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文物鉴定

文物鉴定

时间:2023-02-14 09:50: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文物鉴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文物鉴定

第1篇

[关键词]文物鉴定;问题;知识

我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经历过很多朝代,从繁荣昌盛的唐朝到兴旺开放的清朝,从陶瓷器具到名人字画等等,前人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财富。近几年,很多文物相继被发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欣赏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喜欢收集文物。古玩字画受到更多人的喜爱,也逐渐走进平常百姓的生活。我国各个地区的文物交易市场也红红火火,但是,很多不法商人为了获取暴利,采取各种手段制假造假,鱼目混珠,给文物市场带来一片混乱。

一、文物鉴定的必要性

能够被称为文物的都是具有一定价值的,文物产生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经过几百甚至千年的积淀存留下来,伴随着历史和自然的演变,文物会产生很多变化,很多文物都“面目全非”,专业研究人员根本无法还原文物的真实面貌,给鉴赏者带来很多困惑,不清楚文物的真实面目。随着人们的文化欣赏水平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收藏文物,但是由于文物市场混乱,以假乱真的文物太多,人们又缺少鉴赏知识,很多人把假文物带回家收藏。因此,在收藏文物之前,首先就是要鉴定文物,确定文物的真实性,同时,文物鉴定也是我国文物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

文物鉴定之所以可以成为一门单独的科学,并且需要研究者花费时间去研究,就是因为文物经历了长久的自然环境洗礼,很多文物变得模糊不清,由于年代久远,没有能够为此证明的人,所以文物鉴定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但是文物鉴定并不是毫无头绪,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文物都不能离开时间的形式存在,不能够再生。超时空制作与之完全一样的文物是不可能的。

二、文物市场现状及原因

在文物鉴定的领域中,除了专家鉴定,确实存在很多行业外的高人,通过自身的知识能够鉴别文物的真伪,具有很强的鉴定能力。但是有些人处于个人目的,他们的鉴定很多情况下与实物不相符,误导普通的收藏者。有些人就把高仿的赝品当成文物,同时以高价收藏。受到利益驱使,鉴定者或者专家的职业操守出现一定的问题。社会上的文物鉴定是需要收取费用的,大概在文物估价的10%左右,也就是说估价越高,鉴定收取的费用就越高。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人和文物市场的拍卖公司,文物商人联手,将赝品说成真品,还有些人和盗墓者沆瀣一气,欺骗文物收藏者,给消费者带来损失的同时,也给国家带来损害。

文物收藏市场出现很多问题主要有一下几点原因:

1.投机炒作

由于文物具有不可复制的特点,所以很多人对其操作方式就像操纵股票市场,先是投入巨大资金买进特定时期的文物,然后掌控这一时期所有文物的拍价,致使这一时期文物价格飙升,等到文物炒到一定程度,在慢慢“放水”。曾经有这样的事例,有拍卖行专门炒作乾隆时期的青花瓷,在全国各地收集青花瓷,最后垄断整个青花瓷的拍卖市场。文物交易时间较长,关联性强,即便收藏者不慎买到赝品,也可能很长一段时间不能发现。还有一些国外政府或者大财团处于政治上的动机,故意介入中国的文物市场。

2.媒体炒作

文物虽然具有不可复制性,但是其价值是本身所固有的,有些文物并没有过高的价值,但是媒体炒作,拍卖行炒作,将原本价值不高的文物炒到过高的价值,和文物原本的价值差距严重。

三、文物鉴定方法

不同时期,不同类别的文物具有不同的鉴定方法。在进行文物鉴定之前,必须给文物进行简单的分类,这样能够便于文物分类,对不同类别的文物采用不同的方法鉴定。当然不是文物分类之后就可以减少鉴定环节,分类文物同样需要辨别文物的年代,判定文物的价值等等。一般情况下,文物鉴定按照文物的质地和性质进行分类。

文物鉴定方法与很多,大体上分为传统鉴定方法和科学鉴定方法。传统鉴定方法是自古流传下来的,人们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鉴定经验的积累,在文物鉴定的道路上不断探索,通过总结经验方法来鉴定文物。

(1)比较,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在古代和现代,都采用比较的方法鉴别文物。以文物藏品为例,对真伪年代、价值未作出辨识的文物,鉴定时,需选取已知其真伪、年代的同类文物的标准器,并将两者对比,进行分析,找出未辨识文物与标准器物之间在形制、质地、花纹、工艺等方面的相同与相异之处,分析它们的矛盾与联系。经过系统地分析研究后,作出科学判断。

(2)综合考察,通过对文物本身的调查,文献记载的考证,参考总结的鉴定同类文物的一般规律,对鉴定对象进行综合考察、分析、判断,以达到鉴定文物的目的。此法对鉴定文物史迹尤为适用。文物史迹一般形体大, 内容多,涉及面广,采用综合分析的方法鉴定,会取得比较科学的鉴定结果。运用传统方法鉴定文物,除上述基本方法外,还要根据鉴定的不同对象,采用不尽相同的具体方法,如对青铜器、瓷器、书画等的鉴定(见青铜器鉴定、瓷器鉴定、书画鉴定)都可说明这一点。之所以如此,是由不同种类文物的性质决定的。

四、总结

文物收藏已经成为当代人们生活中的一种习惯或者是喜好,但是很多人由于不懂得文物鉴定的知识,经常高价购买一些赝品。所以,加强文物鉴定的学习,掌握文物鉴定的基本方法,不仅可以避免上当受骗,还能够收藏到喜欢的真品。

参考文献:

[1]关于文物鉴定若干问题的思考_赵起超,科技资讯,2007/24

[2]一言.中国文物鉴定市场现状调查[J]. 艺术市场. 2006(11)

[3]阮家新.近现代文物鉴定理论和方法的若干思考[J]. 中国博物馆. 2003(02)

第2篇

文物鉴定作为文物学的核心架构,对文物收藏与文物保护等工作的开展起到直接影响。基于科学技术的全面普及化,文物鉴定工作也尝试融入高科技技术手段,用以提升文物鉴定的可信度、公信力以及准确性。针对此,本文重点分析三个部分,即第一部分为文物鉴定概念及方法,第二部分为现代科技在文物鉴定中的重要性,第三部分为现代科技在文物鉴定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

现代科技;文物鉴定;应用

文物鉴定是指以科学方法的辅助运用,结合分析辨识等手段,对文物年代和真伪、价值、用途与质地实施鉴定。而现代科技文物鉴定涉及真伪识别和年代判定两个层面。尤其在年代判定中,作为文物考古断代的核心手段,对其历史文化解析起到关键作用;真伪识别中现代科技可有效降低其难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鉴定效果。

一、对文物鉴定的分析

(一)概念

文物鉴定作为文物研究的重点工作,以科学技术的方式,实现对文物真伪、价值与年代的鉴别。例如:在可移动、不可移动文物鉴定工作中,其中可移动文物以藏品、流散文物为主,如陶瓷与珐琅器等;不可移动文物则为文物史迹,如石窟寺、古墓葬与石刻等。在出土文物鉴定中,以“断代”作为鉴定目标;传世、流散文物鉴定,则以真伪辨别为宗旨。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衍生,在文物鉴定工作中起到关键性作用。依据目的差异,以个人收藏为核心的文物鉴定,是以真伪辨别为核心确定其经济利益;而文物保护机构通过其真伪与年代的判断,便于文物保护、展览与档案建立等工作的开展,如研究所和博物馆等。

(二)鉴定方法

关于文物鉴定涉及传统方法、现代科技两种方法。首先,传统方法。即为“眼学”,通过对文物形态、内涵规律的判断,实现文物鉴定工作。经人类不断探索总结,针对传统方法中的文物鉴定,包含同类物比较、综合因素分析两种。前者是文物鉴定的基本手段,要求标准器物已确认真伪,且与待鉴定文物为同类属性,结合文物花纹、颜色与质地对比的方式,辨别二者的差异点或共同点,以此确定文物鉴定的最终结果。后者将文物特点作为鉴定基准,结合文献查阅与文物鉴定规律,对其进行综合判断。其次,现代科技。现代科技条件下的文物鉴定工作,是以科学技术为辅助,通过对文物工艺与质地科学分析,切实文物鉴定的目标。相较于传统方法而言,现代科技具有可靠性、准确性的特点,适用于各类文物鉴定工作。

