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粮食统计工作计划

粮食统计工作计划

时间:2022-02-04 01:52:53

粮食统计工作计划

第1篇

关键词:粮食;统计;发展;可持续

中图分类号:F76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247-01

粮食购销市场化后,粮食统计工作面临全新的更为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粮食统计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成功转型,在粮食宏观调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对统计工作重视不够、统计经费不足、统计队伍不稳定、统计力量薄弱、统计手段较落后、与粮食经济的发展不协调,与粮食管理社会化和宏观调控的要求不相适应,要彻底扭转这种局面,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采取切实措施,以粮食购销市场化要求为导向,加大改革力度,创新管理体制,推进粮食统计工作可持续发展,为粮食经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粮食统计工作的特点

1.统计管理由行业规定向依法行政转变。现行的粮食统计制度是依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精神,为适应粮食购销市场化的新形势和宏观调控的需要,切实履行政府赋予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全社会粮食行业统计职能而面向全社会制订和颁布的,具有较强的法律约束力,使粮食统计走上了法治的轨道,确保了粮食统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健全了粮食统计管理体系,增强了粮食统计工作的权威性,提高了粮食企业的法律意识,对于依法治粮具有重要意义。

2.统计范围由部门统计向社会统计转变。粮食购销市场化后,粮食统计范围不断拓展。在继续加强对国有粮食企业统计的同时,将社会重点粮食经营企业、重点粮食转化企业、连锁超市、批发市场等多种类型的粮食企业纳入统计范围,建立了多层面的覆盖全社会的粮食流通统计网络,大部分企业对统计法律法规有所了解,已按要求建立了统计台账,向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报送统计数据,全社会依法统计的氛围正在形成。

3.统计方法由全面调查向多种调查方法并用转变。积极改革统计调查体系,打破单一的统计报表调查方式,完善统计调查方法,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相结合,积极推广抽样调查方法,开展社会粮食统计调查,调查的科学性、准确性、时效性不断增强。

4.统计手段由简单数据管理向现代化信息技术转变。为适应社会粮食统计工作的要求,改进粮食统计工作手段,切实提高统计工作的效率,全省稳步推进统计信息系统建设。做好统计计算机升级换代工作,加强对统计人员的技术培训,统计手段实现了由简单数据管理向现代化信息技术转变,提高了统计信息的处理能力。

二、影响社会粮食统计工作发展的原因分析

1.统计职能脱离管理。粮食购销市场化以来,各地政府和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逐步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但从目前来看尚未转变到位,许多地区特别是基层政府和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尚未真正实现从“经济导向型”的政府向“服务型”的政府转变,仍然直接管理企业,把招商引资、企业增效作为工作的重点,而忽视了管理和服务,统计工作无用武之地,自然就难获重视。

2.统计成果脱离业绩。统计成果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统计服务上,体现在为粮食管理和粮食宏观调控提供可靠的依据上,体现在对粮食流通运行业绩的反映上,它的业绩只能在其他工作上间接地表现出来,缺乏直接可视性。由于统计工作自身的特点,它在粮食经济工作中只能是助手和配角,成果和业绩不对称。在当前绩效评价和考核体系的引导下,统计工作很难体现工作业绩,也就难以引起人们的重视,影响了对统计投入的主动性。

3.统计活动脱离实践。统计工作虽然是独立的工作,有自己的专业领域,但它以粮食经济现象为研究对象,必须与各项粮食政策和购销业务活动紧密结合才能发挥效用,统计制度虽然有这方面的要求,但很难落实到位,当前的统计工作总体上与各项购销工作结合不够,偏重于统计方法方面的工作,导致统计工作陷入数字堆中。

4.统计服务脱离市场。在计划经济时期,粮食统计主要为制订和实施计划服务,也为企业自身分配结算服务,在满足了计划经济发展要求的同时,企业也有做好统计工作的动力和条件。粮食购销市场化后,粮食统计工作的重点逐步转移到为国家粮食宏观调控和行业指导上来,为企业服务还做得很少,甚至在粮食统计制度中找不到为企业服务的内容和要求,统计信息流呈现单方向,由企业逐级上报,最后统计成果掌握在高层少数管理部门中,缺乏互动和反馈,而迫切需要信息指导的企业无法共享统计工作成果。

三、推进粮食统计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加快职能转变。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的意见》的要求,加快改革,进一步转变职能。“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依法加强对全社会粮食市场主体的指导、监督、检查和服务,不得直接干预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只有真正理顺政企关系,将工作职能重点向宏观调控、监督检查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转变,把统计工作与管理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改变统计工作的弱势地位,为统计工作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2.统筹解决统计问题。统计问题涉及到统计人员编制、统计调查经费、统计人员培训等多方面的问题。县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在粮食统计中处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承担了统计数据搜集整理等大量的具体工作,是决定统计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各级特别是县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加强与人事、财政等相关部门的协调,明确政策,重点支持,保证统计机构、人员、经费的落实。

第2篇

一、当前粮油加工业发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一)粮油加工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十一五”是粮油加工业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供应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一是应急加工供应体系不断健全。近年来,大批具备资质的加工企业承担了“托市收购加工”、“定向供应原粮、定向加工销售”等政策性任务。目前全国确定的粮油应急加工定点企业已达到5799家,应急供应定点企业已达到16038家,较好地完成了“保供稳价”任务,并经受住了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考验。二是主要产品产量稳步增长。据国家粮食局2011年粮油加工业统计,大米总产量达8218万吨,比2005年增加1.8倍;面粉总产量达8524万吨,增加1.4倍;食用植物油总产量达2267万吨,增加0.8倍。产品结构明显改善。主要以北京、天津、山东、河南、陕西、安徽、湖南、广西等省区市为代表,营 养健康新产品产量增加较快,主食产业化进程明显提速。三是粮油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比2005年提高5个百分点,其中北京等大城市的小麦粉、大米抽检合格率达到99%。品牌效应显著增强,古船、五得利、福临门、北大荒、三全、思念、白象、乐惠等一批知名品牌市场占有率迅速提升。四是民营、国有、外资等多元主体竞争发展格局已经形成。民营企业数量占88.9%。规模以上企业实力明显增强,有力带动了农民增收。前二十位企业大米的产量是总产量的13%,比2005年增加1.7倍;前二十位企业小麦粉的产量是总产量的17%,增加0.7倍;前二十位企业食用植物油的产量是总产量的55%,增加1.3倍。五是粮机装备国产化程度提高。稻谷、小麦、主食加工、玉米深加工等技术进步明显,转化增值技术等实现了产业化,数字化色选机、淀粉加工成套设备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江苏、湖北等省,已经初步建成了粮机装备基地。六是产业布局向主产区集中趋势显现。已形成一批初具特色的黑龙江建三江、吉林长春、山东日照、安徽合肥、湖南长沙、江苏靖江、四川成都、江西吉安等100多个粮油加工产业园区。2011年粮油加工业总产值1.9万亿元,同比增幅超过25%,山东、江苏、河南、安徽、湖北、河北、广东等七省的总产值都分别超过了千亿元。中粮、中纺集团等央企粮油加工业销售收入保持较高增速,良友、吉粮、京粮、重粮,及江苏、湖南、天津、江西等地方国有粮油集团实力明显增强,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为了粮油加工业的发展,各级粮食部门都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一是高度重视加工规划的引领。国家粮食局和黑龙江、安徽、湖北、内蒙、重庆等20多个省份都编制了“十一五”加工规划,明确了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拓宽了项目投资渠道,充分发挥了规划对行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尤其是落实《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的要求,我局起草和了《粮油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为引导行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深入开展粮油加工产业政策研究。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保供稳价、行业准入等政策精神,配合有关部门,积极参加相关玉米深加工调整整顿行动,严格控制玉米深加工用粮和产能增长初见成效,用粮同比增幅回落。开展大豆产业、稻谷加工、外资行业准入等产业政策研究。粮油加工业结构调整全面纳入新修订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明确了行业发展方向。三是粮油加工业统计监测体系不断健 全。2008年底以来实施了新的粮油加工业统计制 度,并通过网络直报,统计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体系更加健全,统计范围扩大,企业数量比2005年统计数增加了30%,承办了多批共五千余家企业申请政策性托市收购加工任务的资格审查。完成了2011年上半年玉米深加工等专项调查,为服务粮食调控发挥了基础性作用。四是各地粮油加工行业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各地结合实际,深入推进粮油加工产业发展,河南、江苏、山东、湖北、黑龙江、安徽、湖南、江西等省粮食部门积极履行行业管理职能,部分主产省还建立了以粮食局牵头协调机制,落实扶持措施,每年通过地方财政用于扶持粮油加工业发展的资金共5亿多元,在推进结构调整、加工园区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为全国树立了很好的样板。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行业发展方式粗放。目前加工业的发展仍然依赖数量扩张,产能过剩问题突出。2011年我国稻谷加工、油料处理产能利用率分别为45%、57%,呈继续下降趋势,产能过剩主要是落后产能比重较大。企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低;产业集中度较差,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二是区域和行业发展不平衡。主产区粮食加工、沿海地区大豆及沿江地区油菜籽加工产能扩张过快;玉米深加工用粮同比增幅8.7%,本来去年国家控制目标是总量减少,但结果还在增长,特别是非食用玉米深加工消费需求增长过快,玉米供需趋紧矛盾逐步显现。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研发投入低,产品附加值低,资源综合利用率低;关键装备仍主要依赖国外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少;民族产业抵御跨国资本竞争力差。四是粮油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不够完善。食品安全检测监测能力有待加强,部分产品存在过度加工,浪费资源的现象。五是行业管理体制不健全。存在职能交叉,扶持政策和管理手段亟待充实,粮食生产与加工互为促进的机制有待健全。

粮油加工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刻不容缓,对此,我们要增强紧迫感,迎接挑战,抓住机遇,主动出击。面临保障粮食安全的新形势,要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切实增强做好粮油加工业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把思想认识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粮食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加快推进粮油加工业结构调整,努力满足城乡居民粮油食品消费新期待。

二、加快粮油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落实

“十二五”时期是加快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加快转变粮油加工业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根据粮食行业和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今年初我局了《粮油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了未来发展的目标和任务。目前全国已有吉林等8个省市正式了粮油加工规划,有14个省已将加工内容列入了当地行业发展规划,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规划的落实开了个好头。

(一)“十二五”粮油加工业发展的战略思路。落实国家“十二五”规划,关键在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其内涵包括:经济发展要在转向集约型经济增长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收入合理分配,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节约能源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等总体要求,这是国家的总体要求。结合粮油加工业发展实际,就是要由注重规模速度向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转变,由消耗传统生产要素向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转变,由外延粗放式向内涵集约式转变,要把粮油加工业真正建立在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环境友好、惠及民生、内生增长的基础上。按照“转方式、调结构、强创新、重质量、上水平、促升级、保安全”的要求,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的“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上来,加快结构调整,优化布局,促进转型升级,全面推进主食产业化。要贯彻市场引导、政府扶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安全卫生、营养健康,创新驱动、节能减排的原则,增强粮油加工业保障供给安全的能力,努力推动“十二五”粮油加工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二)“十二五”粮油加工业发展的目标。到2015年,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安全营养、绿色环保的现代粮油加工体系,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改善,布局进一步合理,质量安全水平大幅提升,加工保障供给安全不断增强。产业规模和效益平稳增长,粮油加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2%左右;主食产业化的水平明显提高;企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形成一批带动能力强、优势明显的大型加工企业和产业集聚区,及大中小型企业分工协作共同发展的格局;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粮机装备自主化率提高到60%左右;资源利用和节能减排成效明显。这些目标在规划中都有数字要求。

(三)“十二五”粮油加工业发展的七大任务:

一是提高口粮供给保障能力。大力发展粮油食品加工业、全面推进主食产业化。继续支持饲料加工业发展,严格限制非食用粮食深加工产能增长,确保口粮、饲料用粮供给安全。完善政府储备体系和商品粮加工体系的配套衔接,加强特大城市及重点、敏感地区的加工供应能力保障体系建设。我们要求各地都有一定的成品粮应急储备,原来是10天,现在国家提出要求要提高到15天,为什么要对特大城市和大中城市都有成品粮储备要求呢?也是基于前几年雨雪冰冻灾害,还有日本福岛地震带给我们的教训。出现严重自然灾害的时候,往往是道路和电力都中断,在此情况下作为一个大城市,能不能在所有外界资源都暂时中断的情况下自保,起码能坚持10天左右等待外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国5?12大地震发生在山区,没有发生在人口密集的地区,如果再发生像唐山地震或者福岛地震这样的自然灾害,可能情况更为严重,所以我们必须要提高应急加工能力和应急成品粮保障能力。我们鼓励具备资质的加工企业继续承担“托市收购加工”、“定向供应原粮、定向加工销售”等保供稳价政策性任务,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和消费者利益。

二是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做大做强做优龙头企业,鼓励和引导大型粮油加工企业加快升级换代,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支持龙头加工企业通过发展“订单农业”和建立优质粮油规模化生产基地,逐步实现加工原料的专用化、规模化和标准化。刚才刘满仓副省长谈到,河南省在加快土地流转,正在建千亩方、万亩方。山东省土地流转也非常快,今天来到会场的产业化龙头企业,有的一个企业的生产基地就达到了二十多万亩,像这样的做法有利于实现原料的专用化、标准化、规模化。鼓励和支持中小微型企业走“专特精新”发展道路,提高产品质量。调整产业结构的重点以山东等前十位加工业发达的省份为主。要以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避免单纯追求产值目标的现象。我们不提产值翻多少翻,关键是增强核心竞争力。

三是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按照“安全、优质、营养、健康、方便、美味”的要求,加快系列化、多元化、营养健康粮油食品、特别是主食产品的开发,提高优、新、特产品比重。从过去的“两白一黄”的米面油的普通产品过渡到适用于不同需要的专用制品、主食产品和预加工主食原料产品;从单一主粮加工到多种粮食和营养物的复合、强化产品;从过去简单的机械碾米、磨面加工产品到挤压膨化、分离分选、预发酵和预蒸煮冷冻等特色产品;从短链条、粗利用、低附加值产品到长链条、综合利用、高附加值产品,实现产品结构的提升。实施“食用油多元化战略”,发展具有特色的国产食用油,努力提高食用油自给水平。严格控制米面油等成品粮的过度加工,引导过去过精过白过细消费倾向。加快推进稻壳发电或供热、米糠制油等加工副产品规模化综合利用。

