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30 00:45: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师德考核中学教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坚持理论学习,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当然,中学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首当包括思想政治建设,应采取多种形式引导教师用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现实工作,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都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以政治思想教育取代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实际上缩小了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内涵。“以政代德”有损于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全面发展。尤其值得强调得是,对一些“左”的倾向,更要注意加以纠正和防范。
二、加强对中学教师人格的塑造
在教育领域,立身是立言的根本,一切师德要求都应基于教师的人格。教师的人格,既体现着教师之间的个性差异,又是社会关系和道德关系在教师个人身上的内在表现。它反映在教师为人处事的道德风尚上,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在德育环境里。在学生的心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学生对教师尊敬信赖的程度常常超过了自己的父母,有的学生可能会把对父母的“恋亲情结”转移到师长身上,或者在师长中寻觅自己“英雄崇拜”的对象,把他们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品行、行为举止等。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教师的人格就是师德的有形表现,高尚而富有魅力的教师人格能产生身教重于言教的效果。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由此可见教师人格的力量。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与学生在人格上建立平等的关系,摒弃“育人者”的架子,尊重学生和家长的人格,与家长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对学生一视同仁,要“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重于道”,避免爱富嫌贫、亲尊疏卑,否则就失去了教师的人格。
三、确立中学教师的主体地位,解放教师
第一,尊重和保护教师应有的权利。在学校里,教师的教学思想、观点和教育风格应得到学校的尊重;教师的价值标准、道德观念、兴趣爱好、业余生活,直至个人仪表等应是独立自主的。我们不能要求教师每天24小时都是道德的完人,对于中学教师的个性和他们的社会职务,我们应给予支持和帮助。第二,正确对待教师的情绪,科学有效地进行劝解。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历史性变革之中,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及人际关系的变化,时刻在影响着教师此外市场经济的大潮,更是给中学教师的生活、工作、思想、感情等方方面面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由于种种原因,多数中学教师的实际收入及生活水准都不太理想。所以当教师在实际生活中遇到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局部利益和集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冲突时,当他们遇到工作上的难与易、环境上的顺与逆、生活上的苦与乐、待遇上的高与低等各种现实的、无法回避的矛盾时,常常出现心理上的失衡,产生心理错位。于是有的教师牢骚满腹,有的焦躁怨恨,有的自卑消极、应付差事,甚至有的经不起商品经济的挑战与物质利益的诱惑,把商品经济的原则盲目地运用到教师与学生、家长、领导中去,用“一切向钱看”的错误思想取代一切。凡此种种,必然对教师的精神及生活带来损害,使他们陷入心理上的苦闷、彷徨和空虚中,摆脱不了内心的矛盾,享受不到真正的幸福和欢乐。在这种情况下,重新唤起教师的职业道德,可帮助教师本人冷静、客观地分析各种利益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现实矛盾,确立崇高的道德责任感,纠正与道德要求相悖的各种思想和行为。第三,正确确立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标准。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角色,学校一定要正确确立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标准。一些中学把教师思想道德建设标准定得过高,用古代“谋道不谋食”的传统师德观来衡量和要求现代教师,片面强调教师的奉献天职,而轻视教师的应得利益,忽视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教师队伍变化的必然性,要求教师事事处处都成为“人之楷模”。有的中学把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标准描绘得“尽善尽美”,把“誓做蜡烛”“甘为人梯”“无私奉献”喊得又响又亮,对教师的应得利益却很少考虑,甚至连法律赋予教师的权利都不能很好地维护。有的中学对教师双休日补课、节假日加班要象征性地给予报酬,与此同时却给教师冠以“拜金”的“罪名”,甚至有的把教师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也视为不本分、不道德的行为。过度理想化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教师的合法权益,挫伤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诚然,“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中学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准则,教师如“蜡烛”“人梯”般的奉献精神应当大力弘扬。但是,不能过度理想化,不能追求脱离社会现实的师德模式。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经济基础的反映,而不是脱离历史发展和社会现实的抽象概念。中学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建设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要把理想和现实割裂开来,不能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要赋予教师思想道德以更有基础、更现实的目标和价值取向,使教师的思想建设具有合乎实际的可操作性。
四、建立健全教师培训制度、监督评估制度
第一,借鉴国内外教师培训的成功经验,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建立中学教师培训基地,将中学教师的岗前培训和岗位轮训制度化。如可以规定新分配来的毕业生必须接受半年到一年的专门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能执教。第二,建立和完善必要的监督机制。中学要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科学的师德建设评估体系和师德考核体系,及时且有针对性地调整中学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加大对教师遵守职业道德状况的检查监督,定期对教师进行政治理论和德育素质的考核、调查和评比。第三,防止纯制度化的倾向。制度建设固然是非常重要的,健全规章制度是加强促进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保证。但是,制度约束是对教师的外部作用,是外因。教师思想道德建设中更重要的途径,是激发教师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即内因。哲学认为,外因和内因是辩证的统一,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用制度规范使教师有章可循,但更需要教师通过从容选择、思索、修炼等自省的形式,形成固化的内在素质。切莫将外因与内因关系倒置,或割裂开来,轻视或忽视内因的作用。有的中学,在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方法和途径上,重度约束、轻教师自身修养,重他律、轻自律;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规章制度一大摞,条条框框一大堆,却很少有为教师做实事、办好事的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举措。有的学校,只强调教师“乐业”,而不关注教师的“安居”,上百名教师居无定所,学校却视若无睹。有的很少有尊师重教的举动,就连教师节也“泰然处之”,不理不闻。凡此种种,大都很难收到明显的效果。
作者:何林娜单位:河北省邢台市开发区火炬学区北园中学
关键词:师德修养 存在问题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4.048
众所周知,学校要为国家培育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的关键因素是教师。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一方面体现了教师本身的道德素质,另一方面也严重的影响了社会道德素质水平。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强大,人们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刻熏陶下,其思想观念与思维方式有着非常大的变化,甚至颠覆了我国的传统思想文化,社会道德水平表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中学教师品德在市场经济浪潮中也表现出下降的趋势。中学教师队伍不能很好与社会新形势融合以至于出现影响教学的情况,因此开展师德建设的对策和研究很有必要。
1 师德修养的意义
1.1 加强素质教育的前提
教师是我国加强素质教育的主要力量,也是第一线力量,是教育改革的实施人员。也就是说,教师本身思想道德观念的变化,知识界面的延伸,教育质量的加强,职业道德的提高,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只有教师发自内心的热爱教育事业,不断钻研教学方法,深入研究教学内容,以提升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成才为己任,才能促进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提升品德修养。这是我国素质教育进一步提升的关键与前提。
1.2 建设素质教师的需要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水平不仅表现在教师的学历与职称上,也是其本身道德素养的表现。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由队伍中的每一个成员共同决定的,而教师的核心素质也就是其师德。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由每一个教师构成,而每一个教师的核心素质就是师德。但随着社会经济市场的快速发展,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质量日益提高的今天,社会上一些不良的思想也不断影响着每个人的思想观念,部分教师的职业道德也出现降低的趋势,道德品质、人格特性存在缺陷。我国居民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教师师德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能否提高的关键因素就是每一个教师师德的修养能否提升。
1.3 改善教育氛围的需要
学生的学分在很大程度上受其老师影响。若是教师对教学质量不关心,对学生学习不关心,对教学内容不关心,必然会不断的加大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必然会影响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学生素质的下降。我国各个学校素质教育的进步,都要求教师师德的提高,同时,教师本身思想素质也是判断其是否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关键。
2 师德修养的缺乏
2.1 教师价值观念的丢失
在新道德、新观念的冲击下,某些教师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社会,无法合理的解决功利与奉献、竞争与谦让等工作中的问题,传统观念正被严重的挑战。中学教师本身价值观念的失衡,导致其本身对自己是否需要遵守师德感到困惑。某些教师由于价值观扭曲,功利思想膨胀,最终导致了其行为上的不规范,影响了其教学质量、育人质量;某些教师在物质利益的诱惑下,其本身的功利心增加,用金钱来衡量其社会价值,最终因为金钱而丧失其应有的师德。
2.2 教师育人意识不足
古今中外,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根本任务。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存在某些教师只在乎对知识技能的传授,没有将学生的思想政治与道德品质放在心上,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做人才是每个孩子需要首先学习的。教师本身良好的职业道德观是决定其能否很好开展工作的关键因素,换而言之,提高教师师德是学校教育的关键因素。教师自身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直接影响学生为人处事的发展方向,这是一种无形中的影响,会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
2.3 教师敬业精神的缺失
目前,社会上存在某些中学教师因为经济的影响,开展副业且将主要精力都投放在副业的经营管理上,放松了对自身敬业精神的要求。最终的结果就是其对待本职工作时,缺少耐心,不具责任心,严重的影响学生成绩。
3 师德建设的解决措施探讨
3.1 加强教师师德的价值意识
教师师德存在问题的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教师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教师师德的重要性,以至于没有自觉提高师德修养的意识。自古以来,教师这一职业存在的本质就是教书育人,这是师德的根本意义。教书育人的意义就是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要提升学生思想观念等整体素质。另一方面,学校领导对教师师德教育与市场经济认识不足,认为这是两种不能共存的事物。对教育质量的关注,只将目光投放在教学与科研产品中,缺乏对教师师德的培养;另外,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研究教师师德修养的方法。只有以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的,从教师自身的师德意识出发,来培养教师对师德意识的自觉性。
3.2 建设教师优良的师风
教师师风指的是教师群体普遍存在的职业行为习惯。它是经过长期实践累积而形成的一种惯性处理事物的方式,在这一种职业中稳定的存在,这就是该种职业的行为习惯。教师行为习惯是其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说,学校要将优良教师队伍的建设当成是师德修养的最终目的。学校要将教师师德建设形成一种制度来进行,将教师师德的建设与教师业务水平的提升放在同样的高度。有计划、有内容、规范化的进行考核、审查。
3.3 建立教师师德规章制度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需要严格的规章制度来推进。学校结合其实际发展状况,结合《教师法》,目的是提高教师队伍的师德修养,制定出符合学校发展,帮助学生成长的规章制度。比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工作责任制》、《教师综合考评制度》等。从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方面对教师提出具体的要求,促进教师建立培养师德的自觉行为,利用考核审查等方式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4 结论
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的关键之一就是学校师资队伍师德修养的提高。目前,我国各个学校中都存在教师师德低下的问题。本文从实际出发,为提高教师师德修养提出一系列措施。只有教师师德修养的提高,才能从本质上开展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谢琳.师德修养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9).
