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最完美的人生终点

最完美的人生终点

时间:2022-06-07 17:54:39

最完美的人生终点

第1篇

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又错过了许多……那件并不是昂价的T恤 ,还有那块精美的怀表....错过的太多太多

但是谁又有“完美无瑕,万无一失”的人生呢?“我们预定的到站并不等于人生的终点。但在人生的终点上,我们最好能含笑地说:我虽然错过的很多很多,却毕竟把握了最关键最美好的,这样,“错过”便仿佛是碧绿的叶片,把一生中“收获”的七彩鲜花映衬得格外明艳! ”刘心武把错过说得如此美好,对呀生活中的错过不就是这样吗?

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某一个地方,那里永远都见不到那美丽的流星。除非他爬上那高而想得巨山,如果运气好的话就可以看到100百年一看的流星。有一个人,他是多么的希望看到他从来没看到过的流星呀,听过路过的商客说:那美丽的流星雨像宝石一样从天空上落下!他心动了,因为11天后就是流星出现的时候。他下定了决心要爬上那座巨山。他爬了好久终于到了山顶,那已是十天后的上午。他盼望等待那夜晚,等待那人们口中那宝石一般的流星...他等啊等啊从上午等到了傍晚,从傍晚等到了午夜,他太累了,在朦胧中睡去...在他醒来时,看到眼前一闪,那就是他梦寐以求的流星。但他再也看不到了。他丧失了信心,痛哭了起来。突然有一束光,他抬起头他眼前一片殷红的朝霞浸染了东方的天空,茫茫大地依旧沉浸在沉沉的夜色之中。红云纵横,横跨天际,在远处黑色楼宇的遮挡空隙中,尽情绽放着恣意的激越,令人心潮澎湃。这是他第一次看到那么美的朝霞。他擦干了眼角的余泪,嘴角扬起一个大大的微笑看着世界上最壮观的景色。几秒钟,短短的几秒钟,他看到了令他一生难忘的景色!他虽然错过了美丽的流星,但他看到了壮观?美丽的朝霞。

如果说人生是一块玉璧,就少不了一丝微瑕;如果说人生是一张白纸,也就少不了一个黑点。但是,你想过没有,有些时候这些微瑕与黑点才是人生的美丽所在。也许,这些美丽并不好,却正是它们为你的人生增添了许许多多的乐趣……

从辨证的观点来看,微瑕的极端正是一种完美,而完美的极端却恰恰是一丝微瑕。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是完美的,除非他不是凡人。刻意追求的完美其实是最不完美的;刻意的追求给你带来了完美,但你会很累,很累;更令人称奇的是,你的完美又有了微瑕……微瑕,微瑕,它不会消亡,只有永远追随着你。

而往往每一个的错过之后都有着一份意外的收获,为人生增加了一份美丽的颜色...

其实,短暂的人生,需要错过的太多太多,即使是再完美的收获,也伴着许多的失落。跋涉于生命之旅,我们有限的视野,如果不肯错过眼前的一些景色,那么可能错过的就是前方更迷人的景色,只有那些善于舍弃的人,才会欣赏到真正的美景。

有些美丽需要错过,有些错过又会诞生美丽,只要你的眼睛和心灵始终在找寻……

第2篇

柏拉图以理念论为核心的美学思想内含完整的美学价值论框架。“美本身”是一种先验的价值标准和绝对的价值实体,具有极致性与自足性。“美的分有”描述了作为永恒的价值范型的“美本身”与美的事物之间的价值等级关系,而“美的回忆”则强调了作为完满的价值理想的“美本身”对美的追求者的价值范导作用。

 

【关键词】 理念论 美学价值论 美本身

柏拉图以理念论为核心的美学思想在中外美学史上占有勿庸置疑的重要地位。与此同时,它也是美学史上最为难解的谜之一。其难解之处或许还并不在于体系的复杂与命题的晦涩,而在于柏拉图的理论论述本身所具有的“纵深宽广、层面复杂、结论多元”[1]的特点。这一方面与柏拉图的理论著作采用的对话文体有关,另一方面也同古希腊哲学、美学思想未经专业分化、具有浑然整一性的特点紧密联系在一起。就后者而言,柏拉图哲学与美学论述常常在几个不同层面同时展开。策勒尔在其名著《古希腊哲学史纲》中认为:“在柏拉图的哲学中,理念论具有本体论、目的论与逻辑学的三重意义。”[2]p141-142在我看来,策勒尔所划分出的几个层面是远远不够的。柏拉图的理念论哲学与美学就哲学与美学本身而言至少在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语言论等几个层面同时展开。如果从更为广阔的学科视野而言,又是与神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学科交织在一起的。这样的好处在于理论论述的背景至为宽广,而意蕴也更为深远,有助于对“美”的问题的全方位探究,并且形成一种普遍哲学性质的美学思想。但是,对专业化分工的学科建制已极为细密的现代研究者而言,这种浑然整一的特点却极为不利于对其开展系统详切和条分缕析的深入钻研。唯一的解决方法或许在于,尽量从多层面、多角度对柏拉图的理念论美学加以剥离式的分析,但同时又不能忘记其各个层面是致密的交织在一起的,是一个整体性的理论构造。

就中国的西方美学研究界而言,对柏拉图理念论美学的研究长期处于一种认识论美学范式的支配下。其特点在于,把“理念作为共相”这一认识论层面上的解释作为基本的出发点,推演出一种认识论进路的美学本体论体系,并冠之以“柏拉图理念论美学体系”的名称。从这种研究路径出发,研究者在柏拉图美学思想中发现了一系列的认识论美学的基本问题,如美的本质、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关系、理性与感性的关系等。我无意于否认这种认识论研究路径的合法性及其所作出的相当的成就。柏拉图的理念论美学本身就笼罩在浓重的认识论氛围之中,因而认识论层面的探讨是极为必要的。问题在于,这种单一层面的研究并不能涵盖柏拉图理念论美学的所有内涵。它所能发现的不过是“冰山的一角”。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谈到,对柏拉图哲学思想的理解,要么就“发现得太多”,要么就“发现得太少”[3]。在我看来,我们以往对柏拉图理念论美学的研究就存在着“发现得太少”的问题。当然,要从各个可能的方位和角度对柏拉图理念论美学进行既剥离又整合的研究是一个浩大的工程,绝非一人之力可以完成的。因此,在本文中,我只是尝试着与以往的认识论研究路径有所不同的方位,即美学价值论的方位,来切入柏拉图理念论美学,对其可能的美学价值论内涵作初步的分析,以期为理解柏拉图博大精深的美学思想提供一种新的维度,使之彰显出新的意义。

柏拉图理念论美学由“美本身”理论、分有说与回忆说三个基本部分组成。其中,美本身理论构成了理念论美学的出发点。所谓“分有”,简单而言,就是美的事物对美本身的分有。所谓“回忆”,简单而言,就是爱美者对美本身的回忆。

柏拉图所说的美本身,也称为美自身、绝对的美等,实际上也就是美的理念。在早期对话《大希庇阿斯篇》中,苏格拉底对希庇阿斯说:“我问的是美自身,这种美自身把它的理念加到一件东西,才使那件东西成其为美。”[4]由此可见,柏拉图此时已把美本身同美的理念相关联起来。不过,直到中期对话的代表之作《斐多篇》、《会饮篇》、《理想国》、《斐德若篇》等中,美本身理论才在一种成熟的理念论哲学的基础上被加以阐述。

《斐多篇》中那段著名的“苏格拉底的思想自述”向我们描述了柏拉图之所以创建美本身理论的缘由。文中的苏格拉底回顾了他从最初热衷于“那门被称作自然科学的学问”,到产生怀疑与困惑,最后建构了理念论——即关于美本身、善本身等绝对理念的学问——的过程。正是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就美本身理论的提出而言,价值论上的思考实际上占据了柏拉图思想的中心位置。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指出,自然科学的最大问题在于只能说明世界得以产生、运动、发展变化等的“条件”,但却不能解释“为什么这样最好,为什么它应当如此”。[5]p106这一指责从科学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是毫无道理的,只有从目的论和价值论的方位才可以理解。柏拉图在此实际上是不满足于一种缺乏对世界与人生的存在意义和终极目的之关注的纯粹科学的价值中立的解释。在他看来,世界的“始基”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性的本原,同时也应该作为世界成其为世界、人生成其为人生的价值依据。“我想,通过分别确定每一现象的原因,并进而确定作为整体的宇宙原因,他能把每一事物的最佳状态和什么是宇宙之善完全说清楚。”[5]p107无疑,自然科学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因此,他转向了理念论。“我在各种场合下首先提出被自己判定为最健全的理论,然后把与这种理论相一致的东西,与原因相关的也好,与其他事物相关的也好,都假定为正确,而与之不合的就视作不正确。”这种最健全的理论,就是“绝对的美、绝对的善、绝对的大等等一类事物的存在”。[5]p109与上述的分析相应,这里的“正确”与“不正确”也不能仅仅理解为认识论上的“判断”,而应主要在目的论、价值论的“评价”的意义上来理解。因此,美本身(绝对的美)在此也就不单是一种逻辑上的从特殊经验归纳出来的一般共相,而成为一种先验的价值标准。有了美本身这一先验价值标准的设定,就可以依此判定和评价现实中的美的事物与不美的事物。反过来说,现实中的美的事物也从美本身这里获得了其存在的价值依据。“我要简洁明了地,或者简直是愚蠢地坚持这样一种解释:某事物之所以是美的,乃是因为绝对的美出现在它之上或者该事物与绝对的美有某种联系,而无论这种联系方式是什么。……依靠美本身,美的事物才成为美的。”[5]p109-110

柏拉图在把美本身设定为一种先验的价值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美本身的一系列基本特征。就价值论的层面而言,最重要的两个特征是:极致性与自足性。柏拉图认为,美本身是超越了经验界限的一种极致完满的价值状态。“任何不完善的事物都是不能作为别的事物的标准的。”[6]

