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2 11:15: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毕业生教育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207-02
每年六月,都是高校毕业生离开校园的日子。在这特殊的六月,毕业生的心态错综复杂,起伏不定。这其中有找到工作的欣喜,也有找不到工作的焦虑,既有对外面世界的渴望,也有对踏出校园的恐惧,还有同学间复杂的感情恩怨和对学校的抱怨。总之,毕业季的各种矛盾潜在地影响着学校的和谐稳定和毕业工作的顺利进行。这就要求学校各个相关部门,特别是班主任,做好思想教育预案,分析和把握毕业生的心理动态,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探索毕业生离校前思想教育新思路、新途径,做到以人为本,提前预防,整体引导,切实做好毕业生离校前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确保校园的安全稳定与和谐。为此,经过三年的实践,我们按照时间顺序,结合实际总结出“六维一体”的毕业生离校教育模式。
一、开展“就业形势政策与职业规划教育”——上好一堂就业形势政策与职业规划课
每年四月份,各地公务员省级联考逐渐开展,这个时候大部分毕业生都还在考公务员、考研以及找工作的纠结中,对考研、考公务员及就业形势缺乏了解,对未来的职业选择充满疑惑。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把工作做到前面,以人为本,耐心细致地做好形势政策与职业规划教育。让毕业生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建立合理的人生职业规划,消除对即将踏入社会的恐惧感和迷茫感,教育引导毕业生做好应对机遇和挑战的心理准备,做好合理的职业规划。首先,我们要认真传达和落实学生处的就业形势分析,积极寻找信息,帮助毕业生客观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用准确的数字和真实的案例让学生全面了解专业前景,正确处理学生找工作、考研与考公务员的关系,宣传当前政府为鼓励毕业生创业的国家政策和当地政策,引导毕业生确立符合实际的就业期望值,增强毕业生对毕业后顺利就业的信心。其次,我们每年四月份都会邀请专业职业规划师为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让学生树立“职业规划”的观念,克服就业过程中的随意和浮躁。提前打好“预防针”,让学生对未来可能遇到的就业困难做好心理准备,初步引导毕业生合理的工作目标和发展方向。通过以上步骤,使毕业生对接下来三个月可能遇到的情境做好心理准备,帮助他们处理好就业、择业、心理等困惑,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
二、健康心理教育
再上一次特殊的心理课。每年毕业季,除了毕业、离别等正常现象外,还有一些我们不得不正视的普遍问题,如毕业前的消极心理、不正常的情感表达、毁坏公物,甚至为了逃避现实而自杀的严重不负责任的行为。这些行为很大程度上都源于心理上的问题。为此,有必要针对毕业生特殊群体再上一次特殊的心理课程。这次心理课程的针对性要强,要通过心理暗示和认知行为及生命教育等心理学方法积极引导毕业生面对正常的分别情绪,正确面对所遇到的挫折并指出适当的发泄途径。总之,要通过特殊的心理课程,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毕业生能够顺顺利利、平平安安地离开校园,走向社会。
三、法制安全教育——举办一场法制安全讲座
举办法制安全讲座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毕业生认为自己即将毕业,置校纪校规甚至国家法律于不顾,以校园“老大”自居。在校内不遵守作息时间,擅自离校,冲动解决日常遇到的问题。在校外,频繁的“散伙饭”导致酒后惹是生非等非理性事件。第二个原因是大学生长期在校园学习、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脱节。为了毕业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出校门后能够遵纪守法,顺利融入社会,我们特意举办一场法制讲座。例如,我校基础医学院法医学系目前共有三名律师,每年五月份,学生实习回来之后的第一堂课就是让我系的律师讲一堂与毕业生紧密相关的法律知识讲座。近三年,所有毕业生都顺利毕业,文明离校。
四、党员离校教育——再举一次右手,重温入党誓词
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党员的离校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总结和升华。毕业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可有可无的,经行一次正式的党员离校教育,通过“再次举起右手,重温入党誓词”的形式,增强党员毕业生在离校之际对党员身份的认同,树立对党的事业的坚定信心,有助于其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中争先创优,做好模范,带好头。
五、感恩教育——再说一次感谢
毕业的季节除了即将分别的悲伤,在网络留言里还有毕业生处处可见的感谢话语。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积极引导好同学们之间以及学生对学校、对老师的感恩之心,开展一次感恩教育主体班会。在这个主题班会上引导学生思考在毕业之际还能为母校做些什么,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安全文明离校。学校也积极以人为本,为毕业生离校提供便利温情的服务,让学生对母校留下美好回忆,增强毕业生对母校、对老师、对同学的怀念之情,进一步教育毕业生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学会感恩、学会团结、学会关爱。
六、未来有约——写一封给未来的信
毕业生群体虽然心态错综复杂,但都对未来充满向往。我校基础医学院法医学系在毕业生离校前都会让学生们写一封给未来的信。在写信过程中学生不仅仅展望未来,还能对大学做一个总结,重新梳理大学的点滴路程。这种形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的学生反应“写着写着眼泪就流出来了”。班主任将这些毕业生的信保存好,等到以后毕业生再相聚时将这些信再交给学生。这封写给未来的信能让毕业生们沉静下来,认真思索那些读书日子的得与失,思考之后的人生规划,鞭策他们为未来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奋斗。
“六维一体”毕业生离校教育模式还只是一个探索,实施近三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毕业生怀着对母校的眷恋和感恩,安全文明离校。针对毕业生教育这个复杂系统的工程,还有很多途径值得我们探讨和尝试。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王智新,冯时林.论大学生法制教育[C].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出版社,2002.
【关键词】技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7-188-01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随着2013年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放慢以后,技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较为严峻,而且由于企业转型以及职业教育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使得技校毕业生的就业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新形势下我国技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各个部门都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力争技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稳中有升。
一、技校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我国目前对于技校毕业生的需求仍然较为旺盛,甚至在某些专业还存在着供不应求的现象,然而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技校毕业生对于自身就业的满意度仍然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技校毕业生对于薪资期望过高。技校毕业生对于工作的不尽满意主要表现在对于薪酬的不满,目前技校毕业生的实习薪酬一般集中于两千元左右,而技校毕业生的普遍心理期望值集中于三千元左右,这就造成了就业与心理期望之间的差距。
第二,技校毕业生的工作流动性大。目前技校毕业生的年龄一般集中于20岁左右,而这个时期也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时期,然而由于技校毕业生缺乏社会经验,在刚开始踏入工作岗位时往往受到一些外界因素的干扰,难以安心从事工作。这也是由目前我国技校毕业生的供求情况决定的,我国目前对于技校毕业生的需求量较大,而每年的毕业生数量有限,这就导致大部分毕业生有很大的选择余地。
第三,职业规划不清晰。在对目前的技校毕业生调查中看出,大部分毕业生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在选择工作时其首要目的是找到工作,然而对于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却缺少足够的重视,当然这也与当前我国的技校教育模式存在着的很大的关系。
第四,技校毕业生的心理素质普遍较差。目前的技校毕业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庭,从小就是温室中的花朵,在成长中很少经历挫折,因此导致技校毕业生的心理素质普遍较差,很难承受较大的挫折。以就业面试环节为例,存在着一部分学生一旦经历面试挫折,很长一段时间难以走出心理阴影,从而痛失大量的高质量就业机会。而还有一部分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极度的不自信和焦虑情绪,导致面试过程中发挥失常。心理素质的水平对于技校毕业生的就业具有直接的影响。
二、进一步提升技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对策
结合当前我国技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在新形势下为了进一步提升技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水平,本文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第一,积极调整就业心态,摆正自身位置。在技校教育工作中,不仅仅是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教育,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大对于学生德育素质教育和就业指导。要鼓励技校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勇敢的发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并且鼓励学生培养勤奋的学习态度和工作态度,让学生意识到就业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薪资待遇的水平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的相关的。同时,要给予技校毕业生积极的就业指导,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就业单位。
第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技校毕业生由于年龄的限制,往往缺少社会经验,因此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对于毕业生今后的发展和工作稳定性的至关重要的。具体而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对于事物评价的方法和准则,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工作中需要担负的责任。
第三,学生要培养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要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通过需要包括毕业生的目标、实现步骤以及具体的措施等多个方面。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毕业生的快速成长是十分重要的,能够让毕业生在发展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定位和目标,并且还会产生长期的激励作用,推动人生理想的实现。同时,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要有科学的指导,切记盲目而行,一定要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特点进行,只要这样才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第四,提高技校毕业生的抗挫折能力。较强的心理素质能够保证技校毕业生在就业和今后的工作过程中具有良好的表现,具体而言,在就业的过程中毕业生要主要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心态,并且保持积极的就业观,同时可以通过勤工助学等锻炼自身的吃苦意志。面对失败,毕业生要勇于正视,并且不断进行总结,从失败中获取经验,在不断的实践中获得自我成长。
三、总结
技校毕业生的就业是我国职业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职业教育的成败。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相关部门都要采取积极的措施,通过科学的教育和积极的引导,培养技校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专业水平,以更好的保证技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同时也更好的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王辉,舒琳.应届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06).
