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师采访论文

教师采访论文

时间:2022-02-18 21:40:55

教师采访论文

第1篇

采访提纲经指导教师审阅合格后,展开采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联系采访对象,征得对方同意并约定采访时间。采访根据实际情况可采用直接采访、电话采访、QQ视频访谈等方式。因采访毕业生有可能活动地点在校外,要求提醒学生活动安全。同时采访前提醒学生注意以下事项:采访前做好准备,带好需要的采访用品;采访中要注意营造较为轻松的氛围,根据采访提纲完成采访任务。除了谈话倾听,当场记录要点外,也要善于观察现场。同时注意拍摄好访谈照片,积累活动资料。采访结束要求各组及时与指导教师联系,汇报情况听取建议。

写作与修改

写作与修改细分为两个阶段:(1)初稿写作:完成访谈实录。学生根据访谈情况完成访谈实录,可以用记叙文、问答式对话体等,要求尽可能详细。当学生写完后,可在小组内进行第一轮交流,通过小组同学的彼此启发补充,力求用文字重现采访情景。(2)稿件修改:商讨提升内涵。在研习访谈实录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探讨归纳采访对象创业过程中的启示感悟。学生在访谈实录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写作,进一步明晰采访毕业生的特点,书写自己采写的感悟。二稿写作后可根据实际进行多次修改。

展示与互评

各小组进行组间展示,相互评论与自我反思。各组基本定稿后,集中进行组间展示交流,可以采用访谈体会宣讲会、访谈成果PPT展示、访谈稿件评审会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教师适时点拨。展示交流后要求各小组用500字左右篇幅言简意赅地完成本次活动小组总结。

“创业之路在脚下”语文实践活动的反思

1.“教学做合一”是提升活动效能的关键。参与活动的学生在全国文明风采征文大赛中多次获奖,学校也累积了毕业生的动态资料。在活动中我们也惊奇地发现即使不那么成功的活动和展示也一样让学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活动中借鉴采用了专业教学中“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和教法。“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学校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提升语文实践活动所应借鉴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活动中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新闻采写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授新闻采写的方法,让学生在采写中学习采写。实践证明这一教学方法有效地提升了“创业之路在脚下”语文实践活动的效能。2.“有效的引导”是保证活动深入的关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大脑不是一个等待教师去填充的容器,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获得必须在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准备的基础上自主构建。而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在著作《智力的结构》也指出:在同一个教室里学习的学生都是活生生的有着各自鲜明个性特征并且具有各种不同的兴趣指向的个体。在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活动要精彩深入,有效的引导是关键。“有效的引导”与指导教师本身的新闻采写的水平、教育教学的艺术息息相关。作为一个参与教学的个体,单个教师的能力、精力、创造力都是有限的,一个团结务实的学习型教学团队将有效增强活动魅力,切实保障语文实践活动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活用学校资源是打造活动品牌的关键

与普通高中相比职业学校学生对于自己职业道路的了解有更多需要,走访优秀毕业生让他们有了一个接触自己专业远景的机会。同时因为没有高考等指挥棒,职校学生也有更多时间和空间来开展灵活多样的活动。而“创业之路在脚下”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推进本身也要有效活用包括学校资深班主任、相关任课老师在内的各种资源。积极活用现有的学校各种资源,才能使“创业之路在脚下”语文实践活动在学校师生中树立起良好的品牌。

作者:杨劲平

第2篇

关键词: 新闻采写 实践教学 双师型教师

清华大学教授李希光认为,新闻学是一门实践教育和职业教育,新闻学需要的是实战和实践,在新闻采访写作课堂上,训练的不仅是学生的大脑,还要训练学生寻找故事的嗅觉、观察细节的眼睛、聆听语言和各种声音的耳朵。[1]而长期以来,新闻采访写作课堂面临的问题是灌输式的教学,老师讲,学生记,没有提问,缺少交流,很少布置作业,把双向互动的新闻采写变成单调压抑的静思默听,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批判精神并没有得到充分培养。

就新闻教育而言,其学科的实践性特征和人才培养的实践性指向十分明确,实践性教学是新闻传播学教学的本质要求。对于新闻采写课来说,尤其要强调业务技能的训练和职业经验的传授,以培养学生在报道、写作和编辑方面的实践技能,因此新闻采写课的教学必须更加职业化和专业化。

一、运用“对话式”练习,培养新闻采写实践能力

笔者在新闻采写课中注重将多年的新闻采编实践工作经验与教学紧密结合,经过努力和尝试来贯彻实践教学的理念,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比如在课堂中开展新闻会、个人专访、新闻观察、小组讨论等各类实践教学活动,采用“对话式”练习,在提问、倾听、交谈中向学生传递新闻采写要素、新闻价值理念。

1.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开展“新闻会”活动。如在采访课上以一次火灾为例:“今天凌晨6点,你所在城市的一幢大楼发生火灾,现在是早上8点,你正在赶往现场的路上,思考如何来报道。”

首先向学生提出这样几个问题让其思考:需要采访什么人,为什么;第一个想要采访的人是谁,为什么;列出你的采访计划,包括采访对象、采访顺序、采访问题等。第二步,让学生扮演采访者,教师扮演被采访者,一问一答进行现场采访操练,并让学生做好记录。第三步,让学生根据采访记录写出新闻稿件。第四步,师生一起对新闻采访和新闻稿件进行交流讨论。

在交流讨论中,可以通过对话式练习,来帮助学生发现采访和写作中的问题,并启发其去解决这些问题。如可以提出这样一些问题:这个问题是否与采访目的或报道主题相关,是否有针对性、有意义,这是否采访对象有资格回答的问题,你对导语满意吗,你的导语是否抓住最核心的事实,你的导语是否能立即吸引读者,你对你的描写满意吗,你对你的直接引语满意吗,你对你的报道角度满意吗,等等。在听取学生回答时,教师还可以不停向学生提问,帮助学生寻找最有力的词语,挤出生动的细节,挖掘好的直接引语,引导学生将采访中最精彩的场面和细节“挤”出来,让学生明白写新闻就是写人的故事,寻找人的声音和画面,这才是最重要的新闻要素和写作要素。教师应该使学生明白,即使是针对很抽象枯燥的采访话题也要设法找到人性的角度,通过生动的动作、引语等细节,人物的轶事、性格等来加以表现,而这样的内容如果没有教师去引导,学生往往会忽略掉。

第五步,教师进行总结点评,对学生作业提出修改意见,如建议增加新的消息来源,新的报道角度,增加细节和直接引语等,让学生重写作业,学会自我编辑。

通过这样的现场操演和对话练习,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对话中来,吸引到对采访和稿件的分析解剖中来,让教师的问题成为学生的思维模式,启发学生在提问回答中学习采访写作的艺术。这种方法不仅能提升学生的采访写作能力,培养开放独立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而且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反响很好。

2.引导学生进行“传媒观察”活动。分小组布置学生分析媒体新闻,结合媒体定位对其采访、写稿、编辑等进行评价,在课堂上用5分钟来陈述其观点。

比如在“衡阳电影院火灾”的报道案例中,笔者让学生先分析媒体对这场中型火灾的报道文本,然后对学生提问:报道中出现了几个新闻源?新闻源足够吗?有没有缺失重要的采访对象?通过对话式练习,启发学生对媒体报道提出自己的质疑和批评。在“上海静安高层大火”报道分析中,通过对话式练习,让学生针对这次特大火灾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分析各报的报道有什么特点,侧重点有什么不同,并评价各媒体报道的优劣。学生既关注了当前新闻热点,又分析报道特点,提高采写技巧,同时增强新闻敏感,并训练分析事件的思维能力,一举多得。

3.在新闻采写课程中应普遍采用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又称为抛锚式教学,“锚”就是一个与实际情境相关的问题,问题一旦确定,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2]如针对报道中的平衡性原理,笔者选择“邓玉娇案”为“锚”,分析评价各家媒体的报道。对于教师来说,关键一点在于选择确定最新的典型案例,并将案例在上课前发送给学生,在课堂上结合最新的新闻事件,与学生通过对话,共同分析探讨,解剖和练习新闻采访写作的精神和原理。由于寓抽象枯燥的理论于鲜活的新闻事件之中,学生印象深,兴趣浓,自然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

4.利用系刊、系报、系网站等平台,指导学生记者进行选题策划、新闻采写、版面设计等,培养提升他们的实践技能。国内外一些知名的新闻院校都非常重视学生实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如清华大学新闻采访写作课的“大篷车课堂”,近年来完成了楼兰古国、内蒙古额尔齐纳黑水城、乌苏里江珍宝岛等一系列走在路上的新闻采访实践课。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是国际知名新闻传播院系之一,笔者在该学院参加培训时了解到,该学院开设了一门“传媒工作坊”的本科生课程,在大二、大三的两年时间里每学期都有两个学分,所有学生必须参与策划制作杂志、报纸、电视等,由有丰富媒体实践经验的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新闻制作任务,制作出来的报纸面向社会发放四千份,电视片则上传到传理学院专门的视频点播平台。学生每个月要完成至少一个任务,由大三学生策划和主导,大二学生参与报道,两学年内要求学生掌握新老媒体的新闻制作流程,对提升学生的新闻实践能力有很大帮助。另外,该学校还组织一些课外实践活动,比如普立策新闻奖得主工作坊、暑期实习计划、海外交流团、赴北京采访奥运会、到台湾选举实地采访等等。

地方高校没有资金、人力来从事这样大规模、远距离的实地采访,但是利用学校和院系自办的报纸、杂志、电视台、网站等平台,同样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新闻采写活动,在师生共同制作新闻的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自然得到大大提升。

二、拓宽培养途径,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笔者认为,新闻采写课程的改革,关键还在于新闻教育理念的变革和“双师型”教师的培育。

当前新闻传播学教育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科研往往也不是为解决新闻传播的现实问题,而是为研究而研究,研究的选题越来越狭窄,离现实越来越远,以至于新闻学教学和科研与新闻实务界越来越不相干。因此从教育理念上,新闻教育需要实现一系列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倡导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以学历为中心转变为学历与能力并重,培养素质全面的教师;以理论为中心转变为理论与实践结合,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育。[3]

具体来说,能不能培养既具有理论基础又有实际动手能力,既“上手快”又“有后劲”的学生,其中关键又在于能否建立既具备扎实的新闻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新闻专业实践能力和媒体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1.推行激励机制,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对于地方高校来说,必须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在媒体兼职,担任与新闻业务相关的工作,并使“双师型”教师在职称晋升、教育培训、工资津贴等方面进行倾斜,对于成绩优秀的给予一定奖励,这样才能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建立起“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制度,如考核评价、培训教育等制度,更好地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素质。

2.拓宽培养途径,联合办学构建“双师”培养平台。走出学校,走上社会,与媒体、广告公司等联办新闻传播教育,是目前可行的办法,也是国外新闻教育的成功案例。媒体最大的优势是实践,拥有新闻实践人才和成功的新闻实践案例。学校缺少的是有实践经验的人才,而媒体缺少和不足的是学术和理论环境,媒体和学校二者互补互动,学生可更好地发展和随时参与实践,这对教师和学生都大有益处。因此能否成功地开展与媒体等机构的深度合作,这是决定“双师型”教师培育成败的重要一环。

新闻采写课的实践性非常强,一方面,可以采用“高校教师+媒体从业者”的模式,引进媒体资深从业人员直接参与课堂教学。来自一线的新闻工作者具备扎实的业务技能,积累了大量的实际经验和教训,以及长期养成的职业敏感、职业习惯、职业道德等职业修养,对于新闻学子而言,无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现实的学习价值。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媒体作为实习再教育平台,选派青年教师到新闻媒体参加实践活动,提升新闻实践技能。前期可选派教师参与媒体的新闻采写、新闻编辑等,中后期可参与媒体的专题策划、栏目策划、改版等。

3.可以加强与媒体的深度合作,积极吸收媒体实践经验作为新闻采写课等新闻专业骨干课程教学内容的补充。比如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与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加强合作,根据学科体系和教学要求,主动开出一些专题性课程如经济深度报道、时政报道等,聘请有经验的媒体人员到学校授课;也可以组成教学项目组,由学校教师与媒体人员合作,共写教案,共同备课,合作讲课;还可以吸取媒体经验,有效开展案例教学。新闻教育需要鲜活的案例,当前的新闻教学缺少对案例的全面掌握和审视,尤其缺少对关键环节的了解,难以进行深入的专业化分析,将媒体的成功失败案例引入教学,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4]

4.可以开展科研合作攻关。在科研活动中,地方新闻院系可以更多地关注地方媒体的生存状态,对他们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调研分析,致力于解决其现实存在的难题,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身的新闻素养和对媒体的认识也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希光主编.新闻教育未来之路.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41.

[2]李希光主编.新闻教育未来之路.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49.

[3]周琳.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及途径.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5.

