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校体育课程论文

高校体育课程论文

时间:2022-05-06 13:34: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校体育课程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校体育课程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我国高校近几年连续扩大招生使体育教学面临设施、经费、教师不足等问题。对此应采取相应的对策?以保证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高校扩招是加速培养人才储备人才提高综合国力的需要其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巴首先?体现了国家积极发展高等教育的方针?为实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的目标奠定了基础。二是?满足了广大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需求推迟了就业时间?减轻了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压力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又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三是?对于拉动消费?促进国家经济的增长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扩招也给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带来很大压力。

一、扩招对体育教学工作的影响

一是扩招后教学的班级和学生的数量猛增?使原有的体育师资力量与教学需求不相适应。教师配备不足.只能应变为加大教师教学时数和大班上课的方法?造成一方面教师疲于应付?另一方面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同时高校体育教师除教学工作外?还必须完成学校体育课外群体活动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由于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也有限.因此?扩招后学校体育教师的工作量成倍增加?上述因素势必容易造成工作水平的下滑。

二是扩大招生后?高杖体育场馆及运动设施严重不足扩招前?体育场地、设施条件就不足欠帐较多.扩招后?不少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状况生均拥有量更是大大低于国家标准.体育场地数量的不足和质量不高?不能充分满足体育教学需要?使得教学质量难以确保

三是学校体育事业经费缺口增大。随着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上课班级数的增多?所需要的教学设施和运动器材数量也随着增加?而体育事业经费已远远不能满足学校体育工作的需求。

四是教学日程安排有所变化体育教学原来只安排在上午的三、四节和下午的一、二节。由于扩招后?学校教学资源容量有限?各学科教学资源都显紧张?不能保证体育课程的合理安排有些体育课程要安排在休息日和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这对于学生的课外活动组织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五是教学组织方面的新问题。目前有些学校实行“选课制”.学生上网随机点击教师和学习内容.基础课程教学完全与专业行政班分离?这对于体育课外辅导工作困难重重

二、对策

一要结合学校实际?扩建与维修体育教学场馆。高校的连续扩招是必然的趋势?学校应根据体育教学的播要将体育场馆建设列人近期发展规划?把新建、扩建体育场馆设施工作摆在必要的位置使得体育场馆设施不仅满足教学要求?而且还能在档次上有所提高

二要周密计划?保证学校体育工作正常进行.学校体育教学职能部门.要积极配合和适应学校扩招的需要?充分挖潜?改革教育模式?贴近学生需要?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设施?认真周密地制定好体育教学、群体活动、各类竞赛、课余训练等工作计划.与学校各部门密切配合解决好扩招后所带来各种矛盾和问题?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三要适当引进优秀教师人才.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关键性工作之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要适时地引进和补充一些优秀教师。目前?师资数量明显不足?在充分挖潜的基础上.应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增加师资补充到队伍中

四要重新修订教学大纲、计划

(1)要适应终身体育的要求?特别是要适应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的要求

(2)针对一些年龄偏大或已婚大学生?在修体课程时要实行个性化方案

第2篇

关键词:成都市;高校;健身气功;公共体育课;发展

健身气功是一种根据自身的形体活动、呼吸吐纳与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它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健身气功还通过调身、调息、调心“三调”为主的修身养心术调顺人体系统功能状态,改善身体健康状况,达到个人身心的高度和谐[2]。2003年2月,国家体育总局将健身气功设立为我国正式开展的第97个体育运动项目,正式推出了四套健身气功新功法[3]。新功法的推出是健身气功发展所迈出的一大步,为了更好的促进健身气功的发展,我们要在国家政策与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努力发挥好高校的文化传承和传播载体作用,充分认识到高校不仅是知识积累更是知识升华的地方,也是未来社会力量的发源地。通过借助高校这个特殊的平台,在高校师生的互相学习和交流中促进健身气功的推广以及相应储备人才的培养,并通过高校科研团队的习练和创新科研方法来不断探索健身气功在人体科学方面的奥秘[4]。我们要想让每一个即将走上社会的大学生在心底深处播下祖国传统健身气功文化的种子,传承和分享我们祖先留下来的精神财富,就有必要对健身气功在高校的发展进行调查研究,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健身气功在高校的传播发展,丰富同学们的学习生活,还能为健身气功事业的繁荣发展添砖加瓦,最终将中国的传统养身文化持续发扬光大,并且为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5]。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了成都市高校中已开设了健身气功课程的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以及成都体育学院等五所高校进行调查。以160名在校学生和15名在校教师为研究样本。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研究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搜集查阅了多种论文、期刊、专著等文献资料。从多种途径了解以及掌握健身气功项目在高校的开展现状、推广方式以及发展前景等问题,为文章的撰写寻求思路以及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

1.2.2问卷调查法 在对本次问卷的问题设计中采取的是封闭型回答与开放型回答相结合的方式,在调查过程上采取的是现场填写并收回的方法。本次共发放学生问卷160份,回收157份,有效问卷148份,回收率为98%,有效率为94%;教师问卷发放15份,回收14份,有效问卷14份,回收率为93%,有效率为100%。

1.2.3 访谈法 在本论文的调查研究过程中走访了部分健身气功方面的专家以及高校公共体育课的任课教师,对健身气功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前景等问题进行了详细地咨询和深入地讨论,从中获得关于本论文的研究思路,为本论文的深入研究分析提供依据。

1.2.4 数理统计法 对调说贸龅慕峁进行整理,运用EXCEL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和统计,进一步生成图表、表格,为论文提供数据支撑。

2.调查结果与分析

在2003年的“全国试行推广健身气功工作会议”之后,新编的四套健身功法得到了广泛推广。随着健身气功事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也为了使健身气功项目更加丰富多彩,国家于2009年底又编创了5 套新功法。新功法的创编不仅丰富了健身气功的内容,为健身气功注入了新生力量,同时也为广大习练爱好者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6]。但在本文中所指的健身气功是2003年最先推广的那四套功法,其原因在于这四套健身气功功法推广发展的时间较长,在高校里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对于本课题的研究更具可行性。

2.1高校健身气功课程开设情况

在四套健身气功功法中,易筋经、五禽戏和八段锦在高校中最受欢迎。其中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和成都大学均开设了易筋经、五禽戏、八段锦三门课程,成都中医药大学和成都体育学院这两所高校的健身气功课程设置较全面,开设了四套功法教学课程。另外,在开课形式方面,四川师范大学和成都中医药大学是以必修课形式教学,其他三所高校以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最后,四川师范大学和成都大学这两所高校没有统一的健身气功教材及教学大纲,也没有理论课时,说明对于健身气功课程的建设还不够全面;成都中医药大学和成都体育学院均有教材及大纲,亦开设了理论课,说明其健身气功课程发展得较为完善;成都理工大学有教材与大纲,但无理论课时的设置,说明还应该加强该课程的组织管理建设。总体来说,在所开设健身气功课程的五所高校中课程的开设情况较好,但是各高校还需加强重视,不断完善该课程的建设,丰富教学内容,实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步发展,以满足高校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