四是加快优化区域布局。按照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坚持产区为主、兼顾销区和重要物流节点的原则,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产业聚集区。例如,长江中下游地区重点发展稻谷综合加工基地和菜籽油、米糠油、油茶籽油等特色油脂加工业;黄淮海等地区重点发展小麦、花生油加工基地;华北、西北、西南地区大力发展杂粮及薯类加工业;东北地区在发展稻谷、玉米综合加工基地的同时,要严格控制非食用玉米深加工企业的用粮增长;京、津、沪、渝等特大城市和东南部主要销区要与产区结合,发展产、购、储、调、加、销一体化的现代粮食产业集群;沿海地区要整合资源发展先进产能,继续控制大豆油加工产能过度扩张。要形成一批具有科技含量高、综合利用全、带动能力强的国家现代粮油加工基地,努力打造诸如天津临港食用油加工园区、黑龙江鹤岗稻米加工园区、郑州主食产业化园区、湖北荆州双低菜籽油加工园区等特色产业集聚区。

五是健全粮油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加快制修订符合国情的粮油加工产品标准、生产技术规范和检测方法标准。加大对省级、重点地市级和重点企业的粮油质量及食品安全检测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满足主管部门和企业对原辅料、半成品、成品等的农药残留、真菌毒素、重金属等指标快速检测检验的需要,加快建立粮油食品质量安全产业链可追溯体系,全面提高粮油食品安全水平。国家“十二五”规划在全国建立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中央和地方联合投入约几十个亿,以增强粮食质量安全检测能力。

六是推动粮油加工科技进步与创新。推广先进实用技术装备、清洁生产技术,实施节能减排与产业升级示范。推进全谷物食品开发、高效低耗节能、深度开发转化增值和副产物综合利用等新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推进主食品加工关键装备和技术创新,加快装备数字化设计与先进制造、智能控制等自主化进程。粮食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要积极引领行业的科技创新。江苏、湖北、湖南、河南、河北、浙江、广东等省要发挥优势,做大做强粮机装备企业。

七是完善应急加工供应体系。鼓励符合条件的粮油加工企业参与应急加工及供应体系建设,完善特大和大型城市的小包装成品粮油加工、储运配套设施和检测能力,建立快速反应、准确高效的应急加工和供应网络,以应对城乡居民和部队的粮油应急保障的需要。

为实现以上七项任务,要积极创造条件,突出重点,组织实施粮油加工业转型升级五大工程。即:粮油加工园区建设的“百园工程”、技术改造升级工程、粮油食品安全检测能力建设工程、主食产业化示范工程、粮油应急加工与供应工程。这五个工程在规划中都有具体要求。

(四)关于落实规划的要求。

各省级粮食管理部门要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和工业信息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密切配合。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加工发展规划或意见,加强对重点项目的协调,认真做好本规划的贯彻落实。

三、开拓创新扎实做好当前的几项重点工作

落实“十二五”粮油加工业发展规划,需要结合各地实际,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为加快推进粮油加工业转型升级迈出实质性步伐。

(一)完善方案,全面推进主食产业化。刚才正晓同志已全面阐述推进主食产业化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措施。我们要认真领会正晓同志的讲话,高度重视这项重要任务,明确目标,细化方案,抓好落实。主食产业化,为什么说是“从农田到餐桌”的一项重要的产业化项目呢?“从农田到餐桌”是粮食产业链条,但是我们现在就缺到餐桌的最后“一公里”,我们的主食产业化就是要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一是扎实做好《全面推进主食产业化增强口粮供应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的编制和落实工作。《实施意见》目前已经经过国家粮食局局长办公会审议,在这次会上广泛听取意见修改完善后,正式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各地要按照本意见精神,结合本地区实际,抓紧研究制定贯彻落实意见。二是要狠抓落实,明确工作责任,制订及完善具体方案,细化目标,明确进度安排,积极协调有关资金支持,认真组织实施。三是健全部门间协作配合,合力推动,加大支持力度,规范运作,严格监管,确保质量。四是加强宣传,增强广大企业推进主食产业化服务民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协力推进、社会广泛支持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统筹协调,全方位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一是要取得省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在省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统筹协调,积极协调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二是省级粮食局要加强行业指导、协调和服务,创新工作思路,健全粮油加工行业管理机构,努力找到实实在在的工作抓手和载体,要在抓统计、抓规划、抓政策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抓项目、抓园区、抓企业、抓科技、抓标准。发挥行业管理优势,会同有关部门共同推进,形成合力。三是积极协调沟通争取国家和本省市区有关部门的支持,争取相关专项资金支持力度,并争取农发行、国开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对加工企业融资授信的支持力度。落实国家现有的技术进步和改造、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等政策措施,对符合条件的主食产业化、加工园区建设等重点项目加大支持力度,加强对重点企业规划、科技和金融对接等全方位服务。四是要转变作风,深入基层,深入企业,了解和掌握行业发展的真实情况,办实事。通过报纸等媒体和举办粮食科技周、全国粮油精品展等重大活动,做好加工重点企业、先进典型等方面的宣传,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的良好氛围。

(三)加大技术改造项目组织力度,促进粮油加工企业技术进步。2009年以来国家企业技术改造专项支持粮油加工业的项目数量达700多项,中央投资支持资金合计十多亿元。一是按照“扶强、扶优、扶大”的原则,加大对主产区应急加工体系、综合利用、食品安全检测能力建设、装备自主化等项目支持力度。二是各省级粮食局要主动加强与省级发展改革委、工信厅的沟通协调,建立重点技改项目库,优先支持符合规划、有前景的项目纳入地方申报计划。三是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加大对粮油加工业技改项目的支持力度,我们初步提出了粮油加工业技改项目申报遴选工作的征求意见方案,准备在现有申报渠道的基础上,组织遴选推荐一批高水平的示范项目,围绕品种质量、节能降耗、淘汰落后、改造工艺流程、提升产品质量,提高传统产业先进产能比重等方面做工作。

第3篇

关键词:统购统销;政策;影响

中图分类号:K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10.74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10-162-02

作为新中国财经战线上的“三大战役”之一的统购统销政策是新中国为了缓解商品粮危机和积累工业化资金而出台的,前后运行了32年,它的推行和不断发展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统购统销政策实行的原因

(一)严峻的粮食供需矛盾,是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的直接诱因

1953年下半年,全国粮食紧缺。从1952年7月1日至1953年6月30日,国家粮食收购数量是273.5亿公斤,而同期粮食销售量却高达293.5亿公斤①。同时,1953年春,河南、安徽、山东、山西等地小麦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旱灾、霜冻等影响,预计减产35亿公斤②。再加上农民惜售备荒不愿将粮食出售,棉花、麻类等工业原料作物的种植,也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状况。

粮食供给危机日趋严重,而同时期的粮食需求情况也使得这一情形更加严峻。首先,随着“一五”计划的实施,城镇人口快速增长。1953年城镇人口比上年增加了663万③。同时,工矿企业的纷纷建立也使得众多农民进入城镇从事相关行业,这也加剧了粮食供需矛盾。尽管从1950年开始粮食产量持续增长,1952年达到了创记录16392万吨④,但是,由于农民生活生活水平的提高,增加的粮食很大一部分被农民自己消费了。“由于农村自给性消耗多了,公粮和商品粮所占的比例就降低。”

全国粮食供求矛盾尖锐,因而粮食贸易有利可图。然而国营粮食部门却无力调控市场,这就导致很多私商趁机大搞投机活动,抬高粮价,“当时私商活动频繁的地区,粮食市价一般高出牌价20%-30%”。⑤关乎国计民生的粮食市价与牌价严重脱节,继而引发多种生活资料的价格波动,这已严重影响了百姓的日常生活,更为严重的是“如果放任这种波动,就会引起人心不安,社会震动,大规模经济建设就很难进行。”⑥

(二)配合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的政治动因

是从姓“资”还是姓“社”的角度考虑统购统销这一问题的。他认为,政府掌握粮食生产和流通的思想是符合社会主义农业生产和经营自身发展方向的,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农业才有出路,这种道路的核心就是搞统治经济。邓小平也指出,统购统销是“把分散的小农经济纳入国家计划建设的轨道之内,引导农民走向互助合作的社会主义道路,和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的改造,所必需采取的一个重要步骤。”⑦陈云则直接指出“农业增产有三个办法:开荒,修水利,合作化。这些办法都要采用,但见效最快的,在目前,还是合作化。”⑧统购统销政策原本是粮食危机的产物,但通过等领导同志的理论提升,成为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至此,社会主义农业的建设方向也开始清晰起来。

(三)利用农业积累去实现工业化,是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的经济动因

在当时,为了加快工业化步伐,尽快改变我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党和国家领导人决定优先发展重工业。然而,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当时的中国财政远不能负担“赶超战略”的高昂成本。正如陈云所言,“搞工业要投资,必须拿出一批资金来,不从农业打主意,这批资金转不过来”。向农民索取粮食及原料是发展工业的唯一方法。通过统购统销政策为“重工业优先”战略索取资金积累,即是以“剪刀差”的方式迫使农民以高于国际市场的价格购买本国质次价高的工业品,在暗中为我国的工业化建设作出牺牲。

二、统购统销政策的确立及发展

为了摆脱粮食购销的困境,要求中央财经委员会拿出办法。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和认真思考,陈云最终选定农村征购、城市配售的办法,简称“统购统销”。在陈云看来,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经过计划收购来掌握货源,经过计划供应来控制销量,这是在许多商品供不应求的情况下,继续保持稳定的两个必不可少的步骤。”⑨这一战略性决策,立即得到了等同志的认可。

1953年10月16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同年11月19日,政务院讨论通过了《政务院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并立即在全国范围内实行。12月初开始,除和台湾外,统购统销在全国开始实行。这标志着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正式出台。紧接着在1953、1954年又分别对油料、棉花等实行了统购政策。由此,一个庞大的统购统销体系逐渐形成。

统购统销政策实施初期,由于缺乏经验,出现了干部工作粗暴、购过头粮等现象。特别是1954年部分地区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非灾区的粮食统购任务反倒比上一年有较大的增加,各地较为普遍地发生了征购过头粮的现象,从而使得许多地区“人人谈粮食,户户谈统销,农民有意见,党内党外也有很多意见”⑩。针对这种情况,1995年3月,国务院了《农村粮食统购统销暂行办法》,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定产、定购、定销的“三定”政策。三定除了定产、定购与定销外,还定了农民的心。伴随三定政策的施行,统购统销政策最终成熟。

1985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十项政策》,推行了32年的统购政策被合同定购政策所取代。

三、对统购统销政策的评价

(一)积极作用

1、保障国家粮食供给。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在施行期间,做到了踩钢丝式的粮食供求平衡,既保证了基本的军需民用,也保证了工业建设的原料需求。此外,中央政府通过适度调节粮食的进出口以平衡国内的粮食供求。同时,国民经济各部门共同分散了粮食的价格风险,从而保证了粮食销售价格长期稳定的局面,改善了农民的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粮食统购统销的稳定作用使得在“”和“”那样的困难时期没有出现更为严重的困难局面。

2、促进社会主义改造。农村统购、城市统销的政策使得数量广大而分散的小农群体和农村市场被置于国家行政控制的范围,计划经济深入到农村最基本的消费领域,农民中的自发资本主义倾向被遏制了,城市工商业同国家博弈的资本也被大大削弱。在这种情况下,失去市场的农民和失去原料源的城乡私营工商业,都自觉接受了社会主义改造,为我国建立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奠定了基础。

3、支持工业化建设。1953-1985年,通过统购统销,我国农业无偿地为工业化提供了6000亿元左右的资金积累。(11)完善了我国的工业体系、促进了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我国的国防力量也由此得到了增强。同时这也验证了统购统销政策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进行工业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它的存在是合理的。

(二)消极作用

1、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薄一波在对统购统销政策评价时,明确指出“统购统销割断了农民同市场的联系:土地种什么,信息不是来自市场,农民对自己的产品,处理无自,即使有余粮,也不能拿到市场去卖,这就排除了价值规律对农业生产的刺激作用”(12)。这使得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同时,由于工农产品之间长期存在的价格剪刀差,工业、城市对农业和农村的剥夺。农民承担了很大的损失。而且,多统多购、收过头粮的举动也迫使农民以消极生产对抗征购,这已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整个经济大局的建设是极为不利。

2、购销价格“倒挂”。统购统销政策使农产品的商品属性丧失,价值规律对农业经济的指导作用微乎其微,组织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农产品价格严重背离了市场价格,不能真实地反映其内在价值。在农村,农民多余的农产品被低价统购;而在城市,城镇居民却能以一个较低的价格获得农产品,长期严重的购销价格“倒挂”使得国家粮食经营费用逐年增加,财政负担加重。

总之,统购统销政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作为计划经济体制的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家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但不容否定的是,该政策强调用行政手段来指导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方法是不符合市场规律的,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注释:

① ② ⑥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256,256,258.

③ ④ 国家统计局综合司.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历史统计资料汇编(1949-198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0:2,12.

⑤ ⑧ 陈云.陈云文选(1949--1956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06,237,238.

⑦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四册)[M].北京:中共文献出版社,1993:487.

⑨ 陈云.陈云文选(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7,.

⑩ .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8.

(11)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87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7:33.

(12)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280.

