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2 23:45: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我将调研地点选在了山东省巨野县,这里是我的主要调研地点,回到家中,我便到村委会处询问,近年来,县里的一些主要变化和重大举措,村委会的有关领导便详细的向我说起了,家乡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科技发展进步方面的各项举措。
调研实践近一个月,一个月的时间里,我调查走访了很多地方,很多曾经被污染然严重的地区已被彻底清理整顿,基本恢复了干净整洁的面貌,不同地区的整顿效果虽不尽相同,但是整体有了很好的改观。下面我就调查结果,做出了详细的说明和总结。
我与家乡生态文明建设进行走访调研,从中有了感悟,有了行动。近几年,由于政府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走可持续发展路线,从前,家乡建设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一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是在培植树木方面比较突出,建立防护林,防风防沙,防止水土流失。在工业方面,为了大力发展经济,对于污染现象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导致很多地方被污染,唯一一条流经我县的河,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造纸厂就沿河而建,向河里排放污水,从前的河水清澈透明,而现在生活垃圾四处飘浮,边缘仿佛是污秽的沟渠一般。很多地方都是如此,由于前几年县里对于经济建设的高涨热情,对污染问题没有及时处理。
近几年,生态文明建设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的角色,县里也开始抓起了生态文明建设,走起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对于一些违规操作的企事业单位,坚决给以整顿,甚至关停。不少企业受到影响,但是县里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落实的很坚决彻底,对于像造纸厂这样屡教不改的单位,坚决予以关停处理,禁止一切生产活动。其他企业的情况较好,都积极配合着县里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污水先处理后排放,不处理不排放,从而很好的控制了环境的继续污染。
生态环境好了,才能吸引更多的企业投资,招商引资一直是我县发展的一项重要渠道,近年来有大量的国内外企业来我县实习考察,投资建设不少工厂,发展了经济的同时,科学技术手段也在不断进步,引进了外资的同时,也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又带动了科技的进步,一举多得。
我先秉承“建设生态文明、开发清洁能源、彰显绿色魅力”的思想,开展生态城市建设,进一步加快造林绿化、小流域治理、风沙源治理步伐,通过建防护林、退耕还林等生态经济型造林模式,建起了植物园,院内有很多品种的植物,农作物和果树,退耕还林也使得大面积土地有效地防止了水土流失,加大了土地覆盖率。
我县严格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全民动手,全县范围内搞绿化,搞发展建设,大家积极参与,让绿意充满乡村。本次寒假回家,我切实感受绿意满怀的感觉,街道两旁路色的松柏排成两行,每隔一段会有一棵其他树种,还有已选花花草草,在体验生活美感、感悟生活质量提升之时,人们对于生态文
明建设又多了一份支持与认可,投入更大的力量支持家乡生态文明建设。从这些走访中我可以看出,人们对于环保的问题,大都意识浅薄,并不以为然,似乎他们对这些问题都半信半疑,反而看我有些莫名其妙似的.静下来想想,也是,他们一直都在为生活忙碌着,都是在以被动的接受生活,从来都没有主动的去发现问题.他们被习惯所掩埋了他们的那份特有的好奇.如果抛开一切的问题,只让他们考虑这些的话,我相信他们也会想我一样的!现在人们的思维已成了定式,三言两语是改变不了什么的,现在能做的只有从一些小事来感化他们,让他们亲身的体会到环境的严重性,他们才会有所改变的.一些事情如果你没亲身体味过你是永远都不会明白的!这就像一句真理影响着广大人民。举一些贴近我们生活的例子,来让他们自己感悟!我知道这只是时间的问题,着急也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希望每周都能有一两节课来让他们学习这方面的知识。由不懂到了解,由了解到认识,由认识到理解,这一过程。
自然资源是存在于自然界的能为人类提供福利的物质与能量。我国拥有辽阔的国土,无论蓝色的海洋,还是浩瀚的沙漠,无论绵延的山区,还有奔腾的江河,都蕴藏着多种多样的自然资源。自然资源主要包括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以及海洋资源。其实它们都离我们很近,也可以说贴近我们的生活,只是我们没有注意罢了,我们都把它们忽略掉了,是我们的遗憾,因为自然资源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由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资源的开发也在不断扩大。虽然自然资源的数量是巨大的,但也是有限的。随着人口的增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不断下降;随着生产的发展,某些资源的总量也在下降。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建设生态文明,并不单指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很多地区有着严重误区,认为发展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是十分错误的想法。要真正实现经济发展、工业发展、科技发展,就必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思想上,我县能够应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是:从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牢固树立保护环境、优化经济结构的意识,将环境保护作为新阶段推进发展的重要任务。
在政策上,只有将环境保护上升到国家政策的战略高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才能从源头上减少环境问题。在发展政策上,我县拟订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各项措施办法,和对与违规排放等违规操作的具体处理办法和处罚形式。
发展的政策与鼓励环保的政策有机融合;遵循自然规律,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功能与环境承载能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要求确定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引导各地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在发展规划上,严格要求各生产单位,严格控制污水废弃的排放。
一、我县农村沼气池建设现状
我县非常重视以沼气池建设为核心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成立了以主管县长为组长、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领导小组。XX年以来,我县连续6年出台了《关于加快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把沼气建设作为文明生态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民心工程之一。县农牧局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在技术和项目上的支持,推动我县沼气建设的快速发展;积极培养沼气示范户,组织农民学习和观摩,激发了广大农户建池积极性;强化施工队伍建设,培训农民技术员198名,组建了52支沼气池专业施工队,施工质量得到了保证;逐步建立和完善村级沼气物业服务体系,建立沼气物业服务站17个。
全县的沼气建设取得了显着成绩。目前全县共建17立方米以上户用大中型沼气池2万多个,涉及全县20个乡镇、270多个行政村,有力地促进了我县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我县连续被评为省级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先进单位。在XX年全市沼气建设工作会议上,我县作了典型发言,省电视台也曾做过专题采访和报道。在XX年省组织的沼气建设大比武活动中因成绩优异,省新能源办奖励我县新能源服务面包车一辆(保定市只奖了3辆)。
二、发展农村沼气的必要性
沼气作为绿色能源,对农村生产生活是一项重大变革。沼气建设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方面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的重要途径。
第一,节约能源,减轻经济压力。据了解,一户四口之家建一个12立方米的沼气池(我县因地制宜,所建沼气池一般是17立方米),如果管理得当,原料充足,所产沼气可解决常年的做饭、烧水和照明用能。
第二,改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沼气池对人畜粪便密闭发酵,进行了无害化处理,阻断了疾病传染源,改善了人居环境,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使村容村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带动了乡风文明建设,促进了农村社会文明的进步。
第三,保护生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农村发展沼气,减少了秸杆焚烧和养殖业造成的环境污染,沼液沼渣作为良好的有机肥料,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减少了化肥、农药对土壤的破坏,能够促进“种植业(饲料)—养殖业(粪便)—沼气池—种植业(优质农作物)”生态产业链的形成,建立农业循环发展的经济模式,具有巨大的综合效益。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虽然我县的沼气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传统的环境社会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明显不够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日益强大,人类社会的迅速发展和不断加强的经济活动已经严重打破了地球自然生态环境原有的平衡,严重破坏了自然界物质循环和能量输送的客观规律,严重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充分了解与把握人类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客观规律,尊重自然,按照自然规律组织生产与生活,是维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我国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愈发严重,而当代大学生如果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产生原因、社会影响和解决途径不了解或片面了解,就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以及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环境社会学独特、全面的视角,对于培养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合格大学生,无疑具有基础性作用。但是,我国当前环境社会学方向课程的开设只局限于国内设有社会学专业的部分高校中,且大都作为社会学专业的选修课而设置,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同时,在这些业已开设了环境社会学方向课程的高校中,也只有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河海大学等寥寥可数的几所高校的社会学系将环境社会学作为主要教学与研究方向,这种现状极其不利于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人才培养与储备。
2.教学内容略显贫乏
环境社会学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在我国的起步要更晚一些。当前,我国环境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与其他较早形成的分支社会学如农村社会学、家庭社会学等相比要明显单薄得多。国内学者出版的以“环境社会学”命名的教材也只有李友梅、崔凤、孔德新等编著的寥寥几本。总体而言,这些教材对国外环境社会学理论与案例等知识的讲解较多,而对国内环境社会学研究成果的介绍则相对较少,缺少贴近人民日常生活的现实案例,理论与实际也未能较好地融合为一体。此外,对与环境社会学密切相关的生态学、生态哲学、环境伦理学、环境经济学、环境政治学、环境史学等学科知识的介绍略显不足。因此,在传统教学对教材的依赖程度还比较高的背景下,国内环境社会学的教学内容就显得较为贫乏。
3.教学模式较为僵化
当前,多数高校在环境社会学教学上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代际式的灌输式教学为主。这种教学模式过度强调教师对知识的单向式传递,采取单一化的填鸭式方法向学生灌输知识,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感受和积极参与,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缺乏感性认识,感觉学习内容枯燥乏味,学习兴趣难以提高,从而陷入被动学习的窘境。此外,课堂教学学时比例过高以及实践教学学时比例过低,也导致环境社会学教学的实践性、系统性与开放性严重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的正确认识与理解,最终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4.教学手段过于单一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在课堂上,教师认认真真地讲解与学生仔仔细细地记忆,辅之以师生之间偶尔的提问和回答以及课后间或留下的作业,已经成为教学中的固定场景。这种呆板单一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而言过于单调,学生很难感觉到自身受到了教师的关注与重视,长期在这样的状态下学习,无疑会使学生将学习当做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严重时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在这种情形下,学生表面的学习成绩尚且无法保障,遑论学习的实际效果了。