第3篇

关键词:新闻采访与写作;实践教学;教学方法

独立学院是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作为高等教育机构新的尝试,独立学院在教育部的要求下,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因此,独立学院教学内容应与研究型大学有所区分,不能过多依赖“母体”在教学设计、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既有成品,而应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尤其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助学生学以致用。

1“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开展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属于新闻传播学业务课程,涵盖新闻的采访、写作两大基本模块。本课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学生前期所学的新闻学基本课程与传媒业界实践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新闻传播学的核心课程,“新闻采访与写作”这门课承担着锻炼学生新闻采写基本功的重任。新闻采访的设计、提问、基本新闻文体,如消息、通讯等的创作只能通过实践来培养和提升,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大量的实践机会和平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和新闻传播学科的培养目标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因而,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之中进行实践教学的探究和改革十分必要,且迫在眉睫。

2“新闻采访与写作”实践教学体系搭建

2.1设置“模拟采访与写作”教学环节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以往教学多以理论为主,辅之以案例教学等其他方法。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较为适合研究型大学课堂设计。独立学院因生源录取等问题,学生对技术和能力等综合素养的渴求较为突出。本课程在教学中后期(一般为18个教学周的12周左右),完成采访教学模块和写作教学模块中的“消息写作”教学之后,可以安排学生来到传播系演播实验室进行实验室模拟采访。模拟采访一般由教师设置采访情境(多为突发新闻),下发采访背景资料。此后,布置学生自主选择某一新闻媒体的记者身份,根据所在媒体的报道特点、版面设置等设计采访提纲。采访环节结束,学生立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始写作。本课程的“模拟采访与写作”教学环节通过合理安排情境、帮助学生搜集资料、设计问题等环节,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自主进行新闻采访前的准备活动、新闻采访各个环节的设计与实践以及新闻写作的兴趣和能力,取得了学生的支持,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2设置多层次校内实践平台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基于新闻理论而展开,但针对独立学院的学生素质,又不能拘泥于单纯理论的培养,要探索更多学以致用的平台供学生操练。本课程在传播学系开设工作室1个,供学生自主实践。工作室下设影视部、报纸部、网络广播部、电子杂志部4大部门,这些部门均面向全系学生进行自主报名和锻炼,受到学生欢迎。目前,经过初期建设,传播学系工作室备有电脑、摄像机、单反相机等器材,在硬件构成方面具备充分的实力供学生进行校内新闻采访和写作实践。传播学系实践平台常设品牌有学生报纸1份、广播节目4个、电子杂志1份,均由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创作的形式完成。这样,学生在校内实践平台和机会增多,达到实践不止于课堂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态度由被动的“要我学”转向主动的“我要学”,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兴趣,将课堂教授的理论转化成实实在在的能力。此外,基于传媒现状设置的校内实践平台由多媒体构成,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新闻业界的媒介种类,这种多层次实践平台的设计,有利于刺激学生学习,找出学生能力缺口,起到教学和实践相互补充的作用。

2.3开设第二新闻课堂

“新闻采访与写作”作为新闻传播学的学科支撑课程之一,不仅应注重独立学院校内实践,还应有广阔的社会视野。着眼于业界、着眼于社会实践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而闭目塞听、止步于校门,对于新闻传播学这一社会学科而言,不仅会导致教师教授内容的脱节,更容易造成学生综合素养匮乏等实际问题。因此,打开校门、博采众长地进行课程改革不仅必要,而且必需。本课程在基础理论讲授、搭建校内实践平台之余,注重通过新闻传播学研究期刊与论文、各类新闻传媒等方式吸收业界最新发展成果,了解业界最新发展动态,力图使理论联系实际,毋使学生与社会脱节。本课程邀请业界执牛耳者来校开设讲座、讲学,促进学生对于业界常识和动态的了解。如本地“温州人”杂志前主编郭明敏等,均为本课程的业界名师。第二新闻课堂的开设,增加了“新闻采访与写作”教学的实践比重。促使学生直面社会、直面新闻业界最前沿,找到自身与业界的差距,方便查缺补漏。此外,业界名师的聘请与新闻第二课堂的开设不仅带来新闻行业的最新动态,更能促使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及时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案例,与实践接轨,达到对课程设计的再反思,可谓一举数得。

3“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实践教学方法探索

鉴于“新闻采访与写作”本身实践专业的特性及独立学院开设本门课程的教学培养目标指向,本课程在内容上分为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

3.1案例教学法

新闻注重时效性,新闻学课程的案例也一样。本课程在教学设计中大量引入教学案例,用新鲜、生动、活泼的业界案例直观地向学生展示采访和写作的过程。例如在第五章新闻采访的一般方法章节里,安排学生观看“新闻调查———与神话较量的人”这一期经典采访案例并讨论,教师提供案例背景材料,学生则根据案例来分析记者王志与采访对象刘姝威之间就蓝田案件背后的影响因素所进行的多轮问答,起到了较好的案例示范作用。

3.2课堂讨论法

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与能力,本课程着意在九成以上的章节都设计课堂问题讨论的教学环节,针对理论部分给出最及时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和讨论。课堂讨论不仅可以第一时间带动学生的听课氛围,还可以翻转教学角色和教学身份,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则“退居二线”。值得注意的是,课题讨论法须辅之以适时的、有争议性的或有启发意义的问题。讨论之余,教师的适时启发和总结成为点睛之笔,往往能升华学生的讨论成果。

3.3实验法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既定目标,本课程安排学生前往传播学系新闻传播演播室和实验室进行实践教学。此外,在课程中设计一系列课内实验也可辅助理论部分学习效果的提升。例如,在第八章消息文体的写作完成之后,安排学生进入广告传播系工作室进行模拟采访和现场写作实验。

4结语

新闻采访与写作的能力养成,绝非一时一日之功,“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能力培养也是一样。新闻采访写作的实践能力与水平检验着独立学院学生的素质,也可折射出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水平。因此,唯有遵循“理论少而精”的原则,不断加强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实践教学,才能完成既定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嫣婷.案例教学法在新闻采访写作教学中的运用[J].江汉大学文理学院学报,2010,(12):62-63.

[2]陶虹,江宏.独立学院新闻采访写作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法制与经济,2010,(09):122-123.

[3]郭愚.“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建设与改革探析[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4,(02):25-27.

[4]陈莉,宋仁彪.媒介融合环境下“新闻采写”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新闻世界,2014,(08):326-327.

第4篇

关键词:语文 实践教学 能力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在职业学校教育中,语文课的作用正被突出专业技能的培养所淡化,职业学校涉农专业学生的语文能力更是普遍偏低。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能力,成为涉农专业语文老师所面临的一个难题。

农村职校招生比较困难,尤其是涉农专业,所招学生多为学习成绩差、家庭困难的学生。他们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基础较差,学习的自主意识不强。开学初,对全校的涉农专业新生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全校215个涉农专业新生,中考成绩没有一个人在300分以上,54%的学生中考成绩200分左右,21%的学生中考成绩在100分以下,另有25%的学生没有成绩。只有6%是自己想读涉农专业,18%有点想,76%选择了“不想”。

面对这些学生,如果按照传统的课堂教学按部就班地对他们进行教育,教学效果肯定是失败的。如果能抛开传统的教学模式,带领学生走出他们所恐惧的教室,把课堂延伸到社会,延伸到生活,结合专业,对他们加以正确引导,或许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通过以下三方面尝试开展语文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一、了解自己的专业,培养学生阅读查找的能力

教育实践证明,学生充分参与的、充满情趣的课堂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笔者在保证学生阅读课本的同时,把重点放在了课外阅读上。教师把学生分成四组,让他们利用课余和阅读课时间,到图书馆或电脑室查找有关涉农专业的文字、图片资料,旨在通过了解自己的专业,对专业产生兴趣。花费了三个星期的时间,带学生去图书馆,帮他们找好涉农专业的书,然后分发给每个组,让他们集体阅读、讨论,并指导每组中语文成绩较好的同学作好记录。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就在学生身边,看着他们完成查找资料这一过程。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独立查找资料是一项语文能力,也是一项社会技能。在查资料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专业认知能力也有了进步。这恰好印证了陶行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观点,“行”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知”的欲望,不经意间,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采访从事涉农的专家、企业老总、已毕业的学生,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教师让学生去采访当地的涉农专家、企业老总和已毕业的学生。首先,确定采访对象。学校聘请了一些外聘专家,他们经常来校上课,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采访他们。找农业企业家也不难,学校周边地区有很多庄园,且都已形成一定规模;有些往届毕业生,有的都已在各自岗位上取得了不凡的成就。然后,教师让每组学生草拟采访提纲,在班级交流讨论,在讨论中,班级气氛活跃,很多所谓的差生都踊跃发言。最后,教师带学生采访对象,在采访过程中,很多胆小的学生都能勇敢地走上前去,提出自己的问题。采访是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在以前的课堂教学中,只是老师讲,学生听,根本没有采访的实践机会。在这个活动中,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完成了实地采访,培养了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采访后很多学生感触颇深:原来我们也能做得这么棒。可见,有的学生虽然语文成绩不好,但如果让他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他还是会很感兴趣的。活动是教育的载体,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有趣实用的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主动探求知识的宽松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学生的潜力得到了充分发挥,激发了创新冲动,增长了创造才华。

三、交流讨论“谈谈你心中的涉农专业”,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经常是老师逼着学生说,而学生却不愿说。孔子曰:“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真正好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自己想说。在整个活动中,每个学生都全程参与,因此,他们有很多话要说,在小组讨论中,每个人都谈了自己对涉农专业的看法,组长把他们的看法记录下来,形成总结性文字,在班中进行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师顺势而为,组织了一次班级演讲比赛,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纷纷撰写演讲稿,畅谈“我的理想”“我和我的专业”。可见,只要因势利导,从学生的兴趣着手,原本难以完成的写作、演讲教学也能开展得有声有色。

四、收获与反思

在一系列的教学实践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5%的学生认为实践教学更有利于掌握语文知识,94%学生认为通过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课更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绝大部分学生表示更喜欢上实践活动课,认为这能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多数学生认为,通过实践活动课,自己的能力得到了培养、潜力得到了发挥,综合素质有了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遇到了许多问题,由此引出了很多新的思考,有了如下体会。

1.备学生重于备教材

学生的基础较差,如果按现成的教材去教学生,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我们要本着“因人施教”的原则,在活动前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特别是作为一个职高涉农专业的教师,一定要突破教材,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现有的教材进行修改,制定出学生能接受的校本教材,全方位地为学生搭建学习平台,把学生带到生活中去,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协调发展。

2.组织实践胜于满堂说教

原来涉农班的学生不仅接受课本知识的能力差,而且动手能力也比较差。所以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必须始终帮助学生确立活动目标、制订活动计划。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尽量少用说教的形式,而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组织实践上,活动分几个步骤、每一个步骤怎么做、由谁去做,老师都要加以落实。同时,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老师应以鼓励为主,努力去找学生那微小的闪光点,“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3.社会语文优于课本语文

学习语文课本,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终究还是要让他们回到社会中去,让他们到社会中去应用语文。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已经让职高生感到恐惧,他们从内心排斥课堂,排斥课堂上的知识点。因此,必须把课本与社会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社会语文,让学生置身于一种“开放、多元、生动”的环境中,发动学生去搜集信息,去参与讨论。学生通过参与实践,获得了知识和能力的双重锻炼,为他们走上社会打下了坚实的语文基础。

参考文献:

[1]翟惠根.职业素质教育论[M]. 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

第5篇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育者;胜任特征模型;因素分析

中D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6)06-0116-07

高校教师教育者是培育基础教育新型师资,引领在岗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力量,其胜任程度直接影响到教师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的整体进程。目前,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持续深入对师资提出了新的要求,对高校教师教育者的人才培养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受高校教师教育者岗前培训学院化 [1 ]、对接基础教育贫瘠化、自身专业发展机制缺失化的影响,高校教师教育者整体胜任状况堪忧。调查显示,73.5%的高校教师教育者不熟悉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和进程,80.4%的教师教育者不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和教师专业标准,73.7%的教师教育者没有接受过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专题培训,68.2%的高校教师教育者不了解自身应具有的岗位素养,对于在哪些方面、采取何种方式实现专业发展多处于迷茫状态。胜任特征作为高校教师教育者岗位胜任能力的核心要素,对深化理论研究、引领实践探索、加强制度建设,均承载着逻辑原点的角色和功能,亟须探索阐明。

一、过程与方法

1. 高校教师教育者胜任特征初步量表的制订

胜任特征词典是胜任特征的概念框架及其行为指标,是辨别和获取胜任特征的重要依据和主要参考。本研究利用文献研究和教师团体焦点访谈等方法搜集高校教师教育者岗位特质,通过专家特尔菲法和借鉴已有胜任特征词典释义的基础上,编制《高校教师教育者胜任特征初步量表》。

(1)利用文献研究提取高校教师教育者岗位特质 通过文献回顾与梳理发现,目前国内外有关高校教师教育者胜任特征的研究成果较少,缺乏有针对性的高校教师教育者胜任力测量模型。本研究以CNKI和万方数据库为平台,以“教师教育者胜任特征(胜任力、专业素质)、师范生教师胜任特征(胜任力、专业素质)、师范院校教师胜任特征(胜任力、专业素质)”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得到相关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共622篇,经逐一筛选分析,共提炼出155篇相关度较高的文章。以同样的关键词,利用“读秀图书”、“超星图书”等电子书搜索引擎,查找到相关书籍著作7册。通过对上述资料的梳理、分类、筛选、解析与提炼,获得责任心、学术功底、教学调控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26项教师教育者岗位特质。

(2)利用团体焦点访谈提取高校教师教育者岗位特质 从参加“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小学教师教育委员会2014年年会”的全国百余所高校300余名代表中,按高校所在东、中、西的区位不同,随机抽取教育学院管理者、专任教师各10名,组成团体焦点访谈小组,集中对以下两个问题展开交流:胜任高校教师教育者工作需要具备哪些岗位素质?在这些岗位素质中哪些最为重要?

