行技术审核工作。施工的准备阶段也需要单位各部门的配合,主要有以下几点:
(1)建立各级技术负责制度。主要是以总工为主,对各个人的任务由上到下进行合理分配,各级各部门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任务,并要及时协调其他部门的工作。
(2)建立图纸方面的制度。将各个人的工作任务分配好之后,进入图纸审核阶段。该阶段针对施工图纸的合法完整性及技术设备、材料采购等方面进行审核,确保工程顺利竣工的情况下降低工程成本。此外,施工过程的各个阶段是有交叉性的,并没有明确的分界线,所以在审核阶段要对有施工阶段冲突的地方重点提出并找出解决方法。最后要对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写规范上进行明确的规定,方便之后的工程档案管理工作。
(3)建立技术交底制度和工程验收制度。对于施工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各种材料及特殊技术不明确的地方,设计方应该对施工方有一个交代即为技术交底。施工技术人员要对图纸中的所设计的技术问题进行咨询,明确施工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设备、材料数量等问题。工程验收是整个工程中很重要的一个阶段,所以应该制定合理的制度保证工程质量。
1.3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管理
现场技术管理就是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管理,需要施工技术人员从各个方面进行控制、协调,严格依据施工准备阶段所编制的方案进行施工。对于工程监理部门,要及时检查施工的进度及质量情况并记录,确保按合同工期交工。施工的技术管理工作虽说要按照相应的准则进行,但也不能太刻板。施工单位管理层要经常去现场了解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管理工作上的调节,同时提出技术管理工作上的创新,围绕提高工程质量及降低施工成本来工作。
2结语
论文摘要从育苗、移栽、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以及采收等方面介绍了北方洋葱的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北方地区洋葱种植户提供参考。
洋葱,又名圆葱、葱头,营养极为丰富,不仅含有较多的蛋白质、维生素,还含有硫、磷、铁等多种矿物质,并且有特殊的辛辣味,是良好的调味蔬菜。因含有较高的黄酮素而具有降血压、降血脂和舒张血管的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还证明,洋葱具有抗癌防癌的功效。目前,北方种植的主要是以黄皮洋葱为主,属长日照类型,生育期为150d左右。洋葱耐寒喜湿,适应性强,耐贮运,产量高,达60t/hm2,最高可达90t/hm2以上;效益高,平均效益可达3万元/hm2。
洋葱已在全国各地广泛栽培,是出口创汇的重要蔬菜之一。黑龙江省地区采用春育苗、春移载、秋收获的方式,在2月下旬至3月中旬育苗,4月中旬至5月上旬移栽,8月中旬左右收获。畦作,保苗株数为5.25万株/hm2左右,株行距为10~12cm×15cm。以中性土壤、肥力较高,排灌能力较强为佳,忌重迎茬。
1育苗
在温室或多层覆盖塑料大棚内进行,北方地区在2月中旬至3月中旬开始育苗。生产田需种子3.00~3.75kg/hm2。1hm2需育苗面积525~600m2。育苗床土应选择肥沃、透气性良好的中性土,2年内未种过葱、蒜、韭菜的土壤。播种前用多菌灵和福美双的混剂进行土壤处理。播前浸种,水温20℃浸12h,捞出后淋干,混入细土撒播,也可干籽直播。播种要均匀,播后覆过筛细壤土1cm,然后覆膜保墒增温;出苗80%时揭去地膜。出苗后要使土保持湿润,幼苗出2片真叶后,根据长势和土壤肥力情况追施化肥1~2次,追肥后及时给水,以免肥料损失。
苗期病虫害的防治:猝倒病是苗期的主要病害,在幼苗出土后可用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药液喷施。蝼蛄是苗期的主要害虫,可用炒好的玉米面拌300倍的敌百虫撒施防治。地蛆的防治是喷施50%辛硫磷600倍药液。
栽苗前7d开始炼苗,目的是使苗适应外界环境条件,保证缓苗快,成活率高。壮苗的标准是:苗粗6~8mm、高25cm、重约4~6g、无病虫草害、叶片不受损、苗龄50~55d。此时苗易生根,移栽后恢复直立快,不徒长。培育壮苗是保证洋葱产量的前提条件。
2移栽
2.1整地
洋葱属浅根系作物,要选择土地平整,排灌水方便,土壤肥沃,连续2年之内没栽过葱、蒜、韭菜的中性沙壤土作为本田。施优质腐熟的农家肥75t/hm2左右,二铵750kg/hm2,硫酸钾225kg/hm2做底肥。
2.2移栽
在5月上旬,移栽田是以畦作的方式为主,畦的大小为120cm×90cm,畦的距离为30cm,然后覆盖黑色地膜,既有利于保温保湿,又可避免草荒。采用高畦还是低畦应根据地势高低而定。地势高的地区应建为低畦,地势低的地区应建为高畦,这样有利于保水、防旱。一般株行距为10cm×15cm,定植的深度为2~3cm,以生长点应留在地表面上为原则。移栽后及时浇水,以利于缓苗。
3管理
定植后20d内为缓苗期,定植30d后至结球前为发棵期,这一时期要保证水分充足,保证营养生产;否则就会影响到产量。灌溉以早晚为主,保持土壤湿润为原则。进入结球期,对水分的要求更高,要经常保持土壤湿润,如果水分缺乏就会引起植株早衰,造成严重减产,在收获的前15d左右就要停止浇水;否则会造成贮藏期内水分含量过高,容易腐烂。在定植缓苗后,幼苗期追施尿素225kg/hm2。定植40d后洋葱的长势加快,进入生长期,为了保证生长的需要,追施尿素300kg/hm2,硫酸钾11500kg/hm2。洋葱进入膨大期后,施尿素375kg/hm2,硫酸钾225kg/hm2。在整个移栽田的生长期间,为了防治病虫的危害,每隔7~10d就要进行1次药剂喷施。草害主要是以人工除草为主,以不伤害洋葱的根和不形成草荒为原则。
4病虫害防治
霜霉病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叶喷;紫斑病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施;灰霉病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液;软腐病用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喷施;病毒病用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施。以上几种病害的防治需每隔7d喷1次,连续喷2~3次。
地蛆可用50%辛硫磷乳油连续灌根,每隔7d喷1次。葱蓟马、蚜虫、潜叶蝇等虫害,可用吡虫啉与灭杀毙混用来防治。
关键词小麦;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1适用范围
小麦地膜栽培主要有2种模式:膜侧条播适宜于旱地和不保灌的水地;膜上穴播适宜于年平均降雨400mm以上,7~9月降雨在240mm以上旱地或补充灌溉区。一般增产1125~1500kg/hm2,节水1200~1500m3/hm2。
2选地整地
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的地块种植。前茬收获后,及时耕翻灭茬,合口过伏,遇雨耙耱保墒,蓄住7~9月降雨。播前15d左右施足底肥,浅耕耙耱,达到上虚下实,地面平整。
3平衡施肥
丰水年施农家肥45~60t/hm2,氮肥180~210kg/hm2,五氧化二磷135~150kg/hm2,氧化钾90~150kg/hm2,锰肥15kg/hm2;干旱年份施农家肥45~60t/hm2,氮肥150~180kg/hm2,五氧化二磷105~120kg/hm2,氧化钾60~75kg/hm2。有机肥可结合播前整地一次性深施,施深15cm左右;化肥可结合覆膜播种机械条施,也可结合播前整地一次性施入,施深10cm左右。小麦拔节和孕穗期可结合病虫防治喷施叶面肥。
4选用良种
应选用冬性中等、矮秆多穗型或矮秆大粒型高产优质高抗品种,如新春7号、新春8号等。精选种子,使其纯度达99%,发芽率达85%,净度达98%以上,并实行种子包衣处理。
5适期播种
膜侧条播应比当地露地小麦的适宜播期推迟5d左右;膜上穴播应比当地露地小麦适宜播期推迟7d左右;地膜春小麦可较露地小麦适宜播期提前15~20d。
6精量播种
膜侧栽培播量一般约为露地小麦的3/5,即75~105kg/hm2,丰水年和旱肥地75kg/hm2,干旱和中等肥力田105kg/hm2。膜上穴播45万穴/hm2,每穴7~9粒,一般播量90~120kg/hm2。地膜春小麦45万穴/hm2,每穴10~14粒,一般播量180~240kg/hm2。
7规格播种
7.1膜侧条播
7.1.1起垄。按60cm一个带型,30cm起垄覆膜,30cm作为种植沟。在种植沟内距垄膜两侧5cm处各种1行小麦,小麦间距10cm。垄底宽25~30cm,高10cm左右,垄顶呈弧型,垄的条带宽度要一致。
7.1.2覆膜。用40cm宽地膜覆盖垄面,把地膜拉直使其紧贴垄面,再把膜两边压入垄侧土中10cm、隔3~4m在膜上打一个土腰带以防大风揭膜。一般选用厚0.007mm的地膜45kg/hm2。