美本身作为一种先验的价值标准,必然意味着美的极致,意味着美的价值取向在极致状态下所可能达到的终极的理想境地。因此,美本身并不仅仅是一种用以评判美的事物的价值标准,它凭借其绝对的价值完满性占据了超越于世间的一切流变、残损和缺憾的崇高地位,因而与现实中的美的事物拉开了距离,并形成一种价值上的张力,犹如几何学中的“圆”与经验世界中的圆形事物的关系一样——“几何学上的‘圆’或正可说是经验的圆的‘理念’,它同经验的圆之间的亲切而紧张的距离使经验的圆不致自是其是”[7]p53。而对人来说,“这美本身的观照是一个人最值得过的生活境界,比其他一切都强。”[8]p273因此,美本身还表现为一种符合人类生存愿望的最高价值理想,表现为可以使人的生命超脱于现实生活中的无尽的纷争、扰攘、混乱与荒唐的无价值状态而获得最终的灵魂安顿的一种终极的价值目标。但是,这种终极的价值目标是否只是人类在内在的心灵世界所构拟的一种观念性的价值模型呢?在柏拉图看来,如果承认这一点,也就意味着把美本身的价值绝对性与终极意味交付于暗昧不明的人类主观世界,而这也就意味着价值的绝对性与终极性的丧失。因此,柏拉图还进一步把美本身规定为一个绝对真实的、自足的实体性存在。美本身既独立于现世中的一切实在的价值经验,也独立于一切人类主观的价值祈想,既不因美的事物的消亡而消亡,也不因人的主观好恶而有所变化,而是“永恒地自存自在,以形式的整一永与它自身同一”[8]p272。柏拉图在《会饮篇》中以极大的热情对这一“神圣的纯然一体的”价值实体加以赞颂:“这种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它不是在此点美,在另一点丑;在此时美,在另一时不美;在此方面美,在另一方面丑;它也不是因人而异,对某些人美,对另一些人就丑。……那些美的事物时而生,时而灭,而它却毫不因之有所增,有所减。”[8]p272-273

值得注意的是,当柏拉图把美本身设定为自足的价值实体之时,实际上是把美本身提高到了本体论的层次上。策勒尔指出:“从本体论上讲,它(指理念——引者)代表真正的存在,即自在之物。”[2]p141自在之物既是实体。柏拉图的理念本体论实质上是一种实体本体论。因此,柏拉图指认美本身为绝对自足与自我同一的价值实体,也就是对美本身这一绝对的先验价值标准与终极的价值理想给予了本体论上的承诺,把美本身提升为一种本体性的价值。作为本体性价值的美本身把先验价值的绝对性、终极价值的理想性与价值实体的自足性囊括于一身,在遥远的非现实的彼岸世界向凡尘的芸芸众生与纷繁物象投射出辉煌灿烂的价值之光,使世间万物相形见绌,从而激励着人类不满足于现实的生存状况,力图超拔于现世,追求灵魂的不朽与人生意义的永恒。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承认:“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美本身’、‘善本身’、‘大本身’或‘美的理念’、‘善的理念’、‘大的理念’之说所诲示于人的是一种运思的智慧,更是一种人生教化,它从人的切己处说起,把心灵的关切引向终极。”[7]p55

既然柏拉图把美本身规定为一种本体性价值,那么,美本身就不再仅仅是认识论意义上的从具体的美的事物中归纳出来的一般共相,甚至也不再仅仅是一般的价值评价意义上的功能性尺度,而是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价值维系与人通过美的价值的追求而获得自我生存意义之确证的意义源泉。问题在于,美本身与美的事物之间究竟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建立起价值上的关联的呢?美的价值的追求者又是以何种方式追求美本身并在此追求中获得心灵上的价值归依的呢?柏拉图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的构成了他的理念论美学中的分有说与回忆说的基本内容。

柏拉图在《斐多篇》中谈到,“在我看来,绝对的美之外的任何美的事物之所以是美的,那是因为它们分有绝对的美,而不是因为别的原因。”[5]p109从价值论的角度来说,这就意味着,经验世界中的具体的美的事物之所以具有美的价值,其原因就在于分有了作为绝对价值的美本身。但是,这种解释还是太表面化了。有必要在对美本身与美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作深层的思考的基础上,对分有说作更为深入地解释。

关于美本身与美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中西方的绝大多数柏拉图哲学与美学的研究者都以“分离”和“分有”来描述,并且认为,分有说很大程度上是作为分离说的补充而提出的。在我看来,把美本身与美的事物之间的关系用“分离”和“分有”来描述大致上是不错的,但认为分有说乃是分离说的补充,则仍然是企图从单维的认识论进路来把握柏拉图思想的全部内涵的结果。确实,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把作为一般共相的美本身从具体的作为个别殊相的美的事物中抽离出来,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的认识论的难题,比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第三者”的逻辑悖谬的问题,因而,需要补之以分有说来说明个别事物与理念共相之间的隶属和相似关系。不过,正如柏拉图本人在晚期对话《巴门尼德篇》中所承认的那样,分有说仍然未能解决分离说带来的认识论困境,因而柏拉图在晚期不得不进一步发展出通种论来解决这些困难。问题在于,如我们在前文所述,柏拉图之所以创建理念论很大程度上是用来解决价值论、目的论问题的。1因而,如果我们从价值论的角度来审视分离与分有的问题,可以得出不同的看法。在此,我认为有必要提及著名的古希腊哲学研究专家陈康先生的观点。陈康先生在对柏拉图中期理念论的代表之作《斐多篇》进行了深入研究后指出,“相”(即理念)与具体事物之间的所谓的“分离”,实际上讲的只是完备与不完备之间的“距离”,是程度与性质上的差别,而不是类似于空间的分隔的那种“分离”。[9]尽管陈康先生在此处并为使用价值论一词,但他对“分离”所作得解释却是价值论意义上的解释。具体就美本身与美的事物之间的关系而言,两者的“分离”实际上就是价值的绝对完满性与绝对的不完满性之间的距离,是一种价值实现的程度与等级上的差异。不仅如此,正如“一切可感的相等都在追求绝对的相等,但是缺乏相等”[5]p76一样,一切美的事物也都因其价值上的不完满性而追求着绝对完满的美本身。因而,美本身不仅是美的事物的先验的价值评判标准,而且还是美的事物的绝对的价值“范型”。“柏拉图所谓的理式是真实世界中的根本原则,原有范形的含义。”[8]p124朱光潜先生从认识论角度来谈理念,所以他讲理念是“范形”,本文从价值论来看,故而也相应改称“范型”,即对于感性事物有着普遍的价值典范作用的终极范本与最高典型。由此,我们再回到美本身与美的事物的“分离”与“分有”的关系上,我们可以发现,从价值论上来说,“分离”与“分有”不是被补充与补充的关系,毋宁说,“分有”正是内在于“分离”之中的。一方面,美本身与美的事物由于价值绝对完满性与价值绝对不完满性之间无法克服的差距而是“分离”的,两者之间的价值鸿沟是永难弥合的。另一方面,两者之间的差距属于价值等级内部的差距,美的事物以美本身作为它的永恒的价值范型,因此,美本身与美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一种“分有”与“被分有”的关系。这种分有与被分有的关系又有两层意思。其一:美本身与美的事物之间在价值取向上是相通的,都是美的,美的事物也因而“占有”了作为美的绝对价值的美本身。其二:由于美本身与美的事物之间的价值差距是永远无法消除的,美的事物永远是不完满的、有缺陷的,因而它只能“取了一点”或“沾了一点”[10]美本身,只能“分有”到美本身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在我看来,这才是美学价值论维度上的对分有说的较为完整的把握。

如果说,分有说强调的是美本身相对于美的事物的价值范型地位的话,那么,回忆说则强调的是:美本身作为终极完满的价值理想对美的追求者起一种价值范导的作用。柏拉图认为,这种美本身对美的追求者的范导的方式就是唤起后者的回忆。在《斐德若篇》中,柏拉图谈到,人的灵魂是从理念世界“下落”到人世中来的。在理念世界中,灵魂已洞见了作为本然自在的绝对价值实体的美本身,但是,投生为人之后,灵魂受到肉体的遮蔽,就把美本身给忘记了。不过,由于世间的美的事物分有了美本身,美本身以一种不完满的方式在美的事物中显现出来,因而,灵魂可以从现实中的美的事物得到启示,“见到尘世的美,就回忆起上界里真正的美”[8]p126。因为,美不仅在理念世界里最为光辉灿烂,即使到了人世,“我们用最明朗的感官来看她,发现她仍旧比一切更明朗,……只有美才赋有一种能力,使她显得最出色而且最可爱。”[8]p127因此,“回忆”就是灵魂在美本身的范导之下向绝对的美的本真价值世界的回返。它把人类带出自身存在的偶然性、无根性,把他们与作为本体性价值的美本身关联起来,从而回复到应然的本真存在状态。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回返的过程中,“迷狂”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柏拉图认为,人若想要回返本真的价值世界,就必须让灵魂与肉体彻底分离,而要做到这一点,有两条途径。其一是死亡,这是《斐多篇》中的观点。其二就是美的迷狂。“有这种迷狂的人见到尘世的美,就回忆起上界真正的美,因而恢复羽翼,而且新生羽翼,急于高飞远举,可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象一个鸟儿一样,昂首向高处凝望,把下界一切置之度外,因此被人指为迷狂。”[8]p125由此可见,迷狂实际上就是人在回忆起美本身之时的一种心醉神迷的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之下,肉体对灵魂的遮蔽被消除了,灵魂沐浴在美本身的绝对价值之光的朗照之下,进入了“纯粹、永久、不朽、不变的领域”[5]p83。在柏拉图看来,这正是人生价值的最大实现。

在《会饮篇》中,柏拉图进一步把回忆的过程描述为爱的过程。他认为,美本身的回忆者也就是爱美者。爱美者本人处于丰富与贫乏、有知与无知、有价值与无价值之间,但在爱的推动下,他渴望着一切美的、善的、有智慧的、有价值的东西,因为“爱情就是一种欲望,想把凡是好的永远归自己所有”[8]p265。既然美本身不仅是“最出色而且最可爱的”,而且本身就是一种先验的、绝对的、终极的本体性的价值,那么,美本身必然成为爱美者追求的最终目的。柏拉图把爱美者对美本身的追求分为几个阶段:“好象升梯,逐步上进,从一个美形体到两个美形体,从两个美形体到全体的美形体;再从美的形体到美的行为制度,从美的行为制度到美的学问知识,最后再从各种美的学问知识一直到只以美本身为对象的那种学问,彻悟美的本体。”[8]p273这就是著名的“美的阶梯”。很明显,这一爱美者对美本身的追求过程同时也就是爱美者自身的价值升级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爱美者不断提升自我的生活境界,灵魂得到了净化,心灵找到了归依。如果我们再回到分有说,回到美本身与美的事物之间的关系的角度,美的阶梯也就同样意味着美的事物的价值分级。各类美的事物因分有美本身的多少,因其与美本身在价值完满程度上的差距的不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美事物的价值等级秩序:从美的形体到美的心灵,到美的行为制度,再到美的知识,最后高踞于这一价值层级的顶端的就是那如其本然、精纯不杂的“美本身”。

因此,回忆说和分有说实际上是同一件事情的两面。以美本身为价值范型的美的事物所形成的价值等级,必然反映为爱美者对美的价值追求所达到的不同程度;爱美者对美本身的回忆作为对灵魂与美的本真价值世界之间的价值关联的重建,起初也必然以分有了美本身的美的事物为其直观的对象,并经由这一美的阶梯,最终达到美本身,“彻悟美的本体”。在美本身的先验价值标准与终极价值目标的范型作用和范导之下,世界的价值化与人的价值化是统一的。这就是柏拉图理念论美学所内含的美学价值论的基本框架。

参考文献

1、陈中梅. 柏拉图诗学与艺术思想研究[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8.

