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林业大学硕士论文

林业大学硕士论文

时间:2022-10-03 13:45: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林业大学硕士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林业大学硕士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工业废弃地 景观设计 研究动态

伴着世界范围内关于工业生产形势的转变,在城市的市中心内不断出现了许多工业废弃地。这时出现在人们眼前的不得不解决的问题。而在解决的过程中,需要兼顾地方文化特色的同时还要注意其使用价值,注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要把重心放在对于环境污染的解决上。在预想的范围内,提前对可能会发现的社会和经济问题做好处理方案。

一、概念

(1)工业废弃地

工业废弃地是只之前曾经进行过工业生产活动的地方,以及与生产活动相关的交通,仓库等用途的地点,但最后废弃不用的地段。

(2)棕地

棕地是包括废弃不用的,在一定年限内未进行使用的,或使用价值为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性质的用地及在用地内存在的各类工业设施和材料。对于棕地型土地的重新开发和改造时,容易遇到一个在其他类型用地上不存在的问题———污染。这就给改造工作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困难。同时,棕地也被认为是按照城市规划政策或城市复兴目标有再开发可能的土地。

(3)工业废弃地景观设计

工业废弃地景观设计是对工业废弃地的景观部分为重点的改造活动,而被改造的对象需要具备历史,文化,技术,审美和科学研究价值。景观设计的要素主要包括:场地规划,废弃地设施以及废弃材料的艺术加工。从气候,土壤,水汽和植物等方面着手。具有丰富的内涵,深远的文化意义和现实的研究价值。

二、工业废弃地景观设计的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关于废气景观,国外的研究与国内相较是超前的,这与历史上西方国家的工业革命以及工业转型和城市的发展程度是分不开的的。而非其景观这一课题也成功地饮起了足够的重视。他们也早已意识到,面对适量如此放大的城市废弃物以及废弃景观,规划和设计是无法解决与之相关的所有问题。今年来哈佛大学提出的景观都市主义的理论,是对四大学科(景观设计,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所遇到的问题的能动反应,它是一种革新性的城市景观研究的实践方式。

(2)国外工业废弃地景观设计的发展过程

工业废弃地的景观设计是在欧美发达国家在20世纪逐渐兴起的,20世纪的90年代快速发展。国外工业废弃地景观丰富经验的设计阶段如下:1960年由于传统的工业革命对环境的污染问题,工业废弃地的景观设计开始出现,1970年美国景观艺术家参加在新的地方实践中更新了煤矿与大地艺术相结合,在20世纪的80—90年代,生态思维和进一步发展科学和技术促进工业设计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废弃景观;1990年,鲁尔区工业标记荒地景观设计成熟,21世纪初,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和促进繁荣的工业废弃地景观设计的生态审美观念的普及。

(3)国内研究进展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国内相继出现了工业废弃地景观设计的实际项目,国内学者在总结国外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提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三、结语

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较,我国目前的工业废弃地的景观设计明显还处在一个刚刚开始的阶段,出于对目前城市工业废弃地问题的急需解决和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日趋严重,我们要对中国的工业废气地景观改造的问题上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要将研究深入下去。废弃景观是我们能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这一理想的重要方法,是具体解决城市积极而有序前进的一个新方法,也是延续城市活力的有效手段。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课题那么简单,他代表了全世界人们对与城市环保问题的重视。因此,有必要对工业废弃地景观的发展和前景及其理论实践进行系统的研究,对这一领域的景观设计实际操作形成一个准确的认识,从而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工业废弃地景观设计的发展和方向。

参考文献:

[1]牛慧恩. 美国对“棕地”的更新改造与再开发[J].国外城市规划,2001

[2]梁芳. 我国后工业公园设计探讨[D]. 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7.

[3]蔡海燕,彭震伟. 德国埃姆歇地区的空间、生态和经济更新—从埃姆歇园国际建筑展(198921999) 到埃姆歇景观公园规划(200022010) [J]. 现代城市研究,2007(4):82288.

[4]潘百红;吴健 国内外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研究现状。北方园艺

[5]吴健;潘百红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研究综述。现代农业科技

[6]吴健城市记忆的延续:长沙火车南站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研究。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7]谢欣明上海产业类历史地段景观改造研究。南京农业大学硕士论文

[8]黄滢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的更新设计。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

第2篇

关键词:林业院校 工商管理专业 就业

充分就业是国家货币政策的四大目标之一,是英国经济学家J.M.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的,是指在某一工资水平之下,所有愿意接受工作的人,都获得了就业机会。充分就业并不等于全部就业或者完全就业,而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失业。但所有的失业均属于摩擦性的和季节性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行,大学生就业日趋成为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人社部统计“十二五”期间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将成为城市新增就业人口的主力军,就业的总量压力依旧很大[1]。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问题变得更加突出。据麦可思公司《2010年度大学就业能力排行榜》调查显示,工商管理专业是连续三届失业人数最多的本科专业之一,2010届本科专业失业量前十位的专业中,工商管理专业排名第六位[2]。作为全国高校中开设最普遍专业之一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不容乐观。

一、国内研究现状

自1996-1998年有关大学生就业方面的学术研究基本上很少。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从整体上来说,这一时期,我国劳动力整体素质并不高,社会对大学生还有很大的吸纳空间,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还不是很严峻。2000年以后开始有了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研究,随着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国内学者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注升温。主要围绕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以及就业政策的扶持来进行。

在就业服务体系研究方面,国内最早文献是1993年发表在《南方经济》第四期的《浅析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问题》,文章主要对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如何完善和发展劳动就业服务体系,使它更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发表了一些看法。而最早研究“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文献是2001年刘和忠的《德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及启示》。[3]从2005年开始出现有关“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硕士论文形式的研究文献 [4][5]。

在大学生就业政策方面的研究,我国学者普遍认为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还存在问题和影响。张秋莹从政策设计和执行方面谈论了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低效的原因[6]。杨伟国基于“就业政策矩阵模型”,从就业政策发挥的功能的角度,分别讨论了中国促进就业政策的三大支柱:战略性就业政策、市场性就业政策和保护性就业政策[7]。杨歌舞认为在政府就业政策影响上,就业政策影响大学生就业行为的选择和就业能力。需求促进政策、供给促进政策、供求匹配促进政策均会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机会[8]。刘克鹏认为目前大学生就业政策存在不完善之处,如政策规划缺乏统一性,可行性不强、评估和监督机制不健全等[9]。陈海林从公共政策供给视角探讨了大学生就业政策。张凌云认为需要在规范各行动者的行为和加强就业政策与社会保障政策的统一性上进行制度创新[10]。徐燕认为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存在短期性和有限性,执行力度不够的问题,并从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学生就业能力、规范就业市场、健全就业信息体系方面构建了长效机制[11]。

现阶段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研究文献大多基于宏观层面进行研究,从学生层面、高校类别、具体专业等研究视角的成果鲜有。本文以西南林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为例,探讨林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就业现状及对策。

二、西南林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就业现状

西南林业大学(以下简称西林)工商管理专业1999年开始招生,属于二本招生。在林业院校大背景下,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毕业后能在工商企业、各级政府、金融机构等单位从事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各类人才。以下对2009-2012年该校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

西林2009-2012年向社会输送了262名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近四年该专业毕业生人数出现了下降趋势,2012年有小幅增加。

图1 西林工商管理专业09-12年初次就业率和年终就业率

注:数据来源于云南省教育厅

从上图可以看出西林工商管理专业09-12年初次就业率的一个变动趋势,年终就业率呈现出先下降后逐年上升的趋势,初次就业率和年终就业率在2010年为近四年最低。这主要是由经济发展和就业市场大环境因素导致。

为便于分析林业院校就业现状,本文选择云南大学(一本院校)及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三本院校)作为参照进行对比分析(数据来源于云南省教育厅)。

1.初次就业率处于云南省中间水平

图2 西林、云大、师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09-12年初次就业率对比

注:此数据来源于云南省教育厅学生工作处

从整体情况看,西林工商管理专业近四年的初次就业基本处于中间水平,稳中有升,而一本院校的该专业初次就业率有下降趋势,三本院校则稳步上升。

2.以云南为主要就业区域

经整理近四年的年终就业统计数据,按生源地情况(省内外)分别统计了就业地区,得到如下数据。

表1 毕业生生源地与就业地

从上表数据看,整体而言,该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四年来74.78%的毕业生在云南就业,超过云南籍生源的占比约10个百分点。进一步结合生源地情况分析,云南籍毕业生到省外就业的人数非常少,四年仅有10人离开云南就业。而省外生源四年共有35人留在云南就业,由于云南经济不够发达就业岗位有限,外省学生挤占了云南就业市场,导致就业压力加剧。

3.以大中城市为主要就业地

图3 西林工商管理专业09-12年毕业生就业地

根据09-12年毕业生就业数据分析汇总,该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领域是大中城市。总体比例在70%以上,但出现了逐年下降的趋势,而中小城市的就业人数逐年呈现增长,说明大学生就业开始趋于理性。

4. 以私企为主的就业结构

由下图可以看出,我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结构主要以私营企业为主。09-11年人数比例均在一半以上,11年达到最高值62.5%。12年呈现大幅下降。以私营企业为主的就业方向开始分散,就业结构逐渐向多元化发展。

图4 西林工商管理专业以私企为主的人数比例

5.自主创业及考研人数较少

自主创业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国家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从而掀起了我国第四次自创创业的。近四年西南林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极少。平均每年1人创业成功。

该专业考研升学比例也较低,09年3人,2010-2012年都为2人。

三、西南林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就业存在的问题

为探寻该校工商管理专业就业存在的问题,笔者就就业期望、就业管理等问题在该专业应届毕业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0份问卷,有效回收48份,问卷整理出如下存在问题。

1.学生缺乏获取就业信息的主动性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对就业信息很了解的仅4 %;41.6%的毕业生对就业信息了解;超过一半的学生对就业信息不太了解或不了解。学生主动寻求就业信息的意识淡薄,甚至出现“上头热,下头冷”的现象,学校对就业信息的频繁性与学生对信息获取的麻木性形成鲜明的对比。

2.学生就业目标不明确

工商管理专业培养从事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各类人才,但现实经济社会中,企业的财务岗人员需要财会专业毕业生;人力资源岗位需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行政管理需公共事业管理或文秘等专业毕业生,因此,大部分学生只能在市场营销岗位寻求就业。通过对西南林业大学应届毕业生的调查,在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中,尚有47.6%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