关键词 本科毕业生;教学质量;社会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0-0122-03
毕业生质量调查是高校教学质量的社会评价反馈的有效手段,是高校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本研究以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2001年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为导向,以问卷形式对海南医学院2012、2013、2014届本科毕业生用人单位进行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为学校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的选取 本研究选取2012―2014年参加海南医学院校园招聘会并录用2012―2014届海南医学院本科毕业生的96家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各级医院59家(61.5%),其中三甲医院11家(11.5%)、二甲医院34家(35.4%)、社区医院14家(14.6%);急救中心8家(8.3%);医药相关单位29家(30.2%)。海南地区用人单位66家(68.7%),非海南地区用人单位30家(31.3%),涉及北京、上海、浙江、广东、贵州等地区。
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访谈,根据《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中教育结果对医学毕业生需达到的能力制定调查问卷。教育结果包括三个方面:1)医学认识及医疗实践能
力;2)态度及临床技能;3)终身学习及在职进修的能力。问卷对每个方面能力对应设计相应项目。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用人单位对海南医学院毕业生的评价,第二部分为用人单位对海南医学院毕业生与其他院校毕业生进行的对比评价。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6.0软件建立数据库,对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
2 数据结果
用人单位对海南医学院毕业生评价 用人单位对海医近三年本科毕业生总体评价较高,其中26.04%选择“很满意”,61.45%选择“满意”,总体满意率达87.49%,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肯定(见表1)。用人单位对海南医学院毕业生评价经卡方检验,p
用人单位对反映学生医学认识及医疗实践能力的四项指标总体满意度较高: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为82.29%,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为86.46%,善待患者(顾客)为89.59%,尊重医学伦理为80.21%。
在反映毕业生态度及临床技能的10项指标中,总体满意度很高的有三项,分别是遵纪守法为93.50%,胜任日常工作为98.96%,抢救危重病人或危机处理能力为93.75%;四项指标总体满意度较高,分别是与患者(顾客)交流通畅为85.42%,与同事和睦相处、虚心求教为85.42%,(临床)技能操作能力82.29%,表达分析问题逻辑清晰为80.21%;三项指标总体满意度偏低,分别是工作敬业负责、善始善终为70.83%,具备(临床)医学思维为71.81%,领导力为80.21%。
反映终身学习及在职进修的能力六项指标总体满意度为:钻研业务78.13%,自我学习、掌握本专业最新动态为84.38%,善于总结、勇于创新为66.67%,参加业务考试成绩为76.04%,英语应用能力为60.42%,计算机应用能力为62.50%。反映医学认识及医疗实践能力指标、态度及临床技能指标和终身学习及在职进修能力指标平均满意度分别为84.64%、83.56%、71.36%。
所有评价指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很满意度较高的数量少,20项评价指标15项很满意率在25%以下。其中对毕业生工作敬业负责,善始善终评价不满意率为10.42%。计算机和外语水平总体满意度也较低只有60.42%和62.50%。
在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总体评价中,三甲医院很满意率为18.18%,二甲医院很满意率为23.53%,统计学上未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医院单位很满意率为25%,医药相关单位为31.03%,统计学上未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
用人单位对海南医学院毕业生与外校毕业生比较 用人单位对海南医学院毕业生与外校毕业生比较评价详见表2。在与外校毕业生的比较评价设计中,所设计内容与用人单位对海南医学院毕业生评价对应。由统计表看出,用人单位评价海南医学院毕业生除英语应用能力弱、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弱外,其他方面与外校毕业生基本相当。
用人单位认为海南医学院毕业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参加业务考试成绩弱的比例较高,分别为18.75%、15.63%;有2.08%的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沟通能力和(临床)技能操作能力与外校毕业生存在明显差异,但也有34.38%用人单位认为海南医学院毕业生(临床)技能操作能力强。评价海南医学院毕业生强于外校毕业生比例较高的项目是工作态度、对患者(顾客)态度、(临床)技能操作能力、胜任日常工作,分别占48.96%、36.46%、34.38%、31.25%。
3 讨论
用人单位对海南医学院毕业生质量总体评价较好 调查结果显示,各用人单位对海南医学院毕业生评价总体较好,尤其是善待患者(顾客)、遵纪守法、胜任日常工作、抢救危重病人或危机处理能力等指标总体满意度在90%左右。用人单位对反映毕业生医学认识及医疗实践能力、态度及临床技能指标平均满意度较高,说明毕业生职业态度、职业价值、医疗实践能力、临床技能教育效果良好。特别是从2011年开始,海南医学院进行全员应急救护培训,在应急救护教育等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和探索,获得了用人单位的肯定。
毕业生质量存在短板 数据结果也显示,海南医学院毕业生质量存在一定问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终身学习及在职进修能力指标平均满意度仅为71.36%,特别是创新思维、英语能力及计算机能力满意度较低,数据与学校原有用人单位调研基本一致无提高。这提示海南医学院需加强创新教育,加大英语和计算机应用教学。加大对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培育学生自我学习,具备一定科研能力,以保障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后有能力进行终身学习及在职进修。
用人单位对工作敬业负责、善始善终满意度仅为70.83%,
不满意度达10.42%,主要原因是部分毕业生辞职率较高。部门基层单位表示,留人用人十分困难,这提示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诚信教育需进一步加强。
三甲医院很满意率低于二甲医院很满意率,并且三甲医院很满意个数明显少于二甲医院,这提示如果想要毕业生在较高水准医院中求职,必须加强各方面培养,提高综合素质。
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毕业生质量 海南医学院把岗位胜任力、领导力和个性发展设定为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用人单位虽然对毕业生胜任日常工作满意度较高,但对表达分析问题逻辑清晰、具备(临床)医学思维、参加业务考试成绩评价偏低。这些指标与岗位胜任力紧密相关,对应数据值得教育者反思。
用人单位评价毕业生领导力满意度为80.21%,围绕学生领导力培养,学校需要进一步加强。用人单位评价毕业生与患者(顾客)交流通畅、与同事和睦相处、虚心求教满意度较高,在与外校毕业生比较中,认为沟通能力强于或差不多的占85.42%,说明毕业生协作沟通能力较好。但善于总结,勇于创新评价满意度较低,仅为66.67%,今后应注重创新教育。在今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应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毕业生质量。
4 结束
毕业生质量调查有利于学校了解社会对当前教育质量的评价,改进、完善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以《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为参照体系,对医学相关毕业生进行调查,能为医学教育拓宽世界眼光,明确质量保证的方向。本次调研获取的用人单位对海南医学院毕业生评价和海南医学院毕业生与其他院校毕业生比较评价数据,说明学校输送到社会的毕业生基本符合用人单位需求,与国内其他医学院校教育水平相当。随着国内医疗行业进一步对外开放,医学人才的质量要求将进一步提高,今后学校将加强学生对医学认识,提高医疗实践能力和临床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一、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从大学生的角度来看,目前有很多的大学生价值取向和社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的不对称现象,使其找工作的道路越走越窄。他们在找工作时,往往把外资公司、全球500强企业当作首选,却根本就不愿意去中小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就业。总的来说,现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最关键的因素还在于他们的就业观念。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理想与现实脱节。所以毕业生就业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求毕业生适应社会的发展,转变陈旧的就业观念,逐步树立创新择业的意识。
1,转变依赖学校、家庭的观念。随着人才市场的建立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就业主要是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进行双向选择。这就决定,毕业生就业必须转变依赖学校、依赖家庭的观念,要依靠自身的实力,要对自己准确定位,大胆推销自己。
2,转变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随着人事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各种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和健全,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将是一种普遍现象和必然趋势。这就要求我们每个毕业生转变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不断的学习发展,要有随时准备重新择业上岗的思想准备。
3,转变狭隘的专业对口的观念。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观念是认为大学的专业分得越细越好,专业之间有一种难以逾越的鸿沟。事实上,大学教育只是一种基础教育的延伸,毕业生所掌握的只是专业所涉及的最基本的内容。因此大学生还应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注重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要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拓宽自己的择业领域。
4,转变择业盲目攀高的观念。很多学生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择业过程中盲目攀高,追求三高六点式的职业(三高即起点高、薪水高、职位高,六点即名声好一点、牌子响一点、效益高一点、工作轻一点、离家近一点、管理松一点),缺乏到生产一线、基层去锻炼和艰苦创业的思想准备,就业愿望脱离自身条件、就业实际和国家需要。为此,毕业生要处理好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不要一味盲目追逐热点,应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选择最能适应自己的职业,从最基本的一步一步做起。
二、帮助毕业生做份职业生涯规划
为自己设计职业规划的过程,实际上是用有条理的头脑为自己要达到的目标规定一个时间计划表,即为自己的人生设置里程碑。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的人生发展很有帮助,一份好多职业生涯计划书的作用更是如此。
职业生涯规划一旦设定,它将时时提醒大学生已经取得了哪些成绩以及你的进展如何。一个没有计划的人生就像一场没有球门的足球赛:对球员和观众都兴味索然。职业生涯规划大体有以下几个步骤和要点。
第一步:分析自己的需求
第二步: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分析
第三步:长期和短期的目标
第四步:阻碍
第五步:提升计划
第六步:寻求帮助
第七步:分析自己的角色
对自己的目前和未来都有了较为明确的定位和深刻认识,同时也激发了奋斗精神和开拓进取的动力。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很多同学能够迅速、清晰的找到自己的劣势所在,并化了大的力气去改进这些方面,在走入职场的过程中给自己提供了宝贵的益助。
三、督促毕业生妥善准备求职前必备资料
在择业竞争中,决定胜败的因素很多,其中求职前充分的资料准备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求职资料是毕业生综合实力、综合素质最具说服力的证明。
求职前要准备的求职资料大体包括:
1,个人简历。这种简历设计各不相同,从要求上讲,以简单明了为好。主要内容应有:本人自然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政治面貌、籍贯、毕业学校、系别、主修专业、辅修专业、学历、学位、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毕业时间、身体状况、特长等;主要经历(从高中写起);从事的社会工作、组织的活动、担任的职务;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受奖励情况及取得的成绩等。表格上方要贴上一张一寸近照。
2,学校推荐表或推荐信及其他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有学校推荐表、就业协议书、学习成绩单、各种证书等。