7.1.3播种。用机引或畜力起垄铺膜播种机。在适播期一次性完成化肥深施、起垄、铺膜、播种、镇压等工序。做到下籽均匀,深浅一致,播深3~4cm。表墒欠缺时播深5cm。
7.2膜上穴播
7.2.1覆膜。选用规格为140cm×(0.005~0.007)mm和90cm×(0.005~0.007)mm的低压高密度聚乙烯地膜,用量45.0~52.5kg/hm2。注意膜一定要与播种机相配套。墒情合适时,随播随铺;底墒足、表墒差时,则提前7d左右铺膜提墒,机械铺膜和人工铺膜均可。每隔2~3m在膜面压一横土带,以防大风揭膜。
7.2.2播种方法。机械覆膜播种一次性完成,选用机引7行穴播机,采用幅宽140cm地膜,每幅膜上种7行,行距20cm,穴距10~11cm,膜间距25cm左右,播深3.5~4.0cm。人力穴播机播种,一般选用90cm的地膜,采光面留70cm左右,膜上种4行小麦,膜间距50cm。
7.2.3质量要求。铺膜平直,膜面平整,压上紧密,播量准确,播深一致,下籽均匀,膜孔对齐,无空穴,无浮籽。
8早查早管
8.1破除板结
小麦播后遇雨,适墒及时用钉耙破除膜侧板结,确保小麦正常出苗。
8.2查苗补缺
出苗后及早查苗,断垄20cm以上,空穴5%以上时,及时用催芽种子进行补种;过稠的苗要疏苗间苗,达到苗匀。
8.3及时掏苗
对穴播因操作不当或大风鼓膜造成苗孔错位、压苗,要在小麦苗高5cm(三叶期)后及时人工掏苗,用手或小铁丝钩轻轻将苗掏出膜孔外,并在膜孔处压少量土封好膜孔,防风揭膜造成二次掏苗,返青期若仍有膜压苗现象,应再次放苗封孔。
8.4加强护膜
播种出苗以后,及时对破损地膜压土封口,严防人畜践踏。
9春季巧管
9.1春季早管
地膜小麦返青比大田早7~10d,所以在膜侧麦行间顶凌耙耱,中耕保墒都要提前进行,以保返浆水。
9.2化控
地膜小麦一般比露地小麦植株增高10cm左右,在多雨年份应注意防止倒伏。拔节初期可用50%矮壮素或20%壮丰安375~450mL/hm2对水300~450kg叶面喷洒。
9.3叶面喷肥
在拔节、孕穗、灌浆期,可叶面喷施0.3%磷酸二氢钾或3%尿素水溶液。
10病虫草害防治
10.1病虫害防治
为害地膜小麦的病虫主要有白粉病、锈病、黄矮病、金针虫、蝼蛄、蛴螬、蚜虫、红蜘蛛、吸浆虫,防治上述病虫除选用抗病品种、深翻地、轮作倒茬等农业措施外,必要时应采取化学防治。
10.2除草
结合中耕进行除草,也可以在拔节前用75%巨星除草剂15.0~22.5g/hm2(15小袋/hm2),对水600kg,在无风上午露水晒干后喷洒。
11废膜回收
在小麦抽穗后至收获前顺行将地膜轻拉卷起回收,拿出麦田,集中处理,以防污染。
12参考文献
[1]韩思明,李岗,王虎全.旱作小麦不同地膜覆盖对土壤水分及产量的影响[J].耕作与栽培,2000(6):35-37.
关键词:贝叶斯估计信息融合障碍探测智能驾驶
随着传感器技术、信息处理技术、测量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智能驾驶系统(辅助驾驶系统一无人驾驶系统)也得了飞速的发展。消费者越来越注重驾驶的安全性与舒适性,这就要求传感器能识别在同一车道上前方行驶的汽车,并能在有障碍时提醒驾驶员或者自动改变汽车状态,以避免事故诉发生。国际上各大汽车公司也都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并开发了一系列安全驾驶系统,如碰撞报警系统(CW)、偏向报警系统(LDW)和智能巡游系统(ICC)等。国内在这些方面也有一定的研究,但与国外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本文将主要讨论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在智能驾驶系统(ITS)中的应用。
1ICC/CW和LDW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1.1ICC/CW系统中的误识别问题
ICC/CW系统中经常使用单一波束传感器。这类传感器利用非常狭窄的波束宽度测定前方的车辆,对于弯曲道路(见图1(a)),前后车辆很容易驶出传感器的测量范围,这将引起智能巡游系统误加速。如果前方车辆减速或在拐弯处另一辆汽车驶入本车道,碰撞报警系统将不能在安全停车范围内给出响应而容易产生碰撞。类似地,当弯曲度延伸时(见图1(b)),雷达系统易把邻近道路的车辆或路边的防护栏误认为是障碍而给出报警。当道路不平坦时,雷达传感器前方的道路是斜向上,小丘或小堆也可能被误认为是障碍,这些都降低了系统的稳定性。现在有一些滤波算法可以处理这些问题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不能彻底解决。
1.2LDW系统中存在的场景识别问题
LDW系统中同样存在公共驾驶区场景识别问题。LDW系统依赖于一侧的摄像机(经常仅能测道路上相邻车辆的位置),很难区分弯曲的道路和做到多样的个人驾驶模式。LDW系统利用一个前向摄像机探测车辆前方道路的地理状况,这对于远距离测量存在着精确性的问题,所有这些都影响了TLC(Time-to-Line-Crossing)测量的准确性。现常用死区识别和驾驶信息修订法进行处理,但并不能给出任何先验知识去识别故障。
2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在ITS系统中的应用
针对以上系统存在的一些问题,研究者们纷纷引入了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并提出了不同的融合算法。基于视觉系统的传感器可以提供大量的场景信息,其它传感器(如雷达或激光等)可以测定距离、范围等信息,对两方面的信息融合处理后能够给出更可靠的识别信息。融合技术可以采用Beaurais等人于1999年提出的CLARK算法(CombinedLikelihoodAddingRadar)和InstitudeNeuroinformatik提出的ICDA(IntegrativeCouplingofDifferentAlgorithms)算法等方法实现。
2.1传感器的选择
识别障碍的首要问题是传感器的选择,下面对几种传感器的优缺点进行说明(见表1)。探测障碍的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超声波传感器,它是利用向目标发射超声波脉冲,计算其往返时间来判定距离的。该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移动机器人的研究上。其优点是价格便宜,易于使用,且在10m以内能给出精确的测量。不过在ITS系统中除了上文提出的场景限制外,还有以下问题。首先因其只能在10m以内有效使用,所以并不适合ITS系统。另外超声波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基于声,即使可以使之测达100m远,但其更新频率为2Hz,而且还有可能在传输中受到其它信号的干扰,所以在CW/ICC系统中使用是不实际的。
表1传感器性能比较
传感器类型优点缺点
超声波
视觉
激光雷达
MMW雷达价格合理,夜间不受影响。
易于多目标测量和分类,分辨率好。
价格相合理,夜间不受影响
不受灯光、天气影响。测量范围小,对天气变化敏感。
不能直接测量距离,算法复杂,处理速度慢。
对水、灰尘、灯光敏感。
价格贵
视觉传感器在CW系统中使用得非常广泛。其优点是尺寸小,价格合理,在一定的宽度和视觉域内可以测量定多个目标,并且可以利用测量的图像根据外形和大小对目标进行分类。但是算法复杂,处理速度慢。
雷达传感器在军事和航空领域已经使用了几十年。主要优点是可以鲁棒地探测到障碍而不受天气或灯光条件限制。近十年来随着尺寸及价格的降低,在汽车行业开始被使用。但是仍存在性价比的问题。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利用信息融合技术提出了一些新的方法,利用这些方式可以得到较单一传感器更为可靠的探测。
2.2信息融合的基本原理
所谓信息融合就是将来自多个传感器或多源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从而得出更为准确、可靠的结论。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是人类和其它生物系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基本功能,人类本地地具有将身体上的各种功能器官(眼、耳、鼻、四肢)所探测的信息(景物、声音、气味和触觉)与先验知识进行综合的能力,以便对其周围的环境和正在发生的事件做出估计。由于人类的感官具有不同度量特征,因而可测出不同空间范围的各种物理现象,这一过程是复杂的,也是自适应的。它将各种信息(图像、声音、气味和物理形状或描述)转化成对环境的有价值的解释。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实际上是人对人脑综合处理复杂问题的一种功能模拟。在多传感器系统中,各种传感器提供的信息可能具有不同的特片:对变的或者非时变的,实时的或者非实时的,模糊的或者确定的,精确的或者不完整的,相互支持的或者互补的。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就像人脑综合处理信息的过程一样,它充分利用多个传感器资源,通过对各种传感器及其观测信息的合理支配与使用,将各种传感器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互补与冗余信息依据某种优化准则结合起来,产生对观测环境的一致性解释或描述。信息融合的目标是基于各种传感器分离观测信息,通过对信息的优化组合导出更多的有效信息。这是最佳协同作用的效果,它的最终目的是利用多个传感器共同或联合操作的优势来提高整个系统的有效性。