二、现代科技在文物鉴定中的重要性

传统鉴定将专家的考古资料予以整合,并将其作为理论依据,结合实践印证的方式,寻找文物规律。因此,传统鉴定是人类智慧与经验的结晶,但却存在相应的局限,其原因在于:文物鉴定是主观意识与行为的展现,鉴定者因经验积累度、知识结构的差异,使其在文物鉴定中易产生抵牾现象。为规避该类现象的发生,文物管理部门通过鉴定委员会的设立和成员奇数的组建,若发生文物鉴定分歧,则需采用投票表决,确定文物最终的鉴定结果。但是,现代科技可有效打破传统鉴定限制,依据科学且合理的鉴定原则,结合客观、全面分析的层面,保证文物鉴定结果的真实性。现代科技具备高精度、高可靠性的鉴定优势,如文物断代工作中,现代科技鉴定涉及考古地磁断代、铀系断代、放射性碳素断代、树木年轮断代与热释光断代等技术手段,结合相关仪器的辅助运用,依据待鉴定文物的量表对比,使其在无主观因素的制约下,更具可信价值。总之,现代科技在进行文物鉴定中,以重复对比、无伤与无损鉴定的方式明确文物真伪与断代等各项工作。

三、现代科技在文物鉴定中的具体应用

现阶段,以现代科技为核心的文物真伪鉴定工作,相对普遍化,如成分分析、工艺鉴别、特征判定等,其在分析人类历史演变、文化遗物中占据决定性优势。总之,针对现代科技在文物鉴定中的具体应用,可表述为以下几点:

(一)微观文物特性,提升传统鉴定精准度

电子、超景深视频显微技术,可在文物鉴定中对其微观部分予以放大(几十倍~上万倍),便于对文物构造的清晰展现,其能够弥补肉眼鉴定、传统显微镜鉴定所带来的局限,即以超高分辨率、图像实时保存的方式,对文物予以鉴定,促进其精准度的提升。例如:陶瓷胎釉、纹饰与烧结工艺;青铜器铭文纹饰、铸造工艺和锻造特点;书画印章、墨迹以及纸张等纹路;丝质品纺织工艺等。上述内容作为文物微观特征,具有独有性特点,虽然造假者能够在文物外在形态中达到以假乱真的仿制效果,但却无法对其微观特征予以仿造,这也是赝品“形似无神”特征的体现。譬如:古罗马、古希腊大理石雕刻并非肉眼缩减白色,而是彩色。

(二)取样少、无损鉴定

现代科技在文物鉴定中的广泛应用,关键在于其自身取样少、无损鉴定的优势。例如:光谱分析法以灵敏度高与分析快的特点,可针对微量元素(约为百万分之几)予以鉴定,多数在陶瓷与金属等文物鉴定中得以运用,其取样量仅为3~7毫克。X荧光分析法文物鉴定深度仅为几微米,可通过表面浅层分析的方式,破坏度相对较低,如瓷釉元素成分的鉴定,无需化学制样与取样等手段,方可实现文物鉴定工作。

(三)多元化文物鉴定

多元化文物鉴定,即为单一现代科技可用于诸多文物鉴定,相同文物适用于多种鉴定方法。例如:X射线成像可通过对文物加工工艺的检测,结合对比分析的手段,对其真伪进行判定,如青铜器锈蚀处铭文纹饰、修补痕迹等。而在针对相同文物鉴定工作中,可选用交叉鉴定。譬如:早期陶瓷,作为人工制品的典型代表,若要精准分析其制作地点是否相同,则可选用光谱分析法和电子探针显微法、电子显微镜法与X射线分析法等多元化现代科技鉴定手段,对其微量元素予以组分分析,并实现陶瓷产地的探讨。

(四)真伪、年代合并鉴定,达至最佳鉴定效果

骨化石含量测年法,通过对骨化石年代的判断,实现其真伪鉴别。例如:轰动一时的英国“Piltdown”造假案。于1900年,CharlesDawson于英国南部(Sussex旧石器早期遗址坑)发现人头盖骨和似猿牙齿、下颌骨等,声称已掌握人类、猿类“缺环”。随后,英国政府将其命名为“Piltdown人”,并在教科书中得以快速传播。直至20世纪中期,英国博物馆对人头盖骨、牙齿与下颌骨实施F(氟)、U(铀)、N(氮)元素含量进行鉴定,该结果显示,三者骨骼隶属于不同年代,且无相关属性,即人头盖骨距今仅为600余年,而下颌骨则来源于猩猩,属于科技嫁接产物,造假者为体现骨骼的共存性与年代性,对其施以重铬酸钾处理。该造假案的揭示,充分体现了现代科技在文物鉴定中的重要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技术逐渐成熟,促使各类APP软件立足于人类生活的多方领域。如现代科技在文物鉴定中的运用,即通过文物资源的整合,为其鉴定工作添砖加瓦,促使人们能够正确认识文物,并善待文物。除此,现代科技作为传统经验、计算机技术的全面融合,能够在艺术品鱼龙混杂的今天,以督导的作用,促进了人类审美境界和品位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宋晖.现代显微技术在纸质文物鉴定与修复中应用[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5,27(2):52-57.

[2]刘芳.古瓷鉴定中的传统目鉴方法的运用[J].神州旬刊,2016(5):22-22.

[3]岳峰.略谈高科技时代中的文物艺术品鉴定[J].文物天地,2015(10):90-93.

[4]王晓静.现代科技在纺织品文物保护中的应用[J].文物世界,2014(6):56-58.

第3篇

1、武汉文物鉴定中心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二曜路7号,附近公交站有解放大道西马路42,508,605,716等;

2、武汉市文物交流中心的办公室位于武汉,武汉硚口区中山大道333号,主要提供文物珠宝、新旧工艺品、文物收购等;

3、武汉博物馆鉴定属于国家的文物鉴定权威机构,地址是青年路373号 。途径公交车有10通宵车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

本刊记者易珏

北京中嘉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的“汉代玉凳”事件一出,让社会各界哗然,一件价格上亿元的拍品,居然是高仿品。拍品的鉴定专家和鉴定机构又是怎样下出的结论?中国的艺术品中还有多少被抬价的赝品?

在信息严重不对称、主观性又极强的文物鉴定市场上,公众对于高科技手段介入文物鉴定的呼声渐起,专家呼吁文物鉴定需要建立国家级文物科技评估机构。科技考古成果如何运用于科技鉴定?科技鉴定又有哪些技术?传统鉴定与科技鉴定之间存在着何种关系?就以上相关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文物科技评估中心顾问委员罗武干博士。

考古与鉴定相通

中国经济信息:您能否谈谈科技考古在文物鉴定中的应用?

罗武干:我之前从事的是科技考古――冶金考古,目前的科技鉴定工作主要集中在青铜器,在青铜器领域的科技研究成果都能够应用于鉴定。

理论研究与文物鉴定是相通的。只不过在传统的研究范式中,科技考古学者只关注青铜器的合金成分以及它反映出的考古学文化内涵。传统鉴定最基本的就是从类型、纹饰、铭文三方面鉴别。事实上,器物类型学可以用来做考古学研究也可以用来做文物鉴定。

我们做冶金考古的理论研究成果,有目的、有倾向性地应用于鉴定。比如,冶金考古中铅同位素的检测应用于文物鉴定。商代殷墟的四期中第一、二期的铅同位素检测都是异常铅,到三、四期异常铅的量急剧下降。异常铅在中原地区都没有,只有云南地区才有。通过考古我们就发现在殷墟一、二期的商王朝,与当时的西南夷有往来,这是考古学文化意义的结论,但它同时也可以用来作为科技鉴定的重要依据。如果一件商前期的青铜器需要鉴定,只需要测定铅同位素,看它是否为异常铅。

青铜器材料成分的演变研究,同样可以应用到文物鉴定中。问题的关键是我们需要找到其中的规律,比如冶金考古的“类型学”特征。青铜器中鼎和剑的材料成分演变的大方向是一致的,但鼎和剑之间是有很狭窄的变化区间。通过海量的分析数据,我们现在基本能找出青铜礼器、兵器、青铜镜的变化区别,而这些都可以用于文物鉴定。

科技考古研究与科技鉴定的方法是相通的,只不过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哪些科技研究的方法对科技鉴定而言更无损、更直接、更经济、更快捷,而前提是规律。

中国经济信息:目前在文物鉴定领域,有哪些科技手段应用?

罗武干:以我目前所研究的领域青铜器科技鉴定研究而言,一是青铜器基体研究,这方面主要利用X射线荧光技术、原子吸收光谱、原子发射光谱等方法对青铜器的合金成分进行分析。二是表面锈蚀的研究,利用显微形貌、成分等多种分析方法,可应用于科技鉴定。三是对于铸造工艺的类型研究。我国夏商周三代,一般用陶范铸造,而唐末以来的仿古铜器,一般都用失蜡法铸造。而不同的铸造方法,形成的不同特征,我们可以利用显微镜、X光透视等来了解锈蚀情况、铸造缺陷、焊接拼凑等不同形貌,这方面的工作已经开展了很多。

传统与科技结合

中国经济信息:在一些传统文物鉴定专家那里,可能经验比高科技更可靠。您怎么看?

