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物学课程论文

生物学课程论文

时间:2022-12-21 14:54: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物学课程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物学课程论文

第1篇

―、让学生成为教材实验的亲身实践者

实验是初中生物教材的重要内容,是获取知识和实践创新的重要手段。它具有现象明显、说服力强的特点,是文字表述的重要辅助,在教学中有着独特的价值。离开了实验,生物学的概念、原理及规律就如同空中楼阁。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苏科版生物学新教材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实验技能的培养,通过观察和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和掌握生物学事实性知识,而且还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即使在课时紧张的情况下,也应尽量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而绝不能把实验做在黑板上、讲在嘴巴里。首先要重视教材里的实验课。如在“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最快”的探究实验中,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不同的材料,自己去亲身实验探究。课堂上有的学生将蚯蚓放在光滑的玻璃面上,有的放在包装盒纸板上,有的放在软软的海绵上,更有甚者将蚯蚓浸放在水里。通过观察比较,直观得出结论:姐卿在粗糙的硬纸板上爬得最快。理由是蚯蚓的运动须依靠刚毛的协助,只有在粗糙的表面才爬得快。实践证明:初中学生对实验有着天然的好奇心和浓厚兴趣,他们乐于动手,热衷探索,教师只要做好组织引导,巧妙引导,让学生大胆实践,学生就能通过自由自在的探究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其次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研究性学习”。当然这绝不是让学生上网搜、直接抄、随意编,而应该组织学生真正参加实践活动,以学生感兴趣的生物学问题为研究主题,以个人或小组活动方式进行专题研究。通过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的合作学习,使学生主动获取有关生物体结构、功能及进化方面的知识。如生物学与地理等学科相结合,可以为学生设计探索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保护、植被破坏与水土流失、乱伐森林与沙尘暴肆虐的关系,以及环境污染与人类疾病发生的关系等课题,从而建立起师生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关系,有效提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彰显生物学科价值。

二、让学生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者

生物世界是絢丽多彩的,因此,生物课程资源无疑也是丰富的,可以说是衣食住行、生产生活等无所不在。诚然,教材编者、教研人员和任课教师责无旁贷应该依据“课程标准”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好各种课程资源,但是,如果发挥学生的主体优势,让学生参与到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开发,必将对学生个性品质与创新精神的发展产生奇特的作用。如在学习“花的结构”一课时,笔者曾发现一个怪现象:教师和学生都用鲜花实物标本学习了花的结构,课堂气氛也相当活跃,但课堂检测的反馈显示,学生对结构知识点的掌握并没有预想的那么好,特别是将桃花换成百合花后,学生更是错误百出。教师细心回顾课堂后发现了症结所在:学生带到课堂上来的都是很容易买到的康乃馨(虽然颜色有异),导致学生缺少对不同种类花朵的观察、比较与解剖,所以学习效果不佳。由此启示教师应该研究解决一系列与生物教学计划相关的问题。如,生物教材所涉及的各种植物有哪些是可以通过校园种植解决的?哪些可移栽?其他标本如何解决?校园小池塘可养殖哪些生物?如何分工?这样一来,一个班的学生就可能观察到十几种花,在动手解剖时就能轻松掌握本课的知识重点。又如在学习《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一课时,很多学生都对课文提到的“病毒能帮助完成转基因过程”这一点非常感兴趣,少部分学生还能讲出一点小知识,但仔细追究发现,大多数都只停留在对“转基因”这个名词本身的记忆印象上,而对概念的内涵却知之甚少。于是我提议全班学生围绕“转基因技术”“基因治疗”分组查找相关资料,下一课时进行小组比赛,看谁找得又多又好。结果,每个小组都能找到一些新奇有趣的资料,大家都听得津津有味。可见,合理地开发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加以深化整合,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自此,大部分学生都开始养成自觉收集学习资料的习惯,每当学习某些内容需要举例说明时,通常都能有不少学生能帮上忙。教师鼓励学生自己寻找合适的学习素材,丰富了课堂的教学资源,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拓宽了他们的学习领域。

三、让学生成为情境问题的主动思考者

思维能力是考查学生科学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和创造性地发现问题,用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思考空间。例如,在学习“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中”时,选用学生都熟悉和喜欢的节目《爸爸去哪儿》中的明星父子(父女)的图片并提问:为什么他们长得如此相像?由此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和热烈的讨论。这时,教师便可进一步提出:那么决定子女相似于父母的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的什么部位呢?通过设置悬念,触发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探求情趣,促使他们迫不及待地想继续探索,由此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阅读、理解课文。顺势结合课文中提供的相关图文资料信息,提问:“你知道克隆是怎么回事吗?克隆羊多莉是怎么产生的?请观看影片《小羊多莉的身世》。”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对分析解决“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这个难点问题有很大的帮助,而且直观的影像让学生清楚了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中,使学生对整个克隆过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催生着学生更深人的思考。接着教师拓展提问:“你们对争议比较多的克隆人这一事件有哪些看法?请各小组收集有关信息,阐明你们的观点。”各小组学生在积极准备了一个星期后,将各自的观点带到了课堂上,争相发表自己的观点,展示支持的证据,下课时大家还意犹未尽,我为他们能够收集到如此丰富的资料而感到惊奇,这说明了学生们对周围热点问题的关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发表任何见解,也无需告诉他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也不要求他们有一个最终的标准答案或者掌握什么新的知识,教学应该重在学习过程,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重在亲自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获得感悟和体验,而不是仅仅接受别人传授的经验。

四、总结

总之,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大胆增删某些所谓逻辑性很强的知识体系,把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收集和组织材料的能力、思维能力、展现表达能力都得到锻炼提升,从而让学生更喜欢上生物课。

作者:顾学明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东洲中学

第2篇

[摘要]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生的培养,在该学科研究生硕士点的建设中占重要地位,本文对医学院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生的培养实践进行反思,旨在提高研究生论文质量。

[关键词] 生物化学;论文质量;医学院校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8(a)-119-02

Study on the degree thesis quality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students in medical couege

FU Xinhua, YANG Xiaoyun, WANG Shouxun*

Department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Weifang Medical College, Shandong Province, Weifang 261053, China

[Abstract] Training graduate students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have an important station in biochemistry development. We reflected the practice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training in medical graduate student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sis.

[Key words] Biochemistry; Thesis quality; Medical graduate student

当前我国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从而加大了对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高校招生规模的年平均增长率是26.9%。在此形势下,如何调整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已成为各大高校研究生教育需要解决的当务之急,因此探讨研究生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生的培养和教育是造就高层次人才的渠道之一,如何加强对医学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保证培养质量,是目前高校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其中,建立医学院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生教学督导制度及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质量监控,是保障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1-2]。

1 我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研究生实际培养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1 对研究生培养环节的监控不到位

长期以来,研究生培养多注重对结果的评价,以研究成果、毕业论文和就业状况等来衡量研究生培养的优劣,而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监管不足。

1.2 导师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指导投入不足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每位导师指导的学生数量增多,导师整体负荷增大,师生间的直接互动减少,加之导师工作忙,事务多,时间和精力投入都难以到位,以致出现一些研究生培养“放羊”现象,如课题未经论证、开题报告时间滞后、毕业论文答辩匆忙等,从而制约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1.3 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有下滑趋势

招生规模扩大以后,导师压力增大,难以保证每个学生高质量的完成学位论文,造成同年毕业的研究生论文质量良莠不齐。

2 提高医学院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几点思考

研究生阶段的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而学位论文能全面衡量研究生的综合水平。其中,论文选题和开题的严格把关是学位论文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保证和提高学位论文质量至关重要[3-4]。本文分析了医学院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硕士学位论文各环节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其质量监控的具体措施。

2.1 美国研究生教育模式

美国研究生教育在世界研究生教育中占重要地位,19世纪以来,美国以培养大学教师和高水平研究人才为研究生教育目标。研究生教育便担负起培养各学科高级研究人才的任务。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美国研究生的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美国研究生教育始终保持较高的整体质量、宏观质量和体系质量[3]。

目前美国研究生教育的评估力量主要来源于社会和高校自身,且以社会评估为主。内部评估遵循“宽进严出”的原则,从招生、课程学习、科学研究、中期考核、考试、论文写作、答辩等方面进行质量控制[4]。美国通常采用高校(系、科)评分的方法评价高校质量,通过评价高等院校的实际办学水平及在大学群与社会中的相对地位来促进其质量提升。培养过程有规范性要求,并严格按计划和程序实行淘汰[5]。

2.2 提高我国医学院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生论文质量的建议

根据我国的研究生培养目标,研究生应当具备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研究生教育规模迅速扩大,质量问题日益凸显,引起教育界及社会各界的关注[6]。质量管理系统的功能是对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系统的具体组织与执行,它直接决定了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系统功能的发挥。

2.2.1 研究生培养中期考核培养过程的督导包括导师遴选、培养条件、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的监督、检查,重点是中期考核。实施中期考核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中期考核未达标者,可给予一定形式的警示,令其限期达标。

2.2.2 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培养方案与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审查与督导审查与督查是督导工作的重点。一方面对其培养方案进行审查,另一方面查阅所选学位点的研究生培养计划,重点审查其培养目标是否合适,课程设置与安排是否合理等。