2.3常用信息融合算法
信息融合技术涉及到方面的理论和技术,如信息处理、估计理论、不确定性理论、模式识别、最优化技术、神经网络和人工智能等。由不同的应用要求形成的各种方法都是融合方法的个子集。表2归纳了一些常用的信息融合方法。
表2信息融合方法
经典方法现代方法
估计方法统计方法信息论方法人工智能方法
加权平均法经典推理法聚类分析模糊逻辑
极大似然估计贝叶斯估计模板法产生式规则
最小二乘法品质因素法熵理论神经网络
卡尔曼滤波D-S证据决策理论遗传算法
模糊积分理论
2.4智能驾驶系统中信息融合算法的基本结构
由于单一传感器的局限性,现在ITS系统中多使用一组传感器探测不同视点的信息,再对这些信息进行融合处理,以完成初始目标探测识别。在智能驾驶系统中识别障碍常用的算法结构如图2所示。
3CLARK算法
CLARK算法是用于精确测量障碍位置和道路状况的方法,它同时使用来自距离传感器(雷达)和摄像机的信息。CLARK算法主要由以下两部分组成:①使用多传器融合技术对障碍进行鲁棒探测;②在LOIS(LikelihoodofImageShape)道路探测算法中综合考虑上述信息,以提高远距离道路和障碍的识别性能。
3.1用雷达探测障碍
目前经常使用一个雷达传感器探测前方的车辆或障碍。如前面所分析,雷达虽然在直路上的性能良好,但当道路弯曲时,探测的信号将完全可靠,有时还会有探测的盲点或产生错误报警。为了防止错误报警,常对雷达的输出进行标准卡尔曼(Kalman)滤波,但这并不能有效解决探测盲点问题。为了更可靠地解决这类问题,可以使用扫描雷达或多波束雷达,但其价格昂贵。这里选用低价的视觉传感器作为附加信息,视觉传感器经常能提供扫描雷达和多波束雷达所不能提供的信息。
3.2在目标识别中融合视觉信息
CLARK算法使用视觉图像的对比度和颜色信息探测目标,使用矩形模板方法识别目标。这个模板由具有不同左右边界和底部尺寸的矩形构成,再与视觉图像对比度域匹配,选择与雷达传感器输出最接近的障碍模板。
CLARK算法首先对雷达信号进行卡尔曼滤波,用于剔除传感器输出的强干扰,这出下列状态和观测方程处理:
D(t)=R(t)+v(t)
式中,R(t)为前方障碍的真实距离(未知),R(t)是其速度(未知,)D(t)为距离观测值,Δt为两次观测的问题时间,w(t)和v(t)为高斯噪声。给定D(t),由Kalman滤波器估计R(t)和R(t)的值,并把估计值R(t)作为距离输入值,使用R(t)和D(t)的差值确定所用矩形模板的偏差。由于使用雷达探测的位置与雷达作为补偿。
使用上述算法可以有效提高雷达探测的可靠性,但当图像包含很强的边缘信息或障碍只占据相平面一个很小的区域时,仍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因此,除对比度外,又引入视觉图像的颜色域。
3.3相合似然法
在探测到障碍后,CLARK算法将这些信息整合到道路探测算法(LOIS)中。LOIS利用变形道路的边缘应为图像中对比度的最大值部分且其方位应垂直于道路边缘来搜索道路。如果只是简单地将两个信息整合,则障碍探测部分的像素被隐藏,其图像梯度值不会影响LOIS的似然性。这样可以防止LOIS将汽车前方障碍的边缘误认为是道路的边缘来处理。但是当道路的真实边缘非常接近障碍的边缘时,隐藏技术则失效。
为了使隐藏技术有效,可以在障碍和道路探测之间采取折中的处理方法。这种折中的处理方法就是相合似然法。它将探测障碍固定的位置和尺寸参数变为可以在小范围内变化的参数。新的似然函数由LOIS的似然和小探测障碍的似然融合而成。它使用七维参数探测方法(三维用于障碍,四维用于道路),能同时给出障碍和道路预测的最好结果。其公式如下:
式中,Tb、Tl、Tw为相平面内矩形模板的底部位置、左边界和宽度的三个变形参数,[xr(t),xc(t)]为变形模板相平面的中心。[yr(t),yc(t)]为由雷达探测并经Kalman滤波的障碍在相平观的位置。将地平面压缩变化为相平面,的实时估计,为相平面内一个路宽的值(3.2m)。tan-1的压缩比率在相平面内不小于Tmin(路宽的一半),不太于Tmax(路宽)。通过求解七维后验pdfP(k'''',b''''LEFT,b''''RIGHT,vp,Tb,Tl,Tw|[yr(t),yc(t)],ObservedImage)的最大值获得障碍和道路目标。
3.4CLARK算法的局限性
1工程概况
务坪水库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华坪县境内,为中型三等工程,水库总库容4990万m3,主要用于农业灌溉。拦河坝为黏土心墙碾压堆石坝,设计坝高52.00m,坝轴线长210.00m,坝体最大横断面282.00m,坝体典型剖面见图1。
图1务坪水库大坝剖面
务坪水库坝址区的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分布着滑坡群和深厚湖积软土层。坝轴线上游左岸分布有体积达10万m3的3号滑坡、9号滑坡,右岸分布有5号滑坡及可能滑坡体积达23万m3的不稳定山体。右坝肩存在2号和4号滑坡,右坝肩下游侧为滑动面宽42m、体积123万m3的1号滑坡。坝轴线上游分布着面积超过0.4km2湖积层软土,其最大埋深33.0m,一般埋深达20.0m,而且这种软土远远没有达到自重固结,孔隙比在1.5~2.0之间,天然含水量一般为60%~80%,呈流塑状,不排水抗剪强度cu不到20kPa。
在软土地基上修建最大坝高52m的大坝,国内外还没有先例,已建成的加拿大Lornex尾矿坝坝高43m[5]、我国浙江绍兴汤浦水库坝高37.2m[2],均小于务坪大坝的高度。国内外软基筑坝工程实例见表1。
表1国内外软基筑坝工程实例
工程名称
最大坝高
地基情况
处理方法
资料来源
云南务坪水库
52.0m
33.0m厚的湖积软土与滑坡堆积体
振冲碎石桩,预压固结,分期施工
本文
浙江慈溪杜湖水库
17.5m
16m厚软黏土,含水量45%,塑性指数16%,有效内摩擦角28°
正三角形分布砂井,直径42cm,间距3.0m
文献[2]
浙江绍兴汤浦水库
37.2m
3.0~5.0m厚的淤泥质黏土
振冲碎石桩
文献[3]
阿尔伯特MildredLake
11~43m一系列坝
1m多厚的泥炭土,长120m(湖的西边)和220m(湖的东边)。1~4m厚很软的有机粉土
挖除部分泥炭土,分期施工
文献[4]
Lornex尾矿坝
43m
夹杂透水砂层的黏土,不排水强度为5~90kPa,最上面4m的工程性质较差,下面两层相对较好
坡度3∶1,分期施工,砂井排水系统
文献[5]
阿尔伯特FortyMileCoulee
东西两座坝均为28m
湖积软土,东部坝下60m厚,西部35m厚。塑限18%~25%,有效内摩擦角19.5°
分期施工,1∶8的坡度,下游砂井排水
文献[6]
SaskatchewanRafferty
20m高,700m长
20~24m厚高塑性软土
袋装砂井
文献[7]
由于没有其它可以比选的坝址,坝体不得不座落在相对较强的滑坡堆积体土层和软弱的湖积软土层这两种强度和变形特性相差很大的不均匀地基上。如何处理极为软弱的淤泥质黏土地基,提高地基承载力和抗剪强度,解决两种不同地基土层的差异沉降是务坪工程中最大的难题。
湖积层软土分布于坝轴线上游的务坪盆地,沉积于老河床的砂卵砾石之上。为查明湖积层软土的组成、性质、分布范围以及物理力学性质,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在20多年的时间里对坝轴线上游的湖积层软土区进行了68孔共1593m的钻孔勘探工作。根据勘探结果,由岸坡至河床软土层厚度逐渐变大,最大厚度33m,一般8~20m。典型地质剖面如图1所示。从地表至老河床冲积层共分3个大层,即:①粉土层,厚10m,夹黏土、树叶及砂砾层;②粉质黏土层,厚7~12m,夹透镜状粉砂、树叶层;③粉砂层,厚5~7m,夹树叶层。
湖积层软土的主要物理力学指标见表2。从表2可以发现,湖积层软土孔隙比、含水量、压缩性和有机质含量都很高,抗剪强度很低。因此,对湖积层软土必须进行谨慎有效的地基处理,才能满足工程安全的需要。
表2原状软土主要工程特性
含水量(%)
干容重/(kN/m3)
孔隙比
压缩系数/(MPa-1)
有机质含量(%)
饱和快剪
φ/(°)
c/kPa
最大值
136.00
16.90
18.85
3.10
21.75
19.05
24.50
最小值
13.00
6.70
0.39
0.20
4.30
4.60
4.40
平均值
66.99
9.93
1.87
1.35
10.70
12.20
14.03
2基础加固处理设计
湖积层软基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大坝的安全,要改善软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工程措施。在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和多个方案的对比论证之后,确定采用振冲碎石桩和预压固结相结合同时控制加载速率的处理方案。在1.51万m2的软基上布置75kW和30kW两种振冲功率的碎石桩,碎石桩呈三角形分布。由于整个振冲区湖积层软基埋深及受力有一定的差别,因此将振冲区划分为主要应力区和次要应力区。主要应力区设计振冲置换率为40%,起保护作用的次要应力区,设计置换率为32%。具体的设计参数见表3。
