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财务考察报告

财务考察报告

时间:2022-01-31 06:17:48

财务考察报告

第1篇

财政部企业会计财务管理考察组

应日本公认会计士协会和日中经济协会的邀请,我们于一九八0年八月二十六日至九月十九日访问了日本,考察日本企业财务管理的情况。在访问期间,根据两个协会的安排,拜会和访问了大藏省、公认会计士协会、日中经济协会、经济团体联合会,重点访问了新日本制铁公司、五十铃汽车公司、东京芝浦电气公司、小松制作所、川畸重工业公司和日立精机公司六个公司。由于时间短,日方准备的材料未能系统的介绍,有些问题考察的不够深入。据我们粗浅的了解,日本在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做法和经验,有些是有参考价值的。给我们印象较深的,有以下三点。

大公司的财务管理体制高度集中

这次考察注意了解了日本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方面的情况。访问的六家公司中,除日本精机公司规模较小外,其余五家是日本着名的大公司。新日本制铁公司有八个大型的从炼铁到炼钢、轧材的联合钢铁厂,炼钢能力达五千万吨,其中三座大钢厂,生产能力都达800一1,000万吨。东京芝浦电气公司拥有三十多家工厂,上年的销售额合人民币一百亿元。五家大公司中,相对来说规模较小的五十铃汽车公司,有两个汽车制造厂,年产汽车四十万辆。上述五家大公司的管理体制分二种类型:一种是人、财、物、产、销的管理权都集中在公司,职工的招收、科级以上千部的任免、工资和奖金标准的确定、设备投资、主要原材料采购、接受订货、推销产品与核算损益,都由公司负责,工厂只是生产的执行单位,根据公司的指令和计划,组织生产,管理成本、质最和采购零星材料。属于这一类的是新日铁、五十铃和小松制作所三家。新日铁所属的君津钢铁厂,生产能力年产钢1,000万吨,这样大的工厂,折旧费都集中在公司统一使用,工厂更新设备、进行技术改造,要报计划,经公司审查批准后执行。在批准的投资额中,给相当于一年折旧额十分之一的机动资金,可以应变使用。在计划之外,工厂没有购置设备和建设工程的权利。

另一种类型,是所属工厂多,产品神类多,按产品把工厂分成若千个事业部进行经营,以事业部为单位核算盈亏。例如,东京芝浦电器公司有三十一个工厂,分为电波电器、电器通信、医疗机器等十九个事业部。川畸重工业公司有十八个工厂,分为造船、车辆、航空机等十五个事业部。事业部在产、供、销方面有类似独立公司的权利,但人事权和财权,仍集中在公司。在人事方面,事业部需要增人,由事业部提出计划,经公司董事会审查批准后,工人由事业部(或工厂)招收,大学毕业生由公司统一招收。科长以上千部的提升,由事业部推荐,公司审批。在财权方面,各项资金由公司集中调度使用,事业部无权向银行借款。事业部需要的流动资金,公司核定给一个数额,由公司提供贷款,收取利息。事业部由于管理不善,资金周转发生困难,需向公司申请追加借款。东京芝浦电器公司规定,这种借款,加倍收息。扩建、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需要的投资,事业部每年要作出计划,报公司审批。公司按批准的计划提供资伞去事业部按批准计划执行,计划外没有用钱的权利。东京芝浦电器公司虽然规定折旧费留给事业部,但要用于基本建设和设备更新改造,也得按公司批准计划执行。在批准的工程计划之外,也无权动用。

以上两种类型,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人事权、财权高度集中。我们曾问过新日铁和川琦重工,工厂规模很大,财权高度集中,有什么利弊。新日铁的经理部长中津海先生讲:管理高度集中,可以保证最有效的使用资金,最合理的经营。十个钢厂,都希望发展,要求投资,在那个厂投资最合理,最经济,工厂不了解,公司可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十个钢铁厂,有二个厂各种钢材都可以生产,其余厂生产的品种都有分工和侧重,有的适合少品种大批量生产,有的可以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在生产安排上,公司统一接受订货,可以根据订货的品种、数量和运输条件,安排到最合适的单位生产,做到高效率、低成本。如果由工厂各自接受订货,就会失去这个优势。川畸重工经理部长横山先生讲,财权集中,可以合理使用资金乃但也有缺点,事业部有依赖思想,主动精神差。在竞争激烈、市场多梢的情况下,使用资金要谨慎,集中管理是有利的。

我国正在进行企业财务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财权。日本的作法,值得我们研究参考。财权不宜放的太散,财权太散,不利于合理使用资金。对财权,可研究区别对待,属于生活福利基金、奖励基金,直接放给基层企业步属于生产发展基金(包括折旧费在内),可以一部分放给基层企业,一部分放到公司一级。这样处理,可能既有利于调动企业积极性,又有利于合理使用资金。

十分重视会计财务工作

各公司在介绍情况时,对经营的目的讲的非常明确。私人公司的目的就是为了盈利,不盈利公司就无法生存。因此,公司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提高盈利水平而进行的。为了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增加盈利,各公司都非常重视会计财务工作(日本是会计、财务工作合一,以下统称会计财务工作),把会计财务工作当作对企业整个经营管理进行控制管理的系统,充分发挥会计财务工作在经营管理上的作用。尽管他们用人精打细算,但在配备会计财务工作人员上肯下本钱。东京芝浦电气公司的会计核算已全部采用电子计算机,还配备950名会计财务人员,占公司职工人数的百分之一点五(不包括电子计算机操作人员)。企业的领导人都懂得通过会计财务工作进行企业管理。兵库县经营者协会副会长滨先生讲:“不懂会计财务工作的人,就没有资格当企业领导人。”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理解他们对会计财务工作的重视程度。据六个公司的介绍,会计财务工作有以下特点,

一、通过会计财务工作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他们认为,现代化企业,规模大,大的 公司下属有许多事业部和工厂,有生产、物资供应、产品销售、技术研究、发展新产品、 基本建设、设备更新、成本和盈利等等十分复杂的管理事项。对庞大的企业,复杂的管理事项,如何进行管理,会计财务工作利用货币和计算经济效果的方式,提供了简化的、明了的综合的管理方法,即实行预决算管理。所谓预算,就是对生产、物资供应、产品销 售、技术研究、发展新产品、成本、利润和设备投资计划,以预算的形式编成。预算经公司董事会批准,在执行中按预算进行严格控制。决算就是预算的执行结果。决算同预算的 差异,各公司每月都进行分析。他们强调责任会计制,即会计要反映事业部、工厂、车间 以至班组各级的经营责任。各级都要进行预算执行结界扩险查考核,完成的好,要找出经 验,普及提高,完成的不好,耍找出原因,研究措施加以解决。他们的会计财务工作,事 后反映虽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重点是放在事前预算控制上,充分发挥了会计财务工作 的积极作用。

二、狠抓成本管理。成本管理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确保实现盈利目标。资本主义国 家企业之间竞争十分激烈,企业要得到生存和发展,必须增强竞争能力。企业的竞争力, 主要靠产品价格低、品质好、式样新。生产成本低,价格才能有竞争力,取得超额利润。 他们抓成本管理,有以下特点:

1·经理、厂长直接抓成本。小松制作所的粟津工厂,在厂长直接领导下;有个工厂管理室,室下设七个科,有二个科是管成本的。一个是成本管理科,有9个人,专门搞成本计划管理。另一个是价值工程科,是专门调查、研究、分析降低成本的途径、方法、有七个人,都是技术人员。日常的成本核算、分析管理工作,由总务部会计科负责。五十铃汽车公司,有一个直接归总经理领导的办公室有122人,主要是搞经营规划的,其中63人是搞成本规划、管理和搜集成本情报的,多数是工程技术人员。日常成本核算、管理,另由成本科负责。

2·重视成本的事前管理。事前管理着重抓成本规划、产品设计和试制。这个环节的工作抓好了,以后生产的成本管理献比较容易了。要生产一种新型号的汽车,根据对国内、国际市场相同类型的汽车进行分析研究,确定一个有竞争性的销售价格。销售价格减去合理的利润,作为进行生产的目标成本。目标成本交给设计、技术、生产和供应等部门进行具体设计和落实。如果达不到预定的目标成本,就进一步研究改进设计,力求改进技术,提高材料利用率,采用廉价的代用材料,降低材料、协作件的采购价格,提高生产率,务求达到目标成本。达到了目标成本,才能证式进行试制,否则,就不试制了。

生产过程中的成本管理,采用标准成本(也叫预算成本,我们叫计划成本)进行事前控制。标准成本按成本形成的责任单位逐级分解落实到基层,按标准成本对生产过程实行管理,使成本管理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同时,也重视事后检查考核。各个责任单位按期分析实际成本同标准成本的差异,实际成本低于标准成本的,要找出经验,巩固普及,实际成本高于标准成本的,要找出原因,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新日本制铁公司各钢厂每天向公司报一次成本情况。东京芝浦电气公司深谷工厂每月开二次会,研究分析成本。五十铃汽车公司川菊工厂每月科、部、厂分别开成本会议,分析研究经费预算、工资预算、材料利用率等成本情况。

事前的成本管理,在新厂、新设备建设前就进行充分的研究,保证投产后能做到低成本。私人办工厂是为了盈利,建设新厂,扩充生产设备,投产后产品售价多少,成本高低,能否赚钱,这是决定是否投资建设要研究的中心问题,也是银行决定给不给贷款要研究的中心问题。工厂建设方案,要经过长时间的反复研究,多种方案比较,力求投资省 (投资多了,折旧费就大,影响成本高,还要增加利息负担)、工艺流程合理、效率高、产品质量好、成本低、赚钱多。不像我们那样,建设工厂事前不研究投产后的产品成本,工厂投产后发现消耗大、成本高,再去抓成本已经晚了。他们工程建设前研究的时间比较长,准备的充分,一旦决定建设,就集中力量摘,工期比较短,经济效果好。例如,君津钢铁厂,是一个年产1,000万吨钢的大联合钢铁厂,是填海造地建设起来的。新日本制铁公司五十年代末期就开始研究建设这个厂,前后经评六、七年的研究审查,1967年3月才开始填海造地建设,并相继开始钢铁厂各项工程的建设。第一期工程从填海造地开始到出钢材,仅仅用了十九个月的时间,全部工程只用了五年多一点的时间。各项工程投产的时间衔接的非常好,焦化厂1968年8月1日点火,烧结厂11月10日投产,一号高炉11月27日点火,第丁炼钢厂12月2日投产,第一初轧厂12月11日投产,热轧厂1969年1月13日投产,保证了较高的投资效果。新日铁用的铁矿石99.2%是进口的,每吨进口价是22美元;用的焦煤86%是进口的,每吨进口价高达60美元,在这种不利的条件下,由于工厂建设合理,采用新技术,加强成本管理,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上仍有竞争力,保持了较高的盈利水平,销售利润率达到11.5%。

3·成本管理强调依靠全体职工。东京芝浦电气公司和小松制作所介绍,都讲成本管理要依靠企业的每一个成员。他们依靠职工进行成本管理的方法,首先是注意对职工进行成本意识的教育。小松制作所介绍,职工对成本有正确的认识,是降低成本的重要条件,成本意识可以给每个职工的活动指出方向和目标。用我们的话讲,教育职工,有勤俭的思想,行动上才能注意节约。其次是每年制定计划时,发动全厂职工讨论降低成本的措施,制订降低成本的计划。讨论的重点放在本人本单位主管的工作上,怎样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消耗、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通过职工讨论,制订出个人的、班组的、车间的以至全厂的降低成本计划,把降低成本责任落实到每个人。实际执行,按计划进行检查考核。这个方法卓有成效。东京芝浦电气公司深谷工厂,有一个装配工序,通过发动职工讨论,采取措施,提高效率30%。三是开展小组管理活动。(类似我们的班组核算)。目标是高质量、高效率、低消耗。深谷工厂84个小组,都开展了小组管理活动,收效很大,去年节约成本一亿日元。小组管理活动开展的很普遍,全国约有1,000万人参加。日本产业界非常重视这个活动,他们称为“全员自主管理运动”,是推动日本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四是提案制度,即发动职工对企业经营管理、、生产、技术等各个方面提合理化建议,好的建议及时采纳,用于生产和经营管理上。东京芝浦电气公司深谷工厂1979年共提合理化建议2.2万件,平均每人7件。这个制度实行的也比较普遍。日本产业界非常推崇这个制度,说它是开发职工的智慧办好企业的重要方法。

政府也通过经济团体指导成本管理。日本的经济在相当程度上依赖出口,国际市场竞争很厉害,日本政府非常重视经济的竞争能力,在全国开展了几次合理化运动。在合理化运动中,政府通过民间经济团体提出一些指导原则,推进合理化。日本机械工业协会于六十年代初提出了“机种生产集中原则”,规定一个工厂生产某型号机械,要达到全国产量 5%以上,本公司总产量的20%以上,因为规模小,批量少,不经济,就应进行产业调整,组织集中生产。这个措施,促进了专业化大规模生产,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增强了竞争力,对经济发展起了很好的作用。现在经济规模比六十年代初大多了,上述具体比例虽已不适用,但各企业从本身利益考虑,还是坚持机种生产集中原则的。

三、使用资金谨慎,讲求经济效果。经济效果是私人投资的目标。经济效果不好,企业就会遇到困难,甚至会倒闭。因此,使用资金都非常谨镇,尤其是在增加设备投资上更为慎重。东京芝浦电气公司将设备投资分为提高效率更新设备、增加生产扩充设备、新建工厂三类。为提高效率更新设备,要详细计算和比较新旧设备的经济效果,包括用人数、作业率、材料利用率、废品率、成本、投资利润率、资金回收期限等。更新设备追加投资的利润率(成本降低额+更新设备投资额),一般来讲要揭于利用惊芍设备的利润水平,才有采用价值。如果不能带来增加的利润,就不投资。对扩充生产设备和新建工厂的投资,要作更周密的研究,包括原材料来源、协作厂家、水泡供应、运输条件、地质条件产品质量、产品销路、销售价格、有技术能力的劳动力、成本、资金、施工单位、建设工期、投资利润率、投资回收期(投资额/扣除纳税、资本分红后的利润+折扣)等等方面,进行详细周密的调查研究。日本的企业,自有资本都比较少,只占17%左右,一般企业大部分投资、 要向银行借款。上述各项,不但企业要研究,提供贷款的银行也要审查。经过公司、银行详细认真的研究审查,上述各项都有把握落实了,经济效果比较好,投资一般五至七年可、以收回的,才决定进行投资,银行才提供贷款。因为决定投资谨慎,投资的经济效果都比 较好。据日本兴业银行介绍,经他们审查提供资金的工程,都是成功的。

在使用流动资金方面,讲求金融成本,力求少用资金。新日本制铁公司完全依赖进口 的铁矿石,只储备50天左右的用量,煤储备40天左右用量。东京芝浦电气公司深谷工厂。 低值小零件储备十天用量,显象管、电视机外壳只储备二小时的用量。川崎重工摩托车 厂,零件储备二天用量。小松粟津工厂,生产多种挖掘机,过去是不同型号的产品轮番生 产,这样效率虽高,但占用的资金多,利息负担大,现在改为在一条装配线上同时装配几种型号的挖掘机,节省了资金。企业都讲求资金周转速度,资金运用效率高,机械工业二百二十个大公司,流动资金一年周转5.8次(按销货成本计算),比我国民用机械工业周转1.1次快四倍多。钢铁工业三十九个公司,流动资金一年周转3.8次,比我国冶金工业周转2次快将近一倍。