2.2高校健身气功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众所周知,教师肩上承载着“教育”的重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先导。通过调查分析得出:现在成都市高校担任健身气功课程教学的教师有72%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 21%的教师是体育教育专业;7%的教师是其他专业。并且在高校参与健身气功教学的教师中有64%的教师参加过健身气功的培训;36%的教师经常参加培训;而没有参加过培训的教师为0%。另外有64%的教师对健身气功有过研究、发表过文章;7%的教师经常研究健身气功课题,发表过3篇以上的文章;有29%的教师没有参与过健身气功课题的研究。整体上来说,成都市高校健身气功教学的师资力量拥有较大潜力,但现阶段的队伍建设情况还不容乐观,有待进一步发展壮大。

2.3学生学习健身气功的主要情况

通过在各高校中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发现:57%的学生参加过公共体育课健身气功课程学习;43%的学生没有参加过公共体育课健身气功课程学习。原因包括健身气功课程是新增项目学生对此不熟悉,再有就是缺乏宣传推广,对健身气功知识普及不够以致学生不愿意学习该项目。并且高校学生学习健身气功的年限普遍较短,这是由公共体育课的课时所决定的,同时也包括该项目推广力度不够大、学生缺乏自主学习兴趣等原因。但是,通过调查发现高校公共体育课是学生接触了解健身气功的主要途径,所占比例达到67%,其他途径还包括学生社团组织以及网络媒体的宣传推广,所占比例均不高。学生学习健身气功的目的也呈现多样化发展,但另笔者感到担忧的一点是仍有29%的学生只是为了拿到课程学分,与个人兴趣爱好以及健身气功项目本身无任何关系。令人欣慰的是,在所调查的学生中绝大多数学生在习练健身气功之后感觉良好,可见健身气功之功效毋庸置疑。

2.4影响健身气功在成都市高校公共体育课中发展的基本因素分析

首先,学生认知程度不高,有73%的学生仅听说过健身气功;还有27%的学生根本没听过也不知道健身气功。足见健身气功在高校的宣传推广道路还任重道远。另外在对于健身气功课程是否有必要开设的调查中发现,有72%的教师和2%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开设该课程;21%的教师和56%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该课程;0%的教师和37%的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7%的教师和5%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开设该课程。数据说明并不是所有的教师和学生都很支持健身气功在公共体育课中开设,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部分师生对健身气功项目的认识不够深刻,没有领略到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其次影响健身气功在成都市高校公共体育课中发展的因素还包括学校领导不够重视、缺乏先进教学理念、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学生学习兴趣低等。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健身气功在成都市高校公共体育课中的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公体课中健身气功项目的教学体系不够完善,缺乏统一的教材大纲。2)健身气功任课教师参加专业培训次数不多、研究成果较少。3)学校公体课的课程安排单一,以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4)健身气功项目在高校宣传推广的力度不够大。5)学校领导重视程度不高,难以进行大力推广。

3.2建议

3.2.1领导应该加强宏观调控,对健身气功加以重视,以提高师生的积极性 首先学校高层行政主管部门要进行宏观管理,其次是学校管理公共体育课的主任老师要进行重视,力求从上至下达到对健身气功项目的重视,提高师生们参与健身气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推动公体课健身气功的发展。

3.2.2学校应注重培养健身气功教学骨干,提高教师的专业科研水平 在高校推广健身气功,目前迫切需要加强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加快培养有教学资质和经验的健身气功专业教师[7]。另外,健身气功任课教师应该在保证课堂教学的同时多从事健身气功项目的科学研究,增强自己的科研创新能力,为高校健身气功的发展提供更多科学理论依据。

3.2.3教务部门应完善健身气功的教学体系,督促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形式 学校教务处应编排统一的教材、大纲,确定好实践课的课时并增加理论课学时,以使学生更全面的了解健身气功的作用和原理。另外,任课教师们要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安排合理的运动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3.2.4把健身气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中,充分发挥高校学生组织的宣传作用 各高校与当地体育主管部门应当高度重视健身气功对大学生的健身价值,把健身气功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之中,加大对健身气功科学性、有效性的宣传力度,加强组织管理并积极开展高校间健身气功的交流比赛,成立健身气功俱乐部、社团组织以及协会等学生组织[8]。以在高校师生之间举办健身气功知识讲座、举行健身气功项目展示活动、组织在课余时间习练健身气功等方式进行大力宣传推广,达到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以及传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3.2.5组建健身气功专业训练队,使项目开展走向专业化 通过访谈了解到在本次调查的五所高校中都有代表队参加健身气功比赛的经历,很多同学看到过健身气功专业队的训练因而知道了健身气功,所以健身气功专业队对于高校健身气功的推广宣传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就目前情况看来,高校健身气功专业队的管理还不够“专业化”,有部分高校甚至是临近比赛才组织学生进行突击训练,这样不仅不能提高学校健身气功的专业化水平而且不利于促进健身气功在高校的发展。因此学校要加强健身气功专业训练队管理,使项目开展走向专业化道路从而促进健身气功项目在高校中得到更好的发展。(作者单位:成都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2] 吴坤.弘扬中华气功增强民众健康[J].武林长风.2004, 9.

[3] 戴薇.浅谈健身气功基本要领[J].教育教学论坛,2011(6):250.

[4] 郭炳德.民族传统体育走进高校体育教学的思考[J].武汉科技学院报,2004, 17(7):65-66.

[5] 姚琼,左家伟,牛爱.体育院校开设健身气功课程的现状调思岸圆哐芯[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26(6):124.

[6] 徐娟.四川省高校健身气功推广策略研究[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2013.

第3篇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调研等研究方法,从理论上论述高校研究生群体的特殊性,探讨了高校研究生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阐述了研究生体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提出加强研究生体育工作的若干建议:开设研究生体育课程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着眼于研究生的可持续发展;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和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力度;培养研究生的自我锻炼能力等。

关键词研究生体育教育体育课程

一、高校研究生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研究生培养教育的总目标是:“以有限的财力、物力,培养出高质量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够满足和适应国家经济建设、教育文化、科技、国防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人才[1]”。新形式下,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研究生的体质健康问题遇到了新问题,新挑战。

(一)高校开设研究生体育课程的比例低

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在课程设置上提出对普通高等学校三年级以上学生(包括研究生)开设体育选修课[2]。但各项研究表明,即使在北京、江苏这些教育发展较快的地区,在高校开设体育课程的比例也非常低。北京市普通高校研究生体育课开设状况很不乐观,45所院校只有13所开设体育课[3]。

(二)研究生体育管理体制相对滞后

近几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以30%的比例增长,研究生群体的规模日益扩大,这一群体肩负着社会、家庭、个人等多方面的责任,对硕士研究生体育锻炼缺乏管理和指导。各高校多重视研究生的专业教育,要求有高水平论文或成果,而忽视提高研究生的全面素质,特别是身体素质。各部门对研究生的体育管理相对滞后。

(三)体育选修课的自由度小

目前各高校体育选修课带有一定的形式化,体育教师更多地把它视为传授体育运动知识的过程,过于强调教学过程的规范性。选修课以传统的老项目为主,项目设置欠新颖,体育选修课的模式和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未适当添加了一些新鲜元素,师资和场地成为开设体育选修课的主要障碍,整个教学过程机械、呆板,影响了研究生对体育选修课的兴趣。