另外还有参加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的鉴定材料,有关科研成果证明及在报刊发表的文章,推荐、引荐信等等。
四、强调对毕业生在试用期间的具体要求
毕业生初就业最缺乏工作经验、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在强调事业心、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的同时,对处于试用期(实习期)的毕业生提出了具体、可行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工作中不断总结、不断进步,一步一个台阶,切忌浮躁和不思进取。
高校毕业生思想教育高校管理工作高校毕业生是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即是在校生,需要接受正常的本科教育,同时又处于社会化准备期,面临实习、毕业、考研、择业等方面的实际情况,需要特定的指导和教育。高校毕业生的教育管理做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后的集中和强化环节,即决定着高校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又决定着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高校毕业生工作任务重、内容多、难度大、管理对象复杂,且存在诸多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
一、高校毕业生工作面临的困难
(一)毕业生学习松懈、纪律松散,教育管理难度大
毕业生虽然是在校学生,但是高校考虑到学生临近毕业,面临考研、求职、实习等很多实际问题,尽量调整教学计划,在大四这一学年往往安排课程较少,毕业生课业负担减轻。毕业生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支配时间,对自己的要求也就松懈了,学习自觉性减弱、课堂出勤率低、考试应付,导致正常的教学秩序无法保证,学生学习效果下降。同时部分学生觉得即将毕业,因此组织纪律观念逐渐淡化,他们无视学校的管理规定和规章制度,对布置的工作敷衍应付,对集体活动漠不关心,集体的凝聚力下降,违规违纪现象增多,大大增加了学生日常管理难度。
(二)毕业教育内容存在偏失,思想教育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毕业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而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同时又是毕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就业压力增大的前提下,高校往往忽略了毕业生思想教育在就业教育中的指导作用,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就业指导工作上,只重视就业政策的宣传、就业信息的反馈、职业规划的辅导、就业技巧的培训等事务性工作,淡薄了对毕业生综合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纪律、道德观念、责任感的思想辅导。这种重服务轻教育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很难保证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学生的成长成才。
(三)毕业教育形式、方法僵化,无法与社会教育对接
毕业生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肩负着高校日常教育,同时又因其特殊的教育职能显得尤为重要。毕业生教育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要帮助学生尽快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角色转换,使他们的思想、行为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社会的需要。然而,学校教育往往注重理论知识,采取讲授灌输的方式,导致学生学习被动,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兴趣,缺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育形式的僵化还导致一群“书呆子”的出现,他们只会考试,不能学以致用,不具备应有的社会交往和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这使得高校毕业生在走出校园后,很难融入社会,实现自我成长。
二、改进毕业生思想教育及管理的措施
(一)全面、准确地掌握毕业生的思想状态,加强正面引导教育
全面、准确地掌握毕业生的思想状况是有效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的前提。大四这一年,毕业生从开始考虑考研、就业问题到毕业离校,这一过程要受到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方面的影响,其思想活动非常复杂,还常常会出现曲折和反复。所以,我们在进行调查研究够时,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采取多种方法手段,从不同的角度了解毕业生的思想状态。对毕业生的家庭基本情况、成长状况、性格特征、特长爱好、思想基础以及求职意向和发展目标等,进行全面的调查摸底并做发展的、动态的调查研究,步步深入,贯穿在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整个过程中。在全面、准确地掌握毕业生思想状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加强积极、正面的引导教育。同时还有注重思想教育过程的连续性、系统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灵活性。认真设计和组织教育活动,把生动的教育内容与灵活的教育形式紧密结合起来,把思想教育融汇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通过主题班会、座谈会、报告会等多种形式,保证毕业生思想教育的实效性,保证毕业生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规范毕业生日常管理,强化校风、学风建设
毕业在即,学生却要面临很多的实际问题,如求职面试、备战考研、实习、做毕业设计等。为此一些高校为了给毕业生提供方便,实行粗放式管理,导致学生学习松懈、纪律涣散。“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毕业生教育虽然是大学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但是绝不能放松对学生的管理。要建立健全毕业生教育管理制度,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把严格管理与解决毕业生实际问题相结合,在管理过程中强化服务意识,在工作方法上注重情感交流,在管理形式上做到粗中有细。要坚持毕业生思想教育与严格管理相结合,在管理中与其他年级学生一视同仁,保证学校各种管理制度的真正执行。同时还要积极发挥学生干部、学生骨干、党团组织作用,增加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保障优良的校风、班风和学风。
(三)加强自我认知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毕业生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态,是毕业生走向社会的基本条件。我们要为毕业生在择业、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提供充分的帮助,积极开展自我认知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他们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解决他们心理上的困惑和精神上的压力,克服心理障碍。自我认知教育是帮助毕业生对自身有个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估价。通过自我认知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估价自己所学的专业、学习成绩、动手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表达能力、身体素质、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工作特长以及家庭实际状况等方面,认识职业特点,调整就业期望值,从实际出发,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工作性质或工作类型,摆好自己在社会需求的大坐标中的位置。它是职业指导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成功择业、就业的前提条件。而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心,则应放在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增强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方面。通过开展专题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培养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树立自信和竞争意识,增强耐受力和抗挫折能力,缓解紧张、焦虑、自卑等负面情绪,使其以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迎接各种挑战。
(四)全面推进综合素质教育,积极开展社会适应性教育
应聘和求职对毕业生来讲,是一次素质和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次检验。在此过程中,企业不光通过求职者的言谈举止直观地了其基本情况,还会通过笔试和面试,深入考察毕业生的的综合素质。对于毕业生来讲,只有不断地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对于高校来讲,只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通过引导和教育,激励大学生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加强高尚的道德素质、扎实的专业素质和广博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才能提高就业竞争力,抓住机遇,实现大学生的充分就业。
社会适应性教育,主要是指毕业生走向社会之前,对他们进行某些必要的思想、知识教育,尽快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角色转换,使他们的思想、行为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实现从合格大学生向合格员工转变。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首先,要培养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即培养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处理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学以致用,实现知识与素质、能力的融合。其次,团队协作能力。教会学生收敛自己的个性,树立团队意识,掌握良好的交沟通技巧,寻求与合作人的最佳结合点,共同完成工作任务。再次,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引导毕业生重视自己的信誉,增强责任感,培养“与公司共命运”的意识,踏踏实实工作,认认真真做人。
(五)培养学生自我成长能力,提升学生自我管理水平
大学生作为国家重要的人才资源,除了需要掌握不断更新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外,还要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成长。大学生只有具有一定的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才能处理好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很快融合到团队和社会中去,更好地提高自我,发展自我。这对即将离开校门、步入社会的毕业生来说这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为此,在毕业生教育管理过程中,教育者在积极发挥自身主体性的同时,要尊重和肯定毕业生的主体性,增强他们在各项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参与性,拓宽教育管理者与学生相互联系的渠道,增强教育管理的活力。同时创设一个宽松的自我管理环境空间,加强自我管理的校园文化建设,健全毕业生自我管理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积极借助学生组织的载体作用,挖掘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潜能,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发展。高校还要在毕业生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干预和指导,建立健全毕业生自我管理的监督和评价体系,达到从管到不管的境界。
总之,高校毕业生的教育管理,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延续,这一环节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同时影响着毕业生未来的成长。抓好毕业生教育及管理工作,是实现本科教育总体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整个高校学生工作水平的重要环节。为此,我们必须不断总结以往工作中经验和教训,开拓新的工作思路,采取有效措施,将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融为一体,在管理过程中实施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实现管理,实现大学的最终培养目标,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昕.对高等学校毕业生教育工作的思考\[J\].安徽文学,2011,(07):238-239.
\[2\]任永平,韩平,郭艳丽.高校毕业生教育管理工作创新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9,(11):255-256.
\[3\]刘金玉.高校毕业生适应性教育初探\[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2,(09):57-60.