日本的会计工作,很有特色,不少地方很值得借鉴。他们将会计工作提高到企业经营 管理至为重要的地位,使其对企业经营发挥有效的控制作用。会计工作,重点放在成本管 理上,成本管理着重事先控制,使用资金谨慎,非常重视使用资金的经济效果,企业领导人懂得会计知识,会运用会计工具进行企业管理,政府关心宏观方面的成本管理,通过民 间经济团体进行指导,等等,这些都值得学习。相比之下,我国的会计工作是落后的,虽然群众有许多创造,有些方面还胜过日本,但缺乏理论上的概括和提高。会计工作的重点 放在记帐、算帐、报帐和事后分析反映上,缺乏事先控制的积极作为。企业的管理千部,懂得会计知识、会运用会计工具管理企业的人很少。我国的会计理论函待发展和提高,以便用先进科学的会计理论指导实践,发挥会计工作在新长征中的积极作用。建议对企业的经理、厂长进行会计知识的教育,各级经委轮训企业千部要增加适量的会计课程,使他们粗懂一般会计知识、会计的主要作用和运用会计管理企业的方法。从日本的经验来看,合理的贷款利率,能有效的促进提高资金使用效果。目前,企业的资金使用费和银行贷款利率太低,不能发挥促进有效使用资金的应有作用,建议适当提高。

对大企业进行社会性会计监督

日本的企业制度,股份公司是主要形式。股份公司与一般企业不一样,投资人多,大公司股票持有者有几十万人,如新日本制铁公司股票持有者51.3万人,公司需要向股票持有者提供客观和公证的经营和信用情况。日本战后恢复差济,企业向社会筹集资金,吸引外资,也需要向社会提供本企业的信用情况。为了适应这种需要,日本实行了股票上场公司 (股票能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买卖,叫股票上场)财务公开制度和公认会计士(会计师)制度。证券交易法规定,股票上场公司财务要公开,半年向大藏省报一次事业报告书,并送给股票持有人,同时在社会上公开发行,供想买股票的人阅览。事业报告书包括:企业概况、资产负债表、损益计算表、利润分配表。股票上场公司的会计决算,必须经公认会计士进行会计检查,写出检查报告,证明公司的会计决算符合法律规定和会计规则,经公司董事会讨论通过,才能呈报和发表事业报告书。上场公司财务公开制度,是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润,同时也有利于公司事业的发展。经营好的公司,盈利水平高,财务状况好,可以提高公司信誉,投资者愿意买它的股票、债券,向银行借款也比较容易。

第2篇

[关键词]审计风险 程序 了解环境

审计师在审计时应当考虑的风险包括三种,即企业的经营风险,审计风险,特别风险。经营风险是对实现企业目标或执行企业战略产生不利影响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企业所具有的经营性质、所处行业、外部监管环境、企业的规模和复杂程度等因素都对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有密切的关系,许多经营风险最终都会造成财务后果,比如经营风险中竞争者开始延长产品保证期,这样会给企业带来增加预提保证费用的风险,还有如果原材料发生短缺,就会产生标准成本的损耗率上升,竞争者在市场技术上开始领先,这样就会造成投资需要增加计提减值准备。审计风险则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核心概念,它由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组成,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它有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组成,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互为反向关系。特别风险是,在审计实务中需要特别考虑的重大错报风险,即是否是舞弊风险、是否是近期经济环境、会计处理方法和其他方面的重大变化、是不是复杂的交易、是不是重大的关联方交易、是不是对重大事项存在不确定计量空间,是不是设计异常或超出正常经营过程的重大交易,由此看到,特别风险与非常规重大交易和判断事项有关,即金额和性质异常并且不是经常发生的。

在审计实务中对各种风险的评价是风险导向审计的开始,审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目的是为了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为了了解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审计师首先要了解被审计单位极其环境(不包括内部控制),这其中包括,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性质,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其次要了解内部控制,这主要了解控制环境、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过程、信息系统与沟通、控制活动、对控制的监督;第三是对风险评估及其审计计划的讨论,主要是被审计单位面临的经营风险、财务报表容易发生错报的领域、错报的方式、特别是由于舞弊导致重大错报的可能性,第四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主要包括财务报表层次、认定层次(各类交易、帐户余额、列报、披露)。

为达到以上目的所要执行的具体审计程序有:

首先,询问。询问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内部其他相关人员,询问的主要问题有新的竞争对手、主要客户和供应商的流失、新的税收法规的实施、以及经营目标或战略的变化、财务状况和最近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可能影响财务报告的交易和事项、或者目前发生的重大会计处理问题等,审计师还应当考虑询问内部审计师、采购人员、生产人员、销售人员等其他人员,并考虑询问不同级别的员工以获取对识别重大错报风险的不同需要,即询问治理层、有助于审计师了解其针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编制环境;询问内部审计师有助于审计师了解其针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有效性的情况,以及管理层对内部审计发现的问题是否采取适当的行动;询问参与生成、处理或记录复杂或异常交易的员工,有助于审计师评估被审计单位选择和运用某项会计政策的适当性;询问内部法律顾问,有助于审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有关诉讼、法律法规的遵循情况、影响被审计单位的舞弊或涉嫌舞弊、产品保证和售后责任、与业务伙伴的安排、以及合同条款的含义;询问销售人员,有助于审计师了解营销策略及其变化、销售趋势或与其客户的合同安排;询问营销或销售人员,有助于审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原材料采购和产品生产等情况等情况。

 

其次,执行分析程序。分析程序是指审计师通过研究不同财务数据之间以及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对财务信息作出评价,分析程序还包括调查识别出的、与其他相关信息不一致或与预期数据严重偏离的波动和关系,审计师实施分析程序有助于发现识别异常的交易或事项,即特别风险,审计师还可以对财务报表的审计产生影响的金额、比率和趋势进行预测。在实施分析程序时,审计师应当预期可能存在的合理关系,并与被审计单位记录的金额、依据记录金额计算的比率或趋势相比较,如果发现异常或未预期到的关系,审计师应当在识别重大错报风险时考虑这些比较结果

第三,进行观察和检查。观察和检查程序可以印证对管理层和其他相关人员的询问结果,并可以提供有关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信息,审计师应当实施下列观察程序,观察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如观察被审计单位人员正从事的生产活动和内部控制活动等;检查文件、记录和内部控制手册,如检查被审计单位的章程,与其他单位签订的合同、协议、股东大会、董事会议、高级管理层会议的会议记录,各业务流程操作指引和内部控制手册,各种会计资料、内部凭证和单据;阅读由管理层和治理层编制的报告,如阅读被审计单位年度和中期财务报告、管理层的讨论和分析资料、经营计划和战略、对重要经营环节和外部因素的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管理报告,以及其他特殊目的的报告(新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报告);实地察看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场所和设备;追踪交易在财务报告信息系统中的处理过程(穿行测试),这是审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业务流程及其内部控制时经常使用的程序。通过追踪某笔交易在业务流程中如何生成、记录处理和报告,以及相关内部控制如何执行,审计师可以确定被审计单位的交易和内部控制是否与之前通过其他程序所获的了解一致,并确定内部控制是否得到执行。

基于对企业风险管理的考虑,风险评估程序应当贯穿于企业财务报表审计的整个过程,并运用大量的专业判断识别、计量风险因素,为防止主观和片面的判断影响审计结果,要进行讨论和研究,形成对被审计单位的总体情况报告、总结上年的工作情况、被审计单位的环境变化情况、财报的易错领域、重要审计事项和审计领域、可能发生的重大舞弊和重大错报风险、重要性水平的设定、最后制订总体审计策略。

参考文献:

第3篇

1.改进政府财务报告是公共财政改革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我国财政体制发生了较大变化,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财政部门开始循序渐进的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在公共财政体制下,要保证财政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和财政管理的公开、公正、透明,考察部门预算的合理性及其执行效果,考察政府采购成本的公允性,对财政资金的使用实施有效的监控等,都需要相应的政府会计信息作支撑。与此同时,政府出于向纳税人、国债购买者和投资者等政府资金的提供者提供有用信息的需要(如纳税人对于政府资产管理的关注,国债购买者和投资者对于政府债务结构和偿债能力的关注等),出于监控财政资金的使用和加强政府自身资产和负债管理的需要,我国有必要建立相应的政府会计核算标准和财务报告制度。

3.政府绩效评价制度的建设离不开政府财务报告的改进

随着我国新一届政府开始推行问责制和公共财政体制要求对财政资金的使用进行追踪问效,我国财政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都在逐步建立起政府的绩效评价体系,以对政府部门及官员进行有效的制约和监督。

在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政府绩效评价标准的设计固然重要,但是为政府绩效评价提供数据的政府会计信息和其他有关信息则更加重要。从这个角度讲,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离不开政府会计的改革和政府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比如,如果要评价财政项目的有效性,就必须依赖于政府会计提供有关项目成本的信息和由项目所形成资产的信息如果要评价某一政府或者部门的工作业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就需要依赖于政府财务报告中所包括的营运绩效表和资产负债表所提供的有关收入、费用、资产、负债信息等。

4.改进政府财务报告是加强社会监督的需要

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对于政府财务状况、运营绩效和现金流量信息也日益关注,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知情权,从而对政府无形中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社会监督网。政府要提高自身的透明度,解脱其公共受托责任,满足社会监督的需要,也必须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政府会计标准和政府财务报告制度。

四、结束语

政府财务报告是政府会计的“产品”,它向社会公众提供有助于分析和评价政府的受托业绩及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财务信息,信息使用者可以据此做出相关决策。政府财务报告在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架起一座重要的信息沟通桥梁,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迄今为止,我国尚未实行政府财务报告制度,政府财务信息只是散见于政府预算执行情况报告或称政府财政报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以及政府工作报告等政府报告中。我国在政府财务报告的构建方面,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因此,对于政府财务报告的研究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蕾,曹雨露.美国政府财务报告模式的沿革与启示[J].财务与会计,2004,(01).

第4篇

为进一步加强劳动保障事务代理工作,根据本单位实际需求,决定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从事财务工作人员。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招聘计划

招聘一名从事财务工作人员。

二、招聘条件

1.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遵纪守法,品行端正,作风正派,无不良记录,具有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服务的精神;

2.身体健康,具有财务会计业务能力,会电脑操作,能够独立履行岗位职责;

3.本县户籍或本县生源,大专及以上学历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财务管理、会计学、审计学专业,年龄40周岁以下,有二年以上工作经历(以社保单位缴费证明为准)。

三、报名时间、地点

1.报名地点:海盐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底楼人力资源市场内(武原街道华丰路1199号人才小区8号楼)。

2.报名时间:2018年3月2日(星期五8:30-11:30)。

四、招聘录用办法

1.报名及资格审核:应聘人员凭本人身份证、毕业证书、户口簿等所需材料的原件和复印件进行报名,并提供近期一寸免冠照片两张,填写《2018年海盐县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代理所财务岗位报名表》(附件1),并接受现场资格审查,审查合格后领取《准考证领取通知书》。报名人数不足10人(含10人)的,通过资格审核后不组织笔试,安排面试。

如需委托报名,还需提供代报人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并填写《代报人员登记表》(附件2)。

2.笔试:笔试由县人力社保局统一组织实施,内容为综合基础知识(含财务知识),满分100分。笔试时间另行通知。

    3.面试:笔试后根据笔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按1:6比例确定面试对象,如不足10人(含10人)的按报名人数进行面试。面试由县人力社保局组织,面试总分100分,合格分为60分。面试后根据笔试、面试成绩各占50%计算综合成绩,根据综合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按招聘计划1:1比例确定体检、考察对象(当综合成绩并列时,以笔试成绩高者排名靠前),面试成绩低于60分的不予录用。

4.体检、考察:体检按《浙江省人事厅、浙江省卫生厅转发人事部卫生部关于印发的通知》(浙人公[2005]68号)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修订及》执行。考察参照《关于做好公务员录用考察工作的通知》(国公局发[2013]2号)和《关于修订〈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察工作细则(试行)〉有关条款的通知》(浙人社发[2014]149号)执行;体检、考察、公示期间出现不合格者,按综合成绩从高分到低分依次递补。

5.聘用:拟聘用对象必须服从组织安排,在规定的时间内办理报到手续,否则视作自动放弃。聘用后签订劳动合同,并实行试用期制度,试用期满后经考核不合格的解除劳动合同。

五、其他事项

本公告未尽事宜,由县人力社保局依据有关文件规定研究执行。本次招聘有关信息通知均在海盐县人事人才网(hyrsrc.com.cn/ww/wwaaindex.html)、中国海盐门户网站(haiyan.gov.cn/)公布,届时考生可到网上查询。

报考咨询电话:0573-86035716、86035077

1.2018年海盐县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代理所财务岗位报名表.doc

ede6e50492c60db5386541b9bd374a6b.rar (9.31 KB)

第5篇

关键词:企业 财务分析

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各大企业的生存环境愈加残酷,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提升企业实力,提高企业竞争力无疑是关系企业存亡的重要因素。企业财务分析作为企业财务管理手段之一,能够为企业的一切财务活动提供重要依据。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财务分析的意义及重要性进行研究。

1、财务分析的意义及方法

财务分析,通俗的来说,就是会计对财务报表和其他相关资料进行核算,并采用一些专业的分析方法,对企业过去及当前的有关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分配活动的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增长能力情况进行分析与评价。它可以为企业投资者、经营者以及其他关心企业的个人或组织提供了解企业过去、评价现状、预测企业未来的信息依据。换句话说,通过财务分析,我们便能知道企业的运营状态,并依此为依据对企业未来的做出规划。

财务分析的方法有很多种,主要包括:趋势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比率分析法

2、趋势分析法

趋势分析法是将两期或数期财务报告的相同指标进行对比,观察其增减幅度、方向、数额等,又叫水平分析法。其运用又有以下三种方式:

(1)重要财务指标的比较:将不同时期财务报告中的相同指标进行比较,观察其增减变化,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2)会计报表比较:将连续多期会计报表的金额并列,比较其相同的指标的增减幅度,从而判断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

(3)会计报表项目构成:由会计报表比较发展而来,它是以会计报表中某个总体指标为100%,计算出其组成个部分占总体指标的大小,以此来比较各个部分的增减变化,进而判断财务状况和发展趋势。

使用趋势分析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计算口径必须一致,各时期的指标如果口径不同,没有可比性;

(2)计算时应去掉偶然性项目的影响,使数据反映一般性状况;

(3)对某些有显著变化的指标,应运用里外原则,对其进行重点分析,采取应对措施。

3、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又叫连环替代法,因素替代法。它是根据分析指标与影响因素的关系,从数量上确定各因素对分析指标影响方向和成都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在某个或某些因素对分析指标产生影响时,假设其余各因素不变,逐一确定每一个因素变化对分析对象产生的影响。灵活运用因素分析法,有利于企业进行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促进企业进行目标管理,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4、比率分析法

比率分析法是通过财务报表中亮相相关数值的比率,推测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根据不同的分析目的和分析要求,比率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构成比率:又称结构比率。通过某经济指标各个部分与总体的比率,反映部分与整体的联系。计算公式为:构成比率=某组成部分数值/总体数值。合理运用构成比率,可以观察出总体的各个部分的形成是否安排得当,便于协调各个部分的财务活动。

(2)相关比率:根据经济活动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的关系,通过某个项目和与其有关却不同的另一个项目相对比所得比率来反映相关经济活动的关系,这就是相关比率。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计算简便,结果显而易见,容易判断,还能应用在不同规模甚至不同行业间进行比较。但是,使用此种方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对比项目须相关,不相关的项目之间进行比较是毫无无意义的;

②对比口径须一致,计算的子项和母项,他们的影响因素如时间,范围等方面须一致才可比较;