2、[德]策勒尔.古希腊哲学史纲 [m].翁绍军译. 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

3、[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m].贺麟、王太庆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168

4、转引自范明生.西方美学通史·古希腊罗马美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225.

5、[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一卷)[m].王晓朝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6、[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259.

7、黄克剑. 祈向虚灵的真实——西方价值形而上学窥略[j].东南学术,2002,(5).50-61.

8、[古希腊]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朱光潜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第3篇

Shi Haibin

(Weinan Teachers University,Weinan 714000,China)

摘要: 人文精神向来都是全国各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思想支柱,时代为人文精神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文精神需要在前进中不断探索。本文主要从建立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拥有坚定的人生信念,养成物我两忘的精神状态这三方面对人文精神的当代意义做了进一步的阐释。

Abstract: The human spirit has always been the important ideological pillar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of universities in China. The time makes new demand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spirit, so the human spirit needs to continue to move forward. In this paper, the further elaboration of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of the human spirit is made from three aspects of establishing an independent self-consciousness, having a firm faith in life, developing the mental state of forgetting oneself and the external world.

关键词: 人文精神 自我意识 信念 物我两忘

Key words: human spirit; self-awareness; beliefs; forgetting oneself and the external world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1-0168-02

0引言

人文精神的提高是整个社会不断追求的目标,更是全国各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思想支柱。近年来,全国各高校不断加强对人文精神的重视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时代在不断发展,人文精神需要在新的探索中不断完善。

“所谓人文精神,是以人的文化存在为基础,把人作为“完整的人”来关注与尊重,以人的价值和能力的充分实现为宗旨,关注人的尊严和人格完善;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它要求合理、恰当地把握人自身以及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这一角度看,人文精神主要指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着追求的总和。”[1]如何把人作为“完整的人”来关注与尊重?如何坚定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着追求?又如何实现人的价值和能力的充分实现?本文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对人文精神的当代意义做了新的阐释:①建立独立的自我意识;②拥有坚定的人生信念;③养成物我两忘的精神状态。

1建立独立的自我意识

使学生建立独立的自我意识,能够以成熟的独立个体而存在,能让学生有信心、有能力面对自己的未来,是我们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要求,是我们教育教学的真正目的。如今的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娇生惯养,对大人的依赖性非常强,很多学生在很多问题上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独立的判断,毕业后走上社会也还是个长不大的孩子,没有独立的自我意识,不能形成独立完整的人格。

看人文精神的历史,人文精神在美术领域最初体现于文艺复兴阶段,人文精神发展的历史就是艺术家人格完善的历史,是艺术家摆脱宗教束缚实现人的解放的历史,是艺术家实现独立自主地位的斗争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为了获得独立的地位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摆脱了行会和宗教的束缚,这是艺术家自我意识的体现,如米开朗基罗同教皇的斗争最终以艺术家取得胜利而告终。经过艺术家的斗争,最终建立了美术学院,画廊,展厅等艺术机构,艺术体系得以建立,艺术有了独立的特征,艺术家在社会上获得了独立的地位,获得了尊重。

传统中国文化老子、庄子、禅宗和西方现代哲学都对人拥有独立的自我意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艺术创作上,真正优秀的作品应该拥有独立的艺术特色,这是判定一个艺术家是否成熟的标准之一。如果没有独立的自我意识便不能有更好的创造性,任何创造都是基于独立的品质之上。拥有独立的自我意识的人才能有自己独立的审美观,才能拥有自己独立的创造。美有很多种,不同的艺术家对美的理解也不同,表现美的方式也不一样。历史上有成就的艺术家都拥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观,正是这种对美的独特理解创造了艺术家在社会上独特的历史地位。西方现代艺术作品的独特样式是基于现代艺术家的独立的自我意识。现代艺术大师毕加索,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的作品与传统学院绘画的样式相去甚远。是什么促使其用这种反传统的样式坚持创作的?试想毕加索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把自己的作品放在展厅里?会有多少蔑视的目光不屑一顾的评论他的作品?但毕加索坚持了自己的艺术方向并最终成为现代艺术大师。正是毕加索拥有超强的独立的自我意识才成就了自己的艺术地位,只有拥有这种品质的人才能将自己的信念推向成功。在当下“伪当代艺术”泛滥的今天,很多老艺术家“逆时代潮流”而动,坚持“过时的”传统学院绘画的样式,坚持自己的判断与喜好,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我们在这种“过时的”艺术形式中却看到了艺术家独立人格的魅力,这是艺术家独立自我意识的体现,他们最终获得了社会的认可与尊重。在现代教育理念中,我们应该既要保持传统“天人合一”的理念,又要吸取西方“人定胜天”的现代意识。只有这两者的结合才能培养既有中国传统又有现代意识的全面发展的综合发展人才。

加强我国学生的独立的自我意识是当代高等教育应有的目标之一。只有培养学生独立的自我意识,才能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关注与尊重,才能实现人的价值和能力的充分实现。

2拥有坚定的人生信念

拥有独立的自我意识的人应该拥有坚定的人生信念。培养学生坚定的人生信念是促使学生成熟的重要任务,是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

坚定的人生信念是成就一个人的重要力量,是无论遇到任何困难都要坚持自己人生目标的重要力量。无论我们前进的道路有多少艰难险阻,坚定地人生信念最终会引导我们走向成功。很多学生没有人生信念,不能在学习上下苦功夫,很多学生今天干这个明天干那个,最终也没有自己明确的人生目标,甚至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里面不能自拔,最终不能成就一番事业。很多学生懒于奋斗,更看不到美好的前途,整日在校园里懒散混日,他们不知道成功其实是靠自己的每一点的努力得来的,“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对他们来说成了一句空话。很多院校的学生选择美术专业只是考学的功利判断,拿学分、能毕业成为很多学生在本科阶段的终极目标,无宏图大志。很多学生不能阻挡现代生活方式的诱惑逐渐颓废在懒散、自由的生活方式里,信念只是摆在词典里的一个词汇,不能形成学生真正的素质,如一年级的大部分学生可能会确立考研的目标,到二年级如有一半还在坚持就不错了,三年级还能坚持的更是了了无几,到四年级真正有实力参加考试的更是少之又少,这是一种悲哀。这种悲哀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考上,而是因为他们就不曾坚持自己的信念。拥有坚定的人生信念是做人的一种重要素质,我们需要引导学生树立宏伟的人生目标并为此而坚定的付出,百折不挠。

历史上许多艺术大师正是因为拥有坚定的人生信念,才成就了其辉煌的成就。米开朗基罗为了其艺术事业,同社会现实反复斗争,屡遭迫害,但大师不向困难低头的坚定的人生信念最终创造了他在世界美术史上的辉煌成就,成为家喻户晓的文艺复兴美术三杰之一。现代艺术在最初产生之时,采取反传统的样式,反传统就意味着与人们的审美习惯保持了距离。在逆境中成长是需要勇气的,正是艺术家坚定的人生信念成就了自己,成就了现代艺术如今的辉煌。波洛克,美国现代艺术的代表画家之一,一生贫困潦倒,依靠国家救济生存,他生活的年代,自己的艺术道路十分坎坷,万分艰辛,在有生之年没有看到自己的成功,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艺术方向,最终却成为现代艺术的大师。画家齐白石一生艰辛,几十年如一日,风雨兼程,为艺术奋不顾生,最终成为一代大师。

让学生拥有坚定的人生信念,需要教师的引导,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在生活中完成的重要任务。我们需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美好前途,引导学生确立明确的人生目标,并让他们知道成功不是别人给予的,成功的真正意义在于每天为了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努力奋斗,成功是靠自己每天坚实的努力堆积起来的,无论我们是否达成了自己的目标,最大的成功是我们每天都在坚持,这个坚持信念的过程才是最值得我们自己骄傲的。引导学生拥有坚定的人生信念是当代高校教学的基本要求,也只有学生拥有了坚定的人生信念才能最终实现“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总和。”这才是人文精神的真正体现。

3养成物我两忘的精神状态

物我两忘的精神状态,是判断一个学生是否成熟的标志之一,是一个人的重要素质,是我们培养学生行为处事的重要目标,是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

很多学生虽然有自己明确的人生目标,但具体到每一分每一秒并不能专一,浪费了很多精力,最终不能走向成功,这是因为他们没有物我两忘的精神状态。当然,物我两忘的精神状态是一个人的能力,是需要养成的重要素质。拥有这种素质的人才能把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极致,才能获取最大的成功。什么是成功,达成自己的目标是成功,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物我两忘的精神状态是更大的成功。过程的重要性是后现代社会大家讨论的热点,这要求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达到物我两忘的状态,这种状态本身会给予我们最大的满足。或许我们都有这种经历,很多时候我们学习,不知不觉中时间就会过去但我们并未发现,当我们完成任务看时间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忘记了时间的存在。禅宗讲“空”,但并非顽空,而是要求我们心无杂念,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集中到一点上,物我两忘。年少时能在闹市里读书,是我们的榜样。佛说,佛与众生的区别就是佛睡觉的时候只想着睡觉,佛吃饭的时候只想着吃饭。这就是物我两忘的状态,这种状态是一种圆满的感受。在这种感受里,我们往往会有更多的收获,我们的效率是最高的,记忆也是最牢固的。我们最大的幸福其实是我们拥有了这个忘我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才是我们最大的成功。但是很多师范院校的学生并非真的喜欢美术,上课的时候左顾右盼,朝三暮四,贪玩旷课,想学习的时候也是不能达到理想的状态,学习效率低下。很多学生长此以往便很难找到成功的愉悦感,对学习不再感兴趣,对前途也就失去了信心,对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很是不利。因此养成物我两忘的精神状态是学生的重要任务,也是身为人师的重要职责。