中学高级教师职务评聘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为了进一步深化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建立符合中小学特点的教师管理制度,认真、规范地开展中学高级教师的评聘工作,现对年中学高级教师评聘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评聘工作的文件
市中学高级教师职务评聘工作应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在具体的评聘工作中,应按照《市人事局关于印发〈市中学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组织办法(试行)〉的通知》(人[]127号)、《市人事局关于印发〈市普教系统教师职务结构比例和岗位设置的意见〉的通知》(人[]128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做好中学高级教师职务评聘工作的通知》(教委人[]77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中学高级教师评聘工作的若干补充意见》(教委人[]73号)的文件规定执行。
二、评聘工作的要求
1、区教育局制定《区教育局关于做好年中学高级教师职务评聘工作实施意见》,各校要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市教育委员会和市人事局的文件,领会《实施意见》的有关要求和工作内容。
2、各校的教师职务聘任委员会要根据国家《中学教师职务试行条例》、《小学教师职务试行条例》和有关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文件精神做好对本校申报中学高级教师任职资格人员的申报材料的审核及对申报对象师德修养、工作业绩和教育教学能力的考核评价。根据学校的发展情况、岗位情况以及应聘人员情况,提出本校中学高级教师职务拟聘人员名单。学校纪律监督小组监督、检查学校教师职务聘任委员会工作的规范性,发现有违反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违反评聘程序的,有权要求及时纠正并严格按照有关原则、程序执行。
三、评聘工作的程序
(一)申报程序
1、符合基本任职条件的教师向本人所在学校的聘任委员会提出申请,填写《市中学高级教师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表》(一式三份)。
2、申报人提交申报材料:身份证、岗位聘书、学历证书、学位证书、教师资格证书、教师职务培训结业证书、外语考试合格成绩、职称计算机考试合格证书、各种获奖证书(以上证书均为复印件)以及反映本人教育教学情况、教育教学研究水平的有关材料,附上论文鉴定意见。
3、申报材料应在学校聘任委员会指定场所公开展示至少5个工作日。
4、学校教师职务聘任委员会根据申报者的申报材料,结合平时的考核情况,对所有申报人的师德修养与工作业绩、教育教学能力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以无记名评分形式提出评价意见,然后对申报人的材料按评价分值排序,并写出书面审核意见,由聘任委员会主任签名并加盖学校公章,由学校将所有申报材料交区教育人才服务中心。
(二)评审程序
1、区人事局、教育局成立市中学高级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组建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物理、化学、历史七门学科评议组,上报市人事局、市教育委员会审批,其余十四门学科由市教育评估院组建。
2、区教育人才服务中心初核学校提供的申报材料。
3、市高评委学科评议组专家审阅市教育评估院组织的同行专家论文鉴定意见和随堂听课鉴定意见。
4、市教育评估院组织专家对申报人进行专业答辩或面试(笔试);
5、市高评委学科评议组专家对申报人的师德修养与工作业绩、教育教学能力、教育教学研究水平等方面进行综合评议。
6、市高评委执行委员会在讨论后以无记名投票形式作出审定意见。
7、市高评委执行委员会将审定通过名单送市人事局上网公示,上网公示结束,将评审结果通知学校。
8、市人事局向公示无异议人员统一颁发市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任职资格的计算日期为年12月31日。
(三)聘任程序
1、区教育局根据《关于市普教系统教师职务结构比例和岗位设置的规定》设置各单位高级教师职务岗位数。
2、学校职务聘任委员会按照教师职务结构比例设置教师岗位数,本着全面衡量,择优聘任的原则,根据学校的发展需要和评审结果,提出拟聘具有中学高级教师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名单。
3、学校将拟聘人选报送区教育局组织人事科审核。
内容摘要:根据对我省部分中学教师的职业行为调查,我省中学教师存在着职业承诺低,职业倦怠指数高的现象。本文探讨了现象的成因,并对传统师德建设过于强调外在强制的他律,忽视教师职业心理的内在需要的误区作了批评,提出了“以师为本”、人文关注教师职业心理的观点和以“适应与超越”为师德建设终极目标的系列构想。
关键词:职业倦怠 职业承诺 以师为本
进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实施科教兴国宏伟战略目标的需要,是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需要,也是教师个人安身立命,获得幸福人生的需要。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这种需要很大程度上似乎仍处于一种权威的外在强制的他律状态,并没有完全被教师个人所认同并内化为教师个人的思维、情感、意志,形成内部调控的自律机制。很多教师还只是凭借感性的、经验性的、朦胧状态的职业良心来尽自己的义务,并没有用理性的清晰状态的自觉的职业道德意识来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调节师德实践中的诸种关系,这就构成了师德建设的一个误区,容易使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流于形式,难以取得良好的实效。本文试图从中学教师职业心理方面进行研究探讨,以求能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外在强制和内在需求的统一和谐发展方面有所贡献。
一、对中学教师的职业承诺与职业倦怠问题现状的调查
职业承诺是对职业的认同感和情感依赖程度。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国外的两个说法:职业承诺与职业倦怠
一是情感承诺:对自己职业喜欢的程度。二是规范承诺:对职业要求(规范)的认同程度。主要是学校、家长、社会方面的认同。三是继续承诺:留在这个职业的意向。职业倦怠是对所从事的职业感到倦怠,筋疲力尽,无助、焦虑,抑郁。有三个因子:一是情绪耗竭:感到疲劳精力耗费太多;二是低成就感;三是去个性化:对工作对象以冷漠方式、不耐烦、冷淡。
根据对福师大02级全体教育硕士与武平县部分中学教师抽样调查的结果表明;我省的中学教师职业承诺低,对目前的工作环境不满意,工作条件差,待遇与教师所付出的劳动不成比例,成就感不强,对职业的忠诚度不高。
有很大一部分教师表现为职业倦怠,这与教师的工作压力大有关。教师是一种专业,是一种职业,而不能把它神圣化,去物质化。教师地位不高,社会对教师期望很高,责任过大,给教师带来过重压力。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待遇与社会地位与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不对称。教师的待遇应该够他足够过尊严的生活。教师应该有适当的舒解工作压力的途径,教师应有一定时间与途径更新知识结构,但目前,这方面的状况显然不尽如人意的。
附:调查情况一览表
教师职业承诺
项目相 关 陈 述反对(%)中立(%)同意(%)
1当教师使我的自我感觉良好39.840.120.1
2我后悔自己从事教师职业33.436.230.4
3我对教师职业满怀热情40.230.529.3
4假如转行,我会感到很内疚38.734.426.9
5我之所以当教师,是出于对教师职业的一种忠诚5120.328.7
教师工作满意度调查
项目相 关 陈 述反对(%)中立(%)同意(%)
1我认为教师工作能发挥创造力并实现理想抱负34.330.435.2
2我认为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指挥是明确清晰的45.829.324.9
3我觉得与同事交往是一件快乐的事情38/340.121.6
4我从学校的校际间交流中获益匪浅20.325.254.5
5我对目前学校的福利制度感到满意4536.318.7
教师工作生活压力一般情况调查
项目相 关 陈 述反对(%)中立(%)同意(%)
1繁重的工作使人觉得很累31.938.529.6
2教师工作枯燥乏味41.336.422.3
3参加学术讨论和研究的机会太少4.222.574.3
4我所面临的主要压力为报酬少,经济压力大27.433.239.4
5教师晋升晋级困难22.124.653.3
教师组织承诺问卷
项目相 关 陈 述反对(%)中立(%)同意(%)
1我的价值观与学校的价值观非常相似25.139.635.3
2在工作绩效方面,这个组织确实把我激发到了最佳状态。5134.514.5
3我认为跳槽是不道德的54.124.721.2
4无论在任何情况下,我都不愿离开现在的学校77.117.65.3
5为了学校的发展,我愿意把业余时间贡献出来66.620.213.2
二、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当前师德建设的误区
1、从知识的权威到知识的组织者———教师权威地位的解构
教育史上,教师在知识问题上的权威其实是不断下降的。古代教师是靠自己的研究获得权威的,这是一种学者个人的权威;近代的教师则是靠严格的教学制度获得权威的,知识的精英主义在其中也扮演了积极的作用,这是一种职业的威信。但是,到了现当代社会,随着知识合理性的修正和扩展,知识的大众化,教师充当知识权威的地位就被动摇了。教师在知识问题上捉襟见肘的现象经常发生。学生在一些方面的知识可能还会超过教师本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再是,也不可能是,不应该是知识的权威了。因此,当代教师的角色威信不再是依靠对某一类知识的占有,而是依靠其科学的知识组织,即根据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各种知识组织起来促进发展学生的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传统的“师德尊严”被淡化、中学教师职业心理的优势感日降,职业倦怠日增,对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关注应得到研究者的重视。
2、传统师德建设的误区:重教师对学生群体道德规范轻教师对教师群体道德规范。
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大体上需要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一是要正确对待教师职业或工作;二是要正确对待学生;三是要正确对待教师群体;四是要正确对待家长;五是要正确对待自己。这五个方面的关系中最主要的是二和三。换句话说,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始终扮演着两种不同的社会角色,需要遵循两种不同的社会规范。在学生面前是师长,在教师面前是同事或下属。作为师长,教师要研究为师的学问。即要教好书又要育好人。作为同事或下属,教师要正确地处己待人,妥善处理好教师群体中诸多复杂的利益关系。教师在教师群体中的境况并不完全取决于其与学生群体相处的境况。一个教师可能书教得很好,学问做得也很好,很有人格的魅力,很受学生群体的爱戴和尊敬,在学生面前是成功的教师。但不一定能保证这位教师在教师群体中也能得到本人期望得到的理解、信任和尊重。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但却有很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使得有些教师在尽心尽力做好自本职工作;很受学生欢迎之时也得不到校方和教师群体的认可,因而感到自己的辛勤劳动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感到委屈、不平、气愤、懊恼,乃至影响到自身的身心健康,甚至人为地造成了教师群体中人际关系的紧张,进而间接地影响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产生严重的职业倦怠,乃是可忧可虑之因素。
3、新形势下教师职业走势造成的职业优越感的消失。
如果说,教师有过“只要进校园,不愁没饭吃”的历史,那么今天就没有“风吹雨打不动摇”的稳定性了。改革的深入发展,关系到每个领域每个人,教师自不例外,自我封闭的牢固和自感良好的稳定便不复存在。一些地区让一些不能任教的教师转岗或下岗,是向教育阵地这座“顽堡”的有力冲击,动摇了一些教师“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旧观念,越来越多的教师无不意识到自己工作的危机感。铁饭碗随时有被打破的可能,这是广大教师清醒的体悟和共识。