③衡量标准要科学,运用比率分析,要有一定的标准进行对比,才能对财务状况作出评价。相关的科学合理的对比标准有历史标准、行业标准、公认标准等。[1]

5、财务分析的重要性

现代企业管理职能有4大基本管理职能组成,即生产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作为四大基本管理职能之一,其作用不容忽视。笔者认为,财务分析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财务分析是评价企业经营状况的依据

通过观察企业财务分析,我们可以了解企业的现金流量情况、盈利能力、运营能力、偿债能力等,有利于企业管理者及相关人员评价经营者的财务状况和运营业绩。并将影响运营成果的各种微观因素、宏观因素、主观因素、客观因素等区分开来,及时发现对企业有害的因素并加以解决。还能客观评价经营者的工作成果,促进其更好的完成任务。

财务分析是给投资者、债权人提供信息的手段

投资者和债权人如何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并决定投资额度呢?财务报表便能给他们提供相关信息。投资者通过财务分析,可以了解企业的盈利能力,并对比各个企业,从而作出收益较大的投资决策;同时,了解了企业的偿债能力,便可以让投资者正确预测投资的风险,决定投资额度。同样的,债权人及其他相关人员,在观察企业财务分析之后,便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出预测,进而正确做出投资决策。

财务分析为企业发展发展提供资料

企业管理人员通过观察财务分析,可以了解企业当前的不足及生产中的薄弱环节,并采取应对措施,改善经营模式,提高经济效益,实现资本的最大化。[2]

财务分析除了其重要的作用,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资产的历史成本不代表其现有价值,参考过早的财务分析不能正确判断企业当前状况;假定人民币价值不变,使得财务分析在经历新一轮通货膨胀之后降低参考价值;同时,财务分析中的稳健准则要求预计损失,但不预计收益,这就是得财务分析可能夸大费用,少算收益,进而使财务分析失真;财务分析多是按年度报告,这样仅仅只报告了短期信息,不能反映企业长期的发展状况;报告的真实性是由审计来决定,而不同的企业会计政策也影响了报告的参考性。对于财务分析的局限性,我们应采取一定的措施予以应对,力图财务分析的真实可靠。

7、结语

总的来说,财务分析能帮助投资者,管理者了解企业的运营状况,并作出正确的决策,但自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的完善财务分析,是财务分析更具有说服力,更具有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审计委员会 有效性 独立董事 独立性

一、审计委员会目的研究

(一)国外文献 Eiehenshe&Shield(1985)将审计委员会在美国的设立与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如)联系起来,发现公司成立审计委员会是为了顺应日益增加的审计责任。Bradbury(1990)认为,在新西兰审计委员会的设立有三个方面原因:增加已审计财务报表的可信性;帮助董事会完成其职责;提高审计师的独立性。Bradbury还调查了自愿组成审计委员会的动机,结论是自愿组成审计委员会的潜在好处是审计委员会能带给公司较高的形象价值。Cobb(1993)发现,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有关审计委员会成立的原因众说纷纭,但他确定了成立审计委员会有四方面的职能:减轻董事会的职责;确立外部审计师与董事会之间的联系;减少非法活动;阻止财务报表舞弊。Collier(1993)对英国审计委员会进行了详细调查,审计委员会成立的原因有:强调非独立董事的作用和有效性;有助于公司董事承担财务报告方面的法定责任;保护和提高内部审计师的独立性;有助于减少审计师报告控制环境上的严重缺陷或管理弱点;促进董事会与内部审计师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促进董事会与外部审计师之间的沟通;增加公众对财务报表可信性和客观性的信心;有助于管理者承担防范舞弊或其它违规和错误事项的责任;增加投资分析者对财务报告可信性和客观性的信心。1993年,Porterer&Gendall,总结了审计委员会在加拿大、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的发展,认为公司失败是激发审计委员会产生和促使其职责改变的主要原因。尽管目前许多人认为审计委员会的成立是为了保护投资者利益。但事实上许多公司成立审计委员会是为了保护非执行董事,以免被管理层所误解,这种观点被Guthrie&Tumbull(1995)证实。

(二)国内文献国内学者杨忠莲、徐政旦(2004)的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没有提高财务报告质量的动机,审计委员会是在董事会和外部独立董事的影响下成立的,不排除上市公司成立审计委员会具有安抚媒体和装饰门面的嫌疑。谢永珍(2006)的研究结论也认为,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设置是外部制度约束的结果。杨忠莲、殷姿(2006)通过对沪深两市2002年至2004年51家舞弊公司进行配对研究发现:非舞弊公司成立审计委员会的可能性显著大于舞弊公司。吴水澎,李斌(2006)的研究则表明上市公司自愿设立审计委员会在一定程度上是公司减轻问题和提高财务报告质量的结果。

关于审计委员会设立目的的研究没有定论,但是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以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利益为出发点,提高外部审计质量、减少财务舞弊提高信息披露质量等;另一类则以其他利益相关者尤其是高管层利益为出发点,如提高公司形象、保护董事等。当然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经济环境和公司特征,审计委员会的设立自然有不同的制度安排,但是笔者认为保护投资者利益应当作为审计委员会设立的根本出发点。

二、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研究

(一)国外文献回顾国外关于审计委员会实施效果的实证研究文献较为丰富。主要从以下角度展开:

(1)监管能力。Zahra&Pearce(1989)从监管责任的胜任能力方面来衡量审计委员会有效性,认为有效的审计委员会能帮助董事会监督管理业绩实施监管责任Menon&Williams(1994)将审计委员会看作是减少管理者与股东之间利益冲突的有效机制,作者证实审计委员会的存在仅仅是为了做表面文章,并不能强化股东对管理层的控制权,董事会也并不能依赖审计委员会提高监管能力。Kabers&Fogarty(1993)进行同类研究的结论是:有效的审计委员会需要建立在制度支持之上的权利、实际权威和勤勉的集合,而这些要素难以用传统的规范手段去评价。

(2)内部审计或内部控制。审计委员会能否同内部审计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并监督好其职责履行。也将会影响到审计委员会作用的有效发挥。DeZoort(1998)专门验证了执业经验对审计委员会监督判断能力的影响,发现拥有审计和内部控制评估工作经验的审计委员会成员相比没有此经验的成员在监督判断的持续性、个人见解、一致性、额外关注的技术水准等方面,更加接近于外部审计师的判断水平,也即审计委员会成员之间的不同执业经验会导致其监督判断的差异。Krishnan(2005)从分析审计委员会与内部控制监督的一般关系出发,通过界定内部控制质量和审计委员会质量,研究发现两者之间显著正相关。

(3)外部审计质量。2002年出台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其核心内容之一是强化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并就保证外部审计的独立性赋予了审计委员会更大的权力,包括选聘、激励、监督审计师和协调外部审计师的工作。提高外部审计质量也成为研究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的角度之一,从审计师的选择与变更、审计意见、审计费用到非审计服务都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焦点。Raghunandan和Rama(1998)发现,非审计服务费用比重高的公司所设立的审计委员会与股东支持的解雇审计师行为正相关。Lee(2004)的研究得出了审计委员会能减少或缓解审计师辞职所带来不利经济后果的结论。Carcello&Neal(2003)从审计师变更的角度分析了审计师的独立性,验证了具有更强独立性、更好的公司治理专家和更低的持股比例的审计委员会在避免外审计师因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而被更换的问题上会更加有效,且其独立性与这种保护能力相关性关系历久弥坚。但一旦审计师遭更换,独立的审计委员会委员更换比例随之增加。CoLlie&Gregory(1999)还对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与审计费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审计委员会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阻止通过妥协审计质量来降低审计费用。研究结论是:审计委员会在监督外部审计和保证审计范围的适当性方面是有效的,但在产生强大的内部控制环境以反映已减少的审计费用方面的有效性还缺乏证据。

(4)财务信息披露质量。在受托责任的理论框架下,财务报告是一系列委托契约的纽带,财务报告质量成为审计委员会有效性最为普遍的研究视角。1999年蓝带委员会的“蓝带委员会关于提高审计委员会效果的报告和建议”中,强调了审计委员会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监督财务报告的地位和作用。根据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的代表变量不一样,相关文献如下:一是盈余管理。众多学者将盈余管理指标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作为财务报告质量的变量,考察审计委员会特征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Klein(2002)发现,审计委员会中外部董事比例与可操纵性应计负相关,当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降低,公司的可操纵性应计显著增加。BiaoXie(2003)认为。

董事会与审计委员会的构成与盈余管理有关,独立董事所占比例越大,盈余管理发生的可能性越小。Bedard等(2003)也发现审计委员会中外部董事所占比例越高、所持短期股票期权比重越低,至少拥有一名财务专家或公司明确规定,审计委员会对财务报告与外部审计的监督权时,公司进行激进型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越低。Bedard et al(2004)还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中财务专家的比例越高,越能有效地抑制勇余管理;审计委员会的成员完全是独立董事时,盈余管理的可能性更小。二是财务舞弊。Mcmullen(1996)通过对存在舞弊行为的上市公司与非舞弊公司的配对样本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的存在能够减少由于财务舞弊引起的股东诉讼,减少公司季度盈余重述;减少来自于SEC的强制措施;减少审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后出现的审计师更换。Abbott(2000)的研究则表明当公司的审计委员会由独立董事组成,每年的会议频率不低于两次时,公司由于欺诈或误导性财务报告而被处罚的可能性会降低。Beasley(2001)运用多变量Logit回归分析,在控制了其他影响财务报告造假与董事会结构的因素后,审计委员会的出现并未显著减少财务报告虚假的可能性,即审计委员会的存在对财务舞弊的影响并不显著。三是报表重述。财务报表重述现象与财务呈报质量密切相关,财务呈报质量越高,重大错报漏报的概率就越小,进而报表重述的几率也就越小(Palmrose&Seholz,2000)。DeFond&JiambaJvo(1991)以发生财务报表重述的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发现盈利的错报可能是由财务状况的恶化引起的。同时还发现发生报表重述的公司更可能已设立审计委员会。而Abott.et.al(2000)对78家由于舞弊遭受SEC通报的公司与78家非通报公司进行配对研究发现,设有审计委员会、其委员是由独立董事组成且一年至少开两次会的公司;被SEC通报为舞弊公司的可能性较小。Abbott et al(2002)也发现,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以及审计委员会中,是否拥有一名财务专家与公司出具欺诈性财务报告,以及财务报告发生重报的概率呈负相关关系,而审计委员会的会议频率则与财务报告重报的概率呈负相关关系。Abotteal(2004)检验了审计委员会特征与报表重述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报表重述的发生与审计委员会规模、开会次数、审计委员会成员的财务专业知识等因素负相关,与财务危机、负债率等因素正相关。四是财务报告信息综合评分。Andrew.et.al(2003)以投资管理研究协会(AIMR)的公司财务报告评分作为财务报告质量的变量,检验审计委员会规模、专业性和独立性与财务报告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会计或财务管理方面的专家比例与财务报告质量正相关;而未发现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与财务报告质量之间具有相关性。

(5)评述。国外早期的研究成果难以就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达成一致结论,这不仅与学者们多方面的研究视角有关,而且与相关部门对审计委员会制度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无关联。蓝带委员的相关规定与《萨班斯一奥克斯莱法案》的出台,从法律上提升了审计委员会的作用与地位,其有效性逐步显现,得到多数实证证据的支持。审计委员会独立性、专业性、活跃性等内部特征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审计委员会作用的发挥,表明审计委员会内部建设的完备性是其有效性的必要条件。国外丰富、深入的文献为我国审计委员会的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国内文献回顾国内关于审计委员会实施效果的实证研究文献也很充实。主要从以下角度展开:

(1)财务报告质量。吴清华,王平心,殷俊明(2006)在分析验证董事会特征与财务报告质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时,将审计委员会的设立与否作为董事会的特征之一,结论显示专司监督财务报告质量的审计委员会,能够帮助上市公司很好地降低盈余管理动机和程度。杨忠莲、杨震慧(2006)的研究表明,公司董事会结构的改善,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促进财务报告质量,特别是公司成立审计委员会与否与财务报告的质量(以报表重述为代替变量)显著相关,政策执行效果初现。但作者也认为不能就此下结论认为审计委员会在监管报表质量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仍需要进一步证据验证。王雄元、管考磊(2006)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专业性、活跃性以及平均受教育年限与信息披露质量之间的关系。结论显示,独立的和高学历的审计委员会能够提高信息披露质量,而包含财务专家的审计委员会却不能提高信息披露质量,频繁的开会只是为了事后解决频繁发生的问题而非前慑性地去履行职责。李斌、陈凌云(2006)以上市公司是否年报补丁作为财务报告质量的变量,从审计委员会的设立、独立性、专业性和权威性等个方面考察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在研究期间内审计委员会的设立显著降低了公司年报补丁的概率,与此同时,随着审计委员会独立性的增强,权威性的提高以及主任委员独立性的增加公司年报补丁的概率将进一步降低。财务报告的质量更高。

(2)盈余管理。翟华云(2006)研究了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对盈余质量的影响,上市公司设置审计委员会能够提高会计盈余质量,并且审计委员会规模的扩大能够提高会计盈余质量,但审计委员会独立性及会计专业人员方面没有发现如此结论,作者认为我国审计委员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但还要进行完善。吴清华,王平心(2006)通过对2003年深沪市1192家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发现:财务独立董事和专司监督财务报告质量的审计委员会,能够帮助我国上市公司很好地降低盈余管理动机和程度。王颖,王平心,吴清华(2006)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与盈余管理水平负相关,其他解释变量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并不显著。

(3)与外部审计相关。唐跃军(2007)将审计收费与审计意见购买联系起来考察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结论显示审计委员会在一定意义上未能在审计意见购买过程中发挥对管理层的制衡作用。张阳、张立民(2007)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更不易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认为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并不能有效提升审计师的独立性,审计委员会的设立也不能令审计师免于因出具令上市公司不满的审计意见而被改聘的结果。

(4)评述。国内关于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财务呈报质量、盈余管理与外部审计质量方面。综合研究结论显示,审计委员会收效甚微尚需进一步检验,可能是因为审计委员会设立时间较短,其作用凸显尚需一定时日。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环境以及经济体制与英美等国家存在较大差异,在借鉴国外文献的同时,必须高度关注这些差异对审计委员会效率的影响,充分考虑到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相对集中、董事会与高管层重叠等特征。现有国内文献大多数是在受托责任理论框架下,从审计委员会作为人的角度出发考察其受托责任的履行效果,而鲜有考察其作为委托人履行审计师选择的职责。审计委员会选聘品质信誉高、独立性强的审计师是财务呈报质量的外部保障。也是审计委员会最终完成受托责任的一部分,两者的作用机理是相互依赖的。研究审计委员会有效性应当深入细致地考察审计委员会内部构成特征的作用,虽然已有学者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但是一方面特征变量设置不够全

面,另一方面特征变量未能体现出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某些实质特点。如在衡量审计委员会独立性时,无一例外地采用成员中独立董事的比例来代表,实际上,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建设仍不完善,独立董事不“独立”的现象非常普遍。