参考文献:

[1] 当代中国丛书编辑委员会.当代中国的粮食工作[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第4篇

关键词:粮食收购政策;国家粮食安全;商品

中图分类号:F32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0-0012-03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面对长期严峻的粮食局势,党和政府积极采取措施,恢复和发展粮食生产,不断调整粮食收购政策,为改善粮食状况谱写了光辉的新篇章。本文就共和国粮食收购政策的演变史作出初步研究,以求找寻出其发展规律。

一、1949―1953:粮食自由贸易

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属于新民主主义经济。根据共同纲领确定的“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的经济建设方针,结合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现实,当时粮食市场实行的是自由贸易。其特点是,农民生产的粮食在向国家缴足公粮、留足口粮和其他用粮之后,多余的粮食由农民自己到粮食市场上去自由买卖;国营粮食公司、供销合作社、私营粮商在市场上都可以自由采购和销售。

在自由贸易阶段,各经济成分在粮食收购中的作用是和当时的国民经济形势密切相关的。进入1949年以后,物价飞涨的局面进一步加剧。4月、6至7月、11月及次年2月,社会上先后掀起四次物价大涨风,几乎每次都是粮价上涨牵动其他物价全面上涨。为此,“党和人民政府采取经济与政治手段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掌握主要商品的货源;另一方面,选择有利时机和市场,集中全国经济力量,敞开抛售,给投机资本以歼灭性打击。同时,在市场有利时,不失时机购进,积蓄力量,准备下一回合的较量。”①经过斗争,国营经济不但壮大了实力,而且还取得了粮食等主要商品市场的领导权,在自由贸易中开始发挥主导作用,自抗日战争以来持续12年之久的通货膨胀局面宣告终结。1950年3月中旬以后,各地市场粮价开始不断下降。

经过“三反”、“五反”运动,不少地方出现盲目排挤私营粮商合法经营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1952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在《关于调整商业的指示》中提出对公私商业进行调整,保持私营商业的当前营业额并使其不再下滑,以避免店员过多地失业或使失业店员能够转业。该指示调动了私营商业经营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到粮食市场的自由贸易中。建国以来,国家“以征为主、以市场收购为辅”掌控粮食的政策受到严峻挑战。如1952年7月1日到1953年6月30日的粮食年度内,国家共收入粮食547亿斤,共支出587亿斤,赤字为40亿斤,粮食供销形势相当严峻。而在该年度内,全国上市粮食348亿斤,国营粮食公司和供销合作社收购69.9%,私营商业收购高达30.1%,使国家通过市场收购平衡粮食供需的计划几乎落空。进入1953―1954年的粮食年度内,据估算国家需要掌握粮食700亿斤,除公粮可以拿到275亿斤外,还需要收购431亿斤,靠市场收购这么多粮食是根本不可能的。这就使得党和政府必须采用新的收购办法和新的粮食供应办法,因此,统购统销的粮食政策就应运而生了。②

二、1953―1985:粮食计划收购

适应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1953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粮食统购统销的决议》。同年11月23日,政务院第194次政务会议通过《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命令》。这两份文件的出台,标志着共和国粮食统购统销体制的开始正式确立。统购统销被称为继稳定物价、统一全国财经工作之后的第二次大战役,从1953年开始实行,“到1985年改行粮棉合同定购制度为止,这个在特定条件下开始实行的农产品统购制度,持续时间长达32年之久。”①期间,统购统销政策在保持基本制度不变的情况下,又根据粮食供需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其具体内容。比如,1955年以后曾实行粮食定产、定购、定销的“三定”办法;1960年以后实行“超购加价”的办法;1961年以后实行售粮奖售工业品制度;1979年以后不断核减统购指标。

统购统销政策,包括计划收购、计划供应、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和中央对粮食实行统一管理四个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内容。按照《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命令》,计划收购的基本含义是:“生产粮食的农民应按国家规定的收购粮种、收购价格和计划收购的分配数字将余粮售给国家。”至于粮种和价格,依据《关于粮食统购统销的决议》,均由中央统一规定,统购价格大体维持在当时城市出售价格的基础上,以不赔不赚为原则。在缴纳公粮和计划收购粮之后的余粮,农民可以自由存储和自由使用,也可以继续售给国家粮食部门或合作社,或在国家设立的粮食市场进行交易,允许在农村间进行少量的互通有无的交易。

统购统销的实行,是我国成功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决定性步骤,使新中国实现了“粮食定、天下定”的目标。如果不实行统购统销的政策,正如中共中央在《关于粮食统购统销的决议》中指出的那样:“将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个严重的供销脱节的混乱局面,以至牵动全面的物价波动,影响整个的国家建设计划”。但是,它的长期机械实行也带来了沉重的历史教训,不仅限制了价值规律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经营中发挥作用,而且严重影响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发挥,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总之,统购统销政策的提出,是由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所决定的,因而是必要的和正确的。问题和教训在于,‘’和的大曲折,人口增长的失控,不仅使我们长期找不到机会来改变这一政策,而且还不得不从购销两头越勒越紧。此外,还因为我们对于什么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对于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特点没有弄得很清楚,往往把商品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把指令性计划等同于计划经济,因而自觉不自觉地把一定历史条件下实行的统购统销制度同社会主义制度等同起来。”②改革开放以后,鉴于统购统销制度已经影响到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1985年中央1号文件宣布用合同定购制度代替统购统销制度。

三、1985―1998:粮食收购双轨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在粮食生产技术没有明显提高的情况下,粮食生产得到空前发展。到1984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四亿零七百万吨,粮食供求由长期短缺转为阶段性过剩。有鉴于此,1985年初,国家改革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自此国家进入政府直接控制的市场、自由交换的市场并存的“双轨制”粮食购销体制时期。在这种体制下,粮食定购价格和议购价格的并行,实际上将市场机制引入粮食供求的调节,开始打破统购统销的僵化体制,促进了粮食行业的思想解放,使我国粮食收购政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当然,“双轨制”粮食购销体制是一种过渡性制度安排,它为我国粮食流通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奠定了基础。

但是,实行“双轨制”当年,粮食大幅度减产、市场粮价迅速回升,中央政府意识到粮食安全问题依旧存在,粮食供需矛盾依旧尖锐。1985年底,国家重新赋予合同定购以“国家任务”的性质。1990年,“合同定购”正式被“国家定购”取代。国家不仅大幅度提高粮食合同定购价格,而且还明确要求完成合同定购是农民应尽的义务,对定购粮食实行化肥、柴油和预购定金“三挂钩”政策。为了保护种粮农民的积极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增强宏观调控能力,国务院还决定建立国家专项粮食储备制度,成立国家粮食储备局。同年10月,我国国家级粮食批发市场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建立。

随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粮食市场化的“一轨制”改革也开始尝试。1993年2月,国务院在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中认为“粮食价格改革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核心”,强调“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放开价格”,实行“统一政策、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的粮食价格改革原则。1994年、1995年粮食产量连续两年大幅度下降,粮食供求关系再次紧张,粮价持续上升。这次粮价上涨持续长达两年之久,使得国家放慢已经决定放开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步伐,为确保市场供应和粮价稳定,以“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取而代之,由省政府负责本辖区内的粮食生产、收购、储存、市场管理和市场稳定等。1996年以后,粮食产量大幅增加,粮食供求关系再次变化,农民“卖粮难”的问题日益突出。为应对日益过剩的粮食,1998年,国务院在其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1998]15号)文件中提出,改革的重点是“三项政策,一项改革”,即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粮食企业实行顺价销售、粮食收购资金封闭运行三项政策,以及加快国有粮食企业自身改革,其目标是通过市场化改革,减轻财政负担。这样,国家粮食收购政策开始进入市场化阶段。

四、1998至现在:粮食收购市场化

为确保1998年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成功,国务院分别于当年6月、8月了《粮食收购条例》、《粮食购销违法行为处罚办法》等。从2000年起,中央决定组建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对中央储备粮实行垂直管理,增强政府对粮食市场宏观调控能力。同时,调整保护价收购范围,北方春小麦、南方早籼稻、江南小麦、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玉米退出保护价收购范围,国家采取措施拓宽前述粮食的收购渠道,进一步加强未退出保护价收购范围地区的市场管理工作。2001年,浙、沪、粤、闽、苏、京、津、琼等8个粮食销售区以及部分产销平衡区放开粮食市场,一些主产区也放开了部分粮食品种的收购。

2004年5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粮食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粮食购销市场化和市场主体多元化;建立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机制,保护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利益,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深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切实转换经营机制,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主渠道作用;加强粮食市场管理,维护粮食正常流通秩序;加强粮食工作省长负责制,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符合我国国情的粮食流通体制,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为实现前述目标,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放开购销市场,直接补贴粮农,转换企业机制,维护市场秩序,加强宏观调控。

此外,从2004年起,国家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取消农业税和各种收费,结束了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逐渐建立种粮农民补贴制度①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还对小麦、稻谷等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2005年以来,国家连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提高了25%―40%,粮食产量连续7年增产,2010年达到54 641万亿斤。②

五、粮食收购政策演变的若干启示

自建国以来,共和国粮食收购政策的演变先后经历了自由贸易、统购统销、“双轨制”、市场化四个阶段,为进一步改革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具体来说,主要有:

第一,共和国粮食收购政策演变的主旨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我国有近14亿人口,吃饭问题始终是个大问题。因此,粮食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在粮食产需和粮食供求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的情况下,粮食安全问题始终关系着国计民生的命脉。粮食一旦出了问题,整个国民经济就会出现动荡,进而人民政权的稳固将会受到影响。马克思曾精辟地指出:“只有毫无历史知识的人才不知道:君主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得不服从经济条件,并且从来不能向经济条件发号施令。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③社会主义建设即使在最艰难的时期,人民政权始终拥有广泛的民众基础,其深层次原因就在于六十年来的粮食收购政策始终围绕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变化,一直为妥善解决广大民众的吃饭问题而努力。

第5篇

粮食局××××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思路

今年上半年,县粮食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粮食局的具体指导下,紧紧围绕全年工作目标,求真务实、干事创业、团结拼搏、锐意进取,粮食购销、工业经济、招商引资、文明建设等各项工作持续稳步健康发展。现将上半年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㈠粮食购销。

⒈实现粮食销售万公斤,同比;

⒉夏粮收购目标亿斤,收购亿斤,占任务数,占商品量的,同比增长,其中红万斤,白麦万斤;

⒊完成中央储备粮轮入计划万公斤完成省级储备粮轮换计万公斤;落实市级储备粮计划万公斤;完成县级储备粮轮换计划万公斤。

㈡粮办工业。

实现工业总产值万元,占全年计划%,比去年同期增长%;

实现销售收入万元,占计划%,比去年同期增长%;

实现利税总额万元,占计划%,比去年同期增长%;

完成技改投入万元,占计划%,比去年同期增%;

完成招商引资万元,占计划%,比去年同期增长%。

二、主要工作

㈠落实四级储备,增强调控能力

做好粮食储备工作是购销市场化后应对粮食供应风险和突发性事件,加强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为此,我局按照上级要求,积极做好各级粮食储备工作,按时按量落实四级储备。为确保储备任务的落实,我们积极调研市场行情,就粮食储备计划、库点、品种等情况,专题向政府作了书面汇报,取得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同时做好各级储备粮的计划落实、管理和轮换工作,帮助企业制定计划,研究价格,找粮源,完善手续,上半年完成中央储备粮轮入计划万公斤完成省级储备粮轮换计划万公斤;落实市级储备粮计划万公斤;完成县级储备粮轮换计划万公斤。目前,储备粮落实工作进展顺利,上半年国家、省、市、县四级储备均按计划完成,为稳定粮食市场,确保粮食安全发挥了作用。

㈡加强市场监管,严格粮食执法

《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明确了粮食行政部门对粮食市场的监管职能。今年我们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认真贯彻落实《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暂行办法》,依法切实履行粮政管理职责,加强监督检查,规范收购市场秩序,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坚持依法管粮,积极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结合《条例》颁布实施一周年活动,将月作为宣传月,采取新闻媒体、横幅、宣传车、现场咨询、发放宣传资料、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切实加大《条例》及相关法规的宣传,达到家喻户晓,人人明白。组织人员深入乡镇,设点宣传,散发宣传资料多份,随宣传车到城乡天人次,举办了粮食经营者培训班,参加人员多人,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人手一份法律法规材料,确保有收购资格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能够按《条例》及相关法规收购。在做好《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的宣传的同时,结合夏粮收购严格做好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自×月×日对全县粮食流通市场进行全面检查以来,共出动人次,检查出无证经营粮食者户,查处粮食万斤,移交工商部门处理起,有效地净化了粮食市场。

㈢努力掌握粮源,抓好夏粮收购

今年全县夏粮物质基础较好,粮食购销企业自×月×日开秤收购以来,已入库夏粮亿斤,占计划数的,占商品量的,同比增长%。收购前组织人员到省内外周边地区调研,了解夏粮行情和价格走势。召开了购销企业负责人参加的夏粮收购形势分析会,对今年夏粮收购的形势、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对全县夏粮面积、长势、测产进行调查,为夏粮收购提供决策依据。按照农发行贷款规定,各收购企业及早办理了有效资产抵押等手续,备足收购资金,落实夏粮收购贷款万元。做好夏粮收购前的数据调查、计划落实、信息的收集、仪器的校正、腾并仓容等多项准备工作。针对今年小麦价格较上年有所下跌,全县家购销企业在收购前就主动与广东、福建、海南和省内苏南、苏中等用粮企业、储备库取得联系,做到以销促购、以销多购,签订购销合同份,合同销售多万斤,占收购量的%,入库的粮食均已找到“婆家”。各收购企业坚持为农服务宗旨,倡导“农民是粮管所之本,粮管所是农民之家,竞争是经营之策,双赢是市场之路”的理念,积极开展争创“农民满意收购企业”活动,实行责任到人,收购进村,预约收购,服务到家,先后组织多个收购小分队多名职工进村入户收购。各收购企业在粮场明码标价,接受粮农监督,做到“六个公开”,公开收购价格、公开检斤验质、公开作价办法、公开炮码数量、公开除皮数量、公开现金结算,并在粮场设立休息处,提供防暑药品、茶水等,让农民卖一个明白粮、放心粮、安全粮。

㈣突出招商引资,加快经济发展

今年县里下达粮食部门万元的招商引资目标任务,其中工业引资万元,当年到位资金万元,要求入园项目个,其中竣工个,开工个,签约个。面对艰巨的目标任务,我局立足招商目标,信息早收集、任务早分解、政策早出台、项目早签约、争取任务早完成。

思想再统一,目标再分解。×月×日全县招商引资万人动员大会结束后,下午局迅速召开班子成员、下属企业主要负责人和机关全体人员会议,学习传达、贯彻落实县委书记在县招商引资万人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精神,结合粮食部门实际和近年来招商引资工作,研究今年招商引资工作的新思路,做到全力聚焦招商引资。班子成员分工业经济、招商引资一条线,粮食购销、经营一条线,党建工作、其它工作一条线,实行分线负责制,全系统拿出的骨干力量抓招商,主要负责人主抓招商引资,分管负责人全力以赴,成立招商引资工作办公室,抽调名同志常年专职招商。在初六前赴浙江台州、广东深圳、福建厦门等地区拜访客商,诚邀他们来考察;充分利用传统佳节外地亲友回金团聚的机会,召开新春茶话会,介绍我县良好的投资环境、优惠的投资政策,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献言献策,时刻关心经济的发展。

措施再落实,重点再明确。局制订激励政策,调动全员招商的积极性,在县里招商引资奖励政策的基础上,对固定资产投入超过万元以上的项目,再制订一些具体的奖励措施。发动全系统干部职工都来关心招商、参与招商,摸清在外人员的关系情况,多布网点、多收信息、多找客商。出台了粮食系统招商引资考核办法,为年终考核打下基础。采取驻点招商、小分队招商、网上招商等多种形式,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工作的力度。