另外,“教育即服务”,教育也日益成为一种服务行业,而服务行业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教师与家长、学生的关系的改变,使教师处于服务者的地位,工作的压力、社会的要求与有些老师的传统观念相冲突,消极的行为心理便加重了。
三、适应与超越———消除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途径。
适应,是对教师完成职业道德角色的一种要求,超越,则是对教师道德主体发展的规定性和前瞻性,二者是处于教师道德水平的不同层次上,教师要完成并实现职业道德的适应与超越,笔者认为至少有如下工作要做。
(一)价值赋予
这里的价值赋予,即是教师要讨教师职业道德赋予以一定的价值,这是教师对其职业道德适应的前提,具体地讲,就是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己所从事职业的重要性,不可缺性,以及自己践行的职业道德的社会性、塑造性和未来性,进而产生一种神圣的责任感、历史感和光荣感。于是赋予自己所从事职业道德价值。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表明,这种赋予的价值越大,教师就越热爱自己的职业,对从事的职业认同度就高,对其应具有的职业道德吸纳度就大,适应其职业道德的周期就越短,敬业精神和乐教意识就越亢奋。在这种积极的价值赋予的长期作用下,必然实现职业道德的能动超越。
(二)外在牵引
教师对其职业道德价值赋予,并不完全是由教师自觉地产生的,而与外在的综合牵引相关联。外在的条件和扭转,为教师对其职业道德的适应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首先,全社会应努力形成尊师重道的好风气,使教师因从事了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而感到自豪,乐教思教,把当好一名老师作为报答社会的内在追求;其次,全社会积极开展对教育和教师的良性道德评价,既不拔高要求、求全责备,又不降低水准、放松要求,通过舆论和引导,促成教师自觉提升。
1、以师为本,继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创造师德建设良好的宏观环境。
近年来,党和政府在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物质待遇方面做了极大努力,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有了巨大的改善,社会地位也有了很大提高。但在“用世界上最少的钱办最大的教育”的国情制约下,教师职业远没有达到“受有羡慕和尊敬”。这种反差,是影响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激励广大教师敬业、乐业、精业的主要结症之一。一些教师习惯于一个教案、一种教法数十年,教师以各种名义私自办班补课,收受学生家长礼物屡禁不止就是一个明证。
因此,切实落实《教师法》,大力提高教师的物质待遇和社会地位,动员全社会“尊师重教”,真正体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师德建设的首要环节。
2、面向未来,改革旧的人事制度。要废除教师职业终身制。制定实施“进得来,留得住,出得去”用人制度,建立招聘机制,使教师队伍不断得到优秀分子的补充。疏通将不适合教师职业,特别是缺乏教师职业道德者送出教育单位的渠道。只有废除教师职业终身制,才能从人员素质上保证教师队伍的质量,警诫不守师德者改弦易辙,激励教师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利益的关系。
3、激扬鼓励,改革现行分配制。把教师享受的各种待遇与其对教育事业的贡献挂起钩来,废除现存的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做法。真正实现多劳多得,优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要在这方面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进步做法。
4、人文关怀,健全考核评价制度。
以师为本,人文的关注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提高教师的职业承诺,更多地研究和关注教师个体内心世界可能产生的冲突、失衡,所应秉取的态度、信念及行为准则和价值体系,让广大教师能把所从事的工作当作体验幸福与人生价值的事,自觉履行教师义务,承担教师责任,践行教师行为,优化教师形象,提高教师精神世界,保持心理平衡健康,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建立健全的师德养成机制已刻不容缓!
主要参考文献:
《新伦理学教程》魏英敏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5月版
【关键词】德育管理;师德;学生思想品德;内涵发展
一、学校德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学校德育管理主要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师的职业道德,即师德,是每个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教师只有具备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才能修身、齐家、治学、育英才,才是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师德是支撑学校发展最活跃最持久的内在动力。然而,当下的现实生活,由于受各种思潮的冲击,被视为“一方净土”的学校不在是“世外桃源”。个别教师为了个人私利,有偿补课家教,乱订资料,“搭车”收费,伸手向学生家长索要礼品财物;更有甚者,丧失人性,学生,加之媒体的“多米诺效应”,教师群体躺着中枪,师德再次被推向风口浪尖。加强师德修养,做一名好教师,已成为每一位教师永远求证的人生命题。同时,现在的学生都是“90后”或“00后”,在“蜜罐”中生活,在“温室”中长大。随着信息技术和传播媒介越普及越发达,受各种思潮的影响,形成了思维的碎片化、绝对化倾向,加之大量留守、单亲学生的出现,学生的课外监管出现了“真空”,难管理,管理难,德育低效成为学校的老大难问题。在财富向知识致敬的今天,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学校教育,面临许多新的机遇,也迎接诸多挑战。学校的发展环境、人才的成长方式、师生的价值取向等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面对教育发展的“新常态”,(“新常态”是中央执政新理念的关键词。所谓新常态,“新”就是“有异于旧质”;“常态”就是时常发生的状态。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学校德育管理要主动适应“新常态”,与时俱进,凝聚共识,在观念上要适应、认识上要到位、方法上要对路、工作上要得力,让德育之树常青。
二、加强学校德育管理的举措
为了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2008年国家修订出台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爱”与“责任”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和灵魂,这是加强对师德的顶层设计。2012年,教育部又下发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其基本理念是“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这两部重要的文件都把师德提到首要的地位,凸显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师德是教师教书育人的根本操守,是教师走向讲坛的必备要素。我们认为,加强师德建设应该分三步走:第一步,加大惩治震慑力度,使广大教师在师德问题上“不敢违”。对个别教师群体中的“害群之马”进行纪律处分、调离单位、开除公职,甚至移交司法机关处理,“杀一儆百”。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大教师认识到师德是“高压线”“高压电”,不敢触碰,从思想上敬畏,更不敢越雷池半步。第二步,加大监管督查力度,使广大教师在师德问题上“不能违”。既开“日光灯”又设“探照灯”,学校和各级部门加大对师德考核和督查的力度,建立师德档案,将师德作为评职、评优、聘任、晋级的必备条件,对师德实行一票否决制。使广大教师认识到师德是不可触碰的“底线”“红线”,自觉把纪律挺在前面,讲规矩,守师德。第三步,加大学习教育力度,使广大教师在师德问题上“不想违”。加大教师职业道德学习教育力度,认识到师德的重要性,让师德成为“人知人晓工程”,成为“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于每一位教职工头顶,时刻做到警钟长鸣。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树立师德意识,规矩意识,恪守工作纪律,规范育人行为,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现行新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加强学生德育管理,应努力做到:1.加强学生德育管理顶层设计。坚持学好、执行好新的《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让《守则》《规范》成为学生“人知人晓工程”,真正入脑入心,成为学生的行动指南。教育学生必须要遵纪守法,树立纪律意识,底线意识,模范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2.抓好课堂德育教育主渠道。学生每天绝大部分的时间是在课堂度过,引导教师充分挖掘学科课程中蕴含的德育功能,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每一节课中,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特别是寓德育于思想品德、语文、历史、地理、艺术等学科教学之中,让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受到教育。3.打好学生德育管理的持久战。学生德育教育不能暴风骤雨,一蹴而就,而是毛毛雨,细雨润物,这是由学生青春期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坚持“低起点、小步子、慢节奏”,从使用文明用语、扫好地、做好操、排齐队、不乱扔垃圾、不追逐打闹等小事抓起,警钟长鸣,让德育教育常态化。4.创新德育管理形式。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开展喜闻乐见的德育教育活动。利用重大节日(国庆)、纪念日(建党节)、重大活动(运动会)、升国旗、才艺展演等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寓教于乐,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教育效果好。5.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优势。在强化外因管理的同时,还要发挥内因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班委会、学生会、共青团等学生组织的作用,融入到学校日常管理中来,成为管理的主人。因为他们接地气,熟悉学生所想所思,让学生参与学校监督检查、总结评比,明确各自应该承担的义务。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具有主人翁意识,努力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任务,学会做班级、学校的主人。
三、学校发展方式转变——内涵发展
通过对学校有思想有灵魂的人的教育、转化,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达到一种和谐幸福的育人理念。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关爱学生、为人师表;学生理想高远、诚实守信、勤奋好学、遵纪守法,从而实现我们追求的校园梦:教师,博约兼资,文行并美;学生,举止优雅,个性灵动,以此推动学校教育的内涵发展——以师生身心发展为基础的管理理念、人文素养、教育质量、社会效益、办学水平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新常态”表述中的“新”和“常”.中国新闻网.2014-08-10.