(四)体育场地设施与师资队伍的数量不足

调查研究表明,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还存在差距。体育场地设施和在编体育教师的数量不足严重制约着研究生体育课程的建设和教学。

二、研究生体育教育的必要性

研究生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研究生教育不仅要使研究生掌握高深的学术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还应该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满足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符合“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研究生作为高级知识分子,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相一致,研究生阶段正是青年人逐步走向成熟,身心趋于完善,形成固有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时期,也是接受“终身体育”理念的最佳时期。

三、加强研究生体育教育的实践探讨

(一)开设研究生体育课程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在研究生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在读期间脱离了系统的体育教育,锻炼意识日趋淡化,体质明显下降。开展研究生体育教育的研究,切实加强研究生体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4]。缺少体育运动氛围也是影响研究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各高校要充分利用体育文化节、体育知识竞赛、体育专题讲座加大对体育锻炼的宣传力度,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健身活动,吸引更多的研究生的参与。

(二)着眼于研究生的可持续发展

体育教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系统教育活动,研究生可以通过体育课获得体育保健知识、体育锻炼方法,掌握运动技能等,从而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并能帮助研究生养成良好的体育活动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5]。体育教育是一种可持续的教育过程,不是一种短期的行为。

(三)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和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

为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人才,必须尽快优化研究生体育教师队伍,努力提高研究生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场地是开展体育活动的物质条件,在高校研究生连年扩招的情况下,要努力提高现有体育场馆设施的利用率,提高场馆的开放率。

(四)培养研究生的自我锻炼能力

自我锻炼是运用科学的锻炼方法独立的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将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始终贯穿于整个体育教学过程,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努力将教学任务转化为学生自觉性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技术教学外,要着重深化研究生对体育的认知能力,使研究生形成正确的健康观念,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及时了解研究生的健身情况,激发他们锻炼的热情,努力为研究生的自我锻炼创造条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重视目标教育,发挥目标教育的激励作用,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 王道平.研究生体育导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2]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2006.12.01.

[3] 李效辉.北京市普通高校硕士研究生体育课程设置现状调查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高校教师硕士学位论文.2005.10.

第4篇

关键词:高中体育;分类教学;课程改革

由于体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们是连续的体系。为了适应高中体育课程的变化,提出在高校实行学分与积分管理相结合的制度;建立与高中相衔接的选项教学体系;建立校内单项体育俱乐部;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实行分层教学等。体育新课程无论在课程的理念,还是教学组织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上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特别是高中的体育选项教学,打破了原来整齐划一的班级授课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学习。另一方面,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运动技术能力等开始分化。有研究表明,学生到了高中学段的体育兴趣越来越窄。

一、高中体育课程的理念

高中体育新课程提出坚持“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要求改革内容与教学方式,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等基本理念。要贯彻和落实体育新课程理念,就要求从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设计、教学内容选择、课程的组织实施、课程评价等各个方面实现突破。高中体育新课程很重要的特点是强调健康意识和体育能力的发展,而这种意识和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是长期的过程。

二、教学内容的特点

1.从横向比较看,体育课程有不同于其他课程内容的显著特点,那就是作用于身体活动的实践性,以程序性知识的传授、主要达到运动技能的掌握而有别于学校其他以陈述性知识传授为主的课程。它的特点主要在于:第一,必须介入实践,体育的学习侧重于运动技能习得,具有程序性知识的基本特征;第二,身体活动的特殊性,是有别于书写的、全身性的大肌肉群的身体活动,具有动态开放性的特点;第三,身体活动的目的性,与劳动的身体活动目的全然不同:体育课程主旨归于具有生理意义的物质性的身体改善之上,价值是内在的、属人的;而劳动虽然也是运动技能习得的介质,但身体活动的价值指向是对象性的,是外在于人本身之外的、属物的。

2.从体育学科本身看,体育是以提升人的物质属性意义上的身体健康水平为主旨的改造人类自身的实践活动,“以提升人的物质属性意义上的身体健康水平为主旨”是体育的“种差”,是不同于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反映出体育的本质,从而使体育课程表现出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点,这一特点使体育课程在学校范围内能更好地满足学生身体健康的需要。

三、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过渡

高中体育课程改变以往体育教学大纲统管过细,从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过渡,实现传统的内容统领教学向目标统领教学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所教授的课程只是根据学校及学生实际情况,设定教学要达到的目标,教师和学生可因地制宜、不拘一格科学地利用现实资源进行教学,以实现既定目标。这就给学生更大的选择和发展空间,使得体育教学组织和学习方式等呈多元化发展。根据《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规定,在高中阶段实行学分制,要求学生在高中段修完11学分,除了2个必修学分以外,其它学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等选择运动项目。课改后学生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运动技术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对高中课程改革的研究成果表明,实施选项教学后,学生选择的运动项目趋于单一,另一个变化趋势是运动技术水平有显著提高。教学仅是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它并不舍课程的设计和课程标准的制定。按照这样的定义,实施课程改革要比实施教学改革深刻得多。

四、学生学习方式变化

体育新课程要求在教学手段上改变以往“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探究学习的空间。教师更多地创造学习情景,帮助和强化引导,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效果。学习方式的改变不只是单纯教学手段的变革,而是整个课程体系,包括管理体制、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影响教学的要素都要与之相适应。身体健康是学生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必须不断地满足自己身体健康的需要,方能论及一切与前途、命运相关的发展事宜。对身体健康的需要,是一种生理上的需要,表现出与人的物质存在相联系的某种依赖性,是真正科学意义上的需要,是人或主体的一种客观现实的状态,它反映了学生发展在身体健康维度上的客观要求。体育课程的属性与特点能够满足学生对身体健康的要求,体现出体育课程在身体健康维度上的价值。

总之,高中学段是学生形成稳定的兴趣爱好的敏感期。是培养体育意识、养成终身体育擅长的关键阶段。高中体育分类教学模式,按兴趣选择分类上体育课,有利于体育特长的培养,教师便于根据学生的特点、水平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突破了班级体育教学的束缚。

【参考文献】

[1]郑汉,ZHENG Han.《与高中体育新课程相衔接的高校体育课程研究》.体育学刊.2009,(16):1.

[2]肖建忠,谭华,何鸿涛.《中小学生体育兴趣特点及规律的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学校体育.2006,(11).

[3]学位论文.李冬梅.《论中国现代普通高校体育制度的变迁》.2006.

[4]姜达雏.《中小学体育素质教育的改革方向》[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8,(13),2:88―91.

[5]刘晋,邓日桑,王素珍.《高中体育分类教学模式》.体育学刊.2001,(8):4.