5.考评方式不甚合理
传统的学习成绩评价方式不甚合理,主要表现为过于看重学生硬性记忆知识的“能力”,过于依赖书面式期末考核,过于强调结论式评价,过于注重定量式评价。在这样的成绩考评方式导引下,学生往往不会注重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对知识的真正掌握与实际运用能力,而只在意最终考试前的“背水一战”。这样的考评方式极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掌握与运用,不能有效表现出学生的真实水平,自然也就无法对学生的学习形成有效推动。
二、环境社会学教学改革的途径
1.在高校中普及环境社会学教育
笔者认为,鉴于我国当前的生态环境现状,为有效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而保证我国未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在我国高校中普及环境社会学教育。高校普及环境社会学教育,不仅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现实要求,更是新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同时也是当代大学生适应社会的必修内容。学习并掌握环境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了解我国自然生态环境的历史变迁和当前现状,学会用社会学的视角分析我国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直接有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直接有益于我国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以及未来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调整教学内容,优化知识结构
环境社会学是环境科学与社会学的交叉学科,独特的学科背景要求学生必须尽可能掌握较多的相关学科知识。因此,在教学中适当引入一定学时的生态学、生态哲学、环境伦理学、环境经济学、环境政治学、环境史学等学科的知识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从多个学科中汲取养分,极为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同感和迫切感。同时,针对国内学者出版的环境社会学教材数量稀少,而且其中对国外环境社会学理论和案例介绍较多的现状,教师在教学中应及时引入国内环境社会学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以及国内环境污染与保护的相关案例,以保证教学内容能够紧跟学科前沿及我国社会的现实发展状况。
3.引入参与式教学,注重实践教学
为了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所引发的弊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环境社会学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引入参与式教学模式无疑是理想的选择。参与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自身的学习愿望为前提,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基础,以实现学生的主体性为核心,以尊重学生的自觉性选择为特征的一种师生合作式、协作式的教学方法。将参与式教学模式引入环境社会学教学,将学生塑造成学习的主人,并始终以使他们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学习带来的乐趣,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与教师及其他同学一起合作探求知识带来的幸福作为教学的基本准则,始终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并灵活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展开积极互动,这就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自己所学的知识,并且增强他们将其应用于实践的能力。环境社会学的实践性很强,因此就要求学生必须到实践中去体验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安排,紧密联系我国生态环境污染、破坏与保护的实际情况,安排几次专题性社会调查,积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学生根据选题独立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确定调查提纲,设计调查问卷,根据具体情况采用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展开实地调研,搜集第一手材料,分析相关内容及数据,并运用环境社会学基本理论分析所遇到的问题,探讨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具体方法,并将调查结果和研究结论写成调研报告。这样的实践教学不仅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难度及相关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环境的思想意识,丰富学生的生态环境知识,提高学生建设生态文明的必备技能。
4.整合教学资源,综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
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单纯依靠口述及板书来为学生讲解相关学习内容的僵化模式,整合多种教学资源,综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与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学生紧紧吸引到学习中来,藉此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教学信息有机结合在一起,不仅能增加教学活动的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还能使教学内容更加立体、形象与直观,更容易使学生接纳教师所传播的理念。比如,将团队教学与专题式教学相结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尤其是生态学、环境伦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将多位教师组成教学团队,由不同教师各自以专题的形式传授相关知识,就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概略了解某一学科或领域的主要知识,有效地拓宽其知识面。比如,在学生中推广小组式学习法,将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在日常教学中,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学习,以小组的形式研究问题,撰写平时作业、结课论文和调研报告,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案例分析、问卷制作与教学实习。以此方法推动学生由记忆式学习向研究式学习转变,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可以调动起学生相互之间的合作,充分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此外,在应用小组式学习法时,应注意在学习小组的人员组成、小组组长的人选确定、教学实习过程中小组的进度等方面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为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基本素养创造直接便利的条件。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的灵活搭配与综合运用,无疑会大大提高环境社会学的教学效果,可以令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使学生的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5.健全考评体系,有效推动学生学习
一、 强化能力建设,提升女职工干部的素质是发挥工会女工干部在组织动员女职工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的必要前提
工会女职工干部是女职工工作的具体执行者。一支学习型、创新型、敬业型、专业型的女职工干部队伍,是提高女职工战斗力和女职工工作水平的前提。女工工作的综合性、特殊性和相对独立性的特点对女职工干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此必须加强女工职干部的专业素质建设。
首先,作为女职工干部应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工会女职工干部要牢固树立妇女观,坚决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诚然,在推动妇女事业发展和履行代表维护女工权益的伟大进程中,女工干部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底气不足,腰杆不硬,但女工干部必须要不折不扣的善于运用的基本原理及其妇女观分析、研究、解决女职工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有勇于充当“绿叶”的奉献精神,全心全意服务于发展大局,服务于广大女职工,叫响广大女职工是推动社会进步、社会文明的重要力量。
其次,作为女职工干部应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素养和业务知识水平。一是精通掌握涉及女职工权益的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及女职工特殊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婚姻家庭、心理学知识,才能做好维权工作。女职工工作的另一重要任务是团结和组织女职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建功立业,为此女职工干部还应具有一定的科技、管理方面的知识,才能创造性地组织开展女职工素质提升、建功立业工作。三是女职工干部还应具备上下沟通协调能力,才能及时把党的政策宣传到女职工中去,才能把广大女职工组织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心大局上来,使女工干部真正成为党联系女职工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女职工信服的“娘家人”。
为加强女职工干部的能力建设,各级工会女职工委员会要采取组织女职工干部读书自学,定期组织特色工作调研,举办培训班、创新成果评比、召开研讨会等形式,开展女职工干部工作计划、总结汇报,开展如何提高女工干部的工作能力论文评选等,通过开展征文、调研报告、新闻投稿、下发通知等提高女职工干部组织活动能力、宣传发动能力、调查研究能力、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同时开展女职工工作创新成果评比活动,是激发女职工干部的创新能力实践总结出的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二、以创新求突破,以创新促发展。围绕中心,不断创新,实现发挥工会女工干部组织动员作用与发挥女职工主体作用结合上不断实现新突破
紧扣经济建设主旋律,跟进科学发展大目标,大力提升女职工素质,充分调动广大女职工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新时期工会女职工组织的工作重心。如何带领好广大女职工在经济建设中当好主力军,与时代同步共享发展成果,给女职工干部提出了创新的课题。时代要求女职工干部要以创新求突破、以创新求发展。
首先要在理念上求创新。理念上求创新,就是要让女职工接受时代主题教育、特色教育、经常性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女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使女职工思想上升到要求进步是自觉行动,要我学习变成我要学习,创先争优,发挥半边天作用变成争先恐后行为,使女职工的“四自”教育长抓长新、富有生机和活力。
其次要在工作内容、工作载体、工作模式求创新。开展岗位培训、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技术创新、合理化建议、班组建设,始终是女职工提升素质、建功立业的长效工作载体,如何融合好行业特点和工作重心,找准切入点让女职工入脑入心地创造新成绩、展现新风采,需要不断围绕中心创新工作内容、工作模式,才能使载体活动永远焕发活力。首先要经常性活动,有活动才有凝聚,有活动才有活力;其次要有典型,有典型才有感动,老点型要有新成果,新典型要强化扶植和培养。工作模式上,要突出“效应机制”,“长效机制”“反复抓、抓反复”, 才能扎实推进成果新进展。一、目标承诺效应,通过承诺管理,了解女职工的思想状态、进步要求;增强女职工工作的责任感。二、发动效应,通过层层发动,才能调动群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可做到调研、培育、沟通、指导上富有实效性,使创新成果异彩纷呈。三、示范放大效应,品牌是效应,品牌是生产力,选树典型,最重要是发挥典型的引领、辐射作用。四、表彰激励效应,通过用个人名字命名的方法、表彰的办法、参与管理的办法激励广大女职工积极向上,开拓有为,持续取得优秀的成绩。
三、围绕工作主线,再创新的业绩。不断实现新突破是女职工与时俱进、在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半边天”作用的时代要求
女职工在各个历史时期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十八”大的召开又为全党全国人民新的发展时期确定了明确的发展目标任务,用10年的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五个文明建设的新内容。
