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村庄清洁行动总结

村庄清洁行动总结

时间:2022-02-07 15:55: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村庄清洁行动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村庄清洁行动总结

第1篇

根据《关于开展县村庄清洁行动攻坚战实施方案》文件精神,我乡认真、积极做好辖区村庄清洁,现将我乡铁路沿线环境卫生相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积极开展村庄清洁行动,由沿线各村安排保洁人员定期清理铁路沿线垃圾杂物,并组织人员不定期的进行巡查,发现问题做到立行立改,杜绝沿线周边出现垃圾、秸秆、建渣、大件垃圾等现象。

二、安排各村(社区)利用标语、横幅、广播、村民小组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委员会换届会议、坝坝会等方式对村(居)民进行环境卫生知识宣讲,提高其环境保护意识,引导其参与到环境整治中来。

三、乡环境卫生政治组每周对辖区的环境卫生(含铁路沿线)进行巡查,实行每周通报制。自开展村庄清洁行动以来,乡的环境卫生突出问题明显减少,村(居)民爱护环境卫生的意识明显提高,村(居)民的幸福感明显加强。

四、提高思想认识。

党委书记和环境卫生分管领导在每次召开的乡、村干部会议上都会对辖区村庄清洁行动进行再部署再安排,统一两级干部思想认识,切实将工作落到实处。

第2篇

我镇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环境就是民生,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总体要求,以村庄环境卫生长效保洁工作为重点,全员发动,全力推进,攻坚克难,初步达到环境整治、秩序井然、机制完善、群众满意,镇村环境面貌得到较大改观。具体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以组织保障为基础,强势推进村庄环卫长效管理。

按照村庄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工作部署,我镇把村庄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工作列入镇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一项中心工作来抓。成立了以书记负总责、镇长抓落实、市场化保洁推进的工作模式。根据工作推进表进行督查评比,及时发现问题、查找不足。通过强有力的工作机制推进长效管理工作成效显著,各项工作任务及时完成,达到预期目标。

二、以整治标准为准绳,确保村庄环卫管理出成效。

我镇对村庄环境卫生长效保洁管理中出现的顽症,以主要干道、村外围、河道进行集中整治作为抓好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重点。组织城管、环卫等单位开展联合执法行动,重拳出击,综合整治有效的改变了村庄环境卫生面貌。一是集中开展镇域内河道环境卫生整治。对镇域内河道进行拉网式排查,摸清垃圾死角1238处,全部打捞河道水面的漂浮垃圾,清理点的垃圾,对河岸进行绿化,达到了水清、岸绿的生态标准;而是集中进行公共空间整治。各村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实施大清理、大清运,全镇共清运垃圾11404吨。三是我镇持续推进市场化保洁的工作模式,市场参与、政府监督、奖罚结合的方式督促长效保洁工作成效突出。

三、长效保洁与突出性工作相结合。

要求保洁员按照各自责任做好常年保洁工作以外,针对每季度特殊情况开展突击行动,清理主干道两侧乱堆乱放及违章建筑60余处,清理乱涂乱画100余处。结合人居环境示范村建设、公共空间治理两项专项行动,将村庄环境卫生保洁工作的力度、覆盖度、精细度整体提升到一个新台阶。

四、以队伍建设为根本,完善村庄环卫长效管理机制。

在保持原有保洁队伍不便的情况下,在全镇各村实行低保户保洁工制度,从各村低保户中跳出部分有能力的人员充实到保洁队伍,真正做到清洁行动有人做,庭院卫生有人查。我真指定村庄环境卫生长效管理考核机制,明确没更干部的责任,制定相关奖罚措施,做到一人一元钱,垃圾全扫完。全真实性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的良性循环。全镇平配备大垃圾桶1320个, 两辆垃圾转运车,做到垃圾日产日清。

2019年工作计划如下:

一、抓好市场化保洁工作不放松,坚持环境卫生治理有序化、常态化运行。

第3篇

一、发扬成绩,查找不足,坚持把美好乡村建设作为建设秀美重大任务来抓

2014年,我县美好乡村建设成果丰硕、成效显著。美好乡村中心村建设全覆盖工作经验被写入今年全市农村工作会议报告并在全市推广,205国道美好乡村生态休闲旅游示范带建设荣获全市第一名,村旁屋边环境整治工作获全市第二名,突出抓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着力同步推进,实现中心村建设全覆盖。建立了“分级创建、分类管理、分级考核”的工作方法,加强中心村建设,按照省级标准建设5个省级中心村,参照省级标准建设11个县级重点村,以环境整治为主要内容建设23个乡镇自主创建村,实现了全县63个村和社区(县城5个除外)美好乡村中心村建设全覆盖。同时,强力推进205国道美好乡村生态休闲旅游示范带建设,进行绿化、美化、洁化、亮化,示范效果明显,成为我县对外展示美好乡村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

二是着力拓展增点,全面提速风情小镇建设。实施了三溪、庙首、白地、兴隆4个第二批风情小镇建设工作。重点开展集镇街道、过境公路沿线建筑墙体立面改造,打造示范段,结合绿化提升及节点、水系景观打造,较好实现了集镇面貌的迅速改变和整体功能的快速提升。

三是着力巩固提升,持续推进农村环境整治。3月底前实现了农村垃圾处理市场化全覆盖,其中农村垃圾清扫、清运处理一体化运行比例占市场化的87%。在所有中心村全面开展垃圾分类减量处理,推广农户生活垃圾“两桶分类法”,实现中心村垃圾分类减量处理全覆盖。结合“三线四边”环境整治,集中对村旁屋边垃圾、杂物进行清理,对脏乱差环境进行整治,村庄环境明显改观。

总的来看,2014年我县美好乡村建设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也得到了上级部门和基层群众的肯定。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县美好乡村建设仍然存在农村投入相对不足、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够、村庄规划相对粗糙、精品村数量偏少等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也是建设秀美、加快绿色崛起的关键之年。全县上下务必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切实把美好乡村建设作为造福农民群众的民生工程,作为事关秀美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作为发展全域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谋势而动,乘势而上。在建设目标上,要将美好乡村建设融入省级文明县城创建,整体谋划、统筹推进;在建设主体上,形成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联建机制;在推进手段上,注重机制、管理创新,着力构建长效机制;在工作重点上,要坚持以中心村建设为龙头,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突破口,全面提升美好乡村建设水平。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确保有力有序有效推进美好乡村建设

今年全县美好乡村建设总的要求是:按照“突出重点,点面结合”思路,以秀美提升年为抓手,与全域旅游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中心村和风情小镇建设水平,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全县美好乡村建设提档升级。重点任务是:建设5个省级美好乡村中心村,打造10个县级美好乡村旅游特色村,打造美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全面推进农村清洁工程,着力推动“三线四边”提质。面对新目标、新挑战,我们要开拓创新,积极进取,努力取得美好乡村建设新成效。

第一,要进一步突出工作重点,努力在中心村规划建设上迈出新步伐。中心村规划建设是美好乡村建设的核心任务。要在巩固已有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关键环节,突出建设重点,着重抓好一批有特色、过得硬、可借鉴、能推广的示范样板。

一要抓住关键,做实中心村规划。规划是引领中心村建设未来发展、合理布局和安排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村庄发展的蓝图。我们要将今年5个省级中心村、10个县级特色村建设规划编制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作为龙头统筹推进,顺应农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期盼,理性务实,多点问题意识和民生考量。各地要及时高质量完成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实施差异性规划建设,以美好乡村建设为基础,导入乡村旅游元素,促进美好乡村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

二要立足实际,突出建设重点。省级中心村建设,要融入旅游元素,充分挖掘特色农业、山水生态、历史人文、乡土文化等资源,重点开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今年要突出打造1—2个特色鲜明、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美好乡村旅游精品示范村。县级中心村建设,重点开展主题创建,建设美好乡村旅游特色村,力争实现旅游精品线路上的中心村建设全覆盖。巩固“分级创建”美好乡村中心村建设全覆盖工作成果,重点是将一批县级创建村提升为备选省级中心村,将一批乡镇自主创建村提升为备选县级创建村;其他自主创建村重点提升村庄环境整治水平。总的要求是,建设内容要切合自身实际,进行合理优化,要把中心村建设重点放在垃圾污水处理、卫生改厕、村庄道路、危房改造、村庄拆破改旧、绿化亮化、沟塘清淤等方面。要以旧村改造和环境整治为主,充分保留古迹、文物、古树,不允许搞大拆大建;要加强森林村庄建设,增加村庄绿化覆盖;要参照省级标准中心村“11+4”指导性配置要求确定公共服务建设内容。有条件的村可以根据群众需求和财力状况,适当提高建设标准,条件不具备的村,在硬件标准上不盲目攀比,杜绝在美好乡村建设中形成新的不能化解的村级债务。