第5篇

论文摘要:大学体育课的口的是提高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掌握至两项体育活动的技能从而私极地参与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而在完成教学口标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在安排体育课内容时应切介实际从学生现状出发、从学生兴趣出发介理安排课堂密度。在教学的实施手段上应注重以学牛为主体、教师为指导者课堂安排应精讲多练注重实效性和叫行性。

体育是高校全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体育课堂教学则是实现高校体育目的仟务的中心环节和基木组织形式是高校各类专业人材培养的基础课程之一。因而高校公共体育的目标设置和实现目标的各个环节尤其是体育教学环节的建设是否符合教育目标和体育目的将直接关系到人才整体素质的培养和人才质量的提高。针对高校体育课内容安排小切实际课堂过程安排小合理课堂密度小够的现状做以分析和研究

    课堂内容的安排应体现性别差异性

    男、女生的活动内容与活动时间以及课堂密度都应有差别。体育课的密度是衡量体育课质量的一个重要数据密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到体育课的效果。对于非体育专业的学生体育课的密度要适宜过大的密度学生无法承受过小又得小到锻炼的效果。因此合理安排体育课的密度应该是大学体育教师在写教案的过程中着重考虑的问题。

    现在有些体育教师在安排体育课的过程中只考虑到体育课的形式小重视学生的活动在整堂课中只注意了整体队形的变化把课堂的重点落在了教师的教和活动的组织上而没有重视学生的学和练大大地减小了体育课的密度一种只有在舞台上才有的小断的队形的变化贯穿了整堂体育课如此的安排表而上似乎课堂组织井井有条但体育课的密度何在,’学生是否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是否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理论与实践相脱离自然无法达到体育课锻炼身体的效果更小能切实地完成教学仟务。可见教师对于体育课的安排和组织以及学生的参与都是极其重要的。

    教与学时间分配上的合理性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而小是教师。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这个环节即做到根据体育课的教学目标做到精讲多练。大学体育课的教学对象是在生理和心理上均达到一定程度的青年人而小是处在萌芽期的儿童少年。一些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小适当、课堂安排小合理、课堂密度安排过小会异致学生对体育课的厌烦情绪。目前许多学校的调查表明学生最喜欢体育而最讨厌体育课的现状。因此将一分钟的体育课完全控制成“站队变队形一占队”是小合适的要知道体育课小是大型的团体操表演应注重的是学生的身体素质的锻炼。因此精讲多练是体育教师在备课时应着重考虑的。

丰民据共同课学生特点注意教学内容安排上的适宜性

    山于共同课学生与体育专业的学生在教学目标上的小同在安排教学内容上应切合实际小宜定得过高。近期我校正在制定新的教学大纲参照了以往的教学大纲及有些高校的大纲发现有些目标定的过高在正常的体育课过程中根木无法完成。以共体学生选修课篮球课为例在以往的大纲中针对根木没有体育基础的共同课学生包括女同学将一学期的教学目标制订为了解初步掌握篮球的基木战术。实践证明体育专业学生从接触篮球的基木技术到完成战术的学习尚需要两年的时间山此可见原始的教学目标确实过高是在体育课上无法完成的。在课堂的安排上有的教师将目标定为提高耐力将内容安排成.组米跑。我们知道耐力训练是要循序渐进的然而在一至一次课上要达到提高耐力的目标而实施多组的耐力跑也是小合适的。大学体育课的长远目标是通过体育课}句学生传授一至两种体育技能从而使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锻炼身体一生受益。而在大学阶段则是为了使学生在学习文化课之余身体得到锻炼、缓解压力、增强体质。现在的大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生活中娇生惯养所养成的普遍的惰性异致了他们小喜欢或厌烦参加体育运动准确地说是一种懒惰。多年学生体质健康测量的数据表现出大二、大四的学生体质相对于大一、大一的学生有着明显的卜降这一结果与高年级的学生没有体育课小无关系。因此体育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切合实际。

    健身性与技能性项目将成世纪高校体育教学活动课程的主流。在近现代教育史上对课程问题的侧卜究一直是作为教育改节的核心提出来的因为它小仅关系到学校体育目标的贯彻还直接影响学校课程的设置与改节。课程主要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两种。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活动课程占主体地位。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体育一直沿用竞技运动教材体系采用培养运动员的教学训练模式来给大学生上体育课山于过分注重技术动作的规范对完成动作的质量标准过高被相当一部分同学视为“负担”从而使他们对体育运动失去兴趣这与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相“背离”。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根据授课对象的实际情况而定高校学生运动基础水平普遍较低再者体育课时少因此应多选择同学们喜欢的、难度较低的、能够满足他们健身、娱乐需求的集体性项目作为活动课程的主要内容。

    教师的教学手段应体现出创新性

第6篇

论文摘要:论述高校体育价值取向及现今社会环境下人与社会的需求与发展,并从高校体育内容的现代化方面揭示了休闲体育在高校课程改革中应占有的重要地位。

一、正确体育观下的休闲体育

1.注重以人为本与社会需求并济的体育价值观

从体育的价值取向看体育:体育价值取向有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社会本位强调体育必须为社会服务,偏重体育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工具价值。以人为本就是人本位的体育价值观,即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体育价值应是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复合体。体育要适应和满足人的需求,以人的兴趣和需要来进行体育;高校体育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满足学生的需要是高校体育价值观的核心。除此之外又应充分考虑体育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整合,以此保证高校体育的发展不偏离人和社会的发展需求。

2.同一观念下的不同体育手段

在学术界热点讨论的几个新的体育课程改革概念中,休闲体育、竞技运动软式化、竞技运动体育手段化、娱乐体育、轻体育大众化,这些新的研究方向和体育实践内容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特征:让学生接受体育、爱上体育、并形成长效化的体育锻炼习惯。其方式都是使枯燥的体育变得趣味,增加学生接受度;使难度大、复杂的项目变得简单化;使负荷强度大、对身体素质要求高的项目,强度轻松化。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学者的共识,那就是关注学生对体育的需求,即高校体育手段要以人为本、偏重人本位的发展方向。

3.休闲体育的功能符合当今价值观

当我们赋予体育太多功能时,体育却离生活越来越远,体育与休闲的结合使体育找到了回归生活的途径。休闲体育是在自由支配的时间内、依据自身兴趣和需求,以对体育活动的自主选择和直接参与为基础,为实现娱乐身心、提高生活质量、实现和完善自我等目的的体育活动参与态度和生活方式。休闲体育具有健身功能、心理调适功能、娱乐功能、社会化功能等,可促进学生人际交往的关系协调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化成长,并可使不同喜好和身体状况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项目。休闲体育象征着自愿自觉的活动和惬意、自由、多元的自由存在方式及当今社会和大众的根本需求。当我们居住的环境逐渐恶化、机体功能缓慢退化、对理性过于追求时,休闲体育将成为人类追求自身生存价值的需求体现。

二、高校体育的诉求——实现体育内容的现代化

高校体育教学由于传统体育教学方式以及硬性规定体育达标学分的原因,体育教学课程开展多以竞技性体育项目为主,且很多高校的体育课程的运动项目选择较为单一和局限,这些问题都促使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不高。体育的非生活化和非自然化问题造成体育与生活的人为割裂,不能成为大学生善度闲暇和调节生活的手段。即体育不适合学生的心理生理需要,也不能提供给学生自由发展的机会。要改善这一状况,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做到积极参与,在课程设置和内容的选择上就要加以考虑。因此高校体育课程的开展应以多样性和能调动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为基础设置体育课程及课程内容,体现科学的休闲运动理念;增强学生课程参与度和积极性而改善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提高我国高校在校生的综合体育素质,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综合的身体素质,达到增强体质、陶冶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目标。 转贴于