2.2.3 加强教学与管理研究生部加强学籍管理、宏观管理、质量检查与评估等工作,全面监督课程设置、教学实施、成绩考核、论文评审、学位答辩等工作。

2.2.4 学位论文质量监控是重中之重学位论文监控包括开题报告、论文把关、质量评定、论文质量等级及学位授予。督导的重点是检查毕业论文质量,进一步完善论文“盲审”制度能更好地确保毕业论文质量。①开题报告质量监控:开题报告是提高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开题报告重点检查文献是否满足论文课题的要求、有无书面报告书等。中期的学术报告或阶段总结重点检查论文进展情况、后期计划、存在问题及指导小组人员的评议意见,以促进论文质量的提高。②学位论文质量监控:研究生学位论文水平是评估研究生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必须加强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监控与督导。学位论文的质量监控重点是检查论文质量,协助研究生部对论文进行质量抽查,将该部分论文送予外校专家进行双盲审查,查阅专家评审意见,并参加论文答辩会,提出意见,供导师、管理部门参考和质量抽查,从而保证论文质量。

2.2.5 开展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导师的督导工作着重从研究生的课堂、教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论文中期检查、学术活动、学术交流、学位论文质量与论文答辩等方面对导师工作进行督导检查。

本文通过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存在问题的分析,围绕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从控制的重点、手段和主体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实施研究生培养质量监督控制的相关措施,以期对研究生培养工作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沈岚,刘新平,药立波.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几点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10(6):701-702.

[2]蒲云,代宁,王永杰,等.谈创造性拔尖人才成长规律-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调查启示[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6,(4):12-15.

[3]郭岩,刘爱华.优化研究生课程评价,保障培养质量[J].高教研究,2005, 29:48-49.

[4]王则温,章丽萍,张君.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是建设高水平学科[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11):29-31.

[5]汤磊.医学硕士生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模型实证研究[J].医学教育探索,2004,3(1):47.

[6]路凡.医学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8(1):85-86.

第3篇

关键词:生物学;研究方向;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24-148-03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master graduate students,we explored new training mode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raining objectives.We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in biological research student cultivation,then improved the training plan,formulated the system of curriculum learning.Fortunately,we investigated research papers and projects of master graduate,the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mproved after reform.The more research graduate students were trained for company.

Key words:Biology;Research direction;Training mode

生物学是交叉应用性学科,综合了生物学、医学和工程学等理论和方法,该学科涉及的领域包括信息学、医学、生物学、化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内容广泛。生物学研究生课程多、方向多是该专业的主要特点,研究生在学习中不容易准确给自己定位,对自己应该学习的内容和锻炼的能力难以了解[1]。经过走访调查,多数院校的生物学学科是按照二级学科的模式进行培养,这种培养模式存在可能的问题是,如果招生人数不足,将会导致二级学科培养方案中的课程由于选课人数不够导致不能开课(一般院校要求5人以上选课才能开课),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培养计划的制定,对学生的课程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该二级学科的发展。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本文对按照研究方向招生及制定培养计划的改革方式进行了探索,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生物学硕士研究生招生及培养模式,改变过去按照二级学科进行招生及培养的弊端。按照研究方向进行招生和培养,能够极大地整合现有研究生培养资源,无论是从科研平台的利用率上,还是从研究生的日常管理上,都能够提高效率,同时还会对研究方向的特色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合格的研究生提供基础[2]。

1 国内外研究生培养方式现状分析

随着生命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生物类人才的需求也在日益发生变化,各个国家生物类人才培养规模也日益扩大,高等院校如何培养优秀高层次生物类专门人才,以适应生命科学与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成为国内外高等院校教学管理者和研究者面临的首要问题。

1.1 国外生物类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当前全球各国的生物学学科不断的发展壮大,这是因为生物学科与人类生存和生活息息相关,对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美国大学在研究生培养整个过程中,都会执行淘汰机制,包括各个环节招生录取、理论学习、论文写作等过程。美国大学招考研究生必须执行的标准:第一,招生对象的学术水平要有保证;第二,招生对象要具有管理者的才能;第三,招生对象的个人素质,包括要有责任心和道德感,能给人以信任感等。英国的研究生教育目的广泛,包括发展新知识、传播文化、促进各个学科的发展、为社会培养研究性和应用型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等都可以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目的。研究生教育目的广泛导致研究生培养模式类型多样,例如,“研究型”培养模式,主要注重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专业型”培养模式,不仅注重研究能力的培养,而且注重知识的传授;“教学型”培养模式,以课程讲授为主,以研究能力的培养为辅;“协作型”培养模式,主要重视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3]。德国的研究生教学以产学研结合位主,注重把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与社会需求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所以德国的研究生教育模式为研究型、教学型和应用型并存以及交融的多样化趋势。德国在研究生教育中积极探索,实现教学、科研和生产一体化,形成了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以项目管理模式为基础,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适用性[4]。

1.2 国内生物类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我国生物学专业近年来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发表的研究论文数量在世界上居于首位,在国际学术期刊中发表的论文数量也达到世界前列,但论文的引用率却较低。为何会存在这种现象呢?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创新。首先,与其它一些发达国家不同,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对培养的学生的要求是听话,导师提出想法,研究生来执行。这样的传统使研究生有了极强的依赖性和惰性,丧失创新的原动力。其次,我国的研究生导师都要主持相关的科研项目,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项目内容,所以科研项目顺利结题是每个导师斗艳面临的现实问题。如何平衡完成科研项目与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是目前生物学研究生培养的一大难题。因此,生物学研究生教育必须改变现有的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一定的范围内,由导师引导,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最终建立一种符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2 改革措施

2.1 建立以研究方向为主的培养模式 生物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要满足社会的需求,应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学术型研究生和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应有不同的考核标准,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不应再作为研究生毕业考核的唯一标准。通过对生物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建立一套适合生物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使学生能够潜心于生物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做到学有所用,无论今后是读博还是工作都能够为其提供帮助。

2.2 合理制定培养计划 以生物学一级学科为基础,建立以研究方向为主的招生及培养模式,把研究生导师按照研究方向重新划分,培养计划根据研究方向重新制定,使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来报考,真正做到量体裁衣,激发学生的科研潜力,进而使研究生的培养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生物学高级人才,同时也能够反哺学校,使学校的生物学学科得到持续发展。制订新的培养方案是建立以研究方向为主的培养模式的关键点[5]。一是更新教学内容。研究生课程授课教师注重更新教学内容,将学术前沿知识领域呈现给学生。授课教师的方法改革,改变传统的以老师讲授为主,新的教学模式应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起引导作用,注重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二是转变导师培养模式。在导师的指导下,针对不同研究生实际掌握知识程度和感兴趣的研究方向,灵活制定适合不同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对相同研究方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可以采取小组形式共同制定培养计划,组成实际项目研究小组,在学习和项目研究期间互相配合,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使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够更好地适应企业的需求。

2.3 建立考核体系和奖惩机制 通过参考本科教学的评估办法,建立监督机制,让学生对授课教师进行打分,根据学生给出的成绩对授课教师进行排名,以此对授课教师进行激励与警示,促使授课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

2.4 联系实际,“产学研”结合 对生物学相关的企业进行走访调研,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按照企业的需求定制学生,真正做到培养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在校期间,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在培养学生业务能力同时,还需增强他们的沟通协调能力,做到与社会需求同步接轨。

3 培养模式改革效果的分析

我们在改革中以研究方向为主导,通过优化各个方向的课程设置,为研究生打了坚实理论和专业基础;同时在课堂上及课下注重对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专业外语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本文对实施改革后2013级和2014级生物学研究生的情况、获得研究生科学研究项目等指标分析如下:

3.1 情况 情况是研究生科研能力的体现,现在高校对研究生教育质量重视程度逐年提高,许多高等院校对研究生提出了的要求。我们在改革中以研究方向为主导,通过优化各个方向的课程设置,为研究生打下坚实理论和专业基础;同时在课堂上及课下注重对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专业外语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我院生物学专业中2013级和2014级研究生共发表SCI收录论文3篇,国家级核心期刊论文5篇,省级学报论文8篇,相比2011级和2012级生物学专业研究生其他专业高出18%。

3.2 研究生获得研究项目情况 各级管理单位对研究生素质教育逐年加强重视,设立了不同层次的科学研究项目,以自主具有独立科研思路的优秀研究生。本校设立了“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主要增强科研创新意识,着力培养研究生自主科研能力,提高培养质量。校级评选优秀的科研项目可以推荐参加“黑龙江省研究生创新项目的申请”,研究生创新项目用于资助具有独立科研思路的优秀研究生。创新项目首先进行个人申报、各院系进行初评推荐、研究生院组织相关专家组评审并最终立项。我院生物学专业中2013级和2014级研究生共获得省、校两级创新项目6项,相比2011级和2012级生物学专业研究生其他专业高出12%,相比同期其他专业研究生优势也比较明显。这充分说明了,在实施了以研究方向为主导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后,研究生的专业素养、创新能力以及科研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提高。

4 结语

综上所述,以研究方向为主的培养模式将会改变现有生物学学科所面对的困局,让学生不再觉得知识晦涩难懂,而是让他们更有兴趣地投入到生物学的科学研究中,创造出更多的科研成果,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随着生物学专业研究生教育模式改革的推进,转变生物学专业硕士生的培养模式,为生物类学生继续深造提供机会,力求培养生物学高层次人才,以更好地适应改革形势的发展和社会对生物学人才的需求。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需要与相关部门紧密配合,导师与研究生积极参与,及时反馈改革成效,适时调整教育策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命学院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学科建设为基础,科学研究为重点,改革生物学研究生培养方模式,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加深专业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科研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研究生整体素质,探索出了培养具备竞争观念、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与国家研究生改革培养模式相呼应。我们在改革中探索出了适应我校生物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在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也为其他农业院校生物类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曹树青,江力,孙佳佳,等.工科院校生物类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12(26):123-127.