表3振冲碎石桩的设计
振冲区域
振冲器类型
桩距/m
排距/m
桩数/根
单位填料量/(m3/m)
主要应力区
30kW
1.6
1.40
380
≥0.891
75kW
1.8
1.56
2501
≥1.125
次要应力区
30kW
1.8
1.56
1241
≥0.891
75kW
2.0
1.73
1757
≥1.125
3方案验证
3.1加固方案验证针对振冲碎石桩加固处理方案,通过物理模型、数值模型以及生产性试验论证软基筑坝的可行性。同时为碎石桩设计方案、大坝填筑速率以及生产工艺的控制与改进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3.1.1物理模型使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450g·t的大型土工离心机进行了比尺为1∶200的6组模型试验,再现了原型的应力和变形情况。试验对采用不同的碎石置换率对软基的加固效果以及坝体填筑速率对坝体的变形影响进行了研究。从离心模型试验的结果看,若湖积层软基不处理直接建坝,在筑坝过程中坝基、坝体均发生很大的变形破坏,其中坝体迎水坡脚淤泥隆起达4m,基础明显破坏,防渗心墙与坝壳严重分离,心墙水平位移4.0m,垂直位移8.6m,坝体的整体稳定已遭到破坏。离心模型对不同置换率的方案进行了比较,当置换率达到30%时,位移与置换率关系曲线明显变缓,尤其是水平位移已趋于水平。再增大置换率,位移减小量不大。在置换率34%左右时,上游不发生隆起。软基在经40%振冲置换率加固后,复合地基的强度满足设计要求,若同时辅以分期施工,效果更好,总体沉降量将减少80%~90%。
3.1.2数学模型采用基于比奥固结理论的有限元方法对大坝和地基的应力应变与固结过程进行预测和分析。本文采用的二维平面应变固结程序CON2D由美国著名学者邓肯等开发[8],后经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陈祖煜等人的改进[9],能更好地模拟大坝的分层、分期施工过程,进行大坝施工和蓄水过程的固结计算分析。该程序曾在美国NewMelones大坝和我国小浪底大坝中应用。
在分析中采用了修正剑桥模型和邓肯张非线性模型,有限元网格如图2所示。通过固结计算预测了碎石桩加固方案施工过程和蓄水后坝体与地基中孔压、应力和位移的变化过程。计算成果表明采用加固方案后,软基内的超静孔压较小,最大值约为120kPa,出现在反压平台中心下软基中部的粉质黏土层中。图3为粉质黏土层中某3个代表单元的孔压历时曲线,单元在地基中的位置见图2。其中244号单元为碎石桩,由于碎石桩桩径较大,渗透性好,因此超静孔压消散较快。245号、246号单元为粉质黏土。图3中出现3个峰值是因为施工过程中有两次停工度汛。经过反压平台预压14个月后,软基内的超孔隙水压力基本消散。软基最大沉降为0.33m,坝体最大沉降为0.84m。有关固结计算的详细内容可参见文献[10]。
图2有限元计算网格
图3软基中部孔压随时间变化曲线
在大量的物理力学特性试验成果和固结计算的基础上,采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陈祖煜开发的边坡稳定程序STAB95[9],进行不同条件下坝体的稳定性分析。除进行常规的确定性分析外,还引入概率论和风险分析的概念,应用Rosenblueth法对大坝稳定的可靠度和风险进行研究。采用有效应力法计算发现,按设计施工进度,软基振冲处理和反压平台施工结束半年后开始坝体填筑,1年后大坝封顶,水库不蓄水,此时上游坝坡施工期稳定安全系数达1.82(见图4),可靠度指标为4.81(见图5),均超过了相应的规范要求。因而,从确定性模型和风险分析两个方面论证了坝坡的稳定性。
图4设计施工进度下上游坝坡的稳定计算结果
图5设计施工进度下上游坝坡的稳定可靠度计算结果
3.1.3振冲处理的生产性试验在振冲区域内选择代表性较好的场地(面积340m2)分别进行了30kW及75kW两种不同功率的生产性振冲试验,共布置30kW桩49根、75kW桩34根,试桩深度8~20m。振冲制桩结束4周后,对施工质量及效果进行检验,在试验区内进行了双桥式静力触探、十字板剪切试验、重(2)型动力触探和标贯试验,以及压水试验检查成孔质量。同时进行现场直剪三组和大型静载试验30kW区与75kW区各一组,并取原状样25组进行室内物理力学试验。根据这些试验得出,在强度恢复期后实测复合地基天然容重1.83g/cm3,干容重1.41g/cm3,凝聚力(饱和快剪)c=8kPa,内摩擦角=23°;复合地基承载力,30kW振冲区191.4kPa,75kW振冲区达256.6kPa;实测30kW置换率31.7%;75kW置换率32.5%。
从以上方案验证结果看,振冲碎石桩置换处理务坪湖积软土有明显提高承载力、增加抗剪强度、加快软土排水固结和减少软基沉降的效果。
3.2振冲碎石桩施工及效果检测振冲碎石桩的桩距、排距与设计值(见表3)完全一致。振冲碎石料采用新鲜的灰岩加工而成。30kW振冲设备的振冲碎石最大粒径为80mm,75kW振冲设备的振冲碎石最大粒径为120mm,粒径小于5mm的颗粒含量不大于10%。振冲碎石桩实际工程量见表4,共加固湖积软土1.52万m2,制桩4834根,总进尺52357m,碎石桩最大深度22.0m。
为全面检查碎石桩成桩质量,桩间土及复合地基各项指标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并对振冲碎石桩加固软基质量作出全面评价,1996年9月和10月对振冲碎石桩复合地基质量进行了两次质量检测试验。根据这些检测结果得知:(1)桩体承载力。16组单桩静载试验表明,其中13根桩的桩体承载力达到了较高水平,最高达500~800kPa,少数几根承载力较低的桩也达到320~400kPa。42根桩的重(2)型动力触探试验表明,桩体的承载力为248~512kPa。由于湖积软土工程性差,加之地下水丰富,桩间土难以固结,对桩身施加的侧限小,在此情况下能保持这样高的承载力,充分说明了施工质量是可靠的;(2)各单元钻孔抽芯检查结果表明,碎石桩体连续,桩体材料基本为灰岩碎石,仅有个别桩在8m以下处夹有少量黏土。桩斜、桩深均满足要求;(3)桩体容重和动力触探结果表明,桩体密实,基本达到N63.5>9击,天然容重基本达到20kN/m3的标准;(4)桩间土室内试验及现场原位试验成果表明,由于碎石的挤入,分布范围和深度最广的桩间粉质黏土,承载力在86~101kPa左右;(5)复合地基承载力标准值大于200kPa。
表4振冲碎石桩实际完成工程量
振冲区域
振冲器类型
桩数/根
进尺/m
单位填料量/(m3/m)
主要应力区
30kW
224
2243
≥0.891
75kW
2253
2567
≥1.125
次要应力区
30kW
1016
8275
≥0.891
75kW
1341
16162
≥1.125
4结语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使用振冲法加固饱和软土存在不同看法,认为过软的地基可能无法对碎石桩提供足够的侧向约束力。务坪水库是使用振冲技术成功加固特软地基的实例,工程中方案验证和针对加固后地基进行的质量检测试验为全面评价振冲加固软土地基效果提供了翔实的资料,丰富了振冲软土地基加固的技术。
参考文献:
[1]刘明复,潘传钊,叶作仁.淤泥地基中振冲法碎石桩复合地基[J].地基基础工程,1994,4(1):3-8.
[2]曾国熙,王铁儒,顾尧章.砂井地基的若干问题[J].岩土工程学报,1981,3(3):74-81.
[3]郎小燕,来妙法,金小玲.振冲法对多层软弱坝基的处理[J].浙江水利科技,1998,(4):36-39.
[4]SowaVA,HardyRM,ConstantBD.Designandconstructionofadamonsoftfoundations[A].31stCanadianGeotechnicalConference[C].1978.
[5]BurkeHH,SmuchaSS.Lornextailingsdamonasoftfoundation[A].ProceedingsoftheSixthPanAmericanConferenceonsoilmechanicsandfoundationengineering[C].1979.
[6]ChinBG,DavisDM,KoohnEJ,BensonRP,CampellJW.ConstructionperformanceoftheFortyMileCouleeeastdamonasoftclayfoundation[A].CanadianGeotechnicalConference[C].1991.
[7]HolubecI,DobsonJ,MansonS.Designandconstructionofanearthdamonhighlyplasticclayusingwickdrainfoundation[A].CanadianGeotechnicalConference[C].1993.
[8]ChangSC,DuncanJM.Analysisofconsolidationofearthandrockfilldams[M].ReportNo.TE77-3,Vol.Ⅱ.UniversityofCalifornia,Berkeley,1997.
