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微课培训自我总结

微课培训自我总结

时间:2022-03-20 00:43:57

微课培训自我总结

第1篇

关键词:微课程;基层央行;应用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20-0094-03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工作节奏的加快,微课程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和学习途径,逐渐成为员工个人自学自训的有效手段和众多单位开展员工短期培训的有力平台。具体到人民银行基层行,微课程以其短平快的优势和特点,实现了对基层行传统培训方式的有力变革和有效补充,具有深厚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应用空间。

微课程概述

微课程(Microlecture)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教授(David Penrose)于2008年首创的;在国内最早提出微课程概念的,是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教育信息网络中心的胡铁生老师。综合分析国内外对微课程的定义,我们认为,微课程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借鉴建构主义理念,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情境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可以看作是“微型教学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

与传统课程相比,微课程主要有以下特点:①授课内容微型化。主要体现在时间“微”和含量“微”两个方面,即授课时间短,一般只有几分钟的长度,课程涉及内容简洁、精练。这一特点使得学习微课程不占据大块的时间,也不会带来学习强度上的压力,极大地减少了学习工具和学习场合的限制,将学习变得泛在化,创造了无所不在的微学习。②呈现形式多元化。微视频一般由“文字+画面+音乐”组成,为学习者营造了轻松、恬静的学习氛围,同时通过全方位调动学习者的视觉、听觉、想象等感官细胞,有效提高了学习效率。③微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它一般不从理论出发,而是基于实实在在的现实问题,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直接诉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④微课程具有显著的生发性。微课程促使授课者对现有的学习内容进行聚焦式深度挖掘,引导授课者由学习者转变为开发者、创造者,实现了从实践提升到理论、再从理论反馈到实践的螺旋式上升。

基层人民银行培训课程建设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培训课程是培训工作的灵魂和核心。为全面了解基层人民银行培训课程建设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以调查问卷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调研。从调研情况看,目前基层人民银行培训课程建设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1~2个小时的常规课程多,短平快的微型课程少,基层行普遍反映工学矛盾比较突出,无法确保在按时完成日常工作的前提下,保质保量地参加系统的学习培训。②课程内容和学员受众普适性多,针对各级行特别是学员个人的差异性定制少,授课内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待提高。③授课内容偏重于理论阐述、政策解读和形势分析,具体实务操作内容少,通过培训得到的学习提升反馈迟延,无法即时体现为对当前工作的推动提升,学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④总行制作的远程课程多,分支行制作的课程少;授课师资上级专家学者多,身边业务骨干少;培训课程相对“高大上”,不论是课程内容还是师资都与基层行学员存在一定的距离感。⑤传统培训课程一般为集中脱产面授课程,一次性利用多,能够重复利用并逐级转训的少,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培训经费紧张,影响了培训的覆盖面和实际效果。

微课程开发在基层人民银行开发应用的实证分析

微课程具有学习过程泛在性、呈现方式多元性、内容突出实践性和教学相长生发性等特点,针对性地弥补了当前基层人民银行培训课程建设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具有深厚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应用空间。具体到实践操作,针对基层人民银行开发微课程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坚持服务履职,研究确定课程制作需求

培训成功的关键在于对培训需求的正确把握。基层行需要什么?基层行干部职工履职尽责需要什么?只有找准需求,才能按需施教。因此,微课程开发必须坚持服务大局、按需立项,紧紧围绕履职研究确定需求。在培训需求确定方面,应注意摸准、摸实、摸透组织需求、岗位需求、个人需求,并将三个维度的需求有机结合。考虑到微课程受众主要是基层人民银行,在实践操作中应注意做好“上下结合”:①坚持从下而上反映需求,可以组织地市中心支行在机关本级和县支行广泛征集科室、工作人员的需求,提出拟申报课程意向。②坚持从上而下调整需求,由上级行对征集的课程制作意向进行调整校对,确保培训需求准确真实地反映基层行的履职需要。

2.坚持问题导向和业务导向,科学确定授课内容

“问对问题是培训的开始”。在课程内容的确定上,应坚持问题导向和业务导向。明确要求一个课程只有一个授课目标,只围绕一个主题,重点讲述具体工作中干部职工比较关注的某项业务操作、某个知识点、某个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等,确保从小处着眼,围绕一个具体问题,直观明了地讲清、讲透,确保培训内容的“有用性”,切实通过培训解决具体问题,用聚焦式的“微含量”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此外,为确保授课内容的准确性、规范性,在课程制作后期,应通过逐级审批等环节,加强对授课内容的审核把关,确保微课程质量。

3.坚持互为人师,鼓励身边的业务骨干上讲台

让最合适的教师讲授最想听的内容,是师资选聘的原则。在师资的选择上,不应盲目追求专家学者、上级领导等外部师资,而应针对微课程的授课内容,综合考虑与学员层次的匹配度、培训目标和对授课内容的卷入度等因素,鼓励基层行一线员工、业务骨干走上讲台,从被动接受培训,转变为主动传授知识,通过切身感受讲解身边的问题,确保问题切入准确,讲解贴合实际。

4.坚持灵活便捷,合理选择微视频表现形式

在微课程的呈现形式上,应坚持以现有资源和现有能力为基础,既可以是相对传统的三分屏讲课式、静态PPT式、动态PPT式,也提倡观赏性更强的情景剧式、Flas等。具体应由各级行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确定制作方式。在课程时间上,应控制在10分钟以内(据统计,网上视频课程时长为5分钟时,大部分人能顺利完成。超过6分钟后,继续学习人数急剧下降,时长到10分钟时,完成率不足10%),力求达到用“微投入”“微时间”缓解工学矛盾、经费紧张和培训需求旺盛的矛盾。

5.坚持培训先行,做好课程制作示范带动和跟进辅导

微课程开发属于新生事物,什么是微课、怎么做微课,对于分支行而言是新概念、新挑战。首先应坚持培训先行,通过组织“微课及微课制作”等专题培训,向辖区培训工作人员系统讲解“微课是什么、微课怎么做”等内容。其次应坚持示范带动。上级行可组织录制如何制作微课程、微课程制作要点和程序使用等示范性微课程,帮助工作人员在短时间内掌握如何开发制作微课程,同时也可以推荐网络上相对比较成熟的微课程供学习借鉴。此外,还应加强辅导交流,及时跟进指导,定期组织专题交流学习沟通,及时掌握并解决微课程开发制作中的问题。

6.坚持学用结合,充分使用和推广微课程资源

微课程的生命在于学习应用,对于制作相对成熟的微课程,组织者应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加强推广使用:一是依托网络平台加强线上推广使用。例如,可依托分支行内联网开设专区进行展播,可借助微信平台定期课程上线预告,进行优秀课程推介,也可对特别优异的课程进行表彰激励并择优推荐总行,依托总行远程培训系统在全国进行展播。二是做好线下文章,引导基层行充分利用微课程资源开展宣传培训等。例如,可选取《如何在网上查询个人信用记录》等面向大众的普及型微课程在办事大厅循环展播,可选取《如何兑换残损人民币》等操作性较强的微课程对金融机构进行培训等,通过全方位宣传推介,尽可能实现培训资源利用最大化。

微课程开发对基层行培训工作的改进提升分析

1.有效丰富了基层行培训资源

以济南分行为例,截至目前,共在分行网站上线展播了58个微课,涉及31个专业。授课内容既包括公务礼仪、Excel常用功能使用等综合性知识,也包括金融服务、外汇管理、调查研究等专业性知识。既包括反洗钱风险评估“五步工作法”等特色做法经验介绍,也包括“普惠金融的乡村实践”等案例实践。既包括“coso内部控制框架简介”等普及型知识介绍,也包括“如何在网上查询个人信用记录”等具体业务操作。截至目前,微视频点击量已达5000次,为基层行干部职工提升履职能力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选择。

2.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由于培训需求摸得比较透、比较准,培训内容聚焦于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培训微视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很多学员反映“学完微视频立马就能用上”,培训的有用性得到立竿见影的呈现,“培训就是工作本身,培训就是工作方式和工作手段”的理念得到了有效落实。

3.有效缓解了工学矛盾

由于每个微视频都控制在10分钟以内,不会过多占用日常工作时间,比较方便各级行和干部职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学习培训。同时,由于在分行内联网分别开通了微视频在线浏览和下载功能,干部职工既可以利用工余时间在本单位在线学习,也可以下载存储在家庭电脑、手机等媒介上进行离线学习。通过将学习时间碎片化、学习地点随意化,确保实现无时无处不在的学习。

4.发掘和培养锻炼了内部师资

微课程的开展,为一线员工和业务骨干提供了机会,不管是分行、中心支行的业务骨干,还是县支行的新员工,只要找准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大家最关注的问题,都有机会走上讲台。通过主动梳理工作疑惑和问题,不断反思和总结工作,有效提升了自己的专业水平,实现了自我的“微成长”。同时,微课也为他们提供了在辖区内展示自我的舞台,不仅展示了业务技能、经验案例,还提升了其教学催化的能力,提高了授课和微视频编辑制作等技能,实现了从专业工作行家里手到内部培训师的角色转变,为基层行开展针对性培训培养、储备了优秀的内部师资。

参考文献:

[1]王新乙.微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J].基础教育课程,2013(12).

第2篇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模拟微格教学训练法在新护士教学技能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提高新护士的教学技能。方法将2007年7月入院的新护士85名为观察组,2006年7月入院的新护士83名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培训方法,观察组采用模拟微格教学训练法进行教学技能培训。结果观察组除演示和板书技能外,导入、教学语言、提问等8种教学技能评分及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

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形成于美国2O世纪6O年代的教育改革运动。此教学方法是在“角色扮演”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利用摄录像设备实录受训者的教学行为并分析评价,以期在短期内掌握一定的教学技能,后来逐步完善形成了一种微格教学方法。微格教学是建立在教育教学理论、科学方法论、视听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系统训练师范专业学生和在职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论和方法,它是通过指导老师带领学生在有控制的条件下对各项教学技能逐一进行学习和训练,从而集中解决某一特定技能的教学行为。微格教学系统从构成看,它基本上是一个专门化的小型演播室,尤其对摄录像设备要求较高,不利于其推广。鉴此,笔者采用模拟微格教学训练法对我院2007年7月入院的85名新护士进行为期一年教学技能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6年、2007年人院新护士168人,男21人、女147人,年龄21~25岁,平均22.7岁。学历:专科92人,本科76人。在校期间除了学习医学基础课程、护理专业课程外,还系统学习了《护理教育学》、《护理心理学》等课程。将2007年7月的新护士85名作为观察组,2006年7月的新护士83名作为对照组。两组性别、年龄、学历、学习课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教学技能培训方法观察组采用模拟微格教学训练法,即采用微格教学方法,但不采用摄录像设备,具体为:第一步,受训者在老师指导下学习微格教学理论、教学设计、教学技能分类、课堂教学观察方法等。同时指导老师说明教学目的和任务,安排训练程序,说明评价标准。第二步,微格教学理论有导人、教学语言、提问、讲解、变化、强化、演示、板书、组织、结束10种技能。以导入技能的培训为例说明,讲解的题目为《原发性肝癌》,指导老师先上台示范。在讲课的开始展示一张图片,如著名影视明星傅彪的一张剧照,老师开始提问:这位明星大家可能都见过,我也很爱看他演的作品,可惜他已不在人世了,那他到底是患什么病去世的呢?预想新护士的答案:肝癌。老师接着说:为什么肝癌如此厉害,竞能夺走一名当红明星的生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疾病。指导老师给大家示范结束后,每位受训者轮流上台进行导人技能的示范。然后,其他受训者和指导老师给出评价,导人技能训练的评价标准是:①能引起学生兴趣,集中其注意力;②能自然引入课题,衔接紧密、恰当;③与新知识联系密切,目的明确;④将学生引入学习的情境;⑤讲话感情充沛,语言清晰;⑥导人时间掌握得当,紧凑;⑦能面向全体学生。如果评价结果显示该受训者导人技能合格,则该名受训者可进行下一个教学技能的学习和实践;如果不合格则根据反馈评价的结果重新修改教案。进行微格教学再实践,反复训练,达到充分掌握教学技能,直至合格。第三步,当1O种技能全部训练完成后,组织受训者进行试讲,试讲必须综合运用之前学习的1O种技能。做到对各种教学技能熟练运用,融会贯通,真正学到当老师的本领。培训周期为1年,前1O个月进行1O种教学技能的训练,最后2个月进行试讲。培训时间为每月月中和月末的一天下午,时间为3h。指导老师为护理部选取的各科理论知识扎实、教学技能丰富的护士、护士长、科护士长等。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培训方法,即先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学习,然后试讲,老师再进行综合点评。培训时间与观察组同。