访谈结束,通过对访谈结果的整理分析发现,尽管各访谈对象所在地区、学校性质不同,但对于高校教师教育者的能力要求却基本一致,均突出强调了因材施教、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调控等能力素养。同时提出了文献分析中未涉及的5项岗位特质,分别为现代教学手段运用能力、行动力、沟通技能、学科前沿知识和信息搜集分析能力。

(3)制定高校教师教育者胜任特征初步量表 综合文献分析和教师团体焦点访谈结果,共获取31项高校教师教育者岗位特质。在参考Spencer教授编写的通用胜任特征词典、徐建平的教师胜任力编码词典及段华平的师范大学教师胜任力词典的基础上,对每项胜任特征进行描述性定义,并分为5个层级评价指标,形成了《高校教师教育者胜任特征初步量表》。

2. 高校教师教育者胜任特征要素的确定

(1)确定绩效标准 绩效标准,即效标,是指区分优秀绩效与一般绩效的标准 [2 ]。根据特定的绩效评价标准,在行为事件访谈中,一般把访谈对象分为绩优组和普通组。本研究在教师团体焦点访谈的最后,请专家小组分别对优秀和一般的高校教师教育者给出了判断标准和指标。专家小组成员一致认为,对于高校教师教育者来说,其绩效高低一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表现:教育理念与创新、教学效果与奖励、教研成果数量及水平、指导本科生论文情况、同行评价等。

(2)选择访谈对象 访谈对象由绩优组和普通组构成,每组10人,共20人。绩优组是在参考绩效标准的基础上,由高校教育学院等相关学院领导提名和同行推荐确定;普通组则遵循随机与便利的原则抽取。为确保访谈结果的客观真实性,同时考虑学校区位、类别、访谈对象年龄、性别及专业背景等,被试的选取应实行双盲设计,即访谈者与受访者均不清楚绩优组和普通组的区分。

(3)准备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包括访谈工具、测量工具及统计工具。主要包括录音笔、签字笔、记录本、《高校教师教育者行为事件访谈提纲》、《高校教师教育者胜任特征编码词典》、录音转码工具Nvivo8.0、数据分析工具SPSS19.0。

(4)实施行为事件访谈 访谈者应按照与被访者提前协商好的时间、地点,依据预先设计好的《高校教师教育者行为事件访谈提纲》实施访谈,访谈时间控制在30-40分钟。访谈过程中应首先告诉被访者本研究的目的,以消除被访者疑虑,使他们在完全轻松、自由的环境下接受访谈。访谈者应要求被访者分别描述自己近半年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三件成功和三件失败的事件,包括事件发生的具体环境、背景、起因,事件所涉及的相关人或群体,当事人是怎样说或怎么解决,遇到了哪些困难或障碍,最后结果如何,哪些特质对处理这件事起到促进作用等。访谈者可以根据被访者的描述,探测性的询问一些问题,引导被访者在描述每一事件时,能够尽量准确回忆当时的对话、行动和感受。

(5)访谈录音文本转录 通过对访谈者录音整理后,得到20份音频样本,其中谈话最长的59分钟,最短的23分钟,平均34分钟。其中1份音频损坏,予以剔除;2份录音由于被访谈者口音太重、语速较快,文本数据缺失严重也被放弃,最终得到有效录音17份。然后由访谈者本人将访谈录音导入Nvivo8.0软件,在慢速播放的模式下,将访谈录音转录为访谈文本,并对照录音多次核查文本。校核完成后对17个录音文本进行逐一编号,并打印出纸质文本。

(6)胜任特征编码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和主题分析法进行胜任特征编码。首先,组织编码人员对《高校教师教育者胜任特征词典》进行多次学习讨论,使高校教师教育者胜任特征的文字表述更加具体、贴切;然后,选出一份访谈文本,依据《高校教师教育者胜任特征词典》中所列出的胜任特征及其分级标准尝试对访谈文本编码,在两个编码结果达到高度一致后,再对剩余的16份访谈文本实施独立编码。同时,对在访谈文本中出现的独特特征进行补充编码,并添加到编码词典中。

(7)数据处理 主要是统计访谈文本中受访者行为和语言的编码结果。统计的基本指标为访谈文本的长度、各胜任特征要素在不同等级上出现的次数 [3 ]。例如,根据《高校教师教育者胜任特征编码词典》,被访者在“行动力”分量表上的具体行为表现为:在等级1上出现2次,在等级3上出现3次,在等级4上出现1次,在等级5上出现4次。那么,这一胜任特征发生的总频次就是1+3+1+4=9次,平均等级分数(总分数/总频次)就是(1×2+3×3+4×1+5×4)/9=4,最高等级分数就是5×4=20分。

根据文本编码的结果发现,通过行为事件访谈又新增3个胜任特征,即基础教育素养、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同时,发现某些胜任特征的定义有重合和不准确等缺点,如专注与坚定信念定义存在重叠而予以合并,亲和力在访谈文本编码中未出现而予以删除。最后,通过专家小组对每项胜任特征定义、等级划分进一步完善与规范,最终得到34个有效胜任特征。

3. 构建高校教师教育者胜任特征模型

根据前文所确定的高校教师教育者胜任特征要素结合胜任特征已有研究,可以得出以下两个假设:

假设1:高校教师教育者胜任特征模型是多维的,由多个因子构成。

假设2:高校教师教育者胜任特征模型为二阶结构,较少一阶因子可在较多二阶因子上聚合成高校教师教育者胜任特征模型。

(1)设计并回收调查问卷 以《高校教师教育者胜任特征词典》为基础,采用李克特5点等级量表形式,设计并发放高校教师教育者胜任特征调查问卷;采用分层抽样原则,从全国东、中、西部地区各选择一个省;然后,采用随机抽样的原则,从每个省相关高校中各选择两所院校,最终形成了由东中西3个省、6所高校组成的高校教师教育者样本,通过实地发放和电子邮件两种方式,发放问卷240份,回收214份,剔除问卷中答案呈一定规律的、整份问卷答案相同或有明显逻辑错误的无效问卷12份,共得到有效问卷202份,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89.17%、94.39%。

(2)利用探索性因素分析确定胜任特征模型 本研究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利用Spss19.0软件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以此确定高校教师教育者胜任特征结构。

(3)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检验胜任特征模型 利用结构方程对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所得模型进行验证,以检验实际测量结果与理论架构拟合度、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二、结果分析

1. 行为事件访谈的结果分析

(1)访谈长度分析 行为事件访谈法要求所有访谈文本在时长和字数上保持大致均等,以确保胜任特征的编码及评分不会受到外在因素(如受访者语言表达、研究小组成员的记录等)的影响,从而保证我们对访谈文本的编码及评分差异仅由受访者本身岗位能力高低所致。通过字数、时长和每秒字数三项指标对绩优组和普通组的访谈文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文本字数与访谈时长在绩效分组上并无显著差别。这表明:访谈长度并不会影响绩优组与普通组在胜任特征上的差异。同时,通过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分析发现,如表1,有3个胜任特征在频次上与访谈长度显著相关;有5个胜任特征在最高等级分数上与访长度显著相关;而胜任特征的平均等级分数与访谈长度的相关性较低,只有2个与访谈长度显著相关。因此,胜任特征的平均等级分数这一指标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这一结果与目前关于胜任特征的经典研究结果是一致的。这也表明受访者胜任特征要素呈现的频次基本不受访谈长度影响。

(2)胜任特征评价法的信度分析 归类一致性是指不同编码人员在对相同访谈文本的编码中,归类相同的个数及其占总个数的百分比,具体的计算公式为 [4 ]:

CA=2S/(T1+T2)

其中,S表示编码人员编码归类相同的个数,T1、T2分别表示编码者1和编码者2的编码个数。根据编码的结果,计算两名编码人员归类一致性为 65.14%,总编码信度系数为78.9%。这表明:两名编码人员的编码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编码结果比较可信。

采用斯皮尔曼(Spearman)相关法进一步分析两位编码者对每项胜任特征评价的频次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平均等级分数只有2个,频次有3个,最高等级分数有3个胜任特征之间编码的相关性不显著。这再次表明:两名编码者的编码一致性较高,编码具有较高信度。

(3)胜任特征的差异检验 为检验本研究所采用的《高校教师教育者胜任特征词典》中胜任特征是否具有内容效度,即是否能对高校教师教育者的绩优组与普通组进行区分,我们以平均等级分数为指标,对绩优组与普通组进行差异检验。结果表明,绩优组与普通组在因材施教、基础教育素养、自我反思等24个胜任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且绩优组24个胜任特征平均分都普遍高于普通组,这说明,在这24个胜任特征上,绩优组比普通组的表现更为突出,因此,可将这24个项目作为高校教师教育者胜任特征,如表2所示。

2. 高校教师教育者胜任特征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1)问卷的描述性统计 本研究采用Spss19.0对高校教师教育者胜任特征问卷的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统计的结果如表3所示,偏度和峰度统计显示样本在0.05置信区间内通过正态检验。

(2)调查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利用Spss19.0对问卷的信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调查问卷整体 Cronbach’s α值达到0.832,分别删除各问题项后,问卷整体信度降低,所以保留各问题项,而且分别删除各问题项后Cronbach’s α值都明显高于0.7,由此可知问卷有较高的信度。

有关胜任特征的研究成果已在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利用,本研究调查问卷是基于国内外通用胜任特征词典的基础上编制而成 [5 ],同时,在问卷设计中广泛征询了教育学、管理学专家及高校教师教育者群体的意见,并对个别题项进行了细致的修改和完善,足以确保调查问卷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

3. 探索性因素分析及命名

(1)探索性因素分析适用条件 采用因子分析法对高校教师教育者的胜任特征结构进行进一步数据分析之前,应先检验数据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目前,一般采用KMO检验和Bartlett's球型检验来判断调查数据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 [6 ]。

检验结果显示KMO为0.808,大于0.8,适合作因素分析;Bartlett卡方值为1 759.665,自由度为78,显著性概率为0,因此拒绝巴特利球形检验的零假设,该数据非常适合做探索性因素分析。高校教师教育者胜任特征因素载荷矩阵如表4所示。

(2)因素命名 高校教师教育者胜任特征项目负荷矩阵显示,各项目共同度达到有效性标准,都在0.4以上。同时,各因素方差解释比例分别为20.11%、18.92%、17.27%、8.93%、7.89%,5个因素之间方差解释比例具有较强的均衡性,总方差解释比例达到73.12%,符合统计学要求。

根据对各胜任特征的定义和解释对其进行分类和命名:

因素1涉及以人为本、探究观、因材施教及终身学习4个项目。这些项目主要反映了高校教师教育者的教学价值观及其对职业的总体认识,与高校教

师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基本思想有关,因此,因素

1被命名为“教育理念”。

因素2涉及学科专业知识、基础教育素养、程序性知识、学科前沿知识及策略性知识5个项目。这些项目主要体现了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教育者所应具备的知识,不仅应具有学科专业相关知识,还应具备一定的基础教育素养及学科前沿知识。因此,因素2被命名为“知识体系”。

因素3中包括的6个项目,分别是教学调控能力、科研功底、创新能力、课程资源开发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这些胜任特征项目反映了高校教师教育者课堂教学、科研创新方面所具有的能力,是其日常科研、教学所必需的能力。因此,因素3被命名为“教学科研能力”。

因素4中主要涉及5个项目,分别是责任心、自信、奉献精神、灵活性与艺术性、坚定信念。主要与高校教师教育者的个人品质及个性因素有关,因此,因素4被命名为“个人特质”。

因素5中包括的4个项目,分别是自我反思、职业规划、成就导向及应用性研究。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教育者应不断完善自我,对自身职业有明确的规划,同时还应进行经常性的应用性研究,不断自我反思,提高其教学科研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不败之地。因此,因素5被命名为“专业发展”。

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建立的高校教师教育者胜任特征结构模型由5个维度、24项特征构成,如表5所示。

4. 验证性因素分析

本研究通过LISREL8.70程序对高校教师教育者胜任特征模型的拟合程度进行了检验,结果如图1所示,各项拟合检验指标均在允许的范围内,说明该模型的拟合程度比较理想,无需修正;这一由教育理念、知识体系、教学科研能力、个人特质及专业发展5个维度构成的模型能够很好地反映高校教师教育者胜任特征。

三、结 论

高校教师教育者是肩负师范生培养、在岗教师专业提升重任的高校特殊群体,当下这一群体的专业发展研究可谓盲区。本研究以其为对象,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行为事件访谈,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对高校教师教育者胜任特征进行了探索,构建出包括教育理念、知识体系、教学科研能力、个人特质及专业发展五个维度胜任特征模型。这一系统化模型研究,在国内尚属首次,为深化高校教师教育者研究、促进高校教师教育者专业发展、开展教师教育者政策决策与咨询,提供了重要支撑。

由于研究问题的复杂性、前瞻性和条件性因素,在后续研究中需着力完善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扩大研究范围。由于客观条件所限,本研究访谈与问卷取样仅集中在几所学校进行,如果研究范围更广一些,在更大区域板块内构建高校教师教育者胜任特征模型,其结果将更具有说服力与代表性。二是增加编码人员。在行为事件访谈文本编码上,应继续增加编码者,选择编码一致性更高人员进行正式编码,加强胜任特征编码培训,提高编码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径言.高校教师教育者的专业成长:特征、困境与路径[J].教师教育研究,2015(3):13-18.