三、审计委员会特征、有效性及市场反映实证文献研究

(一)审计委员会特征的决定因素Klein(2000)检验了审计委员会特征的影响因素。发现审计委员会独立性与会计数据信息含量价值正相关,与CEO权力超越董事会的程度负相关;CEO薪酬与审计委员会独立性负相关,审计委员会会议次数与审计委员会独立性正相关。Klein(2002)还专门考察了影响审计委员会独立性的经济因素,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独立性与董事会规模、独立性正相关;与管理当局、股东对财务报告流程审核需求显著相关;若公司经历连续两个年度(或以上)的亏损,审计委员会独立性会降低;审计委员会独立性与替代性治理机制即公司规模、机构大股东的存在负相关。Collier&Gregory(1999)借助理论的分析框架,考察了审计委员会行为特征是否(或如何)受公司特殊因素的影响。结果发现审计委员会会议年度总时间与表征权益成本的董事持股水平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也没有发现其行为与外部董事比例及公司规模之间的显著正相关性;但是,审计委员会行为却与公司所雇佣的高质量审计师(六大)、负债成本(财务杠杆水平)正相关。与董事长总经理两职合一负相关,内部执行董事进入审计委员会则减少审计委员会的努力行为。

(二)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的决定因素Saad的研究:如果审计委员会成员大多数由非执行董事组成,其有效性会大大增强;审计委员会成员中的大多数具有财务专业知识,由非执行董事担任审计委员会主任或主席也有利于增强其有效性;若审计委员会成员拥有丰富的知识,能较好理解公司的商业活动,也是增强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的―个因素。Ecto&Reinsstein(1982)对审计委员会成员任职时间的长短进行了调查,认为审计委员会成员的轮换可以促进其有效性,因为新的委员会成员会问―些“更好”的问题(但并没对什么是“更好”做出解释)。然而在spanghr&Bmiotta(1990)的相关研究中,则认为审计委员会成员任职时间的持续性有利于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的发挥。

(三)审计委员会的市场反映Davidson et a1,(2004)等察了审计委员会成员任命的市场反应,当公司向市场传递财务专家任命信息时,股东对其表现出了信任(而且具有审计公司从业经验专家优于公司财务管理执业经验专家),公司的股票价格也会作出积极反应。Defoud et a1,(2005)同样发现财务专家的任命会得到市场的超额回报,而且也主要集中于那些有着良好的整体治理环境的公司。Srinivasan(2005)则从审计委员会成员因财务报告失败而承受的信誉损失成本角度,发现在公司做出财务重报后的三年内,平均有48%的董事被更换(如果重报前是高报盈余),同时,在其他公司董事会的任职将会失去25%,这对于审计委员会而言尤为明显,因此,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面对财务报告失败蒙受着巨大的信誉损失风险。

第7篇

关键词:通信项目;经济评价;研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F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0-0000-01

一、通信建设项目中可研报告的作用

对通信建筑项目编制可行性研究,其主要目的在于为建设项目投资决策从技术上、经济上多方面提供科学依据,提高项目决策的能力,提高投资效益。

(一)作为通信建设项目投资决策的依据

一个投资项目能否成功、效益如何,都将受到社会、技术和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这些项目又具有不确定性,本着“预则立,不预则废”的思想,通过对通信建设项目进行深入细致的可行性研究,有助于认识和分析这些影响因素,弄清楚拟建通信建设项目在技术上、经济上是否合理可行,从而降低投资风险,切实提高投资经济效益。投资决策者主要就是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最终结论决定是否投资以及如何投资,因此,它是投资决策的主要依据。

(二)作为向金融机构申请项目贷款筹集资金的依据

金融机构把可行性研究报告作为申请项目贷款的重要依据,在我国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光大银行,以及国家发展银行也要审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后,才能同意建设贷款。银行通过审查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而对贷款项目进行评估。作为银行等金融机构确认贷款项目是否具有经济偿还能力,确认项目本身是否具有社会效益,银行等金融机构不愿承担过大的贷款风险。

(三)作为编制通信工程项目设计的依据

可行性研究报告比较详尽地提出了建设方案规划,可以根据可研报告中提出的项目建设方案、项目建设规模、项目主要设备选型和项目总体布置等,作为初步设计下一阶段的施工图设计,以及安排施工进度计划和施工准备的依据。

(四)作为建设项目往来单位签订工程合同、合作协议的依据。

二、经济评价的重要性

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需要,进一步推进通信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工作的开展,逐步实现通信项目决策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民主化,以及提高通信建设项目的管理水平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经济评价在通信建设项目中的具体运用,结束了以往通信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有尺无标”的局面。

在比较、选取项目的方案时,一般需要对项目的工程技术、工艺以及资源等因素和条件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但归根到底,这些因素都要尽可能量化为投入产出的代价和效益。从此意义上讲,经济评价是通信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和项目评估的核心内容,其目的在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使投资项目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一)通信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是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对提高项目的投资决策科学化水平,改善项目投资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任何一笔资金的耗费,任何一项工程的建设都应讲究经济效益,力争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即谋求最好的投资效益。然而,项目经济效益的好坏并不是可以简单的凭感觉就能识别和判定,而是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通过一系列的分析计算才能得到科学的结论。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正是为了这一目的,在项目建设前期采用费用效益分析方法,对拟建项目进行分析论证。如果事先不进行认真分析就盲目决策往往会导致投资效益低下,这样的教训是深刻的。因此,进行项目经济评价有助于优选项目或方案。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者需要承担投资的风险,分享投资的效益,这就更需要在决策前进行项目的经济评价,把拟建项目周期内的获利能力、清偿能力、应变和抗风险能力全面反映出来,以便于投资者权衡利弊,择优决策。

(二)通信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是合理配置资源的需要。项目国民经济评价采用了影子价格进行费用效益的估算,影子价格是反映资源经济价值的最优价格,是实现优化的手段。从国民经济的宏观管理看,进行项目的国民经济评价,可以从宏观的,综合平衡的角度考察项目对国民经济的净效益,指导投资方向,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使有限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通信项目经济评价是引进外资的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外投资者来华进行投资,包括国际组织、政府机构、财团和商团等。他们来华投资的共同目标之一就是寻求期望的投资效益。因此,首先需要进行经济效益和风险的分析及预测。另外,经济评价也有利于促进中、外投资者或合作者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的合作。

三、经济评价中两层次评价的区别和联系财务评价与国民经济评价,是项目经济评价的两个层次,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一)财务评价与国民经济评价的联系。财务评价与国民经济评价的共同之处在于:一是它们都是经济评价,都是要寻求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都采用现金流量分析的方法,通过编制基本报表计算净现值、内部收益率等指标。二是评价的基础相同。两得都是在完成产品需求预测、厂址选择、工艺技术路线和技术方案论证、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等基础上进行的。

(二)财务评价与国民经济评价的区别。(1)评价角度不同。财务评价是从财务角度考察项目货币收支、盈利状况和借款清偿能力,并从项目的经营者、投资者和债权人角度进行分析评价;国民经济评价是从国家整体的角度考察项目需要国家付出的代价和对国家的贡献,确定投资行为的经济合理性。(2)项目费用、效益的含义和范围划分不同。财务评价是根据项目的实际收支情况,确定项目的效益和直接费用;国民经济评价则是根据项目给国家带来的效益和项目消耗国家资源的多少,来考察项目的效益和费用。国家给项目的补贴、项目向国家上交的税金及国内借款的利息,均视为转移支付,不作为项目的效益和直接费用,而且要计算项目的间接效益和间接费用,即外部效果。(3)评价采用的价格不同。财务评价对投入物和产出物采用财务价格;国民经济评价采用影子价格。(4)主要参数不同。财务评价采用国家公布的汇率和行业基准收益率或银行贷款利率;国民经济评价采用国家统一测定的影子汇率和社会折现率等。

第8篇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等级系统;基本准则;

2006年9月,FASB正式了会计准则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FVM),新颁布准则建立了公认会计准则体系中公允价值计量的框架,扩大了公允价值计量的披露范围,是公允价值会计理论的最新成果。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作为公允价值计量在实务操作上的指导和规范,必然会推动财务会计计量的改革和发展,并且对国际财务会计理论和实务界产生深远影响。

一、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制订背景和理论基础

在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制订过程中,FASB考虑到了增强公允价值计量一致性和可比性以及扩大公允价值计量披露范围的需要。该准则颁布之前,由于在FASB准则体系中存在不同的公允价值的定义,报告企业应用这一定义的指导非常有限并且分散在不同的会计公告中,造成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不一致,同时也增加了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难度。

公允价值计量框架建立的概念基础是FASB颁布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二辑(SAFC2)《高质量特征的会计信息》,SFAC2中强调了提供具有可比性的会计信息使财务报告使用者能够鉴别不同经济事项间的异同。公允价值定义的基础来源于FASB财务概念公告第六辑(SAFC6)《财务报告要素》中资产和负债的概念,反映由资产引起未来现金流入――未来经济利益,以及由负债引起的未来现金流出――未来经济利益的牺牲。该准则结合了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七辑(SAFC7)《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中指导公允价值使用的各个部分,在准则中进行了阐述和重新审议。公允价值准则中,扩展后的披露范围要求企业在利用公允价值进行资产和负债的计量时,向财务报告使用者,如当前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提供有助于进行投资和贷款等与决策相关的会计信息,目的是实现FASB财务概念公告第一辑(SAFC1)《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中提出的财务报告的首要目标――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

FASB在之前的会计公告中已经提出公允价值是具有相关性的计量属性,在继续遵循这一前提的同时,报告企业应当在其他会计公告和公告对于公允价值计量的要求下应用该准则,并且,准则没有提出新的计量属性,保留财务概念公告第七辑中提出的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和计量公允价值的现值五种计量属性。目前,新准则的出台必将对推动财务会计计量的改革和发展具有有重要作用,并且对国际财务会计理论和实务界产生深远影响。

二、公允价值的概念分析

新准则中保留了之前公允价值的定义中的交换价格观念,明确提出交换价格是在公平交易的情况下,交易各方出于自愿在市场上出售资产或转让负债的价格。从定义来看,用于确定公允价值的要点有两个:首先,公允价值是以脱手价格而不是买入价格为基础;其次,从拥有资产或有负债的交易者角度来说,在计量日出售资产或转让负债是一种虚拟交易,交易发生的市场对于报告企业来说应是用于交换的资产或负债的主要市场或最大获利市场。其中,主要市场是指报告企业能够最大数量、最高限度出售资产或转让负债的市场。最大获利市场即企业在出售资产时可以获得最大化的收入和在转让负债时使支付金额最小化的市场,在确定最大获利市场时需要考虑交易成本,作为收入的减项或支付的加项。

如果报告企业存在主要市场,即使在其他市场上它可能获得更大的潜在收益,公允价值计量的结果始终应该代表主要市场的价格,这种价格可能直接来自于市场也可能由估价技术得到。例如,报告企业在市场A和市场B中进行交易,并且在计量日报告企业能够取得市场价格信息。在市场A中,资产的可收到价格是26元,交易成本是3元,净收入金额为23元;在市场B中,资产的可收到价格是25元,交易成本为1元,收入净额为24元。假设报告企业在A市场上出售该项资产的数量最大,则可以确定市场A为报告企业的主要市场,并且确定该资产的公允价值是26元;如果市场A和市场B都不是主要市场,则市场B为最大获利市场,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就是扣除交易成本后的净收入(24元)。可见,主要市场和最大获利市场的确定都是从报告企业自身的角度为出发点,这就意味着在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可能存在不同市场类型,同样,进行不同经营活动的企业对同一市场产生不同判定。

三、资产与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

在计量日,如果使用的资产具有实体的存在性、法律的许可性以及财务上的灵活性,报告企业运用市场参与者对资产使用的最大化和最佳化(highestandbestuse)概念作为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的基础。资产使用的最大化和最佳化,从长期来看,是市场参与者令单项资产或包括该项资产在内的资产组合的价值最大化的使用形式。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概念是由实际使用形式而不是报告企业预期的使用形式决定的。基于资产的最大化和最佳化使用,准则提出了市场参与者用于估计公允价值的两类估价前提――在用估价前提和交换估价前提,对推动资产的公允价值更接近其真实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当某项资产通过其他资产相互结合能够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最大的价值,则该项资产最大化和最佳化使用为“在用”,并且“在用”即为该项资产的估价前提;另一方面,如果某项资产单独使用时能够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最大价值,则该项资产最大化和最佳化使用为“交换”,并且在计量其公允价值时应在交换估价前提下。

计量负债的公允价值时,假设负债在计量日转让给市场参与者,并且在转让前后该项负债具有相同的不履行风险(nonperformancerisk)。不履行风险指不履行负债义务或影响负债转让价值的风险,它包括但是不限于报告企业自身的信用风险。FASB认为,负债的公允价值中应当反映该项负债所存在的不履行风险,同时,报告企业应当考虑到信用风险对负债的公允价值在整个计量期的影响,而且,信用风险对于不同的负债类型比如货币型或非货币型负债的影响效果是有区别的。假设C企业同时各借给A企业和B企业一项五年期终值为500元的债务,由于A企业与B企业相比有更高的信用风险,A企业和B企业的债务利息率分别为12%和6%,所以A企业负债的公允价值是284元(将500元以5年期12%的复利折现),同理,B企业债务的公允价值应当为374元,A企业和B企业负债的公允价值不同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拥有不同的信用级别。

估价技术的选择应当由适应的市场环境以及计量公允价值时可以获得数据的充分性决定。计量资产或负债公允价值的估价技术包括市场方法、收入方法、和成本方法:

1.市场方法。市场方法运用相同或可比的资产和负债的在市场中的交易价格,或由其他市场交易产生的信息进行估价。市场方法经常使用来源于可比资产的一系列市场乘数来估计某项资产的公允价值。

2.收益现值方法。收入方法将当前市场预示的未来现金流入的期望值作为计量的基础,转换或折算成现值的技术。

3.成本方法。成本方法是以重置当前具有同样服务能力的资产所需要的金额作为基础,这种方法经常会参照资产的重置成本。市场交易者(卖方)收到的资产价格由买方获取或构建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替代资产所需要的成本决定,同时要调整资产已经发生的折耗。

报告企业选择公允价值计量的估价技术时,如果利用活跃市场上相同替代品的价格对单项资产或负债进行估价,单一的计量技术对于报告企业来说是恰当的;但是其他情况下,报告企业需要运用多种估价技术计量公允价值,例如计量报告资产组合中每一项资产的公允价值,要对单一资产的价值赋予不同的权重进行评估,并且计量结果应当处于合理的区间内。另外,报告企业选择使用估价技术应遵循一致性原则,但是,如果估价技术变更后的结果能够更准确的反映公允价值,变更估价技术也是可以接受的。

四、公允价值计量的输入信息与等级系统

公允价值计量是以市场导向为基础的计量而不是出于企业特定个体利益为导向的计量,所以,公允价值计量应当由市场参与者们用于为资产和负债价值计价的假设决定。在该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的输入信息(inputs)广泛地参考市场参与者用于为资产和负债定价的假设,包括对于风险的估计,例如,计量公允价值时所使用的特定估价技术本身存在风险或是输入信息的固有风险。作为判断计量公允价值时参与者应用假设的基础,准则把输入信息分成两类:可观察输入信息(observableinputs)和不可观察输入信息(unobservableinputs)。可观察输入信息是以来源不受报告企业影响的市场数据作为基础获得的输入信息,反映了市场参与者用于为资产或负债定价的假定。不可观察输入是以报告企业当前经营环境下可利用的最佳信息为基础获得的输入信息,反映了报告企业对市场参与者为资产或负债定价假定的估计。FASB定义不可观察输入信息的意图是允许报告企业在其资产或负债缺乏活跃市场的情况下进行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因此,报告企业不必付出过多成本用于获得独立于报告企业的市场信息。但是,企业外部的市场信息由于排除了交易中不合理成本而更加可靠,报告企业不应当忽视外部信息的重要性。计量公允价值的估价技术中,报告企业应该尽可能多的运用可观察输入信息而尽量减少使用不可观察输入信息。

