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5 15:47: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外资企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传统 企业文化 融合 和谐
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以来,特别是加入WTO之后,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冲击扑面而来,越来越多的国外资本、管理技术以投资兴企的方式来到中国,当然各种问题和矛盾也随之产生,尤其是西方国家的来华投资企业在经营中遇到的更多。很多外企高层十分困惑,原本简单的事情在中国的企业不容易执行,而一些很难的工作却能达到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而这些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企业文化,取决与外来文化与本国文化融合的和谐与否。
一、外企文化冲突的表现
很长的时间才能算历史,很长的历史才能形成文化,在不同地理环境中,文化的形成具有特质性,如果强行用自身的文化强加于当地的企业必然会遇到一些问题。
(一)管理导向的不同
西方文明的发源地是古希腊,那里以打渔和贸易为主,久而久之形成了直接、理性的贸易文化,做事情以结果为导向,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的感情投入不够,喜欢量化;而中国是农业文明国家,对天、地、人的互动十分重视,尤其是在“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中可以体会到这种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重视感情投入,以人为本。所以就容易出现简单的事情因为对人的重视不够而变得执行困难,当遇到难题需要个人承担大责任的时候反而能化腐朽为神奇。
(二)价值取向的不同
价值取向指人们对人、事物进行社会评判时所持的态度,受意识形态影响。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追求自我价值观实现、自主独立、个人享受、重利轻义,注重个性发展和个人竞争,崇尚个性的张扬等,强调以个人为本,以自我为核心,注重个人的权利;而中国人在他的“基因”里就蕴藏了和谐意识,及个人利益是出于集体利益,只有依存于整体方能发展,重视面子,避让冲突,希望和睦相处。而个人英雄主义者在中国是人人敬而远之的,容易孤立无援。
(三)思维方式的不同
西方人习惯于逻辑推理和实践验证,习惯采用实验、分析、事实和逻辑推理的方法推演,主张数量化、程序化和制度化,是注重以“科学”为原则的理性思维模式。中国文化是以强调天人合一,关注整体,会从事物的多面性正反、往复的去思考,在怀疑与演变中认知事物,更多地强调体验、感悟和想象,是一种参与情感的思维方式。相比于西方人的利剑型的处事风格,中国人更柔和,更体贴。
(四)权威标准的不同
中国人有较强的权威崇拜心理,推崇关羽、岳飞等忠义之士,对德艺双馨的领导绝对服从和依赖,而对有能无德或无德无能的领导往往分别采取阳奉阴违和我行我素的方式对待,所以容易被认为误认为不服管、不敬岗爱业等;而西方文化中“自由和民主”观念广泛存在,社会对个人较少控制,西方人性格的核心是自主和独立。只要自己对标准和守则自信,在企业中的西方员工对管理权威不理睬,可以对上级发表不同观点,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有较大的自。
(五)适应能力的不同
以上四条是企业内部的一些文化差异,而外企与内企在适应社会等生存发展环境上也有不同。外企大都按法办事,不太重视人情往来,在与社会管理部门、供应链条上下游企业外部因素的关系处理上不够,缺少认同感,遇到危机缺乏随机应变。这些就是外资企业资本雄厚、待遇优厚,却大都做不到本地行业龙头原因。
二、化解外企文化冲突的思考
之前看过一个案例,某美国大型汽车公司每年都会组织全球各分公司工作会议,一个主要议题是分析各自的经营成果,分享成功经验,去年成绩最好的印尼分公司总经理在来到中国后却名列孙山第一,一直稳居三甲的是台湾的分公司。经过仔细分析发现,前者是标准的大嗓门,很强势,而印尼人特别欣赏此类型的领导者,当其来到中国后却被认为是徒有其表,缺乏亲和力;而台湾分公司的领导出身于当地家庭,受过良好的美国大学教育,加之台湾是多种文化集聚的地区,公司文化自上而下灌输舒畅,没有内耗,经营业绩稳步提升。所以说,在中国管理不只是一门手段,更是一门文化交流,交流的好,犹如顺水推舟,反之就像逆水行舟会使企业陷入苦战,甚至拖累的集团公司的全球战略。
三、解决外企文化冲突的策略
一个人都是阴阳,国际间文化的差异更是如此,我们不应明辨是非,应该走存在和促进的调和式发展之路,认同各种文化融合的必然,,减少不和谐因素,由文化精神着手促进经济发展。
(一)直面差异
和谐的世界是大同世界,不是完全的相同,二是求大同,包容小异,在充分尊重彼此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共同的愿景,来化解当下由于由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冲突。作为企业文化的引路人——管理者来说,只有识别出文化差异,才能合理使用管理技巧和方法。管理者要尊重不同国家或地区、民族的文化差异,具有包容精神,允许百家争鸣。企业文化只有差异之分,实现管理人员的本土化,将母公司文化与子公司文化相融合,寻找文化之间的相通之处,不能搞孰轻孰重,淡化分别,以便于企业内部中外员工能够较好地理解和沟通。一方面,文化多样性的可以出更多、更好的创意,另一方面也要防范企业文化差异过大引发的冲突性。只有真正看到了文化差异,企业文化整合所产生的正效应才能更大。
(二)学以致用
不妨在鼓励和组织企业各级员工学习的同时,多组织跨文化培训,这样会加强人们对不同文化传统的适应和反应能力,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理解和沟通,是解决文化差异及冲突的有效途径之一。因为在安静的学习气氛下,内心也相对平和,能更好的了解跨文化管理方式的真谛,更以利于语言培训、对文化的敏感性和适应性的培训、沟通技巧、先进管理理念的培训等,也可以安排不同文化背景的同事合力完成任务,增加信任感,了解彼此国家的风俗习惯,促进双方沟通,改善和维持不同文化背景下员工关系,加强团队协作精神与公司的凝聚力,推动企业持续发展。
(三)博采众长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源远流长,诸子百家、博大精深,从杰克韦尔奇、比尔盖兹等世界著名企业家的身上,也依稀看到了中国的文化的痕迹,面对世界经济危机时,中国传统思想的精髓与先进生产力的结合将是化解这一难题的钥匙,中国本土的企业文化要面向国际,而外资企业也要实行本土化管理。联合的方式胜过竞争,没有取代只有融合,这越来越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像先前距离中的台湾企业,它的管理之道就是公司文化气氛的融合。
(四)志同道合
“道不同,不相谋”。不同信仰的人组织在一起工作,要有共同目标才能形成合力。将各国的传统文化核心现代化,整合成为一个让大家都能真切感受的环保、可持续发展、社会进步、家人安康等社会责任和道德规范,彼此认同,相互促进,减少企业文化中的冲突因素和不和谐现象,只有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才能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和促进企业发展。
关键词:外资企业避税关联企业
不久前,商务部公布了一串令人振奋的数字:2004年1至5月,全国吸收外资25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新设外企17359家,比去年同期增长14%;合同外资额57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近50%。中国成了外资的一片热土。
然而在这些闪光的数字背后,却是另一番景象:55%的外商投资企业亏损。一方面外企大面积亏损,另一方面大量外资不断涌入,面对这一现象,经济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不少外资企业亏损是假,避税是真。本文拟就外资企业避税的形式及原因做一些探讨。
1外资企业避税的现状
我国国家税务总局官员日前指出,目前在华的外资企业偷逃税的情况很普遍,许多跨国企业的避税行为致使中国每年税收损失约300亿元,许多企业属于非法避税。由于个人所得税、营业税等方面的税收没有计算在内,所以,实际避税要远远超过300亿元。
2003年4月。在广州市,首例“境内关联企业间融资”反避税案件中,广州市国家税务局对外公布,该局对著名的跨国企业宝洁公司涉及境内关联企业间巨额免息融资温暖体进行调查,调增企业应纳税所得额共5.96亿元,应补交企业所得税8149元。这是迄今为止广州市反避税调整单个案件补缴:税额最大的案例。
据北京地税稽查分局公布,被检查的外资企业中80%以上有违法行为,其中涉外税收违法案件主要集中在个人所得税、营业税和城市房地产税等税种上,仅2003年前8个月,北京地税第、二稽查分局审查了47个涉外税收案件,查补税款1.5亿元,这只是他们受理的半数案件的查补数额,其中有两个公司的涉案值就达到了1.3亿元。