3.学生就业期望值高

影响工资水平的因素很多,如人力资源的供求关系、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等。由网上薪酬数据调查显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在2011年的平均起薪点是2900元左右。云南等二线城市的劳动力市场薪资状况,刚进入企业的薪资一般在1500-2000元[13]。而笔者的调查数据显示(见下图),73.8%的毕业生对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是2000-3000元。被调查人群中超过半数对薪酬的心理预期偏高,这必然导致一定程度的自愿性失业,或者产生更多的摩擦失业。

4.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不完善

该校在就业工作中采取措施,加大就业指导和服务力度,设立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建立西南林业大学就业创业实训基地、赢在协诚大学生创业文化交流中心、昆明创业青年俱乐部为学生就业创业搭建服务平台,全面做好就业服务工作。但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毕业生们对学校的就业指导看法不一。9.6%的同学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非常实用,能对自己求职成功起重要作用。65.4%的同学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一般、有一定作用。21.3%的同学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没有太大作用。3.7%的同学对学校的就业指导作用说不清楚。从这个数据显示结果来看,学校的就业指导是有一定作用的,但是部分同学仍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存在一些看法。由此看来,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仍存在改进的空间。

四、建议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基于当前的社会形势、专业特点,林业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在构建国家、学校、社会全方位的就业扶持体系的前提下,林业高等学校应该从教学培养目标、人才定位方面寻求自己的特色,并从以上基于学生视角的就业调查中得到启示,进一步做好就业服务工作,为学生毕业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

1.就业指导应贯穿大学教育始终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大多是在高年级中进行,但就业理念应该从低年级开始抓起,从学生入校的专业教育开始就应该具有就业引导的意识,从培养方案的制定、动手能力的培养、综合能力的提升等方面加大就业指导的力度,一方面可以通过尽早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帮助学生探索自我,分析专业出路,了解职业空间,另一方面将职业指导渗透入各门专业课程中,任课老师结合专业课程教学,做好职业规划指导。

2.培养学生主动寻求就业信息的意识

目前许多高校都是通过网络、飞信或qq进行就业需求信息的,而如前分析,目前的现状是学校信息密集而学生视而不见,信息越密集,学生越过滤各种有用信息,因此,应该加大学生对就业信息获取的主动性教育,变被动接纳信息为主动寻求信息。当然,意识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其教育应渗透到各项学习和生活当中。

3.建立校企合作的新机制,将选拔与培养相互渗透

用人单位如果仅通过面试和简历选拔人才,可能导致对招聘人才的不满意,从而导致学生暂时性失业,而学生仅通过招聘宣讲了解企业,也可能导致后期人才流动的普遍性,继而产生较多的摩擦失业。因此,如果建立校企合作的新机制,将企业尽早引入学校,通过实践活动、竞赛活动、论文指导、奖学金设立等多种形式使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同时,邀请用人单位进行求职前的模拟面试,既可以使企业做到早选苗、早培养,对学生有更多的了解,又可以使学生了解更多的企业信息和企业文化,提高对企业的认可度,提高初次就业的比例,更减少后期的摩擦失业。

4.加强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调整就业心态

就业过程是从职业理想走向社会现实的转变过程,但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少学生难免出现患得患失、急躁焦虑、自卑自弃等异常的求职心理,从而影响毕业生顺利就业。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制定一个相对明确、合理的求职方向和目标。

参考文献:

[1]郗杰英.当代中国青年就业创业研究报告[D].北京:现代出版社,2010

[2]陈光金、李伟.2010年学生就业蓝皮书麦可思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3]刘和忠.德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1,28(5):42-45

[4]吴薇.生涯发展理念下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构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5]邬红波.宁波、香港地区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运行机制的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6]张秋莹.大学生就业政策低效原因及对策探析[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2,14(4):43-46

[7]杨伟国.中国就业促进政策的三大支柱[J]新视野,2008,(2):18-20

[8]杨歌舞.就业政策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8

[9]刘克鹏.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技向导,2012,(8):78,121

[10]陈海林.公共政策供给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分析[J].决策与信息.2012下,(7):28-29

第3篇

关键词:蒙古族 传统家具 图案特征

一、喀尔喀蒙古部溯源

1. 地理位置

喀尔喀蒙古部是一支历史渊源悠久的蒙古族部落分支的总称,据文献记载,“喀尔喀”这一称呼始于清末明初,是中国清代漠北蒙古族诸部的名称,该词源于著名的喀尔喀河。从地理位置分析,喀尔喀蒙古东接呼伦贝尔,西至阿尔泰山,南临大漠,北与俄罗斯接壤。

2. 历史渊源

分布于喀尔喀河的蒙古诸部落统称为“喀尔喀蒙古部”,喀尔喀蒙古部的形成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公元15世纪末叶。15世纪末叶,元太祖15世孙巴图孟克(达延汗)统一东部蒙古后,将漠南、漠北原来各不相属的大小领地合并为6个万户,分为左右两翼。喀尔喀万户属左翼,共十二部。内五部居喀尔喀河以东,巴图孟克封授第五子阿尔楚博罗特;外七部居河西,封授幼子格埒森扎・札赉尔珲。巴图孟克死后,内五部逐渐南徙,清初编旗,属内札萨克旗,今中国内蒙古;格埒森扎留居故地,其号所部为喀尔喀,辖地逐渐扩大,据有漠北地区,今蒙古国。

根据上述有关地理位置对蒙古族渊源的描述,内蒙古地区蒙古族部落属于“漠南蒙古”,喀尔喀蒙古部也称为“漠北蒙古”。

3.

鉴于喀尔喀蒙古部的历史渊源,其也保留了较为完整和淳朴的,进而又影响到了喀尔喀蒙古部的民俗民风和生活用具的方方面面。

“佛教”和“萨满教”是喀尔喀蒙古部传统的两大。佛教分为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和南传佛教。喀尔喀蒙古部及中国境内内蒙古地区信奉的佛教均为藏传佛教。

蒙古族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民族,这也体现在其对各种宗教的广泛接纳。在蒙古族聚居的地区原来流行的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萨满教等。蒙哥汗时期 (公元1209~1259年),蒙哥汗和皇族除信奉萨满教外,也奉养伊斯兰教徒、基督教徒、道教弟子和佛教僧侣,并亲自参加各种宗教仪式。元朝时也采取同样的政策。元朝时期伊斯兰教徒的建寺活动遍及蒙古各地,基督教也受到重视和保护。国师八思巴曾向忽必烈及其王后、王子等多人灌顶。

藏传佛教传入蒙古族地区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但是对于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却是至深至远的。公元1247 年蒙古皇子阔端台与萨迦派首领萨迦班智达的凉州会晤,标志着蒙古族与藏传佛教正式结缘的开端。在这之后,藏传佛教(主要指格鲁派)逐渐在蒙古草原传播开来,与萨满教共同构成了蒙古族传统的两大主体。

萨满教是喀尔喀蒙古部古老的原始宗教。萨满教崇拜多种自然神灵和祖先神灵。蒙古族的先祖成吉思汗信奉萨满教,崇拜“长生天”。直到元朝,萨满教在蒙古社会占统治地位,在蒙古皇族、王公贵族和民间中仍有重要影响。皇室祭祖、祭太庙、皇帝驾幸上都时,都由萨满教主持祭祀。

二、喀尔喀蒙古部传统家具图案特征

1. 图案的原生态特征

喀尔喀蒙古部传统家具图案具有很强的原生态特征。“原生态”一词原指没有被特殊雕琢,存在于民间原始的、散发着乡土气息的民俗文化及艺术形态,是一种可以称为“非物质文化”的代名词。在这里借用“原生态”一词指代没有被外来其他文化侵袭的,具有喀尔喀蒙古部传统特征的图案及表现形式。

“纹样”是蒙古族传统绘画艺术中一项重要的创作类型,而在喀尔喀蒙古族传统家具中这种艺术形式表现得尤其具有地域特征。在喀尔喀蒙古部的传统家具彩绘中,多数实物样本中的绘画均采用图案化的特征,具象的图形出现的较少,大量实物样本的调研很好地例证了这一“原生态”特征。

实物样本“双屉朱底金漆彩绘植物纹木桌(图1)”上出现了不同形式的边角纹样、连续纹样和中心纹样,这样的全部采用纹样的组合来装饰家具表面的做法在其他喀尔喀蒙古部传统家具上均有反映。调研中的有些复杂而精美的图案令人叹为观止,这些彩绘图案用今天的印刷工具甚至都很难完成,而在过去全由工匠手工绘制,由此可见喀尔喀部传统手工匠人的高超技艺(图2)。

白色被蒙古民族视为圣洁的颜色,白云在蒙古族中是吉祥圣洁的寓意,云纹是蒙古部传统家具中应用较多的纹饰图案。在喀尔喀蒙古部传统家具的彩绘图案中,对云纹图案没有进行过多的变形处理,而是用了较为淳朴的绘画方法,将云纹直接沿小木桌的束腰处连续围合绘制,再在云纹中填以金漆,这样的图案及彩绘方法也决定了该木桌作为供奉的明确用途(图3)。

2. 图案色彩的多样化

喀尔喀蒙古部传统家具的图案彩绘用色丰富,具有多样化的色彩特征。这一特征在橱柜类家具中表现得尤其突出。在内蒙古地区的蒙古族传统家具彩绘图案中,色彩搭配采用较接近的色彩,一般不会采用明度、纯度或色相相差太大的配色方案。但是通过对喀尔喀蒙古部传统家具实物样本的调研,使我对蒙古族传统家具的图案色彩有了重新的认识。在相当数量的样本中,图案色彩采用了色彩相差较远的搭配方法,这不仅没有让图案色彩混乱,反之这样的“非常规”的配色使得家具整体视觉感受变得更加丰富。实物样本“三屉红底单面金漆彩绘盘肠纹木橱”中红色做底,加以金漆彩绘花纹和浅蓝色彩绘边框装饰(图4)。另一件实物样本“五屉红底单面彩绘卷草纹木橱”也采用了类似的色彩搭配方法,这样的色彩搭配案例是在内蒙古的蒙古族传统家具中没有的(图5)。