有学者将生态文明教育分为专业的生态文明教育和非专业的公共生态文明教育两大类。其中,专业的教育,重点使受教育者掌握生态文明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非专业的公共教育则侧重于提高受教育者对生态文明的整体认识水平,培养他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引导他们树立生态文明道德观念,激发他们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非专业的公共生态文明教育与实践是高校环保社团开展工作的重要着眼点。具体来讲,教育与实践辐射的对象涵盖三个层次,即同辈群体、中小学生、社会公众。大学生同辈群体因相互之间地位的平等、沟通交流中的相互启发、原有知识结构的积累等,更易于在潜移默化中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但对于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要求也更加专业化;中小学生价值观正在形成时期,可塑性强,易于组织动员,但也要求教育形式的生动活泼;社会公众分布广泛,构成复杂,思想多元,生态文明教育较难开展与实施,但也因此更加考验环保社团的实践性和持续性。这些既是着力的重要平台,又充满着诸多挑战。高校环保社团如能在传播生态文明知识的同时,动员和吸引更多人参与生态文明教育行列,则能形成“滚雪球效应”,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社会基础。
二、高校环保社团的发展方向
(一)集约性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的是集体行动和集约效应。从以往的实践来看,高校环保社团多是突出自身的特色,相互之间乃至对外联合较少,以致难以形成较大的社会影响力。近两年来,区域性和流域性环保组织联盟渐成气候,手挽手投身生态建设。这是一个很好的启示。高校环保社团在不断摸索前进中,应主动寻求与地区专业化的环保NGO(非政府组织)和其他高校环保社团合作。一方面相互交流经验,促进工作提升;另一方面,探索有效的合作模式,联合呼吁与行动,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地区影响力,利于推广生态环保的理念,实现工作的预期目标。
(二)专业性
高校环保社团的发起与运作,普遍都是凭着大学生的一腔热情,较少有环境相关专业的骨干成员,且多数没有专业教师的指导,常常导致环保实践活动中避重就轻,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也因专业性不强、对社会热点关注不够等往往难以使人信服。事实上,高校环保社团可以探索通过多种途径提升自身的专业性。例如:依托高校的学科优势,尤其是农林理工类专业,定期邀请相关专业教师开展专题讲座加以指导;全媒体信息时代,大学生获取专业生态知识的渠道更加广泛、便捷且体现主体性,但这对环保社团骨干收集、甄选与组织信息的能力提出挑战;网络沟通的即时性也大大方便了高校环保社团从民间环保NGO那里得到专业的指导。
(三)社会性
高校环保社团最终要走出校园,迈入社会,才能更大限度地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突显社会价值。首先,社会性的发展方向体现在与政府部门和企业的合作上。如在一些大型生态环保项目中,高校环保社团可以发挥大学生的固有优势,在其中承担某一部分或环节的工作;还可以建立青年与地方人大、政协代表的定期联系机制,递送社团所做的生态调研报告,找到合理的呼吁表达途径,同时为社团日常工作的开展争取支持。其次,新媒体时代手机终端的普及应用,为高校环保社团面向社会公众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提供了更加便捷的话语体系和更为开放的发展思路。社团自身要在微博、微信、qq空间等新媒体运营上下功夫,传播生态科普知识,准确解读环保热点,定期开展微直播、微话题等,借助新媒体扩大影响力,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与支持。
(四)持续实践性
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最终体现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能力。因此,作为生态文明教育者,高校环保社团必须从自身做起,做到身教言传,持续开展生态环保实践行动,才能最终带动社团公众的自觉参与。持续实践尤其应注意坚持两方面的行动。首先,率先践行低碳环保生活,分类处理垃圾、收旧利废、节水节电、光盘行动、减少塑料使用等。其次,在持续实践中传播生态文明理念,避免为了宣传而宣传。高校环保社团十分重视借助地球日、环境日、地球一小时等开展主题宣传活动,虽也能取得一定社会效应,但难免有些形式化,反而淡化了日常环保实践的感染力量。而被认为无技术含量的清洁环境类项目其实是最好的日常生态环保宣传,只有持续坚持实践,才能于无声处动人。
三、高校环保社团的项目化运作
明确的定位与发展方向为高校环保社团提供了努力的目标,落实到具体实践中还需要从自身组织建设做起。目前,高校环保社团的组织架构大体相似,会长为第一负责人,下设秘书处、财务部、宣传部、项目部、外联部等部门,组织分工与管理难以满足会员参与生态环保事业的期待与兴趣,组织目标随负责人的换届呈现不稳定性,社团缺乏有效传承。基于现状,尝试探索社团的项目化运作是一条可行的路径。项目化运作“将工作任务和目标变成一个个项目,而后通过项目管理的思路来进行运作”,使社团的工作构想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态环保实践,为高校环保社团的组织建设和工作创新进一步开阔了思路。
(一)项目化运作丰富工作内容
生态文明教育与实践是一项内涵丰富的系统工程。然而,很多高校环保社团的工作内容却较局限,未能突破单一的捡垃圾、种树、废物回收等工作形式,跟不上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新形势。究其原因,高校环保社团现有组织架构很难充分激发会员的创造力,调动会员的积极性,导致活动缺乏新意。而围绕各类生态文明教育与实践主题,鼓励会员组成项目小组,深入开发特色项目,则能打开工作思路。例如:围绕生态文明宣教开展绿色公益讲堂、组织青少年绿色环教、定期发起绿色微话题;围绕践行低碳生活开展光盘行动、倡导低碳出行;围绕爱绿护绿开展绿植领养、倡导公益植树;围绕清洁环境普及垃圾分类常识、推动政府垃圾分类回收体系的建立等。单个项目因专门团队的负责能够推动进一步深化开展,而对于整个社团则因实施项目的丰富性和创新性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二)项目化运作保障社团传承
高校环保社团的传承容易受负责人个人特质的影响,新任负责人尚未很好地领会社团的宗旨与特色,就急于打开新的工作局面,造成组织发展的不稳定性,难以形成持续坚持的品牌。出现这一突出问题的原因在于社团注重了组织机构的传承,而非内在精神与品牌特色的传承。项目化运作能有效避免这种“因人而异”带来的社团断层发展问题。高校环保社团在探索项目化发展过程中,通过结合自身特色,开发可为领域,主动寻求专业的指导,可逐步沉淀社团发展的品牌项目。如北京大学的“林歌”项目、山东师范大学“星星之火,‘纸’有行动”项目、南京师范大学“乐活LOHAS”项目等。社团若能在组织传承的基础上重视项目的传承,以项目为主体选任新的社团骨干,因事任人,则可有效促进社团品牌项目的持续发展,从而保障社团精神的有序传承。
(三)项目化运作稳定人员队伍
“会员流失率高”是高校环保社团普遍遭遇的尴尬。一年级新生刚加入社团时有较高的热情,也希望在参与生态环保行动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因而对社团活动抱有较高的期望;但加入社团一段时间后,会发现实际情况与自我期待差距较大,社团活动中也找不到自己的用武之地,到最后选择离开。部门设置未能很好地与生态环保工作有效结合是重要的原因。而项目化运作更多地体现了“事业留人”的理念。会员根据个人的兴趣和专长选择适合的品牌项目,参与到相应的团队工作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愿意留下来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更多的锻炼,也为项目的深化开展提供了必要的人力智力支持,实现了个人与集体目标的双赢。
(四)项目化运作争取经费支持
关键词:林业发展;农垦;现状调查
一、前言
在我国,农业一直是大农业,是包含农、林、牧、副、渔在内的多产业的综合体。农业的发展与林业密不可分。农垦是我国农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黑龙江农垦区域更是全国农垦区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我国生态形势依然严峻,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是:局部有所好转,总体尚未遏制。林业有利于保护农垦区的生态环境,保障农作物的稳产、高产,提供就业机会,防治水土流失等。基于上述背景,选择对黑龙江省农垦林业发展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林业一直以来就是大农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农垦区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使农业环境得到改善,农民获得了增收。同时,农业的发展又会促进农垦区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形成了良性循环,持续增长并保持良好的稳定状态的森林资源,既是林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体现,又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的重要载体。
本论文通过实地调研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说明农垦林业的重要地位及作用;采用因果和系统分析方法,说明农垦林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分析;通过网上资料,图书资料,结合实地调研遇到的问题,运用综合分析法,理论联系实际,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及发展模式。
二、黑龙江省农垦系统总体发展状况
(一)黑龙江省农垦区的地理概况
黑龙江省农垦区分布于东经123°40′-134°40′,北纬40°10′-50°20′之间,横跨小兴安岭山麓,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地区。北到黑龙江,东到乌苏里江,东南到兴凯湖与俄罗斯为界,西同相连,南与吉林省相邻。黑龙江省农垦区横跨全省11个地(市)56个县,土地总面积5.62万k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1.9%,其中耕地面积达226.9万hm2。
(二)黑龙江省农垦区的资源概况
1、土地资源。农垦区土地总面积539.1万hm2。按地形地貌分类:山地36.07万hm2,占11.7%,丘陵141.9万hm2,占26.3%;温岗132.33万hm2,占24.5%;平地88.97万hm2,占16.5%;沼泽113.19万hm2,占21.0%。按目前使用状况分类:耕地204.7万hm2,林地77.8万hm2,牧地草原33.7万hm2,水面28.4万hm2,苇塘3.5万hm2,可垦荒地60万hm2。在可垦荒原中,大部分为低湿地,主要集中在三江平原地区。
2、矿产资源。黑龙江省农垦区的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主要有以下几种:煤炭、黄金、石灰石、铁矿。
3、水资源。黑龙江省农垦区的河流分属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三大水系,主要支流有嫩江、牡丹江、挠力河等,还有大小兴凯湖。流经农垦区汇水面积1000km2以上的河流近50条。
4、土特产资源。由于农垦区地域辽阔,遍布黑龙江省内各个地区,加之资源类型多样,土特产资源极为丰富,主要有以下几大类:名贵中药类、畜产品类、食品类、果品类。
三、黑龙江省农垦林业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将以植树造林为主的生态建设放在首位,近年来,农垦总局提出了生态经济型林业发展战略,使农垦林业在调整产业结构,农场增效、职工增收和保障经济、生态、社会可持续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建成了比较完善的防护林体系,绿化了大片荒山、荒地、道路、河流和营区,为发展质量效益农业和生态农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黑龙江省农垦区的森林类型
从总体上来看,黑龙江省垦区内的森林类型大体上就包括天然林和人工林两种,并且天然林和人工林在垦区内各个分局中的分布也是不同的。
(二)黑龙江省农垦林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黑龙江农垦林业在“十五”期间取得突破性发展,从单纯依靠内力发展逐步向依靠内力和外力相结合发展。实现了森林资源稳步增长,生态状况明显改善,林业产业快速发展的目标。其取得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造林绿化成果显著;湿地资源保护得当;野生动植物种类丰富;退耕还林工程全面实施;林业经济、林业产业全面发展;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林业管理卓有成效。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不仅实现了人工林快速增长,而且为农场赢得了大量林业投入。农垦区从2002年退耕还林纳入国家总体规划,到2006年共完成退耕地181.5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84.5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97万亩。
(三)农垦林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农垦区林业的建设和发展虽然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农垦区林业发展与十六届五中和六中全会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还有很大差距,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森林破坏现象严重,林业执法难;各级林业部门人员稀缺、林用资金紧张;湿地资源保护有待加强;林业灾害发生仍然很频繁;造林绿化任务落实难;林业产业规模小,经济发展模式需要变革;森林经营管理水平不高,林业科技创新不够。
四、结论
黑龙江省农垦区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在农垦区面临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发展林业及其产业应成为黑龙江省农垦区未来发展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所以,全面分析黑龙江省农垦系统中林业的总体发展情况,找出阻碍农垦林业发展的因素,有现实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郑汝志.山东黄泛平原地区林业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4.
2、江泽慧.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调研报告(下)[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3、胡仲义等.中国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初探[J].林业资源管理,2002(12).
4、屈家林.论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林业经济,2002(10).