[2]李中国.科学课教师胜任特征与工作绩效关系研究[D].北京:北京科技大学,2011:20-22.

[3]王莹彤.中学科任教师胜任特征模型建构与测评[D].苏州:苏州大学,2009:23-25.

[4]杨文军.小学班主任教师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与验证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1:34-37.

第6篇

新闻采访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新闻专业基础课,重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必需的专业技能。但是很多高校的这门课程普遍存在课程学时和经费不足、教学方法单一、实践条件有限、评价和考核学生的机制不当等问题,使此类课程教学效果一直不尽如人意,教学方式急需改革。①情境学习理论关注知与行的交互,强调把个体学习者、社会情境统一考虑进去,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参与实践的过程,②这为新闻采访课程的教改提供了理论指导。③移动互联网时代,各种移动终端具有互动性强、传播速度快、便携等优势,使信息实现了实时接收、动态传播,④实现了人的延伸,成为高效的知识展现和传播平台,可以为情境式学习提供技术支持,改善新闻采访课程的教学效果。

目前,国内关于移动互联网技术辅助教学的论文主要由计算机和教育学专业的教师撰写,研究内容集中在:传统教育理论在移动互联网教学时代的应用,从技术角度探讨移动互联网辅助学习的可行性,手持移动互联网学习终端的研发与应用现状,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课程资源建设现状。新闻传播学界仅有少量论文探讨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类课程的教学困惑、教学互动方式和对体育新闻教学的影响,研究方法以思辨论述为主,缺少结合具体课程探索新闻业务课程改革方式的论文。

笔者在为四川外语学院新闻学专业的大一学生讲授新闻采访课时,实施了移动互联网技术支持下的情境式教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着重介绍教改实施过程,以期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业务类课程的改革提供参考。

教改准备工作

教改实施前,笔者首先调查了该班学生移动终端拥有情况和课程安排时间,得知该班学生的移动终端设备拥有率较高。在48位学生中,95%的学生拥有笔记本电脑,100%的学生拥有智能手机,15%的学生拥有平板电脑,7%的学生拥有可上网的相机,3%的学生拥有电子书。学生可用移动终端设备在校园任何地方上网。笔者和全班同学互相记下电话号码,建立课程QQ群,在人人网和新浪微博、新浪博客、优酷视频网分别注册了班级公共账号。

教改实施方式

移动互联网支持的情境式教学,是建立在课外自主学习与课内互动学习交互作用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模式,⑤教师与学生都深度参与进学习过程。笔者在课堂内外都应用了此教学模式。

(一)课前预习:教师预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前预习阶段以学生充分利用移动终端学习为主,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接触与授课内容相关的背景材料。教师预设并引导学生提前进入学习情境,使其产生对学习内容的强烈求知欲。

去年清明节,笔者带领学生赴四川外语学院附近的红岩革命烈士陈列馆等红色旅游景点,参观清明祭先烈活动,现场讲授如何采访事件性新闻。笔者在清明节前一周把相关景点纪录片上传到优酷网,将采访技巧和注意事项的图文内容到班级公共博客上,在微博和QQ群中了视频及图文链接地址并置顶。学生们阅读信息后纷纷通过微博的转发、评论或者私信功能与笔者及其他同学进行沟通,进一步明确实践要求及方式。很多学生将自己发现的参考资料也以类似方式与大家共享。

移动互联网还有助于教师在上课前初步了解学生学习的能力,为有针对性的教学奠定基础。在清明节前一天,笔者事先通知全班同学在19:00登录班级QQ群进行集体辅导。笔者首先在群里了一条类似题材的现场特写,要求学生迅速评述该文的采写不足和可改进之处,要求每人在20分钟后准时在QQ群里评述后自行休息,并在21:00再次登录QQ群看教师评析。接着笔者迅速评改学生作业,复制并简评有代表性的观点。21:00笔者将简评发到QQ群里,并讲解采访前准备及观察重点,然后回答学生提问。笔者在此过程中大致了解了学生的采写基础及问题所在,有利于第二天有针对性地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二)课内学习:拓展教学方式,及时收集学生反馈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将移动互联网技术整合到课堂讲授中,促进了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1.拓展课堂信息量,提升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

教师在不影响教学秩序的情况下,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利用移动终端上网查询,及时解疑释惑,并迅速分享所得信息。如,笔者有时会在课上提到某经典新闻作品及其历史背景,但是不同学生对此的了解程度差别很大,为防止部分学生接收过多的重复信息,笔者留几分钟时间指导学生上网查询,然后发言分享信息。这种实践拓展了课堂信息量,提升了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经过几次类似的训练,学生逐渐掌握了快速搜索重点信息的能力。

2.利用移动终端及时收集学生反馈

新闻采访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敢于提问的能力。笔者下课前常留出10分钟请学生就当堂内容提问,但超过半数的学生畏惧公开发言。于是笔者请学生用手机登录班级公共微博并问题。为鼓励学生发言,笔者告知学生历次微博提问情况将汇入期末总评。然后笔者点评有代表性的问题并着重鼓励那些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由于时间有限,笔者将重点问题转发到本人微博中并课后在微博中回答。学期过半之后,笔者发现原本不爱发言的学生课堂表现活跃了许多,当堂发言次数明显增多。

(三)课后实践:教师设置任务情境,学生协作完成任务

新闻业务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实践中活学活用。因此,笔者设计了课后的任务情境,让学生分组采写新闻,仍以移动互联网为主要技术支持。为了避免学生在合作中出现消极怠工的情况,笔者通过移动互联网跟踪学生合作中的参与情况,及时与学生沟通,指导他们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笔者主要设置了两类课后任务:

1.信息差任务

有关教学研究指出,信息交换是人际交流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交流的顺利进行有赖于参与者积极告知对方所不知道的信息。因此,促进交流的一个有效方式就是设置信息差。⑥依据此理念,笔者将任务信息分解,通过QQ给学生分别单独发送信息,使每组成员只能获悉部分任务信息。为了完成任务,学生需要利用各种方式与本组其他成员协商合作,补充完整任务信息,然后共同完成任务。组长收集交流过程中的关键录音,并通过QQ发送给笔者,笔者以此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

2.团队合作任务

为了提升学生日后从事媒体工作时至关重要的团队协作意识,笔者布置了部分课后团队合作任务,并按新媒体环境下记者常涉及的四大符号系统(文字、图片、声音和影像)来设置任务内容。

去年,笔者利用四川外语学院举办春季运动会的契机,指导学生利用移动互联网图、文、视频并用地进行现场直播。笔者首先把学生分为8组,其中6个组负责赛事报道,1个组负责图像视频编辑(另邀请两位高年级学生做技术指导),1个组负责文字校对。学生负责人在新浪微博建立了校运会讨论微话题,在优酷网建立了校运会视频专辑。

笔者告知学生将关于赛事的图文信息在微博讨论话题下,若采访事件值得深挖写成通讯,就利用长微博功能稿件。学生充分利用手机、平板电脑、可上网相机等移动终端拍摄新闻照片与视频。若无法独自完成视频编辑上传,则通过QQ等其他方式迅速传递给图像视频编辑组。为促进学生合作,笔者为此次赛事专门设置了新闻线索奖,鼓励那些正忙着采访却忽然发现了其他线索的学生,将线索在微博中校运会讨论话题下,为其他学生提供采访线索。学生采访中遇到采访难点时,可立刻打电话咨询教师,如果需要调动其他资源,就立刻在班级QQ群中求助信息,便于快速得到支援。这种在真实情境下的团队协作,由于有移动互联网的支持,学生们完成了对运动会的文、图、视频的立体式直播报道,提升了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敏感和业务能力,增强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教改效果及反思

教改结束前三周,笔者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也主动反思了教学过程。

(一)教改效果

移动互联网辅助下的新闻采写课程改革,使学生能够个性化、自主化学习,并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89%的学生认为教改增强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虚拟互动与现实互动彼此促进,强化了学生的群体身份认同;92%的学生认为移动互联网拓展了教师对学生的辅导领域、延长了辅导时间,实现了个性化辅导教学,有助于学生认清自己的问题并加以改进;98%的学生认为移动互联网技术使自己更敢于发表个人意见,更能综合展示业务能力,从而使教师更了解自己,最终对自己的评价更加多元化。

由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教师可以随时收集教学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及思想动态,并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实施个性化教学方案,拟定对学生的不同评价标准。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式,综合利用文字、图像、视频等资料,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情感。

(二)教改反思

首先,教师要明确移动互联网辅助教学的立足点是“辅助”,不能喧宾夺主甚至取代教师的主导功能,教学应主要在现实中进行;其次,面对移动互联网中的海量信息,教师应加以引导并监督学生有选择地接受信息,防止学生沉溺于网络娱乐功能中;最后,信息时代的教师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否则无法更好地改革教学方式。

注释:

①李斌 曹燕宁:《论新闻采写课程实践与义工活动的结合》,《新闻界》,2008年第2期

②陆江华:《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6年第11期

③陈媛媛 李未熟:《新闻情景模拟实践教师指导体系探析——以新闻采写模拟实践为例》,《中国报业》,2012年第8期

④任占文 眭海霞:《新媒介环境下新闻采写课程改革研究》,《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⑤李冰:《基于移动宽带网的“手把手”远程指导实验研究》,江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第7篇

基金项目:2009年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09sjyy009)。

作者简介:卢三妹(1971-),女,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训练与心理。

摘 要:通过问卷调查和行为事件访谈(BEI)相结合,初步建立了我国体育教师胜任力模型,包括亲切耐心、沟通技能、积极关注与鼓励、组织管理能力、教学方法与手段、专业知识与技能、技能展示能力、尊重他人、公平公正、情绪健康、创新意识、终身学习意识、爱岗敬业、责任心14项胜任特征,并将其划分为关爱与沟通、专业素质、个人特质、专业提升、职业偏好5大体育教师胜任特征群。发现体育教师胜任力模型与其他岗位胜任力模型比较,包含了一些独特的胜任特征,通用型的教师胜任力模型不完全适用于体育教师。

关 键 词:学校体育;体育教师;胜任力模型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2)02-0083-06

A stud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competency model

LU San-mei,ZHU Shi-yan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South China Agriculture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42,China)

Abstract: By combining questionnaire survey with behavior event interview (BEI), the authors preliminarily established a Chines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competency model, which includes such 14 competence characteristics as friendliness and patience, communication skills, active attention and encouragement,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skills,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specialized knowledge and skills, skill showing ability, respecting others, fairness and justice, emotional health, awareness of innovation, awareness of lifetime learning, post fondness and career devotion, and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sorted these characteristics into such 5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competence characteristic groups as caring and communication, professional makings, individual traits, professional enhancement, and occupational preference. The authors found that as compared with other post competency models, this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competency model contains some unique competence characteristics, and that general teacher competency models are not completely applicable to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competency model

胜任力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初泰勒关于“时间-动作”的研究[1]。而真正引起人们重视是从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McClelland[2]1973年发表的《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论文,提出用胜任力(胜任特征)测试来代替传统的测试方法开始的。文中指出:传统的运用智力测试、能力测试等都不能预测复杂工作和高层职位工作的绩效;他们发现了从根本影响个人绩效的可以称为胜任特征的指标,例如人际关系、成就动机、团队影响力等;同时提出进行胜任特征有效测验的6个原则;提出了根据人们正从事的具体工作来评估其能力大小的方法,即胜任力测评方法。此文的发表,掀起了各行各业对胜任力的研究热潮。目前,在企业与组织管理工作中,有关胜任力理论和模型的使用越来越多,并已经从当初识别培训需求的一个辅助工具,慢慢发展成为一个目标明确的开发性活动[3]。