[2]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十七大提出党的教育方针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加大投入,有效改善教育教学环境,大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切实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全社会共同参与,提高全民对发展教育的紧迫性、重要性的认识,创建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教师待遇,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切实保障教师的各种权利。使教师职业逐渐成为人人羡慕的职业。让每一位教师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育工作之中去。这是时代赋予我国教育管理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目前由于多种方面原因,造成相当一部分学校教师动力不足,问题频发,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的思考,更应引起我们这些一线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和深思。探究隐含其中的更深层次的心理原因,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已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教师职业倦怠,是造成教学效果下降等问题频发的直接原因。分析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一般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本身的原因
教师工作目标定位失准,在现实中不能达到自己的期望值,从而产生悲观、失望等消极情绪。再加上本人的性格缺陷,如内向、孤僻、暴躁、不和群、缺乏自信心,不能有效缓解工作压力而产生职业倦怠。
2.社会压力的影响
合格的中学教师不仅掌握精湛的专业知识,懂得科学的教学规律,师德高尚、爱岗敬业,还必须达到相应的学历要求。现行的职称晋升、职务聘任、岗位末尾淘汰等制度,必然给每一位教师巨大的压力。许多人认为,教育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反之,教育质量下降,人们自然就会将责任归咎于教师。这些因素形成的巨大压力超过了部分教师的承受极限,出现职业倦怠心理。
3.工作方面的原因
学历提升、职称评定、、考核评优等使许多中小学教师产生焦虑感,再加单一的教学方法与单调的相对稳定的教学环境,使教师感到“雄关漫漫真如铁”,如今迈步无法越。从而引起职业倦怠。
教师职业倦怠不仅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而且阻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发展,严重制约着我国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因此,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策略,切实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已经是我们所面临的一项紧迫而长期的任务。
一、教育管理者要不断学习,强化科学管理水平,依法治校。
1.教育管理者的制度管理
(1)要把对德行的考评与心理健康纳入到教师资格认证中来。长期以来教师资格认证都十分重视教师的教学能力,而对资格认证中的德行考察只是流于形式,以至于教师队伍良莠不齐。
(2)完善师德培训制度。学校应建立对教师终身教育的师德培训教育机制。学校人事管理和师资管理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师德培训制度和师德培训档案,将教师师德培训制度化、规范化,要把师德培训教育纳入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3)规范师德考评制度。要把师德建设作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项目及教育教学考核的主要内容,对教师考核应突出教书育人的实绩,重点考核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教学态度、育人效果等。要将师德建设与学校分配制度等结合起来,把师德要求落实到师资管理的政策导向中。要建立规范的师德评价体系,作好师德评价的原则与方法,吸收其中的合理因素,通过比较研究寻找适合师德评价的切入点,结合我国教育面临的新情况建立起完善的师德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应包括职业选择的倾向和思想道德水平、从教能力和个人素质、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能力等有关师德的各个方面。对师德建设绩效的评价最主要的是应全面、细致,从宏观上给予定量和定性的判定。同时加强考核和督促把对教师思想修养方面的要求渗透到教书育人和实际工作中去。推行学生评教制度,让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师表形象进行客观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教师师德考核的重要依据。
2.教育管理者的文化管理
校风建设包括了学风建设,教风建设与领导的作风建设。学风也不仅包括学生的学风,还包括教师的学风,教师也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更新知识,才能更好地承担起教书育人的重任。教师的优良教风与师德建设也是相互促进相互联系的关系。优良教风有利于高尚师德的形成,高尚的师德又促进教风的形成。校风中的领导作风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重视,只有领导以身作则了,教师才会践行规范。
(1)思想政治教育
现今的思想教育除了包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外,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法律法规教育;为学生服务以学生为本的平等民主思想教育;竞争合作、开拓创新精神教育;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教育;以及敬业精神教育。
(2)心理健康教育。随着人们对教师期望的日益提高,现代教学的深入发展,教师所面临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调查显示:31.51%的教师有轻度心理障碍,12.37%的教师有中度心理障碍,21%的教师已患有心理疾病,69%的教师感到压力大,嫉妒情绪、焦虑情绪的出现也比较多。这些心理问题都是出现师德问题的隐患,教育管理部门应予以重视。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团体辅导,素质拓展以及个别辅导,对一些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老师还应帮助其进行及时的心理咨询和治疗。
二、教师要不断进行自我教育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整合自身人格。人有不同面,教师要深入认识自己,认清最真实的自己,同时也要认清自身所存在的不足,正确的正视它们,要认同自己高尚健康的一面,并将高尚面展示给学生,把学生看作自己生命的延续。教师要能坚持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允许别人不同意见的存在,但也要坚持自己的底线。
(2)树立牢固的责任意识与坚定的职业信仰。而教师应该看到自身奉献的意义,体验到学生成长与成才所带来的成就感。树立起对孩子未来、对家长期望、对学校荣誉、对自身事业、对社会和谐负责的责任意识。有为自己理想与事业奋斗终生的热情。
教育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合格的中学教师不仅要掌握精湛的专业知识,懂得科学的教学规律,师德高尚、爱岗敬业,还必须达到相应的学历要求。作为市场经济前提下的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享受高水平生活条件的梦想,都有希望社会认同的客观需求,这是不可否认的。但目前教师的工资待遇普遍偏低,社会地位明显不高,导致许多优秀高中毕业生不愿报考师范类院校,许多优秀的一线教师转行甚至辞职,从事着教学工作的教师素质良莠不齐,人心浮动、人浮于事。这也是教育系统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加强学校校风建设,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加强学校学生管理,激发班主任的工作热情,特制定优秀班主任评选方案。
一、评选原则:
1、主要对教师的德、能、勤、绩进行全面评价,侧重工作实绩,注重实际表现。
2、本着有利于班主任队伍建设原则。
二、评选名额:根据班级情况而定(按班级数20%的比例评选)。
三、评选条件:
1、评选范围:该学年所有班级的班主任并连续担任班主任工作两学期以上。
2、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教师,思想进步。
3、爱岗敬业,责任心强,有高尚的师德修养。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工作有实效、有创新、有特色。
4、凡有以下情形之一者,取消参评资格:
(1)班主任有悖于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造成不良影响者;
(2)该班学生出现严重违法违纪现象,给学校声誉造成恶劣影响者;
(3)该班出现师生重大安全事故。
四、办法:每学年评选一次
五、评分标准
1、班级量化考核占60分,取二学期的班级量化考核平均分。
2、交各种材料占5分,不按时上交每次扣1分,不交每次扣2分。
4、考勤占10分,参加班主任会议及活动,迟到每次扣0.5分,缺勤每次扣1分。
6、组织各种活动占5分,学校组织各种活动,若需要班主任参与并组织的,每缺勤一次扣1分。
7、班务日志占10分,班主任要做好班务日志,政务处不定期进行检查。
8、班级巩固率占10分,流失1个学生扣2分。巩、
五、奖励办法:
1、由学校发给荣誉证书。
〔关键词〕中学教师;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相关分析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18-0013-04
一、问题的提出
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的概念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和医学研究中,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肖水源(1987)提出,社会支持包括三个维度:实际的客观支持、对支持的主观体验和个体对支持的利用情况。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幸福的主观感受,是依据自己的标准对生活满意度和个体情绪状态的一种综合评价。以往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个体只有在获得各种社会支持时才能获得较高的幸福感。
近年来,我国关于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的研究陆续深入和广泛,但专门针对中学教师的相关研究较少。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教师所获得的社会支持以及他们的幸福体验直接作用于其心理特质,影响教学活动,对学生人格具有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研究目前我国中学教师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状况及两者的关系,并探究提高两者的教育干预途径,进而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有着迫切的需要和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从广东省珠海市城区、郊区共5所中学的教师中,随机抽取260名为调查对象并发放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52份,其中男性130名,女性122名,年龄在25~57岁之间,平均年龄35岁。
(二)测量工具
1.社会支持测评
采用肖水源修订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该量表修正后重测信度为0.92。问卷包含10个条目,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0。问卷包括客观支持(3条)、主观支持(4条)和对支持的利用度(3条)3个维度。总分则为10个条目计分之和,总分越高说明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
2.主观幸福感测评
采用Fazio编制、段建华修订的《总体幸福感量表》。该量表注重评定主观幸福感的认知成分,是衡量SWB的有效量表,得分越高,幸福度越高。本量表单个项目得分与总分的相关在0.48和0.78之间,分量表与总表的相关为0.56~0.88,内部一致性系数在男性为0.91,在女性为0.95,修正后量表重测信度为0.85。
(三)资料的统计与分析
研究数据运用Excel软件录入,使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分别进行T检验、相关分析和逐步多元回归等统计学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我国中小学教师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状况比较
运用下页表1数据,进行独立样本的平均数差异检验,结果显示,中小学教师的社会支持(T1)和主观幸福感(T2)都存在显著的差异(p
表1 教师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的总体状况
类别 中学教师(本研究) 小学教师(苏娟娟,2005)