关于我县精准扶贫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按照区委《关于深入开展扶贫工作专题调研的通知》精神,我同办公室的两名同志组成调研专班,到联系村樟村坪镇黄马河村就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了实地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黄马河村基本情况及发展现状
黄马河村位于樟村坪镇西北边陲,与保康县接壤,由原石碑坡、回马坡、黄马河等三个贫困村合并而来。全村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56亩,共有5个村民小组、528户1548人。主导产业是传统的粮油种植和养殖业。20XX年农民人平纯收入9961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足5万元。
近年来,该村两委班子团结带领全村人民,齐心协力谋发展,集中精力搞建设,全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全村共硬化村级主干道28公里,新修村组晴雨通车公路16公里;新建集中安全供水设施8处;新建沼气池150口;培育牲猪规模养殖户4户、山羊规模养殖户3户、特种养殖户3户(其中,大鲵养殖户1户、山鸡养殖户1户、鸽子养殖户1户);发展核桃700亩、高山无公害蔬菜200亩。
由于山大人稀,交通不便,资源匮乏,该村发展还存在很多困难。该村有村级债务43万元,现有贫困户171户333人,其中低保户65户,五保户14户。饮水困难207户,土坯房412户,危房382户,一个自然村(原石碑坡村)未通水泥路,486户未通宽带网,是全区26个特困村之一。
二、致贫原因分析
(一)面上致贫原因
一是村域经济基础薄弱。村内无集体企业,20XX年集体经济收入不足5万元,债务化解难,造血功能差。
二是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山大人稀,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农民仍用传统方式耕作,自给自足,经济发展不成规模,产业结构调整比较缓慢。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道路交通条件差。供电网络老化,村内1/3的农户用电不达标。手机信号没有覆盖全村,只有少数农户安装宽带网,村民对外联系极不方便。全村80%农户居住土坯房,很大部分已成危房。
(二)贫困户致贫原因
贫困户致贫原因很多,集中表现在因病、因残、因灾、缺技术、缺资金、缺劳力、缺智力、供养子女读书、老龄化、儿孙不供养等。主要原因有三点。
一是因病致贫是主因。在调查中了解到,黄马河村贫困户171户,其中因病因残致贫的142户,占贫困户的83%;缺劳力12户,占贫困户的7%。比如,黄马河村五组的常昌贵,患有癫痫病,妻子患有先天性的精神病,夫妻都是残疾人,儿子读初一,家中无任何经济来源,家庭生活十分困难。
二是观念落后是根源。调查发现,贫困户绝大多数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既无劳动,又无技术,缺乏干事创业的激情,观念比较传统、保守,守摊子的思想比较突出。
三是保障不足是诱因。在农村,大病救助、灾害救助、农村低保、养老服务等社会保障严重不足,标准不高,一旦遇到天灾人祸、因病因残,极易返贫。
三、黄马河村精准扶贫工作的思考
一是要统一思想认识。要召开村组干部会、党员代表会,武装骨干,统一思想,提高对精准扶贫工作的认识,克服项目争取难、资金筹措难、群众组织难、短期脱贫难等思想障碍,主动适应新常态,提高扶贫攻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要充分发动群众,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投入到扶贫攻坚的热潮中来。
二是要完善发展思路。根据精准扶贫的有关要求,重新调整发展规划。在产业上,积极探索发展高山蔬菜和特色养殖。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进一步优化方案,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减少浪费。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班子建设,村民素质的提高和各种软环境建设。
三是要充分体现精准。要把工作重点放在一家一户的脱贫上。根据对黄马河村贫困原因的分析,要在大病救治、社会保障和土坯房、危房的改造上再加力度,再添措施,使每个贫困户有饭吃,有衣穿,有安全的居所。
四是要精心谋划项目。中央发出精准扶贫的号召后,各级将会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要能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就要认真谋划项目,并做好项目的前期准备,力争有较多的项目落地,并产生较好的效益。
五是要保护生态环境。黄马河村自然环境优美,生态植被良好,在产业发展、项目建设过程中,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避免资源环境的破坏,着力打造天蓝地绿、山青水净、房靓物丰、人和家兴的秀美风光,为夷陵区保留一方净土,为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空间。
四、对全区精准扶贫工作的几点建议
根据在黄马河村了解到的有关情况,现对我区即将展开的精准扶贫工作提出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一)进一步弄清情况。精准扶贫,重在精准,要在进一步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贫困状况,扶贫才能有的放矢。现有的贫困村是根据每年年报上人平纯收入的多少确定的,贫困户和贫困人口是根据历年减少的脱贫户、人口的基础上确定的,与实际不完全相符。建议对全区的贫困户统一设定标准,各驻村工作组进村后,第一件事就是根据统一标准,对贫困户、人口和致贫原因进行调查摸底,准确识别,把这些基础数据汇总后,根据贫困户占全村总户数的比例确定重点贫困村,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精准扶贫工作规划。
(二)进一步完善规划。根据全区贫困人口的分布状况,结合上级关于精准扶贫的相关要求和政策,进一步完善1十N的精准扶贫规划,即一个总体规划,外加扶贫搬迁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农村危房改造规划、基础设施(水电路网)建设规划、无能力脱贫人口的基本保障规划等,同时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使全区精准扶贫工作有条不紊地顺利推进、均衡发展。
(三)进一步突出重点。本次精准扶贫的重点是贫困人群的脱贫,要把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力、物力、财力放在一家一户贫困人口的脱贫上。为此,要突出以下重点。
一是大力发展主导产业。通过扶持产加销一条龙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民因地制宜发展主导产业,增加收入,这是治本之策。
二是增加社会保障投入。调查发现,现阶段农村贫困人口绝大多数是因病因残致贫。因此要增加医疗救助的投入,放宽大病救助的条件,提高新农合报销的标准,加强基层卫生事业建设,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的健康保障水平。同时要逐步提高农村低保标准,解决贫困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
三是大力改善基础条件。贫困地区面上的贫困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交通不畅、信息不灵。要下决心集中一定资金,进一步改善边远贫困地区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为面上的脱贫致富奠定基础。
四是适度发展养老产业。由于客观因素,边远贫困地区光棍家庭呈增长趋势,未来十到二十年内五保户将大幅增加,乡镇福利院要适当增加投入,扩大规模。现在,子女在外打工挣钱或在城镇落户,老人不愿离开农村,农村社会养老也将有一定市场,另外,现在城市居民也有季节性到农村居住的愿望,这将给农村的养老产业带来机遇,应统筹规划,逐步发展。
五是统筹考虑扶贫搬迁。扶贫搬迁无疑是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实行搬迁扶贫难度很大,多种原因不愿搬迁,囊中羞涩无力搬迁,有求于人难以搬迁。要做好搬迁扶贫工作,必须统筹谋划,综合施策,核心是三点:①科学合理规划居民点。②加大对居民点基础设施的投入。③结合城乡统筹、生态环境保护、美丽乡村建设,完善扶贫搬迁的相关政策。做到这三点,然后逐步引导,必有所成。
(四)进一步创新方式。总结以往扶贫的经验,这次精准扶贫在方式上要有所创新,才能事半功倍,取得实效。具体就是搞好五个结合。
1、政府主导与群众参与相结合。政府在做好统筹规划、制定政策、组建专班、强力推进的同时,要充分动员,武装骨干,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扶贫脱贫工作,把群众发动起来才有不竭的动力。
2、行政推动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如在扶持产业发展时,先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利用扶贫资金让贫困户在合作经济组织中占有股份,既让贫困户受益,又促成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壮大后,又反过来带动群众发展产业。此外在资本下乡、社会救助、志愿服务等方面,动员和组织好了,潜力巨大。
3、扶贫开发与城乡统筹相结合。要把精准扶贫工作放在夷陵区全域规划和城乡统筹发展规划中去谋划部署,在产业布局、项目安排、城镇化建设上丰富完善、同步推进,不搞成两张皮。
4、帮助发展与社会保障相结合。在过去的扶贫工作中,重点在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生产,这无疑是正确的。有些贫困家庭,因年老体弱、长期生病、智障残疾等原因,通过帮助发展不可能脱贫,需要通过提高保障水平、实施社会救助解决其基本生活问题,在这方面要加大投入,完善政策。
[关键词]环境非政府组织;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治理
[中图分类号]x-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1 — 0052 — 02
近年来在华开展活动的国际环境非政府组织数量的增加、社会影响力的增强,使其在生态建设领域发挥的作用越来越不可忽视。对于驻华国际ENGO的研究虽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但由于非政府组织理论和现象的研究还相对滞后,对于驻华国际环境非政府组织的研究更是鲜有。基于驻华国际ENGO兼具环境NGO和驻华国际NGO的性质和特点,本文将从环境NGO的研究和驻华国际NGO研究两方面对学界目前的研究成果进行述评,以期为驻华国际ENGO研究提供理论指导、数据支持和经验借鉴。
一、环境NGO研究情况
清华大学的NGO 研究中心成立于 1998年,开展中国NGO的立法及公共政策理论和实践研究,协助各级政府改善宏观管理。其中值得作为权威数据参考的有清华大学王名《中国NGO概况》、清华大学赵秀梅《关于北京环保非政府组织的调查分析》,这些文章都收录在王名主编的《中国NGO研究——以个案研究为中心》。〔1〕2006年,中华环保联合会公布了《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发展状况报告》,对中国环保NGO的发展简况、基本情况、发挥的作用进行了详细的介绍。〔2〕
王名、佟磊指出了NGO在环保领域发挥的作用,提出环保NGO发展需要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良好的公众参与和社会资源、与政府的互信合作、社会监督和自身建设等几个必要条件,提出政府对环保NGO在加强政策环境建设的同时,要积极辅导和支持,还要鼓励公众主动参与环保NGO活动,从而实现公众监督管理。〔3〕王德新指出我国环境NGO的现状为总量和规模小、生存能力差、官方色彩浓厚、社会影响力小,并着重分析了我国环境NGO发展的法律和政策,提出了为促进环境NGO繁荣发展的较为详细的法律对策分析。〔4〕林家彬在通过对日本环境NGO的案例考察,着重提出在非营利与开展有偿服务之间寻找平衡点从而保证组织自身的自主性,并指出我国政府应当有意识的使环境NGO成为环保工作的必要补充和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应当适当给予其资金和舆论方面的支持。〔5〕
在这些研究中,缺乏对环境非政府组织的天然优势和它在新时期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潜在价值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的研究。总的来说国内研究缺乏对中国环境NGO大框架背景的研究,同时缺乏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和个案分析。对于中国环境NGO,尤其是驻华环境NGO在中国的运作方式、活动项目等,以及与中国社会、政府、群众之间的关系,其本身的缺陷以及对中国社会、政府、群众产生的影响等关注不足。
二、在华国际NGO研究情况
(一)分类
清华大学NGO研究所将在华海外民间组织(包括外国非政府组织和台、港、澳等大陆境外的非政府组织)分为了四种类型:支持型、倡议型、运作型、教会性质的慈善团体,而大多数在华海外环境民间组织属于倡议型组织。〔6〕徐莹博士则参照ICNPO 体系(非营利组织国际分类),将在境内的国际NGO按照其活动领域分为了7类,分别为:教育与研究(包括文化交流);社会服务;健康;发展与住宅;环境;宗教慈善;法律、倡导及政党。〔7〕杨青总结以往国内外的分类方法,按照我国法律法规、组织注册形式、活动领域将境外在华NGO进行重新分类,并从维护国家安全稳定的角度特别关注某些有特殊背景、在特殊领域展开活动的在华国际NGO。〔8〕
(二)从整体性研究的角度
韩俊魁探讨了在中国大陆被视为另类的国际NGO的别样生存法则,首次系统研究和回答了这些组织的发展现状、合法性、与本土政府和组织的关系、公益供给等重大问题。〔9〕 徐莹指出国际NGO对中国最显著的影响存在于中国的社会领域:成熟稳健、信誉良好的国际非政府组织进入中国,必然带动中国本地非政府组织的出现、成长和发展,并促使更多的社会资源向公共服务领域集聚。〔10〕 赵黎青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看待境外NGO对中国社会各方面产生的影响,指出国际NGO有助于中国社会发展、新型社会体制建设、公共政策的改进,从另一方面讲却破坏中国稳定、助长腐败、传播西方模式和价值观念。〔11〕谭三桃对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华活动的总体情况作了一个较为全面的回顾,着重分析了利用隐蔽方式对华产生不利影响的国际NGO的活动领域、组织方式、对策研究,并提出从源头上控制国际NGO在华设立办事处,强化纪律要求和网络监管力度。〔12〕 谢晓庆指出国际NGO在中国合法身份难以落实的原因是中国政府对国际NGO根深蒂固的不信任心态和防范意识,指出政府除了要改变态度外,还应在“备案制与登记制并行的分类管理”体制下,依国际非政府组织的类别,不同程度地降低登记门槛,以方便它们来华活动;与此同时,为避免它们的活动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应强化民政部门的监管能力,使其能够有效应对登记,以此加强对它们来华活动之后的动态过程监管。〔13〕
(三)从全国性研究和区域性研究的角度
清华大学NGO研究所的胡敏运用文献分析法分析了中国发展简报的《2000 Directory of International NGOs Supporting Work in China》中120家机构的基本信息,详细展现了境外公益性民间组织在中国的全貌:境外公益性民间组织的机构信息、管理情况、在华分支机构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对中国社会的发展的作用和影响、组织在华发展战略等。〔14〕云南省2006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组就国际NGO在云南开展活动的阶段、领域和特点,指出国际NGO与当地合作的法律法规的滞后、政府分工不明确,尤其指出了NGO与党政机关合作带来的困惑和弊端。〔15〕朱建刚以珠三角的国际NGO为个案,着重于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国际NGO在中国工作的正当性考察,更加关注权力关系网络中的人在NGO与政府沟通合作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并指出国际NGO为寻求更多合作空间将自身价值积极嵌入中国意识形态中做出的努力。〔16〕
(四)从个案研究的角度
韩俊魁通过对世界宣明会在云南省永胜县十年扶贫历程的回顾,认为世界宣明会作为一个以贩灾扶贫为主要项目内容的国际非政府组织表现出最突出的三个创新点是与中国政府的合作方式、独特的筹款模式以及培育本土NGO的实践。〔17〕宋文莉和杨慧以国际NGO参与梅里雪山国家公园雨崩景区的环境治理的个案研究为例,介绍了TNC项目与景区生态旅游发展的合作项目和成效,指出境外NGO在中国开展项目时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为活动范围受政治环境影响比较大,项目理念和对方存在差异等;并总结出国际NGO与地方政府合作要增进双方的沟通和信任,融入当地社会,用科学的理论和前瞻的目光开展项目。〔18〕郭占锋基于自身在某国际NGO任职时的经历以及在S省南部山区开展项目时所搜集的资料,重新审视境外NGO的“入场”和后续“运作”过程,呈现出境外NGO从主动方变为被动方与依附方,最终导致发展项目在实践上扭曲变形的过程,反思出国际NGO在面临中国强大的行政力量的同时难以寻求自主发展空间,而国际NGO自身的技术层面、组织层面、价值层面的问题同样值得引起重视。〔19〕
由以上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对于境外在华NGO的分类、组织情况、在中国发展状况、与中国政府的关系以及面临的问题等已经有了初步探索。而对于境外在华NGO具体如何与中国政府合作,如何融入中国地域环境,如何与中国宏观建设目标和理念相契合的相关研究并不多见。
小结
国际环境非政府组织相继涌入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局限于政治管理视角和正式体制框架内解决环境问题的短视和狭隘,对于思考和解决我国的环境问题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思路。然而,作为一种非盈利的、实践性强的组织形式,驻华国际ENGO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融入实际环境,在专注环境治理的同时兼注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就会沦为带有西方价值输入特征的舶来品,难以为地方治理产生长久有效的影响。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逐步展开,除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外,在环境治理过程中,人与社会的矛盾也开始受到关注。笔者认为,对于驻华国际ENGO的研究,亟需拓展的是驻华国际ENGO怎样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适当的平衡自身特征与外部环境,在为我国环境治理机制、观念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主动融入我国的大环境,实现组织自身与中国环境治理的和谐发展。
〔参 考 文 献〕
〔1〕王名.中国 NGO 概况·中国 NGO 研究——以个案为中心〔M〕.清华大学NGO研究中心联合国区域发展中心,2000.