在蒙古族传统家具的图案用色中,偏好使用红色和金色,黑色较少出现,黑色的使用也是很慎重的。关于蒙古族传统家具图案彩绘中使用黑色的案例,在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传统家具中均未见案例,但在喀尔喀蒙古部传统家具中,这样的实物样本也使得我对黑色在蒙古族传统家具的图案彩绘中重新审视。实物样本“翻盖红底单面金漆彩绘卷草纹经卷盒”(图6)中间“池子”部分用黑色做底,在其上施以金漆彩绘,加之这件家具的结构,决定了它的功能是收纳经卷所用。另一件实物样本“红底单面金漆彩绘植物纹木桌(图7)”也采用相似的彩绘技法,是不可多得的该类家具的精品。

图案色彩的多样化还体现在其他方面,如同一家具上相同图案采用不同色彩但又采用对角线呼应的彩绘方法,“对开门红底彩绘团花盘肠纹橱柜”就是这样一件精彩实物样本(图8)。其他在同一家具上具有丰富色彩搭配的实物样本均印证了喀尔喀蒙古部传统家具“图案色彩的多样化”这一特征(图9)。

3. 图案的宗教气息

喀尔喀蒙古部传统图案的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表现为具有明显的佛教题材特征。如实物样本“翻盖红底三面彩绘生命树小盒(图10)”中,绘制了佛教有的生命树,其所绘形态同时也可视做或喻为萨满教中的“长生天”。由藏传佛教萨迦派的第五代祖师八思巴(公元1235~1280年)创建的八思巴文对后世影响深远,在喀尔喀蒙古部传统家具实物样本的图案彩绘中可见其一斑(图11)。为了表达对美好、善良的追求并寄托蒙古人的精神世界,彩绘时将八思巴文加以美化,升华了图案彩绘,创作了赋予精神追求的、经过美化的八思巴文纹饰(图12)。其他实物样本中均不同反应了浓郁的宗教题材,“红底单面彩绘佛教故事纹经卷盒(图13)”上的图案是佛教八宝纹样和佛教故事纹样的结合,“束腰红底单面金漆彩绘摩尼宝珠纹供桌(图14)”样本中图案为佛教中有美好吉祥寓意的莲花座和摩尼宝珠纹样的结合。

三、结论

通过对喀尔喀蒙古部传统家具的实物样本的调研和初步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宗教对喀尔喀蒙古部家具图案特征的影响巨大。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1.图案的原生态特征;2.图案色彩的多样化特征;3.图案题材的宗教化特征。

在宗教对喀尔喀蒙古部传统家具图案的影响中,又数藏传佛教对喀尔喀蒙古部传统家具的影响最大,主要表现在“绘画”和“雕刻”题材两方面。家具表面彩绘中大量佛教题材的绘画、图案和文字使家具的装饰更好地服务于功能,这样的家具用于供奉、诵经和藏经,家具表面各种关于佛教题材的内容寄托了使用者虔诚的祈祷和企盼。在普通牧民家庭中常见的诵读经文的诵经桌,既有诵经的台面又有储藏经卷的抽屉,这便于虔诚的信仰者在草原上随身携带经卷、随时诵经(图15)。

在喀尔喀蒙古族的传统家具上,装饰题材较多地使用了“佛教”题材。通过调研发现,佛教文化的影响深入到喀尔喀蒙古部传统用具和家具等方方面面,这种在家具上施以宗教题材的彩绘和雕刻更反映了喀尔喀蒙古族人民对宗教的虔诚信仰。

对于喀尔喀蒙古部传统家具的研究才刚刚起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成果也将逐渐得出,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喀尔喀蒙古部的传统艺术和文化特色,对完善草原文化研究体系也将作出有益的补充。

参考文献:

乌日切夫.《蒙古族家具》.民族出版社,2009

阿木尔巴图.《蒙古族图案》.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5

郑宏奎.《蒙古族文化图典――游乐卷》.文物出版社,2008

尚刚.《元代工艺美术史》.辽宁万有图书发行有限公司,1999

郭雨桥.《细说蒙古包》.东方出版社,2010

额博.《蒙古人写真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1

韩宝花.《阿拉善蒙古族民俗风情荟萃》.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郑宏奎.蒙古族游乐文化.艺术评论,2008(12)

张欣宏.蒙古族传统家具图案元素分析.家具,2006(01)

张欣宏.艳丽吉祥的蒙古族家具.新居室,2007(01)

张欣宏.蒙古族传统家具研究―分类与审美.艺术评论,2008(12)

王丽.蒙古族传统家具造型特色研究.美与时代,2010(07)

王丽.蒙古族传统箱柜类家具造型研究.东北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11

金光.传统蒙古包装饰研究.内蒙古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10

第4篇

关键词:房地产;估价;比较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36-0177-0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房地产行业也在不断的发展,房地产行业也被不同行业的人士进行关注,尤其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房地产行业已经成为我国非常重要的经济产业,因此,对房地产进行合理的估价,选择合理的估价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保证房地产企业能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简述市场比较法

1.市场比较法的定义

在房地产进行估价时,利用市场比较法就是能够相比较与相似的房地产的成交价,对待估计房地产进行合理估价的一种方法。市场比较法主要是将等待评估的房地产与相似的近期房产成交价格进行比较,通过对相似已经成交的房地产价格的充分研究,最后得出等待评估的房地产的可能实现的合理的成交价格,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如区域因素、个别因素修正等等。在对房地产进行估价使用市场比较法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基准就是市场实际的交易价格,因此,这种对方非常进行估价的方法的应用是比较广泛的,且估计出来的价格是比较合理、说服力也是比较强的,而利用市场比较法估计出来的价格被称为比准价格。

2.市场比较法的应用

在对房地产进行评估运用市场比较法时,需要对相似的大量成交房地产交易进行充分的搜集,只有正确的对房地产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充分对市场行情进行了解,再对搜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比对和分析,才能够房地产的价格进行基本确定。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外部环境的不同,可能所搜集的相似房地产中不是全部都适合用来比较,需要对搜集的房地产进行仔细的筛选。在对可比较实例进行选择的时候,要选择比较类似的房产,如相同的用途、相同的性质等等;选择出来的实例交易案例,需要与等待估计的房地产具有类似或温和的情况;选择出来进行比较的实例案例,所进行成交的时间要尽量的接近所需要估计房地产的时间。如果选好了可以比较的实例案例,就要建立合理的比较基准,对不同因素进行合理的修正,从而更加准确的计算出比准价格,最后才能够保证分析方法是准确的、合理的,从而计算出比准价值,这样才能够计算出等待估价的房地产的准确价值。

二、房地产状况修正应注意的问题

房地产状况可以分为区位状况、权益状况和实物状况,从而房地产状况修正可以分为区位状况修正、权益状况修正和实物状况修正。进行实物状况修正,是将可比实例房地产在其实物状况下的价格调整为在估价对象房地产实物状况下的价格。在这三种修正中,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若干因素的调整。进行房地产状况调整,是市场法的一个难点和关键。1.可比实例房地产状况,无论是区位状况、权益状况还是实物状况,都应该是其成交价格所对应或反映的房地产状况,而不是在估价时点或其他时候的状况。因为在估价时点或是其他时候,可比实例房地产状况可能发生了变化,从而其成交价格就不能反映了。除了期房的成交价格外,可比实例房地产状况一般是可比实例在其成交日期时的状况。2.不同使用性质的房地产,影响其价格的区位和实物因素不同,即使某些因素相同,但其对价格的影响方向和程度也不一定相同。特别是在房地产状况修正中进行实物状况修正时应该注意这个问题。

三、利用市场比较法进行房地产估价的改进措施

1.建立完善的估价市场资料库

在利用市场比较法对房地产进行估价的本质就是房地产的市场价值转换成货币,在这个转换的过程中,要想能够更准确的利用市场比较法进行房地产估价,就需要准备更加准确的数据资料,因此,就需要建立完善的估价市场资料库,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估价的可靠性。

2.建立完善的土地市场估计信息系统

虽然我国城市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快,但是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大量可比的实例,应该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系统,比如房屋交易信息系统以及房屋出租信息系统等。在信息系统中,详细的对实际交易或出租情况进行阐述,进而可以有效的将影响到房屋价格的因素清晰的反映出来。另外,在信息充足的情况下,通过科学的方法,做好可比案例的选择,通过运用模糊聚类和层次分析等方法,将数据做的更加客观和准确。

3.加强理论研究,完善操作规范

相关部门必须要重视房地产估价理论的研究,只有将房地产估价理论研究清晰,才可以更好的进行规程编制和相关人才的培养,进而将理论知识转化到实践工作当中,加强估价人才的培养。然而,我国目前的研究者大部分都是来自于各个房地产估价机构,十分缺乏专业的学者。高校应该积极开展相应专业,进而才可以更好的对估价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且将市场比较法的运用方式加以完善。

4.科学确定估价结果

第一,要想保证市场比较法能够更好的运行在房地产估价中,就需要对自身的市场信息资料库进行充分的完善,从而实现信息化的管理。在利用市场比较法对房地产进行评估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基础数据资料,从而与相似成交房地产进行实际的对比,从而得出准确的估价。在利用市场比较法进行评估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市场交易资料,如今计算机技术在不断的发展,房地产市场也在不断的成熟,获得相似比较实例案例也越来越多,这就需要充分的对计算机进行利用,从而建立起完善的市场信息资料库,更好的收集到完善的信息,这样才能够得到相似的成交房地产案例,从根本上将评估的结果进行提高,也能够更好的使市场比较法运用到实际的房地产估价中去。第二,要想保证市场比较法在房地产估价中更好的被应用,就需要评估人员能够对调查的资料进行全面的了解,并保证其准确性,并选择合理的案例,这样才能够保证自身的技术水平能够适应全面的发展,并进行全面的比较,确定适当的修正系数,这样才能够保证房屋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因此,评估人员的评估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是关系着房屋评估准确性的关键因素,这就需要房地产企业能够对评估人员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使其能够掌握更加先进的技术水平,并从根本上提高评估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而提高评估结果的准确性。第三,对各界人士对房地产市场的观念进行改变,是保证市场比较法进行应用的关键因素。这不仅需要政府部门能够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还需要对市场比较法的应用环境能够进行改善,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房地产市场比较法的被关注度。结语:综上所述,市场比较法与其他的房地产评估方法相比较有非常多的优点,在房地产的评估过程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也有比较明显的成效。随着房地产行业的不断发展,房地产的成交量也在不断的攀升,这就可以为市场比较法的运用提供更好的基础,也能够保证更广泛的运用到房地产估价工作中去。因此,需要对市场比较法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从而提高房地产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王秋丽.房地产估价的市场比较法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7,8.1.