第二,进一步落实工作举措,在黄山东线美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打造上务求新突破。要围绕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整合美好乡村建设资源,沿205国道打造黄山东线美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精品线路沿线所有中心村要以景区标准规划建设,突出旅游元素,打造节点景观,提升村庄品味,将沿线中心村打造成精品线路上的亮点。精品线路沿线自然村要全面开展村庄环境整治,重点抓好垃圾污水处理、卫生改厕、拆破改旧等工作,着力改善村容村貌,提升旅游线路整体景观效果水平。要加大精品线路沿线风情小镇的发展扶持力度,重点开展以“硬化、绿化、亮化、洁化、美化”为内容的“五化”工程,开展集镇秩序整治、建筑墙体立面控制,结合绿化提升及节点、水系景观建设,着力将集镇打造成旅游节点。

第三,进一步推进农村清洁工程、“三线四边”环境整治,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一是全面推进农村垃圾处理市场化、分类减量化。有关单位要深入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实施意见》,结合我县实际,总结提炼农村垃圾处理市场化、分类减量处理的有效做法、成功经验,深入分析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制约瓶颈,认真研究对策措施、工作机制,确保农村垃圾处理实现常态化、长效化。要通过建立乡镇、村、组三级监管体系,完善乡镇干部联系、村干部包片监管机制,加强对农村垃圾处理市场化和分类减量处理工作的宣传、引导、监督和管理。要严格实行季度明查暗访和年度考核,体现奖惩激励。要加强经费保障,执行分级筹集农村垃圾处理工作经费制度,在保证县按农村人口每人每年20元的标准纳入财政预算,乡镇按不低于10元标准筹集的同时,按农户人均每年12元的保洁费标准由村承担或向农户收取,这方面各乡镇、村要做好宣传解释工作。要继续抓好1个市级、5个县级农村清洁工程示范乡镇创建工作,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要全面开展垃圾分类减量处理工作,推广“两桶分类法”,抓好一批叫得响、做到位的农村垃圾分类减量典型村,不断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减量处理由中心村向周边自然村延伸。这里提醒大家,国家出台了农村生活垃圾5年治理行动计划,省里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3年行动计划及治理验收标准也即将制定下发,我县将积极争取上半年向省级申报验收,市美好办在农村垃圾处理考核工作中也引入了第三方开展季度暗访检查,并进行年度考核,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务必要在创新机制上下功夫,在强化管理上下功夫,在落实措施上下功夫,在实绩实效上下功夫,真正做到垃圾处理的常态化,经得住检查,经得起考核。

二要巩固提升“三线四边”整治成果。在巩固已有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强整治,强化管理,开展“三线四边”提质行动,对全部中心村、精品旅游线路沿线村、“三线四边”沿线村庄的村房屋边环境进行整治,全面清理乱堆乱放、乱搭乱建,加大拆破改旧、卫生改厕力度,整治村容村貌,实现所有中心村和精品旅游线路沿线村庄“两无两化”全覆盖目标。

三、加强领导,形成合力,迅速掀起美好乡村建设新热潮

各地各单位要围绕年度目标,进一步明确责任,早谋划,快行动,合力推进,迅速掀起美好乡村建设强大声势,确保各项任务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美好乡村建设任务最终是落实在乡镇和村一级,各乡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要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把美好乡村建设作为首问之事,常抓之事,提高认识,加大力度,重大事项亲自过问,重要环节亲自抓好,亲临一线,靠前指挥,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实行美好乡村项目化管理和问题导向管理,省、县级中心村均要及时研究制定重点工程、项目清单,明确时序进度,向县美好办备案,确保美好乡村建设有人管事,有章理事,有钱办事,保证工作领导有力、持续和常态。

二要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完善引导、激励机制,统筹使用省、市、县级美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发挥财政资金投入和引导作用,建立涉农项目与美好乡村建设对接制度,加大项目整合力度;制定美好乡村建设、农村清洁工程考核办法,体现“奖补”激励。健全联建机制,大力推进县、乡镇、村、户四级联创,继续实行县领导和县直单位联系帮建制度。建立美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互促共建机制,围绕全域旅游开展美好乡村建设,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培育旅游经营主体。建立完善美好乡村公共设施长效管理机制,采取政府投入和农民自筹相结合方式,保障经费投入,加强对村级公共设施的有效管护。

第4篇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城乡环境综合执法局的指导下,我镇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为契机,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提升城乡形象和综合管理水平为目标,以创建环境优美示范村为努力方向,集中开展各项专项治理和“七进”活动,拓展工作思路,改善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巩固和发展市级卫生城市成果,使万安镇的市容村貌持续改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乡综合服务功能得到有效提升。为推进我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不断向纵深发展,2010年度我镇将创建全省“五市十县百镇千村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创建工作列入工作重点,倾力打造城乡环境优美工程。为确保创建工作成效特制定《罗江县万安镇斑竹村、芒江村、长虹村、柏云村“五市十县百镇千村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如下:

一、村庄示范点基本情况

1、斑竹村:斑竹村位于罗江县城东面,地处御营镇范家大园(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俺的故居)、108国道,罗桂路,还有正在修建的青轨铁路东站,交通十分便利,是休闲和旅游的好地方。斑竹村辖区共有5个村民小组、615户、1548人、劳动力1048人、耕地面积455.5亩。该村也是罗江县2010年度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示范村,基础设施完善,村庄环境优美,符合“五市十县百镇千村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创建标准。

2、芒江村:位于罗江县城北面,地处中心汽车站,成绵高速公路,宝成铁路,四川警安职业学院,芒江村辖区共有7个村民小组、分布在环山周围之间,耕地面积605亩、农村户数为434户、1293人、农村劳动力849人。该村以发展脆罐梨和蔬菜种植带动该村的农副产业的发展,是首批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生态环保示范村,村庄环境优美,也是罗江县2010年度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示范村,基础设施完善,村庄环境优美,符合“五市十县百镇千村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创建标准。符合“五市十县百镇千村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创建标准。

3、长虹村:位于罗江县城西南面,地处108国道、蟠龙镇的宝峰山(罗江县贵妃枣基地),白马关景区的倒湾古镇,近邻罗江县城南新区,是旅游、休闲、观光的最佳去处。村辖区共有9个村民小组、农户589户、人口1624人、农村劳动力1134人、耕地面积1208亩。该村也是罗江县2010年度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示范村,基础设施完善,村庄环境优美,符合“五市十县百镇千村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创建标准。

4、柏云村:位于罗江县城东北面,108国道成绵高速公路,紧邻调元镇(李调元故里),村辖区共有9个村民小组、农户656户、人口1945人、农村劳动力1249人、耕地面积2009.6亩。近年来,柏云村通过创模、创卫,结合灾后重建,村庄环境面貌有较大改观,公路沿线、河道沿线得到有效整治,也是省市级2010年度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示范村,该村村庄环境优美,符合“五市十县百镇千村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创建标准。

二、主要目标

按照“主题鲜明、特色突出、效果明显”的要求,确定斑竹村、芒江村、长虹村、柏云村为环境优美示范工程示范村,精心策划,通过打造高标准、高质量的村庄精品亮点,以点带面,以点促面,整体推进我区镇(村庄)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最终实现全镇所有村庄达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标准的工作目标。

三、工作任务

以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为重点,以巩固“双创”及2010年万安镇芒江村的新农村建设和万安镇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成果为依托,强力推进我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环境优美示范工程打造工作,全面提高万安镇(村庄)环境综合治理水平。协调指导各村的整洁工程和村庄清洁行动,加强各村环境卫生治理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指导户用沼气池建设,进行农村改厨、改厕、改水、改圈工作,搞好庭院美化建设工程,加强农村畜禽圈舍改造和畜禽粪便的无害处理。实现农产品质量无公害化,城乡环境优美、生态良好、风貌协调、庭院美化、田园清洁、村容整洁、民风文明的目标,达到城乡环境“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标准,城乡人居环境和村民卫生意识明显改善。

四、工作重点

(一)规划水平提高

提高村庄的规划水平和布局水平,杜绝在新建公路两侧夹道修房,村落规划充分利用自然地形,错落有致。

(二)风貌特色突出

着力打破“火柴盒”,提高居民设计水平。融合地域和历史文化、传统民居特色,按“外部突出特色、内部优化功能”要求,组织实施农村民居设计和特色风貌控制设计,新建居民随形就势、高低错落、风貌独特。

(三)配套设施完善

通村及村内路网布局合理,主次分明,村内主干道硬化。完善给水、排水系统,集中处理生活垃圾等废弃物,生产和生活污水因地制宜净化处理。

(四)村容整洁卫生

保洁制度健全,村内有公共厕所,提高农户卫生厕所改造率;农户普遍使用清洁能源;村内有休闲健身绿地,主要道路和河道两边实现绿化,住宅之间有林盘绿地,农户庭院绿化。

(五)文明乡风形成

多形式宣传普及文明、卫生常识,倡导文明行为方式和良好卫生习惯,制定“村规民约”推进村庄环境治理,在农村居民中形成讲文明、爱卫生的新风尚。

1、清洁化标准

(1)村庄道路与公共活动场地内不得有人畜、家禽粪便,柴草、肥料、砖石及其他废旧物资应集中有序堆放;有效清理地面痰迹、烟头、纸屑及瓜皮果核等;村庄道路与公共活动场地附属设施(公告牌、宣传栏、标志牌、路灯等)应保持清洁,不得出现明显污损,不得有积尘、痰迹、淤泥或其他污垢。