〔2〕中华环保联合会.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发展状况报告〔R〕.2006。
〔3〕王名,佟磊.NGO在环保领略内的发展及作用〔J〕.环境保护,2003,(05).
〔4〕王德新.中国环境NGO的发展困境和路径选择.〔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01).
〔5〕林家彬.环境NGO在推进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对日本环境NGO的案例分析〔J〕.中国人力资源与环境,2002,(12):2.
〔6〕清华大学NGO研究所.民间组织通论〔M〕.时事出版社,2004.
〔7〕徐莹.当代国际政治中的非政府组织〔M〕.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162-163,183-190.
〔8〕杨青.对在华外国非政府组织的分类研究〔J〕.新远见,2008,(05).
〔9〕韩俊魁.境外在华NGO:与开放的中国同行〔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10〕徐莹.法制化、制度化之下的积极有为——国际NGO在中国〔J〕.绿叶,2011,(03).
〔11〕赵黎青.如何看待在中国的外国非政府组织〔J〕.学习月刊,2006,(18).
〔12〕谭三桃.国际NGO在华活动影响评价及对策〔J〕.学术论坛,2008,(07).
〔13〕谢晓庆.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华三十年:历史、现状与应对〔J〕.东方法学,2011,(06).
〔14〕胡敏.境外公益性民间组织在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D〕.清华大学硕士论文,2004.
〔15〕马国芳.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云南的发展状况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02).
〔16〕朱建刚.国际NGO与中国地方治理创新——以珠三角为例〔J〕.开放时代,2007,(05).
〔17〕韩俊魁.境外在华扶贫类NGO的典型案例:世界宣明会永胜项目十年〔J〕.学会,2006,(11).
政协各专门委员会是政协工作的重要基础,也是政协履行职能的重要方式。一年来,市政协各专门委员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充分发挥在政协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和联系界别、联系委员的桥梁作用,为发展凝聚智慧,为政协工作增添活力。
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调研协商成果丰硕
调查研究是政协参政议政、咨政建言的基础,而精心选题又是做好调研的前提。市政协各专门委员会结合实际,精心选取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组织开展调研,提出意见建议,有效呼应社会诉求。一年来,各专门委员会发挥各自优势,组织广大政协委员,围绕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好“三大攻坚战”、保障改善民生等重大问题,积极通过提案履行职责、建言献策。
(一)调研视察专题建言求“准”。把握和遵循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研究分析困难和挑战,开展了外来投资企业在发展情况、观光农业发展、农村污水和垃圾处理、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大健康产业发展、户外运动路径建设、民间收藏品情况等专题调研视察,形成了相应的工作报告和社情民意,得到市委政府的重视和采纳。提出的《关于农村垃圾和污水处理情况调研报告》,市委主要领导批示由人居办牵头制订方案进行落实办理;《民间收藏品情况报告》受到市委高度关注,由政协主要领导牵头完成史迪威公路博物馆迁建。
(二)课题研究探索对策求“实”。选择事关未来发展的全局性重大问题进行思考研究,研习文献资料,把握前沿知识,形成了全市社科类重点课题《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工作对策思考》、《南部乡镇经济社会发展对策建议》。《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建议案》呈送市委政府后,市委主要领导作了重要批示,成立了建议案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工作规划》。
(三)借力上级政协建言助政求“高”。在配合全国、省、保山市政协到腾开展的调研视察和省政协、保山市政协全会中,积极提交直接反映关系发展的工作建议,提升了建言献策的高度。
二、发挥专门委员会基础作用,开创政协工作新局面市政协设有7个专门委员会。各专门委员会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发挥工作优势和特点,创新履职方式,做到各展其长、各尽其能、各显特色。
提案和社会法制委:创新提案工作思路,提高提案工作质量。一是制定出台了《政协市委员会提案办理协商实施办法》《政协市委员会关于提高提案工作质量的意见》,修订《政协市委员会提案工作规定》等规范性文件,推动提案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二是着力提高质量。把提高提案质量作为工作重点,从源头上把好质量关。特别是注重征集引领,围绕市委政府中心工作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调查研究、建言献策,保证提案“言之有度”、“言之有物”。三是改进工作方式。启用提案信息系统,提交审查、办理督办、答复归档等都在网上完成;坚持召开提案集中交办会,会上由主要领导提出明确要求;实施提案办理中期推进,实时了解落实进展。
文化文史和学习委:传承历史文化,助推发展。一是坚持以推进地方特色文化繁荣发展为目标,以弘扬腾越文化为己任,编纂出版了约40万字的《走出去·曼德勒篇》文史资料,撰写了《经济社会繁荣时期历史探究》课题报告,完成了《人在港澳》的采访稿件;协助完成《侨乡文化记忆》、《文化志》等编审工作。二是挖掘盘活旅游资源,参与《徐霞客邮记徐霞客游线标志地》部分邮票和标志地的宣传工作。完成了国家级、省部级领导到腾工作照片收集,组织参加了省政协成立七十周年书画摄影展。三是积极参与清明烈士公祭、烈士纪念日公祭及祭孔大典、开笔礼、成人礼活动,传承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自信。
经济和农业农村委:聚焦深化改革协商建言,协商民主富有成效。围绕市委政府中心工作,以研究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为着力点,组织开展专题调研、考察、会议等活动。聚焦外来企业在发展情况,围绕市委政府提出的“亲商”、“安商”、“惠商”环境整治工作,组织政协委员开展调研。提出了提升政策服务水平,努力突破融资难瓶颈等具体建议,助推我市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加快形成以对外开放为重点的新格局等中心工作。
教科卫体委:聚焦民生改善,推进工作提质增效。一是精心选题,认真开展调研视察。组织委员开展了市医疗废物处理情况的调研。二是突出实效,精心组织提案。组织委员和所联系的界别委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社情民意,倾听群众呼声,把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问题撰写成提案提交政协全会。三是不断创新拓展载体,深入助推教育发展。周密组织实施爱德基金农村孤儿助养(e万行动)与“未来工程师”及澳门善明会家庭特困学生爱心专项资助等助学项目,截止2019年10月,长期受助在册孤儿、家庭特困学生 878人,累计受助学生985人,年内协调争取到各类公益资金260余万元,其中发放到受助学生226万余元。
民宗宗教华侨和外事委:发挥桥梁作用,推进对外合作。一是加大对委员的联系服务工作力度。2019年全会期间,民族宗教界委员共提出提案5件,均全部得到相关部门的答复办理。二是主动联系“伊协”、“基督教三自爱国会”、“佛教协会”和“道教协会”、民宗局,协助做好民族宗教界群众的意识形态研判工作;三是对市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工作开展调研。四是积极开展海外联谊工作。把握世界云南同乡大会在芒市召开的机会,广泛联系前来参会的籍港澳台胞、海外侨胞和侨团。共接待台北云南同乡会张标才副理事长、澳门缅侨互助会、缅甸密支那云南同乡会、缅甸密支那和顺同乡会、缅甸曼德勒云南同乡会尚兴玺会长、泰北华侨社团等6个团体,近100人;三是海外侨情资源库建设取得初步进展。缅甸、泰国、台湾、香港、澳门主要社团负责人、有代表性的籍华人华侨及与联系较多的知名华侨华人联系名单达到近200人。四是提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成效,为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添劲助力。2019年组织开展文化宣讲、文艺展演、经典诵读活动36场次,受众15000余人次,打造传统文化教育示范基地两个、示范学校三所。
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凝心聚力谋良策,履职尽责促发展。
生态城镇建设在当今世界方兴未艾,是指以“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促进小城镇达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三者高度和谐的运行状态,能够最大限度发挥人类的创造力、生产力,促进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今年,在大连西岗区建设局挂职锻炼了三个月,进一步增长了见识。大连是一个沿海发达城市,不仅市区环境优美,而且生态小城镇建设也取得显著成果。城镇建设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绿色经济发达。城市与乡村旅游景点比比皆是,无污染工业和高新技术项目较多,生态农业、集约化农业发展迅猛,处处显示出十足的发展后劲。二是城乡生态保护得力。城市与小乡镇园林绿化水平较高,处处可见公园、文化广场、树木、花园和草坪,仿佛一个被绿色植物和花园包围的城市;市容环境清洁有序,垃圾回收系统安装了GRS卫星定位系统,污水及垃圾处理到位及时;夜景霓虹闪烁,五彩斑斓,景色优美;农村环境也比较整洁,家庭式的旅馆较多。三是社会文明程度高。城乡居民素质较高,教育文化事业发达,社区、乡村图书馆、体育健身设施齐备,各级政府组织民间文化活动较多,城乡居民素质较高,不但自觉维护优美的环境,而且很多群众自觉加入市容市貌志愿者服务队。四是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小城镇建设,从招商引资把关、政策引导、行政法规等多个方面努力维护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成果,公安、城管、消防、工商等各部门下形成合力加强管理,建立了长效机制。
生态小城镇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大趋势,建设生态北杜是符合时代潮流的选择。尤其是近几年来,镇域划归开发区统辖,为生态北杜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建设生态北杜有利于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创建安居乐业的和谐环境;有利于提高北杜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打造生态田园示范镇,提高城镇品位;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转变城镇发展方式,壮大镇域经济实力。本文对照大连生态城镇建设的相关经验,调查研究分析北杜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建议与对策。
一建设生态北杜的有利条件
北杜镇下辖13个行政村,人口近2万,毗邻旅游文化古城咸阳,发展环境优越,陆空交通便利,208省道、312国道环绕镇域,机场高速穿镇而过,通村公路全面建成,在建设生态建设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1经济发展为建设生态城镇创造了物质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和生态文明,良好的经济基础是建设生态城镇不可缺少的条件。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经济发展迅速,20__年GDP高达#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元。现代农业发展较快,优质樱桃示范基地、南鸭北养示范基地、土鸡养殖基地、欧亚种猪基地等大批重点农业项目相继建成,南华集团、石羊集团等农业企业蓬勃发展,农业走上了市场化、规范化、规模化、效益化轨道。###、#等重点工业项目落户镇域,第二产业产值逐年增加;商贸、餐饮、服务等行业全面发展,为建设生态北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社会进步为建设生态城镇提供精神文化支撑。