1.2.2评价方法两组培训结束后进行试讲,试讲内容为各受训者所在科室的常见疾病,肘间为lOmin。由理论知识扎实、教学技能丰富并长期从事临床及理论授课的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护士长、带教老师30名对两组进行教学评价。评价表为学校编制的教学评价表,内容包括我国规定的十大教学技能的评价标准,每种教学技能的满分为10分,总分为100分。所有评委的平均分为该名受训者的最后分数。

1.2.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行t检验,检验水准a一0.05。

2结果

培训后对照组教学技能总分为(79.3±3.7)分,观察组为(94.6±2.9)分,两组比较,t一29.87,P

3讨论

我院是一所综合性的教学医院,护理部每年承担大量的理论授课及临床教学任务,需要大量理论知识扎实、教学技能丰富的老师。临床护士既要承担理论授课和临床教学,扮演老师角色,平时又要应付繁重的临床工作,比较注重专科理论及临床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但教学技能的培训欠缺。而教学技能是提高课堂教学和临床教学质量的手段之一。新护士是医院未来进行护理教学的生力军,其理论知识扎实,但教学技能缺乏,只有通过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对其进行培训,才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从根本上提高护理教学质量。一名护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主要由教师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所决定。知识的掌握在于临床长期的积累和自己不断的学习,教学技能则是一个在短期内可以改变的因素。

第3篇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培训实效性为工作重点,以“聚焦高效课堂,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目标,以提升师德修养、研修教师专业标准、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研修高效课堂模式、研修专业技能、推动读书活动等板块为主要内容,创新培训模式,优化管理机制,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师资保障。

二、培训对象

全体教师

三、培训目标

培训中要加强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有效学习评价”为主题,通过多种培训形式,紧贴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切实提高校本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要结合“微课 ”和“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以及对“网络同步助学”资源的研究、整合和使用,增强教师现代信息技术使用业务水平。

(1)实践性知识的校本研修。以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和提高教师实际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切入口,抓住师生沟通与交流、课堂组织与管理、教学设计与实施、作业布置与反馈、听课评课有效学习评价等教育教学基本环节,促使教师在实践中总结、在实践中反思,在实践中改进,最终达到丰富教师教育教学智慧和提高课堂教学机智的研修目标。

(2)发展性知识的校本研修。围绕师德修养、教师礼仪、人文艺术知识、科学技术知识、保健知识、自我发展规划、个人兴趣爱好等方面开展校本培训,努力打造一支具有较高师德修养、学识水平和人文素养的教师队伍,以高素质的教师培养高素质的学生。

(3)研究性知识的校本研修。通过开展以行动研究、案例研究、叙事研究、反思研究等为主要内容的校本研修,帮助教师理解、接受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知识和方法,并主动运用这些知识与方法去解决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从整体上提高教师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校本培训进一步推进以好于学习、善于研究为导向的教研组文化建设。

四、培训内容

由学校统一实施组织,紧紧围绕“有效学习评价”主题,围绕“网上晒课”、名师教学、读书活动、专家讲座等板块进行专题研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第一板块:以网上晒课为平台,展示“有效学习评价”。

1.“微课”技术的培训与指导。

2.培训形式:专家报告、观看实录、视频制作。原则上每位教师都要摄制一节“微课”,摄制或者研备一节“优课”。“微课”、“优课”并分别在20xx年9月1日和20xx年11月1日前上传在校园网上。

第二板块:以名师课例为抓手,辐射“有效学习评价”。

1.名师的课虽然设计迥异,风格不一,但是无一不把“有效学习评价”教育理念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和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通过观摩学习名师对学生学习多元化的有效评价,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与名师的差距。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成长。

2.培训形式:案例研究、观看实录、仿课赛课、课堂再现。

第三板块:以读书活动为契机,交流“有效学习评价”。

1.主要目的:教师读书,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积淀自己作为一种特殊身份的内在专业底蕴,提升其专业素养,乃至整个生命价值,而不是为了呈现其身份所需的外在表征。有鉴于此,教师读书不能追求形式上的热闹,重在切合自身需要。总体要求是:有精有略,因需制宜;眼到心到,读到实处;言意兼得,读出真效。

2. 活动形式:开设读书沙龙、撰写心得体会。各校要结合实际,遴选优质图书引导教师阅读,从中汲取营养。培训期间可以结合主题,选择相关专业书籍,要鼓励老师们积极撰写读书心得,并将读书心得上传至学校校本培训“读书活动”专栏,并通过举办读书沙龙活动,让教师畅谈读书的收获,分享彼此的经验,感悟读书的乐趣。大力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五、培训考核

(1)校本研修参与录(由学校设计)。以课例研修为重点,以教研活动为载体,以技能训练为方式,包括教学与学习活动设计、实施、评价、改进四个方面。

(2)总结提升改进单(由学校设计)。教师个人填写,学校审核。包括主题活动、主要收获、效果评价等,引导教师对本学年校本研修进行实践反思与经验总结。

(3)每位教师摄制的“微课”或者“优课”上传到校园网。

第4篇

关键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一体化改革;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0-0064-04

一、引言

一直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先后开展计算机培训、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新课程培训、Intel未来教育培训和省培国培。培训的有效性问题越来越凸显:面对一般都有繁重工作任务的教师,培训者面临重重困难和种种挑战!一方面,广大教师对培训的要求越来越高,例如,希望培训方实行按需施教,以满足其个性化需求;希望培训内容前沿和与时俱进,避免与其之前参加过的培训内容重复。另一方面,教师参训的积极性和投入度却在下降。“身在曹营心在汉”和中途放弃培训的学员比例逐年增加。面对大量的培训机会和唾手可得的网络学习资源,广大教师不再视培训为“稀缺资源”和“福利”,有效性和培训机构的品牌、声誉和口碑成为教师是否参训的主要考量点。

那么,如何提升培训的有效性?基于多年的教师培训研究与实践,笔者认为一体化改革才是有效培训之出路。培训者必须加强培训项目的顶层设计,进行包括培训理念(指导思想)、模式(方式)、内容、方法(手段)、课程资源和教学评价在内的一体化改革,方可达到优化组合培训系统各要素、各子系统,实现系统整体优化,从而大幅度提升培训有效性的效果。总体策略是,视培训为项目研究,做到培训设计系统化(一体化)、培训研究常态化(课题化)、培训工作项目化(项目管理)、培训流程规范化(标准化)、培训方法多样化、培训人员团队化、培训师资专业化、培训内容模块化、培训教学个性化、培训资源微课化、培训成果可视化(数字化)、评价方式多元化。

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一体化改革策略

1.培训理念改革

培训理念在整个培训项目中处于最上位,是培训项目顶层设计的核心,决定着培训项目是否既立意高远(顶天)又贴近一线教师(立地)。

(1)一体化改革理念

培训是个大系统,人员构成方面包括培训决策者、培训者、受训教师等。其中,培训者又包括项目负责人、学科首席专家、主讲教师、助教(辅导教师)、班主任和其他支持人员。要素构成方面包括培训的需求、目标、理念(指导思想)、模式(方式)、内容、方法手段、课程资源和评价方式等。因此,培训项目必须以系统论和系统方法为指导,进行一体化改革,实现以上人员和要素的优化组合,提升培训的有效性。

(2)教师专业发展理念

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的根本目的不是教师学习信息技术,而是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改善教学进而提升自身专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为此,必须确立“技术培训、教育理论指导和专业发展引领并举”[1]和“信息化教学设计、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发、信息化教研教改、网络化学习、个人知识管理和教师专业发展”一盘棋思想[2],走出“理论、技术、实践、教师专业发展”油水分离的困境[1]。

(3)“学思行省”与“做中学、做中教、教学做合一”理念

“学思行省”是“学习-思考-行动-内省”的缩写。波斯纳提出了著名的教师专业发展成长公式“经验+反思=专业发展”,可见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学思行省”理念应贯穿于培训全过程,包括课程模块设置、课程资源开发、课程专题教学、技能操作、作业任务设计、教与学活动设计、教学管理与评价等环节。“学思行省”与“做中学、做中教、教学做合一”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理念一脉相承。

(4)“导-训-研-赛”一体化理念

“导-训-研-赛”一体化是指“引导(理念、理论知识、方法策略层面)-实训(技能、实操、工具层面)-研究(信息化教学研究与改革)-竞赛(信息化教学设计、说课、课件、微课等)”一体化,与“学思行省”一脉相承,贯穿于培训全过程。

2.培训模式、方式、方法和手段改革

(1)针对集中培训的弊端,采取集中培训、远程学习和校本研修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模式。

(2)探索以微课、慕课为主要载体的“导-训-研-赛”一体化培训模式

开发系列培训微课程、慕课,方便教师利用日益普及的智能手机、平板和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终端进行移动学习和碎片化学习。指导学员开展基于微课的说课、上课、评课、分享和交流,提升信息化教学研究与改革能力。

(3)综合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创建网络研修社区

发挥教师博客(博客群)、QQ(QQ群)、微信(微信群、微信公共平台)、K12教育网络空间、网易云课堂、慕课平台、教师工作坊的各自优势,创建适合不同类型学员需要的网络研修社区,推行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

(4)组建复合型培训团队,探索教研式培训新模式

例如,在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块的教学中,组建包括教育技术专家、信息化教学专家、教研员、名师(学科教学专家)、一线优秀教师、行业企业职教专家在内的复合型研训团队,开展现场教学诊断和观课磨课,提升学习实效性。