(2)村设置的垃圾收集点应基本保持洁净,无垃圾吊挂现象;公厕内外保持整洁。

(3)村店铺应履行“门前三包”合同义务,无向店外地面抛洒垃圾或污水现象;村民在自有房屋门前设置的固定摊位,应保持摊位本身和周边环境的整洁。

(4)村小商业设置的门面牌匾,每处不得出现2块以上浮土、锈迹、油渍等污垢;每处建(构)筑物、市政设施立面、公厕内墙和绿地树干上未及时清理的“牛皮癣”不得超过5处。

(5)庭院绿地内不得堆放生活垃圾、柴草、肥料及其他废旧物资;不得出现痰迹、烟头、纸屑及瓜皮果核;附属设施(坐凳、灯具等)应基本保持清洁,每处设施不得出现2处以上积尘、痰迹、淤泥或其他污垢。

2、秩序化标准

(1)道路布局有序,新建主要道路应作环状布局,不得出现断头路,并禁止设置各种妨碍消防的障碍物;道路宽度应满足使用功能。附属设施(公告牌、宣传栏、标志牌、路灯等)应无缺失,并按有关规范有序设置、满足功能要求。

(2)每个村设置的垃圾收集点应不少于15个,收集频率为每周2~3次;一般村庄不单独设置垃圾处理设施;交通不便的村可进行简易填埋,禁止明火焚烧;公共厕所推行三格式化粪池改造,村庄卫生厕所普及率应达到95%以上。

(3)村小商业设置的门面牌匾,不得超过建筑外墙面0.5米以上,不得影响道路通行、侵占公共空间;严厉取缔单位和个人自由散发小广告、张贴启事和涂鸦的行为。

(4)保洁人员数量按每1000平方米不少于1人;保洁工具和小型车辆(密封式垃圾三轮等)的配备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3、优美化标准

(1)把握好“村布局、村落规划、民居设计”三个环节,切实做好农村风貌塑造工作;突出民风、民俗,结合当地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进行村庄和村落民族风貌规划设计。

(2)村道路与公共活动场地应实施硬化,整体风貌应保持协调统一、美观大方并基本保持完好;不得有断裂与破损现象;凹陷、锈蚀或脱漆的附属设施应及时修复;路灯亮灯率不得低于98%。

(3)垃圾收集点基本无残缺、破损,封闭性较好;公共厕所建筑即附属设施基本无破损。

(4)村店铺应保持店面完好、整洁。

(5)庭院植物配置经济实用;植物生长良好,无死树枯枝、空秃现象,无大型和缠绕性、攀缘性杂草;附属设施采用当地砖、石、木等材料制作,以农村特色为主,提倡生态自然、简朴亲切,反映地方民俗特色。

4、制度化标准

(1)以万安镇政府出资,村民出劳轮流保洁的方式落实保洁人员;制定简便实用的村庄保洁、设施保修的村规民约。

(2)将公厕、垃圾桶等设施的保洁列入村规民约和清扫保洁人员的职责范围,由村委会专门监督。

(3)定期对村民进行思想和环境卫生意识的指导,提高村民的思想素质和人文素质。

(4)制定清扫保洁的村规民约,建立村庄日常保洁制度;保洁标准等任务和责任内容;建立村委会监督机制,对清扫保洁人员不履行职责或履行不到位的具体情形,作出相应的处罚规定。

五、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把打造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目标管理和对党政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统筹规划、周密部署,及时总结经验,完善工作措施,大力培养和宣传先进典型,务必抓出实效。

2、加大资金投入。将必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加大对村庄基础设施的投入。同时,要拓宽筹资渠道,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企业投资经营、业主承包开发、个人资本投入等多种形式参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3、严格督察问责,注重工作实效。

(1)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各成员部门认识一定要到位、工作一定要到位、责任一定要到位,对重视不够、措施不力、进展缓慢的,要进行严格问责追究领导责任。

(2)乡村环境日益优美。按照“三打破,三提高”的要求,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和风貌打造力度,大力整治河库污染。同时,继续开展村庄环境治理,教育和引导农户美化庭院环境。充分发挥示范村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我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五十百千示范工程”创建工作,最终实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的工作目标。

六、保障机制

(一)强化组织领导。

各村要高度重视“五十百千示范工程”创建工作,把该项工作作为考核领导政绩和工作效能的重要内容,统筹规划,周密部署,总结经验完善措施。万安镇各部门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办公室要对各村工作推进情况进行调研督导,落实整改。

(二)加大经费保障

万安镇政府要根据城市环境综合治理需要,结合当年财力状况,编制专项经费预算。同时创新投入模式,建立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五十百千示范工程”专项资金,将“五十百千示范工程”创建支出列入财政预算。

(三)落实制度体系

1、万安镇“五十百千示范工程”创建领导小组负责对全村创建工作进行检查、督导和考核。

2、考核坚持半月一检查,一查一评比,以查促干,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保证实效。

第5篇

一、背景与意义

地处腹地,所辖七县区均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现有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山系中的等五大山脉,这类区域地域偏僻,气候高寒,耕地狭小,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加上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生态保护政策的实施,传统的“靠山吃山”的生存状态已被改变,农民缺乏稳定增收来源,收入依靠外出务工,亟需开辟新的增收途径。一方面,受自然、历史、地理、经济、社会等诸多因素影响,地处深山区的贫困区域虽延缓了发展进程,却保护了生态资源,留下了青山绿水,孕育出了发展生态旅游的独特优势;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公共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人本理念逐步形成和深化,城镇居民追求自然、追求绿色、追求健康、追求原生态成为一种趋势,发展生态旅游为贫困区域农民增加收入带来了新机遇。更为重要的是,各级党委、政府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将发展旅游产业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加以推动,为实施旅游扶贫行动创造了条件。

一是《大》热播产生的生态旅游效应,为旅游扶贫行动创造了外部环境。电视纪录片《大》在央视的连续播出,向世人全方位介绍了大的人文、山水、环境、气候、历史、文化、社会、生活,讲述了大对、对中华文明乃至对人类的贡献,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和绿色的新形象,引起了世人对这座影响中国的伟大山脉的神奇和向往,掀起了全国生态游的好奇和热潮。

二是“山水”的生态旅游定位,为旅游扶贫行动指明了前进方向。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制定了《大旅游发展规划》,作出了围绕“山水”的生态旅游定位,着力打造具有国家中央公园品牌形象的千里山水度假旅游胜地,实施以旅游业突破发展为先导,全力推进陕南突破发展的战略部署,这为旅游扶贫行动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三是“生态立市”战略的实施,为旅游扶贫行动奠定了思想基础。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立足于保护和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坚持把生态旅游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产业来抓,加快精品景区建设,开辟旅游线路,完善旅游服务设施,精心打造了四大国家森林公园以及漂流、等一批知名旅游产品,走出了以生态旅游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之路。随着以“最美是”为主题的首届中国生态旅游节在我市的成功举办,全市上下已形成了做强生态旅游产业、推动率先突破发展的思想共识。

二、思路与原则

实施旅游扶贫行动,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提升扶贫开发工作水平、加快贫困区域脱贫致富步伐,以“旅游”为抓手,探索一种旅游扶贫的新模式,以“生态”为抓手,探索一条产业扶贫的新途径,以“生态旅游”为平台,探索一条以扶贫开发促进生态旅游开发、以生态旅游开发带动贫困区域发展的新路子。

实施旅游扶贫行动,要遵循以下原则:

明确实施对象。围绕全市及县区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按照新的扶贫标准,将适宜发展生态旅游的贫困村和贫困户,从事旅游产业且具备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个体工商户确定为旅游扶贫行动的实施对象,使贫困区域、贫困人口真正在旅游扶贫行动中得实惠。

科学设定内容。坚持因村制宜、因户施策,着眼于发挥贫困区域的生态环境优势,找准旅游产业开发与扶贫开发的结合点,科学确定建设内容,合理设置实施项目,实现“旅游”与“扶贫”的相互支撑、相互促进。

突出增收重点。坚持在旅游与扶贫的联动开发上做文章,着力打造一批村容整洁、绿色生态、乡风文明的生态文明村庄,新建完善一批风格各异、设施完备、服务到位的移民安置点,大力培养一批特色明显、产业明晰、初具规模的生态旅游产业专业户,使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借助生态旅游尽快脱贫致富。

强化项目整合。适应“大扶贫”工作格局,树立“跳出扶贫抓扶贫”的理念,加大扶贫项目内部捆绑和涉农项目外部整合力度,优先将整村推进、移民扶贫、信贷扶贫、互助资金扶贫、“雨露计划”培训、实用技术培训等扶贫项目向主要旅游景区集中摆放,尽可能将涉农项目向景区及周边辐射区域统筹安排,做到科学布局,内外结合,重点突破,优势互补,合力推进。

三、目标与任务

实施旅游扶贫行动的目标是:从到年,在全市建设10个旅游扶贫移民小区,打造100个生态型村庄,发展农家乐经营1000户,扶持旅游产品开发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个体工商户400户,建成10个旅游扶贫综合示范区,使10000户贫困农户依托生态旅游实现脱贫致富。