[2]刘新,侯丽霞,赵方贵,等.多元化培养模式提高农业院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44-46.2012(34):44-46.

[3]姜鹏,张玺,崔晶,等.病原生物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3(12):1150-1152.

[4]李西霞,王晓春.医学检验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学科探索,2015(9):47-49.

第4篇

1实践教学的分析

生物技术专业具体是实验性的学科类别,并拥有着较强的实践性,具体包含毕业设计、教学实习、实验课的教学,或者还能够理解为是以毕业论文为主的实践性形式的教学载体,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方面,拥有着较为核心的价值。其中的实验课程教学方面,需要将传统的教学方式改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会将实验课和理论课充分的融合在一起,对于当今社会而言是不正确的。因此,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需要把实验课单独的设置为一门课程,同时要以大实验的方式进行现代生物技术的探究,便于利用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的统一管理、统一安排以及统一规划,将物力、人力资源的有效应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实现。进行生物技术专业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将技能训练作为关键再开展细致的教学组织内容,严格关注实验的程序共性以及技术原理的构建,并将实验对象与材料之间的区别淡化,还要将验证性的一系列实验减少,将开放性实验、探究性实验以及综合性实验的比重增加,从而将层次丰富的开放型实验教学建立健全。进行教学的实习过程中,一方面要在特定的企业进行实习,另一方面还需要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师科研当中,让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科学探究训练在极大程度上得到强化。此外,还需要强化毕业设计或者毕业论文的指导与组织,要在教师有效引导条件下,引导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选题方面独自完成,并且在论文写作、设计实验、文献查阅等细节部分,都需要亲力亲为。

2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分析

在创建生物技术专业的过程中,较为核心的成分是人才的培养规格以及人才的培养目标问题。当定位生物技术专业的培养规格,以及人才培养目标时,其中对于人才培养的确立,需要主动并积极的与现阶段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国民经济建设的思想充分适应,要把人才的培养方面细致的作用在应用型的人才之中。并且,想要将生物技术专业的创设历史以及学科的优势有所凸显,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有效的进行定位,要将应用基础人才的培养作为重点,同时基于此对学生知识结构进行合理组织,从而拟定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设计内容与教学计划。对于拟定出的人才培养规格当中,需要有其关注的是具备强有力的人才科技开发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3素质教育的分析

对于指定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比重要相应的减少,同时对任意选修课的比重要有所增加。以鼓励的方式,让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们选取与人文社会科学相关的科目,同时要求对人文社会科学与专业课的学习游刃有余的学生,对企业的经济法进行适当的辅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将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知识面提升。同时,要在外语以及计算教学方面有所加强,要将英语学习作为重点,其中在一年级和二年级时,专供公共英语,以二级英语作为最低等级,在毕业之前需要通过国家的四级考试。在三年级和四年级时将专业英语作为重点,利用外文的阅读等方式开展外语的学习。计算机要将基础课程作为根本,不断将计算机技能提升。此外,还要组织或创设不同类型的学术报告、专题讲座等学术型活动,以此来将学术的氛围活跃起来,还能够将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引导与鼓励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们积极的参与到社会调查与社团的活动当中,同时让学生对不同类型的问题活动积极参与,将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4课程体系的分析

所谓的课程体系所指的就是,对培养专业目标的实现,是创建学生主要知识构架的核心阶段。按照对学科基础的强化,对专业口径方面的扩大,对培养人才适应性、前瞻性、实践性、创新性等原则的增强,需要在几个方面将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针对性的构建。其中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分为: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公共基础的课程主要包含:计算机、外语、物理以及数学等。专业的课程主要包含两大类别,其一是对选修课程的指定,包含:发育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微生物工程、细胞工程以及免疫学等;其二是任意形式的选修课,主要包含:化工原理、生物统计学、生物物理学、蛋白质化学、分子遗传学等。具体是想要将学生的学术视野拓宽,将学生知识面开拓,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拥有较为巨大的创新发展空间。

5结语

根据以上的论述,现如今所发展的生物技术产业,有必要大规模的培养生物技术的综合素质人才。通过创设生物技术专业,完善的开展了创新体制,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中都没有相应创设,这主要关乎到一个国家的战略发展形势。因此,对生物技术专业建设的实践和探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作者:王伟吕凌云孙晶单位:大连市金州区食品化妆品监督所

第5篇

关键词:多元考核方式 改革与实践 分子生物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042-02

Multiple evalu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based on

student ability training

Wang Fei,Li Hongbin,Ren Linchang,Shi Feng,Yan Jie,Ge Juan

(Life Science College of Shihezi University,Shihezi Xinjiang,China 832003)

Abstract:Discussing the curriculum effective appraisal system mode through reform and practice of assessment.Utilizing Molecular biology course as an example,A comprehensive curriculum performance was constructed through different proportions of capacity grade, class presentation,midterm and final grades,especially increasing the proportion of capacity grades including chapter summary,class presentation and short papers,the aim of curriculum reform and practice is to emphasize on capacity and quality training,to build a diversified evaluation system,and to promote the consciousness and enthusiasm of students,to reflect student learning situation objectively.These discussions will help to further curriculum examination reform,to improve student overall quality and ability of innovation,to enhance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teaching management efficiency of Molecular biology.

Key words:multiple assessment methods;reform and practice;molecular biology

考试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正确地开展考试活动,对于了解课堂教学的现实状况、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高等院校的原有考核方式对促进学生有效掌握教学中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技术具有积极作用,在一定时期促进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标准发生了变化,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进行了多次的修订,这就对具体的课堂教学以及对于课堂教学具有重要考评意义的考核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1~2]。

生命科学领域学科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包含众多,如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等,其内容广泛,涉及知识面广,在教学内容上需要记忆的内容很多。尤其是分子生物学课程与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前导课程联系紧密,同时又是生命科学专业的其他基础课如免疫学、细胞生物学等后续课程的基础,分子生物学课程知识掌握的好坏直接严重的影响着后续课程的学习。因此,深化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尤其是加强课程考核改革对于教育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在以往的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因学时少,教学内容偏重基本原理且较多,因此,通常采用课程结束时闭卷考试。考试中理论性、概念性、原理性的知识和技术的内容偏多,需要记忆的内容多。这种一次性的终结考试方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督促学生学习和掌握课程知识的目的,但是也具有一定的不足,如学生平时的课堂学习不认真,考前死记硬背,考试后全部还给老师等等。这种考核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会严重地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不利于全面、真实考核学生掌握课程知识的能力;不利于调动和发挥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课程改革探索的积极性[3~4]。

为了达到科学考评学生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促进教学改革及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分子生物学课程考核评价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为此,笔者以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为例,在具体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对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探索,淡化一次性终结考试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引进形成性考核评价因素,构建多元化考核体系,使形成性考试得到强化并与终结性考试相结合,最终使学生有效掌握课程知识并在综合能力方面获得提高。

1 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实践

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目的与中学生显著不同,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课程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5]。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积极主动的因素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掌握是密不可分的,然而,知识掌握得好可以取得高分,但并不一定说明其能力就强,在现实教育中,学生中普遍存在“高分低能”现象也说明了这一点。为此,笔者以石河子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本科生分子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在考核评价方面进行了改革尝试,推行形成性考试方式,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和评价。在考核方式中,除了卷面成绩之外,最终的考评部分有注重能力成绩的组成,包括课程章节总结、课堂报告和小论文等几部分。

章节总结安排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平时学习及对教学内容的复习。在课程教学的每一章结束后,要求学生做好章节小结,通过主动思考、总结对内容进行有逻辑的整理和复习,以分段的形式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学生通过自己的章节总结,教师则在课堂上对优秀的总结进行展示和点评,从而促进学生间的学习交流。实践表明,这样的章节小及报告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创新;培养学生边学习、边复结的良好学习习惯;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了解和客观评价。

课堂报告主要目的是以专题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课堂报告,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学生可以按照教学大纲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扩展,如:抗生素的抗病机理、基因工程等专题,除了课本中的内容之外,学生自己在课下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自学。通过这一自学过程,将课程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总结归纳,同时写出专题报告在课堂上和全体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这种课堂报告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了解了不同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时,对于学生的整理归纳能力,以及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都会获得显著的提高。

小论文撰写这一教学手段,主要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兴趣的知识点进行思考和分析,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和图书馆丰富的资源,通过查阅大量,了解所感兴趣知识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研究热点,结合自身的学习需求,写出小论文。在小论文撰写的过程中,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某些问题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可联系相关的知识点,做相对宏观的分析比较。从学生递交的小论文来看,学生对于这种学习方式积极性很高,反映了现在学生的兴趣宽泛,常常会迸发出一些有意思的想法,很多学生能够写出一些图文并茂、有新意的小论文。

此外,加强平时成绩的考评。平时成绩主要包括课后作业、课堂测验及课堂提问。其中课后作业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对课程重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的复习,让学生理解、巩固课堂讲授的知识点。课堂测验主要是采取课堂随机抽查的方式,主要检查一些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通过这种方式,起到督促学生按时上课、注意听讲从而达到掌握课程知识的目的。课堂提问则是针对课程的重要知识点对学生进行提问,根据学生回答,当场给出成绩。通过这种教师和学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教师能够随时发现学生对所学内容理解的情况,并及时进行纠正和补充。

通过教学实践实施以及实践后的调查和分析,考核形式的多样化,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掌握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提高。

2 展望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如何通过考核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能力、在具体的实践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程教学延伸中的探索创新能力获得提升,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淡化一次性终结考核,注重和推行形成性过程考核,还有许多工作需要进一步深化。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具体的考核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些改革同时也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此外,教师也应充分发挥考核的反馈调节,通过考核后的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与分析,并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来指导后续的教学过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总之,考核方式的改革是每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任重而道远,对于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提升教学质量意义重大,对于培养新世纪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产生重要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沈良斌,祁嘉义,冒小.深化高校考试改革,培养创新人才[J].江苏高教,2006,3:91-93.