关键词 南京师范大学 国教院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就业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发展概述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制两年,英文名称为”Master of 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简称MTCSOL。该专业学位培养目标为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截止目前,全国共有82所高校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自2006年南京师范大学成为全国首批十二所试点院校之一,正式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近年来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进步。但一个专业的成功绝不仅仅只是“将毕业生送出校门”,对于培养实践型对外汉语教师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而言,能否学以致用,将汉语推广人才与汉语教学职业选择相结合,是决定本专业能否稳定、健康向前发展的因素之一。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完善就业培训和服务体系,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近期在北京结束的第七届孔子学院大会也将“加强本土教师培养培训”列为重点讨论议题,更是作为今后工作重中之重的任务之一。
本报告将以我校2011与2012届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毕业生的实际就业现状为基础,综合分析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就业方向及问题,提出相关对策,望可为本专业的发展提出具有参考性的建议。
二、南师大国教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就业情况调查
自2006年至今,在过去的七年中,我校已培养出112名合格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毕业生,每年新生入学人数均保持在25人左右。以下将对2011、2012年国教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就业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国教院汉硕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
2011届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共毕业38人,其中已就业26人,有12人尚未就业,就业率为69%。(数据截止至2011年12月30日)见表一:
表一:2011届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就业情况统计表
2012届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毕业生包括2010级两年制汉硕士毕业12人;2009级三年制汉硕毕业17人; 2009级两年制汉硕(外派新西兰回国志愿者)毕业5人。共毕业34人,具体就业情况如下表所示:(数据截止至2012年12月30日)
表二:2012届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就业情况统计表
结合两表,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较多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方向集中在四个领域:公务员、事业单位、企业和出国任教。相对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对外汉语教师而言,实际就业情况所显示出的就业选择更为丰富多样,打破了与专业相关的单一的职业选择。
(二)我校汉硕毕业生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具有一定认可度
2011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毕业生38人,有6人出国任教。2012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共毕业34人,其中有4人出国任教。从以上总结的数据可以看出,我校培养的汉语推广人才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具备了一定的认可度。
(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毕业生选择国内稳定行业者占据大多数
由表中可以看出,事业单位、公务员和企业占据了我院汉硕毕业生职业选择的大半壁江山。2011届汉硕毕业生有20人在这三个领域找到满意工作,2012届则有27人从事此三类工作。其中,比重最大的事业单位主要以国内中小学及高校为主。由此可以看出,国内行业更受毕业生们的欢迎。
(四)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就业率尚有提高空间
根据统计得出的数据,2011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毕业生截至当年年底未就业人数仍有12人,未就业率为31%。而2012届汉硕毕业生仍有3人未实现就业,未就业率为9%。故两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仍然具有一定的上升空间。
(五)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历届就业率明显提高
由表一和表二中最终的就业率数据可明显看出,2012届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毕业生的就业率远远高于2011届汉硕毕业生,为91%,比2011届就业率增长了22%。这一巨大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我院汉硕专业的就业指导工作在近两年的探索与发展中,取得了巨大进步。
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就业问题分析
综上所述,南师大国教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就业情况相对较好,毕业生大部分都找到了满意的工作。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国教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就业仍然存在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主要有:
(一)就业面有待拓宽
从就业情况得出:选择在国内就业的汉硕毕业生绝大多数选择了公务员及事业单位,青睐企业的人很少。2011届仅有4人进入企业工作,占当年就业率的11%;而2012届有2人进入企业,仅占当年就业率的6%。而随着研究生群体不断扩大,所谓“铁饭碗”的竞争压力也加大,进入“铁饭碗”单位的难度必将越来越大。有必要对毕业生加强引导,同时积极与相关企业单位(如民营培训机构)联系,积极拓展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的就业渠道。
(二)缺乏职业长远规划
根据数据显示,我院本专业毕业生工作的首选及签约地点绝大部分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或者国外。这一方面反映了现实问题,研究生寒窗苦读十余年,想拥有较好的工作环境和较多的经济利益是可以理解的,但不容忽视的是,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倾斜,西部地区、中部地区、沿海中小城市均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从长远来看,我院毕业研究生在上述地区获得较好发展的潜力是存在的。
(三)我院本专业部分毕业生因择业标准过高延误就业时机
2011与2012届毕业生中,尚有15人未实现就业,究其根本原因之一是理想薪酬过高。研究生是高素质人才,要求较高的工资待遇可以理解,但是部分毕业生要求过高,一旦达不到理想预期水平,便采取等靠拖延原则,耽误了择业就业的最佳时机。
四、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毕业生的就业优势及条件
我院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着眼于实践,融入了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语言测试、教学媒体应用等多门学科。在课堂教学中,突出教学技能的训练,同时提供学生以志愿者身份出国锻炼提升自我的机会。鉴于多方面的培养条件,我院本专业学生在毕业时自身都已具备了一定的用人单位要求的基本能力条件。
(一)语言文字能力
我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注重传统课程,加强学生的中文能力训练,不论是汉语本体知识还是文字写作能力都在课堂上得到了充分锻炼。在外语方面,为了锻炼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我院不仅开设了“英语口语”课程,同时为了增加学生的见识广度和知识储备,还特别增设小语种例如法语、韩语等语言课程。此类课程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我院毕业生在走进社会时具备了一定的语言文字处理能力。
(二)组织管理能力
我院不仅设置有正规的学院学生会和党团组织,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管理,同时也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学生会和各种校园社团,组织国际化的交流活动,给予学生处理社会事务锻炼能力的机会。
(三)教育教学能力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目标主要是针对母语为非汉语的二语学习者进行汉语教学。为此,我院不仅提供本专业学生海外实习的机会,在国内也利用学院优势条件为无法出国实习的学生提供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机会。针对部分就业意向为国内中小学老师的同学,学院通过与本市优秀中小学的积极联系与争取,建立了多所实践教学基地,锻炼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
(四)自主创新能力
在国家大力提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今天,我院也不乏此类优秀的创业者。2011届毕业研究生杨春花便是成功自主创业的典型代表,该生毕业后成立了教育培训公司并任董事长,发展势头良好。这和她研究生在读期间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实践和教学实习是分不开的。
五、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就业指导工作的成绩与不足
南师大国教院2011届、2012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毕业生大多数都进入了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等较好的工作单位,部分毕业生还远赴重洋担任汉语教师。两届毕业生良好的就业去向极大地提高了我院的知名度,为我院吸引优质生源铺垫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主要成绩有
1.成功召开“优秀毕业研究生校友职业生涯发展”报告会
国教院每年在新学期伊始都会举办优秀研究生毕业生就业经验交流会,邀请的对象包括公务员、中小学教师、自主创业者、博士等。这些优秀毕业生受邀回到母校与学弟学妹分享自己的经历经验,以切身体会向大家介绍了宝贵的经验,给应届毕业生提供了极其有用的帮助。
2.成功建立首个海外教学实习基地
经过学院的不断努力及友好协商,2009年,新西兰路易・艾黎中文学校成为我院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研究生的首个海外教学实习基地。该基地的成功设立,不仅有助于提高我院国际汉语硕士专业的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也为毕业研究生今后的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3.成功举行研究生教学实习动员大会
为提高研究生教学实习能力,引导研究生投身教育行业,学院会定期召开一年一度的研究生教学实习动员大会。大会主要动员对象为应届进入实习期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动员大会的召开极大地增强了研究生教学实习的热情,为投身教育行业做好了预先准备。
(二)主要不足有
1.我院汉硕研究生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有待加强
学子能否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系到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兴衰成败。正确的就业理念与社会责任感能够帮助学生找准定位,解决就业问题。而根据目前我院本专业近两年的就业情况来看,部分学生尚未能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间接导致就业情况不理想。
2.我院汉硕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反馈及总结缺乏时效性
在毕业期,学生在各地应聘、实习,在择业就业中的问题困惑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不能及时有效地反馈给学院;同时,毕业生就业后的工作选择情况、社会适应情况、工作满意度等就业指导的后续效应等没有给学院形成及时的反馈。这也造成了本专业就业指导工作无法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六、加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措施
(一)应全面加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就业指导咨询与培训
要高度重视本专业研究生的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培训优秀的师资力量。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就业指导活动,以拓宽学生的就业视野,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帮助研究生理性认识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积极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择业价值观。
(二)应建立全方位全程就业指导体系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汉硕专业研究生就业指导应当加强全程性指导。就业指导工作应从学生入学起,在两年学制时间内对学生进行学术、素质、心理相结合的全程就业指导。提供就业信息的同时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程活动,如典型案例分析、专题讨论、模拟市场招聘等。
(三)应建立汉硕专业就业指导反馈信息系统
就业指导工作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对研究生就业指导效果进行反馈统计。不断提高我院汉硕专业就业指导工作的水平。通过建立就业指导反馈信息系统,及时收集本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择业方面的相关情况,从而为下一届汉硕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的改进与开展提供理论指导和依据。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科发展工作任重而道远,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承担了重要的检验学科培养成果的任务。与此同时,对学生而言正确树立择业就业价值观,合理规划职业生涯,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终生幸福,更关乎到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在今后的汉硕专业就业指导工作中,我院将继续秉承“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工作理念,积极为国家输送优秀的汉语推广人才,同时也力争为每一名学子展开未来的画卷,让他们拥有自己书写精彩人生的宽广舞台!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毕业生;就业状况
0引言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两个文件中明确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毕业生就业”。本文就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2015届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分析,把人才培养与就业紧密结合起来,根据岗位要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方向,通过更新、调整及增加必要的专业技术课程和实训实习项目,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适应性。
1调查研究结果
以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2015届临床医学专科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就业情况如下:本校2015届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共87名,统计时间截止到9月底为止,综合就业人数59,综合就业率67.81%,灵活就业率8%,实际就业率为59.81%。灵活就业主要为通过“专升本”升入本科院校就读。实际就业率中,面向三级医院比例为3.4%,乡镇、社区医院及以下比例为28.73%,未就业率32.18%。通过以上数据显示,暂缓就业毕业生较多。选择到县以上医院进修一年,等待助理执业医师考试,希望拿到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证以后再到经济效益好的城市大医院就业的毕业生有近三分之一。还有近8%的学生选择继续深造。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因为其独特的专业特性,导致其就业渠道相对狭窄;其在校期间学习压力巨大,与社会的沟通和信息交流能力较低,对就业信息的获取或就业趋势的了解不足,进一步加重了其就业困境。
2应对策略
如何面对越来越沉重的毕业生就业压力,是摆在所有高校,尤其是高职高专学校面前的严峻挑战,如何应对压力走出困境,也是每一位高校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
首先,加强就业工作的指导和服务力度,扭转毕业生的择业观念,打开面向基层就业的广阔空间和重要渠道。就全国医疗卫生人才需求情况分析,虽然以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大中型城市对基础人才的需求基本饱和,但从整体水平上考虑医疗机构对基础人才的需求依然存在,广阔的新型乡镇、社区及边疆地区对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依然巨大。随着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急需大量的人才,它们拥有接纳和吸收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毕业生的巨大潜力。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在促进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并构建了以面向基层就业为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所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从每年新生入校的第一堂就业指导课开始就为学生树立面向基层就业的思想,强调服务基层、服务乡村的医疗理念。针对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在见习和实习阶段,打破原有班级结构,以地域和学生自主报名为基础,设置多个临床见习、实习基地,使学生的实习医院和自身拟就业的场景靠近,有利于毕业生就近了解拟就业的医疗机构服务特点。在临床医学专业班级的管理上,设置专业辅导员作为负责人,在学生入学到毕业的三年中一直负责学生的学习督促和就业指导,并将就业指导落实到系部每一位授课教师身上,在授课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自我定位和确立正确的择业观。
其次,帮助毕业生参加并顺利通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获得医师执业资格,合法上岗,提高用人单位使用医学专科毕业生的积极性。全面优化课程结构,提高培育精度,针对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对学生进行专门培训,提高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学校拟行在毕业生毕业后开设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考前辅导课程,协助学生考取助理医师及医师资格,为学生的高质量择业再尽绵力。同时在课程体系建设中,以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为蓝本,确立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应对实践技能考试和综合笔试为目标,组织编写实用型校本教材。组织青年教师亲身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从综合复习和临场应对中总结经验,将第一手的应考经历融合在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考前辅导教学中;再将辅导教学中总结提炼的历年考点和知识点融汇在常规教学中,注重实践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从根本上提高临床专业专科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在就业和以后的临床工作中具有更好的适应性。
再之,鼓励临床医学学生辅修或者参加特色专业课程培训,开设儿科、妇幼卫生、急诊急救等专业方向课程学习,有针对性地满足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在此方面的人才需求。市场化机制的不断完善,使我们认识到有特色、有个性的商品会更有市场竞争力。虽然医院对应聘毕业生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专科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但是基层医院在专长型人才方面始终都有相当稳定的需求。也就是说在人才培养方向上,不仅是要培养高素质的全科医疗人才,还要让培养的学生具有特色,在自己喜爱的特殊学科上,在专业老师的引导下,课堂学习、网络学习和自我学习相结合,形成自己的专长,提高就业竞争力。同时,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毕业生与社会的沟通和信息交流能力,从而在就业信息的获取或就业趋势的把握方面得到加强。
3结语
综上所述,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指导思路,将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与面向基层医疗机构就业的岗位设置相结合,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反馈,征求基层医疗一线专家意见,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学有所长的专业型医疗卫生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皓,肖爱平.关于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9,8(6):741-743.