摘要:三维动画技术应用广泛。在课件中引入三维动画,可进一步提高学生兴趣,降低知识点难度,增强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技术在中学教学中越来越普及,教育工作者制作出了各种类型的丰富多彩的课件。其中就动画内容而言,平面动画较多,三维动画还比较少见。笔者对三维动画方面的问题很感兴趣,就其在中学化学中的引入及初步应用谈谈自己的体会。
我使用的是3DStudioMAX(简称3DSMAX)三维动画制作软件。它集建模、材质编辑、修改、渲染、动画制作等功能于统一的Windows界面中,是一种大型、复杂的三维制作软件。
3DSMAX对硬件环境的要求:使用相当于Pentium300MH或以上主频的CPUl28M内存,板载4M显存的3D加速显卡以及支持1024x768分辨率的17英寸显示器。这种硬件要求今天已比较普遍。操作系统最好采用WindowsNT。对于Windows98的用户,也可使用3DSMAX,但是会遇到一些问题。首先是数值输入问题,安装完成后,建立造型时,不能输入造型的几何参数,这时将S12sys.ron字体文件拷入操作系统的字体文件夹中,即可解决。其次,可能遇到内存不足的问题,解决办法是购买内存或安装一些第三方内存管理软件。
3DSMAX的窗口界面根据实际的功能大致可分为8个区域,分别是:视图显示区,下拉菜单区、工具栏、命令面板,信息状态栏、动画控制区、视图控制区、对象捕捉区。各种工具、命令名目繁多,并且都是英文专业词汇,熟悉、掌握需要较长的时间。
作为一名基层化学教师,我曾经建立了一些化学三维动画模型。
例:建立数个在空间以各种角度旋转的乙烯分子球棍模型,其中一个渐至满屏,其余隐至最远处。
1、制作碳原子模型。打开“Create”命令面板,单击“Sphere”球体按纽;在透视图“Perspective”中拉出球体,3DSMAX自动命名球体为“Sphere01”,作为C原子;打开“Modify”命令面板,在“Parameters”参数栏输入数据,修改球体半径为所需。
2、制作两个氢原子模型。同上,建立另一个球体“Sphere02”,作为H原子,两球半径比为r(C)/r(H)=30/23:选中Sphere02,按下空格键锁定选择,单击工具栏上的“Pan”按纽,按下键盘的Shift键同时用鼠标拖动球体,在弹出的“CloneOptions”对话框中选择“COPY”复选框单击“OK”确认,复制出一个与“Sphere02”完全一样的的球体。
3、制作两个连杠。按下“Geometry”命令面板上的“Cylinder''''’按钮,在透视图中制作一个圆柱体;设高、半径为所需。
同上,复制一个连杠。
4、将各部分组成一个整体。前面建立的各部分均为独立的整体,必须将它们组合为一个整体。
首先单击“SelectcandLink”按钮,在大球上按下左键,将该球拖到一个连杠上,放开鼠标键;对其余各球、连杠同样操作;
其次,按住Ctrl键用鼠标占取各物体,将五个物体全部选中,单击“Croup”菜单上的“Group”命令,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输入“乙烯片段”,单击“OK''''’,关闭对话框,这样五个物体组合为一个整体。完成乙烯分子球棍模型的一半。在场景中移动任何一个物体,组中物体都随着移动。最后使用“Attach”命令将各部分真正结合成一个实体。
5、复制乙烯分子球棍模型另一半。
6、制作一根较长连杠,将两部分连接起来。
7、将三部分连接为一个整体,即得到一个完整的乙烯分子球棍模型。
8、复制6至7个乙烯分子模型。
9、制作动画。按下动画控制区“Anim”动画记录按钮(变为红色),移动时间滑块到50帧,将处于同等位置的数个乙烯分子边从XY平面、XZ平面、YZ平面旋转,边移至渐远,同时将一个乙烯分子各角度旋转至渐近;移动时间滑块到100帧,同样将渐近的一个乙烯分子移至满屏,并以正面呈现,其余分子移至屏幕最远;关闭动画记录。
10、单击动画控制区“Play”按钮,即可看到制作好单一个乙烯分子球模从一群分子中以各个角度飞出至满屏,其余退至最远。
论文摘要分株是将带有根系的幼苗进行移栽繁育的过程;扦插是利用枝条或无根分蘖、腋芽通过扦插培育种苗的技术;组织培养是利用培养基大量繁殖种苗。特介绍利用分株、扦插和组织培养等繁育方法进行芦荟种苗繁育的技术关键。
芦荟由于雌雄花开放时间不一致,授粉不亲和,故而结籽少,发芽低,甚至不结籽,因而种子繁殖很困难且繁殖速度慢。生产上常用分株、扦插和组织培养等方法进行繁殖。
1分株繁殖
芦荟产生分芽或分蘖主要在春、夏、秋三季,最佳分株期是4~6月份。一般待小苗长到2~3片叶时,就应及时进行分株移栽,分苗时注意不伤母株,小苗尽量多带土带根。在分株繁殖过程中,具体操作技术可分2种。
1.1剥离幼株,移栽到苗圃或生产田
将带有幼根的幼株直接从母体剥离下来,移栽到苗圃或生产田中。刚移栽的幼苗,由于脱离了母株,营养供应来源发生了变化,自生根尚未扎入土壤,会出现一个营养不足的“饥饿时期”。如受到烈日照射,苗色呈红褐色,外叶干缩,这是芦荟移栽后的“缓苗现象”。此时的技术关键是采用适当遮荫,这样可缩短缓苗时间,促进芦荟恢复生长。有些地区先将芦荟幼苗从母株上剥离出来,然后摊在地上,在通风处干燥数日,使其剥离伤口完全愈合后再作定植,这样可以促进植株发根和缓苗,缩短缓苗期,减少芦荟幼苗死株。
1.2幼株与母株分离但不分开
用分株刀将母株萌发出的幼苗与母株分离,但不要,仍让幼苗留在原位,使其生长15d左右,形成独立的根系,达到完全自养状态,再将幼苗带根带土移栽,定植在大田中,及时浇一遍定植水。此法基本上无缓苗期。芦荟幼苗生长快,在春秋夏季都可以随时进行,但比较费工。
2扦插繁殖
2.1茎穗扦插
在芦荟生长期采用生长充实的主茎或侧枝,剪取顶端短茎10~15cm作为扦插材料,或用采收芦荟叶片后形成的“秃杆”老龄植株断茎后扦插。为避免枝条切口被杂菌感染和促进生根,扦插枝条取下后,置于通风干燥处使伤口愈合收干,然后进行扦插,插入深度为6~8cm,扦条经过25d左右就会生根。插入土壤后决不能浇水,因为扦插早期的水分供应靠自身,直至水分将要用竭时,才开始根端发根。出根前,叶子会因水分消耗失去绿色变成茶色,而且枯萎翻卷,但当根长出后,叶子又会再度返青。通过观察叶色变化可了解根部的生长情况。根长出后开始浇水,过早浇水会使土温下降,影响发展,甚至造成根部腐烂。
2.2分蘖、分芽扦插
用未形成根的分蘖、分芽扦插繁殖是芦荟繁殖的一种主要方法。此方法成本低,繁殖较快,成活率基本上达到100%,由苗期到成株时间周期短。技术关键:①扦插基质。用蛭石加珍珠岩(2∶1)或蛭石加珍珠岩加草碳(1∶1∶1)或河沙等作扦插基质。②扦插条件。温度15~28℃,湿度75%~85%为最适宜。但最低温度不能低于5℃,高温不能超过38℃以上,否则不适合生根,甚至出现烂苗。春夏秋季均需遮荫,夏季遮光率70%~80%,并且要经常喷雾降温。③扦插方法。将无根的分蘖和叶腋处的分芽放在阴凉处进行晾放处理,夏季0.5~1d,春秋季2~3d,待伤口稍干后扦插,或用生根剂处理后扦插。④扦插管理。扦插后要喷透水,以后见干见湿。生根后,可喷施0.1%的磷酸二氢钾。在苗床上培育2个月左右即可出圃定植。
3组织培养
3.1材料准备
取嫩茎尖部分作为外植体,在清水中冲洗数次,再用洗涤剂漂清,进入接种室。先用70%的酒精浸30min,然后用10%的漂白粉溶液消毒10~15min,再用无菌水洗6~7次,即可作为接种材料。
3.2接种
将接种材料切成0.5~1cm的小段,在超净台上的火焰控制范围内,将其接种在已准备好的培养基上(MS+BA2+IAB0.1)。
3.3试管增殖
在温度25℃、光照12h的恒温室中培养,经1~2个月由愈伤组织形成芽,将已分化出芽的材料通过继代培养而大量增殖。20d为1个周期,1个周期可达到10倍以上的增殖量。
3.4生根培养
当试管苗叶片长达2cm以上,便可将其分出转移至生根培养基上,转移时要剔除小苗和基部愈伤组织,15~20d可生根。不足2cm的小苗连同愈伤组织转接在增殖培养基上,继续增殖。
关键词:EPP增强并口uPSD323XPSDsoftEXPRESS
引言
在IBM公司推出PC机时,并行端口已经是PC机的一部分。并口设计之初,是为能代替速度较慢的串行端口驱动当时的高性能点阵式打印机。并口可以同时传输8位数据,而串口只能一位一位地传输,传输速度慢。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对传输速度要求的提高,最初的标准并行端口即SPP模式的并行端口的速度已不能满足要求。1994年3月,IEEE1284委员会颁布了IEEE1284标准.IEEE1284标准提供的在主机和外设之间的并口传输速度,相对于最初的并行端口快了50~100倍。IEEE1284标准定义了5种数据传输模式,分别是兼容模式、半字节模式、字节模式、EPP模式和ECP模式。其中EPP模式、ECP模式为双向传输模式。EPP模式比ECP模式更简洁、灵活、可靠,在工业界得到了更多的实际应用。本文介绍的一种基于uPSD323X的EPP增强并口的设计核心是,使用uPSD323X内部的CPLD实现EPP接口。