罗武干:数据可以复制,但数据背后的规律是不能复制的。科技鉴定是传统鉴定的量化,两者并不冲突,殊途同归。我们更倾向于称“科技鉴定”为“科学鉴定”。我们所做的科学鉴定是在传统鉴定基础上,结合科技的数据和数据背后的规律性的认识,从而得出结论。传统鉴定中有一个很常见的结论――“有明显做旧痕迹”,科学鉴定是要通过量化分析告诉你怎么做旧。所以,传统与科学一定是密切结合的,科学鉴定需要传统知识背景作支撑。

文物鉴定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辨伪,第二层次是鉴真。辨伪很重要,鉴真难度则更大。目前还主要考虑第一层次的问题,比如青铜器找到一个不符合材料学发展规律的指标,就可以判定它是赝品。青铜器造假主要是合金配比和做锈。民国时期,传统假锈用酸梅汤或者埋在土里,现代都采用化学制剂,时间短,见效快,但与三千多年形成的蚀锈的种类、结构都不一样。经过长时间形成的锈蚀结构很多层,现代做锈则结构很单薄,也有造假者机械贴锈,但贴锈也要用到化学材料。通过科技手段就可以发现这种成分。

近几年造假者也开始关注青铜器成分的配比,高仿通过组量已经不能鉴定出来,这对我们的鉴定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鉴真难度大的原因也就在这里。但是,造假者对微量元素控制不了。我们知道古代的微量元素的规律,通过微量元素分析,也能辨伪。

中国经济信息:这些技术应用在民间文物鉴定是否可行?

罗武干:科技鉴定要形成一定的品牌和业务数据,民间并不现实。科技鉴定的方法需要摸索,它不仅需要先进的鉴定仪器设备,还需要有熟练技巧的操作人员,需要科研人员的队伍建设,更重要的是,民间科技鉴定数据库的数据来源问题无法解决。

数据与规律

中国经济信息:文物科技评估中心目前开展了哪些方面的工作?将来是否对外开放文物鉴定?

罗武干:评估中心的主要任务是数据库的建立与类型规律的寻找。评估中心目前的研究对象是国家集体收藏中鉴定存疑的文物。一方面是收集数据,一方面确立操作规范。目前,对市场与社会的对象考虑比较少。我们需要花3-5年完善基础研究,等条件成熟之后会考虑有限度地向社会开放。

中国经济信息:文物科技评估中心的科技鉴定有没有考虑扩展到其他文物领域?

罗武干:科技研究已经做了很多,现在需要做的是转为科技鉴定。青铜器的鉴定技术都是无损的,比较成熟。

瓷器的科技研究主要都是残片,科技鉴定要求无损。瓷器用热释光、碳14可以测年,但热释光是有损的,对于文物研究测年是可以的,对于文物鉴定就不太合适;另一方面,瓷器有很多窑口,数据和背景很复杂,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

中国经济信息:您认为国家文物鉴定相关管理条例需要做出哪些改进和完善?

第5篇

一、鉴定法律规定亟应制定

尽快制定包括民间文物、古玩、艺术品在内的《中国民间古玩艺术品收藏法》;在合法收藏的前提下,在被鉴定之标的物合法的前提下,可同时制定《中国民间藏品鉴定法》,以下简称《鉴定法》,用以规范整个鉴定行业和鉴定活动。鉴定行为以公开、公平、公正、科学为原则。

《鉴定法》主要规范:“鉴定监管机关及职能”、“鉴定机构的资质”、“鉴定机构的设置和注册”、“鉴定人职业资质管理”、“鉴定人和委托人的合同管理”、“鉴定纠纷仲裁”等。要明确一系列的责、权、利关系。使鉴定行为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在法律规范的合法程序中,其鉴定结论具有法律程序的权威性,其论证过程、价值评估,鉴定结论等为社会所认可。藏品转让、银行抵押、财产价格、拍卖流通以鉴定结论和价值评估为参考和依据。

二、鉴定行政监管应予明确

目前民间鉴定处在无政府状态,谁来管民间收藏及其鉴定,众说纷纭。《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赋予国家文物局系统以文物保护和监管流通的职能。文物系统在长期文博工作中已聚集了大批专家人才。在政府各部门间比较,民间藏品鉴定,由国家文物局具体监管较为合适。因为,民间藏品中,文物众多,不乏民间“国宝”。文物局及其文博系统要充分利用资源,打破只管国家文博及文物进出口鉴定而不理民间鉴定服务的现行体制。

国家从《鉴定法》及行政上,赋予文物管理部门监管民间藏品鉴定的权利和职能。建议国家文物局设“民间藏品鉴定流通司”,统一监管民间文物、古玩、艺术品的鉴定、拍卖、市场流通等。直接管理鉴定机构的资质审核、设立审批、鉴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统一监管,使鉴定程序规范化,鉴定收费标准统一化。国家文物局还要设置一个最高的鉴定仲裁机构,由一批公认的最有威望的鉴定家组成。主要业务为鉴定珍贵藏品;指导全国鉴定机构的工作;对民间鉴定纠纷进行权威裁定。

三、鉴定机构设置应有序

众所周知,现在的鉴定机构可谓五花八门,呈现无序混乱状态。据了解,目前从事民间鉴定的民营机构有上百家,京城有约50家;另外,一些文物鉴定站、国家和民间博物馆、各地的收藏协会、社团组织也有不少开展鉴定业务的;还有其他机构和个人开鉴定证书的。形成鉴定机构无“门槛”,鉴定证书飞满天,鉴定结论无权威,诚信缺失无人管的现状。在制定《鉴定法》和明确行政监管办法之后,鉴定机构的设置,自然要纳入法制和行政管理的轨道。原已开展鉴定业务的机构,手续不全的要补办,不合格者要整顿,无鉴定资格的停止鉴定行为。鉴定机构设置,依法定程序和文物局监管规定,经文物局批准,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

除国家文物局设置最高的鉴定和仲裁机构外,省级和直辖市文物局应设立鉴定机构,加之各类民营鉴定机构和一些博物馆、文物商店、拍卖公司所属鉴定机构,形成一个由国家及省级文物局监管的以国有鉴定单位和各类民营鉴定机构为主体、其他鉴定资源为补充的鉴定体系。

国有文博鉴定单位和民营等其他鉴定机构,在法律地位上的鉴定行为是平等的,实行统一的公平、公开、公正的认证,注册和管理,使人才、资金、科技、诚倍等条件合格的社会机构,投入到民间收藏鉴定的行列中来。对有条件的国有文博鉴定单位可进行改制,使之成为具有独立民事行为能力的民间鉴定机构,更多地承担为社会服务和为民间鉴定的功能。

四、鉴定人员资质体系应建立

鉴定行为是以鉴定者为主体进行的活动。鉴定管理说到底是人的管理。目前鉴定行为不规范,鉴定者鱼龙混杂,归根结底是对鉴定者资质和行为缺乏管理。医生没有资质不能行医,鉴定者没有资质却可行鉴,这岂不荒谬!我国对行业的管理和规范,重要的一条是按照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公认、国际可比、事关公共利益的原则,实行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鉴定业务事关国家、人民财产安全和切身利益,应当纳入国家职业资格体系。培训鉴定人和资格授予事宜,应纳入统一的规范管理。目前的混乱在于,劳动部门举办的古玩鉴定职业技能培训和文物部门举办的文物经营专业技术水平认证,互相交叉,国家某部委推出的职业艺术品鉴定师、艺术品评估师等认证项目,授权一些培训机构实施,经过几天培训,收取高额费用,即可获得艺术品鉴定师、评估师资格,欠缺严肃性,还有一些收藏鉴定的协会和社会团体,也在商议设立认证体系,这种状况加剧了鉴定资格认证的无序状况。

鉴定人的管理,应与鉴定机构的管理、鉴定行为的管理三者统一起来,均由国家文物局监管,不能政出多门。国家文物局可通过文化部门、教育部门、劳动部门的协调,统管鉴定人员的培训和资格认证。通过鉴定知识考试、实践考核、道德考查,取得鉴定职称或资格。根据鉴定知识和能力,通过职称评定,形成助理鉴定师、鉴定师、高级鉴定师阶梯系列,使具有真才实学和职业道德者取得各级职业资格,使鉴定职称纳入国家正式的职称体系。