在当下后现代社会的背景中,艺术创造强调过程的重要性。只有在物我两忘的状态中才能得到最美的创作感受。只有在这种状态里,艺术家的修养、素质以及状态本身才会自然流淌在我们的创作上,我们的生命能量才会迸发出最华美的篇章,我们做人做事才会超然、透彻与深刻。最终才能实现人的价值和能力的充分实现。

4总结

建立独立的自我意识,拥有坚定的人生信念,养成物我两忘的精神状态这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这是新时期探索人文精神提出的新要求,是培养独立的综合性、创造性人才的新要求。对我们教学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对人文精神的重视是提高学生素质促使学生成熟的重要因素。在教学的每个环节讲解、提醒、引导我们的学生,学生的良好品质是我们在点点滴滴的生活和学习中逐渐培养和渗透的,只有这样才能把人文精神与高等美术教育结合起来,从而提高我们的教育质量,增加我们的核心竟争力。

第4篇

演员: 米拉・乔沃维奇

温特沃斯・米勒

李冰冰

西耶娜・盖尔利

《生化危机》系列作为丧尸片的鼻祖开山之作,一直拥有较好的民意基础,深受影迷和游戏迷的喜爱。而《生化危机:终章》作为系列的收官之作,将为延续了十五年之久的“生化情怀”画上句点。

故事简介:

故事o接《生化危机5:惩罚》,在华盛顿特区爱丽丝被威斯克背叛后人类几乎要失去最后的希望。作为唯一的幸存者,也是人类对抗僵尸大军的最后防线,爱丽丝必须回到噩梦开始的地方――浣熊市。在那里雨伞公司正在集结所有的力量企图对残余的幸存者发起最后的打击。

国内过审

《生化危机:终章》已经通过审核,内地即将引进上映。作为该系列阔别五年之久的回归之作,15年超级IP迎来终结篇。死亡射线、红后、T病毒和保护伞公司等经典的《生化危机》元素逐一展现,女英雄爱丽丝依旧帅气,骑机车的冷酷模样一如十几年前,依旧那般英姿飒爽;而对抗丧尸怪兽时的战斗模样,则依旧震撼令人屏气凝神。故事的开篇从浣熊市开始,千军万马丧尸来袭,刺激惊险的贴身搏斗,燃爆的爆破硝烟战火场面,战神爱丽丝力挽狂澜完成救赎世界的使命。

影片虽然国内尚未确定上映档期,但各大购票平台想看指数累计就高达近25万。《生化危机:终章》作为落幕之战,海外上映后票房口碑双丰收。在日本率先开画,票房一路飘红,不仅上映当日刷新了该系列最高首映票房纪录,上映后更是连续三周蝉联日本票房排行榜榜首。上映十七天后,在日本累计收入已达32亿日元(约2770万美元)。目前走势持续坚挺,或将成为《生化》系列日本最终票房第二部破40亿日元的影片(3400万美元)。

完美轮回

在“持枪归来”版海报里,全副武装的爱丽丝手握双枪,眼神坚毅置于保护伞标志之前,正气凛然强势回归,也预示着十五年的打怪之路即将终结。电影《生化危机:终章》,其作为生化系列的完结篇,讲述了在一个因受到T病毒侵袭而产生异变的活死人在全球范围内肆虐横行的世界,女主角爱丽丝和T病毒相结合后拥有超能力,是人类最后的希望,于是她承担起了拯救人类的重任,同时也和幕后主使保护伞公司决一死战。

2002年,游戏改编的电影《生化危机》横空出世,以其独特的故事内核和新奇的展现方式吸引了诸多影迷粉丝。十五年来,这个系列受到了愈来愈多观众的喜爱,好评不断。2017年,最后一部《生化危机:终章》不仅前几部中的人物和主题都将回归画成完整一个圈,终章大结局将会循环回到第一部中的人物和主题,将整部系列六部影片串联起来,给整部系列一个完整饱满的结局。

日本票房再创新高

第5篇

————读《破碎的美丽》

“一朵花的美丽,就在于它的绽放。而绽放其实正是花心的破碎啊。”

或许是因为处女座情结,或许是太过于认真和负责,又或许只是为了那份虚荣,许多人都追求完美。然而,他们都忘了,不完美恰好造就了完美,破碎便是美。

记得有一个关于补丁的故事:男人给女儿新买的皮鞋,洗了晒在门外。女人去收回皮鞋时,发现其中一只被人用刀划破了一道口子。当时,女人又气又急,还不知所措。要知道,当时他们那种家庭,买一双新皮鞋都是稀罕事儿。男人知道后,说了句拿去补补吧。女人只得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拿着这双“受伤”的皮鞋找到了一个补鞋匠。过了两天,女人去补鞋匠那里,却看到补鞋匠将另一只鞋也划破了一道口子,便破口大骂道:“你干什么?到底会不会补鞋?”这时鞋匠却微微一笑,什么也没说,只是对女人点了点头。接着,鞋匠拿出了一副精致的麻细绳,用大头针将鞋子的口子缝上,不一会儿,两只鞋都补好了。现在又是一双完整漂亮的皮鞋了,而且比原来那双没被弄坏的似乎更加精致。女人满意地笑了。

其实有时候,不一定要完整无缺,补丁也是一种美。

突然想起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醉酒后的清晨,似乎是迷迷糊糊的醒来,还不知身在何处,揉揉眼。原来是在杨柳岸边,清晨的微风拂来,天上还挂着一轮残月。或许是很舒适的吧,酣畅饮酒后睡到自然醒;又或许是落寞的吧,“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终究是有心人看破了,那一轮淡淡的残月,不就说明了一切吗?词人终究是伤感的。可就是那轮残月,与杨柳、晓风汇合成了一幅清丽感伤的图画。那破碎的不完美,却造就了完美的伤感图。任凭那轮残月慢慢地消隐慢慢的褪去,将那伤感幻化为丝丝云絮,随风飘散。

原来在这里,不一定要圆满美丽,残月也是一种美。

”能够破碎的人,必定真正地活过。“蜀中四大才女之一薛涛,不知她是太天真还是太痴情。竭尽余生等待那个曾许她一世承诺的男人。或许她知道他那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不是为她而作,她还是甘愿终身非他不嫁,最终孤独终老。可是这一切,对于那个男人,又有何触动?她泪湿红笺,空等无望,他又如何知晓?况且,他只是薛涛的一个路人,只是他不同于白居易、张籍而已。可不论怎样不同于别人,他终究只能是她的一个路人,就算她把自己献给了他,并为他守洁保身,那又如何?一朵开过半世的花,从此破碎了。但我知道,她曾是多么艳丽的一朵。她曾美丽地活过,也将继续活在我的心中。等到有一天,她终是会放出自己内心幽居已久的鸽子。

或许对于她,不一定要锦衣玉食,相思也是一种美。

不完美,是从万人瞩目的巅峰坠落;不完美,是美丽动人的女子脸上被划出了一道伤口;不完美,是阳光下五彩的泡泡升空破碎......人生有太多的不完美,这些不完美经过你人生的十字路口,不过别忘了——转身,便会看到完美。

第6篇

      曾经我一直以为山的蓝和水的绿不足为奇,以为只要真心相爱就会永远在一起,相信世间应该有这样的一种爱情,绝对的宽容,绝对的真挚,绝对的温柔,绝对的美丽,相信今生总会一个我最爱也是最爱我的人在一起,相知相依永不分离,可是人人都说这是个浪漫的谎言,世间没有完美而又绝对的爱情,你最爱的,最爱你的和最后在一起的,永远不是同一个人,于是很多一开始就接受了这一讹传讹的规律,一开始就断定所有美好的事物都只是一种虚无的美丽,这样的话,当一切都失去后他们也因此而不会觉得遗憾和受到伤害,那种珍贵而又美好的爱情在这世间越来越少,越来越不容易了.因为太多的人不愿接受,也不愿再去相信,而我就如张爱玲,任性着,叛逆着,嚣张着,固执着,疯狂地坚守最后的美丽.明知人世间没有爱偏好寻觅爱,明知道人生就是磨难,偏偏要去经历磨难.明明知道比起外界的力量人是多么的渺小,何能支配生死离别这种大事,可是我偏要说生和死都是场面.

    似乎是誓言不改,牵手到永远,就这样固执的唱着那首<<遇见>>.固执的等待哪个三者和一的人,在没有相遇之前爱的名字叫等待.上天终于给了他们理想的完美爱情,太甜蜜,太完美,完美的无可挑剔,也完美的不真实,终于也因为上天的依次偶然而又回到原点,它梦幻般破灭了!

    注;习惯在身边朋友的故事里游离,终于还是不想冷眼旁观,给恋爱进行时的,或将开始的,或沧海桑田的朋友,一些话!

第7篇

你又何必事实追求完美

生而为人,终究不容易

汝若甘愿做庸俗之人,

又何必白白走这一遭?

每天忙忙碌碌,却又碌碌无为

你又是否有过吾日三省吾身?

每天都在抱怨人生的不完美

可你又付出了什么?

如果生活过得有些累,

不如留点时间给自己释放

如果感到迷茫,

那就停下脚步重新思考人生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心中只要燃烧着一团火

又有什么妖魔鬼怪将你打败

人生中最美不过三件事:

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做自己最想做的事,

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们要一边奋斗,一边享受生活

做到让自己余生不留遗憾

只有这样,到终点时,

回忆往生

你会笑着说”再见,美好的此生!”