(5)综合运用多种形式,开展专题学习

对于理论专题的学习,主要采取专家讲座、问题研讨、课后反思与课题拓展等培训方式,充分发挥专家讲座高端前沿、专业引领、信息量大、引发学员深度思考的优势,配以问题研讨、课后反思和课题拓展,引发学员观念转变和行动跟进。对于设计、开发和技术应用专题的学习,主要采取问题导向、任务驱动、案例分析、实地考察、项目学习等培训方式,采用“范例演示赏析评价基本技能训练模仿借鉴改造改良创新”的教学模式[1]。

(6)开放机房,加强实操实训

中午和晚上开放机房给学员上机操作,多安排上机辅导教师,兼顾两端。根据学员学科专业背景的差异,主讲教师为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学员提供多样化的案例素材,更贴近学员的学科专业。集中培训学员人数较多,可采取理论课大班制,技能课分班制,充分发挥优秀学员对其他学员的带动作用,使学员获得比较充分的技能指导和训练,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地点受限和学员基础差异大、教学进度难统一等问题。

3.培训内容改革

依据现代教育技术最新发展、相关培训标准、学员基础和需求,确立以信息化教学的设计、开发、应用为核心内容模块,以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为主要目标的培训方案,设置理论提升、信息化教学设计、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发、信息化教学研究与改革四大课程模块,并且保持滚动式迭代更新。其中,理论提升模块包括信息化环境下教师的新角色、信息化教学现状与趋势、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与路径等专题。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块包括什么是信息化教学设计、什么是说课、信息化教学设计常见误区、说课常见误区、全国获奖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赏析、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及应用。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发模块包括网络搜索与下载、动态与可视化PPT制作、国内外优秀微课赏析、微课设计与创作、慕课开发、Flas技法、课件艺术性与美工、数字校园资源建设等专题。信息化教学研究与改革模块包括信息化教研教改项目的选题、申报、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验收、论文写作、教学成果培育,翻转课堂课例研讨,数字校园教学应用,教育新媒体新技术等专题。依据学科最新发展态势,每年新增2-3个前沿性专题,依据学员培训效果反馈删减2-3个旧专题,保留的所有专题保持20%以上的内容更新。

4.培训课程资源改革

由于培训对象大多数为各学科专业一线教师,部分为教学管理人员和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其学习基础和学习需求迥异,必须开发支持学员自主选学的多样化、多层次课程模块:①除公共必修课程模块以外,面向不同对象开发针对性的选学课程模块。②面向不同学习基础的教师开发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梯度、递进式课程资源(案例)。③开发培训管理平台,实现学员基础评测分级、分级呈现课程模块,在完成相应必修课程模块后,可自主选学扩展课程模块。培训管理平台具有注册、选课、在线学习、在线作业、在线测验、反馈诊断、在线互动、学分管理等功能。④培训课程微课化。开发培训课程系列微课,形成短小精悍、情景化、趣味性、可视化的微课程,支持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个性化学习方式。⑤创建以微课程资源为基础的系列培训MOOC,支持大规模学员在线自主学习。⑥与参训教师和参赛教师合作,将培训班课程资源和信息化教学大赛参赛作品纳入中职信息化教学资源库,重点建设各学科专业优秀微课资源。⑦根据时展、技术更新和教师实际需要,开发前沿新课程模块,更新原有课程模块。

5.培训评价方式改革

针对学习内容设计性、开发性、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特点,主要采用电子作品集评价为主的考核方式。培训过程中各技术学习专题教师适时组织课堂学习竞赛,评选技术学习优胜奖进行教学激励,最后培训团队根据学员出勤、纪律、提问、回答问题、专题优胜奖、电子作品集汇报和评价结果评选优秀学员,实现培训成果可视化和评价方法多样化。鼓励、推荐和指导优秀学员参加各级各类信息化教学大赛、说课大赛和课件大赛,充分体现“导-训-研-赛”一体化的培训理念。

6.培训研究常态化、课题化

围绕培训有效性的提升,将培训涉及的诸多问题特别是培训理念的创新、培训模式的建构、培训理论的整合应用、培训内容的更新、培训方法的优化、培训流程的标准化,以及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网络化学习能力、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和专业化发展能力的提升策略等,作为常态化的课题研究内容。近年来,笔者先后主持了“高师生网络化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高师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中职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理论整合研究”、“面向教教育的示范性精品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中职教师品牌培训项目设计开发与实施研究”等8个自治区级教研教改项目,尝试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培训中,提升了培训的有效性。

7.培训团队专业化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依托专业化培训团队。例如,笔者连续十年主持广西中小学和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相关培训项目,均依托自治区级教师教育学科(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团队,该团队以信息化教育研究、信息化教学人才培养和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为己任,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教师培训于一体。团队成员长期从事中小学和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各有专长,配合默契,已打造成为颇具实力的专业化培训团队。

8.培训标准化

培训者必须总结形成一整套科学、规范的标准化培训流程:

每次正式培训前,首先要进行相关课题研究,集中解决以往培训中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培训的有效性问题。

其次,进行培训调研,分析参训中职教师的真实需求。

第三,组建培训项目团队,研制培训方案,参加培训项目竞标。

第四,竞标成功获得培训项目后,第一时间根据学员需求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最新发展,开发培训新课程(专题)资源包,更新原有课程模块资源包。

第五,成立培训班筹备小组和备课小组,召开筹备会和集体备课会,总结以往培训的经验教训,对历届培训班学员的学习基础与学习需求调研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初步掌握我区中职教师的学习基础与学习需求,明晰培训的总目标、总要求、基本理念、基本模式和专题目标。

第六,多渠道培训通知和培训信息。除了邮寄纸质版通知,还利用博客、QQ群、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微信等多种现代化通信方式,确保参训教师及时获得培训通知和后续培训信息(例如住宿订房、路线图、训前学习准备等),同时解答学员的一些问题,使学员提前做好学习准备。

第七,提前做好训前准备工作。代学员联系就近宾馆,订购桶装水,安排学校食堂就餐,确定教室和机房,打印课表,购置资料袋;放置欢迎牌,打印并粘贴前往报到教室的路标;安排接待人员轮流接待学员;在网络教室的每台机子上安装培训要用的软件;检查设备,布置会场,确保开班典礼和培训的顺利开展;制作和安放学员学习证,提高学员的学习角色意识。

第八,学员报到前或报到当天,安排学员填写包括个人基本信息、信息技术基础、学习需求、教研教改和专业发展现状的网络问卷,第一时间将统计分析结果发给各专题主讲教师和辅导教师,以提高培训教学的针对性。

第九,加强教学监控和反馈。通过课后面谈、QQ群 、短信、微信、电话和邮件等方式加强学员与主讲教师、班主任、辅导老师之间的沟通和反馈,及时获取教学改进意见和建议,使各专题协调、有序地进行。

第十,加强班级管理和人文关怀,为学员创造最佳学习环境[3]。主要做法包括:佩戴学员证,严格考勤;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加强作业管理;安排最好的机房;中午和晚上开放机房,辅导教师重点指导基础差的学员,多听取学员意见。

第十一,将往期培训资源和本期培训新生成的优质资源汇总刻录成光盘发给W员,以支持学员的后续网络自学、校本研修和可持续专业发展。

三、培训一体化改革成效

培训一体化改革实施以来,笔者所主持的培训项目均获得满意效果,满意度均在95%以上。学员在问卷调查、座谈会、QQ群留言和培训日记中纷纷表示自己在知识与技能、意识与态度、理论与实践等多个层面均有较大提升。以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为例,300多位参训教师参加2009年全国中职优秀多媒体课件评选活动、2010年-2012年全国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第十二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和2013-2016年“创新杯”全国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与说课大赛,共获得全国一等奖46个、二等奖110个、三等奖120个、组织奖16个、最佳单项奖2个、大赛闭幕式最佳展示3个的优异成绩。

参考文献:

[1]郑小军,杨满福等.基于Web2.0的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整合培训模式创新实践探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22):73-76.

第5篇

2011年2月至2011年5月,我被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英国里丁大学国家语言和文字中心接受了为期三个月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所有的课堂都是以活动的形式展开的,尤其是导师Isabelle的课堂,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构知识体系、提高语用能力,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探究等活动促进学生思维和语言能力的发展,三个月的课堂给我感受

很深。

美国教育家杜威(Dewey)提出了实用主义教育学说。在他看来“教育即生活”,他提倡“做中学”。因此用微课设计符合学情的多样化的学习活动,符合新课改倡导的个性化学习与探究学习的理念,把微课和英语课堂活动有效结合起来,达到做中学的目的,使学生受益。新课改后的英语教材中编排了大量的实践活动,而这些十分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实践材料全凭课堂内45分钟是不能完全让学生运用自如的,只有在实践中大量运用所学的语言材料才有可能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英语教师采取多种形式的英语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通过活动的形式感染学生,驱使学生开口讲英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真正地达到学习的目的。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形成有效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使学生获取信息,提高锻炼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渠道,因此,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实际价值。但怎样进行有效的课堂活动进而促进课堂教学的实效一直是教学理论和实践长期研究的一个永恒主题。当前,在课堂上让学生参与活动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为活动而活动,英语课堂出现只有活动,没有语言的现象,而且课堂活动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因此,利用微课开展高效的英语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对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综合能力有着深远的意义和使用价值。

借鉴国内外微课以及与英语课堂活动的相关研究成果,我们工作室开展了国家级课题的微课研究。我们把微课应用于初中英语教学的课堂活动中来,活动更加高效,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课题研究教师通过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操作性强,以学生为主题的微课课堂教学活动。第一步,把英语课分为五种类型,听说课、阅读课、写作课、语法课和词汇课。第二步,设计各种课型的教学设计,并制作幻灯片。第三步,反思教学设计并进行微课录制。第四步,把制作的微课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去。其次,学生在有效的课堂活动中,学会分析问题并尝试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感受成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态度,锻炼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并提高学生用英语综合语言应用的能力。

研究过程如下:

1.课题动员、培训、研讨阶段

(1)准备动员阶段:成立工作室课题组,向成员宣传课题的目的、意义,创建良好的研究环境。填写申报书,向中央电教馆上报课题。

(2)课题培训阶段:

①意识培训:学习国内外微课制作和英语课堂活动的研究成果,整理微课教学的优点,从而树立运用微课进行英语课堂活动教学改革和研究的意识。

②技能培训:制定培训计划,通过集中培训、讲座、自学等多种形式,让全体实验教师掌握运用微课教学的使用技能等。

2.初步实践阶段

(1)探究微课支持下的英语课堂活动实施策略。

(2)课题组成员结合本课题研究。工作室成员根据各自分工,每人精心撰写一份教学设计,设计一堂微课支持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初中英语教学活动教学课,参加课题研究。

3.课堂实践阶段

(1)对比微课课堂和常规课堂,通过对比,考查学生在微课课堂的学习效果,做出分析。

(2)开展“初中英语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活动微课教学案例研究”展示活动。通过课堂实践开展教学,提高课堂的实效性,使学生受益。

4.总结反思,得出策略

课题组成员依据微课展示活动的教学设计,写有分析、有改进策略的教学反思,探究微课支持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初中英语活动课的案例,写出关于本课题的论文。

5.课题提高阶段

根据课题评课组提出的问题,通过录像课例反思,发现问题修正教学设计,完善研究成果,形成可操作的初中英语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活动微课教学案例形成优秀教学案例成果。