由于有关胜任力的研究历史还很短暂,至今也没有一个被业界所普遍承认的权威性定义。在我国,研究者普遍都比较支持Spencer[4]在1993年提出的有关胜任力的概念,胜任力(胜任特征)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潜在、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的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较常用的胜任力模型是指担任某一特定的职位角色所应具备的胜任特征的总和,即针对该职位表现优异要求结合起来的胜任特征结构[5]。

通过中国知网的搜索,国内关于体育教师胜任力研究的文献只有几篇。潘高峰[6]借助已有的中小学教师胜任力模型,研究指出中学体育教师胜任力低于教师整体水平,已有模型对中学体育教师胜任力的适用性仍需进一步研究,建议建立体育教师的胜任力模型。

张长城[7]采用文献与问卷调查方法确定了中学体育教师胜任特征由综合能力特征、个性特征和必备知识3个维度构成。

周小敏[8]采用文献与问卷调查方法,认为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胜任特征可包括自我认知、个人特质及成就特征3个维度,共13个条目,确立了胜任特征各指标评价权重。

祝大鹏[9]采用文献和问卷调查方法探讨了高校体育教师胜任特征模型的建构,认为自信、责任心、专业技能、调动积极性、反思能力、终身学习、明确的发展目标、创造性、关注细节9个因素能够较好地解释高校体育教师信任力模型。

还有几位学者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对体育教师胜任力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如果胜任特征只是经验总结或综述他人经验得来,并非通过科学设计,经过实证研究获得,会使得研究结果缺乏科学论证支持[10-12]。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关于体育教师胜任力的相关研究非常匮乏,在该领域的理论研究还非常薄弱,亟需更多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已有研究都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等简单方法收集相关特征因素建构模型,缺乏行为事件访谈(BEI)等从教师的行为中挖掘胜任力特征的质性研究,而行为事件访谈法是与绩效相关联且可信性和有效性得到公认的方法[13]。大部分已有研究没有与工作绩效相结合,没有反映出优秀与一般教师的区别。整合型建模是胜任特征建模的新趋势[5]。本研究在借鉴前人研究基础上,综合运用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和行为事件访谈等方法收集胜任力要素,希望建构更全面更合理的模型,对体育教师选聘、安置、绩效评估、继续教育和专业化发展等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方法

1)通过文献、问卷调查、核检表初步建构体育教师胜任力模型。

第1,通过文献和开放式问卷调查收集体育教师胜任特征词汇:对体育教师和大学生进行调查,共收集到体育教师胜任特征词289个。调查对象共300名,其中包括广州3所高校、3所中学、3所小学的体育教师100名,3所高校学生200名,共回收有效问卷290份,有效率为96.7%。

第2,编制《体育教师胜任特征核检表》:通过大量文献和咨询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等领域专家,对289个体育胜任特征词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得到70个描述体育教师胜任特征的词,并据此编制《体育教师胜任特征核检表》。

第3,通过问卷调查初步确定体育教师胜任特征:调查对象共1 200名,其中体育教师400名,涵盖男女教师、中小学和高校教师、大城市和乡镇教师;大学生800名,包括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学生。共回收有效问卷1 092份,有效率为91%。

2)通过行为事件访谈(BEI)建构体育教师胜任力模型。

第1,优秀绩效教师和普通绩效教师的界定。由体育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领域的专家组成的研究小组,根据要求确定优秀绩效教师的标准:(1)连续从事5年以上的体育教学工作;(2)近5年连续2次或非连续2次以上被评为学校优秀教师或获得其它荣誉称号;(3)学校体育教师中、小学不少于5人,高校不少于20人;(4)完全满足以上3条的或者曾经荣获省市级、国家级优秀教师或其它荣誉称号。低于此标准的教师视为普通绩效者。

第2,预访谈以及《体育教师胜任力编码词典》初稿的编写。预访谈旨在对关键事件访谈法进行练习,如实施访谈的技术、对录音文本进行编码等。选择2名优秀绩效和3名普通绩效体育教师进行预访谈,并编写《体育教师胜任力编码词典》初稿。编码词典包括胜任力名称、定义、行为指标以及水平等级等。

第3,确定正式受访者。根据专家组确定的标准,确定正式受访者24名(优秀绩效组12名,普通绩效组12名)。包括男教师12名,女教师12名,平均年龄34.11岁;平均教龄12.83年(优秀组14.21年,普通组11.45年);硕士9人,本科12人,大专3人。受访者分属于哪个组事先要保密,属单盲设计。

第4,行为事件访谈的实施。要求受访者分别讲述在教学工作中3件成功和3件遗憾的事件并进行录音。内容主要包括引起事件的原因、牵涉到哪些人、当时的想法和感觉如何、在当时的情境中想完成什么、实际上又做了些什么、结果如何等等。每人的访谈时间控制在1小时左右。

第5,把访谈录音转录为文本。对录音经过转录、整理得出共计14.1万多字的24份访谈文本。

第6,对胜任特征进行编码。依据预研究中形成的《体育教师胜任力编码词典》,分别找出每个事件中出现的胜任特征的行为指标,并进行归类和编码。

第7,数据处理。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数据处理。

第8,建构模型。根据分析结果,建构体育教师胜任力模型。

2 结果与分析

2.1 胜任特征核检表频次分析

运用自编的包括70项胜任特征的《体育教师胜任特征核检表》,请体育教师和大学生从核检表中选出教师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20项胜任特征,频次统计结果,教师:(1)教学方法与手段、(2)组织管理能力、(3)爱岗敬业、(4)语言表达能力、(5)专业知识与技能、(6)技能展示能力、(7)终身学习意识、(8)创新意识、(9)沟通技能、(10)问题解决能力、(11)责任心、(12)公平公正、(13)情绪健康、(14)亲切耐心、(15)尊重他人、(16)团队合作与建设、(17)科研技能、(18)思想与行为引导、(19)积极关注与鼓励、(20)反思性思维。学生:(1)爱岗敬业、(2)亲切耐心、(3)组织管理能力、(4)教学方法与手段、(5)技能展示能力、(6)公平公正、(7)尊重他人、(8)积极关注与鼓励、(9)沟通技能、(10)情绪健康、(11)责任心、(12)平易近人、(13)专业知识与技能、(14)乐观与幽默、(15)创新意识、(16)宽容随和、(17)语言表达能力、(18)诚实守信、(19)思想与行为引导、(20)终身学习意识。

综合教师和学生的认知情况,初步认为体育教师胜任力模型包括教学方法与手段、组织管理能力、爱岗敬业、语言表达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技能展示能力、终身学习意识、创新意识、沟通技能、问题解决能力、责任心、公平公正、情绪健康、亲切耐心、尊重他人、团队合作与建设、乐观与幽默、思想与行为引导、积极关注与鼓励、反思性思维20项胜任特征。

通过问卷调查法获得的胜任特征很多时候是受访者认为“应该需要的”,但实际上“并不一定会去用之”;而核检表法只能在现有的结构要素中选择,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以此建构的模型显然有其局限性、不稳定性和不合理性[14]。行为事件访谈法是采用开放式的访谈,让受访者回顾在工作中发生的成功与失败的事件,通过分析访谈内容确定受访者所表现出来的胜任特征,可以较好弥补问卷调查法的缺陷。因此,我们将利用行为事件访谈法进一步分析,以上20项特征将作为接下来的行为事件访谈中编码词典的基础。

2.2 行为事件访谈结果分析

通常用于行为事件访谈结果的统计分析指标有频次、等级分数、最高分数和总分数等。本研究对预编码的20项胜任特征采用上述4个分析指标,对优秀绩效与普通绩效组体育教师的访谈结果做分析,结果如表1、表2所示。

2.3 体育教师胜任力模型

以问卷调查和核检表法初步确定的20项胜任特征为基础,对行为事件访谈结果所做的差异检验分析可见,语言表达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与建设、乐观与幽默、思想与行为引导、反思性思维6项胜任特征在频次、等级分数、最高分数和总分数4项指标比较中,优秀绩效与普通绩效组教师间差异均不显著,在最终的体育教师胜任力模型中可以舍弃,筛选出差异显著的14项胜任特征作为体育教师胜任力模型。这14项胜任特征为亲切耐心、沟通技能、积极关注与鼓励、组织管理能力、教学方法与手段、专业知识与技能、技能展示能力、尊重他人、公平公正、情绪健康、创新意识、终身学习意识、爱岗敬业、责任心。

对14个胜任特征采用组间联接法进行聚类分析,按照一定的分类要求将它们划分为5类胜任特征群,依次为关爱与沟通(亲切耐心、沟通技能、积极关注与鼓励)、专业素质(组织管理能力、教学方法与手段、专业知识与技能、技能展示能力)、个人特质(尊重他人、公平公正、情绪健康)、专业提升(创新意识、终身学习意识)、职业偏好(爱岗敬业、责任心)。这些胜任特征群和它们次一级的具体胜任特征,和修订完善后的《体育教师胜任力编码词典》中胜任特征的定义、行为指标描述以及水平等级等,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体育教师胜任力模型。

3 讨论

3.1 关于建模方法的运用

目前国内关于胜任力模型的实证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有:行为事件访谈法,是目前建模过程中得到公认且最有效的方法,该法可以通过开放灵活的追问,全面详细地收集信息,可是数据的收集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因此较难收集到足够的样本;问卷调查法,以简单的形式在短时间内收集到大量的信息,大大提高了研究的效率,而且可以很好地进行定量分析,但是这种方法却不能为被调查者提供一种灵活回答的空间,会使信息收集的广度和深度受到限制;特尔菲-专家评价法,是专家小组的多轮评定,既保证了数据收集的科学严谨性,又使得组织者能够从中获取丰富的信息,但这种方法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此类方法的广泛应用[15]。部分学者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建模[14,16-17],这样,收集的信息和数据就更加科学、全面,弥补了单一方法的不足。本研究综合运用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和行为事件访谈法,通过对教师和学生不同群体的问卷调查,收集到大量的信息,弥补行为事件访谈法样本量小的缺陷,而行为事件访谈法的运用,也弥补了问卷调查信息收集的广度和深度受到限制的缺陷。综合型建模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3.2 行为事件访谈法的关键问题

使用行为事件访谈法第一个前提条件是应该建立一个胜任力编码词典[13],本研究通过对教师和学生等不同群体收集相关的胜任特征,并筛选出一定量的重要胜任特征作为胜任力编码词典的内容,为行为事件访谈的顺利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法的3个关键技术是:效标样本的选择、研究者的要求以及行为事件访谈法技术信效度的保证[14]。在使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建模时,不管研究过程和内容如何,访谈过程和编码过程这两个环节都是决定胜任力建模成败的关键[18]。本研究中,为了保证访谈的质量,严格挑选思维敏捷、分析与归纳能力强的研究者主持访谈,并且经过反复培训与练习。在受访者选取上,首先成立了专家小组确定体育教师绩效优劣的标准,然后按标准取样,并尽量选取善于言谈的受访者。关于胜任特征统计指标,Hay公司的研究提出采用频次、等级分数、最高分数3个统计分析指标,其中平均等级分最优[4],这也得到了其他学者的证实[18-19]。还有学者增加了特征总分进行分析,认为4个指标综合运用来确定胜任特征的方法是可取和合理的[14],本研究也认为把4个指标综合运用来确定胜任特征更为合理。

3.3 与其他模型的比较

与其他学者建构的通用教师胜任力模型[5,18]以及其他职位胜任力模型[19-21]相比,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见表3)。体育教师胜任力模型包含了一些独特的胜任特征,如亲切耐心、沟通技能、积极关注与鼓励、组织管理能力、教学方法与手段、技能展示能力、公平公正、情绪健康等。与其他文化课比较,体育课是即时表现、即时评价,与学生手把手零距离接触的课程,亲切耐心、沟通技能、积极关注与鼓励、情绪健康等对学生关爱与沟通的特征最为重要;体育课由始至终都处于运动的过程,是完全开放和闲散的,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丰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是上课出彩与否的条件;体育课主要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体力和脑力、肌肉活动和大脑活动同时具备、同时表现的,技能展示是直接刺激和吸引学生的因素,是传递知识的桥梁;体育课是非试卷的即时评价,主观成分比例较大,所以,公平公正是优秀体育教师必不可少的重要胜任特征。

4 结论

1)本研究综合运用问卷调查和行为事件访谈相结合,通过量和质相结合的实证研究和分析,建构了体育教师胜任力模型,包括亲切耐心、沟通技能、积极关注与鼓励、组织管理能力、教学方法与手段、专业知识与技能、技能展示能力、尊重他人、公平公正、情绪健康、创新意识、终身学习意识、爱岗敬业、责任心14项胜任特征;并将其划分为关爱与沟通、专业素质、个人特质、专业提升、职业偏好体育教师5大胜任特征群。上述特征在优秀绩效与普通绩效体育教师组间均存在显著或非常显著差异,该模型能够甄别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

2)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建模时,本研究认为把频次、等级分数、最高分数和总分数4个统计分析指标综合运用来确定胜任特征更为可取和合理。

3)体育教师与其他岗位胜任力模型比较,包含了一些独特的胜任特征,如教学方法与手段、组织管理能力、技能展示能力、沟通技能、亲切耐心、积极关注与鼓励、公平公正、情绪健康等。体育教师与其他领域的胜任力模型差异很大,通用型的教师胜任力模型不完全适用于体育教师。

4)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收集相关的信息和数据,所建构的胜任力模型更加合理、科学。综合型建模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仲理峰,时勘. 胜任特征研究的新进展[J]. 南开管理评论,2003(2):4-8.