拥有一定数量执业资格的鉴定人员,乃是设立鉴定机构的前置条件。只有在具备资质的鉴定机构中,由具有执业资格的鉴定者,按程序出具台乎规范的鉴定结论,才是受法律保护的鉴定结论。鉴定者作为机构工作人员,其因违法执业或因过错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由所在机构承担赔偿责任外;并依法追究鉴定者的责任,机构还可按内部管理规定处置鉴定者。这样,鉴定者在责、权、利相统一的制度下从事鉴定活动,从而在管理体制中规范了鉴定行为。取得鉴定执业资格者,在此管理机制中继续学习,提高业务水平,以便晋级,或在考核中再次取得执业资格。

统一的科学的资格认证及管理机制一旦形成,才能从制度上促使鉴定者的行为规范化,从而保障鉴定工作的有序化。

五、鉴定方法手段应完善

鉴定方法要从传统的“标形学”鉴定为主转到以“痕迹学”鉴定为主;鉴定手段要由传统的“目鉴”为主转到目鉴和科学仪器并重并逐渐向科学化过渡。

所谓“标形学”鉴定,是通过对器物外观形态的观察和分析,对已知的同时代,同产地、同品种的器物进行比对后作出的鉴定结论。这里的“标”是指标准,“形”是指外观和形态。标形学的标准来自于已有古物器形、古代文献资料、文物古玩行的约定俗称。鉴定家通过学习实践观察,熟悉了各种器物外观特征,面对鉴定物时,就会和自己头脑中的参照物比较,而得出结论。其特点是快捷、易行,以“眼学”为主,加之手、耳、鼻、口等感官和记忆中的知识分析。这种鉴 定方法从古至今被普遍应用。

“痕迹学”是以行为、动作及生物或物体痕迹特征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目的在于通过事件发生后的内在或外在的痕迹,推论出导致这些痕迹发生的原因或过程。痕迹学以对时间的反向指证为特点,研究和破译过程系统中的信息,得出结论。从古代痕迹检验到近代传统痕迹学和现代痕迹学,它是刑事、民事侦探的主要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考古领域。

所谓“痕迹学”鉴定,是通过对器物表面和质地因岁月或使用所留下的自然痕迹和人为痕迹研究分析,并由时间反证而得出的鉴定结论。现在,古玩艺术品的仿制越来越多,越来越精,越来越像。仅靠标形学难以识别。而器物的历史沧桑、使用情况、自然老化等痕迹是仿不出的。器物的痕迹是自然的,人不可能超越自然,不可能把器物的自然痕迹仿出来,更不能把痕迹所固有的神韵仿出来。痕迹鉴定可以用“眼鉴”,结合仪器分析将更为准确科学。“开门”的器物是重度岁月痕迹体现出来的,眼鉴即可识别,轻度的痕迹要借助仪器观察。比如,器物釉面上明显的使用和自然老化肉眼可见,明显的低仿痕迹肉眼也可见,而高仿品人为釉面摩擦老化、化学腐蚀等要用放大镜、釉面成份分析辨别。

鉴定手段科学化。“标形学”“痕迹学”“科技仪器”的综合运用,即传统鉴定和科技鉴定相结合,要不断研究使用现代科学技术。司法痕迹鉴定已经广泛应用,藏品痕迹鉴定比司法痕迹鉴定相对容易。因为藏品比司法标的物岁月长,痕迹明显;藏品比司法标的物取证参照更充分,如名人书画笔迹鉴定,可从该名人其他众多书画中取样分析,而司法笔迹鉴定要找普通人的笔迹则相对少些,碰到不大写字者取样更难。

目前科技鉴定刚刚兴起,不少鉴定机构从德国进口检测仪器。我们期望文物众多、鉴定业务量最大的中国,能开发出技术更先进的鉴定科学仪器,期盼由国家文物局组建最权威鉴定机构,除拥有对各类藏品目鉴水平最高的鉴定专家外,还拥有技术更先进的鉴定仪器设备,并要建立系统,齐全的资料数据库。这样,在新的鉴定体制不断完善,科学鉴定水平不断提高的良性发展中,藏品鉴定的“DNA”时代可望尽快到来。

六、鉴定者素质修养应提高

新的鉴定管理体制为鉴定者业务素质和道德修养的提高提供了基本的社会环境机制。如个人鉴定资质认证和职称晋级,促使了鉴定队伍的正规化发展;鉴定人员只在一个鉴定机构任职,这是我国职业资格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实现职业公正、独立、中立的根本保证,自然杜绝了一些鉴定家四处兼职“走穴”而责任不清的弊端;尤其是鉴定委托人和鉴定机构签合同的规定,规范了鉴定者和鉴定机构及委托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鉴定者的不当或失误将会承担责任,这从制度上要求鉴定者必须以公正、科学、细致、严谨的态度进行鉴定。

但任何管理体制、法规制度不可能涵盖和约束人的一切行为,对于鉴定这个特殊行业而言,更是如此。因此,有必要强调鉴定者主观能动性的强化,即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道德修养。

鉴定对象大多数为古物。鉴定者充当的角色,正是古人和今人沟通的媒介。鉴定者要解读古人遗留之物,通过对古物所蕴含信息的解析,而断时代、定真伪、明用途,从而使今人在了解古物的基础上了解古人、了解历史。这要求鉴定者的知识量远比职业考核的知识量大,要通晓各类知识以及有关边缘科学。更高素质的鉴定者,能感应器物之神韵,甚至瞬间的灵气相通即可辨别。一些鉴定家能在一堆器物中一眼扫去而知宝物,能在书画轴刚展开之刹那,而辨明何人所作。这种通神韵、通灵气的素质,当为真鉴定者、鉴定大家。鉴定大家的道德品质修养在一般人之上,也在一般鉴定家之上。为什么现在鉴定者到处可见,而大鉴定家凤毛麟角,主要是商业社会中,众生悟道不足,德性受限,拜金主义盛行,物欲浮躁所致。

庄子在《天地》篇中深刻指出:“故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道也。”只要存古圣贤之心,以技求德,以艺进道,在追求大道德、大智慧中提高自我,在追求恬淡、无私、平静、纯真、质朴、敬业,公正、善良中完善自我,方能进入鉴定真如的高境界,才能造就出时代需要的鉴定大家。

第6篇

然而,目前国家认可的文物鉴定机构都是针对文博系统内部的,不对外承接鉴定业务。市场上说的那些所谓专家鉴定,是指退休专家以个人或拍卖行特聘专家的名义,参与收费鉴定活动,如每件100-200元,鉴定证书则要1000-2000元。

“这里面就有问题了,他代表的是个人观点,不是官方意见。这本身就不应该作为判断文物真伪的条件。所以,我们不能迷信专家。专家一般只在很窄的一个方向上有研究,不可能是万宝全书,如果他既会看玉器,又会看瓷器杂项,就有问题了。”

上海市玉器鉴定专家张慧说,收藏市场发展太快,大多数投资者都缺乏文物鉴定的基本知识,被某些专家和拍卖行利用,将鉴定作为赚钱或欺诈的工具。我们应当通过行业法规,限制这些专家的私下鉴定行为,国家也应该尽早开设面对民间文物的鉴定机构,为民众提供鉴定服务。

央视《鉴宝》栏目玉器专家、江苏省收藏家协会玉器收藏委员会副主任吴念亲的说法更加直接:“现在赚昧心钱的专家很多,只要给鉴定费,就能出证书,而这类专家往往眼力也是不济的。”

这种情况不能不令人担忧,因为目前收藏热席卷全国。学者吴树曾经估算民间藏友估计有8000万之众,但其中真正懂得藏品鉴定的少之又少。因此,他们的投资和收藏都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所以,我们要将收藏和投资区分开来。真正的收藏家不是以赚钱为目的的,他是真心喜欢藏品及背后蕴藏的丰富文化、历史内涵,并且愿意在这个领域深入研究下去,这样的人成为民间专家的概率就很大。而投资者只是将藏品作为一个投资标的,本身没有对藏品及其相关的历史知识做深入的研究,他们在藏品的真伪鉴别上,只能参考专家或朋友的意见,而这样上当受骗的概率就很高。曾经有过统计,仅古代玉器一项,市场上真品的概率不到2%,各个时代仿制的大量赝品充斥市场,对于收藏和投资行业的良性发展都是不利的,也间接造成了目前高古卖不过战汉,战汉卖不过明清,明清不如现代和田原石的奇特现象。这种文化价值的背离是值得所有人深思和反省的。