[2]项均.房地产估价市场比较法的改进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6,8.25.

[3]项昀.房地产估价市场比较法的改进研究[D].黑龙江: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6.

第5篇

关键词:城市道路;水损害;机理分析;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U416.2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目前,新建成的城市道路出现松散、坑槽等路面表面损坏的现象明显,这严重影响了驾驶者的行车舒适性与路面使用功能性。研究表明,水损害问题是造成城市沥青路面表面破坏的主要原因[1]。因此,本文结合笔者的从业经验对城市道路水损害原因及防治对策进行深入分析。

1.城市道路水损害产生的原因分析

1.1水损害产生的外因

城市道路路面结构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如图1所示,来自外界环境的雨水、雪水等极易通过沥青道路表面的连通孔隙渗入到结构层内部,同时伴随着行车荷载产生的动水压力的反复冲刷作用,使沥青路面出现水损害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交通量逐年增加,促进了行车荷载产生动水压力的冲刷及泵吸作用。过量的车辆尾气排放,使大气降水中的酸性物质增加[2]以及降雪后大量融雪剂的使用等因素,使沥青材料与集料间的粘附力降低并产生剥落、松散等城市道路水损害现象。

1.2水损害产生的内因

不合理的沥青混合料的级配设计、沥青混合料摊铺施工时产生的材料离析以及温度离析等因素导致的摊铺成型后沥青混合料空隙率过大,使外界水渗入路面结构内部的问题加剧;沥青材料与集料选择不当,出现材料间的粘附性不足,使沥青材料和集料遇水剥落;结构层自身的排水性能较差(如半刚性基层结构)、结构层内部的排水系统、防水结构功能设计不当或缺失等原因是城市道路路面结构出现水损害的内在因素。

2.城市道路水损害预防和治理对策分析

采取有效措施减轻并从根本上预防和治理城市道路水损害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城市道路的水损害预防和治理,主要应该从合理的结构设计与良好施工工艺两方面入手加以解决。

2.1合理选择原材料,提高沥青与集料间的粘附能力

要保证沥青材料与集料间的粘附力,首先应使集料表面有良好的清洁状况,必要时应对所使用的集料进行清洗,避免集料表面附着有灰尘,降低材料间的粘附性。

集料的物理性质对沥青与集料间的粘附能力起关键作用。研究证明,通常碱性集料与沥青的粘附能力明显优于中性和酸性石料[3],如图2所示,在城市道路的建设中,用做沥青面层的石料通常有石灰岩、玄武岩、安山岩三种,玄武岩与石灰岩石料都与沥青材料有较好的粘附性,玄武岩材料硬度好常用在沥青道路上面层中,石灰岩硬度稍差常用在中、下面层中。安山岩碎石硬度虽然好,但与沥青的粘附性较差,当受料源供应的限制时,安山岩碎石可通过复合使用的方法,将其破碎成细集料与玄武岩材料组成复合集料在上面层中使用。

2.2合理选择结构类型与配合比设计方案

城市道路的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应根据各层的功能要求合理选择沥青混合料类型。通常上面层应具有抗车辙、抗裂、抗水损害能力;中面层应具有抗车辙和结构稳定性的能力;下面层应具有抗疲劳的能力。由于上面层直接与车轮接触,同时受行车荷载、环境因素(温度、降水)等作用,因此,对上面层混合料的原材料的技术指标、级配设计等质量控制要更为严格。就防治水损害而言,上面层应采用密级配沥青混凝土,同时在沥青混合料设计中严格控制其设计空隙率指标,研究表明,设计空隙率不大于5%时,水基本无法深入沥青混合料面层,当空隙率达到8%时,路面渗水效果明显,但过小空隙率的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能将变差。综上考虑,表面层沥青混合料的空隙率控制在3%~5%较为适宜[4]。另外,沥青路面的施工摊铺压实质量也将影响路面的抗水损害能力,如压实程度不均匀、混合料摊铺过程中的离析现象(摊铺离析、温度离析)等,都将使现场的空隙率与设计空隙率产生偏差,压实度不足将使沥青路面抗水损害能力下降,而压实过密则易使沥青路面高温稳定性能变差。

2.3控制及改善半刚性基层开裂现象

以水泥、石灰等稳定类材料为混合料作为基层或底基层在城市道路中应用广泛,但半刚性基层易开裂,受干湿作用明显,开裂后半刚性结构的强度及稳定性将被积水所弱化,严重影响使用寿命,因此,采取合理措施控制及改善半刚性基层开裂现象是必要的。

研究认为,半刚性基层的开裂是其本身的固有属性,无法从根本上消除,但可以通过相应的技术措施减少裂缝的产生[5],具体措施有:

1)控制水泥剂量。过多的水泥剂量将使基层表面出现裂缝,通常认为水泥的剂量应不大于6%。

2)选用骨架-密实型结构。在工程应用中证明,骨架-密实型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具有良好的抗裂性能,同时还可以有效缓解路面的横向开裂现象。

3)采用土工合成材料以及应力吸收层等措施防止反射裂缝的产生。

2.4严格控制路面摊铺压实质量

如图3所示,除一些成规模的市政主干道路工程外,很多市政新建和养护工程施工地点相对分散,工程规模较小,单次摊铺使用沥青混合料数量较小且运距较远,这些因素都将影响路面摊铺压实质量,而路面摊铺质量不佳,压实度不足将引起道路的水损害。

为保证沥青路面摊铺后的压实度,无论新建工程或是养护工程,都应严格控制沥青混合料的到场温度以及摊铺中的沥青混合料温度,并配套相应的压实设备;同时应注意环境条件对摊铺的影响,如基层雨后潮湿未干不得摊铺,更不得冒雨摊铺等。在一些无法满足沥青混合料到场温度的施工工点,可在热拌沥青混合料中掺入温拌剂或直接采用低温沥青混合料的办法,以保证摊铺成型后的沥青混合料达到基本不渗水的要求。

3.结论

本文从产生机理以及防治对策两方面入手,对引起城市沥青道路表面破坏的水损害问题进行了详细介绍。科学的结构设计与良好施工工艺是预防和治理水损害的关键,合理的材料选择和规范的施工管理才是从根本上克服水损病害出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杨孟余、冯德成、沙爱民等.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释义手册[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2] 葛文璇.城市道路和城市环境关系的研究[M].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4.

[3] 严家伋.道路建筑材料[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第6篇

关键词 现代城市;规划;风水学

1.古代建筑风水学的基本思想

很多考古资料证明,对人的居住环境比较重视,这是中国本土文化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在六、七千年前的中华先民们已经在选择自身居住环境和认识达到很高的水平。很明显的“环境选择”倾向是在仰韶文化时期聚落的选择,它的主要表现有:1)和水源比较接近,不仅生活取水很方便,而且对农业生产的发展也很有帮助;2)在河流交汇处的位置,很便利的交通;3)在河流阶地上的位置,不仅耕作时有很肥沃的土壤,而且可以降低洪水侵袭;4)如果是在山坡上,通常在向阳的地方。依山傍水、两水交汇的典型上吉风水格局,就是半坡遗址。颇具启发意思的是,现代村落或城镇将这些村落迭压,如在某一段河南河水沿岸的范围内,在15个现代村落中就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村落遗址11处。

2.古代风水学对现代城市规划与建筑的启示

人类对自然的不合理的改变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了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环境污染,人口膨胀,资源危机,水土流失,气候反常等。这些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还有一个方面,人类居住的小环境也不尽人意。尤其是城市中现代建筑忽略了人与环境的关系,使居住的小环境也逐步恶化,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存环境。风水术强调的平衡、和谐及安宁,追求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引起了深受环境恶化之苦人们的重视。

当我们来到北京的故宫,颐和园,苏杭的园林,一定会为它的雕梁画栋,金碧辉煌而折服,当我们居住在山清水秀、避风向阳的寓所,周围的环境会让人神情愉悦;看到流水潺潺,草木欣欣,会使人留恋忘返,莺歌燕舞、鸟语花香,会使人心旷神怡,工作的压抑、生活的烦恼也随之烟消云散;可是当我们遇到寸草不生、尘土四扬、狂风席卷着黄沙漫天飞舞之地定会眉头紧、避而远之……等等这是环境景观对人类本能产生的种种物理、生理、心理反应。

中国古代建筑受风水影响最大的是追求一个适宜的大气场,千方百计寻求营造一处天、地、人和的“好气场”,这就是风水,即对人的生长发育,工作心境最为有利的外在环境,这个环境要山清水秀,风调雨顺。因为有山便有“骨”,有水便能“活”,山水匹配,相得益彰。所以,规划所有风水环境均讲究山水相配,并按照一定的风水空间结构进行组合。为什么许多风水地能成为人们修身养性、休养生息的理想场所呢?原因在于其山水组合合理,能给人一种幽雅舒适、心旷神怡的感觉。从这种意义上讲,“地灵人杰”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你看一看湖南、江西出了多少位共和国将军,上海、浙江有多少富翁,再看看曾经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河洛文化也曾是震惊世界的中原,渭河流域的西安古城今天又如何呢?怀古而革新必然是一服良药。这就不难理解有理性的人们孜孜不倦地追求合理组合的山水环境的原因了。

所谓风水的核心便是探求建筑的择地、方位、布局与天道自然、人类生活的协调关系。它将中国古老哲学命题“天人合一”等引入建筑中,其注意力不只是放在人类对环境的感应,而是要指导人如何按这些感应来解决建筑的选址乃至建造。在这里,位置的选择,平面安排以及空间位置,无不遵从某种“图案”与“秩序”,“天”的秩序,“地”的秩序、“人体”的秩序。如此,人才能与住所、与整个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从而获取心理上的平衡。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建筑也会由此得到一种勃勃的生机。

3.古代建筑风水学的现代运用与价值

古代建筑风水学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领域,因为时代和历史的局限,必然会有很多虚幻不实的成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且对传统思想的阐释用当代的语言和科学的理念,以在社会中能够更好地服务,这是从事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建筑学的专家学者一个共同面临的重大任务。