6.课题评价阶段

总结规律,理论提升。一是专业指导,解决问题。二是专家引领,提升水平。对形成的理论成果、优秀课堂设计方案、优秀微课等进行综合评价。

7.课题的总结及推广阶段

通过微课研究,我们把信息技术和英语语言学习结合起来,借助微课这一新型教学手段,以课堂活动为切入点,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课题组教师相互交流学习,进行探索研究,制作了各个类型(听说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语法教学和词汇教学)的课堂活动微课课例。学生通过微课开展高质量课堂活动,从而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培养了自己发现问题、参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主动地学会相关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语言应用能力。另外,通过微课制作,还能提升教师的教育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信息素养,培养教师适应教育现代化的各项能力。在这个目标实现的过程中,转变教师传统教学,实现了现代化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我们发现,在英语活动课中,学生始终处于动态之中,居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参与活动的设计、策划、准备,以及活动的总结。所以,英语活动课的最大特点就是:让学生自己活、自己动,在活动中培养自主意识,发挥主体性,真正成为活动课的

主人。

新课程改革专家余文森指出: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微课支持下的初中英语教学活动设计给我们教育深度改革提供了新的机遇,以其独特的魅力有效地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在新课程理念下为教师实现有效课堂搭建了应用平台,为培养学生主体性、合作性、探究性、个性化学习方式提供了条件,使课堂教学走向了现代化。

参考文献:

第6篇

21世纪,网络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工具,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快捷性等特点满足师生自主构建知识。技能,从而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网络自身的先进性,基于网络的教学也要在先进的理念下展开教学实践。对网络工程学科培训教学技能时,培训者要对培训对象介绍相关的教育理念,如:让培训者清楚掌握学习的理论知识,清楚学生需要什么,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展开教学设计。使用微格教学主要包括:准备环节、训练环节、反馈环节等,设计准备环节主要包含理论学习、确定目标、编写教案等;教学训练环节则由微格时间、自我观摩、全体观摩等环节;反馈患者主要有自评反馈、互评反馈、总结修改等。

1.1学习相关理论知识

指导老师上课的时候,要合理运用网络资源,使用部分网上可见资源或学生创作的课件进行演示,把课件演示和讲解合理结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认识到网络工程学科是现代重要的信息源,从而情怀学生对信息意识的认识。在开展微格教学之前,必须学习微格教学的各项理论内容。如:微格教学理论、语言教学方法、课堂观察法等等,经过一系列的理论学习,学生对微格教学有相应的认识,实际使用时方可游刃有余,也方便观看分析他人的训练结果。

1.2制定合理的目标

为了能够获取最佳的训练效果,每次展开训练只针对网络工程学科某一个技能进行培训。老师向接受训练的学生详细讲解本次教学技能训练的具体名称、目标和相对应的要求,同时,老师向学生讲解这种教学技能的构成要素、主要功能和操作要点,让学生更加清楚的掌握本次受训的概念和类型。如:网络工程学科内《网络综合布线系统》这个科目实践性强,对技术有极高的要求,若使用传统的理论教学方法展开教学,学生只掌握课本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无法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

2.编写教案

设定好本次微格训练的目标后,对本次教学制度相应的教案,教案主要由教学目标、内容、教学对象、重点难点及教学媒体等相关内容。同时,教案中要标注讲授课程分配的时间及学生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根据网络工程学科的特点,制定合理的教具是编写教案的重要环节之一。对教具进行制作时,要严格按照讲授内容的要求进行,从而与微格教学各个环节更好地配合。

3.微格实践环节

微格实践这是教学最重要的环节,参与训练的学生根据相应的内容,每位参与训练的学生轮流扮演老师的角度,小组其他成员扮演学生。以10—15min为规定实践,每位小老师在授课之前均要简要说明本堂课程讲述的内容,从而明确本节课堂教学的目的,方便学生之后进行观摩、反馈和自我评价。

4.再现和观摩环节

微格再现这一环节把教学训练与评估反馈进行连接,是一种教学的反馈过程。为了提升参与训练学生对需要培训技能的感知能力,录制完成之后,小组各个成员与老师一起观摩,由指导老师依照实际教学情况给予相对应的指导。

5.评价反馈环节

完成微格再现这一内容后,我们一般授课的规律是让学生先进行自评反馈,从教学的实施、教学技能的掌握等方面展开一一的分析,随后由指导老师和小组的其他成员展开互评反馈。具体评价的过程中,有些学生碍于同学情面不敢真实的说出实话。为避免出现这种事情,可以把成绩和积极评论进行挂钩,让所有学生都积极的发言,从而帮助受训学生发现并解决存在的不足之处,为其提高效率坚实的基础。

6.总结

第7篇

名称:天津石化

行业:石化行业

规模:8000人

人才培养特色:天津石化着手打造的“新人训练营”,从设计、组织、实施等环节出发,通过移动管控、闯关训练、实际答疑、“180跟踪”这四步创新,帮助新员工认知企业和自我,实现由“学校人”向“企业人”转变。

近年来,面对新入职人员年龄结构变化、参培人数减少、培训模式变化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天津石化着手打造了“新人训练营”。该项目现已成为新员工职业化系列培训的起点,亦是对新员工培训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移动管控

构建开放式学习平台

2014年,天津石化约80%的新入职员工为90后。这些员工较之以往的新人更加热情、开放,以自我为中心且依赖性强,如果不能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入职培训的效果一定会大打折扣。鉴于此,项目组引入移动平台对新入职的员工进行管控,让他们意识到这次培训对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从而主动认可,全情投入。在这期间,项目组为此提供了良好的后勤保障:确保教室WiFi覆盖,帮助新入职员工及时办理宿舍网络,以及与移动平台连接,从而保障了学员良好的网络氛围。

建立微群 加速融合

报道第一天,新入职员工同项目组成员、公司人事部负责人等一并加入到“初入职场”微信群中。微信群从建立起,就不断发挥其作用,这也迎合了90后员工的习惯。报道当天下午,新员工安顿好之后就通过微信群相约去购物、吃饭等。大家初到陌生环境后的生活问题,在微信群中都得以解决。项目组也将一些学前作业、学员管理规定等内容,在微信群中进行推送。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每个人都参与进来,打破新人们的彷徨与不安,让新员工从陌生到熟悉,进而更快地融入到整个团队中来。

开放学习 实现“无边界”交流

培训期间,参与本次训练营的各位授课老师,也陆续加入到微信群中,并分别开始推送培训课程的相关资料和链接,供新员工学习与交流。项目组要求学员们每天总结自己培训中的体会与感受,推送到微信群中与大家讨论、交流,通过移动技术助推和强化课堂培训的效果;同时,项目组也可以通过移动平台随时了解学员的各项情况,并在群中引发课题讨论,激发学员发表自己的观点,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移动技术在短时间内迅速成为了学员深度交流、学习、密切沟通的渠道。除实时传播培训内容外,群里还记录下培训课程中的许多精彩瞬间。学员们积极参与,全情投入,并将其分享到自己的微信群与朋友圈中,加深了培训的影响。

利用移动技术进行过程管控,有效提升了培训效果:第一,让学员全身心投入,思想统一、行动一致,高效完成训练内容;第二,学员间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凝练了团队精神,为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三,每个人在团队中都充分展现了个性特质,起到了互补的作用,大大提升了培训效果。

闯关训练

以学员体验为中心

训练营围绕“训练”下功夫,通过闯关的形式,有效地激发了学员的热情。以宣讲创业历程的拓展课程为例,该课程以企业创业历程为背景,选取了有代表性的老照片为通关任务,采取通关制展开。

首先,我们将学员随机分成两组,要求每组选出一名队长,并给每组分发一张创业历程的拓展地图(见图表1)。

其次,依据地图提示,各组需找出每个关卡任务书存在的位置。学员们需要按照关卡设置顺序进行任务书搜集,只有完成每一关所对应的体能考验,搜集任务才能开始行动。整个创业历程拓展课程共设置5个通关关卡。

第一关:穿越沼泽

为了让学员们体会到创业者们在开拓期的艰辛,第一关任务是让各组成员利用木板和三个油桶到达指定位置,过程中学员身体任何部位和木板都不能接触地面。开始活动前,学员们还必须进行危险性分析,以保证整个过程的安全。第一关的目的是让学员们学会沟通,懂得做事不能想当然,要有预判性,并且树立安全意识,做好危险性分析。

第二关:极限钢管

第二关任务是让各组将钢管搬到指定位置。要求在搬钢管的过程中,不得借助任何外力,需徒手完成。第二关考验的是学员们能否根据个体的不同特点,在工作中明确分工合作,事半功倍。

第三关:推车运桶

这一关的任务是让各小组根据实际情况选派成员,用准备好的小车将第一关搬运的油桶和木板运到指定位置,并按照图纸搭出造型。第三关训练是为了让学员们凝聚团队精神,体会个人在团队中的重要性,找对适合的位置,发挥自己的最佳作用。

第四关:智慧书架

在第四关,各组成员需在指定位置,按照图纸发动集体智慧,完成书架搭建。这一关的目的是让学员能够随时贡献自己的力量,听从其他伙伴的建议和意见,相互配合完成目标。

第五关:勇夺红旗

在最后一关中,各组成员需完成装置建设,勇夺红旗。最后一关的目的是让学员学会分享,能够及时与团队成员进行汇报和总结。

为考验学员们的毅力与决心,这五个关卡的所有环节均安排在夏季最炎热的三伏天进行。学员在完成通关后,还需要对整个课程进行复盘:结合创业初期的老照片回顾整个任务完成的过程,提出更好的修改建议;总结自己的体验与感受,完成以“创业历程”为题目的演讲;让学员体验企业创业初期的艰辛,加深对企业的荣誉感与认同度。

实际答疑

设计“三部曲”课程

训练营自培训方案设计开始,就将培训目标从以往“关注主办方的需求”转变为“兼顾主办方与新入职员工的成长需求”。在开营时,项目组会在第一时间搜集员工入职初期的困惑与期许,汇总大家想要通过培训解决的问题,以及未来需要得到的帮助等内容。

关注困惑,解答“三部曲”

通过问题的搜集汇总,项目组发现大家关注的问题,正是接下来培训课程“三部曲”中所涉及到的内容。例如,新员工想要了解自己未来的工作环境怎么样,会面对怎样的晋升成长通道,会不会有人帮助他们;入职后的工资待遇怎么样,有什么方式能帮助自己去提升等问题。

之后,项目组将汇总的问题反馈给各位授课老师,请他们在“三部曲”课程(企业认知篇、角色转变篇和职场工具篇)中,有重点地进行解答(见图表2)。

树立榜样,引导价值观

此外,对于有些无法通过培训课程解决的问题,项目组设计了“对话出彩石化人”的主题活动,为新入职员工树立榜样,引导他们正确树立个人成长观和价值观。

观看视频,总结提炼

首先,让学员们集中观看老、中、青三代石化先进工作者的视频资料,由主持人采用结构化研讨的方式,引导学员展开讨论,并对此进行总结提炼:

・三代人所呈现的不同特质

・基于特质获取支持的原因

・了解自身与先进的差距

・明确自己下一步该如何提升

对话“出彩石化人”