如果说得多一点,就要提到一个潜在的因素,那就是老专家与新专家的地位之争。古玩行里资历很重要,往往是名头大、年纪高的最受欢迎,实际上这个判断是有问题的,专家的年纪一大,眼就花了,在鉴定方面难免会有差错。新专家要在行业内奠定地位,就必须积极主动,利用各种媒体和渠道,这时候如果老专家犯了错,那么他们的机会就来了。

再一点,就是馆院专家与民间玩家的话语权之争。馆院专家的研究对象一般都是考古出土的,真伪没有疑问的器物,你要是拿一件民间流转的文物让他去辨别,他未必能够比得上民间玩家。而长期以来,馆院专家垄断了话语权,民间藏品得不到重视,很多真品精品也经常被污为仿品赝品,这个和馆院专家的明哲保身心态有关,因为面对一件民间藏品,说假比说真的风险小。而且他们也会刻意回避采用科学手段鉴定,而更倾向于用眼学鉴定,这样专家才能保值增值,而这个对民间文物的收藏和保护是很不利的。其实,有一些实战经验丰富的民间玩家,他们的鉴定水平要高于馆院专家,在收藏鉴赏方面,社会也应该为他们开辟一个与投资者大众交流的空间。

最后,张慧表示,作为普通收藏者,应该在买东西前,先确定主要的收藏方向,并且钻研相关的收藏与鉴定知识,多看真品。还有,就是要多与藏友交流,吸收各家经验,反复求证,要敢于颠覆自己的错误观点,才能不断长进。

对话张慧

打字员时间久了,

也成了研究员

记者:您认为市场上的玉器造假现象为什么这么普遍呢?

张慧:目前的问题不是市场一方面造成的,主要分三个层面。首先是法律瓶颈约束了民间文物的交易渠道,民间文物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很多真品由于没有官方的鉴定渠道,被损毁了,十分可惜。其次是馆院专家水平不一,打字员时间久了,也成了研究员,退休后就干起了鉴定,怎能分辨真假?再者就是拍卖法保假不保真,拍卖品的真伪得不到保证,直接造成大量假货赝品横行。

第7篇

摘要:博物馆;藏品;管理

博物馆保管藏品的日的,就是在科学保护和科学管理的前提下,有效地发挥藏品的作用,发挥其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提高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及知名度。如果不能有效地发挥藏品的作用,不去对藏品加以宣传,不积极加以利用,大多数珍贵藏品只能深藏库房,无法与观众见面,那么藏品的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也就无从谈起,博物馆也将失去它的公众吸引力。下面笔者就谈谈如何做好博物馆的藏品管理工作。

一、确立合理的管理程序,完善各项管理手续

加强文物库房的管理是博物馆的基础工作之一,确立合理的管理程序,完善各项手续则是基础工作的基础。

确立合理的管理程序。藏品管理的一般工作程序是:接收、鉴选、登记、编目、入库、保管、提用、统计和注销。藏品管理工作程序必须科学完整。我们首先要正确理解每一环节的内涵,如鉴选,鉴选就是博物馆对入馆文物和标本的鉴定和选择,鉴定是埘文物的外形和内涵识别真伪,断定年代和确认价值。选择是凭借鉴定意见,去伪存真,以便分别处理;其次是藏品管理的每一个工作程序都不可忽视和缺少,假如工作中缺少了藏品鉴选,文物入馆后就入库,必将造成藏品优劣不分、鱼目混珠,使库房充栋,浪费人力、时间和物力。若工作中缺少藏品统计,就不可能为国家掌握文化财产提供准确的数据,就不可能为馆领导规划指导工作提供准确的数据和信息。因此,藏品管理工作每一个程序的各个环节都有其特定的内涵意义和作用,并且相互衔接,缺一不可,具有科学确认管理程序,才能为实现藏品规范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完善手续是逐一落实上述工作程序的重要标志,也是检验每项工作程序成果的重要依据。按工作程序要求,博物馆的文物藏品管理手续大体有:原始登记清册(入馆凭证)、鉴定表、藏品入库凭证、编目卡、总登记帐、分类帐、一级品帐、参考品帐、处理品清册、藏品提用手续、藏品统计表、藏品注销凭证、藏品档案等主要内容。各种管理手续内容、形式必须科学规范。如入馆凭证(原始登记消册)是国家文化财产帐目清点、核查的原始依据,如果缺少原始登记消册,就可能造成入馆文物数目不清、下落不明、优劣不分,以致使藏品帐目混乱。不仅给管理带来许多困难,更重要的是这件文物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给科学利用带来不必要的麻烦,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其实也是对文物价值的人为破坏。因此,博物馆通过征集、移交、发掘等各种渠道搜集来的文物在没有决定是否作为藏品入藏前,所有入馆品必须办理登记手续。只有认真仔细、科学地完成每一管理手续内容,真正实现藏品管理手续的规范,才能为藏品规范管理奠定基础。

二、准确鉴选,科学建档,保证藏品规范管理

博物馆藏品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博物馆规模和地位的重要标志,而藏品的数最和质量需通过鉴选来决定。因此,博物馆藏品的鉴选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为做好鉴选工作,笔者认为博物馆可从三方面努力:1.本馆初鉴,成立文物鉴定小组,由主管馆长、文物队队长、文物征集人员和保管人员组成,负责入馆文物的初步鉴定工作,根据本馆的性质和任务,结合原馆藏藏品的情况,按照国家公布的统一的博物馆减品定级标准,初步鉴定和选择,尽量为专家们正式鉴定提供有价值的文物和准确的资料;2.专家复鉴,采取送上门和请进门相结合的办法,每次根据入馆文物的多少,请上一级鉴定组进行一至两次鉴定,鉴定后办理鉴定手续,记录鉴定意见,请鉴定组成员签字,鉴定表存档保存;3.提高本馆鉴定组成员的鉴定水平,为了较好地完成文物初鉴工作。因为文物鉴选需要具备广博的学科知识,并要见多识广,很多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普遍存在着文化水平较低、业务知识差、眼光狭窄等实际情况。因此,可以通过进修、培训、门学等方式,努力提高业务人员的基本文化素质和专业鉴定水平。能较好地完成入馆文物的初步鉴选工作。

文物藏品鉴选是实现规范管理的关键,对上级文物建立藏品档案是这一关键成果的科学体现。科学的藏品档案可为陈列展览、科学研究提供重要依据,也可为藏品的安全提供备查的证据资料,还可减少提取藏品的次数及减少利用过程中人为或自然的损伤,确保藏品的安全。藏品档案册必须采用国家文物局统。印制的藏品档案册格式,各项内容力求科学规范。凡与藏品有关的各种材料都要存档,通过长期积累,使藏品档案内容更加全面系统。再就是藏品档案的管理和利用,藏品档案管理需专人负责专柜保管,按档案顺序号进行排放保存,建立档案目录,以便查找利用方便。

文物鉴选和建档,是文物保管的基础工作。从规范管理角度讲,它的确是一个关键程序。这个关键程序的重要意义是架起了科学保管与合理利用的桥梁,不仅为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提出了标准要求,也为利用提供了实物和资料依据。

三、开放文物库房,提高藏品利用率

我国目前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还相对滞后,离人们的要求差距甚远,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加快步伐,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开放一切可开放的文物藏品资料,在遵守有关规章制度的前提下,改变工作方法和服务形式,建立多样、开放、灵活的管理制度、工作方法和服务形式,扩大藏品的开放范围,尽可能简化开放手续,变单一的服务系统为多层次综合性的服务系统,扩大服务面,提高服务质量。也就是说要把藏品的利用放在首位,从现在的以藏为主转向以用为主,藏用兼顾,并面向社会,实行积极的开放型管理,并大量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及时便捷地为公众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文物藏品的作用,以获取最佳社会效益,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提高藏品的利用率:

1.做好博物馆藏品开放的宣传工作,让公众了解熟悉博物馆和博物馆藏品。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人不了解博物馆藏品,尤其是那些深藏库房的藏品,所以要使博物馆藏品资料走向社会化,一方面需要博物馆开放文物库房,另一方面也需要积极做好宣传工作,在日益开放的世界上,宣传工作往往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2.做好博物馆藏品开放的基础工作。博物馆文物库房的开放必须有一定的管理手段、管理技术作保证,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文物藏品在利用过程中的安全和保护,才能更有利于社会和公众的使用,因此,开放文物库房,就必须有意识地做好博物馆文物库房开放的基础工作,如:适合藏品开放的管理制度、管理手段和技术研究;藏品的标准化和规格化问题,藏品的科学鉴定、整理、统一编目和迅速检索等问题,为开放文物库房打好充分的基础。