在福州市,每年外商转移的利润就在10亿元左右,流失税款1亿元左右。据国家统计局在第三次工业普查中公布,全国41%的三资企业都在亏损。吉林某市曾经有98%的三资企业在亏损;广东某市87.5%的三资工业企业亏损;天津62%的三资企业亏损,如此大面积的亏损。令人触目惊心。
这些合资企业的亏损,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避税手段,其结果严重侵害了中方利益。由于利润被转移到境外,中方投资人不但无法获利,而且需要赔钱弥补亏损。对外方来说是明亏实赢,对中方来说是实实在在的亏本生意。在无力出钱弥补亏损的情况下,中方只能出售股权减少损失,从而逐步丧失对公司的所有权,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苏州的一家合资造纸企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与外方合资的七年当中,每年亏损将近1个亿,结果中方不但一分钱没有赚到,所持股权却几乎全部被外方收入囊中。
外资避税正使中国蒙受着重大损失。
2外资避税的主要方式
避税分两种,即正当避税和非法避税,二者有本质的区别,进行合理避税的人是尊重税法,只不过他们靠自己的智慧,利用了税法的漏洞获得了利益。外资在进入前,大多都认真研究过中国税制,对如何避税有一套相对的方案,避税方法高招百出,防不胜防,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2.1转让定价:所谓转让定价是指集团内的关联企业之间,为了确保集团利益的最大化,在集团内部人为的控制定价。这其中包括产品价格、贷款利息、无形资产转让价格、劳务费用等。据统计国际贸易总额中有60%是通过这种跨国公司的内部交易所形成的,跨国公司在制定内部交易价格时,往往可以便利的应用转让定价的方法,达到减少赋税从而增加利润的目的。在中国,其往往表现为“高进低出”,即用高于国际市场的价格进口设备、进口材料,而用低于市场的价格出口产品。这样外企很容易形成账面上的亏损,而利润转移到税负低的国家、地区,如此一来,跨国公司是一举两得:增加利润,减少汇率风险。因为属于跨国公司关联方交易,因而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灵活性,不易被察觉。据珠海涉外税务部门的检查表明,那些表面显示亏损的企业大多是购销“两头再外”。多以“高进低出”等方式将利润转移出境。转让定价行为的存在是造成其普遍亏损或微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耐克公司在国内市场不断发展,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很快成为仅次于李宁体育公司的体育巨子。据苏州海关调查,耐克公司营业额很高,成本很低,利润非常高,实际效益也很好,但是账面上却亏损,其中原因就在于大量特许权使用费支出掏空了企业利润。
一台彩电才卖50元到100元,这种惊人的低价,说出来谁也不会相信,可是在跨国外资企业关联方的交易中的的确确发生了。
2.2增大负债。目前外商投资中国的资金中,自有资金比例并不高,即便是一些实力雄厚的大公司也向境内外的银行举借大量的资金,这不仅仅是缺少资金,也是一种避税的办法。广州某外企就是通过与其境内的关联公司借贷资金转移利润避税的。这家公司在境内的关联企业主要有所属纸品有限公司、口腔保健用品有限公司等。2002年,该公司关联企业中部分公司出现连续亏损,失去了向银行借贷的能力。这家外企便以公司本部的名义向中行广东省分行寻求巨额贷款,总额高达20亿元左右。与正常企业行为相违背的是,该公司又拨出巨资以无息借贷的方式借给其关联企业使用。根据税法规定。利息支出可以在税前扣除。广州某外资企业利用税前列支利息,以此减少所得税;此外,提供巨额无息借贷给关联企业,也回避了正常利息所得税的税赋。同时,作为该企业的关联企业,也为巨额借贷在账目上表现为负债而规避了大量所得税。
2.3利用国际避税港注册公司。在税收筹划日渐兴起的今天,国际避税港也便成为了跨国税收筹划的“热土”。国际避税港也称“离岸绿洲”,是指一国或地区确定一定范围,允许外国人在此投资或从事各种经济贸易活动,取得收入或拥有财产而可以不必纳税或只需支付很少税款的地区。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很小的国家和地区,甚至是很小的岛屿,自然资源稀缺、人口数量较少、经济基础薄弱。但由于它具有税收的优惠,逐渐吸引了大量国外公司来此注册。这样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有英属维尔京群岛、格林纳达、塞舌尔群岛、巴拿马、瑙鲁、汤加……全球汇集于国际避税港注册的70万多家企业中,至少有80%以上徒有其名,它们在此完成了必要的注册登记手续,却在别处从事商业活动,财务运作,把利润转移到避税地,靠避税地的免税或低税收减少税负。在这里注册的公司中约有1万多家与中国有关。在长江三角洲.许多人会对一些外资企业究竟属于哪个地方投资的感到困惑,它们的投资方往往标明是英属维尔克京群岛等地方,而实际上这些公司许多是由台商投资控股。
2.4钻税法漏洞。利用税法漏洞进行避税,是目前外企最有安全感的避税手段。比如,现在中国对消费税是按照出厂价进行征收,于是,一些外企纷纷成立自己的销售公司,然后再用较低的出厂价把产品卖给自己的销售公司,以达避税的目的。另外,根据税法规定: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和地方所得税。按年计算,分季预缴,季度终了后{一五日内预缴,年度终了后五个月内汇算清缴,多退少补这样,在同一个纳税年度内,纳税人可以根据资金运行状况,自行选择预缴税款的日期,从而使税款入库的时间人为地延长了,递延了应纳税款。
当然,除此之外,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工资发放的次数等也是外资避税的备择途径。
3外企避税的原因
3.1资本的逐利性应是外企避税的最根本原因。每一个企业、每一个个人都在追求本身利益的最大化,我们知道,价格=成本+利润+税收,在价格和成本不变的前提下,利润和税收就是怎样的公正合理,都意味着纳税人直接经济利益的一种损失。所以在利益驱动下,使得一些企业除了在成本和费用上做文章外,也打税收的主意,以达到利益最大化。
3.2我国地方政府的纵容也是造成避税的重要原因。许多外企在本国都很守法,而却在中国违法,这只能说明,外企在中国的逃税成本大大低于国外。改革开放后,为了发展本地经济,各地都实行了多种多样的优惠政策。其中x~J’l-资的税收优惠往往被列为重要内容之一。另外,一些地方政府把引进外资作为政绩的考核指标,但这种指标却往往只注重了数量,忽视了效益。有的人生怕破坏了本地的“软环境”,一旦处理外戚涉税案就会听到各种奇谈怪论。以为加大税务查处力度会产生负面影响。理由是,将会造成外资企业流失,而潜在的客户也会不敢来中国投资。于是“软环境”过软,外商投资企业顺水推舟,在税收问题上,能逃则逃。能避则避,能漏则漏。
11月23日,日立携手中国电子商会举办了“中国制造2025”技术交流会,解读“中国制造2025”,介绍“绿色制造”及“智能制造”相关技术。
“中国制造2025”作为中国政府的顶层规划,是中国制造未来发展的10年路线图,这一计划从今年5月份提出后,让众多在华外企捕捉到新的契机,纷纷希望搭上这一快车,在中国开始新的布局。
日立:用“绿色+智能”寻找发力点
当前,全球制造业的竞争,已经转变成了技术和创新的竞争。随着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正在成为一个新的风口。
“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中国经济所处位置也出现相应变化。过去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而今后对外资的利用将会更符合我国产业政策的变化,逐渐流向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因为我国在近些年本身也在发展这些产业,在这些产业上,利用外资也有更大的空间。”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显然,精明的外资企业也捕捉到这个机会。对于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正式进入了中国市场的日立来说,近年来已经完成了在中国的转型,逐渐淡出人们熟悉的家电领域,开始在信息通信、电力、电子装置、建筑机械、高性能材料,甚至包括金融服务、物流等行业深耕。
日立的数据显示,2014年4月1日至2015年3月31日,日立全球销售额达到5138亿元,日立在华销售额达609亿元。日立在中国已发展成为拥有180余家公司、近5万名员工的综合性企业集团。中国已经是日立最大的海外市场,约占其全球总销售额的12%。