社会文明进步是生态城镇的基本特征。一方面,北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累累硕果。建成了软硬件设施齐全的镇文化站1个,农家书屋7个,绿色家园示范村5个,高标准的村级 卫生室##个;镇域内公路、饮水工程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街道、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到位,乡风文明、环境整洁的新农村已具雏形。另一方面,文化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高达97%,创业培训持续不断进行,深入开展了和谐单位、和谐家庭、和谐部门创建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镇逐步形成了科学文明、勤俭持家、团结诚信、和谐相处的良好风尚,一个安全、文明、和谐、平安北杜初步形成。
3省市政策创造了良好外部环境。
《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批准实施,西咸新区的全面开发,为建设生态北杜提供了良好机遇。新区规划强调依托周秦汉历史遗迹和渭北帝陵遗存带,形成大都市帝陵文化、秦汉文化、古都历史三条文化带;强调生态建设,重点打造城市绿色廊道和都市绿心,建设大面积湿地公园和水景公园,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绿化体系和水脉渗透、绿水相融的城市灵动空间;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生态田园小镇和社区;强调保护生态,建设西咸新区百里渭河生态景观带,把渭河打造成在国内有重大影响,世界知名的城中河、生态河,形成以自然保护区、林地、大遗址为基本要素的一廊、两带、多水系的区域生态体系。
总体来看,北杜以农业为主,无污染型工业,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初步具备了建设生态小城镇的基本条件。建设生态北杜符合西咸新区发展定位,完全可以打造成新区的一大亮点。
二建设生态北杜存在的问题
1缺乏明确的思路与定位。
几年来,北杜镇的基本思路是:以“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北杜”为宏伟目标,坚持不懈地实施“重工、强农、兴商”的发展战略,全力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建设生态北杜”这一理念符合科学观的基本要求,也符合“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北杜”的宏观目标要求。也就是说,建设“生态北杜”是“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北杜”的应有之义。但是建设“生态北杜”的发展理念还未被突出强调出来,还未有明晰的发展规划思路,还未将“生态北杜”单列出来作为经济社会建设的一大重点。认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建设生态北杜的社会实践需要思想与思路先行、政策先行。
2城乡文明环境需进一步优化。
近年来,北杜在城镇环境治理和村容村貌治理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与过去5—10年相比,城乡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与大连的生态小城镇相比,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比如,镇域主干道、主要商业街的环卫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垃圾处理还不够规范,占道经营的现象大量存在;社区、农户家庭环境需要优化;花园、公园、绿地还不够多;多数地域,夜晚还是一片漆黑。
3城乡居民素质需进一步提高。
镇域居民的公民道德素质、思想文化素质、法制意识和诚实经营意识需要进一步提高。比如,长期存在欺商、扰商、拒商等现象,破坏投资发展环境,影响了外商以及外来旅游人员的投资消费的热情,是不和谐的音符,不符合生态城镇发展要求。
4经济结构需进一步调整。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低,仅为##%,第三产业占有比重为##%,第二、第三产业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在农业经济结构上,需进一步强调强调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绿色无污染农业;在工业经济结构上,还需突出发展高新技术型、环保型、低碳节能型项目;在第三产业结构上,大力商业、物流业、仓储业等,尤其注重发展旅游业,尽量减少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四建议
建设生态北杜涉及方方面面,不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还需要国土、市容监察、环卫、宣传教育、建设等各部门实现联动,更需要从宏观角度进行细致谋划。主要提出以下建议;
1强化政府引导功能。
结合西咸新区创建生态田园小镇的要求,首先需要明确发展思路,即将打造生态田园北杜作为城镇发展目标方向,从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城乡环境、加强教育宣传等各方面入手,按照建设生态小城镇的基本要求,制定具体可行的发展规划,全面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保护,确保北杜城乡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其次,突出政策引导。政府在出台的工农业政策、教育文化政策、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要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对各行业各业的行为加以规范和指导,使各项政策服务于生态的和谐发展,积极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政策环境,为建设生态城镇营造浓厚的氛围。比如政府扶持的企业是否是环保型、生态型产业,政府倡导的农业是否是无污染的绿色有机农业,政府提倡的教育文化事业是否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诸多的因素都需要纳入政策考虑的范围。另外,加强法规引导。生态城镇规划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建设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甚至需要几代人艰苦的努力才能实现。生态城镇理念的提出从根本上是对传统城市建设与传统工业社会的否定,是人类对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反思总结。传统的工业社会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破坏了和谐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出现了高污染、高发展的状态,致使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严峻挑战,人类面临能否永续发展的危机。这种状态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能改变,需要以法律法规的固定形式加以维护。因此,生态城市建设迫切需要法律的支持,在建设与探索中不断完善法规。大连注重行政立法,以行政法规的形式规范社会个体、企业以及农户的行为。比如,对于乱排污水、乱倒工业垃圾的企业如何处置,对于危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如何惩罚,公民应该做什么,禁止做什么,都结合国家法律有一套细致系统的规定。也就是说,要结合建设生态北杜的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地完善地方行政法规。
二强力推进生态农业发展。
近几年来,北杜在发展生态农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后亦应在大力发展现代农畜产业基础上,把握以下几个方向:一要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所谓旅游观光农业是指将农业产品生产、旅游观光融为一体的产业结构,不但要获取产品自身的价值,还要获取旅游价值,并带动农村商业、交通运输业、餐饮业同步发展。目前,大中城市的生活节奏逐步加快,拥挤的人口、翻倍增加的汽车、噪杂的城市噪音无形中增加了市民的心理压力,返璞归真、亲近自然、体验原生态的农业生活成为市民的一大潮流,旅游观光农业在北京、大连、沈阳、石家庄等地区非常流行。随着关中地区经济发展,市民体验田园生活必然成为一大趋势,因此,北杜亦应抓住机遇,前瞻性规划发展旅游观光农业。比如,建立若干蔬菜基地, 提供工具等设施,让旅游者亲自动手采摘,亲自动手制作食品,品尝绿色有机农业产品;建立观光果园,除了可以让旅游者自己动手采摘外,还可提供设备便于其自己加工果汁等饮品,更要完善园中打球、读书、垂钓、露天歌舞厅等娱乐设施,同时配置以石头出售、特色小吃等服务活动,开发新的休闲项目,满足旅游者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其次,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旅游业是世界性的绿色朝阳产业,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北杜要充分利用地方民俗、文化古迹、民间歌舞、民间手工艺术项目等地方特色文化,设立旅游景点;要创建一批生态田园、生态农户,带动乡村旅游发展;要鼓励农户发展自然风味农家菜馆、野菜馆等,助推乡村旅游发展。
3大力发展环保型工商业。
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严格按照“政府指导、社会投资、市场运作、环保达标、科技领先、特色明显”的建设思路,坚决废除高污染、高耗能、高投入意向工业项目,重点引进高新技术型、环保型、低碳节能型项目,比如电子、服装、食品、玩具等外贸加工企业,引进农副产品与畜牧饲料加工企业等。同时,北杜镇交通条件得天独厚,还需利用航空、公路交通优势,大力发展大型商业,物流业,仓储业,餐饮业,宾馆业、汽车等交通工具维修保养服务业,信息咨询服务业等,创建文明示范企业,带动第三产业大发展,努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国名优新特产品的集散基地与集餐饮娱乐、休闲购物、商贸物流为一体的特色明星乡镇。
4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工作。
持续不断地开展创建平安北杜活动,抓好社会治安与安全生产;经常性地开展欺商、扰商、拒商等专项整治活动,进一步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加大对生活生产垃圾、乱贴乱画、违规占道经营、集贸市场、镇域主干道、公共场所、自然村村貌村容的整治力度,将环境整治活动延伸到每个农业基地、家庭与农户,评选一批卫生明星单位与家庭,引导全体居民自觉维护周边环境;重视对建筑工地的治理,深入开展文明施工活动,坚决避免粉尘、噪音、夜间施工扰民现象出现,杜绝建筑材料乱摆乱放;继续深化家园创建活动,积极推进自然村的亮化、美化、绿化工程,使镇域整体面貌改观,文明整洁形象进一步提升。
5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与城镇绿化工作。
在建设商贸经济一条街、村村通道路、蓄水饮水工程的同时,还应注意细节性的内容:一、借鉴大连的做法,可以实施“光明工程”,镇、村、社区、商业区、消费区主要干道的灯光设施要齐备,商贸大楼、办公大楼等公家单位主要建筑物和标志性建筑物的广告牌与灯光要经过统一的设计,适当的位置安装霓虹灯、LED电子显示屏、滚动字幕屏以及大型露天电视屏幕,既可播出企业广告,亦可宣传政策法规;同时也能带动夜间消费,发展“夜间经济”;更要达到五光十色、绚丽斑斓的可视效果,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二、每个社区、每个花园要增添体育文化设备和休闲娱乐设施,方便居民生活,营造和谐环境。同时,还应做好沿街、沿公路、沿河的绿化工作,做好各类企事业单位、行政村办公场所的绿化工作,建筑屋内设立盆景、盆栽花卉,结合城镇规划,因地制宜地多建小片花园、小片绿地,创建处处可见绿色、时时可见花草树木的绿色城镇。
6创新宣传教育,提高镇村居民文明素质。
现在,我代表园林局党组做20*年度述职报告,请同志们予以评议。
20*年是我市城市建设的攻坚年,也是我市园林绿化建设大发展的一年。一年来,我局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团结带领全体职工振奋精神,克服困难,扎实工作,顺利完成了全年的绿化建设任务及其它各项工作。
一、加强班子自身建设,求实创新,不断提高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我局班子现有5名成员,班子成员事业心强,团结协调,作风踏实。面对20*年我市城市建设的形势和任务,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一个班子的整体素质、领导作风和决策能力决定着一个单位事业的成败,因此,我们从一开始就把加强班子自身建设作为提高领导水平的重要途径,无论在城市绿化工作中,还是在其它各项工作的各个方面,始终坚持抓好班子自身建设和素质建设。
(一)狠抓学习教育,提高班子成员的理论水平