立足工业项目,立足入园项目。围绕工业经济这个重点,重抓工业项目的招商引资,突出招引大企业、大集团、大项目。由于组织到位,招商引资进展顺利。截至目前,我局共完成招商引资万元,占全年计划的%,公司二期投资万美元的项目已于×月×日开工建设;公司万元人民币也于近期全部到企业投入项目中。

㈤突出工业经济,培植行业优势

今年是工业经济突破年,搞好工业经济压力很大,为此我局把工业经济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进一步统一思想,凝心聚力,鼓劲加压,加快发展。

一是做好工业技改工作,确保项目建设。积极做好工业技改项目工作,重点抓好江苏金叶粮油食品有限公司大米项目。公司投资万元年产万吨的大米项目×月×日开工建设;公司投资万美元储物流中心也于×月×日开工,两个项目都在本年内建成投产。油脂有限公司脱粉棉粕加工项目也计划在年内调研立项。二是主攻新品开发,树立品牌优势。立足产业化经营,提升粮油加工水平,积极鼓励企业重点研发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广阔的大米、面粉、挂面、油脂等加工产品。做好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放心粮油食品的申报,争取全年市级优质产品达到个,省级优质产品达到个,使企业的品牌竞争力不断增强,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同时培植龙头加工企业,大力发展订单粮食、订单油料,带动全县农户增收。三是立足发展大局,做好服务协调。开展以服务企业、服务工业经济为中心的服务月活动,组织专人帮助企业协调解决难题。组织列统企业参加科技洽谈会和国际粮油产业交易研讨展示会,展示和推介企业。做好粮油工业企业调研工作,和列统企业座谈,做好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技改项目进展情况的汇报资料准备工作和“十一五”规划的草编工作。

㈥抓好资金和安全管理工作

上半年,切实抓好资金的管理工作。严格按照制度规定进行记帐、算帐、报帐工作,抓好日常核算,及时向财政、农发行、税务以及上级业务主管部门部门报送各种粮食会计报表。为配合改革,对兴达鸡场财务情况进行了摸底审计。对各购销企业上年的盈亏情况进行核实和资金情况进行检查,全面掌握资金的运转情况。按照以销定带定贷、以效定贷的原则,与发行积极做好购销企业资金贷款工作。

切实做好安全稳定工作。针对改革后期出现的不稳定因素,落实稳定工作责任人制度,过细做好思想工作,多次深入有关企业,做好共性问题和重点人的调查、疏导,没有引发不稳定矛盾;四五普法按序时进度完成,目前已做好验收准备工作。按照年初安全生产目标责任状的要求和县安全生产大检查部署,继续坚持把安全生产摆上重要位置,树立抓安全也是抓经济、抓效益的思想,抓好重点企业、重点部位的安全,先后组织次拉网式安全生产大检查,做到每点必到,查必彻底,对安全隐患及时发出整改通知,对事故苗头及时进行查处,上半年没有出现重大安全事故。

㈦以先进性教育为契机,重抓三个文明

自元月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来,按照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要求,个参加第一批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支部,根据自身实际,每个阶段都认真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和计划等,保证规定动作不少,规定学时不少,规定活动不少。

一是抓好学习动员。各支部都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做到集中学习不少于课时,学习篇目不少于规定内容,同时做好学习笔记,每位党员均完成了万字以上的学习笔记,认真撰写心得体会,确保学习教育不走过场,落到实处。

二是认真分析评议。按照查找问题面要宽、要实的原则,先后召开离退休老党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负责人、服务对象和乡镇分管领导同志的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分析评议阶段共召开座谈会次,个别访谈余人次,根据反馈信息并整理,累计提出意见五个方面条,目前已全部整改。深入开展谈心活动,每位党员谈心人数都在人以上,达到沟通思想、找准问题、共同进步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党员们认真撰写党性分析材料,并逐级进行严格审阅,认真开展民主评议。

三是切实整改提高。按照有什么问题就改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整改什么问题的原则,党委针对征求意见梳理的五个方面个问题,认真加以整改。如党委成员公车私用的问题,六名班子成员带头缴纳了元的小车使用费;如抓机关作风转变的问题,要求严格执行县纪委“六条禁令”,使机关作风明显转变。

先进性教育活动由于合理安排,做到了学习和工作两促进、两不误,使广大党员受教育、群众得实惠,同时成为党建工作的新亮点,有力地促进和推动了系统党建工作。通过半年的学教活动,党员的理论素质和知识明显提高,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得到发挥。在学习的基础上,党委还进一步探索党员教育的长效机制,制定了关于加强党委自身建设的意见和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意见。与此同时,抓好做好发展工作,上半年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的培训工作。同时用先进性指导相关工作,抓好党风廉政、稳定,认真接待群众来信来访,积极办结;开展党内两个《条例》的学习,增强党员干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意识和遵纪守法、接受监督的意识。

三、存在问题

⒈市场执法监管不够到位。根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暂行办法》等,我们今年加大了对粮食市场的监管,对违法违规收购、扰乱粮食市场的行为进行查处。但是在粮食行政执法具体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粮食市场执法检查主体是粮食和工商部门,而具体处罚权则集中在工商部门,导致执法检查轰轰烈烈、查处处理上却显得苍白。同时,行政经费没有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粮食行政执法队伍的建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粮政职能的发挥。

⒉购销企业应对市场能力不够强。粮食购销企业在应对市场、适应市场方面的能力还不够强,虽然走向了市场,但对市场形势、市场分析等方面还有些欠缺,对粮食市场的分析也主要是仅仅凭着经验,还存在着市场把握不准、依赖上级指导的思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市场伸缩能力和掌握主动权的能力。

⒊工业经济虽有长足发展,但企业利润率不够高。粮办工业企业产品单一,大都是传统的米、面、油初级加工产品,高科技、深加工的产品开发能力不强,高附加值的产品很少,导致产品利润率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市场竞争。

四、下半年工作思路

上半年工作基本告以段落,下半年任务更多更繁重,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要用科学的粮食发展观统领全年的工作,牢固确立发展意识、市场意识和大局意识,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昂扬的精神风貌投入到下半年工作,确保圆满完成全年工作目标,实现县域粮食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一、继续抓好学习教育。继承和发扬上半年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形成的良好的学习风气,继续认真学习,把学习作为最好的老师,认真学习、领会《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暂行办法》等与粮食经济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学习经济理论知识和自身岗位必须掌握和过硬的业务知识,做到武装头脑,指导工作,从而形成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科室,在系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做好粮食市场监管。要在学习、宣传《条例》的基础上,把工作重点落到对收购资格的审核、对无照经营私商粮贩的查处、对全社会粮食的监管、对粮食的调控和安全上来,真正履行粮食行政管理职能。继续加强对粮食市场的监管,维护好秋粮收购市场秩序,在秋粮收购前对取得收购许可证的企业和个人进行许可证复检,对不符合要求的粮食经营企业和个人予以取缔。做好非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加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调查,并弄清他们企业经营状况,为做好全社会粮食统计工作打下基础。

三、搞好招商引资。按照上级制定的任务和年初的目标,全力以赴,凝心聚力,确保完成任务。要发挥继续发挥资源、信息等各方面优势,广泛联系,争取驻点招商、小分队招商出成果。要总结经验,突出工业经济抓好项目,确保公司、公司引资项目资金及时到位,项目如期建成。

第6篇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㈠粮食购销。

1、实现粮食销售万公斤,同比%;

2、夏粮收购目标亿斤,收购亿斤,占任务数%,占商品量的%,同比增长%,其中红万斤,白麦万斤;

3、完成中央储备粮轮入计划万公斤;完成省级储备粮轮换计万公斤;落实市级储备粮计划万公斤;完成县级储备粮轮换计划万公斤。

㈡粮办工业。

实现工业总产值万元,占全年计划%,比去年同期增长%;

实现销售收入万元,占计划%,比去年同期增长%;

实现利税总额万元,占计划%,比去年同期增长%;

完成技改投入万元,占计划%,比去年同期增-%;

完成招商引资万元,占计划%,比去年同期增长%。

二、主要工作

㈠落实四级储备,增强调控能力

做好粮食储备工作是购销市场化后应对粮食供应风险和突发性事件,加强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为此,我局按照上级要求,积极做好各级粮食储备工作,按时按量落实四级储备。为确保储备任务的落实,我们积极调研市场行情,就粮食储备计划、库点、品种等情况,专题向政府作了书面汇报,取得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同时做好各级储备粮的计划落实、管理和轮换工作,帮助企业制定计划,研究价格,找粮源,完善手续,上半年完成中央储备粮轮入计划万公斤;完成省级储备粮轮换计划万公斤;落实市级储备粮计划万公斤;完成县级储备粮轮换计划万公斤。目前,储备粮落实工作进展顺利,上半年国家、省、市、县四级储备均按计划完成,为稳定粮食市场,确保粮食安全发挥了作用。

㈡加强市场监管,严格粮食执法

《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明确了粮食行政部门对粮食市场的监管职能。今年我们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认真贯彻落实《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暂行办法》,依法切实履行粮政管理职责,加强监督检查,规范收购市场秩序,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坚持依法管粮,积极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结合《条例》颁布实施一周年活动,将5月作为宣传月,采取新闻媒体、横幅、宣传车、现场咨询、发放宣传资料、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切实加大《条例》及相关法规的宣传,达到家喻户晓,人人明白。组织人员深入乡镇,设点宣传,散发宣传资料多份,随宣传车到城乡天人次,举办了粮食经营者培训班,参加人员多人,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人手一份法律法规材料,确保有收购资格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能够按《条例》及相关法规收购。在做好《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的宣传的同时,结合夏粮收购严格做好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自月日对全县粮食流通市场进行全面检查以来,共出动人次,检查出无证经营粮食者户,查处粮食万斤,移交工商部门处理4起,有效地净化了粮食市场。

㈢努力掌握粮源,抓好夏粮收购

今年全县夏粮物质基础较好,粮食购销企业自月日开秤收购以来,已入库夏粮亿斤,占计划数的%,占商品量的%,同比增长%。收购前组织人员到省内外周边地区调研,了解夏粮行情和价格走势。召开了购销企业负责人参加的夏粮收购形势分析会,对今年夏粮收购的形势、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对全县夏粮面积、长势、测产进行调查,为夏粮收购提供决策依据。按照农发行贷款规定,各收购企业及早办理了有效资产抵押等手续,备足收购资金,落实夏粮收购贷款万元。做好夏粮收购前的数据调查、计划落实、信息的收集、仪器的校正、腾并仓容等多项准备工作。针对今年小麦价格较上年有所下跌,全县家购销企业在收购前就主动与广东、福建、海南和省内苏南、苏中等用粮企业、储备库取得联系,做到以销促购、以销多购,签订购销合同份,合同销售多万斤,占收购量的%,入库的粮食均已找到“婆家”。各收购企业坚持为农服务宗旨,倡导“农民是粮管所之本,粮管所是农民之家,竞争是经营之策,双赢是市场之路”的理念,积极开展争创“农民满意收购企业”活动,实行责任到人,收购进村,预约收购,服务到家,先后组织多个收购小分队多名职工进村入户收购。各收购企业在粮场明码标价,接受粮农监督,做到“六个公开”,公开收购价格、公开检斤验质、公开作价办法、公开炮码数量、公开除皮数量、公开现金结算,并在粮场设立休息处,提供防暑药品、茶水等,让农民卖一个明白粮、放心粮、安全粮。

㈣突出招商引资,加快经济发展

今年县里下达粮食部门万元的招商引资目标任务,其中工业引资万元,当年到位资金万元,要求入园项目个,其中竣工个,开工个,签约个。面对艰巨的目标任务,我局立足招商目标,信息早收集、任务早分解、政策早出台、项目早签约、争取任务早完成。

思想再统一,目标再分解。月日全县招商引资万人动员大会结束后,下午局迅速召开班子成员、下属企业主要负责人和机关全体人员会议,学习传达、贯彻落实县委书记在县招商引资万人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精神,结合粮食部门实际和近年来招商引资工作,研究今年招商引资工作的新思路,做到全力聚焦招商引资。班子成员分工业经济、招商引资一条线,粮食购销、经营一条线,党建工作、其它工作一条线,实行分线负责制,全系统拿出的骨干力量抓招商,主要负责人主抓招商引资,分管负责人全力以赴,成立招商引资工作办公室,抽调名同志常年专职招商。在初六前赴浙江台州、广东深圳、福建厦门等地区拜访客商,诚邀他们来考察;充分利用传统佳节外地亲友回金团聚的机会,召开新春茶话会,介绍我县良好的投资环境、优惠的投资政策,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献言献策,时刻关心经济的发展。

措施再落实,重点再明确。局制订激励政策,调动全员招商的积极性,在县里招商引资奖励政策的基础上,对固定资产投入超过万元以上的项目,再制订一些具体的奖励措施。发动全系统干部职工都来关心招商、参与招商,摸清在外人员的关系情况,多布网点、多收信息、多找客商。出台了粮食系统招商引资考核办法,为年终考核打下基础。采取驻点招商、小分队招商、网上招商等多种形式,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工作的力度。

立足工业项目,立足入园项目。围绕工业经济这个重点,重抓工业项目的招商引资,突出招引大企业、大集团、大项目。由于组织到位,招商引资进展顺利。截至目前,我局共完成招商引资万元,占全年计划的%,公司二期投资万美元的项目已于4月6日开工建设;公司万元人民币也于近期全部到企业投入项目中。

㈤突出工业经济,培植行业优势

今年是工业经济突破年,搞好工业经济压力很大,为此我局把工业经济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进一步统一思想,凝心聚力,鼓劲加压,加快发展。

一是做好工业技改工作,确保项目建设。积极做好工业技改项目工作,重点抓好江苏金叶粮油食品有限公司大米项目。公司投资万元年产万吨的大米项目3月28日开工建设;公司投资万美元储物流中心也于4月6日开工,两个项目都在本年内建成投产。油脂有限公司脱粉棉粕加工项目也计划在年内调研立项。二是主攻新品开发,树立品牌优势。立足产业化经营,提升粮油加工水平,积极鼓励企业重点研发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广阔的大米、面粉、挂面、油脂等加工产品。做好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放心粮油食品的申报,争取全年市级优质产品达到4个,省级优质产品达到2个,使企业的品牌竞争力不断增强,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同时培植龙头加工企业,大力发展订单粮食、订单油料,带动全县农户增收。三是立足发展大局,做好服务协调。开展以服务企业、服务工业经济为中心的服务月活动,组织专人帮助企业协调解决难题。组织列统企业参加科技洽谈会和国际粮油产业交易研讨展示会,展示和推介企业。做好粮油工业企业调研工作,和列统企业座谈,做好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技改项目进展情况的汇报资料准备工作和“十一五”规划的草编工作。