“中国政府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其中包括两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分别是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日立既有制造大型基础设施包括电力系统、铁路系统、汽车系统、医疗系统、高性能材料等的能力,也有IT信息通信能力和操作技术运营服务能力。因为这样多维度的融合能力,使得日立在帮助客户推动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方面有很多独到的优势。”小久保宪一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改革开放初期就进入中国市场的日立,逐渐淡出家电领域,开始在信息通信、电力、金融服务、物流等行业深耕。
早在2009年,日立就和国家发改委签署了合作协定,2015年 11月初,日中经济协会和日本的经济团体联合会派遣了多达200人的大型访华团来中国进行访问,日本主要企业的负责人基本上都积极参与,希望加入到“中国制造2025”的专列上。
“当今的中国已经在发挥世界经济领头羊作用,中国经济也从高速增长期转入政府提倡的新常态时期,社会对解决环境问题和低碳化进程的高度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尤其是对水、空气这类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资源尤为敏感。”小久保宪一认为,在这一背景下,日立有很大的机会可以与中国社会同发展,把握诸如提高环保意识等来自当地的需求,同时还需要利用自身作为制造企业积累的技术优势,生产环保型产品和服务,实现低碳经济。
恩智浦:抢占风口,联合中国大企业
如果说日立是利用自身优势来参与“中国制造2025”,来自荷兰的恩智浦则是通过和中国领先的公司进行合作,将在中国的业务开展得风生水起。
在2015年3月,这家荷兰半导体公司对外宣布将大中华区总部设在上海。接着,恩智浦半导体执行副总裁Guido Dierick全程参与荷兰首相马克・吕特访华,其间宣布与宝矿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神州数码控股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三方正式结盟成为战略合作伙伴,将于上海市中心建立基于无线物联网技术的大型智能商业社区。
“恩智浦耕耘中国市场已近30年,此次与中国商业地产的战略合作是一次新的突破。通过安全互联的智能城市解决方案,我们助力基本实现了物联网在中国的发展进程。” 恩智浦半导体中国区CEO兼全球市场销售资深副总裁郑力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据介绍,恩智浦认为“中国制造2025”是一个良好契机,该公司一直将中国当作一个创新技术平台,希望将高附加值的技术和产品带到这个市场。因此,恩智浦谨慎选择合作伙伴,希望与行业内最优秀的中国公司结成联盟。
因此,该公司先是在德国汉诺威消费电子、信息及通信博览会上做出决定携手华为共同开拓工业4.0中国与全球市场, 接着在5月份又同小米结成了联盟。
郑力认为,与华为、小米的合作是强强联合,不但可以帮助恩智浦完成帮助人们实现“智慧生活,安全连接”的战略布局,还可以在新领域如智能家居打开缺口。
关键词:FDI;内外资企业;出口贸易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吸引国际直接投资建立外资企业,在促进本土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获得了显著成就,2005年外资企业数目达2.6万户,注册资本8120亿美元,同时随着外资企业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外资企业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主体,从1997年开始,外资进出口额均高于内资企业,2005外资企业净出口超过内资企业达到567亿美元,占到当年净出口总额的58%。外资企业投资规模与进出口规模迅速发展,会对内资企业产生两个直接效应:对投资规模的挤入挤出效应;对内资企业进出口增长的正负面影响。虽然FDI对东道国进出口贸易影响已经进行了大量理论实证研究,但从内外资企业的角度,分析外资企业是否会对内资企业进出口产生挤入挤出效应和竞争力提升作用的理论实证研究还相对较少。
一、外资企业对内资企业出口增长作用机制分析
按照传统贸易理论,FDI对东道国进出口贸易存在的替代性或是互补性的作用,二者主要区别在于:FDI是为了避开贸易障碍流入进口生产部门从而在东道国进行生产和销售,还是为了利用东道国生产要素比较优势流入出口部门进行生产再出口到其他国家。就中国情况而言,理论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情况来讲FDI对中国贸易规模扩大和竞争力提高都会产生积极影响,但是就不同地区或是不同行业,影响程度又有所不同。江小涓(2002)分析结果表明,外商投资企业对扩大中国出口规模和提升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杨丹辉(2004),认为外商投资对中国出口竞争力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外资进入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中国出口规模扩张、出口结构优化以及出口竞争优势的增强,但在部分行业,随着外商投资企业出口的增加内资企业的出口竞争力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弱化;王少平、封福育(2006)研究结果显示FDI对中国贸易影响的区域性差异较大,对东部地区而言,FDI对出口有显著的创造效应,表现为对进出口的替代效应,而对中西部地区这两种效应都不明显。
FDI对东道国本土企业进出口贸易影响,可以分解成以下方面:积极的挤入效应和消极的挤出效应。一方面,出口部门外资企业的发展与出口竞争力的提高,会通过对东道国相关联产业的带动作用、技术外溢效应、加强国内外相互企业分工合作关系,从而加强内资企业出口竞争力的提高和出口规模的扩大;另一方面,外资企业出口规模和竞争力提高,也会通过与内资企业出口的竞争效应和替代效应,从而对内资企业出口产生挤出效应,同时建立在垂直化分工下的内外资贸易模式,容易造成内资企业产生路径依赖,导致专业化生产和出口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不利于内资企业产业升级和出口竞争力的提高。基于以上理论基础,我们利用计量分析方法,从检验内外资进出口是否存在长期线性关系角度入手,考察中国外资企业是否会对内资的进出口产生挤入基础效应。研究表明,外资企业进口对内资企业进口的影响,主要体现相互替代关系。
二、外资企业对内资企业出口增长影响的区域特征
分析历年内外资企业出口规模,不难发现:内外资企业进出口均存在线性长期均衡关系,且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外资企业出口增长对内资企业出口增长作用更强,结合中国实际发展情况,我们认为中国在制定对外经贸政策时,更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改善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和自主创新环境,是解决中国东、中西部进出口贸易非均衡发展的有效方法。从模型和相关数据分析可以看到,一方面,中西部地区外资企业出口对内资企业出口增长提升水平远远高于东部地区;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流入FDI相对规模又远远小于东部地区,所以充分利用FDI对中西部地区贸易挤入效应,通过政策倾斜政府支持的办法,鼓励中西部地区大力吸引外资,加强内外资经贸、技术创新合作与交流,通过大力提高本地企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扩大中西部地区内资企业的出口贸易规模和竞争力,从而有效地解决中国东西部地区FDI流入和出口贸易规模长期非均衡发展问题。 转贴于
第二,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地区、产业发展政策。中国内资产品出口结构上,主要是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与附加值含量低、竞争力弱,而外资企业生产与出口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产品,因此随着中国产业不断升级和出口竞争力的不断提高,今后内外资出口竞争效应会增强,尤其是东部地区和高新产业的竞争,外资企业对内资企业出口的正面效应可能会弱化甚至是消失,因此虽然从整体角度考虑不存在挤出效应,并不代表在某些地区或是某些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产业上不存在挤出效应。所以未雨绸缪,鼓励中西部地区扩大引进外资规模,充分发挥外资企业对内资企业出口贸易增长积极作用;对于东部地区而言,应科学地、有选择地引进外资,尤其是那些在出口部门外资相对规模较高的地区和行业,重点应该放在引入FDI质量上,把是否有利于内资企业技术进步和出口竞争力增长作为衡量外资的标准。