(一)移民小区与农家乐集群建设。围绕旅游景区建设,着力将扶贫移民与旅游移民有机结合起来,优先将景区扶贫移民列入“百村贫困人口搬迁工程”年度计划和旅游景区开发规划。移民小区建设要立足于发展农家乐集群,坚持融入景区、服务旅游、体现特色、注重发展的原则,依托景区自然、人文环境,科学规划选址,合理设计户型,完善配套设施,增强服务功能,建成融民风民俗、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特色移民小区,吸引游客吃在农家、住在农家、玩在农家,使农家乐经营服务成为移民小区的特色主导产业和稳定增收来源,确保贫困农户搬得出、稳得住、富得快。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已建景区移民小区的完善和提高,一手抓具备扶贫移民安置条件的景区移民小区的规划和实施。重点要完善提高商南金丝峡景区庙台子村,溶洞景区村、村,县镇村等4个移民小区的旅游服务功能。新建区镇村;县城村,巡检镇路街村,镇新华村、村,沟村、村;县月日村;县镇村;县乡村;镇镇村,镇村,乡村;县镇村等14个旅游扶贫移民小区。

(二)整村推进与生态文明村庄打造。围绕建设“生态式家园,田园式村庄”,着力将整村推进与生态文明村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按照“政府统筹,项目捆绑,流域治理,板块开发,整村推进”的思路,在全市旅游景点及其沿线周边已建和在建的扶贫开发重点村,全面实施以“五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发展“一村一品”为重点的产业基地建设,以科技培训为重点的脱贫能力建设,以“四改一推”(改房、改厨、改厕、改圈、推广沼气)为重点的农村清洁工程建设,以改善教育、医疗卫生条件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建设,以提高村级班子执政能力为重点的基层组织建设等六大建设,加快推进旅游景区及高速路沿线的整村推进、连片开发,逐步将贫困村打造成“村容整洁,环境优美,民居美化,生活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乡村生态旅游村庄,为加快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全市建成10个集中连片、成效明显、具有典型带动作用的旅游扶贫综合示范区,重点在牧护关--市区景区--丹凤龙驹寨国家水利风景区--商南金丝峡国家森林公园--商南城周景区--白浪三省石观光区的绿色文化旅游长廊沿线;终南山公路隧道--柞水牛背梁森林公园--石瓮溶洞及附属东西甘沟景区--凤凰古镇--镇安木王国家森林公园--山阳月亮洞、天竺山自然保护区—漫川古镇及金钱河、乾佑河、旬河梯级水电站开发的山镇柞原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环线;抚龙湖--玉虚洞--香山溶洞--老君山--佛山景区沿线;包茂高速柞水营盘至镇安青铜段;沪陕高速牧护关至商南富水段;银武高速麻池河至漫川关段选择确定100个贫困村实施生态文明村庄建设,其中镇安县25个村,县、县各17个村,区16个村,县、县、县各15个村。

(三)资金信贷与旅游产品开发。围绕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提升旅游扶贫效益,着力将扶贫资金投入与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有机结合起来,按照“两轮驱动”的思路,加大扶贫信贷投入,为开发和经营地方土特产品、民俗文化产品、民间工艺品、景区特色纪念品等生态旅游产品的企业和个人提供资金支持,延长生态旅游产业链条,促使旅游产品成规模、创品牌;加快组建景区互助资金协会,大力扶持一批从事旅游产品开发的专业村、专业户,提高贫困人口自我积累、互助互济和持续发展的能力。重点围绕特色农副产品的生产、收购、包装、加工,扶持10家以“公司+基地+农户”为经营模式的龙头企业,培育40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350户个体工商户。

(四)雨露计划与从业人员培训。围绕建设集中连片、布局合理、富有特色的农家乐集群,着力将“雨露计划”培训与农家乐经营户培训有机结合起来,转变培训理念,创新培训方式,在景区大力开展文明礼仪、农家烹饪、经营管理、民俗文化、农业观光等方面技能培训,扶持和引导贫困农户发展农家旅馆、农家餐馆、农家观光园、农家采摘园、农家鱼塘、农家作坊、农家茶馆、农家药膳等生态旅游配套服务项目,进一步丰富生态旅游的内涵和形式,促使农家乐有特色、上档次,实现贫困劳动力就地就业、就近创业。要以旅游景区内的旅游扶贫移民小区、生态文明村庄为重点,以吃、住、行、游、购、娱为内容,集中培训农家乐经营管理人员2000人,扶持发展年纯收入在5万元以上的农家乐经营户1000户,使景区贫困户实现由贫穷迈向富裕的跨越式发展。

四、组织与管理

(一)统一思想认识。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旅游扶贫行动的重要意义,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切实将旅游扶贫行动作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不断推动思路创新、模式创新、机制创新,确保工作富有特色、富有朝气、富有新意、富有实效。

(二)科学编制计划。各县区要准确把握新阶段生态旅游开发和扶贫开发工作的方向和重点,认真编制旅游扶贫行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逐级明确工作重点和措施,做到总体思路清晰,目标任务合理,工作措施有力。

(三)加强组织领导。市上成立由市政府主管领导任组长,市扶贫局、旅游局、发改委、财政局、林业局、农业局、水务局、文广局等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旅游扶贫行动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与协调指导。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扶贫局,具体承担计划制定、督促检查、考核评比等日常性工作。各县区政府也要成立相应工作机构,确保旅游扶贫行动稳步有序推进。

(四)紧密协调配合。各部门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坚持将旅游扶贫行动作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平台、新抓手、新载体,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全力推进景区及沿线周边的综合整治和生态村庄建设,不断提高旅游扶贫行动整体效果。

第6篇

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着眼点,以提高农民健康水平为目的,以创建各级卫生镇村为载体,动员广大农民主动参与,进一步加大农村环境卫生建设与管理力度,紧密围绕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坚持标本兼治的原则,用三年时间使全市乡村卫生面貌明显改观,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应有贡献。

二、工作目标

以村容整洁、畜禽圈养为主要任务,结合爱国卫生其他工作,通过三年的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使农村环境卫生得以明显改善。镇、村环卫基础设施、环卫保洁队伍、环卫制度与措施配套健全,镇村容貌整洁,路面平整完好,排水系统畅通,垃圾日产日清,柴草堆放整齐,畜禽圈养,户厕清洁卫生,室内环境洁净,个人卫生良好。至2009年底争取实现全市80%乡镇、20%以上村庄分别达到青岛市卫生乡镇和青岛市卫生村庄标准。

三、工作范围

*、*区、*区、*区所辖镇、街道办事处驻地及所属村庄。

四、工作标准要求

(一)乡镇(街道办事处)驻地卫生

1、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道路及人行道和小街巷硬化率分别在90%、70%和50%以上,道路排水系统完整通畅;建有公共厕所和垃圾场,实行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驻地村庄卫生户厕普及率在90%以上;配备垃圾箱等环卫设施,并保持良好的使用管理状态;驻地居民饮用自来水普及率为100%。

2、环境卫生管理。配有环卫队伍和专业管理制度,清扫保洁覆盖率在90%以上;加强垃圾清运管理,达到日产日清;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清除“三大堆”和乱设摊点、乱搭乱建、乱贴乱画等“十乱”现象;集贸市场实行经常化卫生管理。

3、环境绿化美化。主要道路建有绿带和行道树,并配置整齐、美观;因地制宜建设公共绿地,人均占有公共绿地面积在3平方米以上;绿化面积达到可绿化面积的80%以上。

4、单位内部卫生管理。卫生管理责任区明确,庭院环境绿化、美化、净化,室内卫生整洁,设有足够的封闭式垃圾容器,垃圾日产日清;取消旱厕,建有水冲式或三格式公用厕所,并有专人管理;镇直属单位卫生达标率在80%以上。

5、食品卫生管理。认真执行《食品卫生法》,做到“四证”齐全,亮证经营;卫生设施配套,制度健全,食品卫生合格率和餐具消毒合格率均在85%以上;无集体食物中毒事故发生。

6、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根据行业特点,健全和落实旅馆、浴池、理发店、商店、医院等各类公共场所的卫生操作规程,主要卫生指标合格率在80%以上。

7、控制蚊、蝇、鼠等病媒生物密度,辖区内灭鼠达标。

(二)村庄卫生

1、基础条件。村庄规划整齐;主要街道硬化,支巷平整,道路排水系统完整通畅;设有足够的垃圾容器,无垃圾暴露存放;卫生户厕普及率在80%以上;自来水普及率为100%。

2、绿化美化。主要街道绿带、行道树整齐美观,管理到位;支巷内因地制宜栽植花草;村内建有公共绿地。

3、环境卫生。设专人负责村庄道路的清扫保洁和垃圾清运,垃圾日产日清;村内无“三大堆”,村外“三大堆”隐蔽集中放置。

4、控制蚊、蝇、鼠等病媒生物密度,灭鼠达标。

五、工作内容

(一)控制病媒生物密度。组织群众定期开展消灭蚊、蝇、鼠等病媒生物活动,以灭鼠为重点,防病保粮,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1、工作规程。建立健全镇、村庄灭鼠工作制度,分工明确,责任到位,专人负责;按照全市灭鼠统一部署,及时进行动员、布置,层层落实工作任务;在灭鼠活动中,统一领导,统一标准,统一行动,统一检查验收。