研讨结束后,主持人会对话三代石化人进行逐一访谈。通过访谈,学员亲身感受到业务骨干并非遥不可及,只要坚定信心,踏实工作,每个人都能成为下一个“出彩石化人”。

“前辈我想对你说”

访谈结束时,项目组还安排了“前辈我想对你说”这一环节,让学员们在与石化先辈们接触后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180跟踪”

落实职业发展规划

为了更好地帮助新入职员工完成过渡,在训练营结束后,每个学员还需要完成三件事。

写给自己的一封信

首先,给自己写一封信――让明天的你感谢今天的自己。这封信将由项目组负责保管,半年后再交给学员开启,希望学员们在半年后能保持入职时积极、上进的心态,继续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见图表3)。

制定行动计划表

制定落地可行的行动计划是个人职业发展第一步。以行动计划表中制定的阶段性目标为努力方向,在入职后的一段时间内通过具体措施去解决问题(见图表4)。行动计划表一式三份,公司人事部、学员所在二级单位和培训中心分别进行保存,记录下过程的完成情况,并针对新员工的需求提供帮助。

在结业汇报时,项目组还特意邀请了新入职员工即将报道的二级单位培训主管作为评委,向他们汇报学员们为期10天的培训内容和收获,同时让主管们了解学员制定的行动计划表,为下一阶段厂级、车间级培训形成良好的过渡与衔接。此外,主管们还需要与项目组共同协作,帮助学员不断完善初期制定的行动计划表。

“180跟踪”,助力个人成长

为期10天的训练营结束后,新员工将根据制定好的行动计划进入各自工作单位。为了助力个人行动计划的落地,项目组再次利用移动技术,设计了为期180天的跟踪计划,以中石化远程平台、微信平台及中石化手机APP为载体,跟踪新员工进入岗位后的全过程。

“日积月累”环节

每位学员按照项目组的要求及提供的模板,形成个人在岗案例。在案例中,还附有其他学员的感受,新入职的成员可以通过对比,标注自己需要提升的能力项,明确未来行为改进的方向。后期项目组经过整理,按照入职、入厂、成长三个部分把新员工的在岗案例集加以整理,制作了“职业之初――2014新入职大学生成长”手册(见图表5)。这份手册也是2015年初入职场训练营的指导教材之一。

“移动课件学习”环节

学员们可以通过项目组提供的方式,注册个人远程学习账号,并根据要求,完成指定课程的学习(见图表6)。

“学习竞赛”环节

在这一环节,学员们尝试利用中石化移动学习APP完成了“小竞赛,微思考”活动,结合工作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个人行动计划,帮助新入职的员工对个人成长进行痕迹化管理。

第8篇

摘 要 在开展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地融入微课视频。结合电子技能实训微课视频在教学中的使用情况,探析在具体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微课视频;电子技能实训;校本资源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9-0156-02

1 微课视频在电子技能实训教学中使用情况调查

为了对微课视频引入电子技能实训课程进行摸底,对72名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发放微课视频使用情况调查问卷。其中有35名是笔者所任教班级的学生,他们在电子技能实训上已经使用微课视频进行学习,都比较喜欢这种上课方式。由于便于同学之间交流沟通,自主应用,存储方便,很多学生认为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资源。但从总体调查结果分析,有55%的学生看过微课视频,有20%的学生对微课视频不了解、没看过,有25%的学生通过网络等途径了解到微课视频但没有看过。由于微课视频并没有在校内很好地推广及应用,学生对微课视频了解比较少。

为此,笔者通过与学生交流,有92%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大力推广及使用微课视频,鼓励教师制作微课视频,也希望微课视频与项目任务结合,帮助他们进行对项目的分析、制作、检测、评价、拓展和反馈,希望教师多做一些符合学生特点的微课视频。

笔者利用集体教研时间,对8名电子电工专业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这8名专业教师都有通过网络或者学习接触过微课视频,但没有亲自设计制作并应用到教学中。有5名教师表示正在学习微课视频制作阶段,认为相对于原来的PPT,转化成简短的微课视频教学,课前、课中、课后都能学习,便于存储,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实训教学的课堂效率。有2名教龄在25年以上的老教师认为制作微课视频相对麻烦,学习新的信息化教学手段有些力不从心。制作微课视频需要一个相对比较安静的环境,而且专业录屏软件和后期编辑加工就会花费教师相对较多的时间及精力。因此,教师一致认为电子技能实训微课视频教学资源的挖掘、积累、开发、设计、制作、总结等一系列过程需要团队合作、探究和制作。

1)希望学校加大对微课视频的推广力度,“引进来、走出去”,鼓励教师多参加相关微课培训及比赛;

2)利用集体教研时间,组织已用微课教学和正在准备开发制作微课的教师进行总结、探讨、交流、反思,集思广益,克服在制作和应用过程中的困难;

3)以教研组为中心,开发微课程校本资源,为微课程进入实训教学提供资源平台;

4)协调教务主任及班主任,结合晚自习及自修时间,带领学生利用学校的电脑或者移动设备,对实训教学的相关内容进行微课教学。

2 微课视频使用初建成效

利用信息化实训环境,借助微课,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本着“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基本原则,为了更好地贯彻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一体化思想,笔者紧紧围绕微课的“微”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将电子技能实训课程中的“色环电阻器的识读”进行微课视频尝试,通过制作脚本、微教案、微视频等一系列准备工作,进行“色环电阻器识读”的微课设计。

首先,将正确识读色环电阻的标称阻值和允许误差作为重点,准确判断色环电阻的末环作为难点。课前,学生在理实一体信息化教室观看微课视频,明确本次任务的主线,主要是对五色环电阻器的识读,通过微视频中的颜色口诀学习识读色环电阻器,突破教学难点。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情境教学和小组竞赛打通关形式,利用微课视频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掌握色环电阻器的读法,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在整个过程中全班绝大部分学生能完成这个任务,只有几个学生对色环电阻上的颜色仍出现认识错误,但是在笔者简单引导下,同样完成本次任务的学习目标。从整个过程上看,课堂教学效果良好,师生沟通交流也比较顺畅,学生能顺利出色地完成本次任务。

课后,通过与学生聊天交流,学生对微课视频的了解比较少,认为学校可以大力推广及使用微课视频,倡导教师制作微课视频,利用微课视频学习对项目的分析、制作、检测、评价、拓展、反馈有很大帮助,希望教师能够多做一些知识点更细、符合学生特点的微课视频。

3 微课视频在教学中应用的反思

在电子技能实训应用微课视频过程中,笔者进行了反思。作为“微”事物,探索的空间非常大,对于笔者来说是一次很大的挑战。在“互联网+”的大时代背景下,职业学校教师要不断去尝试新的事物,并将其应用到当下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学习与提高。微课视频虽然看起来就是5~10分钟,但在制作过程中会花费很多的时间与精力去选题、撰写教案、准备教学素材与练习测试、制作课件,还要在课下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做脚本、知识构图、教学实施与拍摄、视频后期编辑以及教学反思,而在制作及应用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可能还会出现各种错误。因此,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多研究项目,能够掌握所有制作项目的知识分布、重点、难点、关键点,项目制作过程中所能预设的故障、解决方案等,更好地制作及应用微课视频。

2)多收集、多观看网上的微课视频,多借鉴、多学习优秀的微课视频。

3)多与同事交流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总结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4)多研究学生。学生层次不同,接受能力也不同,这需要多与学生交流,让微课视频成为学生现阶段和后续学习的工具,学得更快乐、更高效,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以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提高综合实践能力,更好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5)多些耐心。制作微课是一件工作量很大又烦琐的工作,这就需要教师具备很大的耐心,去完成大量具体、细致的工作,也需要较为完整、可操作的方案,更需要一个任务、一个细节、一个碎片地去设计,一次次地去操作,去验证所制作微课视频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只有不断尝试、总结,才有可能发挥微课视频的效果。特别是电子技能实训理实一体化课程,怎样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将微课视频融于教学?这就需要教师耐心收集学习资源,依据学情、学习目标,抓住主干知识,简化问题、直指核心,制作符合中职学生特点的微课视频。

焦建利教授指出:“今天,我们任何人都可以借助网络,向其他任何人学习我们想要学习的几乎任何东西,只要你愿意,你就和这个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微课视频这一载体,让笔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也看到了微课教学的优点。因此,在今后的教学教研工作中要不断学习,不断努力钻研,不断反思、提升自我,不断了解新事物、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和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个性、因材施教,将微课视频更加成熟地运用到电子技能实训课程中来,多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知识点的强化,让学生不断去探索、尝试,在探索、尝试的过程中获取知识、长进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玉琨,田爱丽.慕课与翻转课堂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第9篇

关键词:声乐教学法课程;微格教学;学生教学技能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

随着《教师法》、《教育法》和《教师资格条例》的颁布,对承担提高劳动者素质任务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是培养音乐教师的基地,它以培养合格的中学音乐教师为目标,为了真正实现其培养目标和规格,音乐教育专业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教学技能训练,声乐教学技能又是中学音乐教师重要的教学技能之一。然而,从对我国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社会调查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较好,演唱能力较强,而学生的教学技能却很差,普遍反映为学生参加工作后,对中学的音乐教学工作不适应。其主要原因是,高等学校音乐教学与中学音乐教学严重脱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落后。实践证明,目前那种只重视传授专业知识和演唱技术,忽视对学生教学技能培养和训练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代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严重影响了音乐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在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中引入微格教学,不仅对教师授课行为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而且对每种教学技能的训练内容、范围、效果和质量更趋于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教学技能的培训和评价更具有可观察性、可记录性、可操作性。更加突出了教学技能的训练,化了教学技能训练。因此,对声乐教法课程进行微格教学研究,对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法课程进行深化改革,对培养一批具有现代化、高质量、高水平的音乐教师队伍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声乐教学法课程微格教学设计

(一)微格教学的概念

微格教学是一个有控制的实践系统,它使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学习,它是建筑在教育理论、视听技术的基础上,系统训练教师教学技能的方法。

(二)微格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

1、目标控制原理。微格教学的教学设计必须明确教学目标和技能训练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导向,是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思维情感和行为上从无知到知,从少知到多知发生改变的明确阐述。教学技能则是为达到上述目标而采取的方法、措施和技巧。在微格教学训练时,训练任何一项教学技能,针对任何一项简短的教学内容都必须受到教学目标的控制,为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师范生又必须熟悉掌握和灵活运用教学技能,明确技能训练的目标,微格教学的教学设计必须以教学目标和技能训练目标控制教者的教学活动,控制媒体的选择和组合,控制教学过程的结构模式,控制学生的学习活动,规范学生学习评价的标准。

2、要素分析原理。微格教学的设计把教学传播过程作为一个整体,对构成这一整体的各要素(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学生、教学评价等)及其复杂的制约因素和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进行分析,用系统的方法对教学传播效果的动态过程进行探索,从而确定富有成效的设计教学方案。

3、优选决策原理。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的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对教学而言,没有任何单一的策略能够适用于所有的教学情况,有效的教学需要有可供选择的各种策略来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最好的教学策略是在一定的情况下达到特定教学目标的最有效的方法。为了达到特定教学目标,必须充分考虑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优选出根据实际情况所制定的教学方案,力争使用最佳的教学策略于特殊的教学情境。