第三,加强内资企业部门出口竞争力的培育。就中国目前情况而言,外贸增长对外资企业依赖性过强,2010年全国共有天津、江苏、广东、上海、福建、辽宁、山东共7个省市外资企业出口超过了该地区总出口的50%,全国净出口2009年的58%、2010年的51%均来自外资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加工贸易出口对外资企业同样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同时,中国外贸增长的大部分利润被外资企业独得,这种出口部门外资企业一家独大的发展趋势,显然不利于内资企业通过国际贸易自身技术水平、产业结构和出口竞争力的提升,所以在以后的政策制定中,更应向发展中国相关行业和地区内资企业的出口规模和竞争力,向促进中国民族企业发展的方向倾斜,通过税收、政府R&D投资和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内资企业尤其是出口部门的内资企业快速健康发展,从而保持民族企业在经贸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实现三资企业、私有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丹辉.外商投资对中国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实证分析[J].改革,2004(3).
2、王少平,封福育.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贸易的效应与地区差异:基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分析[J].世界经济,2006(8).
3、江小涓.中国出口增长与结构变化:外商投资企业的贡献[J].南开经济研究,2002(2).
4、延兵.FDI与中国出口竞争力——基于地区差异视角的分析[J].财贸研究,2006(8).
关键词:外资企业 并购 财务处理 探析
早在1995年,外资企业就已经开始并购我国的国有企业股权,2001年以后,本着适应国际形势发展和变化的需要,以及我国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需要,我国政府对外资开放领域的限制也放松了,并且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外资企业参与到我国国有企业改造改组的法规法律,这在很大程度上就加快了外资企业对国有企业并购的速度和步伐。自2005年我国实行股权分置改革到现在,外资企业对我国国有企业进行并购,特别是那些拥有一个行业龙头地位优质、大型的我国国有企业,其并购活动更加踊跃。下面,笔者就对外资企业并购财务处理进行分析。
一、外资企业并购财务处理
在我国,企业主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经济体制的转变,想要实现这两个方面的转变,就要求企业必须要进行自身的财务管理创新改革。一方面来说,当前的环境就是短缺经济形势和计划经济体制并存这一环境,企业的财务管理也只是粗放型的,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都导致了企业普遍存在效率低下、浪费严重、资源利用率低以及材料与能源消耗高等现象。另一方面,伴随着我国逐步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企业的性质也就在根本上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企业逐渐成为了市场竞争中的主体,这种情况要求必须要建立起将市场作为根本导向的人本型、集约型、自主型和开放型企业财务管理的模式。
知识经济已经成为了一种信息化的经济,知识经济对企业的要求是在自身的管理手段上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投入,在企业自身的经营决策上注重运用和掌握决策支持的系统,在外资企业作业的流程方面,要求进行彻底更新和重新安排。知识经济同时还是一种网络化的经济,知识经济要求一个企业要将其管理层次减少,并且将其信息反馈和信息传递的速度加快,提升自身的经济管理效率。知识经济还是智力支持型经济,这就要求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必须要将自身思维方式转变,并且将自身知识结构不断更新,最终提升自身学习的能力。最后,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知识经济要求我们将社会和企业的关系重新审视,并且将企业环境管理工作重视起来。总而言之,外资企业并购财务处理工作的每一个方面已经成为了当前知识经济必然的要求。
在后金融危机这一时代背景下,任何企业的发展都处于一种相对不稳定的状态之中,经济环境的变化随时都又可能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或好、或坏,都是发展过程中应到充分考虑的,尤其是其财务管理工作,必须参考目前的经济环境进行统筹的规划和有效的管理,外资企业自然也不例外。就外资企业财务处理工作的开展来看,要求外资企业必须在其内部自上而下地进行财务处理创新软环境的构建,因此,外资企业必须要将自身财务管理氛围进行创设,并且将外资企业财务机制尽可能的完善,只有这样,外资企业才能够在根本上形成一种强大的动力。企业还要进行理念的创新,这就要求外资企业在面对当前新经济形势时,必须要将企业危机管理理念以及企业战略理念明确。
与此同时,外资企业在进行并购业务的处理过程中,充分把握好并购过程中财务处理的各个环节及相应的措施,以便于顺应新经济形势对企业发展的基本要求。
二、外资企业并购财务处理措施探讨
以上分析中已经提及,目前整个世界经济环境虽然不能用“萧条”来形容,但却普遍处于一种变幻莫测、动荡不安的状态当中。所以,外资企业在进行各种并购案的开展与执行过程中,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和谨慎的态度对待,尤其是财务处理工作更不能马虎。具体来看,外资企业并购过程中,财务处理工作首先要要做好资产清查工作,对被并购企业的资产状况进行全面了解;其次,财务处理工作中,财务人员还必须对并购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并购风险进行有效防范,建立起相应的风险预警机制;另外,要切实促进并购方案的有效推进,财务处理工作还必须做好战略性规划,保证以全局性及先进性的观念指导企业并购案的进行。
(一)做好并购前的资产清查工作
要保障外资企业并购方案的科学性及可行性,在真正进行并购方案的确定及执行之前,外资企业的财务人员及相关岗位人员必须做好对被并购企业的财务资产清查工作,对被并购企业现有的资金状况、负债状况以及资金流动问题等进行彻底且全面的清查,以便于在确保被并购企业一切资产的合法性之后,切实掌握其资产的真实存量,并对该企业的整体价值进行合理估价,进而为并购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资产清查的过程中,财务人员还必须对被并购企业的负税情况进行全面了解,以保证整体估价的科学性。
(二)做好并购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外资企业的危机管理已经成为了近些年来外资企业必须认真面对的一个问题,我们可以说,外资企业的危机管理必须要贯穿于外资企业整个的、所有的发展阶段和过程,因为综合外资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来看,外资企业的财务处理过程中,企业危机管理所占有整个财务管理的比重是不相同的,就一般情况来说,对于那些已经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和规模的外资企业来说,企业自身的风险管理和危机管理终将成为外资企业自身进行财务处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在并购的过程中,并购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则是外资企业危机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为避免在进行并购的过程中使企业陷入到经营风险当中,外资企业财务工作必须在进行并购方案制定的过程中充分结合自身的财务状况,将并购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从而保障企业的整体效益。
(三)做好财务处理的战略性规划
所谓的外资企业战略理念就是指在外资企业进行自身发展战略制订和实施过程中,必须要有全局观念和先进性。外资企业在具体的执行自身制订的战略过程中,必须要不间断的进行运作方式和竞争方式的创新,只有这样,外资企业才能够真正的形成、培育自身的竞争能力,并且努力的将自身竞争能力扩大、保持,最终使外资企业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当然,这种战略性的发展与创新同样也包含其并购活动,在完成并购之后,对于并购企业的整体运行与发展,外资企业应该严格秉承企业战略性发展的要求,进行合理的规划与筹谋。
三、结论