三、高校休闲体育

1.休闲体育作用于高校体育课程的优势

高校体育教学中要更新观念、引入体育休闲理念,树立追求健康的指导思想、推行终身体育教育。建立学生的全面发展观,不仅要强调体育的强身健体的功能,更要重视体育的调节情绪、愉悦心理的作用。休闲体育由于其运动负荷轻松化、难度负荷简单化、运动形式娱乐化等特点,不仅可以满足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欲望,而且也为之提供心理交际的体验,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融入休闲娱乐的情境、构建轻松愉悦的氛围,使得学生的心理紧张情绪得到缓解与释放。另外休闲体育丰富多彩的娱乐内容也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尊重学生的兴趣,提倡其个性自由发展。

2.休闲体育可实现学生的体育行为长效化

休闲运动起着丰富学生文化生活的作用,引导学生愉快而健康地度过余暇时间。休闲体育作为一种轻松愉悦的运动方式,可很好地保证学生体育参与的长效性。在发达国家,休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之前已经达到了空前的高度。随着现代社会的后工业化发展,中国也将紧随其后进入“休闲时代”。在休闲体育产业化发展的今天,我国已进入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的阶段,这个阶段本身便是体育休闲存在的经济基础。休闲体育的存在和社会发展的引导将影响学生的生活方式;学生进行休闲体育活动从而满足身心的需求,并因此形成长期的习惯和需求,最终可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发展的主线都应围绕休闲体育积极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以促进学生体育行为的长效化实现,适应全面发展的社会和人的发展的最终走向。

3.休闲体育可作为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家庭体育的衔接

在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一体化中,学校体育起着衔接的作用。高校因其有着雄厚的体育师资、优越的场地器材、浓厚的文化氛围,这些因素为实施休闲体育课程教学提供保障。高校对学生体育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有着直接影响,对于休闲体育的开展有引导、组织和管理的教育责任。以休闲体育的方式,即学生可接受和喜爱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以体育的方式进行休闲的习惯;使其在回归家庭及进入社会后依然能够保持这种习惯,顺利实现学校体育与家庭和社会的过渡与衔接。

四、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休闲时间的增多及体育人口的稳步增长,新世纪中国高校体育的发展应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的需求为中心,调整高校体育发展的战略目标与实施方案。积极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等方面充分做到以人为本和满足社会需要并济的价值取向,加强和突出体育的休闲性与娱乐性,以适应新时期国家发展转型的需要。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 普通高校 体育课 考核评价体系 改革 实验研究

1.前言

体育课学生成绩的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是体育课程改革最大的难点,也是推进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深入进行的关键环节。调研显示,当前我国普通高校的体育成绩考核与评价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某些不足,离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尚有一定的距离。笔者结合实验研究,对普通高校体育课学生成绩考核与评价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江苏省某高校2005级10个选项班中随机抽取400名学生。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高校体育改革的论文、论著40余篇。

2.2.2问卷调查法。

2.2.3数理统计法。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考核评价结果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和差异性显著检验。

2.2.4教学实验法。

运用重新构建的大学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每位学生进行实验前评价,计算出综合评价得分,并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基础水平进行了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基础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表1),可视为同一水平。同时,又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基础成绩进行了正态分布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组D值为0.2794,偏度为-0.3062(P>0.05),峰度为-0.5910(P>0.05);对照组D值为0.2794,偏度为-0.2468(P>0.05),峰度为-0.7630(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基础成绩均成正分布态,说明数据可靠,符合统计学的要求。

3.结果分析与讨论

3.1影响考核评价体质量的主要因素(表2)

3.2体育课成绩考核评价方法的理论构建

3.2.1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过程性评价能帮助教师及时了解教和学的情况,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使学生及时获悉自己在体育知识、技能、体能、意志品质和其它方面所处的状态,这样可及时提高教、学双方的信息交流和反馈效率。

3.2.2重视个体差异,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定量评价方法对于学生所完成的运动负荷、掌握动作的数量、完成动作的质量及素质达标等“显性”内容进行评判,能够客观与准确地反映学生在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情况。但对于如学习态度、锻炼习惯、意志品质、自信和自尊、合作意识等“隐性”内容很难从量化指标中得到反映。如果忽视这些“隐性”因素,评价结果就会产生明显的片面性,这样的评价方式显然有悖于现代体育教育理念。

3.2.3让学生成为考核评价的主体。

学生的相互评价、自评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弥补教师可能因为对学生存在某种偏见而导致评价上的缺陷,有助于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更加公正、公平和客观的评价,也能够使教师获得平时一般性观察难以获得的信息,提高评价能力。

3.3体育课成绩考核评价方法的运做

3.3.1体育课成绩考核评价内容、比例。

体育选项课成绩考核评价内容包括:两项专项技术考核,占40%;身体素质考核(女生800米、男生1000米),占30%;平时表现(学习认真程度;练习积极主动性;进步幅度;合作能力;吃苦耐劳精神;出勤率),占20%;理论知识考核(健身常识、专项技术知识),占10%。考核方式采用教师考评、学生自评与互评的综合评定方法。

3.3.2教学实验分析。

经过一学年的教学后,对实验组、对照组每一位学生进行了成绩考核评价。实验组运用重新构建的学生体育课成绩考核评价方法,对照组运用原有的考核评价方法进行教学效果评价(表3)。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教学效果有显著性差异(P<0.01)。同时,又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考核评价成绩进行了正态分布检验,实验组D值为0.2875,偏度为0.4351(P<0.05),峰度为-0.8997(P<0.05);对照组D值为0.2865,偏度为-0.2638(P>0.05),峰度为-0.3859(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教学评价成绩均成正分布态。

4.结论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成绩的评价目的、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应具有人性化,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基本目标要求,体现出科学性;应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教、考、终身体育相脱节的矛盾,让高校体育成为学生素质教育、终身体育的乐园。

参考文献:

[1]张学研等.对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与评价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0,(6):15-18.

第8篇

关键词:体育课;体育教师;高校女生;素质;积极性

前言

大学体育课是各高校课程内容里必修的一门课程,是普通高校体育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学生身心健康得到发展的基本途径,高校女生普遍存在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本文笔者根据自己上体育课的总结,分析了影响高校女大学生上体育课积极性的因素,并提出了一些对策。旨在提高高校体育课课堂教学质量,实现体育课教学目标。

1.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西安财经学院、西京大学这四所大学不分年龄、利用简单随机抽样这一方法,从每一所大学中随机抽取100人作为调查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翻看了18篇论文和期刊文献,大量科研理论被得到。

1.2.2 问卷调查法

在这四所大学中总共发放问卷计400份,回收了364份,356份为有效问卷,有效率89%。

1.2.3 实地考察法

为了获取更多准确、详实的信息和资料,对西安部分普通高校进行实地考察访谈,也结合笔者在多所普通高校里上课时对高校女生在上体育课的现状的了解并做了进一步的总结。

2.研究结果及分析

2.1 普通高校女生对体育课兴趣的调查

通过在四所高校内的问卷调查,调解结果发现有263位同学对体育课比较感兴趣,其中有100位同学对体育课感兴趣但不愿意实践,7位同学对体育不感兴趣。

2.2 普通高校女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分析

普通高校的女大学生们都有着自己的喜欢的项目,她们的选择倾向主要是形体训练功能、韵律感强的体育项目,街舞、健美操、体育舞蹈等项目成为他们的最爱,但是比如体操,田径等这些相对比较枯燥乏味,她们从心理上就产生了畏惧,害怕,对这些体育类项目的兴趣爱好程度都比较低。