关键词:高等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反馈系统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7)06-0093-04
Abstract:The purpose is study the quality control for graduated students and feedback system of employment in high schools of P.E. the guide line system of the quality control for graduated students and feedback system of employment high schools of P .E were designed, and give some advice on how to carry into execution.
Key words: high schools of P.E; employment of graduated students; feedback system
1 问题的提出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以培养体育专业人才为目标,其培养的人才最终将主要通过人才市场进入社会。高校对社会的贡献和产出主要反映在人才培养、科研成果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其中人才培养是高校生存之本,学校缺乏生源,就犹如无本之木。高校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评价问题一直是教育管理部门关注和研究的问题。近几年来,随着国家教育部对高校教学水平评估活动的开展,高校在办学水平、教学管理手段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促进了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的进程不断地迈进,人们在对高校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问题关注和研究的同时,也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培养大批人才质量的整体评价。高校毕业生质量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效益的核心,也被列为高校教育评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高等体育院校应注重学生个性品质的塑造和质量的提高。由此可见,对大学毕业生质量的测度和就业反馈是社会发展对体育院校提出的必然要求。
因此,人才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调节作用下,高校毕业生质量的测度和毕业生就业反馈系统的建构就成为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中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针对性的重要问题。为此,本文主要就高等体育院校毕业生质量的测度和就业反馈系统的构建等问题进行探讨。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法
采用了文献研究法,收集、鉴别、整理了国内外有关人才市场和高等教育关系、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等方面的大量文献资料。
2.2 访问法
本研究采用无结构式访问法,向有关用人单位进一步了解我院毕业生的业务能力和工作等情况;向从事学生就业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师了解体育院校学生就业教育和管理的情况。
3 结果与分析
3.1 高等体育院校毕业生质量的测度
3.1.1 高等体育院校毕业生质量测度的内涵
ISO9000的2000版把质量定义为“产品、体系或过程的一组固有特性具有满足顾客和其他相关方面要求的能力。”也就是说,质量是指一种产品或服务持续地满足或超过顾客需要的能力。从教育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学校也是一个生产单位,它生产的产品是人才,消费者是用人单位。因而学生质量怎样,只有用人单位最清楚、最有权评价。当然大学毕业生是高等学校生产出的一种特殊产品,具有一般产品质量的内涵,又不同于一般产品。高校毕业生质量的测度,主要是指测评主体采用科学的方法收集毕业生在主要活动领域中的表征信息,针对某一测评目标系统作出量值或价值的判断过程。
从高校毕业生质量的内涵来看,毕业生质量的测度包括在校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质量测评和毕业离校的大学生质量评价两部分。虽然被测度的主体没有变化,但是由于测评的时空结构发生的变化,导致测评的时间和测评的主体也发生了变化,前者测评的主体是学校,后者测评的主体是用人单位。因而,尽管对同一主体的测度上,却需要采用不同的指标体系。在人才市场上的双向选择中,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选择主要是以学生在学校思想品德和业务能力等因素为依据,但这种选择是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所作出的选择,不能最终完全反映出毕业生的质量,因为只有通过一定时期的工作实践才能发现和检验出学生的工作能力和表现。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质量评价直接影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选择与吸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社会评价也是反映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的科学有效的指标。
因此,我们评价毕业生质量的重点是毕业生适应社会、满足人才市场需求方面所反映的毕业生质量问题。本研究中对高校体育毕业生质量测度的主体是用人单位,即用人单位对体育院校毕业生质量的测度或社会评价。
3.1.2 高等体育院校毕业生质量测度的意义
高等体育院校大学生毕业后,主要通过人才市场使人才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大学生就业于各个用人单位。用人单位依据一定的准则和标准,对高等教育系统输出的毕业生所作的价值判断,这就是高校毕业生质量的社会评价,是高等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人才市场逐渐完善的条件下,毕业生质量的测度或社会评价的重要性就更为明显。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评价信息的反馈,对于高校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开展切实有效的教育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当高度重视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反馈意见,这种意见主要体现在对高校毕业生的评价上。毕业生的质量和毕业生在社会上的表现已逐渐成为高校办学水平的晴雨表,是高校持续发展的生命线。
毕业生质量的测度对高等体育院校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首先,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是全方位的,这就要求体育院校在人才的培养方面适应社会的需求,专业设置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提高学校自身形象,努力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宽口径、厚基础的创新型人才;其次,可以增强高等教育系统与社会系统的联系,使高等体育院校更直接感受社会脉搏,了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以主动进行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同时也有利于社会各界更加了解高等教育,更加明确在高等教育工作中应承担的义务和应起的作用,从而积极支持和参与高等教育评价,科学地、正确地对体育院校的办学进行监督和选择,促进高等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受社会欢迎的体育工程类人才;再次,有利于学校了解毕业生的总体质量及毕业生质量各组成要素的优劣,便于学校根据自身的资源和优势,取长补短,加快学校全面的改革和发展。更有利于毕业生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单位或岗位,有利于自我价值的实现。
3.1.2 高等体育院校毕业生质量测度的指标体系
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既是评价技术的核心问题,也是评价理论的重要内容。科学、可行、简易的指标体系,是开展评价的准绳和基础。社会系统对毕业生的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开始于学生毕业参加本专业技术工作后,并贯穿于全过程。毕业生群体在社会上的总体表现反映了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应集中反映毕业生的行为特征,而行为的核心是素质问题,高校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就是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训。因此,指标体系的基本内容应反映毕业生综合素质,也应是对毕业生德、智、体诸方面的考察。但是,毕业生质量的测度与在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罗萍等人认为,毕业生的社会评价结果与其在校学习成绩有一定相关,且主要影响因素是公共基础课和总体学习成绩,学生在校学习成绩对毕业后的社会评价结果影响程度并不十分显著。我们调查发现,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不仅要能够在现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且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对外交往的能力。根据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的结果,我们初步构建了高等体育院校毕业生质量测度的指标体系,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体育院校毕业生质量的测度主要分为思想品德、职业素养、业务能力、社交能力和健康状况等5个维度。德才兼备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问题,也是社会评价的基本要素。德育是人才培养的方向,智育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因此,在从测度的指标体系中,毕业生质量的测度首先考虑了思想品德和职业素养。职业素养包括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等,它反映毕业生对事业的看法和对工作所采取的一贯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稳定的,是毕业生从业的必备条件。业务能力是毕业生工作能力的核心部分,是指各种与专业和工作密切相关能力的集中表现,包括实践能力、外语及专业外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专业创新能力、专业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
高校体育院校毕业生质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受到学生来源、学生入学质量的影响,而且,由于体育院校所设专业培养目标的差异,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去向大多不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专业能力和业务素质的要求不尽相同。戴洁等人(2001年)通过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质量评价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不同的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总体评价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对高校毕业生质量的评价是个系统工程,毕业生质量测度的指标体系的权重系数应根据不同的专业和不同类型的用人单位来确立。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具有后效性,必须由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实践一定时间才能反映出来,而毕业生的成长又受到家庭、社会、人际关系、个人机遇等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毕业时间越长,社会因素的影响越大。因此应把评价对象定为毕业后1~3年的毕业生,他们受社会影响相对较少。
3.2 高等体育院校就业反馈系统的构建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构建以微机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系统具有传统反馈手段无法比拟的优点,它不仅可用来加强就业反馈通道,使反馈信息数据化、程序化、提取的信息丰富深入、处理快速,而且为高校教学和就业的深入分析、诊断、调控和管理决策提供了现代化的基础和数据条件。毕业生就业过程建立一个反馈系统,也就是一个控制系统,用来及时准确地捕捉、收集来自过程的毕业生质量评价的信息,并分析和对过程本身采取改进措施。根据系统控制理论,我们构建了高等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反馈系统以及反馈过程中决策支持系统,见图1。
在图1中,高等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反馈系统主要通过人才市场、用人单位提供和反馈的信息构建毕业生就业反馈信息库,在毕业生就业反馈信息传递和处理过程中,毕业生反馈信息管理工作的决策支持系统,这是毕业生就业反馈系统的基础,也是毕业生就业反馈系统核心部分。毕业生就业反馈系统运行主要起两方面作用,一方面即时动态掌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表现的反馈信息,另一方面向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了解招收毕业生的信息。实践已证明,在校毕业生就业中的突出问题主要是信息缺失或信息不通畅,由此导致就业不充分,因此,就业反馈系统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提高就业率搭建了一个平台。