外资企业并购过程中的财务处理是指外资企业并购国有企业中所涉及到财务处理各个环节,要求我们对现代的信息技术进行充分的运用,并且建立起信息系统,使外资企业并购财务处理能够得到综合和集成。本文中,笔者主要从外资企业并购财务处理以及外资企业并购财务处理措施探讨这两个方面对外资企业并购财务处理进行了分析。笔者认为,理论只有应用到实际操作之中去才能够很好的发挥理论自身的作用,因此,笔者主张将外资企业并购财务处理探讨这一理论知识应用到外资企业并购的财务处理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中国经济的腾飞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世界各个地区、国家都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充满了信心,而这也是令中国人感到自豪的一件事情。近几年来经济增民率都保持在年均10%左右,2005年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就182321亿元,居世界前列。随着国民经济的稳健增长,我国的财政收入也随之增长。我国的财政收的规模也是大幅度提高。“十五”期间,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财政收入不断取得新突破。2003年突破2万亿元大关,达到21715万亿元,增收2812亿元;2004年在解决1288亿元出口退税陈前后,又突破了2万5千亿元,达到26396亿元,增收4681亿元,2005年财政收入为31627.98亿元,2006年财政收入达37636亿元这此都表明我国财政收入增民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所以我国财政有调整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经济基础,发挥财政杠杆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2、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健康均衡发展的需要
我国基础产业落后,农村道路、交通运输、公用事业、通讯等基础设施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农业亟待发展,西部需要大开发,老工业区要改造,高新技术产业薄弱呼吁社会支持,经济的发展要求产业扶持政策的登台。与之相适应,吸引外资需要向引进资金、吸纳先进技术,促进我国基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瓶颈产业倾斜。统一的企业所得税法将税收优惠应由现行以“区域优惠为主”转向以“产业优惠为主,地区倾斜为辅”的新格局,与我国目前的产业政策的调整方向相吻合,起到正确引导外资投向,改善基础能源产业发展不均衡的状况。
3、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
目前,我国对内外资企业实行不同的企业所得税法,造成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负不公,加重了内资企业税收负担,不利于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进行公平竞争。对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适用统一的企业所得税法后,纳税能力相同的企业将承担相同的所得税税负,符合税收公平原则,有利于企业进行公平竞争,也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有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二)所得税两税合一对外商投资企业的影响
在我国现阶段,税制调整对实际利用外资会有一些影响,但影响不会太大。
1、从世界上各国的引资实践来看,税收优惠对吸引外资的作用是很有限的
一般来说,对外资的吸引力主要包括以下因素:一是市场潜力因素,一个潜在巨大的市场对吸引外资具有重要的作用;二是政局和法律因素,政局不稳定直接影响投资的安全性,而法律不健全又使投资者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可以说上述因素是决定外资是否投资的两个基本条件;三是要素稟赋等比较优势因素,包括劳动力、资源稟赋等,从发展规律来看,这些因素对吸引外资的重要性正在逐步下降。
2、所得税两税合一主要调整的是税负结构,总体税负不会有大的变化
如果选择在现行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的改革方案,变动较多的是内资企业而不是外资企业的所得税制,对吸引外资影响有限。虽然清理、规范部分税收优惠制度,会扩大税基,增加税负,但同时调低税率(税率比现在降低四分之一),可以抵消或部分抵消调整税收优惠制度所增的税负。同时,改地区优惠、外资优惠为产业、行业优惠,实行以行业优惠为主,地区优惠为辅的税收优惠政策,变化的只是外资企业的行业税负结构。可能由于外资投资的行业不同,有的企业税负增加,有的企业税负减少,但总税负不会有大的变化。
3、所得税两税合一有助于优化外资投资结构
调整税收制度,改普遍优惠为特定优惠,给予交通、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同时限制污染企业、高耗能企业的发展,有利于优化外商投资结构,促进外资企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提高外资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最终增加外商的收入。
4、所得税两税合一有助于稳定外资的数量,提高引资的质量
所得税两税合一从长期看,不会对吸引外资有大的影响。我们应正确看待引进外资的数量和增长比例的变化。
(1)从短期看,所得税两税合一初期,引进外资的数量有所下降,是正常的。
(2)从长期来看,引进外资的数量会增加。因为中国有广大的市场和良好的投资环境,是世界上最好的投资地之一;统一税制是绝大多数国家的做法,内外资企业税收制度的统一,有利于公平税负,贯彻国民待遇原则,消除税收歧视,促进竞争。
(3)引资质量会提高。引进外资不能只看数量,不看质量。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较多的是注重引进外资的数量,而今天国家强调的是在稳定数量和适当增长的同时,提高质量。强调多引进规模大、技术含量高、无污染的企业。所得税两税合一,有利于促进竞争,必然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
结束语
虽然我国新的企业所得税法以及通过,但统一我国企业所得税,绝不是简单的合并,而是对我国企业所得税制的改革和完善的过程,是我国逐步与世界接轨的法制改革进程的重要一步,需要与财政体制相协调,与其他税种相协调。只要不断的完善各种配套措施,才能两税合一后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冲击降到最低,才能确保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关键词:两税合并;税收优惠;企业收益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两税合并好处多,企业、国家均受益。新的方案将坚持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收的原则实行税制改革,国家的税收总量不会下降。因为“两税合并”之后,虽然内资企业的名义税负降低,但实际税负还相当于或略高于此前,加上税收征管制度的完善,国家税收总量不会大幅波动。而且,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做大,税收还有可能逐年增加,财政增收幅度完全能够弥补因统一所得税导致的财政减收。
一、新旧税法比较
两税合并后,新企业所得税法在继承原先两部企业所得税法的基础上修改了部分对外资的优惠政策,原先外资企业独享的部分税前优惠扣除会被取消,生产性企业的再投资行为也不再享受退税优惠政策,“两免三减半”的纳税义务、优惠时间也同时被取消。
同时,新税法确定了以“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于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对于符合要求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另外,为了照顾老企业适应新的税率环境,依照法律规定,在新法公布前已经批准设立的企业,按照当时的行政法规、税收法律规定享受低税率税收优惠的,可以在新法施行后的5年内,逐步过渡到新法规定的税率。
二、新税法对内外资企业的影响
两税合并后,新税法对外资企业给予的税收待遇有所变化,对外资企业的税收优惠程度有所降低,这必然会对外商在中国的投资决策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另一方面,外来投资一直是影响我国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税制变化对外资的影响必然会间接影响到我国的产业发展。