第8篇

近日广受媒体和收藏界关注的“误砸文物”事件引起诸多争议。《天下收藏》节目组与首都博物馆合办的《“假”如这样:真“假”藏品对比展》本是一片平静,但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委员会主任姚政等专家在看过展览之后语出惊人,“节目砸掉的‘赝品’不少是真品,并且不乏珍品”。一石激起千层浪,包括中国收藏家协会专家、《天下收藏》节目组、首都博物馆文物鉴定专家甚至北京市文物局在内的多方与此事件有关的人士纷纷出面争论。在电视节目中为吸引观众眼球所做的挥锤砸“赝品”一事也引发了专家的质疑,这样一砸的意义究竟何在?除了收视上的刺激外,是否有其背后的利益驱使?我们都希望这是一次单纯的真假对比展,和一出单纯的砸毁赝品戏。

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 张如兰

我们已经从事这项工作近40年,在我们看来没有特别难鉴定的。我们觉得文物的鉴定除了个人学识和对相关问题的研究,还要与时俱进,对现在市场的仿品要有所了解。比如去景德镇制作高仿品的地方看看,自然就能多些了解。另外,这次是真品和赝品一起展出,只要对比两件东西,也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不一样的地方。

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收藏委员会主任 姚政

文物局与《天下收藏》节目有没有关系?既然没关系,为何要在21日“跳出来”去鉴定“被砸器物”?我听说,北京市在2009年、2010年分别财政拨款6.3亿与4.8亿用于文物保护,抛开文物修复等部分,北京市文物局有没有用一部分钱去回购民间藏品?如果有的话,作为纳税人是不是该知道回购了哪些藏品,多少钱?

当我们对这次展览的主办单位提出质疑后,就应该找一个其他机构或上级机构重新来鉴定。现在你自己又去鉴定一次,又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这就是不合理的。这些专家是目测还是仪器鉴定的?如果是使用仪器鉴定的,请公布一下用的什么仪器;如果是靠眼学鉴定,为什么不能用仪器呢?我们在鉴定的过程中一直提倡眼学与科技结合。在司法部专有鉴定瓷器的微痕技术。如果把司法鉴定的证书和结论往外一公布,我们也服气。

《天下收藏》节目制片人 韩勇

我们的节目针对的主要是艺术品交易投资这一块。这个领域是不怕东西贵,就怕东西不对,出于这点,去伪存真就成为节目核心的理念。王刚老师就创意了这样一个体现去伪存真的极致的表现手段,同时也是电视语言很有冲击力的一个画面,两面都非常贴切。我们的节目流程是让编导和收藏者一起到节目拍摄地海选,让专家看这些宝贝,这一轮专家只是看,不是鉴定,然后编导会去了解这些藏品背后的故事,最后选出和当期节目主题吻合的,再去跟收藏者说明节目的规则。有的收藏者口才不好,会安排其他人帮忙介绍,但节目组可以保证没有杜撰藏品背后的故事。但至于收藏者有没有编故事,这个要由藏品所有人负责。

《第一财经日报》

对于为何要“砸”的问题,一些收藏专家认为,是该有一个底线,若连一个底线都没有的话,那就应该是利益所驱使。一些人士质疑,《天下收藏》有另外的“铁三角”――王刚、甘学军、翟健民。“砸了‘真品’,‘赝品’自然当道?我们也是听说,他们也是利益链牵在一起的,据说,这个节目是王刚、翟健民、甘学军三人承包了,他们在节目炒热的‘真品’,是否在甘学军的拍卖公司拍卖?如果是这样,真的很可怕,如果,一些地方博物馆有没有从他们手中买所谓的‘真品’呢?”一位收藏界人士对这样的说法半信半疑。《天下收藏》三位特邀嘉宾之一甘学军与官方文博部门的关系也是千丝万缕,他现任北京华辰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此前曾任文化部党组秘书、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副主任等职。华辰拍卖公司是由文化部所属的中国对外文化产业集团和北京华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组建的,以经营中国文物艺术品为主的综合性拍卖公司,总部设于北京。

第9篇

一位业界人士披露,有些鉴定专家制造出几宗令人啼笑皆非的风波:元青花?穴瓷器?雪一下子冒出几百个,鉴定书一出就是几十张;河南祖孙三代仿制陶器,博物馆当真的买;外商带几个仿青铜器出海关差点被捉去坐牢……

伪专家越说假话越吃香

中国收藏界还有一个怪现象,越是眼光差的专家越是有人礼聘,因为他会夸你的东西好,其实到最后是害你。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所研究员金申先生是鉴定佛像的大家,眼光一流,可找他的人越来越少,因为他说实话。

专家介绍说,中国的一些文物鉴定机构大都由清一色的研究员组成。在收藏热之前,有些研究员只是在馆中研究理论,或搞些考古研究,很少接触民间藏品。收藏大潮突然来临,面对民间的、没有见过的、稀奇古怪的藏品和仿品、臆造品,他们心里也没底,“标型学”和“眼学”失灵了。“左”一点的人会把没有见过的藏品“枪毙”,“右”一点的会将其视为珍宝。著名青铜器鉴赏专家王立军坦言,这些研究员对馆藏文物的认识或总结考古发现具一定水准,但鉴定民间藏品,实在不敢恭维。

民间也有一批文化功底深、眼力十分好的鉴赏家,其经验和理论水平远远超过一些专业人士,可遗憾的是他们没有任何头衔,自然找他们的人不会太多。这就是文物鉴定中的矛盾。专家王立军认为,民间收藏家的感性认识比一般专业人员强,民间的和官方的专家要相互学习。

现代艺术品鉴定乏权威

在国内,许多文物鉴定委员会有专业人员,有业余人员,还有一部分是商人。因为商人须接受市场考验,稍有不慎就会亏本,所以许多人水平很高。英国佳士得的鉴定家,有的什么名衔都没有,但看起东西来却是好样的。

著名书画鉴赏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杨臣彬先生说,“在书画界,鉴定专家是没有绝对权威的,能够看准95%,就可称为‘巨眼’了”。

文化部市场司副司长张新建表示,目前内地在文物方面有比较完善、系统的鉴定体系和鉴定班底,但近现代艺术品方面还缺少权威的鉴定机构,而仅靠目测、手感和个人经验的传统鉴定方法不能满足这方面的需求。这有赖于国家成立权威的艺术品鉴定机构,也需要拍卖公司加强对鉴定、评估专业人才的培养。

根据中国《拍卖法》的规定,文物艺术品由于其特殊性,拍卖公司具有“瑕疵不担保”的优势,这也是使得许多赝品在市场上流动的原因,“假作真时真亦假”。中国文物学会理事、中国文物学会民间收藏委员会副会长赵榆认为,拍卖公司对于拍卖品“不保真”,实属“霸王条款”。

惯常自买自卖“喊空价”

赵榆介绍说,一般而言,像瀚海、嘉德、中贸圣佳这样的大公司赝品少,他们拍卖的特别高价位的拍品中赝品更少。2003年全国超过百万元的拍卖品约有1000件,售后引起争议的也只有3件到5件。而小公司出现赝品的机率就大多了。

据业内资深人士透露,拍卖市场不规范的手法除了有“拍伪品”外,还有“喊空价”、“自买自卖”等。

有媒体报道,今年元旦一家拍卖公司,将宋代一名官员的画作拍出6000万元人民币的天价,这在业内成为笑谈,有消息称,买家只支付1000万元人民币就把画拿走了。这是拍卖公司做噱头、打响知名度的惯常手法。

赵榆认为,拍卖市场混乱的根本问题在于没有主管部门,“工商、税务、拍卖协会、文化部、文物局、公安局,人人都能管,人人都不管”。

文化部市场司副司长张新建认为,“文化市场部门管艺术品,文物部门管古玩,协调不好就可能产生扯皮。政府应完善法律法规和执法程序”。

收藏难以取代股市楼市

赵榆说起这样一件事:齐白石先生的《诗意山水册八开》,在1998年中国嘉德公司第一次拍卖时以159万元成交;2002年中贸圣佳公司再次拍卖时以1661万元成交,5年增长10倍,这是谁都没有料到的。

不过,他表示,这完全是“无心插柳”,通过收藏艺术品可以提高文化修养和文化品位,但是想依靠收藏来发大财是不可能的。“收藏只是小的投资点,它取代房地产、股票成为投资热点是误导”。

他说,一方面,古玩艺术品中凡是高回报的都是精品,而精品太少了;另一方面,收藏这一行专业性比较强,即便有人请顾问,水平也是参差不齐,所以风险相当大,谁也不会用血汗钱贸然投资。他说,在目前中国整个所谓的艺术品投资市场中,买主作为投资商的最多占20%,未来收藏方面的投资也不可能猛增。