㈥抓好资金和安全管理工作

上半年,切实抓好资金的管理工作。严格按照制度规定进行记帐、算帐、报帐工作,抓好日常核算,及时向财政、农发行、税务以及上级业务主管部门部门报送各种粮食会计报表。为配合改革,对兴达鸡场财务情况进行了摸底审计。对各购销企业上年的盈亏情况进行核实和资金情况进行检查,全面掌握资金的运转情况。按照以销定带定贷、以效定贷的原则,与发行积极做好购销企业资金贷款工作。

切实做好安全稳定工作。针对改革后期出现的不稳定因素,落实稳定工作责任人制度,过细做好思想工作,多次深入有关企业,做好共性问题和重点人的调查、疏导,没有引发不稳定矛盾;四五普法按序时进度完成,目前已做好验收准备工作。按照年初安全生产目标责任状的要求和县安全生产大检查部署,继续坚持把安全生产摆上重要位置,树立抓安全也是抓经济、抓效益的思想,抓好重点企业、重点部位的安全,先后组织4次拉网式安全生产大检查,做到每点必到,查必彻底,对安全隐患及时发出整改通知,对事故苗头及时进行查处,上半年没有出现重大安全事故。

㈦以先进性教育为契机,重抓三个文明

自元月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来,按照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要求,13个参加第一批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支部,根据自身实际,每个阶段都认真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和计划等,保证规定动作不少,规定学时不少,规定活动不少。

一是抓好学习动员。各支部都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做到集中学习不少于50课时,学习篇目不少于规定内容,同时做好学习笔记,每位党员均完成了1万字以上的学习笔记,认真撰写心得体会,确保学习教育不走过场,落到实处。

二是认真分析评议。按照查找问题面要宽、要实的原则,先后召开离退休老党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负责人、服务对象和乡镇分管领导同志的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分析评议阶段共召开座谈会次,个别访谈余人次,根据反馈信息并整理,累计提出意见五个方面条,目前已全部整改。深入开展谈心活动,每位党员谈心人数都在人以上,达到沟通思想、找准问题、共同进步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党员们认真撰写党性分析材料,并逐级进行严格审阅,认真开展民主评议。

三是切实整改提高。按照有什么问题就改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整改什么问题的原则,党委针对征求意见梳理的五个方面19个问题,认真加以整改。如党委成员公车私用的问题,六名班子成员带头缴纳了元的小车使用费;如抓机关作风转变的问题,要求严格执行县纪委“六条禁令”,使机关作风明显转变。

先进性教育活动由于合理安排,做到了学习和工作两促进、两不误,使广大党员受教育、群众得实惠,同时成为党建工作的新亮点,有力地促进和推动了系统党建工作。通过半年的学教活动,党员的理论素质和知识明显提高,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得到发挥。在学习的基础上,党委还进一步探索党员教育的长效机制,制定了关于加强党委自身建设的意见和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意见。与此同时,抓好做好发展工作,上半年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的培训工作。同时用先进性指导相关工作,抓好党风廉政、稳定,认真接待群众来信来访,积极办结;开展党内两个《条例》的学习,增强党员干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意识和遵纪守法、接受监督的意识。

三、存在问题

1、市场执法监管不够到位。根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暂行办法》等,我们今年加大了对粮食市场的监管,对违法违规收购、扰乱粮食市场的行为进行查处。但是在粮食行政执法具体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粮食市场执法检查主体是粮食和工商部门,而具体处罚权则集中在工商部门,导致执法检查轰轰烈烈、查处处理上却显得苍白。同时,行政经费没有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粮食行政执法队伍的建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粮政职能的发挥。

2、购销企业应对市场能力不够强。粮食购销企业在应对市场、适应市场方面的能力还不够强,虽然走向了市场,但对市场形势、市场分析等方面还有些欠缺,对粮食市场的分析也主要是仅仅凭着经验,还存在着市场把握不准、依赖上级指导的思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市场伸缩能力和掌握主动权的能力。

3、工业经济虽有长足发展,但企业利润率不够高。粮办工业企业产品单一,大都是传统的米、面、油初级加工产品,高科技、深加工的产品开发能力不强,高附加值的产品很少,导致产品利润率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市场竞争。

四、下半年工作思路

上半年工作基本告以段落,下半年任务更多更繁重,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要用科学的粮食发展观统领全年的工作,牢固确立发展意识、市场意识和大局意识,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昂扬的精神风貌投入到下半年工作,确保圆满完成全年工作目标,实现县域粮食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一、继续抓好学习教育。继承和发扬上半年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形成的良好的学习风气,继续认真学习,把学习作为最好的老师,认真学习、领会《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暂行办法》等与粮食经济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学习经济理论知识和自身岗位必须掌握和过硬的业务知识,做到武装头脑,指导工作,从而形成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科室,在系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做好粮食市场监管。要在学习、宣传《条例》的基础上,把工作重点落到对收购资格的审核、对无照经营私商粮贩的查处、对全社会粮食的监管、对粮食的调控和安全上来,真正履行粮食行政管理职能。继续加强对粮食市场的监管,维护好秋粮收购市场秩序,在秋粮收购前对取得收购许可证的企业和个人进行许可证复检,对不符合要求的粮食经营企业和个人予以取缔。做好非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加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调查,并弄清他们企业经营状况,为做好全社会粮食统计工作打下基础。

三、搞好招商引资。按照上级制定的任务和年初的目标,全力以赴,凝心聚力,确保完成任务。要发挥继续发挥资源、信息等各方面优势,广泛联系,争取驻点招商、小分队招商出成果。要总结经验,突出工业经济抓好项目,确保公司、公司引资项目资金及时到位,项目如期建成。

第7篇

一、实行粮食收购财务包干

国家下达的粮食合同定购任务,地方必须保证完成。合同定购内的粮食,中央财政对地方按收购的品种、等级、数量和国家规定的计价比例结算加价款。如地方自行调整计价比例或加价幅度而增加或减少的加价款开支,由地方自有财力负但或留用。地方完不成粮食合同定购任务的部分,要购买议价粮补足,议购价高于比例价的差价款,由地方自有财力负担。地方超额完成粮食合同定购任务上交中央的部分,由中央财政补给议转平差价款,即每百斤贸易粮在合同定购价的基础上另加6.4元,或者按规定由中央拨给挂钩的化肥、柴油和预购定金利息。

二、实行粮食销售财务包干

国家确定的粮食销售计划,地方不得突破。凡比国家核定计划少销的粮食,留归地方使用,节省的价差款留给地方;凡比国家核定计划多销的粮食,由地方自行购买议价粮解决,所需议转平差价款,由地方自有财力负担。地方如果动用国家库存,中央财政按国家规定的议转平粮食的价格扣回差价款。

糖奖粮差价款,由中央财政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和一九八六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财政部、商业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一九八六年度粮食收购和专项用粮有关财务问题的通知》办理。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用粮的差价款,由中央财政按照小麦、玉米各半的中等统购价与超购价的差额拨给地方。

以工代赈用粮的差价款,由中央财政按照一九八五年二月九日商业部、财政部、人民银行《关于帮助贫困地区修建道路和水利工程动用粮、棉、布库存的财务处理规定》中定的平均统购价与超购价的差额,拨给地方。

上述三项专项用粮的差价款拨补办法,一律从一九八七年一月一日起执行。

三、实行粮食调拨财务包干。

国家核定的粮食合同定购数小于销售和其他开支包干数的差额,中央财政对地方按以下规定处理:

1.凡用当地议购粮食转为平价供应的,中央财政除比照合同定购的粮食拨给加价款外,每斤贸易粮再补贴六分四厘差价款,由地方包干使用。

2.凡用调入的议价粮转为平价供应的,中央财政除按调入地区综合平均的合同定购价与统购价的差额拨给加价款外,每斤贸易粮再补贴6分4厘差价款,由地方包干使用。调拨议转平的粮食,由调拨双方参照调出方合同定购价加6分4厘的差价款和调拨经营费协商作价。

按国家计划收购和调入的议转平粮食,要随即转为平价库存,统计在“中央议转平”项目内。

3.国家核定的平价粮调出包干数,地方必须保证完成。对于未完成的部分,调出方要负担调入方议转平粮食的加价款和差价款。

4.地方调入国家计划内进口的小麦、大米、玉米、大豆(含地方留成外汇进口顶抵中央调拨的部分),仍按现行调拨作价办法结算,顶抵调拨指标。进口粮食的亏损,由中央财政补贴给外贸部门。中央安排进口的大麦、绿豆等其他品种的粮食,由外贸部门进口,按进口成本加手续费拨交。属于国家计划内安排出口的粮食,仍按现行调拨作价办法结算。

四、加强对粮油加价款和议转平差价款的管理

1.按国家计划应由中央财政负担的加价款和议转平差价款,财政部根据核定的包干金额,分季向财政厅(局)下达加价款支出预算指标。财政部门拨付给粮食企业的加价款和议转平差价款,列入国家预算支出第229款“粮油加价款”中。粮食年度终了后,财政厅(局)要及时编报粮油加价款决算,上报财政部。编报决算的时间、程序等具体事宜,比照一九八五年五月二十九日财政部、商业部《关于调整粮油购销政策和价格后有关财务处理问题的通知》规定办理。

2.国家统一收购和进口的平价粮食和食油,地方转作议价销售、半高价销售或自行出口的,要按国家规定的议转平粮食的价格向中央财政缴回差价款和食油加价款。

第8篇

本次清仓查库的范围包括市境内的所有中央储备粮、国家临时存储粮(含最低收购价粮、临时储存粮,下同)、地方储备粮、国有粮食企业储存的商品粮。以上所称粮食包括大豆,不含食用植物油。具体内容如下:

(一)库存粮食数量检查

重点查清中央储备粮、国家临时存储粮、地方储备粮和国有粮食企业储存商品粮的数量、品种情况。对国有粮食企业代收、代储的商品粮,要查清粮权归属情况。

(二)库存粮食账务检查

重点检查粮食库存实物与保管账、统计账、会计账、银行资金账的账实相符、账账相符情况,账务处理的合规情况,以及不同性质和品种的粮食按规定进行分账管理、分仓储存情况。对利用农发行粮食收购资金贷款收购的粮食,要重点检查粮食库存与贷款是否对应,资金占用是否合理。

(三)库存粮食质量检查

重点检查中央储备粮、国家临时存储粮和地方储备粮的质量合格率和品质宜存率。

(四)中央和地方储备粮轮换管理情况检查

重点检查年度中央储备粮轮换计划和地方储备粮轮换政策执行情况,包括轮换计划下达(请示和批复)是否规范,轮换的品种、数量、时间与计划(批复)是否一致,轮入粮食的生产年限和质量是否符合政策规定,是否存在擅自串换品种、变更轮换库点和数量以及未轮报轮、转圈轮换、超轮空期轮换等问题。

(五)政策性粮食财政补贴资金拨补情况检查

重点检查年和年中央储备粮和地方储备粮保管费和轮换费是否及时足额拨付到代、承储企业,最低收购价粮食收购和保管费用是否及时足额拨补到委托收购库点。

(六)重点非国有粮食经营及转化用粮企业执行统计制度情况检查

重点检查纳入粮食流通统计范围的重点非国有粮食经营企业和转化用粮企业执行统计制度情况。选择1-2家在我市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企业,进行粮食库存情况的典型调查。

二、清仓查库的组织领导

(一)全市粮食清仓查库的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全市粮食清仓查库工作的领导,成立全市粮食清仓查库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清仓查库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督促核查。领导小组由市政府有关领导担任组长,市粮食局、农发行、发改委、监察局、财政局、农林局、审计局、质监局、统计局等部门负责人参加。全市粮食清仓查库工作领导小组在市粮食局设立办公室,为日常办事机构,由市粮食局主要负责人担任办公室主任。下设综合协调组、数据资料组、技术保障组、案件核查组等专项工作组。相关各部门和单位要科学组织协调,落实职责分工,细化工作要求,加强监督检查,确保清仓查库工作的质量和进度。领导小组的主要任务:一是按照省、市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组织领导本市粮食清仓查库工作。二是组织和督导本市纳入清仓查库范围的全部企业开展粮食库存自查。三是组织本市所有纳入清仓查库的企业自查人员培训。四是审核、汇总企业自查结果,向市级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交工作报告。五是协助各级工作组开展粮食库存普查、复查、抽查和案件核查等工作。

(二)清仓查库信息资料的整合

西郊国家粮食储备库负责向市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市内年3月末实际承储库点的中央储备粮、国家临时存储粮统计报表,各类政策性粮食管理的文件制度和规范,以及轮换、销售计划等资料。市粮食局负责向市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年3月末地方储备粮和商品粮具体到实际承储库点的统计报表,以及地方储备粮轮换、销售计划等资料。市农发行向市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年3月末具体到承贷企业的银行贷款明细和台账资料(分品种、分性质)。

三、检查时点和方式

(一)检查时点

以年3月末粮食库存统计结报日为检查时点。

(二)检查方式

本次清仓查库由市政府组织并督导企业自查,市政府全面普查,省政府重点复查和国务院抽查工作组随机抽查的方式组织实施。

自查、普查、复查和抽查的具体检查方法,按照《年全国粮食清仓查库检查方法》执行。

四、清仓查库进度安排

(一)准备阶段

1.成立机构。年2月28日前,市政府成立粮食清仓查库工作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并将机构设置和人员名单等情况报送市粮食清仓查库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2.制定和上报清仓查库实施方案。根据国办〔〕118号、政办发〔〕10号精神、粮检〔〕4号和本实施方案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细化制定本市内清仓查库的具体实施方案,并在年2月底前报市清仓查库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3.动员和培训。年3月中旬前完成督导企业进行自查、企业自查全体检查人员的培训任务。年3月下旬,完成清仓查库工作的动员和部署。

4.其他准备。领导小组办公室和被查企业,要按照本实施方案和上级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的具体方案要求,备齐相关文件、账务和报表资料,提前准备工作底稿,对不规则货位进行形态整理,备齐经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严格校正的称重、计量和质量扦样等检查工具。

(二)自查阶段

3月底前,本市纳入检查范围的所有企业完成自查,4月5日前,领导小组办公室完成情况汇总,并上报市级领导小组办公室。被查企业要根据自查情况认真填写各类工作底稿和汇总表格,准备与检查当日粮食库存实际情况一致的货位平面图、货位明细表,以及分仓保管账、保管总账、统计报表、会计报表、辅助账表、原始凭证等账务资料,合同、运单、发票等反映粮食出入库业务的凭证,粮食测温、测湿、熏蒸等作业记录,为后续普查、复查、抽查做好准备。