理论素质是领导干部的基本素质,去年我们重点抓好班子成员的政治理论及专业知识的学习。一是不断完善中心组学习制度。按照年初的计划,我们把每次中心组学习内容准备好,每次学习都做到主题突出、联系实际、讨论研究,并且要求班子成员每次学习完都要做笔记、写心得。二是紧跟形势抓学习。去年,我们将十七大和十七届三种全会精神、科学发展观、市委十三届三次会议精神等作为全年学习的重点,特别是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联系工作和思想实际,要求班子成员都要写出有价值的调研报告。三是注重学习的实效性。去年我们更加注重现场实地的学习效果,6月24日组织职工前往同左路工地,现场学习绿化栽植、养护、管理等专业知识;12月9日组织职工到市展览馆观看“大同市20*年城市规划建设成果展”,切实增强了职工对市委、市政府“绿色崛起、转型发展”主题的深刻理解,并通过观看去年城建取得的成果,进一步提高了大家为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做贡献的决心和信心。
(二)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班子成员的责任心和事业心
去年,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加强班子成员自身建设:一是对自己分管的工作、分管的单位,在党组会上汇报,特别是提出存在的问题,并拿出处理意见,大家讨论。比如去年6月份,大同公园三个到期玩具一直不拆,群众影响很大,分管副局长拿出处理意见后,局党组决定一周内必须拆除,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三个玩具全部拆除。二是去年凡涉及到群众利益的事,涉及到提干、聘干、绿化招投标等人们关心的事,全部在党组会上决定。去年八月份儿童公园主要负责人因病不能坚持正常工作,在调整人员时,由分管副局长酝酿提出候选人,集体讨论决定,班子成员出以公心,选出了公认的好干部。三是去年我们继续抓好班子成员基层工作联系点制度,要求每个成员做好调查研究,从基层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努力创新思路。特别是在去年道路绿化过程中,遇到的反季节种植树木的问题,班子成员深入到一线同施工单位技术人员共同研究,并邀请专家现场指导,拿出科学种植方案,提高成活率。
(三)廉洁自律,树立良好的党员干部形象
园林局是一个业务职能部门,主要负责绿化工作,相对没有什么特权,但是我们要求班子成员要正确对待自己肩负的责任和权力,时刻用“八个方面”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去年同左路、*西路的绿化工程时间紧、任务重,要求5月、6月两个月完成50万平米的绿化任务,10月、11月两个月要完成*西路100万平米的绿化任务,这么大的量怎么完成?我们班子成员在党组会上明确分工,三个副局长一人负责一个路段,同时每个路段派三名管理人员,要求大家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按时完成任务,如果哪个标段出了问题,由哪个副局长负责。我们还要求班子成员廉洁自律、不循私情,按设计标准严格把关。另为,我们决定,纪检组长车玉清同志每天上路巡查各路段管理人员的上岗情况。全局上下奋战在第一线,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按时按标准的圆满完成了政府交给的任务。
二、围绕“转型发展、绿色崛起”主题,竭尽全力做好城市绿化工作
20*年,全市共新增绿化面积310.03万平米,其中建成区新增绿化面积约175.4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33.61%、26.82%和5.5平米/人,比上一年分别提高了2.02个百分点、2.02个百分点和0.3平米/人,城市面貌发生了显著的改变。
(一)实施重点工程,全面推进城市绿化建设
去年,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实施了万株大树进城工程。这项工作从20*年11月开始到去年3月份,共移植大树7千多株(后来由于道路绿化停下),主要在大庆路、同泉路、迎宾大道等路段,我们班子成员一直在现场指挥、现场协调。二是实施了*西路、同左路绿化工程。这两项工程是从去年5月份开始,到11月份完成第一期工程。时间紧、任务重,这两条路都要求在两个月时间内完成,确实十分艰难。但是我们班子成员没有被艰巨的任务吓到,一起顶着困难上,大家没有怨言,不辞劳苦,一直工作在绿化第一线,受到了同志们的一致好评。三是狠抓县区绿化、庭院绿化和小区绿化工作。去年,我们在抓城市绿化的同时,重点抓了小区和庭院的绿化工程。一座城市绿化的好坏,不仅仅是道路、广场和公园的绿化,而且庭院、小区绿化同样十分重要,我们严格执行“绿色图章”制度,凡小区建设、庭院绿化不达标的一律给予处罚。去年,这项工作虽然进展比较顺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今年我们将下大力气,加强这项工作的执法力度。去年我们把县区绿化工作作为推动全市绿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并对县区绿化工作按照省建设厅的要求逐步规范,进行业务指导,要求县区绿化严格执行一个百分比的增长速度,去年我们还派专人去大同县、广灵县、浑源县、左云县进行现场指导,并进行设计。今年我们将继续加大对县区绿化工作的指导力度。
(二)塑好窗口形象,加强公园广场整治
从去年2月27日开始,我局按照市政府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活动的要求,以塑造良好“窗口”形象为抓手,重点整治了我局管辖的公园、广场、绿化带及游园景点的环境卫生,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加强监督检查。首先成立了由局领导亲自挂帅的三个“园林绿化整治监督组”,分别负责公园广场、承包路段、小游园景点的整治督查工作。其次,三个监督组坚持每周检查两次,周六召开碰头会,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下发整改通知书,各单位按照要求都积极进行了整改。第二,做好宣传工作。去年2月27日,我们召开了全局园林绿化整治动员大会,3月25日,组织全局职工900多人集中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综合整治活动,对各公园、广场、绿带及景点进行了全面清理,营造出园林绿化整治的声势和氛围,同时,主动与电视台、报社等新闻媒体沟通联系,及时报道绿化整治的动态节目、文章共30次。第三,建立长效机制。我们出台了园林绿化整治标准及考核办法,严格按照要求,对大同公园、儿童公园、*生态园、红旗广场、永泰广场的整治情况进行了百分制考核,总体效果明显,促进了整治工作的开展。我们还要求公园广场建立长效机制,落实责任制,持之以恒保持整治成果。第四,及时进行整改。五一期间,在各公园、广场向游客发放了500份征求意见卡,收回488份,整理汇总出有关服务质量、基础设施、环境卫生等意见建议250多条,有效地推动了公园、广场的管理和建设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三、坚持协调发展,推进全局各项工作
(一)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我们认为,一个好的领导班子,不仅重点工作要抓好抓出成效,其它各方面的工作也不能落后。去年,我们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认真组织并积极参加迎奥运活动。去年,我局积极参加了市里的各项迎奥运系列活动,并以“倡议单位”的身份与市里其它30家单位共同向全社会发出“我参与、我奉献”的奥运倡议书,我局所属公园、广场的职工加班加点搞好服务和管理,为游人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二是为5.12四川汶川大地震捐款献爱心。培育具有“奉献、关爱”新时代园林职工,是我局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中一贯坚持的理念和方向。去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班子成员带头和广大干部职工积极捐款捐物,表达了对灾区人民的关爱之情和对抗震救灾工作的支援,前后共计四次捐款8万余元。特别是在接到交纳“特殊党费”的通知后,班子成员立即带头每人交纳1000元“特殊党费”,全局200多名在职、离退休党员以及入党积极分子也纷纷慷慨解囊,共计交纳“特殊党费”27710元。去年10月我局被大同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和谐单位”称号。
(二)积极开展双拥工作
我局是全市七家双拥工作搞得较好的单位之一。十几年来我局与66*7部队一直相互帮扶,共建友好军民关系。特别是去年在我局实施的绿化工程中,时值天寒地冻,给施工带来很大困难,部队官兵们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主动请战,出动800多名官兵,连续两天挖了200多个树坑,为绿化工程的顺利完成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去年八一期间,我局慰问组驱车200余里,前往河北宣化城南靶场基地慰问在那里刻苦训练的66*7部队官兵,向他们致以节日的祝贺,并送上慰问品。官兵们对我局冒酷暑远道而来表示深受感动。去年我局被*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省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称号。
在作风建设中,**市始终把为民办实事作为作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作风建设作为实现“创业富民、创新强市”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重要保障贯穿于日常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下面,我就我市作风建设长效机制情况做一简要汇报。
一、强化组织领导
**市把作风建设工作作为领导班子建设工作的重点,列入市委2008常委会工作和党建工作要点之中,摆上党委重要议事日程。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心协力,部门各负其责,纪委组织协调,全社会广泛参与、社会各界共同监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建立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党委(党组)书记作为作风建设第一责任人,对本地本部门作风建设负总责。领导班子其他成员切实履行一岗双责,抓好分管范围内的作风建设机制。年初,对全年的作风建设进行责任分工,明确责任单位。年中,各责任领导、责任单位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开展监督检查;市纪委将于8月上旬召开常委会专题听取27个牵头单位主要负责人工作情况汇报。年终,结合全市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进行专题检查,促进作风建设各项任务落实。
二、健全学习长效机制
坚持和完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机关干部“夜学”、领导干部学分制考核及综合知识考试等学习制度,充分运用“**论坛”等多种形式,大兴学习之风。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全年累计不少于12天,每季安排一次理论辅导或知识讲座,每年集中2-3天组织一次作风建设专题读书会。中心组学习及机关干部“夜学”在年初提出学习计划,确保学习人员、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次数、学习效果“五落实”。把作风建设教育纳入党校和其他干部培训机构的教学计划,重点保证课时。坚持教育与管理、自律与他律相结合,重点抓住当前领导干部在执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廉洁从政规定、遵守组织人事纪律以及生活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力倡导“八种良好风气”。在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上继续开辟作风建设宣传教育栏目,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今年2月,在全市开展了“加快创业创新、建设生态文明、推进**新跨越”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围绕项目推进、破解难题、改善民生、优化环境,提出“六破六立”。通过大讨论活动着力破除不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观念,改革束缚创业创新、跨越式发展的机制弊端,改正缺乏全局观、维护部门利益的做法,去除只求过得去、无所作为的思想行为,活动取得了明显效果。
二、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联系基层联系群众机制
1、健全领导干部蹲点调研联系制度。市、县两级领导班子成员,市直、县(市、区)部门主要负责人,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每年都要选择一个乡镇、一个村、一个产业(企业)、一个低收入农户、一项重点工作或群众集中反映的一些突出问题开展一次以上的集中蹲点调研。蹲点时做到确定一个主题,形成一个调研报告,理出一个工作思路,帮助联系单位至少解决一个实际问题。4月份以来,**市级领导干部围绕实现农民增收“六大目标”,分别到各自联系村蹲点调研,加强工作指导,重点帮助解决低收入农户的增收难题。上半年已有14位市级领导干部开展专题蹲点调研。在市级领导干部的带动下,55位市直单位负责人、220位县(市、区)领导干部、1200多名县属单位负责人、1300多名乡镇(街道)领导干部相应开展了蹲点调研,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共撰写蹲点手记、蹲点感悟和“创业创新建议书”300多篇。