第8篇

海鸥乔纳森认为生活的目的是寻找尽善尽美并使之实现。他尽量发挥自己的本性,竭力地突破自我的极限,要飞到任何想去的地方。最

终,它超越了时空,不再有任何局限,终于达到了自由自在的境界。但他的使命并未就此完结,它最大的快乐是把这种真实的境界展现给其他

的海鸥。

而乔纳森被群鸥视为异类并被驱逐后仍旧在练习飞翔,他终于飞到了梦想中的高度,那里的海鸥们飞的都很高,乔纳森师从于那里的海鸥

长老继续学习飞翔,长老教导他:“天堂不是一个地点,也不是一段时间,当你接近完美速度的时候,你将开始接触天堂。而且,那并不是时

速1000英里,或是100万英里,或是以光速飞。任何数字都是一种有限,而完美是无限的。”经过不懈的苦练,有一天,乔纳森终于领悟了长

老所教导他的关键,“啊,真的,我是一只完美的,不受限制的海鸥了。”顿时他感到喜出望外。

飞的最高的海鸥看的最远,乔纳森时常想让原来的鸥们在自己站的地方看到天堂。于是乔纳森回到自己曾被驱逐的地方去寻找到正被驱逐

的一些鸥,他们都对飞翔有着浓厚乐趣而飞翔的,并苦苦探究怎样飞的更高的背后的原因。“你们整个身体从翅膀一端到另一端,其实就是你

们的思维本身,就是你们可以看见的有形的思想。冲破你们的思维枷锁。”乔纳森对他们说。

一次,他对一位学生说,“你可以成为你自己。你有塑造真正自我的自由。就在此时此地,什么也不能阻拦你。这是伟大海鸥的法律,这

是真正的法律。”

乔纳森有时候只是讲一些简单易懂的东西,“海鸥天生就应该飞翔,自由是生命的本质,任何妨碍自由的东西都该摒弃,不管什么形式的

限制,宗教或是迷信都应该抛开。”他的学生福来奇好奇的问乔纳森,“我不明白,你怎么能做到爱一帮要杀死你的鸟?”“当然不是那样,

谁都不爱仇恨或者邪恶。你得学着了解真正的海鸥,他们都有善良的本性,还得帮他们自己发现自己那些优点。这才是我所说的爱。比方说,

我记得一只脾气暴躁的海鸥,名叫福来奇。他刚被流放时,一心准备与群欧决一死战,所以就在‘远方山崖’为自己构筑了一座地狱。然而今

天,他却在这里为自己建造了一座天堂,并且带领着整个群欧飞向同一个目标。”“你说‘我要带领’是什么意思?你是这里的老师,你不能

离开!”“我不能吗?你不认识还有别的鸥群,别的福来奇?他们比这里更需要一个老师。这里的海鸥已经飞在光明的路上了。”

“别让他们散布有关我的愚蠢谣言,或者把我奉为神灵,我只是一只海鸥,我喜欢飞翔“。说着说着,海鸥乔纳森慢慢地消失在茫茫的天

空中。

过了一会儿,海鸥福来奇腾空飞起,面对一队全新的学生,他们急切希望开始第一课,而福来奇则在延续着“乔纳森的传奇”,教这些新

学生飞翔。

这时,一只看似平凡的海鸥闯入了我的脑海,给了我一种从未有过的震撼。我佩服它的信念,赞叹它的意志。它一心向往更广阔的蓝天,

而对现实中只啄食些小鱼这种平淡无奇的生活充满了不满。它的思维十分超前,它清楚地认识了自己,认识了生命的意义。它明白了,生命的

意义在于挑战!就是这一信念支持着它,使它永不满足于现状,顽强地超越了自己,也懂得了无限的意义。要想向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就必

须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和艰辛。不然你根本内有任何理由获得意外的收获。如果说你不想,也只是给自己的一个借口。

乔纳森成功了,但故事没有到此结束。它又回到了曾经唾弃他的鸥群中。我诧异,难道乔纳森忘了鸥群将它逐出鸥群的那段耻辱的经历了吗?

当然没有,只是它懂得了宽容和爱。此处是我在这本书中最感动的地方。它记住了海鸥长老吉昂所对它的教导:“乔纳森,你要继续在爱上面

下功夫”。于是,它学会了仁慈、善良、也领悟了爱的本质。它认为唯一表达爱的方式就是将自己领悟得生命真谛教给其它海鸥,让它们超越

自己。于是它又回到了鸥群。

读完这本书,我感悟到了:生命的意义就是在于追求完美。乔纳森用自己的信念和生命告诉了我们如何以最幸福的方式度过一生。

正如海鸥长老吉昂所说:天堂不是一个地点,也不是某个时间,因为时间和地点都没有意义。天堂对于并不追求完美的慵懒者而说只是一个让

他们更慵懒的地方;而对于完美主义追求者来说,天堂就是完美的至高境界。天堂接受一切类型的完美主义追求者,无论你的身材是否优秀,

无论你是否聪明。只要你忘掉自己的不足,坚信自己可以做到,你就会看到那永远的天堂大门其实并不远。那时你就是完美而不受限制的了。

第9篇

[关键词]肖申克的救赎;崇高美;坚持;自由;融入

《肖申克的救赎》根据斯蒂芬,金的短篇小说改编而成,曾获得1995年美国奥斯卡奖七项提名,讲述了一个年轻有为的银行家被控谋杀了妻子及其情人,判处两项终身监禁后送入肖申克监狱服刑,在狱中克服了种种困难,用了20年的时间挖通了一条地道而成功越狱的故事。故事的情节不算新颖,那么究竟是什么牢牢地吸引住了人们的目光,令人看后感到荡气回肠、回味无穷的呢?笔者认为正是因为影片中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美。崇高是美学中的重要审美范畴,是一种在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对立冲突中重建起来的具有肯定性价值内涵的审美形态。《肖申克的救赎》通过主人公安迪,杜方的奋斗完美地阐释了崇高美的内涵,下面试从安迪战胜外在力量和对自我的超越两个方面人手进行分析。

一、战胜外在力量

英国哲学家博克在《论崇高与美》中指出人类的“自体保存”本能即要求维持个体生命的本能是崇高美产生的基础。人要更好地生存下去,就要和自然、社会及他人作艰苦的斗争,外力越强大,人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就越崇高。安迪未入狱前是波特兰银行的副总裁,有着优越的社会地位、美满的家庭和富足的生活,但这些似乎在瞬间就被打得粉碎,妻子的背叛无疑是划在心口的第一刀,接着妻子被杀,自己也随着法官的判决被打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安迪甚至来不及想清楚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就发现自己必须面对漫长而残酷的监狱生活,而这种生活正是代表着假恶丑的强大的外在力量。

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肖申克监狱中对人的尊严的践踏和视生命如草芥的冷酷。当安迪和其他的新犯人刚来监狱的时候,故事的叙述者老犯人瑞德就用画外音的形式描述了这里的冷酷,典狱长诺顿宣布这里只信奉纪律和圣经,看守长哈利对犯人随意殴打。犯人们赤身露体地接受粗大水柱的冲刷和消毒药粉的刺痛,完全被剥夺了人的尊严。老犯人们用新犯人来打赌取乐,当终于有新犯人忍受不了而放声大哭时,他们却鼓掌哄笑,哈利把那个哭泣的犯人殴打致死,人们甚至都不知道那可怜的人的名字。安迪整晚一言不发,当听说被打的犯人死了的时候,他却突然开口问道:他叫什么?这里的名字就是对一个生命的尊重与纪念。但没有人在意,因为生命在这里被视同草芥。

其次要面对监狱生活极为恶劣的环境。与以前的生活相比,无疑是从天堂落到了地狱,窄小冰冷的牢房,粗糙少量的食物,严格划一的纪律,繁重的劳役,单调的日子,无不向我们展示着外部环境的威压。这些对安迪来说都不是不能忍受的,更大的威胁来自于那对同性恋的姐妹花对他的觊觎。在入狱后的前两年中,他的脸上总是带着伤,日子在殴打与反抗中一点点地熬过,如果没有转机,安迪最终会被击垮。

再次要面对掌握监狱丑恶势力的强大敌人。以典狱长诺顿为首的监狱管理系统享有着绝对的权力,他们殴打犯人,草菅人命,贪污受贿,无恶不作。我们看看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哈利打死了哭泣的犯人却不必承担任何责任,把姐妹花之一的伯格斯打得终生只能在轮椅上让人喂饭,诺顿设计谋杀了能证明安迪无辜的汤姆,贪污的黑钱以百万计。相比之下那些关禁闭、虐待犯人的行为已经显得非常的微不足道了。

就是在这些使得人喘不过气来的外在力量的威压下,安迪用自己的力量与之相抗衡,一步步地改变着这个环境,虽然看起来一个人的力量是那么渺小,但事实上只要人肯努力就会迸发出惊人的力量。安迪的力量源泉就是知识、智慧与坚持。最早我们看出这种力量发生作用是犯人们在户外修理工厂屋顶的时候,安迪听到哈利为继承遗产要交一大笔税而烦恼,立刻把握住这个机会,冒着被推下房顶的危险向哈利提出可以帮他操作免税,条件是要求哈利为做工的犯人们每人买三瓶啤酒。借此他A得了哈利的信任和犯人们的友情。所以当他又一次被姐妹花殴打住进医院后,哈利把首恶伯格斯打成终生残废,使安迪终于摆脱了生活中最紧迫的一个威胁。当典狱长诺顿想利用他而来考察他时,他引用圣经巧妙的回答使诺顿非常满意,后来才一步步成为整个监狱的报税经纪人和财务管理人,为自己赢得了一些特权。利用这些特权,当人们把时间消磨于无谓的各种小嗜好上时,他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地给参议院写信要求拨款,最终把只有极少量书的一间破房子改建成为藏书丰富、可以听音乐看电影、看书学习上课、打球下棋的宽敞完备的图书馆,帮助许多人取得了自考的文凭,使他们不再冷漠而麻木地生活。在做这一切的同时每天晚上当人们都酣然入梦的时候,安迪却在用那把小小的手槌挖着越狱的地道,坚持不懈的努力使他仅用不到20年就完成了瑞德认为得六百年才能完成的庞大工程。他帮助诺顿管理黑钱,利用自己天才般的经济处理能力凭空创造了一个负责人出来,并在越狱前夕机智地用圣经和假账本换出了诺顿的真账本,使其最终受到了法律的制裁。每一步都是那么完美,那么深思熟虑,环环相扣,展现出安迪所拥有的真与善的强大力量。

二、对内在自我的超越

外在的威压虽然几乎强大到挟泰山之力的地步,但真正难以战胜的还是人的内在自我。事实证明,更多的失败者不是因为缺乏战胜外在的力量,而是不能超越自己的内心。只有当人通过对外在和自我的斗争把自己提升到一个全新的生命境界时,真正的崇高美才得以产生。安迪确实具备过人的才华和能力,但如果他灰心绝望不去斗争的话,这些力量永远也不可能得到发挥。支持安迪不倒下的精神力量是他最终得到救赎的根本原因,这种精神力量的源泉就是自由和希望。