此外,他还表示,国内收藏市场还不成熟,有些人想赚钱,都是快买快卖,投机的成分远远超过投资的内涵,并不值得提倡。

艺术品价格应看齐欧洲

也有收藏界人士说:艺术品收藏过分强调投资功能,是造成拍卖会无序、过度竞争,从而使成交价格不合理攀升的主要原因。而“市场泡沫化”的显著特征之一正是严重背离市场价值的价格飙升。

对此,赵榆认为,国内古玩艺术品拍卖价格没有虚高,“中国艺术品在世界属于一流,但价位并没有达到一流”。毕加索《拿烟斗的小男孩》,卖到1.04亿美元。毕加索曾说,最好的印象派画家是中国的齐白石,而齐白石的画虽然从每尺几万涨到10多万元,但单件拍卖品最高也只有1161万元,折合约200万美元。他相信,“只要中国经济向好,中国艺术品向好,价格就该跟欧洲同位”。

亟需建立拍卖旗舰企业

今年在北京举行的一场拍卖会上,拍卖公司为聚集人气,特意从某社区请来一群观众,给他们每人发10元钱,并招待一顿丰盛的自助餐。对此,张新建表示,这说明拍卖公司底气不足,也是市场不成熟的表现。

事实上,与中国收藏品市场“井喷”行情相伴而来的,不仅有假拍充斥、鉴定混乱的怪象,还有对市场是否出现泡沫的质疑。

“目前国内掀起的古玩艺术品的收藏和投资热潮是社会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一种表现。但收藏市场必须规范,否则就是泡沫的繁荣,浮躁的繁荣。”张新建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

张新建说,去年国内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上,人们手中余钱增多,热衷收藏,“但水急浪大难免会有泡沫”。

目前国内存在一哄而上大办古玩城和开办拍卖公司的现象,仅北京就有四五家古玩城,商店多了,古玩却是有限的,以至假货比真品还多。

第10篇

尽管我们对“文物”概念的内涵还在争论,尽管我们至今仍然不能准确说出可供文物经营者与管理者具体操作的文物所涵盖内容的确切标准,但作为现今文物市场中的主要经营标的物――文物的商品属性已经在它的流转过程中显现无遗。我国文物市场走向成熟,主要表现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成为商品的文物在供求流转方面已经不受行政计划的左右,而主要受市场需求的影响。作为文物行政管理主要措施之一的“统一收购”的规定已经完全失去了作用。如有形市场中民营文物经销商收购的文物,拍卖公司征集的文物,都主要来自民间。20世纪80年代祖国大陆文物流向台湾,近一两年台湾文物又流回祖国大陆,祖国大陆各大拍卖公司蜂拥到台湾征集文物的现象都是这一标志的最好注释。

二是成为商品的文物在价格确定方面已经市场化,文物行政管理的主要手段“统一定价”已经完全让位于“市场调节”,不仅拍卖公司、有形市场中的文物价格完全按市场供求规律自由浮动,就连博物馆、文物商店的收购行为也不得不遵循市场定价的逻辑。故宫博物院从拍卖会上收购北宋张先的《十咏图》、米芾的《研山铭》,北京文物商店花2075万港币从香港收购的清乾隆款的描金粉彩镂空六方套瓶,都是这一标志的最有说服力的证明。

三是成为商品的文物在其经营主体的设置与撤消方面已经完全受市场需求的左右。有形市场中民营文物经销商的开业与歇业,文物拍卖公司的增加与减少,都已经冲破了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的“统一经营”的信条。即使仍然自认为是国家文物行政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国有文物商店的存活,也要受到市场需求与发展的影响。如,部分文物商店开始以经营新工艺品作为主要经营内容,采用承包或变相承包的经营方式甚至靠出租场地为主要谋生手段,等等。曾经在文物经营群体中居于主力军地位的国有文物商店,在市场需求与发展的影响下,事实上已经改变了其自身的经营性质。

由此可见,文物作为商品的属性特征已经显示出来,我国文物市场的发展已经趋向成熟。

文物市场发展与文物行政管理滞后的矛盾

这种矛盾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对文物市场采取不承认的态度

由于仍然囿于“私人不得经营文物”、“旧货市场只能经营1911年以后的文物”等原有的文物行政管理法规,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对各地出现的许多已经政府部门批准的有形市场或已经运行得比较规范的有形市场,采取不承认或不明确承认,甚至害怕沾边的态度:“我不承认,不批准,出了问题可以指责。我承认了,批准了,出了问题不好推托”。这种国家行政管理部门普遍存在的事实上的“行政不作为”的做法,在我国文物市场的行政审批与行政管理上表现得尤其淋漓尽致。

2、对文物走私、文物盗墓缺乏有效措施

无庸讳言,把走私盗墓猖獗与市场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说法一直在文物行政管理系统中占上风。笔者认为,恰恰正是因为“发展市场促进了走私与盗墓”这种简单的归结,才造成了文物行政管理部门长期拿不出治理文物走私、文物盗墓的有效措施,才使得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在治理文物走私与文物盗墓等违法行为上成效不大。应该承认,文物市场与文物走私、文物盗墓不可能没有联系,甚至也有在文物市场里销赃的现象。但文物市场与文物走私、文物盗墓不会有必然的联系。治理文物走私、文物盗墓应该从研究文物走私、文物盗墓的具体行为入手,下大功夫,下大气力,真正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3、对系统内参与经营的违法行为管理不力

一方面,文物商店作为文物行政管理的职能随着文物市场的发展已经很难履行,而由于文物商店在体制上的缺陷与管理上的漏洞,事实上已经成为我国国有文物流失的重要环节。不妨请专业评估人员认真地、客观地统计一下:收藏在各地国有文物商店里的文物,尤其是期间收存的文物现在还留有多少百分点?以低价或变相低价,赠送或变相赠送,报损或变相报损等形式流失的文物到底是个什么数?恐怕很多相关的管理人员都会大吃一惊。我亲耳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某省文物商店的销售人员,诅咒即将退休的经理是守财奴,希望他早点退休。原因很简单,他不退休,守着这堆精品谁也不敢卖。我们难道不能从这个故事里悟出造成国有文物商店文物流失的某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吗?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的出现,文物鉴定功能由原来的一种,即行政管理功能,演化为两种,增加了商业咨询功能。由于这两种鉴定功能集于鉴定人员一身,就为文物鉴定人员、创造了机会。如与经营者勾结以假充真上拍卖会,与走私者勾结说真为假混出海关,等等。由此可见,文物行政管理人员参与经营活动对文物市场管理混乱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4、法规的修改制定仍停留在旧的思维定式上

《文物保护法》在修订的漫长过程里,没能深入研究我国改革开放的浪潮对文物市场的影响与文物市场的发展实际,对于文物经营活动已经在更大的范围内走近百姓这一事实缺乏了解。同时,由于一方面囿于文物保护是文物行政管理惟一目的的思维路线,另一方面又想把一些已经意识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都一古脑儿地塞进《文物保护法》的修订稿。这就不仅造成修订稿一拖再拖的局面,也在谋篇布局上给人一种逻辑混乱的感觉。

文物市场蓬勃发展与文物行政管理滞后的矛盾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一是非法的文物经营活动得不到有效遏止;二是合法的文物经营活动得不到有力保护,甚至很难纳入管理视野;三是文物行政管理人员与文物经营活动内外勾结对文物市场管理混乱的局面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文物市场的发展实际与文物行政管理滞后的矛盾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关口。

从实际出发,调整文物行政管理的总体思路

不可否认,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在过去的20多年中做了不少工作,也制订与修改了不少法规,并进行过许多有益的尝试。但都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都只是在做局部的、区域性的实践,没有从文物行政管理的总体思路上动真格的。笔者认为,调整文物行政管理的总体思路,目前至少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1、调整立法思路

众所周知,我国的文物大法或曰基本法几十年来一直是《文物保护法》,它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由于文物市场的出现,文物行政管理内容已经超出了《文物保护法》所规定的范围,已经不是《文物保护法》一个法律所能涵盖得了。从目前文物市场的实际出发,我们应当得出这样的认识;文物保护工作是文物行政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但不是惟一的工作;文物保护法是文物行政管理法规中的一项重要法规,但不是惟一的法规。笔者认为,调整立法思路首先要制订文物基本法即《文物行政管理法》,全方位地规范和调整文物行政管理行为,在基本法完成的基础上再制订若干分类法规,如《文物保护法》、《文物利用法》、《文物经营法》、《文物鉴定法》等等。

2、调整经营体制

按照文物市场的实际与发展要求调整文物经营体制,主要应做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承认有形文物市场的合法性,允许民营文物经销商的存在;二是进一步规范文物拍卖、文物典当及其他文物经营实体的市场准入程序与市场经营活动;三是让国有文物商店与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脱钩,进行企业化改制,以避免国有文物的继续流失,增强文物行政管理的力度,促进文物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文物商店的改制应从三方面入手:一是把收购文物展品的职能还给博物馆自身,由博物馆使用国家拨款自行选择收购文物展品;二是把可以进入市场的国有文物商店的库存商品用公开公正的方法评估作价,划归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经营;三是将国有文物商店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推向市场。

3、调整鉴定体制

第11篇

文物艺术品也按捺不住蠢蠢欲动的心,开始了尝试与金融市场“联姻”。那么,文物艺术品资产化的渠道有哪些?有何风险和收益?会引起新的投机热潮吗?