2、建立实事承诺制度。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市、县、乡每年确定为民办事十件实事,并对确定的实事内容、责任单位、责任领导等有关内容进行公示,公开承诺,确保群众知情、参与、监督权。今年3月,市直各单位在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基础上,共梳理出了今年要办的实事和要做的重点工作共计461项,并将此工作作为“实事实办461”项目在《**日报》上公开。4月,市委市政府在**各主流媒体上公布了全市十件大事、市区十件实事。为进一步推进为民办实事工作,市委将6月定为“为民办实事推进月”,下发了《关于扎实做好为民办实事推进月有关工作的通知》,对办实事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认真梳理,努力实现完成一批、启动一批、推动一批。市委书记陈荣高对全市十件大事、市区十件实事和市直部门“实事实办461”项目提出明确要求。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卢子跃要求切实抓好电网、路网、水网、“天网”等“四网”建设,夯实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各位市委常委、分管副市长也都按照工作分工,深入基层,加强调研,及时协调解决推进中的问题。截至目前,**市全市十件大事、市区十件实事进展顺利,“实事实办461”项目已完成94项,基本完成40项,正在有序推进中327项。
三、建立健全化解矛盾破解难题机制
1、推行走进矛盾破解难题制度和领导干部联系重点建设项目制度。围绕中心工作,市、县两级党委政府每年梳理出一批难题,按照“一题一组一策”的要求,实行难题交办制,逐一落实责任领导。对确定的难题,将难题项目、责任人、破解方案、拟完成时间以适当的方式进行公示。市领导根据职责分工,确定一批联系的重点项目。各项目责任单位、建设单位和相关职能部门及时向联系领导汇报工作进展情况。今年按照市委开展“创业创新年”活动的总体部署,5月,围绕项目推进集中开展了蹲点调研解难题活动。市级领导根据联系重点建设项目和重大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制度,分赴所联系的重点项目,通过现场进行调研、召开协调会等方式,对项目存在问题进行协调落实,提出具体方案措施,解决了一批存在困难和问题。同时,深入有关企业,对用地用房、融资担保、基础设施建设、企业税费负担、招工难等重大共性问题进行调研,逐一进行分析研究,要求有关市直单位协调落实,对一些不能解决或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做好解释工作。
2、推行领导下访包案销号制度。领导干部针对所包案件,安排时间集中下访。简单问题当场解决,复杂问题落实责任时限,共性问题出台统一规定。实行案件领导包案责任制,按照“谁包案谁负责”、“分级负责,归口办理”、“属地管理”的原则,把责任落实到单位、落实到人,做到不推诿、不扯皮。职能部门对涉及问题跟踪督办,及时了解问题解决进度。实行难题破解销号制,问题不解决,不销号,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结果。下半年**将集中开展稳定问题包案调处活动。集中时间、集中精力、集中人员,排查矛盾纠纷,有效化解重复上访和破解疑难问题,切实做好涉奥稳定工作,确保实现奥运会、残奥会期间省委提出的“三个坚决”。安排市委常委到联系县(市、区)和**经济开发区对稳定面上工作进行督查。同时安排市政府副市长对市区重点疑难案件包案化解,县(市、区)结合实际情况,集中开展党政领导稳定问题包案调处活动,争取7月底前基本实现息诉息访。
四、推进工作落实长效机制
1、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在创业创新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带着问题、带着办法、带着感情下移工作重心,走向基层,深入一线调查研究、指挥协调、解决问题,力求做到领导在一线指挥、干部在一线工作、办法在一线产生、矛盾在一线解决、发展在一线促成、业绩在一线创造。通过推行“一线工作法”,形成党员干部在一线体察民情、化解矛盾,在一线宣传群众、服务群众的机制;全面、广泛地听取群众呼声,问计于民、完善决策;解决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不够,了解民情不多,具体工作不会的问题,加深对群众的感情,提高工作能力。上半年,我市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了一系列面向基层群众的送服务活动,市卫生局等部门牵头开展“百名名医送医下乡服务”、“百名法律工作者送法下乡服务”、“百场戏进农村服务”、“百名农业专家送技术下乡服务”、“百场普及科技知识展”和“百名优秀教师进农村上示范课活动”等“六个百”活动;市妇联等单位在工业区水阁行政村,开展“关注外来人口,关爱母婴健康”宣传教育活动等等。
2、继续深化“住村联心”工作制度。住村干部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基层组织建设等作为重点工作来抓。通过建立住村干部双向选择机制,对住村干部进行一年一考评,三年一次双向选择。考评结果作为乡镇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以制度的形式加以巩固。对因执行制度不到位而引发的负面案例,及时查处和通报,并严肃处理当事人。县(市、区)领导班子成员联系1—2个村,每年到村召开两次以上的“民情分析会”。同时,要求各地围绕农村灾后恢复重建、实施低收入农户增收工程、推进村级组织换届、巩固和深化村级民主管理等重点工作,进一步深化“住村联心”工作制度。乡镇党委政府结合新一轮“先锋工程”创建活动的实施,把深化“住村联心”工作制度作为“创五好”工作的主要内容,加以健全和完善。自6月份开始,由市主要领导带队,到各乡镇、村进行夜谈,对“住村联心”工作情况及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防汛抗灾、农村社会稳定等工作开展督查,推动各项工作的落实,至目前,已组织夜访16次,走访乡镇16个、村18个。
3、加强技能型乡镇政府和干部队伍建设。结合农村综合改革,明确乡镇政府在服务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做好组织建设三个重点方面的职能定位,及时组建以乡镇行政服务中心和村级为民服务站为主体的乡村两级便民服务平台。结合乡镇机构改革,以内设机构调整为契机,设立“一办若干中心”,开展干部竞争上岗和末位交流淘汰制度,合理优化人员、机构配置,理顺乡镇政府的工作运行机制。以服务群众为目的,围绕农村特色产业和重点工作任务设置课程,由乡镇干部根据自身特长和兴趣爱好选择具体科目,规定每人每年至少取得1门以上技术证书。一些有条件的地方还把培训延伸到村干部、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示范户、低收入农户、企业主身上。依托“住村联心”流动辅导团对乡镇干部分片、分类、分批开展集中培训的基础上,组织乡镇干部统一参加技能考试,考试合格的,统一发给乡镇干部技能证书,并将干部的技能学习培训及认证情况纳入个人年度考核。截止目前,全市共有3400多名乡镇干部通过技能培训,考取技能证书。坚持农村工作指导员和科技特派员选派制度。市级机关向全市农村选派了4批共400多名农村工作指导员、2批共100名科技特派员,在为农村直接提供技术服务的同时,极大充实了乡镇、村干部技术培训师资力量。
五、健全机关效能建设长效机制
1、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扎实推进“两集中、两到位”工作,继续开展“两减一降”,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实施行政审批目录管理,对不符合“两创”战略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法规,依法予以改正、修改、取消或者废止。今年确定废止规范性文件22件,修订24件。确定修订的24件规范性文件,6件已完成修订并通过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发文实施,有8件已基本完成修订草案。简化行政审批环节,实行重大项目审批会审制度和一般项目审批主办部门负责制度,积极推行并联审批和联合审批,推进审管分离改革和管理创新。加快审批管理、监督、运行信息化进程,积极推行网上审批,不断提高审批效率。加强对被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的衔接和后续监督工作,防止借机不作为和把备案、核准变成变相审批。
2、进一步推进机关行政行为规范化。加大行政综合执法改革的力度,理顺部门之间的职能关系,克服多头执法、执法不公甚至执法违法等现象,逐步建立健全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全面推进政企分开,加快对依附于职能部门的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的脱钩步伐,加大监管力度。行政机关不得借行业协会、学会等名义乱收费、乱摊派,不得与行业协会会计合账或实行财务集中管理,行业协会必须独立设账。加强对行政行为的内部监督,建立健全电子政务实时监察系统,完善对行政行为的社会监督体系,开展经常性的监督检查。目前市本级电子监察系统已经完成审批平台的初步改造建设,市直34个部门已经有19个部门212个行政许可项目进行网上审批,进入电子监察系统,占全部行政许可项目的63%,实现数据自动生成,受理和办结二个节点的实时监察。
六、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长效机制
认真执行公务接待有关规定,简化公务礼仪,切实做到“同城不吃请、乡镇廉政灶、村级零招待”。财政部门严把单位接待费用核销关,按季度汇总上报。外出学习参观考察活动必须有关规定执行。出国学习考察严格执行有关规定。严格执行《**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实施办法》,建立政府投资项目储备制度,列入政府投资计划的项目一律从政府投资项目储备库中选取。严格执行《**市财政性基本建设预算管理办法》,项目概算超过一定数额的要报原批准机关重新审批。建立健全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公示制和责任追究制,对政府投资项目逐步实行财政直接拨付资金制度。目前,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已经制订,公务员津补贴规范工作在经过较长时间的酝酿后,也将进入实质性的操作阶段。
七、健全激励引导绩效考评长效机制
健全机关效能建设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完善效能建设、效能监察和效能投诉“三合一”工作体系。坚持实事求是、公开公正、定性考评与定量考评相结合的原则,制定机关绩效考评办法。将机关作风建设情况纳入年度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考核范围,作为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和领导干部勤政廉政考核的重要内容,今年年初,由市委书记、市长等9位常委带队组成的检查组,到九县(市、区)对落实作风建设情况、长效机制贯彻落实等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召开社会各界人员座谈会,了解他们对作风建设的评价、意见和建议。各级党委、政府按照奖优治庸罚劣的原则,充分发挥绩效考评的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不断推出和宣传身边的作风建设先进典型,对党员领导干部开展示范教育;定期剖析典型案例,用反面典型进行警示教育。同时,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争先创优活动,树立典范,大力表彰先进事迹和优秀干部,充分调动党员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使广大干部学有榜样,追有目标,在先进典型的带动下自觉锤炼自己的作风。
八、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监督管理长效机制
认真落实“四大纪律八项要求”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各项规定。进一步拓宽监督渠道,把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结合起来,不断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充分发挥各类监督员作用,探索建立网络舆情监测制度,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网络,增强监督的合力和实效。按照“为百姓说话,让百姓说话”的要求,整合投诉资源,健全投诉网络,完善群众诉求机制,依托“百姓热线”等载体,深化“开门听诉、公开办理”等活动。
深入开展作风建设民主评议活动。在今年市“两会”期间,代表们对市直各部门服务态度和工作效率、办事公正和廉洁自律、工作实效和社会影响三方面的内容进行评议,把评议结果纳入政府部门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龙泉市还开展了“万人评议职能科室”、“局长作风大家评”活动。松阳县开展了“百家企业评涉工部门”、“星级群众满意基层站所(办事窗口)”活动,都取得了较好效果。
加大效能监察的力度。坚持把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作风建设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作为工作的重点,加大工作力度,今年1-6月,全市各级监察投诉中心共受理投诉1965件,已办结1902件,办结率96.8%。其中市本级受理1432件,已办结1421件,办结率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