高等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反馈系统的构建既有利于学校教育与社会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实现社会评价的连续性、制度化和规范化,克服以往社会评价中的间断性和散乱性。由于用人部门主动参与,了解评价的目的和评价指标的内涵,便有可能更客观、公正、准确地进行评判。毕业生就业反馈系统的构建,就有了定期抽样检查条件,有利于数据的逐年积累,使动态评价成为可能,使评价具有连续性,可以较客观地反映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规律性。
3.3 高等体育院校就业反馈系统的实施
3.3.1 加强学校与用人单位信息反馈互动发展机制建立
毕业生就业反馈系统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用人单位对就业信息反馈的重视程度和责任感。要充分调动用人单位主动、积极地参与就业反馈,保证毕业生就业反馈系统的信息源畅通,这是就业反馈系统运行的根本动力,缺乏信息源,反馈系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提高就业反馈结果的效益,使其能真正成为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监测和调控的有力手段,必须建立与就业反馈结果相联系的一系列制度,形成有效的信息反馈互动发展机制,使高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市场的检验、调节和制约。毕业生就业反馈系统的运行应遵循“闭路循环”原则,实行毕业生反馈信息的“闭环管理”。即指信息的收集、处理、传递、反馈等基本环节要形成“封闭式”管理,即毕业生质量信息始于信息源,终于信息源,防止信息出现有来无回的现象。信息管理过程中既要重视科学的分析处理信息,还要重视信息的内、外反馈作用。
毕业生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扩招”后人才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在毕业生就业反馈系统建设中,要加强学校与用人单位合作,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定期走访用人单位人事部门,调查毕业生的工作情况和对学校毕业生质量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和反馈的信息,及时进行反馈,尽快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根据反馈的信息总结各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对影响毕业生质量的大问题,使学校能针对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就业提供有力的保证。高等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应当主动面向社会,深入用人单位,加强联系,建立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跟踪调查制度。同时用人单位也应定期对录用人员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向高等学校决策部门反馈,以期建立更适应社会的学生培养方案。
3.3.2 完善毕业生就业反馈系统的信息途径和信息库
在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系统中,信息流是整个系统的脉搏,信息传递是反馈系统中信息加工处理和决策机构信息分析处理及措施实施的基石。为有效地开展毕业生就业动态监控工作,必须有丰富的信息资源作基础,而要获得广泛的毕业生测度的信息,仅靠少数人深入现场调查了解显然是不够的,需要广采博集,广辟来源,充分发挥人才市场、用人单位的作用,建立灵敏的信息传递网络,及时完整地为毕业生质量监控提供决策依据。
反馈信息的收集有许多中方法,其中电话、访谈、函调等方法多年来被许多院校所广泛采用,其优点主要在于简便,容易组织和实施。近年来,随着网络不断普和发展,信息网络建设也是毕业生就业反馈系统信息来源的重要渠道。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提高质量信息的吸收能力和管理水平。建立计算机数据库,对就业反馈信息进行定量计算、定性分析。就业反馈信息一般可以把它转变为数据表示,根据预先建立的数据处理数学模型,及时准确地对各种就业反馈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利用计算机逻辑判断能力,进行智能模拟分析。将日常收集到的大量信息,按一定格式和编码存入信息库中,需要时可以快速地完成信息检索、信息查询、信息重排、信息统计、信息输出、打印复制,实现信息管理的高效自动化。
要构建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反馈系统,加强毕业生质量跟踪,了解社会毕业生的评价,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关系,并从反馈的情况中分析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同时,要积极建立用人单位网络,既要加强与友好用人单位的联系,又要拓展新的用人单位;要保证学生在就业时能够充分获得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
4 结论与建议
4.1 高校毕业生质量的测度主要是指测评主体采用科学的方法收集毕业生在主要活动领域中的表征信息,针对某一测评目标系统作出量值或价值的判断过程。
4.2 体育院校毕业生质量的测度主要分为思想品德、职业素养、业务能力、社交能力和健康状况等5个维度。
4.3 高等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反馈系统主要通过人才市场、用人单位提供和反馈的信息构建毕业生就业反馈信息库。毕业生就业反馈系统的运行一方面即时动态掌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表现的反馈信息,另一方面向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了解招收毕业生的信息。
4.4 学校与有人单位要形成有效的信息反馈互动发展机制。毕业生就业反馈系统的运行应遵循“闭路循环”原则,实行毕业生反馈信息的“闭环管理”。
4.5 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提高质量信息的吸收能力和管理水平。建立和完善计算机数据库,对就业反馈信息进行定量计算、定性分析。
参考文献:
[1] 罗萍、颜家珍. 毕业生质量社会评价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6,(3):37-38.
[2] 顾福明.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浅析[J].上海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4):12-13.
[3] 周志雄. 中国体育院校教育改革的战略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2,(4):46-49.
[4] 张建华,习迎刚,沈雅利. 我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与实践[J].高教研究,1999,(1):145-148.
[5] 赵铁,林昆勇.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高教论坛,2004,(3):146-149.
[6] 许涛. 论高校毕业生就业反馈机制的构建[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4,(3):146-148.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 就业 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090-01
1 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就业问题都是社会焦点问题之一,它不但关乎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还对社会稳定发展有着直接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涉及到多个方面,不但同社会传统观念、户籍管理制度以及人事管理制度等有着紧密联系,还与社会需求息息相关。如果就业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不仅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还会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基于此,我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将妥善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作为“十二五”规划的重点来抓,同时将就业效应作为对政府相关主管部门进行职能考核的重要指标。
2 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统计调查
本次调查活动主要通过电话询问、面谈、问卷调查及电子邮件四种形式面向A市几所高等院校的就业基地及近年来的毕业生展开,总计发放500份调查问卷,收回438份问卷,其中422份为有效问卷,问卷回收率及有效率分别为87.6%和84.4%。下图为各企业对大学毕业生在各个方面的评价。(见图1)
由图1可知,各企业对高校毕业生所具备的道德品质和爱岗敬业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而对他们所具备的创新、实践和职业三方面能力的评价相对较低。大多数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期望是爱岗敬业、脚踏实地、重视对自身工作经验和能力的积累,不好高骛远。
3 毕业生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
通过对本次调查结果分析总结可知,无论是高校毕业生就业企业,还是高校毕业生自身,都认为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能力方面,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3.1 实践能力不足
大学生实践能力主要分为四个方面,分别为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就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进一步增强,大多数企业都希望新招聘的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的实践能力,能够在最短时间内熟悉并胜任工作。不过从实际情况来看,实践能力不足是当下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这也是大学毕业生无法顺利就业的主要原因之一。受我国应试教育模式影响,各高等院校长期以来对学生的理论教育高度重视,而忽视了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而导致很多大学毕业生虽然具有较高的理论能力,但实践能力却差强人意。
3.2 职业能力不高
所谓职业能力指的是大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必须具备的最基本能力,其中涉及包括学习能力、外语及计算机应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思想道德素质等在内的多个方面。目前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主要考察其是否具备爱岗敬业精神、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是否具备最基本的工作能力等。而一些大学毕业生由于在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在加上对工作岗位缺乏足够的热情,导致他们的职业能力相对较低,所以很难获得就业岗位。
4 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1)政府应进一步强化职能管理,针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法规,为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服务。第一,构建起开放、有序、完善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及就业环境;第二,对现有户籍人事制度进行优化改革,尽快解决地区、行业限制问题;第三,政府主管部门应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充分发挥其指导、监督及调控等职能,为大学毕业生入职培训和职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第四,构建起科学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2)各高校应立足于社会发展需要,对教学理念和模式进行优化改革。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类型正向着多样化趋势发展,基于此,高等院校应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进一步提高大学毕业生基本就业素质和能力。第一,深化课程改革,大学教学不仅仅要重视基础理论和知识的培养,还应对学生所学学科的前沿知识进行重点关注,让学生对所学学科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有着充分了解;第二,在教育教学期间,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学生自我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三,紧跟时展步伐,将社会发展需求同大学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为社会培养既具有较高专业理论知识,又具备较高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组织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提升他们的社会交往、协调及组织等就业能力。
5 结论
总而言之,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高校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以及就业质量的高低会对学校声誉产生直接影响,进而对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基于此,想尽一切办法提升大学生就业素质和能力,为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提供强力支持是各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中之重,是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赵,赵瑞杰.从就业谈高校大学生能力培养[J].青年文学家,2012(26):65-67.