1EPP接口协议介绍
EPP(EnhancedParallelPort,增强并行端口)协议最初是由Intel、Xirocm、Zenith三家公司联合提出的,于1994年在IEEE1284标准中。EPP协议有两个标准:EPP1.7和EPP1.9。EPP接口控制信号由硬件自动产品,整个数据传输可以在一个ISAI/O周期完成,通信速率能达到500KB/s~2MB/s。
EPP引脚定义如表1所列。
表1EPP接口引脚定义
对应并口引脚EPP信号方向说明
1nWrit输出指示主机是向外设写(低电平)还是从外设读(高电平)
2~9Data0~7输入/输出双向数据总线
10Interrupt输入下降沿向主机申请中断
11nWait输入低电平表示外设准备好传输数据,高电平表示数据传输完成
12Spare输入空余线
13Spare输入空余线
14nDStrb输出数据选通信号,低电平有效
15Spare输入空余线
16Ninit输出初始化信号,低电平有效
17nAStrb输出地址数据选通信号,低电平有效
18~25GroundGND地线
1.1EPP接口时序
EPP协议定义了4种并口周期:数据写周期、数据读周期、地址写周期和地址读周期。数据周期用于计算机与外设间传送数据;地址周期用于传送地址、通道、命令、控制和状态等辅助信息。图1是EPP数据写的时序图。图1中,nIOW信号实际上在进行EPP数据写时并不会产生,只不过是表示所有的操作都发生在一个I/O周期内。在t1时刻,计算机检测nWait信号,如果nWait为低,表明外设已经准备好,可以启动一个EPP周期了。在t2时刻,计算机把nWrite信号置为低,表明是写周期,同时驱动数据线。在t3时刻,计算机把nDataStrobe信号置为低电平,表明是数据周期。当外设在检测到nDataStrobe为低后读取数据并做相应的数据处理,且在t4时刻把nWait置为高,表明已经读取数据,计算机可以结束该EPP周期。在t5和t6时刻,计算机把nDataStrobe和nWrite置为高。这样,一个完整的EPP数据写周期就完成了。如果就图1中的nDataStrobe信号换为nAddStrobe信号,就是EPP地址写周期。
图2是EPP地址读周期。与EPP写周期类似,不同的是nWtrite信号置为高,表明是读周期,并且数据线由外设驱动。
从EPP读、写周期可以看出,EPP模式的数据传输过程是一个信号互锁的过程。以EPP写周期为例子,当检测到nWait为低后,nDataStrobe控制信号就会变低,nWait状态信号会由于nDataStrobe控制信号的变低为而高。当计算机检测到
nWait状态信号变高后,nDataStrobe控制信号就会变高,一个完整的EPP写周期结束。因此,EPP数据的传输以接口最慢的设备来进行,可以是主机,也可以是外设。
1.2EPP增强并口的定义
EPP增强并口模式使用与标准并口(SPP,StandardParalledPort)模式相同的基地址,定义了8个I/O地址。基地址+0是SPP数据口,基地址+1是SPP状态口,基地址+2是SPP控制口。这3个口实际上就是SPP模式下的数据、状态和控制口,保证了EPP模式和SPP模式的软硬件兼容性。
基地址+3是EPP地址口。这个I/O口中写数据将产生一个连锁的EPP地址写周期,从这个I/O口中读数据将产生一个连锁的EPP地址读周期。在不同的EPP应用系统中,EPP地址口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计为设备选择、通道选择、控制寄存器、状态信息等。给EPP应用系统提供了极大的灵活性。
基地址+4是EPP数据口。向这个I/O口中写数据将产生一个连锁的EPP数据写周期,从这个I/O口读数据将产生一个连锁的EPP数据写周期。基地址+5~+7与基地址+4一起提供对EPP数据口的双字操作能力。EPP允许主机在此个时钟周期内写1个32位双字,EPP电路再把32位双字拆为个字节依次从EPP数据口中送出去。也可以用其所长6位字方式进行数据传送。
由于EPP通过硬件自动握手,对EPP地址口和EPP数据口的读写操作都自动产生控制信号而无需软件生成。
2uPSD323X及其开发环境PSDsoftEXPRESS
ST公司的uPSD323X是带8032内核的Flash可编程系统器件,将于8032MCU、地址锁存器、Flash、SRAM、PLD等集成在一个芯片内。其主要特点如下:具有在线编程能力和超强的保密功能;2片Flash保存器,1片是128K或者256K的主Flash存储器,另一片是32K的从Flash存储器;片内8K的SDRAM;可编程的地址解码电路(DPLD),使存储器地址可以映射到8032寻址范围内的任何空间;带有16位宏单元的3000门可编程逻辑电路(CPLD),可以实现EPP接口等及一些不太复杂的接口和控制功能;2个异步串口、I2C接口、USB接口、5通道脉冲宽度调节器、50个I/O引脚等。由于uPSD323X采用的是8032内核,因此可以完全得到KeilC51编程器的PSDsoftEXPRESS是ST公司针对PSD系列产品(包括uPSD)开发的基于Windows平台的一套软件开发环境。经过不断升级,目前最新版是PSDsoftEXPRESS7.9。它提供非常容易的点击设计窗口环境用户不需要自己编程,也不需要了解HDL语言,只有点击鼠标即可完成对地址锁存器、Flash、可编程逻辑电路等外设的所有配置和写入。它支持所有PSD器件的开发,使用PSDsoftEXPRESS工具对uPSD323X系列器件的可编程逻辑电路的操作简单、直观。PSDsoftEXPRESS工具可以在ST网站(/psd)免费下载。
3用uPSD323X实现EPP接口设计
3.1硬件接口
EPP增强并口的速度最高可达到500KB/s~2MB/s,这对外设的接口设计提供了一个很高的要求,如果外设响应太慢,系统的整体性能将大大下降。用户可编程逻辑器件,系统的整体性能将大大降低。用户可编程逻辑器件,如FPGA(FieldProgrammableGates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和CPLD(ComplexProgrammableLogicDevice,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可以实现EPP增强并口的接口设计,这种实现方案可以达到并口中的速度极限,并且保密性好。ST公司的uPSD323X内部集成了可编程逻辑电路(CPLD),因此使用uPSD323X可以很好地实现EPP增强并口的接口设计。
EPP接口(EPP1.7)外设硬件接口原理如图3所示。在本设计中,uPSD323X通过中断的方式接收PC机并口的数据,并且当外设准备好数据上传到PC机时,PC机采用的也是中断方式接收外设的数据。
在上述硬件电路的基于上实现EPP并口通信还需做两部分的工作:一部分工作是在PSDsoftEXPRESS工具中完成对CPLD的数据的锁存;另一部分工作是在KEILC51环境下编写中断服务程序,实现EPP数据的读取和发送。
图3
3.2对CPLD的编程及其实现数据锁存的过程
在PSDsoftEXPRESS工具中,将PA端口(EPPD0~EPPD7)配置成带有时钟上升沿触发的寄存器类型(PTclockedregister)的输入宏,PB0(nWait)配置成上升沿触发的D类型寄存器(D-typeregister)的输出宏,PB3(nWrite)、PB4(nDstrb)、PB2(nAstrb)配置成CPLD逻辑输入(logicinput)口。NDstrb信号和nAstrb信号各自取反再相与后的值作为输入宏单元和输出宏单元的时钟。上述对PA、PB端口的配置用方程式表示如下:
PORTAEQUATIONS:
=======================
!EPPD7_LD_0=nAstrb&nDstrb;
EPPD0.LD=EPPD3_LD_0.FB;
!EPPD3_LD_0=nAstrb&nDstrb;
EPPD1.LD=EPPD3_LD_0.FB;
!nWait_C_0=nAstrb&nDstrb;
EPPD2.LD=EPPD3_LD_0.FB;
EPPD3.LD=EPPD3_LD_0.FB;
EPPD4.LD=FPPD7_LD_0.FB;
EPPD5.LD=EPPD7_LD_0.FB;
EPPD6.LD=EPPD7_LD_0.FB;