(一)两税合并影响产业结构调整
1、提升产业分工水平,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后,与技术、资金密集型的产业相比,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的影响更大。因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往往附加值较低,在技术、资金等方面缺乏竞争力,企业要想获得高额利润就必须充分利用外资的身份,享受各种税收优惠政策,以此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另一方面,我们从提升本国产业结构的角度出发,也愿意对技术、资金密集型的企业给予更多的税收优惠,这有利于吸引高质量的外资流入我国。因此,在这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后,给予外资的部分税收优惠政策被取消,在中国投资于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外资会大受影响,资本的获利能力降低,企业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也随之下降,结果有可能导致这部分外资撤出中国市场。这一点对于我国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2、有利于提升内资企业竞争力。在两税合并之前,内、外资企业分别适用两种不同的企业所得税税率。这不仅造成国家税收收入的大量流失,还对内资企业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相比之下,两税合并后内外资企业享受更加公平的税收待遇,竞争环境得到改善。排除掉体制因素的影响之后,内资企业和外国竞争者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这将有利于内资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我国企业做大、做强了无疑会提升本国企业产业资本的质量,从而进一步提高东道国在国际上的产业竞争力。因此,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不但为内资企业提供了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同时也推动了我国内资企业更加有效地发展,更有利于提升我国的产业竞争力。
3、不会影响外商的投资热情。税收优惠不是外资选择我国的主要原因,外商来华投资主要是因为我国有庞大的市场、优秀的人才、良好的基础以及成熟的配套工业,税收仅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我国目前社会环境稳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劳动力素质和科技支撑能力都在逐步提高,并且随着“入世”以后中国金融领域开始对外开放,融资条件也在不断完善。所有这些都是目前我国吸引外资的有利条件,也是大部分外资企业选择中国投资时所看中的。因此,可以说,中国对于外商投资企业的综合吸引力不会因为税率的提高而减弱。反而,有可能通过本次的税率调整会大大提高外商在华外资的整体质量,有利于我国产品结构的调整。
4、鼓励技术进步,加快产业升级。新税法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加快产业技术进步。对于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新税法规定减按15%的税率征收。同时,在新法的第二十七条第四款明确规定,对于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所得,可以免征或减征企业所得税。这一点,显然有助于推动我国的产业技术进步。就外资对华技术转让来说,企业所得税征收上的减免无疑会鼓励外资企业将新技术带进中国,这在国家层面上促进了国内企业与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交流,加快了我国产业技术升级的步伐。
就国内企业之间而言,在技术转让所得方面的税收优惠也会激励产业内部的技术扩散,产生溢出效应。另外,新税法的第三十条第一款规定,对于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无论对于外资企业还是内资企业来说,这都会促进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外资研发的新产品,可以带动国内相关产业部门产品的升级,而内资企业研发能力的增强,无疑更加有利于其掌控行业的核心技术,提升我国产业的综合竞争力。这些,都在产业层面上促进了技术的更新换代,会加快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
三、新税法有利于保障国家产业安全
实行新税率后,原先外资享受的部分税收优惠被取消,这对于外商独资企业来说无疑加大了投资风险。因此,可以预计在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实施以后,我国利用外资总额中外商独资企业所占的比例将有可能下降,整个产业资本中外资所占的份额也会有所降低,这样有利于降低我国产业资本的对外依存度,保障国家的产业安全。
(作者单位:河北省石安高速公路管理处)
参考文献:
[1]赵霄汉等,对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实行的思考,《财会研究》,2007.6.
[2]胡伟,新旧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比较,《涉外税务》,2007.7.
与客户见面、与业主见面、与建筑师见面张平最近的日程表排得满满的。
张平是高纬环球助理董事兼中国区研究部负责人。而高纬环球则是全球最大的私人房地产咨询服务公司。在中国,为跨国公司选择合适的商业地产是其主要业务之一。张平告诉本报记者,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北京商业地产的价格开始回升,这也让目前寻找合适办公地点的跨国公司需要付出更多成本了。
其实,办公成本的增加仅是跨国公司需要应付的一小部分。
在中国,原材料、劳动力的成本都在上涨,这也让跨国公司在华运营的成本有所增加。但根据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10年1~2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163家,同比增长14.56%;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40.24亿美元,同比增长4.86%。
看来,中国市场的成本上升并没有让外资进入中国放慢脚步。
成本增加是必然
张平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尽管金融危机对商业地产的价格造成了冲击,但从长远分析看,商业地产必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而提高。“无论在北京、上海还是广州,都是如此。”
张平为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2010年2月北京CBD商圈的有效净租金为每平方米每月234.5元,比5年前上涨了8.7%;而金融街商圈的有效净租金已经达到每平方米每月336.7元,比1年前上涨了12.6%,比5年前则大涨了55.2%。
再看上海,2010年3月,虹桥商务区的有效净租金为每平方米每月273元,比5年前上涨了9.8%,且这一上涨趋势还将延续。
张平说:“未来随着内资企业实力的增强,它们需要更多的办公面积,这将推动商业地产的价格提高得更快。”
除了地产成本外,人力资源价格的上涨也十分明显。近来,我国东部地区的用工荒已经使得工人的工资大幅增加。同时,随着《劳动法》的实施,有关员工福利、工作环境的支出均在增加。
不过跨国公司担心的还有另外一层,那便是如何找到专业人才。
达信执行董事及大中华区董事长及首席执行官韦朴(PaulWilkins)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就直言,在中国要找到专业的保险经纪并不容易。“2002年,中国市场才有了真正意义的保险经纪人,所以在这个行业,有经验的人还不是很多,我们需要对中国员工进行培训,把他们送到国外,获得更多经验。”
而这笔费用也纳入了跨国公司的运营成本。
市场前景更重要
“随着投资环境的改善和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运营成本一定是增加的,在任何一个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都一样,中国同样不例外。”
巴斯夫全球高级副总裁、巴斯夫大中华区管理董事会董事长关志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对于在中国运营成本的提高显得颇为淡然。