社会支持
总分 主观幸福感总分 社会支持
总分 主观幸福感总分
M 39.38 78.92 47.30 85.52
SD 6.423 12.844 7.10 11.10
(二)不同性别中学教师的主观幸福感比较
采用T检验,对男女中学教师的主观幸福感得分进行比较。结果如下:男(M=81.57,SD=13.995),女(M=75.32,SD=10.399),男性主观幸福感水平略高于女性,但男女之间的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p=0.083>0.05),说明中学教师主观幸福感没有显著性别差异。
(三)不同年龄中学教师的社会支持比较
对36岁及以上与36岁以下的中学教师的社会支持得分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在年龄上,中学教师的社会支持未见显著差异(p=0.694>0.05)。36岁及以上的中学教师比36岁以下的教师社会支持得分稍高,在客观支持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p=0.022
(四)中学教师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
表2 中学教师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相关分析
M SD 社会
支持 客观
支持 主观
支持 对支持的利用度
主观
幸福感 78.92 12.844 0.293* 0.030 0.218 0.470**
社会支持 39.38 6.423 0.651** 0.790** 0.734**
客观支持 8.67 2.861 0.129 0.411**
主观支持 23.15 3.918 0.395**
对支持的利用度 7.56 1.994
注:*p
通过相关分析,发现中学教师社会支持总分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正相关,其中对支持的利用度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五)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3个因子的逐步回归
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讨诸因素之间的确切关系,以主观幸福感为因变量,以社会支持的3个因子: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
表3 中学教师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3个因子的逐步回归分析
偏回归
系数 标准误 标准化回归系数 T p
主观支持 1.998 0.355 0.587 5.634 0.000
支持的利用度 4.141 1.066 0.405 3.886 0.000
表3说明,三个预测变量预测主观幸福感时,进入回归方程的显著性变量只有两个,即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其联合解释变异量为0.969,说明表中两个变量能联合预测主观幸福感96.9%的变异量。其中,可以看到对支持的利用度的预测力最佳,其次是主观支持。据此得出标准化的回归方程式:
主观幸福感=1.998×主观支持+4.141×对支持的利用度
四、讨论与分析
(一)中学教师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的总体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中学教师的社会支持度和主观幸福感均显著低于小学教师。这一现象可以从以下方面解释:(1)中学教师的工作量大,劳动的复杂性、繁重性、紧张性比小学教师均大,尤其是中学教师面临着中考、高考升学率等教学任务,竞争激烈;(2)教育改革力度的不断增大对教师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各种评比考核接二连三,中学教师面临全新的挑战;(3)教师工作独立性增强;由于社会期望值过高、学校的扩招及教师编制的相对不足等问题,使得中学教师不得不放弃大部分的休息时间,独当一面应付各项工作;(4)学生自主性提高,“成人感”和“逆反心理”等现象的出现,使教师的权威受到挑战,管理难度加大。加上扩招后的生源质量明显下降,学生的品行不端,对事情漠不关心,对学习缺乏热情等加剧了教师的负性情感体验。
上述状况增加了中学教师的工作、生理和心理负荷,因而降低了主观幸福感。同时,也使得中学教师工作环境单一、社会交往范围狭窄,社会支持系统不能够很好地建立和完善,因此,出现上述调查结果的现象。
(二)中学教师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1.中学教师的主观幸福感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
一直以来,学者们对性别与主观幸福感的看法并不一致。有些学者认为男女之间存在差异,如女性情感更细腻,所以在情感上的体验一般与男性存在明显差异。苏娟娟(2005),倪林英、杨勇波、雷良忻(2005)研究发现主观幸福感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在本研究中,男性主观幸福感水平略高于女性,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这与前人研究并不矛盾。由于“男女平等”思想的普及,大多数女性不再受传统社会角色的约束,女性处于和男性相同的激烈竞争环境,也承担着和男性一样的工作,所以男女性在幸福感上没有表现出差异。
2.中学教师的社会支持在年龄上无显著差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之间要示范合作,具备交往和合作的能力等,因而个体能排除年龄的隔阂,使其地位趋于平等,教学观念趋向一致,进行信息交流,共同策划教学活动或彼此分享工作中的苦乐,每个人都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并归属于一个互惠互利的学校与社会网络。因而出现本研究的结论:中学教师的社会支持在年龄上无显著差异。
至于在客观支持因子上,36岁及以上的中学教师显著大于36岁以下的中学教师,这是相对合理的。36岁及以上的中学教师相对拥有更多的人生阅历,同时大多数已婚,夫妻、双方父母、朋友的关系网络在逐步扩大。此外,36岁及以上的中学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时间相对较长,占中、高职称的人数较多,这意味着他们相对获得校方的支持和各方面教学资源也较充足,如科研机会优先等,即客观支持相对较高。
3.中学教师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
大量研究发现,社会支持及其各维度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度越高,个体越能感受到来自物质的或社会网络的客观支持,以及来自社会认可、尊重、理解的主观支持,个体越能充分地利用社会支持,因而教师越能体验快乐的心情,主观幸福感也就越高。本研究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中学教师社会支持总分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相关,其中对支持的利用度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相关,而客观支持、主观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均未见相关,这可能与该研究的样本量有关。
4.对支持的利用度是影响中学教师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中,只有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进入回归方程。其中,对支持的利用度对中学教师主观幸福感影响最大,其次是主观支持,而客观支持对主观幸福感无影响。此外,本研究的回归方程决定系数较高,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能联合解释主观幸福感96.6%的变异,该数据可能与被试来源和样本量有关,需进一步研究。但从偏回归系数上再次证明了:社会支持利用度是主观幸福感的可靠、有力预测指标,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而主观支持对主观幸福感也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本研究认为:不管是客观支持,还是主观支持,只有它被个人充分理解利用或接受认可之后,这种支持才有实际效用。现实中,对支持的利用度还应与教师所处的情境、教师的职业特点及人格特征等因素联系起来。因此,应将社会支持的利用度进行系统研究,该结论提示可以通过改善中学教师对支持的利用度来提高中学教师主观幸福感。
5.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关系已经得到许多研究的论证,有研究认为,社会支持是影响应激反应结果的一个重要中介变量,它具有减轻应激反应的作用,与应激引起的身心反应呈负相关。张海芹(2006)研究指出,社会支持程度越高,教师的心理压力越轻,心理健康水平也越高。主观幸福感是反映某一社会中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学参数,是反映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杨宏飞、吴清萍(2002)研究发现,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正相关,主观幸福感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
可见,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对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被试所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主观幸福感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高,而心理障碍的症状就越少。研究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对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探讨心理障碍产生的心理机制都很有意义。
6.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本研究在研究范围上,只研究了5所学校教师的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日后还需扩大样本量及研究范围,或进行分层抽样,从而开展更全面的研究分析。在测量方法上,可以拓展新方法,如自我报告法、纵向法等,综合起来建立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因果关系模型。
五、提高中学教师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的教育干预措施
中学教师是中学教育、教学工作的主力军,中学教师的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有重大影响。因此,借助前人和本研究结论,探讨关于提高中学教师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的教育干预途径,具有实际意义。
1.多层面提高教师的社会支持度
学校应改变教师单纯关注学历对自身素质的影响的状况,从多种层面提高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支持和鼓励,努力营造人尽其才的良好工作氛围,消除教师性别、年龄等客观支持差异,切实提高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此外,因为对支持的利用度是中学教师主观幸福感的重要预测因素,学校还应注重强化教师对支持的利用意识,如尽可能地为他人提供或接受他人的支持。在对支持的利用度上,教师在支持别人的同时,也为获得别人的支持打下了基础;教师在接受他人支持的过程中,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也提高了。
2.提高主观幸福感的主客观条件统一
追求幸福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是一定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的统一。教师作为一个以教育为职业的群体,幸福感只能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才能实现。教学活动为教师的知识力量释放、人格魅力展示提供了机会和平台,为教师实现自身的幸福提供了一个基础性源泉。一个幸福的教师在具备应有或现有的物质生活和工作条件下,在已达到知识储备量、具有较高的师德和教育理念的前提下,只有经过课堂教学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并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健康、自由地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使之成为国家的栋梁,学生的幸福才可能成为真正的教师幸福。因此,学校应进一步促进主观幸福感的主客观条件的协调、统一,进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3.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系统是个体应对压力的重要外部资源,对个体主观幸福感获得有直接的促进作用。教师的主观幸福感会渗透到教师的人际关系网络中,影响到教师与家人、朋友、学生、同事、领导的关系。从社会支持系统入手,一方面扩大交往面,另一方面提高人际交往技巧,提高中学教师的主观幸福感,使教师群体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并在与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和社会关系的相互作用中,达到平稳与协调,不断调整自己的内部心理结构,从而提高心理发展水平,完善人格特质。
主要参考文献:
[1]刘东霞,等.中学教师心理幸福感研究[J].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志,2006,3(1):42-44.