4、反馈评价原理。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的传递与交流过程,它不仅有信息的单向传递,也有信息的双向交流。教育传播理论认为,反馈是教育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它可以使教育传播过程成为双向交流系统,使教者了解到信息的传递结果,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作出及时准确的评价,对自己的传播行为作出改进。在微格教学的教学设计时,必须重视反馈信息的收集,设计学习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反馈信息来控制和调整教学过程。

(三)微格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1、教学目标:在声乐教学法课程教学中,期望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达到的程度。

2、教学过程:为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特点,教学媒体条件,教师应采取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步骤。

3:教学评价。在学习过程中及学习结束时,如何获得反馈信息,以评价教学效果。

(四)微格教学的设计依据

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预期的教学成果,是组织、设计、评价微格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和依据。微格教学时应依据声乐教学法课程的总的教学目标,结合微格教学训练的特点,制定出相应的微型课教学目标,通过微格教学逐一实现微型课教学目标,从而逼近和实现教学的总目标。

2、教学内容:微格教学技能训练时,虽然只是通过某一特定的教学内容,对教师的教学技能进行训练,但是,这一特定的教学内容必须以教材内容为主要依据,教师应认真分析和研究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分析教材体现出的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以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使教师掌握分析、研究教材的方法。

3、教学对象:通过对学生特征的分析,获得学生集体及个体有关知识基础、认知特点、智力水平、演唱技能水平等各种背景资料,作为微格教学设计安排的依据。

4、教学媒体:在教学过程中传递教学信息以及记录、储存、再现信息的各种资源的媒介。教学媒体的选择不但依赖于每种媒体的特性和功能,也有赖于教学系统中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在教学媒体的选择上,教学内容是媒体选择的重要依据,对比较抽象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尽量选择直观的媒体。对比较直观的教学内容要选择更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媒体。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认知水平来选择媒体。

(五)微格教学程序设计

根据微格教学的教学设计原理、微格教学的设计依据,结合音乐教育专业师范生的特点和声乐教学法课程教学的具体情况,设计出声乐教学法课程微格教学程序(流程图1)。

图1声乐教学法课程微格教学流程

二、声乐教学法课程微格教学的实施

(一)微格教学的实施程序

为了更好的对声乐教学法课程微格教学进行控制,根据微格教学的设计程序,结合声乐教学法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声乐教学法课程微格教学步骤流程(流程图2)。

(二)声乐教学法课程微格教学阶段划分

为了更好地对声乐教学法课程微格教学各个环节进行控制,我们把声乐教学法课程微格教学分成四个阶段,每个微格教学阶段都确立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微格教学前指导教师对微格教学的教学目标进行讲解,使学生了解该项微格教学阶段应达到的预期教学效果,并对该阶段微格教学的作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提出要求。通过微格训练有95%的学生达到教学目标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微格教学。指教者(学生)严格按照微格教学程序和教学阶段,认真准备每次的微格教案。

第一阶段、教师讲解技能训练阶段:该阶段又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教学语言技能训练。教师制定出语音、语调、语气、音量、语速、节奏等教学语言技能培养目标。训练时采用朗诵歌词、讲解演唱作品、分析曲目、讲解演唱技法的形式,提高学生语言技能能力。第二部分为教师讲解技能训练。教师制定出讲解的结构、语言清晰流畅、使用例证、形成连续、进行强调、反馈等讲解技能培养目标。训练时采用讲解演唱作品、分析曲目、讲解演唱技法的形式,运用演唱法、述说法、谈话法、论说法来提高学生讲解技能能力。

图2声乐教学法课程微格教学步骤流程

第二阶段、声乐专业技能训练阶段:该阶段又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范唱技能训练。教师制定出正确范唱、错误范唱、夸张范唱等培养目标。第二部分为伴奏技能训练。教师制定出即兴伴奏、固定伴奏培养目标。第三部分为声音辨析技能训练。教师制定出共鸣腔体使用、声音运动方向、发声状态、气息的运用、咬字吐字、歌曲情感、演唱歌曲整体性培养目标。训练方式:采用小组课微格训练的形式,从生活中各种感觉提炼出歌唱感觉、正误对比、自我感觉、形象比喻、模仿、讲解与范唱进行声乐专业技能微格训练,运用比较法、演唱法、伴奏法、例证法、述说法、谈话法、演示法、示范法,采用迁移式指导法、点拨式指导法、矫正式指导法、对比式指导法、兴趣式指导法进行微格训练,提高学生范唱技能、伴奏技能、声音辨析技能的指导能力。

第三阶段、教学控制技能训练阶段:教师制定出教学组织、教学容量、教学时间、教学节奏等控制技能培养目标。训练方式:采用小组课、个别课微格训练的形式,提高学生教学控制技能能力。

第四阶段、说课技能训练阶段:教师制定出说教材、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的“说课”能力的培养目标。采用分组“说课”微格训练的形式,运用述说法、谈话法、论说法进行“说课”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说课”能力。

(三)声乐教学法课程微格教学与评价

1、成立微型课教学班:对温州师范学院音乐教育专业2002级80名学生进行微格教学分班,教师讲解技能训练、教学控制技能训练、说课技能训练微型班由5-7人组成,声乐专业技能训练由个别课、小组课的形式进行微格教学,学生在技能训练的不同阶段,根据该阶段技能的训练目标,学生轮流扮演教师讲课。

表1声乐教学法课程微格教学技能评价一览

表2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教学技能综合评价得分检验一览

第10篇

为进一步提升全县中小学骨干教师的教科研业务水平,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业化水平较高的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充分发挥中小学教研员、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2019年11月9日至15日,县教育局特别组织了县中学科带头人与骨干教师等50多人以走出去的形式,近距离接近名师名校,领略他人成功的课堂改革的做法,到南海进行为期七天的培训。我有幸参加了本次培训,这次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集中培训、有学员间的互动交流,专家进行讲座、到学校进行听课、参观。在充满人文气息和浓郁学习氛围里与专家近距离面对面接触,理念熏陶,方法传授,收获颇丰,感受良多,现总结如下:

一、打造智慧课堂,适应课堂改革新浪潮。

时代在发展,十九大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正如海口市教育研究培训院吴允秀主任为我们做了《课堂改革,势在必行》的专题报告指出:近些年来互联网、云计算、移动通信、穿戴设备、大数据的整体突破,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指出我们的教育必然会面临全新的挑战。“以教定学”的千年模式逐渐被“以学定教”所代替。传统的讲授将被丰富生动和更加具有针对性的信息传播所替代;机械的练习、作业批改将被人工智能取代。教师的工作内容将聚焦于更复杂、更富于情感性、更富有创造性和艺术性、更具互动性的“人”的教育活动。

吴主任并向我们分享了海中市各学样的成功做法,让我们获益良多。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靠二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课程“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方式,传统观念下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闻道有先后”的观点,也将被基于新课程教学提出来的“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实践,学会创新”的理念所取代。自己一个副校长,要善于鼓励和引导教师开展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活动,打造“智慧课堂”,以信息化引领新的课堂改革,以教研助推教育信息化,充分利用网络环境,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教与学的改革深化。同时,充分利用“人人通”空间、学校网站、学科社区、教研社区等平台,开展网络研修、网络备课、网上教研等活动,形成教师“无校界”学术交流、资源共享和互动互助教研、教学模式。同时鞭策我下定决心在新的教育形势要有新的发展意识,要利用这些机会,搞好学校信息化建设,助推创现工作,让西江实验学校的突出实验特色,引领全县学校创现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做好课题总结 提升理论水平

教授李群给我们上了《做好课题总结 提升理论水平》专题,讲座的开篇从宏观、纵观、微观上分析了我们教师为什么要搞课题研究以及如何搞好课题研究。做课题的目的是教育教学,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李主任无论在理论意义、实践意义、研究方法上、技术路线上如何论证,都给我们明确指明了研究课题的方向。郑国强给我们上了《教育科研与教师专业成长》专题。我对郑国强主任深奥的理论,生动的课题案例及实践研究成果所深深地震撼。明确了课题的分类,并且建议从小课题入手寻找课题研究,点明了教师教科研是教师们一生的光荣与梦想。教师做课题研究,从教育目标、教育现象和教育方法入手,把对学生进行的真实教育和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紧密起来,选择课题的视角:1.从自身困境中寻找问题;2.从教学情境中捕捉问题;3.从人际交流中发现问题;4.从学生生活中寻找问题。教师从自身的教学工作进行观察、内省、反思、探究、创新。教育科研要边做边实践,在实践中找出问题,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总结,在课题的实施中服务于的本职工作,通过课题研究养成研究的习惯,关注自身问题的解决和经验的提升,做课题的目的是教育教学,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从中可以看出,课题研究是一个过程,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发展的必经之路。

从为什么研究课题开始逐个我们进行讲解,选题是关键,要选自己关注的问题,而且真正地渴望能够找到解决办法的问题,不要跟风;教师要去真研究,研究要出真成果。刘所长在讲授过程中科学严谨的态度和亲身经历的感悟都让大家佩服不已。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对于我个人而言,还没有做课题研究的经验,总觉得研究课题离我们太远,殊不知课题研究本可以从我们身边的活动做起,多观察、多积累,这样可以为我们个人的专业成长铺平道路。要知道,艰辛的工作正等待着我们去实践,如果我们在教育教学上能积极参与教科研的实施,学习理论,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我们就会成为搞教育科研的最大受益者。另外做课题研究也是提高我们自己教育理论水平,教学实践能力的最佳途径。努力朝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方向前行!

我相信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在上级领导及专家的指导、帮助下,在做一名幸福的好老师的追求下,只要每位教师积极努力,认真研究,我们的课题就一定能够按时完成!