(1)要从传统风水学中“玄之又玄”语言怪圈中跳出来,表达方法要用比较容易懂的现代表达方式,以把风水学的精义及现代价值使更多的人有所了解。

(2)应该对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所适应,善于把最新的科技成果作为“点金石”,对传统风水学进行升华,使它可以进化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传统风水学的精华发扬光大。

(3)应该对当代城市规划与建设、房地产开发及建筑业的高速发展有所适应,对面临的各种新的问题进行研究,敢于创新,尽快地对风水学的现代化进行促进,也就是在当代建筑学之中把传统风水学中精华有机地融入其中。

当代社会的发展,是以城市建设为中心的。但众多的城市却没有山峦,或缺少河流,似乎与传统风水中强调的依山傍水距离甚远。但只要略加变通,依然可以找到符合传统风水宝地的范例。在考察城市中的风水状况时,可以将一座座的楼房看作是重重迭迭的山峰峦头,左右护砂,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可以将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道路,看作是一条条的河流溪水。因为对于城市、民居建筑而言,自然环境即山岳河流等要素的影响,远不及毗邻宅周的其它屋宇、墙垣及道路等影响更为直接和密切,因此在城市井邑之宅的辨形方法中,龙、砂、水、穴遂被赋予了新的特殊喻义而加以应用。

海口国际交易中心(以下简称海交中心)是海口市拟建设的一个以展览、交易为主,兼容办公、旅馆等功能的综合设施,建成后将成为海口市对外开放的新的经济和贸易中心。海交中心选址于市中心区,占地76 940平米,建设面积约24万平米,由会馆、宾馆、写字楼三部分组成。现代城市中类似的综合性建筑,大多数是各个部分相对独立,将各个不同功能建筑的入口安排在不同方向的街道上;即使是一面临街,也将几个功能区的入口绝对分开,并对各自的外部空间作均质处理,这种方式虽然是基于对功能和交通的考虑,但不可避免带来以下弊端:1)空间感觉分散,向心感不强;2)难以形成集中的城市公共空间。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代表西方建筑思想的设计方案方式与中国传统风水思想相悖。从天人合一的理念出发:小至家庭住宅,大致大型复杂的综合性建筑群,乃至整个区域,都可视为一,即天地人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一个整体。因此不论何种规模的建筑与区域,都应该尊重环境与人的使用,以达到天地人的和谐统一,也就是风水学的“天时、地利与人和”,形成“和合”的完美之家。

参考文献:

[1] 中国古代建筑风水学在现代建筑中的影响与运用.(省略).

[2] 小区的风水知识.(省略).

[3] 林永潮. 中国山水画景物布局规律研究[D]. 江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07).

第7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问题原因改善途径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概念和目标

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是指事业单位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政策法规和财务制度的指导下,有计划的对资金进行筹集、分配和运用,从而完成对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的核算、监督与控制,保证事业单位的各项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我国已经逐步的认识到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随着财政体制的不断改革,已经逐步建立起了以市场理论为指导、以财经法规为依据、以理财为重点、以有利于自身发展为目的的财务管理新机制。我国的事业单位的财务簪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是面临着诸多问题,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

二、当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预算不科学

财务预算是整个财务管理的起点,也是预算管理工作的基础,但是在预算编制的正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使得预算起不到预期的效果。首先,有些单位不能理解预算在财务管理中的意义,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导致很多数据并不准确。其次,大部分单位采用的是上年基数加增长的方法,很多单位为了争取更高的拨款,按照高标准编制预算,执行与预算脱节,造成了国家资金的浪费。再次,主管部门与具体的执行单位并没有一个高效的沟通机制,导致主管单位对实际需要并不了解,批准预算的准确性不足。

(二)财务柱算不规范

首先,原始凭证的管理并不规范,有些财务人员对于凭证的审核并不严格,为不法分子侵吞国家资产埋下了隐患。其次,填制记账凭证不准确,有的财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存在着会计科目名称不规范、业务处理不及时的情况。再次,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并不规范,很多单位存在着重采购、轻管理、固定资产折旧不规范的情况。

(三)财务报告体系不完整

根据我国相关财务制度的规定,事业单位应该及时的提供财务报表,包括当年度的资产负债表、收支惰况表、专用资金变动情况表、有关附表及财务情况说明书,报表所反映的内容主要是财政拨款和支出两大部分。但是随着我国事业单位的改革,拨款的比例有所降低,很多单位的收入方式多元化,因此原来的报表体系无法满足现实情况的需要,有必要编制事业单位的现金流量表。

三、当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探究

笔者认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之所以存在种种问题,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意识薄弱。很多事业单位的领导并不能真正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意义,普遍存在着财务管理粗放的状况,对财务活动也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督。第二,财务预算缺乏刚性控制。很多单位缺乏财务预算的意识,支出与预算差距过大,有的单位决算甚至超出预算数倍,导致预算不能发挥其控制作用。第三,事业单位没有严格实施收入管理机制。事业单位对财政拨款有着较大的支配权,这就为单位的超预算埋下了隐患,单位的收入高,往往其支出标准也变高,办公条件好,员工福利高。

四、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途径

(一)改革粗放型管理,树立现财观念

要加强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就必须改变其原来的政府拨款、单位支出的粗放型管理模式,必须把重点转移到适应公共财政的需求上来,耍把重点放在如何提高事业单位的理财能力上来,规范资金运作,保证资金运用的效率和效益。

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树立事业单位领导者和财务工作者的现财观念。在项目的支出中,必须全面、科学地评价项目,在客观的评价下做出正确决策。在投资活动中,必须尽可能的降低成本,并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

(二)健全预算监督体系,加强预算管理

要进一步完善对预算的管理制度,首先要加强上级主管部门对执行单位的了解,对执行单位的部门设置、人员配置、资产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才能够合理地批复预算的数额。其次,单位必须严格地执行预算,如实际情况有变动需要调整预算,则要及时地向上级单位报告。再次,有关部门必须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对资金使用的到位率和效率做考核评估,并对资金管理较差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

(三)重视会计基础工作,巩固财务管理的基础

要改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状况,就必须重视会计的基础工作,这是财务管理的基础。首先,要加强对原始凭证的管理,必须审核合格以后才能够入账。其次,要加强对财务凭证编制的管理,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相关的技能培训,提高其业务技能,保证业务处理得当。再次,要规范凭证的流转程序,加强内部之间各部门的牵剞,最大程度保护国家财产不受非法侵占。

参考文献:

[1]吕淑兰.浅谈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当代经济,2010年2月上.50-51

[2]廖莹莹.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的研究,硕士论文.中山大学2008年

第8篇

关键词:京密引水渠渠坡绿化;蛇莓;引种

蛇莓在北京地区其绿期长达250余天,花期、果期从4月份可连续至11月份,可同时观花、果、叶,园林效果突出。由于蛇莓不耐践踏,在封闭绿地可表现出很好的观赏效果。京密引水渠渠坡绿化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渠坡坡段原有野牛草草坪退化出现坡面裸漏的现象,更新改造部分渠坡退化地被是目前重要课题。京密引水渠园林绿化所从2008年4月开始对部分坡段进行蛇莓的引种试验,对不同坡度蛇莓的成坪速度、抗旱性、抗逆性性等生理特性进行对比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本实验从2008年3月种植开始,到2010年5月两年时间。种植地点在京密引水渠寺上到北石槽段,乔灌木下种植地被植物蛇莓。种植土为沙壤土。土壤基本养分状况:全氮0.087%、全磷0.094%、全钾1.992%、pH为7.61、电导率为0.272ms/cm、容重1.179039/cm3。

1.2试验方法及方向

1.2.1坡度种植方法

第一地段种植坡度55º-60º共计100米;第二地段种植坡度30º-45º共计350米;坡长在2.5米。种植株行距15×15cm;种植完成后,浇足透水,覆盖微膜,保湿保温。15天后去除微膜,浇透水。每隔5天喷施叶面肥共计2次。45天内进行细心养护,适时浇水。

1.2.2 灌溉方法

把蛇莓栽植于蒸渗仪中。试验小区上方搭遮雨棚,降雨时拉下塑料遮雨。为了保证苗的成活,移栽后进行正常灌溉。20天后进行充足灌溉,开始试验处理和测定。采用蒸散量反馈式灌溉方法,设置100%、75%二个灌溉处理,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100%、75%。每个处理安置3个蒸渗仪作为3个重复。

1.2.3 抗旱实验分析

植物的抗旱性是植物的形态解剖构造、水分生理以及生理反应到组织细胞、光合器官乃至原生质结构特点的综合反应。因此,对于植物抗旱性的评价,应该用尽可能多的指标来综合评定。为此,我们选择了与抗旱性密切相关的抗旱指数(DI)、水分利用率、根冠比、作物系数等四项指标进行分析。

1.3 测定指标

在试验结束后,对蛇莓的的生物量指标进行测量,主要指标有:单叶面积、覆盖度、地上部干重、根干重、根冠比等。同时观察蛇莓在该地段的覆盖率。

1.4 统计分析

实验数据用SPSS15.0程序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误( ±S ),若是正态分布,用方差分析;若是非正态分布,用秩和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不同坡度蛇莓在相同养护的情况下生长状态

建植后55天-70天,第一地段蛇莓覆盖率达到65%,第二地段蛇莓覆盖率达到95%。表明在30º-45º坡度种植时具有耐荫性强、繁殖力强、抗逆行强,生长快,成坪时间短,观花观果期长,管理成本低等优点。

2.2 蛇莓的抗逆性

在2个灌溉梯度下,除了根干重以外其余指标均在0.05水平下差异显著,说明蛇莓对水分胁迫极敏感。虽然实验结束时75%处理下的覆盖度和100%处理下的无显著差异,但是由于75%处理下的植株生长较100%处理的缓慢,其达到郁闭成坪的时间较100%处理的要晚。

2.3 蛇莓的抗旱性

根据各项指标的测定计算结果,将地被植物抗旱指数,根冠比、水分利用率、作物系数等指标列于表1。结果显示其耐旱能力一般。

表1:蛇莓的的各项抗旱测定指标

抗旱指数 根冠比 水分利用率 作物系数

蛇莓 0.62 0.14 59.50 0.90

3. 讨论

蛇莓(Duchesnea indica),蔷薇科蛇莓属,多年生草本。有长的匍匐茎,被柔毛。叶有长柄,小叶3枚,倒卵形或菱状长圆形,边缘钝锯齿。花单生,黄色。花期4-5月,果期5-6月。生于山坡、路旁、草丛及阴湿处,分布于全国大部分省区。