[2]杨婉秋.中小学教师主观幸福感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4):243-244.
[3]林初瑞,等.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研究[J].心理科学,2004,27(5):1116-1119.
中学教师xx年终考核个人工作总结范文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中学教师xx年终考核个人工作总结范文
本学期我们以《中学德育大纲》为主要内容,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和爱国守法教育为工作重点,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道德情操和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等的养成教育,坚持德育工作把握方向性,体现时代性,注重实效性,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异的成绩鼓舞人。营造一支师德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的班主任队伍,要求全身心投入,全过程负责,营造热爱学习,快乐运动,严格守纪,团结向上的良好班风。我们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一、常规管理方面
1、加强班主任工作管理
学期初,班主任根据学校和年组的统一安排写出班主任工作计划,工作计划内容要求实际、可行。期末写出班主任工作总结,肯定成绩,寻找差距。班主任加强学生常规管理。常规管理主要包括三项:思想品德,纪律和卫生。
思想品德:班主任工作应以德育为先,经常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变幻莫测的今天,班主任老师更应该注意学生的思想变化,思想工作要紧抓不放。
纪律:班主任老师根据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学校的有关规定,经常对学生进行纪律和保护教育,可能出现的经常性的违犯纪律的现象,班主任要做到防微杜渐。尤其是教学楼内五不准、自习课纪律教育。
卫生:教室的卫生是班级的门面,是班主任工作效果的体现。班主任老师在这个问题上务必提高认识,提高卫生标准,教育学生爱班如家,班班都有一个清洁优雅的学习环境。
2、班主任实行“一日常规”制度:班主任做到三进班(晨读提前到班,稳定秩序掌握情况;中午午睡提前到班,检查卫生和出勤情况;八、九节进班,检查自习情况和班级卫生情况)三督促(督促学生遵规守纪,完成作业,按时进校离校)三检查(检查着装举止,住宿,班级公物保管情况)三记录(记录出勤情况,好人好事及班级早晚自习情况)(黑板右上方出席情况表)。
3、建立班主任、班级和学生量化档案。要求班主任晨读、午睡、七、八节到班,不到者扣分。对周六、周日上午、晚自习到班进行加分,年级干事做到日统计,周累计,月公布。
学生根据《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所规定的内容,进行个人德育量化跟踪考核。对累计扣20分的学生,给予该生警告处分,30分严重警告处分,40分记过处分,50分开除学籍,留校查看处分,60分开除学籍处分。受到纪律处分的学生,该生当年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的基本素养一律为C等级、C等级以下或不及格。对通报批评三次或三次以上的学生找家长共同教育学生。受到通报批评的学生,视情节轻重,可以安排第二天上午第一节课集中教育。
4、开展主题班会系列活动:本学期共召开班会4次,通过班会,学生们互相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增加了班级集体荣誉感,增强了学习自觉性。如二年10班总结出了:在自习课上研究题损人利己,在自习课上讲话,损人不利己缺德。自习纪律明显加强。
5、召开班主任期中工作总结会:根据高二年级学生特点,阐述我是怎样培养班集体的?通过前半学期工作,班级取得的成绩是什么?还存在哪些问题?在后半学期我准备做哪些工作?通过总结会,班主任互相学习,提高了班级管理的工作水平。
6、密切与家庭、社会的联系与配合:进一步完善海城高中学生活动家长委员会的组织机构,建立经常性的家校联系制度,通过家长会、告家长书,家校互访等形式,对家庭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进行指导。本学期分层次召开了家长会:即尖子生家长会、学困生家长会和借读生家长会。期中考试结束后,召开了高二全体学生家长座谈会,达到了社会、家长、学校共同办学的目的。
二、其他方面
1、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我们经常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严格执行学生请假制度,特别是对教学楼的各种安全隐患及时检查上报。
2、参加了“海城市政府庆祝建党xx周年大型演唱会”。全体高二年级师生,树文明形象,做文明观众,展海高学子风采,圆满地完成了学校交给我们的任务,师生表现,受到社会一致好评。
3、抓好学籍管理工作,抓好学生参加社保工作。
4、抓好安全工作:本学期制定了年级学生安全稳定工作的若干规定,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安全管理工作,杜绝各类安全事故发生,促进了年级教育教学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总之,本学期我们基本上完成了既定的工作计划,实现了预定目标。我们决心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在各部门的支持下,进一步作好各项工作,为实现海城高中的跨越式发展而努力。
总结范文
本文至此结束,感谢您的浏览!
关键词:教师道德;师德滑坡;师德重塑
新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主体多元化,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出现多元化的现象。在利益的驱动,部分教师道德出现了“山体滑坡”现象,严重损坏了教师这个庞大集体的整体形象,也阻碍了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深化。
师德是一种职业道德,指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的新概括,其内容规定了六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即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①人们常说,教育兴则民族兴,尤其是当今这个以科技为社会和国家第一生产力的新时代,教育的意义就十分明显。师德兴则教育兴。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的地位举足轻重,提高教师的素质,加强师德修养,意义深远。
一、新时期我国教师道德修养存在的问题
1、少数教师存在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现象。中小学教育从某方面来说,存在一定的重复性和反复性,往往带完几轮对教材熟悉之后,部分老师就会存在吃老本、“翻旧账”的现象。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科技更新换代加速,学生掌握信息的渠道多元化,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和思想。部分教师的观念守旧性、知识滞后性和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构成矛盾,而这个矛盾也严重阻碍着教育改革。
2、部分教师存在拜金主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飞速发展,物质生活驱动着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向往。部分教师在物欲的驱动下,仗着自己的“权力”利用家长关系为自己办事图利,收受家长的好处,部分教师课上不讲核心知识,课下办辅导班为学生有偿辅导等现象。
3、部分教师在关爱学生方面做得不够。随着社会变革深入,中学生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尤其是心理健康,主要症状表现为:缺乏耐力、容易被人误解、思想不集中、缺乏自信心、爱操心、缺乏观察力、过于担心将来的事、容易动怒、父母期望值过高、缺乏决断能力等。而部分教师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缺乏理解和疏于引导,对学生说过激的话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将自己的情绪和压力发泄到学生身上,对学生进行体罚和变相体罚等,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新时期我国教师道德修养存在问题的原因
1、社会价值观多样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主体多元化,人们的价值观念也日趋多元化,很多人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所累。而教师队伍中部分教师意志薄弱,开始攀比,最终沦为物质财富的奴隶。
2、家庭教育缺失。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目前很多家庭结构都是4――2――1的模式,家庭教育存在溺爱孩子的现象,父母工作忙忽视孩子的教育,造成很多孩子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以及对教师管理的逆反。
3、教师个人修养有待提高。部分教师由于自身知识结构、认知结构不合理,缺乏终身学习理念和动力,成为新课改的阻力。另外教师师德考核我国的教师招聘制度欠缺,导致教师系统“鱼龙混杂”。
三、新时期重塑我国教师道德修养的举措
当前,我国部分教师存在师德问题是各种因素综合诱发的结果,笔者认为应该针对其存在的原因对症下药,以便药到病除。以下我主要从国家、学校、教师自身以及五个角度阐述。
(一)国家层面
1、建立健全教育法,实行依法治教
针对近年来纷纷报道的“教师体罚学生”、男教师女学生等现象,相关部门对教师道德画出了师德红线,我认为这些现象不仅仅是师德败坏,更是违法犯罪行为。所以笔者认为一方面完善我国的教育法,对于那些违反师德的违法行为严惩不贷,也使得受害者面对侵权行为有法可依;另外一方面向全社会尤其是教师、家长进行普法教育,在全社会掀起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热潮,警示那些有犯罪和侵权动机的人,也使得被侵权者敢于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2、深化教育制度改革
我国教育所提倡和主导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互助合作、引领者和主体的一种和谐的关系,而目前我国教师与学生在很多方面存在矛盾的一面,具体表现在教师身上就有有损教师师德的嫌疑:如体罚以及变相体罚学生、有偿家教、增加课业负担等,这些矛盾很大一部分是来自教与“学”、教与“考”的矛盾而非师生矛盾,要化解这些矛盾笔者认为教师主管部门应该从师德滑坡的根源分析,着力改革那种急功急利应试教育,改革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及“教育市场化、利益化”的模式,将老师从与之收益挂钩的“唯成绩论”考评体系解脱出来,让老师真正的注意力放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上面。
(二)社会层面
近几年,教师、医生、警察这几个行业的职业道德问题备受关注,对这方面的报道层出不穷,社会媒体甚至在推波助澜,使得舆论导向偏离。笔者认为这几个行业的行业性质要求高素质的人才不错,但是只要出现问题新闻媒体大肆报道负面影响,尤其是只要师生出了问题,舆论导向全都在谴责教师,无意中就给教师这个职业蒙上了一层灰,教师的积极性以及从业热情也被无情的打消了,
(三)学校层面
梁启超说:“教育这门职业,一面诲人,一面便是学;一面学,一面便拿来诲人。”②因此我认为学校可以多组织一些教师培训,包括基本的专业知识教育培训、思想道德修养培训、人生规划培训以及价值观培训,让教师不仅仅是一个职业,养家糊口的营生,更是职业理想和一生的事业。另外,笔者认为学校应该健全教师的考核和评价机制,尤其是职称的评定合理化,符合考核体系的教师职称自动晋级;而不达标的教师以及触犯师德红线的教师将其祛除师德的行列中,还教育一片净土。
(四)教师层面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性格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独立与依赖、自觉与冲动等错综交织的状态,因此可塑性也是比较强的。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我们更要率先垂范,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渊博的知识吸引他,以温暖的怀抱守护他,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他,以崇高的理想熏陶他,这样才会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而且可以让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活得更有尊严。
中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里意义重大,她是联系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21世纪合格接班人的重要途径。而师德师风建设关系着真个高中教育的成败,因此师德师风建设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师德师风不是简单的说教,也不是凭单方力量就能塑造是一个国家基础教育的灵魂,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增强我们的教育软实力!