[2] David C. McClelland. 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J]. Am Psy,1973(28):1-14.

[3] Matthewman Jim. Trends and developments in the use of competency frameworks[J]. Competency:The Journal of Performance Through People,1996(4):1.

[4] Spencer L M,Spencer S M. Competence at work: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M].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Inc,1993.

[5] 牛端. 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研究[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6] 潘高峰. 中学体育教师胜任力的调查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7] 张长城. 福建省中学体育教师胜任特征及其现状的调查分析[J].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1(4):78-80.

[8] 周小敏. 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胜任特征及指标评价研究[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3):94-95.

[9] 祝大鹏. 高校体育教师胜任特征模型建构[J]. 体育学刊,2010,17(11):63-67.

[10] 方配素,徐淑斐. 论高校体育教师心理教育胜任素质的构成[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11(10):118-119.

[11] 黄瑞霞. 体育教师教学胜任力研究[J]. 教学与管理,2010(2):41-42.

[12] 刘哲. 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师的胜任特征[J]. 内江科技,2010(1):68-69.

[13] 刘泽文. 胜任力建模――人才选拔与考核实例分析[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14] 童成寿. 熟手型教师胜任力模型建构与测评研究[D]. 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15] 宋倩. 论国内胜任力模型研究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1):28-30.

[16] 李英武. 中小学教师胜任特征的结构维度[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15-118.

[17] 陈万思. 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胜任力模型构建的企业实践[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3):40-42.

[18] 徐建平. 教师胜任力模型与测评研究[D].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4.

[19] 时勘. 企业高层管理者胜任力模型评价的研究[J].心理学报,2002,34(3):306-311.

第8篇

论文关键词:职教图书馆;建设;发展策略

职业技术学校图书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应该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相一致。由于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规模以及教育对象的特定性,决定了它不可能像高校及社会型图书馆那样投入大、藏书面广,而应突出特色馆藏。首先,职业技术教育具有多样性、地方性、岗位专业性,这些性质特点要求有相应的资源体系与之相适应。其次,特色化也是职业技术学校图书馆体现自身价值和发展的需求。怎样在图书馆建设上达到投入少、针对性强、利用率高的目标,本人根据自己的工作体验在此谈一些粗浅的思考。

一、优化馆藏结构、加强馆藏建设特色化

藏书结构是衡量藏书建设的一项重要指标,它是根据图书馆职能和读者需求,对多种藏书成分要求达到的收藏级别所安排的比例和构成,它包含4个方面的内容:藏书依据、藏书类型、藏书级别、藏书比例。我们职业技术学校图书馆藏书应在此基础上根据本校情况进一步的细分为:以专业特色为依据、以师生需求为基础、以重点学科为导向,加强馆藏建设特色化。

(一)制定适合职业技术学校发展的文献采访方针、计划

文献采访方针指的是采访的依据,是采访原则的具体体现。它要求采购图书学科的范围、重点藏书的确定,以及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图书在收集中所占的比例、复本量的规定等;采访计划是一定时间内工作的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步骤、方法、任务。wWw.133229.cOm采访计划是图书馆文献采访的指南和依据。在制定采购计划时应坚持实用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思想性原则、坚持“以需定进”,将有限的经费用到最需要的方面。

目前多数职业技术学校图书馆基础差、底子薄,缺乏长远的馆藏规划,且受文献购置能力所限,藏书层次比较低,文献资源严重不足。要想改变现状,首先应该根据现有的馆藏情况及本校的专业设置、专业发展方向,制定合理的采访计划。职业技术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专业技术型人才。因此,实践操作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作为文献收藏的图书馆,在制定采访计划时,不要只明确文献采购数量,要根据专业需求对各类图书采购比例进行细化,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以实训类文献为重点,构建有实训特色的馆藏。在对本校的品牌学科和重点专业相关文献的采访时应该注重系统性、完整性。连续出版物、多卷书、丛书应强调内容与时间的连续性,包括光盘、对应的一些外文资料等。及时了解教学动向、师生需求,要把本校利用率高、与教学科研紧密相关的学科文献列为采访计划的重中之重。职业技术学校图书馆的特征之一是:馆藏局部的绝对突出。不求多而广,但求专业文献鲜明,所谓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因此在制订采访计划时不应一味追求数量,关键重在质量,质量又要表现在特色上。

(二)提高馆藏文献质量、利用率的几个方面

1、及时了解、收集出版发行信息

出版发行信息的收集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文献采访的质量。只有全面掌握出版、发行信息,了解发行动态,及时调整文献采购计划,才能保证图书的采访质量,优化藏书结构。通过查阅书目和书评是了解出版发行信息最常用的方法。书目是文献出版发行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之一,书评是对文献内容、作者、出版动态的介绍和评价。两者相结合是辅助采访人员把握图书内容价值、鉴别文献质量的重要参考工具。还有就是通过网络收集出版发行信息。采访人员通过网上书店、网上出版社、图书网站等获取最新信息、图书出版的最新动态。有的还能阅览到图书的一些章节,利于严格把好质量关。再有就是通过参加图书订货会的方式纵览全国图书行业动态,及时收集和利用对本馆有价值的文献信息,从而提高文献利用率和采访质量。

2、专业教师选书

由于专业信息量的不足导致大量专业性强、有学术价值的文献难以收藏,给职业技术学校图书馆的馆藏造成很大缺憾。因此,为了使图书馆藏书能够更好的满足全校师生的教学科研需要,应采用专业教师选书的方式来确定所需书目,图书馆专业人员负责采购。具体操作是由图书馆定期的把最新的书目以excel格式发到各专业教师的信箱,专业教师可以根据本专业需要圈选图书,再及时把圈选好的书目发到图书馆的采购信箱。这样既有效的提高了采购图书的目的性,又避免了盲目性。大大提高了图书利用率,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3、民主选书

一些图书馆的藏书得不到师生的认可,重要的原因就是与师生沟通不够,不能及时了解学校的专业设置情况、发展状况和读者的需求。图书采访人员一方面要积极主动的的深入到教学一线,了解教学需求,另一方面加强与读者的沟通。采用座谈、问卷等方式定期向读者了解文献的需求情况,并把书目提供给读者,把选书权交给广大师生。

二、提高图书馆馆员专业化服务水平

图书馆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是教师知识的加油站,图书馆馆员在为师生提供信息服务的同时,利用同学生接触的便利条件,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了解学生的知识需求、心理需求等,并提供有关书刊、资料,开拓学生的思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因此馆员还担负着教师的角色。目前大多数图书馆馆员只是把自己定位于一位普通服务人员,觉得平常就是一些借借还还的工作,对读者的专业咨询常常回答不上来,久而久之,不但得不到学生的尊重,还会降低图书馆特色馆藏的利用率。职业技术学校图书馆迫切需要一支集教师和馆员于一身的新一代馆员队伍,对读者不但要有体贴的服务态度,还要有专业的服务水平和熟练的服务技能。使读者能够得到有效的帮助,感觉与馆员相处心情舒畅,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

馆员要时刻用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注意自己的“师表”形象。着装大方得体、态度真诚、友好,对待个别读者的过分要求、无理取闹要宽容有度,耐心细心,敦敦教导。工作之余,馆员要认真学习岗位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具备专业服务水平,能够给读者指点、引导,发挥图书馆的最大优势。

三、建立行业、馆际联盟、实现资源共享

在当前网络环境下,文献资源共享是图书馆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现代图书馆的显著特征,也是信息化社会的必然选择。

(一)校内图书馆与各专业处资料室共建共享

利用校园网建立一个以图书馆为主体,各专业处资料室为分枝的信息网络中心。采取统筹规划、统一平台、整体建设的方式,对校内各专业处资料室文献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建立具有本校特色化的资源体系,合理化的资源配置和共享化的服务保障,实现全校文献资源的统一管理、共建共享、协调发展,使校内文献资源的整体效益得到更好的发挥。

(二)联合各相关“职教馆”对特色专业文献进行共建共享

各职业技术学校可联合与本校专业相关的职教馆,根据各校的重点专业进行分工与合作,如电力类职业技术学校图书馆可建立电力设计、电力构造等特色数据库,还可结合职教与馆藏特点,建立职教信息库,实训教学资源数据库、职业资格认证技能考试参考文献信息数据库、本校教职工论文和专著数据库、学生优秀毕业论文数据库、教学课件数据库、重点学科专题数据库。学校与学校之间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弥补资源不足,实现学校之间文献资源真正共享的新局面。

第9篇

[关键词]高校师生 本科 毕业设计(论文) 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4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1-0051-03

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与其他教学环节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本科教学体系。教育部于2004年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各高校加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加大改革力度,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然而,由于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高校扩招带来的资源紧张和管理难度的不断增大等原因,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出现了下滑的趋势。[1]同时,论文购买、、伪造数据等问题的曝光,以及学士论文抄袭剽窃[2]等学术不端现象的发生,使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训练和培养学生理论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作用受到社会质疑。江苏省教育厅高度重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工作,各高校也纷纷采取措施,加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各环节的管理。作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工作主体的高校师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认知和行为将直接影响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为此,本文采用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研究江苏高校师生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认知、行为和需求,为加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改革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文章以江苏省普通高校2014届本科毕业生为问卷调查对象,自行设计问卷,采用判断抽样的方法,于2014年3月~5月先后在南京邮电大学、盐城工学院、常州大学、江苏大学、南京财经大学等多所高校,以及南京市大学生招聘会现场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师生在毕业设计(论文)上的时间精力投入、沟通交流、认知态度,以及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条件保障等。共发放问卷13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8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1%。调查对象中,男生占53.2%;理工类、经管类、文史法哲教育类、农林医药类学生分别占46.1%、34.1%、11.7%和5.9%,艺体等其他类别学生较少。运用SPSS建数据库,对大学生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认知、行为与需求进行统计分析。

同时,在南京邮电大学、盐城工学院和江苏大学对教师进行实地访谈,共访谈教师17人,其中,男教师11人,女教师6人;教授6人,副教授10人,讲师1人;受访教师的专业类别主要为理工类和经管类。

二、主要结果

(一)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认知态度

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60.9%的调查对象认为本科最后一年最重要的事情是实习或找工作,其次是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和复习考研,这分别占18.5%和17.5%,还有约3.1%的调查对象选择通过补考等其他事项。尽管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认识不足,但调查对象中,74.1%的调查对象认为有必要开展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认为无所谓和没必要的分别占15.2%和12.7%。在教师访谈中,教师普遍认为有必要开展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工作,毕业设计(论文)是对学生所学理论知识的应用。一位教师在访谈中说:“有必要开展毕业设计工作,多一个教学工作流程。”

同时,问卷调查对象对毕业设计(论文)从选题到定稿的预期完成时间差异较大,平均值为64.2天,标准差为50.6天,预期时间分布为:1个月以内占37.4%,1~2个月占25.3%,2~3个月占16.4%,3个月及以上占20.9%。而对毕业设计(论文)的预期收获,巩固专业知识居首位,占71.8%,其次是训练科研能力,占51.0%,再次是提高写作水平,占49.9%,认为能增加交流能力、师生了解、团队合作和接触社会现实的比例在30%~40%之间,只有3.8%的人认为没有收获(详见图1)。

图1 大学生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预期收获

(二)毕业设计(论文)前期准备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大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理论和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是前期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积累的综合体现。在1183名调查对象中,16.3%的调查对象没有课程设计 / 论文写作经历,61.4%的调查对象没有参加过竞赛实践活动。在有前期课程设计 / 论文写作或竞赛实践活动经历的调查对象中,参与课程 / 竞赛训练次数不多(详见表1)。在日常学习中,只有25.8%的调查对象经常关注搜集相关学术论文资料,60.7%的调查对象偶尔关注,13.6%的调查对象几乎不关注或从没留意。调查还发现,41.9%的调查对象参加过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讲座 / 课程,其中,认为很有帮助、有帮助和有点帮助的比例分别为6.9%、27.8%和55.9%,只有9.4%的调查对象感觉说不清或没有帮助。