作为一个银行家,安迪是个非常理性的人,当他得知妻子的背叛时,他愤怒到几乎失去理智,甚至喝醉了酒拿着枪要报复她和她的情人,但理性使安迪意识到如果报复了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无疑他想到了失去自由,这使他克制住了内心的愤怒,把枪扔进了河里。我们可以视为这是安迪对自己的一次超越。不幸的是这次超越没有使他摆脱终身监禁的厄运,而由于他的无辜,这种对自由的渴望就更加的热烈,更加的让人感到痛苦。影片中最能表现安迪对自由的追求的有四个片断,第一个片断是修房顶时安迪独自坐着含着一种奇怪的微笑看着犯人们喝着啤酒享受自由的感觉,那微笑看起来浑然忘记了所处的环境,仿佛回到了自由的生活中;第二个片断是安迪收到捐赠的图书后擅自播放唱片,当优美的女高音回荡于监狱的各个角落,让所有人都迷醉于音乐的魅力中忘记高墙而获得片刻的自由时,他仍然带着那种微笑枕着双手舒适地半躺在椅子中,就像在家中欣赏歌剧一样自由自在;第三个片断是安迪历尽艰辛,爬过了那条五百码的下水道,最终伸开双臂接受暴雨的洗礼时,这伸开的双臂无疑也是在拥抱自由;第四个片断是安迪在微微的海风中开着一辆红色的跑车, 带着他一贯的微笑向太平洋进发的时候,自由就环绕着他,亲吻着他,与他融为一体。至此,安迪已经完成了对于自我的超越,达到了一个崭新的人生境界。

但如果不是始终怀着希望的话,自由的愿望就会被扼杀在自己的心里,同时也会把自己扼杀于高墙之内,哪怕这个高墙是无形的。影片借瑞德之口提出了“融入”的观点:“这些高墙是很有趣的,起初,你讨厌它,然后你逐渐的习惯它,足够的时间后你开始依赖他。这就是融入了这监狱。”融入就是外力战胜了自我的结果。不仅是监狱,其实在社会生活中,多数的人都是在挫折下放弃了心中曾有的希望而融入了各种规则中,成为没有自我追求的随波逐流的一分子。影片中设计了博斯和瑞德来做安迪的对照,博斯是老图书管理员,在监狱中整整呆了50年,就在他老到已经没有精力再去熟悉新的生活的时候,反而获得了假释。离开了生活了一辈子的监狱,身体自由了,灵魂仍然束缚着,博斯无所适从,最终不得不选择了自杀。这是一个把自己融入监狱的人生悲剧。影片中原本还设计了博斯的鸟杰克被博斯放飞后因为过惯了笼养的生活而无法习惯大自然又飞回监狱而死的片断,与影片中一句经典的台词相对应:“有些鸟是不能关在笼子里的,因为它们的羽毛太漂亮了。”博斯和杰克便与安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10篇

踏上北京之旅,走进美丽首都。一景一幕,一幕一景,都在脑海回荡。一路中,太多的美景,看得我眼花缭乱,但只有登长城让我体味人生……

今天我们一大早就踏上了长城之旅——居庸关。早就听说那里地势险要,这次终于能亲眼目睹啦。怀揣着期待,充满了想象,真面目在下一刻揭晓。同学扯掉我的耳机兴奋的说:“看,长城!”我猛的一抬头,在雄伟的绿山中,插入了一条长龙,那样壮观。那就是我日思夜想的长城。到达目的地,拿上相机,便和团员们奔向长城脚下,抬起头,感觉顶峰的长城离我们如此遥远,怎么可能就轻易登上去呢?当走到一个分叉路口时,苟老师说:“如果要登险的就跟我走这条路,要平一点的就和田老师走那条路。”大家都毫不犹豫的选择走险的,我想这才更有意义吧!大家边登边留影,我倒是想赶快到达最高点。爬到第一个烽火台,眺望远方,那感觉真是太爽啦,一大片一大片绿涌入眼前,是那样清新,自然,美丽。有些同学已受不了恐高和险峻,停止了步伐,就停留在这里等待。一些同学依然选择向前。每增加一个高度,理想也在增加,紧接着行动也在加快。后来,也不拍照,只是快速跑起来,希望能早点到达。虽然我在越来越高的点上,但体力也在一点点减少,虽然已经累的不行,但毅然选择坚持,决不放弃。是妈妈的话一直激励着我前进——“妈妈这中年人都登上了长城最高峰,希望你还是不要输给我哦!”我相信自己,一定行!但是现实往往是残酷的,我感觉长城像没有终点一样,始终都啪不完,谁知道还有多少路程呢?我的心在放弃与继续中斗争,这时一个身穿和我一样衣服的女孩(营服)跑过来告诉我:“加油,你是我们这个团队第三个登上这里的女孩,你一定要登上最高峰啊!”我笑着点了点头,女孩的话顿时激发了我月底in个要登完全程的决心!我跑着,再大的困难也难不倒我,我心里默默对自己说:加油!不远了,登上这里,下一个就是终点。这个鼓励让我离终点越来越近,不远了,不远了!听下长城的人说,前面就是最高峰了,我笑了……越来越快,越来越快,我到了,我完成了,我登上长城最高峰了!前面没有了路,眺望远方,原来风景不仅仅是翠山,还有那么多正努力登长城的人,呼吸着新鲜空气,渐渐明白,原来山顶比山腰的风景更加美丽,更加迷人,更加精彩!

北京之旅已完美的画上了句号。而我也终于明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重庆铜梁县重庆市铜梁巴川中学校初二:肖雪媛

第11篇

[关键词] “美国梦”;富兰克林;励志影片;积极意义

一、美国梦简介

“美国梦”,美国人的成功之梦。“美国梦”等于“品性+能力+运气”下的成功白手起家,意即任何人都可以在美国获得成功,只要他勤奋、诚实、节制、有志向、有信心。18世纪美国最伟大的科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思想家、外交家和文学家、资本主义精神最完美的代表――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17―1790417)曾经给“美国梦”下过如此定义:“美国梦,就是在美国国土上,人们通过勤劳苦干、艰苦奋斗和诚实经营等方式获得成功的梦想。”富兰克林自身就是18世纪典型美国梦的原型代表。他出生在一个有17个孩子的卑微家庭,10岁便辍学回家做工,12岁起当学徒。他自学数学和4门外语,广泛涉猎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著作,取得了电学上划时代的科研成果,并在其他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发明创造。开办印刷所,致力于美国独立战争,新兴美国的建设,出任驻法大使,以及其后的宾夕法尼亚州州长,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他的成功向人们证实:在美国这样一个社会里,出身贫寒并不会阻碍住个人才能的发挥,一个贫穷然而精力充沛、进取心强的青年,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在生活中获得成功。富兰克林的成功对千千万万渴望从社会底层爬到社会上层的美国人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舞,激发了美国人对“美国梦”的追求。尽管“对金钱财富地位的追求是‘美国梦’中不变的成分,但这样的梦想从个人本身和对社会贡献的角度来看,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美国梦是美国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美国民族的文化性格,是一个人真正的人生理想和目标。反映了“自由、民主、平等、崇尚个性、积极上进、讲求实效及流动与变化”的美国价值观,体现了勤劳、节俭、物质至上、讲求实效的美国精神。这种精神像美国的血液,流在美国的每一道大小血脉之中,也浸透在美国的电影中。美国银幕上塑造出了一个又一个依靠聪明、勤奋与坚忍不拔的意志战胜种种困难而迈向成功的“美国梦”典型。其中《阿甘正传》(Forest Gump)中的阿甘,《风雨哈佛路》(Homeless to Harvard: The Liz Murray Story)中的丽兹,《当幸福来敲门》(The Pursuit of Happyness)中的克里斯(Chris),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二、机会均等与勤奋坚忍

机会均等是“美国梦”的灵魂。聪明、勤奋与坚忍不拔是“美国梦”的必要条件。

美国的缔造者把个人主义精神写进了美国的宪法,个人主义把机会均等和独立自主的观念在社会中广泛传播,因此,每一个个体人不管其出身如何,在理论上都作为等量齐观的平等权者对待。每个人都平等地享有社会提供的种种机会。政府保证每个人机会均等,让每个人平等地享有接受教育、自由择业、自由经营、自由竞争的权利,自由享受政府所提供的种种优惠、机遇等。

阿甘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平民家庭,是个智商只有75的弱智;丽兹来自社会底层,父母无业吸毒酗酒,母亲还有精神病;黑人克里斯是一名只有高中学历的医疗器材的推销员,他出身低微、生活辛酸。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信念坚定,决不放弃。阿甘在智力上肯定说不上聪明,可他单纯正直,不存半点邪念,只要是决定要做的事情,总是心无旁骛地全身心投入。在“说到就要做到”(A promise is a promise)这一信条的指引下,阿甘屡败屡战,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造就了一个最为平凡的辉煌人生,最终赚得盆满钵满,赢得美人归。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更甚于聪明的智慧。

同阿甘相比,另两位主人公更是尝尽世态炎凉,但却从未丧失锐意进取的奋斗意识,他们满怀无限的希望,自强不息。丽兹靠着从垃圾桶捡来的残缺的百科全书,她在小学总能取得优秀的成绩,即使根本没机会去学校上学。她用真诚和实力最终争取到进入中学学习机会。她无家可归,总是最晚离开学校,然后在地铁上来回地坐几趟,第二天清晨最早来到学校。同时,还得打工养活自己。物质上极端贫瘠,精神上却异常丰富的两年,她掌握了高中四年的课程,每门学科的成绩都在A以上。作为奖励,她以全学校第一的成绩和其他9名同学获得了免费到哈佛大学参观的机会。一个女孩站在哈佛学府的门前,心仪仰望。面对大学的殿堂,她决心实现她的又一个愿望――她要成为这所大学学府中的一员,她要证明给自己和世人看,人生其实可以改变。人生其实真的可以改变,只要你努力,只要你付出。12 000美金的《纽约时报》一等奖学金,让她获得了进入哈佛的通行证――她成功了。梦寐以求的哈佛大学向她敞开了双臂。凭借着对信念的执著追求和对改变生活困境的强烈愿望,她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克里斯的原型是当今知名黑人金融投资专家克里斯•加德纳(Chris Gardner)。加德纳亲身体验了由下到上的生活,最终由一个一贫如洗的穷小子蜕变成拥有大笔财富的完美男人。克里斯推销医疗器材陷入困境时,妻子抛夫弃子。剩下的父子俩被房东扫地出门,他们只得栖居在地铁上,甚至在地铁站的卫生间过夜。在费尽周折赢得了一家声名显赫的证券投资公司实习的机会后,由于实习期内没有薪水,两父子不得不天天同众多的流浪汉拼抢教堂的临时救济床位。似乎美国的富裕阶层与克里斯的世界之间始终隔着一条不可逾越的界线。但当他勤奋好学、坚持不懈,承受社会与生活所施加的种种磨难,并最终成为一名成功的证券经纪人后,这条线渐渐模糊,直至彻底消失。