(三)普查阶段

4月15日前,市人民政府按综合交叉的原则组织对本市范围内粮食库存情况进行全面普查,并开展重点非国有粮食经营企业及转化用粮企业执行粮食流通统计制度情况检查及粮食库存典型调查。

(四)复查阶段

4月底前,由省人民政府组织对辖区内重点地区、重点企业/P>

(五)抽查阶段

5月10日开始,国务院抽查工作组对重点省(区、市)粮食库存情况进行随机抽查,每个省(区、市)抽查的企业不少于10个。

(六)检查结果汇总上报和整改阶段

在全面检查粮食库存的基础上,对清仓查库工作进行认真总结,汇总检查结果,编制相关报表和检查工作报告。领导小组对库存检查结果要层层把关,数据汇总中发现有错统、漏统、重复统计、虚报库存数量等问题,要及时纠正,对检查认定的账实差数要做出详细的书面说明。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在认真核实的基础上提出整改措施,由市粮食局下发整改通知书,并督促企业限时报送整改结果,有关资料存档备案,并在检查报告中如实反映,视问题成因和严重程度进行问责。

五、清仓查库工作要求

(一)逐级落实责任

本次清仓查库工作是国务院组织开展的全国性粮食库存专项检查,时间紧,任务重,涉及部门多,各有关职能部门和单位必须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密切配合,协同工作。各被检查单位要切实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组织和措施落实到位。

市政府对本市清仓查库结果的准确性负全责。要建立和完善明确的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企业法人代表、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和市政府主要负责人,都要逐级在清仓查库工作报告及相关报表上签字。要严格工作底稿制度,各环节检查的原始记录必须保证完整、准确、真实,并妥善保存、留底备查,不得擅自篡改、损毁。发现工作走过场,弄虚作假,妨碍清仓查库工作,造成检查结果失实的,要追究当事人和有关领导的责任。

(二)保证质量和进度

清仓查库领导小组要加强组织领导,严格执行检查方法,明确时限要求,确保所有检查工作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

(三)真实反映粮食库存状况

各被检查企业要积极配合清仓查库工作,实事求是地反映粮食库存的真实情况。对已销售出库的粮食要及时进行账务处理,核减当月统计账,未回笼的销售款计入相应结算账户,不得以任何理由虚增库存。严禁以虚购虚销方式掩盖亏库。

(四)增强清仓查库透明度和公信力

清仓查库领导小组要强化对清仓查库过程的监督,增强工作的透明度和社会公信力。可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清仓查库全过程进行监督。要加强宣传报道和舆论引导,向社会公布粮食库存检查的政策、内容、程序、方法和工作要求,组织新闻媒体进行正面宣传,防止负面炒作,正确引导市场预期,稳定市场,安定民心。监察、审计部门要设立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监督,严肃查处违规违法案件并选择典型案件公开曝光。

(五)严明纪律清正廉洁

各部门要选派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人员参加清仓查库工作。要对检查人员加强业务培训和廉政教育,严明工作纪律。检查人员要坚持原则,自觉遵守工作纪律和廉洁自律有关规定,不准参加可能影响清仓查库工作的活动,不得吃请、受礼,对违反纪律的要严肃查处。

(六)加强保密工作

国家粮食库存的数量和布局属于国家秘密事项,对检查过程中涉及的中央政策性粮食库存及省级粮食库存的数量、布局要严格保密。要按照国家保密规定,制定清仓查库保密措施,配备必要硬件设施,明确保密责任,特别是在数据传输、新闻宣传等环节要严格执行保密纪律,防止发生泄密事件。

六、清仓查库的经费保障

应本着勤俭节约费。市粮食局要严格控制经费开支,对清仓查库工作新发生的必要开支进行严格审核,并向市财政局如实申报。本次清仓查库工作新发生的必要开支,由省级财政核实后专项列支,中央财政适当补助。任何部门不得将清仓查库费用转嫁给被查企业。有关清仓查库经费的安排、拨付和管理等事项,财政部将另行规定。

七、清仓查库文件资料的保存

第9篇

(一)工作目标

坚持把“管好粮”作为粮食部门首要任务,立足我市粮情,加快构建供给稳定、调控有力、应急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二)主要措施

一是完善粮食安全应急保障方案,健全应急管理机制。根据“十二五”期间全市粮食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加强对粮食应急预案的动态管理,根据情况变化及时修订预案及操作细则,切实增强粮食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完善市县两级粮食应急保障机制;切实履行粮食应急管理组织机构各项工作职责,充分发挥粮食应急管理办公室的枢纽作用,强化各应急成员单位间的沟通、协调与配合,推进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进一步加强粮食应急事件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恢复重建及调查评估等机制建设;逐一核查25个应急加工企业和供应网点,在完善市区粮食应急加工、供应网络的基础上,不断整合各类资源,优化应急加工供应网络布局,建立健全覆盖全市的粮食应急网络,确保在非常态情况下,粮食应急加工、供应工作有序开展;落实应急成品储备粮油,严格落实《市应急成品储备粮油管理办法》,指导承储企业加强库存粮油管理,确保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必要时调得动、用得上;按照年度应急演练计划,以桌面推演为主要形式,在11月份开展突发粮食事件应急演练,检验各职能部门和相关单位在突发粮食事件中的应急响应、组织协调及综合保障等能力。

二是加强市场粮情监测,提高突发事件预警能力。采取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和固定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在3月份开展全市社会粮油供需平衡调查,准确把握粮油市场宏观形势,依据调查情况,科学制定年度供需计划,促进区域内粮食总量和品种结构平衡;深入落实粮食流通统计制度,严格执行市场粮价监测周报和社会粮油统计月报制度,依托8个价格监测点和27个纳入统计范围内的粮食经营企业,加强对粮食生产、流通、储存等环节的监测,提高监测的敏锐性和有效性,为粮食调控工作的开展提供准确数字依据;分类整理、汇总全市粮食经营企业基本信息,建立规模以上粮油经营企业数据库,及时了解企业粮食购销、加工及转化情况,加强对本地和周边市场供需、价格信息的分析和预测,及时市场供求和价格信息,引导粮食有序流通;完善粮价异常波动调控机制,以传统节假日等粮油产品消费旺季为重点关注期间,定期会商本地粮油供应和价格变动情况,合理调度政府手中的粮油资源,必要时将应急成品储备粮油、政府调控粮、地方储备等及时投放市场,通过增加供应引导市场价格稳定。

三是深入推进规范化管理示范粮库建设,推进储备粮油管理科技化、规范化、效益化。对2011年度省级“示范库”和“十佳库”争创工作进行深刻地总结,深入开展2012年全省规范化管理“示范粮库”争创活动,积极探索现代粮油仓储管理的有效途径;组织各中心粮库对照“示范粮库”的刚性标准,逐个环节、逐个岗位细化量化业务流程和工作标准,科学设计、严格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和考核评价机制,以规范化、精细化、标准化,促进储备粮管理实现新突破;根据季节气候和粮情变化情况,认真抓好储粮安全工作,严格执行储粮技术规范,坚决抵制麻痹思想,重点加强储粮化学药剂的规范管理,贯彻执行《市储粮化学药剂管理和使用指导意见》,逐级建立健全安全储粮责任追究制度,确保人员、财产安全;健全粮食调控及储备业务智能管理平台,通过整合行政办公、执法、社会粮食统计、粮食经纪人管理等子系统,提高粮食库存监管行政效能,并主动争取与全省粮食信息化系统对接,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市科技储粮指导组的作用,结合我市粮油仓储管理的实际情况,采取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加强低药、低温等储粮技术的试验研究,提高绿色储粮技术的应用覆盖面,年内,力争除当年入库新粮外,50%以上库存粮不熏蒸;按照分级负责原则,采取分散与集中培训相结合、市内与市外培训相结合、举办技术比武与专业考核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提升仓储管理队伍素质,力争年内每个中心粮库配备1名高级保管员;组织储备粮承储企业在“管好粮”的同时,加快转换经营机制,拓宽经营渠道,积极争取中储粮跨省移库指标,最大限度充实粮食库存,提高储备效益;全年,维修改造仓容3万吨,5个中心储备粮库继续保持省级“示范库”称号。

四是加强粮源建设。进一步完善以骨干粮食购销企业为龙头、基层收纳库为节点、粮食经纪人队伍为补充的粮食购销网络体系。针对我市粮食供求紧平衡的实际情况,指导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利用新型购销网络优势,最大限度地掌握粮食资源,计划全年粮食经营总量180万吨,粮食收购量10万吨,其中,夏粮收购7万吨;加强与主产区合作,最大限度掌握粮源、充实库存,夯实调控市场的物质基础。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通过科学论证和测算,申请市政府适度调增地方储备粮规模,优化品种结构,积极呼吁相关部门提高储备补贴标准。

二、以管理和服务全社会粮食流通为职责,进一步提高市场监管能力

(一)工作目标

坚持把管理和服务全社会粮食流通,作为粮食部门履职尽责的一个重要支点,通过完善执法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提高市场监管能力。

(二)主要措施

一是统筹规划全市粮食执法建设,提高粮食市场监管执行力。指导三市加强与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加快建立和启用粮食市场稽查机构,力争年底前全面落实人员编制和经费,形成专门机构、专业队伍、专项经费的组织运行机制;指导市粮食稽查大队依法履行粮食流通监督检查职责,切实抓好市直区域内粮食执法工作,维护市区粮食流通秩序稳定,同时加强对各市区粮食稽查机构的业务指导,推进整体工作开展;完善粮食法制宣传机制,在《粮食流通管理条例》颁布8周年纪念日、世界粮食日,以及夏粮、秋粮集中上市期间,组织开展主题宣传活动,通过新闻媒体信息报道、购销市场现场指导等多种渠道,大力宣传国家粮食政策、法律法规和粮食部门职能,提升粮食执法的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营造与依法管粮相适应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是继续深入开展执法示范县创建活动,提高粮食部门依法行政水平。认真总结2010年以来粮食规范化执法示范县创建活动积累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健全执法考核、责任追究、档案管理和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制度,及时制定出台全市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实施意见;深入落实《市粮食行政执法人员文明执法规范》,进一步规范粮食执法行为,确保处罚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程序合法、处罚适当;加强粮食案卷归档管理,完善粮食案卷评审长效机制,通过积极开展自查评审、集中评审、交流评审等手段,有效查找我市粮食收购资格审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予以纠正或改进;采取现场教学和模拟执法等形式,加大对行政执法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加快建设懂执法、会执法、敢执法的专业执法队伍。年内,力争三市和分局全部进入全省粮食执法“示范县”行列。

三是切实履行依法管粮职能,有序开展监督检查活动。加强与政府、工商、物价等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完善独立执法与联合执法相结合的工作机制,采取经常性检查和重点检查相结合、综合检查和专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以政策性粮食管理、粮食收购许可、粮食质量卫生、社会粮食统计以及粮食经营者最高最低库存量为检点,有序开展各项监督检查活动;加强对粮食收购、加工、批发、零售等环节的监管,以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违法违规行为为目标,年内集中开展2次专项联合执法活动,切实维护各类粮食经营主体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营造稳定、开放、公平的市场环境;深入落实粮食收购许可审批制度,加强收购市场主体监管,强化行政审批中心和网上申请“窗口”建设,简化办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最大限度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优质服务;结合开展社会粮食统计、粮食仓储设施统计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统计,认真落实粮食经营台账和仓储备案管理制度,对规模以上加工转化企业和仓储企业实行重点监管,维护市场秩序。

四是完善粮食经纪人管理制度,探索经纪人队伍发展有效途径。实行粮食经纪人队伍总量控制,加快建立完善经纪人信息管理系统,落实粮食经纪人诚信档案和年审制度,结合证件换发,建立经纪人动态管理、优胜劣汰机制;依托建立健全经纪人协会,强化行纪指导和服务,明确粮食经纪人参与粮食收购的条件和必须持有的合法证件,建立粮食经纪人自我约束机制;针对粮食经纪人构成复杂、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按照“大集中、小分散”的原则,以国家粮食收购新政策、粮食质量标准及粮食经纪人管理的相关规定为重点,进行业务轮训,提升粮食经纪人队伍素质和执业水平;联合工商部门,加大对粮食经纪人收购活动的监督检查力度,定期调度粮食经纪人收购数量和价格,严厉打击“无证收购”和地下“黑经纪”等不法行为。年内,全市经纪人队伍保持在1100名左右。

三、深入实施农户科学储粮工程

(一)工作目标

把农户科学储粮工程作为粮食工作的亮点培植。全年,在全市农户中推广储粮“示范仓”4500个,“示范仓”推广总数达到15500个。

第10篇

粮票的诞生

1950年,新中国面对战乱之后几近崩溃的经济,开始酝酿对粮食进行计划供应。1953年,粮食问题被正式提上议程,成了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粮食问题由来已久,长期主管中央财经工作的薄一波曾说:“建国头几年,国家掌握粮食以征为主,市场收购为辅。来自公粮征收和市场收购的比例,1951年至1952年粮食年度为61∶39,而1952年至1953年粮食年度则为56∶44。”到了1953年,农产品需求迅速增长而供给相对不足的情况加剧了,农产品成为稀缺资源,甚至一度引发粮食危机。1953年10月,时任政务院副总理陈云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谈到,目前全国粮食情况非常严重。一些主要产粮区未能完成粮食收购任务,而粮食销售量却在不断上升,京、津两地的面粉已不够供应,到了必须实行配售的地步。

当时,如不采取坚决措施,粮食市场必将出现严重混乱局面,其结果必将导致物价全面波动,逼得工资上涨,波及工业生产,预算也将不稳,建设计划将受到影响。这一切将不利于国家和人民,只会利于投机商人,严重威胁到新生政权的稳定和工业化战略的实施。主持经济工作的陈云集中精力,深入研究解决粮食购销问题,经过权衡利弊,最后他参考英国经验以及战时经验,向中央建议采用农村征购、城市配给的方案,以解决粮食购销问题。该方案名称叫做“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简称“统购统销”。

当时,陈云提出这个想法是很不容易的。他曾形象地说:“我现在是挑着一担‘炸药’,前面是‘黑色炸药’,后面是‘黄色炸药’。如果搞不到粮食,整个市场就要波动;如果采取征购的办法,农民又可能反对。两个中间要选择一个,都是‘危险家伙’。”他强调,粮食不足是我国较长时期内的一个基本状况,因此采取征购的措施是不可避免的,越是拖得久,混乱的局面必然越严重,形势也就越被动。