本文选择了四个指标进行分析,其中根冠比与蛇莓的抗旱性的关联度最大,因此对蛇莓的抗旱性影响最大,水分利用率的影响次之,作物系数与蛇莓抗旱性的影响最小。本文结果显示,蛇莓的抗旱性一般。

蛇莓繁殖能力很强,匍匐茎节节生根,再生能力强,繁殖成活率高,成坪快,地面覆盖效果好,对于美化环境、防止黄土露天、水土流失、吸附降尘、防止地表径流等都有着促进作用。蛇莓喜水耐旱,比较适合北京地区春秋季干燥、夏季炎热、雨季雨水较多的气候环境,春季干燥影响长势在雨季能及时恢复,但养护工作中应该注意,6月底雨季来临前,要根据叶片萎蔫程度进行一次人工浇灌,防止叶片萎蔫过度而影响观赏效果。

蛇莓春季返青与土壤墒情、气温有密切关系,土壤含墒情好、温度高,返青就早,反之则晚;若春季土壤含水量过低,蛇莓的发芽率将降低,植株整体长势将受影响。因此,为促进蛇莓春季发芽,可在3 月初浇一遍返青水,4 月初浇一次促壮水,雨季后人工除草一次;直到9 月底至10月初,为适当延长蛇莓绿期可适量施肥并浇水。蛇莓很少出现病害,几乎无需病虫害防治。因此,蛇莓全年的养护费用低。

参考文献:

[1] 汤章城.植物对水分胁迫的反应和适应植物对干旱的反应和适应性[J].植物生理学通讯,1983,(2):1-7.

第9篇

关键词:战略成本管理 施工企业 价值链 BSC

中图分类号:F2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5-027-02

战略成本管理理论和价值链的基本理论相结合构建了施工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体系,通过对价值链的详细分析,优化施工企业的组织结构,提高施工企业的竞争优势,加强施工企业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降低施工企业的管理成本。并且运用平衡计分卡(BSC)的方法对施工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体系进行绩效评价,通过对施工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体系进行评价,得出施工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水平是否达到最优状态。根据BSC评价结果,分析施工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优势及不足,进而日后对施工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体系改进与完善。

一、确定施工企业战略成本目标

施工企业战略目标是把企业使命和宗旨具体化和定量化,是施工企业的奋斗纲领,是衡量企业一切工作是否实现其企业使命的标准,是企业经营战略的核心。施工企业有市场战略目标,施工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施工企业的项目承揽情况是否达到企业能力上限都是市场战略目标。施工企业有盈利能力战略目标,施工企业的盈利能力目标是施工企业战略成本目标的最终目的,通过降低成本来提高施工企业的盈利能力。施工企业的技术目标,是改进施工流程、提供新技术,最大限度地节源并进行高效施工。

二、施工企业价值链分析

1.施工企业内部价值链的基本活动分析。施工企业与一般的制造业生产企业不同,施工企业内部价值链的基本活动包括项目承揽、内部后勤、项目施工、项目交付及使用等环节。项目承揽是施工企业营运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项目承揽作为施工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一个生命周期的起点,决定了企业这个周期内获得利润的多少。在施工项目承揽的过程中,施工企业要了解建设单位及最终用户的需求,熟悉竞争对手情况,综合分析建筑市场的各种商业信息,充分利用施工企业本身优势与市场中可利用资源,编制切实可行的项目承揽方案,作出合理的商务报价,签订施工项目合同。施工企业的内部后勤主要包括钢筋、钢筋混凝土、模板等原材料的储备及运输,机械设备的进场等。在施工项目中,生产对象具有一次性的特点并且不同生命周期内项目的施工场地也不固定,所以原材料和设备的储备与进场与采购活动同时进行,这样可以降低施工企业的内部成本,有效整合企业资源与市场资源并加以合理利用,使得施工企业差异化战略得以实施。施工企业进行项目承揽后,按照签订的施工项目合同对项目进行作业施工活动。项目的施工是施工企业实现最终利润的关键阶段,通过对施工项目进行有效的资源管理、安全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信息管理及成本管理,来实现施工企业利润的最大化。项目交付及服务是建筑产品经过竣工验收交付使用之后,施工企业对该建筑产品进行维护及保修的活动。施工项目的顺利交付及竣工资料的规范整理,以及良好的保修服务都会为施工企业树立品牌起到良好的作用,为施工企业带来良好的声誉,为日后的项目承揽工作打下基础。

2.施工企业内部价值链的辅助活动分析。施工企业内部价值链的辅助活动包括企业基础设施、采购活动、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四个环节。企业基础设施是企业在制定基础管理、财务、发展战略、计划、质量保证、有关企业方针和战略时,有效整合可利用资源,大力支持施工企业内部基本活动的价值链。施工企业的采购指的是钢筋、混凝度、水泥等原材料的采购,集中采购资源运用科学方法降低采购成本提高施工企业利润。技术开发是施工企业内部价值链环节获得成本优势的有效方式,人力资源管理是进行价值创造和增值活动的管理。

3.施工企业横向价值链分析。横向价值链又称为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竞争对手价值链,掌握竞争对手战略成本信息,确定竞争对手与施工企业自身之间的差异,从而确定施工企业的竞争战略。横向价值链是潜在的价值链条,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学习与竞争会推动施工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发展。

4.施工企业纵向价值链分析。施工企业纵向价值链是施工企业外部价值链的一个分支,是施工企业战略合作伙伴,从材料设备供应商、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分包商,到建筑产品的最终用户都在施工企业纵向价值链条之中。整合纵向价值链,施工企业可以在纵向价值链内进行扩张和收缩,也可以作出进入与退出决策。

三、确定成本管理战略

1.施工企业成本领先战略。施工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水平决定施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地位,施工企业具备成本领先优势就具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施工企业通过对企业自身内部价值链外部价值链的分析,确定战略成本目标,以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为施工企业的一个生命周期,从项目的承揽、项目的设计、项目的实施与控制、竣工验收、保修服务等周期内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使施工企业成本领先企业竞争对手。优化与整合施工企业价值链,保持施工企业成本领先优势,促进施工企业发展壮大,获取长期竞争地位优势。

2.施工企业差异化战略。施工企业在具备成本领先战略的前提之下,差异化战略也是主张业务同质化与管理同质化的施工企业不错的选择。施工企业须具备一定的核心技术,其核心技术是行业内其他竞争对手无法掌握的,在一定时间内会以高利润来达成施工企业的盈利能力战略目标。施工企业选择差异化战略还需要做到在某一领域内主攻此领域内的专业施工技术与施工能力的提升,或是在某一地区建筑市场主攻地区市场,培养施工企业竞争对手难以超越的核心技术能力与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差异化取胜。

3.施工企业市场集中战略。施工企业规模大小不一,分为大型施工企业、中小型施工企业,施工企业要集中企业能力做好一个或几个特定的建筑市场。大型施工企业市场集中在大型施工项目的承揽,市场集中战略帮助大型施工企业在大型施工项目中的施工流程,业务管理方式使施工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更高效。中小型施工企业集中在同一个地区施工项目的承揽,机械设备和周转材料、资金与管理力量方面也比较集中,从而提高中小型施工企业市场集中优势。

四、战略成本动因分析

1.施工企业结构性成本动因分析。施工企业结构性成本动因包括施工企业的规模、施工企业的经营范围、施工企业的整合能力、施工企业的地理位置、施工企业的施工能力与施工技术等。先谈施工企业规模,施工企业规模应与组织结构规模、承揽项目能力和施工技术等企业因素相适应。不能盲目扩大市场,结合施工企业自身能力发展企业规模。施工企业的整合能力可以从施工企业的业务范围大小分析出来,整合施工企业组织机构要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考虑施工企业组织结构灵活性避免高度整合。施工企业的选址也是施工企业成本动因分析的一个重要分析因素,地理位置关系到企业员工的工资水平、厂址周围交通的便利程度、税率、人文环境等也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与战略管理水平。施工企业的施工能力与施工技术是最根本的成本动因,先进的施工技术可以降低原材料的消耗量,提高建筑产品的过程质量,改进施工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对战略成本有重要意义。

2.施工企业执行性成本动因分析。施工企业执行性成本动因,包括施工企业员工的凝聚力、施工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施工企业生产能力运用、建筑产品结构,以及与施工企业上下游企业的链结关系。施工企业运用优化组合员工能力、机械设备能力、管理能力提高施工企业执行生产能力。施工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是从施工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交付、售后等施工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全面质量成本控制。施工企业内部采取协调机制方式沟通、配合、融合整体提高执行效率。施工企业外部采取战略合作实现与材料设备供应商、建设单位、最终用户经济共赢。施工企业员工的凝聚力是施工企业执行动因中的重要因素,充分发挥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可以保证施工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真正贯彻实行。

五、施工企业BSC绩效评价体系

1.施工企业BSC设计。将施工企业制定的战略目标转化成平衡计分卡,战略的目标描述是抽象的,将战略目标实现过程与企业预算相结合以构建平衡计分卡(BSC)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有了指标体系,我们才可能对指标体系中可量化的指标作数据的记录。施工企业的战略目标指标体系包括学习与成长、内部流程、顾客和财务四个方面。学习与成长方面驱动内部流程方面、顾客方面与财务方面,内部流程方面驱动顾客方面和财务方面,顾客方面驱动财务方面,财务方面是施工企业的最终目标。每一个战略目标下都有几个影响因素,它们关系着施工企业战略目标能否实现,根据战略目标及其影响因素来制定BSC绩效评价指标。

2.施工企业BSC记录。根据施工企业BSC所设计指标体系,记录各个指标体系在战略成本管理中的实际数据,这些数据是BSC绩效评价评分的依据。不仅如此,施工企业BSC的记录还可以把施工企业战略目标实现情况与企业总体运营情况呈现给施工企业的管理层,管理层人员也可以更好地掌握战略成本管理的实际运作情况,施工企业工作人员也可以通过实际数据督促自己参与到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中来。

3.施工企业BSC评分。施工企业的BSC评分是通过对BSC指标体系中的第二层指标进行统计与计算,将施工企业BSC指标体系量化后的指标值实际值与目标值作对比。根据评分标准,确定第二层指标的绩效得分情况,用第二层指标绩效得分乘各个指标自身的权重最后相加在一起,得到第一层指标绩效得分。用第一层指标绩效得分乘第一层指标,各自权重相加后得到绩效评价综合得分。