从古瓷器看起

文物艺术品品类众多,包括青铜器、玉器、书画、木器等。近年前根据市场热度调查,可以看出文物艺术品资产化最终选择了古瓷器,原因何在?

国际影响是原因之一。文物艺术品资产化目前是国家战略,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支撑。作为在国际市场具有重要地位的古瓷器,不仅代表着“CHINA”(中国),其人物故事、飞禽走兽、花鸟风景、吉祥纹饰,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古瓷器,行话里又叫做“老窑瓷器”。古瓷器寿命一般都高达数百年乃至上千年,根据其物质载体的不同,长的可保存数万年,短的也可保存数千年。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这个保存年限还会不断延长。可以看出,古瓷器不怕水火、便于保存的特性为文物托管、保险和交付都提供了基础性保障。

2006年以来,老窑瓷价格的涨势最为迅速。“当年在美国拍卖的北宋越窑刻花粉盒,估价只有30万元人民币上下,而最终的成交价却高达158万元人民币。到了2008年,高古瓷器的市场价格又登上了一个新台阶:纽约苏富比的一件南宋官窑青瓷粉青釉纸捶瓶以超过6000万港元成交。可见高古瓷行情年年看涨,近两年国内可以用几万、几十万人民币买到的高古瓷,在国际市场可以卖到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人民币。”陶瓷鉴定专家李晓旭称,过去明清官窑瓷一直是收藏市场上的热点,明代以前的高古瓷鲜有人关注。而目前明清瓷价位已经很高,未来上涨空间不大。高古瓷存世量却很稀少,品位高雅,如今文物资本化之后正处于价值洼地,潜力很大。

“这也说明文物艺术品资产化首先要从挖掘文物艺术品的文化内涵出发。收藏的价值首先在于文化的传承,然后才是保值增值功能,要引导大众树立正确的收藏观、价值观。”李晓旭认为,文物艺术品记载着中华文化的传承,例如“一束莲”昭示着清正廉洁,“二十四孝故事”是中华孝道文化的集中体现,“嫦娥奔月”诠释着飞天梦想,“狩猎图”记载着勤劳勇敢的精神。“将古瓷器等文物艺术品资产化的过程,也正是中华文化、中华美德逐步挖掘、弘扬、传承、传播的过程。”李晓旭说。

到证交所交易

文物艺术品资产化,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产业链缺损,就会流转不畅。因此,搭建以文物资产证券交易所为核心平台的文物艺术品资产化体系至关重要。

文物资产证券交易所,是以文物艺术品资产化、金融化、证券化为依托,以稀缺的具有持续增值性的文物艺术品为价值保障,以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一带一路”建设、“亚投行”发展为目标,以提升文化需求和扩大文化消费为导向,以打造循环文化产业链为内容,以电子化交易为操作模型的跨境文物资产证券交易平台。

然而,文化部相关专家认为,与沪深两市总体市值20多万亿元的规模相比,文交所的规模其实很小。作为一种创新型资本市场,文交所与以证券交易为基本内容的资本市场相比,存在三大短板。首先,文化艺术品是低流动性资本品,在这个市场上进行投资操作,其交易的活跃度、交易的不确定性,以及投资者的专业要求都与以往不同。其次,目前我国在艺术品鉴定评估环节,面向社会服务的鉴定机构和人员不具有法定地位,鉴定规则和监管缺失、鉴定人员职业道德和素质不高,损害了艺术品鉴定评估行业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也导致艺术品份额交易存在较大风险。第三,艺术品的价格具有异质性和单一性。艺术品是一种非标准化生产的商品,它的价值更多地受到人们“观念”判断的影响,这也是文交所推出后吸引了大量炒作者的原因。

可见,文物艺术品资产化,是综合性系统工程,需成立国家部委联席会议,制定法律法规、行业标准,统一协调、全面监督管理,集中力量进行全产业链搭建。

要投资不要投机

“近年来,中国文物收藏异常火爆,这其实是文物投机的火爆。”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文物艺术资本化之后,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火爆,艺术品拍卖价格纪录不断被刷新。在天价的诱惑下,人们不再关心文物艺术品的真赝、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只关心价格,只要值钱,一切都是次要的;衡量一个收藏家是否有成就,也以他是否赚了钱发了财为标准。

然而,过度投机积累的泡沫和风险也在迅速增大,不少业内人士对这种投资心态忧心忡忡。

“要想进行文物收藏,就不要太过看重价格。”资深文物玩家李明修说,文物是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历史遗存,是人类文明在传承中积淀的精华,是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基因,是今人与过去对话的工具。若文物连同它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一起沦落为可兑现的商品,文物也就成了货币的附庸品。

中国嘉德拍卖公司副总裁寇勤也认为,一个人如果收藏一件艺术品,必须对这个艺术品有深深的喜好。“但目前有一部分人对文物艺术品根本不喜欢,说白了就是来淘金的,而且把炒股票、炒房地产、炒基金那套方法拿过来,先炒出高价再抛出。文物艺术品具有投资属性是对的,但绝不能滥用,要尊重经济发展的规律,更要尊重艺术市场的规律。”寇勤说。

第12篇

如今“鉴宝”类节目纷纷出现在电视荧屏上,吸引了大量受众的眼球,赢得了不俗的收视率,赚取了不少广告费。然而,当一些藏友抱着“祖传宝物”登上荧屏,接受“专家”鉴别和估价,获得认可,得到一纸“鉴定证书”时,却引起了业内人士的不安。

虽然持宝人携宝物亮相介绍说“是祖传的”,或表示“是从合法渠道购得的传世文物”,但在行家看来,其中一些物件应属于出土文物,比如某些高古玉和陶器,是近些年通过考古发掘才被外界认知的,显然是出土文物。根据《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界定是否属于出土文物,必须由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具备相关资质的博物馆专家来认定。电视“鉴宝”类节目是无权鉴评这类文物的。

2013年2月官方出炉的《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现状与对策研究》指出:“鉴宝”类节目无权对出土文物进行鉴定和估价,其出具的相关证明也不具有效性。该报告还指出:出土文物收藏者不得在电视媒体中露脸,因为这会助长文物盗掘犯罪行为。

“鉴宝”类节目打球,请来并不权威的专家进行鉴定并出具证书,给一些出土文物披上传世文物的外衣,使之堂而皇之地登上荧屏。这样做的结果不仅背离了宣传、保护文物的初衷,还会于无形中助长盗掘、倒卖文物之风。这样的误导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已是不争的事实。“要想富,挖古墓,一夜能成万元户”,这句顺口溜曾流行于河南、陕西、山西等文物大省,至今这些地方盗掘、贩卖文物之风仍甚嚣尘上。

古物遗珍是文明的结晶、民族的“基因”,凝聚着先人的智慧,蕴含着中华文化,见证了民族历史,负载着民族精神。我们有责任将它们完好地继承下来,传给后世。我们要敬畏、珍视、爱护它们,首先就要正确欣赏前人传下的古物遗珍,正确看待先人创造的文明成果,保持它们纯粹的“人文”属性,维护纯洁的民族“基因”,远离功利主义的浸染,决不可“视民族文化如敝屣,以古人遗宝为利薮”,决不可让它们染上铜臭。

古物遗珍是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承载的信息极具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引导受众正确地欣赏古物遗珍,正确看待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媒体的神圣职责,电视媒体应当在这方面多下工夫,多向大众介绍这方面的内容,满足大众对历史文化、人文精神、艺术鉴赏等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要,增强大家的文物保护意识,使公众获取更多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滋养。这样,古物遗珍才能充分发挥在精神力量、社会效益方面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