2、工作落实。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灭鼠工作方案,按程序组织灭鼠活动;保证足够的灭鼠经费,按时足量购置毒饵;培训灭鼠技术人员,确保投饵到位,灭鼠覆盖率在95%以上,基本做到镇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屋、农田不漏地块,单位环境不留死角。

3、效果指标。每次灭鼠活动后,经检查考核,室内鼠密度应在1%以下;室外鼠密度应在2%以下;有鼠情的阳性房间不超过2%。

(二)卫生改水。加快卫生改水步伐,加强自来水工程建设,自来水普及率在70%以上的镇,每年应按村庄总数的3%完成改水任务;自来水普及率在70%以下的镇,每年应按村庄总数的5%完成改水任务;已完成或接近完成自来水普及任务的镇,应加强村庄自来水供水管理,确保供水系统运转正常。

(三)卫生改厕。加快无害化卫生厕所的新建或改建步伐,凡新建厕所必须达到粪便无害化处理要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每年递增3%。

(四)健康教育。按照《亿万农民健康教育促进行动规划》的要求,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在中、小学健康教育开课率要达到100%。要不定期地举办各类卫生知识讲座,通过新闻媒体、固定宣传栏、板报等多种形式普及艾滋病、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预防知识,提高农民参与综合整治活动的积极性。

六、方法步骤

从2007年3月始至2009年12月底,用三年时间在全市农村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各有关区、市要紧密结合本辖区实际,因地制宜,搞好分类指导,采取典型示范等方式引导面上工作开展,稳中求进,逐年提高,确保实现工作目标。

(一)准备阶段:2007年3月至4月

制定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宣传发动,全面部署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

(二)试点阶段:2007年4月至2007年12月

各区、市分别选择两个不同类型的镇或办事处进行先行试点,各镇(办事处)再分别选择两个不同类型的村庄进行试点,总结探索点上经验,为面上整治奠定基础。

(三)全面整治阶段:2008年1月至2009年3月

按照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和工作目标要求,全面展开综合整治工作。

(四)巩固提高阶段:2009年4月至2009年10月

总结迁段的经验做法,查找问题与不足,进一步强化措施,加快活动推进步伐。

(四)检查验收阶段:2009年11月至12月

由市爱卫会成立检查验收小组,采取听汇报、查资料、看现场的方式组织实施。

六、保障措施

1、切实提高整治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增强整治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当前,在我市广大农村地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以及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存在的薄弱环节较为突出,农村的卫生意识、生活习惯、经济条件、生活设施相对滞后,人及畜禽粪便得不到无害化处理,垃圾随意处理,环卫设施不配套,白色污染不断蔓延,有的镇村道路年久失修,坑洼不平,排水渠道不畅,环境卫生管理处于无序状态,这些都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身心健康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和危害,急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因此,大力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既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和提高农村综合竞争力的需要,也是各级实现和维护广大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行动。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站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高度,统一思想认识,扎实开展工作。

2、切实加强整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周密部署并精心组织开展整治工作。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范围广、内容多、任务重,为确保整治工作顺利展开并取得良好成效,各级均应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全面负责整治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整治工作开始前,各地要紧密结合本辖区环境建设与管理的实际,在充分调研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认真进行排查摸底,找准存在的薄弱环节,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环境综合整治方案。整治方案应明确提出整治目标、重点、进程及保障措施,方案既要有解决当前问题的近期目标,更要有着眼长远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的措施,要把整治任务层层分解,明确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指导一级的责任网络体系,为整治工作全面展开奠定良好的组织基础。

3、切实加大整治工作的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和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涉及到方方面面和千家万户,难点问题、敏感问题多,且时间长、工作量大。为此,要把不间断的思想和宣传发动工作贯穿于整治工作的全过程,充分运用各种媒体和有效的宣传形式,对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工作措施、整治进展情况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和报道,使整治活动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并及时宣传和推广一些好经验、一批好典型。同时,要全力做好组织和发动工作,广泛动员、引导社会力量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形成合力,推动整个整治活动不断健康深入地发展。

第7篇

一、集中整治攻坚月活动时间

8月28日至9月28日,9月底由乡组织专门人员督查验收。

二、主要内容

按照“改环境”要求,全面整治到位,具体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全面结束改房工作,全面清理各种建筑材料和建筑垃圾。

2、村庄“四傍”(屋傍、村傍、路傍、沟傍)清理到位,无垃圾杂草,卫生清洁。对预留的绿化位置,要进行清理平整,有条件的试点村应同时在“四傍”搞好绿化,绿化以果树为主,或栽种其它易种易管的树种。

3、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农户必须每户安放垃圾桶(箱),对垃圾进行分类存放,减少垃圾排放量。以试点村为单位,每个试点村必须建好“一池一窖”,即垃圾池、肥料窖。根据试点村规模大小,确定垃圾池容量(30—40户垃圾池2—3立方米,肥料窖2立方米左右)。

4、各自然村必须落实好卫生清扫员,原则上农户门前屋后及屋傍四周由各农户负责清扫,公共场所由清扫员负责清扫。清扫员可以由固定人员承担,也可以由本村农户轮流承担,不论采取哪种形式,都应用村规民约来约定。

5、要结合“十星”评比活动,定期开展卫生评比活动,评比结果要上墙公示,并留有评比存底。

6、要建立好长效管理制度,有责任要求,有奖惩措施。

7、要广泛开展宣传发动,召开村民会议或户主会。每个自然村要有一条以上固定宣传标语。

三、工作要求

1、各村、各单位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迅速制定具体工作方案,针对各自然村或单位的不同情况提出具体要求,包点领导要进村入户进行动员、组织、指导,确保攻坚月活动取得明显成效。

2、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力争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要不断总结经验,通过环境整治,提升村庄整体建设质量和水平。

3、不种名贵花草,保持好农村自然风光和特色,除村内道路和进户便道须硬化外,其它地方多绿化,少硬化。

四、督查验收

1、对本次攻坚月活动进行专门督查验收,验收结果在全乡进行通报。

第8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和城镇风貌整治为切入点,坚持“统一规划、精心设计、重点突出、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以凉山州“新农村百村示范”建设和“城市品牌”创建工作为重点,着力打造优美的新型村庄和良好的城镇风貌,推动我州农村和城镇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工作目标

以打造“新农村百村示范”为载体,以村容村貌整治为突破口,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努力实现通路、通水、通电、通电话、通电视,实施改水、改厕、改厨、改卫、改圈,做到乡村环境建设达到净化、绿化、美化、亮化。

按照“三打破、三提高”的要求抓好村落布局、村庄规划和民居设计,建设各具特色的新民居、新村落。在木里藏区开展牧民定居行动,搞好彝区“三房”改造工作,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关系、城乡关系,促进城乡人口和经济要素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逐步实现城乡互促共进的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各县市要按照省州的统一部署,结合自身实际,力争用2年时间,使我州城镇规划建设和特色风貌塑造迈上一个新台阶。要进一步提升规划品位,完善城镇功能,打造建筑精品,优化发展环境。结合城镇风貌整治,整合城镇经济、环境、文化等资源和优势,着力塑造富有地域风貌、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城镇,做靓“魅力城镇”。提升城镇品位、提高承载能力,发展城镇经济、促进城镇增容,推进城乡统筹、拉动居民消费,推进“全域凉山”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工作重点

(一)切实抓好新农村村庄规划、建设、管理

1.抓好新农村的规划与建设

围绕发展主导产业、培植后续产业、扶持骨干产业、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基层组织政权建设和村庄建设,推进农村生活污染治理、村容村貌整治和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加强农村自然生态保护,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农村生态环境等,对新农村建设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争取在1—3年内实现全州30户以上的村庄规划的全覆盖。凡是已经有建设规划的村庄,有关部门要严格按建设规划要求审批农民宅基地(原则上一户一宅),不得在规划区外批宅基地;没有完成规划的村镇必须按要求完成规划编制,未完成规划编制前,严禁乱批乱建。严格执行新村镇“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制度,全州各乡镇均要设立村镇规划建设办公室,负责村镇规划建设的具体管理工作,同时要保证管理人员的工资和办公经费,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及时周到的服务,确保村镇规划的落实。结合我州实际,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条件编制不同的规划建设标准,条件好的要高起点规划建设,其它地区的规划也要适度超前。要注意提高民宅设计水平,务求适用安全、新颖别致、塑造特色、美观大方,充分体现地方民俗风情,要严格按照规划搞建设,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加强全州村庄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按照村庄规划标准要求,配置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使农民中尽可能多地享受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与城市居民共享现代文明。

年月底内,要组织编制完成全州122个新农村示范村的规划,同时,抓好3县的整村推进规划,编制规划要统筹兼顾、合理布局。编制村庄规划要严格按照《城乡规划法》进行,乡(镇)政府报送审批前,应当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上报县政府审批。根据规定,相关单位要组织人员对规划进行评审,评审结果作为示范点、“以奖代补”和安排新农村建设项目的重要依据。有关部门要及时提供户型设计方案,供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农户在房屋建设时参考。

2.抓好新农村的风貌塑造工作

新农村的风貌塑造工作分为以下几个层次进行:

一是安宁河谷流域的新农村风貌塑造要全域、全程、全面地稳步推进;

二是相关县的县城到景区沿线的村庄要进行风貌塑造;

三是县际间的主干道沿线的村庄要进行风貌塑造;

四是一般村庄的风貌塑造。

在进行风貌塑造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力度。做好农村的生活垃圾和污水的治理工作。

(二)切实抓好城镇风貌整治与塑造工作

1.加强对城镇风貌整治与塑造规划

(1)突出县城的风貌整治与塑造

县城在城镇体系中是承上启下的纽带,其地位十分特殊和重要。按照省上要求,县城和规划人口在1万人以上的镇都要按城市各项建设标准编制规划,在县(市)开展城市风貌塑造工作,逐步形成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突出的县(市)。

坚持以科学规划引领城镇风貌规划,在启动全州城镇体系规划工作的同时,把加强城镇风貌规划建设作为提升城镇综合能力的主要途径。强化城镇风貌规划,着力提高风貌规划覆盖率。目前,全州各县市已经陆续开展此项工作,譬如,正在进行城市的升级改造、木里县正按藏式风格对城乡建筑进行全面打造和基础设施建设、以举办“服饰节”为平台,正在进行的城市风貌打造等。全州16个县城及于今年月底内必须完成风貌规划设计。

(2)注重对镇乡的风貌整治与塑造

整合资源,优化配置,把资源富集、交通便利、工业基础较好的中小城镇作为推进城镇风貌塑造的重点,实行以镇带乡、乡(镇)带村,从而推进我州城镇风貌塑造和城镇建设工作,进一步扩大就业能力,吸纳农业人口,有力地推进我州新型城镇化步伐。

(3)对全州各县市的风貌塑造,应分层次进行

一是安宁河流域的城市要全域、全程、全面地稳步推进;二是具有旅游产业的县的县城及县城到旅游景区沿线的城乡风貌整治;三是余下的县城的风貌塑造。

2.城镇风貌整治与塑造具体工作内容

(1)街道立面

拆除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建筑物,对建筑物的外立面进行清洁,使建筑物外立面整洁整齐。

(2)建(构)筑物附着物

拆除影响景观的建筑物附着物。对广告及店招等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形成和谐统一的建筑形象。

(3)公共配套设施

开展立体绿化普及工作,推进拆墙透绿、古树名木保护、城市绿地清理等专项行动,对城镇道路两侧各类公共配套设施不完善、公共绿地被侵占的现象继续清理,对现有城镇道路绿化、广场及绿地内绿化进行升级上档,添加完善公共空间内的公共设施,改善城镇环境。

(4)主要道路及节点光亮工程

加大对城镇主要道路及节点夜景工程整治力度。对已经建设的夜景工程项目进行清理,规范和整改不符合城镇夜景工程规划要求的项目。对重要节点应依据规划结合建(构)筑物增设夜景工程,让城镇夜景更加亮化、美化。注重对城区内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物的包装整治,对历史文化特色进行整理与塑造。

(5)公共空间秩序

对城镇道路、绿地广场等公共空间的宣传栏、标识标牌、占道经营点位、车辆停放等行为进行规范治理,做到整齐划一、秩序井然,体现文明、有序的精神风貌。

(6)裙房卡口及棚户区

对城镇规划区内裙房卡口及棚户区进行清理梳理,增添设施,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升城镇形象和品位。规范、改造农贸市场建设,消除安全隐患。

(7)道路交通整治

对16个县城和主城区主要路段交通标识标牌设置和标志线划定,主要路段、重要节点车辆停放的作出安排,对违章占道进行清理,保持城市道路交通畅通。

(8)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抓好城镇供水设施建设和管护,提高城市自来水供水能力;加快城镇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及相关市政设施建设,提高城镇环境质量,必须于年底前完成垃圾填埋场的前期工作,正在建设垃圾填埋场的县必须于年底前完成建设,污水处理厂已经完成前期工作具备开工条件的必须于年底前开工建设。加强等县(市)重点城镇道路交通设施和停车场规划建设,搞好各县(市)城镇小街小巷道路整治;加强城市防洪、防灾、防震以及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防灾减灾能力;加强城镇园林绿化建设,努力提高城镇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1.5个百分点。配套完善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各县市政府要以新农村建设和城乡风貌塑造为总抓手,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落实经费和专兼职人员。制定工作方案,确立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班子成员和各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格局,强力推进新农村规划建设和城镇风貌专项整治行动。

(二)突出重点,打造亮点

年内重点完成全州122个新农村示范村的规划与建设,抓好3县省级示范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规划与建设,形成亮点,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积累经验,引领我州下一批示范村的打造工作。

要以各类城镇风貌规划(设计)编制、城市主要街道两侧和农村沿主要交通干线两侧的风貌整治、查处影响城镇风貌的违法建设行为、拆除影响市容及交通畅通的“裙房卡口”、改造旧城棚户区、拆墙透绿、改善环境为重点内容,针对建筑风格不协调、广告店招不规范、绿化景观环境品质不高以及农村、乡镇、城乡结合部等薄弱地区等难点,通过抓重点、抓示范、打造亮点,以点带线、以线促面,实现城镇风貌整治行动的整体推进。

(三)分类指导,推广经验

要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实际选择不同类型城镇和示范村。既要抓好铁路沿线、国道省道、风景名胜区附近基础好的城镇和村庄,也要特别关注偏远地区和基础薄弱的城镇和村庄。积极探索总结河谷经济发达地区、偏远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贫困山区等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经验,及时推广多种类型、多种模式的新农村建设和城镇风貌塑造路子。少数民族地区要结合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民族文化特色,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弘扬民族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新农村建设和城镇风貌塑造模式。要区别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标准,通过分类指导扎实稳步推动村庄规划建设和城镇风貌塑造,努力扩大城乡群众的受益面。

(四)通力合作,扎实工作

要充分认识到我州新农村建设工作和城镇风貌整治塑造工作的全局性、系统性、复杂性。在工作中,各县市、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形成部门工作的合力,既要严格工作纪律,又要做耐心细致的群众工作,实现规划与实际效果的有机统一。

(五)广泛宣传,发动群众

要积极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形式,充分发挥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和社会监督作用,大力营造氛围,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新农村和城镇风貌的规模效应,赢得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各级新闻媒体要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和城乡风貌塑造行动,大力宣传工作动态及成效。把新农村建设和城镇风貌塑造工作作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提高群众素质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

(六)多方筹资,加大投入

各县市财政预算要安排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规划建设示范村和城镇风貌塑造工作。

第9篇

一是完善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体制,实现全区村级垃圾集中处理全覆盖;二是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和提升环境建设管理水平;三是大力实施道路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努力在生态环境、视觉效果上有明显改善。

二、重点工作

(一)着力推进“农村清洁”工程。一是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清扫网。各村(居)按照每150户配备1名清扫保洁人员的要求,全面落实一日两清扫、全天候保洁和垃圾日产日清的卫生清扫保洁机制。二是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网。按照“户集、村收、乡镇转运、县集中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机制,完善主干道路垃圾箱和村庄垃圾池(房)等环卫基础设施,各户实行垃圾袋装化并定点投放,各村安排专人每日收集并送往开发区中转站。三是完善农村生活垃圾转运网。6月底前,开发区力争配备1辆密闭式垃圾运输车和一定数量的垃圾收集车。9月底前,建有1座压缩式垃圾中转站,配备建设一定数量的公厕,并有专人将垃圾及时转运至县生活垃圾填埋场集中处理。建立日常洒水降尘机制,提高道路清洁度。进一步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督查机制,做到周有检查、月有考核、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以确保农村生活垃圾收集日常化、长效化。

(二)着力推进农村违法建房整治工程。大力开展农民违法建房整治行动,严格落实“县指导、乡镇负责、村为主”的工作机制,重点整治违规违法用地和乱占乱建行为。建立健全违法建设巡查控管和拆除机制,对乱占乱建做到发现一,制止一起,处理一起;同时要对历史遗留的违法建设摸底调查后登记造册,制定拆除计划并按期予以拆除。对制止不力和报告不及时,村辖区范围一年内新增违法建设达到一定面积的,按照《县城乡违法建设监管查处若干规定》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加强农民建房全程跟踪管理,坚决制止未批先建、批少建多等违法行为的发生。同时,抓紧编制完善开发区住宅建设规划,加快安置点建设。6月底前全面完成。

(三)着力推进城乡绿化改造工程。一是主出入口、主次干道、区内公共绿化空间,开发区绿化要在增绿量、上档次、造精品上下功夫,形成一路一景,单位庭院和厂区内现有空地要适当进行绿化。二是栽植生长快、成活率高的树木为主,做好路旁、村旁、屋旁、河旁绿化工作,大力提高开发区绿化水平;新村和旧村整治居民点以及有条件的村房前屋后实施景观绿地改造,进一步改善村的绿化环境。

(四)着力推进城乡面貌改善工程。开展交通干道沿线综合整治行动。全面拆除沿路乱搭乱建、非法广告牌匾、污损的牌匾及建筑物上影响市容观瞻的附着物;全面清理沿路乱堆乱放、乱披乱挂等行为和道路两侧杂草,整治规范沿线废品收购点,对过境道路两侧有碍观瞻的破旧房屋粉刷出新,对沿线破旧护栏进行刷新改造,对破损路面及时修复;完善县乡道路交通标志线和指示牌,加大对违章行驶、乱停乱放、车辆超载超限及抛洒滴漏等现象的整治力度,切实改善主要交通干道的交通秩序。