(作者单位:内蒙古包头市北重五中)
参考文献:
[1]黄安年,当前学术领域值得注意的官僚化倾向[J].政协天地,2003(4).
[2]方舟子,溃疡――直面中国学术腐败[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
[3]谷玉端.中学教师师德失范的原因及时策[I]_教学与管理,2005,(1):26―27.
[4]杨金国,薛艳格冲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失范行为透析及控制对策,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1):49―51.
[5]肖艳梅我国中小学教师教学行为失范问题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3-10.
注解:
自中学教师绩效工资政策在一些地方陆续实施以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教师群体都有不同的反应。我们查阅了大量文献,也对十所不同层次的中学进行了实地调研,对大量的教师进行了访谈,对这一制度的实施效果有了一定了解。
实施绩效工资制度的确有一定的效果,这主要表现在教师收入的增加上。调查发现,约77%的教师工资得到了提升,大多数教师能够拿到30%绩效工资中的20%~25%,大多数教师的绩效工资集中于600元~900元的区间范围内,多数教师在新的工资制度下拿到了更多的工资,这是教师们非常满意的,当然这部分增量大部分来自地方财政的专项配套资金。收入的提高也产生了一个效果,即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有所提升。调查显示,51%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工作态度有所改进,63%的教师表示,努力工作的动力是为了增加工资收入。不论教师为了何种目的而努力工作,绩效工资制度确实让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得到了一定提升。
但这项工作也有一个很致命的问题,即缺乏科学可行的绩效方案,而绩效方案是实施绩效工资的基础和依据。由于绩效方案都是由学校自主设定的,因此每所学校在制订绩效方案时的标准都不统一。调查发现,有50.4%的教师表示没有参与绩效方案的制订或者根本不知情,有42%的教师对绩效方案不太认可或一点也不认可。究其不认可的原因,主要集中于两点:一是很多教师付出多,但没有得到相应的肯定,收获比较少;二是很多学校又回到了平均主义的老路上,做多做少一个样,成了一种更大的大锅饭。
这背后还有一个共识就是:教师的劳动难以精确计量。在我们的调查中有一项您认为教师的劳动能否被完全量化,100%的教师都认为不可能。教师的劳动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因此教师的劳动更具有相当的特殊性,正如孙俊三教授总结的:教师的劳动具有独特的创造性、鲜明的示范性、显效的长期性等特点。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52%的教师认为教师绩效考核能够体现教师劳动的独特创造性,49%的教师认为教师绩效考核能够体现教师劳动的鲜明示范性,只有22%的教师认为教师绩效考核能够体现教师劳动的显效长期性。
现阶段,教师考核的指标主要包括:课时工作量、师德考核、教学常规、专业发展、教学效果、育人成效、教研成效、完成领导交代的其他任务等,但我们通过访谈了解到,师德考核、育人成效、教学效果这些重要的项目均难以被准确量化,对这几方面的评价很多学校都退回到单纯以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为指标的时代。
这些硬指标的难以量化造成一个后果学校矛盾加剧。学校矛盾主要包括了教师之间、教师与行政人员之间、教师与工作之间的矛盾。调查发现:53%的教师认为教师绩效工资制度使得教师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46%的教师认为行政和教师之间的矛盾加剧,他们认为学校的绩效方案基本上是由学校的行政人员制订的,会向行政倾斜。需要说明的是,这只是教师的看法,并不一定代表学校真的有此倾向;34%的教师认为实施绩效工资后教师与工作之间的矛盾加剧,教师应付性的检查和考核增多,教师疲于应对各种考核,很难集中精力在教育教学工作上。这些矛盾加剧的根本原因还是评价指标难以服众。
绩效工资制度起源于企业,是基于经济人的假设提出的,绩效二字简单来说就是成绩效果,是衡量企业员工对于企业所做贡献的标尺。把这项制度移植到教育领域,目的是想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但实际在运用过程中,它并不能很好地适应教育规律,出现了较多问题,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由于教师劳动的特殊性,无法对教师的绩效做出客观且服众的评价。
因此,我们想,在没有制定出一套可行的、科学的、服众的教师绩效评价标准前,请一定要慎重实施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我们更希望学校先保证教师的基本公平,通过其他渠道激励教师努力进取,比如重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尊重教师的职业自觉。我们都知道,在教师这一行业中,付出爱心,尽到责任,在工作中走心,在生活中做出表率,这些努力都是反映在教育细节中的,对学生的影响反而比一些看得见的努力更重要,而这些东西都是非常难以量化的,效果也更隐性更长期。如果只是对有形的工作进行评价,势必会让教师没有精力注意这些细节。但如果我们更尊重教师的人格,相信他们在工作上给他们更多的自主权利,让他们自己去评价自己,自觉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他们就更可能把学生的真实成长作为自己的第一要务。很多优秀教师的事例都证明教师自觉的重要性,而过多的外在评价,尤其是物化为金钱的奖励都可能会抹杀这种自觉,使他们由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变成流水线上的计件工。
另外,我们还要呼吁全面提高教师行业的整体工资待遇,只有让教师的收入在各个行业中处于一个不是很低的水平,教师才能真正乐业,真正地拥有一种职业自觉,为了对得起这份工作而付出更多。同时,较高收入也能吸引更多优秀的、有责任心的从业者,可以让这个行业有尊严地拒绝不合格的从业者,让教师职业越来越有魅力。
为深化教学改革,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素质,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了教师评价标准,具体内容如下:
一、评价内容:德、能、勤、绩四项综合加绩效、时量六项指标体系。
二、评价主体:学生、教研组、年级组、各处室、学校等多元评价。
三、评价办法:德100分、勤100分、能200分、绩500分,学生评价50分,民主评议50分,共1000分。采用加减法计算。
后勤、教辅、保卫科人员“能”、“绩”:
成立评委会,由学校领导、学生代表、教师代表,从工作态度、工作完成情况及服务意识,投票分出优、良、般、差四个等级,分别赋500分、450分、400分、350分。
音体美劳信教师“绩”:
1、按时有效完成课程方案规定授课任务;通过师生评价确定等级。
2、体育、信息与九年级升学成绩挂钩记入“绩”;不带九年级无升学成绩按上一项记。
(一)、师德(100分) :
为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提高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素质,努力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根据《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和县教育局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作如下规定:
1、教师工作作风方面
严禁向学生乱摊派资料,严禁“黑中介”现象,严禁进行有偿家教,严禁赌博,否则视情节轻重扣师德管理分5—10分。严重者学校予以解聘。
2、教学行为方面
(1)、严禁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严禁教师讽刺、挖苦学生,否则扣师德分2—5分,情节严重的,学校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2)、严禁教师在课堂吸烟、接打手机,否则扣师德分2分。