[2] 蓝琳,姚桦.论素质教育培养模式下的高校考试改革[J].职业时空,2010,6(11):77-78.

[3] 李林,张宇辉,郭晓强.实施“三位一体”教育,构建综合型教学与考核模式[C]//首届全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研讨会.2007:165-167.

第6篇

关键词:生物科学 健康教育 专业建设方向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044-02

生物科学代表着21世纪自然科学的前沿,是孕育关键性突破的学科之一。生物科学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分类,遗传,变异和进化的科学,它以培养基础性,研究性人才为主。海南医学院是一个地方性本科医学院校,为了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和学校本身的发展,我校于2009年开设了生物科学专业,学制四年,同时,为了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将生物科学专业设定为健康教育方向。

在专业开设之初,我们通过对一些院校的调研后发现,多数学校的生物科学专业普遍存在着没有明确的学科定位,专业设置雷同,没有具体的研究方向和针对性等现象。在教学过程中仅仅以理论课教学为主,缺少实验教学和专业实践。这种不顾自身特色和条件,追求时髦,一哄而起,搞形式主义的办学,既保证不了教学质量,扩大不了办学规模,又不能办出其自身特色,也极大的浪费了教育资源。

本文在总结以上专业建设方面遇到的问题和分析国内医学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建设与就业市场趋势的基础上,阐述了我校在生物科学专业建设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以期为医学类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建设提供发展思路。

1 明确学科定位

在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与生命科学有关的专业主要有三个: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许多学校都设置有其中的二个或者二个以上的该类专业。因此,人才培养方案中应使这三类专业有所区别。生物科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分类,遗传,变异和进化的科学,它以培养基础性,研究性人才为主;生物技术是应用自然科学及工程学原理,依靠生物作为反应器,将物料进行加工,以提品为社会服务的技术,它是侧重理科,理工管结合的复合型专业,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主;而生物工程则是生物技术研究中侧重于后期产品处理的部分,是侧重工科,理工管结合的复合型专业,仍以培养应用性复合型人才为主。这一分类特点决定了生物科学是基础性学科,其他两门应用性学科是在其基础上,结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发展出来的。

生物科学包括了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育种技术等几乎所有与生命科学有关的学科,同时又与化学,化学工程学,数学,微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等生物学领域之外的尖端基础学科相结合,从而形成一门多科学互相渗透的综合性学科。因而作为生物科学专业的本科生经常面临哪些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应该优先掌握的困惑;而作为教师也经常需要考虑哪些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应该优先重点向学生讲授,如何培养出适应时展,紧随世界潮流的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在一般综合性大学中,这个专业的人才是以研究性的培养模式进行培养的,在一般本科医学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办学总体思路是:“夯实基础,拓宽知识面,立足于现代生物科学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因地制宜,办出特色,面向现代生物技术产业主战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生物科学人才”。

海南医学院是地方性医学院校,其办学宗旨是为地方培养实用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生物科学专业建设不能像综合性大学一样,而应该从生物科学基础理论入手,在专业方向上选择由生物科学衍生的相关实用技术性方向,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市场需求技术型人才。从应用的角度来认识,生物科学是人类对生物资源的利用,改造并为人类提供服务的一门学科。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建立科学可行的教育体系,科研体系和管理体系。目前这三个体系涉及的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有如下几个方面:(1)生物化工与材料;(2)环境与环境生态;(3)农业生物技术;(4)生物医学医药工程;(5)食品生物技术;(6)能源生物技术;(7)生物制药;(8)基础生物技术;(9)生物工程技术仿生;(10)生物战剂及其防御;(11)生物检测检验技术。从以上专业方向发展分析,适合医学院校生物科学应用技术型的专业方向有生物医学医药工程、生物制药和生物检测检验技术。其中适合我校生物科学发展方向的是生物检验检测。

综合以上分析,我校的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科定位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专业,是理工管结合,以理为主的新兴复合型专业。通过培养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生物科学理论知识,掌握生物技术基本实验技能,了解学科发展前沿,能在工业,医药,食品,环保等行业的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检验检测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 完善课程体系设计

2.1 扩大基础课教学,增加选修课比例,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调整课程结构是课程体系优化的前提。基础课程一般都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较宽的适应性,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智能,增强毕业后发展潜力的重要基础。为此要特别注意加强公共基础,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同时根据生物科学毕业生去向和我校的学分管理制度,我们在构建生物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大量增设选修课,主要涉及人体解剖生理学,药理学,细胞生物学,药物化学,生物技术制药,微生物检验等。通过增设选修课,可以增加专业基础知识,加强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拓宽专业口径,使学生更能适应市场需求。

2.2 重视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改革课程结构的同时,重视课程内容的调整。教学大纲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编好教学大纲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对规范课程教学和保证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课程内容的改革要从教学大纲着手,通过调查,研究和讨论,对每门课编制出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大纲强调突出重点,难点,加强了实践环节,强调实验,实习基本技能的掌握。细化各章内容,明确课程交叉内容所属,例如基本原理部分前面课程已讲授,后面应用的课程时就不再细讲,确保课程内容不重复,实验内容不雷同。

2.3 增强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的教学需要培养和引进理工结合的高层次人才。在学科建设经费和学院的支持下,加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老师在教学及科研方面能力的提升。对年轻教师特别是非生物背景的教师进行了全方位的培养。建议全体在岗教师加速知识结构调整和知识更新。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利于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为该学科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4 加强实习及毕业环节教学体系的建设

进行素质教育是时代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实践环节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观念,提高学生的素质,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创新潜能,锻炼学生创新能力,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与独立工作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方面具有其它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实习及毕业教学环节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1)制定生产实习的动态监控措施及成绩评定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搞好评价工作的基础,它不仅是对生产实习进行评价的依据,而且会对实习教学环节中的各项工作起到引导和推动作用。因此,一个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应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实习教学的水平及其效果,而且还应遵循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根据上述原则,我们设计了生产实习评价指标体系。修改,制订了详细而具体的生产实纲。摒弃了传统的提纲式指导大纲,改为具体的以车间或工段为单位的实习要求内容和指导,让学生充分明确实习的内容和要求,同时,可起到督促实习指导教师的作用。

(2)规范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以表格形式,要求本科毕业论文之前,充分明确该课题的背景、意义、主要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工作进度和技术指标等内容,并在全院范围内进行公开的,正规的开题报告,给该专业的师生提供了一次较好的学术交流机会,有助于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活跃学术气氛,全面提升生物科学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与此同时,我们还制定了毕业设计(论文)批改方案,以规范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参考文献

[1] 高等教育司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 蔡婀娜,李夏兰,陈宏文.生物工程专业实验课教改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0(4):48-50.

[3] 刘斌,吴茜茜,吴克,等.开放实验室培养生物工程学生能力[J].合肥联合大学学报,2000(4):12-13.

[4] 吴克,蔡敬民,张洁,等.生物工程学科发展中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生物学杂志,1999,16(5):35-36.

[5] 赵晴.加强课程建设切实提高教学质量[J].高等理科教育,2001(6):75-78.

[6] 周满生.当前国际教育改革的若干动向和趋势[J].比较教育,1999(6):17-21.

[7] 林连兵,陈朝银,余旭亚,等.把课程教育融于网络教学之中[C]//发展与探索.2001云南省现代教育技术优秀论文集,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2.

[8] 余旭亚,林连兵,李涛,等.多媒体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M]//发展与探索―― 2001云南省现代教育技术优秀论文集.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2.