EPPD7.LD=EPPD7_LD_0.FB;
PORTBEQUATIONS:
=======================
nWait.D:=1;
nWait.PR=0;
nWait.C=nWait_C_0.FB;
nWait.OE=1;
nDstrb.LE=1;
nAstrb.LE=1;
EPP数据的锁存过程如下:以计算机向外设传输数据(即EPP数据写周期)为例子,计算机首先检测nWait信号,如果nWait为低计算机把nWrite信号置为低,表明是写周期,同时将数据放到数据总线上,然后置低nDstrb信号。此时,nDstrb信号会出现一个上升沿,此上升沿会将PA端口的数据锁存到输入宏;同时,此上升沿使nWait信号变高,表示外设正忙阻计算机发数年。当计算机检测到nWait信号为高后就会将数据握手信号nDstrb变高,EPP数据写周期结束。上述EPP数据的锁存和nWait握手信号的产生都由硬件产生,因此数据传输速度快。整个数据传输过程可以在一个I/O周期内完成,锁存到输入宏的数据的读取和nWait信号的清除则在外部中断0服务程序软件完成。
3.3中断服务程序的功能描述及流程
由硬件原理图可以看出,EPP并口的nDstrb和nAstrb信号线分别连到uPSD323X的外部中断定和外部中断1引脚。当发生EPP数据读写时,nDstrb信号就会产生一个下降沿,引起外中断定中断。当发生EPP地址读写时,nAstrb信号就会产生一个下降沿,引起外中断1中断。外部中断0和外部中断1的中断服务程序的功能是相同的,只不过前者接收或发送的是数据而后者是地址、命令等。以外部中断0的中断服务程序为例,详细介绍数据正向传输(计算机向外设发送数据)和反向传输(外设向计算机传送数据)时中断服务程序的功能。外部中断0中断服务程序流程如图4所示。
(1)数据正向传输
当发生EPP数据写周期时,即数据正向传输时,计算机首先检测nWait信号。如果nWait为低,表示外设已准备好接收数据。计算机把nWrite信号置为低,表明是写周期,同时将数据放到数据总线上,然后置低nDstrb。NDstrb信号就会产生一个下降沿,此下降沿一方面将PA端口的数据锁存到输入宏并使nWait信号变高,表示外设正忙另一方面引起外部中断0中断,在外部中断0的中断服务程序中读取输入宏锁存的数据,然后将nWait信号清零通知计算机现在外设已经准备好可以再次接收数据了。
(2)数据反向传输
外设准备好数据需要上传到计算机时,uPSD323X就会将数据放到PA端口,同时置低Intr信号线,向计算机申请一个中断,计算机中由一个硬件驱动程序来处理并口的硬件中断。驱动程序在并口中断服务程序中,通过读取EPP数据口获得外设上传的数据。由于EPP接口的握手信号由硬件产生,当计算机读取EPP数据口时同样会检测nWait信号。如果nWait为低,计算机把nWrite信号置高,表明是读周期,然后置低nDstrb,nDstrb信号就会产生一个下降沿。此下降沿使nWait信号变高,同时引起uPSD323X外部中断定中断。在外部中断0的中断服务程序中,为确保计算机将PA端口的数据取走,需不断检测nDstrb是否为高。当nDstrb为高时,表示计算机已将PA端口听数据读走,然后中断服务程序将nWait置低,EPP数据读周期结束。
桑树桑科桑属又名家桑。落叶乔木,高达16cm,胸径可达1m以上;树冠倒广卵形。树皮灰褐色;根鲜黄色。也卵圆形或卵形,长6-15cm。喜光,喜温暖,适应性强,耐寒,耐干旱瘠薄和水湿,在微酸性,中性土壤中能均能生长。深根性,根系发达;萌芽性强,耐修剪,易更新。生长快。花雌雄异株,聚花果。花期4月;果5-6(7)月成熟。分布在中国中部,长江中下游,现在南北各地都有广泛栽培。
下面我就其栽培技术上作一些论述:
一、桑地的选择及整理
桑树是多年生的植物,其丰产年限达20年以上。桑地应选择土质肥沃、土层深厚、地面平整,能排能灌的土地,栽桑用地必须全耕、清除杂草,按行距80~90cm开沟(深40cm、宽35cm),沟内施足基肥(每亩土杂肥3000~5000公斤,钙镁磷肥或过磷酸钙50公斤),接着回土拌肥,碎土填平,然后拉线划行,以便栽植。
二、苗木的选择和处理
1.挖桑苗时要注意保护苗木的根系,按苗木大小分级,要求根颈部直径0.3cm以上,高达40cm以上,下部弱小苗不宜使用。种植前过长、枯干、受伤、有病害的苗茎剪除,过长的根系也应在近分叉处修剪,将根部浸渍泥浆后即可栽植。
2.种植的方法:按株距18~20cm、行距80~100cm,用铲插法沿划线栽踏实,每亩种5000株左右,种后淋定根水,在离地面10cm处剪去上部苗茎,如遇干旱还要淋水保苗。
3.桑园的肥培管理:
(1)冬肥冬肥对桑树全年生长和桑树中产量、质量有重要作用,宜在冬伐后即冬至前后结合桑园冬耕时施入,冬肥应以堆肥、厩肥、土杂肥等有机肥为主,每亩3000~5000公斤,用塘泥、沟肥泥施在行间雍桑,效果也很好。
(2)施追芽肥桑芽长至2~3片叶时施入,以施腐熟的人粪尿或尿素或复合肥等速效性氮肥为主。用量:尿素15公斤/亩,复合肥25公斤/亩。
(3)造桑施肥即采一次叶,施一次肥。用量:粪水50担/亩或尿素25公斤/亩,宜水肥兼顾。在保证造桑造肥的情况下,夏伐后要增施一次有机肥。
施肥方法常用沟施,在行间开沟,施后覆土保肥,施肥应与中耕除草结合。
4.桑枝剪伐:桑枝剪伐有冬伐和夏伐,冬伐在冬至前后,离地面30~40cm处剪伐。夏伐在7月中旬进行,平地面剪去所有的枝条。
5.桑园病虫害防治:桑园用药要求高效低毒、残留期短。
(1)虫害常用药:90%敌百虫晶体2000倍,敌敌畏1000倍,普通乐果1000倍。
(2)病害常用药:甲基托布津1000倍,多菌灵1000倍。
三、桑树育苗技术要点
1.选好整好苗地是第一关,宜选土地肥沃疏松,排关方便的沙壤土作苗圃,播种前4-6天,最好用除草剂全面喷施,每亩地面还可结合撒2-3斤氯丹粉农药,然后纵横耙地,视排水条件一般起高4寸宽4尺的畦,畦面要细碎平整为佳。
2.种子尽量即买即播,每份种子混拌五份细泥土,(如土地未撒农药还应拌农药)。按畦分斤,厚度以隐约可见畦泥为宜,复盖后即进行第一次淋水,有条件的可先催芽后播种,方法是将种子在清水中浸泡24小时,取出摊在箔内,厚度不超过1寸,上盖湿布,放在比较暖和(23℃-30℃)的地方催芽,每天洒水翻动一、二次,经常保持湿润状态,待大部分种子吐白(即露出幼根)后播种,不能让幼芽过长,以免播种时损伤。
3.播种后水份是命脉,特别是催芽种子,刚播下半个月之内,每天早晚都要淋水,经常保持土表湿润,播种后的管理是全苗壮苗的关键,当苗高1寸左右,把过密的苗木拨去,株距1寸,当苗为2-3寸时把间出的苗木补缺株,株距1-1.5寸,间苗、补苗最好在雨后或淋水后进行,保证亩苗8至15万株左右,苗长后视情况揭草。
4.当雨后或淋水后,土壤易板结,应视情况结合中耕除草,除草要点是“除早、除小、除了”。要懂得,肥足苗壮,但在苗的前期追施肥应淡,一般100斤加1-2两尿素,即可,以后视情况加浓,以免烧苗。
四、桑树的的春季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1.施春肥
春肥能促进芽、叶生长,不仅能提高桑树春叶产量和质量而且肥效还可延续到夏秋季,促进桑树夏伐后的发芽和枝叶生长,增加全年桑叶产量。
春肥应在春蚕期和叶前25天左右施用,一般穴施,穴深、长、宽均为20厘米左右,穴位距树干25厘米,施肥量为全年总施肥量的30%左右。施肥最好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在桑树发芽时;第二次在春蚕收蚁前后。稚蚕用叶和黏土桑园要早施。壮蚕用叶和砂土桑园稍迟施。
春肥以速效性氮肥为主,也可配合施用腐熟的有机肥。春季雨水较多,施后应用土盖好肥料,以防肥分损失。
2.春耕除草
春耕在春季桑树发芽前进行,有进一步改善土壤结构、清除过冬杂草和防旱抚旱的作用。间作冬绿肥的桑园,应结合绿肥埋青时浅翻,不再专门进行春耕。春耕宜浅,避免损伤根系,一般春耕深度为10-15厘米。
3.疏芽
春伐桑树会重新萌发大量新芽,当新梢长至15-25厘米或春蚕期4-5龄时进行疏芽。疏芽应根据栽植密度、树龄、肥培水平和桑树品种等来确定单株留条数,做到去弱留强,空隙处少疏多留,密集处多疏少留,多留。通过疏芽、定芽,使桑树条数适当、分布均匀,通风透光、养分集中,有利于枝叶生长。在水肥条件一般的情况下,亩栽800-1000株的桑园,单株留条数应在12根左右。
4.摘芯
论文摘要介绍了莲雾的生态学特性,从育苗、栽植、抚育管理、采收贮藏与加工等几个方面介绍莲雾的丰产栽培技术,为莲雾的开发利用提供技术参考。