(3)、严禁在监考期间迟到、早退、读书、看报、无故出入考场。否则扣师德分2分。
3、教师工作态度方面
(1)、严格遵守学校的工作制度,上课严禁迟到、早退,努力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任务,否则扣师德2—5分。
(2)、严禁在上班时间打牌、下棋、玩游戏、浏览无关网站或干其他不属于工作范畴的事情,否则扣2分。
4、教师语言方面
教师应注重语言文明,不说脏话,应做到礼貌待人;严禁教师与教师、教师与领导、领导与领导之间打架、骂人,否则停课反省,在教师会议上检讨,并扣2—5分。
5、教师仪表方面
教师应努力做到为人师表,上班不穿奇装异服,不浓妆艳抹,严禁穿拖鞋进课堂。
凡严重违反师德的行为,达到扣分10分及以上者,实行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本年度不能评先树优,不能晋升职称,本年度师德考核为不合格。
(1)、加分:好人好事受学校表彰每次加2分;学生评选的我最爱戴的教师加5分。
(2)、减分:依据师德评价标准,凡有违反教育局规定的教师“十严禁”及其它师德行为的酌情每次扣2—5分;凡在工作中饮酒,领导罚50元教师罚20元并根据反省情况每次扣2—20分,情节严重的解聘;
(3)、师德的评价标准主要从教师工作作风、教学行为、教师工作态度、教师语言、教师仪表等五个方面进行量化考核。其他量化标准见评估细则。
(二)、勤(100分):
1、考勤要求:
(1)、每月请事假1天内(婚、丧、学习等特殊假在规定期限内除外)不扣款。子女中考高考、大学上学报到(结婚)二天假,父母、配偶、子女有病住院(持相关手续证明),一周内不扣款,一至二周折半。
(2)、每月请事假8——14节,每节扣3元;15——21节每节扣5元;22节以上每节扣8元。迟到、早退必须向考勤领导说明按事假处理,否则,按旷工处理,旷工按请假二倍计算;无特殊情况每月请假超过7天,扣除当月全部工资,每学期旷班超过10天报乡党委、政府和县教育局,予以解聘除名。
(3)、旷课一节扣20元、乡纪委、县教育局抽查旷工一节扣20元,旷课一节扣50元。
(4)、开会、监考、阅卷、集体活动视同上课,早退迟到扣5 元,请假一节扣10元,不请假的扣20元,病假、婚丧等特殊假请假除外。
(5)、病假:教师本人有病住院治疗,需持住院证明、相关缴费单据,
由校长签字后生效,其病假节数按事假节数的一半计算,无住院证明、缴费单据的不能作为病假,按事假处理。
(6)、上班期间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玩电脑游戏等,发现一次扣5元。
考勤量化赋分:请假一节扣1分,旷工一节扣3分,旷课一节扣5分。
2、考核办法:
(1)、每天上下午课前20分钟签到,上午放学签退时间为12:00—12:20;下午放学五分钟后开始签退至50分钟结束。值班领导每日上、下午督查、抽查,抽查不在岗、视为旷工。每周一公布,每月一汇总,学期末兑现。
(2)、A、请事假1天以内由分管校长签批,1天以上先由分管校长签字同意后,再由校长签批。个人请假一周以上报教育局备案;B、请病假持住院证明、缴费单据一周内由校长签批、一周以上报教育局备案。
(3)、上一节晚自习加1分,两节晚自习顶一节事假。
(三)、教学常规(200分):
评价项目:1、教研活动; 2、集体备课; 3、备课上课;4、听评课;5、自主学习课程和配套练习使用;6、作业布批;7、学情检测;8、教学反思与补偿;9、计划及总结; 10、理论学习及学期论文。
赋分标准:1、教研活动15分; 2、集体备课 15分; 3、备课上课40分;4、听评课20分;5、自主学习课程和配套练习使用 30分6、作业布批30分;7、学情检测30分;8、教学反思与补偿10分;9、计划及总结5分; 10、理论学习及学期论文5分。
评价原则:要求规范,注重“质”、“量”,突出“实”、“效”。
评价方法:教务处组织,每周小检查、每月大检查相结合,学期末进行学期大检查(含督导检查),大检查由包组领导及教研组长共同检查。周检查占40%,大检查占60%。
一、 常规管理具体要求:
1、教研活动:明确教研活动主题,制定教研活动计划及方案,明确教研活动目的。每周按时组织开展教研活动;认真组织研讨;记录详实,书写认真,美观大方。开展活动5分、研讨效果好5、记录详实认真、书写美观5分。
系列课开展情况:
(1)研讨课少一次常规总分中每人次扣1分,少听、少评一节扣当月常规分0.5分。
(2)先行课每少一次从常规总分扣1分。
(3)汇报课及外出学习材料每少一项扣常规总分1分。
(4)校级公开课每讲一次常规总分一等奖加1分,二等奖加0.5分。
(5)县级优质课评选一等奖加1.5分,二等奖加1分,三等奖加0.5分。
(6)全校展示课、一师一优课及课改课不参加者扣2分。听课次数每人次达到10节以上,每多听一节常规总分加0.2分,最高2分。
(7) 推门听课每周一节。
(8) 通过教育局在科研课改、论文获国家、省、市、县、校一等奖分别加15分、12分、9分6分3分每降一个等次减1/3.
2、集体备课:实行网上集体备课。制定集体备课计划及方案;体现先周备课,覆盖面广;定时间、定地点、定主备人;主备人提出单元或章节提出重难点及提供教学设计方案,本组成员在教研活动时间内网上研讨,每周登录平台不少于两次,发表自己的见解,评论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每周五教务处组织人员进行检查,通过查量和评论的内容予以赋分。与教学无关的建议或评论不予计分。网上备课自留底稿。
3、备课、上课:实行先周备课,备课完备后上传云平台。备课体现新课程理念1分、三维目标1分、教学重难点1分;有完整的教学环节2分;根据教务处提供的学科模版统一格式2分;通过批注体现二次备课2分;针对课堂效果进行教后反思2分;渗透德育教育2分。抽查或推门听课后不能提供备课或查看备课与上课一致,按无备课上课。凡无备课上课者一次扣5分。
每周交齐精品教案:语文3个,数学3个,英语3个,政史地生体各2个,音美教案各1个,地方课程,综合课程每周各1个;其余课时,依据教务处统一规定提供简案、书头案,教学流程齐全,突出实效性5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并做好记录3分。
严禁上课迟到、随便出入教室、接打手机,发现一次扣2分,并纳入师德考核。
严禁空堂。空堂扣常规管理10分,并纳入师德考核。无故不得私自调课因工作需要或私事如需调课,自行调课,到年级组填写调课单,到教务处申报,无调课单私自调课按旷课处理。
教师课堂语言规范2;认真组织课堂2;面向全体2;利用学习小组,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2分,要求学生使用普通话,规范学习行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2分。课堂混乱,学生投入度不高扣执教教师2分。
4、听评课:校长每周两节,业务校长每周四节,教务主任,教科室主任每周四节。任课教师每周两节。
记录详实4分;听课随记4分;合理评价4分;不足或建议4分;数量4分。
5、自主学习课程和配套练习使用:
使用充分5分;书写认真5分;批阅规范5分,评价合理科学5分;二次纠错5分。如需删减,可注明删减。查出批改不认真,扣2分;学生书写潦草扣2分;未批改扣5分,无激励性语言或时间扣2分。
6、作业布批;
作业包括随堂作业和节假日作业。布置作业要控制量,体现精炼科学,有代表性5分;节假日作业体现预习与巩固5分;填写作业布置单5分;批阅及时认真5分;体现二次批阅5分;书写规范认真5分。未填写作业布置单视为未布置作业,(节假日作业以预习为主,依托自主学习课程、配套)也可自行设计预习内容。周一下午组织检查,检查项目包括布置与完成的是否一致,是否批阅。未布置扣除5分,布置与完成不一致扣除3分,未批阅扣除2分,以抽查方式为主,抽查学习小组。全校统一。
每周作业量:语文大小作文间周一次,日记、周记、读书笔记根据学校统一要求完成;数学每周四次作业;英语每周三次作业;物理化学每周各两次作业。作业要求全批全改。
7、学情检测;
实行周检测或单元检测制度,每周检测一次,试题统一印制;每单元检测一次。根据本周或本单元所学,对基础知识检测,时间十五到四十五分钟即可;单元检测要对单元知识进行检测,对检测试题及批阅情况上交教务处存档。单元检测要有分析讲评教案。
月检测和期中检测及期末学业检测由教务处或年级组统一组织安排,对检测进行评价,每次检测要提交检测分析讲评教案。学生做到自我反思,形成文字。
以上检测每缺一次扣2分、没缺一项扣2分。
8、教学反思与补偿;
教师教学反思要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反思得失,反思课堂效果,反思备课预想和实际上课的差距。理论笔记针对课改理论、教学艺术案例、教学策略进行学习,以便在学中有收获。补偿练习要有针对性,精炼适量。满分10分
9、计划及总结;
教学计划具体,科学;条理清晰;目标明确;总结实际具体。教学总结,结合本学期的授课情况,授课中的收获和不足,总结教学得失。满分5分。
10、理论学习及学期论文。