三、亲情,友情,爱情

亲情、友情、爱情是美国梦最完美的助翼。富兰克林将清教理想世俗化,他所解释的“美国梦”就是通过物质和道德的共同进步实现现世的完善和幸福。美国梦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具有不同的内涵。萌芽的早期是美洲大陆移民对自由信仰、自由奋斗的渴望和追求,随后是对土地和黄金的觊觎,直至今日对物质和理想的膜拜,而贯穿这一追求的,是人性的美德。

傻子阿甘身上几乎代表了社会主体文化的所有美德:勤劳俭朴,诚实守信,做事认真,勇敢无畏,重情轻财,执著痴情。在金钱至上的社会里,阿甘从未丢失其道德准则和精神依托,他与其他人之间的关系不是建立在金钱和利益的基础之上的。金钱在真情的面前变得一文不值,精神的慰藉和做人的准则远远超越了物质的享受。他的世界里只有亲情、友情和爱情。他对母亲敬爱有加,母慈子孝,家永远是阿甘心中最温暖的地方。在世界各地兜了一大圈,带着亿万身家,他最终还是回到母亲那俭朴的家。阿甘同鲍伯(Bob)的友谊,带给他丰富的捕虾知识,使他掘得人生第一桶金。同邓•泰勒中尉(Dan Taylor)的不离不弃,使他有了个最忠诚最精明的盟友,在他的帮助下,阿甘终成一代富豪。他对简妮(Jenny)永恒的爱,也谱写出乱世中最动人的华美篇章。

克里斯对5岁小儿无私的爱无疑给人留下了及其深刻的印象。克里斯自己在28岁时才第一次见到了他的父亲,因此他深知父爱的重要。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他也始终把儿子带在身边,倾心同儿子交流,培养其乐观面对困难的精神。克里斯在球场上对儿子意味深长的教育:You get a dream, you get to protect it.(如果你有梦想,那就得去捍卫他。)You want some, go get it, pursue it.(如果你有理想的话,就要努力去实现。) 克里斯不只是在口头上教育儿子,更是以身作则。与此同时,儿子给予他的信任和鼓舞也成了他克服困难的强大动力。父子俩完美地演绎了在患难中相互支撑、相互关心的动人父子深情。二人最终走出了贫困的阴霾,走上了一条开阔的大道上,他带给孩子的幸福亦是他自己所追求的幸福。

丽兹对母亲的爱同样感人至深。尽管酷爱学习,她却几乎从不去学校,因为她8岁开始挣钱,帮助养家。在她的周围,大家都在挣扎着努力活下去,只有母亲在她童年时给她的一个拥抱一直温暖着她。正如她在向纽约时报提出奖学金申请以及在获奖感言中说的一样:“我一直都爱着我的妈妈,无论何时何地,我一直都爱着她,尽管有的时候连她自己都忘记了,但是我一直都爱着她,自始至终,对,自始至终。”喜怒无常的精神病母亲成了她的孩子,她悉心照顾着母亲,直至送终。正是她对母亲的爱,她的真诚,她的经历,深深打动了奖学金的评委,为她敞开了成功之门。正是眼见母亲一生的悲惨,她才不给自己任何沉沦的借口,不让自己被囚禁在社会的底层,而是朝着一个更丰富更美好的世界飞奔。

四、阶层的跨越

幅度巨大的社会阶层纵向流动,尤其是下层阶级至上层阶级的流动,是“美国梦”表现出来的最为显著的特征。社会学上有一个术语叫“获至性地位”,即一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这是社会公平的一种表现。但是,既得利益阶层维护着已经成型的社会结构,在克里斯们执著地追求成功的面前,赫然横亘着一个由财富拥有者们组成的上流社会,他们构成了克里斯们成功路上似乎不可逾越的障碍。正如丽兹所说:“似乎世界上的每个人,好像都披着一层膜,无法穿透。这种感觉很奇怪,有点悲哀,可是没有办法改变,好像他们来自不同的世界。”所以丽兹要更努力,更努力,把自己推到那个世界去。借用克里斯在教堂里听到的一句赞美诗:“上帝请不要移掉那座高山,但是请赐予我征服它的勇气。”生活中的每一座高山、每一个障碍,都是对追梦者的考验。阿甘、丽兹、克里斯锁定客观目标,立足于实际情况,吃苦耐劳,抓住机遇,脚踏实地一步步地往目标靠近,最终到达了梦想中的天堂,脱胎换骨,成为人上人。他们的成功给了世人一个极好的榜样,让人觉得社会的每个地方都是突破口,社会也由此充满了活力。

五、结 语

从这三部典型的美国式励志影片可以看出,“美国梦”的实质就是美国移民文化无限传承的一切从零开始的创业冒险精神。它所包含的积极意义是:人人都拥有平等的权利;人人都拥有成功的机会;成功取决于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而不是家世和背景。勤奋与坚忍不拔的乐观精神是美国梦的菁华所在;它给人以力的感召、勇的追求和智的礼赞。一个人只要紧紧抓住梦想,不让梦想消亡,生活就不会成为冻结着冰霜的贫瘠土壤;一旦放飞梦想,就会像羽翼丰满的鸟儿。正如克里斯对片名中那个明显拼写错误的解释:There is no “y” in happiness.There is “i”.(幸福里面没有为什么,只有我。)

[参考文献]

[1] 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

[2] 段连城.美国人与中国人――中美文化的融合与撞击[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1993.

[3] 董小川.美国文化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 王锦瑭.美国社会文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6.

[5] 修刚.实现“中国梦”的文化基源[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2006(02).

第12篇

关键词: 故事情节 父亲缺位 疯魔 “从一而终”

分别于1993年、2010年诞生的中国剧情片《霸王别姬》、美国惊悚片《黑天鹅》,以各自独有的特色震惊了各国影坛。张国荣、张丰毅、巩俐、葛优领衔主演的《霸王别姬》将清末到这段大的历史时空下京剧主唱程蝶衣与段小楼等人之间的爱恨情仇及程蝶衣对京剧执著的故事演绎得亦真亦幻。著名女演员娜塔莉·波特曼的精湛演艺给《黑天鹅》的成功增加了几分保证,该电影主要讲述的是为把芭蕾舞演绎到完美并夺得“天鹅皇后”之称的女主角妮娜的“苦学史”及心路历程。将电影与各国的传统文化——京剧、芭蕾舞结合的艺术手法,给《霸王别姬》、《黑天鹅》添增了几分民族特色,这也是两部电影成功的一大关键要素,值得借鉴。

下面我从故事主要情节的角度来解读这两部影片的同与异,用极为精简的两句话分别概述这两部影片的主要情节:程蝶衣为京剧(段小楼)(“从一而终”)而死(《霸王别姬》);妮娜为芭蕾舞(完美)而死(《黑天鹅》)。两者都是为某个目标(艺术或爱情)努力,最终献出生命这样一件事。因此我们说在大的情节上两部影片具有同一性。然而,如果我们只看到这两部影片的同一性,那么1993年《黑天鹅》的出现则显得意义不大,更不必说两部影片先后都曾获得过大奖的可取之处了。不可忽视的是,这两部影片在故事情节上虽存在异曲同工之妙,但相同的情节下两者“各表一枝”的故事演绎方式却值得我们关注。

一、主要角色出场:父亲缺位,母亲专制

首先谈谈情节(或故事)的开端。影片是围绕主要角色的出场展开的,我们可从主角的出场来具体分析《霸王别姬》与《黑天鹅》“同中存异”的故事开端。

母亲带着儿子(程蝶衣)往戏院赶去,这一镜头拉开了《霸王别姬》故事叙述的真正序幕。小豆子(程蝶衣小名)母亲的身份是,父亲是谁小豆子并不清楚。为了让小豆子寄生科班,其母狠心且利索地切除了小豆子的身体障碍——第六指。母亲有意抛弃的决心加上不可动摇的专制地位,是小豆子进入科班甚至是后来成名于旦角的必要条件。如果我们把家庭中母亲的专制看做是小豆子进入科班的显性要素,那么父亲的缺位则是小豆子进入科班并跻身于旦角的隐性要素。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每个男孩天生具有“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霸王别姬》中父亲缺位的家庭刚好给予了小豆子恋母情结无节制发展的空间,加之母亲不能给小豆子正确的指引,使小豆子无法完成认同父亲的过程,最后导致自身男性身份认同的缺失。因此,父亲缺位的家庭环境是小豆子性格乃至性别扭曲的关键性因素。“每一个我们所检视过的性倒错者,在他童年的最初岁月里,对女人(通常是母亲)都曾有过一段极为强烈但短暂的‘固置’。其后,他们自己模拟了那个女人,而以自己为性对象。”①由于京剧旦角的特殊要求,父亲缺位导致的“性倒错”又反过来促成了人物的事业(在影片中也可以说是梦想)的成功。因此可以这样说,由于父亲的缺位,母亲冷漠的态度,促成了程蝶衣事业的成功。

影片《黑天鹅》中的女主角妮娜虽然也是伴随着父亲缺位、母亲专制的家庭环境出场的,但是相比于《霸王别姬》中的程蝶衣,我们更倾向于认为这样的环境对妮娜梦想的实现起到阻碍作用。