4.施工企业BSC修正。施工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体系构建完成应用后,通过平衡计分卡(BSC)绩效评价会找出战略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发现战略成本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从而对薄弱环节进行加强和修正。经过数据处理与分析后,我们得出施工企业的总评分值。得出财务方面的得分值,顾客方面得分值,内部流程方面得分值,员工学习与成长方面得分值。根据最终得分找到战略成本管理的差距与不足。从而改进与完善基于价值链的施工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体系。

六、结语

在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研究中,提出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成本管理体系流程,构建施工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体系,引入了平衡计分卡(BSC)绩效评价。施工企业按照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成本管理体系进行成本控制与实施,得到绩效评价成果,反馈战略管理体系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不断改进施工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王永军(导师:王进).铁路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系统研究.中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1

2.周伟(导师:周国强).基于BSC的工程项目绩效评价.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6.10

3.夏宽云.战略成本及其模式与方法.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2):43-48

4.闫达五.价值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会计研究,2004(2):3-8

5.孙三友.施工企业现代成本管理与流程再造.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6.赵晓红,基于价值链的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研究.西北工业大学,2006

第10篇

陵园 旅游开发 可行性

1陵园旅游的研究范畴

陵园旅游的范畴相对宽泛,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陵园旅游没有明确且统一的界定。对于古代帝王陵寝的旅游,现今一般被认为属于古迹旅游;针对烈士陵园类资源的旅游活动,被归类于红色旅游;都不是本文所主要研究的范畴。本文所研究的陵园旅游主要针对近现代修建的城市或社区陵园,此类陵园埋葬人群既包括社会名人也包括普通人,能够给游人提供死亡感悟或生态园林体验的旅游资源。我们可以看到陵园旅游应该属于这些年来逐渐被关注的“黑色旅游”。“黑色旅游”一词,最早是由美国的苏格兰大学的马尔科姆·福利和约翰·伦农于1996年提出的,他们认为黑色旅游是“游客前往现实的或商业化的死亡与灾难遗址并消费的现象”

2陵园旅游的目标群体和旅游体验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国民受教育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于死亡的思考逐渐开始延展,对于生命的思考超过了对于消亡本身的恐惧。并且随着国内殡葬制度的改革,陵园、墓园逐渐展现出园林化、生态化的景观设计,给人以生态园林的视觉感受。现代陵园改变了以往陵墓肃杀、使得旅游活动的展开成为可能。考虑到人群对于新概念旅游产品的接纳程度不同,我们认为在国内开展陵园旅游的目标群体定位应该以高学历、年轻化、对于精神需求追求较高的人群作为切入点。核心市场人群的统计学特征如下:学历本科以上、年龄在25—40岁之间、职业结构以公司职员、公务员、事业单位从业人员等以脑力劳动为主的人群。这些人对于新生事物具有较强的体验需求,能够感悟陵园旅游所承载的精神内涵、对于传统的守旧意识薄弱。陵园旅游作为黑色旅游的一种具体产品,它应该能够给游客提供以下几个方面的旅游体验:追思亡故亲友的悼念活动;感受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园林景观;对于某些归葬于此的名人的探访、瞻仰行为;通过符号化的陵园建筑,感悟人生的价值和对于生命的思考。

3西安陵园的基本特征

西安作为拥有600万人口的副省级城市,据不完全统计。周边现有陵园、公墓十余座,比较有代表性的陵园入下:九龙山公墓、白鹿原公墓、西安卧龙山福园、西安寿阳山墓园、长安慈恩园、霸陵墓园新区、西安高桥墓园、凤凰岭公墓、阎良汉皇书葬骨灰公墓、临潼骨灰堂、西安烈士陵园、神禾墓园、三兆公墓等。这些墓园中,除了目前承担爱国主义教育任务的西安烈士陵园和承担西安城区殡葬服务的三兆公墓之外,其余墓园都地处市郊,自然环境良好、自然生态水平较高、适合开发成旅游接待地。

4西安陵园的旅游开发的策略前瞻分析

4.1陵园必需实施绿色安葬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巨大的人口规模和土地的稀缺性使得我国必须走可持续化的殡葬制度。随着我国在二十多年前开始实施的殡葬改革,土葬的传统被逐渐改变。集约化和生态化的安葬模式开始逐步被人们接受。于是我们在借鉴西方的安葬方式的前提下,进行创新、整合,在全国开始开发建设绿色墓园。目前,我国每年约有300多万人实施火葬,骨灰的安葬基本上在陵园、墓园实施。由于骨灰安葬比传统的遗体安葬所需的面积和成本低,所以使得绿色安葬成为可能。我国的现代陵园、陵墓一般建设于城市周边的荒山、荒坡、河谷之上,以不占用耕地和具有一定得生态保护作用为前提。在这样的基础之上,要真正实现陵园的旅游开发,必需重视陵园的绿色安葬理念的实现和延续。保证陵园的基本特征是绿色的、生态化的,而非传统坟地的幽暗、阴森的表象特征。目前,西安周边的陵园、公墓(如上文提到的),都或多或少体现了绿色、生态的理念。这些墓园松柏成行、绿树成荫、墓穴以石碑、石廊、石柱组成,肃穆清雅。这都使得陵园旅游的后期开发具有比较好的设施基础。

4.2陵园墓葬设施实现良好的符号化设计,充分展示文化价值。陵园旅游追求的是生态的体验和精神的思考,而这两点都需要具体的符号化的旅游设施来支撑。黄志远(2012)“在陵园旅游这一具体旅游类型中,本文分析指出,每一座陵园都是一个复杂的符号系统,陵园中具有显著性的符号元素包括人物介绍、墓志铭、墓碑、遗物与塑像等,旅游者正是通过对这些陵园旅游元素的符号意义的解读来获得体验结果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要实现陵园的文化旅游价值,就必需在设施的符号化上下足功夫,比如在陵墓的墓碑上展示不同归葬者的具有代表性的墓志铭,在陵园设计长明灯、设计具有代表性的雕塑和景观阐释生命的价值等等。上海郊区的“福寿园”陵园,在这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上海的福寿园不仅成为本地殡葬业的知名品牌,而且成为上海市民重要的休闲、出游目的地。

4.3陵园建设讲求园林化和生态化的发展思路旅游归根结底是需求美的过程,是一种审美活动。陵园旅游也不能离开这一主题,于是陵园的建设是否能符合游客的审美需求就成为旅游开发能否成功的先决条件。在西方,一些知名的陵园公墓之所以能成为游客的必游景点,其重要原因就在于陵墓具有非常优美的景观或者风景。美国华盛顿的阿灵顿公墓、俄罗斯的新处女公墓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所以西安的陵园要实现旅游开发的目标,就必须将陵园的建设溶于美学元素,实现陵墓的公园化或者园林化。

4.4陵园旅游要考虑归葬者亲属的容忍度问题殡葬活动和旅游活动即使在今天,仍然存在一定得文化不兼容性。旅游活动本身应该是欢乐、预约的,而殡葬活动则充满了悲情、离别、甚至伤痛的感彩。当这两种活动在同一地域范围内展开的时候,极容易爆发不同人群的情感冲突,甚至有升级为行为冲突的可能。所以在陵园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归葬者的利益和归葬者亲属的感情,在可接受的情感容忍度范围内适度开展旅游体验活动,保证陵园职能的共赢。参考文献:

[1]黄志远.陵园旅游体验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12.

[2]杨宝祥.城市园林公墓环境建设及其生态旅游价值[J].河北林业科技,2005,(08).

第11篇

摘要:在我国“科教兴国”和“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水平大学”等的重要决策下,高校大学生宿舍设计已然成了业界研究的重要课题。如何在解决居住功能的基础上,使其为当代大学生提供更好的生活和交流平台,满足多样化的需要,成为了宿舍设计的重中之重。本文结合了三个现实的案例,在空间的利用方法、室内氛围的渲染及空间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影响等几个方面探讨高校宿舍创新性设计的可能,为本选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高校宿舍设计;生长空间设计;模块化空间设计;收纳空间设计;

中图分类号:TU318S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伴随着高校扩招势头的持续,高等教育迅猛的发展,国内大规模高校建设形成了一股持续的浪潮,各种规模的高校基础设施建设方兴未艾,但就目前大量的新建学生公寓实例分析,虽然其在客观上缓解了高校学生居住的需求,但仍然存在相当多的问题,如居住面积分配不合理,室内家具布置不当,缺少公共空间,空间环境质量差。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宿舍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设计标准低

受经济条件所限,用于高校学生宿舍建设的资金有限,建设用地不足,在这种总体形势下,我国学生宿舍的面积指标一直偏低,普通本科生的人均面积指标仅为6.5㎡/人,而国外发达国家学生公寓的住宿建筑面积则有24~25 ㎡/人,二者的差距是明显的。此种定额标准下设计的宿舍自然是十分拥挤,一般情况下每个寝食居住6~12 人,人均居室使用面积不到3 ㎡。

(二)环境质量差

由于宿舍面积小、人数多,使得宿舍中的环境质量较差,居室中的空气细菌浓度大超标;配套设施少,以致物品杂乱堆放,衣物随处晾晒;储物和收纳空间过于固定,存在着许多死角并未有效利用,导致公寓空间环境缺少秩序。杂乱的生活环境不利于学生进行健康的学习和生活。

(三)缺乏人性化设计

在以往的学生宿舍设计中,极少考虑私密空间的营造,对公共交流空间也缺乏人性化。传统的大学生公寓在收纳设计这一点上存在着很多不足,公寓内部家具的布置过于呆板,缺乏灵活性和趣味性。

二高校大学生宿舍创新性设计的发展方向

正是由于当下国内高校大学生宿舍设计存在着诸多问题,也为该课题创新性概念的提出找到了切入点。因此科学合理的空间划分、创造更好的自然通风和采光、舒适的空间尺度及合理功能分区成为了我们如何解决好高校宿舍设计的核心问题,下面从空间的利用方法、室内氛围的渲染及空间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影响等几个方面探讨高校宿舍创新性设计的可能。