2.3 普通高校女生体育课积极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2.3.1 内部因素分析

1、生理因素分析:大部分女生身体素质较差,生理负荷量小,协调性方面相对偏弱,动作也没有男生那么迅速,比较迟缓,力量,速度等方面也不是很好。

2、心理因素分析:恐惧心理最为严重,自信心不足也影响着对体育的喜爱。对于一些运动项目有意思恐怖心理,欠缺一定吃苦耐劳精神一旦失败后,对成败这件事情的认可度,承受能力相对较差。

2.3.2 外部因素分析

现在很多高校女生对体育课的积极性受到很多外部因素影响。以田径、技巧、篮球等体育运动还是现阶段中小学的主要体育课内容,田径、技巧、篮球等运动长期练习后,就会让很多同学对教学内容反感,这既影响了同学们对教学内容的积极性,同时让同学们也失去度教学内容的兴趣。当同学们高中毕业进入大学后,逐渐找回了对体育课的兴趣,希望在大学生活中活出新的自己,新的人生,寻找新的自我,但是事与愿违,当前大条件不满足,在中国大学里面,田径和球类依然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还是不容易启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们的积极性并不算高。进入大学以后,在所有的体育选修课里面,项目虽然种类齐全,但是由于一些硬性条件的影响,比如师资力量,场地器材等因素,很多同学很不容易选到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甚至直接是选不到,但是由于学校的硬性规定,学生们不得不选择自己即使很讨厌的体育项目。另外,在实际教学中,方法基本不变,还是那些传统的教学方法,这与以前的体育教学法有几分相似,变化不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在高校体育教师队伍里面,综合素质和文化水平不算很高,并且对体育知识、技能等知识掌握程度并不全面,导致她们对体育课的积极性下降,削弱了体育课在她们心中的地位和作用。

3.结论

3.1 绝大多数女大学生还是比较喜欢体育活动,但在实际生活中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同学并不是很多,学校等有关部门应该对于此情况引起重视。

3.2 影响女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因素主要是传统的体育教学。普通高校女生爱好的体育项目主要有:形体训练类,时尚新颖娱乐化类,趣味性强,负荷量适中的大众化项目。

3.3 女生的生理心理也是影响体育课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体育教师素质、教材教法、课程安排、组织形式等也会对体育课产生影响。

4.发展对策

4.1 体育课程目标的设置及教师素质的培养

首先,《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置应注重培养女大学生体育能力的阶段和方法。

其次,在大学中大多数体育课老师的文化素质还不是很高,体育教师的文化素质是培养大学生体育能力的关键所在。

4.2 改革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和授课方式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应该以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健康权力,选择权,产生快乐体育新观念。

4.3 加强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工作

各大高校要真真正正的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各项管理工作加强,建议将学生课外活动归并合理课程体系:培养体育精英,让她们能组织,带动大家。

4.4 努力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发展

在大学体育中,校园体育氛围特殊重要。在普通高校,学校所有师生都必须转变观念,删除过去的那种思想理念,应该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合理利用时间来进行教学工作,让每一个学生都真正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体育运动达到锻炼的效果。

4.5 对运动设施建设不断加到投入力度,实行科学管理和维护。

近几年,我国高校不断扩招,大量的学生涌入大学校园,结果导致很多高校的运动场馆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们的需要,达到了僧多粥少的现状,并且在场地维护方面也不是很到位,即使以铬新的场地,在短短的世界内都有可能被破坏掉。因此高校要加大大资金投入力度已经迫在眉睫,让场地设施和器材紧缺等现状在日离开我们的视线。(作者单位:西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参考文献:

[1]成月洋.提高大学生参加体育课及课外体育活动兴趣的方法初探[J]体育学刊.2000:48-49

[2]朱静华.高校女生体育课现状及培养的探讨[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1)

[3]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4]刘大海.高校课外活动改革实践与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

第9篇

论文摘 要:目前高校体育课程有了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开放式体育教学,高校的体育课程有了重大的改变,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学要适应这个重大的改变,在平时的教学中改变教学观念,提高课堂教学设计,改变教育观念,致使高校体育课程能有所改变。笔者认为,在这一过程中,教学设计、组织、运用能力教学评价能力以及体育科研能力,这些都是要有所提高的。 

一、开放式体育教学的特性

1指导思想与教育观的科学性 

一般体育教学都是以三个基础来作为学生们的思想指导的,包含传统的体育教育和技能教育,这些都是想让学生们的体育技术有正确的标准,从而提高学生们的身体素质。我们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就是要高素质地发展各方面的人才。开放式的体育教学主要体现了教学的思想跟教学的主要观念,使其符合现在的教育课程,从而让其具有时代的科学性质。

2形式的开放性 

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我校”)的课程是开放性的体育课,其主要表现在:①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的开放就是可以让学生们在上课时充分的选择,学生可以自己选择上课内容;此外,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一定要使体育成为终身体育,并向全民发展,这是体育健身教育的开放内容。②教学组织形式开放。学生有权利选择老师,要让学生成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让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和想法,让学生们有一定的交流,可组织学生探讨其学习方法,从而及时地发现自己的错误或者一些需要补充的知识,不断地提高自己。

3课程结构的多样性 

一般传统的体育课程分为普修课、选项课、选修课,这样容易让学生们感觉枯燥乏味。然而开放式的体育教育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都有学校与社会相结合,我们可以看出学校教育的要求和体育课程自身的一些规律,让学生可以体验很多类型的体育课程,将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锻炼、运动训练、校外体育活动等列入体育课程内容之内,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对体育有更高的认识。

4教学目标的具体化 

传统的体育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增强体质,而开放式的体育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及其身心健康,让学生们适应社会,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高校开展开放式体育教学改革的问题与对策

1存在的问题 

目前,我国高校基本上已实现开放式的体育教学,但在教学的改革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①体育器材不足,硬件陈旧,需要补充与更换;②体育教学管理制度有待规范,要重视体育实践,同时也不可忽略体育科学知识、体能课程考核技能。

2改革对策 

(1)转变观念,端正体育教学思想。要想实施开放式的体育教学,最主要的就是观念的改变。我校现在就是从体育的管理和教师的思想改变出发,让教师认识到体育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要把德、智、体结合起来,让高校体育观念有一定的转变,从而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学生尊重老师,教师一样也得尊重学生,学生的体育发展一定要让其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样开放式体育教学才能达到一定的效果。此外体育教师还必须有一定的思想,可以通过改变教学的方案、手段,把传统的体育教育改变成现代的教学,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的积极性。

(2)加强高校体育师资的培养和培训。高校体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庞大的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体系,这是开放式体育教学的最关键的问题。一般来说,开放式的体育教师的素质都是要更加的提升的,要想让教师的步伐跟上时代的脚步,就得提高教师的思想水平、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从而让丰富的技术结构不断提升。