(五)着力推进农村水源治理工程。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加快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工程建设。

三、时间安排

(一)动员准备阶段(5月下旬)

开发区管委会召开“环境整治提升年”活动动员大会,对此项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各村(居)按照动员大会精神,结合各自实际,明确整治内容,突出工作重点,制定具体方案。

(二)集中整治阶段(5月下旬—2011年3月底)

主要任务是按照实施方案认真抓好落实,着力解决开发区环境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彻底改善交通干道、村(居)出入口、河沟池塘及村庄环境卫生面貌。

(三)巩固提高阶段(2011年4月初—2011年5月底)

主要任务是检查验收、巩固成果、总结经验、建章立制,探索建立环境建设的长效机制。

四、保障措施

第10篇

为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根据文件精神,进一步健全城乡环境卫生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城乡环境卫生水平,经研究,决定在全街道深入开展城乡环境集中整治行动。结合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活动总体要求

以“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建设宜居兰江为目标;以清洁村庄(社区)、清洁道路、清洁河道和绿色家园为基本内容;以整治围村垃圾、卫生死角、污水横溢、乱堆乱放、改水改厕等突出问题为重点;以建立健全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和提高居民环境卫生意识为目的,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全面开展环境集中整治,切实改变环境卫生脏乱差状况,进一步优化人居环境。

二、工作重点及责任分工

1、清理乱搭乱堆、占道经营。按照成片连线要求,集中整治道路沿线的建筑乱搭乱建、杂物乱堆乱放,进一步规范马路市场、流动摊贩和占道经营,加大对沿路广告、招牌、商铺门店的整治力度。其中街道主要道路、通村网络公路由街道城管中队负责、村配合,村道、村内道路两侧和农户房前屋后乱堆乱放的建筑材料、柴草及杂物的整治由各行政村负责。

2、清理垃圾、整治卫生死角。由街道环卫所负责集中清理、整治街道主要道路、通村网络公路两边的陈年垃圾、渣土、杂草及其他生活废弃物。各村(社区)要动员和组织村(居)民打扫庭园内外、房前屋后卫生,清除房前屋后垃圾,清除卫生死角,“四害”孳生地,引导村民做到不散养畜禽,不乱倒垃圾,不在公共场所堆放杂物,净化生活环境。同时对村道、村内道路两边、河边、绿化地带、菜场等公共场所等的垃圾彻底清除,做到无暴露的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

3、整治河(溪)道、畜禽养殖,加大对饮用水源的保护。做好二类河(溪)道的保洁管理工作,进一步落实河(溪)道等水面的保洁责任制,加强对保洁员队伍的管理、监督,对所有河道、溪道、池塘漂浮物和障碍物、水生植物彻底打捞干净,做到岸坡堆积垃圾、打捞的漂浮物垃圾及水生植物做到日产日清,并在指定地点倾倒。严格禁止各村庄居住区和饮用水源保护区发展养殖业,加大禁养区内畜禽养殖的取缔力度,加强限养区内规模养殖场和村社居住区养殖户的综合治理指导和督促养殖户及时清运畜禽排泄物,并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畜禽排泄物的无害化生态处理,确保周边环境整洁,由街道农经办牵头,各村配合落实。加大对饮用水源的保护力度,相关村对向家弄、前溪湖等危害饮用水源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进行一次集中整治。二类河(溪)道由街道农经办负责,三类(村级)河(溪)道、池塘由各行政村负责。

4、做好改水改厕、整治排水沟渠。按照选址科学、布局合理、管理规范的要求,加快农村无害化卫生公厕的改造和整治。对于公厕排污管道堵塞、粪便外溢严重的,各村必须要投入一定资金,对三格式化粪池、管道等进行彻底改造,冲洗方式改人工排水冲洗为自来水背箱冲洗,完善修补好公厕的基本设施。对各行政村辖区内排水沟、下水道进行一次全面疏通和整治改造,条件许可下变明沟为暗渠,基本消除污水随流现象。公厕改造完善由街道社会事务办牵头,各村负责落实。

5、加强对外来人口集中居住区的管理。切实加强外来务工人员的教育管理,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环境卫生意识,特别是外来人员集居较多的区域,要配套完善居住区内的道路、路灯、公厕、垃圾箱等设施,彻底治理居住区周围“脏、乱、差”现象,改善外来人员居住环境,由街道综治办牵头,各村负责落实。

6、进一步加强村级菜市场的管理。按照设施完善、管理规范、食品安全、卫生整洁的要求,落实动态保洁和管理责任,做到商品摆放有序,车辆停放整齐,道路畅通,无乱堆、乱放、乱占等现象;切实加强市场内外环境卫生动态保洁,做到市场内无积存和垃圾、无污水外溢现象,由街道城建城管办、城管中队牵头,各村负责。

三、工作步骤

本次环境集中整治活动从6月底开始到9月30日基本结束,共分三个阶段进行。

1、宣传动员准备阶段(6月底—7月初)。各村(社区)进行深入细致的环境卫生摸底调查,明确本单位在环境卫生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重点整治对象,制订相应的实施方案。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宣传发动,营造浓厚的整治氛围,做到人人动员,广泛参与。

2、集中整治阶段(7月上中旬—9月中旬)。对照工作计划和整治重点,在全街道范围内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大行动,实施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清理乱搭乱堆、占道经营、卫生死角等,全面改造环卫公益设施。街道及相关职能部门将对各村(社区)整治工作开展督查。

3、完善制度,总结验收阶段(9月中旬—9月30日)。配齐配强环卫保洁队伍,建立健全长效保洁管理机制,街道相关职能办(所)对全街道的整治工作进行检查验收和总结评比,对本次环境集中整治活动中涌现的先进村(社区)及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并作为年终对村、社区评比各类先进和荣誉的重要依据。

四、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街道已经成立了城乡环境集中整治领导小组,由街道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并抽调相关办、线同志组成实干班子,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各村、社区也要把此项工作作为今年的重点之一,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成立相应领导小组,负责本村、社区的环境整治工作,按照街道整治方案要求,结合实际,抓紧制定出本村、社区的整治方案,分解任务到点,明确责任到人,确保此项环境整治和今后日常卫生保洁不留盲区,不留死角,抓出成效,使村、社区环境面貌焕然一新。街道联村(社区)领导及联村(社区)干部要做好所联村、社区整治的监督指导工作。

第11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操作标准,以农村垃圾治理为突破口,以建立卫生长效管理机制为目标,强力整治垃圾污染,着力改善农村卫生环境,努力优化农民生活方式、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展示农村崭新面貌。

二、目标任务

总体目标:通过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宣传健康环境理念,着力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大力加强农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民卫生意识、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通过集中整治,确保国省道沿线视野开阔,无生活垃圾,集镇街道、集贸市场卫生整洁,自然村卫生整洁、环境优美。到年,力争全县农村垃圾收集率达到92%,垃圾处理率达到85%。

三、时间安排

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按照省市要求,分三个步骤实施:

1、宣传发动阶段(年3月15日—3月30日)

县、乡、村、组四级成立组织机构,制定工作方案,层级召开动员大会,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大力宣传农村垃圾处理工作。

2、组织实施阶段(年4月1日—年11月30日)

各乡镇、村委会、自然村组建队伍,落实人员,建设基础设施,制定各项长效管理制度,实施农村垃圾处理各项工作。

3、总结验收阶段(年12月1日—年12月31日)

对各乡镇农村垃圾处理工作情况进行考核验收,进一步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推进我县农村垃圾处理工作完善提高。

四、运作机制

1、创新有效的垃圾处理机制。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模式:

(1)对离县城较近且交通方便、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乡(镇)、村按照省市的要求,采取“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运送、县处理”的模式。

(2)对交通不便、经济薄弱的边远自然村,采取“统一分类、就地收集、综合无害化处理”的模式进行处理。

(3)在李渡镇、文港镇、长山晏乡、下埠集乡、前坊镇、梅庄镇、三里乡、二塘乡等乡镇因地制宜建立大中型垃圾焚烧炉或垃圾填埋场,采取“户分类、村收集、乡镇处理”的模式试点。条件成熟后,在全县乡镇全面推开。

2、推行科学的垃圾分类机制。科学分类,实现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对有机垃圾采取就地堆肥或沼气厌氧化处理,对建筑垃圾采取就地利用作为平地或修路的原材料,对可回收垃圾(金属、橡胶、塑料类等)由农户或保洁员收集,送送供销社(回收公司)定点回收,对其他垃圾集中到垃圾处理场进行无害化处理。

3、实行垃圾处理有偿服务机制。按照省、市文件精神,村内垃圾无害化处理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用工,由本村村民投工投劳解决,基础设施建设材料所需费用,由县乡财政予以适当补助。保洁员的工资报酬及村内垃圾清扫清运等工具的购置费用,通过县乡财政专项列支补助、村集体经济筹措、名人能人捐赠、村民“一事一议”等四种筹资等办法妥善解决。