关键词:高校; 毕业生; 不文明离校; 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5-0124-02
在每年六、七月份毕业生离校之际,部分高校或多或少会出现毕业生不文明行为,如酗酒、破坏学校公物、寻衅滋事,甚至出现打架斗殴等恶性事件,严重扰乱了公共秩序,影响非毕业班学生正常的生活作息和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因此,如何通过有效的文明离校教育,从根本上消除毕业生离校前的不文明行为,确保毕业生顺利离开学校,既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
一、高校毕业生不文明离校行为产生的原因
毕业离校,是学校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在此期间,许多外在客观因素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毕业生思想行为也随之发生变化,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极易引起毕业生不文明行为的发生,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就业方面
就业压力逐年加大。随着国家扩招政策的实施,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在逐渐增加。2009年高校毕业生有611万,2010年有630万,2011年660万,预计2012年毕业生将达到有680万。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惨淡而严峻,面对这样的就业形势,越来越多的应届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由于学生的就业压力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缓解,导致在校毕业生心中产生积怨,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和国家相关政策产生极大地不满,就业期望值与现实产生落差。
就业机制不完备。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学生通过“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模式实现就业,必然会优胜劣汰,其人生层次也会随着工作单位暂时的好坏拉开距离。加上部分毕业生对一些新的人事关系、行业认识不够,择业时忧心忡忡、患得患失,从而错过不少就业机会,使得找到好单位的毕业生踌躇满志,去相对较差单位的毕业生则唉声叹气,还有许多未落实单位的毕业生更是牢骚满腹。就业机制过程中各种非规范的社会行为与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更加剧了部分毕业生的不满情绪。所有这些都容易导致毕业生在离校前不文明行为的发生[1]。
2.学生方面
个人情感因素。高校学生来自不同地方,一些毕业生恋人因家庭、就业等关系,毕业后没办法在同一个地方,不得不选择分手;一些朝夕相处的同学、朋友,也即将各奔东西。这部分毕业生心情充满无奈与苦涩,有些人心中的不舍和痛苦在无法排除时,会通过一些不文明行为乃至过激行为发泄出来。
对离校后的生活和工作感到迷茫。对于大多数毕业生来说,即将面对社会,走向未知的生活时心态是既有对过去一切美好东西的留恋也有对新生活的憧憬、疑惑和担心,对自己未来的工作产生不知所措的感觉,部分适应能力差的毕业生就会对未来的生活感到茫然。一些因各种人生挫折而存有的心理压抑的学生,极易通过不文明的行为达到一种宣泄的目的。
3.学校方面
学校教学计划安排不够合理。目前,几乎所有高校的教学计划在最后一个学期主要安排毕业设计课程,而这一课程并不需要学生到教室集中上课,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也相应放松,这样的教学安排使毕业生精力分散,无所事事,易引发矛盾事端。
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目前部分高校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上存在欠缺,对于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开展爱国教育和爱校教育流于形式,没有在教育内容和形式上认真思考,最终导致教育的失败。目前,有些高校在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中,仍然是随机处理,对毕业生缺乏规范的管理、对不文明行为缺乏规范的惩戒制度。另外,有些高校的毕业生不文明离校行为已成为了一种恶性循环,低年级学生最少连续目睹过两届毕业生不文明离校行为的全过程,他们很可能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认为毕业就是对学校和社会发泄不满的时机[2]。
二、做好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工作的措施和对策
对毕业生开展以文明教育、纪律教育、择业观、就业观教育、诚信教育、责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等为主题的教育工作,既为营造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提供了重要保障,也为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或继续深造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向。
1.高校各部门应高度重视毕业生离校工作
学校应在毕业生离校之际召开专题协调会,成立以主管学生工作校领导为组长,学生处处长、各学院学生工作负责人为成员的毕业生文明离校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另外,毕业生离校工作不能简单地把责任推到辅导员、班主任或学生工作部门身上,学校的后勤服务、校园保卫、财务管理、图书馆及校医院等部门都与毕业生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引起毕业生过激的言行。因此,学校各个部门要高度重视毕业生离校工作,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让毕业生顺利、愉快地离校[2]。
2.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促使毕业生树立文明离校的思想
思想政治教育是开展各项工作的生命线,要切实把思想政治教育贯通于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中,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使“文明”深入毕业生内心,真正解决毕业生不文明离校的问题。如开展“感恩母校”教育,号召广大毕业生为母校做一件有益的事情,教育引导毕业生学会感恩、学会合作,使毕业生感受到来自学校方方面面的重视、关注与关怀,增强毕业生与母校的浓厚感情;开展“严格校规校纪”教育,加强对毕业生的教育和管理,重申学校纪律,使每位毕业生明确文明离校的各项要求,增强毕业生的遵纪守法意识,教育引导学生以健康文明方式告别母校等等。
3.发挥辅导员在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中的排头兵作用
辅导员在毕业生离校期间,要结合毕业生临近毕业时的情感特点对毕业生进行情感教育,用真情实感去感化毕业生,让毕业生具有自我调节情感的能力。辅导员要提前深入到班级、宿舍主动和毕业生聊天谈心,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内心想法,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启发和开导,化解学生心中的矛盾、疑虑和不安等。除情感方面外,在生活上也要对毕业生多一些关心,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重点做好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困难学生、心理素质差的学生及其他特殊情况学生的教育工作,通过认真细致的谈心、沟通、引导,给予特殊学生热情的帮助和关怀,用一些细小的行为感动毕业生,使毕业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离开学校[3]。
4.加强毕业生离校期间的学生公寓服务与管理
学生公寓是毕业生不文明行为的高发地,毕业答辩后到离校前5-10天是毕业生不文明行为的高发期,在此期间由应学校整体部署,学生处统一协调,根据毕业生公寓的分布情况,采取学院分块分片管理原则,将工作责任划分到毕业班学生所住公寓的学院,集中力量深入重点区域。针对毕业生离校期间破坏公共设施等不文明行为,宿舍管理部门应对所有公寓楼特别是男生公寓楼进行检查,并协助学院清除学生公寓内的废书本、酒瓶、矿泉水瓶以及各种垃圾,消除能够引起毕业生不文明离校行为的各种隐患。
5.发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等学生骨干的模范带头作用
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影响,我们应加强对其管理,教育他们要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来带动同学,规范毕业生的行为,从而使文明离校落到实处。另外,各学院要在毕业班公寓中安排学生信息员,出现问题苗头,及时告知毕业班辅导员,使辅导员在第一时间解决处理,发挥学生骨干的带头、示范作用。
6.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把文明离校教育深入毕业生就业指导教育中,重视毕业生的心理咨询健康教育工作,使广大学生养成健康积极的就业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积极引导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上岗、灵活就业”的观念,鼓励学生参加“三支一扶”活动,到基层、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建功立业。除此之外,学校还及时准确地为学生提供招聘会信息和企业用人信息,千方百计和用人单位联系,为毕业生提供专场招聘会,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 杨建义.高校毕业生待就业的心态特点与教育引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6):99-101.