故事的开头,影片《黑天鹅》给我们呈现的是温馨的母女二人世界。这样的世界被女性化的标签重重包围,粉色的食物、粉色的服装、粉色调的房间,正如母亲对妮娜的称呼sweet girl。这个家庭虽然没有父亲出席,但是它是甜美的。甜美的世界,柔弱乖巧的女性性格生成,导致“白天鹅”完美地出现(导演托马斯声称妮娜是饰演白天鹅的不二人选)。但是托马斯需要寻找的并不只是白天鹅,他需要一个兼具黑白天鹅特征的“little princess”。与白天鹅恰恰相反,黑天鹅代表着叛逆、野性、欲望与邪恶。当妮娜为了演好黑天鹅不断尝试与突破时,以剪去妮娜指甲(指甲象征黑天鹅破茧而出的武器)为代表的一系列行为显示了母亲对妮娜向黑天鹅突破的阻碍。母亲的压制、对手的竞争压力致使妮娜精神失常,而走向邪恶。从母亲这个角色来说,她确实一直以专制的姿态阻碍了妮娜对梦想的追求,这一点毋庸置疑。另一方面,父亲缺位,导致妮娜身上缺乏一种魄力,一种男性特有的果敢与奔放,这一点也加大了“黑天鹅”妮娜成功的难度。

因此,两部影片的主角都是伴随着父亲缺位,母亲专制的家庭环境出场的,这是“同”。而“不同”的是,两位主角对各自角色的理解和完美演绎,使两部影片分别获得了成功。

二、故事发展主体:“不疯魔不成活”

其次,在这两部影片的主体部分我们看到的都是“不疯魔不成活”的故事。“为了艺术得以存在,为了任何一种审美行为或审美直观得以存在,一种心理前提不可或缺:醉。首先须有‘醉’以提高整个机体的敏感性,在此之前不会有艺术。”②这两部电影的主角程蝶衣、妮娜最终获得完美演技,是因为他们都具有这种陶醉的心理前提。但是,也正是这种陶醉使得两人最终都走入了“不疯魔不成活”的怪圈。

其实从第一部分的分析中,我们已经看出为了达到事业的完美,程蝶衣与妮娜需要沿着不同的“生理方向”发展。作为一位男性要演好虞姬这一女性角色,程蝶衣必须保持或发展女性的柔美,即“女性化”。而妮娜需要反抗母亲的干预,需要突破或去除女性的柔美,即“去女性化”(或说“男性化”)。相较于白天鹅代表着女性的纯洁与柔美,黑天鹅则需要有争强好胜、欲望爆发、放荡不羁的男性化气质。白天鹅妮娜要想成为黑天鹅,她必须剥落自身“sweet girl”的美丽衣裳。“女性化”与“去女性化”属于两个截然相反的方向,但是两者都需要人物与造物主的定论(命定的性别)作斗争。而这场斗争必然会给两人带来苦痛与悲剧。然而,程蝶衣的悲剧更多的源于外在,“《霸王别姬》充溢着对权力暴力的反思和批判,这些权力暴力来自于人伦、文化、政治多个方面。”③妮娜的悲剧则来源于内在,内在心理机制。在《霸王别姬》中,“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才是小豆子真正身份,但是师傅或师兄屡次对小豆子施加暴力,让小豆子认同“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无论是年幼的小豆子还是长大成角的程蝶衣,都无法躲过清末社会“狎玩相公”风气对自己身心的。抗战时期为了救师哥段小楼,程蝶衣无法选择地为日本侵略者唱曲遭到唾骂。新中国成立后,事业被迫中断而吸毒,时期更是受到非人的压迫。清末到“”的历史成为《霸王别姬》的纬线,程蝶衣的命运则被这条纬线牢牢钳制住。《黑天鹅》中没有《霸王别姬》的历史叙述,《黑天鹅》主要展现的是妮娜因为恐惧、焦虑而出现精神分裂。母亲想让妮娜拿到“天鹅皇后”的荣誉,托马斯要求妮娜演出更好的黑天鹅,这些确实给予妮娜很大的外在压力,但是这种压力并非不可避免。当母亲知道女儿的病症后,毅然让女儿放弃“天鹅皇后”,而托马斯的要求是针对所有舞者。个人内心太过在乎而产生的急功近利心态最容易使人产生紧张、焦虑、多疑等精神状态。因此说,《霸王别姬》中的悲剧比较宏大,是历史悲剧,而《黑天鹅》中的悲剧则属于个人悲剧,这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电影,两者皆有很强的感染力。

以上我们谈到了程蝶衣与妮娜“不疯魔不成活”的追求方向及追求过程中的悲剧。下面谈谈两人在追求过程中所呈现的精神状态——身处梦境之中。妮娜的这种精神状态我们很容易把握。《黑天鹅》片头妮娜梦中一切无疑是故事发展的预兆。“不疯魔不成活”的追求使得妮娜时常处于幻觉之中,地铁窗户中的女人、母亲卧室里漫画的复活、自己与莉莉的、莉莉屡次盛气凌人的出现在自己面前,乃至最后在幻觉中刺杀莉莉(实际上刺杀了自己)。妮娜的梦是偶发的,是一个个幻觉的碎片,也正是这些碎片拼接起了《黑天鹅》这部影片。而《霸王别姬》中程蝶衣的梦则是“众人皆醒我独睡”的人生长梦,真正进入睡梦中的程蝶衣只说过“娘,手都冻冷了”这一句话。这句话真实反映了程蝶衣的孩童经历,而切实生活在现实中的程蝶衣却又一直睡在梦里,正如段小楼所说的“你也不看看这世上的戏都演到哪一出了”,沉睡于戏剧中成了程蝶衣的生活。在戏中,程蝶衣是虞姬,她紧紧跟着霸王;在戏外,程蝶衣也是虞姬,“她”紧紧跟着“霸王”段小楼。直到人生的最后一场戏,段小楼重新将“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这句话压向程蝶衣,他恍若知道了真相,但在真相面前,程蝶衣是痛苦的。沉睡在戏剧中,至少程蝶衣有了目标、有了心灵的寄托。而真相后无能为力与无法返回,只能让蝶衣选择死亡。

在故事的主体部分,“不疯魔不成活”是“同”,而人物“疯魔”的方向,表现状况,以及“疯魔”的悲剧原因等是“异”的。

三、不约而同的结局:女性的“从一而终”

最后,我们跳不过故事的结局。与《霸王别姬》一样,《黑天鹅》的结局也是女主人公自杀而亡。而在死亡的最后一刻皆有男主人公(分别是霸王段小楼与导演托马斯)相伴左右。

妮娜与程蝶衣在对芭蕾、对京剧的痴迷上做到了“从一而终”,且最后达到完美。除此之外,他们还完成了芭蕾舞剧《黑天鹅》、京剧《霸王别姬》中女性对男性的“从一而终”。每一个“天鹅皇后”都会被托马斯称为“little princess”,而妮娜对“little princess”的称呼也是非常向往的。最后一天排练结束后,妮娜无意中发现托马斯与莉莉在暗中欢好。随后莉莉的脸忽然变成了自己的脸,黑暗中是自己在被黑魔王蹂躏,妮娜表面渴望被黑魔王蹂躏实则希望与托马斯欢好。在追求芭蕾的完美演艺的同时,她是在追求托马斯对自己的宠爱。影片的最后,“我完美了”,妮娜奉献了完美的芭蕾,也获得了托马斯对自己“littleprincess”的美称。因此说,妮娜对芭蕾的执著追求,也可以看做是她对男主角托马斯执著的爱慕,“从一而终”。“几乎所有的叙事形态都具有男性主体叙事的特征”,“至于女人,终究必须是美丽的性别”④。妮娜最后的完美,以及为托马斯一手执导的芭蕾的献身,无疑体现了男性对女性的完美想象。女性为男性追求完美,及至最后献身,正是男权社会中文学的一大母题。

在谈《霸王别姬》女性“从一而终”的结局时,我们首先需要分析主体——女性的特点。相对于妮娜的女性身份,程蝶衣则是“形成”的。“一个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没有任何生理上、心理上或经济上的定命,能决断女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而是人类文化之整体,产生出这居于男性与无性中所谓‘女性’。”⑤程蝶衣作为女性,就是典型的后天形成的范例。小豆子虽然是男孩,但是相较于其他男孩,他稍显柔弱与秀气,在科班这个“单性环境”中,小石头(段小楼)给予他保护,因此在母爱失去之后,小石头渐渐成了他的依靠。从一直说错台词,到最后一举成名,少不得成全于小石头的粗暴之举——用烟斗搅破小豆子的嘴。父亲般角色的小石头让小豆子心甘情愿地认同于性别异化,并最终爱恋上小石头。在戏中,程蝶衣是虞姬,她唯一的依靠是霸王;在戏外,程蝶衣唯一的依靠也是“霸王”。京剧与霸王是程蝶衣生命的全部,他迷恋上戏中的生活。当段小楼娶菊仙为妻的时候,程蝶衣气急败坏,他痛恨菊仙,从见到菊仙的第一面到菊仙死去,程蝶衣对菊仙的仇视态度从来没有改变过。其实在程蝶衣痛恨菊仙之余,他又是多么希望自己就是菊仙,从此一直守着霸王,守着段小楼。在影片的最后,程蝶衣终于夺回了他的霸王,可以与段小楼回到舞台,回到过去,但是事实无法改变,一句“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让程蝶衣跌坐在残酷之中——霸王只在戏里,而戏剧总要回到现实,可是“女娇娥”的面具戴了大半辈子,已经不知该如何回到“男儿郎”。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段小楼让程蝶衣走向了女性的完美,可在最后的完美一刻,他狠狠地拒绝了完美的程蝶衣。在这里我们看到更多的是,社会对人的残忍,而不仅是男性对女性的幻想。

因此,我们说女性的“从一而终”是两影片结局的“同”,而在主体——女性的形成、对象——男性对女性的态度以及这一结局印证的文学母体等方面是存在差别的。

导演陈凯歌与达伦·阿罗洛夫斯基结合本国的特色先后为我们带来了具有相同情节却有着异质内容的精彩影片《霸王别姬》与《黑天鹅》。以上我们是从影片情节的发展过程:开头、主体、结尾三大部分着手,梳理这两部影片的相同与相异之处,两者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各自演绎着各自的精彩。当然,当我们观赏这两部影片时,还可以发现它们之间更多的相同或相异之处。更重要的是,通过赏析这两部电影,我们知道同样的情节或同样的故事会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并且不同的表达方式都可以达到艺术的完美。

注释:

①[奥]弗洛伊德.爱情心理学[M].林克明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50.

②[德]尼采.偶像的黄昏[M].周国平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6:59.

③王辉.破茧成蝶:人类“从一而终”的终极梦想——浅析电影《霸王别姬》的悲剧形态及其影像叙事[J].山东文学(下半月),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