(3)加大力度,尽快改善体育教学软、硬件环境。我国体育教学的条件和环境往往不可能满足学生的一些要求和教学的发展。因此,开放式体育教学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国家必须加大力度,尽快改善体育教学的软、硬件环境。

(4)构建适应开放式体育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改革体育考核的评价体系就应该改革以前的运动技术、技术水平和达标考核的成绩都是统一标准化的做法。开放式的体育考核一般会给学生带来必要的、愉快的学习氛围,这样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也表现出了一个现代化的理念,一般体育的过程评价和体育结果都是有一定的必然联系,每个学生的身体情况都是不一样的,我们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体能差异,构建适应开放式体育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这是体育教师必须共同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第10篇

摘 要 本文运用了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对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以及教师对民俗体育项目进入公共体育课堂情况及态度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开设民俗体育项目的极少,但领导、教师对民俗体育的认知情况较好,也非常愿意将民俗体育项目纳入高校公共体育课堂。

关键词 公共体育课 民俗体育 开展

民俗体育是由一定民众所创造,为一定民众所传承和享用,并融入和依附于民众日常生活的风俗习惯之中的一种集体性、模式性、传统性、生活化的体育活动,它既是一种体育文化,也是一种生活文化。我国民族众多,民俗体育项目种类繁多,受几千年来中国农耕文明的社会文化背景影响,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民俗体育一直沿袭着无意识、自然延续的方式,并得以代代相传。但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不断变化,我国民俗体育以往无意识传承发展方式不仅难以使民俗体育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潮流,而且更难以抵挡现代竞技体育项目的强烈冲击,民俗体育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越来越窄,民俗体育迫切需要实现由无意识传承向有意识自觉传承的发展转型。

当前,实现民俗体育“转型”的方式不只是一种,但民俗体育融入高校公共体育,却是民俗体育传承发展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之一,民俗体育融入高校公共体育,既是民俗体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体育发展的内在要求。然而,当前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中民俗体育课程开展现状怎样?引进哪些民俗体育项目? 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进行调查分析。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查阅有关民俗体育、学校体育等方面的论文,并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和利用。

(二)访谈法

对相关专家、体育教师等进行访谈。了解民俗体育高校发展情况。

(三)问卷调查法

问卷发放对象是各校体育教师和学生,问题涵盖了各高校的民俗体育现状。

二、结果与分析

(一)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开设情况的基本现状

自教育部颁发了《纲要》以来,湖北省高校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模式也经过多轮改革,现课程模式一般为以下几种形式,第一,采用一年级开设基础课,二年级开设专项选修课的“二段型”教学模式;第二,采用一二年级都开设专项选修课“分层次型”的教学模式;第三,采用 “俱乐部”的教学模式。由于学生的素质下降而导制很多学校还是进行二段型的教育模式,但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分层次型和俱乐部型的课程设置模式较为满意,而俱乐部型教学模式由于受学校场地设施限制而无法开设。从调查情况分析看,大部分高等学校一二年级都已开设体育课程,极少数学校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场地限制等原因只有大一学生开设体育课程。

(二)高校公共体育课开展民俗体育的基本现状

1.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民俗体育项目的采用情况

通过对高校公共体育课民俗体育项目开展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有其个别的学校在体育活动中开展的项目有跳绳、毽子、拔河、围棋象棋、花样跳绳等民俗体育项目。从总体上来看,湖北省高校开展民俗体育活动还是非常薄弱的,得天独厚的民俗体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希望能引起相关领导的高度重视。

2.民俗体育项目进入体育教学内容的情况

(1)学校领导对本校开展民俗体育教学的态度情况。据调查显示,有半数以上的领导还是愿意公共体育课开设民俗体育项目,但也有少数领导觉得无所谓或者不需要。说明大多数领导认为学校开展民俗体育不但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终身体育习惯,还可以打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但也有少数领导对大学体育纳入民俗体育项目的观点上还存在认识不足。

(2)体育教师对开展民俗体育的需求情况。据调查显示,绝大部分教师认为大学体育课中有需要加入民俗体育项目。说明大多数教师还是认同民俗体育项目进入大学体育课堂,但也有其个别的老师对民俗体育进入大学体育课堂可有可无或无所谓,其原因对新的事物的认识不足或对民俗体育的内涵了解不深造成的。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在课程设置方面一般采用二段型和分层次型的教学模式,在内容设置方面主要以篮球、排球、武术、健美操、羽毛球、乒乓球、体育舞蹈等传统体育项目为主,只有少数学校开设民俗体育项目。大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师对民俗体育的认知情况较好,都愿意将民俗体育项目纳入高校大学体育课堂,高校开发民俗体育项目有利于全民健身,弘扬民俗体育文化,丰富课堂内容。因此,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中民俗体育项目在高校可以开发。

(二)建议

首先,完善中央和地方体育课程政策,为民俗体育融入学校体育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第二,加强民俗体育项目的专门研究,为民俗体育融入学校体育提供坚实的学术保障;第三,加强民俗体育项目师资队伍建设,为民俗体育融入学校体育提供人力资源支撑;第四探索民俗体育项目的活动形式,为民俗体育融入学校体育提供生动丰富的样本;最后,规范民俗体育运动项目赛事体系,为民俗体育融入学校体育的效果提升提供强有力的牵引。

基金项目:2014年校级课题,课题编号A2014015。

参考文献:

第11篇

1.1、研究对象

以当前我国大学体育理论课发展现状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调查研究法

本文采用实地调查研究法,对湖南省、湖北省、江苏省多所高校的大学体育课程进行实地调查。

1.2.2、文献资料法

本文利用中国知网的高级检索功能,以体育理论课为关键词,检索国内各类期刊刊载的论文,根据文章的内容对检索到的论文进行筛选,并对各篇论文进行分析研究。

2、结果与分析

大学体育是大学生走向社会之前最后阶段的系统的学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终身体育习惯、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体育教育是发展性的而不应是终结性的,这就是说,大学的体育教育除了要使学生得到体育锻炼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系统的锻炼身体的知识和方法。因此,必须重视高校体育理论课。大学体育理论课是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目的和任务的重要途径。体育理论课对提高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科学性、自觉性和终身锻炼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2002年国家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本《纲要》主要在体育课程性质、目标、设置上给出了明确的规定,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建设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上给予了学校较大的灵活性。由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和体育实践课共同组成了主要高校体育课程,对高校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起着重要作用。

2.1、教学指导思想陈旧

目前高校实行的《纲要》是在2002年颁布的,当时社会背景和教学环境已经有了很大不同,主流的教育指导思想已经由“以人为本”教育思想逐渐转为“生命教育”指导思想。“以人为本”教育思想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生命教育”指导思想提倡的是以学生的生命发展需要为核心进行教育。两种教育指导思想有明显的不同,这也必然影响着大学体育理论课的教学。

2.2、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

体育理论课应讲授哪些内容,《纲要》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也没有统一的教材给出具体的教学内容。众多学校都是依据本学期教学的内容组织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以晦涩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文件指导精神为主,通常缺乏先进性、科学性、针对性和时代感,不能将现代教学科研成果及时补充进来,这就与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终身体育”的目标是不相适应的。多数大学生都认为体育理论课可有可无,体育理论课逐渐陷入越上越难上,越难上越要上的教学困局。