摘 要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以及应届毕业生就业准备情况进行了探讨性的研宄,初步得出结论:(1)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有虚高现象;(2)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自身能力培养不足;(3)湖南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实践以及实习机会不足导致毕业生的专业素养,教学基本功不够扎实;(4)湖南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对本省中小学需求体育人才的专项预测较准确;(5)当前湖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高于现实。
关键词 体育教育 就业 就业准备
大学生就业问题乃当今我国社会最热点问题之一。从1999年起,我国高等学府连续扩大招生规模,应届毕业生总数从2002年的145万发展到2012年的680万加上往年未就业以及失业大学生毕业生数累计全国将有2500万以上大学毕业生逛待解决就业难题。据麦可思研宄院(MyCOS Institute)、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的《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以及《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体育教育专业己然连续四年成为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前10之一。在全国人民都注重体育的大背景下,作为体育专业人才的体育教育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景如此不堪,现阶段了解社会需求,探求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不乐观的深层次原因,健全高校就业指导机构,调整专业设置等已成为体育教育专业新的研究课题。
一、湖南省体育专业的就业状况
高校的一再扩招,湖南省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的学生数也逐年提高的事实无须再强调,然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情况值得关注。反映了所调查湖南省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毕业生2008年-2012年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情况,然而笔者经过专家访谈以及学生访谈了解到湖南省各大高校公布的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数据中存在虚高的现象。高校近五届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均超过90% (含考研率),其中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2Q11年、2012年毕业生的就业率均为100%;由此笔者从数据上分析有三点得出:其一,湖南省各大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情况及就业指导等工作落实非常好,所培养出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有很强的竞争力;其二,湖南省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需求量极大;市场需求始终是毕业生就业的主导风向标。体育教育专业己然连续四年被划为“红牌”专业,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前景堪忧。对此笔者走访以及电话或网络联系了部分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毕业生及教师发现,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院系所公布的毕业生就业率存在虚高现象。笔者分析总结就业率数据虚高由以下几点原因造成:一,湖南省高校为了响应近几年出台了关于高校招生数与毕业生就业率相挂钩的政策,从数据上提高就业率的专业可以提高学校知名度,增加招生数量,扩大办学规模。继而放松了对毕业生就业统计情况的审核,甚至部分高校有只要毕业生出具工作落实证明并可领取补助费的不成文规定;二,毕业生为了应付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统计,获得学校的“就业补助费”,直接从实习单位或相熟的公司等就业证明函甚至私造假章开具证明;三,为了方便高校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有偿为高校以及毕业生提供就业证明的空壳公司应运而生,为真实掌握毕业生就业情况增加了难度。
二、湖南省体育教育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准备情况
(一)就业信息来源
毕业生在获取就业信息时最主要的途径为“上网查询”,至此原因主要是因为,现今高校网络覆盖率基本上达到了90%以上,而网络作为信息的重要传播载体,有着更新快,花费少等优势条件。然而随着我国网络建设的越来越完善,相应的网络诈骗也应运而生,近年因此受害的大学毕业生不在少数。访谈过程中也发现,很多毕业生面对海量的选择时候有种无从下手的感觉,但机会有时就这样在自己茫然选择时候错过了。排在第二位的是“校园招聘会”,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增长,高校都趋向于综合型大学发展,高校与社会用人单位的联系也日益紧密,校园招聘会必将成为广大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然而由表中可以看出,选择所占比例仅占36.27%,这从直观上说明了湖南省高校与社会用人单位联系不够紧密,所举办的“校园招聘会”效果不佳。“父母”这一选项排在了第三位,笔者认为当今大学生的依赖心理还是相当严重的,然而现实社会中,有家庭背景关系的较父母人脉关系不广的的确是容易就业的多。“同学”这一选项被排在了第四位,笔者认为同学之间互享信息的途径无疑是同学之情的表现,但同时同学也是竞争对手,且经过口头传达在同学处得到的信息大都会较最新信息要晚。
(二)就业过程中看重因素和苦恼因素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时考虑的主要因素相对比较集中,性别之间差别不是非常的明显。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主要看重的因素排名前三的分别为:“工资与福利待遇”、“单位所在地区”“专业是否对口”所占百分比分别为:65.14%、46.83%、38.03%。除此之外“升迁机会”与“父母的意愿”也占有了很大的比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快速增长,金钱对人们的诱惑力越来越大,如今的高校毕业生主要都带着功利的思想去寻找一份工作,笔者分析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有钱才有地位”的思想充斥整个社会,如今的校园较以前更加开放,与社会接触的更多,自然也就影响了学生的价值观;其二,虽经济发展得很是迅猛,然而人们的生活压力也日趋增大,生活成本也越来越高,作为高知识分子,本身从思想上定位就要比一般人高,在如今“以金钱衡量一切”的主流趋势下,作为大学毕业生自然也就想得到更多的金钱。
苦恼因素来看,“运动能力较差”选项的选择所占百分数为59. 51%,高居榜首,作为体育教育专业院系培养出来的专门性人才,运动技能竟然成为了毕业生在就业时的主要苦恼因素。虽然全国性扩招会导致生源质量减弱,然而四年的大学生涯中不管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足以解决运动技能差的问题,可现实却不尽人意,经走访湖南省部分中小学教研组的组长得知,对新进体育教师的教学基本功的满意度都不是很高。
(三)期望薪资待遇情况
对于每一位大学毕业生而言参加工作最主要目的只有两点:工资福利待遇以及发展潜力,由表5可以看出“1501-2000元”、“2001-2500元”、“2501-3000元”以及“3000元以上”这几个选项的选择率较高,其中选择“2501-3000元”选项所占百分比为25. 70%排名第一位,由此可见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对工资待遇的理想要求着实比较高,然而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生活成本的提高也迫使毕业生们对工资的渴求日益增加,这样的变化也是无可厚非的。
(四)期望就业地区
期望就业地区去向情况一览表可以看出,有46.83%的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期望去直辖市或省会城市工作就业,41.55%的毕业生理想工作地为非省会的城市,期望去乡镇或农村的毕业生仅占7.04%,没有人考虑出国寻找机会。由此可见毕业生都趋向于交通便利,经济发展好的地区寻找工作,不愿意去往农村或乡镇工作,这也一度造成市区工作竞争激烈,乡镇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紧缺的现象。
(五)期望的就业单位
有了期望的就业单位也就有了为之奋斗努力的目标,教育教学部门,公务员以及研究生为当前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的主要期望就业单位。选择的百分比分别为:33.45%,25.70%,14.39%,“体育产业部门”的选择率为13. 73%,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占8.10%,=2.11%的学生选择进入“企业”工作,期望进入“街道社区”工作的学生仅占1.76%。由此可见,仍有大部分的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保留着历史的痕迹,认为做教师,公务员,拥有高学历才是王道,追求一种稳定的工作或者是因为迫于逃避寻找工作的压力继续在学业上深造。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造成了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大的局面。随着市场需求人才的类型转变,体育产业的迅猛发展以及社区群众体育事业的有效开展,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的前景是很好的。作为体育专业人才的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们不应如此保守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工作事业,勇敢的去创业,走进社区,将发展基层的体育事业为己任。
三、影响湖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因素分析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影响因素有很多,笔者暂且从毕业生自身,高校培养与就业指导,湖南省体育教师市场需求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
(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自身培养不足
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人才,国家或者参与竞争的个体)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所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调查表明仅有30%的毕业生自主参加过职业资格培训考核,18.32%的毕业生正在攻读其他专业学位,由此可见在自身能力的培养方面,当前的毕业生的重视程度严重不够。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高校该如何挖掘体育专业特有的优势能力是当今后体育教育专业深思及研宄的对象。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也是高校的重要任务,势在必行。
(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认识不足
有38.03%的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入学动机为“上学拿文凭”,32.39%“爱好体育”,13.18%“就业渠道广”。在本科院校中,体育专业在高考时对文化课的要求低于同院校其他专业100多分,这无疑给了文化课不理想,考取本科院校机会嫩茫的高中生上本科的希望。为了上大学,为了读本科选择了体育专业,然而体育专业的就业形势情况对于高中生的学生们还是很遥远。据访谈了解到很多体育专业大学生都是稀里糊涂的为了上大学就进了大学,对于将来的就业根本不了解。调查结果现实有69.72%的大学生了解一些”,21.83%的大学生“一直关注,很清楚”,甚至有24位应届毕业生对此“没概念”。
参考文献:
[1] 卢佼.全球背景下我国青年失业问题及对策之研宄[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15.
据悉,该报告调查对象为该校已落实工作的9000名XX届毕业生,其中包括本科和硕博毕业生。调查从XX年年1月开始,采用无记名问卷填写形式,通过邮寄的方式发放和回收,实际有效问卷1560份。
调查耗时长达半年,主要涉及毕业生就业起薪、择业规律、职业适应能力三方面内容。经过数据分析,报告总结出8项基本结论,勾勒出大学生初入职场状况。
调查
学历越高,起薪也越高
毕业后,第一份工作起薪凭借什么来定位呢?
这份针对浙江大学XX届毕业生的调查结论显示,学历对起薪有较大影响,学历越高,起薪也越高。另外,性别、地域、行业、单位性质和工作岗位类型都是影响毕业生起薪的重要因素。
不同专业,起薪差距相当大。调查数据显示,无论是本科毕业生还是毕业研究生,计算机学院起薪都最高,分别达3716元和6158元,起薪最低的分别是教育学院本科毕业生XX元、环资学院毕业研究生2175元。可见不同行业、不同学历带来的起薪差距也比较显着。目前而言,it行业的毕业生起薪6158元高居榜首,且遥遥领先。
从性别上看,男性与女性起薪差别不大。本科毕业生男女起薪差距为520元,毕业研究生男女起薪差距为826元。在事业单位或者当公务员,男女工作收入差不多。但如果是在三资企业、民营企业就业,起薪差别会比较大。
受调查者中,本科毕业生平均起薪为2732元,毕业研究生中,硕士生为3721元,博士生为3765元。本科毕业生与毕业研究生相差1000元左右。但是,通过数据也发现,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差距不是很明显。
针对这种现象,浙江大学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主任金海燕分析认为,本科生阶段学生接受的一般都是通识教育,或者说是素质教育,针对社会上的产业或行业知识所学不多,入职后上手较慢,需要较长时间的培训,因此相应的薪酬会低一些。
“硕士研究生对一个行业算是已经入门了,而且去企业的多,薪酬比较高是可以理解的。博士研究生目前看来薪水不是很高,但可以预期的是,它今后的增长曲线会更陡。”
金海燕说,博士毕业生起薪不是很高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毕业后进高校、研究单位工作的比例最大,这些单位起薪一般都不如企业高,但随着资历加深,博士的科研提成等收入进来后,其薪酬优势会逐渐体现出来。
期望与实际薪酬差最高达1393元
求职前,你对月薪的期望值是多少?调查表明,大学生对薪酬期望还是偏高的。
记者从报告中发现,不同专业背景的毕业生,月薪期望值参差不齐。以本科毕业生为例,浙江大学材化学院和计算机学院的薪酬期望值较高,均值在4300元左右。信息学院、电气学院和外语学院次之;理学院和人文学院最低,均值在2900元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