第7篇

关键词:种子生物学;教学改革;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10-0006-02

种子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随着国家“种子工程”的实施,各高校先后设立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设了“种子生物学”课程。“种子生物学”是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重要的必修课,其内容主要研究种子形成、发育及萌发过程生理生化变化以及种子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1-5]。黑龙江大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立于2005年,在十多年的种子科学教学与科研过程中,其一直积极开展教学改革,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种业人才。“种子生物学”成为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开展创新教学的重点课程,如何开展“种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反映种子科学发展的最新趋势,培养具有种子科学素养的学生,是教学改革实践一直探索的课题。

一、“种子生物学”教学改革策略

(一)优化教学内容与结构

传统的“种子生物学”内容主要是来源于种子学教程,包含有种子形态与结构,种子的主要化学成分,种子的休眠、萌发和衰老,种子活力和新技术等几个部分。其特点一是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即所教授的内容要求的基础知识范围较广泛,涉及植物学、生物化学和植物生理学等相关学科,但与生产实践结合不多;二是不同部分的内容相对独立,没有系统性。这样的特点导致教学内容不连续,趣味性差,学生容易听懂却难以掌握。经过十多年的教学积累和学习,我们对这门课程进行了补充和调整,首先增添了“种子生殖学”中胚和胚乳发育,主要讲述植物受精卵形成后单子叶胚和双子叶胚的形成过程及不同类型胚乳的形成过程,这部分内容是种子形态和结构前期基础,补充后植物受精卵如何发育成为不同类型的胚就非常清晰且与后期种子形态类型的划分完整地衔接起来;其次是增加了前瞻性的研究进展,通过教师的科研项目、企业合作和对外进修等各种渠道收集到的最新研究内容对原教材中“新技术”部分进行补充,增加了与种子形状相关的基因定位方法及研究动态,在“种子引发”的基础上补充了其他类型的种子增值技术等;最后就是将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如对“种子活力”介绍中将实验室的测定方法与田间出苗率相结合,并加入作物在逆境中如低温、缺氧、盐碱等环节中的萌发特征及变化规律,使得学生对“种子活力”这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意义有了更加准确的了解。

(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个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兴专业,其课程内容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种子生物学”含有较多的理论基础,这些又是指导农业生产实践的重要依据。通过以下环节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

1.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学生“抬头率”低是目前大学生课堂学习中的存在普遍现象,提高“抬头率”就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种子生物学”从日常生活出发,开展课堂教学讲授。如介绍种子构造知识点按部就班地进行,会很枯燥。把大豆、玉米、水稻、花生和瓜子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种子带到课堂上,以向日葵籽为例,通过实物从外到内,种子结构从果皮、种皮及胚的鉴定,及打开胚后,子叶、胚芽、胚根和胚轴清晰可见,由此拓展到其他具有特殊结构的种子类型,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被带动起来。通过黄豆芽和绿豆芽开始认识幼苗的萌发特点及构造,通过水稻在深水环境中萌发认识到萌发条件中氧含量对幼苗生长起到的重要影响。这样的“种子生物学”授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带着兴趣和疑问来学习,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设立种子学综合大实验。“种子生物学”中的有些实验项目的完成需要较长的周期,如果按照传统规定根据课时设课,实验很难从头至尾地完成,只能截取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学生掌握起来会一知半解。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设立了种子综合大实验,时间定在周六或周日,实验时间充裕。如在学习种子引发实验时,从“种子引发”处理开始,到幼苗生长形态测定及各项生理指标的测定等过程。整个实验过程需要两周时间,其中实验处理和测定利用两个周末,培养过程一周时间,就可以完成一个较长实验周期的一个实验。包括种子DNA提取、PCR扩展及电泳等都可以采用综合实验的方式完成。学生从中学习到工作或从事科研活动需要的实验技能。

3.开展“种子生物学”实践创新活动。“种子生物学”设立在大学的第四学期,即大二年级的下学期,学生完成了专业基础课“植物学”、“生物化学”、“植物生理生化”等的学习,这个时期的学生具备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和理论基础,思想上还对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科研创新和实践能力尚未形成。此时引导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创新和开放实验室等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他们开展“种子生物学”相关内容的科研实践活动,所开展的实践课题可以作为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前期研究。同时对指导教师提出严格要求,所指导的学生从立项、开题、确立实验方法、数据分析、论文写作和答辩要悉心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学生经过这样的实践创新训练后,受益匪浅[6]。

(三)开展“慕课”教学

基于“种子生物学”课程的综合性和多元化的特点,开展“慕课”教学,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及时补充和重复学习。这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促进知识点及时学习。“慕课”教学是利用计算机互联网将课程教学内容以开放式形式呈现于课堂之外,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空间和时间[7]。由于“种子生物学”各部分内容前后联系不多,相对独立,在典型的“慕课”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碎片化”特征较符合“种子生物学”课程特点。在“慕课”教学过程中,将教程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即种子形成前受精卵的分化、种子的静态生理生化特征、种子休眠与萌动生理变化和种子处理后的生物学特性,每个部分分别划分成四、二、三和三个单元,将每个单元设定出多个内容完整但简洁的知识点,录制成不超过10分钟的视频讲解图像,同时配以动漫效果和图片,学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学习内容,还可以选择性地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回到线下课堂中,教师的教学内容要更加重视前后知识的连贯性,补充间断学习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系统性和完整性的不足。同时辅助全国名师讲授的相同课程的视频图像,学生可以拓展观看。

2.强化学生学习的实时反馈。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慕课”利用互联网技术,设立了一系列管理方式。如知识检测试题,即在每个知识点之间都有测试题,观看视频后可以顺利地通过答题,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学习,如果解答不出问题进行回放,重新学习。这些测试题又可以作为期末考核的一部分,使得学生开展“慕课”学习有动力,减少期末集中被动记忆造成的学习压力。同时,教师通过网络上学生学习信息的实时反馈,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习惯;还可以发现“种子生物学”教程内容中学生学习的难点和自身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到互学互长。

3.充分利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潜力。传统“种子生物学”课堂的“教”与“学”互动、布置作业等教学是督促学生掌握课堂知识的重要环节,开展起来学生较为被动。利用“慕课”学习,学生在线完成知识的学习后,产生的问题和疑惑在线下课堂上提出来,使得线下面对面的课堂成为答疑、交流和知识应用的环节。这种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成就了“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 Model)。在这个过程中教与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教师成为启发、激励、答疑、解惑的角色,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极大地提高。同时线上教师也可以开展及时的答疑活动,学生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教师及时解答。

二、“种子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成效

通过“种子生物学”课程教学的不断改革,逐步提高了我院专业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表现在课堂的出勤率和“抬头率”的提高上,主动学习的学生增加,参加课程创新科研活动的学生占到本专业学生的85%以上,其中一部分学生还将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家各类期刊上。学生在科研活动中不仅增强了实践创新能力,也学会了帮助别人,提高了团队协作意识。

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在我国建立只有几十年,“种子生物学”课程也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我院经过十多年的不断教学探索和改革,“种子生物学”成为了我院受到学生欢迎的重点建设课程。要高质量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还要面临许多考验,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科特点,有的放矢开展教学改革活动。此外,根据“种子生物学”的特点,开展不同时期的不同形式的考核,这样的考试改革也是提高学习质量的重要途径。“种子生物学”的教学改革对教师也提出了高要求,教师需要更加积极主动地不断学习和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才能适应现代教学活动。总之,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使“种子生物学”课程保持新鲜活力。

参考文献:

[1]宋文坚,胡晋,胡伟民等.“种子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J].高等理科教育,2009,(1).

[2]胡晋,宋文坚,胡伟民等.《种子生物学》课程考试改革初

探[J].教改创新,2012,(7).

[3]王芳.“种子生物学”综合性试验的探索与实践[J].河北

农业大学学报,2011,(4).

[4]舒英杰,时侠清,王丽华等.“种子生物学”种子科学与工

程专业《种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新课程研

究,2011,(12).

[5]肖占文,程红玉,王进.种子生物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

践[J].河西学院学报,2011,(5).

[6]王洋.服务于地方农业的种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

[J].安徽农学通报,2014,(9).

第8篇

作者:龙石银 张彩平 乔新惠 田英 马云 黄春林 单位:南华大学生物技术系

谢红艳构建生物基础与医药融合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构建学生知识结构的中心环节。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分3个平台,即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每个平台均设有必修与选修课。为使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能适应21世纪生命科学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并在生物群体、个体、组织、细胞、分子不同水平上全面准确地反映生命科学内涵与进展,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及运行过程都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医学教育资源优势,体现了依托医药的特色。教学计划体现了医药特色从2005年版、2007年版到2009年版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修订中,均结合我校实际确定了以生物科学为基础,以医学、药学为依托,以培养生物技术实践能力为主要环节的生物技术专业教学计划,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逐步优化[7,8]。在课程设置上,合理安排必修及选修课程,在专业课程设置中以生物科学为基础,把六大工程课即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蛋白质工程、酶工程、组织工程列入生物技术的专业必修课,围绕六个工程主干课开设专业平台基础课和限制性选修课。这种课程结构强化了学生扎实的生物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目前总课程为44门,其中涉及医学基础和药学专业基础的课程有20余门,需较系统地学习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遗传学、医学分子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制药工艺及设备、化学制药技术、制剂学、生命科学进展、病理学、药理学、生物安全等课程。该计划符合国家教育部关于本科教学计划的原则规定,能保证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要求,也能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医学教育资源优势,办出有医药特色的生物技术专业,体现出生命科学与医学、药学的紧密结合。教学计划执行过程反映了医药特色在教学过程中,交叉学科实现内容整合。由于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医学遗传学、医学分子生物学四门课程是生物学科的前沿内容,也是生物学中发展最快的领域,要求这几门课的任课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向学生介绍学科的新发展和新内容。另外这几门课的内容交叉重复较多,经过学科群的多次讨论,强调了各门课应重点讲授的部分和内容的取舍分工,较好地处理课程间相关内容重复和渗透的关系,着重培养学生扎实的生物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实验技能和在医学、药学方面的应用。教学内容上也体现了生命科学与医药科学的紧密结合,如学习基因工程时,结合临床常用的基因工程产品如胰岛素、乙肝疫苗等实例介绍分切接转筛基本原理。同时回顾这些疾病发病的生化机理,介绍治疗进展,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好。