三,学好微课,助推教学工作

第11篇

【关键词】高职;微格教学;化学实践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28-0063-03

【作者简介】熊亚楠,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连云港中医药分院(江苏连云港,222000)教师,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化学教学。

一、微格教学法的内涵及特点

微格教学(Micro Teaching)又称为“微型教学”“微观教学”“小型教学”等,是一种利用现代视听设备专门训练学生掌握某种技能、技巧的小规模教学活动。微格教学于1963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艾伦教授及其同行提出,用于系统训练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掌握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论和方法,改善课堂教学效果。[1]这种训练手段是在摄像机步入应用阶段后产生和发展的,现已成为培养教师综合素质的完备教学手段。传统微格教学通过使用音、像、摄、录设备及重放录像的方法,将复杂的课堂教学分解,变成有目标、可描述、可培训并及时反馈的具体教学技能培训,可做到“定格观察,自我反馈”。[2]

微格教学侧重训练和纠正某一具体的操作技能,可以观看细节,反复练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做到知己知彼,通过录像不仅了解自己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而且可以学习他人的优点,辨识他人的错误,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微格教学用于实践课程教学,课堂上有教师简短的理论指导及示范,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观察、实践、反馈、评价等,实现了师生角色的互换,真正遵循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原则,全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加深了实践技能的认识和掌握。

由于微格教学可以用于各学科专业课堂教学技能的行为模式和有效的教学技能训练程序,以及某些复杂的教学专题,现在已经逐步被职业教育引用借鉴,并被尝试用作职业教育专业技能教学的基本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学应用中,主要采用“任务分析”和“活动分析”技术,分解复杂的技能活动,提炼出若干细化的操作技能。[3]如此形成一个“计划准备―视频记录―反馈评价―再计划准备―再记录―再反馈评价”的微格教学周期,直到学生对某项教学技能的掌握达到期待的水平。

二、高职化学实践课程应用微格教学的必要性

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连云港中医药分院为例,高职化学实践课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时教师在前面示范操作,学生在座位上观看,教师结合实验手册进行讲解,然后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训练,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巡视指导,遇到操作错误的同学及时指正,最后让学生将实验结论填到实验报告册上。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并不能覆盖到每一位学生,加上现在职业学校规模不断扩大,一个班五十多名学生,多则六十名,给传统的化学实践教学带来极大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示范操作效果差,坐在后面和角落的同学无法看清教师的操作,导致学生操作错误,得不出正确的实验结论,以至于对这门课程产生厌倦;二是教师在实验巡视中也没有办法对每一位同学进行指导,有些同学没有及时对课堂内容进行消化和掌握,一些错误的操作没有办法及时纠正,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此情况下,将微格教学用于高职化学实践技能的训练中,不失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三、微格教学在实训教学中的应用模式

现在,学校已构建了网络教学平台,为微格教学的网络化提供了条件。进行高职化学实训教学时,要变通地使用微格教学模式。根据国内外较为先进的微格教学技能分解训练理论,并结合学校化学实践教学实际,把学生需要掌握的实验操作分解成一个个小专题,以便学生反复训练掌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手段,拓展微格教学的时空。如在上课前将小专题的教学资源通^各种网络形式(QQ群、教学空间、精品课程)上传到自主学习平台,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课堂上教师对具体的实验提供示范,学生观摩后自行操作,并进行录像,再组织小组学生观看录像,分析评价其操作,指出不足,帮助其改进,然后将视频传到教学平台,以供学生及时复习,最终让学生掌握化学实验操作技能。

(一)教师确定实践内容

高职教育越来越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技能培养为主线,要求在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时面向学生的职业生涯,将从事医药相关专业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有机整合于教学内容中。化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安排在一、二年级,学生对于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要扎实掌握,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微格教学主要以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模块为内容,例如容量瓶、吸量管的使用等,学生通过反复的练习达到熟练、准确操作的目标。

(二)提供教学资源

在正式训练前,为了使学生明确培训的目标和要求。上课前教师将小专题的教学资源如微课或教学视频,包括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示范片段、以往学生的问题操作等,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通过在线管理,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课堂上教师对具体的实验提供示范,在播放录像片时进一步讲解,根据课堂反应情况给学生做示范指导说明。

(三)组织微格教学

1.合理化分组。

分组的时候要注意小组成员的合理分配,否则会影响微格教学方案的实施效果。在每个小组内,首先要找一位有号召力和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组长,组内成员在性别、成绩、背景等方面要有一定的差异,小组成员相互合作,取长补短。保证各个小组间综合实力相当,小组间在实验操作、课堂纪律及实验台面整理等方面进行评比。

2.教学任务的确定。

选取适合微格教学的实训内容,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对教学任务进行分解。每次化学实训课都是两节连上。例如,容量瓶的使用为2课时,吸量管和移液管的使用为2课时,溶液的配制与稀释为2课时。前面容量瓶使用和吸量管使用是铺垫,溶液的配制与稀释就是学生综合训练的展示。做了这样的细分之后,可以为微格教学提供充分的时间保证,教学进程可以合理控制,在课前也可以巩固反馈上节课所学内容。尽可能把教学内容细化为每节课的每一项教学技能,让学生通过强化训练来掌握,让每一个操作环节都有条不紊地进行,让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从而能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3.微格教学实施。

首先,教师按照分解的教学任务进行教学视频的播放,可以暂停示范操作讲解,重点处可重复播放2~3次,教师在需要强调的地方进行解说,让学生看清楚其操作过程,并能够把握住操作的要点。教师在必要时要拿仪器进行标准的示范操作,然后每个小组成员分别操作,组长分配组员依次将操作过程记录下来。组长在组员操作过程中注意维持秩序,并控制每个组员的操作时间等。

(四)反馈与评价

课堂讨论后的点评总结是微格教学的落脚点和重要环节。如果讨论后没有及时点评和总结,学生的各种观点仍然是一盘散沙,没有得到有效的集中和归纳,那么,学生心中存在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可信的答案,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可见,画龙点睛、切中要害的反馈点评总结必不可少。

1.录像回放,及时反馈。

在每位同学实验完成后,组长组织对这位组员的操作过程进行录像回放,其他组员对操作者的操作过程进行评价,填写操作记录评价表。操作者根据同组同学的评价,记录操作中出现的问题。组长汇总每位同学的问题,以便教师总结全班的实验效果。此外,每个小组的视频可以上传到微格教学的校园网络教学平台上,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观看实验操作实录,还能在网上和其他同学互评、交流经验等,教师也可以在线及时回复学生的评价,突破了传统微格教学的时空限制。

2.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课后,学生将拍摄的视频上传至教学平台,还可以回顾自己的实验过程,反思自己的操作错误。同时,在网上交流讨论区的相互探讨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灵感,对学习进行有效的可持续支持,实现了课堂的延伸。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启迪了思维,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增进了友谊。通过提供网络环境,使教师便于观看学生的操作视频,找到学生经常犯的错误,在课上加以强调,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在考核前还可以在线复习,扎实地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3.完善评价体系。

微格教学全面、客观地记录了学生的技能训练过程。教师可以将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指导教师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激励性评价、过程评价和多元化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注重网络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追踪,更便捷地了解W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在课堂评价的过程中,应偏重正面的激励,对于操作正确、标准的同学,应及时给予加分奖励;对于操作错误的同学,要帮助他改正,同时规范实验操作动作,鼓励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在下次实训课上,让学生再次操作,改正错误,最终达到能力提高的目的。

微格教学系统能将整体性的操作技能训练分解、细化,并能实现即时反馈、及时指导、自我评价、双向交流,改变了传统实践技能训练模式,使得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变得更快、更容易。在技能大赛的辅导中,微格教学也可以发挥作用,使选手的训练更加有效,操作更加到位。现在微格教学已经在音乐、舞蹈、体育等高职专业实践教学中应用,在外语专业口译技能训练、护理专业的护理技能和护理礼仪训练等教学改革中也有了初步的应用,这对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改革起到了指引作用。

【参考文献】

[1]陈传峰.微格教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69.

[2]孟宪凯,李涛.中国微格教学20年[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8(22):62-65.

第12篇

[关键词]视频微博;大学英语;口语训练;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5-0068-05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05.014

一、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国际地位提升,培养熟练运用英语参与国际交流与竞争的国际化人才需求日益迫切。2007年教育部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

如何有效提高大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在教学实践中已经开展了口语教学方法、口语测试手段、口语表达效果等多项研究工作,但在口语教学中仍存在以下两个难题:

难题之一:课内“金口”难开。尽管学生已经意识到口语的重要性,并且知道提高口语水平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开口练习,但由于焦虑、缺乏安全感和二语交际自信,导致其课内口语训练活动的参与度不高。

难题之二:课外“互动”不足。我国大学英语普遍采用“大班教学”模式,口语课时相对不足,难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训练机会。尽管目前已有多种形式的课外口语活动,如英语角、英语寝室、英语俱乐部等,但口语课外训练活动如何与课堂教学互动、与生活互动,从而丰富口语训练载体,加大口语输出性训练,仍值得深入探讨研究。

近年来,以Twitter为代表的微型博客(简称“微博”)提供了一种开放式的网络互动平台。以微视频、微电影、微直播为代表的视频微博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数码终端等,可随时随地随意摄录、和分享新鲜事物、精彩瞬间、感悟体验,具有“短、快、精”等鲜明特色,一经推出便迅速崛起,尤其受到年轻人的青睐。

本文针对当前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发展中存在的“不敢讲”、“无话讲”、“讲不好”等瓶颈问题,在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等教学理论指导下,依托视频微博平台,提出一种网络化、可视化、互动化的大学英语口语课外训练新模式,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以期为大学英语口语课外训练模式研究提供有益探索和实践经验。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大学英语口语课外训练模式研究现状

大学英语口语课外训练策略、方法、技巧与模式研究,一直是高校英语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课外训练与课内教学有效互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课外训练活动等。教育部考试中心对我国近十年的英语口语教学研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目前开展口语课外训练活动的实证性研究不足,有必要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

2.微博外语教学研究现状

微博在外语学习中的应用已成为当前现代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国外已开展了基于微博的外语教学应用研究和实践,证明了微博具有强大的语言教学潜能。例如,美国乔治梅森大学教授Mark Sample[71提出了一个基于Twitter的教育接受模型,通过设计微博教学活动,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互动性及学生学习主动性;日本多摩大学教授Mork研究了Twitter应用于外语教学的优势,设计了微博外语教学案例,如:故事接龙、诗歌创作、微小说赏析、生词造句、追踪单词用法、视频听写等:美国马里兰州Silver Spring国际中学教师George Mayo,开展了基于微博的大型协同写作研究,让学生领略了协同写作的乐趣,提高了英语写作能力。

总体而言,现有的大学英语口语课外训练手段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的主体性,不利于开展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生生互评及互助协作,更无法提供可视化的训练记录,因而,急需探索一种形式新颖、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具有互动反馈机制的口语课外训练模式。

三、基于视频微博的大学英语口语课外训练模式设计

1.设计目标

基于视频微博的大学英语口语课外训练模式设计目标是:确立学生是学习与生活的双重主角理念,将课外生活作为一个自由、和谐的创新学习环境,使口语课外训练与课堂教学互动、与课外生活互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2.理论基础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以人为本”,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则是认知理论的新发展,它们共同为基于视频微博的大学英语口语课外训练模式提供理论基础及应用指导。

(1)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突出了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的重要性,突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开展自我评价、承担学习责任。人本主义在本模式中的应用体现在:学生在轻松、熟悉的课外生活环境中,自主或协作设计、编排、录制口语训练视频,其自主性和创造性在微博平台营造出的活跃、宽松氛围中得到充分发挥;同时,通过观看自己的活动视频,实现自我评价、自我调整,提高元认知水平,增强口语学习信心。

(2)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作为学习主体,通过自主和协作方式,开展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主动建构。建构主义在本模式中的应用体现在:教师设计和提供启发式、开放式的口语课外训练素材及案例,激发学生的个人感悟、生活体验,通过微视频方式,在真实场景中表达和交流;通过与同伴讨论、交流及协作,积极主动的开展知识建构;通过分享口语训练微视频,获得教师及同学的指导与点评,增强和完善语言知识建构。

3.突破口语能力发展瓶颈的解决思路

基于视频微博的大学英语口语课外训练模式,将重点突破学生口语能力发展中存在的“不敢讲”、“无话讲”、“讲不好”三个问题,解决思路如图1所示。

(1)突破“不敢讲”的解决途径:在熟悉的环境中,单独或与同伴合作开展口语训练,口语训练视频仅对教师或特定好友开放,以此减轻学生与教师进行面对面交流时的焦虑感和胆怯感,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及练好口语的信心。