2.3、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大部分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的授课形式比较单一。体育理论课教学方法延续以往的书本模式的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现代高校体育教学的需要,大学生对枯燥的内容和填鸭式的教学非常反感,多数教师在上体育理论课时仅仅是将书本上的内容录入到PPT中,在上课时照着内容念给学生们听,整堂课鲜有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这与老式的书本式的教学无异。效果不尽人意,多流于形式。个别教师认为运用了PPT并且设计了每个PPT背景就是采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殊不知这早已成为当代大学教师必备的教学方法之一了。

2.4、教学对象定位模糊

各高校一直很强调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但毕竟现代学生和以前不同了。时代在进步,学生的思想和需求都有了新改变,大学体育理论课如果继续延续以往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势必很难被学生所接受。当代大学生思想独立,接人处事常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他们对体育理论课有自己的需求,并希望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满足他们的需要。但是多数学校还将教学对象定位在“无知”大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很少考虑到大学生自己的身心需求,通常都是按照实践教学内容和计划死板地安排体育理论课。

2.5、教师自身水平有待提高

体育理论课一直没有被体育教师和相关领导所重视,多数教师多年来讲授的是同一份教案,课余时间没有更新体育理论知识和关注体育前沿动态,高校的体育理论课程发展滞后于体育实践课程发展。部分教师进行运动训练可以,但是讲授运动健身理论却说不出所以然来。面对知识层次和需求层次较高的大学生,只能就运动讲运动,难以突破传统的技术环节为中心的体育教学模式。

3、体育理论课指导思想再反思

体育理论课到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是如何定位的?只有先将这个问题回答出来才能解决目前高校体育理论课的困顿局面。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过来又指导理论的新发展。体育理论是从事体育实践的基础,它是进行体育实践的先决条件。我们参与一项运动,首先要了解这项运动的规则之后再来进行这项运动,之后在进行过几次这项运动后,我们又加深了对这项运动的认识。理论的建立必须是先于实践。当今提倡科学健身,即学习并运用科学的健身理论指导健身活动。但是目前多数高校的体育理论课是在学期中或者学期末。教学内容同实践教学脱钩,实践先于理论对学生进行了影响。在没有理论指导的情况下,多数学生不能从思想上重视体育运动,一旦遇到苦难就会退缩,拒绝参与体育运动。只有先在思想上树立积极的、科学的、健康的体育思想,才能让体育的种子在大学生的身体里生根发芽。清华大学于2014年恢复了“第一堂体育课”,让新生从入学伊始就领略体育精神、学习体育文化,此举是对体育理论课重要性的重要诠释。

4、体育理论课改进措施

4.1、更新教学理念

体育教师和学校相关领导重视体育理论课教学,更新体育教育理论知识,重新认识体育理论课的重要性。坚定体育理论课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坚定终身体育教学思想。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学生的将来做打算,高度重视体育理论课的教学,让学生在体育理论学习中获得丰富的理论知识,如科学的运动健身原理、体育功能价值等。让学生进一步全面地认识和了解体育,并由此热爱体育,投身体育。

4.2、优化教学内容结构

选择与学生经常参与的体育活动想贴近的教材内容。改变过去那种不顾学生是否愿意接受只管传授的方式,向学生讲授那些他们感兴趣、有需求的体育理论知识。注重实效性,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准,结合高校培养目标的特点,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并对教材及时做出合理的完善和修改。坚持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科学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民族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等原则,坚持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准,发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充分体现实效性与趣味性相结合。赋予教学内容时展性与民族性,真正意义上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理论知识的积极性。

4.3、改良教学形式与方法

既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那我们就应该针对性的对课程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进行改良。改革原有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构建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比如在高校理论课教学中采用体育欣赏教学模式,它可以弥补目前体育实践教学的不足,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更好地实现教学任务。在授课时采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电视、摄像、计算机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感兴趣的项目、问题进行现场解答或现场分析录像等,增进相互交流,同时提高理论水平和认知能力。

4.4、明确教学对象需求

开展教学时,首先应考虑本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已拥有的知识水平,其次尽最大的努力满足学生对感兴趣知识的渴求。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空间,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根据教授对象的需要和教学实践的要求,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与起点,合理组织教学。大学生具有思维活跃、独立性强和勇于思考的特点,因此高校在进行理论课教学中必须要考虑到大学生这些特点。只有充分考虑了其特点,才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更好地将体育理论课开展下去。

4.5、提高教师理论课讲授能力

第12篇

论文摘要: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开发研究与国际接软并符合我国国情的体育教学是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提出误乐体育将在未来高校体育改革向市场化发展中扮演重要主导作用.

随着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化,以体育俱乐部形式和休闲运动、健康体育、快乐体育为教学内容的影响下,高校已在试行体育俱乐部替代体育课,在探索尝试新的教学方式,体育教学市场化、教师自定内容挂牌上岗、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课选教师。

    因此,我国高校体育界无论是领导还是教师都面临着一个中心议题和重要选择,那就是高校体育课应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模式?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体育俱乐部的教学形式是否会兴起?传统的体育课是否会被取消?体育教师是否会失业?体育教师所学的专业是否会被淘汰?因专业原因而有可能下岗的教师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项目进修?等等一系列问题急需高校体育领导和教师去面对和思考.

1体育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笔者认为大体可分为三类:

(1)第一类就是五十年代从前苏联引入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此种模式具一定的规范性,但就教学形式却表现得按部就班,因循守旧,教师和学生均不喜欢,也不符合我国高校改革的发展要求。

(2)第二类可称为改革激进模式,仿效国外高校那种俱乐部形式,这种是发展方向,但与我国现有的国情不太相符,其原因一是我国是发展中国家,高校体育设施现代化还达不到要求,二是师资技术结构还需专项业务进修和调整的过程,而多余人员的去留问题如何解决还是个相当的大难题。三是学生对体育的认识程度,自觉参与愿望和经济条件均不成熟。

    (3)第三类是传统与急进改革相结合的模式,就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循序渐进的改革,把计划安排与自由选择相结合.这样既顺应国际高校体育教学发展潮流又符合我国的国情,既为高校体育设施的建设提供了条件,又为师资的再培训和学生思想意识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笔者认为:就我国近期的情况看,第三类可以说是最佳的选择。

2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

    随着我国高校体育与国际交流的增加和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的参考资料和物质条件.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丰富多样化,新兴的运动项目在高校中得到较快的发展,一些以竞技为主、且劳累枯燥的项目将被以运动休闲轻松偷快的娱乐项目所取代.

    据调查,现在全国各高校公体教学内容中传统的田径、竞技体操等项目已逐渐减少甚至取消,大量增加了新兴的球类运动,户外运动、娱乐健身健美舞蹈内容。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将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不喜欢的项目将被淘汰,学生喜欢的项目将得到开拓发展。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自觉性与积极性,教学质量和效果才能真正得到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目的和任务才能贯彻落实和圆满完成.

3结论

(1)我国高校体育课近一段时期将继续存在,但生存与未来取决于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选择,高校体育课教学应与学生为中心,想学生所想,教学生所需,把娱乐体育项目排在内容选择的首位,娱乐体育将成为体育教学改革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