在计量公允价值时,准则中建立起一套公允价值等级系统(fairvaluehierarchy)区分可观察输入信息和不可观察输入信息,用以提高公允价值计量及其披露的一致性和可比性,同时,估价等级系统的建立对减少企业操纵,增强报告信息的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公允价值等级系统按照输入信息对于公允价值计量的重要性,把估价技术的输入信息区分为具有优劣顺序的三个层次,其中未调整交易成本的现行市价可靠性最高而最受FASB重视,被排列在等级系统的第一层;由于不可观察输入信息缺乏可靠性,FASB将其排在输入信息顺序的最后一位――公允价值等级系统的第三层。

估价等级系统第一层的输入信息有两个决定因素:第一,报告企业存在交易资产或负债的主要市场,或在主要市场不存在的情况下存在最大获利市场;第二,报告企业在计量日能够取得市场价格信息。因此,报告企业在计量日从主要市场或最大获利市场中取得的现行市价即属于公允价值等级系统中的第一层。

第二层输入信息是除已包括在第一层的现行市价外的其他可观察的输入信息,这一层次的输入信息可能是直接得到也可能是间接得到的。如果该项资产和负债存在于某个特定的期间内,例如合同期限内,资产或负债处于公允价值等级系统中第二层的输入信息必须在整个期间内能够被报告企业观测到,包括:

1.在活跃市场上类似资产或负债的现行市价。

2.非活跃市场上相同或相似资产或负债的现行市价。

3.除资产或负债的可观察到的现行市价外的其他输入信息。

4.主要来源于或由可观察市场数据证实过的输入信息。

第三层输入信息是指资产或负债的不可观察输入信息。不可观察输入信息在计量公允价值仅限于在计量日缺乏资产和负债的市场活动、不存在可观察输入信息的情况下使用。

通常在公允价值计量中,一个企业用于计量公允价值的所有输入信息可能会划分到公允价值等级系统的多个层次,并且,在计量一项资产或负债公允价值的全部期间内,该项目输入信息所处公允价值等级系统的特定层次应当由重要的最低一层的输入信息决定。但是,由于每项资产和负债的特殊性,评估输入信息在计量期间内对于公允价值计量的重要性仍然需要运用大量的职业判断。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建立公允价值等级系统的目的是选择将用于估价技术的输入信息进行优劣排序,而不是评价估价技术本身的优劣。但是,输入信息的有用性和可靠性会影响报告企业对于估价技术的选择。例如,使用现值估价技术计量公允价值时,输入信息根据对计量本身的重要性和输入信息在等级结构中所处的层次,会划分到等级系统的第二层或第三层,可见,现值计量由于其输入信息的特点不具有最高的可靠性,而不是由计量技术本身的优劣决定的。

五、公允价值计量的披露

当报告企业采用周期性后续计量或非周期性后续计量进行资产或负债的计量时,准则要求披露的内容是不同的。周期性后续计量是在对资产和负债在固定周期内进行连续的后续计量,例如计量交易证券的公允价值;非周期行后续计量是在需要反映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时进行后续计量,例如计量发生损耗后的固定资产。非周期性后续计量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时要求披露:第一,通过报告企业披露的信息,财务报表使用者能够评估用于连续计量的输入信息类型,以及区分重要的不可观察导入――公允价值层级结构的第三层;第二,报告企业应当披露当期用于计量公允价值的估价技术,或者说明变更上期使用的估价技术的原因。除以上内容外,周期后续计量资产或负债时还需要披露后续计量对当期收入和净资产变化的影响,包括:第一,扣除已包含在当期收入或净资产变动中的实现与尚未实现的所有利得和损失全部金额;第二,包含在收入或净资产变动中的,与资产负债表日持有资产或负债相关的未实现利得或损失;第三,说明已报告在利润表中的引起收入或净资产变化的全部利得或损失,以及未实现利得或损失。

六、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对我国准则的启示

目前,除FASB外,IASC、金融工具联合工作组(JWG,2000)、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IAASB,2002)、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2002)、香港会计师公会(HKSA,2003)、加拿大审计与鉴证理事会(CAASB,2003)等已分别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的会计原则和审计准则。公允价值在理论界和实务界研究与运用范围的逐渐扩大、公允价值会计和审计国际惯例的出现,说明公允价值计量已经进入运用阶段而超越了争论阶段。

在我国准则与国际惯例趋同的大趋势下,2006年2月25日,财政部正式对外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标志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制定任务已初步完成。基本准则作为具有我国特色的财务概念框架,第一次明确了财务报告的目标:一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二是有助于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与FASB将决策有用论作为财务报告目标相比,我国准则将受托责任观作为财务报告的第一目标,同时兼顾决策有用目标,决定了可靠性和相关性必须成为财务报告所提供会计信息的最主要质量特征,并且对可靠性具有更高的要求。

在公允价值计量受到广泛认可的同时,我国的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也涉及到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基本准则中规定了五种计量属性,即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并且要求企业选择何种计量属性应当由具体准则规定的会计政策决定,而不是企业根据计量对象的性质自由决定。基本准则中一再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特别提出如果采用历史成本之外的其他计量属性时,应当保证报告企业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会计要素的金额。那么,如何保证报告企业在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时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特别是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从当前基本准则的制订来看,公允价值可靠计量的标准在准则体系中要求: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应当以市场中的交易价格作为公允价值;资产本身不存在活跃市场、但类似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应当以类似资产的交易价格为基础确定公允价值;对于不存在同类或类似资产可比市场交易的资产,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新准则中关于公允价值可靠计量的规定体现了公允价值概念的级次,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公允价值计量》中确定公允价值的相关规范是一致的,也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目前的做法基本一致。

可见,新准则体系的制订与颁布证明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已经得到我国准则制订机构的接受和认同,因此,进一步建立计量公允价值计量框架从技术上指导和规范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就成为报告企业提供高质量财务信息的前提,以及当前我国公允价值研究中最迫切的问题。FASB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作为目前公允价值会计最新的研究成果,对我国建立适合自身国情的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准则或规范、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必将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FASB,StatementofFinancialAccountingStandardsNo.157,FairValueMeasurements,2006;9;1~15

[2]路晓燕,公允价值会计的国际应用,会计研究,2006;4;81~86

第9篇

关键词:公允价值;公允价值计量;真实性;可靠性

中图分类号:F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1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06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了《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7号―公允价值》以来,统一了使用“公允价值”的涵义和计量方法,为公允价值及其运用建立了相对完整的计量和披露框架。近年来,公允价值的应用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被更广泛的认可,但在实务中,仍急需清晰、一致的公允价值使用指南。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公允价值的运用也渐渐出现一些问题,原本用来揭示内在真实价值的公允价值,却越来越成为会计舞弊与作假的手段,甚至成为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在《美国2008年职务欺诈与权力滥用报告书》中,注册舞弊检验师协会(ACFE)将舞弊性报告确认为三大欺诈类型之一,而其中虽然舞弊性财务报表发生的频率只占10%,但因其导致的损失平均值却高达200万美元。所以,公允价值看似公允,事实上在没有市场价格的情况下,依然可以人为造假。本文粗浅分析了现阶段关于公允价值会计舞弊的情形与研究,就新的全球风险与侦察技术,提出一些新的看法与相关见解。

二、公允价值的历史发展

美国是最早开展对公允价值研究并将其引入会计准则的国家。1970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下属的会计原则委员会在其公布的《会计原则委员会报告书第4辑》中最早给出了公允价值的定义。公允价值的出现在美国引起了很大反响,当时的投资者认为,公允价值的启用会极大的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这是一场重大变革;而也有反对者认为,公允价值是对历史成本法模式的颠覆,它背离了原本的计量模式,既缺乏可靠性,又可能引起价值的波动,影响公众的决策。

在我国,90年代初,为了适应经济变革与发展新形势,国际上关于会计的新准则被不断引进,其中也包括公允价值的应用。一开始只是单纯的将“fair value”译为“公允价值”。在1997年,黄世忠教授在《会计研究》上发表文章,引起了学术界对公允价值的广泛关注。时至今日,我国对公允价值的使用也进步到一定阶段,由最初被动的理解到审慎的研究,在会计准则的引进上,态度有了质的变换。

三、公允价值舞弊的研究

有些经济学家认为现在社会的经济与金融危机,有诸多是由公允价值内在的不公允性引起的,反映在财务报表上即财务舞弊。而也有不少人认为公允价值即便不是导致危机的罪魁祸首,也加剧了危机或者掩藏遮盖了本该在短期内发生的危机,导致措施了最初的应对机会。尤其是在具有类似中国这种新兴市场经济和转型经济特征的国家,仍然有相当一部分资产和负债不存在活跃市场,就更无从提起公允价值了,因而也为价值计量和报表舞弊埋下隐患。

为了遵循国际与国内最广泛的相关会计准则,财务报表的编制通常也受一定限制。在历史成本法下,这种财务报表的用途就有所局限,由于会计信息的不及时性,报表只能监督会计主体的财务活动(并且是已经发生过的)或者向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报告已取得的收入状况。

在收付实现制方法下,收入是在收取时进行确认,费用在支付时确认。而在权责发生制方法下,收入与费用的确认时间法则却不尽相同。所以在不同体制下的企业,即使报表数据相同,其内涵也不同。

公允价值的诞生在当时能更好的规避这类问题的矛盾性。它依赖于资产本身的金额,与确认时间相关性较小,而与随时间变化的资产本身价值息息相关。负债也是如此。但是也应注意,要实施公允价值计量,其成本也是很高的。

对于公允价值存在的问题可以举个例子说明。在资产中投资性金融资产分三类:1.持有至到期金融资产。即购买之初有意一直持有,并有能力持有至到期的资产。2.交易性金融资产。即近期用于出售而购入的债务性或权益性债券,这类证券需要反复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入当期损益中。3.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即不属于以上两种的金融资产,本类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不计入当期损益,而在其他收益中报告。

这些以分类的资产或证券,在有要求时也可以转变分类,虽然会计分录会很麻烦,但仍处于情理之中。因此在不存在活跃市场报价且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资产存在时,这种变动调整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会利用公允价值隐藏真实价值,或根据公司企业内部要求降低或增高价值。

另外,以不同的方法,公允价值舞弊在资产、负债,货币计量、非货币计量等领域都有涉及。因而,对于审计师以及注册会计师来说,审计报表,准确侦察并发现舞弊造价就成为了当务之急。

四、侦察与建议

公允价值对财务报表的影响来自于外部与内部的双重风险,因此对公允价值能否起到正确揭露价值的功能的侦察就更为艰难。

公允价值的运用不断在进化发展,而舞弊造价的方式也多有变化,所以,本文提到的建议也应随时间有所升华应用。公允价值使用之初是本着让会计价值、信息与时俱进,价值的确认能反映时间的相关性,随着宏观经济发展的要求,公允价值一样开始被居心不轨者用于作假,手段可能说不上高明,但是确给审查带来不少麻烦。公允价值不在公允一说也有,它不在真实、准确的揭露价值,而是隐藏变动的价值,为特殊利益服务。

公允价值的侦察,首先要仔细阅读财务报表的四表一注,掌握公司财务整体状况,识别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可能导致风险的内部与外部因素。之后要将公允价值舞弊进行归类总结,再次审阅报表发现有可能存在舞弊之处,进行标注。其次,采用比率分析等财务分析方法,判断可能发生舞弊和隐含风险的发展趋势、将导致问题严重程度。最后,如果侦察方法可行,充分考虑内部控制因素能带来的风险以及外部环境因素对公允价值的影响,考察对这些风险与影响的控制措施是否是引发危机的原因,如果降低这种控制能否降低风险舞弊发生的可能性。

在本文的最后,仍要提及一点建议。公允价值因长久安全的使用,隐疾应该繁多,要在短时间内找出问题的根本点恐怕不易,所以要紧随公允价值的发展历程,钻研更多学术研究文献来完善公允价值的使用,并适时改进侦察舞弊的方法。虽然存在问题,也可能被用来舞弊或粉饰报表,但不可否认公允价值的诞生与使用依然是会计领域的一项重大重要变革。

第10篇

【关键词】 中期财务报告; 会计盈余信息含量; 披露频率; 年度财务报告

一、引言

1993年,我国对上市公司披露半年度报告进行了规范。2001年4月中国证监会颁布《季度报告内容与格式特别规定》,又对季度报告提出要求。因此,从2001年起中期财务报告的披露就进入了较为规范的时期,但是各年仍存在较大的差异。2001年以前中期财务报告披露的情况很不理想,到了2001年中期报告披露的情况各个公司间仍然存在较大差异,但总体来说尚有多家上市公司未披露中报信息。2002年及以后,上市公司基本全部披露了季度报告和半年度报告(李翔、赵劼、袁军,2007)。为什么监管部门慢慢开始重视中期财务报告?这是因为“信息披露对资本市场而言扮演着关键角色”(Healy和Palepu,2001)。通过信息披露,可以减少委托理论中信息不对称的现象,降低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可能性,从而优化资源配置。但是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年度财务报告的披露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对公司信息的需求,这就需要中期财务报告对年度报告进行补充,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连续、及时、全面的会计信息,改善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状况,进而为投资者决策提供帮助。

二、中期财务报告的会计盈余信息含量

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即股票价格对会计盈余信息反应的研究,主要是建立在有效市场假说的基础上。根据有效市场假说,在有效市场下,如果会计信息是具有信息含量的,那么股票价格将会在信息公布时迅速作出调整。Ball和Brown(1968)采用实证方法从市场反应的角度发现会计盈余数字具有信息含量。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个观点。

那么,中期财务报告披露的会计盈余信息有用吗?Foster(1977)通过季度盈余预测模型,研究季度盈余的信息含量。他发现在季度盈余公布前(包括盈余公告日)的60个交易日内,未预期季度盈余与累计超额报酬率显著相关,即中期财务报告的会计盈余具有信息含量。

关于资本市场有效性和会计披露信息含量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也已进行过很多卓有成效的探讨(吴世农,1996;沈艺峰,1996;赵宇龙,1998;赵宇龙、王志台,1999等)。郭菁(2003)以深交所A股上市公司1999—2001年的半年报为样本,分析研究了中期报告盈余的信息含量,发现半年度每股盈余披露具有信息含量。赵伟、王中洁和张润(2004)研究发现,中期财务报告盈余数据的披露具有一定的信息含量。薛祖云和吴东辉(2004)通过研究2002年首季季报的披露,发现季度盈余信息是影响股票定价的因素之一。栗煜霞、李宏贵(2004)采用事件研究的方法来考察我国上市公司季度盈余披露的信息含量,得出季度盈余披露具有显著的价格效应的结论。

三、中期财务报告披露的频率

在有效市场假说的基础上,提高中期财务报告披露频率能否增加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Yee和Tippett(2004)认为中期报告的披露频率直接影响盈余信息在股价中的反应速度。其披露频率越高,就越能及时提供连续的信息。不仅如此,高频率的中期报告也能够增加价格的信息含量,降低披露日股票价格的波动和交易量,并提高市场的流动性。Butler、Kraft和Weiss(2007)通过增加不同性质的报告频率,发现公司自愿增加报告频率时会计信息在股价中的反应速度会提高。

四、中期财务报告披露的影响效应

一般来说,信息披露制度应该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我国,一方面,政府的惩戒机制迫使上市公司对财务信息进行充分披露;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动力机制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自愿增加中期财务报告的信息含量。因此,提高中期财务报告的信息含量迫在眉睫。但是,作为年度报告的补充,中期财务报告披露频率的增加会给公司成本以及年度报告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及时并有效披露的中期财务报告又对信息使用者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一)对成本的影响