他表示,衡量在一个国家运营的成本和投资计划,应是一个市场的决定。“中国目前发展势头强劲,仍然是巴斯夫非常倚重的增长市场,因此我们不会改变在中国的战略。当然,节约成本、提高效率还是要继续严格执行。”
商务部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部主任王志乐也对本报记者表示,中国市场的成本是在提高,但中国员工的能力也在提高。“虽然目前中国的人力资源价格比东南亚的一些地区要高一些,但应该看到,中国劳动力素质也高于他们。应该说,中国市场的性价比更高。”
来自高纬环球的数据也显示,在商业地产方面,即使是中国大陆写字楼租金最高的上海,其租金价格仅为每平方米每天1.40美元,而排名办公室租金成本最高的东京已经达到每平方米每天5.68美元,中国的香港地区也达到每平米每天4.81美元。
张平表示,“无论是上海、北京还是广州,与纽约、伦敦、东京相比,商业地产的价格还是非常便宜的。”
(二)拟设立外资企业的名称、住所;
(三)经营范围、产品品种和生产规模;
(四)拟设立外资企业的投资总额、注册资本、资金来源、出资方式和期限;
(五)拟设立外资企业的组织形式和机构、法定代表人;
(六)采用的主要生产设备及其新旧程度、生产技术、工艺水平及其来源;
(七)产品的销售方向、地区和销售渠道、方式;
(八)外汇资金的收支安排;
(九)有关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职工的招用、培训、工资、福利、保险、劳动保护等事项的安排;
(十)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程度和解决措施;
(十一)场地选择和用地面积;
(十二)基本建设和生产经营所需资金、能源、原材料及其解决办法;
(十三)项目实施的进度计划;
关键词:外企 管理效率 管理者 企业文化
效率是企业的灵魂。对于走出母国的外资企业来说,其管理相对于在国内来说,有着更多的挑战,任何一个细节都有可能引起工作效率的波动。然而,外资企业作为一种企业发展的国际战略,或东道国发展的一种借力之举,都需要研究影响其企业管理效率的因素,以期规避由于细节的处理不当导致的效率低下,甚至走向破产的风险。
一、外资企业管理模式及其效率概述
(一)管理模式分类
根据外资企业的管理层或者决策层与执行层的人员比例,把其管理模式分为三类:一是母国核心式,即中层以上领导,都是来自于母国的人员;二是本土有限参与式,即把极少数本土的优秀人才吸收进入管理团队;三是本土式,即除了最高领导外其余的管理人员都是本土的。
(二)管理效率简析
在上述三种模式中,第一种模式,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会因为文化背景、语言与工作理念的不同,造成许多沟通与协调上的障碍,最容易造成双方的对立,是最脆弱的一种模式,不发生矛盾则已,一旦发生冲突将会是致命性的,因而整体上看效率较低。第二种模式,有效地引进了本土人才,集中了母国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优点,打造了新的企业文化,在合力的作用下其效率是最高的。第三种模式,由于过分依赖本土人员,一方面母国的先进的管理文化受到了抵制,另一方面本土文化的缺点也得到了张扬,其效率也是较低的[3]。
二、影响外资企业管理效率因素探析
(一)外籍管理者与本土员工的文化差异
国度的不同,决定了文化的差异。如中国人奉仰儒家文化讲究中庸,西方人传承个体文化尊崇个性。因而,也就在沟通方式方法、异见的态度与处理、决策的过程与结论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区别。如中国人喜欢当面不说背后乱说,西方人喜欢是什么就说什么;中国人之间一旦发生争执就会记仇,西方人即使是激烈的争吵后还是朋友。
(二)管理理念与制度的差异
中国的儒家文化积淀造就了“人治”的传统,所以中国的企业发生“成也萧何败萧何”的现象不足为怪。西方的法治传统讲究按照制度对事不对人,因而不会因为企业管理者的变更,而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如何把为“人”干与为企业干有机融合起来,对企业管理者来说是新的课题。
(三)国际关系的影响
当前在事件下的中日关系,对于在华日企来说就是国际关系影响的最典型案例。一旦企业的母国与东道国发生了国际冲突,在一定的时期无异于灭顶的打击。东道国员工的爱国热情会像熊熊的大火一样,瞬间就可以把整个企业陷入瘫痪。
(四)风俗习惯与的影响
如在阿拉伯世界引起飓风般反美行动的污蔑伊斯兰教的电影,就是不尊重的极端典型。在这种情况下,满怀民族仇恨的员工,又怎么能去为外资企业劳力劳心呢!
(五)奖惩失衡
一个没有奖惩制度,或者奖惩不均衡的企业也是难以长久的。员工工作不仅仅是为了生存与生活,还要有对其能力、态度等方面的认可。一家外企不远千万里到达另一国,就是为了追求利益,导致其为了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会尽可能地减少开支,往往出现承诺的工资与实际发放的有出入、完成规定业务与不完成任务奖的没有罚的多等现象,也挫伤了本土员工的积极性。
三、对策
(一)管理层增加本土成员,搭建桥梁
打造全新的融合母国与东道国文化优点的企业文化,是外资企业的最佳方案之一。为此,可以尝试在管理层增加本土成员,在员工中选拔那些最为优秀的,通过母国文化的培训与教育,让他们成为母国企业文化的代言人,发挥他们的桥梁作用,为两种甚至三种文化的融合搭建舞台。
(二)发动员工制定本土化的管理制度,共同树立管理理念
入乡随俗,才能赢得本土人的支持与认可。因此,调动广大本土员工参与制定企业的管理制度与提升管理理念,让他们在参与中体验主人翁感,进而自觉地遵守并相互表率执行,使得制度具有执行力,管理理念具有凝聚力,如此也就内化为员工的信念与动力。
(三)加强相互风俗习惯与的学习与了解
企业管理层要利用各种特殊的节假日,如穆斯林的斋戒日等,加强其他员工的风俗文化与宗教知识教育,在相互深化的了解中,进而去尊重维护对方的习俗与信仰,避免因为无知而发生的不必要的冲突。
(四)完善激励措施
一个有着公平、公正、科学激励制度或措施的企业,对员工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物质的、精神的与个人发展空间的等,可以激励员工循着企业的目标拼搏奋进。既然外企有实力进入东道国,那么就说明母国在该企业的领域具有先进的东西,如果企业能从本土的人才中选拔更优秀者到母国学习、培训等,将会对其他的本土员工产生更大的号召力,引导他们向那些优秀者一样的工作,去创造更多更优质的业绩。
(五)发生了国际摩擦时,换位思考,加强沟通与理解
在发生国际性的冲突时,外企母国的员工,要保持克制的态度,冷静面对。不管国际事件的责任在谁,一要站在东道国员工的立场思考,想方设法稳定其情绪;二要归避其冲动的爆发,免受其害。如当前极个别日企在最敏感的时期暂停生产,就是比较理性的处理方式。
四、结语
影响外企管理效率的因素很多,作为外企母国的管理者,要注意加强对东道国本土文化与国情的研究,才能全面掌握,与时俱进,根据员工、东道国与企业发展的情况作出针对性的应对,从而为企业的可持续的稳定的高效发展创造和谐的内部环境。
参考文献:
[1]胡宏峻.跨文化管理与全球领导[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会计行业日益重要,会计岗位令人向往。为了这本会计证,多少莘莘学子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又有多少人怀揣这本证书踏上了心仪已久的工作岗位。在这种情况下,负责管理、发放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财政部门工作人员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
杨女士如愿上岗
现在东南开发区某外资企业担任会计的杨女士,提到今年3月12日那次到市行政审批中心来办证的事情,感激之情益于言表。杨女士是本市新港镇某村人,曾在南通市航运学院学习,通过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因为没有办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外资企业不予认可,也不敢聘用。时间急,工作岗位竞争激烈,怎么办?她急匆匆来到市行政审批中心财政窗口申请办证。像这种情况,窗口工作人员完全可以请她回南通市财政部门办理,而一推了之。但窗口工作人员本着“零障碍”优势服务的高标准要求,收下了她的办证申请,通过网上调查、核实了杨女士的考试时间、考试成绩,同南通市财政局沟通,向省财政厅职能科请示等,最后经市财政局分管领导签字同意后,短短两天时间就为其办好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3月中旬,杨女士顺利地走上了外资企业的工作岗位。
理工学子先领证后毕业
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财政窗口了解到理工学院20*年财会班考试合格人员较多,而面临毕业学业较忙,对领证所需手续又不了解,学院到市审批中心路途较远,交通不方便,且不少学生要到各类人才招聘会上去应聘,急需先领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市行政审批中心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主动与理工学院管理系联系,确定日期到学院上门服务。他们就学生们关心的问题进行现场解答,为所有提出申请的学生办理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200余本,受到理工学院师生的交口称赞。