强化生物基础与医药特色的实践环节

教学体系生物技术是由多学科交叉形成的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一门学科,为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出创新性应用型生物技术类专业人才,突出实践性教学也是本专业的主要特色。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的实践环节教学体系由实验课程、实习课程、毕业论文组成,目前已形成了有特色的实验、实习课程体系和稳定的实习基地。实验课程体系不断强化实验室教学,按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两个层次组织实验教学。把基础类课程如生理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的实验与专业类课程如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微生物工程等实验内容进行整合,将开设的实验内容分为几个系列,避免了实验内容的交叉重复,使其更加系统和符合客观规律,知识结构更趋合理。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从试剂配置开始,自己动手完成实验操作全过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通过学习和实验,学生掌握了一系列基本生物实验技术,如离心、电泳、层析及分光光度法等。结合这些技术,开展具有医药特色的实验项目,如人血清醋酸纤维薄膜电泳、谷丙转氨酶活性测定等,根据电泳分离出的条带、酶活性等结合临床分析该血清样本的特点和临床意义,又如在激素对家兔血糖浓度的影响实验中。通过该综合性实验,学生对血糖浓度及其代谢调节有了更清晰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开展的专业课程实验的如微量核酸和蛋白质的分离纯化、PCR技术、基因重组技术、电泳图谱的成像分析技术、杂交技术、菌株扩大培养技术,发酵产物的分析、提纯技术等基本上都与其在医学、药学方面的应用密切相关。专业和专业基础课程实验共计652学时。实验开出率达到教学大纲要求,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中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超过40%,其中依托生物基础技术并具有医药特色的实验项目达到60%以上。实习课程体系实习课程分阶段性的相关课程实习、生产实习。实习是学生学习深入与升华的重要过程。不断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与生产实习基地建设,尤其是以双赢实习基地为平台创新生产实习教学。阶段性相关课程实习分别到学校附属医院的检验科、药剂科了解相关技术在医药上的应用,同时以湖南南岳衡山、福建泉州市崇武镇海滨作为我校生物技术专业植物学、动物学野外实习基地。这两个实习基地的动物、植物物种丰富,数目繁多,具有生物多样性的鲜明特点,能为生物科学的野外实习提供资源保障,拓宽学生对自然界中生物多样性、生态学等的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生产实习更是突出生物技术和医药应用特色,实习基地有清华紫光古汉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衡阳南岳制药厂、衡阳中药厂、湖南金健药业、湘潭一格药业和浏阳生物科技园等生物制药和生物技术企业单位,厂方指派专人指导学生的实习。实习内容包括药品生产的GMP知识、血液制品生产技术、生物制品生产技术等专题讲座,并通过在人血白蛋白分离车间、免疫球蛋白分离车间、冻干粉针车间以及中心化验室的实习,了解血浆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分离纯化的工艺流程和技术要求,生物制品的冻干干燥、成形、封装、灭菌等工艺流程,药品、生物制品的检测与质量控制等技术。通过实践,使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了全面培养,学生能运用所学的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发酵工程、生物工业下游技术等原理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巩固和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并初步了解了生物技术和现代化生产的关系、生物技术企业的经济地位和市场营销状况等信息,学研产用结合取得初步成效,其中湖南金健药业有限公司因在指导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生产实习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被评为湖南省高校优秀实习基地。毕业论文体系由于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成立了科技活动小组,在一至三年级时就引导部分学生参加教师申报的科研项目,并分别在我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所、药物药理研究所、心血管疾病研究所等与生物技术、医药相关的开放实验室进行,以科研促教学,增强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培养了创新人才。学生在第四学年时必须进入实验室做毕业论文,毕业论文的选题主要结合导师的研究方向,所完成的毕业论文几乎都涉及医学、药学研究和应用开发领域,如研究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遗传性疾病、肿瘤等的相关发病分子机制、药物防治及机理探讨等,较好地反映了所学知识的应用,也充分显示了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的办学特色。在导师指导下,其中“戒烟牙膏”荣获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活动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二等奖;观赏兼实验红鲫鱼新品系的选育株、观察新药N0-1886对巨噬细胞内胆固醇流出的影响以及无明矾米粉的制作等获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资助。从毕业生就业情况看,大部分是在医药公司、生物科技公司、生物工程公司、制药公司、学校或科研院所等从事医药和生命科学相关的技术工作和科学研究。经过十余年的实践,我系对生物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了积极探讨,目前已形成了具有医药特色的培养创新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通过对学生、用人单位问卷调查和校内外教学督导评价等分析表明:专业+医药的人才培养模式独具特色,学生不仅掌握了系统的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而且得到了与医药相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的实践,生物技术专业建设也取得了突出的效果,体现了坚持社会导向、改革创新和示范带动的原则,培养了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突出了生物技术理论和方法与医学、药学相互渗透的办学特色。

第9篇

【摘要】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生物学的内在动力,它促使学生去追求生物学知识,探索生物科学的奥妙。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学习兴趣;培养

学习兴趣能激发学生求知和求学的欲望。学生的学习兴趣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学习兴趣不仅关系到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而且关系到潜在的素质和能力的发展,甚至由于对某方面知识的兴趣得到培养成为一生事业的出发点和成才的起点。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生物学的内在动力,它促使学生去追求生物学知识,探索生物科学的奥妙。

上好第一堂生物课及开好每堂课的头,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有“先入为主”效应。因此,上好第一堂生物课及开好每堂课的头,就显得非常重要,它可以引发学生对生物学课程及每堂课所学内容产生兴趣。,生物学是一门趣味性、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而且生物科学的新信息、新成果大量涌现,很多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教师只要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再结合恰当的教育方法就很容易将僵化、呆板的课堂教学变成充满乐趣的学习乐园。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喜欢生物课,生物教师第一堂的备课、上课至关重要。平时,对每堂课的开头,也作好精心的准备:用精彩的问题或导言,巧妙地导入新课,以引起学生的听课兴趣。

介绍最新生物学成果,展望生物学发展前景,激发学生求知的渴望。我在教学中,常常搜集一些新的生物学成果介绍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当英国疯牛病肆虐的时候,我国采取了严密的防护措施以避免该病侵入我国。我适时给学生介绍疯牛病的最新研究成果:并非异常大脑蛋白引起该病,而是人们未知的病毒等常规感染因子造成,但不管什么引起疯牛病,它都会使人得致命脑病。学生们就会理解世界各国对此唯恐避之不及的心态了。

鼓励质疑,激发兴趣。学起于思,思缘于疑,有疑点,才有思考创新。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设疑、释疑,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索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创新精神和思维。例如:在讲授“蒸腾作用”之前,先提问:“大家都知道,种庄稼是要浇很多水的。有人统计过,一棵玉米一生中要吸收200千克水分。大家想想,植物吸收这些水分有什么作用?”如果学生能想到是用于生命活动,那就提供另一个题材:“据统计,植物吸收的水分只有1%真正用于各种生理活动。”这样,必然引起学生思考:99%的水分到哪里去了?经过讨论、推测,只有两种可能:一是转变成了其他物质,如形成化合物;二是被重新排放到了植物体外。问题又来了,“这些水分不是被浪费了吗?”教师只要善于把握,鼓励质疑,在引出矛盾,不断激化矛盾的过程中,就会产生怀疑,强烈的求知欲便随着浓厚的兴趣一起产生了。

鼓励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谈到创新,学生往往会认为可望而不可及,认为那是科学家的事,其实,教师只要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导,就能挖掘这种潜能。教授种子萌发时,除了采用书上介绍的实验方法,教师还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出新的“种子萌发过程”的实验方案,采用多种种子,多种种植环境,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有的学生用瓶盖子、广口瓶甚至使用小盘子等作为器材,在里面放一些浸湿的海绵或皱纹纸,把稍微浸胀的种子放在海绵或纸上,每天洒少量的水,没过几天种子就发芽了。这样,学生能仔细地观察种子萌发的全过程。有的学生还做了详细的观察记录,经整理成了观察小论文。教师只要及时对这些设计新颖、科学合理又切实可行的创新设计给予肯定和表扬,就一定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加强实验教学。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分析能力、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好课堂演示实验,做好观察探究实验。如讲授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础单位时,可以充分利用显微镜,组织课堂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植物细胞和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将微观世界展现在学生面前。再将他们带进实验室,让他们动手操作,观察洋葱鳞片表皮细胞的结构。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时时有兴奋和满足的心理体验,能满怀激情地探索:“其它的动植物的细胞会是什么样的呢?”“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生物实验中充满了发现的乐趣和未知的魅力,学生必然会兴趣大增。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创新演示实验,增加设计实验,布置课外实验,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兴趣。实验,能让学生从中领略到成功,诱发学生产生探究生物现象的强烈欲望。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也会有很好的效果。学生在小组中可以通过表达、交流,将其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的信息、材料、思维方式、成果与组内其他成员共享,还可以通过组与组之间的交流,与其他小组的同学共享。如教学“观察鲫鱼外形特征和内部主要结构”时,将学生分成4组去做“探究鱼的各种鳍在游泳时所起的作用”的实验,每组按不同的要求去探究:第一组,剪去背鳍和臀鳍后观察其游泳状况,分析背鳍、臀鳍在游泳时所起的作用;第二组,剪去尾鳍后观察其游泳状况,分析尾鳍在游泳时所起的作用;第三组,剪去胸、腹鳍后观察其游泳状况,分析胸、腹鳍在游泳时所起的作用;第四组,剪去所有的鳍后观察其游泳状况,分析鱼鳍在游泳时所起的作用。各组得出结论后向大家汇报,再组织学生在组间交流观察。在实验过程中,人人有事干,个个有收获,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热情,而且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合作精神,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师生角色得到了转换,教师仅负责课程的设计和安排,更多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作为成员参与其中,适当进行引导,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枯燥、厌烦的情绪,体现了学习的“易”、“趣”、“活”,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