表1 调查对象参与课程 / 竞赛训练情况

(三)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情况

调查时,93.7%的调查对象已确定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确定方式以师生双向选择居多,占47.8%,其次是统一指定,再次分别是学生选教师和教师选学生,还有2.1%的学生不知道是如何确定的(详见图2)。指导教师的职称以高级职称居多,教授和副教授各占30.9%,讲师占30.7%,助教占0.7%,另有6.8%的学生不知道指导教师的职称。实地访谈结果表明,各高校、同一高校不同院系导师确定方式不同,有低年级就实行导师制的,有双向选择的,也有统一指定导师的。通常参加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或学科竞赛项目的学生会继续跟着指导教师做毕业设计(论文)。

图2 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确定方式

调查对象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主要来源于导师指定和自身兴趣,两者分别占37.8%和36.0%,来自导师科研项目的占15.0%,来自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的占6.4%,2.6%尚未确定,其余来自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等其他选题。在毕业设计(论文)写作中,学生与指导教师的沟通方式多样化,以当面指导为主,占69.7%,电话指导和网络信息比例相当,分别占31.4%和30.0%,尚有0.8%的调查对象未与指导教师联系过。访谈中,教师也表示:“与学生的沟通方式主要有网上、信息、电话、QQ交流”。学校对毕业设计(论文)从程序、选题、字数、格式、参考文献、外文翻译等方面均有明确的要求。

(四)主要问题

学生撰写毕业设计(论文)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时间投入不足,这占调查总体的57.1%。其他突出问题有:不知如何写论文,占44.5%;外语翻译困难,占29.3%;自己重视不够,占24.6%;经费设备有限,占22.5%;缺乏教师指导,占20.7%;不知如何选题,占17.7%;抄袭/同学,占3.3%;其他的如专业知识不足等,占0.3%。对突出存在的时间投入不足、不知如何写论文两类问题深入分析表明,不同专业类别学生之间差异显著。理工类学生自认为时间投入不足的比例最大,文史法哲教育类学生次之;而农林医药类学生不知如何写论文的比例最大,文史法哲教育类学生次之(详见表2)。实地访谈结果表明,尽管多数高校明文规定每个教师最多带6~8名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但有的院系由于师生比偏高,存在一个教师带20多名学生的情况,加之教师课程教学、科研活动繁忙,导致无暇顾及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访谈中,教师也多次提到“现在的学生不重视不努力,论文质量下去了,日常教学也是”、“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最主要取决于导师的责任心”。

表2 不同特征调查对象主要存在问题的列联分析

注:*表明在0.05显著水平下存在显著差异

(五)需求分析

问卷调查显示,学生最希望指导教师在研究方法、知识运用和创新思维三方面予以指导,选择比例分别为39.9%、38.0%和30.2%,而选择需要格式规范方面指导的比例仅为12.8%。实地访谈显示,教师最大的需求是学校优化管理、认定实践竞赛指导教师工作量、打通实践竞赛与毕业设计(论文)。目前,多数高校采用或即将采用毕业设计(论文)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网上过程管理,但在网上提交材料的同时往往需要教师提交纸质材料,教师认为“系统、纸质材料都用,工作量大,没有体现优势”。有的高校,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或学科竞赛没有工作量,教师坦言“没有工作量,教师积极性不高”。同时,打通实践竞赛与毕业设计(论文),有利于学生在前期积累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撰写高水平毕业设计(论文)。教师表示“有了前期投入,后期好做多了”。

三、结论与建议

切实加强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改革工作,是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针对本次研究中高校师生对于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认知、行为、存在问题与需求,结合相关研究文献,提出对策建议如下。

第一,加强教育,深化学生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的认识。

尽管74.1%的调查对象认为有必要开展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工作,但对于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只有不到两成的学生将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列为大四学年最重要的事情,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只要一个月时间就可以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由此造成大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精力投入不足。而相关研究表明,整个过程没有三四个月踏踏实实地工作,很难做出高水平的毕业设计(论文)。[3]因此,学校、教师要加强教育,使大学生思想上高度重视,处理好实习/找工作、考研和毕业设计(论文)三者间的关系,为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提供必要的时间精力投入。

第二,夯实基础,强化学生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理论与实践能力。

一方面,有41.9%的调查对象参加过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讲座 / 课程,且九成以上的参与者认为指导讲座 / 课程对毕业论文(设计)有帮助;另一方面,六成以上的学生没有参与过竞赛 / 实践活动,近两成的学生没有课程设计/论文写作经验,导致学生前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准备不充分,缺乏撰写高水平毕业设计(论文)的能力。借鉴基于研究方法论课程、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三个环节构建的本科毕业论文训练体系[4],建议高校将课程论文常态化、学年论文制度化。同时,打通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暑期社会实践,以及各类学科竞赛实践活动与毕业设计(论文)的关联,使毕业设计(论文)建立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

第三,优化管理,发挥教师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引领与监督作用。

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指导作用,是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条件和质量保证。[5]高校要优化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境,一方面加强师资力量,另一方面精简管理程序,减轻教师负担,保证教师有充足的时间精力投入到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中。同时,应认定教师指导学生实践竞赛活动的工作量和业绩,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与此相应,教师应进一步加强高校人才培养的责任意识,鼓励学生深入实地调研,开展原创性、应用型研究工作,在毕业设计(论文)各个阶段积极主动发挥作用,根据不同专业类学生需求和各阶段工作特点,及时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 参 考 文 献 ]

[1] 杨水根.应用型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08(6):78-79.

[2] 何方永.高校学士论文抄袭的原因与反思[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11):68-70.

[3] 薛彩霞.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存在问题及质量控制措施[J].高教论坛,2011(11):56-58.

第10篇

一、简介

随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现今的教学活动与网络及多媒体的联系越来越深。由于大学并不会如初高中那样限制学生使用电脑等电子产品,大学课堂对数字化学习实践更多更深。如何将实际的课堂与数字虚拟化的课堂练习起来成了近年来教学中的焦点。

混合式学习是近年来较为热门的学习理论,它强调“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e- 1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的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使两者的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问题一:混合式学习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现状如何?

问题二:大学生和教师对混合式学习理论的态度如何?

(二)研究主体

本文参与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来自的2011届(大三)、2012届(大二)及2013届(大一)的同学共90名,每届30名,以及来自浙江农林大学的五位专业老师。本文将从上课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是否使用网络技术教学、对混合式学习的看法几个角度进行研究。

(三)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采访五位来自浙江农林大学的英语老师,通过他们的个人教学经验,观点和看法来了解混合式学习在大学里的实际应用程度和带来了什么影响;同时,另外采访来自不同年级的五位学生,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混合式学习的应用和影响。二是网上问卷调查。通过人人、微博等公共社交网络平成问卷填写,扩大填写的范围和人数。三是实际课堂观摩和视频观摩。选择浙江农林大学的英语课进行观摩,并对课程内容记录总结。

(四)研究步骤

一、资料收集。通过网络,寻找关于混合式学习(Blend Learning)的相关理论、文献、论文、问卷。二、数据收集。根据先前所收集的相关资料,制作问卷,并将其到网上。另外,采访五位浙江农林大学的老师和同学,进行实际课堂观摩和网络课程观摩,对收集的数据进行记录。三、数据分析 对已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

三、结果与讨论

(一)应用现状

通过问卷调查,以及对教师的访问,我们发现混合式学习这一学习理论的概念的普及程度并不高。在实际的问卷填写和采访中,几乎全部的受调查者都表示并未听说或接触过这一学习理论。然而,虽然很少有受调查者并不了解混合式学习理论,但实际上混合式学习在大学生的学习中应用程度较高。大部分的英语老师在教学中都会使用多媒体教学,ppt可以说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另外,有3位老师提到他们会让学生通过网络邮箱布置作业、发送相关学习资料和上交相关的课后作业,有1位老师提到利用网络平台这一方式也正慢慢的在老师中流行。

(二)学生和老师的态度

通过调查,发现混合式学习这一理论较受大学生和老师的欢迎,认同度也较高。在90位接受问卷调查的同学中,有被试中有28%表示“非常感兴趣”,有54%比较感兴趣。有11%表示感兴趣,2%不太感兴趣,5%不感兴趣。另外,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利用多媒体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教学形式,大部分认为混合式学习理论对学习有着很大的促进作业和积极意义。可以说大部分的受访者对这一学习理论都持有积极正面的态度。但也有学生和老师反映,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混合式学习理论易受教室的多媒体条件的限制,学生在使用网络学习平台时容易被其他丰富的网络娱乐资源所吸引注意力而降低学习效率。

(三)总结

混合式学习理论在实际的教学中被应用的程度较高,传统的学习方式和数字化学习的结合方式在大学英语的课堂上被实践的越来越多。其实用、便捷等特点使其在实际教学中广受青睐和认可。虽然这一学习理论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相信其在今后实践的深入中会得到进一步的优化。

四、小结

第11篇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问题意识;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283-02

对学生而言,创新能力是指学生能独立地、综合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发现新的知识、观点和方法,掌握其中的规律并运用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和能力发展规律出发,把创新能力分解为“搜集与处理信息、发现与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问题意识中提高创新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常有疑问,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发现,常有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起点,便是爱护和培养儿童的好奇心、质疑习惯,即“问题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讲,问题意识是创新能力的第一要素。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让学生有创造性的思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本文就如何优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探讨。

一、强化思维训练,产生问题意识

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学生现成的知识和技能,不如让学生学会自己获取这些能力。思维训练就是要交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要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在创造力。通过思维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思考、如何提问、如何学习。例如:我在指导五年级学生开展“电子产品对小学生影响的调查”主题活动中,产生一个二元对立问题:小学生该不该配带手机进入校园?由于学生对辩论技巧知识缺乏了解,为此我设计了一节基于该辩题的“辩论技巧因素分析方法指导课”。考虑到学习的难度和操作的方便性,这节方法指导课选在我班进行。与此同时,我布置学生上网搜寻与辩论技巧相关的资料,利用自习课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这样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他们学习辩论技巧的兴趣。其目的是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前,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探求新知识。课前我编写了关于辩论技巧的两个阅读文本(学材)和研学问题(常用的辩论技巧有哪些?如何应用辩论技巧?);课中让学生围绕研学问题开展小组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展示学习),学生运用四步阅读法(明确阅读任务、提取相关信息、筛选整合信息、规范完整答案),展示“提取、筛选、整合”信息的思维过程。接着,我继续引导学生整理和归类,并形成“辩论技巧因素分析结构图”。学生根据因素分析结构图完成辩论技巧的二、三级因素,最后学生运用辩论技巧进行辩论演练(学以致用)。经过同学们激烈又精彩的辩论,学生基本掌握了“小学生该不该配带手机进入校园?”的辩论技巧,学会了基于研究对象(辩论技巧)因素分析法,经历了学习过程,分享了学习成果,对辩题的思辨性和教育性有了更深的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型教学任务是指导学生解决活动过程中的“问题”,本课的教学任务就是解决学生在“电子产品对小学生影响的调查”主题活动中产生的二元对立问题“小学生该不该佩戴手机进校园”。教学中我非常重视让孩子们历经问题发现、学习方法、思维训练的全过程。当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我让学生运用辩论技巧进行辩论演练,学生情绪高涨,兴趣浓厚,从“要学”变成“想学、乐学”,提高了教学效果。实践证明,强化思维训练,突出问题本体,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之欲、求知之欲。

二、创设活动情境,激发问题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所重视的不是问题解决的结果,而是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过程中产生的丰富多彩的、活生生的体验。所以教师的指导其实是要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与学生共同展开探究过程。如:教学访谈方法指导课“我身边的偶像”中,我利用课件播放记者采访名人的范例,让学生掌握进入访谈前、访谈时和访谈后要做些什么,知道如何做得更好,用范例指导学生进行访谈活动。接着学生们进行情境模拟,情境模拟是最直接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形式,因此,我设计了情境演练的活动环节,让各小组进行角色扮演初步体验访谈过程,让各小组同学分工,同时检验小组分工的合理性。有的同学扮演采访者,有的同学扮演被采访者,这样通过情境演练的活动,突出学生本体,以学生的问题为中心,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围绕“研学问题”进行充分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展示学习)。在此基础上,我进行“后教点化”,就是教师根据学生展示学习后的“迷失问题、生成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追问”,通过“追问”讲明是什么(访谈的方法是什么),或讲清为什么(为什么要学习访谈方法),或讲透怎么样(怎样进行访谈)。活动过程中,我及时帮助学生们攻克难点,扫除实施访谈的障碍。当看到学生基本掌握了访谈方法的时候,我继续引导学生对听课的教师和家长进行采访,此时的学生已经深入地了解了采访的方法,便迫不及待地纷纷拿起手中的录像机、笔记本对听课教师、家长进行访谈,听课教师、家长都积极配合访谈的同学,让同学们在访谈互动活动中得到成功的体验和收获的快乐。又如:《校园电视收视率的调查》这一研究主题。学生感觉在寄宿制学校,每天晚上电视伴随着他们,电视或多或少影响着他们的个人世界,有的学生喜欢娱乐节目,有的学生喜欢看探险节目,还有的学生喜欢偶像青春剧。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对电视节目的反映和感受是不同的。于是,他们提出了如何提高校园电视收视率的问题。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最终确定开展校园电视收视率的调查。这时有不少同学提出了自己的困惑,怎样才能高效率的开展校园收视率的调查?有的说:调查问卷这个方法好,统计的数据可以帮助调查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对电视节目的反映和感受;有的学生说:咱们可以去采访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看看他们喜欢什么类型的节目;有的说:还要征求老师的意见,听听老师对同学看电视有什么看法;还有的同学说:去问问电视台的叔叔阿姨,他们才是专业级的,他们最有发言权。学生们对此调查特别感兴趣,各小组很快完成校园电视收视率的调查任务。通过创设活动情境,学生不仅灵活运用了课堂上所学知识,而且还发现了自己活动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修改完善,提高方法指导课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是师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适时点拨引导,使课堂形成一种积极思考、勇于探讨的热烈气氛,这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