热成服务引来赞扬
“非常感谢你们将我的会计证件及手续文件及时寄到我的手中,通过这次会计调转手续,改变了我对政府机关单位门槛高、趾高气扬、办事效率低的偏见。虽然我调离了*,但是你们的热情和*的点滴会永远留存在我心里!”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来信的蔡女士原是市天益达通讯器材销售有限公司一名会计,20*年10月跳槽到昆山市某外资企业就业,因为工作繁忙,她向中心打电话询问能否采用邮寄方式办证。工作人员热情细致又规范高效地为她办好证,免费邮寄给她,使她禁不住提起笔来表达自己心中真诚的谢意。
为提升服务效率,审批中心财政窗口主动换位思考,实行“特事特办、急事急办、难事帮办”,推行“邮政受理、快件送达、免费传真、免费复印”等特色服务,真正做到了“零距离、零障碍、零收费”优质服务。仅20*年,他们就收到表扬信6封。
一、两税合并对外资企业的不利影响
在新企业所得税法下,除部分例外规定外,内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将统一适用25%的企业所得税税率。同时,新企业所得税法增加并且统一了外国企业就来源于中国境内收入所需缴纳的预提所得税税率,取消了适用于外商投资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因此,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的经营将受到一定的消极影响。
(一)竞争力减弱。
两税合并后,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税率下降8%,整体税负有所下降,但由于新税法实施后,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税收优惠随之取消,实际上外商投资企业的整体税负将有所上升。
原先的税收优惠正是外商投资企业拥有较强竞争力和较高投资回报的主要因素。在新税法下,除了过渡期外,内资企业享有和外商投资企业相同的税收优惠政策,所以,外商投资企业的竞争力势必会被削弱。
(二)税收负担增加。
除外商投资企业的整体税负水平有所上升外,由于在新企业所得税法下税收优惠政策的有限适用,外商投资企业可能会为他们在中国的业务而交付更多的企业所得税。
(三)避税难度增加。
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将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但实际管理机构在中国境内的企业,列入了居民企业的征税范围。实施条例中将实际管理机构定义作了进一步的明确,是指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人员、账务、财产等实施实质性全面管理和控制的机构。这有效堵塞了注册离岸公司避税的漏洞。此外,新企业所得税法还设定了转让定价监督机制。这种机制将进一步增加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的应纳税所得。
二、两税合并对外资企业的积极影响
(一)统一税率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在两税合并之前,如果外商投资企业涉及制造行业、高新技术行业或者设立某些税收优惠投资区域,享有15%至24%的优惠税率,同时还可以享有税收减免期、减税、再投资退税和地方退税,其他外商投资企业,如房地产行业的企业以及在税收优惠投资区设立的控股公司,一般使用33%的企业所得税。在新企业所得税法中,因预期的投资回报将会因适用的税率不同而有所变化,25%的统一税率的适用将会对外国投资者适用33%的企业所得税税率的产业产生积极影响。
随着中国快速的经济增长,越来越多的外国投资者倾向于并购那些中国的成熟项目,以节约时间成本,但是,如外商投资企业是通过外国投资者收购国内企业的途径而设立的,其将无法享受税收优惠期。所以,在新企业所得税法下取消外商投资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似乎不会对外国投资者的并购交易产生实质性影响。另一方面,新企业所得税法有益于并勾交易,因为统一的所得税税率将会增加国内企业的价值、竞争力和利润预期。
(二)转让定价带来的积极影响。
为了防止不合理避税,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在第六章“特别纳税调整”中引入了转让定价的规定及其监管机制。在其他国家和地区,转让定价对于从事跨境关联方交易的跨国公司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通常在税务审计时作为一种重要的税务问题,因为它会导致很多重大收入的调整或者税务评估。现行税法同样授予税务机关在其认定合同价格无合理商业基础时对该合同价格进行调整。新企业所得税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第一次正式提及转让定价问题,并为转让定价安排制定了一个基本指引。
实践中,跨国公司通常在其集团内部或者与其在中国的关联企业之间作转让定价安排,使外商投资企业在不产生任何所得税的情况下转移其利润。因原来的税法中并无转让定价的实施指引,转让定价的安排可能会被认定为逃脱行为,而外商投资企业可能会因此招致税法上的责任。此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税务机关可以要求纳税人缴纳其十年未付或少付的所得税税款。这意味着从纳税人的角度来说,转让定价的安排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纳税义务。
(三)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带来的积极影响。
两税合并后,为了确保新企业所得税的稳步执行,新企业所得税法允许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外商投资企业享有五年的税收过渡期:对那些尚未开始计算税收见面期限的外商投资企业而言,依据过渡期的规定,其税收减免期限将于2008年1月1日开始计算;对享有税收优惠待遇的外商投资企业优惠税率而言,新企业所得税法确立了在过渡期内逐步采用统一税率的原则。新企业所得税法提供的优惠税收待遇比原税法更优惠。
(四)预提所得税安排带来的积极影响。
在原企业所得税中,为在中国设有外商投资企业的外商企业,通常对于其来源于中国的所得税收征收20%的预提所得税,该预提所得税在实施过程中进一步被国务院调低至10%,且适用于股息、利润、利息、许可使用费、资本收益、租金收入等等。此外,原税法并不要求外国企业对自中国境内获得的股息收入支付预提所得税。
新企业所得税法再次引进了统一的20%的预提所得税税率,并取消了股息的免税政策。这些变化将实质影响外国投资者可享受的投资回报,特别是设立于英属维尔京岛、开曼群岛等的避税天堂的公司。
三、外资企业应对两税合并的建议
(一)税收优惠不能放弃,外商投资企业沉着应对。
一些外商投资企业应在新税法所给的5年过渡期内,充分利有税率15%、税率24%等税收优惠政策做大做强自身。
一些资质雄厚的跨国生产型外商投资企业应通过5年过渡期的缓冲,在保留已有的制造业的同时,转型其他行业,继续享受税收优惠。
新企业所得税法中,政府将对部分特区的企业、欠发达地区的企业、促进就业较强的企业、创业投资企业以及高技术、节能、环保等产业给予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因此外商投资企业可以考虑转型这些行业。
(二)外商投资企业应尽快调整产业投资方向。
新税法规定享受税收优惠的包括农业、能源、交通、通讯、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煤矿安全设备等国家重点扶持的产业。两税合并后,外商投资企业应向国家鼓励的产业进行投资。
(三)外商投资企业应充分利用过渡时期。
为了更好地处理新老税法的衔接,保持现行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连续性,我国对现有的外资企业给予了5年的过渡期照顾。外商投资企业应当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过渡期照顾,制定好企业近年的战略规划,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两税合并给企业造成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金人庆:关于《企业所得税法》草案的说明(实录)[R].2007
[2]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CPA2008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税法)[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