莲雾(SyzygiumsamavangenseMerr.etPerry)是桃金娘科蒲桃属植物,又名辈雾、琏雾、爪畦蒲桃、水蒲桃等,属热带常绿乔木。原产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印度。目前国外以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栽培最多,菲律宾次之,泰国及其他东南亚国家均有栽培。我国广东、海南、福建、广西、云南和四川等省(区)有少量栽培,以台湾省栽培最多,其最具经济价值的品种为黑珍珠莲雾和黑钻石莲雾。莲雾果实含水分92.87%,蛋白质0.35%,碳水化合物5.97%,灰分或矿物质0.21%,粗纤维0.46%,还富含维生素C等多种维生素,营养非常丰富,具有生津止渴、解热利尿及养颜润肤等功效,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此外,由于莲雾果实颜色鲜艳、果形独特,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因此,探索和研究莲雾的特性及丰产栽培技术,为当地莲雾的生产提供技术参考,对繁荣水果及园林绿化花木市场具有重要的意义。
1生态学特性
莲雾喜温怕寒,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花期遇到7℃以下的气温时,花蕾与幼果会受寒害而脱落。高温潮湿环境下,生长快,结果多,果大,产量高。果实发育期遇干旱无雨,果实小且品质差。久旱后遇骤雨,易落果和裂果。充足的光照下果实着色好。莲雾对土壤要求不严,各类土壤都能生长结果,但以肥沃、疏松和潮湿的土壤生长结果较好。莲雾还是河岸林优势树种。
2丰产栽培技术
2.1育苗
莲雾种子少,—般采用空中压条繁殖,也有嫁接、扦插繁殖的。
2.1.1空中压条育苗。空中压条育苗也称圈枝育苗,这种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成苗快、结果早,并能保持母树优良性状等特点。选茎粗2~3cm的枝条于5~6月先进行环剥皮,宽度约3cm,同时除去形成层,然后用粘土适当掺些腐熟的有机肥料包扎起来。为保证生根迅速、量多、根壮,可用吲哚丁酸等生根粉涂抹剥伤部,或在生根基质中加入吲哚丁酸或生根粉。一般1个月后即能生根,待2~3个月新根充实后从基部剪断。刚剪下圈枝苗,必须在苗圃或树荫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假植,使根系发育壮实。假植期间应经常观察、防治病虫害,并酌情修剪,培育出良好的树形才可出圃。
2.1.2扦插育苗。选充实饱满、无病虫害、已木栓化的一至二年生枝,剪成20~25cm长的插穗,上部保留2~3片叶,并且每片叶子都剪去一半,插条基部削成楔形,然后将其基部浸入配好的一定浓度的激素中,可以利用浓度为1000~1500mg/L的生根粉2号、IBA、NAA和国光牌生根粉等进行处理,浸入深为插穗的1/3~1/2处,浸泡2min取出,立即插入沙床上。沙床预先用1000倍的多菌灵消毒,插后立即淋足定根水,采取大棚内通风、棚顶遮光、喷清水等管理措施。
2.1.3嫁接育苗。莲雾嫁接苗具有主、须根发达,适应性强,种植后速生快长,早结丰产的优点。可以用蒲桃、莲雾的实生苗作砧木,在丰产、稳产、果大质优、品种纯正的莲雾母树上,选取生长充实、树冠已木质化的一年生枝条作接穗。接穗采后剪除叶片,保留的叶柄与潜伏芽齐平,用湿毛巾包扎或用湿河砂藏保湿备接。嫁接方法用补片芽接、腹接、切接或劈接均可。嫁接苗出圃一般要求砧木根系发达、主干离地面5cm处粗度在1.0cm以上、接穗生长2~3次梢,高40cm以上、顶芽稳定时才出圃。
2.2栽植
2.2.1选地、整地。宜选择光照充足、高温潮湿的环境,要求土壤肥沃、疏松、潮湿。建园宜选背风的园地,以微酸性砂质土为最适宜,微酸至微碱(pH值5.5~7.8)的砂壤至红壤均宜。采用穴状整地的方式。按株行距(4~6)m×(6~8)m挖定植坑,坑的规格一般为80cm×80cm×60cm,最好能提前1~2个月整地,并施足基肥,回填好坑。
2.2.2栽植。栽植以4~6月为宜,若水源充足则2~3月或9~11月均可。种植后基部覆盖,以防土壤干燥,且每隔2~3d灌1次水。并立支柱固定植株,避免风吹摇动,影响根部发育。
2.3抚育管理
要达到丰产的目的,必须做好莲雾的抚育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土壤管理、肥水管理、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等措施。2.3.1中耕除草及灌溉。除草是莲雾果园管理的一项常规工作,视杂草的生长情况、结合施肥进行。幼龄树可不必中耕,结果树在9~10月结合施肥进行中耕除草,以促进开花结果。9~10月可使土壤适当干旱以利果树进入休眠及花芽分化,其余时间应供给足够的水分,尤其是在修剪、施肥及催花处理后2周花芽形成后,应全园灌水,以防落果裂果,增大果实。
2.3.2施肥。莲雾需肥量大,幼龄树对氮、磷和钾均需要,但应勤施薄施,而5龄以上的结果树,则以氮、钾肥为主。施肥方法由树冠滴水线挖环状沟施。在施足基肥外,还要抓好以下几个关键时期追肥。①开花前,即萌芽至开花结果初期追施速效氮肥,适当配施磷肥,施肥数量随树龄而定。②幼果膨大期,一般株施氮、磷、钾含量各为15%的复合肥0.25kg。③果实转色期,即采果前5~10d追施速效磷、钾肥为主,以沟施为好,可使果实体积增大、果形色泽好、品质提高。南方降雨量多,易造成肥料淋失,整个生长期宜叶面喷施0.2%尿素或0.2%磷酸二氢钾4~5次。
2.3.3整形修剪。莲雾生长快,分枝多,整形修剪是重要管理环节之一。定植后树高1.5m左右即可短截整形,待新枝抽生后定干,留分布合理、生长健壮的主枝3~6条,整成自然圆头形或开心形。修剪应在每次采果后进行,主要疏剪枯枝、病虫枝、直立徒长枝、下垂触地枝以及主干和主枝上萌生的过密枝,以上重下轻、内重外轻为原则,使内膛通透。生长旺盛的壮年树可适当重剪,老年弱树则轻剪。
2.3.4果实套袋。果实套袋能明显改善果实的外观品质,增大单果重。果实套袋还能防虫害,使果面光洁。一般在幼果期,约花后20d实施。若果实蝇族群密度太高,即在谢花后进行。套袋前需彻底防治1次病虫害,可在套袋前1h再对果实喷1次杀菌剂,果实外表干燥后马上套袋。一般选取规格长36cm、宽32cm的纸袋(经过处理的防水纸袋)。套袋前将袋口(2~3cm)部分泡水,浸软10~20min,将袋口多余的水分甩去,然后成束直立放置。套袋结合疏果同时进行,每个袋以留5~6个果实为宜。果穗上方的第1对叶必须露在外面,不能将它同果实一起套在袋内,以免影响果实的颜色及甜度。同时套袋开口的铁线必须旋紧,以避免雨水、果实蝇或粉蚧壳虫爬入为害。
2.3.5病虫害防治。莲雾病虫害主要有炭疽病、果腐病、蚜虫、果实蝇及介壳虫等。在防治过程中,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防治,喷药后7d内不可采收。防治方法:①清洁果园。采果后结合修剪,彻底清园,剪除枯枝、荫蔽枝和病虫枝,集中烧毁。②及时喷药控制病虫害。幼树以保梢为主,成年树以保花保果为主,抓好花期及幼果发育期和果实近成熟期喷药防治。防病可选70%甲基托布津+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800倍液等药剂。虫害的防治,应抓好保护和利用天敌、松土灭蛹、灯光或性信息素诱杀、人工捕捉和药剂防治等环节。目前防治果实蝇的措施是采用甲基丁香酚配成毒饵,果园悬挂吊瓶诱杀成虫,及时摘除和拾净落地果并埋于0.5m以下深土层中,以减少虫源,并结合杀虫药剂防治,可用90%敌百虫晶体800倍液,或杀灭菊酯乳油800倍液防治。蚜虫可用蚜虱净等交替喷雾防治。此外,在做好莲雾土壤、施肥、病虫防治等管理工作的基础上,还可以通过修剪、耕作措施或者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来诱导花芽分化,进行产期调节。
2.4采收加工
2.4.1采收贮藏。莲雾要适时采收,不能过早,也不能过晚,当果实达到品种应有的大小,呈现品种固有的色泽,果脐展开时,即可采收。一般2~3d采收1次。因其果皮薄,采收时要小心轻放。莲雾不耐贮藏,一般室温下可放7d。马上销售的,可用白纸包裹,分层叠放于纸箱中包装运输。贮藏的果实可置于塑料袋或保鲜盒后,置于12~l5℃温度下。贮藏前不需清洗果实,待食用时清洗即可。
2.4.2加工。莲雾的果实一般以鲜食为主,食用时加少许食盐可增进风味。也可盐渍、糖渍、制罐头及脱水蜜饯或制成果酱、果汁。
参考文献
[1]张美芳,周斌.黑珍珠莲雾栽培技术初报[J].海南农业科技,2007(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