显而易见,盈利预测信息、社会责任信息以及公司背景信息等相关信息的披露都要求企业投入额外的人力、物力、财力。所以增加中期财务报告的披露频率会增加企业的报告成本。Gigler和Hemmer(1998)的研究表明,如果强制要求报告次数越多,那么越会增加相应的报告成本。Yee(2004)对中期财务报告的披露进行了研究,利用多期凯尔框架研究中期财务报告的频率,结果该模型表明更多的金融分析师报告可能是社会上的资源浪费。

然而,Smith和Warner(1979)认为,债权人认为盈余及时性有利于提升债务契约的效率,限制上市公司对股东的股利支付,保持净资产的最低额以支付发行在外的债务,进而降低债务的成本。Bhushan(1989a,1989b)、Lang和Lundholm(1993)发现,频繁的中期财务报告披露可以提高分析师的预测能力和股票推荐能力,进而减少分析过程中的成本。Skinner(1994)认为公司会自愿披露更多的信息以降低投资者和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避免承担巨额诉讼成本的可能性。汪炜和蒋高峰(2004)以临时公告和季度报告的数量作为替代变量衡量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得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水平的提高有助于降低公司的资本成本的结论。

(二)对年度财务报告的影响

Ball和Brown(1968)的研究发现,年报并不是及时的信息来源,85%~90%的信息是通过中报或其他渠道传递到市场。IASC秘书长Bryan Carsberg先生也指出:“多项研究表明,中期财务报告构成了年度报告的补充,它使得对会计盈余和股价的预测更为准确。”

鉴于中期财务报告和年度财务报告内容上较大的相关性,可以看出中报实际上是年报中重要信息更高频率的披露表现。从理论上说,高频率的信息披露可以减少强制性信息披露所包含的信息含量,弱化披露效应(Yee、Tippett, 2004)。Manegold和McNichols(1983)通过考察34家公司公布季度盈余之后年度盈余的信息含量是否降低来研究季度盈余的信息含量,得出结论:引进季度报告后,年度盈余公布的相对信息含量有所降低。Shores(1990)的研究表明,第四季度盈余公告或是年度盈余公告的信息含量与中期报告的信息水平负相关。而年度盈余信息含量中被中期报告占去的信息含量与中期报告中信息含量正相关。

Brown和Niederhoffer(1968)发现中期报告对于预测年度盈余有用,而且,随着每一个新的中期报告提出,预测能力会得到改善;随着年度报告公布日期的接近,市场的预测能力也会增强。Kumar(2001)认为,通过中期财务报告的披露,使用者可以有效地对年度财务数据进行预期。为确保上述预期能力的增加,各个国家的中期财务报告的会计准则都要求公司在中期财务报告中使用的会计政策应与上年度财务报告使用的会计政策一致。因此,同质会计信息的披露频率并不会影响年度报告的计量标准(Pacter,1998),仅仅是缩短了同质会计信息披露的时间间隔。

(三)对信息使用者的影响

中期财务报告是对年度报告在会计年度内的及时更新,对信息使用者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Kumar(2001)认为,中期财务报告的目的是为了给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公司绩效预期更及时和更可靠的信息。李翔、赵劼和袁军(2007)针对信息披露频度对市场参与者决策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增加自愿披露报告频率,可以促进市场参与者的决策。Fan和Zhang(2005)还发现盈余及时性能够增加信息使用者的事前福利。其中信息使用者主要包括投资者、财务分析师和管理者。

1.投资者

栗煜霞、李宏贵(2004)采用事件研究的方法来考察我国上市公司季度盈余披露的信息含量,得出结论,季度盈余可以帮助投资者进行决策。然而,May(1971)认为,由于投资者可能因中期报告具有信息含量而十分关注中期财务报告的披露,但因为不知道季度报告与年度报告披露信息的质量有所不同,所以导致中期报告引起的相对价格变动小于年度报告。

2.财务分析师

Taylor(1964)以财务分析师为问卷对象进行调查,发现他们相当重视中期报告披露的信息。Newell(1969)向150位财务分析师以随机抽样方式发出问卷,经过统计发现,81%的财务分析师认为,企业公布的季度财务报告对其分析工作相当有用或很有用,没有一个人认为季度财务报告不具有使用价值。

3.管理者

Kanio和Schadewits(1997)的实证结果证实了中期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能够减少管理当局与外部投资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姚靠华、曾楚英(2007)认为及时披露会计信息是对上市公司经理人(即管理者)行为的一种约束监督,有利于制约上市公司不规范的财务行为,如不规范的融资行为、资金运作行为、利润分配行为等,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五、结论

笔者试图通过对中期财务报告披露相关内容的阐述, 从客观上对中国资本市场会计信息披露提供理论支持,从而发现中期财务报告披露的重要性。因此,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如何提高中期财务报告披露的会计信息含量是摆在面前的一个关键问题。会计准则制定部门和证券监管部门在拟定政策方案时,一方面应从企业立场考虑,分析政策所带给企业的效益和给企业增加的成本;另一方面还应从信息使用者的角度考虑,通过政策降低内部人与投资者之间的冲突,帮助信息使用者获取及时、准确的公司会计信息。只有当中期财务报告披露产生的效益大于成本时,中期财务报告披露才具备经济上的合理性。不仅如此,新的政策还要拉大年度报告和中期财务报告信息含量的差距,简化披露中期财务报告,以减轻上市公司的负担。同时,还应该加强对上市公司重大事件临时公告的管理,以满足信息使用者获取及时、有效信息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Shores, 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Interim Information and Security Returns Surrounding Earnings Announcement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90, Spring:89-96.

[2] Gigler,F. and T. Hemmer. On the Frequency,Quality and Informationa1 Role of Mandatory Financial Report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98(36):117-147.

[3] Healy,P. and K. Palepu. A Review of the Voluntary Disclosure Literature[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1(31):255-307.

[4] Kenton Yee. Mark Tippett, Interim Reporting Frequency and Financial Analysts ' Expenditures / Discussion[J].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 Accounting,2004,31(1):167-207.

[5] Marty Butler,Arthur Kraft and Ira S. Weiss. The Effect of Reporting Frequency on the Timeliness of Earnings: The Case of Voluntary and Mandatory Interim Report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7(43):181-217.

[6] 赵伟.上市公司中期财务报告会计信息含量与股价反应的实证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4(4):53-57.

第11篇

一、按照《企业国有(集体)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办法》和上级国有(集体)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规定,做好国有企业产权登记、年度检查和变更、注销、产权界定和纠纷调处等工作。

二、按照《国有(集体)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做好国有(集体)资产评估管理工作。

三、做好国有(集体)企业的分立、合并、破产、解散、增减资本的审批报告工作。

四、按照《区行政事业单位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管理实施办法》和《关于区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转为企业后实行改制的若干问题处理意见》,做好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审批工作。

五、企业违反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区国资委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可以处以10万元以下的罚款,并提请政府有关部门对企业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按照规定给予纪律处分:

1、在规定期限内不办理产权登记的;

2、隐瞒真实情况、未如实办理产权登记的;

3、不按照规定办理产权年度检查登记的;

4、伪造、涂改、出卖或者出借国有(集体)资产产权登记表的。

六、产权管理人员在办理产权登记中、、、谋取私利,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七、按照《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市产权交易市场管理办法》等文件和“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规范产权转让行为。

八、国有(集体)资产转让要逐级上报审批,由区职能部门会签,转让企业国有产权致使国家不再拥有控股地位的,要报区政府批准。

九、转让的国有(集体)资产、国有股权要遵循诚实信用和“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必须进市政府批准的产权交易场所交易。

委托有资质的产权交易中介机构按规定实施上网挂牌,挂牌时间不得少于20个工作日。产权交易信息挂牌后,只有一个受让意向人的,可以采取协议转让的方式;有两个以上受让意向人的,出让方可以与产权市场协商,根据产权交易标的的具体情况采取拍卖、招标或者竞价方式确定受让人和受让价格。

第二章资产统计评价制度

一、按照《企业国有(集体)资产统计报告办法》和上级国有(集体)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安排,做好国有(集体)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统计分析和企业绩效评价分析等保值增值工作。

二、通过月度监测,每月分析报告国有(集体)企业的应收帐款和存货的动态状况,从源头上防止国有(集体)企业产生不实资产。

三、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集体)资产管理办法》和上级国有(集体)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安排,做好行政事业国有(集体)资产统计、委托监管、保值增值等财务统计分析工作。

第三章企业战略管理、预算管理和投资管理制度

一、根据《市国有(集体)资产营运机构战略规划管理暂行办法》和本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要求编制企业战略规划,指导区属国有(集体)企业制定战略规划发展目标和实施步骤。

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是企业根据国家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在分析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现状及其变化趋势的基础上,为企业的长期生存与发展所作出的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方向性、整体性、全局性的定位发展目标和相应的实施方案。战略规划要明确3年和5年的发展目标,重点突出3年发展目标。

二、根据《市国有(集体)资产营运机构经营预算管理办法》,以本区国有(集体)资产战略规划、结构调整目标和产业发展为导向,指导区属国有(集体)企业建立经营预算管理,以国有(集体)资产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为导向,逐级编制上报国有(集体)资产的投入、调整、收益管理的年度营运计划。国有(集体)资产收益用于国有(集体)资产再投资,调整产业结构,补充国有企业资本金,增购有关股份公司股权等。

三、根据《市国有(集体)资产营运机构投资监督管理办法》,区国资委对区属企业和有托管企业的委办局的投资活动履行出资人职责,涉及担保、融资和对外投资(设立企业、收购兼并、合资合作、对出资企业追加投入等)、固定资产投资、金融投资要经董事会、监事会批准,国有独资企业要逐级上报审批。区国资委对营运机构的投资活动履行出资人职责,主要职责是:

1、组织研究国有(集体)资本投资导向;

2、审核营运机构的年度投资计划,核准营运机构的计划外投资项目,对营运机构的重大投资项目实施备案管理;

3、组织开展投资分析活动,对重大投资项目(含金融投资)组织实施稽查、审计、后评估等动态监督管理。

第四章企业内部审计制度

一、按照《中央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暂行办法》和《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依据“统一要求、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工作规章制度,有效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规范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强化企业内部监督和风险控制。区国资委每年要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或委托专业人员对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进行内部审计。

二、企业内部审计是指区国资委组织的审计机构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财务会计制度和企业内部管理规定,对区属国有(集体)企业财务收支、财务预算、财务决算、资产质量、经营绩效,以及建设项目或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监督和评价工作。

三、内部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

1、企业经营成果的真实性,会计核算是否准确,企业财务决算编报范围是否完整,企业经营成果是否真实可靠,以及企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与资产质量是否相匹配;

2、企业财务收支核算的合规性,财务收支管理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会计核算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财务会计制度,年度财务决算是否全面、真实地反映企业财务收支状况;

3、企业资产质量变动情况,企业各项资产质量是否得到改善,是否存在严重损失、重大潜亏或资产流失等问题,企业国有(集体)资产是否安全、完整,以及对企业未来发展能力的影响;

4、有关企业的经营活动和重大经营决策情况,企业作出的有关对内对外投资、经济担保、出借资金和大额合同等重大经营决策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及其企业内部控制程序是否存在较多问题或者造成重大损失;

5、核实企业负责人和企业有无违反国家财经法纪、、贪污、挪用、私分公款、转移国家资财、行贿受贿和挥霍浪费等行为,以及弄虚作假、骗取荣誉和蓄意编制虚假会计信息等重大问题;

6、全面核实企业各项资产、负债、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帐务的基础上,依据国家有关经营绩效评价政策规定,对企业经营成果和经营业绩,以及企业资产运营和回报情况进行客观、公正和准确的评判。

第五章预防不实资产产生管理制度

一、不实资产,是指本区国有企业盘亏、报废、毁损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及存货等实物资产,不能收回的债权、股权、其他权益资产及虚盈实亏的帐面资产。

二、加强企业应收款项管理,要及时落实专人积极予以催收,防止因没有及时催收而形成坏帐;按照财务规定计提各种坏帐准备金。

三、加强企业存货管理,要落实责任,专人负责,做到帐实、帐卡相符,每年进行一次存货清查盘点,发生盘亏、毁损、霉烂变质、报废的各种实物资产,要认真分析原因,属于责任心不强而造成的盘亏、毁损、霉烂变质、报废的各种实物资产,要追究相应责任。

四、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落实专人逐一进行登记,严格管理,防止固定资产盘亏、毁损。

五、加强企业对外投资和工程项目的管理,要进行可行性分析和研究,集体讨论决定,必要时聘请专家进行论证,防止投资失误造成损失。

六、对企业领导及相关人员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及企业内部管理规定,、弄虚作假造成不实资产的,由区国资委、区纪监委按照情节轻重、所负责任大小追究其责任。涉及领导责任的,扣减任期内累计年薪的5%-10%,并给予纪律处分。涉及相关人员责任的,扣发和停发工资,调离工作岗位,直到辞退。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七、中介机构及有关人员违反执业操作规则,致使审计结果失实的,由区国资委、区纪监委向其行业主管部门通报情况,提出处罚建议,并立即从区中介机构库中剔除,区国资委、审计局、各主管部门、企业今后不得再委托其从事审计业务。

八、有关人员、、擅自批准或在批准中,造成国有(集体)资产流失的,由有关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给予纪律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六章核销和处置不实资产管理制度

一、对要求核销的不实资产,要严格把关,认真审核和审批。把不实资产列入区属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内容,切实加强企业不实资产的监督管理。

二、不实资产核销范围:

(一)企业因各种原因不能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不大的应收帐款:

1、债务人破产或死亡,以其破产财产清偿后仍然不能收回的应收帐款。债务人歇业,或连续2年未参加当地工商部门年检,不能收回的应收帐款;

2、债务人逾期未履行偿债义务超过3年,经企业催讨,仍然不能收回的应收帐款;

3、债务人因遭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导致停产,企业在短期内不能收回的应收帐款;

4、企业的预付帐款如因供货单位破产、撤消、歇业等原因已无望再收到所购货物的,应将原计入预付帐款的金额转人其他应收款,为不能收回的其他应收款。

(二)企业因各种原因形成的存货损失:

1、发生盘亏、毁损,霉烂变质、过期失效、报废的各种实物资产;

2、因产业结构调整、产品升级换代而不能使用的专用备品备件和呆滞积压商品等;

3、因各种原因形成存货销售价格低于成本的;

4、因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非常损失;

5、未按规定结转的库存材料价格差异。

(三)企业因各种原因形成的固定资产损失:

1、发生盘亏、报废、毁损、长期闲置不用的,已无转让价值的固定资产;

2、因遭受自然灾害影响形成固定资产的非常损失;

3、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形成不能使用的固定资产。由于该固定资产老化或技术性能已不能达标等原因,而生产出大量不合格产品的在用固定资产。

(四)企业因各种原因形成的在建工程损失:

1、长期停建并且预计在未来3年内不会重新开工的在建工程;

2、在建工程无论在性能上,还是在技术上已经落后,预计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3、因遭受自然灾害影响形成在建工程的非常损失。

(五)企业因各种原因形成的对外长期投资损失:

1、被投资单位破产、歇业,或连续2年未参加当地工商部门年检,不能收回的投资损失;

2、被投资企业当年发生严重亏损或持续2年发生亏损;

3、被投资单位进行清理整顿、清算或出现其他不能持续经营情况的;

4、企业未按规定对长期投资进行权益法核算,少计投资损失的。

(六)企业因各种原因少计或不计费用、折旧、利息、递延资产、无形资产等,形成虚盈实亏的。

三、本区国有企业核销不实资产冲减所有者权益的,应报经区国资委批准。

企业按照准予核销不实资产的批复,全额冲减所有者权益,并将核销后的帐物一并移交区国资经营有限公司处置。

四、本区国有企业不实资产核销,经区国资委初审后委托区审计局审计,并由其出具审计意见函。

五、本区国有企业准予核销的不实资产处置,由区国资委授权区属企业和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组织实施,按照有关规定,设置相应的会计帐目及统计台帐。