重视反馈,不断提高。兴趣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兴趣,另一种是间接兴趣。如学生对生物学科不感兴趣,但由于重视学习成绩,也能支配他努力学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重视教学反馈对学生学习生物的影响。在课堂提问回答时,以鼓励为主,使学生不断调整和改进自己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评价学生的课堂作业,应该肯定成绩,对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明确的希望。这种反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学生回答问题后,我多从实践出发,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并给予恰当的评价,使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结果,提高学习兴趣。

培养了学生学习生物学兴趣,就可使他们学得生动活泼、兴味不衰。当然培养兴趣关键在于教师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在遵循教学论文规律把握学生学习心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学论文机智和教学论文的艺术,才能使生物教学论文达到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和谐统一。

第10篇

关键词: 微生物学实验 课程体系 教学改革

当前生物科学已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新纪元。微生物学是现代生物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微生物学实验是生物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微生物学实验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工具课,其独特的实验方法和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后续生命科学各学科的学习[1]。我院虽然一直较为重视微生物学实验的教学,但由于采用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方法比较传统,教学内容、手段、测评等方面均存在很多不足,造成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技能得不到良好的训练,因此我院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亟待改革,需要建立独立的科学的课程体系。近几年,在任课老师和实验员的共同努力下,我院对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环节进行了改革,收效较为明显,现将经验汇报如下。

1.教学内容改革,建设科学的课程体系

实验内容上,开设的实验大多为微生物学理论教学内容的演示性、验证性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较少[2]。虽然实验内容较多,也较全面,基本上可覆盖微生物学的基本技术部分,但是由于部分学生学习兴趣差,加上实验课考核、成绩评定等方面存在问题,因此实际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比如微生物实验最基本、关键的无菌操作环节,许多学生在实际操作时不按要求执行,而实验老师在有限的实验时间里也无法纠正每个人的不规范操作,结果在全部实验课程结束后,很多学生的无菌操作技术仍然不过关,无菌操作的意识仍然非常薄弱。还有微生物学实验虽然设置了一些综合性的实验,老师也布置了课前预习,但很多学生由于对微生物学实验课程不够重视,课前预习仅仅是抄写书本上的东西以求完成实验报告,做实验时也是机械地照搬书本上的步骤,实验效果大打折扣。如食品专业在做完水中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的检测这一综合实验后,还有很多学生仍然不明白EMB平板与乳糖蛋白胨发酵管的作用和阳性结果特征。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首先改变了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将实验课独立设置,微生物学实验不再是理论课的附庸,保证了实验教学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建设成以教授微生物学各种重要技术、训练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一门独立的课程,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上与理论课成为既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两个支柱。

其次,我们在课程内容上进行了适当的改革和调整。我院在新修订的教学大纲中将微生物实验课程由原来的40学时增加到48学时,并对实验重新进行了设置,增加了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使之占到50%以上,并对开设的实验进行了系统化。在微生物学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上,突出技术学的特点,突出能力的培养。将实验内容分为三大部分: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1)基础性实验,突出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术,把显微技术、染色技术、无菌技术、纯培养技术等微生物学的四大基本技术贯穿于整个实验过程,使学生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微生物学形态学概念[3]―[4],增强了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2)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知识的实验,是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础实验上,运用某一课程或多门课程知识,对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的一种复合性实验。(2)设计性实验,安排在微生物实验后期时间,此时学生既具有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又掌握了微生物学基本实验技术。老师只讲解实验目的、要求和基本原理,学生自行理解、甄别、判断,将所领悟到的零散知识一点点串联起来,写出实验方案;以小组为单位,一般4―6人为一组,自己准备实验材料和配制试剂,自己动手完成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和结果;自行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撰写出规范的实验报告。教师根据学生的设计方案思路,以及具体的实验操作、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实验报告综合评分。完成这样一个实验需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知识重新进行消化、吸收、重组,还要用到前面所学的微生物学基本实验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学习兴趣,增强微生物实验技能,而且可以让学生获得一个真实的实验研究过程锻炼。

2.教学方法改革,配合课程体系的建设

我院原来的实验教学方法都比较传统、陈旧,一般都是由教师先讲解和示范本次实验的内容、流程和操作技巧,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教师在教室里四处巡查,解答疑难问题。在课堂教学时间内,除了负责教学外,在所剩不多的时间内,教师只能指导有限的几个学生,大部分同学不能得到有效而及时的辅导,这样教学效果往往不甚理想。很多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讲过的东西学后就忘。

近几年,我院重视微生物实验教学,加大了实验设备的投入,将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工具运用到微生物实验教学上,如采用多媒体、显微成像示教系统进行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不但丰富了实验教学手段,而且规范了实验教学内容,图文并茂,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增强了教学效果。此外,采用现代教学工具,利于改革微生物学的教学内容,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

我院微生物学实验课开设了几个微生物的形态学观察实验,由于做实验的班级多,实验员准备实验的工作量很大,因此每个形态学观察实验都只选取了几样典型菌作代表,让学生自己制备标本,其余由实验员准备标本,学生直接进行观察。我院在改革教学方法后,对微生物学实验的内容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如将原来单独设置的几个形态学观察实验合并在一起,作为一个完整的实验,在做实验前先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各种微生物典型菌的形态照片,在剩下的时间里再让学生自己动手制备标本,掌握一些简单的标本制备法。实验中利用显微成像示教系统,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在观察中思考和分析问题,提出问题的解决办法[5]。例如在观察根霉的形态时,先引导学生观察孢子囊和孢囊孢子,然后顺着孢囊根寻找假根和匍匐枝。将从教师显微镜看到的特殊、典型的微生物图像切换到大屏幕,让全体同学共享。这样既减轻了实验员的工作负荷,又让学生直观地观看到了更多种类的微生物的形态图片,扩大了知识面,还减少了原来实验设置中的重复操作,节省下来的课时可用于安排更多的研究设计型实验,增加了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

3.实验评价方法改革,完善实验课程体系建设

微生物学实验本来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应该以学生动手能力的表现和实验效果为评价指标,但学生多,教师少,教师对学生缺乏了解。有的实验教师在上完一学期的实验课后,还认识不了几个学生,所以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评分都是以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为主要依据,这样就造成了学生轻实验操作,重实验报告的不良局面。问题包括:不少学生仅追求实验报告写得长和整洁,部分学生抄袭他人的实验报告,甚至少数学生为得到一个所谓的“好”结果而篡改数据,等等。因此,建立合理的多重考核体系对树立学生正确的科学观,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创新能力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对现有的实验评价体系进行了改革,增加了平时实验中的参与和表现的考核,如微生物画线分离法,要求每位学生进行平板和斜面画线,分离出单个菌落。在课程结束之后通过实验技能考试对学生逐一进行考核。这样就避免了部分学生始终处于支配角色,一些学生机械操作,消极地应付实验,没有学习到实验技能的问题。

4.强化学生科研意识,科研活动与教学相结合

紧跟学科发展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途径,激发科学研究的兴趣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动力,实验技能的训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石。在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初期,我们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尽量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加深印象;在大三、大四期间,我们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结合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自主选题,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综合型、设计型、探索型实验进行研究性和创新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动手能力及创新精神。同时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开放实验室项目,让他们的浓厚兴趣得以延伸。进入实验室学习的学生都能提前完成毕业论文,而且毕业论文质量较高,部分学生的论文或综述已正式发表。这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之,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是一项细致、长期的工作。只有不断学习和实践,及时总结,进一步在微生物实验教学上改革和探索,才能更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成为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美香,马同索,刘坤,张红兵.夯实基础,培养能力――普通微生物学实验点滴体会[J].微生物学通报,2008,35,(6):963-966.

[2]葛红莲,王红星.微生物学开放性实验教学的探究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1,27:189-190.

[3]汪正清,胡晓梅.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微生物实验教学体系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83-85.

[4]赵斌,何绍江.生物学实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38-139.