在这一背景下,1953年,中共中央作出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粮食等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1953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分别公布了《关于粮食统购统销的决议》和《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1955年8月25日,国务院又出台了《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同年9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部”名义制定的1955年版的全国通用粮票开始在全国各地发行使用,粮票和购粮证作为“第一票”进入了新中国的票证历史舞台,中国自此拉开了长达约40年的“票证经济”帷幕。

粮票的出现、“统购统销”制度的出台在那个年代是具有积极作用的。通过统购统销,由国家直接控制农产品资源,大大提高了国家的行动能力,并保障了中国新生政权的稳固。薄一波对此曾评价说:“在那种条件下,确实是‘粮食定,天下定’,粮价稳定是整个物价稳定的关键。物价稳,则国家稳。”“后来,我们国家遇到‘’和‘’那样的灾难。这两次大灾难中之所以没有出现更严重的局面,应该说,与统购统销制度发挥的积极作用也是密切相关的。”

“吃饭的护照”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从中央到基层发行过粮票的地方约有2441个,品种上万,包括农村口粮粮票、工种粮票、补助粮票、知青回城粮票、光荣家属粮票、干部下乡粮票、军用粮票等等。粮票不仅品种繁多,而且所有与粮食有关的食品都要凭粮证或粮票购买。粮站供应的面粉、大米等细粮和玉米、高梁米、各种豆子等杂粮要凭粮证、粮票供应;商店和各级各类供销社里的挂面、切面、米粉、年糕、点心等粮食制成品,大大小小的饭店和小吃店里的米饭、面条、馒头、包子、馄饨等熟食品,都必须凭粮票或糕点票才能购买。

粮票最初采用16两制计量,1959年改为10两制计量,从1985年起改为公斤制,公斤和市斤并存、混用。粮票的票面设计均采取线条装饰图案,粮食发行机关印章均为方形,每套票的票幅规格一样,粮票的上边一般有齿孔。在所有粮票里,面额最大的当属1967年发行的一万斤一张的粮票,而最小的仅有半两。若单从票幅上来看,最大的是1957年国家粮食部发行的“军用定额支票”,四枚票幅一致,均为150毫米×67毫米,竟与信封差不多大小;而最小的则是浙江省发行的10市斤粮票,为8毫米×9毫米,只有指甲盖大小。

粮票获取的主要途经是由城镇居民凭粮食户口、居民粮食供应证等到指定国有粮店兑换。按年龄和工作性质确定每月的粮食定量。当时定量最高的为劳动强度最大的重体力工人,每月粮食的供应为45斤。不满1岁的婴儿为5.5斤,1周岁开始定为8.5斤,以后每长一岁加2斤,10周岁以上的普通市民在26斤至34斤之间。这个定量是非常紧张的,吃不饱饭是普遍情况。平常人家常常是吃了上顿惦记下顿,一般未到月底,家里的粮食就吃空了。在这种情况下,被称为“粮本”的粮食供应证和户口本、结婚证变得同等重要,往往被小心翼翼地珍藏家中。

粮票是为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制度而发行的一种无价证券,其设计者的初衷是把它作为粮食计划供应和计划管理的手段,以方便居民外出旅行、公干时饮食之用,它的背面都印有“本票只限在××范围内购买粮食或粮食制品,严禁买卖,伪造、涂改无效,遗失不补”的字样。然而,在计划经济的制度结构中,粮食关系与户口紧密挂钩,公安部在人口统计中把由政府计划供粮的城镇居民划为“非农业户口”,粮票成为一种身份和权力的象征。能够按时按量领到粮票,就意味着取得了城市居民的身份,能够享受国家给予居民的一系列待遇。这是农民羡慕已久、求之不得的事情。

在那个年代,粮票堪称疯狂。居民迁徙必须考虑它,在当年城镇居民迁徙户口时,有一个特殊的关系叫做“粮油关系”。对于拥有城镇户口的居民来说,“粮油关系”与城镇户口同等重要。倘若居民想到另外一个城市工作,除须办理户口转移手续外,还必须办理“粮油关系”的转移。没有“粮油关系”,就没法吃饭。同样,如果没有粮票只有钱,也等同于没有钱,没有粮票就买不到粮食。而且,只有全国粮票才全国通用。当时出差的人出差前都要持单位介绍信去粮店换一定数量的全国粮票。

当时,国内的各个城市往往上演着这样一幕相似的情景。粮店是仅次于电影院的热闹场所,每月的固定某几天,粮店的上级单位就会把粮票发放到粮店内,以便居民需要时兑换。每逢周末或月底,粮店门前总要排起长长的队伍,人们总要小心翼翼地观察秤杆的准星,生怕遇到缺斤短两。买到粮后,再小心翼翼地扎紧口袋离去。

而粮店职工的繁忙和辛苦也丝毫不亚于现在银行里的工作人员。他们在居民买粮时,首先要求对方出示粮食供应证来“验明正身”。卖出粮食或食品等收回的粮票,工作人员会将它贴在报纸上,攒满一张报纸后,再刷上一种特殊的紫色涂料,防止被人重复使用。在一些地区,粮票被人们视为生命票,下发各区县的粮票都有专门的运票车运送,还有武警押运。回收的粮票也有专人清点,每半年送到造纸厂销毁一次,负责监督销毁的人要看着所有粮票打成纸浆才能离去。那时粮票享有的待遇简直和钞票一样了。

泱泱“票证大国”

1961年10月起,全国各省、市、县先后实行了按工资比例随发日用工业品购货券、购货证的规定,把50余种商品列入凭券供应范围。票证范围之广、地域之宽、品种之全、时间之长、数量之多,在世界上极为少见。食品类除了各种粮油票外,还有猪牛羊肉票、鸡鸭鱼肉票、各类蛋票、糖票、豆制品票及蔬菜票等。服装和日用品类的票证更为繁多。从汗衫票、背心票、布鞋票到手帕、肥皂、手纸、洗衣粉、火柴票等,应有尽有。一些贵重物品,例如各类电器、自行车、手表更是一票难求。除了买“红宝书”(《选集》)不用票,买其他东西几乎都要票。有的票还规定了商品等级,比如“烟票”,一般按季度发放;城镇居民平时只能得到低档次的“乙级”“丙级”香烟若干包,节日才供应“甲级”香烟。烟票上清楚地印着“几等烟几包”。什么样的商品就用对应的票证去购买,对号入座,缺一不可。

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渐恢复,到1965年,除粮、布、棉、油、糖、烟等十几种重要票证外,其余票证已逐渐消失。但十年“”又给国民经济造成了巨大破坏,导致了商品的紧缺。商品越是紧缺,票证发行量就越大,而其间发行票证的数量更是空前。为了管理这些名目繁多的票证,部分地方的商业局还设立票证管理办公室,专人负责票证发放。

那时候,老百姓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一般人家想吃一次鱼或者糖果,只能等到春节。一到春节,食品供应点前总要排起长龙。对于买到冷冻带鱼和过期糖果,也不会有人抱怨,反而会当做宝贝一样珍藏起来,准备用来款待拜年的客人。

那时候,国家基本包揽了城市居民所有的生活消费,全体中国人过着整齐划一的“票证”生活,或者叫准配给制生活。以绝对平均主义分配的票证制度,保证了居民的基本生活,即温饱生存性的需求,对居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起了一定的保障作用,但也给人民生活带来严重不便。当年人们想买短缺商品时,不仅需要攒钱,而且还需要凑够这些必需的票证。像现在这样超市里什么东西都能买到,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

粮票退出历史舞台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物质慢慢丰富起来,曾经严格的票证制度越来越松动,粮票也逐渐失去当年的魅力。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对粮油议购议销作为统购统销的补充,于是市场上又出现了一个时尚的新名词――“议价粮”。所谓议价粮,就是在百姓定量内平价以外,容许不用粮票购得高于平价的粮食。与国家统一定价的平价粮不同的是,议价粮价格可按市场需求浮动,实际上就是“一种粮两种价”。

1985年,国家关于粮食统购统销的政策再次有了松动,当年元旦,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粮食、棉花取消统购,改为合同定购”。这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也是农产品购销体制由统购统销走向“双轨制”的转折点。1985年北京的粮食工作人员就不用再挨户发放粮票了,取而代之的是利用粮食局统一制作的粮票代存卡,在居民购买粮食时,所用粮票直接从卡里扣除。此外,国营粮店也开始有了议价粮出售。

随着城市居民的饮食结构渐渐发生变化,一日三餐副食增多,主食减少,因此,这时家家户户的粮票基本都有所盈余。随着居民手头存积的粮票越来越多,粮票渐渐有了新的作用。人们半公开地把它当做一种流通货币,开始用粮票交易商品。在种类繁多的粮票中,1955年由粮食部发行的全国通用粮票,是公认的“硬通货”,在地下市场受到追捧。在当时的北京,一斤全国通用粮票价值0.2元。随着市场的发展,这种地下交易越来越公开化,在一些大型自由市场内,用粮票换物已成为公开的秘密。除了商贩们青睐粮票,一些农民也选择用粮票交易。20世纪80年代末期,农民按照参加集体劳动的“工分”,可以分得“口粮”。当口粮不够吃时,农民选择了进城,用大米换取粗粮,或者用自家的鸡蛋和蔬菜与城里人换粮票,以解决口粮不足的问题。“三斤粮票换一斤鸡蛋”一度成为自由市场内的潜规则。对此,国家粮食部、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曾下发通知严厉打击。当时,粮食局有专门的检查车辆,查抄倒卖粮票或者以粮票购物的行为。然而,国家的禁令与手段并未起到应有的效果。随着农民的收成不断提高,更多的农民把目光投向城市。他们希望用手中的粮食换来更好的生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粮票作为计划经济的标志性产物变得愈发另类,政府部门开始研究是否应该取消粮票。

变化最初发生在深圳经济特区。那时,粮票的弊端已日益突出:一是平价粮和议价粮价格差异给政府带来负担,且日趋严重。二是由于各地粮票不通用,将劳动力紧紧束缚在人们出生、生活的所在地,尤其是农村,这给人才流动和农民进城务工造成了障碍。1983年,在日益依赖外来人口和人才的深圳特区,这种矛盾开始被政府重视。深圳经济特区在设立初期,也是推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但随着大量建筑工人和外来人员涌入深圳,粮食定量开始变得不足。外来人口没有深圳的粮票,只好到自由市场购入高价粮。资料显示,1983年,深圳销售粮食总量为1.1832亿斤,其中从外省调入的需用粮票购买的平价粮占60%,剩下的40%为议价粮,议价粮总体价格比平价粮高出40%以上。

当时深圳市领导认为,这种粮食供应上的两个市场、两种价格、购销倒挂、财政补贴,不利于生产流通,也不利于群众生活。1984年11月,深圳市委召开会议,研究在深圳市取消粮食凭证定量供应问题。消息传出后,曾有深圳市民认为:“取消粮票?要是有人拼命买粮食怎么办?”深圳市领导也考虑到了这种情况,下令粮食部门多储备一些粮食,取消粮票,提高价格,敞开供应。如果发现周围地区大量抢购,再提高粮价和研究其他对策。由于发挥了价格机制和供求平衡机制的作用,深圳取消粮票后,预料中的风波并未发生。

深圳经验影响了全国。此后,由于全国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再加上粮食连年丰收,全国其他地方也逐步取消了粮食定量供应。在粮票谢幕之前,更早开始销声匿迹的是各类商品票证。此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类商品开始供应充足,市民手中的票证已经名存实亡,越来越多的票证退出历史舞台。就北京而言,1984年停用牛奶供应证,1987年停用侨汇券,1991年停用糖票,1992年开始停用肉票、蛋票、肥皂票、居民购货证等等。在全国来看,1993年4月1日起,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精神,取消了粮票和油票,实行粮油商品敞开供应。从此,伴随城镇居民近40年历程的粮票、油票等各种票证就此谢幕。到了1994年,全国各地基本取消粮票,票证时代彻底终结。但在1993年至1997年间,粮食购销政策仍实行“双轨制”。

自1998年起,粮食流通体制进行了一系列购销市场化改革,直到2004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粮食流通才真正实现购销市场化。同年,国家财政开始把原来补在流通环节的资金直接补到农民手里,也就是把原来的暗补直接变成明补。自2006年取消农业税后,中央财政开始对种粮农民实行农资综合补贴,这大大提高了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并且补贴额度每年都在大幅度提高。

新时代,新角色

中国的粮票史决非一般的文化娱乐史,而是一部凝重浑厚的中华民族创业史,是一部华夏子孙与贫穷、饥饿的抗争史,是囊括中国农业、商业、工业、服务业在内的发展史。是历经沧桑达半个世纪的完整板块,是中国计划经济这段历史的真实写照和证明。这些充分体现了其历史文物的本质属性,是绝对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收藏文物。

第11篇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粮食工作会议,传达贯彻全省粮食工作会议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过去工作,分析当前形势,安排部署今年重点任务。刚才,何局长做了一个很好的报告,讲得很全面,也很有操作性,我完全同意,希望大家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2011年全市粮食工作成效显著

去年以来,全市粮食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粮食工作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应对了粮油价格异常波动的复杂局面,在保障全市粮油价格基本稳定、市场供需基本平衡、增强宏观调控能力、深化粮食企业改革和提升行业发展实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全市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是粮食宏观调控能力不断增强。全市粮食部门认真抓好粮油收购工作,充分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主渠道作用,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努力搞活粮食流通,想方设法增加粮油库存,及时投放适销对路的粮油,确保了粮油市场供应不脱销、不断档;认真落实省上下达的储备粮规模指导性计划,提出了"分步实施、逐年到位"的工作思路;切实抓好军粮储备、加工、配送、供应的各环节工作,军粮供应呈现出渠道畅通、质量稳定、服务优质、保障有力的良好局面。

二是安全储粮措施得到强化。深入开展粮食仓储企业规范化管理活动,全市共有4户国有粮食企业仓储规范化管理水平达到了省级优秀企业标准;2011认真组织开展粮油仓储安全普查活动,对查出的隐患进行了及时处理,有效预防了安全事故的发生;切实抓好省、市储备粮轮换工作,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按时完成了储备粮年度轮换任务。

三是依法管粮水平有效提升。全市粮食部门不断探索加强依法管粮的新途径,以《粮食流通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六周年为契机,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粮食法规政策宣传活动,进一步扩大了粮食工作的社会影响力;积极开展粮油市场监查活动,确保了粮油市场的安全稳定;深入推进"放心粮油"进农村进社区示范工程,有效开展优质粮油示范种植基地建设和"放心粮油示范加工企业"试点活动。