三、鼓励生活实践,发展问题意识

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价值取向,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开发主题的重要资源,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取得活动实施和学生发展的实效性。因此,在开发主题活动时,教师要把学生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主体,具有不同“前见”和发展需要的主体,从而使所进行的教育活动能够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课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课堂教学,从而保证教法与学法相得益彰,实现以教师教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为中心转变。如:《电子产品对小学生影响的调查》这一研究主题,最先是学生对电子产品极为感兴趣,他们在使用电子产品的过程中发现,近年来,科技飞速发展,伴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电子产品在给同学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像一把“双刃剑”进入还未完全成熟的未成年人的生活中。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使用电子产品,尽可能地规避电子产品给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应当引起家长、社会乃至教育界的关注。如何正确引导孩子使用电子产品,通过与本班同学观察和谈话了解到,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孩子根本无法与电子产品绝缘,我们要做的就是充分重视和正确引导,让他们在电子时代健康成长。从而激发了本班学生对电子产品调查的好奇,经过大家的研讨,确立以“电子产品对小学生影响的调查”为主题的活动,同时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开展这一课题的研究活动。同学们围绕分歧讨论生成的问题开展了辩论活动,把辩论活动与实践探究相结合,激发学习相关方法力争辩论取胜的欲望,把学习目标定位为体验小组合作交流的乐趣,分享学习的成果,促进对辩题及辩论方法的认识与思辨;有的同学提议走出班级去采访不同年级的学生,了解他们的一些看法;有的同学提出要走进社区进行问卷调查,让数据说话;还有的同学要征求家长的意见,听听他们对学生使用电子产品的看法。学生们众说纷纭,都积极地参与如何开展这一课题的研究活动。整个研究活动,旨在通过观察、访问调查研究、设计活动方案、上网查找资料等,让学生学会在交流、讨论过程中发现学习电子产品的利与弊,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实践过程对电子产品有更深的了解,在学习与生活中更加合理地使用电子产品,改善自己使用电子产品的习惯。同时还学会多种方式整理信息,写前言、制作问卷、谈收获、写小组心得、手抄报等,培养创新精神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能够使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使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质疑问难,敢于追根问底,使他们由愿学、乐学、学会到会学,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的个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才会得以长远的发展,才会真正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团体焦点访谈 教师胜任力

[作者简介]楼红平(1978- ),女,浙江浦江人,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人力资本投资。(浙江 温州 325035)涂云海(1975- ),男,浙江温州人,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宣传中心副主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政策与人力资源管理。(浙江 杭州 310025)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6-0092-02

胜任力研究是管理学和教育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而目前有关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胜任力的研究则相对缺乏。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胜任力模型是指教师为适应高职人才培养这一特定岗位所必须具备的胜任力要素的总和。本研究以浙江某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课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团体焦点访谈法,验证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的胜任力要素。

一、团体焦点访谈及其实施程序

团体焦点访谈是一种信息收集的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广泛使用。它起源于社会科学,最早用于市场调查研究,是欧洲和美国应用最广的定性调研技术,主要利用团体的互动形式来获取受访者的经验和信息。团体焦点访谈的被访者必须与研究主题高度相关,并应具备相应的知识,通常由8~12人组成。团体焦点访谈是胜任力模型构建不可缺少的环节,其实施程序一般如下:

1.界定研究问题。界定研究问题是团体焦点访谈的起点。团体焦点访谈有明确的讨论主题和进程安排,团体焦点访谈的目的就是确定并深入讨论焦点问题。

2.组成访谈团体,确定样本空间。团体焦点访谈的第二步是组成访谈团体,确定样本空间。确定访谈的样本是团体焦点访谈能否有效的关键一步,所选样本应能较好代表研究总体。团体焦点访谈一般不进行随机取样,团体焦点访谈的主题或焦点是确定的,要求参与访谈的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取样要考虑参与访谈者的年龄、性别、专业知识背景等因素,同时还必须考虑不同的参与者之间的互补性,组成团体时可能产生的团体动力等,因此,团体焦点访谈往往进行的是有目的取样。

3.编制主持人指南。团体焦点访谈的主持人指南主要由一系列非结构化的开放性问题组成。问题一般不能太多,以不超过12个为宜,表述应简洁明了,不能有让参与访谈者产生焦虑、不敢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内容。

4.对团体焦点访谈结果的分析。访谈结果分析是将访谈录音进行文字整理,讨论所能作出的结论,主要包括文字整理、剪贴分类和内容分析。

二、研究设计

1.研究目的。基于团体焦点访谈,对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胜任力进行分析,验证基于专业课教师行为事件访谈和问卷调查所得到的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胜任力要素,并讨论胜任力模型中各个要素重要程度的问题,对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和补充。

2.研究方法。(1)被试。从浙江某职业技术学院抽取主题专家8名,其中专业课教师6名,人力资源研究专家2名。研究者作为主持人,此外还有一位实习生专门进行录音及文字记录与整理。(2)主持人指南。本研究编制了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胜任力团体焦点访谈提纲,主要由5个开放性问题组成,涉及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的胜任力、影响因素以及胜任力与绩效的关系问题等。问题1:您认为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的胜任力要素包括哪些内容?我们在行为事件访谈和问卷调查中发现,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的胜任力要素有:解释信息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职业技术专长、参与实训设施建设能力、行业影响力、实践应用能力、专业知识、心理承受力、与企业结合能力、责任心、沟通技能、正直诚实、公平性、自我控制与管理、语言表达能力、稳定的情绪、宽容性、信息收集能力、创建信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自信、教学策略、尊重他人、创新意识、注重质量、效率感、理解能力等27项,请你谈谈您对此结果的看法。问题2:您觉得上述胜任力要素哪些是非常确切的,哪些是可有可无的,有没有需要补充的胜任力要素?谈谈您的看法。问题3:这些胜任力要素的重要性排序,您的看法是什么?问题4: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与其他类型高校专业课教师相比,有哪些特有的胜任力要素?问题5:这些胜任力要素是否与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绩效的优秀与否存在相关?能否举身边的实例来解释一下。

3.研究过程。(1)访谈方法。事先准备好访谈工具,包括录音笔、记录用的纸和笔等。电话通知事先确定的参与专家,按照确定的时间在浙江某职业技术学院会议室进行,整个访谈过程大约为70分钟。研究者为主持人,管理访谈的进程。首先由主持人介绍访谈的目的,接着阐明访谈原则:每一个人都尽可能地对每一个问题作答;一个人发言结束后,其他人可对其进行评价,也可同时阐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就所列出的问题引导大家进行逐项讨论。主持人在访谈的过程中启发、引导和鼓励说话较少或不说话的人参与,但不参与对发言的人进行评价,一部分人发言时间过长,主持人给予了适当提醒。(2)数据收集。数据收集采用现场录音和详细笔录两种方式。访谈结束后,根据现场录音对笔录进行了相应的补充,形成下一步研究分析使用的文本资料。

三、团体焦点访谈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得到了以下比较一致的结果:

1.参与访谈的专家一致认同的研究结果。其所显示的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应具有的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业影响力、实践应用能力、解释信息的能力、与企业结合能力、参与实训设施建设能力、信息收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专业知识、创新意识、职业技术专长、教学策略、心理承受力、沟通技能、语言表达能力、稳定的情绪等27项胜任特征,认为调查符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专家A认为:“这27项胜任特征基本涵盖了作为一名高绩效的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所必备的胜任力,既包括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必备的一些通用特征,也包含了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特有的胜任特征,比如,实践应用能力、与企业结合能力、行业影响力,这些能力和素质,中小学教师不一定需要具备,但作为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师是必不可少的。”专家B认为:“本人研究高等职业教育多年,我看这些结果,访谈问卷和数据统计得出的胜任力是符合实际的。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胜任力研究必须考虑到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和本科院校教师相比,‘双师’是其鲜明的特点,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师不仅理论功底要非常扎实,还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这几年教育部门提出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要下企业实践,达不到一定的企业锻炼时间,今后将不能晋升职称,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2.专家和专业课教师认为高绩效专业课教师还应包括反思与改进、主动学习、关爱学生。专家B认为:“高职学生与本科学生不同,一般来讲,理论基础相对差一些,高职学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经受过高考的失败挫折,因此,专业课教师与学生交往时,应经常反思与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和交往方式,时时刻刻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从学习上生活上关爱学生。”专家C认为:“现在是信息化时代,各种知识信息层出不穷,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必须不断地进行主动学习,以增加自己对本专业最新资讯的掌握,不能主动学习,当老师是不合格的,教师学在先,我发现我身边的老师,能主动学习的,信息量大,授课效果好,比较受学生欢迎。”专家D认为:“我本人教了十年的高职,我认为作为一名高绩效的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应该有很自觉的主动经常反思的能力;另外我们专业课教师与学生接触机会比较多,应该经常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主动关爱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3.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胜任特征重要性排序。专家F认为:“对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胜任特征的重要性进行排序,第一重要的应该是良好的职业道德, ‘为人师表’是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重点和基础。”专家D认为:“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胜任特征中双师特有素质是最重要的,其中的行业影响力、实践应用能力、解释信息的能力、与企业结合力、参与实训设施建设能力的排序都应该靠前。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本科教育,高职院校需要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里高绩效专业课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应该特别强。”

4.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与普通本科院校专业课教师相比的特有的胜任特征。专家H认为:“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的特有胜任特征除了行业影响力、实践应用能力、与企业结合力、参与实训设施建设能力外,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其必备的胜任特征。比如高职院校的学生上课纪律相对差一些,作为老师要沉得住气。”专家F认同专家H的观点:“高职的人才培养定位,要求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心理承受力、创建信任感和自我控制与管理等。”

5.这些胜任特征是否与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的优秀与否存在相关。专家A认为:“研究所得到的胜任特征与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的业绩优秀存在高度相关性,在我研究过的几所高职院校里,那些高绩效专业课教师基本都具有上述胜任特征,而普通绩效专业课教师则不具备其中某些胜任特征。”教师D认为:“我在职业技术学院任教十余年,看着很多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教师逐渐成长为优秀的教师,他们身上慢慢具备的胜任特征与该研究结果还是比较一致的,所以,我觉得该研究结果是比较可靠的,我的意思是说这些胜任特征确实与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的优秀与否存在着相关性。”

以上团体焦点访谈结果从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管理实际的角度,验证了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的胜任特征,并获得了一些解释和说明。团体焦点访谈的结果验证了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胜任特征的可靠性,如行业影响力、实践应用能力、与企业结合能力、参与实训设施建设能力等都是能区别高职院校高绩效专业课教师和普通绩效专业课教师的鉴别性胜任特征。

四、结语

通过“团体焦点访谈”的研究结果,本研究将反思与改进、主动学习列入追求卓越这一胜任力维度,形成了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胜任力的6个维度29项胜任特征,具体有:行事风格(正直诚实、公平性、尊重他人、宽容性、责任心、良好的职业道德);双师特有素质(实践应用能力、职业技术专长、行业影响力、与企业结合能力、参与实训设施建设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组织管理能力、专业知识、教学策略、理解能力、信息收集能力、解释信息的能力);自我意象(自我控制与管理、创建信任感、自信、心理承受力);追求卓越(效率感、创新意识、注重质量、反思与改进、主动学习);沟通与交往(沟通技能、语言表达能力、稳定的情绪),这一结果得到了参与团体焦点访谈的人力资源研究专家和一线专业课教师的一致认可。

[参考文献]

[1]楼红平.基于胜任力的高职院校绩效管理研究[J].现代商业,2009(6).

[2]楼红平.探讨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6(30).

[3]牛端.高校教师胜任特征模型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4]涂云海.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胜任力与绩效的关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