4、建立督查考评长效管理机制。县清洁办将采取定期、定量的方式对各地垃圾处理进展情况进行督查,并将督查情况进行通报,做到“一周一调度、一月一通报、一季一考评”实行奖惩相结合,对每季度检查全县排位前三位的,分别按照1万元、8000元、6000元的标准予以奖励;对全县排位后三位的,第一次通报批评,连续二次诫勉谈话,连续三次进行组织处理,以此激励先进,纠正偏差,勉励后进。县清洁办将于4月中旬开展一次检查,重点检查各乡镇、村委会、自然村队伍组建情况、保洁人员落实情况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等。

五、保障措施

1、广泛宣传,提高认识。农村垃圾处理是一项涉及范围广、任务重、影响大的重要工程,县、乡(镇)、村要通过报纸、电视、电台、宣传栏、公开信、刷写标语等多种载体,广泛宣传农村垃圾处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和要求,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环境意识,掀起全民讲卫生、保健康、美环境的。

2、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从4月份开始至11月底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农村清洁卫生集中整治行动,重点抓好乡镇集镇所在地、国省道沿线及自然村的垃圾处理工作,确保集镇街道市容整洁、市场有序、无占道经营现象;对国省道沿线路旁垃圾窖要在半个月之内全部予以铲除,确保国省道沿线视野开阔、道路畅通、无垃圾污染和乱堆乱放现象,对国省道沿线343个自然村要按照每50户农户配备1名环境保洁员,沿线路段每公里配备一名保洁员,使其环境卫生面貌在短时期内有一个明显的改观;确保自然村村容整洁、环境优美,无粪坑外露和杂草丛生现象,做到屋前屋后一个样,村内村外一个样。

3、落实主体,长效管理。各乡镇要切实建立环境卫生管理所,配备垃圾清运车,建立垃圾填埋场或垃圾焚烧站,落实管理人员和环卫人员,做到“有机构、有制度、有队伍、有设施、有资金”;各行政村要落实管理人员、制定长效管理制度,对部分行政村要配备一辆小型垃圾运输车;各自然村要成立理事会,设立宣传栏,配备保洁员,添置保洁设施,每个保洁员配备一辆手推垃圾清运车、一套清扫工具和两套工作服。确保农村垃圾处理和环境保洁工作有人抓、有人管,确保农村垃圾处理日常运行落实到位。

4、分级负责,确保资金。县财政安排2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农村垃圾处理工作。一是安排资金60万元用于乡镇大中型焚烧站或标准垃圾填埋场建设;二是安排资金80万元,对全县国省道路沿线343个自然村按照每人每月10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三是安排奖补资金60万元,部分用于县清洁办工作经费,其余部分全部用于对垃圾处理成效显著乡镇的奖补。各乡镇也要将农村清洁工程办公室工作经费、国省道沿线路段及沿线村庄保洁员工资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确保工作正常开展。

5、明确责任,形成合力。县农村清洁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要落实工作职责,建立议事制度、工作协调制度、信息通报制度、督促检查制度等工作机制,实行每周五下午环境卫生大清扫活动,活动期间县级领导要下到挂点乡镇和居委会(社区)指导环卫大清扫活动开展,县直各部门要到包干路段进行垃圾大清扫;各乡镇要实行科级领导包路段,乡(镇)、村干部包干到自然村的办法,形成领导有力、部门合力、责权分明、高效运转的工作局面。

第12篇

从2009年开始到2013年5年间,我国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初见成效,全国开展垃圾收集的行政村比例年增长6个百分点,进行垃圾处理的行政村比例增长15个百分点,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和处理得到有效提升。同时,各地财政投入也是逐年增加,2009-2013年5年间,用于农村垃圾处理的财政投入年均增加20%,但区域差距较大,如2013年东部地区用于农村垃圾处理的财政投入占全国60%,余下的中部和西部地区一共占40%。农村生活垃圾呈现出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区域差距大

东部地区有生活垃圾收集点的行政村比例达82%,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的行政村比例达68%;中部、东北地区有生活垃圾收集点的行政村比例超50%,但生活垃圾处理比例有待提升;西部地区农村生活垃圾的收集和处理工作均相对滞后,收集和处理的比例只有37%和21%。

总之,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呈现“四六六”格局。有超过四成的行政村收集点还是空白;有超过六成的农村生活垃圾没有得到任何处理,全国农村生活垃圾不完整的统计有1.1亿吨,有0.7亿吨的垃圾是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有超过六成的行政村是没有对垃圾进行处理的,只有19万个行政村有垃圾处理,处理的比例不到36.6%;有14个省的处理率不到40%,少数省不到10%,也就是说这些省市的农村生活垃圾90%都没有得到处理。

(二)模式粗放,收运处理过程污染严重

现有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模式归纳起来有三种:一是没有垃圾收运处理设施,垃圾随处乱堆,甚至直接倾倒在河道,污染严重;二是设有简易垃圾收集点,但没有密封、清洁措施,最终采取简易堆放,污染严重;三是收集点转运至简易填埋场,收运成本高,资源浪费,污染较严重。总体来看,形成这种粗放模式的原因是由于财政经费投入不足,导致环卫设施基础薄弱。同时,由于经费匮乏,未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导致收运设施缺乏或简陋;收集处理以人力作业为主,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收运不及时;处理以简易填埋为主,大量填埋场污染环境亟待修复。

(三)管理无序,没有形成有效的行动机制

很多地方政府对农村垃圾处理重视程度严重不足,管理体制不清晰、职权不明确;财政资金不到位或不能及时到位;村民环保意识普遍不高;城乡、区域统筹等新的理念在大部分地区没有得到落实。

二、各地实践及典型模式

近年来,各地加大了对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投入,取得初步成效。如,2008年以来,山东全省累计投入资金51.3亿元,目前有76个县(市、区)实现了生活垃圾城乡一体化处理;2009年以来,四川大力推进以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为重点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目前全省85%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了处理;2010年以来,安徽省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0.5亿元,县(市、区)投入财政资金4.5亿元用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2011年以来,广西加大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两年内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的行政村比例增加30个百分点,等等。

归纳总结各地实践有四个比较成功的经验:一是建立了主要领导推动,严格职能考核的推进机制;二是形成了既有村民参与,又有市场运作的运行机制;三是探索了财政资金主导,农民适当交费的经费分担机制;四是明确了源头分类减量,相对集中处理的农村垃圾治理机制。

(一)传统和新型“城乡一体化”模式

目前,农村垃圾处理模式主要有传统和新型两类。传统模式是指由各级环卫部门负责对农村生活垃圾实行收集、运输、最终处理;新型模式是指采取市场化运作的统收统运模式,实行管干分离。全国农村垃圾处理主要形式还是采用“户集、村收、镇运、区县处理”,这种模式主要适宜区域经济发达地区,城乡结合比较紧密地区。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面积较大的村镇,主要采取“分类、分片、分级”处理模式。主要特点是源头分类减量后,区分近郊、远郊、偏远村庄,分别选在县、镇或村进行最终处理。如,行政村距离县处理厂20公里范围内,就实行“村收镇运县处理”;行政村距离县处理厂在20公里范围外,可通过片区建设生活垃圾转运站和处理场,实行“村收镇运片处理”;行政村距离县处理厂在20公里范围外,且位置偏远的地区,可强调分类处理,就近就地处理。

三、政策法规及标准体系

自住建部启动农村生活垃圾5年专项治理计划后,上海、广东、海南等省市纷纷出台政策进一步推进农村垃圾治理。如,上海出台了《关于开展本市农村生活垃圾全面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2015年至2020年的工作路线图,要求农村生活垃圾要达到100%无害化处理;广东出台了《广东省城乡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明确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和分类、保洁要求、农村垃圾处理等内容,同时,广东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纳入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共计36000万元用于补助70个欠发达县(市、区);海南出台“清洁家园”行动,要求到2015年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覆盖率达70%以上。

同时,各地启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标准体系建设,现行的标准体系全国已经基本完成,包括综合标准2项,基础标准3项,通用标准8项,专用标准4项;第二阶段的17项标准中,现行2项,在编1项,待编10项,修订中4项。这些标准都是完全针对村镇生活垃圾处理,标准的出台会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四、行动计划及发展趋势

2014年底,住建部召开了全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陈政高提出四方面要求:全面启动农村生活垃圾5年专项治理、使全国90%村庄的生活垃圾得到处理、基本扭转农村环境脏乱差的局面、形成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长效机制。并提出六项重点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保障、确定处理模式、动员村民参与、完善法律制度和强化监管检查。同时,要求根据农村的面积、交通的状况、经济的情况、分类的进展、处理设施的距离等因素,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形成区域特色。

(一)垃圾分类是管理重点

垃圾分类成为此次治理工作的重点,具体有六方面内容:一是要求加快收集、运输、处置系统设施建设,衔接垃圾分类试点;二是制定分类产品扶持政策,解决再生资源产品出路;三是建立农村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置全过程监管体系;四是健全生活垃圾减量及分类定期通报制度和考评激励机制;五是加大资金投入和宣传力度,发动群众参与和监督;六是积极推进分类垃圾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