(一)内部空间的处理方法

1.“生长空间”设计

一般来说一个高校大学生从第一天入校到大学毕业离开学校需要在一个宿舍空间里生活四个春秋。从第一天入住时带的物品和一年后或两年后所增加的物品数量和类型截然不同,就如同植树一般,每个苗木的坑位的位置都是计算好的,每棵幼苗之间的距离要适合它们长久生长,为它们以后枝叶和根系的生长预留生长空间,这个理念也应该应用于人们的居住环境设计中,同时也适用于高校学生公寓设计中,为高校公寓收纳空间进行合理规划与设计,因此对于大学生收纳设计不再仅仅限于如何增加或如何在更小的空间有更多的收纳的问题上,而要考虑随着时间的变化,根据时间的推移和使用者对空间的不同时间段的需求,从而使设计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2.公寓的模块化设计

空间的可变性,又可以称之为空间的模块化设计。这一部分主要体现在宿舍内部的家具以及陈设品的模块化设计。传统的宿舍家具形式单一,呆板陈旧,不便移动,导致了室内格局的简单和僵化。模块化的理念是源于将公寓式家具以合乎人体工程学的模数设计出来,各个家具单体可以组合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单元供一人使用,在需要的时候,也可以将家具单元重新拆分再进行自由组合,可以达到灵活分割空间,强化功能分区,简洁整体的同时又合理有效的利用资源。潜在的增强了空间的趣味性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模块化设计理念的出现既能满足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又能满足人性化时间及空间上的不断变化。

3. 收纳空间设计

高校学生公寓由于空间面积小,人均面积少,在这有限的空间里,必须满足使用者日常生活的多种功能,所以导致每个功能空间的集约化,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收纳空间,收纳空间是一个实实在在承载物品的空间,我们只能不断地探索收纳空间设计的可能性,最后达到空间的充分利用,合理利用,科学利用。

在思考如何合理安排收纳空间的同时,还应主动去考虑它与整体空间的关系,太多的空间序列也会使公寓的整体氛围杂乱不堪,因此在做这方面设计的同时必须考虑到完成后整体的视觉感受,尽量的将收纳空间隐形处理,充分利用室内现有的空间结构,局部高差,头顶空间,以及一些不常触及的空间死角,按照物品的使用频率进行分类,然后理性的安排布局,进而将其隐藏在家具和室内构造之中,达到空间整体,色彩统一,简洁有致的装饰效果,使整体氛围更加的明亮舒适。

三 总结

现阶段国内的高等教育逐步实现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当前以及未来的一段时间,我国高等教育将呈现出“跨越式”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将走进大学校园,在这里经历青春,感悟成长。因此良好的公寓环境不仅是大学生在校的避风港,还是影响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

随着时展,传统的大学生公寓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带有创新性思维的大学生公寓越来越多的涌现在大学校园中。在此,通过本选题的调研、分析与实践,对于如何增强大学生公寓的创新性设计做如下总结:

1.丰富空间格局:改变传统大学生公寓僵化的布局,灵活处理各个功能分区之间的关系,强调空间的可变性,重视私密空间与共享空间的分隔,创造出整体且富于变化的空间格局。

2.灵巧而高效的收纳设计:创新性大学生公寓的收纳设计应更加灵活而高效,灵活性在于它具有更多的组合形式,高效性在于按照物品不同的使用频率,合理的进行收纳,便于物品存放从而提高使用效率。

3.注重材质的温馨美感和环保性:由于公寓是大学生生活的平台和载体,它对大学生的生活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公寓内部的色彩,材质,灯光,陈设等都应散发出一种温馨的美感,给予学生舒适和安全感。

创新性大学生公寓设计在当下中国建设性事业蓬勃发展的潮流下,有着特殊的时代意义。它决定了大学生生活的空间层次,心理感受和交往需求,影响着大学生的生理健康,因此良好的公寓环境有助于使他们更好的完成学业,实现人生理想。

四 参考文献

[1] 王斌.当代高校学生公寓设计与研究. [D] 南京:东南大学硕士论文, 2007.

[2] 谢小萍.高校学生宿舍优化模式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杭州:浙江大学建筑学院,2004.

[3] 魏薇.高校学生宿舍设计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3.

[4] 杨昌鸣 朱秩蕾 高校学生宿舍内部空间设计探讨. [D]天津:天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2003.

第12篇

【关键词】复合生态理念;城市景观;地域性;地域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古典园林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强调“天人和一”“道法自然”的设计理念。但在经济全球化和快速城市化的宏观背景下,不同地域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加之经济利益的驱动,城市自身建设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导致社会分异、生活肌理与历史传统文化割裂乃至沦丧、景观“趋同化”、“同一性”、景观形态无序状态蔓延、生态坏境承载力下降、城市地域性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这与地域性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地域和民族文化特色的保护与发扬也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如何在符合复合生态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将地域特色融入到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来提高人们对城市地域的认知度,激发人们的归属感?

1 内涵认识

1984年,马世骏提出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为我国生态城市研究奠定了基础[1]。复合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社会、经济、自然三大子系统构成的、蕴涵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和整体生态化体系。而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是生态城市的灵魂所在,由此可见,生态城市设计要更多的侧重于挖掘地域文化内涵、注重整体性与地域性的结合。而城市景观正是处于这个众多维度上的一个空间点,并限于这个空间点所延伸的范围之内。

城市景观是“城市居民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网络结构,也是人类在改造和适应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特殊人工生态系统[2]”。它是一个多元素组成的城市复合体,所反映的是一个城市的整体容貌,包括城市整体布局的各组成要素的空间结构和外观形态,兼具经济、生态、文化等多重价值。从系统论和生态学的深层次角度进行深入剖析,可知城市景观是一类以环境为载体、自然生命为支撑、生态为纲、文化为常、受人类社会驾驭的集“自然—经济—社会”为一体的复合生态系统。它具有自然生态和社会文化双重属性。

依照不列颠百科全书第十四卷,可知地域是指有内聚力的地区。地域本身具有同质性,具有时间和空间双重维度。它强调地域环境和文化意识形态的特殊性和整体性。1988年,吴良镛先生指出“所谓地域,既是一个独立的文化单元,也是一个经济载体,更是一个人文区域,每一个区域每一个城市都存在这深层次的文化差异……”。“地域特色”是指在某一个特定的地域内,其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因素等共同构成的特征,它是相对于一定空间维度存在的,是历史特征和时代属性相统一的地域文化的综合表现[3]。地域性的缺失,使景观失去了原有的个性,丧失了活力,地域性可谓彰显城市景观个性的血液,地域文化景观具有有机生命体的特性,缺乏了地域文化的景观空间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同地域孕育不同的景观,如沙漠中的绿洲、大地景观、草原景观等。地域性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是营造具有场所精神的城市空间的重要途径,也是延续复合生态理念的真实体现。

2 理性反思

遵循以上内涵认识,显然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与发展模式,转向地域特色的表达来应对全球化和地域化的冲击。具体来说,我们需要建立一种立足复合生态理念下的具有地域特色内涵的城市景观发展模式。因此,在价值观和方法论层面上的转型和调整是首当其冲的。针对不同层次的整合与梳理,整体来说,可以分为宏观整体层次和微观要素层次两大策略。

2.1 宏观整体层次

1)尊重地域自然环境,因地制宜营造生态性地域特色景观。对于地域特色的理解,不仅指纵轴历史文脉的传承,也包括对其所处地域自然环境的深刻认识。每一个地域自然环境的形成,都与当地的气候环境、地形地貌、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等元素密切相关。在不同地域文化融合的浪潮下,城市景观规划设计要充分尊重和理解自然地理和场所,这种理解不仅是指静止的形态,也包括对其动态发展形态和历时性的理解。在设计时应将这些带有地域特色的自然元素融入到设计中,构筑生态走廊中的绿色网络。以尽可能地避免对地表肌理和地质构造的破坏。

2)挖掘地域文化内涵,重构地域景观特色。传统文化在时刻影响景观形态的发展;民俗文化具有强烈的地方认同感;现代文化则既含有传统文化基因又汲取了时展精髓。文化具有明显的历史延续性、整合性和重塑性,而且每一个地域的地域文化都是该地域人们活动与交流的历史积淀,都具有它们独特的文化多样性。与此同时,城市的发展水平、功能定位、整体风貌、城市肌理等也是地域性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影响因子。整合梳理地域文化,充分挖掘文化内涵,提炼地域文化精华,用生态化、现代化的表现手法塑造特色景观形象,是彰显城市景观地域特色的重要途径。

3)多元文化融合共生。景观只有在保持本土文化特色基础上进行的创新才具有生命力[4]。只有正确把握人们的审美需求,在不同地域文化交流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为本土文化不断补充新鲜血液,永葆本土地域特色。

2.2 微观要素层次

1)“天人合一”的景观形态。地域特色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应坚持复合生态理念,尊重地域固有生态系统的标准,以提炼、概括的景观处理手法进行再加工,呈现出高度概括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观空间形态。

2)揭示景观机理,满足人类心理需求。在景观规划设计中,避免景观均质化问题,洞察人类心理需求,运用空间尺度和比例的地域概念,切入形象、材质、尺寸等各个方面,加入景观符号元素,丰富空间的层次性,阐释空间的延伸与渗透。

3)合理利用新技术、地域景观生态性材料,注重色彩的延续与控制。可持续的合理利用风能、太阳能、水能,应用天然材料和再生材料,重视资源的生态价值与物质的循环和转化,凸显生态安全与生态效益。同时着重探析色彩的冷暖、饱和度和明度的变化规律,提炼意境美、艺术美和自然美。

4)复合生态绿化体系的营造。将绿化作为城市景观的一个子系统考虑,组织层次丰富的绿化空间,保护物种多样性。城市的生态自然环境和文化内涵是城市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城市形象的最显著特征。综上所述,景观规划设计中应从整体入手,逐项分析,综合考量,尊重自然环境,遵从生态规律,弘扬传统文化,亮化景观形象。

3 结语

“从可持续发展的口号走向生态景观建设的具体行动,这是当今国际城市人居生态研究的主流”[5]。在城市景观地域特色塑造中,要注重优化城市资源、保护城市生态系统、尊重原场地的地形地貌与其周围环境和谐共生、并结合地域性符号元素,将景观创造性地融入环境之中,形成更加完美的景观效果,营造一个生态化、个性化、特色鲜明的城市景观形象,来展现其特有的生态、文化、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马世骏 王如松.《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J] 生态学报. 1984.4(1).

[2] 李秀珍 肖笃宁. 《城市的景观生态学探析.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1995(2).

[3] 王晓娜. 《基于地域特色的现代城市设计研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