六、由区国资委负责督促办理不实资产移交手续,不实资产移交手续为企业改制的必备程序。

七、区属企业应对结案报告后尚未处置完毕的帐面资产,包括债权、股权及其他权益资产继续抓紧处置,并定期报告处置情况。

八、处置收益,是指国资公司对接收准予核销的不实资产进行委托处置变现的收益,包括实物处置收益、债权催讨收益、股权及其他权益的收益等。

九、区属企业应对收缴的收益,实行收支分开、专户存储。于次年3月底将处置收益全额上缴区国资委,并进人国资收益帐户,纳人本区国有(集体)资产经营预算。

十、区国资委对准予核销的不实资产处置收益按有关规定进行管理,用于对国资公司国家资本金的投人。

第七章企业委派会计管理制度

一、加强委派会计管理工作,根据“谁投资,谁委派,谁管理”的原则,区属企业、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的主管会计都由区国资委直接实施委派;授权区属企业、有托管企业的委办局委派所属的企业主管会计。

二、按照《会计法》等法律法规,做好委派会计任期责任保证协议的签订,对委派会计实行统一委派、统一管理、统一考核,并对委派机构负责。落实责任,明确权利、义务和责任,实行双重考核、定期轮岗、专业管理、有偿服务的工作制度。

三、委派会计要定期上报会计报表、企业经营状况和财会制度执行的定期分析报告,预防不实资产的产生。

四、建立区属企业对外担保、长期投资、应收帐款、存货等监督管理制度,及时对所属企业的产权转让、资产重组、资产出租(出借)等重大事项实行报告制度。

五、组织委派会计加强学习业务、不做假帐,诚信守职,开展内审和互审工作,发挥监督职能,真实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情况。

委派会计要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1、区属企业和有托管企业的委办局的委派会计要具有会计师以上资格职称,其它企业要具有助理会计师以上资格职称;

2、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原则,清正廉洁,公道正派,光明磊落,忠实履行监督职责,不怕得罪人,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3、诚实守信、作风正派、政治思想品德好,有3年以上的会计工作经历,具备本职岗位所需要的财务、审计、企业管理或经济管理等业务知识。

第八章企业董事会工作制度

一、区属国有独资企业、控股企业、参股企业按《公司法》规定设立董事会和监事会。董事监事工作机构负责董事、监事的日常管理工作。

二、董事的产生方式:

1、组织选派:根据工作需要,从区管干部,企业领导人员或其他符合任职资格的人员中选择,经考察通过一定程序聘任为专职董事。

2、社会招聘:根据岗位要求和选派标准通过公开招聘,委托人才中介机构等方式遴选合适人选,经综合考察评价后择优聘任为专职董事,对社会招聘的专职董事实行试用期制,试用期为3至6个月。

三、董事会人员构成:

区属国有独资企业、控股企业、参股企业按《公司法》规定组建董事会和监事会。企业规模大、董事会人数较多的国有企业可以实行执行董事制度。执行董事的委派和管理按国有企业领导人管理权限实施。

四、减少董事会和经理班子成员之间的重合。国有多元投资企业,董事会成员主要由各出资方派出的产权代表组成。经理班子中,除总经理可以进入董事会外,其他经理班子成员一般不进入董事会。

五、完善董事会决策程序

1、由董事会决定的事项:需由董事长或经理拟定草案或委托有关部门草拟,经董事会审议批准后,由经理负责组织实施。

2、由董事会提出需经有关方面审批的事项:需由董事长或经理拟订草案,经董事会讨论审议,形成会议决议后,分别提请出资方,暂代行投资主体职能部门、政府有关部门或股东大会审议,同意后,由经理组织实施。

六、完善董事会工作程序

1、董事会决议实施过程中,董事长(或董事会委托的董事)应就决议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

2、对违反董事会决议的现象,应要求并督促经理和有关责任人员限时纠正,对拒不纠正的,开临时董事会作出处理决议。

3、对监事会决议及执行情况有异议时,应及时沟通和协调,或向出资方,暂代行投资主体职能部门报告。

七、加强对董事的管理。对专职董事实行任职资格制度,专职董事应经过专门培训资格认定后方能上岗。逐步对董事实行岗位契约管理。多元投资的由出资方与派出董事签订责任书、协议书或合同,明确规定双方的责、权、利;国有独资的,按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权限,由委派方组织实施。

八、建立董事的考核制度。专职董事考核由管理中心具体组织实施。考核采用年度考核与任期考核相结合的办法,主要考核董事履行职责的情况。考核结果分为优秀、称职和不称职3个等次,作为对其续派更换和奖惩的重要依据。

第九章企业监事会工作制度

一、由区国资委提出派出监事会的企业名单,报区政府决定,代表区人民政府对企业的资产保值增值等实施监督。监事会设主席1人、监事会成员应不少于3人的奇数组成。监事为专职监事和兼职监事。监事会开展监督检查工作所需要经费由企业财务预算中列支。

二、区国资委是监事会的管理机构,负责监事会的日常管理工作,对区属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状况及董事会、经理层的决策和经营管理等行为行使监督检查职能。负责对监事会成员的考核、奖惩,并会同有关部门按规定办理监事任免、调动事宜。

监事会成员的考核,由监事会管理机构组织实施,对监事会成员的考核可采用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相结合的办法。考核的主要内容是职权行使情况,考核结果应作为对其续派、更换和奖惩的重要依据。监事会的主要职责:

(一)监督企业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规定制度情况;企业建立及执行公司章程和制度情况。

(二)监督企业财务情况,查阅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及重大相关资料,检查财务状况、资产质量、经营效益、利润分配等情况,对企业重大风险、重大问题提出预警和报告。

(三)监督企业国有资产运行和保值增值情况;检查企业战略规划、经营预算、经营责任合同的执行情况;检查资产重组、企业改制及产权转让的规范情况;检查企业贯彻出资人意志,维护出资人合法权益的情况。

(四)监督产权代表、董事、经理等企业领导人员的经营行为,提出对产权代表、董事、经理的奖惩和任免建议。

(五)监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风险防范体系、产权监督网络的建设及运行情况。

(六)指导子公司监事会工作。

(七)履行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职责,承办区国资委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监事的任职资格:

(一)具有坚定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对维护国有资产安全有高度责任感;

(二)熟悉了解企业管理和有关法律、法规,有相关的工作经历;

(三)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办事公道;

(四)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判断和文字撰写能力,并具备独立工作能力。

四、专职监事由监事会管理机构任命,监事会的职工代表由企业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后,由监事会管理机构批准。企业负责人不能担任监事会中的企业职工代表。

(一)每届任期3年,其中监事会主席、专职监事不得在同一企业连任。监事会主席、专职监事可以担任1至3家企业监事会的相应职务。

(二)主席、专职监事实行回避原则,不得在其亲属担任高级管理职务的企业的监事会任职。

五、监事会工作任务。监事会一般每年对企业定期检查1至2次,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不定期地对企业进行专项检查。监事会开展监督检查,可以采取下列方式:

(一)听取企业负责人有关财务、资产状况和经营管理情况的汇报,在企业召开与监督检查事项有关会议;

(二)查阅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会计凭证、会计帐簿等财务会计资料以及经营管理活动有关的其他资料;

(三)检查企业财务、资产状况,向职工了解情况,听取意见,必要时可以要求企业负责人对有关问题作出说明;

(四)向财政、工商、税务、审计、海关等到有关部门和银行调查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管理情况。

六、监事会主席由区人民政府任命。监事会主席应当具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坚持原则,廉洁自律,熟悉经济工作。监事会主席由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担任。监事会主席履行下列职责:

(一)主持监事会工作,召集监事会会议,督促、检查监事会决议的执行,直接向区国资委报告企业的重大问题;

(二)签署监事会的决议和建议;

(三)公司章程规定的其它权利。

七、监事会要定期向派出机构报告工作,并随时报告企业重大事项情况。

(一)企业财务以及经营管理情况评价;企业负责人的经营管理业绩评价以及奖惩、任免建议;对企业存在问题的处理建议等。

(二)经三分之二以上的监事会成员同意后,由监事会主席签署,经监事会管理机构报区人民政府,检查报告经区人民政府批复后,抄送区有关部门。

(三)监事会在监督检查中发现企业经营行为有可能危及国有资产安全,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或者侵害国有资产所有者权益以及监事会认为应当立即报告的其他紧急情况,应当及时向监事会管理机构提出专项报告。

八、监事会的工作纪律。

监事会成员不得接受企业的任何馈赠,不得在企业中为自己、亲友或者其他人谋取私利。监事会成员必须对检查内容保密,并不得泄漏企业的商业秘密。监事会成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直至撤销监事职务;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企业的重大违法违纪问题隐匿不报或者严重失职的;

(二)与企业串通编造虚假检查报告的。

第十章企业监管稽察制度

一、根据《国务院稽察特派员条例》。建立国有(集体)企业监管稽察制度,代表区政府对国有(集体)企业行使监督权。

二、监管稽察的主要职责是:依据《国务院稽察特派员条例》,以财务监督为核心,对企业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情况,国有(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情况,企业领导人的履职情况进行监管。

监管稽察与企业是监督与被监督关系,主要任务是查帐,不参与、不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三、稽察工作的具体内容:

1、检查企业领导人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情况和是否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经营企业。

2、查阅企业财务帐目和有关资料,审查验证企业的财务状况是否真实,主要包括资产负债情况、还债能力、获利能力、利润分配、资产运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

3、对侵犯国有(集体)资产所有者权益的行为进行监督。

4、监督企业董、监事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

5、对企业主要负责人员的经营业绩和民主决策进行评价和记录,对企业主要负责人员的奖惩、任免提出建议。

四、设立监管稽察办公室,人员由国资、纪监、财政、审计和会计师事务所组成。

五、以不定期的方式对企业进行稽察,听取企业对财务状况报告,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分析评估,对企业主要负责人员的工作和经营业绩进行评价。

六、稽察人员可随时调查核实企业经营及财务状况,采取适当形式听取职工意见,查阅有关文件,要求企业做出必要说明。企业要建立规范的现代会计制度,每半年向稽察工作处书面报告一次财务状况,提供有关资料。

七、向区财政、审计、监督、税务、工商等有关部门调查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管理情况。上述各部门要积极配合稽察人员的工作,提供被稽察企业的有关情况和资料。

八、稽察人员根据被稽察企业情况,可以建议区委、区政府责成审计部门对稽察企业进行专项审计,可以由稽察工作处从有关部门临时抽调专业人员和委托中介机构开展工作,也可以聘请资深专业人员组成专家组,及时解决稽察工作中的有关业务问题。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支持配合稽察员工作。

九、稽察人员在稽察工作结束后,应当及时提交客观、真实、明确的稽察报告。稽察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对被稽察企业财务状况的分析评价;

2、对被稽察企业经营管理情况的分析评价;

3、对被稽察企业主要负责人员经营管理业绩和民主决策的分析评价;

4、对董、监事履职情况的分析评价;

5、对被稽察企业主要负责人员奖惩、任免的建议;

6、区政府要求报告的或稽察员认为需要报告的其他事项。

十、稽察报告由稽察人员签署,由稽察工作处送交区国资委审核后报请区政府审定,并根据区政府审定的稽察报告中有关对被稽察企业主要负责人员的奖惩、任免建议,依照法定程序办理。

十一、稽察人员在稽察工作中发现紧急情况,需要立即向区政府报告的,可直接向区政府专项报告。

十二、被稽察企业要做到:

1、被稽察企业必须维护国家、企业和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支持和配合稽察工作,认真填报稽察工作基础材料,如实反映已经发生过的企业财务情况,自觉接受监督。

2、被稽察企业的主要负责人,要认真执行国家有关财务会计方面的法规政令,坚持依法办事,严格履行职责,恪尽职守,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企业的各类会计帐目、原始凭证和财务资料真实、完整、可靠。

3、被稽察企业的财务负责人或总会计师,必须保存全部原始会计帐目、报表数据和内容、财务记录,保持原会计处理方法,任何人不得直接或指使、示意、委托他人制做假帐目,提供假凭证,编写假资料,以及转移、销毁、涂改财务帐目、会计报告、原始凭证和相应资料。

4、被稽察企业在填报和编写稽察材料时,要严格按照要求,详细提供母公司、主要子公司的全套材料,以及其他子公司的概要材料。不得拒绝提供与稽察查帐有关的资料;不得填报不实不当的证明;不得隐瞒实际财务状况;不得使用违反国家规定的财会处理方法;更不得给稽察工作设置障碍。

5、被稽察企业如有做假帐不纠正、不说明的,或故意编造、提供和出具虚假财务报告和会计报表,继续弄虚作假的,一经发现,将从严查处,追究当事人,企业总会计师和财务部门负责人,特别是企业主要负责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6、被稽察企业应当以稽察工作为契机,理清与所属企业和关联方的关系,认真做好会计核算,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逐步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不断推进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第十一章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制度

一、参照《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实行年度考核与任期考核相结合、结果考核与过程评价相统一、考核结果与奖惩相挂钩的考核制度,维护所有者权益,落实国有(集体)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二、区国资委负责考核区属国有(集体)企业,区国资委要指导区属企业和有托管企业的委办局考核所属的国有(集体)企业。对下列人员进行考核:

1、国有独资企业和不设董事会的国有独资公司的总经理;

2、设董事会的国有独资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

3、国有控股公司国有产权代表出任的董事长、总经理。

三、考核的基本指标和分类指标:

1、年度利润总额、净资产收益率及保值增值情况;

2、应收帐款、存货、对外投资和不实资产情况列入考核中;

3、安全生产、厂务公开、知识产权、精神文明等工作;

4、分类指标根据行业和特点,反映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及发展能力等因素,具体指标在责任书中确定。

第十二章企业改制程序制度

一、根据《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法[2003]96号)、《关于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实施意见》(国办法[2005]60号)、国务院国资委3号令《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和市政府36号令《市产权交易市场管理办法》等文件的精神,按“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落实好《区规范国有(城镇集体)企业改制程序的意见》,事业单位改制参照执行。

二、拟改制的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应逐级上报改制申请和方案。

三、产权界定。改制的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产权不明晰的,委托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产权界定查证;区国资委对产权界定结果作出确认通知书。

四、清产核资。按照《国有企业清产核资办法》等规定,改制的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应在区清产办和主管部门领导下进行清产核资,也可委托具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清产核资。

五、财务审计。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整体改制的,应由出资方按规定委托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对改制的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进行审计。同时可进行不实资产审计、企业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须在审计报告中专项说明。

六、不实资产核销。改制的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的净资产存在不实资产情况的,按照《市国有企业不实资产核销管理暂行办法》和《市国有企业不实资产核销的若干规定》等有关规定逐级申报。由区审计局(或由区审计局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不实资产进行专项审计,重大项目核销须经区不实资产核销专家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并在企业内部公示,经批准后将核销的不实资产移交资产投资经营公司统一处置。

七、资产评估。按照《国有(集体)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和有关规定选择资质良好的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资产评估并出具评估报告,评估结果在企业内部公示,区国资委对评估结果进行核准备案,并出具核准通知书。

八、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企业应及时召开总经理专题会议对改制方案、职工安置方案进行酝酿讨论,区国资委组织召开企业改制联席会议对程序和方案进行讨论;企业主管部门、区国资委、区发展改革委、区劳动保障局和区总工会等有关部门应及时对改制方案和职工安置方案一并进行会审;企业改制方案要提交职代会讨论,职工安置方案要在企业内部公示,并提交职代会讨论通过,律师事务所要出具法律意见书,上报区政府审批。