第11篇

摘 要:南开大学调整和完善政策导向,生命科学学院制定相关规定,激励并要求教授必须为本科生讲课,而且要求教授以不同形式参加本科实验教学,既保证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也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深受学生的欢迎。

关键词:教授;本科生;实验教学

近年来,有些大学教授特别是名教授,把主要精力用于争项目、找经费、作科研,出现无暇顾及本科教学的现象。学生冲着教授声望入校求学,但在讲台上或实验室中却难以看到教授特别是名教授的身影,引起了“大学教授为什么不给学生教课?不教课算什么教授!”的公众讨论与社会关注。针对这种情况,南开大学调整和完善政策导向,生命科学学院制定相关规定,激励并要求教授必须为本科生讲课,而且要求教授以不同形式参加本科实验教学,既保证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也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深受学生的欢迎。

一、激励并要求教授参加本科实验课教学

为保证教学的中心地位,提高教学质量,南开大学在相关文件中,明确规定“教学和科研五个同样对待”,即:要将教学带头人与学术带头人同样对待,教学成果奖与科技成果奖同样对待,教研论文与科研论文同样对待,教研项目与科研项目同样对待,教材与专著同样对待。根据文件精神,生命科学学院制定了“关于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有关规定”。其中明确规定:

1.教授必须给本科生讲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或专业选修课。

2.教授除为本科生讲授理论课外,还应以不同形式参加本科实验课教学。

3.院长、副院长、系主任、重点实验室主任等主要业务领导以及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新世纪杰出人才、天津市特聘教授、南开大学特聘教授要带头参加本科实验教学。

该规定为教授以不同形式参加本科实验课教学起了保证与推动作用。

二、组织教授以不同形式参加本科实验教学

生物实验教学中心除拥有一支长期从事本科实验教学、相对稳定的中青年教授实验队伍外,还组织一批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以及包括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新世纪杰出人才等在内的名教授,以组织编写实验教材、主持实验教学研究项目、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内容、开设新实验课、指导部分实验内容、指导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生物实验新技术新方法系列讲座、实验课责任人等八种不同形式,参加本科实验课教学。

1.教授组织编写实验教材

近几年来,由教授组织编写,由高等教育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等正式出版的实验教材五本。其中《生理学实验》、《现代生物学技术》两本实验教材纳入“十一五”国家级教材选题计划。2001年,杨文博教授参加并由多所高校共同完成的“普通生物学多媒体教学软件研制与应用”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他参编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微生物学》荣获教育部优秀教材成果二等奖。他主持翻译出版了美国优秀教材《Brocks微生物生物学》,组织编写出版了内容丰富新颖的《微生物学实验》教材。另有多名教授承担了南开大学教材建设立项,待出版实验教材五本。

2.教授主持实验教学研究项目

近几年来,生物实验教学中心组织教授主持天津市实验教学改革项目3项,天津市精品课建设1门,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2项。刁虎欣教授非常重视实验教学改革,努力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2000―2003年,主持完成了“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生物学本科实验教学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实践”国家级教改项目,在全国高校较早创立了本科“科研创新开放实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起多层次、多形式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他参加完成的“构建学生科研平台,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2005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主持完成的“生命科学本科实验教学改革与建设”获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3.教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

依靠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教授们不断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晶体蛋白(ICP)基因的检测”、"PCR扩增少根根霉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长春花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吲哚生物碱的提取测定”、“衣藻遗传转化”、“植物根茎维管组织过渡区的研究”、“微生物胞外多糖一黄原胶的摇瓶发酵和提取”等15项实验内容皆由科研成果转化而来。教授们将这些科研成果融入实验教学,既拓展了学生们的学术视野,又将学生引到生物科学发展的前沿,显著提高了实验课教学质量和水平。

4.教授开设新实验课和更新实验项目

近几年,从国外学成归来的中青年教授不仅将科研成果和科研内容纳入实验教学,而且还主动开设新实验课。白钢教授,将科研成果编制成“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转化表达及免疫印记检测”和“干扰素(IFN)基因的转化表达及双抗体夹心法检测”两个高水平综合性实验,为学生开设出1学分36学时的“免疫学实验”。陈德富教授,将谷光甘肽酶基因研究成果,作为外源转化表达基因,为学生开设了一门2学分64学时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必修课。宋存江教授为学生新开设“发酵工程实验”,并把“聚羟基脂肪酸酯的研究”科研项目内容,纳入“发酵工程实验”,开成研究式实验课。与2000年相比,新开设实验项目40多项,其中15项由科研成果转化而来,实验内容更新显著。

5.教授亲自指导1~2个实验内容

生科院院长卜文俊教授以身作则,带头参加本科生动物学实验,他一进实验室就受到学生的掌声欢迎。他对节肢动物体形特征生动、形象的讲授,对学生实验一丝不苟的指导,深受学生好评。在院长的带动下,多名系主任进实验室,亲自指导学生1~2个实验。

6.教授亲自指导学生作科研创新项目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生物实验教学中心为本科生创立了多种形式的科研创新活动。教授们认为:高等院校应努力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在教育内容上,要引进新的研究成果;在教育方式上,引导学生及早进入科学研究的过程,使学校培养的学生既具前瞻性的视野,又具有主动的创新能力。在这种先进的育人理念的指导下,包括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新世纪杰出人才在内的多名教授主动将自己的实验室向学生开放,欢迎、接纳、指导学生作科研创新项目,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7.教授为学生作生物实验新技术、新方法系列讲座

生物实验教学中心组织院内知名教授为学生作系列讲座。原南开大学教务长张自立教授的“创新教育与人才培养”讲座;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董金堂博士的“实验课与生物学相关领域的职业”讲座;新世纪杰出人才王宁宁教授、朱旭东教授、孔德领教授的“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真菌学是一门大科学”、“心血管学组织工程”等讲座以及分子病毒学教授耿运琪的“病毒――朋友还是敌人?”讲座;开阔了学生们的眼界。

8.教授作实验课责任人

实验教学中心聘请基础课主讲教授,兼任实验课程责任人。李翠凤教授多年主讲“生物化学”,是天津市“生物化学”精品课程建设责任人,同时兼任“生物化学实验”课程责任人,负责生物化学实验内容的改革和建设。生物实验中心主任张金红教授,主讲“普通生物学”基础课,同时兼任“普通生物学实验”课程责任人,并兼任“研究创新型实验课”责任人。生物实验教学中心共聘请7位基础课主讲教授兼任实验课程责任人。

目前已有30多名教授,皆以不同形式参加本科实验课教学,占生科院教授总人数的80%以上,深受学生欢迎。教授们以精湛的学术造诣,丰富的教学经验,严谨的教学风范,高尚的师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对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起到重要作用。

三、教授以不同形式参加实验教学的成果和效果

1.多项实验教学成果获奖

“普通生物学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研制与应用”2001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构建学生科研平台,努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2005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免疫学综合实验课程的设计和实践”2006年荣获天津市优秀教学论文二等奖;

“植物生物学实验改革与探讨――形态与解剖部分”2006年获天津市优秀教学论文二等奖。

2.出版或修订再版实验教材6本

《生理学实验》(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生态学实验与实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生物化学习题及实验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年;《微生物学实验》,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现代生物学技术》(第三版),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现代分子生物学实验原理与技术》,科学出版社,2006年。

3.学生的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第12篇

Biology, University of Toronto, Canada

(Ed.)

Genes, Development

and Cancer

The Life and Work of Edward B. Lewis

2004, 557pp.

Hardcover $ 190.00

ISBN 1-4020-7591-X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爱德华・B・刘易斯(Edward B. Lewis)因在遗传学和发育生物学方面的贡献而闻名世界,此外,他在电离辐射与癌症关系的研究方面也走在前列。但由于种种原因他的论文很少有人拜读过。本书由与刘易斯共事20年的Howard Lipshitz编辑出版,书中收集了刘易斯在遗传、发育生物学和辐射与癌症关系三方面的重要文章,将他在这三方面发表的重要论文结集出版是第一次。

在遗传学的研究中,20世纪的前50年中实验遗传学是主导,而最后的25年中分子遗传学方法引发了该领域中的革命,爱德华・B・刘易斯的研究正是连接这二者的桥梁。刘易斯因在发育遗传学领域的突出贡献获得了诺贝尔奖,也为我们目前采用的控制动物发育的广泛的、进化保守的策略打下了基础。刘易斯在电离辐射和人类癌症关系的研究也曾经推动了公众在核武器试验方面的大讨论。

全书共分五个部分:基因、基因与发育、分子与发育、辐射与癌症和历史观点,这些也反映了他研究焦点的改变。但是很多文章都是以总结的形式发表,结果也往往以摘要的形式给出,书中的实验方法、结果等对读者而言比较晦涩。所以Howard Lipshitz在编辑此书时,在每个部分的前面都从历史的角度讲述了当时的研究基础和背景,包括刘易斯自己的观点和当时学术界的观点,还阐述了刘易斯采用的科学方法以及驱使他作出课题选择的动力,这些信息可以帮助读者很好的理解本书。

本书对广大从事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的研究人员会有莫大的帮助,其中包括遗传学家、发育生物学家、分子生物学家、放射生物学家和癌症研究者。本书也可以作为高年级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在遗传学、发育生物学、辐射与癌症的课程学习资料。另外,这本书不仅收录了原始的论文,也包括相应的注释,故而对科学史学家也有重要的价值。

刘玉琴,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