(2)突破“无话讲”的解决途径:采用形式新颖、颇受青年人推崇的视频微博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因素,教师提供启发、提示及基础素材,使得学生有感而发,有话可讲,成为口语训练的能动主体。

(3)突破“讲不好”的解决途径:课外口语训练与课内教学互动,鼓励学生将课内学习的词汇和句型学以致用,提升语言质量;同时,通过与同伴的互助协作、自我观看视频后的调整与完善,以及教师和同学的点评,优化口语质量。

4.教学模式设计

基于视频微博的大学英语口语课外训练模式,以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的口语能力要求为目标,以视频微博服务平台为支撑,开展一系列与课内教学互动的口语课外训练活动,构成原理如图2所示。

(1)口语课外训练目标设定

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了大学英语口语能力的三个层次,由低至高分别为:1)一般要求:能就日常话题进行交谈,作简短话题发言,并能使用基本会话策略;2)较高要求:能就一般话题进行会话,表达个人意见、情感、观点,清楚陈述事实、理由和描述事件;3)更高要求:能就专业性话题进行对话或讨论,概括复杂文本或讲话内容,在国际会议中参加交流。

基于视频微博的大学英语口语课外训练,首先以“一般要求”为阶段目标设计训练活动的内容及形式,进而向更高层次的目标引导与发展。

(2)视频微博服务平台支撑

视频微博作为微博工具平台中的功能模块,具备微博的基本功能、个体社交功能及群体社交功能,并提供视频采编、上传、、管理等特色功能,包括:1)视频采编:支持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数码终端等智能设备录制视频,并具有简易的视频编辑功能;2)视频上传:包括视频有效性判断、视频传输、视频存储、视频编码转换等功能;3)视频管理:包括好友管理、视频分组、视频检索、视频评论、视频删除等功能;4)视频:包括视频描述、隐私保护设定、微博同步等功能:5)视频播放:包括视频解码、播放控制、音效控制、屏幕控制等功能。

(3)基于视频微博的口语训练策划

基于视频微博的口语课外训练策划包括:训练活动设计、活动反馈途径、配套激励措施及评价机制四个方面。

1)训练活动设计:口语课外训练活动设计力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启发创意、饶有趣味,实现与课内教学互动、与课外生活互动。活动内容包括:观点陈述、话题讨论、角色扮演、情境短剧等,参与对象包括:单人、两人或多人,活动地点包括:寝室、教室、草坪、广场、校外等:

2)活动反馈途径:参与训练活动的学生可获得多个渠道的反馈,包括微博点评、电子邮件反馈、教师课内点评、生生互评等;

3)配套激励措施:和训练活动配套的一系列激励措施包括微博及电子邮件鼓励、课堂点评时的口头鼓励、阶段性总结时的小礼品奖励、将微博活动表现计入平时成绩等;

4)评价机制:通过三个层面来评价,包括学生对活动的反馈评价、阶段性问卷调查、期末口语考试成绩等。

四、基于视频微博的大学英语口语课外训练模式教学实践

1.实践流程概述

笔者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分五个阶段开展了教学实践,包括:视频微博平台选型、教学对象筛选及摸底、教学活动准备、教学应用基础实验、视频微博实验。

2.实施过程描述

(1)视频微博平台选型

笔者对国内微博平台及其配套的视频微博功能模块,从稳定性、安全性、易用性等方面进行了选型,最终选用新浪微博,配合视讯中国公司“微录客”系统,作为大学英语口语课外训练的支撑平台。

(2)教学对象筛选及摸底

从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2011级新生的四个英语高级班中,选取两个班级作为教学实验对象,另两个班级作为对照班。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入学时的英语水平相当。

2011年9月,采用问卷方式对四个英语高级班学生共120人进行了信息化素养现状问卷调查,回收有效答卷115份。调查分为四个方面:移动通讯设备配置情况、微博熟悉程度、微博使用频率、愿意接受的网络教学工具。统计结果如下:

1)学生拥有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以及其他移动设备的比例分别为100%、56.52%、11.30%、14.78%,拥有一种以上移动通讯设备的同学为64%;

2)学生对微博的熟悉程度为:55%已是微博用户,42%对微博有所了解,仅有3%的学生完全不了解微博;

3)学生使用微博的频率为:30%一天一次或数次上微博,38%一周一次或数次上微博,其余学生偶尔上一次微博;

4)对学生愿意接受的网络教学工具统计为:使用电话/短信、EMAIL、QQ/MSN、博客/微博、英语学习论坛的比例分别为87%、33%、93%、31%和36%。

通过上述摸底调查可知,学生已具备很高的信息化素养,少量尚未体验过微博的同学,也都表示很有兴趣参加教学实验,因而具备开展教学实验的条件。

(3)教学活动准备

1)微博应用技术培训:对实验班组织了两次微博应用技术培训,一次为新浪微博应用技术培训,内容包括:微博基本概念、微博常用语简介,以及教学活动中涉及的微博基本功能操作;另一次为“微录客”视频微博工具培训,内容包括:客户端软件下载、视频录制、视频格式转换、视频上传、视频管理、隐私保护设置、视频同步、视频播放等;

2)微博班级组建:在新浪微博注册了班级微博帐户@smart class,两个实验班学生均注册了微博账号,并在新浪微博及“微录客”系统中相互关注形成好友。

(4)微博教学应用基础实验

通过微博平台,首先开展了师生间英语日常生活交流。营造活跃、宽松的交流氛围,拉近师生距离。进而,开展了一系列微博教学应用基础实验,包括:教学任务、微博课程答疑、课堂教学投票反馈、基于微话题的生生讨论等。

(5)口语课外训练视频微博实验

1)口语训练活动组织:策划了两种类型的口语训练活动,类型一:围绕课程教学主题的半开放式口语训练活动,例如,结合《新编大学英语》第二册第三单元的“成功”主题,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生活体验,开展观点陈述、经历介绍、话题讨论等口语活动;类型二:结合节日、假期设计开放式口语训练活动,例如,要求学生在寒假期间完成一个口语训练视频,话题及形式不限。

2)口语训练活动反馈:开展了多个层面的反馈与交流,包括微博私信、微博评论、电子邮件、课内点评等,同时,鼓励学生开放视频播放权限,将视频与同学分享,或者与微博同步,开展相互观摩及互评活动。

3)训练活动激励措施:教师发微博鼓励学生积极配合,通过课堂点评、小礼品发放等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建立分数激励制度,将微博活动表现计入平时成绩等。

3.训练活动实例

以《新编大学英语》第二册第六单元“食物”为主题开展课外口语训练。活动需以视频微博的方式完成,时限5分钟内,视频拍摄要求半身像以上,以避免“读稿”之嫌。

参加该次课外训练活动的学生总计34名,完成视频微博30个,相关内容介绍如下:

(1)口语活动话题涉猎广泛,例如,中国传统美食、个人饮食喜好、中西方餐饮礼仪差异、快餐文化、食物与心理、饮食与健康、食品安全等;

(2)训练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包括:个人演讲、小组讨论、情境短剧等,不少学生运用了道具,以增强表达效果,表现普遍放松、活跃;

(3)视频微博拍摄时间、地点包括:白天、夜晚,寝室、教学楼、图书馆、草坪等;

(4)视频微博拍摄方式包括:自演自拍、小组成员拍摄、室友拍摄、朋友拍摄等;

(5)视频微博拍摄工具包括: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等。

一个通过智能手机拍摄、多人参与的“餐厅约会”情境短剧视频实例如图3所示。

五、实施成效分析

以下通过学生对活动的反馈评价、问卷调查、期末口语考试成绩等三个方面对基于视频微博的口语课外训练模式的实施成效进行总结与分析。

1.学生反馈评价

三段学生的活动感悟摘录如下:

(1)“事实上我自己本身是胆小的,所以选择将口语做成视频上传。在做视频的过程中,不仅是完成任务,也弥补了我不敢在众人面前演讲的不足,有时课堂上是想做口语的,但总是半路后退,准备不充分或者不敢上台说,这次我认为对自己也是种很好的尝试和经验,希望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放开自己,展示自己。”

(2)“寝室里拍的,像一个小的摄影棚,室友也帮忙拍,帮忙整理东西,提意见。NG了n次,经常笑场,结果发现过得去的还是第一段。拍的一个晚上,全寝室笑爆了。”

(3)“I think I learn a lot from the recent task,just as the old Chinese saying goes.‘One minute on stage takes ten years Of practice behind the stage’.I spent more than one hour to finish it,Maybe it was not perfect at last,But I can dO better inthe future.”

2.问卷调查

笔者在学期末对参加微博实验的两个实验班学生共计65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答卷63份,统计结果如下:

(1)关于口语训练视频微博活动的作用,88%认为可以督促口语课外练习,74%认为可以克服害羞、怯场心理、增强自信,65%认为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56%认为有助于提高口语流利程度,47%认为有助于提高口语质量;

(2)关于微博/视频微博引入到英语学习中的作用,92%认为可以增加课外使用英语的机会,81%认为可以增进师生交流,75%认为增加了英语的输入途径,62%认为增进了同学间的交流协作,5l%认为提高了英语学习兴趣;

(3)关于视频微博英语教学活动的总体评价,38%认为形式新颖,很有帮助,59%认为形式较新颖,较有帮助;

(4)关于继续开展微博教学活动的态度,70%表示大力支持,愿意继续参加,30%表示无所谓,但也不排斥参加。

3.期末口语考试成绩

学期末,学院组织了对全体新生的口语考试,考试形式及内容为:采用师生面试方式,在规定时限内完成中译英及词组造句,主要用于考察学生对词汇、句型的熟练运用程度。

实验班学生的口语考试平均成绩分别为94.52、91.07,总平均成绩为92.8,对照班的口语考试成绩为91.65、90.32,总平均成绩为90.9。可见,通过一个学期的视频微博教学实验,实验班口语水平较对照班略有提升。

4.实施成效总结

在大学新生中,借助新颖的视频微博服务平台开展口语课外训练活动,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和尝试,从实施效果看,完全达到了预期设计目标。

(1)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情感因素,使其成为口语训练活动的主体

学生对视频微博训练方式抱有很大兴趣,具有很高的认可度。在课外口语训练过程中,充分发挥出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体现在:富有生活体验的话题选择、精心策划的场景设计与道具运用、富有趣味的角色扮演及出场设计等。同时,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营造了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2)创设了真实的交际及互动情境,引导学生对语言知识主动建构

学生在话题策划、场景选择、口语编排、角色分配、视频拍摄等环节中,与同伴密切协作,对口语表达形式、场景呈现效果等不断切磋与优化,实现了对语言知识及会话策略的主动探索与建构。通过教师、同学及好友的指导与点评得到帮助和鼓励,进一步巩固和深化语言知识结构。

(3)实现了训练效果可视化,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和学习信心

学生是口语活动的导演、主角和观众,通过观看训练视频,认识到了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很多学生表达了“今后会做得更好”的决心,有效提高了自我评价与元认知水平。

六、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