九、产权交易。按照《企业国有(集体)资产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市产权交易市场管理办法》和“依法、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委托有资质的产权交易中介机构按规定实施上网挂牌,挂牌时间不得少于20个工作日,征集到一个受让意向人的,可以采取协议转让方式;征集到两个以上受让意向人的,根据产权交易标的具体情况采取拍卖、招标或者竞价方式确定受让人和受让价格。

十、严格控制企业管理层通过增资扩股持股。“管理层”是指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负责人以及领导班子的其他成员,不包括对管理层实施的奖励股权或股票期权,但管理层的持股总量不得达到控股或相对控股数量。

十一、加强对改制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建立国有(集体)企业改制信息数据库,并按月、季、年编制企业改制统计报表。

第十三章资产收益收缴管理制度

一、凡占有、使用、运营国有(集体)资产的区属企业、单位的国有(集体)资产收益管理,适用本办法。

区属企业、单位包括区政府授权区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由区国资委出资并监督的企业及出资并委托监管的单位,以及上述两类企业、单位以外的由区政府及其部门或机构管理的其他企业、单位(以下统称企业)。

二、国有(集体)资产收益,是指区国资委依据出资人身份依法取得的各种收益、收入。具体包括:

(一)国有独资企业应上交的净利润;

(二)按照股权比例和分配方案应分得的企业税后利润;

(三)按照股权比例应分得的企业清算净收益;

(四)转让持有的企业股权取得的净收入;

(五)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应取得的其他收益、收入。

三、区国资委负责国有(集体)资产收益的收缴及相关管理。

四、企业税后净利润以经审计的财务会计报告为准,在弥补以前年度亏损、提取法定公积金后,按照下列情况收缴:

(一)国有独资企业按照区国资委核定的比例和时间收缴。

(二)国有控股、参股企业按照股东会或类似权力机构确定的分配比例和分配时间收缴。

五、转让企业股权所得的收入剔除相关成本、费用后,按照股权转让合同规定的时间金额收缴。

国家对转让境内外上市公司国有股权所得收益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六、企业依法实施清算所得的清算净收益,根据国有股权比例,按照清算机构的时间收缴。

七、国有独资企业上缴国有(集体)资产收益,采用按季预缴,全年清算的方法,其他国有(集体)资产收益(第三条二至五款)在确定后10日内入库。

八、企业如遭受重大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造成损失,报区国资委批准后,可适当减免应上缴的国有(集体)资产收益。

九、区国资委设置专户,对国有(集体)资产收益进行管理。

十、国有(集体)资产收益主要用于国有(集体)资产再投资,调整产业结构,补充国有企业资本金,增购有关股份公司的股权等。

第12篇

关键词:财务监察工作;问题;对策

一、实施财务监察工作的重要性

按照内控机制的有关规定,目前规模较大的公司特别是上市企业均设置了审计组织或其他的部分效能监察组织,那么为何还要进行财务监察呢?第一,审计组织作为公司的一个有较强独立性的监督组织,其工作重心是公司所有运营活动的审计监督,因为受到人员和专业知识的制约,对会计核算的审计或多或少地会存在不到位、不全面的问题。第二,审计工作即便增大审计密度也经常会体现为事后监察的状态,无法在第一时间找出、改进公司会计核算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在财务组织下设置专业的监察岗位,一方面能够达成审计工作的前移,另一方面还可以确保会计核算更为全面的贯彻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进而达成从结果管控、事后监察到过程管控、事前防范、事中改进的改变。另外,财务监察侧重性与专门性更突出,体现出更为显著的成效性、直接性、深层次性等特征,也是对审计组织工作的协助和补充。

(一)行业特征决定了一定要增强财务监察。施工项目投资资金大、建设时间长、建设流程多、受自然状况影响大等特性,提升了施工部署与管控的困难程度,较易产生问题,失去控制。行业特性决定了一定要经过增强监察,第一时间找出存在的不足,整治问题,提升管控能力和水平。经过增强对项目作业所有过程的监察,让内控机制、财会规章得以有效落实。

(二)现代企业制度决定了一定要增强财务监察。构建现代企业机制是建造单位经济机制变革的主要方向。通过实践,施工单位大多构建了现代企业机制的架构,实现了政企的分开,公司拥有自主决策的权利,达成公司组织机制与管控机制的合理化、全面化、标准化,构成了内部约束与激励体系。生产运营以获利为目标,现代企业制度注重的是约束,这对建筑公司而言特别关键。运营管控体制的变革、制约与监察变成建筑公司的内在需求,而且会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依托财务监察,一定程度上能够让建筑公司所有运营活动变得科学、规范。

(三)日益升级的市场竞争,必定要求增强财务监察。因为建筑市场的相关要求,建筑公司承揽项目大多是采用投标的形式。通过残酷的较量中标获得的工程,通常收益空间较小,技术与品质要求较高,建设时间较为紧张,这就意味着投资数额会更高,成本开支会更大,利润空间会更小,极易产生亏损。建筑公司由于单价不高,亏损严重等因素在建设过程中毁约的现象经常出现,由此可知建筑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所以,怎样经过增强管控、改善生产、节约成本、提升效率,变成施工单位极为重视的问题。其中科学、高效的方式便有加大财务监察力度,增强管控意识,提升项目收益。

(四)建筑单位运营管控存有不足,急切需要增强财务监

察。前些年,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我国出台了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来拉动内需,当时还仅拥有几十个人,仅具备很少的小型机具等滞后设施的建筑团队,在几年的时间中迅速成长为员工众多、产值翻了几十倍乃至上百倍的施工企业。公司规模增大了,所面对的形势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是许多管理者的运营理念依旧未曾转变。此外,一些建筑工程地点偏远,加之建设时间长,客观层面而言,也妨碍了管理者思想的转变。所以,这些建筑公司迅速扩张后,在机械管控、物资管控、财务管控等方面均存有不足。此些问题均急切要求增强财务监察,推动公司变革运营方式,增强管控。

二、目前工程项目财务监察中存在的不足

财务监察是对公司财务情况、会计准则与公司内部财会管控机制实行状况加以核查、监视、分析、处置的管理活动,具有维护财会机制和有关规章制度的权威性。其对于保障公司稳健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财务监察经过将核查材料作为重要根据,可以全面监察建筑公司经济行为和财务收入、支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确保公司更为全面的落实会计有关机制、规章、规则,及时发现公司面对的运营风险和财会风险,确保公司稳健运营。财务监察作为公司财务机构的一项日常性的管控工作,是公司提升财务信息品质,增强内部会计管理,保证公司资产安全和完备的有效措施;财务监察的过程,同时是对财会工作者辅导的过程,现场指导财会实务知识,提升财会工作者专业能力,利用对业务的实际核查找出其存在的不足,提出整改的措施,协助财会工作者提升专业水平。依托财务监察发现公司面对的风险、改进不足,提升公司总体运营管控能力,推动公司达成运营目标,稳健发展,是企业内控机制的有益补充。

当前工程项目财务监察中存在的不足主要有:

(一)财务管控理念薄弱,财务机制不完善。很多建筑企业对财务管控的关注度较低,比较而言,更关注工程项目的建设进度和安全质量,部分建筑企业尽管也建立了一些财务管控机制,可是限定的内容太过简单,更为偏重于对部分成本开支类审批权限的设立,而对于项目合约管控、财产管控、会计剖析、预算管理等关注度较低。

(二)资金管控不到位,流动资金匮乏。目前社会状况下建筑市场秩序杂乱,项目竞争激烈,建筑公司通常在业主资金没有到位的状况下便开工建设,导致工程项目的负债率居高不下,加之投资方对项目款的拖欠,建筑公司资本融通途径单一,均导致了公司运转资本的匮乏。另外,建筑企业因为其资本比较零散、建设项目多、流动性突出等行业特性,导致其资本的运用成效不高。

(三)建造项目预算制定不严格,项目成本管控不到位。建造项目在预算制定过程中太过简单,以致预算制定缺少科学根据,有些时候单单依托历史经验进行相应的增加或者减少,未曾实际剖析现场环境、作业环境的变动所产生的影响,以致合同预算整体开支和实际费用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很多建设项目对成本的管控不到位,对现场费用管控不充分,也导致了成本的超支。

(四)会计从业者职业素养不高,会计基础工作不牢固。财会工作是一项对技术要求和职业素质较高的工作,财会从业者除了要具有专业的财会知识与技术以外,还应当具有实际施工经验。在实际状况下,很多建筑公司财会工作者通常缺少有关建筑施工实际经验,加之大多数项目在外地建造、建造地点不集中,每个项目均需自行核算,财会工作者调动频繁或配置不到位,导致了会计基础核算的不牢固。

(五)会计核算不标准,会计信息不可靠。当前,工程项目大多存有会计核算不规范的问题,比如,受建造工程业绩考评要素的影响,精心运用完工比例法提早或延期确认生产价值或者收益;多个项目间互相分摊费用;部分项目为掩饰经济损失采用账外成本记账形式;为满足单项指标考评要求,项目成本开支归集类目有较大主观性。财务核算的随意性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工程会计报表的不可靠,不利于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三、工程项目财务监察的对策

(一)工程项目财务监察方式。财务监察方式包括两种:第一是全面监察,指的是对下设分公司或者系公司相关财会活动与事务加以全方位的监督、核查。第二是专项监察,依照财会法制规章和公司内部相关制度对监察对象的运营状况加以专门的监督、核查。

(二)工程项目财务监察过程。第一,信息询问。财务监察工作者在开展监察过程中,依照监察的内容可采用书面或者口头询问的方式了解监察对象有关状况,掌握建造项目情况。第二,查阅材料。监察工作者依据监察预案翻阅建筑公司有关材料,包含:建筑企业的管理机制、合同契约、财务预算、初始单据、管理文件、辅助台账、财务决算与其他相关材料。第三,财务核查。财务监察工作者调阅财务核算材料,比如初始单据和记账凭证,财务账簿与财务报告、记账凭证和财务账簿加以效验,也就是账和账、账和证的匹配程度。在财务核查过程中可依照现实需求运用顺查和逆查的形式,顺查指的是依照财务核算流程,从原始凭证到财务账簿再到财务报告的次序加以核查;逆查指的是从财务报告开始,然后到财务账簿、原始单据的次序实施核查。不管是什么方式,均可审查项目资本、财产、债务、完工效益和创造收益的可靠性。第四,资产盘点。指的是对建造工程的资本、物料、机械、设施等财产加以实际盘点核查。现金与实物资产是监察对象财会中最重要的内容,诸多挪用、侵吞财产、掩藏成本的不法行为均是由此产生的。应着重对现金与实体资产加以盘点核查,了解资产的实际存在状况,核查账证是否对应,保证公司资产的安全、完备。第五,现场监察。指的是对会计核查难以体现实际状况的问题指派有关人员到产生经济行为的地点、场地与当事人实施实际调研,比如:对结算款项的核查、对原材料的市场状况的调研等。第六,数据剖析。依据部分产业标准亦或组成比重,判定部分财务事务的科学性与正当性。经过对财会资料加以全面、系统的对比,剖析各类数据间的逻辑关联,来找到建造项目有关问题的形成原因。

(三)工程项目财务监察内容。第一,财会基础工作状况的监察。核查财会组织设立是否科学;核查《财务会计制度》构建完善状况;核查财会工作者是否具有有关资质;会计类目的运用是否与相关要求相一致;财会工作者是否依照有关规定进行不相容职位的分离;核查是否依照《会计准则》实施财务确认与核算;初始单据是否齐全、可靠;财务核算是否科学、客观,账簿和凭证、账目和账目、账目和实体是否相对应等。第二,资金、资产安全状况的监察。实际清点账面现金、实物资产,看账面和实体是否相一致;是否存有白条抵账现象;金融机构对账单是否存有异常现象;是否存有账外资产问题;是否存有资本不合规运用、担保问题;是否存有不合规筹资或者借债问题;是否构建完善有关资产管控机制和执行情况,资产的管控是否指派有关人员专门负责,是否存在异常减少、损坏或者提早报废问题。第三,施工合同实施状况的监察。是否依照《建造合同准则》科学确认、核算合同收益、合同净收益、合同费用,是否存在人为调控项目收益、虚增收益的状况,是否存在收益不入账、截存等问题;合同预计总成本数额编定是否科学;各要素成本费用归集是否与有关规定相一致;各类成本开支是否正当;实际成本数额和项目预算是否有较大差异;项目结算是否准时、高效;项目借贷差与实际情况是否有重大差异等。第四,往来款项的监察。是否构建了应收款项管控规则、欠款清除奖惩规则;坏账核销流程是否标准,是否构建了销账信息保存机制;项目资金是否依照合约规定准时划拨,是否存在欠款问题,是否科学计提坏账准备,是否存有坏账风险;是否存有预付款不合规问题;是否存在应收账款长时间挂账问题,如果有需要,可调取监察对象往来账款的签字盖章凭证。第五,税务风险的监察。是否准时足额计提且缴纳有关税费,是否存在偷税、漏税问题,在与税务规则相一致的基础上看纳税谋划是否科学。第六,对外报送会计报表的监察。会计报告信息是否精准、可靠、高效,表和表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科学、对应,是否存有披露不完全的问题。第七,内控机制实施状况的监察。依据公司内控机制有关要求,是否存有与内控规定不一致的核算、过程、业务等,比如:凭证签收是否完备;开支报销审核流程是否合规;原材料采购合同签署是否符合有关流程;采购和结算等活动是否存有职位不分离问题等等。第八,财务预算状况的监察。财务预算是否基于业务预算加以科学编制,编制根据是否齐备;预算数额和实际执行是否存在重大差异和差异成因等。

(四)工程项目财务监察工作的建议。第一,注重财务监察工作,给予财务监察工作者有关的效能权利。为保证财务监察的高效开展,上至企业经营者下至基层管理者均应注重财务监察工作,对财会监察报告中提及的问题应当全面剖析,找出问题的成因且采用恰当措施进行改进。为了保证财务监察工作的顺畅实施,公司应当予以财务监察工作者有关的监察权利。第二,构建完善财务监察机制,制定科学、高效的财务监察管控办法。建筑公司应当依据公司管控规定构建科学、高效的《财务监察工作准则》等来引导监察工作。明晰财务监察的责任、权利、形式、内容、开展流程等,力争有章可循。第三,构建一支高素养的财务监察队伍。财务监察主体应当由了解公司规章机制、业务开展过程、企业财会制度等,拥有渊博的财会知识与丰富的实际经验,可以自行进行监察的人员构成。第四,编制一套健全的财务监察方案。财务监察主体应当在每年的年初编制当年监察规划,且在对监察对象进行监察时编制监察计划,来确定监察的主要内容、监察的重心、监察的措施等。第五,跟踪财务监察改进工作,把财务监察成效划入量化考评指标机制。财务监察不应仅仅是走形式,对于财务监察发现的不足,公司经营者应当高度关注且构建问题改进反馈机制,对于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改进状况加以落实,如果有必要,还可开展再次监察。为保证所属部门关注财务监察工作,可把财务监察成效划入量化考评机制中。

结语:财务监察工作不单单是财务管控的效能,同时是财务工作的主要构成内容,经过财务监察工作的进行,能够运用科学措施解决目前建筑公司存有的不足,推动建筑企业稳健发展,推动其防范风险,提升公司收益。

参考文献:

[1] 杜雅莉.浅谈开展工程项目财务监察工作,时代金融,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