四是粮食企业经营效益稳步增长。全市粮食部门积极指导粮食企业坚持"做强主业、搞活副业、全面发展"的经营理念,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的主渠道作用,大力开展粮油业务,积极发展非粮业务,拓宽新的经济增长点,千方百计增强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促进了粮食企业扭亏增盈。

二、正确分析研判当前粮食工作面临的形势

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安排部署今年的第一项重点工作任务是要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他指出"这个问题涉及民生、关系全局、影响稳定,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要实现这个目标,粮食是基础,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粮食足而天下安",粮价是百价之基,保持粮食稳定增产,对于管理好通胀预期,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国际情况来看,联合国粮农组织最近发表的报告指出,全球食品价格指数连续7个月上涨,今年1月全球食品价格指数达231点,创历史新高。从国内形势看,由于北方小麦主产区持续干旱,对我国夏粮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农产品价格继续上涨预期增加,粮食宏观调控难度加大,而宏观调控是粮食部门的重要职能,今年,大家要未雨绸缪,及早采取措施,应对新形势。

三、全力抓好今年的六项重点工作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粮食工作,对于"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市粮食系统要按照国家粮食局"稳市场、保安全、强产业、惠民生"的目标要求,认真落实"两抓整推"总体工作思路,紧密结合粮食工作实际,重点抓好以下六项工作。

一是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要准确把握未来五年粮食行业发展的目标任务,深刻领会国家和我省"十二五"时期粮食流通工作的总体要求、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根据即将通过的《国家粮食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和《省粮食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要求,结合我市实际,修改完善我市"十二五"粮食规划。编制规划过程中,要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把粮食行业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粮食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把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作为加快转变粮食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把科学发展贯穿于粮食流通工作的方方面面,不断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二是加大宏观调控力度。要密切关注粮食生产、销售、库存和价格变化情况,切实加强调控,防止因供应不畅引起粮食价格异常波动。要把区域粮食安全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认真落实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按照市上下达的县级储备规模指导性计划,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抓好落实,确保今年市县储备粮建设有一个大的进展。要积极探索储备粮管理新模式,切实加强对储备粮轮换工作的指导,把握好轮换进度和节奏,更好地服从服务于政府宏观调控。要根据全市人口数量调控储备,建立完善粮食供应应急体系。要继续加大对农户科学储粮的支持力度,搞好技术指导,使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建设达到预期的效果,真正使储粮农民受益。要进一步修改完善粮食流通统计监测制度,不断改进统计调查方法,对统计指标体系进行科学研究,保障统计资料的客观准确和科学及时,切实发挥粮食统计在政府宏观调控、行政管理和行业指导中的重要作用。

三是抓好粮油购销。粮食收购对于政府掌握粮源、保障粮油市场和价格基本稳定、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收、扩大农村消费具有重要的作用。粮食部门要加强对粮食收购工作的指导,认真研究和分析粮食市场信息,准确把握购销形势,为企业开展收购提供信息指导和服务,帮助农民了解市场形势,适时出售余粮增加收益。要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在粮食购销中的主渠道作用,坚持优质优价,以质论价,公平交易,坚决防止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各类从事粮食收购、加工、销售的经营者,要按照《省粮食经营者最低和最高库存量标准》的规定,创新收储方式,积极拓展市场,保持适当的库存量,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农发行对完成改制、具备贷款资格的国有独资及控股的粮食企业要继续在收购资金上给予保障和支持。要进一步推进"放心粮油"进农村进社区活动,继续加强放心粮油宣传推广和食品安全法规、标准的宣贯工作,搞好"放心粮油宣传日"活动;继续加强城乡销售服务网络建设,充分利用现有仓储设施、经营网络等存量,科学扩大增量,大力发展以粮油超市、便民连锁店为主要形式的粮油供应网点,建立满足群众日常粮食消费需求的零售供应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可靠、适销对路的放心粮油,实实在在为城乡居民搞好服务。

四是提高行业管理及服务水平。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进一步转变工作职能,切实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市场调控、监管和行业指导、服务上,不断提高管理及服务水平,维护粮食市场秩序。要进一步做好粮食、植物油库存检查,继续开展粮食收购资格审查、军粮供应资格审查、粮食流通统计制度和最低(最高)库存量制度执行情况等专项检查,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要进一步落实粮食质量安全责任制,扎实开展粮油收购、储存环节质量安全监测与抽查。要形成一套科学的工作考核约束机制,每月通报情况,每季度检查一次,半年总结一次。同时,要积极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断规范政府调控与企业经营之间的关系,完善粮食政策性业务由政府委托和企业的运行机制,理顺国债投资建设粮库的产权关系,掌握一部分地方储备粮企业,作为地方政府调控粮食市场的重要抓手,确保区域粮食安全。

五是重视项目建设。粮食部门要结合工作职能,认真研究国家和省上出台的各项政策,抢抓机遇,争取项目,努力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获得国家和省上政策及资金等方面的扶持,以项目建设推动行业发展。要抓住我市规划通道经济的有利契机,加强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和物流体系建设。

第12篇

一、统一思想,明确工作目标,量化和细化考核评比办法

继全省分、支行长会议之后,市分行召开了2004年工作会议,把风险管理摆在了全行各项工作的首位,明确提出了年度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努力方向:以规范化管理为基础,以风险管理为核心,以绩效管理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凸现机关处室的指导职能和服务职能为宗旨,灵活务实地开展计划信贷管理工作。并且对照省行资金计划处的考核办法,对资金计划工作百分考核内容进行了量化和细化,从处室到基层行都相应建立了计划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在百分考核办法中,把资金计划工作细分为计划管理、资金管理、财政补贴资金管理、现金及利率管理、统计管理、等级行管理、业务综合管理七大块,做到了岗位落实、人员落实、责任落实、工作落实,半年来的工作表明,年初制定的工作意见和考核评比办法方向明确,切合实际,对做好全市资金计划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针对性。

二、加强资金营运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今年以来,我行进一步加强信贷资金营运管理,信贷资金回笼后及时归还系统内借款,贷款回笼和借款下降基本保持一致。上半年每月信贷资金运用率均保持在99.5%以上,信贷资金保持较高的营运水平。

1、坚持资金头寸限额管理。今年以来我行计划部门进一步提高经营核算意识,严格对资金头寸的管理,在省行核定的资金头寸限额内按季核定基层行的资金头寸限额,并要求在保证正常业务开展的前提下,各行根据自身情况在限额内尽量压缩头寸占用,对不合理占用及时调整,保证了各行科学合理占用头寸资金,做到不闲置、不浪费。

2、完善资金调度管理。在资金调度环节上,市县明确专人负责资金调拨管理工作。在请调资金时,做到资金调拨与信贷计划的衔接,增强了资金与计划双重宏观调控作用,避免了资金供应脱节情况的发生。今年以来电子联行资金请调系统运行正常,我行继续坚持“小额度、勤调度”的资金调度原则,尤其是总行调整了资金请调时间以后,更加方便了基层行的资金使用,减少了资金请调时间,减少了资金头寸占用,今年上半年全行共请调资金87笔23350万元。同时我行严格按上级行的要求,规范使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信贷资金调拨通知书》、《资金请调单》、《资金申请审批情况表》等,建立了《系统内资金往来台帐》,按月通过电子联行系统与总行对账,全年账务无差错,保证了资金的安全运行。

三、加强统计管理工作,提高统计资料质量

(一)我行各级统计人员克服统计工作量比往年有大幅提增、统计报表上报时间节假日不顺延等实际情况,加班加点,任劳任怨,保质、保量、按时做好统计工作。准确及时地上报了省分行与人民银行的各类统计报表,统计工作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为加强对现金计划执行情况的监测和分析。我行建立了现金投放、回笼月度分析报告制度,按月对辖内支行、部现金收支情况及其特点进行分析,并对造成当期现金投放(或回笼)的原因予以重点分析。

(三)我行在统计管理上始终坚持按照国家统计法以及人民银行和农发行的有关规定进行,统计数据完全来源于各支行(部)会计部门的各项报表,坚持报真情、报真数,不擅自公开发表统计资料和泄露统计机密,在按时完成好省分行规定的各项统计资料的同时,认真地做好当地人民银行要求上报的各类统计报表。

四、加强财补资金管理,做好监督拨付工作

今年以来我行对财政补贴资金管理的重点是加强与财政、粮食部门的联系,积极向政府、财政、粮食主管部门汇报粮食销售、保管情况,补贴资金能否及时拨付到位直接影响到我行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一)自粮食市场放开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各项财政补贴已逐步减少,加上历史遗留问题等因素给粮食企业经营和我行收息率的顺利完成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也严重影响到我行信贷资产的安全性和效益性。在新形势下,我行年初对所辖支行、部的财政补贴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及时掌握各级粮棉油储备数量、库存值的增减变化及其原因,对各项补贴的项目、金额、来源、时间要做到心中有数。并对已掌握的各项财政补贴政策和财政补贴资金拨补情况,认真实施规范化操作,切实加强财政补贴资金的督促到位和监督拨补等管理工作,按时正确上报各类财政补贴报表及有关情况分析;认真及时登记各类财政补贴台帐,确保台帐间数据准确、衔接。

(二)积极加强宣传,密切与财政、企业主管部门的联系,争取理解和支持,为管理财政补贴资金营造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各支行、部落实配备了财政补贴资金管理的兼职人员,积极主动督促同级财政和企业主管部门及时拨付财政补贴资金,弄清每一笔补贴资金的来龙去脉,及时将补贴资金到位情况反馈财政部门,督促下拨资金,避免了由于职责不清、信息不对称造成补贴资金滞留的情况,并与会计部门积极配合,做好柜面监督,共同做好了财政补贴资金专户和拨付手续的管理。

(三)经过我行与当地财政部门、企业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财政补贴资金到位情况及监测管理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至6月末,全市应收各项财政补贴资金6243万元,实收各项财政补贴资金4857万元,财政补贴资金到位率77.8%。

五、监测和分析等级行管理指标,适时调整工作思路

2004年度等级行考核与以前年度相比有很大的调整,首先市行要求各支行认真领会等级行管理文件,掌握新的指标精神,并对考核指标提出反馈意见,分析各项指标完成的难易程度,指导全年工作。其次根据各行按月经营指标的完成情况,市行对各行的失分项进行原因和对策分析,通过对经营指标的监测反映,适时调整工作思路,找出工作重点,明确工作方向,为领导的预测决策提供了保障,有效提高了各行的经营管理水平。

六、加大调查研究深度,做好业务经营分析,发挥业务综合职能

为了充分发挥资金计划业务部门的综合职能作用,我行十分注重提高业务经营分析水平,增强业务分析的实用性,做好领导的参谋助手。通过对所辖支行、部和粮食购销企业信贷资金运用、粮油物资运动、信贷资金活动的变化、信贷资产结构变化及存贷款异常变化等收购资金封闭管理动态情况,深入分析影响全行业务活动的各种因素,并且坚持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态相结合、近期分析与远期分析相结合、银行信贷业务活动分析与企业经营活动分析相结合、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紧紧抓住收购资金封闭管理重点和疑点,揭示规律,找出特点,反映问题,提出对策,增强了全行业务经营分析的前瞻性和指导性。

七、加强现金和利率检查,确保政策正确执行1

(一)今年以来,我行按照有关现金管理的文件精神及具体实施办法,继续抓好现金管理工作。一是做好现金计划管理,现金计划一经下达,认真组织执行,同时要做好与当地人行现金投放计划的衔接工作。二是做好大额现金支付的内部审批工作,严格按照大额现金支付三级审批制度。三是加强粮棉购销企业现金帐户管理,严格控制粮棉购销企业帐户现金的支取,合理核定企业淡旺季库存现金限额,切实改进金融服务,积极引导企业减少现金使用。各支行(部)在信贷监管中强化了现金管理,并不定期地进行现金专项检查。市分行也在利率检查的同时对各支行(部)进行了检查。从检查情况来看,企业现金收支基本能按照管理要求执行。

(二)我行利用多种形式向购销企业宣传利率政策,明确公布人行规定的企业存款利率、正常贷款利率,按合同利率计息、按利率调整分段计息以及逾期贷款、挤占挪用贷款加罚息等政策,指导企业计算好利息收支帐;银行内部严格执行各项存贷款利率及收息政策,切实维护利率政策的严肃性,有效地发挥利率的调控、激励和约束作用。在严格执行利率政策的同时,我行要求各支行(部)每季对利率执行情况进行一次自查,并书面上报市分行。市分行也对各支行(部)全部贷款的利率执行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检查,从检查情况来看,利率执行情况基本能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要求。

八、认真做好夏季信贷资金需求预测,为经营决策服务。

为进一步做好2004年夏季粮油收购工作,保证粮油收购资金的供应,我行主动和粮食、农业等部门联系,搜集相关农业经济部门的信息资料,如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变化情况,粮棉油种植面积变化、产量变化,粮棉企业改革改制进程等。并深入企业,获取企业的经营信息量,为计划预测服务。通过对今年夏季粮油购销形势的分析,预计前期收购进度较慢,收购时间会拉长,可能会出现收粮困难的现象。随着粮食收购准入条件放开,粮食收购主体呈多元化,收购量势必降低。结合多方面因素考虑,预计全市将收购小麦约6200万公斤、收购油菜籽1945万公斤。

回顾2004年上半年我行资金计划管理工作,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对照省分行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新形势下,全市计划在岗人员的业务理论水平有待进一步充实,业务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所辖各支行、部每月(季)财政补贴资金到位情况不甚理想,有待进一步加大与当地财政部门协调力度。

九、下半年工作打算

二四年下半年我行资金计划管理工作要积极适应当前新形势,迎接新挑战,紧紧围绕年初制订的资金计划管理工作意见,积极性地开展工作,充分发挥资金计划管理工作的综合职能作用,更好地为全行的各项业务工作服务。

(一)根据年初确定的工作目标和考核内容,加大资金计划工作考核力度,按季向所辖支行、部公布考核指标完成情况,促进全市资金计划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建立适应市场化要求的信贷投放预测机制。按照“购得进、销得出、有效益”的原则预测年、季度企业购销量,编制年、季度粮棉购销计划;根据粮棉市场供需情况和预期购销价格测算,按照“以效定贷,以销定贷”的贷款原则预测信贷投放量,编制年、季度贷款投放计划。同时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和粮棉市场变化趋势,及时修正年、季度粮棉购销计划和贷款投放计划,以逐步建立适应市场化要求的信贷投放预测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